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11-02 10:28:59| 人氣7,08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哥雅畫作下的女人》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阿瑪迪斯》《飛越杜鵑窩》(另參本館後評)的導演米洛斯福曼2006年新作《哥雅畫作下的女人》很能「透過哥雅的靈魂,深切描繪18世紀西班牙內戰、教廷和異端處置所帶給人民的愛恨與悲痛,進而解釋哥雅畫作中較為深沈作品的背景由來(尤其片頭片尾大量使用了哥雅畫作及聖詠般感人的音樂)」 啊!
藍祖蔚怎給予劣評呢?

藍氏一貫的「重情要義」影評啦!
若從「影視史學」來看,《哥雅畫作下的女人》的影音魅力,充分地呈現了「法國大革命」後的歐洲尤其西班牙和哥雅之「繪畫、宗教、及政治史」。

另參本館:《烈愛灼身》《雪琳娘》《路易十四情婦》《丹敦》《拿破崙情史》《滑鐵盧戰役》《馬賽曲》《拿破崙時代》 《路易十四時代》 《製作路易十四》 《對法國大革命的反思》 《舊制度與大革命》 《法國大革命》《影視史學》《巫婆一定得死》 《男巫女巫》 《獵殺女巫》孫仲瑜女巫 江欽良

《哥雅畫作下的女人》 Goya's Ghosts(200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79kUJbjwgqY

導演:米洛斯福曼
編劇:米洛斯福曼
演員:哈維爾巴登/娜塔莉波曼/史戴倫史柯斯嘉/藍迪奎德
劇情簡介
1792年西班牙,從當時社會從盛極一時的宗教法庭,到法國拿破崙政府統治,再由英國威靈頓將軍接手,回歸西班牙宗教傳統。
一開始,天主教堂便是一切權力的最高來源,但是鄰國法國的革命引起了西班牙主教的騷動,西班牙天主教決定重新啟用令人畏懼的宗教裁決所。這場運動是由修道士羅倫佐(賈維爾巴爾登)領導,一直想掌握最高權力的他,非正亦邪充滿迷漾。
羅倫佐的朋友是畫家哥雅(史戴倫史考斯達),專為王室繪製畫像,以色彩鮮豔的宮廷畫受到皇室歡迎,他同時對戰爭及生活的殘酷面向施展寫實畫風,成為著名的革命畫家。
當時他的靈感女神,一個美麗模特兒伊妮絲(娜塔莉波嫚)被判為異教徒含冤入獄,在宗教裁決所受到拷打,哥雅向羅倫佐請求援助,但畫家在尋求協助的過程中,卻發現羅倫佐和少女間已發展出不尋常的關係,在動盪不安的時代裡,真相究竟為何,什麼才是永恆的真理?哥雅將他看到的每一幕景象都深深刻在畫作中,傳世至今。
往後的二十年,法國佔領了西班牙,也廢除了宗教所,所有的犯人得以被釋放,伊妮絲也是其中之一。只是她的家人都已在戰亂中死去,她能聯絡的只剩下哥雅,而後哥雅得知伊妮絲在獄中生下了一個女孩,並設法找到了伊妮絲的女兒艾莉西亞(也是由娜塔莉波嫚飾演),她淪落成為一名妓女...。
《哥雅畫作下的女孩》是兩屆奧斯卡最佳導演得主米洛福曼(Milos Forman)執導最新作品,並由《英倫情人》金牌製作索爾薩茲(Saul Zaentz)擔任製片。
擅長處理傳記電影的福曼,在本片透過哥雅的靈魂,深切描繪18世紀西班牙內戰、教廷和異端處置所帶給人民的愛恨與悲痛,也進而解釋哥雅畫作中較為深沈作品的背景由來。以批判角度切入,卻不改福曼一貫詩意運鏡的本色。畫家以極為鮮豔的色彩和狂放的筆觸,描述這喧囂年代不同的社會階層。
而福曼聚焦的正是哥雅作為觀察者的角度,並在影片中收納了許多豐富多彩的生活細節。片中的哥雅是大時代底下的觀察者,也只有他能夠透過作品在歷史上永垂不朽。
哥雅生平簡介
18世紀西班牙歷史裡,哥雅雖然沒有直接涉入政治,但他流傳於後世的畫作卻讓人民視他為革命英雄,他的作品不僅在藝術史上地位崇高,當時的社會也尊敬他如父兄。
導演、幕後團隊及演員奧斯卡導演米洛福曼和製片索爾薩茲著名共同作品是奪得五項奧斯卡大獎的《飛躍杜鵑窩》和《阿瑪迪斯》。此外,編劇卡瑞爾與美麗設計布蘭登斯汀等同樣獲獎無數。娜塔莉波曼、奧斯卡哈影帝維巴登與柏林影帝史戴倫主演。
影片短評
也因為這樣我開始去找尋他的資料和作品,它的一些畫深刻描繪出恐懼.不安
很好看的一部片,我很喜歡電影裡的哥雅
http://app.atmovies.com.tw/movie/movie.cfm?action=filmdata&film_id=fgen00455957

影感《哥雅畫作下的女孩Goya's Ghosts》─ 畫家所見亂世之魂

93分。非常好看,無論編導與演員都表現精彩。故事緊湊,讓人喘不過氣,也讓人思考與感受。會扣分,都是因為看完後感到太自虐了,所以無法誠心推薦。
電影還沒看完,我就覺得,我快撐不下去了。所有方法都用盡,試著讓自己冷眼一點,或甚乾脆摀住耳朵,當個逃避的旁觀者;但這時又想起,若只是在螢幕前就忍受不住,那故事中苦蹲冤獄十五年的Ines,和現實生活中千萬個如她一般命運的女孩,又該怎樣對自己的人生交代?
該去怪誰?我們太習慣在電影中尋找正義,或尋找人生的答案,為自己得到救贖,但這世界哪給你那麼多扇門?電影讓我們進入兩小時的奇幻世界,甚至可說養壞了我們的習慣,這時卻突然給你一劑強心針,造就了《哥雅畫作下的女孩》。看電影途中,我曾想為自己找一個魔王,一個導致電影裡所有悽慘遭遇的最終魔王,於是我開始追溯,為每個橋段都找一個因果,從每個因果再尋一個主人,不斷逆流而上;Ines的遭遇可以怪罪給神父Lorenzo,Lorenzo的行為可以嫁禍給宗教的力量,而宗教的決定卻來自於Goya的畫作……,所以我該怪Goya嗎?不!他的畫就是整個社會的寫照,然而渺小的我又怎能大言不慚地怪罪整個社會?
社會是一個鐵面無情的龐大機器,運轉著所有的亂世與平世;這機器中的每個齒輪,戰爭、宗教、政治、道德,或甚小小的一個家庭單位,都推動著所有我們可能覺得美好的事物,卻也同時推動著某些我們厭惡而感到噁心的結果。你要如何去論好壞,全端看不同的時間點有不同的面貌與選擇,然而轉了個彎又可能變了個面貌與選擇,多麼無奈。這劇本寫得真好!
Lorenzo,前半段可惡的像個撒旦,提倡拷問,揪出多少可憐的『異教徒』或甚根本無辜的人們,他逼慘了一個家庭,毀了一個少女,卻還在獄中將少女給強暴,如此道貌岸然又罪大惡極。我多麼希望他遭到報應阿!尤其當他又以革命軍之姿翩翩再現時。但這時,劇本卻把他寫成愛家的男人,也在最後的結局,給了他接受自己的勇氣。我們人來到這世上走一遭,為的不就是這樣的自我改變?我們隨時都可能無心的幫助他人或傷害他人,只因自己一廂情願的理念,然後每個人就該為自己付出什麼代價嗎?難論該不該,只看到不到,俗話說『是你的就是你的』,這是一種宿命論,卻是這樣的真實。
平世難活,亂世更難活。看完電影後,我無法分析出什麼大道理,也沒敢說出什麼好見解。
怎樣能活得更有價值?較冷眼,只敢把情感抒發於畫作而有所恨憾的Goya不是活於他的自保;而大主教與死神的擦身而過更不是因為宗教的奇蹟。我很想說,改變命運的機會掌握在自己手上,就像我對《斷背山》或《晚安,您好》這類刻劃著時代背景的電影的想法,但《哥雅畫作下的女孩》並不給我們這樣的機會。也許在這樣真實的洗禮後,該學會的是更感激自己所擁有的,珍惜他們,並把握自己能改變的,這樣就夠了。就像最後握著Lorenzo屍體的手,抱著別人的孩子,一心卻只有滿足的Ines,這樣就夠了。
單就電影而論,這部電影讓我讚賞的,其一是演員的表現。當然最驚豔的,就屬Natalie Portman一人分飾三角的活潑純真少女Ines、悲劇半狂人母Ines,以及放蕩野性的女兒Alicia。電影第一段Ines被刑求的片段,她的哭喊是這麼的真切,情感毫不保留:『真相是什麼?』。在牽動了這麼多其他人的行為與命運後,十五年過了,時代也變了,病態蒼白的Ines走出牢房,親眼見到時代彷彿在一夕間開了她玩笑,以及盼了十五年親人的死,那衝擊實在難以想像。Natalie有著美豔卻少女的臉龐,但在飾演扭曲婦人的說服力絲毫不減;甚至她扮演起與自己極為相像的女兒一角,也不會如某些通俗片那樣,讓人感到可笑,而是真真實實的另個女人,讓人驚嘆不已。
而本片最棒的,就是劇本了。除了故事的震撼外,編劇對於敘事的能力也極高,懂得站在觀眾的角度,來讓故事除了情節表達清楚外,更讓其中想傳達的情緒,依照不同的節奏與串場,展現出來。劇本中,情節有幾個較為突兀的轉折,代表時代的大變動,我們看到編劇聰明地在這些橋段安排了Goya的耳鳴,不但使串場順暢,更讓耳鳴與時代給予角色的衝擊感合而為一,使觀眾更能投入與體會。最近有些電影,如《全民超人》,可能有著不錯的故事,卻在這方面表現較為不足,讓電影略顯尷尬,我想,《哥雅》就屬這方面表現優秀的代表之一。
劇本的好,當然不只這些,其中有許多值得玩味的小橋段,都讓片子加分不少;而更值得嘉許的,則是劇本把許多後世對歷史的評判都捨棄,讓故事更為中性,也讓我們對於人性的思考,對於社會的思考,更為深切。看完片後,我情緒極為低落,總提不起任何活力,有時也許年紀真的大了,看這片好像自虐一樣,還是少看的好罷。
http://www.wretch.cc/blog/imotion/12650632

《哥雅畫作下的女孩》:世界的真面目   文:火行者

《哥雅畫作下的女孩》這部片子一開始很吸引不愛看古裝片的火行者,是因為它招募了兩個殺人魔對戲,且一個演神父一個演畫家:賈維爾巴登〔Javier Bardem〕(詳見《險路勿近》〔No Country for Old Men〕)和史提蘭斯嘉史卡〔Stellan Skarsgard〕(詳見《亞瑟王》〔King Arthur〕)。當然,男士們還可以欣賞一下分飾兩角的娜塔莉波曼〔Natalie Portman〕,不過其中一角後來…嗯嗯…爛掉了。
火行者並不特別喜歡看傳記(純個人偏好問題),但《哥雅畫作下的女孩》並不是那麼地哥雅傳記。故事的確是圍繞在哥雅這個畫家的周邊在打轉,跟著他,我們也看到了那個年代西班牙的宗教、政治、戰爭、痛苦、無奈…如果說最後會掉下眼淚來,…大概也是為那個時代哭泣吧!
《哥雅畫作下的女孩》這部電影,很難形容,光看IMDB和爛蕃茄的分數,會覺得…是部商業爆米花電影(觀眾愛影評恨),偏偏它又完全不是,片中沒有特別的主線,只有好幾個人的人生經過了幾次的交錯,一個是哥雅畫作中的女孩娜塔莉波曼,她被刑求而承認了莫須有的罪名,她的父親透過史提蘭斯嘉史卡(哥雅)接觸了神父賈維爾巴登,想救女兒出獄,結果不但沒成功,連賈維爾巴登也被迫成了逃犯…。
整部電影看完,說實在的,並沒有看出什麼東西來…不是說電影言之無物,應該說電影丟了好多東西出來,比如以宗教之名,行迫害之實,也看得出在那個時代,人民根本得不到什麼資訊,戰爭爆發,政權更替,連日子都不能安定過,真的會在乎誰當主子嗎?每個角色好像都有著一段故事要訴說,也許是這樣造成電影主題過多,顯得有點抓不到重點吧。
但對本來就什麼都想吸收的火行者而言,就全盤一起接受也無妨,也許,生在那個時代,也是一樣的徬徨不是嗎?不知道哪天哪一國的士兵會突然衝進來殺了全家,不知道哪天為什麼突然被教廷召喚莫名其妙被判罪,不知道何時政權又突然交替重獲自由而外面的世界已經變了。不光是老百姓生活沒個方向,連身為神父的人,有時也自身難保。
非常喜歡賈維爾巴登最後的一個淡淡笑容,背後的心情複雜至極。可能是自嘲,火行者心中卻有一種蠻特別的感受,在那個時代,說不定,發了瘋的人,才找得到幸福…。娜塔莉波曼一邊拉著賈維爾巴登的手,一邊抱著小嬰兒,這背影實在有種無言的感嘆。
這一切,史提蘭斯嘉史卡經歷了,有時,他冷眼旁觀,有時,他伸出援手,有時,他無能為力。但這一切,一切的一切,都在他的筆下,成了偉大的畫作。如同片頭所言,這些畫作,呈現出來的,是「the true face of our world」。然而,這麼多的罪惡,豈是一人之力所能造成?人類也要為自己所創造的世界,背負責任,只是,到底誰才是無辜的?到底誰才該上絞刑台?誰才該得救?
看著《哥雅畫作下的女孩》中那個女孩從窕窈淑女到落難,甚至到精神失常…讓人看了辛酸,最後,卻有點為她開心…。
然而,如果真的是想要看歷史,並不推薦《哥雅畫作下的女孩》,因為當時的局勢絕對不是這麼簡單可以描繪出來的,《哥雅畫作下的女孩》表現的或許只能說是哥雅所看見的部份,冰山的一角。可以用來體會一下在沒有電腦網路沒有新聞的時代,所看到的片面歷史,對一個活生生的人而言,一點點,就已經遠遠超過負擔了。
導演米羅斯佛曼〔Milos Forman〕也導過《阿瑪迪斯》,所以可能會造成一些過高的期待,相對於《阿瑪迪斯》的經典,《哥雅畫作下的女孩》的確是較無章法,喜歡不喜歡,大概就看你是把這「無章法」視為時代的一部份,或是電影的一部份吧。
觀影最低需求
□ 想看看那個時代不安定的生活
□ 對畫作有一點感覺
□ 對人和環境的交互作用有敏感度
□ 不介意太多的沒一個足夠深入的主題
□ 想了解畫作背後的心情
http://app.atmovies.com.tw/movie/movie.cfm?action=filmdata&film_id=fgen00455957

《哥雅畫作下的女孩》:女人和時代   文:藍祖蔚

你是慕哥雅之名?還是導演米洛許.福曼之名去看《哥雅畫作下的女人》?
捷克大導演米洛許.福曼(Milos Forman)的作品《哥雅畫作下的女人》,其實是一部繪畫、歷史宗教與愛情三合一的作品,因為三合一,所以口味繁複;因為三合一,原味就不夠醇厚。
電影以哥雅為名,大家都會期待這部畫家電影能探索或表現哥雅傳奇人生與畫作的互動關係,原本《哥雅畫作下的女人》的主線亦可符合這個傳統思維,卻因劇本不時在繪畫、歷史宗教與愛情之間來回衝撞,以致於議題太多,反而失去了焦點。
《哥》 片故事設定在1792年,已經激盪三年的法國大革命的浪潮,激生了西班牙天主教人士的恐慌,因而恢復了排除異己,鎮壓異端的宗教裁決所,主角哥雅(由瑞典影星Stellan Skarsgard飾演)畫作中的繆思女郎艾妮絲(由娜塔莉.波曼(Natalie Portman)飾演),因被宗教裁決所的僧侶誣以她是猶太教信徒打入大牢,哥雅委託權勢極大的修道士羅倫佐(由賈維爾.巴登(Javier Bardem)飾演)營救,羅倫佐卻趁勢佔了艾妮絲便宜,讓她在獄中產女,他則一度流亡法國,卻趁著拿破崙大軍入侵西班牙重握大權,並且宣稱自己是顧家男人,否認自己的青春浪行,最後卻是只有艾妮絲陪他走完人生最後旅程。
艾妮絲是哥雅的繆思,天使畫作都以她的容顏做藍本,一旦她遇難,哥雅全力相救是理所當然的事,這段情義基礎成為全片劇情穿越十五年時空的關鍵,但是電影中呈現的哥雅卻是明明有心卻始終找錯人使錯力,一位足以讓畫家朝思暮想 的女人,卻未能激生畫家更多義憤填膺的行動,劇情創作上顯然患了失焦盲點。
同樣地,羅倫佐的覬覦之思也缺乏鋪排,既無驚豔前提,卻直接在大牢中見到裸體女人就犯了色戒,也讓人覺得這樣的獸性衝動,喪失了魔鬼誘惑的層次轉折,讓後來只想摔脫母女糾纏的權欲薰心,雖是人性之醜,卻因少了情愛不敵現實的戲劇對比,更乏讓人因而恨之入骨的說服力。
其實,哥雅的畫作在電影中另有三個層次。首先,他畫下不少人間素描,社會美醜盡入畫紙上,為人間世情留下珍貴畫像資產。但是隱惡揚善,大概是所有當權者難以拒絕的遮羞布,哥雅最初的生活即景的畫作 因為太過寫實,讓教會心驚,主張神權國家不應有如此情貌,加上有人誣指他的天使其實是以妓女作藍本,根本就是在褻瀆上帝,但是哥雅深獲國王寵信,教會無可奈何,因此才會株連無辜,波及艾妮絲。
次,羅倫佐找上哥雅,本想找碴,卻未能免俗地要他畫肖像,雙方交談間提及的「肖像有手無手,價格不一樣」的談話,後來也成為羅倫佐斥責哥雅「有奶就是娘」,只要有人出錢就做畫,行徑和妓女無異,僧侶未能免俗,想有肖像傳世,就和畫家不能免俗,要以畫作尺寸論價格,其實都是庸俗人世中難以迴避的人心現實,有人求名利,有人則求溫飽,嗆俗不是罪,卻成為消遣藝術家名節的話題。相對之下,哥雅沒有刻意討好皇后,醜態畢露的皇后肖像畫作,不但讓皇后氣得冒煙,也讓人看見了藝術家的氣節。
當然,哥雅頂著燭帽畫畫的傳奇,滿足了觀眾「名家窺奇」的心理;耳朵全聾的他卻慶幸自己還有眼睛,目擊法國軍隊荼毒百姓的慘狀後能夠轉為驚世的歷史血淚見証。只可惜,這三個層次,都只是輕描淡寫的時代背景,雖然導演在片頭和片尾都大量使用了哥雅的傳世畫作,音樂也極其煽情感人,卻因為導演志不在哥雅,所以如果帶著通俗劇的心情去看《哥雅畫作下的女人》,也許更能看見哥雅的時代。
 (楨:藍似「情義」成癮了,啥類型電影多「情義」觀。其實觀眾自能看出其「情義」,何需連續劇般細述「情義」呢?)
http://app.atmovies.com.tw/movie/movie.cfm?action=filmdata&film_id=fgen00455957

成英姝影評--《哥雅畫作下的女孩》亂世生存之道

很詭異立法院有個「立」字,但怎麼看都比較傾向個「破」字,就是破壞。破壞並不是不好,甚至是必要的,不破哪有立,但只搞破,說真的,在這個年頭,那誰不會啊?歷史上真正能堪稱革命英雄者,可能有好幾個都是破壞王,但背後要有一套建立的思想,否則也不就只是流氓而已。
 有破無立是很可怕的世道,先前我有提了我那八十歲的老父親,近月來很熱中寫他的部落格,他老人家不會打字,他念我打,幾乎一字不改。歷經戰亂的父親,常常把一句話掛在嘴上:動盪亂世,人的生存就只兩個字可形容──恐怖。
晚上看了《哥雅畫作下的女孩 (Goya's Ghosts)》這部電影,背景是1792年西班牙宗教法庭治世,到法國拿破崙政府統治,後風水輪流轉由英國威靈頓將軍接手,西班牙主教又取回權力。這部片相當震撼人心地刻畫亂世求生的恐怖。片子的起始帶出宗教裁判所的殘酷,然後巧妙引入了法國大革命的發生。還是那句老話,以大歷史做背景的故事,每每讓我感慨,我輩非生於沒有言論自由、思想自由、宗教自由的時代何其幸運,我輩非生於用蠻力來博取自由所造成的社會秩序大崩解而新制度又沒有建立的瘋狂亂世又何其幸運,我等沒有付出一分一毫代價全由前人甘冒艱險鋪設了今日人權和人道思想的世界何其幸運!
這故事由哥雅的眼睛來看整個時代動盪的變化,納塔莉波曼則是令哥雅印象深刻的女子,甚至以她為藍本畫作教堂壁畫的天使,然而這個女子一生命運卻非常驚人,哥雅憐惜這女子但卻愛莫能助。哀莫大於如此。娜塔莉波曼的表現極為精采,出獄的那一幕真的會令人呆住,我必須說,本片的美術、服裝也很值得讚嘆。包括飾演哥雅(史戴倫史考斯達)、羅倫佐(賈維爾巴爾登)、主教、國王等人的演員表現都相當出色,配樂極有震撼力。劇本則是不可多得的佳作,每場戲都精彩巧妙,像這樣情節的推進能一直讓我有出乎意料的感慨的,已經很少了。
我妹妹看完出來只差沒有崩潰,說她幾乎要飆淚,並不是看催淚電影那樣感動落淚,而是出於「不能承受」。
世上多有不公不義,即使今日文明如此,也沒有消弭,不能承受者為何?就是空有同情悲憫,卻什麼事也不做。
強權凌弱是亂世,指鹿為馬是亂世,有破無立是亂世,說到亂世生存之道,對小人物來說,還能怎麼著,怎麼能活怎麼活。這使我想起,我曾經擔任某雜誌的總編輯,這份雜誌後來因為高層異動而夭折,只做了三期,並沒有真正發行過,編輯部解散後,隔了一段時間再聚,當時的感覺,真的是很沒前景的悲觀絕望,人人都只能圖個求生,至於什麼理想、堅持,不是說要拋棄,是連個放的地方都沒有…沒錯,現在就是如此,沒什麼變化,其實已經很長一段時間了。見面時,談到這個話題,我們那主編啊,開口說,這段時間以來(就是這段處處絕處的艱難日子以來)我發現亂世求生之道…接下來她說的話,跟我腦子想的一樣,換句話說,也跟我那段時間以來的心得相同:唯有忠於自己。
我是個賺死錢的人,我現在還只有一個字一塊錢的專欄,連兩塊錢的都沒有哩!所以我的亂世忠告,對炒股票以至於現在天天流淚的人大概沒什麼用。想想還真只有太平盛世,或者泡沫經濟的時候,人才會需要無所不用其極到處鑽營吧!大家以為生存困難的時候才更要靠手段,但絕大多數的人都是賺死錢,能耍什麼手段?連想破頭找出路都難,這時候能如何呢?做大事也好,做小事也好,與其變來變去,不如忠於自己,與其慌著不知抱哪邊大腿,不如忠於自己,與其看到別人都在怎麼搞急著想東施效顰,不如忠於自己,要進還是要退,看怎樣比較忠於自己。沒有章法的世界你總得抓出一條依附的準線,否則就像一艘解體的船。(你同時要指天罵地,也都可以,你高興就好。)
忠於自己有什麼好處?爽。
這爽倒不是一種痛快的爽,而是一種…怎麼說呢!心安。亂世能因忠於自己不慌而安,豈有那麼容易,不是光用嘴巴跟自己說說而已,能沉著而定,確實是爽。你或許覺得這是在唱高調或者說廢話,那不然,不然怎樣,跳摟嗎?這年頭人是見了棺材也不掉淚的,這年頭殺人也只一天新聞,排在你後面等著上頭條的多著咧。
後記:順道一提,哥雅這個人,後世評價其沒有節操,西班牙改朝換代,主子換哪一國人,都不影響他宮廷畫師的地位,這樣看來,哥雅大概忠於畫畫這件事,不忠於政治,這也算亂世求生之道。影片裡最有趣的是哥雅替皇后畫肖像,自認寫實,結果容貌極醜,肖像一揭開,國王和皇后的反應,加上那配樂,實在太有趣了。最妙的是下一場戲國王邀請哥雅聽他奏琴,哥雅的反應(也有一說,哥雅藉繪畫嘲弄被畫者,也就是當權者,電影裡哥雅並無此用意,純粹是畫出自己眼見的真實,在繪畫上他沒有諂媚,但聽到國王的琴藝的時候...),以及隨後信差傳來訊息,這兩場戲一連串交代了許多盡在不言中的事情,讓人佩服編劇的功力。
http://cineplex.pixnet.net/blog/post/19844938

隱藏在電影畫面中的哥雅(楨:多哥雅畫作)
http://mimibao.pixnet.net/blog/post/15891673

哥雅---維基百科(楨:多哥雅畫作)

法蘭西斯科·荷西·德·哥雅-路西恩特斯(西班牙文:Francisco José de Goya y Lucientes,1746年3月30日-1828年4月15日),西班牙浪漫主義畫派畫家。畫風奇異多變,從早期巴洛克式畫風到後期類似表現主義的作品,他一生總在改變,雖然他從沒有建立自己的門派,但對後世的現實主義畫派、浪漫主義畫派和印象派都有很大的影響,是一位承前啟後的過渡性人物。
生平
法蘭西斯科·哥雅出生於西班牙東北部阿拉貢自治區的首府薩拉戈薩附近的小村,父親是農民,家境貧寒,沒有受過正規的教育,14歲時一位教士發現了他繪畫才能,鼓勵他父親將他送往薩拉戈薩,隨何塞·魯贊·伊·馬爾蒂尼斯學畫4年,1763年到馬德里投靠同鄉宮廷畫師弗朗西斯哥·巴耶烏,兩次投考聖費南多皇家美術學院,都沒有被錄取。
1769年法蘭西斯科·哥雅隨一隊鬥牛士去義大利旅行,參加了帕爾瑪美術學院的繪畫競賽,得了二等獎。1773年再次回馬德里並結婚定居。經弗朗西斯哥·巴耶烏的推薦,為宮廷承擔繪製壁毯畫稿,其草圖明顯受當時宮廷指導的古典主義風格影響。後來他有可以進出宮廷,自己研究委拉士開茲的作品,將宮廷收藏的委拉士開茲的作品翻刻成蝕版畫,形成自己的風格,他曾經自稱自己有三位老師:委拉士開茲、倫勃朗和自然。
由於其畫作《基督受難圖》被聘為聖費南多皇家美術院成員,1785年成為副院長,1789年國王任命他為宮廷畫師,在此期間他畫了許多宮廷成員及貴族的畫像,明顯受委拉士開茲畫風的影響,當時西班牙是一個宗教法規嚴厲的國家,禁止描繪裸體,他敢於畫《裸體的馬哈》(馬哈是西班牙語「姑娘」的意思)。由於當時的社會輿論對《裸體的馬哈》強烈不滿,他又另繪製了一幅表情、姿態一模一樣的《著衣的馬哈》,而拒絕在原畫上修改。20世紀80年代西班牙將《裸體的馬哈》印成郵票,成為集郵界熱門的收藏品。
1792年因耳聾辭去美術院職務,開始創作帶有色彩的蝕版畫,用風俗畫的方式諷刺教會和國家,1803年完成創作了版畫組畫《狂想曲》,用各種希奇古怪的人物代表來進行諷刺。
1799年法蘭西斯科·哥雅被任命為宮廷首席畫師,1800年國王卡洛斯四世讓他為自己全家畫像,他將國王一家畫成的群像受到國王的讚賞。但後人根據國王一家的姿態表情,將該畫取笑為「剛剛中了彩票大獎的雜貨商和他的一家」。
1808年拿破崙入侵西班牙後,他於1814年創作了《1808年5月2日》和《1808年5月3日》兩幅油畫,用色尖酸刻薄,一反其以前和諧的顏色。後來有畫了許多關於戰爭、死亡、疾病的主題,他的畫作《薩坦吞吃自己的孩子》簡直是一幅噩夢,描繪的是希臘神話中薩坦為了防止自己的子女爭奪神位,將孩子一個個吃掉的場面,但描繪的薩坦類似魔鬼,活靈活現地在吞噬一個成人。
1824年,他辭去宮廷畫師職務,妻子已去世,他年老孤獨,獨自在法國波爾多療養,一直到生命最後歲月還在作畫,仍然創作了《波爾多的賣牛奶姑娘》肖像。他最後在波爾多去世,遺體於1900年運回西班牙,安葬在馬德里郊外的聖安東尼·德·拉·弗羅里達教堂,這座教堂的壁畫都是他創作的。
義大利的美術史學家文杜里評價他:「他是一個在理想方面和技法方面全部打破了十八世紀傳統的畫家和新傳統的創造者……正如古代希臘羅馬的詩歌是從荷馬開始的一樣,近代繪畫是從哥雅開始的。」
他的許多作品收藏在馬德里的普拉多博物館。
代表作
《著衣的瑪哈》(La maja vestida),1798年到1805年,收藏於西班牙馬德里普拉多博物館
 《裸體的馬哈》(La maja desnuda),1797年到1800年,收藏於西班牙馬德里普拉多博物館
 《1808年5月3日》(The Third of May 1808),1814年,收藏於西班牙馬德里普拉多博物館
 《陽傘》(The Parasal),1776年到1778年,收藏於西班牙馬德里普拉多博物館
《唐.曼努埃爾.奧索里奧》(Don Manuel Osorio de Zuniga),1788年,收藏於大都會博物館
 《查理四世的一家》(The Family of Charles IV),1800年到1801年,收藏於西班牙馬德里普拉多博物館
 《唐娜伊莎貝拉》(Donna Isabel de Porcel),1805年,收藏於英國國家美術館
 《巨人》(The Colossus),1808年到1812年,收藏於西班牙馬德里普拉多博物館
《少女們》(The Young Ones),1812年到1814年,收藏於法國里耳美術館
 《沙丁魚葬禮》(The Burial of The Sardine),1812年到1814年,收藏於西班牙馬德里聖費迪南皇家美術學院
 《被分割的表演場所》(The Divided Arena),1825年,收藏於西班牙國家圖書館
[編輯] 外部連結
法蘭西斯科 哥雅 作品畫冊專輯 230幅 - 精品風景線
哥雅作品《薩坦吞吃自己的孩子》
Art Gallery - Francisco de Goya
《巨匠哥雅——談西班牙偉大畫家的一生》池田大作著
http://zh.wikipedia.org/zh-tw/%E5%BC%97%E6%9C%97%E8%A5%BF%E6%96%AF%E7%A7%91%C2%B7%E6%88%88%E9%9B%85

弗蘭西斯柯-賀賽-德-哥雅>百度百科

弗蘭西斯柯-賀賽-德-哥雅(Francisco Jose de Goya Y Lucientes)【生前居住地】(1746.3.30,西班牙 芬德托多斯~1828.4.16,法國 波爾多)【別譯】亦譯戈雅。西班牙近代現實主義畫家,是法國浪漫派繒畫第一位最重要的畫家。
簡介
  出身農民家庭,14歲開始學畫。年輕時曾任宮廷畫家。1793年思想由樂天無憂進入憤懣呐喊;年輕時在薩拉哥撒學畫,曾到意大利遊曆,後被任命爲西班牙國王卡洛斯四世的宮廷畫師。
  他是受人歡迎的宮廷畫師,常把那些衣著華麗、珠光寶氣的人物,畫得膚淺、負婪。色彩及光線的明暗效果處理得宜,晚期目睹戰爭變得尖刻、嘲弄、冷酷、陰森,有如夢魘股的恐怖。
  他認爲自然界裏沒有線條,只有空問上顯出明、暗、前、後的色面,這觀念影晌對後來的印象派。
  生平創作很多,在肖像畫、風俗畫、曆史畫、宗教畫及諷刺畫等方面,都有卓越的成就。他不僅作油畫和壁畫,還作了許多意義深刻的銅版畫。做作皇族群像,辛辣的揭示了他們專橫無能的本質。油畫《1808年5月3日的起義》和《法國士兵槍殺西班牙起義者》歌頌了西班牙愛國者反抗侵略之的英勇鬥爭。他的創作,對近世歐洲繪畫有深刻的影響。
  【說明】
  1776年開始他爲皇家織造廠繪制織錦的大型素描草圖,由此展開一生成功的事業;
  1785年任學院副院長,
  1789年任宮廷畫師,
  1799年任宮廷首席禦用畫師,因此他的才華當然受到當代的肯定。
  1792年他因病失聰,連帶地作品也改變了,他繪制了一系列名爲「幻想畫」的蝕刻作品,這些作品粗暴而反諷地攻擊當時的禮儀、風俗以及教會的弊陋。
  1798年,他在馬德裏繪制聖安東尼奧教堂圓頂濕壁畫﹝此作利用海棉沾染顔料,在壁上輕抹塗擦,技法極其高明﹞。
1819年,哥雅開始從事石版印刷的新藝術創作,他完成了許多鬥牛畫、單版版畫、利用蝕刻法和細點蝕刻法做成的銅板畫。
畫風
  畫風有明朗鮮明轉爲深沈渾厚,是近代現實主義繪畫的奠基人。
  進入宮廷後(1775),他創作的60多幅挂毯草圖明顯表現出當時西班牙宮廷藝術指導者、德國藝術家門格斯 (Anton Raphael Mengs)明晰、單純的新古典主義風格。哥雅從研究委拉斯開茲(Diego Velazquez)作品著手,開始形成自己風格。他將皇宮收藏的一批委拉斯開茲油畫翻刻成蝕版畫,並參照這種自然寫實手法繪成《基督受難圖》(Christ on the Cross,1780),這使他成爲皇家美術院成員,後升任副院長(1785)。在此期間他畫的達官貴人肖像,都令人想起委拉斯開茲的同類作品來。哥雅藝術的成熟期正值法國大革命爆發。社會的腐敗和統治者的無能使他深感憤懣。1792年因病耳聾後,辭去了美術院院長職務,以通俗諷刺畫形式,抨擊國家、教會的愚昧與奢侈的弊病。1799年出版的《狂想曲》(Los caprichos)組畫是版畫史上重大成就之一,哥雅嫻熟地爲最新發展的凹版腐蝕技法增添了色調效果。
  1808年拿破侖軍隊入侵西班牙,人民奮起反抗。戈雅堅定地站在人民一邊,並滿懷激情地創作了《五月三日的槍殺》等作品,如他所言“用自己的畫筆使反抗歐洲暴君的這次偉大而英勇的光榮起義永垂不朽”。這幅作品也成爲美術史上反抗民族壓迫,控訴侵略戰爭的力作之一。哥雅晚年終于與宮廷徹底絕裂,返回闊別已久的鄉間,創作了《巨人》等作品,寄托了他對未來的希望。
  在拿破侖軍隊侵占西班牙期間,哥雅將親眼目睹的場面載入版畫集《戰爭的災難》(Los desastres de la guerra,1863年第一版)。並作《1808年5月2日∶馬木路克起義》和《1808年5月3日 ∶槍殺馬德裏保衛者》(均1814年)兩幅巨作,謳歌英勇的人民起義。哥雅晚年作品,如裝飾家鄉“聾人寓所”的“黑色繪畫”(1820~1823)和版畫集《諺語》(Los proverbios,1820?~1824),已夢魘似地反映出憤世嫉俗的悲觀心理,他于1824年僑居法國波爾多,直至逝世。
  拿破倫的入侵改變了他的後半世,其作品也表現對戰爭時代殘酷的感觸,由于地位不複如前,逐自願流放至法國繼續他的繪畫直至1828年四月死亡,其大部份作品迄今保留于西班牙馬德裏市普拉多博物館。
  哥雅的叛逆性,使他擺脫了巴洛克的裝飾華美,粉飾太平的浮淺,他是真正呼應著啓蒙運動哲學思潮的思想者,尤其在拿破侖軍隊入侵西班牙之後,哥雅更是展現了他思考人性,揭發人性本質的特點,創作了發人深省的偉大作品。
  以奇異多變的油畫、素描和版畫形式深刻反映當代的社會政治動亂,對19世紀後期歐洲浪漫主義、寫實主義和印象主義運動的領袖們影響很大,在20世紀,他的作品仍爲表現主義和超現實主義藝術家所尊崇。其最初從何塞.魯贊.伊.馬爾蒂尼斯(Jose Luzan y Martinez)學畫,後到馬德裏成爲宮廷畫師巴耶烏(Francisco Bayeu)的學生。早年所作的宗教畫受流行的巴洛克-洛可可風格,尤其是威尼斯畫家提埃坡羅(Giovanni Battista Tiepolo)的影響。
  哥雅受到提也波洛﹝Tieplolo﹞的西班牙濕壁畫的影響後,始大量繪制裝飾性作品;而其肖像畫則受到蒙斯﹝Mengs﹞和十八世紀的英國肖像畫的影響:他曾潛心研究過前任宮廷畫師委拉斯蓋茲﹝Velazquez﹞的作品,因此他的風格到最後,竟趨於印象派﹝Impressionism﹞的形式。他對十九世紀法國繪畫的影響很大,尤其是馬內﹝Manet﹞。哥雅﹝在西方﹞被譽爲古代大師的延續,現代﹝不論所指爲何時﹞繪畫之始。
哥雅受到提也波洛Tieplolo的西班牙濕壁畫的影響後,始大量繪制裝飾性作品;而其肖像畫則受到蒙斯Mengs和十八世紀的英國肖像畫的影響:他曾潛心研究過前任宮廷畫師維拉斯奎茲Velazquez的作品,因此他的風格到最後,竟趨于印象派Impressionism的形式。他對十九世紀法國繪畫的影響很大,尤其是馬內Manet。哥雅﹝在西方﹞被譽爲古代大師的延續,現代﹝不論所指爲何時﹞繪畫之始。
主要作品賞析
  一八一四年五月二日,回顧拿破侖禁軍騎兵隊對馬德裏暴動的鎮壓,他用中央的大塊紅色照亮整個畫面,以襯托暴動死傷之血。畫面人群擁擠,幾個比例較大的特寫人物的身體與手的動作,使構圖線條制造出騷亂之感。
  一八一四年五月三日紀錄百姓慘敗被抓後,在城郊的屠殺。這幅畫面選用灰暗底色,以襯托出中央之白。士兵背對觀畫者,醫治的顔色與動作,彷佛龐大的國家機器,沒有感情冷漠無情。穿白衣的人對面的燈,將其白衣照亮的充滿光亮,他雙手向上,宛如基督的受難,如果仔細看他的雙掌,還會發現有細微的凹洞彷佛釘痕,充分顯示哥雅是用著宗教感情在作畫。從他旁邊被槍殺死亡倒地不起的人,觀畫者都被提示下一秒,這光明白衣上,就會染上鮮血,像他腳下染紅土地的鮮血。而倒地者的受難姿態,正好是站立受難者姿態的同步反映。
  畫家記錄了無名者的受難、無名者的鮮血,成爲拿破侖英雄負面形象的曆史紀錄。畫評家馬羅爾說:“《五月三日》是足以與《拿破侖加冕禮》相提並論的垂世之作。” 是哥雅一張具曆史批判性的繪畫,在同一時間,哥雅以版畫記錄了更多精彩的人性故事。也是哥雅最著名的巨制,他用紀錄片式的忠實手法,留下西班牙曆史上慘痛的一日,他爲這一日做了見證,他要使這一天永遠留在人性曆史上,使人反省:人性究竟是什麽?
  伯爵之子(1778),三、四歲的小貴族,穿著錦緞,應該是華貴幸福的畫,但是哥雅讓小貴族手中牽著一只用線綁著的喜鵲,旁邊三只貓虎視眈眈,好像立刻要撲殺上去,哥雅在畫面上暗喻的危機感使人悚然一驚。
  查理四世一家是他爲西班牙國王查理四世畫的家族肖像,國王、皇後,穿著華麗,一身珠寶,但卻像鬼魂,公主、王子依靠在父母身旁,佩飾綬帶,眼中卻也透露出驚懼不安的表情。這張畫哥雅畫於1801年,法國已在1789年發生革命,國王皇後被送上了斷頭臺。哥雅做爲一名宮廷畫師,面對當時仍握有大權的查理四世,他的繪畫,卻在表面的歌頌裏,隱藏著皇族即將土崩瓦解的不安。他像一名預言者,揭發了華麗高貴的假面下歐洲社會動蕩的風暴。用直率的態度,把主人公們昏庸、狡黠的本質充分表現了出來。用法國作家戈蒂的話說就是“一群用勳帶經章、珠寶綢緞裝點起來的白癡和暴發戶”。
  查理四世家族的肖像,畫面上十幾個人一字排開,像落難中受審的囚犯,畫面裏充滿了危機感。
  爆發在法國的大革命,震撼了養尊處優的貴族,權力、財富、名望,刹那間,都岌岌可危。
  作爲畫家,哥雅的畫筆似乎充滿了批判性,他也任性表現出貴族迂腐過時,庸懦無能的一面。這位充滿鬥牛氣質的西班牙畫家,雖然身居宮廷,卻以他的畫筆無情地揭露西班牙宮廷的昏庸和荒淫,諷刺封建天主教的虛僞與殘暴。
  自畫像蝕刻畫,約繪于1798年,選自《狂想曲》。Francisco de Goya, self-portrait from Los caprichos series, etching, c. 1798.By courtesy of the Biblioteca Nacional, Madrid
  狂想曲銅版畫,是一組惡夢式的幻想性作品。其中戈雅把欺壓人民的統治階級比作愚蠢的驢子,有的驢子騎在人的背上,還洋洋得意地說:累死你也要馱著我。由于戈雅的繪畫有明顯地向封建天主教挑戰的意味、曾多次遭到宗教裁判所的質詢、幹預和威脅,但戈雅始終忠于一個藝術家的良心,勇敢地與一切不平等、不合理現象作鬥爭,熱情地謳歌自由和民主。
  伊莎貝爾.科沃斯.德波塞爾夫人是哥雅早期宮廷畫之一,這幅充滿自信的西班牙女性畫像,是哥雅極富熱情的傑作。其人物原形是卡斯蒂裏亞地區的高官夫人,按照十八世紀後期上流社會風行的典型裝束創作。[編輯本段]哥雅的浪漫主義之筆
  貴族淑女 Marquesa de Pontejos,1786,油彩.畫布 Oil on canvas,210.3 x 127 cm,美國華盛頓特區國家畫廊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at Washington DC
  陽傘 The Parasol,1777,油彩.畫布 Oil on canvas,104 x 152 cm,西班牙馬德裏市普拉多博物館 Museo del Prado, Madrid
  特莉薩及狗 Portrait of Maria Teresa de Borbony Vallabriga,1783,油彩.畫布 Oil on canvas,134.5 x 117.5 cm,美國華盛頓特區國家畫廊 National Gallery of Art at Washington DC
  蕩秋千 The Swing,1787,油彩.畫布 Oil on canvas,169 x 100 cm,西班牙馬德裏蒙特拉諾公爵收藏 Duke of Montellano Collection, Madrid
  野餐 Picnic on the Banks of the Manzanares,1774,油彩.畫布 Oil on canvas,西班牙馬德裏市普拉多博物館 Museo del Prado, Madrid
  野餐 A Picnic,1785-90,油彩.畫布 Oil on canvas,41.3 x 25.8 cm,英國英格蘭倫敦市國家畫廊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鬥牛 Bullfight, Suerte de Varas ,1824,油彩.畫布 Oil on canvas,19 1/2 x 24 in,美國加州洛杉磯市保羅蓋茲博物館 J. Paul Getty Museum, Los Angeles
  分隔的鬥牛場 Bullfight in a Divided Ring,unknown,油彩.畫布 Oil on canvas,98.4 x 126.4 cm,美國紐約州紐約市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ew York City
  騎馬的女子 Maria Teresa de Vallabriga on Horseback,1783,油彩.畫布 Oil on canvas,82.5 x 61.7 cm,意大利佛羅倫薩市烏菲茲畫廊 Galleria degli Uffizi in Florence
  母與女 Condesa de Altamira and Her Daughter, Maria Agustina,1787-88,油彩.畫布 Oil on canvas,195 x 115 cm,美國紐約州紐約市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ew York City
  就座的懷孕女子 Josefa Castilla Portugal de Garcini y Wanasbrok,1804,油彩.畫布 Oil on canvas,104.1 x 82.2 cm,美國紐約州紐約市大都會藝術博物館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New York City
  抱著小狗的法蘭西絲卡夫人 Portrait of Dona Francisca Vicenta Chollet Y Caballero, Seated, Three-Quarter Length, with a Lap Dog,1806,油彩.畫布 Oil on canvas,102.9 x 80.6 cm,美國加州巴莎迪那市諾頓西蒙博物館 Norton Simon Museum, Pasadena
  【代表作】
  《托娜.依莎貝爾.德.鮑賽爾》(Dona Isabel de Porcel,1806?)
  《查理四世一家》(1800)
  《唐.何塞.比奧.德.摩林》(Don Jose Pio de Molina,1827~1828) 
  《裸體的瑪亞》
  《穿衣的瑪亞》
  《瑪哈》[編輯本段]評價
  哥雅被稱作18世紀末19世紀初西班牙最偉大的藝術家,他創作的主要題材是戰爭與暴政。
  哥雅在十八世紀至十九世紀西班牙畫壇上,哥雅是一顆孤獨而燦爛的星辰。他以極其多産而又風格多變的創作影響了後來的浪漫主義(如德拉克洛瓦)、現實主義(如杜米埃)、印象主義(如馬奈)、以及象征主義和表現主義藝術。
  哥雅的繪畫才能是驚人的,他幾乎在整個繪畫領域都有卓越的成就:壁畫、天頂畫、架上油畫(從肖像畫、風俗回到曆史畫),然後是插圖、石版畫和銅版畫。他的作品觸及到了激動十九世紀人類的各種基本問題,創造了無數令人難忘的藝術形象和新穎、尖銳、有表現力的藝術語言。
  在哥雅之前,藝術從未如此強烈和全方位地反映過當代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以及各種事件的生動聯系,也從未如此強烈和深入地表現過內心世界的激越、動蕩、陰郁和緊張。
  他用隱喻的手法、紀實的風格描繪了一幅幅傳世的曆史畫卷。
  他的作品無論是描寫平民日常生活的小品、逼真傳神的人物肖像,或令人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面,都讓人感到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
  哥雅的藝術是近代西班牙時代精神的藝術表現,對歐洲浪漫主義和現實主義藝術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http://baike.baidu.com/view/1393608.html?tp=0_01

 

台長: 阿楨
人氣(7,08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影視史學 |
此分類下一篇:《雙城記》
此分類上一篇:《馬賽曲》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