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代父出征盡孝盡忠的《花木蘭》故事,果然還是要經美國迪士尼演繹才能找回「女性真情的自我」。
是嗎?《木蘭辭》早已言: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
願馳千裏足,送兒還故鄉。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
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出門看夥伴,夥伴皆驚惶。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對驚怕的過去的夥伴,花木蘭在內心說:知道了麽?過去與你一道血戰沙場,立下大功;回朝後不願爲尚書郎的我是個女孩子。還我女兒本色,花木蘭多麽自豪。
找回「女性真情的自我」?還我女兒本色,花木蘭多麽自豪?
怕都是父權史觀之女性的自我幻覺吧!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IfABiUoLAg&list=PLXju_IND0nDMksWjuCs-fjvyEV13iIftq
花木蘭>維基百科
花木蘭是中國文學作品中的一位代父從軍的巾幗英雄,其真實性不詳。花木蘭最早出現于南北朝一首敘事詩《木蘭辭》中,該詩約作於北魏,最初錄於南朝陳的《古今樂錄》,長300餘字,後經隋唐文人潤色。後人創作了很多有關花木蘭的戲劇作品,現代還將花木蘭搬上電影銀幕。
根據《木蘭辭》的描述,北朝可汗徵兵抵禦北方民族入侵,女子花木蘭之父亦在受召之列;木蘭不忍見其年邁的父親從軍受苦,又沒有年長的兄弟可以代替老父,她於是自己喬裝成男人,購買馬鞍,代父從軍。
多年後戰事結束,木蘭因軍功彪炳得到可汗召見;可汗雖授以高官厚祿,木蘭卻只請准予解甲返鄉。木蘭獲准返鄉後,回復女性裝扮,昔日同袍才驚覺原來木蘭實為女子。
以花木蘭傳說為本的表演藝術
中國傳統戲曲
劇目:《木蘭從軍》(亦名《花木蘭》、《代父徵》),在京劇、豫劇、秦腔、粵劇、評劇均可見到。
電影
2009年中國導演馬楚成拍攝了花木蘭。主要演員有趙薇及陳坤。
動畫
1998年美國迪士尼公司製作推出動畫電影《花木蘭》;劇情主線雖依據《木蘭詩》所述之故事發展,但劇本經過大幅擴充改編,加入許多原詩所無之細節,以及若干新創之角色,以符合商業電影劇本長度之需求,並增加劇情之娛樂性。
電視劇
1998年香港無綫電視劇集,陳妙瑛主演。
1999年台灣劇集,袁詠儀主演
花木蘭相關電影>百度百科
《花木蘭》1927版
導 演:李萍倩
編 劇:劉豁公
主 演:胡姍、朱剛、張振鐸、章志直
地 區:中國大陸
顔 色:黑白
《花木蘭》1939版
導 演:麥嘯霞
編 劇:麥嘯霞
主 演:鄺山笑、陳雲裳、鄭生、李幽慈、黃壽年
地 區:中國香港
語 言:粵語
顔 色:黑白
《花木蘭》1951版
導 演:陳皮、顧文宗
編 劇:陳皮、顧文宗
主 演:任劍輝、甘露、石燕子、羅豔卿、劉桂康
地 區:中國香港
語 言:粵語
顔 色:黑白
《花木蘭》1961版
導 演:黃鶴聲
編 劇:李壽祺
主 演:麥炳榮、鳳凰女、陳錦棠、陳好逑、半日安
中國香港
語 言:粵語
顔 色:黑白
《花木蘭》1964版
導 演:嶽楓
編 劇:葛瑞芬、費安娜、董千裏
主 演:淩波、金漢、陳燕燕、楊志卿、朱牧、李昆
出 品:香港邵氏電影公司
類 型:黃梅戲、劇情片、動作片
1956年豫劇電影《花木蘭》
導 演:劉國權 張辛實
演員表:
常香玉 飾 花木蘭
趙義庭 飾 賀元帥
簡 介:
豫劇大師常香玉的代表劇目《花木蘭》即由陳憲章據此移植,後又與王景中合作對劇本進一步加工。
該劇是1951年常香玉爲抗美援朝捐獻“香玉劇社號”戰鬥機進行義演時的主要劇目。在1952年10月全國首屆戲曲觀摩演出中,常香玉演出此劇獲榮譽獎。1953年4月香玉劇社赴朝鮮慰問中國人民志願軍演出。1956年10月由長春電影制片廠拍攝成戲曲藝術片。
京劇大師梅蘭芳及徐碧雲、言慧珠等均有演出。
地方戲中也有不同版本面世,評劇名家崔連潤的演出很有影響。
常香玉:是戲曲界公認的豫劇大師。1938年獲得“豫劇皇後”之譽。1948年創辦香玉劇校,致力于培養青年演員,後改建爲香玉劇社。1951年爲支援“抗美援朝”,捐獻“香玉劇團社號”戰鬥機一架。1952年參加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以《花木蘭》一劇獲榮譽獎。1987年12月,她設立“香玉杯藝術獎”以獎勵河南地方戲曲的優秀人才。代表作《花木蘭》、《拷紅》、《斷橋》、《大祭樁》等。
2009年《花木蘭》馬楚成電影
導 演:馬楚成
編 劇:張挺
演員表
趙 薇 飾 花木蘭(青年)
陳 坤 飾 文 泰(拓跋宏)
胡 軍 飾 門 獨(單于)
徐 嬌 飾 花木蘭(幼年)
《花木蘭:女勇士的傳奇》迪斯尼3D版版
此片爲迪斯尼與中資合拍的電影,雖然原定由香港著名導演杜琪峰執導,但由于資金問題一直未能開拍,直至今年5月戛納電影節中才解決資金問題,並決定邀電影《變相怪傑》及《木乃伊前傳:蠍子王傳奇》的導演卓克羅素(Chuck Russell)執導演筒。
電影將于十月開拍,章子怡除了擔任女主角,也會兼任監制一職,而男主角方面,最後落實由王力宏擔演,原因是他能操一口流利英語。據知,吳彥祖及韓星張東健亦曾是男主角考慮人選。
今次迪斯尼投資開拍此片,備足資金,本來投資8000萬美元(超過6.2億港元),但爲配合3D效果,現加碼投資,令制作費高達1億美元(約7.8億港元)。另外,迪斯尼于1998年曾推出動畫電影《花木蘭》,當時此片于美國大收1.2億美元(約超過9億港元)票房,于香港上映時,更找來陳慧琳聲演花木蘭一角。
《花木蘭》迪斯尼1998年版
導 演:托尼班卡福特(Tony Bancroft)巴裏庫克(Barry Cook)
編 劇:Robert D. San Souci
英語配音:艾迪墨菲(Eddie Murphy)、B.D.王(B.D. Wong)、米高菲爾(Miguel Ferrer)、哈韋菲爾斯泰(Harvey Fierstein)帕特莫裏塔(Pat Morita)、George Takei、溫明娜(Ming-Na)、Horst Buchholz 、關穎珊
中文配音:
成 龍 — 李 翔
陳佩斯 — 木 須
許 晴 — 花木蘭
《花木蘭》2005年斯普公司電玩遊戲
相關電視
30集《花木蘭》1996版
全 名:排山倒海花木蘭
劇 集:30集
演員表:楊麗菁、王思懿、李志奇、宋逸民、陳莎莉、虞夢
簡 介:
北魏文孝帝大和年間,北國突厥可汗吐利大肆興兵,謀圖中原。
大將李文叛逆,突厥軍連破八十余城,守軍死傷慘重,賀廷玉將軍死守邊關,雖使突厥無法攻入,卻陷入重重圍困,邊關告急。
朝中奸臣王嚴暗中勾結突厥國,上欺天子,下壓群臣暗藏禍心,三朝元老秦正軍將軍,力柬皇上全國征兵,以救國家于水火之中……
尚義村後備千夫長花狐之女花木蘭,熟弓馬,諳韜略,代父從軍,軍中巧遇花狐昔日同僚朱全,被保舉爲火頭軍副將,與(李文之子)李駿及另一改扮男裝之女胡麗,在軍中共事。
木蘭與從同僚出生入死精忠報國,得突厥公主賽洛和義士大鵬所率義軍相助,大敗突厥軍,斬突厥大將莫良于陣前,兵臨城下,突厥可汗奉上降表,大元帥賀廷玉率花木蘭、朱全等得勝回朝端正朝 綱,內隸奸臣,國泰民安。
花木蘭更于將軍李駿……演繹了一曲驚天地、泣鬼神的千古佳話。
48集《花木蘭》1998臺版
導 演:李惠民、賴水清
編 劇:博華、陳惠妍、張炭
演員表:
花木蘭 —— 袁詠儀 飾(中國香港)
李 亮 —— 趙文卓 飾
蘇吉利 —— 孫 興 飾(中國臺灣)
余承恩 —— 焦恩俊 飾(中國臺灣)
花 弧 —— 李立群 飾(中國臺灣)
亮 母 —— 鄭佩佩 飾(中國香港)
楊 勇 —— 李志希 飾(中國臺灣)
楊 廣 —— 關禮傑 飾(中國香港)
花田氏 —— 葛 蕾 飾(中國臺灣)
20集《花木蘭》1998港版
演員:王喜、陳妙瑛、羅家英、傅明憲、韋家雄、劉永健、張玉珊
花木蘭——女性真情的自我
迪士尼動畫片從風中奇緣印地安女人為主角的故事,終於輪到以中國為背景的、對中國人而言家喻戶曉、耳熟能詳的『花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網路上不少人覺得迪士尼這個『花木蘭』跟我們國中讀的古文花木蘭實在差異很大,甚至掀起「花木蘭考証研究」,其中不乏有趣的論證,提出花木蘭不姓花的說法呢!不過後現代的精神就是在舊有題材上、重新組合再創造,如美國文化與中國文化融合產生的電影花木蘭,具記者黃美惠報導當初原本劇情想要設計木蘭「吻別」老父才去從軍(美式作風),後來迪士尼公司得知兩千年前的中國,女兒是不會KissDaddy的,於是構想修正為木蘭將頭花留下,告訴家人她已離去(較有中國含蓄的味道)。而除了「文化差異」激盪產生出新賣點外,其實深處於二十世紀的後現代,迪士尼公司重新拍攝『花木蘭』,一定還有著不同於過去的新觀點值得探討。
迪士尼的花木蘭故事大意是,花木蘭是個聰明志高的女孩,她如同中國傳統的孝順女兒,希望父母為她感到驕傲。不過常常弄巧成拙,反令自己傷心不已。後來當她得知年邁的父親將被徵召入伍,以對抗匈奴,花木蘭因為擔心父親腿疾而行動不便會產生危險,突臨的勇氣使得她決定女扮男裝、代父從軍,便偷走父親的盔甲離去。
一路上花家的守護龍-木須龍陪伴木蘭。而就在花木蘭的軍旅生活漸至佳境時,她竟因受傷被醫生檢查出其喬裝,當場女扮男裝的身份被揭穿,她與木須龍被拋棄在冰天雪地的邊疆。但是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她依舊堅持為家人帶來驕傲的心志,後來竟救了皇帝。當然花木蘭與李翔將軍的愛情故事也是電影的重點。
迪士尼公司選擇花木蘭這樣的故事,卻不選用中國四美人、女皇帝武則天為電影主題,一定有其考量,或許可從電影最紅的兩首歌『 真情的自我』與『自己』得以窺見其原因。『真情的自我』歌詞寫著花木蘭的心情,也同時是每個女孩的心情,「為什麼?我卻不能夠成為好新娘,傷了所有的人。難道說,我的任性傷了我?我知道,如果我再執意作我自己,我會失去所有人。為什麼我眼裡,看到的只有我 ?卻在此時覺得離她好遙遠。敞開我的胸懷,去追尋!去吶喊!釋放真情的自我!讓煩惱不再。釋放真情的自我!讓煩惱不再。」
傳統的價值觀念,女孩就是該有「女孩的」樣子,男孩就是該有「男孩的」樣子。當身體是女孩,但是外在行為動作不像「女孩的」、內在心思意念不像「女孩的」,就要受到他人的質疑!歌詞中有一句非常傳神地將問題整個點了出來,「我知道,如果我再執意作我自己,我會失去所有人。」多嚴重啊!我的存在,竟會由於肉體因著外在文化環境的認定,而有著限制!要成為自己,是多麼的困難!當一個人意識到真實的自己存在本是喜事一樁,但是沒想到在文化包袱極 重的壓力下,反倒是一件痛苦難堪的事。「內在我」與「公眾我」的不協調,使得花木蘭只能私下獨自一人放聲高歌,抒發心中的苦悶。
而匈奴的入侵、外在大環境轉惡,像命運常對人開玩笑般地竟然對花木蘭的生命是種轉機。因著擔心父親,小女人選擇以男性的身份從軍去、生活著,在性格上她與眾軍中夥伴如呼吸自然般相和,她不用扭捏作態、被限制在一小女子該有的閨秀風範。最大的不便,反倒是肉體身為女人天身本質上相較於男人的弱勢,因著受傷被發現真實身份,反而又被推入更慘的境地。即使能力智慧已經被同儕所認同,無奈肉體是女人,就無情被拋擲在冰天雪地裡。肉體與靈魂被割裂,不是花木蘭的錯,而是外在文化對兩性僵硬的二分法認知上的錯誤。女性和男性之間存有某種差異,不過是由於特徵與環境所造成的結果。
不知道哪裡來的傳統,就是習慣性喜歡把件件事物二分,「陰陽 」、「精神肉體」、「剛柔」、「明暗」,而糟糕的是常把陰的、肉體、柔、暗的那一部份隸屬於女人!!花木蘭的悲哀不是她個體上的悲哀!全球一半人口中每個女人的內在世界都或多或少有著「陽」、「精神」、「剛」、「明」的一面,因而造成全世界女人的悲哀!是 誰將女人限制在女性的角色?也不應該將男人限制在男性的角色上來 設立,因這樣也帶來男性的悲劇。
花木蘭生命的悲劇轉為喜劇是因為恰巧搭救了皇帝,而使得大家重新肯定她的能力,而不再用肉體是女性而忽視。也於是使得電影音樂『自己』不再是悲歌,「仔細地看著波光中清晰的倒影,是另一個自己。它屬於,我最真實的表情。不願意,生活中掩飾真心敷衍了愛我的人的眼睛。我心中的自己,每一秒都願意,為愛放手去追尋,用心去珍惜,隱藏在心中每一個真實的心情,現在釋放出去。我想要呈現世界前更有力量的、更有勇氣的生命。我眼中的自己,每一天都相信,活得越來越像我愛的自己。我心中的自己,每一秒都願意,為愛放手去追尋,用心去珍惜,只有愛裡才擁有自由氣息,誠實面對自己才有愛的決心。、、」 歌詞中「我眼中的自己,每一天都相信,活得越來越像我愛的自己。」對女性而言,在臺灣這年頭要活出自己算是較過去簡單。但是地球很多國家,女性還是卑屈地窣縮在角落。就像原教旨主義國家,女人不蒙頭就會被吐口水,更慘的還有因著沒帶頭巾而被姦殺,竟也被視為理所當然。臺灣雖然兩性這方面的問題不十分嚴重,但是處在 這種功利社會文化下,能活得越來越像自己,仔細想來也真不是件簡單的事。從小到大選填的志願、就業的方向、與人相交真能隨心所欲 嗎?即使是二十世紀末的今日,你我能真實地照的自己的本相而活, 暢快自發地活,而且活得越來越像自己的有幾人?
http://life.fhl.net/Movies/netmovies/netm_03.htm
花木蘭不姓花
【大紀元訊】據湖北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楚文化研究專家劉玉堂說,因代父從軍而成為中國家喻戶曉人物的花木蘭其實不姓花,而是姓朱。
《楚天都市報》報導說,在最新一期《今日湖北》雜誌上,劉玉堂等人撰文稱:在紀念這位巾幗英雄的樂府詩歌「木蘭辭」中,木蘭是無姓的。民間以為木蘭姓花,俗稱花木蘭。又因為要突出其女性美,民間傳說便以花作為木蘭的姓。
其實,劉玉堂說,木蘭姓朱,是西漢人,出生於今武漢市黃陂區姚集鎮大城潭村。黃陂朱木蘭,有文獻、實物、口傳三重證據。
明人焦紱在其「焦氏筆乘」中說:「木蘭,朱氏女子,代父從征。今黃州黃陂縣北七十裏,即隋木蘭縣。有木蘭山、將軍塚、忠烈廟,足以補『樂府題解』之缺。」
清代「康熙黃陂縣誌」記載:「木蘭,本縣朱氏女……假男子代父西征……至今其家猶在木蘭山下。」
至於為何有人說木蘭是河南虞城人、陝西延安人、安徽亳州人或山東曹縣人?劉玉堂說,這是因為木蘭故事作為歷史事實與作為文學藝術表現對像有著較大出入,造成了這種差別。
http://hk.epochtimes.com/6/7/27/28157.htm
花木蘭從軍的故事
北魏末年,柔然、契丹等少數民族日漸強大,他們經常派兵侵擾中原地區,搶劫財物。北魏朝廷爲了對付他們,常常大量征兵,加強北部邊境的駐防。
木蘭從軍講的是當時一位巾幗英雄的故事。木蘭據說姓花,商丘(今河南商丘縣南)人,從小跟著父親讀書寫字,平日料理家務。她還喜歡騎馬射箭,練得一身好武藝。有一天,衙門裏的差役送來了征兵的通知,要征木蘭的父親去當兵。但父親年紀老邁,又怎能參軍打仗呢?木蘭沒有哥哥,弟弟又太小,她不忍心讓年老的父親去受苦,于是決定女扮男裝,代父從軍。木蘭父母雖不舍得女兒出征,但又無他法,只好同意她去了。
木蘭隨著隊伍,到了北方邊境。她擔心自己女扮男裝的秘密被人發現,故此處處加倍小心。白天行軍,木蘭緊緊地跟上隊伍,從不敢掉隊。夜晚宿營,她從來不敢脫衣服。作戰的時候,她憑著一身好武藝,總是沖殺在前。從軍十二年,木蘭屢建奇功,同伴們對她十分敬佩,贊揚她是個勇敢的好男兒。
戰爭結束了,皇帝召見有功的將士,論功行賞。但木蘭既不想做官,也不想要財物,她只希望得到一匹快馬,好讓她立刻回家。皇帝欣然答應,並派使者護送木蘭回去。
木蘭的父母聽說木蘭回來,非常歡喜,立刻趕到城外去迎接。弟弟在家裏也殺豬宰羊,以慰勞爲國立功的姐姐。木蘭回家後,脫下戰袍,換上女裝,梳好頭發,出來向護送她回家的同伴們道謝。同伴們見木蘭原是女兒身,都萬分驚奇,沒想到共同戰鬥十二年的戰友竟是一位漂亮的女子。
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很快就傳開了。後人更將此編成歌謠廣泛流傳。這些歌謠最後更成爲一部長篇敘事詩〈木蘭詩〉,並流傳至今。 花木蘭的故事流傳廣遠,一千多年以來有口皆碑,但對于她的姓氏、裏居、出生年代,仍然傳說紛壇,莫衷一是。
關于她的姓氏,有人說是姓朱,有人說是複姓木蘭,有人說是姓魏,明代徐渭在《四聲猿傳奇》中說她是姓花,名木蘭,父親花弧是一個後備役軍官,大姐花木蓮,幼弟花雄,母親姓袁,一家五口,這是至今仍爲大家所接受的一種說法。
至于出生年代,姚瑩在《康輶紀行》中說她是北魏孝文帝至宣武帝時人;宋翔鳳的《過庭祿》中則說她是隋恭帝時人,程大冒的《演繁露》中則說她是唐初人,比較起來北魏時人的說法比較可靠。
說到籍貫裏居,姚瑩以爲她是涼州人,河北省《完縣志》說她是完縣人,《大清一統志》說她是穎州譙郡東魏村人,還有人說她是宋州人或黃州人,河南省《商丘縣志》則說她是丘花宋村人,似以《商丘縣志》的說法比較合理。
然而不管怎麽說,正如《中國文學發展史》所言:“考證這些無稽之談,實在沒有一顧的價值,我們只要知道花木蘭是一個北方英勇女性的代表就夠了。”
確實,花木蘭的事迹傳至今,主要應歸功于《木蘭辭》這一方民歌的絕唱,是這篇長篇敘事詩歌頌了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傳奇故事。詩是這樣寫的:
唧唧複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歎息。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
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
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爲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旦辭爺娘去,暮至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
但辭黃河去,暮宿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裏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析,寒光照鐵衣。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
願馳千裏足,送兒還故鄉。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
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
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
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出門看夥伴,夥伴皆驚惶。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詩中稱天子爲“可汗”,征戰地點都在北方。黃河姑且不說,黑山即殺虎山,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東南。燕山指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國杭愛山。花木蘭參加的戰事,當發生在北魏與柔然之間。
北魏是鮮卑族拓跋部建立的,西晉未年曾被封爲代王,後爲苻堅所滅。符堅在淝水之戰中失敗,拓跋氏複國,改國號爲“魏”,經過五、六十年的征戰,結束“五胡亂華”的十國時代,統一黃河流域。傳到北魏孝文帝時已八十六年,經過了五位皇帝,孝文帝崇尚中原漢族文化,遷都洛陽,實行漢化政策,今天的“元”姓即多爲北魏皇室後代。當時承平日久,在孝文帝均田令政策下,社會經濟發展,花木蘭就生活在這樣一種社會中。
這時立國已一百五十八年的北方遊牧大國蠕蠕,也就是柔然不斷南侵,北魏政權便多次“車駕出東道,向黑山”,“北度燕然山,甫北三千裏。”與柔然大戰。
戰爭産生英雌,在世無男英雄的情況下,便會有女英雄,北魏與柔然戰爭沒有突出的男人,就有了突出的女英雄花木蘭。
在《木蘭詩》中開頭就說明了當時的軍情緊急:“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而花木蘭家中除了年邁的父母,就是年幼的弟弟,衰老的父親怎能去遠征殺敵,可是祖國的召喚又義不容辭,面對這雙重的考驗,木蘭挺身而出:“願爲市鞍馬,從此替爺征。”木蘭好女兒,替父從軍的意志,實爲對父親的愛心與對祖國的忠心的凝聚,是巾幗英雄本色的表現。 花木蘭就要出征了,她“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疇,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是多麽的急促緊張,是多麽的昂揚士氣,她早晨告別爺娘,晚上就宿在了黃河岸邊,行軍多急,軍情多緊張,軍令如山倒,作爲一個少女離開閨閣,投入戰場,何異投入另一個世界。暮色蒼茫中,一個女戰士枕戈待旦,這是何等荒涼而又悲壯的境界。“黃河流水鳴濺濺。”“燕山胡騎鳴啾啾。”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可見戰事是十分的頻繁,歲月是十分的漫長,那麽多的將軍蝶血疆場,花木蘭能活著回來是十分的不容易。那可是:
北風振漠,胡兵伺便;主將驕敵,期門受戰;
野樹旌旗;川回組練;法重心駭,威尊命賤;
利鍁穿骨,驚沙入面,主客相博,山川震眩;聲析山河,勢崩雷電。
至若窮陰凝閉,凜冽海隅;積雪沒脛,堅冰在須。
當此苦寒,天假強胡,憑陵殺氣,以相剪屠。
徑截輜重,橫攻士卒;都尉新降,將軍覆沒;屍填巨港之岸,血滿長城之窟。
……
鳥無聲兮山寂寂,夜正長兮風漸浙,魂魄結兮天沈沈,
鬼神聚兮雲冪冪,日光寒兮草短,月色苦兮霜白。
花木蘭回來了,這很不容易。她重視生命的可貴,更加懂得家庭的溫暖。她拒絕了天子的賞賜,也不願在朝爲官,將榮華富貴輕輕地抛下,她願馳千裏足,早日還故鄉。
她回來了,年邁的父母攙扶著出來迎她,姐姐理妝相迎,弟弟磨刀霍霍向豬羊,以實際行動迎接姊姊的回來。看到這一切,花木蘭由衷地高興,十二年的沙場出生入死,多難。十二年的喬裝而不露痕迹,多難,然而這一切都過去,花木蘭內心的精神力量,該是何等地偉大。
日子安定下來,過去的夥伴又來看她,她每次都總是以女兒裝見他們,對驚怕的過去的夥伴,花木蘭在內心說:知道了麽?過去與你一道血戰沙場,立下大功;回朝後不願爲尚書郎的我是個女孩子。
還我女兒本色,花木蘭多麽自豪。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4759217.html
花木蘭>百度百科
花木蘭,中國古代女英雄,以代父從軍擊敗北方入侵民族聞名天下,唐代追封爲“孝烈將軍”,設祠紀念。在後世影響深遠。其事迹被多種樣式的文藝作品所表現,尤其是電影、電視劇多次重拍,甚至影響波及美國和全世界。花木蘭其人其事僅限《木蘭辭》中,縱觀南北朝、隋唐諸史並無記載,所以其生卒年和故裏有很大爭議。
人物介紹
花木蘭是中國南北朝時期一個傳說色彩極濃的巾幗英雄,她的故事也是一支悲壯的英雄史詩。花木蘭是北魏人,北方人喜歡練武。花木蘭的父親以前是一位軍人,從小就把木蘭當男孩來培養。木蘭十來歲時,他就常帶木蘭到村外小河邊,練武,騎馬、射箭、舞刀、使棒。空余時間,木蘭還喜歡看父親的舊兵書。
北魏經過孝文帝的改革,社會經濟得到了發展,人民生活較爲安定。但是,當時北方遊牧民族柔然族不斷南下騷擾,北魏政權規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線。木蘭的父親年紀大了,沒辦法上戰場,家裏的弟弟年紀又小,所以,木蘭決定替父從軍,從此開始了她長達多年的軍隊生活。去邊關打仗,對于很多男人來說都是艱苦的事情,更不要說木蘭又要隱瞞身份,又要與夥伴們一起殺敵。但是花木蘭最後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十數年(原文爲12年,是虛指)後凱旋回家。皇帝因爲她的功勞之大,認爲她能力在朝廷效力,任得一官半職,不過,花木蘭拒絕了,她請求皇帝能讓自己回家,去補償和孝敬父母。
千百年來,花木蘭一直是受中國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因爲她又勇敢又純樸。1998年,美國迪斯尼公司將花木蘭的故事改編成了動畫片,受到了全世界的歡迎。
《木蘭辭》被列入中小學課本,被千千萬萬的青年學生世代誦頌。木蘭的事迹和形象被搬上舞臺,長演不衰。她的精神激勵著成千上萬的中華兒女保衛國家,可歌可泣。
人們爲了紀念 花木蘭,在虞城縣內還建有木蘭中學、木蘭火車站、木蘭賓館、花木蘭度假村、花木蘭産業集團、花木蘭民兵連。商丘市還組建有花木蘭武術協會、花木蘭盤鼓隊、花木蘭舞龍隊。每年的四月初八,木蘭的生日,人們前來祭祀,人山人海,廟會盛大。
現在,巾幗英雄花木蘭的名子不但在我國家喻戶曉,而且由于美國迪斯尼公司耗巨資制作的卡通片《花木蘭》的巨大影響,她的美名已傳遍了全球。美國新聞媒體賦詩稱贊"古有神州花木蘭,替父從軍英名響;今有卡通"洋木蘭",融中貫西四海揚。"
相關記載
花木蘭的故事流傳廣遠,一千多年以來有口皆碑,但對于她的姓氏、裏居、出生年代,仍然傳說紛壇,莫衷一是。
關于她的姓氏,有人說是姓朱,有人說是複姓木蘭,有人說是姓魏,明代的徐渭在《四聲猿傳奇》中說她是姓花,名木蘭,父親花弧是一個後備役軍官,大姐花木蓮,幼弟花雄,母親姓袁,一家五口,這是至今仍爲大家所接受的一種說法。
至于出生年代,姚瑩在《康輶紀行》中說她是北魏孝文帝至宣武帝時人;宋翔鳳的《過庭祿》中則說她是隋恭帝時人,程大冒的《演繁露》中則說她是唐初人,比較起來北魏時人的說法比較可靠。
說到籍貫裏居,姚瑩以爲她是涼州人,河北省《完縣志》說她是完縣人,《大清一統志》說她是穎州譙郡東魏村人,還有人說她是宋州人或黃州人,河南省《商丘縣志》則說她是丘花宋村人,似以《商丘縣志》的說法比較合理。
然而不管怎麽說,正如《中國文學發展史》所言:“考證這些無稽之談,實在沒有一顧的價值,我們只要知道花木蘭是一個北方英勇女性的代表就夠了。” 花木蘭的事迹傳至今,主要應歸功于《木蘭辭》這一方民歌的絕唱,是這篇長篇敘事詩歌頌了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傳奇故事。
《河南通志》:“隋木蘭,宋州人,姓魏氏。恭帝時發兵禦戍,木蘭有智勇,代父出征,有功而還。鄉人爲之立廟”。 侯有造《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說:“將軍魏氏,本處子,名木蘭。曆年以紀,交鋒十有八戰,策勳十二轉。朝覲,天子喜其功勇,授以尚書。隆寵不赴,懇奏省視。擁兵還譙,造父室,釋戎服,複閨裝,舉皆驚駭。鹹謂自有生民以來,蓋未見也。衛兵振旅還,以異事聞于朝。召複赴闕,欲納宮中,將軍曰:臣無媲君禮制。以死誓拒之。勢力加迫,遂自盡。所以追贈有孝烈之諡也……” 明人劉惟德著《韓木蘭(娥)傳》載:“少女木蘭,姓韓,原名娥,四川閬中人。”
曆史民歌
民歌《木蘭詩》,很多人成年後仍能背誦,可是細勘詩句,卻總感覺味道很怪。 因爲,這是一首很雜糅的詩歌,詩句的後面似乎藏著不同時代的迥異聲音。南北朝時代落日的余暉,令木蘭從軍征戰的故事,留下長長短短的暗影,一直投射到當代人的書卷旁邊。
詩歌原文—— 郭茂倩 《樂府詩集》
唧唧複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歎息。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爲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 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裏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勳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裏足,送兒還故鄉。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 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相關評價
北朝樂府民歌,又稱《木蘭詩》,約作于北魏遷都洛陽以後,中經隋唐文人潤色。最初錄于南朝陳僧智匠《古今樂錄》,長300余字。它是我國古代民間文學中的一篇優秀敘事詩。寫的是女英雄木蘭喬扮男裝替父從軍,最後光榮還鄉的故事。
這是一首流傳很廣的北方民歌《木蘭辭》,這首民歌的主角是一位英勇的北方女子花木蘭。這首長篇敘事詩講述了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傳奇故事。
創作背景
創作過程的時代真相,首先必須明確,《木蘭詩》是一首民歌。最早在南陳時,有個和尚叫智匠,編了一本《古今樂錄》,錄有“歌辭有《木蘭》一曲”。劉宋朝郭茂倩編《樂府詩集》,在《木蘭詩》的注解中稱“不知起于何代”,意思是沒有確切的創作年代。
北朝同一時期的民歌開頭用起興手法,往往異曲同詞,如《折楊柳》中有一首,前面六句是“敕敕何力力,女子當窗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歎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木蘭詩》開頭的起興,顯然與《折楊柳》同源,再加上詩中的一些關鍵詞和細節,可以證明,《木蘭詩》的雛形産生于北朝是無疑的;到南朝梁陳之時曲辭流傳到南方,得到記載和整理;到唐朝,有一個叫韋元甫的朔方節度使,在民間又得到這首已經流變了很多年的民歌,再次整理潤色出來,很可能還參照了《古今樂錄》的版本,于是才有了《木蘭詩》最終的版本。
現代人的歌詞裏唱“東邊牧馬,西邊放羊”,那麽,真實的生活裏就不到西邊去牧馬,不在東邊去放羊了嗎?這個跟“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一樣,也都是互文,是趣味化的鋪陳。北朝,是性情奔放的年代,女人牧馬、放羊、打仗,都是很厲害的,絲毫不讓須眉。所以,木蘭的故事,應該有很多的個案爲其衍生的素材。
民歌體裁作品的産生、流傳、變化和整理完成,一般都要經曆過一個很長的發酵時間,不可能一蹴而就。《木蘭詩》之中雜糅了各個時代的印記,正是這一文學規律的極好注解。比如,假設過幾天有人要排一部新戲《明英烈》,有這麽個細節:劉伯溫爲永樂皇帝營建北京,二人正在圓明園議事,太子過來參見說:老爸,什麽時候帶我去打獵?于是五百年後,有專家據此考據,並産生了爭議:有專家指出,戲名叫《明英烈》,那麽應該是清末的作品;可是有的專家又根據“劉伯溫爲永樂皇帝營建北京”這個根本沒有史實依據的故事情節,推測這出戲一定拍攝于“戲說”風流行的2000年左右;還有人根據其中“老爸”這個稱呼,推測該戲一定産生于用自己的心得說曆史、把經典加以碎片化處理的2006年左右。文學作品的年代分歧,一般都是這麽産生的。《木蘭詩》也不例外。
詳細分析
《木蘭詩》究竟是什麽時代的産物? 花木蘭爲什麽姓花? 她的家鄉究竟在哪裏?
《木蘭詩》的原文,自相矛盾,時代符號錯綜糾結:
機杼:木蘭在家裏織布,後文還有“出郭相扶將”,說明木蘭的家是在城市範圍內的。這個關鍵詞說明木蘭家過著漢人的生産方式,至少是漢化的鮮卑人。“昨夜”,爲什麽朝廷要在夜間把出征名冊通知到戶呢?按照我們的生活常識,不應該是白天張大榜公布嗎?這恐怕就是北方遊牧民族的遺習了。北方部落,白天出去放牧,夜裏才回到部落,所以大事軍務,都在夜間通告到戶。北魏鮮卑人入中原不久,還應該保持著這一遺習。軍書:即兵冊。北朝時,世兵制過渡到府兵制,軍戶、士家世代出兵員,父退子繼,戶口也與民戶不同,平時生産、訓練,戰時出征。北朝和隋初時,這樣的家庭,社會地位低于民戶,但高于奴婢。隋煬帝時,軍戶編入民籍,差別消失。可汗-天子:詩句裏邊上一句“可汗”(“可汗大點兵”),下一句“天子”(“歸來見天子”),指的都是同一人,就是皇帝,遊牧民族稱其爲“可汗”,漢族稱其爲“天子”。這樣混亂的稱呼,應當是因爲北魏孝文帝開始強制漢化,不說漢語就不許當公務員,而民間趕緊改口,但改口不久,時時仍要冒出一點“口音”的緣故。據考,一直到隋代,有些鮮卑族的軍戶還是時有口音的。
市鞍馬:這一段非常奇異。木蘭去搜街,買了一大堆裝備回來。唐代以前,世兵或府兵由國家提供裝備、補給,而從唐代起,府兵要自帶裝備、補給,所以,這一段的描寫背景不會早于唐代初期。至于裏邊東南西北各買一樣的寫法,叫做互文,形容木蘭搜街,跑了很大一圈,很認真地置辦裝備,爲後文木蘭能夠作戰立功進行鋪墊。拿到現在,就像老人磨嘰月光族的句法:“一天也不懂過日子,今天上五愛買雙鞋,明天擱中街買個包兒,後天上網買套衣服,就知道刷卡”(編者注:五愛市場爲沈陽的服裝織紡批發集散地,中街則是沈陽著名的商業步行街。)十二:文中三次出現十二,軍書是十二卷,策勳是十二轉,出征居然也是十二年。這顯然是約數。古人習慣以虛數入詩,如三、九、十、十二、千、萬等,但十二用得這樣頻繁,說明隋唐之際,十二是比較被習慣入詩的一個流行的數字。黑山:不是遼寧的黑山。有考據稱,這裏的黑山即“殺虎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東南百裏。燕山:也不是北京的燕山,而是“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的杭愛山。“殺虎山”和“燕然山”一代,都是北魏與柔然間大戰的著名戰場。策勳:隋開皇初年,采後周之制,置上柱國以下十一等,以酬勳勞。“十二級”的戎勳制度確立于唐高祖武德七年。這又是唐朝時候的事情了。花黃:即額黃、眉間黃。這種妝扮起源于北周。原來,北周宣帝宇文斌禁止天下婦女施粉黛,除了嬪妃宮女,都得“黃眉墨妝”。這說明《木蘭詩》産生年代不能早于北周宣帝末年。但,到唐時花黃已不流行了。紅妝:姐姐歡迎妹妹,“當戶理紅妝”。紅妝是胭脂,屬于施粉黛之列,說明這個姐姐又是唐朝人。
史海鈎沈
年代考證
根據北朝民歌《木蘭辭》(又作《木蘭詩》)(約作于北魏遷都洛陽以後,中經隋唐文人潤色)的描述,對于花木蘭的曆史年代問題,目前有兩種主要的民間說法是:
第一種說法是:北魏太武帝年間,花木蘭替父從軍,參加了北魏破柔然之戰,木蘭多次參與了北魏出擊大漠兵伐柔然的戰爭,且表現突出,但卻無人發現她是女子。戰爭結束後,朝廷欲授予她尚書郎,被她婉言拒絕。
第二種說法是:隋恭帝義寧年間,突厥犯邊,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疆場多載,屢建功勳。花木蘭的事迹傳至今,主要應歸功于《木蘭辭》這一方北朝民歌的絕唱,這是一篇由宋代郭茂倩編的長篇敘事詩歌,歌頌了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傳奇故事。(《木蘭辭》是公認的北朝民歌,和隋朝缺乏密切的關系,這種隋朝末年的說法卻與全文多處有沖突,但是不知道爲何會流傳這種說法)。
姓氏解析
據明人焦紱在其《焦氏筆乘》中說:“木蘭,朱氏女子,代父從征。今黃州黃陂縣北七十裏,即隋木蘭縣。有木蘭山、將軍塚、忠烈廟,足以補《樂府題解》之缺。” ;清代《康熙黃陂縣志》載:“木蘭,本縣朱氏女……假男子代父西征……至今其家猶在木蘭山下。” 可見,木蘭本姓朱,西漢人,出生于今武漢市黃陂區姚集鎮大城潭村。黃陂朱木蘭,有關文獻、實物、 傳記三重證據。
故裏探尋
花木蘭的姓氏、籍貫等,史書無確載,因此,木蘭之爭曆代有之。最早言及木蘭籍貫的是東晉末、南北朝初的何承天,他在《姓苑》一書中言木蘭任城人。他認爲木蘭姓木,乃孔子的弟子端木賜(子貢)之後。端木氏曾因避仇而改姓木。子貢原籍魯國,即今曲阜一帶,東晉南北朝時,曲阜曾屬任城郡,所以何承天稱木蘭是任城人,不過此說學術界並不認可。當前爭議最激烈的有安徽亳州、河南虞城、湖北黃陂、陝西延安四個地方。虞城由娘娘廟改爲木蘭廟,再附會爲木蘭家鄉;黃陂由木蘭樹稱木蘭山,建木蘭廟,再附會爲木蘭故裏;延安在黃河西邊百余裏,也可“朝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那裏有座萬花山,也被附會爲木蘭故裏。以上三地都認爲木蘭是隋朝或唐朝人。
1、河南商丘市虞城縣營郭鎮是木蘭故裏,有花木蘭祠爲證。
在京九鐵路線上,有個虞城木蘭站,不遠處即爲花木蘭祠,是隋朝木蘭故居所在地。祠始建于唐代,占地面積72000平方米,自南而北依次有大門、大殿、獻殿、後樓和各院落,共有百余間。大門過道內,塑有花木蘭的高大戰馬;大殿內,塑有花木蘭戎裝出征像和兩側侍衛;後樓塑有花木蘭少女像、全家合歡像;祠殿內外,有曆代官吏、名人贊美花木蘭的撰文、題詩、書畫等碑刻十余通。如唐代杜牧詩:“彎弓征戰作男兒,夢裏曾經與畫眉。幾度思歸還把酒,佛雲堆上祝明妃”。可惜,原祠毀于1943年一場戰火,近年重修,尚有元代、清代祠碑保存完好。2007年5月22日,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做出決定,命名虞城縣爲“中國木蘭之鄉”,並同意虞城縣挂牌成立“中國木蘭文化研究中心”。
木蘭葬于延安,聖地有勝迹。木蘭家住延安城南萬花鄉花原頭村,爲花姓,北魏人。死後葬于村旁山上,稱“花家陵”。皇帝還派人送葬,墓下有石階,兩旁分列石人、石馬、石獅、石羊。1984年,在延安萬花山修複了木蘭陵園。該園雕梁畫檔,典雅壯觀,依山建有墓塚,石碑上刻有舒同所書的“木蘭詩”、“花將軍墓”,以及白居易、杜牧等著名詩人歌頌花木蘭的詩詞。園內遍植滿了木蘭喜愛的牡丹花,塑有木蘭戎裝石像,躍馬橫劍,逼真再現了木蘭當年的英雄氣概。
2、安徽亳州市也有史書文物建築證明自己是花木蘭故裏。
亳州說認爲花木蘭是漢朝人,早于北朝的木蘭辭,符合邏輯。城郊有陵,並有多塊石碑。
木蘭亳州人之說主要有下列根據:
(一)明代,由皇帝禦批的《大明一統志》載:“木蘭姓魏,亳州人。嘗代父戍完(縣),唐封孝烈將軍”。
(二)清代,《大清一統志》引《大明一統志》雲:“木蘭姓魏,亳州人。漢文帝時,匈奴寇北邊,發內郡戍之。木蘭代父爲戍卒,以功爲小校,所戍是完縣,故完人祀之。孝烈將軍,唐所封也。”
(三)明清以來的《鳳陽府志》、《潁州府志》、《保定府志》異口同聲,均言“木蘭姓魏,亳州人。”《歸德府志》雲:“木蘭,亳之譙人也。”
(四)古代《亳州志》、《完縣志》均言:“木蘭姓魏,亳州人” 。
(五)清代由皇帝欽定的大型圖書《古今圖書集成》內言“木蘭姓魏,亳州人。”
(六)明代巡按禦史(皇家史官,自稱柱下史)何出光曾作《木蘭祠賽神曲》12首,他在序文中說:“木蘭,亳人,魏氏女。”
(七)完縣(今名順平縣)木蘭祠元代碑刻《漢孝烈將軍記》言:“神姓魏,字木蘭,亳州人。”
(八)木蘭戍邊燕山,《燕山叢錄》一書對木蘭的記載較爲詳細,雲:“完縣東門外有孝烈廟,榜曰孝烈將軍。”《大清一統志》引《大明一統志》雲:“縣東或雲即木蘭女嘗代父戍此。唐封孝烈將軍。”有古碑稱曰:“木蘭姓魏,亳州人。” (九)曆代學者,如元代學者達世安、明代學者朱國楨、明代詩人吳姚奎等,均在自己的著作中明白無誤地稱:“木蘭姓魏,亳州人。”
(十)木蘭家鄉亳州及木蘭戍邊之地燕山一帶均有很多傳說,不約而同地認爲:木蘭是漢代女子,從軍的背景也是匈奴犯境。
3、湖北黃陂縣:據一些史料記載,湖北黃陂縣城北20裏爲木蘭故鄉,古時曾置木蘭縣。
在《湖北通志》、《黃陂縣志》因黃陂有木蘭廟、木蘭將軍塚。《木蘭古傳》曰:“木蘭將軍黃郡西陵人也。”清《忠孝勇烈奇女傳》稱:“木蘭朱姓,爲湖廣黃州府西陵縣雙龍鎮人。”史傳明示則成爲湖北黃陂人“與木蘭同籍”的最大理由。黃陂雙龍鎮有座“木蘭山”,山的北坡有一大土塚,塚前墓碑銘刻“敕建木蘭將軍墓碑序”。木蘭山上尚存“唐木蘭將軍坊”,上鐫“忠孝勇節”。
曆史遺迹
木蘭祠
木蘭祠始建于唐代,金代泰和年間(1201年-1208年),敦武校尉歸德府谷熟縣營郭鎮酒都監烏林答撒忽剌又重修大殿、獻殿各三間,並創塑了花木蘭像。至元代元統二年(1334年),睢陽府尹梁思溫倡議,募捐二千五百貫,重修擴建。清嘉慶十一年(1807年),由該祠僧人堅讓、堅科和其徒田何、田楨、田松等,又募資修祠立碑。由于曆代重修,祠宇占地面積一萬平方米,祠地四百余畝,住僧人十余人。
1943年毀于戰火。現幸存祠碑兩通。一是元代《孝烈將軍像辨正記》碑,立于該祠大門內東側。碑爲青石,通高3.6米,寬1米,碑首前後皆爲深浮雕的二龍雲裏戲珠,布局對稱,造型大方。篆字題名《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碑四邊刻有圖案,上邊用誇張浪漫的手法,刻有二龍戲珠,龍頭大而逼真,龍身簡而細小,穿入流雲,生動美妙。兩邊陰刻牡丹花紋,線條活潑流暢,古樸而不俗。碑文正書31行,滿68字,其刻書精美,蒼勁有力。龜座高0.7米,龜形伸頭直尾,四肢半曲,似起似臥,栩栩如生。碑文下款:元朝元統二年,祖居歸德湯德立石,侯有造撰文,曹州李克均、李英刻石。此碑經專家鑒定,確屬元代石刻真品。1982年,由省文局撥款,又重修碑樓,頂爲轎形,尖頂四脊,合瓦挑角,17層封簷,前後園門,古樸典雅,碑樓四周砌有圍牆。另一通是清朝《孝烈將軍辨誤正名記》碑,立于該祠大門外西側。通高2.14米,寬0.78米,方座,碑額刻有深浮雕盤龍,篆字題名,碑文正書,歸德府商丘縣庠生孟毓謙撰文,歸德府商丘縣邑大學生孟毓鶴書丹,芒山石工張握玉刻石。1993年,虞城縣舉辦了中國第一屆木蘭文化節。我國部分曆史學家聚集在商丘,一起分析了《木蘭辭》內容和尚存的元碑記載。大多數學者一致認爲,花木蘭的故鄉在虞城。
《木蘭詩》(略)
郭茂倩編《樂府詩集》在《木蘭詩》的注解中稱“不知起于何代”。《古今樂錄》記載:“《木蘭詩》本唐朔方節度使韋元甫始得于民間。”然而,《古今樂錄》早已失傳。此說如今仍有爭議。參見《木蘭詩》種種。
《木蘭從軍》
原文:木蘭者,古時一民間女子也。少習騎,長少而益精。值可汗點兵,其父名在軍書,與同裏諸少年皆次當行。其父以老病不能行。木蘭乃易男裝,市鞍馬,代父從軍,溯黃河,度黑山,轉戰驅馳凡十有二年,數建奇功。嘻!男子可爲之事女子未必不可爲,余觀夫木蘭從軍之事因益信。 翻譯:木蘭是古時候的一位民間女子。從小練習騎馬,隨著年齡的增長技術不斷精深。時值皇上點兵,她的父親也在名冊上,和同村的許多年輕人都在此次出征中.她的父親因年老多病而不能勝任。木蘭便女扮男裝,給馬在集市配好馬鞍,替父親出征。逆黃河而上,翻越黑山,與敵作戰馳騁沙場十二年之久,屢建奇功。哈!男子可做之事女子未必不可爲,我看到木蘭從軍之事後便更加相信這個道理了。
http://baike.baidu.com/view/4025.htm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