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前評《越王勾踐》,原只想評邵氏老舊黑白片《西施》 ,卻網出多部。
《西施眼》是部假西施之名的電影啊!
那台灣的檳榔西施呢?(鳳凰與檳榔西施)
台灣還有援交妹西施喲!(援交妹的心聲)
又非日港(將中國古劇拍成)淫片,西施怎變身援交妹了?
古之美人計外交=今之(金)援(外)交=援助交際(網軍與美人計《色戒》)
館長在玩雙關語之黑黃色幽默接龍遊戲啦!
另參本館:《西施》
《西施》是導演李翰祥繼《梁祝》之後的又一力作。由李翰祥創立的國聯公司與臺灣省電影製片廠合作拍制的歷史巨片,動用港臺兩地精英合作,拍攝勾踐復國的故事。本片在製作及宣傳上不遺餘力,耗資巨大,演職員陣龐大,製作不惜工本。從開鏡到完成,整整歷時十四個月。本片反映的主題有一定的文化統戰,政治宣傳意味濃厚。製作進行期間一波三折,卒於1965年完成。此片曾以上下兩集發行,後剪輯成另一較短版本,主要演員有江青﹑趙雷﹑朱牧﹑洪波等港臺兩地精英。
原來是受限於「文化統戰和政治宣傳」,難怪李在此片無法發揮他擅長的風月片之調情特色。
還是有的,片中也有西施與范蠡的曖昧情愫、西施掙扎於對吳主夫差的情和對越國復國之忠等之鏡頭。
可惜只是點到為止,大多鏡頭是在吳越兩國政治人物的勾心鬥角,以及浩大的戰爭埸面、盛大的仿古建築、和華麗的服飾。
影片已有四十年,若能像香港邵氏一樣以數位技術修復舊片的影音效果,將更能看出李的歷史考古功力。
徒具外形而已啦!你看看片中戰車戰士所用長劍和盾牌,與其說像春秋戰國時代不如說像好萊塢的古希羅戰爭歷史片。還有女性服飾也不像先秦女子,而像明清。
那是時空所限,當時的海外對中國先秦的文物考古和服飾研究,了解的還不夠多。
不純粹是時空所限,跟作者的文藝創作能力有關,即使重拍,李也不可能將《西施》的主題往探討女性的性別政治或顛覆男性的權力政治。
你這太為難娛樂電影了,即使是文學也難,你比如張雁的《西施傳》(國際文化,1990)首章一開始用了現代小說的倒敘獨白和電影的分割畫面:
「夫差死了,戰敗後被勾踐羞辱得自殺了…她恨,她恨夫差和勾踐同樣垂涎她的皮相之美,同是一丘之貉…她怒了,一怒之下,乾脆把館娃宮燒了…竟被搶救出來了,她被揹扶到輪轎中…白馬在蹻蹄,車輪在旋轉,武士在奔跑…突然,兩匹棗紅馬迎面而來。高車嘎然停止…西施被接到越王宮中…西施忍泣在洗澡…霧一樣的熱氣裡,漸漸現出西施呆痴的眼睛。那眼睛,電影鏡頭一般,剪接回西施的回憶…西施倒在范蠡懷裡,昏了過去…勾踐等不得天黑,抱起西施,就往珠羅帳後面去…」。
然後中間的十二章又全是伝統的故事敘述,到尾章才回到越后得到文種的報信、搶走西施,勾踐憤而殺了文種,至於西施和范蠡的下場呢?耍弄現代的開放結尾!
這麼說來,多情版的《西施傳》與香港三級片版的《西施》差不多了?
當然有差了,衣服穿的多與少、莫明其妙的一見鍾情與一見上床。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1733454
《西施》相關影視>百度百科
一、1965年臺灣黑白電影 江青-《西施》
二、1980年臺灣電視劇 馮寶寶-《西施》
三、1983年浙江版 董智芝-《西施》
四、1984年亞視 黎燕珊-《西施》
五、1995版 蔣勤勤-《西施》
六、1997年內地電視劇 曹穎-《古吳春秋》
七、1998年臺灣電視劇 張敏-《戰國紅顔》
八、2005年大陸劇 周揚-《越王勾踐》
九、2005年大陸劇 安以軒-《臥薪嘗膽》
十、2006香港無線 郭羨妮-《爭霸傳奇》改名爲爭霸
江青-《西施》
馮寶寶-《西施》
西施秘史(2012)http://www.funshion.com/vplay/m-99954
香港 (1960)《西施》Sai Sze, the Eternal Beauty
導演:珠璣
編劇:楊捷 珠璣
演員:
靚次伯
陳錦棠
梁醒波 ......吳王
白雪仙 ......西施
任劍輝 ......範蠡
中國大陸 (1982)《西施淚》
導演:劉忠明 李光惠
演員:
鄭蘭香 ......西施
周碧琴 ......越王夫人
吳元煜 ......伯喜
胡炳 ......勾踐
王益銓 ......伍子胥
方允鈞 ......文種
倪建甫 ......夫差
袁根生 ......西施父
劉誌宏 ......範蠡 [配音]
楊安仁 ......範蠡
1994年21集《西施》電視劇
導演:楊潔
演員:蔣勤勤、張秋歌、寇振海、徐少華
【內容簡介】:中國曆史上四大美女:西施、楊貴妃、王昭君、貂嬋。其中,西施被人們譽爲第一號美女。西施的美名家喻戶曉,西施的故事廣爲流傳。二十一集電視連續劇《西施》以飽含情韻的筆觸爲我們描繪了兩千多年前那個動亂的年代。“春秋無義戰”,越王勾踐和吳王夫差兩個君王之間的生死角鬥構成了一幅驚心動魄而又回腸蕩氣的曆史書卷。西施作爲一個美女、一個亡國的女奴,心懷著國仇家恨、肩負著君王的委托,來到了吳國,去完成一項本不該她負擔的使命。但在這吳、越爭霸的激烈鬥爭中,她逐漸發現了她原來恨的也許是不該恨的,而愛的也許是不該愛的。她所認爲的對與錯變了位。最終她選擇了自己的所愛,但是命運卻不允許她得到幸福。這位寧羅山下的浣紗女,在勾踐率越國大軍占領吳都姑蘇城時,卻懷著一腔怨恨,在靈岩山斷腸崖上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http://baike.baidu.com/view/6732.htm
中國電影《西施眼》
導演:管虎
主演:馬伊俐(施雨) 黃依群(蓮紋) 楊倩倩(阿兮)
劇情介紹
這是發生在西施故裏的當代故事。
通過講三位女性:16歲的賣茶少女阿兮、26歲的中學教師施雨和36歲的越劇演員蓮紋的不同故事,來反映江南小鎮的人們在追逐夢想的生活經曆中所感受的快樂和艱辛。
少女阿兮,家住在百年老宅千柱屋裏。在國家風景區五瀉的三瀉上開了個茶亭,每天爲遊客表演炒茶手藝。小苗是阿兮青梅竹馬的小夥伴,帶著哥哥在風景區裏擡轎子,三個人總是一起出工,一起收工,其樂融融。阿兮和小苗都夢想有一天能到外面的世界去見識一下,開始偷偷攢路費。有一天阿兮發現小苗和他哥哥不見了。
上海學生浩波由父親護送來到了諸暨插班來到了26歲的語文老師施雨的班裏,希望通過在有“耕讀傳家”傳統的諸暨充電後,考上大學。浩波在學校極不首規,爲施雨帶來了很多的麻煩,但在接觸的過程中施雨發現這個男生很有個性,並受其感染,內心産生波瀾。有一天浩波惹事後,將一袋香榧爲施雨剝好偷跑回家,施雨顧不上結婚登記去追趕浩波。
蓮紋是諸暨越劇團第一個演西施的演員,如今已經演了20年的西施,最近團裏又要拍一部新的《西施斷纜》,蓮紋和新秀小麗都希望能夠擔綱出演,兩人是各有長處。在團裏決定由小麗出演時,蓮紋與丈夫老費的婚姻已到了結束的關口。新戲出演,大獲成功,蓮紋卻病倒了。病愈之時蓮紋同意了團裏領導請求去鄉下演出。
導演訪談:電影是我最重要的事——管虎談電影新作《西施眼》
知道導演管虎,是因爲電視劇《黑洞》,後來又知道管虎2001年因《再見,我們的1948》獲得中國電影政府最高獎——華表獎最佳導演新人獎,不久前又在寧波金雞百花電影節上憑著《上車,走吧》領走最佳電視電影獎。最近管虎正在傾全力打造藝術電影《西施眼》。
說起他的新片《西施眼》,他說首先是這部片子的故事吸引了我,因爲我對江南很好奇,我是北方人,對咱們這兒的風土人情和普通百姓的生存狀態都感興趣。本子裏三個女性的故事,反映的其實是整個江南的生存狀態,有迷惘,有追求,有奮進,有思索。我剛好正在尋求創作上的一種變化,結果與我的創作方法不謀而合。我並不刻意地把這個電影做給誰看,我只是想通過電影語言那種唯美的鏡和像去抓住觀衆的視線。
管虎眼中的《西施眼》是一部唯美的展現江南風情的影片,這和他以前拍攝的影片又有所不同。管虎說我已經到了該沈靜地做一些東西的時候了,我不可以和別人去比,我只好與我自己比。我原先設想電影拍出來是這個樣子的,但是真正拍出來時也許並不是這個樣子,但是我會努力拍出一部精品來。現在《西施眼》的整個班底,基本上以前都認識,都在一起做過東西,所以我會更有信心。
點評:
影片風格寧靜而悠遠,以唯美、詩意的語言來撥動觀衆的心弦。影片將大力借助當地的景物和獨特的風情作爲表現手段,而諸暨秀美的山水風光,如五瀉、西施殿、千柱屋等和香框、珍珠等特産則爲拍攝提供了很好的拍攝場地和道具。
在商業電影泛濫的今天,《西施眼》以小巧精致的筆觸關注人性、關注普通人,更能形成中國電影親和寫實的獨特風格,同時也是藝術電影與城市的一種結合嘗試。
http://www.zolsky.com/movie/FILM/75.htm
西施
西施與王昭君、貂蟬、楊玉環並稱爲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四大美女享有“閉月羞花之貌,沈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沈魚、落雁”是一個個精彩故事組成的曆史典故。“閉月”,是述說貂蟬拜月的故事。“羞花”,說的是楊貴妃觀花時的故事。“沈魚”,講的是西施浣沙時的故事。“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沈魚”據說是西施在河邊,魚兒看到西施的美貌以後都忘記了遊動,沈了下去。
其實西施的美貌我們誰也沒見過,古代四大美女,西施,貂蟬,王昭君和楊貴妃,其實據考證,她們都有缺陷。
人物點評
西施是大腳,古代都講究女子小腳,故此西施發明了長裙,長可遮腳。
貂蟬是小耳朵,古人講究耳大有福,故此貂蟬發明了簪子。
王昭君是溜肩膀,故此其發明了墊肩。
楊貴妃倒還好,表面上都挺正常,很符合唐朝審美觀,那就是胖(不過據說楊貴妃身高才一米五多),但是我想大家都不知道的是,楊貴妃有狐臭,所以她特別的喜歡沐浴,故此其發明了花瓣浴。
美女也有缺陷,再加上古人的審美觀和現代人的不一樣,所以所謂古代四大美女,在現代不一定是真正的美女。
西施,原名施夷光,出生于春秋末越國苧蘿。天生麗質。時越國稱臣于吳國,越王勾踐臥薪嘗膽,謀複國。在國難當頭之際,西施忍辱負重,以身許國,與鄭旦一起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爲吳王最寵愛的妃子,把吳王迷惑得衆叛親離,無心于國事,爲勾踐的東山再起起了掩護作用,表現了一個愛國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後吳國終被勾踐所滅。吳滅後西施就失去了音信,關于她的結局有很多種,最有可能的是是被越王裝進袋子裏抛入水中溺死。
施夷光世居越國苧蘿(今浙江省諸暨市苧蘿村)。宰嚭亡吳國,西施陷惡名。浣紗春水急,似有不平聲。苧羅山下臨浣江,江中有浣紗石,傳說西施常在此浣紗,西施灘因而得名。西施天生麗質,稟賦絕倫,相傳連皺眉撫胸的病態,亦爲鄰女所仿,故有“東施效顰”的典故。越王勾踐三年(前494年),夫差在夫椒(今江蘇省吳縣西南)擊敗越國,越王勾踐退守會稽山(今浙江省紹興南),受吳軍圍攻,被迫向吳國求和,勾踐入吳爲質。釋歸後,勾踐針對“吳王淫而好色”的弱點,與範蠡設計策,“得諸暨羅山賣薪女西施、鄭旦”,准備送于吳王,越王寵愛的一宮女認爲:“真正的美人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美貌,二是善歌舞,三是體態。”西施只具備了第一個條件,還缺乏其他兩個條件。于是,花了三年時間,教以歌舞、步履、禮儀等。
西施發憤苦練,在悠揚的樂曲中,翩躚起舞,婀娜迷人,進而訓練禮節,一位浣紗女成爲修養有素的宮女,一舉手,一投足,均顯出體態美,待人接物,十分得體。然後,又給她制作華麗適體的宮裝,方進獻吳王。吳王夫差大喜,在姑蘇建造春宵宮,築大池,池中設青龍舟,日與西施爲水戲,又爲西施建造了表演歌舞和歡宴的館娃閣、靈館等,西施擅長跳“響屐舞”,夫差又專門爲她築“響屐廊”,用數以百計的大缸,上鋪木板,西施穿木屐起舞,裙系小鈴,放置起來,鈴聲和大缸的回響聲,“錚錚嗒嗒”交織在一起,使夫差如醉如癡,沈湎女色,不理朝政,終于走向亡國喪身的道路。
相關古迹
西施有“沈魚”之貌,相傳西施在溪邊浣紗時,水中的魚兒被她的美麗吸引,看得發呆,都忘了遊泳,以至沈入水底。所以後世用“沈魚”來形容女子的美貌。沈魚落雁閉月羞花,沈魚爲先。國色天香四大美女,西施居首。“父鬻薪,母浣紗”,西施幼承浣紗之業,故世稱“浣紗女”。
後人爲紀念這位忍辱負重,以身許國的絕代佳人,就在諸暨修建了西施殿。唐開成年間(公元836-840 年)著名詩人李商隱曾寫下“西子尋遺殿,昭君覓故村”的詩句。1986年,諸暨請中國美術學院傅維安教授在諸暨火車站創作西施塑像;同時,還刷新了浣江邊王羲之所題的‘浣紗’兩字的摩崖石刻。
關于西施殿:
美女西施在中國可謂是家喻戶曉,婦孺皆知;西施故裏就在諸暨市城南苧蘿山下,浣紗江畔。西施生于2500年前的春秋時代,當時諸暨乃越國都城(後遷會稽)。
公元494年吳越交戰,越敗于吳, 越王勾踐被迫屈膝求和,攜妻將臣入吳爲質三年。勾踐歸國後,發誓洗刷這奇恥大辱,于是采用文種提出的“美人記”。幾經尋覓,終于“得苧蘿山賣薪女西施”。西施,姓施,名夷光,“父鬻薪,母浣紗”,西施幼承浣紗之業,故世稱“浣紗女”。勾踐選到西施後,獻于吳王,吳王大悅:“越貢西施,乃勾踐之盡忠于吳之證也。”從此沈湎于酒色不能自拔,越國卻上下一心,勵精圖治,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終于打敗了吳國。後人爲紀念這位忍辱負重,以身許國的絕代佳人,就在苧蘿下修建了西施殿。唐開成年間(公元836-840 年)著名詩人李商隱曾寫下“西子尋遺殿,昭君覓故村”的詩句;稍後,女詩人魚玄機又有《西施廟》詩。這些是目前能見到的關于西施殿的最早文字。明代,西子祠曾具相當規模。此後屢興屢廢。現在的西施殿于1986年奠基,1990年10月7日落成, 景區占地5000平方米,由門樓、西施殿、古越臺、鄭旦亭、碑廊、紅粉池、沈魚池、先賢閣等景點構成。西施殿景區在重修過程還從民間征集了12000余件從老式民居上拆下來的古建築構件, 其中包括梁、柱、門、窗、牛腿、擎枋、鬥拱、雀替等等,這些木、石構件雕刻精美,工藝水平高超。經過設計者的精心搭配,合理利用,無疑大大增強了西施殿的曆史文化內涵和觀賞價值,使它更具有了濃厚的地方特色。
景點門樓外觀象座牌坊,四根一組的青石圓柱中間是三扇朱紅油漆拱形大門,給人以古樸凝重的第一感覺。作爲主體建築的西施殿,綜合吸取了傳統宮殿和民間宗祠的構築手法,把主殿臺基擡高,殿前以拱橋爲主軸,並配置水池和東西側廂,這種結構既保證了主殿的體量,又不至于呆板,起承開合多變化,高低錯落有層次,大殿內的西施像(底座高80厘米,像高280 厘米)神態嫻雅,端坐在浣石上。
西施殿右側正對門樓的建築是古越臺,臺分上下兩層,上層供奉著越王勾踐和他的兩位謀臣文種、範 蠡;下層是“西施行”故事展館。與西施殿遙遙相對的鄭旦亭是爲紀念與西施同入吳的美女鄭旦而建。西子碑廊在鄭旦亭左側,依山就勢而建,曆代文人墨客爲西施題寫的詩句和古今中外畫家創作的各種西施畫像都一一刻了碑羅列在此;碑廊盡處便是整個景區的最高點,浣紗江和對岸的鄭旦故裏─鸕鶿灣村皆在眼前了。穿過新建的香榧館、珍珠館,出門從浣紗亭拾級而下就到浣紗石了,相傳當年西施就是在此浣紗的,曆經2500年風雨滄桑,昔日風光早已不再,但王羲之手書的“浣紗”二字卻依然在目。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西施傳說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新華網浙江頻道2007年4月18日電 (王俊祿) 18日上午,中國?諸暨第二屆西施文化節盛大開幕,西施文化研究中心也在此落戶。
相關詩句
西施詠——王維
豔色天下重,西施寧久微?
朝爲越溪女,暮作吳宮妃。
賤日豈殊衆,貴來方悟稀。
邀人傅脂粉,不自著羅衣。
君寵益嬌態,君憐無是非。
當時浣紗伴,莫得同車歸。
持謝鄰家子,效顰安可希?
西 施——羅隱
家國興亡自有時, 吳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傾吳國, 越國亡來又是誰?
曆來詠西施的詩篇多把亡吳的根由歸之于女色,客觀上爲封建統治者開脫或減輕了罪責。羅隱這首小詩的特異之處,就是反對這種傳統觀念,破除了“女人是禍水”的論調,閃射出新的思想光輝。
“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一上來,詩人便鮮明地擺出自己的觀點,反對將亡國的責任強加在西施之類婦女身上。這裏的“時”,即時會,指促成家國興亡成敗的各種複雜因素。“自有時”表示吳國滅亡自有其深刻的原因,而不應歸咎于西施個人,這無疑是正確的看法。有人認爲這裏含有宿命論成分,其實是出于誤解。“何苦”,勸解的口吻中含有嘲諷意味:你們自己誤了國家大事,卻想要歸罪一個弱女子,真是何必呢!當然,挖苦的對象並非一般吳人,而是吳國統治者及其幫閑們。
“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後面這兩句巧妙地運用了一個事理上的推論:如果說,西施是顛覆吳國的罪魁禍首,那麽,越王並不寵幸女色,後來越國的滅亡又能怪罪于誰呢?尖銳的批駁通過委婉的發問語氣表述出來,絲毫不顯得劍拔弩張,而由于事實本身具有堅強的邏輯力量,讀來仍覺鋒芒逼人。
羅隱反對嫁罪婦女的態度是一貫的。僖宗廣明年間(880—881),黃巢起義軍攻入長安,皇帝倉皇出逃四川,至光啓元年(885)才返回京城。詩人有《帝幸蜀》一首絕句記述這件事:“馬嵬山色翠依依,又見鑾輿幸蜀歸。泉下阿蠻應有語,這回休更怨楊妃。”“阿蠻”即“阿瞞”的通假,是唐玄宗的小名。前一回玄宗避安史之亂入蜀,于馬嵬坡縊殺楊妃以杜塞天下人口。這一回僖宗再次釀成禍亂奔亡,可找不到新的替罪羊了。詩人故意讓九泉之下的玄宗出來現身說法,告誡後來的帝王不要諉過于人,諷刺是夠辛辣的。聯系《西施》作比照,一詠史,一感時,題材不同,而精神實質並無二致。這樣看來,《西施》的意義又何止爲曆史作翻案而已!
現代人詠西施詩
西施美——(上海)張志真
範蠡審美世間無,管莊名篇早記述。
若問西施有多美,夢露戴妃總不如。
東施效顰
【解 釋】 效:仿效;顰:同矉,蹙眉。比喻胡亂模仿,效果極壞。
【出 處】 莊周《莊子?天運》:“故西施病心而顰其裏,其裏之醜人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顰其裏。其裏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彼知顰美而不知顰之所以美。”
【用 法】 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示 例】 清?曹雪芹《紅樓夢》第30回:“若真也葬花,可謂~了;不但不爲新奇,而且更是可厭。”
【近義詞】 邯鄲學步、照貓畫虎、生搬硬套、亦步亦趨
【反義詞】 獨辟蹊徑、標新立異、自我作古、擇善而從
【典 故】
《莊子?天運》:“故西施病心而矉其裏,其裏之醜人見而 美之,歸亦捧心而矉其裏。其裏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挈妻子而去之走。”成玄英疏:“西施,越之美女也,貌極妍麗。既病心痛,嚬眉苦之。而端正之人,體多宜便,因其嚬蹙,更益其美。是以閭裏見之,彌加愛重。鄰裏醜人見而學之,不病強嚬,倍增其醜。”後因以“東施效顰”嘲諷不顧本身條件而一味模仿,以致效果很壞的人。亦爲模仿別人的謙語。顰,同“矉”,蹙眉。
【譯 文】
春秋時代,越國有一位美女名叫西施,無論舉手投足,還是音容笑貌,樣樣都惹人喜愛。西施略用淡妝,衣著樸素,走到哪裏,哪裏就有很多人向她行“注目禮”,沒有人不驚歎她的美貌。
西施患有心口疼的毛病。有一天,她的病又犯了,只見她手捂胸口,雙眉皺起,流露出一種嬌媚柔弱的女性美。當她從鄉間走過的時候,鄉裏人無不睜大眼睛注視。
鄉下有一個醜女子,名叫東施,相貌一般,沒有修養。她平時動作粗俗,說話大聲大氣,卻一天到晚做著當美女的夢。今天穿這樣的衣服,明天梳那樣的發式,卻仍然沒有一個人說她漂亮。
這一天,她看到西施捂著胸口、皺著雙眉的樣子竟博得這麽多人的青睞,因此回去以後,她也學著西施的樣子,手捂胸口,緊皺眉頭,在村裏走來走去。哪知這醜女的矯揉造作使她樣子更難看了。結果,鄉間的富人看見醜女的怪模樣,馬上把門緊緊關上;鄉間的窮人看見醜女走過來,馬上拉著妻、帶著孩子遠遠地躲開。人們見了這個怪模怪樣模仿西施心口疼,在村裏走來走去的醜女人,簡直像見了瘟神一般。
這個醜女人只知道西施皺眉的樣子很美,卻不知道她爲什麽很美,而去簡單模仿她的樣子,結果反被人譏笑。每個人都要根據自己的特點,揚長避短,尋找適合自己的形象,盲目模仿別人的做法是愚蠢的。
【寓 意】
比喻不了解人家真正長處,而去生搬硬套,結果事與願違。也泛指機械的模仿者愚蠢可笑。
▲例:偶爾的一次,A老板應B老板邀請來到B公司,無意中他發現B公司的門房間沒有考勤機,便問:“你們沒有考勤機?”B老板說:“公司不僅沒有考勤機,就連考勤人員也沒有。”A問:“那如何記錄考核員工的遲到呢?”B答:“現在離上班還有5分鍾,你可以去各部門看一看,有沒有人還沒有到崗的。”A問:“這是爲什麽?”B答:“信任,就是最好的考勤機。他們都是成年人,知道自己該怎麽做。”
A老板頗有感觸。回到單位後,叫人立即搬走考勤機,撤銷考勤記錄。可事與願違,遲到現象愈演愈烈,就連從來不遲到的人,也出現了遲到現象。
http://baike.baidu.com/view/6732.htm
吳越爭霸
周景王元年(公元前544年),吳侵越時所獲戰俘剌死吳王余祭。周敬王十年(前510年),吳大舉攻楚前,爲解除後顧之憂,又曾攻越,占領檇李(今浙江嘉興南。十五年,吳軍主力在楚都郢時,越乘機侵入吳境,雙方矛盾日趨激化。吳欲爭霸中原,必先征服越國,以解除其後方威脅;越欲北進中原,更必先服吳才有可能,因而引起延續二十余年的吳越戰爭。
內容概述
吳、越地處江南水鄉,“以船爲車,以楫爲馬”(《越絕書?記地傳》),雙方多爲水上作戰。此時作爲水軍的“舟師”已成爲新的兵種,能獨立完成戰略、戰役任務。吳、越水軍有樓船(指揮船)、大翼、中翼、小翼三種主要戰艦船及突冒(船首裝有沖角)、橋船(輕快戰船)等戰船。主要戰船大翼船長20米,寬2.7米,載乘“戰士二十六人,棹(手)五十人,舳艫(手)三人,操長鈎矛、斧者(各)四人,吏、仆、射長各一人”,連同船長“凡九十一人”(《太平禦覽》卷315引《伍子胥水戰兵法》)。水戰基本方式是先用弩射,再進行接舷戰鬥,最後登船格鬥,有時亦用突冒撞擊敵船。
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率軍攻越,雙方主力戰于檇李。越以死罪刑徒陣前自刎,乘吳軍注意力分散之機發動猛攻,大敗吳軍。闔閭負傷身死,夫差繼位爲王。二十六年,越以水軍攻吳,戰于夫椒(今江蘇太湖中洞庭山)。越軍戰敗,主力被殲。吳軍乘勝追擊,占領越都會稽(今浙江紹興)。越王勾踐率余部5000人被圍于會稽山上。勾踐請降,吳大臣伍員建議勿許,認爲“今不滅越,後必悔之”。夫差因急于北上中原爭霸,未采納伍子胥建議,以越王質吳爲條件,許降撤兵(參見《夫椒之戰》條)。勾踐夫婦爲吳王“駕車養馬”,執役三年,贏得夫差信任,獲釋回國。勾踐爲興越滅吳,“臥薪嘗膽”,發憤圖強。其在謀臣文種、範蠡輔佐下,制定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長期戰略:在內政上實行發展生産、獎勵生育及尊重人才等政策,以安定民生,充裕兵源,收攬人心,鞏固團結,從而增強綜合國力;在軍事上,實行精兵政策,加強訓練,嚴格紀律,以提高戰鬥力。當時弩已用于作戰。戰車、戰船均“頓于兵弩”,戰鬥勝敗關鍵又取決于最後之沖鋒。勾踐聘請精于弓弩射法的陳音教授用弩技術,包括瞄准、連續發射及掌握弩力與箭重最佳比例(拉力一石,箭重一兩)等方法,使“軍士皆能用弓弩之巧”,聘請善于“劍戟之術”的越女教授“手戰”格鬥技術,使軍士“一人當百,百人當萬”。越地民風是“悅兵敢死”,慣于各自爲戰。爲此,勾踐反對“匹夫之勇”,強調紀律性,要求作戰單位在統一號令下統一戰鬥行動,以發揮整體作戰能力。規定服從指揮者有賞,違犯者“身斬,妻子鬻”。在外交上,針對“吳王兵加于齊晉,而怨結于楚”的情況,采用“親于齊,深結于晉,陰固于楚,而厚事于吳”的方針(《吳越春秋?勾踐歸國外傳》)。厚事于吳,即效法周文王對商紂王“文伐”之謀略,以非戰爭手段瓦解、削弱敵人。主要措施有,佯示忠誠,使吳王放松對越戒備,放手北上中原爭霸,縱其所欲,助長吳王愛好宮室、女色之欲望,使其大興土木,耗費國力;並行賄用間,擴大吳統治集團內部矛盾,破壞其團結。施行十年,使得越“荒無遺土,百姓親附”,國力複興。越軍亦成爲一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且“人有致死之心”的精銳部隊。
吳王夫差在征服越國後,即積極作北進准備。伍員再次建議“定越而後圖齊”,認爲越是“腹心之病”,而“齊魯諸侯不過疥癬”之疾。吳王仍未采納。三十一年(前489年),吳先攻陳(今河南淮陽).以解除其北進時來自側翼的威脅。三十三年,吳攻魯,打開進軍中原的大門。吳爲建立北進戰略基地及打通北進軍事運輸交通線,于三十四年在長江北岸營建了規模宏大的邗城(今江蘇揚州),開鑿了由今揚州經射陽湖至淮安之邗溝,溝通江、淮水域,並進而與泗、沂、濟水聯結。三十五年,吳率魯、邾、郯等國聯軍由陸上攻齊;派大夫徐承率水軍由長江入海,向山東半島迂回,攻齊側後。吳水軍海上作戰失利,陸上聯軍遂退回(參見吳魯邾郯攻齊之戰)。三十六年,吳再次攻齊,在艾陵(今山東萊蕪東北)全殲齊軍精銳(參見艾陵之戰)。三十八年(前482年),夫差率吳軍主力進至黃池(今河南封丘西南),與晉及中原諸侯會盟,“欲霸中國”。此時吳之霸業達于頂點。
曆史記載
當吳王夫差在黃池與晉定公爭作盟主時,越王勾踐分兵兩路攻吳。一部兵力自海入淮,斷吳主力回援之路,掩護主力作戰;其自率主力直趨吳都,在郊區泓水殲滅迎戰之吳軍,並乘勢攻入吳都。夫差南歸,恐因國都失守士氣下降及遠程奔返造成部隊疲憊、決戰不利,派人請和。勾踐亦以吳軍主力未損,不願進行無把握的決戰,遂與吳訂和約後撤軍。四十二年,吳國發生災荒。越乘機發動進攻,與迎戰吳軍在笠澤(在今江蘇吳江一帶)隔江相峙。越軍利用夜暗,以兩翼佯渡誘使吳軍分兵,然後集中精銳,實施敵前潛渡、中間突破,並連續進攻,擴大戰果,創造了中國戰爭史上較早的河川進攻的成功戰例(參見笠澤之戰)。笠澤之戰後,吳、越力量對比發生了根本變化,越已占有絕對優勢。周元王元年(前475年),越再度攻吳。吳軍無力迎戰,據都城防守。越于吳都西南郊築城,謀長期圍困。吳數次遣使請和,均遭越拒絕。三年,城破,夫差自殺,吳亡(參見《越滅吳之戰》條)。勾踐率軍“北渡江淮,與齊、晉諸侯會于徐州”。周元王封勾踐爲伯。“越兵橫行于江淮東,諸侯畢賀,號稱霸王”(《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越終于成爲春秋時期的最後一任霸主。
背景資料
周景王元年(公元前544年),吳侵越時所獲戰俘剌死吳王余祭。周敬王十年(前510年),吳大舉攻楚前,爲解除後顧之憂,又曾攻越,占領檇李(今浙江嘉興南。十五年,吳軍主力在楚都郢時,越乘機侵入吳境,雙方矛盾日趨激化。吳欲爭霸中原,必先征服越國,以解除其後方威脅;越欲北進中原,更必先服吳才有可能,因而引起延續二十余年的吳越戰爭。吳、越地處江南水鄉,“以船爲車,以楫爲馬”(《越絕書?記地傳》),雙方多爲水上作戰。此時作爲水軍的“舟師”已成爲新的兵種,能獨立完成戰略、戰役任務。吳、越水軍有樓船(指揮船)、大翼、中翼、小翼三種主要戰艦船及突冒(船首裝有沖角)、橋船(輕快戰船)等戰船。主要戰船大翼船長20米,寬2.7米,載乘“戰士二十六人,棹(手)五十人,舳艫(手)三人,操長鈎矛、斧者(各)四人,吏、仆、射長各一人”,連同船長“凡九十一人”(《太平禦覽》卷315引《伍子胥水戰兵法》)。水戰基本方式是先用弩射,再進行接舷戰鬥,最後登船格鬥,有時亦用突冒撞擊敵船。
吳勝越
二十四年(公元前496年),吳王闔閭率軍攻越,雙方主力戰于檇李。越以死罪刑徒陣前自刎,乘吳軍注意力分散之機發動猛攻,大敗吳軍。闔閭負傷身死,夫差繼位爲王。二十六年,越以水軍攻吳,戰于夫椒(今江蘇太湖中洞庭山)。越軍戰敗,主力被殲。吳軍乘勝追擊,占領越都會稽(今浙江紹興)。越王勾踐率余部5000人被圍于會稽山上。勾踐請降,吳大臣伍員建議勿許,認爲“今不滅越,後必悔之”。夫差因急于北上中原爭霸,未采納伍子胥建議,以越王質吳爲條件,許降撤兵(參見《夫椒之戰》條)。
越王臥薪嘗膽
勾踐夫婦爲吳王“駕車養馬”,執役三年,贏得夫差信任,獲釋回國。勾踐爲興越滅吳,“臥薪嘗膽”,發憤圖強。其在謀臣文種、範蠡輔佐下,制定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長期戰略:在內政上實行發展生産、獎勵生育及尊重人才等政策,以安定民生,充裕兵源,收攬人心,鞏固團結,從而增強綜合國力;在軍事上,實行精兵政策,加強訓練,嚴格紀律,以提高戰鬥力。當時弩已用于作戰。戰車、戰船均“頓于兵弩”,戰鬥勝敗關鍵又取決于最後之沖鋒。勾踐聘請精于弓弩射法的陳音教授用弩技術,包括瞄准、連續發射及掌握弩力與箭重最佳比例(拉力一石,箭重一兩)等方法,使“軍士皆能用弓弩之巧”,聘請善于“劍戟之術”的越女教授“手戰”格鬥技術,使軍士“一人當百,百人當萬”。越地民風是“悅兵敢死”,慣于各自爲戰。爲此,勾踐反對“匹夫之勇”,強調紀律性,要求作戰單位在統一號令下統一戰鬥行動,以發揮整體作戰能力。規定服從指揮者有賞,違犯者“身斬,妻子鬻”。在外交上,針對“吳王兵加于齊晉,而怨結于楚”的情況,采用“親于齊,深結于晉,陰固于楚,而厚事于吳”的方針(《吳越春秋?勾踐歸國外傳》)。厚事于吳,即效法周文王對商紂王“文伐”之謀略,以非戰爭手段瓦解、削弱敵人。主要措施有,佯示忠誠,使吳王放松對越戒備,放手北上中原爭霸,縱其所欲,助長吳王愛好宮室、女色之欲望,使其大興土木,耗費國力;並行賄用間,擴大吳統治集團內部矛盾,破壞其團結。施行十年,使得越“荒無遺土,百姓親附”,國力複興。越軍亦成爲一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且“人有致死之心”的精銳部隊。
吳攻陳魯齊
吳王夫差在征服越國後,即積極作北進准備。伍員再次建議“定越而後圖齊”,認爲越是“腹心之病”,而“齊魯諸侯不過疥癬”之疾。吳王仍未采納。三十一年(前489年),吳先攻陳(今河南淮陽).以解除其北進時來自側翼的威脅。三十三年,吳攻魯,打開進軍中原的大門。吳爲建立北進戰略基地及打通北進軍事運輸交通線,于三十四年在長江北岸營建了規模宏大的邗城(今江蘇揚州),開鑿了由今揚州經射陽湖至淮安之邗溝,溝通江、淮水域,並進而與泗、沂、濟水聯結。三十五年,吳率魯、邾、郯等國聯軍由陸上攻齊;派大夫徐承率水軍由長江入海,向山東半島迂回,攻齊側後。吳水軍海上作戰失利,陸上聯軍遂退回(參見吳魯邾郯攻齊之戰)。三十六年,吳再次攻齊,在艾陵(今山東萊蕪東北)全殲齊軍精銳(參見艾陵之戰)。三十八年(前482年),夫差率吳軍主力進至黃池(今河南封丘西南),與晉及中原諸侯會盟,“欲霸中國”。此時吳之霸業達于頂點。
越攻吳,成就霸業
當吳王夫差在黃池與晉定公爭作盟主時,越王勾踐分兵兩路攻吳。一部兵力自海入淮,斷吳主力回援之路,掩護主力作戰;其自率主力直趨吳都,在郊區泓水殲滅迎戰之吳軍,並乘勢攻入吳都。夫差南歸,恐因國都失守士氣下降及遠程奔返造成部隊疲憊、決戰不利,派人請和。勾踐亦以吳軍主力未損,不願進行無把握的決戰,遂與吳訂和約後撤軍。四十二年,吳國發生災荒。越乘機發動進攻,與迎戰吳軍在笠澤(在今江蘇吳江一帶)隔江相峙。越軍利用夜暗,以兩翼佯渡誘使吳軍分兵,然後集中精銳,實施敵前潛渡、中間突破,並連續進攻,擴大戰果,創造了中國戰爭史上較早的河川進攻的成功戰例(參見笠澤之戰)。笠澤之戰後,吳、越力量對比發生了根本變化,越已占有絕對優勢。周元王元年(前475年),越再度攻吳。吳軍無力迎戰,據都城防守。越于吳都西南郊築城,謀長期圍困。吳數次遣使請和,均遭越拒絕。三年,城破,夫差自殺,吳亡(參見《越滅吳之戰》條)。勾踐率軍“北渡江淮,與齊、晉諸侯會于徐州”。周元王封勾踐爲伯。“越兵橫行于江淮東,諸侯畢賀,號稱霸王”(《史記?越王勾踐世家》),越終于成爲春秋時期的最後一任霸主。
點評
此戰,吳王夫差不聽伍員之言,養虎爲患,終遭滅國。而越王勾踐則臥薪嘗膽,養精蓄銳,並聽取謀臣文種、範蠡之言,主要靠謀略制勝;親齊、結晉、聯楚的外交策略,在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說明春秋末期的戰爭,已發展爲智戰。當時人即認爲“夫戰,智爲始,仁次之,勇次之。”(《國語?吳語》記楚將申包胥言)戰爭中還出現了早期入海遠航作戰及河川進攻等新的作戰方法。
吳越爭霸情況概述
大國爭霸
大國爭霸是春秋時代的顯著特征。在齊桓公首霸之後,晉、楚兩國相繼而起,逐鹿中原,爭當盟主,但終因旗鼓相當,勢均力敵,在春秋中葉以後,出現並霸的局面。在這樣的形勢下,晉景公采納申公巫臣的意見,開始聯合吳國,企圖利用吳國牽制楚國的右翼,使楚國不能騰出手來招駕晉國的攻勢,從而謀利。
爭霸過程
吳國偏居東南沿海地區,與越國爲鄰,有斷發文身之俗。據《吳越春秋》記載,當時吳國“險阻潤濕,又有江海之害,君無守禦,民無所依,倉庫不設,田疇不墾。”嚴格地說,它還不能算是一個國家,只是一個部落群體。在中原列國眼裏,吳是一個經濟、文化十分落後的蠻夷之國。公元前五八四年,晉景公派申公巫臣到吳國傳授車戰射禦的技術,並唆使吳國背叛楚國。于是吳國不斷侵伐楚國,又攻打巢、徐等吳楚之間的小國,弄得楚國忙于應戰,疲于奔命。在晉國的扶植下,吳國的軍事力量發展得很快,國土日益擴展,聲望日益提高。中原諸侯國家和吳國開始建立了聯系。公元前五二二年,伍子胥從楚國逃到吳國,做了相國。他教給吳王闔閭“立城郭,設守備、實倉廩,治府庫”等“安君治民,興霸成王”之道(《吳越春秋》),使吳國由極爲落後的蠻夷之邦,一躍而成爲軍事強國。公元五○六年,吳王闔閭以孫武爲大將伍子胥爲副將,聯合蔡、唐兩國興師伐楚。孫武是傑出的軍事家,爲了切斷楚國本部與方城之外的聯系,他采取中間突破的戰略,率領吳軍從淮河流域西進,至淮汭舍舟登陸,翻越大別山,與此同時,唐軍東進襲取大隧、直轅、冥厄三隘(在今武勝關一帶),蔡軍循汝水至淮河、南下直取訾梁(在今固始縣)。這兩支偏師堵住了楚軍北上中原,東通齊、魯的要道,從側翼牽制住楚軍,使楚軍不敢正面迎擊吳軍,而吳軍卻乘機掃蕩楚國東境沿途的城鎮,從容西進,跟蔡、唐兩路軍隊會師,將楚國攔腰截爲兩段,隔漢水同楚軍對峙。楚司馬沈系戍發現問題的嚴重性,向令尹子常建議:“請令尹封鎖漢水,自己以方城外人毀掉吳軍舍棄的舟船,回過頭來封住大隧、直轅、冥厄三隘,然後夾擊吳軍,一定能勝利。”令尹子常接受了這個建議。可惜,當他聽楚大夫史皇說:“現在楚國人都怨惡令尹,喜歡司馬,假使采取司馬的建議,那麽戰勝吳國的功績就全歸司馬了。”就斷然改變主意,輕率地領兵渡漢水,與吳軍對陣于柏舉(今湖水麻城),結果一敗塗地。吳軍乘勝窮追猛打,五戰五勝,攻古了楚國的郢都。
楚國的慘敗的原因
楚國的慘敗有內外兩方面原因。
外因
晉、吳聯合力量超過楚國;
內因
楚國政治腐敗。
而起決定作用的是內因。楚國的政治腐敗突出表現在用人問題上。楚國出人才,可楚平王專信奸邪,加害賢良,後來楚昭王上臺,也胸無大志,只勉強立國,致使大批人才有的消沈,有的流走。象範蠡,出身于布衣之家,有匡世奇才,而“時人盡以爲狂”(《越絕書》)。他琢磨,楚國不用,自己不能直接報效于父母之邦,不如東去助越,以越制吳,消除楚國東顧之憂,將全部的才智曲折地貢獻給生養自己的故國。于是,他邀好友文種一起告別了家鄉,踏上東去越國的道路。
越國
越國是古代越族建立的國家。傳說其先祖乃大禹的後裔,被封于會稽(今浙江紹興),“文身斷發,被草萊而邑”(《史記?越王勾踐世家》),曆二十余世而至允常。公元前五一○年,吳王闔閭攻越,正是允常在位時。吳王闔閭攻占郢都後,慶功作樂,流連忘返,國內很空虛。越王允常乘機襲吳國。吳王闔閭之弟夫概也悄悄溜回吳國,自立爲王。恰巧這時,楚大夫申包胥哭秦庭七日,求來救兵,吳王闔閭被迫跟楚國講和,匆忙回師,趕跑夫概,保住王位,而楚國也僥幸複活。楚昭王接受了痛苦的教訓,開始勵精圖治。爲了解除吳國對楚國的威脅,他采取聯越制吳的策略。
相關資料
吳王闔閭決心打敗越國。公元前四九六年越王允常死,其子勾踐繼位。吳國起兵攻越。吳越兩軍戰于檇李(今浙江嘉興南)。吳國的軍隊陣列整齊嚴肅,越王勾踐派敢死隊沖鋒失敗,就改用罪人在陣前集體自殺,吸引吳軍的注意力,然後空襲吳軍,越將靈姑浮揮戈刺傷吳王闔閭,吳軍敗退,闔閭死于途中,其子夫差繼位。夫差派專人侍立宮門,每逢夫差出入,便發問:“夫差,你父親的仇恨你忘掉了嗎?”夫差則回答:“是,不敢忘!”過了兩年,吳國出動精兵攻越國。夫椒(古山名,在今江蘇吳縣西南太湖中)一戰,越軍大敗。越王勾踐僅剩五千人,被吳軍包圍于稽山。文種、範蠡說服勾踐忍辱圖存,厚賂吳王夫差的寵臣伯嚭,向吳王求和。吳相國伍子胥表示反對,他舉夏代少康中興的故事,勸告吳王,消滅越國,以絕後患。吳太宰伯嚭既貪圖越王勾踐的財貨,又嫉妒相國伍子胥的功勞,極力慫恿吳王答應越國的請求。吳王夫差終于允許求和,但條件是越國必須臣服于吳國,並要勾踐到吳爲奴三年。勾踐帶範蠡來到吳國當馬夫。每天早上喂馬擦車,以備夫差田獵,遊玩;晚上棲身于石屋,守在闔閭的墳旁,期待三年一過,重返越國,最使勾踐君臣提心吊膽的伍子胥,他常常勸吳王殺掉勾踐。因此,勾踐必須裝出萬分忠于吳王的表現,而且不能讓吳王發覺半點矯飾做作。範蠡爲此煞費苦心,他聽到夫差病了,就動員勾踐爲吳王嘗溲辨疾,以感動他。這招果然靈驗,夫差誤以爲勾踐確實屈服了,便如期放他回國。勾踐回國後,身邊總放著一個苦膽,坐臥飲食不忘先嘗苦膽,借以牢記會稽之辱。範蠡爲勾踐制定一套保民、富國、強兵的方針。勾踐親自耕田,夫人親自織布,食不加肉,衣不重彩,禮賢下士,賑貧恤死,深得民心,越國很快富起來。相反,吳王夫差因勝利而驕傲自滿,腐化墮落,偏信奸佞術宰伯嚭,殺害忠誠的相國子胥,政治日趨腐敗。吳王夫差看不到越國是自己的心腹之患,一心想北上爭霸。公元前四八年,他乘齊景公新死之機,伐齊,在艾陵打敗齊軍。公元前四八二年,吳王夫差通知中原諸侯到黃池(今河南封丘縣西南)開會。會上,吳、晉兩國爭當盟主,結果歃血時,先吳後晉,魯、邾等小國也分別“賦于吳八百乘”和“六百乘”(《國語?楚語》)。黃池之會使吳國達到了北上稱霸的目的,但也標志著吳國霸業的終結。 就在吳王夫差參加黃池之會的時候。越王勾踐率兵攻進吳都,俘虜了太子友。夫差聞訊後,急忙從北方撤軍回國。但吳軍長途跋涉,疲勞不堪,無法抵抗越軍的進攻。夫差只得派伯嚭攜帶豐厚的禮物去越國求和。越王勾踐估量眼下還不能滅掉吳國,就答應同吳國講和。公元前四七八年,越國再次攻吳國。兩國軍隊在笠澤夾水對陣。夜裏,越軍左右兩小隊兵卒或左或右,擊鼓呐喊,佯攻吳軍兩翼。吳軍分兵防禦,而越國三軍主力暗暗涉水,猛攻吳國中軍,吳國大敗。公元前四七三年,越軍第三次大規模進攻吳國,將夫差包圍在姑蘇山上。吳正派公孫雄肉袒膝行,向越王勾踐求和。勾踐想答應,範蠡說:“過去天意叫吳國滅掉越國,可吳國偏偏不幹;現在天意叫越國滅掉吳國,難道大王要違背天意嗎?”吳使聞聽淚如雨下。勾踐遂說:“請夫差遷到甬江以東,讓他管理一百戶人家。”夫差羞愧交集,對勾踐說:“我老了,不能服侍大王了。我真沒臉見子胥呀? 這時,越國已成爲地跨江、淮的東方大國。起王勾踐率領軍隊北渡淮河,在徐州(今山東滕州市)與齊、宋、晉、魯等國諸侯會盟。各國都聽越的號令。周元王正式派人賜給勾踐祭肉,命他爲霸主。此後,勾踐爲長期稱霸中原,遷都琅琊(今山東諸城市)。直到戰國中期,越國才被楚國打敗。
http://baike.baidu.com/view/48576.htm
吳越春秋
吳越春秋《吳越春秋》,東漢趙曄撰,是一部記述春秋時期吳、越兩國史事爲主的史學著作。《吳越春秋》著錄于《隋書?經籍志》和《唐書?經籍志》,皆雲趙曄撰,十二卷。然而今本只有十卷。
簡介
《隋書》和新舊《唐書》均著錄爲十二卷,至《宋史?藝文志》則只著錄爲十卷,當已有亡佚。該書今存十卷,前五篇述吳事,稱內傳,計有《吳太伯傳》 、《吳王壽夢傳》、《王僚使公子光傳》、《闔閭內傳》、《夫差內傳》,記載了從太伯立國到夫差亡國;後五篇述越事,稱外傳,計有《越王無余外傳》、《勾踐入臣外傳》、《勾踐歸國外傳》、《勾踐陰謀外傳》、《勾踐伐吳外傳》,記載了從大禹治水到勾踐稱霸後傳八世失國。其中,于越王勾踐謀吳事記載尤詳,幾乎占了全書一半的篇幅。
《吳越春秋》大量取材于《左傳》、《國語》、《史記》、《越絕書》等史籍,但不拘泥于史實,加入一定的虛擬誇張成分,同時又采摭摻入了不少逸聞傳說,所記吳越史事遠較他書爲詳,是研究吳越曆史和吳越文化的重要文獻。但其中多渲染神異怪誕,多載小說家言,如越女試劍、老人化猿、公孫聖三呼三應之類,常爲後世史家詬病。有人認爲,就其記載的內容與風格而言,《吳越春秋》實是一部介于史家與小說家之間的作品,是後代曆史演義小說的濫觴。該書敘事注重情節描寫,人物刻畫鮮明生動,在我國的史學史與文學史上都具有較高的地位。
作者
趙曄,字長君,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大致生活于東漢明帝、章帝時。早年爲縣吏,奉檄迎督郵,恥于斯役,棄官去犍爲郡資中(今四川資陽)拜經學大師杜撫爲師,學習“韓詩”。一去20年,音訊全無,家人誤認爲他已亡,爲之發喪制服。杜撫去世,曄經營葬之,歸鄉。州官召補從事,不就。後舉有道。回鄉後,閉門著述,直至老死,寫就《詩細》、《曆神淵》和《吳越春秋》,後蔡邕到會稽,讀其《詩細》、《曆神淵》,拍案叫絕,以爲優于《論衡》,既還京師,廣傳《詩細》,學者鹹誦習之。惜此書已佚。《吳越春秋》原書12卷,今存10卷。前5卷敘吳,起自太伯,迄于夫差;後5卷記越,始于無余,終至句踐。從少康封庶子無余于會稽起,比《越絕書》更詳細地記述了句踐戰敗,向吳稱臣,3年後回國,具體部署複國措施,終于滅吳稱霸的過程。該書糅合正史、稗史、民間傳說等資料彙集而成,雖非正史,卻可補遺缺,後人注釋《史記》、《文選》、《水經》等書,引用了該書不少記載。元代徐元祜認爲:曄書最先出東都,時去古未甚遠;曄又山陰人,故綜述視他書所紀二國事爲詳。其言上稽天時,下測物變,明微推遠,憭若蓍蔡。至于盛衰成敗之迹,則彼己君臣,反複上下。其議論,種、蠡、倪諸大夫之謀,叠用則霸;子胥之諫,一不聽則亡,皆鑿鑿然,可以勸戒萬世。
藝術特色
1.是曆史演義小說的雛形,故事情節曲折多變,引人入勝。
2.許多故事荒誕離奇,具有浪漫色彩。
3.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畫,個性突出。性格描寫和外貌描寫。
本書目錄
卷第一 吳太伯傳第一
卷第二 吳王壽夢傳第二
卷第三 王僚使公子光傳第三
卷第四 闔閭內傳第四
卷第五 夫差內傳第五
卷第六 越王無余外傳第六
卷第七 勾踐入臣外傳第七
卷第八 勾踐歸國外傳第八
卷第九 勾踐陰謀外傳第九
卷第十 勾踐伐吳外傳第十
附錄一 《吳越春秋》佚文
附錄二 《吳越春秋》的研究考證資料輯錄
附錄三 本書采摭文獻目錄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吳越春秋》
十卷,漢趙曄撰。曄,山陰人,見《後漢書?儒林傳》。是書前有舊《序》,稱《隋唐經籍志》皆雲十二卷,今存者十卷,殆非全書。又雲楊方撰《吳越春秋削繁》五卷,皇甫遵撰《吳越春秋傳》十卷。此二書,今人罕見,獨煜書行於世。《史記注》有徐廣所引《吳越春秋》語,而《索隱》以爲今無此語。他如《文選注》引季劄見遺金事,《吳地記》載闔閭時夷亭事,及《水經注》嘗載越事數條,類皆援據《吳越春秋》。今曄本鹹無其文雲雲。考證頗爲詳悉,然不著名姓。《漢魏叢書》所載,合十卷爲六卷,而削去此《序》並《注》,亦不題撰人,彌失其初。此本爲元大德十年丙午所刊。後有題識雲,前文林郎國子監書庫官徐天祜音注。然後知注中稱“徐天祜曰”者,即注者之自名,非援引他書之語。惟其後又列紹興路儒學學錄留堅,學正陳昺伯,教授梁相,正議大夫、紹興路總管提調學校官劉克昌四人,不知序出誰手耳。煜所述雖稍傷曼衍,而詞頗豐蔚。其中如伍尚占甲子之日,時加於巳;範蠡占戊寅之日,時加日出,有螣蛇青龍之語;文種占陰畫六陽畫三,有玄武、天空、天關、天梁、天一、神光諸神名。皆非三代蔔筮之法,未免多所附會。至於處女試劍,老人化猿,公孫聖三呼三應之類,尤近小說家言。然自是漢、晉間稗官雜記之體。徐天祜以爲不類漢文,是以馬、班史法求之,非其倫也。天祜注於事迹異同頗有考證,其中如季孫使越、子期私與吳爲市之類,雖猶有未及詳辨者,而原書失實之處,能糾正者爲多。其旁核衆說,不徇本書,猶有劉孝標注《世說新語》之遺意焉。
節選
【原文】
《吳越春秋?吳太伯傳第一》
吳之前君太伯者,後稷之苗裔也。後稷其母臺氏之女姜嫄,爲帝嚳元妃。年少未孕,出遊于野,見大人迹而觀之,中心歡然,喜其形像,因履而踐之。身動,意若爲人所感。後妊娠。恐被淫泆之禍,遂祭祀以求,謂無子履上帝之迹,天猶令有之。姜嫄怪而棄于阨狹之巷,牛馬過者折易而避之。複棄于林中,適會伐木之人多。複置于澤中冰上,衆鳥以羽覆之。後稷遂得不死。姜嫄以爲神,收而養之,長因名棄。爲兒時,好種樹禾、黍、桑、麻五榖、相五土之宜,青、赤、黃、黑,陵、水、高、下,粢、稷、黍、禾、蕖、麥、豆、稻,各得其理。堯遭洪水,人民泛濫,遂高而居。堯聘棄使教民山居,隨地造區,研營種之術。三年余,行人無饑乏之色。乃拜棄爲農師,封之臺,號爲後稷,姓姬氏。後稷就國爲諸侯。卒,子不窋立。遭夏氏世衰,失官奔戎狄之間。 其孫公劉,公劉慈仁,行不履生草,運車以避葭葦。公劉避夏桀于戎狄,變易風俗,民化其政。公劉卒,子慶節立。
其後八世而得古公但甫。脩公劉後稷之業,積德行義,爲狄人所慕。薰鬻戎姤而伐之,古公事之以犬馬牛羊,其伐不止;事以皮幣、金玉重寶,而亦伐之不止。古公問何所欲?曰:欲其土地。古公曰:“君子不以養害害所養。國所以亡也而爲身害,吾所不居也。”古公乃杖策去邠,逾梁山而處岐周曰:“彼君與我何異?”邠人父子兄弟相帥,負老攜幼,揭釜甑而歸古公。居三月成城郭,一年成邑,二年成都,而民五倍其初。
古公三子,長曰太伯,次曰仲雍,雍一名吳仲,少曰季曆。季曆娶妻太任氏,生子昌。昌有聖瑞。古公知昌聖,欲傳國以及昌,曰:“興王業者,其在昌乎?”因更名曰季曆。太伯、仲雍望風知指,曰:“ 曆者,適也。”知古公欲以國及昌。古公病,二人讬名采藥于衡山,遂之荊蠻。斷發文身,爲夷狄之服,示不可用。
古公卒,太伯、仲雍歸,赴喪畢,還荊蠻。國民君而事之,自號爲勾吳。吳人或問何像而爲勾吳,太伯曰:“吾以伯長居國,絕嗣者也,其當有封者,吳仲也。故自號勾吳,非其方乎?”荊蠻義之,從而歸之者千有余家,共立以爲勾吳。數年之間,民人殷富。遭殷之末世衰,中國侯王數用兵,恐及于荊蠻,故太伯起城,周三裏二百步,外郭三百余裏。在西北隅,名曰故吳,人民皆耕田其中。
古公病將卒,令季曆讓國于太伯,而三讓不受,故雲太伯三以天下讓。于是季曆蒞政,脩先王之業,守仁義之道。季曆卒,子昌立,號曰西伯。遵公劉、古公之術業于養老,天下歸之。西伯致太平,伯夷自海濱而往。西伯卒,太子發立,任周召而伐殷,天下已安,乃稱王。追諡古公爲大王,追封太伯于吳。
太伯祖卒葬于梅裏平墟。仲雍立,是爲吳仲雍。仲雍卒,子季簡、簡子叔達、達子周章、章子熊、熊子遂、遂子柯相、相子彊鳩夷、夷子余喬疑吾、吾子柯廬、廬子周繇、繇子屈羽、羽子夷吾、吾子禽處,處子專、專子頗高、高子句畢立。是時,晉獻公滅周北虞虞公,以開晉之伐虢氏。畢子去齊、齊子壽夢立,而吳益彊,稱王。凡從太伯至壽夢之世,與中國時通朝會,而國斯霸焉。
【譯文】
吳國的先君太伯,是後稷的後代。
後稷,他的母親邰氏部落長的女兒姜螈,是帝嚳的正妻。
她年輕還沒有懷孕時,一次出去遊覽來到野外,看見一只巨;人的腳印而觀賞它,心中不由得興奮起來,情不,自禁地愛上了這腳印的形狀,于是就走上去踩它,頓時身體被撼動了,心神也好像被人觸動了一樣,後來就懷孕了,她怕遭受縱欲放蕩的禍殃,就向上帝祭祀來祈求,禱告說“不要有兒子”…… 但因爲她是踩了上帝的腳印,上天還是讓她生了兒子。
姜螈把這兒子看作怪物而把他抛棄在狹窄的小巷中,但路過的牛、馬都繞道改路而躲避他;姜螈又把他抛棄在樹林中,恰巧又碰上伐木的人很多;姜螈又把他放在湖中冰上,但群鳥用羽翼來襯墊覆蓋他;後稷因而能不死。
姜螈認爲他是個超人,就收留了他,並把他撫養成人,因爲當初想抛棄他,所以給他取名叫“棄”。
棄還是小孩的時候就喜歡種植谷子、黍子、桑樹、大麻、各種莊稼。 他仔細考察了五種土地的適宜性、土色的青赤黃黑以及陸地水澤的高低,因而粢稷、黍子、谷子、芋頭、麥子、豆子、糯稻等等,都分別獲得了它們適宜的生長條件。
堯統治天下的時候碰上洪水,民衆被淹,就到高地上去居住。
堯就聘請棄,讓他訓導民衆到山上居住,按照地形來建造住處,研究營造種植的技術。
三年多,走在路上的人就沒有饑餓困乏的面色了,于是堯就任命棄當農業大臣,把他分封在邰,稱號是後稷,姓姬氏。
後稷前往封國當了諸侯。
後稷去世了,兒子不窯立爲諸侯,因爲碰上夏朝世道衰微,他失去了農業大臣的官職,于是就逃亡到戎、狄之間,他的孫子就是公劉。
公劉慈善仁愛,走路時不踩活著的青草,運行車輛避開蘆葦。
公劉因爲躲避夏桀而住在戎、狄。
他移風易俗,民衆都被他的政治措施感化了。
公劉去世,兒子慶節繼位。
慶節之後八代便是古公稟甫,他繼續從事公劉、後稷的事業,積聚額的實行道義,被狄族的民衆所仰慕。
北狄、西戎認爲古公有善行、得民心而去攻打他,古公用狗馬牛羊等賄賂他們,他們仍然攻打不止;古公用毛皮、絲織品、黃金、玉器、貴重的珍寶等賄賂他們,他們還是不停地攻打他。
古公問:“你們要的是什麽?”他們說:“想要你的土地。”古公說:“有道德的人不因爲養人的土地而戕害了被養的人民。
因爲養人的土地而戕害了被養的人民,這是國家滅亡的根源啊。 而爲了我自己去傷害人民,這是我所不能安居的。”古公于是就執鞭驅馬離開了鄰地,越過梁山而定居在岐山南面的周原,並安慰鄰地的民衆說:“他們的君主和我有什麽不同呢?”但鄰地的民衆還是父子兄弟互相結夥、背著老人攜帶著小孩、扛著鍋子而歸附古公。
古公在周原住了三個月,就形成了一個城鎮;住了一年,成了一個小城市;住了二年,成了一個大都市,而人口發展到那原來的五倍。
古公有三個兒子,長子叫太伯,次子叫仲雍,仲雍又生吳仲,少子叫季曆。
季曆娶了妻子太任氏,生了兒子姬昌。
姬昌有聖靈的吉兆。
古公知道姬昌的聖德,想把國家傳到姬昌手中,就說:“建成稱王天下的功業的,大概是在姬昌吧!”于是就把姬昌的父親改名叫季曆。
太伯、仲雍看這風頭就知道了古公的意圖,說:“曆,就是嫡啊。”知道古公要把國家的大權傳給姬昌。
古公病了,太伯、仲雍二人就借口到橫山采藥,于是就到了楚地,並按照當地的習俗剪短了頭發,在身上刺了花紋,穿著少數民族的服裝,表示自己已不能再被任甩繼位了。
古公死了,太伯、仲雍回家奔喪。
奔喪完畢,又回到楚地。
楚地的民衆把他們當作國君來侍奉,太伯把自己的住地稱爲勾吳。 吳地的民衆中有人間他、“憑什麽稱爲勾吳呢?”太伯說:“我是一個因爲排行老大而應該住在國內繼承君位卻又沒有兒子能繼承君位的人,那應該受封盼是吳仲,所以我把自己的住地稱爲勾吳。
這不是那合乎道義的事麽?”楚地的民衆認爲太伯講究道義,于是服從而歸附他的有一千多家,共同擁戴他而形成了吳國。
幾年之間,人們就變得很富裕了。
這時正逢商朝的末年,世道衰微,商王朝統治下的中原地區的諸侯王頻頻發動戰爭,因爲怕戰禍連累到楚地,所以太伯築起了周長爲三裏二百步的內城與周長爲三百余裏的外城,這城築在西北角,名叫舊吳城。 民衆都在這城中種地。
古公病得很厲害,臨終時,叫季曆把君位讓給太伯,但太伯屢次推讓而不接受,所以說“太伯。
多次把君位推讓掉”。
于是季曆執政;繼續從事前代君王的事業,堅持實行仁義的原則。 季曆逝世了,兒乎姬昌立爲國君,號稱西伯。
他遵循了公劉、古公的統治方法,致力于扶養老人;于是天下的人都歸附他。
西伯使國內太平了,伯夷從海邊去投奔他。
西伯死了,太子姬發立爲國君,任用周公旦、召公爽去討伐商王朝。 天下已經平定後,就改稱王,給古公追加諡號爲太王,把太伯補封在吳國。
太伯去世,葬在梅裏平墟。
仲雍立爲國君,這是吳國的仲雍。
仲雍去世,兒子季簡繼位;季簡去世,兒子叔達繼位;叔達去世,兒子周章繼位;周章去世,兒子熊繼位;熊去世,兒子遂繼位;遂去世,兒子柯相繼位;柯相去世,兒子強鳩夷繼位;強鳩夷去世,兒子餘喬疑吾繼位;餘喬疑吾去世,兒子柯廬繼位;柯廬去世,兒子周繇繼位;周繇去世,兒子屈羽繼位;屈羽去世,兒子夷吾繼位;夷吾去世,兒子禽處繼位;禽處去世,兒子專繼位;專去世,兒子頗高繼位;頗高去世,兒子句畢繼位。
、這時晉獻公滅掉了周都北面的虞國,這是因爲虞國的國君打開了國門讓晉國通過自己的國土去攻伐虢國的緣故。
句畢去世,兒子去齊繼位;去齊去世,兒子壽夢繼位;從此以後吳國日益強大,自稱爲王。
總計從太伯傳到壽夢共十九代。
到壽夢這一代,才與中原各國時常來往會見,而吳國也就稱霸一方了。
http://baike.baidu.com/view/379717.htm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