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網查黑澤明(詳參【圖博館】:黑澤明:名導演44)《影武者》相關歷史資料,才知日本還真有影子武士之史實。
《影武者》Kagemusha the Shadow Warrior (1980) 影子武士
導演:黑澤明 Akira Kurosawa
編劇:黑澤明 Akira Kurosawa
演員:
仲代達矢 Tatsuya Nakadai .....Shingen Takeda/Kagemusha
山崎努 Tsutomu Yamazaki .....Nobukado Takeda
萩原健一 Kenichi Hagiwara .....Katsuyori Takeda
根津甚八 Jinpachi Nezu .....Sohachiro Tsuchiya
大瀧秀治 Hideji Otaki .....Masakage Yamagata
隆大介 Daisuke Ryu .....Nobunaga Oda
桃井熏 Kaori Momoi .....Otsuyanokata
倍賞美津子 Mitsuko Baisho .....Oyunokata
室田日出男 Hideo Murota .....Nobufusa Baba
音羽久米子 Kumeko Otowa .....Takemaru's Nurse
山下徹大 Tetsuo Yamashita
志村喬 Takashi Shimura .....Gyobu Taguchi
藤原釜足 Kamatari Fujiwara .....Doctor
清水纊治 Koji Shimizu .....Katsusuke Atobe
故事梗概
《影子武士》中的故事是發生在日本戰國時代武田家的事。武田家由武田信玄而興起,也最終因武田信玄的死而沒落。故事開始于武田家與織田-德川聯軍作戰時,武田信玄急死于軍中。一時間戰爭形勢急轉直下,先前優勢的武田軍忽然面臨著家族分裂,軍心大亂的危機。在危難關頭,幾個家臣秘密找出一名面容酷似武田信玄的盜賊假裝信玄以穩定軍心,順利退兵,並震懾住虎視眈眈的織田、德川、上杉、北條等豪強大名。按日本戰國的習慣,這個模仿者被稱爲影子武士。這樣的狀況維持了三年(影片中是三年)之久。三年之後影子武士的事,首先在家族中被揭露出來,引發了信玄之子武田勝賴全面奪取家中軍政大權,成爲當主;並違背信玄遺訓領兵出征。結果被織田信長以三段式鐵炮射擊加馬柵欄戰術擊潰,全軍覆沒。武田家精銳付之一炬,從此沒落。
序幕,小全景,三個穿著一樣、長相相近的男人坐在各自的位置上,居中者是戰國三雄之首的武田信玄,左側是他的弟弟,右側前景,則是他弟弟剛剛從死刑場物色來做哥哥替身的影武者。黑澤明用一個長達6分多鍾的長鏡頭,一氣呵成地將三個人的背景、關系以及各自的鮮明性格展現得淋漓盡致。
天正元年,武田信玄攻打德川軍的野田城,月夜,他在圍城外聆聽城內的笛聲,受狙擊而負重傷。爲穩定軍心,他留下遺言,命三年內嚴守他已不在人世的真相,而後歸天。身爲竊賊的影武者肩負起扮演武田主公的重任,他從斷然拒絕到主動請命,從嘻笑無形到如主公附身,他令武田家人及敵手堅信他就是武田信玄,幫助武田軍闖過道道難關,然而,三年將至,信玄死去的消息終被曝光,影武者也從氣勢如虹的主公瞬間淪爲被放逐的一介草民。
幕後制作
影片講述的是日本戰國時代發生的驚心動魄的戰鬥故事。通過展示當時政治、軍事鬥爭的錯綜複雜,以及糾纏不清的人事矛盾,加上激烈的戰爭場面,烘托出了“影子武士”的偉岸形象,仿佛一部悲壯的史詩。影片耗資巨大,各項資金共去25億日元之巨。影片爲該年度日本十大賣座影片第一位,曾獲1980年《電影旬報》十佳獎第二名,第33屆戛納國際電影節(1980年)金棕櫚獎,並入選日本名片200部。
相關影評
影片由武田信玄急死,影子武士登場開始,到三年後武田勝賴奪權,以被趕下臺的影武死于軍中爲止。片名爲《影子武士》,即取意于此。影片是以影武的第一視角來展開情節的。
這部影片中雖然以影武爲題,但整個影片卻處處流露出武田信玄的影子。所以我覺得該片實際上是在寫影子的主人武田信玄。雖然主角一開始就死了,但整個影片都無處不反映著武田信玄的軍事謀略、人格魅力。作爲一個戰國時代的傑出大名對不僅僅是自己這個家族,甚至對整個亂世都産生著巨大的影響。而這一影響是通過對比的手法實現的。對比,是影武繼承武田信玄家族權力、戰略方法、魅力的成功的三年,與三年後其子勝賴全面奪取武田家中權力、廢棄信玄的戰略方法、信玄人格魅力消失後的敗落結局。這種穿越時空的對比確實是令人佩服的神來之筆。
影片的精彩之處頗多,很多地方都采用了各式表現手法,但給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影片中的象征手法。首先最大的象征就是影片一開始信玄死掉後的種種描述:影武所代表的,勝賴所代表的,都是一種象征。而這個在武田家發生的興衰故事又是整個亂世中強與弱、興與敗的寫照。
象征在影片中的實現是多層次,多方位,並融入種種細節刻畫中的。記得影武以信玄之名出戰高天神時,提到了“孫子四如”中的山字。信玄這兩個字對武田家的意義,已不止是一個人、一個當主,它象征著山,武田家的山。正因如此,當敵軍鐵炮射來時,知內情的侍衛竟不惜以自己的身體去組成人牆,擋住了射向影武的子彈。侍衛死掉,他捍衛的,絕不是這個影武,而是“信玄”這兩個字,這不動的山。後來,織田信長在知道信玄死後,也曾說過,“山,已經倒了。武田家完了。”于是,山不在,有了後來摧毀武田家命運的武田勝賴的大敗。之前,高天神之戰中山雖在,卻是假的。當時影武什麽也沒有幹,只是在掠陣,坐著不動,前鋒的勝賴竟然取勝。勝敗之別,只是因影武充當了山字,象征意義呼之欲出,又令人深思回味。
片尾的象征,也是點睛之筆。被趕走,又成爲無名小卒的影武眼見武田家的慘敗,修羅場上,那面武田家的旗幟落入了水中——相當浪漫的象征手法——整個死屍(各種形態,栩栩如生仿佛還在掙紮著的人和馬的屍體)遍布的戰場漸漸遠去,只有那面漂在水中寫著“孫子四如”的武田戰旗,與看到戰旗的影武。影武奔入水中,倉皇的去捕捉那面旗,而旗卻在漂遠。人與旗追逐的結局,是影武精疲力竭地斃命于水中,而影武漂流在水中的屍體終與旗擦肩而過,永遠漂過。這一場景恰恰是全片史詩般悲壯,卻又是必然的結局——以一個影武去挽救逝去的武田家,去挽留信玄的力量,終究是鏡花水月。這一武田家的悲哀,也是戰國時在每個家族都曾上演過的悲哀,又何嘗不是**民族一次次興起衰落中的悲哀呢?
影片在象征之外,對細節的選擇與刻畫也是獨具慧眼,極有風味的。
記得影武初入武田家宅時,知情的五個近侍看到影武隨便抱腿而作的鄙俗姿勢,先是怒罵其不雅,而後近侍們自己也哄笑了起來,也隨隨便便的抱腿而坐。影武感到不妥,于是試想著信玄的形容,收斂了剛才的動作,而做了一個倚機深思的姿勢。一瞬間,所有五個近侍都驀然停了笑容,他們已分不清眼前的是影武還是信玄——那神情,那姿態……五個近侍馬上又恢複了恭敬的神態,而眼中的神情好像在說,“領主回來了!”這個細節,也就一、兩分鍾,後半程更是一點聲音也沒有,但影武的幾番姿勢變化與五個近侍的幾番神氣變化,精彩的描繪出了影武初入武田家宅時內心的矛盾與當時情態的不協調。也寫出了信玄的人格魅力對近侍的影響,雖然人已死,但近侍仍震懾于信玄生前魅力的影子。
又好像片中描寫織田信長請德川家康飲紅酒的一幕。想一想在戰國中這兩位出世梟雄的生平,再想一想此時他們的相互關系,那肯定會爲這一幕拍手叫絕。依信長的性格特點,他喜愛紅酒,並說是“鮮血的顔色”,又不動聲色的請德川家康飲酒。當德川家康初嘗後極感不適,十分狼狽之時,信長眼中閃爍的狡詐變成了哈哈大笑。這些不由得令人想到信長一生的所做所爲,無不是出乎意料的安排——往往令最親近的人也感到驚訝,而令那些家臣武將們感到驚訝外,更有幾分不安。所以才會有後來的本能寺之變。以德川家康的性格特點,那種極有城府、深藏機謀,卻又顯露卑謙的梟雄特質也描繪出來。另外對紅色西酒的接受程度,也表達出了這兩個梟雄文化特征的對立——前者是允許基督教傳入的革新兒,後者是鎖國禁海的獨裁者。
一些西方化的創作中,經常見到通過對夢的解析分析人物的內心世界。在該影片中就有這樣一個場景,一個影武的夢。首先影武看到了信玄破缸而出(裝屍體的是缸),持刀追影武,影武逃竄。忽然,信玄消失,影武反而失魂落魄的去追。這個夢,說明了影武當時錯縱複雜的心態——即怕失去又渴望追回信玄的精神。請注意,夢裏結束時,影武踏在一片水中,這正與片尾影武在水中救旗有相同的環境——水。是否可以設想,這個夢基本上就是整個影片中影武行爲的寫照——先怕,後追,最終仍是失去。
影片中最感動我的地方是,那影武者在長筱合戰失敗以後(也就是武田勝賴成爲當家後率領武田家的軍隊和織田信長和德川家康聯軍的決戰),武田氏的“風林火山”旗漂流在河裏,主角以一個影武去挽救逝去的武田家,去挽留信玄的力量,雖然是不可能的事情,但在影武者的心裏這股信念是那麽強烈的和那樣神聖,那只想握著漂流在河裏面的“風林火山”旗不是影武者的手,而是武田信玄的手。
幕後花絮
影片講述的是日本戰國時代發生的驚心動魄的戰鬥故事。通過展示當時政治、軍事鬥爭的錯綜複雜,以及糾纏不清的人事矛盾,加上激烈的戰爭場面,烘托出了“影子武士”的偉岸形象,仿佛一部悲壯的史詩。影片耗資巨大,各項資金共去二十五億日元之巨。影片爲該年度日本十大賣座影片第一位,曾獲1980年《電影旬報》十佳獎第二名,第33屆戛納國際電影節(1980年)金棕櫚獎,並入選日本名片200部。
http://baike.baidu.com/view/800331.html?tp=0_11
是巨匠還是大師?黑澤明的《影武者》
我對黑澤明不是很熟悉,大概知道有很多國際知名導演崇拜他,還有系上畢業考的百大外語片,他的作品就占了三部(《羅生門》、《生之欲》、《七武士》)。上星期在逛亞藝影音時,意外看見了《影武者》的雙片裝特別版DVD,吸引我的是那深邃神秘的封面,我毫不猶豫地就買了。之前因爲有看過《風林火山》,所以對武田信玄與日本戰國時代做了一些研究,所以對于故事中的一些人物與事件並不陌生。
《影武者》令我感到佩服的是敘事的手法與色彩的運用,尤其是最後一場戰爭戲,讓我久久不能忘懷。看完之後,在網路上瀏覽了一些影評,雖然此片曾獲得坎城影展金棕櫚獎,卻還是有很多人覺得《影武者》在人文內涵上是個不太成功的作品,相較之前的黑澤明經典差之甚遠。不過我猜想黑澤明于1971年因爲《電車狂》票房失利而自殺獲救後,《影武者》只是他單純追求自我實現而想說的一個故事。
故事中的主角是個處于社會底層的竊賊,雖然原本是個准死刑犯,生命已經毫無價值了,卻因爲外型與武田信玄神似,並且不畏懼信玄的威嚴而敢大膽直言,因此受到重用,成爲“影武者”(替身)。在信玄逝世後,家臣們依據信玄的遺言,隱瞞死訊,安排影武者作了三年的替身。這三年,讓一個不畏懼強權的人失去了自我,幻想成爲一代名將,不動如山地號令上萬大軍,享受著榮華富貴與天倫之樂,致使過于得意忘形。真相意外被人揭露後,他從天堂墬入地獄,變成人見人厭的過街老鼠,這樣的遭遇令他無所適從。他無法忘懷武田氏的家運,因而躲在戰場旁觀看武田與織田‧德川聯軍的戰役,在武田軍大敗後,讓他更深刻地感受到自己的潰敗,因而沖上戰場,中槍身亡,跟著“風林火山”的旗幟漂流河中…
湯禎兆在“男人本色黑澤明”一文中寫道:“不知道大衆有否留意,中文世界中一向喜歡以「巨匠」來形容黑澤明,不知道始作俑者有否其他含意,對我來說「巨匠」一詞可說一針見血爲天王定性定位。他永遠只能夠份屬「巨匠」,而無「大師」的地位。”“其實我一直相信,黑澤天王如果在《沒有季節的小墟》(電車狂)後自殺成真,他會感到快樂一點-你知道嗎?當你愈是刻意去追求不朽,死神只會對你訕笑,而永恒亦會離自己愈來愈遠…”對于湯禎兆的說法,我感到很不能認同,我猜想黑澤明在《影武者》中其實早就表明自己的志向了。就算天生只能是巨匠,而不能成爲大師又如何?因爲厭惡醜陋的亂世現象而當竊賊,總比追求虛華的幻想而作影武者來得要好。
http://blog.yam.com/lennonyeh/article/10224122
黑澤明 - 影武者
怎麽看黑澤大導的電影,就是怎麽覺得永不過時的感覺,想必當年他拍出這樣的作品時,一定被人家說這是很新穎的手法,尤其對戰爭場面的處理,要是由好萊塢或其他人來拍,肯定會非常灑狗血,不過這片子處理起來就只有荒涼淒慘可形容,看完後真的是留下很深的印象,所以開頭第一段忍不住就先提出來了。
與"亂"中比較起來,這部片子就沒有那麽悲了,有些地方還小小的輕松愉快;但看著"爺孫倆"玩耍的快樂,其實也可以猜想到當影武者身分被揭穿時必會面對的場面,只是沒想到這樣一個死刑犯,但後來會是這樣悲壯的下場,或許在人心凶惡的一面還是保留著其善良的一面吧!
看他的電影會忍不住想去研究當時的曆史,尤其德川家康和織田信長以及武田信玄之間的關系頗耐人尋味,以前讀曆史時還沒有這樣的感覺哩,反倒是接觸了電視電影中有關他們的事迹才引發我想了解多一些,想我小時候因爲曆史書上對某些日本對中、臺的行爲致使對日本很反感;但隨著時間的流轉,現代資訊的發達、文化的交流頻繁,漸漸地接觸到我以前不曾也不想知道的世界,然後發現自己居然被那樣的世界所迷住,真是不可思議啊!
非常佩服日本人一點,尤其看黑澤大導的電影更有這樣的感覺,不論"亂"或"影武者"都有將他們的傳統文化-能樂-放到裏面,讓人在不知不覺間也慢慢接受這樣古典的東西,連我這個外國人也漸漸喜歡上這個文化,不知道他其他的電影是否也有這樣的安排,等我繼續收集到其他電影再來研究。
http://www.wretch.cc/blog/chenhueyling/14351451
武田信廉>百度百科
武田信廉(1532年~1582年),武田信虎3男,母親爲正室大井夫人。乳名孫六,又名刑部少輔,出家後號稱武田逍遙軒.逍遙軒信廉,是武田二十四將中的一人。
永路四年(1561年)的第4次川中島合戰中,兄長武田信繁戰死,之後成爲親屬筆頭,擔任後方守備和營部守護。‘甲陽軍鑒’中寫說信廉也擔任武田信玄的替身(影武者),元龜4年(1573年)信玄在上洛途中在信濃的駒場病死,爲了不動搖軍心,武田內部隱藏信玄去世的消息,讓面貌和信玄相似的信廉擔任信玄替身。
侄子武田勝賴繼承武田氏以後,視信廉爲武田一族的重要人物,因此托付信廉對武田十分重要的深志城和高遠城,不過,織田氏立即開始攻打武田氏,天正10年(1582年)時,信廉遭織田信忠帶領的織田軍侵略,匆忙撤退,但後來還是被織田軍抓到,立刻遭到斬首。享年51歲。墓在甲府的逍遙院。
信廉在世時十分擅長繪畫,除了畫父親信虎和母親的肖像以外,還剩下許多的畫作。信廉之所以有名並非因爲「身爲武將」的那一面,而是出名在他的美術天分。他的代表作有「信虎畫像」(目前收藏在大泉寺)、「大井夫人畫像」(目前收藏在長禪寺)、著鎧不動明王畫像(目前收藏在惠林寺,相傳這幅畫的模特兒是信玄)和「渡唐天神畫像」(目前收藏在長禪寺),幾乎每幅都被指定爲重要文化財,加上一些雕刻、繪畫作品,可以說是戰國時代出名的文化人之一 。
是黑澤明電影《影武者》的主人公。《影武者》劇情:天正元年。甲斐的武田信玄領兵攻打敵人織田和德川。20天後雙方突然締結和約。原來是信玄負傷死去,長相相似的信廉成爲其替身。根據信玄遺囑三年內秘不發喪。盡管信廉的風度與信玄有所不同,但他憑其過人的膽識逐漸擺脫困境,並受到部屬的擁護。信玄的兒子信賴越來越反感那些擁護“影子武士”的大臣,此時三河的家康攻擊武田,勝賴主張出兵,但信廉通過判斷認爲不宜出擊。一場更大規模的挑釁到來,勝賴擅自出兵,幸好信廉及時支援,並統領大軍打敗敵人。意外之事發生,烈馬將信廉摔下,信廉昏死過去,妻妾們才發現信廉身上並無信玄身上所應有的刀疤,真相揭開,勝賴成爲武田軍主將。天正三年春,勝賴率軍二萬五千人出擊。五月二十一日,敵方聯軍與武田軍交戰,影子武士終于在槍林彈雨中倒了下去。
http://baike.baidu.com/view/91425.html?tp=8_11
真田幸村>百度百科
真田幸村(1567-1615)(さなだ ゆきむら Sanada Yukimura),真田昌幸的次子。關原之戰與父親同在西軍,戰後被流放于紀伊九度山,逃脫後,投奔到大阪城。在大阪城戰役中率士兵與德川的大軍浴血奮戰,最終寡不敵衆,戰死。因其戰績被稱贊爲“日本第一兵”。 戰國無雙主角之一。
生平
真田幸村的家紋真田左衛門佐幸村,無論任何時候,只要提起1615年發生在日本大阪的那場終結戰國亂世的大戰,就必定要提到這個名字。這個信濃土豪的次子,沒有顯赫的家名,前半生也從沒爲任何大名立下過什麽值得誇耀的戰功,只因爲在大阪城下的奮戰,忽然在亂世的黃昏中點亮了自己的名字。他的將星之名在日本戰國百余年亂世間雖然只短暫的閃耀了一瞬間,卻由于那一瞬間的璀璨,而永遠的在了所有人的心中烙下了不可磨滅的痕迹。
永祿十年(1567),昌幸的次子真田信繁(幸村)出生于甲府,幼名禦弁丸,後改源次郎。當時幾乎正是武田家最爲強盛的時代,由于昌幸對武田家的武田信繁非常尊重,他在源次郎元服以後也取名信繁,武田信繁是武田信玄的弟弟,智勇兼備,一直做爲副將輔佐著其兄信玄,但是在在永祿四年(1561)的川中島合戰鬥中戰死(據說他的戰死讓一些包括織田家的大名召開了家臣會議,號召向他的忠勇學習來著),給他起名叫做“信繁”,這也可能是對源次郎能成爲未來的名將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吧。
武田信玄死後,武田家開始由盛轉衰,天正十年三月三日(1582),織田信長發出命令,彙合衆將圍剿武田勝賴,真田昌幸不但寫信要求勝賴前來避難,並要將一門老少七十多人送到甲府作爲人質,還自己親自在岩櫃城爲勝賴建設府第,而與此同時,小山田信茂也寫信邀請勝賴暫居岩殿山城,並以老母爲質。據說勝賴正在左右爲難之際,近臣長阪長閑進言道:“真田只不過是一德齋以來的三代家臣,可信程度遠不如譜代重臣小山田啊”,勝賴于三月三日燒毀主城新府城,帶領數百名兵士奔向岩殿山城,六日淩晨左右,小山田的使者將小山田的母親盜走,勝賴于三月十一日,與長子竹王丸信勝,夫人北條氏,武士四十一人,女五十人在天目山自殺,甲斐武田氏滅亡。聽聞這個消息的昌幸,悲歎三日後臣從了北條家,也開始了昌幸“表裏比興”的曆程,據說真田昌幸曾在武田家滅亡的六個半月內四易其主,充分顯示出其梟雄的風範(怪不得tk裏那張卡……),此時信繁十五歲,也快要開始了他的人質曆程。
青年時代的信繁顛沛流離,因爲這個時期,爲了保存真田家的領地,真田昌幸可謂費盡了心機,不斷地與北條家、上杉家、德川家等周邊的有力大名互毆、結盟、從屬或者背叛,天正十三年(1585),昌幸在上田築城,爲了對付德川軍的進攻,真田家必須有上杉家做後盾,上杉派須田滿親給真田家矢沢賴幸發信,昌幸爲了表示忠誠,七月,決定讓十八歲的信繁做爲人質前往上杉家,表示臣從,信繁從此居住在海津城,所以他應該並沒有參加此年的上田城防衛戰,年輕的信繁深得上杉景勝的喜愛,被授予知行,錢一千貫的待遇。
對德川的上田城防衛戰後,信繁被從上杉家召回,因爲昌幸找到一座更高的靠山,天正十四年(1586),十九歲的信繁又被作爲人質到了大阪城,太閣豐臣秀吉也很器重信繁,授予了信繁從五位左衛門佐的官位,並賜豐臣姓,並擔任近侍,後來信繁還娶了大谷吉繼的女兒安歧,此時的德川家也早已臣服了豐臣,聯姻做爲大名之間拉關系的紐帶,信繁的哥哥信幸任了德川家康的近侍,娶了德川四天王之一本多忠勝的女兒小松,後人認爲也是由于婚姻關系的原因,導致了此後親兄弟間天各一方的命運。
由于沼田城的歸屬問題和在昌幸詭計的挑撥之下("名胡桃城事件"),天正十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1589),豐臣秀吉開始“征討小田原”——討伐北條,並同時向各地的大名發布了總動員令,在越前的前田利家十月二十日從金澤出發,來到信濃與先到達的上杉景勝越後軍彙合,之後又得到了真田昌幸、松平康國的兵力支援,這支部隊被稱爲北陸支隊,其中的構成是:上杉軍一萬、前田軍近兩萬、真田軍三千、松平軍四千,此時,在真田軍中已經二十二歲信繁也隨軍參戰,這也是現存的史料中明確記載的信繁的初陣(而不是傳說中的對德川的第一次上田之戰),真田昌幸隊與前田、上杉軍在輕井澤合流後,來到碓冰峠,由于在峠道上大軍的移動和展開都受到很大的限制,所以松井田城城主大道寺政繁派八百名北條士兵在碓冰峠要道上阻擊北陸支隊,在真田軍與大道寺發生遭遇戰中,信繁也突入敵軍,並有所表現,這也是史料中明確記載的信繁的初陣。
從總體來說信繁人生的前半段並沒有什麽表現,參加過一次合戰對一個生于亂世的武士來說不是什麽值得稱道的事情,他真正的和戰爭結緣是從關原合戰中信濃的分戰場上田城戰開始的,在此之前他的名聲主要還是依靠祖輩留下的榮譽,人家應該稱呼他爲“彈正忠的孫子”或者“安房守的兒子”。
慶長三年夏(1598),偉大而又傳奇的豐臣秀吉終于一病不起,臥病在床的他要求五奉行與五大老之間交換誓書,共同擁戴幼子豐臣秀賴,當年的八月十八日,太閣豐臣秀吉在京都的伏見城逝世,享年六十三歲,豐臣家臣內部以石田三成爲首的“文吏派”與福島正則首的武斷派兩派矛盾進一步公開化,1599年,當前田利家的死訊傳出後,武斷派之中的加藤清正和福島正則等七人襲擊石田三成,石田三成被逼辭去五奉行一職,回到近江的佐和山城隱居。此後,德川家康勢力擡頭,並開始壓制五大老中的前田利長和上杉景勝,上杉景勝家臣直江兼續回信給德川家康,逐條反駁力斥所有指控,而這封信就是天下聞名的“直江狀”,老謀深算的德川家康故意被“直江狀”所激怒,決意征伐上杉景勝,其實他是等待石田三成出兵。
1600年,日本再次陷入動蕩,石田三成與德川家康爲了爭奪天下之主的地位再起兵戈,戰場就在離真田家領地不遠的美濃關原。
在這場生死存亡的爭鬥之中,全日本的大名都面臨著抉擇,真田家也不例外。到底是加入東軍(德川方)還是西軍(石田方)?真田家內部發生了分裂——真田昌幸與幸村父子加入了西軍,而昌幸的長子信幸由于是德川方重臣本多忠勝的女婿,而斷然加入了東軍,並且連名字都改爲了信之,以示與其父斷絕關系。當然,也有人認爲,這種結果是真田昌幸政治手腕的體現,因爲這樣一來,無論東軍還是西軍獲勝,真田家都將得到保全。
1600年9月5日,由于真田昌幸、幸村父子神出鬼沒的偷襲,僅僅以一千左右的兵力,把德川秀忠率領的三萬八千大軍困阻在中山道上,使之沒能及時趕到關原的主戰場。這樣的結果,使得關原的德川家康陷入兵力上的絕對劣勢。但天下大勢不可逆轉,由于石田三成的衆叛親離,西軍終于一敗塗地。
戰後,作爲戰敗者的真田昌幸、幸村父子不得不接受德川家的懲罰。本來,在信濃山中飽受恥辱的秀忠想要處死真田父子以泄憤,但由于立下戰功的真田信之的舍命求情,最終將判決改爲沒收真田家領地,並將真田父子二人發配往紀州高野山,後來又改爲在紀州九度山軟禁。
九度山的生活,是艱辛而又痛苦的。雖然在德川家爲臣的真田信之經常派人送來衣服食品等物,但真田父子的生活還是十分困難,以至于有時竟然難以維持,不得不借款度日,這對于曾經名噪一時的領主真田昌幸來說,真是難以接受的現實。
在軟禁期間,真田父子仍然經常討論兵法戰略以及天下大勢,還希望有一天能夠再度起兵揚名海內,但時間一天一年的過去,德川家根本就沒有寬恕他們的意思。1611年6月4日,真田昌幸就在這困苦的生活和失望的等待中盍然辭世,而真田幸村此時的心中則充滿了對德川家的怨恨之念:
" 有朝一日必取兩代將軍之首,揚真田之名于天下……!"
就在這樣的怨恨和夢想之間,真田幸村的青春年華悄然溜走,艱難的生活使他早生華發,一天一天的衰老下去了……
1614年仲秋的一天,一名大阪城的密使來到了九度山中,帶來豐臣家的旨意——邀請真田幸村出山,爲豐臣家作戰,對抗德川家康的攻勢。
這一消息點燃了幸村內心深處的火種,爲了證明自己的才能,也爲了能向德川家複仇,幸村接受了豐臣家的邀請。當年十月初的某一天,幸村召集村人召開酒宴,當所有人酣醉之時,幸村則帶著少數家臣逃離了九度山,隨行的還有自己13歲的長子——真田大助幸昌。
1614年十月上旬,幸村一行人出現在大阪城中。由于其父昌幸的名聲,幸村在大阪頗受歡迎,很快就被任命爲軍隊長,以軍師的身份頻頻出席高層軍事會議。自認爲可以發揮才能的幸村此時也志得意滿,光彩煥發,極力闡述自己的戰術策略。但由于他的許多出城野戰的想法過于冒險,與大阪高層意見不合,因而沒有被完全采納。而在大阪城南三之丸南面建造的防禦城堡"真田丸"則是幸村比較成功的策略之一——大阪城的西面是瀨戶內海,北面是天滿川、澱川,東面則是大和川的支流,地形複雜,提供了一定的防禦力。相比之下,大阪城南則多數是寬闊的平地,防禦力較弱。大阪城中的二位軍師——真田幸村和後藤基次同時注意到了這一點,並先後向豐臣家的領導層提出在大阪城南面建造一座出城(指修建于城牆之外的小城,可以作爲防禦工事)。兩人的提議均得到了采納,但在到底是由誰來主持修建以及負責守備的問題上,兩位豪傑都自告奮勇各不相讓,以至于在一段時期內發生了激烈的爭執。
就在二人爭執不下之時,大阪城內忽然興起了奇怪的謠言:
"幸村殿之所以要在南面城外防守,乃是爲了方便與其兄信之聯絡,把德川大軍引入城來……"
而後藤基次聽到這種傳言之後,當即嚴肅的表示:
"幸村殿在出城守備乃是爲了更好的向敵軍挑戰,這樣的謠言真是癡人說夢!"
隨後,基次主動辭退了建造出城的工作,把這項任務轉讓給了真田幸村,通過自己的行動表達了對幸村的堅決支持。
最後,這座出城,在幸村的主持下,于大阪城南平野口正面、惣構東南面建築完成。這座被稱作"真田丸"的建築物是一座扇形的城砦,三面挖掘了壕溝,樹立了雙重的柵欄,城中設置了箭塔、瞭望和樓閣,每一點八米就開了六個槍眼,是一座堅固的防禦工事。真田丸的建造,不但彌補了大阪城南相對薄弱的防禦力,同時爲大阪軍出城野戰之時,能夠迅速的占領城南的筱山高地創造了便利條件。
就在真田丸建造期間,關于幸村與德川方勾結的謠言仍然沒有完全消除。大阪的高層仍然不能完全消除對幸村的疑慮,最終決定在真田丸後方的惣構地方安置一萬大軍,以備幸村投敵反戈一擊。
1614年11月,大阪城周圍戰爭的氣味越來越濃烈。真田幸村爲了爭取主動,派小股部隊離開真田丸,在其南面的小橋地方的筱山警戒。
另一方面,1614年11月11日之後,德川軍徐徐的縮小了對大阪城的包圍網,向大阪城南步步逼近,在據大阪城一點五公裏的地方安營紮寨。
戰爭一開始,德川方作出了長期包圍的架勢,這樣的形勢對于幸村這樣滿心複仇烈火的武士來講實在難以忍受,于是他策劃了一次狙擊家康的計劃
1614年11月27日,真田幸村通過忍者的情報得知,家康將在次日親自乘船到福嶋方面視察戰場,認爲這是一舉擊斃家康的絕佳機會,當即召集了善于使用鐵炮的士兵50人以及武藝高強的武士18人,于當晚22時左右乘船從天滿川出發,隱藏在博勞淵南面的蘆葦叢中。當時正值嚴冬,天氣很冷,真田的士兵們不得不抱在一起取暖,幸村便和士兵們一起喝酒跳舞取暖,並把油脂塗抹在裸露的皮膚上以防止凍傷,堅持等待著家康的到來。
而另一方面,28日早晨,正當家康照原計劃要乘船出巡時,卻不知爲什麽原因被德川秀忠阻止了,而是派遣本多正純代爲巡查。苦等了一夜的幸村等人發現了這一變化之後無比失望,當即有士兵提出狙擊本多正純,但幸村斷然拒絕道:
"我是爲了狙擊家康而來的,殺死其他人又有何用!"
說罷,便帶兵悄然撤退了。
當年12月,七十五歲的德川家康親自視察了陣地之後,認爲正面強攻大阪會使本方遭受很大損失,于是對聯軍將領之一的前田利常說道:
"對于大阪城,強攻之策不可取。請貴殿在本隊的陣地前挖掘壕溝,並在後面累起高臺,通過大炮射擊打破對方的防禦工事。"
前田利常得到命令,當天就指揮本部人馬展開行動,挖掘壕溝構築土臺。但這一切行動,都被真田丸內的望樓上的哨兵觀察得一清二楚。真田幸村很快理解了前田軍的意圖,爲了阻止敵人的行動,幸村向前田陣地正對面的筱山增派了士兵,並命令他們向前田軍修建土臺的工匠和士兵射擊。這樣的襲擊一連持續了數日,每天都會給前田軍造成近百人的傷亡,前田利常的工程根本無法進行下去,只得作罷。
1614年12月3日,了解到這一情況的德川秀忠感到無法再忍耐下去,于是派遣近側謀臣本多正信作爲使者來到前田陣中,向利常下達了主動出擊、"將陣地推進至岡山,奪取筱山"的命令。
本來被真田軍騷擾得不勝其煩的前田利常當即整飭人馬,與另一路諸侯本多政重一起,于第二天淩晨兩點向筱山陣地出發。兩隊人馬本來預想在筱山會發生激烈的抵抗,卻沒想到真田幸村早已把部隊撤回了真田丸。前田利常急忙派遣橫山長知與山崎長徳兩隊人馬追趕,但兩人不了解地形,在黑夜裏迷了路,隊形散亂士氣低落,一直來到了真田丸之前還沒發現真田軍的蹤迹,因而也沒有對真田丸展開攻擊。緊接著,本多政重隊也來到真田丸之前,准備展開攻城。
看到德川軍的人馬在城外亂糟糟的情形,真田軍的將士紛紛請戰,想要出城迎敵,但幸村沒有同意,而是命令大部分士兵作短暫的休息以養精蓄銳。又過了不久,當城外的德川軍已經整頓下來,幸村便派一名士兵戰在城牆上向外面罵陣,聽到這種挑釁的言語,前田家的衆將都壓抑不住心頭的怒火。前田軍部將奧村栄頼率先帶領本隊士兵沖上真田丸的城牆,但很快被真田軍密集的火槍射擊打退,前田軍死傷無數,奧村栄頼本人也身受重傷。緊接著,本多政重也率隊展開攻城,但同樣被真田軍的槍林彈雨打了回來。這之後,前田軍第三隊大將富田重政趕到,也加入了對真田丸的攻擊,仍然不能攻破城牆。
在此戰之前,前田利常爲攻城准備了許多竹盾,以防備真田丸內的火槍打擊,但這一夜計劃外的盲目攻擊使得這些竹盾根本沒有派上用場,反而是前田軍死傷甚重。對于部下這種不聽從指揮的擅自行動,前田利常非常憤怒,下令全軍停止進攻,撤出筱山,把本陣駐紮在了木野村。
發現真田丸戰鬥打響,德川聯軍中的井伊直孝與松平忠直兩軍也不甘落後,向真田丸西側的八丁目口方向進軍,進攻大阪城,並突破了城外的第一重柵欄。與此同時,豐臣軍中也發生了事故——石川康勝的士兵碰倒了火藥箱,引發了劇烈的爆炸,而城中作爲德川軍內應的南條元忠也伺機作亂,想把德川軍放進城來,但幸好被守衛發現,當即予以逮捕,幾天之後處以了斬首之刑。而城外與南條元忠勾結的藤堂高虎並不知情,見城中火起,當即指揮本隊向谷町口發動進攻。隨著藤堂、井伊、松平三路人馬開始攻擊,大阪城南駐紮的德川聯軍各路人馬也紛紛展開總攻!
但大阪城中的著名軍師、浪人兵法家後藤基次早已預料到了德川軍的進攻路線,並預先做好了兵力調配和防守計劃,從八丁目到谷町口一帶守備的如銅牆鐵壁一般,德川軍根本無法攻破!
在激烈的戰鬥中,年輕的武將木村重成身先士卒,率隊與沖至第二重柵欄之前的井伊、松平兩軍先鋒交戰,甚至親自跳進護城溝豪中與敵軍的士兵廝殺。同時,井伊軍的側翼也遭到了來自真田丸的狙擊,以至于腹背受敵,不得不狼狽撤出柵欄,留下了五百多具死屍。
戰鬥一直持續到正午時分,大阪城中的後藤基次、長宗我部盛親、北川宣勝、明石全登等隊與真田丸的守軍一起以猛烈的火力向城外反複射擊,德川軍死傷甚重。但由于德川方的各路人馬都被憤怒沖昏了頭腦,再加上礙于顔面,誰也不願先行撤退,仍然不顧一切的沖鋒,戰局幾乎變得難以收拾。最終,還是德川家康派來使者下令撤兵,而德川家的譜代重臣井伊直孝也率先領兵撤退,其他各路人馬才紛紛撤出戰場。
這一戰,德川軍戰死超過兩千人,事後,德川家康、秀忠對盲目出擊的松平忠直、井伊直孝兩軍的將領進行了嚴厲的呵斥。
這場被稱作真田丸攻防戰的戰鬥,也是大阪冬之陣中最激烈的一場戰鬥,以豐臣方守城獲勝而結束。而勝利的取得,則應該歸功于真田幸村機智的誘敵之計,後藤基次敏銳的洞察力和運籌帷幄的指揮,以及木村重成等將領奮不顧身的作戰。
真田丸之戰結束後,真田幸村的武名在德川方士兵中留下了恐懼的烙印。家康也意識到強攻大阪城很難奏效,把戰術方針改變爲圍困。戰事從此陷入了膠著狀態,雙方都不願主動出擊,而是靜靜的等待。
大阪冬之陣在經過了近一個月的對峙之後,豐臣方終于在德川方的炮擊威脅下簽訂和和談條約。
根據史料《難波戰記》的記載,1614年12月中旬,遭受了炮擊的豐臣方領導層召集所有主要將領討論對議和的意見。會上後藤基次和真田幸村兩位主要軍師代表所有浪人武將表達了意見。後藤基次堅定的說:
"如今守城作戰的武士們都曾深受已故太閣的大恩,對于家康這等忘恩背主之臣無不同仇敵愾。如今敵軍的彈藥、糧草有限,而且補給困難,正當一鼓作氣將其擊敗之時,和談之議實不可取!"
真田幸村也贊同道:
"方今之時,三軍用命,將士戮力,即使沒有外援,大阪城也決不會陷落!何況五日前之戰(真田丸攻防戰),我軍士氣已令敵軍膽寒,只需堅守,敵軍內部必自生變亂。而此時德川方所提出的和談,根本就如同渡口往來之舟,反複無常,毫無誠信可言,斷不足取!"
他們的論述被整理後交給豐臣家的家老們以及澱姬和秀賴母子討論。對此,豐臣家的家老重臣織田長益和大野治長也向澱姬陳述了自己相反的意見:
"禦親子殿下(指澱姬和秀賴母子)如果不想在雜兵的幫助下自殺,接受和談是唯一的機會……"
最終,被連日來的廝殺、圍困和炮擊折磨的心神不寧的澱姬含著淚說道:
"城中的兵力果然是不足以禦敵。當年,源賴朝公困頓之時曾在朽木的樹洞之中藏身,最終成爲天下之主。我兒秀賴乃是太閣殿下嫡子,古人雲'積善之家必有余慶',今日暫且隱忍一時,將來還會有東山再起的機會吧……請對將士們說,秀賴已經同意和談之事了……"
就這樣,豐臣方同意了和議,同時也全部接受了和議的條件——包括拆除大阪城外全部防禦工事。
這樣的結局令那些曆盡千辛萬苦進入大阪城奮戰的浪人武將們扼腕歎息,而看到自己辛苦建立的城防體系以及"真田丸"被德川方拆除,幸村父子更是痛心不已。
而同樣是根據《難波戰記》的記載,在和議達成之後,也就是1614年12月25日,德川聯軍中的兩大諸侯伊達政宗與藤堂高虎找到了德川家康近側的謀臣本多正純,提出:
"如今雖與豐臣家和睦,但最後的決戰仍然不可避免。不如趁現在大阪城外圍防禦工事都被拆除,一舉攻入城中,必將大獲全勝……此乃天賜良機呀!"
然而當德川家康聽到這一提案之後,不禁長歎一聲道:
"諸殿此言差矣……違背誓約,此等不義之行必受天遣,這樣的例子自古以來也不在少數。最近的一次便是天正五年關原一戰,秀吉公屍骨未寒,石田治部少輔便背主忘恩,糾集四國、九州以及畿內諸大名意圖謀反。豐臣秀賴公年少無知,也參與其中,想要討伐像我家康這樣的忠臣。然而邪不勝正,石田三成等逆賊一戰而潰,終于伏誅。當時便有將士提議殺害秀賴公,但我考慮到已故的太閣秀吉公,心懷慈悲,並沒有對秀賴治罪。如今的討伐,我等也是替天行道,秀賴若是在議和之後能夠棄惡從善,我想還是與他世代和睦下去。倘若他仍然護惡不悛,多行不義必自斃,乃是天罰他豐臣家。
"此正所謂'自業自得'之故。當年織田信長公以下克上,放逐大將軍足利義昭,可謂不義。最終,信長公之子被明智光秀所殺,織田家也日漸衰落。
"當年甲州之武田信玄公,乃是威震天下之名將,卻在少年時放逐其父信虎,可謂不義。結果在三河野田之戰身中流矢,不得善終。家業傳于不肖子勝賴,一代而終。
"秀吉公深受信長公之恩,卻篡其家業逐其子孫,可謂不義。如今其子秀賴行事顛倒,正應前世之報。
"這樣的例子,古今中外可謂多矣。我當年與信長公共同作戰,當秀吉公吞並信長公家業之後,我也曾爲支持織田信雄殿下而不惜與天下大名爲敵,一戰而勝。與秀吉公和睦之後,我作爲豐臣盟軍的一員作戰,消滅國中強敵履立戰功,從無二心——以至于有人認爲我家康是豐臣家的家臣,這其實是錯誤的……但是,即便沒有君臣之義,我仍然一再的原諒秀賴所犯的罪行,此次和睦之後,如果他在起謀反之心,乃是自取滅亡……我家康行事,不敢有違天理人倫,願上天佑我子孫百代天下永保,血脈存續不絕……"
家康的這一番言論,令在場聞之者無不感歎動容……
在和平期間,德川、豐臣雙方軍中許多舊日相識的武士們開始來往。其中,根據《難波戦記》記載,有一名叫做原貞胤的武士前來拜訪真田幸村。
這位原貞胤乃是武田信玄的舊臣之一,武田家滅亡後,作爲浪人流落鄉野。但他當年的武勇剛強之名遠播于外,被越前大名松平忠直招募至帳下,成爲其"黒幌衆\"的一員。此次合戰,原貞胤聽說真田幸村在大阪方效力,一直想去拜訪但沒有機會,直到和談期間才得到了松平忠直的許可,興高采烈的前往大阪城與幸村會面。
兩人乃是舊相識,見面後寒暄問暖,把酒言歡,談論逝去的光陰,心馳神往,不由得都有幾分醉意了。席間,幸村道:
"和議不過是一時的權宜之計,再度開戰是不可避免的。我幸村身爲一方的大將,不得不考慮生前身後之名聲,再度開戰之日必將戰死沙場,恐怕與您是難以再會了……我身爲武士,戰死沙場不過是本分而已,可惜的是我的長子幸昌,在渡過了十四年的浪人時光之後,卻要遭此命運,實在是不應該呀……"
這位令德川數萬大軍膽寒的勇士,其言語之中卻流露出傷感失落之意,原貞胤也不禁默然無語了……
接著,幸村用手指向桌頭放著的一只頭盔道:
"那邊的裝飾有鹿角的頭盔乃是我家世代相傳的家寶,當年由先父交到我手中。將來上戰場,我就戴著它去戰死吧……如果你要是在戰後見到了這件兜,就請把它當作我幸村的首級供奉吧……"
原貞胤聞言慨然道:
"戰場之上有誰能確保生還呢?如果我也戰死,那咱們便在黃泉再見吧!"
隨後,幸村又牽出一匹名爲"白河原毛"(有白色條狀斑紋)的駿馬,馬身上裝備著白色的鞍韉,其上裝飾著金色的真田家家紋"六連錢"。幸村翻身上馬,昂然對原貞胤說道:
"我這匹寶馬,可以與古代中國周穆王見西王母時所稱之八駿匹敵!"緊接著,幸村擡手向南一指,"如今大阪城外的防禦已經被破壞,決戰必然是在南面的平野地方展開,我就乘坐此馬與德川的大軍交戰吧!可惜的是它還沒有留下後代……這匹馬可是我的秘藏之寶呀……"說罷,幸村翻身下馬,神色黯然……
晚飯之後,原貞胤返回本營,從此再也沒見過真田幸村的面。第二年五月,在天王寺的決戰中,據說幸村就是頭戴上面所說的鹿角盔、乘坐著駿馬"白河原毛"壯烈戰死的。
正如真田幸村、後藤基次等人當初所預料的,和談不過是德川的障眼法。第二年夏天,也就是1615年4月,德川家康終于再次下達了討伐豐臣家的命令。
這一次,豐臣家的領導層不得不下定決心決戰到底。由于大阪城外的防禦工事和壕溝都已被破壞殆盡,豐臣軍決定主動出擊作戰。然而由于指揮不利,在4月中無論是對大和郡山城的攻擊還是對紀伊和歌山城的攻擊都以失敗告終,還折損了塙團右衛門直之等猛將。
4月30日,爲了應對步步逼進的德川大軍,大阪城舉行了重要的軍事會議。會上,真田、後藤兩位軍師再次表達了相左的意見,並展開了激烈的爭論
後藤又兵衛認爲,德川方主力很可能由大和路進攻,而小松山則是其必經之路。小松山口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如果在那裏設伏也許會有機會一舉擊斃家康本人,從而扭轉整個戰局。
而真田幸村認爲,如果全軍在小松山口布陣離城太遠,如果敵人從河內路的八尾和若江進攻則會難以防備,而且一旦小松山陣地被突破,大阪城也難以防守。不如等到德川軍全部集中在大阪城下,豐臣軍也全部出擊,就在大阪城南天王寺到岡山一帶的寬闊平原地帶展開正面決戰,由真田、毛利的先鋒部隊擊潰德川聯軍的先頭部隊,再由豐臣秀賴親自率旗本軍出城作戰,一狙擊潰家康本陣,同時派遣明石全登帶領奇襲隊從後路包抄,趁亂砍下家康的首級。
爭論的結局,最終還是確定采納了後藤基次的方案。有人認爲,真田幸村最後放棄堅持自己的計劃,是由于在冬之陣中後藤基次曾經把"真田丸"的建造工程讓給自己。
但豐臣家的高層還是充分的考慮了真田幸村的意見,于是決定由木村重成、長宗我部盛親等將領率領城中近一半的軍隊(兩萬余人),從河內路出擊,防備德川軍從八尾地方進攻。同時,把大和路的部隊分爲兩部分——後藤基次、薄田兼相作爲第一隊,在小松山埋伏,真田幸村、毛利勝永作爲第二隊,在天王寺布陣,作爲後援,如果第一隊作戰不利可以及時撤退以保留兵力。
總的來說,大阪方這種首鼠兩端的用兵方法很令二位軍師不以爲然——在這種緊要關頭都不能果斷用兵孤注一擲,本來就兵力不足還要分兵數路,只能導致被各個擊破。但軍令如山,各路將領也只能分頭行事去了。
5月5日傍晚,豐臣方大和路方面軍的後藤基次、真田幸村、毛利勝永三員主將在平野的後藤陣地把酒話別,約定第二天淩晨在道明寺會合,共同伏擊德川軍。隨後,真田、毛利返回天王寺陣地,後藤基次則獨自作著出征的准備。
沒想到,當夜天將大霧,毛利和真田兩隊在集合過程中發生了混亂,在加上本來就對當地地理不熟,行軍十分緩慢。當第二天(5月6日)上午十點左右,毛利勝永隊到達藤井寺村(在石川西岸、小松山以西)時,已經傳來後藤基次薄田兼相戰死、前軍全面潰退的消息。毛利軍立即停止了前進,又過了一個小時,真田幸村及渡邊紀兩隊才姍姍而來。真田、毛利兩軍的遲到,可說是後藤基次戰死的主要原因,但從後來的情況來看,即使後續部隊加入戰鬥,最多也只是能擊敗德川軍的先頭部隊,並不能達到一舉擊斃德川家康的目的。
很多人認爲,真田幸村本身並不看好後藤基次的計劃,因此故意遲到以保存實力,希望能在自己預想的戰場天王寺進行最後的決戰。但也有史料記載,幸村在到達藤井寺村、得知後藤基次戰死的消息之後,曾痛苦的自責說:
"我要向後藤隊那樣突擊,就這樣戰死算了……"
而毛利勝永勸慰他說:
"遲到並不是貴殿的錯,而魯莽的戰死也于事無補。不如明日就在秀賴公面前奮戰至死,方顯忠臣本色!"
但真田幸村並不甘于就此敗退,而是從藤井寺村向南進發,以求接應前軍的殘兵,並在古市村一帶遇到了伊達家的先鋒精銳部隊——由片倉重綱率領的騎馬鐵炮隊。
片倉重綱乃是伊達家第一智勇雙全之將、片倉景綱的長子,正值少壯之年,繼承了其父的武勇,初次上陣,便在小松山一戰擊斃了名將後藤基次,此刻正是意氣風發。他所率領的騎馬鐵炮隊(騎鐵),乃是伊達政宗獨創的精銳部隊,兼備了騎兵的機動力和火槍兵的遠程殺傷力,在小松山一戰中顯示了極大的威力。
面對名揚天下的真田幸村,片倉重綱顯得初生牛犢不怕虎,當即指揮部隊進攻,由騎兵隊、步兵隊和騎鐵隊正面突擊,步兵鐵炮隊在兩翼分散射擊。
面對片倉軍騎鐵部隊的進攻勢頭,幸村命令部隊後撤避其鋒芒,待其接近後再一齊攻擊,同時鐵炮隊向左右延伸,成雁形陣形射擊。
雙方很快展開混戰,槍炮隆隆,殺聲震天。伊達軍的裝備精良,在這一戰中所使用的鐵炮達8000挺之多,火力很猛。在亂戰中,幸村的長子真田幸昌和大將渡邊紀先後中彈負傷,退出戰鬥,但真田幸村仍然指揮對攻一步不退。最終,片倉隊由于從夜裏就連續作戰,士兵比較疲勞,爲了避免昂貴的騎鐵隊受到過大損失,重綱下令撤出了戰場。真田幸村本想乘勝追擊,無奈敵軍的增援部隊出現,本方損失也不小,也向西撤回了藤井寺村。
這一戰,自成年以來未嘗敗績的真田幸村認識到了年輕的武將片倉重綱的實力,同時二人也相互間産生了惺惺相惜的感情。以至于有傳說講,當天夜裏幸村曾出城約見重綱,並把自己的女兒托付給他照料,而這個叫做"梅"的女子後來就成了重綱的妻子……
下午四時,從河內方面傳來了長宗我部、木村兩軍戰敗的消息,藤井寺村的豐臣諸軍也不得不向大阪城撤退,真田幸村與毛利勝永一齊擔任了殿後的任務。而德川軍各路人馬由于連續作戰比較疲憊,並沒有進行追擊,豐臣軍得以安然撤兵。期間,真田幸村面對不敢追擊的德川聯軍,留下了"關東雄兵百萬,竟無好漢一人!"的豪言。
1615年5月6日晚上,大阪城中彌漫著絕望的氣息。在大阪夏之陣以來,豐臣軍連受挫折,損失了衆多優秀的將領,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不得不背水一戰了。
當夜,真田幸村獨自找到首席家老大野治長,講述了自己最後的作戰方案,即全軍出擊,在天王寺到岡山口一帶與德川軍正面作戰,在擊破德川軍先陣之後在由豐臣秀賴親自出馬,長驅直入德川家大本營,一舉擊殺德川家康。會談中間,毛利勝永也加入進來,對真田幸村的計劃表示了堅決的支持。
幸村之所以一再要求秀賴親自出戰,主要是考慮秀賴作爲豐臣家的當主、朝廷的右大臣,又是天下之主秀吉的親子,一旦出現在陣前一定能鼓舞本方鬥志,也許還會使地方陣營中部分受過太閣大恩的諸侯回心轉意,瓦解德川聯軍的士氣。而就秀賴本身來說,雖然已經成年(22歲),但從未上過戰場,甚至沒有出過大阪城一步,要他指揮大軍作戰是根本行不通的。而在當時的情況下,大野治長已經無計可施,只能一口答應了幸村的計劃,以求各路將領能夠用心作戰,但澱姬是否真的能同意秀賴出戰,或者說秀賴是否真的能親自來到戰場之上,他心裏也完全沒有把握。
5月6日上午10點左右,德川、豐臣兩軍一南一北,與大阪城南的天王寺——岡山口一帶對圓了陣勢,日本戰國最後的大決戰一觸即發
這一戰,豐臣家總兵力五萬左右,而德川聯軍則超過十五萬,兵力的差異一目了然。雙方的陣營中,各色旌旗遮天蔽日,衆多的武士鬥志昂揚。真田幸村的部隊再加上下屬部將渡邊紀、伊木遠雄等人的部隊共5500人,與另一名勇將毛利勝永的隊伍一齊,位于天王寺戰場的最前沿。
真田幸村的隊伍采用武田流兵法編制,以騎兵爲主,士兵都身穿紅色鎧甲,背紅地百邊"六文錢"旗幟,在戰場的陽光下如同烈火一般!真田幸村與其子、十五歲的真田大助幸昌也意氣風發,心無牽挂的投入人生最後的大戰。
決戰在正午開始。
首先是德川軍的先鋒本多忠朝隊向豐臣軍射擊,而與其正面相對的毛利勝永軍立即予以還擊,隨後兩軍展開了激戰。
在戰爭的開始,真田幸村並沒有急于加入戰鬥,而是按兵不動,因爲他有著明確的戰術目標,那就是德川家康的項上人頭!
"以戰場上的兵力而言,豐臣軍必敗無疑。但只要殺死兩代將軍(德川家康和秀忠),戰局就會逆轉!……如果秀賴公能夠親自出馬,那取下德川家康的首級也不是沒有可能吧……"這便是幸村當時的想法。
因此在毛利勝永與本多隊激戰之時,真田幸村沒有指揮進攻,而是焦急的等待大阪城中的動靜,希望豐臣秀賴能率領大軍出城,能夠打出當初太閣秀吉公那威震天下的金葫蘆帥旗……但一切終究沒有動靜。隨後幸村通過忍者的報告得知,由于澱姬的阻止,秀賴已經放棄了親自出馬的念頭,並向德川方秘密派出了請降的使者。
但面對全軍將士,幸村依然激昂的表示,秀賴公一定會親自出馬,並派自己的兒子幸昌作爲使者,回大阪城去請秀賴出戰。他的這種安排,多少也可以讓後人體會到這位勇將的舐犢情深吧。當幸昌離開後,幸村振臂一呼,烈火般的真田騎兵隊開始行動了。
真田隊開始進攻時,毛利勝永已經擊敗了本多忠朝軍,突破了德川軍在天王寺陣地的第一陣,正與第二陣、第三陣的各路諸侯激烈的混戰。真田幸村抓住這一機會,從混戰的陣地後面繞過,直接面對了第二陣的主將松平忠直本隊。
真田隊的3500人此時已與大谷吉治、渡辺糺、伊木遠雄隊2000人合流,士氣高漲,盡管面前的松平隊有15000人之衆,仍然勇敢的沖入陣中。
而松平忠直年輕氣盛,且繼承了其父松平秀康剛猛無畏的性格,正欲在真正的戰場上證明自己。他所率領的越前兵馬經過松平秀康的訓練,也具有很強的戰鬥力。兩軍很快陷入混戰,難解難分。
由于越前松平家的家紋是綠地黑矢羽根,故而越前騎兵都身著黑色鎧甲,身背黑色旗幟,與真田的赤備騎兵混戰時,只見煙塵之中盡是黑紅兩色的旗幟來來往往,各不相讓,戰鬥進行的異常慘烈。以至于這場大戰結束之後,京都、大阪、堺等地的兒童們把當時的情景變成歌謠加以傳唱:"挂かれ挂かれの越前衆、たんだ挂かれの越前衆\命知らずのツマ黒の旗……\"
雖然松平軍在人數上占有絕對優勢,在士氣和戰鬥力上也不處于下風,但松平忠直本人的戰術指揮能力卻遠遜于真田幸村。真田幸村爲了盡快突破松平忠直的糾纏,進攻德川軍本陣,派出忍者潛入松平軍後方,散布謠言說:"淺野軍已經投降豐臣方了!"
而此時,作爲後備軍的淺野軍見到前方吃緊,正在向今宮方向移動,這使得真田軍的流言取得了意料之外的大成功,松平忠直的部隊陷入了巨大的混亂,後面的德川家康見狀,不得不派出旗本軍幫助忠直收拾局面,而真田幸村趁勢突破松平軍的陣地,直殺入家康本陣之中!
德川家康的本陣兵馬雖有15000之衆,但其中一部分前去幫助松平忠直收拾局面,另有一部分前往阻擋毛利勝永的攻勢,使得真田軍突如其來的進攻並沒受到太大的阻力。而作爲家康近衛軍的"馬回り衆\"多數是新招募的武士子弟,沒經過什麽陣仗,平時操練也不夠,一見到烈火燎原一般的真田騎兵,自己先亂了陣腳四處逃散了。在這種情況下,家康也不得不倉皇後撤。當時,家康的身邊只有近側武士小栗正忠一人,窘迫之時,甚至想到了剖腹自殺……
與此同時,毛利勝永也突入德川家康本陣,與真田幸村配合,在數倍于己方的敵軍陣中反複突擊,殺的七進七出。但由于家康在逃跑時命下令放倒了帥旗,使得豐臣軍無法找到他的位置,這一看似不體面的做法,反而凸顯了家康作爲老練的指揮家高超的臨戰指揮才能。
漸漸的,隨著時間的推移,真田軍的傷亡越來越大,士兵由于長時間作戰而疲憊不堪,士氣低落。與此同時,松平忠直已經重新整頓了兵馬,並攻取了真田幸村後方的茶臼山陣地,切斷了真田軍與後方的聯系。腹背受敵的真田軍,再也無力支撐,漸漸陷入混亂。
真田幸村此時已經身受多處槍傷,渾身是血,雖然不是致命傷害,但已經嚴重消耗了體力,實在無法再騎馬指揮作戰,于是率領殘兵退入當地的安居神社休息,並拒險而守。在安居神社中的幸村,由于傷痛和疲勞已經有些甚至模糊。他用盡最後的力氣遙望巍巍聳立的大阪城,一時間,年輕的長子大助、去世的父親昌幸、失約的主公秀賴、忠誠的戰友後藤又兵衛……許多的回憶湧上心頭,不由得長歎一聲……
下午4點左右,德川軍攻破安居神社,真田軍全軍覆沒,大將真田幸村被西尾仁佐衛門砍下了首級,時年48歲。
戰後,德川家康對于幸村的奮戰,給予極高的評價,稱其爲"日本第一強兵"(ひのもといちのつわもの)。而幸村的武勇故事也遠播全國,連島津家文書《薩藩舊記》也評價其爲:"真田乃日本第一之強兵,自古未有與之匹敵者也……"
雖然真田幸村最終未能取下德川家康的首級,扭轉大阪之陣的戰局,但他通過戰鬥證明自己實力,從而揚名天下的心願得以達成,也可謂求仁得仁,死得其所了。
1615年5月7日下午4時,真田幸村死後,豐臣軍的在天王寺戰場上的其他各路人馬也開始潰敗。而隨著岡山口陣地的大野治房開始敗退,大阪城外的這場決戰已經進入了尾聲。
德川軍並沒有放過一鼓而勝的機會,而是積極的追擊大阪方的敗軍。大野治房在撤退途中曾經在大阪城下的稲荷祠地方停下,排成密集的槍陣阻擋了德川軍一陣,但並沒有堅持多長時間,還是向城中敗落了。
與此同時,得知主戰場戰況的德川聯軍其他各路人馬也開始行動——在大阪城東北方布陣的京極忠高、石川忠総兩軍開始進攻備前島,而在天滿川布陣的池田利隆也開始攻城……德川軍從四面八方攻進了大阪城中。
面對德川軍的攻勢,豐臣方的殘軍作了最後的巷戰抵抗。
一名叫做北村五郎的武士在城外放置了火藥箱,待大軍全部撤入城中後,射出火矢引爆了火藥,殺傷了許多德川士兵。
而豐臣秀賴在得知大勢去矣之後,曾一度想要親自出馬戰死,但被家臣速水守久制止,只得與澱姬、大野治長以及許多近士隨從逃出了本丸躲避,幸村的長子真田幸昌就在其身邊保護。
不久,城中有作爲德川方內應之人四處防火,造成了更大程度的混亂。入夜,豐臣方的士兵逃散殆盡,德川聯軍基本控制了整座大阪城。
第二天,德川軍的井伊直孝隊發現了藏在一座倉庫中的澱姬、秀賴等一行人,當即予以包圍。大野治長派出使者,想以自己的一家人的生命換取秀賴的安全,但遭到了井伊直孝的拒絕。走投無路的秀賴一行人不願受辱,只得全部自殺,並放火自焚,真田幸昌也毅然自殺殉主,當時年僅15歲。
5月21日,秀賴的獨子國松在伏見城被捕,並于兩日後在京都六條河原被處斬,死時年僅六歲。至此,稱雄一世的大阪豐臣家至此斷絕,而真田家的香火則由真田幸村的哥哥信之一族流傳下去。此後的時代中,真田的姓氏再也沒有什麽作爲,但真田幸村的名字卻永遠不會在仰慕英雄之人的心中消失。
妻室
竹林院
生年不詳~慶安二年(1649),真田幸村的正室。越前敦賀城城主大谷吉繼的女兒。生母不明。竹林院是其法號。是幸村的四女あくり、長男大助、六女阿菖蒲、七女おかね及次子大八的母親。大阪城之戰時與女兒阿菖蒲一起逃向紀伊伊都郡,被和歌山藩的藩兵找到。幸村死後通常認爲得到七女婿石川光吉的救助,安靜地生活了三十幾年才死去。
堀田作兵衛之女
生歿年不詳,真田幸村的側室。真田家臣堀田作兵衛的女兒,是幸村的長女菊的生母。菊成爲舅舅堀田興重的養女。興重作爲幸村屬下在大阪城之戰中戰死。
高梨內記之女
生歿年不詳,真田幸村的側室。真田家臣高梨內記的女兒。幸村的次女市、三女阿梅的生母。高梨內記跟從被流放到九度山的昌幸、幸村,大阪城之戰時也追隨幸村戰死。
豐臣秀次之女(隆清院)
生歿年不詳,真田幸村的側室。關白豐臣秀次的女兒,法號隆清院。幸村的五女なほ(禦田姬)和三男幸信的生母。秀次在三條河原被處刑時,還是幼女的她逃脫了。大阪城之戰時與女兒禦田姬一起投靠瑞龍院(豐臣秀吉的姐姐)。
幸村的子女:
●長女阿菊:母親是家臣堀田作兵衛興重的女兒,上田出生,寛永十九年逝世。
●次女于市:母親是家臣高梨內記的女兒,上田出生,九度山病死,內記是在大阪城戰死。
●三女阿梅:母親是家臣高梨內記的女兒,嫁給片倉重綱,前文已表。
●四女栗子:母親是正妻的大谷吉繼的女兒,後來成爲滝川一積(滝川一益孫)的養女。
●五女禦田:母親是中納言秀次的女兒,嫁給了岩城但馬守宜隆,寛永12年去世。
●六女阿菖蒲:母親是正妻的大谷吉繼的女兒,跟隨姐姐梅,後嫁給伊達家臣田村定廣。
●七女山岡:母親是正妻的大谷吉繼的女兒,嫁給京都茶人。
●長男幸昌(大助):母親是正妻的大谷吉繼的女兒,前文已表。
●次男大八:母親是正妻的大谷吉繼的女兒,跟隨姐姐梅到片倉家,寛永十年逝。
●三男幸信:母親是中納言秀次的女兒,跟隨姐姐禦田到岩城,寬文七年逝世。
逸事
爲什麽信幸(嫡子)叫源三郎而幸村(次子)叫源次郎?
真田信幸幼名源三郎,真田幸村幼名源次郎。這似乎讓人感到有點可笑。哥哥叫源三郎、弟弟卻叫源次郎。對于這個有趣的插曲,曆史上有兩種解釋。
●第一種說法是:實際上幸村乃是真田昌幸的長子,而但爲什麽他先出生反而是次子呢?原因在于幸村的生母身份低微,生下了幸村一年後,正室山之手殿生下了信幸,于是信幸成爲嫡子,而早一年出生的幸村反而成了次子。
●第二種說法是,真田家的長子不幸夭折,由于擔心第二個孩子再次夭折,于是按照習俗將第二個孩子海稱三郎,而幸村仍按照原來的習慣稱爲次郎。
幸村的名前問題
對于真田三代之中,最耀眼的大概要數末代的幸村了.這個人物已經被一些描寫大阪之陣的小說神化了,與現實中的人物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單從幸村這個名字就可以看出來.事實上,比較權威的資料上一般並沒有幸村這個名字的.關于幸村曾經用過的名字,能得到確認的只有未元服前的幼名弁丸和本名信繁.一般的認爲幸村這個名字是民間對他的稱呼,不過這個稱呼是什麽時候出現的怎麽出現的又有較大的爭議.
對于幸村的本名信繁來源于武田信繁的名字基本上已經沒有疑問,但是由于當時上層武士的一門衆,特別是繼承者,幾代人之間一般都在名字中使用同一個字(一字を付けたがる風潮),作爲家族世代相傳的標志.例如豐臣家的秀字,伊達家的政字等等.而真田家世代相傳的則是"幸"字.所以信繁這個名字似乎有點不和常例,于是就出現了幸村的稱呼.對此,也存在兩種不同的解釋,一種是說,在昌幸死後,由于兄長信幸違背了父親的意志,投靠德川家康,所以信繁認爲他不能再作爲真田家的家督.而恰好信幸又改名信之,抛棄了"幸"字,所以信繁就改名幸村,表示他是真田家的真正繼承者.還有一種據說是來自真田後裔的意見,他們認爲幸村這個名字最早出現于江戶時代的《真田三代記》.這本書中就明確的把真田家的三代目家督定爲信繁而不是信幸,而由于信繁的名字不和常例于是編定者就給他改名幸村.而村字則是來源與他姐姐村松殿的名字.
還有一種說法是幸村的名字最早出現于江戶時代的"真田家譜",當時的家譜上就已經把幸村作爲信繁的別名記載.而這個別名的來曆也有不同的說法,一種認爲是在信繁進入大阪城的時候,爲了不連累依附于德川家康的哥哥信之,所以用假名幸村來掩飾自己的身份.還有一種認爲幸村的名字完全是民間對他的稱呼.
三,幸村的存活問題
對于幸村,一般認爲他是在元和元年5月7日的大阪之陣中討死,享年49歲.不過在民間卻流傳著另一種幸村未死的說法,他們認爲,在大阪之陣中討死的只不過是幸村的一個影武者,而幸村本人則在大阪城被攻陷的時候保護豐臣秀賴逃脫出城,之後隱居.這種說法的來源大概是在當時流行的一首民間歌曲的歌詞,歌詞上提到幸村護送秀賴到鹿兒島(花のようなる秀頼様を,鬼のようなる真田が連れて,退きものいたり鹿児島へ).其實這樣的說法無非是對于"偷"得天下的德川家的鄙視,以及不想看到大阪之陣中英雄的陣亡.不過關于幸村的存活問題,卻也衆說紛紜,有些說法似乎也有點根據.
據幸村曾經隱居過的九度山上的善名稱院中衆尼流傳下來的故事,從大阪城陷落之後的元和2年的正月開始,每年都有一些武士來到幸村和昌幸曾經隱居過的房屋服侍一位老人,這種情況一直持續了9年.于是人們認爲那些武士是來服侍幸村的,一直到9年之後幸村死亡才不來.類似的還有九度山附近橋本的商人奈良屋角左衛門傳下來的故事,也根據大阪之陣之後的幾年中,原來幸村的家臣又來購買生活物品推測幸村又回到以前隱居的地方居住.
據真田三代記記載,大阪之陣中,突入德川家康本陣戰死的並不是幸村,而是作爲幸村的影武者,真田十勇士之一的穴山小助,而大阪城內則以木村主記頭代替秀賴,而秀賴本人則在幸村以及他兒子大助的保護下乘坐島津家的兵船逃到薩摩.一年之後,幸村由于常年勞累病死.這種說法的依據大概是當時一個平戶英國商人理查德的日記.他的日子上記載了在大阪陷落之後,幕府軍並沒有發現秀賴的屍體,于是推測秀賴已經逃脫.另外,在大阪陷落之後,鹿兒島的谷山村一代聚集了許多流浪的武士,而他們的住所以及生活費用竟然全部由島津家提供.之後,在山伏和加治木一帶也聚集了很多武士.據推測,他們的生活費用由島津家負責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秀賴在谷山村,而居住在山伏和加治木的則是幸村和木村重成.這種說法還牽扯到了薩摩的真江田氏,據稱由于德川幕府對真田這個姓氏的忌諱,于是幸村的後代爲了防止不必要的麻煩就改姓真江田.上面的說法似乎都還有所根據,下面的一種就有點離譜,有人認爲島原之亂的領導者就是幸村之子大助和秀賴之子天草四郎.
另外,在秋田縣大館市淨土宗一心寺有幸村的墳.那裏流傳幸村在大阪之陣後到這裏隱居並改姓飯田,在秀賴死後,幸村父子才相繼去世.幸村是寬永18年(1641年)76歲時去世,而大助(幸昌)則在元祿4年(1691年)89歲時去世.
http://baike.baidu.com/view/239120.html?tp=7_11
武田信玄>百度百科
武田信玄(たけだ しんげん)(1521年12月1日--1573年5月13日)大永元年——天正元年,大膳大夫(從四位下),信濃守,甲斐守護,甲斐武田氏第十七代家督。原名武田晴信,幼名太郎,源氏名門新羅三郎義光之後,武田信虎的嫡長子。日本戰國時期的名將。因任甲斐守護,而且具有卓越的軍事才能,被人稱作“甲斐之虎”,與“越後之龍”上杉謙信可謂一時瑜亮。
時代 戦國時代
生誕 大永元年11月3日(1521年12月1日)
死沒 元亀4年4月12日(1573年5月13日)
改名 武田勝千代、晴信、徳栄軒信玄
別名 太郎、甲斐の虎
戒名 法性院機山信玄
墓所 信玄墓、大泉寺、恵林寺、諏訪湖
長嶽寺、竜雲寺、高野山、福田寺妙心寺ほか
官位 従四位下、大膳大夫、信濃守、贈従三位
幕府 室町幕府甲斐守護職・信濃守護職
氏族 武田氏(清和源氏・河內源氏系甲斐源氏)
父母 父:武田信虎、母:大井の方
兄弟 信玄、信繁、信基、信廉、
晴信誕生
大永元年十一月三日(1521)在武田信虎迎擊今川軍的飯田河原合戰中出生于甲斐要害山城積翠寺,當時武田軍正要與福島軍決戰,爲求勝利,或說取名勝千代,母親爲甲斐豪強將領大井信達的女兒(大井夫人)。父親武田信虎是甲斐守護,也是個善戰的人,平定了甲斐的戰亂,統一了甲斐。天文五年(1536)三月元服(古代日本十二歲以上男子所行的成年禮,相當于我國古代的冠禮),受當時的將軍足利義晴賜予“晴”字改名晴信。一般所稱的“信玄”是其後來的法號“法性院信玄”的簡稱。
信虎流放
天文二年(1533)晴信與上杉朝興的女兒政略結婚,不久妻子病死。天文五年(1536)七月,由今川義元牽線說媒迎娶了左大臣三條公賴之女爲正室(三條夫人)。信虎窮兵黷武,脾氣暴躁,濫殺無辜,引起家臣百姓不滿。而且信虎認爲身爲嫡長子的晴信不中用,想立武田信繁爲繼承人。同七年信虎想以到駿河學習爲名流放晴信,幸虧三條夫人産下兒子義信,才度過危機。爲了確保自身的安全,武田晴信在家臣支持下,依靠飯富兵部和老師阪垣信方的幫助于天文十年(1541)六月流放父親到駿河,交給今川義元看管,奪取了當主家督的職位權力,從此開始了波瀾壯闊的後半生。
諏訪攻略
武田晴信繼承武田家後,制定一系列甲州法度,穩定國內秩序,加強生産,開發金山,國力日見強盛。同時他積極致力于展開信濃攻略,當時信濃主要有小笠原家(信濃守護)、諏訪家、木曾家和村上家四大勢力。天文11年(1542)信玄以對流放信虎不滿爲名討伐妹夫諏訪賴重。由于諏訪下社的高遠賴繼叛變,諏訪軍節節敗退,7月諏訪賴重敗降,不久自殺。9月高遠賴繼不滿未得到代表諏訪家總領的神社大祝一職,攻入上社。信玄大怒以諏訪氏遺子也是妹妹(武田禰禰)的兒子六個月大的寅王丸爲總領,出兵諏訪。9月25日安國寺合戰,賴繼敗走。接著奇襲長窪城,活捉大井貞隆,並逼降了箕輪福城的藤澤賴親掃平諏訪西方衆。至此武田信玄已控制信濃國一大半地方。信玄任命阪垣信方及阪垣推薦的駿河人山本勘助治理諏訪,並娶賴重的女兒諏訪禦料人湖衣公主爲側室。天文十四年(1545),北條氏康進攻駿河東部,信玄向今川派出援軍的同時,積極策劃今川、北條間的和平工作,終于在三國間締結了和約。次年,解除了後顧之憂的信玄大舉進兵信濃。
上田原與鹽尻峽
信玄的侵攻引起信濃豪族的不滿。天文15年(1546)佐久內山城大井貞隆子貞清叛亂,武田信玄平叛進入北信濃,引發了與北信濃當地豪族猛將村上義清的矛盾,武田軍平定諏訪地區早就刺激了村上義清,村上軍開始沿著千曲川侵入武田領地。。天文17年(1548)2月信玄不顧周圍的反對意見,在大雪中出兵信濃,意在攻取村上義清的根據地阪城地方。然而,十四日的上田原之戰,可能是信玄一生中最大的敗陣經曆。雪中行軍而來的疲憊之師,被奮戰的村上義清軍急襲,伏兵殺得武田軍丟盔棄甲,信玄大敗。信玄早期的輔弼重臣,號稱“二職”的板垣信方、甘利虎泰雙雙戰死(說不定是信玄要弄死那倆礙手礙腳的老不死);信玄本人也受傷,武田軍回歸甲斐。信濃守護小笠原長時趁機攻入諏訪,諏訪西方衆紛紛反叛,武田信玄陷于不利。7月長時在鹽尻峽布陣(史稱鹽尻峠之戰),信玄軍從甲府出發,19日發起攻擊。在淡路守多田賴滿等的奮戰下,長時敗走,後方的信濃小豪族再次歸順武田氏。小笠原軍被截斷歸路,潰不成軍。多田率武田軍隨後追擊,占領桐原城。另一方面駐守內山城的小山田信有攻擊倒向村上義清的佐久國人衆,武田信玄親自出馬,占領前山城,建立了進軍的據點。天文19年(1550)6月嫁給今川義元的信玄姐(定惠院)病逝,信玄暫回甲府。
信濃初定
天文19年(1550)7月在大町豪族仁科道外指引下,武田軍分路攻入信濃。信玄攻占深志城定爲信州主城,以馬場信房爲守備。另一方面因硬攻難以奏效,信玄召原信濃豪族海野棟綱子真田幸隆爲家臣,展開了對義清控制下信濃豪族的拉攏勸誘工作,真田在北信濃奔走,徐徐但有效地動搖了義清的根基,瓦解了村上勢力。九月信玄趁村上義清與高梨政賴交戰,攻擊戶石城,義清家臣多人反正。但戶石城地形複雜,攻城失敗。義清迅速與高梨和解回軍救援,村上義清與小笠原長時兩面夾擊再度擊退了武田軍的進攻,武田軍後撤,橫田高松等戰死。(史稱戶石崩)天文20年(1551)5月,村上義清出兵救援小笠原被保科仁信隊所阻止。真田信隆趁機攻取戶石城,同時武田軍攻破平瀨城,小笠原勢力濱臨崩潰。天文21年(1552)正月高遠賴繼反叛失敗自殺,五月小笠原長時離開信濃,到處流浪,無力複國。至天文二十二年(1553),信玄修建攻略信濃的軍用道路,克服地形不利,武田軍三路進擊征伐村上義清,北條氏康也傳令關東北條勢支援,義清已難以抵禦信玄的攻勢,北信諸城陸續落城或反正。村上義清與小笠原長時一起逃往越後投靠長尾景虎(上杉謙信),由此引出了信玄終生的強敵。
兩雄對決
由于村上義清、高梨政賴請求越後的上杉謙信支援,奪回領地,天文二十二年(1553)上杉軍在八幡與武田軍交戰。從此兩軍在北信濃川中島地區進行了五次會戰(1553,1555,1557,1561,1564)。武田信玄和上杉謙信的五次川中島大會戰,(史稱川中島合戰)被認爲是日本戰國時期最慘烈的會戰,由于雙方勢均力敵且都精通戰法,總體上並沒有決定性的戰果,上杉氏保存了北信的據點,武田信玄也平定了信濃地區。相對應的謙信被稱爲“越後之龍”,信玄則爲“甲斐之虎”。其中最慘烈的要算是永祿四年第四次戰役,信玄親弟武田信繁,軍師山本堪助,老將諸角虎定等都戰死。在此同時,信玄調解駿河今川,相模北條間矛盾。天文二十三年(1554)在太原雪齋斡旋下的三家互相建立姻親關系,于善德寺三國會盟。信玄得以專心平定信濃,弘治元年逼降信濃木曾谷的木曾義昌,並將女兒許配給他。又陸續讓兒子部將繼承信濃各豪族的家督,進一步控制信濃各地。永祿九年
攻親子的執著
永祿三年(1560)桶狹間合戰後,今川義元戰死,繼承者今川氏真懦弱無能。第二年第四次川中島之戰,武田氏又損失慘重,信玄逐漸改變戰略。嫡男義信由于與信玄存有許多矛盾,並在第四次川中島之戰中犯下大錯,家中地位不穩。永祿八年(1565)正月,義信謀叛被發現,老師飯富爲保護義信而切腹,義信被幽閉在東光寺。11月不顧家臣反對讓四男勝賴娶了織田信長養女遠山氏。兩年後武田氏近親家臣遞交對武田信玄的忠信文書,送回義信妻今川氏,與今川家決裂,義信自殺。同年遠山氏産子信勝後死去,織田信長爲保持姻親,爲長子信忠與信玄女兒松訂親。破關東的上杉屬城箕輪城,占據西上野。
駿河侵攻
永祿十一年(1568)二月,與三河的德川家康密約平分今川領土,12月擊退北條援軍,占據駿府,三國同盟解體。第二年三月德川與北條今川和解,信玄遭到德川氏和北條氏、上杉氏的夾擊。信玄從容應對,一面鼓動上杉家臣叛亂牽制上杉軍,一面采用軍事行動,10月于三增峽擊敗北條氏政(史稱三增峠之戰),攻入伊豆相模,一度包圍小田原城。元龜2年(1571)駿河全境壓制,開始攻略遠江三河。與將軍足立義昭,越前國的朝倉義景,近江國的淺井長政,本願寺顯如等結成信長包圍網,進入與信長敵對狀態。10月北條氏康死,子北條氏政改變戰略,甲相聯盟再開,牽制了上杉勢力。
上洛之戰
在結束相模方面的憂患後,元龜三年(1572)織田信長轉戰各地攻擊反對勢力,雙方漸漸陷于精疲力竭的狀態,本願寺要求信玄打擊信長同盟家康的勢力。10月3日應與織田信長敵對的將軍足利義昭之請,信玄從甲府領起兵三萬余上京,目標直指京都,討伐織田信長,獲取天皇冊封以號令天下。大軍以山縣昌景爲先鋒,出兵時信玄一度感到不適,爲抓住機會,大軍繼續進發。武田勝賴攻破遠江二俁城,山縣昌景也陸續攻略東三河諸城。別隊秋山信友攻破美濃岩村城。12月22日武田軍主力與德川織田聯軍在三方原交戰(史稱三方原合戰),雙方一度膠著,隨後織田的援軍部隊被武田騎馬隊突破,全軍總崩。家康雖逃得性命,已無力阻擋武田軍。第二年乘勝前進陸續攻破三河諸城,信玄方面雖然越後朝倉氏未按約出兵,但信長方面也沒得到上杉的援助,然而在即將展開與信長一決雌雄的大戰時,信玄肺癆病突然惡化(傳說是腦溢血,一說受重傷)而不得不暫停上京計劃,武田軍被迫經信濃歸陣。
幻的天下人
次年天正元年(1573)4月12日武田信玄歿于信濃的駒場,時年僅53歲,根據信玄的遺言,三年秘不發喪,而由信玄之弟信廉充任影武者。天正四年,信玄的遺體才正式下葬于惠林寺,信玄未能完成統一大業,一生努力和夢想最後成了一場空。據說得知信玄之死,上杉謙信也感到很悲傷,決心不再與甲斐作戰。武田信玄死後僅兩年,其子武田勝賴在長筱合戰中慘敗于德川織田聯軍,武田家走向衰落。1582年,在織田和德川的進攻下,武田勝賴與兒子武田信勝在天目山自殺,武田家滅亡。
武田信玄將領土從甲斐一國擴展到遠江國,信濃國,甲斐國,伊豆國,駿河國及美濃國,飛驒國,上野國,相模國,三河國的一部分,而且周圍對手都不弱小,足見他的非凡軍事政治才能。武田信玄之用兵方略與爲政之道在日本戰國史上留下頗具影響的一筆。所舉“風林火山”(疾如風,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之軍旗(也稱孫子四如真言之旗),語出《孫子兵法》,威震一時。信玄在用兵上尤擅于指揮甲州精銳的騎兵,以靈活機智的戰術取得勝利。開創了“甲州流”兵法。武田信玄以傑出的軍事指揮聞名,卻又與一般黷武的將軍不同,信玄也是個出色的民政家,天文十六年(1547),信玄制定的俗稱爲“信玄家法”的《甲州法度之次第》五十五條,詳細規定了主君與家臣的關系及家臣應遵奉的准則等,爲戰國時期著名的分國法的代表之一;其傾心于領地內的治理,尤其窮半生精力在甲斐的釜無川和笛吹川上修建的治水工事,采用最先進的築堰分流技術,是戰國時代最大、最有名的堤防,其利澤及後世,被後人稱作“信玄堤”,至今仍在發揮作用。信玄還以擅長培養人才著稱,手下著名的“武田四名臣”、“二十四將”、三彈正等聚集成了戰國時代最優秀且忠誠穩固的家臣團。江戶時代<甲陽軍鑒>出版,甲州流兵法成爲傳奇,信玄被公認爲戰國第一兵法家。信玄篤信佛教,本人就是天臺宗的大僧正。宗教信仰是信玄治國的重要內容。武田家的名將原虎胤就曾因信仰問題(虎胤信奉日蓮宗)而出走。信玄的宗教政策也體現著戰國大名特有的現實性。例如,允許僧侶交納一定的役錢後娶妻,這一做法對于當時已近乎公開泛濫的僧侶娶妻的現象,顯然比強行禁止更爲合理。
http://baike.baidu.com/view/41987.html?tp=0_11
織田信長>百度百科
假名 おだ のぶなが
羅馬字 Oda Nobunaga
出生:1534年5月12日 日本尾張那古野城
逝世:1582年6月02日 日本京都本能寺
【簡介】
織田信長(1534年5月12日-1582年6月2日)是活耀于日本安土桃山時代的戰國大名。織田爲其苗字,族姓則有三說:平氏、忌部氏或藤原氏,一般認爲忌部說可能性較高。幼名吉法師,出生于尾張國(今愛知縣西部)。他成功控制近畿地方爲主的日本政治文化核心地帶,使織田氏成爲日本戰國時代中晚期最強大的大名,但後來遭到部將明智光秀的背叛,魂斷本能寺,織田氏也因而一蹶不振。法名總見院殿贈大相國一品泰岩尊儀,生前官至正二位右大臣,大正天皇時追贈爲正一位太政大臣。
【略曆】
1534年出生。父親死後、曆經與同母所生之弟的織田信行的家督之爭,勝利後成爲織田家的主君。于擊破周邊敵對勢力的今川家與齋藤家之後,立足利義昭爲將軍並完成上洛(京都)。之後義昭與信長爲敵,並下令給武田家、朝倉家、比叡山延曆寺、石山本願寺等,組成了反信長包圍網。信長突破包圍網後,邁向天下布武之路,推行如樂市樂座、土地調查等革新政策。後因家臣明智光秀的謀反(本能寺之變)而自殺。
否定既存的權威與勢力(朝廷、佛教等),選用人材不在意其家世出身,透過活用新兵器如火繩槍將戰國時代導向終結之路。由于秀吉的情報操作加上信長本人亦曾自稱魔王(第六天魔王),最早織田信長被稱爲“第六天魔王”是在元龜三年(1572),當時武田信玄正要上京,信玄寫了封信給信長,並署名“天臺座主沙門信玄”,而信長給信玄的回信書就署名“第六天魔王信長”。大概可以看出信長和信玄之間彼此挑釁的味道很重 對信玄等人而言,死後可以成佛 但對信長而言,只有現在看的到的才是真實的,信長並不認同死後悟道的想法 這大概就是信長當時以“第六天魔王”自稱的原因吧,信長本身亦存在爲人所懼的部分。
【生涯】
1、少年期
信長于1534年5月28日出生于尾張國那古野城(今名古屋市,另有一說是勝幡城),幼名爲吉法師。是尾張守護代旗下三奉行之一的織田信秀的嫡長子(排行第二,有一庶兄織田信廣),母爲信秀正室土田禦前,同母弟有信行、信包和秀孝。因爲母親是正室,才成爲嫡子的信長,6歲就成爲那古屋城的城主。然而少年時代常有荒誕不羈的行爲,後來被嘲爲”尾張的大傻瓜”。對鐵炮傳入日本時的種子島槍感興趣,且不拘泥于身份地位,和一般人民一樣與市裏的年輕人一起玩耍的故事廣爲人知。信長還是少主的時期,父親信秀在表面上臣服于清洲織田家,然而信長只帶了幾個人就到清洲織田家支配下的清洲城放火等行動,令父親信秀相當吃驚。從年少時期即可見其大膽。三河的戶田康光背叛今川家投奔織田家時,戶田將松平竹千代(即日後的德川家康)賣給了織田家,當時年輕的信長和成爲人質的松平竹千代,一起度過了少年時光。這段往事後來成爲兩人締結了穩固的同盟關系(清洲同盟)的一個助力。
1546年,在古渡城元服之後正式改稱織田上總介(織田信長)。1548年,負責教育、照顧信長的平手政秀提出與信秀宿敵的美濃國戰國大名齋藤道三長女歸蝶政治聯姻的策略。1549年(一說是1553年)信長在正德寺與嶽父齋藤道三會面,當時道三察覺到被稱爲“傻瓜”的信長的真正才識。
1551年,織田信秀在尾張尚未統一又有強敵今川義元的內憂外患下,終于因酒色過度中風而死。身爲嫡長子的織田信長因而繼承家督。在信秀的葬禮上,信長一反傳統,對父親的祭壇投擲抹香而引來爭議(關于此事件有一說是爲後人的創作)。1553年,負責教育、照顧信長的平手政秀爲了勸諫信長的奇行而切腹自盡。信長也爲此感到悲歎、找來澤彥和尚建立了政秀寺來悼念政秀的亡靈(但關于政秀的切腹,有一說是政秀並非爲了死諫信長而是因爲其子五郎右衛門和信長之間的不和)。
2、繼任家督到統一尾張
1551年織田信秀死後,從很久以前就對信長行爲不滿的織田家重臣林秀貞、林美作守、柴田勝家等人,打算廢掉放浪不拘的信長而改立以聰明著名的信長親弟弟信行爲織田家主君。爲了對抗他們,信長拉攏森可成、佐佐成政、河尻秀隆等人加入己方陣營,開始了骨肉相爭。
1556年4月,信長的嶽父齋藤道三在和其嫡男齋藤義龍的戰爭中落敗死去。信長雖然派出了援軍,但並沒有及時趕上救援。信長頓時失去嶽父的支持,信勝派(即擁護織田信行者)認爲這是攻擊的好機會,同年8月24日舉兵和信長對抗,但以落敗告終(稻生之戰)。隨後,信長雖包圍了守末盛城不出的信行,在經由親生母土田禦前的中介後,赦免了信行、勝家等人。
1557年信行再度企圖謀反。在稻生之戰後,和信長有所聯系的柴田勝家密告此事。信長知道謀反一事後,將裝病的信行騙出清洲城,並派自己最信賴的河尻秀隆暗殺之。
當時,尾張國守護大名斯波氏的權勢開始沒落,因此尾張下4郡的守護代織田大和守家主君織田信友掌握了實權。信長的父親信秀雖是信友旗下三奉行的其中之一,卻憑借其智勇來拓展對尾張中西部的支配權。信秀死後,信長繼任。信友則支持信行繼任家督之位而與信長敵對,並擬定信長謀殺計劃。只是,早已被信友視爲傀儡政權的尾張守護斯波義統卻把謀殺計劃事先密告給信長知情。對此感到暴怒的信友,趁義統嫡男斯波義銀帶兵前往河川打獵時(川獵或川狩)的時候,殺害了義統。
因此、義銀與其弟毛利秀頼、津川義冬等斯波一族則逃往信長之處尋求保護,信長將信友列爲殺害義統的謀反者,並命令叔父織田信光(守山城主)殺害信友。于是尾張下4郡的守護代清洲織田家滅亡,織田家庶家的信長成爲織田家的首領。
接著信長與同族犬山城主織田信清等,擊敗清洲織田家的宿敵織田一門宗家的上4郡守護代織田信安(浮野之戰),並放逐之。而被立爲新守護的斯波義銀,卻和斯波一族的石橋氏、同爲足立一門的吉良氏密謀討伐信長,察覺到此事的信長,則將義銀放逐至斯波氏宗家足利將軍家所在的京都。
于是,信長在1559年確立了對整個尾張國的支配權。
3、桶狹間之戰到清洲同盟
信長完成尾張統一的翌年1560年5月,身爲足利將軍家庶流的駿河戰國大名今川義元,當時國力如日中天,人稱“東海道第一弓”。今川義元率領2萬5000大軍(以“北條五代記”的說法),並對外號稱有4萬大軍上洛覲見將軍。由于上京之路必經尾張,信長不願臣服,決定興兵對抗,但總兵力只有5000人。今川軍以三河松平元康(日後的德川家康)率領的三河兵爲先鋒,攻陷一個又一個織田軍堡壘。
面臨織田家危機的信長則保持靜寂,深夜舞起了幸若舞“敦盛”後,身著武具出陣,首先到熱田神宮參拜。之後在善照寺堡壘以約4000人兵力(一說爲3000人)出擊,強襲今川軍的陣地,導致當時被稱爲最接近天下的今川義元戰死。1560年6月12日的戰事,後來稱爲桶狹間之戰。總大將戰死的消息傳出,今川軍崩潰逃回本國駿河。
桶狹間之戰後,今川家勢力日漸衰退。因此,原先受今川氏支配的三河國的德川家康(此時原名松平元康改名)成爲獨立的戰國大名。當時信長爲了美濃攻略正准備與齋藤氏開戰,家康也爲了警戒甲斐的武田信玄與駿河的今川氏真(義元的嫡男)等必要,與信長利害關系一致。于是雙方在1562年,締結了清洲同盟(=織德同盟)以鞏固背後。
4、美濃攻略
信長于桶狹間之戰後,開始針對殺害與織田家同盟的齋藤道三而成爲美濃領主的齋藤義龍。義龍爲一勇將,即便是織田軍也難以擊敗。1561年義龍突然死去,由嫡男齋藤龍興繼任家督,齋藤家的家臣們內部開始分裂,信長得以在對齋藤戰上取得優勢。1564年信長將妹妹阿市嫁給北近江的淺井長政締結同盟,以強化對齋藤氏的牽制。
1565年信長和伊勢的北畠具教開戰。具教奮戰後仍居劣勢,于是接受信長開出的條件而投降。該條件是“信長次男織田信雄作爲具教嫡男北畠具房的養子”。此後,伊勢國爲織田所支配,信長打破對北畠親子人身安全的承諾,派兵前去捉拿北畠具房,具房于數年後死去。北畠具教則爲信長信雄聯軍所擊敗。
信長對伊勢的神戸具盛亦采同樣的政策。神戶氏接受織田信孝成爲神戶家養子後,具盛被軟禁。
1566年進攻墨俁受阻,命令木下藤吉郎(日後的羽柴秀吉)建立墨俁城(即一夜城),並以該城爲據點。(但墨俁城的實態衆說紛紜,亦有懷疑該城于實際上是否存在的論點)。隨著西美濃三人衆(稻葉一鐵、氏家直元、安藤守就)、其相關者(竹中半兵衛等)、其它如蜂須賀正勝、前野長康、金森長近等人加入信長陣營,終于在1567年于伊勢長島擊敗齋藤龍興,將美濃國納入版圖。成爲統治尾張美濃兩國的大名時,信長時年33歲。
傳言中“取得美濃者可取得天下”。信長取得美濃後,采用中國周朝立于岐山後,打倒殷朝統一天下的故事,將美濃國舊主土岐氏齋藤氏的據點井之口改名爲岐阜。
此時開始使用“天下布武”印,並正式以統一天下爲目標。
5、上洛
1565年以京都爲中心掌控畿內的權力者管領細川氏的執事爲三好氏的有力武將三好長逸、三好政康、岩成友通等三好三人衆與松永久秀。意圖使室町幕府權力複活的第13代將軍足利義輝與三好氏的對立日趨嚴重,終遭暗殺。接著三好氏擁立義輝的表弟足利義榮爲第14代將軍以作爲其傀儡。
久秀等人進一步欲暗殺義輝之弟足利義昭,義昭在細川藤孝、和田惟政等幕僚的支援下逃出了京都投奔越前國的朝倉義景。義昭在看不到義景有討伐三好氏的動靜後失去了耐心。于1568年7月開始接近美濃的信長,信長承諾爲義昭討伐三好氏的同時,將養女雪姬嫁給信玄的四男武田勝賴藉此與美濃國相鄰的甲斐戰國大名武田信玄締結同盟。但雪姬于産下武田信勝後逝世,爲此信長讓嫡男信忠與信玄六女松姬締結婚姻以保持友好關系,此作法也應用至周圍各勢力以鞏固本國內外。
接著9月,信長以天下布武的大義名分,擁立足利義昭爲第15代將軍並開始上洛。對抗信長上洛的南近江戰國大名六角義賢、六角義治父子,在織田軍的猛攻下,觀音寺城遭攻陷並逃亡伊賀,至此六角氏滅亡。此後六角氏則展開反抗信長的遊擊戰。見到信長前往京都的上洛行動,執中央政治牛耳的三好義繼、松永久秀等人了解到信長的實力而臣服,其它隸屬于三好三人衆的勢力多數逃亡至阿波。剩下如池田勝正、筱原長房等人也投降信長。至此,從三好長慶以來,執中央政治牛耳的三好松永政權面臨信長電擊般迅速的上洛僅半個月就垮臺,擁立足立義昭爲第15代將軍的信長所建立的織田政權誕生。此時,義昭勸信長擔任副將軍之位,信長看透了將軍家的盤算並謝絕之。
1569年1月,趁信長率領織田軍主力返回美濃的空隙時,三好三人衆與齋藤龍興等美濃浪人衆共謀襲擊足利義昭禦所所在的六條本國寺(六條合戰)。信長在大雪中堪稱神速的行軍,僅用2天援軍就抵達京都(當時從岐阜到京都需曆時3天),而在信長抵達前,由于淺井長政援軍與明智光秀的奮戰擊退了三好齋藤軍。
1月10日,呼應三好軍的入江春景于高槻城遭信長進攻。春景投降後,信長不再原諒其背叛而處刑之。同一天,信長在堺市拿出2萬貫的矢錢(軍用金),要求商人們服從織田家。此動作讓堺會合衆(商人們)原先仰賴三好三人衆抵抗信長,在三好三人衆爲織田軍擊退後,臣服于信長。
此時,開始對伊勢的侵攻,1568年神戶具盛投降,信長將三男織田信孝送往神戶氏爲其養子。翌年(1569年),伊勢國司的北畠具教亦投降,將次男織田信雄送往北畠氏爲其養子。如此一來,信長成功地擴大于畿內的勢力。
6、第一次信長包圍網
1569年,信長爲限制足利義昭的將軍權力,訂立了稱爲“殿中禦掟”9條的掟書(公布法或公定法)之後又追加了7條昭告天下,並讓義昭承認這項命令。但因此事使得義昭與信長的對立已然成形。
1570年4月、信長爲了討伐數度無視上洛命令的越前大名朝倉義景,打破了與淺井長政的同盟,並與盟友的德川家康軍一起向越前開始進軍。織田德川軍逐步攻擊朝倉氏各個城池,進逼到金崎時,北近江盟友、淺井長政于背後突擊織田德川連合軍。導致信長陷入突如其來的危機,在負責斷後的殿軍木下秀吉(由藤吉郎改名之)、德川家康等人的奮戰之下(此即金崎撤退戰),終于得以逃回京都。信長返回京都時,據言身邊只剩下約10人。
將軍足利義昭趁此機會與信長的對立白熱化,發布了打倒信長的命令到各國,包括朝倉義景、淺井長政、武田信玄、毛利輝元、三好三人衆,甚至比叡山延曆寺、石山本願寺等寺廟勢力都被找來,組成了“信長包圍網”。
爲對抗包圍網,信長開始討伐淺井長政。1570年6月,在近江姉川河原聯合德川家康軍與淺井、朝倉連合軍對戰(姉川之戰)。苦戰突破了淺井方先鋒磯野員昌15段備的13段後,終于擊潰淺井朝倉連合軍。1570年5月6日,曾有杉谷善住坊鐵炮名人試圖暗殺信長未遂。1573年善住坊被捕後遭處刑。
1570年8月、信長出兵討伐于攝津舉兵的三好三人衆,因石山本願寺的援軍等原因而苦戰。信長本隊在攝津與三好三人衆對陣時,淺井長政朝倉義景、延曆寺等連合軍3萬進攻近江阪本,抵抗連合軍攻勢的近江織田軍敗于人數上的劣勢,信長重臣中名將森可成與信長之弟織田信治因此戰死。爲此信長于9月23日淩晨神速從攝津本隊返回近江,慌亂的淺井長政、朝倉義景等人布陣于比叡山抵抗信長。信長則在近江國志賀與淺井朝倉連合軍對峙(志賀之陣)。然而此時受命于本願寺法主、顯如的伊勢長島一向一揆衆舉起叛旗,信長之弟織田信興、重臣阪井政尚因此喪命,信長也陷入進退不得的窘境。爲打開窘境,信長奏請正親町天皇頒布勅令、12月13日因天皇勅令而成功與淺井朝倉軍和解。此時據大久保忠教所記載的“三河物語”中,提到信長對義景的說法是“天下是朝倉大人所有,我將不再妄想”。
1571年9月、信長在發出數次的避難勸告後,放火燒掉仍持續抵抗的比叡山延曆寺(延曆寺是日本佛教天臺宗的總本山,因此信長這一行爲爲衆多佛教人士怨恨,並且送予他"第六天魔王"的稱號)。據傳此行動是爲了對延曆寺協助淺井、朝倉軍的報複。
1572年7月、信長嫡男奇妙丸(日後的織田信忠)初次出陣。此時織田軍和淺井朝倉連合軍之間有持續不斷的小規模戰鬥。但戰況開始往信長有利的方向展開、8月朝倉軍的武將前波吉繼、富田長繁、戶田與次等人投降信長。
10月、甲斐的武田信玄呼應足利義昭的出兵邀請,終于開始起軍上洛。武田軍總兵力3萬,大軍開始侵攻織田領地的東美濃與德川領地的遠江、三河。織田德川軍開始了抵抗。
但在武田軍武將秋山信友進攻東美濃的岩村城時,城主的遠山景任(直廉)病死。景任遺孀岩村殿(信長的叔母)將信長五男坊丸(日後的織田勝長)收爲養子,並以女城主的身份抵抗來軍,但秋山信友對岩村殿使出結婚戰術。實際上岩村殿的女兒雪姫和武田勝賴結婚生下武田信勝,岩村殿跟武田氏也可說有姻親關系。因此關系,岩村殿和秋山信友結婚並開城投降、把坊丸做爲人質送往甲斐、東美濃大半落入武田的支配。
而德川領地的德川軍于一言阪之戰爲武田軍大敗、接著連遠江、三河諸城都一一陷落,陷入了戰況不利的狀況。信長爲挽救戰況,送出佐久間信盛、平手泛秀等3千援軍給家康、但在12月遠江三方原之戰中織田德川軍爲武田軍大敗,平手泛秀等人戰死、信長陷入困境。
到了1573年,武田軍從遠江開始進攻三河、2月開始攻擊三河的野田城,將軍足利義昭在三好義繼松永久秀等人協助下舉兵呼應信玄的上洛行動。東西面受敵的信長再次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4月5日經由正親町天皇所出的勅令得以和義昭和解。接著4月12日,信長最大的強敵武田信玄病死(也有一說是武田信玄被德川軍于野田城狙殺而死,不過通說爲信玄病死),武田軍因此返回甲斐。
7、包圍網崩壞
由于信玄死去,信長得以趁勢重整軍備。接著7月、舉起叛旗後守在二條城、槙島城的足利義昭遭信長擊敗,從京都被放逐、至此室町時代終結。7月28日,信長奏請朝廷將年號從元龜改爲天正後,正式實現。
天正元年(1573年)8月、信長命細川藤孝討伐守在澱城的三好三人衆其中一人岩成友通,友通遭擊敗。同月、信長率領3萬兵力行軍至越前,于刀根阪之戰擊敗朝倉軍。攻下朝倉氏後,轉往攻擊于小谷城的淺井久政長政父子,並打敗了淺井氏。在此時,帶回了嫁給長政的信長之妹阿市。
9月24日、信長以尾張美濃伊勢軍隊爲中心,率領3萬兵力往伊勢長島行軍。織田軍在瀧川一益等人的活躍下,約半個月就一一攻陷長島周邊的敵城,但由于長島的一向一揆強烈抵抗,厭惡長期戰的信長開始于10月25日撤退。而在撤退途中,受到一揆軍的追擊,導致織田軍苦戰、林新次郎戰死。
11月、河內的三好義繼配合足利義昭開始叛亂。信長以佐久間信盛爲總大將,將軍隊送往河內,義繼的三家老因懼怕信長的實力背叛了義繼,義繼于11月16日自殺,至此三好氏滅亡。12月26日、于大和的松永久秀終也無計可施,獻出多聞山城並投降信長。
結果武田信玄病死僅不到一年,加入信長包圍網的大名、大部分皆爲信長所擊敗。
8、長島一向一揆
1574年1月、攻下朝倉氏後,越前雖成爲織田家領土,但地頭武士與本願寺門徒卻掀起叛亂,在一乘谷殺害了守護代的前波吉繼(桂田長俊)。接著呼應此叛亂,甲斐的武田勝賴也出兵攻打東美濃。信長決定與信忠一起迎擊武田軍,但在信長援軍抵達前,東美濃的明智城已被攻陷,信長爲避免與武田軍正面沖突而撤退到岐阜。
3月、信長上洛並受任從三位、參議的官位。信長奏請正親町天皇表示欲收割蘭麝待(一種高級香料)。據言,這是信長爲了讓各國知道信長與正親町天皇之間有密切關系所采取的行動,天皇則也下了勅令允許之。由此契機各國大名知道信長的實力爲朝廷所承認,尤其是從奧州派往信長處表示友好的使者也增加了。
7月、信長率領3萬大軍,從水陸路方面完全包圍了伊勢長島,切斷了敵方兵糧補給。在一揆軍巧妙的戰術下,取得擊敗信長同父異母的哥哥織田信廣等戰果。但8月後一揆軍陷入兵糧不足的狀況,甚至在織田軍猛攻下大鳥居城也被攻陷一揆軍超過1000人以上戰死,戰況因此更往織田軍有利的方向發展。
9月29日、兵糧缺乏的長島城門徒投降,並向信長請求讓其搭船從大阪方面退兵,信長亦接受之。然而信興、信廣等備受信長信賴的兄弟被殺害,加上一揆軍的退卻速度遲緩,于是信長下令鐵炮同時射擊搭船的門徒。一揆軍方面亦被激怒,有一部份反過來襲擊織田軍,此時信長之弟織田秀成等人戰死。
接下來信長針對困守中江城、屋長島城的長島門徒,從城堡周圍開始包圍,最後攻破之。此時,據傳一揆軍有2萬人爲織田軍所殺害。經此戰後,信長成功地平定長島門徒們的叛亂。
9、長筱之戰到進攻越前
1575年4月、武田勝賴爲討伐于信玄死後即背叛武田家成爲德川家康家臣的奧平貞昌,率領1萬5,000的兵力前往攻擊貞昌所在城長筱城。但奧平軍的善戰使武田軍在進攻長筱城上花了超出預期以上的時間仍無法攻下。此時信長于5月12日率領3萬大軍從岐阜出兵,5月17日在三河的野田與德川家康軍8,000兵會合。
擴大爲3萬8,000兵力的織田德川連合軍于5月18日、布陣于設樂原。接著5月21日,織田德川連合軍與武田軍開戰(長筱之戰)。在此戰中,信長將鐵炮隊分成三隊,采用節省裝填彈藥時間的三段擊戰法。(有一部份人認爲此戰法真僞未定)織田德川連合軍在此場對武田軍的戰役中獲得壓倒性的勝利。同時在武田大軍下成功防衛了長筱城的奧平貞昌,領受信長所賜的“信”字,改名爲信昌。
前年,信長派往越前赴任的守護代桂田長俊遭奪取了越前的本願寺門徒殺害,之後門徒們開始內部分裂。1575年1月、門徒們懲罰了協助殺害長俊的富田長繁等地頭武士、將越前做爲屬于一揆的國土。接著受顯如命令前往越前赴任的守護代爲下間賴照,但由于賴照的惡政更甚于前代領主桂田長俊,一揆衆的內部持續分裂。視此爲好機會的信長在長筱之戰結束後,8月行軍前往越前。
一揆軍雖抵抗了織田軍,但在已內部分裂的情況下,一揆衆無法同心合作迎敵。以下間賴照與朝倉景健等人爲首、約有1萬2,250人的越前加賀門徒在戰役中爲織田軍所殺。
此時、信長在給村井貞勝的信件中,記下了越前的慘狀:“到處都是死屍、一點空地也無。真想讓你看到此景”。
記載此時從軍的前田利家行爲的石版還存在著。寫著:“一揆奮起、此後前田又左衛門大人活擒一揆千人。依法處刑以、磔刑、下熱湯、下油鍋。如此等事。一筆記下”。
于是越前再度成爲織田領土、信長將越前8郡賜給柴田勝家時,據言信長曾指示勝家經營北國的法則。
10、第二次信長包圍網
1575年11月4日、信長敘任權大納言、11月7日任右近衛大將。
11月28日、信長讓出織田家家督之位給嫡男織田信忠,同時也讓出美濃尾張等領地于原則上隱居。只是信長仍然處于執行織田家政治軍事的立場。
1576年1月、信長于琵琶湖湖岸,開始親身指揮築立安土城。1579年完成了五層七重且豪華絢爛的安土城。據言天守內部極爲通風。耶穌教會的傳教士在寄回母國的信上贊歎:“即使歐洲也沒有如此豪華的城堡”。信長把岐阜城讓給信忠、並遷入其新築于南近江(今滋賀縣)的安土城。信長就以此爲據點開始邁進天下統一。
1576年1月、與信長友好的丹波的波多野秀治舉起叛旗。接著石山本願寺也再次舉兵,再一次反信長的動作開始增強。信長于4月、派大將明智光秀、荒木村重、原田直政率領3萬軍隊前往大阪、但于葦原之戰大敗,以原田直政爲首有1,000人以上戰死。
大阪的織田軍在石山軍猛烈攻勢下,困守于天王寺堡壘遭石山軍包圍,織田軍因此陷入困境。5月5日,信長前往若江城發出動員令,卻只召集到3,000人左右。而信長于5月7日早上、親自在前頭率領此3,000人軍隊、攻向包圍天王寺堡壘的1萬5,000人的石山軍(天王寺堡壘之戰)。信長本人雖在激烈戰鬥中負傷,但信長本人的出陣使得織田軍士氣高昂,最後得以成功擊敗石山軍。
之後,織田軍從水陸路包圍石山禦坊以斷絕兵糧。但在7月13日、石山本願寺援軍毛利水軍800艘出現並擊敗了織田的水軍(木津川之戰)後、毛利軍將兵糧彈藥搬入石山。
此時人稱越後之龍的大名上杉謙信開始與信長敵對。信長與謙信,原本爲對抗武田信玄此一共同敵人,于1572年締結了同盟。在信玄病死後、謙信爲信長一再地與宗教勢力抗爭的行動所激怒,因此于1576年與石山本願寺和解,並解除與信長的同盟,明白地表示與信長的對立。以謙信爲盟主、毛利輝元、石山本願寺、波多野秀治、紀州雜賀衆等反信長者同一步調地開始行動。
針對此狀況,信長在1577年2月率領大軍前往討伐紀州雜賀衆,由于毛利水軍于背後援助雜賀衆及謙信進攻能登等原因,到了3月、讓雜賀衆領袖雜賀孫一投降,但沒有提供人質給信長。只是形式,並在形式上維持和睦,信長從紀伊撤兵。
此時,在能登七尾城的長續連一邊承受謙信攻擊一邊向信長求援軍。信長派柴田勝家爲總大將率領3萬爲前行軍隊、自己率領本隊1萬8,000人爲後軍出陣。但9月15日七尾城淪陷、9月23日前軍遭謙信所率領的上杉軍所敗(手取川之戰)。信長知道戰況後,爲避免與謙信正面沖突,返回了安土。
大和的松永久秀見到信長的困境,與謙信呼應而舉兵反叛。得知久秀謀反的信長從加賀撤兵、派織田信忠爲總大將,大軍前往信貴山城于10月擊敗了久秀。但在對謙信的戰鬥上居于不利立場的信長,面臨毛利氏、石山本願寺的攻勢再次陷入困境。
10月在擊敗久秀後,在丹波龜山城抵抗信長的內藤定政病死。龜山城、籾井城、笹山城等丹波諸城,旋即爲織田軍所攻下。1578年3月13日,上杉謙信突然死去。因謙信沒有子息,于是養子上杉景勝與上杉景虎開始爭奪起繼承權。在此時,織田軍則攻下了上杉領土的能登、加賀。而由于謙信的死,信長包圍網再次崩壞。
11、織田方面軍團
•北陸方面 柴田勝家軍團
•關東方面 織田信忠軍團(瀧川一益軍團)
•畿內方面 明智光秀軍團
•中國方面 羽柴秀吉軍團
•四國方面 丹羽長秀 織田信孝軍團(1582年結成)
•對本願寺方面 佐久間信盛軍團
•東海道制壓 德川家康
進入天正年號後,織田家已具備延伸至多方面勢力的兵力與財力。信長賜予屬下武將戰國大名級的領土,給予高度的統治自由並命令其攻略周邊勢力。
謙信死後、曆經家督之爭得以繼承家督是上杉景勝,信長針對上杉勢力派出柴田勝家、前田利家、佐佐成政等人;對武田勝頼則派出嫡男織田信忠、瀧川一益、森長可等人;對波多野秀治則是派明智光秀、細川藤孝等人;對毛利輝元則派出羽柴秀吉、對石山本願寺則派佐久間信盛。
在謙信死後,織田軍對上杉氏的戰況轉向優勢,逐次攻下了能登、加賀,甚至進攻到了越中。于1579年夏天,波多野秀治投降後遭處刑。
在毛利的激烈抵抗下,喪失了加入織田陣營的山中鹿之介等尼子再興軍。接著播磨的別所長治謀反,初期雖陷入苦戰,但終究攻勢得以進展。1579年,毛利軍于備前的宇喜多直家投降信長,至此織田軍與毛利軍的優劣情勢完全逆轉。1580年取得播磨、但馬,1581年斷絕鳥取城的兵糧供給,而攻下了因幡,接著攻下岩屋城取得淡路。
1578年10月、荒木村重于有岡城背叛信長。謀反原因到現今仍是個謎,重用村重的信長亦感驚愕,甚至勸村重改變心意。村重不從並和本願寺攜手抵抗信長。但村重的家臣中川清秀、高山重友投降信長後,信長方處于優勢。
11月6日、第二次木津川之戰中,信長想出鐵甲船6艘的戰術大敗毛利水軍,在無法受到毛利的援助下,石山本願寺與荒木村重遭孤立。爲此村重于1579年9月,抛棄妻子從有岡城逃出。有岡城陷落後,荒木一族大半被處刑。而1580年4月,在正親町天皇勅令下,本願寺以有利的條件取得和解,並從大阪退兵。(這也是信長的對朝廷工作,詳見佐久間信盛。)
1579年、織田信雄于伊勢外築護衛城遭伊賀國人的妨害,爲此感到憤怒的信雄自作主張地進攻伊賀國,大敗而回。信長嚴厲地斥責信雄的同時,對伊賀國人的敵意亦逐漸升高(第一次天正伊賀之亂)。1581年,信長再度派信雄爲總大將率領6萬軍隊攻下伊賀,使伊賀成爲織田家的領土。(第二次天正伊賀之亂)
1579年、信長命令盟友德川家康的嫡男松平信康與信康的母親築山殿切腹。理由是因爲信康的12條罪行、築山殿與武田勝賴勾結等。不論是那個理由,德川家臣團內分成順從信長派與反信長派互相爭執起來,最終家康讓此兩人自殺。(通說爲築山殿遭家康派人殺害,但命松平信康等人切腹一事仍有相當多未解之謎)。
1580年8月、信長放逐織田家曆代老臣佐久間信盛與其嫡男佐久間正勝。信長發出懲罰令給信盛,理由爲對本願寺之戰上毫無成果等理由。接著對林秀貞、安藤守就也以無能、從前就想謀反等理由放逐之。
12、討伐武田
1581年爲信長全盛期。2月28日于京都天皇內殿的東邊馬場舉行一大展示,即所謂的京都軍馬演練,此演練爲以信長爲首的織田家一門、丹羽長秀等織田軍團的軍容展示。此時的軍馬演練,正親町天皇亦有出席。
信長公記提到此演練:
“貴賎群衆者、得以生于如此可喜可賀天皇之世、……心懷感激演練逐次進行,乃成從上古至後世之壯景。”
1581年5月,織田軍的攻勢淩厲。並趁防守越中的上杉軍武將河田長親突然死去的空隙,行軍至越中,占領了大部分的土地,終得以奪回于1581年3月23日即爲武田軍占領的高天神城。此時在紀州的雜賀衆開始內部分裂,支持信長派的鈴木孫一與反信長派的土橋平次等人互相爭鬥,導致雜賀衆勢力衰退。接著針對高野山于1581年藏匿荒木村重殘黨與足利義昭密通等與信長爲敵的動作,信長派出數十名使者欲和平地解決此事,而高野山方面卻不合理地將信長派去的使者全部殺害。被激怒的信長逮捕織田領地中數百名高野山僧人,並命令河內、大和的各大名包圍高野山。
1582年2月1日、武田信玄的女婿木曾義昌向信長提出投奔織田家的請求。信長答應後,于2月3日向信忠發出針對武田的大動員令。于是德川家康從駿河、北條氏直從關東、金森長近從飛驒、信忠從木曾處各自開始進攻武田領土。其兵力數量,據言超出十萬以上。面對此境的武田軍,在伊那城的守城將下條伊豆守遭城兵放逐而獻給織田軍、接著信濃松尾城主小笠原信嶺、駿河田中城主依田信蕃、駿河江尻城主穴山信君等人爭先恐後地投降織田軍,于是連有組織地抵抗都沒有的武田軍就此敗亡。
信長出陣討伐武田是在3月8日、當天信忠占領了甲府,3月11日在甲斐東部的田野除去了武田勝頼信勝父子,至此武田氏滅亡。
甲斐武田氏滅亡後,即使原先隸屬武田者表示順從信長之意,信長仍不容情地將其一族徹底鏟除,即所謂“狩獵武田”的信長令。德川家康與一部份織田重臣難以接受信長的命令,拼命地隱匿武田的遺臣。江戶時代以後仍存在的武田相關一族幾乎都是于“狩獵武田”時被藏匿起來的遺臣末裔。民間傳說在最後一次攻打武田時,明智光秀說出“能來到這裏、我們的努力也是值得的”這句話激怒了信長,信長則說“你做了什麽”,之後懲罰了光秀。(有信長將光秀的頭抓去撞欄杆等情節。懲罰說的情節不一,詳見明智光秀)
另外織田軍在攻打藏匿武田遺臣的塩山惠林寺時,惠林寺因拒絕交人而遭放火燒寺。當時惠林寺住持快川紹喜臨終前所說“安禪未必須山水,滅卻心頭火自涼”的話,仍流傳至今。
武田氏滅亡後,信長在駿河派德川家康、上野爲瀧川一益、甲斐是河尻秀隆、北信濃爲森長可、南信濃爲毛利秀賴以壓制北條氏直,並實施如以往信玄、謙信一樣的徹底和平外交政策來保持和北條的同盟關系。
在此時的信長軍團已可說是無人可敵。
13、本能寺之變
1582年夏天、信長准備派三男神戶信孝、重臣丹羽長秀等軍團進攻四國的長宗我部元親。關于明智光秀的異心,有一說是光秀認爲自己未被賦予進攻四國的任務,而開始有“自己被放置一旁。會不會像林秀貞、佐久間信盛一樣被放逐。”的被害妄想。另一說是,光秀以前曾受信長命令負責與長宗我部元親的和睦工作,爲此命令奔走以改善彼此關系的光秀將屬下齋藤利三之妹嫁予元親。但結果卻往武力討伐的方向發展,光秀因此感到名譽受損、倍感屈辱。
1582年5月15日、德川家康爲了駿河國領地增加的宴會抵達安土城。信長派明智光秀負責接待,光秀從15日到17日專注于接待家康。在家康停留的這段期間,正在攻打備中高松城的羽柴秀吉派使者向信長要求援軍,並提到“毛利軍有率大軍往高松城救援的動作”。
信長答應派兵後,解除光秀的接待任務,改命其帶兵前往援助秀吉。據《明智軍記》所記載,因光秀准備的接待餐宴質量不佳,信長令其隨從森蘭丸敲光秀的頭。
5月29日,信長爲准備出兵遠征毛利而前往京都、之後則逗留于本能寺。但派往援助秀吉的明智光秀軍卻突然出現在京都于6月2日襲擊本能寺。當時,因屬下兵力對信長的信賴較深,誓言效忠明智光秀的人很少的緣故,光秀于進攻本能寺時,並沒有告訴部下攻擊的目標是信長。據言率領約100人的信長本身亦持槍奮戰,負傷後返回房內自殺。(本能寺之變)。享年49。
當時本能寺爲大火燒毀,通說是認爲信長已死于寺中,但明智光秀的女婿明智秀滿遍尋不至信長遺體,有一說是信長遺體已被仰慕信長的僧侶與部下秘密地埋葬了。。
其長子織田信忠得知消息後,于附近的二條禦所抵抗明智軍,最後亦不敵自殺。而黑人兵彌助在本能寺之變中,直到最後都和信長一同奮戰。爲光秀所擒後,被赦免。(此後消息不明)
近年來對光秀、本能寺之變的研究,開始有本能寺之變與朝廷、耶穌教會有關的說法出現。
【其人】
喜歡南蠻品,在邀請正親町天皇來觀賞的軍馬演練中,信長著絲絨外套、戴西洋帽子出席。晚年赴戰場時、也會穿著南蠻鎧甲。對于訪問日本的傳教士Alessandro Valignano身邊工作的黑人表示興趣,傳教士將黑人讓與信長,信長將其取名爲彌介並做爲其隨從。
據言信長對耶穌會所送的地球儀、表、地圖等禮物相當了解。(當時沒有日本人知道世界是圓形球體,在耶穌會送上地球儀時的解說,信長家臣裏沒有一個人能理解,唯獨信長理解並說“合乎道理”)。好奇心很強,在鐵炮尚未廣爲流傳時,就已經在使用火繩槍了。奇特的性格廣爲人知、但在當時訪問日本的傳教士Luis Frois眼中則是很普通看待之。羅馬教皇額我略十三世曾送一幅屏風繪畫至安土城,但實際送抵日本時是在信長死後(1585年)。之後此屏風繪畫消失不知去向。
青少年時代、是被誤認爲女人般的美男子。
不拘泥于身份、跟平民也無差別地往來、交情良好。
亦好斷袖之癖、據傳與曾爲隨從的前田利家、堀秀政、之後的森蘭丸等多數少年有關系。相較于信長權力的強大,其妾雖沒有一樣多,倒是生下了許多子孫。
後代雖傳說信長將淺井父子、朝倉義景等三人的頭蓋骨塗上金箔,于酒宴時展示,並以頭蓋骨爲杯讓家臣喝下酒。但這是小說家對故事的潤色、實際上並沒有使用。將頭蓋骨塗上金箔、是對死者的敬意,若以現在的常識來看信長,批評信長殘酷是不公允的。
信長吸引了多數人的關注、統率能力出衆,雖被認爲無心于努力讓周圍的人理解,卻會譴責僧人違背佛教規則的日常行爲、贊許葡萄牙傳教士的紳士行爲、生存于戰國時代不得不的冷酷行爲、自稱爲魔王等例子,可見信長並不是會爲了教義、名譽而說謊的直率者。
喜好圍棋、幸若舞。信長特別喜歡幸若舞《敦盛》的其中一節“人間五十年,跟下天比起來,如夢似幻,人生一度得生,焉有長生不滅者?”此一節由于符合信長的人生觀,因此信長也經常舞著。
信長非常喜歡相撲,經常于安土城舉辦大規模的禦用相撲比賽。而且在相撲大會上不問身份,信長隨從與平民混合在一起比賽相撲。另外對于遊泳、狩獵老鷹、馬術、弓道類鍛煉身體、武術鍛煉等相關事情都是信長的嗜好。
關于本能寺之變發生的原因,有一說是信長在軍事・政治兩面上都實行了前所未聞的行動,而對明智光秀來說,信長的行爲太過偏離于一般社會標准,所以導致光秀無法再繼續追隨信長。
信長在世時,其身邊隨從中皆無采用軍師參謀類的人物,而只采用忠實執行信長命令者如堀秀政、森蘭丸等優秀的秘書官。竹中半兵衛、黑田如水等人,于信長在世時名目上雖爲信長的家臣,實際上卻做爲秀吉的軍師一事可說是證實了信長的采用標准。半兵衛本身似乎厭惡信長(這是通說)、如水則對信長的實力有高度評價,然而即使如水侍奉信長,也無法以軍師身份發揮長才,爲了發揮自身長才,如水選擇了信長之下逐漸擡頭的秀吉,此說爲有力的通說。至現今成功、實行改革的人物例子並不多,而信長的革新政策不爲周圍人所理解、導致無法爲人所遵從,是其改革不成功的要因之一。關于改革,有一說是認爲于亂世時代的改革多少需要強勢推行,如信長那樣去推行必要的革新政策,是不得不爲的事。另外,信長用人是執行不拘泥于身份、家世的實力主義政策,執著于家世的一部份大名則對信長的政策、性格給予不好的評價。
實際上背叛信長的人,大多數都是于信長上洛以後才加入的家臣,于尾張美濃時代就侍奉信長的老臣中,背叛信長的人幾乎沒有。加上戰國時代武將被收買、背叛等乃是家常便飯,並不能說信長對待家臣的方式有問題。
創造性的革命家、有時是被評爲瘋狂的革命家,後者可認爲是日後秀吉的政策所制造而成的印象。其證據是,于信長在世時,批評信長之類的論理書籍並不存在,此類書籍都是在信長死後才制作出來的。
1580年、信長以過往謀反的罪名放逐了林秀貞、而同罪的柴田勝家卻未被信長問罪。這是信長對勝家實力的評價、且信賴的表示。事實上于信長在世時,給予勝家越前8郡75萬石的領地,可說是織田家臣團中最大的領地,這也等同于給予勝家在織田家中排名第一家老的地位。而對松永久秀的實力也有正面評價、甚至其背叛信長後再度投降的兩次也都被原諒。由此可窺見信長原貌、只要是有能力的人,信長也會原諒其罪行並重用之。
Luis Frois對信長全貌的評論是“高且瘦、胡須稀少、聲音很高。經常喜好武技、粗野,幾乎不喝酒。”身高約170公分、于500公尺外可聽到信長的聲音,其聲音可說相當地高與尖銳。又從血迹、遺發等判斷出信長血型爲A型。
三好義繼戰死時,三好家一名廚師名叫坪內也成爲織田家的俘虜。當時,信長對坪內說:“料理好吃的話,就免你罪並錄用爲廚師”。之後坪內做料理給信長吃,信長說“這料理都是水”正打算對坪內處刑時,坪內要求再給一次機會。而第二次拿出來的料理,信長誇說“很好吃”、于是雇用其爲廚師。之後坪內被問到“一開始就拿出第二道料理來不是很好嗎?”,坪內的回答取笑了信長說:“一開始我是做京都風的高級料理、之後只是做重口味的鄉下料理罷了。終究信長公也只是一個鄉巴佬而已”。于後天聽說了此事的信長說:“只要是受雇爲我的廚師、首先必須努力做出我喜歡吃的料理才是家臣的本分。而對此怠慢者單單只是無能而已。”
▲肖像畫
織田信長畫像,爲織田家禦用畫家狩野元秀所繪。日本國寶級文物,現藏于日本三河長興寺。其它歐洲來的畫家所畫的寫實肖像畫原本置于天童市三寶寺藏,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空襲中消失。從現存的畫像來看,粗而有力的眉毛、大且細長的眼睛、高至鼻梁的鼻子、緊閉的嘴巴、臉長且輪廓明顯、留有胡子等特征。只是、此肖像畫于史料上缺乏證據證明爲真、亦有說法是此畫像于明治時代所舉行的“忠臣”表彰工作時所制作而成的。
【政策】
1、天下布武
從字面上解釋天下布武爲“于天之下、遍布武力”。通常解釋成“以武力取得天下”,但近年的研究則是解釋成“以武家的政權來支配天下”的意思居多。如上所述信長將自己所在地改名岐阜時,即開始用“天下布武”印,岐阜的命名是取自中國周朝文王于岐山爲根據地、日後君臨天下之意(阜爲山丘之意),由此可窺信長志向。日後以岐阜爲根據地,展開往後長達15年的統一日本之路。
日本中世紀的權力關系在公家、寺家、武家之間有複雜的關聯。信長的目標天下布武,可認爲其帶有爲廢除公家、寺家的權力並正式建立武家政權的意味。爲了實現此目標,針對寺家的政策則擊潰一向一揆、于石山合戰擊敗本願寺的顯如等人。而室町幕府位于京都,此一地理條件導致與公家間的深厚關系,從此角度來看,爲斷絕此關系而放逐足利義昭也是合理的。
2、宗教政策
信長雖稱其信仰宗教爲法華宗,但在對一向一揆、延曆寺的政策以及在安土城的石壁上采用地藏菩薩、墓石等事,都顯示出其矛盾。織田信長的時代歐洲在進入近代時期,正是處于于宗教勢力激烈鬥爭的時期。日本的寺院擁有廣大的莊園,織田信長在施行土地測量之後,將多出來的土地與予沒收。寺院如果反抗,他即將其莊園全部沒收,賜給他的部下。這種作法正如同英國的亨利八世一樣。他與信仰一向宗的農民鬥爭,也可比擬爲德國的農民戰爭。兩者同樣在慘烈的戰爭後,逐漸走向中央集權國家。換言之,織田信長的對手除了戰國武將之外,他還要阻止「本願寺法王共和國」、「一向宗信徒共和國」、「農民共和國」的誕生。他是個理性主義者,也是個走在時代尖端的人物。1580年,也就是他去世前二年,傳教士歐岡蒂諾拿著地球儀,向他說明地球是圓的。織田信長當場就說:「很有道理!」傳教士佛洛伊斯說:「信長聚集全國的神像與佛像,他的目的並不是要崇拜這些偶像,而是要這些神佛崇拜他。他認爲自己就是神,在他上面沒有創造萬物的神。」信長也反對往生極樂的說法,他強調現世利益,認爲帶給人們財富、健康、長壽才是最重要的。在本能寺之變的前夕,信長還打算修改曆法。信長習于唯物論思考法、對神佛的存在、靈魂不滅等事是不相信的。由信長批評當時僧侶的蠻橫、誇贊基督教傳教士等事,可見信長並非全盤否定宗教。
一方面安土城天守內的屋頂、壁畫采用以佛教、道教、儒教爲題材的繪畫,對淨土真宗與延曆寺的宗教活動等也未予以禁止。一般認爲可能信長並非否定宗教,而是考慮將其視爲天下布武事業的一環,將現存宗教與政治分離、或政治上的宗教統一。
安土城內安置了一個信長化身稱爲“梵山”的大石,將其做爲禦神體(神聖的物體或神的化身),並要求家臣、領地人民去膜拜。(出自Luis Frois的《日本史》)
關于宗教政策,有人提出“入城時的詢問、征收入城費等事、在傳教士的眼中,看來只如同寺廟的香火錢”的意見。
3、朝廷政策
信長對朝廷政策的考慮有兩種完全相反的假說,其一說是“信長視朝廷爲天下布武的障礙並考慮廢除朝廷”、另一說是“信長爲實施自己的政策而有效利用朝廷的權威以使其正當化、至少在本能寺之變前,信長跟朝廷的關系都比日後的秀吉・家康還要密切。”在此稱前者爲“輕視說”、稱後者爲“尊重說”,之所以對信長與朝廷之間的事情有如此分歧的解釋,原因在于本能寺之變中有一說是朝廷參與除去信長、以及殘存史料並不完整的緣故。
①正親町天皇的讓位問題
若據“輕視說”,信長對朝廷的政策是出錢也出口,並想要擁立一個聽從自己的話、像傀儡一般的天皇。天正元年(1573年)開始就對正親町天皇提出讓位的要求。但正親町天皇是老練的天皇,並非是個對信長言聽計從的人物,加上當時信長在各地的強敵環伺,天皇拒絕後即明快地不再要求。天正9年(1581年)的京都軍馬演練,除了展現織田軍的軍事實力外,也可說是對正親町天皇的施壓。
若據“尊重說”,希望讓位的反倒是正親町天皇。在當時若只憑天皇個人的意思並無法讓位,從天皇讓位後到新天皇就任等諸種儀式、營建原本天皇退位後的居所、以及爲此而准備的移轉費用(天皇退位後的居所稱爲仙洞禦所,通常比京都中心的居所還需要更大的土地、包括移轉周圍公家的房子、寺院等)等一一完成,才有可能實現。也就是說能讓天皇讓位者,必須負擔龐大的經費。而于天正年間能做到此事的人只有信長,反過來說即使天皇希望讓位給信長,只要信長不同意,讓位是不可能的。天正9年(1581年)的京都軍馬演練後,正親町天皇向信長傳達希望退位之意,根據朝廷內部資料的《禦湯殿上日記》中記載到同年3月24日若讓位一旦決定則“可喜可賀”,而《兼見卿記》則記載于4月1日轉爲中止。這可認爲是信長最終並沒有同意接受天皇的讓位。之後、羽柴(豐臣)秀吉被以建造仙洞禦所的功勞的表面理由升爲關白,這一點亦值得留意。
②天正9年京都軍馬演練
根據“輕視說”,針對不響應讓位的正親町天皇而感到不滿的信長透過于天正9年舉行的京都軍馬演練,除了展示織田軍力量的同時也可說是對正親町天皇的施壓。
根據“尊重說”,此年爲正親町天皇的妃子、即儲君誠仁親王的母親萬裏小路房子的死去,宮中左義長(火祭的一種)的規模縮小沒有在宮廷外舉行。一方面由于信長在安土城舉行了相當大規模的左義長,天皇方爲了撫慰失去母親的親王而向信長提出希望能在京都禦所重現其景。爲此請求的演出,是考慮出此次軍馬演練的開端。根據《信長公記》所提,信長的服裝和軍事行動時完全不同。並由前關白進衛前久等公家代表亦自信地騎馬參加此次軍馬演練等事,否定這是信長對朝廷施壓的軍事目的,據公記的看法認爲這是宣傳京都的恢複和平以及對天皇的禮遇,並藉此顯示尊重朝廷的態度等政治目的。加上正親町天皇欣喜于軍馬演練時受到信長的禮遇,除送信給信長並賜高級服裝予信長外,連信忠也受到獎賞。因此也有人提出“如此一來,豈非全無施壓的效果嗎?”對輕視說做出反論。
③信長與官職
據“輕視說”,信長于1578年4月辭去右大臣兼右近衛大將後,就沒有就任官職了。而辭官前月,信長擔憂的最後強敵上杉謙信死去、享年49歲。謙信死去後,窺視京都並足以對抗信長的地方勢力不再存在。石山本願寺早已喪失部分戰力、武田氏、毛利氏、大友氏也沒有往年的強大。跟關東240萬石的後北條氏也建立了同盟關系,同時與當家的氏直締結了婚姻關系。因此可認爲信長已經不再需要借用朝廷的力量。1582年5月本能寺之變前,正親町天皇對信長提出從征夷大將軍、太政大臣、關白此三官職中擇一後,賜予信長該官職的條件想藉此與信長妥協。然而信長並沒有接受朝廷的官位。(三職補任問題)。
據“尊重說”,信長並非不在乎官位。原本大臣級的大臣辭官後成爲散位(無官)狀態的事情並不稀奇,要說現任大臣與前任大臣的差別,于已然形式化的朝廷儀式中只是席次順序的差別。再者、于辭去右大臣的文章中已經包含了希望晉升于名目上已爲織田家家督的嫡男信忠一文(當時的貴族社會慣例是高官辭任後、任用其嫡男)。信長的辭官可能單單只是希望其後繼者信忠的升官。(但是朝廷方希望優先晉升信長,所以無法讓信忠晉升)。而且信長對右大臣兼任的右進衛大將頗爲執著,本來信長接受德大寺公維讓出來的權大納言官職時,約定好將來晉升大臣時,將右大將讓出。而爲對抗尚未辭任征夷大將軍的足利義昭,信長一直占著右大將的官職,也因遲遲未實現讓出官職的諾言,導致公維方提出了抱怨(《言繼卿記》)。因此辭去右近衛大將跟右大臣是沒辦法的事。接著據三職補任問題所提到開給信長的條件,可認爲是由于時間接近本能寺之變的發生,導致信長沒有時間回複其意願。更進一步的見解是認爲信長已經非正式地同意就任太政大臣。本能寺之變後7月17日,羽柴秀吉寫給毛利輝元的信裏稱信長爲“大相國”,但賜官太政大臣一事于宮中提到時已是3個月後的事了,另外于賜官的詔令中提到“重而太政大臣”等文字、兩次提到針對太政大臣使用的遣詞用句等已知事實以及本能寺之變前不久進衛前久突然辭去太政大臣等事,爲此說的根據。
4、商業政策
織田信長掌權期間,撤除國境上不必要的關所(收取過路關稅的檢查站)、透過檢地以確立對領土的支配、讓農民與兵力分離以設立常備軍。設立樂市鼓勵商業。積極鼓勵自由貿易,獎勵技術革新。信長還推行了新的大名制度,使各地的地方制度更加完善。
5、一部分飽受批評的行爲
以火燒比叡山延曆寺最爲有名,此外有燒殺長島一向一揆的投降者,命令德川家康長子信康切腹自盡,對付叛徒荒木村重時,由于本人逃走,因此他的屬下及家人均被信長下令殺害等事件。
6、內政
(1)兵農分離與富國強兵:織田信長充分發揮尾張、美濃兩國的地理優勢——人口多且物産豐盛,建立起兵農分離的制度。由于當時各大名經常交戰,農工業人口都被調集爲兵,糧食短缺,必須 尋找商人外買。織田信長把多余的糧食對外賣出以聚斂財富,把過剩的失業人口專門組織成士兵,使之專業化,因此農民可以專心生産,軍人的素質也提高,糧食與金錢的儲備更多,也得到更有效的管理。
(2)檢地制度:織田信長爲了確保家臣與士兵的俸祿不會短缺,同時爲了防止地方諸勢力擁兵自重,構成內部不安定的因素,于是采取“檢地”,就是縮小諸勢力的領地,透過固定對諸勢力援助的方式,使這些諸勢力逐漸降低其主體性,不但增加了自己的收成,也降低了境內發生暴動的可能性。
http://baike.baidu.com/view/4625.html?tp=0_11
德川家康>百度百科
德川家康,(とくがわ いえやす)(天文11年12月26日-元和2年4月17日;1543年1月31日—1616年6月1日)日本戰國時代末期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江戶幕府的第一代將軍。生于名古屋附近的岡崎,爲岡崎城主松平廣忠的正室之子(長子爲阿久所生),原姓松平氏,小名竹千代,初名元信,後改名元康,最後改名家康,1566年奉敕改姓德川。德川家康的先祖是發迹于三河地方的一個土豪,在戰國時代逐漸上升爲戰國大名,到松平廣忠這一代時,松平氏已領有整個三河國。但其領國被夾在勢力較強的兩個大名尾張的織田氏和駿河的今川氏之間,地位很不鞏固。
經曆
1547年松平廣忠與尾張的織田信秀作戰,爲請駿河的今川義元援助,將六歲的家康送作今川氏的人質,但中途被田原的戶田氏(戶田康光)所奪,與天野三之助.阿部德千代同被送往織田氏的熱田,監護在熱田有兩年之久(一說被扣在那古野)。在此期間,其父廣忠被自己的近臣暗殺。1549年擔任今川軍師的太原雪齋指揮七千大軍攻陷三河的要沖安祥城並擄獲了守將織田信廣,雪齋遂跟織田信秀交涉,成功以信廣交換被劫走的松平竹千代(德川家康)。德川家康便返回岡崎,僅十日又作了今川氏的人質。八歲至十九歲這十二年間,德川家康作爲人質住在駿河。
1560年桶狹間之戰,織田氏大敗今川氏,今川義元陣亡。從此德川家康擺脫今川氏而獨立,1562年與織田信長結成同盟,開始全力經營三河。由于竹之內波太郎等人的支持以及各寺院的煽動,激起了1563年三河國全境的一向宗起義。經過他近半年的征戰,最終用攻心的方法瓦解了起義,鞏固了自己的統治基地。
1568年德川家康的同盟者織田信長進入京都,邁出了統一全國的第一步。這時已在三河打下了堅實基礎的德川家康開始采取東進政策。1570年他聯合織田信長在姊川打敗淺井氏、朝倉氏,史稱“姊川之戰”,此後率軍攻克遠江的曳馬野,並將治所遷往曳馬野(遷移居城時已改名濱松)。但這時武田信玄也想奪取全國政權,爲掃清進軍道路上的障礙,屢次出兵遠江和三河。
1572年10月,武田信玄傾甲、信、駿三國之兵三萬五千人意圖進軍京都,但途徑德川家康的三河國。德川家康聞訊率自己所部五千人及織田信長援軍三千余迎戰于三方原。此戰便被稱爲“三方原合戰”。由于雙方兵力懸殊,且用兵之妙信玄又略高一籌,結果德川、織田聯軍大敗,織田援將?平手凡秀戰死。此戰德川家死傷一千六百余人,其部下分四批陸續扮成德川家康吸引了信玄軍兵力,德川家康本人遂逃回濱松。此役德川家康雖然打了敗仗,但武田信玄卻十分佩服德川軍的勇猛頑強。武田信玄的猛將馬場信房(又稱馬場信春)事後對信玄說:“看了三河軍的屍體,面朝我軍倒下的都是臉朝下,面向濱松倒下的都是臉朝上,這說明這些士兵都是向前沖殺時戰死的,因想逃跑而被處斬的一個也沒有。”據說德川家康就是經過此役而取得了“海道一雄”的名聲。
此後德川家康一面與武田氏對抗,一面加強領內建設。1575年5月,武田信玄死後繼承了武田家的武田勝賴率一萬五千人攻打奧平信昌率五百人駐守的長筱,德川氏聯合意欲一口氣掃平武田氏的織田氏于“長筱之役”大破武田勝賴,1581年陷遠江的高天神城,把武田氏驅逐出遠江。翌年隨織田氏滅掉武田氏,領有駿河。
1582年織田信長死于本能寺。信長一死,圍繞政權落入誰手的問題各大名之間展開了激烈鬥爭。本能寺之變時德川家康正在堺市(又稱“堺港”),因急取近道需經伊勢返回三河,期間由服部半藏、茶屋四郎次郎等護送平安回到三河,才免遭危難。
德川家康返回岡崎後,發現中央的實權已被豐臣秀吉奪去。爲了積蓄實力准備將來與豐臣秀吉分庭抗禮,他更加堅定了東進的決心。不久發兵占領了甲斐,同時把手伸進了信州。至1583年前後,德川家康已先後把三河、遠江、駿河、甲斐、南信濃五國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
當時東海道地區兵農分離進行得很緩慢,還沒有像大內氏和北條氏那樣形成大名的城下町,家臣和自己的封地還緊密地聯在一起,因此要控制家臣必須牢牢地控制住土地。鑒于這種情況,德川家康當時對所屬家臣一律采取給予封地的形式,通過土地這個紐帶來控制家臣。
這一時期德川家康也很重視發展領內的工商業。早在三河國時他就把三河的小山新市作爲“樂市”,免除各種稅役。遷入濱松後,他又整頓了各種工商業團體。征服甲斐後,統一了通過甲斐全境的度量衡,招攬外地商人到三河、遠江進行貿易。通過這些措施,德川家康不僅穩定了對新領地的控制,而且增強了經濟實力。
此後豐臣秀吉步步推進國內的統一,不久當上了關白和太政大臣,名副其實地掌握了全國政權。豐臣秀吉與德川家康之間也很自然地變成了近似于主從關系的一種關系。
豐臣秀吉征伐九州時,德川家康未被征調,擺脫了一次巨大的消耗。但1590年征伐小田原時他參加了戰鬥。北條氏滅亡後,德川家康被封于關八州,年貢260萬石。1590年8月1日德川家康離開五國遷往江戶(現東京),從此采取一系列措施,全力經營關東。
首先,采取新辦法配置家臣。德川家康在靠近江戶的武藏、相模等地,集中了直轄地和封地在一萬石以下的下級家臣。萬石以上的高級家臣配置得盡量遠些,分布的密度是關東的西南部略稀,東部與敵對性大名接壤的邊境地帶較密。顯然,這樣配置是一種臨戰體制。而且他在進入關東的同時,便決定將封地換算成産量發給家臣。這些措施對進一步控制家臣,鞏固關東新領地起了很大作用。
其次,德川家康爲了調整農村中的租佃關系,穩定新領地的秩序,還開展了大規模的檢地。其具體辦法是,在土地登記冊上,在隸屬農民登記人姓名的右上方標上人名肩書,表明該人耕種的土地其領有權是屬于哪個名主的。這樣做,是既承認身爲領主的名主的土地領有權,使其負擔交繳年貢的責任,另一方面又承認租佃者尚不穩定的耕作權。這種措施對治理關東這種比較落後的地區是得策的。
最後,德川家康也十分注意發展領內的工商業。爲了解決陸路運輸和吸引外地商人來江戶經商,從江戶和周圍農村征調人夫建立了道中雲馬役。爲了解決水路交通問題,組織人力挖掘溝渠,使船舶可以直接停靠江戶城下。又指定專人管理領內的度量衡;委托從舊領地跟來的土豪式商人發展江戶的市區建設和對工商業進行管理;1592年以後,鑄造了號稱武藏小判的一兩金幣,以促進貨幣流通。隨著江戶建設的步步進展和工商業的繁榮,外地商人紛紛來到江戶。德川家康對關東的建設,爲他後來奪取全國政權提供了巨大的經濟支援和鞏固的根據地。
1598年豐臣秀吉死後,德川家康是五大老的首領。1600年,他進攻上杉景勝。接著于當年9月的關原之戰打敗石田三成,掌握了全國政權。1603年2月,被朝廷任命爲征夷大將軍、右大臣、源氏的長者(即源氏的族長、家主)。同年,他在江戶開設幕府。1605年,把將軍職讓給了兒子秀忠,退居駿府城,但作爲大禦所仍然掌握著軍政實權。1615年5月大阪(今大阪)之役,滅掉豐臣秀賴,實現了所謂的“元和偃武”。1616年3月,出任太政大臣。4月17日死于駿府城,終年73歲,葬于久能山。翌年,追諡正一位,受東照大權現的敕號,後改葬日光山。
意義、影響和啓示
日本的戰國時代,諸侯割據,大名之間爭奪政權的鬥爭十分激烈,實現國家統一是這一時期曆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在這種形勢下,德川家康要在政治上有所作爲,最後奪取全國政權,必須對統一的大局有清醒的認識,因時、因地制宜,采取靈活的政策和策略。在這一點上,可以說他是順應了時勢,舉措得宜的。
本能寺之變以後,豐臣秀吉捷足先登,搶先控制了局面,使德川家康失去了一次奪取全國政權的機會。當時大局雖然對他很不利,但這時他與豐臣秀吉之間的關系和實力已非昔日的織田信長與他的關系可比。爲了改善自己的處境,他采取了有限的行動。1584年,德川家康應織田信雄之請,與豐臣秀吉戰于小牧、長久手,就是出于有限目的的一種有限行爲。長久手之戰,德川家康打敗了豐臣秀吉的一個支隊,打死了豐臣秀吉的勇將池田信輝,迫使豐臣秀吉以相當有利于他的條件講和,這對全國都很有影響,豐臣秀吉對德川家康不得不另眼相待。豐臣秀吉出兵朝鮮時,沒有把德川家康的部隊編入渡海戰列。表面上看,這似乎是德川家康的幸運,其實這是德川家康運用自己的實力和采取巧妙的策略得來的。豐臣秀吉出兵朝鮮,使豐臣政權和西南大名損失慘重,而德川家康卻在和平建設中積蓄了財力,壯大了力量。這些變化是豐臣氏政權崩潰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德川家康後來奪取全國政權的重要轉折點。
注意內治是德川家康取得成功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德川家康的內治是和改組與強化封建秩序溶爲一體的。在取得全國政權前,每占領一地,總要對新領地的統治加以整頓,而不是一味追求武力擴大版圖。奪取全國政權後,爲了鞏固政權,除保持豐臣秀吉的政治成果外,又采取了一系列改組和強化封建秩序的措施。
一是沒收和削減敵對性大名的領地,充實幕府的經濟基礎:德川家康沒收了87個敵對性大名的領地,總收入量爲414萬石(一說沒收了90個大名的領地),減封了三個大名的領地,總收入量爲207萬石(一說減封四家大名領地)。其中的3/4轉封給自己的功臣和親近大名,其余的1/4劃爲德川氏的直轄地,再加上甲斐、信濃、美濃、近江、越前、佐渡、陸奧南部等地區的直轄地,總收入量達6萬石以上,此外,德川家康還把佐渡、石見、伊豆等地的重要礦山和京都、大阪、奈良、駿府、長崎等重要城市和港灣地劃爲幕府直轄。這樣,幕府就幾乎控制了全國的大部分重要財源。
二是建立起幕藩體制的封建統治制度。德川家康根據對幕府的向背,把全國的大名分成三類。第一類是他的兒子和德川氏的近支宗族,這一類叫做“親藩”;第二類是忠于自己和自己祖先的功臣,這叫做“譜代大名”,“親藩”和“譜代”是幕府政權的支柱;第三類是關原之戰前與德川家康同爲大名的人,或戰時曾忠于豐臣秀吉戰後降服的大名,屬于這一類的叫做“外樣大名”。德川家康把三種類型的大名混雜相間,使親藩和譜代大名監視外樣大名。其次,爲了加強對武士的統治,樹立幕府的權威,又于1615年頒布了《武家諸法度》。其要旨是獎勵文武、誡逸樂奢華、守節儉、嚴階級(即服飾、乘輿的等級規定)、不得蓄浪人、不得擅自修繕城池、不得私婚、不得結黨,但最主要的是規定了大名的“參覲交代”制。按規定,全國外樣大名分爲東西兩半,半住江戶,半住領地;每年4月爲東西兩半部大名的交代時期(對譜代大名另有規定),大名的妻子須常住在江戶,事實上作爲人質,大名依地位帶領侍從,構成“諸侯行列”,按期到江戶參覲交代。由于“諸侯行列”人數衆多,往返于江戶和領地之間的耗費十分巨大。因此這一制度不僅可以使幕府實際上把江戶交代的大名作爲人質而加以控制,還可以大量消耗大名的財力,使之無力叛亂。與此同時,德川家康還進一步推行豐臣秀吉的兵農分離政策,完善了身份制度,把整個日本社會劃分爲身分世襲的士、農、工、商四個等級,每個等級內部又貫穿著縱的主從關系。最後,在1615年還針對皇室、朝廷、寺社頒布了《禁中及公家諸法度》和五山十刹的法度。這樣,以身分制爲核心,以幕府爲政權的中樞,上對天皇、公卿,下至各藩大名、一般武士、僧侶、農民、手工業者、商人,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幕藩體制。德川幕府就是主要靠這個體制來統治全國。
第三,在對外事務方面,德川家康不是個完全的鎖國主義者。創立幕府後,他立即遣使朝鮮,並于1608年恢複了和朝鮮的邦交。與此同時,又積極謀求與明朝的間接貿易。他出于對軍需物資和生絲貿易的需要,創立幕府後的初期,對發展與西歐各國的貿易也很積極。1608年,他聘用英國人三浦安針爲外交顧問、貿易事務官,並向他學習世界知識、天文和數學。他甚至默許基督教的傳播,後來因感到危及日本傳統的封建統治,又加以禁止。1612年,幕府在直轄地首先頒布禁教令,翌年便把這一法令推行到全國。1615年起,進而對朱印船貿易也嚴加限制。
第四,德川家康大力提倡文治。他十分好學,喜歡讀有關治國平天下的經史典籍,鑒于字鐮倉幕府以來佛教勢力已與莊園制緊密結合的事實,他在創立幕府前一直抑制佛教,推崇儒家思想。創立幕府後,他認爲莊園制已徹底摧毀,佛教因失去舊的經濟基礎和遭到沈重的政治打擊也已衰落,這時恢複佛教的威信,對鞏固新政權不僅無害而且有益,因此晚年逐漸扶植佛教,與名僧探討各宗的佛法,日益趨于儒佛合一的思想統治。
德川家康一生的最大業績在于他繼織田信長、豐臣秀吉之後,改組和強化了日本的封建秩序,把日本封建社會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他開創的德川幕府在日本曆史上維持了長達260多年的和平統一局面,這給日本封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比莊園制時代略好一點的社會環境。但是,德川家康所改組和強化的日本封建制度,仍然是建立在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的基礎上。嚴格的身分制度把每個人都死死地固定在一個狹窄的框子裏,嚴重地阻礙了社會的進步。他推動海外貿易並非要民間貿易自由發展,走上近代重商主義的道路,而是出于幕府政治和經濟的需要,維護封建的政治統治,其範圍只限于由極少數幕吏、大名、特權大商人所把持的官方貿易,一旦超出幕府的政治需要,就立即加以取締或限制。1612年頒布的禁教令,實際上是德川幕府政治鎖國的開始,從1615年開始對朱印船貿易的限制,則是一種部分的經濟鎖國,是德川幕府後來全國鎖國的先聲。此外,德川家康晚年推行儒佛合一的思想統治,對日本人民的思想起了很壞的束縛作用。這種影響甚至一直延續到明治維新以後。
http://baike.baidu.com/view/13839.html?tp=0_11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