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驚爆13天》十之八九的畫面是快速的對話,而且還是"聰明人"間的對話,實在浪費了影像魅力。
不過還是能感受到美敵不在蘇聯而是一昧好戰的美國"聰明人"官員。
還好甘迺迪總統能記取「豬灣事件」冒進失敗之教訓。
2001《驚爆13天》Thirteen Days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EL45ffs2x4
導演:羅傑唐納森
主演:凱文科斯特納/沃爾特克朗凱/Walter Adrian/約翰阿爾沃德/迪蘭巴克
本片又是一部以古巴導彈危機爲背景的美蘇核武器危機題材的影片。故事發生在1962年10月中旬,華盛頓的美國情報官員在進行例行情報資料分析時,從飛臨古巴上空的U-2飛機所拍攝照片中發現了重要情況:蘇聯正在古巴首都哈瓦那西南的聖克利斯托瓦爾修建基地,部署中短程導彈和運載核武器的伊爾-28重型轟炸機。令人恐懼的是從這些基地發射的導彈,可以擊中從秘魯利馬到加拿大哈得遜灣的大多數美洲重要城市。
當白宮得知此消息後,引起上上下下一系列的恐慌,幸好當時的總統約翰?肯尼迪和其弟羅伯特?肯尼迪能夠冷靜應對。10月22日美國東部時間晚上7點,肯尼迪總統在白宮他的書房裏,向美國和全世界發表廣播講話,通告了蘇聯在古巴部署核導彈的事實,並指出,這一“秘密、迅速和異乎尋常的導彈設施”是“蓄意的挑釁和對現狀作出的毫無道理的改變,是美國不能接受的”,有效的緩解了美國人民心中的恐慌。同時美國單方面公開向蘇聯發出警告,要求蘇聯從古巴撤出其中短程核武器,並以美國海空力量在加勒比海的廣大海域對古巴設立了海上封鎖線,進行所謂的“隔離”。就這樣,在當時世界兩個超級大國——美國和蘇聯之間爆發了一場危機,將整個世界帶到了核災難的邊緣……
美國發現在鄰近國家古巴境內蘇聯正悄悄地在安置核彈,對國家安全造成了極大的威脅,一向自命不凡的美國人當然不會坐視不管,但問題是大戰尚未爆發,國家各部門高層人員的不同意見孰是孰非難料,要如何做才能從中獲得最大利益考驗著人類的智慧,我們從電影中看到一群官員日以繼夜商討國家大計,在莊嚴和平的會議廳中牽動觀眾最繃緊的情緒而非藉實彈發射,明明知道結局會以和平收場但就是會情不自禁的跟著電影唯恐天下不亂,這就是這部電影高明的地方。
軍方主戰、甘迺迪總統傾向採封鎖策略的、某資深官員則提供交換利益方法,是主要能採行的對付方法,但是沒有一項是真的能完全避開大戰的,當情勢失去控制核彈盡出滅亡的會是全人類,沒有任何一方會是贏家,於是情勢都要事先模擬出來,去試圖喘摩對方的心意安排對策,防範情勢有任何失去控制的可能性,看這部電影讓人能跟著去思考原先無法深入的情境,享受運籌帷幄的快感。
甘迺迪總統及跟著他的兩名貼身顧問,是本片描述重心,並不純然的將其塑造成英雄人物,外表看來很行的將相之才其實都有其軟弱的時候,他們自言也是人,有貪念、有私欲、有軟弱,只是盡力奉獻出自己的天賦而已,並沒有什麼了不起的,這是電影中十分令人激賞的闡述。
雖然這部電影十之八九是快速的對話,還是"聰明人"間的對話,想要一探究竟其實並不難,電影中巧妙安插一些新聞節目及總統的發言提供最新情勢讓觀眾容易進入狀況,縱然如此本片的豐富性是值得再三品味細想深思的電影,十三天的古巴危機、兩小時的精采電影換來全人類最高貴的情操。
http://www.truemovie.com/2002review/ThirteenDays.htm
《驚爆13天》劇情簡介
如果在那個星期三作出任何錯誤的決定,我們將會沒機會看到下一個日出。
巨星凱文柯斯納飾演甘迺迪總統身邊的國家安全顧問,肯尼斯歐唐納,它與甘迺迪總統和及其胞弟,一同化解1962年全世界最危險的13天。
古巴飛彈危機是發生於1962年10月14日,美國U2轟炸機發現蘇聯,在距離佛羅裏達不到150公裏的古巴境內部署核子飛彈,這些飛彈能夠瞄準全美各大都市並且造成重大傷亡,這項消息當然立刻震驚華府。美、蘇兩強的對峙,情勢也急遽升高,核戰危機一觸即發。
一邊是蘇聯極具挑釁的行動;而華府內部的聲音,主戰的鷹派要蠻幹決一死戰,也叫甘迺迪頭痛不已。全世界最危險的13天,甘迺迪總統和他的幕僚該如何用勇氣和智慧化解這一場危機呢?
毀天滅地的核子戰爭就要爆發 全世界如坐針氈 危在旦夕
《驚爆13天》是根據當年的新聞報導、學者分析、白宮會議錄音,以及CIA內部分析文件來撰寫出這個震驚全世界,叫所有人記憶猶新的史實故事。當時冷戰時期,美蘇兩大強權的對峙,它們的一舉一動都是叫世界各國如坐針氈。 更不要說是一觸即發的核子戰爭。那其中的懸疑、緊張、非局外人能想像。導演羅傑唐納生還記得:[自己當時住在澳洲才16歲,連小時候的日記裡都畫著飛彈。可見這件事影響多深,當時每天自己都覺得世界即將毀滅,每天都可能是世界末日。]
導演在87年與凱文柯斯納合作了《軍官與間諜》這部政治驚悚鉅片,獲得空前的成功。也替凱文開啟了璀璨的巨星之路,這次再度合作拿手的政治驚悚題材,但是不能過度偏重劇情,因為這是史實,在戲劇化的懸疑和驚悚之餘,如何表現出當時身在風暴核心內部人士的掙紮及煎熬,同時它們的智慧和勇氣叫後世深深景仰。在題材的處理上就要特別小心。
古巴飛彈危機不只是歷史上的片段事件,更是一個不可多得的好電影題材: 兩個極端不同的政治立場及價值觀交戰,當你越深入去了解才會發現我們曾和危險如此的接近。和當時不為人知的內幕、白宮內部的會議,一場又一場的辯論和爭執,任何決策都將決定這個世界的命運。而你永遠無法預測明天將會面臨的橫逆是什麼。
當然對電影工作者而言,如何表現出這13天在兩個小時的電影裡面,取其精華、濃縮再表現出來
http://app.atmovies.com.tw/movie/movie.cfm?action=filmdata&film_id=fTatm0894207
驚爆十三天:領導決策模式與國際政治外交關係的解析
之前有幸在課堂上看完『驚爆十三天』這部電影,這部片子主要是在敘述美國總統甘迺迪處理古巴危機事件的經過。我嚐試從兩個角度來闡述我的心得與感想,第一個層次是以美國領導者面對古巴危機的處理過程與領導決策模式來分析、第二個層次則是以當時美國面對錯綜復雜國際政治關係的解析來分析。
首先就第一個層次而言,身為一個國家的領導者,如何針對國家重大政策作出合理且恰當的決策,無疑是非常重要的課題。我曾經看過ㄧ本書,書名是美國總統的七門課,在那本書當中歸結出了身為一個國家的領導者所應具備的七個重要條件,其中一個便是『堅強的顧問群』。這個條件也反映出,身為一個國家領導者,他在做任何的重大決定之前,充足的資訊與考量是絕對必要的。
我想,身為一個國家的領導者,應該具備以下的特質:
1.第一個應該具備的特質便是不能夠『剛愎自用』。在做任何的決策之前,他必須要能夠收集並歸納來自各方的資訊,而不能單只憑一個人的主觀判斷便任意做決定。
2.第二個應該具備的特質則是時時刻刻以全體人民的福祉為決策考量依歸,像甘迺迪堅守和平、不輕言開戰的理念,便是一個以整體人民利益為考量的極佳示範。
3.第三個應該具備的特質則是勇氣與膽識,甘迺迪在就任總統時非常年輕,他在1961年豬玀灣之役處理得一敗塗地,被敵國古巴看笑話。可是一年後發生古巴飛彈危機,甘迺迪冷靜有組織的處理,判若兩人。在十三天中,他雖然承受了空前巨大的壓力,不過年輕的甘迺迪與他的團隊沈著冷靜,而且運用智慧的外交手腕,以強大武力為後盾,堅守和平原則,做了最佳的危機處理。
此外,甘迺迪在處理危機上所運用的決策模式,也是非常值得效法與學習的。
在甘迺迪剛上任時,『豬灣事件』的不當處理讓其威望大為受損,而他們內部檢討發現,該次決策之所以會出現如此的疏失,其實主要是因為在決策前沒有充足的討論,整體決策過程幾乎是『一言堂』,而導致決策考量上的疏失。因此,在古巴危機中,甘迺迪及其團隊便記取了上次的教訓,並且做了一些改進,其中最重要的一個便是,甘迺迪組織了一個危機處理委員會,它讓這個委員會完全自由開放的討論,在這個委員會之中,所有參與者的地位都是平等的,而且可以互相挑戰並修正對方的挑戰。在經過這個委員會的充分討論以及資訊的完整收集之後,對於甘迺迪團隊做出正確的決策的確是有相當的幫助的。
許多的領導者在決策時,都很難做到上述的過程,通常都是淪為『表面式的民主』,而實質上,真正決策時,大部分都還是領導者個人意志的貫徹。如果,我們能夠把這樣的決策模式精神善加運用,相信在做許多的決策時能夠更加的完善與周全。
接下來,就第二個層次而言,我不打算分析從冷戰以來的國際情勢,那又長又雜。但是,我嚐試就古巴危機當時所可能產生的各國情勢以及外交談判考量點來略為敘述我的看法。
以下,有幾種可能的解決模式,我嘗試來一一敘述:
1.軍方主戰:當時,蘇聯在古巴進行設置飛彈的工程,而飛彈的射程可說包含了美國的大部份領土,這對於美國而言是一個極大的威脅。也許,就最簡單的模式來思考,美國直接出動空軍轟炸蘇聯在古巴的基地以及飛彈設施即可輕易的解決問題,不過,很明顯的,這不會是個最好的解決方案。因為,這樣的模式會產生一個很可怕的循環:『美國打古巴,蘇聯就打柏林,北約就出動,然後世界大戰。』
2.甘迺迪總統傾向採封鎖策略:就此種方式而言,也不會是最好的方法,畢竟,如果只是封鎖,蘇聯在古巴原有的基地與飛彈設施仍可繼續裝置完成,美國對古巴進行封鎖,最多只是阻斷蘇聯對於古巴的後勤支援與補給,但是,卻無法移除在蘇聯即將在古巴完成裝置的飛彈系統,飛彈仍然威脅著美國本土,而且封鎖還有可能升高雙方的敵意。
3.某資深官員則提供交換利益方法:就這個方法而言,主要是透過美國的主動讓步,提出撤除在土耳其的飛彈,來交換蘇聯停止在古巴繼續設置飛彈系統的動作。但是,這個方法可能會讓蘇聯覺得美國過於懦弱,反而有可能得寸進尺,未來提出更多的要求逼美國讓步。
4.透過正式的外交管道:這也許是個可能的好方法,但是,透過正式的外交管道既冗長又費時,且有可能被敵人採取拖延戰術,導致喪失先機。而且,還有可能產生媒體宣揚進而影響談判條件的曝光與溝通談判真實性的本質。
5.私下談判:這似乎是最好的一個途徑了,事實也證明,最後衝突的解決也是靠這個方法。在後來接近白熱化戰事一觸即發時,美國派出甘迺迪的胞弟羅伯甘迺迪與蘇聯駐美大使私下談判,美國仍強調主要立場不妥協,但這時關鍵來了,羅伯在雙方僵持沈默時提出將土耳其飛彈做為交換,並保證美國絕不入侵古巴,最後加上這是來自美國最高層的意思也就是甘迺迪的意思,頓時動搖了蘇聯的決心,以致最後和平以此解決此危機。因為我們可以推測如果一開始羅伯就把這些條件一口氣攤開那想必蘇聯會再得寸進尺,而美國將沒有談判的籌碼。所以這又是一項成功的談判技巧案例。
從這麼多的分析與探討中,我想,我所得到的結論總歸如下:
1.身為一個領導者,所應具備的特質有:願意聽取建言、時時刻刻以全體人民的福祉依歸、勇氣與膽識。
2.解決衝突最適當的模式便是,經由內部的充分討論與資訊收集,方能協助領導者作出最洽當的局勢分析與決策判斷。
3.國際衝突與日常生活衝突的解決,有時候是可以互相呼應與應用的,很多事情不是單純的是與非的問題,而是必須靠雙方的私下多方接觸與溝通,甚至是必要但不失尊嚴與立場的妥協方能夠找到雙方都能夠接受的共同基準點。
http://blog.sina.com.tw/yayaya0805/article.php?pbgid=11224&entryid=9667
政治電影《驚爆13天》
根據冷戰期間,1962年10月中旬美蘇差點引起的核戰衝突,在前美國總統甘迺迪巧妙的斡旋下化解了一場國際政治糾紛。此乃歷史上有名的「1962年古巴飛彈危機」,也是著名「古巴封鎖線」的由來。
本片的編劇和導演手法並無特出的手法,唯片中彩色、黑白交接,強化了本片的歷史感。較精彩之處在於演員的精彩合力演出,和政治角力的外交手腕,看得讓人不由不佩服甘迺迪和巴比的確有他們特出之處,才得以在美國政治場上脫穎而出,在美國和國際政治舞臺上成為具影響力的要角。
如果你看過《火線衝突》(the Rules of Engagement,2000年9月24日「電影癡電影音樂聊天室」有詳細介紹),應當對「交戰法則」印象深刻。本片的緊張局勢在於1962年10月14日當天,美國U2偵查機在古巴上空拍攝到一組照片,發現蘇聯在未經知會下,於美國近鄰古巴安置地對地長程核子彈,此意味著蘇聯對美國帶有攻略意味的軍事設施,更違反兩國的安全協定。
政治考量下,美國必須步步為營,每個一步驟必須確保美方的談判優勢,並留給蘇聯退步,以防兩國開戰,避免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的戰端。嗯~可以想見,甘迺迪的一舉一動,不僅關係著美國的安全,更關係著全球國際安全,全世界都在看著甘迺迪會怎麼做;美國國會、蘇聯政府、中美、北美協會、全球媒體,無不希望能確實掌握甘迺迪政府每分每秒的消息。
美國軍方為此訂下三種遊戲規則,可是甘迺迪總統卻發現,在在都是讓他掉入戰爭的陷阱,因為「豬羅灣事件」,那些將軍無不希望藉此挽回聲望與影響力,年輕的總統猶如一隻架上任他們宰割的鴨子,他們覺得少不經事的總統一定在這樣的安排下,不得不戰爭,而有了戰事,有了功勳,他們的地位愈發不可動搖。面對內外交加的政治陰謀,甘迺迪和他的胞弟巴比及親信肯尼(凱文柯斯納飾),如何冷靜以對,化解一場外交政治上的危機,建立他們的地位和名望?
影評人到尾說,這是他所看過的政治電影中最政治化的電影。我也承認,除了題材上的政治化,關於甘迺迪兄弟的美化、神格化,也是「政治化」的因素之一。在電影中,甘迺迪有驚人的洞見,以也讀過的一本書推論他不能以過去的資訊推算今天交戰場上對方行為的預測。甚至他的幕僚面對海軍將軍時,說出驚人箴言,他指著美軍的古巴封鎖線的海圖說,「這不是戰爭,這是一種新語言,是甘迺迪用來和蘇聯溝通的新語言。」
是的,它不僅外交語言,更是政治角力,一種運用戰略的外交手法。當然,看的人都知道歷史上的結果是什麼,可是觀看這部電影的時候,仍不由自主被電影的緊張情勢所吸引,期待甘迺迪大手一揮便能化險為夷,獲得國會的支持,取得國人的信任,贏得國際的聲援。看了本片,深覺政治場上的政治角力古今中外皆同,不同的是執政者處理的手腕,如果政治手腕夠高明、夠精緻,他就能站上高峰,反之,從高峰上跌倒也大有人在。
本片裡肯尼與甘迺迪兄弟的情誼是不是真如片中描述得好?肯尼是不是如片中所述的聰明有政治智慧?肯尼對甘迺迪兄弟的影響力如此之大?倒不在於電影欣賞考量的觀點,史實的問題就將它留給史學家。倒是片中那位飾演巴比的史帝芬酷普,演得微妙微肖,比起飾演甘迺迪的大衛賽弗更起眼;此外,成功的該說是片中那些將軍、官員,一個個架勢十足,相形下,帥帥的肯尼和甘迺迪,好像欠缺了那麼一點點的說服力,也就是說他們的明星架勢淩駕於他們的政治化,嗯~給它有那麼一點點的可惜啦!期待大衛賽弗繼《色情酒店》(Exotica)之後,更具代表性的演出。
http://redhat.ecenter.idv.tw/bbs/showthread.php?threadid=10249
古巴導彈危機
1962年,加勒比海地區發生了一場震驚世界的古巴導彈危機。這場危機,差一點引發一場核戰爭,使世界處于千鈞一發之際。
1962年,加勒比海地區發生了一場震驚世界的古巴導彈危機。它由蘇聯在古巴部署導彈、美國則堅持要求撤除導彈而引發。這是冷戰期間美蘇兩大國之間最激烈的一次對抗。這次危機雖然僅僅持續了13天, 美蘇雙方在核彈按鈕旁徘徊,使人類空前地接近毀滅的邊緣, 世界處于千鈞一發之際。最後以雙方的妥協而告終,其中有不少值得總結、反思的經驗教訓。
古巴導彈危機發生的原因
1.古巴革命
1959年1月1日,古巴取得了人民革命的勝利,推翻了巴蒂斯塔獨裁政權。1月13日成立了古巴共和國。宣告這一勝利的是領導人民革命的菲德爾 卡斯特羅,當時這位領袖人物年僅32歲。 新政權成立初期,美國同古巴的關系還比較好。2月,卡斯特羅出任總理,4月訪問美國,還受到艾森豪威爾政府的熱烈歡迎。巴蒂斯塔是美國一手扶植起來的傀儡,美國政府歡迎卡斯特羅,並不是贊賞反對獨裁統治,而是企圖把古巴納入美國的勢力範圍,鞏固它在拉美的統治基礎。無論是卡斯特羅還是他的戰友,本來不僅同蘇聯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沒有任何聯系,而且甚至對馬列主義、對共産主義學說尚無基本的認識。
2. 美國與古巴關系的日益惡化
1959年6月,古巴新政府的領導成員發生很大變動,政府重要部門絕大多數被主張實行急進政策的人所掌握。美國政府擔心控制不了古巴,後院起火,動搖美國在拉美的統治基礎,于是就對古巴新政權産生了怨恨和不滿,並且以傲慢的態度對待古巴,企圖逼新政府就範。但是古巴新政府的領導人很有骨氣,並不屈服于美國的壓力。這就導致了美國與古巴關系的日益惡化。
1961年1月5日,美國竟然宣布同古巴斷絕外交關系。同時,從經濟上開始對古巴進行制裁,把一個完全依靠生産和銷售糖類來維持國計民生的國家嚴密地封鎖起來,使它的食糖賣不出去,企圖通過卡斷經濟命脈來扼殺年輕的古巴共和國。
3. 豬灣事件
1961年4月15日,在美國的策劃下,古巴流亡分子駕駛美國B-26飛機對古巴進行了兩天的轟炸,1000多名雇傭軍登上古巴豬灣,妄圖入侵古巴並以暴力推翻卡斯特羅新政府。但是,美國政府沒有預料到,72小時之內,入侵者即被古巴人民一網打盡。然而,美國政府並未就此罷休,反而繼續對古巴施加壓力,繼續采取敵視古巴的政策。
古巴導彈危機發生的過程
1. 向蘇聯尋求援助
在受到美國的強大壓力時,卡斯特羅不得不向蘇聯尋求援助。蘇聯當時對古巴的處境表現出異乎尋常的關切,正是出于同美國爭奪霸權的需要,想在拉丁美洲找一個立足點。古巴的求援,正是赫魯曉夫求之不得的事情。他認爲,古巴局勢的發展,直接關系到蘇聯在拉丁美洲的影響,關系到蘇聯的威信及其在拉美的立腳點。古巴和蘇聯于1960年就恢複了外交關系。在美國同古巴絕交後,蘇聯就抓住機會,增加了對古巴的經濟、軍事援助。蘇古關系的發展,也就隱伏著美蘇關系的緊張和日後的導彈危機。
被逼上梁山的卡斯特羅,1960年秋天在聯合國大會上發表了一番慷慨激昂的講話。他面對坐在大廳裏的美國人說,是你們促使我們尋求新的市場和新的朋友,它們就是蘇聯和社會主義世界。在這之後,我們就開始對這種社會主義産生了興趣並開始研究它。
2. 赫魯曉夫的邏輯:思前想後,值得一試
他堅決主張把導彈運進古巴,理由是:
第一,肯尼迪上臺之後,吉隆灘登陸失敗,使他在外交上輸了一個回合,美國沒有充分理由反對卡斯特羅采取一切可能的預防措施來對付另一次入侵,其中包括接受蘇聯的核武器援助在內。
第二,對抗美國的包圍。鑒于當時美國已經用轟炸機基地和導彈包圍了蘇聯,美國在土耳其、意大利和西德的導彈都對准了蘇聯,蘇聯重要的工業中心都處于核彈、戰略轟炸機的直接威脅之下,因此應盡快秘密地把導彈運進古巴,而且要在美國發現之前裝好,可供發射。
第三,最重要的一個動因,是爲了在全球恢複美蘇平衡。50年代後期,在軍備競賽中,肯尼迪政府在50年代後期拚命擴充其核武庫,使美國在蘇美核競賽中處于領先地位。因此,在赫魯曉夫看來,向古巴部署導彈顯然是恢複蘇美平衡的一個快捷、便宜的千載難逢的機會。從軍事角度來說,在古巴安置大約60枚導彈,有的射程1000英裏,少數射程1500英裏到2000英裏,而且可以避開美國的預警系統,因而事實上就會使蘇聯打擊美國的能力增加一倍,改變蘇聯的戰略地位。
第四,可以鞏固古巴領導人卡斯特羅的地位,從政治、經濟和軍事上控制古巴,從而把古巴作爲同美國進行政治交易的籌碼,以增強蘇聯的威懾能力。赫魯曉夫或許也知道可能會面臨嚴重的軍事沖突,但思前想後,覺得這場大賭博還是值得一試的。
3. 運送導彈:赫魯曉夫的打算是,在古巴秘密部署核導彈,並且力爭在美國發現之前做完這項工作。
1962年,蘇聯政府批准了赫魯曉夫的計劃,赫魯曉夫在7月3日和8日參加了與勞爾-卡斯特羅的會談,達成秘密協議。
蘇聯決定在古巴部署中程導彈,提供伊爾-28噴氣轟炸機,于7月開始實施。蘇聯把運往古巴的貨物改由蘇聯船只運送,將幾十枚導彈和幾十架飛機拆開裝到集裝箱裏運往古巴。同時,3500名軍事技術人員也陸續乘船前往。每一枚導彈都攜帶一個威力比在廣島的原子彈大 2O或3O倍的核彈頭。經過僞裝的第一批武器是在7月下旬用商船運抵古巴的。
直到9月2日,蘇聯才公開宣布,根據蘇古兩國達成的協議,蘇聯將向古巴供應武器和提供技術專家。此時,蘇聯的武器和專家的運輸計劃已基本完成,部署工作已近尾聲。
4. 蘇聯一直否認
在此期間,蘇聯在公開場合一直否認在古巴擁有任何進攻武器。赫魯曉夫在給肯尼迪的信中表示:蘇聯不需要爲了擊敗侵略,爲了進行報複性的打擊而將自己的武器轉移到其他任何國家,例如古巴。赫魯曉夫並且保證,在11月美國國會選舉前,他不會挑起任何事件。一周以後,蘇聯政府發表了一個聲明,特別提到征召後備役軍人以及美國對蘇聯向古巴進行海運而引起的驚恐問題。聲明說,蘇聯的船只是裝運“給古巴人民日用品和食物”,但是,接著又承認:“由于侵略成性的帝國主義集團的威脅,應古巴政府的請求,還裝載著一定數量的武器,以及訓練古巴人使用現代化武器的軍事技術專家和技術人員。”聲明繼續說:“……我們的核武器爆炸力如此強大,而蘇聯又擁有如此強大的火箭來運載這些核彈頭,以致沒有必要在蘇聯疆土之外尋找發射核武器的場所。……蘇聯有可能從它自己的國土上支援任何愛好和平的國家,不僅是古巴。”
5.被發現
1962年8月,美國發現了蘇聯設在古巴的導彈發射場.
1962年10月14日是星期天。在這個萬裏無雲的星期日淩晨,兩架美國U—2飛機從南向北飛過了古巴西部上空。他們拍攝了大量照片。由專家們仔細地研究放大照片上的每一個畫面。
10月15日,他們認出了一座發射臺、許多發射彈道導彈的建築物,一枚中程彈道導彈。在修建射程爲2000英裏的中遠程彈道導彈使用的堅固的永久基地。而且,美國鑒定專家確信,發射裝置上安裝的是導彈核武器。
10月16日,肯尼迪總統才得到上述情況的彙報。他對赫魯曉夫欺騙他的行爲非常惱怒,並立刻意識到這件事關系重大。他沒有料到蘇聯人在古巴這樣一個地方會采取如此輕率和冒險的行動,沒有料到轉眼之間古巴戲劇性地擁有了在西半球僅次于美國的最大的、裝備最好的軍事力量。肯尼迪感到,蘇聯導彈造成了一種嚴重的威脅,要是不猛烈回擊,那就會有損他的政府在國內外的形象,激起公衆對他的不信任,並使美國如芒在背。肯尼迪決定,要使蘇聯明白美國不惜一戰的決心。
6.海上封鎖,美國態度強硬
10月22日晚上7點,肯尼迪向美國和全世界發表廣播講話,通告了蘇聯在古巴部署核導彈的事實,宣布武裝封鎖古巴,要求蘇聯在聯合國的監督下撤走已經部署在古巴的進攻性武器。
肯尼迪認爲這一"秘密、迅速和異乎尋常的導彈設施"是“蓄意的挑釁和對現狀作出的毫無道理的改變,是美國不能接受的"。肯尼迪總統又以強調的語氣列舉了美國即將采取的海上“隔離"等"初步措施"。他在演說中用"隔離"一詞代替了"封鎖",認爲這個詞比"封鎖"火藥味較少,比較適用于和平、自衛的行動。然而,婉轉的言詞並沒有減弱行動的火藥味。封鎖命令一下達,美國地面、空中和兩棲作戰部隊即開始集中。此外,還調集出兵古巴所需要的軍需物資,開始采取保護美國免遭核襲擊的種種預防措施。美國在世界各地的軍隊也進入戒備狀態。,美國總統下令,載有核彈頭的美國轟炸機進入古巴周圍的上空.
美國如此強硬的態度著實讓赫魯曉夫吃了一驚,于是他下令加快向古巴運送導彈及蘇式轟炸機的速度。赫魯曉夫低估了美國的情報系統核肯尼迪政府的強硬態度。
7. 世界危在旦夕
在肯尼迪發表廣播講話以後的5天中,即從10月23日至27日,局勢緊張到幾乎"難以忍受的程度",核戰爭的陰影籠罩著整個加勒比海上空,整個世界危在旦夕。
10月23日,星期二。蘇聯政府發表聲明,表示仍要按蘇古協議繼續使用武器"援助"古巴,"堅決拒絕"美國的攔截,對美國的威脅"將進行最激烈的回擊"。
10月24日,在68個空軍中隊和8艘航空母艦護衛下,由90艘軍艦組成的美國龐大艦隊出動了。美艦從佛羅裏達到波多黎各布成了一個弧形,封鎖了古巴海域。與此同時,美國導彈部隊全部奉命處于"高度戒備"狀態,導彈在發射臺上聽候指令。不僅在佛羅裏達和鄰近各州,美國集結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最龐大的登陸部隊准備參戰,而且世界各地的美軍基地也進入戒備狀態,劍拔弩張地准備打一場全球性的核戰爭。
美國對古巴實施的海上"隔離",于10月24日上午10時起正式開始。在藍色的加勒比海上,美國海軍艦只控制了幾千英裏長的海域。在離古巴東部海岸約300公裏的大特克島上,設有巨大的美軍導彈跟蹤站,密切監視往古巴去的船只的一舉一動。整個古巴像個鐵桶似地被團團圍住了。
10月25日,蘇聯此時作出了一個決定,即以不攜帶武器的船只去考驗封鎖。
8.最緊張、微妙的階段 赫魯曉夫尋求妥協
10月26日,星期五。赫魯曉夫給肯尼迪寫了一封被白宮形容爲"冗長、雜亂無章、漫無邊際"的信,它"顯然是在情感沖動下寫的,充滿著要避免核戰的激情"。在信中,赫魯曉夫承認蘇聯導彈在古巴的存在,但把它們說成是純粹防禦性的。然後他說,他深切地渴望和平,讓我們不要使這種局勢弄得不可收拾吧,強行實行隔離只會使蘇聯采取它自己認爲必要的措施。但是,如果美國作出不會入侵古巴、也不允許別人入侵的保證,並且,如果它撤回自己的艦隊,不再搞隔離,這就會使一切馬上改觀。
10月27日 但是,就在美國總統答複赫魯曉夫來信之前,國家安全委員會執行委員會又收到了蘇聯領導人發出的第二封頗爲冗長、帶官腔的並帶有更大火藥味的信件(這也許是由蘇聯外交部寫的)。信中包含著實質上不同的立場,其實質是謀求實現一種相互交換。
“我的這一建議是:我們同意從古巴撤走那些您稱爲進攻性的武器。我們同意這樣做並同意在聯合國宣布這一承諾。您的代表則必須發表一個聲明,大意是就美國而言,考慮到蘇聯的憂慮和關心,將從土耳其撤出類似的武器。我們可就雙方何時將其付諸實施達成一項協議。……”
肯尼迪立即拒絕了這種交換方法。他沒有答複這封信,但白宮發表了一份聲明,指出土耳其與古巴危機毫不相幹。這封信既反映出克裏姆林宮內部意見的不一致,又使美國對蘇聯的意圖更加捉摸不定,因而使局勢又複雜化了。
此時,在全世界所有的美國核部隊和常規部隊都已經奉命准備隨時行動,一支龐大的入侵部隊也聚集在佛羅裏達。雙方劍拔弩張,戰爭一觸即發。
美國官方普遍估計,在古巴的幾個發射場已處于發射狀態,在這種情況下對導彈發射場的任何直接空襲都可能造成美國城市上空的熱核爆炸。肯尼迪和國家安全委員會執行委員會權衡了贊成與反對從土耳其撤除導彈的兩種主張,討論了空中打擊和入侵的時間表。
正當國家安全委員會執行委員會在激烈緊張地辯論應采取什麽對策和一籌莫展的時候,羅伯特•肯尼迪靈機一動,想出了一個擺脫危機的辦法。他說,爲什麽不可以不理睬赫魯曉夫的第二封信而只回答第一封信呢?
他向赫魯曉夫發出了接受他10月26日星期五"提議"的信:
親愛的主席先生:
我非常仔細地閱讀了您10月26日的來信,對您表示願意迅速謀求一個解決辦法的聲明表示歡迎。然而,需要做好的第一件事是,在聯合國的有效安排下,停止在古巴進攻性導彈基地上施工,並使古巴一切可供進攻之用的武器系統都無法使用。 ……
但是讓我強調一下,其首要的因素還是要在有效的國際保證之下,停止在古巴的導彈基地上的工作,使這一威脅繼續存在下去,或者使這些問題同歐洲和世界安全的一些廣泛問題聯系起來而拖延這一有關古巴問題的討論,肯定將會加劇古巴危機並嚴重危害世界和平。因此,我希望我們能按照此信和您10月28日的信件中提出的辦法迅速取得一致意見。
古巴導彈危機結束
赫魯曉夫領會了肯尼迪的暗示。他認識到,長崎容忍無法打破而又日益加強的封鎖不利于蘇聯,封鎖拖得越久,蘇聯的損失比美國就越大。在作出這一決定時,他已經來不及、也不想與性格倔強的卡斯特羅商量了,因爲他已通過情報部門獲悉,如果第二天不給美國答複,美軍就會在29日或30日轟炸蘇聯的導彈設備和古巴的軍事目標,然後,入侵該島。再拖延下去,就意味著死亡。
10月28日,星期六。莫斯科電臺廣播了赫魯曉夫的回信。信中說:
“我非常理解您以及美國人民對于您所稱爲進攻性武器所感到的憂慮,這的確是一種可怕的武器。您和我都了解,這是一種什麽性質的武器。
爲了盡快地消除這一危及和平事業的沖突,爲了給渴望和平的各國人民以保證,蘇聯政府除了此前已下達的在武器的建築工地停止施工的命令外,現又下達新命令拆除您所稱爲進攻性的武器,並將它們包裝運回蘇聯。”
隨著這一句話的播出,這場嚴重的古巴導彈危機結束了。信中沒有再提撤出美國在土耳其的導彈爲對等條件。
11月11日,蘇聯部署在古巴的42枚導彈全部撤走。
11月20日,肯尼迪宣布赫魯曉夫答應在30天內從古巴撤走全部伊爾—28型轟炸機。肯尼迪同時宣布取消對古巴的海上封鎖。與此同時,蘇聯政府命令蘇聯武裝力量解除最高戰備狀態。
加勒比海又平靜了下來。
影響
1.美蘇關系的轉折
美蘇更深刻的認識到雙方在避免核對抗、維持核壟斷方面有著相互吻合的利益
2. 蘇聯與美國之間差距縮小
古巴導彈危機促使克裏姆林宮下決心大力發展核武器,改變劣勢,洗刷當年"懦夫的恥辱".果真到60年代末蘇聯就趕上了美國,使蘇聯在全球爭奪中逐步轉爲攻勢.
美蘇之間差距的縮小也使得蘇聯在國際社會的野心擴大,使得美國蘇聯之間的碰撞更爲激烈。
3.競爭在一些正式的協議裏被法制化
在導彈危機的余煙中,軍備競賽得到了加強,但它在一套日益完善的制度下被處理,競爭在一些正式的協議裏被法制化,如1963年的《禁止有限核試驗條約》、1968年的《不擴散條約》和1972年的《戰略武器限制條約》。
4.蘇古矛盾
而對于第三者古巴而言, 在整個古巴導彈危機中古巴對美國的立場要比蘇聯人強硬得多,古巴人堅決不同意撤出導彈,但在古巴人的強烈反對下赫魯曉夫這樣做了,古巴人感覺他們被忽視、被背叛了。國際關系形勢由大國所主導,小國只不過是大國間角逐中的棋子.
對事件的分析
1.對蘇聯向古巴部署導彈動機的分析:(地緣政治論,心理分析法,綜合分析法)
A 對古巴的戰略地位的分析
早在19世紀前期,美國人就高舉起門羅主義大旗,高喊美洲人的美洲的口號,經營著美國人的美洲。美國視美洲爲其禁地,不容他人染指,西班牙勢力被趕走,一百多年來從未有任何國家膽敢在美洲捋山姆大叔的虎須,赫魯曉夫是第一個。古巴與美國隔海相望近在咫尺。拉美是美國的後院,古巴是美國後院的一根芒刺。蘇聯將古巴作爲伸向西方深處的橋頭堡。在蘇美冷戰的大背景下,位于加勒比海美國傳統勢力範圍內,蘇聯在小小的島國古巴部署導彈將使美國感到如芒在背.蘇聯政府認識到古巴的戰略地位對美國重要性,認識到這個問題對美國來說多麽痛苦。
B.赫魯曉夫向古巴部署導彈動機的分析:
第一、保護古巴,以防美國入侵;蘇聯人認爲:尼迪上臺後,吉隆灘登陸失敗,使它在外交上輸了一個回合,美國沒有充分理由反對卡斯特羅采取一切可能的預防措施,來對付另一次入侵。其中就包括接受收蘇聯的核武器援助在內。蘇聯把導彈運進古巴,是爲了保衛古巴,之所以蘇聯要大力扶持古巴,不聽任古巴挎掉,就在于它意識的蘇聯在西半球有一個衛星國是極爲有價值的,這對蘇聯推行對外擴張政策,是非常有力的。蘇聯從來未在海外(包括東歐共産黨集團)部署核彈,美國則在蘇聯周邊到處設有核彈基地或派核潛艇巡弋;蘇聯希望改變戰略布局,在美國後院配置核彈,以求得武力均衡,並彌補蘇聯在核彈數量上與美國的巨大差距;這樣可以鞏固古巴領導人卡斯特羅的地位,從政治經濟和軍事上來控制古巴,從而把古巴作爲同美國進行政治交易的籌碼,以增強蘇聯的威懾能力。對于赫魯曉夫來說,如果失去古巴,那將是對馬列主義的可怕的打擊,將會嚴重削弱蘇聯在全世界,尤其是在拉丁美洲的影響力,如果古巴失去,其他拉丁美洲國家就會屏棄我們。蘇聯必須對美國在加勒比海地區的幹涉進行明顯而又有效的威懾。導彈顯然是合乎邏輯的答案。蘇聯方面認爲如果這些武器的確能爲了社會主義陣營的利益改變戰略平衡,那麽他們值得去冒險,無論他們可能與古巴避開美國的海軍陸戰隊的關系多麽密切。它使赫魯曉夫確信他應該冒全蘇聯安全的險去挽救在哈瓦那的年輕的革命者,甚至是所有地方的革命者。
第二,對抗美國的包圍,鑒于美國當時已經沒有轟炸機(遠程)和導彈包圍了蘇聯,美國在土耳其,意大利和西德的導彈都對准了蘇聯。蘇聯重要的工業中心,就是處于核彈,戰略轟炸機的直接威脅之下。到1962年,莫斯科的經濟、意識形態、文化和道德模式已經大大地失去了其吸引力。僅留下軍事力量作爲影響世界的有效方式。因此,應該秘密的把導彈運到古巴,而且要在美國發現之前把它安裝好,可供發射。赫魯曉夫認爲,在古巴安裝我們的導彈可以阻止美國冒然對古巴采取軍事行動。除了保衛古巴以外,蘇聯的導彈還會使西方人所說的“力量均勢取得平衡”美國人已經用軍事基地包圍了我們的國家,利用核武器威脅我們。現在他們會嘗到敵人的導彈瞄准自己是什麽滋味。我們只不過是想以其人之道還之其人過身。
第三,作爲重要的一個動因就是爲了在全球恢複美蘇平衡,在軍備競賽當中,肯尼迪政府在五十年代擴充其核武庫,使美國在美蘇核競賽中,處于領先地位。在導彈危機時,美蘇在戰略武器方面的比例是17:1,美國大約領先蘇聯10年。美國核武庫的新成員和美國制定的打擊軍事力量戰略又給蘇聯的核力量帶來了巨大的威懾。此外,美國具有新式的情報收集技術,也確定了蘇聯核基地的准確位置,使蘇聯更進一步處于被動地位。赫魯曉夫心裏知道蘇聯存在戰略劣勢.赫魯曉夫也許還意識到要讓蘇聯在核競賽中趕上美國尚需很長時間,並且要耗空蘇聯的財力。因此,在赫魯曉夫看來,向古巴布置導彈顯然是蘇聯恢複美蘇軍事平衡的一個便捷的千載難逢的機會,從軍事角度來說,在古巴安置大約六十枚導彈,有的射程一千英裏,少數射程一千五百到兩千英裏。蘇聯把導彈運進古巴,是爲了顯示導彈實力,蘇聯急于彌補美蘇在導彈方面存在的差距,因爲發展洲際導彈和從潛艇上發射的導彈費用太高。古巴+中程地對地導彈=洲際彈道導彈,由于蘇聯缺乏將核導彈投放到美國本土的能力,所以在古巴設置基地布置他們現有的中近程彈道導彈,那麽他們就能夠迅速而相當廉價的大大增加以美國爲目標的導彈總數。這些導彈能夠越過大多數美國的導彈警報系統,在發射和到達目標這段時間裏,實際上使對方不能發出作戰警報,美國核轟炸機在跑道上,所保持的十五分鍾地面待命就顯得時間太長了而且可以避開美國的預警系統,從而使蘇聯打擊美國的能力增加一倍.
第四.蘇聯在古巴的導彈實際上對雙方的戰略軍事並不能造成多大的改變,但戰略軍事在外表上是會發生重大變化的,這種表面的變化,對于國民意志和世界領導地位都會起作用,不管怎麽說,他至少也是一個政治和宣傳上的勝利。
C.蘇聯對可能發生的沖突的分析:
赫魯曉夫或許也知道可能會面臨嚴重的軍事沖突,但是思前想後覺得這場大賭博還是值得一試的。赫魯曉夫的打算是,在古巴秘密部署核導彈,並且力爭在美國發現之前做完這項工作。這樣即使美國發現並采取措施摧毀它們也不怕,因爲只要有1/10導彈留下來,就能給美國以致命打擊。它們是對准著一批特定的美國城市的。如果發射出來,幾分鍾之內800萬美國人就會喪命。赫魯曉夫可能斷定,美國人太膽小,肯尼迪是個軟弱的總統,不敢冒核戰爭的風險,美國人一旦實際面對著這些導彈除了抗議之外,不會做什麽別的。這樣,美國人就會在全世界面前顯得軟弱無力和優柔寡斷,從而使盟國不相信美國的話,而謀求與蘇聯人的和解,特別是聽任共産黨在拉丁美洲的影響,來達到訛詐的目的。蘇聯認爲“在局限于古巴的沖突中使用低消耗的短程核武器將不會激怒針對蘇聯的大規模核報複”。 這並不是說只要有侵略,就會使用核武器。也許蘇軍將進入山區去打遊擊戰,象卡斯特羅曾經打過的一樣,留下核武器和導彈在他們後面。也許美國人將不許發動進攻,這樣因此讓蘇聯人有一個體面地撤退。也許赫魯曉夫將容忍卡斯特羅被推翻和紅軍被羞辱。將核導彈安在美國佬的鼻子底下,赫魯曉夫似乎出了一口惡氣。到底在美國門口埋了一顆地雷,將世界的視角從東半球轉到了西半球。可是,他沒有料到,一場軒然大波由此引起,戰爭危機同樣也威脅到蘇聯。赫魯曉夫也爲自己出了一道難題。
2.對美國作出的反應的分析(心理分析法,法律分析法,綜合分析法):
A.美國政府作出的反應:
拉丁美洲是美國的後院。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執行委員會在討論如何迫使蘇聯撤走導彈時,先後提出了6種方式以供選擇.邦迪和臘斯克主張通過外交途徑,或通過葛羅米柯或直接會見赫魯曉夫,或向聯合國提出.肯尼迪對此持否定態度,認爲談判無益于問題的解決,況且蘇聯在古巴的導彈工程進展迅速.美國必須立即作出反應,時間緊迫不允許通過談判來解決問題.泰勒,狄龍等主張對蘇聯在古巴的導彈實施外科手術,進行空襲加以摧毀.這種方案遭到不少人的反對,認爲這是冒險的,不可靠的.人們擔心在空襲中不可能全部摧毀在古巴的導彈,殘留下來的蘇聯導彈可能對美國進行報複,它必將給美國帶來巨大的損失.同時,美國實施空襲必將要傷害蘇聯在古巴的技術人員.蘇聯可能會作出強烈反應,導致毀滅人類的核戰爭.進行空襲以摧毀蘇聯在古巴的導彈的方案遭到了否決.麥克納馬拉提出進行封鎖,不讓蘇聯繼續向古巴運送進攻性武器,在對峙中迫使蘇聯撤出已在古巴部署的導彈.委員會認爲這是一個可進可退,留有回旋余地的方案.封鎖成功迫使蘇聯撤出,避免直接沖突;封鎖不果則可考慮采取進一步措施.肯尼迪最後支持了進行封鎖的方案.
B.對封鎖方案的分析:
封鎖的目的在于防止繼續把進攻型武器,運進古巴,並且渴望強迫撤走這些已經設置在那裏的導彈。封鎖是介于無所作爲和戰爭的中間道路,這條道路利用了美國在當地常規力量方面的優勢。同時的戰略上,處于既可戰又可和的有利地位。封鎖是比空襲更爲有限更爲低調的軍事行動,他給赫魯曉夫提供了一種選擇,只要蘇聯的船只避開,就可以避免直接的軍事沖突。況且,在離美國不遠的加勒比海上交鋒,即使不可避免,也是對美國最有力的軍事對抗,當然,封鎖也有弊病,以空襲相比,封鎖的最大缺點是實踐問題,因爲他不能給赫魯曉夫和全世界一個即成事實,他的影響無法預料,持續多長時間無法肯定,同時他還給蘇聯在古巴導彈投入使用以足夠的時間。在美國方面看來,封鎖是有吸引力的,它的好處是使美國可以更有節奏的升級,根據形勢發展的需要,逐步升級或者迅速升級。它可以作爲向赫魯曉夫發出的一種明白無誤的而不是,突然的或者屈辱性的警告。讓它們了解美國人期待它采取什麽行動。由于封鎖是相對慎重的,可以避免傷亡,可以避免進攻古巴領土,所以它比空襲更容易爲其他國家所接受,使美洲國家和盟國支持美國初步采取的立場。
C.對美國反應的國際法角度分析:
個人認爲美國在事件決策中在一定程度上考慮到了以下三個基本原則:和平解決國際爭端的原則;尊重別國主權的原則;不用不法行爲對抗不法行爲的原則.
還在一定程度上遵守了>關于對一些軍事手段方法加以限制的限制原則;以及采取的手段應與預期的,具體的和直接的軍事利益成比例,禁止過分的攻擊和造成過分傷害的軍事手段的比例原則.而只采取了相對理智的封鎖手段.
D.對肯尼迪的個性魅力的分析:
肯尼迪很可能是他的政府中最懦弱的一員——他根本不是鷹——但是他明白堅持這種立場才是更勇敢的。很多時候,尋求和平比發動戰爭更需要勇氣。肯尼迪對危機的處理一直是果斷的、是不妥協的.勇氣是不偏不倚的。雖然很多人認爲,那根本不是勇氣,而是一種危險的固執。肯尼迪認識到,無論蘇聯戰略能力陡增兩倍或三倍所帶來的軍事影響是什麽,政治影響可能是毀滅性的。赫魯曉夫是想通過這一努力去重新調整由華盛頓有關沒有導彈差距的承認所確立的戰略平衡,肯尼迪勇敢的鷹派作風和冷靜靈活的反應阻撓了這一計謀的實現,爲美國人贏得了勝利,還羞辱了俄國人.
E.對如果形勢失控的假設:
如果 嘗試失敗了,美國軍隊在古巴已經登陸了,而且赫魯曉夫象肯尼迪預計他去做的那樣攻擊土耳其導彈,那麽情況又將會怎樣?會發生核戰爭嗎?這兒證據太少,不能作結論,但是總統的確發表了一些明確的命令:沒有他的許可不許發射丘比特導彈。即使在如下情況下也不能發射:“作爲對我們可能正在別的地方采取行動的回應,蘇聯對在土耳其的部隊發動核戰爭或無核戰爭。”
如果美國軍隊在古巴登陸,他們將遭遇到比智囊團預計的四倍還要多的配備有核武器的蘇聯軍隊。俄國人很可能會不顧一切地戰鬥,因爲正如朱可夫所說,軍隊士氣高昂,而且“我們無法離開古巴,我們無路可退。”在某種程度上,赫魯曉夫預測到了這些危險。他預先命令指揮在古巴的蘇聯軍隊,沒有莫斯科明確的許可,不准使用任何核武器.只有在戰爭已經開始而他又不能到莫斯科獲取許可的情況下才可使用戰術核武器。沒有莫斯科明確的許可,不准使用任何核武器。由于沒有許可的行動聯系和其他相關的保護措施因此當警戒水平上升時,他加強了對下級的控制,而有一些肯尼迪卻沒有做。赫魯曉夫決不給其他任何人發射 和 導彈的權力;甚至連戰略和戰術核彈頭都沒有裝到火箭上去。蘇聯防空部隊同樣也被明確命令不得向美國的偵察飛機開火,盡管它們正在搜集有關導彈部署的詳細資料。
3.事件對國際局勢的影響(心理分析法,綜合分析法):
回顧性的計算危險幾乎與試著預測危險一樣困難:在任何複雜的系統裏,可能變糟的事如此之多以致很難知道可能是什麽,或可能有什麽。
A.對國際局勢的直接影響:
古巴導彈危機促使克裏姆林宮下決心大力發展核武器,改變劣勢,洗刷當年"懦夫的恥辱".果真到60年代末蘇聯就趕上了美國,使蘇聯在全球爭奪中逐步轉爲攻勢.
在導彈危機的余煙中,軍備競賽得到了加強,但它在一套日益完善的制度下被處理,競爭在一些正式的協議裏被法制化,如1963年的《禁止有限核試驗條約》、1968年的《不擴散條約》和1972年的《戰略武器限制條約》,還有同樣重要的非正式的關于雙方都容忍衛星偵察的諒解備忘錄。到70年代晚期,冷戰變得更加激烈更加持久了,達到了超級大國水平,影響著整個“和平的”國際體系。
B.誰在古巴導彈危機中占了上風:
肯尼迪肯定認爲是美國,因而他警告他的下屬們和當時仍接受這種指示的記者們不要過分公開的吹噓而使赫魯曉夫感到羞辱。這的確是“一個偉大的勝利”,以致總統忍不住告訴國會領袖們:“我們解決了人類最大的危機之一。”赫魯曉夫也承認,“爲了和平,我們被迫作出了一些大的進步。”"蘇聯人就象一只冒險超出自己的領地,但一旦被發現又緊張地、還帶點負罪感地奔逃回安全的地方的貓."
赫魯曉夫則認爲:“我們從肯尼迪那兒得到了無論是美國還是它的盟國都不准入侵古巴的保證,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偉大的勝利。” “美國侵略者的目的是摧毀古巴,我們的目的是保存古巴。直到今天,古巴一直存在著。由此看,誰才是勝利者呢?我們僅僅花費了運送導彈去古巴和運回它們的往返旅程費用。”
那一處理是一種美蘇之間的妥協,對任何一方都不是一個鮮明的勝利;而對于第三者古巴而言,它得到了比以前認爲將帶給它的更多的東西。古巴也兵不血刃的達到了自己的目的.當赫魯曉夫在次年被罷免,卡斯特羅仍在哈瓦那掌握領導權;當赫魯曉夫這位前任蘇聯領導人口授他的回憶錄時,卡斯特羅仍如此;直到今天,卡斯特羅也還是如此。導彈危機的解決爲卡斯特羅執掌政權提供了極其有效的生命保障,他的生命期望值比任何人估計的都要高。
C.古巴的無奈:
在整個古巴導彈危機中古巴對美國的立場要比蘇聯人強硬得多.菲德爾 卡斯特羅曾這樣表示;"我准備使用核武器嗎?是的,我將同意使用它。因爲不管怎樣,我們認爲核戰爭是當然的,我們都將消失。在國家被占領或完全被占領之前,我們准備爲捍衛我們的祖國鬥爭到低?"古巴人堅決不同意撤出導彈,但在古巴人的強烈反對下赫魯曉夫這樣做了,古巴人感覺他們被忽視、被背叛了。卡斯特羅對米高揚說,當這些導彈部署在那裏時,“我們沒有逮撲任何人,因爲人們的聯合非常牢固。”但是現在古巴人“被一種失望、混亂和痛苦的感覺吞噬了。”格瓦拉對此更加氣憤,他說:“美國人想消滅我們的身體,但赫魯曉夫的退讓卻毀滅了我們的精神。”米高揚厲聲回答到:“我們看見你們准備漂亮地死去,但我們相信這不值得漂亮地死。”
結論及現實意義
作爲國際關系史經典的案例,古巴導彈危機爲我們帶來哪些啓示和解決國際沖突的新途徑呢?
A.古巴導彈危機留給我們的啓示
1.正如現實主義者認爲的,國際關系形勢由大國所主導,小國只不過是大國間角逐中的棋子.古巴導彈危機被解決時, 俄國人事先沒有征求過卡斯特羅的意見。卡斯特羅因而宣稱他被出賣了,並表示對這個協議將不予理睬。然而他雖能拖延時日,卻不能制止危機的結束。導彈盡管設在古巴的土地上,卻是掌握在俄國人手裏,而且也沒有一個古巴人懂得如何發射導彈。
2.在國際關系中謊言有助于事件隱秘性的達成.而欺騙將導致國際社會的不信任.這個秘密行動的最大的不利就是它要求說謊。赫魯曉夫欺騙了肯尼迪關于在古巴有進攻性武器的存在,葛羅米柯曾于10月18日當面向肯尼迪總統說謊,那時總統已經知道正在發生什麽了。 “在那一行動中,它肯定使肯尼迪産生了一種個人背叛的氣憤,它也阻塞了在互信基礎上建立超級大國關系的道路。”還有,信任卻是赫魯曉夫所希望的。象一份最近發表的關于這次危機的一篇評論所說的:“他相信美蘇關系將在肯尼迪被告知了有關導彈的事後取得進展。” 但是對赫魯曉夫來說,欺騙不是什麽新鮮玩意,他曾經就彈道導彈的能力無恥地說了好幾年謊話。
3.美蘇兩國在事件中都充分考慮到國際輿論的反應.兩國都有效的開展了輿論戰,以求得到國際社會的理解與支持.但獨裁國家和民主國家在制造和控制國內輿論的能力是不同的,獨裁國家要普遍強于民主國家.無論赫魯曉夫多麽憎恨在土耳其的美國導彈,他都不必擔心他們的國內意向。他能在最大程度上控制蘇聯國內的輿論。他曾長期打擊克裏姆林宮內的潛在對手,沒有人用土耳其的導彈作爲借口去攻擊他們的領袖。肯尼迪不欣賞這樣的優點。試圖去欺騙民主總是危險的。某種程度上,獨裁者總能控制他們自己的尷尬程度:如果國家要求做到似乎什麽也沒發生,他們通常就能設法做到。而民主國家的領導人不能,但是他們可以說雖然自己被欺騙,但並沒有什麽因此而改變。雖然他們的政治對手將迅速證實結果不是這樣。俄國人對民主的無知又一次糟糕地幫助了他們。
4.根據貝塔朗非的"系統論",假設把由各個國家組成的世界視爲一個互相作用,互相制約的系統.則其中一個參項的變化,會引起其它參項發生變化.蘇聯在古巴部署導彈所引發的危機印證了這一點.另外國際關系結構取何種模式是世界各國之間的差異和力量的對比關系決定的.綜合國力中的領土,資源,經濟規模,軍事實力和科技水平等"硬實力"決定了國家實力的大小;而民族屬性,曆史觀念,地緣政治,國家戰略等"軟實力"則決定力量的發揮和使用方向.蘇聯試圖改變地緣政治,國家戰略等因素使有效的國家實力達到更充分的發揮,以求達到制衡美國的戰略優勢的目的.
5.在不安全的狀態中,一過在制訂政策是不能只強調自身利益,因爲要求得生存就得與別國在政策上偕同.這正是赫魯曉夫在古巴導彈危機前忽視和古巴導彈危機中學到的.
6.亨廷頓在"文明沖突論"中指出國家利益源于國家的認同.當面臨共同的敵人時,美國政府和人民間,各黨派和各權力集團之間達到了空前的一致和認同.與此類似的還有英阿馬島海戰期間的英國和珍珠港事件期間的美國.
B.古巴導彈危機所解決的國際沖突途徑和範試:
1.主不可怒而興師,將不可慍而致戰.古巴導彈危機的兩個主要當事國領導人在危機中采取的理智和克制態度值得國際社會各國借鑒.
他們每一方都要求保持自制,避免感情用事。 國際政治學大師摩根索說過,審慎是最大的美德。40年前肯尼迪對古巴導彈危機的處理彰顯了他的“審慎”,這也許應該爲情緒化的、意識形態驅動的布什先生提供一個有益的觀照。在高度警戒的條件下管理核武器的經曆表明這些核武器是多麽容易失去控制。古巴導彈危機時期的美國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後來說,所有三個國家在危機前後所做出的決定,都由于錯誤的信息、錯誤的判斷和錯誤的考慮而被導入歧途。盡管錯上加錯,但這一切錯誤都在核戰爭的難以挽回的災難後果面前不得不停了下來。從這種意義上說,不是肯尼迪,也不是赫魯曉夫,而是核戰爭本身遏止了核戰爭的爆發。
2.古巴導彈危機曆史時刻,出示證據避免大戰.獲得重要的證據會使當事國在危機中獲得主動.肯尼迪爲什麽對以前那些聲明反應如此慢,在他們的欺騙被揭露之前等待了幾個月,而對在古巴導彈的作出反應如此之快呢?一個明顯的理由是古巴的導彈是真的,而不是嘩衆取寵。
3.沖突中利用定量分析法使當事國占有了充分的感性材料,以求在第一時間對事件作出反應.古巴港口比過去明顯繁忙,使美國起了疑心並派出U-2偵察機才發現了在古巴的導彈.與之相對的是當事國對自己的調兵等行動也采取了掩蓋措施.10月8日,一支F-4H戰鬥機中隊進駐位于美國的佛羅裏達州南端佛羅裏達群島的京維斯克島以加強美國在那裏的軍事力量.對外美國則宣稱,這是每年在這一地區例行軍事演習的一部分。
4.肯尼迪政府應用控制論使用危機決策模式.爲各國提供了新型的解決危機的有效模式.
模式的流程如下:接受一定的變量與信號--->作出反應--->信息反饋--->修正目標.
面對具有嚴重性,時效性和突然性的事件.決策者可根據新情況,對原先作出的常規決策及時修正或補充,能較爲充分的考慮到國際關系中不確定的因素,擴大了選擇和可控制的範圍,爲外交決策提供了較大的擺動幅度.
5.古巴導彈危機被稱爲"誰是懦夫"零和博弈的經典安例.由于當時美國擁有核優勢,處于攻勢,肯尼迪總統采取強硬立場,命令對古巴實行封鎖,對蘇聯進行核訛詐,迫使赫魯曉夫作出讓步,從古巴撤回蘇聯的導彈,危機才隨之化解.
http://baike.baidu.com/view/34249.htm
古巴飛彈危機
古巴飛彈危機(英語:Cuban Missile Crisis),又稱加勒比海飛彈危機,是1962年冷戰時期在美國、蘇聯與古巴之間爆發的一場極其嚴重的政治、軍事危機。事件爆發的原因是蘇聯在古巴部署飛彈。這個事件被看作是冷戰的頂峰和轉折點。在世界史中人類從未如此近地站在一場核戰爭的邊緣。
背景
冷戰中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兩個戰勝國美國和蘇聯分別代表兩個截然不同的經濟和思想政策。兩個超級大國的策略在於不斷使用新的武器來顯示自己的優勢。
雙方的戰略考慮均不排除對對方進行核第一擊的措施。這個戰略的目的在於對對方進行如此猛烈的第一次打擊,以至於對方癱瘓,無法進行核反擊。常規武器的火力無法達到這個目的。
當時兩個超級大國所擁有的飛彈技術(洲際彈道飛彈)可以達到18,000千米外的目標,因此雙方均可以從自己的國土打擊對方國土內的目標。同時雙方的戰略轟炸機機隊(B-52同溫層堡壘轟炸機和圖波列夫Tu-95)也能夠打擊對方領土內的目標。但是這些武器的短處在於它們的預警時間太長,因此對方有足夠的時間採取反措施。
為了縮短這個預警時間,雙方必須將其核飛彈盡量布署到對方的領土附近。1959年美國在義大利和土耳其布署了中程彈道飛彈雷神飛彈和朱比特飛彈,這是後來古巴危機的真正起因。
當時蘇聯還沒有在美國領土附近布署中程飛彈的可能性。但是1959年1月古巴獨裁者福爾根契奧?巴蒂斯塔被遊擊隊擊敗出逃,蘇聯承認菲德爾?卡斯楚所組織的政府後才獲得了這個機會。
卡斯楚一開始組織的革命政府中包括多個反對巴蒂斯塔的組織,共產黨是其中之一。巴蒂斯塔受美國支持。卡斯楚的新政府一開始打算保持與美國的關係,但是美國不肯與卡斯楚交往。卡斯楚向美國貸款,但是德懷特?艾森豪政府拒絕其要求,並且支持古巴內部的恐怖、破壞和謀殺組織試圖推翻卡斯楚政府。因此卡斯楚只能向不依靠美國的勢力求助。
蘇聯對這個發展非常關注。1959年5月蘇聯與古巴新政府建交。古巴獲得了一個強大的經濟同盟並希望成為拉丁美洲獨立國家的榜樣。美國則將這個發展看作是不可容忍的、共產主義向南美洲和中美洲發展的企圖。
1960年10月19日美國政府下法令禁止向古巴出口石油,禁止從古巴進口任何貨物。赫魯雪夫的政治局立刻對這個封港令做出反應,答應向古巴提供經濟和軍事支持。一般認為1961年4月17日爆發的豬灣事件是美國對蘇聯答應幫助古巴的反應。這次行動美國失敗,但對於古巴來說它說明約翰?甘迺迪為總統的美國決意使用武力推翻古巴政府。
對於蘇聯和古巴來說兩國之間的聯盟對雙方有利。蘇聯可以通過古巴來補償它的地理劣勢,古巴則視蘇聯為自己最重要的商業夥伴和保護人,蘇聯是卡斯楚政府獲得生機的保障。
前奏
從1959年開始美國分別在義大利和土耳其布署了30和15枚對準蘇聯的核飛彈。
1960年10月26日和27日美國首次從德克薩斯州的勞夫林空軍基地起飛U-2偵察機飛越古巴。1961年9月5日美國偵察機首次拍攝到SA-2地對空飛彈以及米格-21戰鬥機。
1962年4月美國在土耳其布署的雷神和朱比特核飛彈進入運行,由於這些飛彈位於不受保護的地方,很容易被攻擊,因此它們明顯只是用來進行第一打擊使用的。
與此同時美國此時已經擁有可以從水下發射的北極星飛彈,這些核潛艇不易被發現和消滅,而蘇聯當時還沒有相應的對抗措施。
1962年5月蘇聯開始秘密在古巴布署可以裝置核彈頭的SS-4中程彈道導彈,並布署四萬蘇聯紅軍士兵來保護古巴,抵禦美國的入侵。這樣一來蘇聯還可以補足美國在義大利和土耳其布署中程飛彈所造成的戰略劣勢。
1962年8月5日和29日中央情報局通過U-2偵察機以及間諜報告首次在比那爾德裏奧省首次發現了飛彈發射裝置。
1962年9月8日蘇聯貨船「鄂木斯克號」攜帶SS-4中程飛彈赴哈瓦那,但是沒有將這批貨運到地方卸貨。
危機時間表
10月17日拍攝的飛彈發射場真正的危機從1962年10月中開始。
10月14日周日:甘迺迪總統再次下令進行空中偵察。兩架從德克薩斯州勞夫林空軍基地起飛的U-2偵察機飛越古巴的飛彈發射場拍照。
10月15日周一:偵察機拍攝的照片明確地顯示了飛彈的存在。這些飛彈是布署在古巴東北部聖克裏斯托佛附近的SS-4飛彈,它們可以打擊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
10月16日周二:國家安全顧問麥克喬治?邦迪向甘迺迪彙報偵查結果,甘迺迪召集他的執行委員會來討論各種反應方式。其中包括容忍蘇聯布署飛彈、試圖採取外交解決以及軍事手段如封港、空襲和入侵。所有這些討論均是絕密(公眾和蘇聯不知道)。甘迺迪下令繼續使用U-2偵察。
10月17日周三:美國派出六架U-2偵察機拍攝飛彈發射場,證明當地布署了至少16顆、最多32顆飛彈(SS-4和SS-5)。這些飛彈的最大射程為4500千米,它們可以攻擊所有美國重要的工業城市,包括華盛頓。預警時間只有五分鐘。此外蘇聯還布署了伊留申Il-28轟炸機。
10月18日周四:蘇聯外長安德烈?葛羅米柯赴白宮與甘迺迪會晤。這次會晤是一次計劃已久的會晤。出於策略性考慮甘迺迪在會晤中沒有提到古巴問題,雙方多次討論蘇聯已經多次提出的使得柏林非軍事化的問題。這樣一來美國更加相信蘇聯是打算通過他們在古巴的發展來改善在柏林問題討論過程中的地位。這個假設也是其它西方盟國的意見,後來證明這個假設是錯誤的。在華盛頓不斷有蘇聯大量向古巴出口武器的消息流傳。美國軍隊開始感到不安。美國將軍認為封港太軟弱,他們認為必須立刻進行空襲,然後入侵。尤其空軍將軍寇第斯?艾莫森?李梅(*en:Curtis LeMay)要求進攻:「紅狗在挖美國的後院,我們必須懲罰他們。」羅伯特?甘迺迪命令他的司法副部長尼古拉斯?卡贊巴赫審查封港的法律基礎。
10月19日周五:卡贊巴赫向執行委員會彙報封港的法律基礎。執行委員會被分為數個組,分別研究對付古巴飛彈的各種方案。
10月20日周六:雖然甘迺迪的高級顧問要求入侵,執行委員會還是決定進行封港。
10月21日周日:甘迺迪決定封港並召集大報紙的主編來避免報紙過早報導。
10月22日周一:美國軍隊進入警備狀態(三級防禦狀態),為了準備入侵,更多的美軍被移駐到佛羅裏達州,約200艘艦船圍繞古巴。英國、法國、西德和加拿大的政府代表獲得通知,這些國家向甘迺迪表示他們的支持。甘迺迪發表電視演講,宣布從10月24日開始對古巴進行封鎖。此外他要求赫魯雪夫將蘇聯飛彈撤出古巴,並威脅假如美國被攻擊的話將進行強大回擊。克裏姆林宮擔心會出大事,可能美國會入侵古巴。
10月23日周二:赫魯雪夫宣布不接受封鎖,但是保證布署的飛彈完全是防禦性的。美洲國家組織開會投票同意封鎖古巴。
10月24日周三:美國對古巴的封鎖開始。美國艦隻和蘇聯艦隻首次發生衝突。為了防止衝突升級,美國艦隻沒有總統的直接命令不許開火。蘇聯艦隻進入封鎖圈(離古巴海岸500海裏),但是美國縮小其封鎖圈後所有蘇聯艦隻掉頭離開了封鎖圈。蘇聯政府繼續表示不做任何讓步。
10月25日周四: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會議上美國大使與蘇聯大使針鋒相對,美國首次展示蘇聯飛彈發射場的照片證明。
10月26日周五:蘇聯不顧封鎖,在古巴繼續布署飛彈。執行委員會討論軍事步驟。強硬派要求空襲,假如必要的話入侵。赫魯雪夫寫信給甘迺迪,表示假如美國保證不入侵古巴的話蘇聯可以撤離飛彈。甘迺迪回復保證不入侵古巴。當時蘇聯在古巴附近有四艘核潛艇,美國海軍很快就確定了所有這四艘潛艇的位置,但是美國人不知道這些潛艇上帶核飛彈。由於這些潛艇潛水很深,它們無法與莫斯科通訊。
1962年11月1日的照片10月27日周六:早晨時分,美國進行了一次運載火箭試驗,這次試驗沒有通知執行委員會。美國海軍對一艘蘇聯核潛艇投深水炸彈。核潛艇上的艦長以為戰爭已經爆發,決定發射艦上的核飛彈,由於三副執意不同意(按照當時蘇聯核潛艇的規章必須三位最高軍官一致同意才能發射飛彈),最後潛艇上浮來請示莫斯科的命令。一架美國U-2偵察機在古巴上空被一枚SA-2反空飛彈擊中墜毀。幾乎所有人都預料美國會在數小時內進行報復,第三次世界大戰似乎不可避免。甘迺迪決定不報復並表示同意繼續談判。他向赫魯雪夫密電錶示同意赫魯雪夫的第二封、比較官方的信中建議的撤回布署在土耳其的飛彈。不過甘迺迪並沒有通知大多數執行委員會的成員說他答應撤回在土耳其的飛彈。與此同時羅伯特?甘迺迪秘密與蘇聯駐美國的大使談判。
10月28日周日:秘密外交談判終於成功。赫魯雪夫宣布同意撤回古巴的飛彈。美國同意不入侵古巴,並秘密撤回土耳其的飛彈。赫魯雪夫在莫斯科電臺中宣布撤回古巴飛彈。危機結束。今天一般認為教宗若望二十三世在這件事件的和平解決中起了一定的作用。甘迺迪本人是天主教徒,若望二十三世與赫魯雪夫之間一直有書信往來。
後果
最後雙方達成以下協議:蘇聯撤回部署在古巴的飛彈,美國宣布不再對古巴進行任何入侵行動,美國撤回布署在土耳其和義大利的飛彈。
1962年11月飛彈運走為了不使得美國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盟國感到難堪、另外也出於宣傳目的,美國從土耳其撤軍比蘇聯晚一些,而且是秘密撤軍。這樣美國從表面上來看是這場危機的勝利者。不顧慮這個對外的心理效果的話蘇聯在這場危機中獲得了一個戰術勝利。通過在古巴布署和撤出飛彈蘇聯達到了美國從蘇聯的鄰國撤出飛彈的目的。
古巴危機尤其強調了冷戰中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爆發核戰爭的危險。古巴危機後兩國均開始考慮如何避免類似的危機。在華盛頓和莫斯科之間建立了熱線,這樣可以在緊急情況下立刻進行雙邊首腦談判來避免危機升級。以色列與埃及、約旦和敘利亞之間爆發的第三次中東戰爭爆發後不久,1967年6月5日熱線第一次被使用。後來在冷戰中熱線還被數次使用。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F%A4%E5%B7%B4%E5%AF%BC%E5%BC%B9%E5%8D%B1%E6%9C%BA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