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7-06 10:46:10| 人氣5,839| 回應6 | 上一篇 | 下一篇

《孤獨里橋之役》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本想以《孤獨里橋之役》代表韓戰電影,上網一找,不料有堆韓戰電影作品,尤其南韓的:《魚》《太極旗飄揚》《共同警戒區》《實尾島風雲》 《海岸線》.......

「孤獨里」譯的妙,音意兼具:「本片中再現了美軍對參加朝鮮戰爭的意義感到迷茫」。

《獨孤里橋之役》(The Bridges at Toko-Ri,1955年)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sj61D389x_0aPhbdSeeEaiKtymLkS5eB

導演:馬克羅布森(Mark Robson);
編劇:瓦倫丁戴維斯(Valentine Davies)
演員:威廉霍爾登 (William Holden)、格雷斯凱利(Grace Kelly)  
【劇情簡介】1952年12月朝鮮戰爭期間,美國海軍77特戰隊飛行員布魯貝克中尉的飛行中隊受命執行炸毀獨孤裏橋的艱巨任務。獨孤裏橋位于北朝鮮,是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的重要交通樞紐,地勢險要,防守嚴密。布魯貝克中尉和戰友沖破滿山遍野高射炮陣地的火力網,炸毀了獨孤裏橋,但是他的戰機受傷,被迫迫降。北朝鮮士兵蜂擁而來前來追捕。他和戰友拒絕投降,展開槍戰,最後戰死疆場。 
【評論】本片1956年獲第28屆奧斯卡最佳效果獎。本片前半部分的故事大都發生在美軍在日本基地,節奏松散,但是從中可以看出戰後日本對美軍的卑謙和依賴。後半部分戰鬥場面精采,演員表演出色,尤其是戰鬥機特技表演,12架戰鬥機連續輪番俯沖轟炸地面目標,表現出了戰爭的殘酷。尤其應當指出的是,本片中再現了美軍對參加朝鮮戰爭的意義感到迷茫。影片人物兩次悲歎他們的戰爭是“在錯誤的地方打的一場錯誤的戰爭”:第一次是航空母艦司令回憶他兩個兒子在二戰中對日作戰中犧牲,哀歎朝鮮戰爭不值得犧牲這麽多人命;第二次是主人公布魯貝克中尉在與北朝鮮士兵槍戰中,預感到自己必死無疑而發出的哀歎。

韓戰影視作品

中國大陸

中國大陸從1956年的《上甘嶺》開始,幾乎從未間斷推出各種關於「抗美援朝」的影視作品,其中電影有30部左右。
《上甘嶺》:長春電影製片廠1956年出品。
《英雄兒女》:抗美援朝電影中的經典之作。
《鐵道衛士》:丹東的公安(警察)機關阻止從臺灣來的美國中央情報局特務對進出北韓的鐵路的破壞。
《奇襲白虎團》:文化大革命中的樣板戲之一,山東京劇院演出。
《長空雄鷹》:長春電影製片廠1976年拍攝。根據志願軍空軍英雄王海、張積慧的故事改編。
《心靈深處》:1982年拍攝。主演: 劉曉慶飾歐陽蘭。
《戰地之星》:1983年拍攝。導演: 魏龍。主演: 蓋克飾女大學生白露用英語對美軍廣播。
《雲水謠》,2006年
《決戰朝鮮》:電子遊戲
《較量》、《奇襲》、《激戰無名川》、《打擊侵略者》、《三八線上》、《烽火列車》 、《碧海紅波》、《前方來信》、《慧眼丹心》、《斬斷魔爪》、《為了和平》、《心弦》、《北緯三八度線》、《毛澤東和他的兒子》、《鐵血大動脈》、《神龍車隊》、《三八線上的女兵》等等。
電視劇有:《歐陽蘭》、《中國戰俘》、《硝煙散後》、《壯志淩雲》、《抗美援朝》等。
另外有抗美援朝歌曲:《中國人民志願軍軍歌》,麻扶搖填詞,周巍峙作曲。

南韓

《太極旗飄揚》:由張東健、元斌、李恩宙主演。故事講述飾演兩兄弟的張東健及元彬因為各種原因,而成為了南、北雙方的軍人。作為兄長的張東健更在北方的軍隊成為了高級軍官。然而,他所造的一切,其實只是想要保護他的家人,特別是他的弟弟。這電影充份表現戰爭使雙方人性和理智的泯滅,以及當權者為了自身的私利,不單使一個個家庭破碎,還陪上了眾人的生命。
《歡迎來到東莫村》:主演:申河均、鄭在泳,戰爭喜劇,講述南北雙方及美軍在這個位於兩軍邊界的小鎮上共處的故事。
《JSA安全地帶》
《藍天特攻隊》敘述大韓民國 F-86 飛行員與其飛行教官女兒的烽火戀情故事,主題曲在臺灣地區相當有名。(又疑本片即是申相玉導演的《紅巾特攻隊》誤譯)

北韓

《賣花姑娘》
《南江村的婦女》
《一個護士的故事》
《火車司機的兒子》
《金姬和銀姬的命運》:一對失散的姐妹,姐姐在北韓成了舞蹈家,妹妹在南韓成了被欺淩的酒吧歌女。
《無名英雄》:二十集電影,1978年到1981年。一位英國籍的北韓人在南韓做間諜,遇到了打入美軍的前女友。
《戰友》:1956年拍攝。中朝一起戰鬥的故事。
《路》
《沸流江的新傳說》:羅盛教的故事。
《火紅的山脊》:黃繼光的故事,穿插邱少雲的形象。1988年拍攝。

美國

《陸軍野戰醫院》(M*A*S*H)
《鋼盔》(Steel Helmet,1951年)
《決不撤退!》(Retreat, Hell!,1952年)
《戰地天使》(Battle Circus,1953年)
《獨孤裡橋之役》(The Bridge at Toko-Ri)
《豬排山》(Pork Chop Hill)
《滿洲候選人》(The Manchurian Candidate,1962年)
《仁川》(Inchon, 1981年)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F%93%E6%88%B0

尋找幾部美國反映韓戰的電影,

一、《鋼盔》(Steel Helmet,1951年,臺譯《南韓血戰記》) 

【導演】塞繆爾?富勒(Samuel Fuller)
【演員】羅伯特?赫頓 (Robert Hutton)、斯蒂夫?布羅狄 (Steve Brodie)。 
【劇情簡介】紮克中士所在的美軍一個排都被朝鮮人民軍槍決了,唯有他一個人僥幸活了下來。他在逃出敵占區的途中,一個10歲的韓國男孩子救了他。在小男孩子的幫助下,紮克中士聯系上了美軍一個被打散的步兵班。這個班裏還剩下一個黑人衛生兵、一個反戰者、一個參加了二戰的日裔美國老兵、一個啞巴、一個新兵。然而,他們在中士的指揮下,躲在一個破廟裏,在炮兵的支援下,給予北朝鮮軍事據點以沈重打擊,最後勝利歸隊。 
【評論】這部影片是公開發行的第一部有關朝鮮戰爭的好萊塢大片。雖然預算有限,但該影片真實再現了朝鮮戰場的殘酷顯示。與其說該片是表現朝鮮戰爭,倒不如說是表現了美軍內部的各種種族背景的人在戰爭中如何處理相互關系。因此,該片曾經被批評爲“批判美軍”。 

二、《決不撤退!》(Retreat, Hell!,1952年) 

【導演】約瑟夫?劉易斯(Joseph H. Lewis)
【演員】弗蘭克?拉夫卓伊 (Frank Lovejoy)、理查德?卡爾森(Richard Carlson)、安妮塔?路易斯(Anita Louise)。 
【劇情簡介】1950年11月,美軍沖過三八線追擊潰敗北朝鮮軍隊的美軍海軍陸戰隊第一師和第七步兵師,在中朝邊境進攻長津水庫地區時,遭到中國人民志願軍優勢兵力的猛烈反擊,陷入中朝軍隊的重圍之中。美軍總部下令全面撤退。美軍海軍陸戰隊史密斯將軍卻公然違抗總部命令,下令部下反擊中朝部隊。海軍陸戰隊斯提夫上尉率領一個營擔任掩護任務,經過浴血激戰,終于和主力部隊一起沖出對方的包圍圈。     
【評論】影評界認爲這部影片是正面描寫朝鮮戰爭雙方的少有影片之一。它一方面以正面手法再現了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初期排山倒海的反擊規模,同時也歌頌了美軍海軍陸戰隊頑強作戰的鬥志。影片中一個美軍下士,剛滿17歲,但是在一次夜戰中身負三處槍傷的情況下堅守陣地,保證了主峰的安全。該片的另外一個獨特之處是大量使用戰場實地拍攝的記錄片片段。當炮彈在鏡頭裏爆炸時,攝影機劇烈抖動,使觀衆有如臨其境之感。   

三、《戰地天使》(Battle Circus,1953年)      

【導演】理查德?布魯克斯(Richard Brooks)
【演員】亨弗萊?鮑嘉(Humphrey Bogart)、茱恩?艾利森(June Allyson)。
【劇情簡介】朝鮮戰爭期間,一家美軍陸軍醫院負責醫治盟軍受傷官兵。憤世嫉俗的軍醫威布少校是主治醫生,他與忠于職守的護士邁克卡拉中尉相愛,但是又相互討厭。他們在救死扶傷的醫務工作中理解戰爭的意義,並增加相互的了解。 
【評論】這部影片比後來更加有名的《陸軍醫院》早20年,但是批評家認爲它過分渲染了愛情,使它與朝鮮戰場的殘酷背景格格不入。它對朝鮮平民表示了同情的關注,也揭示了北朝鮮士兵的悲壯命運。例如,影片中,一位北朝鮮傷兵被擡到醫院時,突然從懷中掏出一枚手榴彈,說寧願炸死也不要被美軍醫生治傷。 

四、《戰艦英雄》(Men of the Fighting Lady,1954年) 

【導演】安德?魯馬頓(Andrew Marton)
【演員】範?約翰遜(Van Johnson)、弗蘭克?拉夫卓伊 (Frank Lovejoy)。 
【劇情簡介】朝鮮戰爭期間,美國海軍航空兵從停泊在日本海的一艘美國航空母艦上支援美軍地面戰場。海軍航空兵從航空母艦上起飛,到北朝鮮上空執行轟炸地面目標或者與蘇制米格飛機空戰。美軍飛行員都希望早些完成任務,早些吃上一頓熱飯、回到溫暖的被窩進入夢鄉。然而,戰爭是殘酷的。進攻地面目標時,要求飛機低飛,這樣就易受地面防空火力的打擊。 
【評論】本片通過航空母艦的軍醫向朋友敘述戰事的方式,想給于觀衆一種客觀的角度。許多經曆了二戰的老飛行員總是在自問爲什麽要來朝鮮打仗。影片詳細重現了航空母艦上飛機起飛降落的過程,以及戰鬥機從空中攻擊地面目標的的情形。 
     
五、《獨孤裏橋之役》(The Bridges at Toko-Ri,1955年)     

【導演】馬克?羅布森(Mark Robson);
編劇:瓦倫丁 ?戴維斯(Valentine Davies)
【演員】威廉?霍爾登 (William Holden)、格雷斯?凱利(Grace Kelly) 。 
【劇情簡介】1952年12月朝鮮戰爭期間,美國海軍77特戰隊飛行員布魯貝克中尉的飛行中隊受命執行炸毀獨孤裏橋的艱巨任務。獨孤裏橋位于北朝鮮,是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的重要交通樞紐,地勢險要,防守嚴密。布魯貝克中尉和戰友沖破滿山遍野高射炮陣地的火力網,炸毀了獨孤裏橋,但是他的戰機受傷,被迫迫降。北朝鮮士兵蜂擁而來前來追捕。他和戰友拒絕投降,展開槍戰,最後戰死疆場。 
【評論】本片1956年獲第28屆奧斯卡最佳效果獎。本片前半部分的故事大都發生在美軍在日本基地,節奏松散,但是從中可以看出戰後日本對美軍的卑謙和依賴。後半部分戰鬥場面精采,演員表演出色,尤其是戰鬥機特技表演,12架戰鬥機連續輪番俯沖轟炸地面目標,表現出了戰爭的殘酷。尤其應當指出的是,本片中再現了美軍對參加朝鮮戰爭的意義感到迷茫。影片人物兩次悲歎他們的戰爭是“在錯誤的地方打的一場錯誤的戰爭”:第一次是航空母艦司令回憶他兩個兒子在二戰中對日作戰中犧牲,哀歎朝鮮戰爭不值得犧牲這麽多人命;第二次是主人公布魯貝克中尉在與北朝鮮士兵槍戰中,預感到自己必死無疑而發出的哀歎。 

六、《安娜波裏斯傳奇》(An Annapolis Story,1956年。) 

【導演】唐?西格爾(Don Siegel)
【演員】約翰?戴瑞克(John Derek)、戴安娜?林(Diana Lynn )。 
【劇情簡介】美國海軍學院學員托尼和吉姆是弟兄倆。他們爲一個共同愛慕的姑娘派吉而鬧翻了。朝鮮戰爭爆發後,他們兩人畢業,一起被分配到一個飛行中隊,在朝鮮戰場上並肩作戰。一次空戰中,當他們的戰機中彈著火時,弟兄兩人卻互相讓對方跳傘,讓對方享受生命和愛情。     
【評論】這部影片不過是以朝鮮戰場爲背景的普通三角戀愛故事,沒有什麽新意。   

七、《沙場壯士赤子心》 (Battle Hymn,1956;港譯《軍人本色》)  

【導演】道格拉斯?塞克(Douglas Sirk)
【演員】洛克?赫德遜(Rock Hudson)、安娜?卡士非(Anna Kashfi)。 
【劇情簡介】美國空軍赫斯上校原來是俄亥俄州的牧師。二戰中他參加美國空軍。在一次轟炸納粹德國的任務中,他不慎炸了一個孤兒院,37名德國孤兒喪生。戰後,他內心內疚,不能回去繼續傳教,于是就重新參加美國空軍,來到朝鮮戰場給韓國空軍訓練首批戰鬥機駕駛員。在他的訓練下,韓國空軍順利完成了一系列戰鬥任務。空軍基地附近有一個韓國婦女在照管十幾個朝鮮戰爭孤兒。在戰火中,赫斯上校盡量保護和照顧這些孤兒。後來,他在籌款建立了一個孤兒院,讓朝鮮戰爭孤兒有家可歸,這使得他的良心得到平靜。 
【評論】這部影片根據真人真事改編。雖然有評論認爲它有宣傳美軍人道的政治目的,但是情節感人,反映了戰爭殘酷和軍人良心的沖突,以及對上帝的信仰。影片中主人公的這一段自白被認爲是經典的反省:“也許,我通過戰爭的痛苦,最終作出了我以前一直未能作出的善行。我在超越自我中,找到了自我。”      

八、《戰爭中的人們》(Men in War,1957年。本蟀譯名)  

【導演】安東尼?曼(Anthony Mann)
【演員】羅波特?萊恩(Robert Ryan)、阿爾多?雷(Aldo Ray)。  
【劇情簡介】1950年9月6日。班森中尉率領的排在一次戰鬥中和主力部隊失去聯系。他們在撤出敵占區途中,遇到另外一個排的蒙塔拿上士。他們必須把幸存者轉移到師部所在地465高地。在轉移途中,班森中尉和蒙塔拿上士意見不一致,經常爭鬥。在經過多次驚心動魄的遭遇戰後,他們終于重出重圍,與主力部隊會合。     
【評論】該片與《鋼盔》一起被譽爲50年代裏描寫朝鮮戰爭的最爲寫實的影片。它的獨特之處就是細致描寫了戰爭中軍人的心理活動。影片通過激烈的戰鬥場面和人物沖突,描繪了絕望中軍人的各種心態:善良、勇敢、自私、絕望、希望、寬慰。   

九、《戰地情焰》(Battle Flame,1959)   

【導演】?斯布林斯特恩(R.G.Springsteen)。 
【演員】羅伯特?布萊克(Robert Blake)、斯格特?布雷狄(Scott Brady)、伊萊恩?愛德華茲(Elaine Edwards)。 
【劇情簡介】朝鮮戰場上,美國海軍陸戰隊戴維斯中尉在養傷期間受到護士瑪麗的精心照顧,他們相互産生了好感。後來瑪麗所在的醫院被北朝鮮軍隊占領,瑪麗和戰友被捕,關押在清永戰俘營。戴維斯中尉率領一個排,經過激烈戰鬥,救出了心愛的護士。 
【評論】該片落入英雄救美女的俗套。劇情進展緩慢,對話冗長,沒有獨特之處。 

十、《豬排山》(Pork Chop Hill,1959年) 

【導演】劉義斯?邁爾斯通(Lewis Milestone)。 
【演員】主要演員:格利高利?派克 (Gregory Peck)、 裏普?托恩(Rip Torn) 
【劇情簡介】朝鮮戰爭後期的1953年7月,當戰爭各方在進行和平停戰談判時,美軍爲了在談判桌上增加籌碼,命令克萊門斯中尉率領美軍一個連進攻沒有軍事價值的255高地。他們知道板門店停戰談判可能隨時會達成和平協議,所以一些士兵不太願意做無謂犧牲。然而,克萊門斯中尉認爲這是他們的愛國職責,在他的指揮下,美軍在豬排山陣地上與中朝軍隊進行爭奪戰,甚至進行殘酷的肉搏戰。等到增援部隊到達時,135人的連隊打的就剩下25個人。 
【評論】一般認爲,本片描述的戰役就是中國影片《上甘嶺》所再現的上甘嶺戰役。也有說美軍口中稱的“豬排山”,志願軍稱之爲石峴洞北山。影片真實撼人,紀實程度不啻于記錄片。據說擔任影片軍事顧問的就是當年率兵進攻的的美軍連長。影片還再現了中國軍隊通過陣地廣播的攻心戰。本片通過一個黑人士兵的口,再次對美國參加朝鮮戰爭“爲自由而戰“提出了質疑。導演就是想通過影片中殘酷的戰鬥場面,讓觀衆知道爲政治權利鬥爭而死去的生命是多麽地不值得。

十一、《滿洲候選人》(The Manchurian Candidate,1962年,港譯《恐怖分子》)
  
  【導演】約翰?弗蘭肯海默(John Frankenheimer)。
【演員】弗蘭克?西納特拉 (Frank Sinatra)、勞倫斯?哈維 (Laurence Harvey)、珍妮特?利 (Janet Leigh)。
【劇情簡介】美軍上尉馬科、肖上士和他的排在朝鮮戰爭期間一次巡邏中被俘虜,關押在滿州的戰俘營,受到蘇聯人和中國人的共産主義洗腦教育。戰爭結束之後馬科上尉回到美國,升任美軍情報部少校。他常常晚上做噩夢,擺脫不了戰爭的痛苦回憶。他的戰友肖上士回國時被當作戰鬥英雄,榮獲國會勳章。馬科慢慢理解噩夢的含義,開始懷疑肖中士的背景。經過調查,原來肖中士相信了共産主義洗腦,已變成蘇聯派到美國進行政治暗殺的殺手。   
  【評論】這是一部經典政治驚險片。影片將麥卡錫式冷戰思維、政治諷刺、間諜懸疑與黑色電影手法結合在一起。影片用誇張的手法,回憶美軍戰俘在戰俘營受到的蘇聯巴甫洛夫式政治洗腦教育。影片拍完之際,剛好遇上肯尼迪總統被刺身亡。爲了避免政治麻煩,這部影片推遲了20多年之後才公開發行。 
  
  十二、《陸軍醫院》(M*A*S*H, 1970年,港譯《風流醫生俏護士》)
  
  【導演】羅伯特?奧爾特曼 (Robert Altman)
【演員】唐納德?薩瑟蘭 (Donald Sutherland)、埃利奧特?古爾德 (Elliott Gould)、薩莉?凱勒曼 (Sally Kellerman)。
【劇情簡介】朝鮮戰爭期間,美國軍醫皮艾斯上尉和麥肯泰爾上尉在前線的陸軍流動外科醫院忙于救死扶傷,成天和鮮血與死亡打交道。爲了保持精神免于崩潰,他們工作之余盡量過著與戰爭遙遠的荒謬無聊生活,不是和女護士打情罵俏,就是玩世不恭地惡作劇。他們爲了打賭來看看女護士是不是天生的金發,居然在她洗澡時把帳篷拉倒。
     【評論】本片1971年獲第43屆奧斯卡最佳編劇獎。 它只之所以有名,是因爲它“借古諷今”,以50年代的朝鮮戰爭諷刺60年代的越南戰爭。所以,它本身沒有多少情節,關心朝鮮戰爭的影迷往往要失望。本片還對美國以前戰爭片中的愛國主義和宗教虔誠進行了諷刺。
  
  十三、《麥克阿瑟傳》(MacArthur,1977年) 
  
  【導演】約瑟夫?薩金特(Joseph Sargent)
【演員】格利高利?派克 (Gregory Peck)
【劇情簡介】美國當代曆史上最有爭議的傳奇將軍麥克阿瑟1942年至1951年的十年軍旅生涯。1942年,他從菲律賓撤退,不久就率兵從日本手中收複失地。受羅斯福總統任命,他擔任太平洋戰區總司令,指揮美軍于1945年征服日本,後來負責日本戰後重建。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他作爲聯合國軍總司令指揮前期戰役。9月指揮美軍在仁川登陸,隨後越過三八線占領平壤,並向鴨綠江推進。他不同意美國政府把朝鮮戰爭嚴格限制在朝鮮半島的政策,堅持把戰爭擴大到中國本土,從而與美國政府發生嚴重沖突。1951年4月,美國總統杜魯門以不服從命令的理由將麥克阿瑟將軍撤職。
     【評論】麥克阿瑟將軍一生做了兩件大事:占領日本和指揮朝鮮戰爭前期戰役。所以,本片應當是半部關于朝鮮戰爭的影片。在上周剛剛逝世的格利高利?派克的精彩表演下,充分顯示了麥克阿瑟將軍的悲劇命運。他是個有才氣的軍人,但不是個有政治頭腦的軍人。影片裏有這樣一個鏡頭:美國政府嚴禁他越過中朝邊境轟炸中國境內目標,于是他下令炸毀鴨綠江大橋朝鮮境內那一部分。他不無譏諷地感歎道:“在我幾十年的軍旅生涯中,我第一次命令只能把一座大橋炸一半,而且是必須從大橋中間的分界線開始炸毀一半!”
http://pop.pcpop.com/zpt/default.html?MainUrl=http://pop.pcpop.com/t051206/1922443.html&referrer=http://www.google.com/search?hl=zh-TW&lr=&rls=com.microsoft:*:IE-SearchBox&rlz=1I7ADBF&q=%E9%9F%93%E6%88%B0%E9%9B%BB%E5%BD%B1&start=10&sa=N

回眸中國及北韓50年韓戰電影
 
 50年間,北韓也拍攝了多部表現兩國共同戰鬥的故事片,像1958年拍攝的《戰友》,1988年拍攝的《路》等,都表現了“中朝兩國人民的友誼和志願軍戰士的國際主義精神”。
二八藝術電影制片廠拍攝的寬銀幕彩色故事片《沸流江的新傳說》值得一提。它以羅盛教爲主人公,羅盛教由金承悟扮演,長影陳汝斌配音,全部主創人員均爲北韓電影工作者。
1988年拍攝的寬銀幕彩色故事片《火紅的山脊》,是黃繼光的傳記片,黃繼光由金明奎扮演,長影張雷配音,吳少雲由宋齊國扮演。影片選取了黃繼光生命中最後幾天來表現他的犧牲精神,片中還出現了另一超人邱少雲的英雄形象(但叫的是吳少雲,他和黃繼光去搶水,戰友們不斷陣亡,敵方把草叢變成火海,潛伏的吳少雲被淹沒在烈火中。很顯然,吳少雲是以邱少雲爲原型創作的)。
這兩部北韓拍攝的志願軍超人傳記片戰爭場面氣勢恢宏,人物性格鮮明,上映時,曾得到中國電影觀衆的普遍認可 
http://tieba.baidu.com/f?kz=392533244

北緯三八度線上的炮聲已遠去,三千裏江山的戰火硝煙已散盡。回眸塵封的曆史,關于這場戰爭的的電影已拍了整整半個世紀。其間在中國,大致經曆了3個階段:

一.全部取材于真實生活原型進行創作,謳歌“革命英雄主義”和大無畏的犧牲精神,代表作《上甘嶺》、《奇襲》、《打擊侵略者》、《英雄兒女》等。
在這場戰爭剛剛結束時,中國的電影工作者便開始拍攝故事片,長影廠編導林杉、沙蒙等人三次赴朝慰問,于1956年拍攝完成電影《上甘嶺》。《上甘嶺》是中國第一部反映韓戰的電影,他們曆時2年采訪了幾十位參加過上甘嶺戰役的官兵,記錄下20萬字的筆記,把志願軍在上甘嶺驚天動地的艱苦經曆呈現在銀幕上,以藝術家高度概括才能,通過一個連隊在主峰的戰鬥——八連從接收陣地、最初進行陣禦戰、轉入坑道和最後反攻,以23天的戰鬥表現了驚心動魄的上甘嶺之役。影片中高寶成飾演的連長張忠發,哈爾濱人劉玉茹飾演的衛生員王蘭給觀衆留下深刻的印象。“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的歌聲一度風靡。
長影1964年拍攝的《英雄兒女》是一曲震撼人心的革命英雄主義頌歌,影片是毛烽、武兆堤根據巴金的小說《團圓》改編的。影片有兩條線索——一是志願軍士兵王成由重傷、重返前線,要求參戰直至壯烈戰死的表現戰爭的動作線;另一條是王文清、王芳、王富標從失散到團聚的線索,著重在表現父女、兄弟之間的感情。王成在影片中僅占影片的1/5篇幅,但編導精心刻畫,特別是王成在二號陣地上英勇殺敵的場面,可謂大氣磅礴,驚天地、泣鬼神;王成“爲了勝利、向我開炮”的呼喊,配以獨特的跳出戰壕、拉燃爆破筒的充滿力度和陰剛之美的造型,如一尊雕塑般矗立在觀衆的記憶中。
這一時期拍攝的電影還有八一廠1958年拍攝的《長空比翼》、1960年拍攝的《三八線上》、1962年拍攝的《英雄坦克手》、長影1960年拍攝的《烽火列車》等,從不同角度表現了戰爭中的志願軍超人。其中,電影工作者特別注重影片的樣式和風格,長影1959年拍攝的《鐵道衛士》是部反特片,描寫有關保證抗美援朝物資輸送的隱蔽鬥爭,同一題材還有上影廠1954年拍攝的反特片《斬斷魔爪》;八一廠1962年拍攝的《奇襲》是部驚險片,取材于張魁印飛兵奇襲武陵橋的事迹,張勇手飾演的偵察連長方勇氣宇軒昂、英氣逼人;1965年拍攝的《打擊侵略者》當年是家喻戶曉,張良飾演的丁大勇一角和小豆豆吃辣椒治打磕睡的情節至今令人難忘。天馬廠1958年拍攝的《前方來信》是根據李准小說改編的,表現志願軍烈士家屬的生活;珠影廠1960年拍攝的《慧眼丹心》是反映後方支援抗美援朝前線的經曆;由于技術原因,以上電影均爲黑白故事片,再加之主創人員均是戰場上走來的,影片的時代感強,場面真實,膠片中充滿了戰場的硝煙。

二.在戰爭題材中挖掘人性,探索詩意和悲情,以浪漫主義的風格反思戰爭給人類帶來的災難,代表作《心靈深處》。

長影1982年拍攝的電影《心靈深處》,是本題材電影的另一種嘗試。這部由劉曉慶和陳國軍主演的電影,以一個嶄新的視角審視戰爭,女軍醫歐陽蘭受戰友臨終之托,照顧烈士留下的兩個孤兒,她舍棄了愛情,承擔起撫養孩子的責任。劉曉慶塑造的歐陽蘭平易親切,折射著母性的愛的力量,顯示出她卓越的表演才情。
上影廠1981年拍攝的《心弦》是一部音樂故事片,通過一個志願軍文工團員和朝鮮老媽媽的一段經曆,弘揚了“國際主義”精神;八一廠1983年拍攝的《戰地之星》是描寫志願軍英語對敵廣播的戰鬥生活,蓋克飾演的女大學生白露的軍人形象讓觀衆耳目一新;長影廠1976年拍攝的《長空雄鷹》,取材于王海、張積慧擊落美王牌飛行員戴維斯的傳奇經曆,宮喜斌、劉衍利參加了拍攝;西影廠1975年拍攝的《碧海紅波》是表現志願軍雷達兵同美軍的鬥爭;八一廠1975年拍攝的《激戰無名川》,表現了志願軍鐵道兵修複無名川大橋的故事,其中連長郭鐵肩扛鐵軌讓列車通過的情節有些失真,但那頂天立地的英雄形象卻讓人曆久難忘。

三.注入新的思維與視點,在創作中突破與創新,代表作《毛澤東和他的兒子》、《鐵血大動脈》。

1991年瀟湘廠拍攝的《毛澤東和他的兒子》,取材于毛澤東將長子毛岸英送到朝鮮戰場,毛岸英光榮犧牲,領袖承受失子之痛的史實,刻畫了毛澤東作爲一個最高領袖,把晚年喪子的痛苦升華爲一種榮譽感。“戰爭嘛!總是要付出代價的。岸英是一位普通戰士,爲國際共産主義獻出了生命,他盡了一個共産黨員應盡的責任,不能因爲他是我的兒子,就當成了大事,世上哪有這樣的道理呀? ”
另外,八一廠拍攝的《鐵血大動脈》、《神龍車隊》,是以美軍對志願軍采取絞殺戰,空中封鎖後備物資,志願軍保障鋼鐵運輸線的史實爲背景拍攝的;《北緯三十八度線》、《三八線上的女兵》則從不同的視角審視抗美援朝戰爭,用電影進行理性思考。在這些影片中,與其說是在敘述一則故事,倒不如說更多地是在傳達和表述一種思想,一種判斷,一種對生命、生死、價值問題的深刻思慮,人文思想力度較之從前大大加深
http://hi.baidu.com/bingyudeliunian/blog/item/8560d0d7a20d12d8a144dfe9.html

韓戰60年《魚》比擬戀人,實尾島風雲暗殺金正日2010/05/27東森新聞
 
6月就是韓戰爆發60年,南韓有許多電影也都探討了南北韓之間的對立與愛恨糾葛,像是由張東健和元彬所主演的《太極旗飄揚》,就透過一對兄弟來反思戰爭的意義,而《魚》這部電影更將南北韓比擬成一對戀人,至於《實尾島風雲》則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敘述南韓暗殺金正日的祕密行動。
1950年6月25日,朝鮮人民軍越過北緯38度線南下攻擊韓國,韓戰爆發,這場戰爭至1953年7月27日簽署停戰協定,打了3年又1個月,雙方以北緯38度線附近的當時雙方實際控制線,設立了朝鮮半島非軍事區,造成現今南、北韓分裂與對立。
1999年上映的南韓電影《魚》,故事敘述一對情侶分別是南北韓的祕密間諜,以愛情來象徵南北韓之間的愛恨糾葛,當年在南韓的票房甚至勝過《鐵達尼號》,也掀起南韓拍攝南北韓題材電影的風潮。
「哥,你這樣做難道不是自殺?」,「我不在乎,只要能讓你安全回去。」電影《太極旗飄揚》描述兩個兄弟在不同政治立場下被迫對抗的情況,傳達著反戰的意念。
南北韓的關係是愛人、是兄弟還是朋友呢?李英愛、李秉憲所主演的《JSA共同警戒區》敘述發生在板門店的槍擊事件,南北韓軍官雖然政治立場不同,卻有著超越38度線的深厚情誼。
至於2004年的《實尾島風雲》改編自真人真事,不隱喻南北韓關係,直接呈現在政治的左右下,小人物被歷史操弄的無助,故事描述1968年南韓31名死刑犯組成暗殺金正日的684特種部隊,但3年後南北韓關係改善,官方竟然要殺死刑犯滅口,原本滿腔熱血報效國家的死刑犯,最後憤怒又絕望地發動叛變,電影上映後全國轟動,南韓政府因此被迫承認這段歷史

太極旗飄揚>維基百科

導演 姜帝圭
監製 Seong-hun Lee
編劇 姜帝圭
主演 張東健/元斌/金秀路/李恩宙/孔炯真/崔岷柏/鄭太勛/趙允熙/鄭斗洪
《太極旗飄揚》( 英譯《Brotherhood》,台譯《太極旗—生死兄弟》)是一套2004年上演的南韓電影,由知名導演姜帝圭製作,耗資130億韓元。本片由人氣演員張東健及元斌飾演因為戰爭而分別加入了南北雙方軍隊的兩兄弟-振碩及振泰,並由李恩宙飾演哥哥振碩的未婚妻。
故事大綱
金日成指揮的北韓軍隊在毫無預警的情況下越過三八線,揮軍直指南韓首都漢城(今首爾);而南韓政府在電台不斷廣播會死守漢城的同時,卻在一夜之間悄悄遷都往釜山,並在當地成立臨時政權。被出賣的百姓感到憤怒的同時,更因為男丁都被國家臨時拉夫送上戰場而悲痛莫名。
就在這個時刻,振碩和振泰不情願地被送上戰場,為南韓對抗共產北韓的攻擊。作為哥哥的振泰為了贏取免戰勳章,使弟弟可以早日離開戰場,經常以身犯險,在戰場在立功,但弟弟不明哥哥心意,還漸漸對哥哥的作為不滿,指責他濫殺。
位處雙方交界的漢城,經常因為雙方互有勝負而被不同方面管治。一方面,共產黨積極地在當地透過各種集會來進行宣傳及滲透,而南韓軍政府因不斷以暴力手段,公開處決參與共產黨活動的平民。處於統治階層的軍人及官員不斷以各種理由強拉平民加入戰爭,而留在家裡的婦女亦要為保障家人的溫飽及生存而作出種種犧牲,甚至賠上自己的生命……
評語
《太極旗飄揚》有濃厚的反戰意識,同時反映經歷過韓戰的南韓人的仇視態度——南韓稱呼北韓人做「赤匪」和「共產狗」的反共產情緒,南韓軍對北韓的不信任。再進一步以主角兩兄弟的經歷去體現這種兄弟由處不同政治意識旗幟底下被迫對抗的情況。張東健飾演的哥哥,對元斌飾演的弟弟絕對愛護,可以由被徵召前兩人吃冰條的片段,徵召後常以身犯險,為弟弟贏取免戰勳章等情節中看出。戰爭無情,兄弟有情,但結局無奈,令不少觀看電影的男女都心酸流淚。
http://zh.wikipedia.org/zh-hk/%E5%A4%AA%E6%A5%B5%E6%97%97%E9%A3%84%E6%8F%9A

韓式兄弟戀-《太極旗飄揚》後感

呼..看完了....爆BL的。(同人女的眼除了帥哥甚麼都看不見)
簡直是將BL和戰爭合而為一,專門為各級狼子服務!炸彈炸得狠過癮,戰地之下可貴的兄弟情誼啊…元彬和張東健都很帥,而編劇狠有腐起來的天份。
嗯,要我說的話,剛開始那十五分鐘就是這片子的精華了。如果剪下來當獨立作品,再讓個同人女寫幾句獨白,就成了部溫馨可愛的輕BL小說了。
★兄弟愛xPuppy Love。
節錄如下(劇情洩露!)……
李振泰(張東健飾)在街上大喊:「擦皮鞋啊…擦皮鞋…」
李振碩(元彬飾)跟在後面也在喊:「擦皮鞋…擦皮鞋…」
張東健聽到了,微微低下頭,轉了轉眼珠,陰險地斜眼瞟了一下右後方(那個眼神很棒,狐狸眼),趁元彬沒反應過來,很快的轉身找到了他,然後他們開始在街上追逐,搔癢,笑得那個開心啊……(我看得好過癮,我發現元彬真的很受耶~特別是那個眼神。)
後來哥哥買了枝冰棒給元彬,為了省錢只買了一枝,元彬就把它硬塞給他哥,哥半推半就的吃了一(大)口,然後元彬拿回來,繼續吃!!!間接接吻啊!!…要我是導演啊,這個鏡頭鐵定要重拍N次。[N大於無限大]
有甚麼比兩個曖昧的帥哥更迷人呢……≧﹏≦滿足狀。
★反正哥哥是愛你的。即使他殺紅了眼。
然後南北韓的戰爭就爆發了。因為某些原因,他們兩個都入伍了。
「怎麼你們都來了?一家只徵一個男丁啊,你們都來了,誰要傳宗接代?國家嗎?這群混蛋!」一位為他們抱不平的士兵如是說。
哥哥一心想著要讓弟弟回去,後來聽長官說只要他立了軍功或者戰死沙場,他弟弟就可以回去了,於是他衝得特別拼命啊。
弟弟卻覺得他哥變了,變得狠殘忍,沒人性,然後就在一邊鬧別扭。(鬧別扭可是小受的專利啊……)
然後戰爭結束了。(汗,好大的一個跳躍啊!沒辦法~那兩個帥哥整天污黑著臉,躲來躲去,還有甚麼好看呢...)
★這位老. . .嗯....爺爺 . . . 你. . . . . . 你素誰啊. . . 抖
嗯...默默低頭...很讓人痛心的是,居然有回憶部份!找了個老爺爺來飾演元彬!
55555…好難接受啊……帥哥就算100歲了都要狠帥才叫帥哥的。(畫圖圈)
………我突然覺得香港那種爸爸,兒子,孫子和老了的孫子都由一個人來扮演的方法狠有智慧……
★另外,關於名字
《太極旗--生死兄弟》/《太極旗飄揚》
嗯,某月還是比較喜歡《太極旗飄揚》這個名字。不過不知道韓國人看到這個片名會不會覺得很別扭呢?
如果國產一部叫《五星旗飄揚》的片子,那我一定是要鬱悶死的了……兩個帥哥要拍愛國教育片啊……汗死
★另外,關於韓戰
嗯..我不知道韓戰裏到底南韓軍隊是打得怎麼樣的,不過我看了這片子後的感覺就是,南韓軍隊全都是些烏合之眾!
沒有訓練,沒有軍紀,有子彈就亂槍掃射,看到敵人就往前衝,敵人投彈躲在戰濠裏,好像每一次都是很驚險的抗戰,可是其實每一次都只是在等死,南北韓的戰爭實力差距有這麼大嗎?
找了些賌料,關於中國出兵幫助北韓,有這段分柝...
中共中央是全面衡量了各種利弊關系,下了最大的決心,才作出了抗美援朝的戰略決策的。周總理1950年10月24日,在政協會議上通報出兵決策時講過一段 很有分量的話:
“敵人孤注一擲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因為美帝(註)有瘋狂的一派,我們應該做這方面的准備。我們並不願意戰爭擴大,它要擴大,也沒有辦法。我們這一 代如果遇著第三次世界大戰,為了我們的子孫,只好承擔下來,讓子孫永享和平。”
讀一讀老一輩革命家當年講過的話,至今我仍不免心潮激蕩。在那樣困難的情況下,毛澤東和他的戰友頂住壓力,審時度勢,高瞻遠矚地作出了抗美援朝的偉大決策,這是一個偉大的歷史功績,值得我們認真地研究與體會。
轉自:抗美援朝研究-戰爭爆發
備註
|美帝:美國帝國主義
|英資:英國資本主義
|蘇修:蘇聯修正社會主義
BL版劇情簡介
小攻和小受是兄弟,自幼爸爸就死掉了(喪父的孩子特別容易變GAY~這個大家也是知道的。),兩兄弟相依為命,誰沒了誰都活不下去啊。
於是在知道小受被徵入伍後,小攻也笨笨的跟著上去了,原本想說把他帶下來,結果兩個一起當了兵。
小攻要求長官把他們編在一起,因為他實在不放心清純可愛的小弟單獨生活在一堆老粗之中,長官也答應了。可是小攻還是不放心,當兵太危險了,他自己也說小受受「是我夢想(的親親)」。(原文:你是我的夢想是媽的希望。)
所以他拼了命,希望小受受可以回家。可是小受很擔心他,因為每次小攻都跑上最前線,而他只能在後方死守著,心裏鬱悶,於是跟小攻鬧別扭。
小攻覺得自己辛辛苦苦流血流汗,結果卻被小受這樣痛斥,很鬱悶,後來以為小受受被南韓軍隊殺死了,人都瘋了,就判國投向北韓了。
當然他們還是有個很難忘的永別。
★延伸閱讀
官方網站
韓國映畫(劇情簡介,劇照,海報及評論)
〔新聞〕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太極旗生死兄弟」入圍呼聲高
〔新聞〕《太極旗》去年韓國最多人睇
看新聞以後發覺外間評價很高...所以各位蕃薯們,如有得罪,請見諒。
http://blog.roodo.com/stpixy/archives/7952.html

JSA共同警戒區>維基百科

《JSA共同警戒區》(英語:Joint Security Area)是一部拍攝於2000年的韓國電影。導演是朴贊郁,主要演員有李英愛、李炳憲、宋康昊等。
主要演員
李炳憲 飾演 李壽赫(南韓中士 SGT Lee Soo-hyeok)
宋康昊 飾演 吳景弼(北韓中士 SGT Oh Kyeong-pil)
李英愛 飾演 蘇菲(聯合國調查員 瑞士少校 Major Sophie E. Jean)
申河均 飾演 鄭宇真(北韓列兵 PTE Jeong Woo-jin)
金泰宇 飾演 南成植(南韓一等兵 PFC Nam Sung-shik)
劇情
某夜,位於南北韓邊界的板門店休戰區發生槍擊案,兩名北韓士兵被殺。聯合國派遣瑞士籍韓裔調查員蘇菲至板門店調查。
但案中的證人卻以不合作的態度對待蘇菲,後來蘇菲更被人揭發她的父親曾在韓戰期間擔任北韓將領,繼而被發現當年有一部分北韓軍人被俘後,斷然拒絕返回北韓或南韓,最終被送往中立國,蘇菲遭受南韓、北韓及聯合國的不滿。
最後,兩名南韓軍人一人自殺,一人自殺未遂卻重傷,兩人以死來保護服役期間秘密和北韓軍人發展出來的友誼。
片中表達了南北人民對國家統一的渴望,描寫出國家分裂,但是民族感情不變的實況。
http://zh.wikipedia.org/zh-tw/JSA%E5%AE%89%E5%85%A8%E5%9C%B0%E5%B8%B6

第三世界拘謹的魅力──挖出「共同警戒區JSA」的超現實特質

「重回兇案現場∕落葉嘗試飛行∕卻沒有人看見∕回憶的彈道上∕被射穿的咽喉∕青春不再賦詩∕沒有槍擊∕卻有人不斷中彈」──鯨向海詩集,「通緝犯」之1998
選用這個題目,其實是經過相當苦思後的決定:一方面,它太容易讓熟悉影史的影痴們想起「中產階級拘謹的魅力」,這部西班牙超現實主義電影大師布紐爾的經典名作,而「共同警戒區JSA」這部片在手法及形式上其實與它一點關係也沒有,唯一可以稱得上相合的則是超現實主義者對現實的反抗與嘲諷精神;另一方面,與其說南韓導演朴贊旭拍的這部「共同警戒區JSA」是「第三世界電影」,不如說它是一部「第三世界向主流靠近的電影」,這一點倒是跟李安的「臥虎藏龍」、張藝謀的「大紅燈籠高高掛」、陳英雄的「三輪車夫」類似。 雖然在我看來,「共同警戒區JSA」並不能被歸為「第三世界電影」,但它到底還是呈現了南韓對於自身的國際定位以及相對於北韓的政治態度,尤其在「國家」這個概念上,更有著隱而不顯的深沈控訴與抗議。由於導演一路拍來謹守好萊塢商業電影的份際,卻在影片的最後一幕神來之筆地(也是使本片具有超現實特質的來源)釋放出所有之前壓抑住的張力,大大提升了本片的藝術性(這裡我必須說,比起李安在「臥虎藏龍」裡讓章子怡跳下武當山的處理,本片實在好得太多),這才使我下定決心使用「第三世界拘謹的魅力」這個題目。
然而不可否認地,布紐爾原先使用「中產階級拘謹的魅力」這個片名,是帶有濃厚嘲諷意味的;而我在這裡也依循著大師的幽默靈感,對其撒狗血的手法,諷刺意味不在話下,只是它同時也承載了某種肯定,就好像布紐爾並不全然否定拒斥了希特勒的佛朗哥一樣。
如同片名所示,「共同警戒區JSA」敘述的是一個發生在南北韓交界板門店的槍擊事件,南韓士官李水奕(李秉憲飾)受傷冒死生還,北韓方面除了一名軍官被槍殺外,還有一名士兵鄭在東身中11槍而亡,由影帝宋康昊飾演的吳軍官則是槍擊事件中北韓方面唯一的生存者。 事件發生後南北韓關係緊張,且雙方各執一詞,經過協議決定交由瑞士及瑞典組成的中立國監察委員會調查,瑞士籍的韓裔少校Sophie(李英愛飾)受命調查此一事件,當她問完南韓士兵南成植的口供發覺有異,想以測謊的方式迫他說出實話,卻沒想到南成植一聽說要做測謊,立即轉身跳樓身亡。隨著案情內外雙線進展的情勢一步步明朗,李英愛不僅揭開了槍擊案件的真相,也意外地獲知了自己的身世。
李水奕原本只是個兩年就可以退伍的義務役士兵,因為在一次偵搜行動中落單,4小時之後卻帶著一根地雷的插銷卡榫回到部隊,此舉令他那位豬頭長官感到震驚,認為能夠獨自拆除地雷而從北韓那邊毫髮無傷地回來的他,「絕不是個簡單的人物」,也因此將他升為士官;此後他更有許多被同僚欽服的英勇舉動,比如敢拿石頭砸破北韓哨班房的窗戶玻璃,但是很快我們就可以發現,李水奕在長官與同僚之間的形象,與實際的他相差十萬八千里:他勾住地雷的引線時心中其實怕得要死,是北韓的吳軍官與鄭在東出來蹓狗時,看他哭得呼天嗆地才救了他的;他為了報答吳鄭的救命之恩,常三不五時扔一些南韓的歌曲錄音帶過去給他們聽,同時也收到他們扔過來的回信,結果有一次不慎砸破了北韓的玻璃,這才產生了那樣的說法。
這樣的投來擲往,李水奕與吳鄭二人逐漸建立起令彼此都意外但也格外珍惜的友誼。三人隔空互通有無久了,因為鄭在東信中的一個玩笑,李水奕居然不顧一切地跨過界線,去與吳鄭二人見面,起初三人還互相帶有戒心,漸漸習以為常之後,李水奕還把一同守崗哨的新兵南成植帶過去,於是這四個人結成了好友,深夜之中一起喝酒聊天唱歌玩樂,完全忘了這是戰爭肅殺的板門店!
隨著外在情勢發展,北韓莫名所以地集結軍隊引起南韓方面高度戒備,快要退伍的李水奕擔心無法再見到吳鄭二人,於是南成植建議在鄭在東生日那晚做個最後告別,沒想到一個溫馨的生日及告別聚會,竟成了死亡聚會!
當一向以上級身分欺壓吳軍官的查哨軍官推門進來,與南成植打了個照面,李水奕緊張地立即拔槍與其對峙,鄭在東也被迫舉槍對準才剛剛送他生日禮物的李南二人,一時情勢緊繃到最高點;吳軍官居中勸服不成,李水奕按捺不住,先打傷查哨軍官,鄭在東驚訝之下開槍將他擊傷,李水奕隨後瘋狂還擊,眼中已經認不得好友鄭在東,竟連開11槍將他擊斃,槍聲驚動兩邊守軍,從頭到尾保持冷靜的吳軍官在混亂之際先以復仇之姿給那名查哨軍官補上3槍,再教導李南二人說辭,將其趕回南邊同時湮滅所有證據,性格膽小懦弱的南成植丟下李水奕先跑回崗哨,負傷的李水奕則在橋上被南韓守軍救回。而在對李英愛的說詞中,指南成植才是殺害鄭在東的開槍者,經李英愛不經意地點破,案情才全部明朗,李水奕終也舉槍自盡。
至此四人的友誼已然發展為一樁無可挽回的悲劇,無知的查哨軍官固然無辜卻是死於個人之惡,鄭在東在關鍵時刻情願交出自己忠於「國家」,終也死於「國家」。李水奕本可超越「國家」界線而與吳鄭二人以人性之義相交,後來卻自迷於「國家」立場,導致整個事件往血腥的方向發展,是最令人惋惜之處。而南成植的疑懼懦弱更是推波助瀾,李南兩人先後自殺身亡,雖是對己身行為應付的合理代價,卻也保持了做為一個人的基本尊嚴。
影片最後唯一活著的吳軍官可說早就看透了人在戰爭中的價值,他說他不會去想已死之人的事情,以他曾被派赴國外戰場的資歷絕不只是個守邊的下級軍官而已,卻總是無法升職,這表示他與自身所存在的國家軍事系統是多麼地格格不入;但他在陣前救敵脫困,在兩軍對峙時上前與南韓隊長交換點煙,表現得蠻不在乎;事件發生時只有他保持過人的堅毅與冷靜,他看似狂放不羈,像個流氓、土八路,但他才是個真正的人!
李英愛飾演的司法官,雖是韓裔,但從小在瑞士長大,不明白南北韓邊界的中立政治學,她自以為能保持絕對中立,但可惜沒有人相信這回事──「無法決定自己立場的人最好保持沈默」,班雅明這麼說,但李英愛顯然無法沈默。她鍥而不捨的天真雖造成兩名南韓士官兵先後自殺身亡,但也使自己終於有勇氣面對生父是北韓將軍卻背叛了北韓的事實。
而我之所以認為此片具有超現實主義的特質,乃是由於影片結尾的處理。在四人尚未相識之前,板門店南韓這邊的開放觀光區,一位外國女子的帽子被風吹到北韓那邊,一名北韓軍官走來,先是面無表情地拾起帽子,然後微笑著還給她,另一位觀光客走近欲拍攝他的笑容,卻被一名南韓哨兵伸手加以阻攔。雖然只是個短短插曲,但影片的結尾導演以平移鏡頭帶領觀眾重新檢視了這張照片的所有細節:微笑望著鏡頭的正是北韓的吳軍官,伸手攔阻的則是南韓哨兵李水奕,照片的右上方一隊北韓士兵踢著正步走過,第一排第一個側臉看過來的是鄭在東,畫面左邊另一個站著的南韓哨兵則是南成植。
一張偶然拍攝的相片,事件中的四個當事人全部赫然在列,並且同時望向鏡頭,他們即將發展出現實難容而又無比動人的友誼,但結局卻是三死一傷;他們的位置全是由國家所安排,難道這就是不安其位的下場?我有絕對的理由相信這正是本片編導在想像此一故事時的靈感起始點。
拍過紀錄片「無糧之地」的布紐爾,在其自傳中有一章談到歷史命定論與偶然性的問題,他自承是永遠的無神論者,並認為「偶然與神祕存在著一樣東西,那就是想像」。他早期的「安達魯之犬」固然是超現實主義驚世駭俗之作,但愈到晚期他愈以現實的影像來表達超現實主義的精神,從「中產階級拘謹的魅力」、「自由的幻影」到「朦朧的慾望」,布紐爾捨棄了玩弄影像的技術手法,而以極具想像力的幻夢情節來反抗現實的邏輯必然性,布紐爾這最後三部作品,一般認為是他最成熟也最登峰造極的作品。
「共同警戒區JSA」以好萊塢水準的電影手法撒了幾乎100分鐘的狗血,卻在最後3分鐘重現了那一個看似無關緊要的歷史時刻,表面上是對四人的傷逝哀悼﹝如本文之前所引鯨向海詩﹞,但其內在意義似乎正可以呼應布紐爾反駁歷史命定論的超現實主義精神。而除此之外,四人白天在崗位上互相以眼神及口水致意,晚上在崗哨附近像四個大男孩般繼續玩耍,加上焚燒蘆葦以清除地雷時的烈火煙花,簡直將板門店塑造成為人間天堂;而那隻被鄭在東野放後居然能在地雷區長大的黃狗,除了編導冷眼嘲諷兩韓邊界人不如狗的深刻暗喻之外,在我看來也與布紐爾的幽默風格極為相近。
作為一個電影後進國,南韓始終缺乏國際級的導演或電影作品,但這幾年以商業為導向的策略模式發展下來,卻使得他們能夠迅速累積再生產的資本,而使有志於影像創作的編導人才能獲得更多拍攝機會,儘管他們目前的成果與地位仍無法與台灣相提並論,但從「共同警戒區JSA」一片看來,相信這一天已然不遠。
本文刊於2002年10月號張老師月刊之「電影心理學」專欄 
http://eden.fhl.net/cgi-bin/rogbook.cgi?user=life&proc=read&bid=6&msgno=43

共同警戒區 (Joint Security Area)

「共同警戒區」故事從南北韓交界處一宗離奇死亡案件講起,雙方政府同意交由中立國監察委員調查全案,跟隨調查進度進行,電影也將時間拉回了從前,逐步將事情發生的始末道出,我們發現命案原來牽扯進了更多錯綜複雜的人情關係:南北韓士兵彼此雖處於敵對陣營,卻在國界處咫尺之遙的距離朝夕相處下日久生情,受限於政治因素,單純的友誼關係最終也只能以悲劇作結。
最近我們看到了許多探討友誼與國籍間產生衝突矛盾的電影,例如波士尼亞的「三不管地帶」、捷克的「分道不揚鑣」到好萊塢的「哈特戰爭」等等,「共同警戒區」可能無法提出超越上述影片觀點的見解,卻仍然是一次成功傳達和解訊息的嘗試,並且把故事重心擺在友情上,花了影片大半時間在描寫軍人間如何認識、建立友誼的過程,尤其當彼此以敵對身分互相調侃的情境特別令人印象深刻,讓觀眾直接體認友誼早已超越國籍、界線的事實。惟獨當友誼碰觸到了國籍認同等意識形態問題時,事情才開始變的複雜,不僅釀成了最終悲劇,即使在平常相處也會因此發生口角,我認為這種狀態對台灣的觀眾來說特別能有所感受。
至於本片以懸疑偵查方式帶出主題令我感到有些累贅,首先偵查過程並無太多娛樂性,例行公式把幾個疑點拿來解說一一破解,像是強加進去的橋段,而回憶與現今的戲份分配在本片中並不平衡,有好長的一段時間是忽略掉現今一線,再度證實查案部分可有可無的假設,女探員直到片尾才與整件案情產生些微交集,再次強化了情感間的難以分割。另外當案情屢次有重大突破時,則有過度渲染的嫌疑,換句話說就是煽情。當一件事以正常情況發生已足夠令人訝異時,電影還用錯綜手法特別強調,可能讓原先別有涵義的設定讓觀眾以為純粹是生離死別的悲痛而已。
http://www.truemovie.com/2002review/JointSecurityArea.htm

實尾島風雲>維基百科

《實尾島風雲》(Silmido)即依據韓國著名爭議「實尾島風雲事件」為基礎,再進行改編的電影作品。上映前,影片力求真實呈現「684部隊」殘酷訓練及壯烈犧牲的實況,打破韓國電影最遠外景拍攝,以及最高場景的製作預算,總共耗資130億韓圓。
上映後,影片劇情立刻引起韓國民眾的廣泛討論,成為韓國首部跨越1000萬人觀賞的韓國電影,共締造1108萬人的觀賞紀錄[1]。2004年2月16日,韓國軍方面對影片所掀起討論熱潮和輿論壓力之下,首度承認這段慘無人道的案件,並公佈受訓者名單及相關資料[2]。
概述
故事劇情描述一群遠離親友到蠻荒的島嶼上,忍受精神與肉體折磨只為報效國家的軍人,卻因為政治環境的變化,最終演變成無辜的犧牲品。整個舞臺在實尾島實地取景,並依拍攝需求跨越三大洋五大洲,曾遠赴地中海馬爾他島海景攝影場和紐西蘭山區雪地,創下韓國影史上最遠距離的紀錄。
劇情簡介
「 本片取材自1968年的實尾島第684小隊。由於該小隊的確切資料仍未被公開,本片對該小隊的細節描寫,包括隊員背景等,皆為編導的創作。本片無意影射過去或現在的任何其他戰隊。本片向為國捐軀者,與及其家人致以慰問。」 —影片聲明—引自片頭字幕
1968年1月21日深夜,北韓31名「124部隊」秘密穿越南北韓交界的封鎖線,準備潛進青瓦臺的南韓總統府,奉命令刺殺朴正熙總統。但是,他們被南韓軍方發現,引發雙方激烈的戰鬥,除了一名逃回北韓外,其餘都被當場擊斃或逮捕。
此一舉動激怒了朴正熙,朴決定以牙還牙。朴成立了一支同為31人的特種部隊,計劃潛進平壤的北韓總統府,刺殺領導人金日成。於是,南韓軍方找來31位重刑罪犯,選擇在靠近西部仁川外海的實尾島實施生不如死的嚴酷訓練,承諾任務成功後將大赦並重金犒賞,正式成立「684部隊」。此後,三個月的體能和軍事訓練中,他們抱著為國家效忠的心態,終於彌補彼此之間的矛盾,也結下了深厚的感情。
684部隊最初,原訂訓練三個月就馬上執行刺殺行動,未料在出發前一刻卻接到任務取消的命令。雖然,「684部隊」儘管對停止暗殺的命令極端憤怒和不滿,卻也只得重新返回實尾島,繼續他們的訓練。原來,當時北韓半島局勢出現緩和的趨勢,南韓政府為避免引起局勢惡化,決定停止暗殺金日成的計劃。
由於,隨著南北韓關係日趨緩和,讓魔鬼訓練從最初三個月的延長成三年,而島上的供給越來越少,每天伙食品質越來越差,如同犯人般被囚禁於島上,情勢越來越失去控制。後來,南韓高層擔心這一支秘密暗殺金日成的部隊曝光的話,將會嚴重影響國際形象和北韓關係,甚至下令『毀掉一切痕跡』的指示。
只是,負責訓練的軍官卻不忍屠殺這些「684部隊」,故意透露消息讓他們知道。後來,「684部隊」知道確切的情況時,他們感到既是憤怒又是絕望,決定先發制人。晚間,他們殺死島上負責訓練的40名官兵,從實尾島風雲逃出並在仁川登岸,挾持一輛公車開往青瓦臺,要向南韓總統朴正熙討回應有公道。
前往青瓦臺的沿途中,「684部隊」與沿路圍堵的軍隊經過多次激烈槍戰,在漢江南岸銅雀區大方洞的「柳漢洋行」大樓前遭受到重重圍剿。最後,他們決定於公車上用鮮血留下姓名後,全體引爆手榴彈自殺。
「 我們謹獻此電影於為國家犧牲的軍人,以及31名被分裂了的國家遺棄,追求自己真正身份的見習軍人。」 —影片聲明—引自片尾字幕
人物角色
角色名稱 台灣譯名 香港譯名 演員 備註
Choi Jae-hyun 崔在賢 崔憲 安聖基 訓練指揮官,中尉
Cho 曹 宗迪克 許峻豪 訓練士官,中士
 朴 朴 李政憲 訓練士官,中士
Han Sang-pil 韓相弼 韓慎平 鄭在詠 第一小隊隊長
Keun-jae 根在  姜信一 第二小隊隊長
Kang In-chan 康仁燦 韓仁真 薛景求 第三小隊隊長
 元熙  林元熙 隊員
 陳石 朴震素 姜成政 隊員
獎項
大鐘獎(大鐘賞)
「審查委員特別獎」(審查委員特別賞)
「最佳男配角獎」(男優助演賞):許峻豪
「最佳企劃獎」(企劃賞):金亨駿
青龍獎(青龍映畫賞)
「最優秀作品獎」(最優秀作品賞)
「最佳導演獎」(監督賞):康祐碩
「最佳男配角獎」(男優助演賞):鄭在詠
百想藝術大獎(百想藝術大賞)
「最高榮譽大獎」(最高榮譽大賞):康祐碩
逸事
上映時,正值美國與韓國商討美軍在韓國軍事基地的駐守問題。先前,另外一部有關韓國向蘇聯秘密訂製一首核動力潛艇的電影,都反映了韓國政府在美國的壓力下,而取消一些有助國家壯大的軍事行動。所以,這兩套電影被外界視為一般民眾對美軍駐在的不滿的反映。
韓國片商特別藉此機會表示,台灣海峽兩岸與南北韓分裂處境類似,將更能彰顯本片的特殊歷史背景,遂讓台灣成為韓國以外第一個上映的地區[3]。
相關條目
青瓦臺事件
實尾島風雲事件
備註
1.^ 韓國史上第二強片《王的男人》被指抄襲,〈新浪網〉
2.^ 《國際索隱》南韓影片 喚起特遣隊員悲歌,〈自由時報〉
3.^ 六八四部隊即將來台,〈KingNet歡樂網路王國〉
外部連結
實尾島風雲(Silmido),〈網路電影資料庫〉
實尾島風雲(Silmido),〈韓國映畫〉
實尾島風雲 電視廣告片段,〈YouTube〉
http://zh.wikipedia.org/zh-tw/%E5%AF%A6%E5%B0%BE%E5%B3%B6%E9%A2%A8%E9%9B%B2

歡迎來到東莫村 (Welcome to Dongmakgol ,2005)

導演:Kwang-Hyun Park
編劇:張鎮 Jin Jang (火星戀歌)
演員:申河均 (來不及對你說)、姜惠政(原罪犯)
本片代表南韓角逐奧斯卡外語片獎
劇情簡介:
描述韓戰期間,一名美國空軍飛官因戰機中彈而墜落於「東莫村」、幾名南韓逃兵躲藏到「東莫村」,以及一批北韓落隊軍人誤闖「東莫村」而發生的一連串故事。「東莫村」是一個與世隔絕不知外面烽火連城的「世外桃源」,三路人馬在衝突中,同心協力為「東莫村」樸實的村民種地收糧,最後組織村民對抗駕駛B29轟炸機來毀滅「東莫村」的美國空軍戰鬥飛行團。
歡迎來到東陌村2007-01-08 20:12歡迎來到東陌村,這是一個類似桃花源一樣的村落,簡單的十幾戶人家,山村風景如畫,民風淳樸可愛。
英文片名《welcome to dongmakgol》,中文譯名《歡迎來到東莫村》,我更喜歡自己翻譯成‘東陌村’,意喻著與世無爭,怡然自得的生活,讓人勾畫出一幅陌上桑的畫面,阡陌有序,犬吠雞鳴
影片一開始惟美詩意的畫面,瘋女孩的出現,讓我一下子回想起‘海岸線’中那個最後失常發瘋了的女孩,心中就升起了一種憂傷與擔心,莫非是和戰爭有關的?果然,後來當他們迷了路,遇到了韻——瘋女孩有個很好聽的名字——的時候,大概猜出了故事情節,這是在一個與世隔絕的世外桃源,民風淳樸的小山村中上演的故事。
由于大山阻隔,村民們很少有機會接觸到來自外面的訊息,所以,當他們看到突然降臨的美國飛行員、北朝鮮人民軍和南韓士兵,同時出現在同一個地方,他們絕對不會想到這三者之間究竟存在怎樣的沖突,才會簡單理解成爲一場嬉戲。而無知者才能無畏,面對槍和手雷,村民們完全不明白它們是何以能對生命構成威脅的危險凶器,于是,種種笑料火熱出爐,讓人開懷大笑。
其實,戰爭是很殘酷無情的,這樣的劇情我相信在現實中發生的幾率非常低。明顯編造的情節,卻是充滿了人性光輝的臆造,但願所有的殺戮紛爭都能在這樣戲劇化的改變中消弭于無形。
影片用了很多惟美的畫面以及誇張的鏡頭,表現出大自然安然寧靜美麗的原生真諦,與殘酷血腥的戰爭殺戮場面形成極大反差,演繹著文明與愚昧的沖撞,戰爭和安寧的對比,表現手法幽默而又不失嚴肅。
很佩服劇中的想象力,一顆手雷能爆炸出滿天玉米花,漫天飛舞;有敵來襲時的蝴蝶旋風、制服野豬的驚心動魄;玩橄欖球、滑草等等場面,這些誇張而又美麗的畫面充滿了智慧的調侃,以及對生命的熱愛,讓人笑的同時又讓人深思
*********人民軍,國軍與美軍  軍人與世民  戰爭與生活***********
誰對誰錯?誰好誰壞?誰在保護家園,又是誰侵略了誰?這些都無所謂,士兵是無辜的犧牲,抛開了戰爭,他們都能夠握手言和和平共處,齊心團結並肩作戰,不分國籍不分種族地域。所以那個村民說得沒錯,‘我覺得他們都是好人’,好人,好人的定義是什麽?一個與外界幾乎隔絕的村民們見過什麽樣的人算壞人呢?
從最開始在村子裏相遇的拔槍相持,到共建糧倉,支付野豬,是人的本性是他們一步步走到一起並最後能夠做自覺自願的犧牲,來換取東陌村的平安無事,5名軍人聯手制造基地假象,阻止美軍對東陌村的轟炸,最終一個不落地被炸成齏粉,這種奉獻使人動容。
對于平安了的東陌村民來說,夜空中的炮火閃亮,那是所沒有見過得美麗的焰火,是驚歎和拍手稱快。但是,他們不明白,正如他們的到來一樣,直到他們的離開,恐怕村民都不大明白,這是一夥什麽樣的人。也許,這就是甘願犧牲者們期待的結果,不需要感激涕零,只要村民們繼續他們的世外桃源一樣的生活,一切都還之于寧靜。
正如史密斯所說:Look at them, such a good time! That’s life!
******9***鏡頭一二************
在蛇谷胖子叫了一下的時候,我也失聲大叫了一聲,引得周圍四周人側目回頭,甚是不好意思,只是蛇是我最怕的東西
金老師與斯密斯對話的時候,不太高明的搞笑內容,很老套卻也順帶諷刺了一下書本教學,假如沒有金老師,這個與外界有所接觸的人物,不知道看到拿著強的人的時候要舉起雙手,要絕對聽從他們的話的時候,不知道又會是怎樣一個場面,
瘋女下雨天脫了襪套擦臉上的雨珠,擦了自己又擦小戰士,自己無所謂,卻憑生給了小戰士一種別樣的想象
瘋女瘋嗎?用現實中人的眼光標准來說是瘋的;東陌村的人陌生嗎?用現實生活來比較的話是陌生的。一個影片展現了三種人的生活
突然間想下一步電影來看,從電影節結束以後感覺好久沒看電影了,天天在網上泡著,消息卻也是相對的相對閉塞,不知道最近都有哪些電影值得看呢,自己一直是一個很跟不上潮流的人,看電影也不喜歡那種作了很多宣傳的大片,只要是自己沒見過的名字,不管是多老的也願意把他翻出來,不管是多不出名的,只要看著名字順眼,有了第一感覺就會當下來,就這樣,不喜歡別人的言語評論來影響自己的選擇,看自己想看得。
因此當看到‘歡迎來到東陌村’,先入爲主把它定義爲一個可能小家碧玉似的非主流的題材吧,看完確實更加喜歡自己的感覺,值得看,推薦給朋友,才知道原來是很有名的,not bad
http://hi.baidu.com/wican/blog/item/d18de3d388ff9fdfa8ec9a4d.html

北韓電影的那些記憶:“又哭又笑”以情動人 2010-05-18 中國網

上周,北韓版大型歌舞劇《紅樓夢》登陸我國。由此,新一輪“北韓印象”進入人們的視線。其實中國人對北韓的文藝作品並不陌生,尤其是電影,曾在上世紀70年代,給我國億萬觀眾帶來不少快樂。同時,通過這些電影,也讓我們認識了北韓和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們。
《賣花姑娘》,一個時代的絕唱
1972年9月9日,由長春電影製片廠譯製的北韓電影《賣花姑娘》在中國公映。在那個物質與文化頗為貧乏的年代,《賣花姑娘》無疑是一道色香味俱佳的精神大餐。當時,公立電影院本著歇人不歇機的原則,24小時輪番播放,而農村的村寨谷場邊,天邊的一抹晚霞還未被夜幕完全籠罩,銀幕前早擠滿了人群以及高高低低參差不齊的佔地板凳。觀眾哭得稀裏嘩啦的,因此曾有看《賣花姑娘》要帶好幾條手絹的說法。
《賣花姑娘》原是一部同名歌劇,屬北韓五大歌劇之一,上世紀30年代由金日成親自參與創作而成,1971年在金正日指導監製下拍成電影。它講述了特殊年代裏,主人公花妮一家四口的悲慘遭遇。花妮的妹妹被地主婆燙瞎眼睛,哥哥哲勇放火燒燬地主的房子被抓,母親積勞成疾。花妮一邊照顧妹妹和母親,一邊賣花給母親抓藥治病。可上蒼並沒有垂憐這個苦難的家庭,多病的母親被地主逼死,妹妹又不幸失蹤,花妮本人也被地主關押。萬念俱滅之際,哥哥哲勇從天而降,原來他從魔窟中脫身後參加了革命。他回來後發動貧苦大眾打倒地主,兄妹三人重逢。
除了《賣花姑娘》,由北韓歌劇改編而成的影片還有《血海》、《黨的好兒女》、《金剛山之歌》(電影名為《金剛山的姑娘》)等。其中《血海》拍攝于1969年,它表現一位偉大的母親,通過血的教訓,投入到保家衛國的抗日戰爭中。影片中的“母親”從愚昧、妥協到抗爭,走出了一條自我救贖的道路。
隱蔽戰爭中的英雄們
北韓拍反特間諜片,源於北韓戰爭,《看不見的戰線》、《原形畢露》、《木蘭花》、《安重根擊斃伊滕博文》、《敵後金達萊》等都是其代表作。
上了歲數的人都記得《看不見的戰線》(1970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譯製)裏面的“老狐狸”和女特務,還有那段讓很多人總挂在嘴邊的經典臺詞(特務接頭對暗號):“你拿的什麼書?”“歌曲集。”“什麼歌曲?”“阿麗拉(阿裏郎)。”
有網友認為,北韓諜戰片水準很高,《無名英雄》甚至比《潛伏》還要精彩。這部共20集的超長版電影拍攝于1978年至1981年,講述了1952年北韓戰爭進入最關鍵時刻,時任美國總統的艾森豪威爾不甘心這樣結束戰爭,企圖醞釀新的攻勢。北韓人民軍得到相關消息後,把他們的王牌偵察員、《倫敦新聞》記者俞林派到漢城,截取美國情報。俞林抵達漢城後,恰好遇到康橋留學時的同學,現任南北韓新聞處處長樸茂,更讓他意外的是,美軍情報處中尉順姬竟然是他的昔日戀人。順姬不再是當初情竇初開的少女,她嫵媚、狡黠,有時以交際花的身份出現在不同場合,週旋于不同人群之間。這時的俞林陷入情感糾結中,好在他以堅定的信念壓制住舊愛與新恨,沒有被順姬似有似無的挑逗而俘虜。直到他獲得一份極其重要的“T型高地戰役計劃”,總部才啟動最隱秘的情報員“ 金剛石”,指示俞林與“金剛石”接頭。俞林到達接頭地點,沒想到對面坐的竟是順姬!俞林:“請問,這是今天的報紙嗎?”順姬:“今天的報紙賣光了,這是 17號的,你那張報紙是……”俞林:“是15號的。”
順姬語氣溫柔、克制、平靜,這時只有貝多芬的音樂撞擊著俞林和順姬隱藏在內心深處的愛情火花,也暗示出兩人愛情的悲劇結局。最終俞林以其特殊身份得到各種重大情報,且以他個人的方式推進了整個和平進程。
“我們”的生活比蜜甜
上世紀50年代後期,北韓掀起“千里馬運動”,並進入第一個五年計劃,加速推進社會主義基礎建設。這段時期出現了以《摘蘋果的時候》、《鮮花盛開的村莊》、《金姬和銀姬的命運》、《工人家庭》等為代表的一批反映人們勞動和生活的電影。
《鮮花盛開的村莊》拍攝于1970年,由著名導演金英浩執導。影片的主人公是位退伍軍人,面對家鄉的落後狀況,他沒有被困難壓倒,帶領全體村民艱苦奮鬥,終於將貧窮落後的小山村,建設成為五穀豐登、鮮花盛開的村莊。該片1972年由長春電影製片廠譯製、在我國公映後,雖不及《賣花姑娘》的轟動效應,卻依舊是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影片中,老人看上一位身體粗壯的姑娘,有心想讓她當自己的兒媳婦。兒子對其相貌很不滿意,老人板著臉說:“胖, 說明她健康,聽說一年能掙600工分哪,漂亮的臉蛋能長大米嗎?”這句經典臺詞及“600工分”的玩笑,在神州大地一時頗為流行。
《金姬和銀姬的命運》以一對孿生姐妹為主線,刻畫了在南北韓和北北韓兩種不同制度下姐妹二人的不同命運。《金姬和銀姬的命運》上世紀70年代在中國上映時,也轟動一時。當影片演繹到兩姐妹最終將不得不生離死別天各一方的情節時,無數觀眾流下了同情和感動的淚水。
世紀回眸:可貴的人性魅力
沒有經歷過只有八個樣板戲的文化沙漠時代,很難理解當時人們對北韓電影甚至阿爾巴尼亞電影、越南電影的追捧。當時民間曾流行著這樣一句順口溜:“中國電影新聞簡報,越南電影飛機大炮,北韓電影又哭又笑,阿爾巴尼亞電影摟摟抱抱。”北韓電影“又哭又笑”,說明其注重刻畫人性,以情動人,這恰恰是那個極左的年代人們所缺少的。有網友說,看完刀槍不入的楊子榮、郭建光,沒有愛情的江水英、柯湘,《賣花姑娘》感動中國的當然是人性的魅力了。
還有網友說,扮演《無名英雄》女主角順姬的金貞花,將作為一個女諜報人員的英氣、作為一個女人的嬌美表現得入木三分,說實話,比現在那些韓劇裏的女演員強了不知道多少倍。
“我是個《賣花姑娘》,住在《鮮花盛開的村莊》,是一位戰鬥在《看不見的戰線》上的《無名英雄》,在《摘蘋果的時候》,遇到了《火車司機的兒子》……”這是當時連小學生都知道的北韓電影名串燒,也成為一代人的文化記憶。http://big5.china.com.cn/international/txt/2010-05/18/content_20065295.htm

海岸線 (Hae anseon,2002 )

導演: 金基德(Ki-duk Kim)   
演員: 張東健 / Jeong-hak Kim / Ji-a Park
劇情介紹:   
韓國海岸警備隊上等兵姜漢澤是一個一心想要抓間諜的所謂好兵,可負責看守海岸的他卻錯誤地槍殺了醉酒後在海邊與女友親熱的平民。就是這一槍,便改變了衆人的命運,不止是姜漢澤自己,還包括被殺者的女友美英、姜漢澤的同僚金上士和整隊看守著海岸線的軍隊。瘋掉的姜漢澤不再是戰友而是敵人,對此時的海岸警備隊來說,敵人和同志變成一個模糊的概念。   
在過往的幾年間金基德的創作是關于畸戀、仇殺、孤獨、絕望關于卑微和恥辱。從默默無聞到贏得國際聲譽,由無法公映到一流電影節的頻繁邀請。金基德已經成功的走到了大衆面前。然而他得到的卻是少數贊許和多數的反感與不理解。國際影壇對待他的態度基本如此。而在中國,能看到金基德作品並願意站出來發表議論者也慣性式的接受並采用了現存的評論。觀點的過分單一叫人懷疑如此喧囂的議論之前到底有多少人起碼認真的看過他的舊作?只要一提到金基德,所有文章毫無例外的使用了諸如:暴力、大膽、殘酷、血腥、另類、邊緣、情色、驚人一系列本身最泛濫乖巧的字眼。觀衆和電影節評委以更加獵奇和不安的心理預期等待著金基德的每一部新作。受到蠱惑的影迷則幹脆直奔流血畫面和三級鏡頭紛紛尋找金基德影片。   
網絡也幫助了這場謠傳。經常有人在各種BBS裏描述他們在這些電影裏的所見。于是一傳十,十傳百,越發人雲亦雲。金基德終于名聲大噪但處境也足夠尷尬。他的臉上貼著左一個又一個無比花哨卻不相幹的標簽。現在‘金基德’已經成爲了一個被過分塗抹的名字,面目全非。就像張東健在《殺越海防禁區》中那張臉一樣已經很‘迷彩’了。金基德也因此一度回避媒體,拒絕任何采訪。   2002年的《殺越海防禁區》延續了金氏作品的一貫特性。于平靜中展開敘事,最終走到一個悲劇結尾。在韓朝邊境駐紮的一支部隊裏,士兵康立功心切,一次夜間值勤他誤殺了平民卻要以英雄的身份受勳。自責與恐懼中他失去理智,而死者的女友已經先于他瘋掉了。二人鬼魂般的日夜騷擾整個軍營。繼《雛妓》後再次出現了具有顛覆力量女性角色,這次不是妓女而是個瘋子。數十強悍的士兵面對一個瘋女人束手無策而止于崩潰。《殺越海防禁區》在衆多金基德作品中並不出衆,也被送往大小電影節展映。在捷克卡羅維.發利電影節摘得三個獎項,並被選作韓國釜山電影節開幕影片。
http://baike.baidu.com/view/2918101.html?fromTaglist

金基德電影世界中的身體、殘酷及語言 by周永捷

身體,向來就是各種權力互相競逐的場域
在金基德的電影世界裡,「身體」的規訓與反抗是不斷重覆出現的命題,他強烈地批判各種外在力量(父權社會/國家機器……)對身體的宰制,並進一步賦予主體反抗的可能性。在「無顏美女」中,女主角為取悅男友而進行「換臉」手術,表現出父權社會對於女體(美麗女體)「權力—知識」的論述如何作用女體身上的過程。在「情弓」裡,少女被老人當做活靶般射箭蔔卦、老人每日幫少女洗澡(抑或說是「淨身」)、梳妝等例行性舉動,反映出老人藉由對少女「身體」的規訓而渴望得到成熟、潔淨之「女體」的企求。在「只愛陌生人」中,被流氓推入火坑賣淫的女大學生,其日復一日的接客情形卻成為流氓偷窺意淫的對象。在父權(流氓)的「全景敝視」監控(偷窺)下,少女從「被迫」賣淫到「甘於」賣淫、從對流氓的反抗到順服,使她終究成為一個無時無刻都在進行自我監控、自我規訓的「女體」,並藉由「衍生權力」(bio-power)而不斷的再生產父權規訓者(妓院/流氓)所需的生產力。
金基德的電影除了指出「身體」(特別是女體)如何受到外在力量的規訓與宰制之外,他更進一步提出「身體」在被規訓下反抗的可能。「水上賓館」中女主角在男主角欲離去之際的自殘生殖器之舉,儼然就是女主角對父權規訓的反動,企圖打破女體/女性生殖器為男性媾合/獲得愉悅的工具性身體使用。在「海岸線」中,飾演上兵的張東健原本一心想殺敵報國,卻在誤殺村民後神智失常,殺害軍中同袍。原本是國家機器(軍隊)按照嚴格標準所規訓的馴服且良好的「規範身體」,最後卻反過來成為偏離準則、反抗國家機器的「不規範身體」,金基德在此提出了「身體」在規訓體制下的反抗。在「無顏美女」中,整型後的女主角仍戴著昔日容貌的面具出現在男主角面前,甚至後來連男主角也進行「換臉」手術,透露出電影文本對主流美體論述規訓體制的顛覆。
殘酷,洗滌靈魂的他治藝術
金基德的電影中充滿激烈的暴力、性愛場面。與其說這是金基德個人一種獨特的電影表現形式或手法,不如說是一種類似亞陶「殘酷劇場」的淨化儀式。亞陶認為戲劇應透過各種極刺激的、特殊的戲劇語言去深入到人類靈魂的最深層,把那些最原始野蠻的欲念、暴行以至犯罪暴露出來,把最受壓抑的潛意識釋放出來。
金基德不斷企圖以極激烈的暴力、性愛行為來挖掘人類深層原始的殘酷慾念,以近乎於「死之本能」中攻擊、毀滅的衝動來揭穿道德、法律、理性邏輯、社會規範等限制人類思想的教條式約束,讓人類的感覺意識能回復真正的知覺。「春去春又來」裡小和尚對動物的殘忍虐待、「水上賓館」中釣客生切活魚再放生的行徑、「只愛陌生人」裡流氓近乎野獸般的打鬥,凸顯出人類深層欲念中生物性的嗜血和破壞本能。而「只愛陌生人」裡流氓對女大學生的佔有和軟禁、「海岸線」裡眾士兵們對精神失常女子的性侵、「援交天使」中佑真替死去好友潔婉進行的贖罪式的援交,在在都試圖再現隱藏在道德束縛下的性本能的壓抑。
金基德「殘酷劇場」式的電影語言如同一把手術刀,藉由剖解加諸在人類原始慾念之上的種種文明限制,讓我們再次看到人類本能慾望的真實面貌。正如「海岸線」反映軍中體制只會在堂而皇之的教條表面下更加藏污納垢地積累人性中最醜陋的部份;「只愛陌生人」隱約透露,即使是外表清純、未經人事的少女,性愛也擁有足以使其耽溺的可怕力量;「無顏美女」則試圖揭露男女情感中對於「喜新厭舊」的束手無策及欲拒還迎。
回歸到原始的宗教淨化儀式,金基德的電影在「他治」的過程中告訴我們所不願面對的殘酷事實,並揭穿謊言、懦弱、卑鄙、偽善,打破危及敏銳感覺的物質惰性,使人們能夠看到自身潛在的暗藏的黑暗力量,從而試圖達到排除心靈膿創、自癒的可能。
語言,臣服於寂靜的力量
角色噤聲,是金基德電影對待語言的方式。從後現代的脈絡來看,語言的歷史性及侷限或許正是其在金基德電影中缺席的主要原因。相對於紛擾雜遝的語言敘事,「寂靜」所能產生的力量或許更加強大。不論是「水上賓館」的逃犯、女侍者,「只愛陌生人」中的流氓,還是「情弓」中的老人及少女,觀眾雖然讓聽不見他/她們的聲音,但卻透過種種象徵性的意象而更能貼近角色的內心世界。
進一步而言,在金基德的電影中,視覺語言的地位顯然是淩駕於聽覺語言之上。「情弓」中象徵情慾的意象(水)、象徵生殖器的意象(箭);「水上賓館」中象徵身體創傷的意象(魚、魚鉤);「春去春又來」中象徵生命輪迴的意象(大自然的變化);「無顏美女」中則以面具象徵認同混淆、匱乏的意象;以及其他作品中近乎歇斯底裏的激烈的肢體動作等等……這些視覺意象強而有力地扮演著金基德電影中「說話」的角色。
音樂,則是值得特別一提的地方。金基德雖然賦予電影中角色靜默的聲音,但卻在其一貫擅長的視覺意象敘事上恰如其分地搭配傳達各種不同情緒/情感的音樂敘事,例如「情弓」中如交響樂般、跌宕有致跌的絃樂,以及「春去春又來」中象徵季節遞嬗的背景音樂,都能在角色噤聲的表演中增添電影意象的張力。
http://pots.tw/node/684

情色暴力大師—金基德   2004-07-15 新電影

  金基德被韓國媒體譽爲“21世紀最具領導潛力的導演”,同時,他也是最受國內影迷關注的作者型韓國導演之一。
  金基德最早受到注目,是由于其作品酷愛表現的性、暴力和死亡等主題,在那些富有張力的故事情節中,情欲和暴力往往被用力地揉搓在一起。2000年,影片《漂流欲室》在威尼斯影展上引起轟動,這部電影在其早期作品《鱷魚》、《野獸之都》及《鳥籠旅館》之上,構建了一個由複雜人格、暴力、情欲、唯美色調組成的社會及民族隱喻——殘酷的孤島,它也成爲金基德確立風格的作品(孤島這個意象,在後來的《春夏秋冬又一春》中再次出現)。這之後的《收不到的情書》,是金基德電影中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高峰,影片充滿張力,並具有某種和中國第五代導演相通的對民族、政治和曆史的進行深刻反省的飽滿力量。隨後,金基德又以一部《壞男人》再次對人性欲望的悲劇性給與曝光,特別是對男人欲望進行了真實的勾畫。之後,金基德與張東健合作,拍攝了涉及韓國政治、軍事背景的《海岸線》。
  2003年後,金基德先後推出了兩部很有分量的電影,《春夏秋冬又一春》和《撒瑪利亞女孩》。前者出人意料地講起佛理輪回和因果報應,鏡頭唯美,構思精巧。後者則被認爲是金基德個人的一個及時、良性的突破,比其以往作品一貫的冷峻多了一線希望和少有的寬容。
  金基德曾經說過,在韓國導演中,如果李滄東排第一,姜帝圭排第二,他就當之無愧地應該排第三位,這話其實一點都不囂張。
  作品特點
  1、酷愛以極端的性和暴力,反映人性和民族的深刻悲劇。
  2、決不回避對政治和社會現實的探討,但大多以隱喻的形式出現。
  3、女性在金基德電影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她們往往是劇情的關鍵,矛盾的核心。
  4、其影片中遍布著各種充滿暗示的符號,比如魚、島、少女。
  5、其作品往往具有極強的形式感。
  作品年表
  2004 《撒瑪利亞女孩》
  2003 《春夏秋冬又一春》
  2002 《海岸線》
  2001 《壞男人》
  2001 《收不到的情書》
  2000 《漂流欲室》
http://ent.sina.com.cn/2004-07-15/1134443874.html

金基德作品賞析 2004-12-17 金羊網

1、《漂流欲室》the Isle

金基德在本片中,一改他以往以敘事爲主體的小心翼翼。不再注重故事情節的生動和曲折,而是直接依賴物化的影像抒發關于人類欲望的己見。影片中的全部場景,僅發生在一個狹隘、單一的水塘。而片中的全部臺詞,也不足百句。然而影片所具的力度和破壞性卻著實令人汗顔。金基德在取景和構圖上頻頻雕塑,進一步與美術表達形式靠攏。
這是一個遠離喧囂都市的世外桃源,一個回歸自然、盡情舒展欲望的家園。或者說,這裏沒有文明。湖面上漂泊的彩色船屋,便是欲望的宣泄口。在這裏,每個人都是原始欲望的奴隸,每個人都行使著屬于自己的純生理需求:賭博、吃喝、拉撒、報複、召妓、狩獵、虐殺......
影片中那個因女友不忠而走上不歸路,躲在魚塘避難的男主人公,正是在占有欲的驅使下大開殺戒。而占有欲過後的空虛和絕望,使他在這個欲望宣泄口(船屋)遲疑。然而正是他的與衆不同(不爲欲望所動),引起了啞女的關注,並引燃了啞女更洶湧澎湃的占有欲望。當男人再度拜倒在欲望(愛欲)的石榴裙下時,又一場悲劇上演。
影片中垂釣的過程,被金基德隱喻爲人與欲望的關系。一條被切掉一半身體的魚,被放生後依然會再度咬鈎。這種明知故犯的自取滅亡,就等同于人對欲望的欲罷不能。
叔本華說:“就個體生命而言,生命的意志表現爲欲望,欲望說明缺乏,缺乏則意味著痛苦,而欲望若獲得滿足又必然引起無聊,人生就是在痛苦與無聊中度過的。”

2、《《海岸線》 The Coast Guard

金基德通過影片中兩位主人公的悲慘命運,控訴軍政府統治集團爲利益不擇手段的暴行和虛僞本質,描述朝鮮半島分裂下人性的一場集體瘋狂。
和往常一樣,金基德開場便設置了一個呈玩笑狀又無可奈何的戲劇沖突。駐守在海岸線的姜上兵,他的職責崗位致使一個肉體和一個靈魂的毀滅。
失去了愛人的美英在留給她痛苦回憶的海岸線邊尋找著她的男人英吉,她把這裏的每個士兵都看成了她的英吉。盡管她精神上的創傷還未痊愈,可還要繼續承受肉體上的蹂躪。美英慰安婦般地與每個大兵做愛,直到懷上了身孕。接著,兵營變成了手術臺。慘絕人寰的墮胎手術,在光天化日下赤裸裸地進行著。
與此同時,姜上兵也是被損害的對象。當他良知的本性蘇醒時已經完全偏離了軍方的利益,于是政府毫不遲疑地將之推出圈子。姜上兵是被欺騙的對象,他起初的行爲只是源于對政策規範的無條件執行,只是在盡一個軍人的義務。很可惜籠罩在人性自責圈中他無法欺騙自我,這使他很快就失去了政府的庇護,甚至失去了自己作爲軍人的權利。姜上兵丟掉了靈魂,行屍走肉般地穿梭在街頭,引來熙熙攘攘的圍觀者。此刻他若無其事地把刺刀刺進了一名談笑風生的無辜者的小腹。

3、《壞小子》 Bad Guy

這部顛覆傳統影像的半抽象化電影,儼然已把金基德的審美情趣和人生理念發揮到極致。確切地說,這是一部愛情電影,關于一個觸目驚心的、逾越階級身份的畸形愛戀。
這是一個讓人自歎不如的愈墮落愈快樂的瘋狂愛情,一個由身份差異導致的異樣愛情。亨吉對森華一見鍾情,覬覦著得到她的芳心。可是,亨吉怎麽能愛上森華呢?亨吉是個出身卑劣低賤的小混混,而森華是一名高貴的美院大學生,未來的藝術家。
慶幸的是,森華的高貴並非純粹。她的內心深處,無法抵擋欲望和邪念的招手。而她潛藏的這些無法掩飾的私欲,被執著的亨吉發現了。
影片中,在亨吉知道自己不可能以溫柔的手段俘虜森華的心時,他選擇了給予森華冰徹透骨的痛。于是他親手毀掉了森華,把她變成了真正的妓女,讓她遭受男人的蹂躪。以期使森華恨他入骨,以期給森華留下關于他的不可磨滅的記憶。
其實最痛苦的不是森華,而是深愛著森華的亨吉。這是一個男人的尊嚴:當森華被嫖客壓在身下或痛苦或滿足時,躲在鏡子後窺視一切的亨吉承受著比森華更痛苦的精神乃至靈魂上的煎熬。雖然亨吉也曾在事後暴打森華的嫖客,但他仍然願意森華給別人光顧和摧殘。他願意在暗室裏傾聽凝望她欲哭無淚和痛苦的掙紮。這樣亨吉自己會更痛苦,同樣也成全了自己對迫害森華的自我謝罪。于是亨吉的這種自虐簡直欲罷不能、愈演愈烈。
有人說金基德是典型的男權主義者,這可真是天大的冤枉。盡管金基德不止一次地把形形色色的女人變成了妓女,但他不但沒有如何歧視妓女,相反則是同情(在《雀籠小客棧》中最爲顯著)。他總是客觀公正地爲這個職業平反,甚至不乏以超現實主義手段爲它塗上一層宿命的神秘面紗。
在《雀籠小客棧》中,金基德把一尾金魚和幾張被焚燒的照片在首尾呼應,表現出妓女的輪回和兩位妓女儀式性的交接。而在《壞小子》中,同樣有這種輪回的意味。

4、《收件人不明》 Address Unknown

綜觀金基德作品,宏觀上可歸爲兩類。一類有如《野獸之都》、《雀籠小客棧》等敘事性影片,大抵情節飽滿故事性強,也多爲邊緣人的“群體”寫照。而另一類相對敘事性較弱,卻在人物“個體”性格和情景塑造上施加極濃筆墨,如《漂流欲室》《壞小子》等。
《收件人不明》無疑是前一類型中的佼佼者。他在有限的時間和時空內,集中羅列了整整一個被欺淩被損害的弱勢群體。其壯烈的悲哀讓人膽戰心驚。20世紀70年代的韓國,是金基德最不堪回首的歲月。在那個人間地獄,沒有人能夠舒坦地活著。
故事中昌古那美韓混血的尷尬身份,注定了他的悲劇命運。在反抗中,昌古流露了他人性中黑暗的一面:不孝、無情、冷漠、殘忍……
在另一個有著很強虛榮心的家庭中,吉華是軟弱的。吉華的自尊在不斷受到家庭和外界的傷害後性情大變,終于拿起武器奮起反抗,也從而走向了自我毀滅。
這是一個原始的、獸性大發的、充滿憎恨的悲慘世界。在優勝劣汰的自然法則前,親情被殘酷地淡化了。這個混亂不堪的世界中,法律的約束在欲望的燃燒中流逝。手槍可以在這裏濫用,殺人、強暴隨處可見。影片中每個人物都表現出對法律足夠的輕視和挑釁。當然,在人性破滅之際,法律又能耐何什麽呢?在這裏,每個人都選擇了自我毀滅。可是除了做此終結生命的反抗外,還能做些什麽呢? 
http://www.ycwb.com/gb/content/2004-12/17/content_814974.htm

韓戰>百度百科

韓戰(1950年6月25日-1953年7月27日簽署停戰協定)是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以下簡稱「北韓」)與大韓民國(以下簡稱「南韓」)兩個意識形態對立的政府之間的戰爭,而分別支持南北韓雙方的多個國家不同程度地捲入這場戰爭。這場戰爭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冷戰中的一場「熱戰」。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參戰雙方簽署的是停戰協議而非和平協議,因此從國際法理論上來講,這場戰爭尚未結束。
1950年6月25日,北韓人民軍突然向南韓發動進攻,韓戰爆發。6月27日,美國的第七艦隊經中華民國總統蔣中正同意駛進臺灣海峽協防臺澎金馬,軍事介入中國內戰。十天後7月7日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才通過第84號決議,派遣聯合國軍支援南韓抵禦北韓的進攻,聯合國軍司令由美國指派,第七艦隊主力即轉往日本海進行韓戰作戰。地面戰爭爆發後,北韓人民軍很快佔領南韓首都漢城(今首爾),並繼續向南進攻,將聯合國軍壓縮至釜山環形防禦圈內。聯合國軍於9月15日在仁川登陸,並很快扭轉了戰爭的態勢,不久後重占漢城,並越過三八線進入朝鮮半島北部,於10月19日佔領北韓首都平壤。
美軍從仁川登陸後,9月25日中共解放軍代總參謀長聶榮臻發表聲明:中國大陸人民不打算袖手旁觀,讓美國人直逼中國大陸的邊境。10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作出最後的出兵決定。10月3日周恩來緊急約見印度駐華大使,表示如果是美軍而非韓國國軍越過38線,中國大陸將被迫對北韓進行幹預。10月底,部分聯合國軍隊已推進到鴨綠江畔。在臺灣問題被擱置數月之後中共應北韓的請求,在蘇聯允諾幫助的情況下,於10月19日派遣中國人民志願軍進入北韓參戰,分別在第二次戰役和第三次戰役中攻克平壤和漢城,並迫使聯合國軍撤退至北緯38°線以南。之後聯合國軍頂住了志願軍的攻擊,並發動夏季和秋季攻勢,攻克漢城,戰線重新回到三八線。在此之後,儘管雙方不斷交戰,但陣地基本沒有大的變動,一直維持在北緯38°線附近。
1951年7月10日北韓中國大陸方面和南韓美國方面派代表開始停戰談判,主要分歧在軍事分界線的劃定和遣返戰俘問題上,在經歷了幾次談判中斷後交戰雙方終於在1953年7月27日簽署《關於朝鮮軍事停戰的協定》,軍事衝突停止,韓戰結束。但至今北韓和南韓仍沒有簽訂和平條約,兩國以北緯38°線(更準確說是1953年7月27日雙方實際控制線)為界處於分裂狀態。
支援南韓方面的聯合國軍除美國外還有英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荷蘭、法國、土耳其、泰國、菲律賓、希臘、比利時、哥倫比亞、衣索比亞、南非、盧森堡等共15個國家,支援北韓方面的主要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蘇聯空軍和高炮部隊也參加了韓戰,並提供給中國大陸軍備。
朝鮮戰爭〔韓戰〕在不同國家和地區有不同的名稱。南韓稱其為「韓國戰爭」或「六二五事變」。北韓稱其為「祖國解放戰爭」。中國大陸將中國人民志願軍參與的朝鮮戰爭部分稱為「抗美援朝」,香港、中華民國和新加坡等稱其為「韓戰」,美國稱其為「朝鮮衝突」(Korean Conflict),有時也使用「韓戰」〔Korean War〕這種稱呼〔例如:美國之音〕。由於韓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和越南戰爭之間發生而不被重視,在西方常被稱為「被遺忘的戰爭」(The Forgotten War)。

歷史背景
 
朝鮮半島位於亞洲東部,東北與俄羅斯相連,西北部隔著長白山與中國相接,東南隔朝鮮海峽與日本相望。西、南、東分別為黃海、朝鮮海峽、日本海環繞。朝鮮半島一直都是韓民族祖先的居住地,並建立過多個國家。此外,周邊民族亦不斷遷入朝鮮半島,並漸漸溶入韓民族中。17世紀以來,統治朝鮮半島的李氏朝鮮是清朝的冊封國,即,中國是北韓的宗主國,北韓對中國稱臣.定期向清朝朝貢。19世紀,日本國力變強,勢力進入朝鮮半島,並最終在1895年甲午戰爭中擊敗清朝,將清朝勢力趕出朝鮮半島。1904年,日本又與俄國因為韓國(1896年大韓帝國成立,朝鮮改稱韓國)爆發日俄戰爭,並戰勝俄國,從而徹底控制韓國。後來日本在韓國設置了朝鮮總督府,將其變成自己的殖民地。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和蘇聯在德黑蘭會議上同意朝鮮半島在「適當的時候」應實現獨立。1945年8月9日,在日本戰敗投降的前夕,美國提出以北緯38度線為界,即三八線,美國和蘇聯分別佔領朝鮮半島南部和北部的提議,並得到了蘇聯的認可。8月24日,蘇軍佔領北部後在北緯38°線停止了進軍,9月8日美軍佔領了南部。三八線以北面積占朝鮮半島總面積的57%,人口占總人口的40%,南部面積占總面積的43%,人口占60%。朝鮮半島北部為工業區,南部則是主要的糧食產區。美國一開始在南部地區任用日本殖民時期的行政人員,激起了朝鮮人的不滿,之後美國駐軍開始使用不瞭解當地情況的美國人替代日本人,受到朝鮮人民的反對。北部地區則以金日成為首成立了朝鮮勞動黨(由朝鮮共產黨和新民黨合併而成),並在1946年2月8日成立北朝鮮臨時人民委員會,管理朝鮮半島北部事務。
1947年11月14日,美國將朝鮮問題提交聯合國,在蘇聯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問題抵制聯合國的情況下,聯合國通過大會決議,決定由聯合國朝鮮臨時委員會〔後改稱聯合國韓國問題委員會〕監督,在美蘇管轄區同時舉行選舉,然後美蘇軍隊撤出朝鮮半島,由當地人民自己管理自己的國家。此後蘇聯拒不承認這一決議,並拒絕委員會進入其管轄的北韓地區。1948年5月,美軍以聯合國的名義坐鎮南韓地區,開始進行選舉,而南方的左翼組織抵制這次選舉。8月15日,親西方的李承晚當選總統,接替了自1945年以來在南韓地區執政的左派政府。1948年8月大韓民國宣佈建國。聯合國隨即接納他為聯合國成員國。9月9日,北方選舉了金日成為國家主席,成立了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蘇聯及東歐各社會主義國家立即予以承認。
由此,朝鮮半島形成了兩個意識形態上敵對的政權。但根據歷次大韓民國憲法以及歷次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憲法,南北韓雙方都認為朝鮮半島上只存在一個國家,國家處於分裂狀態之中,國家統一是雙方努力追求的目標。

戰前南北雙方軍事力量的組建

當時的南韓軍隊武器匱乏,沒有重炮、坦克以及空軍,軍官多為二戰時期日本或滿洲國軍事學校出身,如後任總統的樸正熙,歷任師長、軍長、參謀總長的白善樺等。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在1950年1月所發表的講話中,將朝鮮半島排除在美國的防禦範圍之外。美國遠東軍隊總司令麥克阿瑟將軍在接受訪問時,也將朝鮮半島和臺灣劃在美國在東亞的防禦範圍之外。而副國務卿迪安?臘斯克(Dean Rusk)在6月20日接受國會質詢時也表示戰爭不太可能爆發。
北韓1948年2月精心準備建立起了一個規模龐大的北韓人民軍。在蘇聯的幫助下,北韓很快就建立起了有效的步兵、摩托化旅和邊防警察,而蘇聯還向北韓人民軍提供了大量現代化的武器裝備。從1946年起蘇聯就培訓了幾千名北韓軍官,每個師還配約有十五名蘇軍顧問,再加上大批曾在中國東北與中國關內參加過中國抗日戰爭與國共內戰、有豐富實戰經驗的朝鮮族和北韓籍官兵,北韓人民軍的實力確實是南韓所無法匹敵的。與一般的看法不同,雖然北方在人力方面的得到的援助較南方為多,但擴軍時仍然需要大量動員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參軍的人員入伍。在戰爭爆發前,北韓和南韓方面的軍事力量對比為:兵力2:1,火炮2:1,機槍7:1,半自動步槍13:1,坦克6.5:1,飛機6:1,北韓人民軍方面佔據絕對優勢。
1949年7月,中共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146師改稱北韓人民軍第5師。166師改稱為第6師,156師改稱為第7師。北韓人民軍的第2師師長崔賢,參謀長許波,第4師師長李權武,第6師師長方虎山,第7師師長崔仁,第3師參謀長張平山,第3師16團團長崔仁德等人都是解放軍幹部。

戰前事件

1950年5月,南韓進行了新的一輪大選。李承晚總統的政黨只保住了210個席位中的22席。
1950年6月7日,北韓領導人向南北韓人民發出呼籲,要求在8月5日至8月8日在全朝鮮半島舉行大選的基礎上實現國家的和平統一,並且號召為此目的於6月15日至6月17日在海州召開協商會議。6月11日,北韓三名代表越過北緯38°線,打算向南韓各政黨領導人遞交和平統一國家的呼籲書,被南韓政府逮捕。

經過

北韓人民軍的進攻(1950年6月25日-9月15日)

戰爭爆發

1950年1月以來,在蘇聯和美國相繼撤出在北韓和南韓的駐軍後,北韓政府與蘇聯領導人密切協商,並使史達林「同意北韓領導人對局勢的分析和準備以軍事方式實現國家統一的設想」。6月25日,韓戰爆發。北韓方面稱,李承晚在美國操縱下突然向北緯38°線以北地區進行了全面的武裝侵犯。蘇聯解體後,隨著前蘇聯檔案的公開,目前廣泛流行的觀點認為1950年6月25日淩晨,在得到史達林的同意之後,北韓國家主席兼北韓人民軍司令官金日成下令軍隊越過三八線,發動了對大韓民國的突然進攻。當時韓國國軍三分之二的軍隊尚未進入戰備狀態,根本沒有招架之力,三天之後南韓首都漢城(今首爾)就失守了。值得指出的是,金日成並未事先知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詳細的作戰計劃和具體的開戰日期,因此中國大陸與美國一樣,直到戰爭開始才得悉的。這也可以稱為真正意義上的北韓單方面"不宣而戰".

聯合國的參與

6月26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命令駐日本的美國遠東空軍協助南韓作戰,6月27日再度命令美國第七艦隊駛入基隆、高雄兩個港口,在臺灣海峽巡邏,阻止中國人民解放軍渡海攻擊臺灣。美國駐聯合國代表向安理會提交了動議案,授權組成聯合國軍隊幫助南韓抵抗北韓軍隊的入侵。在蘇聯代表因抗議聯合國拒絕接納中華人民共和國為新成員國而自1950年1月起缺席的情況下,動議以13對1(南斯拉夫投了反對票)的表決結果得到通過。聯合國軍以美軍為主導,其他15個國家也派小部分軍隊參戰。英國、土耳其、加拿大、泰國、紐西蘭、澳洲、荷蘭、法國、菲律賓、希臘、比利時、哥倫比亞、衣索比亞、盧森堡、南非與韓國國軍均歸駐日的美軍遠東軍指揮,麥克阿瑟上將為美軍遠東軍司令。7月5日美軍參加了第一場對北韓的戰役。

中國的反應

在7月初,得知美國介入韓戰的消息後,周恩來明確向史達林表明,中國會在東北集結9個師,如果北韓人民軍被打敗,會迅速派遣部隊入朝幫助北韓同美國為首的聯合國部隊進行作戰。7月7日東北邊防軍正式組建,並確定了「中國人民志願軍」這一名稱。

聯合國軍的攻擊(1950年9月15日-10月25日)

在戰爭初期,北韓軍節節勝利;6月28日,奪取漢城、7月20日,佔領大田、7月24日,佔領木浦、7月31日,則佔領了晉州,聯合國軍被一直逼退到釜山附近的洛東江一帶。此時美第8集團軍司令沃克將軍下達了死守釜山環形防禦圈的命令,不得再後退。8月6日,麥克阿瑟將軍在東京與其他高級軍官會面,並說服他人實施風險很大的仁川登陸計劃。
1950年9月15日,仁川登陸成功9月15日,麥克阿瑟登上旗艦麥金利山號親自督戰,在美英兩國三百多艘軍艦和五百多架飛機掩護下,美軍第十軍團成功登陸仁川,從北韓軍隊後方突襲,切斷朝鮮半島的蜂腰部一線,迅速奪回了仁川港和附近島嶼。9月22日,撤退到釜山環形防禦圈的聯合國軍乘勢反擊;9月27日,仁川登陸部隊與釜山部隊水原附近會合,一日之後重奪漢城。

美軍越過北緯38°線
 
北緯38°線,這是一條政治上的劃線,而非地理劃線因戰事進展極其順利,將北韓人民軍趕回北緯38°線以北的計劃產生大幅改變。麥克阿瑟將軍要求乘勝追擊,將共產主義勢力逐出整個朝鮮半島。9月27日,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與總統杜魯門都同意了麥克阿瑟的建議,但是總統要求麥克阿瑟:只有在中國大陸和蘇聯都不會參戰的情況下才可攻擊北韓,這僅是一場「有限度的戰爭」,美國單方絕不願再掀起世界大戰。麥克阿瑟信誓旦旦的表示,中國大陸在百廢待舉之際,絕不可能介入朝鮮半島戰事。次日,美軍部隊進逼北緯38°線;10月1日,南韓第一批部隊終於進入北韓作戰。
在韓戰爆發之前,中共將第四野戰軍和第一野戰軍中的朝鮮族和朝鮮人為主的部隊以師為單位按金日成的要求轉交給北韓,構成北韓人民軍步兵主力。1950年5月中旬,金日成親自到北京見毛澤東,取得毛澤東的贊同發動統一戰爭,唯確切日期可能沒有告知。戰爭爆發後,中共在7月13日即成立東北邊防軍,抽調4個軍及炮兵部隊,積極備戰。8月5日,毛澤東電告東北邊防軍領導,要求在8月底完成作戰準備,在9月上旬能夠出動至北韓參戰。此時,北韓軍還在朝鮮半島南部洛東江一帶作戰,聯軍僅守住釜山防衛圈一小塊地區。
仁川登陸後,朝鮮半島局勢逆轉,北京幾乎每天都通過廣播警告美國,如果跨過北緯38°線,中國大陸就會出兵。9月30日,中共總理周恩來在政協國慶大會上發表措辭強硬講話;10月3日淩晨,美國部隊大規模進入北韓前,周恩來召見印度駐華大使潘尼迦,要他轉告美國政府:「若美軍跨過三八線,侵略朝鮮,我們不會坐視不顧。」,這番警告被杜魯門視為中共對聯合國的「外交訛詐」而沒有被重視。
中共雖然做出強硬聲明,但是高層領導人內部意見卻不一致,大部分傾向於不參戰,因為中國歷經多年戰亂,百業待興,捲入這場戰爭對國家發展不利。前蘇聯解密檔案表明,史達林作為社會主義陣營的首腦指示中共派兵介入,但是直到10月初,北京政府仍未對參戰與否做出最後決定。周恩來赴莫斯科跟蘇方討論參戰問題。10月4日,中共西北軍政委員會主席彭德懷奉命抵北京商討朝鮮問題;10月8日,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最終決定介入韓戰。北韓如被佔領,將會更直接威脅到中國大陸的國家利益。北京十分顧慮麥克阿瑟是否有可能在取得朝鮮半島後繼續向北進軍,威脅到中國共產黨剛剛建立起來的政權。而且,一個與中國大陸有長達1000多公裏邊界線的國家被資本主義陣營統治,也是很大的威脅。而如果北韓亡國,中共勢必要讓金日成在東北設立流亡政府,但這對中共十分不利,因為這將為美軍進軍東北提供強有力的借口。同時,由於美國發表「臺灣地位未定論」,美軍進入臺灣海峽,迫使中共中止了入侵臺灣的渡海戰役,讓北京當局直接感受到美國的威脅 。基於這些理由,北京當局最終決定出兵朝鮮半島,和美軍作戰。
10月7日,美軍大舉越過北緯38°線,向平壤推進。與此同時,中國人民解放軍所部東北邊防軍改編為中國人民志願軍,為進入北韓境內作戰積極準備,彭德懷被任命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兼政委。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第42軍率先從輯安(今集安縣)渡鴨綠江入朝作戰。
美國總統杜魯門在美軍大舉進攻前,與麥克阿瑟在威克島會面。麥克阿瑟保證不會進入中國大陸,並同時還認為戰事將在感恩節前結束,稱要讓美國士兵回家過這個傳統節日。
10月11日,韓國國軍佔領元山;10月19日,美軍進佔平壤,北韓政府遷往江界市。同一天中國人民志願軍偷偷跨過鴨綠江,不過當時美軍還不知道具體情況。韓國國軍陸軍第六師的部隊已進抵鴨綠江畔楚山郡,同時,中共宣稱美國空軍飛機多次轟炸丹東市附近的機場與交通線。
中國人民軍志願軍入朝後的第一次戰役在1950年10月25日打響。當天中國人民志願軍第40軍第118師在北鎮突然對聯合國軍發起突襲戰,用了一個多小時便替北韓奪回了溫井,號稱「殲滅所有侵略軍」。此次戰役標誌中共的「抗美援朝戰爭」正式開始。北京政府將這場戰爭定義為「為援助危難的友好鄰邦和保家衛國而戰」。

中國人民志願軍的攻擊(1950年10月25日-1951年5月23日)

美軍支援韓國155mm自走砲,事實上當時聯軍對中朝軍裝備有絕對優勢,火砲優勢40比1中共高層在10月初對是否要派兵入朝參戰長久不能決定,派兵計劃一直沒有執行。10月8日,周恩來和俄語翻譯師哲自北京前往莫斯科;10月11日,在黑海的阿布哈茲區的阿德列爾休養所同林彪與史達林討論朝鮮問題。雙方就該問題達成協議,兩國同意不出兵,準備讓金日成到東北組建流亡政府。不過經毛澤東與其他中國共產黨中央政治局高層討論決定最終還是出兵參戰,但要求蘇聯方面最遲在兩個半月內提供空軍掩護,還要負責各主要城市的領空安全。史達林最後也在17日同意了請求。
決策形成後,毛澤東和周恩來曾研究過以什麼名義出兵的問題,並初步擬定了「支援軍」的名義。黃炎培認為支援軍,就是派出去的,容易讓國際認為中國對美國宣戰。因此改為中國人民志願軍,並使用了完全不同的番號。表示不是中國跟美國宣戰,是人民志願支援北韓。雖然名稱為志願軍,但實際是現役部隊整建制地參戰。總司令彭德懷更打趣說:「什麼志願軍,我就不是志願的!」當時的口號是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中國人民志願軍是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邊防軍改編而成。戰爭初期,這一名稱讓聯合國軍誤以為這不過是一隻小規模的志願者隊伍。後來聯合國軍弄清中國人民志願軍是成建制的正規部隊,只是使用了完全不同的番號後,也願意承認「志願軍」這一名稱,以將戰爭限制在朝鮮半島,避免將戰爭升級。

朝鮮戰爭第一次戰役

1950年10月19日晚,以彭德懷為司令,中國人民志願軍從安東(今稱丹東)、河口(即寬甸縣長甸鎮河口)、輯安(今稱集安)等多處地點秘密渡過中朝邊界鴨綠江,10月25日發動突襲。
聯軍並未料到中共會在聯軍越過北緯38°線進入北韓的情況下發動進攻,而且此前聯軍也沒有收到任何中共軍隊已經跨過鴨綠江的情報。聯軍被打得措手不及,全面撤退至清川江以南。第一次戰役以中國軍隊的全面告捷結束,中國方面宣稱殲滅了3萬5千名聯合國軍士兵。

朝鮮戰爭第二次戰役

雖然第一次戰役慘敗,麥克阿瑟依然堅持中國出兵只是象徵性的,但同時他也承認「聯合國軍全部被殲的危險」,因此建議應該大規模轟炸東北地區,但是美國杜魯門政府顯然意識到在二戰剛剛結束後就立即與中國作戰將有可能觸發第三次世界大戰,因此認為應該將戰爭限制在朝鮮半島。而中國的主動參戰,使杜魯門政府再度改變政策,稱朝鮮半島的統一可以「日後再談判」,顯然拋棄了之前要一鼓作氣統一朝鮮半島的策略。
11月24日,麥克阿瑟發動了對清川江以北中朝軍隊的進攻,並宣稱要讓美軍士兵「回家過聖誕節」。中國人民志願軍先示形於敵,誘敵軍進入戰役發起線後於11月25日發動第二次戰役,在西線戰場使用志願軍第38軍、42軍從左翼突擊美軍第8集團軍縱深。美韓軍被迫全線突圍南撤至北緯38°線,12月5日棄守平壤。此時彭德懷向毛澤東要求停下來:「目前部隊糧、彈、鞋、油、鹽均不能按時接濟,主要原因是無飛機掩護,隨修隨炸。」12月13日,毛覆電:「我軍必須越過三八線。」

朝鮮戰爭第三次戰役

1950年12月31日,中朝軍隊發起第三次戰役,推進至北緯38°線以南50英裏處,漢城被中國人民志願軍第50軍與北韓人民軍第一軍團佔領。
杜魯門政府與聯軍前方指揮官麥克阿瑟的意見產生很多衝突。杜魯門避免與中國或蘇聯直接衝突,不想引發第三次世界大戰。麥克阿瑟則以軍事上的勝利為優先,在朝鮮半島的行動很多都未得到華府的首肯,有些甚至違背了華盛頓的決策。麥克阿瑟的行為在核武時代是非常危險的。麥克阿瑟提出過多次針對中國的攻擊,如大規模轟炸東北、動用原子彈轟炸東南沿海大城市以及邀請臺灣軍隊參戰等,都一一被杜魯門駁回。4月11日,杜魯門最終決定免除麥克阿瑟的最高司令官職務,由李奇微將軍接任。這項命令是麥克阿瑟在無線電廣播中與全世界民眾一起知悉的,麥克阿瑟認為這是杜魯門對他的羞辱。被解職以後的麥克阿瑟在全美受到數月英雄式的歡迎,但是這股熱潮並未持續。
此時的美國已經發現自己陷入朝鮮半島的泥潭而無法自拔,自己被迫在一個陌生的戰場打一場前途未蔔的戰爭。因此美國在1951年1月13日提出停戰建議,但在順利的戰爭形勢面前毛澤東認為中共有能力將美國軍隊逐出朝鮮半島,他在給彭德懷的指示中稱現在停火「將給政治面上以很大的不利」,要求趁熱打鐵,統一朝鮮半島。事實上,中國軍隊在第三次戰役結束時,由於缺乏軍需用品,已經形成強弩之末。

朝鮮戰爭第四次戰役

很快地,毛澤東就不得不對其決定付出代價。1月的第四次戰役中國人民志願軍開始敗退,第四次戰役的發動過於倉促,使志願軍遭到入朝作戰以來的第一次挫折。志願軍不得不放棄仁川和漢城,全線被迫後退了100多公裏,撤回到了北緯38°線以北。第四次戰役以失敗告終。此時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隊已掌握志願軍的「禮拜攻勢」與「月光攻勢」,由於中國陸軍後勤的落後,志願軍的士兵只能揹負五天的糧食,到了第七天糧盡彈絕,不得不停止進攻,聯軍則趁這時發動「屠夫作戰」與「撕裂作戰」,志願軍在聯合國軍的立體作戰的炮火下挨打,損失異常慘重,士兵經常是整營整營地死亡,而歷史學者表示,據其資料來源,中國軍人在韓戰期間陣亡者應有近百萬之數。
更由於缺空現代化空軍編制,使得志願軍在韓國戰場上沒有所謂前線與後勤的區別,整個戰線幾乎曝露於美軍的狂轟濫炸,空襲猛烈之下,只能利用夜戰突擊、並利用夜間以大量民工搶修道路與橋樑,隨炸隨修,隨修又隨炸。戰場上缺乏新鮮果蔬,志願軍普遍患有夜盲症,更不利於作戰。嚴苛的環境逼得志願軍總司令彭德懷搭機返北京,排闥直入,掀毛澤東的被褥,直言前線之困難。[來源請求]毛澤東思考後向彭德懷提出:「朝鮮戰爭能速勝則速勝,不能速勝則緩勝,不要急於求成。」1951年3月14日,志願軍放棄漢城。

朝鮮戰爭第五次戰役

4月,韓國戰場優勢倒向聯合國軍。1951年4月22日,中國人民志願軍發動第五次戰役,至29日「禮拜攻勢」結束,聯合國軍開始發動「第二次春季攻勢」,逼進鐵原、漣川,志願軍63軍開始逐山逐水的死守,聯合國軍第二次跨進北緯38°線,志願軍全線被迫後撤退約40公裏勉強阻止住聯軍的進攻,美軍的彈藥量是平常五倍,被稱為「範弗裡特的彈藥量」,中國人民志願軍損失慘重,負傷、陣亡和情況不明的總數為7644人,一八零師人員損失大部分為被俘,被俘人數約為5000餘人。7月10日雙方終於同意停火,坐到了談判桌前。

相持階段和停戰談判(1951年6月23日-1953年7月27日)
 
聯合國軍在1950年1月9日至1951年底的進攻和雙方僵持階段形勢,黑線為最終雙方軍事分界線

第一次停戰談判

經歷了一年的大規模衝突後,1951年6月23日,蘇聯駐聯合國代表馬立克提出雙方進行停火談判的建議:
“ 目前最尖銳的朝鮮武裝衝突問題,也是能夠解決的。……蘇聯人民認為,第一個步驟是交戰雙方應該談判停火與休戰,雙方把軍隊撤離三八線。 ”
6月25日,中國和美國幾乎同時發表聲明表示贊同,中國在當日《人民日報》中發表社論表示「我們中國人民完全贊同這個建議」,而美國總統杜魯門則在田納西州參加航空工程研究中心落成典禮上發表演說表示美國「願意參加朝鮮半島和平解決的談判」。6月30日,聯合國軍總司令李奇微奉命通知北韓人民軍:
“ 我得知貴方可能希望舉行一次會議,以討論一個停止在朝鮮半島的敵對行為及一切武裝行動的停戰協議,並願適當保證此停戰協議的實施。我在貴方對本通知答覆以後,將派出我方代表並提出一會議的日期,以便與責方代表會晤。我提議此會議可在元山港一隻丹麥傷兵船上舉行。 ”
7月1日,北韓人民軍總司令金日成和中國人民志願軍總司令彭德懷答覆:“你在6月30日關於和平談判的聲明收到了。我們受權向你聲明,我們同意為舉行關於停止軍事行動和建立和平的談判而和你的代表會晤,會晤地點,我們建議在三八線上的開城地區。若你同意,我們的代表準備於1951年7月10日至15日和你的代表會晤。 ”
這樣,雙方第一次停戰談判於7月10日在開城舉行了,朝中方代表為南日(朝)、李相朝(朝)、鄧華(中)、解方(中)和張平山(朝)五位將軍,韓美方為特納?喬埃(美)、克雷奇(美)、霍治(美)、勃克(美)和白善燁(韓)五位將軍。朝中方提出三點建議,即1)停火,2)恢復三八線為朝韓邊界,以及3)外國軍隊儘快撤離。韓美方並沒有接受這一建議,要求將停火分界線放置在朝中方控制地區。第一次談判破裂。

停戰談判的恢復和軍事分界線協議的達成
 
戰爭中的韓國國民為獲得停戰談判的有利條件,聯合國軍和韓軍於8月18日-9月18日和9月29日-10月22日分別發動了夏季攻勢和秋季攻勢,分別進攻朝中方西線和東線防線。北韓人民軍和中國人民志願軍轉入防禦,同時還遭到了洪水災害,很多防禦工事被毀。經過兩個月的激戰,聯合國軍佔領了646平方公裏土地,平均推進約2公裏。李奇微意識到,「沒有誰會相信憑我們手中的這點兒有限的兵力,能夠贏得什麼全面勝利」。於是,停戰談判在10月25日重新恢復,地點改在了板門店。10月30日至11月下旬間,志願軍發起局部反擊戰,佔領了280平方公裏土地,並鞏固了開城地區的防禦。11月27日,雙方就軍事分界線及非軍事區問題達成協議:「以雙方現有實際接觸線為軍事分界線,雙方各自由此線後退兩公裏以建立停戰期間的非軍事地區。如軍事停戰協議在本協議批准後30天之後簽字,則應按將來雙方實際接觸線的變化修正上述軍事分界線與非軍事區。」
由於雙方的條件過於懸殊,停戰談判整整進行了兩年。王樹增提到:「在這兩年中,在雙方的防禦線上,密集地部署著200多萬人的大軍,構築了世界戰爭史上最漫長的、最複雜的、最堅固的防禦工事。聯合國軍的防線由部署嚴密的火炮陣地、坦克群以及步兵組成,數層陣地使其縱深達300公裏,每一層防線都構築了永久性的工事和塹壕,每一層防線都制定了周密的空軍支援預案,形成了一個火力強大的立體防禦網路,這條防線被稱做『一道不可逾越的死亡深淵』。中國軍隊的防線上,數十萬官兵開始建設世界上最浩大的地下防禦工程,其土石方總量能開鑿數條蘇伊士運河、沿著對峙線自西向東,數百公裏的防線上,深理在地下的永久式坑道和交通壕蛛網般四通八達,前沿的數十萬中國官兵設施齊全地生活在地下,他們所佈置的火力陷阱能令任何進攻的敵人立即遭到毀滅性打擊,這些在地下枕戈待旦的中國官兵被稱之為『閉居洞中的龍』。」

上甘嶺戰役

1952年10月14日淩晨,聯合國軍第8集團軍司令範弗裡特發動金化以北的上甘嶺之戰,雙方在表面陣地上失而復得、得而復失。多次反覆爭奪的結果,兩方面皆死傷慘重。前後歷時43天,在3.7平方公裏的地區,共發射炮彈超過230萬發,嶺上泥土平均被炸翻出至少3公尺。中國人民志願軍軍隊傷亡情況遽增,不過阻止了美軍的攻擊,更使美軍傷亡情況劇增,環嶺遭擊斃美軍遺屍超過千具以上。在範弗裡特不能奪得上甘嶺後,美軍沒有能力再發動過營以上規模的的進攻,因美軍已意識到最後仍要靠談判才能結束戰爭。守住上甘嶺上的中國軍隊,全體嘉獎為上甘嶺英雄團。此戰役為韓戰中最激烈的一場戰役。

米格走廊:蘇聯的秘密介入

1950年6月25日,韓戰爆發,不久中國志願軍介入韓國戰場,1951年中期以後,中國與蘇聯空軍MiG-15多次與聯軍戰機交戰,在鴨綠江南岸平原一帶上空形成了著名的「米格走廊」,是整個韓戰期間絕大多數空戰的區域。最初以為「米格走廊」上的架駛員是中國人民志願軍空軍,為此,當時美國國防部長範登堡驚呼:「中國幾乎在一夜之間成為空軍強國。」
米格走廊中最神秘而精銳的力量是蘇聯與東歐地區的飛行員,史達林命令國防部長華西列夫斯基元帥負責向中國派遣航空兵師,蘇軍參戰人員一律身著中國人民志願軍軍服[來源請求],並嚴格限制其飛行員作戰區域。其指揮官為空戰英雄闊日杜布,許多飛行員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洗禮,作戰經驗極為豐富。實際上,他們的指揮系統獨立於中國軍隊,但是主要機場仍在中國境內位於安東附近。那裡距離鴨綠江很近,在航程上比起從日本起飛的美軍戰機佔上許多便宜。此外,美軍明文禁止空軍單位進入中國境內,絕大多數的時間這些機場的飛機可以自由起降與集結。美軍飛行員曾經在訪談中提到他們在鴨綠江附近空域巡邏時能夠遠遠看到機場的飛機循序起飛,集節編隊完畢之後以高度優勢進行空戰。
儘管史達林要求嚴格保密,但聯軍其實自蘇聯加入空戰的行列之後,很快自監聽無線電通訊當中知道蘇聯的介入,不過整個韓戰期間聯軍方面也選擇緘默的態度,以免戰事擴大。
米格走廊的有限區域以及大多數空戰都集中在這個範圍之內,顯示以美軍為首的聯軍並沒有失去對制空權的掌握,蘇聯與中國對於南下建立前進機場的意願也不高,也造成雙方都會到這個區域進行空戰。以雙方需要飛行的距離來看,美軍的F-86平均停留時間在20分鐘左右,從戰果上來看,美軍的確壓制住志願軍在朝鮮半島使用空權的能力。然而經過長時間交鋒,美軍試圖以轟炸切斷中國軍隊運輸線的戰略企圖,卻最終未能實現。
有觀點認為韓戰期間蘇聯予以中國大量軍事援助,但是並非免費,中國共欠蘇聯債務數十億美金]。並稱戰後蘇聯不斷追討,中國以物資和金錢分批償還,一直到1965年才還清債務。

戰後
 
板門店1953年7月27日上午10時雙方簽署了《朝鮮停戰協定》及《關於停戰協定的臨時補充協議》的停火協議[23][24]。談判的最終結果是在北緯38°線附近以1953年7月27日22點整雙方實際控制線南北各2公裏寬設立非軍事區。1954年,蘇聯官員和在朝鮮半島參戰的各國代表在瑞士日內瓦舉行會談。但談判未達成一個永久和平計劃,未能解決南北韓統一問題,直到五十多年後的今天,朝鮮半島依然是分裂的兩個國家: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和大韓民國。1991年北韓和南韓簽署了一項進行永久和平條約談判的協議,1992年得到批准。但1991年北韓方面開始抵制軍事停火委員會,中國於1994年退出該委員會。

傷亡統計
 
1953年3月23日,第一批遣返美國的陣亡軍人據中國方面的統計,韓戰期間中國志願軍傷亡50萬餘人次,陣亡、病故171687人[25],負傷22萬人(扣除多次負傷人次),合計傷亡39萬人。中朝軍隊傷亡總人數約63萬人。另見抗美援朝紀念館。
聯合國軍方面,美軍傷亡約14萬人次。其中死亡美軍36570人,負傷10萬餘人次,扣除多次負傷後的負傷人數不詳。南韓方面數字並未有結論,許多早前公開數字包括平民傷亡,但無論如何,以南韓人力,不可能有多達百萬軍隊傷亡。近年根據當年人口普查資料推斷,所謂傷亡失蹤百萬應該是軍民合計數字。韓軍的傷亡約在30萬-40萬之間。

戰俘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國人民志願軍有兩萬兩千多人被俘,被俘人員中連排級軍官有600人左右、營級30餘人、團級5人、師級1人,主要被關押在巨濟島等地。其中有一部分人是國共內戰中被俘加入共軍的前國軍人員。志願軍戰俘中的一部分戰俘不願意在停戰後回中國大陸,而選擇去臺灣。依照停戰協定,由中立國印度主持對戰俘進行了甄別,以確定其本人的意願。
事後有兩種大相逕庭的說法:根據戰俘張澤石著《戰俘手記》,美國慫恿反共戰俘和臺灣特務毆打不願去臺灣的戰俘,強行在其身體上刺反共口號,甚至打死戰俘;據後來選擇前往臺灣生活的戰俘的說法和中華民國駐南韓大使王東原著《爭取反共義士歸國記》,則是美國默許曾為國民革命軍後被共產黨俘虜,旋即送往朝鮮半島作戰的反共戰俘與堅信共黨領導的戰俘進行對抗,在爭奪領導權的對抗中,中共幹部威脅毒打甚至殺害要去臺灣的戰俘,那些戰俘自發或被迫在身體上刺「殺豬拔毛」、「反共抗俄」等口號或紋上中華民國國旗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圖騰,以示絕對不返鐵幕之決心,對抗中有戰俘傷亡。至於綁架杜德准將、震驚世界的巨濟島事件,王東原以此來證明中共幹部在戰俘營內無法無天,張澤石的說法則是由於志願軍戰俘受到迫害忍無可忍之舉,以表示回國的渴望。
戰後有14,715位戰俘被遣送去臺灣。他們於1954年1月23日到達臺灣,受到中華民國政府的歡迎,稱其為反共義士,並定1月23日為一二三自由日。之後不少被編入中華民國國軍,有的還參加八二三戰役。
回到中國大陸的七千多名戰俘中大部分遭到審查。張澤石本人被開除軍籍和黨籍,以後在「反右運動」和「文革」中被打成右派和叛徒,1981年被平反,遭受這種遭遇的戰俘不是個別現象。

北韓
同去臺灣的志願軍戰俘相似,有七千六百五十多名的北韓戰俘最終選擇留在南韓。

美國
戰俘交換後有23名決定到中國生活。其中兩人,埃德華?狄更遜(Edward S. Dickenson)下士和克勞德?巴徹勒(Claude Batchelor)下士(此人在此之前表現非常親共,被中方任命為這21人的組長)臨行前改變主意回到美國,被美國軍方以「通敵」罪名起訴分別判刑10年和終身監禁,但均在1959年被釋放。到中國的21個人後來從1955年7月開始陸續返回美國,到文革開始前,只有個別人留下,其餘都選擇回國。最先回國的一批戰俘也被軍方逮捕,但隨後由於最高法院裁定美國軍方對前軍人在服役期間所犯罪行沒有司法管轄權,於是在11月被釋放。後來這些人也沒有被普通法院再次起訴並且拿回了被俘後直到去中國之前這段時間的薪水。對此,一些美國軍官對前國防部長查爾斯?威爾遜當初將這21人開除軍籍的決定感到惋惜。

南韓和其他國家
在不願直接遣返的335名南韓戰俘中,有325名南韓戰俘選擇到北韓,2名隨印度看守部隊到印度,8名選擇回到南韓。還有1名英國戰俘選擇到共產主義國家去。

破壞

韓戰中,以北韓方面存在確鑿的屠殺平民的行為;北韓也指責以美軍為首的聯合國軍有屠殺平民的行為,不過缺乏確鑿證據。中國人民志願軍是唯一沒有被指責屠殺平民的軍隊。
美軍方面,目前已經公開的美軍屠殺平民行為有老根裡事件,由於擔心北韓情報人員及破壞分子混入南逃難民,因此美軍第七騎兵團士兵接受命令蓄意射殺平民達四百餘人,其中大部份是婦女和兒童。北韓宣稱還有信川郡大屠殺。此外美國飛機還對城市及平民目標進行了轟炸。南韓軍隊方面,在南韓軍隊收復的本國領土以及隨後佔領的北韓城市及鄉村中組織「治安隊」、「滅共團」等組織,對朝鮮勞動黨黨員和被懷疑為親共人士的平民進行了大規模的清查和處決。
北韓人民軍方面,在戰爭初期佔領南韓大部分領土後、以及美軍仁川登陸後被迫撤離南韓時,在南韓各地區進行甄別,對南韓政府官員、軍官、警察、憲兵、資本家、商人及相關人士依法進行偵察和審判。

南韓

南韓經濟在戰後遭到嚴重破壞,李承晚在戰後仍然以統一為目標,不重視經濟發展,不斷計劃隨時再和北韓方面開戰。四一六運動後,李承晚下臺,局勢依然並沒有緩和。此後樸正熙執政期間更出現「實尾島事件」,雙方敵對的氣氛並沒有因領導人轉換而改變。北韓和南韓的領導人進行過幾次會面談話,但礙於雙方意識形態和政治體制方面的根本差異,並沒有產生什麼實際的進展。

北韓

為了紀念這場戰爭,於1959年10月25日志願軍赴朝參戰九週年紀念日建成了朝中友誼塔。坐落在平壤市區牡丹峰西北側的山崗上。1984年10月25日進行了擴建。塔高30米,佔地面積12萬平方公尺。塔身由1025塊花崗岩和大理石砌成,象徵著10月25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參戰紀念日。塔身正面嵌有「友誼塔」三個朝文鎦金大字,每字重40公斤。塔頂有一銅坯鍍金五角星,重500公斤。塔正面鐫刻著紀念碑文,兩側繪有中朝兩國軍民並肩戰鬥的石雕。但是碑上沒有中文。
由於這場戰爭,金日成得以繼續統治北韓。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北韓政治穩定,外交上和蘇聯、中國結盟,經濟發展創造了所謂「千裏馬速度」,人民生活普遍優於南韓。但由於北韓的經濟是以蘇聯為中心的社會主義陣營的一環,結構單一,在1980年代社會主義陣營在冷戰失利之後日益艱難,人民生活質量不升反降。1990年代北韓經濟崩潰。在金日成死後,他的兒子金正日權力鞏固。北韓人民的生活條件依然十分艱苦。中國政府和國際社會不斷對北韓繼續經濟援助。
自從1950年代初韓戰結束以來,超過九千名北韓民眾叛逃到南韓,2007年初,這個數字會突破一萬。南韓統一部的發言人表示,從1990年代以來,逃亡難民大批增加。僅2002年到2006年,就有七千名北韓民眾逃到南韓。很多北韓人先是偷渡到中國,然後轉道南韓。

美國
 
約瑟夫?麥卡錫美國在朝鮮半島有數萬人陣亡,而且幾乎與中國和蘇聯兩個共產主義大國爆發全面戰爭。中國的宣傳中經常強調韓戰期間擔任美國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席的五星上將布萊德雷說的一句話:韓戰是「在錯誤的時間與錯誤的地點,和錯誤的敵人打了一場錯誤的戰爭。」,而其實其原話是說:如果美國像被解職的麥克阿瑟建議的那樣,把戰火延伸到中國,那將是在錯誤的時間與錯誤的地點,和錯誤的敵人打了一場錯誤的戰爭。那杜魯門政府的政策將韓戰的規模限制為局部戰爭,無疑是正確的。但是經歷了越南戰爭洗禮之後的美國人,幾乎已將這場戰爭遺忘。故此韓戰又被稱為「被遺忘的戰爭」(The Forgotten War)。韓戰也令美國人首次意識到,戰爭的威脅隨時存在。戰爭結束後,美國軍隊人員數量增加了兩倍,軍費開支大幅度上升。特別是在一場常規的運動戰與陣地戰爭而非遊擊戰中,美軍地面部隊不能擊敗積弱百餘年的中國與北韓的工人農民組成的軍隊,這一事實被參議院麥卡錫為首的勢力歸咎為美國國內共產黨的出賣,麥卡錫主義一段時間內獲得了美國政治的主流話語權,美國國會參議院成立非美委員會徹底調查與中國革命有關的人士的忠誠問題。韓戰是美國建國以來第一場沒有獲勝的對外戰爭。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透過韓戰贏得了國際尊重和認同.中共在朝鮮半島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包括毛澤東的兒子毛岸英在內的十幾萬中國人民志願軍軍人陣亡於朝鮮半島。長期以來,由於在朝傷亡人數巨大,在中國大陸關於韓戰的傷亡人數一直沒有公布,有關檔案也長期被封存,在國內外也存在很大爭議,2000年中共軍方《解放軍報》提供數據,「據不完全統計,韓戰期間志願軍共傷亡36萬餘人,陣亡171,687人。近年來,根據某些非官方的說法,中共傷亡人數實際高達60余萬人.
由於韓戰,蘇聯打消了中共會變成第二個南斯拉夫的顧慮,從1952年起開始大規模援助中共建設全面的工業基礎,這些援建項目以及1954年定下的幾十個工業項目被合稱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蘇聯援助中共的156個重點項目,為中共打下了冶金、石油、礦山採掘、煤炭、發電、電力裝備、機械製造、紡織、造紙、製糖、航空、太空、交通鐵路、國防兵器製造等全面的科研生產基礎,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此開始了獨立自主門類齊全的工業化建設道路。
隨後的20餘年間,除第三世界外,中共處於半孤立狀態。1970年代初恢復聯合國地位、與西方國家普遍建交、美國總統訪華為標誌,中國走出了建國之初被以美國為首的舊世界體系國家孤立、封鎖的境地。

蘇聯
戰爭對蘇聯的影響就十分複雜。一方面來看蘇聯是最大的贏家,戰爭令中美爆發直接衝突,而自己則從未正面介入。戰爭削弱了美國的實力,把美國超強的國力軍力從歐洲鐵幕一線的爭奪轉移到韓戰的泥潭。為蘇聯爭取了時間在二戰後的廢墟上治療戰爭創傷,發展國防尖端技術,縮小了與美國的差距。

日本
日本雖然沒有參戰,但是,戰爭期間美軍在日本大量的物資採購,對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後的經濟復甦,起了決定性的促進作用,奠定日本之後成為經濟強國的基礎。同時,由於美國對日本戰爭期間的物資供應的依賴,不得不重新啟用戰前日本國內各行業的領導者。很多二戰戰犯都相繼復出,重新扮演日本政商各界的重要角色。使得日本在戰後走上了與同樣是戰敗國的德國不盡相同的道路。在相當大的程度上造成了現今日本國內右翼勢力的盛行。

中華民國
對當時退守到臺灣的中華民國政府而言,韓戰的爆發及中共的參戰使得美國認識到臺灣戰略地位的重要性,將臺灣重新納入防禦體系,日後簽訂的《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即是基於韓戰的影響。杜魯門總統派遣第七艦隊巡邏臺灣海峽,宣佈臺海中立化。阻止了中國共產黨渡海解放臺灣及蔣中正總統反攻大陸的計畫。有史家稱韓戰為「國民黨的西安事變」,挽救了中國國民黨的危局。[32]

韓戰大事記
1950年
6月25日,北韓人民軍入侵南韓。
6月27日美國的第七艦隊駛進臺灣海峽,軍事介入臺灣海峽。
6月28日,北韓人民軍攻克南韓首都漢城。
7月5日,聯合國軍參戰。
9月15日,聯合國軍仁川登陸。
9月25日解放軍代總參謀長聶榮臻聲明:美軍過線,中國決不會置之不理。
9月28日,聯合國軍攻克漢城。
9月30日,南韓軍隊越過三八線。
10月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作出最後的出兵決定。
10月3日周恩來緊急約見印度駐華大使。
10月19日,聯合國軍攻克北韓首都平壤。
10月19日晚,中國人民志願軍參戰。
10月27日-31日,中國志願軍發動第一次戰役。
10月31日-11月2日,中國志願軍攻佔清川江。
11月25日-12月9日,中國志願軍發動第二次戰役。
12月5日,中國志願軍攻佔平壤。
12月15日,聯合國軍撤至三八線以南。
12月31日-1951年1月5日,中國志願軍發動第三次戰役。
1951年
1月4日,中國志願軍攻佔漢城。
3月15日,聯合國軍攻佔漢城。
4月11日,麥克阿瑟被免除最高司令官職務,李奇微接任。
4月22日-5月23日,中國志願軍發動第五次戰役。
6月23日,蘇聯副外長馬立克建議停火。
7月10日,雙方在開城開始停戰談判。
8月18日-9月18日,聯合國軍發動夏季攻勢。
8月22日,談判中斷。
9月29日-10月22日,聯合國軍發動秋季攻勢。
10月15日,美軍攻佔「傷心嶺」。
10月25日,停戰談判恢復。
1952年
1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指控聯合國軍使用細菌武器,美國政府向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提出的由國際紅十字會委員會調查此控訴的決議草案遭蘇聯使用否決權拒絕。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北韓政府均拒絕接受由國際紅十字會委員會進行調查的建議。
5月7日,巨濟島事件。
5月12日,李奇微離任,克拉克擔任聯合國軍總司令。
10月8日,停戰談判中斷。
10月14日,聯合國軍發動金化攻勢。
10月14日-11月25日,上甘嶺戰役。
1953年
5月13日,中國志願軍發動夏季攻勢。
6月8日,雙方就戰俘安排達成協議。
7月13日,中國志願軍發起金城戰役。
7月19日,板門店雙方談判代表在所有問題上達成協議。
7月27日,停火協定簽字,韓戰結束。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F%93%E6%88%B0

長津湖大突圍 DISCOVERY 2011-11-05

長津湖戰役是韓戰中的一場戰役,戰役中由尼德·阿爾蒙德指揮的聯合國軍共105,520人面對大約150,000人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第9軍團。長津湖是朝鮮北部最大的湖泊,由發源於黃草嶺的長津江向北在柳潭裡和下碣隅里之間形成長津湖,最後注入鴨綠江。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參與衝突後,大量的中國士兵渡過鴨綠江及在北韓東北部之長津湖包圍聯合國軍,慘烈的戰役在嚴寒的天氣下進行,在中國志願軍的攻擊下,聯合國軍從長津湖後退到興南港後撤出北韓。

3D拍韓戰 長津湖戰役 陸戰隊險全軍覆沒 2010-03-13 中廣新聞網

好萊塢將拍韓戰電影使用3D技術,拍一部韓戰電影,製作費1億3千美元,導演是拍「地心歷險記」的艾瑞克,計畫年底開拍,2012年上映。
影片以1950年「長津湖戰役」為素材,定名「嚴寒17日」,已得到南韓政府及相關團體的大力支持。這是好萊塢近年來首次拍攝的有關韓戰的電影,內容是美國海軍陸戰隊隊員們,在「長津湖戰役」中,突破中國志願軍的包圍撤向興南。
導演艾瑞克表示:不打算完全憑藉特效打造宏大場面,但3D是這部影片的必要手段。他並表示:要想在敘述過程中講述人物的故事,讓觀眾投入感情很重要。要想做到這一點,就要利用3D,讓觀眾完全身臨其境。

長津湖之戰回憶:德軍大反攻也不如志願軍激烈 2010-7-19 鳳凰網

在朝鮮戰場上,作為志願軍第二次戰役的收官之作,長津湖戰役是一場雙方士兵都不願回憶的血戰。在這場戰役中,零下30多度的酷寒像鬼魅一樣無處不在,志願軍士兵很多不是敗給對手而是被凍死在冰冷的雪地裡。「其艱苦程度超過長征!」多年後,9兵團司令員宋時輪將軍回憶這些往事時,依然老淚縱橫。今年,曾導演過《地心歷險記》,並擔任《珍珠港》、《後天》視覺特效的好萊塢電影人埃裡克·布裡維格,將執導拍攝好萊塢史詩劇作《朝鮮戰爭》,這部耗資1.3億美元的3D寫實電影,便以長津湖戰役為背景,足見此次戰役在美國人心目中的份量。
  倉促入朝:遭遇50年最冷冬天
志願軍發動第一次戰役後,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驕橫地判斷,入朝中國軍隊總兵力不過三、四萬人,在戰略上不過是象徵性的,戰術上也僅僅是保護豐滿水電站等有限目的,因此決定發起「總攻勢」,以美第8集團軍在西,第10軍在東,發動鉗形攻勢,向鴨綠江全線推進,試圖一舉消滅在朝鮮境內的全部志願軍和人民軍,爭取在聖誕節前結束朝鮮戰爭。
  此時,聯合國軍在朝鮮總兵力高達55.3萬人,其中地面部隊42.3萬人,位於朝鮮北部第一線約35萬人,而志願軍首批入朝部隊僅步兵6個軍18個師,炮兵3個師又1個團,共約23萬人,人數上處於劣勢,裝備與火力上就更為懸殊,迫切需要二線部隊迅速跟進,因此9兵團入朝參戰的時間表驟然提前。
志願軍第9兵團司令員宋時輪、副司令員陶勇,由20軍、26軍和27軍組成,共15萬人,作為原定攻台軍的主力,3個軍都超是額編製,每個團都是四四制甚至五五制加強營。由於朝鮮戰事緊急,這些南方子弟兵來不及整訓和作好在高寒地區作戰的物質心理準備,就在開往東北的火車上接到了直接入朝命令。
  1950年11月7日、12日、19日9兵團的這三個超編軍悄悄渡過鴨綠江,隨即倉促投入了自然條件異常惡劣的東線戰場,如此龐大規模的部隊調動和集結,美國航空兵偵察部隊竟一點也沒有察覺。
  9兵團久居江南,一切戰備訓練都是著眼解放台灣,現在卻來到風雪連天的高寒地區,幾乎沒有任何準備。原定在遼陽、瀋陽換冬裝的十幾萬將士只好直接渡過鴨綠江。熟悉朝鮮高寒氣候的東北軍區副司令員賀晉年,看到戰士們的單衣單褲十分震驚,立即警告道:「你們這樣入朝,別說打仗了,凍都把你們凍死了!」他立即將庫存的5萬件日軍大衣、棉鞋全部拿出來調給9兵團使用,東北邊防部隊的幹部戰士也脫下身上的衣帽送給9兵團戰士,可這麼一點臨時調撥和脫下的衣帽,也有很多沒能來得及送上入朝的火車。
  「很顯然,我們並沒有為這一大型戰役做好充分的準備。」9兵團20軍58172團1營排長王學東回憶道,「在進入北朝鮮的第一個星期,我們就遇到了一些想不到的困難。」
  在1950年這個朝鮮50年間氣溫最低的冬天,9兵團每個班十多人只有一兩床棉被,夜間,戰士們將這一兩床棉被攤在雪地上,十多個人擠在棉被上互相摟抱取暖以抵禦零下30度的酷寒,入朝第一天,就凍傷800人。
  「我們對北朝鮮的冬天會有多麼寒冷沒有一點概念。」王學東說,「當部隊進入朝鮮的時候,我們都沒有冬裝,沒有手套、帽子以及棉鞋等冬天的必需品。我們部隊的戰士大多是來自年平均氣溫在22攝氏度的華東地區。11月初我們離開家鄉的時候,當地的溫度還在15度左右。兩個星期後,我們到了北朝鮮,當地的溫度已經降到了零下18攝氏度。許多戰士因為凍傷和感冒而跟不上隊伍。我們師在第一個星期就有700名士兵因為嚴寒掉隊了。」
  對於入朝作戰的倉促,27軍79師235團3連指導員鄒世勇也深有體會,「我們的鞋還是膠鞋,所以在零下十幾度的時候,腳都凍壞了。我們每人只有一床小薄被子,可是美軍每人都有一件大衣和一個鴨絨袋,鑽進去以後,把拉鏈一拉,特別抗寒。所以我們從服裝保暖上來說,跟敵人是沒法相比的。」
  雖然遭遇極度的酷寒,9兵團入朝後還是按照預定部署,向長津湖地區開進。部隊嚴格執行隱蔽要求,夜行曉宿,嚴密偽裝,悄然進入戰區,聯合國軍雖然每天都派出飛機對該地區進行空中偵察,卻絲毫沒有發現9兵團的行動蹤跡。
  戰後,聯合國軍將9兵團這一隱蔽開進稱為「奇跡」!在瞭解到志願軍某師竟然創造了連續18天在崎嶇山地平均日行軍30公里的速度,而且是在幾乎沒有補給、嚴格進行隱蔽偽裝的情況下,美國著名軍事評論家約瑟夫·格登滿懷敬意地評價到:「以任何標準來衡量,中共軍隊強行軍的能力都是非凡出眾的!」
  事實上,寒冷的冬天給志願軍部隊的行軍帶來很大的困難。為了隱藏10多萬人的行蹤,9兵團的兩個軍在沒有卡車的情況下,穿過覆蓋著厚厚積雪的山脈和樹林。王學東回憶,「在這種情況下,行軍根本就沒有什麼速度可言。師部炮兵營中有些馬匹不肯在覆蓋著積雪的、沿著懸崖的羊腸小路上走。這樣走實在是太滑了。在這種情況下,有些同志就想出了辦法,將羊毛圍巾蓋在懸崖邊的冰雪上,用這方法使馬匹安全地通過了小路。」令人恐怖的寒冷和後勤補給的嚴重不足,導致了9兵團在11月25日,志願軍發起了第二次戰役之時仍沒有進入進攻位置,志司不得不批准了9兵團總部延期2天的請求。
  有記載顯示,在戰役展開的20多天裡,零下20多度是家常便飯,受寒流影響,最低溫度達到零下30多度,很多戰士還未投入戰鬥就被活活凍死,長津湖戰役之慘烈可見一斑。
 
參戰美軍回憶長津湖作戰 2007年12月12日 新華網 
 
    "中國兵這樣多,這樣頑強地反復進攻的事從未見過。"
    "他們冒著陸戰隊的炮火源源而來,其視死如歸的精神令陸戰隊員們肅然起敬!"
    "對這場戰鬥(長津湖地區進攻戰鬥),我的感覺是強烈的,因為我失去了所有的戰友。我們傷亡慘重。我從未見過像這樣的戰鬥。我曾經在二戰中,遇到過德軍最後一次大反攻,但也不似長津湖之戰這樣激烈。那情景真是不堪回首。"
    多年後,美國步兵第七師第五十七炮兵營營長卡羅‧D‧曾頓斯中校如是說。
    在冰天雪地的長津湖地區,美軍指揮官們意識到他們遇上了"極其強硬的對手"。戰後多年,陸戰一師作戰處的鮑澤上校還心有余悸地說:"幸虧中國人沒有足夠的後勤支援和通信設備,否則陸戰一師決不會逃離長津湖……我相信,長津湖的冰天雪地和中國軍隊不顧傷亡的狠命攻擊是每一個陸戰隊員心中永遠也揮之不去的噩夢。陸戰一師不過是僥幸生還。"--美軍官兵的戰時回憶
相關新聞
‧ 戰爭概述:抗美援朝戰爭
‧ 戰爭概述:抗美援朝戰爭第一次戰役
‧ 專訪抗美援朝老兵周仕明親歷雲山戰役
‧ 抗美援朝戰爭資料組圖
‧ 抗美援朝戰爭戰役要圖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mil/2007-12/12/content_7234841.htm

關于朝鮮戰爭的几個觀點(3)─長津湖的戰斗 2004-2-16 蕭峰  

在內戰結束后,中共元帥之一的名將劉伯承在南京組建了一所高級軍官學校,那些已居高位但完全沒有接受過正規的現代軍事理論的高級將領因此也有了一個重新學習的机會,但是當時所能使用的教官多是前國軍的高級將領和高級參謀人員。于是那些過去戰場上的對手便成了此時的老師和學生,衹是教師即使不是學生的階下囚,也曾是學生的手下敗將,所以教學雙方的關系是比較緊張的,老師基本上都得不到應有的尊重。針對這种情況,劉伯誠對這些傲慢的高級學生嚴厲的批評,特別是對那种普遍存在的自以為是的胜利者的傲气和以常胜將軍自居,對現代軍事理論不屑一顧的輕狂。在這樣的批評中,劉伯承提到了長津湖的戰斗,話語中有這樣的字句“長津湖一戰,一個軍團的兵力圍住美陸戰第一師,不但沒有能消滅哪怕是擊潰,讓美軍全建制地撤出戰斗,還帶走了所有的傷員和武器裝備,敵我雙方傷亡比例卻高達1:10(大意如此)”。劉伯誠這些批評無疑擊中了某些人的痛腳,后來彭德怀在軍中大搞反對教條主義,也狠狠地報复了劉伯承一把。不知這位彭大元帥在落難挨整的時候,對那些挨過他整的人,是否會產生某种愧疚。我在此重提這一故事,衹是想說明,即使是在中共軍中,對長津湖的失敗也是一個共識。
  說起這位劉伯承元帥,是我比較敬重的中共人物之一,他雖然是一個共產党人,但還保留著一個職業軍人的素質,而不象其它中共將領,放政治和官職放在首位。
  長津湖靠近朝鮮的東海岸,在50年的冬天,為了配合西海岸的圣誕節攻勢(中方的說法是第二次戰役),美軍派出第10軍在元山港登陸北進,側擊中朝軍隊,徹底解決朝鮮危机,而第10軍的主力,就是陸戰第一師。當時美軍上、下,都沒有能夠正确地估計中國介入的目的和深度,即使是在受到過中國軍隊強有力的打擊(中方說法是第一次戰役)之后,也還是如此。作為這個錯誤的后果,西海岸的第八集團;軍被中朝聯軍的突擊打成了惊弓之鳥,一口气撤到了三八線以南,很快連漢城都放棄了。而集團軍司令官沃克將軍也在忙亂中遭車禍身亡﹔而東海岸的陸戰第1師,則陷入中共第13兵團三個軍約12萬大軍的包圍中。這是朝鮮戰爭暴發之后,聯合國軍一方空前的危机,如果陸戰第1師在長津湖被殲,聯合國軍必將放棄南韓。此后的近1個月的時間里,雙方將士進行了殊死的戰斗,最后的結局就象劉伯誠所說的圍攻的中共13兵團遭到近半的傷亡,而陸戰第1師則是全建制地突圍南撤。
  陸戰第一師其實并不是一個長期的編制,是為了朝鮮戰爭由海軍陸戰隊臨時組建而成的。美國的海軍陸戰隊不是義務兵,而是志愿兵,所有的隊員都是職業軍人,它是美軍的王牌精銳,也是使用率最高的一支部隊。
  在整個朝鮮戰爭中,美軍有兩次戰役是表現得最為出色的,第一次是仁川登陸,第二次就是長津湖的戰斗。不知是歷史的巧合還是歷史的必然,這兩次戰役的主力都是陸戰第一師,特別是長津湖的戰斗,以2萬多人的兵力,對抗近12萬大軍的圍攻,不但自己全身而退,還讓對方傷亡慘重,整個聯合國軍也由于他們的出色表現渡過了這次空前的危机。陸戰第一師無疑是韓戰中最光榮的一支部隊。
  關于長津湖戰役的過程,有很多書都有描述,即使是中方的著作對這場戰役也有所描述,雖然在這些描述中基本都不承認戰役的失敗,但還是大致看得出戰斗的結果遠遠不是中共所期望的。在此,我不打算再過多地敘述這場戰斗的過程,對此有興趣的朋友是請閱讀相應的書籍,衹想就長津湖戰役中共失敗的原因以及這次失敗的后果談一些自己的看法。
  首先,我認為長津湖戰役的失敗,中共在韓軍隊的最高統率用兵不當是主要原因。9兵團無疑是中共軍中的精銳部隊,但它是3野的部隊,是原活躍在江南的新四軍為骨干組建起來的,內戰中山東一帶作戰,根本就沒有在嚴寒地區作戰的經驗,軍中大量士兵因凍傷而失去作戰能力,嚴寒成了他們面對的最為凶惡的敵人。如果當時彭德怀能夠有一點先見之明,將4野的13兵團用于長津湖,而將9兵團用來對付第8集團軍的話,情況也許會有利得多,雖然最終很可能也不會取得期望的戰果,但至少不至于付出10:1的代价,最后什么也得不到。13兵團曾經長期轉戰在東北這樣的嚴寒地帶,所以嚴寒對他們已經不再是凶惡的敵人,還有可能是能夠幫助他們的朋友,此消彼長,有難的可能是美軍的海軍陸戰隊也說不定。特別是其中的38軍,在整個朝鮮戰場中,中共軍隊表現最為出色的就是這支皇牌,曾孤軍奮戰在漢江南岸的陣地上,為下一次的進攻保住了一個橋頭堡。可惜的是,隨著戰局的變化,在這個橋頭堡已經失去存在价值后,由于統率部仍存不切實際的妄想,使這支光榮的軍隊陷入苦苦掙扎在漢江南岸,最后几乎全軍覆沒,但他們頑強的斗志也贏得對手的稱贊。在日本陸戰史研究普及會編的《朝鮮戰爭》中有這樣的話:“中國第38軍的英勇奮斗精神,非常‘令人欽佩’,因為是背水之戰,所以拼命進行戰斗。衹因斷絕了補給,才大部被殲。可謂彈盡糧絕。這次戰斗后,該軍的番號再也沒有出現在第一線上。”在38年之后的1989年,這支部隊再一次揚名世界,這一次是由于它拒絕執行北京的鎮壓行動。据說當時的軍長稱病住進了醫院,后來副軍長還是帶隊進入了北京。又是38,純粹是巧合而矣。
  其次,當時的前敵指揮官,即9兵團司令員宋時輪也要為此次失敗負一定的責任。如果當時9兵團能夠審時度勢,將主攻方向放在衹有一個步兵團戰斗群把守的下碣隅里而不是有兩個步兵團戰斗群把守的柳潭里,還是有可能取得胜利的。所謂兵無常態,前敵指揮官的智慧和洞察力,將很大程度影響著戰役的胜敗。
  此戰中共的优勢,一是兵力充足,二是戰場上形成分割包圍敵軍的有利態勢,不利的因素除嚴寒天气之外,補給困難也是致命的弱點。在這种形勢之下,中共一方衹有速戰取胜,如果時間一拖,就必敗無疑。在這种局勢下,先打力量較小之敵應是上策,而令人很費解的是中共卻平均使用兵力,分別進攻柳潭里和下碣隅里,結果兩處攻擊均傷亡慘重,無功而返。更不可思議的是,對下碣隅里的進攻中,對美軍陣地上的堆積如山的補給物資視而不見,致使整個戰役中,美軍基本沒有出現補給困難的局面。美軍由于火力极為強大,所以也需求巨額的補給,如果在進攻中摧毀他們的補給物資,現場上的形勢是完全有可能逆轉。對這一軍事行為的唯一解釋就是中共對這些物資的渴望,使他們對士兵的生命毫不在惜,結果不但士兵的生命犧牲空前,那些可望不可及的物資反而為成為自身失敗的一個重大因素。所以宋時輪對這次失敗的責任應該還在彭德怀之上。
  至于這次失敗的后果,我衹想簡單地說上几句,如果中共贏得這場戰役,美軍將失去保衛南韓的重要力量,放棄南韓將是勢所必然。幸好,陸戰第1師終于不辱軍人的使命,他們的英勇和斗志,不單解救了他們自己,還解救了大韓民國。
  當然,當事后諸葛亮總是最容易的,但其中有些問題我相信在以后還將遇到,就是關于人命的問題,這一次兵敗長津湖,輕視戰士的生命是重要的原因之一,這個問題如果不解決,甚至不當回事,它將還會給中國人嚴厲的教訓。遺憾,即使到現在,在中國,輕視人命還相當普遍地存在。
http://www.omnitalk.com/miliarch/gb2b5.pl?msgno=messages/2657.html

中共經常吹噓的韓戰真相 長津湖與砥平里 2011-07-23錢文軍   
 
(1)說句老實話,我一貫地不願意去寫朝鮮戰爭中具體的戰例。因為實在寫不下去。幾十萬血肉之軀,哪一個都是爹媽一把屎一把尿拉扯大的,可憐天下父母心,又有哪一個不被爹媽寄託了無限的希望?結果,槍聲一響,爹娘白養,都躺在朝鮮冰冷的泥土裡,還被他們用血肉之軀保住的金日成掘了一次墓。俺自己的兩位堂兄就是志願軍戰士,一個舅舅在志願軍空軍,另一個舅舅也從朝鮮負傷歸來,雖然他們都沒有葬身朝鮮,但也從他們的口述中知道曾經的慘烈。既然如今有那麼些躺著說話腰不疼的傢伙喋喋不休,沒完沒了地意淫,只好說幾句。
  志願軍在朝鮮,包圍美軍一個團以上兵力的戰例只有兩次,第一次是在第二次戰役中長津湖之戰(美韓方稱為下碣隅里之戰);另一次是第四次戰役第一階段砥平里之戰(我方亦稱橫城反擊戰)。而我們的文字宣傳資料包括彭德懷的談話,都說,志願軍殲滅美軍一個整團的惟一戰例就是長津湖作戰,且美軍第7師第31團的團旗也掛在軍博,似乎無懈可擊。
  1950年11月28日,毛澤 東電令彭等,並轉九兵團宋時輪等:「此次是我軍大舉殲敵根本解決朝鮮問題的極好時機,西線爭取殲滅五個美英師及四個南〔朝〕鮮師,東線爭取殲滅兩個美國師及一個南〔朝〕鮮師,是完全可能的」;12月4日電令:「敵已下令由下揭〔碣〕隅里以飛機撤走被圍之美軍五七兩團,望宋陶覃迅速控制下揭〔碣〕隅里飛機場不使敵軍撤走,並對五七兩團之南撤部隊予以殲滅,只留下其在柳潭裡地區之固守部隊圍而不殲,以利鉤〔釣〕魚。」同日,毛親筆寫的新華社新聞稿向全世界宣布:「東線方面,被朝鮮人民軍及我國人民志願軍在咸興北面長津湖一帶地區所切斷和包圍的美侵略軍陸戰第一師、步兵第七師兩個師的主力,已被殲滅一大部分,殘敵繼續被殲擊中。又咸興向北面增援的敵軍,已被數次擊潰,並受到殲滅性的打擊。」該稿件當晚廣播,次日見報。不過廣播里還說:「殲滅美國海軍陸戰第一師不過是個時間問題。」到戰役結束,17日,毛致彭、宋等電:「九兵團此次在東線作戰,在極困難條件之下,完成了巨大的戰略任務。由於氣候寒冷、給養缺乏及戰斗激烈,減員達四萬人之多,中央對此極為懷念。為了恢復原〔元〕氣,養精蓄銳,以利再戰,提議該兵團在當前作戰完全結束後整個開回東北,補充新兵,修整兩個月至三個月,然後再開朝鮮作戰。」(以上引文見《建國以來毛澤 東文稿》第一冊,P689,P708,P710,P724。)僅根據上面電文,我們不難判斷:長津湖一戰,老毛殲滅兩個美軍師加一個南朝鮮師的命令變成「完成了巨大的戰略任務」;而宋時輪的九兵團「減員達四萬人之多」,不得不調回國「補充新兵」了。
    (2)戰場情況如何呢?所述美海軍陸戰一師、陸軍步七師確已被九兵團3個軍包圍,這三個軍應屬加強軍,每個軍配備四個師。將第30軍88師、89師和第32軍94師分別調入九兵團所屬三個軍,使各軍均下轄四個師,並將在蘇南、上海等地招收的數百名青年學生和在四川起義的原國民黨軍第十六兵團董宋珩部約1.5萬人分別補入九兵團各軍,基本達到了每師一萬人,每軍五萬人的標准,全兵團共十二個師約16萬人。
    美陸軍第三師由咸興北上增援,沿著海邊前進,陸戰一師師長史密斯少將認為自己可以突圍,陸三師便沿著海邊布防接應陣地,未投入作戰。這時有一件小事:九兵團從福建開進朝鮮,著裝仍是夏裝。為了趕著投入戰斗,入朝前發給棉衣棉褲,無內禦寒服裝。而美軍前線要求空投彈葯,美軍司令部方面分析認為:彈葯補充是次要的,禦寒裝備是主要的,首先保人身安全避免凍傷為主。如果沒有彈葯作戰,可以投降。但凍死凍傷是絕對不允許的。於是空投了禦寒裝備而非彈葯,這是兩種軍隊生命觀念差別的體現。1942年11月,鑒於一個姓蘇立文的家庭有五兄弟同在一艘軍艦上服役,而此艦在對日作戰時被擊沉,五兄弟同時葬身太平洋。美國國會通過《蘇立文法案》,嚴禁同一家族的兄弟全部上前線。《拯救大兵瑞恩》描述的就是執行這個法案的一個案例。在一位美軍陣亡戰士的墓碑上刻著他母親的話:「對於世界,你只是一個士兵。對於我,你就是整個世界!」當我們讀罷報紙上曾經大力宣傳過的,黃繼光母親送另一個兒子參軍的事跡,如何理解這兩種境界?
    作戰時氣溫下降至零下二十多度至零下四十五度之間,九兵團凍死凍傷極其慘重,美軍繳獲的我軍第27軍戰場總結稱:「食物和居住設施不足,士兵忍受不住寒冷。這就發生非戰斗減員達1萬人以上,武器不能有效的使用也是一個原因。戰斗中,士兵在積雪地面野營,腳和手等凍得像雪團一樣白,連手榴彈的弦也拉不出來。引信也不發火。手腳凍得不好使了。迫擊炮的身管因寒冷而收縮。迫擊炮彈有七成不爆炸。」「我們戰術呆板。對敵估價過低,分散了兵力,上級部隊過於分散,小部隊過於集中。機動過程中,先頭3個師之間距離太大營和連那樣的小部隊又太密集,兵力展不開。再有偵察不周密,因此,投入敵人的火網,受到重大損失。」美軍繳獲的第26軍作戰總結稱:「士兵餓了吃冷食。有的人兩天中只吃幾個山芋。因此,不能保持戰斗所需要的體力。而且,傷員也不能後送。我們的火力根本不足,想使用火炮也沒多少彈葯,而有不少炮彈還是不爆彈。」絕了,電影《甲午風雲》里的場景在長津湖作戰中重現了,蘇聯老大哥賣的軍火!該總結描述美海軍陸一師:「步兵、坦克、炮兵和飛機間的協同,驚人地密切。不僅縱深地使用了重火器,而且與輕自動火器、火箭筒和無後坐力炮,也都做了協調一致的配置。這些火器都是隱蔽配置的,所以在我軍接近至70-100米時,突然開始射擊,使我步兵難於展開,並造成了傷亡。」繳獲的第20軍總結道:「我們分割包圍敵人是成功的,但在逐次殲滅敵人上卻是失敗的。下級部隊沒有執行上級的命令。例如,由於沒有殲滅柳潭裡之敵,也沒有殲滅下碣隅里之敵。下級部隊提出提前開始戰斗,各個殲滅敵人的意見,由於上級沒有批准,就給敵人以突出包圍圈的機會。我軍的通信聯絡是不順暢的。例如,從上級司令部得到指示需要2天以上。由於敵情變化迅速和我通信聯絡遲緩,我們就失去了有利戰機,上級命令也無濟於事。」眼瞧自己的部隊傷亡慘重,宋時輪傷心至極,要求辭職,毛只得派宋的老首長陳毅親自去安撫。這次團團包圍美軍的我軍第九兵團已失去作戰能力,撤回東北,直至3月18日第四次戰役第二階段才重返朝鮮。(本節參閱日本陸戰史研究普及會編《日本人眼裡的朝鮮戰爭》,國防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下部第1-110頁。)
  (3)
    中國的文人們有大量描述長津湖作戰的故事,例如王樹增所著《中國人民志願軍征戰紀實》。這些作品善於描述具體的作戰故事,用某一個局部如何威風八面地打了什麼漂亮仗之類,甚至不吝筆墨大寫楊根思之類英雄以壯行色。說到具體傷亡,則用「中國軍隊在東線戰場的損失沒有公開的確切數字記載」作最好的搪塞,就連毛電報里「減員達四萬人之多」也不算數了。
    美軍又如何呢?各國隨軍記者分別記錄、拍攝了作戰實況,女記者希金斯後來還出版了《朝鮮戰爭》一書,詳細地報導了長津湖作戰的每一個進程。這些介紹絲毫不隱瞞美軍艱難困苦的作戰以及准確無誤的傷亡記錄,也有他們勝利的記載。史密斯少將在接到退卻命令後,從容地告訴記者們:「退卻,是被敵人所迫,向獄保持的後方地域轉移。但是,這次作戰,後方也被敵人佔領著,而且,打垮敵人也是我的目的之一。因此,我們不是退卻,只是要對不同的方向實施進攻。」就在毛廣播宣布陸一師「已被殲滅一大部分,殘敵繼續被殲擊中」之次日,美軍運輸指揮司令丹納空軍少將飛抵下碣隅里,建議用C-47「空運撤退全部兵力」,史密斯斷然拒絕了這個建議,只同意運走傷兵,其餘的部隊隨他作戰前進,從地面執行麥克阿瑟的撤退命令。陸戰一師從興南港登船撤離的人數是22215人,還有約1000名重傷員已直接空運日本。最後統計損失:陣亡83人,負傷後死亡20人,失蹤7人,傷506人,合計616人,主要是師輜重隊的傷亡,作戰部隊基本無損。這就是老毛廣播的「已被殲滅一大部分,殘敵繼續被殲擊中」的美國海軍陸戰第一師。
    根據美軍戰後公布的資料,陸戰1師從10月26日至12月15日的傷亡情況(從元山登陸進入東線戰場到從興南登船撤出整個東線作戰,而非僅指長津湖之戰)是:陣亡604人,傷重死亡114人,失蹤192人,傷3508人,戰斗傷亡總數為4418人,另有7313名非戰斗減員,主要是凍傷和消化不良,但在戰役期間大部就已傷愈歸隊。此外陸戰隊飛行員還有8人陣亡,4人失蹤,3人負傷。這樣的傷亡數量對與1個編制人數為2.5萬人的作戰師來說,能稱得上是重創嗎?
    關於美陸軍第七師,其受到攻擊的主要是第23團1營、第31團3營和第32團1營,這3個營即彭德懷說的惟一全殲的第31團,軍博那面旗就是第31團的。這三個營分別堅守長津湖附近三個陣地,以掩護陸軍第七師撤退。戰斗中第31團團長麥克萊恩陣亡。激戰過後,這3個「被全殲」的營原有人數2500人,此戰後歸隊1050人,損失約3/5。在這三個營的掩護下,第七師順利突圍抵達興南港。(亞歷山大著《朝鮮:我們第一次戰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384-396頁。)
    麥克阿瑟先是拒絕承認中國軍隊介入朝鮮戰爭,甚至第一次戰役打擊了美軍,有諸多志願軍官兵被俘的情況下仍認為是小股部隊。11月24日再次發起攻勢後,遭到中國大規模軍隊的迎頭痛擊,這時麥克阿瑟轉而驚慌失措,匆匆下達全線撤退命令。此舉造成美國朝野人心惶惶,美軍也遭到從未有過的大潰敗。就連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也認定敗退,杜魯門慌亂之中於1950年12月15日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態,甚至說出使用原子彈的話來,引發西方盟國一片混亂。美國國內則認定美軍陸軍第七師與海軍陸戰第一師註定要被全殲,當然,這與毛澤東親筆撰寫的新聞稿不無關系。然而,就在杜魯門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態的當天,已被毛宣布「已被殲滅一大部分,殘敵繼續被殲擊中」的海軍陸戰第一師、陸軍第七師,以及未加入戰斗的陸軍第三師,總兵員10.5萬人,連同朝鮮難民9.1萬人,車輛1.75萬輛,其它軍事物資35萬噸,以完整建制安全撤離北朝鮮,24日撤離完畢,全部抵達釜山。尤其是海軍陸戰第一師,這個被各種不詳的流言環繞的部隊基本無損地抵達釜山,隨即又投入了抗擊第三次戰役的作戰,而圍殲他們的第九兵團卻損失慘重,不得不退出戰斗回國修整。嚴格地說,這是兩種不同的生命價值觀造成的不同結果,不給武器給寒衣,美軍從容地應付了嚴寒的襲擊,而第九兵團甚至有成建制的士兵凍死在陣地上,慘不忍睹。
    長津湖作戰的戰略意義是一掃美國上下的悲觀氣氛。美國《時代》周刊社論寫道:「第一陸戰師突出自詡不敗的中國軍隊的重圍到達興南,帶著裝備、傷員和俘虜啟??去釜山時,朝鮮戰爭就可以採取不同的樣式了。長津湖作戰的消息、照片和電影等對決定合眾國的政策,比大辯論(註:當時美國朝野正在進行是否撤軍回國的辯論)的所有言論作用都大。美國人民和得到加強的第8集團軍,現在決心留在朝鮮。」
  (4)
    1951年1月1日凌晨,毛力斥彭德懷的異議(彭認為志願軍經過兩次連續的戰役,迫切需要修整,從政治意義上亦不應跨越三八線),下令發動了第三次戰役,為的是消滅三八線:「所謂三八線在人們腦子中存在的舊印象,經過這一仗,也就不存在了。」李奇微卻採取了節節抵抗,消耗敵方有生力量之後便後撤的戰術,放棄漢城,一直撤退到37度線附近。與此同時,聯合國內諸多其它國家提出停戰方案,均遭毛拒絕。然而,當志願軍攻勢稍停,李奇微立即命令展開局部追蹤反攻,主力則設置37度線附近的防衛陣地。雙方均無包圍及反包圍之情況。1月31日,李奇微下令進行大規模戰斗偵察,不給中朝方以重新編成的時間,2月3日進占砥平里。11日,中方發動第四次戰役第一階段,13日,志願軍3個師包圍美軍第23團加一個法國營。第十軍軍長阿爾蒙德撤出砥平里的建議被李奇微否決,李下令死守,決不允許中朝軍隊奪回砥平里,否則美第九軍右翼空虛,一旦遭襲,必然危及整個防線。美23團團長弗里曼率部布置環形防線,准備死守。彭德懷則嚴令包圍砥平里的第39、40、42軍主力全殲守敵,拿下砥平里。血戰進行了三天兩夜,在付出重大犧牲以後,援救砥平里的美軍第五騎兵團突破打援部隊的層層防線,突進抵達砥平里,它的抵達使23團振奮起來,顯示出更頑強的戰鬥力。18:30,彭德懷只得下令撤軍。此戰乃志願軍入朝以後聯合國軍首次擊潰志願軍竭盡全力的攻勢,堅守住了陣地。須知,除了打援部隊之外,我軍3個師圍殲美軍一個團加法軍一個營結果卻失敗了。而美軍抵達的增援部隊實際上只有五輛坦克搭載著23名步兵,且其中13名是傷兵,彈葯也打光了。志願軍僅遺棄在砥平里的屍體便達幾千具,39軍117師政治部主任吳書亦在此戰犧牲。另有數百人投降,當了戰俘。直至1989年,美國歷史學家考察砥平里,還發掘出來19具志願軍烈士的遺骸。
    李奇微認為,砥平里戰斗是整個朝鮮戰爭的轉折點,美軍中關於志願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徹底破滅,尤其是對於聯合國軍其它部隊,鼓舞作用非常強大。事實上,此戰過後,志願軍再也沒能包圍美軍的任何部隊,甚至連像樣的仗也沒打成過,只剩下拚命一著。相反,60軍180師卻在五次戰役中被圍殲。5月26日,毛致電彭:「歷次戰役證明我軍實行戰略或戰役性的大迂迴,一次包圍美軍幾個師,或一個整師,甚至一個整團,都難以達到殲滅任務。這是因為美軍到現時還有頗強的戰斗意志和自信心。為了打落敵人這種自信心以達最後大圍殲的目的,似宜每次作戰野心不要太大,只要求我軍每一個軍在一次作戰中,殲滅美英土軍一個整營,也就夠了。」電文下面就是毛關於殲滅一個整營的辦法,列舉了解放戰爭時期如何打蔣介石的戰例。這與本文開頭引用的一戰要殲滅美英軍七個整師之電令,判若兩人。因為朝鮮戰爭中毛的所有電報都必須稟報斯大林,而斯大林5月29日給毛的答復譏諷道:「還沒有任何根據可以認為,英美軍會像蔣介石那樣愚蠢,使你們能夠按照你們的選擇每次殲滅敵1個整營地殲滅其軍隊。」(引文參閱沈志華編《朝鮮戰爭:俄國檔案館的解密文件》中冊,第772、774頁。)
    但是,美軍的反攻節節挺進,在上述電文來往的幾天里,到六月初,美軍攻佔預設的「懷俄明線」。而毛噎心虛了,6月3日,派高崗陪同金日成到莫斯科請求蘇聯出面呼籲停戰,這與年初堅決拒絕聯合國停戰提案又判若兩人了。13日,斯大林復電:「關於停戰。我們認為,現在停戰是件好事。」事實上,五次戰役我軍全線潰敗,盡管范弗里特暴跳如雷要求至少攻佔平壤,但杜魯門宣布:「在這次戰爭中,我始終不變的堅定信念證明,聯合國不允許侵略者將以不良的行為得到的成果據為己有。但是,我認為美國的真正敵人是克里姆林宮,而且不會忘記,只要這個敵人在幕後操縱,就不能浪費美國的力量。」不允許范弗里特越雷池一步,朝鮮戰爭於是進入談判階段。
http://tw.aboluowang.com/life/2011/0723

朝鮮戰爭長津湖之戰探察 2008-12-14

  小引
    長津湖,美國方面稱為“長津水庫”(Chosin Reservoir)——“長津”,非“長今”,跟大長今和李英愛一點關系都沒有——乃是朝鮮半島北部最大的一個蓄水湖,位於狼林山脈東側的蓋馬高原上,曾對朝鮮北方和中國東北的電力供應起到過重要作用,1950年11月至12月間,這裏曾經是朝鮮戰爭中中國和美國的兩支勁旅——第9兵團和第10軍廝殺的戰場。我之所知道的這場戰鬥,起因來自一個暑期短假在家無聊,翻《南方周末》看到上面有篇散文叫《他們像僵硬的原木在移動……》,講的是一個中國軍人在加拿大偶遇一參加過韓戰的老兵的小故事。如果您手頭還保留有2004年7月29日的《南方周末》,或者訪問http://www.nanfangdaily.com.cn/zm/20040729/wh/whxw/200407290063.asp的話就不難找到這篇文章。故事中的美國老兵在形容遭到誌願軍攻擊的場景時像祥林嫂般不斷重復著“他們像僵硬的原木在移動”這句話,故事不長,但很給人一種震撼感,於是根據文中所寫的1950年12月的線索開始查,在這個過程中開始知道了從前中學課本上的“松骨峰戰鬥”和關於長津湖戰役的一些皮毛。最開始手頭沒什麽材料,只看過王樹增的《遠東朝鮮戰爭》,網上搜到的多是我們的一些網文,並沒有可靠的來源,連美方的西點軍校戰史系主頁提供的作戰地圖(http://www.dean.usma.edu/history/dhistorymaps/)也只是寥寥數語,後來才看到中方的官方材料之一的《抗美援朝戰爭史》(下簡稱《抗》)和很多美方的英文材料,對以下幾個爭論焦點問題有了一定的認識:
  問題之一:誰的勝利?
    那還用問嗎?聯合國軍全面向三八線撤退,中朝聯軍收復平壤、元山,孰勝孰敗,看起來似乎是毋用多言的,兼之還有中方戰史所稱此役“創造了誌願軍在朝鮮戰場上以劣勢裝備全殲現代化裝備美軍1個加強團的範例”([1],第6章,121頁),連美國人自己也說“聯合國軍在朝鮮被共產黨中國打敗了”([1],第6章,132頁援引美聯社電文),據此說誌願軍大獲全勝貌似也不算過分。這麽說對不對呢?原則上應該沒有錯,畢竟事實擺在那裏:我們前進,美國人後退。嗯,宏觀上確是這樣的,但美國方面仿佛不太忌諱這場失敗,單就東線的長津湖戰役就被稱為是“在美軍歷史上是無可比擬的,是堅忍和英勇的史詩……”(TIME Week: "A battle unparalleled in US military history, an epic of greatsuffering and great valor."),後來甚至還將一艘導彈巡洋艦命名為“長津號”(編號USS Chosin CG 65,見美國海軍網站http://www.navy.mil/navydata/fact_print.asp?cid=4200&tid=800&ct=4&page=1),莫非美國人昏了頭,要紀念一場“堅忍和英勇的”“史詩性的”失敗?這還需從此次戰役的發起說起。
    1950年11月5日第一次戰役以誌願軍主動停止進攻而結束,美國人終於意識到“中國人介入了”,但對於介入的規模卻缺乏統一認識,不過直到第二次戰役之前,美國方面對中國是否進行大規模軍事幹預仍缺乏統一認識([1],第4章,引用美方文獻),“雖然對中國參戰可能對戰爭進程產生的影響非常擔憂,但這種擔憂並不足以改變其占領全朝鮮的既定方針”([1],第4章,71頁),甚至還一度認為誌願軍的指揮官是“林彪將軍”([5]),正如國防部長馬歇爾將軍所說:“我們認為什麽都知道,而實際上什麽也不知道。然而,對方卻一切都知道”([8],第2章)。而中國方面通過第一次戰役,對美國人的軍事力量有了大致了解,前面《南方周末》上那篇散文有一點是有道理的,毛澤東對任何勢力的“不迷信”的務實態度深刻影響了整支軍隊的精神面貌,可謂“勇氣可嘉”,在戰役總結中也“普遍認為”美軍“火力強”但“作戰精神差”(是不就是李雲龍總結出來的“亮劍精神”?呵呵)“對技術裝備的依賴性很大”,至於韓國部隊“則經常是一擊即潰”([1],第4章,81頁),與66軍軍部11月20日的《雲山戰鬥經驗的基本總結》([5],第6卷,第3章,中國軍隊評價美軍)基本一致,此評價並不比內戰時期對國軍的評價強多少,還沒有從根本上看到美軍與國軍在指揮和戰術素養方面質的差距。所以,在第二次戰役開始之前,雙方對對手兵力和戰鬥力的判斷都距實情有不同程度的偏離,並在此判斷的基礎上,雙方都作出了低估對手而高估自己的決定:麥克阿瑟的“聖誕節總攻勢”設想在東西兩線展開鉗形攻勢,企圖“達成一次‘大規模壓縮式包圍’,並‘合攏老虎鉗’”([6],第4章),即在朝鮮北部境內合圍並消滅中朝聯軍主力,在聖誕節前結束戰爭([1],第4章71頁),阿爾蒙德甚至在9兵團進攻發起後還說:“我們正前進在通往鴨綠江的道路上。不要讓一幫中國洗衣工阻止你們的前進。”([3]);而毛澤東在10月31日對9兵團的入朝作戰目標定位為“尋機各個殲滅南朝鮮師、第3師、美第7師及陸戰第1師等4個師”([1],第4章76頁),幾乎想把東線第10軍的主力一口氣吃掉。
  (jungleford小註:對比中美雙方的決策部門也很有意思,中國方面主要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共中央起到戰略上的最高統帥部的作用,甚至是針對具體戰局下達指令,所以在中方戰史中可以看到很多篇幅都是毛與誌司之間的電報;而美國方面則是一批由政治家和高級軍官組成的智囊團提供若幹種solution供決策者——總統——選擇。)
    先來看下聯合國軍的形勢,在朝鮮北部分為東西兩個集團展開,這也是第二次戰役分為東線和西線的原因,西線是在第一次戰役中吃過苦頭的第8集團軍(The 8th Army 或 VIII Army),由沃克中將指揮,目前正在清川江南岸試圖恢復攻勢;東線是阿爾蒙德少將指揮的第10軍(The 10th Corps 或 X Corps),下轄參加過第一次戰役的史密斯的陸戰1師(The 1st Marine Division),10月29日在利原港登陸的巴大維(沒錯!別懷疑,就是電影《大決戰》裏那個美國軍事顧問團團長)的第7步兵師(The 7th Infantry Division),和剛剛在日本組建的雜牌軍第3步兵師。我們只看第10軍,它在仁川登陸前夕在日本新組建的部隊,雖然是一個軍的番號,但卻獨立於第8集團軍的編制,負擔的戰略任務也和第8集團軍規模相當,軍長阿爾蒙德曾是麥克阿瑟的參謀長,一戰在西線戰場是一個機槍營的營長,二戰時期擔任全部由黑人組成的第92步兵師的師長([4],第2部分),戰後官運亨通,成為麥克阿瑟的親信,但他人緣卻不是那麽好,後來跟沃克和陸戰1師師長史密斯都結了梁子。對誌願軍兵力的過分低估造成了這一分兵的舉動,東西兩個集團之間又有縱貫朝鮮北部的狼林山脈阻隔,他們的側翼無法建立聯系,也就得不到理論意義上“友鄰”的保障,沃克一度把右翼的一支誌願軍部隊認為是“友鄰”([8],第3章)。由於朝鮮半島的形狀就像我們見過的朝鮮族常用的那種大鼓一樣,兩頭寬中間細,隨著聯合國軍的北進,兵力勢必愈來愈分散,事實上到11月第三個星期,東線兵力“已經散布在一塊超過四千平方英裏的荒瘠崎嶇的崇山峻嶺中”([3]),右翼的韓國第1軍已占領清津,抵近朝蘇邊境,第10軍本身也是參差不齊:第7師17團已於11月21日占領鴨綠江邊的惠山鎮,興奮的士兵甚至還進行了向鴨綠江噓噓的“儀式”,對岸的中國邊防軍士兵看得目瞪口呆([4],第1部分,Planning for the Attack West),麥克阿瑟也向阿爾蒙德發來賀電祝賀巴大維“中了頭彩”([1],第4章,88頁援引Appleman的《朝鮮戰爭中的美國陸軍:南至洛東江,北到鴨綠江》)——而這也是美軍僅有的一支看到過鴨綠江的部隊;有的一支部隊的各戰術單位相互之間都差得很遠,如11月26日,第7師32團3營也到達離鴨綠江很近的三水([2],地圖5),而費斯中校的1營正奉命從下碣隅裏趕到長津湖東岸跟陸戰5團換防([3];[4],第1部分,X Corps Scrambles to Change Direction)。阿爾蒙德也看到第8集團軍與第10軍接合部的危險,命令陸戰1師以一部向西靠攏已保護第8集團軍的右翼,其實史密斯早已看到,陸戰隊畢竟不是山地師,而且還有重裝備,在高原上僅有唯一一條狹長險道可供交通的情況下,麥克阿瑟和阿爾蒙德的計劃對自己是危險的,因此以“怠工”方式放慢推進,保持部隊的集結。至11月21日,也就是20軍和27軍進入預定伏擊位置的當天,聯合國軍完成了聖誕前“總攻勢”的一切準備工作。
    對於誌願軍,一開始擬定的計劃就是誘敵深入然後打伏擊([1],第4章,80頁),東線方面由42軍124師和126師且戰且退,然後和美軍脫離接觸並退到舊倉附近修整,由第9兵團先頭部隊接防([1],第4章,87頁)。9兵團原本計劃在山東整訓充當誌司的戰略預備隊,但看到聯合國軍東線部隊的過於分散的絕好戰機,使得這些南方子弟兵來不及整訓和作好在高寒地區作戰的物質心理準備就直接入朝,這也為後來的悲劇埋下了伏筆。由於運力緊張,20軍和27軍先期進入長津湖伏擊陣地,26軍暫留鴨綠江邊的厚昌作為兵團預備隊([1],第4章,111頁;[7])。整個9兵團15萬大軍,如此龐大規模的部隊調動和集結,美國航空兵偵察部隊居然一點也沒有察覺,長津湖戰役誌願軍可以說完全達到了戰役發起的突然性。11月27日傍晚,長津湖戰役打響,其時9兵團基本態勢為:20軍位於長津湖西側;27軍位於長津湖北部和東北部。兩軍分別以陸戰1師兩個團和第7師的31團級戰鬥隊為主攻目標,後對下碣隅裏進行圍攻,繼而在從下碣隅裏至興南的一條被稱為“長隘路”([5])的通道上展開圍追堵截,遺憾的是雖然占有絕對的優勢兵力,卻沒有達到東線戰役的預定目標“首先消滅陸戰1師,然後視情向東或南擴大戰果”([1],第4章77頁)。
    12月12日,陸戰1師在第3步兵師的增援下終於逃出生天,從五老裏向興南撤退([1],第4章,126頁;[7],興南大撤退),12月24日第10軍和韓國第1軍從興南港裝船,沿海路撤往釜山。
    古人打仗有一個忌諱就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而誌願軍在這場戰役中幾乎成了“殺敵八十,自損一千”的高代價低戰果的典型。代價高到什麽程度?直接結果是9兵團戰鬥力嚴重損失,以致於沒能參加到第三次戰役當中,而此次戰役直接影響了朝鮮半島至今為止的政治格局,如果(雖然歷史話題很忌諱“如果”這個詞)9兵團能基本保持戰鬥力投入下一次攻勢,那今天朝鮮半島,東亞格局,乃至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或許將有很大的不同。下面來對比一下此役兩軍的一些數據:
  兵力對比:
第10軍:
計5個師(含韓國第1軍的兩個師)、1個工兵旅、一個陸戰團、1個陸軍航空兵聯隊,總兵力10.3萬,其中美軍7.86萬余人,英軍234人,韓軍2.55萬余人([1],第4章,90頁,援引“The US Army X Corps in Northeast Korea”中數據)
9兵團:
1950年初軍隊調整時分別將30軍的88、89師和32軍的94師劃歸兵團各軍建制,所以各軍可算是“四四建制”的加強師,所以第9兵團3個軍計12個師,總兵力15萬余人。另有網上的精確數據是“20軍50569人,26軍48894人,27軍50501人”共計149964人,來源尚不可考,但15萬的數目是差不離的。
因此總兵力誌願軍占1.45 : 1的優勢,而長津湖地區一線作戰兵力是“20軍+27軍 vs. 陸戰1師+第7師31團級戰鬥隊”,約“10萬 vs. 3萬”(3萬人的數據來自[1],第6章,120頁援引Montross&Cazona的《美國海軍陸戰隊在朝鮮作戰史,第3卷,長津水庫戰役》,下簡稱《長津水庫戰役》),也就是說一線兵力誌願軍占到3.3 : 1的優勢。
  戰鬥力對比:
第10軍:
陸戰1師是美國歷史悠久的老牌部隊之一,也是二戰太平洋戰場上鍛煉出來的王牌部隊,歷經瓜島、格羅斯特角、衝繩等大小惡戰,戰鬥素質之高可見一斑,戰後雖歷經裁軍和新兵補充,但老兵的骨幹榜樣仍然是巨大的,此前作為仁川登陸的主力部隊參與首批登陸行動,一路披靡,其陸戰7團曾在第一次戰役黃草嶺地區重創42軍124師([5],第6卷第3章,長津湖戰線;[1],43頁“連續防禦9晝夜,傷亡較大,……後勤補給十分困難”等語也是一定程度的旁證);第7步兵師,一度被麥克阿瑟作為遠東司令部的戰略預備隊,但由於兵員不足,補充了大量韓國人;第3步兵師是戰役之前才新組建的部隊,基本上是由韓國人、波多黎各人等組成的雜牌軍,在社倉裏附近擔任守備部隊和軍預備隊,可見戰鬥力並不強。但在整個戰役期間,陸戰1師是主力部隊,誌願軍也主要是圍繞該師展開行動。
9兵團:
20軍是原華野1縱,華野的老牌部隊,前身是葉飛指揮的新四軍1縱,皖南事變後改編為新四軍第1師,粟裕任師長,打過“黃橋決戰”;26軍,即原華野8縱,很久以前就聽過“排炮不動,必是八縱”一說;27軍,即原華野9縱,首任司令員許世友,萊蕪活捉李仙洲,孟良崮、碾莊、雙堆集,都留下過她的足跡,49年全軍番號統一後,聶鳳智任首任軍長。可見9兵團拿出手的都是三野看家的家底,加之剛經歷過內戰洗禮,兵員大都是三野老骨幹,作戰能力可想而知([9])。
可見網上經常看到以“王牌對王牌”(9兵團 vs. 陸戰1師)來形容此役也並非誇大其詞。
  損失/戰果:
9兵團:
《抗》第2卷第6章132頁上說二次戰役誌願軍“傷亡3.07萬余人”,似乎少了些,因為同書125頁就說12月8日左右僅79師就已“戰鬥傷亡2297人,凍傷減員則達2157人”,因此3.07萬可能只包含了戰鬥傷亡而沒有包括非戰鬥減員。另據網上所說的“官方公布的數字”,“9兵團戰鬥減員19202人,凍傷28954人,減員總數48156人”,暫時還沒有找到關於這一數字的確切戰報來源。而在《冰雪長津湖》(下簡稱《冰》)一文中在對陸戰1師進行追擊的階段,27軍“79師縮編為五個步兵連和兩個機炮連,80師縮編為八個步兵連和兩個機炮連,81師縮編為十七個步兵連,94師縮編為九個步兵連,縮編之後每連戰鬥人員也不過四五十人,全軍僅2000余人”([7],興南大撤退)的描述來看,其景況幾乎可以用“可憐”二字來形容。此外又從網上查到《抗美援朝戰爭衛生工作總結 衛生勤務》(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衛生部 1988年3月第1版 第327頁)統計數據:東線9兵團三個軍,戰傷傷員14062,凍傷傷員30732,戰鬥死亡7304,總減員52098(凍傷死亡不清),由於手邊沒有該《總結》的原始材料,可靠性也待考,但從給出具體頁碼的態度來看,偽造的可能性相當小,這樣看9兵團15萬人經過一個月的苦戰損失幾近三分之一。當12月15日宋時輪接到誌司的賀電稱贊“你們在冰天雪地、糧彈運輸極端困難情況下,與敵苦戰本月有余,終於熬過困難,打敗了美國侵略軍陸戰1師及第7師” ([7],興南大撤退)時,不知道心情是喜還是悲,只聽說宋時輪曾經一度難過得對身邊的參謀人員說:“回去這可怎麽向老總(jungleford註:指陳毅)交待呀!”
第10軍:
《抗》第132頁載:在二次戰役中,“共殲敵3.6萬人,其中包括美軍2.4萬人”。其中
陸戰1師至12月15日,“該師即減員達7321人”(第132頁援引《長津水庫戰役》)。其得意戰例包括“殲滅德萊斯戴爾特遣隊大部”:“美陸戰第1師德萊斯戴爾特遣隊除小部坦克突入下碣隅裏之外,大部被殲。誌願軍部隊俘虜美英軍237任,繳獲與擊毀坦克、裝甲車、汽車74輛,各種火炮20余門。”([1],117頁援引20軍戰鬥簡報),以及“新興裏殲滅31團”:“至12月2日4時,新興裏戰鬥勝利結束。此戰,誌願軍第27軍全殲美第31團級戰鬥隊,共殲敵3191人,擊斃美第31團指揮官麥克裏恩上校和繼任指揮官費斯上校,繳獲汽車184輛、坦克11輛、火炮137門、槍2345枝(挺),擊毀坦克7輛、汽車161輛,創造了誌願軍在朝鮮戰場上以劣勢裝備全殲現代化裝備美軍1個加強團的模範戰例。”([1],121頁)
而《朝鮮戰爭中的美國陸軍:潮起潮落》(下簡稱《潮起潮落》)第7章第147頁的附表載:“至12月10日,死亡705人,受傷3251人,失蹤4779人,總計8735人。其中,陸戰1師:死亡393人,受傷2152人,失蹤76人,總計2621人;第7師:死亡70人,受傷185人,失蹤2505人,總計2760人。”
陸戰1師的數字差距較大,那一個更可靠?陸戰1師共計2萬5千人([1],第6章120頁援引《長津水庫戰役》數字),而從《冰》最後提到的從興南港裝船的陸戰隊有22215人(經google核實,美方確是此數據),那麽減員2千多人是比較合理的,“7321人”當中應當也包括突圍部隊中的傷者。至於第7師31團,下面還會談到。
  若以陸戰1師損失7321人計算,加上31團的損失,9兵團與第10軍的絕對損失比也是5 : 1左右
    從上述數據看來,我們是否再回想一下“誰的勝利”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不錯,二次戰役的戰略目的都達到了,即東西兩線造成聯合國軍從向鴨綠江的“總攻勢”轉入防禦進而又轉入向三八線的“總退卻”,政治上迫使美國放棄“殲滅北朝鮮軍隊,按照聯合國的宿願在聯合國管轄下實現半島的統一”的戰爭目的“而一心考慮如何保全其軍隊的生命的問題”([5],第6卷第5章)。但東線戰役的這場勝利也只是個戰略意義的勝利,而沒有達到“消滅陸戰1師”的戰役目的,自身反而遭受慘重損失,數萬袍澤血灑長津湖,如上月在militaryview版網友總結的那樣,確是一個“慘勝”。日本防衛廳的《朝鮮戰爭》中作出如下評價:“中國軍隊大體上達到了目的。然而在戰術上不能說是成功的。另一方面,美軍派第1陸戰師深入北朝鮮,配合第8集團軍的攻勢,企圖將中國軍隊、北朝鮮軍隊主力包圍在平壤以北這一戰略目的沒有達到,然而,第1陸戰師保持著大部分戰鬥力撤退這一戰術行動是成功的。”([5],第7卷第4章,關於兩軍作戰)當然,誌願軍的技術裝備遠不如美國人,沒有制空權,後勤補給的困難與失誤等等都是造成勝利之“慘”的重要因素。
  問題之二:步7師31團是否成建制被殲?
    《抗》第2卷第6章117頁相關小節的標題是“新興裏戰鬥,誌願軍全殲美第7師第31團”,常年以來的經典證據是至今一直陳列於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中的繡有北極熊標誌的31團團旗。這裏要弄明白兩個問題:一是什麽叫“成建制”被殲,這個比較容易,我理解的大致意思就是一支已編成的部隊被基本消滅,即便少數生還者也不足以作為重建原部隊(包括指揮機關)的骨幹力量,一支部隊成建制被殲與消滅同樣兵力的幾支部隊各一部是有區別的,成建制被殲意味著該部隊番號從全軍的序列中除名,除非重建同番號部隊,但新兵已不可能具有與原部隊相當的戰鬥力;第二個問題是“31團”與“31團級戰鬥隊”的區別,註意,在我所看到的所有官方戰史中(包括中方的),在戰果統計中從未說過“31團成建制被殲”這幾個字,而是“31團級戰鬥隊”。譬如前面提到的
    “至12月2日4時,新興裏戰鬥勝利結束。此戰,誌願軍第27軍全殲美第31團級戰鬥隊,共殲敵3191人,擊斃美第31團指揮官麥克裏恩上校和繼任指揮官費斯上校,繳獲汽車184輛、坦克11輛、火炮137門、槍2345枝(挺),擊毀坦克7輛、汽車161輛,創造了誌願軍在朝鮮戰場上以劣勢裝備全殲現代化裝備美軍1個加強團的範例。”([1],121頁)還有那個在網上廣為流傳的而今早已被批臭的所謂“牛津大學教授羅伯特·奧尼爾的《清長之戰》”說的也是“這種近距離的混戰美軍難以占上風。至12月1日,美軍步兵第七師3000多人的特遣隊被誌願軍全部消滅,第31團的團旗被繳獲。這是在朝鮮誌願軍第27軍創造的一次殲滅美軍一個建制團的範例。”註意他說的也是“3000多人的特遣隊”和繳獲31團團旗,能否由此就得出“一次殲滅美軍一個建制團”的結論,在這裏顯然也是值得商榷的。當然,對於重視軍事傳統的軍隊而言,一支部隊的軍旗是一件相當重要的物品,記得以前看過一些蘇聯的材料,對於紅軍部隊,特別是近衛軍部隊,丟失軍旗不啻於彌天大罪,部隊指揮官將會受到嚴厲懲處,部隊也會軍心渙散。但從戰果統計而言,繳獲團旗還不能和成建制殲滅一支部隊完全劃等號。
    所謂“團級戰鬥隊”,在《抗》中解釋是“以各種陸戰團為基礎,加強各種分隊,組成陸戰團級戰鬥隊(相當於加強團),作為獨立戰術單位”([1],120頁援引《長津水庫戰役》),這裏說的雖然是陸戰師的情況,步兵師也可以類似理解,問題是為什麽美軍要以這種編組作為戰術單位?前面我們說過,第10軍在長津湖地區的兵力相當分散,甚至同一支部隊的各戰術單位相隔甚遠的糟糕情形,為了便於指揮,只好將附近地區的部隊集結起來作為一支部隊使用,也就是說編制是混亂的,這也是第10軍吃敗仗的一個重要原因。31團級戰鬥隊,也就是美方戰史中所說的“RCT 31”或“The 31st RCT”(The 31st Regimental Combat Team),和31團(31st Infantry)之間又多大差別呢?我們不妨再來看兩段美方戰史的記載:
  Gugeler的《朝鮮戰事》提到,第7軍“麥克裏安/費斯特遣隊”(團級規模)含:“31團團部,31團3營,32團1營,師直屬第57野戰炮兵營(欠一個營),31團直屬重迫擊炮連,一情報個偵察排,一個醫療小隊”
  《RCT31的覆滅》(下簡稱《覆滅》)第1部分,X Corps Scrambles to Change Direction中提到11月25日費斯代表RCT31與第5陸戰團換防時的情況,原文如下:
  The 7th Division was ordered to relieve to the 5th Marines east of Chosin with not less than one infantry battalion, which would be attached to the 1st Marine Division, by noon the following day.
  The 7th Division scrambled to round up the additional units and get them to Chosin by to the target date. The army task organization arrived at was:
   1st Battalion, 32st Infantry, already on to the way;
   3rd Battalion, 31st Infantry;
   2nd Battalion, 31st Infantry, less E Company which was remain in division reserve at Pukchong;
   Company B, 31st Infantry, proceeding separately, was to replace Company E;
   57th Field Artillery Battalion, less Battery C;
   Battery D, 15th AAA-AW(Sp) Battalion, less one platoon.
即:32團1營,31團3營,31團2營(欠E連),31團B連(頂替E連補充到2營),第57野戰炮兵營(欠炮C連),以及第15自行防空火炮營的D連(欠一個排)。該文爾後又提到,11月27日下午,Robert E. Drake上尉帶了一個坦克連到後浦(Hudong-ni)的31團團部報到([4],第2部分,The Attack West Begins)
  兵力上與《抗》第2卷第6章120頁相關內容大致吻合:“第9兵團對長津湖地區被圍諸點之美軍兵力有了新的了解,判斷……新興裏為美第7師第31團和第32團一個營及師屬炮兵營……”。分歧在於,美方戰史中31團並非成建制集結於新興裏。新興裏(Sinhung-ni)地區,在美方戰史中又被31RCT稱為“水灣”(Inlet,可能是因為長津湖在此處向東突出一塊的緣故)。([4],第2部分,The Attack West Begins)(jungleford註:註意哦,此役中有兩個“新興裏”,另一個在柳潭裏和下碣隅裏之間,死鷹嶺附近。)據《潮起潮落》第5章和地圖7,以及《覆滅》第3部分,27軍80師的攻擊將RCT31在長津湖東岸分割為由北到南的三塊:東北方內洞峙地區是費斯帶領的32團1營;中部新興裏地區是31團團長麥克裏安所在的31團3營和第57炮兵營;而31團團部和Drake坦克連則位於後浦(Hudong),因此位於新興裏包圍圈內的只有31團3營,那麽31團1營和2營到那裏去了呢?31團2營此時尚在鹹興(Hamhung)附近等待命令,29日上午到達才Majon-dong準備北上支援麥克裏安特遣隊,12月1日到達並留在古土裏([3]);而31團1營,據網上搜索的信息,是尚在北青(Pukch'ong)至惠山鎮(Hyesanjin)一線擔任警戒,另據《抗》第2卷第6章114頁,31團在位於赴戰湖南岸的元豐裏附近有活動,27軍一部在此擔任阻擊,據此推測元豐裏的美軍可能就是是31團1營,而第7師其余所部大都分散在赴戰湖至鴨綠江方向,例如,前面已述,17團和32團3營尚在鴨綠江邊。由此可見,“成建制”的31團當中僅有一個營(即3營)位於27軍的包圍圈內,“成建制殲滅31團”的說法並不準確。
  附圖:新興裏地圖美軍部署(摘自《潮起潮落》)
    在來看具體戰果:“共殲敵3191人,擊斃美第31團指揮官麥克裏恩上校和繼任指揮官費斯上校,繳獲汽車184輛、坦克11輛、火炮137門、槍2345枝(挺),擊毀坦克7輛、汽車161輛”。首先這裏有個錯誤,也許是筆誤,32團1營營長費斯的軍銜並非上校而是中校,所有美方材料都證明了這一點,兩人陣亡的詳情在《朝鮮戰事》和《覆滅》中皆有敘述:11月29日拂曉,麥克裏安認為一隊向自己射擊的部隊是來自費斯所部從而前去阻止,結果中彈後失蹤,後確認在被誌願軍搭救並送往醫療隊的途中身亡,麥克裏安上校算是在朝鮮戰場戰死的最高級別的軍官了(沃克是翻車掛掉的,當然不算“戰死”了);費斯於12月1日傍晚在後浦以北的1221高地附近陣亡,費斯也是一名經歷豐富的軍官,二戰期間先後服役於李奇微的82空降師和第18空降軍。戰後作為Barr顧問團成員在中國呆過([4],第2部分,The commanders)。此後由於戰鬥隊的各級指揮官死傷慘重,RCT31逐漸瓦解,開始自行分散突圍。至於“殲敵3191人”的戰果,不知道具體的計算方法是怎樣,可能是“打掃戰場的敵人屍體數目+俘虜數目+估計的傷員和失蹤人員數目”,如果是前兩項,那是死數目,差距不會太大,關鍵是估計傷員數目,這個通常應該是指失去戰鬥能力的傷員,但據美方戰史,從新興裏和後浦突圍並徒步穿越湖面到達下碣隅裏的人員有近千人,甚至史密斯把其中的385名沒有受傷的官兵和31團團部和Drake坦克連一起共495人編成一個暫編營參加到下碣隅裏的防禦中([3]),那麽若按《抗》第2卷第6章114頁援引Appleman的RCT31總數“3288人”計,“可見的斃敵數目+俘虜數目”就不是那麽可觀了。至於美方資料,幾乎所有的資料都來自於戰後政府的官方報告和幸存者的回憶。在《覆滅》第4部分,The Lose的統計記載如下:
Precise figure on losses in RCT 31 are not readily available. Appleman estimates that, including the forces at Hudong, there were about 3,200 men in RCT 31, including KATUSAs. Other estimate ranged as low as 2,500. Out of those reaching Hagaru-ri nearly 1,500 were evacuated with wounds or frostbite. There remained 385 members of the RCT who were formed into a provisional battalion under LtCol Anderson and served with the 1st Marine Division on the breakout to Hamhung. This would indicate 1,000 killed or captured.
  問題之三:後勤部門是否應對9兵團的大面積非戰鬥減員負全責?
    歷史上俄國的嚴冬曾經兩次庇佑了俄國人,它先後讓拿破侖和希特勒的幾乎所向無敵的大軍遭遇慘重損失。這場戰役對9兵團官兵確實一次更刻骨銘心的考驗,在戰場上因凍餓減員的人員甚至倍於戰鬥減員人數,甚至有整連凍斃的現象發生,兵團副司令員陶勇也患上了凍傷,當充當預備隊的第26軍投入戰鬥時,由於“連日凍餓,體力虛弱,戰鬥部隊凍傷減員達40%以上”([1],第6章,125頁),已無力阻擋陸戰1師的狂奔了。
    在上月的討論中,也有人對誌願軍的後勤部門報有微辭,網上很多文章也指責誌司“不體恤士兵的生命”。公平的說,並非後勤部門罔顧戰士的生死,實在是計劃趕不上變化,戰局的瞬息萬變,誌司的“誘敵深入”方針造成9兵團倉促入朝以及時接替42軍的防線。要怪的話我們可以怪後勤部門缺乏境外作戰的工作經驗,而西線的凍傷亡情況要輕許多,長津湖一役之後也似很少看到如此大規模的非戰鬥減員情形。早在11月9日毛澤東給彭德懷、高崗、賀晉年的復電中就指出“用一切可能的辦法東西兩線糧彈被服之供給”([1],第4章,78頁),《抗》第2卷82頁至83頁亦說明戰前的後勤工作是有準備的,但對缺乏現代化運輸工具(多數運力是靠人力和畜力)的誌願軍而言,主要是單兵自身配備的口糧,口糧通常是炒面這類東東,難以支持戰鬥中高強度運動所消耗的熱量;而且通常這種口糧只夠數日之需,糧盡之後基本上只能靠就地籌糧,於是戰役進行一周左右就鋒芒銳減,因而後來精明的李奇微就發現了這個“禮拜攻勢”的bug所在。對於9兵團,其面臨的困難尤甚,一是高寒,除禦寒衣物匱乏外,所帶的糧食經常被凍結;二是地處荒涼,難以就地籌糧,因此就出現了“有的部隊斷糧達七天,各部隊平均斷糧均在兩天以上”([7],評價與影響)的悲慘景況。而美軍卻可以吃到C口糧罐頭還有感恩節大餐,單兵衣物也比較齊全([7],風雪長津湖),即使是這樣,第10軍的凍傷情況也相當嚴重,很多人決定截肢(《南方周末》那篇文章裏的那個美國老兵也截掉了腳趾),但凍斃的幾乎沒有。
    此外,航空兵的打擊也是致命的,麥克阿瑟一直希望對鴨綠江沿岸甚至中國東北境內的目標進行轟炸,11月8日起,美航空兵對鴨綠江上的橋梁和鴨綠江至清川江之間的目標進行了首輪轟炸,轟炸行動一直持續到12月5日([1],第4章,75頁),可以想見誌願軍的補給線在如此打擊下的損失。
  思考與教訓
    第二次戰役東線戰鬥的勝利不是那麽輝煌,但教訓卻是慘痛的,這種教訓包括戰術後勤等許多方面。以27軍為例,似乎負擔了太多的戰鬥任務,既要在長津湖東岸圍殲麥克裏安分隊,又要參與對西岸柳潭裏的攻擊,後又接收對20軍59師的指揮,還要指揮從大同江奔襲包抄鹹興,27軍還有一部兵力在赴戰湖南岸參與對第7師的增援進行牽制阻擊;而26軍作為預備隊沒有及時趕到並參與對下碣隅裏的圍攻,從而讓陸戰1師主力突圍,實在是一個大遺憾。
    日本防衛廳的《朝鮮戰爭》一書中也指出:“中國軍隊最初以柳潭裏為主攻目標,以約3個師的兵力大體上完全包圍起以2個團為基幹的第1陸戰師實施進攻,不但沒有殲滅它,反而受到了嚴重損失。當時,第1陸戰師將大約三分之二的兵力集結在柳潭裏,在其他數個要點上只不過分散配置了連營規模的兵力。毛澤東在其十大軍事原則中指出:‘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敵,後打集中和強大之敵’,然而,進攻柳潭裏卻違反了這個原則,成了先打最強大之敵。”所引20軍作戰總結也寫道:“我們分割和包圍敵人是成功的,但在逐次殲滅敵人上卻是失敗的。下級部隊沒有執行上級的命令。例如,由於沒有殲滅柳潭裏之敵,也沒有殲滅下碣隅裏之敵。下級部隊提出提前開始戰鬥,各個殲滅敵人的意思,由於上級沒有批準,就給敵人以突出包圍圈的機會。”([5],第7卷第4章,關於兩軍作戰)
    反觀美軍的撤退行動卻做得相當聰明,陸戰1師師長史密斯少將命令工兵在下碣隅裏及時修築了一個簡易機場,使得大部分傷員和重裝備得以後撤,甚至下達撤退命令以前5團和7團還有時間“為在那裏陣亡的八十五名官兵舉行了戰場葬禮”([6],第4章)。而從興南港的撤退堪比二戰歐洲戰場西線敦刻爾克的“發電機計劃”,第7艦隊在3天之內“十萬零五千部隊,九萬一千名朝鮮難民,一萬七千多各類車輛和幾十萬噸物資”([6],第4章),12月25日誌願軍解放興南的時候,所有帶不走的物質和港口設施早已被美國人炸得一幹二凈。
    此外,對中美兩軍具體戰術的評價在日本防衛廳的《朝鮮戰爭》第6卷第3章的引述中頗值得思考,譬如美方對誌願軍的評價“擅長於‘倒八字戰術’”([5],第6卷第3章,相互的評價),此役恰好是一個典型例證,20軍和27軍分別在長津湖兩側展開對陸戰1師和步7師一部形成伏擊的口袋,但在第一次戰役中吃了虧並得出這個教訓的美國人居然在第二次戰役中又被同樣的戰術擺了一道。
  (jungleford註:關於日版《朝鮮戰爭》,雖然此書在關於誌願軍的編制和軍隊指揮官等出現多處錯誤,大概主要參考美方史料,但考慮到其1972年的出版年份並沒有得到多少來自中國大陸的第一手資料,因此可以認為比較傾向中立態度。一點閑話,關於誌願軍的指揮官,似乎美方戰史很長一段時間都沒有搞清楚過,像1990年出版的《潮起潮落》中大概還是沿用了中國內戰時期對共軍將領的了解,譬如把27軍軍長當作聶鳳智“Nieh Feng-chin”,把20軍軍長當作葉飛,而且還拼錯了,寫成了“Liu Fei”)
  結語:長眠在那裏的人們
    如果你通過google搜索關鍵字“長津湖”的話,可能會發現某個頁面上有這麽一段文字:“1952年9月的一天,在鴨綠江邊即將返國的宋時輪將軍向長津湖方向脫帽彎腰,向長眠在那裏的他認識和不認識的戰友、那些有名和無名的忠勇士兵,深深地鞠躬90度。當他擡起頭來戴上軍帽向他們致莊重的軍禮的時候,人們發現,這位身經千戰的名將已經淚流滿面。……”雖然這段描寫充滿了抒情色彩,但我個人確是很喜歡,且不論功過,對於每個忠實執行戰鬥命令的戰士而言,他們確是贏得了對手的尊敬,這也是一個軍人榮譽之所在。
    在搜索參考資料的時候,我偶然發現美國方面的一個紀念長津湖戰役的網站,該網站上至今仍然保留著長津湖一戰失蹤人員名單“MILITARY PERSONNEL STILL MISSING AT CHOSIN RESERVOIR”(見http://www.chosinreservoir.com/miaall6.htm)而國內似乎僅有一個抗美援朝紀念館,我也可以理解去年那位網友感謝版主“居然還記得這場戰鬥”的心情。依稀記得鳳凰衛視做的某期(大約是曾子墨那期?)關於朝鮮近況的節目,板門店停戰協議簽訂原址的那張桌子上,已經沒有關於中國的痕跡……
    1950年亞洲時間的平安夜,美國海軍陸戰隊第1師突圍的大部在興南港登船撤離,頗具有諷刺意味地兌現了麥克阿瑟在恰好1個月之前對第9軍軍長庫爾特作出的“回家過聖誕節”的斷言,而拋下身後充滿無限遺憾的中國人民誌願軍第9兵團的官兵。念及此,我就在想,55年之後的平安夜,我們是否還記得起掩埋在蓋馬高原凍土之下的那些忠魂?  2005年平安夜  於北京
  後記
    看了兩周多的材料,有一種印象,對於大的戰鬥情況和高層作戰部署,中美雙方戰史都做得比較詳盡,網上資料也是多如牛毛;而對於戰鬥細節場面,美方的材料要比我們詳細得多,至少reference大都有案可查,而我們的很多材料基本上只是突出幾個英雄人物的事績。因此,對於這場戰鬥的小細節,個人推薦光亭的《冰雪長津湖》和Gugeler的《朝鮮戰事》,最好再查一查它們參考文獻。
  附1:二次戰役東線作戰雙方戰鬥序列
  中朝聯軍
中國人民誌願軍(司令員兼政委 彭德懷
                副司令員 鄧華
                         樸一禹
                         洪學智
                         韓先楚
                參謀長 解方
                政治部主任 杜平)
    第9兵團(司令員兼政委 宋時輪
             副司令員 陶勇
             參謀長 覃健)
       20軍(軍長 張翼翔)
         58師(師長 黃朝天)
         59師(師長 戴克林)
         60師(師長 陳挺)
         89師(師長 余光茂)
       26軍(東線預備隊,軍長 張仁初)
         76師(師長 高文然)
         77師(師長 王建青)
         78師(師長 陳忠梅)
         88師(師長 吳大林)
       27軍(軍長 彭德清)
         79師(師長 肖鏡海)
         80師(師長 詹大南)
         81師(師長 孫端夫)
         94師(師長 鄔蘭亭)

朝鮮人民軍(最高司令官 金日成
            前線司令官 金雄)
    第3軍團(參與對元山的攻略)


聯合國軍(總司令 Douglas MacArthur五星上將)

美國遠東司令部(總司令 Douglas MacArthur五星上將
                作戰處長 Edwin K. Wright陸軍少將
                情報處長 Charles A. Willoughby陸軍少將)

第10軍(軍長 Edward M. Almond陸軍少將)
    海軍陸戰隊第1師(師長 Oliver P. Smith陸軍少將)
      1團(Lewis B. Puller上校)
      5團(Raymond L. Murray中校)
      7團(Jr. Homer L. Litzenberg上校)
      炮兵11團
    第7步兵師(師長 David G. Barr陸軍少將)
      17團(已抵近鴨綠江邊)
      31團(Allan D. MacLean上校 / Jr. Don C. Faith中校)
      32團(Charles E. Beauchamp上校)
    第3步兵師(東線預備隊,師長 Robert H. Soule陸軍少將)
      7團
      65團

英國皇家海軍陸戰隊獨立第41突擊大隊(歸屬陸戰1團,隊長 Douglas B. Drysdale中校)

韓國第1軍(軍長 金白一準將)
    首都師(師長 宗堯贊準將)
    第3師(師長 Choi Suk準將,其26團歸美第3師指揮)

韓國海軍陸戰隊第1團(東線預備隊,歸美第3師指揮)

美國遠東海軍司令部(司令官 特納·喬埃海軍中將)
    第7艦隊(司令官 阿瑟·斯特魯布爾海軍中將)

美國遠東空軍司令部(司令官 喬治·斯特拉特邁耶空軍中將)
    第5航空聯隊(司令官 帕特·帕特裏奇空軍少將)

附2:地名中英對照

Chosin Reservoir 長津湖
Chinhung-ni      真興裏
Funchilin        黃草嶺
Fusen Reservoir  赴戰湖
Hagaru-ri        下碣隅裏
Hamhung          鹹興
Hudong-ni        後浦
Hungnam          興南
Iwan             利原
Kapsan           甲山
Kangye           江界
Kot'ori          古土裏
Neidongjik       內洞峙
Oro-ri           五老裏
Pukch'ong        北青
Sach'ang-ni      社倉裏
Samsu            三水
Sinhung-ni       新興裏
Sudong           水洞
Tokch'on         德川
Toktong pass     德洞山口
Wonsan           元山
Yudam-ni         柳潭裏

附3:長津湖戰役作戰要圖
美方地圖(摘自《潮起潮落》)
中方地圖

參考資料

[1] 《抗美援朝戰爭史》第2卷,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編,軍事科學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發行
[2] United States Army in the Korean War: Ebb and Flow, November 1950 - July 1951, Billy C. Mossman
    《朝鮮戰爭中的美國陸軍:潮起潮落,1950年11月至1951年7月》,莫斯曼
[3] Cambat Actions in Korea, Russell A. Gugeler
    《朝鮮戰事》,古格勒
[4] Destruction of the 31st Infantry, A Tragedy of the Chosin Campaign, Patrick C. Roe
    《第31團級戰鬥隊的覆滅》,帕特裏克·羅
[5] 《朝鮮戰爭》,日本防衛廳戰史研究室&陸戰史研究普及會
[6] The Korean War, Matthew B. Ridgway
    《朝鮮戰爭》,李奇微
[7] 《冰雪長津湖》,光亭,原載於《突擊》雜誌第1期和第3期
[8] 《遠東朝鮮戰爭》,王樹增
[9] 《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上的70個軍》(作者暫佚名)
[10] 其它網上資料,如
     美國陸軍戰史研究中心(US Army Center of Military History)http://www.army.mil/cmh-pg/
     美國的長津湖戰役民間紀念網站http://www.chosinreservoir.com/
     朝鮮戰爭民間網站http://www.rt66.com/~korteng/SmallArms/history.htm

http://haihaha.blog.hexun.com.tw/26930636_d.html 

長津湖戰役  维基百科

長津湖戰役是韓戰中的一場戰役,戰役中由尼德·阿爾蒙德指揮的聯合國軍共105,520人面對大約150,000人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第9軍團。長津湖是朝鮮北部最大的湖泊,由發源於黃草嶺的長津江向北在柳潭裡和下碣隅里之間形成長津湖,最後注入鴨綠江。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參與衝突後,大量的中國士兵渡過鴨綠江及在北韓東北部之長津湖包圍聯合國軍,慘烈的戰役在嚴寒的天氣下進行,在中國志願軍的攻擊下,聯合國軍從長津湖後退到興南港後撤出北韓。
在長津湖的戰役,從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6日共進行了10天,對整場戰爭的進程有重大的影響,戰役共包括4部份: 防守下碣隅裡, 防守柳潭裡, 美國海軍陸戰隊第5團及第7團從柳潭裡突圍撤向下碣隅裡,和 美國陸軍第31團在長津郡東面的戰事
    背景
1950年9月15日,聯合國軍成功在仁川登陸。在聯合國軍南北夾擊之下,釜山周圍的北韓軍主力遭到殲滅性打擊。9月末,聯合國軍收復漢城。10月初,聯合國軍越過38線,進入北韓。以貫穿朝鮮北部的太白山脈為分界線,沿西海岸進攻的為美第8集團軍,東海岸則為美10兵團。10月19日,隸屬美第8集團軍的韓國軍第1師率先攻入平壤。20日,平壤被聯合國軍佔領。北韓軍隊至此基本被消滅殆盡。絕大多數聯合國領導人,包括聯合國軍總司令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將軍,認為韓戰將在聖誕節前結束。
     然而,不為西方世界所知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悄悄地介入了這場戰爭。1950年10月初,中國共產黨中央舉行了多次會議,討論如何處理朝鮮問題。在蘇聯的積極推動下,中共領導人毛澤東做出了介入韓戰的決策。10月8日,彭德懷被任命為中國人民志願軍司令員,統一指揮入朝的中國軍隊。10月19日,處於中朝邊界的原中國人民解放軍13兵團部隊,開始越過鴨綠江,進入朝鮮。10月25日,中國人民志願軍第40軍118師在前進過程中,在雲山以北兩水洞與韓國第一師部隊遭遇,打響了中國軍隊進入韓戰的第一槍。
     與此同時,10月24日,從東線進入朝鮮的志願軍42軍進入了黃草嶺、赴戰嶺地區,與向北推進的韓國第3師,首都師發生戰鬥。隨後,隸屬該軍的第124師在黃草嶺一線,與聯合國軍後續的美陸戰一師陸戰7團,進行了近2個星期的戰鬥。11月7日,124師放棄黃草嶺一線的阻擊陣地。美陸戰一師越過黃草嶺一線,進入長津湖地區。11月10日,美陸戰一師陸戰7團進佔土古里。11月15日,進佔下碣偶里。11月24日,進佔柳潭裡。同時,美陸軍7師31團戰鬥隊,進入長津湖地區,接替長津湖東陸戰一師陸戰5團在新興里及內洞峙的陣地。
     至11月26日,美10軍進入長津湖地區部隊部署如下: 內洞峙: 陸軍第7師32團第1營、31團重迫擊炮連; 新興里:陸軍第7師31團第3營、第57野戰炮兵營A連B連及第15防空炮營D連; 後浦:陸軍第7師31團團部和坦克連(22輛坦克); 泗水裡:陸戰1師第1工程營A連; 柳潭裡:陸戰5團、陸戰7團(欠2營營部、F連及機炮連)、陸戰炮兵第11團第1營、第4營和第3營G連I連; 德洞山口西北無名高地:陸戰7團1營C連(欠1個排); 德洞山口:陸戰7團第2營F連; 下碣隅里:陸戰1團第3營(欠G連)、陸戰7團2營營部及機炮連、陸戰炮兵第11團第2營D連和3營H連、陸戰1師第1工兵營D連、第10軍第10工兵營D連以及一些排級零散支援單位; 古土裡:陸戰1團團部及第2營、陸戰炮兵第11團第2營E連、陸軍第7師31團B連、陸軍第185工兵營以及一些零散單位; 真興里:陸戰1團第1營; 共有步兵四個團、炮兵一個團又一個營、坦克一個營又一個連,總兵力兩萬人。
     而聯合國軍一無所知的是,志願軍124師從黃草嶺撤出之後,從中國境內趕來的志願軍9兵團接替了其在東線的防務。志願軍9兵團即中國人民解放軍第9兵團,隸屬華東野戰軍。該兵團為華野精銳,下轄20軍(原華野1縱),27軍(9縱),26軍(8縱)共12個師。11月初開始,20軍,27軍各部均隱蔽開進,進入長津湖地區。11月26日,20軍四個師(第58、59、69和89師)和27軍的三個師(第79、80和81師)均進入指定攻擊位置。59師,79師,80師在柳潭裡周圍,目標為柳潭裡的陸戰一師部隊。58師在下碣偶里周圍。80,81師在新興里/內洞峙周圍。60師在土古里和下碣偶里之間。
     戰事
由尼德·阿爾蒙德指揮美國第10軍當時被分散部署在北韓東北部,其單位與其它支援單位相距相當遠,在長津湖的第10軍部隊包括美國海軍陸戰隊第1師的主力、美軍第7步兵師的部份單位及英國皇家海軍第41獨立突擊隊,該突擊隊在11月底向中國人民解放軍第9軍團投降,中國軍隊的猛烈攻擊破壞了聯合國軍的攻勢,麥克阿瑟及阿爾蒙德命令海軍陸戰隊第1師師長奧利華·史密斯及轄下部隊突破包圍,從1950年11月26日起,聯合國軍開始且戰且退撤向興南港。為了保持部隊集中及謹慎地推進,史密斯主動進攻以突破包圍。
長津湖戰役示意圖
    長津湖以東
在長津湖東面,聯合國軍美軍第7步兵師1支為數3,000人的第31團級作戰隊被中國人民志願軍第80師及第81師的1個團圍困,第2天,志願軍總司令命令第81師其餘部隊南下長津湖東面增援及留下第94師作為預備隊(這些單位原本在途中於下碣隅裡發動遊擊戰),由於人數上處於劣勢及遭到連續不斷的攻擊,指揮官麥克萊恩上校中彈被俘、4天後死亡。接任的費斯中校於撤退時遇伏擊,身先士卒衝鋒陷陣,率聯合國軍攻下1221高地大部分,獲追贈美國最高榮譽榮譽勳章。9名第31團的士兵被授與陸軍十字勲章,這是美軍第二最高殊榮之獎章。第31團級作戰隊生還者在12月2日到達海軍陸戰隊戰線,一些第31團的士兵及其他單位,包括1個裝甲團及工兵團,編入史密斯的部隊及參加突圍。
     1950年11月中,大約300名隸屬英國海軍陸戰隊第41獨立團的士兵在海軍中校道格拉斯·萊斯戴爾指揮下,被配屬在美國海軍陸戰隊第1師中,這是歷史上第2次美國及英國的海軍陸戰隊共同作戰[3] (第一次是在義和團運動)。
     當中國軍隊進攻時,第41獨立團正在和由崔斯提·普勒指揮的美國海軍陸戰隊第1旅在一起,11月29日早上,美國海軍陸戰隊第1師師長奧利華·史密斯命令普勒派出1支戰鬥隊打通Koto-ri 與下碣隅裡之間的道路,當時海軍陸戰隊第1師的主力正在下碣隅裡,突圍部隊包括萊斯戴爾皇家海軍陸戰隊第41獨立團、美國海軍陸戰隊第1旅第3營B連、美國陸軍第31團及數個總部和支援單位,突圍部隊共有大約900名士兵和140輛車輛[4]。
     突圍部隊在11月29日早上9時30分開始突圍,由於中國軍隊嚴重阻擊,到下午4時30分他們才向目的地推進了一半的距離,在這裡,中國軍隊伏擊他們及將他們切成數個部份,他們在這個名叫「地獄火岟谷」的地方被包圍、孤立及失去無線電通訊連繫,在第1裝甲團D連的支援下,他們在下碣隅裡與海軍陸戰隊第1師會合,史密斯命令萊斯戴爾說:「把所有力量投入突圍。」萊斯戴爾回答說:「很好,我們將上演一場好戲。」[5]他傳令要冒著炮火向下碣隅裡前進。
    聯合國軍從長津湖抉撤退示意圖
在晚上,第41獨立團的大部份士兵、美國海軍陸戰隊第1旅第3營B連和第1裝甲團D連的坦克到達下碣隅裡,當時1名亦叫萊斯戴爾的傷兵走入指揮部宣佈:「第41獨立團的任務已完成。」實際上發生了誤會,大約400名突圍部隊士兵仍被困在地獄火岟谷,他們與主要部隊失去無線電通訊連繫及被中國軍隊包圍,後在保姆上尉領導下突圍成功,保姆上尉被授與勳章,是長津湖戰役中11位授勳的其中1人[6]。
     被包圍的部隊包括60名皇家海軍陸戰隊士兵、美國陸軍第31團B連的士兵、海軍陸戰隊所屬指揮部及支援單位,他們被分割為4部份,其中一部份士兵陣亡、受傷或被俘,一小部份士兵突破中國軍隊的封鎖線及退回到Koto-ri,在晚上,第31團第1營B連在阿爾弗雷德·安達臣中校指揮下在一處地方組成環形防線及重組部隊。11月30日早上,安達臣接到命令指揮部隊撤退,他指揮部隊安全撤回到Koto-ri.[6]。
     為數900人的萊斯戴爾戰鬥隊,大約300人到達下碣隅裡,300人陣亡或受傷和大約135人被俘,其餘的返回到Koto-ri,141輛車輛的其中75輛被擊毀,其中一部份不能修復,史密斯將軍認為取得局部勝利,因為將300名士兵及1個裝甲連送到下碣隅裡防守[7]。
    戰役之最後階段
在撤退中,美軍或發動攻擊以消除中國軍隊的封鎖線及山頭陣地或處在中國軍隊的猛攻之下,零度以下的氣溫亦增加他們的傷亡,但美軍握有制空權,美國海軍、海軍陸戰隊及空軍轟炸機每天飛行數百架次猛烈攻擊包圍的中國軍隊,在行動中超過4,000名傷兵被送走及運入500名補充兵,對撤退成功作出貢獻,海軍陸戰隊及陸軍士兵能消滅或阻擊包圍長津湖的7個中國師團,雖然付出了很大代價,海軍陸戰隊能引起全世界的注意及被西方傳媒形容為在戰敗中取得道德上的勝利,當時聯合國軍在戰略上形勢非常危急,以致要決定把整個第10軍撤出北韓,海軍陸戰隊、第10軍的其餘士兵及數以千計的難民從興南港撤走,該市在撤退完成後被澈底破壞。
     估計參戰的部隊:第7步兵師,估計3,000人;3個海軍陸戰旅,估計18,000人;全軍共有2,000人陣亡、1,000人受傷及殘廢,海軍陸戰隊共有836人陣亡及有12,000人受傷及殘廢,中國軍隊損失估計為35,000人(由於後勤與醫療的缺乏,中國軍的死亡率較美軍高上許多,同時極寒的氣候也導致其付出了較戰鬥傷亡更多的非戰鬥減員),此戰役在12月11日結束,共進行了14天,中國軍隊共動用了10個師,6個師攻擊海軍陸戰隊及另外4個攻擊在太白山脈以西的第8軍團,海軍陸戰隊共消滅了3個中國師及解救其它部隊以避免被消滅。(此處統計不包含包圍圈外側接應海軍陸戰隊第1師突圍的美第3師,志願軍第9軍團擔任外圍阻擊的部隊,以及配合中國軍隊中的北韓人民軍)
    總結
在北韓東北部之聯合國軍迅速的撤往興南港以組成環形防線,於1950年12月底在這裡爆發了1場激烈的防禦戰,總共有193艘滿載人及物資的船隻從這裡離開,內裡包括105,000名士兵、98,000名平民、17,500輛車輛及350,000噸物資被送往釜山[8][9]。
    當中國軍隊將聯合國軍逐出長津湖時,美軍給予中國軍隊重大傷亡,從北韓撤退後,海軍陸戰隊被重新部署在南方,在這裡繼續作為聯合國軍之一部份一直戰鬥至1953年7月停戰為止。
     美國海軍認為長津湖戰役是在其歷史上最驕傲的時刻,海軍陸戰隊重擊中國人民志願軍的師團,令中國軍隊從前線撤回;他們也保持完整的軍服和紀律,但被忽略的是美國陸軍第31團;他們以2個加強營的兵力成功保護海軍陸戰隊第1師的右翼,抗擊中國軍隊2個師達4天之久,摧毀志願軍第80師有效戰力,如果沒有他們的抗擊,中國軍隊的第80及81師在海軍陸戰隊集中兵力防守前已攻佔他們在下碣隅裡的基地及臨時飛機跑道,他們將被包圍及可能的戰果已大為不同,相似的是,中國人民自願軍亦認為此戰役是1場大捷,雖然付出了巨大傷亡且有美國軍隊突圍逃竄,但志願軍成功地將聯合國軍驅逐出北朝鮮的東北地區,所以此戰役及在西線的勝利,是中國軍隊對西方國家軍隊在主要戰役的第1次勝利,扭轉了朝鮮戰爭的大局。
    光榮行動
陣亡的海軍陸戰隊員及士兵被臨時安葬在興南港附近,在1954年7月至11月的光榮行動,雙方交換陣亡士兵的屍體,餘下的4,167名美軍士兵及海軍陸戰隊員被用來交換13,528名中國士兵及北韓士兵遺體,另外,有546名在戰俘營死亡的美軍士兵被送到南韓。[10] 在光榮行動後共同416不知名士兵被安葬在潘奇堡公墓,[11]從1990年至1994年,北韓起出超過200具士兵的屍體,很多的未能辨認。[12]從1996年到2000年,在接壤中國邊境找到另外220具屍體。[13]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95%BF%E6%B4%A5%E6%B9%96%E6%88%98%E5%BD%B9

另參本館: 中國與韓朝 天安艦事件《未來戰爭》

台長: 阿楨
人氣(5,839) | 回應(6)|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影視史學 |
此分類下一篇:《前進高棉》
此分類上一篇:《黃埔軍魂》

阿楨
韓戰救臺灣?解讀美國對臺政策 (衛城出版 2011)

  第一本解讀五○年代臺灣問題誕生的中文專書
  時值中華民國建國百年,臺海兩岸各自以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成立舉行紀念與慶祝活動。但臺灣除了締造經濟奇蹟,中華民國的政權維繫迄今也許還是政治上的奇蹟。一九四九年底,美國中央情報局研判臺灣即將不保,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政權至多一年後就會「百年」,華府已經開始討論要安排蔣介石等國府高層流亡,也考慮過扶植當時的省主席陳誠或者臺獨人士另立政權。為何中華民國不僅存活了下來,甚至到如今還可以慶祝「建國百年」?
  到目前為止,各界都認定一九五○年六月二十五日爆發的韓戰,加上中共的介入,讓美國出手「拯救」了臺灣。但韓戰真的救了臺灣嗎?事實上韓戰初起時,第七艦隊巡防臺海只是虛張聲勢,臺灣本身亦無防禦能力,一直到一九五二年十月,亦即韓戰爆發超過兩年後,美方才交付第一批飛機給臺灣。不完全同意「韓戰救臺灣」的論斷,本書意在闡明,美國並未因韓戰爆發或者中共介入,而「決意」拯救國府或保衛臺灣,也不僅是因冷戰意識型態,才導致與中共建交拖延了三十年。
  韓戰後期,隨著內部局勢穩定,臺灣在美國決策者的心目中,才逐漸從負債變成資產,因為美國發現不需要付出太多代價,就能將蔣介石塑造成團結華人反共的領袖,以做為亞洲防堵共黨擴張的工具。雖然美國自始都未承諾保臺,臺灣也一直被認為戰略地位不高,然而韓戰改變了美國的東亞冷戰政策,也讓臺灣得以在夾縫中生存。臺灣可以模糊操作的法律地位,成為美國無須付出高昂軍事代價,但又能牽制中國的一顆棋子。
  冷戰期間的臺灣不僅在國際政治上地處邊陲,其如何存活下來,在研究領域上也普遍不受重視。本書可說是第一本細膩解讀臺灣問題如何在五○年代誕生的中文專書,除了回顧這段歷史之外,對至今仍與兩岸問題關係重大的美國,也仔細解讀其對臺的思維與決策模式。
  作者簡介
  張淑雅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國立台灣大學歷史學碩士,美國賓州州立大學歷史學博士。專長學科為美國外交史,研究範圍主要為一九五○年代美國對臺灣的政策。
2012-05-30 13:07:57
阿楨
南韓聖殤擒69屆威尼斯影展金獅 【聯合報2012.09.10

「聖殤」描述李廷鎮飾演的討債者與自稱是拋棄他的生母趙敏秀之間的故事,結合暴力、亂倫、宗教、復仇等元素,威尼斯影展曝光後受好評,得獎呼聲極高,最後果然贏大獎。不過據「好萊塢報導」指出,評審團原打算將最佳影片頒給「新宗教大師」,但因該片已獲最佳導演與最佳男演員,依規定一片不得獲超過兩獎項,所以重新討論,改由「聖殤」勝出。

聖殤_百度百科

《聖殤》描繪出以金錢爲中心的極端的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逐漸消失,以不信任和憎惡一步步走向毀滅的人們的殘忍自畫像。
    崗作是一個無情的男人,沒有家庭、沒有伴侶。他每天的工作就是上門討債,用暴力威脅對方。可是突然有一天,一個中年婦女來到了他的面前,並聲稱自己就是她的母親,而他則是她那個走失已久的兒子。半信半疑之下,崗作和這個女人開始了一段超越倫理和道德禁忌的母子關系。
  《聖殤》的片名《PIETA》原是意大利語,意爲施舍慈悲之意,通常以聖母瑪利亞懷抱死去的耶穌的畫像或雕塑來表現這一含義。金基德還對《聖殤》提出了他獨有的新詮釋,以惡魔般的男子來代替耶穌,黑發女子瑪利亞懷揣殘忍秘密,兩人之間發生了不可思議的關系,令人倍感好奇。金基德導演談到該片時表示:“從小的日常犯罪,到大的現代戰爭,我認爲活在這個時代的我們所有人,都是共犯也是罪人。正因如此,從神到人都無法真正自由,都渴望著神的慈悲,所以用《聖殤》作爲片名。”
  影片的海報再現了現存于梵蒂岡聖彼得教堂內的的米開朗基羅三大雕塑之一聖母憐子像,強烈的悲傷氣氛縈繞其中。宣傳語“決不能得到原諒的一對男女”也不禁讓人産生聯想。
  港媒評論認爲,金基德運用其慣常的暴力美學,將人性中最重要情感之一的母子情深,刻劃得淋漓盡致。
  韓國各界名人和網友對他的祝賀接連不斷。民主黨競選候人文在寅表示:“在困難的環境中制作電影,在外界獲得最高的大獎,爲此感到自豪。”以外,李賢勝導演、mbc電視臺的《無限挑戰》金泰浩導演等文化屆的知名人士都對《聖殤》獲獎表達了祝賀。
  另一方面,韓國民衆除了對金基德獲獎感到自豪以外,也對該片未受到韓國的重視而開始反省。
http://baike.baidu.com/view/5753593.htm
2012-09-11 09:57:54
阿楨
停戰60年 美仍深陷朝鮮半島【中央社2013.07.27

韓戰停戰60週年,美國還在2個未決的問題上掙扎,提醒世人戰爭給世世代代帶來的政治、軍事與生命的代價。
第一個是美國仍承諾,一旦韓戰再起,將在保護南韓上扮演重要角色。
華府多年來試圖讓南韓不要再倚賴美軍,透過設定期限,將戰時部隊指揮權轉交南韓。這個期限從2012年延至2015年,但就在上週,美國官員說,南韓非正式表示,有意將期限進一步往後延。
美軍長駐南韓,象徵兩國堅定盟誼,即使撤離部分美軍,都少有人贊成。但部分美國將領認為,單單只為應付北韓而長駐部隊,是過時的安排,早在數年前就應該改革。
美國智庫蘭德公司(RAND Corp.)韓國專家班奈特(Bruce Bennett)說,由於北韓核武威脅愈來愈大,撤軍南韓之議已經失去立論基礎。
第二個是似乎無止盡的挑戰,找尋數千名在韓戰中失蹤的美軍。由於美國也在尋找第二次世界大戰與越戰失蹤人員遺骸,因此出現互搶資源的情況,還因為官僚失能等問題而陷入困境。
美國防部說,在韓戰失蹤美軍約7900人,約半數應該可以找到遺骸。但美國與北韓對峙,華府人員重返北韓尋找遺骸的希望就很低。
北韓1996年開始允許美國入境挖掘失蹤美軍遺骸,但美國在2005年時因為兩國關係緊張而停止。
湯普森(Richard C. Thompson)的表親是韓戰失蹤美軍,他1990年代聽說這位表親與另外4名空軍人員在停戰協議簽署後繼續遭到北韓羈押,但之後就沒有音訊。
湯普森說:「這個愁,揮之不去。」
  相 關 新 聞
‧北韓大閱兵 「我們需要和平」
‧北韓紀念停戰 對外展笑臉攻勢
‧北京籲棄核武 金正恩未回應
‧朴槿惠:北韓應放棄核武
‧歐巴馬:對美國 韓戰是場勝仗
‧美老兵憶往:數千傷兵被凍死

詳參【圖博館】:《孤獨里橋之役》中國與韓朝
2013-07-28 10:57:43
阿楨
當年在戰俘營 反共派殺親共派 分屍裝糞桶【聯合晚報2014.01.11

韓戰老兵身上的刺青,未必全是自願。報系資料照
韓戰結束後,一萬多名反共義士來到台灣。國史館完成部分反共義士的口述歷史,這些反共義士都已年邁,他們回憶當時,在戰俘營裡區分親共與反共兩派,反共派居多,戰俘身上刺青反共字眼,有些是被迫表態,不完全是自願的,有的人沒有支持反共派,就被反共派打死。台灣當時透過中華民國駐韓國大使邵毓麟,動員戰俘營中文翻譯員,進行戰俘策反,後改派國民黨中央黨部六組副主任陳建中,以大使館陸軍副武官身分,化名陳志清,在韓國發展戰俘營的反共組織。軍方後來派賴名湯、王昇等協助戰俘返台,楊亭雲也曾參與。
根據調查,一萬多名反共義士當中,四川籍4449人最多,山東籍次之。原國府官兵有9234人。反共義士85%都只在共軍服役三年以下,擔任共軍10年以上僅兩人。曾參加共黨組織有3948人,但有人隱匿經歷。經宣導後,願意辦理脫離共黨組織者有4410人,後來再推動匪諜自首,有609人自首,其中15人情節嚴重送感訓。
反共義士回憶,戰俘營裡打死人是常態,美軍也不會管。反共派殺親共戰俘,還將屍體支解,裝進糞桶裡,隔天扔到海裡,或者是燒掉,也有就直接埋在營區裡面。
幾位反共義士都指稱,有位林學圃,英文不錯,卻被其他人認為沒有明顯表達反共態度,就被活活打死,這人死前還高喊毛澤東萬歲。反共派懷疑他是共產黨故意派來滲透戰俘營,分化戰俘。

韓戰義士控訴 美違日內瓦公約【聯合晚報2014.01.11

1月23日,是紀念韓戰反共義士重獲自由的世界自由日,根據國史館出版的韓戰反共義士訪談錄,多位當年來台的反共義士宣稱,被美軍俘虜後,美國違反日內瓦公約,強迫他們擔任美國間諜,透過海陸空的運輸方式,滲透到共軍戰線後方,為美軍收集情報,不配合的人,就莫名其妙消失了。

韓戰 詳參【圖博館】:《孤獨里橋之役》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1162108
白色恐怖的真相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290589633
2014-01-12 12:11:00
媚藥
很讚的分享~~


http://www.yyj.tw/
2020-01-12 21:01:59
阿楨
長津湖 (電影) 維基百科

《長津湖》是2021年中國韓戰戰爭片,陳凱歌、徐克、林超賢執導,吳京主演。是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獻禮片,票房超56.95億,登頂中國影史票房榜。 (回應:為何登頂? 各單位常常揪團觀賞看! 看《長津湖》根本是愛國者的責任.)
  評價
 正面
貓眼評分9.5分,豆瓣評分7.4分。
 負面
香港Movie網站2.6分(五分制)。「澳門即映」網站51分(百分制)。美國網際網路電影資料庫(IMDB)為5.0分(十分制)。
「深焦Deep Focus」於微信發表《粗製濫造的主旋律,到底獻給誰看?》,稱刺眼的電腦特效貫穿影片始終,大部分筆墨還是集中在慘烈的戰鬥場面。似乎不需要人物只需要群像,不需要深度只需要廣度。發表當天,因違規而遭刪除;次日,該公眾號因違反相關規定被封禁15日。
 網路審查
中國數字時代網站上分享被刪除的影評,主要都是從影片製作質量、歷史還原度和票房是否具有水分等角度對電影提出了質疑。而在知乎上多數負評因不符合規訂遭刪帖,迫使部分網友開啟自我審查發表著勉強合格的個人意見。
 言論審查
關於電影的討論也擴展到長津湖戰役的真實歷史,《新京報》原深度報導主編羅昌平因發表質疑抗美援朝戰爭正義性,直言劇中志願軍因不會懷疑上級的命令,被冰凍成冰雕連根本就是「沙雕連」,並在後續發表「看看現在的朝鮮和現在的韓國,所有答案一目了然」。羅隨後遭大量網民檢舉與官媒的炮轟,其微博帳號被禁言,並以違反《英烈法》被警方拘捕。一些維基百科用戶不斷試圖編輯原始條目,以表明中國獲得了「決定性的勝利」,引起了其他用戶不同意,批評是企圖破壞條目內容。因為中國在這場戰役中損失了數萬人的生命,並且未能消滅聯合國部隊。
 禁止上映
該片原計劃2021年11月18日在馬來西亞上映,但送審電檢局不過關,未能如期上映。馬來西亞部分民眾在評論中迅速表達反對和抵制的意見,批評該片是宣揚共產主義,並將專頁標籤在電影審查委員會(LPF)的官網要求徹查,同時呼籲Alice Neoh等連鎖電影院,要求這類「歪曲歷史」的電影不應在馬播出或上映。馬電監局(FINAS)的舉動被部分馬華裔讚揚,但也有部分親中共的強烈反對和指責。。
  相關新聞
 2021年中國電影總票房達472.58億元,繼續保持全球第一(回應:2019年642.66億)
 2022元旦檔票房10.07億,列中國影史元旦檔票房第三(回應:2021元旦檔票房13億。)
2022-01-07 07:34:20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