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阿根廷在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中的再度破產,真該拍部《阿根廷欲哭無淚》!
再看到瑪丹娜的以下誹聞,也真該拍部《瑪丹娜的阿根廷》!
奇怪!安德魯韋伯的音樂劇《EVITA》改拍成音樂片,怎會成為瑪丹娜個人的表演秀呢?
這個嘛!音樂劇/片本來「用耳朵聽,好過用眼睛看」。
要從音樂的標準:「旋律、節奏、音質、音色、歌詞的獨創性」來看,不論音樂劇或片(歌劇亦然),由於受限於故事情節的敍述性,除了少數主題曲能達標外,餘多不值聞。
1996《阿根廷別為我哭泣》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Puu6b24mew
導演:艾倫帕克
編劇:Tim Rice
演員:瑪丹娜/安東尼奧班德拉斯/強納森普萊斯
改編自安德魯韋伯和提姆萊斯所寫的音樂劇《EVITA》,亞倫派克執導,瑪丹娜飾演主角艾薇塔,安東尼班德拉斯飾演記者,強納森派瑞斯飾演艾薇的老公喬安。由於這是一齣音樂劇,因此每位演員都必須開口獻唱。喜愛瑪丹娜和安東尼班德拉斯的影迷,在本片都可以聽到他們親自演唱的歌聲。
本片採倒述手法,從艾薇塔的死開始說起她的一生。看她如何從一個為生活計而下海做舞女,再如何從舞女變成一位政治家的妻子,並扮演好賢妻的角色。
片中藉安東尼班德拉斯所飾演的記者,旁述艾薇塔的個人魅力和她的作為。對阿根廷人來說,出身微寒的艾薇塔最能體恤他們的辛苦,與其說他們支持艾薇塔的老公,不如說他們支持的是能言善道,能說中他們心聲的艾薇塔。藉由記者的旁觀,可以看見,真正有政治企圖的,其實並不是那位軍閥老公,而是艾薇塔。而一生有功有過的艾薇塔,死後所受的爭議依然很大,甚至連入土也不能安眠……
http://app.atmovies.com.tw/movie/movie.cfm?action=filmdata&film_id=fEatm0878018
John Barnes著《阿根廷別為我哭泣—艾薇塔的永遠傳奇(方智,1997)
Webber是親自監製沒錯,但電影他還是外行,他說他是等時機成熟才同意拍成電影版,但他似乎找錯導演!
儘管影評人不看好這部片,但以個人興趣,加上看了網站預告片和電視的幕後花絮介紹,我還是決定去看,而且這種大場面的電影,一定得去設備好的電影院看,而不是看 DVD
其實韋伯和導演在幕後花絮早就告訴觀眾,[歌劇魅影] 的故事情節是一樣,但不要拿音樂劇和電影版來相比,因為這完全是兩種不同的感覺,為此,我為韋伯鼓勵,別忘了[艾薇塔] 翻拍成電影 [阿根廷別為我哭泣],就算由瑪丹娜演也成功了啊!
http://bbs.atmovies.com.tw/bbs/bbs.cfm?action=view&c=102&s=3447
EVITA
1919年,在阿根廷鄉間小鎮的一個貧苦家庭,Eva Duarte出生了,她是富有商人小老婆的私生女,自小夢想成為一個電影明星,在十五歲那一年,跟一個唱探戈的歌手私奔到布宜諾斯愛麗斯。
在1944年左右,她已經是一個廣播中的名人和有點名氣的電影演員,之後她看上Colonel Juan Peron,Eva說服他把自己定位為窮人的代言人,在她的協助之下, Peron 才能變成這個國家最有威望的領導者,他們於1945年結婚,只過了幾個月,Peron 被選為總統,"EVITA"也擁有她自己的辦公室,在此她培養了自己在勞工和農民間的愛戴者。Peron黨提高了薪資、給了女人投票權、企業收歸國有,而最後卻使阿根廷的經濟一厥不振。"EVITA"的支持群眾是窮人,但她對於高價的巴黎時裝的胃口卻不小,據說她與她先生曾經將一筆龐大款項匯到一個祕密的瑞士銀行戶頭。後來她的計畫和在她丈夫的一同競選正、副總統,但是卻發現自己癌症之後失敗了,她死於1952年的七月,死時33歲。
這就是"EVITA"的故事,並不像我們一般所認為的聖人的事蹟,而本身也是極富爭議性的瑪丹娜,在安德魯.洛依.韋伯完成"EVITA"的音樂劇後,就被Eva Peron的角色所吸引,在知道它將改拍出電影後,從八零年代中期就開始爭取這個角色,直接她主演的"Dick Tracy"後她再次受到注意,但後來還是無疾而終。1995年底,電影終於開拍了,而且瑪丹娜也終於得到了她夢想中的角色。「我寄出我的“Take A Bow”的音樂錄影帶,當我在想"Eva Peron"帶給了我什麼樣的視覺感受,那種四零年代五零年代的打扮,所以我想機會來了,所以我寄給他錄影帶和一封長達十頁的信,裡面列出為什麼我是唯一一個適合演出這個角色的人!」
"EVITA"的拍攝過程歷經2大洲,倫敦、匈牙利與阿根廷,而當瑪丹娜到達阿根廷時,情況一如往昔的混亂。歌迷非常的興奮,當然的,那些將"Evita"視為國寶的政府與國會,則非常憤怒瑪丹娜被選中來扮演她。而且她在許多阿根廷人民的心中是個聖人,所以當瑪丹娜抵達布宜諾斯愛麗斯時,群眾的抗議不絕於耳。由於地方上的敵意過於高漲,以致於瑪丹娜必須緊急召開記者招待會來平息眾怒。「...我認為人們所作的負面的評價,都是基於他們不知道和不了解的事,所以我希望大家在看過這部電影再作論斷... 」 拍攝隊伍在布宜諾斯愛麗斯最艱難的一部分,是必須取得在總統官邸的陽台拍攝的許可,因為Eva常在此對她的擁戴者發言。而他們必須得到現任總統批准。「我讓他聽這部電影的音樂並且我向他解釋我們的目的是什麼,而擁有他的支持和合作對我們來說有多重要,而且我求他讓我們在"Casa Rosada"的陽台拍攝。他看著我然後說"天底下沒有不可能的事"!」
為了演活"EVITA"這個角色,瑪丹娜每天必須花2小時在化妝上,把自己完全變成 Eva Peron的樣子,效果真的很神奇,她看起就跟Eva Peron一模一樣!「我戴了假牙,暫時黏上去的牙齒,因為她有些暴牙,所以你看不出我的牙縫,我的眼睛也變成棕色的了。」縱然瑪丹娜曾經演過幾部賣座的電影,像"Desperately Seeking Susan"、"Dick Tracy"、"A League Of Their Own"等等,但她其餘的電影通常都賣座奇慘,並不斷的成為影評人箭靶,"Evita"將是她的電影事業的轉捩點,她花了數月的時間跟發聲老師學習來增強她的聲音,並且甚至取消了為促銷"Bedtime Stories"專輯所作的巡迴演唱的計劃。
「我確實必須做抉擇,我必須要決定,你知道,“我想要演這部電影嗎?我清楚它將會花費我將近兩年這麼多的時間嗎?並且我是否願意作這樣的犧牲?而最終,我想我是的。我跟隨在紐約的一位頂尖的聲音老師學習,她的名字是 Joan Lader ,而 David Caddick,這部電影的音樂指導把我介紹給她,她顯然教授過很多在百老匯的明星,她教過 Patti Lupone、Roberta Flack... 我的意思是,很多頂尖的歌手都曾被她教過,而有時候我的課程就夾在她們中間,真是一次很可怕的經驗!毛骨悚然,像是踢到鐵版。我記得有一次Roberta Flack的課緊接在我之後,我感覺很羞恥,因為她一定有聽到我唱的如何。但她跟老師說她認為我會做得很好。她非常的寬容,義大利女人彼此聲援!」
在1996年坎城影展中,看過"EVITA"試片的各界片商都大為讚嘆,但是影片仍背負著沈重的壓力,自從 1978 年的“Grease”後,好萊塢就未曾再出現賣座的音樂劇了。「舊音樂劇的觀眾都十分的天真,然而現在電影都變的十分寫實的,你再也不能製作出像Cary Grant演的那種浪漫喜劇,因為誰會再去相信?所以我想這跟人心的改變有很大的關係... 我們能帶回觀眾嗎?我希望能。」
然而在拍攝期間,瑪丹娜發現自己懷孕了,孩子的爹則是她的私人健身教練Carlos Leon,於是導演加速拍攝瑪丹娜的戲份,整部片終於在1996年6月完成,於當年的耶誕節正式上映,而瑪丹娜與Carlos Leon的孩子也在10月14日出生,取名"Lourdes Maria Ciccone Leon","Lourdes"是一座位於法國南方小城的名字,據說聖母瑪利亞曾經在那裡顯靈,也許是女兒帶來了好運,"EVITA"上映後好評不斷,且票房一路長紅,而瑪丹娜也憑"EVITA",在1997年的金球獎裡,一舉奪下喜劇、音樂類的"最佳女主角"的榮耀!至於,新寫的電影主題曲"You Must Love Me",更是拿下金球獎與奧斯卡雙料最佳電影歌曲。而我們的"影后",在電影事業攀高峰後,下一步會回到樂壇或是在好萊塢發展呢?
「我不知道,這對我來說是個很累人的經驗,我甚至不能想我接下來要做什麼,我需要休息一下,真的!」
http://www.geocities.com/Hollywood/Boulevard/9685/bio20.htm
韋伯
安德魯 勞伊德 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1948年3月22日生于英國南肯辛頓的音樂世家,祖父是優秀的男高音,父親是英國倫敦音樂專校的校長、知名風琴演奏家,母親是小提琴家,姨媽是劇院演員,弟弟是著名大提琴手……韋伯從小受到音樂熏陶,7歲開始作曲,姨媽帶領他進入劇院,令他從小就領略了舞臺的魅力,11歲時韋伯用積木和紙板蓋了一個玩具劇院,而他爲這個玩具劇院譜寫的作品,後來還曾用在音樂劇《愛的觀點》中。韋伯16歲獲得牛津大學獎學金,19歲進入皇家音樂學院學習管弦樂編曲。能夠熟練的演奏鋼琴、小提琴、圓號等樂器。在牛津大學讀書期間,他時常和法律系學生,後來成爲此作家的蒂姆 萊斯(Tim Rice)一同寫詞作曲。
韋伯的大學時代正是歐美國家現代主義思潮洶湧澎湃的時候。欣德米特、利蓋蒂、潘德雷茨基等人的音樂一度讓韋伯著迷。
1967年,韋伯19歲,他與萊斯(作詞)合作創作了他的第一部音樂劇《約瑟夫和他的神奇彩衣》(Joseph and the Amazing Technicolor Dreamcoat),該劇1968年在校園演出,後來幾經周折在倫敦西區劇院上演。1981年,該劇在百老彙演出了824場,並獲得1982年第36屆托尼獎的多項提名,其中包括最佳作曲獎提名。
1969年,韋伯又創作了全部用搖滾樂風格寫作的音樂劇《耶穌基督巨星》(Jesus Christ Superstar),該劇在內容上雖然受到許多爭議,但在音樂上無疑是具有開創性的。
70年代後,韋伯一度離開音樂劇舞臺,轉向電影方面發展,爲英國電影《偵探》、《奧德薩縱隊》配樂,但影響都不大。
1974年,韋伯回到音樂劇創作上來,他又與萊斯合作,創作了根據阿根廷前總統夫人埃維塔的生平改變的音樂劇《埃維塔》(Evita),該劇于1978年6月在倫敦首演大獲成功。1979年9月25日在紐約百老彙劇院上演,評論界雖然褒貶不一,但在觀衆中卻大受歡迎,創下了連演1567場的佳績,還獲得了紐約戲劇評論界最佳音樂劇獎及7項托尼獎。
1982年,韋伯創作了音樂劇《歌與舞》(Song and Dance),獲得多項托尼獎提名。
同年他創作了音樂劇《貓》,該劇爲他贏得了無數贊譽,也是他被公認爲世界上最著名的音樂劇作曲家。至今,《貓》已經成爲世界上演出時間最長的音樂劇。
1983年韋伯制作了戲劇《卓越人物將它趕走》。
1987年,韋伯又創作了《星光快車》(Starlight Express),該劇于1987年3月15日在紐約百老彙格什溫劇院上演,連演761場。
韋伯是一個富有挑戰精神的藝術家,他總是在不斷尋找新的藝術表現方式。在《貓》獲得巨大成功後,他准備創作偵探題材的劇目《歌劇院幽靈》(The Phantom of the Opera),該劇既有震人心魄得音樂,也有強烈的懸念刺激,演出後獲得了無與倫比的贊譽,觀衆如潮,各種獎項紛至遝來,票房紀錄屢創新高。
隨後他在倫敦皇家歌劇院制作了《被雇的人》《把你的嗓音借給我》與理查德?羅傑斯、勞倫茨?哈特合作《足尖上》,並成爲該劇院的所有者。
1990年4月8日,韋伯自己編劇、作曲、制作了音樂劇《愛的觀點》(Aspects of Love)。他聲稱這是他最滿意的音樂劇,但票房收入一般。
1993年7月12日,韋伯雄風再起,在倫敦推出了《日落大道》(Sunset Boulevard),演出大獲成功。兩年間在百老彙演出977場,並一舉多得最佳音樂劇、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腳本、最佳作曲、最佳舞蹈編導、最佳布景設計、最佳燈光8項托尼大獎,成爲年度最耀眼的音樂劇。
之後他有創作了《風中哨音》(Whisle Down the Wind)和《美麗遊戲》(The Beautiful Game),反響也不錯。
2002年6月,他與有“亞洲莫紮特”之稱的印度作曲家拉曼(A.R.Rahman)第一次聯手合作,在倫敦推出了帶有強烈異域風情的音樂劇《孟買夢》(Bombay Dreams)。
韋伯創作的其他劇院作品還包括《戴西的奮鬥》、《野獸》,兩者都獲得了奧利弗獎(Oliver Award)。他爲父親去世創作的安魂曲(以拉丁安魂彌撒風格爲構架)銷量達到600萬張。
除了音樂創作之外,韋伯還創立了真正好集團(Really Useful Group),並獨家經營掌管,公司主要生産制作他自己的作品,同時也積極發展和制作其他作者的作品。如今,真正好集團已成爲世界上首屈一指的音樂制作公司。
韋伯50歲生日時,英國皇家艾伯特音樂廳爲他舉辦了巨星同賀音樂會,憶蓮?佩姬、莎拉?布萊曼、邁克?波爾、格雷姆?克洛斯等音樂劇演員和流行組合BOYZONE均前往獻唱。韋伯于1992年被授予爵士頭銜,1997年晉升爲終身貴族。
http://baike.baidu.com/view/1479413.html?tp=2_01
歌舞劇
歌劇(opera)是將音樂(聲樂與器樂)、戲劇(劇本與表演)、文學(詩歌)、舞蹈(民間舞與芭蕾)、舞臺美術等融爲一體的綜合性藝術,通常由詠歎調、宣敘調、重唱、合唱、序曲、間奏曲、舞蹈場面等組成(有時也用說白和朗誦)。早在古希臘的戲劇中,就有合唱隊的伴唱,有些朗誦甚至也以歌唱的形式出現;中世紀以宗教故事爲題材,宣揚宗教觀點的神迹劇等亦香火繚繞,持續不斷。但真正稱得上“音樂的戲劇”的近代西洋歌劇,卻是16世紀末、17世紀初,隨著文藝複興時期音樂文化的世俗化而應運産生的。
一般認爲歐洲歌劇産生于16世紀末。西方公認的第一部歌劇,是在人文主義影響下,企圖恢複古希臘戲劇精神而産生的《達佛涅》(另譯《達芙妮》),編劇o.裏努奇尼,作曲j.佩裏與j.科爾西,1597年(一說完成于1594年)于佛羅倫薩g.巴爾迪伯爵的宮廷內演出,由于此劇原稿失傳等原因,也有人把1600年爲慶祝亨利四世婚儀而寫的《優麗狄茜》做爲最早的一部西洋歌劇。由于公衆對歌劇的歡迎,1637年威尼斯創設了世界上第一座歌劇院。
歌舞劇的發展
17世紀末,在羅馬影響最大的是以亞•斯卡拉蒂爲代表的那不勒斯歌劇樂派。該樂派在劇中不用合唱及芭蕾場面,而高度發展了被後世稱爲“美聲”的獨唱技術。當這種“唯唱工爲重”的作風走向極端時,歌劇原有的戲劇性表現力和思想內涵幾乎喪失殆盡。于是到18世紀20年代,遂有取材于日常生活、劇情詼諧、音樂質樸的喜歌劇體裁的興起。意大利喜歌劇的第一部典範之作是帕戈萊西的《女傭作主婦》(1733年首演),該劇原是一部正歌劇的幕間劇,1752年在巴黎上演時,曾遭到保守派的詆毀,因而掀起了歌劇史上著名的“喜歌劇論戰”。出于盧梭手筆的法國第一部喜歌劇《鄉村占蔔師》就是在這場論戰和這部歌劇的啓示下誕生的。
意大利歌劇在法國最先得到改造,而與法蘭西的民族文化結合起來。呂利是法國歌劇(“抒情悲劇”)的奠基人,他除了創造出與法語緊密結合的獨唱旋律外,還率先將芭蕾場面運用在歌劇中。在英國,普賽爾在本國假面劇傳統的基礎上,創造出英國第一部民族歌劇《狄東與伊尼阿斯》。在德、奧,則由海頓、狄特爾斯多夫、莫紮特等人將民間歌唱劇發展成德奧民族歌劇,代表作有莫紮特的《魔笛》等。至18世紀,格魯克針對當時那不勒斯歌劇的平庸、浮淺,力主歌劇必須有深刻的內容,音樂與戲劇必須統一,表現應純樸、自然。他的主張和《奧菲歐與優麗狄茜》、《伊菲姬尼在奧利德》等作品對後世歌劇的發展有著很大的影響。
19世紀以後,意大利的g.羅西尼、g.威爾迪、g.普契尼,德國的r.瓦格納、法國的g.比才、俄羅斯的m.i.格林卡、m.p.穆索爾斯基、p.n.柴科夫斯基等歌劇大師爲歌劇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成型于18世紀的“輕歌劇”(operettta,意爲:小歌劇)已演進、發展成爲一種獨立的體裁。它的特點是:結構短小、音樂通俗,除獨唱、重唱、合唱、舞蹈外,還用說白。奧國作曲家索貝、原籍德國的法國作曲家奧芬?巴赫是這一體裁的確立者。
20世紀的歌劇作曲家中,初期的代表人物是受瓦格納影響的理查?施特勞斯(《莎樂美》、《玫瑰騎士》);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是將無調性原則運用于歌劇創作中的貝爾格(《沃采克》);40年代迄今則有:斯特拉文斯基、普羅科菲耶夫、米約、曼諾蒂、巴比爾、奧爾夫、賈納斯岱拉、亨策、莫爾以及英國著名的作曲家勃裏頓等。
歌舞劇評論
音樂劇並不只是由音樂伴奏的表演。它不是歌劇、喜劇歌劇或是輕音樂劇,也不是歌舞雜耍、音樂荒誕劇或是夜總會的歌舞表演。喬治?格什溫的《波吉與貝絲》通常被稱爲民謠歌劇,以與他的音樂劇相區分。所有花錢來看音樂劇的觀衆最了解其中的區別。倫納德?伯恩斯坦的《老實人》(根據伏爾泰的著名同名小說改編)作爲音樂劇在1957年搬上舞臺,當時僅僅上演了三個月;而在1974年以喜劇歌劇的形式重返百老彙舞臺的時候,卻獲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
那麽,音樂劇和歌劇到底有哪些區別呢?事實上,我們很難對這兩種藝術形式制定准確的區分標准,但是對那些常去劇院的觀衆來說,二者各自的特點還是很明顯的。例如,音樂劇中的歌曲很多並非獨唱曲;音樂劇中的歌曲更短,更簡單,易于傳唱,人們可以在散步或洗澡的時候唱起這些歌曲。歌劇則靠獨唱的詠歎調引領全局。一般來說,詠歎調會伴隨著每一次戲劇性的轉折將整部戲推向高潮。盡管音樂劇中的歌曲更容易從整部劇中獨立出來,也更加適于在酒吧等其他的娛樂場所單獨吟唱,但這些歌曲本身不一定適合劇情發展的需要,這就需要演員通過舞蹈或其他的表演來烘托氣氛,帶動劇情進入高潮。
音樂劇的獨唱與歌劇的詠歎調在聽衆的情感中占據了不同的位置。同樣是表現浪漫愛情的獨唱,在音樂劇中,它的曲調可以是感傷的,但在歌劇中,它一定是熱情洋溢的;在歌詞方面,音樂劇趨于表現飽經憂患的經曆,例如“愛——無論你鞭打我,還是傷害我;欺騙我,還是遺棄我,我都將永遠是你的!”,歌劇則永遠是表現歡欣和喜悅的詩一般的語言。
與音樂劇不同,在歌劇裏,主人公總保持著優雅而高貴的舉止來生活、相愛和逝去。在每次踏上旅途時,他們會祈禱,“主啊,我上路了!”仿佛這不僅是一次地理意義上的旅行,更是精神上的旅程。但在音樂劇中,主人公與愛人告別的場景可以是雜亂的集市,甚至是垃圾場,他們也一定是疲憊不堪和心神憔悴。
起源于巴洛克時期(約17世紀至18世紀中葉)的歌劇,即使是在20世紀現代主義影響下的低潮期,也一直渴望成爲一項偉大的藝術。它想表現人類的共性,提取情感的精華,蔑視日常生活中的小智慧。劇中的反面角色被刻畫成十惡不赦的徹徹底底的壞人,英雄們則勇敢無畏。音樂劇中的男女主角更加人性化,他們也會犯錯誤,也可以失去工作、窮困潦倒、無家可歸,但是他們在經曆坎坷之後總能得到真愛、財富和幸福。
音樂劇並不追求卓越與出衆,也沒有野心,因此,它們被認爲是平庸的創作。它們寧願逃避,也不抗爭;寧願犯一些小小的過錯,也不願只爲理想而生活。音樂劇贊揚民主,它贊揚那些在平凡生活中追求浪漫和幸福的普通人,而對那些自命不凡的富人,尤其是貴族們,則充滿了鄙視和嘲弄。
觀衆們已經認識到了它們的差別。當一個人去看歌劇和音樂劇的時候(在倫敦和紐約,兩種門票的價格幾乎一樣),他會以不同的心態欣賞這兩種戲劇。如果一場歌劇聽起來太像音樂劇,那麽它會被批評爲太輕浮;反之,太像歌劇的音樂劇也會被批評太脫離現實。這些偏見並非偶然,它們是經曆了很長一段時間才慢慢形成的。它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第一部音樂劇:《乞丐歌劇》。
http://baike.baidu.com/view/1280905.html?tp=9_01
瑪丹娜
瑪丹娜(英語:Madonna,全名:Madonna Louise Veronica Ciccone,1958年8月16日-),暱稱「娜姐」。美國歌手,出生于美國密歇根州的海灣城(Bay City)。她是流行歌手、唱片和電影製作、舞者、演員及時裝的象徵,曾得過格萊美獎、美國金球獎。在她在音樂錄影帶演出出色,在她的事業上,她善長利用政治、色情和宗教等題材。
在RIAA(美國唱片協會)的官方公信資料上,她是美國史上銷量第二的女歌手,美國國內唱片銷量達6350萬張。而在2000年吉尼斯世界紀錄上,瑪丹娜被評為全世界最成功的女藝人,估計全球銷量達1億2000萬張。根據2007年吉尼斯世界紀錄和福布斯雜誌的統計,瑪丹娜是最會賺錢的女歌星,估計她的身價達3.25億美元。
生平
麥當娜出生在美國密歇根州海灣城(Bay City)的天主教家庭,父親 Silvio Ciccone 是意大利裔美國人,克萊斯勒的工程師,母親 Madonna Fortin 是法國裔加拿大人。麥當娜小時候就與她的5個兄弟姐妹居住在底特律的郊區地帶,從龐蒂亞克到羅切斯特。
在麥當娜只有5歲時,30歲的母親就因乳腺癌逝世。而她也時常會提到母親的去世對自己的生活和職業生涯的巨大影響,在母親過世後,父親 Silvio 僱用了一個保姆 Joan Gustafson ,後來他們結婚並生有兩個孩子。
父親要求自己所有的孩子都接受音樂訓練。麥當娜也上過幾個月的鋼琴課程,之後,在她的央求下父親答應她改上芭蕾課,很快她就證明自己是天生的舞者。
在1976年從 Rochester Adams 高中畢業之後,麥當娜獲得了密歇根大學的舞蹈獎學金並進入學習。在自己的芭蕾老師 Christopher Flynn 的鼓勵下,麥當娜只在學校待了一個學期就去了紐約州追逐自己的舞蹈夢想。在那裏她師從現代舞的傳奇大師瑪莎?葛萊姆以及她的門生 Pearl Lange 。隨後麥當娜參加了幾個現代舞公司的演出,包括阿爾文?艾利(Alvin Ailey)和 Walter Nicks 。
1979年,麥當娜作爲一名舞者參加了法國迪斯科之星Patrick Hernandez的巡回演唱會,之後便放棄了自己剛剛起步的舞蹈生涯,開始追逐音樂的夢想。她組過好幾個樂隊,包括「早餐俱樂部」(Breakfast Club)和「艾美」(Emmy)。也寫過不少歌並因此在紐約的舞蹈俱樂部圈子中小有名氣,特別是一首叫做 〈Danceteria〉的。
1982年麥當娜與閣下唱片公司(Sire Records)簽約。她當時的試音歌曲〈Ain't No Big Deal〉出自自己經常合作的 Stephen Bray ,不過這首歌若幹年之後才發行,因爲當時史詩唱片公司(Epic Rcords)的團體「梭魚」(Barracuda)剛剛發行了他們演唱的版本。五年後,麥當娜版的〈Ain't No Big Deal〉才在單曲《True Blue》的B面出現,不過從來沒有在她的專輯中收錄。
在錄制自己第一張專輯的過程中,麥當娜曾錄制了一首名爲〈Sidewalk Talk〉的歌曲。但是在聽了成品之後,她和自己的制作人都覺得這首歌太過時了。于是用一首聽起來更現代的〈Holiday〉替代。(這首歌隨後成爲了熱門曲目,現在被視作1980年代的舞曲代表。〈Sidewalk Talk〉隨後作爲一首曲的B面歌曲發行。)
麥當娜第一首真正的熱門歌曲是由 Mark Kmins 擔任制作的〈Everybody〉,它在R&B音樂廣播引起了激烈反響,讓許多人誤以爲麥當娜是一位黑人歌手。當〈Everybody〉作爲單曲發行時,麥當娜的照片並沒有出現在唱片套上,因爲閣下唱片公司不想冒險宣傳麥當娜是一位白人歌手,而當時麥當娜的核心聽衆是黑人群體。
首張專輯《Madonna》
在1983年麥當娜的首張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專輯《Madonna》發行了。其中的第一首歌〈Holiday〉在好幾個國家都大爲熱門。《Madonna》中的其它熱門歌曲包括了〈Borderline〉和〈Lucky Star〉。這張專輯由 John 'Jellybean' Benitez 擔任制作人,他與麥當娜也有過一段浪漫關系。專輯的最初銷量很有限,幸好有了革命性的有線電視頻道MTV,麥當娜得以展現在全國觀衆面前,而專輯也登上了 Billboard 第8位,並取得了5個白金的銷量。
MTV竭力將麥當娜的形象塑造爲一個頑皮和性感的朋克音樂(punk)和流行文化的混合體,並很快經常出現在電視上。她漂白的金發(保留棕色的底部),性感的花邊手套(sexy lace gloves),外穿的緊身衣,和「boy toy」帶扣很快在美國的商場和校園裏變得很常見。在很多方面她都成爲了引領了那個時代的流行風潮。
迪廳熱門曲目〈Burning Up〉由著名的 DJ Rusty Egan 重新混音錄制並在英國發行。
Benitez 說在麥當娜第一張專輯的成果基礎上,他期盼著繼續擔任她的制作,不過麥當娜有自己的想法。
專輯《Like a Virgin》和《The Virgin Tour》巡回演唱會
Like a Virgin cover在1984年麥當娜發行了專輯 《Like a Virgin》 。這張專輯由具有傳奇色彩的尼羅?羅傑斯(Nile Rodgers)制作,有一種特別的靈歌與 funk 風味,重重的鼓聲以及大量的低音電吉他,當然也保持了平易近人的流行風格。同名主打歌曲〈Like a Virgin〉在美國排行榜上蟬聯六周冠軍,這也是在音樂史上第一次有單詞「virgin」出現在 Top 40 的名單裏。
麥當娜在1984年舉行的首屆 MTV年度音樂電視大獎(MTV Video Music Awards)上的表演被認爲是她在自己的職業生涯中第一次的爭議性事件。當時她穿著緊身女胸衣和婚紗的混合服裝,其中也包括她的商標「Boy Toy」帶扣。在表演中她在舞臺上打滾,露出自己的花邊長襪和吊帶,表現了大量的性暗示動作。這樣的表演對今天的西方觀衆來說,也許不會讓人們樹起眉毛,但確實震撼了1980年代中期的觀衆。盡管看起來麥當娜是在向保守勢力挑戰,但這不過是爲了增加自己的人氣。
專輯裏另外有3首歌也十分流行,進入到 Billboard 排行榜的前5位,分別是:〈Angel〉,〈Dress You Up〉和成爲麥當娜的標志性歌曲的〈物質女孩〉(Material Girl)。自從這張專輯發行,麥當娜就是常被稱爲“物質女孩”。
自從《Like a Virgin》開始,多變的形象就逐漸成爲麥當娜的一項職業策略。專輯《Madonna》的總體風格是電子舞曲加街頭頑童式的歌手,而《Like a Virgin》的基調則是肉欲加上麥當娜洛莉塔式的性頹廢。
這張專輯的大獲成功還讓麥當娜進入了好萊塢。1985年,他在電影《Vision Quest》 中飾演一個酒吧歌手的小角色,其中演唱的歌曲〈Crazy for You〉大獲歡迎,並成爲了她的第二首冠軍歌曲。〈Crazy for You〉還使麥當娜獲得了她第一個格萊美獎項,其音樂錄影帶取自麥當娜在電影中的幾個片斷,也在MTV上大熱好幾個月。同一年的晚些時候,因爲主演由Susan Seidelman執導的電影《Desperately Seeking Susan》麥當娜同時獲得了商業上的成功和評論界的認可。
這一時期麥當娜的事業也可以從"Madonna Wannabe"現象的出現見證。整個美國的年輕女孩都極力的去模仿她們的偶像。穿著 Spandex、超短裙、舊T桖,還有花邊胸罩,佩戴黑橡膠手鐲,梳著蝴蝶結的發型。麥當娜曾評論,看到全國的女孩都穿得像她一樣真令人吃驚,因爲她的形象基本上是對自己頹廢時期的街頭裝束的加工,用舊襪子把自己的頭發系起來並切碎舊襯衫。
在1985年,麥當娜還開始了自己第一個全面的巡回演唱會,稱爲《The Virgin Tour》。
花花公子雜志以及西恩?潘
在這一時期中,麥當娜的一些裸體黑白照片在Penthouse 和Playboy 雜志上刊登出來。這些照片是麥當娜于七十年代後期爲了謀生在紐約拍攝的。一些人擔心這些照片會毀了麥當娜。不出意料,麥當娜洗脫了醜聞,並且回擊“這又怎麽樣呢?”和“我並不感到羞愧”。麥當娜這句“這又怎麽樣呢?”不久被印在了Ciccone Youth 的封面上。
1985年對于麥當娜在事業上和生活上都是關鍵的一年。一方面《Like A Virgin》唱片和巡回演唱會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麥當娜開始逐步涉足影壇,另一方面,她與演員西恩?潘結識並相愛。1985年8月16日,麥當娜27歲生日那一天,西恩?潘和麥當娜在加利福尼亞Malibu舉行了婚禮。盡管婚禮試圖避開媒體的視線,但狗仔隊的直升機還是靠的很近,直升機發出的噪音甚至蓋過了婚禮宣誓。
專輯
《True Blue》
《Like a Prayer》
《I'm Breathless》
《The Immaculate Collection》
畫刊《Sex》與專輯《Erotica》
《Bedtime Stories》
《艾維塔》(《Evita》)
《Ray of Light》
《Music》
《American Life》
《Confessions On A Dance Floor》
《Hard Candy》
巡回演唱會
1985年 The Virgin Tour
1987年 Who's That Girl Tour
1990年 Blond Ambition Tour
1993年 The Girlie Show Tour
2001年 Drowned World Tour
2004年 The Re-Invention Tour
2006年 The Confession Tour
2008年 Sticky & Sweet Tour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BA%A5%E7%95%B6%E5%A8%9C
瑪丹娜確定結束7年半的婚姻,與老公蓋瑞奇分道揚鑣>東森08/10/16
西洋流行天后瑪丹娜的第二段婚姻畫下句點,事實上自出道以來,舞台表現驚世駭俗的瑪丹娜,情史也同樣精采。除了兩任老公都是影劇名人外,熱愛健身的瑪丹娜似乎對運動員、健身教練這類的肌肉男情有獨鍾,除了日前傳出緋聞的ARod之外,前NBA球星小蟲羅德曼據傳也曾是她的「入幕之賓」。
23年前因為一首「敗金女郎」歌曲,讓當時27歲的瑪丹娜結識火爆影帝西恩潘,兩人相戀、結婚的新聞曾經轟動一時,但因盛名之累及輿論壓力紛至沓來,讓這段婚姻最後只維持短短四年。
1995年音樂片《阿根廷別為我哭泣》讓瑪丹娜再攀事業巔峰,但她依舊不改壞女孩個性,盛傳許多好萊塢的圈內人都是她的入幕之賓。據傳當時急著想當母親的瑪丹娜,曾倒追已故黑人饒舌歌手歌手吐派克,要求吐派克跟她生小孩;不過吐派克受不了鄉親嘲笑他搭上白種女人,最後還是把瑪丹娜給甩了。
但就在此時,瑪丹娜還劈腿NBA球星小蟲羅德曼以及健身教練卡洛斯,最後如願從卡洛斯身上借種,生下女兒蘿荻絲。傳記作家露西歐本表示,「瑪丹娜不在乎別人的想法」
八年前瑪丹娜透過英國歌手史汀的介紹,認識了鬼才導演蓋瑞奇,展開她第二段婚姻,兩個人生下寶貝兒子羅可,還到馬拉威領養非洲男童大衛。一代「慾」女瑪丹娜看似收心準備當個好媽媽,沒想到就在年近半百時,瑪丹娜又介入洋基隊金童A-ROD的婚姻。
如今就連與蓋瑞奇的婚姻也跟著觸礁,縱橫流行樂界25年的瑪丹娜,舞台上活力四射,台下的生活恐怕也是「不惶多讓」。
娜姐已是老阿嬤又過氣? 瑪丹娜批前夫罵得太刻薄>東森08/10/18
西洋流行音樂天后瑪丹娜跟導演蓋瑞奇婚姻確定破局,這位外表看似堅強的歌壇大姊大,在離婚申請案件中表示,她其實很渴望丈夫的溫柔呵護,沒想到蓋瑞奇不但沒有憐香惜玉,還經常對她發動言語攻擊,不是說她看起來像阿嬤,就是說她已經過氣,這讓娜姐感到很受傷,兩人也因此漸行漸遠。
這陣子最震撼的好萊塢大八卦,就是年滿50歲的瑪丹娜決定跟小她10歲的導演老公蓋瑞奇離婚的消息,目前兩人已經透過律師正式向法院訴請離婚,而更多兩人離婚的內幕也一一被揭露。
娜姐指控蓋瑞奇是個刻薄的老公,經常對她冷潮熱諷,包括說她跟年輕的舞者相比看起來簡直就是老阿嬤,還時常說她已經是過氣的藝人;瑪丹娜表示,這些話在8年的婚姻中,都逐漸啃蝕她的自信。
2005年娜姐意外墜馬時,更讓她徹底看清楚蓋瑞奇的真面目。當時,正需要人安慰的娜姐,老公不但經常不在身邊,還一出現就是叫她不要裝病,這些話都讓瑪丹娜將眼淚往肚裡吞;到後來,兩人同床異夢,甚至乾脆分房睡,或是只透過助理轉話。
此外,據傳娜姊為了挽回青春跟身材,不但嚴格控制飲食,還經常動美容手術跟近乎自殘的運動,這些都讓蓋瑞奇對枕邊人倒盡胃口;再加上瑪丹娜緋聞不斷,終於讓這對銀色夫妻決定對彼此說byebye。(新聞來源:東森新聞記者詹珝榕)
不倫戀死灰復燃?瑪丹娜密會A-Rod>東森08/10/06
瑪丹娜10月4日在紐澤西展開她北美巡迴演唱會。(圖/美聯社) 影劇中心/綜合報導
流行樂壇天后瑪丹娜4日在紐澤西展開她北美巡迴演唱會。瑪丹娜在2個小時的演唱會中,全場勁歌熱舞,讓現場觀眾為之瘋狂。另一方面,有媒體報導,瑪丹娜和洋基隊球星A-Rod,被人目擊在紐約一家高級餐廳約會用餐而且態度親暱,這一段姐弟戀似乎有死灰復燃的跡象。
「紐澤西,我們今晚會有很棒的時光!」瑪丹娜以一襲性感的黑色網襪勁裝登場,演唱暢銷歌曲Hard Candy,立即讓現場觀眾為之瘋狂。全程2個小時的演唱會,瑪丹娜演唱了多首新專輯中的歌曲,而且全場搭配舞群勁歌熱舞,絲毫看不出她已經50歲的年紀。
不過就在瑪丹娜的演唱會熱鬧展開之際,上周有媒體報導,瑪丹娜和洋基球星A-Rod,被人目擊在紐約一家高級餐廳約會用餐,兩人還選在最隱密的角落,似乎想避人耳目。事實上兩人在7月就已經鬧出不倫的緋聞,A-Rod還因此訴請離婚,但現在兩人又不避諱的見面,這段戀情似乎有死灰復燃的跡象。
另外,也有消息指出,瑪丹娜和昔日愛徒布蘭妮已經翻臉,由於布蘭妮在陷入低潮時,瑪丹娜曾經帶領她信奉卡巴拉教,但布蘭妮事業有起色之後,卻不參加任何宗教活動,讓娜姐相當不滿,根據媒體報導,瑪丹娜因此取消和布蘭妮在演唱會中一起合唱的演出。
瑪丹娜「多劈」偏愛猛壯男>東森08/10/16
西洋流行天后瑪丹娜的第二段婚姻畫下句點,事實上自出道以來,舞台表現驚世駭俗的瑪丹娜,情史也同樣精采。除了兩任老公都是影劇名人外,熱愛健身的瑪丹娜似乎對運動員、健身教練這類的肌肉男情有獨鍾,除了日前傳出緋聞的ARod之外,前NBA球星小蟲羅德曼據傳也曾是她的「入幕之賓」。
23年前因為一首「敗金女郎」歌曲,讓當時27歲的瑪丹娜結識火爆影帝西恩潘,兩人相戀、結婚的新聞曾經轟動一時,但因盛名之累及輿論壓力紛至沓來,讓這段婚姻最後只維持短短四年。
1995年音樂片《阿根廷別為我哭泣》讓瑪丹娜再攀事業巔峰,但她依舊不改壞女孩個性,盛傳許多好萊塢的圈內人都是她的入幕之賓。據傳當時急著想當母親的瑪丹娜,曾倒追已故黑人饒舌歌手歌手吐派克,要求吐派克跟她生小孩;不過吐派克受不了鄉親嘲笑他搭上白種女人,最後還是把瑪丹娜給甩了。
但就在此時,瑪丹娜還劈腿NBA球星小蟲羅德曼以及健身教練卡洛斯,最後如願從卡洛斯身上借種,生下女兒蘿荻絲。傳記作家露西歐本表示,「瑪丹娜不在乎別人的想法」
八年前瑪丹娜透過英國歌手史汀的介紹,認識了鬼才導演蓋瑞奇,展開她第二段婚姻,兩個人生下寶貝兒子羅可,還到馬拉威領養非洲男童大衛。一代「慾」女瑪丹娜看似收心準備當個好媽媽,沒想到就在年近半百時,瑪丹娜又介入洋基隊金童A-ROD的婚姻。
如今就連與蓋瑞奇的婚姻也跟著觸礁,縱橫流行樂界25年的瑪丹娜,舞台上活力四射,台下的生活恐怕也是「不惶多讓」。(新聞來源:東森新聞記者羅紜辰)
昔日的樂壇天后瑪丹娜遭英國媒體爆料,50歲的她模樣嚇人>東森08/09/30
天后瑪丹娜為青春不惜花大錢,每天勤於運動與保養,卻仍不及歲月的力量。日前,瑪丹娜遭英國媒體拍到狼狽模樣,50歲的瑪丹娜因運動過度,雙臉凹陷的模樣令人不敢恭維。
瑪丹娜為了保住青春,不惜花費百萬英磅打造個人健身房,平均一周有六天在運動,飲食也謹慎控制。但日前英國媒體拍到瑪丹娜運動完的模樣,濕答答的長髮搭上凹陷的雙頰,令人不敢置信。看來過度的運動,不只沒有讓娜姐青春永駐,過瘦的身形反而令她看起來更老。
英國媒體甚至諷刺娜姐簡直是魔戒裡的「咕嚕」,即使有香奈兒大墨鏡遮掩,還是十分憔悴,看來昔日風靡歌壇的娜姐,也敵不過歲月的摧殘。
胡安庇隆
阿根廷總統(1946~1955 , 1973~1974),庇隆主義運動的創始人和領導人。意、法移民後裔。
1943年參軍,發動政變,推翻文官政府,任勞動與社會福利部長,1945年任副總統兼國防部長。
1945年10月在一次政變中被捕。女友愛娃?杜亞爾特以及工會中他的支持者,將他救出。幾天後與愛娃成婚。1946年2月當選總統。在內政上他推動國家工業化,主張國家幹預經濟,爲工人階級提供較多的社會福利;外交上采取反美英態度。阿根廷擴展在拉美的勢力,追求在南美建立霸主地位。他以指揮軍隊的方式指揮國家的政治生活,破壞了憲法規定的自由。
1951年蟬聯總統。1955年9 月卻因國內通貨膨脹、貪污、蠱惑宣傳和專制暴政引起不滿。陸、海軍中具有民主思想的軍官群起造反,趕他下臺。庇隆流亡國外,定居馬德裏。
1973 年3月選舉中,庇隆主義黨候選人當選總統並取得議會大多數議席。6月,人民歡迎他回國。在10月的特別選舉中當選爲總統。
http://baike.baidu.com/view/107190.html?tp=0_11
貝隆夫人
《阿根廷,請別爲我哭泣》從沒聽過如此優美真摯的旋律。尤如一塊小石子擲入平靜的湖面,蕩起美麗的漣漪,感情如水波般越散越濃,層層激蕩,直擊人內心最深處,情至濃烈處,于悄無聲息中又歸于平靜。這是一首需要用心去聽,用靈魂去演繹的歌曲!
歌詞中所表達的愛與忠誠是那樣的濃烈!宛如一個熱戀中的少女在對自己傾心的戀人喃喃耳語。我像一個虔誠的教徒,去尋找這優美的歌聲背後的故事,終于在阿根廷苦難深重的曆史中發現了一個傳奇女性,她的名字叫艾薇塔,又稱伊娃?貝隆。
阿根廷的精神領袖The spirit leader of Argentina
一九五二年七月二十六日,阿根廷第一夫人艾薇塔?貝隆走完了她年僅三十三歲的人生曆程。整個阿根廷籠罩在濃重的悲痛之中,阿根廷人停止了工作學習和生活,從四面八方湧向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政府宣布全國服喪,同時將普拉塔市更名爲艾薇塔?貝隆市。七十萬人向艾薇塔的靈柩致哀,有人當場哭暈過去,十六人因擠撞而喪生。從此,阿根廷的七月二十六日只屬于這位傳奇的貝隆夫人,尤其在政治動蕩和經濟蕭條時,她更成爲廣大百姓的寄托、希望與懷念。我們可以這樣概括:她是一個民族的精神領袖,是一個國家的不朽靈魂!
這是艾薇塔的結局,一個比起她的出生不知光彩多少倍的結局。她三十三歲的曆程點燃起一個國家的狂熱,並在其後幾十年的時光裏延續著人民對她的懷念,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迹!讓人不得不想繼續探索:阿根廷,你究竟爲何爲她哭泣?
成爲大人物To be a part of B.A.—Buenos Aires—Big apple!
艾薇塔是一個農場主的私生子,自小被父親抛棄,同母親胡安娜過著貧苦的生活,同時忍受著同伴的欺弄與嘲笑。父親去世時,艾薇塔前去吊唁,卻被當作野孩子給轟出來。過早痛苦和屈辱的經曆在造就一個人倔強、執著的性格同時,也會催生她偏執的理想和難平的欲望!正因爲如此,艾薇塔小小年紀便種下了另人咂舌的理想:成爲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大人物!
堅定、剛烈、極強的自尊心、過人的膽略,這樣的個性,注定了艾薇塔不凡的經曆!並且爲了理想,她一定會不擇手段!
狂放不羈的日子Wild days
一個毫無背景和社會地位的卑微的私生子,想成爲首都的大人物,唯一可以利用的就是自己的青春和美貌.她出賣自己的身體,僅僅爲了從一個歌手那裏換取走進布宜諾斯艾利斯的機會;爲了結識權貴,她成日在酒吧、舞廳、劇場、賓館中遊蕩;她一次次利用身體和所謂的愛情,將老板、軍官、攝影師、電影導演迷倒在她的石榴裙下;爲了擴大自己對上流社會影響,她當主持,做封面,並在電影中扮演英國女王伊麗莎白,法國皇後約瑟芬等權力女性。這個肆意揮霍青春的女人,像一個賭徒,努力尋找著她的賭注,她的未來!
那首如訴如泣的《阿根廷,請別爲我哭泣》曾給我非常完美的想象,我無意評價艾薇塔的手段,因爲社會並沒有給女人平等的機遇,現實總比想象殘酷!
你一定愛上了我You must love me
終日遊蕩在聲色犬馬中尋找機遇的艾薇塔終于迎來了她人生的轉折點.一九四三年,伴隨著國內不可激化的矛盾,阿根廷發生軍事政變,貝隆上校和他那套"民主、自由、平等"的政治觀點脫穎而出.貝隆對窮人悲苦的同情和對富人奢侈的批判深深吸引了艾薇塔,她認爲只有這個男人,才能結束她奢靡墮落的生活,實現她的理想!而艾薇塔所代表的底層勢力和她做演員所培養的良好的口才和氣質也是貝隆所需要的!艾薇塔與貝隆相戀了!我還記得電影《貝隆夫人》中那首經典的《You must love me》,那個曖昧的must,是一種自信還是一種必須?
貝隆夫人Eva Peron
艾薇塔與貝隆上校這對政治情侶宣揚的“民主、自由、平等”在阿根廷掀起一股強勁的政治風暴,極大刺激了國內的反動派,貝隆上校被送進了監獄.在貝隆最沮喪,最失落甚至萌生退意時,艾薇塔用她不滅的政治熱情爲貝隆上校重新點燃希望.她慷慨激昂的走向街頭,提醒民衆貝隆對下層群衆的關注,成親上萬的民衆高呼著貝隆的名字,要求當局釋放貝隆.貝隆被釋放後的第一句話就是:“感謝艾薇塔!感謝人民”!
一九四五年,貝隆上校向艾薇塔求婚.這對政治夫妻給了民衆太多太美好的承諾.次年,貝隆上校正式當選爲阿根廷總統.電影《貝隆夫人》中,在丈夫的就職典禮上,艾薇塔唱起了那首深情的《阿根廷,請別爲我哭泣》,她是那樣的光彩奪目,神采飛揚。至此,那個瘦小,卑微的艾薇塔變成了貝隆夫人,一個可以指點江山的女人!
窮人的偶像Graven image of the poor
童年的經曆像一場夢魘,會強烈的影響貝隆夫人的政治傾向。她馬不停蹄的奔走于工廠、學校、醫院、孤兒院之間,爲提高阿根廷的社會保障、救濟、勞工待遇、教育水平等問題忙得焦頭爛額。她發誓要改善阿根廷底層人民的生活水准,而且永遠站在窮人那一邊,成爲他們最好的朋友與旗手。同時,她積極維護女性權益,爲女性爭取選舉投票權!
經過貝隆一系列的努力,其聲望開始超過了她的那位總統丈夫,不少阿根廷的少男少女們將她視爲偶像,窮人將她視爲救星。在很多人家中,艾薇塔畫像與耶穌像並排貼在牆上。在窮人們的眼裏,她是一位女神和一位仁慈的救世主!
這樣的狂熱我從祖輩、父輩口中也曾了解過。物極必反,太好的承諾難以兌現,太美好的想象容易幻滅。也許艾薇塔童年的經曆並沒有真正化爲一種悲天憫人的信念,她所做的一切更像一種發泄,爲窮人呐喊,也並非出自痛徹肺腑的憐憫,卻更像是對富人的報複和蔑視,以及爲真正成爲大人物所尋找的平衡點。如同彩虹之旅,她似乎在燃燒自己的生命,來表演著她的奢華和奪目!
彩虹之旅Rainbow journey
在失去副總統提名的機會後,貝隆夫人策劃了一個長達數月的歐洲之行。她神采飛揚的訪問歐洲各國,她美貌得體,風采迷人。歐洲媒體將艾薇塔此次的出訪稱作“彩虹之旅”。同時,她也獲得“貝隆手中的王牌”、“阿根廷玫瑰”、“苦難中的鑽石”等稱號。艾薇塔?貝隆此次的訪問,打開了阿根廷的外交新氣象,並成爲阿根廷外交史上自豪的一頁。
這也許是貝隆夫人最後的光環,彩虹之旅剛進行到一半時,她便病倒了!但即使躺在病床上,她也堅持的工作,她通過電話向全國發號施令,通過廣播發表演講,還接待國內外友人的來訪。通過她的艱苦努力,爲所有阿根廷女人爭取到了投票權。而當她的病情稍微有些好轉,她又重新開始轟轟烈烈的社會活動。她創辦並建立了阿根廷“第一夫人”基金會與窮人救助中心,爲此,她專門在國家銀行設立了一個特別的賬號。她幫助貝隆整頓國家秩序,與那些腐敗的阿根廷政府官員做鬥爭。她還建立不少醫院和學校,並親自在一所大學任教,講授“貝隆主義”.她在阿根廷各大城市進行巡回演講,有一次,在不到48個小時內,她竟發表了七次演說.醫生們勸她要注意休息,她則自豪地回答:"我要爲窮人燃燒自己的生命!"一九四九年初,貝隆上校再次被推選爲總統候選人,在貝隆看來,與其說是他的勝利,倒不如說是艾薇塔的勝利!
阿根廷,請別爲我哭泣Don’t cry for me Argentina
一九四九年一月九日,艾薇塔在一個剪彩現場暈倒,被確診爲子宮癌.阿根廷國內引起了一場巨大的恐慌。人們紛紛走進教堂,爲她祈求平安.成千上萬的女孩取了她的名字:艾薇塔——阿根廷女人的象征。一九五一年十一月,艾薇塔躺在醫院的病床上,百感交集地投下了阿根廷第一張屬于女人的選票。這是她與阿根廷婦女們共同的勝利。一九五二年六月四日,已經重病纏身的她堅持要出席丈夫第二次的就職典禮。七月二十六日晚,她輕輕地對貝隆說:“小瘦子走了。”這一年,她剛好是33歲。當晚,阿根廷國家電臺的廣播員聲音哽咽地向全國宣布:“艾薇塔?貝隆——國家靈魂,民族的精神領袖,逝世。”
艾薇塔走了,隨著她的離去,貝隆上校迅速倒臺,她給與丈夫和民衆的夢都開始破碎。民衆似乎習慣于在苦難的現實面前懷念艾薇塔時代,卻忘了其實艾薇塔只是給了他們一個難以實現的美夢。于是,阿根廷,總是爲她哭泣!
艾薇塔一生經曆複雜,難以評價。但當我再次聽到《阿根廷,請別爲我哭泣》時,我相信她對祖國那份深沈雋永的愛.Don’t cry for me , Argentina, the truth is I never left you,是的,五十多年過去了,阿根廷依然在爲她哭泣,她確實從未離開!
伊娃?裴隆(全名María Eva Duarte de Perón,也譯作貝隆夫人,1919年5月7日出生于阿根廷Los Toldos村,1952年7月26日逝世于布宜諾斯艾利斯)是阿根廷的第一夫人,阿根廷總統胡安?裴隆(Juan Perón)的第二位妻子。
伊娃?裴隆的母親是一個未婚廚師,她與當地的一個農夫有五個私生子女,伊娃是其中之一。15歲那年,她來到了布宜諾斯艾利斯,並在這裏開始她的演藝生涯。並且在這裏最終遇到了她的丈夫胡安?裴隆。兩人相處不久後就于1945年結婚。
在1946年阿根廷的總統競選中伊娃?裴隆極力支持她的丈夫,在她每周播出的廣播節目中她號召窮人選舉胡安。雖然她的演員生涯爲她帶來了不少財富,但她一直強調她出身窮苦來顯示她與下層階級的團結。由于她的出身和她對他們的同情,伊娃認爲她是理所當然的“無衫者”(descamisados,這是一個支持胡安的團體的名字)的領袖。
在1946年裴隆當選爲阿根廷總統後,她也很快的提高了在政界的地位,出任勞工部部長,並成立了伊娃?裴隆基金會,用以救助貧困。到1949年,她已經成爲當時阿根廷最有影響力的人物。
她成爲一個崇拜的中心,她的照片和名字到處都出現。雖然她非常出名,也非常有權,她很注意不讓自己掩蓋她丈夫的名聲。雖然她在許多地方是政府中的決定性人物,她一直說她的決定是從胡安?裴隆的智慧中獲得的。但兩人的私生活卻相當緊張。他們沒有孩子,這導致了一些關于他們是否有性生活的議論。
阿根廷的工人階級崇拜她,但富有的、親英國的高層階級對她恨之入骨。他們鄙視她的出身,批評她早年的浪蕩生涯。許多人認爲作爲一個婦女她在政壇上的角色太高了。同時伊娃也很仇恨這些高層階級的人物。有時這種仇恨也表現爲對政敵的迫害和對報紙的封禁。
1950年她周遊歐洲並與許多國家首腦(包括西班牙的富蘭克西斯科?佛朗哥)會晤。其目的是在戰後爲阿根廷做廣告。因爲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裴隆的阿根廷越來越被其它國家看做是法西斯主義國家了。
1951年她試圖競選阿根廷的副總統。這一行爲令阿根廷的軍事首腦十分不滿,最終胡安?裴隆迫于壓力撤銷了伊娃?裴隆的提名。
伊娃?裴隆在33歲時便因子宮癌去世。她的遺體被保存並陳列在一個紀念館中。1955年胡安?裴隆被一次軍事政變推翻後,她的屍體首先被飛往意大利米蘭,16年後被移到西班牙。1973年胡安?裴隆重返阿根廷再任總統,1974年他逝世,伊娃的遺屍被運回阿根廷並被短時間陳列在她丈夫的遺體旁。此後她被安葬在她父親家族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墓中。
她的一生,在英國音樂劇《貝隆夫人》中得到再現,後又被改編爲電影和連續劇,在被改編成的電影中,美國歌星麥當娜飾演的《Evita》是一部廣爲人知的作品。
1996《貝隆夫人》Evita又名:艾維塔 / 阿根廷,別爲我哭泣 / 庇隆夫人
導演:艾倫 帕克 (Alan Parker)
主演:Madonna, Antonio Banderas, Jonathan Pryce, Jimmy Nail, Juan Peron
艾薇塔,這位傳奇的女士在阿根廷人心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她出生貧寒,但對未來充滿憧憬,在那個時代,爲此她得付出許多代價。在她年僅十五歲時,就跟一個抒情歌手跑到首都,但歌手已婚,她只有流落街頭成了一名舞女。
但具有美麗容顔的她,很快在一個攝影師的鏡頭下成名,從此輾轉在富人和官員中,直到她遇到貝隆上校——一個聲望上升的軍官,她才脫穎而出,成爲耀眼的政治明星。她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既深受人民愛戴,被稱爲“窮人的旗手”,也被富人們稱爲“不擇手段的女人”。人們忘不了她對社會、勞工、教育所做出的貢獻。其悲劇性的早逝(年僅33歲),令人惋惜。她曾哀感“永遠也不會被理解”,其實,阿根廷人民對她的緬懷是很深的,畢竟,她悲慘的過去,不是她本人的過錯。
如果她處的時代是一個公平、富足的時代,象她一樣天真無邪的女孩就不必爲生存而做不願做的事,而能選擇她所喜愛的生活方式。 該電影獲三項金球獎,和奧斯卡最佳原創歌曲獎。其拍攝過程有許多傳奇般的故事。
1979年該劇大獲成功後,當時制作人羅伯特要英國導演帕克(Alan Parker)將該劇拍成電影。但被邀到奢華遊艇上,受到熱情接待的帕克居然拒絕了,他說他拍膩了這種調調,結果他被羅伯特用網球拍痛擊了一頓後,飛快的逃回飯店。由此可以想象羅伯特的巨大失望。其實,帕克對這一決定一直後悔了15年,在這期間,許多著名導演和演員都試圖將它拍成電影,但都沒成功。直到1994年,一直關注著該劇發展動態的帕克又受到邀請,這次,他沒再錯過機會。
女主角由麥當娜主演,她爲獲得該角色,寫了四頁親筆信給導演,並專門學習聲樂三個月(如此有名而又如此認真!),光在錄音棚就錄了四個月,每周7天,49段音樂就錄了四百多個小時,當然出精品。而且,她在阿根廷拍外景時,面對抗議浪潮,她付出幾倍于他人的努力,終于得到回報,甚至阿根廷總統也被她的誠心感動,答應出借總統府陽臺。拍攝當天,當她出現在陽臺,演唱“別爲我哭泣阿根廷”時,4000群衆演員和攝制人員都被深深的感動,以至人們都瘋狂了。在電影中可以見到這一真實感人的場面。(這不是群衆演員的“高超演技”)。
男演員安東尼奧.班德拉斯(Antonia Banderas)第一次和導演約見,要求扮演這一角色時,即興在飯店當衆將劇中所有曲目都引吭高歌了一遍,讓導演與其他客人都又驚又喜。貝隆由英國著名音樂劇演員演員Jonathan Pryce主演,他曾演過《西貢小姐》裏“工程師”一角。
阿根廷的三位貝隆夫人
三位貝隆夫人指的是阿根廷前總統胡安?多明戈?貝隆的三任妻子。
1929年1月5日,胡安?多明戈?貝隆與奧萊利亞?提宗結婚,13年後奧萊利亞死于子宮癌。其在政治上也默默無聞,鮮爲人知。
1945年貝隆與艾薇塔?裴隆(即著名的貝隆夫人)結婚。艾薇塔被阿根廷人稱爲“國母”,在阿根廷享有極高的聲望,因支持貝隆執行有利于改善底層人民生活的政策,成爲“窮人的旗手”。艾薇塔于1952年死于子宮癌(一說白血病),年僅33歲。
第三任妻子是伊薩貝爾?馬丁內斯?德?貝隆,1974年7月1日胡安逝世後由時任副總統的她接任總統,就職時43歲,成爲阿根廷曆史上第一位女總統。她于1976年3月被魏地拉爲首的由三軍司令組成的軍人執政委員會政變推翻,被軟禁在家,她被監禁至1978年,1981年流亡西班牙。1983年,軍人統治結束,民主政府允許他回國,同年她返回阿根廷。1985年辭去正義黨主席,退出政治。之後居住在西班牙。2006年11月阿根廷法官對她發布了一份國際通緝令,稱她在擔任阿根廷總統期間殺害了多名持不同政見者。2007年1月12日她在馬德裏逮捕。
http://baike.baidu.com/view/374233.html?tp=5_11
阿根廷總統
阿根廷總統(Presidente de la Nación Argentina,President of the Argentine Nation),是阿根廷的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和陸、海、空三軍總司令。縱觀阿根廷曆史,阿根廷總統職權的演變比較複雜。現任阿根廷總統爲克裏斯蒂娜?費爾南德斯?基什內爾。2007年12月10日就職。
阿根廷憲法89條規定,阿根廷總統必須由阿根廷公民擔任,1994年憲法修改前,還規定阿根廷總統必須是受過洗禮的天主教徒。現在這一條規定已經不再有法律效力。
阿根廷總統由普選産生,主要的權力是制定外交政策、向國會提出立法建議、任命最高法院成員以及頒布總統令。根據1994年的憲法修正案,總統任期爲4年,可以連任一次。1853年憲法曾規定總統任期六年,不得連任。
憲法88條規定,如果總統去世、辭職或被停職,副總統將負責代理直到該總統應有任期結束,如果沒有副總統,那麽國會將指定代總統的人選。
曆任阿根廷總統年表:
1816年獨立後,阿根廷成爲一個沒有有效的中央政府的聯邦國家,一般叫做“拉普拉塔聯合省”或者“南美聯合省”,這個時期最高元首有:
1814.1.31-1815.1.9 熱爾瓦西奧?安東尼奧?德?波薩達斯
1815.1.9-1815.4.15 卡洛斯?馬利亞?德?阿爾維亞爾
1815.4.18-1815.4.20 胡安?何塞?維亞蒙特?岡薩雷斯
1815.4.20-1816.4.16 何塞?伊格納西奧?阿爾瓦雷斯?托馬斯
1816.4.16-1816.7.9 安東尼奧?岡薩雷斯?德?巴爾卡爾塞
1816.7.9-1819.6.9 胡安?馬丁?普埃伊雷東?奧多甘
1819.6.9-1820.2.11 何塞?卡西米羅?隆多
1820.2.11-1820.2.16 胡安?佩德羅?胡利安?阿吉雷?伊?洛佩斯(代理)
在1819年制定憲法失敗以後,1826年,一部新憲法得以制定。1826年憲法給予總統行政權力,但是它成爲一部短命憲法,主要原因是與巴西的沖突,使得第一位總統過早辭職。行政最高權力隨即被取消。
這一時期的兩位總統是:
1826.2.8-1827.7.7 貝納迪諾?德拉?特裏尼達德?岡薩雷斯?裏瓦達維亞,1827年辭職
1827.7.7-1827.8.18 比森特?洛佩斯?伊?普拉內斯,臨時總統,後被撤銷職務
這個政府解體以後,阿根廷連續28年沒能有一個有效的中央政府。此時的阿根廷,成爲一個“阿根廷聯邦”,布宜諾斯艾利斯省省長的權力與總統的權力比較相似。這個省長還兼任著“外交事務主席”,最後一任外交事務主席羅薩斯建立了長時間的專政,最後被自己的將軍烏爾基薩推翻。後者建立了一套新的總統制度。
這一時期的布宜諾斯艾利斯省長(外交事務主席)有以下幾人:
1827-1828 曼努埃爾?多雷戈
1829.12-1832.12 胡安?曼努埃爾?何塞?多明戈?奧爾蒂斯?德?羅薩斯
1832.12-1833 胡安?拉蒙?巴爾卡塞
1833-1834 胡安?何塞?比亞蒙特
1834-1835.3 曼努埃爾?比森特?馬薩
1835.3-1852.2.3 胡安?曼努埃爾?何塞?多明戈?奧爾蒂斯?德?羅薩斯
1852.2-1852.5.31 比森特?洛佩斯?伊?普拉內斯(政府首腦)
1852.5.31-1854.3.5 胡斯托?何塞?德?烏爾基薩
最後一位“外交事務主席”胡斯托?何塞?德?烏爾基薩,召開了一次憲法會議,制定了1853年憲法。此後當選的總統一般被叫做“憲法總統”。此後的阿根廷總統有:
1854.3.5-1860.3.5 胡斯托?何塞?德?烏爾基薩
1860.3.5-1861.11.5 桑蒂亞戈?德爾基(後宣布辭職)
1861.11.5-1861.12.12 胡安?埃斯特萬?佩德爾內拉(代理總統)
在帕馮之戰中,阿根廷中央政府和布宜諾斯艾利斯省的沖突,以後者的勝利而告終,導致前者的崩潰。布宜諾斯艾利斯省長巴托洛梅?米特雷成爲阿根廷聯合以後的首任總統,從此,阿根廷正式被命名爲“阿根廷共和國”。
1862.4.12-1868.10.12 巴托洛梅?米特雷(代理至1862.10.12)
1868.10.12-1874.10.12 多明戈?福斯蒂諾?薩米恩托
1874.10.12-1880.10.12 尼古拉斯?阿韋利亞內達
1880.10.12-1886.10.12 胡利奧?阿根蒂諾?羅卡
1886.10.12-1890.8.6 米蓋爾?胡亞雷斯?塞爾曼(後辭職)
1890.8.6-1892.10.12 卡洛斯?佩萊格裏尼
1892.10.12-1895.1.23 路易斯?薩恩斯?佩尼亞(辭職)
1895.1.23-1898.10.12 何塞?埃瓦裏斯托?烏裏布魯
1898.10.12-1904.10.12 胡利奧?阿根蒂諾?羅卡
1904.10.12-1906.3.12 曼努埃爾?金塔納(在任內去世)
1906.3.12-1910.10.12 何塞?菲格羅阿
1910.10.12-1914.8.9 羅克?薩恩斯?佩尼亞(在任內去世)
1914.8.9-1916.10.12 維克托裏諾?德?拉?普拉薩
1916.10.12-1922.10.12 伊波利托?伊裏戈延
1922.10.12-1928.10.12 馬爾塞洛?托誇托?德?阿爾維亞爾
1928.10.12-1930.9.6 伊波利托?伊裏戈延(被推翻)
1930.9.6-1932.2.20 何塞?費利克斯?烏裏布魯(1930年政變領導人)
1932.2.20-1938.2.20 阿古斯廷?佩德羅?胡斯托
1938.2.20-1942.6.27 羅貝托?奧蒂斯(任內去世)
1942.6.27-1943.6.4 拉蒙?卡斯蒂略(被政變推翻)
1943年政變後,一系列軍人上臺,這些軍政府總統有:
1943.6.4-1943.6.7 阿圖羅?勞森將軍(被推翻)
1943.6.7-1944.2.24 佩德羅?巴勃羅?拉米雷斯(辭職)
1944.2.24-1946.6.4 埃德爾米羅?胡利安?法雷爾
1946年選舉中,胡安?庇隆獲勝,執政九年,直到被政變推翻。
1955.9.23-1955.11.13 愛德華多?隆納爾迪(辭職)
1955.11.13-1958.5.1 佩德羅?尤金尼奧?阿蘭布魯?西爾維蒂
1958.5.1-1962.3.29 阿圖羅?弗朗迪西(被解職)
1962.3.29-1963.10.12 何塞?馬利亞?吉多
1963.10.12-1966.6.28 阿圖羅?伊裏亞
1966年政變過後的政府:
1966.6.29-1970.6.8 胡安?卡洛斯?翁加尼亞(被推翻)
1970.6.18-1971.3.22 羅貝托?馬塞洛?萊文斯頓(被推翻)
1971.3.25-1973.5.26 亞曆杭德羅?阿古斯汀?拉努塞(被推翻)
1973.5.26-1973.7.13 埃克托爾?何塞?坎波拉(辭職)
1973.7.14-1973.10.12 勞爾?阿爾貝托?拉斯蒂裏(臨時總統)
1973.10.12-1974.7.1 胡安?庇隆(任內去世)
1974.7.1-1976.3.24 伊薩貝爾?庇隆(被政變推翻)
1976年的政變,是阿根廷至今爲止的最後一次政變
1976.3.29-1981.3.29 豪爾赫?拉斐爾?魏地拉
1981.3.29-1981.12.11 羅貝托?愛德華多?比奧拉(辭職)
1981.12.11-1981.12.22 卡洛斯?阿爾貝托?拉科斯特(臨時總統)
1981.12.22-1982.6.18 列奧波爾多?福圖納托?加爾鐵裏?卡斯特利(臨時總統)
1982.6.18-1982.7.1 阿爾弗雷多?奧斯卡?聖?讓(臨時總統)
1982.7.1-1983.12.10 雷納爾多?比尼奧內
1983年起,阿根廷的民主制度得以運行,這段時間的民選總統有:
1983.12.10-1989.7.8 勞爾?阿方辛
1989.7.8-1999.12.10 卡洛斯?薩烏爾?梅內姆
1999.12.10-2001.12.21 費爾南多?德拉魯阿(辭職)
2001.12.23-2001.12.31 阿道爾弗?羅德裏格斯?薩阿(辭職)
2002.1.2-2003.5.25 愛德華多?杜阿爾德(辭職)
2003.5.25-2007.12.10 內斯托爾?基什內爾
2007.12.10- 克裏斯蒂娜?費爾南德斯?基什內爾
http://baike.baidu.com/view/1472005.html?tp=1_11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