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3-06 10:10:58| 人氣4,404| 回應3 | 上一篇 | 下一篇

《奧圖曼祖國》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我對《奧圖曼祖國》的印像也如下段網文:

 1988看過一部電影叫「奧圖曼祖國」,講述基督教與回教聖戰士對抗的戰爭電影,保加利亞拍的片子,不過當時年紀太小,不太知道到底在演什麼,只記得一片殘忍的燒殺擄掠,與許多騎著快馬的亂兵,沒來得及好好記住對鄂圖曼土耳其的描述。

就如此而已?

沒法度,網上找不到更多有關《奧圖曼祖國》電影的資料,以前錄的《奧圖曼祖國》又黴了無法重看,不能亂扯,但為了影視史學的中亞主題,只好硬貼了。

是嗎?那就補貼些有關鄂圖曼帝國和保加利亞的網文吧:

鄂圖曼帝國

鄂圖曼帝國(鄂圖曼土耳其文:دولت عالیه عثمانیه)為突厥人所建立的一个帝国。創立者為奧斯曼一世,初居中亞,並奉伊斯蘭教為國教,後遷至小亞細亞,日漸興盛。極盛時勢力達歐亞非三大洲,領有南歐、中東及北非之大部,西達直布羅陀海峽,東抵裏海及波斯灣,北及奧地利和斯洛文尼亞,南極蘇丹與也門。自滅亡東羅馬帝國後,定都君士坦丁堡,且以羅馬帝國繼承人自居。故奧斯曼帝國的蘇丹視自己為天下之主,繼承了羅馬帝國及伊斯蘭文化,東西文明在其手中而得以統合。
其國位處東西文明交匯處,並掌握東西文明的陸上交通線達六個世紀之久。在其存在其間,不止一次實行伊斯蘭化及現代化改革,使得東西文明的界限日趨模糊。奧斯曼帝國對西方文明影響舉足輕重,其建築師米瑪?希南名留至今。十六世紀,蘇萊曼大帝在位之時,日趨鼎盛,在十七世紀,其領土更達最高峰。而在巴巴羅薩帶領下,其海軍更掌控地中海。
奧斯曼帝國是十五至十九世紀歐洲國家崛起時惟一能對其構成挑戰的伊斯蘭勢力。但是奧斯曼帝國終于不能抵擋近代化的歐洲國家的沖擊,於十九世紀初趨於末落,並最終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裡敗於協約國之手,因而鄂圖曼帝國之四分五裂。國民陷於水深火熱之中,今土耳其國父凱末爾因而領導國民起義,擊退西方勢力,據小亞細亞立國,廢哈裏發,更國號為土耳其,鄂圖曼帝國至此滅亡。
曆史
鄂圖曼土耳其人爲突厥人之一支,原居中亞,信奉伊斯蘭教。十三世紀初遷居小亞細亞,附屬于塞爾柱帝國,在薩卡利亞河畔得到一塊封地。1293年,酋長奧斯曼一世(othman)乘魯姆蘇丹國瓦解之際,擊敗了附近的部落和東羅馬帝國,自稱埃米爾,獨立建國。穆拉德一世在位時,改稱蘇丹。
1324年,其奪取了東羅馬帝國之布爾薩,並定都于此。從此稱爲鄂圖曼帝國,這支土耳其人因而被稱爲鄂圖曼土耳其人。
鄂圖曼名稱的由來
後世人以奧斯曼的名字稱呼土耳其人。“奧斯曼”的阿拉伯語讀音類似othman,其中的th讀[θ]音,近似s音,此即中文譯音“奧斯曼”之源流。但奧斯曼土耳其語中本無[θ]音,而以[t]音代之。而當他們勢力擴張到東歐時,日耳曼人進一步把othman[otman],訛唸為ottoman,轉音成為“鄂(奧)圖曼”。傳承後世,即有另一個漢語譯名“鄂(奧)圖曼”。

擴張
 
初期奧斯曼帝國騎兵奧斯曼一世之子奧爾汗統治期間,即十四世紀初中期,建立了常備軍,並且吞並了羅姆蘇丹國之大部分地區。於1331年,其打傷了東羅馬帝國皇帝,並攻占了尼西亞城;1337年,奪取尼科美底亞,將東羅馬帝國之勢力逐出小亞細亞。奧爾汗改稱“總督”。1349年,奧爾汗以二萬騎兵打敗了塞爾維亞,占領哈德良堡,並遷都于此,改名“埃迪爾內”。
奧爾汗之子穆拉德一世更自號“蘇丹”,並於1389年取得科索沃戰役之勝利,打敗了巴爾幹諸國聯軍,征服塞爾維亞(塞爾維亞人著詩歌記載此次慘敗,而把慘敗之日6月28日訂為國恥紀念日)。再於1393年征服保加利亞。1396年,羅馬教皇授權匈牙利國王率領多國部隊與之決戰于尼科堡戰役,結果聯軍大敗,歐洲諸國震驚。至十四世紀末,其控制了巴爾幹半島大部及小亞細亞。
15世紀初,其曾一度衰落。至穆罕默德二世時期,國力恢複。1453年,其帝親率三十萬大軍進攻君士坦丁堡,鉅戰五十三天,終于5月29日攻剋,並遷都於此,東羅馬帝國滅亡。此為世界史上重大事件,『羅馬』從此真正成為名詞。
攻滅東羅馬後,鄂圖曼帝國繼續擴張。先於1463年征服波斯尼亞;再於1478年征服克裏米亞汗國;翌年征服阿爾巴尼亞;1514年向東打敗伊朗。1517年更向南征討,滅亡埃及馬木留克王朝。隨後麥加、麥地那亦相繼被占領,蘇丹因而自稱為“兩個聖城之仆人”,成爲穆斯林世界之首腦哈裏發。
1683年鄂圖曼帝國版圖蘇萊曼一世在位時,國力達到鼎盛,其被尊爲“大帝”。1521年,占領貝爾格萊德;1529年圍攻維也納;1555年進占兩河流域。至1574年,勢力更達到的黎波裏、突尼斯和阿爾及利亞。版圖包括巴爾幹半島、小亞細亞、南高加索、庫爾德斯坦、敘利亞、巴勒斯坦、阿拉伯半島部分地區及北非大部,形成地跨亞、非、歐三洲之大帝國。
由于其窮兵黷武,因而戰事不斷,打斷了東西方之貿易,使得西歐往東方之交通不時受阻。而帝國向過境商人征高額稅收,乃原産東方之香料、茶葉等商品價格昂貴之原因之一。然而,豐厚之商業利潤使得西歐諸國尋找去東方新航路,免受其威脅,從而促生了地理大發現。
衰落與滅亡
早於1571年,奧斯曼帝國在勒班陀戰役中,被以西班牙為首的聯合艦隊打敗後,便停止在地中海的擴張。十七至十八世紀,其與奧地利帝國、俄羅斯帝國交戰叠遭失敗,勢力轉衰。九次俄土戰爭幾無勝蹟,失地千裏。至十九世紀初,境內民族解放運動興起,巴爾幹半島諸國先後獨立;英、法、俄、奧相繼爭奪其領土。及後,於第一次世界大戰與同盟國共同作戰,最終戰敗,結果遭列強宰割。土耳其民族陷於水深火熱之中,因此於1919年,今日之土耳其國父穆斯塔法?凱末爾(凱末爾?阿塔圖爾克)領導民族抗戰運動,擊退外國勢力。1921年一月 ,大國民議會通過根本法,改國名爲土耳其。1922年11月1日,廢蘇丹制,鄂圖曼帝國正式滅亡。翌年10月29日土耳其共和國建立。
政治
鄂圖曼帝國是一個政教合一之國家。國教爲伊斯蘭教,最高統治者爲蘇丹,被認爲是真主安拉(阿拉)之代表。中央機構有阿薩姆?維齊爾(宰相),輔佐蘇丹管理行政和軍事。下設兩名維齊爾,分管司法和財政,另外還有樞密大臣一人。如要罷相,就會召見國相,當場打碎相印。鼎盛時期,全國共分為三十一個省,二百五十個縣,而土地全歸蘇丹所有,以服兵役爲條件分封貴族。
經濟史
鄂圖曼政府每定都一處,皆大幅改革該地之經濟,使其成為新政經中心。諸如布爾薩、埃迪爾內、君士坦丁堡皆然。
穆罕默德二世與其繼承人巴耶塞特二世,皆嘗鼓勵歐洲各地之猶太人移居君士坦丁堡或其他城市,如薩羅尼加等。其經濟政策之最終目的仍使蘇丹之權力得以鞏固並擴大,故此特別著重於生產階級之利益上,使之生活富裕,從而使帝國生產力大增。另一方面,亦可減少紛亂,使得萬民順服。
直至十七世紀,鄂圖曼帝國的國庫管理與法治皆領先同濟,伊斯蘭諸國無有及者,而經過高度訓練之金融專才不亦斷湧現。這是因為其掌控東西貿易之咽喉,從而累積了大量財富。但西班牙、葡萄牙兩國因與之交惡,無法依照馬可波羅之路線前往東方,故另拓海路,從而掀起了大航海時代之序幕。此後經過百餘年,因為海路貿易興盛,絲綢之路漸漸衰亡,其國之經濟亦開始衰退。
縱然如此,其仍鼓勵城鎮自行發展,通由擴張領域至未開發地,吸引更多民眾聚居,增強生產力,從而發展成金融中心,以保持競爭力,頗有現代資本主義之影子。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5%A5%E6%96%AF%E6%9B%BC%E5%B8%9D%E5%9B%BD

土耳其共和國

土耳其共和國(土耳其語:Türkiye Cumhuriyeti)國土包括西亞的安納托利亞半島以及巴爾幹半島的東色雷斯地區,是一個橫跨歐亞兩洲的國家。北臨黑海,南臨地中海,東南與敘利亞、伊拉克接壤,西臨愛琴海,並與希臘以及保加利亞接壤,東部與喬治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和伊朗接壤。在安納托利亞半島和東色雷斯地區之間的,是博斯普魯斯海峽、馬爾馬拉海和達達尼爾海峽。土耳其的首都是位處安納托利亞高原正中央的安卡拉。國民有99%是穆斯林,目前正申請加入歐盟。
現代土耳其人原為塞爾柱突厥人的一個分支,11世紀左右由中亞一帶遷入小亞細亞,1299年,奧斯曼帝國建立,1453年,攻陷君士坦丁堡,滅東羅馬帝國,16世紀達到鼎盛,統治區域地跨歐、亞、非三大洲,17世紀開始衰落。19世紀末,奧匈積極向奧斯曼帝國擴張,加劇了奧匈與俄在中東的爭奪。1914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加入同盟國作戰,1918年戰敗。根據《凡爾賽和約》,土耳其喪失了大片領土。1919年凱末爾發動民族解放戰爭,1923年10月29日成立土耳其共和國。
政治
土耳其政治是以議會制代議民主制的共和制為框架,土耳其總理是政府的領導人,奉行多黨制。行政權由政府行使,立法權則屬於政府及土耳其大國民議會,司法則獨立於行政及立法。現行的憲法在1982年11月7日起實施,憲法奉行世俗主義。土耳其的政治體制以分權為原則。
地理
土耳其處於亞洲與歐洲連接處的重要位置,控制著黑海的入口,總面積達780576平方公里,略小於巴基斯坦,而稍大於中國青海省。北臨黑海,南臨地中海,東南與敘利亞、伊拉克接壤,西臨愛琴海,並與希臘以及保加利亞接壤,東部與喬治亞、亞美尼亞、亞塞拜然和伊朗接壤。
土耳其的西北邊是東色雷斯(即東南歐洲),剩餘的部分則算是小亞細亞(又稱安那托利亞)。安那托利亞半島形狀大致呈長方形,占土耳其總面積97%。色雷斯所占面積雖不超過3%,卻包含土耳其人口10%以上,其中大部分住在伊斯坦堡。色雷斯與小亞細亞被博斯普魯斯海峽、達達尼爾海峽和馬爾馬拉海分開,隔黑海與羅馬尼亞、烏克蘭、俄羅斯和喬治亞相望。
經濟
土耳其的經濟是一個以現代工商業和傳統農業的結合體,直到2001年,土耳其百分之四十的就業率集中在農業。可是,國民收入長期處於低水平,有國際組織估計土耳其一半的人口的收入在國際貧窮標準之下,尤其是東南部受戰亂影響的地區。土耳其具有高速發展的私營企業,儘管國家始終控制最關鍵的工業部門,銀行,交通和通信。

法定節假日 日期 中文名 土耳其語 備註
   
元月一日 元旦 Yıl başı -
四月二十三日 國家主權和兒童節 Ulusal Egemenlik ve Çocuk Bayramı -
五月十九日 國父紀念日,青年和運動節 Atatürk'ü Anma Gençlik ve Spor Bayramı 
八月三十日 戰勝紀念日 Zafer Bayramı -
十月二十九日 共和國紀念日 Cumhuriyet Bayramı -
伊斯蘭曆十月一日 開齋節 Ramazan Bayramı 宗教節日 3天
伊斯蘭曆十二月十日 古爾邦節(宰牲節) Kurban Bayramı 宗教節日 4天

教育

土耳其提供6-14歲的義務教育,總共有大約820所包括大學在內的各類教育機構,學生總數大約為一百萬。15所主要的國立大學位於伊斯坦堡和安卡拉。非義務教育主要由土耳其高等教育委員會負責,並由政府資助。從1998年開始大學被賦予更多的自治權,並積極和當地的商業機構合作以提高大學的基金。
土耳其總共有大約85所大學,主要分為國立和私立基金。國立大學收取非常低的學費,而私人基金建立的大學則收取較高的學費,甚至有超過15000美金的學校。所有大學的容量大概為30萬學生,而每年的聯考人數有一百萬左右。土耳其的大學資源配置並不相同,有的大學足以排名世界名校位置,而有的大學甚至缺乏最基本的教育設施和資源,無論如何,土耳其的大學生都是國家中少數的幸運兒。大學生接受2年-4年的學士教育,碩士則大多為2年。
土耳其的科技研究中心集中在基本科學研究,總數為64所科研中心和組織。科研成果集中在農業,林業,醫療,生物科技,核科技,礦業,IT業及國防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C%9F%E8%80%B3%E5%85%B6%E5%85%B1%E5%92%8C%E5%9B%BD

  斯拉夫-保加利亞王國(680~1018,1187-1422)Slav-Bulgaria,Kingdom of
 
第一保加利亞王國(681-1018)

  保加利亞人很可能原屬于西伯利亞的突厥種族,原本爲突厥族歐諾古爾(Onogurs)人的一個分支部落。他們是庫特裏格斯人(Kutrigurs)或烏提格爾人(Utigurs)的近親部落。後來由于天氣變冷,這些人一起遷徙到了東歐的亞速海一帶,此時正當匈人帝國崩潰,一部分匈人聯合了保加利亞人建立了新的匈人國家,國王姓杜羅,即阿提拉的幼子埃爾納克作了保加利亞人的王,後來在科拉夫特(Kovrat)時期由于阿瓦爾人的進攻,他們由亞速海沿岸西移,然後渡過多瑙河,定居在今保加利亞東北部。出于共同反對拜占庭的需要,當地的斯拉夫人與新來的保加爾人結成了同盟,國力推到頂峰。但其一死,他的五個兒子就各自爲政:其一占領了亞速海及鄰近區域,但不久後就被新來的哈紮爾人滅亡;其二率衆西遷到了多瑙河附近,在此地建立國家,後來被阿瓦爾人並吞;其三也西遷,到達了意大利,後來逐漸融合在倫巴第人之中;其四東遷,進入伏爾加河流域,融入突厥人或蒙古人部落中;其五就是留在本土的阿斯巴魯赫(Asparuch,642-691)領導的保加利亞部落。在十年內,這個部落迅速強大起來,他們征服了斯拉夫人的“七部落”,在670年左右形成了從多瑙河到黑海的一個斯拉夫——保加利亞聯盟。680年,保加爾人的首領阿斯巴魯赫率衆打敗禦駕親征的拜占庭軍隊;681年,拜占庭被迫與阿斯巴魯赫簽訂一項條約,正式承認保加爾人-斯拉夫人國家的存在,這個國家在曆史上稱爲第一保加利亞王國(681~1018年)。保加爾人原來人數就不多,社會發展水平較低,因此經過了一兩個世紀以後,他們逐漸改操斯拉夫語,爲斯拉夫人所同化,而"保加利亞人"這一名稱則一直沿用下來,不過其含義不是指原先的保加爾人,而是指融合了保加爾人的一支斯拉夫人。
  保加利亞建國之初,居民中絕大多數爲自由農民,過著農村公社的生活,耕地分到各戶使用,世代相承。但是已經有了明顯的階級分化,貴族任意侵占村社的公地,把俘虜變爲奴隸。克魯姆大公統治時期(802~814年),保加利亞的版圖包括今保加利亞全境以及羅馬尼亞和匈牙利的一部分。由于連綿不斷的戰爭和賦稅、徭役的重壓,使得自由農民大批破産。約865年,鮑裏斯大公(852~888年)立希臘正教爲國教,從此國家政權同教會相結合,加速了封建化的進程。西蒙(又譯爲西美昂)統治時期(893~927年),大部分自由農民喪失了土地,淪爲農奴,封建制度基本形成。保加利亞成爲巴爾幹半島上的一個大國,其疆域除保加利亞本土外,還包括塞爾維亞、馬其頓以及色雷斯的一部分。西蒙還多次兵臨君士坦丁堡城下。925年,西蒙自稱"全保加利亞人和希臘人的皇帝"。9世紀末到10世紀初是第一保加利亞王國版圖最大和國勢最強的時期。
  11世紀初,由于封建剝削的加深,尤其是作爲封建制度支柱的基督教會的貪暴,激起了人民群衆的強烈不滿,他們以鮑格米勒(亦譯爲波高美爾)派異端的形式,開展了聲勢浩大的反封建、反教會的鬥爭。鮑格米勒派認爲,世上存在著善和惡兩種本源。天國和人的靈魂是善源,塵世和人的肉體是惡源。該派反對希臘正教,反對教階制和偶像崇拜,主張沒收和分配教會財産,恢複早期基督教公社的普遍平等。統治階級如臨大敵,對鮑格米勒派實行血腥鎮壓。11世紀,鮑格米勒派傳布到拜占庭和塞爾維亞,12、13世紀又傳布到意大利北部和法國南部,促進了當地人民的反封建鬥爭。
  西蒙死後,大封建主不聽命于國王,分裂割據爲許多獨立的封建領地,拜占庭乘機發動進攻。1014年,拜占庭皇帝命令刺瞎14,000名保加利亞戰俘的雙眼。1018年,拜占庭滅亡了第一保加利亞王國。
拜占庭派駐保加利亞的官吏,橫征暴斂,保加利亞人民除舊稅之外,又增新稅。而且,原先的實物稅改納貨幣,農民爲了換取貨幣,只得按規定價格將産品賣給拜占庭當局。拜占庭駐軍的糧秣,也就地征調。此外,拜占庭還在保加利亞分封軍事采邑,使得僅存的一部分自由農民也農奴化了。

第二保加利亞王國(1186-1422)

  1185年,在保加利亞北部爆發了反對拜占庭的大起義。領導者是兩個中等貴族阿森和彼得。經過兩年的鬥爭,終于在1187年迫使拜占庭承認保加利亞獨立,從而開創了第二保加利亞王國(1186~1421年)。
  13世紀上半葉,保加利亞不斷擴張領土,它時而聯合第四次十字軍所建立的拉丁帝國,反對退居小亞細亞的拜占庭殘余勢力尼西亞帝國,時而聯合尼西亞帝國反對拉丁帝國,巧妙地占領了馬其頓、色雷斯和阿爾巴尼亞的北部。
  然而,自13世紀下半葉起,保加利亞王國由盛轉衰。1242年,拔都曾率領蒙古軍隊擄掠保加利亞。雖然拔都不久即離去,但蒙古軍隊仍不時來犯。同時,保加利亞國內重新陷入封建無政府狀態。正是在這種情況下,1277年,牧人伊瓦依洛在保加利亞北部發動起義,矛頭指向蒙古侵略軍和本國的封建統治階級。保加利亞國王君士坦丁?阿森(1257~1277年)派兵前往鎮壓。結果,一部分被起義軍擊潰,另一部分歸附了起義軍。接著,起義軍擊斃了國王君士坦丁?阿森,擁立伊瓦依洛爲王。1278年春,伊瓦依洛進駐首都圖爾諾沃。這時,不少貴族混進起義隊伍,妄圖改變起義政權的性質,而被擁立爲沙皇的伊瓦依洛也缺乏警覺,竟然娶了被誅國王的遺孀瑪麗亞爲後。大部分貴族公開與起義軍爲敵,勾結拜占庭和蒙古人向起義軍發動猖狂進攻。1280年底,起義軍終遭失敗。伊瓦依洛逃出保加利亞,後爲蒙古軍所殺。起義失敗後,保加利亞依舊處于分裂割據狀態,王權式微。1330年,保加利亞淪爲塞爾維亞的附庸國。1355年,塞爾維亞帝國解體後,保加利亞重獲獨立。但是,約1365年,保加利亞又分裂爲多布魯甲、第諾伐和維丁三個公國。1371年,土耳其在馬裏乍河附近打敗保加利亞、塞爾維亞等國的聯軍,1382年攻陷索非亞,1393年7月占領圖爾諾沃,1396年保加利亞全境盡入土耳其之手,第二保加利亞王國乃滅亡。分割爲三部分,後大部分合並于今保加利亞。
http://baike.baidu.com/view/533821.html?tp=1_11

 保加利亞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Bulgaria,Република България)

  國旗:呈長方形,長與寬之比爲5∶3。由三個平行相等的橫長方形組成,自上而下分別爲白、綠、紅三色。白色象征人民熱愛和平與自由,綠色象征農業和國家的主要財富,紅色象征勇士的鮮血。白、紅兩色是古老的波希米亞王國的傳統色。
  國徽:一只金獅直立在深紅色背景的盾牌上,另兩只金獅分立于盾牌兩側,盾牌上是一頂畫有五個十字架的皇冠,國徽的底部寫有“聯合就是力量”的字樣。
  【重要節日】
  國慶日:3月3日(擺脫奧斯曼帝國統治500年紀念日)
  統一日:9月6日(1885年)。1878年,根據俄土戰爭結束後簽訂的柏林條約,保加利亞被分割爲兩部分。一個是西部的保加利亞公國,另一個是東部的“東魯米利亞”公國。保加利亞人民堅決反對列強分裂他們的國家,並開展了恢複國家統一的鬥爭。1885年9月6日,“東魯米利亞”起義軍攻占了首府普羅夫迪夫,推翻了由奧斯曼帝國任命的總督,宣布“東魯米利亞”與西部保加利亞公國合並。保曆史上稱這一事件爲“東西統一”。
  反法西斯勝利日:9月9日(1944年)
  【國家政要】 總統格奧爾基?珀爾瓦諾夫(georgi parvanov),2001年11月當選,2002年1月就職;政府總理西美昂(simeon) ,2001年7月任職。  

自然地理

  面積:110993.6平方公裏(包括河界水域)。位于歐洲巴爾幹半島東南部。北界羅馬尼亞,南接土耳其和希臘,西鄰塞爾維亞和黑山(南斯拉夫)和馬其頓,東瀕黑海。海岸線長378公裏。全境70%爲山地和丘陵。境內低地、丘陵、山地各約占三分之一。平均海拔470米。巴爾幹山脈橫貫中部,以北爲廣闊的多瑙河平原,以南爲羅多彼山地和馬裏查河谷低地。主要山脈還有裏拉山脈(主峰穆薩拉峰海拔2925米,爲巴爾幹半島最高峰)。多瑙河和馬裏查河爲主要河流。多瑙河流經北部邊境,其支流伊斯克爾河縱貫西北境。南有馬裏查河及其支流登薩河。北部屬大陸性氣候,南部屬地中海式氣候,冬季較暖。平均氣溫1月-2~2℃,7月23~25℃。礦藏有泥煤、褐煤、鐵、鋅、鉛、銅、鈾、石油等。年平均降水量平原450毫米,山區1300毫米。自然條件優越,擁有山地、丘陵、平原等多種地形,湖泊、河流縱橫,森林覆蓋率約30%。
  人口:797.4萬(2001年)。保加利亞族占85%、土耳其族占10%,其余爲吉普賽人等。保加利亞語(屬斯拉夫語系)爲官方語言和通用語言,土耳其語爲主要少數民族語言。居民大多信奉東正教,少數人信奉伊斯蘭教。
  首都:索非亞 (Sofia);人口:119萬(2001年3月)。
  行政區劃:共有28個大區和254個鄉。28個大區有:布拉格耶夫格勒大區、布爾加斯大區、瓦爾納大區、大特爾諾沃大區、維丁大區、弗拉察大區、加布洛沃大區、多布裏奇大區、克爾紮裏大區、丘斯坦迪爾大區、洛維奇大區、蒙塔納大區、帕紮爾吉克大區、貝爾尼克大區、普列文大區、普羅夫迪夫大區、拉茲格勒大區、魯塞大區、西利斯特拉大區、斯利文大區、斯莫梁大區、索非亞區、索非亞大區、老紮果拉大區、特爾戈維什特大區、哈斯科沃大區、舒門大區、亞姆博爾大區。

國家簡史

  公元前2000年色雷斯人定居于此。保加利亞人的祖先是從中亞遷來的古保加利亞人,公元395年並入拜占庭帝國。681年,自多瑙河北岸南下的斯拉夫人、自高加索北部西遷的古保加利亞人和色雷斯人在漢阿斯巴魯赫的領導下,戰勝了拜占庭的軍隊,在多瑙河流域建立斯拉夫保加利亞王國(史稱第一保加利亞王國)。1018年再次被拜占庭侵占。1185年保加利亞人起義,建立第二保加利亞王國。1396年被土耳其奧斯曼帝國侵占。
  1877年俄國對土耳其宣戰,土耳其戰敗,1878年2月俄土戰爭結束後,保加利亞擺脫土耳其的統治獲得獨立,曾一度實現統一。但由于因戰爭而精疲力盡的俄國無法頂住英、德、奧匈帝國等西方列強的壓力,根據1878年7月13日簽訂的《柏林條約》,保加利亞被一分爲三:北部的保加利亞公國、南部的東魯米利亞和馬其頓。1885年9月6日,在保加利亞人民爭取統一的民族民主運動達到高潮之際,保加利亞又實現了南北統一。保加利亞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均爲戰敗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它同德國、奧匈帝國和土耳其結成軍事同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以國王鮑裏斯三世爲首的反動統治集團于1941年3月,加入德、意、日法西斯三國集團。1944年9月蘇聯紅軍進入保加利亞,保加利亞人民在共産黨的領導下舉行武裝起義,在蘇聯紅軍幫助下,推翻了法西斯政權,成立了祖國陣線政府。1946年9月宣布廢除君主政體,同年9月15日宣布成立保加利亞人民共和國。此後保共長期處于執政地位。1989年保政局發生劇變。1990年2月27日將3月3日擺脫奧斯曼帝國統治紀念日定爲國慶日,同年11月15日,改國名爲保加利亞共和國。2005年5月11日,保加利亞議會投票表決批准了保加利亞加入歐盟的條約。

政治經濟

  政治:1991年7月12日通過的憲法規定,保爲議會制國家,總統象征國家的團結並在國際上代表保加利亞。保議會稱國民議會,議長稱國民議會主席。國民議會行使立法權和監督權並有對內政外交重大問題作出決定的權力,保議會實行一院制,實行比例代表制,由選民直接選出,任期4年。2006年3月,保加利亞國民議會通過新憲法修正案,新憲法主要就議員司法豁免權、司法部長權限以及最高司法委員會官員任免等問題進行了重新限定。
  經濟:自然資源貧乏。主要礦藏有煤、鉛、鋅、銅、鐵、鈾、錳、鉻、礦鹽和少量石油。森林面積388萬公頃,占全國總面積的約35%。保在曆史上是一個農業國,主要農産品有谷物、煙草、蔬菜等。全國可耕地約占40%。農産品主要有小麥、煙草、玉米、向日葵等,盛産蔬菜、水果。在農産品加工方面尤以酸奶、葡萄酒釀造技術著名。雪茄煙的輸出量以及玫瑰油的産量和輸出量均占世界首位。工業以機械制造(運輸起重機械、電器、發動機、金屬切削、農業機械等)、化工、冶金、造船、煉油、食品加工爲主。主要工業部門有冶金、機械制造、化工、電機和電子、食品和輕紡等。1989年底保逐步向市場經濟過渡,在平等的條件下發展包括私有制在內的多種所有制經濟,優先發展農業、輕工業、旅遊和服務業。外貿在保經濟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進口産品是能源、化工、電子等産品,出口産品主要是輕工産品、化工、食品、機械、有色金屬等。旅遊業比較發達。瓦爾納、布爾加斯爲重要海港。

新聞出版

  1998年發行雜志590種,報刊620種,發行量分別爲920萬冊和3. 5億份。主要報刊有:《民主報》(民主力量聯盟機關報,1990年2月12日創刊)、《言論報》(保加利亞社會黨機關報,前身爲《工人事業報》,1927年3月5日創刊,1990年4月4日改名)、《農業旗幟報》(農民聯盟機關報,1923年創刊)、《勞動報》(1946年創刊)、《24小時報》(1991年4月18日創刊),均用保加利亞文出版。主要通訊社:保加利亞通訊社是國家通訊社,成立于1898年;成立于1967年的索非亞新聞社由國家資助、民間經營,主要負責對外宣傳和報道;巴爾幹通訊社,成立于1993年,屬私人經營。
  保加利亞國家電臺爲全國性國家廣播電臺,成立于1929年,業務受議會監督,1958年後開始全天播音,對外用10種語言廣播。1993年開始允許建立私人電臺。保加利亞國家電視臺于1958年建成,1959年正式開播。

國家外交

  保對外政策的基本原則是現實主義和實用主義,外交的重點和目標是維護民族利益、國家的安全和領土完整。優先發整同歐美等西方發達國家的關系,重點是重返歐洲,加入歐盟和北約。重視發展同巴爾幹國家的睦鄰關系和同前蘇聯等與保加利亞有傳統合作關系的國家的關系,特別是經貿關系。
  與中國關系:1949年10月4日,保中兩國建交。
  保加利亞索非亞東南四十多公裏處,有一山谷,這裏冬暖夏涼,水足土肥。尤其每年五、六月,香風陣陣,芳氣襲人。這就是玫瑰谷。這裏共有七千多種玫瑰,主要種粉紅色和白色兩種含油玫瑰。用來制造高級香水。
http://baike.baidu.com/view/21781.html?tp=0_11

泛突厥主義
 
突厥語民族分佈泛突厥主義是由十九世紀的韃靼知識份子萌發的,正式名稱是圖蘭主義。圖蘭低地是在伊朗的東北,鹹海以東、以南的一塊平原。傳說這裡是一切突厥人的發源地。他們指土蘭是突厥人的後代。曾有一陣子,土耳其帝國為縮小與歐洲臣民的差距,提出圖蘭雅利安人的說法,就是指突厥人是圖蘭人後人。土蘭這名稱是匈牙利人提出,但範圍更大,包括蒙古、芬蘭。泛突厥主義是用來抵抗泛斯拉夫主義,主張通過教育和文化自治,團結使用突厥語的民族,復興突厥民族。在帝俄時代,韃靼人受到大迫害。當時在歐洲也興起了民族主義浪潮,這極大地刺激了韃靼知識分子。
最早的泛突厥主義在1804年由一個韃靼神學家提出,呼籲伊斯蘭教的現代化建設,這是扎吉德運動。在1880年代,在伏爾加河,發展了新伊斯蘭運動。
俄國境內的韃靼民族知識分子利用文化認同意識,激發民族主義的團聚力,通過教育和語言改革,試圖將操突厥語的各民族團結成為一個統一的「突厥民族」,以抵制沙俄政府。沙俄韃靼人伊斯瑪依爾·伽思普林斯基于1883年明確提出:俄羅斯的穆斯林應該「在思想上和行動上聯合起來」,他是泛突厥主義之父。其繼承人尤素福·阿克楚拉提出把所有突厥語族合併成為一個統一的突厥民族。1908年,青年土耳其黨人嘗試建立一個突厥人帝國,取代在歐洲的失地。1917年十月革命後,伽思普林斯基等流亡土耳其。於是,「泛突厥主義」被一些奧斯曼帝國的知識分子接手,改變成恢復奧斯曼帝國昔日強大輝煌的民族復興運動的精神支柱,並向世界傳播。其中一個特別提倡泛突厥主義的人物是恩弗帕夏,奧斯曼的戰爭部長和署理總司令。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他成為在中亞發生的巴斯馬奇起義的領導者之一,反抗俄羅斯帝國和蘇聯的統治。
突厥語國家(深藍色)和地區在蘇聯時代與凱末爾時代,泛突厥主義受壓抑,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又被提出,納粹黨人羅森堡曾經想在中亞設一土耳其斯坦區,分割蘇聯。
泛突厥主義在哈薩克較為得到發展,因為突厥人的人數不多,和斯拉夫人不相上下,而且在雙重國籍問題上和俄羅斯關係緊張,需要團結國內的其它突厥民族來打壓斯拉夫族。[來源請求]泛突厥主義在中國新疆有一些影響,泛突厥主義者一直稱新疆為東突厥斯坦。
現時許多新的泛突厥主義者把注意力集中於建立一個經濟一體化的突厥聯盟,由各個突厥裔人國家組成,希望形成一個類似歐盟的經濟及政治聯盟。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3%9B%E7%AA%81%E5%8E%A5%E4%B8%BB%E4%B9%89

 

台長: 阿楨
人氣(4,404) | 回應(3)|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影視史學 |
此分類下一篇:《山嵐之愛》
此分類上一篇:《英倫情人》

Eddie
Vreme na Nasilie

這部片子是我最想再看一次的電影
中文片名 "奧圖曼祖國"

片中逸揚優美的保加利亞傳統音樂
搭配該國特有的笛子
絕對會令任何一個觀眾都動容且永遠難忘

有網友說是1988年看的
此片曾經在臺北(or臺灣?) 的戲院上映過
臺灣電視公司的"環球電影院"節目
曾經在某一禮拜天播出過

應該問問盛竹如或李四端也許還有點印象吧??
(眭浩平還可能年輕了一些,沒看過?)

不知那裡還能購到DVD?(日本曾經發過DVD,也許有??
真佩服日本人-西洋電影,流行音樂,藝術,
通俗文化..無論怎樣細微,冷門者,日本都有人注意,下功夫--
臺灣比之算是文化沙漠也)
2011-03-06 02:23:08
版主回應
只能上影圖找了
2011-03-06 09:39:31
Josh
2012-02-27 22:42:55
(悄悄話)
2015-02-24 02:40:26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