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3-04 07:42:26| 人氣3,145|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英倫情人》

推薦 3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相對於前評《關鍵時刻》的直敍易懂,《英倫情人》的倒敍夾述,得看二遍才懂。

只能懂故事情節吧,下面貼文《英倫情人》映象的隱喻性,一般人再看n遍可能也看不出。

1997《英倫情人》 The English Patient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UTCYoz0gxQ

編  導: 安東尼明格拉 Anthony Minghella
製  片: 索爾柴英茲 Saul Zaentz【飛越杜鵑窩】【阿瑪迪斯】【布拉格的春天】
原  著: 麥可安戴提 Michael Ondaatje 普立茲獎
配  樂: 蓋布裏耶雅德
演  員:
雷夫費恩斯 Ralph Fiennes【辛德勒的名單】【益智遊戲】
克莉斯汀史考特湯瑪斯 Kristin Scott Thomas【你是我今生的新娘】
茱麗葉畢諾許 Juliette Binoche【藍色情挑】【屋頂上的騎兵】
威廉達佛 William Dafoe  
本片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女主角、最佳藝術指導、最佳攝影、最佳音效、最佳原作配樂、最佳服裝、最佳剪輯9項獎。
「他在沙漠的墜機殘骸中被尋獲,一個身份不明的男子,在他的神秘面紗底下,深藏著一段無法抹滅的記憶,那也是唯一能釋放他的愛情」。
護士漢娜是戰地醫院的一名護士﹐決定獨自留下來照顧這名身分不明的病人,這是意大利的一個廢棄的修道院﹐遠離戰爭的喧囂﹐顯得寧靜而閑逸﹐“他“靜靜的躺在房間的木床上﹐窗頭的一本舊書漸漸喚起了思緒… … (楨:由此展開一連串的倒敍夾議)
匈牙利籍的歷史學者艾馬殊伯爵跟隨探險家馬鐸深入撒哈拉沙漠進行考察﹐他藉由“皇家地理學會”推薦來幫助繪製地圖的“飛機師”傑佛和他美麗的妻子嘉芙蓮。嘉芙蓮的風韻和才情深深地吸引了艾馬殊﹐並對她產生了無法抗拒的愛慕之情。傑佛由於回開羅籌集資金﹐留下嘉芙蓮和考察隊一同進行考察﹐在這段時間裏﹐他們共同發現了沙漠深處繪有原始繪畫的洞穴﹐同時﹐嘉芙蓮對機警、智慧、幽默的艾馬殊也產生了好感。終於﹐一場激情不可避免的爆發了﹐嘉芙蓮倒入了艾馬殊的懷抱﹐不盡的溫存使艾馬殊深陷情網而不能自拔。然而﹐身為有夫之婦的嘉芙蓮深知這是一場沒有結局的愛情﹐盡管她深愛艾馬殊﹐但她無法逾越道德的屏障﹐最終﹐她決定與艾馬殊分手﹐這深深地傷害了艾馬殊。
由於英國對德宣戰﹐馬鐸也要回國﹐留下艾馬殊在沙漠繼續原始人山洞的考察。在一次傑佛駕駛飛機來接艾馬殊時﹐飛機降落出了事﹐傑佛當場死去。而同機的嘉芙蓮也受了重傷﹐艾馬殊抱起嘉芙蓮將她送往山洞﹐嘉芙蓮此時向艾馬殊道出了自己一直深愛著他。艾馬殊知道真相後痛悔不已﹐可是那裡沒有人煙﹐無法救嘉芙蓮,他將嘉芙蓮安置在山洞裡﹐對她許諾一定會回來救她。
然而﹐當走出沙漠的艾馬殊焦急地向盟軍駐地的士兵求救時﹐卻被當作德國人抓起來﹐並送上押往歐洲的戰俘車。時間一點點地流逝﹐艾馬找到機會跳車﹐情急之下﹐他用馬鐸繪製的非洲地圖換取了德國人的幫助﹐用德國人給的汽油駕駛著馬鐸離開時留下的英國飛機返回山洞。他沒有違背諾言﹐可是一切太晚﹐嘉芙蓮已在寒冷中永遠地離開了他… …
http://app.atmovies.com.tw/movie/movie.cfm?action=filmdata&film_id=fEatm0874194

英倫情人導演 安東尼去世【聯合報記者葛大維08.03.19

曾以「英倫情人」贏得奧斯卡最佳影片和最佳導演的英國導演安東尼明格拉去世,享年54歲,曾和他合作過「「非法入侵」的胡婷婷,在紐約聞訊驚訝的一時說不出話來。
美聯社、路透昨晚報導安東尼明格拉的死訊,由他的經理人茱蒂戴許證實。但外電尚未獲知他逝世的細節。
安東尼明格拉1954年1月6日生於英格蘭威特島,雙親為義大利後裔,畢業於霍爾大學戲劇藝術系,還曾留校擔任講師,後來開始從事舞台劇與電視劇創作,1991年執導第1部電影「Truly Madly Deeply」,5 年後以「英倫情人」揚名國際,隔年贏得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大獎,之後又拍了麥特戴蒙、裘德洛、葛妮絲派楚合演「天才雷普利」,妮可基嫚、蕾妮茲薇格、裘德洛合演「冷山」,裘德洛、茱麗葉畢諾許、胡婷婷合演的「非法入侵」等片。
在「非法入侵」中飾演裘德洛秘書的胡婷婷,昨天在紐約聽到安東尼去世的消息,非常驚訝、難過,表示「影壇又少了一位大師級導演,我更痛失一位老師。」
胡婷婷回憶和安東尼合作「非法入侵」,原本壓力非常大,有一場她與裘德洛對手戲一直演不好,胡婷婷快急哭了,安東尼宣布明天再拍,隔天到片場,沒拍前安東尼對胡婷婷說: 「放輕鬆,我認定你就是Weiping(片中角色),給了胡婷婷無比自信,她說安東尼發自真心尊重每位合作伙伴,讓每個人都願意為他全力以赴。
1996年曾發行「英倫情人」、並邀安東尼和女配角茱麗葉畢諾許訪台的片商陳鴻元,昨天在香港電話中表示,安東尼的太太是華裔,他對中國文化非常感興趣,當年來台親切隨和,毫無架子,採訪滿檔也要抽空參觀故宮,還去師大路買中國宣紙。
 
油畫般的愛情史詩《英倫情人》

 今年勇奪金球獎最佳影片、最佳電影配樂,並囊括奧斯卡金像獎12項大獎入圍名單的【英倫情人】,無論攝影風格、配樂、故事與演員等都有整齊畫一的素質和水準,使得這部影片一再跨越獎項的門檻。【英倫情人】由獲得普立茲小說的原著「ENGLISH PATIENT」改編成電影劇本,當初導演安東尼明格拉在看完原著之後深深地被書中的角色吸引,並決定將它拍成電影。但是名著影像化的想法卻被許多人質疑,書中許多內容和情節要轉成電影畫面不僅是導演的功力的挑戰,更是對大自然的挑戰。最後明格拉終於證明了自己的導演功力,將整部電影拍攝得完整流暢,影像風格美不勝收。影片一開始沙漠大遠景猶如油畫般的質感,一望無垠地揭開序幕,主角們的一呼一吸,一靜一動都被無限放大,黃沙浩蕩的荒漠裡,【英倫情人】讓時空都變成永恆。
閃耀的演員陣容
 演員更是讓整部電影動起來的活力泉源,曾經演出【辛德勒名單】和【益智遊戲】的雷夫費恩斯,他在片中飾演一名匈牙利貴族,為了愛不惜背叛好友、出賣盟軍,從英俊深情的艾莫西伯爵到面目全非的英國病患,他貫穿全場,以其最擅長的和諧平緩方式,表現內心的澎拜激昂,多重又複雜的情緒詮釋得教人無以名狀。
茱莉葉碧諾許則是另外一個重要的角色,劇中的護士漢娜一直深陷命運詛咒,因為所有她愛也愛她的人都難逃死亡的悲劇,因此她藉由照顧艾莫西的過程來為自己療傷,用陽光般燦爛的笑容掩埋上天的愚弄,讓所有觀影者為劇中角色掬淚之際仍感受到春陽的溫煦。即使世界各大影展與影評協會一直給予「最佳女配角」的肯定,對這位所有影迷心目中的影后而言,她早已超脫了「獎項」,融入在自己的演員本分與挑戰之中了。
至於艾莫西深愛著的英國貴婦,由克莉絲汀史考特湯瑪斯飾演,她是個學者、畫家、考古探險家、飛行員,她敢愛敢恨,為了愛掙扎在丈夫和情人之間,成為雷夫費恩斯牽絆一生,無法逃脫的情債。有著英國典雅氣質的克莉絲汀過去在銀幕上經常扮演富有但卻冷酷的女人,她的【情色風暴】、【不可能的任務】與早期和休葛倫分飾夫妻的【鑰匙孔的愛】都曾在台上映過,在【英倫情人】中更可以欣賞到她經過多年沈浮淬礪而出的演技光芒。
  今年奧斯卡最高榮譽-終身成就獎得主正是【英倫情人】製片索爾柴英茲,這使得【英倫情人】獲得最佳影片的籌碼又更雄厚,而索爾柴英茲勢必是本世紀最偉大的製片之一。 1975年他和麥克道格拉斯一起合作【飛越杜鵑窩】,該片不但是當時的風雲影片榮獲五項奧斯卡大獎,同時也打開柴英茲的知名度。1984年柴英茲製作的【阿瑪迪斯】又獲得八項奧斯卡大獎,而今年甫入圍奧斯卡最佳影片、導演、男主角、女主角、改編劇本、藝術指導、攝影、音效、配樂、服裝及剪輯,共十二項大獎的【英倫情人】無疑奠定了他在電影製片的崇高地位。
http://movie.starblvd.net/cgi-bin/movie/euccns?/film/TheEnglishPatient/TheEnglishPatient.html

在戰爭的斷垣殘壁中——評小說《英倫情人》 林文淇

錫蘭裔的加拿大詩人與小說家麥可.翁達吉的小說《英倫情人》(English_Patient)拍成電影了。而且在今年奧斯卡金像獎的提名單上囊括了不少獎項。這本小說在得到一九九二年的英國布克獎殊榮之後,為翁達傑奠定了國際文壇中的一席之地。隨著這部電影的聲勢,看來這位向來以作品文字艱深優美著稱的作家知名度將更加水漲船高。
台灣的輕舟出版社趕在電影登陸之前推出了這本小說的中譯本,喜歡閱讀電影原著的觀眾有幸可以透過中文進入翁達傑這本深受好評的得獎作品。本書的中譯依書中的介紹乃是由二位英文系的教授與副教授執筆翻譯,加上附有重要名詞、典故的注釋,整本翻譯小說對於傳達英文原著的內容算是相當忠實。不過,儘管如此,中文本的讀者還是會因為語言特質在跨越文化的國界時無可避免的流失,而較難感受整本小說的靈魂所在——翁達傑的文字魔力。加上這本小說複雜而零碎的敘事,如爵士音樂般的即興風格,以及大量關於歷史、地理與文學的典故,對於讀者都是相當的閱讀挑戰。如果只是想藉文字重溫大銀幕上深刻感人的愛情故事的讀者,恐怕會大失所望。
小說的故事開始是在二次世界大戰後義大利的一個村莊。在充當醫院的殘破別墅裡,四個原本認識或不認識的主要角色,護士漢娜、義大利小偷/間諜卡拉瓦喬(這兩位是從翁達傑前一本小說中的角色繼續發展而來,《英倫情人》距作者的上一本小說有五年之久,故事的年代也正好相隔五年)、在英國軍中擔任炸彈拆除工兵的錫克人吉普、以及謎樣的中心人物,被火燒得面目全非的「英國病人」。漢娜與吉普在共同經歷一次驚險的炸彈拆除後而彼此相戀。卡拉瓦喬是漢娜父親的老朋友,漢娜少女時期戀父情結的對象。英國病人則可能是戰時德國的間諜阿莫西公爵,也可能只是位深愛地理、沙漠與一有夫之婦的「英國情人」,在飛機墜毀後,遭烈焰嚴重灼傷。然而這些看來似乎是絕佳的故事題材,在書中並未發展成環環相扣、高潮迭起的情節。反而幾位角色的經歷一如戰後的瘡痍的景象,破碎而凌亂地在回憶中呈現出來。
漢娜或許因為念及父親在戰爭中慘死無人照顧,故而不顧一切留下來看護英國病人,不願撤離。吉普需要棲身之地、卡拉喬瓦為見漢娜而來到醫院。在二次大戰即將終止之際,這幾位歷經戰爭身體與心靈傷害的倖存者在暫充醫院的修道院過著近乎與世隔離的生活。在戰爭的斷垣殘壁中,回憶與短暫的互相慰藉似乎是他們唯一能做的事。卡拉瓦喬透過嗎啡希望得知英國病人的身分與關於戰爭的「真相」,在小說中強大的戰爭暴力意象中顯得毫無意義(無所不在的地雷、未爆彈,毀損的田園、房舍,重度灼傷、焦黑的身體)。雖然身分與經歷各異,但同樣的是他們都已疲累不堪,需要療傷安息。
整部小說就在這樣的主調中,透過一段又一段彷彿斷柬殘篇的敘事既輕盈又沈重地展開。輕盈,因為在戰爭的無以復加的沈痛裡,似乎再也沒有什麼具有真實的重量。也由於如此,書中幾段較富戲劇張力的情節便特別扣人心弦。英國病人與凱薩琳的戰地戀情,吉普驚心動魄的炸彈拆除過程彷彿平靜的湖水中山石掉落掀起的水濤,提供電影鋪陳的素材。
除此之外翁達傑的文字涵括古今歷史,縱橫東西地理,看似無序,卻又適切而精準地傳達一份歷史與人性的深刻體驗,不是關於愛情,而是戰爭。
http://www.ncu.edu.tw/~wenchi/article/epatient.html

《英倫情人》映象的隱喻性和滑溜性 <電影欣賞>1998年5/6月號簡政珍

     電影《英倫情人》的映像不只是交代故事,它的構圖時常暗藏隱喻。但有趣的是,當這些隱喻有所指涉時,有一些映像似乎又在消解這些指涉。影片因此在兩者的交相辯證中,顯得非常纖細複雜。
一、
     《英倫情人》意象和敘述的環扣非常嚴謹,是一部詩質的電影。以片頭來說,首先是畫筆勾勒墨色的人像,接著,鏡頭移動俯攝,照出沙漠一波一波的黑影,再細看,和這些黑影重疊的是一架飛機小小的影子。以此為片頭,至少有四種含意:
     1、觀眾慢慢在往後的劇情裡,知道畫畫的是凱薩琳。由她和她的畫像起頭,暗示她在男主角艾莫西記憶中的地位。
     2、在畫畫的動作中,所配的音樂,正是她和艾莫西沈湎愛欲中,艾莫西所播放的曲子。在歡笑中暗藏悲傷的動因。
     3、飛機在沙漠上的飛行,事實上是兩人愛情故事的終局,電影即將結束時,再度出現。以故事的結尾帶動敘述,是敘述和故事的辯證。
     4、但片尾飛機在沙漠上飛行的景象可能是另一女主角漢娜的想像(請參見下面詮釋),同一個敘述片段已暗藏多重故事。
     其他,這種意象和敘述精細融合的例子甚多,信手拈來:
     漢娜給珍妮錢後,畫面安排左下方躺著英國病人,右上方透過卡車前方的開口看到珍妮的吉普車往前奔。兩者出現在漢娜的兩側,兩者都是他關心的人,緊接著,珍妮的吉普車碰上地雷爆炸,後來英國病人也死亡。
     在沙漠上,阿拉伯的老人跟艾莫西用阿拉伯文交談,且比著手勢,這時,遠方的天空有飛機的聲音,兩人同時朝聲音的方向望去,艾莫西在筆記本上記著:「山峰起伏有如女人的背脊」。飛機緩緩降落,上面坐著正是凱薩琳。文字適時引介的是,未來將和其在愛欲中浮沈的女子,而這個女子後來死在那座「起伏有如女人的背脊」的山窟裡。
     午夜,畫面上,漢娜靠在英國病人的身上睡著了,他輕聲叫醒漢娜,因為他被壓著不舒服。漢娜醒來後說聲對不起,走到廚房,用水洗把臉,放聲哭泣。一種百感交集?感嘆對方的身世,也感嘆自己戰爭中的種種?鏡頭的銜接,蘊含多重可能性,非常具有說服力。
     漢娜拿梅子給病人吃,他說:「豐滿的梅子」(plump plum)。梅子的雙重特性,有人肉體的影射。也顯現主角的語言機智。
     在露天戲院,看了一段戲後,凱薩琳對艾莫西說,決定要和他分手,離去時,轉身頭碰到鐵欄杆。這是個明顯的隱喻,暗示她可能會在這不正常的關係裡,碰撞受傷。之後,她真的死亡,而且是在黑暗中獨自慢慢的死亡。
     卡拉瓦其(Carravaggio)即將被切掉手指時,驚恐中,畫面上他的食指和拇指交接處出現一隻蒼蠅。暗示手指切割後,即將成為腐肉和留下傷口。
      凱薩琳受重傷後,艾莫西抱她入洞窟,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古代的人體壁畫,這是片頭她描繪的對象。她將進入畫中的世界,離開人間和古人一體。後來艾莫西再度回來,第一眼所看到的,仍是這些人體壁畫。此時,他心裡所掛慮的可能是:凱薩琳是否已經和壁畫成為一體了。
     在情節的進展上,人體壁畫和凱薩琳相互的參照、疊和,最能發揮意象的隱喻功能。觀眾仔細「閱讀」,可以發現兩者細緻牽連:
     1. 艾莫西根據阿拉伯人所描述,找到「山峰起伏如女人的背脊」的山,然後在山的洞窟裡找到這些人體壁畫。當第一次他根據阿拉伯人的描述寫下這個句子時,凱薩琳所乘坐的飛機適時出現。男主角尋找這些壁畫,正如他找到凱薩琳。
     2. 片中描繪這些人體壁畫的就是凱薩琳。
     3. 和男主角相戀的過程,凱薩琳呈現裸體。
     4. 她最後在這些人體壁畫的圍繞下離開人世。

二、

      但是,本片更動人的是:在意象展現隱喻功能的同時,有些意象卻在播散、延異隱喻的指涉性。意象的指涉變成雙向性,在肯定中暗藏否定和未定性。在表象主體性的投射所做的詮釋時,主體性可能必須在意象和敘述中折射和消解。事實上,意象的指涉是在有限的藩籬內為之,藩籬外,是浩瀚無涯的朦朧空間。
     首先,主角的主體定位在那裡?他是哪一國人?正如一個英國士兵質疑:你是德國人?英國人?愛爾蘭人?他的身份未定是造成凱薩琳悲劇死亡的重要因素。沙漠無限延伸,是哪一國的疆界?嚴重灼傷的男主角被外表看起來像阿拉伯的人救活,這些「看似」阿拉伯的人士什麼樣的種族?哪一國人?(小說的全能敘述者有確定的描述,他們是貝都因(Bedouin)人,電影除非藉由對白敘述,影像本身沒有名姓,這是電影的特殊美學。)在沒有明確疆域,或疆域模糊的世界,人生的愛恨生死,是非對錯,情感和理智都在未定性中浮沈。沙漠的景象可能是個幻影,寧靜的夜晚可能是風暴的前奏,無心的等待可能是死亡的序曲。
     上述片頭描繪壁畫人像的配樂,就是深具悲喜二元對立,而化解二元對立的重要人生基音。它蘊含自我消解的質素,發出民歌虛構的音符。 在一場可能是男主角和凱薩琳激情過後的場景中,凱薩琳裸體躺在床上,男主角播放一首女聲哀傷的民歌,她問這是什麼曲子,他說這是匈牙利民歌,但隨後曲子內容的解釋,確是根據他兩的狀況,所虛構的情節。進一步討論,這首民歌的意義在虛實之間。敘述和影像似乎在虛化歌詞原有的內容,但它又伴隨著凱薩琳的命運。片頭描繪人體圖像的配樂,就是這首曲子,她在滿佈這些圖像的洞窟中死去,所配的音樂也是這首曲子。若是這首曲子是愛之喜的基調,它也是悲劇的投影,死的輓歌。
     沙漠的風暴是影片的一個重要焦點,它暗示他們即將有的感情風暴。風暴看似一場災難,確是他們感情私密世界的中介。沙漠風暴後的情景,進一步顯現種既虛且實的人生。狂風過後,主角和凱薩琳在沙漠等待朋友的救援,黑暗中,凱薩琳告訴他,有關那架飛機是她父母送給他們的結婚禮物是假的。艾莫西說:「哪麼你們的結婚也是虛構的了(fictional)?」這時,他們身後的天空慢慢亮起一個光體,這是朋友救援的信號。黑暗中的光體,似乎在照出凱薩琳婚姻的實質內涵。凱薩琳說「不」,意味他們的婚姻是真實,而非虛構,但此時和男主角靜靜的情感走私,又在虛化表象的婚姻。發亮的光體所顯現的不是真相,而是真相的朦朧性。
     死是影片的隱藏動力,牽動意象和敘述。但死充滿了詭異性:漢娜自覺她愛的人都會死,不是戰死,就是意外死,如珍妮。劇情發展也讓觀眾有這樣的預感。後來錫金人基普去拆除炸彈,她心裡的緊張,是這種想法的延續,也是製造戲劇張力的契機。基普匆忙中去拆除炸彈,觀眾預感他將死,結果影片中他並沒有死,死的是他的助手──在戰後的慶祝狂歡中被炸死。拆除炸彈的人被廢棄的炸彈炸死是一種反諷。意外常常修正預感的軌跡,人生充滿不確定性,敘述重整人生。藝術模仿人生,人生也模仿藝術。
     另一個反諷是英國病人之死。病人是漢娜所愛的人,但他的死是她幫忙促成的。也許愛的悲劇,不是想盡辦法去延長所愛者苟延的生命,而是去幫忙對方結束那種生不如死的生命。以愛終結生,以愛導引死,似乎是影片要導引的方向。但這個方向在人生既有的道德教訓中逃逸。它可能是感情逸軌後的「懲罰」,如凱薩琳,它也可能是以執行死亡作為愛的抒解,如漢娜。
     在這一虛實相濟的意象敘述中,想像和虛構都需要靠意識的投射來填補。前述卡拉瓦其被切指所看到的蒼蠅可能是他的觀點,也可能是全能敘述者的觀點。但這個片段是他的回憶,詮釋成他的觀點,有兩種時空疊合的複雜性和反諷性。但看到蒼蠅是他的視覺,蒼蠅的隱喻功能則是回憶者的引伸,需要觀眾在主動性閱讀中填補。
     另外,影片接近結尾時艾莫西所講述的故事,以及他本人在彌留中聽漢娜念凱薩琳的遺書,都需要現場聆聽者和觀眾以想像來填補。事實上,任何藉由語音所建構的場景都加上必要的虛構。飛機在沙漠中的翱翔,艾莫西如何抱著受傷的凱薩琳走入洞窟,艾莫西再度回來時,看到黑暗中凱薩琳遺體的悲痛,卡拉瓦其和漢娜都需要藉由自己的想像填補。但想像不能複製已經過去的場景。漢娜念凱薩琳的遺書,她所專注的是文字,而艾莫西卻在文字朗讀的聲音中,填補形象。文字緩緩地在空氣中飄盪,漢娜和凱薩琳閱讀的聲音和影像相互交錯,時間在過去和現在裡穿梭。而艾莫西心裡看到的是,當時躺在凱薩琳遺體旁邊的景象。這是他一生中縈繞於意識的最後一個意象,他帶著這個意象離開人間。
     英國病人艾莫西死後,漢娜離開,坐在卡車上,卡車奔馳,樹木在逆光中飛逝,艾莫西載著凱薩琳的遺體的飛機橫越沙漠,正如片頭。這個景象是漢娜的想像,也是敘述的延續。
     事實上,艾莫西的故事已漸漸退出時空,而漢娜的故事將繼續,這時,凱薩琳民歌的主題和漢娜鋼琴的主題同時出現。人生是非糾葛、愛恨難斷的故事永無終止。卡車上坐著一個年輕的女孩,漢娜看著她,微笑著。也許漢娜這麼想:這樣一個清純的女孩,將來又是怎麼樣的故事呢?當然,最後這一個問題是觀眾的虛構。

一、意象和敘述
二、意象的滑溜性
三、敘述的填補

意象連接:片頭的畫像和人影──沙漠一波一波的黑影──飛機上的倒影。
片頭的含意:
(1)畫像的動作(只照出手,不知道是誰),之後,知道是 Catherine。 由她和她的畫像起頭,暗示她在主角記憶中的地位。
(2)畫像和音樂的結合:主角和她沈湎愛欲中,男主角所播放的曲子。在歡笑中暗藏悲傷的動因。

匈牙利民歌的虛構意義:

Hana給Jane 錢後,畫面安排左下方是英國病人,右上方是透過吉普車看到Jane的吉普車往前奔。兩者出現在Hana的兩側,兩者都是他關心的人,緊接著,Jane 的吉普車碰上地雷爆炸,後來英國病人也死亡。
在沙漠上,阿拉伯的老人跟男主角用阿拉伯文講,且比著手勢,男主角在筆記本上記著:「那座山如女人的背部」,這時,遠方的天空有飛機的聲音,兩人同時朝聲音的方向望去,一架飛機緩緩降落,上面坐著正是Catherine.
午夜,畫面上,Hana靠在英國病人的身上睡著了,他說聲對不起,叫醒Hana,因為他被壓著不舒服。Hana醒來後說聲對不起,走到廚房,用水洗把臉,放生哭泣。一種百感交集?嘆對方的身世,也感嘆自己的種種。鏡頭的銜接,蘊含多重想像空間。
Hana 拿梅子給他吃,他說:”plump plum.”──梅子的雙重特性,有人肉體的影射。也顯現主角的語言機智。
死的詭異性:Hana自覺她愛的人都會死,不是戰死,就是意外死,如Jane。劇情發展也讓觀眾有這樣的預感。後來Kip去拆除炸彈,她心裡的緊張,是這種想法的延續,也是製造戲劇張力的契機。Kip匆忙中去拆除炸彈,觀眾預感他將死,結果他並沒死。Kip沒有死,死的是他的助手──在戰後的慶祝狂歡中被炸死。拆除炸彈的人被炸彈炸死是一種反諷。意外常常修正預感的軌跡,人生充滿不確定性,敘述重整人生,藝術模仿人生,人生也模仿藝術。
另一個反諷是英國病人之死。病人是Hana所愛的人,但他的死是她幫忙促成的。也許愛的悲劇,不是想盡辦法去延長所愛者苟延的生命,而是去幫忙對方結束那種生不如死的生命。
主角和凱薩琳在沙漠,狂風過後,等待朋友的救援,黑暗中,凱薩琳告訴他,有關那架飛機是她先生送他的結婚禮物是假的。男主角說:「哪麼你們的結婚也是虛構的了?」這時,天空慢慢亮起一個光體,這是朋友救援的信號。黑暗中的光體,似乎在照出他們婚姻的實質內涵,凱薩琳說「不」,意味他們的婚姻是真實,而非虛構,但此時和男主角靜靜的情感走私,以在虛化表象的婚姻。
在露天戲院,看了一段戲後,凱薩琳對男主角說,決定要和他分手,離去時,轉身頭碰到鐵欄杆。這是個明顯的隱喻,暗示她可能會在這不正常的關係裡,碰撞受傷。之後,她真的死亡,而且是在黑暗中獨自慢慢的死亡。
Carravaggio即將被切掉手指時,恐怖中,畫面上他的食指和拇指交接處出現一隻蒼蠅。暗示手指切割後,即將有的傷口。這可能是他的觀點,也可能是全能敘述者的觀點。但這個片段是他的回憶,詮釋成他的觀點,有兩種時空疊合的複雜性和反諷性。但看到蒼蠅是他的視覺,蒼蠅的隱喻功能則是回憶者的引伸,需要觀眾在主動性閱讀中填補。
凱薩琳受重傷後,男主角抱她入洞窟,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古代的壁畫,也是片頭她描繪的對象。她將進入畫中的世界,離開人間和古人一體。後來男主角再度回來,第一眼所看到的,仍是這些壁畫。

進一步討論,壁畫的人體和凱薩琳隱約有兩者相互交融的關係:

1. 男主角根據阿拉伯人所描述,找到山脊像女人背部的山,然後在山的洞窟裡找到這些壁畫。當第一次他根據阿拉伯人的描述,寫下:「山脊向女人的背部」時,凱薩琳所乘坐的飛機適時出現。男主角尋找這些壁畫,正如他找到凱薩琳。
2. 片中描繪這些人體壁畫的就是凱薩琳。
3. 和男主角相戀的過程,凱薩琳呈現裸體。
4. 她最後在這些人體壁畫的圍繞下去世。

回憶和填補:

1. 男主角和Carravagio轉述凱薩琳最後受重傷,以及男主角無法拯救的場景,Hana在樓上遠遠地聆聽。之後,她念凱薩琳的遺書,她所專注的是文字,而他卻在文字朗讀的聲音中,填補形象。文字緩緩地在空氣中飄盪,閱讀的聲音也在Hana和凱薩琳兩人中相互交錯。而他心裡看到的是當時他躺在她旁邊。這是他一生中縈繞於意識的最後一個意象,他帶著這個意象離開人間。
2.男主角死後,Hana 離開,坐在卡車上,卡車奔馳,樹木在逆光中飛逝,男主角載著凱薩琳的遺體的飛機橫越沙漠,正如片頭。這個景象是Hana的想像,也是敘述的延續。
事實上,男主角的故事已漸漸退出時空,而Hana的故事將繼續,這時,凱薩琳民歌的主題和Hana鋼琴的主題同時出現。人生的故事永無終止。卡車上坐著一個年輕的女孩,Hana看著她,微笑著。也許Hana想:這樣一個清純的女孩,將來又是怎麼樣的故事呢?
http://benz.nchu.edu.tw/~ccchien/epoch.htm

《英倫情人》配樂

<英倫情人>的配樂有很詩意的影像詮釋力,音樂的本身也有不錯的成績,但基本上,它的原聲帶從來都不在我個人喜愛的原聲帶之列,對我個人來說,在一些合輯或選集中聽這部配樂的選曲或組曲,要比聽這張原聲帶本身有趣的多(不過合輯或選輯的缺點便是當中會少了Marta的演出),當然,這是由於一些個人欣賞音樂的喜好與習慣使然.
  這張原聲帶中我個人最不習慣的,大概是當中穿插的幾首當代爵士音樂,基本上這些音樂襯托出一份懷舊的二次大戰背景,同時也有角色的聯想性(男主角沒事喜歡哼這些歌),當中亦不乏十分經典的名作,不過原聲帶的編輯方式令我感到很突兀,這些音樂其實和其他的音樂性質差異很大,我不覺得將他們打散”穿插”在其中是個好主意,通常這些曲子出現都會對我造成打斷情緒的錯愕,我幾乎會反射性的將它們跳過(那時我就會想到我應該買一台可以遙控的音響),我一方面不覺得收錄這些作品對這張原聲帶的整體風格有幫助,若要收錄我也不認為應該像這樣,從截然不同的音樂氛圍中”冒”出來.
  Gabriel Yared的原著音樂基本上由三個主題旋律構成,不過若要談這三個作品,原則上還是從它們的”前身”,匈牙利民謠女歌手Marta,與德國的巴洛克音樂之父巴哈談起.導演Minghella本身即有樂團出身的背景,因此對電影中的音樂元素格外講究,除了將Gabriel Yared視作邀約配樂的第一人選之外,Minghella在寫劇本時,也幾乎確認了他所需要的音樂,其中之一,就是匈牙利女歌手Marta的民謠吟唱,Minghella尋找一種富有地域特色與悠遠質感的音色,能符合他對沙漠,國界,愛情與宿命的感受,這些也正是他在電影中一再呈現的課題,於是Marta的民謠吟唱成為Minghella心中的最佳指引,Minghella將這份風格遙遠的民族色彩,視作電影音樂的基礎,Minghella認為Marta的作品聽起來很阿拉伯,他將這些音樂使用在北非沙漠的場景中,但實際上它們卻來自匈牙利,就像”English Patient”實際上是匈牙利人,Minghella說:”國界是電影中一再涉及的題材”,”電影中許多事都不像表面你所以為的那樣”.另一項音樂元素,是巴哈的作品Aria from The Goldberg Variation,一首優雅沈靜的巴洛克鋼琴作品,之所以選擇這首作品,除了因為故事有一半的篇幅發生在義大利古老的巴洛克修道院,同時也因為這是Minghella個人最喜愛的音樂作品,Minghella甚至在電影中安排Hana(茱莉葉畢若許)在修道院中彈奏它.Minghella希望Gabriel Yared的音樂風格,就以這兩樣素材為表現的基礎,因此,Gabriel Yared譜寫了如我們所見的這三首主題.
  當中Convento Di Sant' Anna是我個人最喜愛的主題,這首作品感覺上是由巴哈的The Goldberg Variation衍生而來,在鋼琴的表現上也特意使用了一些巴洛克風格的音樂語言,它時常用來描寫Hana這個角色,如Hana在壁畫間飛舞的那一幕戲(我個人最喜愛的一幕戲),旋律十分優美動聽,氣質也相當典雅詳和,<英倫情人>在配樂上的整體音色實際上是有些黑暗的,而這個旋律則帶來了陽光,溫暖而喜悅,一如Hana這個角色的單純與天真,與修道院古老平靜的氣息,Track 15是這個主題最完整的一段演出,是一首獨立的鋼琴演奏曲,整首鋼琴獨奏長達九分鐘,感覺很古典雅致,不過有些太冗長了,不太能感受到這種長度的必要性,而其他幾段採絃樂編曲的表現,如I'll Always Go Back To That Church,Let Me Come In!,都呈現了相當優美細膩的質感.
  男女主角Almasy與Katharine的背德與愛情,是電影中的故事主線,在配樂上自然也是表現的重心,Gabriel Yared的兩個Love Theme,以及在配樂中的表現手法,原聲帶中文字介紹的作者Derk Richardson有十分貼切的形容:”一種特異非凡,流轉不定的格調,任由主題去發展演繹,交織糾纏,分解隱沒”.Gabriel Yared呈現了一種飄忽的流動性,任由主題淡入淡出,在影像與電影情緒的捕捉上,Gabriel Yared是十分成功的,不過有時這些音樂獨立在故事或影像外時,它的情感與藝術性並不那麼完整,我之所以會有這種想法,原因之一是因為其實我早在知道這個故事,或看過這部電影之前,就聽過當中一兩段主題了,但當時我覺得這些作品本身很普通,只是很尋常的浪漫絃樂,以Rupert Bear這個Love Theme為例,最初聽這個作品時我甚至不覺得它是完整的,覺得好像只是一段間奏或前奏曲,而且以音樂本身來說,也沒有給我帶來很明顯的情緒悸動.而The English Patient這個主題旋律,給我的感覺則比較特殊,它算是音樂上Main Theme,同時也是Gabriel Yared對Minghella音樂概念的具體實現,一種介於北非(亦或是匈牙利,中東)的地域色彩,與歐洲管絃氣息的混合風格,質感十分別緻,而且以一首Love Theme來說,它在唯美溫柔中,反而透露著悲傷與黑暗,但其實我個人並不介意一首Love Theme是這樣的,這樣的風格反而顯得深邃,具有一種別具韻味的神祕感.
  最後,我們還是再回到<英倫情人>的音樂源頭,Marta與巴哈身上來.在原聲帶中收錄了巴哈The Goldberg Variation的片段(Track 25.),除了主題旋律之一Convento Di Sant' Anna是由這首曲子衍生而來,其實在整部配樂中,特別是鋼琴的表現上,都以巴哈的這首作品為基本風格,呈現一種典雅的單純與詳和.而Marta也有幾首作品收錄在原聲帶中,其中是Szerelem,Szerelem-Love,Love,這首作品是導演Minghella的靈感來源,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配樂的最後一段音樂,As Far As Florence與Lullaby For Katharine,Gabriel Yared的音樂與Marta吟唱有十分動人的結合,悲傷悠遠的Love Theme,修道院中的純真詳和,與Marta有如悲泣般的沈吟,為故事所有支線的匯集,呈現了充滿感情與情緒衝擊力的刻劃,是一段非常出色動人的結尾樂章.
  我想以我個人來說,這部配樂在電影與故事裏,要比它在電影或故事以外動人的多,只是我最初是在電影以外遇上它的,那種第一印象未必正確,但恐怕還是很深刻的,至少,以一部電影配樂應有的功能與意義來說,它的成功倒是不可否認的.
http://www.loyalwise.com/englishpatient.htm

 

台長: 阿楨
人氣(3,145) | 回應(1)| 推薦 (3)|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影視史學 |
此分類下一篇:《奧圖曼祖國》
此分類上一篇:《美麗佳人歐蘭朶》

D’Artagnan
一般觀眾看此片,大概就是看俊男美女吧....
2010-03-04 23:53:06
版主回應
明星制度使然
2010-03-05 07:40:43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