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0-03-03 10:04:48| 人氣2,39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美麗佳人歐蘭朶》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莎莉波特還真能導,竟將吳爾芙《美麗佳人歐蘭朶》(幼獅文化,1993)原著描述的:「三十歲的歐蘭朵朵爵和三歲之後的美麗佳人歐蘭朵的外在遭遇和心理過程。 」
奇幻化成:「七個章節,分別是死亡(Death, 1600)、愛情(Love, 1610)、詩情(Poetry, 1650)、政治(Politics, 1700)、社交(Society, 1750)、性(Sex, 1850)與新生(Birth, 1992)。」

不算太魔幻吧!莎導:「以歐蘭朵的第一人稱敘事,帶領觀眾隨著歐蘭朵人生的七個階段,深入探討了穿越時空的性別與階級差異。」擴大了吳爾芙著作中的女性意識。

有人不為然地評道:「這不僅是一部女性電影,若要像大多數的影評所講的,以Orlando用長達四百年女性取得自由地位與覺醒的歷程,作為女性電影的理由,太小覷了維吉尼亞吳爾芙,同樣太小覷莎莉波特。」

也不只「雌雄同體」以及「Or和and」之主題,電影透過歐蘭朵在雪白英國的憂鬱和沙黃中亞的熱情之影音及對話,對比出莎導對大英帝國的批判。

性(Sex, 1850)不但有反維多利亞時代禁欲之刻板印象,更有現代女人的「只要男人下種」之時尚意味。

另參本館:《自己的房間》《達洛衞夫人》《男裝扮終生》 《另一個衣櫃》 單元成家方案  《京劇蹻和中國的性別關係》《霸王別姬》《梅蘭芳》

《美麗佳人歐蘭朶》Orlando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4iUP2UvZZg

導演:莎莉波特(Sally Potter) 
編劇:西默農(Georges Simenon) 
演員:蒂妲絲雲頓(Tilda Swinton)比利贊恩(Billy Zane)
1993奧斯卡入圍藝術指導、服裝設計
1993榮獲西雅圖影展最佳女主角(蒂妲絲雲頓)
1992榮獲威尼斯影展OCIC獎文藝
「美麗佳人歐蘭朵」改編自英國女文豪─維吉尼亞.吳爾芙的小說《Orlando》,時空從伊麗莎白一世(1600年)到二十世紀(1992年),橫跨了四個世紀之久。
歐蘭朵出身英國貴族,一輩子都在尋找同伴,他經歷過親人死亡、愛人離去的折磨後,又在詩的殿堂碰壁,心灰意冷下,自願遠赴烏茲別克出任大使,並與該國大汗結為兄弟,後因大英帝國主義的擴張,導致情誼生隙,同時因在戰爭中親眼目睹死亡的殘酷,傷心欲絕的歐蘭朵在沈睡七天後甦醒,變成了女兒身。
配合這個看來離奇的故事,電影的氣氛也相當詭譎,但卻有一種奇異的美感。整部片仿照舞臺劇,共分成七個章節,分別是死亡(Death, 1600)、愛情(Love, 1610)、詩情(Poetry, 1650)、政治(Politics, 1700)、社交(Society, 1750)、性(Sex, 1850)與新生(Birth, 1992)。以歐蘭朵的第一人稱敘事,帶領觀眾隨著歐蘭朵人生的七個階段,深入探討了穿越時空的性別與階級差異。
因為喜愛歐蘭朵的青春俊美,英國女皇賜與他城堡與榮耀,但交換條件是必須「永不憔悴、永不凋零、永不衰老」。歐蘭朵答應了,自此展開他的不老傳說,儘管那雙深邃的大眼中出現了疑惑。在歷史的洪流中,他既是當事人又是見證者,歐蘭朵以其哲學性的存在,跳脫了肉體的衰老,以真正靈魂的姿態,呈現出人之為人的生命感。
姑且不論傷心欲絕是否真會讓人由男變女,我覺得真正有趣的是在歐蘭朵變成女人之後。在他還是男兒身之時,就跟多數男人一樣,認為女人是男人的附屬品,只要得到男人的愛慕就理應接受,結果他強烈的佔有慾嚇跑了心愛的俄羅斯貴族少女,卻仍舊一廂情願的認定少女負了他(楨:似曲影從評了,莎導明示歐為愛棄婚、而俄女卻不敢為愛私奔)。之後,同樣的情形發生在他身上,只是這時他已成了女人。
由於當時社會嚴重的男尊女卑階級觀念,被裁定為女人的歐蘭朵必須繳回所有女皇賜予的財富,這時迷戀於歐蘭朵美貌的英國大公哈利公爵,願意不計較她曖昧的性別身分,只求她嫁給他,卻遭到歐蘭朵拒絕。歐蘭朵問公爵,為什麼她屬於他,公爵回答:「因為我愛慕你啊」!立場對調,相同的問題,相同的回答,卻已時隔一百多年,深深地諷刺了根深柢固的男性沙文主義。
當歐蘭朵還是男人的時候,孤獨脆弱,多愁善感到令人發笑(這點類似紅樓夢裡的賈寶玉),他的生命充滿了悲傷,反倒是在蛻變成女人後,卻顯得自主獨立,儼然成為新時代女性的代表。這段轉變的過程拍得很有意思,沈睡七天後醒來,歐蘭朵優雅地洗淨臉龐,然後凝視著鏡頭說:「還是同一人,什麼都沒變,只是性別不同罷了」。這段獨白彷彿也預言了她往後的重生。
成為女人的她,追求愛情,卻不為愛情所困,與男主角的一段露水姻緣,讓她燃起希望,即使經過二次大戰的摧殘,但仍舊懷抱著新生命堅毅地活著。最後她帶著女兒來到已經成為博物館的故居,和其他觀光客一樣,若無其事的看著自己四百年前的畫像,呈現出滄海桑田的超脫。
尾聲,歐蘭朵坐在當年朗誦詩歌的樹下,望著天空落淚,女兒不解的問她,是否因悲傷而哭泣,她笑著說:「不,我很快樂」。隨著她的視線,我們看見了天使在空中歌唱:
I am coming! I am coming! I am coming through! (我來了!我來了!我熬過來了)
Coming across the divide to you (穿越時空走向你)
In this moment of unity (在這融為一體的時刻)
Feeling an ecstasy (內心一陣狂喜)
To be here, to be now (就在此地,就在此時)
At last I am free (終於我得到自由)
Yes, at last, at last (是的,終於)
To be free of the past. (我擺脫了過去)
And of a future that beckons me. (而未來在對我招手)
I am coming! I am coming! Here I am! (我來了,我來了,我身在此處)
Neither a woman, nor a man (既非女人,亦非男人)
We are joined, we are one with a human face. (我們合而為一,我們有著人類的面容)
I am on earth. (我身在塵土)
And I am in outer space. (也身在蒼穹)
I’m being born and I am dying. (我正值新生,也正在凋零)
詩意的歌詞與觸動人心的旋律,完美的前後呼應。
看到這裡,讓人幾乎要跟歐蘭朵一樣,流下欣喜的眼淚了。繞了一大圈,失去一切,回到原點,卻得到心靈上的自由。原來,人生不過如此。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amemiya/3/1263482912/20060117225801/

Orlando名字裡有and也有or,看完《美麗佳人歐蘭朵》,所有的review裡只有這句話和我想的一樣。
曾經有個中性美的男孩和我說,Orlando是他最喜歡的電影之ㄧ,重看《歐蘭朵》,我可以深深理解。因為,這不僅是一部女性電影,若要像大多數的影評所講的,以Orlando用長達四百年女性取得自由地位與覺醒的歷程,作為女性電影的理由,太小覷了維吉尼亞 吳爾芙,同樣太小覷莎莉波特。
Orlando原本是個男性,他在變為女子身以後,遇到的總總女性困境都是後話,應該也不是小說或電影的重點。Orlando是個俊美貴族,受到英國女皇賞識,女皇對他封賞有加,但是敕令他不能衰老,這便是這部片魔幻的起頭,Orlando不會老,後來竟然還能改變性別,當然在魔幻電影或小說裡,對這些反常的事,劇中人都要表現地習以為常。我想有趣的是,Orlando總是在遇到重大挫折後昏睡七日,英女皇命令他不能衰老,但事實上他並不是一個擁有不衰老的堅強心的男兒,相反地,就是他的脆弱易感讓他「如願」幻化為女兒身。其中,也許是早期愛情的挫折對這個性別轉悷影響最深,再加上他對異族首領友情與愛情之間曖昧難明的情感。這裡吳爾芙顯現出來的敏銳,對同志之愛形成史的刻畫,再加上七日歐蘭朵昏睡後美麗的變身,真的是作家如得其情後慧而大慈的手法。
Or和and,歐蘭朵一開始在愛情、詩、政治、社交等等領域一再碰壁,找不到身心的自由,是因為他一直活在or的邏輯中。當他在英女皇面前朗誦詩歌時,英女皇認為他不該在美好的年少時光就朗讀春花凋零那樣的詩,電影的一開頭,青春與凋零的二元就浮上檯面,暗示歐蘭朵這四百年來的追求也是在二元的選擇中來回踟躕,靠不了岸。當他愛上俄國公主,他對愛情的定義和理想是那樣的,被拋棄以後就全然打翻,他終生不再愛女人;他與異國首領結為盟友時,就必須在為自己國家利益考慮或為義氣兩肋插刀之中選一;當他以女子之身進入社交圈,發現女子只被當作花瓶,發言權不被重視,甚至連財產都要被沒收,只因為身為男性或女性的差異而已。Orlando本來就是一個對兩極敏感的人,當他與俄國公主相戀最歡樂之時,他一下子跌到悲傷的深淵,俄國公主問他為何悲傷,他說,最深的快樂之後,往往就是最深的悲傷。
一直到他撞見了美國來的男子,這一次,他知道即使歡樂可以短暫,因為,只要不期待怎樣形式的歡樂永遠駐足,其實歡樂不曾消減,悲傷也從未遠離。穿著馬裝騎著四輪摩托車載著女兒的歐蘭朵,在樹下看見天空有一個天使氫氣球笑著。女兒問他為什麼看起來如此悲傷,他說,不,我很快樂。
他的眼神悲傷,他的嘴微笑著。
http://building1.pixnet.net/blog/post/21781109

為女性辯護的小說家─維吉尼亞‧吳爾芙

談起現代英國小說的創新,不得不提到女小說家維吉尼亞吳爾芙(Vriginia Woolf),同時要是論及女性主義,則必須佩服她的洞察力,剖析兩性關係的奧秘。吳爾芙出身於書香世家,父親是名學者萊斯里史蒂芬,曾主編《國家傳記辭典》和《五穀丘》雜誌。她父親交友廣闊,許多文人學者經常出入她的家裡,因此吳爾芙從小就認識亨利詹姆斯和喬治梅瑞迪斯。
但她家仍秉持維多莉亞傳統:重男輕女,加上吳爾芙從小精神異常,以致她並沒有接受正規教育。不過,吳爾芙本身才氣縱橫,天資聰穎,透過不斷地努力,天天待在父親的書房博覽群籍。長大後,吳爾芙推出許多精彩小說,如《美麗佳人歐蘭朵》、《戴洛維夫人》、《燈塔行》、《海浪》。此外,她透過犀利的文章在英美兩地的報章雜誌撰寫書評,並探討小說創作和兩性關係。吳爾芙也與她先生萊歐納德合開霍格思出版社。值得一提的是,吳爾芙在五十歲時接受劍橋大學聘請,擔任克拉克講座教授,而她父親萊斯里也曾榮獲此項職位。

在吳爾芙的有關兩性論述中,以《自己的房間》評價最高。過去,她分別在紐納姆藝術學校和格頓女子學院發表演說,後來,她這兩篇論文修改後,集結成書。在書中,她探討女作家在西方歷史的處境和努力。同時,她更以自己的成長過程生活經驗為基礎,娓娓道出要成為女作家的條件。她自小就有自己的書房,長大後自己因出版小說和寫書評,以至於可以請人做家事。如此一來,便有時間從容不迫地寫作。因此,她指出,要當女作家,首先自己必須要有自己的書房,接著更要有錢。她以珍奧斯汀為例,尤其是奧斯汀自己沒有書房,所以必須待在客廳,趁大家沒注意時,偷偷拿起稿紙寫上幾句,經年累月,才得以完成小說。
在吳爾芙看來,英國女性一旦走上寫作之路 每每遇到許多阻力。尤其是女性往往被父母鎖定為「相夫教子」的角色。只要女兒拒絕父親為她選擇婚嫁的對象,便會遭到毆打,甚至禁閉。有趣的是,吳爾芙為莎士比亞杜撰了一位名叫「茱迪斯」的妹妹。假使她跟莎翁一樣,都有非凡的才氣,但她在十六世紀的時代氣氛中,決不可能進學校唸書。有一天,在家中,她偶爾拿起哥哥的書唸上幾段,媽媽便要她做家事。她曾偷偷寫上幾段文字,但還是付之一炬。某一天,她覺得自己有表演的天份,偷偷離家出走,前往倫敦某劇院應徵,但經理卻嘲笑說:「所有女人演戲都像小狗跳舞。」因此在男性中心主義的偏見下,這位有才氣的小妹根本無法找到表現的空間。
此外,吳爾芙認為,寫作傳統十分重要。她諷刺一些男作家如華滋華斯、濟慈、蘭姆,即使他們對英國文學貢獻良多,但卻沒有給任何女性有寫作上的營養。可怕的是,在父權社會,女性的心智遭到扭曲,以至於缺乏自信。有些女作家到了十九世紀竟然以男性筆名發表作品,例如,喬治‧艾略特本名是瑪麗‧艾雯絲; 法國女小說家喬治‧桑本名是奧爾羅‧杜邦。
最後,吳爾芙在書中更以具體例子,鼓勵女性從事寫作。她指出,十八世紀以來,有成百上千的婦女依靠翻譯古典文學,或撰寫不計其數的蹩腳小說來增加零用錢或貼補家用,這些小說並沒有被教科書選用,但在倫敦的查令十字街的廉價書攤上可以買到。此外,她更推崇中產階級女作家阿芙拉‧貝恩,本身具有平民的特質::幽默、活力、勇氣。過去,她丈夫去世,加上自己幾次投機生急失敗後,不得不運用智力謀生,以寫作過日子。尤其是,她靠寫作過活這件事的重要性遠勝於她的作品,因為貝恩夫人可以做為後代女性的典範。至少,許多少女知道貝恩的獨立,以後大可向父母說:「我們可以不必靠你們的生活費,透過自己的筆可以過日子。」
其實,吳爾芙特別強調:「只有當兩性因素融合為一體時,心靈才會才氣橫溢,充分發揮其所有功能。在意識流小說《戴洛維夫人》中,她特別強調女主角達洛威在結尾時與兩位主角彼得、史密斯的神秘溝通。
在小說中,整個情節的進行只有一天。一開始,達洛威夫人起床後,便上街買花,以便準備晚上的宴會。她一上街時,便想起昔日女友莎莉和男朋友彼得。這三位角色的關係成主要情節。至於另一段情節,則是甫從歐陸參與第一次大戰歸來的史密斯。吳爾芙藉出批判男性所代表的現代戰爭和文明社會。
故事在她的回憶中,轉向從印度返國的彼得,晚上也要參與女主角的宴會。但他一進入倫敦的攝政公園裡,便呆在板凳上,神情恍惚。尤其是,回顧過去的戀情,不勝難過,而一觸及心中的痛處,更是淚流滿面。究其原因,兩人的過去交往中,彼得時時刻刻要掌控克拉莉莎(達洛威夫人的本名)的一言一行。彼得手中不時握住一隻小刀,也象徵他身為大男人的支配慾望,因此她只選擇嫁給國會議員李查‧達洛威。在她的眼中,婚姻應讓雙方都保有一點點自由,而善解人意的李查可以做到。
在傳統父權社會長大的彼得一直無法認清比較健康的兩性關係,以致對於兩人關係惡化的主因每每百思不解。只好找一些理由來合理化自己的行為,如她是十分勢利,同時也是社交界的花蝴蝶。
不過,彼得在結尾時領悟:在人際關係日漸疏離以至冷漠的社會裡,達洛威夫人並非穿梭於社交界的名女人,而是具有集合眾人,繼而使大家感到溫暖的藝術家。至此,彼得與她無言的溝通,也就解除幾十年來的痛苦。
此外,吳爾芙也透過史密斯的精神異常,以批判戰爭和文明社會。史密斯會呈現歇斯底里的狀態是因為目睹戰友艾文斯當場被炮火擊斃。此後,只要腦海中浮現好友亡靈,便渾身發抖,神情呆滯。在求助於精神醫生時,威廉醫師則要他遵守社會規範和秩序,最好能入院治療。
在達洛威夫人看來,史密斯是男性所挑起的戰火之下的祭品。而威廉醫師的一言一行又是擔任男性社會代理人,繼續殘害這位年輕人。在宴會中,威廉也是座上客,快活來時,他告訴達洛威夫人有位年經人自殺。她立即上樓,獨自沈思史密斯的遭遇,彷彿與他有神秘的溝通。最後,達洛威夫人領悟:這位年輕人是以自殺來保衛自己,並非懦弱的表現。
目前,吳爾芙對於女性主義的發展頗具影響力,尤其是她並非以極端的基本教義來倡導兩性融合,更值得大家深思與敬佩
http://tw.myblog.yahoo.com/vernalee1113/article?mid=1940&sc=1

世紀女子-維吉妮亞.吳爾芙>林佳佩 暨南大學外國語文研究所

    維吉妮亞.吳爾芙 (Virginia Woolf) 原名艾德琳‧維吉妮亞.史蒂芬 (Adeline Virginia Stephen),一八八二年一月二十五日出生於英國海德公園大門二十二號,母親茱莉亞.傑克森 (Julia Jackson) 是萊斯里.史蒂芬 (Leslie Stephen) 的第二任妻子。二人於一八七八年結婚後,相繼生下了大姐凡妮莎 (1879),二哥薩比 (1880),以及小弟亞德里安 (1883)。父親萊斯里.史蒂芬爵士是位維多利亞時代的傑出文人,曾經擔任《國家人物傳記辭典》的首任編輯。維吉妮亞可說是在一個特別重視智識成就而且環境富裕的家庭中長大。她自小出入父親擁有的龐大書庫,其中大部份的書籍還都是未經刪節的原版書。史蒂芬因感受到維吉妮亞的聰慧和強烈的閱讀慾望,便允許她自由進出書庫,這對於生在維多利亞時代的女子來說可說是一大自由與突破。然而,維吉妮亞雖然出身書香門第,卻因為身體羸弱無法進入正規學校接受教育。她待在家中接受拉丁文和希臘文的私塾教育,受教於珍妮.凱斯及克拉拉.佩特。相較於維多利亞時代的一般女子,維吉妮亞顯然享有極大的自由與接近知識的機會。文化氣息濃厚的家庭對她呵護有加,更滋養維吉妮亞天生的文學異稟,才華洋溢。不過對於身為女性的她必須待在家中接受相當侷限的教育,而身為男性的哥哥薩比卻可在劍橋享受昂貴的教育,維吉妮亞顯得忿忿不平。基於這些親身經歷,她在日後《自己的房間》(A Room of One’s Own)一書中就針對當時英國社會男尊女卑的性別文化提出許多質疑!

走在瘋狂邊緣的一生

    然而這位才情出眾的女作家卻一生為精神耗弱所苦。維吉妮亞第一次精神崩潰主要導因於母親茱莉亞辭世(1895),當時年僅十三歲的維吉妮亞無法接受母喪,哀痛欲絕,她甚至描述母喪是「所能發生的最大災難」。數年後,母親茱莉亞早年辭世之痛未癒,父親萊斯里爵士也在一九零四年因癌症去世,此時的維吉妮亞便再次精神崩潰。病情嚴重得使維吉妮亞身心交瘁,瘋狂的她竟將三位照料她的護士當成了惡魔的化身,甚至企圖跳窗自殺。在這段期間內,她顯然愛上了一位悉心照顧她的女性友人薇娥蕾.迪金森(Violet Dickinson)。其實,這並不是她第一次愛上同性別的人,早在先前,維吉妮亞就曾被她的表妹瑪菊.馮恩(Madge Vanghan)所吸引。父喪後的史蒂芬一家為了迎接新生活,四個孩子們便積極開始過起獨立的生活。他們首先搬離充滿憂傷回憶的房子,選擇搬到藝術氣息濃厚的布倫勃利 (Bloomsbury) 居住,接著而來的生活像是一趟充滿刺激的冒險之旅。但是,死亡的大鐮刀似乎未曾遠離這家人。未久,哥哥薩比感染傷寒於一九零六年過世。這慘重的打擊雖未再度讓維吉妮亞陷入精神狂亂,但是,至親之死仍是她久久無法克服的傷痛。《海浪》(The Waves) 一書中角色波西瓦 (Peocival) 即以薩比為典型而塑造,由此可見維吉妮亞對薩比的深切懷念。

婚姻與事業

    隨後維吉妮亞與李奧納‧吳爾芙 (Leonard Woolf) 結婚。她的姪子昆汀.貝爾 (Quentin Bell) 在撰寫維吉妮亞的傳記時提到這場婚姻是「她生命中最明智的決定」。李奧納是撰寫經濟和政治論文的學者,但是對於出版業情有所鍾,兼具編輯及出版家的多重身份。然而,維吉妮亞的精神疾病卻並未因這個「最明智的決定」而痊癒。就在一九一三年達克渥斯出版社 (Duckworth) 同意出版《出航》(The Voyage Out) 未久,維吉妮亞當年九月再度企圖自殺。一九一七年吳爾芙夫婦成立了霍加斯出版社(Hogarth Press),一九二二年十月出版《雅克的房間》(Jacob’s Room),並與薇塔.薩克維爾‧威斯特在一場晚宴中相識,同性情愫再度開展。一九二五年五月《戴樂威夫人》 (Mrs. Dalloway) 出版。就在一九二六年完成《燈塔行》(To the Lighthouse) 時,維吉妮亞曾有過短暫的焦慮。一九二八年十月《歐蘭朵》(Orlando)出版,一九二九《自己的房間》(A Room of One’s Own)出版。但一直深受憂鬱症所苦的她,便在六十歲那年將衣服口袋裝滿石頭,投烏斯河(River Ouse)自盡,終結以創作的熱忱與精神疾病周旋共舞的一生。

意識流 (The Stream of Consciousness)

    就小說技巧而言,維吉妮亞可說是開意識流的先鋒。她對於人生的感受是「光輝的暈環」,是「從意識的開始到結束圍繞我們的半透明被覆」。意識流該詞原由威廉.詹姆士(William James)所創,作家企圖描寫這瞬息萬變的「生」,盡可能真實地敘述一件事對人類意識產生的漣漪,避免外在事物的混入。《戴樂威夫人》及《燈塔行》這二部作品可說是維吉妮亞以此種寫作方式所留下的顛峰代表作,其令人目眩神迷的寫作方式,從一個情景移轉至另一個情景,充份呈現出維吉妮亞所要藉由一連串心靈思緒跳躍飛馳到另一串的表現方式。僅管讀者在初次淺嘗她的著作時會感到些許的不連貫,但其自由揮灑,輕盈的敘事方式,以及意念轉換的速度美感,依然迷煞不少讀者。

重要作品推薦

  《燈塔行》是一部以多重敘事方式寫就的小說,敘事者與作者,敘事者與被敘述的故事人物之間的界限極為模糊不清。藉由此種寫作方式,作者得以全知的姿態出現,自由地呈現故事人物的思想和情感,並藉由不同故事人物以個人的觀點相互觀察事物與彼此。然而,就讀者而言,這些透過故事人物所展現對事物面貌的描述始終是間接的觀點。真相不再直接由唯一的敘述者控制,這種敘述方法無形中拉開了讀者與故事之間的距離,卻也因此激發讀者往下讀的慾望。
    故事的中心人物瑞姆塞夫婦 (Mr. and Mrs. Ramsay) 的婚姻關係似是維吉妮亞父母的寫照。瑞姆塞先生老是沉浸在充滿智識的哲學世界裏,只肯承認現實理論的他少了瑞姆塞夫人所擁有創造想像與直覺的天賦。維吉妮亞運用了字母的意象來形容瑞姆塞的心智活動:「他已經達到了Q。…但是,Q以後又如何?接下去是什麼?在Q之後有一連串字母,最後一個字母,凡人肉眼是幾乎看不見的,但它在遠處閃爍著紅光。」相對於瑞姆塞先生的現實主義論,瑞姆塞夫人可說是位浪漫主義者,時時包容一切,深愛周遭旁人,但過份熱心的她時常將現實變成幻影,然後冒險付諸實行,這一切看在主張接受現實的瑞姆塞先生眼裏實在難以接受,認為「實際上等於說謊」。二者截然不同的處世態度造成了強烈的對比,但由瑞姆塞夫人的傳統美德所創造的人生幻影,很顯然的在丈夫所主張的「真實性」下,也一一被撕破。
    維吉妮亞用抒情詩體方式來表現《燈塔行》裏的溫柔與細膩,透過耀眼豐富的詩的意象,不禁讓人的想像恣意奔馳。維吉妮亞筆下的燈塔是「銀色的,朦朦朧朧的,謎一般霧一般的燈塔,它有黃色的眼睛,會忽然張開,在夜晚非常柔和。」那極為平凡的燈塔透過詩的意象,編織為靜態的美麗氣氛,不可言諭的意象變得極具象徵性。透過此種技巧,維吉妮亞綿綿密密傳達意象外所含的重大意義。
    維吉妮亞在《歐蘭朵》一書中主要處理的主題是在女性主義文學批評中廣為討論的「雌雄同體」概念。故事中初次出現在讀者眼前的歐蘭朵是位十六歲的美少年,在女王的眼中, 「他的外貌活脫是個紳士。可是他的內心如何?」性別的混亂對歐蘭朵本身究竟帶來了什麼變化?經歷了七天七夜的長眠之後,歐蘭朵一覺醒來竟變成了女兒身。變身(性)成為女人的歐蘭朵不斷地用她過去男人(性)身份的心情去反覆揣測事物:「是男人的感覺,還是女人的感覺?還是這兩種感覺也許都一樣?」維吉妮亞對於社會大眾所認知傳統男女角色極盡滑稽諷刺之能事,而表現在歐蘭朵對於男女差別的認知上,我們似乎看到她淺笑自嘲道:「我再也不能敲碎一個男人的腦袋...不能和我的那幫哥兒們坐在一起談笑...我所能夠作的...只是倒倒茶水,問問那些爵爺們他們喜歡怎麼喝。您要點糖嗎?您要點牛奶嗎?」
    事實上維吉妮亞所要傳達的雌雄同體概念正如同她在《自己的房間》裏贊同柯列瑞芝 (Coleridge) 提出的觀念:「一個半陰半陽的腦不只是容易起共鳴並且是較透剔多孔竅的,所以能夠無隔閡的傳達感情,它是天生的富於創造性,熾烈白化,並是渾然完整的。」由此可知,維吉妮亞所認為一個完整的人必須是雌雄同體的,如同歐蘭朵「她既是男的,又是女的,她知道男人和女人雙方的秘密;雙方的弱點她也都具備。」
    《自己的房間》一書的雛形建構於維吉妮亞在一九二八年十月於劍橋大學所做的兩次演講。書中明確的聲稱「一個女性假如要想寫小說,她一定得有點資財,並有一間屬於自己的房間。」這樣的一句經典名言,雖然原指從事文藝創作的女性專心創作應有的必備條件,但是,它延申的意義己經擴展為每個想追求自我的女性都該有獨立的經濟和自己的空間。
    維吉妮亞在本書的第一章便充份的表達出女性所受的不平等待遇。由於性別因素,女子不能走在校園的草皮上。再者,除非獲得特殊引薦或一位研究員的陪伴,身為女子的她是不准進入圖書館。於是,維吉妮亞對這些不公平待遇提出了控訴:「那個著名的圖書館受到一個女子的詛咒,並無礙其為著名的圖書館。莊肅、靜穆,一切的珍藏安全的鎖在它的心胸,它酣適的睡著,就我而言,它將永遠這樣睡下去。我不去驚動那些回聲,我絕不再請求優遇,當我惱怒的走下石階時,我如此發著誓。」
    在第三章中維吉妮亞想像莎士比亞 (Shakespeare) 如果有個與他同等天賦的妹妹,那麼她的日子將會是如何呢?她的父母會告訴她去補補襪子或是去看著鍋裏煮的東西,不要整天對著書本及紙筆恍恍惚惚的。這樣的才女將會被迫否定自己的天賦,終其一生沉默、卑屈。維吉妮亞在最後一章裏運用男女共進一台計程車的意象來表達雌雄同體的觀念。她認為最好的寫作產生於當男人或女人允許體內的兩性合作時:「當這種融合發生的時候,心靈才會充分滋長,運用到所有的功能。」這位被英美女性主義學者奉為女性文學最重要的代表人物認為雌雄同體,心智合一才是創作的根源。字裡行間我們似乎又聽到她淡淡地撂下一句,「或許一個純粹男性的心靈無法創造,而一個純粹女性的心靈也好不到哪去。」
http://72.14.235.104/search?q=cache:pVxJ0BzwKI8J:beaver.dlc.ncnu.edu.tw/projects/emag/show.aspx%3FdataId%3D5bccaa46-7992-11d4-b18e-0050bae32d5f+%E7%B6%AD%E5%90%89%E5%B0%BC%E4%BA%9E%EF%BC%8E%E5%90%B3%E7%88%BE%E8%8A%99+%E7%BE%8E%E9%BA%97%E4%BD%B3%E4%BA%BA%E6%AD%90%E8%98%AD%E6%9C%B6&hl=zh-TW&ct=clnk&cd=13

另參本館《達洛衞夫人》所評: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98492037/20071112064724
奇怪,為何我很容易欣賞白先勇短篇小說《玉卿嫂》《金大班的最後一夜》《花橋荣記》、甚至長篇小說《孽子》的意識流文字魅力,但伍爾芙的《達洛衞夫人燈塔行》(桂冠,1993),即便重讀多遍且在紙上劃上尚值一品的文字行段,就是無法在整體上感受到下面貼文的經典詮釋: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1756235/20060824070401/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1756236/20060825064707/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1756237/20060826065035/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1756238/20060827071524/

 

台長: 阿楨
人氣(2,39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影視史學 |
此分類下一篇:《英倫情人》
此分類上一篇:《阿拉伯的勞倫斯》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