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有三部《《叛艦喋血記》,但一般人(含館長)所看多是馬龍白蘭度1962年主演的。
好萊塢電影的明星製使然吧?
不全然,依前評《教父》《慾望街車》《巴黎最後一支探戈》《現代啓示錄》等來看,馬龍白蘭度不只演技好,而且善於擇佳而演,故演的有深度。
至於《叛艦喋血記》的劇情與史實的比較,網上有找到一文、但警告有毒,故網友只好找《幻影與真實:史家眼中的好萊塢歷史》p228-240)來看。
三部《叛艦喋血記》,分別是:
1935年美國Frank Lloyd導演《叛艦喋血記》Mutiny on the Bounty
1962年美國Lewis Milestone導演《叛艦喋血記》
1984年美國Roger Donaldson導演《叛艦喋血記》The Bounty
1962年美國馬龍白蘭度 Marlon Brando主演《叛艦喋血記》
劇情簡介:故事主要是圍繞一艘名叫邦蒂的船展開。邦蒂于1789年離開波特毛斯港口,前往南美,此次的任務就是前往大溪地某座島嶼,從那裏得到一種像面包一樣的水果品種,並把它運回英國。故事的主人公弗萊切?克裏斯坦是船上的大副。他性格剛烈,很不滿威廉姆?布萊斯船長的作風。而船長是一個極度剛愎自用的人,他聽不僅下屬們的建議和意見,反倒是百般折磨他們,就連喝水都被當作是一種懲罰:如果不服從他,就不給水喝。剛開始大家總是默默忍耐,敢怒不敢言。但是布萊斯船長不僅沒有收斂,反而變本加厲地加重處罰措施,最後甚至用鞭子抽打那些犯了錯的船員。整艘船上的人都再也無法忍受了。于是在弗萊切?克裏斯坦的帶領和組織下,他們進行叛變,把船長流放,隨後自己在大溪地的一個島嶼上住了一段時間,過著天堂一般的生活。但是畢竟紙包不住火,醜聞最終還是被抖了出來。這些船員們會面臨什麽樣的審判和處罰呢?
http://baike.baidu.com/view/373471.html?tp=0_11
詹姆斯‧諾曼‧海爾等原著,Jennifer Shih改編《叛艦喋血記》(三思堂, 2002)
《叛艦喋血記》是以淺顯易懂的現代美語改編而成,依照中學英文程度撰寫,學習輕鬆愉快。大量運用鮮活美國口語,讀起來像看電影。用詞精純生動,徹底增進英語能力。採中英雙頁對照編排方式,方便雙向學習。信、達、雅的中文翻譯,增強翻譯功力。搭配精心繪製的插圖,是一本內容精彩活潑的英語學習最佳讀物,讓你可以突破語言隔閡,充分享受閱讀樂趣。想要成功學好英語的秘訣,就是抓緊機會、實際運用,最好整個大環境就像一個活動教室,完全沈浸在英語的環境中,學習效果最佳。讀者在書中引人入勝的故事中,可體驗早期航海家驚險刺激的冒險之旅,不知不覺中增進英語能力。
內容簡介:
《叛艦喋血記》原著是由詹姆斯‧諾曼‧海爾等人合著的作品,曾多次改編成電影,極受觀眾的歡迎和喜愛。以海洋為舞臺、以探險之旅為主軸,交織異國風情與暗潮洶湧的船上鬥爭,情節引人入勝、別具風格,也成為航海故事的經典,激勵讀者不要侷限自我,勇敢挑戰自己的命運,面對人生中艱難的困境,危機就是轉機。在充滿挑戰、機會的大航海時代,英國船長搭乘「恩惠號」去遙遠的南太平洋,找尋異國植物麵包樹,途中見識到奇特的海洋生物,在途中停泊的島上和友善的土人結成朋友,也遇到充滿敵意的土人攻擊,險象環生。船上部分水手背景複雜、別有居心,在航程中密謀展開叛變,被放逐的船員在缺乏糧食飲水的情況下,面對惡劣的天候、瞬息萬變的海洋,必須與死神、自己的命運搏鬥,故事中刻畫善與惡、人性的本質,吸引你進入波瀾壯闊、驚奇刺激的冒險之旅。
http://findbook.tw/book/9789864202478/basic
馬龍白蘭度(Marlon Brando 1924~2004)
1924年4月3日出生于美國 納布拉斯加州奧馬哈州內布拉斯加市的一個中産階級家庭。他自小頑皮好動,性格倔強,從不好好學習。中學畢業後他到紐約,進了一家戲劇學校攻讀表演藝術。
他和戰爭與軍旅的關系倒不是由于他的青春十代正逢第二次世界大戰,而是早先人家就把他送往軍校結果竟然是不歡而散---他被軍校開除!當家人給他經濟支助讓他受教育時,他選擇了戲劇。顯然他自己的選擇來得比較高明,並且他還懂得選地點--紐約。
著名的藝術教育家早就看出白蘭度是塊演戲的材料,並預言他不出幾年定會成爲美國最優秀的演員。他的預言極快便應驗了,1943年他在紐約首次登臺獻藝,1944年在百老彙嶄露頭角,成爲一位頗受矚目的人物。以後幾年他演了不少出名劇,主角配角都當過。
20世紀50年代進入電影界後,他曾飾演過許多不凡的角色。
1950年他出演他的第一部影片《The men》,在片中飾演主角;但並未引起人們注意。
1951年馬龍?白蘭度異軍突起,出演影片《欲望號街車》,他以其獨特的厚實沈穩,粗野遒勁的表演風格成功地塑造了流盲無産者斯坦利的形象。他的出色表演使他獲得他的第一次奧斯卡獎提名。
接著,在《柴巴達萬歲》中飾演墨西哥革命領袖,獲第五屆嘎納國際電影節最佳男主角獎、英國電影學院最佳外國男演員獎和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
1953年,在《愷撒大帝》中扮演安東尼,再次榮獲英國電影學院最佳外國男演員獎和奧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
1954年在《碼頭風雲》中扮演一位孤身與黑社會抗爭的碼頭工人,爲此他還親身去體驗生活,真正當起一個碼頭搬運工。他將這個角色飾演得有血有肉,使之成爲美國中下層工人的光輝代表。他第三次榮獲電影學院最佳外國男演員獎和二十七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獎。
這四部影片奠定了他馬龍?白蘭度在美國影壇的地位。
在此期間,他在1954年《野性騎手》的表演被認爲是“喊出了美國青年一代的心聲”。
馬龍?白蘭度的戲路非常寬廣,1957年他在《再見》中扮演一位美軍少校,1958年在《幼獅》中扮演一位納粹軍官,1959年在《流浪者》中扮演一位流浪漢,他在這些影片中均有不俗的表現。
20世紀六十年代,他的事業出現了滑坡。一場電影官司使他變得怪癖孤獨、沈默寡言,幾乎于世隔絕。他變得頑世不恭,成爲好萊塢最出名的"浪子"。期間,只有《叛艦喋血記》一片是他的成功之作。他自己創辦的電影公司也宣告失敗。他幾乎在影壇銷聲匿迹。
他雖未必是“叛逆”角色的先驅,去是其中最具代表性,最能發揚光大的人物。他爲自己,也爲觀衆建立一種風格,一種特性,一種典範。它就是以那獨樹一幟的“反英雄”格調,突破傳統,超越常規,在影壇輝煌了十年。很少人能像他那樣,既是魅力十足的男性性感象徵,又有令人稱道的出色演技。因次他就在影壇“不可一世”般地閃亮了十年。當人們以爲他的一蹶不振終將萬劫不複時,他卻一如傳說中的火鳥,神話般地從死亡中複活,由灰燼裏再生,以新的榮耀,新的璀燦,新的震驚開始了他影藝生涯的第三個十年。
此後,他又因《薩巴達》、《朱利斯?凱撒》和《狂野的人》而獲得三次奧斯卡獎提名。
1970年,導演弗朗西斯?科波拉力邀他出演影片《教父》,馬龍?白蘭度産生極大的興趣。這部反映美國黑手黨家族事業的影片一經上映,立刻引起社會的巨大轟動,被稱爲是繼《公民凱恩》後最偉大的一部電影作品。影片創下非凡的票房收入。白蘭度把教父唐?維克托演得出神入化,入木三分,充分展現他驚人的才華。爲此他再次獲得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獎的金像。隨後,他又出演《巴黎的最後探戈》、《超人》、《現代啓示錄》和《幹燥的白色季節》等片,獲得了一致的好評。其中,《幹燥的白色季節》又一次讓他獲得奧斯卡獎的提名。
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年邁的馬龍?白蘭度依然演出了頗具水准的影片《唐璜德馬科》和《人魔島》,再一次向人們展示了他那爐火純青的演技。
2004年7月1日6點20分馬龍?白蘭度逝世。
生平榮譽
《在江邊》(ON THE WATERFRONT)(1954)
第二十七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最佳影片
《教父》(THE GODFATHER)(1972)
第四十五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最佳影片
《欲望號街車》(A STREETCAR NAMED DESIRE)(1951)
第二十四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提名
《柴巴達萬歲》(VIVA ZAPATA!)(1952)
第二十五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提名
《愷撒大帝》(JULIUS CAESAR)(1953)
第二十六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提名
演技之神,好萊塢之王 Marlon Brando
作品年表
1950 The Men 男兒本色
1951 A STreetcar Named Desire 欲望號街車
1952 Viva Zapata 薩巴達傳
1953 Julius Caesar 凱撒大帝
1953 The Wild One 飛車黨
1954 On the Waterfront 岸上風雲
1954 Desiree 拿破侖情史(拿破侖與黛絲麗)
1955 Guys and Dolls 紅男綠女
1956 The Teahouse of the August Moon 秋月茶室
1957 Sayonara 櫻花戀
1958 The Young Lions 百戰狂獅
1959 The Fugitive Kind 流浪者
1961 One-Eyed Jacks 獨眼龍
1962 Mutiny one the Eounty 叛艦喋血記
1962 The Ugly American 醜陋的美國人
1964 Bedime Story 閨中豔事
1965 The Saboteur(Code Name Morituri) 諜艦
1966 The Chase 凱德警長
1966 The Appaloosa 大西部
1967 A Countess from Hong Kong 香港女伯爵
1967 Reflections in a Golden Eye 金眼的反映
1968 Night of the Following Day 翌夜
1968 Candy
1968 I Queimada!(Burn!)
1971 The Nightcomers 畸戀山莊
1972 The Godfather 教父
1973 Last Tango in Paris 巴黎最後探戈
1976 The MIssouri Breaks 大峽谷
1978 Superman 超人
1979 Apocalypse Now 現代啓示錄
http://baike.baidu.com/view/137834.html?tp=2_11
麵包樹
屬於常綠喬木的面包樹,植株高大可達30公尺,葉片很大,最長可至50公分。在4~5月開花,果實在7月中旬開始成熟,産期可到9月。因富含澱粉,果肉疏松,味甜,風味類似面包,故名「面包樹」。
面包果平均重量在0.5~1公斤,原産地可達四公斤。未熟果外觀爲黃綠色,果肉呈白色,海綿質,富含纖維素及澱粉,可以熟食。一般采收適期以果實表面呈橙黃色而分泌乳液,但果皮仍帶綠色時爲宜。過熟時轉爲濃黃色,會從樹上掉落。每粒果實的種子約30~80粒,藏於果肉中,種子風味類似花生米,深受喜愛
“面包樹”發源于南太平洋島嶼,爲世界瀕危珍稀植物,是世界上樹齡最長的樹木之一,可達5000余年,被稱爲“樹中之象”。“面包樹”(Artocarpus altilis)屬桑科,爲四季常青的大喬木,一般高10多米,最高可達40米~60米,樹幹粗壯、枝葉茂盛、葉三色,可編織成漂亮輕巧的帽子。“面包樹”雌雄同株,雌花叢集成球形,雄花集成穗狀,枝條、樹幹、根部都能結果,果實是由一個花序形成的聚花果,重可達20公斤,果肉充實,味道香甜,營養很豐富,含有大量的澱粉和豐富的維生素A和維生素B及少量的蛋白質和脂肪,當地人們從樹上摘下成熟的面包果,放在火上烘烤到黃色時食用,故得名“面包樹”。目前,面包樹被作爲一種木本糧食植物,在印度、斯裏蘭卡、巴西、非洲以及我國廣東省和臺灣省等地開始種植。
面包樹(breadfruit) 廣泛的分布在玻裏尼西亞(Polynesia)群島,本種植物的屬名拉丁文的artos是指「面包」,carpus是指「果實」的意思。面包樹在Society Islands稱之爲uru,夏威夷、薩摩亞則以ulu稱之,Cook Islands則稱之爲kuru。
虎克船長到大溪地的時候,深深的被面包樹所吸引,他在1792年5月20日的航海日志上寫道:「所有的樹陷入迷人、規律、迅速生長的愉悅中,我十分輕快的地在船艙及長廊中,航向每一吋種滿著面包樹的地方。」面包樹每個部分對太平洋地區的島民都是有用的材料,是一個很重要的日常用品,最爲重要的莫過於其是島民的主要食物。虎克船長並對面包樹的經濟價值做了以下的評價:「假如一個男人在其一生中花一小時種10棵面包樹,他將完成對下一代的所有責任。」在Marquesas島,正如虎克船長所說,父母親要提供一棵會結實或新種一棵面包樹給每一個孩子。研究Marquesas島的原住民極爲深入的外國學者Handy,E.S.C.說:「1-2棵面包樹就足夠提供一個人一整年所需的食物」。
曆史上以面包樹爲主角的重要事件,要屬「叛艦喋血記(mulity of bounty)」這出以史實改編的電影,最爲人所著迷。英國海權時期,大量的殖民地需要當時的黑奴工作。因此,興起挖采面包樹回到加勒比海地區種植,以做爲黑奴的食品。1787年11月23日,威廉.布萊(William Bligh)船長從英國的postmouth港出發,到玻裏尼西亞群島的大溪地采種,由於布萊船長要求嚴苛,船員們又和大溪地的女孩産生感情,加上回程時爲了要照顧1025棵的面包樹,船上的淡水嚴重不足,船長嚴苛的限制船員的飲水。1789年5月28日大副Fletcher Christian, 因而帶領12名船員奪船反叛。
面包樹除了其巨大的果實供食用外,它的木材輕而且耐用,具有耐白蟻和海蟲的特性,因此廣泛的運用在建屋與造船上。在薩摩亞(Samoa),最好的房子,尤其是屋頂,使用面包樹的木材如果避免直接淋雨的話,可持續使用50年。小船幾乎全由面包樹制作而成,大船主要的船身在不同的島嶼有不同的形式。艙面船室、船的邊緣、船艄、船尾和其它部位,都是以面包樹材做成的;面包樹的汁液則被用來填充船的隙縫使其不漏水。在玻裏尼西亞,面包樹的汁液普遍的運用於捕捉小鳥充當食物或取其羽毛。
面包樹另一項重要的資源,就是制作繩索及樹皮布。用來制做樹皮布的樹種,如構樹、榕樹等,多半砍取較年輕或剛生長出來的枝條;唯獨面包樹例外,大面包樹的樹皮才能做樹皮布。在大溪地,良好的面包樹皮布是獻給皇家值錢的禮物。John Jenkin(1855)曾在其訪問大溪地的時候,看到一捆長150公尺寬1公尺的樹皮布。
臺灣地區面包樹目前普遍栽植於蘭嶼島及東部地區,雅美人稱之爲cipoho (木材黃色之意),阿美族人稱之爲vacilol ,其它族群則尚未有該種植物的傳統俗名。雅美族人栽植面包樹於父系群的林地內,與臺東龍眼、毛柿、大葉山欖、蘭嶼赤楠等樹種混植,偶而摘取果實水煮食用。其通直的樹幹是建造傳統住屋或制做雅美船中上層船板的主要材料,一塊船板需砍一棵種植約15至20年的大樹;如果有良好板根的面包樹,則是制做爲雅美船最上層船板(pakalateng)的最佳素材;其板根亦可用來制作盛裝食物的木盤;另外一個重要的用途,就是砍取胸徑約60公分,生長約30年以上的樹幹,用來制做樁打小米的臼。其它的用途,則僅見朗島村於小船招魚祭時,摘取面包樹的葉片置於漁網網袋內,懸挂於飛魚架上祈求豐魚,並於飛魚季期間水煮飛魚時,撕下一小片的面包樹葉片,放入鍋中一起與飛魚共煮,以祈求不小心觸犯飛魚禁忌時,得以解厄。
阿美族人一樣很喜歡種面包樹,但僅栽植一、兩株於庭院、田園空地上,主要做爲乘涼及采摘果實之用。其雌株每年夏季結出大如橄欖球的果實,等到即將成熟的時候,摘下來削去外皮水煮當蔬菜佐餐食用,食用的情形比雅美族人普遍,這種吃法和稱呼(vacilol法雞露了),幾乎成了臺灣各族群的普遍用語。閑暇之余,阿美族人偶而會割裂面包樹的樹皮,將其乳白色的汁液,取來做爲黏膠或拿給小孩子當零嘴咀嚼,就像口香糖一般。
從大洋洲的島民與面包樹的關系,再看雅美族的造船與建屋文化,然後再看阿美族人對面包樹的使用方式,我們不得不懷疑,阿美族與雅美族有著某種程度上的類緣關系,就如同雅美族人和菲律賓群島上的住民一般,或許再從其它植物的探討,應該會發現更值得玩味的話題。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6007769.html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