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10-30 10:12:15| 人氣4,041|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雪琳娘》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印象中看過不少有關「法國大革命」的「正戲」一一腦中仍殘存著革命家高站在人群前誇張地演講辯論、廝殺及上斷頭臺的畫面,但網上所找所是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的愛情電影:《亂世冤家》《雪琳娘》,甚至連《雪琳娘》的歷史主題:革命與反革命之辯証關係,也被女明星蘇菲瑪索與二男的恩愛情仇,糢糊掉了。

「法國大革命」的「正戲」?該不會是將讀以下法國大革命之書所產生的幻覺,與《亂世冤家》《雪琳娘》之影像重疊了?

那麼想看「法國大革命」的「正戲」嗎?那後評就來部尚雷諾的《馬賽曲》

《亂世冤家》Les Mariés De L'an Deux.1971

主要演員: 讓.保羅.貝爾蒙多 瑪萊妮.約伯特 。影片簡介:
1786年的某一天,在大西洋洋面上,航行著一艘印地安人的貨船。貨船的底艙躲藏著一個名叫尼古拉.菲利貝的法國人。他從小由南特市一家酒店老板戈斯蘭收養,並和戈斯蘭的女兒夏洛特結爲夫婦。有位男爵瘋狂地愛上了夏洛特,憤怒的尼古拉將男爵殺死,畏罪出逃。
1787年春,尼古拉輾轉來到了美國南卡羅萊納州的查爾斯頓,憑著他的聰明才幹,僅在五年之內就成爲該公司老板阿瑟達維松身邊的紅人。達維松又將自己女兒瑪格麗特許配給他。尼古拉和瑪格麗特舉行婚禮時,有人揭露尼古拉早已結婚,這違背美國的教規,婚禮中斷。
兩星期後,達維松派尼古拉去法國銷售小麥。這時的法國剛剛建立了共和制的新政權,國內局勢動蕩。尼古拉銷售小麥,雖遭市政府議員的非難,但他是雪中送炭,受到當地市民的歡迎。
尼古拉得知妻子夏洛特因愛上蓋朗德侯爵而逃往鄉下,爲了找到夏洛特,他毅然救出了因謀反而被捕的侯爵的妹妹波麗娜,自己卻入獄被判處死刑。後來,在他兒時的夥伴西蒙的幫助下,尼古拉越獄逃到了偏僻的鄉村,與蓋朗德侯爵等保皇黨人不期而遇,一場混戰,隨尼古拉一同越獄的另一囚犯當場被打死,尼古拉幸免一死。爾後他又作爲波麗娜的救命恩人被奉爲上賓。
尼古拉幾經周折終于找到了夏洛特。他勸她回家去,但夏洛特不願離開。蓋朗德怕美女被別人奪去,決定和夏洛特結婚。波麗娜得知哥哥要結婚,她也執意要嫁給尼古拉,這就引起另一貴族青年聖奧班的妒意,便撥劍要與尼古拉決鬥。
聖奧班邊鬥邊大聲叫嚷:“尼古拉是共和國派來的密探。”于是許多貴族紛紛拔劍助陣。尼古拉寡不敵衆,束手就擒。夏洛特意識到保皇黨不會輕易放過尼古拉,她當場言明:“他是尼古拉.菲利貝,是我丈夫”,在場的人目瞪口呆,夏洛特立即挽著尼古拉離開了大本營。途中夏洛特發現尼古拉的項鏈盒裏有瑪格麗特的照片,又聽說他回國是爲了和自己離婚,不禁醋意大發。
這時正巧法國親王路過,夏洛特忿然坐上了親王的馬車。親王令手下人給尼古拉強行灌入迷魂藥,並在他昏睡中辦了離婚手續。親王帶著夏洛特離去。被留下的尼古拉被人擡回了他自己的貨輪。戈
斯蘭已破産,他意外地找到了生財之道:他將酒窖裏囤積的酒全部裝上尼古拉的貨船返航了。尼古拉昏睡了幾個晝夜後,漸漸蘇醒。守在一旁的戈斯蘭拿出離婚證交給尼古拉說:“你回美國就和那姑娘結婚吧,你可要發大財了!”尼古拉聽後如夢初醒,縱身跳進大海遊向岸邊。一陣海風把離婚證書也吹進了大海裏。
他去追尋夏洛特,途中加入了共和國軍隊,立了戰功。夏洛特坐在疾馳的親王馬車內。心裏一直思念著尼古拉,當馬車快要接近邊境時,夏洛特跳下馬車,奔向共和國軍隊……尼古拉和夏洛特再度重逢,和好如初。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0158758.html

1988《雪琳娘》Chouans!

導    演:菲利普 德 普勞加 (Philippe de Broca)
主    演:蘇菲瑪索

《雪琳娘》簡介:1793年法國爆發流血革命,國王被送上斷頭臺,革命份子與保皇黨發生嚴重沖突,內戰如火如荼展開,三個在亂世狂潮中的青少年,他們因政治理念不同而被迫分離,卻又因愛而相聚,在一連串悲歡離合,生死交關的驚險際遇後,他們的命運將隨著史洪流而向前邁進。

蘇菲-瑪索(Sophie Marceau)

被法國男人譽爲“永遠至愛”的蘇菲-瑪索,有著一雙清澄、憂郁的褐色的大眼睛,就是這雙大眼睛讓世界爲之傾倒。她的美麗、她的性感,有時使人往往不能自己。作爲歐洲首席性感女星,她精致的面孔又有著一抹獨特的東方氣質,妖嬈中帶著幾分清純。她的美猶如一曲悠閑的歐洲小調,總是那麽魂牽夢繞。這位 “法國最漂亮的女人”,兼有西方人的性感、東方人的神秘,渾身散發出一種魅力不可動搖的迷人氣息,不愧爲世界一流的璀燦明星。
1966年11月17日,蘇菲-瑪索出生于法國巴黎市郊。這個平凡小女孩的父親是一個經常在外的卡車司機,家境並不富裕,但這培養了她堅韌不撥、獨立的個性。這時的蘇菲對什麽是電影、電影是如何拍攝出來的一竊不通,更沒想過自己日後會成爲法國頭號女星。
說起這位世界級影星走上銀幕一事還真頗具戲劇色彩,那是在1980年, 14歲的蘇菲正在勤工儉學,朋友告訴她:法國導演克勞德-比諾多(Claude Pinoteau)准備拍攝一部青春影片《第一次接觸》(又譯《初吻》,“La Boum”),需要一位新面孔的女孩。蘇菲帶著對電影這一“新生事物”的好感,前往面試,沒想被導演一眼相中,選爲女主角。這部描述少女青春情懷的電影在法國一上映,即吸引了成千上萬的觀衆。蘇菲淡雅的演出,令其早熟、性感的氣質表現無遺,尤其是在鐵柵欄前與戀人那個羞澀朦朧的初吻,壓抑中帶著渴望的經典眼神,給觀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蘇菲的青春魅力風靡了全法國,一舉成爲法國影壇一顆亮麗的新星。 1982年,在處女作獲得巨大成功後,蘇菲又主演了其續集《再一次接觸》(又譯《青春的疑惑》,“La Boum 2”),此片推出後依然十分轟動,爲她贏得了法國金像獎最佳女主角獎和愷撒獎“最有希望新人獎”,確立了她在法國影壇玉女偶像的地位,並與高蒙 (Gaumont)電影公司簽訂了100萬法郎的電影和約。
1984年,蘇菲與法國影帝傑拉爾德-德帕迪約(Getard Depardieu)和法國影後凱瑟琳-德勒芙(Catherine Deneuve)合作拍攝了浪漫電影《薩卡納要塞》(“Fort Saganne”),第二年,她又與德帕迪約合演了《警察的故事》(“Police”)。這兩次與前輩的合作,年輕的蘇菲全無怯場,表現若定,大大豐富了自己的演技,爲日後的發展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
1985年,蘇菲-瑪索受波蘭著名導演安德烈-祖拉夫斯基(Andrzej Zulawski)之邀主演《狂野的愛》(“L' Amour braque”)。出于對安德烈的敬重,蘇菲與橫加幹涉的高蒙公司鬧翻了。賠償100萬法郎買回了合約,這件事反映了蘇菲極強的個性和獨立的性格。此劇成爲她演藝生涯及個人生活的重大轉折點,她從此擺脫了青春玉女的局限,並在劇下與大她24歲的安德烈傾心相愛,首次合作即成爲生活中的親密伴侶。兩人至今已相敬相戀了16年,但婚禮卻遙遙無期。當時,這段異國戀情幾乎遭到了全法國人的反對,但也使蘇菲成爲全法國最受人歡迎和尊敬的女影星,並且日益走紅于世界影壇。
既然走出了青春玉女的戲路,成年後的蘇菲開始嘗試各種不同類型的角色,先後拍攝了《心動的感覺》(“L'etudiante”,1988年)、《雪琳娘》(“Chouans”,1988年)、《我的夜晚比你的白天更美》(“Mes nuits sont plus belles que vos jours”,1989年)《來自巴黎的女孩》(“Pacific Palisades”,1990年)、《藍色樂章》(“La Note bleue”,1991年)等片,其中:《我的夜晚比你的白天更美》和《藍色樂章》是蘇菲與男朋友安德烈的二次合作。這些影片的拍攝,蘇菲的演技逐漸得到發揮,逐漸成爲一個嫵媚性感的女人,她對各種角色的傾心詮釋,使法國人看到了一個成熟的、光芒四射的蘇菲。
1993年,蘇菲與文森特-佩茲(Vincent Perez)合作出演了亞曆山大-查頓(Alexandre Jardin)導演的愛情浪漫片《芳芳》(“Fanfan”),蘇菲扮演活潑開放、崇尚個性的舞蹈演員芳芳。在劇中蘇菲又一次向人們展現了所熟悉和喜愛的青春純情的少女形象,影片把她拍得美侖美奐,清純而性感,我行我素的愛情追求深入人心。兩位法國影壇的金童玉女的真情演繹使這部影片成爲當年法國票房收入最高的影片,也成爲蘇菲演藝生涯中的又一部令人難以忘懷的代表作,並確立了法國首席女星的地位。
1994年,蘇菲主演了法國導演伯特朗-塔維尼埃(Bertrand Tavernier)的古裝片《豪情玫瑰》(“La Fille de D'Artagnan”),扮演法國大劍客達達尼昂的女兒艾羅絲,爲拯救法王路易十四,不惜只身潛入盧浮宮,揭露一起篡位陰謀。劇中蘇菲扮演的女劍客,剛毅堅定,個性塑造相當成功,精彩真實的打鬥令她廣受好評,也令她日後出演《勇敢的心》(“Braveheart”)中的法國王妃打下了基礎。
1995年,蘇菲-瑪索開始將演藝事業向海外發展,參加了衆多的英語影片的拍攝。她的第一部英文片是梅爾-吉布森(Mel Gibson)自導自演的古裝史詩巨片《勇敢的心》,蘇菲扮演與蘇格蘭民族英雄威廉-華萊士(梅爾-吉布森飾)發生一段戀情的法國王妃伊莎貝拉。梅爾認爲蘇菲非常適合這個角色:美麗且非常有法國味。蘇菲沒令梅爾失望,在這部純好萊塢式的影片中,懷著身孕的蘇菲外表冷豔高貴,野性的內心卻渴望著自由與愛情,舉手投足無不顯露出她皇族的氣質。雖然戲份不多,但卻以她高貴的氣質征服了全世界,給影迷們留下深刻印象。此片獲得了當年第68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五項大獎,蘇菲-瑪索也成爲了最受好萊塢歡迎的法國女星之一,爲她贏得了蘇菲皇後(Queen Marceau)的稱號。這一年,蘇菲-瑪索還執導了自己的第一部影片《L'Aube a l'envers》。這是一部8分鍾的以她在拍攝《勇敢的心》時寫的電影劇本爲基礎的短片,沒曾想此片受到戛納電影節(Cannes Film Festival)的充分認可。看來蘇菲-瑪索不僅僅擁有美麗和性感,她的演藝天份是全方位的。
1997年,蘇菲又接連主演了三部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影片。她首先在英國名導伯納德-羅斯(Bernard Rose)的藝術影片《安娜-卡列尼娜》(“Anna Karenina”)中扮演安娜-卡列尼娜。這是一部是根據俄國作家托爾斯泰的同名小說第18次改編拍攝成的電影。故事講述美麗富有的安娜與她的情人渥倫斯(肖恩-比恩飾,Sean Bean)之間男才女貌的愛情故事,蘇菲再生了高貴性感、沒有獨立人格和經濟地位的“金絲鳥”安娜,將兩人的熱烈而無望的愛情置于重重壓力與矛盾之中,是一部相當感人的影片。接著,她又在維拉-貝蒙特(Vera Belmont)執導的《路易十四的情婦》(“Marquise”)中扮演出生下層的豔舞女郎瑪姬,靠誘人的身材、性感的舞蹈迷到了衆多男人,並將當時法國知名作家莫裏哀與詩人拉辛玩弄于掌股之間。無盡的欲望,又使她打起了國王路易十四的主意,力圖以女性最本能的性魅力擠身上流宮廷社會。之後,蘇菲在威廉 -尼科爾森(William Nicholson)執導的劇情片《心火》(“Firelight”)中扮演一個剛毅倔強的瑞士家庭女教師伊莉莎白,爲償父債不惜賣身替英國貴族查理(斯蒂芬-迪倫飾,Stephen Dillane)傳宗接代。7年後,一個偶然的機會,她又回到了查理家,當上親生女兒的家庭教師,內心中強烈的心火既給了女兒又給了查理,最終改變了三人的命運,走上了幸福之路。片中蘇菲略帶憂郁的美和倔強的個性發揮得淋漓盡致,表現出成熟女性美,這也是她表現較爲出色的一部英語片。
1999年,蘇菲與戴維-斯帕德(David Spade)主演了傑夫-波拉克(Jeff Pollack)執導的《失與得》(“Lost and Found”),以及與凱文-克萊恩(Kevin Kline)和米歇爾-菲佛(Michelle Pfeiffer)主演了由邁克爾-霍夫曼(Michael Hoffman)執導的改編自莎士比亞名著的浪漫喜劇片《仲夏夜之夢》(“A Midsummer Night's Dream”)。這一年,蘇菲-瑪索最受人矚目的影片當是邁克爾-阿普泰德(Michael Apted)執導的007系列的第19集影片《末日危機》(“The World Is Not Enough”),皮爾斯-布魯斯南(Pierce Brosnan)仍在劇中扮演世界上最著名的間諜007----詹姆斯-邦德,而蘇菲則扮演石油巨子唯一繼承人----邦德女郎----美麗的伊蕾莎,貪婪的她周旋于邦德和恐怖分子之間,是個渴望掌握全世界的野心家,不得已邦德最後只能除掉她。蘇菲讓我們看到了她冷豔成熟的一面,她自己也稱:“拍OO7電影真過癮,伊蕾莎這個角色很有女人味,狂野不羈,有很大的發揮空間”。此片在全世界的上映,使蘇菲-瑪索的國際形象和地位日益提高。
2000年蘇菲與男朋友安德烈-祖拉夫斯基第四度合作,出演其第12部作品,也是專爲蘇菲度身打造的浪漫愛情片《忠貞》(“La Fidelity”),扮演一位熱愛攝影的女攝影師克萊麗。故事講述的是兒童圖書編輯克利夫爲人正直又有涵養,與克萊麗一見鍾情。但就在兩人結婚的前一天,克萊麗遇到了另一年輕男攝影師內莫,克萊麗竟掉入了兩人的情欲陷阱,無法自拔。但最終在情欲面前,她還是保持了婚姻的忠貞,維護了自己的尊嚴和道德准則。此片源自于法國女作家德-拉法耶特夫人的名著《克萊芙王妃》,安德烈將其改編爲現代版的描寫情感沖動、性、愛情及三角戀問題的影片。片中有不少裸露的大膽激情鏡頭,但安德烈處理得自然、純美,安德烈稱:“就是通過蘇菲嫵媚動人的演技,忠實地傳達女人的愛與欲”。此片在世界各地上映後,反響強烈,成爲蘇菲美麗性感的又一代表作。
今年,蘇菲-瑪索的新片是讓-保羅-薩洛梅(Jean Paul Solame)執導的經典影片《盧浮魅影》(“Belphegor, Phantom of the Louvre”),扮演女記者莉薩。這是一部根據法國60年代暢銷小說改編的電影,講述的是法國盧浮宮內發生的離奇事件----神秘幽靈貝爾菲格 (Belphegor)又複活了,使原本平靜的盧浮宮內怪事不斷。女記者莉薩試圖揭開這個秘密,卻不曾想被幽靈附身。全片充滿懸念,陰森詭異,也是第一部在盧浮宮實地拍攝的影片,帶給了影迷們不同凡響的視覺震撼。蘇菲對此片的拍攝非常滿意,上映後在法國曾引起轟動,取得很好的票房收入,成爲她從影20周年的標志。在6月9日至17日舉行的“國際A級電影節”----第五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上,此片也成爲了一部熱點影片。6月16日,第一次來中國的蘇菲-瑪索由法國駐華大使陪同在上海影城出席《盧浮魅影》的首映式,中國觀衆有幸近距離地領略了蘇菲-瑪索天然純淨的美麗。
蘇菲-瑪索酷愛遊泳、跑步等戶外運動,四射的活力和優美的體態無不得益于此。她還會烹飪、裁剪縫紉、繪畫,甚至1996年她還在法國出版了一本自己寫的小說《說謊者》(“La Menteuse”),講述了一天之內一對男女分手的悲歡離合。她還熱情地致力于動物保護,“我憎恨任何形式的暴力,任何人都應尊重生命”。她還是幫助患病的兒童實現夢想的彩虹福利基金會(Arc-en-Ciel)的資助人。
自從1985年與波蘭導演安德烈-祖拉夫斯基相戀後,兩人戀情一談就是16年,至今沒有舉辦婚禮,競認爲“不結婚是維持一段感情最好的方法”,這在影視界可能是絕無僅有的。但1995年7月24日,蘇菲與安德烈的愛情結晶----兒子溫森特(Vincent)出生了。6歲的小家夥聰慧靈俐,既會法文,又會波蘭文,在學校還會英文。蘇菲對兒子可是疼愛有加,“要盡好一個母親的職責”。她甚至自豪地說:“我從影近二十年,至今仍青春美麗的原動力來自于兒子,生活快樂的泉源也幾乎都來自于他,因此給人感覺也就特別年輕。孩子是我和他爸爸之間的雙重橋梁。兒子使我勇敢,使我堅強,孩子能讓一切美好持續下去,讓一切更加盡善盡美”。性感的蘇菲-瑪索競是一個賢妻良母。
蘇菲-瑪索,的確是一位人見人愛的天才演員,她嫵媚、美麗,有個性,她所演繹的每一個角色中都使人能強烈地感受到她醉人的魅力和刻骨明心的震撼力。20年的演藝生涯,使她從一個單純的青春少女成長爲一位一流的實力派國際巨星,她是理性成熟與感性美的融合體,率真的性格,使她渾身仰溢著青春的氣息,爐火純青的演技和真摯的悟性才是她成功的關鍵。她天天制造著自己的神話,前途坦蕩,正如她自己所說:“我更渴望前進和變化,對我來說,明天更重要。”

Midsummer Night's Dream, A 《仲夏夜之夢》(1999)
Lost & Found 《失與得》(1999) .Fidélité, La (1999)
World Is Not Enough, The 《末日危機》(1999)
Firelight 《火光》(1997)
Marquise (1997) Anna Karenina 《安娜卡列尼娜》(1997)
Par-delà les nuages 《在雲端上的情與欲》(1995)
Braveheart 《勇敢的心》(1995)
Faire un film pour moi c'est vivre (1995)
Fille de d'Artagnan, La 《豪情玫瑰》(1994)
Fanfan 《芳芳》(1993)
Note bleue, La 《藍色樂章》(1991) Pour Sacha (1991)
Pacific Palisades 《來自巴黎的女孩》(1990)
Mes nuits sont plus belles que vos jours (1989)
Étudiante, L' 《心動的感覺》(1988)
Chouans! 《雪琳娘》(1988)
Descente aux enfers (1986) .
Police 《警察》(1985) Amour braque, L' (1985)
oyeuses Pâques 《最後一次接觸》(1984)
Fort Saganne 《沙岡堡》(1984)
Boum 2, La 《初吻2》(1982)
Boum, La 《初吻》(1980)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3047367.html?si=7

凡爾賽拜金女 Marie Antoinette  (2006)

導演:蘇菲亞科波拉
編劇:蘇菲亞科波拉
演員:克絲汀鄧斯特/傑森薛茲曼/瑞普托恩/茱蒂戴維絲/艾莎阿基多
劇情簡介
《愛情不用翻譯》導演蘇菲亞柯波拉的最新作品,本片是根據法國傳奇皇后瑪莉安東尼的一生改編拍攝。
天真年幼的瑪莉安東尼,順從地接受了女皇母親的安排,為一樁政治聯姻嫁入法國皇室,踏進了極盡享樂的凡爾賽宮。此後,瑪莉便無知但盡職地扮演著自己的角色--華麗優雅的奢侈形象,一個皇親貴族該有的樣子。
穿梭沉浸在數不盡的極盡奢華宴會中,絢麗的禮服一套接一套換不停,手工訂製昂貴華鞋不可計數,甚至連現代的紐約時裝秀都更遜一籌。還有令人垂涎欲滴的精緻頂級蛋糕相伴,鵝肝醬、頂級松露更是餐餐享用…生活在這般紙醉金迷的生活中,卻無法滿足瑪莉空虛的心靈。這全都是因為,在凡爾賽宮內不停重複上演的勾心鬥角,以及她那情不投意不合的國王丈夫。百般無聊之下,瑪莉於是轉而對外發展,與瑞典來的尊貴伯爵展開一段大膽的偷情之路…。
瑪莉安東尼,法國史上最美麗的皇后,第一代的時尚女王。她的一生,從還是懵懂少女時,就已註定璀璨發光但慘烈下台。
電影場景與服飾都儘可能地展現當時宮廷的華麗精緻感。除了大費周章地借到凡爾賽宮實景拍攝,服裝設計更聘請到兩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服裝設計獎(1981火戰車、1990亂世兒女)得主Milena Canonero操刀。當然,本片又再為她奪下一座小金人!而任何世代的時尚女性都絕對不可或缺的鞋子,在本片更佔有極為重要的角色,全都採用現代女性最想擁有的,〈慾望城市〉中凱莉最愛的品牌MANOLO BLAHNIK。所有的努力,都是為了重現凡爾賽宮的華麗!
蘇菲亞柯波拉首部引人注目的電影是《處女之死》(另譯:死亡日記),劇本改編自普立茲獎得主傑佛瑞尤金尼德斯的同名小說。本片由克絲汀鄧斯特、喬許哈奈特、詹姆斯伍德、凱瑟琳透娜主演,在坎城國際影展舉行世界首映,後來更為柯波拉贏得MTV電影獎的最佳新導演!
以瑪莉皇后的前半生為電影主題,柯波拉表示,18世紀的法國宮廷服飾精緻華麗、巧奪天工,一直來都很吸引她,而在六年前遊歷凡爾賽宮時,看到瑪莉皇后的一些私人物件,一想到這個炫爛的歷史人物曾生活在自己所在的空間中,就感到非常神奇,對她也更加深幾許印象。
此外,瑪莉皇后如此備受爭議的一號人物,也使柯波拉希望能屏除原先的歷史定位,對她重新詮釋。簡言之,不只是希望在視覺上能有所突破,更希望以女性的角度出發,以前所未見的另類觀點來描寫這個歷史人物。
而連續的三部作品,從《處女之死》、《愛情不用翻譯》到《凡爾賽拜金女》,似乎都特別聚焦在“年輕女性找尋自我”的題材上。對此柯波拉也表示,儘管在選材與拍攝的過程當中,並沒有特別意識到這一點,但是這三部片的主角的確都在尋求自我的認同與價值。而《凡爾賽拜金女》中的女主角最終終於找到答案,進而改變了自己。在這樣的意義上,這也算是三部曲的終章了吧。      
影片短評前面不好看!每個職業都有他的無奈
喜歡巴洛賽風格ㄉ人一定會喜歡看!奢侈華麗風格!真ㄉ表現淋漓盡致!
導演想表達的究竟是什麼?不過是場兩小時服裝秀吧!
法國的禮服和宮廷的富麗堂皇太美嚕~令人嘆為觀止~故事也蠻有深意的~讚
影片短評
前面不好看!每個職業都有他的無奈
喜歡巴洛賽風格ㄉ人一定會喜歡看!奢侈華麗風格!真ㄉ表現淋漓盡致!
導演想表達的究竟是什麼?不過是場兩小時服裝秀吧!
法國的禮服和宮廷的富麗堂皇太美嚕~令人嘆為觀止~故事也蠻有深意的~讚
http://app.atmovies.com.tw/movie/movie.cfm?action=filmdata&film_id=fmen40422720&channelid=CH57

 [凡爾賽玫瑰] 瑪莉皇后的翻案

瑪麗皇后究竟是不是真如革命口中的罪不可赦,其實仔細檢閱她的生平其實是有爭議的,首先關於她的奢華無度,事實上以當時的時代背景而言,一個皇后或貴婦的生存方式除了追求華麗與優雅的名聲,以及為夫家延續後代,社會並沒有賦予她們太多的責任與期待,當時的封建社會,在上位者所受的一切教育都是讓他們恰如其分的扮演在上位者的角色,瑪麗皇后當然也不例外,且凡爾賽宮本來就是一個享樂主義的天堂,所以她的許多行為其實並不特別過份(與歷史上全球各國的皇室貴族相比)
雖然有些現代人看來真的相當引人注目,但其實她的行為以幾代凡爾賽宮的貴族來評斷,是沒什麼特別不可饒恕的罪行的,依後來的歷史學家研究,法國大革命爆發的原因,主要是因為法國身為當時歐洲啟蒙主義的重鎮 本身卻又充斥著許多中世紀遺存的封建制度,例如違反人身自由的皇家令狀逮捕以及組成社會的三種階級的人民稅務與權利的不公,與瑪麗皇后本身並無多大關係,並不會因為沒有她就沒有法國革命,她那句最著名的:沒麵包吃,為什麼不讓他們吃蛋糕?其實根據研究,她似乎並沒這麼說過,而且在她遺留的信件中還為人民的困苦責怪自己。在法國大革命二百週年之時 法國據說曾舉辦過一次重審路易十六的審判,結果是他罪不至死,瑪麗皇后似乎也正是如此,最後關於她不履行皇室義務,看過最近由Christian Dunst主演的”Marie Antoinette"的話,就會知道十八世紀的法國皇室”義務”以現代的眼光是多麼怪誕及令人不適,例如皇后每天早上必須一絲不掛的等著專司著裝的貴婦們緩緩的幫她穿衣,且當時皇宮是可以入內參觀的,皇族其實很沒隱私,皇后就連分娩也因為被視為全國的大事而必須對外公開,瑪麗會迴避這些其實也不足為奇了~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507020503886

凡爾賽拜金女 --- 奢華背後的嘆息

《凡爾賽拜金女 Marie Antoinette》,這部2007年的作品是由蘇菲亞柯波拉所執導,描寫法王路易十六的皇后瑪莉安東尼的前半生歷程。
電影中,凡爾賽宮精緻典雅,裝潢佈景也很豪奢華麗,就連禮服、帽子、鞋子等飾品,都繽紛得令人眼花撩亂,根本就是一場法國宮廷的服裝秀了。
看得出服裝設計的徹底講究,難怪得到2007年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獎。
華麗的包裝之下,我們看到瑪莉皇后(克絲汀鄧斯特)揹負著政治重擔,自奧地利嫁過來法國,在眾人目光的包圍中,進入了繁文縟節、凡事講求身分規矩的宮廷生活。
從新奇、荒謬到厭煩、孤獨,儘管不適應,瑪莉皇后總是盡責地去扮演聯姻的角色,希望能早生太子,不僅鞏固皇室的位置,也望穩住兩國的關係。
但路易十六就像個小孩(事實上當時也是),喜愛打獵、木板遊戲與解鎖,對瑪莉興趣缺缺,不解風情,雖然體貼,但卻單調無趣。
當生不出子嗣,女人往往成為重人責難的對象,這自古以來好像是普遍存在於中西的現象,於是承受過大壓力的瑪莉,關起門來,崩潰痛哭。
之後的她好像解放了一樣,沉迷於賭博與裝扮,鞋子一雙換過一雙,點心蛋糕一個比一個精緻可口,衣裝頭髮也越來越講究,每月花費不高也難。
後來更有出軌的行為,與瑞典軍人有一腿,在床上在野外纏綿。
因此當百姓窮成暴民,路易十六與其妻就成了眾矢之的,瑪莉皇后更是頭號公敵,被要求負起主要責任。
這樣看來瑪莉皇后似乎是千古罪人,是壓毀波旁王朝的最後一根稻草,但導演的呈現手法並不刻意瞄黑瑪莉,反而以另一種觀點,有別於歷史與社會評價的角度,去看待她的前半生。
十多歲就被送到法國皇室,瑪莉根本沒有機會接觸到外界的生活,當然也就不知百姓疾苦,像是朵花園裡倍受照顧的玫瑰花,整天就開得美美的。
喝茶、打扮、唱歌、賭博,食衣住行無所不缺,過著極盡奢侈的生活卻有被囚禁的無奈,她沒有真正的自我,想念故土卻無法返鄉,連母親去世也只能暗自啜泣。
生長在皇宮裡,什麼都優美典雅,對於鄉下純樸的雞鴨農舍,她流連忘返,但再怎麼不想回去,她還是得回去那個華麗的監獄裡,那個做作與規矩至上的牢籠。
奢華背後,或許堆砌著聲聲嘆息。
中國歷史上的晉惠帝司馬衷,以一句「何不食肉糜?」成了萬古笑柄,西方則有瑪莉皇后「沒有麵包怎麼不來一塊蛋糕?」,同樣不遑多讓。
導演卻替瑪莉平反,在民怨載道的當時,怎樣流言蜚語大概都會不利於皇后,被當成發洩怒氣的對象,瑪莉或許奢華享樂,即使有苦也說不出的吧。
權力的中心,有時候也是最不自由的地方,當你掌控了大局與眾人,不免變得孤獨與寂寞,且一舉一動都被人民所檢視著,失去了單純的快樂。
「與其當一個在神壇上被供奉著的龜殼,不如當隻小烏龜在水中遊。」莊子這麼說道。
原文於純白裡的繽紛
http://www.wretch.cc/blog/No1Kelvin/6533365

《凡爾賽拜金女》:疏離憾 文:藍祖蔚(楨:一貫「重情要義」之藍評!)

保持距離看瑪莉皇后的奢華人生,見証到凡爾賽宮的富貴,卻也因而走不進她的心中。
看歷史宮闈電影,無非都在期待編導提供的新視野,新角度,但是女導演蘇菲亞.柯波拉(Sofia Coppola)耗資四千萬美元拍攝的《凡爾賽拜金女》卻一直試圖保持與歷史人物的距離,「疏離」是她的美學態度,但也制約了觀眾的戲劇期待和參與投入。
《凡爾賽拜金女》描寫年僅十四歲的奧地利公主瑪莉.安端(由克絲汀.鄧斯特/Kirstin Dunst 飾演)在政治聯姻的安排下嫁給了年僅十六歲的法國皇太子路易十六 (由Jason Schwartzman飾演),後來卻因生活驕奢,施政不恤民情,民不聊生,引爆了法國大革命後,雙雙被民眾送上協和廣場的斷頭台。
《凡爾賽拜金女》的最大噱頭當然在於獲得法國電影局的協助,得以進入精緻又豪華的凡爾賽宮拍攝,同時,又在曾經以《火戰車》和《亂世兒女》獲得兩屆奧斯卡最佳 服裝設計獎的高手Milena Canonero打造全片的服飾美景,法國波旁皇朝的金璧輝煌與紙醉金迷,就像電影中不時出現的法式甜點一般,甜美嬌豔得讓人垂涎欲滴,有這麼富麗的物質 環境做搭配,導演蘇菲亞.柯波拉卻選擇了最疏離的角色雕塑,觀眾看不到瑪莉皇后的內心,一切就像美輪美奐的凡爾賽宮一樣,只可遠觀,完全無法徜徉其中,甚至感受及呼吸了。
為什麼?是已經拍到第三部劇情長片的蘇菲亞.柯波拉不會說故事嗎?還是她別有所圖?
從決定做政治聯姻的開場,瑪莉就不能自己作主,其實是蘇菲亞.柯波拉念茲在茲的關切焦點。從踏上法國領土開始,她就被剝除原有的衣物,讓愛犬也不能入境,唯 一獲得的保証是將來妳要養多少「法國」狗都可以。她的身份是太子妃,表面上享盡榮華富貴,大小事都有專人服伺,人事實上卻是身不由己,早上不能睡懶覺,一 堆宮女吱吱喳喳催她起身,晨起更衣時明明都脫了睡衣,裸身等著上裝,卻因為要來替她更衣的貴婦身份一位比一位尊貴,使得她一再打別嗦等著更換更衣人,讓一 位太子妃成了繁文褥節的受害人,不但洞房花燭夜有眾人圍視,沒有行房也成為公開話題,甚至最後還得在王公大臣注視下生產…前一個小時的電影中,小瑪莉就是這樣一位身不由主的女人,連老公都「性」趣缺缺,還得靠老哥來開釋引導,才讓路易十六懂得人事,蘇菲亞.柯波拉對歷史人物的詮釋其實是很有觀點的。
問題在於她完全不想遵循歷史戲的原則來說故事,不強調角色矛盾,不探討歷史浪潮與社會背景,看不到任何的壞人,也就沒有了正邪抗衡的戲劇衝突,整座凡爾賽宮就像一座與世隔絕的大內禁宮,女主人瑪麗皇后聽不見外面的聲音,看不到外面的世界,當然就不知人間疾苦,才會流傳出法國人沒有麵包吃,她卻要人民去吃「蛋糕」的那種「何不食肉糜」的流言,但這也是蘇菲亞.柯波拉唯一正面替瑪莉皇后平反的一場戲,絕大多數時候,她呈現的瑪莉皇后就是生活在大內,只能遵循皇族遊戲規則過日子的寂寞女子,不自己找樂子,生活也別無他法可以排遣,環境限制了人生也改變了人性,這正是她從《愛情不用翻譯》以來,對女性生命處境的省視標準,也是她大量使用流行音樂來解釋歷史故事的主要考量,畢竟,做為一個宮廷傀儡,接受遊戲規則,揮霍奢華人生也只是她的角色扮演而已,歷史人物的處境心情也是可以用現代觀點來理解的。
所以,瑪莉皇后的物欲崇拜,理所當然成為全片奢華視覺的雕砌手法,從髮型、鞋子、扇子到甜點,克絲汀.鄧斯特就像一位毫無心機的女孩,享受著她「命中註定」 的富貴生活,唯一的巴黎夜遊讓她玩到天亮,不只是讓她見識到花花世界的熱能,也讓她結識了Jamie Dornan飾演的瑞典伯爵,埋下了婚外情的伏筆。皇后出軌何等大事,但是蘇菲亞.柯波拉無意強調路易十六的呆板無趣,來合理化她的出軌心念,也沒有太多篇幅刻畫她欲求不滿足,或者情有所鍾,心有所繫的愛戀徬徨,一切只像是一頁接一頁的史頁翻過,你讀不到司馬遷那種慷慨激昂的史論手筆,而像是負責起居註的太監忠實寫下皇后有過的生命章節,因此瑪莉皇后的心內世界就一直隔層衫,隔開了觀眾的熱情與關切,沒有人真的明白她對皇帝或情人的感情究竟是什麼?
這種疏離的清冷視野,或許是解讀歷史的一種方法,卻也模糊了導演深入凡爾賽宮拍片的企圖,讓《凡爾賽拜金女》只有場面的複製,少了戲劇的感動,使得多數人在看完《凡爾賽拜金女》之後只見証了一場華麗的饗宴,卻不會在腦海裡烙印下太多深刻的記憶。
http://app.atmovies.com.tw/eweekly/eweekly.cfm?action=edata&vol=153&eid=v153108

極度美麗,極度華麗《凡爾賽拜金女》Marie Antoinette

大家還記得小時候那部華麗的少女卡通-“凡爾賽玫瑰”嗎?它是日本漫畫家池田理代子的作品。這部小時候的經典卡通就是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故事從奧地利公主瑪麗安東尼因為了維護奧地利和法國之間的和平而嫁給路易十六,除了依照真正史實描述她因為內心空虛而開始流連在party場合當中,還浪費人民稅金賭博而讓國家欠下龐大債務,最後跟路易十六雙雙被人民送上斷頭台~
美麗出眾的女人如果能夠生活在極度華麗甚或是極度奢侈裡,應該是大部分人想追求的一種生活方式。談精神上的追求太抽象,但單單談物質慾的享受對文明世界的人類來講就易如反掌了。 在世界歷史中真正一直極度奢侈又極度華麗生活著直到死的就是法國史上最美麗的皇后-瑪莉安東尼(Marie Antoinette)。最近有部《凡爾賽拜金女》(Marie Antoinette)就是在描述美麗的瑪麗皇后在華麗的凡爾賽宮(Versailles)裡的奢華生活。
一段政治聯姻、一位14歲就從奧地利嫁來法國的瑪麗和她貌合神離的夫婿-法王路易16世(Louis XVI of France)~ 為填補深宮裡的空虛乏味,瑪麗流連各種皇宮貴族的party、與貴族夫人們在賭桌上奢侈糜爛、遍嘗精緻昂貴的法國料理、身穿愈千種的華麗禮服與禮鞋;花起錢來可謂毫不手軟(Spending France like mad~)~雖然她被法國大革命的民眾請上斷頭台前從未說過那句「如果人民沒有麵包吃,那就給他們吃蛋糕啊~。」
(If they have no bread, let them eat cake~),儘管她對著憤怒來到凡爾賽宮前的民眾來個深深一鞠躬,瑪麗皇后在上斷頭台前還是要求美麗,十足把女性愛美天性發揮得淋漓盡致~。「愛水不怕流鼻水」已經不稀罕,連上斷頭台都還要美麗這才是女人的天性呢~。喜歡時尚、喜歡視覺享受的朋友們,千萬別錯過這部拜金又奢迷的《凡爾賽拜金女》(Marie Antoinette)ㄛ~!

法國史上最美麗的皇后-瑪麗.安東妮德(Marie Antoinette)

14歲,她遠離維也納的皇室家園。
15歲,她成為法王路易十六的新娘。
19歲,她晉升為最風華絕代的皇后。
20歲,她成了18世紀的時尚傳奇。
瑪麗.安東妮德為奧地利女皇帝,瑪麗.安東妮德亞.泰勒莎最小的女兒。出生於西元1755年11月2日,擁有一頭燦亮的金色波浪卷秀髮,嫣紅的雙唇,吹彈可破的雪肌,迷人的雙眼,被譽為奧地利最美的公主。而瑪麗皇后一角即由在蜘蛛人裡演他女朋友跟在溫布敦網球賽(電影《網住愛情》Wimbledon)裡飾演為愛連球都可以不打的克莉絲汀鄧絲特(Kirsten Dunst)。
14歲就當了太子妃,19歲成了法國皇后,有著太重太重的責任和壓力在瑪麗的肩膀上面,這些責任都等著她去面對,要與比她年長的貴族夫人們應對,懂得在這奢華浮靡的凡爾賽宮生存,要適應奧地利與法國政治間的勾心鬥角,的確對直率熱情的她的確是一個重大的考驗。14歲的小女生,有著怎樣的心思呢?14歲的瑪麗一定沒有想到自己的未來在這動盪不安的亂世和自己的感情之間浮浮沉沉。11月2日,以天上的星象來說,屬於感情波動很強烈的天蠍座,在瑪麗的身上完全可以找到天蠍座敏感而情緒化的影子。

貌合神離的路易十六夫婿 & 瑪麗皇后與瑞典軍官的偷情~

路易十六是個木訥的男人,溫文儒雅但是卻不善語言,整天只關在鐵匠房,冶鐵是他的最大興趣,溫吞的他無法博得瑪麗的歡心。瑪麗未嘗過戀愛的滋味,她知道自己不愛這男人,在瑪麗心裡,他只是自己的丈夫,這是她對路易十六唯一的感覺。
16歲那年,一個男人在瑪麗的生命之間掀起了大波瀾,這男人的名字叫做菲爾遜,一個瑞典的貴族。據說他們倆在扮裝舞會中相識,依照規定,太子妃不可隨便外出,但是就是在這場宴會讓她認識了菲爾遜伯爵,菲爾遜有著幽默風趣的特性,機智迷人的又同時兼具政治長才,還可以帶兵打仗,多才多藝又深具領導能力讓瑪麗深深著迷。對於整天面對不善於說話而且木訥的路易十六的瑪麗而言,菲爾遜的出現在她的生命點燃一道光。於是,她終於知道戀愛的滋味是怎樣,她喜歡菲爾遜,為他著迷,也和他之間發展出一段戀曲,甚至後來也傳言,路易十七是菲爾遜的兒子。
皇宮的苦悶讓瑪麗想找個宣洩的出口,除了與菲爾遜的戀曲之外,她積極尋找娛樂,所以她參加很多皇室外的宴會,喬裝偷偷摸摸讓她享樂其中;與生俱來的美貌和貴族優越感,讓她對服裝鞋子珠寶需索無度,因為從小生長在皇宮之內,不懂人間疾苦,國庫都讓她拿去做衣服,買珠寶,還有賭博,因此有了歷史上著名的"項鍊事件",法國人稱這個奧地利籍的皇后為"赤字皇后"。
雖然後來證明項鍊事件的瑪麗皇后是無辜的,卻讓她聲望下跌,而且這時候法國的民間正在醞釀一股反皇室的氣氛,瑪麗這時就成了眾矢之的。
法國大革命的期間,一堆人說"把那個奧地利的女人趕出去""殺死她,她是魔女""都是她,害的我們這麼窮",皇室這時又不肯召開三級會議,民怨越來越高漲,這時路易十六與瑪麗打算逃出法國境內去避風頭,菲爾遜幫助逃亡,但是卻在法國邊境維洛那被逮個正著,被押回巴黎囚禁,在路易十六被處斬之後,她也被交付審判而且送上斷頭台。她在被處刑之前,不小心踩到了劊子手的腳,還因此跟劊子手說聲抱歉。(我想她應該是醬子裝可愛地講:「啊~不好意思ㄋㄟ,劊子手大哥,踩到你的腳腳了~嘻~」)
雖然在歷史上瑪麗皇后被評為任性而且輕浮的女人。但是她14歲的年紀就嫁到浮華豔麗的凡爾賽宮,在深宮內苑裡、在勾心鬥角裡,她等於是被逼著長大。即使是集寵愛於一身的法國太子妃,但是小小年紀的她成了政治之間的犧牲品或交換品。無法操縱自己人生的無奈跟無法追求自己真愛的幸福,或許放縱地縱情享樂,放蕩不羈,也許只有藉著這個她才可以忘記自己從來就無法為自己做主,沒有決定自己人生的自由,無法光明正大與自己的愛人在一起的悲哀。
http://www.batguano.com/VigeeMAgallery.html
當瑪麗皇后被法國大革命的革命份子要她的脖子上那顆美麗的頭時,瑪麗說到:「我知道他們從巴黎來是來問我的頂頭上項的,但我母后教我不要懼怕死亡,現在正是我確認這句話的時候~」(I know they have come from Paris to demand my head, but I learned from my mother not to fear death. And I shall await it with firmness~)
還有歷史證明瑪麗皇后並未如晉惠帝那句「何不食肉靡?」一樣說過:「如果人民沒有麵包吃,那就給他們吃蛋糕啊~。」(If they have no bread, let them eat cake~) 只是她紙醉金迷、生活靡爛之樣容易讓人產生這樣的誤會。又是刻板印象在作怪囉~
http://tw.myblog.yahoo.com/hunglin67/article?mid=2072

劉德湧影評 : 《凡爾賽拜金女》

十四歲,一個應該還在恣意享受青春的年紀。才十四歲的奧國公主瑪莉安東尼因為政治聯姻而離鄉背井下嫁法國,一七七○年,嫁給了法國皇太子路易十六,純真被迫留在故鄉奧地利,換上了虛假的面具,在充滿政治與性別角力的凡爾賽宮裡武裝起自己……。
曾經拍過《死亡日記》(The Virgin Suicides)、《愛情不用翻譯》(Lost in Translation)美國導演蘇菲亞柯波拉(Sofia Coppola),用鏡頭捕捉了瑪莉皇后的迷失,細膩的筆觸圈住了少女的青春,屬於蘇菲亞柯波拉的瑪莉皇后──《凡爾賽拜金女》(Marie Antoinette),並不是要重現歷史紀錄中的瑪莉安東尼與法國大革命,企圖從女性的角度來重新閱讀瑪麗皇后的內心世界……。
二○○六年五月二十四日,《凡爾賽拜金女》自法國坎城影展首映以來就得到兩極的評價,不滿意該片的影評人多批評蘇菲亞柯波拉並未忠於史實,但盛讚這部片的影人多認為她抓住了女性的心靈,拍出了新觀點。
的確,《凡爾賽拜金女》迴避了許多歷史事件,像是讓瑪莉皇后身敗名裂的「項鍊事件」、法國大革命以及瑪莉皇后登上斷頭臺等真實歷史,影片都隻字未提。
蘇菲亞柯波拉在意的是瑪莉皇后內心的起伏與孤寂,她在宮廷裡被牢牢「看守」的青春年華,關於小女孩的絕望、孤單、寂寥,都是以前「瑪莉皇后」相關電影所忽略的,蘇菲亞.柯波拉拋棄了歷史的座標與人物的位置,對焦她眼中的瑪莉皇后。
《凡爾賽拜金女》以熱鬧搖滾音樂開場 ,第一個鏡頭由飾演瑪莉安東尼的女主角克莉絲汀鄧斯特望著鏡頭,留下一抹微笑的畫面,這個開場揭示導演的主觀手法,也暗示著觀眾會看到不同於過往的瑪莉皇后。
《凡爾賽拜金女》幾乎全在凡爾賽宮實地拍攝,影片拍出了十八世紀法國波旁王朝的奢華,美輪美奐的宮庭、賞心悅目的精緻美食與光彩奪目的華服,更別提那個可以掛上滿滿珠寶的梳高假髮。蘇菲亞柯波拉以極細緻的考究重現了當年瑪莉皇后縱情享樂的年代,這些浮華的宮闈世界,對比了年輕女孩的美麗哀愁。
十四歲的小女孩,變成政治聯姻的祭品,十四歲就要學會宮廷的繁文縟節,還要努力做人替法國王儲留下王位繼承人。這個年紀應該離長大還很遠很遠,婚姻卻埋葬了瑪莉安東尼的青春氣息與微笑,她得學會所有的,然後放棄自己,投入那墮落的深淵、縱情歡樂,這是歷史的謬誤,還是瑪莉安東尼的人格缺陷?!
從《死亡日記》到《凡爾賽拜金女》,身為女導演的蘇菲亞柯波拉都寫盡了女孩的失落與迷失,不同時代、不同性格、不同處境,她們都徘徊在人生的死巷裡希望找到一絲出口。
《凡爾賽拜金女》的瑪莉皇后是一個被眾人窺視的女孩,她更衣、用餐、行房……等等一舉一動都受到注意,其實在看這部電影時,腦海中不時對比著導演蘇菲亞柯波拉在好萊塢的處境,身為影壇大師法蘭西斯.柯波拉之女,她的作品與言行似乎被所有人用放大鏡在檢視,這樣的壓力跟瑪莉安東尼遭似乎遇有些類似,所以蘇菲亞.柯波拉會放棄歷史的角度而以女性的觀點來詮釋瑪莉皇后,並帶著一種憐憫的筆觸,也似乎反映著創作者的心境吧!
《凡爾賽拜金女》並不打算討好全部的觀眾,這部滿載著導演意念的作品,全片幾乎是用英語發音,還鮮少有法國演員參與演出,而配樂更擷取八○年代新浪漫搖滾(The New Romantics)以及十八世紀巴洛克音樂搭襯,還有大量的電子音樂,這樣的音樂組合稱托著華麗視覺饗宴,讓《凡爾賽拜金女》呈現迷離的感官效果與極致的文化衝突。
這些安排勢必會引來非議,歷史題材的電影到底是創作者的創意重要,還是忠於史實重要,的確令人玩味。話說回來,所謂的「史實」到底又有多少可信度呢?撇開歷史詮釋不談,《凡爾賽拜金女》的華麗饗宴絕對需要在大銀幕欣賞,布景、燈光、服飾到美食,都像歷史教材躍上銀幕,光是凡爾賽宮的實景就值回票價。只是我很想知道,導演如果發現她的瑪莉皇后在臺灣居然變成「凡爾賽拜金女」,會有什麼感想?(本文原載於2007年7月號《幼獅文藝》)
http://blog.udn.com/dodobear/1451672

凡爾賽玫瑰>維基百科

《凡爾賽玫瑰》(日文原名:ベルサイユのばら),香港版譯名為《女強人奧斯卡》,台灣版舊譯名為《玉女英豪》。於1972年開始連載,是日本漫畫家池田理代子一部廣為人知的少女漫畫。
目錄
1 故事大綱
2 人物介紹
2.1 主要角色
2.2 次要角色
3 漫畫
4 其他相關書籍
5 動畫版
5.1 製作群
5.2 電視版各集列表
5.3 動畫版主題曲
6 動畫電影版
7 表演型式
8 外部連結
故事大綱
故事年代為18世紀末的法國,以象徵著繁榮法國的波旁王朝(Bourbon Dynasty)凡爾賽宮的宮殿為舞台背景,敘述一名年輕女性一生的愛恨情仇。
女主角奧斯卡(Oscar)誕生於1755年(路易十五41年)12月25日法國凡爾賽市,是出身於一個貴族世家的第六個女兒,由於出生時的宏亮哭聲,加上母親一直未能生育男孩,使得求子心切的父親-傑爾吉將軍-世代統率王室軍隊的名門貴族之後,決定將女主角當作男孩來養育,並賦予她一個男性化的名字「奧斯卡」(台灣翻譯為歐絲嘉),這幾近荒唐的決定,開啟了奧斯卡不平凡的一生。
被當成男孩養育並且以軍職為目標的奧斯卡,在她十四歲時從父親口中得知,奧地利與法國為了平息兩國之間的戰爭,決定將年僅十四歲的奧地利公主瑪莉·安東妮德(Marie Antoinette)嫁給法國皇太子路易·奧古斯特(Louis August)。身為法國將軍的父親傑爾吉,要求她務必要擔任宮廷侍衛隊的隊長,好在這場政治聯姻完成後,在充滿權力鬥爭與陰謀的凡爾賽宮裡保護瑪莉太子妃的安全。對當時的奧斯卡來說,這是一份榮耀的工作,然而她心中雖有「我的任務就是守護瑪莉公主」的心情,但事實上她也是一位相當俊美的女性,身為侍衛隊的隊長,她過著危險的日子,也造成她一生都無法得到正常的愛情。
保護瑪莉太子妃的奧斯卡,在化裝舞會與瑪莉太子妃一同結識了來自瑞典的青年貴族~菲爾遜,並前後雙雙愛上了他。一次次的危難中,奧斯卡看見菲爾遜對瑪莉的深情,而也不自覺地對菲爾遜的愛戀日益加深;但菲爾遜所愛的是瑪莉,只是礙於瑪莉太子妃的身份無法結合。然而他們之間的戀情,也深深地刺傷了奧斯卡。
在路易十五駕崩後,皇太子路易·奧古斯特順理成章登基成為路易十六,瑪莉的身分也由太子妃變成皇后,但凡爾賽宮內關於瑪莉和菲爾遜的流言蜚語不斷,讓她的處境尷尬。此時新大陸正發生美國獨立戰爭(路易十六3年,1776年),基於維護瑪莉皇后的尊嚴,菲爾遜接受了奧斯卡的建議,毅然決定遠征美國,留下心碎的瑪莉皇后與奧斯卡。正當奧斯卡為愛傷心痛苦時,從來不曾注意青梅竹馬的玩伴、奶娘的孫子兼隨從的安德烈。暗戀奧斯卡多年的安德烈,礙於自己的身份一直無法表白,他將這份得不到的愛壓抑在心底,獨自承受這單戀的煎熬,就如同奧斯卡對菲爾遜一般。
當時的法國財政已經陷入危機,平民的生活日益困難,可是大多數居於領導者地位的法國貴族們並未意識到問題的嚴重,仍舊過著奢侈的生活,貧富十分不均的社會現象使得百姓與貴族之間的嫌隙日益擴大,奧斯卡眼見國家情況日益艱難,屢次對瑪莉皇后提出建言,但是她的意見並沒有得到重視。民心逐漸背離,王室未能警惕,宮廷內部依舊爭權奪利紛擾不斷,身為貴族的奧斯卡,面對腐敗的貴族社會,內心的矛盾痛苦日益增長。由於「黑騎士」劫富濟貧的現象,平民反抗強權的浪潮愈來愈嚴重,終於爆發了「首飾事件」使得王室的威信大傷。在此事件中,安德烈為了保護奧斯卡的安危,不幸弄瞎了左眼。
多年後,菲爾遜自美國戰場歸來,奧斯卡按耐不住心中的興奮與渴望,換上生平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的女裝,與心上人菲爾遜共舞。不幸她卻遭識破,不但傷害自己也讓安德烈積壓已久的愛,激烈地爆發出來。奧斯卡為求自我肯定與治癒情傷,請辭宮廷待衛隊的隊長一職,轉任層次較低的法國衛兵隊的中隊長。在安德烈的堅持之下,他與奧斯卡二人一起在衛兵隊出生入死,歷經「裘迪爾的求婚」、「暗殺西班牙公爵事件」、「販槍事件」,奧斯卡逐漸收服了軍心。在此同時,她也開始正視安德烈的感情。在巴黎遭暴民圍毆而身陷險境之際,奧斯卡醒悟到自己最在乎的,原來是一直深愛自己的青梅竹馬安德烈。
在時局的不穩定之下,「三級會議」(路易十六16年)(1789年5月04日)也解決不了法國的積弊,種種遭遇讓奧斯卡越來越傾向支持平民階級,她的貴族身分,讓她心中的矛盾日益增加。最後她終於決定拋棄貴族身分,帶領部下發起「法國大革命」(路易十六16年)(1789年7月14日)。在攻佔巴士底監獄的戰役中,安德烈在這場歷史混戰中身亡,奧斯卡隨後也重傷而死,這對好不容易才結合的戀人,都為了正義而捐軀。
而在凡爾賽宮的瑪莉皇后,身邊少了奧斯卡的真心提醒,再加上路易十六的放任,便把所有心思都花在她與菲爾遜的戀愛上,並以奢侈的服裝首飾取悅他,完全不顧人民。有心陷害瑪莉皇后的人,便以她的名義訂購大量的珠寶(事實上瑪莉皇后是無辜的),終於使人民積壓許久的憤怒爆發,再也無法信任瑪莉皇后及路易十六。瑪莉皇后跟路易十六帶著他們的孩子準備潛逃出法國,不幸在途中便被憤怒的人民發現行蹤,路易十六及瑪莉皇后亦因而被送上了斷頭台(據說當時瑪莉皇后一頭美麗的金髮,因為死前的恐懼跟痛失愛子,瞬間變成滿頭白髮)
法國大革命讓瑪莉皇后為她的行為付出代價,她與丈夫路易十六雙雙被送上了斷頭台,波旁王朝(Bourbon Dynasty)宣告終結,而痛失愛人的菲爾遜,因此變成了冷酷無情的獨裁者,最後也死於瑞典人民手中。
http://zh.wikipedia.org/zh-tw/%E7%8E%89%E5%A5%B3%E8%8B%B1%E8%B1%AA

瑪麗·安托瓦內特>維基百科

瑪麗·安托瓦內特(本名:Maria Antonia Josefa Johanna von Habsburg-Lothringen,在歷史上以Marie Antoinette之名更為人所知;1755年11月2日-1793年10月16日),出生時為奧地利女大公(Archduchess),之後成為法國和那瓦爾(Navarre)的皇后。她在十五歲時與路易十六結婚,並且產下了「失去的王太子」路易十七。她在1793年因叛國罪被送上斷頭台處死,當時正值法國大革命的高峰時期。她的在世期間不斷被謠傳為女同性戀者,但至今沒有任何事物可以證明這些傳言[1][2][3] 。
民間常常謠傳瑪麗·安托瓦曾經說過晉惠帝一般「人民若無麵包,那就改吃蛋糕嘛」這樣的話,但是並沒有任何歷史證據顯示她真的曾經說過這樣的話;事實上,她還曾有書信表示自己對人民的貧困感到內疚。
事實上瑪麗·安托瓦從奧地利嫁到法國時把可頌和一種傳統甜點奶油圓蛋糕的模型帶過去,奶油圓蛋糕是一種添加大量奶油揉製而成,被稱做奶油蛋捲(brioche)的麵糰所製成。 在麵包製作跟價格都由國家控制時,所以「如果沒有麵包,那就吃甜點。」其實本意是Qu"ils mangent dela brioche!! 直譯是「那就讓他們吃奶油蛋捲吧」根據當時的法律有一條當缺乏糧食時,麵包應該用跟奶油蛋捲一樣的價格販賣。
瑪麗·安托瓦內特以她傳奇般的奢華生活著名(部份現代歷史學家則認為這些記載可能過度誇大)。也有文獻指出,瑪麗·安托瓦內特因為與路易十六行房時,沒有懷孕,認為自已的魅力不足,以購物來填補自我心理的空虛。

童年:1755年-1767年
 
十二歲的瑪麗‧安托瓦內特瑪麗·安托瓦內特是奧地利女皇瑪麗亞·特里薩和弗朗茨一世的第十五個孩子(最小的女兒,她還有一個弟弟)。1755年11月2日她出生在維也納霍夫堡皇宮,取名為瑪麗亞·安東尼亞·約瑟芬·約翰娜(Maria-Antonia-Josepha-Johanna)。瑪麗亞是以紀念聖母瑪麗亞, 安托瓦內特是紀念帕多瓦的聖安東尼, 約瑟芬是紀念她的哥哥約瑟夫大公,約翰娜是紀念傳教士聖約翰。一位大臣是這樣描述這個新生兒的:「一個嬌小但完全健康的女大公。」[4]
瑪麗·安托瓦內特,1770年於婚後不久瑪麗·安托瓦內特在比她大三歲的姐姐瑪麗亞·卡羅萊納和比她小一歲的弟弟麥斯米利安的陪伴下長大。她其他的哥哥約瑟夫二世、利奧波德二世和費迪南已經在哈布斯堡帝國里扮演重要的角色。
瑪麗亞‧特里薩是一個強而有力又被人民愛戴的君主。雖然她會盡量抽出時間來監督自己子女的教育,但是忙碌的女皇還是不得不讓家庭教師來負起大部分的管教責任。可愛活潑的安東妮亞女大公從小就被家庭教師寵壞,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玩耍上面;不過她非常喜歡音樂課,特別擅長豎琴與舞蹈。不同於一般王室家族,她的父母是戀愛結婚,而且極其享受家庭生活。雖然在正式場合裏,宮中必須遵守規範禮儀,但私下這個王室家族氣氛卻相當輕鬆。嚴母慈父在安東妮亞心目中的角色極為重要。
有個關於她孩童時期的傳說:瑪麗·安托瓦內特遇見了天才兒童莫扎特(相傳莫札特於地板滑倒,瑪麗·安托瓦內特扶他一把)。他為皇家呈現了個人演奏。過後當女皇問他想要什麼作為獎勵時,莫扎特這樣回答:希望能在婚禮上與女皇最小女兒牽手(更多的是對女皇的調侃。)
瑪麗·安托瓦內特於1783年瑪麗·安托瓦內特的姐姐們很快與歐洲各個皇族聯姻。四姐瑪麗亞·克里斯蒂娜嫁給了未來的荷蘭總督,六姐瑪麗亞·阿瑪麗亞與帕爾馬公爵結婚,瑪麗·安托瓦內特最要好的十姐瑪麗亞·卡羅萊納和那不勒斯國王費迪南結婚。
她是可愛和守規矩的孩子,但是她幾乎沒有受過真正的教育。她反覆無常,無法集中注意力,在藝術和閱讀方面幾乎什麼也不懂。 她的法語很差,而且只願意說德語。但是當她的八姐約翰娜在1762年死於天花後,瑪麗·安托瓦內特成了下個她母親的外交活動中的棋子。
奧地利和法國簽訂了一個新的和平條約,這使從1494年開始的間歇性的戰爭有希望結束。路易十五的繼承人是他的孫子路易-奧古斯特,計劃中,他應該與瑪麗亞·特里薩的其中一個女兒結婚。由於約翰娜的逝世就決定了瑪麗·安托瓦內特會送到法國與王儲結婚。
當瑪麗亞·特里薩問預言家她的女兒在法國是否會幸福,他回答:「有十字架來保證。」1770年4月瑪麗·安托瓦內特離開了維也納,此時她十四歲。女皇對她嗚咽的女兒的告別詞是:「別了,我最親愛的孩子。要對法國人民非常好,讓他們能說我為他們送來一個天使。」

1775-1778: 太子妃早期

儘管外界將她誹謗成當代惡名昭彰的奢侈王妃,這位法國的新王后對於國王並沒有太大的影響力。因為路易國王在小時候長年經歷過反奧的情緒洗禮,包括身邊重要的幾位部長及官員都是反奧的重要人物,所以在他們的提防下,讓這位來自奧地利帝國的法國新王妃對於法國的政治政策沒有任何發言的權利。於1775年8月6日,她的小姑瑪莉泰瑞莎Marie Thérèse產下一子,且他將在七年後成為法國正式王位繼承人,因此安托瓦內特的地位岌岌可危。她的玩樂生活也吸引了許多男士的仰慕,她也讓這些男士進入她的小社交圈中,包括巴桑男爵(Baron de Besenval)等。
對於惡名昭彰的奢侈,瑪麗·安托瓦內特的哥哥約瑟夫大公曾經在信中,警告他:
「革命將是殘酷的,也許是你咎由自取。」

 頭銜

奧地利女大公瑪麗亞·安東妮亞(Archduchess Maria Antonia of Austria)、匈牙利波西米亞公主(Princess of Hungary and Bohemia)、塔斯卡尼公主(Princess of Tuscany)(1755-1770)
法國王妃(Son Altesse Royale Dauphine de France,1770-1774)
法國和那瓦爾皇后(Sa Majesté la Reine de France et de Navarre,1774-1791)
法國皇后(Sa Majesté la reine des Français,1791-1792)

影視、文學作品

傳記《瑪麗·安東尼特》,茨威格著
電影絕代艷后
動畫凡爾賽玫瑰
漫畫凡爾賽玫瑰
電影凡爾賽拜金女
參見
路易十六
路易十七
法國大革命
波利內公爵夫人
杜巴利伯爵夫人

資料來源
1.^ Munro Price(2003年).The Road from Versailles: Louis XVI, Marie Antoinette, and the Fall of the French Monarchy.St. Martin's Press,第16頁.ISBN 0312326130.
2.^ Stefan Zweig(2002年).Marie Antoinette: The Portrait of an Average Woman.Grove Press,第153頁.ISBN 0802139094.
3.^ Dena Goodman(2003年).Marie-Antoinette: Writings on the Body of a Queen.Routledge,第229頁.ISBN 0415933951.
4.^ Fraser, Antonia(2001年).Marie Antoinette.Anchor.
外部連結
維基共享資源中相關的多媒體資源:
瑪麗·安托瓦內特維基語錄上的相關摘錄:
瑪麗·安托瓦內特(英文)Marie-Antoinette.org,一個關於瑪麗·安托瓦內特的研究網站,包含了大量的資料內容
(英文)法國凡爾賽宮關於瑪麗·安托瓦內特的官方資料網頁
http://zh.wikipedia.org/zh-tw/%E7%8E%9B%E4%B8%BD%C2%B7%E5%AE%89%E6%89%98%E7%93%A6%E5%86%85%E7%89%B9
 
 另詳參本館:《法國大革命》 《馬賽曲》 《雙城記》 《丹敦》  

台長: 阿楨
人氣(4,041)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影視史學 |
此分類下一篇:《馬賽曲》
此分類上一篇:《烈愛灼身》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