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空軍第五代戰機首飛成功擬2013年裝備部隊 2010年01月30日 中國新聞網
俄羅斯T50
美國F-22戰鬥機
中新網2010年1月30日電 綜合俄新網消息,俄羅斯蘇霍伊公司發言人稱,俄第五代殲擊機29日在遠東地區順利完成首飛。
飛行持續了大約45分鍾。原計劃在28日進行首飛,但因天氣惡劣推遲到29日進行。
俄羅斯第五代殲擊機T-50又被稱爲“前線航空兵前景航空系統”,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研制。新的航空系統將具有一系列獨特的功能:24小時全天候隱蔽使用,不易發現,並且能夠維持長時間超音速飛行。該殲擊機還將配置新的機載導航系統與高度自動化防禦系統。
俄羅斯總理弗拉基米爾•普京在政府主席團大會上透露,俄羅斯部隊將在2013年接裝首批第五代殲擊機,從2015年開始批量采購。
普京說:“俄羅斯武裝力量將在2013年接裝首批第五代殲擊機,而在2015年則將開始批量采購。”
他同時表示,對于新的戰鬥機“還有許多需要做的”。
普京進一步解釋道:“我指發動機和武器。”
俄副總理謝爾蓋•伊萬諾夫則指出,第一批殲擊機將在2013年投入利佩茨克航空中心用于飛行員訓練。
據他稱,對這些工作的財政支持正在全面落實中。
印定購250架俄T50戰機 將成兩國空軍主力機型字號 2012-09-09 長江商報
據美國媒體報道,印度和俄羅斯將很快就T50第五代戰鬥機的研發階段簽訂價值超過110億美元的合同,兩個國家各承擔一半。該機將由印度國有的印度斯坦航空工業公司與俄羅斯蘇霍伊設計局聯合研制,該機在俄羅斯的PAK FA項目基礎上進行研發,被視爲未來多用途戰鬥機。印度將用其替代空軍現役的米格29和蘇30 MKI“側衛”。
第一架原型機將于2014年交付印度,此後該機將在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的奧吉哈爾空軍基地進行大量試驗。第二架原型機將于2017年、第三架將于2019年交付印度。八月初剛剛訪問俄羅斯的空軍上將布朗尼稱:“我們非常希望能在2022年裝備這種飛機。”
印度國防部官員稱,印度目前打算購買250架左右該型戰鬥機,預計費用將超過300億美元。該訂單預計將在2030年前完成。印度計劃研發單座和雙座型,後者將用于訓練和特殊任務。該官員稱:“項目選項中包括設計開發雙座型以及在後期爲飛機集成更大推力的先進發動機。這個合同僅僅是一系列合同中的首個,這些合同將包含這個複雜項目中的不同階段。這些費用使其成爲印度曆史上最大的國防項目。”
俄試飛第五代戰機未配備專用發動機及雷達2010年01月29日 環球網
環球網記者梁旭報道俄《獨立報》2010年1月29日報道,今天成功進行的約45分鍾的俄五代機首飛的還不能稱爲真正的五代機,因爲沒有使用新發動機”。
報道稱,簡單的說試飛的只是具有五代機外貌的原型機,其配備的發動機是蘇35使 視頻:俄第五代戰機首飛成功
用的過渡4++發動機,真正的發動機要更強勁。而且,該原型機也沒有配備五代機專用雷達。該雷達名爲主動相位陣列(AFAR),專門用于五代機,它仍處于地面和飛行試驗中。因此,真正的五代機何時起飛還未確定。
報道說,更大的秘密是五代機裝備的武器。目前只知道,首飛攜帶的武器裝備在機身內,就像圖-160飛機,增加了隱身效果。戰機外扔有8個外挂點。目前,除相關人員外誰都沒見到真正的五代機。俄記者曾得知會在首飛前得到照片,但目前仍沒有得到。
T50成功各國不同反映!
俄羅斯日前試飛成功了它的第五代戰鬥機(國際稱第四代)“隱身型”戰鬥機。但是這個試飛對印度和巴基斯坦、美國中國都引起了不同的網絡熱議。
印度“帶著眼淚的欣喜若狂”
印度的《國家防務評論》報道說:“俄羅斯國最新研制的第五代戰鬥機T-50試飛成功,這個計劃中包含了我國提供的大約30%的隱身材料技術”。同時不少印度網民在論壇上都是興奮不已,似乎這就是印度研制第五代戰鬥機一樣。但是,我們可以從這樣的興奮中看到“帶著苦澀與酸澀”的淚花在飛舞。印度自身搞了10多年的LCA最後只能以“國際化”大聯合制造收場,不但飛機研制費用是普通飛機研制費用的3倍。同時還使得印度航空業再次受到打擊。而對比巴基斯坦就要在今後2-3年開始可能擁有大約數十架殲10戰鬥機的未來。俄羅斯研制的T-50飛機其中印度投入在隱身材料研制加工。並且受到了俄羅斯“贊揚”,同時印度也告訴西方世界:“我的模式並不比中國差,我值得你們繼續投資我”。
美國“鷹的警覺目光”、“心的冷顫感覺
美國《國防新聞》也報道這個新聞。美國人以習慣做法,先把它這個T-50大批一頓。打壓到最低點。然後反過來再說,俄羅斯在隱身技術距離上,迅速在追趕美國。這引發美國軍方不安。同時軍方認爲這也是俄羅斯與美國力圖爭取“印度金磚”的戰鬥機市場的一個強有力的競爭,因爲美國F-22戰鬥機是不能外銷與不能對外技術聯合的。因此俄羅斯可以簡單憑借這個T-50“不成熟型隱身戰鬥機”,幾乎完全控制占有印度戰鬥機未來市場。同時也爭奪掉美國在中東地區一部分地區市場。
俄羅斯國防部發言人已經公開說,俄羅斯不會對任何“盟國”技術封鎖。這足以說明俄羅斯要借助美國的“高技術”封鎖的弱點,以T-50“非成熟型隱身戰鬥機”來搶奪美國具有“F-22潛在市場”。該報道說日本對俄羅斯T-50計劃已經感到十分的興趣。同時日本大運輸機計劃,已經出現擺脫美國制造形式的走勢。他們走了俄羅斯、烏克蘭的伊爾與安東若夫模式。
這樣會再次逼迫美國軍方向國會施加壓力,迫使國會開放一部分“消減技術型”的簡裝版F-22來對抗俄羅斯的競爭(美國網民在防務論壇所發布的提議)。
歐洲看法的“反思怪異”
近期剛剛執政歐洲主席國的西班牙,又開始鼓噪“解除”歐洲對華武器軍售限制令的運動,這個運動受到了來自法國,德國等的大力支持。但是卻遭到了新貴們波蘭,捷克等反對。
歐洲一直謀求研制一種可以類似美國的F-22歐洲聯合戰鬥機未來型。但是至今依舊未能達到目的。歐洲武器控制官員說:“今天中國已經不再是過去,現在對華軍事武器出口限制令,實際上是在限制我們自己”。這樣的反思式想法看似十分怪異。但是有他可能的一面。
這位官員隨後解釋說:“在很多常規武器技術發展方面,中國即是一個巨大需求市場,也是一個技術彌補?市場,我們不能再把中國放在一個軍事技術十分落伍,落後國家地位上,它的沖壓火箭技術,局部隱身技術發展在目前已經達到世界主流水平。這一點我們早該在04年就承認的,但是我們一直都沒有”。
“俄羅斯T50戰鬥機試飛成功,這意味著俄羅斯將會在今後獲得在中國、印度獲取巨大的軍火市場。如果說俄羅斯打算真的外銷它的T-50戰鬥機那麽,中國也許會成爲另一個技術購買者。不是機體。”
但是歐洲人權與國際的民主機構官員裴若思說:“絕不可能的!我們不可能像一個粗暴,殘忍,無知,凶殘,極端主義國家中國去低頭。這是我們對于人權與民主的最大扼殺。中國今天依舊不准人們隨便他20年前隨意射殺平民的舉動,這是不可能想象的”!
中國“一部分是海水,一部分是火焰”。
這一部分“海水”基本上都是對俄羅斯T-50的口水大戰。噴!“拿我們的口水噴死這個T50,誰叫他可以自信給印度阿三”。雖然公認的俄羅斯T50戰鬥機是“非成熟型隱身戰鬥機”。但是他試飛成功必定有他客觀存在的道理。單就它改進SU27型戰鬥機機體設計能力,就可以看出俄羅斯還是聰明的。
口水均已自己“十分專業”角度來分析俄羅斯T-50在隱身技術上那裏不如:F-22,那裏不如“中國傳說的第四、五代”。更有甚者以自己“內部消息、有背景”爲自豪的說:“中國的隱身未來戰鬥機比這個要厲害”接著拿出目前網絡流傳的“CG作品”。展示一下。
可以這樣說,俄羅斯此次T50驗證了俄羅斯在其航空戰鬥機發展設計方面,的確還是有自己成熟與成功的一套。能在老式SU27後部機體上,加上前段酷似F-22機頭組合一個所謂T50設計,就這個來說,俄羅斯人是聰明的。至少他們懂得了什麽叫做“循序漸進”。這一點日本也是這樣。日本的“風神”是在其F15機體上在後端加上一個酷似F22尾部。這都是“借住在本國設計能力基礎上”。如果非要超越自己能力200%去設計,那麽就等于“大躍進”。
從中國軍方設計理念來看,中國軍方自己是不會叫設計機構去耗資巨大的搞一個“不切基礎實際”的概念化超級未來戰鬥機。因爲這不符合中國軍方軍費投入點。也不能達到軍方航空設計基礎點。
縱觀中國春雷後20年軍備發展實驗來看,中國已經基本走上了“成熟”思維理念。例如:殲10最原始設計源于米格21型的殲7基礎。FBC“飛豹”原始技術起點在與中國參考了部分“SU24”外觀,結合自己自身能力特點。但是其主要技術基礎還是米格21基礎。而中國90年代引入了SU27後,不久中國自行搞了自己的殲11B。而這個B是“局部隱身”戰鬥機。被?很多中國網民罵做“垃圾中的戰鬥機”。但是就是這個局部隱身技術,卻被歐美各國看到了中國軍方在幕後暗中研制隱身計劃的門道。
mk800:明顯,印度參與了這個計劃一部分,相比中國可能不會再大規模采購或者選用T50。而印度自己爲了驗證自己選擇正確,就必須要采購一定數量。
至于說到中國未來戰鬥機,軍方發言人說的好,“我們不會走盲目設計,我們會堅定在我們自身基礎上去開發,去發展,仿造照是一個手段而不是結果”。
但是,中國軍方“務實”態度卻也引發不少中國網民“不滿”,有的網民甚至希望中國軍方“一步設計出UFO”來以求得“在一個天下無敵”的可能。但是這種“夢幻”期望對于軍方來說,是不切實際的。
回應
尾部發動機外露部分跟機身不是很協調呀,看起來不太順暢
雖有進步!但還得在實踐中給予考評。例如:其機動性和隱身性能以及雷達控陣系統等
1990年9月29日,第1架YF-22首飛,差了20年,努力吧。
某些人,某些媒體,就愛拿本國的東西來跟人家比,誰知最後比來比去,最後自己一肚子火,雖然自己沒別人牛逼,就把氣泄到民衆去了。可悲啊。國人什麽時候才懂得 人比人氣死人啊? 國人們還是少吹牛,多幹事實爲真,少點幻想,別玩遊戲太多了影響腦袋發育啊。
T50模樣挺另類,隱形線條的美感不足,看上去更象是一架SU-27的改良版,而不是一架全新設計的四代機.
這個T-50看上去不是很好的樣子,隱身效果不好,而且看樣子內挂空間會非常小,而且很大可能是部分導彈外挂。
http://club.mil.news.sina.com.cn/viewthread.php?tid=168756
隱形戰機對比圖
全部四代機三種角度完全對比圖(俄T-50已被除名)殲20原型機安裝新型相控陣雷達罩後 2012.11.01首次試飛
英國全球飛行網站2013-4-8美軍第六代戰機F/A-XX曝光 F/A-XX第六代航母戰鬥機概念圖美國波音公司在華盛頓舉辦的美國海軍聯盟海空天會議上表示,這種新型戰鬥機的設計採用雙引擎,無垂尾外形,並且在機頭有美國海軍艦載機從未有過的鴨翼佈局。從公開的數據來看,新款的第六代戰鬥機除了具備全向隱形、超音速巡航等特徵外,還採用了DSI進氣道,美國海軍可以選擇有人機和無人機雙模式操縱。按照規劃會在2030年左右代替使用壽命超過9000小時的F/A-18E/F戰鬥攻擊機和EA-18G電子戰飛機。 相關新聞美第六代戰機概念圖引熱議 專家對其技術頻潑冷水http://www.chinanews.com/mil/2013/04-23/4754555.shtml
中國第六代戰鬥機已現端倪 或超越美國2013-3-7東方網 網傳第六代戰機效果圖有愈來愈多證據顯示,中國除實施四代機(即俄羅斯所謂的第五代戰機)計畫外,也沒忽略五代戰機(國外現在稱第六代)的發展。其實,外媒的報導並非捕風捉影,沈飛公司過去一個型號產品的研發和生產週期是10~15年,而今已經縮短到3~5年。而殲-31,軍方要求高,進度又緊,沈飛開發這款戰機的原型機僅用了19個月,因而創造了新的中國和世界紀錄。其實這也不奇怪,這很符合中國軍工一直堅持的“生產改進一代,研製一代,預研一代,探索一代”的主要航空裝備發展思路。
美軍第六代隱形戰機方案(回應:山寨沈飛的暗箭無人戰鬥機)
暗箭無人攻擊機,滯空?時,半徑1000km,時速2馬赫,高度?m,重10噸 (彈艙可挂1.5噸的制導炸彈/空空導彈)
美國B-2 隱身戰略轟炸機
美國X-47B無人攻擊機,將在航母起降,翼展19m,加油滯空50時,航程3800km,時速km,高度m,載重kg (彈艙可挂2噸的制導炸彈/空空導彈)
美X-47B隱形無人機2013-05-14航母首飛
美軍發展隱身無人攻擊機擺明瞭就是針對中國(回應:任何武器都有優點和缺點,無人機也不例外,只要找到其缺點或幹擾其指揮控制系統就可以降低其危害。無人機確實能隱身,但是格鬥能力很差,只要中國加強預警巡邏,他能這麼輕易完成目標?還是打衛星,二是打加油機!再就是打航母了!相關新聞:地下空軍基地數陸世界NO.1)
中國首款隱身無人機利劍2013-5-20亮相 反制美航母威脅
俄媒稱中國研遠端無人戰機作戰範圍可覆蓋關島
美媒猜中國利劍無人機模仿X-47B 技術差距不大
利劍無人機完成滑跑試驗 用俄制動力隱身受影響(回應:現在是測試階段,一款戰機研究費用是很高的,像F35就達到104億美元,為了節約成本,戰機測試階段,為了達到不同性能目的,有些部位做的是不夠完善的,就像現在你測試的是氣動外形佈置,用什麼發動機還沒最後確定,發動機可以不用遮的那麼好。有問題可以隨時拆下來維修和更改,這樣可以大大節約成本。到你完全定型了,一些細節做工可以再做精細點)
利劍無人機艦載版(回應:航博大賽的航模,期待是可以的!)
美軍哨兵無人機
中國版哨兵無人機
英國雷電之神無人攻擊機,可跨洲攻擊
2009巴黎航展法國神經元無人攻擊機
俄羅斯鰩魚Skat無人攻擊機,航程4000km,機重10噸,載重2噸(詳參【圖博館】:俄羅斯無人機 中國無人機 無人機 )
外媒稱殲20掛霹靂13 為打F22量身定制:霹靂-13導彈的長3.0米,直徑170毫米,翼展500毫米,超過目前世界上現役所有格鬥導彈,接近于兼顧中程攔截的法國米卡導彈,有一大型紅外引導頭,很可能是中國先前展示過的256*256單元的焦平面成像引導頭,相比之下,美國AIM-9X導彈的引導頭由於導彈體積直徑限制,只有128*128單元。更多的成像單元意味著更高的靈敏度、更好的解析度、更強的抗干擾性能。由於F-22為代表的典型第四代戰鬥機具備紅外隱身特點,採用這種引導頭的目標不言而喻。 相關新聞大批中國在研發動機曝光:首次確認WS-15存在殲20戰機使用兩台外形不同發動機試飛俄新社2013-6-18俄五代機T-50新款發動機已造好 將裝備下批戰機俄軍工信使網2013-6-17印度嫌T-50複合材料少 將獨自研製五代機(AMCA) 印度國產LCA戰機複合材料已達43%(楨:LCA都無法量產夭折了還想AMCA?另參本館:印度LCA戰機)
西飛隱身JH7B已試飛成功2012-05-10日前據西飛透露:新型隱身飛豹JH-7B已經試飛成功並已經定型,新殲轟-7B是一種發雙雙座雙垂尾翼氣動佈局的全天候隱身殲擊轟炸機。由於新型發動機的進氣量和單位推力比原發動機增強了近75%,所以新飛豹3不能簡單的沿用和放大原飛豹的機體!(新型發動機比原勞思賴斯發動機直徑大,而且也短!)因此,有關科研人員對原機的氣動外形以及內部機體結構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進!其工作量之大之複雜,絕不亞于從新設計1架新飛機。 殲轟-7B採用DSI蚌式S形進氣道設計,並在進氣道內噴塗新型納米吸波塗料,以減少飛機雷達反射截面積和紅外線信號特徵。大量採用新型複合材料,機重輕、機體強,座艙蓋邊緣,武器內置且武器艙門邊緣等處採用鋸齒狀的結合線條,可以有效的降低雷達波的反射。機體增大使機內燃油量大幅增加作戰半徑,加油方式已經改改進為內藏伸縮軟式加油設備,以此來進一步加強整機的隱身性。下圖為原JH-7
中國最新艦載機殲-18(紅鷹)亮相:蘇聯雅克-141繼中國滑躍式艦載機殲-15試飛成功以來,關於中國是否在研製第四代艦載隱身戰鬥機的傳聞就不絕於耳。英《簡氏》2013-06曝光了數張中國最新艦載機殲-18的照片,據網友爆料稱,中國軍方證實殲18已成功試飛,是中國大陸繼殲20、殲31戰機之後所謂最新研發的第三種五代的隱形戰機。美國《防務新聞》還報導說,殲18還安裝了鐳射主動相控陣雷達,同時有完善的空中加油系統,作戰半徑可以達到2200公里。據悉殲-18是一款具備垂直起降功能的戰機,但目前尚不清楚該機的升力風扇由一台(類似美國的F-35B戰機)還是兩台(類似蘇聯的雅克 -141)發動機為其提供垂直升力。據推測,除了應用於航母外,殲-18會裝備在081型兩栖攻擊艦。情報顯示,解放軍秘密試飛的殲-18戰機,擁有超音速的巡航能力,可以按照任務的不同,分為有人駕駛和無人駕駛模式。 相關新聞俄媒稱中國核航母2020年後服役 可能配殲-31殲31噴繪2013-6-17現身第50屆展巴黎航空展:中航稱參展產品皆可出口
PLA四代機之爭
針對中國空軍副司令員聲稱中國第五代戰機將在2009年底試飛及10年內部署,「漢和防務評論」創辦人平可夫今天表示,中國第五代戰機首飛最快在10年後實現,完成裝備至少在15年後。
空軍指揮學院戰略教研室主任王明志大校在接受《環球時報》2009.11.12
記者采訪時則說,中國人民解放軍從來不說虛話,中國能按照何爲榮副司令員宣布的那樣完成第四代戰機的研制和裝備任務,這是毫無疑問的。
對此,連大陸網友也分二派。有人甚至猜想這次PLA一改以往保密作風而高調宣揚4代機的另一種可能:
我國反制4代機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已找到F22命門,于是故意放出衛星給美國看,讓美國再次重啓F22生産線,大規模裝備F22,陷入我國圈套。
館長時評如下:
1平可夫由於一貫的反中貶PLA之偏見,加上無法到大陸親視武器、而只能依賴俄烏等方面對PLA的看法、以推斷PLA武器之研制/裝備/生産/性能,故看似言之有据,但可能被假數据自欺欺人。
平可夫以F22四代戰機(俄式則稱五代)量身定制的4S高標准:超機動性能、超音速巡航能力、超視距空戰能力和隱形能力,斷定PLA的WS-10發動機連俄式四代AL31FN都不如(遑論15000公斤級加力推力,採用矢量推進技術的五代發動機)、沒有能力生產四代戰機超視距空戰使用的有源相控陣雷達(即使三代無源相控陣雷達也沒有能力生產)、目前真正具備生產第四代複合隱形材料的國家只有美國。
2.其實四代戰機(如F-35)未必都達到F22的4S高標准,故PLA四代機可以仿F22/35外型(隱身主要還是靠此)和隱身材料(材貭可能差點)、再加WS-10的升級(美俄四代發動機也是由三代升級的)、至於PLA相控陣雷達有/無源之爭(由中製航電系統優於俄製,故不再續購SU27/30而自製殲11和空警2000之有源相控雷達,可知平謬)。(PLA空軍2009-11-23表示:媒體所稱四代機系殲10改進型)
3.更值得注意的是,隨著中國崛起,PLA的軍武宣傳已從之前的保密低調、到兼具西方為爭取國內預算和嚇阻外敵的高調,中共的威權體制或許更有利於打軍武的心理/情報戰,那天說不定連國家地理/探索頻道也會播出【PLA軍武】,而不再是獨宣美軍。
陳虎:第四代戰機可能曇花一現不會形成主流
編者的話:2010年1月29日,俄羅斯新型戰機T-50首次起飛試航,取得成功。據悉,這一新型殲擊機將于2015年裝備俄羅斯部隊。
俄羅斯的新型戰機究竟是什麽樣的?T-50能否與F-22對抗?四代機時代真的到來了嗎?本周《陳虎點兵》與您一起關注這型"千呼萬喚始出來"的俄羅斯新型戰機。
據俄羅斯方面稱,T-50是用來與美國的F-22"猛禽"戰鬥機對抗的,大家普遍認爲T-50和F-22一樣是典型的第四代戰機。當然,關于戰鬥機的分代目前還有爭議,按照國際上的慣例,我們稱它爲四代戰機。不管怎樣,俄羅斯剛剛試飛的T-50是繼美國的F-22、F-35之後,世界上出現的第三種四代機,也是F-22之後第一個首飛的四代機。
個飛機到底是怎樣的一型飛機?它的性能如何?它的出現會對世界空戰格局産生什麽影響?
T-50總體性能在F-35之上
目前,俄羅斯方面公布的相關信息很有限,照片也只有一張。從外形來看,T-50與F-22頗有幾分相似。從另一個角度來講,相似的外形也意味著T-50的性能與F-22有著相似或相近之處。
從目前的信息我們可以分析得知:
首先,T-50具備很好的隱身性能;其次,它具有超音速巡航能力,其超音速巡航能力甚至在F-22之上;另外,俄羅斯方面也透露,T-50的作戰半徑很大。
這些信息我們可以做一個基本判斷:T-50的作戰對象相當明確,那就是美國的四代機F-22和F-35。
既然作戰對象的指向相當明確,那麽,T-50的性能指標肯定也就是以F-22和F-35爲目標的。
從這些情況看來,我個人認爲,T-50的總體性能應該是在F-35之上。至于和F-22相比孰優孰劣,目前還不能輕易下結論。
盡管目前有關T-50的信息較少,還不能詳盡地與F-22和F-35進行比對,但我們已經可以對其産生的一系列影響進行分析了。
四代機時代可能即將到來
大家可能會有疑問:F-22和F-35早已出現,難道四代機的時代還沒有到來嗎?
認爲,不管是F-22還是F-35都出自美國,僅僅一個國家研制和裝備了四代戰機,恐怕還不能稱爲世界範圍內的四代機時代已經到來了。
現在,不光是美國,俄羅斯也將自己的四代機推向了前臺。也就是說,不久之後,俄羅斯也將裝備四代機。並且,T-50是俄羅斯與印度聯合研制的,也就是說,在俄羅斯裝備T-50之後,印度也將會裝備,甚至有可能會在俄羅斯之前裝備這型飛機。
也就是說,除了美國之外,俄羅斯、印度也會有四代機。另外,美國的F-35還要出口,這就意味著更多的國家可能擁有並掌握了四代機的技術。
以這些爲標志,四代機的時代很可能即將到來。
T-50在8年後才能形成戰鬥力
四代機時代會在什麽時候到來?我們也可以做一個大致的推測。
目前,俄羅斯的T-50剛剛完成首飛,從首飛到裝備部隊,再到形成戰鬥力還要有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會有多長?我們可以比照一下俄羅斯三代機米-29和蘇-27。
米-29于1977年完成首飛,1983年交付部隊服役,1985年形成戰鬥力,從首飛到形成戰鬥力經曆了8年時間。1981年,蘇-27首飛,1985交付部隊,1986形成戰鬥力,從首飛到形成戰鬥力用了5年時間。
從以上數據我們可以看到,俄羅斯的三代戰機從首飛到形成戰鬥力大約需要5到8年的時間。以俄羅斯現有的國家綜合實力和四代機的技術難度來看,其四代機從首飛到形成戰鬥力的時間間隔不會比三代機更短。也就是說,俄羅斯的T-50目前剛剛完成首飛,到形成戰鬥力還需要8年左右的時間,應該是在2018年之後。
世界空戰力量的分布發生變化
T-50的出現意味著除了美國之外,世界上又有一個國家掌握了四代機的技術。從目前的公開報道來看,還有更多的國家正在研制四代機。比如日本就研制了"心神"四代戰機。
與三代機時代相比,四代機時代的世界空戰力量分布會有怎樣的變化?
三代機時代,第一個擁有三代機的是美國,之後是俄羅斯,再之後是歐洲的法國、瑞典等。當然,中國在後來也擁有了三代機,印度也推出了自己的LCA輕型戰鬥機,但要比美國、俄羅斯和歐洲晚得多。也就是說,在三代機時代,真正掌握三代機技術並在第一時間擁有三代機的只有美國、俄羅斯和歐洲。
到了四代機時代,力量結構就發生了很微妙的變化。第一個擁有四代機的仍然是美國。在它之後,公開亮相的是俄羅斯。但是,歐洲至今還沒有四代機的研制項目,反而是印度、日本、中國據報道稱有四代機的研制項目。
由此可見,對新型戰機技術掌握的地域分布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另外,從掌握四代機的技術差距來看,也出現了變化。在三代機時代,美國第一型三代機F-15于1974年11月交付部隊,1978年,F-16交付部隊。俄羅斯的米-29于1983年服役,蘇-27在1985年交付部隊。通過這個對比我們可以看出,在三代機的技術掌握上,俄羅斯與美國相差了不到10年的時間。
而在四代機方面,美國的F-22是1990年首次試飛,俄羅斯的T-50剛剛首飛,這個時間差距從三代機的10年拉大到20年。由此也可以看到,不同國家和地區在新型戰機技術的掌握時間上出現了微妙的變化。
因此,進入四代機時代後,世界空戰力量的分布與三代機時代相比將會發生巨大的變化:歐洲見不到四代機,亞洲卻將要出現;美國的三代機技術領先10年,而四代機技術卻領先了20年。
四代機時代真的會到來嗎?
我們剛剛分析過四代機時代可能會到來,爲什麽還會提出這個疑問呢?
因爲,四代機的發展處于一個很微妙的狀態。
首先,美國最先進的四代機F-22已經停産,也就是說,四代機發展到現在從技術上來講已經不再繼續發展了,真正繼續生産的是低了一個檔次的F-35,並且很大程度上會投入市場。
另外,三代機時代的一個"大家"--歐洲目前還沒有四代機的研制計劃。這是由于資金、需求的制約,還是歐洲對未來空戰技術的分析有別的想法?
我們看到,目前美國也在投入很大的力量發展一些新概念空戰武器,最典型的就是無人機。有人說,未來無人戰鬥機將會形成新一代的空戰力量,有人稱之爲五代機或六代機。不管怎樣,這將是F-22之後的下一代空戰力量。同時,歐洲在這方面的投入也很大,在英國、法國的航展上,它們也都拿出了自己無人機的研制方向與成果。
未來會不會出現四代機曇花一現、在一個時期內沒有形成主流而迅速進入到下一代空戰力量的現象?這應該是需要我們關注的問題,特別是那些正在集中力量發展四代機的國家都應該關注和研究這個問題。
http://mil.news.sina.com.cn/2010-02-05/0740583361.html 俄羅斯展示第五代戰機用最新型相控陣雷達
俄展示的蘇-35戰機用有源相控陣雷達
東方網2009年9月1日消息:據俄羅斯軍事平等網報道,俄第五代戰鬥機T-50所配備的有源相控陣雷達已在不久前閉幕的莫斯科國際航展上進行了“有限”展示。
該型雷達由俄羅斯季霍米羅夫儀器制造科學研究院研制,總共由大約1500個發射-接收模塊組成,是繼“甲蟲-AE”之後,俄研制的第二種有源相控陣雷達。據悉,針對該雷達天線的試驗臺測試于2008年11月開始,並于今年夏天與雷達的其他組件進行了整合試驗。第二臺新型雷達的樣機將于2010年中期制造完畢並將被安裝到T-50的試飛原型機上。
不過,季霍米羅夫儀器制造科學研究院並未透露有關該型雷達更爲詳細的數據。
此前曾有消息稱,俄第五代戰鬥機T-50的外形與美國的F-22類似,將配備內置武器隔艙並具備超音速巡航能力。同時,T-50上將安裝多部雷達天線,具備對周圍360度的觀測能力。
俄空軍司令澤林曾指出,蘇霍伊公司將總共建造5架五代機的原型機用于測試,其中有2架用于地面測試。測試工作預計將在2011-2012年間結束,首批量産型五代機將在2015年前交付部隊測試。
據介紹,俄首批第五代戰機將裝備由土星公司研制的117型發動機(由AL-31F衍生而來)。
按照俄空軍提出的要求,第五代戰鬥機應擁有全天候作戰能力,采用隱形設計方案,可長時間進行超音速飛行,並且裝備有高效的自動防禦系統。
http://mil.news.sina.com.cn/2009-09-01/0833564350.html
俄高調亮相蘇-35戰機專用117C發動機
中廣網北京9月1日消息 在2009年開幕的莫斯科航展上,俄發動機公司高調展示了第四++代戰鬥機蘇-35專用117C型第五代航空發動機。
俄五代機項目差錢 研制發動機有變
【大公網訊】據《青年參考》2009-8月26日報道:最近一段時間,俄羅斯軍方高層官員不斷放話說,由蘇霍伊公司研制的第五代戰機將在年底前實現首飛。不過,有軍事分析人士指出,在五代機項目上,俄羅斯目前仍面臨發動機和資金短缺難題,相關承諾未必能兌現。
是「首飛」還是「地面試驗」?
據俄新社、俄塔社等媒體報道,8月20日,俄羅斯空軍總司令亞歷山大·澤林上將在莫斯科航展上指出,俄羅斯目前已開始第二架第五代戰鬥機樣機的地面試驗。澤林此言很快引起俄媒體關註,因為就在俄「空軍節」前一天的8月11日,他在莫斯科的記者會上曾宣布,空軍將在今年11~12月份進行第五代戰機的首飛試驗。「應該是在11月份,萬不得已,也要在12月飛,無論如何我們都要讓它在今年升空。」當時,他曾滿懷信心地向在場記者如是說。
僅僅過了不到10天,空軍司令就避重就輕大談「地面試驗」,而非人們普遍關註的「首飛試驗」,進一步印證了俄媒體此前的猜測:試驗機可能面臨問題,第五代戰機年內首飛可能無法實現。
俄新社報道說,根據國防部的訂貨,遠東加加林航空生產聯合體要生產兩架用於地面試驗的樣機,和一架用於飛行試驗的樣機。俄新社軍事評論員伊利亞·科拉姆尼克認為:類似消息都把人給搞糊塗了,首飛和開始國家試驗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從首飛到國家試驗往往要相差數年。
發動機選擇仍存變數
俄媒體的猜測並非沒有道理。實際上,就在8月20日當天澤林同時還承認,目前俄羅斯在五代機發動機制造方面仍存在問題。「毋庸諱言,樣機暫時要配備‘土星’公司的發動機來飛」,他說。
發動機是飛機的心臟。一般來講,有什麽樣的發動機就有什麽樣的飛機。2002年,國防部在沒有招標的情況下,指定「土星」公司為五代機發動機的主承包商。從那時起,「土星」在有限國家預算資金支持下,與合作夥伴烏法發動機制造生產聯合體一道,開始代號為「117號產品」的第五代發動機研制。根據原計劃,「117號」是五代機樣機和首批量產機要配備的發動機。
然而,從2006年起,俄空軍又引入另一家發動機龍頭企業——禮炮機器制造廠,參與五代機發動機的招標。讓不少航空專家納悶的是,時至今日,俄軍和招標委員會仍沒有宣布中標廠家。這也就意味著,目前還沒確定五代機最終將采用何種發動機。
不過,俄新社軍事評論員科拉姆尼克撰文說,實際上戰鬥機沒有明確的劃代標準,現代戰機從首飛到完全從部隊註銷的時間,已經突破50年,在此期間,發動機能「從一而終」的情況非常少見,他拿美國研發F-14「雄貓」戰鬥截擊機期間,曾將TF30-P-414A型發動機作為「過渡」,而最終仍成為該機主力發動機舉例說,不排除「117號」發動機未來成為俄五代機主力發動機的可能性。
資金難題尚未解決
俄羅斯早在數年前就已經意識到了第五代戰鬥機項目面臨的資金問題,因此一直希望引進外資。俄羅斯曾嘗試拉法國、中國及巴西入夥,但收效不大,只有印度成為其戰略合作夥伴。據俄軍《紅星報》8月11日報道,蘇霍伊公司目前研制的工廠代號為Т-50的第五代戰鬥機是單座機,而與印度共同開發的可能將是雙座Т-50。
不過,印方投資能否及時到位仍存在變數。軍事分析人士指出,俄印雙方合作的出發點並不一致:俄方竭力拉印入夥是因為缺錢,而印方目的在於吸收該公司的先進技術與經驗,培養自己的航空人才。在這種背景下,俄方能否改變在一些關鍵軍事技術領域的保守做法,會直接影響到印方的投資熱情。
http://www.takungpao.com/news/09/08/26/junshi08-1132581.htm
俄羅斯T-50戰鬥機
基本資料
俄羅斯T-50戰鬥機類型:多用途戰機
生産公司:蘇霍伊
首次飛行:2009年1月29日
使用狀態:開發中
主要用戶:俄羅斯
生産數量:1
乘員: 1人
長度: 22.0 m
翼展: 14.2 m
高度: 6.05 m
翼面積: 78.8 m²
空重: 17,500 kg
載重: 26,000 kg
最大起飛重量: 36,000 kg
發動機: 2×Lyulka AL-41F 後燃器,數位控制渦輪扇發動機
推力: 每個 9,800 kgf
後燃器推力:每個 17,950 kgf
向量推進: 範圍:-20°至+20°;噴口轉速度:30°/秒(上下左右4方向)
基本簡介
俄羅斯T-50戰鬥機俄羅斯第五代戰機T-50爲單座雙發重型戰機,具備隱身性能好、起降距離短、超機動性能、超音速巡航等特點。根據俄媒體透露的技術指標,T-50最大起飛重量34噸,在以27噸重量起飛時,最高速度能達到每小時1900千米。其超音速巡航速度可達每小時1450千米,作戰半徑1100千米,戰鬥負荷可達6噸,內置3個武器艙,能實現飛行性能和隱身性能的良好結合。英國《飛行國際》2007年4月24日報道,俄羅斯的發動機制造商——“土星”科研生産聯合體(NPO Saturn)的網站首次對外透露俄羅斯第五代戰鬥機可能的布局圖片。俄羅斯未來第五代多用途戰鬥機作爲未來戰術航空綜合系統(PAK FA)項目的一部分正在進行開發,蘇霍伊設計局的T-50戰鬥機在與俄羅斯米格飛機制造集團競標俄羅斯國防部第五代機項目中取勝,“土星”科研生産聯合體被選擇爲該機提供發動機。
俄印最早在2000年便已開始就聯合研制第五代戰鬥機進行接觸。蘇霍伊公司領導人波戈相曾向印方承諾,俄方研制的新一代戰鬥機的性能將與美國的F-22“猛禽”相當。由于研制新型戰鬥機的費用極其高昂,俄方獨自承擔會帶來巨大的壓力,而印度則想從俄方那裏獲得制造第五代戰機的技術,因此兩國很快便在聯合研制新一代戰機的問題上達成了初步協議。
據悉,俄空軍需要的是一種單座戰鬥機,而印空軍則希望新一代戰近期俄羅斯將在茹科夫斯基城開始第五代(注:按美國、中國的標准爲第四代)重型多用途戰鬥機T-50的飛行試驗。試驗時間大約持續五年,第一批T-50將在2015年交付俄羅斯空軍,並開始部隊測試,然後組建飛行大隊。
俄羅斯空軍打算購買450-600架同類飛機,T-50的生産將在阿穆爾-共青城進行。到2025年,俄羅斯將用T-50全部替換老舊的米格-29和蘇-27飛機,同時爲了打造新型航目,還計劃制造飛機的艦載型。
T-50第五代重型多用途戰鬥機由俄羅斯蘇霍伊設計局研制,該計劃隸屬于“未來前線航空系統”(PAK FA)項目。目前飛機的外形和技術數據還是軍事秘密。
T-50是雙發重型戰鬥機,最大起飛重量約爲32-35噸,機翼有變化的後掠角,飛行時機翼的載荷比F-22“猛禽”稍小,這個特點與其他的氣動性能結合在一起使其機動性將比F-22更優越。
技術性能
最高速度: 2,600 km/h
巡航速度: 1,400 km/h
航程: 4,000 km()
實用升限: 18,000 m
爬升率: 350 m/s
翼負荷: 470 kg/m²
武器
機炮:1× 30 mm GSh-30-1機炮,備彈 150 發
導彈:14個挂點
空對空:R-77, R-77PD, R-73, K-74
空對地:X-29T, X-29L, X-59M, X-31P, X-31A, KAB-500, KAB-1500
相似機種
蘇-47、 F-22、 X-29、 J-XX、 米格1.44、 臺風戰鬥機、 陣風戰鬥機
設計時序
蘇-27 - 蘇-30 - 蘇-32 - 蘇-33 - 蘇-34 - 蘇-35 - 蘇-37 - 蘇-47 - T-50
裝備設計
首飛的 T-50 據說是沒有裝用新發動機和雷達的,主要用于測試基本飛行性能,這是通行的做法,但這也意味者裏形成實戰能力還有距離作爲第5代戰機(即歐美標准的第4代),必須擁有向量推力技術,不開後燃器下維持超音速巡航,匿蹤功能。T-50戰機使用等離子隱身技術,大小則略小于蘇-30,導彈完全內置,雷達可探測性大大降低。
由于發動機的高推重比,使T-50可于300-400米內起飛。與美國F-22比較,根據俄羅斯首次發出之圖片,可看出其布局與F-22相似,同樣是因爲隱身及超音速巡航需要然而T-50的水平和垂直控制面更小,這表明T-50希望使用向量推力技術進行俯仰、偏航和滾轉控制另外,T-50的最大起飛重量約在25-30噸,與F-22相約但有傳T-50會利用等離子隱身技術(不等于等離子引擎),這種技術比F-22使用的有更好隱身性T-50並非使用等離子發動機(引擎),而是使用AL-31發動機系列的一種發展版本這發動機類似土星公司于2005年莫斯科航展透露的117A至于等離子發動機本身尚未可達成隱身功能。
T-50戰機,由俄軍機制造巨頭“蘇霍伊”公司主導研制。通過此前流傳的T-50圖像和俄官方聲明,可以初步斷定,T-50是一款重型雙發殲擊機,最大起飛重量32~35噸。由于其機翼載荷要低于美國的第四代戰機F-22“猛禽”,再加上氣動布局獨特、機身本身可産生升力,這使得T-50的機動性能要優于“猛禽”。 在隱身性能方面,T-50也不比“猛禽”遜色。機頭、機艙、進氣管等都采用了獨特的形狀設計,保證了對雷達波的低可探測性。爲增強隱身效果,武器艙采取內置方式。擁有至少兩個大型武器艙,主要用于裝載超大、大型和中型空空導彈,整個武器艙室幾乎是飛機容量的1/3。如執行戰鬥任務不需隱身時,T-50可外挂智能炸彈及導彈。T-50在不加油情況下的續航能力尚不清楚,但應該不會少于蘇-35S的3600~4000公裏。
T-50試飛並未配備專用發動機和雷達航電系統航電設備一向是俄制戰機的“軟肋”,但在T-50身上有了質的改善。其裝備的機載雷達可發現400公裏外的目標,能同時跟蹤60個空中目標並打擊其中的16個。除先進的雷達系統外,T-50還裝備新型無線電偵察和對抗系統,可以在不打開雷達、不暴露自己的情況下,發現敵人並實施幹擾。飛行員對飛機的指揮控制也完全實現了數字化,所有信息都顯示在座艙內彩色液晶大屏幕上。
武器系統方面,T-50將裝備超遠距離空空導彈(射程可達420公裏),其中機體內可攜彈不少于兩枚,機身外挂可攜更多。此外,T-50還裝備射程爲120~230公裏的中遠距空空導彈。
目前已有3架T-50樣機完工,首飛將在茹科夫斯基機場進行。雖然T-50的部分設備已經在俄4++代戰機蘇-35S和米格-35S上做了試驗,但整個試驗階段將持續近5年,到2015年首批量産型T-50有望編入空軍進行飛行作戰試驗,然後才正式成軍。俄聯邦空軍有意采購450~600架該型戰機。預計在2025年前,T-50將替代屆時已老邁的米格-29和蘇-27殲擊機,成爲俄空軍的主力戰機。
構造原理
早前的T-50組裝照。2006年時T-50研制工作已大部分完成。機身:T-50機身的橫截面爲橢圓形,全機主要由鈦鋁合金建造,13%爲複合材料。機鼻雷達罩在前部稍微變平,底邊爲水平,爲的是將它的反尾旋性能最優化。
駕駛艙:駕駛艙的設計著重于飛行員高度的舒適性,使得飛行員能夠以極高的G力負載操駕下控制飛機。機上配有了新型的彈射椅和維生系統。幾何可變適應彈射椅以 60°角的傾斜,用來減少高G力之下對飛行員的沖擊。這個座椅可以讓飛行員以一般情形下無法承受的高G力負載來做出近戰纏鬥(dogfight)。
.尾翼:布置在發動機艙兩側的尾撐上,力矩點在發動機尾噴口以後,相信是梯形機翼帶來的重心前移導致發動機布局也必須前移的問題所致,-22,-35也是如此。和-22不同的是,-50沒有采用-22種尾翼和機翼形成重疊剪裁的形式,機翼上也沒有過多的控制面。
俄羅斯T-50戰鬥機采用兩個和-22極爲相似的外傾垂尾,位置布置比較靠前,翼根弦長有接近一半與機翼根部重合,垂尾根部在發動機艙外側,外傾角度大約在27度到29度左右,這樣設計主要是爲了大迎角狀態下垂尾的使用效率,在大迎角時邊條産生的渦流帶來的穩定的強氣流會對垂尾形成有利幹擾,減小機身屏蔽,使飛機有較好的大迎角飛行的穩定性和可控制性,同樣設計的一22在迎角達到60度時垂尾仍然能提供有效的穩定和一定的控制響應。
隱身能力
T-50的機尾仍舊保留了大尾錐,主要是爲了減阻。從飛機的仰、俯視圖來看,T-50非常象F-22“猛禽”戰鬥機,因此叫“猛禽斯基”頗爲適合。但從機頭和機尾來看還可以隱約看到蘇-27的影子,因此似乎可以把該機視爲創新與繼承並存的一種戰鬥機,這也符合俄羅斯目前經濟技術實力的選擇。
從布局上看,T-50放棄了I.42的鴨式布局,而改爲常規邊條翼布局。這樣的改變,似乎可以看出俄羅斯空軍在新的戰鬥機計劃中將隱身放在了更爲重要的位置,否則不會把原來的設計全面推翻。T-50采用了與F-22同樣的菱形翼,這是因爲就目前的技術水平而言,菱形翼是平衡隱身、機動、航程等方面要求的較好方案,所以F-23、F-35采用的都是菱形翼。
T-50的機尾仍舊保留了大尾錐,主要是爲了減阻。這次PAF FA也采用同樣的機翼,表明菱形翼在隱身和機動方面的優勢得到了東西方的認可。
另外,T-50的機翼和尾翼前、後緣平行,使雷達反射信號只向幾乎垂直與側面的方向反射,避開了正前方和正後方。兩個垂直尾翼向外傾斜,避免側向發生鏡面反射。T-50也采用了S形進氣道和機身彈艙,這些都降低了整機的雷達反射面積。
但是從飛機的尾部來看,T-50幾乎和蘇27一樣,幾乎沒有經過什麽隱身處理。特別是其保留了蘇27系列的尾錐設計,讓該機從後部看起來幾乎和蘇-27一模一樣。這樣做可能是因爲戰鬥機要在機身設彈艙,導致飛機的橫截面增大,從而增加了飛機的阻力,采用尾錐可以按面積律來平滑機身,降低飛機的阻力。
所以,T-50的隱身能力估計仍不及F-22,但兩者應該在同一水平。
機動性能
俄羅斯T-50戰鬥機因爲采用了軸對稱推力矢量噴口,所以隧道較厚。從飛機整體布局來看,T-50的機身扁平,顯然延續了蘇-27的升力體設計。加上機翼面積較大,翼荷較低,因此T-50具備較大的升力系數。另外,其機翼前緣後掠角似乎大于F-22,這顯示T-50更重視高速飛行,更注重超音速攔截能力。從這一點來說,T-50似乎更象當年F-22的競爭者YF-23。
另外,T-50進氣道的位置與蘇-27相近,這有助于改善戰機的大迎角性能。還有就是,T-50采用了蘇-37/-30MKI系列的軸對稱推力矢量噴口(TVC),但是取消了這兩者的鴨翼,也就是放棄了90年代俄羅斯戰鬥機典型的三翼面布局。從技術上講,TVC爲戰鬥機提供氣動控制面外的一種控制方式,可以提高飛機低速、高攻角範圍的機動性能,與氣動控制面相配合可以增加飛機的迎角和機頭指向能力。
T-50的可動邊條是一個設計創新,起到可控渦升力的作用。因此從整體上說,T-50放棄鴨翼除了隱身方面的考慮外,另外一個原因可能就是俄羅斯在氣動、飛控等方面的進步,能夠在常規布局整合進TVC,進行飛控系統控制律的優化,即可得到較好的機動性能。T-50避免了采用過多的控制面而造成飛機重量和複雜程度的上升,從而降低飛機的成本,另外也降低了飛控系統編寫的難度,特別是各操縱面的偏轉控制與協調的問題。
綜上所述,T-50應該具備了與F-22同一等級的超音速巡航和機動性能,但T-50受到發動機推力不足所困擾。
存在問題
T-50目前仍舊采用117S發動機,性能低于F-22配備。與外形布局的進步相比,T-50的發動機則更接近傳統。根據俄羅斯媒體的報道,其早期可能還會采用目前蘇-35BM配備的117S渦扇發動機來做爲動力。117S可以看做用原來AL-41技術改進的AL-31F。從目前的指標來看,AL-41的中間推力是88千牛,最大加力推力在145千牛級,兩個指標都低于美國的F119渦扇發動機,後者的指標分別是98千牛和155千牛。考慮到117S的重量可能也高于F119,所以T-50在推重比方面可能比F-22要差,因此在機動性方面比F-22要略差。
總體上看T-50似乎延續了蘇27的設計思想,即通過加大升力來彌補發動機方面的不足,這反映了俄羅斯在航空動力技術方面比美國的不足。按照俄羅斯方面的說法,真正配備T-50應該是編號爲129的渦扇發動機,其性能與F119相近,但該發動機還在研制之中。
從T-50對隱身性能的重視,也可以看出俄羅斯的國防戰略已經立足于與鄰國打一場局部戰爭,而不是象以前那樣的美蘇全面對抗,畢竟俄羅斯現在的經濟技術實力不但比不上美國,比前蘇聯也有很大的差距。
同樣受限于俄羅斯目前的經濟技術實力,未來的T-50與現有的飛機將不會有大的變化。盡管俄羅斯媒體說這只是第四代戰鬥機的原型機,但實用型估計與該機應該大同小異,頂多一些細節處理可能要更合理一些,如機頭的前視紅外搜索/跟蹤系統(IRST)。T-50全面改動的可能性不大,甚至象蘇27原型機T-10到T-10S那樣的大改可能性都不大。
仍存疑問
俄羅斯T-50戰鬥機效果圖T-50終于首飛成功了。首飛成功的消息一公布,普京就迫不及待地宣布將在2013年交付俄羅斯空軍試用,2015年開始大批生産,將俄羅斯空軍提升到一個全新的技術水平。
俄羅斯空軍的現役主力蘇-27的首飛已經是30年前的事了。30年前,蘇霍伊設計局爲了後來居上,不惜放棄已經首飛的原型機,重起爐竈,鳳凰涅磐,終成正果,推出了一代名機蘇-27,在技術上壓倒了F-15。但航空技術沒有停頓,美國率先進入隱身時代,推出F-22戰鬥機,再次拉開了航空技術的差距。F-22所代表的隱身、超音速巡航、超機動和網絡戰能力代表了空戰的新境界,俄羅斯空軍再次面臨來自西方的沈重壓力。
進入21世紀,俄羅斯空軍委托蘇霍伊設計局研制名爲PAK-FA(意爲“未來前線戰鬥機系統”)的第五代戰鬥機,還把印度弄進來“負責”開發雙座型,再一次激發了人們的想象。蘇霍伊設計局對PAK-FA的內部代號爲T-50,T是三角翼的意思,前掠翼或者後掠翼的內部代號則爲S。多年來,人們對T-50的外形和性能大加猜測,但直到這一次正式亮相,T-50一直是猶抱琵琶半遮面,不露真相。
T-50是一架單座、雙發、雙垂尾的重型戰鬥機,采用兩側翼下進氣,具有較大的機腹武器艙。T-50明顯地和F-22有很多相像之處,但也繼續了很明顯的蘇-27的特色。T-50力圖在隱身、超音速巡航、機動性方面達到較好的平衡,在氣動設計上結合了F-22和蘇-27的特點,而不是簡單的抄襲F-22或者簡單的蘇-27升級。T-50的隱身、超音速巡航和超機動能力是見仁見智的事情,但蘇霍伊在這個時候推出T-50是一個耐人尋味的事情。
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經濟嚴重滑坡,軍工生産嚴重萎縮,軍工科研陷于停頓。在普京時代,俄羅斯經濟有所恢複,軍工生産和科研有所恢複,但還是還債多于趕超,遠遠低于重占世界軍工科技前沿應有的水平。米格凋零之後,蘇霍伊碩果僅存,但一氣吃了蘇-27的老本20年之後,這一兩年隆重推出最新的蘇-35BM,但明眼人一眼就能看出來,這是已經30年之久的蘇-27的重新包裝,航電和武器系統自然是大幅度改進,但基本的氣動設計還是如假包換的蘇-27,如果不是火眼金睛的航空迷,根本看不出兩者的外表差別。發動機的推力增大了,但依然是原發動機的偉哥版,不是新設計。不管電子技術如何進步,戰鬥機的飛行性能還是由基本的氣動設計和發動機決定的,這就是說,蘇-35BM的飛行性能不可能有質的提高。就是這樣一架老太婆搽粉的飛機,試飛和投産還是一波三折,俄羅斯空軍已經訂貨的48架最早要2010年開始交付,預計6年才能全部交付。相比之下,當年中國訂貨的蘇-27和蘇-30基本上都是在18-24個月內交付完畢。這只能說明兩個可能:1、蘇霍伊的生産能力已經不足以快速交貨;2、俄羅斯空軍的支付能力限制了蘇霍伊的生産速度;估計是第二個可能性更大。
俄羅斯T-50戰鬥機在這樣的情況下,T-50的首飛一推再推就容易理解了。俄羅斯的航空理論和技術基礎依然雄厚,但理論和基礎要化作具體的工程設計,這還是一個用投資和時間堆出來的過程。太多的設計細節需要用大量的風洞和真實大氣測試,需要研制大量的試驗平臺,收集大量的技術數據,而不是理論家們拍拍腦袋、天馬行空就會天上掉下來的。惡魔總是在細節之中,而這個惡魔是出名的吞金獸,俄羅斯是不是還供養得起這個惡魔是一個大問題。俄羅斯經過這麽些年的人才流失、技術文件散落、科研設備老化,軍工科研要首先從泥坑裏爬出來,才談得上趕超。“戈爾什科夫”號航母改裝的嚴重拖延,“布拉瓦”導彈的發射接連失敗,蘇-35BM的發動機問題,都說明了同一個問題。
另一方面,蘇霍伊在和印度就蘇-30MKI的合作中,嘗到了國際合作的好處。也就是說,借力發力。印度軍工是一個心比天高、力比紙薄的典型,從LCA戰鬥機到“阿瓊”坦克到“殲敵者”核潛艇,印度軍工屢敗屢戰,樂此不疲。與此同時,印度試圖利用俄羅斯的經濟困難和技術實力,通過出資入股,獲得先進裝備和技術,並帶動印度自己的軍工科技。蘇霍伊在推出了三翼面和推力轉向技術後,苦于沒有資金完成技術開發,和印度一拍即合。
但技術主導權和進度控制完全在蘇霍伊手裏,印度實際上成了提款機。不過印度似乎並不在乎,希望借參與T-50計劃大躍進,一舉登上世界戰鬥機技術的前沿。俄羅斯抛出的橄欖枝是承諾由印度“負責”雙座型,似乎印度真成了和俄羅斯對等的合作夥伴了。事實上,蘇霍伊依然掌握完全的技術主導權,在設計單座型T-50 的時候,已經爲雙座型預留了空間、重量和氣動設計方面的考慮。蘇霍伊也完全主導研制進度,只不過這個進度的發言權更多地在俄羅斯空軍的手裏,或者更確切地說,在俄羅斯財政部的手裏。但爲了抓住印度這個合作夥伴,俄羅斯必須早日把T-50弄上天去,再無限制地拖下去,連世界上耐心最好的印度都要不耐煩了,要是印度也撤了,那T-50就真的要步米格I-44的老路了。
俄羅斯T-50戰鬥機但是,T-50首飛成功離批量生産和形成戰鬥力還相差很遠。T-50首飛一成功,普京已經在信誓旦旦地宣稱要在2013年開始交付俄羅斯空軍試用,2015年開始大量生産,印度也宣稱將在2020年前開始裝備T-50。但俄羅斯《獨立報》1月29日報道,試飛的T-50使用的是蘇-35BM的4++代發動機,沒有采用第五代發動機,也沒有第五代的主動電掃雷達。這樣看來,試飛飛機主要是驗證氣動外形和基本飛行性能的,離實戰水平的第五代戰鬥機還有一定的距離。這本來是符合世界慣例的做法,但也爲T-50(或許會被命名爲蘇-47)的量産時間帶來極大的問號。
俄羅斯有保密的傳統,但近年來,俄羅斯一反傳統,轉向吹噓和空頭支票。T-50的首飛已經公開許諾了好久了,從蘇霍伊總師到俄羅斯空軍司令到副總理,一個個信誓旦旦,但允諾的日期一個一個過去,直到現在。T-50的標准配備發動機是AL-41,而不是代號117S的AL-31大改。和T-50的高調首飛計劃不同的是,AL-41的進展和定型情況俄羅斯秘而不宣,T-50標配的主動電掃雷達也是一樣。如果這些關鍵系統不能及時定型,2013年交付空軍就是空的。美國在技術驗證型YF-22首飛到生産型F-22首飛之間用了7年,即使排除冷戰結束美國空軍不再急急忙忙的因素,依然需要不少的時間,這還是在F119發動機和APG-77雷達已經就緒的情況下。即使T-50的試飛一帆風順,3年定型也是一個極其雄心勃勃的計劃。
俄羅斯還有生産組織和工藝人才的問題。T-50需要的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測試規範都和職工培訓需要時間才能建立起來,還有原材料和分系統的生産組織問題。要把俄羅斯冬眠已久的軍工體系和原材料供應鏈重新動起來,解凍就需要相當的時間。
在劃時代的蘇-27首飛30年後,T-50凝聚了俄羅斯航空技術的精華,也凝聚這俄羅斯航空人的希望。T-50的性能還有待時間證明,如果T-50的量産型和現在首飛的飛機有所不同,這並沒有什麽可驚奇的。問題是當年T-10在繈褓中遇到嚴重問題後,總師西蒙諾夫毅然壯士斷腕,在鳳凰涅磐之後塑造了一代名機蘇-27,不僅在口頭上壓倒F-15,在實際上也做到了,真正做到了後來居上。但今日俄羅斯是否還有這樣的勇氣、魄力甚至能力,就十分值得懷疑了。YF-22是在1990年首飛的,要是20年後T-50後來而不能居上,俄羅斯的窘境是可見一斑。T-50將是俄羅斯航空工業的最後一搏嗎?
http://www.hudong.com/wiki/%E4%BF%84%E7%BD%97%E6%96%AFT-50%E6%88%98%E6%96%97%E6%9C%BA
俄羅斯“第五代戰鬥機”
俄羅斯所謂的“第五代戰鬥機”的相關消息充斥著各種新聞媒體,時不時俄羅斯某些要人或者廠商會站到臺面上宣揚所謂“第五代戰鬥機”如何先進,及其研制進度如何樂觀。但經過十幾年的發展,“第五代戰鬥機”仍然處于一種混沌狀態,俄方僅僅是將蘇霍伊設計局的T50冠以第五代戰鬥機的名稱,而隨著時間推移,原本的首飛期限日益臨近,而新一代發動機等關鍵部分仍然沒有著落。甚至很多俄羅斯政府或商業機構將蘇-27系列的一些改進型號冠以“第五代戰鬥機”的名稱。本文收集了各種的相關信息,不表示本站支持其真實性,僅供讀者參考研究。2006年,俄羅斯的發動機制造商--"土星"科研生産聯合體(NPO Saturn)的網站首次對外透露俄羅斯第五代戰鬥機可能的布局圖片。俄羅斯未來第五代多用途戰鬥機作爲未來戰術航空綜合系統(PAK FA)項目的一部分正在進行開發,蘇霍伊設計局的T-50戰鬥機在與俄羅斯米格飛機制造集團競標俄羅斯國防部第五代機項目中取勝,"土星"科研生産聯合體被選擇爲該機提供發動機。 T-50的簡化圖片顯示該機是一種與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F-22A"猛禽"戰鬥機相似的雙發常規氣動布局。然而T-50的水平和垂直控制面更小,這表明該機希望使用矢量推力技術進行俯仰、偏航和滾轉控制。 圖中展示的發動機噴管與"土星"科研生産聯合體在2005年莫斯科航展上透露的117A發動機比較相似。117A作爲長期服役的AL -31F發動機發展型,該動力裝置已進行了重新設計,壓氣機能承受更高的壓力,渦輪能耐更高的溫度。T-50的高推重比與矢量推力技術耦合在一起能極大地提高飛機的短程性能,包括在300~400米(1000 -1300英尺)跑道起降。
米格1.41
蘇霍伊設計局的總設計師Mikhail Pogosyan稱,PAK FA戰鬥機大約在蘇-30和較小的米格-29之間,但更接近于更大的蘇-30。這說明T-50的起飛重量大概在25~30噸之間。T-50攜帶的武器將設計在機身內部,並能夠在無加力的情況下進行超音速巡航,這就需要改變蘇-30的布局而采用更適合超音速飛行的常規氣動布局。T-50在本月初通過了實體模型的技術審查,並定于2012年必須首飛。早期制訂的時間框架仍然有效。我們必須按時完成工作。 蘇霍伊設計局表示其正在完成T-50的設計繪圖,並將在共青城飛機生産聯合體(KNAAPO)和新西伯利亞契卡洛夫飛機生産聯合體(NAPO)的制造廠生産該機。KNAAPO 作爲飛機工業生産階段的承包商,NAPO則作爲其主要的供應商。NAPO總裁Fiodor Zhdanov稱,他的工廠將生産T-50的機頭部分。該飛機將有許多零部件采用碳纖維增強塑料制造。據報道,俄羅斯試圖使自己的第五代戰鬥機在設計思想以及飛機的戰鬥性能等方面都要超過被認爲是同一級別的美國的F-22和F-35。但造價卻比F-22以及F-35要便宜很多。估計俄羅斯第五代戰鬥機的研制計劃將需要投入50億到60億美元的資金。俄羅斯希望在2006年時開始對第五代戰鬥機進行試飛,到2010年時開始生産並裝備部隊。但有關分析人士對俄羅斯的這一計劃感到懷疑。按照諾戈維欽的說法,俄羅斯的第五代戰鬥機鎖定爲多用途戰鬥機,無論是輕型抑或重型戰鬥機,設計巡航速度全部達到超音速,機載設備全部爲全自動化電子設備,只不過輕型戰鬥機只裝備一臺發動機,而重型戰鬥機則爲兩臺。
蘇-47/S-54重型戰鬥機
另據俄羅斯媒體報道,蘇霍伊設計局研發的S-54重型戰鬥機(下圖)利用了蘇-47的技術工藝,最大起飛重量17.5噸,機體的25%由碳纖維複合材料制成,擁有8個武器外挂點,載彈量超過6噸,可攜帶各類遠、中、近程空對空導彈,執行各種距離的空中打擊任務,亦可攻擊任何高度上的空中預警機和戰略轟炸機。在研制第五代戰鬥機方面俄羅斯目前所遇到的最大的困難是經費不足。這是俄羅斯同意印度參加研制計劃的根本原因。但印度究竟要在多大程度上參與第五代戰鬥機的研制計劃,印度在這方面將要投入多大的資金,這些問題都將是未來俄印雙方繼續談判的焦點。俄羅斯媒體認爲,這是俄羅斯有史以來第一次允許外國參加自己的尖端武器研制計劃。俄羅斯著名軍事記者李多夫金認爲,印度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掌握俄羅斯航空軍事方面的最先進科技,設計思想以及生産制造技術。而10年後印度也將會自己生産第五代戰鬥機,這樣未來印度空軍所裝備的戰鬥機不但其他亞洲國家沒有,就連大部分的歐洲國家也不具備。所以印度很可能會成爲繼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瑞典之後的另一個新興航空工業大國。當俄印雙方在聯合開發第五代戰鬥機的談判中取得重要進展的同時,俄羅斯《新聞時報》透露,有關中國參與俄羅斯第五代戰鬥機研制的談判卻沒有取得成功。最近兩年來,有關中國參與俄羅斯第五代戰鬥機研制開發的消息時常被俄羅斯新聞媒體報道。但一些俄羅斯軍備問題專家認爲,在軍事技術合作領域中印度被俄羅斯看成是最理想的夥伴,俄羅斯對印度完全放心,同印度合作不存在軍事和政治上的風險。2007年4月,俄羅斯空軍副總指揮亞曆山大?傑林上校在4月6日的新聞發布會上向記者宣布:俄羅斯空軍的第五代戰鬥機項目通過了技術樣機評審。他說:項目的時間沒有變化,訂貨人的決定也沒有改變,因此我們正在按照規定的期限工作。傑林認爲,在當前階段俄羅斯必須制定工作文件,開始制造第五代戰鬥機的工作計劃。2007年5月,俄羅斯空軍新任總司令亞曆山大?澤林上將日前對記者宣布,第五代戰機的生産企業已經初步確定爲阿穆爾共青城航空生産聯合體,此外,還確定了第五代殲擊機的主要承包商爲蘇霍伊試驗設計局。而第五代飛機的發動機研制和生産廠家將通過競標方式確定。俄空軍總司令亞曆山大?澤林上將表示,還存在財政撥款等一些問題,但是這些問題將會得到解決。將會按照先前制定的計劃爲空軍補充殲擊機。這項工作將按照先從航空兵大隊開始,然後再是航空兵團的順序進行。
PAK FA第五代戰鬥機
2007年5月2,俄羅斯前國防部長、現任第一副總理伊萬諾夫宣布,俄羅斯新型第五代戰鬥機將在2007年年底首飛。現在飛機經過了打樣設計階段。配備新型飛機的第一航空大隊將保衛國家東部和北高加索的邊境線,第五代戰鬥機還將保衛俄羅斯全部領空。伊萬諾夫說,“飛機的試驗設計工作已經接近尾聲。第五代戰鬥機應當成爲俄羅斯空軍在21世紀的主要前線戰鬥機。”俄羅斯空軍上校傑林說,已經確定阿穆爾共青城航空工廠作爲第五代戰鬥機的批生産廠,當然,它要和其他企業合作。新型飛機將用于國家防空系統並完成其他任務。上世紀80年代,還是在前蘇聯時期,俄羅斯就已經開始研制第五代戰鬥機,到了90年代,研制出了兩種原型機,米高揚設計局的米格1.44和蘇霍伊設計局的S-37(蘇-47)“金雕”。但是,隨後蘇聯解體,經濟滑坡,這些飛機設計項目不能完成。而現在的未來前線航空飛機(PAK FA)的工作,例如著名的I-21,都是2000以後重新開始的。目前PAK FA的全尺寸實物模型已經過了技術委員會的確認。由于某些合理原因,飛機的外形還是秘密,但是,根據某些數據推測,第五代飛機將比蘇-27略小,但是比米格-29要大,在一些性能方面接近美國的F-35A飛機。關于PAK FA的飛行技術性能沒有確實消息,但是從空軍代表的談話中可知,飛機可以在不加力情況下超聲速飛行,在飛機上采用了隱身技術,裝有新一代的空-空導彈和空-地導彈以及反艦導彈。在飛機上計劃安裝AL-41F或其改型發動機,第五代發動機的研制公司是土星科研生産聯合體(主要企業)、烏法發動機生産聯合體以及“馬達”公司、“航空發動機”公司、“克裏莫夫”公司、“聯盟”公司和其他一些企業。傑林指出,爲第五代戰鬥機研制動力裝置的工作要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采用改進的推力達到15噸的AL-31F發動機。到了第二階段才涉及研制新型發動機,新型發動機不僅推力提大,達到16噸,而且參數也得到改善,完全符合下一代戰鬥機的要求。根據傑林的意見,第二階段的工作必須在第一階段工作完成之後開始。
2007年6月,莫斯科航空學院院長辦公室助理亞曆山大?馬特韋延科宣布,2007年莫斯科航空學院將獲得1000多萬盧布的撥款,用于研制機動性能強的未來戰機。目前正在確定未來飛機的外形。莫斯科航空學院正按照"超機動性飛機"的課題研究新飛機的大綱。莫斯科航空學院的代表表示,研究工作的過渡性成果應是實驗機。而且目前有兩種關于制造實驗機的意見,即有人駕駛和爲了降低飛行試驗風險的無人駕駛全尺寸實驗機或是實驗機模型。莫斯科航空學院的代表並未詳細說明研究工作的進展,只是指出,這將是一種具有獨特空氣動力學布局的超機動性未來戰機。
2007年6月,莫斯科航空學院院長辦公室助理亞曆山大?馬特韋延科宣布,2007年莫斯科航空學院將獲得1000多萬盧布的撥款,用于研制超機動性未來戰機。莫斯科航空學院正按照“超機動性未來戰機”的課題研究新飛機的大綱。目前正在確定未來飛機的外形。莫斯科航空學院的代表表示,研究工作的過渡性成果是樣機。而且目前有兩種關于制造樣機的意見,即有人駕駛和爲了降低飛行試驗風險的無人駕駛全尺寸樣機,或者是樣機模型。莫斯科航空學院的代表並未詳細說明研究工作的進展,只是指出,這將是一種具有獨特空氣動力學布局的超機動性未來戰機。
2007年7月,俄羅斯國防工業綜合體的消息靈通人士宣稱,俄羅斯未來前線戰鬥機(第五代戰鬥機)的首飛日期今天確定下來。他說:"未來前線戰鬥機將在2009年首飛,今天研制人員已經確定了首飛的日期。"有專家認爲,當前該項目撥款不足,對此,該人士認爲:"雖然國家在未來前線戰鬥機項目上的資金撥款不像研制人員希望的那麽多,但是目前資金已經到位。"但是,他指出,根據計劃,近幾年國家對未來前線戰鬥機項目的撥款額度將極大的增加。"國家財政撥款的增加是因爲需要制造試驗樣機並完成機載設備和武器的實驗設計工作。" —— 站長注:這一新聞再次證明了俄羅斯在“第五代戰鬥機”這一話題上的反複與造假,在各種所謂第五代戰鬥機方案都僅僅處于紙面或預研階段的前提上,提出一個所謂的首飛日期,純粹是一種宣傳伎倆罷了。
2007年7月,莫斯科禮炮生産企業召開了研制未來前線航空系統(第五代戰鬥機)發動機的俄羅斯聯邦航空企業合作會議,,這些合作企業以"禮炮"爲主。會議目的是爲了參與未來前線航空系統(第五代戰鬥機)發動機主要研制者的競爭。目前,未來發動機研制的主要競爭者是禮炮生産企業和土星科研生産聯合體,這兩家公司每家都有自己的第五代發動機研制方案。俄羅斯軍事工業委員會在以下幾個方面向參與競爭企業提出了要求:?參與競爭企業的技術水平(完成科研設計工作的經驗);?參與者材料技術設備的保障性;?任務的全面協調能力;?企業合作能力;?合同價值。會議的參加者包括:軍事工業委員會科技分會的代表,以及航空發動機聯盟、蘇霍伊公司、巴拉諾夫中央航空發動機研究院、全俄航空材料研究院、鄂木斯克巴拉諾夫發動機制造企業、莫斯科車爾尼雪夫機器制造公司、聯盟航空發動機科研生産聯合體、紅色十月股份公司、航空之力科研生産企業聯合股份公司的代表等。禮炮生産企業的設計部門提出了自己研究的第五代發動機的設想和主要計算特點,並就如何滿足技術任務要求的問題提出了解決方案。會議認爲:1.禮炮生産企業依靠自由資金建立的未來前線航空系統發動機的科技儲備、進行的實驗設計研究具有較高水平;2.爲了研究未來前線航空系統發動機應當聯合各個與會企業的科技能力;3.爲了研究未來前線航空系統發動機應當建立以禮炮生産企業爲主的合作組織。禮炮生産企業的會議代表發言說:"'禮炮'提出的合作組織包括俄羅斯全部發動機生産者,'禮炮'不爲合作的參與者設置任何限制。"
2007年11月,據俄羅斯國防工業綜合體消息人士向《航空港》記者透露,按“前線航空兵未來航空綜合體”計劃制造的試驗殲擊機的首飛日期將在2009年,這一點沒有改變。近期一些媒體報道稱,由“蘇霍伊試驗設計局”按“前線航空兵未來航空綜合體計劃”制造的第五代殲擊機的首飛移至2012年。俄羅斯國防工業綜合體消息人士確切指出,目前飛機正處于制造數字化工作設計資料階段,同時還在進行飛機生産的技術准備。俄羅斯2015年前國家武器裝備計劃已經規定購買第五代殲擊機。這意味著樣機的首飛不可能是在2012年,因爲對飛機的試驗至少需要3~5年的時間。第五代殲擊機的飛行試驗將在若幹樣機上同時進行。這些飛機將由阿穆爾共青城航空生産聯合體生産,並由新西伯利亞航空生産聯合體及其他航空企業協作。首架樣機將安裝117C型發動機,及部分機載設備和武器裝備。在第一階段將進行的試驗是對飛機的空中狀態特性,及其主要飛行技術性能進行評估。在後繼階段將依照新設備,系統和武器裝備的供應,將其安裝在飛機上並進行試驗。
2007年11月,印度國防部長稱,印俄將聯合研制具有隱身技術並可攜帶“超級”導彈的戰鬥機。該消息是繼11月12日印總理與俄總統交談之後公布的。印國防部長在國會上說:“印度空軍計劃與俄羅斯合作爲第五代戰鬥機開發隱身技術和超級機動能力”,爲第五代戰鬥機裝備“超級巡航導彈和靈巧武器”,並增派兩國的頂級軍事航空專家參與這項宏偉藍圖。至于交付進度、研發成本和成本共享等問題有待考慮。俄羅斯爲印度提供了70%的軍事裝備,但是由于交付延誤,尤其是坦克,以及商業上的爭執迫使印度從英國、法國、以色列和美國等其他國家購買武器。由于交付延緩等問題印度不再從俄購買武器,但是現在開始與俄合作參與生産。印度還緊隨全球形勢,擬定從美國和歐洲購買126架戰鬥機,價值100億美元。
2007年12月,俄羅斯蘇霍伊航空控股公司總經理米哈伊爾?波戈相宣布,俄羅斯和印度第五代殲擊機將在蘇霍伊公司研制的前線航空兵未來航空綜合體基礎上制造。第五代殲擊機擬定于2009年進行試驗,並計劃在2015年前投入批量生産。俄蘇霍伊航空控股公司總經理M?波戈相在馬來西亞舉行的LIMA-2007國際航空航天和海軍技術展上對記者表示:“雖然打算購買這些殲擊機的訂購方在要求上毫無疑問會有某些細微差別,但是我們並未計劃制造兩種不同的飛機”。M?波戈相指出,航空生意的特性不會束縛飛機的構型。每個訂購商都會有細微的差別。因此,對于第五代戰機也一樣,將是統一的基礎平臺,但是不同的用戶大概會有專門的需求。譬如,向印度、阿爾及利亞和馬來西亞提供了各種型號的蘇-30飛機,但都是一種飛機。其中,馬來西亞要求用法國設備替換以色列的設備。俄方做了此項工作,但這並等于是另一種飛機。在談到政府間協議簽署後繼續與印度共同實施第五代戰機項目研制時,M? 波戈相指出,應該制訂相關的法律基礎。在制訂協議方面,俄羅斯和印度政府應該簽署相關政府令。
2007年12月,俄羅斯空軍總司令亞曆山大?澤林上將于12月12日向記者宣布,俄羅斯軍事工業綜合體已經開始制造第五代殲擊機的試驗樣機。俄空軍總司令稱,截止目前,第五代戰機設計資料的研制工作已經完成,設計方案交付生産廠家後便開始了第五代殲擊機樣機的研制工作。根據"2015年前國家武器裝備計劃"的相關規定,研制第五代殲擊機的一系列課題正按計劃實施。另據蘇霍伊公司總經理米哈伊爾?波戈相此前向記者透露,第五代多功能殲擊機的各項試驗計劃在2009年進行,並計劃在2015年前開始新一代戰機的批量生産。
2007年12月,俄羅斯空軍第30科研所所長尤裏?巴雷科宣布,俄空軍計劃在2025年前爲第五代飛機研制新式航空武器裝備。巴雷科認爲,第五代飛機配備的新型武器,只有在所有航空武器裝備穩定發展的條件下方能制造。在此之前,俄羅斯空軍應繼續提升“蘇”-24前線轟炸機和“蘇”-25強擊機的攻擊和防禦潛力,爲其裝備改進升級的武器和技術裝備。與此同時應賦予第四代的“蘇”-27和“米格”-29殲擊機多功能性能,並爲其補充裝備空-空和空-面導彈。而通過延長俄羅斯空軍現裝備的戰略巡航導彈服役期限的途徑,將能夠保障戰略航空核力量必要的潛力。巴雷科認爲,爲確保遠程航空兵在常規戰爭中,在大陸戰區縱深後方和偏遠地理區域實施精確打擊的能力,應該爲遠程航空兵飛機補充裝備常規裝藥的巡航導彈,以及在現有反艦導彈深度改進基礎上制造的導彈。
2007年12月,俄印兩國聯合開展研制未來多用途戰鬥機的項目工作組在德裏召開了例行會議。雙方在爲期兩天的會議上討論了印度空軍針對飛機提出的技術要求。這次會議是俄印10月18日在第七次政府間軍事技術合作委員會上簽訂的合作研制生産第五代戰鬥機協議的後續。在上次會議上,專家討論了項目實施、雙方責任分配、工作完成期限和撥款等問題。11月俄羅斯代表趕赴德裏,在那裏同印度國防部副部長K.P. 辛格霍姆和空軍副總指揮Ch.布拉烏諾姆進行了談判。合作研制第五代戰鬥機的政府間協議是莫斯科和德裏方面在軍事領域重點合作項目之一。項目的直接執行者是蘇霍伊公司和印度斯坦飛機公司(HAL)。
2007年2月,俄羅斯國家戰略研究所的專家認爲,俄羅斯在第五代殲擊機制造上至少落後美國20年。國家戰略研究所編寫的《俄羅斯軍隊的危機》報告指出,美國的第五代重型殲擊機F-22從2004年開始裝備部隊,且已經組建起第一個空軍聯隊。美國F-119PW-100發動機1987年便開始實際設計。如此看來,有理由認爲,俄羅斯制造第五代殲擊機的計劃要比美國的同類計劃落後至少20年。最近10年間俄羅斯武裝力量兵種結構唯一重大的變化是軍隊航空兵從陸軍劃歸空軍。專家認爲,這一決定可以被視爲整個後蘇聯時期軍事建設領域中最不應該犯的一個錯誤。俄羅斯軍事預測中心負責人阿納托利?齊加洛夫教授表示,不明白爲什麽決定用米-28新型攻擊直升機替換米-24。早在1987年12月,卡-50直升機便在競標中戰勝了米-28直升機。1995年俄羅斯總統頒令裝備卡-50直升機,2架卡-50還在2001年參加了車臣戰事。然而卻在2004年正式宣布裝備米-28直升機。齊加洛夫教授同時指出,無人駕駛飛行器的情況也非常不妙。在這種武器裝備上,俄羅斯不僅落後于西方大國,甚至落後于伊朗。
2008年3月,俄"蘇霍伊"公司總經理米哈伊爾?波戈相和俄羅斯聯邦所屬的軍事工業委員會軍事技術委員會主席弗拉基米爾?德米特裏耶夫撰文指出,第五代殲擊機研制計劃的特點是,計劃框架內所推行的最新高科技技術對航空工業,乃至對整個俄羅斯經濟都具有較高的革新潛力。俄羅斯空軍現裝備的"蘇"型和"米格"型系列殲擊機,完全不符合現代化的多功能性、戰術活動半徑、空中生存能力,及其他一些參數要求。在新型航空裝備采購量不足的情況下,加重了飛機使用壽命的完結。因此,俄羅斯必須組織第五代殲擊機的批量生産。第五代飛機能夠有效解決任何可能發生的軍事行動性質的作戰任務,及在敵方主動幹擾條件下完成任務。第五代飛機高效的作戰能力將基于飛行技術性能和使用武器的能力。第五代飛機將裝備最先進的發動機、機載無線電電子設備。第五代殲擊機的研制工作始于上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但是由于複雜的財政和經濟條件並未完成。2000年俄羅斯聯邦政府下達確定新型飛機技戰術性能的政府令,2001年俄羅斯的主要航空制造企業相繼推出新型飛機技戰術性能數據。而"蘇霍伊"公司的方案被認爲最佳。爲了順利實現第五代殲擊機研制項目,除政府的全面支持外,還爲吸納預算外資金創造了良好條件,簡化了許可文件協商程序。在研制第五代飛機過程中所創造的科技成果,將能夠應用于現有飛機的改造過程及其他未來航空綜合體的制造過程。目前,"蘇霍伊"公司已經開始生産第五代殲擊機的首批樣機,並計劃在2009年開始飛行試驗,其批量生産可能在2015年開始。
2008年7月,俄羅斯蘇霍伊航空控股公司總經理米哈伊爾?波戈相在英國“範堡羅-2008”航展上宣布,俄第五代殲擊機將生産1000架左右;批量生産計劃在2015年開始,其生産計劃將持續至少40年,即至2055-2060年。爲證明這種推測,波戈相引證了蘇-27/蘇-30/蘇-35系列飛機的生産計劃。蘇-27殲擊機于1970年末開始生産;蘇-30MKИ飛機將按許可在印度再生産5年;而4++代蘇-35過渡型飛機能夠使這個家族的生産計劃延續到2020年。至這一時刻該家族的飛機大體上將生産1000架左右。與此同時,波戈相表示,蘇-35的生産是個很重要階段,因爲作爲4++代過渡型機,在蘇-35飛機上將應用許多第五代殲擊機的研究成果,將來能大大降低生産風險。
2008年7月,俄羅斯"蘇霍伊"航空控股公司總經理米哈伊爾?波戈相在英國"範堡羅-2008"航展上向記者宣布,將來有可能在第五代殲擊機基礎上制造艦載機。波戈相表示,如果能清楚明確地表達出定購方的要求,技術上是可行的。但是波戈相表示目前尚未見到俄羅斯海軍在海軍航空兵方面明確的發展戰略。目前俄羅斯海軍使用的是"蘇霍伊"公司研制的蘇-33艦載殲擊機。它是"庫茲涅佐夫海軍上將"號航母編成中的基本飛機。"蘇霍伊"公司對其生産的艦載殲擊機的使用性能-可靠性和其他性能感到滿意。
2008年9月,俄羅斯聯邦工業與貿易部副部長尤裏?鮑裏索夫近日表示,俄羅斯第五代軍用飛機計劃于2009年進行首飛。據俄新網23日報道,鮑裏索夫指出:“第五代戰鬥機將于2009年進行首飛。它處在良好的技術狀態。這是裝備新型發動機和良好航空電子設備的戰鬥機。”早先俄羅斯空軍總司令亞曆山大?澤林上將期望第五代戰鬥機于2013年前列裝空軍。新一代多用途戰鬥機將用于替換蘇-27和米格-29戰鬥機,在戰鬥力方面性能提升明顯。
2009年2月,俄羅斯蘇霍伊公司總裁米哈依爾?波戈相(Mikhail Pogosyan )近日表示,印度空軍今後得到的首批第5代戰鬥機(PAK FA)將會與俄羅斯同類飛機基本相同,雙方的唯一區別在于軟件部分。爲此,他將努力使俄羅斯和印度兩國對新型戰鬥機的需求達成統一。印度于2007年同意參加PAK FA研發計劃。根據雙方已達成的協議,開發PAK FA印度型的工作將由蘇霍伊公司和印度斯坦航空工業有限公司(HAL)按照50:50的比例分擔。但從目前的情況看來,蘇霍伊公司並不想在現階段就爲印度開發特定型號而耗費時間和精力,而是全力爭取能在今年8月前推出PAK FA原型機。波戈相還透露,首架PAK FA原型機的機體已經制造完畢,但完成雷達設備的安裝還需要更多時間。這也間接證明了首架PAK FA原型機將是一架基本配置的飛機。今後還需要更多的時間用來確認和測試生産型號的配置。波戈相同時表示,印度方面的需求在晚些時候將會加以考慮。但他沒有透露要在多遠的將來,HAL公司才能正式著手其分擔的PAK FA印度型50%的改進工作(其中包括發展該機的雙座型和艦載型)。
2009年7月,俄羅斯國防出口公司經理米謝耶夫在接收將于《武器出口》雜志采訪時表示,俄羅斯與印度已經確定了兩國將聯合研制的第五代殲擊機的戰術技術性能。米謝耶夫確認,研制工作正在兩國雙邊關系基本原則所 確定的政府間備忘錄的框架內進行,包括撥款程序和執行期限。他在評論在武器市場上來自美國第五代殲擊機F-35的可能競爭時表示,考慮到世界戰鬥機市場容量的限制,很自然,我們將把F-35看作是我們的競爭者,還是非常強勁的對手。根據米謝耶夫的話說,無論是美國,還是俄羅斯,都有傳統的市場份額,兩國間的競爭不會以極端的方式表現出來。正如這位俄羅斯國防武器出口公司的領導強調,在實現非常低的成本的情況下,俄羅斯的未來殲擊機在戰技術性能方面將不會遜色于F-35。需要提醒的是,由俄羅斯本國設計局研制的前線航空兵未來航空系統(ПАК ФА)的研制始于20世紀80年代末期。這型殲擊機應當替換米格-29和蘇-27,其首飛預定應在2009年內進行。俄羅斯還與印度簽訂了關于聯合研制第五代殲擊機的協議。按照協議,俄羅斯空軍計劃裝備單座型,而印度空軍則爲雙座型。
2009年8月,俄羅斯空軍總司令亞曆山大?澤林上將稱蘇霍伊T-50原型機機身的靜態疲勞測試正在進行中。澤林在8月20日的MAKS 2009航展記者招待會上也證實了該機的雙座型也在研制中。他將該型機命名爲“T-50UB”—UB代表戰鬥訓練機,並將與印度共同研制。他證實該型機最初將使用一種臨時發動機,而爲該型號專門研制的發動機還在論證階段。亞曆山大?澤林在莫斯科航展上表示:“第五代戰鬥機將暫時使用土星公司的發動機。我承認目前發動機出現問題,不過該機的研發工作仍將繼續。”
http://www.airforceworld.com/fighter/Russia_5th_Generation_Fighter.htm
隱形戰機對比圖
PLA四代機之爭 (2009-11-26)
針對中國空軍副司令員聲稱中國第五代戰機將在2009年底試飛及10年內部署,「漢和防務評論」創辦人平可夫今天表示,中國第五代戰機首飛最快在10年後實現,完成裝備至少在15年後。
空軍指揮學院戰略教研室主任王明志大校在接受《環球時報》2009.11.12
記者采訪時則說,中國人民解放軍從來不說虛話,中國能按照何爲榮副司令員宣布的那樣完成第四代戰機的研制和裝備任務,這是毫無疑問的。
對此,連大陸網友也分二派。有人甚至猜想這次PLA一改以往保密作風而高調宣揚4代機的另一種可能:
我國反制4代機技術取得突破性進展,已找到F22命門,于是故意放出衛星給美國看,讓美國再次重啓F22生産線,大規模裝備F22,陷入我國圈套。
館長時評如下:
1平可夫由於一貫的反中貶PLA之偏見,加上無法到大陸親視武器、而只能依賴俄烏等方面對PLA的看法、以推斷PLA武器之研制/裝備/生産/性能,故看似言之有据,但可能被假數据自欺欺人。
平可夫以F22四代戰機(俄式則稱五代)量身定制的4S高標准:超機動性能、超音速巡航能力、超視距空戰能力和隱形能力,斷定PLA的WS-10發動機連俄式四代AL31FN都不如(遑論15000公斤級加力推力,採用矢量推進技術的五代發動機)、沒有能力生產四代戰機超視距空戰使用的有源相控陣雷達(即使三代無源相控陣雷達也沒有能力生產)、目前真正具備生產第四代複合隱形材料的國家只有美國。
2.其實四代戰機(如F-35)未必都達到F22的4S高標准,故PLA四代機可以仿F22/35外型(隱身主要還是靠此)和隱身材料(材貭可能差點)、再加WS-10的升級(美俄四代發動機也是由三代升級的)、至於PLA相控陣雷達有/無源之爭(由中製航電系統優於俄製,故不再續購SU27/30而自製殲11和空警2000之有源相控雷達,可知平謬)。(PLA空軍2009-11-23表示:媒體所稱四代機系殲10改進型)
3.更值得注意的是,隨著中國崛起,PLA的軍武宣傳已從之前的保密低調、到兼具西方為爭取國內預算和嚇阻外敵的高調,中共的威權體制或許更有利於打軍武的心理/情報戰,那天說不定連國家地理/探索頻道也會播出【PLA軍武】,而不再是獨宣美軍。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0329253
平可夫:中國四代機8年內首飛就停辦漢和雜志(楨:平輸了,漢和停刊吧,眞賴皮!另參本館:PLA四代機之爭 《僵局》 賴皮黨 )
平可夫豪賭:一旦中國的四代機(俄稱五代機)在8年之內首飛,中文版漢和防務評論就正式停辦(英日文版繼續保留)!
KDR平可夫專電:中國空軍負責人近期關于“不久”試飛四代機的表態嚇壞了東京和華盛頓、莫斯科的航空專家。似乎還嫌不足,還有中國軍方人員聲稱四代機可以在“一兩年之內”試飛。最新的人民網卻引述空軍官員的話更正聲稱 “四代機”是指J10改良型。並且聲稱俄羅斯也把Su35稱作“四代機”。
越說越離譜、越說數字越大!越說時間越快!是剛剛不過30年前中國式大躍進運動的遺産,人們尚且記憶猶新。這個文化背景其頭腦極端容易發熱,然後惡性膨脹。
什麽是美式四代機、俄式五代機?國際上是擁有統一標准的。的確俄美稱呼不同!西方稱作四代機、俄羅斯稱作五代機。不存在“中國特色的四代機”!J10就是不折不扣的三代機(俄稱四代機)再怎麽改,也是俄式的四代機、歐美式三代機,今後加裝AESA雷達,就變成俄式4+代機(美式3+)、再爲J10追加TVC噴管,就變成俄式4++代機(美式3++代)。這是典型的國際化分標准。因此Su35在俄空軍的定義是4++代機!而不是西方稱呼的四代機!也不是俄式五代機!不要偷換概念!
標准的俄式五代機、美式四代機指必須使用低可探測性複合材料達到30%以上,RCS不能超過0.0001平方米,Su30MKK的RCS幾乎接近4平方米;其二、裝備至少達到14500-15000公斤級加力推力的發動機,實現超音速巡航,同時安裝二維或者360度TVC噴嘴。其三、必須使用 AESA多功能相控陣雷達。說到AESA雷達,請不要把大型預警機的AESA雷達與戰鬥機用的AESA雷達技術混淆。後者的研制難度要大很多。有能力開發預警機AESA雷達的國家包括瑞典、法國、俄羅斯,但是說到戰鬥機用AESA雷達,上述國家尚在最後沖刺階段,瑞典Gripen戰鬥機使用的AESA雷達由意大利開發。爲何?因爲戰鬥機用AESA雷達的最大難處是超小型的體積,直徑不超過800毫米,必須集中1000個以上的T/R模塊!如何冷卻?是最大的技術難關。這方面的新聞參看KDR采訪ZHUK-AE AESA雷達總設計師Yuri Gushkov專文。
目前只有中國、俄羅斯、美國開發四代機(俄稱五代機)至于歐洲,徹底放棄了開發4代戰鬥機計劃,其動向顯然是直接向第五代(俄稱第六代)無人駕駛攻擊機的方向直接買進(參看本期漢和防務評論杜拜航展新聞)。
平可夫認爲從中國空軍目前使用的WS10A 13200公斤加力推力的發動機技術指標判斷,即使以循序漸進的改良方式,要達到14500-15000公斤級加力推力的標准,至少需要兩個階段的改良!其時間再用10年完成已經是超過國際速度的!
在此,本刊宣布:作爲國際上認可的遠東相當有效率的情報雜志-《漢和防務評論》月刊,如果連中國四代機(俄稱五代機)的預測都出現重大失誤,那麽,一旦中國的四代機(俄稱五代機)在8年之內首飛,中文版漢和防務評論就正式停辦(英日文版繼續保留)!
必須說明的前提是假設上述試飛真的在5-8年內完成,中國版四代機(俄稱五代機)必須達到國際公認的上述標准,而且是每一項標准。同時不能使用俄式發動機!
回應
空軍領導也沒有說不是俄羅斯的四代機啊!平可夫同志你急著跳出來幹什麽?
高層領導還是要謹言慎行,不可信口開河,家中有利器,也要捂得住,不要太聽美國話,說透明就什麽都透明。
不透明的時候罵,現在透明了還是罵,中國人還是走自己的路讓他們說去吧
平可夫自己心裏也沒底,所以附加了不少條件。有一條是絕對沒問題的:即使我們的4代機在此時間內首飛,這個流氓也不會停刊物的,他會找出各種理由說你不是4代機,就像當初用了別人的資料耍流氓不付費一樣。一個流氓,別拿他當真。
搞技術的人迂腐,能打贏就行唄!非要比照美國的那些指標,有什麽用?真搞笑!
咳,國際上關于四代、五代都沒有明確的定義,平可夫這條狗自己定義的這麽明確?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平總編輯對中國調查了解多少?靠采訪,小道消息來糊弄大家,哎,要是別人,早跳廁所淹死算了。
平可夫很聰明,知道中國的四代機不可能跟美國的F22一摸一樣。所以才敢這樣豪賭。
標准都是可夫定的,所以中國四代機就算出來,也不會符合他的標准
兵者,詐也。穿草鞋跑過汽車輪子,小米加步槍打得過飛機大炮。你搞你的,我玩我的。
平可夫大家都知道他是四川人,他是中央外派的軍事戰略的雙重間諜,爲什麽這樣說?但中國要出高技術軍事設備,平可夫就會幫中國使用障眼法,幫助推說時間沒有這麽快,不讓外界知道中國的軍事項目已經到了成功的後期!另外這樣他可以取得美國人的信任,現在美國人幫我們養平可夫這爲大家還不了解的雙重間諜!美國人牛肉吃多了頭腦也變笨了!真可笑
八年內若實現首飛,平可夫應該停止呼吸,還活個什麽勁?你的中文版早該停刊,那叫什麽豪賭?
算了吧 就算成功了 那狗也不會停辦的
貧狗夫在耍賴!既便中國明年飛出四代機,他也可再定個“標准”說你未達到!再者《漢和》停不停辦也根本不是這條狗能決定的!在洋主子面前他算老兒!
平狗,有種你連英語和日語的也一起停辦
他造就覺得辦不下去了,找個臺階下驢。
你辦不辦雜志關我們鳥事!!!莫名其妙~~~~
此賊在炒作他的雜志,老子就不買!
借問屎口何處有,牧童遙指平可夫。
平可夫根本就活不了八年,所以就讓他噴吧!
如果平可夫猜對了,他以後說的話就更多西方人相信了.如果猜錯了,把中文版停掉,沒中國人看他的評論,也沒那麽多人罵他,爹娘少遭罪!哈哈,一舉N得!
平可夫就是地道的漢奸走狗,它是在試探我們的四代機的秘密,再說國際的標准四代你們聽說過是什麽標准嗎?他就是當年被法國鬼子強奸日本妓女的雜種,是在爲老美做走狗的,不要相信它。他一定會死的很慘的,它狗日的怎麽不敢說要是有四代把它的家當捐給我們自己就去跳樓啊。
罵平可夫的你們用自己腦子想雷達、極低可探測性和發動機這三點對戰鬥機意味著什麽了嗎?這三點不行,你用什麽打得過F22?靠吐沫噴死人家?自己不動腦子一看別人說中國不行,就開罵,連點教養都沒有
http://club.mil.news.sina.com.cn/viewthread.php?tid=137895&extra=&page=1
漢和稱殲20使用國産航發不能超巡 未提停刊(楨:果然賴皮!)
東方網2011-1月4日消息:漢和評論創辦人平可夫2日表示,中國于2010年12月亮相的四代機是真實的。他表示,這一次中國航空工業集團的文化宣傳部門並未對這種飛機的亮相做出嚴格限制。
平可夫認爲,這是相當成熟、有創造力的設計,相關研制企業是成功者,具備了真正的實力,“勝利者是不應該受到批評的”(斯大林語)。
平可夫認爲中國四代機的出現,徹底結束了中國戰鬥機工業的仿制時代,使中國航空工業開始成爲世界航空工業的重要一極。
平可夫表示,“中國四代機的全動式垂直尾翼、切面全動式三角翼、邊條的設計,促使中國四代機具備了空前的機動性,尤其是橫向機動性、低速機動性、低空機動性,這爲彌補缺乏矢量推進發動機技術的不足做的補償。但是三角翼在一定程度上犧牲了隱形性,盡管如此,四代機研制企業也是務實的,在隱形材料技術達不到F-22的標准的情況下,以高機動性獲得某種補償,這樣的設計是合理的”。
文章稱,平可夫認爲高度值得注意的是J-20試驗機使用了國産的發動機,沒有加裝矢量噴管,證明WS10得到了認可,也是國際航空史上的創舉,新飛機在試飛階段使用新發動機。
平可夫還表示說,大型化的機身設計,主要是加長內置式彈倉的需要,這樣J-20實際上是多用途戰鬥機的類型,在加裝空中加油管之後,有能力以遠程巡航導彈攻擊關島的目標。同時未來換裝大推力發動機時候,後部機身還需要適當擴大,以容納更大的風扇,因此這一設計也擁有一定的道理。
但是平可夫也認爲無論是隱形性、還是巡航速度上,四代試驗機無法達到美俄四代機的標准,是典型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四代機。依照J-20的空重和中國國産發動機的加力推力,目前的J-20要達到超音速巡航能力是不可能的,同時也沒有矢量推進技術,僅此一項,就不是美國和俄羅斯四代機的標准。此外早已立項的有源相控陣雷達的研制時間尚需要至少7、8年以上(楨:?),這也大大遲延了J-20戰鬥機的服役時間。
盡管如此,平可夫在文中認爲中國將通過大約10-15年的努力(楨:?),在15000公斤加力推力的大型渦扇發動機(關鍵是材料)、有源相控陣雷達裝備J-20之後,J-20完全就有能力達到俄美四代機的標准,而且在機動性方面甚至更好。
http://tom.news.huanqiu.com/Observation/2011-01/1393903.html
美媒體稱不應以舊思維分析中國殲20隱形戰機
環球網記者仲偉東2011年12月31日報道,美國《航空周刊》30日發表文章稱,對待新出現的中國殲-20型隱身戰機,不應再抱以老眼光和舊的思維定勢與偏見來分析,否則就無法對殲-20作出貼近事實的判斷。
文章開篇稱,現在最後的一小撮懷疑論者都不得不轉變態度,承認殲-20不是十幾歲的中國孩子使用圖像處理軟件合成的玩意,而是一種真實的飛機。現在網上充斥著有關這種戰機的研發計劃、技術和能力的猜測。但是,很多對于殲-20的猜測和討論都是誤導性的、並且言之過早,這是由于分析、政治與偏見等多方面的錯誤導致的結果。
文章稱,西方分析對手的武器系統時最大的問題就是“鏡像思維”。比如,前蘇聯圖-22M轟炸機與美國的B-1轟炸機是兩種飛機,但美國空軍就是想把圖-22M說成B-1那樣,前蘇聯的米格-25戰鬥機也是如此,雖然米格-25看起來外形與美國空軍在1960年代設想的空中優勢戰鬥機非常相似,但是他們並不是一種飛機。而實際上同樣的道理,不能因爲殲-20的前機身與F-22看起來相似就把它當成F-22的克隆型號。
和“鏡像思維”一塊的一個毛病是一種潛在的思維定式。總認爲別人和你自己面對的挑戰是一樣的。舉幾個反例:冷戰時俄國人從來不擔心密集林立,層層疊疊的地對空導彈威脅。而美國人也不會考慮去面對一個擁有強大航母軍力的敵人。
文章稱,另一個相關的錯誤是:總是企圖利用中國或者俄國新出現的武器裝備做爲美軍不甘心放棄的武器裝備複活的理由。但你們一會兒爲了誇大威脅以得到更多軍事花費,不管中國或者俄國的新武器真的規劃是怎樣,把這種武器描述成下周就會服役,並且將以每年100架的速度生産;但一會又跑到另一個極端說這種武器只是一個初始的驗證型號,還處于很原始的技術狀態。而真實的答案肯定是介于這兩者之間的,但以這樣的方式是肯定不能得到正確的答案的。
文章稱,在冷戰時期,西方總是堅持認爲共産黨是沒有創造力的,所以他們也不可能發明出任何創新。但是從1991年東西方恢複交流後,大量的事實證明了這種偏見的錯誤:美國的AIM-9X近距格鬥導彈就是在前蘇聯配合使用的頭盔瞄准具與大離軸發射角近距格鬥導彈的啓發下産生的,美國的間諜衛星也得使用俄國的RD-180火箭發動機。
文章稱,中國的軍工界的工程師和規劃者們在去過幾十年一直在仿制升級前蘇聯血統的武器,而不是發展全新的作戰平臺,這種行爲也加深了上述的錯誤印象,但是沒有人願意認識到這個事實:哪怕是中國的HQ-2型防空導彈,除了外形,再也沒有一處與前蘇聯的S-75型防空導彈有類似的地方了。
文章最後稱,在中國現階段的軍事現代化開始後,新型的創新型武器層出不窮,雖然有所謂以色列的技術支持,但殲-10戰鬥機仍然獨樹一幟,而殲-10B與以色列就更加沒有關系了。在其他領域,像022隱身導彈艇這種武器系統,已經沒有任何一個外國武器型號可以與之類比了。那麽,這種戰艦是不是促使美國軍方發展新型反艦導彈的原因?
http://mil.news.sina.com.cn/2011-01-01/0831626397.html
外媒稱曝光殲20 是中國大陸宣示國家利益新方式
(另譯:美稱中國J-20作戰半徑遠能搭載重型攻擊武器)
環球網2011-01-03報道,美國《航空周刊》12月30日文章對中國殲-20的性能和發展狀態進行了比較詳細分析,並稱這種戰機的出現使得美國國防部長羅伯特蓋茨對中國不可能在2020年前擁有可以作戰的隱身戰機的語言遭到了質疑,而殲-20的曝光方式也反映了中國使用和控制信息來宣示其國家利益的方式。。
文章稱,中國首架隱身戰機剛剛從秘密發展的狀態中走出,到上周,這種編號為殲-20的戰機已經進入到了高速滑跑試驗階段,它的尺寸比預想的要大,所以大家猜測這是一種具有更大航程和載彈量的飛機。
這種戰機的出現使得美國國防部長羅伯特蓋茨在2009年的預言開始遭受質疑,蓋茨宣稱中國不可能在2020年前擁有可以作戰的隱身戰機,基於這個判斷,蓋茨關閉了F-22戰機的生產線。
殲-20的首次披露是在2009年,當時中國空軍副司令何為榮空軍中將在接受電視採訪時表示,中國第一種四代戰機將在2010到2011年間首飛,並且將在2017到2019年服役。
文章認為,殲-20是一種單座,雙發的重型戰機,比蘇霍伊的T-50和美國的F-22要更大更重。通過與地面保障車的尺寸對比,這架飛機長約75英尺(22.86米),翼展超過45英尺(13.72米),在無外部掛載的情況下起飛重量約為75000磅到80000磅(34噸到36.3噸),這意味著殲-20具有可觀的內部載油量,機體長度與1960年代的美制F-111戰鬥轟炸機相當,F-111載油量為34000磅(15.4噸)。 文章稱,殲-20採用於殲-10類似的鴨翼加三角翼布局,有兩個類似T-50的全動垂尾及兩個小面積的腹鰭。隱身機體外形與F-22類似。沿著機體兩側是傾斜的雙垂尾,機翼與機身平滑過渡,前部機身包圍著尖銳的邊緣,機身表面的傾斜角度要比F-35還大,無邊框整體式的座艙與F-22類似。
另外,發動機可能屬於的AL-31F家族的型號,最終生產型將採用尚在開發中的國產發動機。進氣道採用無附面層隔板超音速進氣道(DSI)技術,最先被F-35採用並也被用於成都的J-10系類最新型號J-10B和中巴聯合研製的JF-17雷電戰機。
在發動機艙前是類似F-22的內置武器艙,機身與地面的距離比F-22高,這意味著在機腹下可以掛載更大型的空對地彈藥。在2010年11月的珠海航展上,中國的工程師也表示空對地武器要滿足殲-20的掛載要求。
文章認為,殲-20的後機身特點並不完全符合隱身標準,包括機翼舵面凸出的整流罩以及軸對稱發動機排出的廢氣及腹鰭設計,所以殲-20的隱身性能低於全方位隱身的F-22戰機。這種情況可能有兩種解釋:要麼這只是服役型號之前的初步設計,要麼中國對於機身後方的隱身性能要求不高。
文章稱,殲-20肯定將在一到兩年內進行首次試飛,但殲-20到底是一架類似T-50狀態的生產型號的原型機,還是一架類似1990年時YF-22狀態的技術驗證機。研製一種有戰鬥力的多用途隱身戰機要比單純的研製一個機體要難的多,在不暴露自己位置的前提下,這需要一整套包括數據處理,信號發射控制及低攔截率的數據鏈的機載探測系統。
文章認為,如此快速的研製計劃對於中國戰機研製與製造業界來說是一個挑戰,除此以外現在中國航空工業還正在研發殲-10B、梟龍、沈陽殲-11B戰鬥機,以及殲-15艦載機。
但是中國軍用航空工業技術在殲-10的成功後有了巨大的進步,這獲益於中國整個國家經濟發展和解放軍在各個領域的現代化的需求驅動。在殲-10之前,中國唯一的國產型號的戰機只有沈陽的殲-8戰鬥機和殲轟-7殲擊轟炸機,而它們都是基於1960年代歐洲和俄羅斯的技術研發的。
文章稱,中國的航空發動機的研製滯後於機體的研製,據報道被用來裝備殲-11B,替換俄制AL-31F型發動機的國產WS-10型發動機,正在慢慢的達到可靠性與壽命的標準,但這並不稀奇,高性能的渦扇發動機技術就是建立在專門的合金技術和其他專門的高級技術的進步上的。
(另譯:中國的發動機研發已經滯後于機身的發展。據報道,即將取代俄制發動機裝備J-11B的沈飛WS-10發動機,在達到可接受的可靠度和耐用度方面已經落後了。考慮到采用專用合金加工處理的高性能發動機技術並無其他用途,故中國發動機研發的滯後也就不足爲奇了。(楨:可能非中國軍工不如俄,而是對俄之軍政經做戰略性甚至暫時回饋性的採購!)
而航電系統的進步可以從殲-10B上看出來,殲-10B機頭的傾斜雷達罩意味著它裝備了一種主動電子掃描陣列天線,殲-10B還裝備了一個紅外搜索跟蹤系統和一系列新型的電子戰天線。
文章最後稱,殲-20的曝光方式也反映了中國使用和控制信息來宣示其國家利益的方式。殲-20的試飛機場的位於成都,保安措施並不嚴密,周圍有許多可以讓公眾觀看的地點。拍照從技術上講是不允許的,但手機拍照則更容易。
12月25日到29日,現場照片陸續被發布在中國的網絡論壇中,在經過開始的試探後,照片發布者們開始逐漸的提高發布照片的清晰度。這樣,在沒有任何中國官方的披露行動下,大量對殲-20的國際關注形成了。
http://news.chinatimes.com/politics/50205453/132011010300490.html
http://mil.news.sina.com.cn/2011-01-02/0950626525.html
美國媒體稱中國五代隱形戰機研發速度令人驚訝(楨:J-10/J-11/高鐵/超級電腦……等即已如此!老依西驗,不準!另參本館:《中共研究方法論》兩岸高鐵 超級電腦 )
東方網2011年1月2日消息:美國防務新聞網12月30日文章稱,最近在中國互聯網論壇上出現了一組新型戰鬥機圖片引發了軍事界人士的廣泛討論,因爲曝光的圖片首次表明北京離擁有自主生産的五代戰機已爲時不遠,而這一切僅僅發生在俄羅斯第五代戰機T-50試飛一年之後。
文章稱,毫無疑問的是中國會研發國産的五代戰機,令人驚訝的是項目進展的速度。最新的美國情報機構評估還稱中國的五代戰機要到2018年才能准備就緒。
在2010年12月的早些時候,印度和俄羅斯簽署了一筆高價值的交易,該交易是有關兩國聯合研發和生産五代戰機T-50的改進型戰機。然而,印度期待俄羅斯能在2017年交付戰機,那麽服役最早也要等到下一個十年了。
http://mil.news.sina.com.cn/2011-01-02/1014626528.html
更多新聞
針對中國?美軍在沖繩部署15架F-22
美軍前將領要求2011年增産F22反制中國J20
日韓等國爭購F35戰機應對中國殲20
臺軍因殲20遇尷尬 專家稱購F-16C/D已無必要
中國五代機研制領先歐洲 對華武器禁運已無價值
美稱中俄五代機危及F35空中優勢
俄專家稱不排除中國先于俄列裝第五代戰機可能
俄擬2018年後出口T50 東南亞國家有望最先購買
印度稱中國J20戰機部署西藏可輕易打擊印度空軍
俄擔心印度采購五代機後可能仿效中國仿制出口
印度稱中國五代機項目落後印度2020年前難實現
印稱將很快著手研制第六代先進中型戰鬥機(楨:印度聖牛又吹牛了!)
2009年印度航展上展出的先進中型戰鬥機(AMCA)模型
環球網記者李宗澤2011年01月05日報道,據谷歌在線百科工具“knol”披露的消息稱,印度軍方已經開始進行20噸級的第五代戰機研發項目。此外,六代機研發工作也將很快啓動。
消息稱,早在2009年印度航展期間,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DRDO)即展出了用于測試該國雙引擎“先進中型戰鬥機”(AMCA)的風洞模型。據了解,印度AMCA還配備了具有隱身效果的內置武器艙門。印度國防部長顧問、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首席科學顧問納塔拉吉(M Natarajan)曾在2009年印度航展期間表示:“即便我們沒有類似的(五代機)項目,我們也已經自己著手研究先進中型戰鬥機。我不願意稱之爲‘五代機’,但如果我們能將隱身系統融入該飛機,那它的性能就非常接近五代機。”
報道稱,按照蘇布拉馬尼亞姆的說法,在戰機的噸位上,先進中型戰鬥機項目將銜接起印度“光輝”(Tejas)LCA輕型戰鬥機與蘇-30NKI戰鬥機之間的空白,俄羅斯和美國主要專注于30-35噸級的戰機研發,20噸級的戰機市場尚屬空白。另外,印度航空發展局將很快准備著手第六代“先進中型戰鬥機”的研發。
http://mil.news.sina.com.cn/2011-01-05/1033626911.html
美稱中國瓦良格搭載艦載機性能將超過美軍(另參本館:中共建構航艦之研析
東方網2011年1月7日消息:美國航空周刊5日文章稱,中國21世紀20年代打造五艘航空母艦的計劃將隨著瓦良格航母的完工下水而加速推進。據信瓦良格航母搭載的蘇-33艦載機將安裝最先進的有源相控陣雷達、五代空對空導彈和射程可達600多公裏的YJ-63遠程反艦導彈,性能在很多方面將超過美軍F/A-18E/F大黃蜂戰機。
…………
http://mil.news.sina.com.cn/2011-01-07/1018627286.html
殲-20VS.F-22 棋逢敵手2011-01-12 旺報 記者慶正
中國自行研發的第4代隱形戰機殲-20試飛成功,由於單機可以執行:遠程/持續攔截、遠程空戰和護航、戰區攻擊、遠程戰區監視、電子攻擊以及作為反衛星武器發射平台等六大戰略性任務。整體戰鬥力,幾可與美國F-22「猛禽」戰機匹敵,勢將加速改變美國戰略及全球軍事部署。
殲-20、F-22戰機同為單座雙引擎隱形戰機,設計方面,殲-20採取全動垂尾鴨式設計,DSI兩側進氣,具備可動式前翼、三角形主翼,以及後方一對小面積「腹鰭」,F-22則採常規設計,沒有前翼。
殲-20的飛機長度和翼展,比美國F-22、F-35來的長,不過它的無掛載最大起飛重量達3.4萬公斤,也是3種先進戰機中最具重量的。
F-22引擎噴口設計採用矩形,容易隱身,F-35是單尾噴口,尾噴口無矢量設計,可向下轉動95度,具備垂直起降的靈活性,較殲-20略勝一籌。
東方網昨天報導澳大利亞防務專家卡羅.庫珀在《空中力量》雜誌專文的觀點,認為殲-20戰機的設計特點,可執行六大戰略任務:
一、遠程/持續攔截任務:負責封鎖進入第二島鏈的空中路徑,攻擊來襲攻擊機及其護航戰機。
二、遠程空戰和護航任務:通過破壞防禦戰機、巡邏機、預警機等資產,打開敵軍空中防禦缺口,護衛空中加油。
三、戰區攻擊任務:如同F-22一樣,利用巡弋飛彈或多彈頭核彈,攻擊水面目標。
四、遠程戰區監視任務:如同RF-111C/D、RA-5C和F-14/TARPS戰機一樣,收集雷達、圖像和電子情報,而隱形更是躲避雷達偵查的利器。
五、電子攻擊任務:利用機上武器倉攜帶干擾設備,反制敵軍雷達和通訊。
六、反衛星武器發射平台:運載並發射反衛星導彈。
J20首飛,但和T50的首飛完全不一樣 2011-01-12
根本就不是像T50一樣的首飛。而是因爲J20可能馬上就要裝備部隊了,至少這次飛行就意味著定型了。這次一看哪兒是首飛嘛。明明就是給領導些們的彙報表演。彙報表演的目的可能有下:
1、和J10一樣,即將要裝備部隊或已經少量裝備,已經沒法保密了;
2、真正國産J20的首飛;爲什麽這樣說,因爲真正的首飛可能用的是俄羅斯的發動機,而這次是用的國産發動機;
3、還或許是給老美看的,但絕對不是威懾,而是告訴美國我們的軍事透明度慢慢越來越高;
理由有下:
1、還有觀禮臺,首飛會有這些嗎?F22和T50首飛的時候有這些?
2、就讓我們這些迷在132隨便拍照、攝像?
3、這麽高調是中國人的做事風格嗎?
4、等。太多不可能是首飛的理由了。
我把這次飛行叫爲:
1、在首長面前的首飛;
2、定型首飛;
3、彙報表演的首飛;
4、曝光的首飛;
5、國發首飛。
總結:和一般意義上講的驗證機首飛,哪怕是一點點的關系都沒有!!!!
回應
真能馬上裝備部隊就好了!又一中國速度
希望在來一個J10的速度裝備部隊。實戰檢驗我們的J20。
http://club.mil.news.sina.com.cn/viewthread.php?tid=308784
中國絲帶可以上艦,起飛距離250米! 2011-01-12
今天看了首飛的視頻,驚訝于在這麽短的距離居然可以起飛!我目測估算起飛距離大概在250米左右!這麽短的距離和那麽龐大的身軀真的很不相稱,真是驗證了“不可以貌取人”的古訓啊。
既然250米可以起飛,而航母一般都在300米左右,上艦是完全可能的!今天沒有帶武器和更多油料,以後如果帶了武器和油料,起飛距離肯定會長一些,但是航母上有滑躍甲板或者彈射器可以幫忙。所以我覺得少帶些油料(楨:可加油!),只帶空中格鬥武器,完全可以在艦上起飛。
看起來這個J-20是個多面手啊--空優、轟炸、艦載,這樣的話海軍也要掏錢了!好好培養培養,我看好它了。
http://club.mil.news.sina.com.cn/viewthread.php?tid=308708
視頻精確比較J10 J20四代機起飛距離 2011-01-12
根據目前的視頻截圖,精確比較了J10 J20的起飛距離,發現J20發動機馬力強勁,不開加力,也比J10的起飛距離短很多。
雖然從視頻來看,J10起飛的跑道離拍攝者的距離要比J20起飛的跑道近。但通過地面參照物,基本可以比較出二者的起飛距離。
詳情請看下圖:
……………
回應
觀察仔細
沒錯,我也注意到了。J10起飛距離大約爲200-250米,J20大約只用了150米,大概爲J20的5-6個身位。這從側面說明氣動設計非常優秀,爲飛機提供了強大的升力。發動機基本接近超音速巡航能力。
但是這次飛行載油肯定沒裝滿,也不可能帶武器的。應該是WS10A吧
瞎起哄,現在的殲20是試驗飛行,內部肯定只是維持飛行的就好,估計總重量會大打折扣的,而殲10是護飛,可能有特殊裝備,也就是說殲10總重量不一定比殲20輕,且發動機只有1臺呀。一切結果現在不能定的。
http://club.mil.news.sina.com.cn/viewthread.php?tid=308821
用計算來分析J20發動機型號2011-01-19
J20推力計算過程: 物理公式:
S=(1/2)at^2 a=(F-f)/m
所以
S=(1/2)at^2=(1/2).(F-f)/m.t^2
(F-f)=2Sm/ t^2=2*210*20000/81=103703N
有類似計算,阻力約爲推力的 24/110=21.8%
(F-f)=(F-0.218F)=103703N
F=132612N
單臺推力=F/2=66306N
因爲計算的是平均推力,所以發動機推力大于平均推力,按平均推力的120%計算實際推力(估算):
J20單臺發動機推力=F/2*1.2=79600N
(那麽不開加力推力一般是發動機最大推力60%左右,太行13200*0.6=7920daN=79200N.)不開加力推力在66KN到80KN的發動機有哪些,根據網上發動機參數表,AL-31F、太行最接近。
例子:一架戰鬥機的質量是15000kg,發動機的推力是111000N起飛速度是88m/s滑跑距離是671m求飛機受到的平均阻力?
一架新型的噴氣式戰鬥機的質量是15000kg,發動機的推力是111000N,起飛速度是88m/s,滑跑距離是671m。若不計空氣阻力且將飛機的運動過程看做是一個勻速直線運動,試用動能定理計算飛機在滑跑時受到的平均阻力?
最佳答案:
初速度Vo=0 末速度V=88m/s
m=15000kg F=111000N
S=671m V=at
S=(1/2)at^2
得
t=61/4 (15.25)
a=3872/671 (約5.8)
再由F-f=ma得
平均阻力f=(約24000N)
起飛滑跑距離S=200-210m,起飛滑跑時間t=9-10秒
以平均推力F、阻力f來計算:
a:加速度 m:飛機質量(試飛,載油量較小,按大小相近SU-27的空重16000公斤+栽油,取20000公斤)
http://club.mil.news.sina.com.cn/viewthread.php?tid=311424
透明、量多 陸媒大方談殲-20 旺報2011-01-13(另參本館:中國式媒體監督
被稱為新一代的中國戰鬥機殲-20極富戲劇性登場;外界雖對其技術能力抱有懷疑,但由中國國家主席親自向到訪的美國防部長蓋茨證實,即意義非常。大陸媒體連日來高度透明地大量報導,夾雜民間「軍武愛好者」的照片在網路流傳,殲-20以不同以往的方式亮相,令人咀嚼再三。
殲-20的照片大約在兩周前就在網路上流傳,由於今日的網路謠言實在不可勝數,這批照片和消息最初並未受到太大的關注。直到試飛後由胡錦濤親口證實,世人驚呼聲才脫口而出。
網路媒體 帶頭開跑
消息被證實的當天,雖然大陸的酷六等視頻網站已提供了現場拍攝畫面,但新浪、搜狐、騰訊還是足夠謹慎,直至試飛當天傍晚,頭條標題用的措辭還是「媒體稱國產殲-20戰機首飛成功」。「媒體」是誰?來自環球網的報導,稱係引用《飛行國際》報導,而《飛行國際》是「根據大量的網絡消息」證實此訊。
相較而言,鳳凰網、網易要直接得多,編輯們直接宣布「中國五代隱形戰機殲-20完成首飛」。
在環球網頭條推薦的專題中,編輯引用了一段毛澤東語錄作為導語:「讓那些內外反動派在我們面前發抖罷,讓他們去說我們這也不行那也不行罷,中國人民的不屈不撓的努力,必將穩步地達到自己的目的。」
《新聞聯播》變低調
不過當天稍晚,這種氣氛在《新聞聯播》開始前就發生了變化:新浪向人民網、新華網看齊,把殲-20的字樣從新聞首頁要聞區撤個一乾二淨,相關訊息只殘留在軍事頻道中。搜狐網易也放棄推薦那些眾說紛紜的實力評估,選擇只用頭圖來傳遞這則熱聞。
央視畫面裡,沒有殲-20,有蓋茨。中國最高領導人希望「中美兩軍培育和增進戰略互信,尊重和照顧彼此重大關切」,《參考消息》和《環球時報》似乎小心地為胡錦濤訪美暖身,「中美防長會談凸顯諒解氣氛」、「中美為『軍事競爭』降溫」。嗅到的是善意;後者刊發專文向美喊話:「圍觀中國將會拖垮美國」、「中美應超越挑戰與被挑戰」。
對美示威?巧妙澄清
除了試飛曝光恰是蓋茨訪中期間,最讓人聯想的,莫過於「為什麼中國的戰鬥機無密可保?」中國之聲華語廣播網的軍事觀察員梁永春公開質疑,「在最提倡新聞自由的美國,它的F-117,包括F-22這些超級戰鬥機,當初首次試飛的時候都是在嚴格保密狀態下進行的」「殲-20首次試飛被曝光這件事這一幕是不應該發生的,這種戰鬥機還遠沒有達到成熟的狀態就被公之於眾受到熱炒,實際上對中國沒有任何好處,它只是為敵對勢力製造中國威脅論補充了炮彈而已。」
梁永春將試飛時機巧合外界聯想成對美示威斥為「冷戰思維下的無稽之談」,「美國F-22早在1990年就完成了試飛,比我們第四代戰鬥機提前了至少20年時間,我們現在公布這樣一款飛機難道對美國還能起到示威的作用嗎?」
綜觀大陸媒體報導,大致可分為幾個層次:一是官方傳媒主流消息,主要強調「證實」試飛成功,但「沒有任何針對性」,引述如中國國防部外事辦公室副主任關友飛的談話。
其次是性能比較,這部分主要是網路上以「軍武愛好」「網友」等身分,進行推估、分析和評比,與殲-20外形、性能、配備、材料甚至飛行和停放時的照片搭配,大量採用外電外媒消息比較分析,被拿來相比的包括美、俄、印、日等國的新一代戰機。
專家發聲 暗藏玄機
第三種就是署名的專家,例如梁永春,他就直指「中國殲-20原型機的出現,注定是要讓世界嚇一大跳」「它安裝了兩台國產大功率的發動機,動力性能要比空軍現役的殲-10飛機強很多,但是它能不能具備西方稱的第四代戰機俄羅斯稱第五代戰鬥機所應該有的超音速巡航能力,現在還沒有經過驗證」「在高性能發動機和特種航空材料方面,中國和美國相比還有很大的差距,這些方面如果突破不了的話,我們還談不上真正擁有第四代戰鬥機。」這是相對持平且較專業的聲音。
電子媒體鳳凰衛視訪問國防大學戰略教研部教授孟祥青大校,則將殲-20的出現拉高到「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統一」層次,對於「隱形能力」則是避重就輕,「這個領域見仁見智,很難進行簡單類比,不過中國國防現代化落後美、俄20、30年,近來解放軍在人才儲備、現代工業製造上可謂後來居上。」
太平洋軍事網站則是在大量報導殲-20的圖和文中,夾著一條簡訊:「四代機首飛,日本某些機構派出3名『記者』現場蹲守,租的川A牌照汽車,在拍攝時被當場拿下。其使用的是可衛星傳輸信號的攝像機,相信過幾天會有更多消息披露出來。」
對於殲-20的報導,陸媒此次最異於以往的,就是消息源「兵分多路」,最初甚至是由不具官方身分的「民間」網友傳出,試飛過程更是幾乎半公開,對此,軍武網站上的文章說:「蓋茨不是一再要求中國需要保持軍事透明度嗎?這次中國就來猛的,就把傳說中的中國五代機給你透明了,不僅僅讓美軍看個夠,也讓全球看個夠。」至於這有多大程度是官方所「默許」?則只能存乎一心。
軍迷長期蹲守成飛機場曝光J20隱形戰機首飛 2011-01-16 北京晚報(另參本館:海龜與烏龜
在樹上翹首以盼四代機的軍迷
我國的殲20隱形戰機是這段時間軍事領域最熱的話題。而該機從曝光到首飛,是以一種奇特的方式呈現的:網民不斷上傳大量文字、照片和視頻,隨後傳統媒體跟進,最後官方再進行確認。這一過程也將中國網絡世界一個特殊群體——“軍迷”再次推上前臺。事實上,不僅僅是殲20試飛,從中美南海對峙到中國是否建航母,這些熱點話題背後都有軍迷的身影。
圍觀殲20長期蹲守一包泡面解決中飯
……………
終于起飛 軍迷的眼淚也在飛
……………
三代劃分互聯網軍迷成長起來
在中國,對于軍迷這個特殊的群體,媒體有一個所謂的“三代劃分”。
第一代軍迷:
新中國成立之後,當時軍事對峙的緊張局面以及義務兵役制、民兵制的推行,將普通中國人和軍事、國防緊緊聯系到了一起。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中國第一代“軍迷”應時而出,其中以退伍軍人和軍人子弟爲主要力量。
第二代軍迷:
中國第二代軍迷誕生的裏程碑式事件就是海灣戰爭的爆發。海灣戰爭中先進武器的魅力征服了當時無數在校的中國青少年。戰斧導彈、F-16戰鬥機、F-14戰鬥機、M-1坦克、航空母艦……成爲這一代軍迷追捧的明星兵器。
第三代軍迷:
出現和互聯網的誕生緊密相連。在1998年網絡艦船軍事頻道和1999年艦船軍事論壇相繼成立後,中國軍迷呈現出爆發式增長態勢以及多元化的組成特點。由于前兩代軍迷也融合進來,無論是在職業範圍,還是學曆、社會階層方面,第三代軍迷成分都更豐富。現在,中國軍迷在網絡時代中,早已不是傳統媒體時代的單向閱讀者,他們在網上成立“軍迷前線”等俱樂部,表達自己的意見,上傳自己的“收獲”,甚至希望通過線上輿論和線下行動影響軍國大計。
軍迷規模數量不亞于正規軍
正如大多數男孩子都會喜歡手槍、車輛、機器人玩具一樣,許多男性網民都會對軍事感興趣。如果把對軍事感興趣作爲起步標准,則中國這個軍迷群體至少會有上億。
如果把每期固定購買“三大知識”(《艦船知識》、《兵器知識》、《航空知識》)和《世界軍事》作爲核心軍迷的標志,則按這四本刊物的發行量,中國核心軍迷也應有百萬之衆。這是一群數量不少于正規軍,身處在求學生涯中和事業“戰場”上的“大男孩”。
引導熱情小心“網特”在釣魚
軍迷的熱情有時也缺少理性制約,從而給國家、社會和個人帶來一些麻煩。軍迷們急于維護國家利益而自發獻計獻策或呼籲軍事行動,有時給外界制造“中國威脅論”的口實。軍迷們爲了顯示中國的強大和自己的見聞,有時還造成泄密。
在軍事論壇中,“猛圖”點擊量往往很高。這些有關武器、軍事行動的圖片有些就是網民在生活目擊中拍到的,有時甚至是專門去相關場所拍攝的。2005年,一位軍迷就因爲在四川某軍事基地拍攝大量戰機活動照片,並大量在網上分享而被以非法獲取國家秘密罪判處有期徒刑1年。
此外有報道稱,個別軍迷們爲了吸引點擊量,有時還不惜編造假消息。除軍迷自身問題外,軍迷中一直流傳著“網特”的傳說,意思是某些國家的軍事情報人員和意識形態特務專門在網上刺探情報,挑撥是非。經常有人會在軍事論壇上發帖詢問中國軍事實力情況,或者故意刺激別人,說他們對中國的軍事問題絲毫不懂,受不住挑撥者憤然回應,結果往往將內部情況暴露于網上。遇到這種情況,有經驗的軍迷就站出來說:別上當,“網特”在釣魚!
發展之路軍迷與軍事部門需實現互動
許多人都開始注意到,對網絡軍迷,需要在保護其愛國熱情的前提下進行善意引導。
其實,與其用帶有官方色彩、顯得生硬的“引導”這個詞,不如用“開發”更加貼切。據《國際先驅導報》報道,多數國家在軍事決策上對網絡軍迷的“開發”,主要辦法可以按當時的軍事透明度,加強與網絡軍迷的“互動”。“互動”將使軍迷在了解情況後自覺維護國家安全,並提出寶貴的民間建議。2007年美國出臺的《21世紀海上合作戰略》,就在制訂過程中吸收了網民意見。
隨著中國軍事透明度的提高和戰略決策支持體系的完備,未來中國網絡軍迷在不涉及國家機密的前提下與軍事部門實現互動未爲不可。
http://mil.news.sina.com.cn/2011-01-16/1557628400.html
強力研判:中國殲20新航發爲太行增推改進版!2011-01-09
白菊發動機爲太行14.5噸FADEC增推改進版 !
注意看上圖與下圖尾噴管的三段式結構,仔細看了! 答案是完全一致
上面的那張圖是2009年8月30日紅林廠向某主機所(大家想一下主機所指的是什麽?)交付的兩臺中國最先進的渦扇發動機(當初WS-15的推測錯了)新聞的配圖。
附分析:
下面的這個新聞是2009年8月底的,中國技術最先進的軍用航空發動機已試制交付2臺 內容是紅林廠交付了兩臺中國最先進的渦扇發動機,原來的解讀是FWS-15,現在看來是錯了
大家注意交付這個詞的用法,還有後面的主機所驗收,我們知道按中國航空工業的慣例,主機所一般是指飛機設計研究所(想想飛機研究所要新型的發動機幹什麽)
這個新聞的配圖是第一張圖沒錯的話,根據其整體與太行的相似程度(僅在菊花有不同),可以毫無質疑地確認,這就是太行的增推改型,據有關大佬透露,這款改進型上上了太行原定要上卻沒上的單晶葉片,粉末盤,還有FADEC, 我們知道四代的先進航電架構要求是飛火推交聯的,而FADEC是必然的要求,所以以前推測的AL-31上四代從技術驗證的角度看,可行性是很差的,或者說以後是要繞大彎路的。而117又遙不可及的情況下,能滿足足夠可靠性的FADEC版太行,無疑是不二選擇,這對整個項目的節點來說重要至關,關系到能否成功驗證四代的整體航電架構,和完成向WS-15的平滑過渡。
太行改的交付日期是2009年8月31號,大約在首飛前一年,這一天正是主機所要求的節點,而一年的時間足夠四代與太行改充分磨合了,所以前幾天突然出來的新白菊不應讓人意外。
PS:以下選擇了三個有一定代表性的人物,僅作參考
huzhigen去年預測四代動力暫定太行,
平可夫在近兩天的觀察中也確認新發爲國發
北客京華確認爲全國産四妹
附上相關新聞節選...............................
中國技術最先進的軍用航空發動機已試制交付2臺 2009-8-31
在人員安排上該分廠以1:4的比例(即1大型産品的裝配配備4名裝配工人、大型試驗器的調試配備4名操作人員),並且在産品裝配調試人員的選拔配備上打破班組與班組的劃分界線,通過班組混合、技術強手聯合、以老帶新等方式,確保型號的首臺裝配調試任務在分廠的順利完成。
中航工業紅林軍品裝配分廠在做好各項技術、生産准備工作的同時,按照並行作業的原則,由該分廠工藝人員提前對上挂FTP的設計圖紙消化理解,並組織分廠裝配、調試人員對裝配調試中的重點、難點進行分析,提請工裝和所需的試驗器。
與此同時,在正式裝配前該分廠還組織有關人員對新工裝進行試用,用産品樣件對試驗器進行校驗等,確保零組件集結到位後進行正式裝調。
8月26日晚,産品零組件集結完畢,晚上7點開始裝配調試産品,該分廠只用了不到4天,隨後附件進行了分解、再次運轉、調試等各項工作,均達到設計要求,8月30日經主機所確認性能合格後,該型號産品在公司規定的8月31日節點前完成了交付驗收工作。
正是有了中航工業紅林動控所設計四室、軍品熱表分廠、軍品裝配分廠等單位紮實的工作作風和廣大員工敬業的工作態度,才有該重點型號産品第二臺 2個月交付驗收的新記錄。
回應
有可能,WS-15依然不成熟(推測),WS-10已經裝備部隊,改進型也差不多出來了,上殲20還是可以的。不過真正確定還有待時日。
http://club.mil.news.sina.com.cn/thread-307457-1-1.html
俄稱中國研制推力18噸發動機與美F-35動力相當
據俄羅斯世界武器貿易分析中心網站2010年12月29日報道,中國航空工業在研制第五代戰鬥機方面遇到的一個主要障礙依然是缺乏性能可靠的發動機。到目前爲止,中國在戰鬥機用發動機方面依然無法擺脫對俄羅斯的依賴。有消息表明,中國現在仍缺乏可用于裝備第五代戰鬥機試驗機型的合適發動機。
目前,中國正在努力消除在航空發動機領域的落後局面。位于沈陽的黎明發動機公司已克服了一系列技術難題並開始量産推力爲12-13噸的WS-10A型發動機。與此同時,成都發動機公司還在研制推力超過15噸的WS-15型發動機。2009年底,中國開始著手研制一種推力達18噸、與美國F-35戰鬥機上F-135型發動機推力相當的動力裝置。2009年8月,有來自烏克蘭的消息人士透露,烏方的西契發動機廠正計劃與中國聯合實施一項研制推力爲15噸的新型航空發動機的計劃。
http://mil.news.sina.com.cn/2010-12-30/1011626097.html
十年艱辛:中國有超俄羅斯的航空發動機!(2009-12-15 )
太行發動機性能數據與外國主力戰機的發動機對比
美國環球戰略網載文稱,中國相信在未來5到10年內將脫離對俄制軍用發動機的依賴而實現獨立。
文章說,當今中國從俄羅斯購進兩種發動機:價值350萬美元的AL-31 (配備蘇-27/30、殲-11、殲-10)和價值250萬美元的RD-93 (一種米格-29戰機所用RD-33發動機的升級版本),RD-93用于中巴聯合研制的類似美國F-16級別的JF-17戰機。
文章提到,同時,中國工程師們已經努力掌握發動機的制造技術,研制一種類似AL-31F的航空發動機,中國研發WS10A發動機,還研制WS-13發動機以替代RD-93型發動機。中國引進吸收外國(發動機)技術已經有些年月,雖然(這種努力)不總是成功。
文章接著說,近十年來,中國投入大量資金發展一種發動機制造能力,同俄國人當年發展發動機設計能力和工程技術過程中遇到的難題一樣,類似的問題中國人同樣遇到。
美媒的文章還總結說中國研發航空發動機具備幾大優勢。首先,中國了解當年俄國人犯過的錯誤,從而能夠避免很多類似錯誤;其次,中國還擁有獲得西方制造技術的更好途徑;最後,中國擁有當年的蘇聯所不具備一個條件,那就是可以在市場經濟環境中國發展自己的發動機制造能力,與蘇聯受到70年指令經濟(計劃經濟)的羈絆不同,市場環境讓中國研發發動機更有效率。
國內媒體的報道也驗證了這個消息:
中國一航航空報國傑出貢獻獎、航空報國科技尖兵、國防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香港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他所獲的獎項可謂多多。
榮立航空航天部一等功多次,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稱號,他在我國航空事業上傾盡心血。
他就是張恩和——太行發動機的總設計師。
1978年的改革開放帶來了中國航空工業的春天,國家大力外派人員出國學習。1981年,42歲的張恩和成爲當時國家公費派出的第一批訪問學者,開始了兩年在美國紐約理工學院研修航空機械工程專業的經曆。多年後,當“中國戰鷹”終于有了強勁的“中國心”時,作爲我國自行設計研制的具有自主知識産權的高性能、大推力、加力式渦輪風扇發動機——太行發動機的總設計師張恩和,盡管年近古稀,依然在爲發動機的後續研制工作盡心盡力。他那航空報國的赤子情懷,40多年來從未改變,太行發動機足以見證。
1965年畢業于哈爾濱工業大學發動機設計專業的張恩和來到沈陽發動機設計研究所從事設計工作。入所十幾年,張恩和在發動機總體室參與了多個發動機型號的研制和攻關,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出了突出的成績。
1983年11月,從國外回來的張恩和繼續在發動機總體室擔任結構組組長,從事一線的科研工作。1985年起,升任爲副所長的張恩和擔任“運七”飛機用渦槳五甲1發動機降油耗工程的總設計師,在與國外技術專家的配合下,張總領導團隊,實現了降油9.4%%的目標,獲得國內適航證並裝“運七”飛機投入航線使用。張恩和榮立部級一等功,獲得金質獎章。此外,民品開發也是張恩和在升任副所長後主管的業務,在以後的8年時間裏,張恩和領導所的民品産業逐步開創出一番紅火的景象。
由于在軍機和民品領域的突出成績,1987年太行發動機正式立項時,張恩和被任命爲行政副總指揮。1991年,他正式擔任“太行”發動機總設計師。2005年12月28日,太行發動機通過設計定型審查。2006年3月,發動機正式定型。這標志著我國在自主研制航空發動機的道路上實現了從中等推力到大推力,從渦噴到渦扇,從第二代到第三代的三大曆史性跨越,使我軍武器裝備躍上一個新臺階,是我國航空工業發展最具標志性的重大成果之一。
太行發動機定型以來,張恩和積極推動太行發動機的系列發展,繼續帶領總設計師隊伍解決技術難題,推動太行發動機正式形成部隊裝備,實現了技術成果向裝備的轉化。
2007年,太行發動機工程榮獲國防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當年10月,張恩和獲香港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然而他卻毅然將20萬港元的獎金全部捐贈給研究所的青年科技創新基金,鼓勵青年一代激情進取、勇于創新。
新浪網友:
不行啊,雖說看參數上是超過了,可是咱還是沒有人家發動機的可靠啊
我們的太行已經超越了俄羅斯的發動機,我們爲什麽還要買俄羅斯的發動機?
太行發動機咋不跟俄羅斯的AL-41F比較呢?跟別人20年前的東西比較,羞恥,而且太行的壽命是AL-31的十分之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234a5030100gpyf.html?tj=1
中國技術最先進的軍用航空發動機已試制交付2臺
中航工業紅林各單位齊心協力確保某重點型號産品研制 ,一時間捷報頻傳,2009年8月31日,中航工業紅林在用戶規定節點前完成某重點型號第一臺産品的研制生産任務後交付驗收;11月10日,兩個月後該重點型號第2臺産品完成裝配調試順利出廠交付用戶,至此,由該公司動控所設計四室年青的設計團隊從研制生産到順利交付完成了2臺目前國內技術最爲先進、功能最爲複雜的某重點型號産品。
中航工業紅林動控所設計四室是一支年青的設計團隊,也是一支充滿激情與活力的集體,而正是這支平均年齡不到26歲,沒有設計實戰經驗的年輕人,承擔著目前國內技術先進的重點型號産品研制任務。
該型號産品設計、加工難度大,部分零組件結構複雜,殼體鑄造、冷熱加工、裝配調試與其他産品相比有相當大的難度,該型號産品也是設計四室在順利完成某型號産品研制任務後,承擔的又一重大研制任務。
此次型號項目研制得到了中航工業紅林領導高度重視,短時間交付任務迫在眉睫,該公司動控所領導親定由設計四室擔此重任,成立重點型號保障組,建立專題攻關小組,逐項解決問題。
爲滿足型號産品的研制需要,該所設計四室在仔細研究了産品功能特性的基礎上,按照國軍標、航標以及其它有關標准的規定及主機的要求,對産品的轉速、計量穩定性、電氣布局等嚴格設計。
特別是在殼體結構設計過程中,由于其結構緊湊、流道複雜,加工難度大,設計人員利用工業上某種先進的掃描技術以及某設計軟件平臺建立三維模型,確保殼體設計的科學性、合理性。
同時,設計人員還充分利用UG軟件建模功能,對某項形狀複雜的零件工作型面開展設計,經過設計人員的集智攻關,通過采集該零件工作型面上的數據點,將所有數據點進行擬合,通過一次次曲線組的擬合和驗證,解決了産品研制中的瓶頸。 爲抓緊時間,搶幹進度,該所設計四室技術人員加班加點,白天配合現場,晚上抓緊時間完善資料、分析數據,通宵奮戰在試驗一線,尤其是10月4日、5日、6日連續三天,爲配合調試,該所設計四室的同志們輪流24小時值班,平均不間斷工作34小時,確保按照公司要求,順利推進該型號産品項目研制。
在此次型號項目研制過程中,中航工業紅林軍品熱表分廠領導周密部署,廣大員工認真開展工作,在項目生産過程中,分廠表面處理的賀文紅同志白天趕制産品缺件,下班剛到家又接到某零件的返修通知,工作一天的疲勞還沒有得到緩解,又拖著疲憊的身體加班到淩晨一點,爲趕制零件,這樣加班對她來說已是家常便飯。
由于多項重點型號任務在該分廠高度交叉,爲了不影響公司整個型號研制進度,熱處理的同志們在白天幹高鹽零件的情況下,晚上接著加班幹型號産品所需的工裝,即使在廠房抽風出現故障的情況下,他們依然堅守在生産一線,其中,劉愛華就是他們其中傑出代表。
9月24日,由中航工業紅林軍品熱表分廠加工處理的最後一項産品提前入庫,比公司要求集結時間提前了6天完成,油泵部分也比公司要求集結時間提前了8天完成,在軍品熱表分廠員工的共同努力下,該分廠主制完成任務63項,熱表協作處理192項、工裝404項;表面處理完成246項、工裝625項,爲型號的研制完成作出了積極貢獻。
在産品進入裝配、調試的關鍵環節,中航工業紅林軍品裝配分廠領導給予了高度關注,無論是從計劃下達,還是如何更好地安排産品的裝配調試,而不與其他型號産生沖突,影響公司交付節點。
從項目研制一開始,該分廠領導就開始思索如何確保産品的順利交付,分廠領導深知越是到最後環節,決不能出半點馬虎,質量和進度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前期准備工作必須做紮實。
在人員安排上該分廠以1:4的比例(即1大型産品的裝配配備4名裝配工人、大型試驗器的調試配備4名操作人員),並且在産品裝配調試人員的選拔配備上打破班組與班組的劃分界線,通過班組混合、技術強手聯合、以老帶新等方式,確保型號的首臺裝配調試任務在分廠的順利完成。
中航工業紅林軍品裝配分廠在做好各項技術、生産准備工作的同時,按照並行作業的原則,由該分廠工藝人員提前對上挂FTP的設計圖紙消化理解,並組織分廠裝配、調試人員對裝配調試中的重點、難點進行分析,提請工裝和所需的試驗器。
與此同時,在正式裝配前該分廠還組織有關人員對新工裝進行試用,用産品樣件對試驗器進行校驗等,確保零組件集結到位後進行正式裝調。
8月26日晚,産品零組件集結完畢,晚上7點開始裝配調試産品,該分廠只用了不到4天,隨後附件進行了分解、再次運轉、調試等各項工作,均達到設計要求,8月30日經主機所確認性能合格後,該型號産品在公司規定的8月31日節點前完成了交付驗收工作。
正是有了中航工業紅林動控所設計四室、軍品熱表分廠、軍品裝配分廠等單位紮實的工作作風和廣大員工敬業的工作態度,才有該重點型號産品第二臺 2個月交付驗收的新記錄。
圖片局部放大:新型發動機模型
太行渦輪風扇發動機後部細節,可見兩者並不相同,新型發動機很可能采用軸對稱(三維)矢量噴管。
中國軸對稱矢量噴管(2000年珠海航展披露)
江澤民視察軸對稱矢量噴管預研情況(2004年珠海航展所披露視頻)
俄五代戰鬥機和蘇-35S都將采用AL-37FU(117S)發動機,具備三維矢量噴管
對117S發動機進行測試的俄空軍蘇-27M戰鬥機
美國F-22“猛禽”戰鬥機配備的F-119發動機,使用二維矢量噴管
F-35戰鬥機配備的F-135發動機,也可以加上向下彎折的矢量推力噴嘴。但是這個噴嘴只有在垂直起降的場合使用,可以大大地縮短起飛/降落距離。其他F-35則不使用這項設計。
http://bbs.tiexue.net/post_4150669_1.html 美國專家分析稱中國正在研制兩款新一代戰機
東方網2010年1月5日消息:據俄羅斯軍事平等網1月4日報道,美國著名軍事分析專家理查德?費舍爾日前在國際評估和戰略中心網站上發表文章,對中國新型航空航天武器的發展情況進行了深入分析。他指出,中國目前正在大規模利用國外技術用于研制新一代戰鬥機。
費舍爾認爲,中國的新一代戰鬥機研制計劃可能已持續了20年之久。他指出,中國成都第611研究所的一位前工作人員曾透露,中國早在1989年便已開始新一代戰鬥機的概念性研究工作。參與該項計劃的除了611研究所外,還包括沈陽的第601研究所。這項絕密研究計劃的代號爲“2-03”。該消息人士還宣稱,中國曾在1993年時與俄羅斯達成了有關吸收俄中央流體空氣動力學研究所和米高揚設計局作爲顧問的協議。611所長期以來也與來自俄中央流體空氣動力學研究所西伯利亞分部的一個顧問小組保持著合作關系。後者不但曾協助611所研制殲-10戰機,可能還幫助中方研發新一代戰鬥機。
爲了掌握制造新型戰鬥機所需的複合材料的開發技術,611所的一批工作人員還曾在上世紀80年代末被派往美國斯坦福大學學習。此外,中國還在與波音公司、歐洲空中客車公司和烏克蘭安東諾夫公司的合作中獲取了與制造複合材料有關的部分知識。這些知識和技術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中國在制造新一代戰鬥機和其他現代化軍用與民用運輸機領域的進度。
有軍事專家認爲,611和601所目前正在著手研制能夠與美俄最新型戰機相競爭的新一代重型雙發高機動戰鬥機。此外,他們還相信中國空軍已確定611所提交的新一代戰機設計方案,而601所則充當分包單位。2002年11月,611所曾在珠海航展上散發過一本繪有一種雙發戰鬥機的宣傳冊,其外形與俄羅斯米高揚設計局的1.44戰機有些相似。1999年,當俄羅斯的新型戰鬥機計劃首次引起公衆注意時,俄方曾有意將其出售給中國,但這一消息後來並未獲得證實。
還有消息稱,中國目前還在研制一種單發中型戰鬥機。2005年初,一位來自中國航空工業界的消息人士透露,611所正在研制一種類似美國F-35的新型戰機。但在2006年舉行的珠海航展上,601所卻出人意料地展示了一種“三翼機”的設計方案。或許,中國的中型戰鬥機可能存在著數個版本,其中有些還能像F-35B那樣進行短距和垂直起降。
此外,中國還在下大力氣研制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2009年初,殲-10的最新改型--殲-10B開始進行飛行測試。後者的機頭前部經過了全新設計--很可能是爲了安裝有源相控陣雷達。英國《國際飛行》雜志曾在1997年報道稱,俄方已提出向中國出售RP-35型雷達(法紮特隆研究所爲米格-35戰機研制的“甲蟲-AE”有源相控陣雷達的原型機),以便擊敗以色列提供的雷達方案。有俄方消息人士認爲,中國可能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時便已獲得兩部RP-35雷達。來自中國的消息人士則透露,第607研究所在2008年時已完成了一種X波段有源相控陣雷達的研制工作。專家們認爲,這種新型雷達是由中國人獨立研制的,但其在研制過程中受到了俄以兩國(或許還包括意大利)技術的影響。如果中國真的研制出了這種雷達,那麽其無疑是中國人在雷達技術領域取得的一項重大突破,它同時意味著,中國的第五代戰鬥機將確定無疑地裝備有源相控陣雷達。
在2008年舉行的珠海航展上,中國還曾展示過一種用于顯示戰術信息的大型機載多功能液晶顯示屏。該屏幕的設計特點與美國F-35上安裝的非常相似。美國消息人士認爲,這種顯示屏的研制和生産工作非常複雜。而中方展出這種新型顯示屏的行爲,似乎是在譏諷美國在F-35上安裝的同類顯示系統。
當然,中國還在全力研制用于裝備第五代戰鬥機的帶加力燃燒室的內外涵渦輪噴氣發動機。中國航空工業集團發言人曾在2009年8月份宣布,在研制WS-10A發動機(也被稱作FWS-10“太行”)過程中遇到許多問題均已得到解決。不過,他並未透露相關的細節信息。需要指出的是,之前發生的一起殲-11BS戰鬥機墜毀事故很可能是由于發動機渦輪質量偏低引起的。
但是,在2009年11月舉行的珠海航展上,俄羅斯代表團成員曾承認,中國已能夠獨立解決所有的問題。甚至有消息稱,中國還在研制推力超過13噸的WS-12發動機。或許,中方還在以俄羅斯的R-79(專爲雅克-141垂直起降戰鬥機研制)爲基礎研制推力達15噸的發動機。
盡管俄羅斯一直拒絕向中國提供制造帶加力燃燒室的內外涵渦輪噴氣發動機的先進技術,但其卻一直在向後者提供大量先進發動機。有消息稱,中國已購買了300-400臺AL-31FN發動機,用于裝備國産的殲-10戰鬥機。雖然中國目前還未掌握矢量推力技術,但其已對更大推力發動機表示出了興趣。俄方此前透露,AL-31FM-1發動機的推力可能會由目前的13.5噸增加至15噸。如果本國的發動機研制計劃進展不順,中國空軍可能會在訂購一批AL-31FD。至于俄羅斯爲本國第五代戰機研制的“117”型發動機,由于中國也在研制類似的裝備,因此其不大可能進入中國空軍的采購清單
http://mil.news.sina.com.cn/2010-01-05/0819579575.html 中國殲20雷達隱身與F-22不相上下:遠超俄國T-50
首先,從目前的照片可以斷定,殲-20最注重的就是隱身性而且運用了多種手段,幾乎作到了及至。由于目前的殲-20只有照片和視頻可以做參考,我們只能大致從其中管窺其隱身能力。目前的戰鬥機雷達隱身技術,主要就是外形設計和機體材料以及吸波塗料的使用。首先,殲-20單純在隱身外形氣動布局上無疑是成功的,已經超過了俄國的T-50。從照片可以看出,殲-20在很多方面都極力追求隱身效果。爲盡可能的減少雷達反射截面,世界上幾種四代戰鬥機的機翼後緣都不是平直的,殲-20的機翼後緣就是以一定角度前掠的。這樣不僅可以增強隱身能力,而且由于機翼後緣是倒三角形,可以有效增加機翼面積減輕翼載。而殲-20的無尾鴨式布局,使其在設計可以機翼前掠後緣時不用顧忌對平尾的影響。
殲-20使用了無附面層隔板超音速進氣,又稱“三維鼓包失無附面層隔道”也就是通常所說的DSI。DSI大致就是采用一個三維複雜曲面的鼓包取代以前進氣道中的一、二級可調斜板。即可以對氣流的壓縮,而且可以對發動機風扇葉輪起到遮蔽作用,而這裏戰機的重要雷達反射區。此前,世界上只有中國的JF-17“梟龍”、殲-10B和美國F-35使用了DSI,但他們都是固定式DSI。殲-20的DSI進氣道的鼓包也是固定的,但他的進氣口卻是可調的(靈雲注:不象某些網友所說的鼓包是可調節的)。殲-20也因此成爲世界上第一架擁有可調DSI進氣道的四代戰鬥機。如果從正面看,他的進氣道呈“V”字形,向機身兩側肋傾斜,這點很象“梟龍”。進氣調節裝置被內斂的唇口包裹在裏面,對隱身很有效果。
靈雲認爲,殲-20之所以使用調DSI進氣道,首先是爲追求超音速巡航能力。DSI進氣道可以在大迎角下保證正常進氣,同時可以在超音速飛行時降低進入發動機的氣流壓力和速度。但他的作用畢竟是有限的,而可調進氣口則可以成爲有效補充。目前,比較可靠的推測是殲-20的機身長是 21.30 米,而且俯視圖表明他的機身非常寬大,機體內有足夠的空間。而緊密並排的的發動機噴口,與機身兩側進氣道口在位置上呈現出明顯的“S”形有,所以可以肯定殲-20使用了彎曲進氣道。加上DSI鼓包的限遮擋,已經可以確保發動機風扇葉輪避免雷達照射。在這點上,殲-20已經超過了俄國的T-50。
目前技術下,戰機雷達隱身的主要方法是機體材料和塗料。根據能掌握的權威資料,中國在軍用航空複合材料的技術和應用上,已經取得非常大的成績。例如,國産殲-11BS多通途雙座重型戰鬥轟炸機(靈雲注:關于殲-11BS詳見靈雲ら蒼月之前的《【原創】振翅,鷹擊蒼穹!淺析殲-11BS對空軍的意義》),他的機體就大量應用了中國自己研制的新型複合材料。其中,兩個高大的垂尾有近五分之四的體積使用了複合材料,而全動平尾則是全複合材料。同時還在主翼翼、邊條、進氣口和尾翼以及前緣機動襟翼大量使用複合材料和不導電材料。在一種戰鬥機上如此大比例的使用複合材料,這在目前已知的國産戰鬥機中是極其罕見的。同時噴塗有國産新型雷達吸波塗料。這證明中國在戰鬥機大規模複合材料運用方面,已經取得突破性進展,而這是第四代戰鬥機研制中一項關鍵性技術!因此從殲-11BS身上,我們可以在某方面管窺到中國四代機的部分技術。
考慮到四代對隱身性的追求,以及成飛在殲-10B上的成果靈雲推測,殲-20機身複合材料使用比例很可能會達到40-50%。這其中主要是環氧樹脂基複合材料和碳纖維,其他部分主要是鈦合金和傳統鋁合金。這已經是非常大的比例了。複合材料主要是做機體,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皮肉”,而金屬材料則“骨架”。而且從目前的高清照片看,殲-20的外表面非常光滑,沒有任何多余的突起物。這有兩種可能。一是機體外表工藝非常好,鉚釘等都處理的處非常好,而且吸波材料塗層很厚,覆蓋了鉚釘等物件。但靈雲認爲,最大的可能就是殲-20運用了大面積複合材料外蒙皮一體化整體成型、組裝技術!就是首先依照骨架外形,用複合材料制造一整張大面積整體蒙皮,然後整體一次性覆蓋、安裝在骨架上。其優點就是可以盡最大可能減少表面接縫等,可以極大的提高隱身能力。但該技術難度非常高,目前世界上只有極少數幾個國家掌握。但是,在之前的珠海航展上,“暗箭”等無人機實際上已經證實,中國已經掌握了這種技術。中國四代戰機計劃,最追求的就是隱身能力。因此,幾乎可以肯定會運用大面積複合材料外蒙皮一體化整體成型、組裝技術。
同時靈雲認爲,不排除在雷達反射重點部位使用使用蜂窩狀石墨材料。國外始終有一種看法,認爲全動鴨翼會影響隱身效果。但殲-20卻偏偏采用了鴨翼,而這個東西按常理也是會破壞隱身的。全動鴨翼破壞隱身只是片面看法,這是建立在它會大量反射雷達波的前提下。但既然殲-20如此堅定的采用了全動鴨翼,靈雲認爲最大的可能,就是殲-20的鴨翼是純複合材料的!它對雷達波不是反射回去,而是吸收或透波!加之外形的修整不會影響襖隱身能力。
此外,殲-20的座艙蓋也是一大亮點。而殲-20的使用的是目前世界上頂級的整體式座艙蓋。整體式座艙蓋的最大優點,就是可以消除原有分體式上,風擋金屬框架造成的雷達反射,這對隱身性是非常重要的。生産這種大型整體式座艙蓋,對技術要求非常高。涉及到材料選擇、生産、一次性鑄造成型等多種複雜技術。整體式座艙蓋不僅要求強度、韌性高,而且要求高透明度和無曲光變形,否則將嚴重影響飛行員的視野直接導致作戰失利。還是在不久前,戰鬥機整體圓弧式風檔在中國還是希罕物,材料還需要進口。僅僅幾年的光景,中國已經可以生産世界頂級的整體式座艙蓋,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飛躍!
而且從外觀看,這個座艙蓋明顯散發金屬光澤,證明運用了金屬鍍膜技術。座艙內部很多東西都是很好的雷達波反射體。爲了改變這一局面,就在座艙蓋上鍍一層金屬膜以屏蔽雷達波,效果非常明顯。但缺點是價格昂貴,因爲大部分選用的都是黃金!國外如瑞典或美國等,此項技術早已經實用化。但在中國還是首次應用。這足以證明中國在技術上的飛躍性發展。殲-20在其他對隱身性的維護也做的非常好,而且細化到很多細節。首先,他的3做起落架艙門外緣與機身結合處都是鋸齒形,而且靈雲推測,目前還沒有露面的彈艙邊緣很可能也是如此處理。這是最典型的隱身設計。在發動機尾噴之間,是折疊式減速傘艙蓋。同時,即便是目前的高清大圖中,我們也沒能看出明顯的彈艙位置,整個機體外皮渾然一體。這一方面證明了成飛強大的工藝水平,同時更證明了殲-20強大的隱身能力!
發動機尾噴口,是破壞隱身的重災區。美國的F-22是將噴口完全包裹在機體內部。這對抑制雷達和紅外信號都是非常有利的,但技術要求也非常高。俄國T-50,兩個巨大的發動機金屬噴口沒有經過任何處理,直挺挺的裸露在外,這勢必嚴重破壞其隱身能力。從高清大圖可以清晰的發現,殲-20發動機尾噴口結構極其特殊。他沒有象F-22那樣包裹在機身裏。但他的外表也沒有金屬光澤,而是很明顯的在金屬噴口外部包裹了一層白色板狀非金屬結構。考慮到尾噴口巨大的高溫,一般複合材料顯然無法勝任。因此靈雲認爲,這很可能是某種耐高溫的特種陶瓷材料。目的一是消除金屬尾噴口帶來的雷達反射,同時可以降低紅外輻射!而這和F-22是將噴口完全包裹在機體內部,其目的是完全相同的,但技術難度和花費要小得多。而且可以清楚的看出,殲-20的發動機噴口采用了鋸齒形邊緣。不僅如此,噴口後緣與機體蒙皮接觸處很明顯也是鋸齒結構。這都是明顯的雷達隱身特征!這與之前一些人認爲的,殲-20的發動機未進行隱身處理的論點大相徑庭!只是目前靈雲在所有圖片和視頻中,還沒有發現殲-20的發動機尾噴有其他紅外抑制措施。這很可能會在今後的改進中逐步完善。但已經遠遠超過俄國T-50。
綜合後靈雲判斷,殲-20在雷達隱身能力上應當與美國F-22不相上下,但至少目前在發動機紅外隱身能力上還有所差距,但經過今後的改進這種差距將會得到彌補。但幾乎可以肯定,目前這個初期版本的殲-20,其隱身能力就已經完全超過了俄制國T-50。目前的殲-20,隱身能力已經可以排名世界第2了
從目前的照片以及首飛視頻看,靈雲認爲殲-20非常注重機動性和敏捷性。殲-20采用成飛擅長的無尾三角翼鴨式布局,主翼和全動鴨翼都進行切尖處理。無尾三角翼鴨式布局有多種好處。首先是機動性和靈活性很強,非常有利于近距離高機動格鬥。而且采用這種布局的戰機起飛滑跑距離很段。在這方面殲-10已經是很好的範例。同時,無尾三角翼布局本身適合高速飛行,但機動性和穩定性相對差。而前至的全動鴨翼則正好可以有效改善機動性和靈活性。兩者可以有效互補。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發動機功率不足。這證明,中國四代機是非常重視超音速巡航能力的。而這正是世界上四代機一條重要技術標准。
同時,殲-20的雙垂尾是外傾式,而且也是全動的。這種設計是極其罕見的。在目前世界戰鬥機中,只有俄國T-50和美國F-117是全動垂尾。其他如F-22或更早的F15都是常規的固定垂尾加可動方向舵。全動垂尾對機體材料以及操作控制系統的要求是非常高的。靈雲認爲,與傳統固定式垂尾相比,殲-20的全動垂尾明顯使用了縱向主動增穩主動控制技術。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追求方向穩定性和對機動性,同時可以有效減小垂尾面積。而較小的垂尾不僅重量和阻力小,而且雷達反射截面小。同時,外傾垂尾可以有效降低雷達反射截面。這已經是多年實踐證明的。而全動垂尾配合全動鴨式布局,則可以有效提高機動性。
因此靈雲認爲,殲-20之所以采用全動垂尾,主要是出于提高隱身性和機動性的目的。而更重要的一點,則是全動垂尾的衆多優點,所帶來的是對戰機飛行操控制系統的苛刻要求!世界軍用航空界在研制新型戰機時,無不是以可靠性和實用性爲第一需要,力求穩妥、可靠和安全。因此,往往寧可采取相對落後卻更可靠的技術,也絕不會冒險去采用不成熟的高新技術。美國的YF-23就是用大量當時最新高科技堆砌起來的,遠遠超過了F-22。但正是由于采用了如此衆多的、不成熟的新技術而反倒讓美國空軍不放心,最終導致他輸給中規中矩F-22。而中國在這方面比美國人更甚!全動垂尾即便在現在世界上都屬于高新技術,國內此前從未搞過,對戰機飛行操控制系統的研制提出極高的要求。而成飛居然在如此重要的四代機上采用這種技術,足以證明成飛對相關飛行操控制系統技術的信心。這說明,中國在該技術領域已經取得突破性進展,而且已經可以確保可靠性和安全性!
同時靈雲認爲,殲-20的主機翼也是一大突破!目前,已經有大量高清晰側視照片可以做參考。從照片看,在殲-20主機翼和全動鴨翼間是邊條。邊條的主要作用是增大渦升力。中國此前在多種軍用飛機如JF-17“梟龍”和L-15“獵鷹”等上已經大量使用,按說邊條算不上啥高新技術。問題是這些機型的邊條是固定的,而殲-20的邊條是可動邊條!這在世界上都是極爲罕見的!邊條的作用,是在飛行過程增強渦升力,說穿了就是渦流發生器。珠海航展上,L-15和JF-17在飛行表演中其大邊條翼拉出兩道非常明顯的渦流,證明其效果是非常好的。但是,他們的邊條都是固定式的不可控的。而殲-20的可動邊條,則正好改變了這一不足。殲-20的可動邊是活動的,條效率極高,能有效控制渦流走向,從而可以有效強化渦升力。而且這種技術可以有效減小邊條面積,因此我們看到的殲-20的可動邊條,其尺寸遠遠小于JF-17“梟龍”和L-15“獵鷹”!殲-20的遠距耦合的鴨翼主要提供配平力矩,次要提供渦升力矩。而他的棱型機頭有兩道棱邊,這不是簡單的設計,他也可以起到增加渦升力的作用。這點和美國的F-22有異曲同工之妙。在首飛視頻中,殲-20起飛滑跑距離不超過300米而且過程非常輕松,這已經證明其強大的升力特性。
此外,殲-20的每側主機翼下都有兩個類似挂架的突起,這是控制機動襟翼的襟翼作用筒。殲-20的前、後機動襟翼是聯動的。綜合起來,殲-20鴨翼、邊條、襟翼、副翼和垂尾都是可動的,其中鴨翼,邊條,副翼和垂尾還可以差動。如此多的可動翼面,在世界四代機中是獨有的,這非常有助于提高機動性。如果再加上以後將具備的發動機矢量推力控制技術,中國殲-20的將具有超乎尋常的空戰機動性。超機動性是四代機的一個重要指標,F-22采用的是相對保守的氣動布局,他的高機動性很大程度是依靠矢量推力發動機來實現的。而俄國T-50氣動布局也不如殲-20。因此靈雲斷言,中國殲-20的機動性將是世界四代戰鬥機中最強大的!
靈雲認爲,超機動性對中國殲-20具有極爲重要的戰略意義。目前,現代化空戰進入超視距時代已經成爲普遍共識。但這種方式有一個先決條件,就是必須可以用雷達探測到對方,然後才能使用遠程空對空導彈進行攻擊。排除電子幹擾等其他因素,四代機之前的機種由于不具備隱身能力,因此雙方的機載雷達都可以遠距離發現對方,可以在近百公裏的距離上相互發起攻擊。在這種情況下雙方之間的對抗是對等的,但四代機的出現徹底改變了這一現狀。由于具有強大的隱身能力,四代機可以在對方根本發現不了的情況下單方面對敵機發起超視距攻擊。而三代機在此情況下甚至可能還沒有發覺就已經被摧毀。這種作戰方式已經成爲只屬于四代機如F-22自己的“超視距攻擊”,將直接導致空戰呈現一邊倒的單方面屠殺!
但靈雲認爲,如果中國殲-20可以在隱身能力上達到與F-22相匹敵,那空戰將呈現出一種截然相反的局面——由于雙方機載雷達都看不到對方,遠距離超視距攻擊也就無法進行。如此,雙方只能在沖到近距離後展開近程格鬥。如此,四代機出現之前早已經淡出人們視野的近距離空中格鬥將重新成爲一種重要空戰模式。而這就需要中國四代機必須具備達到或超過美制四代機的高敏捷機動性。只有如此,才能在近距離空中格鬥中占的先機。
航電系統是現代化戰機的重要組成部分。殲-20航電系統如何目前只能靠推測。首先,他的機載雷達幾乎可以肯定將是國産最新型數字式有源主動電掃描相控陣雷達。成飛的殲-10B使用的就是其變種。該型雷達在2007年通過技術評審驗收2008年正式定型,目前正逐步交付一些重點部門。在座艙設備上,目前可以證明的是有一具綠油油的新型衍射式平顯。至于其他的則有兩中可能。一種是類似現役的殲-10等采用多具顯示器。從目前能得到的照片看,高聳的操作截面有足夠的空間,足以並排安裝3-4具大型多功能彩色液晶顯示矩陣。但靈雲認爲,最大的可能是使用一具國産最新型大型整體式多功能彩色液晶顯示矩陣。這實際上是兩塊顯示器的組合,目前只出現在美國F-35上。中國已經在去年珠海航展上展出過類似的國産貨。而該産品的外觀明顯就是四代的機頭!這是一款非常成熟的産品,四代運並不存在大問題。當然,本次首飛的四代應該是不帶雷達的。
采用衆多控制截面的殲-20,對操縱系統將是嚴峻考驗,殲-20的操作系統目前只能推測。最大可能,是和殲-11B與殲-10、殲轟-7A一樣,都是國産三軸四余度數字式電傳操縱系統,當然,由于操作要複雜得多,操作軟件會有差異。該系統經曆多種機型長期使用,表現出非常好的可靠性和先進性,是目前最穩妥的的方案。但鑒于殲-20如此衆多、複雜的操作難度,而且其機載設備遠比第三代戰鬥機複雜得多。如果使用電傳,將需要大量電纜等設備,不僅占用空間而且增加機體重量。所以傳統電傳操縱系統已經難以勝任。因此不排除他會使用另一種操作方式,這就是目前新興的光傳操縱系統。光傳操縱系統實際上就是電傳操縱系統的發展型,也是今後主流發展趨勢。是以光導纖維代傳統作爲物理傳輸媒質,以光代替電作爲傳輸載體,傳遞指令和反饋信息的飛行控制系統。電傳操縱系統的致命弱點是易受電磁幹擾及核輻射的影響,而光傳操縱系統不僅可以抗幹擾能力強,而且光線網絡的頻帶寬、容量大、傳輸損耗低,信號傳輸能力數倍于傳統的電纜,可以滿足大量複雜數據的傳輸。而與之對應的,則是其體積和重量以及價格要遠小于電傳操縱系統。
發達國家從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研究光傳操縱系統,現在已經進入實用階段。中國在該領域起步較晚但發展很快,近年來已經取得很大發展。殲-20是否會采取光傳操縱系統,關鍵是中國自主光傳操縱系統的可靠性。研制方是絕不可能在如此重要的戰機上使用一種不可靠的技術的。但有一點可以大致肯定,就是殲-20的所有系統如座艙系統和新型綜合導航系統,和新型機載綜合光電/電子自衛/電子戰系統等會以光纖數據總線網絡爲基本架構實現交聯,構成整體開放式航電網絡系統。開放式航電系統最大的好處,就是整套系統只需通過軟件更新就可以得到升級,無須對硬件進行更換,成本和難度要小得多。這些都是殲-10等機型上已經運用多年的成熟技術。此外,四代首飛後,很多人都抱怨飛行員的頭盔過于簡單,但靈雲認爲這是很膚淺的。
這只是一次試飛,是不需要配備先進頭瞄的。當正式服役後,可以肯定殲-20會使用國産最新型頭盔綜合顯示系統。該系統不同于以往功能單一的頭瞄,而是一種集成式寬視場雙目綜合顯示系統。與傳統的頭瞄系統最大不同之處,是它采用了有源彩色液晶顯矩陣。由組件式頭盔顯示裝置、增強型顯示電子裝置和頭盔跟蹤裝置組成。除顯示來自紅外/光電探測系統的圖像外,還將其他多種顯示信息如飛控系統、機載武器系統等集成顯示在頭盔上的屏幕上,可以幫助飛行員駕駛和控制機載武器的使用。此外,中國新一代近距空對空格鬥導彈擁有全向越肩攻擊能力。爲配合這一能力,靈雲認爲殲-20會在機身四周以及腹部,分布多具紅外/熱成像/光電探測器,這樣就可以配合頭盔綜合顯示系統爲殲-20提供了360度的全向無盲區零死角視野!配合新一代近距空對空格鬥導彈,四代重殲將具備強悍的近距離格鬥能力!
武器系統是現代化戰機重要組成部分。靈雲推斷,殲-20的固定武器很可能是23毫米航炮,而不是一些人說的新型25毫米炮。因爲23毫米航炮在殲-7III、殲-8、殲-10、殲轟-7/A和、JF-17和強-5等機型上已經廣泛使用多年,技術成熟可靠而且威力足夠,是目前中國戰鬥機標准制式裝備。戰鬥機武備講的就是可靠性和成熟性,中國空軍不大可能去專門研制一種新型機炮。當然,也可能是30毫米機炮,但這一武器是配套“側衛”系列引進的,目前只有殲-11系列一種機型使用。但也不排除爲追求威力而采用他的可能性。殲-20采用了隱形戰機標准的內至式武器艙。如果放大他的高清仰圖,可以發現前起落架後部機腹,有一條並不明顯的線,靈雲認爲這就是他的機腹彈艙。而兩側龐大的的S形進氣道,則爲側彈艙提供了充裕的空間。機腹彈艙很可能采用雙門對開,長度從進氣道頭一直到住起落架後面,內部空間非常龐大。
側彈艙主要攜帶空對空導彈,包括近程“霹靂”-10近程空-空導彈和遠程“霹靂”-12。其中,“霹靂”-10就是專爲四代重殲研制的標准配套兵器。爲了適應內至彈艙,采用無彈翼小尾翼的“光竿”布局。具備360度大離軸全向攻擊,性能與美國最新的AIM-9X不相上下。“霹靂”-12的出口版是SD-10,這是世界上第一種主/被動雷達制導遠程空-空導彈,性能相當于美國AIM-120。另外,還可能包括正在研制中的,使用沖壓發動機的“霹靂”-13超遠程空-空導彈。
機腹彈艙很可能采用雙門對開,長度從進氣道頭一直到住起落架後面,內部空間非常龐大,這裏將主要攜帶體積、重量大的對地/海攻擊武器。如此長度和空間,如果對海攻擊,足以攜帶兩枚空射型鷹擊-91超音速遠程反艦導彈或鷹擊—83亞/超音速遠程反艦導彈,攜帶更大的鷹擊-62則很困難。對地攻擊,則可以攜帶兩枚KD-88遠程空地導彈或反輻射導彈。前提是這些彈藥必須改進爲折疊彈翼。還可以使用“飛騰”和“雷石”系列制導炸彈。尤其一點,是由于內部彈艙空間狹小,爲增加攜彈量,最好能攜帶小口徑彈藥。目前國內已經有現成裝備如“飛騰”-5小直徑精確制導炸彈。此外還可以攜帶未來的中、近程輕型空對地導彈如C-704改進型。此外,如果不執行高難度任務,還應該可以用機翼挂架攜帶武器。
靈雲認爲,目前殲-20身上最大的疑團首推發動機!而發動機也正是他現在最大的軟肋!通過能掌握的照片對比尾噴口我們可以發現,出場的殲-20樣機發動機明顯不同。一種尾噴口是黑色而且較長,明顯是俄制AL-31系列。而另一種則是白色尾噴口而且長度較短,這是國産發動機。發動機不同,表明很可能有兩架原型機。這很符合中國爲追求穩重的“兩條腿走路”作風。首飛當日,使用的是國産發動機,這已經充分證明這種發動機的可靠性。這款國産發動機和以往型號有很大不同,其尾噴口明顯要粗,甚至能輕松容納一名成年男子。目前,這究竟是什麽型號有很大爭議。很多網友認定這就渦扇-15。但靈雲不這樣認爲。
軍用航空大推力渦扇發動機一直是中國的弱項。渦扇-10“太行”是目前已知的,可以服役的國産最先進的渦扇。“太行”從開始研制一直到交付部隊,前後經曆了近20年時間。研制過程充滿了坎坷艱辛,可靠性等始終無法滿足需要,直到2009年才達到可正常服役狀態並開始批量投産服役。這足以證明中國在航空發動機技術上的不足和差距。目前已知確實有渦扇-15這一型號。渦扇-15是專門配套四代戰鬥機的,提出的技術要求如推力、可靠性和矢量控制技術等遠遠超過“太行”。根據目前可以得到的公開權威資料,渦扇-15目前依然在研制中。即便已經有樣機,按進度也是處于試驗階段,遠遠達不到裝機服役狀態。現有的殲-20樣機,是比恐龍還珍貴的國寶而不是發動機空中試驗平臺。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決不會在戰鬥機上使用一種性能不可靠,還沒有定型的發動機。殲-20首飛時之所以起飛如此輕松,發動機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其強大的升力特性,而無尾鴨式布局一個傳統優勢就是起飛滑跑距離短。
使用何種發動機,直接決定了戰機性能。而四代機作爲極爲龐雜的系統工程,各部分尤其是發動機和機身等,必須是從開始就作爲一個有機整體而考慮和設計的。鑒于殲-20同一機體可以同時使用AL-31和國産型號,說明兩者可以互換。那麽,兩者外形、尺寸等就必須大體接近。通過這一點就可以大致推斷出型號。AL-31是中國現役殲-10和殲-11的標准動力,而目前可靠的、實用的中國國産發動機中,和他尺寸等最接近並可以互換的只有“太行”!
事實上,國內目前也只有這一種型號可以滿足需求。WS-10A最大加力推力13200公斤,推重比爲7.5,涵道比爲0.8,因此在耗油率上比AL-31F低。于2006年設計定型,2008年在珠海航展首次公開亮相,目前已經開始批量服役,是新型殲-11B、殲-11BS和殲-10B的標准化通用動力系統。“太行”一大特色,就是可以AL-31互換。殲-20使用的改進型的推力很可能有所提升,而且發動機噴口已經做了相關處理。他使用三維噴口,但目前還不能確定其是否擁有矢量推力能力。但是,其推力還是達不到預定要求。而中國之所以在去年首次向俄國提出購買117S矢量推力發動機,靈雲認爲就是爲殲-20准備的。這不僅因爲他是目前在推力上最接近的並擁有矢量推力噴管,更因爲他本身就是AL-31的變種,可以不用改進機身就和AL-31互換。因此靈雲認爲,殲-20首飛使用的很可能是改進型國産渦扇-10G“太行”大推力發動機,或者是“太行”的一種衍生型號,兩者有很深的淵源。大推力發動機是超音速巡航的先決條件。由于動力不足原因,靈雲認爲,目前的殲-20還不具備超音速巡航能力。這還需要以後動力系統的進步。
同時,殲-20的機翼面積是很大的,而且是複合材料的整體成型。如果將其設計成傳統結構,不僅可以在裏面部署內至彈艙,而且可以布置機翼大型整體式油箱大幅增加載油量。這無疑對提高載彈量、航程和作戰半徑非常有利,但現在通過照片我們可以清晰的發現,殲-20的機翼非常薄,以至于無法將襟翼作用筒容納進去。這樣一個如鋒利的剃刀般的薄機翼,明顯是爲追求超音速巡航而設計的。但如此薄的機翼,不要說內至彈艙,甚至連整體式油箱都無法裝備,所以他很可能就是通常所說的“幹翼”。之所以如此設計,靈雲認爲和中國複合材料技術有很大關系。以中國目前的技術如果要作到擁有整體式油箱,就必須使用大量金屬結構,而這也就會影響到隱身效果。殲-20的複合材料機翼在獲得隱身和超音速巡航能力的同時,卻犧牲了機翼載彈量和燃油,這也是折中選擇。
但是,殲-20龐大的機體足以滿足大量燃油的攜帶,尤其是該機隆起的背脊全是油箱,而且還擁有可收放式受油管。如果發動機油耗可以達標,航程和作戰半徑還是有保證的。靈雲估計,殲-20不經空中加油,也不使用副油箱僅用機內燃油,其作戰半徑不會低于1700公裏。如果僅使用機內彈艙,載彈量可能會達到6.5-7噸。除空對空兵器外,還可以使用反艦或對陸攻擊遠程導彈或精確制導炸彈進行空-面作戰。如果從中國大陸,將足以壓制整個南海和東海地區。如果經過空中加油,將可以直接威脅到美軍第二島鏈。這已經達到或超過殲轟-7A“飛豹”的水准了。
靈雲認爲,隨著中國空軍轉向“攻防兼備型”,殲-20在未來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中除本土防空任務,將更多的扮演遠程踹門進攻者者的角色!殲-20屬于最典型的重型多用途隱身戰鬥機,他不僅可以爭奪制空權。還可以依靠強大的隱身能力、先進的航電系統、大航程和大載彈量,在其他兵種如預警機和偵察衛星的支援下,突入敵方大縱深去尋找並摧毀敵方高價值目標,如戰略指揮機構或遠程彈道導彈基地。這將使其成爲恐怖的進攻性空中殺手!未來戰爭是一體化信息戰,需要陸—海—空—天—電磁等各種力量有機、高效、完整結合才能達到最佳效果,殲-20也只是其中一個節點而已。能否充分發揮殲-20的潛力,將更多的依靠中國軍隊信息化的發展。而著恰恰是目前整個中國國防最大的軟肋所在。
在第四代戰鬥機上,中國人起步最晚,基礎最差。但所用時間最短,進展和成就最大!在很多方面已經超過了俄國的水平。這不是偶然的。通過殲-10的研制,成飛掌握了現代化航空技術,鍛煉並擁有了一只強大的眼才隊伍。而在逆境中,爲生存自主研發殲-7MG和JF-17“梟龍”並成功打開世界市場,則使成飛建立起一整套靈活高效的研發體制。目前的殲-20只是最基本的樣機,還存在這樣或那樣的不足。但他的發展起點高,速度快。靈雲估計,如果能如期解決最核心的發動機問題。以現有速度,2018年殲-20將定型並開始量産服役。如此到2019年10月1日,中國空軍殲-20第四代重型隱形戰鬥機與將海軍航空兵殲-15重型艦載戰鬥機一道飛躍天安門廣場,參加新中國國慶70周年的——大閱兵!
殲-20第四代重型隱形戰鬥機代表了現階段中國航空技術最高成就!他將中國航空技術曆史性的推進到世界前列。他的出現,使中國成爲繼美、俄之後,世界上第三個能夠獨立自主研制、生産第四/五代隱形戰鬥機的國家。至此,世界第四/五代隱形戰鬥機領域,中—美—俄三足鼎立局面已經形成。靈雲認爲,殲-20不僅是區區一種戰鬥機這樣簡單,他代表的是一系列諸如新材料和新型發動機的航空高新技術。中國航空工業在上世紀80年代時,只能向軍隊提供殲-8II這樣的落後機型,總體實力落後西方發達國家30年!到上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航空工業已經可以生産、改進蘇-27這樣的頂尖戰機,並已經開始研制屬于中國自己的第三代戰鬥機,與西方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已經縮小到20年之內。到本世紀尤其是現在,中國航空科研工作者經過30年的艱辛,已經研制成功足以與西方發達國家同代型號相匹敵的國産三代戰機殲-10、殲-11B戰鬥機和空警-2000重型戰略預警機。經過幾十年的厚積薄發,從2008年起,中國軍用航空開始井噴式的大爆發!尤其是剛剛過去的2010年,中國連續出現了殲-15重型艦載戰鬥機、殲-11BS雙座多用途重型戰鬥轟炸機等多個機型,並在年終展示了震撼世界的殲-20!
殲-20第四代重型隱形戰鬥機的誕生,使中國作到了與世界航空技術強國俄羅斯和美國處于同一平面。將自己同西方發達國家的軍用航空技術差距縮短到10年之內!面對國外尤其是以美國爲首的西方發達國家幾十年近乎病態的強大、瘋狂、嚴密封鎖,中國航空人在付出汗水甚至是最寶貴的生命後,依靠自己的能力在短短60年裏就走完了西方國家近100年的發展道路,創造了不僅是中國,更是世界上的一個不朽的奇迹!殲-20的首飛將注定在中國航空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他將永遠向世人昭示著中國巨龍崛起的壯志雄心!!!!〔作者:靈雲ら蒼月〕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aea0b101017mpv.html?tj=1
中國四代機PK美F22結果會怎樣 2010-12-30
美國人說過,鴨翼最好裝在敵人的飛機上,這個話的目的是說鴨翼在空戰中對隱身的破壞性很大。但是,要是從空戰的主要過程來說,並不是這個道理。我們601所經過10多年的潛心研究,結合空戰的過程和規律,發現了鴨翼對隱身破壞不大的理由。鴨翼一般在飛機起飛和降落時候用的最多;其次就是在劇烈機動時候,使操縱面和力度加強,有利于靠氣動的機動。但是現代和未來的空戰,往往不是在起飛和降落時間發生的,以後主要是遠程超視距攻擊,也就是大家都在平穩飛行時候的導彈互相射擊。這個時候鴨翼的使用並不頻繁,美國人不用鴨翼跟他的作戰思維有關系。他們F22編隊,先1個或2個在前面走,側後方面很遠的地方跟著好幾個F22,大家雷達都不開,只有前面的1、2個是偶爾開一下雷達的。
發現目標後,立刻發射導彈並掉頭,在雷達開啓的瞬間,其他側後方的友機已經得到了前機的所有收到的參數,也可以參與攻擊了,但是前機在發射導彈的時候後機還沒到發射距離,所以前機機動逃跑後,後機才趕到,但是由于其從來沒開過雷達因此不會被發現,而前機逃跑的時候將後機身和側機身已經暴露了,因此會形成一個雷達亮點被敵機跟蹤,但是其跑得快因此敵機無法攻擊,在敵機的雷達上只有逃跑的那1、2個F22,其實前面有更多的沒開雷達的22在等著它。這就是美國人的空戰陰謀。
說這個的主要目的是告訴大家,F22其實正面的隱身最好,側面和後面根本也不是重點,首先它的尾巴一樣有熱源而且超音速巡航的時候發熱更猛。美國人這樣打仗,也就規避了超機動性,根本不給你格鬥的機會打完就跑了。
而我們的空戰原則是,4代機除了要打22還要打3代機,打3代的我就不提了,很輕松。主要談我們怎麽對付F22。
我們的鴨翼在平飛狀態下基本上是不會太破壞隱身的,因爲那時候鴨翼不偏轉角度,根據601的孫所長的意思是我們的4代可以達到前方0.3的雷達反截面,22是0.1左右。
我們要解決2個問題
1、發現距離的問題在一定距離內0.3和0.1意義不大,只有到相當近的範圍內才有意義。
2、就是在遭到敵前機的導彈攻擊時,如果大機動躲避導彈,那麽本機將側機身暴露在敵後機的攻擊範圍,這就是美國人的陰謀,讓你躲導彈暴露側機身。
我們的4代機上鴨翼的目的就是在躲避導彈時候能更快更短的完成機動,然後主要攻擊敵後機編隊,如果沒有鴨翼,連前機的導彈都躲避不了,更談不上攻擊後機了。這主要是因爲我們的發動機還達不到全向矢量,必須靠氣動來完成機動。
我們的戰鬥方式是在國土防空戰鬥中,利用遠程雷達和空中的預警機先發現敵機,然後我們的4代利用鴨翼急速起飛到某空域靜默迎敵,保持平飛在一定的距離內,美國人也一樣發現不了我們,爭取利用梯隊來對付美國的梯隊,在敵前機發射導彈的時候,我們也發射,主要就是看誰的導彈速度快,不管是否擊中,這下可以同步了。只要速度快,肯定先到,逼你機動暴露,暴露側機身;或者在遭遇敵導彈的時候,可以利用鴨翼來大動作躲避,讓後機來對付美國的後機。
當然這只是最簡單的一種空戰模式,還有多種模式和手段,那就沒必要在這裏討論了。
以上說那麽多的目的就是告訴大家選擇鴨翼或不選,不是簡單的說好和不好,還要考慮到成本和效能問題,當然科技實力也是回避不了的。因此現在我們用鴨翼是比較合適的,因爲我們的作戰主要是國土防空。
http://club.mil.news.sina.com.cn/viewthread.php?tid=303938
冷靜分析: J20絕對不是F22的對手 2010-12-31
而人與人的對決,就是比思維 。 好戰術絕對比武器性能重要.而宏大的戰略思維才是決定勝負的關鍵。戰略>戰術>武器.現未來的空戰 都是超視距的,比的就是 衛星 雷達 導彈!
對機動性都要求不是那麽苛刻了。而是重在隱蔽性 突防力 生存能力.美國有錢有技術選擇了 三種機型 B2 F22 F35 具備了突破敵人 空中壓制和綜合援護的能力。他們有這樣的高低搭配,是靠領先中國20年的技術 財力保障。
鼈是不具備美國這20年的東西, 科學技術是玩不出假和巧的。但是人的思維方式可以改變.與其學俄羅斯向美國拼空優,不如像古代的蒙古騎兵VS條頓騎兵一樣 硬的比不上,我就找軟肋。鼈不和你F22空中糾結,鼈和你對地 對艦 采取高速 高空 隱型 高的續航能力 和大的攜彈量攻擊敵人的軟肋。在和F22對峙的時候 基本就是視距外兩枚空飛 擊中了 幸運。打不到鼈就跑 我只保證你F22追不上我的速度。
我估計 這就是土鼈的思維模式 根據現有的技術(F117的塗料+俄羅斯的發動機)做出擇中方案,以現有水平 只能保持不掉隊 兩個字“維持”
在說美國80年代就開始搞的太空戰機 有技術瓶頸和現在搞的第六代F/A-XX 都一時難成氣候.美國現階段只會考慮 減少傷亡 廉價的無人機。美國F22停産 不是因爲技術落伍。而是要換一種思維模式對抗~
回應
雙方都是隱形機,誰先開雷達誰先暴露。。。如果在美國本土作戰,f22贏。如果在中國本土作戰,j20贏。如果在中立地區作戰,f22贏,因爲它的預警機更好。
http://club.mil.news.sina.com.cn/viewthread.php?tid=304464
殲20絕不是針對F22,而是島鏈狙擊 2011-01-13
前一天,國産殲20實驗機成功試飛,另國人無比振奮,世界各大媒體就紛紛做出猜想,對于有沒有達到美俄五代機標准,衆說紛紜,許多人就認定他就是針對F22而來,還憑空猜想出許多對比優劣,其實國防部長梁光烈就坦言與美還有20多年差距,這是事實,我們才剛出樣機,要到批量還早呢!還需要數千小時的驗證達標,國産的發動機何時能用,這樣才不會因爲依賴而被掐脖子,在隱身和材料,有緣雷達,空空導彈的研發上,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當然我不是講我們的四代機就一無是處,中國一直都是堅持的從無到有,從有到精的持續發展。
通過上面中俄美戰機對比,我們單從外形上就可看出問題,三種戰機就外表線形和材料工藝來看,F22無疑是完美的,俄次之,殲20稍差,從機頭到機腹,殲20都大出許多,所以殲20沿用鴨翼來彌補笨重帶來的不足(楨:與重輕不相干!),發動機目前是肯定不足,所以超音速巡航是肯定還不行(楨:F22也非一開始就有現今之矢量發動機和AESA雷達!),發動機口雖然做了紅外冷卻,但就隱形來講,卻是大打折扣,F22隱形是千分單位計算,殲20可能是20%(楨:0.05平方米?),除了隱形,雷達與各型空空導彈,都還無法與F22對比,當然對于中國四代機的研發上來說,殲20這也是相當不錯的進步了,所以目前就殲20的問世,他的任務絕不是單一的要去【PK】F22,超大的機身設計,是爲了加大作戰半徑,加裝大型的巡航導彈,看中國武器,一定要看中國戰略發展思路,F22作戰半徑是1500公裏,殲20可能是1800公裏,這樣就符合中國的反介入戰略,配合東風21D,突破島鏈,守住國門就真正實現。
回應
以現有的推斷數據來看,殲20比T-50還短1米,說殲20太大的推斷不成立。要說做工,F-22絕對是第一(楨:殲20全電動翼優!),但我就不明白了,T-50那麽大的鉚釘Lz看不見嗎?殲20上有嗎?沒有吧(楨:T-50的座鏡框劣!)。因此做工殲20比T-50好。至于機尾的隱身,T-50、殲20做得都不好,原因有兩個:兩者最終都要安裝三維矢量推進系統,因此發動機不可能像F-22那樣縮進去(楨:F-22也裝矢量!);兩軍交戰,戰鬥機一般都是正面對飛,這時正面隱身最重要。真暴露機尾了,不是發射完導彈退出,就是進入近距纏鬥,這時F-22雖然好一點(楨:殲20光電系統優!),但優勢並不大,畢竟格鬥導彈也不是吃素的!
http://club.mil.news.sina.com.cn/thread-309287-1-1.html
給四代機潑涼水:隱身塗料和發動機都不行2010-12-31
最近四代機的照片在網上瘋傳,國人一片驚呼.大有在過幾年就能趕上老美的趨勢.我自己是從事航空工業的,雖不能自封爲業內人事,但或多或少也知道個大概.我沒親眼看見過真機,但07年了解過幾種方案,網上的照片確實是我知道的一種,不過機頭,進氣道和尾部好象差別很大,長度也大了很多,我不是懷疑其作假,可能是最後沈成兩所綜合的結果吧.按照中國戰機的發展原則,四代的樣機08就應該出來了,但樣機出來了,不代表我們就真正擁有這型飛機,只能說我們剛跨進了門檻.撇開材料,加工工藝和航電以外,我就舉隱身和動力系統來說說我們還有多少路要走吧!
四代的重要特征就是隱身,對于外型隱身,我一點也不懷疑我們設計師的智慧,我了解那個團隊,有不少天才型的智慧.利用特殊的塗料和材料隱身,我們就差得很多.幾年前我們也像俄國人一樣走捷徑搞等離子驗證.但好象無論是外部開放式或封閉循環式效果都不太好.現在利用機身材料和塗料技術,但各觀講我們國家在這些方面還不發達,西方對一些關鍵技術還在封鎖,所以想達到F22的隱身效果我們至少還有5到10年的路要走.對動力系統來講可能大家多比較清楚,黎明一直在攻關,但在材料和加工工藝上一直達不到要求,連J10的動力還沒完全解決.在動力系統方面我們國家一直在仿制和研究蘇聯的技術,但苦于加工工藝的限制, 我們的水平還處于蘇聯80年代初期的水平.在T50都還在苦苦等心髒的時候,我們又有多少把握呢?我的前輩跟我們講我們絕大部分的軍工設計者們都是在蘇聯圖紙的指引下成長的,思維很難突破那種怪圈.這不代表我們不努力,很多一線設計工作者們一年的休息天數是個位,回過頭來思考,我們依賴的太多.所以高層也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近幾來一直走自己的東西,但客觀講想追趕世界水平還需要幾代人的努力.
潑涼水的目的不是告訴大家我們不行,而是讓大家知道我們跟世界先進水平相比還有很多路要走,四代真正走出來最少還要5到8年的時間,讓大家降降溫客觀的注意四代的發展.
回應
這年頭是個啊貓阿狗都號稱自己是業內人士,從事航空工業的人多,你具體是幹什麽的?給成飛看大門的也可以號稱是航空界人士。
無數據無資料無考證。。機密內容可是你的猜想麽?SB東西?世界的先進技術你知道中國沒有。。
http://club.mil.news.sina.com.cn/viewthread.php?tid=304732
殲20戰機曝光 美網民:好怕中國制造 2010-12-31
剛才在Twitter逛,看到他們在評論中國的新JJ,于是就隨便摘了幾條,翻譯了一下。看看美國的網友對TG新飛機的出現有什麽反應。翻譯水平有限,勿拍。
中國正在從經濟強國向真正的超級大國轉變。他們正試圖創建一支不但能夠自我防衛,而且還能夠投射力量的軍隊。
他們正在建造航母,並進行著登陸訓練。他們在部署類似于GPS的全球衛星地位系統。
現在,他們又開始造隱形飛機了!
我不會說我譴責中國采取的這些舉措,但這會對未來數十年全球穩定造成影響。灣灣將會是個很好的實例,如果他們想要投射他們的力量,灣灣將會排在首位。美國在那時也將被考驗。一切將會變得很有趣。
我好怕怕啊。就三個字:中國制造。
從這張圖中你可以發現這麽幾件事,1。全動平/垂尾2。內置彈倉3。一體式座艙蓋4。鴨翼5。DSI進氣口,意味著超音速
不要再做那些愚蠢傲慢的評論了。他們能造出任何一個像這玩意一樣的大家夥可不是開玩笑的。
當然,F-22毫無疑問比這要好,但是中國雞雞也不是蓋的。不是什麽國家都能造出一體式起泡座艙蓋的!
中國人開始發達了,美國是因爲制造業而富有和強大,現在中國擁有了我們的制造水平,我們的優勢正在喪失。他們現在有錢來發展軍隊,我們如果不改變的話就沒中國牛掰了。
估計和中國開戰可能是唯一會毀了我這輩子的事件了,希望並祈禱不會發生。
中國真不需要空優戰機來應對海外威脅,他們有中距離的航母殺手東風21導彈來完成這些任務。也許他們造這玩意是來保護他們海外投資的,比如加州之類的。
回應
離結束美國橫行的日子不遠了。
真沒想到,黴國竟也有明白人!!!!!!!!!!!!!!
http://club.mil.news.sina.com.cn/viewthread.php?tid=304503
中國隱形戰鬥機試飛?日網民心裏酸溜溜!
北朝鮮也應該有隱形戰鬥機吧,木質的,雷達不能發現,所以……
從潛水艇裏發射中距導彈結果發射失敗自爆了但還是要做隱形戰鬥機呢。很厲害丫中國佬?
首飛就會空中解體,消失的東西……毫無疑問就是隱身啊!
美國的猛禽,塗料也是日本技術,也把塗料賣給支那好了
難道沒有可能是山寨日本的心神嗎?
看起來就好像畫裏面邪惡帝國的戰鬥機一樣啊
果然按照那種形象來制造的話很難
連能不能隱身都很可疑
你還在相信中國佬的實力嗎?太天真了呦!
爲什麽支那造的隱身戰機和航母 我感受不到一點威脅呢
即使有技術沒資源的話戰爭也會輸的像德國一樣,中國大大的鄰國有大量資源,鄰國有可能被有鄰國就是我的東西的想法的中國大大吞掉
用日本對中國的政府開發援助造的吧 真TMD氣人
美國當老大已經不可能了 自己的州不被搶去就不錯了 要小心啊
F22 是美國上世紀80年代開發出來的飛機 中國現在搞出來也不奇怪~
一定是俄國造的吧
外形來看完全不可能隱形,從機尾部的排氣口設計來看也沒爲隱形考慮,結論只是個山寨型號的隱形飛機
快來侵犯日本領空吧 就是個被擊毀的笑話
美國第5代發動機將再2018年前後完成(去年公布的試驗型號還有技術障礙)俄國的T50也急急忙忙現在才交付
就是個殼是不能隱身的 隱身塗料你們能開發麽?(好像說日本隱身塗料很厲害)
回應
沒落的島民心態!看著想笑
哈哈,見怪不怪了。
http://club.mil.news.sina.com.cn/viewthread.php?tid=304497
J-20被越南華僑軍迷轉載,一向囂張的越南猴子啞口無言2011-1-1
真的很可怕,剛剛超過30年的發展,從一個落後的國家,中國才能進步如此之快。
中國尚未證明和展現了AESA雷達。
我只想說有合適的內部武器,設計可爲一對地攻擊機,在對F - 111或蘇-34級作戰半徑。
中國這麽快就造出4代機,震驚了世界
回應
越南也可以做出的,做個類似F-22機身加個su30發動機就可以追上中國了!
http://club.mil.news.sina.com.cn/viewthread.php?tid=305126
美智庫稱中國已經有能力挑戰美軍空中優勢
東方網 2011年1月19日消息:美國企業研究所高級戰略院的施密特(Gary Schmitt)17日在華爾街日報撰文稱,美國及其盟國的空中優勢冷戰後首度遭到來自中國的挑戰和威脅。中國的J-20隱形戰機已經試飛成功,此外在過去20年,中國持續升級其防空系統,擴大中程和中遠程彈道導彈的部署,且精度不斷提高,對美軍及其盟友目標具備毀滅性打擊力量。
文章稱,繼美國防長蓋茨訪華期間,中國軍隊測試其新型隱形戰鬥機。美國方面不應忽略這次測試本身,以及該地區的空中力量平衡正逐漸向對中國有利的方向傾斜的重要事實。
自冷戰結束以來,美國及其盟國的空中優勢首度面臨來自中國的挑戰和威脅。而且,中國測試新型第五代戰鬥機只是該地區力量平衡發生這一變化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還存在許多其他促成因素。
第一,過去20年間,中國不斷升級其防空系統。中國通過購買俄制S-300防空系統,充分增強了自身的防空力量。這一系列的地對空雷達及導彈被視爲全球最有效的地區防禦系統之一,能夠比得上並在一些方面優于美制“愛國者”系統。通過將S-300部署在臺灣地區對面,中國大陸能夠將任何在臺灣海峽附近飛行的美國非隱形戰機置于危險之中。鑒于美國的大多數戰鬥機以及全部加油機和運輸機都屬于非隱形戰機,因此這便成爲了一個棘手的問題。
第二個問題是,中國廣泛部署了中程以及中遠程彈道導彈。由于具備先進的瞄准性,因此中國大量的彈道導彈庫存能將美國及其盟國位于東北亞的主要空軍基地置于危險境地。由于缺乏保護戰機及控制中心的強化掩體,因此這些基地已經成爲了容易招致攻擊的“軟”目標。
文章指出,隨著中國不斷采購新一代攻擊潛艇、戰鬥機、戰鬥轟炸機、各種巡航導彈、定位潛在目標的新傳感器、一款新近投入運行的旨在攻擊遠距離美國航母的彈道導彈,美國在該地區投射兵力以及美國航母與戰機的能力已不再堅如磐石。
1996年臺海危機期間,時任美國總統比爾?克林頓向臺灣地區附近海域派遣了兩艘航母,他這樣做是因爲堅信中國無力應對這一部署,而且無法讓緊張進一步升級。而現在,美國總統可能再也不會有這樣的自信。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所能做的最糟糕的事莫過于通過將軍事資産部署該地區之外的基地,暗暗地將這一優勢讓給中國軍隊。例如,創建關島要塞,但是這將會破壞美國與日本、韓國以及菲律賓之間的安全關系的可靠性。而且,這樣一來華盛頓政府根本不可能讓其合作夥伴確信,即使美國在1500英裏之外“也能支持他們”。
不過至少美國需要與盟友合作,開始硬化該地區現有基地並建立新的基地,擾亂中國的軍事計劃。下一步,由于中國潛艇發展帶來的威脅越來越大,美國將需要擴大自己的潛艇艦隊,增加海軍反潛戰項目的資源,並加快發展新一代機載電子戰平臺,迷惑敵軍的雷達和探測系統。
同樣迫切的還有,讓日本和韓國等盟國利用隱形戰機來升級他們的空中編隊。目前還不清楚中國新戰機的隱形性如何以及何時進行大規模生産。也就是說,該戰機幾乎肯定與現在美國盟國空軍的大多數戰機的水平持平或更好。
相應地,五角大樓應該與日本和韓國合作,使其采購F-35隱形戰鬥轟炸機。雖然F-35項目目前存在問題,但正是由于中國彈道和巡航導彈對空軍基地的威脅,使華盛頓必須要發展F-35的垂直短距起降機型。未來幾年中,能夠在短距離跑道上起飛和垂直降落的能力將更加不可或缺。
最後,國會需要改變華盛頓政府有關總數達到187架後就停産F-22的決定。具備隱形性的F-22“猛禽”戰機不僅是世界上遙遙領先的最優良戰機,而且其在未來多年中仍會保持這一領先,它是十多年中唯一可在中國敵對防空環境中獨立全天候作戰的戰機。
文章稱,F-22飛得更快、更高,而且它所配備的傳感器組件使得其成爲了比F-35更爲有效的平臺。爲達到最好的效果,美國還應具備遠程、全天候隱形轟炸機能力,以補充F-22的使用。但美國卻並沒有此種能力。而且,F-22數量的減少會使美國處于戰術不利地位。
當然,所有這些都需要耗費資金。美國政治領導人似乎都決定削減五角大樓的預算,而不是增加預算。這一削減是華盛頓政府及國會內那些精于算計的人所造成的,他們的日常工作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受預算政見推動的,很少或幾乎沒有進過戰略分析。
文章最後指出,盡管綜合當前的預算來看,維持和平費用不菲,但如果不這樣做,美國所付出的代價將會更大。而且,重拾美國在東亞的空中優勢對確保未來該地區的穩定與繁榮也是絕對必要的。
http://mil.news.sina.com.cn/2011-01-19/0845628692.html
殲20試飛的政治意涵2011-01-17 中國時報 【張雅君】
就在美國國防部長蓋茲訪問中國大陸,同時中共國家主席即將訪美之際,中共十一日在成都成功試飛被認為未來能與美國F22戰機匹敵的殲20隱形戰機,震撼國際。儘管中共國防與外交部門強調試飛行動係按原有計劃,不過殲20隱形戰機等尖端武器研發具高度敏感性,中共未如以往模式謹慎行事,毋寧亦是一種考量計算後的結果。因此試飛行動完全沒有政治意圖是無人相信的,但一般關注的是試飛行動的外部效應,而較忽略其國內效應。
近幾年來,耀眼經濟成長數據、神舟太空船精準升空、以及奧運、世博的成功舉辦,對照於二○○八年金融風暴以來西方國家經濟的欲振乏力,在在讓中國大陸民眾信心倍增,沉醉於中國復興與世界大國的想像中;但在此同時經濟發展過速引發的社會問題與國外質疑又讓民眾不滿。二○一○年以來,美國藉天安艦事件,釣魚台和南海島嶼主權事件重回亞洲,積極介入中國與周邊國家海洋領土紛爭,繼而與與日本、韓國、越南的軍事演習不但頻繁,且演習規模日盛一日。中國雖然一再警告美國航空母艦不得進入黃海,但美國航母最終不但進入,且未來進出更可能成為常態。
東亞風雲驟變更深化了中國內部的挫折,也對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的戰略產生質疑,要求中共採取強硬行動的聲浪此起彼落,甚至有人撰文呼籲以戰止戰。中共學者亦針對中國和平崛起的適宜性產生爭辯,著名國際關係學者閻學通就公然指出不加強軍事力的和平崛起是不可能實現的,這也符合中共軍方一向主張唯有強化實力才能確保和平的主張。然自九○年代來,和平發展與睦鄰戰略不僅是經濟發展成功的保證,更是中共與周邊國家互動的重要原則,一旦因領土爭執而與周邊國家,甚至美日發生軍事衝突,美國軍事專家評估可能讓中國倒退一百年。二○一二年中共將面臨國家領導人換屆,未來兩年,如何確保周邊地區和中國內部政治社會的穩定,不但關係到中國經濟是否能夠持續穩定發展,更關係到胡錦濤歷史定位。
中共當前困境就在於一方面須以民族主義、愛國主義凝聚國家意志,鞏固政府統治合法性;另方面又須降低民族主義引發的挫折感,以確保和平發展道路。中國開放民眾現場參觀殲20隱形戰機試飛行動,無疑就是提升國內對政府信心作為。它讓民眾能對中國作為崛起大國持續進行想像,以便能轉移對政府諸多政策之不滿,從試飛行動成功後現場目睹民眾的激動心情及網路言論就可理解。同時,不論中共試飛行動是否針對蓋茲,但選在蓋茲與胡錦濤見面之際,自然能達到平衡中國內部對中國二○一○年亞太外交戰略失敗的挫折情緒。
如同奧運、世博,神舟飛船發射一樣,殲20戰機試飛同樣可視為是凝聚內部團結意識的大事件,更有助安撫軍方和內部強硬勢力。但不同於奧運,世博的軟實力屬性,試飛殲20戰機毋庸置疑係硬實力展現;硬實力展現或許可達對鄰國嚇阻威懾作用,但同樣被認為係挑戰亞太權力平衡現狀,也更易引發周邊國家或西方誇大中國威脅之想像,坐實中國威脅論。事實上,亞太國家如印度、日、韓都有意發展或是購買隱形戰機,殲20成功試飛必將加速這種競爭。
基本上,中國武器裝備發展與西方差距仍大,殲20試飛也只是起步,離服役還相當遠,要能具有與美國同等性質戰機功能,尚須克服許多障礙。在這種情況下,公開試飛行動,固然具有短期性作用,是一種本益計算後的策略運用;不過從長期看,亦可能產生不利於亞太和平與中國安全的負面效應。(作者為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第三所副研究員)
留言
放屁!連越南等小國都在中國的家門口耀武揚威的時候,中國政府展現實力的舉動不僅有其必要性,更是十分恰當的動作。難道要坐以待斃等到這些宵小侵門踏戶,蠶食侵吞我領土嗎?展示J20不僅讓周邊有野心的國家短期不敢輕舉妄動,長期隨著中國國力的上升,以這些國家的奴才性格,自動就會像中國靠過來。作者見識短淺,跟隨西方媒體人云亦云,胡說八道
台灣人的視野也就是井口那么大,坐井觀天,管孔窺豹,寫出這樣的文章,讓外人看來很是可笑
還研究所,如此言論比文盲還不如,有堅強軍力才有資格談—正義和平,另外還不能有賣族求榮的漢奸
揮棒迎賓 歐胡能改變困局?【聯合報╱謝劍/佛光大學名譽教授2011.01.17
上周,中國殲廿戰機試飛,美國國防部長蓋茲正在中國大陸訪問。在此之前,美國派遣了三支航母戰鬥群,浩浩蕩蕩駛向西太平洋,其規模之龐大戰後從未曾有。說是要對付小小的北韓,似乎是殺雞用牛刀。項莊舞劍,目標當然是北京。巧的是北京主政者胡錦濤本周即將前往華府從事國是訪問。
胡錦濤當面向來訪的蓋茲證實殲廿試飛成功,當然有其政治意涵。而美國在對方家門口展示軍力,揮舞大棒,是熱誠迎接到訪的國賓乎?當然不是,一如波士頓大學教授巴塞維奇近著《華府主宰一切:美國邁向永久戰爭之路》所說,亦即是外交軍事化的延續。拋開表面上諸如和平、正義之類的外交辭令,說穿不就是要展示武力迫對方屈服其要求。
雖然說殲廿試飛成功,那也只是「試飛」罷了;三支航母戰鬥群,那可是紮實的大棒。如果說美國有意向北京挑起戰端,此話當然言過其實,但揮棒之舉並非事出偶然,從「維基解密」資料及華府右翼的各種言論,都認為揮棒勢在必行。例如現任駐北京大使洪博培就認為北京從事不公平貿易,中國愈富,美國愈窮。所有向北京的抱怨均充耳不聞,北京獨行其是。
然則問題的癥結究竟何在?表面的理由是要迫使其開放市場,讓人民幣升值,在國際上照西方的規矩行事等等,但更深一層探討,原因可分兩個層次:對中國大陸而言,自八十年代日本右翼提出所謂「中國威脅論」,小至大陸人每年平均多吃了幾兩肉,但他們卻忘了中國還有一億多人尚未脫貧。至於說GDP超過日本,但人均卻不及日本的十分之一。軍費僅是美國的六分之一,但美國軍費在「反恐」和「安全」等名義之下,年年大幅增加,全球維持著五六○個公開的基地,一千三百多個黑基地(包括台灣)尚不在內。甚至我們最關心的台灣問題,美國官方雖一再表示歡迎兩岸和平談判,另方面卻埋怨步伐太快,半官方的研究機構甚至埋怨馬英九未能及時提供談判細節。諸如此類,他們都對北京有芒刺在背之感。
至於美國一方,儘管目前仍陷阿、伊戰場的泥淖,政府負債到三月時將達到十四兆美金的最高警戒線,雖然以鄰為壑,一再寬鬆美元令其貶值,致使其他國家產生強烈通膨。雖國內經濟獲得喘息的機會,但背後掌握實力的軍、工、政複合體,既要美國成為永久性的戰爭機器,致無人敢說削減軍費支出,移作國內其他必要用途。這是一條不歸路,二戰後的實力膨脹,形成一種莫名其妙的英雄主義,尤其是在蘇聯崩潰之後,以巨額經費偵察可能阻其稱霸的潛在敵人。
在大棒揮動之下,國賓尚未到達,傳聞華府已準備了多項議題,作一籃子式的迫使北京就範。歐巴馬一再強調「改變」和「希望」,再加上他曾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光環,看他究竟能和胡錦濤如何發揮智慧掙脫困局,世人將拭目以待。
我試飛員解讀殲20首飛:宣示大國戰略行動自由
資料圖:徐勇淩
在我看來,“殲20”的首飛所表達的不僅是一種國家話語,它宣示的是大國戰略的“行動自由”。
“行動自由”是西方戰略理論中秘而不宣的高級理念,我們從他們的文本中讀到的是所謂的“威懾”、“靈活反應”、“全球打擊”,然而,只要我們解讀西方人的戰爭文本,“行動自由”是一個無所不在的幽靈。
讓我們看看西方大國是如何擠壓他們所遏制對手的“行動自由”的吧:在科索沃戰爭打響之前,美國及其西方盟友掀起了一場對所謂南聯盟人道主義災難的集體譴責;在伊拉克戰爭之前,美國人制造了所謂伊拉克人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真實謊言”;在東亞,美國人用“輿論轟炸”將朝鮮描寫成邪惡國家。
“限制行動自由”戰略其實就是孫子“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現代版,美國人嫻熟地運用這種戰略技巧,達到了絕妙的效果。俄羅斯人盡管國力衰敗,但始終不忘顯示他們的行動自由,在科索沃戰爭期間,俄羅斯人出其不意地趕在西方人之前空降科索沃的普裏什蒂機場。以上案例是戰場層面對“行動自由”遏制。其實這種“行動自由”博弈不是冷戰的新鮮産物,一戰結束後的1921年,西方大國經過一番激烈的口水戰簽署了《限制海軍軍備條約》即著名的《華盛頓條約》,企圖用限制裝備“行動自由”的方法,來維持來之不易的和平。但是美國和日本恰恰是用了條約的漏洞,分別發展了龐大的航母力量,由此演繹了太平洋戰場人類曆史上最爲悲壯慘烈的航母戰爭。
解讀冷戰後的國際戰略格局變化,似曾相識的對裝備領域“行動自由”的限制層出不窮,當然限制的對象不是美國和西方人自己,而是他們覬覦已久的對手。對伊拉克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國際核查,對伊朗和平利用核能的壓制,對印度和巴基斯坦核競爭的恫嚇,以及針對朝核問題的多國博弈,從這些案例中我們可以看出所謂的“行動自由”的限制永遠是單向的,而所有那些爲了平息大國怒火而屈服的國家,其結果就是自掘墳墓。反倒是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堅守,令西方大國悄悄閉上了嘴巴。
害怕別國的反彈和大國的恫嚇,是有些國家發展裝備時的一種唱衰思維,但曆史告訴我們一個明顯道理,這種思維所導致的後果是什麽。當然,裝備領域競爭的“行動自由”,在具體的操作層面中要依據國力量力而行,當年,前蘇聯正是在美國星球大戰的喧囂中迷失了自我,被美國虛張聲勢的太空訛詐所牽引,與美國進行裝備技術的直接對抗,最終拖垮了自己。
其實,關乎國家戰略裝備的發展,其行動自由不僅來自于國家意志,更重要的是國家的工業力量和技術力量。當局外人爲中國四代機的研發速度所震驚的時候,他們似乎忽視了中國人近30年的空軍裝備技術追求。四代機相對于三代機而言,的確具有跨代的飛躍,但中國如果沒有在三代機研發中的奮起直追,今天四代機的高速發展是不可想象的。因此,當有些人還在爲中國三代機的戰略決策反思的時候,我已經清晰地認識到殲-10的猛龍飛天對于中國大國夢的戰略和技術貢獻。
中國的空軍裝備發展需要穩定而持久的戰略,如果說不稱霸、不制造沖突,是中國國防戰略的價值制高點,那麽,對于技術的不懈的追求,就是維持大國戰略“行動自由”的技術支撐!
一個失去了“行動自由”的國家是永遠不可能崛起的,因爲“行動自由”就意味著安全,從這個意義上講,“殲20”戰機的騰飛,是中國向全球宣示自己國家戰略的“行動自由”,而絕不是針對某個特定國家的。這也是我在這個“旭日狂歡”的節日裏,最想闡述的戰略思考。
作者簡介:徐勇淩,空軍某部副參謀長,空軍試飛專家,功勳試飛員,國內僅有的幾位國際試飛員之一,爲中國空軍殲-10等裝備的成功研制做出過傑出貢獻。曾多次化解各種危險的情況,獲得寶貴的研制資料和數據,榮立數次戰功。 參加過三代戰機導彈靶試,機載雷達測試等工作。
http://mil.news.sina.com.cn/2011-01-17/1020628446.html
烏克蘭産鎧甲雷達識破美F-22隱形戰機伎倆(圖) 2011-01-12青年參考
烏克蘭鎧甲無源雷達(另參本館:反F-22 中國雷達 天安艦事件)
“我們有一面能讓F-22等隱形戰機現身的鏡子。”在前不久結束的烏克蘭“航空-2010”展覽會上,該國軍工企業黃玉國家股份公司(TOPAZ)在展位上擺出這樣一副廣告牌。觀展者頗爲吃驚:“是什麽樣的新式裝備,令這家神秘企業敢出此大言?”
F-22也難逃“法眼”
故事得從去年初夏說起。7月25日,美韓兩國爲因應“天安”艦事件,在東北亞大搞海空聯合軍演,最先進的F-22“猛禽”隱形戰機首次以戰備姿態參演,俄羅斯也感受到美韓聯軍咄咄逼人的氣勢。
爲充分展示武力,在演習前兩天進行地面武器裝載時,駐紮在日本沖繩嘉手納基地的F-22機群一反常態地離開隱蔽式機庫,直接來到露天彈藥庫附近,將整套作業細節故意暴露給機場周邊的軍事愛好者以及外國情報員。這一招收效明顯,當這批F-22挂載實彈從嘉手納基地升空後,朝鮮、韓國、日本、中國和俄羅斯的防空單位便開始連續監視和比對它們的飛行軌迹。
25日那天,多架F-22從萬米高度飛向朝鮮領空,距朝韓軍事分界線僅有12海裏時,才突然掉頭向韓國烏山返航,途中只做了一次空中加油。行動過程中,美軍一直使用未加密的無線電波段通訊,故意讓周邊國家截收。然而,屯兵符拉迪沃斯托克的俄軍S-300地空導彈部隊卻察覺到某種異常。
據俄羅斯“空天防禦-VKO”網站披露,當時,美軍飛行員在通話中宣稱只有兩架F-22在進行“威懾朝鮮”巡航,但俄軍S-300防空系統配備的神秘武器——“鎧甲”(Kolchuga)雷達,卻從看似不起眼的電磁波中捕捉到4個可疑光點,俄軍指揮官起初將信將疑,“難道美國人在耍什麽滑頭?F-22到底來了幾架?”最終,“寧可錯,不可漏”的心理促使俄軍繼續跟隨“鎧甲”雷達的視線,緊盯這4個可疑光點的去向。
“鎧甲”雷達沒有辜負指揮官的信任,第二天,美軍在烏山基地高調展示F-22戰機,讓韓日等國震驚的是,他們的雷達從頭到尾只發現兩架F-22,當天在烏山卻出現4架!事後,美國空軍第7航空隊司令傑弗裏?雷明頓少將透露,他們的確給東北亞各國防空部隊來了次“小考試”——在25日的巡航過程中,有兩架F-22在正常高度飛行,吸引別國雷達的注意力,另兩架F-22則利用自身極小的雷達反射截面藏在低空直奔目標。顯然,美軍的把戲沒能逃過“鎧甲”的監視,後者的搖籃——烏克蘭黃玉公司自然喜上眉梢。
俄防空部隊戰力猛增
總部位于頓涅茨克的黃玉國家股份公司是一家大型綜合性企業集團,它成立于1974年10月10日,現有1500名科研人員,專門研發、生産複雜的無線電裝置。該集團包括黃玉無限股份公司和無線電設備特別設計局,兩者緊密結合,可以迅速將最新科研成果轉化爲産品。“鎧甲”雷達就是由無線電設備特別設計局研發的,該設計局1987年組建,在自動化控制領域具有較高水平,在計算機軟件和微電子技術方面也很有建樹。
據黃玉公司官方網站介紹,“鎧甲”雷達的研制從1993年啓動,2000年制成首套系統。它本身不發射電磁信號,而是通過接收目標輻射的電磁信號實施探測。現代隱形飛機盡管采用減少雷達反射截面積等技術,但無法做到百分之百隱身,因爲它要飛行,發動機就不能完全“休克”,機載通信、導航及其他電子系統也不能絕對“休眠”。只要它輻射出一定的電磁信號,被動雷達便能探測到它,並對其進行跟蹤和定位。所以,像“鎧甲”這種技術成熟的被動雷達注定是隱形飛機的克星。
“鎧甲”雷達能偵察縱深600公裏、寬150公裏範圍內的情況,是目前同類系統中捕捉目標距離最遠的。如果由一輛指揮控制車同時指揮3部“鎧甲”,利用三角測量法,整套系統的探測距離可延伸至1000公裏,同時跟蹤40個目標。該雷達還具有很強的目標識別能力。它備有多目標信號特征數據庫,內存300種無線電發射源信號及每種發射源自身的500種以上的特定信號;數字計算機處理系統則可對40種不同目標信號源的技術參數進行測量比對,並與自儲數據庫比較分析,使雷達能准確識別各種空中、地面或海面目標。
目前,“鎧甲”雷達已與著名的S-300地空導彈系統集成爲一體,後者無需動用主動探測手段,就能在無線電靜默中獲取“鎧甲”雷達搜集的目標信息,從而大大提高導彈本身的戰場生存能力。更令敵人恐懼的是,S-300系統使用的一種導彈,可攻擊200公裏外的高空目標。難怪有軍工界人士宣稱,有了“鎧甲”雷達的幫助,不僅U-2偵察機、“全球鷹”無人機這樣的高空目標在其射程內,甚至連F-22這樣的隱形戰機也無法全身而退。
http://mil.news.sina.com.cn/2011-01-12/0843627932.html
美媒稱美軍在中國周邊力量有能力發現隱形戰機 2011-01-19 環球時報
當外界忙著炒作中國殲-20隱形戰機“性能壓倒美國F-35直追F-22”,會“挑戰美國在亞太地位”時,最早關注殲-20亮相的權威美國航空專業雜志《航空周刊》15日卻撰文稱,美國並非像當前媒體說的那麽擔憂中國隱形戰鬥機,美國在中國周邊的軍事力量有能力發現隱形戰機。但也有分析認爲,與隱形飛機對抗,對各國空軍而言仍是個大麻煩。
《航空周刊》的報道題爲“易遭攻擊的中國隱形戰鬥機殲-20”,該文被認爲是迄今西方媒體分析殲-20隱形特性最詳細的文章之一。報道稱,中國網絡上的圖片清晰顯示殲-20使用了哪些隱形技術。該機外形與F-35和F-22有些類似,這樣的設計使殲-20前後方向的雷達反射信號非常小,只有機體兩側有限角度的反射相對較多。如果殲-20采用類似F-22的“戰鬥機任務規劃系統”,通過分析敵方雷達部署,專門設計航線圖,可以始終保證戰機反射面最小的方向指向雷達,或者只是讓反射信號極短暫地進入敵方雷達,使它們無法跟蹤。
不過報道認爲殲-20的隱形設計仍有弱項。“中國隱形戰機設計的最大不確定性”是發動機尾部噴管,裝在原型機上的噴管可能會極大增加後方的雷達反射。該報道還說,現在殲-20的細節情況還不清楚,但它們對隱形效果的影響可能非常大。例如飛機天線必須與蒙皮整合在一起,並用對特定頻率電磁波單向透明的材料覆蓋,需要頻繁開關的系統檢查口也要都綜合到起落架艙和武器艙內,以便在不影響隱形效果的情況下維護,但這會增加額外重量。
除認爲殲-20的隱形效果並非無懈可擊外,《航空周刊》還認爲,現在美國空軍已經有能力發現隱形戰機,外界沒有必要對中國新戰機如此擔憂。報道說,快速發展的現代反隱形技術正在威脅所有的隱形戰機,尤其是先進的防空系統逐漸使用更大、功率更強的有源相控陣雷達時,現有隱形技術還能“多大程度確保戰機安全令人懷疑”。報道認爲,如果中國殲-20要應對這樣快速發展的反隱形潮流的話,它需要更龐大的發展計劃。
報道稱,美國對隱形飛機的空中探測已形成作戰能力。2009年,在愛德華茲空軍基地的試驗中,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測試了一種名爲CATbird的航空電子設備。它裝在波音737飛機上,並與F-22、F-15戰鬥機組成的假想敵進行空戰。結果顯示,CATbird能定位並幹擾F-22的雷達,未來這種設備裝備F-35戰鬥機。洛克希德•馬丁公司還曾在2009年暗示F-35具備反隱形能力。此外報道還說,美國及其亞太盟友有能力發現隱形戰機,例如部署在沖繩基地的駐日美軍升級型F-15C戰機裝備的雷達就能跟蹤小型、信號非常微弱的隱形巡航導彈,澳大利亞“契尾”預警機上的低頻L波段AESA雷達更大,能在更遠距離上跟蹤隱形飛機。
也有分析認爲,盡管《航空周刊》稱美軍可能擁有探測隱形飛機的手段,但如何擊落隱形飛機仍是難題。在缺乏可靠手段來發現和識別隱形飛機的情況下,各國空軍現有的作戰模式恐怕很難奏效,因爲依靠戰鬥機的雷達實施搜索會暴露自身位置,反而更易遭到打擊。即便在超視距發現目標,現有的中距空空導彈能不能成功鎖定並擊中隱形目標也令人懷疑。未來隱形戰機時代的空戰應該怎麽打,同樣也讓美國空軍困惑。美空軍的研究結果認爲,當前打擊隱形飛機的最好辦法或許是在起飛前將其擊毀于地面。但如果要利用常規打擊手段實現這一目標,需要龐大的系統和大量支援、壓制手段,而這正是《航空周刊》最擔心的。該報道認爲,殲-20更有可能是能執行這種任務的遠程攻擊機。
http://mil.news.sina.com.cn/2011-01-19/1036628716.html
美俄正提升反隱形戰機技術 中國研制出先進雷達 2011-01-20 國際在線
資料圖:中國反隱形雷達系統
資料圖:中國DWL002被動探測雷達系統采用多基站布置,各基站都會捕捉到信號,通過計算信號到達各站的時刻差,可以計算出輻射源與各站之間的距離差,進而求出目標的空中坐標。
中國的殲-20升空,重新掀起了各界對“隱形戰機”這一敏感而神秘話題的熱議。殊不知,反隱形技術同樣是各軍事強國的重要發力點。事實上,美軍的反隱形技術早已呈現出“攻擊態勢”,“發現並摧毀”對手隱形戰機的能力正穩步提升。航空及電子系統專家戴維?福戈1月11日就在美國《航空周刊》網站上撰文稱,F-35早已進行過多次反隱形測試。英美媒體此前還披露過美國空軍“反隱形演習”的蛛絲馬迹。最近,互聯網上又傳出俄羅斯防空部隊依靠“鎧甲”雷達跟蹤到F-22“猛禽”隱形戰機的說法。可見,在隱形技術不斷成熟的今天,各軍事強國已在競相尋求反制手段。
美用“猛禽”磨練F-35
《航空周刊》的文章稱,各國的防空系統如今正變得日益強大,機載“有源相控陣雷達”(AESA)等裝備的性能不斷提升。戴維?福戈稱,2009年,美國空軍在愛德華茲基地測試了探測隱形戰機的技術。“當時,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貓鵲’驗證機(由波音-737改裝而來)搭載了F-35全套電子設備和雷達,同F-22隱形戰機、F-15戰鬥機進行聯合測試,並成功地跟蹤到了F-22。”負責項目測試工作的F-35項目主管丹?克勞利當時自信地宣稱,“F-35的航電系統是目前世界上同類裝備中最精密、最強大的”。福戈認爲,克勞利的表態足以說明F-35的反隱形能力可有效對付外國新式戰鬥機。這也暗示了F-35可能在設計之初就融入了反隱形技術。
美國“戰略之頁”、英國《飛行國際》網站也曾披露過一次“反隱形戰例”。據稱,在安德魯斯空軍基地2009年舉行的一次公開展示活動中,有人驚異地發現一架EA-18G“咆哮者”電子戰機(由F-18“大黃蜂”艦載機改進而來)機身上塗有一個F-22圖案。根據美國空軍慣例,戰鬥機駕駛員在作戰中取得戰果後,要在駕駛座艙外的機身上噴塗上擊落敵機的圖案和數量。據該機駕駛員透露,這架EA-18G曾前往內利斯空軍基地參加美國空軍聯合軍演,並在演習期間取得了“擊落F-22的戰果”。“戰略之頁”網站在評價這一戰果時認爲,可能是EA-18G裝備的電子幹擾設備助其“擊落”了F-22。文章同時強調,無論這個戰果是不是真的,強大的電子幹擾系統確實具備壓制隱形戰機的能力。
美軍琢磨反隱形戰術,顯然是希望在確保己方隱形優勢的同時,削弱對手隱形戰機的能力。考慮到美國空軍經常派出F-22參加強對抗性演習,我們可以大膽猜測,其應對隱形戰機的技術和經驗應該是目前各國中最豐富的。這也說明,一支裝備隱形戰機的空軍更需要加緊演練“反隱形戰術”。
俄防空部隊靠專用雷達
在美國努力攻關反隱形技術的同時,俄羅斯也不甘落後。據俄羅斯“太空防禦-VKO”網站不久前披露“俄軍S-300導彈部隊使用‘鎧甲’無源被動雷達偵測到4架F-22隱形戰機”。雖然這則消息真假未辨,但“鎧甲”雷達對隱形戰機的偵測能力卻絕非杜撰。
與普通雷達相比,烏克蘭生産的“鎧甲”更像是一種電子信號定位系統,它可截獲隱形戰機本身發出的電磁信號,探測距離高達800公裏。據稱,“鎧甲”裝備有多目標信號特征數據庫,內存幾百種無線電發射源信號,其裝備的數字計算機可對幾十種不同目標信號源的技術參數進行測量比對,使雷達准確識別多種空中、地面或海上目標。此外,由于國土遼闊,俄羅斯一向重視防空部隊的建設,加之面臨美軍隱形戰機的壓力,俄羅斯一方面加速隱形戰機的研發工作,于去年放飛了T-50驗證機;另一方面,開發與“鎧甲”相似的無源被動雷達裝備防空部隊,從整體上提升了對隱形戰機的防禦能力。
另據美國“全球安全”網站披露,2002年傳出烏克蘭要向伊拉克出口“鎧甲”雷達時,美國曾公開表示反對並向烏克蘭施壓阻止交易。美國對“鎧甲”雷達的忌憚也從側面證明了其優良的性能。顯然,在無法用空中力量抵禦對手隱形戰機時,依靠專用雷達提升防空系統反隱形能力也是一個好辦法。
相關鏈接:中國有能力對付隱形飛機
要磨練反隱形戰術,一方面,可以像美軍那樣,出動F-22一類的隱形戰機參加聯合軍演,讓其與三代戰機進行高強度的“空中對戰”,從而使己方飛行員切身感受隱形戰機帶來的壓力,並尋求破解之道;另一方面,還可讓隱形轟炸機或隱形戰鬥機嘗試“突破”已方的防空網,以隨時尋找和補救漏洞,美軍就曾進行過類似的演練。
中國軍隊向來重視國土防空,早在上世紀90年代末就提出了“新三打三防”的口號,其中明確指出“要打隱形飛機”。經過10多年的發展,先進的相控陣雷達、新式防空導彈和國産隱形戰機已經成爲中國軍隊反制隱形戰機的利器。例如,在2009年的世界雷達博覽會上,中國某科研單位就自信地亮出了DWL-002型無源防空雷達,外界有評論指出這是當今世界上極爲先進的反隱形飛機雷達。不久前亮相的殲-20隱形戰機又使人們看到了中國軍隊反隱形實力從陸地到天空的提升、從守勢向攻勢的飛越。我們可以樂觀地猜測,對付隱形戰機,中國軍隊已經心中有底。
http://mil.news.sina.com.cn/2011-01-20/0953628859.html
韓媒體稱朝鮮部署反隱身雷達能發現美F22戰機 2011-01-19環球時報
去年延坪島炮擊事件後,韓美軍方一直將隱形戰機作爲應對朝鮮的殺手鐧。而韓國MBC電視臺15日獨家披露稱,朝鮮已裝備能捕捉美軍隱形戰機行蹤的特種雷達,並已部署到朝韓軍事分界線。
報道援引韓美聯合司令部情報負責人的話稱,朝鮮對購自俄羅斯的雷達進行改造,並于近期部署到靠近朝韓軍事分界線的沙裏院和海州一帶。據稱,該雷達是通過截聽隱形戰鬥機的通訊信號來確定飛機位置和速度。消息人士稱,延坪島炮擊事件後,以“華盛頓”號航母戰鬥群爲首的美軍與韓軍舉行聯合演習,F-22隱形戰機也從日本飛到朝鮮半島參演。MBC電視臺稱,F-22在朝鮮半島期間朝鮮國防委員長金正日一直躲避在地下掩體內,報道認爲,朝鮮軍方能發現美軍F-22隱形戰機,金正日根據該情報躲進掩體,這一切均得益于新型反隱形雷達。
有韓國軍事專家認爲,朝鮮開發新型雷達的消息可信度較高。因爲朝鮮每月都會公布美韓偵察機進入朝鮮領空的次數,表明朝鮮雷達探測能力很強。韓國軍事愛好者組織“自主國防網絡”負責人申仁均說,如果朝鮮部署反隱形戰機雷達,美隱形戰機執行任務時需要完全停止通信,或者需要完全關閉機載雷達,作戰威力將大打折扣。韓情報人士還認爲,2010年10月朝鮮在勞動黨成立紀念活動上,首次公開S-300P防空導彈,它可能會根據新雷達提供的情報打擊美軍的隱形戰機。也有人質疑朝鮮開發出反隱形戰機雷達的可信度。韓國《中央日報》稱,如果F-22進入朝鮮,朝鮮的普通雷達只有在極接近的情況下才能探測到,普通雷達一般可在飛機距離400公裏時探測到其位置,而F-22只有在20-30公裏的近距離才能被探測到。
除研發新型雷達捕獲美軍戰機,朝鮮還爲避開韓美偵察系統的監視網,對核心裝備塗上隱形塗料。韓軍去年獲取朝鮮軍方的作戰指南《電子戰參考資料》。該指南稱,朝鮮軍方將艦艇、戰鬥機、裝甲車等武器塗上能夠吸收雷達電波的隱形塗料,它能吸收95%的電波。韓國軍方根據指南內容判斷,朝鮮已成功研制出隱形塗料。
朝鮮則對韓日軍事合作發出警告。朝鮮《勞動新聞》16日發表題爲《與韓朝對話背道而馳的軍事合作遊戲》的文章,批評10日舉行的韓日防長會談。該文稱,若韓國重視韓朝關系的改善及朝鮮半島的和平,就應該立即放棄與韓朝對話背道而馳的“軍事合作遊戲”。
http://mil.news.sina.com.cn/2011-01-19/1432628758.html
日本國産下代心神隱身戰機計劃2011年試飛
2006年5月,日本防衛廳公開了ATD-X全尺寸RCS(雷達反射截面)測試模型的照片,隨後宣布將于2010年以此爲基礎研制先進技術驗證機“心神”。2007年9月至11月,該模型機進行了40次飛行試驗,以確認高機動性條件下的飛控系統性能。試驗結束後,防衛省要求將此前分散進行的各項先進技術研究統一在驗證機項目下,于2010年開始實機研制,最早于2011年實現首飛。此外,發動機和操縱系統的研制預計于2009年開始。ATD-X全長14米,翼展9米,起飛重量8噸,小于同是單發飛機的F-35。目前,根據研制計劃,日本制造了兩架第五代戰鬥機原型機,但是都沒有進行首次飛行。預計,日本第五代戰鬥機的飛行樣機將在2014年以前准備好。
http://slide.mil.news.sina.com.cn/slide_8_260_6480.html#p=1
傳大陸研發第4代戰機雪鶚2011-01-16 旺報 記者陳景婷
繼殲-20戰機後,大陸網友透露,大陸已研發出另一種名為「雪鶚」的第4代戰機;這種戰機外型較輕,類似美國與盟國合作的聯合攻擊戰鬥機F-35。
據香港《星島日報》指出,大陸中央電視台日前在一個有關中國發展隱形戰機的節目上,背景圖片除了殲-20外,還出現一架從沒有曝光的銀色戰機。報導刊登了相關畫面,並表示這架戰機的設計和殲-20完全不同,採用三翼面的鴨式布局,固定式垂直翼,菱形發動機噴口,尾翼有中國空軍的軍徽。
有大陸網友表示,這可能是瀋陽飛機公司(瀋飛)研發中的殲-15「雪鴞」戰機,這種戰機類似美國F-35的輕型隱形戰機。
F-35是聯合美國、英國、荷蘭、加拿大等多國合作生產的戰機。
據網上資料顯示,瀋飛正在研發的一種先進戰機,其設計外觀與上述報導差不多,且也稱為「雪鴞」,採用三翼面鴨式布局,體型較輕。
除了殲-20和「雪鴞」外,日前大陸報章也曾報導中國已研發出可跨越大氣層的「空天飛機」。
沈四粽子機 殲-31與殲20和F35的性能初步比較!
2012-9月15日,粽子機真身照在網絡曝光。這在東海釣島爭奪之際對于全國軍迷是一個振奮,這對于即將來訪的美國國防部長不啻一個警示性的示強,這也是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經濟科技人才實力都全面質變的有一個新例證。現根據已經曝光的照片對比,作粽子機與J20/F35的初步性能對比如下:
一、正面RCS----殲兩零不利因素多于粽子機。需從材料技術等多方面克服。但殲兩零隱身性的升級潛力大于粽子機
正面隱身性,粽子機和殲兩零比較,似乎占據一定優勢。除了都是DSI進氣道之外,正面投影,殲兩零多了:(一)鴨翼。(二)鴨翼和機體之間的凹腔反射。(三)腹鰭。 而粽子機少了或者暫時不確定的,是座艙蓋是否采用黃金鍍膜整體式座艙蓋。這個對外貿易中是選項。如果不采用,座艙的凹腔反射面積很大。如果采用了,則殲兩零比粽子機多了三對、六處反射源。殲兩零不利因素多于粽子機。即便鴨翼和腹鰭采用透波和吸波複合材料降低RCS,也屬于亡羊補牢有所損失。具體數據如何,目前不得而知。
就發展潛力而論,殲兩零機身大動力強,未來不排除配備等離子隱身等措施,這個,相比之下,粽子機機身小動力相對偏小,這方面的升級潛力不如殲兩零。
而同F35比較,粽子機氣動布局和F35的流派一樣。正面RCS大小,除了現有初步的圖片測算顯示F35機身寬度比粽子機大、還要看粽子機能否比F35細節更優化。F35機體表面凸起物過多、隱形性並不非常突出。粽子機有望勝出F35。
二、側面RCS
側面RCS比較,殲兩零的不利因素在于:上反鴨構成反射源、機身長度很大超過粽子機四五米長度、腹鰭構成反射源、尾噴的非腹鰭遮蔽部位構成反射源,等等,側面反射源多。粽子機的不利因素在于:平尾全動過程中構成反射源、大外傾垂尾反射源較大、無腹鰭的尾噴絕大部分構成反射源,側面反射源也不少。綜合起來看,兩者都不理想。不排除殲兩零因爲機身長大等因素,側面RCS大于粽子機。
同F35比較,由于粽子機采用F22那樣的大垂尾,不排除側面RCS大于F35。機尾部分更不用說。
J20與粽子機側面對比圖,上爲粽子機。
三、敏捷性
正常式布局,公認敏捷性不如鴨翼布局。這一方面,目前爲止大家都不用矢推的情況下,J20占據優勢。雙方都采用矢推之後,可以接近,仍舊殲兩零有一定優勢。
敏捷性與F35比較,同樣流派的氣動布局,敏捷性可能在同一數量級。未來粽子機采用矢推之後,雙發矢推可以差動,敏捷性可以勝過F35.這是未來粽子機的一個重要賣點。
四、低速性及亞跨音速性能。
粽子機采用機頭棱邊和小邊條的複合渦技術,主翼翼展大據測算達到11.5米超過F35、主翼面積較大,采用寬扁升力體機身,同時采用了偏小後掠角的主翼,據稱37度後掠角,這樣總的翼載荷可以認爲較小、整機升力特性較高,略勝F35,標配發動機到位之後,亞跨音速性能可以超過F35,但是在發動機推力達到19噸級以上前,亞跨音速性能則仍有一定不如。低速性及亞跨音速性能與F35比較,總體在同一數量級。
而殲兩零采用鴨翼邊條翼複合渦流技術,渦升力超過正常式邊條翼布局,同時采用了窄機身升力體,但是主翼面積小、主翼後掠角大據測算達到48度。突出了高速性更多、兼顧的是亞跨音速性能、犧牲的是低速性。不排除粽子機的低速性和亞跨音速性能,優于殲兩零的可能性。還有待數據證實。
五、超巡和高速性能
就氣動布局而言,粽子機主翼後掠角小,馬赫錐角度大,而殲兩零馬赫錐角度小、主翼後掠角大,氣動利于追求超巡和高速性。但都受到發動機推力能否到位的影響。標配發動機不到位的話,雙方的高速性和超巡能力都會受到制約。在標配發動機到位後,可以認爲殲兩零高速性和超巡性能遠勝粽子機。
但是同樣氣動布局的模式,粽子機主翼後掠角大于F35的34度,超巡和高速性不排除略強于F35。
六、大迎角性能
粽子機采用了很大的外傾垂尾,類似F22。有人戲稱粽子機是F35的頭加上F22的尾。其垂尾遠大于殲兩零的全動尾翼。這是其追求大迎角控制能力的一個證據。而J20采用了全動垂尾、固定腹鰭、加上鴨翼,共六個翼面參與大迎角性能的控制。在雙方都沒有矢推的情況下,大迎角狀態下機身遮蔽垂尾作用的部分或者大部的時候,殲兩零得益于不被遮蔽的鴨翼和腹鰭,大迎角操控性有勝出的理由。
大迎角性能與F35比較,可能略優于F35。這是側面RCS大于F35代價換來的。尤其是未來矢推發動機到位之後,大迎角性能勝出F35沒問題。
七、航程和載彈量
粽子機由于是中型機采用雙發,比起同樣中型機的F35A多一個發動機,因此,載油量和航程,不能同F35A比較,應該去同增加了一個垂直起降風扇的F35B去比較載油量和航程。那就是850左右公裏的作戰半徑。前半程攜載保形隱形繭倉式的副油箱的話,不排除作戰半徑達到1100公裏左右。另外可以配備內置式收放式的加油頭用于增加作戰半徑彌補內油量。
載彈量有認爲內置四發的。這同殲兩零不是一個等級。殲兩零據稱內置八到十發導彈、作戰半徑弱于SU27的1500公裏。至于載彈量和航程與F35比較,不排除弱于F35A型。至于外挂,由于粽子機翼展長,長達11.5米左右,可以展向布置的挂點較多。非隱形作戰模式載彈量,在單邊三、四個挂架(其中一個重載挂架一個翼尖挂架)、機腹一個重載挂架的情況下,粽子機的載彈量可以在外挂三油箱的情況下,達到內置四枚、外挂四到六枚的戰力。這還不算機腹其他非重載挂點的可能性。
外挂狀態下,粽子機有作爲攻擊機使用的潛力。
八、航電、雷達
目前粽子機和殲兩零都做不到飛火推一體化。最多做到飛火一體化。但是,粽子機機身小、未必能夠像殲兩零或者F35那樣全面布置光電傳感系統。從現有圖片看,粽子機機鼻短小,確定不能配置J20那樣size的相控陣雷達。這樣,不排除雷達、光電雷達等感知系統,落後于F35和殲兩零。
綜合上述,認爲粽子機是雙中推中型機、內置狀態中等載彈、中等航程、突出亞跨音速性能略兼顧高速性,正面RCS爭取小于F35、大迎角性能略勝F35弱于J20,敏捷性弱于J20未來勝過F35,隱形狀態作空優機使用,非隱形狀態作爲攻擊機使用,雷達和光電雷達感知系統弱于F35和J20的低價機型。外銷市場上可以憑借低價、隱身性、大迎角性、未來的敏捷性等多個賣點,等贏取一定的市場份額。
最後,作爲軍迷,我慶幸生活在改革開放的時代,我們有幸耳聞目睹了J20、粽子機、DF21D、DF41、塢登艦、052系列驅逐艦、神州、蛟龍等一系列現代化軍備的問世。我們還會目睹大運、大客機、次軌道飛行器等等振奮人心的消息井噴而來。我們親眼見證了高科技軍力現代化軍隊的跨越式發展。我感謝改革開放富國強軍經濟科技人才實力日益雄厚的時代。再也不是運十因爲三千萬試飛款都要總理級審批的困窘時代。
我們堅信:一個高科技戰力井噴的上升途中的大中國,一定會把下坡路途中的小日本擠出釣魚島、擠出東海海溝線。
http://club.mil.news.sina.com.cn/viewthread.php?tid=532933
美媒稱中國在美防長訪華之際炫耀新隱身戰機 殲-31
據美國《連線》雜志網站2012年9月16日刊文稱,在中國成飛公開中國首架隱形戰機J-20原型機21個月之後,沈飛披露了另一款隱形戰機J-21(粽子機)。該戰機的照片本周末開始在網上流傳,恰恰趕在美國防長即將到訪中國的當口。文章認爲,這是中國政府有意利用披露照片的方式來炫耀自身在軍事研發的發展。
文章指出,中國正在同時研制兩款甚至更多的隱形戰機;但最後有幾款能夠服役還難以斷定。作者稱,“可能”是因爲還不確定這兩款戰機試飛均能順利完全研發、測試、完全量産等一系列過程並最終服役。文章以美國空軍爲例(楨:能比?),對此進行了說明。上世紀八十年代,美國研制出了不下四種隱形戰機原型機;但最終只裝備了不到兩百架(6個中隊),這些戰機的造價非常昂貴。
于周末對外披露的J-21外形上與J-20比較類似,均采用雙發動機、雙尾翼、大梯形主翼和大角度棱面。從這個角度看,會讓人聯想起美國第一批隱形戰機原型機——雙尾、雙發YF-22(洛克希德-馬丁)和YF-23(諾斯羅普)之間的競爭。最終,YF-22贏得了合同;在經過重大改進以及花費了700億美元之後,成爲F-22“猛禽”並開始服役。十年之後,五角大樓又在X-32(波音)和X-35(洛克希德-馬丁)之間的競爭中選擇了X-35,成爲仍在緩慢發展的F-35項目。
目前還不清楚,北京是否希望通過J-20和J-21的競爭中選擇一種,兩種戰機都有可能量産。可以想象,兩者都在接受嚴格的試飛程序。有專家則表示,中國只能負擔起研制一款隱形戰機的費用,並可能會被迫在這兩者之間做出選擇。不過,上述分析只是推測。對于外人來講,有關中國隱形飛機的方面永遠是疑問比答案多。
此外,如果周末披露的是J-21,那麽它是否就是今年6月份在網上流傳的“粽子機”呢?後者剛出現之時,有觀察家認爲它就是J-21;當時是運往機場進行組裝和試飛。但周末披露的飛機和“粽子機”差異較大,還需要進一步求證。換句話說,就是中國披露了第二款隱形戰機,但可能還有第三款也在研制當中,其中可能有一種或一種以上最終服役。
同時,文章也對中國兩款新型戰機的隱形性能提出了質疑。雖然兩者的外形都與F-22類似,但其隱形設計不僅僅是依靠外形。特種雷達吸波材料、先進的熱吸收系統、“靜默”的電子設備,以及超高的速度與高空性能這些因素綜合起來賦予了F-22規避敵人防禦系統的獨特能力;而中國是否掌握了這些技術,或是否正在試圖掌握都還很難說。
http://mil.news.sina.com.cn/2012-09-19/0926701401.html
俄媒稱中國粽子機酷似美F-22 或發展艦載型
據俄羅斯軍事工業綜合體網站2012年9月17日報道,中國沈陽飛機制造公司研制的一種新型隱形戰鬥機的照片日前被發布在了互聯網上。此次公布的隱形戰機編號爲31001,外形與美國的F-22非常相似。
有消息人士透露,這種隱形戰鬥機(此前曾被人們稱爲F-60或殲-31)將與去年1月份首飛的殲-20展開競爭,以爭奪中國空軍的訂單。殲-20由成都飛機制造公司研制,目前已有多架原型機參與試飛和地面測試。
除此之外,有專家認爲,F-60可能還會被發展爲艦載戰鬥機,用于裝備中國未來的國産航空母艦。目前,中國研制的艦載機只有仿制自俄羅斯蘇-33的殲-15——這種戰機同樣由沈陽方面制造。
http://mil.news.sina.com.cn/2012-09-18/0959701301.html
相關新聞
漢和稱中國粽子機外銷無對手 巴空軍非常關心
簡氏:中國“粽子機”或已運到閻良做地面試驗
殲-31很山寨「抄F-22加F-35」 蘋果日報 2012-09-18
美國國防部長帕內塔(Leon Panetta)訪中前夕,中國第五代戰機殲-31的照片前天在網路上曝光,網路盛傳它今天就要進行首次試飛,形同向來訪的帕內塔進行武力展示。
由於殲-31在今年端午節期間進行公路運輸時,已被眼尖的網友發現蹤跡,因此中國軍事迷多將其暱稱為「粽子機」。從前天曝光的照片看來,尾翼標明「鶻鷹」(鶻音同胡)字樣的殲-31,根本就是美軍F-22與F-35戰機的山寨混合體。其中雙發單座、DSI進氣道的設計彷彿F-35,但前移的菱形垂尾設計又與F-22相似。由於發動機與機身間的空隙過大,也有人懷疑是否能如期試飛。
曝光時機敏感
據「西陸東方軍事」論壇的中國網友推測,殲-31的翼展雖比F-35略長,但機身的厚度比F-35略薄。因此殲-31在飛行的機動性上可能佔有優勢,但是載彈量與載油量可能略遜於F-35。由於F-35有F-35C的艦載機型,不少網友推測,殲-31未來可能會在中國的航空母艦上現身。不過殲-31的實際性能究竟如何,現在恐怕都還言之過早。
針對殲-31的曝光時機,有中國網友稱:「上次(殲-20)震懾了(美)售台武器,這次是要震懾美帝包庇鬼子」,「現在是和鬼子爭奪釣魚島的敏感時刻,此時曝光意味深長」。台灣網友ispy03532003戲稱:「老美(勒住F-35&22):說!你們是不是在外面偷漢子!?」
回應
這樣快速的研發過程~~令人驚訝~~但是最重要的是~~能否經得起戰場考驗~~印度買800多架米格機~~20年來摔掉400多架~~1982年貝卡山谷之役~~以色列美造戰機一口氣幹掉82架俄製戰機~~戰機好不好~~自己說不算~~敵人說了才算~(楨:連中C801都能打破以艦!)
山寨iPhone幹掉iPhone了嗎?沒有?很多東西不是長的像就可以的好ㄇㄟ!
從老共發展殲 31看全世界 老共又發展了殲 31,老共超強的國家,又多了一項新產品,他無論政治,經濟,軍事,科技,都深深地影響到整個世界,老共人多,他們有13億人口,地大物博,又肯努力學習西方世界,留美的人數世界第一,連老美都要學中文,可見一斑。我們在軍事上怕老共,在科技上又不如老共,在經濟上要依賴老共,在政治上要看老共的面子,台灣留美人數比過去少很多,我們目前經濟困頓,又沒有發展新型的飛機,所謂弱國無外交,真叫人擔心台灣人何去何從
不怕不怕!我們台灣也有好多年以前引進的F16..還有幻像2000.....^^
確實是好多年了~ 老爺爺機~ XD
還有IDF經國號戰鬥機!一架可以頂他們好多架殲-31...
自古天下文章一大抄,沒什麼好大驚小怪的。重點是要能用。
支那沒有研發能量,科學技術大多抄美帝或偷國外的,很不意外啊!!!
我們武器買不到,靠自己嗎? 就靠中科院哪幾個閉門科學家努力發明. 這國家不完蛋才怪.
除了盜版什麼都不會的白爛民族......
得了吧中國人!山寨的爛飛機經的起實戰嗎???就會吹牛自大,其是是最自卑的民族,可憐!
中國發動機技術還落後很多,從中國發射的太空火箭就可以看出.
對呀!世界第三個把太空站送上太空完成人工對接技術的國家..
還能發射飛彈靶衛星直接打下來咧...
不過還是我們台灣強!我們台灣的飛彈有人工智慧!愛打不打.不然就是會自己亂飛去打別的地方! ^^
(楨:歹彎理盲濫情的霉體銘手酩嘴政剋冥眾/邪者磚家叫獸 很酸!詳參【圖博館】:山寨經濟學 中國山寨經濟 PLA四代機之爭 中國手機的虛與實 專利權大戰 《矽谷紅衛兵》)
2013年中國智慧手機市場全球第一 2012-09-13中國經濟網
據易觀智庫資料顯示,到2012年底,中國手機終端市場銷量將超過2.6億部,其中智慧手機銷量佔比將達到49.1%,預計2013年中國的智慧手機銷量將超過非智慧機,中國智慧手機市場也將隨之成為全球智慧手機出貨量第一的市場。
預計,千元智慧手機將在未來繼續成為推動中國手機市場銷量增長的主力。隨著智慧手機廠商對市場份額的爭奪日益激烈,低端智慧手機的價格戰將持續,國內廠商生產的享受運營商補貼的智慧手機將進一步支援手機用戶向智慧手機的遷移,從而帶動智慧手機出貨量的增長。預計到2014年,手機用戶向4G網路的遷移將成為智慧手機市場增長的另一個驅動因素,到2015年智慧手機銷量將佔中國手機終端市場整體銷量的90%以上,整體手機市場將被智慧手機覆蓋。
詳參【圖博館】:F-22 仿F-22 反F-22 俄五代機 日本四代戰機 PLA四代機之爭 《僵局》 中國機載雷達 機載有源相控雷達 太行發動機只達到能用的水準 WS-10性能優於AL—31F 中國戰機發動機研發史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