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7-22 07:53:17| 人氣5,649|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亞歷山大》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比較起前評《木馬屠城記》《波希戰史》,西方中心主義者一面倒的褒希貶波。
《亞歷山大》
不論書:比如夏遇南著《亞歷山大帝國》(臺北:大地,2004。原簡體字,三秦出版社,2001)。Richard Stoneman著《亞歷山大帝》(臺北:麥田,1999)
或電影:比如奧立佛史東的《亞歷山大帝》詳參【圖博館】:史東:名導演39
都有較深入的兼具褒貶、正反之反思。

這個嘛!因為馬其頓和亞歷山大,對於古希臘和西方人而言,混雜著西方文明&東方野蠻、君王式民主&皇帝式專制、城邦&帝國等情結之故吧!

我管它啥情結,如比較成吉思汗之蒙古帝國,亞歷山大帝國的軍政也是「馬上得天下,但不能馬上治天下」,故亞歷山大帝國在亞歷山大死後,隨即崩解。

那亞非的「希臘化時代」又怎說呢?

倒過來說唄!「希臘化時代」是西方史觀下的說法,怎不說是「希臘被亞非化時代」呢?

也對!畢竟是:希臘皮(希臘式建築雕刻)亞非骨(東方皇帝制)。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vAXozg5XTY

亞歷山大帝史料與電影、藝術>陳韻琳                        

  亞歷山大史料的篩選本身就是一個大學問,因為當時撰寫史書,不僅是用著文學的筆法,甚至有時候會呈現著近似神話的內容,要將這種筆法還原成史料,是個很講究的功夫,此外,眾多關於亞歷山大的紀錄與傳奇故事,到底該倚重哪幾本,這也得詳查。當然,我們最願意相信跟亞歷山大密切相關、或隨侍東征的人的作品,但是,該怎樣鑑定它是否是偽作?這都使日後的我們研究亞歷山大,會遭逢很大的難題,當然也因此,亞歷山大才會有這麼多元化的詮釋空間與想像空間。
  因為史料部分比較學術化了些,所以此文姑且略過,麥田出版社由Richard Stoneman所寫的亞歷山大大帝,其前言便述及史料的篩選,可供大家參考。
  本文只是企圖比對史料中的亞歷山大帝,和奧利佛史東所導演的亞歷山大帝中間的同與異,藉此突顯出奧利佛史東對亞歷山大的詮釋角度。  

統一希臘打倒波斯的計畫是由腓利二世開始

  馬其頓的強大,跟腓利二世密切相關,腓利二世於二十四歲即位 (BC359) ,即位後首項行動,就是重新整軍,後來這支軍隊由亞歷山大繼承,他用它征服了半個亞洲。這支軍隊的主體是重裝步兵方陣,每個士兵都配著極長的矛,這種長矛稱為Sarissa ,Sarissa 大約有五‧五公尺長,當士兵以十人左右的縱隊行進時,他們水平的拿著,以使敵人在足以揮劍之前,就先形成一道傾斜的矛牆接敵。再佐以騎兵、盾牌手、投石機。
  統一希臘的計畫在腓利二世時代就已展開,當時希臘諸邦對這個統一計畫持兩極化看法,一種看法是覺得這是集權主義對自由的侵犯,因為馬其頓跟希臘諸城邦最大的差異,就是它是徹底的獨裁政權。但另一種看法則擁抱歡迎,視之為解放,原因是,希臘一直面臨著波斯帝國的威脅,只有馬其頓有足夠的力量抵抗波斯政權。這種兩極化的看法,使馬其頓統一希臘過程中,時有順境也時有逆境。在腓利二世時代,他已統一希臘城邦,最後兩個城邦雅典和底比斯,都在腓利二世手下被收服,這就是為什麼電影中,亞歷山大帝的將領們和亞歷山大帝,都對腓利二世相當尊敬。
  不過,腓利二世被刺殺後,希臘諸城邦此起彼落的藉機叛亂,因此亞歷山大帝必須繼續其父腓利二世的統一計畫,他對歡迎他的城邦,允諾給予自由,但對反對他的城邦,攻下之後便進行殘虐的處罰以威嚇其他城邦。其中,底比斯是最明顯的例子。

亞歷山大帝幼年時期的求學

  腓利二世與亞歷山大帝隸屬的馬其頓文化,將自己的文化溯源到希臘文化,並相信自己的祖先是天神宙斯之子。
  因此,腓利二世才有資格請到亞裏士多德作亞歷山大帝的老師。在電影中亞歷山大帝與其他貴族之子一齊上課,老師就是亞裏士多德,上課地點在邊遠的維利亞附近的米達斯花園。一同上課的希法斯辛(Hephaestion) 一如史料所述,是亞歷山大帝終生的好友。另外一個一齊上課的好友是托勒密(Ptolemy) ,他也是一路追隨亞歷山大,曾為亞歷山大的史官,亞歷山大死後,他統治埃及。因此,他就是那個在電影開始和結束講述歷史,由安東尼霍普金斯主演的老頭兒。
  研究亞歷山大帝,托勒密的著作應當算是第一手可供參照佐證的資料,可惜全都佚失了。
  亞裏士多德講授荷馬史詩,將之當成文學與歷史的素材,但仔細分辨出不合宜的神話內容。此外,還教授倫理學與政治學,亞裏士多德對亞歷山大特別的用心,努力培養他對醫學與哲學的興趣,還為亞歷山大寫了兩篇現已亡佚的作品《君道》《上亞歷山大論殖民地疏》,顯然都是針對未來君王的需求而作,後者尤其反映了亞裏士多德的殖民觀:在他觀點中,非希臘地域都是蠻族,需要藉助希臘文明才能有所進步,這觀點助長了馬其頓征服亞洲的思潮。不過,證據卻顯示,亞歷山大帝儘管深愛希臘文化,但卻不打算用文化徹底統治其他民族,甚至他會任用本土總督。因此,電影中才會呈現出亞歷山大帝和其部下的觀念衝突——他任用本土總督,並跟部下倡言「蠻族」文化十分浩大精深、遠非亞裏士多德能瞭解。

亞歷山大帝的身世

  腓利二世有很多妻子,都是政治婚姻,亞歷山大帝的母親奧林比亞絲是他第三個妻子(BC357),但是第一個生下兒子來(BC356),後來腓利二世又娶了其他妻子,奧林比亞絲一直努力的護衛亞歷山大的繼承權。
  腓利二世和奧林匹亞絲初識於正在舉行神秘儀式的大神殿中,奧林匹亞絲應當是信奉一種拜蛇與弄蛇的特殊信仰,她這種神秘信仰,使亞歷山大的身世蒙上種種傳說,因為蛇在古埃及是太陽神的轉世,所以便傳說亞歷山大帝其實是埃及法老之子。
  根據史料,腓利二世的確猜疑著亞歷山大的身世,不過,他還是將亞歷山大以王儲身份帶大。
  腓利二世後來又娶了克麗奧帕德拉,這舉動使奧林匹亞絲陷入瘋狂的嫉妒,也使亞歷山大帝和腓利二世在婚宴上(BC337) 發生激烈的爭執。當克麗奧帕德拉的叔叔要參與者同聲祈禱腓利二世和克麗奧帕德拉能生下合法的王儲,意味亞歷山大非合法王儲,亞歷山大暴怒的把杯子丟向克麗奧帕德拉的叔叔。
  這不只說出大家懷疑著亞歷山大的身世,也說出他們對奧林匹亞絲的藐視,因為與克麗奧帕德拉相較,克麗奧帕德拉出身馬其頓的菁英階層,奧林匹亞絲卻是外族人。
  關於這部分,電影中都有述及。
  
腓利二世之死

  腓利二世因為非常需要亞歷山大的協助,所以企圖和好,他把亞歷山大召回作攝政,並答應把亞歷山大的妹妹嫁給奧林匹亞絲的兄弟。
  為了這個政治聯姻,馬其頓首都亞吉舉行盛大的慶祝活動,在競技活動開始前,腓利二世以簡單儀仗進入劇場,隨即被刺殺(BC336)。刺客立即被逮到並被成群貴族刺死。
  有一種說法是:刺殺腓利二世的人是腓利二世的愛人,但腓利二世移情別戀愛上另一個小夥子。前愛人後來在腓利二世嶽父的設計下慘遭輪姦,腓利二世又置之不理。不過,很多人懷疑這只是事後的官方說法。
  另一種說法是:這是波斯人的陰謀,為了阻止希臘強軍跟波斯對抗。當然事與願違,因為亞歷山大帝就是以此為由,在平定希臘叛亂後,非常快的揮軍到亞洲。
  當然,也有謠傳這是奧林匹亞絲設計的,只是無從確定亞歷山大是否有參與這樁刺殺父親的行動。
  克麗奧帕德拉與其子後來被奧林匹亞絲這個可怕而強悍的女人剷除。根據史料,亞歷山大帝終其一生都對母親敬愛有加。
  電影就是根據這個謠傳作前設的。

亞歷山大的馬

  亞歷山大的馬這個故事並非來自亞歷山大侍從隨官等第一手史料,而是來自「亞歷山大傳奇」,它是根據亞歷山大時代私修史書的材料再寫出來的,而這些私修史書又根據認識亞歷山大多年的克利塔朱斯所寫的作品,因此算是轉了三手,所以僅供參考。
  亞歷山大求學期間得到了名駒布希法拉,牠陪著他一路到了印度。這匹馬非常難駕馭,每個人都怕牠,只有亞歷山大發現這隻動物其實只是在蹬踩自己的影子,於是把牠牽離太陽安撫牠,最後騎上了牠。
  這匹馬布希法拉一路跟隨亞歷山大直到印度,不過,牠死亡的戰役跟亞歷山因箭受重傷的戰役不是同一場戰役。

亞歷山大帝與特洛伊戰爭BC334-332

  這部分歷史電影中沒有交代,但跟荷馬史詩中的特洛伊戰爭、以及亞歷山大帝對自己血緣的認定密切相關,所以在這裡提一下。
  亞歷山大帝到亞洲,立刻去「首義者」墳墓獻祭。首義者,是希臘和特洛伊戰爭中,第一批登陸、第一批死難的希臘人,而後他進特洛伊城,找到當時的希臘英雄阿基裏斯的墳,向他獻祭。
  然後,他和他的摯友希法斯辛,繞著阿基裏斯和佩托克勒斯的墳墓進行一場賽跑,因為阿基裏斯和佩托克勒斯生前是孟不離焦的好朋友,一如亞歷山大和希法斯辛。
  這近似儀式的舉動,表明亞歷山大帝對自己希臘血緣、祖先歷史的認定,以及跟好友之間的關係。
  電影因此才著墨,當亞歷山大帝的母親被父親羞辱時,便護衛自己說她是阿基裏斯的後裔,而父親腓利二世也才不時表達出他對阿基裏斯的不以為然。
  當然,導演個人作了更多的演繹,將父母衝突變成理性與激情的衝突。此外,他也將伊底帕斯神話引入,來詮釋亞歷山大帝深入亞洲、印度,以及他和妻子、和好友之間的張力,都源自伊底帕斯情節的非理性。
  另有一段電影中沒有描述、但一樣跟亞歷山大身世相關的史料,是描述亞歷山大帝征服埃及後,曾去參拜位在利比亞沙漠中錫瓦的阿蒙神廟。阿蒙就是埃及的太陽神,如前所述,亞歷山大帝一直被懷疑他是埃及法老之子。在史料中,描述亞歷山大去參拜神廟,是一種很強的「慾望」,「慾望」這字眼,有「宗教性」的含意。
  儘管阿蒙是埃及的太陽神,但傳到希臘,已經成為「宙斯」的意思,因此亞歷山大帝才會說自己是宙斯之子。
  不過在史書中,亞歷山大一再因有人污辱他的血緣、懷疑他的血緣而暴怒,他甚至因此殺死了朋友。他透過在希臘,阿蒙轉成宙斯的含意,等於承認了弔詭的「雙重血緣」。他是阿蒙之子,也是宙斯之子,因而是腓利二世之子。
  亞歷山大到神廟中,除了被祭司封為「法老」,也就是「阿蒙之子」,他還問了幾個很關鍵的問題:其一是、他是否會統治世界?其二是、殺父親的兇手是否都已伏法?這第二個問題彷彿是要消除他對母親可能是兇手的疑慮。根據史料,兩個答案都是肯定的。
  這史料顯示,亞歷山大帝對自己是否有合法性,的確有著不安。
  當然這部分在電影中,再度透過「伊底帕斯」神話,將它焦點化成亞歷山大帝對母親為了他的王位而殺死父親的良心不安。
  所以,亞歷山大殺了他忠心將領兼好友克裏塔斯,史料中提及的是因為克裏塔斯污辱了他「阿蒙之子」的雙重血緣神聖血統,但電影中變成污辱他的父親母親。

亞歷山大帝對抗波斯的戰役BC331-330

  亞歷山大帝征服波斯與印度,打了都不只一場的戰役,電影中波斯王大流士和亞歷山大帝的那場戰役,蠻多細節,諸如出現月蝕、大流士曾派人來談和、將領帕米爾尼奧基於兩軍人數懸殊建議接受談和條件、但亞歷山大回答:「如果我是帕米爾尼奧,我會這麼做,但我是亞歷山大。」、以及打仗的策略等等,基本上都如史料述及。
  大流士一路逃竄,後來被其部下背叛,殺了他、讓他血流不止的任由馬車拖拉,最後栽倒在水邊。絕大部分史料中都說,亞歷山大帝追到大流士時,大流士尚未死,亞歷山大看到他悽慘的樣子潸然淚下,大流士則將他當成一個可敬的對手,讓他繼承了這個國家。

亞歷山大與同性戀

  只有一個史料提及亞歷山大在波斯其間有了一個美貌孌童,名叫巴哥亞斯,在希臘和馬奇頓貴族之間,同性之間的友誼是非常重要非常高貴的,不過,這同性情誼跟孌童隱含的性取向並不相同,因此孌童在史料中的出現,意味亞歷山大有了某些改變。但亞歷山大有情婦在先,有王後與侍妾在後,因此亞歷山大性取向主要還是異性。

亞歷山大帝面對異文化的方式

  亞歷山大帝攻下一城後,喜歡任用本土總督的政治性統禦策略,到了波斯,已開始變成文化衝突。
  在波斯期間,亞歷山大做出了一個日後將跟馬其頓、希臘將領叠起衝突的重要抉擇,那就是亞歷山大對待波斯文化的態度。馬其頓、希臘將領一直認為攻打波斯,除了是基於波斯強敵壓境的威脅之外,也有以希臘文化解放波斯的理想。
  沒有想到,亞歷山大帝卻穿著波斯服飾,擁有波斯侍妾,使用兩種印章—希臘帝與波斯帝印章,甚至鼓勵將領跟波斯後宮嬪妃結婚。亞歷山大這麼做,是為了讓波斯人易於接納他,但這卻使亞歷山大帝和希臘、馬其頓將領們開始疏離。
  電影中表達方式,就是他跟部下倡言「蠻族」文化十分浩大精深、遠非亞裏士多德能瞭解,而他好友希法斯辛也跟他說:你好像一直在逃離家鄉,想把波斯當成自己的家。當然,電影是藉此導引亞歷山大帝的伊底帕斯情節。
  但純就史料來看,這其實正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文化遭遇後的難題。亞歷山大喜歡征服,卻對守城等行政完全沒有興趣,因此尊重文化、禮遇被征服的君王貴族後裔,一直是他的政策。
  但衝突是存在的,反對亞歷山大帝這種政策的將領也不在少數,衝突最高點是在亞歷山大對服從禮(proskynesis) 的堅持。這個禮節是波斯臣民對君王或神祇表現尊敬的禮儀,但希臘人很反彈,他們覺得行這種禮是徹底失去希臘人的自由與尊嚴。他們只有在面對神才會用proskynesis這個字。
  當亞歷山大開始融入波斯文化,也意味他開始如亞洲地域之人一般,把自己尊榮為神。將自己尊榮為神,和追溯系譜到宙斯之子是不一樣的,最大的不同是前者已超越了希臘人對理性與自由的熱愛。

背叛與謀反

  因此電影有著墨征服波斯後出現的「費羅塔斯謀反案」(BC330)。這是一樁真實事件,但史家至今眾說紛紜,無法確認是否真的是一樁「叛亂案」,還是僅只是不認同亞歷山大到波斯以後的改變。
  此外,亞歷山大帝因言語衝突以矛刺死克裏塔斯,發生於進軍印度、渡過印度河之後(BC328), 他們爭論的內容,我在前面「亞歷山大帝與埃及太陽神」段落已有述及。
  一如電影描述的,亞歷山大帝事後真的很懊悔,克裏塔斯跟他關係是很深厚的,因為他的姊姊是亞歷山大的奶媽。
  所以亞歷山大一連幾天不出房門,哭喊著克裏塔斯的名字,後來一個諂媚的哲學家安慰亞歷山大帝說:「國王所做的都是對的,不應內咎。」這勸說其實是引導亞歷山大進一步的墮落。
  電影在此段描述成希法斯辛安慰亞歷山大,並和亞歷山大妻子羅珊對恃,其實是不對的,因為羅珊此時尚未跟亞歷山大成婚。這就是為什麼我說,導演刻意在這裡有所演繹詮釋,為的是加強伊底帕斯情節的主題。
  亞歷山大會想要攻打印度,是因為根據當時的地理觀念,印度是地極、世界的邊緣,印度之後就是大洋,亞歷山大認為只要攻下印度,就已經統治了全世界。所以要說亞歷山大野心太大到變成一種墮落,實不為過。
  此外,神話傳說中酒神戴奧尼索斯來自印度,卻讓自己成為希臘神祇,希臘神話中的海克利斯也是,他更不甘於傳說中亞述女王塞米拉密斯征服了印度他卻沒有,這些傳說或神話中的人物,他全想超越。
  就是在這沿路上他與羅珊結婚(BC327)。 結婚前亞歷山大已經有一希臘侍妾。但這次選後,亞歷山大完全不是從王朝意涵作考量的。這跟他父親相反。腓利二世每個婚姻都是政治考量。
  電影是就此作文章,表達他這樁非理性的婚姻,仍舊跟伊底帕斯情節有關。
  亞歷山大儘管征服了印度,但還沒有離開印度時,印度已經此起彼落發生叛亂,希臘諸城也是。
  很可能是為了要讓希臘諸城邦永遠的承認他的統治地位,他要求希臘諸城邦把他當成神,並在奧林匹亞大會上宣布。這成為希臘諸政治領袖諷刺的把柄,斯巴達人達密斯就說:「嗯,如果他想當神,就讓他當神吧!」雅典的狄摩尼西斯說:「他都可以是宙斯的兒子,如果他想要,他也可以成為波西頓(海神)的兒子!」雅典演說家西波裏德斯說:「希臘被迫將統治者奉為神,將僕役尊崇為英雄(指的是希法斯辛)。」(亞歷山大帝向錫瓦的阿蒙神廟求取神諭,問:『能否把希法斯辛奉祀為神?傳回的答案是『應謚為英雄』)
  這些諷刺會出現,是因為希臘以前從沒有人在死前就被奉為神。但這勒令影響深遠,以後希臘化諸王,都開始接受神聖的尊榮,羅馬皇帝也繼續採用這個習慣。
  而很多史家從亞歷山大帝去參拜阿蒙神廟之舉中,相當懷疑亞歷山大帝在東征途中,已開始懷疑自己或者真的是神。
  希法斯辛死於疾病(BC324), 亞歷山大非常的傷心,亞歷山大帝於返回巴比倫後死亡(BC323), 官方說法說是死於疾病,但他死後不久,就以很多謠傳說他是被毒死的。他死後希臘開始分裂,他的屍體被據地為王的將領爭奪,後來被托勒密得到,因此亞歷山大帝是在埃及亞歷山大港埋葬。
  他臨終遺言是:「強者為王。」
  母親奧林匹亞絲在亞歷山大死後,企圖繼續參政,七年後(BC316)她被處死。

藝術史中對亞歷山大的詮釋

  在談到電影「亞歷山大帝」時,我曾從電影敘事中分析導演奧利佛史東將亞歷山大帝征伐的野心,詮釋為一種伊底帕斯情節。基於亞歷山大史料的斷簡殘篇,亞歷山大帝的確容許後世有很多的詮釋空間。
  藝術史也不例外。
  譬如說,文藝復興到巴洛克時期,人文主義與希臘羅馬文化的復古風潮,使藝術家特別偏愛亞歷山大帝與希臘英雄阿基裏斯之間的系譜關係。
  而文藝復興威尼斯畫派的Veronese,基於買畫者多為貴族世家,將大流士家眷與亞歷山大帝,全都畫的一如貴族一般的氣派。
  文藝復興三巨匠之一的拉斐爾,在其名著「雅典學院」(1510)中,將亞歷山大帝和所有科學、文學、藝術、哲學等人文學者並列,這意味,對拉斐爾而言,一切已逝的、當今的各界偉人,全臣服在「真理的追求」之下,是他最嚮往的烏托邦。
  巴洛克時期路易十四一朝的畫家勒布朗(Charles Lebrun,l619-90),則因著「君權神授」的王權鼎盛,將凱旋戰勝的亞歷山大帝,企圖勾畫出天人同榮的神聖之感。
  到了浪漫時代晚期出現的象徵派藝術,代表藝術家牟侯(Moreau),將亞歷山大帝的凱旋,特別強調出異國風情,使畫如詩一般的夢幻。
  這種基於自身時代不同,對亞歷山大所做出的不同的詮釋,無非是想透過重新詮釋,以借古喻今。奧利佛史東特別凸顯亞歷山大的同性戀傾向,以及這背後「跟母親一齊殺了父親,不得不像瞎了眼一般的流亡,導致非理性的一再征伐。」的伊底帕斯情節,無非是後現代拆毀式的英雄觀的其中一種表述吧。
http://life.fhl.net/Art/main02/01.htm

亞歷山大帝── 古老野心的新解 >作者:陳韻琳

  「亞歷山大帝」這部由奧利佛史東導演的片子,果真是出於名家,看完後,覺得內中深意頗堪玩味,它不同於近年流行的其他歷史或神話傳奇劇,只搬演著戰爭大場面英雄美人的戀愛,導演自有其特殊詮釋在其中的。
  不過,我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電影只看過一遍,有可能在某些細節或順序上跟電影有出入,日後有機會看第二次查核後,我可以再修正。
  亞歷山大帝的敘事結構是這樣的:由日後統治埃及的亞歷山大帝的將領追溯亞歷山大帝的豐功偉業,轉而述及亞歷山大帝的童年,而後幾句略過亞歷山大帝的父親腓利二世被刺殺、亞歷山大帝因而接續稱帝,然後以非常長的段落敘述亞歷山大帝的重要戰役、以及他的婚姻,最後,亞歷山大被毒死,敘事一轉再回到亞歷山大帝父親被刺殺的那天,而後頭尾呼應的,回到統治埃及的亞歷山大帝將領的追憶。
  我先交代這樣的敘事結構是有原因的,因為這種敘事結構,會在最後把亞歷山大帝豐功偉業、理想抱負背後的深層心理原因蠻具震撼性、讓人印象深刻的交代出來。也就是說,導演奧利佛史東不打算只作一次偉大英雄人物歷史事件的考古巡禮,他要超越考據,讓古代人物跳進現代的,重新詮釋分析他,而這些詮釋分析,是超越考據學,以大膽的推論做出現代性的蓋棺論定。
  豐功偉業、理想抱負往往是個人野心的包裝,類似這樣的分析,早已是老掉牙的陳腔濫調,奧利佛史東勢必得超越這個陳腔濫調,這就是他拍這部歷史片要迎向的挑戰。   

亞歷山大與父母親

  導演透過亞歷山大帝的童年,交代了幾件攸關亞歷山大帝日後心理的重要背景。

  亞歷山大帝的父母嚴重失和。

  在講究理性,言必稱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的希臘,荷馬史詩中的英雄全都成為了神話。著重理性的希臘人尤其反對荷馬史詩中的阿基里斯,因為他太感情用事無法節制,任隨自己憑感情下決定,因而釀成悲劇。亞歷山大帝的父親腓利二世,正是重視理性的君王。
  但亞歷山大帝的母親卻與希臘強調的理性徹底相背,所以有人稱她為「女巫師」。她以自己是阿基里斯後裔為傲,這意味,她相信自己是神的女兒。她喜歡發預言,預言內容往往傾向要亞歷山大帝注意詭詐、背叛,因為她對人是全面的不信任的。
  這使亞歷山大帝糾結在父母不和的背後,其實是理性、感性徹底的割裂。亞歷山大帝幼年是被母親褓抱的,但到了青少年,他血液中王儲的尊貴與勇敢,因一匹馬被激勵出來時,亞歷山大帝得到了父親的愛。
  亞歷山大帝從此成為戰場,父親總是在他面前說母親的壞話,亞歷山大帝任何不讓他滿意的表現,他都歸咎是受母親的影響;而母親也總是在他面前講父親的壞話。這使亞歷山大帝被迫老是在父親面前護衛母親,在母親面前護衛父親。
  另一個關於亞歷山大帝非常重要的交代,就是他成長過程,有一個同性好友,他是唯一不因亞歷山大帝是王儲就禮讓他的人,因此亞歷山大帝練習打鬥時輸給了他。這個好友名叫希法斯辛,亞歷山大帝因此說「我只輸給了希法斯辛。」他們發展的朋友關係是非常深遠的,日後希法斯辛一直跟著他每一場戰役,每當亞歷山大帝需要心靈撫慰,他都是找希法斯辛深談。連不斷談著詭詐背叛的母親,都跟亞歷山大帝預言說:「唯一不會背叛的,是希法斯辛。」亞歷山大帝不止一次跟希法斯辛彼此承諾說:「你死,我會追隨你死。」
  亞歷山大帝和希法斯辛是否真的是同性戀關係?老實說,電影沒有明確指出,他們是彼此相愛的,但更像是一種非常高貴的男性之間的情誼,無涉性愛。反倒是亞歷山大帝在波斯帝國接收的後宮佳麗中的男寵,比較像是性對象,他在亞歷山大帝前像女人般挑逗的舞姿、伺候亞歷山大帝洗澡等等,都近似嬪妃角色。
  亞歷山大帝和希法斯辛的對談,兩人誓願一齊死,徹底的互信互諒,其實比較近似希臘哲人柏拉圖所談及的精神性的愛情,希法斯辛像是在扮演亞歷山大帝所需要的平衡、與理性。
  當然這也意味亞歷山大帝血液中,擁有母親的「阿基里斯血液」的遺傳,他可能會陷入父親最厭惡的感性衝動,因此需要被希法斯辛拉住。
  還有一個相當重要的交代,是腓利二世帶著亞歷山大帝在山洞中看壁畫,說出了幾個重點,包括他對阿基里斯的反對、提醒亞歷山大帝不要步阿基里斯後塵,(當然,這樣的談話總是意味著反對母親),說出了他自己成為君王英雄後,所感受到的生命的空虛與寂寞感,還有,透過壁畫說出「伊底帕斯」這弒父娶母神話,強調「等他發現時,已經太晚了、太晚了,只好割了自己的雙眼。」導演非常高明的點到為止就此打住,但這神話故事對電影結局實有畫龍點睛之妙。
  當腓利二世有了新寵,新寵又懷孕生下另一個兒子,亞歷山大帝的母親對自己和亞歷山大帝地位都感岌岌可危,之後,簡單交代腓利二世被刺殺,亞歷山大帝接續為王,隨即轉向亞歷山大帝的重大戰役。這再度是導演的高招。

兩次浩大場面的戰役

  電影中大部分戰役以口述方式簡單交代,但交代了兩次場面極大的重大戰役,這兩個戰役有明顯的對比。
  對波斯帝國大流士戰役,是極少對極多的戰役,將領都擔心不可能得勝,希法斯辛也說出「可能今晚是最後一次談話、最後一次告別」之語,但亞歷山大帝決心以謀略打這場不可能的戰役,他說「大流士派人刺殺我父親。」將領說:「但那只是揣測啊!」
  這對話說明了亞歷山大帝孤注一擲的決心。
  但到電影結尾,還會看出這對話更深的含意。
  這場戰役不時以空中瞭望地面的高遠遼闊鏡頭來處理,同時雜以單飛老鷹空中的盤旋,來反應亞歷山大帝這時的心境。他一馬當先勇猛無敵,激勵了所有的士兵將領,將這不可能的戰役打贏。
  另一場戰役是在印度,這戰役與前述戰役不同的是,不僅沒有高遠遼闊的鏡頭,相反的,前方不遠處就被叢林擋住,叢林中不時傳來震動,只知是大象部隊,但卻被樹叢遮蔽,看不見遠方,只能被動不安的等待。這戰役死傷慘重,亞歷山大帝和希法斯辛都受重創,愛馬死亡,是最血腥的一場戰役。
  用這兩個戰役的對比,交代出來亞歷山大帝前後已判若兩人。

非理性的婚姻

  而在這兩場戰役中間,夾雜著亞歷山大帝出現的莫名其妙之舉。他一再東征拓展版圖,已經讓將領們全都疲憊不堪,一再問:「意義是什麼?」他們感覺自己將不可能活著回家,因為永遠有未得之地,亞歷山大帝不肯住手。開始有將領要毒死他。他也在激動中殺死反對他、污辱到他父母的忠心將領。(這邊多少也呈現著,亞歷山大帝因為長年承受父母親彼此污辱對方,因此無法忍受任何人對他的父親母親不敬。)
  另一個莫名其妙之舉,就是他選擇的王后。是被希臘人歧視的異族人,而且充滿非理性的野性。結婚當晚,她得要亞歷山大以野性來征服。這完全違反希臘人重視理性的文化。
  有趣的是,初夜王后即將進入寢室以前,希法斯辛來找亞歷山大帝,送給他千挑細選、非常珍貴的禮物,可能眾將領中只有希法斯辛不曾對亞歷山大帝挑選的王后提出過質疑。而此時王后正好進來,看到亞歷山大帝和希法斯辛,立刻問:「你愛他?」而後野性出現,難以馴服。
  這將希法斯辛的柏拉圖精神理性之愛,與王后感性甚至是野性之愛徹底對比出來。
  觀眾多少會感覺的到,王后,其實近似亞歷山大帝母親的「阿基里斯的血緣」。
  結婚第一天,王后就恨上了希法斯辛,王后後來失寵,也沒有生下王儲,當亞歷山大帝憤怒失去理性殺死了反對他的將領後,懊悔消沈了整整三天,是希法斯辛陪著他,當王后去探視,還被擋在外面,希法斯辛說:「亞歷山大帝現在不需要妳。」
  這種希法斯辛與王后的對立,恰像亞歷山大帝父親與母親的對立。
  當東征之後越來越無法阻止的戰役,與讓人莫名其妙的婚姻,一再延宕著亞歷山大帝「卓越英雄」的形象之後,先是希法斯辛被毒死,希法斯辛死後亞歷山大帝差點掐死王后,他說:「只有妳會幹這種事!」數天後亞歷山大帝也被毒死。

伊底帕斯情節新解

  到此電影才非常高明的一轉,轉回亞歷山大帝的父親腓利二世被刺殺那天。
  到這時我們才知道何以導演安排父子在山洞中談到「伊底帕斯」神話,這神話是詮釋亞歷山大帝最神髓的畫龍點睛。
  亞歷山大帝的父親其實是被母親謀害的,亞歷山大帝發現後,去質詢母親,卻發現母親的答案是為了他:「否則有你那個得寵的弟弟,你怎能稱帝?」
  亞歷山大帝從母親那兒得的原罪,一如他娶了母親;從母親那兒得的原罪,一如他弒了父親。從此他只能瞎了眼睛流亡,那就是他東征西討的歲月,他每一個征伐,都是為了逃離,讓自己離家鄉越來越遠,但他卻用了「為希臘人的榮耀」這理性的理由來遮蓋,直到娶妻、深入印度血腥之戰,那越來越不理性的部分才日益暴露。
  究其實,亞歷山大帝這非理性,果真如父親指責的,只因「阿基里斯血緣」而有?還是他深愛父親母親,卻眼見母親因自己而殺了父親,終於讓他不得不受非理性趨迫?亞歷山大帝需要希法斯辛,他成為他的平衡、成為他的理性,但他卻像瞎了眼的伊底帕斯,選了母親的影子成為王后。最後,當希法斯辛被毒死,他撲向王后意圖掐死她:「只有妳會毒死他。」不也是母親刺殺父親惡夢的重演。
  透過伊底帕斯神話神髓的畫龍點睛,導演史東做出他現代性的詮釋,衝破陳腔濫調的格局,展現他的創意。
  反倒是頭尾夾雜的將領的歷史陳述,是陳腔濫調的。「亞歷山大帝是英雄、也是凡人,他的理想其實是他個人的野心....」
  希法斯辛是被將領們毒死的,因為不毒死他,便不能做出毒死亞歷山大帝的設計,以希法斯辛對亞歷山大帝的護衛,他的存在就是障礙,而後,將領們集體害死了亞歷山大帝,因為他們想活著回家,他們不想再打仗了。於是亞歷山大帝和希法斯辛終究是按其誓願一齊步向死亡。
  「亞歷山大帝成為英雄,我們卻平凡的活到老,只有他是自由的。」年老的將領如此說。
  但因為觀眾明白了伊底帕斯神話暗喻,所以老將領的說法,就成為一種反諷——亞歷山大帝所建立的大帝國、一座座亞歷山大城,全是他無法回家的流亡痕跡,而希法斯辛與王后的對反,無非是父母憎恨的延續,還有誰比亞歷山大帝更不自由的呢?
http://life.fhl.net/Movies/history/01.htm


劇情具爭議性的電影「亞歷山大帝」遭抗議

【大紀元04年11月26日報導】(中央社記者褚盧生洛杉磯25日專電)具強烈爭議性電影「亞歷山大帝」(Alexander),今天利用闔家團圓的感恩節在北美院線上片,為的是率先登場搶奪銀色聖誕票房,卻同時也引來美國希臘裔社區和律師團的抗議。
「亞歷山大帝」是著名金獎導演奧立佛史東費時十五年籌備、耗資一億六千萬美元完成的古希臘史詩鉅片。
影片劇情是根據歷史上著名的「馬其頓征服者」亞歷山大帝的生平故事改編,奧立佛史東重金禮聘愛爾蘭影星柯林法洛飾演亞歷山大,當紅演員安東尼霍普金斯、安琪麗娜裘莉(Angelina Jolie)等眾星拱月。
史東執導的手法鎖定在亞歷山大長達八年的東征西討過程,以及他跟兒時玩伴、戰場同袍間的情感互動。
不過,美國希臘裔社區和他們聘請的律師團卻憤怒的指責史東與片商華納兄弟公司扭曲事實,將亞歷山大帝描述為一名雙性戀者,強烈要求影片在戲院放映時必需註明「劇情純屬虛構」的字幕。
然而,歷經十五年籌備才開拍本片的史東斷然拒絕,並且反駁影片是忠實的反映歷史記載。
好萊塢著名影評家艾伯諾普表示,舉凡爭議性的影片歷來均能引起觀眾的興趣,何況本片的強大卡司陣容,所以預估本片將輕鬆登上感恩節長週末的賣座冠軍,並且一路延燒至銀色聖誕票房。
http://www.epochtimes.com/b5/4/11/26/n729140.htm

雙性戀「亞歷山大帝」 惹火希臘人>中時 2004/11/21

電影「亞歷山大帝」中帶到亞歷山大為同性戀的情節,希臘人對於電影將其心目中的神描述為一名雙性戀者,十分憤怒。希臘律師團還發函給華納電影公司,要求他們在電影上加註「該段情節(同性戀)純屬虛構」,否則不排斥上法庭。
希臘律師代表表示,他們此舉並不是反對或歧視「同志」行為,而是他們認為電影公司不應該為了賣電影,就不清不楚地如此描述,應該要讓影迷明確了解亞歷山大帝的生平,與此無關。
不過,該片的導演奧立佛史東,先前在接受雜誌訪問時,則表示自己早知道一旦討論到這個議題,必會引起某些人的不滿,不過,顯然奧立佛史東並未受到這些疑慮的影響。扮演亞歷山大的主角柯林法洛,也支持奧立佛史東的想法,並且認為史東的描述,具有一定的歷史考據。
2年前,一位考古學家在發表他的著作,指稱亞歷山大為同性戀者時,也曾經惹火了希臘人。
http://www.castro.com.tw/news/e041121.htm

電影「亞歷山大帝」由於影射亞歷山大的性別取向,在歐美引發許多爭議,在台灣卻沒有造成類似的討論。台灣觀眾不熱中參與此一討論,或許和同性戀在本地社會裡仍屬禁忌,但若對觀以同一時間發生之「法務部廁所改建風波」,國外社會對兩者在輿情上的冷淡與熱絡,似乎透露一些耐人尋味的意涵。
  在電影中,主演亞歷山大的科林.法洛與扮演同性戀人希費斯特的演員傑瑞德列托之間,有不少感人的愛情戲。就在亞歷山大與第一任妻子羅克珊的新婚夜,卻因為亞歷山大從希費斯特處接受了一枚戒指,而被新婚妻子將一把刀架在他的脖子上。儘管亞歷山大已婚,但與童年密友之間的感情卻似乎依然引人遐思。早在二○○一年就有考古學家指稱亞歷山大為同性戀者,也曾引起希臘人一陣撻伐;挾著雅典奧運以來高漲的民族情緒,希臘人這回可不願善罷甘休,對於好萊塢居然敢影射希臘史詩英雄是個同性戀者,準備告上法院要求該片作廢下檔。
  儘管希臘人很不高興,美國同志組織「同性戀者反毀謗聯盟」(GLAAD)卻堅稱,此片真正反映了歷史的真實,將希費斯特「描寫為亞歷山大大帝生命中真正的愛人」。面對諸多爭議非難,導演奧利佛.史東表示:「亞歷山大是一個有著多形態的性取向、對感性世界的探索最有深度的一位君主。我不想篡改歷史,我也不會問自己,我該怎樣處理這部電影去迎合某些現代觀眾之類的話」。

  古代多形態的性取向

  究竟西洋古代是如何看待性別的?或許最貼切的描述,莫過於主演亞歷山大的科林.法洛所說:「帶著矛盾的雙性戀,也是那個時代以及那個角色的一部分。」根據學者拉格(Thomas W. Laqueur)在《單一的性》(Solitary Sex: A Cultural History of Masturbation)書中表示,希臘時代普遍有「一性模式」(one-sex model)的性別觀念。在此觀念中,女人祇是一個熱度(heat)較低的男人,低到無法將她的生殖器從體內孵出,因而是較低等的人類。因此男、女生理上的性別(sex)並無不同,但身體熱度的高低卻是決定男人與女人的優劣與社會化兩性(genders)區別的關鍵。當時的名醫葛倫就宣稱:「女人『顯然』和男人沒什麼不同」;根據他的描述,女人的「陰莖」,就是現代人稱為子宮頸和陰道的部位,「包皮」即陰戶,而「睾丸」當然就是卵巢了。
  此外,在希臘哲學家中,亞里斯多德(Aristotle, 384-322 B.C.)大概是最強調兩性差異的學者。但是亞氏所用的語詞也和葛倫相似,都是兼指兩性生殖器的語詞。而且,亞里斯多德雖強調兩性差異,但他強調的是社會上男、女性別(gender)角色的不同,而不是強調生理上有性(sex)角色的差異。活在「一性模式」下的人,不但性別的界線不清楚,也是可以隨時轉換的。像是跨過柵欄時,腳張太開的牧羊女,都可能在一瞬間使其體內的生殖器露出體外,而在那一瞬間被定義為「男人」。但男人卻因為他的體內已無使其生殖器內縮的空間,無法轉成女人。更何況從「比較完美的狀態」退回「較不完美的狀態」,並不合乎自然法則。

  漢書記載斷袖之癖

  換言之,古代區分性別(gender),主要是根據社會行為,而非生理上的性(sex)。於是,男男交合並不見得就比男女合歡來得應該遭受責難;反而是一個穿著像男性,或是在性愛中扮演男性角色的女人,有可能因此而犯法。
  缺乏「一性模式」的中國文化,卻也不少見雙性或異性戀的紀錄。社會學家潘光旦就曾根據《史記》及《漢書》中的記載指出,西漢的十個皇帝當中,「幾乎每一個皇帝有個同性戀的對象,或至少犯一些同性戀傾向的嫌疑」。舉例來說,《漢書》記載西漢哀帝寧可把衣袖割斷,也不願驚醒同床共臥的寵臣董賢。世人遂以「斷袖之癖」諱稱同性戀。
  最具有現代性別研究意思的,莫過於清代「相公業」了。相公的本意是上層社會中年輕男子,但在清朝也用來稱扮演女人的男演員,後來更成為男伶,而且同時是同性戀對象的一種稱呼。清朝乾隆、嘉慶年代盛行「相公業」,即專指供男性同性戀者做為性愛對象的男人,有人覺得這樣使用「相公」一詞不妥,亦有稱「相姑」或「像姑」者。因為許多「相公」是演戲中女性角色的男演員,他們平日打扮也女性味十足,說話嗲聲嗲氣、步履搖曳生姿,頗能讓一些同性戀者著迷。

  廁所公投的爭議點

  不過,從既有的研究看來,中國的同性戀或雙性戀者,似乎更像是一種虛擬的生理性別(sex)上的區別,而看不到社會功能意義的性別角色(gender)。因此,同性戀或雙性戀在中國社會裡,似乎祇有誰演男、誰扮女的生理娛樂問題,而少了那麼一點西方式﹁文明進化」的意思了。
  若非某些附阿外交部長LP高論的言詞,我們還真不太容易在台灣找到具體隱含社會意義的性別觀點。可惜法務部廁所改建與公投風波的發展,再度把整個思維拉回到傳統:「祇見sex,不聞gender」的邏輯當中。根據法務部﹁廁所公投」選票的說明──因現有男女廁所共用一個狹小通道易生尷尬……,正是這種想法的具體表現。
  所謂如廁者也,無非是正常的生理作用;但若認為男女雙方進出廁所時,光是因為打個照面就要覺得尷尬,可就把原本與性別無涉的生理作用,賦予了不必要的性(sex)意涵。禪宗六祖慧能曾為偈語「既非風動,也非幡動,而是心動」,而今或可改成「既非尷尬,也非性別,而是方便罷了」,以為比附。

  台灣仍固守一性模式

  相較於美國社會因電影「亞歷山大帝」掀起的同性戀論爭,台灣社會的冷漠以對和熱中於法務部廁所改建風波,恰好反映了台灣社會「有sex而無gender」的態度。對於身體的觀點,西方已然棄絕「一性模式﹂,走向更多元的「兩性模式﹂;就這點來說,儘管面對一波波去中國化的聲浪,台灣社會似乎在性別的議題上,還是很「中國」的。  (本文作者為中研院台史所助研究員
http://www.new7.com.tw/journal/927/927-102.html


威廉奧利佛斯通(William Oliver Stone,1946年9月15日-),美國電影導演和編劇,同時還是一名演員。其電影多是政治或戰爭題材,其中《野戰排》、《刺殺肯尼迪》、《天生殺人狂》等都是公認的佳作。他的《野戰排》、《生于七月四日》、《天與地》三部越戰題材的作品被譽爲“越戰三部曲”。由于他曾經參加過越戰並負傷,因而在其電影中注重利用暴力進行對社會的反思。這點與另外一名著名導演 昆廷?塔倫蒂諾 恰恰相反;後者的作品崇尚暴力美學,暴力在其電影中的目的往往只是娛樂觀衆。

其主要作品包括:

2006年,《世貿中心》(World Trade Center)
2004年,《亞曆山大帝》(Alexander)
1999年,《挑戰星期天》(Any Given Sunday)
1997年,《不准掉頭》(U-Turn)
1994年,《天生殺人狂》(Natural Born Killers)
1995年,《尼克松》(Nixon)
1993年,《天與地》(Heaven and Earth)
1991年,《刺殺肯尼迪》(JFK)
1991年,《大門》(The Doors)
1989年,《生于七月四日》(Born on the Fourth of July)
1988年,《脫口秀》(Talk Radio)
1987年,《華爾街》(Wall Street)
1986年,《薩爾瓦多》(Salvador)
1986年,《野戰排》(Platoon)
1981年,《手》(The Hand)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A5%A5%E5%88%A9%E4%BD%9B%C2%B7%E6%96%AF%E9%80%9A

奧利佛史東拍電影批布希 今秋上檔企圖影響大選?08-07-30  

選民對總統不滿,除了罵他、下次不投他之外,還能做什麼?拍了好幾部總統傳記電影的美國大導演奧力佛史東,拍了布希傳記片【W.】,除了拍出他年少輕狂,批評他8年執政,電影安排在10月上映,企圖影響11月總統大選,希望布希所屬的共和黨不會再執政。
【W.】電影片段:「你以為你是誰?甘迺迪嗎?你是布希,要有布希的樣子!」這是以布希為主角的新片全片最引人矚目的台詞,導演奧利佛史東犀利地批評布希的8年政績。
拍過不少總統片的奧利佛史東,作品包括【誰殺了甘迺迪】、尼克森的【白宮風暴】,傳記式的拍法,展現奧利佛史東對於白宮和政局的深刻觀察,飾演布希的是芭芭拉史翠珊的繼子喬許布洛林,史翠珊向來反布希,喬許的政治傾向為何並不清楚,不過他顯然很贊同史東的觀點。喬許布洛林說,「我滿興奮的,這是沒有偏見的布希傳記片。」
白宮關鍵人物包括幕僚羅夫、國務卿萊斯、老布希夫婦都有吃重演出,據傳新片預告曝光,是不小心外洩?還是為電影造勢?討厭布希的選民觀眾不管老小都不在意,一位觀眾說,「我滿喜歡的。」一位觀眾說,「看起來像喜劇,我很喜歡喜劇。」
也有觀眾相當偏激,連看都不想看,一位觀眾說,「我不想再看他的臉,過去8年看夠了。」
不過經典對白裡,布希被老爸老布希指責,倒是讓觀眾拍手叫好:「你以為你是誰?甘迺迪嗎?你是布希,要有布希的樣子!」
http://news.pchome.com.tw/politics/nownews/20080730/index-12173882920942062001.html


亞歷山大這個人,一如凱撒,拿破崙,華盛頓一樣,是西方所有大導演想拍,又不敢碰的提材,因為一不小心,會被丟臭蛋,弄得英名盡喪。(不像中國大導演們,秦始皇拍了N次仍拍下去。楨:祟洋貶中。)
這齣的導演Oliver Stone出名邊緣,拍過JFK等爭議名片,因此這套「亞歷山大」的主旨也很另類,主要圍繞在亞歷山大的特洛伊英雄「阿奇利斯」的友情上。
影片首先以bc323年亞歷山大之死作序,時間瞬即轉到40年後,亞歷山大麾下昔日四大名將,今日四大國王之一,Ptolemy I口述亞歷山大生平始。
五歲時父母不和,曾親跟見父醉酒欲弒母,母親因此不斷向兒子讒言,說自己是阿奇利斯子孫,並帶點亂倫傾向。
十三歲時亞歷山大收復烈馬,父親獨眼菲臘對兒子改觀,並於石洞中教授「美蒂亞殺子報夫移情恨」「奧狄浦斯悉真相捥目」及「克里斯發狂殺子」壁畫後,道出「國王非天授,而是經無數血淚悲苦打造而成」的孤獨心情。
此時他像阿奇利斯般,愛上了他的男朋友,許下阿奇利斯友情之誓。
19歲時,父親中希臘人和親之計,納妾,亞歷山大地位動搖,20歲,父死,承繼王位,一轉,又到25歲,大戰Darius III,拍得激憤,私下覺得不及魔戒。
此後,故事不斷在同性戀上打轉,因推行民族融和,亞歷山大與Darius III之女聯婚,引起馬其頓民族主義者不滿,同時母親不斷來信,欲控制兒子。
同時因同性戀,鮮有與女性行房,沒有子裔,亞歷山大對將士歸家之心不體諒,窮兵用武,性格變得專制獨裁,結果印度之戰敗後方醒悟,但男朋友已身受重傷。
回巴比倫後,男朋友身死,驚悉為妾待所毒殺,但妾待已懷胎七月,剎那間,當年山洞壁畫略過亞歷山大心頭,從此自暴自棄,酗酒至死。
最後Ptolemy I說,亞歷山大死後,帝國崩分為四,然而卻是四大將毒殺了他,因為亞歷山大生存多一日,他們也無法享榮華福貴,說畢,又立刻改口,大讚亞歷山大是天材,世人不明,孤獨而死之類。
這電影帶著古西方人物傳奇的味道,極為真實,喜歷史的不妨一看,但娛樂差了點。

回應:

亞歷山大確實是相當傳奇的人物,呵呵,流信說到秦始皇,我卻很想問問為什麼沒有人想拍忽必烈或者鐵木真?元朝統一中國加上征服歐亞大陸的傳奇故事,應該也相當刺激吧!

鐵木真雖然不是漢人,但總是黃種人,和西方的白種人畢竟不太一樣.
鐵木真是"黃禍",傳統裡是被視為災難.你說西方會不會拍?其實大陸和日本影該都拍過鐵木

大可魚的說法我有點無法理解,若說鐵木真是黃禍,難道亞歷山大就不是禍?也該說,歷史上的征服者都是禍吧!還是說,白種人不覺得亞歷山大是「白
http://www.coldmoon.org/forum/viewtopic.php?t=9571&sid=1e719b822e6af334f74d3a4fa03d0c8a

一部好的電影,要能夠有好劇本、好觀點、好的演員、好的詮釋、也要能夠運用良好的組織透過流暢的鏡頭表現把好的故事說得完整,任一因素缺一不可,少了其中的任一項以上,都會讓人覺得有所可惜。
 馬其頓君主亞歷山大大帝的故事本身就很有可看性,以他在外國歷史的教科書上所占的版面、以他的性向、以他的身世背景...任一議題做為題材,都會是很好的一部電影的主題。導演奧利佛.史東已經好幾年沒有拍攝這麼大的一個題目、也好久沒有以個人的觀點去詮釋歷史(誰殺了甘迺迪),在《上錯驚魂路》小試牛刀、展現了少許休養生息後的小品之後,做了這麼大的一個題目的作品,卻讓人不禁懷疑導演以往的力度在哪裡? 
 做出名氣的大師容易吸引資金作出大製作的作品,所以片子裡面的各地原始風貌的壯闊景致(還可以運用廣角鏡頭三百六十度地觀看峰峰相連到天邊...)有如《魔戒》系列作品裡的人山人海般上山鳥瞰令人嘆為觀止的攝影角度,萬般都是高名氣的導演、高名氣的演員、高名氣的故事題材所吸引來的資金,才能夠讓觀眾願意掏出錢財進電影院(或租影片);名演員希望能夠因為與名導合作而讓自己的演藝生涯更上一層樓...可是再有名氣的導演、再好的故事,如果沒有好的觀點、好的focus、好的鏡頭所表現出來的故事,再好再好的客觀環境也表現不出一個讓人深覺戚戚焉的故事。 
 亞歷山大大帝一生的題材夠多,不管是要說他一生多年長途遠征的功績或是其一生的志向或性向或性格,每一個都會是很好的著力點,但是因為導演實在貪太多想表現(還有個人不禁懷疑貪美色而讓妖冶的母后不停地出現在畫面前,到底是要說因為她影響大帝的性格深遠還是只是為了秀她的性感而一直出現?),所以除了很確定大帝的性向還有因為太戀母后而終其一生甘願只在外征討卻不願面對那孕育他的出身地這兩點之外,到底還有什麼讓人印象深刻的?絕不像片頭一開始的「Fortune Favors Bold」地是要交待勇者的故事(雖然勇者也會有軟弱的時候...);而且,還是由一個老人(雖然是昔時戰友)叨叨絮絮地唸出了大部份的征戰,這樣的故事,到底能有多大吸引力? 
「There Is Nothing Impossible To Him Who Will Try」-Alexander The Great

 不過,做大事者立大志向,在得不到一生所希冀的父愛(連父親臨死的前一刻都還要被懷疑是要來搶他的風采)與母親一生野心勃勃地身教言教影響之下,惡劣的心靈環境之中長大的亞歷山大,一生追求父親與自己都想不到的征討功績,又有多少人能有這樣的毅力呢?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mandm99/3/1244993600/20050220153308


亞歷山大

亞歷山大大帝(希臘語:Μέγας Αλέξανδρος或Αλέξανδρος ο Μέγας,其名字亞歷山大意為「人類的(ανδρός)守護者(αλέξω)」;公元前356年7月22日-前323年6月10日)即馬其頓的亞歷山大三世(Αλέξανδρος Γ' ο Μακεδών)。馬其頓王國國王。他維持了以馬其頓領導的統一希臘諸城邦,並征服了波斯、及其它亞西亞王國,直至印度的邊界。他用13年時間征服了當時歐洲視角的「已知世界」,被認為是歷史上重要的軍事家。

當時的地理環境

古希臘在地理上,其實是個較為模糊的概念,它比現今的希臘要大得多,是巴爾幹半島南部、愛琴海諸島以及小亞細亞西岸的眾多奴隸制城邦的總稱。
古希臘不是一個完整意義上的國家,而是由大大小小的奴隸制城邦所組成的集合體。在當時,即使是大一點的城邦,面積也不過在3000到8000平方公里,人口約20至30萬,而小的城邦,面積就僅有100平方公里,人口約10000人左右。

 生平

早年(前356年~前336年)
 
亞歷山大正在與他的朋友克拉特魯斯一起和一頭獅子拚鬥〈此為局部圖片〉。亞歷山大三世是馬其頓阿吉德王朝(οἱ Ἀργεάδαι),國王腓力二世(Φιλιππος Β')和希臘世界西方蠻國伊庇魯斯(Ήπειρος)公主奧林匹亞的兒子。由於她的個性專橫獨斷又神祕,而且喜歡與蛇共眠(普魯塔克),再加上她對亞歷山大的影響,她很令腓力二世厭棄。她對兒子亞歷山大的影響非常大。遠征期間亞歷山大常常會寫信給母親敘述見聞。傳說亞歷山大在埃及西華沙漠阿蒙神殿親眼看過某種奇特的事,但他又絕口不提,只願意寫信告訴他母親一個人而已。信件失傳了,所以亞歷山大到底看到什麼就成為一個謎團。因為在當時馬其頓的謠言和後來阿蒙神諭的顯示,當時記載普遍相信亞歷山大是天神宙斯之子,如普魯塔克傳說(普魯塔克,2.2):在亞歷山大出世之前,奧林匹亞夢見雷電,腓力二世則夢見自己用獅子的封印封住了奧林匹亞的陰道。
亞歷山大的馬其頓的成長受荷馬《伊利亞特》及其中人物阿基里斯和傳說人物海格力斯影響(他的父母王系各稱是海格力斯和阿基里斯的後代,見:普魯塔克,2.1)。亞歷山大小的時候,腓力二世聘請了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作他和其他馬其頓貴族子弟在米埃札(Μίεζα)的導師。亞里士多德給予他完整的口才和文學訓練,並且激發了他對科學、醫學和哲學的興趣。亞歷山大童年早期就顯示了在音樂和馬術上的才華。普魯塔克記載(普魯塔克,6.4),前344年,12歲的亞歷山大發現一匹被他人認為不能馴服的馬。他只是柔和的對馬說了幾句話便成功地馴服了那匹馬。他給那馬起名為塞弗勒斯(Βουκέφαλος)。當時腓力高興地說:
「我的兒子,找你一個與你相稱的王國吧。馬其頓給你的地方不足。」

前340年,腓力出戰拜占庭城邦的時候,16歲的亞歷山大代父統治馬其頓,並率領部隊鎮壓馬其頓北部Μαίδοι的起義,建立了城市Aλεξανδρόπολις。前338年,18歲的亞歷山大在馬其頓維護它在希臘城邦中領導地位的重要切羅尼埃(Χαιρώνεια)戰役中和其他將軍指揮馬其頓左側,消滅了底比斯(Θῆβαι)神聖團隊(ἱερὸς λόχος)。同年腓力成立了科林斯同盟,鞏固在馬其頓領導下希臘城邦之間的和平。
前337年,腓力二世與奧林匹亞離婚,隨後娶了馬其頓貴族阿塔魯斯(Aτταλoς)的侄女克麗歐佩特拉(Κλεοπάτρα)。當阿塔魯斯在腓力二世與克麗歐佩特拉的婚禮酒會上評價說馬其頓王室將會有一個合法的繼承人時(估計是在暗喻小老婆克麗歐佩特拉的孩子將會代替亞歷山大成為王國繼承人), 亞歷山大回答(普魯塔克,9.4):
「那麼我呢,你這卑鄙的人,你把我當成什麼了....一個雜種嗎?」
說完便把酒杯向他扔去。當腓力護著阿塔魯斯站在椅子上向亞歷山大抽劍時,生氣的他因為醉酒站不穩而在椅子上摔倒了。亞歷山大嘲笑道:
「你們瞧啊!一位準備從歐洲橫掃小亞細亞的國王,卻連一張椅子都跳不過去。」
被腓力驅逐後,亞歷山大與奧林匹亞逃亡伊庇魯斯,自己繼續前往伊利里亞(Ιλλυρια),在馬其頓他原安穩的繼承權被受到質疑。短期之後腓力派使者召回亞歷山大,與他和解。
前336年,腓力二世在埃格(Αιγαί)舉行的女兒克麗歐佩特拉和伊庇魯斯的亞歷山大一世的婚禮上被皇家保鏢保薩尼阿斯(Παυσάνιας)刺殺身亡。其策劃沒有最終的解答,奧林匹亞由於她對此公開表示喜悅以及和凶手共有與伊庇魯斯的聯繫被懷疑(如:查士丁,5.7)。另被懷疑,並且亞歷山大代表官方馬其頓指責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的指使,成為後來向波斯進攻的理由。
此外,也有人說,每當亞歷山大得知他的父親征服了一塊地,就會哭著說:「難道父親沒有留下一點兒的土地給我征服?」

繼位和鞏固政權(前336年~前335年)

20歲的亞歷山大被馬其頓軍隊中安提帕特(Αντίπατρος)派系推舉為新國王。利用在佩拉(Πέλλα)的優勢,他通過腓力二世的葬禮減少稅收贏得駐在馬其頓的軍隊。他以參與腓力二世的暗殺的罪名處死埃羅普斯(Αέροπος)的兩個兒子Ηρομένης和Αρραβαίος(但赦免了第三個,安提帕特的女婿,Λυγκησταί的亞歷山大)和當時被腓力派遣東征于小亞細亞的阿塔魯斯。同有王位權的阿明塔斯(Αμύντας)以策謀亞歷山大的罪名被處死。奧林比亞殺了克利奧帕特拉和她的也有王位權的兒子。亞歷山大使部分軍隊相信被腓力派遣東征于小亞細亞的阿塔魯斯和雅典同謀起義,處死了阿塔魯斯而完成了他的登位。同樣征于小亞細亞的帕曼紐(Παρμενίων)的兒子們仍然在佩拉而因此對他的女婿阿塔魯斯的死無動於衷。
被迫與腓力結盟的希臘城城邦雅典和仇恨腓力二世的底比斯把腓力二世被刺看作是重新贏得獨立的機會。為了贏得希臘同盟的承認,前336年末,亞歷山大帶領軍隊進入原被腓力二世統治的特薩利(Θεσσαλία),在成功打破其貴族在邊境的抵制後,被承認為特薩利新的世襲統治者。亞歷山大之後南下,使得底比斯投降,雅典敬他為名譽城民。
當亞歷山大登位時,馬其頓的國庫緊缺。前335年,在科林斯重新得到除斯巴達之外同盟支持的亞歷山大重征馬其頓北部色雷斯(Θρᾴκη),為東征小亞細亞穩固北部防線,並報復公元前338年當地特里巴利(Τριβαλλος)部落對腓力二世部隊的偷擊和戰利品的盜竊。在多瑙河打敗特里巴利後他進軍並打敗威脅馬其頓西北的伊利里亞,補正了腓力二世執政時的重要失敗。
與此同時,雅典和當地強權底比斯,把亞歷山大死於多瑙河的謠言看作新的機遇。底比斯再次起義後,亞歷山大從伊利里亞不經馬其頓用14天到達底比斯。他與希臘同盟國摧毀了底比斯,消除了威脅馬其頓的三大希臘勢力之一(其餘為:雅典、斯巴達),把其國境分給盟國,並把大部分底比斯邦民售為奴隸。軍事支持(但軍隊尚未過國界的)底比斯的阿卡狄亞(Αρκαδία)隨之處死其國領袖,未軍事支持底比斯而已被港口封鎖的雅典隨後放棄抵抗。

波斯出征初期(前334年~前333年)
 
亞歷山大正在騎著他的愛馬出征(擴大圖)希臘與波斯的敵對始於前6世紀,當時位於小亞細亞的自由希臘城邦淪陷於向西擴張的波斯王國。在愛奧尼亞(Ιωνία)叛亂和馬拉松(Μαραθών)戰役後。前481年波斯國王澤克西斯一世在第二次波斯戰爭時試圖佔領整希臘。雖然澤克西斯一世被打回,波斯之後也再沒有進攻希臘,而澤克西斯一世前480年火燒雅典衛城及其他被認為瀆神的行為使得亞歷山大時的希臘政界仍存在著報仇和反攻波斯的聲音,這也被腓力二世和亞歷山大所利用。
以父親包括「解放小亞細亞希臘城邦」的口號,前334年亞歷山大出征小亞細亞,奧林匹亞留在佩拉執政,安提帕特也留守在馬其頓,以約12000步兵和1500騎兵維持對歐洲的勢力。亞歷山大自己帶著由馬其頓和其他希臘城邦組成的約30000~40000步兵和4000~5000騎兵越過了希里帕(Ελλήσποντος,今日的達達尼爾海峽)。雖然他的出征彌補了腓力二世遺留給他的債務,一個空了的國庫使他只帶了30天的補給。
在小亞細亞亞歷山大和小部分部隊首先訪問了特洛伊,他和他從童年來的親友海菲斯提恩(Ήφαιστίων)分別祭阿基里斯和《伊利亞特》中阿基里斯的親友帕特洛克羅斯(∏άτροκλος)。隨後亞歷山大與帕曼紐帶領的其餘部隊會合,繼續向波斯地方總督的要塞Δασκύλιον。附近的兩個希臘城市中,Κύζικος已獨立於波斯,∧άμψακος不希望被「解放」,而部隊急需通過征服得到補給。
波斯的希臘雇傭軍統帥,羅德斯的蒙農(Μέμνων)建議焚燒周邊的田地,但由於波斯地方總督憐惜他們的財產,未被採納。而他們聚集部隊,在格拉尼庫斯(Γράνικος)河與亞歷山大正面交戰。亞歷山大在格拉尼庫斯戰役中自己率領著「夥伴騎兵」隊(έταιροι),領先與波斯騎兵交戰,波斯部隊多個地方總督和將軍被「夥伴騎兵」隊殺死。在交戰中亞歷山大受傷並被克利圖斯(Κλείτος)相救。為恐嚇未來的希臘雇傭兵,亞歷山大讓部隊于戰場上屠殺大部分希臘雇傭兵,其餘被押回馬其頓強迫勞動。他將300領波斯鎧甲作為給雅典娜的祭品送回雅典衛城,帶著如下題字(阿利安,1.16.7):
「來自亞歷山大,腓力之子,和希臘人,除了斯巴達的奉獻,從居住在亞細亞的野蠻人奪取。」
但格拉尼庫斯戰役後亞歷山大沒有「解放」如Δασκύλιον非希臘愛奧尼亞城邦。他下令部隊禁止搶劫,並效仿波斯王國任命自己的地方總督,把戰勝的城邦併吞入馬其頓。
與波斯部隊相比則是敵眾我寡。儘管存在許多不利,亞歷山大仍對波斯軍隊致以一系列毀滅性的打擊,取得了勝利。他的成功有三個主要原因。第一,腓力二世留給他的軍隊比波斯軍隊訓練有素。第二,亞歷山大是一位傑出天才將領,也許是舉世無雙的最偉大的將領。第三,亞歷山大本人具有英勇無畏的精神。雖然每場戰鬥初期亞歷山大是在後方坐陣指揮,但他的方針是如果部隊發動決定性進攻,他則身先士卒。這種冒險的戰術使他屢次受傷,但士兵們看到他與他們生死與共,並不要求他們去冒那些他自己不願冒的危險,這對鼓舞他們的士氣影響巨大。

伊蘇至高加美拉(前333年~前331年)

亞歷山大首先率領部隊攻克了小亞細亞,消滅了駐守在那裡為數不多的波斯部隊;隨後向敘利亞北部挺進,在伊蘇城擊敗了一支龐大的波斯部隊。接著亞歷山大又向南進軍,經過七個月的艱難圍攻,攻克了腓尼基島市推羅(於現的黎巴嫩)。在圍攻推羅期間,亞歷山大收到波斯國王的一封書箋,提出為了達成和平協議,他願把半個波斯帝國割讓給亞歷山大。亞歷山大的將軍帕曼紐認為這個建議很好,他說:「如果我是亞歷山大,我就採納這個建議」。亞歷山大回答:「如果我是帕曼紐,我也許會採納這個建議。」
攻克推羅之後,亞歷山大繼續南進。經過兩個月的圍攻,埃及一箭未發,自動投降。接著亞歷山大在埃及停留一段時間,讓軍隊稍有喘息之機。在那裡年僅24歲的亞歷山大被譽為法老,稱之為神。隨後他率軍返回亞洲,公元前331年在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高加美拉戰役中,擊敗了一支極為龐大的波斯軍隊。

追捕大流士三世(前331年~前330年)

取得這場勝利之後,亞歷山大率軍進入巴比倫和兩座波斯都城,蘇薩和波斯波利斯。為了防止波斯國王大流士三世(並非大流士大帝)向亞歷山大投降,大流士三世手下的軍官把他們的國王暗殺了。

中亞細亞(前330年~前327年)

時年為公元前330年。但是亞歷山大擊敗了大流士三世的繼承人,並將他斬首,經過三年奮戰,攻克了整個伊朗東部地區,並繼續向中亞推進。

印度(前327年~前326年)
 
入侵印度之戰的戰區與路線圖這時亞歷山大已經征服了整個波斯帝國,本可以返回家園,重新籌劃他的新領土。但是他征服的慾望並沒有得到滿足,而是繼續揮軍進入阿富汗,又從阿富汗穿過興都庫什山脈進入印度。他在印度西部取得一系列勝利後企圖繼續向印度東部進軍,但是他的軍隊由於長年戰爭,已經精疲力竭,不肯東進,亞歷山大不得不返回波斯。

返回波斯(前326年~前325年)

末年(前324年~前323年)

亞歷山大公元前323年死於巴比倫。歷史以來其死因有不斷的爭議。大多數記載亞歷山大在巴比倫的一次痛飲後,得了瘧疾,除羅馬歷史家Iustinus和Curtius。有理論認為他死於嚏根草中毒。被下毒的理論被如Robin Lane Fox質疑,由於在古希臘缺乏長作用時間的毒。
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出版的2004年7月號《新型傳染疾病》雜志裡刊登了幾篇論文,討論了「亞歷山大死於西尼羅河病毒」說法。同時,也有人指出,亞歷山大是感染流感而死。

遺留的格局

帝國分裂,繼業者戰爭(前322年~前281年)

亞歷山大死後,他的帝國被他的部下們迅速瓜分。開始還保持了帝國形式上的統一,不久統治各塊領地的將領們陷入公開的爭鬥,稱之為「繼業者戰爭」。最終,弗里吉亞的伊浦蘇斯之役結束了爭執。亞歷山大的帝國最初被分割為四大部分,卡山得統治希臘,萊西馬庫斯佔據色雷斯,被稱為「勝利者」的塞琉古一世得到了美索不達米亞和伊朗,而托勒密一世分得黎凡特(指地中海東部諸國)和埃及。安提柯一世在小亞細亞和敘利亞建立了短暫的統治,但很快就被另外四個將領擊敗。對印度領土的控制也只是曇花一現,當塞琉古一世被旃陀羅笈多(即月護王,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一個統治者)擊敗時即歸於結束。

古希臘全盛後期

到前270年,上述希臘化國家經過吞併戰爭剩下了:
以馬其頓-希臘為中心的卡山得王朝
亞洲的塞琉西帝國
佔據埃及和敘利亞的托勒密王朝
到公元前一世紀大多數西部的希臘化地區都被羅馬共和國吞併。而東部的希臘化地區則由於安息帝國的擴張和巴克特里亞(即大夏,也稱吐火羅)的脫離而被明顯的減弱了。
亞歷山大的遠征帶來了希臘文明在中東和中亞的繁盛,以及大夏-犍陀羅藝術在印度次大陸的發展,在文化上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亞歷山大大帝生平年表

西元前356年亞歷山大生於馬其頓首都佩拉。
西元前343~340年亞歷山大從師亞里士多德。
西元前338年父子在喀羅尼亞戰役中,擊敗以底比斯為主力的希臘聯軍。
西元前336年腓力二世在女兒的婚禮上遇害身亡,亞歷山大繼位。
西元前334年亞歷山大率聯軍渡過赫勒斯海峽,格拉尼卡斯河之戰。
西元前333年伊蘇斯之戰,首戰重創大流士三世。
西元前332年沿東地中海海岸南進,攻克提爾,到達埃及。
西元前331年高加米拉之戰,最終戰勝大流士三世。
西元前330年抵達波斯都城波斯利斯,大流士三世身亡。
西元前329~327年在東伊朗高原進行巴克特利亞及索格地亞那戰役。
西元前326年渡過印度河,希達斯皮斯河之戰。沿印度河水系下航。
西元前325年到達印度洋。亞歷山大沿陸路,尼亞丘斯率艦隊走海路。
西元前324年率兵回到波斯利斯。
西元前323年6月10日晚,亞歷山大病逝於巴比倫。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A%9A%E5%8E%86%E5%B1%B1%E5%A4%A7%E5%A4%A7%E5%B8%9D

亞曆山大大帝

亞曆山大大帝(前356-前323),古代馬其頓國王,世界古代史上著名的軍事家和政治家。歐洲曆史上最偉大的軍事天才,馬其頓帝國最負盛名的政府者,他足智多謀,雄才偉略,繞用善戰,在擔任馬其頓國王的短短13年中,以其雄才大略。東征西討,領軍馳騁歐亞非大陸,先是確立了在全希臘的統治地位,後又滅亡了波斯帝國。在橫跨歐、亞的遼闊土地上,建立起一個西起希臘、馬其頓,東到印度河流域,南臨尼羅河第一瀑布,北至藥殺水的以巴比倫爲首都的龐大帝國。創下了前無古人的輝煌業績,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和經濟的發展,使股息裏的文明發揚遠播,對人類社會的進展産生了重大的影響。

公元前336年夏,亞曆山大之父、古代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在女兒的婚禮上突然遇刺身亡,剛滿20歲的亞曆山大繼承了王位。被腓力二世所征服的希臘各城邦國和色雷斯、伊利裏亞等地的一些部落紛紛乘機叛亂或宣布獨立。年輕統帥亞曆山大首先率軍進至巴爾幹半島北部,征服了背叛自己的伊利裏亞諸部落,把色雷斯人擊退至多瑙河濱。此時,過去曾與馬其頓作對的底比斯人謠傳亞曆山大陣亡,乘機掀起了反馬其頓的軒然大波。亞曆山大知道,底比斯是希臘諸城邦中有名的大城邦,如不把這次暴亂平息下去,其後果將不堪設想。于是他決定殺一儆百,當機立斷,火速揮師南下,以閃電般的速度出敵意外的出現在底比斯城下。底比斯人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無不驚慌失措。底比斯城被攻陷,變成了一堆瓦礫,全部居民都被變賣爲奴,只有過去和腓力二世或亞曆山大友好或贊助過馬其頓的少數人除外。

亞曆山大達到了預期的目的,底比斯的毀滅,確實起到了殺一儆百的作用。希臘諸城邦望風歸順,紛紛表示臣服。隨後雅典也表示臣服,並懇求寬恕。沒過多久,各邦國又統一在亞曆山大的領導之下,承認亞曆山大爲最高統帥。于是,亞曆山大可以無後顧之憂的大展宏圖,組織對東方的遠征了。

亞曆山大遠征東方波斯的借口,是波斯人曾蹂躪過希臘聖地,又參與過對腓力二世的謀殺。據說,臨出征前,亞曆山大把自己所有的地産收入、奴隸和畜群全部分贈他人。當時有位將領迷惑不解的問道:“陛下,您把所有的東西分光,把什麽留給自己呢?”“希望!”亞曆山大幹脆利落的答道,“我把希望留給自己!它將給我帶來無窮的財富!”就這樣,亞曆山大懷著對無窮財富的渴望,離開故土,踏上了千裏迢迢的征程。

公元前334年春,亞曆山大渡過赫勒斯滂海峽(即達達尼爾海峽),開始了長達10年的東征之戰。他用以開始遠征波斯帝國的軍隊,由步兵3萬名、騎兵5千名和戰艦160艘組成。波斯帝國卻擁有數十萬大軍,戰艦400艘。而且,波斯帝國面積比馬其頓王國約大50倍,更何況遠東古老而富足的埃及、巴比倫、腓尼基等諸多國家均已被波斯征服,並入波斯版圖。盡管力量懸殊,但亞曆山大善于從本質上看問題。他深知,波斯帝國雖國土遼闊,軍隊龐大,威名猶在,但其勢以衰,內部四分五裂,皇帝大流士是個意志薄弱、缺智乏謀的平庸昏君。而馬其頓王國氣勢正盛,銳不可當。亞曆山大借助一舉渡過赫勒斯滂海峽之余威,利用己方高昂的士氣,一鼓作氣,突破敵防線,首戰告捷,徹底摧毀了波斯人的士氣和抵抗的決心,開辟了向亞洲擴張的道路。不少城邦不戰而降, 甚至把亞曆山大視爲將他們從波斯人統治下解放出來的救星。

公元前333年夏,亞曆山大又在伊薩斯城附近以其著名的“馬其頓方陣”擊敗了不甘心初戰失敗的大流士三世。

公元前331年春,亞曆山大率步兵4萬和騎兵7千向美索不達米亞進軍,在尼尼微附近的高加米拉展開了與波斯的最後一場大規模的決定性戰鬥。大流士三世經過精心准備,擁有騎兵4萬、步兵100萬、刀輪戰車200輛和來自印度的戰象15頭,與亞曆山大軍隊相比,具有絕對優勢。但亞曆山大與大流士三世鬥智用謀,再次奇迹般的戰勝了這位波斯皇帝。特別有趣的是,當僅有不到5萬軍隊的亞曆山大命令他的士兵爲即將到來的戰鬥安臥休息、養精蓄銳之時,手握百萬大軍的大流士三世卻因害怕夜襲令士兵徹夜不眠。波斯士兵全副武裝,膽戰心驚的整整站了一夜,個個無精打采,毫無鬥志。次日,即公元前331年10月1日清晨,亞曆山大率精神飽滿、士氣高昂之軍進入戰場,熟練的運用其機動靈活的“馬其頓方陣”,最終戰勝了強勁的對手。亞曆山大乘勝東進,占領了東方最大的城市、古代東方的文化中心巴比倫,並爲自己加了一個稱號——“巴比倫及世界四方之王”。此後,亞曆山大又率兵從巴比倫出發,勢如破竹地占領了波斯帝國的蘇撤、波斯波利斯和矣克巴塔那等三座都城。大流士三世逃至北方,被手下一名總督殺死,棄屍于路旁。最終還是亞曆山大在追趕途中發現了他的屍體,並將其送回波斯利斯,葬于波斯皇陵墓。至此古波斯帝國及阿契美尼德王朝遂亡。馬其頓軍隊征服了波斯的全部領土,一個橫跨歐、亞、非三洲的亞曆山大帝國建立起來。

公元前327年,亞曆山大率軍由裏海以南地區繼續東進,經安息(帕提亞)、阿裏亞、德蘭古亞那,北上翻越興都庫什山脈,到達巴克特裏亞(大夏)和粟特。前325年侵入印度,占領印度河流域,他還企圖征服恒河流域,但是經過多年遠途苦戰,兵士疲憊不堪。由于印度人民的頑強抵抗,加之瘧疾的傳染,毒蛇的傷害,兵士拒絕繼續前進,要求回家。亞曆山大不得不放棄東進計劃,公元前325年7月從印度撤兵。

公元前324年,其陸軍回到波斯利斯和蘇薩,艦隊在底格裏斯河口靠岸,隨後返抵巴比倫,東侵即告結束。

公元前323年,亞曆山大在巴比倫發高燒身亡。

亞曆山大東征曆時10年,行程逾萬裏,滅亡了波斯帝國。在西起巴爾幹半島、尼羅河,東至印度河這一廣袤地域,建成幅員空前的亞曆山大帝國。在東侵過程中,沿途建了許多新城,有好幾座是以他自己的名字命名的,最著名的是埃及北部沿海的亞曆山大城,今天已經發展爲埃及最大的海港。亞曆山大建都巴比倫,部署入侵阿拉伯的規劃。但是在公元前323年,他發燒死去,靠武力征服建立起來的龐大的亞曆山大帝國也隨之瓦解。

亞曆山大遠征,客觀上促進了東西方的文化交流。在蘇薩一次盛大奢華的“結婚典禮”上,亞曆山大親自帶頭同波斯國王大流士的女兒斯塔提拉結了婚,許多馬其頓的將領都娶了波斯顯貴的女兒,同日參加婚禮的有1萬對之多。在結婚典禮上,亞曆山大鄭重宣布,馬其頓人與亞洲女子結婚,可以享受免稅權利。他還親自饋贈給新娘新郎許多禮物,以示鼓勵。他下令讓3萬名波斯男童,學習希臘語文和馬其頓的兵法。亞曆山大以後,希臘文化依然在亞洲得到不斷傳播。曆史學家稱此現象爲希臘化文化,將從亞曆山大起到埃及被羅馬征服爲止這一段時間(前323—前3年),稱之爲希臘化時代。


亞曆山大五世(Αλέξανδρος Ε',?~前294年)

亞曆山大五世是馬其頓攝政卡山得的兒子,安提帕特的孫子。卡山得在亞曆山大大帝死後殺害了他的遺孀羅克珊娜和年幼的繼承者亞曆山大四世,篡奪了馬其頓的王位。亞曆山大部下諸將領隨即開始了爭奪其遺産的繼業者戰爭。在“繼業者”中,卡山得控制著馬其頓本土,並與其他將軍們聯合打敗了安納托利亞的統治者安提柯一世。卡山得與亞曆山大大帝的一個妹妹結婚,生下的孩子就是亞曆山大五世。這樣,亞曆山大五世就擁有了對馬其頓王位“較爲合法”的繼承權。

主要事迹

前298年(或前297年)卡山得去世後,王位由其長子腓力四世繼承,但是後者很快就死了。在這種情況下,亞曆山大五世與他的另一個兄弟安提帕特二世被宣布爲馬其頓的共同統治者。王國實際上被分成了兩部分:亞曆山大統治西部,安提帕特統治東部。亞曆山大五世並與埃及國王托勒密一世(救星)的一個女兒結婚。
兩王共治的和平局面很快就結束了。安提帕特二世謀殺了他與亞曆山大的母親,可能是因爲她在立場上支持亞曆山大。繼而他把亞曆山大五世趕出了馬其頓。亞曆山大五世向伊庇魯斯國王皮洛士和占據雅典的安提柯一世之子德米特裏(征服城市的人)求援。皮洛士迅速進行了幹預,把亞曆山大五世重新扶上王位。亞曆山大五世因此向皮洛士割讓了邊區的幾個省。不久德米特裏也來了。根據某些不確定的記載,已經沒有什麽報償能付出的亞曆山大五世企圖謀殺德米特裏,結果反爲德米特裏所殺。德米特裏打敗並殺死了仍在王位上的安提帕特二世,宣布自己爲馬其頓的國王。
http://baike.baidu.com/view/27308.html?tp=0_11

亞曆山大帝國,前336年~前323年

  馬其頓王腓力二世在位的時候征服了整個希臘,其子亞曆山大後來整合了希臘的力量開始東征,建立了史上有名的亞曆山大帝國。腓力二世最終征服希臘的時間是公元前338年,前337年成立“希臘聯盟”,即“科林斯聯盟”。亞曆山大死後,帝國崩潰,大體分裂爲三部分,其中歐洲部分即希臘本土地區,曾幾易其主,最終爲安提柯王朝所統治,公元前二世紀中葉爲羅馬帝國所滅。
  亞曆山大帝國版圖包括今天的希臘、馬其頓、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塞浦路斯、土耳其、黎巴嫩、敘利亞、以色列、巴勒斯坦、埃及、約旦、伊拉克、科威特、伊朗、巴基斯坦、阿富汗全境或大部,印度小部分
 ………………
  由于死亡的突然降臨,亞曆山大未明確他的接班人,導致爭奪王權的激烈鬥爭。在鬥爭中,他的母親、妻子與兒女都被反對黨殺死。將領們紛紛擁兵自立爲王,橫跨歐亞非三洲的馬其頓王國從此分裂爲若幹個希臘化的國家。亞曆山大龐大的帝國只存在了短短的13年。
  亞曆山大的東征,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開拓了人們的眼界。東方的城市出現了優美的希臘式雕塑和建築,東方的天文學和數學知識也傳入希臘、西方,豐富了西方的知識寶庫。亞曆山大的東征,還開辟了東西方貿易的通路。他在東方建立的幾十座城市,都逐漸發展成爲商業中心。如埃及的亞曆山大港至今仍是埃及著名的大海港。
  亞曆山大帝國和塞琉西王國的統治(公元前330年至公元前247年):亞曆山大三世在波斯積極推行“希臘化”的殖民統治。公元前323年,亞曆山大三世死後,他所建的帝國分裂,其部將塞琉古(馬其頓人)奪得帝國東部廣大地區,並于公元前312年稱王,以敘利亞爲中心建立塞琉西王國,中國古稱條枝。塞琉西王國全盛時,疆域包括小亞細亞、敘利亞、兩河流域、波斯和中亞的部分地區。
http://baike.baidu.com/view/779453.html?tp=2_01

 亞曆山大東征Alexander's Anabasis

“把戰爭帶給亞洲,把財富帶回希臘”

公元前334~前324年,馬其頓國王亞曆山大三世對東方波斯等國進行的侵略戰爭。

公元前4世紀,希臘各城邦內部及各城邦之間矛盾錯綜複雜,沖突持續不斷。馬其頓國王腓力二世乘機運用外交手腕、金錢利誘和軍事進攻等手段插手希臘事務。前337年,腓力二世確立對全希臘的霸權後,在科林斯召開各邦大會,宣布各邦間停止戰爭,建立以他爲盟主的泛希臘同盟,並以“複仇”爲借口決定對波斯宣戰。前336年夏,腓力二世遇刺身亡。其子亞曆山大三世在平息內亂和鎮壓希臘人的反叛後,即調兵遣將,准備東征。前335年秋,亞曆山大以馬其頓軍爲主,雇傭兵和各邦盟軍爲輔,組成一支遠征軍(約3萬步兵、5000騎兵、160艘艦船)。前334年初春,他授權安提帕特將軍攝政,親率遠征軍從都城派拉出發,渡過赫勒斯滂海峽(今達達尼爾海峽)開始東征。

當時的波斯帝國是個沒落的軍事奴隸制國家,在大流士三世統治下,內政腐敗,政局不穩,國勢日衰。波斯在小亞細亞僅部署有騎兵2萬、希臘雇傭兵2萬、艦船400余艘。前334年5月,亞曆山大遠征軍渡過赫勒斯滂海峽後,在馬爾馬拉海南岸格拉尼庫斯河遭到波斯軍阻擊。波斯軍約3萬人沿河東岸展開,以騎兵爲第一線,步兵爲第二線,憑岸固守,阻敵渡河。遠征軍則置步兵方陣于中央,兩翼爲騎兵。亞曆山大命令先頭部隊佯動,誘使敵軍向左移動,待其隊形出現間隙,乘機率右翼主力渡河,猛撲敵陣中央。激戰中,馬其頓軍發揮長矛優勢大量殺傷敵人。波斯騎兵亡千余人,其步兵遭馬其頓軍四面打擊,迅即潰敗,2000余人被俘。遠征軍僅亡百余人.

初戰告捷,亞曆山大乘勝率遠征軍沿小亞細亞西海岸南下,先後占領呂底亞、卡裏亞、呂基亞等地,隨後北上安哥拉(今安卡拉),東進卡帕多細亞,再南下奇裏乞亞。前333年10月,遠征軍在西利西亞東部的伊蘇斯之戰中擊敗大流士三世所率12~13萬大軍,打開了通往敘利亞、腓尼基的門戶。大流士逃過幼發拉底河收拾殘部,同時派出使者求和,遭拒絕。亞曆山大率軍繼續南下腓尼基,拔除波斯海軍據點,從而確保了遠征軍與希臘之間的交通線。前332年初,遠征軍抵達濱海要塞提爾(今黎巴嫩的蘇爾),遭堅決抵抗,經7個月陸海夾攻,始破該城。此役,8000多提爾人戰死,3萬多人被俘。此後,亞曆山大又用兩個月時間攻占加沙。至此,遠征軍徹底摧毀波斯海軍基地,切斷波斯人的陸海聯系,奪取了地中海制海權。11月,亞曆山大進軍埃及,兵不血刃,占領上下埃及。

前331年春,亞曆山大率步兵4萬、騎兵7000從埃及出發,經巴勒斯坦、腓尼基插入兩河流域北部,向波斯腹地巴比倫尼亞與伊朗高原進軍。爲保證給養,他把進軍路線選在底格裏斯河東岸人煙稠密地區,于9月渡過底格裏斯河,10月在高加米拉之戰中大獲全勝。大流士三世逃往米底。遠征軍乘勝南下,輕取巴比倫,占波斯都城蘇薩,隨後進入伊朗高原,洗劫波斯古都波斯波利斯。經短期停留後繼續北上,向米底首府埃克巴坦那進發,追擊波斯國王。在米底首府,亞曆山大遣回希臘盟國士兵。前330年夏,亞曆山大沿裏海南岸東進,進入帕提亞(安息)時,大流士三世已被其屬下巴克特裏亞(大夏)總督拜蘇斯所殺。古波斯帝國及阿契美尼德王朝至此滅亡,亞曆山大成爲波斯統治者。

波斯帝國滅亡後,亞曆山大繼續領兵東進,于前329年春穿越興都庫什山,侵入巴克特裏亞,追擊拜蘇斯至粟特 ,並將其處死 。在粟特遇到當地居民激烈反抗,其中尤以地方貴族斯皮泰門領導的起義威脅最大。起義軍曾一度收複首都馬拉坎達(今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給遠征軍以沈重打擊。亞曆山大在中亞細亞征戰兩年余,方將起義軍鎮壓下去。前327年夏,他爲富庶的印度河流域所吸引,離開巴克特裏亞,率兵約3萬人沿考芬河(今喀布爾河)經開伯爾山口侵入印度河上遊地區。前326年4月,遠征軍由布克法拉城抵達希達斯佩斯河(今傑赫勒姆河),與波魯斯王國軍隊隔岸對峙。亞曆山大率軍渡河作戰,消滅波魯斯步兵近2萬、騎兵3000,迫使波魯斯國王投降。遠征軍繼續東進,抵達希發西斯河畔。此時,軍中疫病流行,官兵厭戰情緒增長,亞曆山大被迫于前326年10月決定停止東征並撤軍。他分兵水旱兩路沿印度河順流而下,在印度河口附近再兵分三路:海路經阿拉伯海入波斯灣至幼發拉底河口(希臘人從未走過的新航線);陸路一支經印度洋沿岸西行,由亞曆山大親率;另一支北上阿拉霍西亞,然後向西與亞曆山大會合。前324年春,亞曆山大返抵巴比倫,東征結束。

亞曆山大東征是一場掠奪性戰爭。遠征軍連續作戰10年,行程萬余裏,進行上百次強渡江河、圍城攻堅以及山地、平原地和沙漠地作戰,建立了西起巴爾幹半島、尼羅河,東至印度河的龐大亞曆山大帝國。作戰中,亞曆山大正確選擇戰略方向,合理運用馬其頓方陣戰術,善于組織步兵與騎兵、陸軍與海軍協同作戰,軍事手段和政治手段並用等,在世界軍事學術史上留下光輝一頁。亞曆山大東征給當地人民造成深重災難,但客觀上也促進了希臘與亞非諸國的經濟和文化交流,在曆史上具有深遠影響。
http://baike.baidu.com/view/148675.html?tp=6_01


 亞曆山大港(阿拉伯語:الإسكندرية,又譯爲亞曆山卓、埃爾伊斯坎達裏亞)是埃及在地中海岸的一個港口,也是埃及最重要的海港,埃及的第二大城市和亞曆山大港省的省會。其地理位置是北緯31°12',東經29°15',離開羅西北208千米。尼羅河多支的、現已幹枯的入海口位于亞曆山大港東19千米處,古城卡諾珀斯的遺迹就在那裏。亞曆山大港現有約334萬居民。 其港口性質爲灣頸河口S、設有自由工業區。
     亞曆山大港始建于公元前332年,是按其奠基人亞曆山大大帝命名的,作爲當時馬其頓帝國埃及行省的總督所在地。亞曆山大大帝死後,埃及總督托勒密在這裏建立了托勒密王朝,加冕爲托勒密一世(救星)。亞曆山大成爲埃及王國的首都,並很快就成爲古希臘文化中最大的城市。在西方古代史中其規模和財富僅次于羅馬。但埃及的伊斯蘭教統治者在奠定了開羅爲埃及的新首都後亞曆山大港的地位不斷下降。在奧斯曼帝國末期它幾乎已淪爲一個小漁村。
     它是古代歐洲與東方貿易的中心和文化交流的樞紐。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發展迅速,現爲著名的棉花市場,也是埃及重要的紡織工業基地。此外,造船、化肥、煉油等工業亦很發達。該港還有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法羅斯燈塔(亞曆山大燈塔),吸引著各地遊客前來觀賞。港口的國際機場有定期航班飛往世界各地。
     該港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年平均氣溫最高7月約26℃,最低1月約12℃。春、秋常有沙暴,可持續數小時至5天。冬季清晨常有霧。全年平均降雨量約300mm。
     本港分東、西港,港外有兩道防波堤和狹長的法羅斯島作屏障。西港爲深水良港,全港面積達6平方公裏以上。港區主要碼頭有60個,岸線長10143m。最大水深爲10.6m。包括煤炭、糧食、木材及石油等專用碼頭。裝卸設備有各種岸吊、浮吊、抓鬥吊、集裝箱龍門吊、運輸車及拖船等,其中浮吊最大起重能力達200噸,拖船最大功率爲880kW。港區倉庫的容量有3萬噸。碼頭最大可靠4萬載重噸的船舶。裝卸效率:鐵礦石每小時1000噸,煤炭每時900噸。大船錨地在外港區,最大水深達19.8m。本港自由工業區始建于1974年,面積達600萬平方公裏。 1992年集裝箱吞吐量爲23.6萬TEU,年貨物吞吐能力約3000萬噸。主要出口貨物爲棉花、礦石、水果、糖漿、鹽、紡織品、糧谷、輪船、棉紗、粘土及農産品等,進日貨物主要有鋼鐵、汽車、茶葉、咖啡、木材、輕重型機械、煙草及工業品等。埃及每年有80%~90%的外貿貨物都經本港中轉。
     亞曆山大著名的文化遺迹有亞曆山大—法羅島燈塔和亞曆山大圖書館等。前者是世界七大奇迹之一,但毀于地震。後者是托勒密王室的王家圖書館,克裏奧帕特拉七世時期曾毀于大火,羅馬王朝時期重建。公元391年,羅馬帝國駐埃及的阿非羅主教下令燒毀亞曆山大圖書館的藏書。這標志著埃及的古典文化時期結束,也是歐洲中世紀文化時期開始的標志。

【曆史】

    亞曆山大港的曆史可以分四個時期:
    ●托勒密時代從城市奠基到羅馬人的到達。
    ●羅馬時期從前80年到641年阿拉伯人的到達。
    ●阿拉伯時期從641年到1798年拿破侖占領亞曆山大港。
    ●現代時期從1798年至今。

奠基

    亞曆山大港是亞曆山大大帝約于前334年建立的,具體時間有爭議。其主建築師是狄諾克萊特斯。古代有許多不同的關于城市奠基的紀錄流傳下來,這些記錄往往受後來發展的影響而不客觀。最可靠的曆史學家之一是阿利安,他說亞曆山大大帝在想要畫下城市的規劃時手頭正好沒有粉筆,因此他借助谷粒來規劃城市的大局。亞曆山大的占星術士將這當作爲這座城市將會象谷物一樣繁華的預兆。其它作者則稱後來有一群鳥飛來將這些谷粒吃掉了,並將這個故事看作是後來亞曆山大港成爲出口埃及的糧食、成爲古希臘和古羅馬最重要的糧食供給地的征兆。
    後來在其它亞曆山大傳說中還有許多更奇怪的故事流傳下來。阿拉伯曆史學家在中世紀接受了這些傳說,比如14世紀伊本?赫勒敦記載說海中的怪物阻撓亞曆山大在此建城,因此亞曆山大座一座玻璃鍾下到海底擊敗怪物。後來他又在海邊立金屬像來嚇怪物。
    亞曆山大在此建城的目的是在瑙克拉提斯邊在埃及建立一個希臘人的中心作爲希臘與富饒的尼羅河谷之間的聯系。當時在埃及只有一個地方提供建立這樣一座城市的條件:亞曆山大港位于法老島的後面,又不受尼羅河口淤泥的阻礙。當時當地已有一個埃及的小城,這座小城主要是漁人和海盜的居地。據曆史學家記載此後還有五個分散的小村。
    亞曆山大走後他的總督克裏奧米尼繼續城市的建造,但今天的考古似乎證明城市主要是托勒密完成的。亞曆山大港取代被摧毀的泰爾成爲歐洲與阿拉伯和印度之間貿易的中心。一個世紀後它的規模就已經超過了迦太基,在此後的數世紀中它僅小于羅馬市。在羅馬時代亞曆山大港名義上是一個自由的希臘城市,它擁有自己的元老院。奧古斯都廢除了這個元老院的司法權,但謝普提米烏斯?謝維路斯後來又恢複了其司法權。
    亞曆山大港不僅是一個古希臘文化的中心,它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猶太人城市。七十士譯本就是在那裏完成的。開始的托勒密統治者維護城市的發展,並使得其大學成爲希臘最好的大學。同時這些統治者將其居民分爲希臘人、猶太人和埃及人。亞曆山大港早期的居民之一是數學家歐幾裏德。從托勒密四世開始城市內各個民族之間的矛盾開始加劇。
    古代亞曆山大港著名的還有亞曆山大燈塔(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和亞曆山大圖書館。1994年開始在亞曆山大港的港口進行的海下考古漸漸地使人們重新認識到托勒密時期亞曆山大港的細節。

羅馬管轄

    前80年亞曆山大港按托勒密十世的意願正式受羅馬管理。但此前一百多年中它已經受羅馬影響了。前47年愷撒與克利奧帕特拉七世在亞曆山大港相會。後來馬克?安東尼也在此與克利奧帕特拉相會。屋大維則在亞曆山大設立了一個皇家總督。
    此時亞曆山大又重複了其過去的繁茂,它控制著羅馬帝國最重要的糧倉之一。這也是屋大維將它列入皇帝直接管理的城市的原因。215年羅馬皇帝卡拉卡拉訪問亞曆山大港。由于市民的一些諷刺激怒了皇帝,卡拉卡拉下令處死所有能夠佩戴武器的少年。他的命令造成了一場全面的大屠殺。
    亞曆山大港也是新生的基督教的一個神學理論和管理中心。阿裏烏教派是在亞曆山大港出現的,亞他那修在這裏設立了亞曆山大宗主教,在此後兩個世紀中這個宗主教成爲基督教最有影響的人物。
    當當地人在尼羅河谷的影響越來越強時,亞曆山大港越來越脫離了它與埃及本土的關系。3世紀帝國內部的和平開始破裂時亞曆山大港的人口和繁華劇降。
    4世紀晚期基督徒迫害其它教的信仰者達到定點,在羅馬帝國境內許多廟宇和神像被毀,異教儀式被禁,從事異教儀式甚至被處死刑。圖書館被關閉。391年羅馬皇帝狄奧多西一世下令摧毀所有神廟。亞曆山大港圖書館可能就是這個時候被毀的。另外據史料記載,亞曆山大在該世紀裏還遭受過一次海嘯災難。365年7月21日,由地中海沿岸地震引發的海嘯造成了這個港口數千人的死亡。(參見)
    5世紀中猶太人區和許多中心大建築物被毀。
    616年波斯國王科斯洛埃斯二世占領亞曆山大港。雖然數年後拜占庭皇帝赫拉克留重新占領亞曆山大港,但640年阿拉伯將軍阿姆魯?伊本?阿斯(Amr ibn al-As)在圍困亞曆山大港十四個月後占領亞曆山大港,在這十四個月中亞曆山大港沒有獲得任何來自君士坦丁堡的援助。赫拉克留剛死,而新繼任的君士坦丁三世才12歲。阿姆寫給他的主子哈裏發奧馬爾?伊本?哈塔蔔說他占領了一個“擁有4000宮殿、4000浴池、12000油商、12000花匠、40000納貢的猶太人和400劇院或其它娛樂場所。”

阿拉伯人統治

    此後不久希臘人趁阿姆魯率他的大多數軍隊外出再次占領亞曆山大港。阿姆魯聞訊後立刻返回恢複了對亞曆山大港的統治。646年阿姆魯被新的哈裏發奧斯曼?伊本?阿凡(Uthman ibn Affan)撤職。阿姆魯在埃及非常受歡迎,因此他的撤職在埃及導致了一場大暴動。拜占庭皇帝立刻利用這個機會再占領亞曆山大港。
    哈裏發發現他犯了一個大錯後立即恢複了阿姆魯的職務。阿姆魯回到埃及後再次圍攻亞曆山大港。他費了很大的勁才攻克亞曆山大港。這使他非常生氣,因此他下令拆毀亞曆山大港的城牆,但他似乎盡了所有的力量來保存市內的居民的生命。
    亞曆山大港的地位大降。969年開羅建城。1498年好望角航道的發現幾乎完全打垮了它的經濟。向它提供尼羅河水的運河被封。雖然它依然是埃及的一個重要港口,許多從歐洲到奧斯曼帝國的人在此登陸,但直到19世紀對它的報道非常少。
    在1798年拿破侖的埃及遠征中亞曆山大港起了重要的軍事作用。1798年7月2日法軍攻占亞曆山大港,一直到1801年英國占領亞曆山大港爲止受法國統治。當年英法兩軍之間于3月21日爆發的亞曆山大港戰役發生在尼科堡的廢墟附近。

19世紀

    在奧斯曼帝國統治埃及的混亂時間內亞曆山大港縮小爲一個僅有約4000居民的小城。當時的埃及總督希望在他的統轄地區建立一個深水港,由此亞曆山大港才有今天的恢複。港口與尼羅河之間的運河被重建並于1820年完工。亞曆山大港再複興繁,郊外向西沿海岸有一個很大的別墅區。
    亞曆山大港是通往印度的陸路的起點。它吸引了許多歐洲人。不僅法國人在此定居,而且許多希臘人、猶太人和敘利亞人到這裏來居住。埃及總督與西方列強的大多數談判是在亞曆山大港進行的。從這裏奧斯曼帝國赴克裏特島和敘利亞。1839年戰敗的奧斯曼艦隊重返亞曆山大港。1827年希臘艦隊、1828年英國、法國和俄羅斯的聯合艦隊威脅亞曆山大港。
    1841年城市的要塞被加固,1882年再次被加固。1856年從亞曆山大港通往開羅的鐵路開通。
    1861年亞曆山大港成爲城市。1871年到1878年一個新港口被建。但同時埃及的政治中心再次移往開羅。
    1881年在亞曆山大港發生了一次兵變後1882年5月一支英法聯合艦隊到達亞曆山大港。6月11日市內爆發暴亂和屠殺,400名歐洲人喪身。
    由于埃及戰爭部長拒絕懲罰凶手並下令加強要塞,英國海軍上將于7月10日下最後通牒並于次日對要塞開火。要塞被毀,但由于英軍沒有立刻登陸市內再次爆發暴亂和屠殺。
    由于埃及仍不投降,8月10日一支英軍在亞曆山大港登陸,此後英國漸漸占領了整個埃及。

英國統治
 
    此後亞曆山大港發展很快。1904年英國領事的報告說:“居住和其它目的的建築幾乎已狂熱的速度發展。生活費用幾乎增長了一倍,地價上漲迅速。”
    更多的希臘人在此定居,他們建立了經濟和文化中心。希臘的同性戀詩人康斯坦丁?卡瓦菲就是在亞曆山大港出生和長大的。
    英國在亞曆山大港建立了一個重要的軍港來控制蘇伊士運河。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決定性的阿拉曼戰役就在亞曆山大港西爆發。
    1952年埃及軍變後埃及王室和英國的統治結束。加麥爾?阿蔔杜勒?納賽爾上臺。1954年英埃條約規定英國撤軍。亞曆山大港內的外國人越來越少。今天當地還有一個約800人的希臘人群,但它也已近絕迹。

今日亞曆山大港

    今天的亞曆山大港建立在一條將馬雷奧蒂斯湖與地中海分隔開來的地帶上,以及一個T形的半島上,這個半島組成今天的東部和西部港口。這個半島本來是陸地與法洛斯島相連的大堤。通過泥沙的沈積它擴展到約半英裏寬。今天城市的部分位于這個半島上。半島的西端被稱爲Ras et-Tin(無花果角),東端被稱爲法洛斯。城南有一條運河與西港向通。
    穆罕默德阿裏廣場是一個長形的大廣場,周圍樹木環繞,中心是總督穆罕默德阿裏的塑像。廣場周圍的建築多爲意大利式,其中重要的有法庭、交易所、銀行、教堂和劇院等。
    大廣場與西港之間是比較窮的人的居住區。
    在聯合國幫助下亞曆山大港又建立了一座新的圖書館和文化中心(新亞曆山大圖書館)。原來的圖書館保存著從克利奧帕特拉時期流傳下來的書,但它們都在大火中被毀了。
    除當地人說的阿拉伯語外,市內還有希臘語、法語、英語和意大利語通行。
    亞曆山大港內的有軌電車網路基本與海岸線平行。

古代遺迹—“龐貝柱”

    古城保留到今天的遺迹很少。由于地震造成的地面降低,王宮和居民區的大部分地區下沈到今天的港口內,其它遺迹被今天的建築覆蓋。“龐貝柱”是今天遺留下來的最著名的遺迹。它本來立在亞曆山大的祭祀廟中,今天這是一座阿拉伯墓地附近的小丘。它有30米高,柱子由磨光的紅花崗岩組成,基部直徑約3米,頂部約2.5米。不過它與龐貝毫無關系,而是于293年由戴克裏先樹立的。祭祀廟下是阿匹斯神廟的遺迹,其雕刻的牆內的小空間可能被古代的圖書館用作貯藏室。
    亞曆山大港的地下墓室在龐貝柱西南不遠,是一座多層的迷宮,進口是一個巨大的旋轉樓梯。其中有十多個墓室,其中有雕刻的柱子、雕像和其它羅馬-埃及混合的宗教符號、墓空和棺材。還有一個大的用來供親屬進行紀念宴會的羅馬式的宴會廳。
目前亞曆山大港最大的發掘區是古城保存良好的劇院和羅馬時代的浴池的遺迹。

考古

    亞曆山大港始終有發掘工作在進行。當地考古學會和個人捐款資助這些發掘工作。尤其希臘人對這座城市的希臘曆史非常驕傲。
    過去和現在的亞曆山大港博物館館長始終借機進行發掘工作。早在1895年就已有考古學家在此發掘。德國人從1898年到1899年再次發掘。亞曆山大港的發掘工作面臨兩重困難。
    首先由于今天的城市大部分建立在古城之上,除非花費巨金發掘的可能性非常小。其次城市的低處由于地表下沈被淹沒。
    不幸的是至今還比較開闊的東北和西南部地區非常低,發掘到羅馬文化層幾乎不可能。
    最重要的考古發現是在“龐貝柱”附近被發現的。那裏還有足夠空地。在那裏一座大建築或建築群的遺址被發現,它們可能是阿匹斯神廟的一部分。地下墓地被挖開,它可能也是神廟的附屬。其中有繪畫非常奇妙的浮雕。今天旅遊者可以在電燈光下觀看這些浮雕。
    這些發掘的發現物現在都存放在博物館中。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頭火成岩的牛,可能是阿匹斯神廟中的物件。在城市的其它地方也有地下墓室和墳墓被發掘。
    雖然亞曆山大港付巨大努力來保護其遺産,但在博物館外和除龐貝柱附近遺迹很少。不時有當地的盜墓者、打井者、建造者會遇到有價值的古物。這些珍品往往走私進入私人收藏。

【地理】

古城的布局

    古希臘的亞曆山大港分三個區:
    ●猶太區位于城市的東北部;
    ●埃及區(Rhacotis)位于城市的西部;
    ●皇城和希臘區(Brucheum)是城市最大的部分。

    羅馬時期希臘區被擴大,增加了一個官員區,因此形成了四個區。整個城市由平行的街道形成方格式,街道下有地下的下水道。
    兩條林蔭大街(據說每條有60米寬)在市中心,就在亞曆山大墓附近,交叉。今天這附近是內比?丹尼爾清真寺(mosque of Nebi Daniel)。東西向的大街與今天的羅賽塔大街(Boulevard de Rosette)的走向近似。古街的鋪蓋和下水道還可以在羅賽塔門(Rosetta Gate)附近看到。1899年德國人在要塞外東部發掘了保存比較好的古街遺址,這些遺址當時位于城市內。
    最初亞曆山大港僅由法洛斯島組成。它與大陸通過一條被稱爲Heptastadion的約一英裏長的大堤相連。今天這個過去的大堤的陸地一端位于大廣場(Grand Square),過去這裏是“月門”。所有從這一點到今天的Ras et-Tin廣場之間的地方都是建造在漸漸堆積起來的。Ras et-Tin廣場是法洛斯島的唯一遺留物。過去燈塔的地方已經被海洋侵蝕了。大堤的東部本來是亞曆山大港的港口,今天是一個開闊的海灣。西邊是另一個港口,今天被擴大爲現代的海港。

    斯屈波時(前1世紀下半頁)以下建築是市內的主要建築。號碼按人們從海上進入大港口時看到的建築物的順序排列:

    ●王宮位于城市的西北角,今天已經全部被海洋覆滅。
    ●大劇院,愷撒在亞曆山大港被市民圍攻時曾使用它作爲堡壘。
    ●波塞冬神廟,近大劇院。
    ●馬克?安東尼造的學院(Timonium)。
    ●市場(Emporium)。
    ●倉庫(Apostases)。
    ●碼頭(Navalia),位于學院以西,沿大堤面向大海。
    ●市場後是龐大的愷撒神廟,兩座後來被稱爲克利奧帕特拉之針的方尖塔豎立在那裏。今天其中一座位于紐約,另一座在倫敦。這座廟後來成爲宗主教的大教堂,一些遺迹被發現,其它部分假如沒有被海水腐蝕的話應該埋在今天濱海房屋的下面。
    ●運動場和摔跤場位于內陸靠近今天的羅賽塔大街,城市的東部,它們的確切位置今天不知。
    ●薩敦神廟,位置不明。
    ●亞曆山大和托勒密王朝的墓,位于兩條大街交叉處附近。
    ●大學(Musaeum)及其著名的圖書館和劇院位于同一地區,但地址不明。
    ●阿匹斯神廟是亞曆山大港最著名的神廟。斯屈波稱它位于城市西部。

    此外還有一些其它公共建築的名稱流傳下來了,但我們今天不知道它們的具體位置。
    亞曆山大港燈塔位于法洛斯島的東端,它據報道有122米高。托勒密一世開始建造,二世完成,建築時間共12年。它是世界上所有燈塔的原型。燈塔的光由頂端的一個火爐産生,建築材料是石灰岩塊。燈塔毀于地震。
    屋大維時亞曆山大港估計有30萬自由民,加上許多奴隸。城市的總人口數估計在50萬到100萬之間。   
http://baike.baidu.com/view/176724.html?tp=8_01

 

 

台長: 阿楨
人氣(5,649) | 回應(2)|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影視史學 |
此分類下一篇:《布匿克戰爭》
此分類上一篇:《伯羅奔尼撒戰爭》

阿楨
《野蠻告白》浪漫犯罪 文:Joey

已經不如年輕時鋒芒畢露,邁入中年的奧利佛史東連影片風格都顯得溫和許多,從《上錯驚魂路》、《世貿中心》、《華爾街:金錢萬歲》,都不如他當紅時期的氣燄,尤其是《亞歷山大帝》令他元氣大傷,《野蠻告白》在題材上關於犯罪毒品並不新鮮,但對於奧利佛史東而言是另外一向新的小嘗試。
  影片藉由布蕾克莉芙莉的口白訴說她與一對好友的非普通關係,三個人有如野東西一樣彼此相愛,看似外表大膽的性愛尺度,男演員有露臀的壯舉,三人行的床戲,談到愛情部分看似驚世駭俗,事實上不擅長經營文戲路線的奧利佛避重就輕的閃掉此部分,尤其是兩位男演員可能有的情感僅僅是在言語之間交代,事實上可以有更多空間發揮。
  不過編導似乎志不在此,而是讓兩位藉由大麻大發利市的好兄弟忽然惹上由莎瑪海雅客所飾演的毒梟老大,她也打算分一杯羹,於是綁架女主角藉此威脅,常見的黑吃黑、黑白掛勾、因為職業不太令人同情的男主角們使出計謀包括作偽文件、以牙還牙等加以反擊,在多位角色之下,編導把整個架構控制還算是得宜,適時的暴力點綴其中,不過跟過去的《閃靈殺手》相比,電影依然溫和許多。
  奧利佛史東雖然沒有做出原著小說中那種諷刺感,節奏偶然飄忽不定,卻把一部黑暗犯罪電影從悲劇頓時浪漫化,這樣的手法以大劊人心最知名,搭配鮮明個人影像風格,布蕾克莉芙莉即使沒有確切演出此角色,至少她被導演拍得很美,從彩色轉為黑白影像十分優美,搶戲的則是飾演女老大的莎瑪海雅客,看似心狠手辣面對自己的女兒還是有肉弱的一面,一句我自己的親身女兒不想見我,另外一個跟我毫無關係的女孩卻一直想見我,一句話道盡為人母親的無奈,另外班尼西歐迪特洛飾演的手下十分兇殘,在本片的下場真是不夠讓人如意。
  在許多大明星參與之下,《野蠻告白》是奧利佛史東另外一種新的嘗試,這位導演是否還能回到以前的氣勢,至少希望能做到《挑戰星期天》的能量,另外一提的是劇中烏瑪舒曼飾演女主角母親的角色,在正式電影裡居然全部刪除掉,可以看出電影少了母親這一塊的敘述,不至於影響劇情,對於烏瑪舒曼而言真不知道作何感想。
http://eweekly.atmovies.com.tw/Data/358/33587770/
2013-09-01 09:32:56
版主回應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段野蠻告白,大導演震撼新作 文:Easy

奧立佛史東是三座奧斯卡得主,從1978年最佳編劇獎的《午夜快車》、1986、1990分別獲得最佳導演的《前進高棉》、《七月四日誕生》,乃至1991年驚世大作《誰殺了甘迺迪》,作品往往從歷史、時事議題中,照見了美國當代社會的集體心靈狀態。由此不難看出,為何唐溫斯洛的暢銷同名原作會吸引大導演史東改編,這齣充滿謊言、背叛與毒品交易的失控故事,正是全球化衝擊下,美國乃至全世界所共同面臨的拉鋸戰。
  《野蠻告白》劇情敘述班和裘兩人情同手足,畢業後合夥以化學知識佐以橫衝直撞的勇氣,在洛杉磯拉古納海灘種植出世界上最高品質的大麻,(四氫大麻酚成分高達40%),他們以年輕企業的經營管理方式致富,卻引起傳統黑幫覬覦,共同的女友O被綁架以逼迫兩人就範,一場文明對上野蠻的衝突於是展開。
  《野蠻告白》由O自述開場,看似劫後餘生,卻明言:我可能早已葬身海底,吊足觀眾胃口。片中,當文明談判遇上黑幫蠻橫手段,錯縱劇情激發出每個人心中的野蠻(Savages),然而,暴力手段最後卻不一定能解套,奧立佛史東透過創意的表現手法與剪接點出題旨,不流於黑暗大片在暴力脅迫中期待黎明的空泛,成功立下好萊塢犯罪電影的新典範。
http://eweekly.atmovies.com.tw/Data/358/33583170/

《野蠻告白》不著邊際的暴力羅曼史 文:House

導演Oliver Stone在這部《野蠻告白》中,一樣有著過去作品類似的電影符號:不管是退伍軍人的主角、迷戀東方宗教、與大量的鏡頭暴力等,你都可以感受到Oliver Stone一次又一次地要重整旗鼓的決心,只是他的敘事方式越趨紛亂,與每個腳色性格無法立體化的情形下,通篇整部《野蠻告白》如同混亂的鏡頭下,很難讓觀眾專注在哪一個故事的焦點,使得拳腳無法伸展下,又成為一部Oliver Stone普通平庸的黑幫火拼作品。
  首先是故事定位問題,從女主角Blake Lively旁敘插入的唸白開始一路到結尾,看起來像是要探討整個黑幫毒品世界中,野蠻人性下的一段荒謬黑色喜劇,但當中參雜太多糾葛,從三人感情三角關係、幹員、線民與黑道王國間的緊張關係,最後還來個煞有其事的大逆轉結局,看起來很認真地玩弄暴力、但同時也刻意地玩弄觀眾的想法,在處處不著邊際下,焦點漸漸就被模糊掉。
  而三人的感情問題,事實上處理的比3P床戲還要小心,只能看出三人彼此依存的只有用藥、肉體等浮華生活,雖建立在不穩定基礎下,但兩人一股腦地救援行動中,卻又很難看出必要性存在,更誇張在於被綁的女主角實在不太像被綁架,可以輕鬆地呼大麻、享用美食甚至被軟禁的環境可以要求,這些點來看這個權傾一時的墨西哥黑幫帝國看起來也過分仁慈了點。
  對照地前頭暴力斬首畫面、中間點綴的女主角強暴錄像等,還有處刑被陷害律師的橋段,那些暴力實在是不如以往作品的激烈偏鋒,甚至是以往批判風格強烈的導演,越到近期的作品卻越趨手軟,那些畫面和橋段實在無法構成緩慢暴力的調性,反而覺得畫蛇添足。
  而畫蛇添足的構成重點在於兩位過分仁慈的反派,Salma Hayek飾演的Elena,以她的婦人之仁能夠繼承丈夫建立起的毒品帝國還不被內鬼策反,也是一大奇蹟,另外這幾年Oliver Stone習慣把家庭問題置入作品中,但不管是《華爾街:金錢萬歲》父女糾葛還是這部中的母女不和,都叨叨絮絮講的太多,最後拉出一段疑似重症末期的畫面,似乎作出讓母女有團圓的可能性,但一路過份軟化的態度,反而顯得鑿痕過深;另外擁有著雙重身分的Benicio Del Toro是個被放掉的可惜腳色,除了把玩鬍鬚與不時露出奸笑外,導演沒有給予他更多的戲份表現,理論上是整部戲從裡到外最野蠻的腳色,可惜只是個看板腳色,狠勁、城府與足智多謀之弱,應該是Oliver Stone作品中反派最無聊的一位。
  《野蠻告白》是部因著大麻市場權力鬥爭下,拉出一段三人緊密又複雜的情感問題,只是中間橋段塑造出腳色性格過分平板,而衍生的事件看起來很荒謬,但事實上卻對故事劇情毫無任何進展,隨著劇情到後頭拉出越見複雜的事件,最終也無法一次收線完成,結尾寧願停留在三人躺在血泊中的畫面,或許是部浪漫的暴力羅曼史,只可惜最後為了結局還是自砸雙腳。
http://eweekly.atmovies.com.tw/Data/359/33595384/
2013-09-01 09:35:04
阿楨
寒竹:漢王朝與羅馬帝國的後世命運為何迥異?復旦大學研究員2023-10-27

在中國,漢王朝之後,華夏民族常常自稱漢人,漢語則成了中文的別稱。漢亡只是政權的滅亡,而大一統的中國卻歷久彌新,到今仍是一超大規模的世界大國。羅馬帝國雖對西方文明影響巨大,但滅亡後再也沒有能夠復興。歐洲從此進入小國林立,雖有人想重建羅馬帝國,但只是一種無法實現的夢想。
這個問題之所以難以講清楚,主因是用一些西方概念如帝國、民族國家、單一制、中央集權等,很難準確地詮釋中國歷史。另有一些概念是中國所獨有的,比如郡縣制、大一統,難在西方找到對應的概念。
漢羅確有相似之處,可從社會經濟發展、政治制度、軍事規模、文化等比較,但在本質上是兩個完全不同性質的政治共同體。漢朝是一個有著高度民族認同的國家,羅馬帝國則不是一個真正的國家,而是一個由本土城邦和多個民族共同構成的征服體系。
羅馬是一個實行奴隸制的城邦國家,通過三次布匿戰爭和不斷的對外擴張和征服,最後建立起一個龐大的橫跨歐亞非的征服體系。並不是一個有著民族認同感、共同語言和文字、明確疆界的國家。使用拉丁文的493.7萬羅馬人不超過帝國境內總人口的10%。居民分四類:羅馬公民、拉丁公民、異邦自由人和奴隸。羅馬公民的地位最高,拉丁公民最初在亞平寧半島,後擴大到行省。這樣的征服體系很難整合為一個有著高度認同感的政治共同體。
從夏朝算起,到了漢朝,五千萬華夏民族已成為主體民族,很強的共同體認同感,共用著相同的歷史、信仰、語言與文化。華夏民族的血緣主義淡薄,雖也講“非我族類,其心必異”,但主要還是文化認同,韓愈講“孔子作春秋也,諸侯用夷禮則夷之,進於中國則中國之”。北狄、南蠻、西戎和東夷的大部分都通過接受先進的華夏文化而逐漸成為華夏民族的一部分。
2023-10-28 09:11:33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