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海軍光榮級導彈巡洋艦SA-N-6垂直發射系統
美國USS San Jacinto (CG-56)號的垂直發射器
美國神盾系統
日本自衛隊金剛級神盾艦的垂直發射發出標准三型導彈SM-3
韓國自行建造的首艘KDX3宙斯盾驅逐艦“世宗大王”號
英國45級神盾艦
法意地平線級神盾艦
法國佛賓級神盾艦
世界上最小的宙斯盾艦:挪威海軍南森級
052C型驅逐艦
052C型導彈驅逐艦170/171號于2003年中旬下水,爲中國海軍新一代防空型導彈驅逐艦,目前共建2艘,分別是170號和171號,主要作戰使命是負責作戰編隊的防空、反潛作戰以及配合其它艦艇進行反艦攻擊,總設計師爲潘鏡芙。
概述
052C型鳥瞰圖在外形上,艦體很明顯是由先前的167號驅逐艦發展而來,只不過設計的更加緊湊、平面化罷了。和中國以往的艦艇設計總喜歡參照蘇俄的相比,052C型驅逐艦在設計上可謂是獨具一格,帶有十分濃厚的德國MEKO風味;艦體修長而豐滿,首部爲大角度飛剪艦首,不帶任何外飄,水線以上無折角線,上層建築物采用了一體化的設計,尾部設有小契形尾;和80年代設計的艦艇相比,052C型驅逐艦雖然在試航性和穩定性上有所欠缺,但這種新穎的設計方式可以大大提高052C型驅逐艦的快速性、抗浪性,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減少了艦艇在高速航行時的産生的興波阻力;其機動靈活,快速性好,可以說還是適應未來作戰需求的。
動力系統
052C型驅逐艦的煙囪周圍可見燃氣輪機軍艦特有的大型空氣過濾窗口,主機是1995年開始在烏克蘭生産的DA/DN80,這是除美國WR-21外目前世界最先進的同類主機,但壽命和維修時間有待觀察。DA/DN80主機全長4.6米,重16噸,轉速3000-3600轉/分,最大功率可達26680.5千瓦,熱效率36.5%,性能相當先進。但輔機仍以中國MTU20V956TB90爲主。
隱身性
052C型驅逐艦安裝的100毫米隱身艦炮進入21世紀,世界各國海軍在艦艇設計方面都開始追求隱身方面的要求。由于有了先前167號的設計經驗,故在170號上,中國海軍采取的是進一步加以完善的方法,外形上一改167號半封閉的設計方式,首次采取了全封閉式的外形設計,用曲面板代替平面板,側壁的傾斜角度更大,折角處都采用了圓弧形表面和棱,以避免鏡面強反射。而各種暴露在外的武器設備也都力所能及的實行了隱身化的改裝;比如主炮采用了隱身化設計,反艦導彈附加了雙面擋板,防空導彈使用了垂直發射裝置,將整個機構都深埋于艦體內部等。對于水面艦艇來說,紅外輻射具有明顯的可探測特征。其紅外輻射源主要是煙囪、主機艙及其排出的廢氣和熱水、燈光、艦體表面的熱輻射等。在170上,針對紅外特征較強的煙囪,分別采取了冷水降溫,隔熱擋板、塗絕熱層、防熱墊以及把柴油機工作時産生的廢氣通過內部管道排放至水裏的多種方法來抑制紅外輻射;在聲隱身上,052C型的艦體表面采用了消聲瓦、消音塗層以及高效率的5葉大槳來防止來自水下的聲納探測。以上種種防護措施的結合,使得052C型的隱身能力十分突出,據稱滿載排水量7000多噸的052C型在雷達顯示屏上的信號僅相當于幾百噸艦艇的大小。
艦炮
052C型驅逐艦在12管反魚雷深彈發射器後部,安裝有一門法國克勒索.盧瓦爾公司研制的單管100毫米緊湊型艦炮,主要用于攻擊海上目標以及防空,也可反導彈和執行對岸轟擊任務。炮殼采用了隱身設計,初速870米/秒,身管長5500毫米,射速10~90發/分,對海上目標,最大射程17500米,有效射程12000米;對空目標的最大射程爲8000米,有效射程6000米;炮重17000千克,具有結構緊湊、重量輕、射速高、反應時間短等優點。在20000米距離上對目標的單發命中概率可達0.7~0.8。該炮很可能是中國引進法國專利後的國産化産品,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就向法國購買了2套該裝置,其中的1套便裝在了反潛加強型的“江湖”級護衛艦544號上使用。而根據使用的效果看,中國海軍對該炮的性能還是十分滿意的,隨後便同法國簽定了引進生産線的合同,並由法國方面提供技術支持繼續對該炮作進一步的改進,以裝備新設計的大型水面艦艇上。由于052C型未來將主要用于中國南海巡邏,面對實力弱小的東南亞各國海軍,以該炮在射擊、反映速度快、命中精確度高、威力大的優勢還是能很好的完成其作戰使命的,畢竟某些時候炮彈的作用還是要大于導彈。
防空導彈
導彈發射筒作爲一級以防空爲主的驅逐艦,052C型上裝備了中國第一種艦載遠程防空導彈,型號爲“HHQ-9”,由陸基HQ-9A發展而來。導彈爲無翼式,最小作戰高度0.5公裏,最大作戰高度30公裏,最小作戰距離6公裏,最大作戰距離120公裏,最大飛行速度大于4.2馬赫。導彈全長6.8米,彈徑0.47米,彈重1300公斤,彈頭重量超過180公斤。導彈的發射方式爲垂直冷發射,6聯裝,共有48枚HHQ-9A導彈。發射筒類似于俄羅斯海軍使用的左輪式,但SA-N-6的發射系統8枚導彈共用一個發射口,而中國的海紅-9則是每個導彈單獨使用一個發射口。相比較,海紅-9的發射方式更爲可靠,且發射速度更快,安全率也高。但由于該導彈的最低射高只有500米,顯然無法滿足艦隊防空的要求,故在執行編隊防空時還需要其它艦艇的密切配合才行。
反艦導彈
由于052C型的設計思想是以防空爲主,反潛爲輔,故該艦的反艦作戰能力不如近年來中國海軍新服役、改進的驅逐艦(通常搭配16枚反艦導彈),但也安裝有8枚C-803/鷹擊-12超音速反艦導彈發射裝置。導彈發射筒也革命化的設計成了圓筒式的,這樣更有利于發射時的穩定、精度和保障問題。C-803導彈延續了C-802的彈體氣動布局,長度似乎較C-802的6.4米更甚,最大射程爲250公裏左右,其上保留了C-802的小型渦噴發動機結構,彈頭整流罩較前者略爲尖細,采用新型固體火箭發動機,末端速度達到了2.3馬赫,並可做高難度的蛇行窺弊機動;此外,折疊式彈翼的前面還有一接收資料鏈的天線,可接受艦艇、直升機、甚至衛星的導引,以此進行超視距攻擊。C-803可以說是現代反艦導彈的代表之作,其突出的性能必將在未來的海事戰爭/沖突中發揮出令人生畏的作用。
近程防禦系統
海軍052C級艦海紅旗9遠程艦載防空武器垂直發射系統052C型上的近程防禦系統爲中國最新研制的7管30毫米“火神”速射炮,在艦橋下方以及機庫偏右上各設一座。從外形上來看,該炮的設計在一定程度上借鑒了荷蘭的“守門員”防禦系統。該系統于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研制,爲降低成本、簡化後勤,和雙37系統一樣,采用了俄羅斯AK-630上的現成炮管,但數量有所增加,爲7管,速度達到了5800發/分,其反應速度快、可靠性好、命中精度高、威力大,整體性能超過了目前各國海軍普遍使用的“密集陣”、“守門員”等近程防禦系統,具有很強的反導能力。伺服系統采用運算發達器,功率放大采用數字脈寬調制系統,並首次應用閉回電路的射控技術,可休整彈著偏差,推動系統爲交流電式。與“守門員”不同的是,該炮沒有搜索雷達,缺乏跟蹤掃描多目標追蹤能力,其1/K波段多普勒追蹤雷達可以自動切換來消除鏡象反應,而ODF-730光點追蹤儀反時間應低于3秒,測量精度0.3米位。而采用一前一後布置的方式也使得兩炮能在危急時刻進行協同作戰,以提高毀傷概率。
反潛系統
052C型的反潛能力十分齊全,主要裝備有1座3聯裝改進型“白頭”型反潛魚雷系統以及1架卡-28反潛直升機。“白頭”魚雷是中國于上世紀80年代仿意大利A-244S白?魚雷設計的一種輕型反潛魚雷。該雷長2.75米,口徑324毫米,射程15公裏,航速35節、最大下潛深度500米,采用鉛酸電池做動力。該魚雷即可由水面艦艇攜帶,也可以由反潛直升機挂載。在反潛聲納方面,設有球鼻首聲納以及拖曳聲納。聲納的布置方式較爲特別,一改以往正尾拖放的方式,轉而采用側尾布置。聲納工作時絞車從左/右側尾升出,缺點是聲納布置/回收困難,精度較差,且工作時受海況影響較大。170號采取此種聲納的布放方式似乎有點耐人乏味。
自動化指揮系統
艦載C3I系統網絡包括艦船上指揮中心內部的局域網和指揮中心之間的互連網,普遍使用共享介質、總線形式的網絡拓撲結構,總線使用的速率也從低速的1Mbps到中低速的標准10Mbps帶寬發展。中國海軍新型大中型水面艦艇普遍采用的是仿意式IPN-10的作戰系統。該系統用MHIDAS多路高級綜合分布結構系統。該總線系統采用模塊化結構,分爲主線和支線,主線可達50米,兩個終端設備之間最遠可達400米。總線數據傳輸率可達10Mbps/秒,用戶數量最多可達256個,可滿足中大型艦艇對于傳輸距離,傳輸速率和終端數目的要求。
配置了一套517型“八木天線陣”對空/對海遠程預警雷達052C還配屬了新一代由中國船舶重工集團七院第七0九所研制的ZKJ-5作戰情報指揮系統,爲中國第三代作戰情報系統,和第二代相比,整體性能上有了很大的提高。該系統提速到100M快速以太網(交換式),在實時性能、網絡容量、網絡分析建模、可靠性等方面又有了相當的提高。152C據信將采用中國海軍首型海上編隊戰役、戰術型自動化指揮系統(H/ZBJ-1)。該新型指揮系統采用功能更強、速度更快的數據總線,更先進的旗艦數據顯示中樞,采用以光纖數據總線爲基礎的以太網局部網絡和開放系統互連結構。該系統結合支持戰鬥群各分隊之間的綜合通訊、導航和敵我識別,用于交換聯合戰術數據鏈,對艦隊直轄艦和岸基、空基偵測平臺進行有效的指揮管理和協調。目前704所還在設計研究航母艦隊指揮系統和南京軍區對臺軍事鬥爭的某型戰區封鎖系統。
電子設備
052C型上的電子設備主要是一套中國自行研制的“板磚”相控陣雷達系統,布置方式類似于美日的阿利.伯克級和金剛級驅逐艦,是繼美、俄、荷、日之後第四個掌握該技術的國家。該系統由4面雷達發射面成四邊形安裝在艦橋的四個方向上,雷達搜索距離在450-500公裏之內,工作模式爲有源式,外形爲箱體,通過前後左右四個面固定安裝起來,以格柵固定。波段爲主動的s波段,陣面于艦體側切平面結合成的角度爲80度左右,總重在1.25~1.3噸左右。
存在問題
主炮口徑偏小
發射反艦導彈中國的早期主力驅逐艦,都裝備了改良自前蘇聯的雙130毫米主炮,雖說這型艦炮是人工操控射擊,但是存在火力猛烈,近距對海對陸攻擊威力大等優點。但是,052C型驅逐艦卻裝備了單管100毫米全自動高平兩用火炮,雖說這款改良自法國同型的火炮自動化能力強,有專用火控雷達指揮射擊,火炮射速和反應能力大大加強。但是,作爲主力艦艇特別是未來中國航空母艦的護航艦艇,該型火炮的口徑和火力卻有些偏小。我們也可以看一下世界先進主力艦艇的主炮,美國的阿裏.伯克級“宙斯頓”驅逐艦的主炮是Mk45Mod4型127毫米火炮(日本、中國臺灣的新型驅逐艦也用美國的同型艦炮),俄羅斯的“現代”級的主炮是AK-130型130毫米火炮,英國的驅逐艦裝備的是維克斯114毫米主炮,這些主炮的威力和口徑都比我們的052C型驅逐艦的主炮要大。從作戰和防衛的角度來看,我們都要換裝新型大口徑火炮,換裝的新型艦炮應該是我國新的全自動雙130毫米隱形艦炮。這樣,不但可以大大提高艦載主炮的火力,還可進一步提高主炮的打擊密度。
防空導彈偏少
該型艦作爲一款以防空爲主的主力艦艇,主要作用是爲整個航母編隊提供遠程防空能力。考慮到美國的航母艦載機一般都是80架左右,再加上美國航母編隊護航艦艇和艦載機所攜帶的大量反艦導彈,我們的防空型驅逐艦每艘至少也應該攜帶70-90枚防空導彈。但是,052C型驅逐艦上只是攜帶了48枚防空導彈,相對于它應該執行的任務來說,數量是缺口很大。即使是2艘配置在護航艦隊中,也僅相當于美軍一艘的功能,如果配備4艘,則費效比就大大不劃算了。改進的重點應該放在艦體的中後部,即將煙囪後部加高,以直升機庫高度延伸至煙囪,形成艦後部直通型平甲板,並與煙囪和後桅杆融合在一起。這樣,雖說艦體有所增高,但也進一步加大了可利用面積。比如可以將四組幹擾火箭發射器前移至相控陣雷達之下,空出來的位置就可以方便的布置較多數量的垂直發射裝置,根據這部分的面積來看,至少可以橫向布置6-10組發射裝置,將會大大提高防空導彈的單艦攜載量。從世界艦載防空導彈發展的前景來看,中國和俄羅斯的這種圓筒型發射裝置(冷發射型,這從該發射裝置略微偏向舷外的角度就可以看出來,可以防止導彈在空中點火意外後掉落在甲板上引發連鎖反應)顯然不如美國的MK-41方井型發射裝置(熱發射型,美國的阿裏.伯克級可載導彈96枚、韓國的新型KDX-3“世宗大王”宙斯頓驅逐艦可載128枚導彈)載彈量多,結構緊湊。因此,建議中國今後的艦載防空導彈垂直發射裝置在技術成熟後,也研制裝備類似MK-41方井型的發射裝置。
雷達位置偏低
052C型防空導彈驅逐艦作爲一款以防空爲主的導彈驅逐艦,相控陣雷達無疑是全艦指揮自動化系統的核心。而相控陣雷達的位置高低,也決定了它的探測作用距離遠近。從畫面中我國驅逐艦相控陣雷達的高度與美、日兩國相比,明顯存在我國的相控陣位置偏低的問題。且不說雷達性能上的差距,單純雷達位置來看,就不可能比美、日相控陣探測距離遠。當然,中國的這型驅逐艦以隱身性能突出而著名,但是強調隱身也不能忽略自身的主要作戰性能,就像美國即將退役的F-117隱型飛機一樣,單純強調隱身能力而忽略了自身的機動性,那是很危險的。因此,052C型驅逐艦的首樓還要再加大高度,以提升相控陣雷達的位置。
近防炮太靠前
我們知道730炮的主要作用是近距防空反導,前後各一布局的好處是不論在任何情況下,都會有2門炮集火攻擊來襲的導彈或飛機,增加攻擊成功的概率。但是前730炮因爲太注重向側後方的攻擊角度,而人爲地向前突出布置,這樣無形中加大了該平臺的延伸距離(從後部直升機庫頂上的730炮所占用的面積來看,根本用不著這麽大的平臺),看起來有些不倫不類。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是,在提高相控陣雷達的高度後,加大相控陣雷達的內傾角度,減小首樓前平面的橫向寬度。這樣一來,即提高了相控陣雷達的有效探測距離,,收縮了730炮平臺的突出距離,也進一步加大了前甲板防空導彈的靈活布設能力。
救生筏不合適
在收縮了730平臺後,這兩個小平臺顯然進一步加大了,相控陣雷達的位置也提高了,這裏應該放置上面提到前移的四組幹擾火箭發射裝置。我們知道軍艦上的幹擾火箭可以發射箔條幹擾金屬絲彈(幹擾敵方的探測雷達)、煙幕彈(幹擾敵方的激光探測制導裝置)、紅外幹擾彈(幹擾敵方的紅外探測制導裝置)等,火箭彈可以發射到軍艦的側前方,才能起到幹擾敵人掩護自身的作用。因爲在現代海戰中,艦艇在作戰時要保持一定的高航速和機動能力,如果幹擾火箭發射的幹擾彈位置偏後(火箭發射裝置不宜位置偏後),高速機動中的軍艦很可能很快就沖出幹擾彈的有效作用範圍。而部署在軍艦的中前方,幹擾火箭發射向軍艦的側前方,高速機動中的軍艦立刻就會沖進幹擾彈所形成的幹擾雲霧中,且能持續相對較長的時間,有利于軍艦自身的防衛保護作用。而且,位置升高後的相控陣雷達,也不易受到火箭發射時産生的煙霧的影響。
由于第二項中提到的軍艦煙囪後是一大型平臺,對于軍艦後部的電子設備和武器裝置的布設産生了極爲有利的影響,而且也很有利于艦挺自身的隱形設計。這樣寬大的大型平臺,不但可以對防空導彈的部署數量産生極大影響,還可以進一步加大艦載反艦反潛導彈部署數量。雖說052C型驅逐艦是一款以防空爲主的艦艇,但由于現代艦艇都強調綜合作戰能力,因此其反艦反潛能力也不能忽視,區區8枚YJ-12甲型超音速反艦導彈似乎說不過去。在改進型的後部大型甲板上,就可以再加裝2套發射裝置,其中可以加入4枚反潛式導彈,和反艦式導彈混裝,這樣就使得該艦的綜合作戰能力獲得大幅提升。另外,從前部撤出來的氣漲式救生筏,也可以設計放置在直通大型甲板的外側,分開布置,防止被擊中後出現被動局面。
相關報道
日本稱中國再造2艘052C新驅搭配瓦良格號航母
日媒文章稱,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時候,中國海軍僅擁有一艘真正意義上的導彈驅逐艦。自2002年以來,北京已經建造了兩艘052C型導彈驅逐艦,其排水量達7000噸;僅比美國的“阿利-伯克”級驅逐艦少幾千噸。“阿利-伯克”級驅逐艦是數量最多且最強大的水面戰艦。052C型驅逐艦裝備了遠程雷達,50枚防空導彈和短程艦炮。
日媒文章稱,很明顯,中國正在建造另外兩艘052C型驅逐艦,幾年後它們將開始服役;到那時,中國海軍將能夠掌握驅逐艦編隊在爭議水域航行的基本戰術,這要歸功于其在索馬裏沿海參與打擊海盜活動的努力。
日媒文章稱,該官員表示,“打擊海盜巡邏最大的意義在于,能讓他們練習以一定的形式和編隊活動。對我來說,這表明他們正在准備脫離近海約束,走向藍水進行海上控制。”他指出,與“施琅”號航母相結合,中國正在完善其驅逐艦技術和戰術。他說:“(這)告訴我,他們不僅關注海上控制,還在關注力量投送的可能性。”
http://www.hudong.com/wiki/052C%E5%9E%8B%E9%A9%B1%E9%80%90%E8%88%B0
170的防空導彈真的太少嗎
自170出來之後,廣大軍迷給予了高度關注,雖然對其表示讚揚的不少,但對他的批評也不少,其中最多的莫過於其防空導彈了,而對防空導彈異意最大之處就是防空導彈的數量,有很多軍迷都認為170的防空導彈數量太少了。那麼事實真是如此嗎?
170艦是我國052C級艦的首艦,是一艘以防空為主的大型導彈驅逐艦,是我國目前最先進的導彈驅逐艦,其標準排水量在7000噸以上,裝備有我國自行研製生產的多種先進武器系統,其中最令世人關注的就是四面相控陣雷達和與之配套的8套6聯裝共48枚海紅9遠端防空導彈,正因為如此西方國家的一些人才稱其為中華神盾,將其與世界先進的美國伯克級驅逐艦相提並論,並時不時作一番比較,經比較過後人們得出的最大結論是我們170的彈太少,美國伯克級是96個垂直發射單元,而170只有48個,所以有人就說我們的170彈太少。但我並不認為我們170的防空導彈太少,而是發射裝置缺乏通用性而作戰使用時沒有伯克級靈活。
軍事裝備的出現是有需求才有裝備,而製造出來的軍事裝備是以服務於戰爭為宗旨的,所以其裝備的性能究竟怎樣只能從戰場上所遇對手的角度來比較。170以防空為主,其配備的海紅9遠端防空導彈作戰距離達120公里以上,其作戰物件是敵人用以發射反艦導彈的飛機,所以說170的主要任務是用來打敵人飛機的,而不是用來反導彈的(其反導彈的作戰效能也不高)。每艘170配備有48枚防空導彈,雖然有人說其命中率高達90%,我們且信其中有一定的水分,但降低了來說兩枚導彈打一架飛機應該沒什麼問題吧,這樣170一艘軍艦的防空導彈就能打下24架飛機。
我國052B型和052C型驅逐艦運用的是同一種艦體,其區別就在於上層建築和所配的武器裝備不同,現造出兩艘052B分別是168和169號,兩艘052C型分別為170和171號,從其編號可以看出四艘軍艦都隸屬於南海艦隊。我們現在來看一下170的作戰物件:南海作戰時作戰物件只能是南海周邊國家,而南海周邊的軍事實力我想大家也都很清楚,那就是他們的海空軍力量均不是很強,在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南海周邊海空軍力量最強的應該是新加坡,而新加坡與我國發生戰爭的可能性並不大(其主體人口就是華人),而其他國家的海空軍力量都不至於對以170為首的艦隊構成威脅:我們在南海平時一個艦隊應有一艘052C、一艘052B和其他驅逐艦、護衛艦、潛艇等,開戰,我們如果能將052C上導彈打光的話,我們就將打下24架敵人用於投擲反艦導彈的飛機,試問南海哪一個國家能以一次損失24架投擲反艦導彈的飛機與我們一個艦隊打仗?再者說了,它們能不能找出用以投擲反艦導彈的飛機(不是所有的飛機都能投擲反艦導彈,也不是所有的飛機都需用海紅9來打)還再說!所以在南海作戰我們的170彈已不算少了。
有人這時會說,如果台海開戰或者說與小日本開戰,更有甚者美國的航母來了,難道170的彈就有顯少嗎?答案還是否定的,其實後三者的作戰環境是相同的,那就是我國艦隊將是在我岸基航空兵的作戰半徑之內與敵人開戰。這樣一來,我國海軍的水面艦艇的防空將實行的是遠端輔助防空和重點中近程反導防空,這樣我們的052C型的主要任務是區域內防空指揮和打擊敵人的漏網之機(飛機)。這時我們的遠端防空導彈也就不會顯得少了,反而是中近程的少了點。即使退一萬步說我們的水面艦艇必須在遠洋與敵航母對抗,以兩艘052C為主的艦對也足以與美國一個航母艦隊進行對抗(兩個就不行了,但讓我們的艦隊與美國的航母進行對抗本身就是一種假設):美國一個航母艦隊的對艦作戰飛機也不到50架。如此說來我國以170為首艦的052C型防空驅逐艦的防空導彈並不少,足以滿足我國的作戰需求。
那麼170與美國的伯克級相比有沒有差距呢?有。差距在於我們的軍艦定位不如美國的伯克級高,伯克級定位是以防空為主的多功能驅逐艦,其最大的優點在於垂直發射裝置的通用性:它可以根據需要在96(準確地說是90個)發射單元中靈活地佈置標準防空導彈、改進海麻雀點防空導彈、戰斧導彈等多種導彈,而我們的052C只能是海紅9。所以我們的軍艦不是彈少,而是功能太單一,所幸的是我們看到了曙光——我國新型垂直發射裝置正在進行試驗,是方的。作者:有病的風 摘自:中華網
http://bwl.top81.cn/military/navy/newships/207.htm
054A為何放棄100毫米而擇76毫米艦炮呢?
054A型護衛艦的下水,關于該艦武器裝備的配置迅速成爲廣大軍事愛好者的熱門話題。其中,054A爲何棄用100毫米單管艦炮而使用76毫米單管艦炮的原因一直衆說紛紜。在此,筆者就兩種口徑艦炮的優劣作一個簡單介紹,並試著從中找出054A型護衛艦棄用100毫米艦炮而選擇76毫米艦炮的原因。
背景淵源
上世紀60年代後,隨著科技的發展,反艦導彈成爲軍艦的頭號殺手,世界中小口徑艦炮發展的重點漸漸轉向加強防空反導能力。在大力發展小口徑高射速近防武器的同時,中口徑艦炮向著高射速、多用途、適裝性好的方向發展。環顧上世紀60-70年代,最有代表性的有:意大利OTO 76毫米艦炮、法國100毫米緊湊型艦炮、俄羅斯AK176型76毫米艦炮等3型艦炮。
……………
我國新型中口徑艦炮研制步入快車道是在上世紀90年代後,經過幾年的技術摸索基本搞清楚了兩型火炮的技術特性,研制出了符合我國國情的新100毫米艦炮和新76毫米艦炮。新100毫米艦炮和新76毫米艦炮都采用了目前國際流行的低可探測炮塔,總體來說都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然而,隨著我國海軍現代化進程的加快,不得不考慮合理分配資源,將有限的資源用在更加需要的裝備上。基于這個考慮,我國必須對于在功能上有很多重疊的100毫米艦炮和76毫米艦炮做出選擇,將其作爲未來海軍中小型軍艦的主力艦炮。
三者比較
如果要說清楚到底應選擇哪一種口徑的艦炮,就必須從頭說起,搞清楚這幾型艦炮的研制背景和技術特點。
法國100毫米緊湊型艦炮發展100毫米口徑作爲主力中口徑艦炮的國家並不多,法國人這樣做的原因之一就是其100毫米艦炮具有悠久的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二戰時期。爲了避免重新選擇口徑造成浪費,精明的法國人將其延續了下來,從53型到64型、再到68型,其在射速、可靠性、全自動等方面上均有顯著提高。100毫米艦炮因此成爲法國海軍大中型艦艇不可缺少的武器裝備,可以完成對艦作戰、對空防禦和對岸火力支援等多種使命。
就在68型100毫米艦炮大量裝備的同時,爲了適應中口徑艦炮輕型化發展的需要,法國開始研制更輕的100毫米艦炮。在與意大利OTO76毫米艦炮對比後法國人發現68型艦炮存在諸多的問題,如重量和體積偏大、適裝性差、發射率低、供彈系統落後,如果要更換彈種必須將供彈線路上全部28發彈藥全部推出才可以進行,大大影響了火炮的火力靈活性。針對這些缺點,克勒索-洛瓦爾公司在1978年推出了緊湊型100毫米炮。新的火炮在保證主要性能不變的前提下減輕重量,提高發射率、可靠性和精度。重新設計了火炮自動機循環過程,縮短火炮發射循環時間,將發射率從原來的60發/分提高到90發/分。在火炮各個部分大量采用輕質材料,使其系統重量由原來的24噸降到20噸,在不增大伺服系統功率的前提下大大提高了瞄准速度。采用了設計新穎的供彈及彈藥管理系統,使其自動化程度大大提高。
……………
總體來說,法國100毫米緊湊炮算得上世界先進的艦炮。從口徑上來說,100毫米介于76毫米和127/130毫米之間,法國人的初衷就是希望100毫米可以兼顧76毫米的防空能力和127毫米的對海對地打擊能力。事物往往具有兩面性,面面兼顧有的時候反而面面都不精,與76毫米炮相比,如果達到相同的高射速,100毫米艦炮的重量要數倍于76毫米炮;和127毫米炮相比,其射程和威力相差很多。
意大利OTO76毫米艦炮意大利和大多數歐洲國家一樣同時裝備76毫米和127毫米兩種口徑艦炮,76毫米艦炮側重于防空兼顧對海性能。上世紀70年代初,奧托-梅萊達公司在奧托MMI76毫米艦炮的基礎上,推出了緊湊型76毫米艦炮,全重7.5噸,射速85發/分。該炮一經推出就倍受西方國家海軍的青睞,它適于裝備護衛艦等中小艦艇,具有很好的防空能力。在當時的軍火貿易出口市場上,76毫米緊湊炮贏得了很多用戶,甚至世界海軍第一強國美國也于1975年引進了76毫米緊湊炮並作爲“佩裏”級護衛艦的主炮。雖然緊湊型76毫米炮的射速已經達到了85發/分,但是意大利人並不滿足。從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意大利著手研制射速更快的艦炮系統,1985年首次展出射速爲100~120發/分的快速型76毫米艦炮系統,並于1988年4月開始在“勇敢”號驅逐艦上進行海上實驗。之後,又繼續改進出射速120發/分、精度更好的超速型76毫米艦炮。
……………
在上世紀80年代西方軍火市場上,奧托76毫米緊湊型及快速型艦炮和法國100毫米緊湊型艦炮在中口徑艦炮裏很有代表性,一樣代表了世界中口徑艦炮的發展方向。說到這裏,我國在80年代引進法國100毫米炮而不是76毫米炮的原因已經很清楚了。首先,在我國赴歐洲開展技術交流的時候,法國100毫米緊湊型艦炮已經比較成熟,而意大利的快速型艦炮還停留于方案中。奧托76毫米緊湊型艦炮在射速上略低于法國緊湊型100毫米炮,而後者的威力要更大。其次,當時我國軍艦對于主炮重量的要求並不是很嚴,雙管100毫米艦炮的重量是緊湊型100毫米炮的三倍,所以其適裝性已經足夠。第三,當時我國第二代艦載中口徑炮裝備的是76式雙管100毫米炮,以緊湊型100毫米炮爲藍本研制我國第三代艦載中口徑火炮,至少在口徑上擁有繼承性。
……………
口徑選擇
我國未來的中口徑艦炮必然是在以100毫米緊湊艦炮爲藍本的新型單管100毫米艦炮和以AK176M76毫米艦炮爲藍本的新型單管76毫米艦炮這兩者之中作爲選擇,所以這裏主要對比AK176M和100毫米緊湊艦炮。
100毫米和76毫米口徑之爭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是否要兼顧對海對陸性能。100毫米炮彈的彈丸重13.5公斤,幾乎可以達到76毫米彈丸的兩倍,在威力上有不小的優勢。然而,真正能給100毫米炮彈發揮優勢的機會並不多。
在未來可能發生的大規模渡海作戰中,裝備76毫米艦炮或100毫米艦炮的海軍主戰艦艇擔負封鎖海域、打擊敵海上兵力的任務,根本沒有機會參加到對岸炮擊的戰鬥中。100/76毫米炮的最大射程只有不到20公裏,如果要進行對岸炮擊的話,就會完全暴露在敵人岸防火力下。在敵岸防部隊100毫米以上口徑火炮和反艦導彈的威脅下,即使是100毫米艦炮也無法有效壓制對方火力,相反自身還會受到不必要的損失。而且100毫米炮彈由于威力過小,並不能保證有效摧毀敵方工事或者火力點。在某次演習中,一個經過加固的水泥工事在數發152毫米榴彈直接命中後依然保持完整。試問100毫米炮如何能將其摧毀呢?既然做不到摧毀敵方目標,那麽其彈丸威力的優勢還有意義嗎?
國外海軍爲了提高中口徑火炮的對海對陸性能,普遍采用末制導炮彈和增程彈。同口徑艦炮和陸炮相比,初速高近200米、發射過載高30%。我國于上世紀90年引進俄制“紅土地”激光制導炮彈,並成功研制了新型末制導炮彈。但是,將其制導部分集成到100毫米炮彈裏勢必會占用大量有效空間,導致炮彈威力下降,使用增程手段也會帶來相似的影響。總之,在100毫米炮彈上采用末制導和增程手段來提高其對海對陸攻擊能力得不償失。
100毫米和76毫米口徑之爭的第二個問題,就是對海對空但優先考慮的問題。在未來海戰中,我國海軍可能的作戰對象是具有相當現代化水平的東亞某國和世界第一強國。在與其可能發生的沖突中,我海軍面臨的最大威脅是其強大的海空打擊能力,敵方艦艇進入我方艦炮射程並與發生炮戰的機會很少。即便是發生炮戰,1枚100毫米炮彈或1枚76毫米炮彈的命中並不能使對方有多大的損失。所以主力艦炮必須有一定的對空能力。AK176M在最大射程和射高上與100毫米緊湊炮、OTO76毫米炮相當,但是初速比後者大了不少,射速更能達到120發/分,比後兩者具有更好的對空性能。另外,三者在瞄准速度等方面也旗鼓相當,而重量上AK176M和OTO76僅爲100毫米緊湊炮的一半。綜合考慮,AK176M和OTO76的作戰效能優于100毫米緊湊炮。
對于100毫米及其以下口徑的中口徑艦炮來說,要求其有很好的對海和對地打擊性能非常不現實。但是這類中口徑艦炮擁有較高的射速,配用先進火控系統和制導彈藥,用其完成部分防空任務是個不錯的選擇。法國100毫米緊湊炮爲了達到防空反導任務采用了末制導炮彈,而意大利OTO76采用了具有多功能引信的近炸榴彈。由于同口徑艦炮和陸炮相比有更大的發射過載,對于需要大量電子元件的末制導炮彈來說,在艦炮上應用的難度比較大,例如“紅土地”炮彈發射初速才500多米/秒,所以末制導炮彈並不適合做中口徑艦炮的防空彈藥。我國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研究多功能近炸引信,起初准備作爲35毫米高炮的配用彈藥。但是,由于引信小型化和成本問題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其應用進程開展緩慢。76毫米炮彈與35毫米炮彈相比,有更大的空間可以利用,能發揮其威力優勢,其破片具有的能量也比35毫米炮彈大很多,只要命中幾十枚就可以摧毀目標。所以,研制76毫米AHEAD彈藥非常適合我國海軍中口徑艦炮防空反導的需求。
另外,對于高射速中口徑火炮來說,供彈系統和發射系統能否同步是影響其可靠性的關鍵。法國100毫米炮采用了供彈系統速度決定射速的思路,俄羅斯AK-176M則采用了發射速度決定供彈速度的思路。法國艦炮在控制上使用了電氣設備來修正供彈速度以達到同步控制,而俄羅斯艦炮采用了機械結構不需要修正。由于設計思路的差異,導致法國艦炮要配備一個液壓站和大量電氣設備,調節供彈速度過程過于複雜,可靠性差、成本高。而俄羅斯艦炮在改變射速的過程中只使用機械結構,在可靠性方面上較法國艦炮有著很大的優勢。
再者,供彈系統能否方便快速更換彈種關系,也關系到火炮系統能否有效完成防空任務。法國艦炮采用中艙來實現其彈種的轉換,反應時間爲7~15秒。AK-176M通過在彈鏈上混裝不同的彈種,利用加裝的電氣設備來控制彈鏈的步進,達到彈種更換的目的,反應時間達到10秒以內,爲世界先進水平。
回顧20世紀70年代後世界中口徑艦炮發展曆程,其主要改進思路就是提高其發射率、減小炮重、提高系統的適裝性。法國100毫米緊湊炮和俄羅斯AK-176M走的是截然不同的兩條路,就如同加工相同的旋轉體金屬棒,法國人用了一套加工中心,而俄羅斯人只用一臺普通車床。對于我國來說,當年引進100毫米緊湊炮的時候,該型火炮也處于並不成熟的時期。以當時我國的技術基礎要仿制出一套具有全部功能的100毫米緊湊炮有很大難度,即使在今天也不得不簡化其功能。AK-176M型艦炮使用了傳統的機械結構來實現其高性能,這更加符合我國的習慣,也更容易實現。綜合多方面的因素考慮,AK-176M更加適合我國對中口徑火炮的需求。100毫米緊湊炮的技術還是很有價值的,用電氣手段來實現供彈系統和火炮在高射速下的同步性對于76和100毫米火炮來說得不償失, 而在130毫米以上的大口徑火炮上卻有較好的應用價值。
新艦的迷思
爲什麽054A護衛艦放棄了054上使用的100毫米炮而改用76毫米炮,筆者就這個問題作一個簡單的分析。
054較053H2G的排水量大了近1000噸,達到了3500噸左右,其船型選擇和全艦布局都體現了我國海軍遠洋化的發展思路,更加強調遠洋作戰能力。525號、526號護衛艦的作用就是在“現代”級驅逐艦的掩護下,與其他軍艦組成編隊來對抗東亞某國,並不強調其艦炮有多強的對海對陸攻擊能力。054A是054的改進型,主要改進包括用76毫米炮替代了原來的100毫米炮、用32單元中程防空導彈替代了原來的8聯裝近程HHQ7防空導彈、用兩座730近防系統替代了原來的四座火網630近防系統;並換裝了“頂板”雷達作爲其搜索/警戒雷達。這樣做的根本目地就是突出054A的防空能力,將其作爲未來我軍大型海軍編隊的前鋒來和敵方航母編隊進行對抗。
32單元垂直發射系統與原來的HHQ7發射裝置相比,在系統重量上和占用空間上都比後者要大很多。爲了保持軍艦的平衡性和盡量減小改動的程度,使用體積和重量都小得多的76毫米炮是明智的選擇。即便在054型上使用100毫米炮的簡化型,也要比76毫米炮重約4噸和一倍多的電氣設備。
054A改進的目的是提高其區域防空能力,但是中程防空導彈對付掠海飛行目標的能力卻相對弱于HHQ7近程防空導彈。雖然近防系統由原來的火網630換爲730系統後攔截掠海目標的能力提高不少,但是在攔截遠界上和054上的HHQ7相比還是要差不少。爲了彌補這一差距,使用76炮來進行5~10公裏的防空/反導任務還是不錯的選擇。在對其反導效果的測試中,采用水幕射擊法來齊射數枚炮彈可以獲得不錯的毀傷概率。
綜上所述,在054A上使用76毫米炮的主要原因就是強調其防空能力。基于同樣的考慮,071綜合登陸艦也采用了76毫米炮和630搭配的組合。
隨著中國海軍現代化進程的加快,76毫米艦炮很可能會繼續改進,發展出一種能滿足中小型艦艇和軍輔船使用的中口徑艦炮。而且利用100毫米炮得到的技術,還可以進一步研制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130毫米甚至155毫米的大口徑艦炮,作爲我國海軍艦艇未來對陸打擊的中堅力量
http://big5.ifeng.com/gate/big5/blog.ifeng.com/article/4725404.html
下一代艦炮:155毫米(另參本館:軍艦上的陸軍火炮)
隨著國際形勢的變化和戰爭實踐的深入,世界海軍戰略思想和海戰模式發生了相應的變化,瀕海作戰逐漸成爲一些國家海軍的作戰重點,大口徑艦炮開始在爲地面部隊提供火力支援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目前現役的76-130毫米艦炮的口徑爲了兼顧防空性能,雖然射速很快,但是炮口能量低,射程有限,國外127毫米左右的現役中口徑艦炮在遠程打擊時的威力偏小,即使在現有基礎上改進仍很難滿足未來海戰的需求,比如美國Mk45Mode4型127毫米艦炮彈丸初速807米秒,彈丸重重量31.75千克,對海射程僅有23千米。
在這樣的背景下,綜合權衡艦炮的射程、威力和適裝性,必須采用更大口徑的艦炮。爲適應瀕海地區作戰,要求大口徑艦炮不僅要對諸如海上艦艇、小島及沿海周圍的軍事目標進行精確有效打擊,還要對影響戰役全局的重要目標(如內陸縱深的交通線、指揮樞紐、電力設施和通信設施等)進行精確有效打擊。因此,發展具有智能型彈藥選擇、全自動操作、質輕緊湊以及隱身能力的遠程精確打擊大口徑艦炮是必然選擇。目前,美國及德、英、法等西方海軍已將著眼點聚焦于發展155mm遠程精確打擊艦炮,155mm口徑將成爲未來海上對陸火力支援及遠程精確打擊艦炮新的口徑標准。發射普通彈藥的155毫米艦炮具備攻擊地面及水面目標的雙重能力,尤其在發射子母彈與精確制導彈藥時的威力更爲顯著。發射精確制導彈藥的155毫米艦炮將是效費比最佳的海上火力支援武器。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mil/2008-06/27/content_8448167.htm美軍終止DDG-1000驅逐艦項目相關公司損失巨大
設想圖
據波斯頓網站2008年7月24日報道 美海軍昨天作出了一項令人震驚的決定:終止200億美元的新型驅逐艦“朱姆沃爾特”級(DDG-1000)采購項目。這一決定使雷聲公司最大的防務計劃陷入混亂,而且使得長期備受關注的緬因州巴斯鋼鐵船廠的命運問題舊事重提。
由于單艦成本增長50%達到30億美元,使得該驅逐艦計劃成本太高,無法達到海軍313艘艦艇的整體目標。目前海軍擁有280艘艦艇。
阿利?伯克驅逐艦的成本只有DDG-1000的一半,它的作戰系統是由雷聲公司的競爭對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生産的。停止采購DDG-1000、重拾DDG-51可能會把雷聲公司的作戰系統工作轉到洛克希德?馬丁公司。
http://mil.news.sina.com.cn/p/2008-07-28/0856513567.html
美國海軍簽訂最後兩艘DDG-1000驅逐艦建造合同
[據海軍時代網2011年7月26日報道] 美國軍事委員會成員蘇珊科林參議員稱,海軍與巴斯鋼鐵公司已經達成了第二和第三艘“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DDG-1000)的建造合同,這兩艘艦將在位于緬因州的船廠建造。
海軍已將“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建造數量削減爲3艘,因此每艘艦的合同對船廠來說都很重要。“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采用複合材料、電動推進、非傳統艦體和射程達100公裏的155毫米艦炮。
完成這2艘驅逐艦的建造後,巴斯鋼鐵公司將繼續建造改進型“阿利伯克”級驅逐艦。
韓國宙斯盾艦敗筆設計可讓中國軍工汲取教訓(另參本館:韓國的大洋海軍夢 )
2007年5月25日,韓國自行建造的第一艘“宙斯盾”導彈驅逐艦——KDX一3級首艦“世宗大王”號在蔚山現代重工造船廠下水。當天,韓國 《朝鮮日報》報道稱“宙斯盾”驅逐艦配備了具有強大功能的雷達,可以發現並攔截遠在數百公裏外的敵機或導彈,被譽爲現代戰爭的寵兒“夢幻艦艇”,這意味著韓國海軍正式進入了“大洋海軍時代”。在此前一天,韓國軍方消息人士表示:“‘世宗大王艦’的系統比今年3月進行實戰部署的日本最新型‘愛宕’級‘宙斯盾 ’驅逐艦還要先進,配備了大量導彈,打擊能力突出。”種種迹象表明,韓國海軍對這艘新造的“世宗大王”充滿了自信和驕傲,將其看作是韓國海軍走向大洋的標志。那麽,“世宗大王”號導彈驅逐艦性能究竟如何,是否真象韓國人所標榜的那樣是“除美國同類艦艇之外性能最強大的驅逐艦”?筆者試圖通過本文來對此作一 番評析。
……………
從上述介紹我們可以看到,爲了追求性能的全面先進,“世宗大王”號可以說是不惜血本,所有武器設備只要有條件,都一定要用性能最好的、價格最昂 貴的。而且從單項性能來說,不論是防空、反潛、反艦還是對陸攻擊,“世宗大王”號都可以說是非常強大。正因爲這一點,韓國不論是軍方人士還是新聞媒體都表 現得極其亢奮,對“世宗大王”號抱著極高的評價和心理期盼。那麽,“世宗大王”號究竟是否真的像韓國人所標榜那樣先進?韓國擁有“世宗大王”號是否標志著 在海軍實力上遙遙領先于鄰國呢?下面筆者將對這些問題作一些個人的評價和探討。
首先,在武器裝備選擇上,韓國人犯了一味炫耀國産化率而不惜犧牲總體兼容性的錯誤。美國MK41導彈垂直發射系統除了發射速度快、備彈量大外, 另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兼容性強,只要是尺寸相近的導彈,理論上都可以統一布置在該垂直發射系統內。這樣一來既節約了甲板面積和艙室容積、有利于集約化安 排艙室,又能在噸位不明顯增加的情況下增加導彈裝備數量。因此,既然是安裝了MK41垂直發射系統的軍艦,其導彈武器的選擇本應該圍繞著該系統的兼容性開 展。韓國人在設計“世宗大王”號時,爲了盡可能在各個領域體現出“韓國本國的技術能力”,不惜破壞武器的兼容性,強行選擇戰鬥部口徑特殊的“紅鯊魚”作爲 反潛武器,造成其無法統一布置在MK41垂直發射裝置內,只能另行布置兩套專用垂直發射裝置。這樣的設計嚴重浪費了甲板面積和艙室容積,增加了許多不必要 的麻煩。“紅鯊魚”如此,“天龍”也是如此。爲了追求對陸地縱深目標打擊能力,韓國人硬要在“世宗大王”號上安裝“天龍”巡航導彈,而且也要求垂直發射。 結果又因爲“天龍”不能被MK41系統兼容而不得不再布置一套專用垂直發射裝置,在同一個問題上連續兩次走了彎路。
更令人無法理解的是,如果說爲了增強民族自豪感非得使用國産武器,那麽韓國本來是可以做到既用上國産武器,又照顧到兼容性的。例如在反潛武器的 選擇上,韓國本可以將口徑與MK46魚雷一致的“黑鯊魚”輕型反潛魚雷作爲“紅鯊魚”反潛導彈的戰鬥部,這樣一來“紅鯊魚”反潛導彈尺寸就與“阿斯洛克” 反潛導彈相近,被MK41系統兼容也就不會有什麽大的問題。而對于艦體側面用魚雷發射管發射的近程反潛魚雷,倒可以選擇口徑較大的“白鯊魚”。這樣一來既 滿足了使用國産武器的心理需求,又不破壞兼容性方面的設計,豈不兩全其美?!而現在韓國人這種本末倒置、自找麻煩的設計真不知道能帶來什麽好處。從這一點 上看,韓國軍事工業在系統整合方面還是顯得經驗不足。
更重要的是,從“世宗大王”艦的設計思路上我們看到了一種貪多求大,片面追求全面先進、全面強大、全面領先的急躁冒進思想。從國家實際需要來 看,韓國海軍真正需要的是一款擁有較好遠洋能力、能承擔起艦隊區域防空任務的大型防空艦,這也是KDX一3計劃本來的面目。這樣一來,以防空爲主的KDX 一3型艦與偏重反艦反潛的KDX一2型艦配合使用,能達到比較好的作戰效果。這種思想與我國海軍將170號、171號防空艦與168號、169號多用途制 海艦混編的思路有異曲同工之妙。但是在實際設計中,爲了追求所有性能統統達到高標准、每一個單項都要全面超越其他國家的同型艦,KDX一3的設計方案被一 改再改,噸位從最初的7000噸級猛增到現在的13500噸,原本偏重防空的設計也被改成了防空、反潛、反艦和對陸攻擊“通吃”,追求所有性能全面領先的 “超級軍艦”。
在這種近乎瘋狂的思路中,我們可以覺察到韓國海軍視KDX一3爲全能軍艦、終極武器追求單艦擁有普通一個艦隊全部作戰能力斌圖以—艘性能全面強大的單艦對抗敵方一個艦隊的作戰思想。其實這種思想在世界海軍發展史上並不是第一次出現。 二戰中, 納粹德國“俾斯麥”級戰列艦和日本海軍“大和”級戰列艦都是這種“終極軍艦”思想的産物。實戰結果表明,這種妄圖用一艘“終極軍艦”單槍匹馬挑戰敵方整個 艦隊的戰術根本行不通。如今,韓國恰恰是在火急火燎地追求擁有遠洋海軍和過分的民族自大心理驅使下,重拾這種不理智的海軍思想,在一艘原本是防空艦的軍艦 上硬是堆砌了各種高檔豪華昂貴的武器裝備,指望就此壓倒對手。我們可以試想如果單艦對單艦對抗,也許東亞地區沒有一艘水面主力艦艇能比得上“世宗大王” 艦。但是如果它面對的對手是日本一個、兩個甚至更多個“八?八艦隊”,或者面對我國海軍兩個以上的機動編隊呢?“世宗大王”艦還能保證取勝嗎?
建造軍艦、特別是利用國外技術建造軍艦,有時候就好比組裝電腦,在財力允許的條件下盡量追求真正需要的實用性能,對于其他一些方面則可以在不影 響使用的前提下稍許放低要求,以節約資金。更重要的是,選擇配件還必須考慮各部分之間的兼容性。如果說爲了追求各方面性能都要全面領先、不惜血本地選擇各 種高檔配件,什麽都要最好的,也不管是否兼容強行裝在一起,顯然是不聰明的舉動。更何況一個人有了一臺電腦也就夠了,而軍艦還得追求一定的數量規模,過分 昂貴的“配置”會使建造成本大增,使國家無法建造更多數量的同型艦以達到數量規模。憑韓國的經濟實力,這樣昂貴的“終極軍艦”他們又能造幾艘呢?
因此,雖然在各方面性能上“世宗大王”號有著無數耀眼的“配置”,很多單項性能也的確非常出色,但盲目追求某些單項國産化的做法嚴重破壞了全艦 的整體兼容性。更不可取的是,片面追求全面領先、追求各種任務全能通吃而一味堆砌豪華裝備的冒進思想,使得“世宗大王”艦從一柄防空利刃變成了一塊顯得有 些食之無肉的“雞肋”。相信從“世宗大王”號的一些敗筆上,我國軍事工程人員倒是可以汲取一些有益的教訓,避免今後在設計大型艦艇上犯類似的錯誤。
http://mil.news.sina.com.cn/p/2007-10-22/0825468569.html
從美DD(X)驅逐艦看170的差距
DD(X)構想圖
170從下水到服役,我們已經興奮了很長時間,4艘新驅確實給海軍提供了較為強有力的區域防空和編隊反潛能力,後續艦的服役也將給海軍的防空能力帶來一個質的飛躍,但是,冷靜的軍迷也注意到,西方艦艇技術水準未象他們的經濟那樣停滯不前,在前強大的基礎科學研究的基礎上,新的艦艇設計和技術層出不窮,艦艇的各項新型子系統逐步完善,美國DD(X)驅逐艦,就象他們的F-22戰鬥機一樣,很快將由設計藍圖變成現實的威脅。
91海灣戰爭之後,美國新的海軍作戰將貫徹“由海向陸”的作戰原則,在這一原則下,從94年到2002年,美國的《21世紀水面作戰艦艇(任務需求方案》逐步成熟起來,從武庫艦,克林頓時期的DD21到最終的小布希DD(X),美國已經尋找到海軍未來能征戰全球任何海洋的艦艇:它能夠完全有效對付任何海陸空威脅,能夠精確攻擊敵方內陸數百公里內的重要戰略中心,能夠以迅猛的火力摧毀有戰術價值的目標,能夠與網路化的多個下一代空中、水面和水下作戰平臺共同作戰。
DD(X)驅逐艦的革命性突破表現在:1、全電推進。2、全隱身設計。3、垂發裝置週邊佈置。4、高度集成的雷達系統。5、類似武庫艦的強火力設計,250枚戰斧導彈。
與目前各國採用的傳統推進設計相比,DD(X)驅逐艦採用的綜合電力系統(IPS)及電力推進裝置是最具革新性的,新電力系統淘汰了輔助系統和傳統系統需要的水力系統,連接螺旋槳的將不是推進軸,而是電纜。與170採用的傳統推進、動力方案相比,DDX節省了大量空間,更有利於空間佈置,對電能的利用率更高。由於採用永磁電機,對磁性魚類和水雷有更好的防禦。
從外形上看:170拜相控陣和垂發所賜,比112,167等艦外形更為簡潔,隱身能力在國產艦艇中居首,但DD(X)採用了從‘海隱’試驗艦上獲得的穿浪單體內傾船型技術,更具革命性,使得DD(X)的雷達反射信號僅為現役驅逐艦的1/64。各種探測平臺將很難發現它,使得其可抵近目標進行攻擊。
強大的火力是保證DD(X)完成任務的前提,其導彈發射裝置的設計也頗具革命性,DD(X)將80枚導彈安裝在沿艦艇週邊分佈的20個經加強的發射裝置內,週邊垂直發射裝置能將導彈爆炸載荷引導釋放至艦外,極大地提高了艦艇的整體生存能力。即便是相鄰模組出現最壞情況,也能確保儲存在週邊垂直發射裝置模組內的彈藥不被引爆,這標誌著艦艇生存能力取得飛躍性的進步。配備250枚“戰斧”-4型巡航導彈,最大射程2963公里。對比170的48管垂發,我們的火力顯得十分弱小。它採用兩門先進艦炮系統(AGS),備彈600發,最大射程150公里,有GPS制導,可以對登陸執行任務的特種部隊及時提供高強度的火力支援。
DD(X)驅逐艦的雙波段雷達系統由多功能雷達和搜索雷達組成,由通用資料處理器進行波形集成,以獲得完整的戰術圖像。固態的相控陣X波段多功能雷達,或稱SPY-3型雷達,同時具備地平線搜索、對海搜索、導航、導彈目標照射等各種功能。而按照傳統設計,這些功能分別由獨立的艦載雷達完成。
DD(X)驅逐艦排水量在1.2萬噸左右,編制員額精幹,目標是減少到125人。這個人數包括直升機小組成員在內。目前正在服役的“阿利‧伯克”級(DDG51)“宙斯盾”導彈驅逐艦的人員編制為345人。由此可見DD(X)人員降低的幅度是驚人的。
雖然經過10多年的努力,我們與西方在海軍裝備方面的差距由原來的30年縮小到5-10年,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但是,與新一代的DD(X)相比,我們的差距有再次擴大的危險。DD(X)驅逐艦將象其F-22戰鬥機一樣,是美國海軍實現21世紀海上網路中心戰的核心,將對世界軍工行業帶來巨大的衝擊,同時也將深深地啟示了我們,為我們發展下一代水面艦艇家族時借鑒、參考的物件。
要建立真正強大的海軍,保持對台獨,日美干涉勢力的遏制,我們的軍工科技人員們就必須再接再厲,密切關注西方在這方面的最新動向,在170的技術基礎上,借著海軍裝備大發展的東風,早日研製出我們自己的DDX,050B/C的熱潮不是頂峰,而僅僅是個開始!
http://bwl.top81.cn/military/navy/newships/708.htm 中國海軍未來DDG-X級導彈驅逐艦發展設想(組圖)07-10-30 東方網
從中國海軍不斷出現的改進型戰艦中我們可以發現中國未來大型DDG-X級導彈驅逐艦將是一種可能與美日海軍阿利-伯克級、金剛級類似的大型導彈驅逐艦。
中國將會根據現有制造“052級”取得的寶貴經驗上加以更新。現有052各類型改進版驅逐艦,從基礎型“旅滬級”開始到“052B級”存在諸 如:防空系統不完善。不具備抗擊飽和打擊的能力,對于飽和式攻擊手段反應能力相對較差。旅滬級滿載排水噸位過于小,因此很難安置大型LSV、矩形垂直發射 系統。052B級雖然是按照現代級模式制造的,但SA-N-7雙臂單發方式對目前的“飽和攻擊對抗飽和打擊”已經顯得過時。
新近建造的052C級導彈驅逐艦由于最大排水量限制難以增加部署艦載防空導彈數量。且“HQ-9A”最小攔擊高度對比美日等海軍還具有很大差 距。最新051C級既115,116雖然采用垂直發射系統,但是載彈量依舊偏低,這對于維護一支大中型航母艦隊2-3級防空顯然不夠。
2010年中國另一種全新驅逐艦DDG-X計劃將會進入解放軍服役。這是一種最新設計的大型多用途戰艦,也是目前世界發達國家海軍發展趨勢。預 計2020年前後這種驅逐艦將會全面投産使用,屆時中國會采用類似一些國家“驅/護艦”一體化建造模式,縮小版用于建造護衛艦,而標准版則用于建造驅逐 艦,這樣對于未來的艦隊在戰區服務與維護/補給上都會十分便利。
新型FFG-X護衛艦將完全取代老式“江湖級I,II”級護衛艦。同時2020年前後海軍將繼續淘汰“旅大級051”老式驅逐艦,在2008年後終止改進老式“051”系列。
中國一些專家建議在下一個10年度建造計劃開始之際,在原有051C基礎上建造一種排水量8000噸級導彈驅逐艦,這樣可以安裝部署更多的S- 300F導彈VLS垂直發射系統。對此中國大連造船公司十分熱心。一些海外軍事評估專家包括美國海軍的“中國海軍發展與戰略評估”中心則認爲中國可能或者 應該發展10000噸級加強型驅逐艦。新艦可配備一整套 “052C”上使用的宙斯盾雷達系統,同時可以配備大量S300F垂直發射單元數量,提高中國艦隊整體戰區防空水平。
據悉目前該計劃是旨在推動中國海軍從原有“近海被動防禦”走向全面的“遠洋海域積極防禦”。這一變化將需要中國更多,更大規模的替換現有水面作戰主力艦船,同時也要求海軍更新新型潛艇裝備,最終實現中國海軍編隊進入南中國海地區。
如果這些發展計劃在未來得以實現,那么中國海軍將就擁有更好的防禦與打擊策略。同時爲中國國防部作戰決策高層提供更加多樣化的打擊與防禦手段。目前中國海軍部門已經作出多次理論性研究,同時在某些方面中國可以獲得遠比以前更多的來自海外的相關技術支持與合作。
該計劃將極大增強中國應對海岸及空域防衛、攔擊彈道導彈、戰機、偵察機、巡航導彈、精確制導炸彈的威脅能力,同時中國海軍將在不久後開始實施可 能“執行遠離陸地防空基地掩護”的遠洋行動,這需要中國海軍在未來配屬中型以上航母或者擁有海外基地,而後者對于中國來說可能會更加敏感。因此,中國會選 擇建造4-6萬噸中型航母。
對于執行護衛航母作戰戰艦來說,中國建造加強型驅逐艦計劃也是必須要做的先期工作。解放軍目前具有多樣化防空手段的導彈驅逐艦並不多,有效的“面攔擊”能力十分有限。原有老式艦艇“分散化”式自主防空對于系統化聯合防空能力(AAW)幾乎爲0.
新型DDG級導彈驅逐艦可能會命名051D或052E。將采用2-4臺 烏克蘭CODOG聯合動力系統,輔助 柴油機 系統將使用MTU中國化産品,排水量8000-10000噸級。新驅將在前後分別安裝054A護衛艦采用的矩形垂發系統。前端32後端32垂發系統,總計 可裝64單元S300F。(如果采用緊湊型HQ-9A導彈可再增加部署一個32單元達到96單元)同時安裝有2座4聯發YJ62或2座8聯發C803A反 艦巡航導彈,後者可以打擊200-280公裏目標。如果可能中國還會在引進俄制最新型S400系列導彈,用于部署新的驅逐艦。但發射單元不會超過96單 元。新驅艦艏將配屬1門100mm-120mm艦炮,2座左右配置的730速射近程防禦系統,或安裝一座類似美國“海拉姆”集群式32聯發“輕型近程防禦 導彈”(可能使用中國國産輕型導彈變種。)
雷達系統將安裝一座改型“可融合S300”的綜合大型相控陣雷達。該雷達應該是在現有KVANT基礎上持續改進研制的,探測距離可能突破400 公裏極限。同時配屬2座改進版“蓋亞”EMC遠程電子探測系統,2座EW改進型電子對抗系統,2座新的大功率多波段“圓頂”衛星接收通信雷達。
一些報道猜測中,顯示中國可能會把這個計劃核動力化。依據目前中國所具有核動力發展能力來看,中國主要核動力制造都放置在潛艇上。因此采用核動 力制造會導致中國建造成本的大幅度攀升同時技術難度相對較大,同時會拖延中國計劃執行時間,再加上中國沒有首開“循序漸進”的制造核動力水面大型艦艇的範 例。因此中國可能依舊會采用常規聯合動力,同時該級驅逐艦制造數量將可能會超過目前現有052級系列。(文/寒風)
http://mil.news.sina.com.cn/p/2007-10-30/0819469718.html
中國正建新一代驅逐艦 排水量有望過萬噸2009-10-07中國船舶信息中心
網友設想的中國未來的主力防空驅逐艦:排水量約9000噸,80-96枚遠程防空導彈;由4部燃氣輪機驅動。
由于場地限制,這次閱兵海軍艦艇雖然不能受閱,但今年4月23日紀念海軍建軍60周年的海上閱兵式上,我海軍主要服役的許多重要艦艇都向國人露面了。從海軍建軍60周年和國慶60周年閱兵露面的人民海軍武器裝備來看,今後20~30年間的著力點主要是提高現有艦艇的質量,大力發展艦載的武器裝備。如改進動力裝置、武器系統和電子設備;提高艦艇的導彈化、電子化和載機化的程度;增強機動性、隱身性和遠洋作戰能力,並重點增強對地、對艦攻擊和防空、反潛的能力,形成導彈與火炮相結合及空中、水面與水下武器相結合的火力體系。
由此,中國海軍艦艇未來的發展將會具有如下趨勢:
一是噸位大型化。中國海軍一直以來就缺乏大型的水面戰鬥艦艇,就連一些戰鬥輔助船的噸位也不是很大。
中國最早從前蘇聯引進的4艘驅逐艦,噸位只有3000多噸,後來自己建造的第一代旅大級導彈驅逐艦,噸位也沒有超過4000噸。之後建造的旅滬級導彈驅逐艦,噸位開始提高到了4000多噸。再後來的167號導彈驅逐艦將噸位提升到了6000多噸。而從俄羅斯購買的4艘現代級導彈驅逐艦,最大排水量達到了8000噸左右。本世紀新建造的江南四艦的噸位標排達到了7000噸。正在建造和未來將要建造的新一代驅逐艦噸位肯定會更大,可望排水量超過萬噸。
導彈護衛艦也是如此,中國海軍最早的護衛艦噸位只有1000多噸,後來發展到2000多噸,新一代的導彈護衛艦滿載排水量達4500噸,已經超過了以前的驅逐艦。
一些作戰輔助艦船也越來越大型化,比如中國最新型的071級998“昆侖山”號大型船塢登陸艦噸位接近2萬噸,最新型的醫療船也是超過萬噸,遠洋大型綜合補給船如887“微山湖”號接近3萬噸。
http://mil.huanqiu.com/Observation/2009-10/596209.html
詳參本館:PLA最急需的武器
中國人民解放軍PLA最急需啥武器?眾說紛云,但似多不足。
做為<賣台軍事家>不只要當<共軍能阻美救台>的軍師,還要當中共國師,獻策如下:
在「和平共享」的<中國大戰略>下(習近平未來應會調整胡錦濤的「和諧社會」為「和平共享」),研發出能在大洋上先看/打到美國航母和F22/35匿迹戰機的武器。
這就不能單靠PLA現有的陸上預警雷達/防空/反導系統和東風21/東海10反航母飛彈,或海上傳統的神盾驅逐艦,而必須在大洋上有:
多顆低軌偵察衛星、同温層預警飛艇或超地平線預警艦、以及配有遠程反艦/防空(反導/攻陸/反潛)飛彈的巡洋艦。
如此,即使PLA沒航母也不怕老美了,若再有航母和兩棲攻擊艦,就更能支持中國的「和平共享」大戰略:
擱置爭議,共同開發東海/南海/藏南,中國沒必要與日越印等國爭占不毛之島/地,而是全力開發油/水(引藏南水北調黃河)資源,若日越印等敢搞破壞、就趁機痛宰之。
這樣一來,全球尤其亞非拉美的眾多開發中國家,便會信服於中國軟(如中國動輙上百億美元的經援非洲/東協)硬(如上述軍事戰略)兼施的「和平共享」大戰略了。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0329229
艦船專家詳解中國海軍新型戰艦優缺點2007-08-21兵器知識
主持人 藍白 作客專家 晨曦 江雨
記:從現狀看,海軍傳統的對地火力支援任務已經轉由航空兵負擔,那么,精密昂貴的新型艦艇是否應徹底放棄高風險低效率的火力支援任務?比如,艦炮方面是否應只發展防空性能好的速射炮而應放棄傳統大口徑艦炮(如130毫米等)?
晨曦(以下簡稱晨):這個問題分幾個角度講。首先,艦炮不一定非用于對地攻擊,對低烈度海戰或是實現反艦導彈最小射擊距離以內的火力覆蓋還是有 重要意義的。就好比空空導彈越來越先進,命中率越來越高,但沒有飛行員希望把機炮拆掉。其次,軍艦的作戰能力還是多用途一點比較好,所以如果艦上的垂發系統能裝備足夠數量並實現通用化,分配一些發射井裝填對陸巡航導彈也未嘗不可。但勿庸置疑,大型、先進的戰艦用于抵岸火炮射擊是非常不明智的。所以裝備76毫米至100毫米的主炮和30毫米以內的轉膛近防炮已經足夠。第三,護衛艦機動靈活,較適合擔負多種作戰任務,包括對陸火力支援,但前提是有合適的遠射程 大口徑火炮。比如德國就把Pzh2000型155毫米炮安裝在F124護衛艦上試驗對陸攻擊。該炮可以10發,分的射速精確攻擊40千米以外的目標。如使用新研制的尾翼穩定制導彈藥,最大射程可達60千米,射擊精度誤差可在10米以內。如發射火箭助推的增程制導彈藥,最大射程可達100千米。這些優點正是其上艦的主要因素。
江雨(以下簡稱江):水面艦艇的根本用途是爭奪制海權和保障海上交通線的安全。有了制空權和制海權後進行火力支援的手段非常多,很多方法遠比水 面艦艇的主炮效果好,而且防空、反潛和對海攻擊的要求已經使水面艦艇的武器系統接近飽和,以爭奪制海權爲目的的水面艦艇沒必要在火力支援上考慮過多,這個 任務不如交給空軍和兩棲部隊去完成。沒哪個國家願意拿昂貴的驅護艦去和海岸炮兵拼火力。新一代主戰艦艇不再以火力支援爲重點,都只裝了單管76和100毫 米艦炮。
記:從這個角度講,一旦戰事需要,美國“依阿華”級再啓用的可能性有多大?“依阿華”級的運轉費應很昂貴,但其作用似乎只剩遠程對地打擊和近程對陸支援。
晨:“戰斧”導彈雖然射程遠,但比較昂貴,而且一枚只能攻擊一個固定目標。而火炮不僅具備較高效費比,還可靈活轉移射擊目標,無論敵目標是移動 還是固定、點狀還是面狀。海灣戰爭期間,“戰斧”從核潛艇到“伯克”再到“提康德羅加”都可以發射,美國之所以讓運行費用高昂的“依阿華”級參戰,還是看 重它射程40千米的406毫米巨炮,曾轟擊伊炮兵陣地。如今,對陸攻擊彈藥和戰術越來越先進,那個炮兵陣地如果拿到現在,幾枚“聯合空對地防區外導彈”或 “風修正子母彈藥”就能保證摧毀,所以“依阿華”重返戰場的可能性不大了。
江:單純爲執行火力支援任務而裝備戰列艦的實際意義不大,獲得的這一能力還不及成本上的代價。戰列艦執行火力支援的優勢是巨炮火力,但如果海軍具備把戰列艦拉到海岸邊打炮的能力,還不如用一隊轟炸機更有效果。
記:168艦和“526後續艦”分別爲通用驅逐艦和通用護衛艦,前者成本更高,但後者可能裝備了防空導彈垂發系統及國産化的“頂板”、“前罩”雷達等,戰鬥力可能達到甚至超過了前者。後者在遠洋艦隊中能否取代前者?
晨:看待這兩者的戰鬥力,不要只盯著垂發。垂發只是優點之一,火力通道也是重要因素。兩型艦估計都是只有4座“前罩”,每個“前罩”提供2個通道,也就是說兩者估計最多都只能同時對付8個空中目標。且前者艦體更大,備彈數量應會多于後者,因此防空能力兩者應不分仲伯。同理,反潛和反艦系統,兩型 艦應該都是同一套設備,168可能裝備了更大型的對潛探測設備,但總體講兩者戰鬥力差不多。排水量大的168肯定造價更貴,但持續作戰能力占優。值得一提 的是,日本“高波”級驅逐艦前後共裝有2部FCS-3型照射雷達,每部可一次跟蹤照射兩個距離25千米以內的空中目標,因此。全艦可同時攻擊4個空中目標,遜于前兩者。
在未來特混艦隊中,168應屬于內層防禦艦,處在全艦隊較中心的區域,擔當反潛指揮艦等角色。當發現敵潛艇迹象時,168應該繼續隨航母或兩棲攻擊艦前行,而“526後續艦”則利用機動靈活,及時前出趕往問題水域對敵潛艇實施探測和攻擊。
記:兩者對反潛的側重方面有什么差異?
晨:以國外標准看,168只是側重反潛的通用驅逐艦,如有後繼艦建造計劃,應以提高防空能力爲主,例如安裝單面有源陣和中程垂發(應預留了升級 空間),同時保留現在的反潛能力,將是一款非常優秀的大型通用驅逐艦。而專用反潛的主力非性價比極高的“526後續艦”莫屬。在一支特混艦隊中。可以缺少 168(畢竟沒批量建造),但3~4艘“526後續艦”是必不可少的。
江:“526後續艦”在綜合戰鬥力上相當于國外上世紀80年代末期多用途驅逐艦的標准,完全有能力作爲新一代通用型戰艦的主力,其生産規模也可以看出對其需求的迫切程度。“526後續艦”比168更好地平衡了戰鬥力和成本的關系,適合作爲主力艦的補充力量,作爲高通用性的水面艦艇大量裝備,執行 反潛和護航任務。但遠洋編隊中仍需要6000噸以上的通用驅逐艦,畢竟艦員工作環境更好,在遠洋作戰時保障要求低,改裝潛力也更大。
目前艦艇裝備正處過渡階段,很多新技術必須要在規模化之前進行實踐和驗證,因此驅逐艦型號和艦載武器配置都較繁雜。經驗的積累無疑有益于裝備發 展,而多試少裝是使軍工系統和海軍都獲得經驗的代價較小的方法。“526後續艦”的批生産代表著護衛艦領域已成熟了。隨著對168、170等應用所獲得的 經驗,也能爲新型高性能通用驅逐艦指明方向。“526後續艦”這種主戰艦與試驗性質較濃的168在基礎條件上存在明顯差異,不能按其表面異同來對艦艇發展 進行判斷。
晨:拿相對簡單的戰鬥機來說,一架先進飛機的研制成功涉及到衆多技術領域的突破。這些技術不可能同時突破,也不可能等所有技術都突破後再研制新 一代戰鬥機。艦艇的研制更複雜,船型的研制和使用周期長,電子武器設備更新快。因此只要有好的模組設計和寬敞的船體空間,後繼改良艦更新裝備後,較前輩艦 大幅提升作戰能力是正常現象。
海軍更新裝備肯定會新老並存。168誕生時不可能裝備和專用防空艦170一樣的遠程防空彈,而手頭上的中程防空彈只能采用單臂發射架,這是中程 彈垂發系統沒能及時完成定型的一種無奈表現。如今“526後續艦”整合了大量原先在168上的武器裝備,說明在設計上就如何將平臺和負載作全面優化以及全 艦電子兼容等主要難題可能已有所解決。
記:對于112、113、167艦的過渡意義如何看?
晨:“過渡艦”是爲實現“小步快跑”這一漸進策略服務的。每次少量建造主要作爲技術驗證用,平時也擔負戰備任務,但建造數量不會超過1~2艘。 待實際驗證改進後再續造第二階段的至少有10年技術跨越的更先進型過渡艦,並一直摸索到建成理想中的、具備世界先進水平的目標艦後才會定型批生産。說到 112,不得不說其之前的只有60年代技術水准的“旅大”級基本型。1989年和1991年分別服役了被西方稱爲“旅大”Ⅲ型的165和166艦。165 艦大幅度改進了“旅大”級基本型的生活環境、電子戰和雷達探測能力以及各個子系統的自動化程度,裝備了新型反潛魚雷和全自動37炮。而166艦首次裝備了 “鷹擊”-8反艦導彈。這兩艘艦可說是對建造和使用“過渡艦”的初次嘗試。除這兩艦外,一些子系統也在別的“旅大”艦上測試,比如109艦同期在驗證進口 的“海響尾蛇”防空導彈和“海狸”火控雷達。
這些在“旅大”級上的測試和驗證的直接受益者就是1994年服役的、具備西方80年代中期技術水准的112艦。所以嚴格說,165和166才是實驗艦,而112是綜合體現第一階段驗證結果的“階段性目標艦”,是當時最具戰鬥力的艦。113的意義在于將112上進口的防空導彈、艦載綜合戰鬥系統、柴油機等換成了國産化産品,這一意義也非同尋常。所以就以上觀點看,112和113沒大量建造的原因是該級艦仍然和當時世界先進水平有著10年以上的技術差距。167的階段成功性在于戰艦設計開始走“艦體設計與艦上裝備納入同一個大系統加以全方位考慮”的設計方針,而不像112那樣見縫插針。所以說112和 167對于艦艇發展功不可沒,如今“526後續艦”較完善的綜合作戰能力正由于它們鋪的路。
江:112上的防空導彈、反潛魚雷、艦載直升機在當時是革命性的,沒有它的探索也不可能爲168、170打下基礎。現在的“526後續艦”在綜合戰鬥力上已超越112,這是技術發展的結果。
記:“526後續艦”證明了中近程防空導彈垂發系統可以裝在4000噸級艦上,那么112、113和167換裝同規格垂發系統的必要性及可行性如何?
晨:安裝垂發系統本身需要對原有艦艇開膛改裝,是對艦艇所有系統重新整合。剛才說了,112的設計有些見縫插針,比如100毫米主炮、防空導彈、37快炮爲了不互相影響向前的射界,不得不一層層壘高,最後一層的37快炮不得不在炮座底下加裝1.5米高的平臺來架高,這又導致後面的指揮樓格外高 大,破壞了隱身性能。其實我們想想,實戰中會有多大概率導彈從1 12正前方打來?微乎其微。設計上的缺陷讓我個人認爲112換裝垂發的難度要遠遠大于167,需要動大手術,很可能改裝所需費用要超過重新造一條防空護衛 艦。而167由于“海紅旗”-7和埋入式補彈系統提供了充足的改裝空間和潛力,改裝難度相比112要小得多。
江:SA-N-7/12這個規格的中程防空導彈在俄羅斯和其它國家海軍中的裝備範圍較寬,SA-N-7可裝在3000噸到8000噸級驅護艦上。通過526和“526後續艦”防空導彈系統結構和型號的變化,可以說112和167甚至是“江衛”Ⅱ都能改裝類似防空系統,不需要多大的代價就可以明顯提高防空能力。
記:與112、113一樣,525、526是否也純屬過渡?它的火力仍是“江衛”Ⅱ的水平,雖然隱身較好,但造價飈升。只是作爲這一級艦的首艦,遇到各種問題在所難免,以致又建造了傳統的527和528來擴充實力。525和526顯然遇到了和167一樣的困境,就是沒有性能先進且可靠的防空導彈,與其繼續造同型新艦,倒不如停産等待,同時攻關出問題的子系統。從一個細節能看出“526 後續艦”所受的重視:它是目前裝備730近程反導系統的戰艦中排水量最小的,連兩萬噸級的兩棲攻擊艦都只裝備4座AK-630。可見,在護衛艦範圍內, “526後續艦”應該就是目前的目標艦。
江:526建造時間和其後續艦差別不大,艦載武器卻不同,可認爲526是在部分系統不能交付的情況下,利用新艦體和成熟武器發展的試驗艦以驗證後續艦的基礎設計是否合理,多發現問題。
記:排水量有限的170等防空驅逐艦爲裝備區域防空系統削弱了反艦和反潛能力,甚至穩定性的不足可能影響垂發導彈的精度等。那么該級艦以後的同級別艦艇是否應設計得再大上2000噸以解決這些問題?
晨:國外也有噸位不大的護衛艦裝備中程或遠程垂發,所以我覺得問題的關鍵是首先改進、提升艦載防空系統的性能。雷達跟蹤精度上去了,導彈飛行性 能上去了,就應該解決一些相應的問題。但是進一步講,不是不想把艦往大了造,而是目前的相控陣技術能否發揮大艦優勢?我們看到“提康德羅加”或“伯克”動 不動一下子就二三枚“標准”同時射擊,並且後續彈接著連續發射,說明“宙斯盾”確實性能不凡,至少提供的火力通道數量是別國設備無法達到的。個人認爲, 48枚彈已基本滿足170艦火力通道所能提供的最大限度連續射擊能力。
江:170等艦是利用現有成熟艦體和武器系統發展的區域防空艦,發展時受到了船體和武器的雙重限制,因爲防空導彈的體積幾乎只有超過8000噸的大艦才能有效使用,因此可能存在載彈量少和穩定性不足等缺陷。如能將排水量增到8000噸以上,那么目前存在的絕大部分問題將隨著條件的改善被解決,從 這也可看出新一代驅逐艦大型化的必然趨勢。現代軍艦排水量的大幅度增加並不只是簡單的增大尺寸和內容空間,而是關系到設計、材料、動力、武備和系統綜合等 多個方面,大型艦與中型艦的技術難度差異要遠大于排水量上的差異。170等艦因排水量不足導致的問題應很明顯,但現在還只是在現有武器、動力和船體設計上 組合試驗的階段。不是看不到這些問題。而是在現有條件下不能根本解決,只有通過對新艦的應用發展後才能在新一代驅逐艦上得到解決。
記:遠洋艦隊的合理結構是什么?是需要更大一些的“平衡艦”還是需要目前這種“一專多能”艦?
晨:就艦體來講,我覺得遠洋艦隊的合理結構是8000~9000噸的類似“伯克”級的專用防空驅逐艦、6000~7000噸的類似“高波”級的 帶垂發的通用驅逐艦和“526後續艦”這樣的機動靈活的反潛護衛艦。只要把艦體的大小分級別,就能有效控制成本。但是研制和建造“大而全”的戰艦無疑是代價高昂的,這就希望垂發系統能達到相當程度的通用化,可同時攜帶防空、反潛和巡航導彈,這樣無論哪種艦都能獨當一面,這也是目前世界海軍發展的潮流。例如德國F124防空護衛艦的後繼艦F125就是強調多用途的,前文提到的Pzh2000型155毫米榴彈炮也是計劃裝備到這一型艦上。
江:美國新一代“宙斯盾”和歐洲國家通用驅護艦都具備完善的武器系統和協調的總體設計,但對技術、經濟和整體設計經驗方面要求非常高。而別的國 家目前只是突破了早期的技術瓶頸,技術上並不具備發展萬噸級多用途戰艦的條件。如果強行追求性能全面,很容易出現畫蛇添足的後果。
艦艇的電子設備和武器類型越全面則生産成本和排水量也就越大,未來相當一段時間裏在技術和經濟上對其保障能力並不能滿足需要。投入巨資獲得數量不多的多用途戰艦,未必能在整體戰鬥力上超過數量更多卻專業性更強的艦艇組合。現代海軍作戰通常采用的大編隊形式也有利于專用艦之間的配合,能在技術發展 到一定程度之前保證艦隊戰鬥力的總體平衡。但長遠看,專用艦艇不可能動搖高性能多用途艦的地位,美國新一代“宙斯盾”艦仍是努力目標。
記:有觀點認爲區域防空驅逐艦只有大型編隊才需要且才能充分發揮作用,是否中小型編隊不需要遠程防空?
晨:如果遠程防空艦數量足夠的話,當然也會有部分數量爲中小編隊提供掩護,但如果你的防空艦配給一個特混艦隊數量就已捉襟見肘,也就談不上了。
江:任何形式的編隊都要具備區域防空能力,因爲航空兵不可能持續提供掩護,也不可能全部阻止巡航導彈和隱身飛機的打擊。判斷新型防空艦主要裝備 大型編隊的原因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是大型防空艦本身的防空系統主要是爲保護整個編隊的區域安全,因此價格昂貴的防空艦一般用來保護價值更高的大型軍艦。另一方面,不能說近海作戰的中小型艦隊就不需要區域防空艦,但是170等艦爲裝備重型防空導彈付出代價較大,空間不足影響了反潛和反掠海艦艦導彈能力,這使 它們難以脫離大型編隊獨立作戰。如果是在岸基航空兵的半徑內作戰,那么用SA-N-7/12要比用SA-N-6之類的導彈更合適,完全不用付出像170等艦這樣大的代價。而且SA-N-6等導彈采用的還是上世紀70年代末期的設計思想,性能不足,通用化和模塊化水平不高,空間利用率差,改進潛力小,而且這 些基礎設計方面的問題很難通過對導彈的改進來解決。這些導彈是以飛機爲基本作戰目標,對掠海反艦導彈作用有限,而射程又不及敵攻擊機。
記:已服役較長時間的“江湖”級和“旅大”級在未來10年裏有可能大批退役,到時有無必要將它們封存?將來如果再啓用,有多大作戰用途?
晨:如果海岸線太遼闊,對專署經濟海域的巡邏就是其海軍的一項重要任務。新型艦成本高,運行和保養費用都比老艦高得多,用于巡邏大材小用。而衆多的“江湖”正好是擔負巡邏任務的最佳選擇。而且也有部分“江湖”劃歸了海警,繼續發揮余熱。
就“旅大”級來看,每艘都有針對性地進行了改裝,部分艦進行了大改,其余的也安裝了衛星通信天線或電子戰設備,短時間還不會退出。
江:“江湖”和“旅大”隨著新艦服役將進入快速退役階段,早期生産的部分艦基本已無改裝價值,但80年代中期後生産的部分艦還有一定壽命,近年來的技術改裝使它們退役後還可以封存或擔負近海警戒任務。
記:對于“江衛”級,是否近海護航是其最佳去處?它與“526後續艦”應該很難匹配作戰。
晨:可以說“江衛”級的設計初衷就不是遠洋作戰,只適合近岸防禦。“526後續艦”作爲第一種適合遠洋作戰的護衛艦,檔次提升程度非“江衛”能比。
江:“江衛”級是性能相對較好的艦艇,近海作戰使用效果與526並無明顯差距,但它的持續作戰能力和航速可能無法滿足與驅逐艦配合的要求,所以 應該無法與新型驅逐艦共組編隊。“526後續艦”批量服役後將會在遠洋作戰中完全取代“江衛”級,“江衛”可去執行能發揮裝備性能的近海反潛和護航任務。
記:一旦有遠海作戰任務,有可能從各艦隊中抽調新銳艦現組編隊。這就像一趕上國際大賽,從各俱樂部抽調精英臨時組成國家隊一樣,這種臨時編隊是作戰的最佳選擇么?
晨:這是無奈之舉。每個艦隊都沒強大到獨當一面,做不到分出一部分兵力去遠海作戰,同時又保留相當實力守衛家園。從各艦隊抽調新艦組成特混艦隊 應付突發戰況是目前較可行的方法,但需要平時各艦隊加強訓練合作,例如2005年8月中俄演習,就看到112、136和168艦同時出現在訓練場上。
江:近年來每個艦隊的新艦數量雖不多但新艦艇整體規模不小,理論上確實具備集中新艦組成編隊應付突發情況的條件,而且近幾年如果真的與敵爆發海 戰也必然要集中各艦隊的戰鬥力。但臨時抽調的艦艇在組織、訓練和互相配合上不可避免要存在問題,一旦戰爭前缺乏必要的時間進行熟悉和配合演練,那么在戰爭 中極有可能出現因各艦協同不利導致的損失,所以現組編隊聯合作戰不能算是最好的方法。
http://mil.news.sina.com.cn/p/2007-08-21/0859460642.html 解放軍同時裝備三款新型艦載導彈垂發系統(圖)08年07月30日現代兵器
中用不中看的052B並未讓中外人士關注太久,就在軍迷們還來不及結束歎息時,2003年4月,又有2艘052C(“旅洋” II級)新驅在江南造船廠下水建造。其艦體設計與052B渾然一樣,但盼望已久的VLS垂發系統、酷似板磚的相控陣雷達終于在艦上出現,立刻引發了中國軍迷一路熱烈追捧,從每一項技術的猜想到每一個裝備的細節,乃至新驅的命名去向等,都是衆人熱烈討論甚至爭吵的對象。
2004年底,兩艦(舷號170、171)建成服役,步052B之後塵,歸八南海艦隊旗下。艦上裝載8座6單元圓形垂直發射系統,形似俄制“裏夫”-M艦空導彈(SA-N-6C)系統的旋轉式結構,但實際上不需旋轉——每個單元均可發射,提高了發射效率。該系統采用冷發射方式,即先將導彈從發射筒內彈射出去,並賦予導彈30-40米/秒的初速度,再由導彈點火奔襲空中目標。這就是傳說已久的“海紅旗”一9遠程艦空導彈系統,彈長6.8米,彈徑0.47米,彈重1300公斤,彈頭重量大于180公斤,無翼式,最小作戰高度500米,最大作戰高度30公裏,最小作戰距離6公裏,最大作戰距離120公裏,最大飛行速度大幹4.2馬赫,導彈發射間隔時間約5秒,采用先進的捷聯慣導/指令修正+末段主動雷達的制導體制,導引頭抗幹擾能力強,是一種全天候全空域的遠程防空導彈系統。艦上的相控陣雷達能快速掃描跟蹤,目標信息處理能力強,可以同時引導多枚導彈攔截多個目標,具有很強的抗飽和攻擊能力。除攔截飛機、反艦導彈外,據說還具有一定程度的反彈道導彈能力。這是人民海軍創建以來第一次擁有遠程垂直發射艦空導彈,無論性能差異多少,終于趕上了世界海軍強國的發展潮流。
2004年稱得上是中國海軍的新驅年。就在0520型171艦完工不久,在中國東北,自“深圳”號以後,許久沒有建造新驅的大連某造船廠也在開工建造兩艘051C新型驅逐艦。雖然在船體設計上同“深圳”號幾近相同,但艦上裝載的防空導彈不再是專司近防的“海紅旗”一7,恰恰是上文提到的俄制“裏夫”一M艦空導彈。它是世界上最早實現裝艦的導彈垂直發射裝置,由陸基S-300派生而來,其使用的各項設備、導彈與陸基型大體相同,6座8單元圓形垂直發射系統,采用冷氣彈射和獨特的轉輪式旋轉發射方式,曾是前蘇聯海軍艦載防空系統的重要轉折點。擁有該系統之後,蘇聯海軍可以輕松抗擊來自空中的密集攻擊,早期的“裏夫”系統即可一次引導12枚導彈,同時攔截6個來自任何方向、高度在20-26000米、距離75公裏的空中目標;改進版“裏夫”一M系統最大射程擴展至150公裏,可以穩定追蹤戰術彈道導彈,堪稱艦空導彈家族中的“大殺器”。
護衛艦方面,2003年兩艘054新型護衛艦(“江凱”級)在黃埔造船廠下水。盡管以其設計新潮的隱身外型而被譽爲“中國拉斐特”,裝備的艦空導彈卻仍是“海紅旗”一7。但僅過兩年後,曾在970號裝備試驗船上出現過的新型垂發艦空導彈,就搬到了黃埔造船廠的第三艘新船530艦上(054A,“江凱” 級):但它既不是052C上的“海紅旗”一9,也不是051C上的“裏夫”一M,而是4座8單元方格狀垂直發射系統,外型接近美制MK41、法制“席瓦爾”垂直發射系統,即爲中國艦空導彈家族中的另一個傳說:“海紅旗”-16艦空導彈系統。據說其采用終端半主動雷達導引,有效射程3~55公裏,艦上裝載4部MR90火控雷達,可以同時引導8枚導彈迎擊空中目標,防空技術水准明顯優于東洋海自“村雨”級,全面領先于中國臺灣地區的“康定”級。正是由于“海紅旗”-16導彈系統卓越的’性能水平,同以往國産導彈護衛艦相比,無論是艦空導彈數量,還是射程、反應速度,054A的防空能力都是最強的。因此,未來極有可能用“海紅旗”-16改裝現役現代化艦艇,包括052“旅滬”級、051B“旅海”級驅逐艦和先前兩艘054型“江凱”級護衛艦。
如果說“裏夫”-M系統的順利裝備,意味著中國的海基TMD初現端倪;“海紅旗”一9和“海紅旗”一16的服役,顯示出中國國産中遠程艦空導彈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到今天,十多年內功修煉終有小成;那麽,這“三劍客”的陸續服役,標志著人民海軍高中低多層防空火力的全面完善。從另一方面來看,三種垂直發射系統的同時裝備,顯然也帶有一定程度上的試驗性質。在未來幾年內,滿足中國海軍作戰需求的國産新型“海紅旗”艦空導彈呼之欲出,八一海軍旗下的天空將因此格外晴朗,從另一個側面映襯出中華民族奔向大洋的希望。
進入新世紀新階段以來,中國海軍戰略開始面臨一場革命性的變革。人世以後的中國,同外部世界的聯系越來越強:從2001年開始,中國石油進口量逐年遞增,客觀上使保障海上石油生命線的必要性毋庸置疑:他國盜采南沙石油、春曉油氣田的風波,也不斷證明了保護神聖海權、捍衛海洋國土的戰略需要:中國的國家安全,已經不僅僅停留在國土邊界上……正因如此,胡錦濤主席從維護國家安全和發展的全局高度,對人民海軍的建設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確指出“要建設一支與國家地位相稱、與履行新世紀新階段我軍曆史使命要求相適應的強大的人民海軍,要按照中國特色軍事變革要求,推動海軍建設的整體轉型”。
中國海軍駛向藍水海洋的號角已經吹響,從“海紅旗”-61到“海紅旗”-7,從現代級上的“無風”到最新的“三劍客”,中國艦空導彈家族伴隨著人民海軍的現代化進程一路走來、茁壯成長。盡管同美軍“宙斯盾”相比,它還有著不容忽視的性能差異,但中國海軍已經和強者站在了同一起跑線上——不管路有多遠,只會越走越好——我們堅信:在不久的將來,“海紅旗”們勢必護衛著高高飄揚的八一海軍旗,勝利走向遠洋。
http://mil.news.sina.com.cn/p/2008-07-30/0555513833.html
美國升級"宙斯盾"系統 打造海上反導攔截網(組圖) 2007-06-25 環球時報
美軍近期拉開了在全球部署新型“宙斯盾”軍艦的序幕。配置“標準-3”型攔截導彈的最新型“夏伊洛”號宙斯盾巡洋艦將在本月末部署到日本橫須賀海軍基地。美軍宣佈,在太平洋的新“宙斯盾”軍艦將增加到6艘,全球的新“宙斯盾”軍艦近一段時期將增加到18艘。美軍認為,隨著導彈技術的擴散,美國面臨的導彈威脅更加嚴重,因而加緊部署目前最具實戰能力的海上導彈攔截系統——宙斯盾軍艦。但實際上,美國導彈防禦系統的部署,將打破原有的力量平衡,可能給世界帶來更多動蕩。
新“宙斯盾”艦數量超過預想
據美國《海軍時報》報道,目前美國海軍正加緊對“宙斯盾”戰艦實施現代化升級改造,以使最新型“宙斯盾”戰艦全部具備跟蹤和攔截彈道導彈的能力。而截至今年年底,將有6艘戰艦完成最新型“宙斯盾”系統的升級改裝。在這六艘“宙斯盾”艦中,包括三艘“提康得羅加”級導彈巡洋艦:“夏伊洛”號、“伊利湖”號和“羅亞爾港”號。另外三艘是“伯克”級導彈驅逐艦:“斯特塞姆”號、“迪凱特”號和“柯蒂斯·威爾伯”號。這些新型軍艦均配備最新型的“宙斯盾”雷達系統,以及垂直髮射系統。兩套系統同時工作,就可以發射“標準-3”型導彈對來襲彈道導彈實施跟蹤,並予以擊落。
分析人士指出,美海軍近期目標是裝備18艘最新型“宙斯盾”巡洋艦和驅逐艦,但實際上美軍最終實現升級的“宙斯盾”軍艦數量要遠遠大於該數字。因為目前僅現役的“提康得羅加”級導彈巡洋艦就有22艘,美軍計劃在2015年全部升級。再加上48艘驅逐艦和新建造的其他艦艇,屆時美國太平洋艦隊和大西洋艦隊的主戰軍艦都將成為具備導彈防禦能力的新型“宙斯盾”戰艦,美軍海上導彈防禦系統也隨之初具雛形。
新“宙斯盾”能力更強
根據美海軍的計劃,新“宙斯盾”戰艦作戰系統經過了多方面的升級。如為了配合美海軍從“遠洋作戰”向“由海向陸”戰略的轉變,新型“宙斯盾”巡洋艦將配備先進的聲吶設施、改進垂直髮射的“戰斧”巡航導彈等,以提升對陸攻擊、近岸水下作戰和支援兩棲作戰能力。為打造“網絡中心戰”能力,新型戰艦融入協同作戰系統,使多個裝備該系統的水面艦艇和戰機成為一個整體。而更關鍵的是,新型“宙斯盾”戰艦裝備了“標準-3”攔截導彈,其導彈防禦能力遠遠超過了此前配備的“標準-2”導彈。
從射程來看,“標準-3”導彈更遠,至少可達到425公里,而“標準-2”導彈的最大射程只有180公里左右,射程的增大意味著防區範圍更加廣闊。從攔截方式來看,“標準-2”導彈採用攔截導彈自身爆炸,用導彈碎片殺傷來襲彈頭。這種攔截方式容易造成來襲導彈的爆炸,對於攜帶核生化彈頭的導彈來說具有很強的危險性。而“標準-3”攔截導彈撞擊來襲導彈的方式對其截擊,不容易引爆來襲導彈。從引導方式來看,“標準-2”採用半主動雷達制導方式,而“標準-3”則增加了GPS制導,攔截精度更高。
渲染“導彈威脅”不利於維護世界穩定
美軍認為,隨著全球導彈技術的擴散,越來越多的國家掌握了製造或採購導彈的能力,這對美國構成了潛在威脅。美國會研究服務局的研究報告顯示,全世界大約有42個國家和地區擁有彈道導彈。而在巡航導彈方面,現在全球大約有130多種巡航導彈散佈在75個國家和地區中。特別是伊朗、北韓等美國視為敵人的國家,導彈的研發能力在不斷增強。導彈構成的對美現實威脅超越了其他任何武器,評論指出,美國將其他國家擁有導彈,不問青紅皂白就看作是威脅,美國這種渲染“導彈威脅”其實是一種追求絕對安全的集中體現,不利於現有世界的平衡和穩定。而隨著導彈技術越來越普及化,美追求絕對安全的反導成本遠遠大於導彈成本,到頭來也許是越反越不安全。
“宙斯盾”的由來
“宙斯盾”原本是神話裏的一種武器。希臘神話中的主神宙斯有一面雕有蛇發女妖頭像的盾牌,這是其護身法寶,誰見了此盾牌就會變成石頭。“宙期盾”就由此得名。
“神盾”系統又叫“宙斯盾”作戰系統。20世紀60年代,冷戰時期的蘇聯為了打擊美國海軍航母戰鬥群而研究制定出了一種新的戰術——“飽和攻擊”——即在同時(或以秒計算的極短時間內)發射大量的反艦導彈,攻擊水面作戰艦艇,以使其有限的對空防禦火力通道“撐不下”,達成反艦導彈突防命中目標的目的。這就如日常遇到的排隊現象,當許多人同時去購買車票,而售票窗口又有限時,就需要排隊等候。但對“飽和攻擊”而言,排隊等候的反艦導彈數量,就是已完全突防的反艦導彈數量。由此不難看出,反艦導彈本身所具有的速度快、有效截面積小、被發現的距離近等特點,在過去就已經使得水面作戰艦艇傳統的對空防禦系統漏洞百齣,如果今天再面對成群反艦導彈構成的“飽和攻擊”,更是難以提供“優質服務”。
1964年,美國海軍為了解決蘇聯反艦導彈的“飽和攻擊”對航母戰鬥群構成的威脅和海上對空防禦問題,提出了“先進艦用導彈系統”(ASMS)的要求,並在1969年12月將其命名為“宙斯盾”(Aegis)系統(全稱為“全自動作戰指揮與武器控制系統”);Aegis原是希臘神話裏的主神宙斯和智慧女神雅典娜使用的盾,上面雕繪著一個蛇發女妖像,誰見了就會變成石頭,故被視作一種護身法寶。在美國海軍看來,“宙斯盾”作戰系統就是可對從四面八方向艦艇同時襲擊的敵方大量導彈組織有效防禦反擊的美國艦隊的堅固盾牌。
“宙斯盾”作戰系統從1969年12月起正式開始研製,1973年完成樣機,于1981年正式裝艦。該系統體現了美國80年代的科技水準,並在此後,一直與世界先進的科學技術同步發展。“宙斯盾”作戰系統(不含導彈)每套造價約2億美元。自1983年至今,該系統已裝備美國全部27艘“提康得羅加”級導彈巡洋艦。從1991年7月起,它又開始裝備“阿利·伯克”級驅逐艦。此外,日本的“金剛”級驅逐艦,南韓KDX-3級驅逐艦及西班牙海軍F100級護衛艦也配置了從美國採購的“宙斯盾”作戰系統。
系統的組成
“宙斯盾”作戰系統主要由6個分系統組成,它們分別是:
MK1指揮和決策分系統
它包括四機櫃AN/UYK—7電腦、AN/UYA—4顯示控制設備、變換裝置、RD—281記憶體和數據變換輔助控制臺等。該分系統是全艦的指揮和控制中心。它負責建立戰術原則,顯示並處理來自艦上各感測器的資訊,作出威脅判斷和火力分配,協調和控制整個作戰系統的運行。
MK1武器控制分系統
它由四機櫃AN/UYK—7電腦、“宙斯盾”綜合裝置、MK 138射擊開關組合件和數據交換輔助控制臺組成。該分系統負責按照MK 1指揮和決策分系統的作戰指令,具體實施對武器系統的目標分配、指令發射和導彈制導等功能。
AN / SPY - 1A多功能相控陣雷達分系統
該雷達是“宙斯盾”作戰系統的心臟,是“宙斯盾”戰艦的主要探測系統。它由相控陣天線、信號處理機、發射機和雷達控制及輔助設備組成。它能完成全空域快速搜索、自動目標探測和多目標跟蹤。該雷達工作在S波段,對空搜索最大作用距離約為400千米,可同時監視400批目標,自動跟蹤100批目標。
MK99火控分系統
它包括AN/SPG—62目標照射雷達、MK 79導向器和數據轉換裝置。該分系統負 責按照MK 1武器控制分系統的指令,隨同AN/SPY—1A雷達一起工作;用AN/SPG—62雷達照射目標,以便對已發射的導彈提供末制導。
MK41或MK26導彈發射分系統
MK 26為雙導軌旋臂式發射裝置,用於發射“標準 2”中程艦空導彈或“阿斯洛克”反潛導彈。MK 41則是一种先進的垂直髮射裝置,它包括61具導彈發射箱,可發射 “標準”、“戰斧”、“魚叉”和“阿斯洛克”導彈等。上述兩種導彈發射分系統均由MK 1武器控制分系統的電腦實施控制。
MK1戰備狀態測試分系統
該分系統由一台AN/UYK—20小型電腦和若干AN/UYA—4顯控臺、主數據終端、遙控數據終端和輔助設備組成。它與“宙斯盾”作戰系統各主要分系統相聯,完成對整個作戰系統的監視、自動故障檢測和維護。
目前美國海軍還計劃增加第七部分,即作戰訓練系統。
工作原理和特點
“宙斯盾”作戰系統的工作是從AN / SPY - 1A多功能相控陣雷達開始的。該雷達發射幾百個窄波束,對以本艦平臺為中心的半球空域進行連續掃描。如果其中有一個波束髮現目標,該雷達就立即操縱更多的波束照射該目標並自動轉入跟蹤,同時把目標數據送給指揮和決策分系統。指揮和決策分系統對目標作出敵我識別和威脅評估,分配攔截武器,並把結果數據送給武器控制分系統。後者根據數據自動編制攔截程式,通過導彈發射分系統把程式送入導彈。導彈發射後,發射分系統又自動裝填,以便再次發射。在導彈飛行前段,採用慣性導航,武器控制分系統通過AN / SPY - 1A雷達給導彈發送修正指令。進入末段後,導彈尋的頭根據火控分系統照射器提供的目標反射能量自動尋的。引炸後,AN / SPY - 1A雷達立即做出殺傷效果判斷,決定是否需要再次攔截。該雷達採用邊跟蹤邊掃描方式工作,始終對全空域掃描以發現新目標。在整個作戰過程中,戰備狀態測試分系統不斷監視著全系統的運轉情況,一旦發現故障,立即採取措施,以確保作戰系統具有很高的可靠性。
“宙斯盾”作戰系統共有4種工作方式:自動專用方式、自動方式、半自動方式和故障方式。後三種方式都需要人工參與控制。只有自動專用方式不需要人工控制,整個探測、攔截過程全部自動地進行,它在任何時候都是有效的。當發現有威脅程度不同的多個目標時,該系統能自動暫時放棄威脅較小的目標,而對付威脅較大的目標。
“宙斯盾”作戰系統的功能特點是:
1,反應速度快。主雷達從搜索方式轉為跟蹤方式僅需50微秒,能對付作掠海飛行或大角度俯衝的超音速反艦導彈。
2,抗干擾性能好。可在嚴重的電子干擾(包括無源干擾和有源干擾)、海雜波和惡劣環境下正常工作。
3,作戰火力猛。可綜合使用艦上的各種武器,同時攔截來自空中、水面和水下的多目標,具有抗敵方飽和攻擊的能力。
4,編隊防空能力強。該系統實施全天候、全空域作戰,能為整個航母編隊或其他機動編隊提供有效的區域防空。
5,系統可靠性高。能在無後勤保障的情況下,在海上連續可靠地工作40~60天,系統的大修週期為4年。
系統基本結構的演變
“宙斯盾”不是單獨型號的作戰系統,它已經形成了一個作戰系統系列。迄今為止,“宙斯盾”作戰系統系列已包括7種型號(即0~6型)基本結構,目前正在開發7型基本結構。“宙斯盾”作戰系統系列形成過程就是美國海軍“宙斯盾”作戰系統基本結構不斷改進(或升級),使之一直處於世界先進水準的過程。
基線0型是“宙斯盾”作戰系統的原始基本型。包括AN/SPY—1A雷達、旋臂式MK 26導彈發射系統、LAMPS MKIII輕型機載多用途系統和AN/SQS - 53A聲納等設備。該型系統最先配置在1983年交付使用的美國“提康得羅加”級CG - 47艦和CG - 48艦上。在對0型基本結構略加改進的基礎上產生了1型基本結構。1型基本結構採用AN / UYK - 7電腦和LAMPS MKIII輕型機載多用途系統等。該型基本結構作戰系統已配置在CG 49、CG 50和CG 51等3艘“提康得羅加”級艦上。原先配置在CG 47和CG 48艦上的0型系統經改進後已升級為1型。
基線2~基線4型
基線2型以AN/SPY—1A相控陣雷達、MK41導彈垂直髮射系統、“戰斧”巡航導彈和AN/SQQ 89聲納為核心。與1型相比,2型的火力明顯得到增強,反潛戰能力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在CG 52~CG 58的7艘“提康得羅加”級艦上已配置了該型系統。基線3型採用了AN/SPY—1B相控陣雷達、AN/UYQ 21顯示器和CDR作戰通信機等裝備。AN/SPY—1B雷達是AN/SPY—1A雷達的改型,它改善了對干擾環境下低飛的小雷達截面導彈的跟蹤。基線3型的電腦程式已由0型的82萬行增加到100萬行以上。基線3型已配置在自1989年2月服役的CG 59~CG64的6艘“提康得羅加”級艦上。基線4型的主要改進設備AN/SPY—1A(V)雷達(裝在“提康得羅加”級巡洋艦上)或AN/SPY—1D雷達(裝在“阿利·伯克”級驅逐艦上)、AN/UYK 43/44電腦(代替早期的AN/UYK 7電腦,程式增加到接近400萬行)、C(D MK2通信和數據設備(裝在“提康得羅加”級艦上)或ADS MK2高級數據系統(裝在“阿利·伯克”級艦上)以及AN/SQS 53C聲納等。該型基本結構作戰系統已經配置在CG 65~CG 73等9艘“提康得羅加”級巡洋艦和DDG 51~DDG 56等6艘“阿利·伯克”級驅逐艦上。 從0型基本結構發展到4型基本結構,“宙斯盾”作戰系統已經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作戰系統865個部件中,有429個更換了,部件數也從865個增加到924個,作戰系統的重量從610噸增加到656噸。與0型相比,基線4型的作戰能力已經大大增強了。
基線5型和基線6型
基線5型的主要改進包括增加“標準SM 2 BlockⅣ”增程艦空導彈、聯合戰術資訊分佈系統16號數據鏈戰術數字資訊鏈新型作戰測向器和具有很強戰術圖示能力的先進的彩色圖形顯示器等。其電腦程式增加到650萬行以上。基線5型已配置在DDG 57至DDG 78等22艘“阿利·伯克”級驅逐艦上。 基線6型的改進主要包括適合近海作戰的AN/SPY—1D(V)相控陣雷達、改進型“海麻雀”導彈垂直髮射系統、戰區彈道導彈防禦系統、先進的AN/UYQ—70顯示器、附加的處理機以及改進識別系統和提高協同作戰能力。此外,該系統採用局域網互連系統,對各種不同的局域網實施最佳綜合。經過上述改進後,作戰系統反高速、低空機動目標的總體性能大大增強。預定配置基線6型的艦船平臺有自DDG 79以後的多艘“阿利·伯克”級驅逐艦。
即將裝備的基線7型
2004年3月,第7代“宙斯盾”武器系統(即基線7型)安裝在美海軍最新的“阿利·伯克”級驅逐艦“鐘雲”號上完成了海試,該系統反映了“宙斯盾”作戰系統基本結構的最新進展;其主要改進包括輔助感測器、改進型“戰斧”導彈、寬戰區彈道導彈防禦系統和先進的電腦處理系統等裝備的升級。
試驗期間,美海軍用收集的關鍵數據對“宙斯盾”武器系統的性能進行了評估,其中包括該系統配備最新型雷達--SPY-1D(V)。SPY-1D(V)雷達系統是基線7型武器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具備自動的自適應雷達模式控制能力和更加強大的抗電子干擾能力,提高了雷達在瀕海環境中的作戰效能。
基線7武器系統中另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是艦載的AN/SQQ-89水下作戰系統,該系統中集成了洛·馬公司研製的遠程獵雷系統。AN/SQQ-89水下作戰系統進一步增強的艦艇執行多種任務的能力,它可以為航母和遠征打擊群提供建制探雷能力,同時還提高了艦艇各部門間的協同作戰能力。
基線7系統還首次採用了完全來自商用現貨供應(COTS)的先進處理計算結構。把原來的AN/UYK—43一類美國海軍標準電腦徹底轉向COTS的計算環境增強了系統的效能,同時也是向開髮式結構轉變的關鍵一步。開放式結構可以使系統的過程更簡單,速度更快。
基線7型系統將裝備在最新建造的“阿利伯克”級導彈驅逐艦上。
http://big5.china.com.cn/news/txt/2007-06/25/content_8435828_5.htm
日本自衛隊第五艘宙斯盾艦“愛宕”號服役
【星島網訊】日本海上自衛隊的新型宙斯盾艦“愛宕”號(排水量7700噸,人員編制約300人)日前建造完畢,15日由長崎市的三菱重工長崎造船所交付給了海上自衛隊。該艦將部署在京都府的舞鶴基地。
“愛宕”號是日本已經服役的第五艘宙斯盾導彈驅逐艦,據悉,“愛宕”號是改進型的“金剛級”宙斯盾導彈驅逐艦,屬於日本新一代主力戰艦,也是日本彈道導彈防禦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
日本在2018年前會裝備八艘宙斯盾驅逐艦,其中有五艘部署在面向日本海與東海的基地,目的是對付包括北韓在內的亞洲大陸射出的彈道導彈的威脅。
根據日本防衛省制定的攔截彈道導彈的導彈防禦計劃,宙斯盾導彈驅逐艦將承擔起利用高性能雷達發現彈道導彈,並在距地面兩百至三百公里的大氣層外進行攔截的任務。
“愛宕”號的建造工作由日本最頂尖的軍工單位參與,三菱重工的長崎造船廠用亞洲最好的八萬噸級船臺進行封閉式 造船,來自東京的三菱電氣公司和日本航空電子公司也首次完全撇開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為新型宙斯盾系統製作軟體和有關發射部件。由於外觀設計與海上自 衛隊現有的四艘“金剛級”驅逐艦大同小異,以致被許多人稱為“新金剛”。不過有賴眾多嶄新設備的加盟,使得“體大、眼聰、手長”的“愛宕”級驅逐艦“青出 於藍而勝於藍”。
所謂“體大”,“愛宕”號標準排水量達7700噸,比7250噸級的“金剛級”驅逐艦更重,可攜帶更多武器裝備。MK.41導彈垂直發射井的數目也比“金剛級”多了6個,達到96個,與美國最新式“伯克”級驅逐艦持平。艦艉則新添了一座機庫,可容納兩架SH- 60J反潛直升機,主動反潛作戰能力得到顯著提高,可為整個艦隊提供水下防護。此外,“愛宕”號艦上的煙囪、桅桿的形狀都經過修改,隱身性能非“金剛級” 艦所能媲美。
至於“眼聰”,“愛宕”號所配備的宙斯盾綜合作戰系統更新到最高檔次的Baseline 7版本,雷達搜索範圍延伸到五百公里左右,可同時捕捉十個以上的導彈目標,反應速度比“金剛級”提高了十倍。“金剛級”的宙斯盾系統因服役時間較早,只能及時探測到像“飛毛腿”一類的近程低速彈道導彈,而“愛宕”號的新版宙斯盾系統則能夠早期發現射程比較遠,末端速度很高的導彈。更關鍵的是,“愛宕”號艦 的指揮模組端口已換上日本元器件,可隨時加裝巡航導彈制導模組,一旦日本認為需要,“愛宕”號可方便裝備“戰斧”等巡航導彈,從事遠程打擊作戰。
“愛宕”號最令人矚目的地方當屬它的“攔截長臂”——“標準3”導彈。該導彈由美日聯合研製,裝有三級火箭發動機。能在大氣層外摧毀敵方彈道導彈。與“金剛級”現有的“標準-2”攔截導彈相比,“標準-3”作戰半徑從原有數百公里擴大到一千(真的?)公里左右,防護的範圍 將成倍擴大,攔截北韓“飛毛腿”、“勞動”系列導彈時的成功率將提高到60%-70%。
日本前防衛廳長官透露,“愛宕”號配備的“標準-3”導彈將同日本航空自衛隊正在建設中的“愛國者-3”陸基反導系統及新型警戒管制雷達共同構成海陸空一體的警戒系統,預計到2011年底,該系統第一階段(彈道導彈防禦網)可全部建成並投入使用。
http://www.singtaonet.com:82/glb_military/200703/t20070315_490962.html
日本金剛級雷達低空性能差 建造秋月級添補空白 2011-05-25 世界新聞報
日本國産秋月級首艦秋月號迷你型宙斯盾驅逐艦下水現場 記者/魏東旭
日本最新型的“秋月”級驅逐艦首艘艦“秋月”號去年10月的下水,開啓了日本獨立打造“宙斯盾”戰艦的先河。“秋月”級驅逐艦具備較強的防空與反潛能力,勢將成爲日本自衛隊未來“制海作戰”的主力艦種之一。
與“宙斯盾”各有所長
雖然“秋月”級艦被一貫“示弱”的日本海上自衛隊稱爲“平成19年護衛艦”(19DD),但實際上,該艦長150米,寬18.5米,航速30節,滿載排水量6800噸,裝備1門127毫米口徑艦炮、2座“密集陣”近防武器、8枚90式反艦導彈和1套32單元Mk-41垂直發射模塊(混裝反潛導彈和“改進海麻雀”防空導彈),再加上2座HOS-303型324毫米口徑魚雷發射系統和1架SH-60K型反潛直升機,絕對是一艘火力強大的驅逐艦,而非其主人口中的“護衛艦”。
與裝備美制“宙斯盾”作戰系統的戰艦相比,裝備FCS-3型有源相控陣雷達的“秋月”級只能算迷你“宙斯盾”艦艇。“秋月”級裝備的FCS-3型雷達是由“日向”級直升機驅逐艦上的雷達改進而來,采用4片式安裝在艦橋雷達組件上,最大探測距離爲200公裏,可以同時掌控300個目標。由于FCS-3型雷達比美版“宙斯盾”系統更小、更輕,因此可裝備在更高的位置,獲得更好的視野。
填補艦隊火力空白
目前,日本海上自衛隊中已擁有“金剛”級“宙斯盾”驅逐艦和采用單面陣雷達的“村雨”級驅逐艦,表面上已構成了高低搭配、較爲完善的艦隊防空火力,但實際上以上兩級艦都有自身的弱點,而戰力全面且均衡的“秋月”級正好彌補了艦隊的“火力空當”。
裝備“宙斯盾”系統的“金剛”級驅逐艦雖然性能先進,但應對低空和超低空目標時能力不足。因爲“宙斯盾”系統中的SPY-1型相控陣雷達重達5噸,無法安裝在較高的地方。據悉,美國海軍的“阿利?伯克”級“宙斯盾”驅逐艦對飛行高度5米的反艦導彈的探測距離還不到30公裏,“金剛”自然存在類似問題。
“村雨”級驅逐艦在桅杆上裝備了OPS-24型三坐標對空搜索雷達,配合“改進海麻雀”,可起到低空補盲作用。但無奈其單面陣雷達無法兼顧各個方向,應對飽和攻擊的能力較差。而“秋月”級迷你“宙斯盾”加上“改進海麻雀”的配置正好彌補了這一缺陷,可爲艦隊提供全面的防空掩護。
http://mil.news.sina.com.cn/2011-05-25/0830648865.html歐洲神盾列傳(上)-撕裂的地平線>FLAK全球防衛255期(2005年11月)
歐洲防空艦簡史
歐洲第一艘使用電子掃瞄雷達建造防空艦的國家是荷蘭。1971年,荷蘭海軍建造了Tromp級防空艦,以巨大天線罩中的SPS-01雷達作為主要的核心。又稱為「多目標追蹤雷達」(MTTR ,Multi Target Tracking Radar)的SPS-01其實是由五具天線組成的複雜系統,兩具背對背的拋物線天線進行2D掃瞄,偵測到目標後,電腦會下令另外兩具背對背的頻率掃瞄天線測量目標高度,第五具天線則是下方的敵友識別系統。
法國雖然在1965年就建造了兩艘同樣有大型天線罩的Suffren級防空艦,不過使用的仍然是機械式的3D天線,精確度比不上電子掃瞄的形式。但在1985年建造的兩艘Cassard級巡防艦則使用DRBJ 11被動相位陣列雷達,使用單面天線並以每分鐘15轉的速度旋轉,但雷達可以電子方式進行垂直與水平方向的掃瞄。
1981年,荷蘭建造的兩艘van Heemskerck級防空艦改用SMART 3D雷達。與相位陣列雷達的原理不同,SMART雷達是發出與2D雷達同樣的單道扇形波束,但由16具接收器去接收。16具接收器各自的接收角度會與相鄰的接收器部分重疊,當目標出現在重疊部分時,共同接收的兩具接收器可以比對彼此訊號強度的差異,從而進一步判斷目標精確的角度。因此實際用來測量高度的是16具接收天線之間的12道重疊波束。
在歐洲,建造數量最多的防空艦是英國著名的42級驅逐艦,使用從1971年到1982年共為皇家海軍自己建造了14艘之多,並在1972-1974年建造了兩艘外銷到阿根廷(註)。
(註)有趣的是,作為42級防空驅逐艦唯一的外銷國,阿根廷卻在1982年攻佔福克蘭群島,並在阻止皇家海軍奪回群島的海戰中,其空軍擊沈了英國兩艘42級驅逐艦。
42級驅逐艦使用過兩種雷達,早期是992型2D雷達,1990年代中期,英國訂購23級上配備的996型3D雷達來改良42級防空艦。996型雷達與SMART雷達類似,都使用多波束天線達到3D偵測能力。
1987年,北約各國商討建造下一代的標準防空艦:NFR-90計畫(NATO Frigate Replacement -90),有英國、加拿大、法國、德國、義大利、荷蘭、西班牙與美國參與,希臘、土耳其與比利時則在觀望。這計畫由於各國的軍火工業都想分一杯羹,而各國海軍都堅持其特有的需求下,終告破裂。
然而,除了美加之外的歐洲六國並未放棄自製防空艦的計畫,於90年代紛紛展開其各自的下一代防空艦,首要之務便是取得自己需要的「神盾」戰力。
地平線計畫
1992年,英法義三國決定共同開發自己的神盾艦以因應日漸嚴重的飛彈威脅,稱之為「通用新一代巡防艦」(CNGF,Common New Generation Frigate),又稱為地平線(Horizon)驅逐艦計畫。後來,英國始終無法與法義兩國就武器配備與工作比例達成協議,決定退出該計畫並自行生產45級驅逐艦。
法義兩國主要的需求是航空母艦的護衛艦,所以各只需要兩艘防空艦。雖然他們希望新一代防空艦能夠如同美國的神盾艦一樣抵擋反艦飛彈的攻擊,然而,一方面嫌四面相位陣列天線太貴,一方面要加強在「地平線」邊緣攔截極低空反艦飛彈的能力,他們決定仍然採用單面被動相位陣列天線作為主要的射控雷達。
面對現代掠波飛行的反艦飛彈,現代電子科技的發展可以製造出強力的數位濾波器,利用高速目標(飛彈)與低速目標(波浪)因為都卜勒效應導致回波頻率偏移大小的不同,可以精確地濾除掉波浪而留下飛彈的回波。70年代後,除了專業的防空雷達靠都卜勒濾波器加強低空目標的偵測能力之外,許多原本就以低角度掃瞄水面目標的平面雷達也加入了高速目標的偵測能力以增加飛彈預警的「眼睛」。
然而,再如何強大的訊號處理科技,也不能「穩定」地讓雷達波轉彎(註),去偵測地平面另一邊,也就是低於地平線高度的目標。但所謂的「登高望遠」,表示雷達天線只要擺得夠高,其地平線就會比低位置的雷達天線更遠。舉例來說,美國DDG-51的四面相位陣列雷達天線需要裝置在艦橋結構上,使頂端的海平面高度約為16公尺左右,到地平線的視線距離為14.3公里左右,但紀德級的單面雷達天線卻可以擺放在後方天線塔的頂端,估計高達37公尺,到地平線的視線距離就增加了50%達到21.7公里之譜。
註:但並不是完全不可能,當海面高壓氣團造成壓力不連續的逆溫層時,海面上空的水氣會將雷達波折射往下,使雷達波在逆溫層與海面之間來回反射,成為所謂的「大氣導管效應」。這時候,雷達波是有可能順著導管繞到地平面的另一邊偵測目標並反射回來的。前蘇聯曾經在反艦飛彈的射控系統中運用這種效應偵測船艦與進行飛彈與母艦之間的通信,但這種效應只在波羅地海、東地中海、波斯灣、阿拉伯海與南中國海比較容易出現,在大部分海域仍然是相當罕見。不過,據說美國的神盾雷達系統有特別的程式可以利用現有雷達天線就應用導管效應偵測目標。
這就是為什麼,經過NTU改良加強低空目標偵測能力的紀德級飛彈驅逐艦會宣稱對抗掠波目標的能力與神盾艦相較有過之而無不及。雖然神盾艦的四面天線提供了360度零時差的多目標偵測能力,但天線與相關系統的龐大重量使其只能安裝於艦橋較低的位置,以免使戰艦「頭重腳輕」。相反地,輕得多的單面天線卻可以擺放到較高的位置,延伸了極低空目標的偵測距離。
既然都已經命名為「地平線」計畫,歐洲國家顯然非常看重雷達實際可發揮的地平線距離。因此,雖然三個國家各自發展其所需的射控雷達,但都決定要將其天線擺放到艦橋的最頂端,首要之務便是減少雷達天線的數量與衍生的重量。
EMAPR雷達
義大利發展的EMPAR雷達使用單面相位陣列天線來減輕系統的重量,並放置於艦橋的頂端。然而,與傳統單面3D雷達不同的是,它並非使用僅能垂直掃瞄的頻率掃瞄天線,而是使用移相器,可以水平與垂直跳躍掃瞄的被動陣列天線。
也就是說,當他們的被動陣列天線固定的時候,與神盾雷達的單面天線一樣,都可以掃瞄上下左右各數十度的廣泛空間。但要達到360度的全方面掃瞄,仍然無法省略360度的旋轉機制,那麼增加天線水平方向的電子掃瞄能力究竟有何意義?
答案是:其實海戰中艦艇要陷入360度的火網包圍並非易事,在大部分的情況下,威脅的方向都是已知並有限角度的。以福克蘭島作戰為例,當英國征服者號潛艇擊沈阿根廷巡洋艦後,嚇阻了阿根廷水面艦隊出海活動(註),阿根廷可能威脅英國航艦戰鬥群的便剩下從本土機場起飛的超級軍旗攻擊機。因此皇家海軍防空哨戒艦的主要防衛方向就剩下面對南美洲海岸的巨大扇形。
註:但阿根廷的水下兵力:兩艘潛艦,仍在沒有空中與水面武力掩護的情況下英勇地試圖攻擊皇家海軍。
在多數的情況下,威脅可能來自的方向都是敵軍的艦隊或地上火力基地,所以防空艦通常可以劃分出需要警戒的有限角度。以俄羅斯的光榮級飛彈巡洋艦為例,其飛彈射控雷達也是單面被動相位天線,根據當時戰術狀況專注在可能的威脅方向上警戒並指揮飛彈作戰。
然而,對於擁有潛射飛彈或長程航空兵力的高級威脅而言,仍然是可能從水下躲過或繞到艦隊的後方發動偷襲,甚至是360度同時攻擊的。因此義大利的單面雷達天線雖然與光榮級飛彈巡洋艦一樣可以在固定方位的情況下接戰,但也可以0-360度的角度範圍中來回快速轉動,以擴大其有效的警戒範圍,而不像光榮級的雷達不論面向哪個方向,都暴露了更多的角度給對手(但靠其他360度旋轉的雷達仍然能夠提供預警)。即使是Kirov級戰鬥巡洋艦配備了兩具3D射控雷達,同時間內仍然只能提供共120度的接戰角度。
另一個原因是,類似紀德級的SPS-48E雷達的單面頻率掃瞄天線,雖然可以偵測到目標完整的3D座標,但是確認目標接觸而不是鬼影,往往需要三道以上的有效回波,如果在雷達快速掃過目標的時候,因為干擾或散射而沒有蒐集到足夠的回波作為「證據」,雷達只能先把資料放在暫存區,等到下一圈掃瞄到的時候,再比對暫存區的資料看回波是否仍然存在,才能確認為目標並有效追蹤。這表示雷達天線的轉速仍然可能拉長了目標獲得的時間差。
然而,利用兼具水平電子掃瞄能力的被動相位陣列天線,當天線「疑似接觸」時,便可以電子方式驅動波束「回頭」確認。又由於波束可以瞬間「跳躍」,所以並不會影響原有的掃瞄。這使得歐洲的單面被動掃瞄陣列天線可以保證天線只要掃過目標一次,就可以確定完成目標獲得與追蹤的程序,使其360度偵測能力超過傳統頻率掃瞄的單面天線,達到接近四面雷達天線的神盾水準。
雖然在資料更新率上永遠無法超越四面天線的神盾雷達,但考量到節省三面天線的成本,以及減輕重量所提升的天線高度,機械旋轉+單面被動陣列雷達仍然是相當划算的「廉價神盾」。
主動飛彈導引
相位陣列雷達可以用電子方式瞬間將波束「跳躍」到想要的地方,因此雷達不但可以同時執行長距離的預警與中距離的追蹤工作,理論上也可以執行飛彈的射控動作,如此一來,不就可以整併掉戰艦上其他雷達的工作,成為戰艦統一的耳目。美國第一代艦載相位陣列雷達:SPG-59便企圖要包山包海,利用「經由飛彈追蹤」(TVM)的技術,雷達提供飛彈全程的導引協助。但由於飛彈終端彈道需要的精確度與波束持續性非常高,提高了整個系統的複雜性。
到了發展SPY-1神盾雷達的時候,雖然電子科技使運算速度與精確度都有長足的進步,但廠商仍然決定讓雷達專門追蹤目標就好,飛彈導引的工作讓專門的SPG-61射控雷達來進行,這使得神盾艦雖然有強大而多工的相位陣列雷達,仍然需要三到四具機械轉動的平面天線雷達才能進行接戰。
但將飛彈導引雷達獨立出來,其實有另外的好處。因為雷達的波長越長,經過大氣的衰減率比較低,這表示雷達波可以偵測比較遠的目標。然而,使用的波長越長,就需要「孔徑」比較大,也就是比較寬的天線,才能維持波束的聚焦而不至於散開。戰艦由於海面的承載力遠比路面來得大,可以安裝尺寸達數公尺的巨型天線,但飛彈的鼻錐可只有幾十公分的空間可以裝尋標器天線而已。
所以飛彈尋標器喜歡使用波長為公分級的I/J波段,但戰艦雷達卻喜歡使用幾十公分的S波段到L波段。如果飛彈尋標器必須要接收戰艦雷達照射的回波,兩者適合的頻率就有很大的衝突。
解決方法之一是妥協,飛彈勉強使用較長的波長,犧牲天線解析度的代價,雷達則用較短的波長,犧牲偵測距離。例如美國陸軍的愛國者飛彈與MPQ-53雷達便同樣使用中間值的C波段,不過因為陸基機動雷達車也承受不了太大的雷達,所以還算合理。
而蘇聯的S-300族系防空飛彈則迎合飛彈的尺寸,使用I/J波段,付出的代價便是雷達本身的偵測距離將會縮短。不過考量到S-300家族又有陸射型也有艦射型,則可看出海軍被迫使用較短的波長,以讓陸上機動雷達車滿足道路承載能力的限制。
地平線計畫使用的Aster家族飛彈,則是使用MICA空對空飛彈的AD4主動雷達尋標器,也就是說,飛彈尋標器本身就發射雷達波照明目標,省略了母艦照明的需求。這解放了母艦雷達波長與飛彈尋標器波長的衝突,Aster飛彈使用波長1.5-3公分的J波段,而EMPAR雷達則使用5-7.5公分的G波段。
Aster防空飛彈
廠商在宣傳飛彈的機動性時,通常是宣稱其最大能夠達到多少的G值。轉彎時的G值代表物體向心力的強度,向心力與轉彎半徑成反比,也與角速度的平方成正比,所以G值越大表示飛行物能夠轉更小的彎,或是轉向的速度越快。
對戰機空戰而言,這就代表戰機能夠轉進敵機的內圈,或是取得角度上的優勢,成為衡量戰機機動性的一個標準。對飛彈而言,這代表接近敵機的時候,飛彈是否能夠咬住轉彎脫逃中的敵機。
然而,濫用G值卻可能造成誤解,因為超音速飛彈只要有些微的攻角,彈體本身就可以偏折氣流而產生巨大的升力。所以飛彈的速度越快,升力/重力得到的G值也就越高。當然這還要考慮到高速飛行下,彈體結構能不能承受衍生的應力,但值得注意的是,G值相同時,速度與角速度是成反比,所以靠速度提供轉彎的向心力,結果可能是轉得更慢。
另一個可能造成誤解的是,轉彎的角速度高不代表轉向的反應快。以目前最流行的尾翼控制而言,轉向是靠尾翼朝反方向打,產生反向的升力後,由於尾翼在重心後方,反而產生一個正向的力矩讓飛彈偏離氣流方向而產生攻角,藉由氣流偏折而產生升力作為向心力。其中尾翼偏折到氣流產生完整的反作用力,與彈體偏向到升力的產生,都需要一段極小的時間。對於攔截一架次音速的戰機而言,這氣流作用的延遲時間可以忽略,但如果一枚三馬赫的飛彈要攔截一枚2.5馬赫的反艦飛彈時,雙方以每秒1,500公尺左右的速度交會,1/100秒的誤差可能就造成3-10公尺的誤差,而離開近發彈頭的爆炸範圍。
許久以前,科學家就知道利用噴嘴的高馬赫數氣流可以比尾翼的反應更快,但其缺點是一旦火箭停止燃燒就失去動力。現代防空飛彈為了要趕快加速去迎擊目標,必須使用加速快,效力短的固態火箭,無法使用效力較長的液燃火箭,甚至是衝壓引擎。這表示防空飛彈通常在發射前幾秒就把燃料用盡,靠著高速慣性完成攔截,而在接近目標的最後階段,是完全沒有火箭動力的。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Aster飛彈率先採用「直接推力控制」(PIF,Pilotage induit en force)。飛彈分成助推段與主彈體,但不像一般的飛彈是助推段小而主彈體大,Aster飛彈的助推段相當巨大,在3.5秒內將飛彈加速到1,400m/s(Aster 30,Aster 15則是2.5秒內加速到1,000m/s)便行脫離。主彈體中僅有小型的續航引擎(所以特別小),根據雷達的中途導引信號,以尾翼控制飛彈指向目標。最後接近目標的時候,啟動彈體中的小型引擎,但方向不是朝後,而是向側方噴射,直接將飛彈推向目標的預計撞擊點。雖然「直接推力控制」實際上只能提供12G的側向加速度,遠低於尾翼轉彎的50G加速度,但因為「直接推力控制」直接作用在重心上去推動飛彈,不需要也不會去改變彈體的攻角,所以在最後關鍵的1/100秒內,反而能夠「凌波微步」地讓15公斤重的指向彈頭去摧毀目標。
因此,雖然Aster飛彈一開始並沒有將反彈道飛彈作為目標,但由於飛彈的精確度之高,甚至可能超越美國星戰科技所衍生出的PAC-3飛彈,因此已經開始這方面的研究。Aster飛彈目前只有兩種形式:Aster 15與Aster 30,前者310公斤重(主彈體僅有100公斤重),對付超音速反艦飛彈的射程僅有10公里(攔截慢速巡邏機時,最大射程為30公里),但因為助推火箭脫離得早,因此最小射程僅有1.7公里,主要是提供自身防衛之用。Aster 30飛彈則重達510公斤,對超音速反艦飛彈的射程達15-20公里,接近地平線的邊界。對戰機的射程為35-45公里,對慢速巡邏機的射程則為100公里。
「地平線」防空艦原先裝備六組八管Sylver A50垂直發射器,可自由混搭Aster 30中程型或Aster 15短程型,不過在研發過程中遭遇垂直發射器過重問題,遂將發射管數目降低到48管。每組垂直發射器可以0.15秒的間隔發射飛彈,使其具有一秒發射六枚的驚人防空火力。
45級驅逐艦
英國一直是西歐國家中最重視海軍的,從多達三艘輕航艦,14艘防空艦的壯盛軍容就可以看出。因此,90年代也積極尋求42級驅逐艦的繼承者,但與其他歐陸國家始終無法達成共識,最後還是選擇自己興建。
由於英國也是歐洲唯一在二次大戰後發動過大規模海戰的國家,在福克蘭島戰役中因空襲導致相當的傷亡,因此對防空戰力更加重視。在NFR-90期間,就不能理解為何北約其他國家容許戰艦不裝備近迫防禦系統。
而與法義兩國合作「地平線」防空艦期間,一開始就為基本噸位爆發爭議。法義兩國都是所謂的「地中海海軍」,主要的國家利益是風平浪靜,陽光和煦著稱的地中海,因此兩國海軍習慣建造較小的船艦,或是在同樣大小的船艦上塞入不成比例的強大武裝。但英國則是在風急浪高,嚴酷的北大西洋環境作戰,需要穩定性較寬裕的大型船艦,英國要求防空艦的噸位應在6,500噸以上,而法義則希望在4,000噸左右以降低成本。
雖然「地平線」計畫的噸位如同英國需求地成長到6,500噸左右,但英國對其上的武裝也是相當不滿意。法義兩國建造防空艦的主要目的都是擔任航空母艦的貼身護衛,對頭攔截那些朝自己而來的反艦飛彈,所以對飛彈與雷達接戰距離的要求相當地低,義大利甚至假設其海軍作戰範圍不會超過空軍掩護的地中海。對於「毋忘福克蘭」的皇家海軍而言,防空艦則是要保護整個獨力作戰的艦隊,所以不但要正面迎戰來襲的飛彈,還要從側面攔截那些威脅到友艦的飛彈。
由英國海軍定義的前三項關鍵需求,可瞭解其特別的作戰環境:
1. 在半徑6.5公里的保護圈中,需於N秒內攔截8枚超音速掠波反艦飛彈,攔截率達到X%。
2. 監控1,000個空中目標,並允許每小時有500個目標加入或移出。
3. 指揮四架或四群固定翼戰機接戰。
為了延伸偵測距離與擴大防禦縱深,英國不願意使用義大利的EMPAR雷達,而堅持整合自己的Sampson雷達。由於射控雷達是整艘船艦戰系的核心,連雷達都不同,雙方設計的共通性就相當低,而飛彈系統也必須多整合一種雷達而增加成本。1998年,英國研究利用發展中Aster 45的設計,再加大助推火箭以在兩萬公尺攔截3,000m/s的彈道飛彈(相當於射程1,000公里級中程飛彈),稱為Block 2並預計在2010年服役。不過Block-2只有陸基型,英國希望再發展可由45級防空艦發射的Block-3(垂直發射管需換成加長版的Sylver A70)。
Sampson雷達
Sampson雷達的前身是「多功能電子掃瞄適應性雷達」(MESAR,Multi-function Electronically Scanned Adaptive Radar),在1985年,英國「防衛測試與研究署」(DERA,Defence Evaluation & Research Agency)資助Plessey公司進行主動相位陣列天線的研究,第一代的MESAR雷達天線每面應該要有916具鎵化砷射頻元件,但由於成本關係,只有156具。主要的性能目標是利用電子掃瞄波束達到同時執行多種任務的功能,以及利用「適應性」科技製造出不受干擾的雷達。
電子干擾常用的手法是在雷達天線的旁波瓣方向灌入強大的信號,使雷達誤以為是真正的目標回波,甚至是信號強過主波瓣方向的回波,使雷達失去偵測目標的功用。而由於相位陣列天線利用電子方式能夠較精確地合成波束,使波束「聚焦」效果比一般機械雷達來得好,這也表示其旁波瓣遠比一般雷達來得小,就降低了敵人利用旁波瓣干擾的可行性。
但如果雷達「主動」去挑戰雜訊干擾器,則抗干擾的效果可能更好。有些雷達會加裝一具副天線,專門接收旁波瓣方向的訊號,但在主波瓣方向反而接收不到訊號,因此敵人施行干擾時,副天線便會持續收到干擾訊號,直到主波瓣對準干擾源時,則反而是沒有信號。利用比較主天線與副天線的訊號,可以標定出干擾源的精確方向,既然雷達功率無法壓過它,只好「棄車保帥」:濾掉干擾源方向的信號。
這具副天線通常稱為「Guard頻道」,某些機械天線上只能加裝一到兩具這樣的副天線,但被動相位陣列天線只要切割出部分接收器就能成為獨立運作的副天線。
主動相位陣列天線則讓這種電子反反制的技術達到了極致,由於被動相位陣列天線仍然是利用天線後的發射機產生電磁波,再由精密的導波管將電磁波傳遞到天線上發射出去,所以天線上的元素只是電磁波的「噴嘴」,藉由控制噴嘴發射的時間延遲來控制合成波束的指向。主動相位陣列天線則是由天線上的射頻電路自己發出電磁波,所以只要用軟體指令就可以控制某些電路不發射信號,或以不同的時間或頻率發射電磁波。因此主動陣列天線能夠更彈性地動態建立出偵測旁波瓣用的副天線,MESAR便宣稱能夠最多使用16具「虛擬的」副天線來濾除干擾源。又由於主動相位陣列天線能夠更精確地控制波束,因此英國宣稱可以非常精確地濾掉干擾源,但仍然保留相當「接近」的目標回波。
由於主動陣列天線的偵測能力大幅加強,使其目標已經不限於傳統飛機與反艦飛彈。1992年,DERA開始MESAR第二代計畫,以展示其偵測彈道飛彈的潛力。除此之外,第二代天線使用印刷電路製造射頻元件並以四個一組的方法製造,除了降低成本之外,也讓射頻模組形成容易抽換與維修的元件。
MESAR的偵測能力甚至連美國也有興趣,2001年英美合作計畫下,將MESAR二代的測試雷達搬到白沙飛彈試射場。製造商表示,測試目的除了觀察雷達追蹤彈頭的實際情況之外,也協助發展從彈頭重返大氣時分離的碎屑中分離出彈頭回波的方法。
45級 VS. 地平線
為了使用不同的雷達,英國成立了UKAMS公司來提供Sampson雷達,並負責向法義的Eurosam公司採購並整合飛彈,但三個國家之間的心結已經浮上檯面,導致專案計畫不斷因為無法達成共識而延遲。最後「撕裂」地平線計畫的關鍵是作戰管制系統的選擇,法國計畫從SENIT作戰管制系統衍生出來,英國則計畫從23級的CMS(Combat Management System)系統進行發展。英國國防部在國會報告中指出,不同國家的戰艦可以藉由Link 16來協調,但作戰指揮中心裡面卻必須使用自己的作戰管制系統,否則就得建立兩種不同的訓練體系。在軍方與工業界的強大壓力下,英國決定「停止」繼續與其他兩國繼續地平線計畫,「和平」地分手。
雖然如此,45級除了保持Aster飛彈的垂直發射系統之外,也繼承了地平線計畫特別的艦塔特徵:將雷達天線舉起到最頂端,以延伸其看到的地平線。不過一方面藉由Sampson主動陣列雷達的強大訊號處理能力,一方面是雷達轉速較慢(註),偵測距離不但數倍於較簡單的EMPAR雷達,同時追蹤目標的數目達到1000個以上,足堪比擬美國數倍重量的神盾雷達。英國人甚至表示,荷蘭APAR雷達雖然也是主動陣列,不過因為波長較短(APAR使用I/J波段,Sampson使用E/F波段),偵測距離也短上許多。因此「歐洲最強神盾」的稱號,Sampson雷達當之無愧。
註:Sampson雷達轉速為EMPAR雷達的一半,為每分鐘旋轉30次,所以多一倍的時間可以等待遠距離的回波。但Sampson雷達因為背面多了一面天線,所以每分鐘掃過目標的次數仍然是60次,資料更新率與EMPAR雷達相同。
45級仍然沿用地平線計畫的S1850雷達。原本地平線計畫使用的是法國的Astral雷達,但在1994年重新選擇預警雷達,競爭的有荷蘭的SMART-L、義大利的RAN-32L與英國Marconi的Martello雷達,不過最後選擇的是荷蘭SMART-L的天線與Marconi公司的後端系統,成為新的S1850雷達。又由於Marconi公司與義大利的Alenia在冷戰後的併購風潮中合併,荷蘭的Signaal則被法國的Thomson-CSF公司合併,所以是個皆大歡喜的結局。
在其他武裝方面,英國與法義兩國仍然維持了極大的差異。法義兩國選擇配備各自的反艦飛彈,但由於其反艦飛彈都無法垂直發射,所以安裝於獨立的垂直發射管。而英國雖然在噸位空間上保留安裝反艦飛彈發射管的彈性,但在目前階段居然決定不裝備反艦飛彈,讓45級成為名副其實的「專業防空艦」。
在福島戰爭之後,英國對專門的近迫防禦系統就有創傷後的固執,但法國喜歡用低成本的西北風短程飛彈,義大利則偏愛中口徑快砲。義大利的地平線防空艦安裝三門76公厘超快砲(前二後一)兼差岸轟與防空,法國則融合了各自的風格,前方安裝兩門76公厘超快砲,但後方維持SADRAL西北風飛彈六聯裝發射器。由於76公厘超快砲所需的空間比原本計畫的127公厘艦砲來得小,所以A砲位的垂直發射器還有擴充空間。45級原本要安裝了兩具封閉迴路的方陣快砲,但在成本削減的考量下,可能也暫不安裝。
http://www.diic.com.tw/mag/mag255/255-74.htm
90年代多國合作的北約標準防空艦計畫:NFR-90雖然告吹,但其中的主要成員國除了英法義合作的「地平線計畫」之外,荷蘭與德國也於1993年另起爐灶,共同研究下一代防空艦。1994年初,德荷聯盟吸引了西班牙加入,正式成立「三國巡防艦聯盟」(TFC,Trilateral Frigate Cooperation),形成西歐的第二個神盾艦自製計畫。
四面固定天線
與「地平線」計畫不同的是,「三國巡防艦聯盟」的結構較為鬆散,主要目標是要盡可能開發共用的科技以減少各自造艦的成本,而不像「地平線」計畫一樣要共同造艦。此外,德荷西三國與美國的關係較密切,不像英法有光榮的歷史,亟欲擺脫美國海軍的陰影。因此,德荷西三國一開始便願意使用美國已有的飛彈系統而不像法國開發自己的紫苑飛彈家族。另一方面,三國決定採用神盾系統最傳統的四面固定天線架構,而不是單面或雙面旋轉天線。
傳統的機械天線雷達必須進行360度的旋轉才能達到全方位的防護,如果天線旋轉速度過慢,則反艦飛彈利用速度與隱匿性還是有可能像躲避探照燈一樣,從雷達掃瞄的空隙中逼近戰艦。但如果加快天線的旋轉速度呢?則照射到目標的時間便會相當有限,考量到一般雷達需要三個以上的回波才能確認為目標接觸而非鬼影,以及脈衝重複率的限制,則雷達只能夠處理近距離的目標,對於太遠的目標回波就會因為來不及處理而放棄。
這使得一般戰艦都會裝備兩具機械天線雷達,一具以每分鐘5-6轉的速度搜索遠程目標,一具以每分鐘30-60轉的速度搜尋近距離目標。這表示遭遇飛彈威脅時,戰艦必須以長程雷達先監視目標,再轉由高轉速雷達接手追蹤。但神盾作戰系統則不相同,利用四具大型的固定被動相位陣列天線,改以電子方式瞬間轉動波束,便能同時利用四道雷達波束進行360度掃瞄。這使得雷達偵測距離便跳脫了轉速的限制,可以即時掌握多個空中目標的接近,並指揮飛彈系統接戰飛機或飛彈,成為水面戰艦的究極防護。
不過,四面天線帶來的最大問題是天線本身的重量,天線與相關的設施必須裝置在接近水線的高度以維持船隻浮航穩定,這使得「地平線」計畫選擇單面或雙面的旋轉天線,以將雷達天線放置到艦橋的最頂端。但如果飛彈導引方式需要持續的雷達照明,則旋轉天線的方案可能就不符需求。
半主動雷達導引
「三國巡防艦聯盟」選擇的美國標準防空飛彈家族,由於在終端彈道需要持續的雷達照明,不適合使用旋轉天線進行導引。與紫苑飛彈家族相較,其導引方式顯然較為落後。但標準防空飛彈家族與之前的區域防空飛彈相比,仍然有相當的進步。之前的區域防空飛彈主要使用兩種導引方式:指揮導引與雷達乘波導引,前者靠母艦的雷達追蹤目標與飛彈,並比對兩者的誤差,後者的母艦只追蹤目標,由飛彈自己比對雷達波與自身的誤差。後者的導引方式對母艦較為簡單,但共通的缺點都是隨著母艦的雷達波束在遠距離會漸漸擴散,飛彈與目標的誤差也會跟著擴大,這使得攔截目標只限於高空直線飛行的中大型轟炸機。
半主動雷達雖然一樣由母艦發射雷達波,但飛彈改由前面接受目標「反射」回來的雷達波,使飛彈越接近目標時,反射波的強度增加,而且波束的誤差反而越小。這使得防空飛彈可以攔截體積更小的反艦飛彈,或是動作更刁鑽的戰術戰鬥機。為半主動雷達導引進一步提高戰力的是單脈衝尋標器,接收天線劃分出四個波束來接收反射波,由於四個波束之間有固定的些微角度差,所以彼此接收的強度會略微不同,而比較其中的差距就可以得到更精細的目標角度。面對新一代掠波又難以偵測的反艦飛彈,1980年代起,美國就在標準一型(Block 6)、二型與海麻雀飛彈(RIM-7M)上安裝單脈衝半主動尋標器以對付小型而刁鑽的目標。
因此對於與反艦飛彈一對一的決鬥中,紫苑飛彈的主動導引與標準飛彈的半主動導引並沒有太大的技術差距。但考慮到不同方向同時多枚飛彈的攔截時,依賴母艦提供照明的半主動雷達導引就需要母艦更多的支援。又由於美國SPY-1神盾雷達採用的是偵測距離較遠的E/F波段,不能直接支援標準飛彈I/J波段的尋標器,因此除了原本就龐大笨重的四具相位陣列天線之外,還得需要額外的照明雷達。
由此可知,美國神盾系統架構最大的兩個問題就是:1.低天線高度,2.額外的照明雷達。荷蘭主導的APAR雷達計畫提出了一個解決之道:使用I/J波段的主動相位陣列天線。由於I/J波段的波長短,所以發射/接收元素本身的尺寸與體積都相當小,大幅減輕了天線的重量,即使四面天線的組合也可以放置到特別設計的艦橋頂端。其次,由於天線頻段與飛彈尋標器相同,因此可以直接提供照明之用,不需要額外的照明雷達。
這麼簡單的方法為何其他國家不用呢?主要是短波長的雷達波,被大氣吸收的損耗也比較大,因此影響到雷達的偵測距離。但是面對掠波高度的反艦飛彈時,受限於地球曲面的限制,雷達的視線距離頂多只有30-40公里之間,則考慮300-400公里的偵測距離就反而不切實際。
另一個彌補的方法是使用主動陣列天線,前文提到主動陣列天線利用更佳的適應性技術與精確的波束可以克服電子干擾與海面的雜訊,便增加了雷達的偵測距離。這對APAR雷達一樣有效,雖然不能達到Sampson雷達的250公里級,但APAR雷達的150公里偵測距離仍然比波長更長(C波段)但使用被動陣列天線的EMPAR雷達來得好。
德國跟荷蘭都一致同意當時荷蘭聯訊公司主導的APAR雷達計畫是搭配美國標準飛彈家族的最佳設計,成為「三國巡防艦聯盟」的最佳選擇,但西班牙卻在1995年因擔心全新雷達的開發成本決定撤出計畫。不過這計畫在1995年吸引了加拿大的興趣,使APAR雷達聯盟仍然維持三個國家。
APAR雷達使用鎵化砷半導體積體電路製造的發射/接收元件,每面天線具有3,424個模組,一具波形產生器與兩具負責飛彈資料鍵與照明的波形產生器。波形產生器只負責調控波形使脈衝的頻率與發射間隔不停地變換,實際波束則由主動陣列元件產生。
傳統上,半主動雷達導引需要持續的照明,所以傳統的神盾戰系是用多具機械天線提供終端彈道的照明。由於接戰多少會有時間差,所以每具天線雖然一次只處理一個目標,但可以完成幾秒鐘的照明後,再接續下一個目標的照明。然而,APAR雷達不能停止其他目標的監視與追蹤任務,使得專注在任何目標上一秒鐘都不能接受。因此,後來被法國泰利斯合併的聯訊公司開發了特別的「間斷連續波照明(ICWI)技術」,可以極短的間隔內在搜索與照明工作間切換。雖然「分時多工」一直是所謂的「機動波束」雷達的特色,但泰利斯公司仍然是世界上第一個實作成功的廠商。由於這個技術的成功,雖然日本為自己的下一代護衛艦使用自製的FCS-3主動陣列雷達,但仍然向泰利斯公司購買了「間斷連續波照明技術」的軟體技術。
利用「間斷連續波照明技術」,每具天線可以同時照明四個目標,但由於每面天線只能以電子方式控制在左右60度間的角度中跳躍,因此雖然理論上共可照明16個目標,但必須分散在四個象限上。另外,飛彈尋標器也要修改才能支援「間斷連續波照明」,美國特別修改了標準二型飛彈Block III A的尋標器,至於多國合作的ESSM飛彈則因為較晚發展,設計時便支援傳統的連續波與「間斷連續波照明」模式。
標準二型飛彈與ESSM飛彈
標準二型飛彈是美國艦隊防空的主力武器,與前身標準一型飛彈的差距在於使用兩段式導引:中途導引由母艦計算最有效率的角度爬升並飛向目標大概的方向,終端彈道才由照明雷達接手,飛彈會緊追著照明信號方向,雖然消耗能量但卻能精確命中目標。因此兩段式導引不但讓母艦可以藉由輪流照明來同時攻擊多個目標,也能增加了60%的射程。Block II型開始使用更強力的Mk 56火箭發動機,使得射程再加倍,達到80公里以上。Block IIIA 則是利用數位科技強化低空偵測能力,並使用指向性近爆彈頭提高小型目標的摧毀率,也是美國外銷的主要彈種。至於更新與更長程的Block IIIB與Block IV則僅供應美國海軍。
標準二型飛彈射程超過現有的紫苑飛彈家族,而且未來還可以升級到具有彈道飛彈攔截能力的Block IVA(雖然生產計畫已經停止)或標準三型的潛力,所以英國在發展45級時一直考慮換裝具有發射標準飛彈能力的Mk 41垂直發射系統(註)。
註:由於45級還預留16管發射器的空間,所以日後可能在升級計畫中加裝。但標準飛彈需要照明,變更設計並加裝照明雷達的成本可能不比資助更長程的紫苑 Block 3來得划算,除非改用主動雷達導引的標準六型飛彈能夠發展成功。
但回到防空艦主要面對的反艦飛彈威脅,超過30公里的射程似乎相當多餘,反而是標準飛彈中途導引的爬升過程,可能拉大了攔截目標的最短距離。因此,標準二型飛彈主要的目標是發射反艦飛彈的戰機,或是提供目標指引的固定翼巡邏機或直升機(APAR雷達與其他新一代半神盾雷達都有特殊的軟體偵測直升機的旋翼回波),而反艦飛彈必須由ESSM飛彈負責。
北約國家在上個世紀就根據美國的麻雀飛彈聯合發展了艦射型的「北約海麻雀」(NSSM),作為對抗反艦飛彈的主要武器。由於多管旋轉發射器指向目標就可以射擊,因此反應速度比需要裝填的單臂或雙臂發射器更快,射程也比快砲或短程飛彈來得遠。仿效標準二型的模式,ESSM飛彈一方面藉由加粗到10吋的火箭發動機來增加動能,另一方面又藉由中途導引製造出高拋射的彈道來用位能儲存火箭的動能,使射程延長到30公里左右。
但ESSM飛彈特別之處在於節省了主翼,只保留四片尾翼,其翼展比原本的海麻雀飛彈短了15公分,折疊後能夠塞進1/4面積的Mk 41發射管中,這使得戰艦的飛彈火力可以立即增加到4倍,應付可能的飽和攻擊。
加上ESSM飛彈的射程延長,逼近雷達地平線的距離,與上一代區域防空飛彈:標準一型的差異不大,這使得ESSM飛彈模糊了區域防空飛彈與點防空飛彈的界線,尤其是對抗掠波威脅時,受限於地平線本來就無法發揮雷達50公里以上的偵測距離,ESSM飛彈的射程恰巧滿足了海平面的空間,成為反反艦飛彈的最佳武器。不過ESSM飛彈單價相當高,甚至超過標準一型飛彈,這使得採用Mk 41的國家無法盡情採購ESSM飛彈來塞滿戰艦的彈箱。
另一方面,美國海軍已經決定發展主動雷達導引的標準家族:標準六型飛彈,利用當初為了反彈道飛彈而發展的高動能Block IV彈體,標準六型飛彈能飛越上百公里的海面,並以由AMRAAM改良而來的主動雷達尋標器瞄準戰艦地平面以下的目標。雖然這種方式解決的跨地平線的導引問題,不過戰艦仍須要地平面下方的遠距離預警能力。對於美國海軍而言,這可以預警機與友軍雷達透過資料鍵來指引目標,不過對於缺乏航艦的德荷兩國而言,實際的效用將相當有限。
德國F124防空巡防艦
冷戰時期,西德聯邦海軍的主要任務是確保波羅的海航線的暢通,以接收北約聯軍的補給,而主要的威脅就是前蘇聯潛艇與轟炸機。因此在90年代時,聯邦海軍開始兩階段的新一代巡防艦計畫:第一批的4艘反潛艇取代漢堡級巡防艦,第二批則是防空巡防艦以取代美國DDG-2的呂金斯級。但由於西德政府決定參與北約NFR-90造艦計畫,所以第二批的防空艦便以該計畫取代之。
如前所述,NFR-90計畫夭折,冷戰威脅不再。但德國政府仍然擬定了F124防空艦計畫,理由是來自東面的威脅雖然遠不如以往,但德國需要參與北約聯軍的全球軍事活動以鞏固本身的國際地位。因此防空艦的存在主要是保護遠征艦隊與遠方投射的灘頭堡。
德荷西的「三國巡防艦」計畫在1995年重新調整成為德荷加的聯盟,雖然過程中的德國一度要追隨西班牙的腳步改用美國的SPY-1神盾雷達,搭配自製的TRS-3D預警雷達,但最後還是接受鬆散的「三國巡防艦」計畫主要架構:荷蘭的APAR雷達與SMART-L預警雷達,搭配美國的標準飛彈與ESSM飛彈。
F124艦體則是以F123反潛艇為基礎,加上MEKO的模組化觀念,全艦包含APAR雷達與SMART-L雷達在內共有58個模組,但推進系統則改用較複雜的「燃氣渦輪與柴油複合」系統。其作戰系統則也是荷蘭製造的Sewaco FD,除了指揮APAR進行防空作戰之外,也控制全艦的反艦、反潛、電戰、導航、資料鍵與通信系統。作戰系統也將成為汰換F122巡防艦的F125巡防艦的基礎。
荷蘭LCF巡防艦
荷蘭在二次大戰後卻建立了不容小覷的造艦能量與艦用電子科技,在冷戰期間,荷蘭艦隊的能力就足以與英國皇家海軍聯手抵擋前蘇聯北海艦隊與支援挪威的增援行動。而在NFR-90計畫期間,荷蘭雖然實力不比英法德來得差,卻不像這些「傳統強權」一樣有這麼多「身段」,而願意全力支持聯盟。然而當團結破滅,荷蘭才展現出實力主導了「三國巡防艦」計畫,其聯訊公司發展的APAR雷達與SMART-L預警雷達成為計畫的核心,也展現出歐洲另一個有能力自製神盾戰系的實力。
如前所述,APAR雷達的先進不只是主動陣列天線科技,還有革命性的「間斷連續波照明技術」,因此,荷蘭第一艘LCF防空艦:瑟芬省(De Zeven Provincien)號於2003年11月在荷蘭外海進行的首次試射就格外引起注目。第一次的試射是由兩架Iris次音速靶機模擬入侵,分別由一枚ESSM飛彈與一枚標準二型飛彈在其最短與最長射程處(據信超過100公里)進行攔截。APAR雷達準確地追蹤目標並導引飛彈進入照明階段,並自行完成攔截評估的任務(飛彈在近爆半徑內通過,並未真的摧毀目標)。另外在系統測試中,荷蘭也宣稱完成單面天線同時對六個目標進行射控的測試科目(雖然公開的帳面數據仍然是四個目標)。
後續的O-3測試科目中則是連續攔截兩架Iris靶機,前者在81公里處先以兩枚標準二型飛彈攔截一架靶機,再於在45公里處以兩枚ESSM飛彈攻擊另一架靶機,全程都只由其中一面APAR雷達天線進行指揮導引與照明的工作。
2004年8月,德國第一艘F124防空艦:薩克森號則到美國加州外海進行更複雜的測試科目。測試由美國海軍支援,主要以BQM-34作為靶機,除了基本的一對一攔截外,也首度進行了單面天線同時照明兩個高低空目標,分別模擬遠處盤旋的攻擊機與低空來襲的反艦飛彈,導引一枚標準飛彈與一枚ESSM飛彈分別攔截。
美國也以極速達4馬赫的AQM-37C空射靶機進行超音速攔截測試,靶機從高空發射,以30度瞄準薩克森號數公里處的空曠海面俯衝,標準二型飛彈除了必須在「相當高度」攔截目標之外,薩克森號也故意進行了轉向動作,使得導引工作必須中途從一面天線轉移到另外一面。最後則由德國海軍航空隊發射鷺鶿反艦飛彈作為目標,其中一個項目中,兩枚ESSM飛彈分別要在遠距離攔截兩枚反艦飛彈,首度由單面天線同時(而不是交錯地)以兩道資料鍵替兩枚飛彈中途導引。
如前所述,APAR雷達因為波長較短而縮短了偵測距離,但因應地平面距離的目標仍然綽綽有餘。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反艦兵力為了克服地平面的限制,多會派出固定翼飛機或直升機在中高空「俯視」地平面上的艦艇。因此,就算不能擊落,監控這些「哨兵」也是非常重要的任務。德國的F124艦與荷蘭的LCF艦都安裝了一具SMART-L預警雷達,提供數百公里遠的預警情報。在試射中,預警雷達便展示了監控靶彈的發射機接近與整隊的過程,在實戰中也替APAR雷達與防空飛彈提示攻擊可能方向而縮短反應時間。
西班牙神盾:SPY-1D
在歐洲這波神盾建軍潮中,西班牙也是造艦國家中,唯一願意沿用美國整套SPY-1神盾雷達與標準飛彈的國家。雖然其海軍歷史相當悠久,但在90年代以前,西班牙主要防空艦便是由五艘美國諾克斯反潛巡防艦換裝SPS-52C 3D雷達搭配一座Mk 13單臂飛彈發射器而成的巴力萊斯級,主要反潛巡防艦也是美國的派里級。因此在NFR-90計畫失敗之後,西班牙一度追隨德荷兩國的三國巡防艦計畫,但最後仍決定向美國採購SPY-1D雷達安裝在自己的F-100巡防艦上。
SPY-1D是美國為了DDG 51防空驅逐艦開發的輕量化神盾雷達,雖然天線的尺寸與陣列數不變,但由於四面天線以艦身中線外偏45度角的方式,集中到同一個艦塔中由一組發射器供應雷達波,而不像CG 47巡洋艦是分配在兩個艦塔上,而得要兩組發射器分別作為兩個艦塔上的雷達波源。為了進一步降低重量,利用輕量化的技術與緊緻化的電子科技,艦塔內部的電子設備也從CG 47的兩層艙間濃縮到一層艙間。
不過,西班牙卻希望SPY-1D安裝到6,500噸的艦身中,不但比DDG 51的9,000噸輕得多,而且18.6公尺的舷寬也比DDG 51的20.4公尺短一些,這使得西班牙想要保持天線尺寸不變,雷達高度也不變就有相當的技術困難(註)。
<引文>註:以中共海軍同樣是四面相位陣列天線的170艦為例,受限於艦體大小,與歐美艦艇相較,其天線就安裝在相當低的位置,以維持穩定。
西班牙IZAR船廠與美國洛馬公司合作下,將SPY-1D的內部設備重新拆裝成兩個艙間,發射機安裝在下層,天線則安裝在上層以維持足夠的高度。但分離的結果表示發射機產生的雷達波要經過垂直的導波管才能供應給上層的雷達天線,如果艦橋結構受到波浪的衝擊而搖晃扭曲,則導波管些微的變形就可能讓電磁波相當地不穩定。但在美西兩國通力合作成功地解決垂直導波管的工程問題,並於2002年就讓第一艘F-100防空艦服役,領先採用APAR雷達的德荷兩國,也是全歐洲最早服役的新一代神盾艦,西班牙政府將這歸功於SPY-1D成熟的設計。
另外,雖然在技術上SPY-1D雷達落後西歐其他主動陣列雷達10年以上,不過西班牙的SPY-1D雷達並不是美國勃克級的縮小版,除了利用垂直導波管將設備分散到兩個艙間之外,天線的功率與尺寸都與Burke級沒有差異,因此西班牙的F-100巡防艦的偵測距離仍然超過其餘歐洲自製雷達,並在未來可搭配美國發展中的標準三型反彈道飛彈或標準六型跨地平線防空飛彈。
西班牙F100巡防艦
與德荷兩國相同,西班牙也採用標準防空飛彈與Mk 41垂直發射系統,不過其發射管達48管,比德(32管)荷(40管)兩國都來得多。發展途中還曾研究塞入更多發射管,但由於其美製Mk 45 127公厘主砲的艙底結構佔掉太多空間而放棄。
如前所述,SPY-1雷達的頻率使其無法直接幫防空飛彈照明目標,因此需要額外的照明雷達。F-100沿用DDG 51的SPG-62照明雷達,但只安裝了兩具。美國神盾系統的大腦:Mk 7作戰系統也安裝在F-100防空艦上,不過其中比較敏感的功能則被移除:例如戰斧飛彈的控制程式。
除了整套的神盾防空系統與艦砲都來自美國之外,反艦飛彈也是美國的魚叉飛彈。少數的自製武器系統是一具Meroka Mk 2B 12管機砲近迫系統與自製的電戰系統。前者有獨立的追蹤雷達,但原本是搭配義大利的RAN-12L/RAN-30X搜索雷達作為指引,但由於並沒有安裝在F-100防空艦上,所以西班牙在美國協助下設計軟體介面,由SPY-1D雷達直接指引Meroka近迫系統。
最新成員:挪威南森級巡防艦
近乎世外桃源的挪威,在冷戰時期的海軍主力是五艘60年代的Oslo 級反潛巡防艦,排水量僅1,950噸,火力也相當貧弱,連自保都有點勉強,但在冷戰結束後,卻希望能對北約聯軍提供貢獻,毅然決然地向西班牙採購五艘5,100噸南森級反潛巡防艦,是歐洲神盾艦中最小也最新的成員。
西班牙擔任造艦的主要承包商,美國洛馬公司則負責神盾雷達。由於的體型實在過於迷你,因此美國提供的是台灣小神盾計畫採用的SPY-1F雷達。
SPY-1F的陣列模組只有1,856個,而不是SPY-1D的4,350個,這使得其天線直徑也從3.7公尺縮小到2.4公尺,而能夠維持在30公尺高艦塔的上部。照明雷達則換成兩具挪威自製的「整合指引群」(IDG)也就是由美國洛馬公司提供固態發射器的照明雷達。
雖然SPY-1F的偵測距離與能量都比不上其他歐洲神盾艦,但就水平面高度的低空防禦而言,應該還是一樣綽綽有餘。但有趣的是,挪威鉅資採購了四面天線的神盾雷達,卻不當它是「區域防空艦」,只在艦上安裝了八管的Mk 41發射器,防空飛彈也只有中短距離的ESSM飛彈,而不採購長程的標準二型飛彈。
事實上,挪威海軍當它是「近岸作戰」的反潛巡防艦,四面相位陣列天線雷達的主要用途居然只是自衛,而主要武器卻是NH-90反潛直升機與CAPTAS主動拖曳聲納。另外,自製的NSM反艦飛彈由於配備可攻擊陸地目標的影像紅外線尋標器,與127公厘艦砲一樣都具有相當的攻陸能力。最後是利用Link 16與空軍的F-16戰機及北約盟國建立聯合作戰能力。
結語
隨著歐洲七個國家以自製或外購的方式建立神盾級的防空戰力,使「神盾」一詞也成為新一代艦隊的防空標準。然而神盾級射控雷達的開發成本過高,歐洲各國都投資了相當的開發成本,在新的世紀中勢必積極搶奪美國神盾雷達的市場,以作為補償。
255期第75頁上圖垂直發射之飛彈為海狼飛彈,誤植為紫苑飛彈,特此更正。
http://www.diic.com.tw/mag/mag256/256-72.htm
澳大利亞未來防空艦選定西班牙F100拒絕美國
法國航宇防務網2007年4月27日報導 正如國際預測公司(Forecast International)早就預測的一樣,西班牙F100防空型驅逐艦將被選為澳大利亞防空型驅逐艦專案的勝出設計方案。澳大利亞國防能力和投資委員會(即國防部頂層的政策諮詢委員會)上周舉行會晤,批准了由西班牙國有造船廠納凡蒂亞集團提交的F100設計方案。這意味著國防能力投資委員會拒絕美國吉布斯與考克斯公司開發的“阿利‧伯克”級驅逐艦改進型設計方案。
之所以做出這個決定,關鍵的考慮是F100的建造費用比美國方案便宜10億澳元多,並能夠提前兩年交付3艘艦艇。對西班牙納凡蒂亞集團與美國吉 布斯與考克斯公司(Gibbs & Cox)的投標方案進行評估,結果表明澳大利亞在所有關鍵標準上都滿意西班牙的設計。
據一位高級的澳大利亞國防知情人士稱,雖然支持美國吉布斯與考克斯公司DDG-51設計方案的人士推崇其設計中的較大武器裝載能力(包括64個,而不是48個垂直發射管,以及兩架而不是一架直升機),但F100的優勢實在是太明顯了,因此這兩個設計的擁護者之間完全不需要展開爭辯。
選擇F100所獲得的財務效益如此之大,使澳大利亞能夠再投資第四艘防空驅逐艦(一些預測認為澳大利亞幾乎完全可能採辦第四艘防空驅逐艦)。澳大利亞內閣的國防安全委員會將考慮採辦第四艘F100驅逐艦的選項,將在6月份之前做出關於這個專案的最終決定。
美國吉布斯與考克斯公司方案最大的不足是它提交的軍艦方案僅僅停留在初步設計階段,會增加本地造船廠的技術風險。而澳大利來在以新型、未經驗證 的設計方案建造 “科林”級潛艇時就有慘痛的教訓。F100仍並不是這個競爭的最終贏家,但是國防安全委員會推倒先前決定的可能性不會太高。
澳大利亞的防空型驅逐艦計畫於2013年服役,將成為澳大利亞皇家海軍最大、最先進的軍艦。該項目價值70億澳元,將是澳大利亞未來10年第二大的國防項目,第一大的國防專案是140億澳元的空軍的聯合戰鬥機計畫。(中國船舶資訊中心陳練)
http://mil.news.sina.com.cn/2007-04-29/0840442133.html
世界上最小的宙斯盾艦:挪威海軍南森級
2006年6月6日,經過5天航行後,由西班牙納凡蒂亞造船公司(原伊薩造船公司)為挪威海軍建造的南森級護衛艦的首艦“弗裏德約夫‧南森”號正式抵達奧斯陸港。南森級護衛艦因裝備有簡化版的“宙斯盾”系統,而成為目前世界上最小的“宙斯盾”艦。
研製背景
目前,挪威海軍現役較大的水面艦主要是4艘在1966~1967年間服役的奧斯陸級護衛艦,滿載排水量1950噸,它們的作戰能力顯然遠遠不能滿足現代海戰要求和挪威海軍的需要,已到壽終正寢之時。
為了取代奧斯陸級,挪威海軍於1994年提出了代號為SMP 6088的新一代護衛艦發展計畫,並在1997年3月開始概念設計。1998年末,挪威海軍在全世界範圍內邀請了14家造船廠商參與競標。1999年3月,在競標的最後階段,由當時的西班牙巴贊造船公司(即以後的伊薩造船公司)、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和通用動力公司組成的先進護衛艦聯盟(AFCON)戰勝了另外2個競爭對手德國布隆福斯造船公司和英國BAE系統公司,被挪威海軍確定為新型護衛艦的設計和建造商。AFCON提出的方案是以西班牙海軍的F 100型護衛艦為母型,根據挪威海軍的需要重新設計。2000年6月23日,挪威海軍與AFCON簽訂了挪威有史以來最大的武器採購合同,後者為前者設計建造5艘新一代護衛艦,總共耗資15億美元。
根據合同,西班牙巴贊造船公司作為主承包商,負責新型護衛艦的平臺設計和各分系統的最終集成,並建造其中3艘,後2艘由挪威本國船廠組裝,但艦的主體結構仍由巴贊船廠建造。作為分包商,洛‧馬公司在巴贊公司的領導下,負責整個艦載綜合武器系統的集成,包括所有的感測器、武器、軟體研發、通信和導航等分系統。同時,新型護衛艦還將廣泛使用挪威本國廠商開發的系統和設備,包括挪威康斯堡防務和航宇公司負責開發和生產的反潛系統、反艦指揮系統和導航/艦橋系統,並且挪威還可通過向西班牙轉移部分技術和武器系統來抵銷部分費用。
新艦被命名為弗裏德約夫‧南森級,首艦“南森”號2003年4月9日開工,2004年6月3日下水,2006年4月5日正式服役。5艘艦要到2009年將全部交付挪威海軍。
總體設計
南森級護衛艦是挪威海軍裝備的最大的軍艦,滿載排水量達到了5290噸,艦長132米,水線長121.39米,寬16.8米,吃水4.9米。主要使命是搜索、探測、識別和攻擊敵方潛艇,保護挪威的領土、領海、管轄海域以及海洋資源和設施不受侵犯;參與國際海上軍事行動;承擔非戰鬥使命,如搶險救災等。是以反潛為主、可執行多種作戰任務的多用途護衛艦。
南森級採用模組化設計,全艦由24個模組組成,鋼焊接的單船體結構,有5層甲板和2組上層建築,分為13個水密隔艙。在設計過程中,巴贊公司基於在流體力學研究方面的成果,對船體在穩性、適航性和操縱性方面進行了優化設計,使得南森級在這三項指標上具有優異的性能,滿足在北歐海域如北海、挪威海惡劣海況下的航行要求。
高度的生存性也是在南森級設計中要達成的一個重要目標。這一生存性被設計者確定為2個組成要素:即隱身性和抗損性。在隱身性方面綜合採用了多種隱身技術,以減少各種實體信號的輻射,降低被發現和識別的概率。如對外部輪廓、頂部和水線下船體進行了精心設計,幹(乾)舷外飄,上層建築內傾,’且是一體化結構;基於F100型護衛艦的研製經驗,在船體附體和推進裝置方面的優化設計也使南森級擁有很低的水動力雜訊;通過使用多種專用設備,如雜訊遮罩罩、彈性基座、管路上的彈性接頭,把水下雜訊輻射降到最低,從而獲得一級真正的安靜型護衛艦,使南森級能夠勝任其首要的反潛任務。另外,紅外抑止系統、艦面噴淋系統、消磁系統的運用,還減弱了南森級的紅外特徵和磁特徵,可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楨:船舶乾舷是指從船中部滿載水線量至相鄰水面的第一層全通甲板(主甲板)上緣,即滿載水線以上未被水浸濕的舷側板,稱為乾舷。)
抗損性則與排水、抗沉性、系統隔離、冗餘性()、損害預防和損管相聯繫。在這些方面主要通過採取相應的措施,如對關鍵結構採取加固措施以增強抗打擊性,針對被雷彈命中的後果對主要控制艙室採取了專門的防護措施,艦上設置4個損管站,具有核生化防護能力,2個隔艙進水仍具有機動性,3個隔艙進水仍可保證電力供應等,從而使艦的易損性降到最低,保證了在戰鬥中具有高的生存性。(楨:冗餘性一詞來源於英文“redundancy ”,本意是指多餘、冗餘、剩餘等意思,引用於分散控制系統,一般是指控制系統硬件性能或功能的備用能力或富裕度。表示兩個具有相同功能的系統,在任一時間內僅有其中一個真正執行工作 (active),另外一個系統則是在旁待命 (standby),當執行工作的系統發生問題時,待命系統馬上接替作業。通常在重要的網路伺服器或是主機上,都需要有複式工作的系統,例如銀行交易主機、飛行器上的操控電腦、或是網路管理主機等。)
設計過程中,巴贊公司考慮到綜合平衡自動化操作、人員因素、經濟可承受性、全壽期費用而廣泛使用成熟的商用設備。新技術的採用使南森級具有比同期歐洲幾級新型護衛艦更高的自動化程度,全艦人員編制只有120人(其中26名軍官)。艦上還專門設置了醫療艙,能夠在平時執行非戰鬥任務。
對現代反潛護衛艦而言,能夠搭載直升機並保障其長期隨艦執行任務是必不可少的能力。南森級在艦尾設有直升機甲板與機庫,目前選定的機型是海軍型的NH90多用途直升機。
動力裝置
南森級的動力為柴一燃聯合動力裝置(CODAG),巡航動力為2台巴贊公司製造的布拉沃12V柴油機,單台功率4.5兆瓦;1台美國通用動力公司的LM2500燃氣輪機在高速航行時與柴油機聯合工作,功率19.2兆瓦。最高航速超過26節,巡航速度18節時的續航力為4500海裏;雙槳、雙舵,可調距槳。槳機艙實現無人化,在正常工作條件下,可從主機控制艙或艦橋通過綜合平臺管理系統(IPMS)對推進系統進行遙控。另外,在艦首還安裝有1具可收放的電力推進器,功率l兆瓦,使艦在狹窄的水域中具有精確的可操縱性,並且在主推進系統損壞的情況下,首推進器還可作為輔助或緊急動力使用。艦上的電力供應由4台MTU 396 12V柴油發電機提供,單機功率900千瓦。
武器系統
南森級主要的反艦武器是NSM反艦導彈,兩座四聯裝發射管佈置在艦橋和主煙囪之間,此外機庫還可儲存6枚供NH 90直升機使用的空射型。
NSM反艦導彈在挪威國內被稱為“新型反艦導彈”,而在國際市場上,康斯堡公司給這種新型武器取名為“海軍打擊導彈”(Naval Strike Missile),兩個名稱的縮寫都是NSM。該導彈著眼於21世紀的戰場環境而研製,號稱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反艦導彈,具有一定的攻擊陸上目標的能力。導彈採用慣導/GPS制導/地形匹配系統和末段紅外成像制導的複合制導方式。在設計上採用了多種手段來避免被目標防禦設施探測到,包括外型採用雷達與紅外隱形設計,採用被動工作方式,並可通過預置飛行途經點進行精確導航的方法來利用地形隱蔽從而不被敵方防空系統探測到。設定飛行路線有自動任務計畫和人工計畫兩種模式,前者可根據給出的戰術情況和艦載作戰指揮系統預先設定的戰術標準自動生成飛行路線,後者可由操控人員修改自動生成的飛行路線,或從頭開始制定飛行路線。每枚導彈可以預置最多200個飛行途經點。
第一生產批次的NSM反艦導彈全長3.96米(包括助推器),寬1.36米,直徑0-5米(彈翼和尾翼折疊),發射重量407千克,飛行重量344千克,配備125千克的多用途戰鬥部。巡航動力採用法國製造的TRI-40渦輪風扇發動機,飛行速度0.95馬赫,有效射程160千米,如導彈發射後即沿著直線單道俯衝攻擊目標,最小有效射程僅為3千米,末段掠海飛行高度約1~3米,可進行末段機動。
目前,NSM反艦導彈已處於研製的最後階段,即將投入批量生產。在2004年6月15 日的第5次發射試驗中,導彈的飛行距離超過140千米。在2005年6月29日法國的飛行試驗中,NSM導彈完成了複雜的飛行,包括數次急轉彎及高度和速度的變化,最後成功命中靶艦。
由於南森級的主要作戰使命是反潛,並不追求太強的區域防空能力,因此目前的主要防空武器是32枚點防禦的“改進型海麻雀”防空導彈(ESSM),使用1座8單元Mk41垂直發射系統發射,每個發射單元裝填4枚導彈,同時艦上還預留l單元Mk41系統的安裝空間。這樣,在防空方面至少在服役初期還是以自衛防空為主。ESSM導彈由雷聲公司和10個北約國家採用國際合作的方式共同研製,能夠攔截高速反艦導彈。與基本型“海麻雀”RIM.7P導彈相比,具有相同的半主動雷達導引頭和戰鬥部,但採用了小展弦比彈翼加控制尾翼的氣動佈局、新的大直徑單級固體高能火箭發動機和向量推力系統,從而擁有更高的速度、更遠的射程和更好的機動性,最遠射程超過50千米,達到了以前中程防空導彈的水準,最大機動超載則達到了50G,而且不會隨射程的增加而大幅減小。
反潛武器是英國宇航(BAE)系統公司研製的“鯖魚”輕型反潛魚雷,使用2座雙聯裝魚雷發射管發射。“鯖魚”魚雷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輕型反潛魚雷之一,智慧化程度很高,可利用彈載電腦內儲存的目標資料與聲呐回波信號進行對比、修正航路,使魚雷以正確的入射角在正確的位置命中目標。當然,它強大的反潛戰能力則是體現在優異的安靜性、先進的水聲探測設備、反潛指揮系統和NH90直升機上。
艦炮武器是1座具有隱身炮塔的“奧托‘梅萊拉”76毫米/62超射速炮,射速為120發/分。
電子裝備
南森級由鼎鼎大名的“宙斯盾”系統與挪威康斯堡公司研製的MSI一2005F反潛作戰系統、反艦作戰系統構成了綜合武器系統(1WS),系統間通過2個閘道相連接,以非同步傳輸技術(ATM)同艦上各種武器以及火控子系統進行網路連接。IWS能夠控制艦載的各種武器、感測器、火控系統、導航與通信系統,還可管理直升機的操作、進行作戰任務規劃、協調艦載系統的維護和艦員的訓練。與IWS相關的綜合通信控制系統包括11號資料鏈(未來將採用16/22號資料鏈)、北約海上指揮和控制資訊系統、康斯堡北方控制公司的綜合艦橋控制系統,並採用超高頻/甚高頻軍用衛星通信設備。提供“宙斯盾”系統的洛‧馬公司負責綜合武器系統的集成,包括系統中的感測器、通信系統和武器系統。
既然裝備了“宙斯盾”系統,那麼從外觀看,AN/SPY一1系列多功能相控陣雷達的4個八邊形陣面就成了南森級護衛艦的標誌性裝備。由於排水量較小,上層空間有限,南森級4個雷達陣面的佈局無法象美國的大型“宙斯盾”艦那樣,安裝在高大的上層建築上,而是同F100一樣被安裝在艦橋後方的一個大型塔形建築上。同時,出於節約成本、減輕重量、降低重心以保證穩性的考慮,南森級沒有裝備F100上的AN/SPY一1D型雷達而是裝備了在它基礎上研製的簡化版AN/SPY一1F型相控陣雷達。
與D型相比,F型尺寸較小,重量較輕,雷達陣面的輻射單元由43 50個減少到1 856個,因此信號發射功率隨之降低。從性能上看,簡化了的F型雷達受到了一定的削弱,難以制導“標準”艦空導彈,不過仍保留了D型雷達的大部分功能,包括對艦炮的控制和制導多枚ESSM導彈同時攔截多個空中目標。從這裏亦能看出,至少在硬體上就先天性地決定了南森級只能配備主要用於點防禦的ESSM導彈。
但話又說回來,由於南森級的主要任務是反潛,不是區域防空,而AN/SPY一1F雷達、ESSM導彈與Mk41垂直發射裝置的組合將使南森級擁有很強的防空自衛能力,因此足以符合挪威海軍的作戰需要。對於AN/SPY一1F雷達來說,這也是首次裝艦使用,同時也使挪威海軍成為世界上第二個裝備了“宙斯盾”護衛艦、第四個裝備了“宙斯盾”系統的海軍。
艦上裝備2部Mk82(AN/SPG-62)連續波照射雷達,提供對ESSM導彈的末段引導,VIGY2(~電和紅外探測儀提供被動探測能力,以及利頓公司生產的3部導航雷達(2部x波段,1部S波段)等。
作為MSI一2005F反潛作戰系統的組成部分,南森級裝備了泰利斯水下系統公司研製的綜合聲呐系統,它包括先進的“卡普塔斯”Mk2 V1組合式主/被動拖曳陣聲呐和MRs 2000艦殼聲呐,可提供遠、中、近水下探測能力。“卡普塔斯”Mk2V1包括1個採用了FFR(Free Flooded Ring)技術的低頻主動拖體,能夠通過1個緊湊的基陣發射和傳送高品質的聲信號,被動拖曳陣聲呐則採用一種3個一組的“品”字型聽音器陣列,能以高精確度對左/右側的信號進行區分。
電子戰裝備包括EDO搜索與監視系統公司提供的CS一3701戰術雷達監視系統,系統整合了精確電子支援和雷達告警接收機功能。無源干擾則是“特瑪”干擾彈發射裝置,可發射紅外、雷達和水聲等多種幹擾彈。直升機南森級已確定將搭載1架NH90中型多用途直升機,但直升機甲板和機庫的大小、結構強度能夠允許搭載15噸級的直升機。
NH90直升機是法國、德國、義大利、荷蘭和葡萄牙等國聯合研製的新一代雙發、中型多用途直升機,重9100千克,最大速度291千米/小時,巡航速度260千米/小時,航程950千米,續航時間5小時,有效載荷2500千克。配備在南森級護衛艦上的NH90作為延伸的感測器和武器平臺,裝備泰利斯水下系統公司“閃光”吊放式聲呐、聲呐浮標、反潛魚雷、反艦導彈和資料鏈等,其主要任務仍是反潛,還能遂行反艦、遠端目標指示、搜索救援和後勤補給等多種任務。
隨著5艘南森級護衛艦的服役,挪威海軍海上綜合作戰能力將躍升到一個新的水準,海上作戰範圍將得到極大的擴展,海軍在和平時期承擔非戰鬥任務的能力也得到了加強。同時將使挪威海軍在北約快速反應部隊和常設聯合艦隊中發揮更大的作用,提高了挪威海軍在其中的地位。
2006年6月6日,經過5天航行後,由西班牙納凡蒂亞造船公司(原伊薩造船公司)為挪威海軍建造的南森級護衛艦的首艦“弗裏德約夫‧南森”號正式抵達奧斯陸港。南森級護衛艦因裝備有簡化版的“宙斯盾”系統,而成為目前世界上最小的“宙斯盾”艦。
http://jczs.news.sina.com.cn/p/2006-10-19/0746405400.html
法國海軍防空艦的演進
二次大戰後,法國海軍幾乎是“從零開始”(艦艇/造船設施大部份於戰時遭摧毀),雖說從各盟國,特別是美國、英國、加拿大,抽調部分艦艇補充,給了法國海軍200艘艦艇(包括3艘航空母艦在內);另一方面,從戰敗國德、義海軍手中得到35艘的艦艇;然而,這批艦艇的艦齡普遍較高,漸漸不符作戰需求。為此,法國海軍於1952年,提出建立一支以航空母艦為核心的海軍發展計劃,得到法國政府的批准。克里蒙梭級航母首艦--“克里蒙梭”號於1955年11月動工,,1961年服役;第二艘“福煦”號,1957年動工,1963年7月服役。至此,法國海軍已形成以自製航空母艦為主的海上戰鬥群;為配合航母護衛任務,所研製的防空艦亦逐步開展,依時間先後,介紹三型防空艦:休佛倫級、卡沙德級與佛賓級。
第一代:休佛倫級(Suffren class)飛彈巡防艦(註1)
休佛倫級(Suffren class)飛彈巡防艦,是法國海軍於二戰後第一種專為航艦戰鬥群設計的防空艦,為克里蒙梭級航空母艦(註2)提供防空屏障。本級艦長157.6m/寬15.5m/吃水6.1m,滿載排水量達6910ton,以蒸汽渦輪為動力,擁有34節的最大航速,乘員355人。艦舯採主桅/煙囪合一的設計,此種設計的好處是簡化結構,但主桅附近的電子儀器有受煙囪高溫影響之虞(此種設計,在諾克斯級巡防艦上亦可見,可說是1960年代船艦的設計特色),除此之外,艦橋頂端的巨型半球狀雷達罩、艦首兩門背負式安裝的100mm艦砲,亦為其辨識特徵;共建造兩艘:D-602 Suffren,D-603 Duquesne,分別於1967、1970年服役。除了防空之外,休佛倫級也具有反艦以及反潛的能力。
本級艦的作戰中樞已升級為SENIT-2;防空偵測,則依靠艦橋頂端的一具DRBI -23 對空搜索雷達,尾艛後端設有兩具DRBR- 51照明雷達,用於導引Masurca防空飛彈,艦砲則由一具DRBC- 33A射控雷達導控。本級艦的反潛偵搜裝備,包括一具DUBV- 23艦首聲納以及一具DUBV-43可變聲納(VDS)。
反艦方面,裝有兩門 CADAM 100mm 55倍徑艦砲,另外於艦身中段尚有飛魚反艦飛彈發射器(共8枚)。防空方面,使用自製的Masurca區域防空飛彈系統 (註3);此外,還配備了4至6門Oerlikon 20mm防空機砲,充作近距離自衛之用。反潛方面,兩舷各有兩具固定式324mm魚雷發射器(KD-59E),以發射L5反潛魚雷(註4);並裝有兩具Malafon反潛飛彈發射架(註5)。
休佛倫級在服役末期已露疲態,主機速度已降低以避免發生事故,首艦休佛倫號已於2001年除役,然而要取代她的第一艘佛賓級巡防艦,須等到2006年才開始服役,導致法國海軍面臨一段防空戰力的空窗期。至於二號艦Duquensne號,則效力到2008年,才交棒給第二艘佛賓級巡防艦。
第二代:卡沙德級(Cassard class)飛彈巡防艦
卡沙德級(Cassard class)飛彈巡防艦,是法國海軍1980年代設計的防空艦,艦體設計,以當時的喬治.萊格斯級(George Leygues)反潛巡防艦為基礎,武器配置也改以防空為主。本級艦長138.9m/寬19.99m/吃水5.7m,滿載排水量達4700ton,擁有29.5節的最大航速,乘員244人;卡沙德級最主要的任務乃是護衛法國的航空母艦,服役初期為克里蒙梭級,現為戴高樂級(註6),補足了休佛倫級巡防艦數量的不足(當時法國有兩艘航母,每艘至少需兩艘防空艦護衛),除了防空之外,卡沙德級也具有反艦以及反潛的能力。最初法國海軍預計建造四艘卡沙級,但是最後兩艘(性能提升型)最終遭到取消;本級艦共有兩艘:D-614 Cassard,D-615 Jean Bart,分別於1988、1991年服役。
艦體採用鋼材製造,但上層結構則為傳統的鋁合金,雖然重量較輕,但有易燃、易融的致命弱點。在1982年福島戰爭中,英國海軍雪菲爾號(HMS Sheffield)中彈後,在上層結構引發大火,終至沈沒折損,此後各國海軍新造艦艇的上層結構,紛紛摒棄過去慣用的鋁合金,而改採鋼製。而卡沙級仍採用鋁合金上層結構的原因,可能是因為本級艦的武裝配置相當繁複,武器系統、彈藥與油料的重量已經超過全艦排水量的1/3,為了避免頭重腳輕而影響適航性,只好設法減輕上層結構的重量。
動力系統方面,本級艦是法國海軍第一種採用複合柴油機與柴油動力系統(CODAD)的船艦,主機為四具SEMT PA6 V-280 BTC柴油機,分置於兩個完全獨立的船艙中,可避免因一處艦身戰損而完全喪失動力。與燃氣渦輪相較,柴油機的優點為成本低、燃料消耗較經濟、續航力大,但高速性能以及加速性能較差。由於武裝繁多,加上採用鋁合金上層結構,均會降低卡沙德級中彈後的存活率,因此艦上配備精密完善的損管消防系統,以及核生化防護設備來彌補。
作戰系統方面,卡沙德級配備Thomson-CSF公司的Senit-6半分散戰鬥系統,該系統擁有12具顯示台與2座戰術管制台,並與Link-11/14資料鏈結合。在2000至2002年,兩艘卡沙級的戰鬥系統經過升級,整合了若干屬於Senit-8戰鬥系統的套件,包括Link-16聯合戰術資料鏈。
對空偵測方面,初期配備1具Thompson-CSF的木星(Jupiter)二維長程對空搜索雷達,與一具DRBJ-15平面搜索雷達,在1992年則以1具新式DRBJ-11 ARABEL 3D多功能相位陣列雷達,取代後者。ARABEL雷達採用X波段,使用距離雖較短,但是精度高,利於追蹤近距離的目標。導航裝備方面,配備兩具DRBN-34A導航雷達,其中一具用於導航,另一具用於直昇機管制。
射控方面,本級艦配備兩具美製AN/SPG-51照明雷達,以導引SM-1MR防空飛彈接戰,此外還有CTMS光學/雷達射控系統(包括電視/紅外線追蹤系統),其他包含DRBC-32/33 艦砲射控雷達,以及Najir光學指揮系統等。本級艦的電子戰系統包括ARBB-33電子反制系統、ARBR-17B電子支援系統、兩具AMBL-1B Dagaie干擾絲發射器,兩具AMBL-2A干擾絲發射器,此外還有一具美製SLQ-25魚雷反制系統。
反潛作戰方面,卡沙德級擁有DUBA-24C或DUBA-25艦首聲納,並可能加裝DSBV-62C拖曳陣列聲納。兩舷各有一門固定式輕型魚雷發射器(配備10枚 L5 Mod 4反潛魚雷),艦尾設有一個直昇機庫(Samahe 輔助降落系統),配備大山貓(Lynx)Mk-4反潛直昇機(使用美製MK-46空射型魚雷)。
防空武裝,為一具位於機庫與照明雷達之間的美製MK-13單臂飛彈發射器(含40枚SM-1防空飛彈);其安裝位置,夾在前後上層結構之間,射擊角度受到的限制較大。前兩艘卡沙級採用MK-13,原先預計在後兩艘卡沙級上,換裝垂直發射的防空飛彈,但建造計畫遭到取消。機庫兩側各有一具六聯裝Sadral防空飛彈發射器,來攔截逼近的敵機與飛彈。
反艦方面,艦首有一門100mm CADAM快砲,射速達60~78發/分,除了水面射擊外,尚具有部分防空能力;另有八枚MM-40飛魚反艦飛彈,而兩門奧立崗20mm機砲(射速720發/分,射程10km),則是近距離自衛火力之用。
卡沙德級雖然身為防空巡防艦,但具備多用途的運用彈性;由於法國海軍規模遠不如美國海軍,無法建造大量單一任務艦艇來分工,以擔任航艦戰鬥群的護衛,因此主戰艦艇的功能便走向多用途,其他歐洲國家的造艦也多有此種現象。雖然身負保衛法國航艦的重責大任,其防空能力與美國海軍在1970年代建造的”低檔”巡防艦--派里級相較,卻在伯仲之間;卡沙級雖擁有先進的ARABEL相位陣列雷達,擁有中近距離較佳的防空偵測能力(精度較2D的AN/SPS-49高);但在區域防空能力方面,卡沙級與派里級均使用一具MK-13單臂發射器以及射程僅40km左右的標準SM-1MR防空飛彈,同樣只能同時指揮兩枚SM-1接戰(卡沙德級配備兩具SPG-51C照明雷達,而派里級則擁有負責長距離的STIR以及負責中短距離的CAS天線組各一),以此等實力,欲對抗多波次/各種高度的飽和攻擊,實是力有未逮。
法國海軍原本打算建造四艘佛賓級,以取代卡沙德級與休佛倫級,不過由於造價因素,遂由原訂的四艘縮減為兩艘,另外兩艘的空缺則另以FREMM(歐洲通用巡防艦)的防空衍生型來遞補。為此,法國海軍已經為其擬定了防空改良計畫,主要是換裝新型區域防空飛彈,目前的選項有二:換裝標準SM-2 MR(需修改射控系統),或是Aster-30主動雷達導引防空飛彈(由Arabel雷達提供中途導引,使用最新的Sylver-50 VLS)。Aster-30防空飛彈有較佳的性能,但成本遠高於直接改用SM-2;由於近年法國國防預算不甚寬裕,海軍方面有多項建造計畫正在執行(含第二艘航母),恐怕無法在卡沙德級上做太多的投資。
第三代:佛賓級(Forbin class)飛彈巡防艦
佛賓級(Forbin class frigate)是法國最新的防空艦艇,源於水平線(Horizon)巡防艦計畫(法義合作),除匿蹤設計外,令人注意的,便是新一代歐洲研製的艦用防空系統,含Sylver垂直發射系統(位於艦首A砲位,共6組48管,裝備Aster-15短程防空飛彈16枚,Aster-30區域防空飛彈32枚),及3D的EMPAR雷達(可同時處理12個以上的目標),來負責對空搜索與Aster-15/30飛彈的導引。本級艦共有兩艘---D620 Forbin(已於2006年3月服役)及D-621 (Chevalier Paul,已於2008年服役),成為戴高樂號航艦戰鬥群的主要護衛艦艇(之前為卡沙德級)。
本級艦長152.87m/寬20.3m/吃水5.4m,滿載排水量達6635ton,擁有29節的最大航速,乘員244人;作戰中樞為法國DCN研發的SENIT-8戰鬥系統(戴高樂級航空母艦,是第一個配備此系統的艦艇),除了EMPAR之外,另外裝置一具輔助用的S-1850M 三維預警雷達(由SMART-L的天線與Marconi生產的後端系統組合而成);導航裝備包括一具DRBN-38平面搜索雷達、兩具SPN-753 導航/直昇機管制雷達,Bridgemaster E250航海管制系統。射控系統方面則包括一套義大利阿勒尼亞.馬可尼的MSTIS雷達射控系統,兩具NA-25照明雷達(用於導控76mm快砲);此外還有紅外線偵測系統以及光電射控系統。
動力系統為複合燃氣渦輪或柴油機(CODOG),主機為兩具美國通用電氣(GD)的LM-2500+燃氣渦輪,每具功率為31280馬力;另配備兩具法國SEMT Pielstick PA6 STC柴油機,每具可輸出5875馬力,以供低速巡航使用。本級艦採用雙軸四葉螺旋槳,雙軸設計能避免因單軸損毀而喪失航行能力的窘況(成功級巡防艦,由於採單軸設計,曾發生軸葉斷裂事故後,喪失航行能力,而須派艦拖帶的情事),配合艦首推進器,使得低速航行的靈活度與可靠性皆有提升;佛賓級的最大航速為29節,續航力達3500海浬(25節)。
本級艦的資料鏈系統為LADT(涵蓋美國Link-11/14/16/22規格),並配備Syracuse III衛星通訊系統。電子戰方面,配備電子反制/支援、通訊干擾系統以及兩具NGDS;此外還擁有SLAT魚雷反制系統,主要是透過NGDS發射音響誘餌,干擾來襲的魚雷。每個NGDS誘餌發射器有12個發射管,用於發射雷達誘標、熱焰彈以及SLAT的水下音響誘餌,電腦能根據戰鬥系統傳來的目標情資,自動選擇最適合的誘餌與接戰模式。
武器系統方面,配備兩門OTO-Breda 76mm快砲速射型(射速120發/分,具匿蹤外型砲殼),並列於艦橋前方的B砲位,艦體中段以半埋方式安裝了八枚法製MM-40 Block3飛魚反艦飛彈(最大射程可達180km),機庫上方則裝有六聯裝SADRAL防空飛彈發射器,作為CIWS,此外艦橋後方兩側還各有一門20mm Mod F2機砲。
反潛作戰方面,本級艦擁有兩具三聯裝魚雷發射器,配備法義合作發展的新型MU-90輕型魚雷;聲納系統,則是配備一具ABF TUS 4100CL艦首低頻主/被動聲納以及一具DMS-2000主/被動拖曳陣列聲納,直昇機方面,目前正換裝NH-90反潛直昇機,配備ENR搜索雷達、Flash吊放聲納、MU-90魚雷…等裝備。
法國海軍對佛賓級的需求,原先是四艘 ,以取代1960年代服役的兩艘休佛倫級(Suffren class)飛彈巡防艦,及1980年代末期完成的兩艘卡沙德級(Cassard class)飛彈巡防艦;但礙於預算因素,一開始只簽訂了第一批兩艘的合約,先取代老舊的休佛倫級。本級艦的第三與第四艘的訂購計畫已經遭到法國政府放棄(因前兩艘價格昂貴),改以FREMM歐洲多任務巡防艦為基礎,另行發展防空版本,作為兩艘卡沙德級的後繼者。由於法義兩國皆屬於「地中海型海軍」,水平線計畫的噸位卻仍沿襲是英國拆夥前,由其設定的規格(面對北大西洋的險惡海象,主戰艦艇需較高的耐波性及續戰力,而會將艦艇噸位提高至5000噸以上);然在風平浪靜的地中海戰區,大噸位的船艦並非必要(在法國眼中有些奢侈),加上新型雷達與武器系統,使得造價不斷攀升,法國拿其開刀減產並不令人意外(義國海軍雖訂了首批4艘水平線驅逐艦,但第二批至今無下文,亦是類似的情形)。
< 結語 >
對我國而言,防空艦的需求,在於提供艦隊編組的防空屏障,必要時亦可替
運送物資的船團護航,與法國海軍的需求仍有類似之處;未來海戰環境日趨險惡,隨著不少海空機艦,皆能於視距外發射飛彈,利用飽和攻擊,威脅艦隊安全,抗擊多批次/不同高度/不同方向目標的能力,顯得十分重要,因此配置神盾等級的戰鬥系統與垂直發射的防空飛彈,已勢在必行。目前紀德級(基隆級驅逐艦)雖勉強符合需求,然面對解放軍海空戰力的提升,籌建神盾級驅逐艦實乃勢在必行;除此之外,各級主戰艦艇的中期提升(如:成功級與康定級),應將防空能力列為重點(如經費許可,宜配備3D雷達與垂直發射的防空飛彈),一方面可減輕防空艦的負擔(我國的防空艦還需兼任旗艦的指揮角色),二方面是面對防空艦的「漏網之魚」,各艦仍需有一定的「處理能力」,以免遭遇不測。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f14tomcat/3/1311163328/20081115100555/
歐洲首艘多功能護衛艦“阿基坦”級建造完成
據防務專家2010年5月4日報道,法國第一艘“阿基坦”(Aquitaine)級FREMM護衛艦于本週下水,為進一步的測試進行準備,船上的艦載系統是由泰利斯公司提供的。泰利斯系統是該級護衛艦操作性能的重要組成部分,造船廠的主要合同職責和作戰系統管理由法國DCNS公司負責。
“阿基坦”級護衛艦是歐洲多功能護衛艦“FREMM項目”中建造完成的第一艘護衛艦,該項目由法國和義大利于2005年聯合啟動,由歐洲聯合武器合作組織運行。該項目目標是用新型6000噸裝備有先進作戰系統的護衛艦替代海軍現役的護衛艦。
FREMM是歐洲未來的護衛艦,泰利斯系統為其多功能性能做出了重大貢獻。“阿基坦”的艦載泰利斯系統包括船艏和拖曳陣聲納裝置,赫拉克勒斯(Herakles)多功能雷達,阿爾特米斯(Artemis)紅外搜索和跟蹤系統,以及電子戰和通信系統。該艦具有隱形能力,為提高任務的成功率和安全性提供了關鍵性的的優勢。
根據這項計劃,法國迄今已訂購11艘該級護衛艦,其中9艘具備反潛戰(ASW)能力,兩艘具備防空能力。“阿基坦”號具備反潛戰能力,是該級護衛艦的首艦。
http://big5.ifeng.com/gate/big5/news.ifeng.com/mil/3/detail_2010_05/05/1485691_0.shtml
法、意合力打造FREMM護衛艦
繼“地平線”護衛艦後,法國又馬不停蹄地開始發展新一代反潛/對地攻擊護衛艦,以取代現役艦艇,此計劃被稱爲“多任務護衛艦”(Multi-MissionFrigate,FMM)。此時,曾經與法國共同研制“地平線”護衛艦的意大利也正好要更新艦艇,而且許多需求與法國FMM艦類似。兩國一拍即合,于2002年正式宣布再度攜手,計劃名稱也改爲“歐洲多任務護衛艦”(FregatesEuropeennes Multi-Missions,FREMM)。在2004年的歐洲海軍展上,法、意兩國國防部長共同簽署了正式意向書,就一些重大問題達成一致,FREMM護衛艦項目由此起航。
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世界各國海軍陸續制定計劃替換本國艦隊中擔負重要作戰任務的護衛艦,如英國的“未來水面戰艦”計劃、德國的F-125計劃、西班牙的F-110計劃(後被擱置);意大利最初命名爲“新千年戰艦”(意大利語縮寫爲FNM),後更名爲“新世紀戰艦”(FNG)的計劃;法國稱爲“未來法國護衛艦”(FFF)計劃。
長期以來,歐洲各國海軍一直在討論就這些項目進行合作的可能性,但大家很快就意識到,各國間不同的進度要求和性能需求是跨國合作不可逾越的障礙。例外情況是,法國和意大利發現彼此的需求較爲相似,有可能組成聯合項目,況且兩國曾聯合研制過“地平線”防空護衛艦,有共同工作的經驗。于是,兩國海軍在2001年底~2002年初,分別向意大利泛安科納公司和法國DCN公司授予了可行性研究合同,研究的結果是——雖然存在困難,但是可以合作。
據此,2002年7月,法、意兩國國防部決定開始這項名爲“歐洲多功能護衛艦”(FREMM)的聯合項目。2002年就開始該項目定義階段達成協議。2003年1月,法、意兩國國防部向法國阿姆瑞斯公司(由DCN和泰利斯公司組成)和意大利奧裏桑托公司(由泛安科納和芬梅卡尼卡公司組成)授予了第一份合同,兩國國防部長也簽訂了關于確定共同需求的諒解備忘錄,開始建立工業構架,並確定支出及二線供應商。2004年10月,兩國簽署了正式意向書,開始研制並采購第一批共14艘護衛艦。
FREMM項目的整體框架
經過FREMM項目的定義階段,兩國海軍發現它們對于項目的主要需求有所不同。法國想要以較低的價格采購17艘艦船,除了最基本的要求外,對那些可能帶來成本攀升的性能和特點均不予考慮;而意大利則希望采購的10艘護衛艦性能更爲先進,對于由此引起的費用增加並不介意,預期的單價要明顯高于法國。雙方經過爭論後各退了一步,最終還是達成了一致。
根據協議,兩國總共建造27艘FREMM護衛艦。法國海軍將采購17艘,其中9艘爲對地攻擊型(法語縮寫爲AVT)、8艘爲反潛型(ASW),它們將取代法國海軍現役的24艘艦艇,包括2艘“都威爾”級反潛驅逐艦、7艘“喬治?萊格”級反潛驅逐艦以及15艘“斯汀多夫”級反潛護衛艦。意大利海軍將采購10艘,其中6艘爲通用任務型(GP)、4艘爲反潛型(ASW),它們將取代意海軍的16艘現役護衛艦,包括8艘“西北風”級、4艘“阿特格萊爾”級和4艘“狼”級護衛艦。各型號之間由于作戰任務不同,作戰系統的設計也有較大不同。
FREMM護衛艦計劃是二戰後歐洲海軍最大的造艦項目,也是目前最大的海軍國際合作項目。項目的兩個主承包商是法國阿姆瑞斯公司和意大利奧裏桑托公司。他們不成立聯合公司,而是作爲彼此獨立的實體來運作。2005年將要簽訂合同,確立項目以及建造首批14艘護衛艦,其中法國8艘(6艘反潛型、2艘對地攻擊型);意大利6艘(2艘反潛型、4艘通用型)。
根據計劃,5年半內將建造出所有4種艦型的首制艦;2010~2018年,法國17艘艦船全部加入現役;2010~2017年,意大利10艘護衛艦全部交付部隊。按照這個設想的時間要求,第二批艦艇的建造合同必須在2007~2008年間簽署:而每年要交付3艘護衛艦,意味著艦艇的建造、集成和測試周期相當短。FREMM護衛艦的單價最後確定爲法艦2.8億歐元、意艦3.5億歐元,價格的差異主要是因爲作戰系統能力有所不同。
FTEMM護衛艦通用平臺
FREMM護衛艦將采用傳統艦體。總長139米,最大舷寬19米,滿載排水量5750噸,采用柴電燃交替使用裝置或柴電燃聯合使用裝置推進,最大速度可達27節,巡航速度爲15.5節(電力推進),續航力6000海裏,海上持續能力45天。
法國和意大利在設計上最初有很多不同,但最終達成了一致。比如說,法艦本來設計爲單桅杆系統,現在采用雙桅杆設計以減少系統集成中可能出現的電磁兼容性問題;又如法艦本來將反艦導彈安置在艦橋之前,現在後移至較爲傳統的艦體中部;法、意原本分別計劃安裝40~48和32~40個垂直發射單元,現在都削減至32個。
推進裝置
推進裝置的選擇曾是兩國爭執的焦點問題。最終,FREMM護衛艦確定選用柴電燃聯合動力(CODLAG)裝置或柴電燃交替使用動力(CODLOG)裝置。其中包括一臺燃氣輪機,可輸出30兆瓦(CODLAG)或34兆瓦(CODLOG)的動力。在主推進艙安置2臺輸出功率2.1兆瓦的柴油發電機。電力推進室位于主推進艙之後,2個軸共裝4個電動機,每個2.2兆瓦。意大利艦上使用燃氣輪機提供動力時,這些電動機也能夠作爲動力裝置使用。意大利艦上將裝備五葉可調螺距螺旋槳,而法國艦上則是固定螺距螺旋槳,靈活性欠佳但較爲經濟。兩個防水船艙將把主推進裝置與前部輔助房間分隔開來,這2個艙中將放置2臺柴油發電機以及作爲緊急動力裝置的推進器,以便在艦艇主動力系統全部癱瘓時,保證艦艇返回母港。
艦上的燃氣輪機目前有兩個候選型號,分別爲通用電氣公司的增強型LM-2500+燃氣輪機和英國羅爾斯?羅伊斯公司的MT-30型燃氣輪機。前者已被美國海軍最新建造的兩棲攻擊艦(第8艘“黃蜂”級)選用,它能産生32兆瓦的動力,適合于CODLAG推進方式,單價爲600萬歐元。後者正在研發之中,技術更先進、功率高達34兆瓦,但價格比前者高50%,單價達900萬歐元。配備27艘艦艇畢竟是一個難以抵禦的誘惑,當法、意兩國海軍還未作選擇的時候,羅-羅公司和通用公司卻搶先開始相互傾軋:羅?羅公司提出通用公司提供的燃氣渦輪機尚未有樣機制成,但通用公司則強調MT-30也仍處于樣機研制階段。此後各種政治利益的權衡也被卷入進來,最後,這個燙手山芋只有扔給法、意兩國海軍。FREMM護衛艦究竟會選擇哪種燃氣輪機,至今仍然沒有下文。
艦員配置
艦上工作人員的數量將有所下降,這歸功于該艦在自動化、一體化和組織結構上采用的“智能艦船”技術。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一體化艦橋,火警、煙霧和漫水探測告警裝置以及作戰系統的先進人-機界面等。法艦計劃配備艦員108名,最多可容納145名;意艦計劃配備艦員123名,最多可容納165名。意艦艦員數量多于法艦,主要是由于艦上武器和傳感器較多、航空電子設備較複雜。盡管如此,與艦員230名的“喬治?萊格”級驅逐艦相比,FREMM的艦員已經是大大減少了。此外,艦員的居住條件有很大提高;居住艙位于艦體中部,遠離武器及彈藥庫,艦員安全得到了保障。
飛行甲板
FREMM艦采用較大的飛行甲板,有2個獨立機庫。法艦只搭載1架直升機,爲NH-90海軍型或戰術運輸型,也可使用“美洲獅”搜索與救援直升機。另外還將搭載一架無人機,型號尚未確定。意艦的飛行甲板相對更大、更堅固,機庫更大,可容納類似EH-101大小的直升機。意艦將搭載2架直升機,可能是EH-101、NH-90各1架,或者是2架NH-90。AVT和GP型FREMM搭載的攻擊艇將從船尾的斜坡駛出,即使在5級海況下也可正常執行任務。法國AVT型將用9.5米攻擊艇,意大利GP型將用11米攻擊艇。
隱身及防護
隱身性能也是FREMM艦設計中考慮的一個關鍵方面,即定目標是媲美法國“拉斐特”級隱身護衛艦,但FREMM較小的雷達反射截面積主要是通過外形設計來實現的,而“拉斐特”不但通過外形設計而且通過塗敷雷達吸波塗料來實現。FREMM的聲信號特征將大大低于絕大部分現役水面戰艦,這歸功于創新的電推進構造。該艦的紅外特征甚至低于“拉斐特”級,主要是由于對柴油發電機排氣裝置的冷卻比較好。FREMM的被動防護裝置也非常出色,作戰指揮艙室覆蓋鋼制裝甲,可防止炮彈破片和小口徑彈藥的襲擊。
雷達系統
對于多功能雷達,意大利海軍表示堅決選用AMS EMPAR,它已用于“地平線”艦及意海軍最新的“加富爾”號航母。法國認爲EMPAR的性能和價格都過高,選擇了泰勒斯公司的“大力神-S”相控陣雷達。它帶有內置敵我識別系統,而EMPAR雷達則用獨立天線來進行敵我識別。
電子戰系統
SIGEN公司負責FREMM電子戰系統的開發,包括用于電子支援系統(ESM)的寬帶數字接收機。ESM工作在雷達和通信設備的波段,能以較高的幹擾功率連續實施幹擾。艦上的誘餌發射裝置與“地平線”驅逐艦一樣,意大利采用SCLAR-H誘餌火箭發射裝置,法國采用“新一代達蓋系統”(NGDS)。通信系統由泰勒斯/馬可尼通信公司提供,功能包括UHF/VHF三個頻段的無線電通信設備、衛星通信以及11號和16號數據鏈。
在可行性研究中,兩國海軍還探討了安裝掃雷系統在瀕海地區進行排雷操作的可能性。法艦有意使用DCN公司的SEAKEEPER半潛獵雷器,由吊艇柱投放,可在艦船正前方執行偵察任務;意艦則准備用更輕巧的半自動無線電控制“普路托?齊加斯”(PLUTO-GIGAS)無人航行器。無論選用何種獵雷裝置,艦上的作戰管理系統都必須進行改進,增加控制航行器的控制臺。另外,兩國還考慮了使用無人水面艦。
法意兩國的FREMM艦型
FREMM法國型
法國的9艘對地攻擊型和8艘反潛型FREMM護衛艦在火力配置上要略遜于意大利型。武器系統包括1套遠程對地攻擊導彈系統和2座“西爾瓦”(SYLVER)AT0型8單元垂直發射系統(發射MBDA公司的SCALP巡航導彈)。海軍型SCALP的射程達1000千米,還可能裝備法國未來6艘“梭魚”級核動力攻擊型潛艇。需要指出的是,FREMM護衛艦在設計之初就專門考慮了對地攻擊能力,除它之外只有美國的一些艦艇做到了這一點。
法國型FREMM上裝有8枚“飛魚”MM-40Mk3型反艦導彈,這些導彈也能用于攻擊沿岸目標。艦艇防空主要倚仗“紫菀”導彈和“大力神”多功能相控陣雷達。火炮方面,只在前甲板安裝了1門“奧托?梅萊拉”76毫米速射炮,由NA-25火控系統控制。對地攻擊型在未來升級時還可將其換爲127毫米炮。法國曾准備在機庫甲板上安裝2座“薩德拉爾”(SADRAL)近程防空導彈發射裝置,每座配置2枚“西北風”防空導彈,但最終只安裝了2挺12.7毫米重機槍作爲值勤和反恐警戒之用。
艦上的反潛戰系統是兩種型號之間最大的不同。它們都將配備TUS-WASS 4110CL型聲呐,反潛型除此之外還裝有泰勒斯公司的CAPTAS低頻拖曳聲呐陣列,內置魚雷探測系統,作爲SLAT魚雷防禦系統的一部分。反潛型艦上的武器裝備還包括2具雙聯裝魚雷發射管,可發射MU-90反潛魚雷,並能在海上進行魚雷再裝填。兩型FREMM艦上都能搭載NH-90直升機執行反潛任務。
FREMM意大利型
與法艦相比,意大利FREMM艦的火力更強大,可執行的任務也更多。艦載傳感器除了EMPAR多功能相控陣雷達外,還包括“伽利略”紅外搜索與偵察系統,1座SPS-791 RASS水面搜索雷達和2座導航雷達。
通用型艦將裝備8枚能攻擊瀕海及近岸目標的“奧托馬特”Mk2 Mod4導彈,反潛型則裝備4枚“奧托馬特”導彈和4枚“米拉斯”(MILAS)反潛導彈。此外,反潛型還將裝備2門76毫米火炮,而通用型則在船首部安裝1門127毫米“奧托?梅萊拉”火炮,艦尾部安裝1門可提供近程反導防禦的76毫米火炮,可發射特殊的彈道修正彈藥,由NA-25X-P火控系統控制。執行火力支援任務時,127毫米火炮能夠發射“火神”(VULCANO)增程制導彈藥。
反潛裝備方面,意艦除了安裝與法艦相同的所有系統外,還將裝備專用的避雷聲呐。通用型是裝備2座三聯裝(不能再裝填)還是雙聯裝(能再裝填)反潛魚雷發射管尚未最後敲定,也還未最後決定是否購買SCALP海軍型導彈和“戰術戰斧”導彈。
http://qkzz.net/Announce/announce.asp?BoardID=13300&ID=420785
另參本館:
索馬利亞海盜(一) 索馬利亞海盜(二) <中國與印度> <隱形軍艦 > <世界艦載點防禦導彈系統><中華俄式神盾艦051C><052C垂直發射系統之爭議 > <從美DD(X)驅逐艦看170的差距> <美海軍專家對中華神盾的性能分析> <台軍眼中的052C蘭州號神盾艦> <中國最新型052C神盾艦解密?><054A、KDX2和高波艦><日本金剛與愛宕神盾艦><美國伯克級神盾艦><韓國的大洋海軍夢> <挪威南森級神盾艦> <英國45級神盾艦PK法意地平線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