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10-01 06:02:01| 人氣6,193| 回應54 | 上一篇 | 下一篇

俄攻擊核潛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奧斯卡級攻擊核潛艇(OscarⅠ、Ⅱ Classes)

  排水量:潛航狀態16000噸
  規格:全長505.2英尺(154米)全寬59.1英尺(18米),吃水32.8英尺(10米)
  裝備:SS-N-19反艦導彈24枚、533毫米與650毫米魚雷發射管6具、SS-N-15/16反艦導彈或魚雷24枚
  主機:2具壓水式核子反應爐,雙軸,航速33節
  巨大的奧斯卡級潛艇與更龐大的颶風級(Typhoon)核動力彈道導彈潛艦為同一時期所建造,充分反映出前蘇聯醉心於建造巨大的艦隻。奧斯卡級第一艘於1978年開工,1980年下水,並在不久前後展開測試,兩年後第二艘亦隨之完工,接著前蘇聯轉而建造奧斯卡級的加長型,北約組織將兩艘稱為奧斯卡Ⅰ級,其餘則稱為奧斯卡Ⅱ級。到了1991年末期兩級皆已服役,其中奧斯卡Ⅱ級尚有五艘在建造中。
  前蘇聯自60年代起建造了一系列的巡弋導彈潛艇,包括柴油電力的茱麗葉級與核動力的回聲級,奧斯卡級則是最新的一級。這些巡弋導彈潛艇的任務是攻擊佔優勢的北約海軍,特別是美國的艦隊。奧斯卡級以兩列每列12枚的方式攜帶了24枚SS-N-19巡弋導彈,艇身外殼的12個艙蓋,每個艙蓋下有兩個彈倉,彈倉以傾斜40度的方式置於艇身中,其中各有一枚與基洛夫級所使用者相同的SS-N-19導彈,可在潛航狀態下發射。導彈所需的目標資料由衛星提供,經由旁敲杯式(Punch Bowl)衛星通迅天線傳至艇上,然而此時潛艇須上浮至非常接近水面的深度以接收這些至高頻(EHF)信號。SS-N-19導彈以液體燃料推動,射程約為570公里,極速約為2.5馬赫。
  奧斯卡級潛艇具有傳統的外形,其內層壓力殼直徑為8.53米,導彈艙與細長而流線型的帆罩並排。外層艇殼橫剖面呈橢園形,如此可提供較佳的防禦能力,艇上並包覆著無回音瓦,可減低本身的聲納迅跡,以減少為敵人偵測的機會。在帆罩後方有一個大型艙蓋,容納著一具拖曳導線式超低頻通迅天線浮標,垂直尾舵頂部有一管狀容器,其中為一具拖曳式被動水中聽音器陣列。
  奧斯卡Ⅰ級全長143米,奧斯卡Ⅱ級則較之加長了11米,因而排水量亦增加了1400噸,此外兩者並無任何不同。或許是因為奧斯卡Ⅰ級有某些缺點,也或許是為了加裝一些額外的設備,所以前蘇聯才會在兩艘Ⅰ級後轉而建造加長的Ⅱ級。
  兩艘較早的北佬級核動力彈道導彈潛艇被改為攜帶SS-N-21巡弋導彈,因而由原先的SSBN改為SSGN(核動力巡弋導彈潛艇)。北約組織亦將之改稱為北佬山谷級( Yankee Notch)。然而SS-N-21潛射彈道導彈是一種長程的戰略導彈,因此這兩種北佬山谷級核動力巡弋導彈潛艇的任務已與奧斯卡級及前蘇聯其他的核動力巡弋導彈潛艇大不相同了。
http://www.caep.cetin.net.cn/chg/russia/russiaqt-ask.htm

Akula(鯊魚)級攻擊核潛艇

  鯊魚級是俄羅斯最先進的攻擊核潛艇,1985年建成服役,鯊魚級潛艇的出現被認為是蘇聯艦船建造新技術和新思想的展示,是蘇聯幾十年來潛艇建造經驗之結晶。
  排水量: 9100 噸(水下)
  全長:115米
  全寬:14米
  吃水:10.4米
  噪音量:115分貝
  最大潛深:400-600米
  主機:2座PWR型壓水反應堆,單堆熱功率200MW,二回路採用2台蒸汽輪機,輸出功率47600軸馬力;單軸,採用7葉大側斜螺旋槳。
  水下最大航速:32節。
  武備:4具為533毫米發射管,發射53型魚雷、SS-N-21型潛對地巡航導彈和SS-N-15型潛對潛導彈,4具為650毫米魚雷發射管,發射65型魚雷、SS-N-16型潛對潛導彈
  編制:90人
http://www.caep.cetin.net.cn/chg/russia/russiaqt-Akula.htm

“庫爾斯克”號核潛艇沈沒事件2006-10-19 15:08:56 新華網


“庫爾斯克”號多用途戰略導彈核潛艇是俄羅斯海軍奧斯卡級II型(OII型)飛航式導彈核潛艇的第十艘艦艇,舷號K141。該艇由俄“王牌”武器設計局——“紅寶石”設計局設計,俄北德文斯克造船廠制造。該潛艇上的許多設計方案都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如采用了雙殼體結構,艇體寬大,耐壓殼體與非耐壓殼體之間的兩舷各約有三米的距離。西方國家曾認爲,其雙層殼體至少需三枚MK46型魚雷才能擊穿。
  從外形來看,“庫爾斯克”號核潛艇酷似水滴形,長寬比近似于8。但該級艇的艉部結構與西方的 水滴形有所不同,它有兩個錐形艉,兩部螺旋槳軸分別從兩個錐形艉中斜向伸出。另外,該潛艇的指揮臺圍殼也較高大,舵鰭上有一與D並艫道導彈核潛艇相同的管狀結構,用于收放拖曳聲納陣列。
  “庫爾斯克”號潛艇應用了俄羅斯于20世紀80年代獲取的某些重大技術,在安靜性、安全性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西方認爲,“庫爾斯克”號潛艇的殼體特殊,在兩層殼體之間有厚度相當大的水,使聲波的傳輸增加了四個界面,增大了折射和散射損失,聲能量被衰減,大大減少了本艇自噪聲向外界傳播,因此使潛艇航行起來很安靜,用被動式聲納浮標很難探測。
  “庫爾斯克”號的續航能力爲120天,最大下潛深度爲300米。是專門用來攻擊航空母艦的,曾被俄羅斯媒體譽爲“航母終結者”。目前,世界上任何一支艦隊都沒有找到對付這種潛艇的有效武器。據英國權威軍事研究機構的《簡氏防務周刊》透露,一艘“庫爾斯克”號潛艇可以擊沈一艘航空母艦和航母編隊的其它艦艇,同時還可以攻擊敵方的潛艇。
  “庫爾斯克”號于1994年5月下水,1995年1月正式加入俄北方艦隊服役,爲俄海軍最新的戰略核潛艇,也是當今世界最大的核潛艇之一,隸屬于北方艦隊第四十一巡航導彈核潛艇大隊。
指揮“庫爾斯克”號核潛艇的是45歲的海軍上校根納季‧利亞欽,他是一位經驗豐富的潛艇指揮官和潛艇專家,多次獲得獎章。1999年10月,俄海軍司令庫奧多夫海軍上將在“庫爾斯克”號從大西洋完成任務返航後,曾高度評價“庫爾斯克”號艇員的職業水准,稱該潛艇上的官兵爲俄海軍潛艇部隊的精華。
  但就是一個裝備如此精良的龐然大物卻突然于2000年8月12日在巴倫支海舉行的演習中沈入了海底。
在此次演習中“庫爾斯克”號潛艇擔任水下演習指揮艇。12日15時前後“庫爾斯克”號發現敵 “目標”立即下潛,准備向“目標”發起攻擊。15時至18時,俄北方艦隊司令波波夫海軍上將接到根納季‧利亞欽艦長關于發現敵“目標”,准備發起攻擊的報告。波波夫上將同意根納季‧利亞欽的請求。此後,“庫爾斯克”號便與指揮艦失去聯系。指揮艦以爲“庫爾斯克”號核潛艇通訊設備發生故障,下令每隔30分鍾呼叫一次“庫爾斯克”。12日晚或13日晨,臨近的艦只和潛艇聽到從“庫爾斯克”號核潛艇上傳來的爆炸聲,還以爲“庫爾斯克”號在發射魚雷。
  13日11時至13時,俄北方艦隊司令波波夫上將向新聞媒體通報演習情況,高度評價俄海軍官兵的作戰水平和武器精良。此時,指揮艦與“庫爾斯克”號的聯系尚未恢複。波波夫上將立即向俄海軍總司令部報告,並親自率艦尋找。
  14日8時至11時,海軍總司令庫羅耶多夫向正在黑海度假的 普京總統彙報了事故和尋找情況。但普京沒有立即結束休假趕往現場,這使他留下了被人指責的把柄。而此時參加尋找的艦只接到命令,立即關機,保持安靜,目的是爲了通過海底的聲音來判斷“庫爾斯克”號的准確位置。11時至16時,深水營救裝置“警鍾”號微型潛艇發現了已沈入海底的“庫爾斯克”號核潛艇,並收到潛艇內敲擊艇壁的信號。“警鍾”號微型潛艇迅速浮出水面,向波波夫上將報告了勘察結果。勘察發現,“庫爾斯克”號發射報警求救信號彈的裝置嚴重受損。核潛 的設計人員緊急趕往出事地點。18時至零時,海軍總司令庫羅耶多夫做出初步結論:在核潛艇進水艙內很可能有人員死亡,船體已不能自行浮出水面。他立即下令,盡一切可能營救艇上人員。同時他指出,艦艇和人員獲救的可能性極小。
  15日俄羅斯成立由副總理克列巴諾夫任委員會主席、海軍總司令庫羅耶多夫任副主席的事故調查 委員會,負責處理“庫爾斯克”號的救援工作,俄北海艦隊司令波波夫親赴出事地點,直接指揮營救。20余艘俄羅斯海軍艦艇聚集在出事海域,進行緊張的搶救。 救援人員試圖將救生艙沈入海底與“庫爾斯克”號對接,但由于當時空中烏雲密布,海面上風大浪高,海底水流湍急,能見度低,對接沒有成功。當晚,克列巴諾夫 副總理向普京彙報營救的最新情況。
  16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就潛艇被困一事首次正式表態。普京承認,“目前‘庫爾斯克’潛艇的情況非常危險。爲了救出被困船員,我們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
  17日英國LR5救援潛艇和挪威救援人員分別乘船趕往巴倫支海,俄海軍官員前往布魯塞爾,就 救援工作的技術性問題與北約進行協商。俄總理卡西亞諾夫在政府會議上說,迄今爲止所有救援行動都沒有取得進展,“庫爾斯克”號面臨著災難性的形勢。俄副總 理克列巴諾夫和海軍總司令庫羅耶多夫前往北方艦隊所在地摩爾曼斯克,親自主持救援和搶險工作。克列巴諾夫認爲,“庫爾斯克”號是因爲與巨大的外來物發生撞擊而擱淺的。但西方猜測潛艇上曾發生兩次巨大的爆炸。
  18日俄軍方透露,俄海軍救援裝置首次接觸到“庫爾斯克”號的逃生艙口,但由于艙口遭到嚴重損壞,救援裝置無法與潛艇對接。與此同時,對潛艇內人員已經死亡的猜測越來越多。克列巴諾夫表示,只要還有一線希望,救援工作就將繼續進行下去。
  19日俄北方艦隊總參謀長莫察克發表講話說,“庫爾斯克”號的多數密封艙都已經進水,估計艇上人員都已經死亡,其中多數人是在事故發生後不久死去的。
同時經過兩天多的海上航行,應邀而來的英國救援潛艇LR5及挪威深海潛水員終于抵達出事海域。但在此後兩天中,LR5並沒有派上用場。
  20日挪威深海水下攝像機拍攝到了“庫爾斯克”號的鏡頭,錄像資料顯示,失事潛艇的逃生艙口遭到嚴重破壞,估計LR5救援潛艇也無法與之對接。在這種情況下,身穿特殊防護服的挪威深海潛水員在海下作業數小時,試圖用人工方法打開艙蓋,但沒有成功。與此同時,俄羅斯總統普京表示,俄將把搶救潛艇內人員的努力進行到最後一分鍾。
  21日格林尼治時間上午9:00挪威潛水員在幾經努力之後,終于打開了“庫爾斯克”號潛艇應 急艙的內外兩層密封艙門。人們最爲擔心的情況也隨之出現在潛水員們的眼前,潛水艇的隔離艙裏早已充滿了水,被困在潛水艇中的118名船員已經全部遇難,不 可能再有生存者了。幫助俄羅斯搶救被困船員的挪威領隊隨即同俄羅斯北方艦隊司令波波夫進行了協商,雙方認爲搶救“庫爾斯克”號被困船員的行動應到此結束。 不過,俄羅斯方面請求挪威方面繼續協助打撈遇難船員的屍體。挪威潛水員們則等待著政府方面的決定。俄羅斯政府當天宣布俄正在制定國際合作打撈“庫爾斯克” 號潛艇的方案。俄羅斯副總理克列巴諾夫表示,下一步打撈“庫爾斯克”號行動,俄羅斯准備向國際社會尋求幫助,因爲僅靠一個國家的力量是無法完成如此艱巨的 任務的。他表示,打撈“庫爾斯克”號的最初准備工作將在三個星期之內完成。
  挪威潛水員的發現使得在俄羅斯北方海軍基地摩爾曼斯克焦急等待著親人們消息的遇難船員家屬心 中殘存的最後一線希望破滅了。盡管俄羅斯當局聲稱大多數“庫爾斯克”號上的船員在事故發生的最初時分便已遇難,但家屬們對當局處理危機的做法還是怨氣沖 天。挪威潛水員們相對快速有效的救援工作及在抵達出事地點僅一天便將俄羅斯海軍方面一直認爲因損壞而無法打開的潛艇應急救生艙門打開的事實,更使得許多俄羅斯人對北方艦隊的水下救援能力産生懷疑,同時也更因決策部門未能在事故剛剛發生時接受挪威及其它國家主動提出的幫助而怨聲載道。
  調查顯示,三分之二的莫斯科人對有關部門在事發之後第一時間拒絕外界提供救援幫助的做法持批評態度,認爲正是由于這種失誤導致喪失了最佳的搶救時間。他們認爲,這種拖延簡直是在犯罪。挪威潛水員領隊斯克根在接受美國ABC電視臺采訪時,也對他們 抵達出事地點之後俄羅斯方面表現出來的官僚拖拉作風頗有微辭。對此,俄羅斯杜馬議員安德烈‧科克辛認爲,決策部門最初未能接受外界提供的幫助是因爲北方艦隊最初提供的報告的誤導。這一報告使得決策部門花了一些時間才意識到人命關天的嚴重性。
  此前,俄《共青團真理報》已在17日以紅色大字寫道:“‘庫爾斯克’號的船員昨天沒有發出聲息。爲什么總統還不說話?”該報說“全國上下過去五天只關注一個問題——那就是他們是否會獲救,他怎么可以默不作聲?”“只要普京一聲令下,懶散的海軍將領一定會采取行動。”同時深受普京打擊的俄羅斯“寡頭”也開始了瘋狂攻擊。別列佐夫斯基所辦的《商業報》說,普京認爲他無法從這起悲劇中得到任何政治利益,因此選擇保持低調。
  同時國外報章也表示了對普京的不滿。英國的《金融時報》和《每日電訊報》的社論撰寫人特別不 滿因俄羅斯遲遲沒有向外國求救,而並導致船員未能獲救。《每日電訊報》說:“過去幾天所發生的事反映出,該國並沒有在這名年輕、精力充沛的領導人執政下複 興,而是具有和過去相同的弱點。”“隱瞞意外的嚴重性以及無謂的尊嚴,延遲了當局向外國尋求援助,這可能導致人命喪亡,兩者反映出俄的最大弱點。”“普京無疑希望,只要他保持低調,就能不對這起災難負責。”
http://tech.163.com/06/1019/15/2TQAPQGL000922AC.html
 
美核潛艇關島觸礁

格林尼治時間2005年1月8日淩晨2時(北京時間10時),長110米、運載137名艇員的美國海軍洛杉磯級核潛艇“舊金山號”在位于關島基地以南560 公裏海域觸礁。造成大約20名艇員受傷,其中1人傷勢嚴重,事發時,“舊金山號”正在前往澳大利亞布裏斯班港訪問途中。就這起潛艇事故原因等相關話題,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記者孫利采訪了著名軍事專家國防大學金一南教授。
  記者:1月28日,號稱世界上最先進的核潛艇--美國的“洛杉磯級”核潛艇竟然在自己的家門口重重地跌了一腳,“舊金山號”核潛艇在關島以南水域發生了觸礁事故。現在已經造成了23名官兵受傷,一名士兵死亡。我們知道,這艘潛艇從2002年開始在關島服役,一直擁有良好的安全紀錄,美國也曾宣稱“洛杉磯級”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核潛艇之一,您認爲這起事故有可能是什麽原因造成的?
  金一南:美國一向認爲它的核核潛艇技術在世界上是一流的,發生這樣的事故似乎說不通。現在剛剛發生,我認爲原因可能有幾點:一是有可能這艘潛艇對事故海域地形不熟悉。關島對美國的核潛艇來說,並不是一個熟悉的地方。在相當長的時間之內,關島僅保持有一艘核動力的攻擊性的潛艇,而其他潛艇有時候在夏威夷,有時候在關島。
  最近,美國推行全球軍事轉型計劃,在全球範圍內進行了軍事基地大調整,包括從歐洲撤出部分部隊,亞洲從日本減縮一些部隊,南韓的部隊往後撤等等一系列這動作,但是,關島的地位正在逐漸加強。關島由原來配屬的1艘攻擊性潛艇增加到3艘,美軍前不久又放出風聲,准備進一步增強關島海空軍力量,其中最令人矚目的就是將以關島爲基地的核潛艇數目大幅增加至9-11艘。我覺得“舊金山號”很可能是後來到關島服役後,對這一帶的地質水文情況並不熟悉,才發生了這樣的事故!
  第二,就算美國的核潛艇技術世界第一,但是,世界上有很多沒有窮盡的東西或未知領域,比如說美軍稱這回撞上了一個不明物體,不明物體到底是什麽?美國人自己搞不清楚。世界上最先進的技術都沒有搞清楚這個神秘物體,這也證明現代技術依然有很大的局限性。
第三種原因我們不妨展開一下思路,聯系一下剛剛發生的印度洋海嘯,這次印度洋海嘯後,海底的地質情況發生了很大變化。變化就意味著過去的海底地圖必須更新。 這艘“舊金山號”潛艇,他們的海圖、水文地質資料是否隨著地質的變化獲得了更新?我們不要忘記,太平洋地區是海嘯最爲頻繁的地區,海嘯的直接原因是海底地 震,地質構造發生變化,日本的這條海底斷裂帶,是地質構造最不穩定的一個地區。
  記者:看來,最先進的也並一定是最安全的!
  金一南:非常有諷刺意義的是,沒有什麽緊急事態,又在你的海域,正常訓練航行,竟然發生了這麽大事故!這一點對于美國人而言是很丟面子的事!
  記者:俄羅斯《真理報》發生評論指出,美國的這次事故和俄羅斯的“庫爾斯克號”潛艇發生事故有相似之處。但是美國人比較幸運,只有一個人在事故中身亡,而俄羅斯的潛艇是沈入海底。您認爲這兩次潛艇事故是否有可比性?
  金一南:我認爲俄羅斯媒體的評論有點問題。我們不要從潛艇技術相比,僅從軍事機制相比,“庫爾斯克號”潛艇失事下沈的本質實際上是俄羅斯的軍事機器年久失修 造成的,這是一個軍隊長期沒有得到充分的投入,官兵長期沒有進行應有的訓練,裝備沒有得到充分的維護保養,在這種情況下發生的潛艇事故。而美國這次核潛艇 事故則完全不同,我們不要忘記了,這是一支每天都在擦槍的軍隊,是一支所謂常備不懈的軍隊,甚至我們可以說,這是一支枕戈待旦隨時准備要打仗的軍隊,這次 事故是因爲潛艇部隊每天高速運轉的訓練過程中發生的。簡單來說,從軍事機器上看,俄羅斯的潛艇事故是因爲年久失修造成的,美國的潛艇事故是因爲軍事機器高 速運轉造成的,軍費投入巨大、訓練滿負荷的軍隊出的事故和國防投入嚴重不足的事故完全不能相比!
  記者:俄羅斯的評論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而言,它一定認爲自己在哪方面都和美軍有的一比。不過我們也看到“庫爾斯克號”事故原因報道時,的確有一條是訓練時間過少,技術上的失誤很多,從這個角度來看,美國滿負荷訓練中發生的個別事故也屬正常現象!
其實很多聽衆朋友關注美國這次核潛艇事故的同時,還關注到關島這個地方,大家都知道關島是美國西太平洋的重要軍事基地。有媒體評述,認爲關島正逐漸成爲美軍第一級“戰鬥力根據地”。最近美國在全球進行戰略調整後,關島的戰略作用發生了哪些改變?
  金一南:關島是麥哲倫環球航行時發現的,16世紀中葉時被西班牙占領了,1898年美西戰爭後被割讓給美國。1941年被日本占領,1944年被美軍奪回後成爲主要海空軍基地,歸美海軍部管轄。1950年美國通過《關島組織法》,宣布關島爲美“未合並領土”,這是一個非常奇怪的表述,關島具有地方自治的權力。但是他又劃歸美國內政部管轄,這是一個非常奇怪的地方。
  1898年,美國和西班牙發生戰爭,西班牙戰敗,菲律賓、關島、夏威夷全部由西班牙轉給了美國。現在,夏威夷已經正式加入美國成爲一個洲,關島今天還沒有還是美國一個未合並的領土。關島居民有美國公民權,但不能在全美選舉中投票。從這點看,似乎關島作爲美國的領土的法律手續還不完備。
  但是,關島毫無疑問地完全在美國的控制之中,將長期作爲一個重要的軍事基地,尤其是二戰能夠顯示出來這個戰略地位,在這種菲律賓馬尼拉海灣到珍珠港之間,在 這個大的範圍之內,關島是最好的一個港口。如果從關島起航,四天之內可以抵達日本、菲律賓、澳大利亞,包括馬六甲海峽,十五天可以到達美國的西海岸。從交 通上來看,關島已經成爲太平洋上重要的轉運站,從今天來看,美國越來越重視關島的地位,當歐洲的力量壓縮的時候,南韓的力量在後撤的時候,日本的力量在調 整的時候,關島的力量在加強,過去部署核攻擊潛艇就一艘,現在增加到三艘。另外,關島還部署著若幹枚空設巡航導彈。簡單來說,關島就是美國在亞太軍事存在的關鍵棋子。美國加強關島力量,說是針對北韓半島形勢極度緊張。其實我們必須說明,也有針對臺海形勢緊張的這一面。
  記者:美國在關島的軍事基地和在南韓和日本的軍事基地任務有哪些不同?
  金一南:的確有很多不同。南韓和日本的美軍基地,美國沒有全部使用的權利。比如,南韓公開聲明,不允許美國使用南韓的軍事基地,對未來比如說臺海方面發現的情況進行戰爭支援。這一點南韓政府明確表態是不允許的!同時南韓政府不允許美軍駐韓基地未經南韓政府同意的情況下直接攻擊北韓。
美 軍在日本情況比在南韓要好一些。但是日本政府也非常明確地聲明,美國在日本的軍事基地部署核武器事先必須征得日本政府的同意。美軍第七艦隊攜帶有核武器,好幾次進入橫須賀軍事基地之前,都遭到了日本反戰的團體和普通百姓的嚴重抗議。這就能看出,南韓日本的基地與關島的基地有什麽區別。
前方的基地都要受到駐在國若幹政策的束縛和幹擾,美國人不可能盡心盡力地使用這個基地,但是後方的基地就可以,比如說像關島軍事基地。我們看有個奇怪的現象,越南戰爭的時候,美國的B-52飛機都是從關島起飛去轟炸越南,爲什麽不從菲律賓起飛而要繞這麽遠的路?伊拉克戰爭、海灣戰爭的時候,美國的B-52型戰略轟炸機,從印度洋的迪各加西亞島起飛,到海灣上空去轟炸。爲什麽要長途跋涉?因爲它覺得B-52放在別人那裏不保險。別的國家不讓我用怎麽辦?要放在自己的基地裏面,關島的基地就是這起到了承上啓下的作用。
  穿過日本的軍事基地,如果沒有關島的話,那後面就是夏威夷基地。可是夏威夷距離遙遠,到日本的距離,到南韓的距離比跨過印度洋還要遙遠,因爲太平洋世界上最大的水域的面積。所以有輿論這樣評價,美國要把關島經營成一個所謂控制亞太和所謂稱霸全球的“戰略島”。我覺得這個評論不爲之過的,它確實是有這樣的意圖。
  從核潛艇的事故談到到關島,再從關島談到美國。我們認爲,在1898年以前,美國是一個地區性的國家,美國進行的戰爭基本是內部的,擴張內部的領土。向西部開拓,打敗印第安人,打敗墨西哥人,當然其中包括打敗英國人和法國人,各種各樣的手段擴充了國內的版圖。可是到了1898年,美國進行這場戰爭美西戰爭之後戰勝西班牙,實際上是美國一個轉捩點,就是美國由地區性國家邁向世界帝國一個轉捩點。
菲律賓、關島、夏威夷,包括中美洲西班牙過去很多屬地殖民地全部落到了美國的手裏,這是美國由一個地區性國家,成長爲世界性國家的一個節點。所以說,關島具有很大的象征意義,象征美國由一個地區性國家變爲世界性帝國的路線。就這條線路就標志了美國全球爭霸的一種態勢,一種發展!
記者:有消息說,美國有可能在關島部署一艘航空母艦,您認爲有可能嗎?
金一南:我們說,作爲一個控制亞太的戰略島來經營,航母進駐關島,美國必然要下這步棋,現在主要是技術條件還達不到還不允許。美國的航母都在9、10萬噸級以上,靠港的時候,必須得是深水港,而且後勤補給是一個龐大的工程,這種條件關島目前暫時不具備。如果在關島的港口加以改造的話,要再過上一段時間,而且對關島要有很大的投入。
http://211.89.225.4:82/gate/big5/www.cnr.cn/military/luntan/200603/t20060320_504182490.html

消防氣外洩》俄核潛艦試航 20死22傷【聯合報編譯陳世欽08.11.10
 
俄國核子動力潛艦「獵豹號」(Nerpa)8日在日本海試航時發生消防氣體外洩意外,包括14名平民與6名艦上官兵等至少20人窒息死亡,另有22人受傷。
這是俄國海軍自2000年科斯克號(Kursk)核子動力潛艦在巴倫支海因魚雷爆炸沉沒,造成118名官兵全數罹難後,最嚴重的事故。
俄國海軍的一名發言人表示,事故是在最接近核子潛艦艦首的一套滅火系統意外啟動後發生,目前還不確定是人為疏失還是機械故障。潛艦的核子反應爐幸未受到威脅,輻射濃度也正常。
意外發生後,「獵豹號」在一艘救援船護送下,利用自有動力抵達距離俄國太平洋艦隊母港海參崴約130公里陸程的波爾希卡曼(Bolshoi Kamen)港,傷勢嚴重的傷者由另一艘隨行的俄國驅逐艦緊急送至海參崴救治,輕者則就近轉往另一艘隨行的船隻治療。
伊塔塔斯新聞社引述調查人員的談話指出,啟動後的滅火系統會釋出具有阻燃功能的二氯二氟代甲烷(freon)氣體。二氯二氟代甲烷是冷凍媒介與溫室效應氣體,可能在滅火過程中產生有毒物質。解剖發現死者肺部含有這種氣體殘留,初步認定是消防系統排出這種氣體,但艙內人員並未發現,吸入過多導致窒息,也來不及使用潛艦人員都會配發的隨身緊急呼吸器救命。
事發時,隸屬俄國太平洋艦隊的「獵豹號」載有208人,其中包括81名隨艦官兵,14名罹難的平民全數來自承造該潛艦的阿穆爾造艦廠。新聞報導指出,排水量8,140噸的獵豹號潛艦10月27日開始測試,上周首次下潛。
獵豹號是阿庫拉二級(Akula II class)攻擊潛艦,1991年開始建造,原定租給印度海軍,2艘同級潛艦年租金20億美元,近年來卻因為經費不足而停建。俄國前總統普亭主政期間大幅擴編軍費,俄國軍方卻因為基礎設施及武器系統老舊,以及軍中貪瀆而無法順利推動軍力現代化。
事故發生時適值俄國與西方國家關係緊張,莫斯科尋求再度宣示國力的敏感時機。一支俄國海軍特遣隊刻正前往委內瑞拉,準備與委國海軍聯手在鄰近美國海域的水域展示武力。
 
科斯克事件》2000年潛艦爆炸 118死
 
俄羅斯核子潛艇2008.11.8日再度發生死傷事故,令人想起2000年8月造成118人喪生的「科斯克號」事件,這是俄國史上最嚴重的潛艦意外。
這艘當時俄國最先進的核子潛艇因為魚雷爆炸引起大火,據信潛艇內溫度高達攝氏8000度,負責調查的俄羅斯檢察官尤斯丁諾夫看到由巴倫支海打撈起的扭曲殘骸,形容潛艇如同「煉獄」。 「科斯克號」核子動力潛艦在演習時和北方艦隊總部失連,沉至海底180公尺處,俄國軍方出動救援潛艦找到科斯克號,多次嘗試卻無法打開逃生門。十天後受邀協助的挪威潛水人員打開艙門,發現潛艇完全被海水灌滿。 這起事故發生時,俄國官方極力隱瞞,當時俄方並沒有適當的救援潛艦,卻遲遲不向外國求援,多次試圖自行援救失敗後才求助外國,延誤救援時間遭到各方批評。俄國軍方一開始搞不清楚科斯克號出事原因,還一度指控該艦是被美國潛艦撞沉。 尤斯丁諾夫經過兩年調查,認定是魚雷燃料外洩引起火災,事屬意外,軍方不必承擔責任。調查報告中還說潛艦沉到海底後雖有23人生還,但只撐了幾個小時,根本來不及援救。這個說法更讓死者家屬極度不滿,因有其他訊息顯示事故次日還有生還者敲打艇身求救,到第三天才沉寂下來。 科斯克號事件對俄國政局發展影響深遠。當時俄羅斯總統普亭上任不久,事發時他正在度假,卻沒有馬上結束假期趕回莫斯科坐鎮,且事發前幾天完全沒有對此事發表任何談話或指示。多位俄國海軍官員後來因科斯克號事件引咎辭職,竟全部被慰留。

中美英潛艦 不乏重大意外【聯合晚報編譯朱小明08.11.09
 
俄羅斯核子潛艇8日再度發生死傷事故,令人想起2000年造成118人喪生的「科斯克號」事件,這艘當時俄國最先進的核子潛艇因為魚雷爆炸引起大火,據信潛艇內溫度高達攝氏8000度,負責調查的俄羅斯檢察官尤斯丁諾夫看到由巴倫支海打撈起的扭曲殘骸,形容潛艇如同「煉獄」。
「科斯克號」核子動力潛艦在演習時和北方艦隊總部失連,沈至海底180公尺處,次日仍能聽到有人敲打艇身,到第三天才沈寂下來。十天後挪威潛水人員發現,潛艇完全被海水灌滿。
這起事故發生時,俄國官方極力隱瞞,延誤救援時間,遭到各方批評。尤斯丁諾夫經過兩年調查,認定是魚雷燃料外洩引起火災,事屬意外,軍方不必承擔責任,更讓死者家屬極度不滿。科斯克號事件後,俄羅斯總統普亭和海軍誓言提高安全標準,加強軍事訓練,以免重蹈覆轍,但海軍仍一再出事。
除此之外,各國潛艦部隊都曾因為意外,發生重大傷亡,中國大陸、美、俄、英都發生過潛艦重大傷亡。
解放軍明級傳統動力潛艦,曾在2003年發生意外,造成全艦官兵殉職,西方專家研判可能是供給動力的電池故障,電池內的有毒化學物質產生有毒氣體。
英國的Tiress號潛艦,數年前也是在演習過程中,因為氧氣設備事故,發生意外,造成傷亡。
美國海軍核潛艦毒蠍號Scorpion SSN 589,1968年在亞述群島附近海域失事,全艦官兵無一生還,是美國海軍最有名的潛艦事故。 
 
俄消防專家分析核潛艇事故可能系人爲引起  2008年11月10日  新聞晨報

俄消防专家分析核潜艇事故可能系人为引起(图)
羅斯阿庫拉-2級“獵豹號”核潛艇試航
  太平洋艦隊已著手內部調查。太平洋艦隊一名高級官員告訴俄新社記者,故障發生在核潛艇的艇首,當時潛艇正在返航途中。
  調查小組官員謝爾蓋?馬爾金9日晚些時候證實,根據法醫鑒定,潛艇上死亡人員肺中留有氟利昂。調查組初步認定,潛艇上人員受到滅火系統釋放的氟利昂氣體窒息而死。
  美聯社援引化學專家的話說,氟利昂能有效排除氧氣,達到迅速滅火效果。
  據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俄海上消防專家分析推測,此次事故原因很可能是“人爲因素”。
  這位專家表示,俄羅斯核潛艇現有的滅火系統一般仍在使用有毒的化學泡沫劑。在正常情況下,消防員滅火時必須站在上風口,身穿消防服,頭戴防毒面罩和護目鏡。可是,這艘潛艇上的水兵和工作人員也許在當時的緊急情況下並沒有找到這些防護用具,由于身處密封的隔艙,結果不幸中毒遇難。
  另據俄媒體報道,這艘核潛艇是由“阿穆爾共青團城造船廠”于1991年開始制造的,1996年幾乎完成建造工作。但俄遠東國防工業企業那時開始紛紛向民用轉化,該項目就此擱置。8年後,該核潛艇已生鏽並老化。2004年,修建項目重新啓動,准備完成後租借給印度軍方使用。根據俄印雙方的協議,俄羅斯本應在2007年將這艘核潛艇交付給印度,但當時這艘潛艇才剛剛開始在阿穆爾造船廠“東方”分廠進行初步試驗。該潛艇上周首次開始潛水試航。
  據俄媒體從阿穆爾造船廠工作人員那裏得到的消息稱,該造船廠早已出現危機,很多熟練技術人員離開工廠。而且,造核潛艇的材料質量也有問題。據說,那時進行首次試驗時就從縫隙向裏滲水。

英國廠家爲中國海軍量身定做深海救援潛艇LR7

2008年9月12日,一艘由英國知名企業爲中國海軍建造的新型深潛救生艇,日前在蘇格蘭西部的威廉堡水下中心開始試航。該艇的建成服役,將令中國的水下救援能力達到新的高度。LR7全長25英尺(約7.6米),可在300米深度潛航12小時以上。艇內設有橫向連接的3個球形艙室,前艙爲駕駛室,中艙和後艙用于救生。執行任務時,首先通過艇首的球形透明罩確定失事潛艇方位,然後借助艇體下方的裙罩與後者對接,失事艇上人員即可安全轉移至救生艇內。根據設計指標,LR7可在惡劣海況下對各種型號的核潛艇及常規潛艇實施救援,每次最多能搭載18名遇險者。

190米深海救援實錄――國際潛艇救援特別調查 

2005年8月,在堪察加半島東海岸的別廖佐瓦亞灣海域,一艘俄羅斯的AS-28 Priz號深潛救生艇准備在海底執行軍事任務,意外卻在此刻降臨;它和裏面的7名俄羅斯艇員被困在海底190米處的一片網狀天線裏。氧氣有限,他們此時卻無法自行逃生。求救信號已經從海底發至陸上。小型潛艇受困的消息以最快的速度在國際間傳遞著。
  13米長的Priz(錦標)號小型是俄羅斯太平洋艦隊的一艘小型軍用潛艇,它的主要工作就是深水海洋研究和水下目標偵察。但這次當它完成了6個小時的例行任務後,自己卻陷入了困境。在海底190米深處,逃生艙口處承受著足足29個大氣壓,救出人員的唯一方式是把整只潛艇浮出水面。7名潛艇人員的生命和世上最大潛艇艦隊的聲譽危在旦夕。
  海面補給船帶來了不利的消息:它配備唯一的救援艇已經損壞。人們曾試圖用繩索把Priz號拉出來,卻讓它纏得更緊。在受困海底6小時後,Priz號上人員面臨著這樣的難題:如何維持良好並且可以呼吸的空氣。如果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值達到6%或7%,有些人會開始不省人事;若上升到近10%,多數人都會失去知覺並很快死亡。時間緊迫,若庫爾斯克號事件重演,後果將不堪設想。不僅是損失生命的悲劇,也將成爲政治災難。意外發生的第二天,俄羅斯總統普京前所未有地發出了求助訊息,這條新聞迅速地從莫斯科傳遍了全球。    受困的艇上人員在堪察加半島外海的海底靜坐等候,他們的命運掌握在數千公裏外的海員同行手中。堪察加半島的彼得帕夫洛斯克港位于29座活火山圍繞的盆地中,是俄羅斯的一個軍事據點,也是世上最大的潛艇艦隊基地。冷戰期間,俄羅斯在海底設置了大型的軍用天線,用以追蹤其他國家核潛艇的行蹤。其中有根天線上纏上了一張廢棄的拖網,俄羅斯困住了自己的潛艇。
  在數小時內,俄羅斯即向日本的美軍基地求救,消息很快被傳到美國加州聖地亞哥的深潛部隊。8月5日清晨,海員受困的消息成了莫斯科的頭條新聞,也傳到英國海軍的一流潛艦救援專家和指揮官伊恩?李奇斯那裏。8點半左右,更多信息已經上傳到ISMERLO國際潛艦逃生與救援聯絡辦公室網站,求救的請求已經翻譯成英文。
  此時Priz號的人員在海底已經受困24小時。由于不知道要等候多久,所以他們關閉了引擎,艇內的燈光也被調暗以節約電力。四周溫度驟降後,人的身體會消耗更多氧氣來保暖,潛艇艇長下令手下穿好保暖衣服,並保持靜止和安靜,將空氣的使用量減到最低。你可以想象把自己鎖在家中最小的房間裏4天,不能讀書,看不到東西,會逐漸覺得很冷,就能體會他們的感受。Priz號這種深潛救生艇的一次下潛時間比較短,也沒有設置廁所。通常的做法是用瓶子解決生理需求,但如果時間長,可能就找塑料袋來裝,再拿到遠處存放。預防疾病,也遮掩臭味。
  蘇格蘭的皇家海軍救援小組開始准備海底救援艇。“天蠍”號是由海面船只遙控的潛水裝置,以“臍帶電纜”供電,可達海面以下約915米的深度,重要的是它可在幾秒內切斷拖網與繩索。“天蠍”號的操縱器是一支機器手臂,上面有切割器。整只機械手臂可以360°旋轉並左右移動,35厘米的繩索對它來說不是問題。至于水下的視覺,短程彩色聲納和長程黑白聲納可以協助他們在黑暗中看清物體。
  在短短數小時之內,英國國防部已經做出反應,並決定向俄羅斯提供協助。俄方在19分鍾後響應,表示願意接受幫助。英方此時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將整個“天蠍”號小組(1.4噸重的“天蠍”號和16噸重的控制室及裝備) 從蘇格蘭緊急運送到8000公裏以外的堪察加。
  波音C-17巨大的機身可載運一輛坦克或一架直升機,但搬運如此沈重的貨物只能用K型裝卸機—一種特別設計的升降平板貨車。對于飛行員來說,以往飛赴他們很熟悉的中東地區,也需要至少兩個小時的提前准備,而這次任務,最缺乏的就是時間,一切都等先升空後再來考慮。
  燃料是C-17飛行員需要考慮的另一個問題。飛機上已經承載了近18噸的裝備,爲了避免更多負重,燃料箱已經無法裝滿。駕駛員面臨著困難的抉擇,最後他只裝了重約265噸的燃油,比理想中的油量少了9噸。如果天氣惡化,油量可能不足以讓他安全轉往其它空軍基地。這次特殊的任務給這架飛機賦予了人道主義的意義,即他們可以飛直線――完成任務最迅速的路線。通常會有書面文件,但這次他們只是得到了口頭上的交代。
  載著22名英國軍人、6名操縱“天蠍”號的組員和設備,C-17以破紀錄的速度升空。到達堪察加最短的路線是向北,即沿著80°經線飛後直接降落,這也是用油量最少的路線,即使這樣也需要飛行11小時。
  與此同時,美國小組在聖地亞哥組裝一大批救援裝備,包括“超級蠍子”遙控深潛器:“我們決定帶一套水下作業載具系統,但這需要K型裝卸機,因爲有的裝備足有約14噸重。我們安排從日本空運一部K型裝卸機,送往彼得帕夫洛斯克。”
http://it.sohu.com/20060715/n244267959.shtml

全球救援潛艇大搜密:由庫斯克號的沉沒談起

       日前本身是俄羅斯救援潛艇的AS-28在軍事演習中被海底監測站的鐵製纜線纏住,因而受困在190公尺深的太平洋海底。俄羅斯救援潛艇被困堪察加半島外海事件,再度勾起人們對五年前俄羅斯庫斯克號潛艇沈沒的記憶;2000年8月12日,俄國核子潛艇庫斯克號在巴倫支海執行任務時突然爆炸,強大的威力導致整艘潛艇沉入海底,船上118名官兵全數罹難。從設計、完工、到服役六年,這艘奧斯卡Ⅱ級核子動力潛艇始終被認為是安全無虞的,意外的爆炸不僅震撼了俄國政府、軍事專家及罹難者家屬,更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討論。庫斯克號當初是俄羅斯最先進的核子動力潛艇,5年前的8月12日,庫斯克號在進行軍事演習時,可能由於艇上魚雷發生爆炸,導致潛艇失事,震驚國際社會。由於俄羅斯當局最初隱匿消息,又拒絕國際協助,堅持自己救援,最後到了無法收拾的局面時才向國際求援,不過為時已晚。俄羅斯總統普丁先生為了這起意外,飽受國際輿論與罹難官兵家屬的強烈抨擊。
       自軍用潛艇問世的120年以來,約有170餘件潛艇事故發生。雖然,這個數字由統計學的角度上來看並不是很高。但是,近20年所發生潛艇事故仍有許多人命因此喪失,財物損失以及戰力的損失更是無法估計。

        雖然俄國對核子動力潛艇庫斯克號失事的原因絕口不提,但是潛艇專家們仍然對庫斯克號失事的原因進行分析與研究,他們將可能的失事原因歸納起來,有以下七種可能。
        第一種說法,在發射魚雷時,魚雷在魚雷發射管中發生爆炸;但是,也有人不同意這個看法。他們認為,如果這樣就會發生連鎖反應,兩個魚雷發射管都應被破壞,而從現在有關救援的報導中可以知道,至少一個魚雷發射管完好無損,而且在俄羅斯潛艇史上,還從來沒有發生過類似的事故。
        其次,高速行駛的潛艇與海底岩石碰撞而擱淺失事。一些專家也不同意這一種猜測。他們指出,潛艇中有詳細的巴倫支海海底的資料,其中哪怕很小的突起和凹陷都有記錄在案,而且艇上由雷達和電腦控制的自動導航儀器設備,一旦發現障礙物會自動改變潛艇的航線,根本不要人工作業,所以應該不至於出現這樣的問題。
        第三種說法,失事潛艇與另一潛艇發生碰撞。但是,持不同意見的人卻認為,這種可能性也不大。他們承認,當時在失事現場附近,有美國的潛艇在觀察這次俄軍的軍事演習。但是他們離現場很遠。而且真的發生這樣的情況,另外那艘潛艇也會有所損傷而擱淺在失事潛艇附近,可是迄今為止還沒有發現別的潛艇。此外,俄羅斯《斷言和失事》週刊說,美國的潛艇比庫斯克號要小得多,如果它與庫斯克號核子動力潛艇碰撞,就像一輛小轎車與大卡車碰撞,破壞最嚴重的應該是美方的潛艇。
        第四個可能是,艇上的核子反應爐爆炸。但如果這樣,失事地點附近的海水溫度和放射性強度都應比現在來的高。由周遭所量測到的各項數據並未顯示這樣的情形。
        第五,失事潛艇被同時參加演習的艇上和空中發射的飛彈擊中。這當然是一種猜測,但是提出反對意見的並不多。因為,俄軍在車臣戰爭中就曾發生過多起類似事件。但那畢竟是戰爭,敵方也可能誘導俄軍判斷錯誤,而這次是演習,發生這種可能的機率很低。
        第六種可能是有人進行破壞行動。在事故原因尚未能查明之前,當然應該考慮這個可能。可是,被視為最高軍事機密的庫斯克號潛艇,被外人破壞的可能性,能這樣容易嗎?
        潛艇專家認為,還有一種可能性,就是潛艇的重要零件失靈。就如同本文所整理近20年全球潛艇重大事故一覽表顯示的資料一樣,前蘇聯的潛艇常因機械故障或是核子反應爐發生問題而導致潛艇發生事故。由此推測,重要零件失靈可能也是失事的原因之一。
        由俄羅斯拯救困在巴倫支海底的核子動力潛艇庫斯克號的行動看來,雖然已經找到庫斯克號的位置,但因各種因素無法順利完成救援而犧牲118條人命,實在可惜。再由近二十年來全球潛艇重大事故一覽表中發現,縱使在科技十分發達的今日,潛艇事故依然會發生,也突顯出潛艇救援的重要性。
 潛艇的救援方式
        近來一連串有關潛艇的救援話題再次引起世人關注,究竟潛艇失事後應如何進行救援一直是大家關心的話題。我們由物理學中知道,深海中潛艇所受的海水壓力與其深度成正比。舉例來說,潛艇艇身在海平面下方10公尺所受的總壓力為一大氣壓(1033.6 水柱高)加上1025 水柱高(cm H2O),共約為2058.6 水柱高,相當於兩個大氣壓力。依此類推,潛艇艇身在深海1,000公尺下所受的總壓力約為101個大氣壓力。這樣大的壓力足使人類無法呼吸、血管爆裂,有些潛艇壓力殼的設計甚至無法承受如此大的壓力。由此可知,在海洋深處營救失事潛艇中的艇員是一項高難度的作業,除了潛艇緊急上浮自救外,艇員從水下逃離失事潛艇的方法大致可以分為自行脫險和外援脫險兩大類。
        一般來說,潛艇發生事故後,最先考慮的是自行脫困方式,也就是潛艇利用自身的力量浮出水面,主要的步驟是進行潛艇堵塞漏洞,也就是所謂的損害管制,並用壓縮氣體將壓載水櫃中的海水強制排出,進行強行排水,將潛艇浮出水面。如果這些措施都不能使潛艇浮出水面,則應迅速發射求救訊號,並將救生浮標射出並使之浮出水面,透過鋼纜和電纜與潛艇相連,讓救援人員容易發現失事的地點,以便展開佈署並進行救援行動。另外,在潛艇內有警報裝置,一旦發生爆炸或燃燒,警報裝置啟動,各艙門將立即封閉,阻止火、水及毒氣進入有人的艙間。而製氧系統也會啟動,以保持人員的正常呼吸。如果上述自行上浮措施失敗,在無法得到水面救援的情況下,潛艇應立即執行水下脫險作業,設法讓人員安全浮出海面。逃生路徑主要有負壓艙和魚雷發射管兩個地方。人員穿好水下耐壓裝後進入指定艙室或是魚雷發射管。然後開啟裝置讓海水緩慢流入,直至內外壓力平衡為止。而後開啟艙門、上浮脫困。但此種方式僅限於少數人員的脫困或是在淺水區域的情形,一般大型軍用潛艇人員眾多,無法全員利用此法脫離。一般來說,自行逃生上浮方法有三類:
        減壓上浮法:採用這種方法逃離潛艇時,人員必須穿著耐壓裝,經魚雷發射管脫離,依專門脫險的減壓表要求,逐漸減壓進而浮出水面。這種方法應用的深度為100~200公尺,實際成功的記錄則是60公尺。
        自由上浮法:這種方法是人員不配戴任何呼吸器具,經調壓艙增壓後離艇,離艇後保持持續呼氣狀態自由上浮至海面。該方法理論上可從180公尺深處離艇,目前只有從68公尺處成功脫離的記錄。
        快速上浮法:人員穿著充氣罩式服裝,經艇上調壓艙間快速增壓後,直接上浮到水面。目前世界上成功的脫險記錄是183公尺,此一方法是目前自救脫險中最先進的一種。
        自行逃生上浮脫險一般要求失事潛艇所處的地方在淺水海域,如果失事潛艇所處的深度在180公尺以下,必須實施外援脫險。外援脫險要依靠載人深海救援潛艇、集體漂浮救生艙或救生鐘等裝置。
        救生鐘也叫潛水鐘,是20世紀30年代發明的,目前新型的潛水鐘分為上下兩個艙。上艙室是救生艙,內部通信、照明、水下電視和操縱等裝置一應俱全,可用來控制救生鐘和載運失事潛艇的艇員。下艙室為通道,底部有與潛艇救生平台連接的介面。救生鐘本身無動力,用母船的絞車吊放到失事潛艇的連接處,透過調節壓力並在潛水人員的幫助下與潛艇實施對接,一次可營救6到8名艇員。1988年8月,秘魯派克查號潛艇沉沒在約40公尺深的海底,最後利用救生鐘救出22人。
        深海救援潛艇是一種人工操縱的潛水裝置。美國目前有深海救援潛艇神秘號和阿瓦隆號,每艘耗資2.2億美元,下潛深度可達1,524公尺,一次可營救24名艇員。目前世界上還有8個國家的海軍裝備這種深海救援潛艇。俄羅斯深海救援潛艇技術屬世界一流,其載人深海救援潛艇可一次容納15名被營救者。該型深水救援裝置在參加2000年遇難的庫斯克號核子動力潛艇救援行動時未能成功。
        集體漂浮救生艙是另一種救援裝置。這種救生艙平時安裝在潛艇上,透過機械連鎖裝置與潛艇相連,內部備有生命支援系統。一旦潛艇失事,艇員可以進入該艙,打開連鎖裝置,該艙即以慢速浮出水面。該救生艙已經在1985年首次安裝在德國為印度建造的209型潛艇上,成功地試驗了從80公尺深處載人上浮。由於費用較高,目前這種裝置還沒得到廣泛應用。庫斯克號潛艇上也配備有這種集體漂浮救生艙,但由於潛艇爆炸時救生艙損壞,而無法使用。
 世界各國救援潛艇
        前述所介紹的各種潛艇救生與逃生方法中,最有效也最昂貴的便是利用救援潛艇進行深海救援的工作。它的優點是機動性佳、單次救援人數最多以及救援深度最深等。全球各國海軍多已建立潛艇救援單位,目前已有美國、日本、俄羅斯、澳洲、北約組織與中國等9個國家擁有此種深海救援潛艇,未來印度也會發展此種救援潛艇。以下便介紹其中幾個國家的救援潛艇以及它們的特點。
        俄羅斯救援潛艇
        2005年8月的時候,本身是俄羅斯救援潛艇的普里茲級潛艇(Priz Class,編號AS-28)在軍事演習中被海底監測站的鐵製纜線纏住,困在190公尺深的太平洋海底,讓這艘紅白相間的迷你救援潛艇大大的出了名。AS-28迷你救援潛艇的長度約13.5公尺、寬為5.8公尺,深則為4.6公尺,可以下潛至海底1,000公尺深,航行距離則為21海浬、最大航速為3.3節。俄羅斯海軍的這型迷你救援潛艇主要用於海上救援行動,它在幾年前曾參與了庫斯克號核子動力潛艇的救援行動。
        由艇身的設計看來,它擁有可以搭載24位乘員的鈦合金製成的船艙,艏部則是船員的操作空間,下潛的時間可達到3個小時。根據最新的資料顯示,蘇聯時代共建造了四艘同型的救援潛艇,它們的編號分別是AS-26、AS-28、AS-30以及AS-32等四艘。
        美國救援潛艇
        美國海軍的深海救援潛艇(USA Deep Submergence Rescue Vehicle, DSRV)可以說是全球救援潛艇中最長的,長度為15公尺、寬2.4公尺,排水量為38噸、航速則可達4節,最大潛深為1,524公尺。DSRV是洛克希德馬汀公司所生產,採用15匹馬力的電動馬達推進,帶動單軸單車,採用銀鋅電池並有四個側推進器,共可搭載24位乘員。共有兩艘,分別是神秘號(DSRV 1)以及阿瓦隆號(DSRV 2),它們可以利用卡車、飛機以及船甚至是潛艇等工具運送到全球各地進行深海救援任務。
        DSRV救援潛艇可與海中受困的潛艇經特殊逃生艙口相連接,然後將受困潛艇的乘員移送至DSRV中,一次最多可救出24名船員。在整個東南亞,目前僅有美國海軍和日本海上自衛隊具有深海救援能力,若區域內有任何國家的潛艇發生事故而沈沒時,美國依據國際海事救援協定,必須對周邊國家,在潛艇失事時提供必要的救援。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救援潛艇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 NSRS)的深海潛艇救援系統(Submarine Rescue System, NSRS)是一個法國、挪威以及英國三國的國際合作計劃,主要目的在於建立全球潛艇救援系統。NSRS預計在2006年12月獲得初始的作戰能力,並將在2007年第二季建立完整的作戰能力。該系統未來將永久地部署在位於克萊德的皇家海軍基地,在接到失事通知後12小時之內做好準備,以實現在全球範圍內無論何處潛艇失事,它都能在72小時內趕到出事地點展開第一時間的救援行動的應變能力。
        救援服務操作的重心是一艘新型的深潛救援艇(SRV),長度為10公尺、排水量為27噸,它最多能夠容納15名被營救的艇員。該深潛救援艇由3名工作人員操作,最大下潛深度為600公尺,可用商用或軍用母船上進行投放和回收,當然這些母船上要裝備一個可攜式的投放和回收裝置。此外,此一潛艇救援系統也將提供一艘無人水下載具(Unmanned Undersea Vehicle, UUV),它將用來定位失事潛艇,提供減壓艙、醫療設施和其他支援設備。
        當一艘潛艇失事後,NSRS將透過陸運或空運到達最近的合適港口,在那裡裝載到一艘母船上。到達出事地點後,母船先放出ROV去精確查出失事潛艇的位置,並提供潛艇在海底的狀況資訊。然後放出SRV,它將與沉在海底的失事潛艇的逃生艙口對接,這樣潛艇艇員就可以被分批送到水面,如果有必要,可以先被送到母船上攜帶的減壓設施裡進行減壓程序。
        英國救援潛艇
        英國皇家海軍的救援潛艇LR5(Royal Navy LR5)在各國的救援潛艇是屬於較小的一種,LR5重21.5噸、酬載為1,425公斤、長9.2公尺、高度3.5公尺,寬度則為3公尺,LR5以兩組三葉的螺槳推動,最高速度為2.5節。外號「海底直升機」的LR5,它可由兩人駕駛,最大潛水深度400公尺,工作時可以在水下鎖定潛艇的指揮塔,並且與緊急逃生艙蓋對接,每次可將失事潛艇中的16人帶出水面。LR5的操作員聲稱,這種深海救援潛艇是現今世界上唯一可以在湍急的水流中和傾斜60度的失事潛艇上進行對接的設備。艇上還配備了最先進的攝影系統以及切割機具等清理殘骸或異物的工具。
        英國皇家海軍的救援潛艇LR5的優越性能讓它在2005年8月救援本身是俄羅斯救援潛艇的普里茲級潛艇時發揮很大的功用。LR5利用其攝影系統以及切割機具清除AS-28周圍的電纜與鐵線而使其成功脫困。
        日本海上自衛隊的救援潛艇
        日本的潛艇救援系統配備有兩艘裝置深海救難載具DSRV的潛艇救難艦,分別是潛艇救難母艦千早(JDS Chihaya ASR 403)號與潛艇救難艦千代田(JDSChiyoda ASR 405)號。深海救難載具操作甲板在作業井的上方,設置吊放裝置,四組吊桿共同控制DSRV由母艦至海中的升降吊放。DSRV吊放至水中後,就以自身動力前往失事潛艇進行救援。日本DSRV由川崎重工神戶造船廠建造,排水量40噸、長12.4公尺、寬3.2公尺、吃水4.3公尺、航速4節,可搭載12人,共有2艘。與美國海軍的DSRV相似,日本的DSRV內部也是三個連接的球形艙所組成。三個球艙前部為控制艙、中央為救生艙,利用下方半球形艙門與失事潛艇逃生艙口相連;後方為機艙,內為DSRV的蓄電池與馬達主機。DSRV的前、後也裝置輔助推進裝置,以便在連結失事潛艇逃生艙口能前後移動對位。
 結語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深深瞭解建構全球潛艇救源能量的重要性與必須性,便積極籌設名為皇家急凍潛艇逃生與救援演習(Sorbet Royal series of submarine escape and rescue exercises),每3年舉行一次盛大的演習。最近的一次則於2005年6月17日至6月30日分為4個階段在義大利塔蘭多海軍基地近海進行多項次的演習。共計有各國4艘現役潛艇各搭載52名乘員,以自行坐底的方式,模擬各種事故狀況,接受來自各國的救援與協助的操演。這項演習的目的便是進行潛艇救援的實地操演並建立全球潛艇救援的合作模式。
        如前所述,全球擁有深海救援潛艇的國家共有9個,以區域性來說,各國多簽有國際海事救援協定,必須對周邊國家,在潛艇失事時提供必要的救援協助。在各國積極發展軍事潛艇的今日,各國也逐漸重視深海救援潛艇的發展與設置。在不久的將來,台灣將由現在的4艘潛艇逐漸擴充另增加8艘潛艇。潛艇的深海救援也將是另一項重要的議題,雖有美國與日本提供的協助,但是未來在深海救援的訓練與演習是不可少的。
http://www.diic.com.tw/mag/mag258/258-70.htm

美海軍新銳武器:水下機器人 2005-9-14 

圖1 COMANCHE & MOHICAN

圖2 裝有LinkQuest TrackLink 5000 USBL系統的AUV
據英國《簡氏防務周刊》(Jane's Defence Weekly,http://jdw.janes.com/)近日報道,美國海軍提出在未來5—10年內發展五大新銳武器,以進一步提高本土防禦作戰能力,水下機器人是其中之一。
      4種級別,9大功能
根據《無人駕駛水下運載工具總體規劃》,美海軍計劃研制和部署4種不同級別的水下機器人。第一個級別爲便攜式水下運載工具,整套系統總重量雖然不足45公斤,水下續航能力卻達10—20小時。第二個級別是輕型水下運載工具,重226公斤,續航20—40小時。第三個級別是重型無人駕駛水下運載工具,可續航40—80小時。第四種是巨型無人駕駛水下運載工具,排水量達10噸,續航能力更強,可以與水面艦艇和潛艇配合行動。美海軍計劃到2020年,裝備1000套水下機器人,建成一支戰鬥力不容小覰的“水下無人艦隊”。 
根據《無人駕駛水下運載工具總體規劃》,美軍將無人水下艦隊未來的作戰功能分爲9個方面:(1)無人偵察,包括使用各個級別的運載工具,在美軍人員和潛艇無法進入的區域,進行情報搜集、監視和偵察方面的工作;(2)部署能夠發現和摧毀敵軍水雷的無人作戰系統;(3)執行反潛作戰任務;(4)作爲水下運載工具,運送包括特種部隊所需的裝備,或在某一水域散播自動監視器等;(5)反恐,防範可能從海上發起的針對美國的恐怖襲擊;(6)承擔通訊和導航任務;(7)進行電子戰,幹擾敵軍通信網絡;(8)作爲誘餌,獵殺敵方潛艇;(9)進行遠程火力攻擊。
      新聞背景:水下機器人 
水下機器人誕生于20世紀50年代初。當今世界各國如美國、英國、法國、意大利、俄羅斯、日本及瑞典等國,都已開發出各種類型的水下機器人,而且各自具有一定的技術優勢,它們的身影出現在石油開采、海底礦藏調查、救撈作業、管道電纜敷設和檢查及軍事作戰等領域。 
按照無人潛水器與水面支持設備間聯系方式的不同,水下機器人可以分爲兩大類:一類是有纜水下機器人,又稱爲水下遙控運載工具(Remotely Operated Vehicle,簡稱ROV)。另一類是無纜水下機器人,又稱爲水下自主式無人運載工具(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簡稱AUV)。無纜水下機器人代表了水下機器人的發展方向。
      水下機器人總體發展趨勢具體表現在: 
專業化程度越來越高――這是市場和技術的共同需求。一種型式的水下機器人不可能完成所有的任務,無論是適于高海況的大型水下機器人,還是小型觀察型機器人,它們都將只針對某個特殊的需求,配置專用設備,完成特定任務。
ROV與AUV並存,ROV更加實用可靠,AUV技術更加成熟――當代遙控機器人系統的發展特點是致力于操作者與機器人的人機交互控制, 即遙控加局部自主系統構成完整的監測遙控操作系統, 實現實時操控和信息實時處理。ROV技術的發展,將致力于提高觀察能力和頂流作業能力,加大數據處理容量,提高操作控制水平和操縱性能,完善人機交互界面,使其更加實用可靠。今後,AUV將向遠程化、智能化發展,其活動範圍在250~5000公裏的半徑內,這就要求有能保證其長時間工作的動力源。在控制和信息處理系統中,采用圖像識別、人工智能技術、大容量的知識庫系統, 以及提高信息處理能力和精密導航定位的隨感能力等。 
群體機器人成爲現實――協同作業,共同完成更加複雜的任務,是機器人技術的發展趨勢。水下機器人將利用智能傳感器的融合和配置技術及通過網絡建立的大範圍通訊系統,建立機器人相互間及機器人與人之間的通信與磋商機理,完成群體行爲控制、監測與管理及故障診斷,實現群體作業。
      幾個主要國家最新報道 
英國Sub-Atlantic公司近日推出兩種作業型電動水下機器人(圖1)。COMANCHE是一個37.5kw/50HP小型ROV系統,載有2個具有7項功能的機械手,裝載了7個推進器,潛深達2000/3000米;MOHICAN適用于強對流區域,可使用高壓水下噴槍對石油平臺進行清洗[4]。Sonsub與Harvey Gulf International Marine簽定造船合同,後者爲前者建造長76.86米的ROV支撐母船(帶動力定位),用以在墨西哥灣進行水下調查、地球物理數據采集以及水下建築作業的監視和觀測。預計工程將于2006年3月完工  
      美國C&C公司還在爲建造下一代AUV不遺余力。即將誕生的C-Surveyor II AUV將包括多束回音器,線性調頻脈沖側掃描聲納,線性調頻脈沖淺地層剖面儀,CTD系統和沼氣檢測器。C&C還准備在2005年11月爲C-Surveyor II AUV安裝一個比原來精度高出5倍的動態聚焦(DF)側掃聲納系統。 
      近日,由來自日本靜岡大學、JAMEST、長崎大學,以及英國南安普敦海洋研究中心的科技人員組成的科考小組借助日本Kaiko水下機器人將一種微小的單細胞有孔蟲從馬裏亞納海溝10896米海床沈積物中拔了出來。 
加拿大ISE公司爲其AUV(圖2)向LinkQuest公司訂購了兩套作用距離達5000米的高精度超短基線定位系統,該      AUV主要被NOAA用于深海生物研究、極地和深海海洋石油調查勘探、墨西哥灣海底天然氣的泄露探測等。 
在863計劃機器人技術主題的支持下,我國的哈爾濱工程大學與甘肅長城水下高技術公司聯合開展了“堤壩安全檢測水下機器人”研制工作,開發出以模塊化水下遙控機器人爲載體,以聲、光、電磁多種探測和導航傳感器構成的具有高性能綜合探測能力的TB-1型堤壩安全檢測水下機器人。該機器人系統可以檢測壩體表面和壩體內部結構的變異,適用于清水環境和混水環境,工作深度可達水下300米。 
http://www.istis.sh.cn/list/list.asp?id=2150

中俄合作研制可探測深海海溝的載人機器人  2002-09-10
  
  中國與俄羅斯目前正合作研制潛深7000米水下載人機器人——又被稱作『海底衛星』,預計將在2005年投入使用。
  『這意味著中國將擁有對包括深海海溝在內的復雜海域進行詳細探測的能力,中國開發海洋資源的步伐將大大加快,』中科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所長王天然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
  目前,世界上只有俄羅斯、美國、日本等國家擁有類似潛深的水下載人機器人。
  王天然說,載人水下機器人的研制有著不亞於載人航天器研制的挑戰性。目前,主要技術難題已解決,精力和費用將重點投入到人員生命維護系統的研制。
  該機器人長8米、寬3米,能載3人,其中一名操作員,兩名科學家。機器人外觀近似一橢圓形球體。
  參與該項目的中俄技術人員說,在可預見的將來,在此基礎上作進一步的開發,中國的水下載人機器人將有可能探測深達1萬多米的世界最深海溝馬裡亞納海溝。
  水下載人機器人主要用於海洋科考、海底資源探測,是中國863高新技術計劃『十五』期間(2001年至2005年)的重點攻關課題。
  中國是在20世紀80年代開始把『智能機器人在海洋中的應用』作為研究重點的。1995年,中俄合作、以中國為主研制成功了6000米無纜無人水下機器人。但載人水下機器人方面,中國還僅局限於五六百米深度。
  此次研制的潛深7000米水下載人機器人,由中國船舶重工集團、中科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等機構與俄羅斯科學院共同研制。預計投資額為1.8億元人民幣。其中,機器人制造的核心技術由中方負責,俄羅斯提供如鈦合金耐壓殼等維護生命安全方面的技術。根據協議,中國將享有對機器人的全部自主知識產權,
  潛深7000米載人水下機器人需求的關鍵技術包括:能承受700個大氣壓的滲水率極低的浮力材料、耐高水壓的動態密封結構、水中通信手段、人員生命安全系統等。
  1991年,中國被聯合國批准為第五個深海采礦先驅投資者,承擔30萬平方公裡洋底的探測任務,並最終擁有對礦產資源最豐富的7.5萬平方公裡海域的優先開采權。中國政府已把海洋開發作為21世紀的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戰略重點之一。
  世界上第一臺水下機器人誕生於1953年。20世紀70年代,隨著海上石油開采的興起,水下機器人的發展掀起高潮。目前全球的水下機器人有1000多臺。
 http://tech.big5.enorth.com.cn/system/2002/09/10/000415371.shtml

我國研制成功3500米深海機器人“海龍”號  2009-06-09

  本報訊 記者陳榮發 李明春 董立萬 通訊員潘培金報道 由中國大洋協會委托,上海交通大學水下工程研究所所長朱繼懋教授等科研人員經過一年多時間潛心研制成功的3500米水下機器人,8月1日在黃海進行水下試驗取得成功,這爲即將再度出航的“大洋一號”船,增加了有力的調查手段。
  此次海試是由大洋協會領導、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組織、北海分局實施的。 8月1日上午9時當“大洋一號”船航行到黃海海域時,對機器人進行了一系列試驗。首席科學家陶春輝把自己的汽車駕駛證、記者們紛紛把自己的戒指,門卡、潛水手表和四瓶酒放在一個筐裏。此時“大洋一號”後甲板上的A型架把“海龍”號機器人徐徐放到海底近70米處,控制站通過影像監視對整個系統進行操作。機器人在燈光下,由機械手對筐進行各種操作,所有物件完好無損,此時人們一片歡呼。整個實驗進行了4小時。
  這臺水下機器人外型是一個長方體,在空氣中重量爲3.25噸,有3米長,1.8米高;據朱繼懋教授介紹,該系統包括水下機器人、中繼器、臍帶纜、臍帶絞車、止蕩器、操縱控制臺以及動力站等多個分系統組成。它在水中可以自己“行走”,不僅可以自如地前進後退和側移,還可以作上下運動和多種姿態的調節,不到30分鍾就可以下潛到3500米水深進行作業。
  配備有5臺各種性能的攝像機和一臺靜物監視機,不僅裝有6個常規的水下燈,而且配有兩個特制的弧光燈,可在水下照射近百米的範圍,在渾濁水中還配備有聲呐,使該水下機器人在海底進行作業時一目了然。
  手腳方便是該水下機器人又一優勢,它可在所需範圍內活動,它的兩個機械手(一個7功能,一個5功能),可以在水面對其進行遙控操作和協調作業。其手臂長度是人手臂長度的4倍以上,且力大無比,可以舉起100公斤的物品。朱教授還開發了可對海底黑煙囪取回的細菌、從0℃~350℃用10個罐進行連續培養的配套設備。
  有關專家認爲,這臺機器人是目前我國下潛深度最大、功能最強的無人遙控潛水機器人,其遙控潛水器無論從性能上還是從控制方式上都超越了國際同類型的機器人,總體性能達到世界領先水平。在動力定位和虛擬監控仿真系統具有自主知識産權。
  據悉,這臺機器人將用于在大洋深海生物基因和極端環境下微生物的研究以及探索人類起源的秘密的考察中發揮重要作用。同時也將進行各種人爲作用下的水下作業。由于技術含量高,該機器人已引起世界同行專家的關注和重視。 
http://www.tlpsr.com/html/kepuzhishi/kejizhiguang/jiqiren/2009/0609/11064.html

我國深海自治水下機器人技術再上新臺階 2007-7-5  科學時報
 
    近日,“‘CR-02’6000米自治水下機器人研究與開發”課題通過了由中國大洋協會辦公室在青島主持召開的驗收會。至此,該項目在完成高水平研究與開發和大量湖海試工作的基礎上正式結題,成爲我國繼“CR-01”後又一個深海科學考察和探索的高技術平臺。
    “CR-02”6000米自治水下機器人課題由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總體負責,聯合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二研究所、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哈爾濱工程大學、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單位共同研制完成。
    1995年,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所主持完成了“CR-01”6000米無纜自治水下機器人研制,該機器人1995年和1997年兩次赴南太平洋海域參加中國大洋協會海底資源調查並獲得成功。這一研究成果獲得1998年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基于“CR-01”奠定的基礎,1999年,科研人員開始著手“CR-02”6000米自治水下機器人的研制。
    據悉,“CR-02”除具有“CR-01”的功能外,還具有更好的機動性能,並具有對洋底微地形地貌進行探測和對洋底地形的跟蹤、爬坡能力,可進行多種深海資源調查。該機器人首次使用了雙電機對轉槳推力器,提高了縱垂面運動的機動性;首次研制了非同軸的對轉螺旋槳。通過對推進器進行合理布局,提高了潛水器的操縱性,使“CR-02”在複雜海底安全航行的能力得到提高。此外,項目組還研制成功了“CR-02”半物理數字虛擬仿真平臺和全新型的測深側掃聲呐系統。
    據介紹,課題組在青島海域和千島湖進行了海試和湖試。在湖試中,“CR-02”總體性能和各項技術指標均滿足合同要求。2006年9月,沈陽自動化研究所等單位組成了13人的試驗隊,參加由中國大洋礦産資源研究開發協會主持的南海海上試驗。南海海上試驗曆時45天,海上實際試驗15天,共進行10個有效條次試驗,完成了“CR-02”的深海試驗任務。
    據悉,“CR-02”6000米自治水下機器人研制成功,標志著我國已全面掌握水下機器人的關鍵技術。“十一五”期間,中國大洋協會將重點開展用于深海資源勘查、環境調查、資源開采和深海運載器等深海裝備技術的研究開發,研制更高技術水平的遙控潛水器、深海作業型自治水下機器人。
 http://159.226.97.8/html/Dir/2007/07/05/15/10/06.htm

中國遠洋科考隊國産機器人首次勘測2700米深海  2010-06-09 環球時報

CR-01的研制成功使我国具有了对除海沟以外海域进行详细探测的能力
CR-01的研制成功使我国具有了对除海沟以外海域进行详细探测的能力
我国水下6000米无人潜航器下海
CR-01的研制成功使我國具有了對除海溝以外海域進行詳細探測的能力
“探索者”号水下1000米无人潜航器。无人潜航器通常称为“水下机器人”。
 
“探索者”號水下1000米無人潛航器。無人潛航器通常稱爲“水下機器人”。

  “下海”在中國最深入人心的意思是經商創業、謀求發展。而很多國家特別是世界強國,正是通過真正的“下海”一步步走向強盛的。從圈地、圈領海、圈專屬經濟區到圈大陸架,如今,富含資源的國際性海底區域已經成爲強國圈占的目標。5月28日,中國大型遠洋科考船“大洋一號”曆經315天的環球科考返回青島。“大洋一號”在海上航行一天至少花費十幾萬元,這樣的科考船中國只有一艘,而日本有14艘。在決定海底資源歸屬的遠洋科考方面,中國還需全速前進。
  日本探明的海底礦藏夠本國用幾百年
  中國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工作人員告訴《環球時報》記者,目前對國際海底區域的勘探已經成爲國際熱點。“大洋一號”在毛裏求斯停靠補給期間,可以看到美、日、法、德等不少國家的各型遠洋科考船。西方國家集中了政府、海軍和海洋科研部門的科考資源,加緊對大洋進行勘探。
  根據《國家海洋法公約》規定,總面積2.517億平方公裏的國際海底區域是全人類共同財産,這一沒有主權歸屬的“藍色礦區”承載了全人類的資源未來。目前已在“區域”中發現的資源有多金屬結殼、富鈷結核、熱液硫化物以及生物資源等。僅多金屬結殼的可開發儲量就達700億噸。
  實際上,世界海洋大國早已捷足先登,正如幾百年前西方列強搶占島嶼一樣,他們正在“圈占”國際海底區域這個無主之地。參與此次遠洋科考的首席科學家陶春輝對記者表示,目前各個大國海底科考在資源上的意義有兩個。首先,遠洋科考可以找到富礦區,爲子孫後代的開采做准備。第二,按照《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要求,進行詳盡的科考活動是申請開采海底礦區的前提。
  負責海底礦區申請的國際機構是國際海底管理局,總部位于牙買加。早在1987年,日本就在夏威夷東南公海取得了7.5萬平方公裏的海底礦區,並于2001年與國際海底管理局締結了勘探協議。現在,作爲國家資源戰略的一環,日本正在准備申請新的礦區,以尋求更多的海底礦床。對于99%的能源靠進口的日本來說,海底資源被定位爲其21世紀唯一可利用的公共資源。到目前爲止,日本已探明可供本國開發的海底鎳礦可供本國消費100年,錳礦則爲320年,而鈷礦更高達相當于1300年。此外,尚有難以計量的銅礦、海底熱水礦床、天然瓦斯和石油等。
  2006年,在經過詳盡科考後,德國聯邦地球科學與自然資源研究所也與國際海底管理局簽署協議,獲得了一塊7.5萬平方公裏國際海底的優先勘探權,在具備商業開發條件後,德國對該海區具有優先開發權。盡管美國至今沒有在《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上簽字,但由于其在國際海底勘探上的強勢地位,國際社會也認可美國對其首先發現的海底礦區有保留權。
  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計劃科技處副處長沈繼紅向記者介紹,目前制約海底資源開采的主要因素是成本和技術。當海洋技術足夠成熟,而陸地資源的開采成本高于海底資源時,人們必然要轉而開發海底資源,這一天可能在30年至50年內到來。屆時對國際海底區域爭奪的激烈程度可能會和今天各國爭奪專屬經濟區和大陸架一樣。
  中國科考隊“土槍打兔子”
  遠洋科考離不開先進的科學設備。從某種意義上說,下海比上天還難。目前國際上采用獨自或合作方式送宇航員上天的國家已有十幾個,但是具備深海載人潛水技術的國家僅有美國、日本、法國、俄羅斯四個,最大工作深度未超過6500米。“大洋一號”首席科學家陶春輝用“土槍打兔子”來形容我國遠航科考技術的現狀:我們用較落後的技術裝備打到了“兔子”,取得了和發達國家先進裝備接近的科考成果,但是對“兔子”的多少和大小沒有太多挑選余地。
  在此次科考中,我國研制的深海遙控機器人首次在太平洋海域水下2700米試用成功。據悉,我國深海機器人下潛極限爲3500米,此次在2700米深度試驗成功,使我國成爲世界上爲數不多能進行深海機器人勘探的國家。據介紹,水下機器人在太平洋海底觀察到了大量深海生物和高約26米的熱硫化物堆積形成的“黑煙囪”,並成功抓取到7千克硫化物樣品。但是與美國數十年前就可以下潛萬米的技術儲備比,我國還差的很遠。
  西南印度洋是此次科考收獲最豐富的海區。科考隊通過在海底鋪設40個地震波接收球,在海面下進行了10832次高壓氣爆,摸清了深海地質情況,這是世界上罕見的大規模海底地震試驗。據參加科考活動的科學家介紹,除了上述科研設備成功應用外,大洋一號還有了不少新發現,爲我國找到了5個熱液區,其中大西洋兩個,太平洋兩個,印度洋一個。我國目前發現的熱液區已占世界各國發現總量的1/10。熱液區主要分布在大洋中脊和弧後盆地等處,不斷從地殼中向外噴射富含銅、鋅、鐵、金、銀等有色金屬和貴金屬的金屬硫化物,有非常高的開采潛力。
  雖然取得了很大成績,但是據遠航歸來的科考隊員反映,此次環球科考遇到兩個比較大的困難。一是“大洋一號”沒有動力定位系統。在無法抛錨且風浪較大的深海區,動力定位系統可以幫助船只不被風浪推遠,從而讓科考隊員在甲板上操作海底機器人在同一海區長期作業。相比之下,目前美、英、德、日等海洋大國的科考船均裝備有動力定位系統,而且在船艙中還有“通海井”,科考隊員不必冒著風浪在甲板上作業。
  另一個困難是船只缺少氣象衛星信號接收設備。在風暴頻發的海區,及時掌握氣象信息對科考隊員安排科考活動極爲重要。“大洋一號”在南印度洋“魔鬼西風帶”進行海底熱液區勘探時,一次突然襲來的風暴險些釀成事故。目前“大洋一號”船載氣象衛星遙感雷達正在調試,該裝備投入使用後,科考船無論在何處都可及時獲得天氣預報。
  中國將建遠洋科考船隊
  我國遠洋科考事業起步較晚,但經過遠洋事業團體的努力,我國已成爲國際海底管理局8大投資國之一,並在2001年簽訂勘探合同,正式成爲國際海底資源的承包者,對東太平洋海盆CC區7.5萬平方公裏礦區的多金屬結核資源具有了專屬勘探權。但一位中國海洋專家表示,隨著遠洋科考競爭日益激烈,西方國家正用環保等借口提高遠洋科考門檻,爲進一步“圈占”國際海底區域做准備,我國應加快遠洋科考的步伐。
  一位參與科考的海洋學家告訴記者,盡管取得了很多成就,但是我們的遠洋勘探事業不應過于樂觀,中國海洋勘探技術至少落後美國30年。從規模上講,美國、德國有多條功能齊全的大型遠洋科考船,日本多達14條,而中國仍是“十幾億人看一條船(大洋一號)”。
  中國大洋礦産資源研究開發協會辦公室副主任李波對記者展望了中國遠洋科考事業的藍圖:經過曆次科考活動的曆練,以遠洋航海家、海洋科學家和航海工程技術人員爲代表的中國遠洋科考隊伍已成長起來,在此基礎上,中國正籌劃建立一支遠洋科考船隊,而船隊的規模“不少于兩艘” 。
http://mil.news.sina.com.cn/2010-06-09/0943596434.html

德國造深海機器人可入6000米海底尋可燃冰

  基爾大學的科學家研制出新型深水機器人“ROV Kiel 6000”,這架價值320萬歐元的深水機器人能夠下探到6000米深的海底,尋找神秘的深水生物和“白色黃金”可燃冰。
  據德國《明鏡》周刊2008-6月16日報道,“萊布尼茨海洋研究所”的科學家近日研發出了一款名爲“ROV Kiel 6000”的高功效潛水機器人,它能夠下探到6000米以下的海底,拍攝照片並采取標本。科學家稱,目前它的世界上同類産品中最先進的。周一舉行的官方發布會上,項目負責人海茨席說:“利用這一新型機器人可以探測地球上95%的深海地表。” 
http://scitech.people.com.cn/BIG5/7392679.html

美國機器人下潛11000米探秘最深海底 2009-06-03

  當勇氣號和機遇號火星車在火星上跋涉探索,贏得人們關注和喝彩時,在地球上最難以到達的海洋最深處卻有機器人在進行探秘。美國時間5月31日,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研制的『海神』號機器人潛艇成功下潛6.8英裡(約11000米),探秘世界上最深的馬裡亞納海溝。
  首個探秘最深海底的機器人
  『海神』號機器人潛艇一路下潛,成功抵達馬裡亞納海溝最深處——11000米深的『挑戰者深淵』。這是1998年以來,第一個抵達『挑戰者深淵』的探索裝置。『海神』號也是有史以來抵達海洋最深處的第一個自動工具。之前只有兩種由人操作的工具拜訪過這個地方。
  馬裡亞納海溝位於太平洋中西部馬裡亞納群島東側,海溝的形成據估計已有6000萬年,全長2550千米,為弧形,平均寬70千米,大部分水深在8000米以上。這條海溝以近乎壁立的陡崖,深深的切入大海的底部。馬裡亞納海溝最深處『挑戰者深淵』深達11000米,是地球上最深的地方,比珠穆朗瑪峰的高度還要深2000米。該深度的壓力是地球表面的1100倍。
  1960年1月,科學家雅克·皮卡和唐·沃爾什乘坐『的裡雅斯特』號深海潛水器,首次對成功地下潛至馬裡亞納海溝最深處進行科學考察。在9小時的任務中,兩人只在洋底停留20分鍾,並測量出下潛的深度為10916米。令人驚奇的是,在這樣的海底,科學家們竟看到有一條魚和一只小紅蝦在游動!
  35年後,日本的遙控潛艇『海溝』號出現在『挑戰者深淵』,並創下10911米的無人探測的深度記錄。它也再次發現了沈積岩心,拍到了許多生物照片,包括海參、蠕蟲和蝦。與『海神』不同的是,『海溝』必須依靠一根與水上船只相連的纜繩纔能獲得動力和得以控制。2003年,因與水面船只相連的纜突然斷裂,日本的『海溝』號潛艇在一次潛水中神秘失蹤。
  『海神』號抗壓、功能強大
  為了這次海洋最深處的探索活動,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專門設計研制了功能強大的『海神』號機器人。『海神』號能夠遠程控制,因此它比任何其他探索工具都下潛的更深,同時還能進行拍照、采集海底樣本。科研人員在海面船上通過纖維光纖光纜對『海神』號進行遠程控制,『海神』號在海底探索時的實時視頻數據和其他數據通過這根纖維光纖光纜傳輸。這種光纖光纜直徑只有一根人的頭發粗,由玻璃纖維制成。由於這種纖維光纖光纜很容易折斷,其外部包覆了塑料保護膜。『海神』號攜帶了40000米長的纖維光纖光纜,下潛時就會像滾軸上的線一樣慢慢釋放。『海神』號不僅能夠在科研人員遠程控制模式下工作,而且能夠以自泳式自動模式工作。
  由於在『挑戰者深淵』的壓力是地球表面的1000倍,因此『海神』號必須非常堅固抗壓,因此設計人員用新的輕量級材料取代傳統的建造潛艇的材料,如鈦和玻璃。設計人員介紹說『海神』號應用了特制的陶瓷材料,不僅重量輕而且比較薄,能承受巨大壓力。考慮到海底的巨大壓力,設計人員在設計『海神』號時還摒棄了帶纜潛艇的傳統系鏈。傳統系鏈一般有鋼套筒、用於導電的銅和用來收集數據的光導纖維組成。但是設計人員表示,再堅固的傳統系鏈也無法抵抗海底的超強壓力,因為我們無法建造能下降到11000米深處不斷裂而且還足夠靈活、足夠強韌的纜。因此『海神』號沒有傳統的系鏈,只通過細細的纖維光纖光纜同控制人員通信聯絡。
  『海神』能執行預定的任務,繪制海底地圖。它還能通過使用化學傳感器、聲納和數字攝影找到特別重要的區域。目前,科研人員只發布了一張『海神』號在世界最深海底工作的照片。照片顯示『海神』號正在用機械臂挖掘海底沈積物。
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09-06/03/content_11481467.htm

水下機器人>百度百科  

無人遙控潛水器,也稱水下機器人。它的工作方式是。由水面母船上的工作人員,通過連接潛水器的臍帶提供動力,操縱或控制潛水器,通過水下電視、聲呐等專用設備進行觀察,還能通過機械手,進行水下作業。目前,無人遙控潛水器主要有,有纜遙控潛水器和無纜遙控潛水器兩種,其中有纜避控潛水器又分爲水中自航式、拖航式和能在海底結構物上爬行式三種。
  特別是近10年來,無人遙控潛水器的發展是非常快的。從1953年第一艘無人遙控潛水器問世,到1974年的20年裏,全世界共研制了20艘。特別是l974年以後,由于海洋油氣業的迅速發展,無人遙控潛水器也得到飛速發展。到1981年,無人遙控潛水器發展到了400余艘,其中90%以上是直接;或間接爲海洋石油開采業服務的。1988年,無人遙控潛水器又得到長足發展,猛增到958艘,比1981年增加了110%。這個時期增加的潛水器多數爲有纜遙控潛水器,大約爲800艘上下,其中420余艘是直接爲海上池氣開采用的。無人無纜潛水器的發展相對慢一些,只研制出26艘,其中工業用的儀8艘,其他的均用于軍事和科學研究。另外,載人和無人混合理潛水器在這個時期也得到發展,已經研制出32艘,其中28艘用于工業服務。
  1.無人有纜潛水器研制與發展。無人有纜潛水器的研制開始于70年代,80年代進入了較快的發展時期。
  1987年,日本海彈積。學技術中心研究成功深海無人遙控潛水器“海魨3K”號,可下潛3300米。研制“海魨3K”號的目的,是爲了在載人潛水之前對預定潛水點進行調查而設計的,供專門從事深海研究的,同時,也可利用“海魨3K”號進行海底救護。“海魨3K”號屬于有纜式潛水器,在設計上有前後、上下、左右三個方向各配置兩套動力裝置,基本能滿足深海采集樣品的需要。1988年,該技術中心配合“深海6500”號載人潛水器進行深海調查作業的需要,建造了萬米級無人遙控潛水器。這種潛水器由工作母船進行控制操作,可以較長時間進行深海調查。這種潛水器可望在1992年內建成,總投資爲40億日元。日本對于無人有纜潛水器的研制比較重視,不僅有近期的研究項目,而且還有較大型的長遠計劃。目前,日本正在實施一項包括開發先進無人遙控潛水器的大型規劃。這種無人有纜潛水器系統在遙控作業、聲學影像、水下遙測全向推力器、海水傳動系統、陶瓷應用技術水下航行定位和控制等方面都要有新的開拓與突破。這項工作的直接目標是有效地服務于200米以內水深的油氣開采業,完全取代目前由潛水人員去完成的危險水下作業。 
  在無人有纜潛水技術方面,始終保持了明顯的超前發展的優勢。根據歐洲尤裏卡計劃,英國、意大利將聯合研制無人遙控潛水器。這種潛水器性能優良,能在6000米水深持續工作250小時,比現在正在使用的只能在水下4000米深度連續工作只有l2小時的潛水器性能優良的多。按照尤裏卡EU-191計劃還將建造兩艘無人遙控潛水器,一艘爲有纜式潛水器,主要用于水下檢查維修;另一艘爲無人無纜潛水器,主要用于水下測量。這項潛水工程計劃將由英國;意大利、丹麥等國家的l7個機構參加。英國科學家研制的“小賈森”有纜潛水器有其獨特的技術特點,它是采用計算機控制,並通過光纖溝通潛水器與母船之間的聯系。母船上裝有4臺專用計算機,分別用于處理海底照相機獲得的資料,處理監控海彈環境變化的資料,處理海面環境變化的資料,處理由潛水器傳輸回來的其他有關技術資料等。母船將所有獲得的資料。經過整理,通過微波發送到加利福尼亞太平洋格羅夫研究所的實驗室,並貯存在資料庫裏。
  無人有纜潛水器的發展趨勢有以下見點:一是水深普遍在6000米;二是操縱控制系統多采用大容量計算機,實施處理資料和進行數字控制;三是潛水器上的機械手采用多功能,力反饋監控系統:四是增加推進器的數量與功率,以提高其頂流作業的能力和操縱性能。此外,還特別注意潛水器的小型化和提高其觀察能力。
  2.無人無線潛水器的研制與發展。
  1980年法國國家海洋開發中心建造了“逆戟鯨”號無人無纜潛水器,最大潛深爲6000米。“逆朗鯨”號潛水器先後進行過130多次深潛作業,完成了太平洋海底錳結核調查海底峽谷調查、太平洋和地中海海底電纜事故調查、洋中脊調查等重大課題任務。1987年,法國國家海彈開發中心又與一家公司合作,共同建造“埃裏特”聲學遙控潛水器。用于水下鑽井機檢查、海底油機設備安裝、油管輔設、錨纜加固等複雜作業。這種聲學遙控潛水器的智能程度要比“逆戟鯨”號高許多。 1688年,美國國防部的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與一家研究機構合作,投資2360萬美元研制兩艘無人無纜潛水器。1990年,無人無纜潛水器研制成功,定名爲“UUV”號。這種潛水器重量爲6.8噸,性能特別好,最大航速10節,能在44秒內由0加速到10節,當航速大于3節時,航行深度控制在土1米,導航精度約0.2節/小時,潛水器動力采用銀鋅電池。這些技術條件有助于高水平的深海研究。另外,美國和加拿大合作將研制出能穿過北極冰層的無人無纜潛水器。據報導,在1993年前,這種穿越北極冰層的無人無纜潛水器將會問世,美國將建造兩艘,英國也建造兩艘,瑞典將建造一艘。
  系列産品及其主要技術參數
  VideoRay Scout
  系 統: 深 度: 最大工作水深76米 
  速 度: 最大行進速度0.98米/秒 
  潛 器: 攝像頭: 420線分辨率、0.3lux彩色攝像頭(廣角、固定焦距) 
  照明燈: 2個20W鹵素燈,燈光可調 
  臍帶纜: 40米零浮力臍帶纜 
  控制臺: 顯 示: 5寸液晶顯示屏 
  輸 出: 有視頻輸出接口,可接記錄設備 
  選 件: 加長臍帶纜、TDS臍帶纜收放系統、12伏800瓦逆變器、便攜式電源包、現場維修備件包。
  VideoRay Explorer
  系 統: 深 度: 最大工作水深76米;可自動定深 
  速 度: 最大行進速度0.98米/秒 
  潛 器: 攝像頭: 570線分辨率、0.3lux彩色攝像頭(廣角可調焦);180度俯仰“搖頭” 
  照明燈: 2個20瓦鹵素燈 
  傳感器: 深度壓力傳感器、羅經、開機時間累加計數器 
  臍帶纜: 76米零浮力臍帶纜 
  控制臺: 顯 示: 5寸液晶顯示屏 
  輸 出: 有視頻輸出接口,可接記錄設備 
  選 件: 加長臍帶纜、TDS臍帶纜收放系統、12伏800瓦逆變器、便攜式電源包、現場維修備件包。
  VideoRay Pro
  系 統: 深 度: 最大工作水深152米;可自動定深 
  速 度: 最大行進速度1.34米/秒 
  潛 器: 攝像頭: 前面:570線分辨率、0.3lux彩色(廣角可調焦)攝像頭;180 度俯仰“搖頭”; 
  後面:430線分辨率、0.1lux黑白攝像頭 
  照明燈: 前面:2個20瓦鹵素燈
  後面:超高亮度LED燈陣 
  傳感器: 深度壓力傳感器、羅經、開機時間累加計數器
  其 它: 有傳感器接口 
  臍帶纜: 76米零浮力臍帶纜 
  控制臺: 顯 示: 用戶自行配置顯示器
  輸 出: 有視頻輸出接口,可接顯示、記錄設備 
  選 件: 加長臍帶纜、TDS臍帶纜收放系統、12伏800瓦逆變器、便攜式電源包、100毫米大推力水平推進器、15寸大屏幕顯示器、大浮材(用于增加傳感器)、計算機(無線或互聯網)控制、音頻注釋系統、記錄設備、機械手、目標尺度估計激光器、專業電池包、現場維修備件包、定位系統、圖像聲納、輻射傳感器、金屬測厚計、多參數水質檢測傳感器等。
  VideoRay Pro3 XE
  系 統: 深 度: 最大工作水深152米;可自動定深 
  速 度: 最大行進速度1.34米/秒 
  電 源: 包含12VDC、800瓦逆變器,可用直流供電 
  潛 器: 攝像頭: 前面:570線分辨率、0.3lux彩色(廣角可調焦)攝像頭;180 度俯仰“搖頭”; 
  後面:430線分辨率、0.1lux黑白攝像頭 
  照明燈: 前面:2個20瓦鹵素燈
  後面:超高亮度LED燈陣 
  傳感器: 深度壓力傳感器、羅經、開機時間累加計數器
  其 它: 包含大浮材(用于增加傳感器)、有傳感器接口 
  臍帶纜: 116米零浮力臍帶纜;包含TDS臍帶纜收放系統
  控制臺: 顯 示: 15寸液晶顯示屏
  輸 出: 有視頻輸出接口,可接顯示、記錄設備 
  記 錄: 包含記錄設備,需要但不包含筆記本 
  其 它: 包含計算機控制、無線控制 
  選 件: 加長臍帶纜、便攜式電源包、100毫米大推力水平推進器、音頻注釋系統、機械手、目標尺度估計激光器、專業電池包、現場維修備件包、定位系統、圖像聲納、輻射傳感器、金屬測厚計、多參數水質檢測傳感器等。 
  VideoRay Pro3 XE GTO與VideoRay Pro3 XE性能一樣,區別在于Pro3 XE GTO上安裝的是100毫米的大推力水平推進器,相應的機器人最大行進速度達到2.10米/秒並且選件中可加多波束聲納.
  VideoRay Deep Blue XE
  系 統: 深 度: 最大工作水深305米;可自動定深 
  速 度: 最大行進速度2.10米/秒 
  電 源: 包含12VDC、800瓦逆變器,可用直流供電 
  潛 器: 攝像頭: 前面:570線分辨率、0.3lux彩色(廣角可調焦)攝像頭;180 度俯仰“搖頭”範圍;
  後面:430線分辨率、0.1lux黑白攝像頭 
  照明燈: 前面:2個20瓦鹵素燈;後面:超高亮度LED燈陣;燈光都可調 
  推進器: 兩個水平推進器直徑100毫米 
  傳感器: 深度壓力傳感器、羅經、開機時間累加計數器
  其 它: 包含大浮材、傳感器接口、專業電池包 
  臍帶纜: 345米臍帶纜:其中305米負浮力臍帶纜,40米零浮力臍帶纜;包含TDS臍帶纜收放系統 
  控制臺: 顯 示: 15寸液晶顯示屏 
  輸 出: 有視頻輸出接口,可接顯示、記錄設備 
  記 錄: 包含記錄設備,需要但不包含筆記本 
  其 它: 包含計算機控制、無線控制 
  選 件: 加長臍帶纜、現場維修備件包、便攜式電源包、音頻注釋系統、機械手、目標尺度估計激光器、多波束或多頻圖像聲納、定位系統、金屬測厚計、輻射傳感器、YSI水質檢測傳感器等。
  M1000 ROV
  系 統: 深 度: 最大工作水深300米 
  速 度: 最大行進速度1.54米/秒 
  電 源: 100~240VAC(50/60Hz),最大功率1800W 
  潛 器: 攝像頭: 480線分辨率、0.01lux低照度彩色攝像頭,帶雲臺
  600線分辨率、0.0003Lux高分辨率黑白攝像頭,帶雲臺 
  照明燈: 2個75瓦照明燈,燈光可調 
  推進器: 四個無刷推進器(單推進器推力0~7.5公斤,推力可調) 
  負 載: 2.3公斤 
  臍帶纜: 150米零浮力臍帶纜 
  控制臺: 顯 示: 15寸液晶顯示屏 
  優 點: 框架式結構、無刷直流磁偶合推進器、攝像頭都帶雲臺控制功能、可自動定深和自動定向 
  選 件: 加長臍帶纜、臍帶纜收放系統、聲納、機械手、推進器、備件包 
  應 用:
  小型遙控水下機器人已廣泛用于: 
  1. 管道、容器檢查:
  市政飲用水系統中水罐、水管、水庫檢查; 
  排污/排澇管道、下水道檢查;
  海洋輸油管道檢查;
  跨江、跨河管道檢查; 
  2. 船舶、河道、海洋石油:
  船體檢修;水下錨、推進器、船底探查;
  碼頭及碼頭樁基、橋梁、大壩水下部分檢查;
  航道排障、港口作業;
  鑽井平臺水下結構檢修、海洋石油工程; 
  3. 科學研究、教學:
  水環境、水下生物的觀測、研究和教學;
  海洋考察;
  冰下觀察; 
  4. 水下娛樂:
  水下電視拍攝、水下攝影;
  潛水、劃船、遊艇;
  看護潛水員,潛水前合適地點的選擇; 
  5. 能源:
  核電站反應器檢查、管道檢查、異物探測和取出;
  水電站船閘檢修;
  水電大壩、水庫堤壩檢修(排沙洞口、攔污柵、泄水道檢修); 
  6. 安全:
  檢查大壩、橋墩上是否安裝爆炸物以及結構好壞情況;
  遙控偵察、危險品靠近檢查;
  水下基陣協助安裝/拆卸;
  船側、船底走私物品檢測(公安、海關);
  水下目標觀察,廢墟、坍塌礦井搜救等;
  搜尋水下證據(公安、海關);
  海上救助打撈、近海搜索; 
  7. 考古:
  水下考古、水下沈船考察; 
  8. 漁業: 
  深水網箱漁業養殖,人工漁礁調查
  目前,無人無纜潛水器尚處于研究、試用階段,還有一些關鍵技術問題需要解決。今後,無人無纜潛水器將向遠程化、智能化發展,其活動範圍在250~5000公裏的半,徑內。這就要求這種無人無纜潛水器有能保證長時間工作的動力源。在控制和信息處理系統中,采用圖像識別、人工智能技術、大容量的知識庫系統,以及提高信息處理能力和精密的導航定位的隨感能力等。如果這些問題都能解決了,那麽無人無纜潛水器就能是名副其實的海洋智能機器人。海洋智能機器人的出現與廣泛使用,爲人類進入海洋從事各種海洋産業活動提供了技術保證。
http://baike.baidu.com/view/15657.html?tp=3_01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



為推動中國深海運載技術發展,為中國大洋國際海底資源調查和科學研究提供重要高技術裝備,同時為中國深海勘探、海底作業研發共性技術,2002年中國科技部將深海載人潛水器研製列為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重大專項,啟動“蛟龍號”載人深潛器的自行設計、自主集成研製工作。
  1 研製機構
在國家海洋局組織安排下,中國大洋協會作為業主具體負責“蛟龍號”載人潛水器項目的組織實施,並會同中船重工集團公司七〇二所、中科院瀋陽自動化所和聲學所等約100家中國國內科研機構與企業聯合攻關,攻克了中國在深海技術領域的一系列技術難關,經過6年努力,完成了載人潛水器本體研水面支持系統的研製和試驗母船的改造以及潛航員的選拔和培訓,從而使“蛟龍號”具備了開展海上試驗的技術條件。[1] 
  2 應用領域
1、運載科學家和工程技術人員進入深海,在海山、洋脊、盆地和熱液噴口等複雜海底進行機動、懸停、正確就位和定點坐坡,有效執行海洋地質、海洋地球物理、海洋地球化學、海洋地球環境和海洋生物等科學考察。
2、“蛟龍號”具備深海探礦、海底高精度地形測量、可疑物探測與捕獲、深海生物考察等功能,可以開展:對多金屬結核資源進行勘查,可對小區地形地貌進行精細測量,可定點獲取結核樣品、水樣、沉積物樣、生物樣,可通過攝像、照相對多金屬結核覆蓋率、豐度等進行評價等;對多金屬硫化物熱液噴口進行溫度測量,採集熱液噴口周圍的水樣,並能保真儲存熱液水樣等;對鈷結殼資源的勘查,利用潛鑽進行鑽芯取樣作業,測量鈷結殼礦床的覆蓋率和厚度等;可執行水下設備定點布放、海底電纜和管道的檢測,完成其他深海探詢及打撈等各種複雜作業。[2] 
  3 技術方面
  技術特點
1.在世界上同類型中具有最大下潛深度7000米,這意味著該潛水器可在佔世界海洋面積99.8%的廣闊海域使用;
2.具有針對作業目標穩定的懸停,這為該潛水器完成高精度作業任務提供了可靠保障;
3.具有先進的水聲通信和海底微貌探測能力,可以高速傳輸圖像和語音,探測海底的小目標;
4.配備多種高性能,確保載人潛水器在特殊的海洋環境或海底地質條件下完成保真取樣和潛鑽取芯等複雜任務。[2] 
  技術參數
長、寬、高分別是8.2米、3.0米與3.4米;
空重不超過22噸,最大荷載是240公斤;
最大速度為每小時25海裡,巡航每小時1海裡;
“蛟龍號”當前最大下潛深度7062.68米;
最大工作設計深度為7000米,理論上它的工作範圍可覆蓋全球99.8%海洋區域。[2] 
  三大突破
近底自動航行和懸停定位、高速水聲通信、充油銀鋅蓄電池容量被譽為“蛟龍”號的三大技術突破:
1.可穩穩“定住”
如同開車一樣,駕駛員的腳總放在油門上,難免產生疲勞感。“蛟龍”號駕駛員是幸運的,它具備自動航行功能,駕駛員設定好方向後,可以放心進行觀察和科研。
王曉輝介紹說,“蛟龍號”可以完成三種自動航行:自動定向航行,駕駛員設定方向後,“蛟龍號”可以自動航行,而不用擔心跑偏;自動定高航行,這一功能可以讓潛水器與海底保持一定高度,儘管海底山形起伏,自動定高功能可以讓“蛟龍號”輕而易舉地在復雜環境中航行,避免出現碰撞;自動定深功能,可以讓“蛟龍號”保持與海面固定距離。[3] 
2.懸停定位
一旦在海底發現目標,“蛟龍號”不需要像大部分國外深潛器那樣坐底作業,而是由駕駛員行駛到相應位置, “定住”位置,與目標保持固定的距離,方便機械手進行操作。在海底洋流等導致“蛟龍號”搖擺不定,機械手運動帶動整個潛水器晃動等內外干擾下,能夠做到精確地“懸停”令人稱道。在已公開的消息中,尚未有國外深潛器具備類似功能。[3] 
3.深海通信靠“聲”
陸地通信主要靠電磁波,速度可以達到光速。但這一利器到了水中卻沒了用武之地,電磁波在海水中只能深入幾米。“蛟龍號”潛入深海數千米,為保持與母船保持聯繫,科學家們研發了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高速水聲通信技術,採用聲納通信。這一技術需要解決多項難題,比如水聲傳播速度只有每秒1500米左右,如果是7000米深度的話,喊一句話往來需要近10秒,聲音延遲很大;聲學傳輸的帶寬也極其有限,傳輸速率很低;此外,聲音在不均勻物體中的傳播效果不理想,而海水密度大小不同,溫度高低不同,海底回波條件也不同,加上母船和深潛器上的噪音,如何在復雜環境中有效提取信號難上加難。[3] 
  中國“龍腦”
這顆睿智的“龍腦”流著純正的“中國血統”——由中科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自主研製,它的創造者既有院士,也有工人,既有70後,也有50後老教授。
控制系統相當於“蛟龍號”的神經系統,每條神經末梢都連著其他的系統,“蛟龍號”在海底的每一個動作都必須得到“大腦”的“命令”。
航行控制系統是“龍腦”的核心,具備自動定向、定深、定高以及懸停定位功能,使“蛟龍號”能全自動航行,免去潛航員長時間駕駛之累。
綜合顯控系統相當於“儀錶盤”,能夠分析水面母船傳來的信息,顯示出“蛟龍”和母船的位置以及潛水器各系統的運行狀態,實現母船與“蛟龍”間的互動。[4] 
水面監控系統顯示母船信息與“蛟龍”信息的集合,使指揮員能對母船的位置和“蛟龍”的位置進行正確判斷,進而做出相應調整,保證“蛟龍”安全回家。
數據分析平台可以對綜合顯控系統所採集的數據如深度、溫度及報警信息等進行分析,使之自動生成圖形。這一平台還可查看歷次下潛的時間、地點以及潛航員的操作流程。
半物理仿真平台的主要用途是驗證“蛟龍”控制系統設計的準確性。科研人員通過輸入相關參數,模擬水下環境,測試控制系統運行狀況,可以節約人力、物力,降低風險縮短研製週期,提高系統可靠性和安全性,還能為潛航員訓練提供“虛擬環境”。[4] 
  4 海試工作
  3000米級海試
2009年8月開始,“蛟龍號”載人深潛器先後組織開展1000米級和3000米級海試工作。2010年5月31日-7月18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在中國南海 3000米級海上試驗中取得巨大成功,共完成17次下潛,其中7次穿越2000米深度,4次突破3000米,最大下潛深度達到3759米,超過全球海洋平均深度3682米,並創造水下和海底作業9小時零3分的記錄,驗證了“蛟龍號” 載人潛水器在3000米級水深的各項性能和功能指標。[5] 
  5000米級海試
5000米級海試是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海洋技術領域的重點任務,由科技部委託、國家海洋局組織、中國大洋協會具體實施,旨在檢驗和考核“蛟龍號”載人潛水器3000米級海試後技術改進的效果,以及其在5000米級深度的安全性能和作業能力,為開展更大深度海試和未來實際應用奠定基礎。
共有來自13家單位的96名科研人員參加了海試任務。海試期間,全體隊員在位於東太平洋的E1、E2、E3三個試驗海區共完成5次下潛作業,共有8人完成15人次下潛,下潛深度分別為4027、5057、5188、5184和5180米。潛水器在海底完成多次坐底試驗,並在中國大洋協會多金屬結核勘探合同區開展海底照相、攝像、海底地形地貌測量、海洋環境參數測量、海底定點取樣等作業試驗與應用,完成了各項實驗任務。[6] 
  第一次試潛
2011年7月21日凌晨3點,中國載人深潛進行5000米海試,“蛟龍號”成功下潛。經過5個多小時的水下作業,2011年7月21日8點,“蛟龍號”首次深潛圓滿成功。此次乘坐“蛟龍號”潛水器下潛的三名試航員是崔維成、葉聰和楊波。[7] 
  第二次試潛
2011年7月26日3點38分,第二次下潛試驗任務正式開始。參加下潛任務的潛航員為葉聰、楊波、付文韜。
2011年7月26日4點46分,下潛深度達到2000米;
2011年7月26日5點40分,達到4072米;
2011年7月26日6點07分,成功突破5000米級水深大關;
2011年7月26日6點17分,下潛至5057米水深;
2011年7月26日6點48分,潛器拋棄壓載鐵後開始上浮;
2011年7月26日9點30分,浮出水面,在第二次下潛試驗中成功突破5000米水深大關;
2011年7月26日10點,回收至向陽紅09船,整個過程各項儀器指標及通訊正常。
此次下潛試驗完成了既定目標,最大下潛深度達到5057米,創造了中國載人深潛新的歷史。
整個過程歷時近6個小時,潛航員在5000米水深時對潛器水下各項功能進行了驗證,多次進行坐底試驗,同時拍攝到海底生物照片。此次下潛成功,為後續第三次下潛——開展海底觀測和取樣等水下作業奠定了良好基礎。[7] 
  第三次試潛
2011年7月28日曆經9小時14分,中國7000米蛟龍號載人潛水器順利完成5000米級海上試驗第三次下水任務,此次最大下潛深度5188米,再次創造中國載人深潛新紀錄,並進行了坐底、海底照相、聲學測量、取樣等多項科學考察任務,也創造了蛟龍號水中作業最長時間紀錄。此次下水,蛟龍號驗證了大深度環境下的技術功能和性能指標,圓滿完成了科考和科學試驗任務。[7] 
  第四次試潛
2011年7月30日4時26分,“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第四次“入水”;
2011年7月30日7時29分,“蛟龍號”在深度為5182米的位置坐底,成功安放了中國大洋協會的標誌和一個木雕的中國龍。
2011年7月30日13時2分,蛟龍號在完成第四次下潛並在海底布放木雕的中國龍後順利返回到“向陽紅09”母船,全程歷時8小時57分。
在這次下潛試驗中,它還完成了海水、海底生物的提取以及錳結核的採樣。在“蛟龍號”帶回的記錄資料裡,5000米深的大洋海底的錳結核畫面首度曝光。這些錳結核覆蓋在海底表面,含有錳、銅、鈷、鎳等30多種元素,100萬年時間才能形成幾毫米的大小。[7] 
  第五次試潛
2011年8月1日在東北太平洋海域完成了5000米級海試第五次下潛科學考察和試驗任務,全程歷時8小時32分。完成了沉積物取樣、微生物取樣、標誌物布放等作業內容,進一步驗證了載人潛水器在大深度條件下的作業性能及穩定性。
此次下潛位於中國大洋協會多金屬結核勘探合同區內。“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於2011年8月1日3點準備,2011年8月1日3點28分開始下潛,2011年8月1日12點潛航員順利出艙,全程歷時8小時32分。此次下潛最大深度5180米,完成了沉積物取樣、微生物取樣、熱液取樣器ICL功能測試、標誌物布放、6971通信測距等作業內容,進一步驗證了潛水器在大深度條件下的作業性能及穩定性。[9] 
  返航儀式
2011年8月18日,“蛟龍號”5000米級海試團隊在完成歷時49天,航程1萬余海裡的海試任務後,8月18日順利返回江蘇江陰蘇南國際碼頭。5000米級海試返航歡迎儀式在江蘇江陰舉行。
  海試意義
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表示,深海是國際海洋科學技術的熱點領域,也是人類解決資源短缺、拓展生存發展空間的戰略必爭之地。無論是探索深海科學奧秘,還是開發海洋戰略資源,都離不開海洋高技術的支撐。“蛟龍號”載人潛水器5000米級海試成功,是中國海洋科技發展的又一個里程碑,是各有關部門、參試單位通力合作的典範。
國家海洋局表示,通過本次海試,“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各項指標得到進一步檢驗,實現了中國載人深潛新的突破,標誌著中國具備了到達全球70%以上海洋深處進行作業的能力,極大增強了中國科技工作者進軍深海大洋、探索海洋奧秘的信心和決心。[10] 
  7000米級海試
  準備階段
2012年6月1日上午,中國載人深潛7000米級海試全體參試人員在江蘇江陰的蘇南碼頭開展首次集結演練。
2012年6月1日9時30分,停靠在江蘇江陰蘇南碼頭的“向陽紅09”船上所有參試人員抵達各自崗位,做好演練前的各項準備工作。
2012年6月1日10時30分,三名潛航員著統一藍色潛航服站在潛器上端,艙門打開後,葉聰、付文韜和唐嘉陵依次進入潛器,開始艙內操作檢查。[11] 
工作人員利用L型架將已經準備好的聲學吊陣裝備放入水中,檢測其功能。潛器下潛之後與船上的通訊就要依靠聲學吊陣裝備,它類似於“水中天線”。[12] 
  第一次試潛
2012年6月15日7時,“蛟龍號”7000米級海試現場指揮部宣布下潛試驗開始,3名試航員葉聰、崔維成、楊波乘“蛟龍號” 載人潛水器開始進行7000米級海試第一次下潛試驗。
2012年6月15日7時12分,“蛟龍號”被布放入水;
2012年6月15日7時22分,開始注水下潛。
2012年6月15日7時37分,“蛟龍號”下潛深度超過3000米;
2012年6月15日9時40分,潛水器打破2011年5000米級海試時創造的5188米紀錄;
2012年6月15日10時整,潛水器下潛深度超過6000米並繼續下潛,最終成功潛入水下6671米。
  第二次試潛
由於潛水器液壓系統出現故障,推至2012年6月19日5時進行,並最終成功深潛至水下6965米。
第二次下潛試驗的主要任務是複核潛水器故障排除的效果,繼續驗證潛水器在6000米深度的各項功能和安全性,並在潛水器狀態良好的前提下進行海底作業。
這次試驗中科學家首次從6900米深海底取回一系列海水和沈積物樣品。[13] 
  第三次試潛
2012年6月22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完成7000米級海試第三次下潛試驗,並安全返回。這次試驗最大下潛深度達到6963米,並獲得了一個生物樣品。
  第四次試潛
2012年6月24日,“蛟龍號” 載人潛水器 7000米海試在西太平洋馬里亞納海溝進行了第四次下潛試驗。
2012年6月24日5點29分,潛水器開始注水下潛;
2012年6月24日6點44分,“蛟龍號”下潛深度超過3000米;
2012年6月24日7點40分,“蛟龍號”下潛深度超過5100米;
2012年6月24日8點54分,下潛深度7005米;
2012年6月24日9點15分,潛水器已經坐底,最大下潛深度7020米。
  試潛意義
在此之前,世界上只有美國、日本、法國、俄羅斯四個國家擁有載人深潛器。這些國家的深潛器最大工作深度為6500米,而“蛟龍號”的最大工作設計深度為7000米,具備深海探礦、海底高精度地形測量、可疑物探測與捕獲、深海生物考察等功能,理論上它的工作範圍可覆蓋全球99.8%的海洋區域。
此次“蛟龍號”成功突破7000米深度,意味著它將可以在全球99.8%的海底實現較長時間的海底航行、海底照相和攝像、沉積物和礦物取樣、生物和微生物取樣、標誌物布放、海底地形地貌測量等作業。[14] 
  第五次試潛
2012年6月27日5時29分開始的7000米級海試第5次下潛中,蛟龍號再次刷新同類型潛水器下潛深度紀錄;
2012年6月27日11時47分左右,蛟龍號下潛深度達7062.68米;
2012年6月27日12時左右,拋載開始上浮;
2012年6月27日15時30分左右返回水面。
  第六次試潛
此次試潛由葉聰、崔維成和張東昇擔任試航員,劉峰擔任海試現場總指揮。本次下潛試驗主要任務是在對前五次下潛試驗的結果進行綜合分析的基礎上“查缺補漏”地進行檢驗,安排相應試驗內容。
2012年6月30日5時23分,“蛟龍號”載人潛水器被布防入水,開始進行7000米級海試第六次也是全部海試中的最後一次下潛試驗。
2012年6月30日9時56分,“蛟龍號”到達最大深度7035米,並坐底。隨後,“蛟龍號”在完成海底兩個小時的作業後開始上浮。
2012年6月30日14時33分,“蛟龍號”浮出水面,完成了中國“蛟龍號”7000米級海試的全部試驗。[14] 
  試潛凱旋
2012年7月16日上午,隨著“向陽紅09”船順利返抵青島,為期44天的蛟龍號載人潛水器7000米級海試任務圓滿完成,同時也標誌著在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的持續支持下,蛟龍號歷時10年的研製和海試工作圓滿結束。[15] 
  5 通過驗收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研製與海試於2013年4月27日在江蘇無錫通過科技部組織的專家驗收。
驗收專家組認為:蛟龍號載人潛水器不僅具有國際上同類型潛水器的最大下潛深度,而且在其最大設計深度安全可靠,並擁有投入應用所需要的實際作業能力,在聲學通訊、自動控制以及大深度作業等性能方面擁有明顯的領先優勢;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研製及海試項目已經全部完成了科技部批复的各項任務,全面達到了合同規定的考核目標和技術指標。驗收專家組一致同意蛟龍號研製及海試項目通過驗收。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研製和海試成功,標誌著中國系統地掌握了大深度載人潛水器設計、建造和試驗技術,實現了從跟踪模仿向自主集成、自主創新的轉變,躋身世界載人深潛先進國家行列。蛟龍號通過驗收後,即正式由科技部863計劃海洋技術領域移交其用戶中國大洋礦產資源勘探開發協會,在未來深海礦產資源勘探和深海科學研究中發揮開拓者的作用。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研製與海試是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863)計劃先進製造技術領域和海洋技術領域立項支持的國家重大科研任務,歷時10年,863專項經費累計投入3.5億元。該任務由中國大洋礦產資源勘探開發協會辦公室牽頭,會同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中國科學院、國土資源部、國家海洋局、教育部等系統共100餘家科研院所和企業完成。
驗收專家組由來自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造船工程學會、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等單位的15位專家組成,徐冠華院士擔任專家組組長。[16] 
  6 試驗性應用
從2013年起,“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將進入試驗性應用階段。據悉,“蛟龍”號2013年試驗性應用航次分為3個航段,計劃6月初起航。“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本體、船舶與水面支持系統準備工作正在按計劃進行:
第一航段43天,2013年6月初從青島起航,主要在南海特定海域開展定位系統的試驗,同時兼顧南海深部科學計劃開展科學研究。[17] 
第二航段42天,7月中旬於廈門起航,主要在中國大洋協會多金屬結核合同區進行海底視像剖面調查和取樣,為底棲生物多樣性和結核覆蓋率估算提供視像資料和样品,同時開展常規環境調查,收集環境基線數據,履行與國際海底管理局簽訂的《多金屬結核勘探合同》義務。[17] 
第三航段28天,在西北太平洋富鈷結殼資源勘探區開展近底測量和取樣,為參與海山區環境管理計劃提供技術支撐。[17] 
  第一航段
“蛟龍”號試驗性應用航次南海航段自2013年6月10日從江蘇江陰起航,到2013年7月10日完成最後一次下潛,共進行了10次下潛,完成了對超短基線定位系統的標定、長基線系統的試驗、冷泉區科學考察、海山區科學考察等相關任務,進一步驗證了“蛟龍”號的其他各項技術性能,取得了豐碩的生物、地質樣品和數據資料,鍛煉了載人深潛隊伍,為二三航段打下 了堅實基礎。[18] 
2013年6月18日9時執行首個試驗性應用航次的“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搭載首位“乘客”下潛,這位“乘客”是同濟大學教授周懷陽,下潛區域仍然是2013年6月17日“蛟龍”號下潛的南海冷泉區。
這個潛次由國家深海基地管理中心潛航員唐嘉陵擔任主駕駛,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張東昇下潛繼續進行定位系統測試,周懷陽搭乘潛水器在海底觀測。
航次現場指揮部表示,這個潛次是工程和科學應用相結合,下潛任務是以長基線定位系統性能驗證為主,首次搭載科學家下潛,採集冷泉區樣品,獲得海底相關環境參數。
2013年6月18日14時左右潛水器回收至母船,水下作業約4小時。[19] 
2013年6月20日16時11分左右,搭載了首位女科學家的“蛟龍”號浮出海面,順利完成下潛任務。這是“蛟龍”號第56次下潛,首個試驗性應用航次連續第4次下潛作業,創造了“蛟龍”號4天連續下潛的紀錄。此次下潛最大深度1350米,水中作業時間6小時53分。
2013年7月12日“蛟龍”號返回廈門停泊,首次試驗性應用航次的第一航段圓滿完成。在南海的10次下潛後,“向陽紅09”船滿載而歸。[20] 
  第二航段
2013年8月8日1時許,“蛟龍”號在位於東北太平洋的中國多金屬結核勘探合同區詳細勘查區,進行試驗性應用航次第二航段首次下潛——工程下潛,最大深度5268米。主要任務是狀態確認、土工力學原位測量,以及拍攝海底結核和生物照片兼顧大型底棲生物誘捕。下潛人員為葉聰、楊波、張同偉。[21] 
2013年8月8日7時12分,全體人員各就各位;
2013年8月8日7時45分,“蛟龍”號被布放入水;
2013年8月8日8時02分,潛水器開始下潛;
2013年8月8日12時許,“蛟龍”號下潛至5200多米。葉聰等3人分別進行了載人潛水器的功能和性能的檢測,開展沉積物土工力學原位測量,兼顧進行生物誘捕,開展近底航行拍攝;
2013年8月8日14時30分,“蛟龍”號拋棄壓載返航,3個多小時後,被回收至甲板;
本次下潛確認載人潛水器的技術狀態良好,進行了近底航行拍攝,發現了多種海底生物,並測算出結核覆蓋率約為50%。
2013年8月8日—2013年8月12日的天氣狀況和海況符合下潛作業要求,科考隊2013年8月8日對“蛟龍”號進行檢查維修,8月9日—12日或將進行2—3次應用下潛。[21] 
隨著第二航段任務 的完成,母船“向陽紅09”搭載“蛟龍”號馬不停蹄地趕赴密克羅尼西亞聯邦的波納佩港進行補給。[22] 
  看點一:考察時間有講究[8] 
夏季風浪這麼大,為什麼“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海試和2013年的試驗性應用航次都安排在這個時節?現場副總指揮李向陽介紹說,太平洋上3至4級風、2至3米浪很常見,長時間風平浪靜幾乎不可能。往往壞天氣後有幾個好天氣,這就是潛水器下潛作業的最佳時間窗口。[8] 
在茫茫大海上漂了半個月,行駛了5000海裡,全體科考人員都“憋”著一股勁。迎接他們的,是一場將載入中國海洋科考和資源勘探史冊的“追擊戰”。
  看點二:目標區域有“探”點[8] 
第二航段的目標區域是位於東北太平洋的中國多金屬結核勘探合同區。多金屬結核有重要經濟價值的化學成分主要為錳、銅、鈷、鎳,品位高的結核主要分佈在水深範圍4000米到6000米的大洋海盆區。中國多金屬結核合同區西區是結核富集區,結核的平均豐度較高,乾結核資源量約有380億噸。
現場總指揮劉峰介紹說,在這個7.5萬平方公里的合同區裡,中國享有專屬勘探權和優先開採權。計劃中的幾次下潛會兼顧平坦海底、海丘、海山、迎流面和背流面多種地形地貌條件下結核、沉積物和海底生物的詳細勘察,以期獲得更豐富的科考成果。[8] 
  看點三:海底勘探有“利器” [8] 
對這一海底“聚寶盆”的精細勘探離不開深海利器——載人潛水器。現場首席科學家、國家海洋局第二研究所王春生研究員說:“深海就是海洋科研的第一線。”
2009年至2012年,“蛟龍”號接連取得1000米級、3000米級、5000米級和7000米級海試成功。2012年7月,“蛟龍”號在馬里亞納海溝試驗海區創造了下潛7062米的中國載人深潛紀錄,同時也創造了世界同類作業型潛水器的最大下潛深度紀錄。這意味著中國具備了載人到達全球99.8%以上海洋深處進行作業的能力。[8] 
2013年,“蛟龍”號從衝擊大深度轉入試驗性應用航次,開始了服務科考和資源勘探的業務化探索之旅。
  看點四:科研人員有重任[8] 
按計劃,“蛟龍”號在第二航段要預定下潛5次、機動下潛2次,下潛深度5200米左右。除首次下潛由潛航員測試潛水器性能外,其餘潛次科學家均有機會參與。
科學家們此行重任在肩,任務包括使用“蛟龍”號近底航行,為結核覆蓋率估算提供高清視像資料;採集海底巨型底棲生物樣品,為深海生物多樣性研究提供第一手資料;採集微生物、水樣和沈積物樣,提取和保藏生物基因資源樣品……借助“蛟龍”,中國的大洋科考將徹底告別“取樣基本靠拖網、人在水面乾等”的粗放階段。[8] 
  第三航段
2013年8月31日下午,“向陽紅09”船搭載“蛟龍”號載人潛水器駛離密克羅尼西亞波納佩港,趕赴西北太平洋中國富鈷結殼勘探區進行第三航段資源環境調查任務。這是“蛟龍”號2013年試驗性應用航次最後一個航段任務。
2013年9月2日下午“蛟龍”號於到達第三航段作業海區——位於麥哲倫海 山鏈的采薇海山區。采薇海山基底水深5000多米,山麓與山頂高差約4000米。[23] 
2013年9月4號,“蛟龍”號在西北太平洋采薇海山區成功完成第三航段的首次載人下潛,並在海底進行了底棲生物、海山岩石等採集工作。[24] 
第三航段計劃用10天時間完成“4+1”次下潛任務,即4次預定下潛和1次機動下潛,具體分為2次5000米級深度、2次3000米級深度和1次1000米級深度作業。該航段下潛的主要工作內容包括:確認載人潛水器的工作狀態,對采薇海山區不同深度底棲生物分佈結構特徵、結殼分佈特徵等進行對比研究,拍攝海底高清生物視像以及繼續鍛煉潛航員的實際操作能力等。
2013年9月19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完成百餘日的科考任務後返回江陰蘇南國際碼頭。[25] 
  7 潛水器類型
  載人探險型
下潛能力強,可深入11千米的海底,但活動範圍有限,這種類型的深潛器不能靈活運行,它如同“深水電梯”,觀察人員潛到指定地點後就返回。下潛時間較短,每次下潛只能持續4-5個小時。不能在水下進行操作和科學研究,達到深度以後很快就要上浮,且下潛次數有限(僅能下潛幾次)安全性能低,缺乏經濟回報,僅能作為探險、攝影和打破深潛紀錄等用途。
例:
1.首例挑戰太平洋馬里亞納海溝,美國 “曲斯特II號”,下潛深度達10916米的。
2.著名導演卡梅隆使用的”深海挑戰者”號深潛器,下潛深度10898米。
  載人作業型
世界各國自主研發製造,用於深海探測科考項目。具有水下觀察和作業能力的活動深潛水裝置。主要用來執行水下考察、海底勘探、海底開發和打撈、救生等任務,並可以作為潛水員活動的水下作業基地。其下潛可帶來較大經濟回報。自航式潛水器,設計壽命長,具備幾千次的下潛壽命。
例:
1.美國是較早開展載人深潛的國家之一,1964年建造“艾爾文”號載人潛水器,最大下潛深度4500米,在1985年,它找到泰坦尼克號沉船的殘骸,如今已經進行過近5000次下潛,是當今世界上下潛次數最多的載人潛水器。不過“艾爾文”號曾經發生過一次事故而沉入了海底,幸好沒有人員傷亡。過了整整一年之後,它才被打撈上來。
2. 俄羅斯是當前世界上擁有載人潛水器最多的國家,比較著名的是1987年建成的“和平一號”和“和平二號”兩艘潛水器,最大下潛深度6000米級,帶有十二套檢測深海環境參數和海底地貌設備,它們最大的特點是能源比較充足,可以在水下停留17小時至20小時。
3. 中國 “蛟龍號載人深潛器”,最大下潛深度7000米級,2002年建造,已完成熱液取樣、生物採集、海底布放等多項深海科考項目。2012年6月24日,蛟龍號在西太平洋的馬里亞納海溝試驗海域成功創造了載人深潛新的歷史記錄,首次突破7000米,最深達到7020米海底。這意味著蛟龍號已經成為世界上下潛能力最深的作業型載人潛水器,可在佔世界海洋面積99.8%的廣闊海域自由行動。[26] 
  各國深潛器
  美國“的里雅斯特”號
建造時間:1960年
下潛深度:10916米(近11公里)
水下時長:20分鐘
1960年1月23日,皮卡德和美國海軍軍官唐•沃爾什乘坐一艘名叫“的里雅斯特號”的深海潛水器前往南太平洋最深處的馬里亞納海溝探險,並抵達了海平面以下近11公里處(10916米)的地方。這是人類有史以來首次抵達海底最深之處。不過,由於海底壓力,深海潛水器一塊19厘米厚舷窗玻璃出現輕微裂痕,皮卡德在海底呆了20分鐘後不得不匆匆上浮,沒有拍過照片。由於當時的材料科學技術發展所限,潛水器重達150噸,活動能力非常差,上下花了8個小時。
2012年3月,美國著名導演詹姆斯•卡梅隆獨自乘坐潛艇“深海挑戰者”號,下潛至馬里亞納海溝10898米深海底。但由於此類潛水器是直上直下,缺乏較好的海底活動能力,卡梅隆只呆了3個小時就上來了,甚至連深海生物都沒拍攝到。[27] 
  日本“深海6500”號
建造時間:1989年
下潛深度:6527米
水下時長:8小時
日本 1989年建成了下潛深度為6500米的深海6500潛水器,水下作業時間8小時,曾下潛到6527米深的海底,創造了作業型載人潛水器深潛的新紀錄。它已對6500米深的海洋斜坡和大斷層進行了調查,並對地震、海嘯等進行了研究,已經下潛了1000多次。影片《日本沉沒》中曾多次出現該艇。[27] 
  俄國“和平一號”
建造時間:1987年
潛水深度:6000米
水下時長:17至20小時
俄羅斯是當前世界上擁有載人潛水器最多的國家,比較著名的是1987年建成的“和平一號”和“和平二號”兩艘6000米級潛水器。帶有十二套檢測深海環境參數和海底地貌設備,最大的特點就是能源比較充足,它可以在水下呆17至20個小時,《泰坦尼克》的電影裡面很多鏡頭就是“和平一號”和“和平二號”探測的鏡頭。[27] 
  法國“鸚鵡螺”號
建造時間:1985年
下潛深度:6000米
水下時長:暫缺
法國1985年研製成的“鸚鵡螺”號潛水器最大下潛深度可達6000米,累計下潛了1500多次,完成過多金屬結合區域,深海海底生態等調查,以及沉船、有害廢料等搜索任務。[27] 
  蛟龍號任重道遠
有些說法認為,蛟龍的下潛深度尚不及上個世紀的“的里亞斯特”等深潛器,這種說法混淆了探險型深潛器和作業型深潛器的特點。無論是“的里亞斯特”還是“深海挑戰者”,均屬於探險型深潛器,其特點是一次性使用,空間狹小且不具備深海作業能力,更不要說進行深海科研。這種探險型深潛器的唯一作用,就只是達到一個數字上的“記錄”,除此之外別無任何意義。
與某些探險型潛水器不同,中國蛟龍號深海探測器不是單純追求深度數字,其主要任務是深海科研和作業。當然,由於中國的深潛研究相比國外要晚50年,蛟龍號已經取得比較好的成績,但也只是技術與三四十年前的別國技術相比,而且優勢也不算明顯,蛟龍號只是深潛實驗,而且是初試水,技術還沒完全成熟,接下來水下時長以及穩定性的考驗還等待著我們。所以,中國深潛器取得一點進步,絕不能沾沾自喜,深潛研究仍然任重而道遠![1] 
  微博事件
2014年4月10日晚,微博上瘋傳著一則聳人聽聞的消息:“號稱能下潛深海7000米的蛟龍號官方微博@蛟龍深潛在驚聞MH370的黑匣子落在4000——6000米深的海溝後嚇得迅速刪光微博”。
該微博2014年4月10日晚上9點左右發布後,一晚上轉發7000次,在網上傳播甚廣,對蛟龍深潛器的聲譽造成了嚴重的負面影響。截止發稿時,該微博的各種版本依然在微博上傳播。
生產維護蛟龍號載人深潛器的中船重工702所負責宣傳工作的劉女士回復稱,上述微博消息中提到的黃V認證的“蛟龍深潛”微博與702所沒有任何關係,而另一個藍V“蛟龍7000”才是702所申請開通的官方微博,該微博在2012年申請,當時蛟龍號載人深潛器正在衝刺7000米深潛,702所開通該微博的主要目的就是與網友進行互動和科普宣傳,在衝刺7000米圓滿成功後,2012年10月,702所停止更新該微博並清空微博內容。
通過702所的回复可知,“蛟龍7000”微博清空的時間遠遠早於馬航失聯客機事件,清空微博的操作與馬航客機失聯沒有任何關係。微博上傳播的內容與事實不符,純屬惡意編造。[28] 
http://baike.baidu.com/view/4187338.htm?fromtitle=%E8%9B%9F%E9%BE%99%E5%8F%B7&fromid=4261715&type=search




台長: 阿楨
人氣(6,193) | 回應(54)|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其他海軍 |
此分類下一篇:世界潛空導彈
此分類上一篇:955級北風之神核潛艇

顯示全部54則回應

阿楨
一個噴漆工擊沉一艘洛杉磯級攻擊核潛艇

據美國媒體報導,美國康涅狄格州格羅頓海軍基地在2013-8-6通知美國國會,由於財政緊張,海軍計畫停止維修“洛杉磯”級SSN-755“邁阿密”號核潛艇並作報廢處理。
“邁阿密”號核潛艇屬“洛杉磯”級,1990年正式服役,是美國建造數量最多的一級攻擊型核潛艇,同級目前有42艘在役,是美國海軍水下力量主力。該潛艇去年5月在朴茨茅斯海軍船廠進行為期20個月的檢修作業時,一名叫凱西•詹姆斯的噴漆工放火點著了抹布並帶上了“邁阿密”號。這場事故持續了12個小時,造成7人受傷。
隨後,詹姆斯認罪並告訴當局,他因失戀和對工作不滿而患上了焦慮症,並想離開工作崗位,隨後決定縱火。據悉,詹姆斯作案期間正服用抗焦慮、抑鬱、失眠和過敏等4種藥物。
這場持續12個小時的大火雖然沒有引發核洩漏,但導致靠近“邁阿密”號艇艏的指揮中心、武器艙和水兵居住區嚴重受損,造成損失估計4億美元(約合25.31億元人民幣)。
因為距30年使用壽命還有10年,美國海軍曾表示將在2015年4月30日修復“邁阿密”號,這使得它至少能部署5年以上。但海軍視察後發現,潛艇的不銹鋼管道和在空氣中使用的緊固件均發現環境敏感開裂現象。液壓和冷卻水系統、魚雷室和輔助機械室中部分元件需要更換。這一新發現使潛艇的維修費用從此前預計的4.5億美元上升至7億美元。
在建造之時,邁阿密號的造價大約是9億美元。去年9月,位於美國康涅狄格州新倫敦的電船公司被授予9400萬美元的合同,以便策劃“邁阿密”號核潛艇的維修工作。康涅狄格州船廠也希望獲得此維修合同。但考慮到目前美國緊張的財政狀況以及三月份啟動的自動削減開支計畫,美國海軍官員認為無法獲取維修潛艇所需的額外經費。
美國海軍少將裡克•布雷肯里奇在一份聲明中說:“做出取消‘邁阿密’號專案的決定是困難的,它是經過大量的分析而不是輕易做出來的。在‘邁阿密’號潛艇剩餘10年壽命時,我們放棄了它。把資金投入維修工作,意味著幾十個水面艦艇和潛艇的專案將被取消,使艦隊被削弱,這是海軍和國家所不能承擔的。但通過節省下來的維修費用,我們將去支援其他重要的維護工作,提高艦隊的整體性能。”
http://club.mil.news.sina.com.cn/thread-619613-1-1.html
2013-08-18 09:24:55
版主回應
印度軍事專家無奈:海軍剛看到光芒就遭重挫2013-8-15 環球時報

14日淩晨,印度“基洛”級潛艇“辛杜拉克沙克”號在孟買軍港爆炸並部分沉沒,艇上18名官兵全部遇難。這艘不久前剛耗資8000萬美元完成武器裝備升級的潛艇,被印度視作“海軍的脊樑”。但現在,印度國產航母下水引發的歡呼浪潮顯然受到了巨大衝擊。這艘從俄羅斯購買的潛艇再次引起印度媒體對國防工業不自主的聲討。中國軍事專家尹卓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印度依靠進口他國軍備發展軍力,走了捷徑,也套上了枷鎖。
  “辛杜拉克沙克”號潛艇是俄羅斯向印度出售的10艘“基洛”級潛艇中的第九艘,總造價48億盧比。該潛艇1995年建造,1997年交付印度,排水量2300噸,人員編制為52人,最大航速19節,下潛深度約274米。已服役16年的“辛杜拉克沙克”號潛艇剛結束升級改造從俄羅斯返回印度,原計劃此次檢修能使該潛艇的服役期延長十餘年。
  有印度軍事專家曾用“完美無瑕”形容印度潛艇部隊的安全記錄,事實上,這也只是與使用俄制米格-21戰機的印度空軍頻頻墜機的記錄相比較而言。印度海軍退休將領蘇希爾•庫馬爾對印度媒體說,過去數年,海軍艦船已發生數次事故。2008年,“基洛”級潛艇“辛杜格霍斯”號在參加演習時與一艘商船相撞。2011年印度海軍“溫德亞吉裡”號軍艦在孟買附近與一艘商船發生碰撞,入港時又撞上一艘即將離港的船。而“辛杜拉克沙克”號2010年也曾發生過爆炸,導致1名船員喪生。
  不排除恐怖襲擊的可能
  目前,該潛艇爆炸的原因還不清楚,印度海軍已成立調查委員會,著手對此展開調查。8月15日正值印度獨立日,印度全國將舉行慶祝活動。俄羅斯國際文傳電訊社報導稱,印度一位元軍事外交消息人士稱,不排除是恐怖分子利用節日來臨之際搞破壞,而潛艇在所有系統都未工作且剛維修完畢的情況下,先爆炸後起火,都表明這可能是一起恐怖活動。但印度國防部表示,目前尚無證據證明這種猜測。
  《印度教徒報》援引印度退休海軍中將A•K•辛格的話說,潛艇內部發生爆炸可能是由於材料損壞或者沒有執行正確指令。他認為,潛艇電池充電時所產生的氫氣誘發火災,並擴散至潛艇裝備導彈的部分,從而導致更大規模爆炸。俄新社報導稱,俄羅斯太平洋艦隊前潛艇機電專家利特維丘科認為,如果不是因為人為因素,“基洛”級潛艇是百分之百安全的,其武器艙有三層防護,絕對不會被引爆。在這之前,印度海軍的“基洛”級潛艇多次發生事故,均與不按規章操作、疏忽大意有關。俄羅斯專家表示,準備幫助印度調查這一事故的原因,但印方沒有允許俄專家進入現場。
  爆炸壓折“印度海軍脊樑”
  “這可能是我聽說過的印度海軍潛艇部隊最嚴重的事故,它奪走了海軍最近成就的一些光芒。”印軍事專家巴斯卡爾對路透社說的話裡透著一絲無奈。過去一周,印度海軍正在慶祝作為新興“藍海艦隊”取得的兩大突破:首艘國產航母下水和首艘國產核潛艇開啟核反應爐。
  損失“辛杜拉克沙克”號將對印度海軍產生什麼影響?印度媒體用描述這艘潛艇的先進性證明這是一個“沉重打擊”。新德里電視臺報導稱,這艘2300噸的潛艇改進了電子戰系統、控制系統、集成武器控制系統。《印度斯坦時報》援引印海軍專家的話說,它配備俱樂部S多功能導彈,足以在250公里外消滅目標,從而扭轉戰局,是印度海軍的脊樑。
  1988年,印度曾推出雄心勃勃的“30年潛艇專案”,計畫從東西方購買6艘潛艇,自己再建造12艘潛艇。不過,印度最後發現自己的造船廠根本無法掌握必要的技術。當前印度海軍正試圖說服印度政府同意在外國合作夥伴的造船廠建造兩艘潛艇。美國《紐約時報》14日報導稱,印度一直依賴俄制軍事裝備,包括安全性和可靠性日益受到質疑的米格-21戰鬥機。由於本國軍工企業不能提供高品質、低成本的武器裝備滿足國防需要,印度成為世界最大的武器購買國。但印度的軍火合同為貪腐醜聞所困擾,印度政府放緩國外採購步伐,以免進一步引發爭議,這導致印度缺乏關鍵軍事裝備。
  印度國防研究與分析所前主任烏代•巴斯卡對印度媒體說,由於新服役的潛艇速度沒有跟上現役潛艇的磨損速度,海軍潛艇面臨消耗殆盡的危險。印度新德里電視臺此前報導稱,印度現有14艘常規潛艇,它們以電池或柴油為動力,這些潛艇都存在著老化和過時的問題,到2017年所有潛艇壽命都將到期。該報導慨歎,任何時候印度都只有7艘潛艇可以部署,分配在東西兩大海岸,而另外7艘由於保養、改裝等原因,根本無法一起投入使用。
2013-08-18 09:25:21
阿楨
094與巨浪2之謎

解放軍的戰略核潛艇部隊多年來一直是謎,隨著2013-10-28以來中國各媒體大幅報導,中國海軍核潛艇部隊成立42年以來總算首次進行大規模解密。對此各方的反應不一:
1.美國官方一方面藉以宣傳中國威脅論(沒公開又批極權不透明),一方面又說還沒能力達到戰備巡邏的水準。
2.美國民間專家則分析,認為094核戰略潛艇的巨浪2洲際導彈射程在1萬公里以上,不必拼死去突破美日嚴密封鎖的第一,二島鏈,進行所謂戰備巡邏,在渤海灣內便可反擊美國。
3.反倒是中國網上的磚家和糞青,不相信巨浪2已成功試射。
4.根據不成文的“公開一代,裝備一代,建造一代,預研一代”,中國海軍公開退役第一代091/092核潛艇的消息,似乎可以解釋為第二代093/094核潛艇已經形成可靠的戰鬥力。那麼中國的核潛艇水準和戰鬥力到底達到怎樣的水準呢?
5.阿楨館長傾向美國民間專家的看法,這不只料敵從寬,而是從094遭人詬病的龜背和巨浪2的陸基版東風31射程已超過1萬公里上分析,共軍是以龜背為代價,取得不超過萬噸排水量便可在渤海灣內反擊美國之利。至於094為何長出龜背,也與它是雙殼艇有關,單雙殼之析、見貼文。(其實我早於094級與三叉戟級、颱風級言:東風31A/巨浪2長程飛彈射程可達10000公里?那不再出海便可打擊美國本土了!東海-10巡航導彈射程超過2000公里?那再加上「轟-6」,可進行防區外精確打擊,作戰範圍將覆蓋西太平洋第二島鏈關島!
……………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6842172
2014-01-25 07:44:34
圖博館
環太軍演中美合練潛艇救援 中方深潛器科幻

2016.07.13,在美國夏威夷,深潛救生艇操縱員朱昱晟操縱設備下潛。當日,參加“環太平洋-2016”演習的中國海軍援潛救生船長島船搭載深潛救生艇,通過搜索定位、吊放航渡,成功與美國海軍“衛兵號”打撈船布放的模擬救生平台水下對接,圓滿完成兩軍援潛救生演習任務。
  回應
LR7深潜救生艇是從英國買的 好像買了2套

LR7深潜救生艇_百度百科

  英公司突破歐盟軍售禁令向中國海軍出售一艘潛艇中國海軍的救援潛艇LR7正在蘇格蘭威廉堡進行最後測試。2000年8月,俄羅斯“庫爾斯克”號核潛艇在巴倫支海沉沒;當時參與救援工作的主力,就是英國軍方的LR5型深潛救生艇(LR7的前身)。而中國海軍購買的LR7,比LR5更先進,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新型深潛救生艇。中國海軍也和英國公司緊密合作參與了研製。
  LR7全長25英尺(約7.6米),可在300米深度潛航12小時以上。艇內設有橫向連接的3個球形艙室,前艙為駕駛室,中艙和後艙用於救生。執行任務時,首先通過艇首的球形透明罩確定失事潛艇方位,然後藉助艇體下方的裙罩與後者對接,失事艇上人員即可安全轉移至救生艇內。根據設計指標,LR7可在惡劣海況下對各種型號的核潛艇及常規潛艇實施救援,每次最多能搭載18名遇險者。
baike.baidu.com/view/3798187.htm

中國深潛救生艇

中國第一艘載人深潛救生艇(7103艇)1988年投入使用。這艘深潛救生艇長15米,排水量35噸,最大下潛深度600米,可容納4名艇員。每次對口救生人數為​​22人;在水下220米內可以開艙濕救6名人員。因艇上新設備了電視聲成像聲納、定位聲納以及機械手等設備,所以它還能兼顧海洋調查和海底勘探等任務。
http://baike.baidu.com/view/380761.htm
2016-07-19 08:21:08
圖博館
深海潛艇的“保護神”——長島號綜合援潛救生船 2016-07-06 中國海洋報

  潛艇是大洋下潛伏的幽靈,是令人望而生畏的水下殺手,也是獵殺航母、驅逐艦、巡洋艦等大型戰艦,以及實行海上封鎖的重要力量。不過,與水面艦艇相比,潛艇的作戰環境在深海,條件更加惡劣,一旦發生事故施救難度極大,俄羅斯庫爾斯克號核潛艇爆炸失事後,因為沒有合適的專業救援艦艇導致了全艦官兵陣亡的慘劇。為此,研製和建造一些能夠在遠海對潛艇進行專業保障、救生的船隻就成為潛艇大國的必然選擇。
  長島船舷號867,排水量約9500噸,是926型綜合援潛救生船中的一艘,2013年加入海軍服役,主要承擔救援失事潛艇、執行各類潛水勤務、協助打撈、援救失事水面艦艇和營救落水人員等任務。
  長島船的出鏡率並不高,在海軍中屬於相當低調的艦船,不過正是有了它的保駕護航,我們的潛艇官兵才能放心地在大洋深處縱橫馳騁。

中國首艘萬米級科考母船“張謇號”完工(圖)2016-03-04

浙江溫嶺市天時造船公司內,總投資達2億元的中國首艘萬米級深淵科考母船“張謇號”已經完工,計劃3月下旬下水,5月30日試航, 6月30日交付使用。驗收結束後立即執行赴馬里亞納海溝首航任務,成為我國11000米載人深淵器“彩虹魚”及其係列產品的科考母船,承擔深淵科學調查研究任務。整船設計排水量約4800噸,巡航速度12節,續航力15000海裡,載員60人,自持能力達60天。
  相關新聞
 「向陽紅10號」科考母船的1.5噸重4500米級自主水下機器人「潛龍二號」首潛成功 2016.2.17
 「向陽紅9號」的7000米“蛟龍號”今年继续探秘深海 新母船5000噸“大洋二號”今年建造

深度:中國最強兵器鎖定日本潛艇從此水底再無狼煙2016.5.20 新浪軍事

  嚴格的說,水下機械人是一個相當大的門類,但是真正引人注目的:水下滑翔機,這是一種新興的機械人,它利用淨浮力和姿態角調整獲得推進力,能源消耗極小,具有效率高、續航力大的特點,只是航行速度較慢。如果形像一點的話,那就是一條機械魚。
2016-07-19 08:23:18
圖博館
這一技術為上世紀90年代時,由西方國家開始研製,先後研發了多種型號,以美國為最先進,日本與法國等國緊隨其後。由於水下滑翔機滑翔時由於無動力推進噪音極低,這令其擁有不小軍事應用價值,比如:由潛艇遠程投放,以完成特定的目的。既使這一技術尚處於早期研發階段,尚無實用性,但是它依然被列入對華封鎖目錄。
  既然學不到,那麼我們就自已研究,別看起步晚,不過我們將其列入863計劃,命名為“深海滑翔機研製及海上實驗研究”,組織了至少五家大學或研究所參與其中。經過努力之後,終於在2014年時,取得了一個突破性的進展。
  該項目的兩個子項目,或者說,兩款深海滑翔機,先後順利完成了中期海上試驗,最大下潛深度均突破了1000米,並分別創下累計完成的深海滑翔剖面觀測深度、次數,無故障航程最遠、時間最長、剖面運動最多、工作深度最大等諸多紀錄。
  由天津大學的“海燕”號深海滑翔機,長度為1.8米,直徑為0.3米,重約70千克,設計最大工作水深為1500米,最大航程為1000公里,可持續不間斷工作約30天;測試中,連續運行時間超過21天,航程600公里,期間經受了浪高約4米的惡劣海況考驗,最大潛深達到1094米,最大滑翔速度為1.3節,最大水平推進速度為3節。
  “海燕”號的負載能力為5千克,可供安裝任務模塊,比如:搭載聲學、光學等儀器,用於海洋探測。這樣的性能,已經具備產品定型與批量生產條件。
  該技術的成熟,實際上為我們創新戰術提供了非常多的選擇。如果對它進行適度的放大,增加負載能力,也許可以開發為一款水下偵察機械人,不僅可以用於對敵目標實施偵察,也可以用於掃雷等工作。它將是我們最強海防兵器,比如:只要簡單地改進一下,加裝搜潛設備,布放大量的機械人就可以構建一個水下防潛網,可以“鎖死”日本潛艇的去路。
  當然了,也可以實施攻擊任務,比如:攻擊敵方潛艇或港口內的艦艇等,未來將無人敢在水下跟中國叫板了。(作者署名: 麥田軍事觀察)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05-20/doc-ifxsktkr5814279.shtml

深度:日軍官爆料潛艇遭中國深水裝備跟踪超24小時 2016.5.28 新浪軍事

  根據一位已經退役的日本潛艇艇長在接受日本媒體採訪時稱,日本潛艇不只一次在水中遭遇過各種不明物體跟踪,有的時候甚至會持續超過24小時,顯然是來者不善。雖然日方艇長採用了諸多戰術動作根本就不能擺脫對方的追踪。甚至不止一次遭遇的不止兩個水下不明目標的聯合追逐。
2016-07-19 08:24:58
圖博館
雖然根據螺旋槳的聲紋判斷可能是周圍國家的039型常規潛艇,不過日方一直自持自己潛艇性能優異,總想擺脫追逐,但是對方就是不上當。這讓日本艇長很是費解,直到聲吶兵看到聲吶顯示屏上一個高頻波形-遠超過人耳朵所能接受範圍,大約在4000赫茲範圍。日本艇長明白了這是對方一直在利用水聲通訊互相通聯。
  5台水下機器人之間組成一張反潛大網,這樣的場景確實想想就令人興奮!並且中國最新交付了大型水聲裝備測試平台,無疑將會讓這項研究更進一步。目前遠距離水聲通訊已經在我們載人深潛器“蛟龍號”以及多種潛艇的敵我識別領域和近距離編隊領域進行了實踐,想必未來海空天一體的無縫數據網絡的時代不遠了。而且中國水下的光通訊也在展開研究,未來水底和地面上一樣無縫通訊能力很快就會到來。(作者署名:無名高地)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05-28/doc-ifxsqxxu4576526.shtml

[轉載]7000米深海載人潛水器 2014-01-17

工程總投資:2億元
工程期限:2001-2010年
  “大洋一號”是中國第一艘現代化的綜合性遠洋科學考察船,可用於釋放深海潛水器的母船。
海水深度每增加100米,壓力就會增加10個大氣壓
作為我國“863”計劃重大專項,由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702研究所研製成功的7000米潛水器長8米、高3.4米、寬3米,用特殊的鈦合金材料製成,在7000米的深海能承受710噸的重壓,可到達世界99.8%的洋底。
目前世界上可用的載人深潛器共有5台,分別是日本的“深海6500”號、美國的“阿爾文”號、法國的“鸚鵡螺”號、俄羅斯的“和平”號及“密斯特”號,它們的最大深潛深度為6500米。中國研製的7000米載人潛水器,將成為世界上下潛最深的載人潛水器。
這艘潛水器外觀近似一顆膠囊藥丸,能容納3個人,一名操作員,兩名科學家。在潛水器的前端,是一個密閉的玻璃,潛水科學家可以通過這裡看到外面的世界。鈦合金載人球殼是深潛器最特殊和重要的部分,位於深潛器最前方可乘坐3人的鈦合金載人球殼能承載700個大氣壓的壓力,實現了與航天相同的生命支持系統;該深潛器的浮力材料採用一種玻璃微珠聚合物,使其具有針對作業目標穩定的懸浮定位能力,並實現了完全依靠自身重量的無動力下潛、上浮。
2016-07-19 08:27:33
圖博館
我國潛水器技術發展狀況

我國從七十年代開始較大規模地開展潛水器研製工作,20多年來,廣大科技工作者付出辛勤汗水,緊跟世界先進水平,先後研製成功以援潛救生為主的7103艇(有纜有人) 、 Ⅰ型救生鐘(有纜有人) 、 QSZ單人常壓潛水器(有纜有人) 、 8A4水下機器人ROV(有纜無人)和軍民兩用的HR-01 ROV , RECON IV ROV及CR-01A 6000m水下機器人AUV(無人無纜)等,使我國潛水器研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我國潛水器研製也有幾個顯著階段特徵: 七十年代,主要研製載人援潛救生潛器。典型代表是Ⅰ型救生鐘和7103艇。Ⅰ型救生鐘是我國第一代潛水鐘,它以濕救為主,兼顧幹救,下潛深度130m ,一次可救助艇員6-8人。在良好海況下,失事艇座沉海底傾角不大時,也可以與失事艇救生平台對口乾救。7103深潛救生艇主要是吸取美、蘇潛艇失事的慘痛教訓而研製的,它下潛深度達300m ,一次可救助22名艇員。7103艇和失事艇對接成功後,可以實現艇與艇人員的干轉移。它的研製成功,使我國援潛救生水平躍居世界先進水平行列。
由於救生鐘無自航能力及作業能力,當失事艇處於較複雜的海況中,或救生平台有其他雜物時,便很難進行對接作業。故八十年代中,我國開始研製作業型載人潛水器,典型代表是QSZ 單人常壓潛水器。
QSZ 內部保持常壓,載員一名,工作深度300m 。它帶有中繼站,巡航半徑50m ,潛水員操作機械夾持器,可以完成簡單的水下作業任務。當深度超過300m 時,由於海水壓力的存在,潛水員作業很容易疲勞。因此,它適合下潛不深、較短時間的作業任務。
三級援潛救生作業是一項很複雜的作業任務,有剪切鋼纜,開花甲板,擰閥門等。顯然, QSZ 是難以勝任的,因此,八十年代末,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組織二所二校聯合攻關,研製8A4 水下機器人。其目標是研製一台以軍用援潛救生為主,兼顧海洋油氣開發,具有局部智能的無人纜控作業型水下機器人-ROV 。它有三個顯著的技術特徵:
a :總體性能大於當時國內正在研製的各種纜控潛水器,技術層次上區別於“863” 無纜水下機器人。
b :吸取引進的AMETEK 2006 ROV 先進技術,按作業要求,改進其不足之處。
c :以援潛救生為主,逐步​​實現搶險救生作業智能化。
2016-07-19 08:29:25
圖博館
8A4 水下機器人工作深度600m ,設有中繼站,巡航半徑為150m ,配有五功能錨定手和六功能作業手,並配有六種作業工具支持。
8A4 水下機器人1993 年通過海試,並成功地打開了失事潛艇模擬花甲板,在當時是國內潛水器中作業能力最強的一個。但由於經費原因,取消了中繼站,潛水器直接拖帶600m 鎧裝纜下潛作業,機動性、抗流能力、作業能力大受影響,遠未發揮出其應有的功能。
進入九十年代,我國深潛器研製取得了重大突破,其典型代表是“ 探索者” 號1000m 無人無纜遙控潛器和CR-01 A 6000m 無人無纜遙控潛器AUV 。它藉助了俄羅斯有關技術力量,其中後者設計深度6000m 。1995 年10 月,在夏威夷附近海域,成功地下潛到5300m ,拍攝到海底錳結核礦分佈情況,海底地勢等重要圖片,收集到大量珍​​貴數據。同時,也使我國成為繼美、法、俄、日等國之後,能研製6000m 深潛器的國家之一,為今後大洋錳核礦探測和大規模開採,創造了先決條件。
  國際深潛器技術發展綜述
人類從二十年代開始現代潛水器研製,一直到六十年代,主要是向深度挑戰。1934年,美國潛水器潛入914米深度,開始了人類第一次在深海對生物進行觀察。1960年,人類終於下潛到海洋最深處10913m ,即太平洋馬里亞納海溝。這段時期研製的潛水器一般僅限於觀察,無運動、作業能力,發展也較為緩慢。
六十年代,以美國“阿爾文”號為代表的第二代潛水器得到發展。這類潛水器帶有動力,還配置了水下TV 、機械手等,不僅可以觀察,還可以進行一些簡單作業和海洋資源調查等任務。“阿爾文”號以鉛酸電池作為動力,下潛深度3658m , 1966年, “阿爾文”號和另一潛水器配合,在西班牙海域打撈出一顆失落的氫彈,其影響不可估量。
1963 年,美國長尾鯊號核潛艇失事,造成艇上官兵全部遇難的惡性事故。前蘇聯共青團號核潛艇失事,艇上官兵也有幾十人遇難。這促使了美、蘇等國研究深潛遇難潛艇的營救問題。1970 年,美國深潛救生艇DSRV 下水,最大下潛深度1069m ,一次可營救24 名人員,並配有7 自由度機械手。1979 年,美、英聯合進行DSRV 救援演習獲得成功,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在水下由救生艇向另一潛艇進行人員幹轉移。同時,也把載人潛水器技術推向了頂峰。
七十年代中後期,受兩次石油危機的影響,近海石油開採迅猛發展,新一代無人遙控潛水器ROV 使潛水器發展到了鼎盛時期。它突出了作業能力及商業應用,目前,已發展到500 多艘,其中90% 用於石油平台作業。
2016-07-19 08:31:44
圖博館
進入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由於大陸石油資源枯竭並不如原先估計的那樣嚴重,海洋石油開採受成本、風險影響,處於修整期。潛水器發展同樣也處於停頓,甚至萎縮狀態。連一些世界上著名大公司如OSEL 、 AMETEK 等都倒閉或被其它公司合併。
目前全世界有各種載人深潛器200多艘,有的最大作業深度達6000m,主要用於海洋油氣開發。6000m以上的深度,顯現了國際深潛器向大深度發展的技術能力。如1989年日本製造的“深海-6500”深潛器,長9.5m,重25t,可乘員3人,作業水深6500m,水下連續作業時間在6h以上。該深潛器上裝備有最新的聲成像聲納系統、攝影機、錄像機、電視系統、機械手以及各種自動測量儀器等。發展方向是向深、向無人或混合式發展。由於無人​​遙控潛水器的出現,代替了不少潛水員的工作,潛水員水下出入型潛水器開發已趨減少。目前只有美國、日本、法國和俄羅斯擁有深海載人潛器。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適應海上油氣工業潛水作業的需要,無人遙控潛水器得到飛速發展。無人遙控潛水器包括有纜和無纜兩種。80年代初全世界無人遙控潛水器有400餘艘,其中90%以上用於海洋石油工業,到80年代末其數量猛增到958艘,其中800艘以上為有纜遙控潛水器,並且有一半以上是直接用於海上油氣開採用的。目前無人遙控潛水器全世界約有1000多艘,其中6000m級10多艘,現已發展到第三代智能深潛器。
另外,載人和無人混合潛水器也得到發展,已經研製出32艘,其中28艘用於工業服務。此外,90年代以來,隨著微電子、高速數字計算機、人工智能技術、小型導航技術、指揮與控制硬件等技術的發展,無人自主式潛水器得到快速發展,據不完全統計,各國研製與使用的無人自主式潛水器有30多艘,其中供工業實用的有10多艘,其他的均用於軍事和科學研究。
  無人有纜潛水器(水下機器人)的研製與發展
1987年,日本海事科學技術中心(JMST)研究成功可下潛3300米的深海無人有纜遙控潛水器“海魨3K”號。該裝備可在載人潛水之前對預定潛水點進行調查,也可用於海底救護,在設計上有前後、上下、左右三個方向各配置兩套動力裝置,基本能滿足深海採集樣品的需要。90年代初,該技術中心配合“深海6500”號載人潛水器進行深海調查作業的需要,又成功建造了萬米級無人遙控潛水器。該潛水器可較長時間進行深海調查,潛水深度達到11000米,是目前世界最高紀錄。
2016-07-19 08:33:21
圖博館
西歐國家在無人有纜潛水技術方面,也保持了明顯的超前發展的優勢。根據歐洲尤里卡計劃,英國、意大利聯合研製了能在6000米水深持續工作250小時的無人遙控潛水器。按照尤里卡EU-191計劃還建造了兩艘無人遙控潛水器,一艘為有纜式潛水器,主要用於水下檢查維修;另一艘為無人無纜潛水器,主要用於水下測量。這項潛水工程計劃是由英國、意大利、丹麥等國家的l7個機構參加完成的。英國科學家研製的“小賈森”有纜潛水器的獨特技術特點是,它採用計算機控制,並通過光纖溝通潛水器與母船之間的聯繫。母船上裝有4台專用計算機,分別用於處理​​海底照相機獲得的資料,處理監控海洋環境變化的資料,處理海面環境變化的資料,處理由潛水器傳輸回來的其他有關技術資料等。母船將所有獲得的資料經過整理通過微波發送到加利福尼亞太平洋格羅夫研究所的實驗室,並貯存在資料庫裡。
  1980年法國國家海洋開發中心建造的“逆戟鯨”號無人無纜潛水器投入使用,最大潛深為6000米,主要用於深海海床和深海礦物資源勘探、平台設置所需要的環境調查、管道鋪設的監測工作以及在海底佈設固定聲納陣、進行海底觀察、監護打撈人員的安全等。“逆戟鯨”號潛水器​​先後進行過130多次深潛作業,完成了太平洋海底錳結核調查、海底峽谷調查、太平洋和地中海海底電纜事故調查、洋中脊調查等重大課題任務。1987年,法國國家海洋開發中心又與一家公司合作,共同建造了“埃里特”聲學遙控潛水器,用於水下鑽井機檢查、海底油井設備安裝、油管輔設、錨纜加固等複雜作業。這種聲學遙控潛水器的智能程度比“逆戟鯨”號高了許多。
1988年,美國國防部的國防高級研究計劃局與一家研究機構合作,投資2360萬美元研製兩艘無人無纜潛水器。1990年,無人無纜潛水器研製成功,定名為“UUV”號。這種潛水器重量為6.8噸,性能極好,最大航速10節,能在44秒內由0加速到10節,當航速大於3節時,航行深度控制在±1米,導航精度約0.2節/小時,潛水器動力採用銀鋅電池。這些技術條件有助於高水平的深海研究。另外,美國和加拿大合作於90年代初研製出了能穿過北極冰層的無人無纜潛水器。日本於1998年初研製成功對北冰洋冰層下進行觀測的無纜無人深潛器,最大潛深3000m。
2016-07-19 08:34:43
圖博館
近年來,用於軍事用途的自主潛航器技術發展十分迅速。
美海軍繼推出“海洋探險者”、“曼塔”、“奧德塞”Ⅲ、CETUSⅡ、“遠距離環境監測單元系統”(REMUS)、“戰場準備自主潛動器”(BPAUV)等自主潛航器後,還在研究以下新型自主潛航器:
主要用於特種作戰部隊的支援與攻擊、反水雷、沿海地區潛艇跟踪以及情報、監視和偵察任務的“任務重組無人水下航行器”(MRUUV);
主要用於測量海洋鹽度、溫度等參數,設計巡航時間為5年、航程達4000Km的“斯洛克姆滑行者”自主潛航器;
主要用於採集海洋物理、化學和生物光學數據,設計最大下潛深度為1000m、巡航6000Km的“海滑行者”自主潛航器;
主要用於執行情報、監視和偵察以及反水雷和淺水反潛等任務、排水量約5t、計劃裝備SSGN導彈潛艇、“弗吉尼亞”級攻擊核潛艇以及水面潛艇的大排水量自主潛航器;
以及“地獄判官”自主潛航器、“海馬”自主潛航器、“聲射頻相互作用勘探傳感器”自主潛航器等。
德國的DeepC自主潛航器,2001年開始研製,2003年末進行樣機深水試驗,2007年投入裝備。DeepC重2000kg,最大下潛深度4000m,續航時間60h,航程400Km,航速60節,可從艦艇或直升機上布放。
法國的Alister自主潛航器,是一種軍民兩用長航時自主潛航器,採用鋰離子電池,於2002年開始海試,Alister設計有兩種型號,一種重600kg,能在水下300m處工作;另一種重1100kg,能在水下3000m處工作。
挪威近年先後推出HUGIN1、HUGIN1000和HUGIN3000三種自主潛航器,它們採用電池供電,可由水面艦艇通過聲監視設備控製或利用內置控制系統與情報設備資助運行。
綜上,遙控潛器的發展趨勢是,大深度有纜(光纜)深潛器仍是主流,這種設備是探測數万平方公里海底必需的和最實用的設備。一是水深普遍在6000米以上;二是操縱控制系統多采用大容量計算機,進行資料處理和數字控制;三是潛水器上的機械手採用多功能,力反饋監控系統;四是增加推進器的數量與功率,以提高其頂流作業的能力和操縱性能。
2016-07-19 08:35:47
圖博館
當前,民用大深度無纜潛水器尚處於研究、試用階段,還有一些關鍵技術問題有待解決。如,要使其活動範圍在250~5000公里的半徑內,就要解決能保證長時間工作的動力源,國外正在探索使用燃料電池、小核反應堆等;關於控制和信息處理系統,需採用圖像識別、人工智能技術、大容量的知識庫系統,以及提高信息處理能力和精密的導航定位的隨感能力等,要在大深度聲音圖像傳輸技術等高技術上有突破。但長遠看它是發展方向,趨勢是向遠程化、智能化發展。
總之,國外帶纜ROV技術已發展得相當成熟,發展AUV關鍵是解決能源問題。
  我國水下機器人大事記
到2008年,7000米載人深潛器、6000米無纜無人水下機器人和“海龍號”深海無人遙控潛水器將進入設在青島的國家深海潛水器基地。
7月11日是鄭和下西洋的決策日,從2006年起,這一天被認定為中國航海日
2005年12月,我國公開了一種利用水體溫差驅動的水下機器人。
2004年7月,上海交通大學水下工程研究所在水下機器人研究開發領域又獲重大突破:目前我國下潛深度最深、功能最強的無人遙控潛水器(ROV)海龍號”終於研製並測試成功。
2003年7月,瀋陽自動化所研製的水下機器人“海極”號乘坐“雪龍”號極地考察船前往北極,參加中國第二次北極極地科學考察。
2002年,上海交大又取得包括HDTV、燃料電池、水下機器人在內的一系列標誌性科研成果
2001年,“CR-02”6000米水下機器人在雲南撫仙湖湖試成功,標誌著我國已在這一領域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
1998年,我國自行研製成功了深海6000米水下機器人並交付使用。
1988年夏,中型水下機器人“瑞康四號”交付我國南海二號石油鑽井平台使用。
我國從1987年開始AUV的研究和開發,1990年10月開始了我國第一台自治式水下機器人的研究工作,1994年9月在海南省三亞海試取得了成功。
2016-07-19 08:37:23
圖博館
深度:英軍最新核潛艇撞壞腦門配備世界領先傳感器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網站2016.7.20報導,英國皇家海軍的一艘核動力潛艇在直布羅陀港附近與一艘商船發生了擦邊碰撞,被撞潛艇為英國皇家海軍的“機敏”級攻擊核潛艇“伏擊”號。英國皇家海軍錶示,“機敏”級只遭受了“一些外部損傷”,核反應堆並未受損,事故沒有造成人員傷亡。
  根據英國國防部網站發表的聲明,事故發生在當地時間下午大約1點30分,HMS“機敏”級“伏擊”號潛艇當時正在開展訓練。事故發生後,英國皇家海軍立即啟動了調查。“伏擊”號將於當日晚些時候將進入直布羅陀港進行進一步的檢查。
  《每日電訊報》報導指出,“機敏”級是英國皇家海軍最大、最先進、性能最好的攻擊潛艇。儘管配備了英國皇家海軍所謂的“世界領先”傳感器,但還是發生了碰撞事故。7400噸的“機敏”級核動力每艘成本超過10億英鎊,該潛艇可搭載對敵潛艇和艦船進行攻擊的魚雷,還可以發射戰斧巡航導彈。
  《直​​布羅陀紀事報》發表的圖片顯示,“伏擊”號的潛望塔前部出現了褶皺,事發當時該潛艇正準備上浮,與一艘油輪發生了碰撞。
  美國海軍學院網站的報導指出,自6月下旬以來,這艘潛艇一直在英國與西班牙爭議水域航行。該潛艇搭載的核反應​​堆引發了當地居民和西班牙公民的擔憂。此前,英國皇家海軍的核攻擊潛艇也曾發生過損傷事故。2015年,英國皇家海軍“特拉法加”級核動力攻擊潛艇HMS “Talent”號在跟踪一艘俄羅斯海軍潛艇時撞擊冰山受損。2010年,“機敏”號潛艇服役不久後就在斯凱島附近觸礁。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6-07-23/doc-ifxuhukz0876679.shtml
2016-07-24 07:44:18
圖博館
中國新型093T核潛艇將裝備一利器可奇襲全球港口2017.7.1新浪軍事

  16年底,一些境外媒體紛紛報導了一則我國海軍開發了一款特戰型核潛艇—093T型核潛艇的消息。消息中提到的093T是以現役093為基礎發展而來,配備了1-2艘類似美國Mk-8型潛航器(ASDS系統)的袖珍潛艇,專用於搭載特種兵對敵軍港口實施偷襲。
  特戰型核潛艇源於美國。在前蘇聯解體後,美國為了加強對目標國家特種作戰需要,曾將4艘俄亥俄級戰略導彈核潛艇,改裝為巡航導彈兼具特戰用核潛艇,其中22個彈道導彈發射筒改裝為每筒裝載7枚“戰斧”巡航導彈,剩餘兩個發射筒各安裝一個“先進海豹輸送系統”(ASDS)。
  一艘ASDS可搭載9名海豹特戰隊員,最大航程約60海裡,進行秘密登陸,然後特戰隊員奔襲敵方重要軍事設施,或向己方戰機發射的(激光制導)導彈指示打擊目標。袖珍潛艇又能潛入敵方軍港,放出蛙人,襲擊或破壞敵方航母或戰略核潛艇等高價值目標。
  那麼我國093T核潛艇一旦成熟入役了,會給我國現有的海軍特種作戰帶來什麼影響呢?
  1、範圍。在093成熟的核動力支持下,海軍的特種作戰範圍將會一舉打破目前的第一島鏈以內的尷尬境地,真正實現“全球到達、全球作戰”。
  2、滲透。有了093T的支撐,我國海軍可以玩出更多花樣的特種作戰形式,例如:潛艦結合的作戰模式。特戰官兵先由水面艦艇航渡到指定地點後,再轉移至潛伏本處的093T艇上,由核潛艇潛入目標區再放出袖珍潛艇執行任務;再比如空潛結合的模式,即由運20將特戰官兵空運至特定海域空投至潛艇上。
  3、規模。根據以往的戰例,在不具備ASDS系統的潛艇上,兩棲特戰隊員在水下僅能靠魚雷發射管鑽出潛艇,從而發起戰鬥。這樣不僅效率低,規模小,還特別危險,非常容易造成非戰鬥減員。而有了ASDS系統就完全不一樣,根據美國對標型號的數據來看,一艘ASDS能容納9名隊員,我國的自研型號載員量只多不少。這樣的話,我軍蛙人在戰場環境極端惡劣的敵後開展特種作戰就有了強大的人員/火力支撐,大大有利於提高完成任務的可能性。(作者署名:浩漢防務)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7-01/doc-ifyhrxsk1511161.shtml
2017-07-02 10:49:55
圖博館
中國深潛救生艇 首次與外軍潛艇對接2017-09-23 世界日報

參加「海上聯合-2017聯合軍演的中俄海軍艦船,22日上午從俄羅斯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解纜啟航,前往日本海及鄂霍次克海南部演習海域,標誌著聯合軍演進入第二階段的海上實兵演練。而作為整個軍演的一大亮點,中俄當日於日本海聯合組織開展應急對潛艇搜索救援演習,是中國海軍首次與外軍潛艇開展的實艇對接救援行動,這次聯演涉及保密程度高的潛艇,兩國軍事高度互信與深入合作可見一斑。
  央視引述相關專家說,潛艇救援是世界性難題,沒有一個國家可以在全世界、全海域進行深潛救援。深潛救援的方法是救生艇在海底下與發生意外的潛艇實體對接,然後救出潛艇內的人。
據新華社、中新社報導,中國海軍援潛救生專家陳昊稱,這次演習聯合、快速、實戰、高效的特點非常明顯,並貫穿於整個救援行動的全程,採取這種模式開展聯合搜救行動,在以往國際間兩個或多個國家進行的潛艇救援演習中還是少有的,潛艇救援行動是一項體系化的「大工程」,從潛艇遇險信息的及時報送和獲知,到救援力量應急出動,搜索並確定沉沒潛艇的真實位置,使用多種手段有效實施艇員營救,涉及環節多,協同要求高。這次演習採取了這種緊貼實戰的模式,不光是充分體現了中俄兩國海軍逐步構建的高度互信,也能夠反映出「海上聯合」多年演練成果在潛艇救援課目中得到實際的檢驗。
  這次援潛救生演練,是在鄂霍次克海底80公尺深處演練救生項目。俄方潛艇模擬失事潛艇坐沉海底,先由俄海軍「伊戈爾.別洛烏索夫」號救生船實施救援,其所攜帶的深潛救生艇完成水下對接。
  晚上6時許,中國海軍援潛救生船長島號攜帶LR-7深潛救生艇抵達潛艇「失事」海域,通過圖像聲吶掃測確定「失事潛艇」大致方位後,啟動動力定位系統。深潛救生艇被巨大的機械吊臂穩穩放入水中下潛。
  據知,援救潛艇艇員時,深潛救生艇需要打開艙門,程序複雜繁瑣,且要求在最短時間內進行精準援救。加之作業環境複雜、水下能見度不良、作業範圍內障礙物突出,危險性非常高。中國海軍深潛救生艇操縱員朱昱晟在演練前坦言,此次實艇對接有一定難度。
  搜尋探測、發現目標、緩慢靠攏、精準對接。不到一個小時,中國海軍深潛救生艇完成了與俄海軍潛艇的水下對接。現場指揮的俄羅斯太平洋艦隊副司令里亞布辛中將對中方參演官兵的優異表現連聲稱讚,「我給今天中國海軍官兵的表現打滿分。」
2017-09-24 10:39:53
圖博館
作為國之重器,潛艇的保密程度很高。援潛救生能力也被視為潛艇戰鬥力形成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派出深潛救生艇與潛艇進行實艇對接演練,中俄兩國的軍事高度互信與深入合作可見一斑。
https://udn.com/news/story/7331/2718321

俄最強反潛艦被054A艦遠甩在身後 幸好中國當年沒買

  以在日本以北海域首次演練針對性極強的“聯合反潛”科目為主要看點,“海上聯合-2017”中俄軍演於2017.9.22正式在海上拉開帷幕。
  對中國海軍和軍迷而言,無論是光榮級巡洋艦還是無畏級大型反潛驅逐艦,一點都不會感到陌生。因為就在上世紀末本世紀初,中國引進號稱新“四大金剛”的現代級驅逐艦時,這兩型軍艦都曾與中國海軍多次傳出過“緋聞”。
  不說如今已爛在烏克蘭港口的那艘光榮級巡洋艦,無畏級反潛艦確實曾一度出現在俄向中推薦的名單上。雖然中方一直認定要引進現代級驅逐艦以突破自身艦隊區域防空體系建設問題,卻也藉機對無畏級反潛艦進行了考察。在完成現代級引進,獲得“施基利”防空導彈系統、“頂板”對空搜索雷達、“音樂台”超視距雷達等最希望獲得的隨艦武器和設備後,中國海軍內部仍有聲音認為,引進無畏級反潛艦有現實需求。
  不過,與解決艦隊區域防空的裝備發展思路不同,中國海軍反潛體系建設選擇了引進西方技術和自主研製相結合的“兩條腿走路”策略。所以,儘管無畏級堪稱俄羅斯海軍最強反潛驅逐艦,其綜合性能也達到了當時的國際先進水平,最終卻還是與中國海軍擦肩而過,反倒是近年來頻繁出現在中俄“海上聯合”年度軍演之中。
  如今,主要擔任反潛任務,兼具防空等多用途能力的054A已服役25艘,還有至少3艘在船廠建造。這些4000噸級的多用途護衛艦,組成了中國海軍的水面反潛主幹力量。與7000噸級的無畏級相比,除了噸位差異巨大、航速略遜(27/29節),054A的反潛、防空、聯合作戰能力,以及信息化、自動化程度等已全面超越對方。
2017-09-24 10:40:54
圖博館
在反潛水聲系統方面,現役8艘無畏級反潛艦,有7艘配備的是與052未改進型之前同一水平的中低頻主動搜索與攻擊艦殼聲吶和中頻主動搜索可變深聲吶。這樣的水聲系統組合,在反潛探測上仍停留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國際先進水平。只有1艘1999年服役的“恰巴年科夫海軍上將”號換裝了低頻搜索/攻擊艦殼聲吶和中/低頻可變深度拖曳陣列聲吶,但仍比不上054A的分佈式聲吶反潛升級套件。
  054A第17艘黃岡艦開始,在艦艉開設了水聲設備收放艙門,配備了被動拖曳線列陣聲吶和主/被動拖曳變深低頻聲吶。這種分體式聲吶使得054A的遠程反潛能力有了質的飛越,不但可以搜索距本艦100千米左右的潛艇,還能精確對目標定位,並生成反潛導彈所需的目標參數。
  在反潛武器方面,無畏級的SS-N-14反潛/反艦兩用導彈最大射程55公里,於上世紀60年代研製,80年代經過重大改進。該導彈進行反潛作戰時採用無線電指令制導,也就是說,只能由發射它的軍艦引導攻擊。對於中遠程反潛作戰來說,這種制導方式不但容易受到干擾,而且可能因發出的指令滯後於實時搜潛信息而貽誤戰機。
  054A的魚-8A火箭助飛魚雷(反潛導彈)可以從垂直發射系統發射,因此具備全方位攻擊能力,不受射界的影響。它配備了中繼慣導系統,也就是說導彈飛行精度及魚雷投放精度大為提高,並且有可能通過數據鏈來更新目標數據,以提高導彈對水下目標的打擊能力。
  在防空方面,無畏級裝備的SA-N-9就是海軍型的“道爾”防空導彈,僅具備點防空能力,近防砲則為射速為3000發/分鐘的AK-630。054A的紅旗-16中程防空導彈已具備有限的區域防空能力,不但足以自衛,還可為小型艦艇編隊撐起防空傘。730近防砲射速為4200發/分鐘,已在中國海軍水面主戰艦艇上全面取代AK-630近防砲。
  在第二階段演習,第2戰術群指揮艦就是大慶艦,被指揮的是萬噸級巡洋艦“瓦良格”號。這恰恰證明了在反潛作戰方面,054A不但有先進的聲吶系統、武器系統,更有信息化、自動化程度很高的聯合反潛作戰指揮系統。
  至於054A未採用燃氣輪機,只有單機庫等影響反潛作戰的弱項,將很快在054B上得到改進。況且,就算如此,054A的綜合作戰能力也全面超越了無畏級。(作者署名:百戰刀)
  回應
無畏級聲吶比054A強多了。
還聲吶比054A強?毛子電子水平一直不怎麼樣,最差的就是雷達和聲吶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9-23/doc-ifymfcih3327106.shtml
2017-09-24 10:41:28
圖博館
中國購英深潛救生艇是造不出來嗎其實技術世界領先2017.9.27新浪軍事

  正在進行的中俄“海上聯合-2017”聯合軍演,已經進入到第二階段的海上實兵演練。
  在這個階段的演練中,中俄海軍在日本海彼得大帝灣聯合組織開展應急對潛艇搜索救援演習是一大亮點,因為這是中國海軍第一次與外國海軍潛艇開展實艇對接救援行動。據悉,在演習中,中國海軍“長島”號潛艇救援艦攜帶LR7型深潛救生潛艇趕往“出事海域”,在通過聲吶判定了海底潛艇的大致位置後,使用機械手臂將LR7吊放下水。僅用了一個小時,這艘LR7就完成了與海底俄軍潛艇的水下對接,順利完成了救生演練任務。
  這次演練,展示出中俄兩國的的高度互信,同樣也讓中國從英國引進的一款先進裝備展示了自己的“實力”,這款裝備就是LR7。作為英國佩里·斯林斯比系統公司的“拳頭產品”,LR7全長25英尺(約7.6米),可在300米深度潛航12小時以上,每次最多能搭載18名遇險者。
  作為最頂級的深潛救生潛艇,LR系列深潛救生艇除裝備英國海軍外,也曾出口到法國、韓國等其他國家。對於正遭受歐盟軍售禁令的中國而言,能夠獲得這款救生潛艇,主要原因在於該艇具備軍民兩用的性質。另外,就是中國現有的潛艇救援技術並不落後,英國政府也沒有以“可能洩露技術秘密”為由對這項合同加以阻撓。
  鑑於1960年代美、蘇兩國潛艇事故頻發,兩個超級大國為了對事故潛艇上的艇員實施救援,開始研究深潛遇難潛艇的營救問題。為了緊跟世界步伐,中國在1970年代也開始研製深潛救生技術。並先後研製成功以援潛救生為主的7103艇(有纜有人)、Ⅰ型救生鐘(有纜有人)、QSZ單人常壓潛水器(有纜有人)、8A4水下機器人ROV(有纜無人)和軍民兩用的HR-01ROV,RECONIVROV及CR-01A6000m水下機器人AUV(無人無纜)等。
  其中的Ⅰ型救生鐘是我國第一代潛水鐘,它以濕救為主,兼顧幹救,下潛深度130m,一次可救助艇員6-8人。在良好海況下,失事艇座沉海底傾角不大時,也可以與失事艇救生平台對口乾救。但是,由於救生鐘無自航能力及作業能力,當失事艇處於較複雜的海況中,或救生平台有其他雜物時,便很難進行對接作業。所以到了1980年代,中國開始研製作業型載人潛水器。
2017-09-28 10:04:14
圖博館
不過此時,中國率先研製成功的是QSZ單人常壓潛水器。QSZ內部保持常壓,工作深度300米,巡航半徑50米。該潛水器帶有中繼站,潛水員操作機械夾持器,可以完成簡單的水下作業任務。不過該潛水器只有一名操作人員,在工作深度超過300米時,會因為海水壓力的存在,造成潛水員作業時容易疲勞。因此,QSZ單人常壓潛水器只能在下潛深度不深,工作時間較短的作業任務發揮作用。
  當然“救生鐘”和“單人常壓潛水器”並非中國的主要的深潛救生設備。其實,中國早在1971年就開始了深潛救生器的研製,代號為7103。當時由哈爾濱工程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中工大和武昌造船廠等單位聯合研製的。該艇於1976年在武昌造船廠開工建造,1986年海試成功。該艇長14.88米,寬2.6米,高4米,排水量約30噸,航速四節。該艇下潛深度在300米左右,一次可救助22名艇員。它的研製成功,使我國援潛救生水平躍居世界先進水平行列。
  此後,中國在1980年代末,由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組織二所二校聯合攻關,成功研製了具有局部智能的無人纜控8A4水下作業型水下機器人。該機器人配有五功能錨定手和六功能作業手,並配有六種作業工具支持。設有中繼站,可在水下600米的深度工作,巡航半徑為150米。
  當然,中國在研製水下救生系統的時候,從來不是“閉門造車”。由瀋陽自動化所引進美國PERRY公司關鍵技術,成功研製了RECONⅠV水下機器人;上海交通大學也與加拿大公司合作,成功研製了Hysub10及Hysub40ROV;進入1990年代,中國借助俄羅斯技術中國深潛器研製取得了重大突破,成功研製了“探索者”號1000m無人無纜遙控潛器和CR-01A6000m無人無纜遙控潛器AUV。如今中國的“蛟龍”號深海載人潛水器,正在不斷創造著中國的記錄,讓中國的深海載人潛水器一直位於世界先進水平行列。
  或許,正是因為這些先進的深潛器,讓英國在出售LR系列深潛救生艇少了幾分顧慮。如今,LR系列深潛救生艇已經成為解放軍的主力裝備,不過相信未來國深潛救生艇依然會成為中國海軍救援力量的主力。
  相關新聞
中國新突破海水量子通信将引发潜艇通信革命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9-27/doc-ifymfcih6676244.shtml
2017-09-28 10:06:19
圖博館
四國潛艇遇海底斷崖美俄艇毀人亡僅解放軍毫髮無損2017.12.18新浪軍事

  遭遇海底斷崖是潛艇在海底最為嚴重的險情之一。所謂海底斷崖,並不是指真正的懸崖,而是上下層海水突然出現巨大的密度差,導致整艘潛艇在密度差的壓力下墜向海底,無法通過排水的方式上浮,如同掉下懸崖一樣。世界海軍歷史上,因為海底斷崖造成的巨大悲劇有很多。很多情況下,遭遇海底斷崖是無法挽回的:反應只有幾分鐘,不然潛艇在超過極限深度後繼續掉下去,結局可想而知。
  美國人曾率先在全世界搞出了核潛艇,並且認為其潛艇無人能及。但第一次摧毀他們引以為豪的核潛艇的正好是海底斷崖。1963年,服役僅僅1年的長尾鯊號突然失踪,後來多方尋找後確認沉沒,艇上140餘人無人生還。這艘5000噸的水下巨獸就是因為突然遭遇海底斷崖,無法改出徹底毀滅了,直接墜向3000餘米的海底——在這個過程中,潛艇外殼被擠壓,先是漏水,最終在無法抵抗的強大壓力下徹底成為扭曲的碎片其攜帶的20枚核導彈宣告失踪,多次尋找沒有結果。
  無獨有偶,冷戰期間俄國的K142號潛艇也在80年代莫名其妙地在海上失去聯繫,後經過勘察認定是遭遇了海底斷崖,全體成員無一倖存。以色列的達喀爾號潛艇在從英國返回以色列的過程中也遭遇不測,徹底失聯,幾十年後才發現其殘骸,據推測其就遭遇了海底斷崖無可挽救地墜入了3000米海底。
  而在整個潛艇使用歷史中,能在遭遇海底斷崖後逃離的潛艇屈指可數。我國的372號潛艇可謂是個奇蹟,在短短幾分鐘的過程中,官兵們處置得當,冷靜你迅速。潛艇脫險後,官兵們沒有返航,而是繼續維修部件,迅速恢復戰鬥力繼續執行任務——完全是貼近實戰的磨練。而這次成功的經驗也為其他潛艇的脫險提供了寶貴的指導。(作者署名:軍事家)
  回應
雙殼體潛艇的浮力儲備充足,只靠排出壓艙水就可以抵抗沉降趨勢,抗沉降性能比單殼體強太多了
俄也是雙殼體潛艇,為什麼不行?
掉的速度非常快,留下的反應可能只有1、2分鐘,所以,碰到斷崖的一瞬間,要在短短幾十秒內頂住壓力,做出正確的判斷,指揮、操控、損管等各個部門要默契配合中,才可能挽救潛艇。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12-18/doc-ifyptkyk5048090.shtml
2017-12-19 08:53:43
圖博館
史上最慘核潛艇事故:7枚魚雷爆炸上百名官兵全遇難 2018-12-12 新浪軍事

  俄羅斯海軍北方艦隊曾在2000年8月舉行了“夏季-X”演習,這是1991年蘇聯解體以來,俄第一次大規模海軍演習,引起了各國海軍的矚目,畢竟這支曾經的世界第二海軍已經衰落多年,它試圖以這樣一次大規模演習來宣告自己的歸來,為此出動了包括旗艦“彼得大帝”號核動力巡洋艦和在內的30多艘軍艦,然而,在這次演習中發生了的不幸事件卻讓俄羅斯海軍丟了大臉,事件的主角就是“庫爾斯克”號核潛艇, K-141。
  K-141,排水量13,400噸,奧斯卡II級核潛艇的倒數第二艘,1990年在阿爾漢格爾斯克海軍造船廠開始建造,1991年蘇聯解體後,建造工作停滯,在俄堅持下繼續建造,1994年下水,是俄在蘇聯解體後獲得的第一艘軍艦,到事故發生前,僅僅服役了5年。“庫爾斯克”號核潛艇性能先進、武備強大,代表著蘇俄核潛艇技術的最高成就,是世界潛艇史上第二大攻擊型核潛艇,配備有24 枚“俱樂部”巡航導彈和8具魚雷發射管(四個533毫米、四個650毫米),可通過魚雷發射管發射反潛導彈和魚雷,水下速度32節、水上速度16節,下潛深度可達500米,這次參加“夏季-X”演習也是它作為俄羅斯海軍新銳艦艇參加的第一次參加大規模軍演。
  在演習的第一天,“庫爾斯克”成功發射了一枚裝有模擬戰鬥部的“俱樂部”,2天后,按計劃對“彼得大帝”號展開模擬魚雷攻擊,在準備攻擊時發生劇烈爆炸,隨即沉沒于水下108米處,緊跟著135秒後,發生第二次爆炸,導致潛艇前三個艙室坍塌。事故發生後,俄拒絕了在場”圍觀“”夏季-X“演習的幫助,堅持自主展開救援行動,據俄海軍部稱,艇上大部分船員在爆炸後迅速喪生,並公佈調查結論:爆炸是由於其攜帶的65型魚雷內的高過氧化氫燃料洩漏引起的,高過氧化氫燃料通過魚雷套管中的錯誤焊縫洩露出來產生化學反應引起了爆炸。
  可悲的是在後續打撈過程中,發現庫爾斯克號第9艙室最初有23名艇員倖存,然而由於俄技術能力以及自尊心作祟,他們拒絕西方國家的幫助,放棄了救援,以至最終該艙室氧氣發生器進水引發火災,倖存艇員全部死亡,使得全部118名艇員全部遇難。(作者署名:武器正能量)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8-12-12/doc-ihmutuec8550395.shtml
2018-12-14 07:04:10
圖博館
中國新一代095核潛艇榮獲大獎 使用無軸泵噴或已服役 2018-12-12 新浪軍事

  第五屆中國工業大獎獲獎名單正式揭曉,“新一代核潛艇”赫然在列。所有分析均認為,這個“新一代核潛艇”就是095核潛艇。
  說到095,可以肯定該型艇在四、五年前就入役列裝了。第三屆(2014年)中國工業大獎的獲獎名單中,有“蛟龍”號深潛器,“蛟龍”號的交用時間是2009年;第四屆(2016年)的獲獎名單中,有“遼寧”號航空母艦,“遼寧號”號2012年交付中國海軍。由此可見,中國工業大獎授予的是製成品,而且是經過用戶實際應用檢驗的製成品;相比其他獎項,既考察型號的技術含量,也注重型號的製造水準。
  2009年,美國海軍情報辦公室公佈的中國海軍軍力發展報告中稱,095型為中國第三代攻擊型核潛艇,五艘095級有望於2015年部署部隊。現在看,老美9年前的分析還挺靠譜,其情報收集能力令人深思。
  關於095的技術細節,這個真是知道的不敢說,敢說的不知道。我覺得有一點可以肯定,在新堆+綜合電力系統+無軸泵噴等技術的綜合作用下,095型可能不像外界猜測的那樣有一個大排水量。
  095算是正式披露了,我國下一代核潛艇估計已經研製進程過半了。綜合分析,093型1994年立項,2002年開工建造,2006年舉行入役授旗儀式;095型的研製外媒推測2007年前後啟動,現在看在2014年前後入役;另有消息稱,2012年新型核潛艇立項研製。按照十年左右更新一代的速度,下一代核潛艇面世的時間並不算遠了。(作者署名:前沿哨所)
  回應
沒圖沒真相啊,很難讓人相信,倒是希望這是真的
094閱兵已經曝光 現在又得獎 你說呢 那就是百分百的了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8-12-12/doc-ihmutuec8503204.shtml
2018-12-14 07:05:28
圖博館
全球戰略核潛艇大排名 我094型水下航速突出位列前五

  第一名:美國俄亥俄級。全長170.7米,寬12.1米,水下排水量1.87萬噸,下潛深度為400米,水下航速可達20節以上,續航力高達100萬千米,自持力45天。每艘可搭載 24枚“三叉戟-II”潛射洲際彈道導彈,如果按照每枚“三叉戟-II”攜帶12個核彈頭計算,則一艘俄亥俄級就擁有288枚核彈頭。採用了最先進的隱身降噪技術,隱蔽性極強。俄亥俄級擁有極佳的靜音能力,雜訊水準約為100-110分貝。這個水準已經比較接近大洋的背景雜訊。
  第二名:俄羅斯北風之神級。長171.5,寬13米,水下排水量達2.4萬噸,最大潛深480米,水下航速27節,自持力超過90天。且每艘可搭載16枚射程達1.1萬公里的“圓錘”潛射洲際彈道導彈。在隱身性能方面,貼有厚度超過150毫米的消聲瓦,還在紅外特徵、磁性特徵等方面還做了大量優化設計,總體隱身靜音性能甚至還在“俄亥俄級”之上。
  第三名:英國前衛級。長149.5米,寬12.8米,最大潛深350米,水下排水量1.6萬噸,水下航速25節。每艘核潛艇可配備16枚最大射程1.2萬公里的D5型“三叉戟”潛射洲際彈道導彈(其分導彈頭數量約7-8個)。在隱身性能方面採用了全球首創的泵噴推進技術,雜訊水準約為105分貝,這一優勢與前兩名並無差距。
  第四名:法國凱旋級。長138米,寬12.5米,水下排水量1.4萬噸,潛深大於500米,水下航速25節,自持力超60天。優點是雜訊水準約110分貝,在降噪方面能和俄亥俄級相媲美。裝備有16枚射程11000公里的M45彈道導彈,且每枚可攜帶6個分導式核彈頭,實力也不容小覷。約合300億元人民幣一艘,號稱世界上最貴的核潛艇。
  第五名:中國094晉級,全長140米,水下排水量1.1-1.15萬噸,潛深300米-400米,自持力約90天。水下航速可達45節,這一點表現突出。共攜帶12枚巨浪2洲際彈道導彈,射程達1至1.2萬公里,雜訊水準與歐美核潛艇水準相當。(作者署名:利刃/PR)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8-12-12/doc-ihqackaa6787556.shtml
2018-12-14 07:05:50
阿楨
歷史時刻:中俄海軍救生艇與對方潛艇水下對接

2019-05-02,中國海軍的一艘深潛救生艇在中國青島附近海域幾十米的海底深處向指揮所通報,“救生通道已建立,開始轉移艇員”。通道的另一端是隸屬于俄羅斯海軍太平洋艦隊的一艘潛艇。幾個小時之後,中國海軍的一艘潛艇向俄方的深潛救生艇打開了艙口蓋。  
  回應
估計全艦最貴的設備就是這台深潛救生潛艇了。
這是中國從英國購買的LR7型深潛救生潛艇。

中國為何購買英國LR7深潛救生艇:是因為中國造不出來嗎? 2017-09-26

  中俄海軍在日本海彼得大帝灣聯合組織開展應急對潛艇搜索救援演習是一大亮點,因為這是中國海軍第一次與外國海軍潛艇開展實艇對接救援行動。
  英國佩里•斯林斯比系統公司LR7型深潛救生艇全長25英尺(約7.6米),可在300米深度潛航12小時以上。艇內設有橫向連接的3個球形艙室,前艙為駕駛室,中艙和後艙用於救生,可在惡劣海況下對各種型號的核潛艇及常規潛艇實施救援,每次最多能搭載18名遇險者。
  LR系列除裝備英國外,也曾出口到法國、韓國等其他國家。對於正遭受歐盟軍售禁令的中國而言,能夠獲得這款救生潛艇,主要原因在於該艇具備軍民兩用的性質。另外,就是中國現有的潛艇救援技術並不落後,英國政府也沒有以「可能泄露技術秘密」為由對這項合同加以阻撓。
  鑒於1960年代美、蘇兩國潛艇事故頻發,兩個超級大國為了對事故潛艇上的艇員實施救援,開始研究深潛遇難潛艇的營救問題。為了緊跟世界步伐,中國在1970年代也開始研製深潛救生技術。並先後研製成功以援潛救生為主的7103艇(有纜有人)、Ⅰ型救生鍾(有纜有人)、QSZ單人常壓潛水器(有纜有人)、8A4水下機器人ROV(有纜無人)和軍民兩用的HR-01ROV,RECONIVROV及CR-01A6000m水下機器人AUV(無人無纜)等。
2019-05-05 07:26:41
阿楨
其中的Ⅰ型救生鍾是我國第一代潛水鐘,它以濕救為主,兼顧干救,下潛深度130m,一次可救助艇員6-8人。在良好海況下,失事艇座沉海底傾角不大時,也可以與失事艇救生平台對口乾救。但是,由於救生鍾無自航能力及作業能力,當失事艇處於較複雜的海況中,或救生平台有其他雜物時,便很難進行對接作業。所以到了1980年代,中國開始研製作業型載人潛水器。
  不過此時,中國率先研製成功的是QSZ單人常壓潛水器。QSZ內部保持常壓,工作深度300米,巡航半徑50米。該潛水器帶有中繼站,潛水員操作機械夾持器,可以完成簡單的水下作業任務。不過該潛水器只有一名操作人員,在工作深度超過300米時,會因為海水壓力的存在,造成潛水員作業時容易疲勞。因此,QSZ單人常壓潛水器只能在下潛深度不深,工作時間較短的作業任務發揮作用。
  當然「救生鍾」和「單人常壓潛水器」並非中國的主要的深潛救生設備。其實,中國早在1971年就開始了深潛救生器的研製,代號為7103。當時由哈爾濱工程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中工大和武昌造船廠等單位聯合研製的。該艇於1976年在武昌造船廠開工建造,1986年海試成功。該艇長14.88米,寬2.6米,高4米,排水量約30噸,航速四節。該艇下潛深度在300米左右,一次可救助22名艇員。它的研製成功,使我國援潛救生水平躍居世界先進水平行列。
  此後,中國在1980年代末,由中國船舶工業總公司組織二所二校聯合攻關,成功研製了具有局部智能的無人纜控8A4水下作業型水下機器人。該機器人配有五功能錨定手和六功能作業手,並配有六種作業工具支持。設有中繼站,可在水下600米的深度工作,巡航半徑為150米。
  當然,中國在研製水下救生系統的時候,從來不是「閉門造車」。由瀋陽自動化所引進美國PERRY公司關鍵技術,成功研製了RECONⅠV水下機器人;上海交通大學也與加拿大公司合作,成功研製了Hysub10及Hysub40ROV;進入1990年代,中國藉助俄羅斯技術中國深潛器研製取得了重大突破,成功研製了「探索者」號1000m無人無纜遙控潛器和CR-01A6000m無人無纜遙控潛器AUV。如今中國的「蛟龍」號深海載人潛水器,正在不斷創造著中國的記錄,讓中國的深海載人潛水器一直位於世界先進水平行列。
  或許,正是因為這些先進的深潛器,讓英國在出售LR系列深潛救生艇少了幾分顧慮。如今,LR系列深潛救生艇已經成為解放軍的主力裝備,不過相信未來國深潛救生艇依然會成為中國海軍救援力量的主力。
https://kknews.cc/zh-tw/military/4pkkgv3.html
2019-05-05 07:28:28
阿楨
俄間諜潛艇失火 14專家罹難 2019/07/04 中國時報

俄羅斯一艘祕密迷你潛水艇1日在領海進行研究時疑似氣爆釀成火災,船上14名研究專家罹難。此潛艇被認為能執行破壞與情蒐任務,外界懷疑失事當時它正在海底鋪電纜。俄國總統普丁罕見公開哀悼,命國防部長親自調查。

可能在海底鋪設電纜
俄國防部2日證實,一艘深海研究潛艇1日在北極海執行海床調查時發生火災,艇員立即冒險救火,最終撲滅火勢,14人因吸入濃煙不幸罹難。潛艇事後被載回北方艦隊位於巴倫支海北莫爾斯克市的基地。英國《鏡報》則指出,至少5名生還者被送到北莫爾斯克北方艦隊基地的軍醫院。
俄國媒體則指出,發生事故的是210型(AS-12)核子動力潛艇,又名「羅夏裡克」(Losharik)。此名稱源於潛艇內部結構類似全身由球體組成的俄國卡通馬。羅夏裡克隸屬「俄羅斯深海研究總局」,該單位負責研發並運作一支專業潛艇艦隊,從事莫斯科最機密的深海任務。它直接向俄羅斯「情報總局」報告。
挪威政府輻射暨核安全局局長史專德引據匿名俄國官員說,潛艇失火的原因是瓦斯氣爆,並表示他的單位沒有發現這片地區輻射量上升。俄國國防部則否認,表示沒有告知挪威相關消息。
據俄RBC電視臺7月2日援引俄國防部消息稱,可以確定的是,這些船員們用一種“自我犧牲”的方式清除了火源。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90704000609-260119
  相關新聞
俄潛艇曾爆炸 118官兵全喪命 2019/07/04 中國時報
號稱「體積最大、武器最強」的俄羅斯核子潛艇「庫斯科」號,在普丁就任總統第一年,2000-8-12疑似因燃料洩漏導致多枚魚雷爆炸,沉沒於巴倫支海底,造成艦上118人全數罹難的慘劇。這場災難事件去年被改編成電影。
2019-07-04 08:43:49
阿楨
蘇聯核潛艇沉沒30年 輻射汙染仍超標80萬倍 2019-07-12 聯合報

挪威研究團隊日前調查一艘失事沉沒的前蘇聯核子動力潛艇現況,發現一處特定區域仍持續洩漏輻射汙染,最高超標達80萬倍。
這艘沉船是北約代號M級潛艇「共青團員」號(K-278 Komsomolets),1989年4月7日因艦上失火,最後沉沒於挪威海底約1700公尺深處,當時有27人被救起,42人殉職。挪威與俄羅斯每年都會定期派人調查「共青團員」號,並且監控輻射,以評估汙染風險;此次是首度出動遙控機具,用於攝影及採集樣本。
從11日釋出的畫面來看,「共青團員」號外表受損嚴重,反應爐附近一處通風管口漂浮著一團煙霧,海水含輻射量最高錄得每公升800貝克(Bq per litre),遠超過挪威海通常標準的0.001貝克。
不過,從潛艇取得的其他部分海水樣本則沒有輻射上升跡象。
挪威研究團隊領隊海爾妲(Hilde Elise Heldal)指出,俄方分別在1990年代與2007年,兩度記錄到該區輻射外洩,因此研究團隊特別從該通風管內提取海水樣本,對結果並不意外。雖然偵測到的輻射明顯高於平常,卻也不到需要警戒的程度。
海爾妲表示,在這種深度下,輻射很快就會稀釋,周遭也鮮有魚類活動,對海洋生態沒有顯著的威脅。
「共青團員」號的核子反應爐據指失火後不久就被關閉,潛艇上兩枚核子彈頭魚雷未被回收,目前不清楚輻射外洩源頭是來自核反應爐或核子魚雷。
2019-07-13 08:52:50
阿楨
俄核子意外真相 疑為試射「美國攔截不了」的飛彈 2019-08-12 聯合報

紐約時報報導,美國情報單位私下推測,俄國北部八日發生核子意外,是因為試射新型核動力巡弋飛彈失敗,造成至少七人死亡。
俄國總統普亭去年對國會演說時提過這種核動力飛彈「海燕」,普亭當時說,「海燕」是俄國與美國進行軍備競賽時最重要的武器。與傳統動力飛彈相比,「海燕」部分動力來自一個小型核反應器,所以射程不受限,能打到地球任一角落,而且路徑不可測,能低空飛行,也就是說,美國目前的飛彈攔截系統都攔不住它。美國飛彈防禦系統設在阿拉斯加與加州,設計宗旨是攔截太空中、路徑大致可預測的洲際彈道飛彈彈頭。
不過,許多軍事專家認為,普亭發展核動力飛彈是白費工夫,因為美國早在1950和1960年代嘗試過這種技術,卻失敗了。
非營利組織「美國科學家聯盟」核子專家潘達說:「發展射程無限的核動力巡弋飛彈很傻,不知道俄國軍工業專家有沒有勸過那些不太內行的領導人,這個點子很好,但美國試過了,很快就發現瓶頸和危險,最後放棄。」
這起事件很可能是1986年前蘇聯烏克蘭車諾比核電廠災變以來,最嚴重的核子意外。美國官員尚未就此公開發表意見。
事件發生在俄國北部阿爾漢格爾斯克州的內諾克薩飛彈試射場外海。俄國軍方透過國營新聞社發布聲明說,一個液體動力火箭發動機在試射場爆炸,但輻射維持在正常水準。不過,這與距離試射場四十公里的北德文斯克市官方說法矛盾。市府負責民防的官員在市府官網發布公告說,兩個測量輻射的儀表顯示輻射劑量激增。俄國媒體後來報導,輻射劑量短暫激增到正常水準的兩百倍。
北德文斯克市府後來撤下官網公告,但當地居民已搶購碘片,防止甲狀腺吸收輻射。

俄羅斯國家核能公司(Rosatom)十日證實,事故發生時,正在測試「以同位素為動力來源的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該公司有五名員工死亡。這是官方首次承認,這起事件是核子意外。十一日深夜,俄羅斯國家核能首次證實,一個小型核反應器在白海測試時爆炸。
  回應
1960年代不行, 不代表2020不行呀...
2019-08-13 08:23:09
阿楨
俄羅斯海軍航母遭到“重創”,滾滾濃煙從艦體冒出 2019-12-12 新浪網

大家還記得已經修了快2年的俄羅斯海軍庫茲涅佐夫號航母吧,它今天(當地時間12日早上)又出事情了。疑因焊接作業引燃柴油,過火面積約600平米,6人受傷2人失聯。
2018年10月30日,PD-50浮船塢突然失穩沉沒,連帶塢內的庫茲涅佐夫號一同倒楣,不僅航母部分艦體入水,浮船塢上塔吊倒塌的時候還掉在航母甲板上,將甲板砸出大洞。
經過水下探查,PD-50突然沉沒的原因極有可能是該船塢超負荷使用導致老化和疲勞等一系列問題造成(這也是俄羅斯海軍普遍的現象);PD-50於1980年開建,托舉能力約為80000噸;它的沉沒,對俄艦艇建造、維護和保障體系造成重大打擊,迄今它還在水裡面泡著無法打撈。
庫茲涅佐夫號從PD-50脫離險境之後,再次回到第35修船廠繼續後續的維修工程,但一直沒有明顯的進展。
此前,俄羅斯海軍陸續發生過多起艦艇火災事故,安全問題始終是沒有得到充分的重視。船廠總裁不幸言中了
今年9月22日,俄羅斯國防部長紹伊古說“俄羅斯並不需要航母,而是需要擊沉航母的武器”;看來,這句話將來是有可能變成現實的。
  相關新聞
俄一艘退役潛艇2019-12-11運往焚化廠的路上沉沒
印度國產航母2019-12-04主機終於成功點火運行
印度首艘航母「維克蘭號」電腦被偷印度政府2019-12-02展開調查
2019-12-13 09:06:43
阿楨
俄羅斯想造巨型核潛艇 排水量18萬噸只為運石油

  據福布斯網站2020-03-08報導,俄羅斯提出建造潛艇油輪的方案,使得世界上最大的潛艇也相形見絀。聖彼德堡的孔雀石潛艇設計局的Pilgrim巨型海底油輪,用來在北極地區運輸液化天然氣(LNG),一次可裝載17萬至18萬噸。這種1,180英尺長和230英尺寬的水下油輪會使颱風級核潛艇相形見絀。颱風級的長度是574英尺,而寬度是75英尺。體積將超過颱風級核潛艇的六倍。
  為了移動這一難以置信的體積,它將由不少於三個核反應爐提供動力,每個反應堆可產生30兆瓦的功率。它可能會以17節的速度前進,這僅比常規油輪慢了幾節。由於不是軍用潛艇,按潛艇的標準計算,它的船員人數很少,只有25-28人。
  在水下運輸碳氫化合物的想法並不新鮮。這些年來曾經有過幾次建議,但都沒有取得成功。在1950年代,美國將潛艇油輪視為阿拉斯加油田海底管道的替代方案。進取的荷蘭海軍設計師基於當時獨特的多殼潛艇技術提出了設計方案。日本也曾提出過這個想法。在1995年,有一種潛艇油輪的專利可以將二氧化碳以液態的形式在冰蓋下運輸。大約在同一時間,俄羅斯為“水下油輪”申請了專利,專門用於穿越俄羅斯冰封的北極航線。
  回應
可用以北極冰封地區 極大縮短航程
用北極航線節省再多的航程,光是潛艇的造價就吃不消。
  相關新聞
憂新冠疫情衝擊經濟01-28美股道瓊跌逾450點,韓日義大利伊朗疫情連環爆,全球股崩,原油銅鐵礦等大宗商品也慘遭血洗,美股道瓊狂瀉900點一周崩跌4,000點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最大,道指11年最大單日跌幅03-09崩逾2000點.
OPEC+俄沙瓦解03-10油價40美元!下探20美元?打算毀了美國頁岩油?
2020-03-13 11:29:39
阿楨
俄軍蘇57將改成全電傳操縱 或可提高戰機生存能力2020-04-28

  俄羅斯《消息報》網站2020-04-27稱,俄第5代戰機蘇-57上的液壓傳動系統換成電傳操縱系統,增強戰機的機動性能並簡化其維修工作,首架原型機應在2022年年中首飛。
  按照計畫,電傳操縱的蘇-57將進行不少於2年的試飛,其間戰機的飛行性能和新設備的電磁相容性將得到檢驗。
  相關新聞
俄蘇57赴敘未參加戰鬥成笑話 這次又派T14坦克"走秀" 2020-04-28 新浪軍事
  回應
三代機早就普及全電傳操縱系統了,毛子的四代機到現在都還沒實現全電傳操縱,看來毛子只能靠核武器壯膽了。

俄新一代特種核潛艇即將下水 新添核武器戰力幾何 2020-04-28 環球網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報導,新一代09851型特種核潛艇“哈巴羅夫斯克”號即將成為“波塞冬”核魚雷的標準載艦。“波塞冬”核魚雷採用核動力,可攜帶核彈頭,具備戰略打擊能力。
2020-04-29 08:50:41
阿楨
潛艇為什麼特別容易發生碰撞事故? 2021.02.19 09:30:45

2021.02.08,日本蒼龍級潛艇在四國島與香港商船碰撞。商船大致無恙,而潛艇桅杆、圍殼、升降舵嚴重受損。
  21世紀以來,自俄羅斯庫爾斯克號導彈核潛艇爆炸沉沒,共發生了31起重大事故,其中碰撞17起,主角也都是美英等國的先進核潛艇,而普遍現象背後,一定有著相似的原因。
  從原理上來說,潛艇之所以容易“撞東西”,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看不見”。一般水面艦艇都會採用開放式艦橋設計,或者為封閉式艦橋安裝大型舷窗來確保艦橋的視野。此外,水面艦艇的艦橋兩側還通常設有橋翼來提升艦艇兩側的視野。但即便如此,艦船碰撞事故仍不鮮見,為此世界各國還專門制定了《1960國際海上避碰規則》、《1972國際海上避碰規則公約》。
  相比之下,潛艇由於其特殊的使用方式,不可能採用高大、複雜的艦橋設計。即使是在浮航狀態下,艦員也只能在潛艇圍殼這一低矮且空間狹小的設施內進行瞭望。在惡劣天氣下,其他大型船艦很可能因為能見度差、“身高差”等原因忽視掉潛艇的存在;或因潛艇信號燈設置過於緊湊而對其航行狀態產生誤判。因而,各國潛艇在浮航時基本都有自己的額外避碰措施,比如我國潛艇在發現其他船隻後,會採用在4海裡左右的距離上鳴響汽笛、用探照燈照亮船舷等方式提醒對方;日本海上自衛隊則會在桅杆上(比圍殼更高)設置穿透力較強的琥珀色環照燈方便對方識別。
  而在潛艇處於潛航、半潛狀態時,《避碰規則》失效,潛艇必須主動採取一切避碰措施防止與水面船艦的碰撞。這通常分兩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潛艇處於潛望鏡高度。這時由於水面水聲狀況複雜,聲呐的作用會受到極大的限制,潛艇的事態感知通常是通過潛望鏡或設置在桅杆上的雷達實現的。但在實戰條件下,主動發射雷達波會導致敵艦通過雷達波反向定位本艦位置,高大的雷達桅杆本身也非常容易被敵艦的水面搜索雷達發現,因此在貼近實戰的演習、演練中,搜索雷達的使用有很多限制。
2021-02-23 08:27:55
阿楨
潛望鏡則存在視野狹小、易受風浪影響等問題。如果潛望鏡升得太高,容易被敵方的水面搜索雷達捕獲,而如果潛望鏡升的較低,則很可能被海浪遮擋住視野。如果是在能見度本就只有幾海裡的情況下,很有可能一個浪過來之前還沒看到來船,浪過去之後來船和本艦就快要撞上了。
  現代潛艇、尤其是核潛艇已經不需要經常在潛望鏡深度工作,而是可以通過尖端的水聲設備和火控設備在安全深度以下搜索、鎖定和攻擊目標。既然是安全深度,自然也幾乎不存在與其他船艦相撞的情況。但潛艇從安全深度向半潛、浮航狀態機動時卻成了潛艇碰撞事故的重災區——有47%是在上浮過程中發生的,同時,由於這類事故非常容易損傷潛艇的耐壓艇殼, 1950年英國的好鬥號上浮撞上瑞典油輪,僅兩分鐘後便進水沉沒,遇難64人。
  現代潛艇的聲呐系統通常包括艇艏主聲呐陣列、艇側共型聲呐陣列、拖曳聲呐陣列、避碰聲呐、通信聲呐等。因為使用主動聲呐時,潛艇會喪失聲學隱身特性,因而主動聲呐的使用條件較為苛刻,大部分時候只能使用被動聲呐感知周圍資訊。而如果遇到一些相對比較安靜的目標——如停船釣魚的漁船、遊艇等,是很難在遠距離發現的。
  此外,潛艇最主要的聲呐陣列艇艏聲呐一般安裝在艇艏下半球,成球形或圓柱形,艇艏的上半球用來佈置魚雷發射管。這對潛艇上方目標探測時有一定的盲區。至於艇側的共型聲呐,則很難探測潛艇前方,尤其是前上方的聲音的。
  解決盲區方法有兩,一是將整個艇艏都用來安裝球形聲呐,上視的盲區也會減少。另一種方法是將艇側共型聲呐陣列大幅向上下延伸(如俄羅斯971型核潛艇)。但前者會擠佔艇艏位置,把魚雷發射管擠向潛艇肩部,增加潛艇長度,令其機動性惡化;後者會增加聲呐陣列的製造難度和成本。
  即使採用了上述佈置方法,也未必能夠顯著降低潛艇在上浮過程中發生碰撞事故的概率——採用了艇艏球形聲呐陣列的洛杉磯級核潛艇可謂碰撞大戶,2001年,格林威爾號在緊急上浮的過程中撞沉了日本漁業訓練船愛媛丸號,造成9人喪生;一年後奧克拉荷馬城號在直布羅陀海峽上浮時撞到了一艘LNG運輸船;2007年,紐波特紐斯號在霍爾木茲海峽上浮時撞到了一艘日本超級油輪……
  但縱觀所有的潛艇碰撞事故,人的問題更應該放在首位。長期航海生活極其枯燥,容易對人的生理、心理產生較大影響,在經常“不見天日”的潛艇上,這一問題尤為明顯。
2021-02-23 08:28:49
阿楨
美海狼潛艦碰撞兇手是俄、陸?紐西蘭學者直指兩關鍵 2021/10/09 中時

針對美海軍海狼級核動力潛艦「康乃狄克號」(SSN 22),在印太地區海底與不明物體碰撞,11名水手負傷。《星條旗報》8日引述新加坡國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莊嘉穎等人的說法,警告隨著在南海活動的潛艦數量愈來愈多,本以凶險萬分的南海勢必危險更增。紐西蘭智庫則點名北京與莫斯科,才有能力並敢在爭議的南海,干擾海狼級潛艦。
根據海軍情報辦公室在2015年的報告,北京擁有至少57艘柴電潛艦、5艘核動力攻擊潛艦;估計到2030年,會再新添14艘潛艦。其中,包括11艘核動力潛艦。
美、英與澳洲在9月時宣布成立AUKUS聯盟,據此澳洲將獲得至少8艘核動力潛艦。

陸升級094潛艦更隱形 用欺敵戰術可發射巨浪3打擊美本土 2021/10/10 中時

據《南華早報》9日報導,中方已改裝新世代094型潛彈道飛彈核潛艦,巨浪-3射程可達1萬公里,升級版094A和094B,除了改良拖曳陣列聲納散射器降噪外,也變更了指揮室圍殼的形狀。
2021-10-11 07:23:48
阿楨
陸094核潛艦台海浮航 美專家曝兩種可能性「艦體問題」「秀肌肉」 2021/12/03 CNN

美國海狼級核子動力攻擊潛艦「康乃狄克號」10月2日於南海撞上海底山後,也由於艦體受損,最後以浮航的方式自行返回關島基地。

潛艇為什麼特別容易發生碰撞事故?

2021.02.08,日本蒼龍級潛艇在四國島與香港商船碰撞。商船大致無恙,而潛艇桅杆、圍殼、升降舵嚴重受損。21世紀以來,自俄羅斯庫爾斯克號導彈核潛艇爆炸沉沒,共發生了31起重大事故,其中碰撞17起,主角也都是美英等國的先進核潛艇,而普遍現象背後,一定有著相似的原因。

美國海軍研究μ粒子水下定位 補上GPS不足

任務與命令(Task and Purpose) 2021/12/02報導,與GPS信號不同,宇宙射線μ子是一種天然輻射源,可以穿過岩石、建築物和地球,可以在北極圈以北的高緯度地區使用,那裡的GPS衛星由於軌道限制而無法正常工作。可以利用類似聲納回聲定位的原理,不同的探測器相互比對 μ粒子的信號,然後以三角測量進行定位。原本屬於在量子力學,現在卻可能應用軍事導航上,科技正朝科幻小說的方向前進。

中國水下量子通信讓潛艇革命性進步 2018-01-16 科普中國網

中國完成了國際首個海水量子通信試驗,為軍用潛艇和水下作戰帶來革命性技術突破。短波是潛艇最常用的通信方法,但是短波在水中衰耗過快,因此必須浮到海面上,將天線伸出海面,與潛望鏡相同,為8到15米。如過深,還有浮標天線,這樣通信時就不容易暴漏。
  相關新聞
我軍運8/潛艇等裝有長長的低頻長波天線能穿透海水聯絡潛艇
陸北斗突破水下障礙 大利隱形打擊
據《南華早報》2019/06/20報導,北斗不僅能為水下艦艇提供準確一致的定位數據,還能從水下設備傳輸追蹤和定位資訊給岸基和地面站。
2021-12-06 07:18:12
阿楨
陸建超級天線網 信號可傳潛艦達關島 涵蓋台灣南海 2021/12/03 中時

全球最大的天線已在華中運作,據參與專案的工程師和科學家說,這不僅能和潛艦長程通訊,也能供民間應用。
據《南華早報》(South China Morning Post)2日報導,雖然相關設施的確切地點並未公布,但據信它位於湖北,河南和安徽三省交界的大別山自然保護區。從太空看來,這由電纜和塔架組成的天線網很像普通電力線,外形宛如長寬超過 100公里的巨型十字架。但在這些電力線末端,銅製節點深深固定在厚實的花崗岩內。兩個強大的地下發射器能充電1兆瓦,將地球變成巨大的無線電台。此外,萬一1個被損壞,另1個仍能獨立運作。
據發表在《中國艦船研究》學術期刊上的論文說,就算遠在1,300公里外,設置在海面下200米海床的接收裝置仍能輕易接獲巨大天線的信號。換句話說,這範圍涵蓋了朝鮮半島、日本,台灣和南海。
武漢船舶通信研究所相關專案首席工程師查明和團隊說,設計這設施在於維持總距離長3,000公里的水下通信,而這足以到達美國西太平洋最大的軍事基地關島。而設施發出的0.1—300Hz極低頻(ELF)電磁波,可以在水下和地下傳播很遠的距離。
此外,中國也和俄羅斯進行實驗,看訊號能通過地面傳播多遠。雖然俄羅斯站台從7,000 公里外接收到訊號,但隨著距離增加,仍必須付出代價。那就是只能單向通信,並只能發送加密簡訊。不過,中國軍方研究人員說,潛艦和水下潛航器等智慧裝置,都能接獲指令或攻擊目標,在保持隱形的同時,也能迅速採取行動。
2021-12-06 07:24:06
阿楨
電視節目曝巡防艦撞上俄潛艦 英終於認了 2022/01/07 中時

據《動力》(The Drive)網和《每日郵報》(Daily Mail)6日報導,兩艘軍艦在碰撞中都受損,而這是就目前所知,自從冷戰以來發生的第一起類似事件。最初揭露2020年撞艦事故的,是名為《戰艦:海上生活(Warship: Life at Sea)》的英國第5頻道(Channel 5)電視節目,如今節目已邁入第3季,相關片段就在最近的片段中播出,而據信這是類似事件第一次被記錄並公開。
節目中以紀錄片的方式,播出英國皇家海軍戰艦上難得一見的幕後日常生活。據說在第2集中,排水量5,400噸的「諾森伯蘭」號和1艘俄羅斯潛艦上演了「貓捉老鼠」的戲碼。電視畫面顯示,當俄國潛艦撞上「諾森伯蘭」號的拖曳聲納陣列瞬間,艦上警報聲大作,而艦員吼道:「那是甚麼鬼,靠!我他媽的剛撞到甚麼?!」
英國國防部在聲明中說,2020年末,「諾森伯蘭」號追蹤1艘俄羅斯潛艦,而拖曳聲納陣列與對方相撞。英國海軍消息人士說,發生這種事件的機率是百萬分之一。由於俄羅斯潛艦撞個正著,聲納裝備嚴重受損,「諾森伯蘭」號只好放棄任務返航修理。雖然俄方並未發表任何聲明,但據說潛艦也受損。
廣泛認為,俄羅斯潛艦當時應該知道「諾森伯蘭」號所在的位置,但英國海軍消息人士說,這次碰撞想必是意外。
而分析認為,當時這艘俄羅斯潛艦很可能在跟蹤 「伊莉莎白女王」號(HMS Queen Elizabeth,R08)航母打擊群。英國皇家海軍說,在截至2020年12月的短短兩星期內,他們在英國周圍共跟蹤了9艘俄羅斯軍艦。
2022-01-08 08:41:07
阿楨
美撈起墜入南海的F35C 靠的是中國造潛水工作支持船 2022-03-04 環球網

美國第7艦隊3日發佈的消息顯示,1月24日在訓練中墜入南海的F-35C戰鬥機已經被成功打撈。公開報導顯示,此次美軍使用的海上深潛和打撈船隻由中國招商局重工建造。這並不是美軍在打撈墜機中首次使用中國建造的潛水工作支持船(DSCV)。

美歐制裁俄航太、軍工殺傷力有多大? 2022-03-04 環球時報

對西方制裁,俄停止向美供應RD-180火箭發動機,俄正實施進口替代,從中國進口。

英媒:去美元化 中俄都在增持黃金

英國Money Week網站2022-03-03文章:中國擁有的黃金幾乎肯定超過美國,過去幾十年,我們經常看到美國利用美元的全球儲備貨幣地位而將其武器化的例子。對俄實施制裁以及將其從SWIFT(環球同業銀行金融電訊協會)逐出。
世界黃金儲備,美國以8134噸排名第1,德、義、法、俄和中分列2至6位。但中國的黃金儲備肯定遠高於官方資料。首先,過去10年中國黃金產量約占全球15%。2000年以來,約產6830噸,且保留在國內。中國還在非洲、南美和亞洲收購國外金礦資產。其次,中國還是最大進口國。2000年以來內地僅通過香港進口的黃金就超過6700噸,中國私人持有的珠寶黃金約為2500噸。
  相關新聞
俄「去美元化」 不怕經濟制裁
加速去美元化中俄75%貿易放棄美元結算
普京:俄將從制裁中獲益。
反制西媒造謠:心理/宣傳/認知/戰資訊戰,俄封鎖臉書、臉書、推特、CNN、BBC、彭博...。

新媒:美對俄“斷芯”,讓中國警醒應自給自足 2022-03-02 聯合早報

俄烏戰事爆發後,美對俄祭出一攬子經濟制裁,包括晶片,是對中企“晶片制裁”的翻版。俄七成的電腦和手機皆來自中國,制裁強化中俄關係,俄會求助於中芯等中企。
2022-03-05 08:35:25
阿楨
核魚雷來了 俄軍終於將其最令人恐懼的武器投入使用

  全球最長的核潛艇——排水量近3萬噸的別爾哥羅德號核潛艇2022-07-08正式交付。儘管俄方宣稱這是一艘“能在偏遠海域進行各式科學考察和救援行動的研究船”,但西方卻普遍將關注的目光聚焦到它攜帶的6枚“波塞東”戰略核魚雷上。
  對,就是俄總統普京將其與先鋒高超音速導彈、薩爾馬特洲際導彈並列的俄軍戰略大殺器之一的“波塞東”戰略核魚雷。
  別爾哥羅德號屬於奧斯卡II級的改進型。其艇體非常寬,兩側容納24枚巨大的花崗岩反艦巡航導彈。經過現代化後,已被72枚口徑遠端巡航導彈或縞瑪瑙反艦巡航導彈所取代。別爾哥羅德號加長了達到183米,水下排水量超過2.4萬噸,比蘇聯時代的颱風級戰略核潛艇還長,是全球最長的核潛艇了。
   波塞冬2015年亮相,配備百萬噸級當量的戰略核武器,可以自主航行數千英里。“它可以穿透反潛網路,在敵人在沿海地區爆炸,不但能摧毀重要經濟設施,還能通過造成大面積放射性污染,在敵方國家領土範圍內造成毀滅性破壞,使其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無法用於軍事、經濟或其他活動。”
  俄一直抱怨美國發展彈道導彈防禦系統將導致歐洲的戰略失衡。波塞冬和別爾哥羅德號的組合,提供了一種躲過美國反導系統防護的核運載工具,進而可以削弱美國在戰略反導方面的優勢。
  “別爾哥羅德”號可以搭載大量載人和無人潛水器
  別爾哥羅德號還可以作為用於深海任務的各種載人和無人潛水器的母艦,但並非為科研,而是用於間諜活動、深海救援和其他特種作戰任務。例如調查、操縱或取回水下深處相對較小的物體,例如海底電纜等。
  雖然俄海軍實力在冷戰結束後急劇下降,但其潛艇部隊仍然是五角大樓的緊迫問題。為應對俄羅斯的潛艇威脅,美國海軍已重新組建了美國第二艦隊,並在大西洋建立了一個戰區反潛作戰司令部。
2022-07-11 07:46:35
阿楨
金磚擴11國納阿根廷、埃及、埃塞、伊朗、沙特、阿聯等6國,最大輸家是印度。
習近平:100億美元專項資金,落實全球發展倡議(中已成立40億全球發展和南南合作基金)
金磚峰會討論共同支付、單一貨幣(回應:去美元化抗美元霸權)
  相關新聞資料
華為發佈Mate60手機,聯手中芯造出7奈米麒麟9000s+5G 晶片。(回應:2018年美中貿易戰/科技戰、2022俄烏戰爭,美帝皆小敗。)

日本核汙水2023-08-24起排海將持續30年,中全面暫停進口日水產,韓台噤聲,日考慮向WTO提貿易訴訟 (回應:中沿海核電廠多在排核廢水! 中排的是核電廠冷卻廢水,日排的是核災污染水!惡人先告狀,果然是賤種台巴子的主子,都說要告到WTO,告一個我看啊,笑死!)
為什沒人能阻止日排核污水?(回應: 日本作孽,西方縱容,全人類遭殃!)
誰在炒作只有中反日排核污水?(回應:精日!)
誰在給日本排放核污水洗白?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fCoTKuS4xU (回應:日本政府的公關費+美國之音!)
謝長廷稱微量輻射有益人體 核能學者:護航日本鬼話連篇(回應:謝助日代表!)
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署長:未替日本背書,專家小組有異音,日本ALPS核廢(污!)水處理系統的氚影響雖小,重點不在於氚,而是包含其他不穩定的核種,高達60多種,例如碘-131、銫-137等,會產生高能粒子射線破壞細胞改變DNA結構!東電認了66%儲存核污水放射物超標,未考慮過其他方案。
福島之殤https://youtu.be/nlCvilpFtm4
日水産出口(1兆日元中港佔4成)量價同步重挫3~5成。岸田内閣支持率跌至26%。
政協周小平提案,將福島改稱「輻島」,暫停陸客赴日。反日潮再現!赴日旅遊湧現退團,日貨和服浮世繪全遭殃!
別囤鹽啦!河南:岩鹽儲量夠全國吃3.3萬年(回應:河南好霸氣!)
中國核動力潛艇在臺附近發生事故?(回應:反華帳號謠傳!)
2023-09-02 08:19:48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