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1-19 07:16:58| 人氣3,327|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蛻變中的軍事強權》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林宗達的《蛻變中的軍事強權:中共軍事革新的力量》(臺北:時英,2001)
與下書又是一書二吃?
《赤龍之爪:中共軍事革新之陸海空三軍暨二砲部隊》(臺北:黎明,2002)

雖大同(中共軍事革新)但有小異,前書偏重對中共軍事革新的內(民族主義、政經、軍工、國家戰略)外(美日俄等國際戰略)驅力之分析。

不悅/耐煩讀林書是嗎?那看下貼文吧:


中共軍事思想的調整與發展2007-01-06 蔡裕明

 提要

一、本文的重點在於討論共軍軍事思想的調整與發展。
二、中國共產黨認為必須要掌握軍事,因為「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要貫徹「黨指揮槍」的原則,同時中共軍事戰略也左右中共國家安全戰略的發展。
三、軍事思想自有其傳承。中共建國後軍事戰略的形成與演變,大略上可以分為:毛澤東的人民戰爭時期,現代條件下的人民戰爭,以及波斯灣戰爭之後所謂的「高技條術件下的局部戰爭」時期。
四、這三個時期所引伸的中共軍事思想的傳統主義、新傳統主義與革命主義為共軍未來的發展提供了理論與實際的依據。

壹、前言

本文的重點在於討論共軍軍事思想的調整與發展。中共有發展和形成其特有的軍事戰略;或者說中共只是「迫於形勢」發展其軍事戰略嗎?現今共軍的領導人會堅持前輩們所制訂的軍事戰略原則嗎?亦或者說,中共在軍事戰略發展或形成上有其方向。
從1927年中共領導而失敗的南昌起義以來,認為中國共產黨必須要掌握軍事,因為「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要貫徹「黨指揮槍」的原則,使得共軍在中共國家安全戰略的設計上占有極為重要的角色,同時中共軍事戰略也左右中共國家安全戰略的發展。「戰爭是政治的另外一種方式」,而軍事戰略則是為了達成戰爭的政治目的,所實施軍事力量的戰爭準備和計畫,與進行戰爭的策劃過程,更是戰場和會戰的理論與實踐酼。
就和其他學科一樣,軍事思想自有其傳承。中共建國後軍事戰略的形成與演變,大略上可以分為:毛澤東的人民戰爭時期,現代條件下的人民戰爭,以及波斯灣戰爭之後所謂的「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時期。每個時期由於領導者的風格不同,來自國內外的威脅程度以及各時期技術發展的不同而有所區別。而戰略是一種思想、一種計畫、一種行動醎,並依據當時戰爭的條件、方式與型態而產生,軍事戰略更包含了為達成國家的戰略目的,所含括的世界觀、戰爭時機、軍隊建設原則與武裝力量使用的原則醻,而所實施軍事力量的動員、準備與計畫。這是為本文藉以論述中共軍事思想的調整與發展。本文首先論述軍事思想的意涵與中共對此的認知,再者分別陳述共軍現存的三種軍事思想:傳統主義、新傳統主義與革命論者的不同思維,最後為結論。

貳、軍事戰略的界定與中共對於軍事戰略的認知

軍事思想被許多學者視為軍事理論的核心部分。軍事之所以複雜的原因是它涵蓋了數門不同的學科,也就是不只是社會的行動,也包含了軍事武力與戰爭,並與社會生活與行動息息相關。軍事事務具有多面向的功能,同時也間接的支援國家的外交行動。軍事事務對內維繫著國家內部秩序的穩定,或處理危機並抗拒來自其他國家的壓力甚至對於安全上的威脅,使得軍事思想會成為軍事事務的指導方向。
國家因本身利益與目的的不同,所形成軍事戰略的特點和規律也會有所不同,更有時間、地域和性質的差別。軍事思想是一國對於武裝部隊意圖與能力的一項重要指標,也成為各國軍事競逐的一個評估方式。在中共官方的認知當中,軍事戰略有著以下的特點與趨勢:一、軍事戰略服從和服務於國家戰略,不只是追求戰爭的勝利,而以國家利益為得失,以國家戰略的目標為目標。二、軍事戰略不只是計畫如何打贏戰爭,而且計畫制止戰爭,維護和平已成為軍事戰略的主要任務。三、軍事戰略沒有平時或戰時的區分,在平時,軍事戰略包含發展軍事理論,建設軍事力量,以期在發生戰爭的時候,可以有效率的打贏戰爭。四、軍事戰略指導武裝力量的運用,同時也指導武裝力量的建設遖。而中共在軍事戰略與國家戰略的層次之中,最高層次是國家戰略,國家戰略的目標決定國防戰略和軍事戰略的目標,而國防戰略和軍事戰略又受到國家戰略的全面制約,軍事戰略更包含了:戰略方針、武裝力量的建設與使用、戰爭準備、戰略指揮、戰略後方、軍種戰略與戰區準備等方面遌。
本文把共軍的軍事戰略思想可以分為三派:傳統主義者、新傳統主義者、軍事革命論者。傳統主義者服膺於毛澤東人民戰爭的理念,主張主動防禦的戰略準則,「在戰略上要藐視敵人,在戰術上要重視敵人」;新傳統主義者則認為至少在周邊區域的層次上,共軍更要保有兵力投射的基本能力,如快速反應部隊的成立與海權的擴張則是基於這樣的觀念;軍事革命論者視未來為一種快速改變的時代,共軍要抓緊這波軍事事務革命的先進技術釾。在中共眼中,強調與發揚軍事思想的一致性可使中共取得指揮與行動的一致性。

參、傳統主義論者的人民戰爭

毛澤東的人民軍隊、人民戰爭與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可以說是共軍軍事戰略的基礎。毛澤東在「中國社會各階層的分析」、「湖南農民運動的考察報告」當中指出農民在革命之中的重要性,接著提出了人民軍隊的基本建軍原則和共黨在中國的革命是以農村包圍城市,以及武裝奪取政權的方式,利用城市與農村之間不平衡的特點,突破這種脆弱環節,及依靠人民群眾實行以武力奪取政權。其本質是利用中國大陸幅員的遼闊與眾多的人口,以持久性的消耗戰來殲滅或驅逐來犯的敵人。毛澤東也認為在中國的革命戰爭是在中國這種特殊環境之內進行,「尊重中國革命戰爭的經驗」,並且「戰爭情況的不同,決定著不同戰爭指導規律,有時間、地域和性質的差別。從時間的條件來說,戰爭和戰爭指導規律都是(不斷)發展的,各個歷史階段有各個歷史階段的特點,因而戰爭指導規律也各有其特點,不能呆板地移用於不同的階段。從戰爭的性質來看,各個國家或各民族軍隊皆有其特點,因而戰爭的規律也有其特點」。由於過去殖民地的經驗,許多第三世界國家在政治上或經濟上的獨立,並不能保證軍事戰略思維上的獨立,而為了擺脫西方殖民主義的經驗殘留,往往利用發展本土的特色來動員大眾的認同。
傳統主義仍服膺於馬列毛主義的思想,如恩格斯理論中就論述了軍隊為了要贏得戰爭的勝利,主要的因素是人而不是槍銾。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基本組成包括:人民軍隊、人民戰爭以及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首先,人民軍隊的主要內容包含了中國共產黨對軍隊絕對的領導,人民軍隊是一個戰鬥隊,也是工作隊與生產隊。其次,人民戰爭也是群眾的戰爭,只有動員群眾、依靠群眾才能進行戰爭,並實行主力軍團、地方兵團與遊擊隊和民兵結合的武裝力量體制,同時在農村建立革命的根據地,最後創造出一套以人民戰爭為基礎,並與當時條件相結合的戰略戰術。而人民戰爭的戰略與戰術包含了:把作戰目的與作戰手段實施辯證,堅持積極防禦反對消極防禦,採取適當的作戰方式,並把運動戰、陣地戰與遊擊戰交相結合運用。
傳統主義主要依恃「利用現有的武器並動員群眾,以擊敗擁有高科技武器的敵人」。奇襲與欺敵是人民戰爭最主要的兩個部分,這種戰術的使用主要可以在對日抗戰(1937-1945)、國共內戰(1945-1949)、抗美援朝(1950-1953)與懲越戰爭(1979)期間發現,特別是中共的懲越戰爭是最後一次大規模對境外敵人的軍事行動。在那場戰爭之中,中共軍方暴露出許多的缺點,遂有了1980年代的軍事現代化。這種軍事思想也需要在中國大陸實施動員與在內陸保有相當的國防設施與自主的國防工業。

肆、新傳統主義論者的現代條件下的人民戰爭

長久以來毛澤東所強調的以群眾路線為主軸的人民戰爭理論,一直是共軍建軍的基本原則。但是在共軍建軍方向的紅與專問題上,共軍內部一直存有相當的爭議,一直到鄧小平掌權之後,中共的建軍路線才又統一在鄧小平所提出的「現代條件下的人民戰爭理論」之下,強調的是現代軍事科技發展對於未來戰爭的效用。而在世界觀上,鄧小平否認了毛澤東對於世界形勢的判斷,他提出了「軍隊建設要從臨戰狀態向和平建設時期的軌道轉移」,他認為,「除非出現世界大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基本點不可動搖」,並要求軍隊「服從經濟建設大局」,「軍隊要忍耐」等主張。
當國防現代化在1973年時被引入共軍的概念時,共軍的軍事戰略產生了兩項重要的轉變。首先,在1970年代末期時,人民戰爭的概念逐漸被「現代條件下的人民戰爭」所取代。因為現代條件下的人民戰爭所強調的是贏得戰爭的方式,而不只是人民戰爭所需要面對的戰爭型態。現代條件的人民戰爭所強調的是在邊境上就擊敗敵人的有限戰爭,用先進的技術與聯合作戰兵種,在極短的時間內就贏得戰爭勝利的關鍵,同時新傳統主義也認同兵力投射的觀念,也就是把共軍送到中共國境之外的能力,但這目的是區域性的並非是全球性的鍮。
新傳統主義的軍事思想主要是希望不用放棄重要的經濟與工業建設的前提下,防範其他外部威脅對中國大陸的攻擊行動,將陣地戰、聯合兵種戰術以及運用正規與機械化部隊,在敵人可能進入中共領土之前就讓其行動受阻,這種的方式讓首戰即等於決戰,衝突初期的階段就變得相當重要鎺。
新傳統主義建軍路線的最大特色就是加強軍隊現代化、正規化與機動性的發展。其中尤其重視軍隊在高科技條件下的作戰能力。在這種的指導方針之下,人民戰爭、民兵與一般群眾的作用大幅縮減。同時也合併大軍區、撤銷許多軍、師級單位,成立集團軍、實行軍政文民整體化訓練,進行軍事幹部的檢討,恢復學生軍訓、國防科技研發和走向「軍轉民」的方向等閗。

伍、軍事革命論者的高科技局部戰爭

經濟的改革與發展,為中國大陸帶來的不只是富裕而已,也為中國大陸的政治角色與軍事現代化帶來信心與潛力,而國防現代化的進展更使得中共可能成為亞洲未來重要的角色之一。經濟的發展使得共軍可以添購較好的設備與武器,使共軍逐漸成為世界級的武力之一,而在和其他國家進行軍事交流的過程當中,共軍的領導者逐漸明瞭其本身軍事戰略的落後之處,而且也積極的引進西方的軍事思想。
波斯灣戰爭的發動與快速的結束,也對中共的軍事戰略帶來不小的震撼。這讓中共的軍事戰略朝向不同於以往的方向:著重於研究與發展先進武器技術、把軍事訓練提升到戰略地位、強化動員體制與後勤保障,以及加強軍事理論的研究。江澤民自1992年10月中共第十四大之後,即不斷宣揚他的治軍理念,也就是在戰備整備上,由打贏一般條件下的局部戰爭,向打贏現代技術、特別是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轉變;在軍隊建設上,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能型、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轉變。在戰爭觀上,共軍認為未來戰爭的型態將趨於多樣化,如電子戰,特別是波斯灣戰爭就是以電子技術為核心的高技術戰爭;空襲戰,強調的是各航空兵種與長程武器的打擊作戰;「點穴」式的精準打擊作戰,特別是重點式的攻擊軍事戰略目標,避免平民的損傷;以及非接觸性作戰,也就是不直接兵力接觸的軍事行動,以減少人員的傷亡。
在這段時期中,中共國防發展戰略的基本走向為:首先在於保護國家安全和服務於經濟建設;第二,確立冷戰後中國大陸安全戰略,至少包含三項原則:加強國防現代化以提高自衛能力;支持區域安全合作,減少潛在的軍事衝突;發展睦鄰友好關係以建立相互信任;第三,提高國防科學水平和中高級軍事指揮官的學科素養;第四,贏得高科技條件下的戰爭。在共軍決策者的眼中,高科技戰爭所帶來的軍事事務革命不只是新的軍事理論,同時也是新型態的精緻的毀滅性力量。
中共中央軍委、總參謀長傅全有曾經表示:「高技術條件下的戰爭與以往相比,作戰型態發生重大的變化,但是戰爭的決定因素是人而不是物的規律並沒有改變,民兵、預備部隊和人民群眾在戰爭中的重大作用並沒有改變,並需堅持人民戰爭的思想」。也就是說,中共軍事戰略的發展,走向平戰結合的趨勢,不但要強調常備軍的建設,還要注重後勤力量的建設。
共軍內部的軍事革命論者則強調要「使用資訊科技的能力」來評估與改革其作戰指導。共軍在過去的數年當中形成了高科技戰爭的兩種趨勢,一種是低估技術在軍事思想的效用,以致於有些共軍認為可以不用太重視技術的發展,畢竟使用與發明這些技術的還是人;第二種則是「唯武器論」,認為軍事武器可以取代戰爭準則,特別是導彈或核武乃至於網路即可贏得任何戰爭。這兩種趨勢雖未能道盡革命論者的軍事思想,卻也說出了軍事革命會讓東方的軍事思想,帶到新的境界當中。附表則為軍事革命如何與中共傳統主義作戰理論的結合。

陸、結語

戰略是現有及可能狀況與力量的知識,並以諸種權力之間因果關係的知識與經驗為依據。而實際軍事戰略運用的準則,係以思想為基礎。但一個特殊環境,個別軍事領導者的見解、偏見與經驗而所不同,會因政治或技術的變遷所做的權宜措施而有所改變。基本上,中共軍事戰略服從於共產黨的指揮與領導,並動員群眾、組織群眾以實施人民戰爭,把全國劃分為多個軍區,依各軍區的特性與威脅而實施不同的戰略思想。
在毛澤東主政時期,中共的戰略思想主要是以毛澤東的人民戰爭與群眾路線作為主軸,認為在中共武器裝備不如敵人的前提下,就更加要凸顯以人為主體的效用,當時中共的戰略觀認為由於東西方持續性的冷戰,使得世界大戰將會爆發。在鄧小平所主導的改革開放之後,當時中共的戰略觀點是認為大戰雖然難以避免,但是卻會遲緩,中共當時重要的主軸就是強調經濟上的改革與開放。到了1984年,鄧小平在中共中央軍委會議上也提出了大戰可以避免的觀點,並擴大了對於戰略的研究風潮。在中共的十三大軍事科學院就完成了「關於確立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的意見」,主要重點就是由全面戰爭轉向局部戰爭的戰爭觀。80年代福克蘭群島之戰與貝卡山谷之役,以及1991年波斯灣戰爭與1999年北約轟炸南斯拉夫的戰事,驗證中共研究高科技戰爭的動機與方向。而當江澤民在90年代初掌握中共軍委後,更確立了「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在1995年臺海危機之前,已按照這個方向進行「著眼於打贏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的訓練。
這三個時期所引伸的中共軍事思想的傳統主義、新傳統主義與革命主義,為共軍未來的發展提供了理論與實際的依據。特別在國防預算或國防資源的配置上,傳統主義強調要建設陸軍,認為陸軍才是最後的決勝兵種,新傳統主義則傾向於把國防資源投資在快速反應部隊或可以突破第二島鍊的海軍,而革命主義則主張將國防資源投注在資訊建設以及二砲或導彈的研發與強化。這三種共存的軍事思想在中國大陸幅員廣大的空間剛好符合軍事思想的適用性,配合其軍區制度與各地不同的安全需求,中共中央讓各地依照自身不同的需求發展不同型式的軍隊。
http://seehi.fayay.com/phparticle/article.php/344


淺談中共「軍事事務革命」之發展與限制

作者:唐仁俊
級職:空軍官校少校教官
學歷:政戰學校政研所碩士、現就讀於中山大學大陸研究所博士班
本文刊載於中華戰略學刊秋季刊,民國八十八年十月,頁135~166。

提 要

美國在波灣戰爭的勝利,為戰爭型態帶來了新一波的革新,戰場資訊化已成為未來戰爭型態的主流,在美國「軍事事務革命」的浪潮中,為因應未來戰爭的型態,中共也積極推動「軍事事務革命」,並有許多積極的作為,在此同時,也因部份條件的不足而產生限制,是否能夠克服現有的限制,已成為中共「軍事事務革命」成功與否的關鍵。

壹、 前言

冷戰結束以來,一場新的「軍事事務革命」(Revolution in Military Affairs)正方興未艾,由於現代高科技發展的結果導致戰爭型態隨之改變,同時也促使戰爭思維、軍事組織、軍事倫理與行動準則等必須有所調整,平時與戰時之界限逐漸模糊,如何將「新科技」的成果精確運用於軍事領域,並且掌握時機進行軍事領域之必要變革,以增強國家的軍力與總體國力,將是未來戰爭勝負的重要關鍵。易言之,講求「科技建軍」、「軍民互用」、「軍民一體」的概念,將會愈趨明顯與普及,而「人與武器相結合的因素」可能成為「軍事事務革命」成功與否的重要關鍵。
中共因受波灣戰爭的影響,感受到將來戰場勝負的關鍵已經改變,以往以量取勝「人民戰爭」的戰略思維已經不足以應付未來的戰爭,以質取勝的高科技戰爭為未來戰爭的主要型態,為因應未來的戰爭,中共軍方也積極的從事「新軍事革命」。然而,因為中共在部份條件未能配合的情況下,局部的「軍事事務革命」成為中共此次軍事革新的主要方向,以達成未來戰場上局部重點攻擊的目標,國內學者林中斌稱中共發展此種戰爭型態為「點穴戰爭」。美方稱中共此觀念為「不對稱戰爭」(asymmertrical warfare),採「以弱戰強,避實擊虛」之意。也有美方學者稱此發展為中共之「軍事事務革命」,有別於西方主流派的意見:中共只進行緩慢漸進的「軍事事務演化」(evolution in military)。
「軍事事務革命」的意涵為何、中共發展「軍事事務革命」的背景因素、作為及限制與中共「軍事事務革命」對亞太地區的影響,皆是本文所要探討的主題。

貳、「軍事事務革命」之意涵

最早的軍事革命概念起源於七0與八0年代的前蘇聯論著,特別是歐加科夫(N.V.Ogarkov)元帥所著一系列分析新科技革新的論文。當時學者提出「軍事技術革命」一詞,日後變逐漸演變成為軍事事務革命較為整體的概念。[5]在「軍事事務革命」的研究中,對於什麼是「軍事事務革命」眾說紛紜。弄清楚這個問題,對於認識「軍事事務革命」本質及指導「軍事事務革命」實踐具有重要的意義。美國未來學家托夫勒認為,武裝部隊從技術到編制、戰略、戰術、訓練、條令和後勤等各個層次都同時發生變化,即是「軍事事務革命」。美國新軍事革命倡導者之一安德魯.‧馬歇爾說,軍事革命是指作戰概念和戰爭發生重大變化的一個特殊歷史時期。<蘇聯軍事百科>載:軍事上的革命是指科學技術進步和武裝鬥爭工具的發展在軍隊建設和訓練以及進行戰爭和實施作戰行動的方法上發生的根本變化。
從安德馬魯.‧馬歇爾對軍事事務革命讀定義中可以了解到「軍事事務革命」的發生,並非只有發生在美國,近年來由美國所領導的「軍事事務革命」只是歷史變革中的一個階段,而各階段可能的「軍事事務革命」如表一所示:

表一:可能的「軍事事務革命」

時間/ 「軍事事務革命」事件
十四世紀/ 長弓:文化
十五世紀/ 火藥:科技、財政
十六世紀/ 築城:建築、財政
十七世紀/ 荷蘭與瑞典之戰術改革:戰術、組織、文化
法國軍事改革:戰術、組織、行政
十七至十八世紀/ 海上作戰:行政、社會、財政、科技
十八世紀/ 英國財政革命:財政、組織、構想
法國大革命:意識型態、社會
十八至十九世紀/ 工業大革命:財政、科技、組織、文化
十九世紀/ 美國內戰:意識型態、科技、組織、文化
十九世紀後期/ 海上戰爭:科技、行政、文化
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 醫藥:科技、組織
二十世紀/ 第一次世界大戰:聯合兵種作戰:戰術、構想、科技、科學
閃電戰:戰術、作戰、構想、組織
航艦作戰:構想、科技、作戰
戰略空戰:科技、構想、戰術、科學
潛艦作戰:科技、科學、戰術
兩棲作戰:構想、戰術、作戰
情報:構想、政治、意識型態
核子武器:科技
人民戰爭:意識型態、政治、構想

其中就現代新科技而言,資訊科技是最為重要的科技,因此資訊科技是「軍事事務革命」探討的核心,從「軍事革命」(military revolution)、「戰爭世代」(generations of warfare)、資訊作戰(information warfare or infowar)到資訊控制戰(cyberwar)。「軍事事務革命」使美國國防部傳統的指揮(Command),管制(Control)、通信(Communication)、情報(Intelligence)、系統(C3I),增列由電腦(Computer)所發展而出的資訊權而成為指揮、管制、通信、電腦系統(C4I),並進而演變為指揮、管制、通信、電腦、情報、監視(Surveillance)、偵察(Reconnaissance)的整合系統(C4ISR),其目的就在建立並維持資訊優勢作為,以支持軍事作戰與國家安全戰略。就是要取得資訊作戰的優勢作為,支持軍事作戰而獲取勝利。
當前的「軍事事務革命」是在呈現一場以資訊為基礎的作戰(information-based warfare)。利必斯基(Martin C.Libicki)就認為,當前的「軍事事務革命」是以資訊為基礎的「軍事事務革命」(information-based RMA)。[8]主要範疇有二:1.攻擊及保護資訊;其中包括心理戰、軍事欺敵、安全措施、實體破壞、資訊攻擊以及電子戰。2.開拓資訊;消極的來說是迅速獲得一切可獲得之資訊並利用之,以形成軍事決策,積極的來說則是在敵方之決策網路中發生作用。[9]就戰略層次而言,資訊戰是當國與國之間發生武裝衝突時,運用資訊科技協助的戰爭,也就是資訊時代的戰爭。戰場層次是就運用軍事武力與資訊科技的結合,也就是管通情電系統(C4I)乃至指管通電情監偵系統(C4ISR)的建立。就戰術層次與作戰層次的資訊戰則是運用戰場層次的資訊戰所建立的系統,進行對抗行為,戰術層次的運用範圍是較作戰層次廣泛,作戰層次則是較為實際運作的資訊戰。資訊科技貫通於各層次間,各層次間的資訊戰會相互作用,資訊科技的理論性從上而下,實務性則是從下而上。而資訊戰的運作方式如表二:

表二:資訊戰的方式

類型/ 子類/ 是否為新構想/ 效能
 
指揮管制戰(C2W)/ 攻擊指揮中心/ 指揮系統成為目標,而非個別的指揮員/ 新的傳輸和反應技術使未來的指揮中心可受到更好的保護
攻擊通訊系統/ 通訊連結擴張,可跨越頻譜和地域的限制/ 新技術允許在更少的資訊流量下進行
情報戰(IBW)/ 隨著矽晶圓成本下降而增加用量,可以提昇系統的尋標能力/ 美國將建立第一套「反搜索系統」系統,但除了發展匿蹤外,過於忽視本身系統的隱蔽
電子戰(EW)/ 反雷達/ 約自二次世界大戰開始/ 分散的發波器和收波器較單一系統有更高的存活率
反通訊/ 約自二次世界大戰開始  
密碼戰/ 數位化密碼現在更容易製作/ 新的編碼技術對製碼者較為有利
心理戰(PW)/ 瓦解國家意志/ 否/ 宣傳戰必先由像CNN國際傳媒進行,再者是Me-TV
反抗軍隊/ 否/ 宣傳戰技術必採用衛星直播和Me-TV
反指揮官/ 否/ 基本的欺敵技術仍屬困難
製造文化衝突/ 歷史故技/ 文明衝突論?
駭客戰(HW)/ 是/ 所有社會的潛在易毀性都提高,但好的內部管理可保護系統安全
經濟資訊戰(EIW)/經濟封鎖/ 是/ 只有極少數的國家還未依賴高頻寬的資訊流量
資訊霸權主義/ 自1970年代開始/ 貿易和戰爭均屬競爭手段,兩者並不等同
電腦戰/ 資訊恐怖主義/ 任何資訊都可能被竊取,不論是文件或電腦檔案/ 這對強化隱私法令提供有力法源
語意的攻擊/ 是/ 目前還無法說明
模擬戰/ 類似虛擬實境/ 如果文明到可以進行模擬戰,怎麼可能還會衝突
錯亂對方認知/ 是/ 存屬科幻小說題材

    綜合以上所言,「軍事事務革命」可定義為「由於軍事準則的重大變革、作戰組織的徹底改變,以及新科技的運用,而造成戰爭本質的基本改變,是為軍事事務革命。」並可以歸納出構成「軍事事務革命」的要素為:軍事事務革命」並非專指科技方面,而是指與軍事有關的領域,如科技、制度、作業、組織與戰略等方面之進步與革新。並非個別的進步與革新即代表「軍事事務革命」,而是共同的進步與革新達到預期效果,而改變戰爭本質。其主要的特徵為:1.軍事技術有了重大發展與改變,並已廣泛應用於武器系統,軍事技術的重大發展是形成軍事事務革命的必要條件。2.軍事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並與新技術運用相一致。3.作戰理論有了重大突破,並已運用於軍事實踐。最後,對於「軍事事務革命」的意涵廣義的看法大致可以歸納以下三點:
1.並非此等方面個別的進步與革新即代表「軍事事務革命」,而是此等進步與革新能達到「加乘組合」(Synergistic Combination)的效果而形成能改變戰爭本質的真正「軍事事務革命」。
2.「軍事事務革命」是國家及全球性政治、社會及經濟環境下,具歷史性、革命性的重大改變,此等環境又提供認識、瞭解、吸收及運用「軍事事務革命」觀念的條件。
3.未能順利且有效地認識、瞭解、吸收及運用「軍事事務革命」的觀念,應具有彈性、適應性、開創性及開放的心胸來面對改變。

參、 中共「軍事事務革命」之背景因素

每當新科技及新武器系統出現,戰爭型態就會產生變化,前蘇聯稱此種現象為「軍事技術革命」,美國分析家則稱其為「軍事事務革命」;改變名稱旨在強調非科技因素在軍事組織及作戰方式上所扮演的角色。一九九一年的波灣戰爭,已證明了以科技為後盾的火力取代了人力而改變了戰爭的面貌。如今科技的齒輪不斷的在向前邁進,科學理論因技術的精進而被發現,而科學理論發現後,又促使技術上的發明。無論是科技改變戰爭型態或者因應戰場需求而促進科技的進步,「軍事事務革命」的發生,一定有其相對的背景因素,中共「軍事事務革命」的發生也有其特有的背景因素,可分為國際因素及國內因素來說明:

一、 國際情勢

(一)波灣戰爭的影響

一九九一年的波灣戰爭,讓世人見識到高科技武器主宰的戰爭型態所呈現的戰場盛況,也為全球軍事事務革命揭開了序幕。[17]資訊技術在波灣戰爭中的主要應用可分為下述三個方面:1.ISR、2.C4I、3.精密兵力。ISR即為情報蒐集(intelligence collection)、監視(surveillance)偵察(reconnaissance)三者的縮寫。C4I能夠提供指揮(command)、管制(control)、通信(communication)、電腦處理(computer processing)和情報(intelligence)的技術。精密兵力是一種比精密導引武器意義更較寬廣的觀念。一種能以較大速度射程和精密度,使用威力強大武器的一般能力。
中共在受到波灣戰爭的影響下,對於「軍事事務革命」與資訊作戰概念的探討內容,從「現代條件下的人民戰爭」與「局部戰爭」的理論探討而改為「高技術條件下的戰爭」的理論研討。也就是在此研討中,發現美軍正在進行「軍事事務革命」及資訊戰爭理論與實驗,遂企圖從引介外國相關觀點與召開研討會,而學習與發展出屬於自己的「軍事事務革命」。自此,「軍事事務革命」與「信息戰」成為中共解放軍的軍事理論主題。

(二)因應外來的威脅

冷戰結束後,蘇聯的瓦解及美國的撤軍,造成亞太地區「權力真空」狀態,中共的崛起,引發美國及亞太地區周邊國家的注意,「中國威脅論」的流傳為此種狀態的最佳證明,中共為因應冷戰結束後的國際局勢,軍力結構及亞太戰略的調整實為必要,其中「軍事事務革命」為其主要的重點。
美國國防大學一九九八年出版的「中共戰略趨勢」(Strategic Trends in China)一書指出,中共近年來積極開展以資訊戰(Information Warfare,IW)為導向的軍事革命,其著眼在於中(共)美未來有可能發生衝突,在軍力處於相對劣勢情況下,未有攻擊癱瘓美國軍方與民用電腦系統方有獲勝可能,這種發展適足以說明安全環境或軍事力量處於劣勢時,何以會促成軍事革命的出現。

二、 國內情勢

(一)社會考量

    「軍事事務革命」與整個社會革命有著緊密的聯繫,從根本上說,「軍事事務革命」是由於社會生產力發展推動的結果。人類發展史證明,生產力的發展必然促使整個社會的進步,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它的每一次突破性進展,都將極大地促進社會各個方面的重大改革。二十世紀七0年代以來,世界上陸續產生了以信息技術為先導的一系列高新技術。信息技術不但已經成為一個獨立的技術領域,而且還廣泛滲透於其他高技術領域,成為高技術發展浪潮中的「浪尖」,以至把整個社會推向信息時代。中共自一九七八年實施經濟改革以來,社會已產生極大的變遷,在與外界互相流通的結果,以往閉關自守的情況已不複見,取而代之的是隨著世界脈動前進,以因應世界潮流。

(二)戰略考量

軍事組織的革新,甚至轉型,是軍事革命的重要目標之一。伴隨後冷戰時代的到來,許多軍事強權莫不積極尋求建立量小質精的軍隊,並且致力於強化軍隊成員的專業素養,亦且組織再造,提升各級組織的調適能力,以因應變遷快速的戰略環境。「軍事事務革命」理念與新科技持續被納入軍事系統的互動,已不斷創新作戰構想,而戰爭型態也自然產生組織結構性的變遷。目前,美國憑藉強大的國力、軍力與資訊系統科技水準,正領導這場「軍事事務革命」,更不斷將之驗證於全球各地的軍事行動。中共面對其假想敵,即美國所積極進行的這場革命,亦極思學習而積極推動,企圖趕上這場軍事革命潮流。

(三)科技考量

中共在先進科技方面,落後西方國家甚多,對於發展「軍事事務革命」有許多的限制未能克服。然而,要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必須在以往不足的地方迎頭趕上,甚至於超越西方先進國家,如此才能邁向強國之林,中共當局也深深的了解到這一點,因此,對於先進科技的研發不於餘力,在這次的「軍事事務革命」的浪潮中,中共如不進行軍事革新,在邁向二十一世紀後,強國之路將相形見遠,而科技的進展也會受到限制,這個結果非中共當局所樂意見到。
總之,未來以資訊為主的戰爭型態已越來越明顯,具體而言,未來的戰場也不再只是一個純軍事部署的基地或戰域,而是遍及全國各地的資訊設施,未來的戰爭也不完全是軍隊的戰場交鋒,決定勝負關鍵的可能是能夠操作資訊系統的電腦軟體人員。因此,必須結合民間力量,造成一個全面性的全民國防,方能應付資訊戰爭中的任何一種作戰方式。

肆、中共「軍事事務革命」之作為與限制

因應美國所推動「軍事事務革命」的浪潮,中共考量國內外的環境條件,對於「軍事事務革命」的發展與目標的看法如表三:

表三:中共對於軍事革命發展階段及其目標的看法
階段/ 發展目標

初級階段/1990-2020
1. 原有軍事體系的改革和改造
2. 發展新的武器裝備
3. 創造新的軍事理論
4. 造就新的體制編制
5. 研創新的作戰方法

高級階段/2020-2050
1. 整合初級階段形成的各個新的軍事要素
2. 構建真正反應時代特色、技術發展和軍事需求的新的軍事體系
3. 用新的軍事體系取代原有的軍事體系,實現軍事領域的整體革命

    然而,在中共發展「軍事事務革命」的同時,也產生了一些限制,中共的學者也對當前的「軍事事務革命」進行反思,特別是對其他國家是否能學習或進行這場美國式的「軍事事務革命」提出許多值得深思的問題。,以下將對中共發展「軍事事務革命」的作為及所面臨的限制作分析:

一、       中共「軍事事務革命」之作為

(一)加強普及資訊作戰基礎教育及專業訓練

資訊戰是多度空間的,含括攻擊及防禦兩項,它可以應用在各種戰爭中,包括低強度衝突或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戰爭。資訊戰的時代業已來臨,傳授士兵資訊戰知識和能力刻不容緩;除基本概念外,各種專業知識,如程式設計技巧、系統管理及網路等,都必須融入軍事訓練課程中。有鑑於此,中共解放軍已成立培訓各級資訊及指揮通信作業人員的「信息工程學院」,除各類軍事院校加強電腦基礎教育,及增設相關資訊作戰技術的課程外,另針對新配備的光纖通訊、數位通訊、衛星通訊、微波通訊等裝備,加強實施專業人才的培訓,並將新型裝備運用於戰役演習中,至於作業單位所需的資訊系統設備,正持續普遍設置。中共另已應用電腦數位科技,完成多種戰機、火砲、坦克、飛彈等武器裝備的模擬訓練系統:開發各類戰役模擬的電腦兵棋軟、硬體,並交由聯訓基地或軍事院校進行測試。此外,近年來中共並舉辦探討「軍事事務革命」的相關研討會(如表四),以作為指導中共「軍事事務革命」之方針。

表四:中共近年重要的「軍事事務革命」與資訊戰爭研討會
場次/ 時間/ 地點/ 主題
 
1/ 一九九五年十二月/ 河北省石家莊「中國陸軍參謀學院」/ 「迎接世界軍事革命的挑戰」
2/ 一九九六年六月十二日/ 中共國防大學/ 「高科技條件下聯合戰役軍兵種作戰理論研討會」
3/ 同年/ 中共國防大學/「高科技條件下作戰指揮理論研討會」
4/ 一九九七年五月二十一至二十三日/ 解放軍總參四部(電抗雷達部)/ 「信息戰與電子戰」
5/ 一九九七年十一月十一日/ 中共國防大學/ 「新軍事革命對我國軍事鬥爭的影響與策略研究」
 
(二)太空衛星與資訊電子裝備的研發

由波灣戰爭的統計證明,具備電子作戰能力的武器系統,在戰場的存活率可由15%提升為70%至90%;而攜帶電子作戰設備的戰機,作戰折損率,則可由20%降至約3%,故現代戰爭中,電子及資訊作戰武器均為建軍必備。因此,中共在「九五計劃」中,將研製和發射配備合成孔徑雷達的雷達成像衛星、預計二00二年發射高功率紅外線遙測衛星(彈道飛彈預警衛星)、及發射載有先進電荷偶合數位(Charge Coupled Digital,CCD)相機(解析度一公尺)的小型偵察衛星列為重要發展項目。另外,中共發展太空科技、軍事衛星不遺餘力,在軍事偵照、預警、通信等技術均已有成,並將繼續研發載人航天載具及導航定位衛星系統,有機會提升其指、管、通、情、資、電腦、監視、偵察(C4ISR)能力,且加強其遙攻武器之導引精度。
一九九一年以來,中共著力師法以美國為首的盟軍部隊對伊拉克實施電子封鎖,以電子戰「軟殺傷[30]」技術結合空中、地面部隊「硬摧毀」快速贏得戰爭勝利的戰例,使中共深切瞭解「電子戰」在未來局部戰爭中的優勢地位並逐步形成「第三波戰爭」中共軍隊「點穴戰爭」的理論依據。因此,九二年以後,共軍的建軍計劃中,已提升戰場「制電磁權」的重要性,置於與敵人爭奪「制空權」、「制海權」同等重要的地位。其裝備的發展為:
1. 建立衛星接收設備的指、管、通、情系統。
2. 發展具電子偵察、對抗與指揮合一的「多功能電子戰系統」。
3. 改善電子防衛技術,尤其是主動是自我防衛的各式電子反制、電子反反制裝備,如二砲基地、機場、雷達基地、軍港附近的電子干擾系統。
4. 發展以雷射技術為主的精準武器技術,如雷射制導、雷射雷達、雷射引信、雷射陀螺儀及雷射致盲武器等。
5. 發展非核性強力電磁波武器,反輻射導彈及微波武器。
6. 發展各型遙感武器和紅外偵察技術。
7. 發展以「電腦病毒」為主的各種電腦程式,以便未來在戰場上改變並破壞敵人「指管通情」能力和各級通信神經中樞,達到未戰前即可癱瘓敵人作戰能力的目標。

(三)軍隊體制編制上的改變

任何軍事革命都將在軍隊的體制編制上有所反映。既然軍事革命是時代的產物,軍隊體制編制上的變化與世界形勢和戰爭型態的發展息息相關。中共軍隊分別在一九五五年及一九五八年進行了兩次較大規模的裁軍行動。八0年代中期,中國軍隊建設的指導思想實行戰略性轉變,從過去隨時準備應付大規模侵略戰爭轉變到和平時期建設的軌道上來,軍隊規模和體制編制也進行了相應的調整。一九八五年,中國政府決定單方面裁減軍隊員額一百萬,至一九九0年實際裁減一百0三萬九千人。一九九0年後,中國人民解放軍經過繼續調整,其規模進一步縮小。再次裁減員額五0萬後,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規模將保持二百五0萬人。中共此次裁軍將在三年內按計劃、分步驟、積極穩妥地進行。其中,陸軍擬裁減19%,海軍擬裁減11.6%,空軍擬裁減11%再精簡員額的同時,將優化結構、文職人員,以及預備役部隊中的現役人員,均涉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總定額。
中共如此大規模的裁減人員,可以從兩個方面來作分析,一是因為國際局勢的巨大變遷,蘇聯的瓦解,以往最具威脅的北方敵人以消失,在無此需求的情況下,龐大的兵員反而造成國家的重大負擔;二是由於戰略重心的轉變,在受到波灣戰爭美軍高科技戰爭型態的影響,改變了以往中共以量取勝的人民戰爭戰略思想,而改為打一場高科技的局部戰爭,因此,強調軍事科技的研發及購買,以符合中共軍隊的轉型。

綜合言之,未來的中共的兵力結構可能會有下述幾種特徵:
1. 部隊中層級會減少,不再有層層節制的現象。
2. 軍事組織中的後勤尾巴將會儘量縮短,戰鬥兵力也會重質而不重量。
3. C4I將成為真正的軍隊之腦。

(四)武器裝備的更新

    中共「軍事事務革命」的發展,在硬體方面,首先必須進行的就是武器裝備的更新,在戰爭型態已經改變的今天,高科技的精密武器,成為未來戰場上不可或缺的致勝條件,因此中共近年來積極引進軍事科技與裝備(如表五),提升高科技武器的購買及研發,以期能在未來亞太局勢中掌握戰略優勢。

表五:中共近年來所引進的軍事科技與武器裝備

空軍 /種類/ 數量/ 來源
SUKHOI-27/UBK戰機/ 50/ 俄羅斯;1992-1993年購買26架,1995年在購買22架,1995年簽訂技術價購合作生產200架(1998-2015年期間)
SUKHOI-30MK戰機/ 50/ 俄羅斯(未證實)
AA-8短程空對空飛彈/ 96/ 俄羅斯;供Su-27戰機使用
AA-10ALAMO中程空對空飛彈/ 144/ 俄羅斯;供Su-27戰機使用
AA-11ARCHER中程空對空飛彈  / 俄羅斯;供Su-27戰機使用
PythonⅢ短程空對空飛彈  / 以色列;可能以技術價購合作生產
J-8Ⅱ改良型/FC-1戰機/ 俄羅斯與以色列技術協助
J-10戰機  / 據傳為以色列技術轉移
A-5M攻擊機  / 義大利航電技術協助
Il-76運輸機/ 10?/ 俄羅斯
巡弋飛彈技術  / 據傳為以色列/俄羅斯技術轉移
空中加油技術  / 據傳購自伊朗
J-7戰機引擎/ 100?/ 俄羅斯
K-8訓練機引擎/ 33?/ 美國
A-50空中預警機/ 4/ 1997年由以色列、俄羅斯、英國合作供應
 
海軍 /種類/ 數量/ 來源
Kilo-class潛艦/ 4/ 俄羅斯;兩艘877EKM、兩艘636SSks
Sovermennyy-class驅逐艦/ 2/ 1997年購自俄羅斯
Crotale艦對空飛彈  / 法國;供旅滬級驅逐艦使用
旅滬級驅逐艦/ 2-4/ 使用自西方國家所引進的系統
潛艇技術(送及新式潛艦)  / 據傳法國、以色列、俄羅斯技術協助
渦輪引擎  / 德國與美國;供旅滬級驅逐艦使用
SS-N-22反艦巡弋飛彈  / 俄羅斯;供Sovremennyy-class驅逐艦使用
 
陸軍 /種類/ 數量/ 來源
T-72主戰車/ 50?/ 據傳購自俄羅斯
AS-365N運輸直昇機/ 50/ 法國;技術價購合作生產
Mi-17運輸直昇機/ 24/俄羅斯
S-300PMU地對空飛彈系統/ 8/ 1994,1995年購自俄羅斯
Patriot地對空飛彈系統  / 據傳為以色列技術移轉
2S23Nona-SVK自走砲系統  / 1997年購自俄羅斯

(五)作戰準則的轉變

「軍事事務革命」,導致武器的革新,也改變戰爭的型態,欲使資訊成為「軍事事務革命」的觸媒,則須改良準則與組織。科技使得許多革命性的創新得以運用至軍事領域中;然若欲發揮其威力,證實其戰略與作戰價值,則仍有賴於組織結構與準則的修改,以便在各層次的戰爭中,正確有效地應用這些創新的科技工具。
    中共作戰準則的轉變是中共明瞭未來戰爭是多度空間的戰爭、戰場空間範圍極廣、電磁頻譜的運用充塞於陸上、海上、空中及太空中,如能全般掌握戰場狀況並慎選目標,則僅需使用小部份的兵力便能達成其軍事目標。因此演變出「精兵致勝」、「速戰速決」及「縱深打擊」等作戰原則。基於此,遠程精準打擊武器;如巡弋及彈道飛彈及資訊戰的發展就益形重要。「中央軍委會」透過「國防科學技術和工業委員會(COSTIND)」,已將攻擊性及防禦性資訊戰,及遠程精準打擊資產的彈道及巡弋飛彈,列為優先發展的項目。

二、 中共「軍事事務革命」之限制

(一)「人民戰爭」的迷思

中共解放軍對於「軍事事務革命」理論的探討,從早期的純軍事技術面向,純軍事作戰層面而發展到相關的社會、經濟層面以及對戰爭型態與形式的探討,呈現出中共解放軍掌握了「軍事事務革命」理論的本質。卻受限於其既定的意識型態而硬將中共的「人民戰爭」理論,套入「軍事事務革命」與資訊戰爭的理論,藉以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軍事事務革命」,這正是其最大的缺點。[38]然而,對於「人民戰爭」是否與現代戰爭型態能夠相容且發揮作用的問題,中共部分軍事學者認為,「人民戰爭」與現代戰爭應可並行不悖,其理由在:
1.  中國人民戰爭的社會基礎仍在。
2. 人民武裝鬥爭發展不平衡的規律依然存在。
3. 軍力與經濟力的不足,是人民戰爭存在和發生的重要原因。
4. 現代條件下的人民戰爭仍能夠以弱勝強。

    綜合觀之,中共在探討軍事事務革命之時,仍不能脫離其思想窠臼而堅持具有「中國特色」的道路,實在僅在滿足其民族主義的自尊而已,並無深切的理論根據,依然強調人民戰爭的思想,不忘意識型態的灌輸,強調「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人民軍隊」角色,然而,過於深化意識型態的結果,勢必對軍隊的現代化有所阻礙。

(二)相關科技無法配合

    美國的「軍事事務革命」,是以武器裝備的高度發展為基礎的,而武器裝備的發展,都是與信息科學和信息技術的高度發展有關。中共在電路設計、系統整合、網路設計、作業系統及軟體應用發展等方面,落後西方的程度嚴重,在中共眼中,美國不但在上述各項冷域遙遙領先,還以無人能及的速度不斷進步中,而且能以最具創新的方法來運用現有科技。美國社會及美國軍方在網際網路、情報總分析系統、線上組合以至於高效能的資料庫搜索工具等方面,其進步的速度更是中共所望塵莫及的。學者Paul Dibb針對亞太各國發展「軍事事務革命」的潛力作評估,中共被評為第二級的國家,與新加坡、台灣同級並排在澳洲、日本與韓國之後(如表六)。
中共工業始終無法趕上西方或俄羅斯的先進科技。中共雖然在諸如飛彈固態燃料與航空冶金等方面有所成就,但在關鍵的次系統與整體設計方面,仍存在難以克服的弱點;尤其是航空工業無法在短期內解決發動基、航電系統與系統整合等方面的問題。皆限制了中共「軍事事務革命」的發展。

表六:亞太地區具有推動「軍事事務革命」潛力國家一覽表

層級/國家/ 備註
 
第一級/ 澳洲、日本、南韓/ 美國堅實盟友、科技等條件足夠的國家
第二級/ 中共、新加坡、台灣/ 受威脅或科技等條件中等的國家
第三級/ 印度、印尼、馬來西亞、紐西蘭、巴基斯坦、泰國、越南  
第四級/ 高棉、寮國、孟加拉、斯里南卡/無力推行「軍事事務革命」

(三)抗拒改革的保守派

    軍事理論的創新是軍事革命的核心,建立創新性的理論要求人們從舊的觀念中解脫出來,確立適應軍事革命發展的新觀念,這正是軍事革命發展的最根本問題。
「軍事事務革命」的本質與現有文化常規及官僚架構是相對立的。對一個社會與政治均屬保守及抗拒外來思想的國家,要適應新的觀念及組織架構,可說是困難重重。科技的發展是較易達成的一部份,改革的決心、接受新知的態度及採行新準則教令與訓練方式則是相對困難。

(四)政治制度的限制

中共所存在的問題不全然是科技的落後或缺乏對科技作創造性應用。中共欲進行資訊革命的最大障礙在於其威權式的政治制度。自從一八八0年代中國的自強運動以降,一百多年來一直困擾著中國領導人的一個兩難問題是,既想造成一個有活力,具備科技創造力的社會,又不想見到一個開放政治與社會環境;既想激起廣大民眾的力量並加以運用,又不願放棄官方的控制。至少就美國而言,只有在一個開放的、自由市場式的環境中,才有可能產生有助於促成資訊革命的創造力與進取心。

伍、 中共「軍事事務革命」對亞太地區之影響

    冷戰結束後,亞太地區各國權力重整,而潛在衝突點朝鮮半島、台灣海峽及南沙群島,隨時都有引發衝突的危險:

(一)朝鮮半島的核武危機

北韓擁有核武,必將引發亞太各國核武的競賽。日本與南韓在北韓擁有核武的情況下,勢必重新評估其現行的核武與傳統武器政策,以尋求戰略上的平衡,影響所及,中共與台灣也將修定其既定的核武政策,進而引發亞太地區核武的競賽。

(二)台灣海峽潛在的軍事衝突

    自一九四九年後,台灣一直是中共與美國發生軍事衝突危機的發火點,在三次的台海危機中,隨著國際局勢的轉變,中共發動了三次對台軍事行動,分別為一九五四年的中共砲轟金門、一九五八年的八二三砲戰及一九九六年總統大選的飛彈試射,這三次軍事衝突,皆因美國的介入而未擴大,美國在中共的決策中有一定之重要性。
    近年來,台灣有部份人士主張台獨,使得兩岸關係係入緊張的狀況,政治制度的不同及生活水平的差異,更造成兩岸交流的阻礙。兩岸緊張的局勢依舊,在中共不放棄以武力解決臺海兩岸問題的情況下,仍然有引發軍事衝突危機的可能。

(三)南海領土主權爭紛

      南海領土主權爭紛的原因有以下兩點:

1. 以資源的蘊藏量而言,南海地區豐富的石油、天然氣與各種海洋礦藏,是區域內各國發展經濟重要的資源,尤其是,屬於基本能源的石油與天然氣更是各國經濟能否進階發展的關鍵,而這也正是引發各國因領土歸屬爭議、爆發軍事衝突直接的原因。

2. 就航線的安全而言,南海位於印度洋與太平洋交界的區域,是連結太平洋與印度洋重要的海域,也是中東石油航線通往東亞必經之路,銜接歐、亞與北美三大航線中的兩大航線:「泛太平洋—歐洲主航線」經麻六角海峽;「泛太平洋—中東石油航線」經龍目海峽,都必須通過南海區域。這是美、日等海洋貿易大國一再宣稱必須確保航線暢通,甚至在必要時將以武力維持航行安全的理由,也是美國得以順理成章介入南海問題的憑藉。
    在亞太地區潛在衝突的三個熱點上,中共皆涉入其中。因此,中共推動「軍事事務革命」也引發亞太各國的注意。對中共軍事的擴張及成長感到憂心,並且中共「軍事事務革命」的成果最終將表現在戰爭方面。在「軍事事務革命」的作用下,戰爭的趨向是以計算機、信息、電子技術等為基礎,以戰場數字化和部隊數字化為基本特徵,以全縱深打擊、軟打擊、聯合打擊為主要方式,將向精確化、小型化、非致命化方向發展。為此,戰爭將在謀劃、指導、目的、樣式、力量使用、戰法以及時間、空間型態等方面都發生重大的變化。這些都在在呈現了軍事科技所帶動的軍事革新,增加了軍事效能與戰爭優勢。
    中共軍方戰略專家王普豐等人即認為,由於現代科技的進步,促使軍隊的武器裝備繼續朝向裝甲化、自動化、導彈化、遠射程、高精度、大威力、抗干擾、多用途等方面發展,並對戰略、戰術以及未來戰爭手段的運用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其中包括:
1. 充分利用核、化學武器和精確制導武器的突擊效果,力求減少這些武器對己方造成的傷害,將成為戰鬥的重要因素。
2. 攻防正面和縱深增大,兵力兵器部署更加強調疏散和迅速轉入地下。
3. 部隊的合成程度和作戰能力不斷提高,合同戰術進一步向分隊範圍發展。
4. 地面裝甲突擊和空降突擊相結合的戰鬥將成為主要樣式,空中機動、縱深攻擊、垂直包圍等手段廣泛採用,作戰地位加強。
5. 指揮、控制、通信和情報系統進一步電子化,快速反應能力將迅速提高。
6. 電子對抗在戰鬥範圍內的廣泛展開,不僅使戰術更加複雜多變,甚至直接影響到戰鬥的成敗。

    總之,中共這場「軍事事務革命」的本質就是對戰場的掌握幾近瞭如指掌,因此,優勢的一方能夠戰略性地像對手施壓,打擊敵戰略要害,從戰略上消滅對手,而不用集中兵力,從未來戰爭型態角度來看,它將包含著兩個意義:
1. 更少的人員傷亡:因為不需要將部隊投入戰鬥及使用了精確打擊武器,而不需要高傷亡之眾多部隊。
2. 更少的作戰載台,更少的軍艦、坦克和飛機:因為將會以更有效的方式運用力量,提高使用戰場兵力的效率,因此,只需足夠的載台即可。
    相對於中共「軍事事務革命」可能產生的戰力,亞太各國備感壓力,為防禦中共「軍事事務革命」所衍生的武力威脅,也都積極推動本國「軍事事務革命」以作防範,並且對美國在亞太地區之「飛彈防禦系統」(TMD)的部署,持歡迎的態度,以對日趨走向高科技戰爭路線的中共人民解放軍作有效的牽制。

陸、結論

中共「軍事事務革命」的發展,已經有了相當的成績,其中包括人員的精簡、武器裝備的更新、準則的改變、軍隊結構的革新、加強普及資訊作戰基礎教育及專業訓練、太空衛星與資訊電子裝備的研發等,其中軍事科技的創新,引發相關的軍事體制、軍事準則與裝備的創新,遂造就一場「軍事事務革命」。這場革命的目的就在增進軍事效能,以掌握戰爭優勢。
對於中共「軍事事務革命」所面臨的限制也極力克服,但是實行起來仍有其很大的困難度,因為除了要避免內部意識型態的混淆,更要衡量當前的軍隊的能力、經濟實力與科技發展情形,中共欲克服「軍事事務革命」的限制,必須先從制度面著手,廣泛吸收外來的條件,一味的強調「具有中國特色的軍事事務革命」容易掉進自我解釋的迷思中,重導一百多年前「自強運動」甲午戰敗的命運。


俄媒稱10-15年內俄制武器仍是中國唯一選擇(圖)09-02-27《艦船知識》

    最近。俄羅斯MAIL.RU網站全文刊載俄羅斯記者馬卡利耶夫撰寫的“21世紀的中俄軍貿發展趨勢”文章下面是一位熱心網友淩雪翻譯的全部內容,我們刊登此文並不代表我們同意或證實其內容和觀點。
  目前,中國人民解放軍是世界上數量最多的軍隊,其數量爲225萬人。2006年,軍費開支達到了360億美元,是繼美國、英國、法國和日本之後軍費開支最多的國家。1979年初,中國實施了大刀闊斧的軍事改革,加速了軍隊的現代化建設步伐,其中最重要的一項計劃就是實施大規模的武器裝備的更新換代。1978年12月,解放軍提出了軍隊四個現代化建設計劃,並將其作爲軍隊建設的長期目標。該計劃的最終目標是在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建設一支現代化軍隊。
  在實施軍隊建設現代化計劃的過程中,中國面臨的最大問題是不具備對自己軍隊武器裝備實施更新換代的能力,急需購買國外現代化武器裝備。但是,1989年中國遭受到了西方國家的武器裝備禁運。爲此,中國政府開始從俄羅斯大量購買武器裝備。毫不誇張地說,中國與俄羅斯政府在軍事技術方面的合作以及從俄采購武器裝備具有重要的意義。應當指出的是,中國政府在軍事技術領域裏確定與俄羅斯合作,是因爲俄羅斯武器裝備系統不僅在技術工藝方面,而且在價格方面都能滿足中國的要求。這實際上勾畫出了1990年代後期至21世紀初的俄中軍事技術合作的藍圖。這幅藍圖在于,向中國出售武器裝備和武器裝備生産許可證。此外,其它軍事技術合作也具有平穩發展的性質。中俄雙方軍事技術合作最突出的特點是在空軍和海軍武器裝備領域這是因爲無論是質量方面還是在數量方面,解放軍武器裝備在這些領域裏最爲落後。
  1992~2005年期間,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共計采購了281架蘇一27和蘇一30第四代戰鬥機,其中,105架戰鬥機是使用生産許可證組裝的。應當指出的是,中國政府在采購武器裝備方面的顯著特點是:由采購組裝部件向采購生産武器裝備許可證轉變,這不僅可以減少武器裝備的生産成本,而且可以實現武器裝備生産的自主性。鑒于中俄雙方穩固的軍事技術合作,截止2005年12月,解放軍空軍已經裝備了14架伊爾一76軍用運輸機,並向俄羅斯定購了34架伊爾一76。同時,中國空軍還裝備了4架伊爾一78空中加油機,還向俄羅斯定購了4架伊爾一78。
  除了采購戰鬥機、軍用運輸機和空中加油機外,中國空軍還從俄羅斯采購所必須的零部件,以便實現戰鬥機的國産化,首先是輕型戰鬥機的國産化。目前,已經形成批量生産的有殲一10戰鬥機,該機應該說是1990年代中國航空工業最出色的代表。殲一10采用世界上最先進的工藝,包括複合材料和數字式飛行控制系統等。與其它戰鬥機相比,殲一10具有自己的明顯特征,即采用矩形進氣口,三角機翼和鴨翼。這種先進的氣動布局可以保證戰鬥機的高度機動性能。爲此,該機還安裝了數字式飛行控制系統,以更有效地操縱飛機。這種數字式飛行控制系統采用了4余度技術,大大提高了飛機的安全性能。
  代號爲“1001”的殲-10驗證機原打算于1996年試飛,後因飛行控制系統技術問題被迫推遲到1998年的3月22日。當時,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參觀了“1001”驗證機的試飛。在“1002”驗證機試飛時發生機毀人亡的事故後,中國又研制出了兩架殲-10驗證機,並將其正式命名爲殲一10戰鬥機。1999年之前,中國成都飛機制造廠共計研制出7架殲一10驗證機,其中,前5架安裝了WS-10型國産發動機,而後2架安裝了AL一31F型發動機。1999年12月,2架殲一10驗證機在中國山西延良空軍基地進行試飛,共計飛行了140小時。2002年秋天,2架殲一10驗證機又在甘肅的某空軍基地進行試飛。2002年6月28日,中國成都飛機制造廠制造出第一架殲一10戰鬥機。2003年3月10日,殲-10正式裝備中國空軍。據悉,截止2008年1月,中國成都飛機制造廠生産了100架殲-10,這100架殲-10裝備了3個航空兵團。中國空軍還打算采購300架殲-10。在國際市場上,殲一10具有很強的競爭力,它可以與瑞典、美國和俄羅斯的戰鬥機相競爭。泰國空軍司令曾給予殲一10高度評價。中國傳統的夥伴巴基斯坦已經簽署了采購殲一10的合同。據悉,2010年巴基斯坦將從中國采購36架殲一10。此外,伊朗也打算從中國采購價值10億美元的殲-10戰鬥機。
  此外,中國還從俄羅斯采購大批的軍用直升機,其中包括米一8和米-17軍用直升機。據國外專家透露,中國共計采購了300架米-8和米-17軍用直升機。據悉,有40架米-17軍用直升機安裝了新型渦輪軸發動機,以確保其在4500米高空飛行。
  在規定的時間內,俄羅斯向中國海軍提供了3艘956E956EM型導彈驅逐艦、數艘877EKM型常規動力潛艇,7艘636型潛艇。636型潛艇裝備了CNB一5導彈系統,(“俱樂部一9”反艦導彈系統)。
  從1993年開始,中國空軍開始采購首批C-300PMU防空導彈系統。首批C-300PMU防空導彈系統由8個營套組成,總價值爲2.2億美元。這年,中國還采購了32套5兀85T型拖挂式導彈發射裝置(采用KPA3—265B型牽引車),每部發射裝置裝有4個發射筒,每個發射筒配有1枚5B 55 y型防空導彈,每部發射裝置配有4~8枚5B55Y型備用防空導彈。中國共采購了256~384枚5 B55y型防空導彈。1994年,中國從俄羅斯采購了120枚5B55Y型防空導彈,以便用于靶場打靶訓練。1個營套的C一300PMU防空導彈系統,可以同時摧毀距離75千米的6個空中目標,同時,還可以引導兩枚防空導彈對1個空中目標實施攻擊。1994年,中國與俄羅斯簽定了采購8個營套的C一300PMU1改進型防空導彈系統(采用MA 3—543M型牽引車)。C一300PMU1安裝半主動雷達導引頭,其射程達到150千米。應當指出的是,該項合同中的一半C一300PMU1采用了易貨貿易的方式進行成交。2001年,中國與俄羅斯又簽署了價值4億美元購買8個營套的C一300PMU1合同,其中,8個營套的C一300PMU1爲32部發射裝置和198枚48H6E防空導彈。2003年,中國從俄羅斯定購了16套C-300 PMU2新型防空導彈系統。該項協定價值9.6億美元,包括64套5II85CE2/IIE2型拖挂式導彈發射車和256枚48H6E防空導彈。首次提交的8個營套的C一300PMU2于2007年完成了成交,剩余的8個營套的C-300PMU2于2008年完成成交。C-300P系統射程達到大約200千米,射程高達到27千米。由于裝備C一300PMU2,中國空軍防空部隊首次得到了有限攔截彈道導彈的作戰能力。截止2008年爲止,中國空軍防空部隊已經裝備40個營套和160部導彈發射裝置的C一300系統,其中,32部發射車裝置爲C-300PMU,64部發射裝置爲C-300PMU1,64部發射裝置爲C一30PMU2。此外,中國空軍防空部隊已經裝備1000多枚防空導彈。
  據悉,中國空軍防空導彈部隊裝備的俄羅斯研制的C一300PMU防空導彈數量,已經超過了與其作戰性能相似的日本裝備的美國研制的“愛國者”防空導彈的數量。目前,日本裝備了24個“愛國者”防空導彈連(120部發射裝置),其中包括兩個“愛國者”防空導彈連。但是,考慮到中國地源廣闊的特點,中國空軍防空導彈部隊裝備的40套C一300防空導彈系統,只能對中國的主要行政中心和重要工業區(北京、大連、上海和臺灣海峽)實施防空作戰。實際上,中國大部分地區,還是由陳舊的“紅旗一2”防空導彈系統(1950年代蘇聯向中國提供的C-75防空導彈系統)進行防空掩護。
  此外,2002年,中國從俄羅斯定購了兩套C一300F“礁石”艦載防空導彈系統。C一300F裝備了5855PM防空導彈,總價值爲2億美元。目前,兩套C一300F安裝在中國海軍051c型導彈驅逐艦。051C型導彈驅逐艦兩套C-300中由12部垂直發射裝置和16枚5855PM防空導彈組成。在此應該指出的是,國外媒體報道對中國采購俄羅斯C-300防空導彈系統數量有誤。據俄羅斯方面透露,中國從俄羅斯采購了4個營套的C-300PMU、8個營的C一300PMU1和12個營套的c一300PMU2防空導彈系統。每個營套由6部發射裝置組成,而不是4套發射裝置組成。總之,中國共計從俄采購了24套C-300PMU、C-300PMU1和C-300PMU2系統,其中包招144部發射裝置。此外,中國還與俄羅斯就共同在中國境內生産C-300(“紅旗一9”)防空導彈系統問題進行談判;由此可見,中國空軍防空部隊裝備了自行研制的C一300PMU防空導彈系統。俄羅斯研制的C一300就作戰性能來說,並不遜色于美國的“愛國者”。據悉,美國“愛國者一3”已經裝備了直接命中攔截導彈,而俄羅斯C一30(防空導彈系統並沒有裝備這種直接命中攔截導彈。1997年,美國開始試驗“愛國者-3”系統,1999年開始批量生産,2001年開始裝備部隊。2006~2008年,日本在東京地區部署了1個基地(4個營套)的新型“愛國者-3”,預計2011年之前,日本將在本土部署11個基地的“愛國者一3”防空導彈系統。此外,韓國和臺灣分別裝備了48和24個營套的“愛國者-2”防空導彈系統。
  2004年12月,中國與俄羅斯曾經簽署(2005~2010年中俄雙方軍事技術合作協定》。但是,這項協定的內容沒有公開。根據猜測,中國將增加采購武器裝備的數量。中俄雙方軍事合作的新的趨勢可以在上海合作組織中體現出來。在這個由多國參加的合作組織框架內,中俄雙方曾于2005年和2007年舉行聯合軍事演習。在西方國家即將對中國取消軍事禁運後,中俄雙方軍事合作將出現新的發展趨勢,不排除中國從西方國家采購武器裝備的可能性,但是應當指出,在今後10~15年的期間內,中國從俄羅斯采購武器裝備仍將是其唯一的選擇。由于從俄羅斯采購武器裝備,中國軍事力量出現質的飛躍,即武器裝備由第二代猛升到第四代半。中國從俄羅斯即將采購14架蘇一33艦載戰鬥機已經證明了這一點。據悉,中國希望從俄羅斯采購這批艦載戰鬥機,以培養未來航母艦載戰鬥機飛行員。中國海軍認爲,使用蘇33艦載戰鬥機培養航母艦載戰鬥機飛行員可以大大縮短培訓的時間。
http://mil.news.sina.com.cn/2009-02-27/0948543729.html

廣州戰區三軍建成我國首個戰區版C4ISR系統

  解放軍報廣州2009年2月26日電 特約記者鍾友國、張科進報道:初春時節,廣州戰區各軍事訓練協作區烽火連天,陸海空三軍部隊拉開按新一代聯合訓練大綱組織聯訓的序幕。戰區領導告訴記者,按綱施訓開局順利起步不凡,得益于戰區三軍部隊依托4個軍事訓練協作區,攜手構建聯合訓練“准戰場”,提前破解了一批聯訓難題,使戰區聯合訓練能力實現了躍升。
  據悉,粵東、粵西、兩湖、海南4個軍事訓練協作區,是廣州戰區緊貼未來聯合作戰需要建立的。近兩年來,戰區三軍部隊按照“統一規範、三軍適用”的要求制定聯訓規章制度,建立“三級組織、分層領導”的聯訓領導架構,突破現有體制編制和指揮結構限制。他們銳意創新,建成我軍第一個“戰區版”的C4ISR系統,結束了戰區諸軍兵種指揮通信系統標准各異、制式不同、相互獨立的曆史,有效解決了聯合作戰指揮、實時空情接收、聯合火力打擊等難題。
  在粵西協作區,記者翻閱部隊訓練周表發現,聯合訓練內容占訓練總時間40%以上。廣州軍區軍訓和兵種部部長陳維展介紹說,各協作區按照“一個戰役背景演練多支部隊,一支部隊演練多個課題,一個課題演練多種戰法,一個想定情況形成多組對抗”的組訓思路,集約使用三軍訓練資源,讓陸、海、空軍指揮員在聯訓中輪流當“主角”,實現了資源共享、能力共生。
  聯合礪精兵,協作謀打贏。廣州戰區各軍種部隊日常訓練計劃不再互不相幹、獨立制定,而是參照友鄰部隊訓練計劃修改調整;過去只有演習才湊在一起的三軍指揮員,告別“角色客串”,越來越多地融入對方,傳統意義的軍種指揮員正成爲聯合作戰指揮員。
http://mil.news.sina.com.cn/2009-02-27/0736543668.html

 

 

 

 

台長: 阿楨
人氣(3,327)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軍書影評 |
此分類下一篇:《臺灣生存與海權發展》
此分類上一篇:《中共軍事革新之信息戰與太空戰》

樂威壯
2020-01-12 22:21:37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