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01-18 07:36:58| 人氣11,377| 回應118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中共軍事革新之信息戰與太空戰》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前評《赤龍爭霸》不是已評過林宗達之書?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1756137/20060519065113

二書異,《赤龍爭霸》泛論中共三軍武器,《中共軍事革新之信息戰與太空戰》(臺北:全球防衛出版社,2002年)。

大同小異啦!林宗達雖末取得博士學位,但以中共軍事為大題的資料,倒多產出不少子題書,甚至還一書多吃。

不只喲!他還愛告別人抄襲他的書,其實那些軍事資料本來就類似,註明出處便是了。

《震懾屈敵:中共信息戰之威懾戰》(晶典出版社,2005)

《震懾屈敵》是中共信息戰系列研究之一,其分成導論、戰略觀、戰略考量、戰略武力建構以及戰略評析等五章。此書詳細且深入地探究中共發展信息戰的背景、理論基礎、論戰依據、戰略、武力和作戰內涵。最後,在學術研究價值中立之下,詳盡探究該戰略之優越性以及其發展之困境和挑戰。
  戰略武力建構是本書論述之核心,在此研究中,將專注於信息戰與太空威懾之間的關係,以作為闡述中共進行太空戰力及其太空威懾之認知基礎。而目前中共的太空實力,隨著神舟五號載人太空船發射的成功以及規劃新型的運載火箭,更加受到世人?目。此外,為達到削減強權國家的信息獲取和傳輸能力,中共大力發展包括雷射、高功率微波、寄生星等武器來反制強權國家的太空信息裝備,以求構築更為完善的信息威懾力量。

民進黨中共軍力報告 學者指抄襲

〔記者許紹軒╱臺北報導〕軍事學者林宗達昨天召開記者會,指控民進黨中國事務部早先出版的「中共軍力基本報告」,有兩千多字涉嫌抄襲自他兩年前所出版「赤龍之爪」的內文與表格,要求執筆人兩週內在四家報紙頭版登報道歉,否則採取法律行動。
 至於外傳林宗達向民進黨索賠兩百萬元,林宗達說,民進黨私下承認有兩千多字引自「赤龍之爪」,總共達四到五頁,所謂的兩百萬元是讓民進黨殺價的過程,他不在乎錢,只希望他們公開道歉。
 林宗達指控說,「中共軍力基本報告」在軍備武器整理表格方面,抄襲「赤龍之爪」甚多,像是報告十八頁的「解放軍新式主力戰車性能表」,就是抄襲「赤龍之爪」六十八到六十九頁的「中共主力戰車之比較」。
 他說,「中共軍力基本報告」在軍備整理表數目共有十一個,其中明顯與「赤龍之爪」直接相關者的表格高達五個以上,該報告在軍備整理表的表格抄襲比率高達四成五。
 在內文方面,該報告十八頁的「中共軍事事務革命」(RMA)三階段分期,一字不漏完全抄自「赤龍之爪」第一章第十九頁。
 林宗達希望民進黨中國事務部出版的「中共軍力基本報告」執筆人出面妥善解決,同時回收書籍,並在四報頭版登報道歉,否則將彙整相關證據資料,採取法律行動,請執筆人到法院說明。

陳文政:絕非抄襲 考慮反告訴 

〔記者邱燕玲╱臺北報導〕針對學者林宗達指控民進黨「中共軍力基本報告——二○○三」涉嫌抄襲,受民進黨委託的國防政策與戰略研究學會前執行長陳文政昨天反駁說,這頂多只是註釋疏漏,絕對不是抄襲,他對林宗達的指控考慮提出法律行動。
 陳文政表示,「中共軍力基本報告」全書有十一萬字,與林宗達「赤龍之爪」相關的文字不超過兩千字,約佔全書的一點九%,「這樣算是抄襲嗎?」
 他說,若真要追究,報告書頂多有註釋疏漏的情形,但絕對沒有抄襲,而且林宗達文中也有出現註釋疏漏的情況,國防政策與戰略研究學會正慎重與律師研究是否主動提訴訟,以爭回公道,畢竟抄襲是很嚴重的指控。
 民進黨中國事務部主任許淑芬也表示,是否涉嫌抄襲,在學術、法律層面都有嚴謹的認定,並非僅憑一方說辭即可判定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4/new/aug/9/today-p6.htm

引述未註明來源 上校碩士論文被控抄襲【聯合報張念慈07.07.07

國防大學陸軍上校教官李雨林就讀政大碩士在職專班時,碩士論文涉嫌抄襲林宗達撰寫的「TMD戰區飛彈防禦與臺海安全」一書,並取得碩士學位。林宗達前年發現後報警,新竹地檢署將李雨林依違反著作權法起訴。
李雨林(四十七歲)昨天透過友人表示,他是合理引用資料,不認為有抄襲問題,現在全案已進入司法程序,他不表示意見。
警訊時他說,撰寫論文的確有參考林宗達著作,雖在註釋上略有疏漏,但全是作為學術研究使用,應該沒有違反著作權法。
林宗達昨晚表示,發現李雨林涉嫌抄襲之初,曾同意以三萬元和解,並要求對方修改論文內容。但李雨林否認抄襲,拒絕和解,他已多次給對方機會,對方不肯接受。
起訴書指出,李雨林從九十年九月起,在政大「戰略與國際事務碩士在職專班」攻讀碩士。九十一年間,明知由時英出版社出版的「TMD戰區飛彈防禦與臺海安全」作者是林宗達,但在他的畢業論文「美國亞太飛彈防禦對未來臺海兩岸安全影響評估」中,約有一萬兩千字和這本書的內容雷同,只有小部分略做修飾或增刪,大部分內容連文字及排列都幾乎相似。
李雨林研究所畢業後,論文被存放於各大圖書館。林宗達在九十四年六月間,發現李雨林的論文與自己著作有多處內容相仿,向臺北市警局報案,後來移送新竹地檢署辦理。
檢察官認為,學術論文的撰述和引註,應註明出處。李雨林的論文引述林宗達著作多達十五頁,卻未在論文中註明來源,行為不符「合理使用」原則,因此起訴。
李雨林是陸軍官校六十九年班、美國防空飛彈參謀軍官一九八三年班、美國紅石兵校飛彈保修軍官一九八五年班、美國防空砲兵學校高級班一九九一年班、陸院八十三年班、戰院八十八年班畢業。
提告的林宗達是中山大學政治學碩士、政大東亞研究所博士班肄業。他曾於九十三年間指控民進黨「中共軍力基本報告」抄襲他的著作「赤龍之爪」,要求民進黨登報道歉並全面回收。


伍凡:中國積極準備對台灣進行信息戰【大紀元04年12月7日訊】

前言

  約2年前,筆者參加在台北舉行的亞太戰略安全國際會議,提交了一篇論文,探討」 中國信息戰(IW)研究和發展概況 China's Information Warfare (IW)-----Study and Development」。2年後,中國信息戰的研究和發展,有了新的成果。不久前筆者收到英國一所大學來函,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Leeds Metropolitan University,希望筆者對2年前的論文作必要的更新和補充,以便收集入該校的論文集。對新的情況應作跟蹤分析和研究,作出新的估價是必要的。因此,本文是2年前論文的補充。
  本文分2大部份:其一,中國信息戰準備的現狀及新的研究發展成果,分析其優勢和弱點;其二,估計北京軍方今後對台灣信息戰可能採取的手段,及美台聯手對抗北京信息戰的戰術。

  第一,中國信息戰準備的現狀,及研究開發的新成果

  在過去的2年中,中國在C4ISR系統、衛星導航系統、偵察衛星、超高速電腦和網絡超級路由器(Router)等領域有長足的進展,這些都是信息戰中關鍵的裝備。

  一,C4ISR系統

  自從2003年美國國防部致美國國會的報告呈交以來,中國通過發展綜合指揮和控制網絡、新的指揮結構以及改進的C4ISR平台等措施繼續加強其聯合作戰的潛力。如同往年一樣,中國領導人意識到人民解放軍C4ISR系統的大部份裝備比西方同類系統的裝備落後幾代,因而鼓勵新一代研究人員、工程師及軍官努力適應現代戰場之需要。獲得先進的C4ISR技術是中國蒐集情報的主要目標之一。
  北京方面正在全面提高其太空軍事能力,包括偵察、導航、通訊、氣象、小型衛星技術以及載人航天技術。2003年取得的主要突破包括:
  ● 首次發射載人飛船並使之成功返回地面。
  ● 發射新型地球同步軌道(GEO)軍事通訊衛星(COMSAT)。
  ● 將新型膠片圖像衛星送入軌道。
  ● 發射低地軌道通訊衛星原型,此為中國研製微型衛星所邁出的關鍵一步。
  ● 繼續努力研究以不同方法追蹤和擊敗未來敵人的太空系統。 

  僅管中國在過去幾年中努力發展信息戰中的「靈魂」-----C4ISR系統,但是中國落後於美國好幾代,即落後至少25至30年。
  中國軍隊也開發研製出自巳的指揮系統,如:「戰區指揮自動化系統」、「聯合99」、「軍事態勢綜合決策系統」和「通用戰場可視化系統」等;另外,中共中央軍委和總參謀部部先後頒發了《指揮自動化條例》、《指揮自動化建設綱要》、《指揮自動化一體化技術體系結構》等指導性與規範性文件。
  但是所有己開發出的指揮系統有兩大缺陷:其一,中國軍隊己開發研製出的指揮系統是適合訓練用的,還沒有證明其適合於戰場。目前中國軍隊的指揮系統與美軍的最大差距就是中國的指揮系統還不能用於實戰,中國要想趕上美國就必須研製出既實戰、又能符合中國部隊特點的先進的指揮系統。相反,台灣軍隊的C4ISR系統是購自美國,即是經過20年以上的戰爭檢驗,是目前世界上最優良的C4ISR系統,這個差別非常巨大而重要。其二,中國的指揮系統是在微軟Window的基礎上開發研製的,在電腦系統中廣泛使用Window操作系統,並且中國軍隊仍使用著相當數量的進口電腦,這對指揮系統的安全性和保密性是一個致命的隱患。
  C4ISR系統中一個重要的武器是空中預警機,在購買以色列「費爾康」預警機失敗之後,北京下決心自制空中預警機,在今年己開始試飛,據估計將在2005年部署在台灣海峽,這是北京在C4ISR系統中的一個重要進展。

  二,衛星導航系統

  ● GPS (Global Position System)

  GPS是美國國防部開發的星基全球無線電導航系統,它可為全球範圍內的飛機、艦船、地面部隊、車輛、低軌道航天器,提供全天候、連續、實時、高精度的三維位置、三維速度以及時間數據。其主要任務是使海上艦船、空中飛機、地面用戶及目標、近地空間飛行的導彈以及衛星和飛船,實現各種天氣條件下連續實時的高精度三維定位和速度測定,還用於大地測量和高精度衛星授時等。GPS由繞地球運行的24顆衛星組成,衛星距地面約1.7萬公里。   該系統為軍民兩用系統,供民用用戶使用的標準定位服務精度前些年為100米,而軍用定位精度為10米。為了加強其在全球導航市場的競爭力,美國政府已於2000年5月1日午夜撤銷對GPS的SA干擾技術,使軍、民用定位精度一樣,都為10米。
  但是,GPS系統本質上是美國軍用系統,優先為軍方服務。為保持其獨家利用衛星導航系統的軍事優勢,美國提出了導航戰的戰略方針。其內容包括在戰時對戰區內抑制民用信號,如施放干擾和恢復SA手段,拒絕敵方使用其所有有用導航功能;確保本方使用,加強反干擾、反欺騙能力和抗摧毀能力,等等。
  一旦美國發現中國使用GPS可能有害或侵犯美國利益時,美國會立即改變密碼,禁止中國使用GPS。這是中國使用GPS時而無法避免的軟肋。一旦需要,美國可隨時切斷向某些國家發送的信號,使這些國家的飛機、艦船等陷於「癱瘓」。因此,可以預計到,如果中共軍隊進攻台灣,其導航系統將面臨收不到GPS信號的局面。
  中國從這個定位系統中獲得許多好處,暫時克服了中國還沒有建立起一個自己擁有的、獨立的、較完整的衛星導航系統,故不得不在今後相當長的時期內依賴美國的GPS系統。

  ● GLONASS

  GLONASS是「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的字頭縮寫,是前蘇聯從80年代初開始建設的與美國GPS系統相類似的衛星定位系統,也由衛星星座、地面監測控制站和用戶設備三部份組成。
  起初前蘇聯要用20年時間發射76顆GLONASS衛星。到1995年,俄羅斯只完成24顆中高度圓軌道衛星加1顆備用衛星組網,耗資30多億美元,目前此衛星網由俄羅斯國防部控制。GLONASS空間部份也由24顆衛星組成。俄羅斯對GLONASS系統採用了軍民合用、不加密的開放政策。GLONASS系統單點定位精度水平方向為16米,垂直方向為25米。其應用普及情況遠不及GPS。前一時期由於經濟困難無力補網,原來在軌衛星陸續退役,目前在軌道上只有6顆星可用,不能獨立組網,只能與GPS聯合使用。
  由於中國購買大批俄國先進飛機、軍艇和潛艇,其導航系統要使用GLONASS全球導航衛星系統。但目前在軌道上只有6顆星可用,覆蓋面不夠廣,並且俄國方面可以隨時關閉GLONASS系統,大陸軍方只得將導航系統轉向GPS,這是相當不利於軍事行動的。因此,中國大陸是相對喜歡使用GPS。

  ● Galilieo「伽裡略」衛星系統

  伽利略計劃是歐洲全球導航服務計劃,定於2008年完成。它是全球第一個專門為民用目的設計的全球性衛星導航定位系統,與目前普遍使用的全球定位系統(GPS)相比,伽利略更先進、更有效、更可靠。2003年9月18日,歐盟同中國達成一致,中國將參與伽利略計劃。中國加入歐盟「伽利略計劃」聯合執行體,中國將不僅是該計劃的參與者,而且將成為「伽利略」衛星定位系統擁有者之一。
  「伽利略」星座是1個獨立的全球導航系統,工作20年以上。它將由30顆衛星組網,這些衛星平均分佈在軌道高度為2.4萬公里。
  「伽利略」與美俄的導航衛星系統有所不同,美俄系統均由24-27顆衛星組網,歐盟系統由30顆衛星組網,並為用戶免費提供信號。它們分佈在軌道高度為2萬公里的6個軌道面上,每個軌道面部署4顆工作星,另加3顆在軌備份星。」伽利略」從運營開始就將同時開拓軍民兩用領域,可為地面用戶提供3種信號:免費使用的信號;加密且需交費使用的信號;加密且需滿足更高要求的信號。其精度依次提高。精度比GPS高10倍左右,即使是免費使用的信號精度也達到6米,「伽利略」的定位精度可達到厘米級。
  除了能提供精確的定位信號以外,它還可為移動電話業務服務,故能用於救生行動,如接收到失事飛機的求救信號後速通知附近的救援部門。這些都是GPS望塵莫及的,對GPS提出了強有力的挑戰。
  中國是「伽利略」導航系統的使用者和擁有者之一,這與中國使用GPS或GLONASS的情況不同,後兩者可隨時拒絕中國使用。因此,可以預計中國在2008年之後傾向於「伽利略」導航系統。另一原因是,如果一個國家選擇了」伽利略」衛星定位系統,那麼,它也一定會選擇同「伽利略」相適應的防禦系統。現在中國大量購買俄國武器,其質量較次於歐盟,也受制於GLONASS導航系統,中國是無可奈何。一旦歐盟對中國開放武器禁運,中國採購歐盟武器系統之後,必定採用「伽利略」導航系統,而軍方將逐漸減少使用GPS。
  「伽利略」導航系統將於2008年建成,因此可以設想,中共攻打台灣計劃部署在2008年之後是比較合符邏輯的,將可避免美國在中國進攻台灣時禁止其使用GPS的困難。

  ● 中國自創的導航系統-----「北斗」衛星

  一方面,使用GPS和GLONASS系統,要受美國和俄國的制約;另一方面,僅管中國是「伽利略」導航系統的使用者和擁有者之一,也要等到2008年才能使用,所以中國仍然下定決心要建立自己的導航系統-----北斗星導航系。其原因只有一個,要完全自主的掌握衛星導航系統在軍事應用上的主導權。
  「北斗」衛星系統與美國的GPS和俄羅斯的GLONASS以及歐洲計劃中的「伽利略」(Galileo)系統有很大的區別。它是由三顆地球同步軌道衛星組成,覆蓋範圍只能以地區為基礎,而不像其它系統具備了全球覆蓋能力。
  它的第1顆導航衛星,也就是北斗-1A號於2000年10月30日發射升空,衛星定位於東經140度的地球同步軌道,大約在新幾內亞島上空,這也是處於整個星座最東面的一顆工作星。兩個月後的12月20日,中國又發射了第2顆地球同步導航衛星-----北斗-1B號,它位於東經180度印度洋中部上空。在近兩年半的時間內,它們構成了中國僅有的導航衛星,直到第3顆衛星的發射升空。北斗-1C號屬於導航定位系統的備份星,它位於東經110.5度,處於前兩顆工作星的中間,與前兩顆一起組成了中國自己完整的衛星導航定位系統。
  由於「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總共只有3顆衛星在軌,因此就要求用戶裝有1台高精度原子鐘。這種條件使得該導航系統除了用於艦船導航之外在陸上幾乎毫無用武之力。

  「北斗」衛星

  衛星的幾何排列,在決定系統的精確度方面起著非常重要的角色。中國位於地球同步軌道上的3顆衛星,遠遠沒有達到最佳化的幾何排列。這種幾何排列雖然能夠很好地決定經度,但在測量緯度或高度方面卻存在著很大的缺陷。實際上在赤道平面上,美國的GPS系統測量經度的精確度要比」北斗」衛星強1,000倍,這個比較是建立在假設兩個系統都存在著電子設備、大氣失真及其它來源所引發的相同的誤差基礎之上的(另外,用戶的原子鐘不可避免也存在著誤差,除非也像衛星上安裝的原子鐘一樣經常進行數據更新)。因此,」北斗」的用戶在赤道上測量緯度的誤差範圍至少是東西10米、南北3,000米的大橢圓。同樣,在高度的測量方面,美國的GPS系統精度也要超出中國10倍。  當用戶向北方移動時,緯度和高度的精確度實際上在某種程度上得到了改善,這是因為」北斗」衛星的幾何排列看起來更加合理一些。當用戶越向北前進,衛星看起來越靠近水平線,也就是說」北斗」越逼近它的最佳幾何排列。台灣台北的一個用戶使用該系統時,經度精確度大約10米,而緯度精度大概只能有100米左右了。雖然這比赤道附近的用戶有了極大的改進,但要想靠這種精度來制導巡弋飛彈或精靈炸彈卻還遠遠不夠。用戶越往北,精度就會增加,直到北緯80度線,在那裏「北斗」衛星系統的經度測量精確度可以與GPS系統相媲美。
  中國國家航天局已經宣佈,「北斗」衛星系統的精度並不能滿足絕大多數的陸上用途,包括鐵路和公路運輸,而且肯定也不會為其所接受。然而,中國很有可能繼續發射衛星以充實目前的星座數量,來獲取可接受的精度。
  使用更多的衛星可以增加位置估算的精度,然而如果衛星廣泛地分佈於用戶的上空也可以增加定位精度。實際上4顆衛星就也可以取得理論上的最大定位精度,這就要求其中3顆要均勻地分佈在水平面上。換句話說就是以120度為間隔,第四顆衛星位於用戶的正上方。從這種最佳幾何排列中移動任何一顆衛星都將降低用戶定位的最佳精度。
  從上述的資料中可知,中共的軍隊己涉及4種導航系統:GPS(美國)、GLONASS(俄國)、」伽利略」(歐盟)及」北斗」(中國)。使用GPS的民用訊號,精度10米;使用GLONASS的軍民訊號也在10米左右,因GLONASS的衛星數量不夠形成全球系統,故效率不高;」伽利略」高精度訊號要在2008年才開放使用;依」北斗」目前僅3顆衛星,至少要5-10年才能發送高精度定位訊號。據此推理,中共要對台灣執行飛彈」斬首行動」或」精確打擊」的任務,至少應該是5年之後,等待使用」伽利略」系統的高精度定位(厘米級)的訊號才行,在此之前要執行此任務大概都是在放空話。」北斗」導航系統要完全建成。

  三,偵察衛星系統

  ● 「地球資源衛星」

  偵察衛星是信息戰中非常重要的發現和傳送敵方信息的武器,絕不可缺少。偵察衛星的偵察裝備是指具有光電荷耦合器件攝像機、信息與圖像處理傳送器、或雷達成像攝像機等組成的人造衛星。它是偵察裝備體系的核心,它平時用來偵察、監視世界各國,尤其是熱點地區國家軍事行動狀況。戰時用它為陸、海、空三軍提供戰場、敵方戰區和全縱深內的戰略及重要戰術目標的有關信息與圖像。
  自1970年中國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以來,它先後共發射了20顆回收式偵察衛星,其特點是磁帶錄像、光電攝像、分辨率低、在空中飛行存留時間短、沒有即時傳送信息和圖像功能。這種偵察衛星不合適現代信息戰的要求。
  1999年10月,中國和巴西合資研究開發的中巴」地球資源衛星1號」星發射升空,這開始了中國正式擁有適合於現代信息戰的偵察衛星。
  中巴地球資源衛星02星於2003年10月21日在中國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資源衛星02星同資源衛星01星都是中國第一代傳輸型地球資源遙感衛星。該衛星是傳輸型的地球遙感衛星,衛星上CCD相機、紅外相機以及寬視場CCD圖像儀三種相機可晝夜觀測地球,利用高碼速率數傳系統將所能獲得的數據實時傳回地球,衛星傳輸的遙感圖像可覆蓋中國全部陸地、海域和鄰國的全部或部份領土,並可獲得國外任一地域的圖像信息。
  中巴兩國已簽署正式協議開展資源03、04星的研製工作。資源03、04星的各項性能指標,在01、02星的基礎上有較大提高,技術難度也較大。

  ● 小衛星 (Small Satellite)

  小衛星是指重量在500公斤以下而功能與同類型大衛星相當的衛星。微電子、微機械、新材料和新工藝等高新技術的發展,可以使衛星的體積、重量大大減小,而性能保持較高的水平。小衛星是中國今後發展偵察衛星的重點,中國近年也在加緊研究開發。
  由「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於2004年4月18日成功發射的「試驗衛星一號」,截至截至已繞太陽同步軌道運行了1345圈,完成了在軌運行3個月的全部實驗項目。
  「試驗衛星一號」拍攝並向地面傳回了多幅影像數據,經地面應用系統處理後形成了相關地區的三維數字影像,成功地驗證了衛星自主管理與控制,為傳輸型立體測繪衛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理論與工程基礎。
  「試驗衛星二號」 將於11月18日至20日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二號丙運載火箭發射升空,進入高度為700公里、軌道傾角為98.2度的太陽同步軌道。這次發射,主要是通過對衛星平台高精度控制技術等新技術的演示驗證,考核小衛星平台技術,並對國土資源、地理環境進行試驗性測量和監測。
  中國國家遙感中心將在明年5月份發射一顆有業務能力的高精度對地觀測小衛星。這顆對地觀測小衛星精度更高,一般氣象衛星的分辨率為250米,而該顆小衛星的光學分辨率為4米、高光譜分辨率為32米。
  中國利用遙感衛星成功探測到了秦始皇墓地所在的山脈,已通過衛星測量出墓地四壁的厚度、長寬高和墓壁的土壤成分。此外,埋藏在干沙下的一段古長城遺骸也被衛星「找到」,取得了古長城原始走向的資料。今年,中國與德國合作,用遙感衛星探測到新疆最大煤火的燃燒範圍,使這一燃燒了100年的煤火被撲滅。
  鳳凰衛視9月6日消息 中國正研製由多顆小衛星組成的「環境一號」衛星星座,以及通信、遙感、測繪、空間探測等多個系列多顆小衛星。大陸媒體報導,隨著這些衛星升空,除將形成科學實驗、海洋遙感、空間探測與環境監測等多個現代小衛星系列,並將使太空首次出現中國布建、由小衛星組成的「人造星空」。
  從目前己公佈的資料來觀察,中國的偵察衛星是由中巴」地球資源衛星」系列和各類小衛星系列組成。」地球資源衛星」的優點和巴西合作,可以吸收國際先進技術,但其缺點是開發期較長,並受巴西制約,因此中國近期急需的偵察衛星將是開發小衛星,其優點是中國自主控制,其體積小、種類多、彈性大,並不易受攻擊,存活率較高。

  ● 「神舟」飛船的電子情報收集功能

  「神舟」三號有3根天線桿長度超出太陽能電池板約1米左右,根據電池板的長度推測,3根天線桿長約4.5米。
  這些畫面使軍事專家們確信:這些奇怪的設備是用於電子情報蒐集!偶極天線平均約0.5米長,最短的長約0.15米,適用於截獲從300兆赫到1000兆赫頻率的電磁信號。
  從軌道艙的矩形盒上伸出3根天線桿,這些可伸縮性天線桿的頂端還帶有與其垂直的、由7根偶極天線(編者註:由直線向外延伸的兩根相同的桿組成,信號常從中間反饋)所構成的八木天線(註:八木天線是一種定向信號接收天線,由與水平的避雷針平行的幾個偶極天線和絕緣平面組成,常用作收音機或電視的天線,因日本電氣工程師八木秀次而得名)。八木天線的長度超過1米,並且指向地球。
  三根八木天線經過線性極化形成三個極化面,其中一個極化面垂直於另外兩個相互平行的極化面。其工作原理是:以兩個平行面天線作為干涉儀,而與這兩個面垂直的極化面用以判定所接收電波的極化程度,通過三角波形的測量可以計算出所截獲電波的方位
  「神舟」五號軌道艙攜帶有光學偵察鏡頭,對地面目標的分辨率為1.6米。自2001年1月以來,中國已經發射了5艘「神舟」系列飛船,每個軌道艙都相當於一顆衛星,其工作時間大約為8個月。因此,在過去3年近2/3的時間裏,中國已經具有電子情報蒐集能力。

  ● 殺手小衛星

  美國國防部在2003年和2004年兩年向美國國會報告《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力報告》中都提到2001年香港《星島日報》的報導:北京己開發研製出一種」粘附式微型衛星」(parasitic microsatellite),它可以粘附在大型衛星上而破壞它。

  四,超級電腦和超級由路器(Router)

在中國興起超級電腦和超級由路器是網絡系統中最重要的設備,在信息戰中依靠它們處理、貯存和傳送戰場和戰鬥信息。
  ● 中國目前最快的超級電腦曙光4000A15正式啟動,此電腦作為超級由路器安裝在上海,其峰值速度為每秒11萬億次,此運算速度排名第10。在世界上率先使用網格路由器、跨越32位計算和使用64位計算。在當今世界上最快的500台超級電腦中,中國佔了14台,其排名第4,與德國相當,僅次於美國、日本和英國。
  ● 中國自主研製50萬億次超級刀片式電腦。平均運算能力可達每秒50萬億次的蜆殼星盈超級刀片電腦由香港蜆殼電器工業集團旗下公司研發成功。電腦總設計師為著名華裔科學家、美國兩院(美國國家工程院、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陳世卿博士。
  從以上資料分析可以看出,中國軍隊在信息戰的準備方面投入相當大的人力和資金,在某些硬件方面取得長足進步,但仍然落後西方和日本許多年;另一方面,在信息戰的整體統合和指揮系統方面,即在軟件方面落後很更多,在安全性和保密性可能受制於西方國家。由於上述軟硬體的原因,再加上缺乏實戰經驗,則中國軍隊的信息戰能力並不看好,還需要相當的時日才能提高其信息戰作戰能力。

  第二,北京攻打台灣可能使用的信息戰戰術

  台灣社會的信息化程度比較高,是互聯網絡設施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台灣的WWW伺服器 (Server) 超過6,000台,其中商業網站就有三分之二。上網人數在200萬人以上。互聯網的應用涉及政治、經濟、科技、軍事、文化以及居民日常生活的各個領域。可以說,網絡已成為台灣社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份。正因為如此,在信息戰攻擊下,其整個經濟、社會和軍事等將會大受影響。信息網絡技術的發達意味著國家在經濟、社會和軍事等諸方面嚴重依賴於網絡。這樣,在信息戰攻擊面前會有更大的經濟損失和安全威脅。台灣網絡安全和生存將面臨巨大的壓力。
  台灣地域狹小,毫無迴旋餘地,抗打擊能力薄弱。台灣全島僅3.6萬平方公里左右,台灣距大陸較近、防禦縱深短淺、預警和反應時間短,地域的限制制約了工業和武器裝備體系的抗打擊能力。
  目前台灣軍隊共有4個指揮、控制、通信、情報系統(C3I),分別是台灣國防部的「衡山」總體系統、陸軍的「陸資」系統、海軍的「大成」系統和空軍的「強網」系統。
  在這4個C3I系統中,「強網」系統發展最快,具有對大陸內地進行中、遠程探測的能力,是台灣三軍中最先進的C3I系統。「強網」系統由地面雷達站、空中預警機、自動化指揮控制系統等組成,並利用先進的電腦系統把雷達陣地、飛行基地、防空中心等作戰要素相連接,構成一體化的防空體系。到目前為止,已建立了地下空中作戰管制中心。進一步完善了與陸軍、海軍C3I系統的網絡化建設。換裝了先進的美制防空雷達,可對台島空域和大陸沿海463公里內的所有空中目標進行臨近,可同時顯示600餘批目標,並引導150批飛機實施攔截作戰,實現了從目標判斷到選擇作戰方案、下達作戰命令、指揮引導攔截等防空作戰過程的全自動化。該系統能與台灣國防部的「衡山」總體系統、陸軍的「陸資」系統、海軍的「大成」系統聯網,簡化了作戰指揮程序,縮短了反應時間。
  國防部「衡山」戰情資訊管理總體系統,設在台北國防部指揮所地下室內。是台軍C3I系統的核心,同時也是情報彙集中心和聯合作戰指揮中心。負責各軍兵種和戰區、防衛司令部的指揮與控制。該系統始建於80年代初期,1990年7月投入使用。它由作戰、人事、後勤和各子系統組成。通過專用電腦、數據處理和顯示設備,將參謀本部與各軍兵種、各戰區和防衛司令部等單位相連,實現了全台軍信息傳輸與指揮協調自動化。
  陸軍的「陸軍戰情資訊自動化系統」即「陸資」C3I系統,於1996年6月建成並投入使用。採取了統分結合的方式,以陸軍總部、軍團、防衛司令部為節點。已經溝通了陸軍師、旅以上單位,實現了作戰資料共享。目前,「陸資」系統尚是一個大型的數據庫,未來將向」決策支援全自動化方向發展」。
  海軍的「大成」系統即「海軍自動化指管通情系統」,80年代初開始籌建,1990年5月進入使用階段。其中心設在台北海軍總部作戰中心。主要由海情偵搜、指揮控制和通信傳輸三部份組成。
  為防範在信息戰中被電腦病毒「軟殺」和實體破壞。硬殺」方式癱瘓台灣指揮機制,台國防部制定了減少病毒侵入機會及加強長程預警能力的因應措施,對系統採用分散式設計方式,以避免系統裝備因遭破壞而喪失指揮、控制能力。為防範黑客或病毒由因特網直接攻擊台灣重要資訊設施,台灣軍方網絡已採用實體隔離方式作業。另外,台國防部正在籌建入侵偵測機制,以模擬黑客攻防及電腦病毒危機應變能力。
  台灣的網絡伺服器(Server)和路由器(Router)大都集中在台北和新竹地區,並且台灣C3I系統中屬國防部的」衡山」系統和海軍的」大成」系統也都集中在台北,因此北京要發動信息戰,其首目標是台北和新竹地區。其攻擊戰術如下:
  ● 大面積、高密度的」人民戰爭」式電腦黑客攻擊;
  ● 飛彈攻擊台灣南北高壓輸電配電網絡,以中斷台灣北部電力能源,大面積中斷台灣網絡運轉;
  ● 在台灣北中南三個地區上空投射中子彈,以高強度電磁波衝擊電子、電訊、網絡設備,使其癱瘓;
  ● 使用巡弋飛彈精確打擊台灣的(C3I):國防部的「衡山」總體系統、陸軍的「陸資」系統、海軍的「大成」系統和空軍的「強網」系統;
  ● 使用飛彈打落台灣空中預警機和大型雷達;
  ● 攻擊或破壞台灣的偵察衛星:中華衛星1號和2號;
  ● 運用中巴」地球資源衛星」、小衛星和」神州」飛船偵察美國航母戰鬥群,當美軍介入台海軍事活動,北京運用巡弋飛彈或中短程飛彈予以攻擊。

  北京現在的信息戰能力對待台灣的軍力還可以應付,但如果美國和日本介入台海信息戰,北京就不一定贏。為此北京在今後5年內要加速建設和改善自己的C4ISR系統,要加速發展」北斗」衛星、偵察小衛星,加強網絡安全保密。

  第三,美台灣聯手對抗北京的信息戰戰術

  單獨由台灣對抗北京發動信息戰相當困難,因此美台一定要合作才能抵抗。反抗北京信息戰可以採取以下戰術:
  ● 黑客電腦攻擊;
  ● 干擾、破壞和攻擊中國廣播衛星、通訊衛星、導航衛星和偵察衛星,使C4ISR功能下降或癱瘓。美國空軍在2004年10月底悄無聲息的啟用了一項用來癱瘓敵人衛星通訊的新武器。(注16)
  ● 啟動從外國或台灣輸出到中國的電腦中的」木馬」,破壞這類電腦系統;
  ● 透過微軟Window視窗操作系繞破壞電腦軟件;
  ● 通過介入中國經濟、貿易和金融界的交流,深入瞭解中國這類網絡的弱點,加以利用和破壞;
  ● 通過中國各類網站蒐集中國軍事、經濟、金融和政治情報;
  ● 切斷中國網絡對外的接口
  ● 在中國東海和南海通向太平洋的重要航道海底舖設反潛聲納網絡。

  結束語

  本文把中國人民解放軍在最近2年內在信息戰準備工作做了一個大體的概括,從中可以看出大陸和台灣力量對比的差距。如何縮短差距而能保衛中華民國的安全?筆者認為,有兩點需要注意:其一,儘快增強台灣的C4ISR系統的力量和保存能力,在質量、數量、部隊訓練等方面要大幅度超過大陸;其二,台灣要和美國在C4IRS系統聯合作戰,特別是要藉助於美國的反衛星系統,以此來消弱、破壞和癱瘓大陸的衛星通訊、偵察和導航系統。唯有如此,才能維持台海現狀不變。如果因台灣本島的政局變化而引起美台軍事關係的變化,進而導至美國對台灣軍事聯合行動削弱,或放棄聯合行動,則確保中華民國的安全將有疑慮。
http://news.epochtimes.com/b5/4/12/7/n739408.htm

臺灣軍事報告:“中共反衛星武器之發展”

摘 要

中共運用中程彈道飛彈摧毀衛星之舉,引起舉世矚目。然如此之戰略規劃以及相關武器之發展,卻並非諸如目前坊間所報載者。
事實上,中共對于反衛星戰略以及相關武器之發展,早在冷戰時期即已著手規劃,亦有超過30年以上的歷史,並且其武器發展的細目遠比現今所使用的彈道飛彈之種類更多,亦更爲精密和先進。在此之中,含括高能雷射、高功率微波和粒子束等定向能武器以及電磁脈沖彈不定向能等,另外,還有電磁砲、寄生星等武器。
而凡此種種反衛星武器,其均是未來中國人民解放軍對付美國各種不同性能衛星之最佳武器。

壹、前 言

2007年1月11日,中共發射中程彈道飛彈摧毀其于8年前部署之「風雲一號」氣象衛星,引起美方極度之關注,並大肆抨擊中共破壞太空和平發展的行徑。
事實上,早在10年前,中共已經展開反衛星作戰之規劃。根據《詹氏防衛周刊》所載,中共早在1997年10月,即曾用雷射來破壞兩枚美國已經廢棄的低軌偵察衛星。而其目前所發展的反衛星武器並不僅是高能雷射(high energy laser, HEL)、彈道飛彈,尚有高功率微波武器(high-power microwave weapons)、粒子束武器(particle beam weapons)、殺手衛星以及電磁砲等等,並且這些先進的武器系統將會在未來的10年之內陸續部署,成爲中國人民解放軍對抗美國介入中共處理亞太區域沖突(包括處理臺海問題)的重要憑藉。而這些武器裝備之內容與發展,乃是在此所欲探究者。
另外,上述之情事,或有學者認爲這是中共爲了逼迫美國進行「外太空非軍事化」的談判籌碼,然深究論之,除此之外,對于中共而言,發展反衛星武器以及對此進行武器測試驗證,其乃是中共軍事革新之下,進行信息化高科技局部戰爭的戰略規劃之一。其主要目標就在于運用先制打擊(preemptive strike)之作戰,以反制敵軍之信息優勢(information dominance),以其相對擁有的優勢來打擊潛在敵對者優勢武力之劣勢之不對稱作戰(asymmetric operation)以及嚇阻潛在敵對不敢輕易發動戰爭之威懾戰的展現。然此戰略意涵,亦是本文探究的重點之一。
立基于美國對于太空衛星之依賴以及缺陷,故此帶給人民解放軍一個先制打擊的重要契機。即以其現今和未來建構的反飛彈系統爲例,中共若能有效進行對美國的太空衛星裝備進行有效攻擊,則此對于美國當前的飛彈防禦戰略建構,自有相當的削弱作用。除此之外,西方的軍事專家更認爲,美國乃是中共武力犯臺之際重要的支援力量,此力量除了可能以實際的武力投射于該區域之軍事沖突之外,對臺進行信息和情報支援亦是非常重要的支援項目。于是乎,若要釜底抽薪,中共必須對美國的太空裝備採取致命性之打擊。
美國的中共軍事專家石明楷(Mark A. Stokes)亦抱持相同之見解,認爲中共追求資訊(信息)優勢的最後目的在于遂行資訊攻擊。其指出「人民解放軍」的戰略專家認爲攻擊敵方重要指管節點、遂行電腦作戰、以及反制太空等能力,爲抵消敵人戰力的有效方法。而爲達此目的,「人民解放軍」的總參謀部,尤其是電子對抗與雷達部及研發單位,都將發展電子反制能力列爲優先要務。中共內部主張遂行資訊作戰的人正積極要求獲取更精密的手段,函性能更加的幹擾儀與高功率微波科技,以利遂行指揮與管制作戰。
爲了達到上述之要求,中共已經正在計畫建立陸軍、海軍、空軍、二砲部隊和網軍之外的第六軍種—航天軍。並努力研製反制太空衛星的作戰武器,解放軍企圖以含括軟殺和硬殺等多種不同的攻擊方式破壞敵人對太空裝備之運用,以獲取太空優勢。
立基于此,人民解放軍了解到美國利用各種通訊衛星連結成緊密的通訊網,作爲指揮美軍行動的重要裝備,而此正是美軍最大的弱點也就是這種以衛星爲主的緊密通訊網,一旦通訊遭到破壞,戰力必大爲減損。而美國國防部和《詹氏防衛週刊》亦指出,當前在中共發展信息戰武器中,其除了以駭客(Hacker)入侵軍民用電腦網絡和提升自己的通訊網絡之外,電子幹擾、雷射和其他攻擊性科技都是中共有利于信息戰之武器,而中共的雷射武器亦正是爲對付美國的衛星而發展者。
的確,除了雷射武器之外,事實上,人民解放軍當前尚有多種太空攻擊武器正在進行研製中。
林中斌則認爲就信息戰中的「軟殺」(Soft Kill)作戰而言,電子幹擾武器裝備、電腦病毒(Computer Viruses)、定向能武器或光束武器(Directed Energy Weapons),如雷射武器(中共稱激光武器)(Laser Beam Weapons)和不定向能武器,如電磁脈沖彈(Electromagnetic Pulse Bombs)等,對一般配有電子和電腦的武器和裝備,均有致命的打擊威力。然這些武器系統,正是中共可運用于太空戰的攻擊武力,亦是其本世紀主要戰略武力的發展趨向。
此外,除卻定向能和不定向能之太空攻擊武器外,人民解放軍亦正在發展數種可用于攻擊太空衛星的武器系統,其包括反衛星飛彈、寄生星、電磁砲等,這些亦是值得重視者。中共研製這些太空武器,其目標就是設定以美國爲主要的對手。

貳、定向能武器

立基于太空戰在未來信息戰爭中的重要,故當前中共極力發展先制打擊的太空作戰武器,以摧毀或減弱美軍在第一擊攻防戰爭中,衛星的軍事作戰效用。其中在定向能武器(Directed Energy Weapons)方面,是中共目前較具發展潛力者。這種武器主要是利用高能射束殺傷目標的新一代高技術兵器,具有特殊殺傷功能,目前定向能武器最主要有三種:
 高能雷射(激光)(High Energy Laser, HEL)。它是以通過發射方向極強的高能雷射光束來擊傷目標的,而主要的殺傷效應有三:其一是燒蝕效應;其二爲輻射效應;其三是雷射波效應。
 高功率微波武器(High-power Microwave Weapons)。此是指利用定向輻射微波束發射峰值功率達100兆瓦以上的微波殺傷目標的武器9。它是以幹擾敵方武器系統中的電子設備或燒毀其電子元器件爲功效的。其機械原理是利用大功率微波在物體內産生電效應、熱效應對目標造成殺傷破壞。
 粒子束武器(Particle Beam Weapons)。此是利用高能加速器所産生併發射出的高能粒子束殺傷目標的武器。其基本原理是利用高能強流粒子加速器將注入其中的電子、質子、各種離子等帶電粒子加速到接近光速,使其具有極高的功能,然後用磁場將它們聚集成密集高能束流,射向目標,通過它們與目標物質發生強作用達到毀殺目標的作用。此毀殺作用表現在三個方面:其一是使目標結構材料汽化或融化;其二爲提前引爆目標中的引信或破壞目標中的熱核材料;其三是使目標的電路被破壞導致電子裝置失效。
上述三種定向能太空攻擊武器都是中共未來太空戰的主要武器之一,而這些都是以下所欲探究者。

一、雷射武器

雷射武器在信息戰中非常特別的武器,蓋它既是一種軟殺武器,亦是一種硬殺武器,而此二者之間的主要差別即在于其毀傷目標的程度和作用之差異而已。前者以毀傷目標物部分零件和破壞其部分作用導致其信息探測和傳輸功能的喪失,後者則是以摧毀信息戰器具之目標物爲主。在信息戰雷射軟殺武器發展方面,中共的進展甚爲快速。
事實上,雷射武器已經發展將近40年了,美國國防部至少在1962年時就對利用雷射武器來防禦彈道飛彈産生了興趣,並著手研究與發展戰略應用雷射武器。1970年美國的陸、海、空三軍把雷射武器作爲戰術應用,轉移至戰場上,並且獲得了一定的成就。然在1983年美國的「戰略防禦機先」(Strategic Defense Initial, SDI)已經把雷射武器的發展重點又置于戰略應用上。
現今美國正在計畫利用波音747-400F廣體客機所改良的載體,配備高能雷射武器,進行反彈道飛彈試驗,其最終的目標是在12,000公尺的高空,能擊落300公裏外的來襲飛彈11。而這種以雷射作爲太空戰的武器,事實上,是目前所有定向能太空武器中,發展最快,成就亦較爲明顯的武器。1997年10月美國曾經運用高能雷射進行對高度425公裏的衛星進行反衛星試驗,這個試驗已經取得了部分的成功,並引起了世界廣泛的注意。
軍事專家即認爲美國發展這種反衛星的高能雷射武器,就是爲控制太空、爭奪制天權和奪取空間優勢,創造軍事作戰更爲有利的條件。然而,這種反制衛星的武器系統,亦正是現今中共亟欲發展的武器系統。
美國國防部即認爲中共大力發展雷射武器,其主要的目標很可能就是美國衛星的防衛缺陷而來,目的就在于毀傷美國的各種監測、偵蒐和通訊衛星。此一武器在信息戰中的運用,就是中共信息戰戰術中的「致盲原則」。
在雷射武器發展方面,中共的進展甚爲快速。根據美國國防部的報告顯示,解放軍的雷射武器已經具有毀壞衛星感應器的能力15。解放軍深知美國利用各種衛星訊號連結成綿密的通訊網,用以指揮全球美軍的行動,而美軍的最大缺陷就在于這種通訊網,一旦遭受到破壞,戰力必大爲減損16。然美國國防部即認爲中共大力發展雷射武器,其主要的目標很可能就是美國衛星的防衛缺陷而來,目的就在于毀傷美國的各種監測、偵蒐和通訊衛星17。而根據《詹氏防衛周刊》所載,其實,中共早在1997年10月,即曾用雷射來破壞兩枚美國已經廢棄的低軌偵察衛星。
美國的軍事專家亦指出,中共研製的雷射武器,其水平已經可以與美國在1997年墨西哥州「白沙」飛彈試射場的「MIRACL」雷射武器相當。而根據西方戰略情報評估單位指出,中共的雷射武器主要是標定破壞衛星之光學機件,其以車載方式進行機動作戰,這對于對手獲取信息和依此進行作戰具有相當大的破壞作用。
當前人民解放軍認爲在未來戰爭中,只要針對敵軍要害給予致命一擊,中共即可掌握戰場優勢,然在現今和未來的戰鬥場域中,衛星和雷達偵察都是贏取戰爭的最重要關鍵裝備,若能予以有效的摧毀或破壞,解放軍自可取得較大的信息優勢。

二、高功率微波武器

微波是一種高頻率電磁波,波長範圍在0.01-1公尺之間。微波可以用特殊的天線彙聚成方向性極強、能量極高波束,在空中以光速沿直線傳播。所謂微波武器,指的是利用微波束的能量直接殺傷、破壞目標或使目標喪失作戰效能的一種新型武器。這種武器是美國在1980年代推動的「星球大戰計畫」的副産品,目前處于研製發展之中,尚有許多技術問題需要解決,離實戰要求還有一段距離。
目前,世界各國研究微波武器主要可分爲兩大類:其一是微波波束武器。此由能源系統,高功率微波系統和發射天線所組成,主要是利用定向輻射的高功率微波波束殺傷破壞目標。微波波束武器全天候作戰能力較強,有效作用距離較遠,可以同時殺傷幾個目標;其二是微波彈。一般是炸彈或飛彈的彈頭加裝電磁脈沖發生器和輻射天線構成,主要是利用炸藥爆炸壓縮磁通量的方法産生高功率電磁脈沖,覆蓋面狀目標,在其目標的電子線路中産生感應電壓與電流,以擊穿或者是燒毀其中的敏感元件。然而在此所欲探究者是高功率微波波束武器。
微波武器在太空戰中的主要功用是運用電磁效應破壞衛星的電子設備使其喪失作戰能力。蓋微波武器産生電磁效應是指高功率微波在射向目標時,會在目標結構的金屬或金屬導線産生感應電流或電壓,這種感應電流或電壓會對目標上的電子元器件産生多種效應。這種效應是産生的感應電壓或電流通過天線、導線、電纜等各種入口進入目標電路,輕者使電路功能喪失,重者則燒毀各類電子元器件。
1999年,美國以巡弋飛彈配載高功率微波武器進行破壞電腦記憶體和電子設備的試驗,其有效的破壞距離已經可達數十碼至數百碼之間。未來可利用此一武器攻擊敵方的低軌衛星,美國預計在21世紀初將會部署此型武器,俄羅斯亦可能在2010年之前部署各種配備高功率微波武器的飛行載具,實現對敵攻擊的能力。而中共更是緊追其後,不遺餘力地研發這種新型的高科技武器裝備。
根據1998年美國國防部提交國會的一份研究報告中指出中共除了發展雷射武器作爲毀傷美國衛星的武器之外,亦可能正在發展可以作爲幹擾美國衛星定位系統接收器的設備。若依各項資料和訊息研判,這種武器可能即是高功率微波武器。
實際上,中共對于高功率微波武器計畫的發展,已經超過25年以上了,並且從1990年代中,解放軍的間諜竊取了美國不少關于發展高功率微波武器的資料,此外,中共更利用1996年美國柯林頓政府對中共輸出超大型電腦的解禁,引進六百多部超大型電腦進行此一武器的研發,這給予了中共在研發高功率微波武器極大的優勢。然而西方的軍事專家認爲更糟的是,中共可能已經從俄羅斯購得「手提箱炸彈」(Suitcase Bombs)高功率微波武器28。此有利于中共在高功率微波作戰能力的提升和技術研發的能力。
凡此種種,在在顯示出中共在高功率作戰武力建構的努力。故美國國防部曾對外表示「解放軍正在努力發展高功率微波武器,以作爲幹擾和破壞敵人裝備中所含的電子線路(包含衛星的電子裝備),並且此新型的武器裝備,預定在2015年以前部署。」

三、粒子束武器

所謂粒子束武器是利用高能加速器所産生並發射出的高能粒子束殺傷性武器。其基本原理是用高能強流粒子加速器將注入其中的電子、質子、各種重離子等帶電粒子加速到將近光速,使其具有極高的功能,然後用磁場將它們聚集成密集的高能束流,射向目標,通過它們與目標物質發生強相互作用達到毀傷目標的目的30。粒子束武器的毀傷作用表現在三方面: 使目標結構材料汽化或融化; 提前引爆目標中的引信或破壞目標中的熱核材料; 使目標的電路被破壞導致電子裝置失效。
相較于雷射武器,粒子束武器具有全天候的特點。粒子束武器發射出去的粒子比光子具有更大的動能,而且能夠穿雲破霧,受氣象條件的影響更小。在現代的軍事作戰中,粒子束武器已經隨著束能武器的橫空出世,逐漸成爲未來太空作戰中,最重要的攻擊武器之一。軍事專家預測未來武器將全部部署在遠離目標的地方,但能快速准確地打擊地球上和近地空間的任何一點。立基于此,未來武器系統將是一種從地面發射的彈道式非核武器和從空間發射的粒子束武器(還有雷射武器)組合而成的溷合式武器系統。屆時,一個新的軍種—天軍將建成,而天軍使用的基本武器就是粒子束武器(還有雷射武器)。而這種未來太空戰的新武器,事實上很早就受到中共的關注,目前亦正在積極研究此一武器的研製和作戰運用。
其實,中共發展粒子束武器理論早在1970年代時,即已開始著手進行研究。1980年代以後,隨著中共高能物理學頻頻取得進展,進度已有大幅加快之趨勢,近年來,中共的民、軍用高能物理的學術文章,更已經反應出其進展的長足進步。雖然,與美、俄相較之下,因爲開發的時間和投資皆有差距,所以落後是必然的,然由于其基礎理論和研究基礎相當紮實,故專家推測其粒子武器的進度可列入國際前五名。深厚理論基礎和良善之研究,正是未來中共發展太空戰粒子束武器的最佳後盾,以對付美國的龐大衛星星座,而這確實是一個事實。根據消息來源指出,中共已經在建構高能粒子束(High-power Particle Beam)武器,作爲攻擊美國衛星的重要武器。

參、不定向能和其他太空攻擊武器

人民解放軍的太空戰武器不定向能(Non-directed Energy Weapons)尚包括電磁脈沖彈和寄生星,故美國情報局官員指出中共已經正在推進它在反制先進偵察設備的阻遏能力,解放軍的攻擊太空信息裝備之武器尚包括電磁脈沖彈、寄生星和反制衛星之飛彈。
然而,這些先進的反太空偵測和導航裝備的作戰武器系統,儼然已經成了以飛彈作爲反制衛星的主要武器,事實上,已經成爲人民解放軍未來太空戰的主要武力。人民解放軍當前爲求有效的反制美國大量的衛星裝備,其正在發展反衛星武器,這些武器包括從地面、空中及太空發射的各型飛彈以及雷射武器,此等武器主要是用來破壞偵查衛星上的光學儀器,使其無法傳遞軍事信息給予美軍。
中共對付美國龐大、精密和新進的太空衛星的重要武力,此有利于中共取得未來戰場上以劣勢武力戰勝優勢裝備部隊的局部優勢,以擴及局部戰爭的全面整體優勢地位。此可從美國情報局官員指出中共已經正在推進它在反制先進偵察設備的阻遏能力,得知其努力發展對敵之太空作戰之攻擊戰略思維之地位。

一、電磁脈沖彈

電磁脈沖彈對于擁有大量精密電子儀器與電腦系統作戰的美軍,實是一大威脅,而這也是中共目前發展信息戰中最具成就者,未來亦可運用攻擊太空裝備之作戰中。
學者林中斌即認爲當前中共信息戰軟殺武器之中,解放軍對于電磁脈沖彈的發展與運用最值得注意,因爲這種武器可以在預定時間放出高功率電磁脈沖,並燒毀沒有保護電子裝備中的積體電路,讓對方的電腦和通訊系統失靈,軍事和指揮系統陷于癱瘓。
雖然學者廖宏詳和張國城則認爲中共的電磁脈沖彈是以核爆炸的電磁脈沖作爲攻擊臺灣的武器,將會對臺灣造成廣泛的傷害,並且使這個島國的工業倒退30年,除非解放軍竭盡所有可能方式依然無法達成決定性的勝利,否則,核爆電磁脈沖攻擊會因其政治和經濟的巨大代價而不太可能被解放軍使用40。而學者鍾堅亦認爲中共「乾淨」的電磁脈沖核攻擊,有其困境之處。蓋因爲此攻擊方式必須慎選攻擊高度,炸得過低,核爆炸會傷及無辜,炸得過高,電磁脈沖會禍延至中國大陸內地和境外鄰邦。
只是,上述之說法實有其值得商榷之處。此原因在于:其一是中共戰術核武器小型化的成就,致使其運用電磁脈沖核攻擊的能力的提升。學者周力行即指出,由于中共目前在核彈小型化的目標下,核彈已可作爲局部性戰術使用,並可以運用于電磁脈沖彈核攻擊在20-25平方公裏的範圍內,對敵之通訊電子設備及雷達等設施形成毀滅性的破壞;
其二是中共非核式的電磁脈沖彈的研發。其實將中共的電磁脈沖彈的研製和攻擊限于核爆炸方式的電磁脈沖彈,是一個過時的想法和見解,事實上,學者林中斌即認爲非核式的電磁脈沖彈已經是中共現今正在積極研究和發展的重點項目之一。
未來,中共若將電脈沖飛彈結合高空防空飛彈,例如中共的S-300V或者可能購自俄羅斯的S-400型等高空防空飛彈,還是結合其自行發展的FT-2000型防空飛彈作爲攻擊太空的衛星裝備,則其將會對美國的衛星群構成相當程度的威脅。

二、先進反衛星武器

除了定向能和不定向能可作爲攻擊太空中的衛星外,事實上,解放軍尚有幾種可以運用于太空戰的先進攻擊武器,其包括反衛星飛彈、寄生星和電磁砲。

 反衛星飛彈

就反衛星飛彈而言,除了中共這次運用的中程彈道飛彈來摧毀衛星之外,事實上,FT-2000型防空飛彈是中共重要的武力之一,並且這款飛彈就是中共專門用來對付低軌衛星而研製者。
基本上,FT-2000防空飛彈雖然是人民解放軍主要用來對付電子幹擾機和空中預警管制機(Airborne Control and Warning System, ACWS)的防空武器。軍事專家或稱此型防空武器爲全球反制電子戰機的第一種,其主要攻擊的目標爲各型預警機、電子幹擾機、電子偵察機和發出雷達波的飛機45。但是,FT-2000防空飛彈亦可用反制低軌的衛星作戰方面。蓋中共現今雖將其軍事用途設定于反輻射武器,而未來可能運用此作爲攻擊衛星的武器。美國的官員即指出中共的FT-2000飛彈亦是針對反制美國偵察衛星的武器和威脅之一。
從軍事作戰用途而論,FT-2000飛彈結合電磁脈沖彈所構成的反衛星武器,很可能在不久的將來會被運用在太空作戰中。

 寄生星

美國現今正在利用微電機系統(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 MEMS)科技,製造有指甲般大小的微機械人(Microbots),再由運用MEMS的航空載具(如遙控模型飛機)或者海軍的艦砲,將這些微機械人送至敵方領域,宛如寄生蟲的微機械人將會爬進電子裝備中,附著在其內部吸取電力以維持生命,一旦破壞電力裝備的能源後,充滿電力的這些寄生蟲將會尋找下一個目標。而這種微電機技術同樣的也被運用于反衛星的寄生星,和受到中共的重視。
中共的空間技術研究所一直在研究和發展先進的反衛星武器,而寄生星就是其最爲主要的對象。當前中共已經發展出一種大量利用微電子和微電機技術的反衛星武器—「寄生星」。這種「寄生星」反衛星武器是一種由己方投射、能寄放在敵方衛星上的微型衛星,能在戰時根據己方相應的指令對敵方衛星進行幹擾或摧毀,而其作戰對象擴及太空中的通信、預警、導航、偵察、雷達電子幹擾等衛星,是信息戰中最具威懾的武器,而中共則是繼美、俄之後,擁有製造這精密反衛星武器的第三個國家。
軍事專家指出,中共的寄生星反衛星是一種可以攻擊多種類型衛星的武器,其從低軌道到中高軌道,從軍用到民用,從單星到星座,甚至太空站、天基雷射砲,都是其攻擊的目標。

 電磁砲

當前,人民解放軍除了運用上述的武器系統作爲太空戰的武器外,根據西方軍事專家的研究,電磁炮亦是中共現今正在發展,欲作爲其外太空作戰的主要武器之一。
電磁炮是利用電磁來推動彈丸和以此動能來直接撞擊和毀傷目標的新型武器,這種武器已經進入試驗階段,但離實用階段尚有一段距離51。不過,軍事專家認爲電磁推力是一種脈沖動力,它比火藥的推力大10倍以上因而電磁炮可以把炮彈加速到高速,打破傳統炮彈出速度低于2,000公尺/秒的界線,而且電磁推力能分布在發射裝置整個長度上,比火藥發射彈丸容易控制。因此電磁炮可用作反坦克、反飛機和反飛彈武器52。立基于此,故解放軍未來亦可運用此型武器進行反衛星和作爲防禦彈道飛彈攻擊的太空戰爭武器,摧毀美國龐大的衛星星座。

肆、結 語

基本上,美國在20世紀末以及21世紀初的幾次重要戰爭,雖以強大的信息優勢,在短短的時間中即結束戰爭,並且士兵的傷亡相對地也大幅減少。然在這些戰爭中亦暴露出,美軍在現代化的高科技戰爭中,對太空衛星之極大依賴以及嚴重之缺陷,而此卻帶給人民解放軍可進行先制打擊的重要契機。
中共軍事專家大多認爲,若解放軍能有效進行對美國的太空衛星裝備進行有效攻擊,則此對于美軍進行現代化的作戰,自有相當的削弱作用。另外,美國乃是中共武力犯臺之際,對臺灣軍事支援的重要力量,而此力量包含對臺進行信息和情報支援,而衛星通訊以及偵察設備更是首當其沖。
于是乎,無論是考量美國支援臺灣防禦解放軍,或者是美軍直接介入臺海問題的軍事沖突,爲求釜底抽薪之計,中共就必須規劃對美國的太空裝備採取致命性之打擊54。故中共極力發展太空攻擊戰力,已實非僅是與美國進行「外太空非軍事化」之談判可以解釋。換言之,即使中共、美國、歐盟與俄羅斯能夠處理「外太空非軍事化」之議題,基于解放軍的整體戰略與作戰規劃,故發展反衛星武器已經是其責無旁貸之計。
職是之故,未來中美潛在的軍事對抗,也就是在爭取這種太空衛星的信息優勢和反制信息優勢,以及在反反制信息優勢之作戰規劃的軍備競逐。而這種軍備競逐,卻非是臺灣這等中型國家之國力所能爲者,故我方的軍事戰備規劃也必須從長計議,量力而爲。
http://js360.bolaa.com/forum/blogtopic_5423809.html

 

 我海航蘇30已能對基洛潛艇發射的導彈中繼制導

    中國海軍現役戰艦中具備同其他作戰平臺協同作戰的C3(指揮、控制和通信)能力的只有2006年後陸續服役的4款新型導彈驅逐艦——“現代”級,它們無疑是中國海軍目前最先進的C3作戰平臺,接下來便數“旅洋”級Ⅱ型驅逐艦,以及“旅洲”型驅逐艦。
    2001年,俄羅斯向上海江南造船廠出口了首批4套“音樂臺”雷達/數據鏈系統,用于裝備“旅洋”Ⅰ型驅逐艦。該型驅逐艦上還安裝了Mineral-3型數據鏈及目標定位雷達,工作頻率爲I波段,搜索距離30千米。該雷達最多能夠同時監視200個目標,並制導SS-N-22型反艦導彈對其中的9個目標實施打擊。中國自行研制的HN-900戰術數據鏈已經裝備了包括“旅大”級和“旅滬級”導彈驅逐艦、“江湖”Ⅰ型導彈護衛艦和022型雙體導彈艇在內的所有國産新型水面戰艦,最近下水的“旅洲”型115和116號艦也裝備了該數據鏈的改進型,該數據鏈的整體性能同軍Link11數據鏈大致相當。
    有消息稱,170和171號導彈驅逐艦首批裝備了中國自行研制的第二代多用途信息處理系 統JY10G。JY10G能夠對系統內所有陸基、海基和空基雷達系統傳回來的數據信息進行分析處理,並與其他各類傳感器和武器系統進行有效整合,從而最大程度地發揮各個作戰單位的戰鬥力。
    目前,中國已經模仿國MIL-STD-1553B數據總線建立了自己的軍用總線標准GJB289A。該總線系統最早應用于空軍的J-8和J-11戰鬥機上,隨後國産J-10戰鬥機和“旅洋”Ⅱ型驅逐艦的艦載武器系統也采用了該總線,預計其他的“旅大”級和“旅滬”級驅逐艦甚至導彈護衛艦也將逐步換裝該系統。
    衆所周知,中國空軍的蘇-27戰鬥機只能依靠語音進行通信,蘇-30MKK安裝了TSK-2型數據鏈,但是中國海軍購買的卻並未安裝,只有中國海軍近期剛剛進口的最新型蘇-30MK2才裝備了TSIMSS-1數字通信系統。據悉,“旅洋”Ⅰ和Ⅱ型驅逐艦以及J-10戰鬥機將裝備類似俄羅斯AT-2M的國産數據鏈系統,而後者則是軍Link16數據鏈的複制版。
    潛艇是所有軍用通信節點中最具挑戰性的作戰平臺。一般來說,要想和潛在大洋深處的潛艇進行通信,通常主要依靠岸基超低頻無線電基站 (也就是所謂的超長波電臺)。12艘“基洛”級常規潛艇上所使用的CDSMVU-110EM型多功能計算機和通信設備能夠覆蓋所有的通信頻段。利用數據鏈設備,“現代”級驅逐艦、蘇-30戰鬥機、艦載直升機和海軍指揮飛機都能夠對“基洛”級潛艇發射的3M-54E型潛射反艦導彈實施中繼制導。
    目前,中國海軍的部分非戰鬥輔助艦上也裝備了俄羅斯“燈泡”數據鏈天線,這標志著該數據鏈在功能上的嬗變,已從一款單純的導彈制導數據鏈轉變成了一款類似國Link16數據鏈的高性能通信數據鏈系統。(據《艦載武器》詹姆斯?布塞特/文漢興/譯)
http://bbs.news.sina.com.cn/tableforum/App/view.php?bbsid=4&subid=0&fid=151938&tbid=7345

中國殲10與最新驅逐艦統一數據鏈戰力大幅攀升 2009-06-06  四川在線

  中國海軍現役戰艦中具備同其他作戰平臺協同作戰的C3(指揮、控制和通信)能力的只有2006年後陸續服役的4款新型導彈驅逐艦——“現代”級,它們無疑是中國海軍目前最先進的C3作戰平臺,接下來便數“旅洋”級Ⅱ型驅逐艦,以及“旅洲”型驅逐艦。
  2001年,俄羅斯向上海江南造船廠出口了首批4套“音樂臺”雷達/數據鏈系統,用于裝備“旅洋”Ⅰ型驅逐艦。該型驅逐艦上還安裝了Mineral-3型數據鏈及目標定位雷達,工作頻率爲I波段,搜索距離30千米。該雷達最多能夠同時監視200個目標,並制導SS-N-22型反艦導彈對其中的9個目標實施打擊。中國自行研制的HN-900戰術數據鏈已經裝備了包括“旅大”級和“旅滬級”導彈驅逐艦、“江湖”Ⅰ型導彈護衛艦和022型雙體導彈艇在內的所有國産新型水面戰艦,最近下水的“旅洲”型115和116號艦也裝備了該數據鏈的改進型,該數據鏈的整體性能同美軍Link11數據鏈大致相當。
  有消息稱,170和171號導彈驅逐艦首批裝備了中國自行研制的第二代多用途信息處理系 統JY10G。JY10G能夠對系統內所有陸基、海基和空基雷達系統傳回來的數據信息進行分析處理,並與其他各類傳感器和武器系統進行有效整合,從而最大程度地發揮各個作戰單位的戰鬥力。
  目前,中國已經模仿美國MIL-STD-1553B數據總線建立了自己的軍用總線標准GJB289A。該總線系統最早應用于空軍的J-8和J-11戰鬥機上,隨後國産J-10戰鬥機和“旅洋”Ⅱ型驅逐艦的艦載武器系統也采用了該總線,預計其他的“旅大”級和“旅滬”級驅逐艦甚至導彈護衛艦也將逐步換裝該系統。
  衆所周知,中國空軍的蘇-27戰鬥機只能依靠語音進行通信,蘇-30MKK安裝了TSK-2型數據鏈,但是中國海軍購買的卻並未安裝,只有中國海軍近期剛剛進口的最新型蘇-30MK2才裝備了TSIMSS-1數字通信系統。據悉,“旅洋”Ⅰ和Ⅱ型驅逐艦以及J-10戰鬥機將裝備類似俄羅斯AT-2M的國産數據鏈系統,而後者則是美軍Link16數據鏈的複制版。
  潛艇是所有軍用通信節點中最具挑戰性的作戰平臺。一般來說,要想和潛在大洋深處的潛艇進行通信,通常主要依靠岸基超低頻無線電基站 (也就是所謂的超長波電臺)。12艘“基洛”級常規潛艇上所使用的CDSMVU-110EM型多功能計算機和通信設備能夠覆蓋所有的通信頻段。利用數據鏈設備,“現代”級驅逐艦、蘇-30戰鬥機、艦載直升機和海軍指揮飛機都能夠對“基洛”級潛艇發射的3M-54E型潛射反艦導彈實施中繼制導。
  目前,中國海軍的部分非戰鬥輔助艦上也裝備了俄羅斯“燈泡”數據鏈天線,這標志著該數據鏈在功能上的嬗變,已從一款單純的導彈制導數據鏈轉變成了一款類似美國Link16數據鏈的高性能通信數據鏈系統。
http://mil.news.sina.com.cn/2009-06-06/1011554314.html

數據鏈讓指揮員和飛行員同步感知戰場態勢 2009年04月02日 解放軍報 

專家簡介費愛國,博士,高級工程師,空軍專業技術少將,現任空軍某研究所所長、空軍指揮自動化專業學術帶頭人。曾先後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3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6項。
    要點提示:傳統的以坦克、艦艇、戰鬥機等為代表的作戰平臺,只有在火力優勢的基礎上兼具現代信息優勢,才能真正稱為高技術信息化武器裝備。因此,一種鏈接各作戰平臺、優化信息資源、有效調配和使用作戰能量的“數據鏈”,正日益受到重視,並開始成為軍隊遂行信息化作戰的“粘合劑”和“倍增器”。

    數據鏈並不神秘

    記者:費所長,您好,當前“數據鏈”已經成為新軍事變革中的一枝奇葩,但很多人對此還很陌生,請您通俗解釋一下什麼是數據鏈?
    費愛國:經過科索沃戰爭、伊拉克戰爭後,現在人們一談到“數據鏈”就覺得高深莫測。其實“數據鏈”並不神秘,它只是鏈接數字化戰場上的指揮中心、作戰部隊、武器平臺的一種信息處理、交換和分發係統。數據鏈的主要作用是在恰當的時間、恰當的地點,為作戰人員和武器平臺提供適時所需的信息,進而形成體係對抗能力。目前,一些國家和地區軍隊裝備的“標準密碼數字鏈”、“戰術數字信息鏈”、“聯合戰術信息分發係統”等,都屬于“數據鏈”。

    數據鏈威力有多大

    記者:數據鏈對作戰的影響有哪些?
    費愛國:伊拉克戰爭中,美軍大部分F-15E飛機和F-16飛機都加裝了LINK16,形成了空中、空間偵察和地面指揮中心的網絡化指揮。使發現目標到摧毀的時間,從過去數小時縮短到數分鐘,基本做到了發現即摧毀。空中可以打擊150多個臨時出現的緊急目標。

    記者:作戰飛機加裝了數據鏈後,作戰效能能提高多少?
    費愛國:評估飛機作戰效能方法有許多種。加裝了數據鏈以後飛機作戰效能究竟能提高多少,不同飛機有不同的效果。以美軍F-15C為例,證明裝了數據鏈以後,晝間作戰效能是原來的2.62倍,夜間作戰效能提高到原來的2.6倍。這意味著從統計意義上講,裝了數據鏈的1架飛機,比原來2架飛機作戰效果還好。

    記者:裝配數據鏈係統在空戰中有何優勢?
    費愛國:這個優勢太大了!過去我們飛行員上天後,不知道敵機高度是多少?飛向哪裏?哪些飛機往哪飛?這些信息完全靠地面提供。現在戰鬥機都是超音速的,等你地面雷達波反射、人工喊話通知飛行員以後,至少需要兩分鐘以上,到那時目標早沒有影了。而裝上數據鏈以後,飛行員只要瞅一眼,就知道左邊是誰?正前方是誰?下方是誰?距離、高度、角度、方位一目了然,而且戰場態勢信息還會源源不斷地傳送進來。指揮員和飛行員同步感知戰場態勢是數據鏈最主要價值之一。

    記者:數據鏈的自動告警功能是怎麼回事?
    費愛國:飛機執行偵察巡邏或者攻擊任務時,都需要到敵陣地上空去,但敵陣地都有高炮、地空導彈、雷達等危險因素,高炮能打多高?導彈能打多遠?雷達的發現距離有多大?需要飛多高在什麼位置才能避險?以前這些信息全靠飛行員的記憶力和經驗。但裝配數據鏈係統後,飛機飛到這些危險區域前就會出現紅色告警,告訴你前方有什麼,如何規避,就像衛星導航一般,什麼時候到哪裏前方多少米轉彎等等,都非常精確、清楚。

    記者:數據鏈在戰場保障上有何優勢?
    費愛國:數據鏈提供的信息是全方位的,除了態勢共享之外,在指揮協同,平臺本身參數回傳等方面,也有很大作用。如飛機的油耗有多少?挂載的導彈還剩多少?地面指揮所通過數據鏈係統一看就知道如何補充、補充多少。對于再次出動有重要意義。

    只有數據鏈才能實現聯合作戰

    記者:當前國外數據鏈發展的主要情況怎麼樣?
    費愛國: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和高技術戰爭的需求,極大地刺激了各國軍方對數據鏈的開發。美軍對數據鏈的開發和應用最為廣泛,自上世紀50年代就開始研制戰術數據鏈。目前已經研制和裝備的數據鏈主要包括4號數據鏈、11號數據鏈和16號數據鏈。現在北約正在聯合研制22號數據鏈,計劃在2010年開始使用。以色列也自行開發了ACR-740數據鏈係統。上世紀60年代前蘇聯發展了“藍寶石”數據鏈係統,以後又發展了“彩虹”係列數據鏈。許多軍事發達國家也都致力于發展數據鏈。所以,數據鏈將成為今後軍事裝備發展的一個熱點。

    記者:在外軍數據鏈發展史上,“煙囪”林立是怎麼回事?對于後來者有何啟示?
    費愛國:這是數據鏈向聯合作戰發展的一個關鍵問題。三軍數據鏈的統一整合問題現在各國都在研究,這需要時間,需要在實踐中不斷磨合。
    傳統的“樹”狀指揮體制給數據鏈發展造成的負面影響就是各軍兵種的垂直“煙囪”模式,橫向信息流較少,很難保證聯合作戰對信息流程的要求。現代聯合作戰中,傳感器係統、指揮控制係統和武器係統變得越來越復雜,陸、海、空三軍的作戰部隊、艦艇、飛機等作戰單元之間需要傳送海量的信息和交戰指令,使各級指戰員共享戰場態勢,實現快速精確的聯合作戰行動,因此,只有數字化技術支持下的“數據鏈”的運用,才能達成真正意義上的聯合作戰。

    記者:這麼說來強調數據鏈的一體化標準至關重要!
    費愛國:非常正確。通俗地說標準就是從物理層到應用層,大家都用同一技術、同一標準。在物理層上,假如說我用CDMA手機,你用移動手機,兩者機型信號不能兼容,我們就直接通不了話;在應用層上,我給你傳遞信號“Q”表示發射導彈,你那邊機器解讀出來的語言為“關閉導彈”那不出大問題了嗎?美軍和北約經常在戰場上出現一些誤打誤傷,就是由于互聯互通技術不成熟造成的。

    數據鏈是信息“代差”的標志

    記者:如果飛行員都依靠自動指揮,一旦數據鏈被打斷了怎麼辦?
    費愛國:這個問題問的好。就像有人擔心打信息化戰爭,最後連單刀獨鬥都不會了一樣。這種擔憂是可以理解的,但決不能影響大勢。如果不緊追世界前沿技術,一旦形成代差,後果堪憂。這在中國歷史上教訓太深刻了。義和團的大刀玩的溜吧?那也敵不過外國人的洋槍大炮;洋槍大炮造的再好,也不是飛機導彈的對手。冷兵器跟熱兵器就是沒有辦法抗衡,有了代差的戰爭就是一邊倒,而數據鏈可以說是是否具備信息作戰能力的“代差”標志之一。為防止數據鏈被敵方打斷,需要綜合採取多種技術和戰術措施,提高係統的抗幹擾、保密和抗毀能力。

    記者:關于數據鏈的發展,您還有何建議?
    費愛國:數據鏈係統的發展是由軍事思想、作戰方式、武器裝備水平、指控係統狀況和技術基礎等決定的,各國發展的方向應根據本國現在軍事設施基礎以及軍事思想來決定。如,美軍重點突出預警機、空中指揮所飛機和海上指控中心的作用,而俄軍則突出地面指揮係統與飛機火控、飛控的密切交鏈,都是由本國的軍事作戰思想及技術條件決定的。但發展數據鏈是實現軍隊信息化的大勢,認清這個勢並乘勢而上至關重要。主戰裝備一定要從一開始就考慮到數據鏈問題,在頂層設計時就給數據鏈留下空間和接口,使作戰裝備成為信息化作戰體係中的一個節點,充分發揮作戰效能。(沈基飛 柴英 本報記者 柴永忠)

資料鏈接:

    戰術數據鏈是作戰部隊用于連接C4ISRK各成員節點,適合傳輸數字信息,具有標準化消息格式和組網、通信協議的信息係統,其實質是一種包含有通信協議和消息標準的數字化通信係統,該係統能根據需要以不同的數據速率及不同的信道傳輸作戰指揮係統的戰術信息。美國將數據鏈稱為戰術數字信息鏈(Tactical Digital Information Link,TADIL),有時也簡稱戰術數據鏈,北約國家稱其為Link。
    美軍(北約)現役的指揮控制平臺和武器平臺上配備的數據鏈主要有三種:Link-4A、Link-11和Link-16,正在發展的有Link-22。(資料來源:國防工業出版社《戰術數據鏈技術與係統》)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news.xinhuanet.com/mil/2009-04/02/content_11117104.htm

數據鏈的五大特征  11/18/2004 華夏經緯網 

  就數據鏈自身而言,將處于不同地理位置的作戰平臺,實現緊密的戰術鏈接,是其最根本的特征。以作戰平臺爲鏈接對象,以特殊的數據通信爲鏈接手段,將不同的作戰平臺組合爲完整戰術共同體的鏈接關系,是數據鏈區別其他鏈最明顯的特征。
   綜合考慮數據鏈的鏈接對象、鏈接手段和鏈接關系的突出特點,可將數據鏈的基本特征歸納爲五個方面: 

  鏈接對象智能化 

  數據鏈的緊密戰術關系是在鏈接對象之間組成,是建立在戰術信息數據快速流動的基礎上。鏈接對象擔負著戰術信息的采集、加工、傳遞和應用等重要使命。要完成這些使命,鏈接對象的數字化是前提,智能化是基礎。沒有鏈接對象的智能化,就失去了數據鏈存在的基礎。作戰平臺,包括指控系統、探測平臺、武器平臺,並不都能成爲數據鏈的鏈接對象,只有完成戰術信息的采集、加工、傳遞和應用的平臺,才能實現戰術數據的緊密鏈接。也就是說,非數字化、非智能化的作戰平臺不能實現與數據鏈的有效鏈接,也無法成爲數據鏈的鏈接對象。因此,鏈接對象智能化是數據鏈完成戰術鏈接的前提,也是數據鏈的重要特征。 

  鏈接手段特殊化 

  數據鏈的鏈接手段主要依靠數據通信,且必須是在規定的時間、規定的地點、按規定的通信協議和信息格式,向規定的鏈接對象、傳輸規定的戰術數據信息的特殊戰術通信手段,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這種特殊性主要表現在:
   信息傳輸實時。信息傳輸實時化是數據鏈的立身之本,也是數據鏈的生命力所在。這是由于緊密的戰術鏈接關系需要實時性很強的戰術數據交換來建立,如果不能滿足戰術數據的實時傳輸與交換的要求,就不可能建立一種緊密的戰術鏈接關系,數據鏈也就不複存在。同時,數據鏈作爲一種特定的戰術數據傳輸手段,傳輸的內容是實時性很強的戰術數據。如果不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傳輸,許多戰術數據將失去其意義。
   爲了實現戰術信息的實時傳輸,數據鏈一般采用的設計理念主要包括:一是采用面向比特的方法來定義消息標准,其目的主要是盡可能提高信息表達效率,壓縮信息量;二是選用傳輸效率高、簡單實用的通信協議;三是系統設計始終把握可靠性服從于實時性的原則。在滿足信息傳輸實時性的前提下,才考慮如何提高信息傳輸的可靠性。對于無法滿足或損害傳輸實時性的方法,一般不予采用。如在信息傳輸中,一般不采用交織(因會産生交織延遲);也不采用反饋重發(URQ)協議;四是采用相對固定的網絡結構和直達的信息傳輸路徑,而不采用複雜的路由選擇方法;五是在實時性極高的應用場合,直接采用點到點的鏈路傳輸;六是數據鏈系統的設計理念是綜合考慮、統一設計。如按照數據鏈的“鏈”的需求,綜合考慮實際信道的傳輸特性、采用的信號波形、通信控制協議、組網方式和消息標准,將各技術環節作爲一個整體,進行統一設計,其目的是要滿足緊密戰術關系的建立。 
  傳輸方式共享。各鏈接對象要建立緊密的戰術鏈接關系,主要依賴信息資源共享來實現。因此,傳輸方式共享是數據鏈鏈接手段的一個重要特征。傳輸方式共享是指數據鏈中各鏈接節點,既能共享各鏈接節點發出的所有信息,也能相對公平地分配總的信息發送時間、分割總的發送信道。相對公平的發送機制,保證數據鏈的鏈接對象能及時感知“鏈”內的所有信息;廣播式的發送信道,保證各鏈接對象能及時獲取“鏈”內的所有信息。
   傳輸手段多樣。爲保證信息的快速、可靠傳輸,數據鏈的鏈接手段可以采用多種方式,既有點到點的單鏈路傳輸,也有點到多點和多點到多點的網絡傳輸,且網絡結構和網絡通信協議多種多樣。只要能滿足數據鏈信息的傳輸要求,很多數據傳輸方式均可作爲數據鏈的鏈接手段。根據應用需求和具體作戰環境的不同,數據鏈可綜合采用短波信道、超短波信道、微波信道和衛星信道;采用信息無縫連接手段,還可以實現多種信道組建單一數據鏈路的結構形式。

   信息內容格式化

   信息內容格式化是指數據鏈采用統一的面向比特位定義的信息標准。其好處在于:一是提高了信息表達效率(相對字符定義),爲戰術信息的實時化鏈接贏得時間;二是爲各作戰平臺的緊密交鏈提供了手段,爲實現“從傳感器到射手”信息流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三是爲信息在不同數據鏈之間的傳輸、轉接、處理提供便利,爲信息數據的無縫鏈接提供了前提條件。 

  信息流程自動化 

  數據鏈采用統一的格式化信息標准,使戰術信息數據的采集(由傳感器完成)、加工(由傳感器處理器和指控系統完成)、傳輸(由數據鏈終端設備和信道設備完成)、處理(由數據鏈接口設備和指控系統完成)到使用(作戰指揮部門和武器平臺)能自動完成,無需人工幹預,從而形成信息流程的自動化。信息流程自動化既提高了信息傳輸實時化的程度,更縮短了戰術信息有效利用的時間,使“從傳感器到射手”成爲現實。這是數據鏈日益受到人們重視,其設備一躍成爲信息化時代的主戰裝備的重要原因。

   鏈接關系緊密化 

  信息傳輸實時化、信息內容格式化、信息流程自動化爲實現鏈接對象的緊密交聯和與武器平臺的緊密交聯創造了前提條件。數據鏈緊密鏈接關系是在各作戰平臺之間構成的,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數據鏈的各個鏈接對象(作戰平臺之間)的緊密鏈接關系,依賴的主要手段是信息資源共享。二是數據鏈的單個鏈接對象內部,各武器平臺之間鏈接緊密,與武器平臺在戰術層面緊密交聯是數據鏈的重要使命,也是一個重要特征。鏈接關系緊密化的結果,直接導致了戰術共同體的形成,使單個作戰平臺的作用範圍大大延伸,作戰威力得到極大加強。因此,數據鏈作爲信息化戰爭條件下的“軍力倍增器”名副其實,也使其設備不折不扣地成爲信息化時代的必備裝備。  解放軍報  
http://www.huaxia.com/js/jsgc/00263070.html

廣州戰區三軍建成我國首個戰區版C4ISR系統

  解放軍報廣州2009年2月26日電 特約記者鍾友國、張科進報道:初春時節,廣州戰區各軍事訓練協作區烽火連天,陸海空三軍部隊拉開按新一代聯合訓練大綱組織聯訓的序幕。戰區領導告訴記者,按綱施訓開局順利起步不凡,得益于戰區三軍部隊依托4個軍事訓練協作區,攜手構建聯合訓練“准戰場”,提前破解了一批聯訓難題,使戰區聯合訓練能力實現了躍升。
  據悉,粵東、粵西、兩湖、海南4個軍事訓練協作區,是廣州戰區緊貼未來聯合作戰需要建立的。近兩年來,戰區三軍部隊按照“統一規範、三軍適用”的要求制定聯訓規章制度,建立“三級組織、分層領導”的聯訓領導架構,突破現有體制編制和指揮結構限制。他們銳意創新,建成我軍第一個“戰區版”的C4ISR系統,結束了戰區諸軍兵種指揮通信系統標准各異、制式不同、相互獨立的曆史,有效解決了聯合作戰指揮、實時空情接收、聯合火力打擊等難題。
  在粵西協作區,記者翻閱部隊訓練周表發現,聯合訓練內容占訓練總時間40%以上。廣州軍區軍訓和兵種部部長陳維展介紹說,各協作區按照“一個戰役背景演練多支部隊,一支部隊演練多個課題,一個課題演練多種戰法,一個想定情況形成多組對抗”的組訓思路,集約使用三軍訓練資源,讓陸、海、空軍指揮員在聯訓中輪流當“主角”,實現了資源共享、能力共生。
  聯合礪精兵,協作謀打贏。廣州戰區各軍種部隊日常訓練計劃不再互不相幹、獨立制定,而是參照友鄰部隊訓練計劃修改調整;過去只有演習才湊在一起的三軍指揮員,告別“角色客串”,越來越多地融入對方,傳統意義的軍種指揮員正成爲聯合作戰指揮員。
http://mil.news.sina.com.cn/2009-02-27/0736543668.html

數據鏈>百度百科  

在談到海軍通信系統時,經常會碰到鏈路(Link)和線路(Circuit)這兩種術語,不少人使用起來並不十分嚴格。但是,西方海軍使用起來是有嚴格定義的:
  鏈路:表示一套完整的設施,包括完成通信所使用的設備、訓練及程序,如衛星通信鏈路、11號數據鏈、16號數據鏈等,鏈路是一種固定能力。
  線路:表示建立電文傳輸的一種通信途徑,如電傳線路,高頻話音線路等。一個通信線路就是一種臨時的通信途徑。
  數據鏈首先用于海軍戰術數據系統(NTDS),它是第一代艦載或機載自動化通信系統,1961年研制成功。當時通過使作戰情報中心(CIC)計算機化來解決空戰難題。目前,美國現役艦船約200艘裝備NTDS系統,其中包括航空母艦、巡洋艦、驅逐艦、護衛艦和兩棲攻擊艦。海軍戰術數據系統使用11號鏈、4號鏈和14號鏈。此外,在北約和美國海軍中還使用4A號鏈、16號鏈等。11號鏈是一條用于交換戰術數據的數據鏈。例如,交換發現敵情報告,還可用于協調作戰區域內各個平臺。11號鏈使用戰術數據信息數據鏈A的數據格式,美國軍用標准MIL-STD-188-203-1說明了11號鏈的詳細情況。11號鏈通常用來聯通參加作戰的戰術部隊,如海上艦艇、飛機和岸上節點。主要采用高頻傳播,在視距範圍內它可使用特高頻頻段實現各種作戰平臺的互連。只有那些能處理並顯示作戰態勢及目標信息的平臺才裝有11號鏈設備。
  11號鏈支持戰鬥群各分隊之間海軍戰術數據系統的數據傳輸,它采用高頻無線電設備時,數據傳輸速率爲2275比特/秒。海軍戰術數據系統是一個支持各級戰鬥指揮人員的海軍艦載戰術指揮控制系統。11號鏈采用輪詢技術(也叫點名呼叫),爲各部隊之間提供通信並交換數據信息。
  美國海軍目前使用的數據終端機有AN/USC-35(V)、AN/USQ-76(V)、AN/USQ-83和AN/USQ-111(V)等。後兩種型號設備是90年代初才裝備部隊的,其功能齊全,適用于北約各國海軍裝備。
  16號鏈支持戰鬥群各分隊之間的綜合通信、導航和敵我識別,用于聯合戰術信息分配系統。16號鏈使用戰術數字信息數據鏈J型作爲數據格式。戰術數據信息數據鏈J一般用于把參戰的部隊互連起來。例如,把海上部隊、飛機和岸節點互連起來。它用于交換聯合戰術數據,使用具有抗幹擾能力的特高頻無線電設備。
  目前使用的數據終端有三種類型:一類用于大型飛機、水面艦艇和接入陸地主網的網關設施;二類用于作戰飛機和小型艦;三類用于地面移動部隊和小型無人駕駛飛機。
  4A號鏈是一種半雙工或全雙工飛機控制鏈路,供所有航空母艦上的艦載飛機使用。開始引入4A號鏈時是爲了支持自動著陸系統,後來發展成爲通過交換狀態和目標數據來協調E-2C"鷹眼"預警飛機和F-14A"雄貓"戰鬥機的手段。4A號鏈也用于校正航空母艦上的飛機慣性導航系統。
  4A號鏈使用特高頻,在整個頻率範圍內,射頻信道間隔25千赫茲。爲了連接各種裝置和交換目標信息,4A號鏈采用了單頻時分多址技術。用于作戰飛機控制和目標信息的數據率爲5千比特/秒。
  典型的4A號數據鏈終端由特高頻無線電臺、調制解調器、密碼設備、數據處理器和用戶接口設備組成。在4A號鏈路中有兩種類型的終端:控制站終端和飛機終端,它們以半雙工方式工作。但是,控制端終端還必須能夠工作在全雙工方式。半雙工信道則完成對聯機性能的監視功能。
  HAVEQUICK最初是美國空軍發展高級戰術通信計劃的一項內容,目前國內還沒有統一的譯名。該計劃是打算在更先進的通信技術出現之前,快速開發和采取有效的措施來保護重要的特高頻通信不受敵方的幹擾。整個計劃80年代初執行。HAVEQUICKⅡ是該計劃的一部分。它是一種特高頻戰術無線電設備,用于艦艇與各種節點(如其他艦艇、飛機和岸上部隊)之間戰術數字數據的交換。它爲現用的高頻無線電設備提供了電子反對抗功能,如AN/ARC-182和AN/WSC-3就具有了這種功能。
  公用寬頻帶數據鏈是一條圖像數據通信數據鏈,用于從空中平臺到艦艇的圖像數據傳輸,如從偵察機到艦艇的圖像數據傳輸。它提供了由空中偵察機獲取傳感器信號的航空母艦和裝備有其它數據鏈的飛機之間的自動化通信。公用寬頻帶數據鏈的工作頻段是X頻段和Ku頻段。公用寬頻帶數據鏈的對艦船鏈路傳輸速率爲10.71兆比特/秒~274兆比特/秒,而艦船到飛機鏈路傳送速率爲200千比特/秒。該鏈路的艦用終端是AN/USQ-123,它支持由飛機到艦船的圖像數據通信。該系統在飛機和艦船之間有兩條通信線路,分別使用X波段和Ku波段的頻率。該系統早期稱之爲模塊化內部聯絡數據鏈,以航空母艦爲節點,接收來自偵察機和其他飛機的傳感器信息,其中包括光電、紅外、合成孔徑雷達和信號情報。而上行鏈路要對機載終端發送控制信息,其艦載終端由天線和射頻分系統、多鏈路處理器分系統、圖像處理分系統及其他艦載系統組成。
  輕型機載多用途系統(LAMPS)數據鏈是艦船和LAMPS直升機之間的戰術數據鏈路。LAMPS直升機下行鏈路無線電臺把機上傳感器系統的雷達和聲納所獲得的數據傳送到直升機母艦上。
  LAMPS數據鏈艦載終端是AN/SRQ-4,其組成包括裝有天線罩的AS-3274定向天線,AS-3275全向天線,C-10425天線控制/監視器,OR-209收發信機和KG-45密碼設備等。
  LAMPS數據鏈的上行鏈路和下行鏈路工作在G波段,它是一個全雙工鏈路,其數據速率爲25兆比特/秒。
  1號鏈是一條使用陸上通信線路的數據鏈。它用于防空數據的自動交換。爲了在兩條數據鏈之間交換防空信息,1號鏈借助使用數據緩沖裝置,自動地把數據重新格式化,其傳送速率爲2.4千比特/秒。14號鏈是一條在高頻和特高頻這兩種頻率上工作的數據系統。它通過安裝有11號鏈路的指定艦船以及其他的平臺提供計算機控制的戰術數據廣播。14號鏈發送標准的每分鍾100字電傳,這樣使由戰術數據交換支持的區域防禦和攻擊任務的、沒有裝備NTDS的艦船的戰術數據處理設備的成本降至最低。
  計算機和遠程通信技術的結合是信息技術的核心,近幾年有了巨大的發展。美國海軍正在執行其“哥白尼體系結構”計劃,全面地改革其指揮控制系統,其中戰術數據信息交換系統主要用于數據信息傳輸和交換。數字數據網絡將成爲未來海軍通信的主要方式。 (摘自中國工程技術河北信息網)
http://baike.baidu.com/view/606476.htm

 美國誣稱中國産電子設備威脅英國導彈防禦系

  美國“世界網絡日報”2009年6月4日援引美國著名軍事雜志《Joseph  Farah's  G2 Bulletin》刊登的一份報告稱,中國華爲公司爲英國電信系統建造的精密電子設備可能被蓄意裝上了“缺陷”,一旦這些“缺陷”被激活將損害英國導彈防禦預警系統。
  據稱該報告是由英國軍情五處、軍情六處以及英國政府通訊總部共同撰寫的。這三個機構聲稱在全球100多個國家的1295個電腦裏都存在上述這種損害,並且受損的電腦主要集中在西方國家。報告還指名道姓地提到華爲公司得到中國政府的“巨額資金”,還稱“我們相信目前我們的電子手段不能有效抵抗來自中國的蓄意攻擊”。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安全與戰略研究所所長李偉表示,中國使用的技術來自西方,它既沒有能力也沒有需要來蓄意安裝“缺陷”。把華爲說成是與英國安全作對的企業有點聳人聽聞。李偉稱,在西方抛出的“中國軍事威脅論”和“中國經濟威脅論”不斷破産的情況下,肯定還會有新的指責中國的聲音不斷出現,應當引起中國警覺。但這些論調不是主流,只是一些人出于自身利益進行的炒作。
http://mil.news.sina.com.cn/2009-06-05/1119554226.html

美情報高官稱中國間諜在美戰機上放置芯片 2009-4-21多維新聞網 
 
 據《印度時報》報道﹐一名美國反間諜部門高層官員說﹐中國網絡間諜已經深入美國的系統──從安全防務網絡﹑銀行系統﹑電網﹒到將間諜芯片置入美國軍用飛機──以至于他們可以在任何時候對美國造成嚴重損害。
  據15日獲得的一份記錄顯示﹐美國國家情報總監辦公室反間諜負責人喬爾‧布倫納上周在得克薩斯州的奧斯汀大學說﹕“中國侵入國防部保密網絡的事也已經被廣泛報道。那些手段雖然不是尖端枝術﹐也是比較先進的。”
  布倫納列舉了中國網絡間諜滲透的幾個事例。他說﹕“我們還發現了假冒的路由器和芯片﹐其中有些芯片被放到了美國戰斗機上。你不會偷偷把假冒芯片置入另一個國家的飛機上以盜取數據。如果是有意為之﹐就是為了破壞系統﹐或是為了獲得在需要時破壞系統的能力。”
  他在談到中國網絡滲透時說﹕“我為那些電網﹑空中交通控制系統﹑供水系統等等擔心嗎?肯定的。美國的網絡正在被勘測。還發生了中國人和犯罪集團在一些銀行網絡上操作的事。”
  美國炒作所謂的“中國黑客”﹑“中國間諜”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基本也都是捕風捉影。布倫納這次所稱的“中國網絡入侵”的消息早在4月9日就遭到了美國白宮的否認。
http://www.dwnews.com/big5/MainNews/Forums/BackStage/2009_4_20_21_22_41_563.html

美軍中情局借助神秘芯片精確打擊塔利班首領

    據報道,巴基斯坦已授權美國,一旦發現“基地”組織頭目拉登身在巴基斯坦部落地區,可立即出動“掠奪者式”無人飛機加以攻擊,而無須先行通知巴基斯坦。
  英國《衛報》2009年6月1日披露,在巴基斯坦西北部的部落地區,巴軍正與塔利班極端分子和“基地”組織展開激戰,美國中央情報局也助巴軍一臂之力,他們向當地部族提供了一種特殊的信號發射器,用來引導無人駕駛飛機精確打擊好戰組織的頭目。

  技術和金錢雙管齊下

  當地部族成員表示,美國正在使用先進技術和傳統方式打擊敵人,先進技術是指給當地人提供信號發射裝置,傳統方式是指用現金收買他們。在過去的18個月裏,美國發動了50多次無人機襲擊,美方官員稱,當地“基地”組織的頭20號人物中已有9人被打死。
  是什麽讓美軍取得如此大的戰果?報道稱,這要歸功于一種神秘的電子裝置,其外號叫“芯片”或“帕斯賴”(普什圖語,意爲“金屬裝置”),這種設備正在當地成爲恐懼的源泉。一位名叫瓦澤爾的學生說:“每個人都在談論這種電子裝置,人們非常擔心,一旦有人持‘帕斯賴’靠近,無人機就會很快飛來轟炸你的房子。”
  中情局用金錢收買當地人,讓他們把這種電子裝置放在塔利班和“基地”組織領導人躲藏的地方,幾小時後,無人機就會在“芯片”發出的信號指引下,發射導彈摧毀目標。曾目睹空襲現場的瓦澤爾說:“到處都是人體的殘肢碎肉。”事實上,由于巴基斯坦西北地區情況複雜,對塔利班和“基地”組織頭目來說,美軍無人機是他們惟一的致命威脅。

  告密者常有性命之憂

  美軍的“捕食者”無人機和更先進的“死神”無人機,通常從俾路支省的基地起飛,這是一種便宜並能降低人員傷亡的作戰方式。可是,無人機打擊往往讓許多無辜者死于非命,因此引來強烈的批評。巴基斯坦的一家報紙估計,在不到3年裏,無人機已經造成近700名平民喪生。迫于壓力,中情局才想到用金錢和電子裝置“武裝”當地居民。
  這個方法並非萬無一失,如果線人把“芯片”放錯了地方,後果將是災難性的。萬一被塔利班察覺,被收買的人也會有生命危險。上個月,塔利班播放了一名19歲青年的供述錄像,他用顫抖的聲音說,收買他的人承諾,如果打擊成功,會提供數千甚至上萬英鎊的賞金;如果他被抓住,也會得到保護。但在錄像的最後,此人被武裝分子打死。當地居民說,類似的處決發生了上百次,這也說明無人機空襲讓塔利班多麽擔心。
  一位曾在巴基斯坦邊境工作的中情局官員透露,由特工、無線電專家和特種兵組成的行動小組一直在當地發展情報網,有時付錢,也有些告密者並不知道自己在爲誰“工作”。然而,盡管這種策略十分有效,美國和巴基斯坦情報部門卻因此産生了摩擦,後者希望美方把這種新技術的控制權交給他們。一位巴方官員說:“美國人的問題是,他們拿著錘子,看什麽都像釘子。”
http://mil.news.sina.com.cn/2009-06-06/0949554310.html

日間諜衛星疑因美國提供劣質芯片推遲1年發射
   
    日本《每日新聞》2005- 9月9日報道,日本情報收集衛星推進委員會發言人通過記者招待會宣布,因爲“技術原因”將推遲日本第三顆間諜衛星的發射計劃,原定于2006年初發射的間諜衛星推遲到年底發射。    
   
  美産芯片不合格,日本衛星難上天    
   
    這位發言人沒有說明推遲發射間諜衛星的具體原因。不過,日本媒體很快就說出了實情。《每日新聞》認爲,日本推遲發射間諜衛星全是因爲“美國生産的電腦芯片不合格”。        
    據悉,日本間諜衛星分爲兩種:光學成像偵察衛星和雷達偵察衛星。本次被推遲發射的間諜衛星是一顆光學成像偵察衛星,主要用于白天拍攝。這顆間諜衛星上至少有十多處使用了美國生産的電腦芯片,要全部換掉這些不合格的零件和驗證其安全性,至少要花6個月。    
   
    日本欲暗度陳倉,美國要加強控管    
   
    對于美國在衛星零件上做“手腳”,日本情報機構很是惱火,因爲雖說日本政府研發間諜衛星熱情高漲,可美國政府始終對日本持有戒心,給間諜衛星關鍵部件的研發設下了種種限制。據日本防衛廳知情人士透露,日本間諜衛星的許多關鍵零部件,包括電腦芯片,還有間諜衛星光學儀器的核心組件都來自美國,日本“太空開發事業團”只是負責最後的組裝和發射。        
    在對美國從中作梗深感無奈的同時,日本也沒有閑著。據臺灣媒體9月1日的消息,臺灣檢調部門近日查出“日諜案”(嫌犯蘇東宏將臺美衛星影像交換合作的資料泄露給日本防衛廳高階軍官)。報道稱,美國對這一罕見間諜案十分驚訝,頻頻通過駐臺機構追問臺灣方面,急欲了解臺灣電訊室外泄的機密資料都有哪些,打算進行“損害控管”,讓泄密的影響減到最低。        
    據日本《航空與宇宙》雜志披露,日本間諜衛星計劃總投資1370億日元(不包括其他地面設備研制及衛星運行費用),其中衛星研制費1100億日元,衛星發射費170億日元。各部門協作分工如下:在內閣辦公廳設立“情報收集衛星”促進委員會,負責整個計劃的實施;科技廳負責研制衛星系統和發射;通産省負責研制合成孔徑雷達;郵政省負責研制數據傳輸系統。    
http://www.globbs.com/bbs/plus_adv_get.asp?get=484

擔懮成為侵犯個人隱私的工具"間諜芯片"遭消費者杯葛

【大紀元2007年2月21日訊】(大紀元記者黃種銘﹑鐘原編譯報導)無線射頻識別(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簡稱RFID)芯片微如塵埃﹐嵌入產品中﹐可以向掃描器自動發出產品序列號等信息﹐俗稱"間諜芯片"。商家認為這是技術上的一大突破﹐最終會取代傳統的需要人工掃描的條形碼﹐但消費者擔心它會成為侵犯個人隱私的危險工具。
無線射頻識別技術可以聯絡距離六米遠的RFID芯片﹐識別高速運動物體﹐同時讀取多個芯片傳回的數據。商家藉此可以收集消費者大量的行為信息﹐如果你購買了嵌有RFID微芯的鞋襪或者內衣﹐它們就會報告你目前所在的位置。尤其是在無線網絡(Wireless Network)日趨發達的今天﹐這種定位更是易如反掌。
英國衛報報導說﹐全國消費者委員會(National Consumer Council)召集商家﹑技術公司和消費者組織探討了這個技術的利弊。委員會的高級政策官員蘇珊-蘭絲(Susanne Lace)表示﹐無線射頻識別技術的討論存在著對立。支持者認為該技術使商家和製造商經營更加有效﹐減少盜竊的發生﹐能增加銀行鈔票的安全﹐協助醫院管理病人﹐幫助有視覺障礙的人士辨別方向。蘇珊說﹐"我們關心的是, 消費者的意見沒有被考慮到。"全國消費者委員會指出﹐必須以負責任的態度推廣無線射頻識別技術。
目前﹐無線射頻識別技術的成本仍然太高﹐可行性也尚未通過驗證﹐主要是用在貨運箱和運貨臺上﹐但一些著名的商家嘗試在零售商品上加裝RFID芯片﹐如美國的沃爾瑪(Wal-Mart)﹑英國的Tesco和Marks & Spencer﹑德國的Metro Group。根據Datamonitor和e.center的一份報告﹐未來的18~24個月中﹐無線射頻識別技術的應用將穩固增長。報告也警告說﹐仍有許多"隱私問題"需要解決﹐如跟蹤消費者和他們的購買行為。
美國加州參議員 Debra Bowen 正在考慮立法來規範RFID標籤在零售商品上的使用﹐去年8月和11月﹐他主持了聽證會﹐討論是否有必要對這項有爭議的技術制訂使用規則。
http://www.epochtimes.com/b5/4/2/21/n470949.htm

美國通過蛹內植芯片研發人工智能型間諜飛蛾

  中新網2007年5月25日電 英國媒體報道近日稱,要不了多久,就會有這麽一只飛蛾飛進巴基斯坦北部山區,飛向一個可疑的恐怖分子訓練營。這可不是普通飛蛾,而是美國軍方正在研發的“生化飛蛾”(或稱電子飛蛾,一半飛蛾一半機器的生物體)。
  據臺灣媒體援引英國《泰晤士報》報道,研究人員在飛蛾還是繭裏的蛹時,就在蛹的體內植入計算機芯片,這表示飛蛾的神經系統可以遙控。
  飛蛾飛入營區不會令人起疑,再通過“可靠的組織和機器接口”,把畫面和數據回傳給美軍,爲美軍搜集情報。
  這種和計算機元器件一起長大的昆蟲,就是科幻小說裏的“生化生物”(半機器生物體),是美國國防部的研發機構“國防先進研究計劃局”最具野心的機器人計劃之一。
  參與計劃的麻省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與人工智能實驗室主任布魯克斯說,機器人是美國軍方研究的重點,軍方稱爲“微機電系統”的遙控飛蛾是很快就會上戰場的科技之一。
  布魯克斯說:“它很快就可以派上用場,這不像研發核彈的科學,需要幾十億美元。這種科技工本不高。”
  他說:“飛蛾是食物需要極小的生物,可以飛到任何地方。過去幾年曾以一些簡單的動物做實驗,像是老鼠和蟑螂,並用遙控器操作,不過這是頭一次把芯片植入蛹內,和蛹一起長成飛蛾。
http://mil.news.sina.com.cn/2007-05-25/1040446406.html 

 
航天專家稱神舟飛船從神八開始進入批量生産
 
资料图:“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交会对接示意图。
“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交會對接示意圖。
  新華網甘肅酒泉2011年9月29日電 (新華社記者李惠子、徐壯志、趙薇)成功發射天宮一號並將在2012年底前,完成無人和載人空間交會對接試驗……我國瞄准基于空間站需要的下一代載人航天技術。
  作爲我國目前研制的最大的載人航天器,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將與11月中旬發射的神舟八號飛船進行無人交會對接,並在明年與神舟九號和十號飛船進行無人或有人的交會對接試驗,這將爲2020年左右建立60噸級載人空間站奠定重要的技術基礎。
載人航天總設計師周建平說,每個國家都是經過多次試驗才能成熟掌握交會對接技術,曆史上的航天事故,絕大多數都發生在事先沒有想到的那一點。周建平說:“我們的指導思想就是在全力以赴保證設計正確,保證地面試驗驗證真實、充分,保證産品生産質量的基礎上,充分考慮想到及沒想到的各種意外,做足應急預案。”
  針對風險,科技人員采取了諸多手段提高系統可靠性。“首先,在設計上采取備份手段,東方不亮西方亮;采取余裕度設計手段,有個比較大的包容量,能夠包住可能出現的偏差。”“其次,我們反複研究飛行程序和策略,一旦出現想到的和想不到的各種意外情況,也要有手段來應對,繼續執行後續飛行任務,或進入安全模式和保護狀態。”“第三,充分發揮工程全系統的能力,例如當發生火箭入軌偏差較大的問題時,用天宮一號的動力來彌補;當一個系統遇到突發情況,用其他系統的能力來幫忙。”  
  火箭方面,我國正圍繞空間站研制新一代、更大推力的運載火箭。載人航天工程運載火箭系統總設計師荊木春說,由于空間站的每個艙重達20噸左右,發射升空需要新一代更大推力的運載火箭。“我們已經在爲2020年空間站的發射做准備。”
  運載火箭系統副總設計師宋征宇說,數字化、無毒無污染的中國新一代系列運載火箭長征5號、長征7號有望在2014年左右實現首飛。預計2021年左右新型火箭的各項技術將趨于成熟,並逐步替代現有的長征2號、3號、4號系列。  
  此外,未來的我國空間站上,航天員在軌工作時間增加,這就需要更多措施抵抗失重環境可能帶來的不利影響。王憲民說,骨丟失對抗儀等實驗裝置隨天宮一號進入太空。儀器會以不同強度和頻率敲打航天員的腿部骨頭,根據記錄來分析其效用,從而進一步研制失重對抗設備。他說,2008年搭載神舟七號飛船上天的航天員開始使用中醫對抗失重不適等症狀,效果很好。
  王憲民說,我國首次選拔的女航天員也正在進行交會對接任務訓練,最早可搭載神舟十號飛船上天。“女航天員的工作和生活用品與男航天員不同,目前已設計好,正在研制。”
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已成爲繼俄羅斯、美國之後能獨立培養航天員的世界第三個航天員訓練基地。
天宮一號油箱可反複加注重複使用 屬國內首創2011-10-01揚子晚報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四院南京晨光集團公司曆經十年,爲“天宮一號”設計研制出特殊的“油箱”。這個長得像手風琴風箱的“油箱”,叫做大型液體燃料貯箱膜盒。據記者了解,大型液體燃料貯存箱是載人航天二期工程的五大關鍵技術之一,而其中的膜盒是該貯存箱的核心部件,屬于國內首創。
  “這個膜盒的外表結構像是手風琴的風箱,只不過手風琴風箱是長方形連接,而我們的膜盒是圓形膜片連接。”該公司研發中心的施雲鵬高級工程師是參與設計研發該膜盒的人員之一,貯箱膜盒是用特殊的金屬材料制作而成。
  在地面上給汽車加油時,由于汽油本身有重力,一般是用泵把汽油灌到汽車的油箱裏。但在太空中推進劑是失重的,而且必須以液態的形式輸送。而“天宮一號” 的運行時間很長,需要持續不斷的運行動力做保障,所以要做成手風琴風箱的形狀。運用空氣的壓力,擠壓膜盒,將膜盒內的燃料“擠”到“天宮”發動機裏。燃料裝在膜盒裏,膜盒要具備伸縮功能才能滿足要求。“所以手風琴風箱的結構能滿足我們的需要。”施雲鵬說。“這次‘天宮一號’的飛行時間是兩年,我們膜盒內的燃料已經一次性充滿了,可以維持兩年不要再加油。”
  此前我國的運載火箭也都有燃料貯存箱,但不論是固體的,還是液體的都是一次性的。這次“天宮一號”的油箱卻可反複加注、重複使用。這項技術的突破和掌握,使只能在一定時間內運行的飛船變成長期在太空運行的“工作站”。
 
天宮一號安裝26個發動機 24個負責姿態調整 2011-10-01華商報
 
  昨日16時09分,天宮一號成功實施第2次變軌,順利進入在軌測試軌道。
  在未來大約兩年時間內,天宮一號還將完成多次變軌、與神舟飛船對接、轉體、翻滾等高難度動作。天宮一號是怎麽實現這些的呢?靠的是安裝在其身上不同位置的26個發動機,這些發動機與神舟飛船發動機都是位于西安的航天六院制造。
 
天宮一號廣泛使用碳纖維 儀器玻璃可耐千度高溫 2011-09-30 中國新聞網
  
  天宮一號此行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空間交會對接,這是舉世公認的航天技術瓶頸,也是它要面臨的最大的技術考驗。對接任務的完成離不開其姿態控制系統,而姿控系統必須使用關鍵的光學材料,既能夠濾紫外線,又耐宇宙線輻射、耐近千度的高溫,還要有很強的抗沖擊能力。據介紹,國內目前唯一能滿足此類要求的,只有中國建築材料科學研究總院提供的耐輻照石英玻璃。
  普通玻璃乃至普通石英玻璃在高強度的宇宙射線輻照下都會變黑不透光,從而造成姿控定位的失誤。在技術完全空白的情況下,1987年,中國建築材料科學研究總院顧真安院士和他的科研團隊通過幾年的研究和反複試驗,解決了在高純石英玻璃內部進行摻雜的技術問題,攻克了高溫熔融不均體、耐宇宙射線輻照等多個技術難關。1995年,“耐輻照石英玻璃”首次應用于衛星並取得了良好效果。
  資源艙推進分系統先進複合材料承力錐臺是天宮一號的重要結構件。中國建材集團哈爾濱玻璃鋼研究院使用碳纖維複合材料承力錐臺結構方案,創造性地用蜂窩夾層結構與複合材料十字梁組合結構作爲主承力結構件。
  碳纖維複合材料在天宮一號上的使用幾乎隨處可見。爲滿足空間光學結構的應用,作爲重要承力結構件的相機支架,設計要求五“高”:尺寸精度及形位精度要求高;線膨脹系數要求高;結構彈性模量要求高,變形要微米數量級;産品基頻高,達100Hz以上;重量指標要求高,研制的技術難度較大。
 
天宮一號家具齊全 可騎單車 2011-10-01 旺報
 
 天宮一號將在太空待上兩年,迎接太空人入住。這個家「家具」眾多、功能齊全,太空人要在其中工作、生活並開展科學實驗。它為太空人提供了不少工作生活設施。
 一奇:騎車練身體
 太空人將來要在天宮一號中駐留的時間比以往的神舟任務明顯延長。長時間在失重環境下生活會造成肌肉萎縮、骨丟失等症狀,所以太空人需要通過太空鍛鍊進行健康維護。天宮一號首次帶上了太空鍛鍊器材,例如特殊自行車,用於鍛鍊下肢肌肉;拉力器,用於鍛鍊肩部和背部肌肉;下體負壓筒,對下半身施加負壓,促使血液向下半身流動,改變失重環境中血液朝頭部轉移的情況。這些也是目前國際空間站通用的失重防護鍛鍊器材。此外,太空人的筆記本電腦裏事先存儲好他們感興趣的影音節目,甚至還可以從太空中往地球上發送電子郵件。
 二奇:祥雲睡袋更輕
 天宮一號為太空人準備的藍色睡袋外部繡有祥雲圖案,相比神七的睡袋,其重量明顯減輕,材料也是優中選優,具有抗阻燃、防靜電、重量輕、鬆緊可調等特點。天宮一號還為太空人準備了保暖內衣、保暖褲、運動襪、運動服、短褲等。這些衣服的設計比較特別,主要是考慮太空工作實驗的特殊需求,比如有的衣服裝有電纜口,有的口袋用於放置輻射測量儀等。由於天宮一號是長期無人低壓運行,會造成衣服材料加速老化,研究人員在地面做了大量的低壓存儲試驗,用專業設備拉扯衣物,確保拉伸強度和撕裂強度合格。
 三奇:滅火手套抓火苗
 天宮一號和神舟飛船都配備了滅火裝置。如果火情小,就用手套狀的滅火濕巾,可以隨處抓握火苗。它不僅耐高溫,而且絕緣性能好,這是因為太空中的火災大多是由電纜引起。滅火器只在火情較大的情況下使用。太空人戴上防毒面具,按下滅火器上的按鈕,噴射出的滅火劑就會把著火點與四周的氧氣隔離。由於滅火劑有毒性,一旦使用了滅火器,密閉艙裡的空氣就受到了汙染,太空人不再適宜待在艙裏,要嘛更換艙內的空氣,要嘛返回地球。
 四奇:品質測量儀稱重
 為了探索太空人長期駐留太空的醫學變化規律和防護措施,天宮一號裝載了很多空間醫學實驗設備。品質測量儀能在失重條件下「稱量」人體品質,反映太空人飛行期間體重的變化。骨丟失對抗儀通過對太空人施加外力刺激,研究如何對抗太空飛行造成的骨丟失。還有一些裝置用於研究失重環境下細胞變化規律、人的心理變化規律以及對艙內氣體採樣分析等。相比神舟系列任務,天宮一號的實驗設備和專案大大增加,太空人工作量也相應加大。
 五奇:淨化 除有害氣體
 人類想在太空長期逗留,必須設法製造適宜人類生存的小環境。除了維持合適的溫度、濕度、壓力、氧氣等常規環境外,天宮一號還對控制微生物和微量有害氣體配備了專門的「武器」。人體是微生物的產生源,代謝的皮屑在空氣中以浮塵形式存在,微生物控制裝置能在短時間內對空氣進行高效過濾淨化。艙內設備和非金屬材料會釋放微量有害氣體,對太空人健康不利。有害氣體淨化裝置能強力去除幾十種有害氣體,在太空人進入前提前開啟運行。此外,太空人呼吸、排汗產生的水汽也有冷凝水收集裝置定時自動收集。
 六奇:心電裝置隨身帶
 天宮一號攜帶了更新穎、更豐富的醫監設備,採集太空人生理資料,為太空人醫學健康維護提供技術支援。比如,太空人隨身攜帶的心電裝置能24小時連續記錄心電資料,而且不受測控弧段的限制。測血壓的設備和地面袖帶式不同,在胸部連上心電電極,在手指上戴上血氧、脈搏波感測器,對心電信號和脈搏波信號進行分析處理,計算出心率、血壓、血氧飽和度等生理參數。
 七奇:回收 變尿為水
 神舟飛船過去攜帶的都是消耗性資源,太空人衣食住行所需的物資都從地面攜帶,而天宮一號首次對再生技術進行驗證,攜帶了廢物回收利用設備。電解制氧裝置是將純水製成氧氣,動態水氣分離裝置是用太空人的尿液進行水氣分離。未來空間站上尿變水、氧氣再生等技術都與此息息相關。這些技術走向成熟後,將大大減少地面補給,實現尿液、體液和有害氣體等資源的回收利用。
 八奇:蔬菜水果僅觀賞
 部分航太食品將隨天宮一號進入太空,包括蔬菜、水果、肉類和複水湯等成品菜肴,也有蛋白、脂肪、澱粉等單體成分,但這些都不能吃,還只是實驗品。真正能吃的航太食品要等太空人隨飛船帶上天,種類會非常豐富,也更加符合太空人口味。實驗用的航太食品將來要跟隨對接的載人飛船返回地面,研究人員要觀察它們在太空長期運行後會發生哪些變化。據航太食品專家陳斌介紹,太空輻射、艙內溫度變化等因素都可能對食品構成影響。他們在地面存儲了同批次的航太食品,用於對比研究。天宮一號攜帶了高光譜相機,在軌期間將展開多項空間科學研究,包括探測大陸農作物中重金屬的含量分布、農藥殘留和病蟲害。
 九奇:實驗細胞帶上天
 此外,太空人將來駕乘飛船與天宮一號對接時,還會攜帶一部分產品上天,有的要轉運到天宮一號中。一方面是因為航天器載荷有限,無法一次帶完所有產品,另一方面是出於產品壽命的考慮,比如做實驗用的細胞,在長期無人條件下難以存活,所以要跟人一起帶上天。
 微重力下 光子晶體試驗
 此外,科學家還將利用天宮一號提供的微重力環境進行光子晶體試驗。光子晶體是可能替代半導體器件並引發信息技術革命的一種新材料,在地球引力影響下,光子晶體很難進行大尺度的試驗。
 
離職教授詛咒天宮 北航憤慨 2011-10-02 旺報
 
 「天宮一號」順利發射,大陸各地一片歡騰慶祝,可是新浪微博用戶王福重竟然修改個人認證簽名為「祈禱發射失敗」。王福重在微博表示,中國大陸在國強軍盛的形勢發展下,應該更加重視人民民生議題。他已將認證簽名改為「哀民生之多艱」。
 不過王福重的異常論點,已引起眾怒。經過人肉搜索發現(另參本館:人肉搜索),王員任職於北京航空航太大學國際貿易系主任,對此,北航30日晚間在官網發表聲明,稱其已經於2010年1月離職,對有關針對「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的不良言論,表示極大憤慨!北航同時要求有關網站、論壇、微博,應立刻停止傳播失實資訊,消除不良影響。
 
天宮1號國慶獻禮 近7成訪衆民族自豪感增強 2011-10-01 環球時報
 
  根據環球網的一項在線調查,有近七成的受訪網友表示 “天宮一號”的成功發射增強了其民族自豪感。不過,對于外界由“天宮一號”而發出的各種誇贊中國的言辭,很多中國民衆也做到了冷靜看待。環球網另一項相關調查結果顯示,有超七成的受訪民衆認爲,“天宮一號”的發射只是中國綜合國力提升的一個方面,不過並不能因此就稱它是中國變成世界強國的一個標志。
評論稱中國載人航天效費比高不算“奢侈品” 2011-10-02 新華網
  天宮一號的成功發射,是中國航天發展的又一個重大成果,振奮人心。不過在一些論壇和博客中,我們也不難發現有這樣一種觀點:美國航天飛機已經退役,歐美各國都不斷縮減在航天領域的投入,在這種情況下,現在中國在載人航天領域的投入是不是有些過于奢侈?
  由于經濟上出現的嚴重問題,造成了美國大幅度削減航天領域的投入。航天是一個高投入的産業,美國的航天飛機使用費用極爲高昂,但並不能說航天拖垮了美國的經濟。美國經濟出現問題是由于金融等虛擬經濟過度畸形發展所導致。即使對于蘇聯來說,它在軍事和航天與美國的競賽,也並不是其解體的主要原因,更多的是因爲經濟體制的僵化。
  因此,航天領域確實投入高,但它不會對整個經濟發展形成巨大的負面沖擊效應。相反,航天産業在幾十年的發展過程中,還會對經濟産生一定的間接促進作用。美國通過“阿波羅”登月等大型航天工程,就刺激了材料、電子、精密加工等一系列相關産業的發展,對美國新興産業革命起到了重大的促進作用。而現在美國經濟的問題,非但和航天沒什麽關系,反而和制造業逐漸萎縮,特別是航天這種高技術制造業止步不前有一定的聯系。
美國在冷戰結束後,出于自身“一超”領先地位,就已經開始縮減了在航天領域的投入。美國航天飛機的使用費用高昂,除了本身技術複雜的原因之外,發射次數的降低也是一個因素。次數越低,造成每次發射的費用就會越來越高。而外界批評美國航天飛機設計過于複雜,美國國家航天機構人員臃腫、效率低下,則就涉及到了一個國家航天發展的計劃和費效比的問題了。
  一個國家航天産業能否健康發展,能否對社會經濟産生促進而非“過度投入”的阻礙作用,關鍵在于能否制定一個合理、高效和可持續的航天發展計劃。而中國航天的發展,恰恰就遵循了這樣一條道路。這裏既有我們自身的原因,也有借鑒他國經驗的因素。
  新中國成立之初,研制火箭衛星就成爲國家重點發展的目標。但中國發展航天等高技術,一直堅持獨立自主、不與別國爭霸、“量入爲出”的方針。因此中國在經濟水平尚不發達的時候,就建成了屬于自己的一整套航天研制、發射、測控體系。而且,美國、蘇聯等領先國家的發展,也對中國的航天提供了諸多有益的經驗教訓。例如航天飛機的優勢和劣勢,空間站的發展模式等等。
中國航天的發展上“彎路”就相對的少的多,而且更多表現爲“少花錢、多辦事、效率高”的特點。例如這次天宮一號發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周建平就介紹說,美國和俄羅斯當年一次空間交會對接試驗只解決一個問題,而我們這次飛行試驗除主要任務交會對接外,還可達到3個目標。相比美、俄每次都需要發射兩艘飛船進行一次對接,我國一個目標飛行器與3艘飛船先後對接的“1+N”模式,減少了2次發射,顯著降低了成本。
  其實合理、高效地發展載人航天,對于中國目前的經濟實力來說,還真不算什麽了不得的“奢侈品”,完全可以承受。老是琢磨吃飯穿衣的問題並不一定是好事,因爲這意味著忽視了長遠未來的發展。
 
「天宮一號」壽命僅2年 追美須努力【聯合報2011.09.30
 
不過,中共的「天宮一號」太空實驗站,仍與美國或西方太空站相距甚遠。一九七三年美國發射的太空實驗站重達八十五噸,「天宮一號」僅八噸多;一般國外太空站壽命可達五至十年,「天宮一號」設計僅兩年;國外太空站至少有兩個對接面,能同時對接載人、貨物的太空船和專用實驗艙,但「天宮一號」僅有一個對接面。
其次,「天宮一號」明年與「神十」對接後,太空人預計停留時間較短,國外太空站裡的太空人停留時間可達數十天到上百天。最後在能源補給、設備運載及設備維修方面,「天宮一號」也都明顯不足。(楨:小而美!一號是測試用的2年後將返回地面,二、三號才是真正太空實驗室)

九年後美退出 陸獨霸太空? 2011-09-30 中國時報
 
 美國主導的國際太空站將於二○二○年退役,這年正是大陸將正式建成完善的太空站,屆時可能「獨霸太空」,歐美的太空研究項目,也只能借助中國的太空站。
 諷刺的是,大陸獨立研製太空站,源於美國堅拒中國參與國際太空站計畫所致。(另參本館:《美國對中共之技術轉移》)
 但西方專家評估,大陸的太空技術,仍與美、俄有距離。天宮一號與美國太空總署1960年代的「雙子星」飛船試驗計畫相似,中方的神舟火箭計畫及對接技術,大抵只是源自前蘇聯的「聯合號」太空船。中方專家也承認,天宮一號算不上是太空站,只是簡易的太空實驗室。
 「天宮一號」壽命兩年,中共預訂2015年前再發射「天宮二號」、「天宮三號」兩個太空實驗室。但中共真正意義上的載人太空站將在2020年前後建成(楨:北斗導航亦然)。
 
点击进入下一页
官方正式公布了2020年中國空間站的規劃:由核心艙、實驗1艙、實驗2艙組成,每個艙約20噸,總重60-65噸,可對接1艘載人飛船和1艘貨運飛船。
美國航天局首次公布航天飛機與空間站對接照片
 
登月航太工程 三步走 2011-09-30 中國時報
 
 儘管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交會對接任務總指揮部發言人武平表示,登月一事尚未列入計畫,也沒有具體時間表,但天宮一號屆時在外太空與神八成功交會對接,代表大陸將掌握未來載人航太、組裝大型太空站和載人登月的關鍵技術。
 在最2010的航空航天工程討論會上,嫦娥一號總設計師和總指揮、中國科學院院士葉培建表示,嫦娥探月項目(中國朝深空探測邁出的第一步)有望繞月球轉動、登陸並于2020年返回地球。葉培建建議中國要在2025年進行首次載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2013年探測火星、2015年探測金星。
 
射天宮配美愛國歌 陸網友喊瞎【中央社2011.10.01
 
英國「衛報」報導,中國國家航天局和中央電視台CCTV攜手轉播,搭配振奮人心的管弦樂「美哉美國」。衛報評論是:發射無瑕疵,但選的配樂很奇怪。
另有網友寫道:他還寫:「我們在白宮演奏『我的祖國』,在天宮演奏『America the Beautiful』,誰說中國人不夠幽默! !真感謝美國不幫我們!!!
他提到「我的祖國」的事情,指的是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訪問美國,在白宮出席歐巴馬國宴的時候,受邀表演的鋼琴家郎朗演奏這曲「我的祖國」。
這首歌被視為反美歌曲,在美國演奏也被視為打了白宮一巴掌,不過這次天宮一號搭配美哉美國,也可算是還了債了。

美稱天宮一號給NASA敲警鍾:美國面臨中國競爭
 
據2011年9月30日出版的《環球時報》報道,瑞士“國際關系與安全網絡”網站9月27日文章說,在美國不斷縮減自己太空活動的同時,中國卻朝相反方向努力,這在美國激起與多年前類似的辯論:中國人到底要用他們的火箭幹什麽?美國FroexTV則問得更加直接:“中國的天宮一號是給NASA敲響的一記警鍾?”
外媒:天宮一號 中國崛起重要標誌 2011-10-01 旺報
 
 美國彭博社說,天宮一號升空是中國希望在2020年底將人類送上太空的計畫的一部分。天宮一號計畫外加高鐵、北京奧運會等,共同形成中國崛起成為一個世界強國的一個標誌。天宮一號的發射將鞏固中國在印度、伊朗、韓國等這些新興國家中的領導地位。這些新興國家正在向火箭連接和對接技術注資。
 
歐洲航天局 欲與陸合作 2011-09-30 旺報
 
 大陸昨天完成天宮一號發射,大陸將在2020年擁有全球唯一的空間站,由於中美政治分歧,短期內中國加入國際空間站的可能性不大,不過,歐洲對於和中國合作航太發展表達相當高興趣。
  
中國天宮一號升空背後深藏軍事意圖 2011-09-30 (楨:美俄亦然!)

西方披露:有秘密迹象顯示中國的載人飛行計劃由軍事目標驅動;美國和俄羅斯的太空專業人員都已經心知肚明,這是用于發展太空軍事計劃最好的方法。”明智和理想的西方軍事觀察家都知道,天宮一號已經撅動了歐美俄把持的大國太空俱樂部,而且中國讓正在後來居上,令人不安的事中國對此很低調,西方無法知道中國的全盤計劃。
 
美國專家:中國可能於2020年建反飛彈系統【中央社 2010.01.13
 
上海東方網引述美國媒體報導,中國可能會在2020年代中期建立全國性的反彈道飛彈防禦系統。
報導說,美國軍事問題專家費雪指出,中國公佈進行陸基中段反飛彈攔截技術試驗的舉動非常罕見,顯示中國在這個領域取得重大進展。
此外,前美國空軍官員、軍事專家石明凱認為,自20世紀80年代末開始,中國便一直在投資研發彈道飛彈防禦技術及陸基太空監視系統。
中國於2007年向太空發射一枚陸基飛彈,成功摧毀一顆氣象衛星。報導說,中國可能會利用這項反衛星系統發展反彈道飛彈系統。
 
從後太空梭時代看各國的太空夢 [2011-07-09]
 
1981年4月12日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升空畫面
正由太空梭載運機運輸中的亞特蘭提斯號太空梭
1986年挑戰者號在升空73秒後突然爆炸失事
资料图:苏联时期制造的暴风雪号航天飞机
蘇聯時期制造的暴風雪號航天飛機
這卅年來,有些美國輿論對太空梭的整體表現感到失望,因為太空梭研發預算暴增一倍;太空梭「了無新意」的重複在地球軌道打轉;只發射升空一百三十五次,僅達原先承諾數字的九分之一;更嚴重的是太空梭失事兩次,十四位精英在天際中壯烈殉職,令美國太空總署飽受質疑,計劃被迫逐年萎縮,最後在二○一一年陸續被送到博物館,成為最昂貴的「鎮館之寶」。
美國人失去對太空的熱情除了缺乏新的願景,另一方面經費不夠也是現實主因,當國家赤字連連,民眾連年飽受失業率痛苦時,美國只能選擇在太空競賽中暫時缺席。
不過也有人認為,如果將太空衛星科技算入「總帳」,則美國的太空事業表現又不是太差,美國間諜衛星無所不在,可以精確定位地表目標,制敵機先掌握地面戰爭的優勢,再度印證了太空計劃的多方成果。因此當星際戰爭的預算轉移到美國國防部,太空總署功能萎縮後,也注定了沒落的命運。
有分析家從管理的角度來分析太空總署的成敗,他們認為任何機構不管夢想有多美或是貢獻有多大,當這個機構失去功能就應該考慮「退場」。許多專家質疑的是,太空總署現在的使命是什麼?又應該是什麼?美國總統奧巴馬認為是在二○三○年登陸火星或是小行星。但部分民眾仍持觀望心態。
在官方被譏成效不彰後,有些企業家嗅出太空商業氣息,比方美國兩家民營公司推銷太空遨遊之旅,每人花廿萬美元可以上太空;更長遠的旅途是移民火星,截至目前為止有四百位民眾已繳費參加這項太空旅遊,也許可以透露出太空商機及轉機。
面對美國太空梭載人飛行的暫時偃旗息鼓,世界各國探索太空方興未艾,繼起的中國、俄羅斯、印度都透過國際合作,跟美國共構太空環境,可以說人類的太空夢沒有打烊,只是換個方式繼續前進。
http://news.singtao.ca/toronto/2011-07-09/editorial1310203610d3293747.html
 
「太空」飯碗不保 鎮民很失落 2011-07-22 中國時報
 
 「亞特蘭提斯號」安返地球,為美國航太總署(NASA)的太空梭任務畫下句點。與發射地點佛羅里達州「甘迺迪太空中心」僅一河之隔的小鎮提圖斯維爾(Titusville),在仰仗太空計畫繁榮半世紀後,也從雲端跌入谷底。
 
美發射X-37B空天飛機 將進行多項秘密試驗
2007年,X-37B轨道试验载具在前往范登堡空军基地途中
2007年,X-37B軌道試驗載具在前往範登堡空軍基地途中
中新網20104月23日電據外電報道,外形酷似小型穿梭機的美國無人駕駛空天飛機X-37B于北京時間4月23日7點52分(美國東部時間4月22日19點52分)在佛羅裏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發射升空。
美空軍稱發生成功,但未透露具體細節。“阿特拉斯5號”火箭執行了此次發射任務。
在能以自動駕駛模式返回地球之前,X-37B最長能在軌道停留270天,它將在太空中進行多項保密試驗。
報道稱,X-37B在戰時,有能力對敵國衛星和其他航太器進行軍事行動,包括控制,捕獲和摧毀敵國航太器,對敵國進行軍事偵察等。
(楨:X-37尺寸似1/4的太空梭,NASA于1998年開始研制X-37、2004年底退出計劃,但是五角大樓決定重拾該計劃,並指定由國防預先研究計劃局(DARPA)接管。)
 
試飛極音速戰機 美國又受挫【中央社2011.08.12
美國國防部國防先進研究計劃署表示,軍方科學家今天將1架超高音速實驗飛機發射進行第2次試飛,這架飛機原應以20倍音速下降,但很快就與地面管制中心失去聯絡。
 
太空站3太空人平安返地面 2011-09-16
 
莫斯科時間2011-16日8時,載有3名國際太空站太空人的俄「聯合」太空船返回艙平安降落在哈薩克境內的指定區域。
今年8月,俄羅斯用一枚「聯合」運載火箭為國際太空站發射「進步」貨運太空船時,由於火箭第三級發動機燃料供應系統堵塞,導致發射失敗,太空船在俄境內墜毀。
由於俄向國際太空站發射載人太空船也需使用「聯合」運載火箭,而且美國穿梭機退役後,只有俄羅斯負責國際太空站太空人的往返運送,因此相關國家對國際太空站能否正常運行感到憂慮,美國太空總署甚至開始擬訂國際太空站人員撤離計劃。
然而俄羅斯航天部門一直表示,貨運太空船發射失敗不會影響國際太空站太空人的生活。
本月13日,俄航天署宣布,8月份貨運太空船發射失敗的原因已經查明並已作出整改,下一艘「進步」貨運太空船將於10月30日飛向國際太空站。
此外,俄將在今年11月12日和12月20日發射兩艘載人太空船,為國際太空站送去「換崗」的太空人。
目前,俄美兩國航天部門正就國際太空站的運行事項進行磋商。
 
美稱航天飛機退役後可能搭載中國飛船赴空間站 2010-07-03青年參考
 
  6月28日,美國總統奧巴馬發布新版國家太空政策,一改前任布什的“軍事對抗”論調,祭起“合作”大旗,尋求加強國際太空合作。但也有人指出,美國謀求太空軍事化以及稱霸太空的既定方針沒有改變,只是在策略上更富于技巧性。
 
美新火箭 登火星不是夢【聯合報2011.09.16
 
美國太空總署(NASA)14日公布新一代運載火箭的設計,新火箭為歷來威力最強大的發射器,預定2017年首度試射,未來載送太空人漫步火星或更遠的星體,將不再是夢。
進軍太空掀起中國熱 美像孤軍2010-12-18 中國時報 劉屏
 美國專家指出,中國的太空科技飛躍進步,唯獨美國,既不敢與中國合作,又爭取不到其他國家訂單,愈來愈孤單。
 
俄稱已輸掉與美太空競賽 與中國並列世界第二
 
  環球網記者梁旭報道2011年 4月13日,俄羅斯聯邦航天局局長波米諾夫在聯邦委員會會議上坦誠,俄羅斯已經輸掉了與美國的太空競賽,並且與中國分享世界第二名的位置。俄媒稱,波米諾夫一直被輿論要求下臺,但他在講話中將目前的情況歸結于“政府投資不足”上。
 
天津以建成了世界最大火箭基地初型 2011-03-05 新華社
 
經過三年建設,位于天津濱海新區的火箭基地已初具規模。作爲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長征五號等新一代運載火箭研制、生産和産業化基地及航天技術應用産業基地,該基地總占地面積3000畝,規劃建築面積55萬平方米,分一期工程和二期工程。産業化基地全部建成後,總建築面積將超過100萬平方米,遠遠超過了目前位于北京南城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院內的火箭總裝基地。
基地建成後能夠滿足未來30年至50年發展空間技術及和平利用空間的需要。屆時,産業化基地將具備部件加工、總裝、試驗等研制“大火箭”需要的全部功能。
 
背後有玄機:中國大推力火箭基地選址海南2009-09-17
 
將來的5米直徑大推力火箭將從天津建造,從海路運到海南文昌基地,文昌基地本身靠近大海,將來的空間站和載人航天和載人登月都將從海南發射。海南最大的優點是利用海運可以做到大尺寸大質量發射,並且本身靠近赤道,發射有先天優勢,第三個優點是衛星殘骸抛在大海,減少了內地發射對地面居面的可能傷害。
此前我國酒泉、西昌、太原三個發射基地受到鐵路運輸條件的限制,火箭直徑不能超過3.35米。長征-5號:分直徑5米,3.35米,2.25米三種長征5號低軌25噸,同步14噸;H2B火箭低軌18噸,同步8噸,現在是比中國強,H2B研制了十幾年的時間,也就是說未來很長一段時間日本將用H2B和中國的長征5抗衡。
 
大陸神8與天宮 成功對接【中央社2011.11.03
 
中國大陸太空船「神舟8號」與「天宮1號」於今天凌晨1時36分完成對接,是大陸太空史上第1次太空飛行器對接,也使大陸繼前蘇聯、美國後,成為第3個完成太空對接的國家。
「神舟8號」與「天宮1號」對接,備受大陸全國注目。大陸中央電視台再度動用其第1、4、13及英語新聞等4個頻道,從今天凌晨0時起進行現場實況轉播;而大陸各大網路媒體及入口網站,也依例加入轉播行列。
此外,中共9名政治局常委中,除前往法國參加20國集團(G20)會議的總書記胡錦濤,以及在歐洲訪問的大陸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外,在北京的吳邦國、溫家寶、李長春、習近平、李克強、賀國強、周永康等7名常委,凌晨均聚集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觀看對接過程。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徐才厚隨後宣讀胡錦濤從法國發出的賀電。
 
神八與天宮一號成功交會對接 專題
http://news.sina.com.cn/z/shenzhou8/index.shtml
 
專家解析交會對接過程:10分鍾內要完成8個動作
  東方網記者裘穎瓊2011年11月1日報道:看似簡單的交會對接,每一步的過程可謂“步步驚心”。上海宇航系統工程研究所研究員陶建中告訴東方網記者,“天宮”和“神八”在交會前都處于時速達到28000公裏以上的高速運行狀態,因此空間交會對接的難度很大。在“深情一吻”的過程中,對接機構需要完成碰撞、捕獲、緩沖、校正、拉近、拉緊、密封、剛性連接等八個動作,總共需要10分鍾。
  “神八”發射入軌後,首先進行若幹次變軌,進入到“天宮”上的敏感器能捕獲的範圍,隨後在距離偏差300毫米以下、角度偏差不超過5度、相對速度在0.2米/秒的情況下,先由“神八”輕輕碰撞“天宮”,碰撞後,“天宮”捕獲“神八”,兩者碰撞産生的能量,借由彈簧等傳動部件實現緩沖。同時,兩個航天器“校正”各自在飛行過程中産生的偏差。之後,再經過“拉近”和“拉緊”兩個動作,將“神八”與“天宮”連爲一體,對接鎖隨後牢牢扣上,起到“嚴絲合縫”。  
  據悉,“天宮”與“神八”
 1連體飛行12天左右,“神八”與“天宮”進行第二次交會對接。首先是對接機構解鎖,兩飛行器分離。
  2“神八”撤離至距“天宮”140米處停泊,進行第二次交會對接,再次構成組合體。
  3組合體繼續飛行2天後,兩飛行器再次分離。
  4神舟八號返回艙返回主著陸場,天宮一號升至高度約370千米軌道運行,等待2012與神舟九號交會對接。
相關新聞
國外專家稱中國交會對接機構系世界最高水平
北京飛控中心 年輕人才掌舵 95%是碩士、博士畢業生,平均年齡僅33歲。
中國大陸首位女太空人2012年可望升空
 
神八順利返航 陸航太邁向新里程2011-11-18 旺報
 
     經過2次與天宮一號在太空中對接,大陸神舟八號飛船昨天晚間19點32分順利降落位於內蒙古中部的阿木古郎草原主著陸場地面,指揮控制中心及北京飛控中心響起熱烈掌聲。總裝備部部長常萬全宣布天宮一號與神舟八號交會對接任務圓滿成功。
 
中國航天已花350億 專家:值得 2011.11.03世界新聞網
 
新華社報導,航天領域每投入1元,將會產生7元至12元的回報——這是美國、歐洲多家研究機構採用不同模型和方法的評估結果。
據了解,中國載人航天工程1992年正式啟動以來,相關工程已花費約350億元人民幣,不及美國一年的投入,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每年的預算大概在170億到180億美元。
白手起家的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向來遵從「少花錢、多辦事」的原則,這也是中國航天的重要特點之一。以神舟飛船為例,美蘇當年載人航天的發展歷經無人飛船、單人飛船,最後才是多人飛船。雖然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起步較晚,但走的是跨越式發展路子,因而大大節省了研發費用。
此外,天宮一號本身還可以作為空間實驗室,探索空間站建設的其他相關技術,開展空間科學實驗。「N+1」的對接方式,具有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一貫的「少花錢、多辦事、高效率」的特點。
 
外媒稱中國發射天宮一號成功令美國尷尬和糾結 2011-11-05 世界報  
 
  2011年11月1日5時58分,當大多數中國人還在夢鄉時,神秘的宇宙太空再次迎來“中國客人”:這意味著到2020年,中國將擁有世界第一個“專用空間站”,屆時國際空間站將退役,從而讓美國這個在國際空間站長期排擠中國的航天大國“十分難堪”。
  中國空間站將“獨霸太空”、“中國將強勢‘接管’太空”……這幾天,外媒對中國空間行動特別關注。日本《經濟新聞》甚至認爲,中國將“建立宇宙霸權”。美國則將眼睛瞄准奔向深空的“嫦娥二號”,認爲那將加強中國的“太空軍事行動”。有美國專家驚呼:“中國最終會超過美國……一旦中國人登上月球,誰會是領導者?”
  幾天後,中國首顆火星探測器“螢火一號”也將飛往火星,引人注目的是,這是中國、歐洲和俄羅斯的合作項目。專家指出,“螢火一號”的意義不僅在于技術,而且標志著航天巨頭們開始向中國伸出橄欖枝,這會讓一直對中國懷有戒心的美國十分糾結。
  中國航天“一夜間突然崛起”
  中國獨立的航天計劃可以說讓世界大吃一驚。美聯社表示,中國一直受到“航天俱樂部”的排斥。……………
http://mil.news.sina.com.cn/2011-11-05/0953672388.html
 
陸發射「神舟」刺探美澳軍艦? 2011-11-21 中國時報
 
     澳洲頂尖太空情偵專家波爾上周披露,中國發射神舟太空船隱藏軍事目的,並攔截過美國軍艦的電子信號,今澳洲政府同意中國租用澳洲西部的「當加拉」(Dongara)衛星測控站,後果將使中國用來追蹤澳洲軍艦與美國航母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活動,進而危及該地區的安全。
     「當加拉」測控站二○○九年由瑞典太空研究中心承建,經澳洲政府同意租給中國使用,用於監測低軌道衛星活動。神舟八號太空船十一月一日升空,該測控站即作為中國陸基測控網的一環,由中共總裝備部統一指揮。      
     澳洲政府表示,該測控站由瑞典太空單位營運,均為「商業和民用活動」。波爾則說,中國的衛星從來就不分軍用或民用。事實上,中國從一九九九年發射神舟太空船起,都隱藏軍事目的,並裝備複雜的監聽設備。
     波爾曾在一份針對中共電偵能力分析中寫到, 「神舟電子系統能追蹤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美國艦隻,尤其是航母打擊群。」他還透露「二○○三年三至四月的伊拉克戰爭中,神舟四號攔截過美艦電子信號,對中國的監偵是一次意外斬獲。」
     對此,澳洲政府一名發言人宣稱,在批准中國使用該測控站之前,當局已經有過審查,就設施用於衛星遙測、跟蹤和控制等方面來看,應不至涉及國家安全問題,功能僅於衛星系統溝通,以保持衛星在正確軌道上使用。
     另一位政府發言人說,對外出租衛星測控站,既能提供當地就業機會,也能增進太空產業的營收。據報導,這是中國首次利用西方國家的太空設施,而且還是美國的忠實盟友。
待實驗艙1年半!火星實驗員將出關
法新社(Agence France-Presse)2011年11月2日報導,6名自願者與世隔絕的待在俄羅斯研究中心近1年半,測試火星之旅對人類的影響後,11月4日將重入塵世。
這項「火星500」(Mars-500)實驗2010年6月模擬太空艙發射,2月模擬降落火星,自願者穿著全身裝備的在填滿沙子的場地進行太空漫步,然後展開飛回地球的長途旅行。
這個全部都是男性組成的團隊,團員為3名俄羅斯人、分別為2名醫師與1名工程師、1名中國太空人訓練員、以及歐洲太空總署(ESA, European Space Agency)派來的法國與義大利工程師。
 
中美共登火星?陸媒轉載美聞【中央社2011.11.05
 
中國大陸「神舟8號」與「天宮1號」昨天外太空對接,引起國際注意。部份大陸媒體同時轉載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1篇新聞報導,內容指美國似可考慮與中國大陸合作登陸火星。
這篇報導指出,美國國會去年5月舉行的1場聽證會上,1名美國總統科學顧問向在場的國會議員表示,現在該是開始討論邀中國大陸入夥(參加火星任務)的時候,而「有人來幫忙分擔」如此昂貴的開銷(估計高達1000億至2000億美元),對我們(美國)來說「當然是好事」。
但報導也說,不管美國火星任務會不會邀大陸入夥,大陸航太界「或許更希望自己來」。1名美國科學家表示,如今擁有獨立對接能力的大陸航太界,當然擁有參與國際載人航太合作的籌碼,但大陸也能自力發展,現在參加國際合作,反而是干擾。
 
螢火一號升空 任務成敗難料 2011-11-10 旺報(楨:由俄一連串敗射可見俄衰矣!)
 
     大陸首個火星探測器螢火一號「順利」升空,但未按計畫變軌。俄航天部門認為應該還有3天時間對探測器的飛行狀態進行調整,但大陸專家擔心若發動機硬體出問題,就無法挽救。
     北京時間2011年11月9日4時16分,大陸螢火一號火星探測器搭載在俄羅斯「福布斯─土壤」探測器內部,由俄羅斯天頂號運載火箭在哈薩克斯坦拜科努爾發射場點火發射。俄羅斯航天署署長波波夫金9日在發射場說,當日發射升空的探測器在飛行過程中出現意外,未能按計畫實現變軌。
     大陸擔心 硬體出狀況 問題難救
     俄塔社援引波波夫金的話說,「福布斯─土壤」探測器目前仍然處於近地軌道,其主發動機一直沒有啟動,燃料箱也沒有與探測器脫離。
     波波夫金說,導致出現意外情況出現的原因顯然在探測器的控制系統。俄航天部門應該還有3天時間對探測器的飛行狀態進行調整。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龐之浩則說,如果是程式上出現問題,造成沒有點火成功,這還是有希望挽回的,通過地面發射遙控指令,最後讓它能適時點火。但如果是發動機本身硬體出現問題,那就比較難挽回了。
     龐之浩說,大陸跟俄羅斯合作,已經受過一次影響,在09年時大陸做好準備,對方由於技術問題推遲到現在,大陸就等了兩年。這次大陸「借船出海」,現在他們出現問題,大陸也無法工作了。
     從1960年起至今,人類已向火星發射了41個探測器,其中21次失敗,6次沒能進入火星軌道,15次被火星引力場捕獲直接墜毀。成功者中有7次作為軌道器對火星進行了軌道探測,還有8次成功著陸,並釋放出3輛火星車,失敗的次數多於成功。
     螢火一號的升空,是繼「火星─500」項目之後,中俄之間的第二個和火星探測有關的合作項目。這兩個項目都是在為未來登陸火星做準備:螢火一號是為了搜集火星空間環境數據;「火星─500」項目則是為了模擬長時期太空飛行,探索長期太空之旅對人類生理和心理帶來的影響。
     一切順利 10個月後入火星軌道
     如果最後成功,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高級工程師侯欣賓說,大約要經過10個月的飛行,螢火一號明年8月至9月才能進入火星軌道。
     大陸目前正在積極制訂完全自主火星探測計畫,大陸科學家和航天專家計畫在2013年發射完全獨立自主的火星探測器。但要做到這一步,需要攻克一系列技術,例如研製大推力火箭,把探測器發射到第二宇宙速度,才能進入火星軌道。
 
俄羅斯火箭送3人上國際太空站
 
法新社2011年11月14日報導,兩名俄羅斯人與一名美國人從哈薩克境內的俄羅斯貝康諾太空發射場,搭俄羅斯火箭升空,飛往國際太空站。
這也是無人補給船進步M-12M號在8月24日墜毀以來,首次的載人發射任務。當時準備前往ISS的進步號當時從貝康諾發射不久後墜毀於西伯利亞,是俄羅斯近年來最嚴重的太空事故。過去1年由於發射失誤,已失去6枚衛星,重挫俄羅斯的太空計畫。
 
我國首顆火星探測器發射升空專題
http://news.sina.com.cn/z/hxtcq/index.shtm
相關新聞
俄羅斯稱有兩周時間糾正火星探測器軌道  2011-11-10
我國首個火星探測器螢火一號順利升空  2011-11-09
 
專家稱火星探測器變軌失敗最壞結果是消失 2011-11-10
  
  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朱毅麟昨日表示,探測器若沒有變軌的話,就飛不到火星的預定軌道上,最壞的結果是在茫茫宇宙中消失。
  按現在的情況分析,俄方並非無計可施。據朱毅麟介紹,“主發動機對調整軌道起著重要作用,如果主發動機故障,有備用發動機的話也可以開啓。此外,還可以利用姿態控制發動機進行調整。”
  昨日,俄羅斯保險中心董事會副主席維亞切斯拉夫?沙巴林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俄羅斯“福布斯-土壤”已投保了12億盧布,而且分別在俄羅斯和外國市場投保,涵蓋所有種類的風險,包括完全毀掉的風險。他指出,目前情況還在監控之下,必須等待事態發展。
  “螢火”最大風險是“凍死”
    就算螢火一號能順利抵達火星軌道,其挑戰之一來自于7個長達8.8個小時的火星陰影,在此期間探測器將得不到太陽能量,環境溫度低于零下200℃,只能讓部分部件進入休眠狀態,
  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徐博明介紹,“這種環境下,螢火一號隨時面臨“凍死”的危險”。螢火一號一旦凍死,即使通電也活不過來。不過,螢火一號已采取了相關應對措施。一是蓄電池容量較大,放電的能力足夠使其在休眠時運行;二就是將耗電較大的單機關閉,進入休眠狀態;三是材料方面,保證抵抗零下200℃的低溫。
  其次,超遠距離會帶來信號衰減和傳輸延時等困難。即使和國外地面站聯合起來,也只能下載螢火一號獲取的5%到10%的數據。
http://news.sina.com.cn/c/2011-11-10/035723442159.shtml
 
搭俄便車失利 陸打算自己探火星2011-11-11 旺報
 
     大陸首枚火星探測器「螢火一號」借助俄羅斯技術升空,卻無法按計畫變更軌道,《國際太空》雜誌副主編龐之浩表示,大陸希望在2013年利用自己的火箭和通訊系統,發射自己的火星探測器。
     龐之浩表示,歷史上俄羅斯在火星探測器發射的成功率並不高。俄羅斯從1996年以後,沒有發射過任何太空探測器,它以往發射的火星探測器也沒有完全成功的個案。其實,與俄方的這次「借船出海」合作原定於2009年,但因俄方技術原因延後到現在。
螢火一號難入“正軌” 最早可能26日墜落地球 2011-11-12 法制晚報
據俄羅斯航天領域消息人士透露,向火星飛行的彈道窗口最晚必須在11月21日打開,目前仍有時間與之取得聯系,因爲探測器的太陽能電池板已經張開,並且已經面向太陽的方向。
該消息人士透露,如果雙方的“對話”失敗,“福布斯-土壤”探測器最晚將在12月3日後墜回地球,此前美國專家稱墜回時間在11月26日。
 
俄失蹤火星探測器回信:「活著」【世界日報2011.11.25
 
俄羅斯「福布斯-土壤」火星探測器在發射「失蹤13天後」,22日首次給地球回信。歐洲、俄羅斯太空機構正緊密合作,試圖挽救探測器,令其轉入正軌。「福布斯-土壤」上載有中國委託發射的「螢火一號」火星探測器。
俄國官方證實恐救不回火星探測器
法新社2011年11月22日報導,俄羅斯聯邦太空局表示,不太可能救回佛伯斯-格朗特號探測器。
 
「好奇號」奔向火星 尋生命元素【聯合報2011.11.27
 
「好奇號」在火星表面活動的模擬圖。 (美聯社)
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在台北時間26日晚間11點02分自佛羅里達州卡納維爾角發射世界最大、最先進的無人核子動力探測車「好奇號」(Curiosity),將以八個半月的時間奔向火星,預定在明年8月返回地球,以了解火星現在或過去是否適合生命存活。
這項計畫耗資25億美元。「好奇號」大小如一輛小型車,重約900公斤,比之前在火星上的「機會號」大兩倍,重五倍,稱為「火星科學實驗室」。主要任務是探尋火星上的生命元素,也希望能找到火星曾經適合生命存在的證據。
「好奇號」能搭載更多的儀器,攜帶10種重要設備飛往火星,包括機械臂,能夠挖掘物質並送到探測車上的實驗室,對粉狀物進行分析;並擁有雷射設備,可將6公尺以內的石塊及土壤樣品變成粉末。另外,「好奇號」的動力並非來自太陽能,而是鈽電池,利用放射性衰變產生的熱能發電。
NASA於1970年代啟動「維京計畫」,首次展開了火星探測之旅,探究地球以外的星球究竟是否有生命存在。
當時傳回的影訊資料一度使科學家相信,火星沒有生命存在。但到2004年時,只有高爾夫球車大小的火星探測器「精神號」和「機會號」降落在火星赤道附近,並停留近七年,探測到火星曾經有水的跡象,重新點燃科學家對火星的探索熱情。
最新的發現是火星上有沼氣出現,這讓科學家極為困惑,因為沼氣是極容易被紫外線摧毀;但如果儀器能偵測到沼氣,意味火星可能有適於生命存在的環境。

另參本館:

《蛻變中的軍事強權》《網絡戰爭》網軍與美人計 《信息戰爭》《空天一體作戰研究》 《太空兵器》《間諜飛機》
中國雷達  中國衛星  人造衛星  中國北斗導航定位衛星不等於GPS   中國特色的GPS系統   衛星導航熱   美早知中反衛星  反衛星大戰 反衛星武器研發史  神舟計劃   美盼搭神舟? 月神vs嫦娥 嫦娥奔月  新探月熱   中俄美日太空力量   世界十大航太發射地
台軍電戰機  E-2   E-3   E-4   E-6   U-2   SR-71  中國預警機   空警-2000   運8電戰機  圖-154電戰機  A-50
以入侵阿   以入侵巴   恐怖攻擊本土化  伊戰越戰化  以黎巴又戰? 美伊與中東   美以伊朗

台長: 阿楨
人氣(11,377) | 回應(118)|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軍書影評 |
此分類下一篇:《蛻變中的軍事強權》
此分類上一篇:《探索中共21世紀的軍力》

顯示全部118則回應

圖博館
隨著我國自主遙感對地觀測體系基本建成,地理資訊服務產業迅速發展,其產值年增長率達30%左右。有資料稱,2014年國內地理資訊服務產值就達到2600億元,我國已有多家衛星研製機構成立了商業遙感公司來進軍這一市場。我國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研製並發射成功的的高景一號01、02、03、04衛星是我國太空首個0.5米高解析度商業遙感衛星星座,每顆衛星僅重500公斤,承載1 台高解析度全色多光譜相機,可提供解析度優於全色0.5米/ 多光譜2米、拼接幅寬大於60公里的高解析度圖像。
  在公佈的美國國防部五角大樓衛星俯視圖中,可以看出建築物邊緣筆直,圖像無變形、無抖動,幾何穩定性相當高,附近機場上直升機的螺旋槳、機場標線,公路上的各種車輛、以及車窗玻璃清晰可見,其圖像解譯度指標與國際最先進的商業遙感衛星指標持平。隨著美國逐步放寬對高解析度衛星圖像出口的限制(2015年前禁止向美國以外的國家出售全色解析度優於0.5米的衛星圖像,2015年“世界觀測”3衛星在軌運行後,將解析度限制放寬至0.25米)。我國的商業遙感衛星解析度也隨之放寬,未來商業遙感衛星將全面進入0.3米時代,光學成像、SAR雷達成像等不同類型的遙感衛星都將以更高解析度、更高精度等給商業遙感市場、國民經濟發展、應急救災、軍民融合等各個領域帶來全新服務體驗。
  對標“世界觀測-4“衛星的0.3米解析度輕型敏捷光學衛星,東方紅衛星有限公司也已在近期完成研製工作,並即將發射入軌,可為國內外商業遙感市場提供更高端的選擇。與美國數位地球公司最先進的“世界觀測”系列衛星系列相比,其解析度相當,壽命相當,重量則更輕,尺寸更小,指向精度和機動能力更高,而且仍然可以使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進行發射。該衛星的研製成功以及即將發射意味著我國航太領域軍民融合深度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作者署名:小鷹說科技)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8-12-11/doc-ihmutuec8067964.shtml
2018-12-12 08:40:21
圖博館
中國科大在量子金鑰分發實際安全性研究中取得突破

韓正甫研究組發現了門控模式單光子探測器的一種潛在漏洞,提出並實現了雪崩過渡區攻擊方法。
據中科院網站2019-01-04消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郭光燦團隊在量子密碼安全領域取得新進展,該團隊的王雙、銀振強、陳巍、韓正甫等人針對量子金鑰分發系統中單光子探測器實際特性展開研究,提出了包含後脈衝效應的系統優化模型,並利用雪崩過渡區非線性特性實現量子駭客攻擊,為量子金鑰分發系統的實際安全性分析和測評提供了新思路和技術手段。這兩項成果同期發表在2018年12月的Physical Review Applied上。
隨著量子金鑰分發系統速率不斷提高,單光子探測器的後脈衝效應將顯著增強。後脈衝是指探測器中的雪崩光電二極體在發生雪崩之後,一段時間內隨機產生二次雪崩的現象。過去忽略後脈衝效應的模型需要修正:一方面後脈衝會在系統中引入更多的錯誤回應,另一方面系統參數的優化可有效提高安全金鑰生成率。因此,韓正甫研究組基於自身多年來對探測器的深入研究[J. Lightwave. Technol. 34, 3610 (2016); J. Lightwave. Technol. 35, 4996 (2017)],利用後脈衝過程的非瑪律科夫特性,提出了新的模型。該模型將高階後脈衝考慮在內,給出了新的計數率和誤碼率的計算方法,顯著提升了高速實用化系統的核心性能指標。
雪崩光電二極體探測器的非完美性會帶來安全性漏洞,是實際系統安全性測評的重要內容。韓正甫研究組發現了門控模式單光子探測器的一種潛在漏洞,提出並實現了雪崩過渡區攻擊方法。在門控信號從開啟到關閉的過渡階段,探測輸出具有很強的非線性特性。通過控制攻擊信號的光強和在過渡區的位置,量子駭客可以有效控制該探測器的回應,獲取全部金鑰資訊而不被感知。該攻擊方法為實際系統的安全性測評和標準化提供了技術儲備。
這兩篇論文的第一作者分別是博士生范元冠傑、錢泳君和實驗師何德勇(共同第一作者),中國科大教授王雙和銀振強為文章的通訊作者。這項工作得到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科院和安徽省引導專案的資助。
2019-01-06 08:08:04
圖博館
台軍裝備“反北斗衛星”裝置 解放軍已提前做好準備 2019-01-15 環球時報

  據臺灣聯合新聞網報導,近日臺灣軍方的“中山科學研究院”自行研發的被外界稱為可擕式“反北斗定位”的“簡易型定位導引防護器”,已配發台軍部隊服役。據稱具備干擾美國軍用GPS、俄羅斯格洛納斯(GLOONASS)與大陸的北斗衛星定位導航系統的能力。臺灣媒體表示這種“簡易型定位導引防護器”可以讓遠端巡航導彈打偏或迷路。“北斗干擾車”已在台“資通電軍指揮部”服役。台軍同時還準備了一組“城市迷彩”干擾車組,規劃必要時進駐蔡英文辦公室等位於市區要塞的政軍設施周邊,執行衛星定位干擾的任務。
  當年以近5000萬元委託中科院研發的單兵“簡易型定位導引防護器”,這項系統曾遭媒體質疑,指中、美、俄的導航系統都是耗費鉅資研發出來的,“哪有這麼容易被干擾破解?”。而中科院對外的解釋宣稱,台方已取得干擾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相關頻率和參數,有能力干擾解放軍的巡航導彈。有意思的,去年5月由解放軍國防科技大學電子科學學院導航中心自主研發的抗干擾天線基帶處理專用晶片曾驚豔亮相,該晶片創造了“當年立項、當年完成 ”的研發傳奇,為北斗導航系統成功智造出“中國芯”。這種基帶信號處理是抗干擾天線的核心環節,它負責信號的數位化接收、干擾抑制等處理,就像人的大腦,利用雙耳來收集感興趣的聲音而規避雜音及雜訊影響。此次亮相的晶片就像一個巨大的“信號淨化器”,能過濾、遮罩絕大部分干擾信號,創造更為乾淨的導航信號傳輸環境,有效保證使用者設備工作穩定性。
  回應
制導方式有多種,複合制導、電磁干擾、電磁脈衝彈,對付的了嗎?遠火就行。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9-01-14/doc-ihqhqcis5921789.shtml
2019-01-16 08:37:52
圖博館
美媒解讀新版星球大戰計畫:貌似可行但實施難度太高

  特朗普總統17日在五角大樓主持公佈了其政府備受期待的《導彈防禦評估報告》,這份路線圖旨在保護美國及其海外基地和地區盟友免受某些國家發射的遠端導彈的威脅。
  據美國《大眾機械》月刊網站2019-01-18報導,這份報告提出諸多新觀點,包括為F-35戰機配備反導武器,研發搭載鐳射武器的無人機,以及評估在太空部署攔截裝置的可行性。最後一部分也許會讓你想起雷根總統上世紀80年代的“星球大戰”計畫。
  五角大樓並不認為自己能夠挫敗一場大規模核襲擊。換句話說,確保相互毀滅原則依然適用。
  報告中的各項改進和新倡議旨在防禦來自某些國家的有限導彈襲擊。根據現有專案,美國海軍具備反彈道導彈能力的水面軍艦數量將增加超過50%。目前,美國海軍的5艘“提康得羅加”級導彈巡洋艦和33艘“阿利•伯克”級導彈驅逐艦有能力探測來襲導彈,並用標準-3攔截彈將其擊毀。到2023年,具備這一能力的戰艦數量將達到60艘。
  美國也在強化現有的陸基中段防禦系統(GMD)攔截彈。這種攔截彈能引導一個動能攔截器與來襲的核彈頭迎頭相撞,從而在太空中將其摧毀。美國目前在阿拉斯加州部署了40枚GMD攔截彈,在加利福尼亞州部署了另外4枚GMD攔截彈,並且希望在2023年前再增加20枚。
  最後,是一個重大問題,天基導彈防禦。
  報導稱,這一概念在上世紀80年代的“星球大戰”計畫中首次提出。根據評估報告,五角大樓“將研究開發和部署具備助推段攔截能力的天基導彈攔截裝置”。它們會接收感測器網路發出的警報,然後在導彈釋放彈頭前快速將其擊落。但是,這會導致太空軍事化。大規模部署導彈預警衛星會對國防預算構成沉重壓力。對手也可能通過製造更多導彈、開發巡航導彈和高超音速武器等方式進行反制。
  評估報告中的一些概念(如標準-3IIA)聽上去還相對現實,但其他概念(如在太空部署武器)則面臨技術和經濟上難解的問題。30多年來,在投入了數千億美元後,這些難題依舊懸而未決。
  回應
估計這次航太計畫拖垮的不是蘇聯,而是蘇聯的對手了
https://mil.news.sina.com.cn/2019-01-19/doc-ihqfskcn8560229.shtml
2019-01-20 09:02:13
圖博館
東風26導彈滑翔彈頭速度高達15馬赫 可實現空中轉彎 2019-01-27 觀察者網

  2018年的光華科技獎報獎檔中,描述了東-26導彈的機動滑翔彈頭的試驗過程。當時是使用東風-4改造了一枚東風-4T,將其彈頭更換為用於驗證東-26滑翔彈頭的測試飛行器,進行了成功的試驗。此後,進行了類比攻擊地面目標的試驗。
  文中還專門提到由於要類比的目標面積很大,難以在靶場上建造1:1的類比設施,所以利用靶場的地形特徵,讓彈頭在空中轉彎,從不同角度觀測目標區地形,來實現模擬攻擊。這也表明了東-26的彈頭具備了較強的橫向機動能力,而其中提到的模擬靶標,很可能是指關島的美軍基地。
  其中還提到東-26導彈的滑翔速度,為15馬赫,遠超過了目前為止其他型號高超聲速滑翔導彈。
  基本上來說,東-26作為人類第一種採用助推-滑翔技術的固體燃料中遠端導彈,其地位是很穩固的——因為俄羅斯與其對應的型號Rs.26在2017年就宣佈停止開發了,事實上如今的“先鋒”,基本上就相當於把我國此前用於進行飛行試驗的東風-5發射高超聲速飛行器的試驗彈,拿來直接服役……
  而我國的固體燃料洲際滑翔導彈,東風-XXB,在2018年已經進行了首次飛行試驗。
  當然了,還有美國“認證”的,更早些時候,沙場閱兵後,東風-17導彈發射10倍聲速的高超彈頭,精確擊中目標。
  總之,我國除了讓主流媒體公開出來聲明,我國高超聲速彈道導彈已經服役,而且技術上比美俄領先……其實做給“有心人”看的動作並不少,只是我們不追求媒體的轟動效果,更像是一種“你懂的”的方式。
  至今還有人認為,2010年反艦彈道導彈打靶“過於戲劇化”,因此不相信……只能說,這事啊,美國人信,就行了唄,你看阿波羅登月還有那麼多“陰謀論者”不相信呢不是嗎?紅外反導預警衛星的國家,不難確認這些試驗的真實性和這些導彈武器的技術水準,也就是說,美國軍方和科研界,其實是絕對能get到我們的意思的,這些人是不需要看大眾媒體來瞭解中美俄實際導彈技術對比情況的。這段新聞內容本身對於潛在的敵人,應該說,已經足夠了。
  相關新聞
沙特東風導彈基地附近新增工廠 或自行生產彈道導彈
2019-01-28 09:20:30
圖博館
中國再破歐美封鎖攻克一技術 可助無人機精確定位 2019-02-05 新浪軍事

  2018年12月底,中國石化宣佈,大口徑海底長輸原油管道檢測技術攻克,這項技術以前一直被歐美國家壟斷,中國再次打破了歐美技術壟斷。
  完成這次檢測杭州灣海底原油管道長53多公里,管道直徑762mm,這種大口徑海底長輸原油管道檢測需要三項技術來完成,其一是三軸高清漏磁檢測器,其二是慣性導航測量系統,其三是弱磁技術的管道應力檢測系統。
  三軸高清漏磁檢測技術中國在數年前就已經攻克,在2014年,直徑1219毫米三軸高清漏磁檢測器就成功應用到西氣東輸的管道的檢測上。
  這次的看點在慣性導航測量系統,這項技術本來是軍用技術,由慣性測量裝置、電腦、控制顯示器等組成,結合地球自轉、重力加速度,計算出戰鬥機、軍用飛機以及無人機的位置資料。
  慣性導航這項技術雖然應用到民用並一舉打破西方在該領域的技術封鎖,但是並不如此簡單。
  現代資訊化戰爭對衛星過度依賴已經成為大國的焦慮之一,反衛星武器從鐳射、導彈到太空獵星衛星,不斷進步,一旦戰爭打響,衛星將極大的可能成為首個被攻擊物件。
  這個時候導彈、隱身戰鬥機、萬噸驅逐艦、巡洋艦以及航空母艦都會變成“瞎子”,馬上失去位置,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也不知道自己將要去向何處。
  實際上,現在先進的導彈上都使用了這項技術,但是還要依賴GPS等衛星定位。對於慣性導航技術應用的終極目標是替代衛星導航。美軍已經研發出這樣的系統,將陀螺儀、加速器和原子鐘集成在8立方毫米的晶片上,然後安裝在各個武器裝備上,這樣就可以完全拋棄GPS等衛星導航。
  軍用轉民用,民用轉軍用,軍民融合,這樣可以將尖端科技創造的利益最大化,所以,別以為殲-20的研發同你沒有直接關係,或許我們生活中某個環節就是應用了他的技術,只是沒有告訴你而已。(作者署名:前沿哨所 再言)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9-02-05/doc-ihrfqzka3768663.shtml
2019-02-06 09:43:43
圖博館
俄羅斯搞“斷網工程” 應對西方網路戰 2019-02-14 環球時報

  美國“商業內幕”網站2019-02-13稱,在防禦外國網路威脅的鬥爭中,俄羅斯計畫採取一項特殊措施。“斷網”測試是“俄羅斯主權互聯網”法案的一部分。該法案考慮創建一個國家網路系統,在遭到外部斷網時,保證俄國內網路穩定運行。法案同時建議儘量不向外國轉移俄互聯網使用者交換的資料,並創建國家網域名稱系統(DNS)。俄國家杜馬以334票支持對47票反對,一讀通過這項法案。“斷網”測試有望於今年4月1日前進行,俄計畫為實施該法案撥款200億盧布(約合21億元人民幣)。,“斷網”測試有望於今年4月1日前進行,俄計畫為實施該法案撥款200億盧布(約合21億元人民幣)。
  在該法案中,所謂的“斷網”測試被單獨列出:給予俄政府和互聯網運營商進行定期網路演習,以應對外部互聯網威脅的權力。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說,目前有十幾家機構監管互聯網功能變數名稱根伺服器,都位於俄境外。不過,俄境內已有根鏡像伺服器。這意味著即便西方採取懲罰性措施切斷網路,俄網路系統也能繼續運作。測試將要求俄互聯網服務提供者將資料流程引向國內路由節點,而不經過境外伺服器。
  俄這一計畫被認為是對美國2018年《國家安全戰略報告》的直接回應。英國《一周》雜誌網站稱,這份報告將美國近期遭受的網路攻擊歸罪於俄等國。報告出爐後不久,就有俄高級官員“加大警告”稱,某種形式的斷網可能“被強加於我們”。俄總統網路發展問題助理戈爾曼•裡梅科去年曾說,西方國家只要簡單地“按下按鈕”,就能將俄羅斯擋在全球互聯網之外。俄總統普京更是批評互聯網就是“美國中情局項目”。
  美國“連線”網站評論說,互聯網是在美國發明的,現在美國公司控制著為其提供支持的大部分基礎設施。俄可能希望獲得更多“互聯網自治權”。
  俄國家杜馬主席沃洛金12日在議會強調,“俄羅斯主權互聯網”法案的任務“不是關閉,也不是切斷互聯網,而是要確保互聯網安全”。俄羅斯《商業諮詢日報》報導稱,俄通信和大眾傳媒部等政府部門均支持這一法案,但提出了各自的意見。沃洛金要求在二讀通過前,對法案進行詳細討論和修改。
  回應
中國也要有確保萬無一失的備份方案!
2019-02-14 09:29:40
阿楨
中國神雕無人機再次現身 換裝渦扇19航發即將服役 2019-03-15 新浪軍事

  早在2015年,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設計的高空長航時無人機——“神雕”無人機就已經出現在了大眾的視野。近日,“神雕”雙體無人機再次現身網路,引發外界關於該機即將裝備部隊的猜測。
  作為重達15到20噸的無人機,神雕已經是現在世界上最大的高空偵察無人機,傳統的渦槳發動機和中推力渦噴發動機不能滿足要求。新中推渦扇-19,推力達9500公斤,推重比到達了9,其性能已達西方先進的中推渦扇發動機EJ200和F414。
   神雕的最大亮點不僅僅是因為其獨步天下的尺寸和起飛重量,它還是一款將偵察探測和預警兩大功能合二為一的無人機。雙機身上安裝有分散式有源相控陣雷達天線,可以提供360度無死角的早期預警,它的雷達可能採用了雙波段設計,可以在X波段和UHF波段工作。其中,X波段可以提供精確的火控資訊,UHF波段則被認為具有反隱身能力。
  在空警-2000、空警-200、空警-500為代表的國產預警機服役以後,中國借助神雕進行無人預警機的研發將使海空軍整體的早期預警能力有了根本性的提高。
  神雕一旦服役,解放軍就可以獲得一種可攜帶更多燃油,安裝更多樣化的設備,完成幾乎所有的的偵測和探測任務,比如電子偵察、雷達成像偵察、紅外/可見光偵察、包括導彈在內的空中目標預警以及通信中繼指揮等任務。這種高空長航時無人機能夠提供的靈活性和即時性是包括衛星在內的所有探測和偵察手段無法相比的,只要燃料能夠保證,幾乎沒有時間限制,可以說想飛多少時間就能飛多少時間,能長時間在目標區附近偵察,這就是“神雕”無人機在未來解放軍作戰體系中關鍵地位的保證。(作者署名:兵工科技)
  回應
亂扯,高空偵察無人機都是渦噴作為動力,美的,翔龍都是。
全球鷹是渦扇
2019-03-18 08:07:39
阿楨
中國反衛星導彈打擊範圍已拓展到距地球3.6萬公里外 2019-05-06 新浪軍事

  美俄兩國近年來加快了其在反衛星武器領域的進程,進行了一系列反衛星武器試驗。印度也不甘落後,于近日成功試射了反衛星導彈,躋身太空強國。
  中國首次反衛星武器試驗是在2005年“SC-19”火箭試驗,但並沒有獲得證實。2006年,第二次失敗。2007年1月11日,在西昌發射一枚SC-19,以反方向8公里/秒的速度,擊毀了軌道高度約865公里、重750千克的報廢氣象衛星風雲一號C,引起了各國的廣泛關注。
  SC-19亦稱DN-1是基於KT-1(開拓-1)四級固體燃料推進的太空運載火箭研發的,KT-1可發射100千克以下的各種近地軌道小衛星及微小衛星,最快可在12小時內將小衛星送上天空。DN-1可有效摧毀中低軌道上的衛星,採用的是近距離爆炸的攻擊方式,將目標衛星摧毀。
  2010年1月,又試驗了DN-2,除了攔截範圍更大、機動性更靈活、速度更快、反應時間更短外,而是動能撞擊攻擊方式,要求更精準確定目標衛星的位置,同時進行更為精巧的制導,不會產生太多的太空碎片。
  2015年,DN-3的試驗,也是中國第八次試驗反衛星武器,採用了更先進的目標捕獲系統,在飛行速度更快,射程很大的提升,將對人造衛星的打擊範圍拓展到了36000公里的地球同步軌道。
  反衛星衛星試驗
  反衛星衛星,是指利用衛星對敵方衛星進行攔截的一種方式,2012年中國發射的實踐12號衛星,經過一系列機動變軌,成功將一顆實驗6號衛星撞出軌道。2013年7月,中國發射實驗七號,創新三號和實踐十五號,其中實驗七號配備了機械手臂,在接近目標實踐15號3公里處突然機動變軌,靠近目標並用機械臂將其捕捉住。這是一種新型反衛星技術,亦稱衛星捕獲技術。
  在衛星捕獲技術方面,美國佔據著領先地位,其曾先後進行過數次衛星捕獲技術試驗,並取得了成功。相比于其他技術,衛星捕獲技術難度更大,門檻更高,是資訊化、智慧化在反衛星武器方面的運用。但相應的,其也有使用方便、不會產生太空碎片、智慧化程度高、可重複使用等一系列優點,是未來反衛星武器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19-05-06/doc-ihvhiqax6911333.shtml
2019-05-07 09:48:30
威爾剛
很讚的分享!

http://www.yyj.tw/
2020-01-07 02:36:40
阿楨
無偵8最大飛行速度或達八馬赫 可配合DF17搞戰損評估 2020-02-01 新浪軍事

  雖然現在衛星的偵察能力已有極大提高,但生存能力和靈活性較差,仍無法替代偵察機。當今世界能同無偵8相比較的,以下將試著從氣動佈局、發動機、材料以及速度和高度,這四個方面來逐一解析。
  第一,從氣動佈局上看,無偵-8造型是尖銳三角翼的飛翼佈局,兩台發動機完美的融入機身,兩個垂直尾翼位於主翼兩側,為高速飛行提供了充分的航向穩定性。很明顯,這是一種高速飛行的隱身無人機。
  黑鳥只是後機身採用了三角翼,機翼還突兀的塞進了兩台巨大的J58變迴圈發動機。
  黑鳥飛行高度和速度都超出了人體可承受的範圍,兩名成員必須穿著全密封的飛行服,跟宇航員類似。而且龐大的座艙還要降溫,營造適合的駕駛環境,圍繞著飛行員增加的重量非常可觀。
  這一切導致黑鳥體積重量太大,最大起飛重量78噸,最大爬升率卻只有僅60 m/s,翼載達460公斤/平方米,使得黑鳥的航程僅4800公里,尚不及轟6。
  而無偵8不受有關飛行員的一切限制。飛翼佈局又帶來了較大的升力和載荷,最終以遠小於黑鳥的體量達到遠遠超過黑鳥的速度及航程。
  第二是發動機。黑鳥用的是龐大複雜的渦噴衝壓變迴圈發動機,但是因衝壓發動機沒有壓氣機,不能在靜止的條件下起動,必須與渦噴發動機配合使用,成為組合式動力裝置。但費這麼大勁弄出來的發動機推力卻不怎麼樣,衝壓速度為3倍音速時,在地面產生的靜推力也只有200千牛。這使得黑鳥推重比不高,加速性欠佳。衝壓發動機的優勢在於能持續提供比渦噴發動機開加力還要大的推力,維持長時間高速飛行。
  無偵8的發動機是兩台液體火箭發動機, 沒有進氣道及其調節裝置,省掉了黑鳥巨大的進氣調節錐,但要攜帶氧化劑,氧化劑和燃燒劑必須儲存在不同的儲箱中。
  衝壓發動機進氣速度為3倍音速時,理論上僅可使空氣壓力提高37倍,液體火箭發動機則完全沒有這個限制。因此,液體火箭發動機的燃燒室溫度可達3000~4000℃,而衝壓發動機的燃燒室溫度僅2000多度。因此液體火箭發動機在推力上有很大優勢。
  吸氣式發動機的爬升性、加速性無法與火箭發動機相比。不適合戰損評估之類對時間敏感的任務。
  且無偵8採用的新型液體火箭發動機能反復起動、控制推力大小、工作時間更長,火箭助推到臨近空間後可再通過滑翔來增加航程和滯空時間。
2020-02-03 08:11:26
阿楨
新型火箭發動機使導彈與飛機的界線變得模糊,無偵8可以是一架高速飛機,也可以是航程加倍後的一枚導彈。
  再就是材料,黑鳥機體材料的93%為鈦合金, 非常昂貴,造價20億美元,注意!這可是60年代的20億美元,因此它僅僅生產了32架。無偵8則採用了碳纖維複合材料,性能遠非當年黑鳥不成熟的鈦合金可比。
  最後是速度和高度。進行偵察時必須深入敵方控制區,因此就必然會面對敵方的各種防空系統,所以無偵-8的速度和高度必須能夠保證它在對手密密麻麻的防禦網中遊刃有餘,全身而退才行。
  超音速與高超音速的分界點5馬赫其實是對衝壓發動機而言的,是亞燃與超燃理論上的分界線,火箭發動機則完全沒有這個限制。
  因此,無偵-8的飛行速度不僅應該超過5馬赫,還很有可能達到七八個馬赫,人類迄今為止速度最快的有人駕駛飛機,並不是3馬赫的“黑鳥”,而是美國的X-15火箭動力試驗機,速度可達6馬赫以上,這還是在上世紀60年代的水準,而不需要考慮載人的“無偵-8”速度達到7-8馬赫,是很有可能的。
  再就是高度, 一些新銳的防空反導武器,比如薩德S-300/400等,其最大攔截高度都超過30千米,以色列箭2攔截高度也有八九十公里,標準3更是超過了100公里。
  但目前世界範圍內的防空/反導武器都不能有效應對臨近空間武器裝備,無偵-8如果能在臨近空間進行高超音速滑翔,則機動範圍更寬廣,飛行軌跡飄忽不定,目前的各種攔截彈拿它沒有辦法。
  1998年黑鳥戰略偵察機已全部退役,繼任者就是傳說中的曙光女神,但近年來的種種跡象表明,美國的超燃衝壓發動機研發似乎遭遇了瓶頸,一直處在試驗狀態,在龍捲風中點燃一根火柴何其困難,這其實也在意料之中。我國的無偵8另闢蹊徑,在高超音速飛行器領域開闢了一片新天地。
  無偵8主要的使命是快速戰略偵察,在敵重要目標上空獲得至關重要的圖像、雷達情報,還可以緊密跟蹤敵水面艦艇的動向,為新一代高超音速導彈指示目標,而軌跡呆板的衛星戰時極有可能遭到標準3先發制人的打擊。
  除了快速偵察,無偵-8還必須能配合DF-17/21/26等中程彈道導彈進行戰損評估,由此我們可以判斷無偵-8的航程應該是大於5000千米的。
  既能在大氣層又能在臨近空間活動的無偵8已經有了空天飛機的特徵,可以看作是我國對空天飛行的初步探索。(作者署名:飛帥)
https://mil.news.sina.com.cn/jssd/2020-02-01/doc-iimxxste8018768.shtml
2020-02-03 08:16:47
阿楨
中美俄反衛星武器誰更強 外媒:三國側重點並不相同 2020-04-01 環球時報

  據c4isrnet網站報導,美國安全世界基金會發佈的《年度全球空間對抗能力》報告,認為,中國、俄羅斯、伊朗和朝鮮都在努力研究反衛星技術,其中包括鐳射、核武器和反衛星衛星。
  2019年最突出的空間對抗案例來自於印度。這年3月,印度發射了自己的反衛星導彈,擊毀了一顆襲擊的衛星,造成了大量空間碎片。
  報告說,中國更關注于陸基反衛星武器,13年前,中國擊毀了一顆自己的退役衛星。中國可能投資研製了1~3種動能反衛星武器,包括專用空間對抗系統,中段反導系統也能用於空間對抗。
  俄羅斯研製了一種努道爾陸基彈道導彈,可以摧毀低軌道上的目標。俄羅斯還研製了一種用伊爾76運載的鐳射武器,可以迷盲或者摧毀衛星。還有一種核動力的“火海”軌道無線電干擾機。
  美國較為重視空間態勢感知和防禦性空間對抗能力,這是因為美國對空間系統的依賴是三個大國中最嚴重的,“美國必須在未來與中俄的衝突中保護自己的能力,以此來取得勝利”。美國的空間態勢感知能力是世界上最強的。美國還在使用X-37B空天飛機,可以在空間長期飛行。不但可以用來釋放衛星、執行情報偵察任務,也能用來試驗進攻性的空間對抗技術。
  回應
美國在賊喊捉賊,有色雙標眼鏡,美國的導彈打衛星就是防禦,而中國導彈打衛星是對抗。
https://mil.news.sina.com.cn/china/2020-04-01/doc-iimxxsth3059368.shtml
2020-04-02 08:01:33
阿楨
美媒:中國建成五個雷射器基地 對美衛星威脅極大

  美國《太空新聞》網站2020-07-10,指出美國衛星越來越容易受到中國地面雷射器的攻擊。
  美國員已確定了五個中國雷射器基地。其中在新疆的一個基地有四棟主樓,一棟被認為是用於跟蹤衛星,而其他三座則可以使衛星感測器受到干擾或者失效。除這些基地外,中國還運營著數個衛星鐳射測距站。它們已經被用於確定衛星和空間碎片的軌道,但也可被用於損壞美國和盟友的衛星感測器。
  在全球50個衛星鐳射測距站中,有5個固定站位於上海,長春,北京,武漢和昆明。還有兩個中國衛星鐳射測距站是可以移動的。
  上海站的測距系統使用的鐳射平均功率較低,僅為2.8瓦。其他網站的功率很可能相同或更低。上海站的另一台60瓦雷射器通常被用來測量空間碎片。計算表明,一瓦的雷射器有千分之一的機會對衛星感測器造成永久性損壞,而40瓦的雷射器則有兩倍的機會。
  美國估算對這些受鐳射保護的目標拍攝照片的風險和成本(即,美國衛星感測器損壞的可能性以及它們的維修或更換成本)和獲得這些照片的收益。這種分析可能會建議美國及其盟國:
  在和平時期盡可能拍攝照片,因為在危機中衛星感測器被損壞的可能性會更高。
  減少重複拍攝照片,因為更少的拍攝行程意味著更小的被擊中的機會。
  盡可能使用低解析度的圖像,因為與專用的軍事照相衛星相比,低解析度感測器及其衛星價格便宜且數量眾多.
  美國應該保證在和平時期,危機和戰爭時期以任何方式使用商業和專用軍事系統來獲取所有需要的照片,包括10釐米或更高的解析度。一旦擁有多元化的衛星照片來源,對美國的一些衛星感測器使用鐳射破壞將變得不那麼有價值,從而導致中國不會首先發起這種攻擊。
  最後,文章老調重彈地聲稱,美國應延長將於2021年2月到期的《削減戰略武器條約》,以繼續正式禁止干擾本國的技術驗證手段(包括攜帶感測器的衛星)。在一定程度上,華盛頓可以將中國帶入與俄羅斯進行的軍備談判,美國應該集中精力讓北京正式同意這一禁令。
  編者按:本文完全從維護美國的霸權出發,妄想維持美國對中國領土隨意拍攝高解析度衛星照片,而又不允許中國反制的特權,這樣的強盜邏輯顯而易見是站不住腳的,衛星因為偷窺而被打瞎也是自取其辱怪不得中國。
2020-07-14 07:27:08
阿楨
發現大罩門 美空軍可能丟包GPS以地球磁場取代 2020/08/09 中時

據《大眾機械》(Popular Mechanics)網報導,地球磁場不但精確,極難受干擾,並能提供地面部隊、海上船艦,還有戰機導引。此外,地球磁場還能導引飛彈攻擊目標,誤差僅略超過30英尺(約9公尺)。
世界各地的GPS是在1980年代末建立,GPS讓陸、海、空三軍隨時掌握自身定位,然而,五角大廈對GPS的依賴,卻使它成為戰時敵方干擾或摧毀的頭號目標。
如反衛星武器、GPS干擾器,甚至GPS誘騙裝置等設計都在於摧毀、阻絕,或是削弱衛星網的性能,迫使美國與盟軍改用較老舊,較不準確的方式定位。
無論是中,俄和北韓都研究出並運用了GPS反制手段,其中部分甚至干擾到民用GPS。如2019年時,美國駕駛發現,俄為了保護駐敘利亞部隊,干擾到從塞普勒斯到以色列的東地中海區GPS民航通訊。
為了解決相關問題,美軍已提出一些替代GPS方案,其中包括靠六分儀導航船艦等。不過,其中有個構想似乎有龐大的潛力,那就是地磁仿生導航(MAGNAV)技術。保護地球免受太陽風侵襲的磁場無所不在,但因地而異。其中的變化可在地圖上發現關聯,而地球磁場圖根本不需要衛星。
而地磁仿生導航的精度在10米內,雖然不如GPS精確,但遠比其他方式好多了。它不需要靠容易受攻擊的衛星網路,並極難干擾。事實上,要「干擾」地球磁場,讓它提供不可靠的導航資訊,得要發動核爆才成。或許這意味著地磁仿生導航無法用來打核戰,但在傳統衝突中仍很有用。
  相關新聞
陸研三種電磁武器EMP 可瞬間癱瘓美國電網和航母群
北斗打破老美壟斷 大利陸導引武器 產值已逾3450億元
  回應
不是丟包GPS,船艦導航有天文觀測和磁場羅盤,近30年有了GPS,美軍不再用天文觀測和地球磁場羅盤,只靠GPS,信號被干擾或GPS機件故障、就無法導航!所以回過頭來加強磁場羅盤導航!
手機也有磁感電子元件,下載個apps就變指南針了!
高級慣性導航精確度不輸GPS了!地磁只是輔助啦!
2020-08-10 07:54:19
阿楨
徘徊台海的解放軍"空中電子吸塵器" 威力究竟有多大

  據臺媒報導,追蹤軍機動態的“飛機定點”2020-09-0表示,不明型號的解放軍偵察機(高新8?無偵-8?),沿海峽中線南北飛行整個臺灣海峽後,返回福州。
  無偵-8高空高速偵察無人機,採用一對銳利的三角翼,兩個垂直尾翼在主翼的兩側。採用兩台液體火箭發動機作為動力,不需從外界獲得氧化劑,可飛得更高更快,更難被發現和打擊。無偵-8的“雙四”(飛高40000米,飛速4馬赫),比美國號稱從沒被擊落的“黑鳥”高空高速偵察機和D-21無人偵察機的“雙三”更強。無偵-8的隱身與D-21相當,敵方防空系統難以探測到,即時發現,現役的防空導彈也很難威脅。
  無偵-8最大的意義就是能夠為反艦彈道導彈,提供敵方航母編隊準確的偵察定位資訊,而衛星,遠端雷達,以及有人電子偵察機,要麼存在距離太遠、探測精度差、即時探測能力不足的缺陷,要麼容易被敵方發現並攔截。
  運-9電子偵察機可能性更大
  無偵-8不會輕易暴露它的飛行軌跡。因此,此次可能是運-9電子偵察機(高新8),能夠對所經之處大半徑範圍內對方各種雷達、無線電、通信指揮系統、電子戰系統發出的電磁信號實施探測、接收和定位,並且能夠進行儲存和分析,形成電子資訊資料庫,是一款功能強大的“空中電子吸塵器”。
https://mil.news.sina.com.cn/zhengming/2020-09-07/doc-iivhuipp2948444.shtml
  相關新聞
美媒《福布斯》2020-09-03稱,美國防部2020版《中國軍力報告》顯示:中國或將反艦彈道導彈搬上055型驅逐艦

日本“准航母”進南海 沒逃過“天眼”

  日本也來刷存在感?“南海戰略態勢感知”平臺7日息稱,9月5日,衛星圖像在西沙群島以東發現日本海上自衛隊“日向”級直升機驅逐艦,航向東北。
  此前密集發佈南海美軍動態引關注的北大海洋研究院“南海戰略態勢感知”計畫是一個開放式的智庫,是一個國內外學者協作的網路,宗旨是全面客觀掌握南海的動態和資訊,準確感知南海的軍事、政治、經濟、環境等態勢。為了研究的需要,建立了自己的海空態勢系統,持續跟蹤和披露域內域外國家在南海的艦機動態。
2020-09-08 08:48:42
阿楨
133億美元:諾格贏得美軍下一代洲際導彈合同 2020-09-09 觀察者網

經歷三年激烈競爭和五角大樓“宮鬥”之後,諾•格公司終獲美國空軍下一代“陸基戰略威懾”洲際彈道導彈(GBSD)133億美元大單,將在2029年後取代1970年部署的波音公司400枚“民兵-3”。
  回應
400才130億刀,什麼時候洲際導彈都這麼便宜了
先給軍方個滿意報價,中標後預研個三年五載,期間買通媒體不斷刷輿論,人工成本和材料價格上升、子系統超出預期、軟體需要更新、電子器件價格節節攀升等等,一系列溫水煮青娃的輿論導向……最後再弄一份5∽10倍新價版!

中國成功試射類似美X-37B實驗太空飛機(神龍空天飛機) 2020-09-05

新華社發布新聞:「我國4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利用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一型可重複使用的試驗航天器。試驗航天器將在軌運行一段時間後,返回國內預定著陸場,期間,將按計劃開展可重複使用技術驗證,為和平利用太空提供技術支撐。」
香港「南華早報」指出,中國這次發射任務極端保密,在現場不得拍發射時的照片,也不能在線上討論此事,還要各單位在任務期間應強化個人安全教育與管理,避免洩密。消息人士不願透露更多細節,但暗示「你們不妨去看看美國的X-37B」。
X-37B是類似小型太空梭的無人太空飛機,由火箭發射後,可自行巡航返回地球,並在跑道降落。美國到目前已用X-37B執行4次機密任務,在地球軌道長時間停留並進行秘密酬載。有成為武器的潛力,可消滅敵方衛星、太空站、地面目標或飛彈,且難以偵測及攔截。不過軍事專家認為,這種太空飛行器也能民用,包括參與衛星發射、維修,或運送太空人及物品。
2020-09-10 08:50:14
阿楨
一顆5年前發射的中國衛星在太空機動 美國人為何擔憂 2021-01-28 環球時報

  美國航太圖像分析企業AGI曾於2019年8月26日在官網,講中國在2016年發射的實踐17號衛星進入地球靜止軌道之後,繞著一顆退役的通信衛星中星5A,作出了許多高難度的動作,“展示了非常精細的軌道控制能力”。
  早在2016年11月4日,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就在官網公佈實踐17號所有使命,其中有:太空碎片由退役、失效的空間飛行器形成,目前地球同步軌道的碎片已有上千個,且還在日益增加,這對太空環境極為不利。
  實踐17號的技術,在美國人看來是有軍用潛力的。美軍很早就開始研發 “空間態勢感知”技術,就是用自己的衛星來接近其他國家的衛星,近距離觀察外觀、判斷用途、設計破壞方案。2014年,美國發射了第一批“地球同步軌道太空態勢感知計畫”衛星,2016年發射了第二批。2017年9月,美軍公開宣佈第二批衛星已經形成初始運行能力。這種衛星曾經多次接近中國和俄羅斯的靜止軌道衛星進行窺探。
  實踐17號的飛行表明,美軍在“空間態勢感知”不但沒有拉開什麼代差,連“時差”也不過拉開了兩年而已,優勢蕩然無存了。
  美軍還在靜止軌道上部署了大量秘密情報衛星,包括導彈預警衛星、大天線電子偵察衛星、核戰指揮衛星……
  俄羅斯也掌握了類似的技術,曾經發射探測器接近美國衛星加以觀察。那麼,兩個美國陣營之外的國家竟然掌握了這樣的技術,帶來的恐慌是可想而知的。
2021-01-29 08:56:15
阿楨
外媒:美衛星超中國4倍 但中國反衛星武器威脅致命 2021-01-28

  印媒《經濟時報》報導,中國對反衛星武器的研發始於15年前,現在其可以威脅到使美國軍方擁有技術優勢的在軌衛星。中國可以發射先進的導彈摧毀衛星,也可以發射雷射光束使衛星上的精密感測器失明。
  中國從2005年開始進行反衛星試驗,在兩年內接連發射了兩枚導彈。在2007年,中國導彈摧毀了一顆廢棄的氣象衛星。2008年,美國也發射了一枚尖端導彈,擊落了自己的一顆衛星,這是一次旨在向中國展示武力的行動。
  中國共進行了十幾次反衛星試驗,包括打擊更高軌道的衛星試驗。一枚導彈可能需要飛行幾個小時才能到達衛星軌道,這有可能使美軍有時間採取規避或報復行動。此外,攻擊衛星所產生的碎片可能會危及自己的航天器。因此,中國開始向衛星發射雷射光束,並研究其他定向能武器反衛星的方法。
  後來中國又有了新的方法。美國太空力量都是由強大的電腦在地面控制的。如果這些電腦被攻破,美國太空資產的大腦可能會退化或摧毀。
  奧巴馬的“抵消戰略”,利用美國的技術優勢應對中國和其他威脅。正如美國首先發展了龐大的核武庫,其次發展了智慧型武器一樣,這種所謂的第三次“抵消戰略”將通過研發機器人技術、高速武器等來獲得優勢。
  2018年,特朗普公佈了太空部隊。2020年3月,美太空部隊表示,他們已經擁有了第一件進攻性武器,。
  目前美國共有衛星1425顆,中國382顆,俄羅斯172顆。但中國正在大力推動航太領域的發展。中國連續三年太空發射任務居全球第一。中國現在是一股主導力量。這股熱潮不僅包括反衛星武器,還包括許多其他軍事和科學項目。
2021-01-29 09:03:06
阿楨
新疆驚現特大號機庫 足以容納核動力航艦

新聞網站「The Drive」2021-07-14報導,根據衛星影像,中國新疆存在一座超大型機庫,尺寸足以容納整艘美國核子動力航空母艦。該網站認為,這座機庫可能是供平流層飛艇使用,任務則可能包括彈道飛彈防禦、反衛星等(楨:預警機? )。
這座機庫位元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斯騰湖以南約5英里(約8.05公里)處,與中國無人載具秘密測試場馬蘭基地隔湖相望。該機庫長1150英尺(約350.52公尺)、寬450英尺(約137.16公尺),高度也「非常高」,足以容納長332.8公尺、寬76.8公尺的美軍尼米鶿級航艦。
機庫前方跑道則出現了巨大的長方形托架,可能被用於在地面移動超大型飛艇;而機庫西北方的高塔,則有可能是飛艇起飛後的系泊設備。
中國首艘平流層飛艇「圓夢號」2015年已於內蒙古試飛。由於這類航空器能在氣象條件相對平穩的平流層高空長時間作業,其很可能被用於彈道飛彈防禦或共軍本身的飛彈測試,無視地形提供持續性的雷達探測;另外,在高空部署雷射武器能減輕大氣折射的影響,降低系統的電力需求;其他實體攔截系統也可降低射程需求。而這些武器只要稍做改動,同樣也能適用於反衛星任務。
2021-07-17 08:11:03
阿楨
美中台劍盾》陸戰區反導系統遏台研中程飛彈 韓日美難組「包圍網」 2021/08/07 旺報

因應兩岸軍事情勢升溫,台灣正在研製射程達1000多公里的中程飛彈,美國也積極說服韓日部署中程飛彈,欲在亞太第一島鏈組成飛彈包圍網。大陸軍事專家指出,大陸對於遠、中、近程的來襲飛彈、火箭彈,都有相應的系列防空、防導武器發展計畫。
中科院日前承認正在研發「遠程打擊」彈種,其中包含量產彈種1種,已部署的雄二E射程600-800公里,科研案3種「2長1短」。2長:增程巡弋飛彈1200-2000公里,射程超過1000公里的地對地飛彈。1短則是300公里的多管火箭炮。

陸新型方陣快砲 能防極音速飛彈 2021/08/07 旺報

中國新型20管30毫米近防火試驗照片,每分鐘射速高達五位數,射程3-5公里,比1130多出一倍。1130是基於730,採用了11管30毫米近防火炮,每分鐘11000發,射程5公里。730也同時配有雷達、光學、紅外線追蹤系統,每分5800發,射程3公里。
美國的6管20毫米口徑「火神」,每分4500發,射程2公里;荷蘭「守門員」7管30毫米,每分4200發,3公里射程;義大利「海天頂」4管25毫米,每分3400發,射程2公里。

美中台劍盾》陸核彈頭年增長10% 2030年或破千枚

瑞典SIPRI 2021年報告,中國官方宣佈正式服役的核彈頭已從2020年的320枚,2021年增至350枚(未計算東風-41及巨浪-3的78枚因尚未宣佈)。美國國防部認為,2030年將突破1000枚。

外媒稱中國正發展武庫艦:可裝填千枚導彈 2017-06-09 澎湃新聞

美國多家網站2017-06-03報導,中國將於2020年啟動武庫艦,將成為航母戰鬥群中的火力支援平臺。
武庫艦也稱火力艦,最早由美國在1988年提出,當時被放棄的武庫艦存在哪些問題?
主要是武庫艦的功能比較單一,無法像驅護艦等可執行巡邏、警戒、護航、反海盜等其他任務;探測能力有限,並且需要強大的網路資訊支援;現在大國之間爆發大規模戰爭的可能性降低,火力強大功能單一的武庫艦缺少用武之地。
武庫艦如成真,必會做出改進,首先就是隱身性能,主要採取半潛船甚至潛艇的船型,並通過採用多面體上層建築,噴塗吸波材料等方式,降低雷達反射面積;同時注重生存性能的拓展,通過採用雙層艦體設計、設置大量的干擾設備等方式,提升本艦的生存能力;此外,還會進一步提升資訊化作戰能力,構建更加可靠、抗干擾的網路作戰系統。
  相關新聞
美媒:“貨船+導彈”或成簡化版“武庫艦”
武庫艦為何再獲大國喜愛?可發動密集導彈攻勢 3個月就改裝成功
2021-08-08 08:12:33
阿楨
亞洲特快:聯合軍演我們要給俄羅斯看什麼 2021-08-20

去年,俄羅斯舉辦“高加索2020”戰略演習,解放軍除攜帶步兵輕武器和輪式輕型裝甲車輛,全面使用俄軍的武器裝備,包括T-72B3坦克、BMP-3步兵戰車、BTR-82A裝甲輸送車、9K111(AT-4)反坦克導彈和“針-S”單兵防空導彈等。
俄軍展示的在敘利亞實戰中總結出的坦克旋轉木馬、直升機馬戲等雖然確實很實戰,但和現代化高技術條件作戰關係不大的戰術。同時,俄軍所展示的無人機系統,空地配合等,很難讓我們產生“震撼”感覺的東西。
今年這次演習,我軍給俄安排的就是一場“震撼教育課程”了,讓俄軍感受一下什麼是高技術條件下的現代化戰爭。
針對去年演習雙方只能簡單進行一些信息互通,今年我們弄了一個專門的中俄聯合指揮控制系統,讓俄軍相對簡單的數位化系統能夠和我們高度複雜的系統互聯互通,以使俄軍部隊能夠真正跟上我們的作戰節奏而設計的
同樣,我軍的工程、爆破、修理保障分隊也可以直接編入俄軍裝甲突擊力量,由俄方指揮,對於今天重視戰鬥,保障相對而言並不怎麼得力的俄軍來說這是他們夢中的情景。
2021-08-20 09:13:49
阿楨
彩虹-6亮相珠海航展(2021.09.28-10.03),2噸載量,將成反潛王牌!

彩虹-6具有飛行高度高和飛行速度快等突出優勢,掛載光電、SAR、預警雷達、電子偵察、空地導彈、空地炸彈、反輻射導彈、中小型巡飛彈等。適用於高空偵察打擊、海上反潛及巡邏警戒、遠程預警探測、近距空中支援等作戰任務。
「彩虹-6」參數: 最大起飛7.8噸(偵察型、察打型),最大載荷300公斤(偵察)、2噸(察打),載油量3.42噸(偵察)、1.72噸(察打),全機長15米,翼展20.5米,機高5米,最大飛速800公里/時,巡航速度500公里/時至700公里/時,巡航高度10公里,升限12公里,最大航時30小時,最大航程12,000公里(偵察)、4,500公里(察打),最大爬升率20米/秒,操作半徑(視距)300公里。
「彩虹-5」,起飛重量3噸,有效載荷900公斤,最大航時30小時,最大速度400公里每小時,最大航程10,000公里,實用升限7,600米。
「彩虹-4」,翼展18米,升限7.2公里,最大航時30小時,最大飛速230公里/時,航速150至180公里/時,最大起飛1.33噸,載荷345公斤。在海外實戰,共執行幾千架次、超過數萬小時,發射武器千發,命中率高達96%。
  中國研製多型無人機。
 「無偵-8」的兩具渦輪衝壓液體火箭發動機不需吸氣,航速4至5馬赫之間,從轟-6N發射,偵察範圍超2000公里,可涵蓋西太平洋/南海,對美航母構成威脅。具備隱形性能的「無偵-8」飛行高度超30公里的臨近空間,更勝美國SR-72超音速無人機(預計2023年首飛, 2030年啟用)。能提供比衛星更可靠的偵察數據,不必等衛星循軌道到目標上空才能偵測,靠轟炸機或運輸機機動投放,靈活有效地突防敵方防護嚴密的戰略戰役目標,利用配備的偵察設備,獲取東風-21D的高解析度航母靶心圖像。
 「翔龍」,長14.3米,翼展24.8米,最大起飛重量6.8噸,有效載荷600公斤,最大升限20,000米,巡航速度700公里每小時,作戰半徑超2,500公里,航時超10小時。
 「神鵰」,長25米,翼展50米,最大起飛重量近20噸,升限超20,000米,航程超13,000公里,航時超25小時。
 「暗劍」,長13米,最大起飛重量10噸,最大速度2馬赫,最大過載12G,作戰半徑1,000公里,載彈量1.5噸,彈艙可掛載PL-15、PL-10空空導彈。
2021-09-30 08:30:08
阿楨
相關新聞
中國“天穹”反無人機系統實戰演示
中國航太飛鴻FH無人機將亮相珠海航展:已形成遠中近結合、高低速互補、固定翼旋翼兼具、從300g至8t級四大系列30餘型產品,遠銷十餘國獲一致認可。
珠海航展FC-31和助手無攻-11(利劍)再掀上航母話題
中版全球鷹無偵7首亮珠海: 採用串列/菱形機翼設計,裝備一台WS-10發動機,機長14米,機高3.9米,翼展22.8米,起飛重7.5噸,航速700公里/時,可在2萬米高空續航10小時,作戰半徑2500公里。無偵-7大型無人機採用串列/菱形機翼設計,裝備一台WS-10發動機,收集的情報資訊將與殲-16D電子戰飛機共用,可與衛星共用通訊偵察情報鏈路,引導東風-21D反艦彈道導彈,執行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作戰。

翼龍10(出口型“雲影”自用“風影”)亮相 能與美國MQ9死神較量 2020/11/03

翼龍10採用渦噴發動機,而非「翼1/2」所用的活塞式發動機,翼長17.8米,機長9.05米,空重1.3~1.6噸,最大3~3.5噸,最大升限20~21千米,最大飛速0.7馬赫,最大航程4000公里,載副油箱,可飛行更遠。雷達與光電系統能使用7種精確導引炸彈,包括反艦導彈等。“風影”使用雙發渦扇發動機,“雲影”使用一台1噸級渦噴,RCS僅0.1平米,可在F22鎖定前撤離。

無人機價格比拼!中國32架賣4億,美國22架賣出140億天價

也正因如此,中國無人機才出口到了巴基斯坦、阿聯酋、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以及埃及等國家,近期埃及增購32架翼龍-1D,總價5800萬美元(4億人民幣),每架僅售180萬美元。美國賣給印度22架MQ-9B,卻要價20億美元!
其實,美國武器貴就貴在技術壟斷,並不一定實用。不信,美國的MQ-1、MQ-9、RQ-170隱身無人機等,在中東戰場上,不僅多次被武裝分子擊落,甚至都還曾被伊朗俘獲...反而是中國無人機,埃及購第一批後馬上就實戰,又定了第二批,這就充分説明武器的適用性高,性能不差了。
2021-09-30 08:35:14
阿楨
陸測試軌道高超音速武器 環繞全球突防後高速打擊 2021/10/17 中時

英國《金融時報》報導稱,中國在8月份試射了一枚高超音速武器,但和以往不同的是,這枚導彈先進入軌道進行「環繞地球」飛行,隨後再重返大氣層進行高超音速滑翔。
報導說,美國官員表示,中國在高超音速武器方面取得了驚人進展,遠比美國認識到的先進。「我不知道中國人是怎麼做到的」。
目前包括中美俄在內,至少5國在研究高超音速技術。高超音速武器指的是在大氣層內飛行速度超過5倍音速的武器,不依傳統彈道導彈的固定拋物線軌跡,機動性高,使得敵方難以追蹤及攔截。美等國雖已開發了巡航和彈道導彈的防禦體系,但尚不具備攔截高超音速導彈的能力。
陸媒《觀察者網》稱,這種武器理論上可對現有反導和預警體系有極強突防效果,但投擲重量有限,即便有這樣的實驗,也是用於航太領域其他方面。
這種武器理論上可以走南極路線攻擊,美軍現有的預警雷達多半部署在北美,而其在南半球和南極方向缺乏預警,因此可壓縮美軍的預警時間。
  相關新聞
民調:愈來愈多美國人認為中國經濟軍事實力已超越美國
  回應
中國名言:富不過三代!歐洲名言:沒有永遠的羅馬帝國!
美在高超音速領域研發了60年,至今還在技術驗證的初期階段,而中國迭代創新之快令人咋舌。
美高超音速武器為何測試失敗 因關鍵設備高超聲速風洞(JF-12音速10倍/JF-22音速30倍+超級電腦)不如中國

飛鼠、玉山只活8個月!今年發射的國產衛星全數退役

政府2021-01-24委託美國SpaceX,發射斥資千萬元研製的國產立方衛星「飛鼠」和「玉山」到太空。未料,國研院10月13日公告,地表無法收取兩枚衛星的訊號並成功解碼,任務結束。
太空科技是蔡英文總統上任後宣示要發展的重要項目,行政院長蘇貞昌也多次強調,他上任後簽的第一份公文,就是從2019年起為期10年、共編列251億元預算的第三期太空計畫,預計每年發射一顆國產人造衛星升空。
太空中心表示,繼氣象衛星福衛七號後,下一顆氣象衛星「獵風者號」原定今年第四季發射升空,能提升颱風路徑和強度預測精準度。但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太陽能電池交貨進度,發射延緩半年。
  相關新聞
這麼多年, 台灣白花了千億老百姓血汗錢,一事無成,去對照中國強大的太空科技,怎可能好?
2021-10-18 07:00:23
阿楨
中美雷射通訊戰開打!北斗NASA各顯神威!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_wbMbAgRE8

中國首次展示雷射通信,北斗導航,20年太空布局成功 2019-11-22

雷射具有高指向性和極高帶寬的優點,雷射通信系統可以讓衛星通訊變得快捷順暢並且難以被監聽。而且,北斗導航,還可以進行信息傳遞。一旦北斗的通信帶寬不再成為問題,就可將原本用於星間通訊節省下來,增強對地面站的聯絡能力。中國兩架運-12運輸機之間,完成了144公里帶寬2.5Gbps的雷射通訊試驗,一分鐘傳輸一部1080P的高清電影。

中國兩架運-12144公里雷射通信 未來殲20能用它實現全靜默隱身攻擊 2017-01-16 無名高地

雷射通信容量大,而且保密性好。不過10公里以上,非常容易受到雲、雨、霧、雪的影響。再加上雙方的相對位置如果不確定,根本無法完成穩定的通訊流程。不過,這中國的APT技術由「捕獲體」-「指向」-「跟蹤」三個部分組成。簡單的講,先使用一束低功率雷射進行掃描,確定雙方的位置,隨後交給指向系統建立連接,最後由跟蹤系統完成通訊過程。這個特別考驗的是,研究方在精密光學、精加工、姿態控制和算法、雷射器等等諸多系統上的功底,中國現在已經攻克了相應的技術難點。
中國早在2000年,解放軍就裝備了大氣層內雷射通訊系統。隨著近年雷射通訊和量子通訊的結合更是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在2012年,中國就完成了衛星和地面的雷射通訊測試網的組建,實現了500Mbps的通訊帶寬。歐洲2016年才發射雷射通訊衛星實驗平台,比中國落後了4年!
  相關新聞
美期待衛星裝雷射打造絕對可靠通訊網絡:中國公開一技術讓其夢醒 2016-06-28 麥田軍事
衛星雷射光通訊 營運商兵家必爭 2021/10/03 經濟日報
中5雷射器基地威脅美太空戰力
2021-12-09 08:51:47
阿楨
兩強較勁 中美鬥上外太空 美國衛星2度接近中國太空站 威脅太空人安全 2021/12/29 中國

中美兩強競爭的場域,不再侷限於地球上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隨著中國太空科技高速進步,現在兩強已鬥到外太空。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28日證實,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在今年發射的衛星先後2次接近中國太空站,已威脅到中國太空站裡的太空人生命安全。中國一狀告上聯合國,希望美國收斂行為。
「聯合國和平利用外層空間委員會」官網近日發布消息稱,12月3日,中國常駐維也納聯合國和其他國際組織代表團向聯合國祕書長古特雷斯發出普通照會,通報美國SpaceX公司發射的星鏈(Starlink)衛星今年先後2次接近中國太空站,對中國太空站上的太空人生命健康,構成威脅。
中國的投訴被公佈後,SpaceX創始人馬斯克、星鏈計畫在大陸社交平臺微博上,遭到猛烈批評,有網民稱,「馬斯克是美國政府和軍方製造的一枚新『武器』。」
星鏈計畫是馬斯克於2014年提出,目的在建立覆蓋全球的衛星互聯網,首批60顆衛星在2019年送入太空,迄今為止SpaceX已經發射了近1900顆衛星。
7月1日,該衛星與中國太空站間出現近距離接近事件。出於安全考慮,中國太空站於7月1日晚主動採取緊急避碰,規避兩目標碰撞風險。
2021年10月21日,「美國星鏈─2305衛星」與中國太空站又發生近距離接近事件。該照會指出,星鏈的衛星處於連續軌道機動狀態,機動策略未知且無法評估軌道誤差,存在與太空站碰撞風險。為確保太空人安全,中國太空站於當日再次實施緊急避碰,規避兩目標碰撞風險。
  相關新聞
美國X-59A靜音超音速驗證機下線 計畫2022年首飛
  回應
星鏈計畫是不是還有類似與太空地雷陣的功能?頂層設計中是不是和美國國防部合作考慮了它未來可能的軍事化潛力?
2021-12-29 08:12:32
阿楨
俄媒:SpaceX一枚火箭殘骸將撞上月球預計在今年3月發生

  俄羅斯衛星網2022-01-26稱,根據線上太空垃圾追蹤軟體的資料,美國SpaceX一枚重達4噸的火箭殘骸的太空運動軌跡顯示,它即將與月球相撞。“這很可能是第一起太空垃圾撞擊月球的意外案例”。這枚失控火箭殘骸屬於SpaceX公司2015年2月發射的“獵鷹9”火箭。當時它負責將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深空氣候觀測衛星送到距離地球超過100萬公里的地方。此後它一直在軌道上混亂地漂浮。近年來SpaceX公司發射的衛星和火箭殘骸多次對其他國家航天器構成威脅,外界擔憂該公司在航太領域的野蠻行為可能導致地球軌道上的太空垃圾數量猛增。

美惡炒中國衛星變身“太空拖船”專家:賊喊捉賊

  美國“突發防務”網站2022-01-26稱,一顆中國衛星正在發揮“太空拖船”的作用,將另一顆失效的中國衛星送入“墓地軌道”,美媒炒作“中國衛星擁有軍事用途”。
  1月22日中國SJ-21衛星圍繞並接近一顆失效的北斗二號導航衛星執行“近距離操作”後,將失效衛星拖離地球同步軌道,SJ-21已經和失效的北斗衛星分離,回到近地軌道。後者被留在“超級墓地漂移軌道”中,距離地面3.6萬公里的地球同步軌道以上約300公里的太空,可以為後續新發射的衛星騰出空間。
  中國軍事專家表示,如何處理太空垃圾和報廢衛星,應該是人類共同關注的話題。但美國媒體卻把這個話題向太空軍事化的方向炒作。美媒鼓吹各國在地球同步軌道上要“增加透明度”、降低太空意外的風險,然而種種事實證明,在太空大搞異常接近他國衛星的正是美國,甚至還大玩“賊喊捉賊”的把戲。
  “突發防務”網站在去年11月的報導裡提到,運行在地球同步軌道上的一顆美國衛星曾試圖接近中國當時最先進的“實踐20號”衛星,但中國衛星卻及時發現並快速擺脫。
  顯然,美國在乎的不是太空危險,而是企圖通過監視他國衛星,確保美國在太空的絕對優勢。
  相關新聞
國家航天局:近五年共發射207次,長征火箭發射成功率96.7%
未來五年,將建成中國空間站、實施探月四期等新的重大工程
2022-01-29 08:36:41
阿楨
因太陽風引起的地磁暴 SpaceX的40顆最新美國衛星報廢 2022-02-10 環球時報

  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官網8日發佈消息稱,由於太陽風引起的地磁暴影響, 3日剛發射升空的約40顆“星鏈”衛星已經或即將偏離近地軌道,掉入大氣層焚毀。
  隨著“星鏈”衛星的批量化生產,相關衛星製造成本不斷降低,因此該事故從金額來說不算過於損失慘重,但對SpaceX公司的互聯網星座雄心而言,恐怕打擊就大了。
  根據SpaceX公司此前發佈資訊,2月3日下午,“獵鷹9”號火箭從佛羅里達州甘迺迪航太中心將49顆“星鏈”衛星送入近地軌道。
  有好事者“事後諸葛亮”地發現,美國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當天曾發出地磁暴提醒,稱2月4日可能會發生“太陽風暴”。所謂“太陽風暴”,是指太陽活動導致的太陽上層大氣射出超聲速等離子體帶電粒子流,它抵達地球附近後,可能引起地球磁場全球性的劇烈擾動,也就是所謂的地磁暴。
  但不知道什麼原因,“獵鷹9”號火箭仍按時發射,將這批“星鏈”衛星送到210公里高的近地軌道。按照預定計劃,這些衛星需要啟動自帶的霍爾推進器將軌道抬升至540公里高的工作軌道。
  單顆“星鏈”衛星的製造成本低於50萬美元,至2021年底,共有1798顆“星鏈”衛星在軌運行,僅2021年就發射了989顆“星鏈”衛星。
  然而密佈在近地軌道上的“星鏈”衛星,正引起外界對可能的太空碰撞事故的擔憂。去年中國曾披露,“星鏈”曾兩次危險靠近中國空間站。還有多顆國外衛星也為了躲避“星鏈”而主動避讓。
  此外,天文學家批評,大批“星鏈”衛星穿過夜空的軌跡,會破壞那些需要長時間曝光的天文觀測。
  相關新聞
馬斯克笑不出來!太陽磁暴毀40顆衛星 SpaceX恐噴掉近5000萬美元
  回應
製造那麼多太空垃圾 竟然沒人敢罰他
別的低軌衛星都沒事,這再次證明——馬斯克的“星鏈”都是廉價的垃圾,是用來“跑馬圈地”,搶佔近地軌道空間資源。
2022-02-11 08:05:45
阿楨
陸發佈照片指控澳洲惡人先告狀 稱澳機遭陸艦雷射照射為謊言 2022/02/21 中時

針對澳大利亞指責一艘中國軍艦「用雷射照射澳大利亞巡邏機」一事,中國外交部和國防部21日聯手反擊,指控澳方所言是虛假資訊。澳P-8反潛巡邏機抵近中國艦艇編隊周邊空域活動,最近距離僅4公里,並在軍艦周圍投放聲納浮標。這種惡意挑釁行為極易引發誤解誤判,給雙方艦機及人員安全造成威脅。專家表示,澳大利亞在軍艦周圍投放聲納浮標,試圖收集軍艦有關性能參數,屬於不友好舉動,非常可能造成誤判。澳媒把「遭雷射照射」渲染得很危險,甚至稱是「雷射攻擊」。但實際上,即便真的有雷射「照射」,那也可能是光電探測裝置的雷射測距儀發出的。其發射時間短,通常對人眼很安全。
  回應
中國軍艦在國際海域自由航行,遭到澳洲軍機的惡意挑釁!

美方稱太空一火箭殘骸來自中方探月任務 陸外交部回應 2022/02/21 中時

美國太空總署稱,一枚火箭殘骸預計將於3月4日撞上月球背面,它可能是2014年中國執行探月任務的火箭,大陸外交部發言人回應稱,根據中方監測,嫦娥5號任務相關火箭的末級已墜入地球大氣層,並完全燒毀。
據近日媒體報導,世界首富馬斯克的太空探索公司SpaceX最近被指其火箭推進器將在3月4日撞上月球,掀起一場有關太空垃圾問題的議論。然而美國專家,指出即將撞上月球的其實是中國的「長征3號丙」運載火箭殘骸。
  回應
美國說謊抹黑可媲美冥進桶塔綠斑啦!!加油啊!!
末級的軌道設計不可能多出那麼多動能隨著登月倉"漂過去", 星箭分離時的反作用力會使末級減速慢慢落回地球焚毀. 美國潑髒水真是無所不用其極!
2022-02-22 08:51:08
阿楨
馬斯克曝星鏈2.0引中國擔憂 解放軍學者籲:必須摧毀他們! 2022.06.03

世界首富馬斯克(Elon Musk)旗下的太空探索公司 Space X,其衛星服務網路服務星鏈(Starlink)對烏克蘭至關重要,當地每天約有 15 萬活躍用戶在使用該服務。對此,中國方面擔心危及到國家安全,中國解放軍戰略支援部隊「北京跟蹤與通信研究所」學者指出,若星鏈威脅到國家安全,必須摧毀處理。還有中國國防工業專家主張,共軍應發展「反衛星技術」,持續監控星鏈衛星。
新一代星鏈衛星,重量增加4到5倍,長度7米,重量約1,250公斤, SpaceX 已發射約2,400顆Starlink 衛星,目標是在低軌部署4.2萬顆。

陸政協委員建議儘早布局中國版Starlink 搶佔有限低軌衛星空間 2022-03-10


張濤認為,「星鏈」低軌衛星組網相對傳統高軌通信衛星有著成本低、時延短、損耗小的優勢,而其覆蓋範圍和建設效率遠遠大於地面5G通信基站,「星鏈網路服務目前試用速度已突破200Mbps,在搶佔衛星互聯網(網路)市場的競爭中佔得先機。」
英國衛星通信公司OneWeb計劃發射648顆近地軌道衛星,目前已有428衛星在軌運行;波音衛星網路項目擬發射147顆衛星,亞馬遜則計劃發射3236顆近地軌道衛星。
大陸已成功發射銀河航天02批6顆低軌寬帶通信衛星,單星設計通信容量超40Gbps。這6顆衛星將在軌與銀河航天首發星共同組成低軌寬帶通信試驗星座,並構建星地融合5G試驗網路「小蜘蛛網」,具備單次30分鐘左右的不間斷、低時延寬帶通信服務能力,用於低軌衛星網路、天地一體網路技術驗證。
張濤指出,「我國低軌衛星互聯網星座建設投入和外企星鏈項目相比,在規模和模式上明顯滯後,建議儘早儘快佈局中國版星鏈衛星互聯網,在這場空間資源競爭和6G時代競賽中佔據主動。」
2022-07-15 08:19:00
阿楨
陸平流層飛艇南海現身 2022/12/21 中時

中方研製了可發揮多種性能的平流層飛艇,其中「圓夢」號據說能上升達18公里高,並滯空48小時。
最近曝光的照片顯示,靠近南海的菲律賓北部呂宋島附近可能出現了高空、常航程平流層飛艇。
據《動力》(The Drive)網20日報導,解放軍和其他國家一樣,都在探索比空氣還輕的高空飛行平臺,以長距離、長時間執行搜集情報,監視和偵察等任務,而這正適合在南海執行任務。
這些臉書(Facebook)照片最初似乎在上週末出現,儘管原Po已被刪除,或被隱藏,但照片已被四處轉傳。據說這些照片是在呂宋島龐加辛南省(Pangasinan)拍攝的。雖然從照片看來,它呈半透明狀,但分析認為,這比較可能是金屬反射造成的。
陸企至少研製了「天恆」(Tian Heng)和「圓夢」兩款太陽能無人飛艇,據說它們至少都試飛了一次。所謂平流層高度約在地表上方 23,000—66,000英尺(約7010—20116公尺)之間,而根據個人特定位置的不同,測量結果也會有所不同。
有些人說,這和座落在中國新疆自治區博斯騰湖南部的大型飛艇機庫有關。衛星照顯示,自從它最初約在2013年出現以來,無論大小或範圍都顯著擴增。
無論如何,對解放軍來說,在南海部署飛艇,就算是實驗性質,整體來說也是很有道理的。南海人造島相當分散,飛艇能提供情監偵、通信和資料共用與中繼支援。而近年中菲為了南海主權爭議不斷,摩擦愈演愈烈,因此飛艇出現在菲律賓附近,其實也不令人意外。
2022-12-22 08:47:50
阿楨
巴鐵公佈殲-10C參數,渦扇-10推力非常令人意外,“心髒病”治愈 2023-01-03 傅前哨

自中國向巴基斯坦批量出口殲-10C以來,巴鐵就不斷展示其比印度陣風戰鬥機更加優越的性能
  回應
起喜歡這種出口轉內銷、由買家親口說出的好消息,更重要是由巴鐵親口承認的參數;相信不久將來,會看到巴鐵精心製作的殲10CE版本 Top Gun 上演!
航空發動機這都努力了多少年了,發動機獨立成一個公司出成效,從WS10/15/18/19/20。
台灣F-16V最大起飛重量19.2噸,而最大後燃推力不過100KN多一點,殲10C(E)重量多了80公斤,但是卻有一具最大後燃推力145.2KN的渦扇10,F-16V在近距纏鬥包絡線的表現,恐怕就得差上殲10C一大截, F-16的不敗神話,很大概率就要在數年內的台海上空徹底終結,千萬別不信邪。
牛。從WS10/15/18/19/20。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A_P2JzC4Io
  相關新聞
解放軍拚福建艦試航 有望2024服役 電磁彈射內部首次曝光

反超美國GPS,中國北斗獲165國認可,有望拉動3000億的市場 2020-12-15 騰訊網

在北斗之前,全球比較完善的導航系統分別爲美國GPS、俄羅斯GLONASS以及歐盟Galileo。其中,美國GPS早在1994年就完成全球組網,擁有高達98%的全球覆蓋率。
2000年開始啓動的北斗系統,終於打破美國GPS的壟斷局面。而北斗系統也不負衆望,獲得165個國家的認可,好評度反超美國GPS。近日,日本《日經亞洲評論》的標題「北斗衛星導航系統令GPS失色」數據顯示,北斗的使用遍及165個國家。
那麼,北斗系統究竟有何過人之處?
1、短報文通信
2、高精度定位;
3、安全可升級;
據瞭解,北斗系統主要有行業市場、大衆市場、特殊市場三大應用市場,將拉動超3000億元規模的市場。

165國勝負已分!北斗導航反超GPS,印軍服了:確實深謀遠慮

印媒稱,在1996年二炮發射彈道導彈時,曾遭到GPS的信號干擾,最終導致導彈打偏, 1998年首次試射印俄聯合研製的“布拉莫斯”超音速導彈時,也遭到了GPS的干擾而失敗,然而北斗導航應時而起,甚至和GPS也分庭抗禮,贏得了165國的競爭,這確實是深謀遠慮的長遠佈局。
2023-01-04 08:36:40
阿楨
陸火箭技術突破 組戰時區域衛星網僅需5小時 2023/01/17 旺報

中國航太科技的「捷龍三號」運載火箭,於2022年12月9日在黃海海域發射,成功將14顆衛星準確送入預定軌道,完成中國首次海上火箭熱發射。「捷龍三號」採用四級固體發動機串聯佈局,總長約31公尺,箭體最大直徑2.65公尺,最小直徑2公尺,總質量約140噸。捷龍三號火箭在500公里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達1.5噸,具有滿足中國主流中小衛星組網發射的運載能力。
中國此次火箭技術突破具有重大軍事意義,「長征11號」在戰時只需5個小時的準備時間,就能依次發射28至56顆衛星上太空快速組成區域衛星網路。而美歐等其他國家的快速響應火箭,則至少需要1周的發射準備,才能做到。
快速響應火箭的準備發射時間在戰時具有重大意義。在戰前用衛星對一個海區或陸地目標進行跟蹤偵察監視,由於平常部署的衛星從第一次飛越目標上空到下一次飛越目標上空偵照的時間,往往需要一個小時至數小時的時間。做不到在幾分鐘內就報出其偵察的軍事移動目標位置。
因此大國在戰時會針對發生衝突的地區進行衛星補網發射,以在數分鐘內發現敵方軍事移動目標的新位置,也能反制對手發射飛彈破壞己方原有的衛星。補網的衛星數量將視需要會從幾十顆到幾百顆不等,因此「一箭多星」的火箭快速響應發射能力在戰時對情報的作用就變得至關重要。
「捷龍三號」的發射任務是中國首次在海上實施運載火箭「熱發射」。熱發射即是在平臺上直接點火發射,不像冷發射是彈射後再點火,以避免破壞發射平臺。因此熱發射速度的效率遠較冷發射為高。這也意味「長征11號」具備同樣能在海上、陸地機動發射的能力,在進行大面積地區的衛星補網快速響應能力上,已經是世界第一的水準。
2023-01-17 09:42:33
阿楨
外交部:中國民用無人飛艇因不可抗力誤入美國領空 2023-02-03

該飛艇,屬民用氣象等科研。受西風帶影響,且自身控制能力有限,該飛艇嚴重偏離預定航線,中方遺憾。
  回應
布林肯自導自演訪華,最後還找借口落台。
美國不是經常自由航行中國領空嗎
  相關新聞
 華府斥侵犯主權(中:不接受毫無根據的指控),布林肯推遲訪華(中:沒宣佈過什麼訪問,美發佈是美自己的事),眾院議長麥卡錫改口:目前沒訪台計畫,美考量地面安全未擊落。
 按2002年開放天空條約美也用氣球偵搜 (2002-2016年美196次氣球到俄,俄則對美71次),美前駐聯合國大使海理: 打中國氣球不可行。(回應:一個流浪氣球米國霸權都嚇成這樣,美最好打,以後中方比照!) 美國1999-05-07誤炸(?)中國駐南聯大使館。
 拜登讚美軍5日在大西洋領海上空擊落中國飛艇(中:強烈不滿,將進一步反應。美反應過度,違反國際法慣例。) 國際法規定領海12海里,領空高度沒規定,實際用飛機最高高度,約13700米,並不涵蓋飛艇衛星高度。(回應:美既開先例,以後就可比照。 五六十年代,美蔣用U2偵察,被我擊落多架,就不敢來了。七十年代,美就利用西風帶,從新疆入境,到日本回收,被我擊落。) 美:中國偵察氣球遍佈五大洲。德媒:中國能隨時闖入美國領空。(回應:美霸也是侵犯世界各國領空,為什麼不靠腰,幹! 只有美人可以,阿共仔不行!) 郭正亮批拜登無能;遭民粹綁架,啟動冷戰危機。 因小失大 紐時:氣球事件凸顯中美關係的脆弱。 華郵專欄作家:美過度反應「危險且不合理」。德媒:美靠氣球炒作中國威脅,是藉題發揮、小題大作。美F-22疑在阿拉斯加擊落美自己NWS的氣象氣球,40萬美元飛彈恐打下NIBBB氣球迷12美元的氣球。中擊落山東海域不明飛行物! 外交部:美高空氣球2022年10多次非法飛越中國領空,3萬米高空偵察南海。美為什能看見18000米高空的氣球,卻看不到俄州的毒蘑菇雲?美國兩周至少4起列裝危險品火車脫軌事故 (回應:建設如此殘舊,當然會出軌意外!) 中國02-21發布《全球安全倡議概念文件》《美國的霸權霸道霸凌及其危害》報告。
 新疆驚現特大號飛艇機庫足以容納核航艦 2021-07-15 中時
 美專家:未來10年中國飛艇將世界一流,打造飛艇情報網 2010-05-31 防務新聞
 美國Politico雜誌2022年報導美國防部高空氣球跟蹤高超音速武器。
 全球大視野:美歐皆欲掌握平流層飛艇全球僅陸造出,衛星清晰實拍美國本土基地,北斗在165國反超美GPS。
2023-02-23 07:25:08
阿楨
中國發布《全球安全倡議概念文件》:通過談判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

全球近年面臨中美關係緊張、俄烏戰爭屆滿一週年等地緣政治危機,中國外交部2023-02-21發布《全球安全倡議概念文件》,表示習近平為解決全球安全難題提供了更系統的思路、更可行的舉措。
中國最高外交官王毅18日出席慕尼黑安全會議,會中他提及中國國家習近平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和平與發展兩大難題提供中國方案、貢獻中國智慧,預計提出《全球安全倡議概念文件》,且稱有100多個國家和聯合國在內多個國際組織支持、近70個國家加入「全球發展倡議之友小組」。
全文提及「支持通過對話談判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等熱點問題」,「六個堅持」、「二十大合作方向」、「四大合作機制」等。
「六個堅持」,包括堅持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堅持尊重各國主權、領土完整;堅持遵守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堅持重視各國合理安全關切;堅持通過對話協商以和平方式解決國家間的分歧和爭端;堅持統籌維護傳統領域和非傳統領域安全。
倡議文件中強調,「戰爭和制裁不是解決爭端的根本之道,對話協商才是化解分歧的有效途徑」,並稱一國安全不應以損害他國安全為代價,任何國家的正當合理安全關切都應得到重視和妥善解決,不應被長期忽視和系統性侵犯;濫用單邊制裁和「長臂管轄」不但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會製造更多困難和複雜因素。
對於合作方向,文件內提出包含堅決維護「核戰爭打不贏也打不得」共識、推動政治解決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支持世界衛生組織在全球公共衛生治理中發揮領導作用等。
  回應
中國的倡議若是成功,美國拜登的臉擱哪裡?美國軍火存銷哪?
自稱是民主的國家一天到晚在挑臖互鬥,共產國家提倡和平
大家都希望世界和平。只有美國為了維護霸權 收割全球財富, 專門在別的國家挑起戰爭 好坐收漁翁之利...
梅克爾為什麼要烏保持中立國不要進北約,因為美國主要是削弱俄國的實力。
2023-02-23 07:59:57
阿楨
陸《美國的霸權霸道霸凌及其危害》報告 指責粗暴干涉別國內政 2023/02/20 中時

大陸官方今天(20日)發布《美國的霸權霸道霸凌及其危害》報告,指責美國濫用政治、軍事、經濟、科技、文化等霸權地位,粗暴干涉別國內政,大搞顛覆滲透,動輒發動戰爭,貽害國際社會。
報告指責美國,長期打著所謂民主和人權旗號,企圖按照美國的價值觀和政治制度塑造其他國家和世界秩序。美國的歷史充斥著暴力和擴張,美國軍事霸權釀成人道慘劇,美國經濟金融霸權淪為地緣政治武器,美國在高科技領域大搞壟斷打壓、技術封鎖,遏阻其他國家科技和經濟發展。
報告斥責美國慣於打著民主、自由、人權的幌子,發動顏色革命,挑唆地區爭端,甚至直接發動戰爭。美國固守冷戰思維,大搞集團政治,挑動對立對抗。美國泛化國家安全,濫用出口管制,強推單邊制裁。美國對國際法和國際規則合則用,不合則棄、則廢,打著「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旗號,謀著維護自身「家法幫規」的私利。
報告指出,美國利用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在智慧財產權上的弱勢地位和在相關領域制度上的空缺實施壟斷,攫取高額壟斷利潤。20世紀80年代,美國為打擊日本半導體產業發展,逼迫日本簽訂《美日半導體協定》,導致日本半導體企業幾乎完全退出全球競爭,市占率由50%跌至10%。同時,在美國政府扶持下,大量美國半導體企業趁機搶占市場。
報告還指出,美國將科技問題政治化、武器化、意識形態化。美國泛化國家安全概念,動用國家力量打壓和制裁中國華為公司。美國還炮製各種藉口,圍追打壓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中國高科技企業,已將1000多家中國企業列入各種制裁清單。
報告稱,美國還對生物技術、人工智慧等高端技術實施管控,強化出口管制,嚴格投資審查,打壓包括TikTok、微信等中國社交媒體APP,遊說荷蘭和日本限制對中國晶片和相關設備與技術出口。
報告指責美國,對中國科技人才政策採取雙重標準。2018年6月以來,針對部分高科技專業的中國留學生縮短了簽證有效期限,對在美華人學者開展大規模調查,排擠、打壓華人科研群體。
報告說,美國打造「晶片聯盟」、「清潔網路」等科技「小圈子」,給高科技打上民主、人權的標籤,將技術問題政治化、意識形態化,為對他國實施技術封鎖尋找藉口。同時,美國濫用科技霸權大搞網絡攻擊和監聽竊密。從競爭對手到盟友,均在監聽範圍之內。
《美國的霸權霸道霸凌及其危害》報告全文
.......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30220004005-260409
2023-02-23 08:10:30
阿楨
美軍也使用大陸北斗衛星? 郭正亮:美媒籲10年內奪回主導權 2024/04/20 中時

前立委郭正亮19日表示,美國媒體《SPACENEWS》今年4月8日報導,美國GPS衛星定位系統面臨來自中國大陸北斗衛星的競爭,呼籲一定要在未來10年重新奪回領導地位。郭正亮也披露,不要以為美國就不使用北斗,美國連戰鬥機、軍艦,也有備用北斗系統,因為有時候要用北斗和GPS交叉比對。
美國媒體《SPACENEWS》今年4月8日報導,美國GPS衛星定位系統面臨來自中國大陸北斗的競爭,一定要在未來10年重新奪回領導地位,因為美國第3代GPS大約在2035年左右建構完成。
報導稱,北斗衛星使用56顆在軌衛星, GPS大約只有31顆衛星,且北斗衛星監測站數量是GPS的10倍以上。中國大陸在推一帶一路,長期與第三世界建立緊密關係,所以有非常多的監測站在發展中國家,最明顯就是非洲和東南亞,大部分東南亞國家都在用北斗衛星。
郭正亮19日在網路節目《亮子立學》中提到,中國大陸一開始並沒有要發展完全獨立自主的北斗衛星,原本是想要和歐洲合作,也已出資,但美國介入,要求歐洲不能讓中國大陸參與研發。大陸於是決定從0開始發展,花了8年時間做出來。北斗衛星零組件,全部都是Made in China,美國想要抵制也不知道從何說起。
郭正亮表示,北斗衛星被視為一帶一路的關鍵要素,《SPACENEWS》稱之為「太空絲路」,或稱為「太空信息走廊」,2020年已正式開通全球服務,覆蓋230個國家,用戶超過15億。2023年北斗衛星日定位量超過3000億次,已被國際民航組織、國際海事組織等認可。
郭正亮披露,連美國戰鬥機、美國軍艦,也有備用北斗系統,不要以為美國就不使用北斗,因為有時候要用北斗和GPS交叉比對。美國眼睜睜看中國大陸北斗衛星結合基礎建設往前走,出口到全世界。
郭正亮直言,美國自1994年發動GPS衛星定位革命,中國大陸於2020年做出第三代北斗衛星,現在超越美國,讓美國GPS不知如何是好。
2024-04-20 01:37:57
阿楨
微軟大當機》陸基礎設施為何都沒事?原因在這 2024/07/19 中時

微軟Windows系統週五(19日)癱瘓影響了許多位於中國大陸的外國企業和豪華酒店,但陸國內航空公司和銀行等關鍵基礎設施卻沒受到什麼波及,主要的原因還是在於中國大陸很早就開始推動關鍵設施軟體在地化發展。
據《南華早報》(SCMP)19日報導,根據產業消息來源和社群媒體上貼文,截至當地時間下午6點,中國大陸並未傳出什麼基礎設施故障,北京和上海的國際機場皆正常運作。
但中國大陸社群媒體平台上,Windows大當機仍然是熱點話題,許多外資企業辦公室受到影響,一位在上海工作的外企員工表示辦公室開始出現電腦崩潰,幾乎所有人都受到了影響,IT支援指示大家關閉電腦並等待進一步指示,導致會計工作受到延誤。
在小紅書等社群媒體上,許多用戶抱怨在國際連鎖飯店,如喜來登、萬豪和凱悅都有狀況,不過中國大陸的公共服務大致未受影響,微軟中國大陸網站和社群媒體帳號都未發佈任何緊急通知。

近年來,中國大陸政府推行了在政府部門和關鍵基礎設施運營商中,改此用國產硬體和系統取代外國產品的運動。一位網友表示:「我們公司剛換了搭載 HarmonyOS 系統的新電腦,所以無法參加大家的慶祝活動(當機)。」
  相關新聞
基礎設施軟體國產化!大陸.俄羅斯躲過微軟之亂 普欽還拍影片嘲諷|TVBS新聞
美國最慘! 微軟大當機逾3000航班取消 道瓊重挫377點
  回應
大陸早在20年已經知道問題所在,所以大陸政府機關和大型國企已經不用Windows了。
国企和党政机关使用的是定制版的Windows, Windows政企定制版
90以前在IBM,為了過Y2K,知道軟體就是黑盒子,離開後,有幸替中國佈建大型聯網系統 從底層架構,到應用全是中國人自己開發的軟件,想想中國早期從網絡,到系統,應用全是外國產品,實在危險。
不仅是软件,硬件也是早就开始布局替换了。公务内和重要设施上的电脑,国产的CPU已经强制替代intel和AMD了。
2024-07-21 01:38:04
阿楨
航天測量船改造反導預警艦首曝光 陸瞭望1號力壓美導彈觀測艦 2024/08/06 中時

據《騰訊網》報導,瞭望1號海上綜合警戒艦是以原來的航天測量船改造,原稱「火箭衛星跟蹤監測船」,其主要功能是追蹤監測國內外火箭衛星發射。
瞭望1號長255米,寬27.2米,滿載排水量3萬噸。美軍同類船艦霍華德• 洛倫岑號滿載排水量約9500噸,搭載的CJR雷達系統主要有2部大型S、X波段相控陣雷達,具有5000公里的X波段偵測距離,一向被視為雷達探測能力最強的艦艇。
報導說,瞭望1號海上綜合警戒艦裝備數位化有源相控陣雷達、X波雷達、S波雷達等,其雷達的數量和功率都超越815A型電子偵察艦,能夠執行廣域的偵察任務,包括對地面、海面和空中目標的探測與跟蹤。艦上搭載的電子設備幾乎覆蓋所有頻段的無線電頻譜,能以高速計算機系統過濾加密信息並迅速破譯,並將探測到的電磁頻譜信息儲存在數據庫。
中國先前已裝備陸基遠程預警雷達、天基衛星組網和陸基中段反導攔截系統,一旦海基流動的火箭(導彈)衛星觀測艦部署到位,在探測和鎖定數千公里外中遠程彈道導彈乃至洲際導彈發射,並及時發出預警的能力,能讓共防空反導作戰單位有相對充裕的攔截準備時間,提高防空反導的攔截概率。
  相關新聞
美頂尖專家:中俄高超音速武器聯手可擊穿美防禦體系

中國空天飛機在軌部署6具神秘物體 已開始傳輸訊號
美太空公司:中國可重復使用航天器具衛星殺手能力

陸新式遠程預警雷達曝光 可探測數千公里外彈道導彈與太空衛星2022/04/19 中時

據《觀察者網》引述美媒《防務新聞》報導,由商業衛星圖像公司Maxar Technologies發佈在谷歌地球上的圖像顯示,大陸山東省的一座山上已建成一座新的大型相控陣雷達(LPAR),可給解放軍提供北韓、韓國、日本大部分地區甚至俄羅斯遠東部分地區發射彈道導彈的預警。
中國也在浙江省和黑龍江省建造了數個大型預警雷達,可以從多個角度對日本、朝鮮半島和臺灣地區進行遠程預警。此外,中國還在新疆庫爾勒建設另一個雷達基地,提供針對印度的早期預警。
這種雷達除了對彈道導彈發射提供警告外,還可以用於衛星跟蹤和一般空中監視。
美軍的鋪路爪雷達能夠探測3000海里(約5600公里)範圍內雷達截面積為10平方米的目標。
2024-08-07 08:30:41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