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瘋<快樂學習>才不會學中國<神童製造所>!
是嗎?「快樂學習的迷思」和「資優生的迷思」可都是「迷思」!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11770137/20090110080338/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1756301/20061029065126
寧鉑尋找寧泊 中國第一神童出家【聯合報08.12.26
他曾是全大陸矚目的神童。即便今天,大陸民眾談到神童教育,都會提到「中國第一神童」、「中國第一天才少年」寧鉑。
出人意外地,寧鉑放棄神童光環,○三年皈依佛門,沒有人知道他的下落。去年秋天,「江南都市報」記者到江西南昌一座寺廟採訪,無意中得知寧鉑在此出家;為了不干擾寧鉑的修行,這位記者最近才披露此事,寧鉑又從人們的記憶中復活。
寧鉑幼時即顯露驚人記憶力。寧鉑父親的朋友倪霖推薦給當時的國務院副總理方毅,方毅將推薦信轉給中國科技大學,十三歲的寧鉑成為中科大少年班第一人。
此後,大陸的報紙、雜誌、電視不斷報導這位少年天才,這個戴眼鏡的神奇少年,被全大陸民眾熟知,激勵民眾對孩子的教育,蔚為「寧鉑現象」。
寧鉑十九歲時成為大陸最年輕的講師;但在中科大任教期間,他不再鑽研物理,開始對宗教、氣功下功夫;九三年,他開始研習佛法。
寧鉑回憶說,他長期接受的教育是順從、克己復禮,內心充滿痛苦,「神童」剝奪他許多應該享有的生活和娛樂的權利。
二○○二年,寧鉑離開中科大往五台山出家,被校方找回;○三年再次出家,沒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寧鉑在南昌出家,擔任這座寺廟佛學院講師;「江南都市報」記者徵得寺院住持同意,到佛學院聽寧鉑講課。
住持帶領下,記者進入課堂,坐在最後一排。幾分鐘後,一個圓臉、微胖的僧人捧著一大疊經書走進教室,他就是寧鉑。記者描述,寧鉑講課速度很快,有著驚人的記憶力,從不翻教材,卻能說出哪個內容在教材的哪一章、哪一頁。昔日神童,今朝高僧,寧鉑需要的,是寧靜的生活。
中科大少年班 神童製造所【聯合報記者華英惠08.12.26
三十年前,李政道、楊振寧等世界級學者建議,北京中國科技大學創設大陸第一個大學少年班,專門培養「神童」,首屆智力超優少年有廿一名。
此後,北大、清華、復旦等十二所重點大學曾試辦少年班,後來因不同原因取消,但中科大少年班堅持了三十年,前後有一千二百廿名學生,畢業一千零廿七人,其中九百卅五人考取研究生。
中科大少年班前十六屆畢業生,日後幾乎都深造獲博碩士學位;約兩成選擇學術研究為終身職業,許多人已成為國際級科學家,在科學研究、積體電路、金融、製造等領域嶄露頭角。
畢業生有「閃光」的名字:張亞勤曾是美國IEEE(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百年來最年輕的會士,現任微軟全球副總裁、微軟中國研發集團主席。莊小威,卅四歲成為美國哈佛大學物理和化學系雙聘教授,也是獲得美國「天才獎」的第一位華人女科學家。
尊重資優孩子 不要揠苗助長【聯合報記者薛荷玉08.12.26
台大物理系教授張慶瑞是教育部「高中生科學研究人才培育計畫」主持人之一,許多家長帶著可能是「神童」的孩子請他鑑定。他總是要家長「放輕鬆」,只要讓孩子保持學習興趣,直到自己知道要做什麼就可以。
帶領化學資優生出國參加奧林匹亞競賽的台師大化學系教授方泰山表示,有些孩子記憶力好、過目不忘,但這只是「瞬間記憶體」比較強,不一定是資優。
家長要先確認,孩子如果資優,是那一領域的資優?張慶瑞說,大陸的寧鉑是文史方面的天分,最後卻被強迫學物理,個性不合,長大後才會放棄,但誰說寧鉑不會成為一代高僧呢?
張慶瑞說,許多家長給孩子太大壓力,但只要提供孩子適當刺激,保持他學習興趣,孩子就會自主學習,所以只要尊重、協助孩子就可以了。
方泰山提醒家長不要揠苗助長,天才少年送到美國去後,有些得了憂鬱症、很早去世,甚至自殺。
資優學生的特質
資優學生在認知的特質上:學習快、記憶強、觀察微、善理解、知識豐、思想奇、疑問多、策略靈;在情意的特質上:理想多、期望高、自信強、要完美、喜冒險、易堅持、樂獨立、少順從;在生理的特質上:精力旺、作息繁、感覺銳、風格異。他們具有豐厚的學習潛能,要求完美的傾向,與旺盛的精力。
一般能力優異
1.學習能力快速,所需的學習時間比別人少。
2.做感興趣的事物專注、持久。
3.觀察力敏銳,可以從各種經驗中得到許多訊息。
4.記憶能力強,聽過或看過的訊息能持久不忘。
5.理解能力優異,能夠快速掌握主要概念。
6.類推能力良好,能夠舉一反三。
7.能善用學習策略,甚至自己發展一套適合自己的學習法則。
8.能夠主動涉獵感興趣的題材,相關知識豐富。
9.好奇心十足,對於感興趣的事物,常常打破砂鍋問到底。
10.樂於接受挑戰,喜歡接觸困難度高的學習材料。
邏輯--數學能力的優異
1.喜歡思考、閱讀、或談論與數理相關的問題。
2.計算能力優異,數字概念良好。
3.符號運用的能力優異,抽象思考能力強。
4.能利用圖形、符號等代表或簡化複雜的資訊。
5.歸納能力強,統合能力良好。
6.演繹能力強,邏輯推理清晰。
7.能夠覺察問題,找出問題的癥結所在。
8.能用多種方式解題,思考靈活。
9.願意嘗試超乎其年齡水準的數理題目。
10.喜歡動手作實驗,具有獨立研究的能力。
語文能力優異
1.詞彙豐富,能夠正確運用超乎年齡水準的字詞。
2.學習語言快速。
3.語言表達流暢,善於描述、說故事等。
4.喜歡閱讀超乎年齡水準的書籍,閱讀理解能力佳。
5.對於文詞的意義掌握良好,善用比喻或成語典故。
6.修辭能力良好,文詞優美。
7.說話及寫作能夠把握重點,具有高度組織能力。
8.喜好文學創作,能用文字抒發情感。
9.具有多種語言的能力。
10.語文聯想能力豐富,對於文字的敏感度高。
音樂能力優異
1.主動欣賞音樂,接觸音樂、注意音樂活動的訊息。
2.經常唱歌、吹口哨、哼曲子及打拍子等。
3.能夠運用生活當中的器材來表現音樂。
4.能把音樂溶入日常生活中。
5.聽覺記憶超強,聽過的曲子能說出曲名或作曲者
6.具音感、節奏、視譜能力,很快便學會新曲子。
7.能夠自己編曲或者改編一首歌。
8.擅長某種樂器的演奏。
9.音樂鑑賞能力佳,欣賞、評析樂曲有獨到的見解。
10.常是舞台上的演奏(唱)者。
視覺空間能力優異
1.平面圖形推理能力良好。
2.立體空間透視能力良好。
3.繪圖能力優異
4.善用視覺記憶或思考,常用圖形方式表現思考內容。
5.擅長圖形、模型的設計。
6.對於色彩與圖形的直覺十分敏銳。
7.閱讀圖表、地圖的能力優異。
8.地理位置概念清楚,在陌生的地方很快能找到方向。
9.善於拼圖、迷津等視覺遊戲。
10.善於運用照相機、攝影機、幻燈機等拍下周圍的事物。
肢體動作能力優異
1.肢體動作協調,姿態優雅。
2.說話交談時,經常使用肢體動作表達意見及情感。
3.能變化各種不同的動作,表現同一主題。
4.觸覺優異,擅長以操作方式學習。
5.善於動作模仿,擬人、擬物均極活潑生動。
6.能靈活操作一種或多種工具(如:雕刻、縫紉、編織能力優異)。
7.學習新的技能(如:騎車、游泳等),甚為快速。
8.很快便能跟著音樂節拍起舞,是個良好的舞者。
9.運動能力佳,擅長一種或多種體育運動。
10.表演逼真,是很好的演劇人才。
人際能力優異
1.經常參加團體性的活動。
2.朋友很多,受人歡迎。
3.能夠正確體察別人的情感。
4.清楚別人對他的看法。
5.能夠參與團體的討論。
6.能夠主動關心別人。
7.受到同儕的尊重與喜愛。
8.是同儕喜歡合作的對象。
9.與同儕意見不同時,能夠協調溝通。
10.常被選為班級幹部或社團領袖。
自我掌握能力優異
1.能夠了解自己的優點和缺點。
2.會朝自己的目標努力,不需他人督促。
3.能夠修正自己的做事方式。
4.獨立性強,不須依賴他人。
5.會自我增強,不需藉助外在的回饋。
6.能以理性的方式面對別人的批評。
7.遭遇挫折或失敗時,能很快的恢復平靜。
8.能容忍他人的過錯。
9.遇到困難時,能以冷靜積極的態度處理。
10.能適度表現喜怒哀樂的情緒。
VanTassel-Baska(1994)指出資優學生具有下列學習需求:
1. 學習基本的認知技能,
2. 培養基本的情意技能,
3. 接觸高度挑戰性的活動,
4. 探討嶄新的知識領域,
5.探討事物間的關聯性,
6. 探討人類的價值體系,
7. 有機會與高智能的同儕相互討論,
8. 能夠參與高層思考的活動,
9. 能有從事創造、生產的機會,
10.能夠實際解決真實世界的問題。
Feldhusen (1991)認為資優學生需要下列學習機會:
1. 聚焦於主要的概念,問題與原理。
2. 強調專門知識的基礎。
3. 著重科際整合的訓練。
4. 強調獨立研究的能力與成果發表。
5. 教導思考與後設認知的能力。
6. 結合思考訓練與學科教學。
7. 對於高能力學生提供進階、複雜、加速的學習。
8. 培養獨立、自我引導、自我評鑑的能力。
資優學生的認知需求歸納如下:
充實學科知識的基礎,接觸新的知識
學習高層的認知技能,培養創造、批判、決定、後設認知等能力
參與高度挑戰性的活動,激發潛能
探討事物間的關聯,整合所學
與高能力的同儕相互討論,促進智能發展
創作、發明,展現高品質的學習成果
獨立研究,實際解決真實問題
資優學生的情意需求歸納如下:
了解自己,悅納自己
尊重他人,欣賞他人
了解個別差異,扶攜弱小
學習人際技能,增進溝通能力
善用敏覺力,建立良好的人際互動關係
善用幽默感,營造良好的團體氣氛
運用策略,提高壓力調適的能力
區分理想與現實,訂定適當的抱負
了解自己的興趣、性向,選擇適合的生涯
了解人類的價值體系,建立正確的人生目標
關懷他人與社會的需求,培養服務的人生觀
http://trcgt.ck.tp.edu.tw/oldweb/GiftedEdu/Special.htm
資優生的迷思>潘嘉琳
又到了升學考試的季節,多數為人父母者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期望自己的兒女成為資優生,如願考上名校、將來「出人頭地」。
然而,在很多人普遍不了解「資優教育」的情況下,多數的學校錯把資優班當成升學班,真正的資優生並沒有受到該有的「特殊教育」,也未曾給予心理輔導,加上學校、家長對他們另眼相看,很容易造成資優生「恃寵而驕」或「無法面對挫折」的問題。
數日前發生某國中資優生與老師因故動手互毆的事件,「資優生的迷思」再度成為話題。家中有個資優生究竟是好還是不好?且聽聽一位「早期」的「資優生媽媽」怎麼說:
我家有個資優生
這陣子吵的沸沸揚揚的中部四縣市資優班聯招事件,讓我勾起了塵封已久的記憶——咱家20幾年前不也出了個“資優生”嗎?在那個年代裡,或許「營養」不是那麼豐富,所以「資優」的孩子並不像現在這麼「多產」,而仍是屬於「鳳毛麟角」 的少數族群。不過,由於「特殊」,所以對這個孩子的教養歷程也就特別刻骨銘心…
變調的青春歲月
因為孩子從小學到國中都是順理成章的進入資優班(沒有經過補習班的洗禮),所以,我們當父母的對於她的學習也都覺得是那麼的自然及放心。當她考進第一學府的高中就讀,也是那麼的「理所當然」。這一切對她而言是那麼的輕而易舉,所以她在手足間、同儕間所展露的「高人一等」、「自以為是」的態度,竟也被我們很「自然」的給忽視了。
漸漸的,她對於學校老師的態度也輕慢了起來,最後竟在於叛逆與自我膨脹的狀態下,步入了地下舞廳及翹課遊蕩的邊緣人行列中…
面對孩子的「滑鐵盧」
女兒由於有一段迷失自我的日子,所以遭受到「高中留級」及「大學重考」等挫折,當她面臨困境時,我們都是百分之百的打開心胸接納及鼓勵,助她挺過這一程。尤其是當她面對出乎她意料之外的大學聯考結果時,我們更是鼓勵她出國散心,重新出發。
當她對我們說:「爸媽,外面的世界是那麼美好,你們也該出來走走」時,我知道孩子已走出了「分數的牢籠」。
感謝「挫折」
因為曾有留級和重考的過程,當孩子大學考上第一志願時,她非常珍惜自己的努力成果。所以在大學期間她都能快樂且盡心的學習。
在大學裡發生了一件對她衝擊很大的事件——同是從小到大都是資優生的學妹,不僅人長得漂亮,功課更是頂尖,求學歷程一帆風順,但就在考上研究所及律師資格之際,為了感情上的一點小困擾,竟選擇了上吊自殺,結束了花樣般燦爛的青春生命。這事也讓我們更體會了曾經擁有「挫折」的可貴…
家長的態度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關鍵
雖然在我對孩子們的教養歷程中,這個「資優生」是最讓我費心的,但也給了我許多自我成長的反思及體驗。如何用平常心來對待她的「特殊」,如何減輕她自我高期許的壓力…等,都是我的重要課程。一路走來,發現只有真正放下「家有資優生」的那頂「光環」,真心誠意的接納他所有的「平凡」與「不平凡」,才能還原我們對孩子那份最初始的“無求之愛”,和她一起走出一條最健康的成長之路。
http://news.epochtimes.com/b5/6/7/6/n1375801.htm
父母爭監護權 資優生得憂鬱症
小小年紀,就得到「憂鬱症」,而且還是個資優班的學生。
在台中市,一名國小五年級男孩子,因為父母離婚,爸爸要求他要考第一名,才可以和媽媽見面,結果讓他有時候想不開。
國小校園裡,小朋友高興的彩繪步道,顏色豐富,展現生命力,但有醫師陸續發現,小小憂鬱症患者,他們的共同點就是所畫的圖片充滿恨意,其中有一個小學五年級的資優生,父母親離婚,彼此爭奪監護權,爸爸還跟他說,要考第一名才可以看到媽媽,但沒想到希望落空,原本小孩子的期待是希望說當他把成績考好 得到一百分他就可以看到媽媽而這一次媽媽的監護權又落空對他而言 他放棄了學業他認為再怎麼努力也沒有用於是,小男生就像洩了氣的皮球,再也提不起勁,不上課,也不吃東西,醫師診斷他已經陷入憂鬱症狀態,而老師也坦承,類似案例增多,從一些跡象可以發現,第一個功課突然退步第二個脾氣暴躁易發怒第三個交友狀況出現問題因此,醫師呼籲, 爸媽婚姻失和,在好聚好散之餘,一定要給孩子愛的保證,不要讓他們活在恐懼之中.
http://www.ttv.com.tw/094/01/0940119/09401194547005C.htm
「特立獨行」─ 資優生自殺案例的省思
建國中學三年級資優生杜建宏上吊自殺,引起社會人士的注意,青少年自殺的案例時有所聞,只是向來北一女、建中等明星學校學生自殺,報章雜誌都會誇張報導。
「杜建宏是資優班學生,個性內向,憂鬱症傾向有就醫記錄,心情不好就會離家,被列為長期追蹤輔導對象。高一導師評語是”遙遙自在,獨善其身”,高二則是”不受拘束,特立獨行,尚在自我統整中,若能突破則必有大進境」從報紙上得到這些資料,令人覺得社會人士仍然在”資優生”與”自殺”上打轉,對於”憂鬱症”與”自殺”的關聯反而淡化,這是本末倒置的錯誤觀念。尤其該生雖然被列為長期輔導的對象,”由化學老師擔任認輔老師,一年多來輔導記錄厚厚的一疊”可見以一般認輔去處理,而非以危機對象做醫療的預防措施。
自殺者中罹患某種精神障礙者從數%到100%,有很大的距離。從熟悉自殺者的人提供的訊息去評價其生前的心理社會狀況的方法,稱為心理驗證(psychological autopsy),依據此方法,了解自殺者的70%~80%罹患某種精神疾病,60~70%是憂鬱症,可見憂鬱症與自殺的關聯最密切。
根據Guze&Robms等人的研究,憂鬱症患者的自殺率約12~60%,平均而言,憂鬱症患者的15%是以自殺結束生命的。據瑞典的研究,憂鬱症患者的自殺成功率是一般人口的7~8倍。後來有Goodwin&Jamison等人的研究,也證實憂鬱症患者的9~60%是自殺死亡的,平均為19%。過去的研究,約有半數認為憂鬱症患者的自殺成功率是10~30%,這個數字是一般人能支持的。憂鬱症患者的25~56%至少有過一次的自殺未遂,以女性居多數,男性自殺未遂率只有4~27%左右,憂鬱症患有”自殺念頭”的超過80%以上。
DSM-IV的重鬱病診斷標準有(1)憂鬱心情(2)興趣喜樂感減少(3)體重減少(或增加) (4)失眠(或嗜眠) (5)激動或遲滯 (6) 容易疲倦 (7)無價值感 、有罪惡感 (8)思考能力或專注能力減退 (9)反覆想到自殺,(上列項目有項以上,其中(1)、(2)必需包括在內;持續兩週以上,顯出痛苦,有社會上與職業上的功能障礙者)。
值得注意的是現代憂鬱症病像有若干變化:即(1)症狀輕症化 (2)發病年齡低年齡化 (3)慢性化。換言之,現代憂鬱症的類型有(1)與退縮合併的迴避型憂鬱症 (2)因挫折經驗而慢性化的逃避型憂鬱症 (3) 因恐慌疾患轉型的恐慌後憂鬱症 (4)老年期喪失生存意義的成人型存在憂鬱症等。
傳統憂鬱症的概念是”本來有適應能力的認真的人會發生,可能嚴重化,但是一般而言,抗鬱藥有治療效果,即使反覆,伋然可以治好。現代的憂鬱症是”雖然症狀較輕,卻會拖延。抗鬱藥效果不確定”、”雖然沒有嚴重的人格障礙,性格上卻感到有問題”現代憂鬱症的現象,就是現代社會病理所致。一般人對於憂鬱症的啟蒙有進展,把憂鬱視為病之後,憂鬱症也隨之增加。
從精神病理學的觀點去探討容易罹患憂鬱症的性格特徵也是不能忽略的。Kretschmer的循環氣質(cyclothyme)、Tellenbach的憂鬱型性格(Typus Melancholicus),1970年代後半段以後的逃避型、需求過多型,1990年代以後的自戀性格等,憂鬱症概念之擴大,使憂鬱症及憂鬱狀態更多樣化。因此,憂鬱症性格特徵也有重新加以檢討的需要。
毫無憂鬱症的知識,容易把憂鬱性格當一般問題來處理,一個資優生自殺了,有多少人真正從精神醫學的觀點去看問題發生的原因呢?也許老師可以補上評語: 「特立獨行,已經自我統整」吧!?
http://www.edpsy.tku.edu.tw/tpd/news/suicide5.htm
忽略情意教育 資優教育缺點【2003/01/23 聯合報記者記者張錦弘
國內資優教育專家、台師大教育學院院長吳武典昨天指出,國內資優教育太重視知識,忽略情意教育。加上家庭及社會通常對資優生期望很高,導致很多資優生IQ高,EQ低,挫折容忍度也低,又不喜歡求助他人,才會走上絕路。社會應多包容資優生,學校也應加強資優生情緒管理能力。
曾擔任世界資優兒童協會主席的吳武典指出,國內目前約三萬多名中小學生接受資優教育,但目前沒有任何統計數字顯示資優生資自殺率比一般學生高,但因資優生自殺新聞常成為輿論焦點,容易引起外界錯覺。
吳武典分析,重知育,輕情意教育,是國內資優教育一大缺點。資優生是天之驕子,大家對他們的期望高,相對造成的壓力也大,所以他們應該比普通學生加強壓力調適、情緒管理、自我認識等課程。
吳武典還提醒學校及家長:資優生的個別差異大,不應一視同仁,要多包容他們的特殊看法及行為。例如資優生往往很堅持理想,容易被混亂的社會影響心情,變得憤世嫉俗,不能接受現實,也常不被現實接受,被誤解為叛逆、標新立異。外界應試圖瞭解他們,與他們溝通,而非一味壓制、批判。
吳武典同時呼籲資優生,應認清自己也是凡人,有七情六欲,也有不完美的缺點,一旦遇到情感等挫折,應勇於求助,適度發洩心中的苦悶。
資優生 求助張老師的不少
根據「張老師」求助問題統計,青少年最感困擾的首推課業壓力,其次是感情困擾,而向「張老師」求助的不只是社會認定的「問題學生」,資優生求助比例也不低;輔導社工就說,資優生的人際交往通常只關注彼此的學業,但青少年生活裡怎麼可能只有學業一項?和大家呼吸同樣空氣的資優生在面對學業以外的困擾時,反而欠缺抵抗力,更容易受傷。
建中資優生自殺身亡,台北市生命線協會總幹事朱開玉就說,資優生也是普通人,這個孩子只是在化學方面資賦優異,但他在其他方面或許普普通通,但社會通常會對這樣的孩子賦予過高期待,忽略孩子的心理需求,再加上資優生通常自我要求完美,也不允許自己出錯,一旦遇到過不去的關卡,很容易鑽牛角尖。
這次傳出這名資優生可能是遇到感情困擾才會想不開,專任「張老師」吳美惠就說,現在國中生談戀愛,早已非常普遍,高三的孩子很難不被異性吸引,但台灣社會至今仍看重學生的課業表現,尤其是資賦優異的孩子,更被要求除了課業不能多想其他,心裡多半很苦。
朱開玉打比方說,若是一般高職學生遇到感情困擾,他的死黨多半能夠傳授幾招撇步,或者大夥跑去PUB瘋一瘋、唱唱歌,問題自然迎刃而解,但資優生反而欠缺這樣的人際關係,遇到問題只能埋在心裡,愈埋愈苦。
就像很多在農村長大的孩子,小時候都曾有過偷摘別人家水果的經驗,這是一種冒險,是自我的突破,也是向成人世界的挑戰,這種小成就往往能讓生活中很多不愉快變得不再重要,朱開玉說,這就是生活,但資優生的生活中往往只剩下學業,問題是青少年生活裡怎麼可能只有學業?
http://intermargins.net/intermargins/YouthLibFront/YouthLiberation/yl14.htm
資優生的特質與心理輔導
生涯發展的意義
生涯一詞在大英辭典的解釋為「道路」之意,引申為人或物所經過的途徑,或個人一生進展路途。生涯涉及各人的一生,舉凡生活中衣食住行育樂各方面的活動與經驗均含括其中,而其發展則為終生連續不斷的過程,個人經此歷程而塑造出獨特的生活形態與人生目標。「生涯發展」為個人終身發展的歷程。故生涯的概念涵蓋了一個人的一生,而其發展亦為一生當中連續不斷的過程。資優生因擁有多方面的能力與廣泛興趣,在學業和生活上表現出功課佳、積極投入許多課外活動等行為,然而也因此,在生涯抉擇和發展上產生困難,同時也因生涯目標的不確定而出現「存在的危機」現象。
影響資邀優生生涯發展歷程之因素
個人方面
資優生具有追求真理、不受拘束、獨立思考及對知識有強烈的好奇心等異於普通兒童的特質,其個別的人格、角色壓力、多樣的性向與興趣、完美主義等都將對其生涯發展歷程有所影響。
人格特質:包括自尊心、幽默感、自我概念、自我瞭解、自我效能、價值觀及社會化的程度等。
性向和興趣:資優生都偏向多才多藝,興趣廣泛,造成生涯難以抉擇。
認知和發展:對成長歷程、工作世界的看法,進而影響其生涯準備與生涯期許。
高度抱負水準:強迫性的完美主義者往往造成期望過高;害怕失敗的動機或逃避成功的行為,也可能造成自我期望的過低。
教育程度:大學的主修領域對事業的抉擇有很大的影響。
工作價值:事業往往是資優者自我表達的主要方式,不僅是個工作而已。
工作經驗:包括生涯準備度,是生涯決策的訊息來源之一。
婚姻狀態:影響情緒的成熟度、生活的滿意度等。
家庭方面
家庭是影響個人生涯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父母透過角色模範的扮演,對兒童自我概念、職業動機及工作訊息來源的影響,以及身為兒童發展環境的提供者等種種方式,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兒童的生涯發展。尤其是對資優者的生涯發展歷程而言,家庭的影響更是不容忽視。
1. 父母的因素:父母的教育程度、期望、在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等。
2. 社會地位:家庭的社經環境、父母的職業。
3. 手足同胞:兄弟姊妹間的感情、相處方式、成就表現等。
學校方面
學校生活是莘莘學子生活的另一個重心,以往的研究若著眼於學校時,常常忽略了學校生活層面的交互影響。據研究顯示,學校的師長、同儕常是影響資優者生涯抉擇的重要因素之一。
1. 老師:對學生的期望、態度、對應方式等。
2. 同學:人際關係、互動方式、同儕影響等。
3. 教育措施:安置方式、設備、制度、學習氣氛等。
社會方面
由於人無法離群而索居,且資優者背負高度的社會期望與資優標記,因此屬於社會面向的影響因素,對資優者的生涯發展歷程,益發突顯其重要性。
角色模式:認同的對象。
性別角色的衝突:尤其是資優女性面對家庭與事業的衝突。
他人的期望:資優的標記。
社會的傳統:價值體系的差異。
良師典範(mentors):良師典範制度乃在協助學生為未來而做準備,可藉此瞭解及欣賞自己的潛能。良師的責任包括:倡導、示範、掌握時機、運用計畫、架構、探索、引導經驗、實際讚賞進步、增加任務的複雜化與多元化、訓練學生的專職、維持創造性的緊張以及實施間接教學等。因此,良師可以提供角色楷模的任務,並為有意義的生涯探索提供指引。
生涯發展歷程面臨的問題
個人和人際間的問題
競爭劇烈。
自我期許和他人期待的壓力。
自我懷疑、擔心自己是不是真正的資優。
沒有知己,別人不了解自己,希望被了解、被接納。
思考一些人生、哲學上的問題,易鑽牛角尖,情緒為之起伏很大。
害怕突顯自己,而遭同儕的疏遠和孤立。
集中式的班級與普通班學生很少來往。
學習方面的問題
升學主義的壓力。
時間安排上的困惑,用多少時間在升學科目上?用多少時間在課外閱讀或充實課程上?
自己的時間太少。
班級活動與資源教室活動之間的「夾心餅」。
排名的困擾。
低成就的焦慮。
生涯方面的問題
屈從於父母的期望或世俗的定位,選擇不是自己最感興趣的科系。
能力優異、興趣廣泛,在生涯選擇上很難決定,而且擔心自己的抉擇不明智。
資優生生涯課題
增加生涯活動與評估自我的機會
資優學生擁有較一般學生更為敏銳的觀察力與思考,對事物的理解亦可能有其獨特模式,然而此等優勢卻未必顯現於生涯上。許多研究均發現資優學生在生涯抉擇上較一般學生有更大的焦慮與困難:資優學生因為缺乏直接接觸工作世界的經驗,因此其生涯抉擇可能就侷限於少數狹窄的領域之中;有研究發現高中資優生隨著年齡的增加,會愈趨以聲望作為選擇生涯方向的依據,如能隨其生涯活動的增加,強化其對社會各個層面的探索經驗,將可增進其對自我的掌握、擺脫不必要的或跟本不存在的自我限制。換言之,高中資優學生需要更多考驗與評估自我的機會。
自我定位
資優學生的潛能高於一般學生,其發展可能性亦較一般生大;但伴隨而來與現實「妥協」(compromise)的方式與可能性亦不同於一般學生,而其生涯發展歷程中的模糊狀態與潛在的破壞性,將增加資優學生的困擾。大學資優學生的價值觀普遍存在兩類價值體系:(I)發跡主義者(careerists),以金錢為目標,不顧一切地只想早日發跡,視課業為無聊的活動,但不得不承認那是獲得金錢報酬的必要條件;(2)知識份子(intellectuals),以課業學習本身為有意義的活動,著重專業能力的學習。這兩種不同的價值觀將引導資優學生如何看待其自我、如何定位與選擇自己的生涯,事實上,資優學生極有可能陷入這種兩難的境地。
性別角色
資優學生性別角色傾向的差異亦相當明顯,對其生涯發展亦形成相當大的影響。許多研究發現資優女生常有害怕成功的反應、降低其對學業與生涯的期望、生涯自我效能受限於傳統角色,其生涯動機更受性別角色的影響,以致缺乏生涯準備度、相對地更重視人際關係與婚姻問題等情況,此等現象均值得在自我探索與定位中深加考慮。
事實上,資優生個人內在特質的發展與外在環境的壓力與限制有密切關係,許多研究發現父母、教師、乃至整個社會生態,對資優生的生涯抉擇與發展都是重大的關鍵因素,如何協助資優生面對這些內外在交互作用所產生的影響就涉及生涯輔導與諮商的問題了。
生涯輔導與諮商
對生涯意義的探討
一般的生涯輔導多將重點置於職業的探索與選擇上,忽略對生涯意義的探討,而傳統評量模式以學生能力及興趣去搭配某一職業的做法,徒然限制其可能的選擇範圍,根本無法給予學術資優學生任何幫助。事實上,職業僅為生涯中一項比較明顯為人注意的部分,但它的功能與其說是尋找謀生的途徑,不如將之視為個人對生命意義的展現,個人藉工作上的表現,實現其對自我的期許與對社會的責任,缺乏此種認識,即可能出現所謂的「存在的危機意識」。
增進自我認識
資優學生有較高的聰明才智,對問題的探討比一般學生更為深入,但也可能因上述的原因而產生更大的危機意識。探討資優學生的生涯發展,除需了解資優學生的個人特質之外,若能更深入地剖析其自我層面,探索其生涯定位與生涯發展歷程的需求,並據以規劃適切的輔導措施,則對資優學生的生涯發展應更有助益。換言之,輔導人員、教師和家長必須將支持與增強的重點放在其對自我的認識,而非其可以達成的目標上,亦即從資優的標籤中解放開來,以真實的自我做為個人發展的機制,藉此以掌握生涯發展的方向,其生涯定位應有更穩定的基礎,存在的危機意識亦始有可能轉化為追尋自我的力量。
堅強的自我認定
有關傑出藝術家、科學家及運動員的研究,指出堅強的認定感是彼等之所以傑出的重要因素;自我的認定,事實上即是對生涯的方向與目標有清楚的認識,同時亦願意投入全部的生命,全力以赴,此種使命感正符合Knefelkarmp&Slepitza對生涯認知發展歷程最高層級強調承諾與投入的論點。因此多位生涯輔導學者建議對資優學生的生涯輔導,除著重其興趣或能力之探索外,更應將重點置於其價值觀與心理需求的探討上。心理學家Kelly認為每一個人都是自封的「科學家」,每一個人都有一套對人生的理念,可能這套理念不合理、不對時、不可行,但這套理念是最強有力的行動基礎,因此如何進入當事人這套理念、甚至於其後設認知的歷程之中,是輔導人員在設計諮商方案、進行諮商輔導時必須確實掌握的重點。
總之,資優學生的生涯輔導,可藉由評量、輔導等方法,協助其統整所知覺的能力、動機、價值觀,辨清其生涯的意義、進而認定其生涯發展的目標。此等輔導措施應及早實施,儘早提供生涯試探的機會,從各種教育活動中增加對自己與工作世界的瞭解,同時充分運用資優生的長處,提供多樣化的思考素材與活動方式,挑戰其自我概念與非理性的觀念,使其生涯觀經過現實的考驗,更為明確而落實,更有效地落實其生涯的「自主」與「自我實現」。
生涯事實上是展現在生命舞台的一齣戲,每個人都有以他的生命譜成的故事,這個故事無論是平淡無奇,或是燦爛輝煌,卻都是日日經營、年復一年的結晶。在現代變遷社會中,生涯的歷程愈顯得崎嶇險峻,怎麼樣能使每一個人都能「築夢踏實」,走出自己的生涯路,是生涯輔導工作者的責任,而對於資優學生而言,更需要所有關心資優生發展的家長、老師、輔導人員、乃至生涯研究者,共同協助他們化逆境為順境、視困頓為挑戰,伴隨著歲月的成長找到適切的生涯發展方向,譜出他們最燦爛壯麗的生命故事。
皮紋測大腦?被質疑偽科學【聯合報╱記者薛荷玉 2009.10.26
(楨:洪蘭的<快樂學習>也是腦神經偽科學!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11770137)
國內有數以萬計的家長帶孩子做過「皮紋檢測」。但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指出,指紋與腦紋並無關聯,要靠皮紋來了解孩子的智能與性向,並無科學根據。
洪蘭昨天下午以「教出優秀人才│從認知神經科學談起」為題發表演講,會後有家長問:「皮紋檢測到底有沒有用?」
洪蘭表示,孩子的大腦發展其實是先天和後天的交互作用,並非終生不變的。洪蘭表示,胎兒的指紋是在懷孕四個月時出現,大腦皮質溝迴約在七個月時生成,兩者發展時期不同,也沒任何關聯,不可能用指紋來測大腦的皮質溝迴。
洪蘭數年前曾出版「大腦的主張」一書,提到很多父母相信手指指紋可測出大腦的發育,認為十分離譜;但恐嚇是最有效斂財方法,父母只要一聽說自己的孩子跟別人不一樣,便心急如焚地花錢想補救。
洪蘭指出,皮紋檢測完全沒科學根據,但是想知道孩子性向、特長的父母仍趨之若鶩,甚至還有高中生去做皮紋檢測來決定要報考哪一組?也很匪夷所思。
皮紋檢測在十幾年前引進,早期業者是以油墨拓印指紋、手掌紋及腳掌紋,再人工分析;第二代則進步到如海關使用的光學掃描指紋,再以電腦分析,據稱可從皮紋測出大腦發展及性向。做一次皮紋分析費用約在二千至六千元之間。
有業者宣稱皮紋檢測應用到皮紋學、遺傳學、胚胎學、腦神經科學及統計學,但也有人質疑是「偽科學」,或是「科學算命」。
醫界:智商數據供參考 學習最重要【聯合報╱記者魏忻忻2009.10.26
許多家長相信皮紋檢測、智商測驗,兒童心智科醫師指出,智商高不表示學習一定順利,高智商也可能低成就;與智商測驗相較,皮紋檢測缺乏客觀依據,不宜用來評斷孩子。
「醫師,皮紋檢測說我兒子過動,怎麼辦?」台安醫院精神科主任許正典指出,門診常有家長帶著皮紋檢測結果,除了問孩子學習、適應問題,還有人問:「皮紋說這孩子右腦能力特別強,該怎麼教他?」許正典說,他會告訴家長,皮紋檢測最多只能參考,重點是孩子實際的學習狀況。
曾有皮紋檢測業者說孩子有自閉症,家長嚇得趕緊帶到醫院檢查,結果一切正常,虛驚一場。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吳佑佑說,自閉症的診斷靠行為觀察,不能靠單一檢查或測驗診斷。
至於智商測驗,吳佑佑說,智商不是一切,也未必和成績成正比,孩子不論智商是九十,還是一百廿,「該教的還是要教」,不能因為孩子智商高就少教一些。
許正典說,臨床也有智商不低,但考試分數極低的孩子,因為學習牽涉許多層面,若智商高卻注意力不足,學習成果還是不會好,家長不宜過度依賴測驗結果。至於想暸解孩子的潛能,認真觀察幼兒行為是最簡單的方法,家長必須和跟孩子有足夠互動。
智商鑑定資優 「無法測出潛能」【聯合報╱記者莊琇閔2009.10.26
有學者認為以智商測驗來測孩子的智能、性向不準確。有數理資優班的北市志清國小校長楊士賢昨天說,資優班遴選主要還是依照智商測驗,他不否認施測的量表,可能因生長環境不同,無法測出孩子的潛能。
楊士賢說,北市資優班招生鑑定流程,學生智商測驗應贏過同年級百分之八十五的人;測驗圖形、推理及邏輯,還要觀察學生適應與否。
北縣樹林國小校長葉振翼表示,資優生須經瑞文氏智商測驗篩選,可以測出學生的思考力、創造力,他認為很公平。
何謂智商測驗
智商是智力商數(IQ)的簡稱,經由空間、語文題目組成的測試,測量其在同齡孩子間的智力。
第一個正式的智商測驗由法國學者比奈開發,目的在找出學習困難的孩童,給予補救教學。根據這項測驗,一般人智商多在85到115之間,智商140以上為天才,智商70以下被歸為智能障礙。
74%孩子上「大夜班」安親班體罰多2009-10-26 中國時報 朱芳瑤
近來惡質安親班、補習班案例頻傳,學童被要求吞火、踩碎玻璃訓練勇氣,又或是被罰「笑」一小時,笑到又哭又吐,令人不忍。兒福聯盟調查發現,高達七成四的孩子放學後到安親班或補習班報到,其中三成讀的是未立案機構,近一成在通風不良的地下室上課,家長應多注意。
兒福聯盟昨日公布「二○○九年台灣兒童課後照顧概況調查報告」,今年六月五日至廿六日間,針對北、中、南、東四區七縣市隨機抽樣十四所國小三、四年級學童,共回收九五四份問卷。
調查發現,台灣雙薪家庭愈來愈多,父母無暇照顧子女,七成四孩子放學後到安親班或補習班報到,逾一成在補習班或安親班待到晚上九點以後才回家,每天在外超過十二小時。
「放學後上『夜班』,簡直快成為台灣孩子的全民運動!」兒盟執行長王育敏說, 有三成孩子表示不喜歡上安親班或補習班,原因包括補習班作業太多、不想每天都很晚回家、安親班的晚餐好油好難吃…。
值得注意的是,約三成孩子課後去的照顧機構根本未立案。兒盟表示,補習班立案規則較寬鬆,許多業者為節省成本,以補習班立案,卻行安親班之實,不僅違法,孩子也被迫在不安全的環境中活動,政府應積極稽查。調查也顯示,三成八孩子感覺娃娃車很擁擠,三成四認為上課教室擠,近一成孩子甚至在地下室上課。
兩成受訪學童表示,常在安親班或補習班被體罰,與兒盟過去的調查比較,是學校體罰的三倍之多;三成三孩子曾聽過補習班老師用很難聽的話罵同學。
王育敏提醒,家長為孩子選擇課後托育空間,務必認明有立案機構,並親自參訪,多看、多比較。
學前教育篇 愛補習 兩岸父母都缺席2009-10-27 旺報 記者廖珪如
兩岸父母望子成龍的心情與國際相比極為明顯,這讓兩岸補習班不僅是國際密度最高,也讓補教這塊商機,成了各種企業化教育系統紛紛搶食的大餅。雖然,學習是好事,但是每個年齡層有不同的心智發展與學習需求,為了不讓孩子負擔過重,大陸立法規定禁止學齡前補習課程提前「小學化」,而台灣只允許6歲以下兒童參加符合增進「身體律動,藝術涵養」的養成班。
大陸各地區目前許多幼兒園的教學方式及教學內容存在小學化的現象。許多學齡前兒童整天都要上課;教材運用較多,一本一本的練習本框滿了孩子的生活,一翻開孩子的讀本,卻發現已經是小學課本的內文。
禁書令 教材不能小學化
所以,許多地方政府為了避免幼兒園「小學化」以及配合孩童的心智發展,紛紛祭出「禁書令」要求幼兒園不能提前使用小學一年級教材,更要求不能讓學齡前孩童學習拼音、寫字、算術及任何形式的測驗和考試,否則就屬違規,地方政府能夠開罰。
禁補習 台灣能手足舞蹈
而台灣學齡前兒童的補習項目更是花招百出,教育部修訂新法時已列入6歲前的兒童未來不能上補習班,未來除了有助於身體律動,藝術涵養課程外,像是上英文、速讀、珠算甚至象棋、圍棋,6歲以下通通禁止。
家長問 誰來為孩子負責?
不過,無論是大陸的「禁書令」或是台灣只准運動或藝術的學前養成,都引發兩岸家長及補教業者反彈,因為,這些規定除擋了補教業者的財路,「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點上」的家長則認為,政府要為孩子的「未來競爭力」負責嗎?
變態的幼教商機2009-10-27 旺報 記者廖珪如
大陸許多補教業者近年來在繼鋼琴、電子琴等樂器熱、英語熱之後,開始看重「國學」熱,分食幼兒教育這塊大餅。強調古老的「私塾」體制能帶出好學生,以吸引家長目光,許多私塾都是一些中學語文老師利用課餘時間出來做兼職以增加收入,每個月帶上五六個孩子就可以開辦。
呼吸吐納 小孩更聰明?
這些私塾多半採全日制教學,以9年義務制教育內容為基礎,並加入國學教育內容,從6歲到10歲都採小班制教學,實行封閉半軍事化管理,作息嚴格一切都由私塾管控,一年學費、生活費共6800元人民幣不等。進教室後先向孔子畫像鞠躬,標榜以德育至上,也開創了「吐納入定」教學法。業者認為,通過系統學習,幫助孩子驅除雜念、清明大腦、恢復心智,鍛煉孩子的定力對孩子未來極有幫助。
吞火劈木 孩子有成就?
而台灣近日來鬧得沸沸揚揚的麥得研究機構更是誇張,數十菁英家庭為激勵下一代,半年花30萬元新台幣,送進軍事化訓練補習班,練勇氣,入門第一課竟是吞火,還強逼5歲的小男童徒手劈木板。老師跟家長甚至在旁鼓譟大喊「頭腦想,手強手不疼」的口號。
替小孩報名的家長十之八九是醫生、老師和公務人員的家庭,他們說,會讓孩子參加這種訓練,都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希望能激發小孩潛能讓他們成為資優生,每半年學費至少30萬元,結果孩子回來後因為心靈創傷,目前還要接受心理輔導,2小時要6000元的諮商費,現在想起來十分後悔。
政策制衡 徒具形式2009-10-27 旺報 記者廖珪如
兩岸政府為了給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紛紛以政策制衡補習歪風,不過政策只是徒具形式,只要兩岸家長的心態一天不改,補教業者依舊能將教材改變包裝,來迎合家長的期盼,比如學彈鋼琴唱的卻是英文歌,或是有能力的家庭請家教到府教課,這些都不違反兩岸目前的政策規定,至於孩子的負擔到底減輕沒有,恐怕兩岸教育當局都還在傷腦筋。
其實,學齡前兒童最需要的是父母親的悉心照顧,兩岸商業發展迅速,又都是智育掛帥的價值觀,所以夾雜安親班色彩的補教產業就特別密集,許多專家認為,政府政策都只是治標,治本應該是推動社會價值的轉型,強調學齡前兒童的發展應以「遊戲」做為啟蒙的重要性。再者,以兒童教育的本質而言,學習特殊技能只是附帶價值,更重要的是人格養成,父母本不應從孩子的教育缺席,也不能以補習取代親子互動時間,更不能以智育成績做為「成功父母」的標準。
另參本館:
《如何教出資優兒》 教改與體罰 體罰險熱賣 快樂學習 教改與補習 廢98課綱 教革會 基測社會學 多錢入學當然公平 能大專自生自滅 中國大學排名 大學評鑑 系所猝死 繁星黑洞 網拍報告 神童製造所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