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收養之初心只存純愛,怎會棄養呢?
你太簡化人心了,如同養寵物,收養多雜占有、陪侍、有後、防老~等心!
趕養子出門 養父母被訴【聯合報記者劉峻谷08.10.10
十一歲的男童小安,四年前在育幼院被陳姓醫師夫婦收養,原本被當成寶貝;但是三年後養父母嫌他會偷錢,又會跟妹妹爭吵,除了向法院聲請終止收養,還在深夜裡將他趕出門。台北地檢署昨天依遺棄罪嫌起訴養父母。
小安認為,養父母是因為只疼愛親生女兒,才不愛他。曾經照顧小安的育幼院保育員無奈表示,父母對子女犯錯都會教導和包容,陳姓醫師夫婦說不養就不養,難道都沒有感情嗎?
據了解,陳姓醫師夫婦已向台北地院聲請終止和小安的收養關係,但法官還未作出裁定,小安就被趕出家門,目前由社會局安置在育幼院。
大台北地區的五十歲陳姓醫師與四十五歲太太,九十一年底參加社團活動,在育幼院認識當時五歲的小安;夫妻倆認為小安長相清秀、活潑有禮,很有好感,此後常在假日帶小安出遊,雖然他們當時已有個三歲女兒,但與小安相處兩年後,仍決定向法院聲請收養。
法官請兒童福利聯盟社工評估這件收養案,社工訪談發現這對醫師夫婦的確很喜歡小安,小安也接納兩人。育幼院考量小安被收養機會,將隨著年紀漸長漸少,也贊成收養案。法院衡酌陳姓醫師家庭健全,有足夠經濟能力,最後裁准收養。
今年三月中旬,陳妻打電話告知社工,說小安常與妹妹爭吵,還會偷錢,行為偏差無法改善,想終止收養關係。社工力勸醫師夫婦三思或改變管教方式,但醫師夫婦仍不願讓小安回家。
沒想到,今年三月下旬晚上十點多,小安哭著回到育幼院,說爸媽趕他出門。育幼院報警處理,社會局協調無效,將全案移送台北地檢署。
兩度被棄養》小安沮喪:我不乖嗎【聯合報記者王宏舜08.10.10
小安身世坎坷,雖然才十一歲,卻已經被遺棄兩次。育幼院保育員說,小安返回院內心情沮喪,不能接受「二度被棄養」的事實,不斷問老師「我不乖嗎?為什麼沒有人要?」讓人聽了好心疼。
談起小安的身世,保育員昨天幾度紅了眼眶。小安三歲時,被祖母遺棄在育幼院門口。警方找到小安祖母,她說,媳婦外遇生下小安,家人在不知情下撫育了三年,後來發現小安長相與家人不同,檢驗DNA證實是「別人的種」;媳婦離家出走,她只好將小安帶到育幼院。
養母說:「小安一直偷 只好放棄」【聯合報記者王宏舜08.10.10
「他多次說要改過,卻還是一直偷!」小安的養母昨晚無奈表示,還說她為了小安的行為偏差,看了不少心理學書籍,他們實在無力管教,才不得不放棄,其實心裡也十分不捨。
陳醫師的太太說,她在收養小安之前,曾擔任這間育幼院的志工;後來生了女兒,覺得有能力再分享愛給其他院童,才選了大她女兒兩歲的小安。
小安「每周一偷」的壞習慣,造成他們夫妻管教意見不一。當時小安喃喃說「想回育幼院」,他們氣憤之下,才會讓他走回離住處不遠的育幼院。
陳醫師夫婦說,小安和他們親生的女兒間相處沒有問題,也沒有差別待遇,但她懷疑小安的心理有陰影、不健康,讓他們心裡很擔憂。
「棄兒中的棄兒」 退養增多了【聯合報記者曾懿晴08.10.10
「退養」是社工最害怕聽到的字眼。兒福聯盟資源發展處副主任陳雅惠表示,遭退養的孩子形同「棄兒中的棄兒」,孩子心靈受創的程度更加嚴重,但近年退養比率日漸增加。
陳雅惠指出,民眾在決定收養前,需認清孩子是進入一個家族,一定要經過完善的溝通、評估,並與親屬取得共識。「收養的孩子要視如己出,遇到問題不能因為非親生就輕率處理。」
一位資深社工員表示,有的夫妻收養孩子後相處發生問題,就會挑孩子的毛病,從八字不合、到不投緣,甚至怪孩子父母不好是「壞種」,這對孩子傷害很大,急著要終止收養。雖然社工員多方勸說,孩子是無辜的,但實在不得已,也只好對被終止收養的孩子做心理輔導。
兒福聯盟呼籲,收養家庭在決定退養前,應先尋求協助解決問題,不要草率將孩子送回,避免造成難以彌補的傷害。兒福聯盟諮詢專線(02)2550-5959轉收出養組。
【記者劉峻谷/台北報導】台灣近六年來,每年至少有八百個孩子被收養家庭終止收養,多的時候有一千多名,社福機構認為應正視此一現象反應的社會問題。
內政部戶政司統計,台灣被收養人數逐年遞減,被終止收養人數卻始終維持在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之間。例如去年有兩千五百四十人被收養,八百四十七人被終止收養;前年被終止收養人數還高達一千零廿八人,逼近收養人數的一半。
棄嬰法有漏洞 青少年也被丟>中時08-10-10諶悠文
美國內布拉斯加州俗稱《「避風港法》(Safe Haven law)的法令自七月生效,該法案原意在讓有困難的父母合法棄嬰,不料被帶去遺棄的十七個孩子裡,竟然大多數已是十來歲的青少年,甚至出現跨州遺棄十四歲少女的現象。為了遏止這股棄養風潮,內布拉斯加州議會準備召開特別聽證會,討論修法事宜。
依據內布拉斯加的《避風港法》,家長匿名將孩童遺留在醫院可免於被起訴。此一立法本意在於保護父母不想要的嬰兒不受到傷害,但美國五十個州中,唯獨內布拉斯加州的法條內容沒有對嬰孩年齡設限,而只使用「孩童」(child)這個字眼。
有些人於是把法律條文中的「孩童」解釋成「未成年」,內布拉斯加州的未成年定義為十九歲以下。有些則採用普通法的定義,即十四歲以下,而且這項立法並未把跨州遺棄子女在內布拉斯加州者排除在法律保護之外。
由於法律文字存在詮釋的空間,自該法生效以來,內布拉斯加州已經有十七名孩童遭遺棄,其中只有四名不滿十歲,其他十三名全都超過十歲。這四名不滿十歲的兒童都來自同一個家庭,他們的父親於九月廿四日將九名子女遺棄在奧瑪哈一家醫院,小孩年齡從一歲到十七歲不等。
一名來自愛荷華州康瑟爾布拉夫斯市的十四歲少女,七日深夜被遺棄在密蘇里河對岸的內布拉斯加州奧瑪哈市克萊頓大學醫學中心,這也是該州出現的第一起跨州遺棄青少年案例。
內布拉斯加州州長海內曼發表聲明指出,這條法律已遭到濫用,《避風港法》的制定不是要讓家裡有難以管教的青少年就棄養他們,或拋棄家長應盡的責任。 他表示,將在州議會下個會期主張修法,把法律焦點拉回到保護處境危險的嬰兒,這應該是優先要務。
收養非有愛就行 專業協助不可少【聯合報王美恩/兒福聯盟知識長08.10.12
「退養」代表收養不成功,想撤銷收養關係,對收養孩子以及收養父母而言,都是無法抹煞的痛。
這世上有些孩子,可能是棄嬰背景,或是家庭貧窮因素,或是身心疾病問題,或是未婚懷孕等等,需要收養家庭的出現,給予他們照顧。而離開原生父母,失去那從血緣來的依靠關係,對誰都是一種無形的傷痕,這傷痕需要一個新巢來呵護他們,使孩子有一個愛的環境,可以有機會得到復原,他們才得以穩健地長大。
筆者在工作中所接觸的國際收養家庭,他們跨種族收養弱勢孩子。比起國內的收養人,國際收養人較易收養到弱勢的孩子,像是有先天性疾病、身心障礙、受虐的孩子,因為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強調收養的利益優先順序,孩子須先確定在國內無人收養後,才能安排國際收養家庭來收養,因此在國內較難尋覓到收養家庭的弱勢孩子,就會再安排至國際收養的選擇。
在兒童人權進步的國家要成為收養家庭,不光是有愛心就可以,必須要通過政府社工單位的評估,包括收養動機、家庭功能等的審核,並要接受親職培訓課程,這些程序完成拿到收養父母證照,直到真正領養到孩子,以荷蘭為例,通常是要四年左右的時間。
這樣的漫長程序,也沒有讓這些收養父母退卻,為了收養孩子的幸福,荷蘭政府或是收養服務專業人員,認為做父母需要學習,願意上課且耐心等候的特質,都是收養父母必備的條件。
收養的親子關係中的確有許多特殊議題要處理,但那不代表不能建立親密長久的親子關係,從過去許多國際收養歷史中,我願意相信只要收養家庭有心想做好收養父母,經由適當的專業協助,經由適當的方法呵護有「傷痕」的孩子,整個收養過程將會是美好的經驗。
國內應該儘速立法規定收養流程中安排更多專業協助,以支持更多有心的人可以順利走過收養過程,也保障父母及孩子雙方的權益。
棄兒出養困境與個案分享記者會
新生命的誕生原應是最充滿希望、最需要細心呵護的開始!但有些孩子竟然一出生即被遺棄,只能孤單、無助地在黑暗的角落中為活下去而奮鬥著。根據兒盟統計近兩年被媒體報導的重大棄兒新聞,發現棄兒事件呈現大幅上升的趨勢:從95年至今,近兩年來報導遭棄養的嬰幼兒數共達60人,其中更有10個孩子因此死亡,致死率達一成六以上;今年十月份才短短半個多月,就接連傳出3起棄嬰個案,令人觸目驚心!進一步分析這些棄養個案,未滿一歲的嬰幼兒比例高達八成七,其中甚至有七成四是未滿月的初生兒。遺棄地點方面,除醫院(19.3%)與社福機構(5.8%)可暫時提供適當幼兒照顧外,其他高達七成的幼童都是被遺棄於學校、公園、商店(大賣場)等風吹雨淋的戶外場所,甚有些孩子是被丟棄在偏遠的樹林、河邊、公募,失去了寶貴的生命。兒福聯盟展開「搶救生命 棄兒不捨」行動已經兩個月時間,2了呼籲大家持續地關注和協助,兒福聯盟與遠傳電信共同召開記者會,除了進一步公布「棄兒出養困境分析報告」之外,並邀請到了也曾經是個棄兒黑寶寶的俐比和他的收養媽媽一起現身說法,分享尋找幸福的歷程,也要與當天的愛心大使柯有綸一同鼓勵出養人面臨困難要勇於面對並尋求協助,並期盼能募集更多社會資源、號召更多愛心人士,無論是捐款還是成為收養人,一同為更多的棄兒寶寶加油打氣、找到回家的路!
棄兒出養困境分析報告,最悲傷的棄兒個案、最嚴重的社會問題
兒福聯盟執行長王育敏說明此次募款行動目標:「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半個月不到的時間,就接連出現了三起棄兒個案;現在天氣愈來愈冷,剛出生的孩子被丟在戶外是很難存活下來的。兒福聯盟再度召開記者會,除了大聲疾呼,無論遭遇多大困難都不要以「丟棄」孩子解決問題之外,更希望進一步號召社會大眾加入『搶救生命棄兒不捨』行動的行列,無論是捐款還是成為收養人,都能夠提供具體的協助,讓每個孩子不再面臨生存的威脅,都能擁有尋找幸福家庭的機會!」為了讓社會大眾更深入了解台灣地區棄兒問題以及棄兒保護工作中所面臨的困境,記者會中也公佈「棄兒出養困境分析報告」,期待喚起社會大眾共同關注:
生命的開始就面臨結束?去年至今報載60個棄兒,致死率達一成六
我們統計比較近兩年被媒體報導的重大棄兒新聞,發現棄兒事件呈現大幅上升的趨勢:民國95年被報導遭棄養的嬰幼兒數共28人,導致5人因此死亡;而民國96年初至今,遭棄養嬰幼兒總數已達32人,已經超過去年的遺棄兒童數,兩年以來棄兒個案的致死率更達到一成六。
進一步分析報載遭遺棄的兒童年齡發現,以嬰幼兒為最多,未滿一歲的幼兒比例高達八成七,僅出生一個月內便被遺棄的孩子更高達七成四;遺棄地點方面,以「路邊」所佔的比例最高,近五成;值得注意的是,除醫院(19.3%)與社福機構(5.8%)可暫時提供適當幼兒照顧外,其他超過七成的幼童是被遺棄於學校、公園、寺廟、商店(大賣場)、民宅(朋友家、保母家)等危險場所,遭遇不測的風險往往會大幅提高。
回顧95至96年被遺棄後死亡的10名嬰幼兒,都是出生未滿月的孩子,而且被棄置的地點多是偏僻、危險的地方,如公廁、橋下等,甚至還有被丟到鐵皮遮雨棚、河中或掩埋至公墓中的情況,剛出生的寶寶身體虛弱,需要醫療照顧,竟被如此殘忍的遺棄,一出生便遭遇枉死的命運。
棄兒中的棄兒?每2個孩子就有1個新型態的棄兒,面臨難以出養的命運
隨著社會越趨複雜,目前台灣的棄兒除來自經濟困難的家庭外,也增加許多新型態的出養孩子,如:黑寶寶、毒寶寶、病寶寶等,而這些新型態的棄兒,他們往往面臨比一般出養孩子更難找到收養家庭的窘境。兒盟針對93年至95年所服務的出養兒童進行調查,發現病寶寶的比例逾三成(32.8%),毒寶寶的比例次之,約一成左右(10.2%),黑寶寶的比例則近一成(8.8%)。
進一步分析出養兒童無法順利出養的比例,高達五成(50%)的毒寶寶、近三成(29%)的病寶寶,與近一成(8.3%)的黑寶寶,屬於難出養的個案。這些找不到收養家庭的新型態棄兒,經過漫長的等待最後可能也會被台灣社會再度遺棄,只能尋求國外收養的途徑,來為他們找到新家。
愛兒有條件?四成五不欲人知、七成七要求身家清白、七成二只喜歡健康寶寶
相較於國外,台灣收養父母對收養仍抱持相當保守的觀念,實務工作中發現,有七成七的收養人要求身家清白,深信「有其父必有其子」的「遺傳」觀念,因而拒絕生父母有犯罪、性侵害或吸毒、酗酒歷史,或不清楚生父母狀況的孩子,就算年幼的孩子如同白紙般無辜,仍拒絕於家門外;有七成二的收養人完全健康考量,不但拒絕身心障礙、重大罹患疾病的孩子,就算是僅有輕微疾病,不至影響其生活功能的孩子(如:輕度地中海型貧血、蠶豆症等),仍被收養人列為黑名單中;有四成五的收養人不欲人知,雖想收養,但不願收養事實曝光,因此拒絕收養相貌和自己明顯不同的孩子,因此膚色、輪廓特殊的孩子也就被排除在外;另外甚至有三成五的收養人對孩子的外貌吹毛求疵,只願意收養看起來可愛、清秀、跟自己投緣的孩子。
收出養服務主要的精神,是為孩子尋找一個的幸福的家庭,而非為父母或家庭挑選一個合適的孩子。但由於許多收養人對孩子的特質有許多限制和過高的期待,使棄兒們像是貨架上的商品一樣,面臨被有條件篩選的困境,更使我們在為特殊棄兒找家的過程更為艱困。
專業承諾的沉重負擔? 六成以上孩子安置期超過3個月,最長者甚至高達八年之久
在兒盟短期安置的棄兒和出養兒童中,有七成六是三歲以下的幼兒,特別需要大人貼身照顧和更多擁抱與親近的機會,尤其是對於這些出生後便遭逢變動的孩子,穩定且溫暖的家庭式照顧環境,更是不可或缺。因此,雖然家庭式的安置比機構式安置必須付出更多的人力與金錢,但為棄兒安排家庭式的安置照顧,仍是兒盟堅持的首選。
為棄兒募集充足的資源,讓孩子在等家的過程中也能受到好的照顧,是兒盟對孩子們專業的承諾。但前述的幾大困境,增加了尋找收養家庭的難度、延長了孩子安置的時間、也形成兒盟更龐大的經濟壓力。在兒盟安置的棄兒中,六成以上的孩子安置期超過3個月,最長者甚至高達八年之久,我們亟需籌募更穩定的棄兒生活照顧基金。
http://www.children.org.tw/news.php?offset=0&id=1872&typeid=11
如何辦理收養子女之認可
自民國七十四年六月五日起,收養子女應聲請法院認可,分別說明如下:
收養之意義
收養就是收養別人的子女,作為自己的養子、養女。養子養女跟親生子女的權利義務是相同的。
收養之規定
關於收養的規定很多,現將主要的列舉說明:
(一)收養要訂立收養書面契約,但是被收養人未滿七歲而無法定代理人者,可以不訂立書面契約。收養契約的當事人是收養人和被收未滿七歲者,由法定代理人代為辦理;七歲以上之未成年人,則應得到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二)夫妻收養子女應共同辦理,不得單獨一人收養子女。但夫妻之一方收養他方的子女時,可由一人收養。
(三)收養人應比被收養人年長二十歲以上,夫妻有一人年齡不比養子 女年長二十歲以上,收養就不合法,法院不會認可。
(四)直系血親不得收養,所以,祖父母、外祖父母,不得收養自己的孫子女、外孫子女為養子女。直系姻親也不得收養,因此,公婆不得收媳婦為養女,岳父母也不得收女婿為養子。但是,夫可收養妻與前夫之子女,妻也可收養夫與前妻之子女。旁系血親及旁系姻親的輩分不相當者,不得收養。但是旁系血親在八親等之外、旁系姻親在五親等之外者,則可以收養。
(五)一個人除給夫妻二人收養外,不能再給他人收養。因此,張三之養子,就不能再被李四收養。
(六)結了婚的人被收養時,應得到配偶的同意。成年人被收養時,對本生父母若有不利的情形,也是不可以的。
收養之認可
(一)認可的法院:由收養人住所地的法院管轄,如果收養人在中華民國無住所,就由被收養人住所地或所在地之法院管轄。
(二)聲請認可的人:由收養人和被收養人一同具狀聲請。
(三)隨聲請狀附交的文件:(1)收養契約書。(2)收養人及被收養人的身分證明文件。(3)被收養人為未成年人時,應提出收養人職業、健康及有關資力的證明文件。(4)被收養人有配偶時,應提出配偶的同意書,或不能同意的證明文件。(5)被收養人本生父母的同意書。但本生父母有礙難同意者,就不須提出。(6)收養人或被收養人為外國人時,應提出收養符合其本國法的證明文件。
(四)法院的調查:收養是關於身分的行為,法院應調查當事人確有收養及被收養的意思;以及收養人品行、能力,是否對被收養人不利;是否合於法律規定;同意有無欠缺;是否有無效或得撤銷原因;成年人被收養時是否於本生父母不利,均合於規定方始裁定認可。
(五)認可裁定送達:十日內無人抗告即告確定,聲請人可聲請發給確定證明,持裁定及確定證明,就可到戶籍機關辦理收養戶籍登記。當然,沒有辦理戶籍登記,只要經過法院認可後,收養的權利義務就發生了,不因此有差異。
收養契約書實例:
張大公與趙小玉為夫妻,願共同收養李逵、王秀所生之子李二寶為養子。雙方喜悅,依法訂立本收養契約。
收養人張大公 民國○○年○月○日出生
住○市○街○號
收養人趙小玉 民國○年○月○日出生
住○市○街○號
被收養人李二寶 民國○年○月○日出生
住○市○街○號
法定代理人李逵 住○市○街○號
法定代理人王秀 住○市○街○號
中華民國○○年○○月○○日
http://www.judicial.gov.tw/assist/assist01/assist01-07.asp
收養(大陸)
收養的法律解釋:收養是擬制血親的親子關系借以發生的法定途徑。收養制度是婚姻家庭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
領養他人的子女2自己的子女。收養人稱2養父、養母,被收養人稱2養子、養女。收養須符合法律規定的條件和程序。我國保護合法的收養關系。養父母與養子女之間的權利和義務,適用婚姻法對父母子女關系的規定。
收養行2是一種設定和變更民事權利、義務的重要法律行2,它涉及對未成年人的撫養教育、對老年人的贍養扶助以及財#繼承等一系列民事法律關系。收養這一法律行2的目的在于使沒有父母子女關系的人們之間#生擬制的法律上的父母子女關系。一般說來,送養人2生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收養人2養父和養母(單方收養時是養父或者養母),被收養人2養子或養女。收養行2一旦發生法律效力,便#生兩個方面的法律效果:一是在收養人和被收養人之間#生法定的父母子女關系,二是對被收養人及其生父母之間的父母子女關系以及基于此的其他親屬關系同時消滅。由于收養法律行2可以導致當事人人身關系和民事權利義務的變化,所以法律對于收養行2一般均規定比較嚴格的條件,其中包括對收養人條件的規定,對被收養人條件的規定以及對被收養人的送養人條件的規定等。符合這些條件的當事人在自願、平等、協商的基礎上,達成收養協議,按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報主管機關進行收養登記後,收養關系便#生法律效力。
收養不同于寄養,寄養是父母因特殊情況不能直接履行對子女的撫養義務,把子女寄托在他人家中生活的委托代理行2。寄養不發生父母子女關系的變更,被寄養兒童與受托人之間不#生父母子女的法律關系。
收養不同于撫養和贍養,根據我國婚姻法和繼承法的有關規定,撫養是父母照顧、養育其子女的一種法定義務;贍養是成年(孫子女,子女)照顧、關懷其父母或者祖父母的法定義務。無論撫養還是贍養,都不引起人身關系和民事權利義務的變更,都不是變更人身關系的民事法律行2。公民非因法定義務而自願撫養他人子女也不屬于收養的行2。
國內收養法律知識問答
1、收養和寄養的區別?
收養是一種民事法律行2,養父母和養子女的關系和親生父母子女間的關系基本相同,收養是一種擬制血親關系的行2,可以依法成立,也可以依法解除。寄養是指父母因特殊原因不能直接履行對子女的撫養義務,把子女寄托在他人家中生活的一種委托代養行2。寄養不發生父母子女關系的變更。
2、哪些人可以被收養?
我國收養法規定的被收養人是指由于特殊的原因無法和父母共同生活的未滿十四周歲的未成年人,具體包括:
《1》喪失父母的孤兒;
《2》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棄嬰和兒童;
《3》生父母有特殊困難無力撫養的子女。
3、那些人可以作2送養人?
收養法規定,孤兒的監護人、社會福利機構、有特殊困難無力撫養子女的生父母可以作2送養人。
4、辦理收養登記,收養人要提供哪些證明?
a)收養人的收養申請;
b)收養人所在單位的證明,證明有收入,有經濟條件收養;
c)收養人所在街道居委會或村委會的證明,證明是當地居民,有收養要求;
d)收養人的體檢,證明身體健康,有條件撫養孩子;
e)收養人的身份證和戶口簿;
f)收養人所在地派出所的證明,證明收養人無犯罪記錄;
g)如果收養福利院的孩子,需要給福利院交一定的孩子撫養費。
5、收養法對無配偶的男性收養女性,有何特殊要求?
無配偶的男性收養女性的,收養人與被收養人的年齡應當相差40周歲。
6、收養人能否收養成年子女?
收養法對親屬間收養成年子女規定,收養三代以內同輩旁系血親的子女,可以不受被收養人不滿14周歲的限制。
7、由哪個部門辦理收養登記?
http://www.judicial.gov.tw/assist/assist01/assist01-07.asp
涉外收養
涉外收養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涉外收養,是指含有涉外因素的收養,即在收養人與被收養人之間至少有一方2外國人。狹義的涉外收養,是指外國人或無國籍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收養中國公民的子女。本書所說的涉外收養是狹義的涉外收養。
涉外收養的法律適用
我國《收養法》第21條規定:“外國人依照本法可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收養子女。”對外國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收養子女,我國法律要求:除應當符合中國收養法的有關規定外,還應當符合收養人所在國的有關收養法。因收養人所在國法律的規定與中國法律的規定不一致而#生的問題,由兩國政府有關部門協商處理。涉外收養所適用的法律除了1992年4月1日實施、1998年11月4日修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收養法》外,還有民政部于1995年5月25日頒布實施的《外國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收養子女登記辦法》等。
涉外收養的實質要件
涉外收養的實質要件,是指外國人或者無國籍人在中國境內收養中國兒童時所必須具備的條件。外國人在中國境內收養中國兒童,應當適用中國法律,具備中國收養法規定的成立收養關系的一般實質要件,此與國內收養無異。
涉外收養的形式要件
《中華人民共和國收養法》第21條、《外國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收養子女登記辦法》第4條至第21條規定了涉外收養應當履行的法定程序,即涉外收養關系成立的形式要件。
編輯本段涉外收養的程序
2確保建立有效的收養關系、保護被收養人的利益,涉外收養在程序上較國內的收養程序複雜。其具體程序如下:
(一)外國收養人通過外國收養組織向中國收養組織提出收養申請
外國人在華收養子女,應當通過所在國政府或者政府委托的收養組織(以下簡稱外國收養組織)向中國政府委托的收養組織(以下簡稱中國收養組織)轉交收養申請並提交收養人的家庭情況報告和證明。外國收養人的收養申請、家庭情況報告和證明,是指由其所在國有權機構出具,經其所在國外交機關或者外交機關授權的機構認證,並經中華人民共和國駐該國使館或者領館認證的下列文件:
(1)跨國收養申請書;
(2)出生證明;
(3)婚姻狀況證明;
(4)職業、經濟收入和財#狀況證明;
(5)身體健康證明;
(6)有無受過刑事處罰的證明;
(7)收養人所在國主管機關同意其跨國收養子女的證明;
(8)家庭情況報告,包括收養人身份、收養的合理性和適當性、家庭狀況和病史、收養動機以及適合于照顧兒童的特點等。
在華工作或者學習連續居住一年以上的外國人在華收養子女,應當提交前款規定的除身體健康檢查證明以外的文件,並應當提交在華所在單位或者有關部門出具的婚姻狀況證明,職業、經濟收入或者財#狀況證明,有無受過刑事處罰證明以及縣級以上醫療機構出具的身體健康檢查證明。
(二)中國送養人向我國民政部門提出送養申請及其審批
送養人應當向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提交本人的居民戶口簿和居民身份證(社會福利機構作送養人的,應當提交其負責人的身份證件),被收養人的戶籍證明等情況證明,並根據不同情況提交下列有關證明材料:
(1)被收養人的生父母(包括已經離婚的)2送養人的,應當提交生父母有特殊困難無力撫養的證明和生父母雙方同意送養的書面意見。其中,被收養人的生父或者生母因喪偶或者一方下落不明,由單方送養的,並應當提交配偶死亡或者下落不明的證明以及死亡的或者下落不明的配偶的父母不行使優先撫養權的書面聲明。
(2)被收養人的父母均不具備完全民事行2能力,由被收養人的其他監護人作送養人的,應當提交被收養人的父母不具備完全民事行2能力且對被收養人有嚴重危害的證明以及監護人有監護權的證明。
(3)被收養人的父母均已死亡,由被收養人的監護人作送養人的,應當提交其生父母的死亡證明、監護人實際承擔監護責任的證明,以及其他有撫養義務的人同意送養的書面意見。
(4)社會福利機構作送養人的,應當提交棄嬰、兒童被遺棄和發現的情況證明以及查找其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的情況證明;被收養人是孤兒的,應當提交孤兒父母的死亡或者宣告死亡證明,以及有撫養孤兒義務的其他人同意送養的書面意見。
(5)送養殘疾兒童的,還應當提交縣級以上醫療機構出具的該兒童的殘疾證明。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應當對送養人提交的證件和證明材料進行審查,對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棄嬰和兒童公告查找其生父母。認2被收養人、送養人符合收養法規定條件的,將符合收養法規定的被收養人、送養人名單通知中國收養組織,同時轉交下列證件和證明材料:
(1)送養人的居民戶口簿和居民身份證(社會福利機構作送養人的,2其負責人的身份證件)複制件;
(2)被收養人是棄嬰或者孤兒的證明、戶籍證明、成長情況報告和身體健康檢查證明的複制件及照片。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查找棄嬰或者兒童生父母的公告應當在省級地方報紙上刊登。自公告刊登之日起滿60日,棄嬰和兒童的生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未認領的,視2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棄嬰和兒童。
(三)涉外收養的批准與通知
中國收養組織對外國收養人的收養申請和有關證明進行審查後,應當在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門報送的符合收養法規定條件的被收養人中,參照外國收養人的意願,選擇適當的被收養人,並將該被收養人及其送養人的有關情況通過外國政府或者外國收養組織送交外國收養人。外國收養人同意收養的,中國收養組織向其發出來華收養子女通知書,同時通知有關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門向送養人發出被收養人已被同意收養的通知。
(四)涉外收養登記
第一,外國收養人應當親自辦理收養登記。外國人來華收養子女,應當親自來華辦理登記手續。夫妻共同收養的,應當共同來華辦理收養手續;一方因故不能來華的,應當書面委托另一方。委托書應當經所在國公證和認證。
第二,收養人與送養人應當訂立收養協議。外國人來華收養子女,應當與送養人訂立書面收養協議。協議一式三份,收養人、送養人各執一份,辦理收養登記手續時收養登記機關收存一份。
第三,涉外收養登記的機關。書面協議訂立後,收養關系當事人應當共同到被收養人常住戶口所在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門辦理收養登記。
第四,辦理涉外收養登記應當提交的材料。收養關系當事人辦理收養登記時,應當填寫外國人來華收養子女登記申請書並提交收養協議,同時分別提供有關材料。收養人應當提供中國收養組織發出的來華收養子女通知書及收養人的身份證件和照片。送養人應當提供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發出的被收養人已被同意收養的通知及送養人的居民戶口簿和居民身份證(社會福利機構作送養人的,2其負責人的身份證件)、被收養人的照片。
第五,涉外收養審查與登記。收養登記機關收到外國人來華收養子女登記申請書和收養人、被收養人及其送養人的有關材料後,應當自次日起7日內進行審查,對符合收養法和外國人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收養子女登記辦法的,2當事人辦理收養登記,發給收養登記證書。收養關系自登記之日起成立。收養登記機關將登記結果通知中國收養組織。
(五)涉外收養公證
收養關系當事人辦理收養登記後,各方或者一方要求辦理收養公證的,應當到收養登記地的具有辦理涉外公證資格的公證機構辦理收養公證。
http://baike.baidu.com/view/1395801.html?tp=1_11
不能沒有你No Puedo Vivir Sin Ti (2009)
導演:戴立忍
編劇:戴立忍
演員:陳文彬/趙祐萱/林志儒
劇情簡介
本片是台灣實力派演員戴立忍的第二部劇情長片,劇情改編自一則「父親抱著女兒跳天橋」的真實社會新聞,電影場景主要都在高雄縣市拍攝,戴立忍透過黑白影像,描繪人性最真實的父女親情,平實的拍攝手法,呈現了台灣南部底層社會的真實面貌。本片入圍2009鹿特丹影展競賽片以及南非德班影展最佳影片,以及將代表台灣角逐2010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本片說的是一個勞工階級面對法律儘管努力,卻無力阻擋女兒被社會局帶走,受不了欲攜女跳天橋的悲慘故事。男主角陳文彬的構想,戴立忍導演利用一年半的時間撰寫劇本,精練的黑白畫面營造強烈的張力,黯淡色彩呼應男主角生命無出口的困境。本身曾任國會助理、記者,現任紀錄片與戲劇導演的陳文彬,飾演高雄勞工李武雄。與太太沒有登記結婚的他,因妻子離去,獨自撫養7歲的女兒。女兒到了入學的年紀,經過友人(《牆之饜》導演林志儒飾)提醒去戶政事務所報戶口,才發現妻子的配偶欄不是他,所以女兒的監護權落在那男人身上。
一個殷實的小人物一次次遭到官僚態度的刁難,他北上求助立委同學,輾轉警政署處理,也被踢皮球踢回高雄的戶政事務所。疲勞的背影漫步在疏離的台北街頭,邊緣邋遢的模樣吸引博愛特區便衣的注意,一台警車將他帶回警局徹底盤查,觀眾也不免同情他的遭遇。一個古意、靠自己扶養女兒的無照潛水伕,溫和的性格被國家體制激怒,成了失去理智(想與女兒同歸於盡)的野獸?!《不能沒有你》除了批判官僚體制,也凸顯邊緣融入社會核心的困難。當一個人連最基本的親情都被剝奪時,他還有什麼活下去的勇氣?《不能沒有你》自然流露底層小人物的困境,男主角天橋上一句:「社會不公平啊!」道盡社會邊緣人物壓抑的心情。
2003年一則新聞「父親抱著女兒跳天橋」,超過六個台灣電視台做了實況轉播,過程長達二十分鐘。兩天之後,再也沒有任何一份媒體後續報導,更別提關注這對父女試圖彰顯的事由,卻觸動了戴立忍想拍這部片的念頭。
戴立忍說,拍這部片不是要讓大家去同情這對父女的處境,直到最近,類似的新聞事件仍比比皆是,我希望這部電影一方面能夠喚起社會大眾的同理心,他們的生活簡樸平凡,卻仍有小人物的堅持與自尊,為了自己的生活努力奮鬥,另一方面,也希望在這個經濟崩解的時代中,能夠帶給人堅持下去的力量與勇氣。
幕後訪談
《不能沒有你》是一個補給站,補給什麼呢?補充勇氣、力量、執著、關懷、愛和溫暖。「NO PUEDO VIVIR SIN TI」(西班牙語中「嘸你我會死」之義),要是你說不出口,歡迎帶他來看這部電影。
演員/陳文彬與趙祐萱
陳文彬早年曾經擔任過記者,本身也是一位紀錄片與戲劇導演,長期用影像關心社會與族群議題,曾獲得建會地方誌影展優選,入圍第41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
導演的話
這部電影並不是要讓大家去同情這對父女的處境,我希望這部電影一方面能夠喚起社會大眾的同理心,帶給人堅持下去的力量與勇氣。 更多劇照
http://www.atmovies.com.tw/movie/film.asp?action=now&film_id=fntw59710062
主題:大家來找碴吧 2009/10/21
1F這部片濫到我實在抓狂受不了了,所以上來寫評論,請支持者多多包涵.
不合理處:
1.開頭有交代女兒的媽媽張明秀有來找他,戶政事務所也知道,但是後來爸爸被抓去關以後,已經結婚的親身母親卻沒來領回.這點怪怪的
2.爸爸無法讓自己女兒掛在自己戶口下,卻又不願意去找親身母親要求放棄扶養權利,反而去找立委同學幫忙,很怪.
3.裡面爸爸跟客家朋友台語客家話夾雜,非常不合理,本人精通此兩種語言,沒看過這種交談方式.
4,小女孩七歲以前都跟父親窩在船上與世隔絕,父親沒讀過書,照理說不會說國語的,而小女孩卻會說標準國語?這在台語普遍的南部非常不合理,本人認識的南部人就算大學了也是平常都說台語的,何況作苦工的主角?
5對於一個結婚了的女人為何跟一個狀況這麼糟糕的邊緣苦力生了小孩卻不見,沒有詳細交代,這才是觀眾最關心的.
6這部片美其名要發人深醒,但是呈現的重點卻是政府機關的腐敗,卻對於主角的種種愚蠢行為沒有給予觀眾清楚的交代與引導,對於社會大眾有何幫助?祇是激化南北對立而已.
7社會局對這女生不說話的處理竟然是送回親身父親那邊,
九歲的女孩,與父親睡再同一個床上,恐怕不久又會發生不倫的社會案件又再度進入社會局.
回應
部分x新並誑的砸碎,對國片的態度就是雞蛋裡挑骨頭,對洋片的態度就是隔著毛玻璃看東施,只是因為砸碎靠悉楊?維生,就有必要做出這下三ㄌ的方式來找國片的茶嗎?
4F版大說的真好,我個人在看這部電影時,也有上述得疑問,尤其是小女孩國語很
5F 1 開頭就交代公務員要父親自己去找張明秀.也就是說政府不會主動幫你找.這個媽媽因為已婚所以根本不想要這個女兒吧
2.電影描述的父親跟我們一般人不一樣!他不是高學歷份子.甚至有可能大字不認識幾個.他只知道要去找政府機關讓政府處裡.政府機關不理他.他就找立委
3.我是正統客家人.客家話我聽得懂.但說的很差.反而台語說的比較好...
4,這點是最不合理的.小孩還燙頭髮...
5如果要一一交代那要拍兩集了
6我跑過的政府機關 大部分都這種態度 很寫實吧
7到最後也只是讓小孩可以見父親.並未交代會還給父親
http://bbs.atmovies.com.tw/bbs/bbs.cfm?action=view&c=102&s=69810&sa=fntw59710062
不能沒有你:痛的距離
人與人之間的距離,記載了感情的濃度,也承載了無奈的誤會。
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可以說很多故事,這一點,《不能沒有你》的導演戴立忍很明白,也掌握得極精準。
《不能沒有你》的開場戲來自於一齣新聞事件的電視實況轉播,一位中年男子李武雄背著女兒妹仔走上台北火車站前立體行車道上的天橋,手裡拿著美工刀,嘴上喊著社會不公,七歲女兒的臉上滿是驚慌,嘴裡一直叫著爸爸,爸爸......。
男子悲憤的原因是:妹仔的戶口歸在女友名下,但是女友的婚姻登記欄內是另外一位先生,那兩人卻已音訊全無,依照戶籍法規規定,妹仔的撫養權屬於那名從來不曾亮相的陌生男子,不是他,所以社會局人員依兒童福利法規定必需強行帶走妹仔,以國家之力來照顧小女孩。
但是父女倆早已習慣相依為命的生活,日子雖清苦,卻能苦中作樂,甘之如飴,而且透過DNA鑑定,父女血緣並無疑義,公務人員卻死守法令,不容許其他解釋,李武雄面對的是既要「生離」,不如「死別」的悲憤,因為他已盡全力爭取留下妹仔,弱勢的他卻完全無法與國家抗衡,他那種「不能沒有你」的哀鳴,在遙遠與陌生的人群眼中完全沒有辦法換得同情,甚至在SNG的現場直播畫面中,成了中年男子帶女兒跳天橋尋死的「鬧劇」(新聞記者的對真相的無知「距離」,卻也構成了這對弱勢父女,完全意想不到的冷嘲熱諷)。
李武雄的所有抗爭終告無效,他無法留住妹仔,但是妹仔對父親的思念與依靠極深,《不能沒有你》的終場戲是社工人員終於帶著妹仔,等著出港的李武雄返回。
每天在心裡只想說聲「妹呀,爸爸好想妳」的李武雄終於能夠見到女兒時,他會做出什麼真情流露的動作呢?
沒有,他沒有任何「戲劇化」的動作,在歸程的海域上,李武雄似乎就遠遠望見了曾經熟悉至極的人影佇立在岸邊,那是他朝思暮想的妹仔,於是他站上了船頭,然後船隻慢慢靠近岸邊,他沒有再做任何動作,就一直就站在船頭凝望,沒有揮手,沒有呼叫;同樣地,妹仔也是靜靜立在岸邊,等船泊岸,沒有呼叫,亦沒有揮手。
理應是心情最激動的一刻,卻是最冷靜的肢體對應,為什麼?
這一幕,對我而言,其實是《不能沒有你》最沈痛,也最有力的一擊,因為冷靜,壓抑和麻木,才讓人感受到最最無言的痛。
人生相愛,不論是親情或愛情,理所當然想要緊緊相擁,彼此不想有任何空隙,也不想有任何距離,那是真情流露下的必然肢體反應,妹仔和李武雄從高雄浪跡台北的所有的歷程,都是緊密牽靠,不可湏臾分離,硬被扯分離後,李武雄雖有受挫的不堪與無奈,但是沒有放棄找尋,於公,他要爭取社工人員的同情與諒解,於私,他走遍各所學校,尋訪被社工另行安置,和其他小朋友一起接受國民教育的妹仔,他倦極累極,可是父女人倫是天性,他不會放棄,只是毫無所獲。
父女終於相逢,久懸的心終於可以放下,那是何等感人的場景,一旦高喊,一旦狂奔,那就掉入「灑狗血」的傳統框架中了,《不能沒有你》的導演戴立忍踩了剎車,他沒有放縱演員做激情演出,反而是目瞪口呆的極靜默對,只有雙目直視,別無激情波動,那是百感交集後已經不知如何反應的極度震撼。
愛到極點,卻也痛到極點時,字典中再無一字可形容,語彙再無一詞可達意,李武雄和妹仔的沈默安靜,不但不是親情疏遠之後的清冷,反而是內心澎湃之後,最沈痛的一種姿態,老子道德經中所說:「...大巧若拙,大辯若訥。躁勝寒,靜勝熱,清靜為天下正。」或者美國作家有亨利‧詹姆士(Henry James)在「仕女圖(The Portrait of Lady)」中所說的:「There are moments in our life when even Schubert has nothing to say to us...(生命中總有就連舒伯特也無言以對的時刻)。」 無非就是如此。
低微,並不代表微弱,流不出的眼淚,或許才比嚎啕更加傷痛,人生的歎息,可以極低微,卻一點不渺小,比對李武雄父女的身姿,你可以明白《不能沒有你》用最安靜的筆觸,寫出了人生最沈重的一聲歎息,那就是生命的藝術了。
http://4bluestones.biz/mtblog/2009/07/post-1380.html
《不能沒有你》風光 現實男主角嘆命運大不同 (東森新聞2009/11/29)
電影《不能沒有你》成為本屆金馬獎大贏家,導演戴立忍說要感謝真實事件的故事主角,也就是6年前抱著女兒揚言跳天橋的阮先生,阮先生聽到後客氣的說,得獎是因為導演的才華,但可惜電影上映後,對阮先生的生活沒有太多幫助,找工作還是一樣困難,甚至有人擔心他是危險份子。
勇奪最佳導演獎,戴立忍激動不已(新聞詳見:http://www.nownews.com/2009/11/29/38-2539357.htm),能成為金馬大贏家,都是靠著一則真實的社會事件。過了一晚,現實中要帶女兒跳天橋的男主角阮先生,一大早忙著看報紙關心得獎喜訊,聽見戴立忍說出得獎要感謝跳天橋的故事所成就,他直說不敢當,「導演的才華吧,跟故事沒有關係。」
6年前,被爸爸抱著差點掉下天橋的小女童,如今亭亭玉立,父女倆感情深厚,還一起去看這部描寫他們故事的電影,但《不能沒有你》上映後,對阮先生的生活沒有太大幫助。
他表示工作還是同樣難找,甚至有雇主會擔心他是「恐怖份子」,會擔心再發生類似事件,」當做我神經有問題。」臉上透露著無奈,《不能沒有你》風光得獎,阮先生雖然替導演高興,但身為事件男主角,卻還是得在社會底層努力找工作討生活,也只能感嘆,命運真的大不同。
「不能沒有你」女兒又被帶走
〔記者2009-12-19高雄報導〕六年前,有個爸爸抗議女兒成幽靈人口,激動抱著她在台北火車站前打算跳天橋,導演戴立忍將它拍成電影「不能沒有你」,風光成為今年金馬獎最大贏家,現實生活裡的爸爸,昨天傳出疑似不當碰觸今年升國中的女兒。
女兒跟老師說被爸爸摸
高雄市社會局說,女兒向學校老師詳細描述相關情節,校方立即通報社會局,目前已先緊急安置。
在鄰居眼裡,女兒身材瘦高,就像個青春期女孩,和爸爸的關係不錯,對於當年跳天橋事件,她不願多談,「記不太起來了」是她面對媒體一貫的說詞。
現實生活裡,這對父女過得相當清苦,住在高雄市一棟老舊公寓五樓,原本擔任油漆工的爸爸,失業已有一陣子,靠著打零工勉強過日子。
學校通報社局緊急安置
爸爸說,昨天下午五點左右,一如往常騎機車前往學校接女兒放學,所有學生都走光了,卻不見女兒蹤影,以為女兒自行返家,回家不久接到社會局電話,請他過去談一談。
他一頭霧水前往高雄市社會局,社工員問他,到底有沒有碰觸女兒重要部位?
他要社工員說清楚,社工員回他說,阿嬤都看到了,你還否認!他回嗆社工員說,你乾脆直接問我有沒有…並進一步要求社工員說清楚時間、地點、證人。
他無奈地說,女兒從小在單親家庭由他一手帶大,從洗澡、換衣服,把女兒照顧好,是他最大的責任!現在女兒長大了,他不可能會做出那種事,社會局就是要他承認,「沒做的事情,根本就說不出那種他們(指社工)要的答案」。
他說,當年他與同居女友生下女兒,女友後來失蹤,到戶政事務所登記女兒戶口時,赫然發現女友已經結婚,在找不到女友情況下,剛出生的女兒成了黑戶,原來的身分證字號遭註銷。
父喊冤稱不可能這麼做
他擔心女兒成了幽靈人口,無法順利入學,四處求援碰壁。六年前,採取激烈抗議手段,從高雄騎機車帶著七歲女兒到台北,選擇火車站前的天橋,先拿美工刀自我傷害,接著在眾人驚呼聲中,抱著女兒跨過天橋準備往下跳。
這驚悚的一幕透過SNG轉播,許多人至今記憶猶新,有人痛罵父親無情,有人被父女情深感動,與警方對峙一個多小時後被捕,依妨害自由、公共危險等罪嫌羈押兩個月,女兒暫時安置在寄養家庭。
他出獄後回到高雄,問題遲遲無法解決,他又北上抗議一次,總共拖了一年多,內政部才認可女兒的生父認領登記,直到兩年多前法院裁定監護權,他一顆心才放下來。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dec/19/today-t2.htm
苦民所苦 還是專業低頭【聯合報╱張升星/法官2010.01.14
總統、行政院、內政部等中央及地方機關首長,陸續要求全體公務員觀賞電影「不能沒有你」,訓勉公務員除依法行政之外,還要表現人性關懷的同理心。從中央到地方同聲一氣的呼籲,再加上監察院長王建煊適時贊聲:「公務員裡有一大堆笨蛋」等語,上行下效風行草偃,「不能沒有你」的官僚批判,已經成為當前「政治正確」的唯一選擇。
該片改編自數年前的社會新聞,一名男子與女友同居生女後,女友不告而別,他則成了單親爸爸。當女兒面臨就學問題必須確定身分時,才發現女友早有結婚登記,按照法律的規定,女兒將被「推定」為女友及其配偶的婚生子女。爸爸面臨不知去向的女友及其配偶,再加上難以克服的法律障礙,到處碰壁受挫,最後只好訴諸激烈的抱女跳橋而爭取輿論的重視。
對於並不熟悉法律的多數老百姓而言,本片徹底反映出官僚的冷漠與法律的僵化;但是在法律實務工作者看來,本片則是依法行政的必然結果與倫理親情的無奈抉擇。民法第一○六三條規定:「妻之受胎,係在婚姻關係存續中者,推定其所生子女為婚生子女。」「前項推定,夫妻之一方或子女能證明子女非為婚生子女者,得提起否認之訴。」因為女友及其配偶存有婚姻關係,因此女兒將被「推定」為女友及其配偶的「婚生子女」。既然是「婚生子女」,除非其身分被女友或其配偶提起「否認子女之訴」加以推翻,否則任何人都不能主張其為真正生父,要求認領他人的「婚生子女」。
為什麼法律必須這樣規定?這個問題涉及法律對於「婚姻」的制度性保障。婚姻是身分上契約,一旦結婚,夫妻就享有婚姻的權利(例如法定身分、財產分配、親子監護等),同時也負擔伴隨婚姻而來的義務(例如履行同居、互負扶養、貞操保持等)。夫妻間的合法婚姻受到法律的保障,所以在婚姻關係中出生的子女,就不容許他人任意否定其「婚生子女」的身分。這就好像合法成立的契約,第三人不能惡意干擾一樣。這些法律並不是台灣獨有,其他法治國家也有相同的規定。
導演有感而發的創作,或許蘊藏文以載道的使命,但是政客卻把一部人文關懷的電影,搞成像「南海血書」、「向雷鋒學習」的政治樣板,民粹當道而專業低頭,令人感慨萬千!
公務員裡確實有一大堆笨蛋,而且越笨,官做得越大!
另詳參本館:鐵飯碗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12232861
楊志良辭職信(館長代擬)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0468742
陌生的孩子 Changeling (2008)
導演:克林伊斯威特
編劇:邁可史崔克辛斯基
演員:安吉莉娜裘莉/約翰馬可維奇/柯姆佛爾
劇情簡介
本片改編自美國洛杉磯20年代的真實案件,由克林伊斯威特執導,這也是他繼《神祕河流》榮獲金棕櫚大獎後,再度拿下坎城評審特別獎的新片。安吉莉娜裘莉兼具剛毅及細膩的演出驚艷坎城,並以此片入圍2009年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
1928年3月,洛杉磯,一個晴朗的星期六,一名住在勞工階級社區的單親媽媽克莉絲汀柯林斯(安潔莉娜裘莉飾)因為臨時要去加班,必須讓九歲大的兒子華特一個人在家,等她下班回家時,卻發現兒子失蹤了。
經過全面搜尋之後,仍然沒有華特的消息,直到五個月後,警方找到一個小孩並宣稱是她兒子,洛城警方期待這對母子的團圓能改善洛城警局貪污腐敗的形象。克莉絲汀在大批記者和警察的環繞下,被說服將這個男孩帶回家,但是她知道這男孩並不是華特。因此她還是向有關當局反映這件事,並催促他們繼續尋找她的兒子,但此舉卻讓她被警方打壓,甚至被關進精神病房,此時一名牧師(約翰馬可維奇飾)向她伸出援手,幫助她對抗洛城警局,並繼續協尋她的兒子。
克莉絲汀在面對貪污腐敗的警局的同時,鍥而不捨地企圖找出答案,在這個過程中,她成為平時受到洛城警局迫害的基層老百姓心目中的女英雄。她誓言不找到兒子絕不放棄,而理應是人民保姆的警察,想盡方法打壓她,希望能解決這個心腹大患。
故事發生在20年代的繁華大都會洛杉磯,場景繁複,從克莉絲汀居住的郊區,一直到她工作的電話公司,還有被抗議者圍住的市政府大樓等都要重現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的景象,工作人員必須做非常多的研究。勘景指導一開始就發現當年許多老舊的建築物早就被拆掉,許多街道和社區都變成了高速公路,包括柯林斯家。對照八十年前和現今的照片,故事發生的區域完全面目全非。
於是在現代的洛杉磯重現當年的樣貌,這個艱鉅的任務就落在美術指導村上詹姆斯和外景經理派屈克米納諾的身上。這個任務對美術指導村上詹姆斯來說是一大挑戰,他和他的小組分別在聖迪瑪斯市、聖伯納迪諾市以及帕莎蒂娜市找到沒有被拆除的郊區,便以此地作為片中20年代洛杉磯的拍片地點。
重現20年代洛杉磯
《陌生的孩子》一片的故事發生在20年代的繁華大都會洛杉磯,場景從克莉絲汀居住的郊區,一直到她工作的電話公司,還有被抗議者圍住的市政府大樓。劇組忠實呈現了洛杉磯八十年前的樣貌,並且運用電腦動畫做為輔助。
製作過程
這個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故事吸引了奧斯獎得主製片布萊恩葛瑟及朗霍華的注意,他們一向以改編真實故事著稱。
拍攝緣由
一位當過記者的編劇邁可史崔克辛斯基,在即將銷毀的文件中,無意間發現有關一名勞工階級的母親,為了尋找她失蹤的九歲大兒子,如何揭發洛城警局貪污腐敗的歷史文件,便著手撰寫劇本。
http://app.atmovies.com.tw/movie/movie.cfm?action=filmdata&film_id=fCen40824747&channelid=CH56
我們都要懷著希望生活:《陌生的孩子》 文:喬伊
《陌生的孩子》是根據20年代真人真事所改編而成,故事描述安潔莉娜裘莉飾演一名單親媽媽,獨自撫養小孩,有天工作回家小孩失蹤,報案過後的幾個月警方說找回小孩,但是卻不是她的孩子,她決心挺身而出找出幕後的真相…。
安潔莉娜裘莉除了在商業電影以外,其實也不斷的嘗試比較嚴肅作品的演出,例如去年推出了真人真事改編的《無畏之心》,今年又再度推出一部同樣也是真人真事改編的作品《陌生的孩子》,只不過這次還跟了金獎導演克林伊斯威特合作,使得這部電影卡司跟導演都十分吸引筆者。
《陌生的孩子》是根據20年代真人真事所改編而成,故事描述安潔莉娜裘莉飾演一名單親媽媽,獨自撫養小孩,有天工作回家小孩失蹤,報案過後的幾個月警方說找回小孩,但是卻不是她的孩子,她決心挺身而出找出幕後的真相…。
前幾分鐘大致上描寫安潔莉娜裘莉與孩子相親相愛生活,必須要身兼工作與照顧孩子很辛苦,尤其當時可能還是戰爭時期,這部電影題材其實還蠻多的,不只是在描述一個愛子心切的媽媽,要如何對抗更強大的幕後黑手。
在當時20年代警方貪污販毒官官相護問題其實還挺嚴重,影片此點好的地方是並沒有像是美國黑幫那樣過度一直敘述警方如何陳腐這種讓人沉悶劇情,反而是透過安潔莉娜的事件看到當時的警方是多麼腐敗,在處理安潔莉娜孩子失蹤問題,為了塑造警方良好的形象隨隨便便就敷衍一下這件事情,當警方覺得不耐煩就開始欲蓋彌彰,尤其是飾演警長的男演員真的實在是可恨的可以,幾乎是在強詞奪理睜眼說瞎話,逼安潔莉娜承認這明明就是你的小孩,認為小孩就是會長大你看錯了,自行找了一堆心理醫生認為女主角瘋了,身為母親自己的孩子樣子化成灰也都認得,透過此事件可見當時警方自以為當官就可以這樣為所欲為,很能夠呈現當時警察的弊端。
第一個元素描寫警方貪污第二個則是過去克林伊斯威特作品《登峰造擊》曾經描寫過的女性力量,在當時女性一定是受到男性的歧視,在本片中的精神病院裡面所有的女性都是受到男性的迫害因此無緣無辜受到無妄之災,安潔莉娜除了要找到自己的孩子那種母愛之外,更是拯救那些長年被男性歧視迫害的女性,除了靠自己的意志力,在牧師約翰馬可維奇、律師甚至是群眾的力量最後終於做到,要在一個男性社會幫助所有女性十分不易,實在是讓人非常感動。
第三個素材則是克林伊斯威特比較擅長的寫實社會驚悚部份,有如《神秘河流》的題材影片中同樣有一個殺人狂,想想看在當時保守的年代發生這樣的事情是多可怕,尤其是影片中看到那些孩子們的遭遇在編導用很寫實的手法之下拍攝的十分怵目驚心,看到安潔莉娜劇中這樣的故事就會忍不住讓人感同身受,孩子真的是母親最大希望,加上配樂都是十分的低調,一貫的克林伊斯威特薩克斯配樂,和影片呈現相輔相成,搭起來整個犯罪過程頗驚悚。
《陌生的孩子》其實還頗長的,但是每一分每一秒都不會讓筆者感到想打瞌睡,反而因此有更多時間可以更鉅細靡遺的表達各種的元素、當代的問題、演員的情緒等等都很完整,觀眾也會跟著安潔莉娜尋找事情真相,心情也會跟著起起伏伏,安潔莉娜的演出有比較收斂一點,演出一個當時被時代壓抑的女性,本來就會演戲的她從愛子心切到女性自覺都演得很好,約翰馬可維奇角色並沒有多大發揮這是可惜的一點,筆者認為根據奧斯卡往年會提名的角色類型,除了安潔莉娜可能會被提名以外,劇中飾演殺人魔的Jason Butler Harner演出其實還頗具這種變態殺人魔的性格蠻可怕的,很有可能會被提名。
《陌生的孩子》可以說是筆者在今年以內看過最好看的電影,比什麼《海角七號》、《蝙蝠俠》都要好看幾萬倍,裡面的劇情都會讓人牽動情緒,女性觀眾應該會看到哭,筆者在觀看過程還聽到許多女性擤鼻涕的聲音,告訴我們無論現實是如何甚至是殘酷,我們依舊都要懷著希望活著,有希望才能夠快樂的活著,這句話共勉大家,畢竟要獲得內心的快樂比獲得物質上真的要困難也很容易,就要看你自己心裡怎麼想,可以發現原來相信也是一種力量,堅持自己比面對任何挫折都要更困難,從本片中可以找到前所未有的感動。
http://app.atmovies.com.tw/eweekly/eweekly.cfm?action=edata&vol=203&eid=v203111
《陌生的孩子》:貍貓永遠不會是太子 文:Charming Marc
《陌生的孩子》英文原名為《Changeling》,這是一個難以用中文能完整表達意涵的貶抑詞彙,我想這樣解釋好了,「貍貓換太子」夠簡單明瞭吧!這個英文單字講白一點正是符合此意。看到寥寥可數的觀影人數後,我一直有個想法,倘若片商將電影真取名為《貍貓換太子》的話,既親切又達意,說不定能一舉吃下濁水溪以南廣大的可愛阿公阿嬤們這個大票倉,反過來賣贏大台北地區!
是的,這部電影的中英文片名早已開誠佈公跟大家把故事講開了,完全不賣關子,它就是一部你看片前已有心理準備大概會扯出什麼鬼,可是看完後仍舊會被愛哭鬼上身,淅瀝嘩啦想要趕緊和朋友分享的爽哭劇情片。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十年後的1928年3月,安潔莉娜裘莉飾演一名獨立扶養九歲大兒子的總機主任﹝她上班時的傢俬有趣極了呢﹞,年代保守、女子皆須溫良恭儉讓、加上單親媽媽的職業婦女身份,她的苦許多人知道,卻不一定碰得到﹝奠基在妳夠幸運﹞,光是如此背景已具備了「催淚」的前戲,於是乎,她後來如何會把孩子搞丟、孩子不見後的心路歷程、轄區的腐敗員警與貪官污吏搞出一隻貍貓硬要她接收等等,我們馬上能隨之入戲感同身受,威力之強大宛如核爆彈﹝包括安潔與觀眾兩者在內﹞。
身為克林伊斯威特爺爺近年的導演作品,無論是2003年的《神秘河流》或是2004年的《登峰造擊》,《陌生的孩子》與之相較後,很明顯失色不少,處理人性險惡交相賊沒有前者的力道,女性與大環境拚鬥的不服輸刻畫雖沒有後者循序鋪陳來得激勵沸騰,但時代不同,倒可以公道自在人心,問題是,《陌生的孩子》本身的故事性原本就較薄弱,甚至幾乎是母親一人的獨角戲,它雖具有懸疑性的賣點,可是流於支線的體系,在與主線脫離又不能讓結局與觀眾「相遇太早」的克難情況下,這是先天不足的後遺症,免驚,安潔莉娜裘莉硬生生用她過人的細微肢體語言與臉部抽動線條將這沉重的把子扛起來了,免於後天失調之虞,我們純粹就是看她「演」準沒錯。
演員部分的確彌補了劇本有限的發展性。安潔莉娜裘莉想拿影后的企圖心有多旺盛?光看2007年已經拚出了一部《無畏之心》,今年再接再厲拿到最會捧出帝后的克林伊斯威特導演作品的女主角通行證足以證明,雖然《無畏之心》最後無緣殺進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的五強名單,但長眼的影迷都看到了,她不是只能當落翅仔去《女生向前走》。《無畏之心》裡的她大肚救夫,到了《陌生的孩子》則是捨命救子,同樣救至親,同樣有淚水,重點來了,當你正懷疑兩者有何差異性時,你就犯了大錯了,安潔莉娜裘莉就是能夠同中求異端出不同的表演菜色給大家聞香。誠如前文提及《陌生的孩子》處於壓抑的20年代,女性面對男性與社會給她的地位皆是卑微的,因此,遭逢噩耗時,仍舊得力求鎮定保持不疾不徐的口條,即便是哭戲,都是從極度抑制進而咬牙切齒,這點便與《無畏之心》裡的21世紀女性的嚎啕大哭南轅北轍。
另外,還有好消息與壞消息各一件絕對要向大家報告,先說說好的吧,那便是好萊塢的「劉雪華」正式誕生了!小時候看過瓊瑤連續劇的朋友應該都曉得雪華阿姨那兩注有如水龍頭的淚腺開關自如,甚至可以應導演要求,在說到台詞的某個字時掉下淚,喲呼 ~ 安潔莉娜裘莉做到了啦!當她向警局的頭兒懇求繼續尋找兒子的下落時,熱淚雖盈眶,卻硬是ㄍㄧㄣ到結尾的「Please」才讓「右眼的一顆斗大淚珠」隨著這個單字的脫口而潸然滑落,分秒不差到準準準,這真是太神奇了,安潔!至於壞消息嘛,請各位睜大眼睛注意開場戲安潔起床時,她現實生活中左手臂上的偌大刺青並沒有被粉完全蓋過去﹝有擦粉卻欲蓋彌彰﹞,本片最好不要入圍奧斯卡最佳化妝的技術性獎項,不然臉就丟大了,這……這真的沒辦法緩頰啦!
再來聊聊這位一直很會演,卻總是被忽略的女演員Amy Ryan,這始終是獨立製片咖的無解宿命。此女星去年曾憑《失蹤人口》裡的毒蟲母親一角入圍奧斯卡最佳女配角,此後又沉寂了一段時日,如今在《陌生的孩子》裡飾演安潔莉娜裘莉在精神病院中同病相憐的病友,極其有限的戲份,展露了無限的存在感,角色的定位猶如1999年全美熱賣、湯米李瓊斯與艾許莉賈德主演的《致命追緝令》中向艾許莉賈德解釋「一罪不二罰」的獄友Roma Maffia﹝中文尚未定名,游走於大銀幕與小螢幕之間已久的資深女星﹞,她們都是女主角在受難時助其一臂之力的活菩薩與心靈導師,而戲外,我衷心祝福她們,也希望各界影迷對於這些不靠外表真正用心在演戲的專業演員給予多一些的注目禮。
在約翰馬可維奇方面,牧師一角雖也是關鍵人物之一,但礙於劇本主要還是集中在女主角身上著墨,牧師的重要性似有被淡化之嫌,許多時候牧師與母親之間的對手戲讓觀眾看不到任何火花,漣漪該起未起,兩人的交手頓時可有可無,甚或徒生累贅之感,敗筆之處不言可喻。
鋼琴的主旋律配樂功不可沒,隨著安潔莉娜裘莉乘坐的電車淡淡然地駛過,跟著她下車的步伐幽幽然地掠過,一快一慢,動輒得咎兩面不是人的酸苦味,誇張點,觀眾都聞得到,坦白說,影片一開場的樂聲著實讓我的心情立刻被鎮壓,鼻頭震了幾下,我很不想每回看完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後都要用心痛來形容,可是,心,真的不安靜。
兩個小時又二十分鐘的片長並非時時緊湊,但感人的故事架構、優越的演員表演、扣人心弦的環節、峰迴路轉的結局絕對綽綽有餘來滿足喜歡看電影的你,或許當你聽完安潔莉娜裘莉教育兒子的座右銘後,便會驚覺,原來,我們的抱怨總是比感恩多一點,我們的惰性總是把努力比下去,我們的懦弱總是勝過勇敢,追根究底,我們的失望一直在暗地訕笑僅存的一線希望:「不准找架打,打了就要堅持到贏了為止!」
http://app.atmovies.com.tw/eweekly/eweekly.cfm?action=edata&vol=202&eid=v202103
《窒愛》:家庭與戰爭‧戰爭與家庭
家,經常被比喻作溫暖的避風港,是一個人永遠的歸宿所在。吉姆謝利登導演意圖傳達的家又是什麼?
在為數眾多以戰爭為題材的電影中,多表現出軍人同袍之間共患難的情誼,抑或藉由大時代無法抗拒的背景,映襯出蕩氣迴腸的男女情愛。曾多次榮獲奧斯卡獎提名的吉姆謝利登導演在新作《窒愛》中,雖然植入了阿富汗戰爭為背景,但是在融入家庭的元素,並且著重於對人性的細膩刻劃之後,呈現出一部不同於相似題材的電影,更為貼近人心且值得深思的感人作品。
家是溫暖的避風港?
《窒愛》開始於覆蓋著皚皚白雪的戰場上,美國國旗在寒風中緩緩昇上旗桿的頂端,山姆(陶比麥奎爾飾)正寫著家書給摯愛的妻子葛蕾(娜塔莉波曼飾)。短暫的開場之後,鏡頭隨即跳到山姆的家中,女兒向山姆鬧脾氣,不願回應山姆的親暱,說:「你又要出門了。」一句童言童語道盡軍人家庭的心酸:為了國家,必須捨棄自己一手辛苦打造出來的幸福家庭,以及企求關愛的家人。在這個家庭裡,山姆是父親漢克(山姆謝普飾)的驕傲,因為他為國奉獻,正如當年的自己一樣,因此山姆就像一枚勳章般,代表榮耀、優秀和完美,照耀著整個家。然而,這難道就是妻子和女兒所盼望的丈夫和父親、山姆所希望的家庭嗎?
再度回到阿富汗的山姆深切地說:「奇怪,這裡反而感覺像家。」家,經常被比喻作溫暖的避風港,是一個人永遠的歸宿所在。阿富汗除了有同為美國人、並肩作戰的戰友之外,還有荒涼的沙漠、紅褐色的土壤、操著不同語言且身著不同服裝的人,在在皆無法讓人感受到屬於美國的氣息,更別說是無法預知何時會降臨的槍林彈雨了,到底哪一點讓山姆感覺像家?吉姆謝利登導演意圖傳達的家又是什麼?
在探討這些問題之前,先來了解一下家的定義。從具象的角度來看,家指的是一棟房屋所營造出來的空間;若從抽象的層面來看,家則是這個空間內所承載的人與情感。房屋可以一再變動,然而花時間經營的情感卻是無可取代,而且是旁人無法了解或滲透的。因此,組合起來會讓人產生家的感覺,多半是從情感上產生。由此來看,或許便不難理解山姆的感受。他幾乎終年在外與同袍共同奮鬥,比起遠在美國的妻子和女兒,與這些戰友的情感連結明顯多上許多,加以生活環境的截然不同 ──一邊是烽火連天,一邊是和平安樂──對彼此的理解和體諒當然無法成功建立起。
上述的差異更顯現在山姆從阿富汗的俘虜底下獲救,回到久違的家人身邊之時。葛蕾原以為山姆墜機身亡,連葬禮都風光舉辦,並藉由山姆的弟弟湯米(傑克葛倫飾)的陪伴和協助之下,慢慢走出喪夫的傷痛。此時,卻奇蹟似地接獲山姆生還的消息,讓大家是又驚又喜。然而,回到家之後,山姆卻感受到家裡氣氛的不同:不僅廚房換了裝潢,女兒也殷殷期盼湯米叔叔的到來。家彷彿不再是他所熟悉的家,因此山姆再度向軍方提出歸隊的要求,他說:「我無法待在家裡,因為他們不懂。」葛蕾面對嶄新廚房和生日派對的喜悅、湯米和山姆的兩個女兒嬉戲的歡樂,對照起身陷黑暗坑洞,對抗著飢餓和恐懼的山姆,導演讓這兩個氣氛截然不同的場景相互交錯呈現,堆疊出充滿衝突感的詭譎氛圍,使得歡笑聲蒙上一層灰色、受刑求的痛苦叫喊聲更為懾人,也加深山姆和家人之間在心靈上的距離。
不受寵愛的一方
雖說小孩是父母心頭上的一塊肉,但是在所有的兄弟姊妹當中,還是會出現受寵與不受寵的一方。如同前述,或許同為軍人的身分,曾參與過越戰的漢克明顯偏愛山姆而討厭湯米。漢克總是不顧湯米的顏面,三番兩次在其他家人面前細數山姆的好,藉此羞辱湯米的不是,讓湯米在這個家中毫無存在的位置。
另一方面,同樣的情形也出現在山姆的兩位女兒伊莎(Bailee Madison飾)和瑪姬(泰勒吉爾飾)身上。當湯米帶著葛蕾母女三人一同去溜冰時,走在湯米身旁的伊莎看著受到旁人關愛的瑪姬說:「每個人都愛瑪姬。」不受寵的感受瞬間籠罩著伊莎小小的身影,同病相憐的湯米安慰她:「妳要接受妳自己,其他人才會愛妳。」此時的湯米藉由協助葛蕾一家走出傷痛,得以走出山姆的陰影並找回自己存在的位置。因此,現在的湯米不再是以前那個惹事生非、沒有責任感的小混混。
如果說湯米曾經進監獄是對父親偏心的一種反抗,那麼伊莎也延續了這般的抗議。在妹妹瑪姬的生日派對上,伊莎看到瑪姬因獲得許多夢寐以求的生日禮物而開心,大人們忙著自顧自的聊天不太搭理她,伊莎選擇在一旁以氣球發出惱人的噪音,試圖引起別人的注意。然而,此舉卻只是引來山姆的勃然大怒。對於伊莎來說,她表面上是抗議著瑪姬的受寵,實際上更是對山姆這位父親的失職表達不滿。比起山姆老是不在家,甚至錯過自己的生日派對,湯米叔叔更像是一位父親,至少他會陪著玩耍,也會鼓勵她、給她溫暖。由此可看出,女兒要的不是榮耀國家的英雄,只求一位貼心且溫暖的父親。 http://app.atmovies.com.tw/eweekly/eweekly.cfm?action=edata&vol=262&eid=v262109
寄生人 (2007)
導演: 何平 Ping He
主演: 李彤 , 範冰冰 , 黃秋生 , 張家輝
簡介
張融和張小春是一對兄妹,兩人年齡相差有10歲。從小他們的父母疼的是妹妹張融,對于哥哥張小春卻是有意無意的忽略。原因是人性之常,這一對夫妻結婚多年膝下無子,于是收養了哥哥,沒想到幾年之後卻生下了妹妹。一個收養的一個親生的,兄妹倆在家庭裏面的待遇自然是天壤之別,什麽好東西都以妹妹爲優先,整個夫妻倆的生活重心也都圍繞在妹妹身上。舉例來說,爸爸是攝影師,于是家中所有的照片都是拍妹妹張融和他們夫妻倆,張小春只有幫忙按快門的份兒。也因爲這樣,哥哥張小春在青少年時期過得非常不快樂,他經常逃學逃家混迹街頭,于是久而久之,也造成爸媽對他更大的疏離和嫌惡。
有一天,張小春和混混朋友羅小飛,因爲在外面欠人錢,被逼債逼得走投無路,張小春于是把主意動到了自己家裏面,趁著逃學的機會回到家中想偷錢。他們正在大肆搜括家中財物的時候,沒想到被爸爸發現了,一陣激烈的打鬥之後,爸爸被推下了樓梯,兩人一不做二不休,還在家裏放了一把火,然後倉惶逃逸。結果家裏的這場火,沒燒到正在上幼稚班的張融,卻意外的要了他們父母的命,當然,張小春和羅小飛隨後也逃之夭夭,整個命案一直沒找到凶手。當時,張小春在偷東西的時候,無意中發現了他爸爸那臺新的照相機。他出于制造麻煩的動機,忿忿的把它順便帶走,然後,用極少的錢賣給了當時學校攝影社團的學長程成。
以上說的,都已經是將近二十年前的往事了。現在的張融已經24、5歲,因爲腦袋裏長了腦瘤,現在每天都要吃藥打針,跟死神搏鬥。而她哥哥張小春,在發生了家裏面那件偷竊變搶劫、搶劫變殺人的事情之後,憑空消失了十多年。但是前幾年卻又突然出現。現在他正在追求張融在孤兒院一起長大的好朋友何樂,而且正准備結婚。 張融當然不疑有他,小時候哥哥確實對她不錯,現在又是何樂的愛人,他們兄妹之間的感情很自然又恢複了熱絡。唯一讓張融覺得心裏嘀咕的,就只有他們兄妹之間,在分隔多年之後,現在對待彼此的態度變得很客氣而生分。
真正事情開始于張融在快遞公司工作,因爲一件遲遲未領的退件包裹,她認識了一個前來領件的男人,一個在大白天就已經把自己喝得醉醺醺、舉止頹廢的男人,他的名字叫作程成。也許是緣分,他們兩個人在生命裏的相似,讓他們一見如故。程成因爲對愛人不忠造成愛人自殺,他嚴重的罪惡感逼得自己也不想活了,幾次想死死不掉,于是終日喝酒買醉;張融則是腦袋裏面藏了一顆不定時炸彈,能活多久自己也不知道。張融在程成經營的二手雜貨店裏,看到了那臺照相機。 因爲她爸爸張豐有個習慣,會把自己姓名的縮寫"豐"字刻在照相機的底座。張融確認無誤。可是她不知道當初慘劇發生後遺失的照相機,怎麽會來到程成手上?程成說是他中學的學弟很便宜賣給他的,這個學弟姓什麽不知道,只知道名字叫作"小春"。
于是她別有一番興趣的,在她枯燥乏味吃藥打針的生活裏,開始一步一步調查何樂的愛人、也是自己的哥哥張小春,會不會跟當初家裏發生的慘案有關系? 她有意無意的試探哥哥當初的身材樣貌,習慣嗜好。最後甚至安排哥哥和程成意外見個面。看看"此小春"是不是"彼小春"?
但是張融反而更害怕了。因爲她確實記得程成說的,關于她哥哥張小春的這一段往事,甚至當初爲什麽燒開的滾水會燙到哥哥的前因後果她都還記得。而現在的哥哥張小春的右手,爲什麽會沒有傷痕的任何蛛絲馬迹呢?
張融還有一個方法,可以逼問出事情可能的真相。那就是這個看似正常的哥哥張小春,其實有一個表現在日常行爲裏非常突兀的心理恐懼症。他怕"尖的東西"。任何形狀外貌是尖銳的物件,都會刺激他的視覺進一步影響腦神經,讓他非常惡心不舒服,甚至引動暴力傾向。
張融當然不懂什麽心理學,但是何樂曾經陰錯陽差的給她看過一部希區柯克的電影《愛德華大夫》。裏面描述男主角因爲罪惡感而引動強迫症,強迫自己假扮另一個已經死去的人,進入對方的生活模式繼續活著,以達到安慰自己罪惡感的情況。她懷疑是不是就是"面前這個人"現在的情形?而且,似乎也只有直接對決他的恐懼症,才有可能揭露二十年前事情的真相。
張融因此現學現賣,在程成那裏借了一柄古劍,准備拿來對付張小春。其實,事情的真相往往是不堪聞問的。除非你有把握面對真相被發掘後的可能後遺症,否則適度的模糊,不失爲繼續生存之道。 張融不懂得這些,她的生命時間也不允許她繼續模糊下去,于是她付出了代價。張小春有個長腦瘤生病的妹妹,可是諷刺的是,這個人看起來腦袋很健康,但是他的心裏面,卻住了兩個人。一個是親生的,一個是寄生的。
http://fifid.com/subject/2970272/
母親三十歲Story Of Mother (1973)
導演:宋存壽
編劇:張永祥
演員:李湘/衣依/秦漢/武家麒/廣宗華
劇情簡介
童年時代的朱青茂(幼年:庹宗華;成年:秦漢)曾經目睹母親(李湘)與人通姦,對母親產生忌恨,父親染上重症之際,更被母親的放蕩行為氣死;青茂因此憤而離家,投奔慈祥的吳伯母(張冰玉)。母親多次想與青茂改善關係,但青茂卻避而不見,內心變得扭曲,對女人充滿懷疑和憎恨,在吳伯母的勸導下,青茂終於肯去旅館會見母親,撞見一個男人從母親房間走出來,雖然最後誤會化解,母親卻再也不願見他...。幾經波折,青茂畢了業要去成功嶺受訓,母親趕來送別,在火車要離開月台之際,母親卻被突如其來的車子撞倒...。
本片由宋存壽執導,改編自于梨華小說《母與子》,張永祥編劇,陳坤厚攝影,被台灣影評人協會選為1973年最佳國語片。
華語電影的遺珠:母親三十歲
人類和動物不一樣的地方有很多,比如我們從出生到足夠獨立思考大約需要十五年,我們缺乏速度、警醒、再生能力,但有所不同的,我們人類有「情感」,有了「情感」一環,我們便足以去「適應」身心上所有的生存關卡,「適應」自己。在宋存壽「母親三十歲」裡,透過導演幽微寬廣的人文關懷,在戲院這樣一個極度私密的心理空間裡,我們身歷其境,旁觀自己如何「適應」言不由衷、對愛的輕視與益發堅忍的生命。
生處太平盛世,某種程度上,我們的生命其實只存在我們的身體裡面,但事實上,我們的生命卻常常沒有「性別」:嬰孩兒沒有性別,少男少女沒有性別,大時代與戰爭之下缺乏思想、缺手缺腳的我們沒有性別,一位母親也沒有所謂的性別;故事便在這樣的兩難情況下展開,以中國書畫的筆觸,以家庭通俗劇的架構,測量悲歡離合之間晦澀的距離。
童年時代的青茂因目睹母親通姦產生忌恨,臥病的父親更因此氣死,青茂因此憤而離家,投奔父母的世交吳伯母,與母親誓不兩立;母親改嫁後,多次想與青茂改善關係,但十年來青茂始終避而不見,似乎他對女人只有懷疑與憎恨,對女友也喜怒無常;一次,在女友與吳伯母的勸導下,青茂終於放下身段,會見借宿旅館的母親,卻偶見男人從母親房間走出,青茂不分青紅皂白便認定母親重蹈覆轍,一怒而去,後來雖弄清是場誤會,母親卻已不願見他;青茂大學畢業後,搭火車前往成功嶺受訓,母親北上趕來見他。火車離開月台之際,趕路的母親被突來的車子撞倒,帶來的橘子散落一地,留下青茂無助與黯然的吶喊──這部一九七三年的傑作在敘事、改編劇本、電影語言、配樂、選角等方面,在在是華語電影的里程碑,更是世界電影史的重要標的,國際影展更先後為宋導演舉辦過專題回顧,只是唯獨台灣──在華語電影史中,宋導演所受到的忽視跟他的成就幾乎是一樣深的,從早年幾部片版權的顛沛流離,到近五年金馬影展才真正地以「大師回顧」的單元向宋存壽導演致敬(當年也頒給宋導演一座遲來的終身成就獎),學子才得以漸漸了解導演清新雋永的修養,藉著電影平實又富有人味的敘述,每每進入一個充滿「人」味的感情世界。
「雖然我是一個母親,但我也是個女人!」──李湘飾演的母親在電影中段、一次與臥病丈夫爭吵的戲中,用了簡單俐落的幾字,轟地揭開她所有的困境與不平──自片頭以青茂的敘事觀點開展以來,我們可能都已經習慣去「清算」一個母親的罪過,諸如在兒女面前調情(顯露自己女性的身分)、不獃在家裡全心教養孩子(不認份)、說謊、面對困境時落淚的權利等等,似乎去忽略母親的心事與命運也是理所當然的,直至鏡頭層層累積,我們才覺醒這些習以為常的觀點竟是如此窒人;宋導演的人物刻劃相當豐富,帶出跨越當代的人情氛圍,細膩揑塑每個有稜有角人物,彼此感性爭論、理性妥協、並且綜合地隱忍,然後惘惘生存,生出悄悄改變的生命版圖,只是越往裡探,即越引人流淚。
常常,我幼稚的人生因為電影拷貝特有的質地和戲院空間的光影而豐富起來。在這部母親三十歲裡,每個台北人都可以發現時代在我們身上留下的歷歷鑿痕──有三十年前武昌街的「明星咖啡館」(在片中直接簡稱『明星』呢!)、「明星旅店」,至今仍是集體記憶的共同符碼;台灣六零年代影壇之「二秦二林」山雨欲來前,宋存壽導演早已發掘了秦漢溫文的質地裡、一股難言的抑鬱張力,每在眼神流轉,不著痕跡地挾帶防衛、懷疑、失落以及緜延恨意。
片中,當青茂和玫中第一次為了母親而冷戰,青茂起身離開了咖啡店,一個人走回宿舍的途中,鏡頭遠遠跟著秦漢因寂寥而益發修長的背影,間接帶出一整片我所不曾見過之三十年前的靄靄長空!──三十年前與三十年後,共同體會過這些感性動線的影迷們摺疊年華,來去自如──十年修得萍水相逢,需要一整部電影的時空。
http://home.so-net.net.tw/xenw/writing/w20060117b.htm
宋存壽電影文物暨作品回顧展
一個導演的生命要怎麼評價:是看他最傑出的作品到達什麼高度?還是從他屹立不搖的時間長度來衡量?如果從前者來論斷,宋存壽光靠【破曉時分】(1967)和【母親三十歲】(1972)就足以留名影史,而且佔據了極重要的位置。從後者來看,他發光發熱的期間似乎不夠,但如果我們再仔細去檢視那些夾在文藝或古裝潮流的類型電影,其實珠玉甚多,至少【窗外】(1973)、【此情可問天】(1977)都是擲地有聲的。
1930年生於江蘇江都的宋存壽,1949年前往香港,旋即考入香港文化專科學校新聞科,半工半讀,在嘉華印刷廠擔任會計練習生時,認識了當時擔任會計助理的胡金銓(1931~1997),兩人志趣相投,經常結伴觀賞電影。後來胡金銓到電影公司當美工,宋存壽經他介紹認識了李翰祥,再由李翰祥介紹進入羅維經營的四維公司,編寫【多情河】電影劇本,這是宋存壽首度接觸電影實務工作。次年轉入邵氏擔任編劇,但宋存壽自稱當時並無成績可言,於是再由場記做起,於1961年擢昇副導演。
宋存壽早年編劇的電影,多有風靡一時的主題曲或插曲搭配,譬如【多情河】(1955)、【一夜風流】(1956)、【茶山情歌】(1960)等,【歌迷小姐】(1959)更多達十五首插曲;這些歌詞多為李雋青所作。1963年,宋存壽與王卜一、蕭銅協助李翰祥【梁山伯與祝英台】編劇,之後並隨李翰祥來台,擔任【七仙女】、【狀元及第】及【西施】等片的副導演,至1966年才首次執導【天之驕女】,正式展開導演生涯。宋存壽曾在「我的五十回顧」一文寫道:「那時正是黃梅調末期,觀眾對歌唱片已漸失掉興趣,加以成績平平,並未受到注意,那只是通過了一場導演的考試。」
宋存壽導演的第二部作品【破曉時分】(1967)改編自朱西寧的小說,以男主角第一天當差的經歷,刻畫衙門陋風、陷良入罪的奇觀,卻能在形式技巧與批判角度上,開創國片前所未有的格局,而深受當時影評人與知識份子的器重。而由於胡金銓的【龍門客棧】大受歡迎,眾人競拍武俠片的風潮下,宋存壽也試拍了一部【鐵娘子】(1968),結果失敗,之後他也不再輕易嘗試武俠類型。
根據瓊瑤小說改編的【庭院深深】(1970)是宋存壽第一部時裝片,雖然導演自己並不滿意,上映後卻極為賣座。「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感受讓他不再嚴選體材,而在一年之內拍了三部電影。當評論逐步感到失望的時候,李行主持的大眾電影公司邀請宋存壽拍片,他提供了於梨華的小說「母與子」,旋即被採用,電影改名為【母親三十歲】(1972),本片描述從小目睹母親偷情的男主角,與母親愛恨交織的關係,銀幕上的「壞女人」在宋存壽的鏡頭下,竟能拋開當時文藝電影的刻板教條,流露豐沛的人性,更凸顯了導演寬容的態度。
同時,宋存壽與友人合資拍攝【窗外】(1973),本片堪稱「瓊瑤電影」的首選之作,片中師生戀的描寫,對於愛情灰色地帶的複雜掌握,遠遠超過無病呻吟的時代潮流,卻因原著作者抗議版權問題告上法庭而始終未能在台灣公映,而宋存壽慧眼挖掘林青霞主演【窗外】,也成了影迷津津樂道的軼事。宋存壽當時不少作品都肯起用新人,【早熟】(1973)的恬妞,【秋霞】(1975)的陳秋霞,皆由他的作品步入影壇。林青霞第一部古裝片【古鏡幽魂】(1974)也是宋存壽執導。而他細膩的感情與寫實的筆觸,讓【此情可問天】(1977)對林鳳嬌溫柔賢淑的形象,作了極為驚人的重新開發,由此可見他不僅透過電影塑造明星,甚至也顛覆明星。
宋存壽的突出,時常超出當時觀眾的習慣與理解,經過時間的淘鍊,卻彌足珍貴。但不利的環境,也讓部分作品受制於成本與時限,而成為犧牲品。從【天之驕女】至1982年的【老師,斯卡也答】為止,宋存壽總共執導了26部電影。他擅長以景寫人,往往在一些平實的描繪與環境中烘托出充滿人味的感情世界。而他人文主義的胸襟,讓他在刻畫轉型的社會文化,以及人與制度規範的衝突時,不致落入教條。紆緩而不張揚,卻更顯得內蘊涵光。而這種質樸的藝術風格與他清淡平實的個性,相得益彰。在回顧台灣電影史時,宋存壽細膩謙沖、寬容為懷的影像世界,是絕不容忽略的一頁。
可惜即使像我這樣的影迷,認識宋存壽的電影也都要一波三折。他拍【破曉時分】(1966)我還沒出生;【母親三十歲】(1972)我也才三歲;稍長懂得去看【秋霞】(1975)、【第二道彩虹】(1976),都是衝著女主角的名字。所以在我已經懂得把李行、李翰祥拿來崇拜的童年記憶裡,並沒有宋存壽。直到高中開始把電影書當休閒囫圇吞棗,才偶而讀到這三個字。記得在一次「台灣新電影」的座談會上,吳念真、黃建業、謝材俊等人一字排開,好像是吳念真吧,突然迸出一句:「【破曉時分】和【母親三十歲】是台灣新電影之前最震撼的國片。」諷刺的是當時滿街都是MTV視聽中心,任何說得出名字的外國片,沒有找不著的。但每次提問這兩部傳說中的電影時,得到的答案永遠是否定的。而未滿十八歲不准加入的規定,也讓我無從自電影圖書館得到解答。
時至九0年代,電影圖書館更名為電影資料館,在一系列台灣導演的專題回顧中,我終於看到宋存壽的電影。在座談會上更驚訝地發現,原來宋導演就是我時常在館裡遇到的伯伯,沒有三頭六臂、威嚴辭色,反而像是個和藹可親、愛看電影的老影迷。這就是以驚人的勇氣與高度藝術張力直破官衙文化;以無比的人文寬容洞悉蕩母癡兒的深層心理;甚至將瓊瑤小說推上前所未有的深刻境界的宋存壽嗎?遲來的交會,絲毫未減損這些影片對我的衝擊和啟迪,甚至遠超出預期。只是我沒有想到,要補齊台灣電影史這璀璨的一頁,竟是如此曲折。
我一方面懷疑自己是否感情用事,更覺得有必要讓學生認識這段塵封的影史,於是鼓吹他們在學校辦了一個小小的「宋存壽回顧展」。座談那天下午,社團幹部在電資館巧遇導演也在看片,於是一路從電資館聊到輔大,提早了好幾個小時抵達,一群人簇擁著他問東問西,我只怕導演的體力是否負荷得了接下來還有的座談。任誰都沒料到,當電影放映結束,擠著滿坑滿谷的觀眾想起激切的掌聲,聽得出那份由衷的讚嘆,以及發現新大陸般的振奮。原本我只打算把座談弄得像茶會一般輕鬆閒聊,但人多到只好臨時找了個擴音器「喊話」。結束後一條人龍等著請導演在特刊上簽名,宋導演似乎有些激動,這些年輕孩子的反應出乎他、甚至也出乎我的意料。
之後當這個社團十週年慶,決定從過往放映過的成千影片裡選出最有意義的十部電影時,【破曉時分】榮膺開幕片。社慶當天,導演再度風塵僕僕地趕來學校,他是我們最年長的榮譽社友,卻依舊客氣得不願上台致詞,卻陪所有同學再看了一次電影,然後留下來回答所有問題。
所以當2001年金馬獎決定將終身成就獎頒給宋導演時,我們這群跟導演關係可說是八竿子打不著的小朋友,高興得通報消息、互相慶祝。宋存壽的作品,是台灣電影人文主義的里程碑;然而宋存壽的際遇,卻是這塊土地電影史的荒涼註腳。他雖然成就過多部經典,個人卻從未獲得金馬獎提名,這是「過去」慣把主題意識是否「正確」列入首要條件的評選方式,消受不起他的「傑出」。而我竟然在宋存壽離開影壇十年後(1982年的【老師,斯卡也答】是他最後一部執導的電影)才輾轉看到他的作品,更像一齣哭笑不得的荒謬劇。這座獎,彌補的不僅是金馬獎過去的虧欠,也是本地電影史的一則警惕:還有多少前輩人才的藝術生命曾在斑駁的台灣電影史中被推至幽暗谷底,而我們挖掘出了多少?
宋導演晚年被帕金遜症纏身,不過2004年我替國民戲院系列影展策劃了一個全部由華語片組成的「鬼魅影展」時,也邀了他的【古鏡幽魂】。開幕記者會上,瘦弱許多的宋導演與台語片【地獄新娘】導演辛奇雙雙來站台,那是我最後一次跟他談話、合影。之後陸續得知他進入安養院,去年在香港電影資料館「李翰祥回顧展」的展場影片中看到他的受訪畫面,百感交集,除了感動,還有欷噓。
我是沒什麼資格談宋導演的,比我認識他的影壇宿耆比比皆是。我的囉唆陳辭,更無法匹配宋導演溫厚淡薄的涵養。只不過經由這個晚輩的自暴其短,說不定更能彰顯他作品超越時代的永恆價值!
後註:宋存壽導演電影DVD在市面上能找到的十分有限,流傳最廣的應該是【母親三十歲】,但此片DVD畫質實在令人不敢恭維。另外,柯俊雄、胡燕妮、李湘、秦祥林主演的【輕煙】、宋存壽的最後一部電影【老師,斯卡也答】也有DVD。香港則有發行【早熟】、【秋霞】、【第二道彩虹】等。最值得把握的還是7月25日至31日在台北光點舉辦的「宋存壽電影文物暨作品回顧展」,多部難得一見的代表作免費播映。
關於宋存壽電影的相關評價,個人部分請參考「影迷藏寶圖」一書的「台灣電影的性啟蒙」,以及「2001金馬影展特刊」」的「影響人物—宋存壽」
http://movie.kingnet.com.tw/movie_critic/index.html?r=6017&c=BA0001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