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以為(美)戴維?拉姆著的《非洲人》(上海譯文出版社,1998)是本介紹非洲人民族性之書,不料是本以西方觀點輕批非洲殖民者、卻重批非洲外援帶來腐敗和種族衝突之作。
這非個案,連《二00一年諾貝爾政治文學獎得主》奈波爾,在《大河灣》(天下,1999)封底推薦文都說:
「一隻巨靈神般有力的殖民者的手深入非洲,在裡面翻攪了幾百年,然後抽開了;剩下的是殘破毀敗的自然資源、混亂轆轕的族群紛爭、腐壞粗暴的政治、動盪不安的民主以扭曲的尊嚴以及令人目不暇給的故事。《大河灣》是建立廢墟上的雄偉城堡,證明後殖民論述的俗腔濫調唯有在偉大的小說中才容有動人的生命。」
書中卻讀不出奈波爾有推薦文「:」之前的對殖民者的批判,相反的,而是「:」之後的對被殖民者的批判。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1755866/20050917182000
美國就很美了,看下前評《美利堅帝國的衰落》<美國民族大熔爐> 吧: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11149193/20081114062803/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4700847/20070422075935
非洲戰爭耗資等於外援
一份新報告說,從1990年到2005年間非洲發生的戰爭花費了近三千億美元的資金,大致相當於非洲得到的外援。該報告是星期四由樂施會等幾個非政府組織發佈的,這些組織評估了在23個國家內武裝衝突消耗的資金。
這些組織指出,全球武器販運是導致非洲暴力衝突、造成幾百萬人喪生並阻礙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他們敦促聯合國在今年的聯合國大會上在達成有力並有效的武器貿易條約方面迅速取得進展。
去年153個國家在聯合國大會上投票贊同開展關於國際武器條約的討論。而美國是唯一投反對票的國家。
http://www.voafanti.com/gate/big5/www.voanews.com/chinese/archive/2007-10/2007-10-11-voa22.cfm
腐敗吞噬非洲:年損過千億 3000美元
貪污腐敗是社會毒瘤。在非洲,它已經嚴重影響了各國發展,非洲官員日前疾呼:“因為貪污腐敗,非洲每年經濟損失達1500億美元,佔整個非洲大陸生產總值的1?4!”而且,國際援助組織把腐敗視為投資風險,不願輕易投入資金,南非儲備銀行主席指出,貪污腐敗已經嚴重阻礙了非洲的經濟發展、限制了外資投入幅度,非洲的形象要毀了,必須引起各國高度重視。
貪污腐敗行為雖然違法,但在非洲無處不在。南非的問題相當嚴重。非國大上臺後,雖然在政治和經濟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績,但一直沒有解決好貪污腐敗問題。一項民意調查顯示,3/4的南非人認為,現在腐敗已經成為國家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地方政府官僚作風嚴重、工作效率低、貪污腐敗嚴重,在民眾中的威信越來越低。僅去年一年,由於地方政府腐敗無能和不作為等讓老百姓忍無可忍,爆發了近900起抗議活動,不少抗議還演變成暴力騷亂,地方官被殺、官員住所被燒。另外,警察濫用職權、收受賄賂、敲詐勒索越來越讓民眾痛恨,記者的一位同行被警察無故攔截,並稱不交錢就抓人,雖然沒有錯,這位同行最後不得不交錢走人。尼日利亞官員指出,貪污腐敗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外資進入。在尼日利亞,大多數外國公司為了獲得商業合同不得不向有關人員行賄,甚至包括執法人員。該官員透露,尼日利亞已為此逮捕了數名銀行高層負責人。
肯尼亞的情況同樣不樂觀,普通人對官員貪污腐敗已司空見慣。據說在肯尼亞3000美元就可以解決一起謀殺案。據肯尼亞商務人士估計,肯尼亞每年用於回扣方面的費用就達35億美元,是該國每年接受外來援助金額的數倍。
現在,反腐敗已是非洲各國政府施政的重點之一。今年南非地方政府選舉前舉行的一次集會上,南非總統、非國大領袖姆貝基指出,“非國大將成為一線的反腐鬥士,確保沒有人以權謀私,向人民行竊”,並要求每位競選的非國大成員必須在公眾面前發誓和腐敗鬥爭到底。為了推動反腐敗工作,肯尼亞政府重新設立了反腐敗委員會,將150多宗涉及腐敗的案件提交法院審理。
雖然不少非洲國家的政府在反腐敗方面都有大動作,但分析人士指出,非洲的貪污腐敗問題和艾滋病問題一樣,都是難啃的骨頭,要想徹底解決並非易事。 http://finance.people.com.cn/BIG5/42773/4453712.html
非洲近期反腐敗動態
——《非洲聯盟預防和打擊腐敗及相關犯罪公約》正式生效。2006年8月5日,隨著第十五個國家批準加入,《非洲聯盟預防和打擊腐敗及相關犯罪公約》正式生效。該《公約》是2003年7月在莫桑比克首都馬普托召開的非洲領導人峰會上通過的。《公約》要求非洲各國政府官員公開個人財產,遵守職業操守,公布預算資金使用情況並保護舉報人。《公約》中確立了採購標準、會計標準、政黨資金透明原則和保障公民參與原則。《公約》還要求非洲各國政府將賄賂、轉移財產、非法致富、洗錢、隱瞞財產等行為都明確為犯罪。此外,為了確保非洲國家不成為腐敗分子和腐敗資金的避風港,《公約》還提供了在非洲範圍內打擊跨國犯罪的法律框架。
——馬拉維總統要求總檢察長辭職。不久前,馬拉維總統穆塔裏卡發起了大規模的反腐敗調查行動,包括前總統穆盧齊在內的多名政府高官因涉嫌腐敗而被捕。但是馬總檢察長拒絕起訴前總統穆盧齊,為此穆塔裏卡總統要求總檢察長瓦迪辭職。瓦迪辯解說,他之所以放棄對前總統案件的起訴,是因為穆塔裏卡總統已經剝奪了國家所有高級反腐敗官員的職務,馬拉維反腐敗局已經沒有足夠的威信去調查這個案件了。
——博茨瓦納工程運輸部部長承認腐敗。博茨瓦納腐敗與經濟犯罪局和警察局目前正在調查旅客運輸許可證頒發中的腐敗問題,並已拘捕了工程運輸部公路交通和安全司的官員。博工程運輸部部長近日在接受議會質詢時承認,她收到了大量關于該部運輸司腐敗問題的舉報,她說:“對于上述舉報中情況屬實的,我們已經將其移交給腐敗與經濟犯罪局和警察局進行更為專業的調查。這些涉案人員都將面臨法律的制裁。另外,我們也在進行內部自查自糾,查找出審批程序中的漏洞和薄弱環節。”去年早些時候,博巴士協會就對頒發運輸許可證提出過質疑,指出少數公司很容易就得到了許可證。有的客運公司的經營者與政府要人私交密切,對行政審批的公平、公正產生不良影響。
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www.sh.xinhuanet.com/zhuanti2006/2006-09/18/content_8065326.htm
歐盟對非洲的援助簡述 >蔣京峰 華中科技大學學報
歐盟是現在世界上最大的發展援助提供者。
歐盟進行援助的國家遍布全世界,在衆多的援助對象中,非洲國家是接受援助時間最長、援助範圍最廣的地區之一。本文就歐盟 對非洲援助活動進行追溯,並簡單歸納歐盟對非洲援助的特點。
一、歐共體成員國對非洲援助曆史回顧
歐盟對非洲的援助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歐共體成立之前,歐共體成員國對非洲的援助 。到了創立歐共體的時候,成員國也將與成員國有特殊關系的國家和地區納入共同體範 疇。在1957年簽訂的《羅馬條約》中規定雙方在貿易上展開互惠合作,並以《羅馬條約 》作爲法律基礎,設立了“海外國家和領地發展基金”,爲特定國家和領地提供援助性 貸款。國家和領地開發基金共有5.1億歐洲計算單位,受益對象都是共同體成員國的前 殖民地,其中的大部分基金播給了原法屬殖民地。
到了20世紀60年代,非洲大多數殖民地取得了獨立,成爲主權國家。爲了適應國際政 治經濟的變化,1963年,成員國共同與18個非洲國家簽訂了旨在發展貿易進行合作的《 雅溫得協定》。協定規定共同體成員國與這些非洲國家將在貿易方面相互給予優惠,同 時由共同體成員國向這18個國家提供經濟援助。
隨著《雅溫得協定》的簽訂,以貿易帶動援助的方式成爲雙方分流的主要形式,歐共 體成立後,雙方簽訂的第二個《雅溫得協定》和《洛美協定》都是在此框架下實現的。 援助的資金來源主要是歐洲發展基金和用作貸款的歐洲投資銀行自有財源(見表1)。除 此之外,還有一部分援助來自歐共體的預算,主要集中于糧食和人道主義援助。
表1 歐洲發展基金(EDF)和歐洲投資銀行(EIB)提供獎金數據(1957—2000)
單位:百萬歐洲貨幣單位
時期 名稱 EDF數額 EIB自有財源數額
1957-1962 《羅馬條約》EDF1 581 /
1963-1968 《溫雅得協定》Ⅰ,EDF2 666 64
1969-1975 《溫雅得協定》Ⅱ,EDF3 828 90
1975-1980 《洛美協定》Ⅰ,EDF4 3072 390
1980-1985 《洛美協定》Ⅱ,EDF5 4724 685
1985-1990 《洛美協定》Ⅲ,EDF6 7400 1100
1990-1995 《洛美協定》Ⅳ,EDF7 10800 1200
1995-2000 《洛美協定》Ⅳ,EDF8 12976 1658
二、歐盟成立後援非政策的調整
第四個《洛美協定》的十年裏,歐洲發展基金共撥出了237億歐洲貨幣單位的援助,其中贈款就有175億歐洲貨幣單位。這些數字與第三個《洛美協定》相對比,分別增長了2 20.26%和257.14%。與此同時,由歐共體預算提供的援助也有近300億歐洲貨幣單位 。
在第四個《洛美協定》時期共同體完成了向歐盟轉變的曆史性跨越,對非援助政策也 開始調整。歐盟委員會在1995年對第四個《洛美協定》做中期評審時,對協定進行了修正,尊重人權、民主原則與法治被作爲合作的基本要素納入條文。除此之外,歐盟還將 單純的發放貸款改爲直接參與制定援助項目。1996年11月20日,歐盟委員會公布了一份 綠皮書[COM(96)570final],就雙方未來的合作關系提出一系列的新設想,其中包括加 強雙方政治對話,內容涉及人權、民主、法治和反腐敗;對不同國家在貿易上區別對待 ;加快受援國經濟體制和政策的改革等。
第四個《洛美協定》將要到期的上世紀90年代末,後續協定的安排成爲雙方非常關注 的問題。新的協定不僅體現了歐盟對整合後的外援政策的調整,還決定了今後歐盟對外 援助的趨勢和走向。經過幾輪磋商,歐盟與非加太國家在貝寧的科托努正式簽訂了《科 托努協定》。科托努協定的有效期爲20年,決定逐步取消單方面的貿易優惠,並向自由 貿易過渡。在援助方面,設立了第9期歐洲發展基金,同時由歐洲投資銀行提供17億歐元的減讓性貸款。
表2 歐洲發展基金月度統計(2001.2—2004.2)
單位:歐洲貨幣單位
時間 EDF援助期數 金額 時間 EDF援助期數 金額
2001.2 8 8816995 2002.11 7.8 380849000
2001.3 8 83196000 2002.12 7.8 6986792069
2001.4 8 17950000 2003.1 6.7.8 29610000
2001.5 7.8 57310000 2003.2 6.7.8 9112000
2001.12 7.8 825480500 2003.3 6.7.8 238555449
2002.3 7.8 25308000 2003.6 7.8.9 121200000
2002.4 7.8 14864111000 2003.7 9 88550000
2002.5 7.8 11011000 2003.9 9 92169324
2002.6 7.8 172895000 2003.10 9 663455000
2002.7 7.8 54424000 2003.11 9 336012000
2002.8 7.8 341948000 2003.1 9 11069750
2002.9 7.8 67758000 2004.2 9 1900000
2002.10 7.8 7820000
《科托努協定》的簽訂標志著歐盟對外發展援助政策調整的完成:從以貿易特惠爲特 色的援助政策轉爲自由貿易;從注重經濟援助轉爲注重發展援助的政治和社會內涵;從 不幹預、中立色彩的援助政策到對受援國政治經濟體制建設和運行的監督和介入。
三、歐盟對非洲援助特點的變化
在《科托努協定》之後,歐盟對非洲的援助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根據歐盟官方統計 顯示,歐盟2002全年的承諾援助額比2000年上升了8個百分點,達到了60億歐元,實際 支付額也達到了52億歐元。其中用于歐洲發展基金的款項的承諾額和支付額也分別達到 了21.11億和19.02億歐元。2003年3月,歐盟批准了第9期EDF基金,這期基金將用于 非加太地區金融改革並一直延續到2005年。隨著歐盟的成立,特別是《科托努協定》實施之後,歐盟對非援助有了一些新的特點 。
第一,援助的範圍比以前更廣。前兩個《洛美協定》的目標主要集中在貿易、産業和 財政方面的合作上,第三個《洛美協定》將援助範圍從經濟領域延伸到社會、文化領域 ,在公共衛生、醫療保障、保護婦女兒童權利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到了1999年,歐盟 援助的部門涉及經濟結構調整、人道主義援助、基礎設施建設、治理和公民社會等11大 類,2000年9月“千年首腦峰會”更確定了“千年發展目標”,按照這個目標,2002 —2006年間歐盟的援助將延伸到社會建設,集中在社會服務和基礎設施上,約占規劃性 資金的27%,另外21%的資金用于支持與社會部門有關的結構調整。
通過統計數據可以看出,歐盟現階段的援助涉及受援國的對外貿易和對內建設各個方 面:2001年歐盟對運輸部門的援助占規劃性資金的31%,對宏觀經濟的支持占21%,其他 重要領域的資金分配爲:教育和健康10.4%,飲用水和衛生7.1%,有利于政府和市民社 會的制度支持和能力建設10.8%,礦産部門5.3%。2001年是《科托努協定》簽訂後在正 式實施的第一年,這一年裏,歐盟總計支付3.1億歐元用于支持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 地區的經濟改革,並劃撥1億歐元用于減免最貧窮國家的債務。和之前的單一貿易援 助相比,歐盟的對非洲援助完成了從單一到綜合,從非政治性向戰略性的轉變。
第二,歐盟對非洲援助的項目多是有針對性的,主要集中在幫助非洲國家的可持續發 展,並爲其建立配套的硬件和社會環境上。比如塞拉裏昂的援助計劃,歐盟通過提供基 本的教育、醫療等援助,促使當地人積極參與農業事業,提高當地社會和農村地區的生 活水平。這項計劃從1993年2月一直持續到1997年2月,援助總額達300萬歐元,截至199 7年2月底,計劃項目126個完成80個,在建23個,停建和取消27個。歐盟委員會的評估 報告認爲通過一系列的援建,當地人民的生活有很大程度上的提高[7]。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例子就是德國對貝寧的援助項目。援款主要用于權力下放、水資源 管理、飲水工程和環保等方面。2002年11月,第十三屆貝寧—德國政府磋商會議召開, 雙方確定將農村自然資源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等作爲優先的合作領域。
第三,援助的政治色彩日益濃厚。近年來歐盟強調增加對非洲的人道主義援助並加強 雙方在解決地區武裝沖突和打擊恐怖主義上的合作。在一些時候,他們會幫助非洲國家 調節內部矛盾,平息內部沖突。現在法國對科特迪瓦軍援每年約25億非洲法郎,派遣軍 事顧問100多名;在阿比讓設有軍事基地,常駐海軍陸戰隊員570人;科特迪瓦每年有30 0多人在法軍校受訓。1997年5月,法還曾向幾內亞比紹提供200萬法國法郎的預算援助 ,用于調整幾內亞比紹公共機關的拖欠工資。
第四,歐盟在進行對非洲多層次援助的同時,十分注意和大國以及其他國際組織開展 合作,並且歐盟成員國也積極援助非洲。在《羅馬條約》和《雅溫得協定》時期共同體 基本不存在與其他國際組織協調合作的問題,從80年代開始歐盟注意向國際組織靠攏,在第四個《洛美協定》中加入了與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合作項目。並和 世界銀行長期合作制定減免非洲債務計劃。同時鼓勵成員國以適當的方式援助欠發 達地區。在歐盟成員國中,法國、德國都是對外援助大國。
四、歐盟對非援助的幾點分析
歐盟堅持對非洲的長期援助,有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就非洲國家自身情況來講,非洲國家需要外援。長期殖民統治所形成的非洲國 家的經濟結構對外部世界(尤其是對原宗主國)具有強烈的依賴性,使非洲國家自然地向 歐盟尋求幫助。上世紀60年代非洲接受的外部援助的數量年均爲30億美元,至90年代初,已達到180億美元。其中,官方發展援助的數字1970年爲429億美元,1980年爲1205億 美元;1985年爲16505億美元;1991年爲1811億美元;1992年達18374億美元。非洲人口僅占世界人口的13%,1993年由國際金融機構和聯合國提供的援助中,非洲占45%,在歐洲聯盟提供的援助中,非洲占64%。可以說,沒有外援,非洲國家的國家機器不能正常運轉。
其次,歐盟對非洲援助也是有其自身考慮的。歐盟及其成員國對非洲的援助可以說是殖民時代以來雙方長期貿易傳統和經濟需要的延續。殖民時代宗主國爲了自身利益使得 許多非洲國家形成了類型單一、結構嚴重失衡的國民經濟體系。在這樣的體系下宗主國獲得了巨大的利潤和市場;同樣的,他們也對非洲國家的自然和人力資源産生了強烈的 依賴,以至在現在的世界經濟環境下,非洲的落後也會成爲歐洲發展的阻礙。在現在的國際化浪潮中,歐盟國家也認識到:只有與非洲國家建立更廣泛的友好聯系才能借用非 洲的資源優勢參與國際競爭與分工。
再次,冷戰結束後,對不平等的國際經濟和社會秩序的強調已經被保護環境、反對恐怖主義、強調民主和人權的聲音所掩蓋。歐盟國家認爲要重視非洲國家自身問題,轉變經濟幹預手段,促進非洲國家的政治經濟改革,實行市場化、推進其民主化進程才是解 決非洲國家問題的關鍵所在。種族問題、婦女問題、非法移民等問題都給歐洲國家留下了非洲人權問題有待改善的印象,他們認爲,非洲的落後不僅僅是依靠經濟援助就可以解決的,必須在政治上實行民主,建設良好的社會制度和文化規範才能使非洲擺脫長期的落後。
五、援助政策前景預測
歐盟援非的效果在總體上並不令人滿意。四個《洛美協定》共撥給非加太地區近400億歐洲貨幣單位的資金,但是現在71個非加太國家中仍有39個屬于最不發達的國家,占世界最不發達國家的75%。這些情況促使歐盟內部與成員國對以往的援助發展政策進行反思。但按照現在的形勢分析,歐盟的對非援助不會因爲非洲國家的發展緩慢而停止。在相互依賴和需要程度日益加深的今天,歐盟的發展離不開發展中國家的穩定和繁榮。隨著恐怖主義、非法移民等全球性問題的日趨凸現,對外援助也成爲維持世界和平和地區 穩定的重要手段。所以,歐盟對非洲的援助一定會延續下去,而問題的關鍵就是以什麽 樣的方式在新條件下實行援助。
歐盟以及各成員國領導人在不同場合都對堅持援助非洲政策的長期性和持續性表示肯定。用歐盟負責發展與人道主義援助事務的委員尼而森的話說,歐盟與非洲的關系是“ 長期的戰略夥伴關系”。按計劃,到2006年歐盟對發展中國家援助將占國民生産總值的 0.39%,其中非洲將獲得大約45%的份額。
歐盟未來的援助政策也面臨巨大的挑戰:如何使《科托努協定》落實,如何使援助更有效,如何做好與國家援助組織和歐盟成員國的協調,如何在擴大援助成效的同時讓民主、人權的觀念在受援國得到廣泛傳播,使歐盟在對非的雙邊關系中發揮主導作用等等 都是歐盟必須做出選擇的問題。非洲國家的問題並不能依靠援助解決,非洲走出落後的 困境還需要長時間的努力。如何建立健康的國民經濟體系以及怎樣在劣勢中適應WTO原則都是非洲國家面臨的考驗,歐盟援助政策的成功與否,還有待長時間的檢驗。
http://ido.thethirdmedia.com/article/frame.aspx?turl=http%3a//ido.3mt.com.cn/pc/200512/20051212291531.shtm&rurl=&title=%u6B27%u76DF%u5BF9%u975E%u6D32%u7684%u63F4%u52A9%u7B80%u8FF0%20---%20ido.3mt.com.cn
中國援助非洲與需要外援不沖突
近年來,中國經濟實力迅猛增長,綜合國力持續增強,對非洲等發展中國家的援助力度加大。國際輿論認爲中國已經脫離發展中國家隊伍,不應該再接受國際上給予的發展中國家援助資金。對此,《半月談》日前分析稱,中國還需要外部援助,這種外部援助將帶來中國和援助國之間的雙贏。而中國對非洲等發展中國家提供援助是應該的,不應成爲發達國家不向中國提供援助的理由和借口。
文章表示,有德國官員提出,在不久的將來,中國將取代德國,成爲全球第三經濟大國,“沒有理由繼續向中國提供發展援助基金”。在加拿大保守黨政府中,有人聲稱要履行競選承諾,取消每年向中國無償提供的六千萬美元發展援助資金。今年,日本將全面停止對華日元貸款,理由之一是中國已“從發展中國家畢業”。與此同時,在中國國內,也有人爲中國當前取得的成績沾沾自喜,以爲中國已經足夠富強,不再需要接受外部援助。
中國還需不需要外部援助?發展中的中國有必要冷靜分析自己的國情國力,做出符合實際的客觀判斷。
首先,從國家發展現狀看,現階段中國依然是個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很大差距。當前,中國人均産值雖然已突破兩千美元,但發達國家人均高達四萬多美元,差距非常明顯。中國經濟雖然發展較快,但起點較低,發展過程中面臨著貧富差距拉大、失業人口增多、經營管理和科技水平較低、教育醫療及農村社保等許多問題,解決起來難度很大。中國需要解決的不少難題,諸如荒漠化、節能減排等,單靠自己的努力將耗費更長時間,付出更大代價,需要外部世界尤其是發達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上的幫助。
第二,外部援助在曆史上曾給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帶來巨大益處,是推動中國前進諸因素的有機組成部分。今天,接受外援有助于我們實現又好又快的發展目標。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百廢待興。西方國家對中國實行政治孤立、經濟封鎖、軍事包圍、技術禁運。毛澤東主席1950年訪問蘇聯爭得了寶貴的援助,156個援助項目對中國基礎工業的建立起了重要作用。
三十年前,中國拉開改革開放序幕。當時資金匱乏,技術緊缺,能源供應緊張,基礎産業落後,鄧小平同志打破了將既無外債又無內債視爲理想財政狀況的思想,積極尋求外部支援,“決心向國外借點錢搞建設”。
1979年,日本提出向中國提供援助。二十多年來,日本一直是中國最大經濟援助國,援助總額占24個對華援助國資金的60%以上。日元貸款對中國基礎設施的改善、企業技術的升級、出口創彙的提高、國民經濟的恢複與發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都起了積極作用,是兩國友好的重要篇章。日元援助項目遍布中國各省、市、自治區,由日本援建的寶鋼一、二期工程,技術水平一直站在世界前沿。
第三,發達國家對中國提供援助可互利“雙贏”,也有利于世界共同利益。輿論認爲,現在對華援助已主要不是爲了解決傳統意義上的饑餓問題,而是爲了雙邊和全球的共同利益。減少、終止和取消對華援助的想法,是“目光短淺”和缺乏政治遠見的“錯誤”主張。
從雙邊利益看,日本通過對華貸款獲得了不可低估的實惠:大量增加中國從日本進口,促進日本企業擴大在華市場份額,使許多瀕于破産的日本企業起死回生等。從全球共同利益看,發達國家與中國在控制溫室氣體排放、環境保護、提高能效和使用可再生資源等方面合作,符合全球利益,有助于推動創建和諧世界。
第四,中國積極爭取外援,但仍會立足于以我爲主、艱苦創業,始終堅持“自力更生爲主,爭取外援爲輔”的方針。1958年,當赫魯曉夫向中國提出要在中國海岸建設“長波電臺”和“共同艦隊”時,毛澤東洞察到蘇聯意在“控制我們”。爲了維護中國的主權和尊嚴,他嚴詞拒絕了蘇方的無理要求。1960年,蘇聯撕毀合同,撤走專家,導致中國經濟面臨嚴重困難。當年中國在最困難的時候都能堅持原則,今天更不會無原則地爭取外援。某些外部援助的取消或終止,不會影響中國經濟建設的大局。
最後,中國在力所能及的條件下,對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幫助是應該的,也是對中國多年來接受外部援助的回報。中國不是非洲主要債權國,對非洲貸款的數目有限。在消除貧困問題上,國際社會特別是發達國家應采取更多實質性措施。中國對非洲等發展中國家提供援助,不應成爲發達國家不向中國提供援助的理由和借口。
http://www.singtaonet.com/china/200802/t20080207_728659.html
開發非洲 世銀盼與中共合作>中國時報 2007.12.19
北京為因應國內的資源需求,近年廣從非洲進口石油與礦物資源,卻因中國在非洲的受惠比施恩更多,而引起各界憂慮。
現在世界銀行計畫與中國進出口銀行合作,共同推進非洲的發展,使中共成為世界名副其實的「負責任的利益攸關者」。
據《路透》報導,世界銀行總裁佐立克十八日結束為期四天的大陸訪程時說,他和中國高級官員會晤,包括與中國進出口銀行行長李若谷會談,雙方重點討論中國在非洲擴展投資的利弊。他說,「我們兩人同意,雙方明年必須嘗試在非洲發展項目。」
事後,佐立克在新聞發布會上說,中國投資者建造基礎建設,為貧困國家帶來成效,但中方抽取非洲的天然資源,也必須確保其透明度,以及避免涉及貪汙活動的重要性。
佐立克並未透露進一步的詳情,他僅表示,他和李若谷討論有關世銀如何協助訓練轉包商的事宜,好讓中國進出口銀行可以達到目標,聘請更多的非洲工人。
由於中國經濟迅速發展,因此亟需進口礦物資源,也由此引來中國在非洲實行「新殖民政策」的批評。除此,中共在非洲積極貸款,對當地帶來沉重負擔,這和西方債權國最近勾銷非洲窮國五百億美元債務形成反差。
報導引述佐立克的話說,他這次訪華是希望落實世銀讓中國成為「利益攸關方」,以分擔有關全球經濟課題責任的目標。
加強援非 日本和中國拚了【聯合晚報08/05/27編譯彭淮棟
日本正在走向一場外交大轉向,從向來偏重在亞洲援助開發,改為大幅加強援助非洲,和近年不遺餘力在非洲布局尋求資源的中國一別苗頭,一來展現人道關懷,二來穩固日本國家利益,確保所需原料獲得供應,三則希望拉票爭取成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
本周三到周五在橫濱舉行的「第四屆東京非洲發展國際會議」(TICAD)將是突顯日本這個重心轉移的關鍵機會。英文「日本時報」形容「日本正在走上一場外交巨變」。TICAC由日本和聯合國、世界銀行合作開辦於1993年,五年一屆,本屆邀請52個非洲國家,預料有2500人出席,包括受邀國家的總統、副總統或總理,以及其他非政府組織的代表。
本屆主題是因應糧食短缺、促進經濟成長和削減貧窮,都是日本自認能大力施為的領域,利器則是大幅增撥「海外發展援款」 (ODA)。首相福田康夫將在會上宣布,2012年以前將援非ODA增加一倍,達到二千億日圓 (台幣591億元)。
1993到2000年,日本對非ODA金額是全球類似援款之冠,但2007年從第三名落居第五。日本向來巧妙運用OAD為外交工具,在國際機構表決問題時獲得開發中國家支持,面對中國和印度對非洲緊下工夫,日本痛感其援非地位不能再降。
中國自己接受日本的OAD,近年卻自行大幅增加援非,尤其蘇丹、安哥拉、奈及利亞和辛巴威,以便確保原油、天然氣、稀有金屬來源,1999年在蘇丹完成一條1500公里的油管,中國所需原油據報一半仰賴這條油管。另外,北京2000年起舉辦三年一次類似TICAD的非洲發展會議,2006年邀集48國非洲國家出席,其經營非洲,將非洲納入資源版圖之意明顯之至。
中國不曾透露其援非金額多少,但發展經濟學家、拓殖大學校長渡邊敏夫說,國際「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估計,其金額世界最大。
日本官員表示,日本援非金額絕難多過中國,但可以在中國選定的目標外爭取表現。中國主要著重於基礎設施,日本將以社區或社會性的授助為重點,包括教育、衛生和農業。
日本很難得到非洲的支持>中國時報 2008.05.28
第四次「東京非洲發展國際會議」28日起在橫濱舉行3天,這當然是日本拉攏非洲的機會,但是日本的非洲政策能否讓非洲國家滿意卻是問題。
媒體說日本首相福田康夫在3天內要花費17個小時與非洲40國的領袖舉行雙邊會談,而不把他累垮就是好事了。
日本與非洲的關係之所以不能很融洽,主要是因日本的短見,只有覺得需要非洲國家時方拉攏,非洲人就那麼笨嗎?
小泉純一郎當首相時,為了要非洲國家支持日本成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也曾與非洲23個國家領袖在東京會談,當時日本認為非洲集團將可能支持日本,有了這股力量,日本便有成功的希望,但這希望並未實現,非洲國家集團提出自己的聯合國安理會改革案而不支持日本的草案,使日本大失所望。
現在福田又要來這一套,而沒有禮物就不會有友誼,福田答允將援助非洲的經費加倍為18億美元,當然希望非洲國家支持日本取得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席位,但這恐怕又要落空,因為有條件的援助合作總難令人感動。
日本也承認,非洲國家現在都是嚮往北京,這很簡單,因為北京援助非洲是無條件的,既不要求什麼也不指示什麼。上個月奈及利亞財政部長訪問北京,獲得北京同意自奈國進口500億美元物資的保證,北京並沒有要求什麼回報,當然奈及利亞的原料與能源是北京所需要的。但日本卻無法這樣做,西方批評中國壓榨非洲資源,是新帝國主義,但為什麼非洲人心甘情願與之交往而無怨呢?
中國在非洲的新殖民主義?>中時07.11.20郭崇倫
美國與中國在非洲的發展,有一個象徵性的對比,北京今年五月宣布,將捐贈一億五千萬美元在衣索比亞首都阿迪斯阿貝巴興建非洲聯盟新總部;而美國國防部十月正式設立「非洲戰區指揮部」。
新的非洲聯盟總部藍圖酷似聯合國總部,象徵非洲國家希望團結強大,擺脫殖民母國的控制,而強調反恐作戰的「非洲戰區指揮部」,則讓非洲國家擔心美國軍事力量重新控制非洲。
誰比較受到非洲國家歡迎,是不言可喻的,中國在非洲的發展,讓西方國家又羨慕又懼怕,甚至有人猜測美國的軍事部署實際上正是用來對付中國。
中國在非洲起步雖晚,但是自從去年十一月初「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之後,發展神速的讓人咋舌。
根據剛剛公布的預估,今年中國與非洲的貿易額,將從去年的555億美元,增長25%,中國已經成為非洲第三大夥伴,僅次於美國與法國,預估2010年,中國就會超越美國,而成為非洲最重要的貿易對象。
在投資方面,截至去年底,中國對非洲直接投資達66億美元,今年前9個月,就超過10億,主要集中在礦產開發、交通運輸以及農業與農產品方面。
中國排山倒海的貿易投資,西方國家批評為新型態的殖民主義;中國現在全面在非洲找礦產,納米比亞、迦納、剛果、馬利都有中國地質調查局的探勘人員,蘇丹原油60%輸往中國,中海油(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簡稱CNOOC)在已證明有豐富油藏的奈及利亞、安哥拉、赤道幾內亞、查德、加彭、阿爾及利亞等國,積 極搶油。
更有人指出,非洲當地市場對中國價廉、質相對優的產品無招架之力,構成另一層的剝削,譬如像70%埃及的鞋市場,由浙江兄弟鞋業主宰,每年要賣出一千二百萬雙鞋。
但是外資與價廉的進口貨,對窮苦的非洲有什麼不好?中國政府更強調,對非洲是「力所能及的無私援助」,即使西方媒體都承認,北京提供援助時並沒有任何條件(no-strings aid),這與過去的援助很不相同。
以中國工商建設銀行(ICBC)十月投資南非的標準銀行(Standard Bank)為例,這是中國最大的銀行(從七月起,也是全世界最大銀行)與非洲最大銀行的策略聯盟,從商業邏輯上說,這是筆好生意,中國商人蜂湧到非洲,標準銀行在18個非洲國家有200間分行,對ICBC能夠藉此擴展金融服務網路,但不同於西方的併購,中方56億美金所取得的20%股權,並沒有更換管理階層,或改變任何政策。
西方援助所附加的條件,有時是為了壓迫非洲國家的民主人權進步,西方強烈指責北京,為了得到非洲政府的利權,不在意獨裁政府是如何殘害人權,甚至貸款與金援還助長了腐敗貪汙。
前世界銀行總裁伍佛維茲就批評,世界上將近80%的商業銀行在提供非洲國家貸款時,都遵守了社會和環境風險管理原則,「但是中國的大銀行卻不遵守這些原則」。
對這些指責,中國最初提出強烈抗議,稱在對外交往上,歷來是採取不干涉別國內政的原則,中國不會把自己的價值觀念、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強加給其他國家。中國更無意在非洲稱霸,而是與非洲各國在平等互利基礎上展開經貿合作。
外界壓力太大時,中國會稍作讓步,但是非洲國家都諒解北京是不得已,沒有人會因此與中國過不去。
中國人在非洲現在越來越多,單單是安哥拉就有2至3萬人,非洲人眼中看到的中國人,與歐美殖民母國派來的人完全不同,歐美人住的是五星級空調飯店,抽屜擱著雙程機票,來到非洲,多則一年,少則幾個月,蜻蜓點水一下,然後就調回母國好缺,「調劑一下」。
中國人不同,他們多半是年輕人,離開中國尋找機會,非洲是他們的第二故鄉,他們多半是國營的建設公司,因承包工程而引入的技術工人,住在路旁簡陋的工寮中,睡在行軍床上,每天早出晚歸,帶頭幹活,一周工作六天。
可以批評中國人為了生意不擇手段,也可以批評中國人沒有現代民主自由的觀念,但要說這些中國人是新殖民者,非洲國家是不會相信的。
非洲種族衝突
達爾富爾,或達佛(阿拉伯語:دار فور,意即「富爾人的家」),位於非洲國家蘇丹的西部區域,與中非共和國、利比亞及乍得邊境接壤。在行政區劃上,該區被分為三個州,分別為南達爾富爾、西達爾富爾及北達爾富爾。
該區自2003年起發生嚴重的人道危機,當地的阿拉伯民兵與黑人叛軍正發生武裝衝突。蘇丹政府支援阿拉伯民兵在該地進行有計劃的屠殺、掠奪、強姦,40萬人以上因此喪生,250萬人流亡至乍得,被認為是近年全球最慘烈的人禍。
2004年4月,非盟派遣大約7000人的維和部隊進入達爾富爾地區。
2006年8月31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了第1706號決議,決定增派17300名軍事人員的聯合國維和部隊進入達爾富爾地區。但蘇丹政府反對這一決議。
2006年11月16日,在非盟、聯合國、阿盟和蘇丹政府于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舉行的會議上,聯合國秘書長安南提出了「安南三階段方案」,蘇丹政府接受了此方案。
2007年4月16日,蘇丹政府致電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同意向達爾富爾地區派駐聯合國和非盟混合部隊。
除此,因中國長期經濟支援蘇丹政府,其忽略屠殺的事實態度遭多國質疑並研擬以抵制北京奧運為手段強迫中國對此讓步。 ,不過中國對忽略種族屠殺的指控表示否認,且認為在達爾富爾問題上,「中國和其他國家、和國際社會有著共同願望,那就是讓這一地區儘早實現和平、發展和穩定
聯合國安理會2007年7月31日,一致通過第1769號決議,決定向蘇丹達佛地區派遣大約26000人的聯合國和非盟混合維和部隊,這是聯合國迄今最大規模的維和行動。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和安理會本月輪值主席、中國駐聯合國常任代表王光亞以及八月輪值主席剛果籍常代,皆表達讚許,並期望有助於達佛地區的政治進程。
根據決議,這支混合維和部隊將由約2萬名軍事人員和6000多名警察組成,其任期初步定為12個月。決議援引「聯合國憲章」第七章,授權維和部隊在必要時使用武力,用以自衛和保護人道主義救援人員和平民的安全。
決議呼籲聯合國成員國在30天內完成向混合維和部隊提供資金和人員的工作,並要求聯合國和非盟在同一期限內就這支部隊的軍事人員構成達成最終協議。決議還就維和部隊的部署制定了階段性的時間表,規定維和部隊應在12月31日之前完成必要的部署工作,以便接管在當地的非盟維和部隊的維和任務。
決議還呼籲達佛衝突各方立即停止一切敵對行動,實現永久性停火。決議強調達佛問題不能以軍事手段解決,歡迎蘇丹政府和其他衝突方在聯合國和非盟的調解下通過談判解決爭端。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81%94%E7%88%BE%E5%AF%8C%E7%88%BE
中國:已盡力解決達富爾問題>中時08-06-27白德華
中共派往蘇丹達富爾問題特使劉貴今指控西方傳媒及非政府組織(NGO),在非洲國家煽動反華情緒。
蘇丹爆發達富爾事件以來,西方傳媒多次抨擊中共,指其未運用在蘇丹廣泛影響力,早日結束當地種族衝突。西方批評認為中共在蘇丹投資油田、出售武器,不少國營事業在當地都有投資。
為迫使中國派出的維和部隊撤離,並撤除中國在蘇丹的油源投資,去年十二月,蘇丹叛軍組織「公平與正義運動」攻擊了中國長城公司在蘇丹經營的油田。劉貴今說,煽動反華情緒的非政府組織,根本不知中國在蘇丹做的努力。
做為首位派往非洲的特使,劉貴今去年五月走馬上任,並促成蘇丹同意在達富爾部署「非洲聯盟─聯合國混和維和部隊」的進駐,此舉讓一百多萬無家可歸的難民,踏上了重返家園的第一步。
劉貴今稍早表示,中國在處理達爾富爾問題上,堅持的是「政治解決」達富爾問題,即蘇丹的主權和領土完整應得到尊重,經濟或其他制裁都不利事情的解決。
他說,西方指責蘇丹「種族屠殺」的說法已被聯合國調查推翻;並表示,中國確從蘇丹進口石油,但西方石油公司在非洲占有最大份額資源。據非盟統計,非洲三三%石油出口到美國,中國只購買了八.七%。
近日在一場北京召開的達富爾論壇上,劉貴今接受《路透》訪問說,一些重要反對勢力對中國有意見,但也不能就稱他們是反華勢力。「但因為西方傳媒、特別是部分非政府組織的煽動,中國的角色被扭曲,人們戴著有色眼鏡看中國。」
「但大致來說,達富爾各方對中國持肯定態度,支持中國參與解決達富爾問題。」○三年,達富爾叛軍勢力和政府軍爆發衝突至今,專家估計,已導致廿萬人死亡,兩百五十萬人無家可歸。
由於不滿中國在達富爾問題上的表現,年初,美國著名導演史蒂芬史匹柏辭去了北京奧運開幕式藝術顧問一職。
不久前,劉貴今曾會晤達富爾叛軍領袖,尋求和平解決之道,不過他說,「這要靠國際社會共同合作解決,不可能只靠中國。」
西方國家爲什麽會在蘇丹達富爾問題上對中國糾纏不休
蘇丹雖然資源豐富,但仍然是世界上最窮的國家。傳統上經濟以農業爲主,農業爲糧食與經濟作物混合型。隨著1999年下半年第一船原油出口,蘇丹經濟發生了結構性的變化。2001年石油出口收入現已占到出口總額的78%,達到12.16億美元。蘇丹不再每年耗費上億美元進口石油産品,多年來的貿易逆差變爲順差。外國投資開始流入,截至2001年7月在蘇丹的外資已達70億美元。本國貨幣第納爾保持穩定,至1999年以來一直維持在1美元=257第納爾左右(2001年底降至1美元=264第納爾)。蘇丹經濟結束了多年的惡化,開始出現轉機。
一、蘇丹石油資源與早期勘探開發
蘇丹得天獨厚,具備形成大型油田的地質條件,目前蘇丹已有21個油田,已探明石油地質儲量116億桶,天然氣儲量爲300億立方英尺。但是由于缺乏資金和技術,蘇丹無法依靠自己的力量發展本國的石油工業,50年代意大利阿吉普公司、英荷殼牌公司曾在蘇丹北部進行過勘探。60年代初,美國雪弗龍石油公司進入蘇丹,早期的勘探作業集中于紅海,唯一的重要發現是1976年在蘇丹港附近蘇阿金(SUAKIN)發現天然氣田。雪弗龍石油公司還在蘇丹南部班提烏和馬拉卡爾市附近(1/2/4區)進行了長達十年的勘探開發,發現了幾個大型油田,探明了1.8億噸石油儲量,並在3區和6區發現了一些中小油田。1983年由于美國雪弗龍公司在南方發現石油,再度引起蘇丹南方戰爭,次年三名雇員遭反政府遊擊隊殺害,雪弗龍公司開始撤離蘇丹,最終放棄了開采權。1997年美國制裁蘇丹,禁止美國公司同蘇丹做生意。蘇丹發現了石油,但每年仍耗費巨資進口石油。
二、"走出去",參與蘇丹石油開發
1995年9月蘇丹總統巴希爾訪華與江總書記會見時提出,希望中國公司到蘇丹勘探開發石油,幫助蘇丹建立自己的石油工業。江總書記當即表示支持,並指示參加會見的中國石油天然氣總公司(下稱中油集團)副總經理周永康同志進行研究。中油集團在對蘇丹的投資環境和石油地質資料進行分析後認爲,蘇丹地質情況與我國渤海灣盆地極爲相似,中油集團有勘探開發這類油田的技術和成功經驗。經我國外經貿部批准,中油集團使用中國政府援外貼息貸款與蘇丹政府簽訂了6區(穆格萊德)石油合同,第一口探井即獲高産油流,進一步證實蘇丹具有良好的石油勘探前景。與此同時,中油集團還參與1/2/4區(黑格利、團結和基康油田)石油項目。爲分散投資風險,中油集團采用了與其他外國石油公司聯合投資的方式對該區進行投標。在兩國政府大力支持下,1996年11月蘇丹政府同意由中油集團控股40%,牽頭組建國際石油投資集團,聯合開發1/2/4區石油資源。與中油合作的三家外國石油公司分別是馬來西亞國家石油公司(占30%股份)、加拿大塔利斯曼公司(25%)和蘇丹國家石油公司(5%)。1997年3月參股者共同與蘇丹能礦部簽訂了1/2/4區石油合同和油田至蘇丹港原油長輸管道建設協議。參股者還聯合組建了新的石油作業公司-大尼羅河石油作業公司。作業公司按國際石油公司模式管理,按國際標准組織作業。中油集團從全國各油田選拔100多名思想作風好、曾在國外學習或工作過的業務骨幹,參加聯合作業公司與其他參股者派出人員一道工作。公司總裁由中方派任,中方人員在聯合作業公司中發揮了主力軍的作用。
1/2/4區爲蘇丹主産油田,位于蘇丹中南部穆格萊德盆地,合同勘探開發區由三個勘探區(1A,2A,4)及兩個開發區(1B,2B)組成,面積爲48388平方千米。該區西北部與6區連接,南部與5A區連接。1996年8月9日,1/2/4區石油項目啓動,先後發現了8個油田和38個油藏,落實圈閉資源量近40億桶。新增石油地質儲量16.67億桶,可采儲量4.49億桶,使該區累計可采儲量達到8.51億桶。儲量發現超過了原雪弗龍、加拿大公司在該區近20年的勘探成果。新增儲量單位成本僅爲0.94美元/噸,遠遠低于國際3.5美元/噸的平均水平。一期産能建設僅用了一年的時間,建成了1000萬噸大型油田及配套設施。2001年産油達1130萬噸,相當于我國第三大油田遼河油田的年産量。
1998年5月黑格裏格油田至蘇丹港管道工程開始施工,僅用了11個月時間,于1999年4月機械完工,建成了一條貫穿蘇丹南北長1506公裏28英寸的長輸管線及末站終端系統。該管道始于蘇丹中南部的黑格裏格油田,經喀土穆直達蘇丹港,年輸油能力1250萬噸原油,是蘇丹原油輸送的生命線。1999年6月22日1/2/4區的油田投産,原油進入長輸管道,8月31日第一船原油進入國際市場銷售,從而結束了蘇丹進口原油的曆史。
三、利用"兩種資源",取得投資回報
在蘇丹投資存在一定的風險,但投資的經濟條款較爲優惠,可獲得較高的投資回報。蘇丹石油上遊項目(1/2/4區和管道項目)總投資額17億美元,其中中油集團出資7.5億美元(實際支付2.6億美元,其余在國內以人民幣支付)。項目投産後,每年可獲由中方支配的分成油200-240萬噸,按每桶14美元的油價計算,投産後3年內即可收回全部投資。中方投資回收後的淨收入可達12.9億美元,投資回報率達17%以上。截至2001年底,1/2/4區累計生産原油1.69億桶,中油集團獲份額油3618萬桶,銷售收入8.26億美元,三年多時間即收回全部投資。
蘇丹每年消費各類成品油200多萬噸,全部依賴進口。蘇丹原油性質與大慶原油相似,我國有加工這類原油的先進技術和經驗。爲滿足蘇丹國內消費需求,中油集團還與蘇丹能礦部各出資50%,合資建設年加工原油250萬噸的喀土穆煉油廠。煉油廠使用中國常壓渣油催化裂化技術,全部裝置在中國制造,並由中方總承包建設,投産後前8年以中方爲主操作。煉油廠項目計劃總投資總額6.4億美元。按合資協議規定,項目建成投産後蘇丹政府用美元定額分月償還中方投資本金、利息和投資回報,並以其出口原油的外彙收入作擔保。煉油廠已于2000年5月份投産,目前運行正常。從6月份中方已開始按合同規定回收投資。經測算,中方可在4年內回收全部投資,此後還將獲得6.6億美元的淨收入,中方投資回報率在18%以上。
喀土穆石油化工廠于2001年2月28日開工建設,2002年1月一次投産試車成功。該項目是由蘇丹總統巴希爾和吳邦國副總理共同商討確定的,是蘇丹第一個石油化工項目。喀土穆石油化工廠投資2370萬美元,年産1萬5千噸4種規格的聚丙烯原料,不僅滿足蘇丹本國的需求,還可向鄰國出口,結束了蘇丹進口聚丙烯的曆史。喀土穆石油化工廠利用比鄰的喀土穆煉油廠含有丙烯的石油液化氣作原料,加工生産聚丙烯樹脂。聚丙烯樹脂用于生産編織袋、包裝薄膜、塑料繩、化纖地毯和塑料家用制品等。喀土穆石油化工廠的投産,不僅使蘇丹石油工業體系趨于完整,而且將帶動蘇丹塑料工業的發展。
蘇丹油田單井日産量高(220-300噸),油田集輸和長輸管道采用先進工藝和自控系統,大大降低了油田操作運營成本,每桶原油的操作成本僅0.8美元,管道輸油操作費1美元。作業公司包括後勤支持系統在內僅有800人(其中現場管理和操作人員約400人),人均年産值高達170萬美元;煉油廠年銷售收入約5億美元,管理和操作人員共600人(含蘇丹培訓人員200名),人均年産值85萬美元。均達到國際同行業先進水平。
蘇丹石油項目大大帶動了國內石油物資裝備、技術和工程承包出口。由于在蘇丹石油項目中中方是主要投資者,聯合作業公司中中油集團又占主導地位,因此在項目實施中優先使用了中國的石油技術和工程承包。上遊項目中方工程承包額約9億美元(實收到3.4億美元,其余在國內以人民幣結算),可獲利潤1億多美元。煉油廠承包項目金額5.3億美元(其中5億美元在國內以人民幣支付),也可獲利1億多美元。工程承包又帶動了國産的機電産品出口。如長輸管道的20萬噸鋼管用材由中國寶鋼生産,由中油集團四家管廠在國內卷制,使我國輸油鋼管首次打入國際市場。另外,國內的石油技術服務如鑽井、物探、測井及試油都參與了項目的技術服務承包。工程承包還帶動了大量勞務出口,施工期間中方在蘇施工人員超過6000人,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國內石油企業下崗待業的壓力。由于蘇丹石油項目建設采用國際標准並使用國際第三方監理,這對我們轉變觀念、鍛煉隊伍、改進施工方法和提高施工質量起了重要作用。在蘇丹施工隊伍人均年産值30萬美元,也達到了國際同行業水平。
蘇丹油田位于熱帶地區,早季高溫酷暑,氣溫高達48攝氏度,雨季連降暴雨地面積水,時有熱帶病流行,長輸管道還要穿越尼羅河,通過北方沙漠和紅海山區,自然環境惡劣,作業條件十分艱苦。不少歐美石油公司認爲:這樣的大型工程只有西方有實力的工程公司才能承擔,中國人承擔不了。面對困難,中油集團選拔精兵強將,赴蘇前進行了充分的思想動員和物質准備,施工中采用了先進的施工機具,精心組織,嚴格按國際標准作業。中國石油工人發揚大慶精神,吃苦耐勞,克服重重困難,按期優質完成了施工任務。1506公裏長輸管道的現場施工從98年6月份開始,99年4月竣工,投産一次成功。質量和速度均達到了國際石油工程建設的先進水平,充分顯示了中國石油工程施工技術和實力。中國施工隊伍高標准、嚴要求、信守合同,在蘇丹産生了巨大反響,同時受到國際石油界的普遍關注。蘇丹政府視石油項目爲其振興經濟的關鍵。凡是要客來訪都安排到現場參觀,其中還有不少西方國家的石油界人士,所有的參觀者都對中油集團的出色表現贊不絕口,最近已有不少石油資源國和外國石油公司主動找到中油集團,邀請中油集團參加他們的工程建設投標。而在過去中油集團參加國外大型石油工程投標時,常常以"沒有國際施工作業經驗"爲由被拒之門外。蘇丹石油項目起到了"活廣告"作用,最近,中油集團所屬的施工隊伍已先後在尼日利亞、也門、敘利亞、埃及、伊朗拿到了2億多美元的作業承包合同,中油集團的施工隊伍在海外投資項目的帶動下,走出國門,開始在國際石油市場上占了一席之地。中油集團能夠取得蘇丹石油項目的成功,是貫徹落實中央關于"利用兩種資源、兩種市場"戰略的結果,
四、良好的發展前景
4區(基康油田)2002年初獲得重大油氣發現,2月完鑽、位于4區西北部的預探井在主要目的層班提烏和 阿拉德巴以及巴拉卡地層中獲得重大油氣發現:電測解釋初步確定油層厚度91.5m,淨厚度33.5m(經FMT取樣證實爲油層),經初步估算,該井控制石油地質儲量8000萬-1.5億桶。該井的成功不僅標志著今年4區勘探的良好開端,而且爲4區勘探突破打開了一個嶄新的領域,表明基康(KIKANG)槽西斷階已成爲4區實現儲量突破的主戰場。
1/2區産量(團結油田和黑格裏格油田)2002年3月21日産量再創新高,達到275,075桶/天。2002年第一季度1/2/4區産量比去年同期增長17%,隨著新油井的建立和管道輸送能力的提高,預計在今後幾年裏日産將達到30-40萬桶。
6區位于穆格萊德(Muglad)盆地西北部,是中國石油天然氣公司在蘇丹的獨資項目,享受我國政府優惠貸款(1億元人民幣)。根據雙方協議,6區項目勘探期爲1996年1月-2002年12月。目前該項目已進入第三勘探階段,期限2001年1月1日-2002年12月31日。今年計劃建成50-100萬噸的年生産能力,建成300公裏20英寸輸油管線,通往奧拜伊德煉油廠。2005年力爭將該項目建成300-500萬噸的年生産能力。
3/7區位于蘇丹東部地區,面積7.14萬平方公裏,工區主體位于上尼羅河省,東距1/2/4區370km, 北距首都喀土穆約730km。2000年7月,蘇丹政府對Melut公司(加拿大弗斯特資源公司控股的子公司)46%股份對外招標,中國石油天然氣公司和阿聯酋Thani 公司中標。2000年11月11日,四家合作夥伴與蘇丹政府簽訂3/7區塊石油分成協議備忘錄,股份分配爲海灣石油公司公司46%、中國石油天然氣公司 41%、Thani公司5%(原爲23%,後將其18%出讓給中國石油天然氣公司)、蘇丹石油公司 8%。2001年9月1日和9月30日,四家參股者分別簽訂了聯合作業協議和股東協議,組建了石油作業公司--登記注冊爲PetroDar Operating Company (簡稱PDOC),負責項目的建設作業和運行管理,中方代表出任PDOC公司總裁。我外經貿部提供了4億元人民幣優惠貸款,使得3/7區石油項目得以順利啓動。
五、石油工業促進蘇丹經濟的發展
1999年9月隨著滿載蘇丹原油第一條油輪駛離蘇丹港,蘇丹結束了石油進口的曆史,政府不再每年花上億美元巨資進口石油産品。石油已占出口額的78%,進出口貿易由入超轉爲出超。2000年GDP實際增長率爲7.2%,通貨膨脹由90年代的133%降至2001年的4.8%。外國投資開始流入蘇丹,截至2001年底外資總額達50億美元。短短二年多時間,蘇丹從石油進口國變成石油淨出口國,在一片空白的基礎上,建立了上下遊一體化、技術先進、規模配套的石油工業體系。蘇丹石油項目全部投産後,每年可增加蘇丹國內生産總值約17億美元,人均68美元,增長30%以上。蘇丹政府的分成油已達到6.8億美元,石油業的發展帶動了相關産業發展,石油工業已成爲蘇丹的支柱産業。這在蘇丹政府、蘇丹人民中産生了極深刻的影響。蘇丹能礦部長阿瓦.賈茲說,我們指望歐美公司做了幾十年的石油夢,今天是中國人民幫助我們圓了這場夢。蘇丹總統在油田竣工典禮大會上上發表講話時說:"是中國人民幫助我們開發了石油,在項目建設中中油集團的貢獻最大,感謝中油集團,感謝中國政府,感謝中國人民,感謝中國對蘇丹的支持和援助。"
蘇丹近年來注意改變其國際形象,主動改善與鄰國關系,適度對外開放。在國內采取和解政策,與反對派進行對話,與南部反政府武裝達成了和平協議,這些政策穩定了國內形勢,經濟狀況有明顯好轉。尤其是石油出口後,國際收支狀況得以改善。蘇丹資源豐富,工業基礎落後,經濟發展空間很大,這對我國繼續擴大與蘇經濟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機遇。
http://www.dianla.com/show-187-1.html
世界銀行報告:大陸成撒哈拉以南非洲最大投資國
http://www.cdnews.com.tw 2008-07-15陳恆光/綜合報導
據香港文匯報報導,世界銀行日前發表報告指出,大陸成為新興國家中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的最大投資國。報告稱,大陸、印度和幾個中東海灣國家在該區的基礎設施投資項目數量空前。這些新出現的融資方在非洲的投資從04年之前每年不到10億美元,到06年猛增到80億美元,07年為50億美元,預示發展中經濟體之間的合作(南南合作)趨向不斷增長。
報導援引中國大陸國際問題研究所專家的話指出,大陸企業在進入大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時候,仍應該注意規避當地政局不穩定的政治風險,以及政策透明度不高、交易成本費用高等經濟風險。
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是世界最貧困的地區,基礎設施嚴重饋乏。世界銀行經濟學家指出,南南合作的不斷增加,是非洲與大陸之間強大的經濟互補性推動的結果。非洲迫切需要基礎設施,正好與大陸的具有全球性競爭力的建築業互補。
起訴蘇丹總統有何內幕 >中時08-07-16
海牙國際刑事法庭一位名叫奧坎波的法官起訴了蘇丹總統巴希爾,說他犯了種族大屠殺罪,這件事據說美國是幕後支持者,所謂「種族屠殺」一直是美國批評蘇丹政府的理由,但以前連伊拉克的哈珊都未被起訴,為什麼要起訴巴希爾?有一種說法說時機是個關鍵,其一是:蘇丹與中國的關係非常好,中國必然在聯合國支持蘇丹,但北京奧運舉行在即,中國如大力支持,正好為以蘇丹達富爾地區問題作為抵制奧運者一個好的攻擊藉口,所以這是一石兩鳥;其二是:在制裁辛巴威問題上,中國與俄羅斯於聯合國安理會投了否決票,使英美兩國的提案失敗,英美大為惱火,便在蘇丹問題上作文章以為報復。
但拋開時機論不說,國際刑事法庭有權起訴某個國家的元首嗎?刑事法庭是根據《國際刑事法庭羅馬規約》而設立的,理論上講,不論國家元首或其他官員都可起訴,但是蘇丹政府提出異議,說蘇丹根本沒有簽署《羅馬規約》,不構成刑事法庭的成員,所以法庭無權起訴蘇丹的公民。
但有權起訴否還不是重要問題,問題是這樣一來,對蘇丹的達富爾地區會造成什麼情況?連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都十分擔憂,他說:「這將給蘇丹的維和行動和政治進程帶來極為嚴重的後果。」「非洲聯盟」、「阿拉伯聯盟」與「伊斯蘭會議組織」也對此表示擔憂。連美國前蘇丹問題特使納齊奧斯也說,這將使蘇丹領導人更不妥協,如果蘇丹政府關上妥協的大門,那會嚴重阻礙和平努力,蘇丹如實現不了政治穩定,就可能走上索馬利亞、盧安達、剛果民主共和國的道路。因為巴希爾及其支持者必將會加強對權力的控制,這就可能發生廣泛的暴力和流血衝突。
聯合國已指示駐蘇丹特派團多儲備必需品,周末不要去市中心。聯合國駐蘇丹官員說這真是諷刺,國際刑事法庭是聯合國支持的,而卻又擔憂法庭的作為影響了維和工作,實際上這將使聯合國工作團人員及無數達富爾人陷入嚴重威脅,而前幾天已有7名維和士兵被殺。
一名聯合國專家說,俄羅斯與中國不怕施壓,因為他們在解決達富爾問題方面遵守了聯合國的規定,西方現在這樣做扮演了搗亂的角色,不會給解決問題帶來幫助。
渲染達富爾種族衝突最離譜的是英國廣播公司(BBC),幾乎到了毫無理性的程度,說達富爾已死了30萬人,但聯合國說根本沒有這種統計,BBC又說有百餘萬人流離失所,而事實是他們是遊牧民族,隨時移動逐水草而居,怎能說是流離?達富爾有中國「東風悍馬」卡車便說成是游擊隊的武器,但更多的日本豐田牌卡車卻是運輸工具
美英制裁辛巴威案失敗原因>中時08-07-17
·
美國所提制裁辛巴威案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表決時,有9國投了贊成票,那是美國、英國、法國、比利時、義大利、巴拿馬、布基納法索、克羅埃西亞、哥斯大黎加,按說9票是正好通過的必須票,但是中國、俄羅斯、南非、利比亞、越南投反對票,印尼棄權,而由於中俄都享有否決權,所以提案被否決,把美國氣得跳腳。
美國何以生氣呢?它覺得是被俄國耍了,因為在之前的「八國集團」峰會中,各國領導人表示將針對辛巴威政府官員施加制裁,俄國總統梅德維捷夫並沒有提出異議,因此西方包括英、美兩國認為俄羅斯已改變了以前不同意制裁的立場,因此美國駐聯大代表哈里札德很有把握案子會通過。
美英的估計是:中國不會投否決票,北京奧運舉行在即,中國投鼠忌器,不會因此得罪西方國家,何況辛巴威現在並非中國視為必須深交的國家,中國棄權就既可不得罪西方國家,也可向辛巴威交代。而美國代表更確定的是,如果俄國不投反對票,中國就可能棄權,因為中國投否決票的情況並不多見,往往是在涉及台灣問題或是安理會要對某些國家動武時方投票反對的。因此爭取俄國最重要。
但這估算顯然錯誤,正如中國駐聯合國代表王光亞所說:「反對動不動就以制裁來干涉他國內政,是中國一貫立場。」顯然中國的外交自信已非昔比,它對辛巴威一案的反對較俄國尤甚。
美國學者哈斯8年前為美國國會作了最詳盡的調查後斷定,制裁是一種非常鈍的工具,本來要削弱某政權地位,結果是鞏固了其地位。聯合國前祕書長安南也說,制裁是一種鈍得甚至適得其反的工具。英國《泰晤士報》有篇文章說,制裁是懦夫發動的戰爭,這也許有點道理。
辛巴威的老酋長 反殖民的老革命>中時08-07-22郭崇倫
在辛巴威發行千億元面額新鈔應付物價飛漲的同時,政治上也有新進展,反對黨領袖茨萬吉拉同意與穆加比總統展開權力分享的談判。
在非洲,這是很平常的事,過去種族隔離的羅德西亞(現在的辛巴威)與南非,及剛剛發生選舉糾紛的肯亞都是採取非選舉的方法,談判達成妥協。
歐美西方政府強調要對穆加比制裁、恢復茨萬吉拉勝選的合法地位,如此一來,當然大失所望,但是茨萬吉拉心裡清楚,這些前殖民母國是口惠實不至,經濟制裁沒有用,尤其是鄰國南非與莫三鼻給不合作的情形下,更不可能,而軍事入侵?沒有非洲部隊的參與合作,沒有西方國家敢冒「二度殖民侵略」的指控。
至於非洲諸國對掌權28年老酋長穆加比的尊敬,則是超乎外界想像的,每次開非洲國家高峰會,無論是去年在贊比亞,或是今年在埃及,比他年輕的非洲元首們,都謹尊「不公開批評」的傳統,即使私底下意見很多,對仍然在位的老酋長,非洲傳統是等他退位,或自然老死。
在非洲大陸,選舉僅僅是替換領導人的方法之一,而且不是很有效的方法,當政廿幾年的非洲元首,所在多有,許多是獨立建國,力抗殖民統治的民族英雄,就像穆加比一樣,還有些在革命期間託庇於早先獨立的國家,如當時流亡在莫三鼻給與辛巴威的現任南非總統姆貝基,他們有共同革命情感。
在黑人當家做主之後,很不幸的,無一例外的面臨了相同的內部問題,貪汙無效率,經濟衰敗,民不聊生,老酋長穆加比並不了解現代經濟體系是怎麼運作的,他依然以馬克思共產主義解決問題,著重分配土地,不重生產,有人問到辛巴威民不聊生,穆加比漲紅著臉辯護,「我們經濟比非洲平均經濟水準要高一百倍,缺的只是貨架上的貨品,僅此而已」。
可是這時反對勢力出現,在民眾當中取得支持,威脅到執政黨,甚至在大選中取得勝利,從外人眼中看,這是民主。
但是,慢點,非洲的民主,不是像歐美成熟的政黨輪替,也不是東歐或東亞的民主轉型。非洲反對黨的支持基礎常常是另一個種族,反抗目前的統治種族,選舉催票更常是在各族打手脅迫下進行的。
老革命穆加比是不會靜待接受選舉結果的,他從解放武裝抗爭中得到經驗,不是你死就是我亡,於是計票舞弊、關押反對人士,反正手中有權力,不用待何時。
但是穆加比同時也是政治人物,知道什麼時候該妥協,目前國際壓力極大,南非總統姆貝基願意出來調解,是對自己有利的,只要不否定自己新選上的總統地位,反對黨要的無非是權力;過去對付ZAPU領導人恩柯莫,穆加比可以吸收進來當副總統,現在針對茨萬吉拉,未嘗不能如法炮製,外面壓力真的再大,也可以仿效肯亞模式修憲,讓反對黨領袖擔任總統之下的總理。
西方國家想把權力談判,視為穆加比退位下臺的過渡安排,但談判主導者是姆貝基與非洲聯盟,他們對姆貝基都是抱著同情的理解,目前國際法院對蘇丹總統的起訴,更是火上加油,不只是非洲國家不滿,阿拉伯聯盟也做出決議支持蘇丹總統巴希爾,目前情況發展,有演變成亞非拉對抗前殖民母國的態勢,而這個情勢對老酋長是有利的。
2005年由妮可基嫚、西恩潘主演的電影【雙面翻譯】(The Interpreter),片中非洲馬圖布國總統祖瓦尼就是在影射穆加比,祖瓦尼綽號「老師」,穆加比則真的教過書,片中祖瓦尼與真實世界的穆加比都被告上國際戰犯法庭,祖瓦尼要來聯大發表演說,替自己遭國際戰犯法庭起訴辯護,片中情節就是圍繞著聯合國發現有人要刺殺祖瓦尼而展開。
電影結局是祖瓦尼被審判以違反人道定罪,但是穆加比看來未必,老酋長看來還有好一段日子才會下台。
烏干達總統倡議非阿整合 報復前殖民者
【大紀元08年3月13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劉正慶約翰尼斯堡十三日專電)烏干達總統穆塞維尼日前在第二屆「非洲與阿拉伯青年節」開幕式上表示,為解決已開發國家創造的不平等,非洲與阿拉伯應利用歐洲、美國市場,出口產品到歐美以帶動經濟成長;這是一種對前殖民者進行的「現代化報復」。
烏干達媒體「新視野」引述穆塞維尼表示,非洲與阿拉伯應整併各自擁有的五千億美元經濟實力,雖然兩地區的公民都需要民主,但民主應透過自己來定義而非他人。
在蘇丹總統巴席爾二零零四年倡議成立的「非洲與阿拉伯青年節」活動上,穆塞維尼指出,非洲與阿拉伯都曾經飽受奴隸貿易和殖民主義的傷害,非阿地區因不夠團結才會被殖民,反觀中國和衣索比亞從殖民主義中倖存下來,是因為他們夠團結。
穆塞維尼說,非洲和阿拉伯人不應再以自身軟弱或技術不夠優越為藉口,「除非我們為弱者創造一國家公園,否則世界不會為弱者設立一個專區」,為了確保非洲與阿拉伯國家不再被殖民,唯一保險的就是政治經濟整合。
他並表示,阿拉伯與非洲人都有責任維持族群平等,當一團體設法壓制另一群體的語言和文化時,這是褻瀆神明,只有彼此不尊重才會製造衝突,世上沒有一個族群應覺得比別人高人一等,阿拉伯與非洲人應共同出面對抗種族沙文主義。
http://news.epochtimes.com/b5/8/3/13/n2043973.htm
非洲聯盟(African Union,簡稱非盟),是一個包涵了53個非洲會員國的聯盟。2002年7月在南非成立,是屬于集政治﹑經濟和軍事于一體的全洲性政治實體。非洲聯盟的前身是于1963年在埃塞俄比亞首都亞的斯阿貝巴成立的“非洲統一組織”。非洲聯盟于未來有計劃統一使用貨幣、聯合防禦力量、以及成立跨國家的機關,這包括一個管理非洲聯盟的內閣政府。此聯盟的主要目的是幫助發展及穩固非洲的民主、人權、以及能永續發展的經濟,除此之外亦希望減少非洲內部的武裝戰亂及創造一個有效的共同市場。
成立年份:2002年
成員國數目:53(2003年7月數字)
注:絕大部份非洲國家皆有加入非洲聯盟,唯獨摩洛哥于1986年退出,因爲該國抗議西撒哈拉以國家名義加入非洲聯盟。
非盟主要機構
有非盟首腦會議、執行理事會、泛非議會、常駐代表委員會和非盟委員會。首腦會議爲非盟最高權力機構,其主要職責是制定非盟的共同政策、監督政策和決議的執行情況、向執行理事會和委員會下達指示等。首腦會議原每年召開一次例會,從2005年起改爲每年兩次,其中一次在總部,另一次可應邀在成員國舉行。在成員國提出要求並經三分之二成員國同意後,非盟可召開特別首腦會議。執行理事會由成員國外長或其他部長組成,每年舉行兩次會議,負責實施大會決議和對成員國的制裁。非盟委員會是非盟常設行政機構,負責處理非盟的日常行政事務。非盟委員會主席任期4年,至多可連任兩屆,現任非盟委員會主席讓?平。
曆屆非洲聯盟國家首腦會議
第一屆 德班 南非 2002年7月11日—12日
第二屆 馬普托 莫桑比克 2003年7月11日—12日
第三屆 亞的斯亞貝巴 埃塞俄比亞 2004年7月6日—8日
第四屆 阿布劄 尼日利亞 2005年1月24日—31日
第五屆 蘇特 利比亞 2005年6月28日—7月5日
第六屆 喀土穆 蘇丹 2006年1月16日—24日
第七屆 班珠爾 岡比亞 2006年6月25日—7月2日
第八屆 亞的斯亞貝巴 埃塞俄比亞 2007年1月29日—31日
http://baike.baidu.com/view/34289.html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