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11-08 05:49:19| 人氣1,520| 回應9 | 上一篇 | 下一篇

稱謂政治學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孤兒的「稱謂政治學」永遠是長不大的要人承認自己身份!(<正名>)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09601288/20080813070721/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6170685/20070513063053

台獨怎會是孤兒?

那麼愛「正名」?旣然「獨=孤」,孤兒的「稱謂政治學」不正是:永遠是長不大地要人承認自己的獨立身份!

哦!難怪台灣至今仍在傳唱<亞細亞的孤兒>


兩岸接觸談判的「稱謂政治學」>中時08-10-24王銘義
 
     中國已故「政治強人」鄧小平,在一九八八年李登輝總統初掌台灣政局之後,為進一步了解台灣最新局勢,曾在北京、北戴河等地會見魏萼等台灣政學界訪客,並對當時兩岸時局與國共兩黨交流情勢,發表重要政策談話。
     當年負責接待的涉台官員,幾乎都是在既定行程之外臨時告知:「鄧主任想見你!」這位「鄧主任」,其實,兼任中央軍委主席、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中央對台工作領導小組長等職。稱呼「鄧主任」,旨在避免訪客的尷尬。
     即將率領海協會談判代表團訪台的陳雲林,在出席「江陳台北會談」之外,最受關注的行程,就是與馬英九總統會面的「馬陳會」;屆時,雙方如何互稱,或如何詮釋這場歷史會晤的身分,因攸關尊嚴問題,格外受到議論。
     國安會祕書長蘇起曾在立法院答詢時說,馬在其任期內,不論走到哪兒,就是總統的身分。國安幕僚舉例說,一九九八年辜振甫在北京會見江澤民時,江兼具國家主席、軍委主席、總書記等職,但辜江晤談過程,雙方以「江先生」、「辜先生」互稱,談到坦率處,辜還直言大陸應務實面對「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
     今年六月,兩會復談,江丙坤在北京會見胡錦濤時,胡錦濤同樣兼具黨政軍最高領導人身分,江在晤談時則以「胡主席」稱呼胡錦濤,並趁機端出馬總統「和解休兵」的主張,胡則以「江先生」相稱,並務實回應江的訴求。
     不過,無論是十年前的「上海辜江會」,或六月間的「江胡會」,大陸黨政媒體在發布官方訊息時,則一律報導指稱是「總書記會見海基會董事長」,避開敏感的軍政身分。這是兩岸特有的「一場會見,各自表述」的另類高峰會。
     陳雲林十一月三日將率領代表團訪台,是兩岸自一九四九年分裂分治以來的歷史盛事,「馬陳會」則是兩岸高層在台會晤的創新例證;從歷史的發展進程來看,稱謂只是階段性的話題,核心關鍵是:兩岸能否建立實質對等的常態發展機制。

兩度拍桌 馬:民進黨違和平承諾【聯合報記者李明賢08.11.07
 
民進黨接連幾天發動群眾示威,馬英九總統昨天上午十時臨時舉行記者會,他神情嚴肅、語氣激動,痛斥民進黨違背理性和平承諾,「不能把人動員來不負責後果」、「不能在野就不顧集會遊行規定」。
馬還罕見地兩度拍桌,拉高分貝說,「不論哪種言論,在自由民主台灣都有發聲機會,但一定要和平、合法,做不到就不是民主國家」。
馬總統表示,前天上午八點,民進黨主席蔡英文致電國安局長蔡朝明希望恢復預定遊行路線,隨後內政部長廖了以拜會民進黨秘書長王拓,雙方達成協議恢復中山南路東面遊行規畫,王承諾「一定會理性和平」。
對晶華酒店事件,馬總統點名蔡英文說,蔡英文前晚在晶華說的話,「我們很失望」,因為他們沒有負起承諾的責任。他說,不僅晶華抗議場面讓人憂心,上次台南事件更影響國際形象,最重要的是「國內和諧一寸一寸流失」。
馬總統對蔡英文喊話強調,民進黨是有執政經驗的反對黨,發動集會遊行,只要合法,會儘量配合。但理性和平是王拓對廖了以的承諾,不能只把人動員來,對後果不負責。
馬總統肯定警方執法非常自制,「警察這次接到的命令非常溫和」,最大要求就是保障合法,取締非法,制裁暴力,否則不像一個國家、不像民主社會

另參本館<果然是暴力黨 >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11054197/20081107062701

馬陳閃見十分鐘 馬稱「會長」陳稱「您」【聯合報記者李明賢

馬英九總統昨天上午在台北賓館接見大陸海協會長陳雲林一行,馬總統致詞時表示,兩岸對於台灣安全與國際空間存有分歧,希望在「正視現實、互不否認、為民興利、兩岸和平」基礎上,雙方積極處理、擴大合作,也希望強化高層互訪與交流。
由於受到綠營大規模示威抗議,經過馬總統與國安幕僚會商,決定將昨天下午四點半登場的馬陳會,提前到上午十一點舉行。
不過,馬、陳歷史性的接觸僅短短十分鐘,過程中兩人三度握手,馬稱陳雲林「陳會長」,陳則避提稱謂,僅在互贈禮物以「您」尊稱馬總統。
昨天上午接見過程,海基、海協共廿二人約在十點五十五分抵達台北賓館,包括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陳雲林坐定後,約十一點,禮賓科長高喊「總統蒞臨」,馬總統緩步踏入會場,並逐一與訪賓握手。
馬與陳雲林握手時刻意留步、寒暄一番,還頻頻說「謝謝」,但陳僅是點頭微笑,沒有任何談話。馬總統與海基、海協與會人員合影留念後發表談話,但談話僅一百五十秒,過程中更多次低頭看稿,極為慎重。
總統致詞時表示,過去幾天,海基、海協進行密集協商,簽署四項協議並深入討論兩岸金融合作議題,對於便利兩岸人民往來、促進雙方經貿交流、強化食品衛生安全、抵禦國際金融風暴,都有積極而正面的作用,成果非常豐碩。總統強調,他特別趕來跟大家見面,就是要感謝大家的辛勞。
隨後,總統與陳雲林互贈禮物,總統致贈給陳雲林的是達悟族獨木舟造型的著名鶯歌陶作,繪著台灣蝴蝶蘭,象徵「兩岸三通、春暖花開、前景光明」,致贈給陳夫人的禮物則是題為「大愛豐收」的琉璃飾品。
陳雲林則回贈馬總統大陸著名畫馬大師韓美林的畫作,贈禮過程,馬陳二度握手,陳還說「這是韓美林的畫,送給您」。
贈禮儀式後,馬總統隨即與海基、海協人員再次握手,短短十分鐘內,馬陳三度握手,總統走向大門時,還刻意舉手向海協人員揮手致意。
府方高層解釋,馬總統以中華民國總統身分接見海基、海協人員,會面援用以往總統接見外賓模式,就是凸顯總統高度,加上接見地點在台北賓館,這是總統府委託外交部管理的單位,這些設計符合對等、尊嚴的要求。
總統府昨下午發布新聞稿,以「馬英九總統在台北賓館接見海基、海協兩會代表團」為題,新聞稿以海協會長正式稱謂稱呼陳雲林,府方人士表示,這就是「正視現實、互不否認」。

台灣癥結:民進黨及共產黨皆否定中華民國【聯合報社論08.11.07
 
馬陳會只有七分鐘。一、時間提前至早上十一點舉行,避過與圍城正面交鋒,一方面維護了會面的尊嚴,另一方面也可謂為民進黨作了緩衝,再一方面也避免了可能發生更大的社會傷害。二、由「會見」改成「慰勉」,則避過了陳雲林對答的稱謂難題,也省去陳若發言可能引發的枝節。這雖未必是兩岸各自對「五日江陳會」原本期望的句點,但改時間及改為慰勉,亦有峰迴路轉的意趣。
五日江陳會,總結的印象是:一、實現三通,兩岸交流已是不可逆轉之局;二、馬政府在北京與民進黨的夾擊下,形勢之艱難有目共睹;三、北京在張銘清事件及晶華酒店事件中表現的隱忍,應可肯定;四、民進黨經此五天已完全倒退到護貪逞暴的台獨黨。
陳雲林來訪五日,更可證實我們反覆申論的一個觀點:台灣問題的癥結,是在於共產黨及民進黨皆否定中華民國。
經歷五日衝擊,我們希望北京當局的對台政策應當更趨開明與務實,不要走回「單邊主義」的老路。北京早已放棄「解放台灣」的論調,八二三砲戰已是半世紀前的事;後來,又發現「一國兩制」雖可用諸香港,卻不能用於台灣;於是,遂有「維持現狀」、「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互利雙贏」、「和平發展」等思維架構。此次陳雲林來台的經歷,更應已經體會,「中華民國」是維繫兩岸關係的唯一平台;北京雖不承認中華民國,但亦不能否認中華民國,而認可由白手套與中華民國政府簽約三通。因為,沒有「中華民國」,兩岸就沒有北京近年所主張的「和平穩定發展架構」。
我們屢次強調,兩岸關係繫於兩大議題。一、利益議題(如直航三通);二、尊嚴議題(如主權、國格、國旗、國號)。但這五天來,利益議題的進展,卻幾乎被尊嚴議題的異化所吞噬。原因無他,因為「中華民國」與北京交往未獲足夠尊嚴,所以使台獨訴求有了空間。陳雲林幾次說,「台灣民眾對我們還有很多不理解」,但北京當局亦應自問:「我們對台灣民眾的心理,是否亦有很多不理解?」
分裂分治的國家,可以有東西德,可以有南北韓,但皆能維持「屋頂理論」;中國大陸以相對的優勢面對台灣,既知「中華民國」是維繫兩岸關係的唯一平台,卻何以不能循序漸進地做到一定程度的「一中各表」?台灣已是被「中華民國」與「台灣國」撕裂之島,而台獨的主因之一,正源於北京對「中華民國」的態度不能滿足台灣人的自尊。
陳雲林說:「有些台灣人民因為兩岸今後必須解決而未解決的事情而導致他們心中的不滿。」一般猜測,所謂「今後必須解決而未解決的事情」,應當包括前述「尊嚴議題」。的確,亦如陳雲林所說:「兩岸關係不進則退。」我們希望,經歷五日衝擊,北京當局的抉擇不是緊縮後退,而是以大膽高識來早日大幅解決那些「必須解決」的事情。
民進黨則是假台獨,更嚴重的問題是已經把假台獨操作到如此亢奮的地步。即使是最狂熱的老輩台獨,現在亦應已知台獨是「自欺欺人」;至於如蔡英文這類後起者,更難道不知台獨是死路一條?何況,蔡英文現在將民進黨帶到向對岸來使進行人身侵害的程度,民進黨若再執政,豈可能維持兩岸和平?而台灣人民又如何敢把政權再交回民進黨而撕裂兩岸關係?前晚在晶華酒店及昨日圍城失控的蔡英文,其實已淪落成一個「女版王定宇」。
民進黨的中心思維是「台灣國」。民進黨用「台灣國」的思維來對抗「中華人民共和國」,因此,這五天已至全盤否定任何兩岸交流協商的地步;對岸在民進黨眼中已化約至「共匪」二字,甚至瘋狂攻擊來使。民進黨亦用「台灣國」的思維來對抗「中華民國」,既已根本否定中華民國,則亦否定中華民國的民選政府所主持的兩岸協商,而謂為「台奸」、「賣台」,又否定維安的警察而發動暴民攻擊。正是出於「台灣國」的前提,民進黨自定「台奸」、「賣台」的罪名,又自授侵害來使的權力,更要自行來決定警察維安的鬆緊輕重尺度。這是在「中華民國」中,幻想「台灣國」的正義,虛擬「台灣國」的統治,而且竟然真正付諸實踐。
經過這五天,民進黨已成了既護貪腐又逞暴力的台獨黨。但是,對外而言,民進黨僅憑撂倒張銘清、圍堵陳雲林這兩招,非但不可能完成台獨,更已使台獨及民進黨成為對岸十三億人口的死敵;對內而言,民進黨的台獨外露、暴力升高,將使台灣主流社會對其更形疑懼,亦將使台獨更難獲人心。
這五天裡,國人耳裡聽到民進黨所喊的每一句「消滅共匪」,其實皆可還原譯讀為「消滅中華民國」。因為,這些口號的實質效應,絕不可能「消滅共匪」,而只是要撕裂國家,「消滅中華民國」而已!
兩岸的維繫全在「中華民國」。現在的情勢是:北京經此五日,應可仔細咀嚼「正視現實/互不否認」的寓意,且兩岸關係在三二二後確實亦漸朝此方向發展,唯希望勿因這五日的挫折而退縮;問題卻在民進黨,一方面要「消滅共匪」撕裂兩岸關係,又以「賣台」、「台奸」否定中華民國,以致陷於自欺欺人的「台灣國」,既不能自拔,又撕裂台灣。

都是反對黨的錯?>08-01-07中時小社論(楨:難怪會終時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08426874/20080627055420/
 
     民進黨執政時,每逢政績不佳而被批評,總是歸咎於在野黨杯葛。但,政治又不是請客吃飯,反對黨哪有不反對的道理?選民當然不會接受這套說辭。最後,執政黨還是要概括承受一切結果,當然民進黨也就下台了。
     陳雲林來台,綠營嗆聲分貝愈來愈高,手段愈來愈激烈。執政黨批評,綠營抗爭讓台灣的國際形象蒙羞。一開始,或許大部分人會對綠營反感;但,如果衝突一直持續,台灣的國際形象受損,就會變成執政黨的負面政績。
     舉例說,美國對台軍售預算過不了立院,扁政府說,「都因藍營杯葛」。但,美國政府可不管你家務事;總之,就是台灣缺乏自我防衛決心,帳還是掛執政黨的。
     如何溝通、化解反對黨的杯葛,永遠是執政者的第一課題,所以美國總統常為特定政事,一一打電話給反對黨議員,爭取支持;所以歐巴馬一當選美國總統,馬上要向沒投票給他的選民溫情喊話:「你們的聲音我全聽到了。」
     「八三○」大遊行是「台灣社」辦的,因為民進黨主席蔡英文認為新政府上台方百日,太快上街頭會讓人有「輸不起」之感。
     「一○二五」大遊行,綠營民眾熱烈響應,這次嗆陳雲林,綠營民眾更升高至「跟你拚命」的程度。
     綠營政客當然會煽風點火,(否則哪算政客?)不過,馬總統從囊括七百多萬票超高票數,選後民意滿意度八成多,掉到「保二」,藍綠衝突也不遜前朝,自己是不是也該好好想想問題出在哪兒呢?

會陳雲林 處處聽見「馬總統」【聯合報記者何明國08.11.04
 
海協會長陳雲林昨天抵台展開破冰之行,首站行程拜訪前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遺孀辜嚴倬雲。辜嚴倬雲當面提到「馬總統」,她表示,馬英九總統上台後努力開展兩岸關係,有了非常好的契機,陳雲林親自來台訪問,顯示兩岸關係走出低潮,冬去春來已經不遠了。
隨後,海基、海協兩會在圓山飯店舉行副董事長、副會長層級協商,海基會副董事長高孔廉開場致詞時,也當著海協會常務副會長鄭立中等人的面提及「馬總統」三個字。
高孔廉表示,兩岸關係過去有一些曲折起伏,原因在於缺乏互信,「馬總統就職後,積極推動兩岸關係,推動兩岸互惠互利」,希望促進兩岸關係正常化。
現場開放記者採訪,高孔廉提及「馬總統」三個字,在場人士及媒體大為關注,而海協會的談判團隊並無「特別反應」,會場氣氛如常。
我方一位高層談判代表說,「對方沒有掉頭離開,這是好的開始,接下來海協會還要見馬總統,讓他們慢慢習慣。」他說,「就是要陳雲林來,才能塑造這樣的環境。」讓大陸高層習慣「馬總統」的稱呼,而且下次還願意來,還願意見馬總統,這次陳雲林來訪就算成功。
黨政高層說,「這符合兩岸各自表述、互不否認的概念」。據透露,海基、海協兩會事前磋商,雙方在稱謂上容許「各自表述」,例如馬總統接見陳雲林後,兩岸各自發布新聞稿,對方默許我方使用「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接見海協會長陳雲林」。府方高層說,兩岸互動「不一定要接受,能忍受就可以」。
而高孔廉向海協會介紹我方官員時,也直接以正式官銜稱呼,高孔廉依次念名字時,對傅棟成直接以陸委會副主委稱呼,游芳來也是以交通部政務次長來介紹。

首稱官銜 央視直呼「賴主委」【聯合報記者汪莉絹08.11.04
 
兩岸政治關係將破冰。大陸官方中央電視台報導海協會會長陳雲林訪台,首度以「台灣陸委會主委」官銜,稱呼賴幸媛;這是兩岸分隔六十年來,中央電視台首次直呼台灣官員頭銜。
央視表面看似小小改變的舉措,其實是出自中共對台決策部門的「默許」,顯示北京當局今後處理兩岸政治關係,將改變過去迴避的態度,更有彈性地「正視兩岸分治現實」。
北京向來視台灣為地區,不承認台灣官員的官銜,大陸平面媒體報導台灣官員頭銜時,都會加上「」引號,或避開官銜;央視沒辦法念引號,因此都避開官銜。
例如,以往稱呼陸委會主委,都以台灣的「大陸事務負責人」代替,行政院長以「行政部門負責人」,總統則以「台灣地區領導人」取代。
前天開始,大陸最大入口網站新浪網開闢「江陳台北會談」專區,介紹背景時,不僅列出海基、海協兩會主要代表人物,還首次把中共國台辦主任王毅和陸委會主委賴幸媛對等排列,相提並論,首次刊登賴幸媛的照片,相當特別。
昨天,央視四套主播以相當長的時間,報導陳雲林訪台行程,提到他將與「台灣陸委會主委賴幸媛」會面,首度打破六十年來不提台灣官員頭銜的政治禁忌,意味中共對台政策在處理兩岸敏感政治關係方面,將更靈活務實。
 
兩聲「馬總統」 互不否認指標【聯合報記者何明國08.11.04 
 
海協會會長陳雲林昨天踏上台灣的土地,這一步是他個人的一小步,卻是開創兩岸關係新里程碑的一大步。接下來,陳雲林率領的團隊如何與我方互動,更是備受關注,也將被外界視為是兩岸定位的指標。
昨天海基會副董事長高孔廉及辜振甫遺孀辜嚴倬雲女士,都提及「馬總統」三個字。為這項指標分別拋出風向球。
這樣的舉動,都沒有引起對方「不悅」的反應,也沒有影響現場的氣氛。我方一位高層談判代表說:「這是一個頗不尋常訊號。」
要從陳雲林口中叫出「馬總統」,顯然不易,因為它將象徵對岸同意「階段性兩個中國」,一個中國是未來式。目前情勢還不太容易。
但是讓陳雲林一再聽到「馬總統」三個字而不動怒,而不影響雙方互動氣氛,而且下次還願意再來,願意再見「馬總統」,顯然是我方這次迎接陳雲林想要建構的策略。這個策略昨天初試,反應不錯,馬陳會當天將是最後試金石。
下個階段,希望未來我方到大陸談判參訪時,能在對方的場子,自然提及「馬總統」,而不影響氣氛,兩岸的定位就可以說確立「不否定」中華民國的存在,「互不否認」不再是句口號。
相對地,陳雲林也打出高招,站在台灣土地上,開口閉口「台灣骨肉同胞」,以感性訴求表達比「一個中國」意義更深遠的兩岸緊密關係。陳雲林來台的第一天互動,於兩岸定位意義上,至少暫時是雙贏。
 
「匪類」換「官銜」 北京順應政治現實【聯合報記者汪莉絹08.11.04
 
大陸媒體對台灣官方機構、官員的稱呼,分成四階段。
最早一律以「匪」字稱之。蔣介石和毛澤東時代,雙方互稱對方「匪類」,報導對方時,都會加個「匪」字,「毛匪或蔣匪」,那個時期,雙方人員接觸是禁忌,很容易被冠上「通匪」罪名。
1987年台灣開放探親後,兩岸開始接觸,不過,大陸對台灣官方機構還是充滿禁忌,不准直呼名稱;大陸媒體報導時,不提官衙名稱,只用「某某部門」代替。例如,交通部是「交通部門」,交通部長是「交通部門負責人」。
90年晚期開始,大陸平面媒體逐漸可以出現台灣官方機構名稱,但要打上引號,表示中共「不承認」這是官方部門。而中央電視台主播念稿時,會加上「所謂的」三個字,表達不認同官方機構的存在。
央視影響層面廣,「禁忌」比平面媒體多,一直到最近,央視報導台灣官方機構,還以「台灣交通部門負責人」、「台灣大陸事務負責人」等稱呼。
海協會長陳雲林歷史性訪台,央視尺度大開,直呼「陸委會主委」官銜,央視的轉變,透露北京當局「順其自然」地調整對台政策,正視兩岸政治現實,從「互不否認」做起,走向承認兩岸分治現狀。
 
呼「總統蒞臨」即可【聯合報╱湯宜諧/退休人員08.11.04
 
十月三十一日楊楚光投書民意論壇,主張馬總統接見陳雲林時,由江丙坤大聲介紹說;這位是馬總統,便可宣示身分。記得每位總統接見賓客時,都有儀禮官高呼「總統蒞臨」,這樣已經彰顯崇隆的身分,雙方只須握手即可,不必再互稱身分
 
創意與善意>中時08-01-04中時小社論(楨:善變終時
 
     海協會會長陳雲林將如何稱呼馬英九,將是台灣民眾評量中共對台政策的指標,如果陳雲林無論如何無法使用「總統」,此事也未必完全無解。

     台灣民眾要求中共尊重台灣的主權地位,不要再打壓封殺。但在現階段,要中共正式承認中華民國的主權國家地位,可能還有困難,因為中共在政策上既不接受「一中一台」,同樣也不接受「兩個中國」。這不只是台灣民眾感受的問題,中共也擔心此例一開,在國際間就沒有立場防堵台灣了,而目前中共在政策上還很難讓步到這個地步。
     不過,台灣政府目前也並未強求中共正面承認我方主權,而是希望做到互不否認。這中間,是可以有些創意和善意的。
     例如,在接見陳雲林時,馬英九可以明明白白宣示自己的「中華民國總統」身分,而陳雲林可以不直接作出回應,並使用其他政治性較低的尊稱來稱呼馬英九。
     如此一來,形式上作到不否定對方,內涵上留下各說各話的空間。台灣有些人可以解釋為中共已實質上「默認」,有些人可以解釋為「容忍」,至少沒有把話咬死,以至雙方只能繼續僵持。
     其實,中共真的必須學習尊重他人。在文明的世界裡,沒有誰有權擁有別人的主權。主權是每位國民權利、尊嚴與意志的匯集體,就像沒有一個人有權統治另一個人一樣,中共必須懂得自己並不擁有凌駕及統治台灣的權利。

江丙坤介紹賴主委 陳雲林微笑說妳好【聯合報記者李志德08.11.05
 
陸委會主委賴幸媛昨天下午接見大陸海協會會長陳雲林,陳雲林以「台灣主管大陸事務主要負責人」稱呼賴幸媛的職務。陳、賴會見時,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更是在陳雲林面前稱「賴主委」,巧妙地點出賴幸媛的身分。
賴幸媛昨天下午在台北晶華酒店會見陳雲林,是大陸海協會會長首度會見中華民國陸委會主委,具有高度的歷史意義。
賴幸媛並在開場白中公開提到,她深信只要兩岸誠心地互相理解,完整地面對彼此的立場與意見,一定可以有效地逐步解決歧見,以和平對話和務實合作,共同參與國際社會。例如七年前兩岸同時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就彰顯了兩岸在國際社會中彼此包容的可能性。
這場會面,賴幸媛與江丙坤先一步抵達會場,陳雲林走進來時,兩人共同上前迎接,江丙坤以「介紹人」姿態,對賴幸媛說:「賴主委,這位是陳會長。」陳雲林沒有特別的反應,笑著和賴幸媛握手問好,走進座位。
賴幸媛則一度技巧的點出了自己的主委身分,她說,「自從五二○就任陸委會主委以來」,就深深體會兩岸良性互動開啟了新的機會,短短不到五個月,兩岸接續舉行兩次高層會談,這是兩岸採取具體行動落實制度化協商,向世人展現兩岸正視現實、擱置爭議,積極改善關係的強烈意願,並務實解決兩岸交流的問題,特別是保障民眾的食品安全權益。
賴幸媛引用台灣俗諺:「番薯不怕落土爛,只求枝葉代代拓。」強調生存與發展也是兩岸人民共同的基本願望。
陳雲林接在賴幸媛之後致辭,但他致辭時,沒有用一般習慣的開頭「尊敬的…」,而是直接說:「我和我的同仁,很高與在這裡見到妳。」在接下來談話中也是用「妳」或「您」。
陳雲林在談話中,兩度用「台灣主管大陸事務主要負責人」或「您主管台灣的兩岸事務」等用語,形容賴幸媛的職務。至於陸委會,陳雲林則用「台灣主管大陸事務部門」稱呼。
值得注意的是,陳雲林在談話中提到,「我在大陸,也曾主管台灣事務」,用語和「台灣主管大陸事務部門」互相對等。
賴、陳兩人對話也處處機鋒,例如陳雲林一開始對賴幸媛說:「也許妳對我不熟悉,但我常在電視台看到妳。」賴幸媛立刻接話:「因為我們是民主自由的國家」,換言之,官員上電視是家常便飯。但陳雲林立刻話鋒一轉:「所以我們可以算是電視上熟識的老朋友了」,反將賴幸媛一軍。
陳雲林也對賴幸媛表示,「您留學英國,具有國際外貿專業,也在台灣經貿發展中貢獻力量」。陳雲林表示,目前正逢金融風暴,希望有機會能就如何因應經濟風暴,向賴幸媛請教。這一席話顯示,陳雲林對賴幸媛的背景有相當程度的了解。
這場會談開始前,還發生插曲,民進黨立委邱議瑩、謝欣霓在陳雲林進入飯店前,在大廳高聲嗆聲,維安人員因此安排陳雲林走側門進入,陳沒有電梯可搭,只能徒步走上三樓到會面場地。

「叱吒風雲前輩們」 晚宴避稱官銜【聯合報記者李明賢08.11.05 
 
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昨晚設宴款待海協會長陳雲林一行,立法院長王金平、台北市長郝龍斌、台中市長胡志強等政府高層應邀出席,陳雲林致詞時以「台灣政壇叱吒風雲的前輩們」來稱呼與會人士,迴避敏感的官銜爭議。
立法院長王金平預定今早與陳雲林進行早餐會,屆時陳雲林如何稱呼王金平,將是周四馬陳會的觀察指標。
昨晚宴會上,陳雲林與王金平同坐主桌,中間僅隔著前行政院長郝柏村、海協會副會長鄭立中,這也是陳雲林與我政府高層的歷史性接觸。
晚宴除王金平、郝柏村、王作榮等三位前後任院長級官員出席,應邀名單還有十餘位縣市長、四十餘位立委,連戰分別以正式官銜「王院長」、「郝院長」逐一介紹。
致詞過程中,陳雲林談話也帶有玄機,例如稱許台灣經濟列為亞洲四小龍,他形容這是「替中華民族爭光」;稱許連戰二○○五年訪問大陸是「為民族立生命、為兩岸開太平」。
陳雲林致詞則以「半年完成六十年都做不到的事」,稱許江陳會達成歷史難得的機遇,尤其四項協議的前三項涉及三通直航,透過文件形成共識,「這是正確的選擇」,足堪告慰九泉下的辜汪二老。
陳雲林並引用三國演義開卷詞「臨江仙」酖「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強調這是兩岸和平發展的新局。
對於兩岸金融業者即將舉行兩場座談,陳雲林也說,「兩岸兄弟應該攜手共度時艱」。

馬以總統身分 見陳雲林【聯合晚報記者高凌雲08.10.24 
 
海協會副會長張銘清遇襲引發震撼,並未影響兩會的江陳會談,海協會長陳雲林將依既定規畫拜會馬英九總統。對於以何種身分接見,在野黨有相當質疑,據了解,陸委會提出的規畫,馬英九的身分就是中華民國總統,沒有其他替代方案。
至於對岸能否接受的問題,相關人士表示,馬英九的身分很清楚,就是中華民國總統,這也是「一中各表」的延伸,對岸不承認中華民國,但我們主張的就是這個國號,這個部分應該沒有問題,但為了加強論述,陸委會的提出的報告也將再補強,務求國人認同,也不會失禮。

「馬總統」不能無所謂【聯合晚報社論08.10.29
 
馬英九終於說了,「我的總統身分無論何時何地都不會改變」。劉兆玄也說了,「最希望對岸稱呼我們總統、院長」。這種態度,比起先前一派無所謂的樣子有點進步;但若要達到人民認為總統應捍衛主權的期望,顯然還有待更積極堅定一些。
到目前為止,馬總統乃至執政黨,都高度低估陳雲林訪台可能的效應,好像覺得多派些維安人員就平安無事了。張銘清被推打事件,及一○二五顯現出的徵候,在執政當局眼中,彷彿是「一切都在有效掌控中」。果真如此,馬政府對台灣民意還真有點距離!
馬總統的稱謂,本來不該是個議題。在台灣,在中華民國,馬英九是「總統」,不是理所當然嗎?當然,從對岸角度,陳雲林不會稱呼他「總統先生」,我們也未見得能強人所難。這是政治問題,也是馬英九說「陳雲林來談的都不是政治問題」背後的政治意涵,必須要在「雙方互不否認對方」的默契下各自解讀。所以,稱謂問題,本來也難免「兩岸各表」的餘地。卻如果馬英九自己先擺出無所謂的態度,反而是由綠營出面捍衛他的「總統」稱謂,那時節,馬英九的聲望危機,恐怕會比現在更難看了。
江陳會,本來事務性議題,對兩岸互動有利之事,現在卻掀起政治風波,在台灣島內的歧見鬧得比兩岸之間更嚴重得多。好事變壞事,沒問題變有問題,執政當局卻好像認為這個問題不嚴重,只要與民眾「好好溝通」就可以了。真是這樣嗎?過去幾個月,從馬總統到劉院長,何時表現出「善於與民眾溝通」的能力?有多少狀況和危機,就是在政府高層自以為是的「溝通」態度下惹出來的!
本來,順著馬總統上任時「兩岸融冰」的氣氛,江陳會應可帶來經濟利多。但被稱謂問題一攪和,現在成了天上掉下來送給綠營的禮物。綠營的內部士氣和外部人氣都上來了,連阿扁也順勢處理他自己的政治危機。執政黨如果不能慎重因應,誤以為搬出七千警力就可控制狀況,我們擔心,屆時不但期待陳雲林來訪所要解決的問題沒有解決,反而還製造島內新的爭議。未來會有難以收拾的局面等著馬英九。
「馬總統」千萬不要無所謂啊!  

總統稱謂不保 馬陳不如不見>中時08-10-30中時社論
 
     台灣民眾現在對主權流失的焦慮,以及對馬英九的不放心,已經超過了對兩岸開放帶來商機的渴望。
     坦白說,以台灣當前的社會氣氛和民意觀感,陳雲林來台的條件其實還不是很成熟。過去海基與海協兩會是經過多次中、低階往來談判後,才進展到最高層級的辜汪會談。兩岸恢復對話才幾個月,陳雲林就要親自「登台」,難免會感覺倉卒了點。在這種狀況下,兩岸當局都需要格外小心處理。
     目前台灣民眾對中共的觀感,並沒有因雙方和解而有明顯改善。一來是觀光客來台、直航等開放措施尚未帶來具體的經濟效益,二來是毒奶風波勾起民眾對中國產品累積的不滿。第三,則是中共對台灣的長期外交打壓與軍事威脅仍舊存在。民進黨要在陳雲林來台時再上街頭,顯示綠營已鎖定馬英九的兩岸政策為主打目標,以強調他在國家定位上背離台灣主體意識。馬英九就任半年來,許多民眾對他保護台灣的能力與決心已逐漸失去信心。拚命向中共嗆聲的陳水扁能成功鼓動民粹,和部分民眾的焦慮找不到依靠很有關係。
     海協會已經針對毒奶事件向台灣正式發函道歉,儘管時間上來得晚了點,但仍顯示中方對台灣的社會氣氛已有所理解,並且願意做出回應以示善意。兩會日昨在深圳的預備性磋商中,也敲定第二次「江陳會」將簽署更多兩岸開放合作措施,包括空運與海運直航、通郵、食品安全衛生等協議。陳雲林率領的六十人代表團中,將包括航運、食品安全等相關官員,以及金融主管官員及七大銀行行長,與台灣金融主管官員舉行座談,就兩岸合作因應國際金融危機交換意見。
     中共方面應該是對這些「伴手禮」信心十足,認為對台灣民眾來說深具吸引力。的確,無論是攸關民眾健康的食品安全衛生機制,抑或對抗金融危機與經濟衰退,都正切中民眾的需求,相信大多數人都樂見兩岸能在這些領域進一步合作。
     然而,中共當局必須清楚認知到,對台灣民眾來說,利益是有優先順序的,而第一優先的,是主權問題。主權尊嚴優於一切,台灣人絕不會為了任何利益,而拿國家的主權地位去交易,就算餓死也不會。所以,經濟和主權,是兩個層次的問題。即使經濟低迷不振的台灣樂見大陸金融業來砸錢,但這和主權尊嚴仍是兩回事,連不到一氣的。
     同樣的,台灣人堅持主權尊嚴的意志,也不會在恫嚇下退縮,甚至願意不惜以生命來捍衛國家。幾十年來台灣都生存在對岸的軍事威脅下,還經歷過飛彈危機,但護衛主權尊嚴的心,只有更強,毫無減弱。當中共提出兩岸和平協定時,或許以為正投台灣民心之所好,不過真正的狀況是,台灣民眾認為沒事不必去挑起戰爭,也反對政客不負責任的挑釁冒進,但這絕不表示我們願意為苟全性命而屈膝求饒。因此,如果是以折損台灣主權地位為前提的和平協定,台灣民眾可是看都懶得看一眼的。
     中共當局如果能真正理解台灣民心,就應該知道,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取代尊嚴。而如果陳雲林與馬英九總統會面時,無法以「總統」稱呼馬英九的話,那麼兩人就不必、也不應該見面。馬英九是台灣人民票選出來的領導人,是國家主權的代表。如果在自己的土地上,都不能得到一個堂堂正正的稱呼,還願意以「馬先生」等其他稱謂代替,那麼不只是他個人受到輕慢,台灣的主權尊嚴也遭到了羞辱。
     兩岸之間,台灣一直沒有否認中共,問題是中共一直否認台灣的主權地位。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見中共國家主席胡錦濤時稱他為「主席」,馬英九和陳雲林的會面大部分是象徵功能,意味兩岸跨出和解的重要一步。但如果不能體現相互尊重的精神,這樣的會面又有什麼和解意義?
     此外,陳雲林一行可能也必須先有心理準備,因為勢必將面對不少抗議聲浪,而這與中共強硬霸道的對台政策直接相關。為了兩岸關係的後續發展,像「沒有台獨就沒有戰爭」這種高姿態的暴力語言,最好避免出口,以免激起更強烈的反彈。兩岸歧見不可能在旦夕間化解,但陳雲林來台是想為兩岸關係加分而非減分,言行就必須格外審慎。千萬不要錯估台灣的想法,也不要低估台灣的意志。

馬先生與劉先生>中時08-01-01中時小社論
 
     陳雲林來台,馬總統、劉院長要以何種身分接見,竟然成話題,實在不可思議。這就像主人擔心客人失禮,還荒唐地幫對方設法解套,如果主客互動連基本禮貌都沒有,所謂「對等、尊嚴」,不就是屁話一句!
     中國人向來以「禮義之邦」自傲,若禮失則求諸野。馬政府要怎麼做東道主,陳雲林要怎麼作客,這種賓主雙方如何應對進退的事,直到此刻還搞不清楚,那就不妨請教路人甲、問問路人乙。
     其實,馬政府的待客之道,始終都在打馬虎眼。馬英九說,他會以中華民國總統身分接見,但對方會如何稱呼他?沒來前他也不知道。立委問劉兆玄,會不會在行政院接見?他斬釘截鐵地說,不會在行政院見面。
     總統是國家主權的象徵,行政院長是代表全國最高行政機關,對於稱謂和會面地點,表現出漫不經心的態度,流露出主隨客便的善意。坦白講,這是自我矮化的失格行徑,很難為國人所認同。
     別忘了,這裡是台灣,不是對岸,也不是第三地。馬劉接見時,陳雲林若是連總統、院長的稱呼都開不了口,那不是當事人在不在乎的問題,而是讓二千三百萬人蒙羞的大事。
     以前五四運動倡議德先生和賽先生,就是認為要救國必須推行民主與科學,還要打倒一位「差不多先生」。現在,一個層級不高的使者來訪,馬總統與劉院長就快成了「馬先生」與「劉先生」,對攸關國家尊嚴的稱謂馬馬虎虎,這跟踐踏自身國格有何差別呢?

爭論頭銜,遮掩政策空洞>中時08-01-03施威全
 
     總統是頭銜(Title),先生是稱謂(Style; Manner of Address),馬先生與馬總統並不互斥。例如見英女王小莉子,致意時稱陛下(Your Majesty)或女士(Ma`am)皆可,後者有時更顯敬畏。前英首相夫人,就因被要求稱女王Ma`am而非陛下,耿耿於懷。
     馬的「互稱先生」說,如同其「兩地區論」,因應現實的操作基準,非願景描述;是策略操盤的起點,不是目標。台灣人當然不爽北京代表拒稱總統,但「互不承認」本就是兩岸談判的前提與起點。行遠必自邇,要中共接受台灣為主權獨立政治實體,總得有起點。否則自己高喊台獨,喊爽而已,有何屁用?此刻在兩岸談判議題上大喊台獨,不恰是希望台灣前途停滯、阻撓進展?
     現在被稱先生、鈞座或尊座,不代表就以此基準為滿足,不朝「總統」努力。馬很自信,常將其思路關鍵脫口而出,或是政治失誤;民進黨刻意混淆起跑基準與目標,是政治誣陷。
     政治人物,不同於文官,無須描繪、解釋起跑點;當高舉旗幟,宣揚衝鋒的路徑與目標,這才是魅力所在。政府讓人不放心,因為民眾對國共平台有疑慮,特別是連戰系。張銘清被打,連戰的聲明等於要求台灣政府該以中共的意志為意志。其主張,等於期待兩岸現況該和樂融融、以此為談判的前提。若國共和樂融融,民眾反而怕。劉兆玄與賴幸媛不怕中共不爽,定調定得好:國旗決不撤,堅持總統身分。
     若民進黨此時執政,依扁府對外談判的表現紀錄,說實話,這種堅持民進黨做不到。加入WTO前後,透過美國與中共周旋,條款與文書上賴幸媛堅持台灣主權,多少綠營臣宦視其為麻煩製造者,想去之而後快。
     以前,民進黨藉「愛台灣」來定位敵我,現在換新名辭:「向一中傾斜」,都是沒有實質政策內容,藉政治標籤把自我道德化、定義對手為非我族類,族群政治的本質不變。
     民進黨目前沒有具體的兩岸進程政策,黨內無共識兼自打嘴巴,也不敢提,只以政治口水遮掩空洞。在總統稱謂上做文章,是一例,此舉等於否定談判的互不承認前提、否定談判。民進黨須回答,如果不談,該如何?如何對待中國的存在?敢把民進黨政府開放的三千多項中國產品即時禁止?反對談判的民進黨的兩岸政策是啥?到底兩岸要不要談?該如何談?民進黨若擬以一邊一國為談判起點,現實上不就等於接受「台灣承認中國、中國否定台灣」?
     民進黨用新名詞來包裝舊的台灣國族主義,談主權與國格的聲音再大,也是假的,因為具體政策與實踐路徑,不會與國民黨相差;八年執政還賣台更多。民進黨談主權,只是與國民黨政府聯手在遮掩台灣內部社會矛盾。看看國民黨主控的海基會董事名單裡,在對岸勞動人權與環境紀錄血跡斑斑者不乏其人,卻沒有台灣工農、消費者、環保與小企業代表。兩會對談,不夠;兩岸社會更該有社會論壇,例如,如何懲罰像鼎立這種欠工人錢、把生產線移到對岸的企業;也可以談權益與處境被對岸官方忽視的在台陸配。
     民進黨敢真正高舉進步旗幟,與交遊海峽各黨的特權資本,劃清界限?

全球抗海嘯 台灣拚民粹?【聯合報╱王伯元/創投業08.11.01 
 
這一波的金融危機如同海嘯一樣席捲全球,各國政府無不戰戰兢兢,採取各種方法,上下一心對抗危機。然而在這種時候,國內卻還無法「政治放兩旁、經濟擺中間」,仍然在為一些非經濟議題內耗,實在令人憂心。
中國經濟的崛起,早已成了不可忽視的力量,連美國都需利用中國來代為解決國內的經濟問題。台灣挾地利、人文、語言優勢,如能好好利用中國的經濟力量,會對台灣有極大的助益。從過往經貿數字看,即便兩岸在政治上對立,台灣對中國大陸在經貿上的依存度早已超越這份隔閡,大部分出口都要仰賴大陸,台灣要尋求發展,一定要藉助中國這個經濟強體。
基於這個體認,馬政府上台後就展開了一連串對中國的開放政策,並積極進行三通、直航、觀光旅遊等協商,對岸也釋出相對的善意回應。這是正確的方向,但是好似政府做得越多,受到的批評也越大。尤其在全球經濟危機的衝擊下,國內經濟未見「馬上好」,使得與大陸的經貿往來政策也成了箭靶。但我們必需要了解,三尺之冰非一日能解,即便現在開放,台灣經濟也不可能即刻好轉。再者,台灣自身是否已做好了準備,也是令人擔憂的問題。就拿觀光來說,偏高的團費、團進團出的限制、老舊的觀光設施,這種種負面的條件如不解決,要想冀望以陸客觀光財來拯救台灣經濟,無非是不切實際的夢想。
其實,台灣最大的問題還不在此,而是意識形態凌駕一切。當世界各國朝野全力與經濟危機對抗之際,台灣卻因為強烈的民粹主義而將精力耗在內鬥上。本來藉大陸崛起之勢來強化國內經濟,就是現階段可行之路,但是任何政策只要和大陸有關,就要被扣上賣台、矮化國格等的大帽子。尤有甚者,少數人只要揮揚著「台灣主權」的大旗,任何事情都可以被合理化。就拿張銘清事件來看,暴力推擠、毀損座車等都是不被社會容許的行為,但是卻在民粹的包裝下,成了愛台灣的戲碼。透過全球報紙、電視的放送,台灣的形象再一次受到重創。在世人的眼裏,台灣還是一個講和平、重民主的國家嗎?是一個適合觀光、投資的地方嗎?難道這些所謂愛台灣人士都沒想到,他們的所作所為正深深的傷害這塊土地與人民嗎?
這些年來,偏執而狹義的民族主義離間了國人的情感,扭曲了純樸的民心,敗壞了是非價值,束縛了經濟發展,我們對此早已深惡痛絕。只盼在這內外交迫時刻,大家不要再自扯手腳,應該把握時機全力打拚經濟。而政府也應該扮演強而有力的舵手,勇於捍衛自身的政策;一味的曲從、包容,反覆、搖擺,只會減緩台灣復甦的腳步。台灣曾挺過亞洲金融風暴,如今面對更險惡的局勢,只有靠全民的努力,才能化危機為轉機,為台灣帶來另一個春天。

另參本館<民主與民粹>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10953865/20081031062143/

江陳會 馬提16字方針【聯合報記者李祖舜08.10.30

馬總統昨天接受電視專訪時,為下周登場的江陳會提出了「正視現實、互不否認、為民興利、兩岸和平」的十六字基本立場。
馬總統說,大陸海協會會長陳雲林來台之前,他沒法了解陳會如何稱呼他,但已透過海協會管道,告知陳雲林他是以「中華民國總統」身分接見,他很期待陳雲林稱呼他為「總統」。
馬英九不否認,「馬陳會」是他與大陸領導人另一種形式的「間接會面」。馬英九表示,他會以總統的高度讓陳雲林知道,台灣人民在兩岸議題上的想法,他未排除要求大陸撤除飛彈的話題,包括兩岸金融合作、投資保障協定與兩岸爭端解決模式,「所有的兩岸議題都不排除」。
另外,馬英九說,政府絕不允許「張銘清事件」重演,陳雲林來台期間的安全工作如果做不好,「我們就不配叫做一個政府。」
「馬陳會」會面地點,馬英九表示,台北賓館是選項之一,但還有一、兩個地點在考慮,考慮的就是 「對等尊嚴」。海基會董事長去過大陸很多次,建立了一些慣例,「我們把場景倒過來,我們在那邊做的,搬到這裡來比照,就可以反映出平起平坐、對等協商的精神」。
就毒奶議題,馬英九表示儘管海協會已發函道歉,但他相信陳雲林一定還會有所表示,他期待陳向台灣人民表達歉意。
對於民進黨計畫對陳雲林展開的嗆聲行動,馬英九表示陳雲林可藉此了解,台灣民主在實踐中是什麼情況,應該讓民眾合法、和平地表達意見,「如果利用這個機會,大家多拿國旗,這也是好事」。
對於民進黨「傾中賣台」的批判,馬英九直言「說法不正確」,台灣有人去大陸,大陸也要有人來,這是「正視現實、互不否認」,「這才叫對等,只有我們去,一定有人說這叫去大陸朝拜」。
民進黨主席蔡英文則駁斥,馬政府處理兩岸經貿「太快、太遠、太貴」,民進黨不反對協商,但經貿交流若以主權為代價就太昂貴,「政府沒有告訴人民,相對開放後,台灣要付出多少代價?」。
 
陳見馬 國台辦:彼此接受,主客方便【聯合報記者賴錦宏08.10.30 
 
中共國台辦發言人楊毅,昨天就海協會會長陳雲林率團訪問台灣,提出大陸基調;他說,陳雲林率團訪台的主要任務,是落實兩會制度化協商。
昨天國台辦記者會,台北二次「江陳會」是焦點。楊毅說,這次海協會協商代表團由會務人員、部分海協會理事和專家組成,包括一些金融界人士。陳雲林訪台期間,兩會將就兩岸合作共同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辦法進行探討。
有記者問是否已確定陳雲林與馬英九總統見面,楊毅表示,海協會將尊重海基會的安排。他強調,此次兩岸協商的相關安排,應按照既有慣例,讓彼此都能接受,主客雙方都方便。
【華盛頓特派員張宗智/廿八日電】美國前亞太事務副助卿柯慶生廿八日表示,中國海協會長陳雲林訪問台灣,可長期改善兩岸關係,美國也長期鼓勵兩岸對話,台灣內部就算對陳雲林到訪有不同意見,也不應阻礙兩岸對話。
華府喬治華盛頓大學廿八日舉行一場研討會,探討下任美國政府如何因應中國的政治與安全挑戰,目前在普林斯頓大學任教的柯慶生表示,他希望陳雲林到訪能長期改善兩岸關係,促進兩岸關係,也希望中國在台灣參與國際空間問題上能有彈性,並降低對台灣的軍事挑戰。
柯慶生說,他認為兩岸關係目前已經改善,陳雲林訪台就算只談經貿議題,也是對話的第一步,「有做總比沒做好」,未來再逐步進展,「我希望他訪問成功」。

得不償失>中時08-10-01中時小社論(楨:反中的終時
 
     中國毒奶粉侵台風暴超過兩星期了,行政院長劉兆玄昨天才要求大陸政府道歉,這項要求實在來得太晚、太軟弱、太不以人民生命安全為重。馬政府不斷向中國傾斜的結果,既未打開國際空間、反失國內民心,到目前為止真是得不償失。
     兩星期前,衛生署證實中國三鹿公司毒奶粉已在台灣流竄,中國官方更證實死亡嬰兒人數增加,台灣社會陷入極大恐慌。在那個人民渴望政府出面積極作為、安定人心的關鍵時刻,馬總統、劉院長對於大陸政府的嚴重失職竟不置一辭。
     馬政府上任後極力營造兩岸關係和緩氣氛,應該是府院高層不願對大陸政府說重話的重要背景。但台灣人民要問的是:除了成效不如預期的周末包機、陸客來台之外,大陸政府對於台灣國際空間釋出了什麼善意?對於台灣人民人身安全又做出了什麼努力?
     台灣人民看到的是,馬政府一廂情願釋出善意,大陸政府打壓台灣國際空間卻毫不手軟、談了很久的兩岸食品安全機制更淪為清談,這種兩岸關係和緩對台灣究竟有什麼意義?
     台灣人民當然希望兩岸長久和平、共創經貿繁榮,但馬政府必須了解,凡事一味退讓、無法就事論事的軟弱姿態,只會先失去國內民心的支持與信任。希望毒奶粉事件已經給予馬政府足夠教訓,不要再過度向中國傾斜了。

一○二五的考驗>中時08-10-22中時小社論
 
     馬政府對兩岸政策的操作,處理毒奶粉事件的軟弱無力(楨:媒亂吧),讓綠營一○二五遊行累積民氣;但張銘清被打,卻種下衝突因子,使得一○二五變成台灣民主的考驗。朝野都有無法迴避的責任,才能讓這場遊行與陳雲林來台不至於失控而重傷民主。
     一○二五遊行的焦點原本在陳水扁身上,只要陳水扁參加遊行,就算從頭到尾都不說話,還是會吸引所有媒體的目光。但「陳水扁因素」畢竟是綠營內部的家務事,其影響範圍也只是在綠營是否為陳水扁背書、遊行是否模糊焦點這些茶壺裡的風暴而已。
     但「張銘清因素」爆發後,一○二五遊行的形勢已變得相當嚴峻。台灣民主絕不容許暴力相向,不論綠營支持者對於馬政府的兩岸政策有多麼憤慨,這場遊行都不能因為部分綠營人士的激情演出而走回頭路,這是台灣民主必須安然通過的重大考驗。
     面對一○二五遊行與陳雲林來台,馬政府有責任說明其兩岸政策何去何從,回應在野黨對其政策方向的重大疑慮,民進黨更必須確保一○二五遊行不會失控、陳雲林來台不會大打出手,這是朝野都必須勇於承擔的重責大任。
     一○二五已是台灣人民的共同考驗。台灣民主才剛歷經「陳水扁因素」的嚴重摧殘,經不起「張銘清因素」的暴力衝擊,所有真正愛台灣的人都應協助台灣通過考驗。

另參本館<台灣毒奶症瘊群>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10818343/20081021070652
自作孽的中時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08426874/20080627055420/
<暴力黨>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10832324/20081022075635/

在野的聲音>中時08-01-02中時小社論
 
     在兩會新加坡會談、上海辜汪會晤、北京江陳會談後,兩會會談地點周折了十五年,兩岸關係鬆鬆緊緊挺過了十五年,海協會長陳雲林終將在三日訪台;然而,國內政治情勢依舊緊繃,民進黨將在陳雲林訪台期間,發動靜坐、晚會、圍城等行動,表達不同見解。
     很多人忘了,當年兩會新加坡會談時,靜坐在新加坡會談場外抗議的,正是民進黨前主席施明德;兩岸交流廿多年,政治對抗的主戰場早已不是國共兩黨,相反的,即使民進黨已經執政過、即使國民黨曾經在野過,國、民兩黨在兩岸政策議題上,似乎從未達成共識。
     兩黨的差異真有這麼大嗎?北京的江陳會乃至台北的江陳二會,所有已簽署或將簽署的協議,無一不是民進黨執政時代即已草議的內容;民進黨蹉跎了八年,馬政府急於在一年半載中,補回兩岸關係流失的黃金歲月,愈是急就愈是擴大朝野對話的落差。
     馬政府自信滿滿地認為兩會協議不牽扯政治爭議,所有的內涵都與台灣人民利益相關,卻忽略了其實兩岸之間任何事都可能觸動敏感的政治神經,這根神經不在兩岸之間,而在藍綠之間。
     台灣和大陸交流再緊密,終究是全然不同的社會;在野的聲音容或不是最多數的聲音,卻足以表達台灣多元社會的民主本質。馬政府要正面看待,因為這正是台灣優於中國大陸的最可貴之處。

山城的待客哲學【聯合報黑白集08.11.02 
 
同時來台作客,陳雲林一定很羨慕卡列拉斯。卡列拉斯應邀到苗栗開唱,不僅舉縣轟動,更帶動大批外縣市人潮湧進山城觀賞。陳雲林來台參加江陳會,則因綠營發動抗議須賴大陣仗維安保護,寸步難出台北城。
政治和藝術活動自難相比,但苗栗的待客之道,巧妙可堪玩味。苗栗花兩千萬請卡列拉斯演唱,免費發送全台民眾入場券;有縣民質疑:幹麼讓外地人白看?所幸劉政鴻沒那麼雞腸鳥肚,他展現不分內外的大氣,也因而幫全縣帶入超過兩千萬元的旅遊消費,可謂本小利厚。
若要把外縣市民眾全視為「外人」排除,也沒關係,但苗栗的親切感就差一截了。再說,同是台灣人,要把內外、你我分那麼仔細,算什麼聰明?別忘了,劉政鴻還是借著「洋將」熱炒苗栗的「客家」味。如果他不邀卡列拉斯而請縣內客家樂手主打,促銷效果又將如何?
同樣的道理,硬要把陳雲林說成「共匪」、「敵人」,對他發動包抄抗議,政治味固然足矣,卻難讓人相信是「愛台灣」。江陳會將簽的四項協議,有助兩岸人貨錢的交流,也有利台灣長期發展;不僅島內七大工商團體咸表歡迎,美歐日三大商會也同聲表示支持與期待。民進黨不願對台灣有利的事順利推動,卻暗示王定宇那樣的暴力事件值得鼓勵,這會是為台灣好?
民進黨常說要把台灣建設成瑞士,殊不知瑞士之所以能常保和平,秘訣就在「別把籬笆築太遠」的古訓中。若不明白其中哲學,至少先學學山城的待客之道吧。

兩岸互動北京有讓步 一中各表不提了【聯合報記者林新輝08.11.02 
 
政府推動兩岸和解遭綠營視為親中、自我矮化,馬英九總統昨天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兩岸互動過程,北京方面也有讓步,例如我總統大選之後,三月廿六日布胡熱線提及「一中各表」,這有很重要的意義。
馬總統指出,布胡熱線後,新華社英文網站公開提及「一中各表」,這就是對岸的讓步,聯合報當時做了很完整的處理,但後來大陸至今未再提起「一中各表」,這是對岸處理兩岸關係的一套「風格」,「他們不提,但大家心裡清楚、知道就好了」。
馬總統日前與媒體餐敘時也提及,大陸恐怕擔心「一中各表,不曉得台灣會『表』到哪裡去?」
總統強調,這種「風格」有很重要的意義,兩岸可以共同的「擱置爭議,追求雙贏」,並且珍惜這分共識,不要輕易偏離軌道。
對於在野黨批評政府犧牲主權、國家安全,總統也意有所指提到,這次要簽訂的兩岸協議當中,國安問題都有考慮在內,「只要外界細心一點觀察」。
總統表示,中華民國就是中華民國,民進黨講什麼「一國兩區,我是區長」,這都是歪曲事實,「台灣地區」是法律名稱,而且是大家早就接受的名稱。「有廿七個以台灣區為名的公會在民進黨政府成立,還補助了兩億元」。
馬英九強調,台灣與大陸的關係是「中華民國底下的台灣地區,與中華民國底下的大陸地區」,兩岸關係不是以「國籍」劃分,是以「戶籍」劃分,具有大陸地區戶籍的人民,他們的權利義務就跟台灣地區人民的權利義務關係不同,這也是為何大陸人不能考證照的原因。
馬總統強調,「一個中國就是中華民國」,台灣與大陸的關係就是「中華民國底下的台灣地區,與中華民國底下的大陸地區」的關係。
 
「我哪裡賣台 說出一件來」【聯合報記者李明賢08.11.02

馬政府兩岸政策遭在野黨強烈杯葛,馬英九總統昨接受本報專訪時語氣強硬說「反對黨批評也要講證據」。他說,政府推動兩岸和解兼顧尊嚴與國家安全,「哪有自我矮化或賣台,(在野黨)說出一件來看看」。總統強調,他堅持主權與尊嚴,毫無一寸讓步,也願意接受檢驗。
綠營發動一○二五大遊行之後,即將在陳雲林來訪期間發動另一波遊行抗爭,馬總統昨表示,即使一○二五大遊行,也沒有人反對航空運直航,「都是以一些抽象的賣台、親中概念,沒有具體的。」
對於民進黨主席蔡英文質疑政府沒有維護主權尊嚴的能力,馬總統無奈說,反對黨言論尺度可以很寬鬆,但批評要拿出證據。馬總統以強硬口氣反問「我們有什麼沒有維護台灣安全?」「又什麼沒有維護尊嚴?」
馬總統解釋,政府上台至今,包括台美關係提升、亞太經合會特使層級前所未有,「兩岸互動是否消失或關係變惡?」總統說,新政府一切努力就是維護尊嚴與安全,在野黨不能用抽象的詞句來扭曲。
總統強調,民進黨並非單純的在野黨,過去曾經執政八年,未來可能再次執政,但所有政黨都有各自主張與侷限性,例如民進黨有深綠支持者的阻撓,「我們達成(兩岸突破),對她們未來執政也有好處」。
有關推動兩岸關係,馬總統說,執政與在野黨應是政黨合作,不用敵意看待,要用宏觀包容角度,「若該年後回頭看,我們解決你們(民進黨)的問題」,這就是廣義的政黨合作。

“臺灣”稱謂之政治學解讀 《世界知識》

 

導讀:不論如何稱謂“臺灣”,在大陸的定義與認知中,“臺灣”都是中國的一部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但在島內與國際社會,“臺灣”已成爲一個各自解讀並賦予不同含義的名稱。 “臺灣”是什麽?這是個重大命題。日前,民進黨以世衛組織一份內部文件將“中華臺

  不論如何稱謂“臺灣”,在大陸的定義與認知中,“臺灣”都是中國的一部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但在島內與國際社會,“臺灣”已成爲一個各自解讀並賦予不同含義的名稱。   

  “臺灣”是什麽?這是個重大命題。日前,民進黨以世衛組織一份內部文件將“中華臺北”稱爲“中國臺灣省”一事作爲靶子,對馬英九進行攻擊。提出這個命題,就是要探討臺灣的身份、名稱及參與國際社會的稱謂問題,以厘清事實真相。這一問題的本質不是臺灣在國際社會的身份與稱謂問題,而是民進黨賊喊捉賊、試圖在“大選”中打“統獨牌”與“悲情牌”,從而逼迫國民黨當局繼續向臺灣實質獨立方向邁進。

   就“臺灣”的名稱與稱謂而言,目前則包括了臺灣、臺灣省、臺灣地區、中華臺北、中國臺灣、“中華民國”、“中華民國(臺灣)”、“臺灣國”、“臺灣共和國”等,不同的稱謂其政治內涵則大不相同,其中隱含兩岸“同屬一中”、“一邊一國”或“兩個中國”等不同的政治立場。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框架下的臺灣省   

  臺灣本來就是中國的一個省,曆史上如此,在今天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與法律體系中也是如此。

  曆史上,中國政府曾多次在臺灣設置省級建置。1885年,清政府將臺灣劃爲單一行省,臺灣成爲中國第20個行省。1945年抗戰勝利後,中國國民政府收回日本統治51年的臺灣及澎湖,恢複了臺灣省建制。同年8月29日,國民政府下令設立“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任命陳儀出任臺灣省首任行政長官。1947年“二二八事件”後,魏道明接替陳儀出任臺灣省首任省主席,再次確認臺灣省是中華民國的一個省。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曾試圖解放臺灣省,但終未能完成這一曆史任務。盡管如此,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及相關法律體系中,在國民黨當局統治下的臺灣仍是中國的一個行省,臺灣省的法律地位沒有改變。

   1971年第26屆聯合國大會第2758號決議確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在聯合國的惟一合法代表地位後,聯合國及其下屬專門機構均將臺灣列爲中國的一個省,這一規則與原則沒有因爲兩岸關系的起伏波動而發生根本性的改變。但在複雜的國際格局與中國(大陸)力量還不夠強大的情況下,臺灣的國民黨統治集團在一些國際組織仍以“中華民國”的名義占據著席位。

   爲妥善解決臺灣的名稱、身份問題,雖然先後出現了多種模式或個案安排,包括“中國臺灣”、“中華臺北”等,但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法律體系中,臺灣作爲中國一個行省的法律定義沒有改變。   

  臺灣的“臺灣省”概念已經變調   

  在臺灣目前的法律與社會生活中,臺灣省的涵義與原來意義上的臺灣省大不相同,已有實質性的變化。

  如果依“中華民國憲法”的“固有領土”規定,臺灣省依然存在,並沒有消亡。只是蔣介石國民黨統治集團退踞臺灣後,在執政與臺灣地區行政區劃改組中,率先將臺北市升格爲“行政院院轄市”,也就是使臺北市從臺灣省劃分出來,使得曆史上的臺灣省少了一塊。後來隨著高雄市也升格爲“院轄市”,臺灣省又少了一塊。在臺灣的“中華民國”框架下,臺灣地區由一省兩直轄市構成,即臺灣省與臺北市、高雄市,臺灣省則包括了五個省轄市與16個縣。

   1994年,臺灣地區進行了臺灣省長的選舉,宋楚瑜當選爲省長,其聲望隨之劇增,引起時任臺灣地區領導人李登輝的擔憂與不滿。于是,李登輝發動了“精省”與“凍省”(省級虛化的方案,將省政府改爲“行政院”的派出機關,移除省政府原有的地方自治功能),不僅廢了宋楚瑜的權力,而且在法律上逐步消滅臺灣省,讓臺灣省僅具有象征意義。如此一來,原來歸臺灣省管理的省轄縣市直接受“中央政府”管轄,即臺灣的行政體制由過去的“中央—省(直轄市)—縣(省轄市)”三級變爲“中央—縣市”兩級。馬英九上臺執政後,推行縣市升格合並,臺灣地區的行政區劃再次發生重大變化,但原有的“中央—縣市”格局沒有改變。即使如此,臺灣省概念在臺灣並沒有消失。“凍省”後,虛化的臺灣省仍然存在,還具有象征意義的臺灣省主席。大街上的臺灣機動車輛許多還挂有臺灣省牌照。   

  國際社會中的“臺灣”多元身份與名稱   

  上世紀80年代後,隨著中國大陸逐步融入國際社會、加入更多的國際組織,解決臺灣參與國際社會的身份與名稱問題成爲兩岸關系中一個重大的政治問題。兩岸經過幾十年的較量、鬥爭與妥協,臺灣的稱謂出現了不同的個案安排、模式與名稱。

   目前,臺灣在國際社會的名稱是多元的,在不同的國際組織或場所有不同的名稱。一是被稱作“中華民國”。目前,臺灣仍與世界上23個國家保持著“外交”關系,臺灣均是以“中華民國”的名義與其建交及進行相互往來。同時在大陸未加入的極少數不太重要的國際組織中,臺灣也仍使用“中華民國”這一稱謂。

   二是以“臺北”取代“臺灣”。臺灣在與大陸建交國家的往來中,沒有官方往來,只有民間往來,由于政治因素,臺灣不能使用“中華民國”這一稱謂,又不能使用抽象的“臺灣”稱謂,因此以“臺北”取代“臺灣”,有關機構的名稱通常是“臺北駐某某國經貿文化辦事處”或“某某國家駐臺北經濟文化辦事處”等。

   三是在兩岸共同加入或參與的重要國際組織中,在獲得大陸同意或協調後,對臺灣的稱謂做出特別安排。目前主要有兩種名稱:一是“中國臺灣”(在亞洲開發銀行);另一種是“中華臺北”,這種稱謂最早始于奧運會,後擴大到其他國際組織,包括臺灣以觀察員身份參與的世界衛生組織大會。另外,在APEC框架中,臺灣則是以“經濟體”名義參與。

   民進黨對臺灣稱謂的立場與主張基本是一致的,其優先順序是:第一是臺灣,第二是“中華民國”,第三是中華臺北。民進黨最希望的是用“臺灣”名義加入國際組織,但“臺灣”是地理概念,又隱含“臺灣國”用意,有明顯的“臺獨”目的,因此以“臺灣”名義參與國際組織是非常困難的。在這一目標難以實現的情況下,民進黨退而求其次,主張以“中華民國”名義加入國際組織,但由于大陸的堅決反對以及國際社會的不接受,同樣難以實現。對于“中國臺灣”這一稱謂,民進黨持反對態度。但在現實條件下,爲了能參與國際組織,民進黨執政時也多次被迫采用了“中國臺灣”的稱謂。逐步地,民進黨在參與國際社會時也不情願地接受了“中華臺北”這一名義。

  從目前形勢觀察,在臺灣社會內部,不論藍綠,均接受“中華臺北”這一名稱。大陸國臺辦發言人在5月中旬的記者會上也首次使用“中華臺北衛生署”這一名稱,似乎“中華臺北”有望成爲臺灣參與國際社會的一個通用名稱。   

  “中華民國”與“臺灣”的關系困局   

  臺灣問題的複雜性還在于“中華民國”與臺灣的關系與定位問題。在大陸的認知中,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意味著推翻與取代過去的“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已經消亡。但事實上,所謂“中華民國”還曾經在特定的曆史階段在聯合國代表中國,即使中華人民共和國恢複在聯合國的席位後,“中華民國”仍然繼續統治著臺灣,目前還有23個“邦交國”。

   在臺灣, “中華民國”在理論與法律意義上,其領土與主權範圍包括了臺灣省與大陸地區各省市,治權範圍僅包括臺灣地區(原本意義上的臺灣省)與福建省(連江縣)。在“中華民國”的法律框架與體系下,臺灣是“中華民國”統治下的一個地區。依臺灣《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系條例》即可明知,臺灣的正式法律名稱是“臺灣地區”。馬英九也多次表示,依憲法與法律,兩岸關系是“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的關系”。

   但在現實生活中,法律與現實的錯位,讓“中華民國”與“臺灣地區”已經變調。根據多次修訂後的現行“中華民國憲法”,臺灣仍是一個地區,是非政治實體。但在臺灣的政治發展中,由于藍綠兩大陣營的政治路線不同,“中華民國”與臺灣的關系定位與未來發展方向出現新的變化。藍綠雙方在“中華民國”與臺灣的關系及定位上既有差異,也有趨同。藍營的定位是“中華民國在臺灣”,綠營的定位是“中華民國是臺灣”。“在”與“是”雖只有一字之差,卻差了很多,而且性質不同,前者的意義是臺灣是“中華民國”的一部分,後者是“中華民國”與臺灣完全等同,有臺灣是國家之意。

   對今天的大陸來說,今天的“中華民國”,既不能承認,否則造成“兩個中國”;也不否認,否則國共將無法擱置爭議進行談判,兩岸關系也將無法向前發展。   

  一個“中華民國”,藍綠各自解讀   

  盡管今天的“中華民國”與過去的“中華民國”有很大不同,在國際社會已不被承認,但是在臺灣社會、尤其是泛藍民衆與中間選民對于“中華民國”仍然有強烈認同感,甚至有很深的“中華民國”情結;對國民黨來說,“中華民國”更具有凝聚泛藍社會力量的重要意義,因此國民黨堅決捍衛“中華民國”憲法,維護“中華民國”旗號。

   但在民進黨的壓迫下,國民黨逐漸改變對“中華民國憲法”的嚴格承諾與遵守。國民黨當局與官員竟然不斷宣稱“臺灣前途由臺灣2300萬人民決定”,這其實是嚴重的“違憲”言行。依“中華民國憲法”,“中華民國國民”不只包括臺灣2300萬臺灣人民,還包括13億大陸人民,即臺灣不僅僅是屬于臺灣人民的,也是屬于大陸人民的,即屬于全體“中華民國”人民或全體中國人民的,臺灣前途當然應該由全體“‘中華民國國民’決定”,而不是“臺灣人民決定”。然而,國民黨的這種“違憲”言行反而成爲今天的正統與主流價值,而依法論述“臺灣前途由中華民國國民決定”(全中國人民決定)反而成爲攻擊的把柄。

   民進黨則是打著“中華民國”的旗號反“中華民國”。民進黨及綠營的政治目標是追求臺灣獨立,建立“臺灣共和國”或“臺灣國”。在這一政治目標實現以前,民進黨采取了一種特別安排的過渡辦法,在民進黨通過的《臺灣前途決議文》中對臺灣與“中華民國”關系的定位是:“臺灣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任何有關獨立現狀的更動,必須經由臺灣全體住民以公民投票的方式決定”;“臺灣,固然依目前憲法稱爲‘中華民國’,但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互不隸屬”。即在民進黨的政治裏,“中華民國”是“臺灣國”的暫時借用名稱,在內涵上,民進黨將臺灣與“中華民國”等同,即“中華民國是臺灣”。   

  不同語境與認知下的“臺灣”含義   

  大陸民衆一般都稱臺灣爲臺灣,就像稱廣東或上海一樣,它是一個地理名詞,不具特別意義。在今天大陸的官方文件與語言中,一般情況下也稱臺灣,很少再稱臺灣省。但在不同時空背景或不同場域,臺灣則有不同的稱謂。在大陸的中小學教科書中,臺灣仍舊是中國的一個省,即稱臺灣省。依憲法或行政區劃,也稱臺灣爲臺灣省。在大陸較正式的文件或文書中,若涉及兩岸問題,一般通常采用“臺灣地區”稱謂。在國際社會中,大陸對臺灣則有不同的稱謂。上述已談到,在奧運會等體育活動及世衛組織中,大陸普遍稱臺灣爲“中華臺北”,在一些特定國際組織如亞洲開發銀行則稱“中國臺灣”。

   不論如何稱謂臺灣,在大陸的定義與認知中,臺灣都是中國的一部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但在島內與國際社會,臺灣已成爲一個各自解讀並賦予不同含義的名稱。在美國人的認知中,臺灣是遠東地區一艘永不沈沒的航空母艦,是美國要全力保護的對象,是美國遏制中國的最重要戰略籌碼。在日本的認知中,臺灣曾是日本的殖民地,現在是日本的友好“鄰邦”。

   在臺灣內部,“臺灣”則更呈現出不同的認知與意義。在國民黨的認知中,臺灣是“中華民國”的一部分,但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分;臺灣不是一個國家,只是與“中華民國”常常交替互爲使用,讓“中華民國在臺灣”逐漸變爲“中華民國臺灣”。在民進黨的認知中,臺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現在的名稱是“中華民國”,一旦條件成熟就會放棄“中華民國”,建立“臺灣共和國”。

   在臺灣老百姓的認知中,臺灣與“中華民國”已沒有太大差別,臺灣人普遍認爲臺灣是一個國家,常常脫口而出“我國”,顯然這裏是指臺灣,而不是法律意義上的“中華民國”。甚至臺灣還被逐漸賦予了“祖國”的稱謂。臺灣媒體在報道臺灣體育選手在國際比賽中獲得好成績時,常常稱爲“爲祖國爭光”。可見,今天的臺灣不只是一個簡單普通的地理名詞,而是一個在不同語境與認知下具有不同政治含義的稱謂。

http://www.hao1111.cn/plus/view.php?aid=29807

   

   

   

台長: 阿楨

您可能對以下文章有興趣

人氣(1,520) | 回應(9)|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時評政客 |
此分類下一篇:統戰的眼淚
此分類上一篇:果然是暴力黨

給陳菊贈勳?
給陳菊贈勳?【聯合報黑白集09.05.24

陳菊在北京一句「中央政府馬總統」獲得好評,綠委王幸男立即順勢而上,說陳菊「忠勇愛國」,馬總統應頒給她青天白日勳章。民進黨往自己臉上貼金的本事,還真不是普通段數。

陳菊此行應對得體,利用機會彰顯主權,值得肯定;但要將她捧成捍衛英雄,倒也不必。試想,她此次得以成行,包括兩岸關係和諧、溝通平台通暢、入關禮遇有例可循,乃至得以搭乘直航班機,這些大環境條件都是政黨輪替一年來許多人共同打造的成果。如果陳菊一句話即要贈勳,那麼一卡車勳章也不夠發。

更別說,當執政黨在為兩岸和平進行穿梭部署的時候,遭到了綠營多少辱罵、譏諷和阻擋,不是被說成「賣台」,就是「兩岸掮客」。綠營上周才在凱道對馬英九拋出多少頂「賣台」紅帽,難道一轉眼就忘光了?別人所做所為,都是「出賣台灣」;自己登陸,就是「忠勇愛國」。民進黨的兩套標準,大概只夠自己遮羞!

兩岸的和平,其實繫乎長期穩定、細心的經營者多,取決於一時即興演出者少。就像葉金川出席WHA遭綠軍青年嗆聲,說是「喪權辱國」;但陳菊登陸的種種條件,不也是在中共同意下放行的嗎?兩岸事務本來就需要雙方的妥協與合意,不論葉金川或陳菊都有個人意志,為什麼別人就是辱國,自己就是愛國志士?

如果覺得那麼偉大,請綠營自己去頒勳章吧!民眾可沒忘了,台灣鎖國八年是誰造成的,別以為陳菊一句話就功過相抵了。

另參本館:陳雲林來台

勇敢ㄟ葉金川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12897453/20090524080827/
賴皮黨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12874984/20090521085803/
陳菊當選無效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8623332/20070616064151
2009-05-24 08:36:57
「台灣正名」是什麼意思? (上)
「正名」的「名」基本上指「名稱」。「正名」就是「使名稱正確」或「用正確的名稱」的意思。在先前尚無名稱,而要第一次命名的情形,「正名」指「取用正確的名稱」。在已有名稱的情形,「正名」指「改用正確的名稱」。
名稱如何才算正確?名符其實,就是名稱正確,例如掛羊頭賣羊肉。如果掛羊頭賣狗肉,名不符實,就是名稱錯誤,應加以「 正名」,把羊頭換成狗頭。
1999年民進黨提出台灣前途決議文,說台灣已經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只是依目前憲法稱為「中華民國」。傳統獨派認同民進黨台灣已是國家的說法,但不認同以「中華民國」為國名,因此他們發起「台灣正名運動」,想把「中華民國」這個名稱改為「台灣(共和)國」。
問題是,台灣只是事實上(de facto)獨立,事實上(in fact)不是國家(請參閱拙作「“事實上國家”事實上不是國家 」一文)。台灣既然不是國家,只有獨立建國後「取名」的問題,沒有「改名」的問題。也就是說,台灣不是名實不符,而是根本沒有台灣國的「實」。沒有「實」,就沒有名實不符的問題,當然也就沒有正名的問題。傳統獨派發起灣正名運動,想為台灣正名,不是無的放矢、白費工夫嗎?
再者,如果台灣已是國家,就有主權,就可在國際上有一席之地; 名稱如何,根本不是重點。如果母國中國(北京政府)不反對台灣獨立,但反對台灣使用「中華民國」的國號,如同希臘在馬其頓獨立時,因自己內部也有很多馬其頓人,怕他們像北愛爾蘭一樣鬧分離,故反對馬其頓單純以「馬其頓」為國號,導致馬其頓於加入國際組織時,不得不暫時在國號前加上「前南斯拉夫的」幾個字,成為「前南斯拉夫的馬其頓共和國(The Former Yugoslav Republic of Macedonia)」的情形時,台灣不用「中華民國」為國號,改為其他國號,如「台灣(共和)國」,那更不是問題。
今天台灣一直無法走到國際的正式場合,是因用了不正確國名「中華民國」的關係嗎?當然不是。台灣無法走到國際的正式場合,是因為沒有國家的名分。因此,台獨問題的重點不是改名,而取得國家的名分。換言之,問題主要不是出在「名稱」,而是出在「名分」。傳統獨派把「名稱」和「名分」混為一談。
什麼是名分?法律上的地位也。例如朱阿英在與張俊雄同居時,被稱為「如夫人」(好像夫人),即事實上(de facto)的夫人而已,沒有法律地位;後來她與張正式結婚,才進一步成為張的法律上(de jure)夫人。台灣由事實上獨立,進一步法理上獨立,就是要取得國家的名分。
2010-08-16 14:19:25
「台灣正名」是什麼意思? (下)
「正名」的「名」如果指「名分」,則「正名」一詞也可解為「扶正名分」或「取得名分」。台灣由事實上獨立,進一步法理上獨立,就是要取得國家的名分,也是一種「正名」。此時,所謂的台灣正名,指台灣法理上獨立,成為國家。獨派要做台灣正名運動,就要做這種想要取得國家名分的台灣正名運動,才有意義。但傳統獨派誤認台灣已是國家,所以他們的台灣正名運動只是改名運動。
台灣還在國際社會的地上爬,站不起來。傳統獨派不知問題所在,卻一味怪罪於「中華民國」這個名稱;他們做台灣獨立建國運動數十年,做到最後,堂堂正正的、驚天動地台灣獨立建國運動居然變成小裡小氣的、自欺欺人的改名運動,真是可笑!

(作者:傅雲欽(律師/建國廣場負責人) 2010.07.17)
2010-08-16 14:20:56
版主回應
另參本館: 正名不合法? 內戰又如何 再正名 兩岸正名大戰 僑生也應正名
2010-08-17 09:08:57
陈水扁承认改国号 他“做不到”
2005年3月2日 BBC中文网特约记者杨孟瑜 发自台北

台湾总统陈水扁昨(3月1日)晚与欧洲议会议员进行视讯会议时表示:要改国号为“台湾共和国”,他就是做不到;即使现在总统让李登辉做,也一样做不到。对此,亲前总统李登辉的台联党今天(2日)指阿扁“无情无义”,亲民党则肯定陈水扁“实话实说”。
陈水扁与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扁宋会”后,台独派人士频频反弹,独派大老辜宽敏等人周二(1日)并罢官抗议;到了周二晚间,陈水扁藉由与欧洲议会议员进行视讯会议时,对此做出反应。
陈水扁说:有人之所以宣布辞职,是因为他说不宣布台湾独立、不更改台湾国号,但他不能自己骗自己。
阿扁说:“我必须要坦承,我不能够骗自己,也不能够骗别人。我做不到就是做不到。在我总统任期内要把国号改为台湾共和国,我做不到,前总统李登辉在他过去十二年任期也没有做到。我相信,即使现在总统给他做,他也一样做不到。”
陈水扁重申:第一,台湾已经是主权独立的国家,国号叫做中华民国,没有宣布独立的问题;第二,改国号,要把中华民国改为台湾共和国,必须经过四分之三国会议员同意,以目前席次来看,支持民进党政府的席次不到半数,纵使有人有改国号这些想法,但客观环境是达不到的。
台湾媒体细数,陈水扁共说了四到五次“做不到”来回应独派人士的要求。
对于阿扁这番谈话,独派人士周三明显表达不满。
奉李登辉为精神领袖的台湾团结联盟(台联党),立法院党团总召集人罗志明表示,李登辉对此感到很灰心、难过。罗志明说:对84岁的老人家(指李登辉)、并且是陈水扁连任总统的最大助选员,还说那些五四三的(台语“五四三”,指说三道四、没有意义),人民不会原谅阿扁,会觉得阿扁无情无义。台联认为,陈水扁如果做不到为台湾正名,应该早就对外说明,而不是当选连任后才如此说。台联并希望陈水扁应效法李登辉的“意志力”。
独派人士批扁,而与陈水扁完成“扁宋会”的亲民党则肯定阿扁。亲民党立法院党团干事长李永萍认为,陈水扁是“实话实说,面对现实”。亲民党表示,过去几年两岸局势严峻正是因为陈水扁努力执行独派“绿色路线”的结果,如今阿扁只是认清中华民国面临的真实处境。亲民党并呼吁独派人士,不必也不要太为难陈水扁。
国民党方面,倒是采取类似隔岸观火的态度,表示:陈水扁讲话常变来变去,不用太在意。
(下略)
2011-05-16 10:10:08
阿楨
世衛矮化 馬抗議中共施壓【聯合報2011.05.11

世衛組織(WHO)內部文件將台灣矮化為中國一省,馬英九總統昨天親上火線舉行記者會,向中共嚴正抗議,直指這是中共施壓結果,馬總統說:「用這種方式傷害台灣人民感情,將不利於兩岸關係發展」。
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昨天傍晚會見中共總書記胡錦濤時,曾向胡提出希望兩岸關係不倒退的話題,據指出,胡錦濤曾表達,國共兩黨應該在兩岸關係上更多發出積極正面信息,及時妥善處理可能發生的問題。中共國台辦今天也將在例行記者會上,針對馬總統的抗議表示看法。
馬總統昨率外交部長楊進添、衛生署長邱文達、新聞局長楊永明舉行記者會,總統火力全開,左批世衛、右轟北京當局,還向民進黨喊話「捍衛主權不能靠口號」。
記者會上,馬總統表情嚴肅,不時振臂疾呼,認為維護中華民國尊嚴,這是身為總統重要使命,二○○八年就職時,他曾公開聲明,台灣要安全、繁榮、更要尊嚴,唯有台灣國際社會不孤立,兩岸關係才能穩定向前發展。
對於WHO矮化台灣密件,馬總統拉高分貝說,WHO有這樣作為,「很明顯是受制於中共的壓力!」
馬總統強調,三年來,兩岸已跨過對抗與不信任時代,現在應是累積互信、續創雙贏的階段,「(北京)用這種方式傷害台灣人民感情,我們不能接受。」
馬總統也要求外交部立即向WHO抗議,強調中華民國絕不接受這種不公平、不合理、表裡不一的對待;未來若有發生矮化國格、傷害國家主權尊嚴的情事,外交部要立刻表達立場、不要有任何延宕。
總統也向民進黨喊話,認為面對嚴峻局面,應該團結;面對國際打壓,應嚴正抗議,但一定要用務實有效方法,不能夠只用口號麻醉人民。
相 關 新 聞
「中國台灣省」密件 世衛查洩密者
吳胡北京會 馬重批「北京馬上知道」
綠批WHO矮化國格 吳揆:綠營空轉8年
台大教授:ISO也稱我為「中國台灣省」
社論/九二共識要求同存異就要一中各表
評論/不出席WHA? 不應從堡壘退卻

另參本館:各表一中 馬國防外交兩岸 勇敢ㄟ葉金川
2011-05-17 13:55:49
版主回應
世衛爭議又是一面照妖鏡 【聯合報╱社論 2011.05.14

民進黨指控世衛組織文件以「中國台灣」的名稱矮化我國,並藉此強烈反對衛生署長邱文達出席本屆世衛大會。但根據外交部的紀錄,扁政府從二○○五年起曾十八次以「中國台灣」名義參與世衛各項技術會議。要論喪權辱國,民進黨恐怕更名副其實。
台灣外交處境不易,這是國家的難局,也是藍綠不論在朝在野都要共同面對的問題。但對民進黨而言,這卻提供了它取之不盡之靈感、用之不竭的彈藥,可以隨時用來攻擊國民黨喪權辱國。至於它自己,則似乎可以完全置身事外,執政時心理上既沒有國家遭矮化的愧疚感,在野時更可據此為武器而大玩內鬥、大搞內耗。民進黨更關心的,恐怕不是什麼國家尊嚴或人民的光榮感,而是它自己可以從中榨取到什麼政治利益。
要問的是:民進黨執政時曾十八次以「中國台灣」的名義參加世衛技術會議,為何未曾受到「喪權辱國」的罵名?亦未遭反對黨譴責為自甘矮化?可能原因之一,是國民黨不知藉題發揮,以民進黨之矛、攻民進黨之盾;原因之二,是國民黨理解這是國家處境使然,自覺應該共體時艱,不應為此作無謂的內耗。癥結也許就在國民黨對此類議題過於畏戰、怯於辯論,致使問題在同一層次不斷重複循環,無法釐清社會疑惑;問題是,如果國民黨也加入這個醜陋的遊戲,台灣的尊嚴要靠誰來顧惜?
民進黨執政時接受「中國台灣」的名稱,在野時卻以此苛責國民黨「賣國」,這不僅暴露了民進黨的人格分裂症,更說明台灣在此議題上已徹底遭到民進黨綁架,許多民眾淪為其政治玩物而不自知。不可否認,民進黨在引導政治的本土化走向上確可居功;然而這套內向型戰術在碰觸到國際疆界時,則毫無開展作用,反而只會徒增內耗,這也是不可否認的事實。反觀國民黨的戰略,在不聲張中使我「中國台灣」的名稱提升為「中華台北」,更促成署長能代表台灣出席世衛大會,這才是有益國家的務實作法。面對自己的左支右絀,民進黨必須誠實調整路線,不能再在國家的傷口上撒鹽,卻兀自發其國難財。
歷史是一面照妖鏡,民進黨執政八年所留下的足跡,一再暴露它的善變與反覆的嘴臉。世衛組織名稱只是一例,回顧過去一年人們看到的種種,包括:扁政府當年大手筆發放陸生來台補助,卻回頭譴責藍營吃裡扒外;蔡英文坐領十八趴優惠,卻反咬公教十八趴;綠色執政時大力推動國光石化、中科三期與核四計畫,如今為了選舉全面翻臉加以杯葛。如此出爾反爾的政黨,連誠實面對人民都做不到,要說有反省及開創能力,誰其能信?
台灣的生存戰略,取決於實際參與,而不取決於名稱;台灣的外交戰場,在乎國際場域,而不在內部鬥爭。這項原則,是我們歷經半個多世紀累積的苦澀經驗,不容錯認或混淆。蔡英文日前表示,外交議題應該不分藍綠、超越黨派,共同面對挑戰;還說讓台灣有尊嚴地參與國際社會,是全體國民努力的目標;這樣的認知,是正確的態度。問題是,她一方面宣示得如此堂皇,一方面卻仍放任綠營在那裡叫囂,反對邱文達出席世衛大會,還指控當年連戰與胡錦濤密會達成了矮化台灣的協議。如此說一套、做一套,如何「超越藍綠」、走出台灣困局?
台灣的外交困局不是一個假議題,但不斷把台灣尊嚴拿來踐踏和玩弄的,其實是台灣的噬血政客。這正是台灣民眾應該認清的本質:那些高喊「喪權辱國」的人,曾經臉不紅、氣不喘地接受他們口中的「矮化」;更重要的是,他們對於要如何擺脫矮化根本無計可施,甚至還自私又貪婪地想從「矮化」中揩點政治油水。你以為他們真關心台灣尊嚴嗎?

蔡英文應該讀的一份民調【聯合晚報╱社論 2011.05.16

這兩天,一份名為「馬政府執政三周年總檢驗暨民調發布」的資料出現,這是由台獨大老辜寬敏出資成立的「新台灣國策智庫」所做的民調。其中關於「兩岸交流與台灣主權」的題目中,有47.3%的民眾認為馬英九上任三年以來的「兩岸交流並不影響台灣主權」,同意「兩岸交流使台灣主權流失更加嚴重」的則有40.0%。
新台灣國策智庫的基本立場明顯,這整份民調結果對馬政府執政成績沒有什麼好評。但縱然如此,關於兩岸交流和台灣主權的題目還是顯現了上述民意方向;比較奇特的是,新聞稿裡卻說學者對馬政府兩岸政策的評語是「災難一場」。
2011-05-17 13:56:50
阿楨
「政治性採購」【聯合報╱黑白集 2011.07.16

台灣香蕉跌價,大陸前來採購。蔡英文說,以「政治性採購」為解決農業問題的方案是錯誤的,政府應從根源解決農產品問題。
蔡英文顯然以為,這是一石兩鳥的手法。一方面批評政府沒有「從根源解決」的方案;另一方面又以「政治性採購」把此事引向兩岸角力。
既然如此,蔡英文就應當宣示:倘若當選總統,立即廢止ECFA,並拒絕大陸方面的任何「政治性採購」。
什麼叫做「政治性埰購」?兩岸情勢緩解及ECFA上路後,大陸採購團絡繹於途,項目從面板到虱目魚,金額從幾千萬到幾千億,這些其實或多或少地皆可說是「政治性採購」;至於陸客來台,不論是團客或自由行,也可指摘為另類的「政治性採購」。
因而,蔡英文若只是反對香蕉的「政治性採購」,根本是避重就輕;若要反對,應從面板一路反對到虱目魚才是。
大陸與台灣的「採購」關係,有經濟效益,也有政治風險,這是任人皆知之事;主政者的責任,是在維持其經濟效益,而防範其政治風險。事實上,三年多來,馬政府的努力,非但使兩岸經濟關係改善,政治關係也隨之好轉,可謂政經兩利;倘以蔡英文的主張,若拒絕了以九二共識及ECFA為基礎的所有「政治性採購」,兩岸政治關係也必將再趨惡化,甚至撕裂,即是政經兩失。
香蕉發生產銷風暴,當然不是只靠大陸採購,但不必排除將大陸採購作為政策工具;正如過去幾年的金融風暴,也必須啟動全盤的政策行動,但兩岸經濟互惠當然也是重要的政策工具。蔡英文不能以一句「政治性採購」,就將兩岸互助關係的善意全盤否定。
否則,蔡英文就應當大聲說出:「若執政,將立即廢止ECFA,並拒絕大陸方面的任何政治性採購,從面板,到虱目魚。」

(楨:又要拿又要罵的蔡!另參本館:啥米係ㄟ擱發 稱謂政治學《三農問題》 向中國說不 別再施捨臺灣 統戰的眼淚 奸匪之反言若正 馬農業政策 小龍女神話 賴皮黨)
2011-07-16 11:12:36
版主回應
香蕉問題,能不能就事論事?【聯合報╱社論 2011.07.15(楨:綠獨從不就事論事!)

從香蕉價格開始,民進黨一路追加了稻米、木瓜和大蒜議題,接著便跳接到要求加碼農民津貼,同時把榮民和老農的舊帳再翻一次。這種無限上綱的炒作模式,人們已經十分熟悉;然而,這有助於解決現實的問題嗎?
最近蕉價慘跌,肇因於季節性的供需失調,這是農產品幾乎每年都會發生的事,任何國家都不可能避免。政府可以做的,應是協調相關部門加緊收購、出口,或促請業者製成加工品,或調度儲藏設施供農民使用。最重要的,是要注意其間是否有人為操縱,嚴防中間商剝削農民權益。至於是否保證價格收購,則宜交由地方政府視機處理;否則,中央政府若大舉干預,反而助長市場的投機舞弊,導致下一季更嚴重的供需失衡。
亦即,既然蕉價下跌是短期性的供應過剩,就該將它當成市場問題來解決;而不必套入「農民好可憐」的公式,再導向「老農津貼加碼」的結論,甚至還順帶挑撥榮民和老農的族群矛盾。試想,蕉價問題吵了半個月,農委會主委陳武雄和民進黨立委蔡煌瑯也公開辯論過了,誰看起來比較像真心在解決農民的問題?
看這次蕉價事件,不但議題是舊的,朝野辯論的方式也是舊的,就連辯論的目的也沒有絲毫長進,純粹是為了選舉炒作,卻未提出任何建設性的主張。從某個角度,我們看到政治人物的可悲,朝野皆然;雙方都想利用農民的處境為自己撈到一點選票,但他們對農民的關切其實也只是「季節性」的,過季即忘。當民進黨疾言譴責馬政府無能時,他們忘了扁政府八年對農業產銷改革也是交出一頁空白,否則今天基層農業組織怎麼會束手無策。
朝野叫陣對罵,無法解決農民的困境,卻只是愈發暴露台灣民主政治的徒勞與虛耗。以這次事件為例,藍綠在不可開交之際,卻是北京、山東分別傳出大量採購台蕉的計畫;這看在人民眼裡,是什麼滋味?尤其,蔡英文、馬英九都在高喊「我是台灣人」,但兩人手中燙手的香蕉問題,卻只能寄希望於對岸的無限善意;這般眼高手低,尊嚴何在?
香蕉問題其實不只是香蕉問題,它也讓民眾看到台灣政治的惰性與惡意。在果賤傷農的時刻,朝野都應該努力提出對策,協助蕉農解決問題;而不是拿他們的問題當武器,來攻擊對手。包括所謂香蕉每公斤兩元,是某些次級香蕉稍早價格;但民進黨拿著「每公斤兩元」的過期資訊反覆宣傳,正如每談政治就提二二八,這除了誤導社會認知,更導致市場交易價格欲振乏力。農民很苦是實情,但把農民的苦情竊攬為自己的政治資源,卻無意解決其問題,何其不仁?
這次蕉價風波之所以延燒,部分原因是馬總統一句「怎麼不早說」,被在野黨解讀為「不知民間疾苦」,瞬間搧起了火勢。詳情經現場農友解說,外界已較清楚其原意;但這對馬總統未嘗不是一次教訓:在他不熟悉的事務上,要謹慎發言,甚至應避免公開介入,以免使行政官員陷入無可迂迴之境。包括他公開指示農委會徹查中間果商剝削之事,目的雖在展現對農民的關切,實際上卻容易讓外界產生農業部門「無能」或「打一下、做一下」的印象,這又將淪為綠營攻擊政府的口實。選戰當頭,馬總統必須準確掌握自己行事的分寸,否則後患無窮。
台灣不是「香蕉共和國」,我們的經濟發展多元化,豈宜因一項農產品短期的產銷失調而鬧得人心惶惶;而幾十年處理香蕉問題的經驗,也累積了一些幫蕉農找出路的方法。真正的問題在:朝野政治人物能不能學習「就事論事」的精神,面對不同的問題,拿出具體、有效的對策,協助受苦的農民脫離困境。各類果菜價格免不了漲跌,政治人物的論戰也得與時俱進才行。
2011-07-16 11:14:17
獨派理論的唐吉訶德 許慶雄 (上)
《新台灣新聞週刊》第393期 2003/10/13 陳宗逸

「中華民國怎麼會不存在?」許慶雄劈頭就這樣說。在獨派學者與主流論述裡面,許慶雄這種說法,其實並不太受到歡迎。但是,「我們的報紙上每天都是中華民國╳年╳月╳日,我們的軍隊叫做中華民國國軍,我們每年要向中華民國財政部納稅,中華民國怎麼會不存在?」許慶雄進一步闡述,「中華民國目前並不是一個國家。就算我們說是台灣,也不是一個國家。依照國際法與世界各國的看法,目前這個中華民國體制,就是一個還沒有結束與中國內戰情況的『叛亂組織』。就如一九一○年代中國境內割據四方的軍閥,他們不是一樣有軍隊、有納稅、有國旗、甚至還有基本法?……台灣人如果不願意面對這個現實,不想要說真話、聽真話,真正認識自己的處境、然後絕處逢生,台灣想要獨立在世界上,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這就是許慶雄的看法,也是他長久以來的堅持。這樣的說法,和目前主流論述「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他的名字叫做中華民國」完全相反;許慶雄在獨派陣營中,也愈來越孤獨;許多長年一起奮鬥打拚的戰友,更是一個一個遠離他。
「台灣是人類有史以來最有武裝力量、最有希望獨立的準國家,只可惜人民根本不願意面對現實。」許慶雄無奈的說,台灣人只想要國際先支持自己獨立,中國先放棄武力,然後再來「快樂建國」;人類歷史上怎麼會有這種例子?自己不大聲說出獨立建國的要求,只想打迷糊仗,希望可以欺騙世界各國,混一個獨立出來;而當權者,也完全沒有意志想要帶領人民走出這些迷思。「在世界上只有一些獨立建國失敗的國家才像台灣現在這樣搞,像是西藏就是一個例子。」許慶雄表示。
許慶雄這一套被稱為「超越台灣現狀」的論述系統,在民進黨執政之後,完全沒有舞台可以施展。但是在李登輝時代,國民黨透過學界系統,甚至還有兩次邀請許慶雄針對這些基本理論,向軍方師長、局長級的高階將領上了兩堂課,反應還相當熱烈,向他要講義回家的人還不少;只可惜,後來可能因為國民黨內部系統有意見,沒再繼續。這種國民黨時代還容許的啟蒙機會,民進黨時代反而完全不提供。也可能一般獨派學界認為許慶雄的論述過於前衛,某些人甚至認為他與中國的看法相同,此理論雖有「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味道,以目前台灣脆弱的民心來說,實在沒有市場。
2011-08-20 17:43:27
獨派理論的唐吉訶德 許慶雄 (下)
現在的許慶雄,除了持續寫書宣揚他的理論之外,門生中陸陸續續在學界綻放光芒的也越來越多。他對於目前三十至四十歲這一年齡層的憲法學者,特別是他所教出的學生,充滿了信心;未來台灣人要徹底釐清國家的基本觀念,可能還有希望;但是,以目前檯面上主導的學界勢力而論,許慶雄認為已無藥可救。
2011-08-20 17:47:09
阿楨
為選舉搞兩國論 陸委會瘋了嗎 2023/11/12中時社論

蔡政府、民進黨在陸配徐春鶯列民眾黨不分區立委的議題上火力全開、口徑一致,核心論點是徐春鶯未放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違背了所謂「雙重國籍不得擔任公職」的法律規定。其實,炒作國籍問題,是民進黨發現造謠「徐春鶯曾是中共幹部」失敗後的補救手段,因而不惜以全盤否定《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為代價,兩岸「維持現狀」這齣戲完全不演了。

徐春鶯引爆綠白互槓 學者指陸委會「明渡兩國論」2023-11-08 聯合報

民主文教基金會董事長桂宏誠指出,陸委會搬出國籍法是「硬扯的」,因為我方憲法就是一個中國、即中華民國,並在國家統一前規範兩岸關係現狀,兩岸條例也是使用戶籍取得條件,該條例第二條,大陸地區是中華民國領土,「不是外國或另一國」。
蔡政府第二任期之後,面對台海兵凶戰危的壓力,邱義仁、吳釗燮先後以「瘋子才搞台獨」、「不尋求正式獨立」等方式,一再重申維持現狀的兩岸路線不變。
怒轟賴清德有失格局! 徐春鶯親上火線:台灣獨立就棄中國籍

徐春鶯2023/11/08表示,《中華民國憲法》涵蓋中國大陸,如果台灣宣布獨立,她就會去放棄中國國籍,並怒批副總統賴清德指控她是共產黨員,有失政治人物格局。
賴清德日前指控她是共產黨員,怒批「副總統可以隨便這樣指責我,太不負責任了」,並否認具有共產黨員身分,賴要給我一個交代
而內政部長林右昌先前對於徐春鶯擬投入選舉表示「若一面拿台灣身分證,口袋又藏了另張代表極權國家的身分證,這是民眾最大的疑慮」,徐春鶯則駁斥「貴為部長,講這話是太沒有文化?或不瞭解大陸」,她重申,在台灣定居須由內政部核准為中華民國身分證,才能獲得護照。她說,在台灣申請定居前,需在移民署寫切結書,宣告三個月內放棄中國戶籍,且相關文件需在當地公證,「拿回來後須送海基會驗證,再送移民署」,徐春鶯反問「大陸都沒有戶籍,哪還有身分證?」
她批陸委會是漠視憲法,指《兩岸人民條例》第二條明載「大陸地區:指臺灣地區以外之中華民國領土」反問,「兩岸是國與國的關係嗎?」徐直言,民進黨政府敢宣布獨立,「我就放棄那邊國籍」。
  相關新聞
醫師蘇偉碩聲稱,副總統賴清德擁有中國國籍而且沒有申請放棄,2023-11-0到北檢告發他,要賴清德出來跟國人說清楚。
  回應
隨著民進黨的民調越來越低,即將會失去政權時,剩下的兩個月,您將會看到牠們將依序打出「恐共」、「仇中」、「排華」這三張牌
2023-11-13 06:16:08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