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11-08 05:41:29| 人氣4,845| 回應117 | 上一篇 | 下一篇

《霸權體系與國際衝突》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秦亞青的《霸權體系與國際衝突:美國在國際武裝沖突中的支持行爲(1945—1988)》(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是其在美國密蘇里大學1994年政治博士論文。

難怪書中會用不少科學研究方法,來否証國際關系的現實/帝國/理想主義、有關美國為何在國際各地動武之主張,秦認為動武主因是為了護持美國在全球的霸權地位、而非抽象的民主自由人權價值或糢糊的國家利益,但這種動武也否証了霸權穩定理論。

哦!難怪美帝會在韓戰之後,一再發動背離民主自由人權價值或國家利益的越/伊戰。但弔詭的是:這種事幹多了,卻會損及霸權的軟硬根基。

目錄
引言 國際武裝沖突中的敵友選擇
第一章 霸權國利益與對外幹預行爲
第二章 國家利益的判定
第三章 霸權系統與霸權護持
第四章 全球層次的霸權護持;霸權國與主要挑戰國
第五章 區域層次上的霸權護持:霸權國與潛在挑戰國
第六章 霸權系統與國際沖突 
一、霸權護持模式與霸權穩定理論
第七章 國際系統的變化與霸權護持戰
一、霸權護持模式的意義與發現 

 秦亞青,外交學院常務副院長兼黨委書記、教授,博士生導師。
1953年10月出生于山東淄博市,漢族。1982年畢業于山東師範大學外語系,獲英語語言文學學士學位;1983年畢業于北京外國語大學聯合國譯員培訓部。後去美國密蘇裏大學政治學系學習,主修國際關系專業,于1987年獲得政治學碩士學位,1994年獲得政治學博士學位,主要研究領域包括美國研究、國際政治理論和方法論,開設有西方國際關系理論、國際政治文選、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論等課程。秦亞青可以說是中國國際關系學界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主要學術著作有《霸權體系與國際沖突》(專著)、《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譯著)、《權利、制度、文化》(論文集)等,另外在國內外學術雜志上發表學術論文50多篇,主要論文有:《霸權體系與區域沖突》,《美國研究》,1995年第4期;《霸權體系與國際沖突》,《中國社會科學》,1996年第4期;《國際政治研究中的現實主義和新現實主義》,《外交學院學報》,1996年第2期;《層次分析方法與國際政治研究》,《歐洲》,1998年第3期;《國際制度與國際合作:反思新自由制度主義》,《外交學院學報》,1998年第1期;《國際體系結構與進程》,《中國書評》,1998年8月號;《國際政治的社會結構》,《歐洲》,2000年第3期;《多邊主義研究:理論與方法》,《世界政治與經濟》,2001年第10期;《實證主義與中國的國際關系研究》,《香港社會科學學報》,2001年春夏季號;《國際體系的無政府性》,《美國研究》,2001年第2期,等等。

秦亞青(1953-),山東淄博人,先後畢業于山東師範大學外語系和北京外國語學院聯合國譯訓班。後赴美留學,獲美國密蘇裏大學碩士、博士學位。現任外交學院教收、博士生導師、社會兼職包括中華美國學會理事、中國社會科學院歐洲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員、當代國際政治叢書編委、國際關系學當代名著譯叢編委及中國高校英語口語協會副會長。主要著作有:《霸權體系與國際沖突》(專著)、《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譯著)、《美國文學》(合著)、新時代漢英大辭典》(副主編)。另外還翻譯過賈平凹、畢淑敏等中國現代作家的小說。
學習英語的一個關鍵環節是大量閱讀,單憑幾冊課本是學不好英語的。只有在一絲不苟的吃透精讀課本的同時,不求甚解的大量閱讀,才能培養語感、鍛煉英語的應用和思維能力。
記得我開始學英語的時候,適合初學者的讀物並不多。念得多的是來自前蘇聯的小開本簡易讀物,從圖書館借來,放在口袋裏,有空就拿出來讀幾頁。這些簡易讀物大部分是世界名著的簡寫本,有《愛麗絲漫遊奇遇記》、《雙城記》、莎士比亞的戲劇故事等等。看這類書須求速度,要看得快,看完一本再一本。借書時先翻上幾頁,感覺生詞不多、可以一氣讀完,就借出來,不然會讀得太慢,也會影響信心和情緒。我讀完幾十本之後,找到了一點學英語的感覺。
後來就開始讀一些比較難的書,從簡寫本到地道的原著之間,我曾經有過一個讀優秀譯本的過渡階段。當時讀過的這類書有從中文譯成英文的,如《子夜》、《雷雨》以及魯迅的短篇,更多的是俄羅斯和法國文學名著的英譯本,包括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雨果、莫泊桑、巴爾紮克等人的小說。這些書經過翻譯家的手,語言很規範,讀起來比原著容易,對語言能力、文化感悟、甚至人文思想的培養都很有用處。當時我每天拿出兩個小時,躲在一個僻靜無人的處所讀這些書,是一種非常的享受。
再後來就是啃原著,讀得較多的一是文學,二是社會科學,也是一本一本地讀。有時見了好的語句會記下來,有時還整段整段地翻譯過來,反複把玩、感悟思想的真和語言的美。讀得越多,感悟越深。到了能夠比較順利地讀原著的時候,大幅度擴大閱讀的範圍就勢在必行。學英語不讀文學名著不行,光讀文學名著也不行。閱讀量需要從兩個方面衡量,一是某一門類內書的多少,二是門類的多少。報刊文章覆蓋面廣,與現實貼得更近,能學到活的語言素材。我喜歡國際政治,從大學高年級和研究生開始,一直堅持讀Newsweek,Time,The Economist等雜志和New York Times 星期日的國際事務版。專業書讀累了的時候,也翻翻 People,Fortune,Reader’s Digest等比較輕松的雜志。無所不包的內容和變化萬千的題材不但加強了對語言的把握,而且傳達了語言背後的思想、知識和文化。
回想自己學習英語的經曆,感到在大量閱讀中受益良多。後來到美國留學,六年時間,幾乎每周都要讀1000頁左右的書,若無大量閱讀的訓練,可能要倍受其苦。再說,從閱讀中得到的,也不僅僅是語言能力的提高和知識的增長,還有自己創造的語言環境中的情趣和樂趣。
 
美國獨霸終結? 新總統大考驗>徐麗玲 2008/11/03 

 2008年的美國總統大選即將在全球彌漫著迷惘不安的氣氛下進行。「美國製」的金融風暴襲擊全世界,動搖國際金融體系,也撼動美國的世界超強領袖地位。  
 
2008年的美國總統大選即將在全球彌漫著迷惘不安的氣氛下進行。「美國製」的金融風暴襲擊全世界,動搖國際金融體系,也撼動美國的世界超強領袖地位。這一個多月以來,多國政府首長及媒體評論都相繼發表美國獨霸時代即將終結的言論,並有多股勢力在積極推動構築國際新秩序。美國能否繼續在國際上扮演唯一領袖的角色,如今許多國家都投以懷疑的眼神,這勢必成為未來白宮主人所要面對的重大考驗。
據美國華爾街日報披露,一份預定在11月總統大選後公諸於世的美國情報機構評估報告顯示,美國仍將是引人注目的強權,只是從現在起到2025年,美國統領全球的優勢將顯著下滑。金融風暴使美國國庫捉襟見肘,將使美國在國際間的影響力大不如前,諸如中國和俄羅斯等其他主要國家是否會在此時積極發動外交攻勢以擴大其影響力,必須密切關注。
過去這一個多月期間,國際間為了共商拯救經濟金融之道,創造出各國與地區之間密集磋商的機會,也確實開啟了新的結盟合作之門,逐漸脫離以往以美國為中心的國際運作模式。不久前剛結束的亞歐高峰會共有來自亞歐43國的領袖群聚北京,規模空前。英國外交大臣米利班德就表示,這場盛會不僅展現亞歐對重建國際金融秩序的共識,更顯示全球的經濟力量已由西向東移轉。
金融風暴加速了全球經濟實力西消東長的趨勢,也牽動國際均勢的微妙變化。在德國外長率先宣判美國將喪失其經濟強權地位之後,德國明鏡週刊則倡議全球新秩序已經浮現,未來應是美國、歐洲與中國三強鼎立的局面。這將是影響未來全球經貿的三大主要勢力,彼此之間不但存在競爭較勁,更需要相互合作、維持均勢,才能確保世界和平與繁榮。因此,美國新任領導人上台之後必須推動三方集團的形成,更重要的是美國不能再處處以自身利益為優先,而是應該從全球利益的角度出發。
俄羅斯則是另有一番盤算。在新興經濟體中,俄羅斯與巴西、印度和中國並列為「金磚四國」,這四國過去的經濟表現吸引全球目光,在金融風暴之後的國際舞台上能否繼續扮演重要角色同樣引起關注。俄羅斯總理普亭宣稱,金融危機顯示金磚四國將是未來全球經濟的火車頭。俄國外長拉夫羅夫則表明,金磚四國將會通力合作對抗金融危機,並將在11月15日於美國華府舉行的全球高峰會中力抗美英歐所代表的西方銀行利益。
俄羅斯還邀集金磚四國的財金首長在華府高峰會之前另行會商,以協調四國在因應金融危機上的步調。俄羅斯與中國的關係也因此次危機而更趨緊密,中國同意提供250億美元貸款予俄羅斯,俄羅斯則將在未來20年供應中國三億噸原油,交涉長達14年的俄羅斯油管中國支線也終於拍板定案。俄羅斯總理普亭並且還主張,未來中俄間的貿易應該揚棄美元,而直接用本國貨幣進行。
事實上,不僅俄羅斯有意揚棄美元做為國際貿易計價貨幣,在歐亞高峰會召開期間,中國人民日報海外版也在頭版評論中倡議歐亞雙邊貿易應該放棄美元。評論中並指責美國是利用美元的獨尊優勢而掠奪全球財富,全球迫切需要以其他貨幣取而代之。另同屬金磚四國的巴西則是與阿根廷達成協議,自10月初起兩國間的貿易就不再以美元為交易單位,直接改以本國貨幣進行。巴西政府並且表示,希望在兩國率先示範之下,其他拉丁美洲國家也會跟進。
這種種發展無疑都對美國的至尊地位形成挑戰,美國該如何維護其超強霸業,在國內已浮現多種聲音,值得關注。華爾街日報的一篇專論就認為,美國未必會喪失超級大國的地位,因為全球經濟衰退可能反而符合美國利益。最近幾天,網路上則廣泛流傳一篇中國人民網引述法國媒體的報導,指稱美國智庫蘭德機構向國防部建議,以7000億美元紓困還不如用同樣代價發動戰爭,更能收振興經濟之效,並維護美國的超強地位。
這類說法使未來美國的對外關係蒙上陰影。儘管過去八年來全球反美情緒高漲,但不容否認國際間普遍還是希望美國能扮演領袖角色,而且是一個能融入國際群體、遵守遊戲規則並顧及全球利益的負責任領袖。在全球經濟金融情勢深陷混亂之際,美國及全世界都殷切期盼「改變」,下一任美國總統正是處於這重要的轉折點,他所肩負的不只是對美國人民的承諾,還要滿足全世界的期待。

另參本館<天下民主一般黑>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04287311/20080307070253

霸權穩定論的理論與政策>樊勇明
 
霸權穩定論是國際政治經濟學中新現實主義者的理論核心,在西方發達國家學術界有著廣泛的影響。霸權穩定論不只是一種學術理論,而且是現今美國對外政策的重要理論指導。冷戰結束後,兩霸相爭的國際政治格局轉變爲一超多強。不少美國人認爲世界是美國的單極世界,可以放手推行美國的政治經濟和軍事霸權。因此,弄清霸權穩定論的來龍去脈對認清國際形勢的變化和所謂美國單極霸權的本質有著積極的意義。

一、霸權穩定論的理論結構

霸權穩定論是由查爾斯‧金德爾伯格(CharlesP.Kindlleberger)首創,羅伯特‧吉爾平(RobertGilpin)加以系統完善的。羅伯特?基歐漢(RobertKeohane)所提出的“後霸權主義”是對霸權穩定論的修正,但在理論上卻與吉爾平的霸權穩定論有很大差別。霸權穩定論的主要內容是:霸權帶來世界政治經濟的穩定,霸主自我犧牲,霸權必衰,霸權喪失導致世界政治經濟的不穩定。從理論上作進一步梳理,可以歸納爲霸權的戰略目標、霸權的運行機制和霸權的發展過程。
1、霸權的戰略目標。吉爾平指出:“只有在霸權存在的情況下,一種特殊類型的國際經濟秩序,即自由經濟秩序才能繁榮和充分發展。”金德爾伯格也強調開放和自由的世界經濟需要一個霸主或主宰的強國。他認爲,20世紀30年代大危機之長期化並釀成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主要原因是:“當時英國的霸權正在衰弱,英國已經無力保障國際清算系統,而美國則在到1936年以前一直不願從英國手中接過這一責任。
照他們看來,自由經濟制度是霸權的産物,沒有霸權就沒有自由經濟的繁榮和發展,也就是說霸權是爲世界資本主義自由經濟體制充分發揮作用、順利運轉而存在的。對二者的關系,吉爾平又作了深入的分析。他指出,自由市場體系的出現和發展必須有三個前提———霸權、自由意識形態和共同利益。這三個前提並不是並列的,後二者是從屬和服務于霸權的。
具體來說,沒有霸權,以市場機制爲基礎的國際經濟體系就無法運轉。但是,有了霸主,自由市場經濟也未必能順利運轉,這裏有一個霸主國的價值取向問題,即霸主國是否具有自由的意識形態。因此,要使市場機制在國際經濟中充分發揮作用,“霸權國本身必須恪守自由主義的價值觀念”,即“霸主國的社會目標和國內權力分配必須有利于國際自由秩序”。
共同利益是相對霸主國及其麾下的主要國家相互關系而言的。一方面,“霸主國家的經濟可以發揮對世界經濟的運轉至關重要的作用。它利用自己的影響建立國際社會體制”。另一方面,“其它主要國家也必須對市場關系的發展感興趣,霸權國家可以鼓勵,但不可能強迫其它國家遵守開放性世界經濟的規則”。[2]當然,這種共同利益形成的關鍵還是在于霸主國的實力。除了霸主國要提供保證世界自由經濟體制正常運轉所必須的國際公共商品之外,霸主國還要做到:通過自身的成長壯大來顯示市場經濟的益處,以此來推動自由的市場經濟在其它國家的發展;控制自然資源和原料、金融和資本來源、市場以及特殊技術,以便通過經濟相互依存的機制來加強對國際市場經濟的管理與支配;在幾個舉足輕重的經濟強國之間進行斡旋與調停。
作爲霸權保證自由經濟發展的具體例子,吉爾平認爲,在近現代史上只出現過兩次,第一次是從拿破侖戰爭結束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那時英國把世界經濟引入了自由競爭時代;第二次是美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主導建立了以“關稅及貿易總協定”(GATT)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爲主體的國際自由經濟秩序。前者被稱之爲“英國主宰下的和平”(PaxBritannica),後者被稱之爲“美國主宰下的和平”(PaxAmericanna)。在英國和美國霸權主宰之下,國際社會從總體上來說享受到了安全與和平,自由的國際經濟秩序和國際貨幣體系基本運轉正常,世界經濟有了極爲順利的擴張。
2、霸權的運轉機制。在構建這一理論支柱時,金德爾伯格從經濟學中引進了公共商品概念。他認爲,在國際關系領域裏,同一國國內開放的市場經濟一樣,也存在公共商品。國際關系領域裏的公共商品主要有三大類。一是建立在最惠國待遇、一視同仁原則和無條件互惠原則基礎上的自由開放貿易制度;二是穩定的國際貨幣;三是國際安全的提供。
吉爾平認爲,霸主國或領導者有責任提供這三類公共商品,並承擔其全部成本。既然是公共商品,必然會存在“白搭車”現象,霸權國必須在意識到此的前提下,毫不猶豫地支付因提供公共商品所需的一切成本。日本學者山本吉宣指出:“霸主國爲使自己建立的國際體系擴展到全球去,就不能不以承擔成本費用的形式來作出自我犧牲。這既是霸權國恪守自由主義價值觀念的體現,也是取得主要大國對其‘正統性’認同形成共同利益所必須的。”
3、霸權的趨勢。吉爾平從三方面論證了霸權必衰。首先,他從市場機制的角度作了分析。霸權是建立在霸主國壓倒一切的軍事經濟和科技實力之上的,但是衡量一國經濟科技實力的標准,既不在于現有的生産能力大小或對某種技術的壟斷,也不在于資源上的自給自足,而是在于該國經濟自我改造和對全球經濟變化的適應能力。但是這種創新和適應能力是很難長時間保有的。因爲盡管市場力量的解放和發展需要一個有利的政治環境,但是市場又是按其本身規律運作的。競爭機制使市場上經濟力量分布和格局不斷發生深刻的變化,競爭優勢是流動的,是不斷從一國轉向另一國的。新的競爭強國必然要求政治權力的再分配,老的霸主不斷面臨後起者的挑戰。這種挑戰非常殘酷,最終只能以戰爭形式來決定勝負。世界史上霸主國的每次更替都是以戰爭爲先導。自從資本主義問世以來,先是法國通過路易十四戰爭向英國的霸權挑戰,後是德國再度向英國的霸權挑戰,卻均未取得成功。但是,後起的美國則通過二次世界大戰,徹底摧毀了英國的霸權,並取而代之。正如吉爾平所言,“市場力量的解放改變了政治格局,破壞了霸權,開創了全世界最終必須適應的新的政治環境”。從這個意義上說,霸權的衰弱是不可避免的。
吉爾平接著又從收益角度論證了霸權國家是在自身經濟活動中加速衰弱的趨勢。爲了支付維持霸權的成本(提供公共商品的成本),霸主國家的經濟剩余逐漸減少甚至消耗殆盡。根據經濟學中邊際收益遞減法則,霸權國家在提供公共商品的成本與從中獲取的收益是成反比的。隨著公共商品的數量增加,每一單位公共商品的邊際成本增加而其邊際收益則減少。用吉爾平的話來說“(霸權國)國內消費(無論是公共的還是私人的)和爲保護這種(自由經濟)體制而付出的防務開支,比國民儲蓄和生産性投資增長更快”,從而使霸主國在經濟上逐漸無力負擔提供公共商品的成本,進而迫不得已放棄霸主地位,讓位于其它新崛起的更有競爭力的新興國家。 “白搭車”是吉爾平分析霸權必衰的第三個原因。“由于存在白搭車者,霸主國往往長時間爲保證公共商品的充分供應而付出了遠遠超出其應付的成本。因此,霸主國對‘白搭車者’感到不耐煩和失望”。白搭車者一方面從經濟上加重了公共商品的成本負擔,削弱了霸權國家的實力,另一方面又從道德和信心上使霸權國感到沮喪,失去了爲國際社會提供自由經濟體制的意欲和動力。吉爾平以歐洲和日本爲例說明了白搭車對霸權衰弱的影響。戰後初期至60年代,爲了維護自由世界經濟,美國使它的許多狹隘經濟利益服從于盟友的經濟利益,忍受了歐洲和日本對美出口商品的歧視。結果,美國經濟爲此大受損失,而歐洲、日本卻迅速崛起並成爲美國霸權的挑戰者。

二、霸權衰落的對策

吉爾平對如何挽回霸權衰落的對策有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他先是在《戰爭和世界政治變革》中提出三條建議:第一,消滅不斷增加的導致高成本的原因;第二,界定一個比較廉價的防務範圍;第三,減少國際承諾。從邏輯上講,這三條是減少成本增加收益的唯一辦法;但從實踐角度來看,卻缺乏可操作性,而且也不符合他自己提出的“最終不損害霸權國國際地位”的基本原則。經過一段思考以後,吉爾平在《國際關系政治經濟學》中提出了“多邊領導”的設想。他在書中詳細地分析了日本崛起的原因及影響,一再強調,美國的霸權需要外國夥伴來支持它,“當今時代,這個重任落在日本的肩上”。
盡管霸權式微,但是由于“慣性的力量,缺乏替代方案以及主要大國間殘余的共同利益和社會目標”等因素的作用,再加上霸權國不甘沈淪、力圖重振,霸權國所確立的制度和原則仍然會延續下去。但是,“由于霸主地位不穩,一些潛在的沖突因素日益突顯”。換言之,在衰落之中的霸權時代,國際秩序不是由霸主一人說了算,國際公共商品也非是霸主一國提供,需要有關國家在“囚徒的困境”模式的博弈中形成、分擔。于是,“責任分擔論”一時間成爲霸權穩定論者治療美國霸權衰弱的主要處方。這在80年代中後期日美關系上表現得尤爲明顯。美國一方面對日本開展彙率戰,以壓日元大幅度升值的辦法來打垮日本的經濟優勢;另一方面一再要求日本爲其分擔責任。先是要日本幾乎全額承擔負責駐日美軍費用,爾後又在1990年海灣戰爭中要日本與歐洲盟國一起爲美國分擔幾乎全部的戰爭開支。當時,以共同責任分擔爲目的的“日美合霸論”幾乎一度成爲一部分日美精英知識分子最樂意詠唱的“贊歌”。然而,當塵埃落定時,日本才驚訝地發現美國對霸權的控制欲依然強烈如故,沒有一絲要禪讓給日本的意思。到了90年代後期,日本的錢袋已經被掏空,“日美合霸”一說也隨之灰飛煙滅。

三、“後霸權主義”

“後霸權主義”是新自由主義的代表人物基歐漢創立的。他曾與奈一起創立了狹義相互依存論,並以此爲出發點,主張通過國際制度來對相互依存關系的發展進行管理和調節。80年代中期,他提出具有新現實主義色彩的“後霸權”理論。
基歐漢于1984年出版了《霸權之後:世界政治經濟的合作與鬥爭》一書,提出了“後霸權理論”,其核心是通過多國合作而形成的國際制度來維持國際秩序,用國際制度取代霸權。他強調,“一旦國際制度形成之後霸權國即使衰弱也無妨,可以通過主要國家的合作來將已經形成的國際制度維持下去”。其理由是,因爲國際制度創設之時,成本很大,非要有一個具有壓倒優勢的國家起主要作用不可。然而,國際制度形成後,其維持費用就低下來了,再加上在國際制度培育下而形成的各國協調機制已經成熟,因此從合理選擇出發,所有國家都不會贊成霸權國家的存在。
雖然從理論脈絡上來看,霸權穩定論的“責任共同分擔說”和相互依存論的“後霸權說”涇渭分明,前者是霸主確立和維持國際秩序,後者是各主要國家合作維持國際秩序,但是其論證基礎卻同出一轍,都是對成本的分析。
基歐漢的後霸權理論問世後,招來不少批判。不少人認爲,基歐漢犯了嚴重的理論錯誤。雖然他強調的是各國合作維持國際秩序,而這個國際秩序卻是霸權國家所確立的。從邏輯推理來看,他所要求的各國合作結果卻成了各國爲霸權國家維持其所確立的國際秩序分攤成本。有人據此認爲基歐漢的“後霸權論”比吉爾平等人的“共同責任分擔論”更對霸權國家有利。畢竟霸權穩定論者還強調霸權國必須獨自承擔公共商品的成本以換取各國對其國際秩序的認同,而“後霸權理論”則在各國無條件爲衰落中的霸權國家承擔維持和運營成本。從中可見,國際政治經濟學中的新自由主義者和新現實主義者之間並非是鴻溝相隔,水火不容,而在許多地方是相通相連,甚至水乳交融的。
事實上,“共同責任分擔論”和“後霸權理論”在美國外交政策的實踐中已經融爲一體,成爲一根藤上的瓜。從1990年的海灣戰爭到1998年的科索沃戰爭,美國政府在處理與同盟國關系時無一不是如此,不過側重點因時因事而不同而已。在海灣戰爭中,美國強調的是責任互助,它出人,盟國出錢。而科索沃戰爭則是美國借北約的組織形式把後霸權理論付諸實施的一次成功的嘗試。在冷戰結束後,北約本該逐步消失,但是美國卻仍一再對之鞏固和加強,先是實施北約東擴計劃,後又以北約的形式把盟國的政治、軍事和經濟力量充分動員起來,以人權高于主權爲口號爲圍堵其宿敵俄羅斯在科索沃打了一場熱戰,確保了美國在歐洲的絕對優勢。
無論是霸權理論或是後霸權理論,與當今的國際政治經濟中的多極化潮流都是背道而弛的。無論什麽形式的霸權都只能得逞于一時而最終被曆史所埋葬。冷戰證明了這一點,當今的多極化潮流還將證明這一點。
http://www.sciso.org/Article/Cyclopedic/200804/3406.html

霸權穩定論


霸權穩定論最早由美國經濟學家金德爾伯格于20世紀70年代初提出。後來吉爾平、基歐漢、莫德爾斯基等學者又從不同的側面對這一理論進行了補充和擴展。在這些人當中,吉爾平可算作霸權穩定論的主要代表人物。他的幾部著作從經濟、政治、曆史都不同角度闡釋了這一理論。
  霸權穩定論屬于現實主義國際關系理論的一支。然而,它又有自己獨特的理論視角和中心問題。從一定意義上說,傳統現實主義關注的是均勢問題,而新現實主義關注的是國家的安全以及國際體系的結構問題。而霸權穩定論,顧名思義,主要研究的是霸權的興衰以及霸權的統治問題。這一借鑒了傳統現實主義的權力概念,又吸收了新現實主義的結構主義特色,還對制度主義關系的國際機制以及國際合作問題有所涉及,稱得上是一定程度上的綜合理論。另一方面,由于美國是當今世界的頭號強國,而霸權穩定論的主要提出這也都來自美國,所以,這一理論又有著鮮明的美國色彩。認真研讀霸權穩定論的代表著作,人們就不難發現,不管它的鼓吹者者是否承認,事實上它的種種理論觀點不是在爲美國所采取的霸權政策辯護和贊美,就是爲維護美國的霸權在出謀劃策。從這個意義上說,霸權穩定論其實並不是一種純正的國際關系理論,它更像是爲了維護霸權統治而提出的一種政策建議或政策指導。
  然而,無論如何,美國在當今國際體系中的獨特地位是客觀存在的。要想更加深入地了解美國的對外政策,了解美國國際關系理論與美國霸權之間的聯系,霸權穩定論這道大門是非得進去不可的。

  一、霸權穩定論的經濟闡釋

  霸權穩定論提出,開放並且穩定的國際經濟的政治條件至少有三個。首先,一個或幾個國家必須進行經濟和政治領導;領袖國的任務是提供穩定的國際貨幣,促進自由貿易,確立管理國際商務的公平規則。其次,穩定的國際經濟必須建立在主要經濟大國的合作基礎上。第三,世界各國人民必須相信自由貿易和其他形式的國際商務對他們有利。而這三個條件中最重要的就是第一條。曆史經驗表明,沒有一個占主宰地位的自由強國,國際經濟合作極難實現或維持。在國際經濟關系中經常會有一些強大的誘因,驅使一個行爲體進行欺詐和損害其他行爲體,因此,很需要一個政治領導來發揮管理和執行政策的作用。
  根據霸權穩定論,開放性的市場經濟創造出一種集體商品(或稱公共商品)。在國際關系領域,也存在著這種集體商品,比如最惠國原則基礎上的自由貿易制度--對一個國家減免關稅的待遇必須擴大適用于所有國家--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穩定的國際貨幣也是一種集體商品。此外,對國際安全的提供與保障,也可以算作一種集體産品。霸權國有責任保證提供穩定的貨幣和開放貿易制度下的種種商品。因爲自由經濟體系不可能自行生存延續,而必須在長時期內通過占支配地位國家的活動加以維持。
  此外,霸權國家的經濟可以發揮幾個對于世界經濟的運轉至關重要的作用。首先,爲了限制沖突,確保平等,或者創造和諧一致的環境,霸權國可以利用自己的影響建立國際機制。這種機制規定了哪些行爲是合法的,哪些行爲是非法的,從而防止欺詐和損人利己,執行自由經濟的各種規章原則,並鼓勵別國分擔維持世界經濟體系所需要的費用。其次,霸權國還必須在某種程度上管理彙率結構,並對各國國內貨幣政策進行一定程度的協調。此外,霸權國通過率先對外開放本國市場,可以推動其他國家經濟的發展,它的對外投資則爲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工業化和經濟發展所必需的資金。通過技術轉讓和知識擴散,它向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工業化和經濟發展所必需的技術和專門知識。總之,霸權國通過控制金融資本、特殊技術和自然資源,以及本身強大的軍事實力掌握了領導其國家經濟的手段。
  霸權國建立和維持國際自由經濟的動機是什麽?霸權穩定論認爲,這主要是出于政治、經濟和意識形態上的利益考慮。爲了確保長期利益,霸權國願意爲支持國際政治和經濟體系而支付短期的和額外的費用。例如,在二戰後的二十年裏,美國把它的許多狹隘的經濟利益服從于盟友的經濟利益,避免利用自己的政治和經濟實力爲民族主義目的服務。
  霸權穩定論的核心詞是"自由",即:國際經濟是建立在自由市場規則基礎上的,例如開放和非歧視原則。霸權穩定論並不認爲沒有霸權國國際經濟就不能存在和運轉。顯然,國際經濟總是以這種或那種方式存在的。該理論強調的是,除非霸權國存在,自由主義的國際經濟秩序就不可能繁榮和充分發展。但是只有霸權存在,還不足以確保國際自由經濟的發展。霸權國本身也必須恪守自由主義的價值觀念。霸權國的社會目標和國內權力分配必須有利于國際自由秩序。霸權國和其他國家的國內經濟結構,是決定各國對國際自由經濟態度的關鍵因素。在霸權國不遵守自由主義市場規則的情況下,很可能出現帝國制度,對弱小的國家施加政治和經濟方面的限制。而且,主要經濟強國必須在支持自由制度的社會目標上完全一致。其他強國也必須對市場關系的發展感興趣,霸權國只能鼓勵而不能強迫其他強國遵守開放性世界經濟的規則。因此,自由市場體系的出現和發展必須要有三個前提條件:霸權國的存在、自由主義意識形態和共同利益。
  從曆史上看,既有利于霸主領導,又有利于世界自由經濟興起的環境條件只出現過兩次。第一次,從拿破侖戰爭結束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是英帝國統治下的和平時期。由于中産階級在政治上獲勝,並堅持自由主義思想,英國可以施展它的影響,把世界經濟引入自由貿易的時代。英國經濟卓有建樹的榜樣,主要經濟大國普遍接受的自由理想,以及顯而易見的貿易利益,鼓勵了各國進行關稅減免談判,並且向世界市場敞開大門。美國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率先促進國際自由經濟秩序的建立,與英國在19世紀的情形頗有類似之處。美國及其盟國建立了體現著自由原則的關稅及貿易總協定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而後,美國在減少貿易壁壘方面發揮了領導作用。在英國和美國的鼎盛時代,國際市場和全球經濟相互依存關系都擴大了。
  現代福利國家的出現和自由主義的盛行,增加而不是減少了對政治領導的需要。在一個各國政府越來越只顧本國人民福利的世界上,執行以犧牲別國利益爲代價、讓本國人民獲得好處的政策的意向占了上風。建立在市場原則上的全球經濟和建立在國家幹預原則上的國內經濟之間固有的緊張關系,也迫切需要對國家政策與經濟的實踐進行更好的協調。
  近幾十年來,這種政治領導(或曰霸主責任)一直由美國來承擔。從六十年代末期開始,美國越來越感到難以勝任。供需條件的結構性變化、美國的領導能力與願望的減退,終于使戰後自由國際經濟的局勢嚴重惡化。1959年以來,美國的消費已經開始超過儲蓄和投資。過多的個人消費和公共消費(包括軍事開支及對外政策開支),極大地削弱了美國的經濟。然而,由于美國在世界經濟中居于優勢地位,美國還能夠使進口的商品與勞務遠比其出口多得多,而且一直能通過美元輸出及向外國舉債來彌補長期的國際收支逆差。美國經濟的劇烈波動、蔓延中的保護主義的威脅以及美國經濟增長對輸入資本的依賴。這一切表明,美國的經濟領導權的確大大削弱了。
  這是因爲,國際市場有其自身的運行邏輯,經濟競爭和價格機制驅使市場經濟邁向生産效率、經濟發展和各國市場一體化的更高水平。各國經濟實力的分布也會相應改變。所有這些決定了市場力量最終會破壞霸權,改變已有的國際政治經濟環境。因此,說到底,霸權體系本身最終總是不穩定的。鑒于內部和外部的原因,霸權國會逐漸喪失管理這個體系的意願和能力。霸權國國內消費和爲了保護該體系而支出的防務開支,要比國民儲蓄和生産性投資增長得更快,從而會初步削弱霸權國的經濟實力。普遍存在的"無票搭車"現象,以及其他國家實力的增長,既會使霸權國的實力相形見絀,又會進一步影響它維持體系的意願。
  在霸權國衰落的過程中,由它支撐的一套國際機制也會逐漸式微,但是由于其他因素的作用--例如慣性的力量、缺乏替代方案、主要大國之間還有一定的共同利益或共同的社會目標—這套機制仍然有可能繼續維持一段時間。然而總的來看,在這個過程中經濟沖突將成爲世界經濟的主要特征,霸權國將不得不頻繁的處理各式各樣的國際危機,直到最終耗盡自己的力量,被危機吞噬。隨著霸權國的衰落,自由經濟秩序將遭到嚴重削弱。

二、霸權穩定論的政治分析

  霸權體系是一種穩定系統內秩序的均衡系統,霸權國的實力爲系統的穩定提供了保證,並且爲弱小國家提供了財産和安全保護,霸權的成功一部分在于霸權國將自己的意願施加給弱小國家,一部分在于其他國家從中獲益並接受霸權國的領導。
  霸權穩定的範例早就存在過,在古代最著名的例子莫過于所謂"羅馬治下的和平"。近代以來,在工業革命的推動下,又出現了所謂"不列顛統治下的和平",英國以其絕對的經濟優勢和強大的海軍力量建立起一個日不落帝國,維持了一百年相對穩定的國際秩序。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成了新的世界霸主。
  然而,霸權穩定論者也承認,從來不會有什麽絕對穩定的霸權體系。各國發展不平衡乃是國際政治中的普遍規律。隨著各國實力的消長,國際體系、特別是霸權體系中將面臨變革的問題。
  因此,國際政治中的變革問題就成了霸權穩定論關注的另一個焦點。

  (一)霸權與國際體系

  建立國際體系與建立任何一種社會制度或政治制度都是出于同樣的理由。行爲體進入社會關系並創立社會結構,都是爲了更多的謀求各種特殊的政治經濟利益以及其他各種類型的利益。盡管社會制度給所有行爲體的行爲都設定了各種約束,但是,它本質上最有利于該社會制度中權力最大的那部分成員的利益。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由于經濟、技術和其它領域的發展變化,各個行爲體的利益以及行爲體之間的權力平衡情況也必然發生變化,其結果是,那些從這個社會制度的變化中得益最多的個體行爲者和那些獲得權力來影響這種變化的個體行爲者,就會設法以符合自己利益的方式改變這種制度。因此,政治變革的前提,存在于現存社會制度與那些在該制度變革中受益最大的行爲體權力再分配的斷層處。研究國際政治的變革,就必須把重點放在國際體系這種社會制度上,特別要把重點放在政治行爲者爲了謀取更多的自身利益而作出的改變國際體系的努力上。
  霸權穩定論提出了關于國際體系變革的五個基本假設。第一,如果沒有哪一個國家相信力圖改變一種國際體系是有利可圖的話,那麽這種體系就是穩定的。第二,如果預期利益大于預期成本的話,一個國家就將力圖去改變這種國際體系。第三,一個國家將通過領土、政治和經濟擴張的方法來謀求國際體系的變革,這種努力要到爲進一步的變革所付出的邊際成本等于或大于邊際收益的時候才會停止。第四,一旦達到了爲進一步變革和擴張所付出的成本和所得到的收益之間的平衡後,爲維持現狀所付出的經濟成本的增長就會趨向快于爲維持現狀所具備的經濟能力的增長。第五,如果一個國際體系中失衡的情況得不到解決,那麽這個體系就會發生變革,並建立一種反映權力重新分配的新的平衡。
  如果一種國際體系中重要國家的利益及其相應的權力長期維持恒定不變狀態,或者是,如果權力關系僅僅發生照舊維持原有比例的分配的變化,那這種體系就能繼續保持均衡狀態。然而,無論國內或國際局勢的發展,都必然破壞這種現狀的穩定性。比如,國內各種力量聯合的變化,就可能有必要確定新的"國家利益"。但最容易破壞這種現狀穩定性的因素,還是國際體系內部由于政治、經濟和科技的發展,成員國之間實力發展造成的不平衡趨勢。這種勢力增長的差異最終導致體系內部發生權力重新分配的根本變革。由于各個國家利益的變化,特別是由于各國間實力發展的不平衡,國際體系就會有平衡轉向失衡狀態。造成體系失衡的因素具有對成本和收益兩方面的影響。一方面,軍事、技術和其他方面的變化增加了征服領土的利益或以其他方式變革國際體系的利益;另一方面,國際體系內各國實力發展的不平衡,使改變該體系所需要付出的成本也和以前不一樣了。在整個曆史進程中,國際體系變革的主要機制一直是戰爭,特別是霸權戰爭。只有在霸權戰爭塵埃落定之後,才有可能進行重新安排國際體系的政治、領土及其他問題的和平協議。
  霸權穩定論認爲,一個國際體系包含三方面的內容,即多種多樣的行爲體、行爲體之間有規則的互動、以及對國際體系本身的某種控制形式。在當代,民族國家是國際體系中的主要行爲體,國家之間的互動日益深化,形成了相互依賴的關系。盡管有些學者認爲國際體系的一個基本特征是它的無政府狀態,亦即不可控性。然而,霸權穩定論認爲,至少有三方面的因素對國際體系的控制形式起到了重要作用。一是國際體系內各主要大國或大國聯盟的權力分配;二是國家間威望的不同層次;三是統治和影響國家間互動的一系列權利和規則。
  國際體系的變革相應的也包含三個層次。行爲體之間以有規律的進程和互動形式發生的變化,是"互動的變化"。國際體系的控制或統治形式的變化,是"系統性的變化"。組成國際體系的行爲體性質發生了變革,是"體系的變更",比如,從城邦國家體系到帝國體系的變化就是一種體系的變更。
  霸權穩定論主要關注的是國際體系"系統性變化"的問題。這種變化包括權力在國際上分配的變化,威望等級的變化以及體系中具體規則和權利的變化。實際上,這種變化就是國際體系的那些居支配地位的國家和帝國的興衰變遷。

  (二)國際體系的變革

  一般來說,國際體系的變革方式無外兩種,一種是漸進的和平方式,表現爲談判、外交等等;另一種是革命性的變革方式,主要表現爲戰爭。在互動的層次上,漸進式的變革非常多,在體系層次上,"系統性的變化"和"體系的變更"通常以霸權戰爭來實現。
  引起國際政治變革的主要環境因素有三個。一是交通與通訊方面的技術革新。這些革新減少了成本,從而增加了變革一種國際體系渴望得到的純收益;二是軍事技術和戰術方面的革新。軍事革新使一個特定的社會壟斷了先進的武器裝備和技術,大大減少了擴大統治區域的成本。由此而使這個社會對其鄰國具有相當大的優勢,並使之産生擴張和變革國際體系的動力;三是經濟方面的因素和動機。近代市場經濟的興起,特別加強了經濟因素在國際政治變革中的作用。這突出表現在規模經濟的發展和收益遞減規律的作用支配下,國家會産生強烈的擴張動力。
  另一方面,國際體系本身的結構以及這種結構的變化,也是國家行爲至關重要的決定因素。這種體系結構約束國家行爲,並且對任何謀求改變國際現狀的行爲設定成本。
  此外,國際體系的變革還有著深刻的國內根源。一個社會的特點,對它在有利于己的環境變化和權力的國際分配變動情況下出現的可能得益機會作出反應,是至關重要的。有些國家抓住了機會,造成了國際體系的變革,而有些國家則坐失良機。首先,一個社會的內部制度是它是否具有克服環境的局限性、利用環境機會的能力的最主要決定因素。其次,國內社會政治安排對個人的主動性具有極大的影響。最後,在社會是否有使之適應特殊環境變化和機會的能力問題上,國內安排的性質能賦予它某種相對的優勢或不利。
  一個國家往往會采取領土、政治和經濟擴張的方式謀求國際體系的變更。曆史上,主要有過兩種擴張的形式。一種是帝國的形式,另一種是資本主義條件下的現代民族國家。在古代,國際政治的轉變形式突出表現爲帝國的周期。帝國周期的決定性因素是以農業爲基礎的社會結構。帝國時代的一個基本特點是財富的相對穩定性。由于沒有突出的技術進步,農業生産率保持在一個低水平上,經濟和財富增長的基本決定因素是土地的可獲得性和人與土地的比例。的國經濟趨向于成爲一種控制經濟,國家在其中控制和支配社會的産品和勞務。雖然帝國時代經濟英語的産生靠農業,但是分配卻經常受商業和遠程國際貿易的影響。因此,帝國周期的動力實際上是建立在原始農業和貿易關稅的經濟基礎之上的。在帝國周期裏,占支配地位的國家的興衰主要決定于軍事技術成本隨時間一同增長的趨勢以及軍事耗費所帶來的沈重的財政負擔。如果帝國不能成功地收縮,從而達到成本與資源的平衡,那麽它就將衰敗並被下一個帝國周期所取代。在當代世界,三種相互關聯的重要發展打破了帝國周期。它們是:在國際關系中作爲主角的民族國家的勝利;建立與現代科學技術之上的持續的經濟增長的出現;世界性市場經濟的出現。這些發展相互強化,導致帝國周期被歐洲均勢體系取代,到19世紀和20世紀又出現了霸權體系。
  然而,還存在著一些對國家擴張勢頭加以制約的因素。曆史上最重要的制約因素莫過于氣候、地形、土壤肥力、疾病等自然障礙。限制一個國家擴張和國際變革的第二種抵消力量使對立國家的出現。結成聯盟抵抗一個正在擴張的國家的思想似乎是國際政治的一個普遍原則。此外,經濟、技術和其他因素決定了在一個特定曆史時代中政治實體的最適規模。不達到最適規模,國家便不能産生足夠的財力來保衛自己並生存下去。超過最適規模,規模成本就會增加,政治分裂、集中化指揮的問題就會削弱擴張國的力量,阻止其進一步發展。最後,一個國家的擴張還會受到國那政治變革的制約。諸如上層階層的價值觀和利益,來自增長和擴張的私人與公共收益間關系等因素,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一旦在國際體系中占支配地位國家的擴張勢頭停止之後,就會出現一種相反的趨勢:維持國際現狀的經濟成本比占支配地位的國家用于支撐其地位和現狀的財政能力上升得更快。換言之,受國內和國際因素的影響,占支配地位的國家不可避免地會趨于衰落。損害一個占支配地位的國家權力的最重要的國內因素是它的經濟增長率減緩。第二種導致經濟和政治衰落的內部因素是軍事技術成本增加的趨勢。第三,當一個社會變得更加富裕之後,私人公共消費的增長就會快于國民生産總值的增長。第四,政治政府和經濟增長創造的繁榮會導致社會的腐敗和道德淪喪。導致占支配地位國家衰落的外部因素和促成國家興起擴張的那些因素是同一回事。在衰落過程中,這些因素形成了兩種趨勢,一是政治統治成本不斷增加的趨勢;二是經濟技術領導地位喪失的趨勢。最終,體系內衰落國家和新興國家的不同增長率將導致一場決定性的權力再分配,從而造成體系的不平衡。

  (三)霸權戰爭

  在國際體系面臨失衡危險的時候,體系中占支配地位的國家就會采取行動試圖恢複體系的平衡。這時往往有兩種選擇,第一種、也是被經常采用的一種方法是霸權國尋求增加用于保持它在國際體系中地位所需的資源。第二種方法是它試圖減少原來所承擔的義務(成本),而不最終危害其國際地位。這兩種選擇有著不同的影響。增加資源維持霸權主要靠兩個途徑來實現:增加國內稅收或者強迫其他國家進貢。然而這兩種途徑都有可能激起反抗,所以是非常危險的。提高對現有資源的使用效率是一種理論上的最佳途徑,但是很多衰落社會都陷入一種腐朽與停滯的惡性循環之中,因而很難采用提高效率的方法。降低成本以使其與資源保持平衡的做法對許多國家更有吸引力。有三種主要方式來實現這一目的。第一是消除增加成本的原因(削弱或摧毀挑戰國)。第二是擴大安全較多但成本較少的防衛圈。第三是減少國際義務。
  然而,無論如何,霸權穩定論認爲解決國際體系結構與權力再分配之間不平衡的主要手段是戰爭,特別是霸權戰爭。霸權戰爭是現存體系中大國相對地位轉變的最終測定。霸權戰爭有三個突出特點。首先,這種戰爭包含了一個國際體系中的一個或幾個占支配地位的國家同新興的一個或幾個挑戰者的直接爭鬥。其次,具有重大厲害關系的基本問題是對這一體系的統治以及該體系的本質。第三,由于體系本身的合法性受到了挑戰,霸權戰爭是無限的爭鬥。而每一種國際體系都是這種霸權戰爭之後領土、經濟和外交重新結盟的産物。不過,這並不意味著一場霸權鬥爭將立即使一個新的霸權國家和一個更新的世界秩序崛起。繼之而來的也可能是一種混亂狀態。
  既然曆史已經一再昭示,戰爭會給人類帶來巨大的損失,既然20世紀出現了足以毀滅人類的核武器,那麽,今後國際體系能不能通過一種和平的方式變革呢?一般認爲,和平變革若要成功,需要兩個條件。首先,對國際現狀挑戰的國家必須能夠給該體系中的占支配地位的國家帶來威脅和壓力。如果不是這樣,就不能促使那些占支配地位的國家去改變國際現狀。其次,由于占支配地位的國家從現狀中獲益最多,所以它們更有道義上的責任來作出較大的讓步,以取得成功的妥協。然而,霸權穩定論提出,和平的國際變革在一個國際體系內是可能實現的,而要對一個國際體系進行根本的改革則是非常困難的。還沒有任何一個例子能說明一個占支配地位的國家願意向新興強國讓出國際體系的統治以避免戰爭。雖然人們期望和平,但這不是他們最高的價值。通觀曆史,社會還把其他的價值和利益之與和平的願望之上。從這個觀點上來看,和平變革的任務並不僅僅是保證和平,他將促進轉變並獲得一個保證基本價值的和平。如果沒有共同的價值觀和利益,和平變革的途徑就很難取得成功。而現實是,幾乎沒有什麽證據能夠說明那種統一的人類價值觀與利益已經取代了構成當代世界相互競爭的集團和主權國家的價值觀和利益。
  因此,霸權穩定論者不無悲觀地指出,當今世界國際關系的基本問題仍是對國家之間權利發展不平衡的後果進行和平調整的問題,由于世界正處于從一個腐朽的國際體系內創造另一種國際體系轉變,所以戰爭和暴力的可能性依然嚴重存在。
http://andylee0427.bloghome.cn/posts/36995.html

從霸權穩定論到單極穩定論:冷戰後新現實主義的回歸>王義桅  唐小松

    【內容提要】冷戰結束以後,有關世界秩序及戰爭與和平的判斷成爲美國學術界和政論界的熱門話題,各種理論和說法風起雲湧、爭執不斷。新近提出的單極穩定論是世紀之交爲結束"後冷戰時代"爭論的總結性論述,是新古典現實主義的重要論斷。這一理論提出,冷戰後的世界體系是美國主導下的單極世界,這一單極世界不僅是有利于和平的,而且是持久的,因而是穩定的。從淵源上看,它是霸權穩定論、機制穩定論的邏輯發展和新現實主義的時代回歸;從實踐上看,是冷戰後美國的世界地位和國際力量對比的折射。說到底,單極穩定論就是冷戰後美國主導下的世界秩序穩定論,是"美國治下的和平"這一提法的理論翻版和時代診釋。主張多極化的中國學者應該拿出自己的多極穩定論。
對世界的單極或多極性判斷的問題不僅是一個學理問題,也是一個戰略問題。有鑒于此,它從來就不僅僅是一個對事實及未來發展趨勢的推斷,還常常爲一種感情上的意願所驅使。蘇聯解體導致了自二戰以來國際權力關系的最大變化。隨著莫斯科從權力位置上的突然滑落,塑造主要大國安全政策的達近半個世紀之久的兩極結構消失了。美國成了僅存的超級大國。現實主義評論家查爾斯?克勞特哈默旋即認定,前所未有的美國權力"單極時刻"已經到來。
然而,俄羅斯、中國、法國、印度和許多第三世界國家卻寧願相信世界必然走向多極化,並極力在國際社會倡導和推進多極化進程,在這點上各方存有默契和相互支持的態勢。它們進而認爲當今世界的主要矛盾是美國的單極化企圖與多極化發展趨勢的對抗,在戰略制定上也以多極化爲指導。
學者們更是走在了時代的前列。當學者們頻繁談論單極時,他們的焦點總是強調其"非持久性(短命性)"。對新現實主義來說,單極是所有結構中最不穩定的,因爲任何力量的極大集聚都會威脅其他國家,導致後者采取行動,恢複平衡。另一些學者則認爲,力量的集中有利于和平,但他們對美國優勝地位的持久性持懷疑態度。
然而,有相當一部分美國學者越來越傾向于認爲,冷戰後的世界是美國主導下的單極世界。美國喬治城大學的威廉?沃爾弗斯進而在《國際安全》雜志上發表《單極世界的穩定性》一文,對現有的傳統觀點—即認爲權力的分配是不穩定的並容易導致沖突—提出了挑戰,不僅從理論上詳細論證了單極世界存在的事實性與合法性,而且以一種安慰的口吻說明了單極世界的和平性與穩定性。單極穩定的思想雖並非始出沃爾弗斯,但"單極穩定論"從時代內涵上大大發展了金德爾伯格早在70年代提出的"霸權穩定論",並直接爲美國對外幹涉主義進行理論詮釋,值得認真研究。

一  單極穩定論的邏輯

沃爾弗斯對單極穩定論的論證主要分爲兩大步驟:一是證明冷戰後的世界是美國主導下的單極世界;二是證明這一單極世界是穩定的。他把"穩定"定義爲和平與持久,故此,單極穩定論就由"單極是和平的"和"單極是持久的"這兩大分命題所組成。
(一)孤獨的霸權:這一體系是單極的
作者首先認爲,單極是一個國家的能力大到不能被抗衡的一種結構。單極結構不能與擁有一個特別強大的一極國家或只擁有一個主要大國的帝國體系的多極或兩極體系相混淆。接著,通過縱橫比較和定量、定性分析,作者發現,冷戰後的美國處在"高處不勝寒"的境地,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二)單極是穩定的

1.單極是和平的

作者認爲,單極不易使大國間發生戰爭,比較而言能減低爲威望或安全而進行競爭的烈度。原因有二:一是起領導作用的國家的實力優勢從世界政治中排除霸權競爭的難題,降低主要大國之間權力平衡政治的重要性和賭注。這一觀點基于兩種著名的現實主義理論:霸權理論和均勢理論。霸權理論和均勢理論都指明了權力的極大集中支撐著和平結構這一前提。均勢理論告訴我們,極數越少越好。因此,一極是最好的,大國之間的安全競爭也應該是最小的。霸權理論告訴我們,一個領導國家的綜合實力結構占有清晰的優勢應該排除對統治地位的爭奪。一言以蔽之,在單極情況下,大國之間爲安全和威望進行競爭的動機相對來說要少些。
二是大國間的霸權競爭和安全競爭不可能出現在單極情勢下。美國居領導地位的全面優勢意味著,目前體系中的重要沖突源—爭奪國際體系領導地位的霸權競爭—是不存在的。其他強國沒有資格采取任何政策覬覦在一次戰爭或一次曠日持久的競爭中,將其成功寄托于壓倒美國勢力之上,也不可能有任何國家會采取招致美國極大敵意的舉措。同時,單極化減少了其他大國間的安全競爭。作爲體系的領導者,美國擁有維護安全的手段和動機,以便減少地區安全沖突,限制其他大國間代價昂貴的競爭。對後者而言,只要其預期的維持力量平衡的代價得以抑制,那麽,處于次等地位的國家就會默認單極強國的領導。

2.單極是持久的

作者認爲,單極基于兩個臺柱。一是絕對規模和總體實力差異把美國與其他國家拉開了距離;二是地理位置,美國是被兩大洋將其與其他大國隔離開來的近海強國,在戰略與安全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因此它可以保持自己的優勢而不會冒被抗衡的危險。
接著,作者反駁了對單極穩定論的詰難。這就是,學者們從三個方面認定單極要終結:其他國家的抗衡、地區一體化和實力的差別增長。作者認爲,這三者沒有一個可能對將來産生結構性的改變,並闡述其理由如下:
第一,結盟不是結構性的。"因爲結盟比國家在國際上産生和配置實力的效能要低得多。......單極體系下出現勢均力敵是不可能的。一旦這種情況成爲可能,那麽這一體系不再是單極。......縱覽世界曆史就會發現,要使反霸聯盟協同起來是何其的困難。關鍵的一點是,過去的反霸聯盟是在反對集中位于大陸的國家(如法國、德國和蘇聯)的基礎上形成的這些國家都相對隱晦地對其鄰國構成安全威脅。而形成一種均勢來反對一個業已獲取單極地位的近海國家(美國)就更爲困難。"
第二,形成新的地區性單極得不償失。"德國、俄羅斯和中國、日本分別在各自區域建立起單極統治時,才會爲兩極或多極化創造必要的條件。"作者認爲這事實上是不可能的。
 第三,權力的擴散。"聯盟不可能改變體系的結構。只有不平衡的權力增生才能將單極時代劃上句號。......單極的命運取決于主要大國相對增長率和革新能力。......目前,有利于美國的這種(實力)差距是前所未有的,而且維持單極局面的能力水平只需不到衆多分析家認爲的50%就足夠了。"
第四,均勢不是國家造成的。"現在一些重要國家比以前的兩極情勢下具有更多的回旋余地的事實,並不表明單極已經讓位于某種新的多極形式。兩極秩序的結束減少了地區安全的相互依賴,增加了一些地區大國的強度。但是‘極'並不僅僅指地區大國的存在。今天,在這個多行爲體的世界舞臺上,沒有任何其他大國的反應能極大地影響美國的行爲。......關鍵問題是,地區和次強國家的競爭不應與朝多極發展而重建體系的那種平衡相混淆。"
在完成對其"單極穩定論"這一命題論證的基礎上,作者得出了他的結論來表明對學術與戰略的挑戰。
作者認爲,我們正生活在現代世界的第一個單極體系之中。"單極"不是"過眼煙雲",而是世界政治中根深蒂固的情勢,有持續數十年的潛能;鑒于單極利于和平以及至少有延續數十年的可能性,我們應該集中精力扶它上路。他于是提出了自己的主張和建議:
第一,不再把我們的時代稱爲"冷戰後時期"。"單極化已接近其10歲的生日。局面的模糊性已揭開了面紗,現在只有一個大國形單影只,高高在上。把目前的時代稱做真正的美國統治下的和平(Pax Americana)時期可能使一些國家不快,但它能反映現實,而且集中關注與美國大戰略相關的勝算。"
第二,做得太少比做得太多危險更大。"基于權力的分配情況,美國朝幹涉主義邁進是可以理解的。在諸多情況下,美國的幹預是爲‘需要'所驅使,因爲人們期望體系中有一個較清晰化的領導。......美國的介入對體系的有效運轉是必要的。......美國的角色越是有效,則體系越是持久。相反,如果美國不能將其潛能轉化爲維護秩序所需的能力,那麽大國爲權力和安全而爭鬥的局面很快就會重現。"
第三,美國不應誇大代價。"基本權力分配越是明朗,其他國家越是不大可能以軍備競賽或危機的方式來檢驗這種分配。因爲目前權力分配有利于美國的局面是前所未有的清晰和全面,其他國家可能會這樣認爲:抗衡是得不償失的,而且很可能遭受滅頂之災。......當然,單極是一種在大國之間的能力分配,它不會解決世界的所有問題,而是把過去大國面對的兩個主要問題—安全和威望競爭—最小化。"
考察美國在二戰後所推行的戰略及其理論主張,我們不難發現,沃爾弗斯提出"單極穩定論"並不是空穴來風。從淵源上,它是冷戰後國際秩序理論的發展和新現實主義的時代回歸;從實踐上,它是美國在冷戰後世界中的地位和國際力量對比的折射。

二 國際秩序理論的三次超越:

霸權穩定論—機制穩定論—單極穩定論

近代以來,世界的傳統模式長期構築在"霸權穩定論"基礎之上,追求霸權被視爲國家對外政策的重要目標,維持霸權則爲維持秩序的惟一選擇。
但作爲一種系統化的理論,霸權穩定論是對20世紀30年代經濟大蕭條時代的理論總結,從邏輯基礎上是"不列顛治下的和平"(Pax Britannica)轉向"美國治下的和平"(Pax Americana)的象征和標志。它的基本觀點包括:"有霸則穩"說、"霸權提供公益"說、霸國維護國際體制"說、"霸國自我限制"說、"小國剝削大國"說、"無霸不穩"說。其核心是有霸則穩,無霸不穩。霸權穩定論起先應用于國際經濟領域,從70年代初期開始又被莫德爾斯基、吉爾平等擴展到軍事、安全等領域,形成"政治——軍事霸權論"。
1976年,H.V.B.克利夫蘭與J.L.庫克通過研究兩戰之間的曆史,首先對"霸權穩定論"提出挑戰。70年代末,隨著西方國家協調性加強,霸權穩定論進一步受到挑戰,批判理論自此興起。批評者的視角從體系層次的力量對比關系延伸到具體國家內部,從經濟領域延伸到政治領域。到1984年羅伯特?基歐漢提出"霸權後合作論",批判理論實際上已誤入歧途。因爲霸權後合作論既肯定霸權的穩定作用,又否認霸權衰落後國際體系陷入崩潰的可能性,充其量是肯定70年代西方國際合作的現實,以消除西方國家的悲觀情緒,並鼓勵加強合作。
傳統的霸權穩定模式建立在強制性的權力基礎之上,既不平等也不合理,容易因非霸權國家的抵制和反對而瓦解。隨著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冷戰的結束,在相互依存的世界裏和國際關系轉型時期,只有確立起合理的國際關系原則和規範化的國家行爲准則,並在國際關系實踐中有效地貫徹這些原則與准則,才能建立起較爲穩定的國際秩序。于是,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以來,羅伯特?基歐漢等人逐步修正或放棄了自己的霸權穩定論主張,轉而成爲機制穩定論的代言人。
國際機制(international regime)概念的提出,在理論和實踐上均具有重大價值,它不僅突破了國際關系傳統理論中現實主義和理想主義陣線分明的思維局限,也在實踐中超越了過時的霸權秩序觀、狹隘利益觀和絕對權力觀,提倡合作的理念、理性預期的理念、合乎現實的"道德主義"理念、效用的理念、法制的理念、約束的理念、相對主義的理念等有價值的基本理念,反映了時代的進步和國際關系的民主化發展。
國際機制以參與國的認同和接受爲前提,至少在規則上各國的發言權是平等的,大多數參與國可以利用有關規則增進自身的比較利益或長期利益,加之其較強的適應性,因而較之霸權穩定論更能夠通過動態調整和完善而使新的秩序得到相對的穩定。
然而,機制穩定論畢竟是在理想與現實、理論與實踐的二元張力下運作,暴露出國際機制的種種不完善性。這些不完善有的是源于機制設計本身,包括機制功能的脆弱性、決策和操作程序的不完善性、結構層次的不明確性等;有的源于機制操作上的困難和運作上的"異化"傾向,例如經濟機制和政治機制發展的不平衡性、機制改革和完善的滯後性、機制平等和公正的有限性等;但最根本的還在于各國主權的平等性要求及其曆史與現實中所反映出來的實力的矛盾上,機制在"一刀切"的過程中就會形成國家幹預中所暴露出來的"合法性困境"問題。由于當前國際機制中的大多數要素是對過去傳統的承襲,特別是在當前意識形態色彩淡化、國家利益色彩凸現的新現實主義世界中,西方世界基于其傳統的實力(包括硬實力和軟實力)優勢,客觀上在機制構建和運作過程中占據著主導地位,國際機制並沒有徹底走出西方式強權法則和等級制陰影,也沒有真正建立在協商和平等基礎之上。這一取向,使得國際機制在構建進程中蘊含著強烈的制度霸權色彩。
冷戰結束以後,建立世界新秩序的主張曾一度爲各國所鍾情,冷戰的得勝方普遍相信前所未有的"單極時刻"已經來臨,而其他方則認爲多極化才是代表後冷戰時代國際關系發展趨勢的潮流與必然,多極的世界才能帶來國際社會的和平與穩定,雙方由此展開了激烈的爭論,在實踐中暗暗較勁。
于是,在20世紀末,正當人們沈醉于全球問題和國際政治經濟化及國際經濟政治化所推動的國際機制建設與"單極—多極"理念的對抗時,如上所述,新古典現實主義(Neoclassical Realism)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威廉?沃爾弗斯提出了他的"單極穩定論"。
與認爲體系因素總是占主導地位的"攻勢性現實主義(offensive realism)"和較溫和的認爲體系因素只驅動某些國家行爲而不影響其他方面的"防禦性現實主義(defensive realism)"不同,新古典現實主義可認爲是現實主義在冷戰後時代的回歸。此流派明確地將國內與國際體系變量結合起來,將古典現實主義思想某些觀點系統化、現代化。其要旨是:一國的外交政策的範圍和抱負首當其沖地受國際體系、特別是相對的"物力潛勢(material power capabilities)(即有形的力量,或‘相對實力')"的驅使,相對的物力確定一國外交政策的基本標軸,這是其成爲現實主義的理由。然而它同時又指出,就中短期而言,國家外交決策未必恪守"客觀實力"原則,對實力的分析還須審視與社會有關的力量和國家結構,因爲此類因素常常影響外交政策決策中的國家資源分配的比例。因此,從這一意義上講它又叫"新古典主義"。
"單極穩定論"就將美國的體制、實力地位同世界秩序與世界體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它超越了"曆史的終結"、"民主和平論"等所流露出的西方世界贏得冷戰勝利後的陶醉和"大戰過時論"、"經濟相互依賴和平論"對全球化時代的樂觀估計,也超越了"霸權穩定論"的羞澀和理論圓滑,而是赤裸裸地爲美國的霸權存在壯膽和對外幹涉鳴鑼開道。其邏輯是,如果單極是穩定的,那麽爲維護單極所采取的一切手段(包括戰爭)就是有利于穩定的,因而也是合法的。因此,單極穩定論是一種危險的理論。

三  冷戰後美國的極化思想

提出"單極穩定論"並不表明美國只對單極感興趣。事實上,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美國學者就展開了關于多極化的討論。冷戰結束以後,關于單極與多極化的爭論再次成爲現實主義者的熱門話題。 
在冷戰年代,"現實主義的流派一致認爲,國家權力分配是政策的最重要方面,但對哪一種分配方式最穩定卻存有分歧。有三種可能性結構:多極、兩極和單極。古典均勢理論家傾向于前者,新現實主義者鍾情于第二者,而其他流派贊成後者。"
冷戰結束以後,有學者就認爲,由于體系較爲穩定,美國在全球層面上享有的單極主導實際意義不大,地區的力量對比或是均勢才更有意義。美國力量一旦分散到各個地區,就不再具有優勢,只是地區多極結構中的一極。因此,"今天全球的單極化與地區的多極化同時發生。"另有學者更進一步明確指出,"從戰略來看,兩極並未讓位于單極,也還未讓位于多極,而是讓位于一系列的地區次體系,一系列毗連的國家在其中交互作用。......隨著超級大國競爭的結束、蘇聯帝國的解體、美國權力的削減,這種更傳統的戰略互動模式將再次占統治地位。"
這樣,不管怎麽說,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承認多極化趨勢已成爲冷戰後美國政論界的主流。美國學者胡斯曼曾將冷戰後美國政論界(包括學者與政界)劃分爲民主主義、新現實主義和制度主義三個流派,認爲除民主主義派之外,具有新現實主義和制度主義傾向的學者與官員,即政論的大多數人都承認多極化趨勢。
當然,我們看到,美國強調的多極化趨勢與中國、俄羅斯、法國等國所認爲的有所不同。前者更多地局限于地區性權力結構的崛起,而後者則是就世界範圍內的力量對比來說的。這就蘊涵著一個事實,即單極化仍然是主導美國學界和政論界主流的理念,多極化趨勢只是在提示美國行使其單極"領導"地位時所應充分注意到的一種趨勢。因此,"單極穩定論"可以說是面對冷戰後的多極化趨勢美國試圖保持其單極世界的輿論反映。
單極穩定論不僅是就單極本身而言的,更由于是美國處于這一單極的位置。正如羅伯特考克斯在評述國際機制論時所強調的那樣,美國霸權之重要,不僅是由于霸權的存在,還在于美國本身。因此,單極穩定論也是這種美國例外主義(exceptionalism)的反映和冷戰後美國世界地位的折射。

四 誰的單極—冷戰美國地位的變化

美國的極化思想始終同美國的實力地位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可以說是美國的世界地位和國際力量對比意識的流露。
對于冷戰後美國的世界地位,不同的學者看法有所差異。樂觀的國際關系政治經濟學者認爲,"美國在所有四種主要全球結構—安全、生産、金融和知識這些方面都占有優勢地位。因此,國際研究應確立一種供美國決策者采用的帝國理論,如果這些研究有任何現實基礎和實際用途的話。"美國經濟持續100多個月增長極大支持了這種樂觀主義。順便指出,美國興衰論很大程度上就爲美國經濟(尤其是經濟增長和經濟競爭力)狀況所左右。
清醒的現實主義者則認爲,"世界權力結構不再駕馭地區權力結構,就像冷戰時期一樣。現在全球單極化與地區多極化是保持一致的,除了美國沒有哪一個國家能在世界上完全集結大量的軍事力量,但這獨有的實力由于在各地的介入性義務,其力量被分化了。雖然美國仍處于軍事前列,但沒有盟國合作爲其鋪墊基礎,它在許多方面是一事無成的;加之,由于沒有了其他超級大國與之抗衡,美國的軍事力量也正在萎縮,很可能大大低于冷戰時的基線。"
故此,美國將交替運用四種代表性的戰略傾向,即新孤立主義(Neo-Isolationism)、選擇性介入(Selective Engagement)、合作安全(Cooperative Security)或曰多邊主義(Mutualism)、支配性(Primacy)戰略,以推行其"世界領導"意志。然而,從世界發展趨勢來講,多極化與全球化是對美國全球戰略的兩大挑戰。1999年9月15日發表的《新世紀美國安全報告》提出:"新型強國—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聯盟—將越來越約束美國的地區性選擇並限制其戰略影響。"美國學者也紛紛獻策,建議美國爲21世紀制定應付多極狀態的總體戰略。而由全球化發展所導致的威脅的非對稱性也日益困擾著美國政府。  
許多學者就此指出,"美國在世界範圍內沒有確定的戰略敵人,推行霸權的最大障礙是它自己。"比如,著名的國際戰略分析家布熱津斯基就認爲,"對美國特別的全球角色的真正挑戰越來越多地來自內部而不是外部。實際上,美國的主要薄弱部位可能不是被其對手的有形挑戰所突破,而是被它自己文化形成的無形威脅所突破,因爲這種文化在國內越來越削弱、渙散,分化美國的力量乃至使其癱瘓,同時又引誘和腐蝕外部世界乃至使其異化和革命化。"
沃爾弗斯在文中也寫到,"歐洲日本和中國的興起是不可能結束單極體系的,盡管學者們希望如此......美國國內制度‘只顧眼前'的本性或許是對單極穩定的首要威脅。"
似乎,一切就要看美國的了,冷戰後的世界秩序由"單極穩定論"來說明。這樣,沃爾弗斯的立論以威脅的口吻威懾可能的挑戰者,以安撫的姿態說服"搭便車"者,無非是爲表明這一事實,即單極世界的穩定就是美國主導下的世界秩序的穩定。主張多極化、倡導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中國學者應該早日拿出自己的多極穩定論以批駁其悖謬。
http://fanleo.bokee.com/1138469.html

葛蘭西、霸權、與教育社會學  

義大利新馬克斯主義學者葛蘭西(Antonio Gramsci, 1891-1937)在多個人文及社會科學都產生極為重要的影響,葛氏提出「霸權」(Hegemony)的概念,幫助我們分析國家權力如何形成;了解文化如何鞏固不平等的社會關係;思考反抗社會宰制的可能策略。葛蘭西受義大利黑格爾學派的歷史學大師克羅齊(Benedetto Croce)。克氏指出人類觀念(ideas)及知識份子在推動歷史的重要性,否定歷史有所謂定律。早年葛氏成長於貧困,以農業為主的撒丁島(Sardinia);二十歲時離開家鄉到義大利北部工業重鎮都靈(Turin)唸大學,同時參與工人運動。義大利南方與北方、城市與鄉下、以及工人及農民等差異使葛氏在成為馬克思主義後不致抹殺地域矛盾及被壓階級的內部分岐對歷史發展的影響。葛氏是義大利共產黨的創辦人之一。義共成立後面對著法四斯主義的崛起,迫使葛氏放棄教條式的馬克思主義,思考在具體的義大利歷史情境中應取何種革命策略。這些背景使葛蘭西對社會矛盾的多元性及複雜性有極深刻的認識,體會到理論的思辯不能取代具體的歷史分析。
根據波蘭學者Leszek Kolakowski 的觀點,葛氏早年思考的重點是被壓迫的群眾如何反抗的問題;後來參與工人運動受挫敗,看到義共受法西斯政府打壓,使他轉而思考統治階層如何維持其統治權力。換言之,早期葛蘭西傾向從下而上的分析角度;後來則是較從上而下的。但無論如何,貫穿葛氏理論的是「霸權」概念。根據葛氏的看法,統治階層不能單靠武力(force)維持其權力,他們必須要使人民對現存的情況產生同意(consent),甘願接受統治階級的統治。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們必須考慮被統治者的利益,注意他們的文化、價值觀。然後對人民作出讓步(concession)。
葛氏認為統治階層的讓步必須是多方面的。首先,他們必須在經濟的層面使人們的物質生活得以改善,與統治者一樣成為現存制度下的既得利益者。然而,葛氏認為更重要的是需要在文化層面上作出讓步,具體的做法是要將被統治者的文化,價值觀等吸納重組,使之成為對統治者有利的道德觀及世界觀。葛氏稱之謂道德及知性的領導(moral and intellectual leadership)或文化霸權(cultural hegemony)。這觀點極其重要,因為它指出了統治者必須吸納改造被統治者的文化;對低下層人民的文化排斥打壓只會帶來更大的反抗,危害統治權利的合法性。
葛氏對文化霸權的分析,使我們注意到文化及意識型態的重要作用。根據傳統馬克思主義的講法,文化及意義識型態是屬於上層建築的部份,它是受經濟結構所決定,對歷史發展是無甚重要性的。然而葛蘭西卻指出文化霸權決定了統治權力的維持。由於文化領域的重要性,它成了敵對政治力量的角力場所,抗爭的結果影響了歷史的發展。雖然葛蘭西不否定經濟及其他客觀的結構因素的影響,然而他不認為它們能決定文化及意識型態領域鬥爭的結果,因為策略(strategy)的使用亦甚為重要。因此,反抗者必須小心思考誰是主要敵人,誰是可以爭取合作的朋友,以及如何通過文化吸納改造而擴大反抗力量。
葛蘭西的霸權理論使他強調公民社會(civil society)的重要性。概括而言,公民社會是相對地獨立於國家機器及經濟的、擁有一定自主性的民間組織。統治階級層除了需要握國家機器,還需要贏得公民社會,換言之,就是要得到民間組織的支持,反過來說,要反抗資本家及國家霸權,工人階級也必須在公民社會下功夫,儘早爭取民間組織支持,傳播有利工人階級的文化。
由於文化及公民社會的多元性及複雜性,統治階層及反抗者都不可能將整個文化系統及所有的社會組織都吸納過來,他們只能就策略的需要而選擇性地吸納部份的文化價值觀、爭取重要的社會組織。英國學者Raymond Williams其後豐富了葛蘭西的理論。他指出文化系統包括三個主要部份:(1)被統治階層吸納了的霸權主導(hegemonize-dominant)部份,(2)反抗統治階層掌控的抵抗(oppositional)部份;及(3)暫時被統治者反抗者擱置在一旁的剩餘(residual)部份。葛氏一定會同意這三部份的界線是不斷改變的 -- 原是抵抗及剩餘的文化及價值觀有可能被吸納成霸權主導;原屬霸權主導的也可能因形勢轉變而變成對抗或剩餘。
葛氏的霸權理論對教育社會學研究有極其豐富的意涵。由於他強調文化意識型態對權力的影響,使我們亦要重視教育的重要性。(這兒所指的教育包括廣義的觀念的傳播,及狹義的學校教育。)受到葛蘭西的影響,Michael Apple 以文化吸納(cultural incorporation)的概念分析英美兩國的新右派如何利用大眾的常識(common cense),恐懼(fear)及價值觀等在教育領域達到宰制的目的。此外,葛蘭西調社會力量的多元性及階級力量錯縱複雜的結盟及對立關係,提醒許多新馬克思主義學者不要以機械的經濟決定論的方式了解學校教育。
雖然葛蘭西對教育社會學研究有重大的意,然而,我們在應用他的理論時還是需要注意到他的幾個盲點。首先,作為馬克思主義者,他的理論出發點是階級。雖然葛氏較絕大部份的馬克思主義者重視社會矛盾的多元性,對其他的宰制關係(例如法西斯主義)亦有深入的討論;然而,也許是受他的時代及義大利歷史情況的限制,葛蘭西沒有運用霸權理論討論一些今天我們認為極其重要的社會矛盾 --- 例如性別、族群、國族主義、及性傾向等。此外葛蘭西強調策略分析,也有可能陷入理性主義的困局 --- 只看到政治動者有意識的行動如何影響著不同群體之間的矛盾,或合作的關係;忽略了無意識的行動及未有預期的後果(unintended consequence)對身份認同、社會運動、及權力關係影響。這是霸權理論需要進一步發展的方向。
http://www.nhu.edu.tw/~society/e-j/11/11-7.htm

《資本主義美國的學校教育》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05683758/20080410062751/

“霸權理論”與電視意識形態宰制論>陳 龍 

 內容提要: 電視意識形態宰制論作爲電視文化批評中的一種主流理論受葛蘭西的霸權理論影響較大,霸權理論中核心的觀點是支配權不是通過剪除其對立面來實現的,而是通過將對立一方的利益接納到自身來維系的。對于電視媒介而言,它也體現這一特點,電視意識形態宰制論認爲,電視是制造優勢文化的一個重要媒介,它所傳達的是具有宰制性的意識形態;電視文本中宰制意識形態格局的形成,與電視媒體和優勢階級之間的相互聯系有密切的關聯;作爲傳達意識形態的媒介,電視能有效地發揮其作用。意識形態宰制論在80年代中期漸漸失去其市場,80年代以來的一些學者對其提出質疑和討論,推動了電視文化的另一主流理論--多元釋義論的誕生。

電視意識形態宰制論是70年代以來西方電視研究中,特別是批評研究中的主流理論之一。電視意識形態宰制理論(dominant ideology thesis)的産生有著自身的文化背景。電視發明于20世紀初,作爲一種文化媒介,它一出現就被資本主義商業所看好。收看電視是一種“低參與行爲”,這成爲廣泛群衆性的基礎,人們在觀看活動中分享電視節目中的共有文化,與此同時在久而久之的觀看活動中建立起共同的社會意識框架。資本主義商業化操作與電視接受的大衆化一拍即合,形成20世紀大衆文化的新格局,電視在20世紀70年代以後成爲最有滲透力的媒介。電視在統一意識形態方面的功能逐步被認清,此時文化研究派試圖從結構主義那裏借鑒方法,來解釋電視所産生的文化社會現象,而結構主義重“結構的整體”,重視整體的決定作用,忽視對人的意識和經驗內容的構成,忽視人的意識經驗構成過程的複雜性,形成了當時學術界的所謂“阿爾杜塞傾向”,把整體社會的意識形態功能誇大到十分絕對的程度,難怪後來的湯普森批評說阿爾杜塞的結構主義馬克思主義實質是一種新的神學,它把文化批評導向了一種死胡同。

于是,人們從葛蘭西的學說中尋找理論依據。葛蘭西與阿爾杜塞的意識形態學說不同點在于它未把意識形態與人類的主觀意圖截然分開,在某種程度上克服了文化研究中“文化主義”和“結構主義”的對立。在葛蘭西的學說中,對電視文化研究影響最大的莫過于他的“霸權理論”,而他的媒介霸權論的核心觀點是,媒介不斷炮制強大的具有霸權地位的意識,但同時亦允許較爲弱勢的多種多樣的意識出現。

葛蘭西的理論十分有利于媒介分析,因爲他認爲媒介意識形態可以生産和再造,同時他也抛棄了古典馬克思主義中的媒介工具論和經濟決定論。班尼特在總結葛蘭西“霸權論”的影響時指出,一、它否認一切文化都是階級性體現的階級本質主義;二、它超越了精英主義完全批判的立場和平民主義完全無批判的立場;三、它強調“文化實踐的政治和意識形態闡述”的多種可能性,使人們認識到某文化實踐並不恒久地負載著某種特定的意識形態含義。四、葛蘭西對階級決定論的摒棄使文化研究能夠將視野擴?展到文化鬥爭的其他領域,如階級以外的性別、種族乃至年齡壓迫等。

在葛蘭西的影響下,霍爾對媒介意識形態的研究做了許多深入細致的工作。他所著力探討的問題是,西方國家的大衆傳媒是如何生産出這種“普遍贊同”的“一致輿論”的。霍爾指出在資本主義社會裏,一致的輿論是由媒介或部分由媒介生産出來的。當然他也認爲這種生産過程是異常複雜的,因爲資本主義國家的傳媒一般是獨立于公開的壓制和限制的,也不會赤裸裸地去鼓吹占據支配地位的意識形態霸權。霍爾也指出,在二者之間存在著一種微妙的結構關系,它使傳播媒介既能保持某種獨立,又能遵從占支配地位的文化規則。“它不會圍著權力的指揮棒轉,也不會有意識地使自己對世界的描述符合占統治地位的規定,但它必須是對之敏感的,而且只能在其中才能合法地生存下來,它必須在普遍的範圍之內或‘大家卻贊同’的一致輿論的框架內生存下來,它使自己適應于這種一致的輿論,傳媒成了生産‘普遍贊同’的一個組成部分。”所以,在霍爾看來,傳媒中某些看似具有個性特征的不同聲音,實際上不過是在某種意識形態的框架內部形成的,它本身已受了這種意識形態(思想)體系的影響。
從霍爾的研究中,不難看出葛蘭西的影子。如何理解大衆文化、如何理解大衆文化的傳播,按照葛蘭西的理論,必須從社會秩序或國家形成及維系的過程來了解。葛蘭西的霸權論對媒介批判理論有三個方面的啓發:第一,必須弄清占統治地位的階級對媒介的控制方式及程度;第二,必須了解媒介生産的基本結構;第三,必須認識媒介意識形態的社會功效。很顯然,電視研究作爲媒介研究,這些理論都很適用,只是表述不同而已。
那麽,受意識形態理論影響,特別是受葛蘭西霸權理論的影響,電視的意識形態宰制論都包含了哪些內涵呢?從70年代至90年代文化研究的有關論述來看,它包含了這樣一些命題:一、電視是制造優勢文化的一個重要媒介,

它所傳達的是具有宰制性的意識形態

電視是通過其文本形式來傳達意識形態的。英國學者A?克拉克在他1992年發表的《“你被捕了!”警察電視劇和法律與秩序的虛構表征》一文中,來解釋電視是如何傳達優勢階級的霸權意識的。他所談的是20世紀70年代在英國流行的警察與匪徒鬥爭的電視系列劇,他認爲這些片子可以看出社會上的優勢集團是處心積慮、別有用心地通過制造一種“法律和秩序”的道德恐慌,來重建他們的霸權地位。克拉克指出,英國社會優勢集團的流行霸權,是建立在一種社會民主改良主義上面,隨著階級、種族和産業沖突的不斷尖銳化,它已經搖搖欲墜,實際上面臨著崩潰的危險。在這一背景之下,優勢集團不遺余力在政治、文化和意識形態領域中施展手段,以恢複他們的霸權,是很自然的事。克拉克指出,問題在于優勢階級重建霸權的種種努力,都被表現爲喜聞樂見的大衆文化形式。

那麽,電視作爲傳播大衆文化的媒介,意識形態的兩種形式出現,其一是文本的建構,其二是文本的省略。所謂文本的建構(TEXTUAL CONSTRUCTION)是指優勢階級在其傳播和接受過程中,在電視文本中建構意義系統和理解框架,然後再透過電視節目的輸出而達到控制效果。從文化研究的範圍角度來看,體現在階級、性別、種族三方面的情況是,正面的主要角色均由優勢的階級、性別、種族擔任,而出身弱勢階級、種族、性別的人只能擔任次要角色甚至反面角色。優勢階級價值觀念、道德觀念會在電視的場景、人物行動、言語中不知不覺地透露出來。在娛樂片、廣告等節目中,建立起了資本主義消費社會與電視文化之間相輔相成的關系。而就真理性、真實性而言,是非判斷的參照系也往往有所偏倚,這在新聞節目中表現尤爲明顯,新聞經過采編播三個程序的加工之後,其思想傾向一般都有主流思想的影子。

“霸權理論”與電視意識形態宰制論

所謂文本的省略(TEXTUAL OMISSION)是指優勢階級的立場、觀點總是占據電視傳播的主導地位,在突出某些內容的同時,必須忽略了某些內容,這種省略,久而久之有利于優勢階級建立自己的意識形態。例如在新聞節目中,電視的報道手法有很大的不平衡傾向,將報道集中于個人而不是整體;以局部代替整體,將局部的災難或將局部的成就誇大到不適當的地步,從而使觀衆在接受中産生某種刻板印象(STEREOTYPE)。在娛樂節目中,電視畫面在黃金時間裏出現的往往都是暴力、色情及權力,而平民下層社會的境況及其利益,往往在黃金時間內得不到體現,這種省略從某種意義上講,它在突出某些觀點、意見的同時也在某種程度上壓制了對立意見的發展,就算有相對意見的出現,也只是爲了鞏固現有制度而作出的一種姿態而已。雖然在資本主義社會會有一些批評主流意見的電視節目出現,但總體而言屬于“小罵大幫忙”,不會傷害整個資本主義社會制度。這種批判主流意見的相對意見,在資本主義社會是不多見的,原因在于它常常被“省略”,而這在資本主義社會制度裏又表現得十分自然。倡導什麽,不倡導什麽;說什麽不說什麽,都有一個“看不見的手”在指揮。

二、電視文本中宰制意識形態格局的形成,與電視媒體和優勢階級之間的相互聯系有密切的關聯

在資本主義社會裏,媒體的私有化使得電視這一媒介具有很大的獨立性,然而在沒有任何外來強制力量的情況下,爲何電視卻樂意把優勢階級的意見作爲自己的主流意見來對待呢?原來電視媒體的經營,其運作形式與資本主義的企業形式相差無幾,融入資本主義社會生産關系中的電視,自然而然就體現這一社會的意識形態結構。霍爾指出,“媒介機構是沒有受到直接的脅迫或限制的,然而卻很樂意去迎合主流權力。”[3]確定電視媒介是否傳達優勢階級的意志,有兩個主要的指標:其一是媒介與優勢階級的關聯程度,其二是媒介中從業人員在媒介機構中享有多大的自由度。

先看第一個指標。在專制集權的社會中,媒介直接體現統治集團的意志,這並不足怪。那麽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媒介與優勢階級的關系又怎樣呢?從簡單的政治經濟學角度看,電視媒介擁有權與電視節目中所體現的節目意識有著密切的關聯。很多研究顯示,在商業社會中,電視媒體是一種營利機構,有著很明顯的利益取向,他們的廣告收入來自大企業、大資本家,資本家的利益與電視臺的利益息息相關,一榮俱榮,一毀俱毀。這樣,電視媒體不會把自己的利益當兒戲,爲了真正的民主而放棄自己的利益。但這裏存在一個悖論,一方面爲了體現優勢階級的意志,必須“省略”普通民衆的聲音;另一方面,電視是靠購買觀衆注意力即收視率而生存的,這樣就必須在節目中以捍衛民權的面目出現。在這樣兩難的選擇中,媒介常要把自己僞裝起來,把自己的利益取向隱藏起來,采取中性立場或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大衆所能認同而優勢階級也無傷毫毛的言辭,以達到兩頭都討好的一種境界。電視媒介迅猛發展,形成許多很不相同的複雜關系,長此以往,就會自然形成關系網絡,使電視媒介機構與其他商業、政治利益聯系起來。

媒介與優勢階級的聯系在多數情況下並不是那麽直接。優勢階級在表面上並未控制媒介,是否存在電視傳遞優勢階級的意識形態呢?意識形態宰制論學者認爲電視有三種間接聯系優勢階級的形態。

1.政黨或政府對包括電視在內的媒介實行管理,在這一過程中發生接受意識形態的間接聯系。幾乎所有的媒介都受到政治體制的影響。不管是何種傳播體系,一般都要受到一些控制,“至少是在頻率分配、保護聽衆和觀衆不受誹謗性或猥褻性材料之害的法律、保護材料所有者的版權不受侵犯的法律以及保護政府不受煽動性廣播之害的法律等方面。除頻率分配而外,報紙不論在什麽樣的制度下也都受到同樣的控制。這就是說,所有的制度都必須在某種程度上對他們的媒介加以管理和控制。”[4]由于政黨或政府在頻率、電波發布信息等資源方面具有控制權,同時還擁有許可證、稅收等方面的法規,包括電視在內的媒介自主性及自由度是在國家及政府體系中存在的,例如,美國新聞自由委員會1947年的報告在談到讓報刊負起責任來的時候,曾經強硬地說道:“如果報刊不自動地負起責任,政府的權力將作爲最後的手段來強制它實行這種轉變。”又說,“在第一修正案或我們的政治傳統中,沒有任何東西能阻止政府幹預公衆傳播。”[5]在這種情況下,雖然政府並未站出來直接幹涉媒介活動,但實際上媒介無時無刻都需要與政府搞好關系,否則很難順利進行。


2.市場規律的影響,促使向優勢階級的意識靠攏。在市場經濟的社會中,商業利潤成爲第一原則。電視這一媒體需要高投入,而它的經濟支出的主要來源是廣告費。80年代末美國全國劃分爲200多個電視廣告市場,電視廣告收入約在230-250億美元左右,占全國總廣告收入的23%左右,僅次于報紙的270億左右。[6]美國著名企業Proctor&Gamble公司每年花費9億美元在電視上做廣告以招徠顧客,Head&Shoulders、TopJob或PhilipMorris公司則花費7.6億美元在電視上推銷Miller啤酒、Maxim咖啡或Jell-0糖果。由此可見,廣告對電視産生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商業意識已滲透到電視的每個角落。尼爾森媒介調查公司的收視率報告,決定了電視臺廣告收入的高低,也決定了電視臺的命運。在這種情況下,電視文化要想不受商業文化的影響是不可能的。電視機構的基本原則就是要賺錢,電視文化的創作主體在這種情況下只能低下自己高貴的頭顱,必須按照資本集團的意志行事,只能在商業利潤的指揮棒下跳舞。這樣,電視媒介與優勢階級的關聯就變成了電視與廣告利益的關聯。在片面追求尼爾森電視收視率的情況下,電視所呈現的意識形態屬性也就不言自明了。

3.文化生態鏈的制約。在所有的文化當中,電視文化的存在不是孤立的,它處在一個文化生態網絡中,受文化生態的制約和影響。而在文化生態中最具影響力的則是優勢階級的文化。批判學派的文化研究傳統中比較看中媒介與優勢階級文化的聯系,他們認爲,既然電視媒介的制作人員不是孤立存在于當下主流文化之外的,那麽他在電視文本的意義建構中,自然而然就會把主流文化的意義內涵作爲自己創作的參照系。表面上看,媒介工作者的文化創造是自由的,富有個性的,但實際上由于受頻道資源、時間以及收視率等因素的制約,逼得這些媒介工作者把個體化行爲放棄掉,什麽最具有觀衆市場,就向它靠擾,其結果是商業主導的文化拔得頭籌,而商業主導的文化本身就體現了資本家的意識形態。三、作爲傳達意識形態的媒介,電視能有效地發揮其作用

文化研究派幾十年對電視研究的一個重要發現是:在所有的媒體中,電視能有效地表現意識形態的影響力。早在赫爾曼(Herman)、喬姆斯基(Chomsky)的有關著述中就曾提到過“制造認同”的說法,他們認爲媒介實際就是宣傳工具,它教給人們各種價值觀念和行爲准則,引導他們接受新的生活方式,使他們融入媒介制造的社會體制中,赫爾曼和喬姆斯基曾提出不少官商人爲控制媒介的證據,但卻發現要想證明意識形態功能的實際效果往往是很困難的。電視在西方國家近幾十年發展中幾乎“統管”了文化的發展,不管受衆是否活躍,他們都處于媒介信息的包圍之中,電視以其獨有的特性,對受衆進行著信息刺激,隨著時間的推移,受衆在電視持久的信息沖擊下,不可能不受影響。他們處在優勢意識形態中的接受位置,這種被動位置,決定了他們不能免受優勢意識形態的影響力。電視優勢意識形態宰制論還從心理分析和符號學方法人手,探討文本的構成。認爲文本的符號形式總是傳達一定的意識的,文本的意識效果,在于文本的主控形態,證明文本是否傳達了主流意識,就等于證明文本能否達到意識形態的效果。“文本主義”(textualism)的最好範例就是阿爾杜塞派的馬克思主義學者對媒介受衆的研究。七、八十年代一批文化研究派學者在《熒屏》(screen)雜志上撰文,他們運用阿爾杜塞的結構主義和雅克?拉康的心理分析,把受衆限定在一套主流文本意識中,認爲文本能反映一切,在“文本主義”的解析中,受衆理解應當接受主流意識形態,而且難逃主流意識形態的控制。這種不考慮現實情況的純理論演繹,多少體現結構主義的機械性。許多文化研究學者反對這種結構主義的分析,電視表現意識的方法,是以文化想象去表現社會。“文本主義”的觀點,意識的效果缺乏現實最直接的佐證。

雖然缺乏實證材料,英國學者費樂(Philo)還是從相關事件中找到了一些能說明問題的蛛絲馬迹。費樂指出,電視是一個提供公衆信念的有效資源。他通過仔細的分析發現,不同類別的電視觀衆對于1984-1985年的英國礦工工潮,有著不同的記憶和理解。他的研究表明,電視對此事件的報道,雖然有不同的觀點,但整體來說並不開放,是有限制的。而在觀衆—方,雖然從選擇心理角度看出現了一些差異,但從理解的總體趨勢看,卻出現了整體上驚人的一致。西方工人運動留給人們的印象其實並無暴力色彩,但電視觀衆一提起工人罷工就認爲它與暴力有關,同時對示威者的行爲持一種不贊同或否定態度,認爲他們須對所造成的社會影響負責。費樂同時還發現,一種很明顯的傾向是,對工人運動毫無經驗的觀衆,不論他對工人運動持何種態度,他們對事件的陳述觀點都與媒介報道觀點相當接近或相同,而且都會記得工人運動是充滿暴力的;而具有獨立思想,持不同政見者尤其是親身參加工人運動的人,由于他對工人運動有直接經驗,所以他們不會輕易接受電視媒體的觀點。[7]費樂的例子表明,媒介的立場是站在工人運動的對立面的,充當了主流意識形態即宰制階級意識形態的傳聲筒。

綜上所述,電視意識形態宰制論把電視放在很重要的位置,認爲電視反映了主流的意識形態;電視的意識形態是媒介與優勢階級間的直接或間接聯系的結果;電視對受衆能有效地發揮意識形態作用。電視意識形態宰制論主要流派有:一、灌輸論派(ideological incorpora-tion),這一派的研究者均有經濟學和結構主義的學術背景,他們認爲在觀衆的意識形態形成過程中,電視起著一個絕對權威的作用,在某種程度上有強制性接受的特點;二、自然連接派,這一派研究者多爲文化學者,他們認爲電視所傳達的意識形態與觀衆意識形態是一種有彈性的自然連接(articulation),而不是一種強制灌輸。

意識形態宰制論在80年代中期漸漸失去其市場,80年代以來的一些學者如阿伯克郎比(Abercrombie)等對其提出了嚴厲的批評,圍繞“後現代文化中意識形態到底有沒有主導的一致性”展開討論。他們有的認爲宰制意識形態論只能算作是一種假設,實證結果並不具有普遍性,有的則反對從實證角度來尋找依據。洛茲亞克(Lodziak)等發現這場導源于電視媒介批判研究的爭論有走向社會學的傾向,他對意識形態宰制論的批評主要是在提醒人們將研究集中到電視文化方面來。他反對電視文化研究中的“媒介中心化”和“意識形態中心化”的兩種傾向。媒介中心化的做法,是把媒介獨立作用、效果誇大到不適當的地步,或忽略了家庭、學校、社會等非媒介因素的重要作用,電視的影響力被神化了;而意識形態中心化的做法,則過于將媒介批判理論側重于媒介意識形態的影響,洛茲亞克與阿伯克郎比等學者都認爲,意識形態的內容在多方面都不能說明爲何平民階層接受和依從社會通行的權力關系。平民階層雖然身處一定的社會關系中,但都不一定會融入優勢的意識形態中。他們接受優勢階層也只是出于實際考慮,他們可能會從資本主義的社會體制中得到微薄的物質回報。因此,在社會文化的再生産過程中,意識形態只會是其中一個小環節。洛茲亞克的觀點是,在多元化社會中,意識形態不存在單獨的主導的形式,電視的角色,也只是在其他社會結構及其運作下互動因素中的一個。

電視的意識形態宰制論之所以在80年代後期開始遭到學者的猛烈批評,是因爲人們越來越清楚地看到,“宰制論”的意識形態在生産控制、文本意義限制及意識形態效果上,都沒有絕對的優勢可言。所以有些學者認爲“宰制論”是把話說絕對了,其實,如果保留一點余地,仍然還是有這一理論的價值。因爲在電視文化産品中,事實上仍可看出一個優勢意識的框架。占據統治地位的階級仍可能滲透到網絡關系中去引導媒介;電視傳達優勢階級的意識形態。有時電視會吸收相對立的或不同的觀點,但不會讓顛覆性的意識得以壯大。

莫爾利(David Mofiy)指出,從文本角度講,電視已“沒有什麽‘純潔無知的文本’(innocenttext)這回事——沒有任何節目不值得我們詳加嚴正注意,沒有任何節目能夠聲稱自己只提供‘娛樂’而無愧,因爲任何節目都透露了關于社會的諸種訊息。即便節目的外顯內容似乎再零亂細索不過了——比如,‘湯姆與傑利’(Tom and Jerry即貓和老鼠)卡通——但隋況仍然很可能是這個節目的文本結構,已經含納了許多關于社會態度與價值的重要訊息。”在《米老鼠和唐老鴨》這樣的動畫片中,人們的動作似乎顯得沒有什麽惡意,“但它們卻飽含了許多意識形態上的假設,它們對個性、自由(如何致富),以及兩性關系與家庭的‘本質’:等等,都有一套看法。”莫爾利強調,電視文本必須存在某些影響人們意識形態的東西。而阿伯克郎比等人在他們的新著中對莫爾利的觀點又有不同看法,他們找到了新的論據。他們認爲,意識形態的效果果真那麽神嗎?阿氏借用電視研究的三大流派特點加以分析,就電視研究而言有制作研究、文本研究、受衆研究三種類型,那麽對于電視意識形態的研究也可分爲三個階段:生産階段、文本階段和接受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是有利于産生多元意識形態的,在生産的層次上,文化生産者的“意識形態傾向”首先是不統一的,由于電視文化的生産活動是由多人參與的,因此使所生産的文本有?昆雜而非一致的意識;在文本的層次上,由于受衆構成的複雜性,決定了意識統一的困難。因此,從受衆角度講,80年代中期以來,意識形態的多元歧義性越來越得到加強,催生了另一電視文化的主流理論——多元釋義論。
http://www.66wen.com/05wx/xinwen/xinwen/20060515/15923_4.html

本台另有《誰在操縱我們》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03420547/20080215082016

《電子殖民主義》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03512404/20080217084313

台長: 阿楨
人氣(4,845) | 回應(117)|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時評國際 |
此分類下一篇:《霸權還是生存》
此分類上一篇:《真替美國操心》

顯示全部117則回應

圖博館
美媒稱特朗普競選時曾對中國放狠話現在絕口不提
特朗普交好中國後 對俄翻臉連出重拳 打普京措手不及
俄強硬反擊美軍圍堵軍艦抵近美家門口偵察潛艇基地
美媒:俄羅斯對特朗普從歡迎到警惕
白俄羅斯總統批判俄羅斯:用資源扼住了我們的喉嚨
白俄羅斯新政:中國公民可免簽入境停留5天
俄聯美滅中自取滅亡 聯中滅美可分肥
俄考慮引渡斯諾登給特朗普送大禮?律師否認
特朗普離間中俄?今年習普會次數或創新高
民調顯示半數俄羅斯人視中國為親密夥伴
普京親信:俄不會成美國遏制中國的牌

川普2017.1.20總統就職演說 強調美國優先美國第一
西方主流媒體評特朗普演講:毛骨悚然
史無前例!全球抗議特朗普就職美217人被捕
全球女性反特朗普200多萬人示威
川普為何偏愛超長寬版大紅領帶?「陽具」的影射,雄性超強控制慾和權力。
CNN民調:川普就職支持率史上 最低只有40%
不支持率超支持率 特朗普只用了8天
上台不到一個月 美國近百萬人連署彈劾川普
BBC:美35位精神病專家公開信 聲稱特朗普有精神病 不適合擔任總統職務
川普遭批 獨裁者從打壓新聞自由開始
中時社論》沒有原則是川普的原則:美式實用主義者行事力求彈性務實;極端者甚至可為達到目的不擇手段。
回佛州取暖 川普誓掃除華府汙泥
美歷史學者預言 川普任期撐不過200天
川普上任廢除奧巴馬政策:醫保/氣候計劃/TPP/限制移民
新健保法2017.4.25不過關 川普經歷任後最大挫敗 下一步力拚租稅改革
醫改失敗降低特朗普威懾力 美企大批出走墨西哥
川普重啟北美自貿談判 墨國總統:不會屈服
墨拒為美修牆掏200億美元 特朗普:進口稅20% 墨嗆退出NAFTA
川普惹怒鄰國墨西哥 恐引發貿易戰報復
川普築「牆」 五大挑戰要克服:部分地形險峻,德州邊界大部分為私有土地,大部分邊界為天然界線與人工圍籬之間有一段距離,圍牆仍需要監視才有效,越界的非法移民意志堅定。
2017-05-30 21:52:53
圖博館
特朗普怒掛澳總理電話 還和墨西哥總統談派兵前往美墨邊境?美墨兩國政府均否認
20墨城市 爆反川普示威
被特朗普摔電話後澳大利亞疑開始報復式親華 (回應:澳還是美狗,只不過被踢了一腳,暫時不高興,他很快忘記,不記主人的仇.)
特朗普上任後批准首次海外軍事行動出師不利:1月29日突擊也門基地組織,一死四傷;一架營救直升機被擊中。
奧巴馬打破不談繼任者慣例:美國價值受到威脅
大嘴總統特朗普自稱接爛攤子 美媒:奧巴馬接到的更爛
黨爭已開始?特朗普內閣15名僅2人獲批
特朗普辭退所有駐外大使80餘大使職位空缺
特朗普國安顧問涉“通敵”被要求辭職
弗林辭職僅拉開醜聞帷 克宮認為特朗普顧問與俄高官接觸並無異常
美國刮起強勁“反俄風” 媒體渲染俄威脅
特朗普變調要俄歸還克里米亞
美十多名外交官抗議特朗普移民禁令 白宮:不同意可以離職
伊朗再出移民禁令反制措施:棄用美元
特朗普就職第二天歐洲極右政黨首開峰會
紐約時報:特朗普和“另一種事實”讓《1984》銷量暴漲9500%
川普和以國總理討論伊朗威脅
特朗普一上任,以色列就開建猶太人“定居點”
以色列:全球反猶升高 川普激進粉絲推波
以色列回應聯合國安理會“定居點”決議:暫停與12國外交工作關係
特朗普前顧問在國會提案:美國退出聯合國 美恐大砍聯合國金援

第二道墙 下令暫停向7個伊斯蘭國家發放簽證
各方硬懟特朗普 美國紐約一名聯邦法官下令暫停驅逐穆斯林
違憲、危害法律!美多城市長抵制特朗普移民政令
罕見! 美國代理司法部長 拒替川普移民令背書
罕見!川普火速開除代理司法部長 重批她背叛
美國900名官員抗議特朗普入境限令 白宮:不執行就走人
川普移民禁令 矽谷大咖跳腳
加拿大魁北克市清真寺槍擊案 5人喪生
翁山蘇姬顧問吳郭尼(著名的穆斯林律師遇刺) 緬政府:政治暗殺
2017-05-30 21:53:24
圖博館
川普頒七國移民禁令 美機場示威亂糟糟
特朗普移民令生效 百餘人在美國機場遭扣留
美大學校長不滿川普行政令 矢言保護學生
MIT校長問川普:下一個被禁的族群是誰?
近半數院長是移民 哈佛校長促川普再思考
對美國或是壞消息!但中國高校或因特朗普獲益
「禁穆斯林是歧視」 麻州總檢察官控川普違憲
美聯邦法官封殺移民禁令 裁定全國暫停實施
川普推文批西雅圖法官裁決 誓言推翻
川普再輸 聯邦上訴法院拒絕白宮上訴
川普再受重創 聯邦上訴法院:旅遊禁令暫緩
美2017.2.22再下移民新禁令 加速遣返無證移民
第二道旅行禁令3.16又被喊停 川普再受挫
終結政教分離?特朗普宣稱將廢除對教會參政的限制性規定
川普提名保守派大法官 美媒諷像實境秀 民主黨揚言要杯葛
美大法官政治色彩 原本四比四 三權都在握 川普還怕誰? 更大的隱憂 變成六比三?(回應:司法独立?)
移民禁令風暴...Google、星巴克強力反制川普
反制川普! 星巴克五年內將僱用一萬名難民
特朗普新政:分裂的美國憤怒的矽谷
Uber執行長反川普 將辭經濟顧問委員會職務
三年半遭罰逾11億 下周五起Uber暫停在台服務
沒了Uber 叫車會更好?踢走Uber 台灣畫地自限的魄力
強勢擴張共享經濟 Uber在美歐亞洲爭議不斷
中國是唯一讓網路叫車服務全面合法化的(2016.11.1)
特朗普4.26公布「史上最大減稅計畫」要減稅到15% 國庫恐損2兆美元
美媒:要用魔棒嗎 共和黨高層因赤字原因反對

史無前例​​!白宮發布會換地方不告訴紐約時報CNN
被特朗普罵,CNN們心里高興著呢
江河日下的美國報紙竟紛紛被特朗普罵“活”
川普封殺特定媒體 對立加劇 紐時:川普踐踏民主 專家:違憲
川普控竊聽 引起FBI局長與總統對峙
竊聽? 歐巴馬發言人:從未下令
反ISIS 美軍進駐敘利亞北部
川普嗆陸 轟「操縱匯率冠軍」
2017-05-30 21:54:10
圖博館
打臉川普 媒體列出貿易順差國
別老是說中國 德國才是美國貿易頭號大敵。德國前10大出口項目中,有九項與美國重複,包括機械與電子設備。過去三年來,歐元兌美元已貶值約25%。中國的出口項目與美國重疊者較少,且人民幣匯率也不被認為過低,北京當局甚至設法拉抬人民幣匯率。2016年德國順差2,970億美元世界紀錄,高於中國的2,450億美元。中國的順差占GDP比率,已從2007年10%,降至3%;相較之下,德國的占比則從200年起穩定上升至約8.5%。
美墨邊界牆已有興建時程 4月中起發包
製造業CEO向川普抱怨:美高中生素質差 看不懂操作手冊
「滾出我的國家!」印度工程師美國遭攻擊
美媒:美旅遊業因總統禁令損失千億 中國遊客減三成
外國專家逾30%全球經濟增長歸功於中國經濟發展
中美貿易戰解藥:美國1萬億美元基建計畫
川普增加540億美元軍費,推動史上最大規模軍事建設,擬恢復12艘航空母艦,把海軍艦艇總數由275艘增加到350艘。
美海軍部前副部長:特朗普540億美元軍費預算增幅無法滿足需求(回應:花吧,對中國來說是好事,當初蘇聯也是這麼幹的)
中美軍費增7%和9% 美經濟增速僅為中國1/4或被拖垮
川普稅改市場失望 美元失守99關口 黃金新高1268.10美元/盎司
特朗普新政促經濟?巴菲特:只是給像我這樣的人巨額減稅
川普4.28執政百日 重要立法成就掛零 川普嘆總統難當且沒自由
川普5.1抨擊美基礎設施如第三世界 將在10年花費1萬億美元 稱中國成就令人驚嘆
歐記健保「死了」 新健保案眾院5.4驚險過關
FBI局長柯米要擴大調查5.10就被川普炒
美媒抨擊其在玩火吁國會對其約束 澳媒:FBI調查已讓特朗普感到危險
美司法部任命特別檢察官調查特朗普通俄門
川普深陷風暴 美股三大指數全面崩跌 黃金五連漲
媒體解讀:通俄門、解僱門、洩密門,特朗普會被"彈劾"嗎
柯米備忘錄:「川普希望柯米能放佛林通俄洩密一馬」若屬實 川普可能逃不過彈劾
日本網友:希望特朗普被彈劾!他廢TPP讓安倍顏面盡失
特朗普洩密給俄?普京幽默回應:有秘密情報?外交部長怎麼沒告訴我?
2017-05-30 21:54:44
圖博館
英國議會2017-03-13上院通過“脫歐”法案 女王授權後啟動
蘇格蘭爭取再獨立公投 英相批目光如豆
英國面臨錢變薄 4月1日起百物齊漲
英國會3.22恐攻5死約40傷 凶嫌開車衝撞刺警遭擊斃
從尼斯、柏林接著倫敦...「廉價恐攻」奪人命
歐洲右轉喊停? 荷蘭3.16大選 民粹挫敗 荷版川普受挫 歐洲鬆口氣
土耳其與荷蘭之間“嘴仗”升級 德媒:民粹主義的強硬試驗
美記者警告:伊斯蘭國2.0 正在土敘邊界崛起,縱然美國與庫德族聯軍可望收復伊斯蘭國在敘首都拉卡(Raqqa),這些聖戰士可能數周前便逃往各地,繼續散播激進思想。
美國優先撞上政治正確“特默會”不歡而散
握手遭拒 德國上下卻為默克爾點贊
德美跨洋掀討債風波 德媒反擊特朗普無能
美德就北約會費爭執不休 特朗普討債 美國人看不下去
美國國務卿蒂勒森警告北約盟國必須在5月25日前拿出提升軍費的具體計劃(回應:黑老大:保護費漲價!各商舖:心酸淚滿面。)
沙特國王前腳走以色列總理後腳到外媒稱中國“熱心中東”
德國《商報》:共同捍衛全球貿易體系德國外​​交政策重心或轉向中國
美媒特朗普的“美國優先”為歐中貿易回暖打開大門
G20刪除“反對保護主義”表述 因美國反對
以色列總理攜史上最大商務團訪華 將推進自貿區談判
李克強總理出訪澳大利亞、新西蘭前瞻:推進貿易自由化
澳首任駐華大使:我們如今活在一個“中國世界”
學者:澳絕無可能棄美投華這對中國也毫無意義
安理會:敦促各方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安全環境
安理會一致通過決議力挺“一帶一路” 印媒深感緊張
中國防長訪問斯里蘭卡和尼泊爾印密切關注中方此行
製造這件事中國更靠譜?美硬件初創公司紛紛來華
7個月後首次回升!2月外匯儲備重回3萬億美元
周小川:人民幣沒有續貶基礎 外匯儲備是拿來用的不是攢著看的
中國2月製造業PMI 連7月擴張
WTO報告2016年中國出口2.1兆美元連續8年居全球之冠
美元指數2017.3.27一度跌破99 市場對川普失去信心
芝加哥聯準行總裁 稱今年升息兩次較適當
全球股市3.27出現「川普失望賣壓」
川習確認一中 王毅:中美合作大於分歧
美國務卿會王毅 替「川習4月會」鋪路
美國務院重申「一中政策」 小心川普的誘餌!
美尊重陸對台立場 王毅:美表態令人鼓舞
「相互尊重」 華郵批:提勒森對中讓步太大
美國務卿訪華表態異乎尋常 美媒稱中方的外交勝利
下月川習會 張小月:不能把台灣當棋子
2017-05-30 21:55:19
圖博館
川普推文暗示 與習首會非常難搞 川普稱很期待川習會
川習會前夕 美公布摩擦清單 控北京不公平競爭
川普對北京態度強硬 但這是他須面對的事
國產航母1個月前就已具備下水條件卻因4.6訪美推遲4.23海軍建軍日
中俄聯手反擊美日底氣足 兩國接連亮出這些大殺:航母/高超音速飛行器/陸基和鐵路機動型/
美俄矛盾仍難緩和普京對川普失望或送中國一份大禮--北極
中芬4.5聯合聲明:兩國加強北極地區合作
美皮尤調查:美國人對華看法改善,2017年好感44%,高於2016年的37%。負面47%,比2015年下降8%。
中國已成美國原油最大買家 2月進口808萬桶增3倍 歐佩克減產,美國的原油庫存居高不下。
美州長盼中國商機稱能為中國整整一代人提供天然氣
川習會落幕 重點議題一秒掌握 許信良:習是大贏家
習晤特:中國不奉行你輸我贏理念不走國強必霸老路
習川會無意外 求共贏意願強烈
貿易戰不宜開打!?中美將啟動百日計畫!
習特通話緩和半島局勢 美不會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
中美經濟合作“百日計劃”7.6實現美國牛肉輸華
中時社論》該放棄聯美制中的虛幻期盼了
美媒稱美國也遇到該選俄還是選中的選邊站難題 結論是:再不能同時和中俄為敵,但無論選擇和哪一方合作,都意味著美國不再能維護它長久以來維護的世界秩序。
被迫正常?川普一天三食言:怼俄抱中哄北约
3大事(敘利亞的化武攻擊,北韓的飛彈試射,習近平訪美) 翻轉川普美國優先政策?
聖彼得堡地鐵2017.4.3恐襲爆炸案 至少11死45傷
敘利亞4.4毒氣攻擊至少100死 叛軍控敘俄殺人
川普4.7空襲敘機場 習晚宴後才被川普告知
轟敘時機非巧合 川普意在警告韓中 要從俄奪回敘主導權
川普一路對習叫陣:北韓核試、操縱匯率、貿易制裁…但習卻老神在在
川普回顧習川會:川普相信中國將能輕鬆應對朝鮮的威脅,並勸說中方採取措施。習耐心地解釋了中朝歷史,在聽了10分鐘相關內容後,他意識到應對朝鮮並不那麼容易。
美國4.15公布2017匯率操縱國 台中日韓德和瑞士等列觀察名單。美國財政部所訂出匯率操縱國三大標準分別是「持續干預匯率」、「經常帳貿易順差大於200億美元」及「貿易順差佔GDP比重超過3%」。
特朗普:中國積極解決朝鮮問題,不會在此時打貿易戰
2017-05-30 21:56:03
圖博館
美改口:將推翻阿薩德政權 普京:這是侵略
突然對敘強硬 美媒:川普外交原則就是沒原則
宋魯鄭:普京為何失去特朗普?特勝選後,中國最擔心之事有二:美俄聯手,中美全面對抗。1.過於簡單粗暴,缺少細膩的手法和靈活的交易妥協。2.普京過於相信某一個人的作用,而忽視了最根本的還是國家利益。3.普京錯估了特的性格。和中國的淡定、沉穩、耐心、靈活高超的外交手段相比,普京的俄羅斯確實差距太大。中國僅三個月就搞定對自己極為敵視的對手,俄卻錯失歷史性良機。
疑雲重重的敘化武事件 俄:敘已銷毀化武(最可疑的是敘在俄支持下一路挺進,局勢大好,怎會使用化武?這更像是美歐支持的叛軍的狗急跳牆。)
川普:對敘動手攸關國家安全 阿薩德用化武無須狡辯
俄稱化武問題需專家檢查(回應:如果檢查沒有化武,美國攻擊敘利亞/利比亞/伊拉克的賬怎麼算. 美國說,這個需要什麼根據?老子就是根據! 美國會為此付出代價的!)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武器專家教授:照片顯示,所謂的化武襲擊是由地面人員發動的,因此整件事可能受到操縱。
特朗普拿敘開刀給自己立威 俄不會逆來順受
川普變臉 美俄關係怎麼走下去? 俄稱停止俄美在敘軍事合作
俄嗆戰爭一觸即發 美回擊準備再轟敘
59枚導彈改變不了全球政經大勢 黃金原油暴漲美元跌
美稱敘空軍基地損失嚴重飛機全部受損 俄稱59枚只有23枚命中目標
美稱動手前通知俄 美轟炸無效機場跑道完好可用戰機起飛轟炸IS陣地
59枚戰斧戰果如何?美:重創基地 俄:衝擊極低
俄對美戰斧無反應,是怕還是無能?(回應:怕一戰而露餡了,只好避而不戰,那俄就依然可以渾水摸魚,在世界軍火市場繼續忽悠某些國家。)
轟炸敘利亞 硬仗才開始 政府軍又空襲 敘小鎮如鬼城
美飛彈、俄空襲 慘的還是敘利亞平民
美國元老政客羅恩·保羅談空襲:敘利亞和平已經破產 也引起朝鮮的警惕
俄羅斯戰艦正在駛向攻擊敘利亞的美軍艦
美用不人道的炸彈之母轟炸阿富汗90 死 IS:無人傷亡 阿富汗人暴怒
馬鼎盛:美國藉口化武對敘利亞空襲充當國際警察
環球時報社評:美軍扔炸彈之母能嚇住朝鮮?實際情況或相反
阿富汗一客車遭路邊炸彈襲擊11人死亡
美軍證實 在敘利亞誤炸死18名庫德族友軍
敘稱美軍空襲 炸毀毒氣庫造成數百死
汽車炸彈襲敘圍城撤離車隊 至少100死
敘數千名親政府民眾遭炸彈襲擊 68名兒童遇難
2017-05-30 21:56:33
圖博館
總統制!埃爾多安宣布4.16修憲成功 反對黨要求重新計票
馬克隆5.7贏了法國大選 整個歐洲都鬆了口氣
勒龐:就算大選輸,但意識形態贏了
法國大選雷朋吞敗 但極右勢力沒輸
為了反對勒龐選馬克隆,等於給五年後的勒龐攢選票
非典型法國菁英 上最年輕法國總統馬克宏締造政治新時代
反美、反俄、反英,馬克龍為何就是不反中?
左右都不得罪,馬克龍想當法版馬英九?
德國基民黨地方選舉獲勝 梅克爾9月勝選添信心
首次海外行程川普擬於5月底訪問以色列 會見巴勒斯坦總統討論以巴衝突
哈瑪斯新政策 不再主張消滅以色列 接受佔領區建國
特朗普5.21首次出訪美國沙特簽1100億美元軍售協議 針對伊朗意味很濃
68歲魯哈尼5.21連任伊朗總統 新華社:自古知兵非好戰 (回應:這篇文章起這樣的標題明擺著是說給朝鮮聽的。能戰方能言和,忘戰必危!)
英警:曼徹斯特體育場亞莉安娜演唱會5.22爆炸恐攻19死50傷
特朗普5.26北約峰會炮轟歐洲盟友: 德國人出口太多汽車非常壞 絕口不提集體防禦承諾,而是討債般地斥責盟友們欠下巨款。

美棄TPP…川普給了大陸RCEP厚禮
美退出TPP 簽署國挽救 力邀陸加入(回應:當初的公知出來走兩步啊。 很多公知大V噴子記憶力短暫,忘記TPP 就是和中國過不去。 求我們,就必須由我們來重新規則TPP 的指定。 現在是RCEP時間,謝謝。)
川普撤TPP 可能與台灣等10國談雙邊協定
日本或接受美國貿易協定以免日美同盟空洞化(回應:會不會是個廣場協議2.0?日本想與中國對抗如今已經走上了一條不歸路,但即使日本繳了保護費,美國也不願意為日本的利益買單,畢竟與中國開戰美國要冒很大風險。)
聯合報社論:世界進入弱肉強食的重商時代 (回應:不是重商時代,是後資本主義時代啦。是強盜土匪穿著外交官的衣服,用雙邊貿易協定,來你家搶劫啦。資本主義時代,富人搶劫窮人,直到窮人再也榨不出一滴油水。後資本主義時代,就是強國富人,集體搶劫弱國的富人。)
TPP美出中入 全球經貿版圖劇變
美國之音:日本絕對阻止中國參加TPP 中方強調沒興趣入夥
沙特國王薩勒曼2017.3.16訪華與習近平簽650億美元 沙2030願景+中一帶一路
2017-05-30 21:57:06
圖博館
美國新政府公佈六大目標 貿易摩擦或增加: 改革能源計劃、調整外交政策、重振就業與增長、提升軍事力量、強化法律秩序、重新談判貿易協定等方面。
特朗普高喊買美國貨,就職現場用的卻是中國造.
美裁定三起「雙反」 陸嗆反制
新華社警告特朗普:兩國合作需要尊重底線,而中國的底線是要捍衛台灣和南海主權,若將中國視為貨幣操縱國,甚至大幅提高關稅,只會引來報復。
陸加速拚內需 抗川普更有力
2017.1.23美元大跌人民幣卻大漲升至6.8333 中國出招令特朗普啞口無言 :現在回頭看,央行是很有先見之明的。 央行預見到,特朗普上台後,肯定要糾結人民幣匯率問題,要求提高人民幣匯率。所以,我們搶先把人民幣先打下去。 等特朗普正式上台了,再把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拉起來。這樣,特朗普想找茬,也找不到口實。
創紀錄!陸去年狠拋5.78兆美債
美媒稱中國將通過拋美債警告特朗普 港媒:美媒說錯了 是市場波動下的正常調整行為。
《金融時報》稱讚中國避免與美國匯率戰:冷靜頭腦佔上風
川普上任後訂出年成長率4%的目標
美國出口萎縮拖累 2016年4季GDP成長率減速為1.9%
大陸2017元月進出口回升 超預期
川普行情 冒出兩道牆 美股瘋漲 華爾街高層悄悄賣股
全球最大避險基金經理人:川普蜜月期結束了
中國超越美、法 成德國最重要貿易夥伴
情況反常:川普已得罪10個國家但很少提中國
台灣下一位?川普點名德日中貶值貨幣搶好處之後
操控匯率 美國才是元凶(回應:美國霸道惯了,透過政治手段,壓迫他國貨幣升值。 全世界都知道但各國屁都不敢放! )
美國新任財長:中國並不符合美國關於貨幣操縱者定義
貿易戰暴風雨在即 商務部核心部門蓄勢迎硬仗
美聯社:貿易戰差別待遇 川普重批墨陸 輕放日德?
惠譽:川普政策威脅全球經濟 加中日墨德等5國最危險
對抗美國邊境稅 歐盟擬打WTO歷來最大貿易官司
川普與世界,誰先崩潰:歐盟表示,美國若祭出邊境稅,將會向WTO提告。
川普的下一步 將挑戰WTO權威
陸倡自由貿易 紐西蘭、秘魯、智利、瑞士、澳洲等五國加速靠攏
東協將滿50歲…面臨「中年危機」
亞洲經濟整合穩定 民粹浪潮難以動搖
川普2017.3.28一筆勾銷奧巴馬多項氣候政策 美媒:這是把未來交給中國
2017-05-30 21:57:53
圖博館
特朗普上任後四處樹敵為何不懟中國?根本原因有五:一、還未和俄羅斯形成妥協。二、還未和歐盟形成妥協。三、還沒試探出中國的深淺。四、沒想到上任後的一系列政策調整會讓自己如此被動。五、也還在謀劃與中國的生意。在佔豪看來,特朗普懟中國是必然的,只是時間早晚問題。美國全力懟中國應該是和俄羅斯基本妥協後,並且與歐盟關係基本梳理出一個眉目後,到那時特朗普懟中國才會懟得自信、懟得有底氣。這個時間週期,短則兩三個月,最長應該也不會超過半年。
特朗普首次打破慣例春節沒給在美華人拜年
百家中企在美國時代廣場打廣告 給特朗普拜年
川普女兒伊凡卡 赴陸使館賀年 讓美中未來充滿想像
修飾父親形象 第一千金將代理第一夫人?
特朗普小兒子埃里克:裙帶關係是生活的一部分(回應:說的是大實話,這種情況在西方政治生活中是常態。 還是資本主義民主好,合理貪腐,合理合法輸送利益。 在大V噴子眼裡只要是美國就是皿煮滋油 ,什麼裙帶世襲也是皿煮滋油的裙帶世襲.)
BBC:川普「女兒外交」 父女唱雙簧
川普正月十二終於聯繫習近平:元宵節快樂 盼建立建設性關係
川普得罪眾盟友 為何卻給中國拜年傳遞出四重信號
習近平同特朗普拜年通電話讚賞美堅持一個中國政策
外媒肯定特朗普對華拋橄欖枝可能尋求改善兩國關係
BBC:特朗普轉向承認一中 新國務卿蒂勒森或是幕後推手

習近平2017.1.17在世界經濟論壇WEF年會演講
“一带一路”展現出中國擔當 世界各國媒體盛贊
西方政經形勢面臨考驗中國的發展給世界帶來機遇
習說給川普聽?把問題歸咎全球化不符事實 :未來五年,中國將買8兆美元的商品,吸收6000億外來投資,對外投資總額將達到7500億,出境旅遊將達到7億人次。中國不會通過貶值提升出口,更不會主張打貿易戰。
外媒:中國外貿比重將首次低於印度 不懼美貿易戰
習近平達沃斯出風頭 川普幫大忙
2017-05-30 21:58:32
圖博館
羅思義:達沃斯論壇 中國能否接棒全球化領導者 出於政治原因,很多國家領導人不會公開聲稱,他們更認同中國而非下一任美國總統的全球化立場。在達沃斯,全球熱切期待中國好聲音,以便了解習近平的觀點對其國家的影響。而中國的策略性優勢正在於,其基本的經濟願景既符合本國利益,也符合其他國家利益。
國家主義vs.天下主義─對比川習的兩場世紀演說
靈魂互換的川普與習近平?
福山: 美國已成失敗國家(回應:《歷史終結論》捧的是你,《美國已成為失敗國家》摔的還是你!?)
《世界郵報》主編內森·加德爾斯:中國已經取代美國成為全球化事實上的領導者(回應:捧殺,絕對捧殺。中國祇做分內之事,不做取代美國這等無聊之事。)
李顯龍:習近平演講非比尋常 戰略環境改變
媒體:碰了幾個釘子後,新加坡似乎清醒點了
新加坡人罕見的力挺中國,為中國說話,抨擊美國!“中國成為超級大國何錯之有?中國過去原本就是。近至200年前,中國GDP佔全球的33%。那是在西方對中國市場傾銷鴉片、發動戰爭、掠奪剝削使其貧窮如洗之前。到1950年,上述數字減少至不到4%。憑什麼美國可以是超級大國,中國就不行?”
新加坡被扣裝甲車2017.1.24終於要回家 李顯龍回函致謝
新加坡又對中國出損招 一旦實現威脅比薩德入韓還大: 在被我借裝甲車事件敲打之後,現在又開始上竄下跳了。香港亞洲時報在線日前發表題為《美國應建立汎亞洲導彈防禦體系》的文章,作者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高級研究員理查德•比青格。

“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2017.5.14召開
習:追加一帶一路建設資金7800億元
習:一帶一路峰會達成270項成果 2019年第二屆
瑞信:中國將為“一帶一路”投資超5000億美元
特朗普要撕毀自貿協定墨西哥:我們還有中國
中阿簽千億大單農產品將擴大入華
亞洲基建資金提供者:西方退場中資銀行迅速壟斷
朝韓代表在京會晤,一帶一路論壇順便為東亞降溫
菲總統帶巨大期待再訪華 盼望從一帶一路國際高峰論壇(5月14-15日)中獲益
環球社評:美韓日將參會一帶一路的聲勢更強勁
世界走入中國 台灣被拋世界之外:美日德法等G7國家最後派出部長級特使團與會
不承認九二共識缺席一帶一路 學者:台灣將成世界島孤兒
中越公報 封殺蔡政府新南向
聯合國秘書長:“一帶一路”將推進公平有效的全球化
英媒:“一帶一路”將使得中國再度偉大!
7個意向成員獲批加入亞投行成員增至77個 年底將達85個
2017-05-30 21:59:01
圖博館
約瑟夫•奈:美國就不能平視中國嗎? 2019-01-21 觀察者網
卡特政府助理國務卿、克林頓政府助理國防部長

中美正在以一場關稅戰來紀念兩國建交40周年,這件事多麼諷刺!有人認為是美國總統特朗普總統特立獨行的個人風格造成了現在的局面,但不管2016年誰當選總統,這種緊張局勢都會出現。許多美國人覺得,中國沒有作為一個市場經濟體公平參與開放式貿易;也有不少人對中國不再“韜光養晦”大失所望。潛伏於這些觀念背後的是一種與日俱增的恐懼——害怕中國的崛起會導致美國時代的終結。
  歷史上,對均勢格局變動失察的例子比比皆是。例如,1972年尼克森訪華,是想制衡在他看來越來越強橫的蘇聯。而他也把蘇聯實力的增長理解為美國實力的衰弱,而非將其視作美國“回歸常態”——事實是,二戰後由於人為原因,美國在世界總產值中占比高得不正常。尼克森宣稱世界將呈現多極化格局,但實際上蘇聯的解體卻促成了美國在20世紀末迎來其單極時刻。
  今天,高估或低估中國的實力都同樣危險,以美元匯率計算,中國當前的經濟規模約等於三分之二個美國。許多經濟學家都認為中國將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大國,但這一刻到來的具體時間從2030年到2050年皆有可能,一切取決於他們對兩國經濟增長率的假設。
  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把伯羅奔尼薩斯戰爭歸結於兩個原因:新興大國的崛起,以及它所引起的守成大國的恐懼。大多數人都把注意力放在他這段話的前半句,但後半句也同樣重要。過度恐懼中國崛起可能會引發新的冷戰或熱戰,而這種恐懼是美國能夠避免的。即使有一天,中國總體經濟規模超過了美國,經濟規模也並不是衡量地緣政治實力的唯一指標。在軟實力指標上,中國遠排在美國之後,並且美國的軍事支出是中國的四倍。儘管近年來中國的軍事能力在不斷提升,但仔細研究中美軍事制衡就會得出結論,中國仍不具備將美國逐出西太平洋地區的能力。
  美國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貿易國以及最大的雙邊債權國。但今天,中國是近100個國家的頭號交易夥伴;而美國只是57個國家的頭號交易夥伴。在未來十年裡,中國計畫借出1萬億美元用於“一帶一路”沿線的基礎設施專案,而美國卻在削減對外援助。中國經濟實力的增長將不僅來源於其市場規模,也來源於其在海外的投資以及發展援助。總而言之,相較於美國,中國的實力有較大可能進一步提升。
2019-01-23 09:24:02
圖博館
無論中國或特朗普政府當下採取何等行動,美國的長期實力優勢都有較大可能維持下去。這些優勢一是地理因素:美國周圍是海洋以及可能長期保持友好的鄰國;中國與14個國家接壤,與印度、日本和越南存在領土爭議。美國的另一個優勢是能源:十年前,美國極度依賴進口能源,而今葉岩革命已經使北美從能源淨進口轉向淨出口,與此同時中國越來越依賴通過印度洋運輸的中東進口能源。
  在人口結構上美國也具有優勢。根據預期,美國是唯一能保住全球人口數量排行(第三)的主要發達國家。雖然近年來美國人口增長率已經減緩,但不會像俄歐日那樣出現人口萎縮。中國第一人口大國的稱號很快將讓給印度,適齡工作人口將在未來十年內減少。在21世紀主導經濟增長的關鍵技術(生物、納米、資訊)領域,美國仍處於領先地位,中國在研發方面投入鉅資,在某些領域具有很強的競爭力,但那些宣稱“中國治下的和平”即將到來或美國時代即將終結的人,其實對國家實力的多種來源缺乏全面考慮。
  對美國來說,驕傲自滿固然危險,但缺乏自信和誇大恐懼會導致過度反應,這也同樣危險。在恐慌情緒的作用下,美國可能硬生生把一手好牌打的稀爛。美國背棄盟國和國際機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有人稱讚特朗普政府敢於與中國打貿易戰的勇氣,但這無法解釋為什麼美國要對盟國徵收關稅。
  特朗普政府將中國稱作“修正主義”國家,但中國不同於二戰時的德國或冷戰時的蘇聯,它不會對美國的存續構成威脅。中國並不想橫掃世界,也不想踢翻牌桌,它只想在當前的牌局裡獲得更多利益。今天中美並沒有陷入一場新冷戰,至少不是像四十年前那樣的冷戰。隨著我們展望下個四十年,隨著中國實力的增長,美國的“自由主義國際秩序”將不得不適應新形勢。在中美未來的“合作性競爭”中,我們既不應忽視“合作”,也不應忽視“競爭”。
  回應
相比與其他保守主義學者他的觀點已經算是清醒的了,但仍然跳不出傳統的歐美零和思想。他只是覺得現在美國過度誇大中國威脅了。而他本質上還是趨於傳統的冷戰思想。
美國研究中國的學者,仍然缺乏對新中國的發展路線的科學定位。新中國到第五代領導人,經歷了打破-重建-發展-和諧-復興的重大歷史階段,新中國與舊中國已經在基本社會結構,共同價值等方面有了天翻地覆的改變。在這樣的社會基礎上,中國才跳出了傳統歐美零和和冷戰思想,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和一帶一路的新型國際關係。
2019-01-23 09:29:59
阿楨
回應
自由民主的普世口號不管用了就又想出了文明衝突,美國不能代表西方,也不可能代表世界。利用文明差別進行挑撥離間,製造仇恨,在當今世界已經行不通,因為人類發展到今天,不再閉塞,不在愚昧,不再盲從。

朱雲漢:從全球史視角看中國再興與人類的未來
臺灣大學政治系教授、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

本文根據臺灣中研院政治學所特聘研究員朱雲漢教授2019年3月12日在中國人民大學“國•政大講堂”所作專題演講《中華民族再興的全球意涵》整理。
我們無論是從100多年前中國屈辱的近代史作為回顧的起點,還是從最近70年中國民族快速復興的過程出發,都需從全球史的架構來理解中華民族再興對人類歷史發展的重要意涵。在這基礎之上,我們才能展望未來。中國70年來走的道路,當然有曲折,但也有很多方面是史無前例的,突破了過去各種不同文明曾經創造的歷史,中國肯定要超越他們。
如果中國繼續保持既有的發展軌跡,那麼她必然會進一步影響到人類社會的未來,實際上她已經開始在深刻地影響全球社會,以及整個人類歷史的進程。不僅如此,這一作用將來還會更關鍵,而且她的關鍵程度甚至會超過歷史上美國所起的作用。......但是美國花了多少時間才讓自己的GDP增長了36倍呢?他總共花了117年,也就是中國的工業化追趕速度是美國的3.9倍。所以為什麼英文世界的媒體經常說“China Speed”。什麼叫中國速度?這就是中國速度,史無前例,尤其是在那麼幅員遼闊的版圖之上建設“奇跡”的速度。
https://www.guancha.cn/ZhuYunHan/2019_05_06_500355.shtml
2019-05-07 10:15:55
阿楨
商務部副研究員彭波:為什麼中美摩擦不會因文明差異而激化? 2019-05-15 觀察者網

5月15日,以“亞洲文明交流互鑒與命運共同體”為主題的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在京召開。會議前夕,4月29日,美國國務院政策規劃辦公室主任基倫•斯金納在智庫“新美國”召開的論壇上語出驚人,稱美國國務卿蓬佩奧的團隊正基於美國歷史上第一次“與一個真正不同的文明作戰”的理念來制定對華戰略。斯稱:美正與中進行一場“文明與種族的較量”“這是我們第一次面臨一個非白人/非高加索人種的強大競爭對手。”
(一)亨廷頓心目的“文明的衝突”是什麼樣子?
與很多想像的不一樣,亨廷頓最擔心的並不是伊斯蘭,而是中華文明。在《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書中,構想了一個中國聯合伊斯蘭挑戰西方+印度的圖景。
(二)為什麼中美之間不會因為文明差異而激化?
因為,兩者之間不容易找到直接對沖的地方。
比如說西方文明相信“三位一體”,信奉基督耶穌。穆斯林同樣尊重基督耶穌,但是認為他只是先知,不是神。於是雙方不合,大打出手。天主教與新教都是基督教的一支,但是為了若干細小的差別,爆發過多次血腥的戰爭,如“三十年戰爭”等等。同樣是東正教徒,為了能否崇拜“聖像”,雙方也是勢不兩立,你死我活。
而這樣的事在中國不容易發生。在中國人的心目中,願意信的人可以信,不信的人也可以不信,都沒有關係。
西方有些觀察者看出了這個差別,他們說中國人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而基督教是:“己所欲,施於人。”
“改變異端信仰的熱情和好戰精神,從從使徒時代到現在,積極傳教—直是基督教會的主要特點。而且,為了使異端和不信教的人皈依基督救,基督教會總是會不猶豫地使用武力。”(斯塔夫裡阿諾斯《全球通史》)
  回應
 西方社會只是領先了200年就自以為會永遠領先下去“歷史終結了”,波斯帝國,馬其頓帝國、奧匈帝國輪流統治過中東歐數百年,後來也不都衰落了?中華文明綿延數千年,90%的時間是領先於西方的,中國也從未對西方有過什麼威脅,之後自然會回到原來的位置,這是中華文明的特質。
 一神教特性,創造了一種話語,即西方世界代表了文明,非西方世界是非文明的,愚昧、無知甚至野蠻。在這邏輯下,就有了17世紀美洲印第安民族的滅絕;18世紀整個非洲大陸被西方殖民;19世紀對亞洲的征服,印中成了最大的受害者。歷史上野蠻民族殺戮和征服文明社會一遍遍的重演,話語權非常重要。
2019-05-16 09:36:16
阿楨
法國總統馬克龍發警告:我們正經歷西方霸權的終結

  在主持完七國集團(G7)峰會後,馬克龍2019-08-27發出警告,稱“正經歷西方霸權的終結”。
  他稱,部分原因是由於西方在過去幾個世紀的失誤。
  當前的市場經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危機,由於美國貿易政策的不確定性,當前市場經濟過於依賴金融,導致不平等,這“正在動搖我們的政治秩序”,因此他呼籲建立新的全球經濟秩序。
  在對俄問題上,他還稱歐洲把俄羅逐出去是個嚴重的戰略失誤,這使俄加強了同中國的盟友關係,並使俄恢復了在敘利亞、利比亞和非洲周邊的影響力。
  他希望歐洲重新思考與俄關係,否則歐將會淪為美俄戰略博弈的舞臺,“永遠不會穩定,永遠不會安全”。
  馬克龍表示,法國將作為一個“平衡者”,出現在俄羅斯和它的競爭對手之間,在美國和伊朗之間,在“富國”和“窮國”之間。
  俄專家:拉攏俄羅斯更多是為了制衡
  回應
霸權還想到永遠?
  相關新聞
川普揮舞關稅大棒、翻臉像翻書!G7高峰會聯合公報史上首次難產
G7重提中英聲明效力 北京嗆聲:外國無權干涉
近萬人08-25抗議G7峰會,法警催淚彈水炮驅散,並以未露臉名義逮捕17人。(回應:這標準要在香港,1/3都要抓進去,香港真是一點都不民主自由!)

反思為何結盟戰略不受大國青睞(原載《國際政治科學》》2019年第三期)
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閻學通

根據歷史經驗,我長期建議中國政府採取結盟戰略來實現崛起。近年來,不僅是中國政府堅持不結盟的戰略,俄羅斯和美國政府也不那麼重視結盟了。現實必然有合理性,中、美、俄三國同時不重視同盟是不能歸於巧合的,只能說明我的建議不符合客觀世界。故此,我反思為何結盟戰略不受重視。
2019-08-29 08:15:45
阿楨
1 結盟戰略的失寵
中國政府視結盟為冷戰思維。中國政府是從1982年開始實行不結盟政策的,冷戰後將結盟定義為“冷戰思維”,從語義上將“結盟”轉化成貶義詞。雖然中國沒有宣佈廢除所有的同盟條約,但不承認與任何國家有同盟關係。自朝鮮開發核武器後,中國明確宣稱中朝只是正常國家關係。中國不但沒有接受葉利欽政府建立中俄同盟的建議,而且在2016年的中俄聯合聲明中規定 “中俄關係不具有結盟性質”。即便中國於2019年將中俄關係提升到“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外交部仍解釋說,這“不是走結盟對抗協力廠商的老路”。
  俄否認結盟戰略思維。俄於2002年與白俄、亞美尼亞、哈薩克、塔吉克和吉爾吉斯共六個國家成立了獨聯體集體安全條約組織(集安組織)。然而,近年來集安組織卻沒有什麼重大活動,這可能與俄不如以往那樣重視同盟有關。在2015年的聖彼德堡國際經濟論壇上,普京說 “俄與中不會組成任何軍事同盟”,“我們沒有同盟的思維”。此後便與中國在2016年的中俄聯合聲明中將雙方關係定義為非同盟性質,在2019年的中俄聯合聲明中將不結盟確定為“指導兩國關係的基本原則”。
  美國政府不再與盟國保持緊密關係。自特朗普2017年執掌白宮之後,美國政府對盟友的重視程度明顯下降。特認為其盟國在同盟中占了美國的便宜,要求盟國承擔更多的軍事開支:要求北約歐洲盟國將軍事開支提升到 GDP的2%;要求日本在承擔美國駐軍75%費用的基礎上承擔更多的開支並增加購買美國軍備,特別是F35戰鬥機;要求韓國承擔10億美元的“薩德”部署費用和購買美國最新武器。同時,美國以增加關稅威脅盟國的做法,也疏遠了它與盟國的關係。
  印度回歸不結盟戰略。莫迪于2014年任總理後曾一度放棄印度長期堅持的不結盟政策,有意與美國結盟。莫迪政府回應日本提出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同盟倡議,將美印“馬拉巴爾”軍演擴大成美日印三方年度軍演,並曾放話拉澳大利亞入夥,意欲建立四國同盟,積極回應特朗普提出的所謂的“印太戰略”。然而,莫迪2018年出現轉向,開始回歸不結盟政策。在當年6月的香格里拉對話會上,莫迪稱:“我們的友誼不是遏制性聯盟......印度在印太地區的參與——從非洲海岸到美洲海岸——將具有包容性。”為了表示無意搞四國同盟,印度政府還拒絕澳大利亞參加“馬拉巴爾”年度軍演,並將四國戰略對話從副部級降至局級。
2019-08-29 08:16:59
阿楨
2 同盟價值下降的原因
  以同盟維護生存的軍事價值下降。長期以來,人們認為核武器只能防止核大國之間發生戰爭,並不認為小國擁有核武器也能防止戰爭。特朗普政府在2017年4月威脅對朝進行軍事打擊,但“卡爾•文森”號航母烏龍事件證明,即使非常原始的核武器也具有防止核國家間直接戰爭的作用。對於核國家來講,既然遭受軍事打擊的可能性極小,那麼依靠同盟來維護自身安全的需要就減少了。
  以同盟推廣意識形態的價值下降。近年來,歐洲民粹主義和美國反建制主義的興起使自由主義意識形態衰落,與此同時,中美在戰略競爭中都不以擴展自己的意識形態為主要目標。於是,與冷戰時美蘇戰略競爭不同,意識形態在大國戰略競爭中的作用很小。這也是為何安倍政府提議的價值觀同盟建立不起來的原因。宗教意識形態在中東地區有結盟作用,但意識形態在全球性大國的戰略競爭中的作用卻有限。
  維持同盟的經濟成本被視為包袱。近年來數字經濟開始成為國家財富的主要來源,這一領域裡的競爭集中於網路技術上。然而,結盟策略本來就不是用於增加經濟收益和科技進步的。為維持同盟,成員國特別是盟主還要付出一定的經濟代價。特朗普把美國與盟國的關係作為保險公司與客戶的關係對待,反映的就是這種思維方式。
  3 大國不重視同盟的影響
大國不以結盟方式競爭,小國則傾向於採取對沖戰略。東盟發明的經濟靠中國、安全靠美國的戰略是在中美之間搞對沖的典型。很快中東歐開始效仿這一戰略,隨後韓日德法英這些美國盟友對中美採取的戰略也越來越有對沖色彩。如今,這一策略變得更加精細,即在同一領域的不同問題上分別選邊中美。在中美兩極化的格局中,當中美都不採取結盟的戰略時,中小國缺乏戰略安全保障,於是對沖戰略就成了他們的戰略偏好。這種戰略可以在不得罪中美任何一方的情況下,給自己保留與中美進行討價還價的戰略砝碼。
2019-08-29 08:20:46
阿楨
大國不重視結盟策略,有助於強化國家的主權觀念。特朗普的單邊主義原則必然會忽視中小盟國的利益,中小國家就必然會強化本國的主權來維護自身利益。
  不結盟式的大國戰略競爭,增強了國際秩序的不確定性。
中小國之所以願意與大國結盟,原因就是缺乏安全自保能力,因此以讓渡部分軍事主權換取大國的安全保障。當沒有大國願意與他們結盟時,他們只能選擇安全自保的戰略。朝鮮搞核武器是個典型的例子。在特朗普表示不願承擔北約費用之後,德法再次提出要建立歐洲自己的防務部隊,也是。
  如今,中美俄都不重視結盟戰略的現象,並不意味著結盟從此再也不會成為大國戰略競爭的主導戰略。在不同的歷史時期,結盟戰略的效率有高低不同。自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的一戰後、二戰、冷戰、冷戰後四個時期,最長的不足半個世紀。目前世界處於兩極化的過渡期,其時長超不過十年。也就是說,我們還不能斷言,結盟戰略從此將再也不會成為大國競爭的主導戰略了。
  回應
 美盟友那麼多,理所應當要回彈下,所以美不深化同盟之做法不足以學習,且重要的軍事同盟絲毫沒有放鬆。俄還在為自保奮戰,誰能與之同盟。中國有建立同盟的需求,而無建立同盟的機遇….
 你看看中國的春秋戰國歷史,結盟壓根就沒用。美蘇玩了幾十年,才發覺這個事實,還是歷史短了,到現在才後知後覺。
2019-08-29 08:21:58
阿楨
防堵中共?別小看川普要買格陵蘭的訊息 2019/08/30 吳介聲

日前美國總統川普多次公開表達向丹麥購買格陵蘭(Greenland)的意圖,要白宮幕僚們研究可行之道,此舉被丹麥朝野與格陵蘭官方迅速反駁。川普此番有違外交儀節的突兀之舉,雖反映川普的典型風格,卻也引起許多輕蔑與嘲諷。然而,這些嘲諷或許小看了川普聚焦格陵蘭的重要訊息。
  位於北極圈的格陵蘭是全球最大島,海洋資源與礦產豐富,面積是台灣的60多倍,超過216萬平方公里。全島約八成面積長年冰封,居民不到六萬人,九成為格陵蘭因努特原住民。
  政治方面,格陵蘭雖隸屬丹麥,但在1979年公投決定自治領土地位之後,內政自治,軍事與外交則仍屬丹麥;經濟方面,主要依賴漁業以及少數的觀光業。格陵蘭超過六成的年度預算必須仰賴丹麥挹注,而這筆每年高達4.8億歐元的長期經濟挹注,也對丹麥造成不小負擔。
  在全球暖化的趨勢下,北極圈逐漸浮現新航道,開發潛力大增。格陵蘭的冰封區域逐漸縮減,水力發電能量增強,觀光潛力也亮眼。重要的是,格陵蘭包括稀土、鑽石、石油、鐵礦、天然氣等豐富資源,引起大國的關注,而在北極圈的戰略位置,更受矚目。
  格陵蘭在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已具有相當戰略地位,當時盟軍將格陵蘭視為從北方箝制納粹擴張的重地。二戰之後冷戰時期,美軍在格陵蘭建立圖勒空軍基地(Thule Air Base),成為美軍乃至北約在北極圈的重要軍事據點。至今,該基地仍然可以協助控制衞星與攔截洲際導彈,對美國長期全球戰略佈局極為重要。此外,丹麥身為北約重要成員國,也是美國長期穩定的戰略合作夥伴。
  中共企圖昭然若揭
雖然中國版圖離北極甚遠,中共毫不掩蓋經略北極圈、發展「冰上絲路」之企圖。2018年初,中國首度發表《中國的北極政策》白皮書中,還自稱中國為「近北極國家」,積極規劃經營北極圈航線與天然資源,研擬「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涉北極的合作」。可見格陵蘭作為北極圈要地,對中共佈局全球以及一帶一路的重要性。
  回應
美國霸淩世界已久,讓中國崛起平衡一下世局,未嘗不是好事?況且各國尋求擴張國力,乃天經地義之事!老想讓美國維持霸權,不知用意何在?意識形態作祟,無法中立平衡看待這個世界!
2019-08-31 09:45:24
蒼蠅水
很讚的分享~~~


http://www.yyj.tw/
2020-01-11 07:07:52
阿楨
宋魯鄭:美國大選結果難阻歐美脫鉤 2020-11-17 觀察者網

特朗普執政四年的一些行為,像是支持英國脫歐、對歐洲發動貿易戰、退出《巴黎氣候協定》、單方面從德國撤軍以及退出歐洲積極推動的《伊朗核協議》等對歐美關係損害巨大。
  一是感情上,從親美走向厭惡、蔑視和不信任。
簡而言之,歐洲優雅、講究品位、含蓄;美國人卻粗魯、單純、直接,時顯霸道和自我。
美國強調競爭,但福利卻遠遠落後於歐洲。
所以法國承認美國的實力和領導地位,但也頗為瞧不起。特朗普執政四年,把美國人的粗俗、霸道、自我為中心發揮到極致,這種瞧不起升為了厭惡、蔑視和不信任。
即使拜登勝選,積極彌補特朗普對歐洲造成的損害,也很難從根本上改變。
  二是歐洲自我意識覺醒。
二戰以後,面對歐美巨大的實力差異和蘇聯的威脅,歐洲成了美國的“小跟班”,在經濟、科技、以及安全等方面依賴美國。
歐盟成立後,美國一直保持警惕。在奧巴馬任內,還爆發出了美國監聽歐洲盟國的醜聞。
特朗普的出現令歐洲極大地自我覺醒,歐洲政治人物不斷提出和美國脫鉤。
  三是中美競爭性對抗給了歐洲發展自我的空間。
……

專家:美歐已產生諸多結構性矛盾 中國還有更多空間

  2020年11月11-12日,由全球化智庫(CCG)主辦的第六屆中國與全球化論壇在京舉行。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研究所所長崔洪建演講:拜登時代的中美歐選擇。
  第一,歐美關係會回暖,但並不等於跨大西洋關係會回歸。
  第二,歐美首先是先解決他們之間的問題,歐洲也不會甘心被美國當作對付中國的工具。
  第三,中美歐三方會進入非常複雜、非常頻繁的三方聯動的趨勢。在多邊貿易氣候變化,中美歐有合作空間,但在政治、外交、人權、安全,矛盾會更突出。
2020-11-18 08:12:33
阿楨
美國2020選舉

【拜登2021-01-20就職】川普遺產(新冠肺炎、氣候變遷、種族矛盾、民主破壞,美中對抗)拖累拜登。
  相關新聞
拜登施政三箭先發(阻疫情/扶貧困/創綠能),對外結合盟國抑制中國,拿回全球領導地位。
安倍首相(2012.12.26-2020.09.16)三箭(量化寬鬆/擴大支出/民間投資)皆落空. 菅義偉支持率大降至33%可能4月下臺.
拜登閣員在國會連續表態將對中強硬
拜登重返《巴黎氣候協議》和《伊朗核協議》兩大協議 須中國配合
對抗美國保護主義,中歐領導人2020-12-30宣佈完成投資協定, RCEP後另一破拜登「聯盟制中」策略. 中國2020年GDP逆勢增長2.3%! 新預測:由於經濟從新冠肺炎疫情中美復蘇速度不同,中GDP超美2036年提前2028年。專家預估2020年全球GDP陷入空前萎縮:印度-23.9%,英國-20.4%,西班牙-18.5%,法國-13.8%,義大利-12.4%,德國-10.1%,美國-9.5%,日本-7.8%.美國商務部09-30確認二季度實際GDP創史上最大31.4%跌幅。專家預估2021年中國GDP衝增8% 扮全球發動機.
川普告別演說:「將東山再起」重回美國政壇
中國宣布川普政府蓬佩奧等28人嚴重侵犯主權 實施制裁
不再看好美國 過半歐洲受訪者認未來是中國領導世界
大國衰落 史學家:美國已無法領導西方國家
全球面臨衰退 普丁:必須承認大陸仍是世界經濟的驅動力
德媒:在中西制度比較中獲勝
俄媒:美國已無法通過和平手段阻止中國成為全球第一
蘇起示警3條件(蔡挑起兩岸對抗、拜登政績不彰難連任、台灣問題妥協不成)恐終結台灣問題
  川普下台倒數,川普稱對中貿易戰「容易獲勝」失算:2019年對中貿易赤字2870億美元高於2016的2540億,中只完成1720億協議購買量的51%;美關稅僅打擊0.3%中GDP,美消費者損失168億;生產從移回美府也未成功,3/4美商不打算移回,美對中投資從2016年129億增至2019年133億,美鐵鏽帶也未因貿易戰受益。美媒:僅技術封殺有效,但也促中追求科技自主(回應:也沒用!)。
  美學者林德《美國政權的五個危機》,國會山陷落事件象徵美國統治階級喪失權威,但真正原因是五種危機的共同影響。政治危機:權力集中在少數精英和集團手中。身份危機:不再有跨黨派的美國愛國主義。社會危機:社會危機與社交媒體結合。人口危機:政客利用反移民來煽風點火。經濟危機:……。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1/post/1380555978
2021-01-22 08:19:04
阿楨
哈佛大學校報:美國從一開始就不是一個真正的民主國家

哈佛大學2021-12-01民調,52%的年輕人認為美國的民主已“失敗”或“陷入困境”,只有7%認為是健康的民主國家。甚至有35%認為,在有生之年將看到美國第二次內戰。
文章直言,不僅因為在技術層面,美國從一開始就不是一個真正的民主國家;而且美國政府並不具有真正的代表性,也沒有被打造成具有真正代表性的政府。”
“美國選舉制度的結構是選舉人團壓過普選票。”美國歷史上出現過5次贏得了全國普選票卻輸掉總統選舉的情況,“我們之中的很多人在一生中已經看到了兩次”。最近的一次是,2016年大選共和黨特朗普雖然輸掉普選票,但以選舉人票數優勢當選總統。
在美國歷史上,有一個多世紀的時間,“婦女和有色人種被剝奪了投票權。事實上,我們繼承了一個支離破碎的制度”。美國的民主制度“從來沒有被設計成為傾聽和代表所有人的制度,甚至都沒有這樣的打算”。
中國外交部12月5日發佈《美國民主情況》報告指出,金錢政治、身份政治、政黨對立、政治極化、社會撕裂、種族矛盾、貧富分化等問題愈演愈烈,美國民主制度的功能出現衰退。美國民眾不得不面對的事實是,金錢政治貫穿美國選舉、立法、施政的所有環節,經濟地位的不平等已經轉變為政治地位的不平等,只有口袋裡有足夠多資本的人才能享受憲法規定的民主權利。金錢政治越來越成為美國社會難以根除的一顆“毒瘤”,成為美國民主的莫大諷刺。
  回應相關新聞
新加坡學者馬凱碩:美國是一個富豪統治國家,而不是一個民主國家。
日媒“京都通信”:美國以推進自由和民主為名,採取無休止的殘酷暴力、秘密政權更迭、禁運、經貿制裁等手段,給數百萬無辜平民造成巨大損害和傷亡。美政府不惜一切代價追求霸權和對傀儡附庸國的控制。
2021-12-27 08:29:11
阿楨
國際太空站將啟動除役 陸天宮太空站2031獨霸軌道 2022/02/12 中時

由5個國家與地區合作運行的國際太空站(ISS)已邁入在軌道上的第23個年頭,目前新完成的計劃預定於2031年正式除役,並設定讓它脫離軌道墜入太平洋上一處距幾個大陸最為遙遠、杳無人煙與航線的「尼莫點」(Point Nemo)上。而10年內若無新計劃的太空站升空,屆時中國天宮太空站將成為唯一在軌的太空站。
眾所周知,國際太空站雖然可以維修更新,但一些基礎結構無法置換,例如太空站模組、桁架支柱與散熱裝置等等,上個月底NASA公佈《國際太空站過渡報告》說明它除役的相關規劃,預計讓太空站運行至2030年,在2031年正式除役。而太空站上有各個國家負責維護的模組,正在進行詳細評估,如果發現不可維修的結構缺損,可能會被迫提前進行太空站除役。如果狀況良好,也不排除將除役時間往後延期。
「尼莫點」,位於南太平洋深處,南緯48°52.6’、西經123°23.6’之處的海面上。與最近的陸地點包括復活節島、皮特凱恩群島和南極洲都是最遠點,距離約2400至2688公里,是南太平洋上遠離人類活動、船舶航線及主要洋流的位置,由於缺乏洋流帶來有機物,因此生物的蹤跡極為稀少,可避免墜落殘骸的碎片造成危險。
「尼莫點」過去曾被稱為「南太平洋無人區」,也因成為太空船與軌道裝置墜落最佳位置而有「太空船墓地」之稱。1971至2016年之間,有超過263艘太空船墜落此處,其中包括由前蘇聯與俄羅斯營運、極為知名的和平號(Mir)太空站與6個聯盟號太空站,與中國的天宮1號、天宮2號太空實驗室以及天舟1號貨運飛船、日本與歐盟的載運太空船,都是任務結束後墜毀於此。
俄羅斯的和平號太空站,它自1986年開始建造,到1996年的10年間不斷擴建,因過於老舊且缺乏經費維護而決定除役,最終於2001年3月23日墜入大氣層,殘骸落入尼莫點海域。和平號除役前,其相關研究任務則由1998年升空的國際太空站所取代,俄羅斯也是參與其中的成員國,中國原有意參與此計劃,但美國表示反對,不過中國自立自強發展太空科技,天宮太空站將成為中國迎戰美國戰略競爭的重要工具。
2022-02-12 10:25:20
阿楨
民主指數榜中國名列第148 EIU分析中國挑戰 2022-02-11 德國之聲

根據英國"經濟學人智庫"(EIU)數據,2021年只有45.7%的世界人口生活在某種形式的民主國家中,比2020年49.4%下降3.7%,是2010年以來最大下降,也是自2006年調查以來的最差的結果。
2021年只有6.4% "完全民主",前一年6.8%。37.1%獨裁,比2020年增加。近年來,專制比例不斷上升。
挪威居榜首,第二是新西蘭、瑞典、芬蘭、冰島、丹麥、愛爾蘭和台灣。德國第15位,美國第26位。西班牙由於對法官任命引發的政治爭議,在司法獨立方面的得分降低,被降級為 "有缺陷的民主",排名第24位。
中國列為 "威權政權",並以20頁的篇幅分析了中國帶來的挑戰,"過去40年的中國經濟奇跡造就了美國的一個強大的競爭對手。美國作為全球霸主的地位正日益受到中國日益增長的經濟實力和地緣政治影響力的質疑。因此,一個共識出現了,即西方的民主資本主義模式面臨著來自中國的挑戰。"
和西方分析家和政府所願相反,中國並沒有因為更富有而變得更加民主。相反,它變得更不自由。2021年民主指數總分從2006年的2.97分下降到2.21分(從0到10),排在第148位(共167)。。第一,沒有自由選舉或普選,也沒有多黨制。第二,沒有自由的印刷、廣播或社會媒體,沒有言論自由,互聯網受到限制,也沒自由的工會,沒獨立的司法機構,沒有宗教寬容,經常使用酷刑。第三,產權得不到保障:2021年,國家在 "共同繁榮 "運動中對企業家進行了打壓。中國公民唯一享有的公民自由是 "基本安全",以及學習、工作和旅行的自由。中國在 "政府運作 "方面的得分最高,為4.29,美國6.43而G7平均7.55。中國官僚機構效率低高,但缺乏民主治理的問責、制衡或透明機制,得分才低。
  中國模式的挑戰
習近平的反腐敗運動、消除貧困政策和共同繁榮運動,成功遏制了新冠大流行。中國國內影響政治穩定的風險似乎很低,而領導中國共產黨和軍隊的習近平的地位似乎也很穩固。
不過, "習在位時間越長,中國政治體制面臨的風險就越大",因為他這樣做可能會刺激敵手和派系主義,並且帶來更多的政治清洗。權力的集中化也會抑制機構建設。
報告指出,本世紀全球民主狀況穩步下降的趨勢表明,如果民主要在非民主的替代方案面前佔上風,必須需要進行徹底的變革。
  回應
台灣民主就是騙!
調查怎像對民主沒信心?既然天天叫喊中國專制註定天滅,又何必杞人憂天,站一邊看好戲不就行了。
2022-02-12 10:26:35
阿楨
北京冬奧(2022.02.04–20)金牌榜:挪威(16)德(12)中(9)美(8)…俄(6)排名9

 冬奧獎牌預測:挪威德俄美、中國12 (2018年平昌冬奧會僅一金,排名16。)
 中國科技打造史上最快滑冰場: 連續8場破冬奧紀錄;航太科技助中奪速滑破冬奧紀錄。中國冰雪運動冷門變大熱門:至2021年已有654塊冰場和803塊滑雪場,比2015增加317%和41%;2013產業1177億元,2020年6000億元,預計2025達1萬億元。
 張藝謀冬奧開幕式史上收視率最高、驚豔世界,張新片連日逆襲(回應:張導不負眾望,創意唯美、溫馨浪漫。《狙擊手》評分高,但排映少等原因票房低。)
 紐約時報稱美花滑亞裔比例過高 被批"種族歧視" 。華裔有錢+身體優勢+中式教育+沒恐同愛滋病偏見(回應:美不搞舉國體制也能爭奧運第一。 美國不搞?美聯邦和地方花在體育的錢比中國體育財政可多多了。)
 造謠尬黑冬奧合集:首鋼大跳臺建在核反應爐旁邊?冰面不平導致韓輸?伙食不好? (回應:滑板配上重工建築,是酷的工業風。)
 習普02-04聯合聲明:聯合抗美,反對北約擴張,簽署15個合作檔:年增100億天然氣1000方噸石油。"俄02-16入侵論"美上演"狼來了" 拜登:仍可能侵烏,歐洲穿梭外交,俄烏降溫,俄撤軍,02-18烏東炮擊,烏總統:與俄談和,中:應回到明斯克協議(回應:主子壓力. 美英巴不得俄烏大戰!) 習見9國領袖/世衛秘書長,共商一帶一路、油氣與疫苗等合作。阿根廷簽署一帶一路:簽約80億美元華龍一號核電,挑戰美國門羅主義,中重申支持阿對馬島主權,英美急了 (回應:允許美英對臺港說三道四,不許中支持阿主權?) 冬奧中國「朋友圈」東協RCEP/中東中亞油氣/南太平洋一帶一路。習賀電第35屆非洲聯盟峰會。
 日本丹麥學者:西媒智庫新疆強迫勞動全是謊言。
 彭帥11/21與奧會主席視訊報平安,彭帥12/19稱從未說任何人性侵我。
 聯大12/02通過(173/20)休戰決議 (回應:20國拒簽,聽美的越來越少了,悲哀啊。)
 美英澳加抵制北京冬奧 中外交部:本就沒邀,不要將體育運動政治化! 奧會主席:大多不跟美抵制!
 尼加拉瓜12/10對台斷交:蔡當局痛心,西媒:習近平開戰,美受打擊!(回應:美台勾結近期愈發頻繁,美先後打出民主峰會/強迫勞動性侵抵制冬奧/國會/互訪/軍售牌/日本/歐洲/太平洋島國…牌,達到以台制華/倚美謀獨的目的。)
2022-02-21 07:12:22
阿楨
西媒文章:北約全球地緣戰略遭遇五大挫敗

  西班牙《起義報》網站2022-06-27安德列斯•皮克拉斯的文章《北約走向全球》稱,盎格魯-撒克遜軸心國逐漸把摧毀“一帶一路”倡議、阻止中國崛起、消滅俄羅斯、重組亞洲、奪回非洲等視作優先事項。然而,盎撒軸心國和北約在至少五個主要戰略領域都出現了重大失誤。全文摘編如下:
  資本的文明危機陷入一個無可救藥的迴圈,導致資本系統迅速走向國家內部的社會戰爭和國家之間的渦輪帝國主義。於是,各種混亂的地緣戰略開始粉墨登場。而這同時也意味著,掌控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霸權國家正在進一步轉向全面戰爭。
  這是一場兼具混合、經濟、媒體、政治外交、認知、控制論和空間性質的戰爭,而系統性謊言則成為一件戰略武器。
  蘇聯解體後,美國覺得自己成為唯一超級大國,一直忙於起草各種檔以設計其全球戰略。隨著時間的推移,盎格魯-撒克遜軸心國逐漸把摧毀“一帶一路”倡議、阻止中國崛起、消滅俄羅斯、重組亞洲、奪回非洲等視作優先事項。
2022-07-02 08:36:54
阿楨
中美世紀大棋 帶路下得出彩 2022/09/22 時論廣場 石齊平

與一般棋局首先佈局然後再進入中盤不同,中美這盤世紀大棋,佈局與中盤幾乎同時進行,只是分別在兩個場域展開:一是地緣板塊,展開的是佈局;二是個別領域,一進入中盤,短兵相接。後者,已呈現激烈交鋒的具體看有五大領域,分別是經濟(含貿易與產業)、科技、貨幣、軍事及太空。
這五大領域,30年前、20年前或10年前多為美國領先或遙遙領先,近年來則被中國快速追趕,除貨幣外,其餘不是已被中國追近、或趕上、或甚至已被超前。貿易與產業,除了極少數高科技外,美國優勢幾已蕩然無存,只能被迫採取脫鉤等兩敗俱傷(最終還未必傷得了中國)的焦土策略。科技領域,哈佛劍橋報告指出,屬第四次科技革命範疇的AI、5G及量子資訊科學中國已超過美國;半導體、生物技術及綠色技術也將在2030年前超越美國,美國被迫採取它曾批評中國的國家隊模式,但面對中國的舉國體制,未必能占上風。
  美國唯一仍居優勢的是貨幣與金融,但俄烏戰爭對美元霸權造成極大衝擊,「去美元化」風潮方興未艾,至於金融核彈SWIFT對俄羅斯都未起作用,何況中國。軍事領域雙方目前在第一島鏈交鋒,美國一方面已在進行戰略後撤(至第二島鏈),二方面強化台日軍事能力,採烏克蘭模式對耗中國,說明在西太平洋美國自忖已無軍事優勢。至於太空,這是21世紀五維戰爭的兵家必爭之地,中國起步雖晚,但目前與美國已成平分秋色甚至還有後來居上之勢。
2022-09-23 08:26:27
阿楨
美國善打西洋拳善下西洋棋,都是直面交鋒,不善謀略與佈局。前述五個領域的短兵相接,已可見美國的吃力與勉強,可以想見在地緣板塊的另一個場域,博弈的陸權vs.海權的大戰略,不諳圍棋的美國將會面對多麼難堪與無奈的場景了。
  10年前2012年中共十八大上臺的習近平,就任未久就在2013年提出了「一帶一路」倡議,這個地緣大戰略乘的就是他日後提到的「東升西降」大勢。東(中國)升早已無懸念;西(美、歐、日)降則漸趨明顯,於是過去10年,在這個大勢下倡議的一帶一路,在「亞歐非」這個大棋盤上的頻頻落子,現已可以看到的明顯棋勢與佈局是:一、包括中國及東協在內15個國家參與的RECP自今(2022)年開始運作;二、自2011年開始從中國出發以歐洲為終點的中歐班列,大大振興了亞歐大陸東西之間沉寂已久的陸上運輸;三、上合組織持續擴容,成員國已有9個,超過10個以上的國家等待加入;四、中老(寮國)鐵路開通,中吉烏鐵路即將開建;五、亞投行成員國已超過100個,上合開發銀行即將成立;六、北斗導航覆蓋全球;七、中俄、中伊(朗)建構準能源聯盟;八、人民幣區域化蓄勢待發…。麥金德1個多世紀前預言的「世界島」輪廓已現,整個過程中幾乎看不到任何美國的角色。
  到目前為止,中國這盤世紀大棋下得十分出彩;而美國,猶在中盤纏鬥。
2022-09-24 07:00:10
阿楨
〈美國2022選舉〉〈美中貿易/科技/外交戰〉相關新聞資料

 川普2021/02/13躲過歷史性二次彈劾 57:43參議院投票未達2/3門檻
 2022美國選舉:眾議院共和黨明顯領先,參議院勢均力敵,拜登跛腳 2022-11-10 BBC
 美國選舉評論:拜登大贏、民主黨小輸、共和黨小贏、川普大傷 2022-11-17 陳奕帆
 中共二十大2022-10-23閉幕:李克強等5大財經首長失勢(團派「被團滅」胡錦濤「被離場」),象徵習時代來臨,領導層習家軍包辦,溫和派經濟金融政策將變。20大後對台與美路線轉趨強硬。20大後習近平拚外交:202211月東協峰會、G20峰會、APEC峰會、12月沙國…., 習外交出擊完勝拜登。
 2022大選21縣市長,國民黨13、民進黨5、民眾黨1、無黨2,民進黨掀戰犯風暴:路透/中評...社/學者:蔡「抗中保台」挫敗(回應:國民黨創造台灣經濟奇蹟,創造台積電,民進黨説愛台,賣給美國「美積電」。)
 外交開戰!金融時報2021-02-06美對陸「圍堵」策略不可行:中國是遠比前蘇聯更強力的對手且經濟雄厚,多數國家不願單選美而放棄中。法國總統馬克龍/德國總理默克爾:歐洲不應與美國拉幫結派對付中國.習近平02-09主持中國─中東歐領導人峰會,中超美成歐盟最大交易夥伴.
 中美2021.03.18-19「2+2」高層戰略對話針鋒相對。拜習峰會2021-11-15前夕...拜登簽安全設備法擴大封殺華為和中興等產品! 遭美抵制華為2021年營收下降28.6%,獲利卻成長75.9%。 中國半導體自給自足打破美韓垄斷,2022年一季度進口同比減少9.6%。中晶片2022年出口激增對韓轉順差。中芯突破美國EUV制裁,成功製造付運7納米晶片。英特爾2022年第二季度營收和利潤同比下降22%和109%創近23年最大跌幅,要靠2800億美元晶片法案/美台日韓「晶片四方聯盟」(Chip 4)扳回一城?全球半導體市值前百強中企數量42家居冠 近逼Chip 4聯盟48家。 晶片過剩風暴來襲,台積電狀況危急,鼓勵員工多休假10/25股價重挫4.13%收在371元市值摜破10兆元創新低(01/17股價688元/17.76兆)(回應:台9月無薪假增千人)
2022-11-28 08:38:18
阿楨
西方主導已步入尾聲? 馬凱碩:未來是「新CIA」時代 2023/01/19 中時

新加坡《聯合早報》18日報導,新加坡銀行18日在濱海灣金沙會議中心舉行2023年展望論壇,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研究所傑出研究員、新加坡前駐聯合國大使馬凱碩(Kishore Mahbubani)表示,今後世界將不再由西方國家佔有主導,而是步入新的「CIA」——中國、印度、東協(China、India、ASEAN)的亞洲時代。
這並非馬凱碩首次提到「CIA國家」這一說法。早在2017年1月,他就曾在《今日印度》上撰文提及印度將有機會躋身成為「CIA大國」的一員,但這裡的A指代的還是美國(America)。去年8月,馬凱碩在一家新加坡資產管理公司舉辦的線上研討會上指出,今後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將是中國、印度和東協,即「CIA國家」。
2023-01-20 10:41:31
阿楨
'23.01.20趙少康 關中談「美國霸權的衰退和墮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r6nKF6aaHM
  相關新聞
高盛:2035年陸超美世界第一 2075年印度第二

美國霸權的衰退和墮落:冷戰後美國外交政策的檢討 關中 時報出版
  內容簡介
美國神話變成謊話,美國民主變成笑話。
美國的資本主義其實是戰爭的資本主義、
掠奪式資本主義和贏者通吃的資本主義。
美國一向自認自己的偉大,自認是「山頂之城」、「希望之地」和「天佑之國」,「美國第一」是永遠。冷戰之後,美成唯一霸權,不允許他國挑戰。
  美是最霸道的國家,有著強烈的優越感和使命感,自認是「例外」:有使命去宣揚基督教和教化落後的國家和人民;只相信資本主義,排斥非資本主義國家;以「利他主義」來包裝美國的自私自利,以「自由、民主和人權」、「解救被壓迫的人民」為口號,在海外打仗,其實都為自己的利益。
  本書分析美後冷戰外交政策的失敗,使美享有的「單極時刻」不到20年便被消耗殆盡,「大美和平」曇花一現。
  ●像是北約東擴、攻打伊拉克、阿富汗戰爭、推動以巴和解、北韓的核武問題、與中國的「化友為敵」等等,分析美國由勝而衰的原因。
  ●美外交精英集團──「美國戰狼」,評價美國的五位總統及外交政策上認知的錯誤。
  本書詳解美國霸權的衰退和墮落,並整理許多學者跟專家的論述!
  肯楠(George Kennan)
  敵人對美的危害,遠低於來自美國政治菁英們的幻想。
  季辛吉(Henry Kissinger)
  冷戰後,美國首要工作是妥善處理俄中問題。
  布里辛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
  美不可過度伸張武力,要爭取俄留在西方陣營,俄不能失去烏克蘭。爭取俄中合作,並以日印牽制中國。美最大夢魘是中俄和伊朗的合作。
  漢廷頓(Samuel Huntington)
  冷戰後,世界進入多極和多元文化並存時代,美應接受非西方文明,並尊重多元文明。西方文明的沒落,主要是道德敗壞、文化墮落和政治分歧。
  佛格森(Niall Ferguson)
  美未能記取歷史教訓,帝國不能只靠武力,還需正當性。美入侵伊拉克是公然說謊,在伊建立民主也是神話。中美,合則兩利,分則兩害。中國的文化是難以匹敵的力量。
  卡布蘭(Robert Kaplan)
  中國崛起沒有任何不合法和不合理之處,東亞現狀不能視為理所當然,分裂國家經常會以出乎意料之外的方式統一。
2023-01-21 08:37:23
1
陸《美國的霸權霸道霸凌及其危害》報告 指責粗暴干涉別國內政 2023/02/20 中時

大陸官方今天(20日)發布《美國的霸權霸道霸凌及其危害》報告,指責美國濫用政治、軍事、經濟、科技、文化等霸權地位,粗暴干涉別國內政,大搞顛覆滲透,動輒發動戰爭,貽害國際社會。
報告指責美國,長期打著所謂民主和人權旗號,企圖按照美國的價值觀和政治制度塑造其他國家和世界秩序。美國的歷史充斥著暴力和擴張,美國軍事霸權釀成人道慘劇,美國經濟金融霸權淪為地緣政治武器,美國在高科技領域大搞壟斷打壓、技術封鎖,遏阻其他國家科技和經濟發展。
報告斥責美國慣於打著民主、自由、人權的幌子,發動顏色革命,挑唆地區爭端,甚至直接發動戰爭。美國固守冷戰思維,大搞集團政治,挑動對立對抗。美國泛化國家安全,濫用出口管制,強推單邊制裁。美國對國際法和國際規則合則用,不合則棄、則廢,打著「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旗號,謀著維護自身「家法幫規」的私利。
報告指出,美國利用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在智慧財產權上的弱勢地位和在相關領域制度上的空缺實施壟斷,攫取高額壟斷利潤。20世紀80年代,美國為打擊日本半導體產業發展,逼迫日本簽訂《美日半導體協定》,導致日本半導體企業幾乎完全退出全球競爭,市占率由50%跌至10%。同時,在美國政府扶持下,大量美國半導體企業趁機搶占市場。
報告還指出,美國將科技問題政治化、武器化、意識形態化。美國泛化國家安全概念,動用國家力量打壓和制裁中國華為公司。美國還炮製各種藉口,圍追打壓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中國高科技企業,已將1000多家中國企業列入各種制裁清單。
報告稱,美國還對生物技術、人工智慧等高端技術實施管控,強化出口管制,嚴格投資審查,打壓包括TikTok、微信等中國社交媒體APP,遊說荷蘭和日本限制對中國晶片和相關設備與技術出口。
報告指責美國,對中國科技人才政策採取雙重標準。2018年6月以來,針對部分高科技專業的中國留學生縮短了簽證有效期限,對在美華人學者開展大規模調查,排擠、打壓華人科研群體。
報告說,美國打造「晶片聯盟」、「清潔網路」等科技「小圈子」,給高科技打上民主、人權的標籤,將技術問題政治化、意識形態化,為對他國實施技術封鎖尋找藉口。同時,美國濫用科技霸權大搞網絡攻擊和監聽竊密。從競爭對手到盟友,均在監聽範圍之內。
《美國的霸權霸道霸凌及其危害》報告全文
.......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30220004005-260409
2023-02-21 08:37:50
阿楨
外交部:中國民用無人飛艇因不可抗力誤入美國領空 2023-02-03

該飛艇,屬民用氣象等科研。受西風帶影響,且自身控制能力有限,該飛艇嚴重偏離預定航線,中方遺憾。
  回應
布林肯自導自演訪華,最後還找借口落台。
美國不是經常自由航行中國領空嗎
  相關新聞
 華府斥侵犯主權(中:不接受毫無根據的指控),布林肯推遲訪華(中:沒宣佈過什麼訪問,美發佈是美自己的事),眾院議長麥卡錫改口:目前沒訪台計畫,美考量地面安全未擊落。
 按2002年開放天空條約美也用氣球偵搜 (2002-2016年美196次氣球到俄,俄則對美71次),美前駐聯合國大使海理: 打中國氣球不可行。(回應:一個流浪氣球米國霸權都嚇成這樣,美最好打,以後中方比照!) 美國1999-05-07誤炸(?)中國駐南聯大使館。
 拜登讚美軍5日在大西洋領海上空擊落中國飛艇(中:強烈不滿,將進一步反應。美反應過度,違反國際法慣例。) 國際法規定領海12海里,領空高度沒規定,實際用飛機最高高度,約13700米,並不涵蓋飛艇衛星高度。(回應:美既開先例,以後就可比照。 五六十年代,美蔣用U2偵察,被我擊落多架,就不敢來了。七十年代,美就利用西風帶,從新疆入境,到日本回收,被我擊落。) 美:中國偵察氣球遍佈五大洲。德媒:中國能隨時闖入美國領空。(回應:美霸也是侵犯世界各國領空,為什麼不靠腰,幹! 只有美人可以,阿共仔不行!) 郭正亮批拜登無能;遭民粹綁架,啟動冷戰危機。 因小失大 紐時:氣球事件凸顯中美關係的脆弱。 華郵專欄作家:美過度反應「危險且不合理」。德媒:美靠氣球炒作中國威脅,是藉題發揮、小題大作。美F-22疑在阿拉斯加擊落美自己NWS的氣象氣球,40萬美元飛彈恐打下NIBBB氣球迷12美元的氣球。中擊落山東海域不明飛行物! 外交部:美高空氣球2022年10多次非法飛越中國領空,3萬米高空偵察南海。美為什能看見18000米高空的氣球,卻看不到俄州的毒蘑菇雲?美國兩周至少4起列裝危險品火車脫軌事故 (回應:建設如此殘舊,當然會出軌意外!) 中國02-21發布《全球安全倡議概念文件》《美國的霸權霸道霸凌及其危害》報告。
 新疆驚現特大號飛艇機庫足以容納核航艦 2021-07-15 中時
 美專家:未來10年中國飛艇將世界一流,打造飛艇情報網 2010-05-31 防務新聞
 美國Politico雜誌2022年報導美國防部高空氣球跟蹤高超音速武器。
 全球大視野:美歐皆欲掌握平流層飛艇全球僅陸造出,衛星清晰實拍美國本土基地,北斗在165國反超美GPS。
2023-02-23 07:35:25
阿楨
中國發布《全球安全倡議概念文件》:通過談判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

全球近年面臨中美關係緊張、俄烏戰爭屆滿一週年等地緣政治危機,中國外交部2023-02-21發布《全球安全倡議概念文件》,表示習近平為解決全球安全難題提供了更系統的思路、更可行的舉措。
中國最高外交官王毅18日出席慕尼黑安全會議,會中他提及中國國家習近平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和平與發展兩大難題提供中國方案、貢獻中國智慧,預計提出《全球安全倡議概念文件》,且稱有100多個國家和聯合國在內多個國際組織支持、近70個國家加入「全球發展倡議之友小組」。
全文提及「支持通過對話談判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等熱點問題」,「六個堅持」、「二十大合作方向」、「四大合作機制」等。
「六個堅持」,包括堅持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堅持尊重各國主權、領土完整;堅持遵守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堅持重視各國合理安全關切;堅持通過對話協商以和平方式解決國家間的分歧和爭端;堅持統籌維護傳統領域和非傳統領域安全。
倡議文件中強調,「戰爭和制裁不是解決爭端的根本之道,對話協商才是化解分歧的有效途徑」,並稱一國安全不應以損害他國安全為代價,任何國家的正當合理安全關切都應得到重視和妥善解決,不應被長期忽視和系統性侵犯;濫用單邊制裁和「長臂管轄」不但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會製造更多困難和複雜因素。
對於合作方向,文件內提出包含堅決維護「核戰爭打不贏也打不得」共識、推動政治解決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支持世界衛生組織在全球公共衛生治理中發揮領導作用等。
  回應
中國的倡議若是成功,美國拜登的臉擱哪裡?美國軍火存銷哪?
自稱是民主的國家一天到晚在挑臖互鬥,共產國家提倡和平
大家都希望世界和平。只有美國為了維護霸權 收割全球財富, 專門在別的國家挑起戰爭 好坐收漁翁之利...
梅克爾為什麼要烏保持中立國不要進北約,因為美國主要是削弱俄國的實力。
2023-02-23 07:54:23
阿楨
中國發布《全球安全倡議概念文件》:通過談判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

全球近年面臨中美關係緊張、俄烏戰爭屆滿一週年等地緣政治危機,中國外交部2023-02-21發布《全球安全倡議概念文件》,表示習近平為解決全球安全難題提供了更系統的思路、更可行的舉措。
中國最高外交官王毅18日出席慕尼黑安全會議,會中他提及中國國家習近平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和平與發展兩大難題提供中國方案、貢獻中國智慧,預計提出《全球安全倡議概念文件》,且稱有100多個國家和聯合國在內多個國際組織支持、近70個國家加入「全球發展倡議之友小組」。
全文提及「支持通過對話談判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等熱點問題」,「六個堅持」、「二十大合作方向」、「四大合作機制」等。
「六個堅持」,包括堅持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觀;堅持尊重各國主權、領土完整;堅持遵守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堅持重視各國合理安全關切;堅持通過對話協商以和平方式解決國家間的分歧和爭端;堅持統籌維護傳統領域和非傳統領域安全。
倡議文件中強調,「戰爭和制裁不是解決爭端的根本之道,對話協商才是化解分歧的有效途徑」,並稱一國安全不應以損害他國安全為代價,任何國家的正當合理安全關切都應得到重視和妥善解決,不應被長期忽視和系統性侵犯;濫用單邊制裁和「長臂管轄」不但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會製造更多困難和複雜因素。
對於合作方向,文件內提出包含堅決維護「核戰爭打不贏也打不得」共識、推動政治解決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支持世界衛生組織在全球公共衛生治理中發揮領導作用等。
  回應
中國的倡議若是成功,美國拜登的臉擱哪裡?美國軍火存銷哪?
自稱是民主的國家一天到晚在挑臖互鬥,共產國家提倡和平
大家都希望世界和平。只有美國為了維護霸權 收割全球財富, 專門在別的國家挑起戰爭 好坐收漁翁之利...
梅克爾為什麼要烏保持中立國不要進北約,因為美國主要是削弱俄國的實力。
2023-02-23 08:07:43
阿楨
陸《美國的霸權霸道霸凌及其危害》報告 指責粗暴干涉別國內政 2023/02/20 中時

大陸官方今天(20日)發布《美國的霸權霸道霸凌及其危害》報告,指責美國濫用政治、軍事、經濟、科技、文化等霸權地位,粗暴干涉別國內政,大搞顛覆滲透,動輒發動戰爭,貽害國際社會。
報告指責美國,長期打著所謂民主和人權旗號,企圖按照美國的價值觀和政治制度塑造其他國家和世界秩序。美國的歷史充斥著暴力和擴張,美國軍事霸權釀成人道慘劇,美國經濟金融霸權淪為地緣政治武器,美國在高科技領域大搞壟斷打壓、技術封鎖,遏阻其他國家科技和經濟發展。
報告斥責美國慣於打著民主、自由、人權的幌子,發動顏色革命,挑唆地區爭端,甚至直接發動戰爭。美國固守冷戰思維,大搞集團政治,挑動對立對抗。美國泛化國家安全,濫用出口管制,強推單邊制裁。美國對國際法和國際規則合則用,不合則棄、則廢,打著「基於規則的國際秩序」旗號,謀著維護自身「家法幫規」的私利。
報告指出,美國利用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在智慧財產權上的弱勢地位和在相關領域制度上的空缺實施壟斷,攫取高額壟斷利潤。20世紀80年代,美國為打擊日本半導體產業發展,逼迫日本簽訂《美日半導體協定》,導致日本半導體企業幾乎完全退出全球競爭,市占率由50%跌至10%。同時,在美國政府扶持下,大量美國半導體企業趁機搶占市場。
報告還指出,美國將科技問題政治化、武器化、意識形態化。美國泛化國家安全概念,動用國家力量打壓和制裁中國華為公司。美國還炮製各種藉口,圍追打壓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中國高科技企業,已將1000多家中國企業列入各種制裁清單。
報告稱,美國還對生物技術、人工智慧等高端技術實施管控,強化出口管制,嚴格投資審查,打壓包括TikTok、微信等中國社交媒體APP,遊說荷蘭和日本限制對中國晶片和相關設備與技術出口。
報告指責美國,對中國科技人才政策採取雙重標準。2018年6月以來,針對部分高科技專業的中國留學生縮短了簽證有效期限,對在美華人學者開展大規模調查,排擠、打壓華人科研群體。
報告說,美國打造「晶片聯盟」、「清潔網路」等科技「小圈子」,給高科技打上民主、人權的標籤,將技術問題政治化、意識形態化,為對他國實施技術封鎖尋找藉口。同時,美國濫用科技霸權大搞網絡攻擊和監聽竊密。從競爭對手到盟友,均在監聽範圍之內。
《美國的霸權霸道霸凌及其危害》報告全文
.......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30220004005-260409
2023-02-23 08:16:19
阿楨
羅思義:全球發展的最大絆腳石,是美國的寄生性資本主義 2023-09-27觀察者網
前倫敦經濟與商業政策署署長,人大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導讀】本文是筆者為觀察者網主辦的一帶一路倡議十周年演講稿的加長版。為什麼150個經濟戰略、發展水準和政治制度極具多樣化的國家會加入一帶一路?還有數十個國家排隊加入金磚國家。
  資本主義一直在演變
帝國主義國家將世界劃分為相互競爭的正式或非正式殖民帝國——這些國家之間的鬥爭最終引爆了一戰到1945年二戰結束時,美國取得勝利。美國主導的全球化資本主義體系與前資本主義體系截然不同,生產力發展超越了前殖民帝國時代的資本主義。美國投資占GDP的20%, 70年代末的日本投資率30%或更多。因此,美國逼迫這些國家降低投資水準,這一過程在拙文《它曾成功“謀殺”了德國、日本、四小龍,現在想要勸中國“經濟自殺”》中有詳細分析。
  資本主義的世界都是由一個大國主導——從18世紀末到1914年是由英國主導,19世紀70年代,美國經濟規模超過了英國,到1913年,美是英兩倍多,到1945年是五倍。
  國際金融結構也隨著經濟生產主導地位而改變,在英國1931年停止英鎊與黃金的兌換之前,金本位制一直主導國際金融體系。1945年起,美國成為世界貨幣。英美的經濟發展進程如出一轍,在其經濟主導地位達到巔峰時,不僅能為其國內投資提供融資,還用於對外輸出資本。
  1913年,英國資本占GDP的18%,但國內投資9%。因此,英國19世紀維護國際主導地位靠的不僅是英國艦隊,還依賴於經濟投資和對外援助。但美國的崛起和英國在一戰中經濟受損,到1931年,英國發生了逆轉,不得不從他國引進資本,成為世界經濟的寄生蟲。因此,美國因此不僅可以通過暴力戰爭鞏固其國際霸權,如朝鮮戰爭、越南戰爭以及多次政變,還可以通過援助:二戰後援助歐洲的馬歇爾計畫、古巴革命後在拉丁美洲成立進步同盟,越戰期間扶持亞洲四小龍等等來達到其目的。但是,正如圖2所示,到20世紀70年代末,美國已不能創造足夠的資本為其國內投資提供融資,而是變得依賴其他國家的資本流入,成為世界經濟的寄生蟲。
2023-09-28 07:06:34
阿楨
儘管如此,美國仍決心維持其國際霸權,採取額外的手段試圖減緩其他國家經濟增速,正如早前它對付德日一樣,像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期間對亞洲四小龍所做的那樣——加征關稅、技術制裁、封鎖華為等等。因此,美國已成為生產力發展的雙重桎梏。
  美國的一系列直接或代理人戰爭不斷升級。許多規模較小的“混合戰爭”和常規軍事行動,比如1999年轟炸塞爾維亞、2001年入侵阿富汗、2003年入侵伊拉克、2011年轟炸利比亞和現在在烏克蘭引入代理人戰爭。
  除了實際的戰爭,美國越來越多地訴諸技術抵制,不僅切斷了本國公司,也切斷了盟友與中國等關鍵市場的聯繫,迫使華為退出盟友電信系統的壓力增加了他們的成本,美國通過控制美元實施單邊制裁,非法扣押俄羅斯外匯儲備令眾多國家中不安。
  一些國家直接受到美國制裁或軍事行動的威脅,如伊朗、俄羅斯、朝鮮、古巴、委內瑞拉等國,一些國家正在遭受美國加征經濟關稅、抵制或未來軍事行動的威脅,最典型的是中國,以及越來越多的一些國家,它們只是想繼續發展經濟,但受到美國的阻礙。這有助於解釋為何150多個經濟和政治制度截然不同的國家加入了“一帶一路”倡議,數十個國家希望加入金磚國家——越來越多的國家,特別是全球南方國家,想方設法脫離美國的單方面的命令,獲得獨立自主的發展空間。它們不是從“親華”、“反美”或這些政策的任何組合開始的。他們只是對幫自己國家謀發展感興趣。
在與中國的接觸中,這些國家發現中國不僅在進行雙贏貿易,而且是資本淨出口國。如圖5所示,自1992年這30年來,中國一直是資本淨出口國。因此,各國發現,中國不但不是生產力發展的桎梏,而是生產力發展的潛在助推器。美國是生產力發展的枷鎖,中國則會是幫手。
2023-09-28 07:20:06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