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曼紐爾‧沃勒斯坦的《美國實力的衰落》(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是本陰謀書嗎?不然老共不少學者怎不歡迎美國衰落論?
怕自滿於大國崛起或中國威脅論再起吧!
伊曼紐爾‧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美國著名社會學家、世界體系理論的代表人物,長期任教于美國紐約州立大學賓厄姆頓分校社會學系.現爲美國耶魯大學資深研究員。沃勒斯坦的重要著作包括《現代世界體系》(3卷)、《自由主義以後》、《曆史資本主義和資本主義文明》、《烏托邦幻想,還是21世紀的曆史選擇》、《沃勒斯坦精粹》、《所知世界的終結:21世紀的社會科學》等。
目錄
引言
第一部 立論
第一章 美國衰落:山鷹折翅
第二部 多種言辭與現實
第二章 20世紀:正午的黑暗?
第三章 全球化:世界體系中的一段漫長軌迹
第四章 種族主義:我們的沈重包袱
第五章 伊斯蘭教:伊斯蘭教、西方和世界
第六章 他者:我們是什麽人?他者是什麽人?
第七章 民主:言辭還是現實?
第八章 知識分子:關于價值中立問題
第九章 美國和世界:作爲標志性建築的雙子樓
第三部 我們在走向何方?
第十章 “左翼”Ⅰ:再論理論和實踐
第十一章 “左翼”Ⅱ:過渡時代
第十二章 各種運動:反體系運動今天的含義是什麽?
第十三章 21世紀地緣政治的割裂:世界前景如何?
陳偉:沃勒斯坦與美國衰落的神話
當代美國著名的左派學者伊曼紐爾‧沃勒斯坦的名字對于中國學人來說並不陌生,他的作品在中國讀者中也大有市場,因爲中國曆來不乏“左”的傳統。由于中國在當今世界政治經濟大格局中尚處于弱勢,我們的學者自覺或不自覺地到西方左派那裏尋求資源,以抗議世界秩序的不合理、不公正,同時找回某種扭曲的“自信”,也就不足爲奇了。最近,沃勒斯坦的作品《美國實力的衰落》一書中譯本問世,一方面,它爲素來對沃勒斯坦感興趣的讀者了解沃氏近年來的思想狀況提供了一個不錯的新讀本,另一方面,更爲重要的是,它也是我們了解和反思西方左派社會政治思想的一個重要參考資料。
沃勒斯坦此書以“美國實力的衰落”爲名,並在書中就關于“美國實力的衰落”的診斷有專論,在印象中視美國爲世界霸主的大多數人看來,這樣的提法無疑是十分新穎而引人注目的,雖然這種說法並非沃勒斯坦的首創。然而,細讀該書之後,筆者不能不說,所謂“美國實力的衰落”不過是沃勒斯坦制造的新神話,至少我們從沃勒斯坦的書中無法信服地看到一個正在衰落的美國。素來具有“終結”情結,並自視甚高地將自己放在世界大體系之後的沃勒斯坦,絲毫不脫西方左派曆來的思想特征。
西方左派政治思想家似乎都有一種嗜好,那就是斷言某種全面而徹底的危機。他們相信,既有秩序面臨全面崩潰的危險,既有制度已經走到了盡頭,這個世界陷入了萬劫不複的大危機。唯其如此,一種全面的革命、最後的勝利才可能到來,這是曆史發展的辯證法。而我們正處于這樣一個曆史性的偉大時刻。
1989年,蘇聯解體,東歐巨變,沃勒斯坦不像弗朗西斯‧福山那樣歡呼自由主義的勝利、曆史的終結,而是認爲與此同時,自由主義也跟著走到了終點,資本主義體系正處于瀕臨滅亡的邊緣。事後來看,沃勒斯坦的預言並沒有變成現實。
(參本台《自由主義的終結》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06572895/20080503061913)
2001年,震驚全球的“911”事件發生後,沃勒斯坦再次提筆,宣稱這是美國衰落的標志性大事件,而此後美國對伊拉克的戰爭等一系列由美國鷹派所主導的軍事行動,在沃勒斯坦的眼裏不是美國實力的展示,而是一個沒落帝國濫用暴力進行垂死掙紮的體現。沃勒斯坦多年前便提出了世界體系論,並以此在國際政治理論中占有一席之地,這種理論的提出,一方面展示出他個人廣博的知識和難得的學術雄心,另一方面,卻也是他陷入某種虛構的宏大理論的明證。事實上,沃勒斯坦迄今爲止仍未擺脫此種思維範式。他精心構築了世界體系與反體系的辯證法,並斷言自己和他的同代人正處于舊體系崩潰、新體系呼之欲出而尚未到來的轉折點。沃勒斯坦真誠地相信:“世界資本主義制度存在了500年之後,第一次處于真正的系統性危機之中,我們自己正處在一個過渡時代。”在《美國實力的衰落》一書中,沃勒斯坦還煞有介事地發表了他的“左派宣言”,其中不乏關于世界左派在理論與實踐上該怎麽辦的戰略部署和具體行動綱領。
然而,現實中的美國實力到底如何呢?事實上,沃勒斯坦並不那麽感興趣于美國的現狀。“美國實力的衰落”,與其說是評估美國國力的嘗試,不如說是作者乃至西方左派的某種意願甚至是幻覺的表達。沃勒斯坦所代表的西方左派,犯了20世紀法國著名社會理論家雷蒙?阿隆所指出的知識分子的痼疾。這些痼疾的症候如:誇大所處時代在曆史發展中的重要性,假定自己與上帝一樣站在曆史的制高點,誇大弱勢群體的要求,開發和利用各種現實中的不滿情緒,相信曆史發展的連續性,唯獨不願意正視現實。
“美國的衰落”這一提法很容易讓人想起“中國的崛起”。近年來,西方媒體一直在談論中國的崛起,似乎風水輪流轉,中國作爲大國的崛起就在眼前。然而,人們很容易錯把願望當成現實。所謂當今世界以美國爲代表的西方的衰落和中國的崛起,平心而論,我們要當心,這可能不過是西方左派們制造的新神話。神話有時如同鴉片一樣,滿足了人們某種虛榮心和夜郎自大的心理,但現實終歸是現實。閱讀此類著作,或可讓人精神振奮,激動不已,但我們一定要冷靜,鴉片終歸只是鴉片
http://www.china.com.cn/international/txt/2007-10/12/content_9038484.htm
張立平:美國真的衰落了嗎?
美國衰落?!又是老生常談?自從上個世紀70年代以來,每當美國外交受挫或國內經濟出現問題,總會招來有關美國衰落的一場大辯論。人們對這個話題的濃厚興趣凸顯了美國在國際政治中的重要性——無論其興其衰,都牽動著國際社會的每一根神經。時值911後六年,在外,美國身陷伊拉克;在內,次級房貸危機預示著美國經濟可能走低。對美國霸權極其敏感而又憂心的分析人士又開始尋找美國衰落的蛛絲馬跡:美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號召力和道德感召力下降了,美式民主吸引力下降了,美國引以為豪的“軟實力”下降了;甚至有人說,美國正在被邊緣化,世界正朝著美國霸權之後的時代走去。
與911前相比,美國真的衰落了嗎?
從實力上看,美國的“硬實力”不但沒有下降,反而還在穩步增長。
就經濟而言,2001年美國的GDP為98666億美元,2006年增加到132466億美元,2002年~2006年間年均增長率2.9%,高於其他發達國家(日本和歐盟),其他經濟指標如勞動生產率、公司的利潤回報率、失業率、通貨膨脹率等均比其他發達國家要好。因此,無論是簡單的縱向比較還是橫向比較,美國的經濟在發達國家中表現是最好的,因而也就拉開了它與其他國家的距離,美國的GDP總量比處於世界GDP總量第二的日本還多一倍。中國近年來雖然經濟增速比較快,但由於基數小,因此美國的GDP還是比中國的要多四倍。
就軍事實力而言,美國更是獨佔鰲頭。9.11後,美國的軍費開支連年上升,2001年~2006年的五年裏,美國軍費增長了58%,在全球軍費開支中所佔份額也從36%攀升至46%,2006年為5287億美元,相當於緊隨其後的20個最大防務國家的預算總和。2007年7月5日布希向國會提交的2007年~2008年財年的政府預算總額2.9萬億美元中,國防預算為7165億美元,佔到總預算的24.7%,如獲批准,那又將創下國防費用的新記錄。除了堅實的軍費基礎外,美國的戰略資源還包括140萬左右的受過高中以上教育、掌握先進技術的現役軍人以及3000多個遍佈全球的軍事基地和部署在120個國家的37萬海外駐軍,還有相當於其後六大軍事強國開支總和三倍的研發和測試評估投入。此外,2001年以來,主要大國(除少數國家的少數軍人)都沒有打仗的經歷,而美國連開兩戰(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部隊的戰略、部署、士氣和能力都得到了檢驗和提高;此外,美國在中亞、東南亞等地區借反恐之機獲得了新的軍事基地,這種地緣上的優勢也是其他國家無法比擬的。從某種意義上講,美國壟斷了今日世界上發動戰爭的權力。
“軟實力”部分衰落
那麼,美國的“軟實力”有沒有下降呢?9.11事件發生後,全世界絕大多數人民都表示了同情,法國《世界報》甚至說“我們都是紐約人”,俄羅斯總統普京在第一時間向布希總統致電。一時間美國似乎獲得了道義制高點,“反恐”得到了國內外人民的支援。然而,好景不常,2002年開始,隨著“倒薩”的宣傳及隨後的伊拉克戰爭,美國的“軟實力”出了問題。
首先,美國對盟國的影響力和號召力有所下降,尤其是在2003年,圍繞著伊拉克戰爭,美國與歐洲之間長達半個多世紀的跨大西洋聯盟出現了裂痕,美歐關係降到二戰以來的冰點;2005年布希連任總統後美歐關係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隨著德法新領導人默克爾和薩科齊的上臺,美歐關係日漸回歸正常。
其次,美國對國際規則和國際組織的支配能力下降。美國對伊開戰前也曾想拿到聯合國的授權,冠冕堂皇地打仗,但由於盟國的抵制、中俄的反對,美國只好在沒有聯合國同意的情況下,孤注一擲地打了一場“先發制人”的不仁不義的戰爭。
再次,美國塑造和影響事態進程的能力下降。在解決伊拉克問題、朝核問題、伊朗核問題和阿以問題方面,美國無法單獨發揮作用,不得不求助於多邊外交。
第四,美國國家形象受損。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的理由——薩達姆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被證明為子虛烏有,使它在國際上的可信度大為下降;2004年披露出來的伊拉克“虐囚醜聞”又使得美國喪失了道德高地。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美國政治又回到2000年狀態,政黨和意識形態極化,兩黨對峙,勢均力敵;曾因911事件而在2001年~2002年出現的罕見的社會凝聚力消失殆盡,黨派政治浮出臺面,在內外政策上你攻我擊,尤其是在伊拉克問題上,國會的民主黨向白宮的共和黨總統叫板,你威脅不撥錢,我威脅要否決;你說駐伊美軍要走,我說駐伊美軍要留。
“粘性實力”仍然很強
觀察美國實力是否衰落,還必須看到一些與實力相關的重要因素。
美國在教育、科技和創新方面一馬當先,拔得頭籌。近些年來,美國教育經費約佔GDP的7%(中國不足4%),在普及中學教育基礎上,大學升學率達70%以上,受過大學教育的工人佔工人總數的57%(中國小學程度以下的佔41%)。在基礎研究投入方面,美國全國研究與開發投入實際年均增長率為6%,高於同期經濟增長率,研究投入幾乎佔美國GDP的3%,佔世界研發投入總額的45%,高於其後的日本、德國、英國、法國、義大利和加拿大六個國家研發投入的總和。技術創新有三個條件:人才(高技術人才)、資金(研發投入)和體制(知識產權保護法、專利權法)。由於美國在這三個方面都領先於其他國家,因此美國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數、每年的專利申請數、用於新技術應用和推廣的風險投資數繼續居世界之冠。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技術出口國。美國的高技術產品出口占世界的40%左右。
美國有極強的自我調節能力和靈活反應能力。“自我調節能力”包括自上而下的政府調節和自下而上的社會調節;“靈活反應能力”主要指對於國內外突發事件的處理和應對能力,包括危機處理能力和危險預警能力。9.11後美國的自我調節能力和靈活反應能力都大為增強:針對二戰以來第十次經濟衰退,美國政府不斷提出刺激經濟的計劃,大規模減稅、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連續十次降息,均取得了一定成效。針對9.11恐怖襲擊,改革並整合全國的情報部門,設立國家情報總監;負責協調各個情報機構,成立新的內閣級部門——國土安全部;將國土安全置於首要地位,設立恐怖預警機制,將恐怖襲擊的危險分為綠、橙、黃、紅四個級別,並對國民發出恐怖襲擊可能發生地的警告資訊。
美國文化和社會有吸引力。即便在9.11事件後,美國也仍然是外國留學生最熱衷去求學的目的國,美國仍然像磁鐵一樣吸引了全世界的優秀人才。
美國有一套成熟的貿易制度、投資制度、金融制度和稅收制度,還有健全的基礎設施和法律法規,而且美國的經濟政策透明,可預見性強。
美國政治穩定。200多年來,無論是在內戰時期還是與外國作戰時期,美國的選舉從未因此受到干擾,因此美國的政權總是能夠平穩地從一位總統移交給另一位總統。
美國人有憂患意識和進取精神。美國現在雖然是世界上惟一的超級大國,近年來其競爭力在世界上也是名列前茅,但當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較快時,美國也毫不鬆懈。2005年美國成立了兩黨聯合競爭力委員會,就如何提升美國的競爭力向總統提出建議。布希總統對馬利蘭州一所中學的學生說:“你們如不好好學習,將來工作機會都飛到中國人、印度人那裏去了。”美國在科技和軍事領域遙遙領先,但仍然花費比其他國家多的財力來進行更尖端的研究,其目的就在於擴大領先的優勢。這些與實力相關的比較恒久的文化因素、制度因素和政策因素,有人也稱之為“粘性實力”。
綜上所述,就美國的綜合實力而言,美國並沒有衰落!9.11後美國的“軟實力”出現了部分衰落,但“軟實力”的部分衰落其實是新帝國主義的衰落,而不是美國的衰落,這是因為:支撐美國根基的“粘性實力”仍然很強,顯示美國強壯的“硬實力”(經濟和軍事)仍然在平穩增長;美國在一時一地的影響可能有所下降,伊拉克困局和房貸危機可能造成一些麻煩,但在可預見的將來,美國霸權仍然還會存在。 (張立平)
http://big5.china.com.cn/international/txt/2007-10/27/content_9132246.htm
美國爲什麽如此強大?
擴充軍備,擁有強大的軍隊並不能保證一個國家的持久強大和繁榮,相反,如果內部問題處理不好,甚至會走向崩潰。曆史事實已經證明了這一點。
美國的今天的繁榮與強大,或者說擁有強大的經濟和軍事力量,完全是得益于它的制度。這種制度最大程度地減少和避免了因領導人的失誤對國家造成的損害,最大程度的保障和落實了每個公民充分享有的公民權利,使他們敢想敢言,使他們真正感到自己是國家的主人,使他們發自內心地對這個國家充滿感激之情,並認爲這個國家值得他們去捍衛。
這種制度吸引了來自全世界各國的精英和傑出人才爲其服務。比如,愛因斯坦本來是德國科學家,可是,因爲他祖國的納粹政治迫害,被迫來到了美國,結果成了“美國科學家”。我們現在所用的電腦芯片的生産商,英特爾公司的創始人葛羅夫就是從匈牙利逃到美國的猶太人。類似的例子太多了,許多爲美國作出傑出貢獻的人恰恰都不是美國人。有了龐大的人才,還怕成就不了強大的經濟軍事實力嗎?
吸引全世界各行各業人才爲美國服務的正是它的民主制度和不拘一格降人才和鼓勵創新的體制,同時從法律上保障人民思想自由,百家爭鳴。不像某些國家那樣,壓制言論思想自由,用統治者的一種思想來禁錮人民,這樣只能使一個國家和社會窒息,喪失掉創新的動力,就象晚清時期的中國一樣。
美國領世界之先的原因是什麽?換一個角度,美國稱霸世界的資本或說財産是什麽?我看到一種提法,任何社會都由三方面構成,就是hard ware(硬件)、software(軟件)和people ware(人)。
我的理解是,“國家硬件 ”主要指自然資源、生態環境,以及物質層面的設施、裝備、技術條件等;“國家軟件”主要指國家一切領域的規則系統、運行機制;而people ware主要是指人的精神信仰、價值觀念和文明素質。這三個方面相互聯系,也就是一個社會的物質資本、社會資本和人力資本。
托克維爾在《論美國的民主》中曾經談到:“有助于美國維護民主制度的原因有三:自然環境、法制和民情,”“按貢獻對它們分級…… 自然環境不如法制,而法制又不如民情。”自然環境是一種物質資本,法制是一種社會資本,民情則是人力資本。托克維爾說:“美國的聯邦憲法,好像能工巧匠創造的一件只能使發明人成名發財,而落到他人之手就變成一無用處的美麗藝術品。”墨西哥照搬美國憲法,並未使墨西哥富強,原因就在于“缺乏民主的民情”。
http://iask.sina.com.cn/b/8274190.html?from=related
布什發表國情咨文稱美國國力從未如此強大
【大紀元02年月30日訊】(法新社30日華盛頓電)美國總統布什在九一一恐怖攻擊之後四個半月的今天發表國情咨文,開宗明義警告美國人,反恐怖戰爭才剛剛開始,但也聲稱成功鏟除全球成千上萬恐怖份子。
布什以嚴肅的口吻揭開其國情咨文演說,他說,更多的恐怖份子「就像定時炸彈」流竄世界各地。
布什享有的極高聲望,顯示美國民衆對其在九一一之後發動的反恐怖戰爭的信心與支持,他告訴美國人民,美國仍然有危險。
布什說:「今晚我們齊聚此間,我們的國家目前處于戰爭狀態,經濟衰退,文明世界面對空前的危險。」
但他堅稱:「我們的國力從未如此強大。」
在就職一年多,恐怖攻擊事件轉變了其總統職務的情況下,布什列出其施政的三大優先主軸:打擊恐怖主義,加強國內安全,以及振興經濟。
布什于晚間九時十五分(臺北時間三十日上午十時十五分)開始發表其國情咨文,他說:「我們在阿富汗的行動證實一點:即我們對抗恐怖主義的戰爭並未結束,而是剛剛開始。」
他說:「劫持九一一飛機的十九名歹徒大多數是在阿富汗的訓練營受訓,其他還有數萬人也在那裏受訓。」
他說,美國在阿富汗發現恐怖份子擁有美國核子工廠與公共飲水設備的圖樣,制造化學武器的詳細說明,美國各大城市的搜查地圖,以及美國與全世界主要地標的詳細描述。
布什說:「此一發現證明我們最擔心的情況確實存在,並顯示對抗恐怖主義的戰爭是一場長遠的戰役,而且這場戰爭才剛剛開始。」
他說美國的軍事行動已經終結阿富汗境內的恐怖份子訓練營,但其他至少十多個國家還存在這種機構。美國將針對這些「地下恐怖份子」采取行動,包括哈瑪斯集團,真主黨,回教聖戰組織以及翟西-穆罕默德組織等,如果那些國家不清剿這些恐怖組織的話。
就在觀察家思考反恐戰爭之後的下一步爲何,布什對伊朗,伊拉克與北韓等所謂流氓國家發出嚴厲警告。
他特別指這三個國家爲「邪惡軸心」,警告它們可能成爲美國下一波反恐怖戰爭的目標。
他說:「我們將發展並部署有效的飛彈防禦系統來保護美國與盟國以防突發攻擊。我們要告訴全世界:美國會采取一切必要方法確保我國的安全。」
在重要的期中選舉之前十個月,布什的聲望非常高,一掃就職初期人們對其治國能力的疑慮。
只有兩件事對布什的政績蒙上陰影,一是景氣下滑,一是恩隆公司破産案。布什在演說中以相當大篇幅闡述如何振興美國經濟,創造就業機會。
http://www.xianqiao.net:8080/gb/2/1/30/n167586.htm
233《美國實力的衰落》
美國實力能支撐一個全球帝國嗎
美國的新保守主義者們認爲,冷戰後美國應該抓緊機會擴張自己的勢力,保持美國在世界體系中無與倫比的地位。從美國的學術圈及媒體都重新開始審視帝國論可以看出,美國當政者的確認爲美國的實力在世界上無人能比,美國是個強大的帝國,它的實力超過了羅馬帝國之後的任何一個帝國,而且大大超過了世界上現在的其他強國。那麽,美國的實力真的能支撐一個全球帝國嗎?
美國的軍事實力的確前所未有。美國國防部的開支是美國其後另外12至15個國家軍費開支的總和,如果把全球189個國家的軍費加到一起再與美國比較,美國的開支也占了40%—50%。另外,從質量上講,其他國家的軍隊裝備也無法與美軍的裝備相比。美國有九個編隊的航母群,有三種隱形戰鬥轟炸機,有許多精確制導的武器和導彈,還有大量性能優良的坦克,等等。在發動伊拉克戰爭及占領伊拉克前,美國在全球130個國家有駐軍,有752處軍事設施,其中的65個軍事基地駐紮了大量軍人。
美國的軍事實力雖然強大,但一些美國輿論也尖銳地指出,軍事實力要靠經濟實力來支撐,一個國家的軍費開支如果太大,經濟投資不足,它就可能會陷入困境。如果這種模式繼續下去,那個國家的生産能力將不足以支撐今後的軍費開支。最終,它的軍力將大爲削弱,它的實力也將走向衰落。耶魯大學曆史學教授保羅?肯尼迪在《大國的興衰》一書中闡述了這一道理:“如果不在國防、消費和投資這些互相矛盾的需求中找到一種大致的平衡,一個大國就不太可能長期保持其大國地位。”肯尼迪教授說,大國在受到衰落的威脅時往往傾向于增加安全方面的開支,結果苦于無錢對其經濟進行急需的投資,這些短期的戰略終不能持久,衰落便可能突然降臨。
大英帝國由于在第一次與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軍費開支巨大而崩潰。英國爲兩次世界大戰支付的巨額費用嚴重超過了其經濟承受能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英國的外債已高達400億美元,這一規模相當于英國1948年全年的經濟規模。蘇聯的解體也證明了它的計劃經濟模式不足以支持其進行冷戰。
但另一些美國人,特別是執政的新保守主義者卻可以舉出另外一些例子來說明,美國的強大軍事實力有強大的經濟基礎做後盾,並不會成爲壓垮美國經濟的負擔。從軍事開支來看,美國的國防開支爲其國內生産總值的3.5%,雖然絕對數極大,但占其經濟總量的比重並不大。冷戰時期,美國的軍事開支達到了其生産總值的7%,比重比現在大得多。保羅?肯尼迪在《大國的興衰》一書中說,長期看,如果一國的軍事開支超過其經濟總量的10%,它的經濟增長會受到影響,衰落是不可避免的。美國現在的軍事開支仍遠遠低于這一警戒線,美國因此不會陷入過分擴張的陷阱。
然而,上述的描述只是一種靜態的看法,如果動態地看,美國的實力還有一定的問題,美國能否長期支撐這種無限擴張的戰略還是個很大的疑問。
就拿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美國與現在的美國相比,目前的美國也並不比當時的美國更強大。1950年,美國的國內生産總值差不多相等于世界總産值的50%,而今天的美國國內生産總值只占世界總産值的21%。1950年,美國的制造業占世界制造業的60%,而到1999年它只占25%。1960年,美國公司在全球的海外直接投資中占47%,而到2001年,這一比例下降爲21%。
橫向比較,美國經濟在世界上也並不占有絕對的優勢。
美國的服務貿易出口在世界上是增長最快的,在2001年也只占世界服務貿易出口的24%,歐盟國家占23%。但如果把歐盟國家內部的服務貿易也計算在內,它的比重占達到了40%。
在電子與電氣制造業,世界前10名最大的企業中有9家都不是美國公司;在汽車制造業,前10家中非美國企業占了8家;世界最大的10家煉油企業中有7家不是美國企業;在電信行業,前10家有6家非美國企業;制藥業前10名中有5名非美國企業;前6名化工企業中4名都不是美國企業;世界最大的25家銀行中有19家非美國企業。
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時美國挑頭建立的國際貨幣體系布雷頓森林體系是以美元爲基礎的,美國在世界貿易及金融體系中起著重要作用。但美元的地位與作用一直在下降。從1981年到1995年,世界私人手中掌握的歐洲貨幣資産一直在上升,從13%上升爲37%,而外國人掌握的美元資産則從67%下降爲40%。從歐元問世以後,歐元區新發的債券迅速趕上了美國。除此之外,美國經濟中潛在的威脅也不少。
俄總統普京(專題,圖庫)的經濟顧問米哈依爾?哈津認爲,美國新經濟泡沫破滅是美國經濟走下坡路的拐點。2000年,流入新經濟的資源超過了流出的資源,而且差距很大,用價格表示大概相當于美國GDP的10%。換句話說,爲了維持新經濟的現有總量,必須向其注入遠遠高于其回報的資金。美國新經濟需要不斷注入資金,它的規模越來越大,但在20世紀90年代後半期,這一領域的投入大于産出,實際上是美國利用全球的資本在喂養它。
哈津把這一現象與蘇聯當年發展軍工産業做了比較,認爲有一定的相似性。蘇聯時期,被喂養的行業是軍工,它吞噬的資源遠高于它對經濟的回報,這就是結構性危機的根源。這種情況給美國帶來的結果與當年的蘇聯差不多。新經濟從其他行業榨取油水,越來越多的行業發展找不到足夠的資金支持,甚至維持正常的再生産都很困難。美國的一些行業出現了大批企業倒閉的現象,紡織業、電視制造業等完全消失。爲了保持現有的經濟規模,美國人必須每月向自己的經濟投入2000 億美元,這大大超過了通過自然途徑進入經濟的資金。
布什政府故意讓美元貶值,美其名曰要恢複美國的外貿平衡。然而,隨著美元的貶值,美國的貿易逆差反而更增加了。哈津解釋說,從貨幣主義理論上看,這種現象幾乎是不可能的,但如果從結構上看,理由卻顯而易見。美國正在非工業化,根本沒有産品來彌補進口,爲維持正常的經濟運轉,它只能維持進口。譬如,美國的國內生産只能滿足它對金屬切割機床需求的15%,其余的要到瑞士、德國、日本等國去購買。既然美元貶值了,這些進口産品的價格就更高了,美國的外貿逆差也就更大了
http://news.tom.com/2006-02-15/000N/01260603.html
美國金融危機四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是流動性危機。危機發生的時間段是2007年2月到2008年5月。該階段的主要特點是美國房地產次級抵押貸款市場出現支付危機,金融市場中一切以次級按揭貸款為基礎的證券(如次級MBS債券)及相關衍生品(如CDO)出現了嚴重貶值,大量恐慌性的資產拋售導致了金融市場流動性急劇凝固,進而演變成流動性危機,而流動性危機反過來引發金融資產價值進一步暴跌,銀行出現大量壞賬。
隨著美聯儲、歐洲央行和日本央行聯合大規模注入流動性,這一階段的危機已經出現緩解。但是,第一階段流動性危機的緩解並不意味著信用違約的可能性和危害性得到了有效控制。美國資本市場中的垃圾債券、資產抵押債券、按揭抵押債券、槓桿貸款等債務工具將出現信用違約的連環危機。
第二階段是信用違約危機。從2008年6月起,美國正式進入了金融危機的第二階段。其主要標誌是信用違約掉期(CDS)等金融衍生品市場即將出現全面危機。
第三階段是利率市場危機。在大規模信用違約危機的劇烈震盪之下,美國銀行間市場和貨幣市場將再度出現流動性枯竭危機,其背後的原因將是對償付能力的擔憂急劇增加。
第四階段是美元地位危機。美國國債引發的信心危機將導致世界範圍內對美國金融產品的恐慌性拋售和美元的失控性暴跌,由於美元世界儲備貨幣的地位和全球貿易的70%以美元結算,美元危機必將導致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
宋鴻兵說,第一階段的次貸危機好比是全球資本市場的大地震;第二階段的信用違約危機就是一場國際金融海嘯;第三階段的利率市場恐慌相當於美元危機的火山噴發;第四階段的全球金融危機就是一片衰退下的冰河期。他估計,2008年6、7、8月、2009年3月、2010年9月、2011年8月很可能是次貸危機全面升級的危險時段。其中2008年6、7、8月和2011年8月對世界金融市場的衝擊將最為劇烈。
美經濟衰退加深
美國財政部長保爾森7月2日表示,美國經濟正經歷一個艱難時期,油價高企、房價繼續下滑和資本市場動盪將使美國經濟降溫的持續時間更長。他說:「美國喪失抵押住房贖回權的案例數量將保持在高位,有關房價下跌的報告未來不斷出現並不會令我們吃驚。」
美國供應管理學會7月1日公佈的監測數據顯示,6月份美國製造業指數升至50.2,5月份為49.6,4月份為48.6。6月份製造業指數為四個月來首次超過50,並且遠遠高於此前接受道瓊斯通訊社調查的經濟學家預計的48.0。該指數低於50說明製造業萎縮。
儘管6月份製造業活動有所擴張,但其所面臨的價格壓力為1979年7月份以來的最高水平,當月價格指數自上月的87.0升至91.5。能源成本飆升是助長通貨膨脹問題的主因。
全球最大的債券基金公司——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PIMCO)投資總監比爾·格羅斯日前在其月度「投資前瞻」報告中稱,美國下一任總統可能將面臨嚴峻的經濟形勢,特別是無法迴避高達1萬億美元的巨額財政赤字。
格羅斯預言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奧巴馬有望成為新一任總統,他說,喬治·布什不顧形勢的改變,照抄了共和黨前領導人的經濟政策,一味鼓勵美國民眾消費,並大力削減了富裕階層的稅收。因此他向奧巴馬建言:「儘管布什放鬆了金融監管,推行自由市場政策,但對資本市場和投資機構而言,嚴才是愛。」
格羅斯認為,美國下一任總統要想復甦經濟,除了實施財政刺激之外,沒有太多別的選擇餘地。
投資意願下降
今年上半年,歐美主要股市均出現大幅下跌之勢,標準普爾500指數下跌了12.8%,英國富時100指數下跌約13%,法國和德國的股票指數都下跌了20%以上,東京日經225指數同期也下跌了12%。
與此同時,投資者對股市的看法日趨悲觀。美林證券6月中旬對204名資產配置者和基金經理的調查發現,隨著滯脹擔憂上升,投資者減持了股票和債券,轉為持有現金。在接受調查的投資者中, 27%的投資者所持股票倉位低於其他資產類別;44%的投資者現金倉位較重,多於5月份的淨31%。
PIMCO聯席CEO莫哈默德·埃爾·埃雷恩日前表示:「現在稱已經達到長期底部,還為時尚早。」該公司管理的資產超過8120億美元,埃雷恩說:「我們深陷於金融機構歷時彌久的減債泥潭中,且當前實質經濟困頓對金融市場的衝擊尚未完全顯現。」
美研究機構SMR公司7月3日給記者發來了一份最新的投資組合調查報告,該公司稱,7月1日當周SMR投資組合經理人調查顯示投資組合變化微小,且增減不一,雖然牛市/熊市指標改善。該公司此前一周的調查於美聯儲FOMC會議結果公佈前進行,因此,對FOMC決議和聲明的回應也許會影響牛市/熊市指數的變化。但是,投資組合經理人的倉位變化甚小,微微調整了防禦性投資組合結構。
SMR公司調查發現,美國投資組合經理人的公司債配置微有上升,抵押貸款支持證券(MBS)配置微微下降。國債、機構債和資產支持證券(ABS)配置全都保持不變。整個價差產品配置仍佔到總資產的70%以上。同時,本周投資組合經理們的現金頭寸的變化非常小,算術現金/資產比率從2.9%微降至2.8%。資產加權現金/資產比率從3.1%微降至3.0%。
儘管如此,也有一些金融機構認為,全球金融危機最黑暗的時期已經結束,市場應在今年下半年開始企穩。法國巴黎銀行首席執行官Baudouin Prot日前稱:「最糟糕的時期應該過去了。我認為從下半年開始,危機應能『正常化』,即市場異常動盪的階段將告結束。」他同時表示:「我仍認為市場會保持動盪。」
http://news.cnyes.com/dspnewsS.asp?rno=1&fi=%5CNEWSBASE%5C20080705%5CWEB125&vi=32213&sdt=20080703&edt=20080705&top=50&date=20080705&time=10:53:09&cls=index15_totalnews
另參本館<美該為股災道歉?>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94112767/20070831074629
美國價值1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10603138/20081007074704
美國價值2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10603148/20081007075340
姓資姓社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10734384/20081016063824
歐盟向俄求援?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10629605/20081009065613/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所曆時3年,于今年初完成了對美、日、中、俄、德、法、英7國的綜合國力評估,得出的結論是:美國居第一,其綜合國力值遙遙領先于其他6國;倭國居第二,其綜合國力值約等于美國的60%;法、英、德基本在一個水平上,其綜合國力約等于美國的一半;俄羅斯的綜合國力接近美國的40 %;中國的綜合國力值約占美國的1/4,占法、英、德的1/2,占俄羅斯的2/3。
該評估認爲,假設美國綜合國力年均增長速度爲3%,中國綜合國力年均增長速度爲7%,中國要達到美國同期綜合國力水平需36年,要達到排行第三的法國綜合國力水平需18年。若中國年均增長的速度爲5%,35年後達到排名第三的法國的水平前景是樂觀的。
該評估報告的取值主要包括經濟、軍事、科教、資源。經濟領域,中國處于第六位,分值略高于俄羅斯;軍事領域,分值約相當于美國的1/9,俄羅斯的1/3,英法的1/2,與倭國、德國接近;科教領域,中國的分值是美國的1/7,法、英、德的1/5:俄羅斯的1/2弱;資源領域,俄羅斯第一,中國第二,美國第三。從報告的分值看,中國最弱的要數科教水平。
再看今年瑞士洛桑的《國際競爭力報告》,一年一度的“洛桑報告”說,中國的國際競爭力總體排名列31位;科學技術排名列全球第28位。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2186372.html
美國內對美國實力是否衰落展開激烈爭論,兩種觀點針鋒相對。
一派觀點:正在墜落
美國正在衰落?當今時代恐怕沒有幾個人會相信。只有美國鷹派相信這個說法,于是他們極力主張用武力來阻止衰落。認爲美國霸權開始終結的觀點並非起源于“9?11”事件暴露出來的弱點。事實上,美國的勢力從20世紀70年代起就已漸漸消退,美國應付恐怖主義襲擊的舉措只不過加快了這種衰落的步伐。20世紀、尤其是最後三十年的地緣政治格局提示:導致美國走向衰落的正是當初把美國推向霸權地位的經濟、政治和軍事因素。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歐亞各國滿目瘡痍,唯獨美國毫發未損,從經濟上講還有所壯大。美國成長爲霸權國,同時也鋪就了霸權滅亡之路。這個過程有4個標志:越南戰爭、1968年的革命、1989年柏林牆倒塌和2001年9月的恐怖主義襲擊。在這次事件一次次打擊下,美國變成了一個沒有實權的超級大國、一個得不到服從和尊重的世界領袖、一個在它無法控制的全球亂局中隨波逐流的國家。
越南戰爭耗費了美國的大量黃金儲備,而與此同時,西歐和日本經濟蒸蒸日上,美國在全球經濟中風光不再。1968年爆發的革命給地緣政治和知識界帶來重大影響,美國官方的思想觀念——反法西斯主義、反共産主義、反殖民主義——對世界上越來越多的人失去了吸引力。
蘇聯的解體讓美國大吃一驚,共産主義體制崩潰後,美國霸權的唯一理論依據隨之瓦解,直接導致了伊拉克入侵科威特。薩達姆向世人證明,美國打仗沒什麽大不了的。海灣戰爭後,無論是處理巴爾幹半島還是中東地區的沖突,美國都未能有效地發揮其霸權力量,不是沒有盡心盡力,而是因爲沒有實權。
“911”事件是對美國的重大挑戰。制造這起事件的人在軍事方面一無所有,卻大膽地向美國領土發起了進攻。布什隨即向恐怖主義宣戰,鷹派終于有了用武之地,他們認爲美國應當像帝國一樣動用武力,否則會越來越受排斥。然而,鷹派的觀點是錯誤的,從軍事、經濟和思想等諸多方面來看,它只會加速美國的衰落,把緩慢下降變成迅速而危險的跌落。
因此,美國現在面臨的問題不是其霸權是否會衰敗,而是它能否想出辦法體面地衰落,盡量減少對世界、對自己的損害。
另一方則說:尚未墜落
圍繞耶魯大學學者伊曼紐爾沃勒斯坦發表在《外交政策》雜志上的一篇文章,媒體上出現了一陣小小的騷動。這篇文章稱,美國鷹已經墜落在地,美國對世界舞臺的主宰已經到達頂峰。
誠然,權力的盛衰貫穿整個曆史。正如法國人、西班牙人和英國人有切身體會的,帝國興起,然後滅亡。但是美國的衰落尚未出現,也不會在可預見的未來出現。
這不是國家主義的慷慨陳詞,而僅僅是記錄美國在若幹關鍵領域中的實力的事實陳述。
在軍事上,美國是令人生畏的。它控制著其他任何國家都不能控制的天空和海洋。正如在阿富汗戰爭中所證明的,美國在研制遙控武器方面的水平比其他任何國家都先進。
美國的軍事實力是與其經濟實力相對應的——這是一個可以擺脫網絡股崩潰、經濟衰退、嚴重的恐怖襲擊、某些企業董事會中的醜聞以及緩慢經濟複蘇的影響,仍然保持穩定和增長的經濟。
令人生畏的大國有時會激起次要大國的嫉妒甚至敵意。美國無疑受到來自國外的敵人、甚至朋友的大量批評。然而,世界上的多數國家向美國尋求外交領導。例如,似乎只有美國才能爲解決看似難以消除的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沖突提供一線希望。
在新技術的開發方面,美國是領頭雁。作爲民主的燈塔,美國是吸引許多國家的被壓迫者和處境不利者的磁石。
正如達特茅斯學院的兩位教授斯蒂芬?布魯克斯和威廉?沃爾福思在最新一斯《外交》雜志上撰文指出的,真正使眼下的國際體系與以往不同的是美國同時在所有這些領域具備的主導地位。
還沒有出現任何令人信服的挑戰者,作爲顛覆美國當前首要地位的先頭力量——中國不行,日本不行,歐洲不行,當然俄羅斯也不行。
事實上,就在余下的任期中如何利用這種異乎尋常的力量,布什政府面臨著一些重大的抉擇。在克林頓總統執行了紊亂的外交政策後,布什政府正在恢複決心,尤其是向恐怖主義開戰的決心。然而它在國內外面臨著重大的政治問題。
在一開始謹慎地支持了總統的反恐怖戰略後,一些有望成爲總統的民主黨人,如阿爾?戈爾、約翰?克裏、湯姆?達施勒等,即將開始非議和責難。一方面政府未能在10個月內找到本?拉丹。另一方面,總統警告說的恐怖戰爭將是一項長期任務,民意調查顯示美國人民仍然支持他對這場戰爭的處理。
與此同時,經濟複蘇的緩慢步伐,以及一般認爲屬于共和黨陣營的企業首腦的缺乏誠信,成爲困擾白宮的難題。
在外交方面,挑戰是複雜的。領導需要實力,而布什政府當然有這樣的實力。布什有關先發制人打擊策劃損害美國或美國人的恐怖分子的承諾強調了這一點。但是這並不意味著不考慮必要的聯盟的剛愎自用的單邊主義。
美國鷹沒有墜落。布什政府的難題在于確定何時單幹,以及何時與盟國一致行動。(編輯:付剛)
http://www.southcn.com/news/international/gjkd/200207121327.htm
大棋盤:布里辛斯基所構思的國際安全及和平
一、前言
在<<大棋盤>>一書中,作者布里辛斯基對美國當前所面臨的國際情勢,以及未來國際戰略的發展,做出深刻而透徹的剖析,並為美國未來的因應方針與政策調整提供諸多的建言。布氏認為在可預見的未來,全球的政治經濟文化的重心依然是位於歐亞大陸的世界島上,而隨著蘇聯的瓦解和東亞地區的急速現代化,使得該區域的權力平衡與各政治角色的相互關係益顯得錯綜複雜。美國雖然孤懸於島外,但面臨後冷戰時期全球政治經濟的整合與衝突,為了國家的安全利益和持續發展,自然無法置身事外,為了追求國家最大利益,其國際戰略的政策勢必由美國主導,使得在歐亞大陸上的政治角色依其地緣政治的需要,透過由地區強權為主軸的軍事與經濟統合結盟,讓該區維持符合美國利益的穩定與發展,以使自蘇聯瓦解以來,國際權力上的〝一超多強〞局面得以維持,這也是在本書中布氏所一再強調的。
然而身為絕對強權的美國,應如何維持此一金字塔型國際體系的權力均衡?布氏以其對國際政治與現況的分析,依據歐洲、俄羅斯、中亞、遠東數個不同的區域,為美國未來的外交政策走向提供完整的建構藍圖。從近年來美國海上戰略的不斷修正,除了充當海上憲兵,擴張全球海洋勢力,並全面提升近岸作戰能力,無非是為了維持對世界島的主控權,在冷戰後大幅縮減〝前進部署〞(海外駐軍及租用基地)的同時,還能繼續擁有冷戰後所獲得的戰略縱深,以此確保美國的全球利益與安全。
至於在本書中,布氏對國際安全與和平的建構與維持,以及其理論與現實主義的異同,共分為五個主題,於以下章節加以分析評論。
二、歐洲的國際體系
隨著歐元的啟用與北約組織的擴張,歐洲國家在政治和經濟上的整合似乎已是箭在弦上蓄勢待發,然而東西德統一與前蘇聯的分崩離析,卻又為該地區的區域穩定投下不可知的變數。
雖然大多數的國家(尤其是曾受共黨統治迫害的東歐國家)相當歡迎北約的東進,然而北約要成為維持整個歐洲安全的軍事體系,還得先克服許多阻礙:
1、來自俄羅斯方面:就俄羅斯的地緣政治與國家戰略來說,北約的東進的確嚴 重威脅俄國的國家安全。然而就現實的觀點,俄國經濟依然需要西方國家的援助,政治上在葉爾欽下台後又進入一個不穩定的階段,在政治經濟雙重影響下,縱使俄國依然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依然無法吸引前加盟共和國與前華沙公約的會員國共同組成區域和平暨經濟同盟,因此在可預見的未來,俄國在努力轉型為現代化民主國家之前,依然會和美國以及德、法等具有北約成員身份的政治經濟強權維持一種〝合作對抗〞的模式,在尋求先進國家經濟援助同時,還希望保有前蘇聯時代的國際地位,甚至不惜與有某種程度反西方情節的國家(如南斯拉夫聯邦、伊朗、中國等)結盟以爭取其國際地位。如此的發展對於積極想融入歐洲體系的國家如波羅地海三國、波蘭、烏克蘭等,以及在北約制衡下所持的歐洲安全與穩定均有負面影響,同時有違美國在歐洲的國家利益。
2、來自德、法方面:目前歐洲國家在政治經濟上雖然由這兩個國家共同主導(名義上雖然還有英國,但由於英國國力已大不如前,加以美、英本世紀以來的緊密關連,故英國的外交政策已可同等於美國的國家利益),然而隨著兩德的統一,德國的國家發展隱然有區域獨霸之勢,這種發展使得原本就對德國有嫌隙的法國大為緊張,中歐各國傾向由德國主導歐洲的國際體系,對於自視甚高的法國人來說有損其顏面。但是歐洲的區域穩定與未來發展,兩國都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因此美國如何協調兩國的關係,便成為戰略上的重要課題。
3、其他歐洲國家角色:作者布氏在本書中,特別重視波蘭與烏克蘭對於歐洲未來發展所扮演的角色,利用法、德、波蘭所結合的〝威瑪三角〞,成為歐洲的地緣政治中心,而烏克蘭則是歐洲與俄羅斯之間重要的樞紐。然而除此之外,歐洲區域穩定還有一個重要的角色不能不提:南斯拉夫。
從共產鐵幕瓦解以來,舊南斯拉夫聯邦中的種族、宗教等等問題便浮上台面,在缺乏有效的抑制力量下,終於演變為長期的衝突與戰爭。雖然在北約的強勢武力介入下,該地區的緊張情勢有緩和的跡象,但是對於在該區佔優勢的斯拉夫塞爾維亞人來說,西方國家的行為是嚴重干涉其國家主權與戰略安全的行為,對北約普遍採敵視的態度,而塞爾維亞領袖米洛塞維奇所提的〝大斯拉夫主義〞獲得俄羅斯的支持,更是對南歐情勢雪上加霜。而目前由塞爾維亞所主導的南斯拉夫聯邦雖然並非現代化的民主國家,卻擁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在種族仇恨與先進國家的經濟抵制之下,對於該區與整個歐洲的安定有負面的影響。
4、在北約盟國之間:雖然北約的成員在軍事與政治上都能相互合作,但各成員國為了各自的國家利益,仍不免有所摩擦。諸如希臘與土耳其的對立衝突、英國與冰島及挪威對北大西洋資源的爭議、北約軍事行動資金的分配等等。近來隨著新盟國的加入,各國的軍事產業間的競爭更是白熱化,透過跨國合作或政治影響,隱然有劍拔弩張之勢。對於北約中主要軍事產出國家來說,雖然彼此在戰略上是合作伙伴,但是經由武器的輸出所帶來的經濟及政治利益,卻又讓各國欲罷不能,而歐洲的軍事產業經過整合以後,已被歐洲國家的政治人物視為對抗美國強勢軍事產業的利器。由於以上種種,使得北約在國際體系防衛的議題上,以不如冷戰時期的口徑一致(如科索沃危機的因應上,法國便反對美國的空襲南斯拉夫行動)。
歐洲身為世界島的前哨,自然在全球戰略安全上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在本區的國際安全與和平的建構與維持上,由於本區大多數國家在政治經濟的發展上已經有現代化的水準,因此各個政治角色之間的溝通與合作,與其他地區相較之下顯得較為容易。在經濟方面,隨著歐元與歐洲共同市場會員普及化,歐洲國家的經濟合作將更加緊密;而在政治方面,北約的擴張已勢在必行,然而此舉勢必引起俄羅斯的疑慮與反彈,因此除了由美國承認俄國為〝成熟的戰略伙伴〞,以及使俄國成為工業國家會議成員之外,透過北約與俄國的軍事交流,以及西方國家對俄國持續的經濟援助與投資,使俄國消除對北約東進的疑慮,並從烏克蘭、波羅地海三國、波蘭及其他前蘇聯勢力範圍所及的歐洲新進政治角色著手,藉此加強西方國家與俄國的溝通交流,使俄國積極融入歐洲的安全防衛事務。同時為了維持巴爾幹地區的穩定,除了北約的武力介入外,同時由先進國家向該區佔有優勢地位的斯拉夫國家(塞爾維亞),提出投資援助等經濟方案,以和戰並用的兩手策略迫使南斯拉夫與其前加盟共和國和鄰近國家走上談判桌,以外交談判的方式建立該區的國際和平體制,並使未來想在歐洲挑起戰端的一方能有所警惕。
三、中亞的國際體系
由於蘇聯的迅速瓦解,使得該地區呈現政治真空狀態,而本區豐富的資源,使得諸多強權如美國、俄羅斯、土耳其、伊朗、中國對本地區權力擴張的野心也昭然若揭。然而本區種族宗教與歷史文化的複雜,導致衝突不斷。然而正由於長期以來該地區種族宗教的差異,使該地區如果結成一個國際安全體系,甚至可能對西方國家有負面影響。
因此,就美國在該地區的戰略政策,是保持該地區的權力均勢,排除任何強國壟斷該區的權力,由美國與本區周邊強國協商,建立本區的國際安全機制,以使該地區之政治角色得以自由發展,同時引進先進國家民間的資金與技術,使該地區走向現代化,藉此維持本區的和平與穩定。
四、遠東地區的國際體系
本地區的種族宗教與歷史文化錯綜複雜程度首屈一指。由於長期以來的衝突對立,加上本區經濟的快速發展,成為全球經濟的重心,因而使得各個政治角色之間展開軍備競爭,使對立形勢更加升級。雖然在金融風暴的影響下,東南亞軍事競賽的熱度稍有減退,然而潛在的危機卻依然存在。本區主要的問題包括:中國與臺灣的分和、南中國海的主權爭議、日本與中國長久以來區域霸權的競爭、朝鮮半島的衝突、日本與俄國的北方領土爭議、中國與鄰國間的領土糾紛、印度與巴基斯坦爭奪喀什米爾的武裝衝突、以及發生在本區許多開發中國家的少數族群武裝獨立問題。
雖然日本在經濟與軍事上,隱然成為一地區強權,然而在美日安保條約下的規範,日本依然是美國的保護國,更由於本區多數國家對日本的侵略行為記憶猶新,因此普遍對日本抱著仇視敵對的心理,且日本社會已長處和平之世,對於國家的發展著重於經濟面,就某方面來說是患了民主國家常見的〝民主痴呆〞,因此任何會破壞現有安定環境的主權擴張政策,都會引起日本國內的反彈,一如92年PKO法案通過所引起的社會與政治動盪不安。即使日本政治人物依然懷有當年帝國的野望,即使日本成為聯合國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日本不能也無法去擴張其地緣政治的勢力範圍,只能繼續在美國的保護傘下做個〝經濟巨人、文化侏儒〞
至於中國則是本地區安定的重要關鍵,隨著改革開放所帶來的經濟發展,中國隱然取代前蘇聯,成為全球的新強權,而挾著高度經濟成長率與強大的軍事力量,中國也開始走向海洋,向其鄰近國家海域擴張其權力範圍,預計在二十一世紀中期,中國將成為足以與美國相抗衡的海權國家,這自然是美國所不樂見的。然而中國本身也面臨許多問題,如城鄉貧富差距嚴重、政治的腳步跟不上經濟發展、經濟改革所衍生的社會問題、以及主權分裂的問題(如臺灣、西藏、新疆),如果中國對這些問題無法加以管制,將造成前所未有的大動亂,而該地區的安全將受到嚴重的威脅。
本區國際安全的建構與維持,必須重視日本和中國在該區所扮演的角色,為了促進中國的現代化,美國與中國的關係應該正常化,加強雙方的溝通與合作關係,而美軍勢力在本區逐漸消退的同時,日本應肩負起維持區域安全的重任,雖然在本區有東協、APEC等政治經濟的機制存在,然而種族宗教與歷史文化的差異,以及國家利益的衝突,導致與會各國各懷鬼胎,無法發揮應有的功能。因此,本區應從東北亞、東南亞、南亞逐次推進,依照各個地區的屬性,區分為數個國際組織,再以美國作為協調的角色,由日本與中國主導統合這些組織,使該區的政治經濟發展得以規範。
五、布里辛斯基的理論與現實主義的異同
現實主義代表人物有Hans J. Morgenthau、E.H. Carr等,其論點基本上共分為:1人性本惡。2無政府狀態。3國家是主要行為者。4爭權衝突。5權力平衡。6戰爭是理性評估的。7不該將安全寄託於國際組織、國際法。以上的主要論點有助於釐清政治觀念,以及領導決策的制定。
布氏雖然也是將國家視為政治主要角色,卻特別強調國際體系對於區域的穩定與發展的重要性;而在衝突與權力平衡方面,布氏在分析各國家在世界島上的地緣戰略權力關係中,對現實主義的觀點也多所採用,然而布氏對經濟因素與其他有形無形的力量(如宗教道德等)又多所著墨,這也是現實主義理論中所欠缺或忽略的。另外,布氏藉由歷史的沿革,分析各個國家的發展歷程,並明確的預測各區域未來的走向,現實主義特別強調權力及不安,並將軍事擴張及軍備競賽合理化,無法解釋二戰以來國際情勢的發展,事實上國家政策的制訂除了理性決策外,還有很多內在與外在的因素,同時現實主義也未予權力、利益作適當的界定,布氏對於這些現實主義所未處及的面向,皆有所分析評論(特別是在歐洲部分)。
六、結論
一個國家最基本的要件,就是確保其戰略地位,以維持國家利益。布氏在本書中所提出的理論與觀點,是站在維護美國國家利益的立場,對於其他國家的人來說,難免失之偏頗。然而不可否認的,布氏以其透徹的分析與深入的研究,為美國因應後冷戰時期的政策轉變上,做出完整的規劃藍圖,在維持美國繼續成為全球霸主的同時,還能兼顧經濟發展與區域穩定,隨著全球化趨勢的擴張,世界政治與經濟也逐漸整合成一個SOCIAL COMMUNITY,布氏的眼光的確具有前瞻性。
http://nekkibasara666.myweb.hinet.net/m2.htm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