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8-03 06:06:26| 人氣3,971| 回應2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日本天皇制度》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王金林《日本天皇制及其精神結構》(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基本上能呈現以下大意,但目錄章名太虛、得再讀副標和節名才知有啥內容,尤其末章未能析判雅子妃生不出男丁的皇室繼承問題。

《日本天皇制度》大意:

王書以時間爲脈絡,以日本天皇制的演變爲主幹,以日本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的變遷爲支脈,從天皇制的發展歷程;日本政治史與天皇制的關系;日本文化史與天皇制的關系三個主要方面進行了論述,並在此基礎上將天皇制的發展精辟地歸納爲四個發展階段,即645年大化改新後中央集權制下天皇享有絕對權威的古代天皇制;1184年日本進入幕府時代後天皇和幕府雙重政權時期的古代象征天皇制;1868年明治維新後神政式、家長式的近代天皇制;1945年日本戰敗後由于美國占領需要而保留天皇的戰後象征天皇制。從此可以看出曆史上天皇制經曆了從絕對權威到象征性存在的兩次反複過程。日本各方面的發展和變遷都可以從這個反復過程中找到原因。
目錄:
第一章 “天覆地載,帝道唯一”
第二章 “有天下之勢者,朕也”
第三章 “門庭人稀落,預知我世寢”
第四章 “功名千古誰長保,百歲光明自有涯”
第五章 “神州誰君臨?”
第六章 “唯神之道的皇政”
第七章 “高居立法之上的君位君權”
第八章 “天皇制與法西斯主義惡魔合爲一體”
第九章 天皇由“神”變成了人
第十章 象征天皇制的明天

無妨,下文主要便參考王書而寫:

日本古代“天皇制”的象征意義及其批判  

古代天皇制從7世紀到1868年明治維新的1260年間,大致經曆了形成、興衰和衰退三個階。祭祀性、象征性與身份認同性是古代天皇制諸多社會功能中的幾大基本功能之一,是日本社會得以維系的必要條件,也是其賴以生存的基礎。天皇所以能夠"萬世一系",是日本民族理性能力低弱而又長期得不到提升的結果。天皇不變的氏神地位經過曆史的沈澱與演變已成爲一大傳統的政治資源,爲後來的統治者提供種種的便利。
  日本政壇乃至學術界又開始關注起"天皇制"了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圍繞著"天皇制"進行著政治上的暗中盤算,試圖從"天皇制"這一傳統的政治資源中攫取到最大的好處,借以實現他們宏大的"政治抱負"。"天皇制"已經成爲日本政治走向的一塊試金石。(日本自民黨已經將"修改憲法"和"天皇制"雙雙提上了黨內的議事日程。而作爲曆來反對"天皇制"的日本共産黨也在2004年1月13日召開的第23屆全國代表大會上,對實行了43年之久的黨綱進行了全面修正,開始首次承認日本憲法保障下的"天皇制"和自衛隊。)
  那麽,爲什麽每當日本國家處在曆史轉折的關鍵時刻,"天皇制"總會以這樣和那樣的方式被人們提起,並總能成爲某些政治家和戰略家所熱中談論的話題?筆者以爲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必須對古代日本"天皇制"有所了解,因爲"認識天皇和天皇制乃是對日本的深層認識的關鍵。",只有對"天皇制"的曆史有所了解,才能對"天皇制"在今天的地位和作用有深刻的認識。
  根據我國學術界的普遍看法,以明治維新爲界,大致可將日本的"天皇制"劃分爲此前的"古代天皇制"與此後的"近代(包括戰後)天皇制"。而古代天皇制和近代天皇制作爲兩大完整的曆史過程還可以細分爲若幹階段。受篇幅限制,本文只擇古代"天皇制"進行論述,並從形而上的高度對之展開一定的批判,而對近代以及現代"天皇制"則暫不論及。

  一

  根據日本的紀元年表,日本古代天皇從第一代神武天皇(前666-前585)開始到明治維新前的最後一位天皇孝明天皇(1846 - 1866)爲止,共出現過121位天皇。不過,從第一代神武到第十四代仲哀這14位天皇雖然均在《古事記》中出現過,卻無法得到曆史的考證和到確認,多數人懷疑這是當時的人處于政治需要,爲了完成從神代到人代的過渡而在編撰《古事記》及《日本書紀》時虛構出來的人物。同時,在仲哀天皇與應神天皇中間出現的那個在曆史上延續了長達70年之久的神功皇後也很難說曆史上確有其人。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真正有據可考的第十五代應神天皇,應該是號稱"萬世一系"的日本天皇的真正祖先。
  但在日本曆史上,"天皇"稱謂的正式使用則是晚在7世紀初才開始的。第一個應用"天皇"這一稱號的,應該是在推古朝攝政的聖德太子。他在遣小野妹子給隋煬帝的國書中寫道"東天皇敬白西皇帝",曾引起過隋煬帝的怒火。而在此以前日本的統治者都是以"王"或"大王"來自稱的。我國《宋書?蠻夷傳》裏所記載的"倭五王時代"中的"倭贊、珍、濟、興、武五王",即是指自仁德天皇起至雄略天皇止(除履中天皇外)的五位日本統治者。因此,本文所要探討的古代天皇制應該是從這一時期開始。總體上看,古代天皇制從7世紀到1868年明治維新的1260年間,大致經曆了形成、興衰和衰退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608年至672年(推古朝第二次譴使隋朝至壬申之亂)爲古代天皇制的形成期。在古代天皇制的第一期間,皇族通過推古朝改革和大化改新,打擊和抑制了豪族勢力,確立了天皇的權威。推古二年(593年)至推古三十年(622年)由聖德太子攝政。聖德太子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接受了中國的尊王大一統思想,試圖建立以天皇爲中心的中央集權體制。603年-604年,推行了所謂的"推古朝改革",頒布了 "冠位十二階法",又制定了《十七條憲法》。在孝德天皇統治的大化年間,以中大兄皇子(即後來的天智天皇)、中臣鐮足等人爲首的改革派發動了日本曆史上從奴隸制到封建制過渡的大化革新,仿照唐代官制,全面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從中央到地方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律令官僚統治機構,世襲氏族被廢除,高度中央集權的古代天皇制得以確立。
  第二階段, 673年至866年(天武天皇即位至"應天門之亂")爲興盛期;朝廷以封建的唐王朝爲榜樣,從政治制度、思想意識和法律等方面入手,樹立了天皇的絕對權威,使日本成爲法律完備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天武、持統跟文武三代天皇,將大化革新未盡的事業又進一步加以鞏固和完善。之後,日本進入了封建社會,日本天皇制也進入了在曆史上爲期不長的一段鼎盛時期。這一鼎盛時期貫穿了奈良時代,一直到平安時代中期。奈良時代(710-794年),可以說是女帝稱雄的時代。這一時期,先後經曆了元明、元正、聖武、孝謙、淳仁、稱德、光仁、桓武八代天皇,其中元明、元正跟孝謙(重登基後改稱稱德)三位均爲女皇,在位統治近30年。此外,聖武天皇在位的25年,完全由光明皇後在幕後操縱。而淳仁天皇在位的六年,則由已宣布退位的孝謙女皇掌握實權。因此,這一時代真正由男性掌握權力的只有14年,爲光仁天皇跟桓武天皇。延曆十三年(794年),桓武天皇將都城由平城京(即奈良)遷往平安京(即京都),平安時代開始。遷都的那一夜,火樹銀花,一派祥和的景象,似乎預示著新都平安京能夠"萬年平安"。
  第三階段,866年至1868年爲衰落期。第三期間的時間長達1000年,出現過66位天皇,期間天皇制經曆了曲折而複雜的嬗變。自平安時代中期開始,皇室頹廢,實權外落到藤原氏手中。爲了從外戚手中奪回王權,朝廷不得不借助于武士集團的力量,導致了平氏武士集團控制皇室的局面。號稱"萬世一系"的天皇家族從此走上了衰敗的道路,被旁人所操縱。自藤原氏政權起,經曆平氏政權、鐮倉幕府、室町幕府、豐臣政權、江戶幕府,天皇無權這一淒慘的狀況一直持續了一千年左右。這一期間,天皇雖然仍是國家元首,但實際權卻在幕府手中。雖然自藤原氏以來,天皇皇權便已旁落到攝政關白或是幕府將軍手中,但使天皇的政治地位跌落至谷底的,是日本曆史上最後一個幕府--江戶時代德川幕府。
  在江戶時代,天皇在政治上不僅被剝奪了統治大權,而且還受幕府設置于京都的"所司代"的嚴密監視。天皇的領地只有3萬石,加上其他皇族和公卿的領地也不過12或13萬石,甚至還比不上一個中等的大名。1615年,幕府公布《禁中並公家諸法度》十七條,詳細地限制了天皇和公卿貴族的權力和行動。《法度》明確地規定,天皇"以學問爲第一",無須過問國事。凡宮廷官員的任命、天皇公卿的服飾冠帶、天皇的出巡等等均需征得幕府的同意。《法度》中唯一保留天皇權力的條文只有第八條:天皇有權按"本朝先規"決定年號。于是,無論是形式上還是實際上,皇室的權力完全被幕府所剝奪。但是,由于天皇被認爲是創造日本國家的神的子孫,具有超人的身份,因此他在德川時代仍不失爲整個封建秩序的最高精神權威,曆任將軍的"征夷大將軍"稱號也都是天皇授予的。直到十九世紀江戶幕府滅亡,政權才被奉還于天皇。

  二

  從"某種意義上說,幕府統治的八百年時期,可以稱爲第一次'象征天皇制'時期(第二次"象征天皇制"時期是在戰後)。"
  日本民族的進化受各種條件的制約,始終停留在功利層面而得不到提升。日本民族對功利的眷戀和對形而上的厭倦形成了鮮明的反差,利益與功利總是大于終極信仰。日本民族雖然通過對神以及由神轉化而來的天皇的崇拜,建立起了自己的終極信仰體系和價值理念體系,但這樣的信仰與功利崇拜相比依然是次要的。這就是爲什麽代表了神的天皇的世俗權力爲何被長期剝奪,而人們卻可以無動于衷的深層原因所在。但"不論是貴族或是武士都不能無視皇權,雖然他們在政治上、經濟上、軍事上擁有淩駕于皇室之上的實力,但'君權神授'的觀念始終是日本民族長期以來的傳統觀念。天皇雖然喪失了他在權力體系中的地位,但在終極信仰體系和觀念價值體系中卻從未喪失過其作爲大和民族這一最高的氏族部落的精神"王者"的地位。
  祭祀是氏族政治的一大顯著特點。日本原始宗教信仰經曆了從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到至上神崇拜的過程。日本民族自然崇拜的階段較長,而形成祖先崇拜則是進入農耕社會以後的事。祖先崇拜是對氏族首領、部落首領靈魂的崇拜。日本是個部落群體林立的國度,各部落之間的關系呈現出金字塔式的結構,每個氏族部落內部都有自己的氏族神。日本自古就盛行祖先崇拜,具體表現爲長期流行氏族神信仰,不同的血緣集團的人們通過對氏神的祭祀和追隨來建立一種認同和身份,獲得氏族內部在精神上的一致性與協調性。
  宗教可以發揮一種強大的認同的功能,創造出一種凝聚力很強的信仰共同體,並能提供社會凝聚的基礎。原始宗教祭祀似乎提供了某種社會秩序理論的鑰匙,建構了社會組織和信仰體系。"在日本古代社會,祭祀是人們最重要的精神生活,有血緣關系的、有祖先與職業的大大小小的氏族,都有整個氏族共同崇拜的守護神,即氏神,氏神是氏人最高的精神權威。人們按照自己的民族宗教--古神道教的規矩一絲不苟地進行氏族之內的祭祀。在一些規定的日子裏,由氏族首領率領著進行祭祀,感激神的恩惠,祈求神的祝福。"7
  日本天皇位居這一金字塔結構的頂端,占據著氏族部落聯合體的最高首領的地位,其作爲最高的宗教領袖的地位早在大和國時期就已得到了確認。大和國時期,伴隨著將太陽神作爲祖先神的天皇皇室勢力逐漸統一日本列島,散亂的神話也開始體系化。一些氏族貴族爲提高自己的地位,爭相編造神話,讓自己的祖先神與天照大神結爲親屬或尊卑關系。
  在6世紀中期,根據皇室與豪族加強統治的需要,又進一步將說明各氏族來源的神話加以綜合、整理,編寫成《帝紀》和《本辭》。在《帝紀》和《本辭》的神話體系中,皇室的祖先神天照大神成爲主神,其他各氏族神則與天照大神結成尊卑與親緣關系。當時的統治者將《帝紀》和《本辭》視爲"邦家之經緯,王化之鴻基"。8 天皇確定了自己在諸氏族部落中的首領的地位,成爲得到曆史神話支撐的島內的最高最大的氏神。霍爾說:"他們是在這個血統的領導人之下以父系權威團結到一起的,他們形成了由上層階級組成的特種單位。因爲是上層階級,氏人都有姓氏和尊稱。他們信奉一個共同的監護神'氏神',常被認爲是他們的祖先。......氏上被認爲是氏神的直接後代,既是這父系氏族之長,也在拜神儀式中任主要祭司。他們的權力是世襲的,也是宗教的,並且有鏡子、劍和寶石等類東西以爲象征。"這一曆史定位從此一直得到了延續,從未有中斷,形成了日本天皇的"萬世一系"。天皇事實上成了大和民族最大的氏神和氏族政治體系中最高的精神文化象征。
  長期以來,天皇作爲由大大小小部落組成的最大的氏族政治共同體的氏神,不僅具有精神文化上的巨大的象征性,而且也同時具有對氏族成員的身份和資格進行認同和確認的巨大的建構性。反過來,人們也通過對作爲氏神天皇的認同來認同共同體組織,確認自己在共同體中的位置和身份,從而形成了日本的終極信仰體系和身份的自我認同體系。而這一體系又是建立在部落式的祖先崇拜與祭祀的基礎上的。島內的芸芸衆生在氏神天皇的帶領下,通過一套完整的神道儀式來祭拜天神和祖先,進行天人對話,祈求平安和風調雨順,天皇的祭祀作用成爲天皇塵世大權旁落後唯一有效的功能和價值所在,也是一種無形的精神權力。
  因此,天皇在日本曆史上的作用大致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天皇作爲最大的氏族部落共同體的精神首領具有帶領島內的芸芸衆生一同進行祭祀,共同祈求上蒼保佑的作用;二是天皇本身作爲人神(最大的氏神)發揮著文化和精神上的統一作用,一種類似于原始部落圖騰的符號性的象征作用。"起源于古代氏神崇拜的祭祀祖先的傳統是日本文化中的重要內容。它不僅出于祈禱祖先亡靈賜福保佑的迷信觀念,而且有著十分重要的文化價值,它反映出人們的信仰歸屬和文化、心理定勢,反映出人們的意識趨向、內心追求和精神寄托。" 這種傳統自古墳時代延續下來,並形成了後來祭祀天皇家族的伊勢神宮、祭祀藤原家族的春日神社等不同姓氏氏神並存的局面。三是以天皇爲頂端而構築起的島國共同體,具有其內在完整的自我身份認同結構,這種建立在神話與傳說基礎上先驗的認同體系,是日本人民族身份得以確認的過濾器,尤其在與外界發生沖突出現對立的特殊環境中,通過對天皇的認同以及由此認同而確立起的身份自我,更具有時代的象征性,其意義也愈益重要了起來。天皇的祭祀性、象征性與身份認同性是天皇制諸多社會功能中的幾大基本功能之一,是日本社會得以維系的必要條件,也是其賴以生存的基礎。

  三

  天皇所以能在曆史上"萬世一系",原因有許多,如天皇的氏神地位的不可逾越性和替代性等,但如果從民族的理性素質角度看,從更高的哲學層面看,那麽人們則不得不對日本民族的理性素養與哲學精神提出疑問了。
  筆者認爲,日本民族因受孤島地理環境的限制和其他因素的制約,始終未能在早期人類發展階段憑借自身的努力去超越孤島,喚起理性,與人類先進文明取得同步發展的水平,而是無奈地徘徊在世界文明的邊緣,貪戀著孤島的寧靜和單一,天長日久便導致了日本民族在早期的發展階段就患上了嚴重的"理性先天發育不良症",從而造成日本民族理性思維能力貧弱,缺乏對事物的抽象和概括能力。這種貧弱的認識能力必然導致其對"理"的厭倦和疏遠,思維邏輯的混亂,而喜歡用形象具體的思維來概述事物,由此而養成了日本民族習慣于固守舊事,維持現狀,無法也無力超越現實的存在去獲取抽象意義上的最大的精神滿足,而是整日流連忘返于既有的世界秩序之中,享受著千古不變的"人文關懷"。
  日本的原始宗教意識雖也像中國一樣經曆了萬物有靈(自然崇拜)--祖先神信仰--至上神信仰諸階段,但祖先神信仰和至上神信仰的形成時間卻較中國遲得多。至于理性的啓蒙,在中國儒學傳入日本的5、6世紀時尚未出現。在日本神話中,主神的出現是比較晚的。據《古事記》記載,太陽女神對其弟速須佐之男不聽父命到天照大神統治的高天原胡作非爲無力阻止而又恐懼不止,竟躲藏了起來,造成一片黑暗,災禍齊降,在八百萬衆神的勸誘下才重現天地,光照萬物,並將其弟重罰後趕出高天原。可見,當時天照大神還只是八百萬衆神中的平等一員。直到5、6世紀,才逐漸形成以太陽女神天照大神爲主神的體系神話。而這則要比中國的"帝"這一至上神的出現晚兩千年左右。
  從認知角度比較中國的皇帝與日本的天皇,特點是十分明顯的。中國的天子思想中的"天",最初指的是"皇天",乃泛指天上各神,但在中國的儒家思想中,"天"則是一個高度抽象虛幻的存在。與此相對應看日本,在日本"天"即"天照大神",是一個具體的、相對實在的易于被感知的存在。前者抽象而後者具體,前者虛幻而後者實在,前者形上而後者形下,形成了兩個不同的認知世界,一個是具有高度抽象能力的理性的民族,一個則是一個尚還處在感性階段,尚未形成高度抽象能力的民族。這種認知的差別折射到宗教和祭祀上,就形成了中日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日本是靜止不變的,萬世一系的,而中國則相反,在曆史上展現了豐富的理性魅力,不斷地思考,不斷地追求,不斷地革命而又不斷地提升自我,理性的高度自覺性和強大的自我進化能力均達到了驚人的曆史高度。
  天皇的地位得到了確認和加強後,日本民族對天皇的精神指向和政治歸依感卻並沒有因此而獲得進一步的加強,而是受到具有強大分裂傾向的氏族政治的挑戰,天皇的曆史定位逐漸地發生偏移,由天人合一的威權政治向單一的氏族精神領袖的方向滑去。在政治理想與信仰上,日本民族只要有了天皇這一象征性的存在便不再有其他更多的政治奢望了,這與他們對物質,對經濟,對功利的敏感與熱情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在經濟上日本民族對物質的占有欲望常常是驚人的,乃至今日被世人稱爲"經濟動物"。這從另一個側面其實也反映了一個民族的曆史局限性,一個對抽象的精神世界沒有過多的追求和期望,而對現實的物質世界則傾注了全部的激情與渴望、智慧與力量的民族,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說來看還是一個尚處在需求層次較底階段的民族,這樣的民族更多的是在全力追求著生存意義上的官能性物質滿足,而沒有也不可能自覺地上升或升華到更高的層次,進入精神或心智開化的階段,進入到一個善于抽象思辯的哲學階段。
  爲此,那時的人們只滿足于天皇代天行道的一些形式上的祭祀活動,天皇存在的意義被符號化、工具化了,人們沒有從天皇的崇高無比的存在中獲取對終極理性更多的體驗和認知,沒有對"抽象的理性層面"進行開拓與追根問底,去問天問地。這反映了日本民族哲學精神的貧乏和理性自覺的幼稚。天皇所以能夠"萬世一系",是日本民族的理性能力的低弱而又長期得不到提升的結果。試想,一個心智開化、敢于問天問地的民族,是不會被"天皇"的存在中斷其思維進程的,相反,天皇本身也會成爲被質疑的對象。天皇的存在,實際上是維持著氏族在精神上的最低需求,也即與祭祀等宗教活動相關的一些景色懷念活動之需,而沒有更多的精神上的超越和追求,民族的集體思維指向是達及"天皇"而終止。
  相比較而言,中華民族從整體上看實際上是較早地完成了需求層次的遞進,既由官能階段向更高一級的精神階段的升華和轉換。爲此,不少哲人都說,中華民族是"早熟"的民族,中華民族的心智在世界上各民族中是屬于那種開化較早的民族之一。11早在先秦時期中國的哲人就提出了"民貴君輕",以及"替天行道",並出現了推翻腐朽王朝的農民運動。中國人的理性指向,早已超越了宗教符號,或神的化身(已經擺脫了早期幼稚的思維模式,走向了抽象),達到對茫茫宇宙、天理天則的無窮追問與懷疑,是窮萬物的終極理性追求。爲此我們不難理解爲什麽理學在古代中國是十分的發達;也不難理解爲什麽早在戰國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已經在問天問地了,爲什麽屈原會投汨羅江而自盡,他的那種"我將上下而求索"的天問精神的確是氣貫長虹,顯示了中華民族非凡的理性氣概。而日本民族卻沒有這種形而上的抽象哲學能力,依然停留在器物層面,以天皇爲宗教活動中的終極存在,並將之符號化、工具化。但即便是這樣的需求也是微弱的,從而導致了天皇在世俗權力世界地位的不斷試微。
  當然,天皇所以能"萬世一系",也從另一個方面反映出天皇在日本民族貧弱的終極價值體系中的神聖性,和地位的不可動搖性,是一個無法被突破和超越的終極存在,也是不可替代與更換的"神"。古老的神話還在深深地影響並主宰著日本民族的精神。天皇不變的氏神地位經過曆史的沈澱與演變已成爲一大傳統的政治資源,爲後來的統治者即幕府統治提供了廉價而長期有效的最大的政治便利。
  "天皇"所以能存在下去,與日本曆代統治者慣于"挾天子而令諸侯"這一治理與統治功能有關。凡新幕府上臺後都會發現,僅靠武力是無法讓各"大名"徹底臣服的,還必須借助"天皇"的威望,將之作爲統一的精神象征來號令天下,文武並用,才能收到治理的最大效果。曆代幕府爲了維護統治,總是不遺余力地將天皇攬在懷中,充分地占有和享用著這一資源。幕府統治靠的是武力,缺乏精神力量的支撐,而天皇制則成了幕府統治的精神支柱。幕府在塵世的政治權力與天皇在天國的精神權力的高度結合,無疑于從有形與無形的兩個層面將世上所有的權力都收歸麾下,權力與權威的結合彌合了僅靠單一權力容易造成的疏漏。但在一個崇尚功利、恐懼權力而弱于思考與理想追求的人文環境中的天皇,其曆史境遇或政治遭遇卻是每況愈下十分淒苦的。盡管在幕府統治下,表面上公家與武家政權長期並存,天皇在形式上仍然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但以將軍爲首的武士階級操縱了全國的政治實權,是實際的國家最高統治者,天皇並不能左右國政,經濟地位也極度虛弱。天皇只剩下了象征性和符號性,而日本民族淺嘗輒止的哲學追去卻能在對這種有限的精神資源的百般體驗中,感受到最大的滿足。
  注釋:
  王金林《日本天皇制及其精神結構》,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年。2005年11月7日,中國日本史學會名譽副會長王金林先生來南開大學日本研究院進行題爲《日本天皇制及其精神結構》的講座。
http://www.xschina.org/show.php?id=8648

天皇是日本國君主的稱號,日本國家元首和國家的象征。天皇是世界曆史上最長的君主制度(書籍記載于前660年)。由于被認爲不同于普通的日本人(在神道教中,天皇是天照大神後裔,故具有神性),天皇與其家族沒有姓(曆史學上稱其爲天皇氏),日本憲法也未賦予其公民權。雖然裕仁以後的日本天皇已宣布完全放棄曆史上其被賦予的“神性”,但多數日本人仍認爲天皇代表著“國家”。
日本國君使用天皇稱號大概是在唐朝時期。唐高宗曾使用天皇稱號,與天後武皇後並稱二聖,這可能影響到日本天皇稱號的采用。日本天皇最早文字記載是673—688年前後天武天皇的《飛鳥淨禦原令》。中國稱日本元首爲天皇大約是在清末的同治時期。在日本的曆史上,出現天皇的稱號以後,還有天皇和皇帝的稱號並用的。這種兩個稱號並用的天皇有43代元明、45代聖武(追諡)、46代孝謙、50代垣武。到了近代明治元年(1868年)後,日本致外國首腦信件、國際條約批准書、宣戰詔書使用的還是皇帝稱號。從1936年以後,對外就完全使用天皇稱號了。日本的現任天皇名爲明仁,年號平成,于1989年即位。

名稱由來

大和國(倭)君主的正式稱呼原本是“大王”(治天下大王)。故中國南朝的正史中稱五位遣使朝貢的倭國君主爲倭王,史稱倭五王(贊、珍、濟、興、武)。隋煬帝時,大和的聖德太子派小野妹子出使隋朝,在國書中有“東天皇敬白西皇帝”之句,是首次在外交場合使用“天皇”一詞。不過,《隋書》對此類國書的紀錄爲“日出處天子致日落處天子”。(實際上,《隋書》所記錄的國書爲小野妹子所帶去的那份。‘日本書紀’中所記下的國書則爲第二份。在寒暄辭的大意重複。又,小野妹子雖弄丟了中國所回信的國書,卻沒有受罰。有學者認爲依當時外交情況,兩方大使皆有對國書與紀錄進行竄改以達到兩國之妥協點。否則日本用天皇一辭,中國不可能接受其國書。反之,如中國對日本采用對下關系的寫法,日本也不會接受。按‘日本書紀’,來日大使裴世清重擬的國書寫作“皇帝問倭皇。”是即大使改竄國書以符合兩國底限。‘聖德太子傳曆’稱“天子賜諸侯王書式也。然皇帝之字,天下一耳。而用倭皇字,彼有其禮。”可爲佐證。)應當是其後的日本書紀依大寶令規定,將“大王”、“大君”、“皇尊”等名詞一律更正爲“天皇”所致。在天智天皇時代遺臣的墓志中,曾發現寫有“天皇”字樣的木簡,不過也有後世立墓的可能。可以肯定的在日本國內廣泛使用天皇一詞的時間,是天武天皇時期。“天皇”在中國道教中,表示北極星。天武天皇因喜歡道教而使用天皇作爲君主的尊號。
唐代以後,中國人按照日本人的自稱,逐漸以日本一詞取代倭作爲對日本國的官方稱呼。由于對日本的幕府制度缺乏了解,中國一直以日本國王來稱呼和冊封日本的執政者。一直到宋朝之時,太宗對日本頗有好意,以至北宋歐陽修《新唐書》、元托克托《宋史》等文獻,正式將“天皇”一辭寫入正史。

古代天皇

日本最早的神話書籍古事記稱,日本天皇乃是日本神話中的創世之神天照大神之後裔,成爲日本君權神授的依據。舊時的日本史書一直宣稱天皇是萬世一系的,即所有天皇都來自同一家族,日本曆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王朝更叠。
事實上,中古時期的日本小國林立,最後由位于本州島中部(奈良)的大和國家實現統一,大和也就成了日本的別稱。大和朝廷成立前出現過多次王位的爭奪,或許也改易過多個朝代。然而當時的曆史紀錄靠口頭背誦神話的史官,而沒有可以證明的文字史料留下,是以無由查證。僅有中國陳壽《三國志》的東夷傳倭人條可做參考。然而該紀錄卻是轉錄而來,並非一二級史料,卻文中可以看出中日語延誤譯的問題。雖在《日本國史略》中有“自天照皇太神創業垂統,而神武天皇初都中國、一統天下,曆正天皇正統一系,亙萬世而不革。天下即一人之天下。”一辭,不過“萬世一系”四字則是到19世紀末明治維新左右才形成,寫入大日本帝國憲法之中。
天皇作爲日本實際最高統治者的時間並不長。自公元6世紀大和國征服本州島和九州島的大部分地區後,天皇的權力達到頂峰。但從10世紀開始,日本經曆了攝關政治、源平相爭、鐮倉幕府、室町幕府、安土桃山時代、江戶幕府,天皇權力被架空了近一千年的時間。直至明治天皇睦仁才重新掌權。裕仁(昭和)在位時期發動了侵略中國和亞太其他國家的大戰。

近代

日本戰敗後,在美國的主持下建立議會民主制。但爲了順應日本民意,允許天皇作爲象征性的國家元首保留下來。1946年,美國迫使昭和天皇裕仁發表了“人間宣言”,承認天皇也與平民無異,只是受國民擁戴的國家象征。現代日本天皇的主要職責是任命首相(內閣總理大臣),批准法律、政令及條約,召集國會,批准國務大臣的任免,出席禮儀性的外事活動和國家典禮等。

日本從古代起即沒有改換朝代,始終爲皇室一系(號稱“萬世一系”)。但古代的天皇的事迹有來自傳說、神話之虞,從崇神天皇開始考古學才能確認其實際存在,自應神天皇開始曆史之可性度才大爲提高。
自第一代神武天皇起直至第三十三代推古天皇,這33位天皇在日本《古事記》中出現過。但自神武至第十四代仲哀,這14位天皇在曆史中無法確認,應該是《古事記》及《日本書紀》 爲了完成從神代到人代的過渡而虛構出來的人物,而在仲哀天皇與應神天皇中間填充長達70年曆史的神功皇後,也不能說是實際的存在。因此,有著比較真實的存在依據的第十五代應神天皇,應該是號稱“萬世一系”的日本天皇的真正祖先吧。此外,第一個應用“天皇”這一稱號的,應該是在推古朝攝政的聖德太子吧。他在遣小野妹子給隋煬帝的國書中寫道“東天皇敬白西皇帝”,曾引起過隋煬帝的怒火。之前都以的日本統治者“王”或“大王”作爲稱呼。我國《宋書蠻夷傳》裏所記載的“倭五王時代”中的“倭贊、珍、濟、興、武五王”,即是指自仁德天皇起至雄略天皇止,除履中天皇外的五位日本統治者。
孝德天皇統治的大化年間,以中大兄皇子(即後來的天智天皇)、中臣鐮足等人爲首的改革派發動了日本曆史上從奴隸制到封建制過渡的大化革新。並經過天武、持統跟文武三代,將大化革新未盡的事業加以完成。之後,日本進入了封建社會,日本天皇制也進入了在曆史上爲期不長的一段鼎盛時期。這一鼎盛時期貫穿了奈良時代,一直到平安時代中期。奈良時代(710-794年),可以說是女帝稱雄的時代。這一時期,先後經曆了元明、元正、聖武、孝謙、淳仁、稱德、光仁、桓武八代天皇,其中元明、元正跟孝謙(重登基後改稱稱德)三位均爲女皇,在位統治近30年。此外,聖武天皇在位的25年,完全由光明皇後在幕後操縱。而淳仁天皇在位的六年,則由已宣布退位的孝謙女皇掌握實權。因此,這一時代真正由男性掌握權力的只有14年,爲光仁天皇跟桓武天皇。延曆十三年(794年),桓武天皇將都城由平城京(即奈良)遷往平安京(即京都),平安時代開始。遷都的那一夜,火樹銀花,一派祥和的景象,似乎預示著新都平安京能夠“萬年平安”。可是,自70年後的平安時代中期開始,皇室頹廢,實權外落到藤原氏手中。號稱“萬世一系”的天皇家族從此走上了衰敗的道路,被旁人所操縱。自藤原氏政權起,經曆平氏政權、鐮倉幕府、室町幕府、豐臣政權、江戶幕府,天皇無權這一淒慘的狀況一直持續了一千年左右。直到十九世紀江戶幕府滅亡,政權才被奉還于天皇。
在藤原氏掌握大權之後,天皇始終無法將權力真正掌握在自己手裏。除了藤原氏、平氏跟豐臣氏三個時期是關白攝政外,其余時期的權力都是掌握在幕府將軍手裏。但不管是實際上也好,還是名義上也好,畢竟因爲是日本的最高統治者的緣故,在皇權旁落後的曆代天皇中,也有那麽一些既不甘心做外戚或幕府政權的傀儡,並且也有一定實力的天皇,爲將大權奪還而努力。後醍醐天皇即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繼後嵯峨天皇之後,他的兩個兒子即後深草天皇跟龜山天皇相繼即位,從那時開始,天皇開始分爲兩個皇統——即後深草一系的持明院統跟龜山一系的大覺寺統。這兩派圍繞皇位繼承問題展開了激烈的爭鬥。面對這種情況,對皇位繼承擁有決定權的鐮倉幕府采取不偏不倚的政策,制定了兩統交替即位的“兩統叠立”方案。按照這一方案,1318年,大覺寺統的後醍醐天皇即位。後醍醐天皇即位後,立即重用勤王派的大臣,與鐮倉幕府展開鬥爭。各地勤王軍紛紛舉起討幕大旗。後來,由投靠後醍醐天皇的幕府武將足利尊氏給予鐮倉幕府致命一擊。1333年5月,鐮倉幕府滅亡。後醍醐天皇將政權握在自己手中,並取我國漢光武帝劉秀消滅王莽、複興漢室之意,改年號爲“建武”,這就是日本曆史上的“ 建武中興”。然而,由于建武新政權對廣大武士階層采取防範政策,引起各地武士的不滿和失望。1335年7月,足利尊氏奏請天皇封他爲征夷大將軍,未獲,憤然離京。次年5月,足利軍在湊川大敗朝廷的新田義貞軍和楠木正成軍,攻入京都。8月,足利尊氏擁持明院統豐仁親王爲光明天皇。12月,後醍醐天皇逃入吉野山,並在此再次即位,稱爲“南朝”,並稱京都方面的北朝爲“僞朝”。日本進入長達50多年的南北朝時代。在南北朝時代,雖然北朝的持明院統居住在京都,然而,象征天皇神權的“三神器”——八咫鏡、阪瓊曲玉和草剃劍卻在南朝大覺寺統手裏。因此,雖然幕府擁立北朝,但是北朝卻並不能算是“正統”。1392年,在將軍足利義滿(就是《聰明的一休》裏面的那個將軍,)的調停下,南朝的後龜山天皇將“三神器”交予北朝的後小松天皇,自己進入京都大覺寺當了上皇。然而,足利義滿並沒有兌現自己的諾言,即並沒有實行“兩統叠立”的方案。雖然大覺寺統後龜山天皇的後代們發現上了當,但是爲時已晚。于是從後小松天皇開始,曆代的天皇均爲持明院統的嫡系後代,而大覺寺統的皇族們再也無緣染指皇位。
雖然自藤原氏以來,天皇皇權便已旁落到攝政關白或是幕府將軍手中,但使天皇的政治地位跌落至谷底的,是日本曆史上最後一個幕府——江戶時代德川幕府。1615年,幕府公布《禁中並公家諸法度》十七條,詳細地限制了天皇和公卿貴族的權力和行動。《法度》明確地規定,天皇“以學問爲第一”,無須過問國事。凡宮廷官員的任命、天皇公卿的服飾冠帶、天皇的出巡等等均需征得幕府的同意。《法度》中唯一保留天皇權力的條文只有第八條:天皇有權按“本朝先規”決定年號。于是,無論是形式上還是實際上,皇室的權力完全被幕府所剝奪。1853年,隨著培理艦隊的到來,日本鎖了兩百年的國門被堅船利炮敲開。日本曆史的年輪轉到了被稱爲“幕末”的時期。隨著倒幕派的烽起,孝明天皇的去世,德川幕府統治走到了盡頭。1868年1月,末代將軍德川慶喜交出政權,孝明天皇之子睦仁繼承皇位,改年號爲“明治”,同時發布“王政複古”詔書。從此,天皇重新回到了政治舞臺的中心。1868年11月,明治天皇將都城由京都遷往江戶,同時將江戶改名爲東京。遷都東京後,明治政府大張旗鼓地開始了資産階級改革,這就是日本曆史上重要的“明治維新”。明治維新以後的日本,不再是任由列強欺辱的封建小國,而是本身成爲了帝國主義列強之一。對沙皇俄國的宣戰以及取得日俄戰爭的最後勝利,使日本的野心急速膨脹,最終走上了軍國主義道路。1926年,大正天皇沒,皇太子裕仁登基,改年號“昭和”。昭和時代初期,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擴張大規模展開。1931年(昭和6年)秋,“九?一八”事變 爆發,日軍侵占我國東北。1937年(昭和12年)7月7日,日軍挑起“蘆溝橋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抗日戰爭爆發。同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占領南京,發動長達6周、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 ”, 約30多萬中國軍民慘死在侵略者的屠刀之下。1941年(昭和16年),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這一系列戰爭,給中國、朝鮮、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的人民帶來地獄般的災難,同時,日本人民也承受著戰爭所帶來的苦難。而昭和天皇裕仁,對于這一系列戰爭的發動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1945年(昭和20年)8月15日,日軍投降。美軍占領日本,改日本專制天皇制爲君主立憲制,天皇作爲日本的象征被保留下來。1989年1月7日清晨,昭和天皇去世,前半段伴隨著戰爭的陰影,後半段構建了日本繁榮的基礎的昭和時代降下帷幕。同日,皇太子明仁繼位,改年號“平成”。

日本天皇一覽
序號 在位時間 (西曆) 諡 號

1 前660 - 前585 神武天皇
2 前581 - 前549 綏靖天皇
3 前549 - 前511 安寧天皇
4 前510 - 前477 懿德天皇
5 前475 - 前393 孝昭天皇
6 前392 - 前291 孝安天皇
7 前290 - 前215 孝靈天皇
8 前214 - 前158 孝元天皇
9 前158 - 前98 開化天皇
10 前97 - 前30 崇神天皇
11 前29 - 70 垂仁天皇
12 71 - 130 景行天皇
13 131 - 190 成務天皇
14 192 - 200 仲哀天皇
15 270 - 310 應神天皇
16 313 - 399 仁德天皇
17 400 - 405 履中天皇
18 406 - 410 反正天皇
19 412 - 453 允恭天皇
20 453 - 456 安康天皇
21 456 - 479 雄略天皇
22 480 - 484 清寧天皇
23 485 - 487 顯宗天皇
24 488 - 498 仁賢天皇
25 498 - 506 武烈天皇
26 507 - 531 繼體天皇
27 531 - 535 安閑天皇
28 535 - 539 宣化天皇
29 539 - 571 欽明天皇
30 572 - 585 敏達天皇
31 585 - 587 用明天皇
32 587 - 592 崇峻天皇
33 592 - 628 推古天皇(女)
34 629 - 641 舒明天皇
35 642 - 645 皇極天皇(女)
36 645 - 654 孝德天皇 大化、白雉
37 655 - 661 齊明天皇(女)
38 661 - 671 天智天皇
39 671 - 672 弘文天皇
40 673 - 686 天武天皇 朱鳥
41 686 - 697 持統天皇(女)
42 697 - 707 文武天皇 大寶、慶雲
43 707 - 715 元明天皇(女) 和銅
44 715 - 724 元正天皇(女) 靈龜、養老
45 724 - 749 聖武天皇 神龜、天平
46 749 - 758 孝謙天皇(女) 天平感寶、天平勝寶、天平寶字
47 758 - 764 淳仁天皇
48 764 - 770 稱德天皇(女) 天平神護、神護慶雲
49 770 - 781 光仁天皇 寶龜、天應
50 781 - 806 桓武天皇 延曆
51 806 - 809 平城天皇 大同
52 809 - 823 嵯峨天皇 弘仁
53 823 - 833 淳和天皇 天長
54 833 - 850 仁明天皇 承和、嘉祥
55 850 - 858 文德天皇 仁壽、齊衡、天安
56 858 - 876 清和天皇 貞觀
57 876 - 884 陽成天皇 元慶
58 884 - 887 光孝天皇 仁和
59 887 - 897 宇多天皇 寬平
60 897 - 930 醍醐天皇 昌泰、延喜、延長
61 930 - 946 朱雀天皇 承平、天慶
62 946 - 967 村上天皇 天曆、天德、應和、康保
63 967 - 969 冷泉天皇 安和
64 969 - 984 圓融天皇 天祿、天延、貞元、天元、永觀
65 984 - 986 花山天皇 寬和
66 986 - 1011 一條天皇 永延、永祚、正曆、長德、長保、寬弘
67 1011 - 1016 三條天皇 長和
68 1016 - 1036 後一條天皇 寬仁、治安、萬壽、長元
69 1036 - 1045 後朱雀天皇 長曆、長久、寬德
70 1045 - 1068 後冷泉天皇 永承、天喜、康平、治曆
71 1068 - 1072 後三條天皇 延久
72 1072 - 1086 白河天皇 承保、承曆、永保、應德
73 1086 - 1107 堀河天皇 寬治、嘉保、永長、承德、康和、長治、嘉承
74 1107 - 1123 鳥羽天皇 天仁、天永、永久、元永、保安
75 1123 - 1141 崇德天皇 天治、大治、天承、長承、保延、永治
76 1141 - 1155 近衛天皇 康治、天養、久安、仁平、久壽
77 1155 - 1158 後白河天皇 保元
78 1158 - 1165 二條天皇 平治、永曆、應保、長寬
79 1165 - 1168 六條天皇 永萬、仁安
80 1168 - 1180 高倉天皇 嘉應、承安、安元、治承
81 1180 - 1185 安德天皇 養和、壽永
82 1185 - 1198 後鳥羽天皇 文治、建久
83 1198 - 1210 土禦門天皇 正治、建仁、元久、建永、承元
84 1210 - 1221 順德天皇 建曆、建保、承久
85 1221 仲恭天皇
86 1221 - 1232 後堀河天皇 貞應、元仁、嘉祿、安貞、寬喜、貞永
87 1232 - 1242 四條天皇 天福、文曆、嘉禎、曆仁、延應、仁治
88 1242 - 1246 後嵯峨天皇 寬元
89 1246 - 1259 後深草天皇 寶治、延長、康元、正嘉、正元
90 1259 - 1274 龜山天皇 文應、弘長、文永
91 1274 - 1287 後宇多天皇 建治、弘安
92 1287 - 1298 伏見天皇 正應、永仁
93 1298 - 1301 後伏見天皇 正安
94 1301 - 1308 後二條天皇 乾元、嘉元、德治
95 1308 - 1318 花園天皇 延慶、應長、正和、文保
96 1318 - 1339 後醍醐天皇 元應、元亨、正中、嘉曆、元德、元弘、建武、延元
97 1339 - 1368 後村上天皇 興國、正平
98 1368 - 1383 長慶天皇 建德、文中、天授、弘和
99 1383 - 1392 後龜山天皇 元中
1331 - 1333 (北朝)光嚴天皇 正慶
1336 - 1348 (北朝)光明天皇 曆應、康永、貞和
1348 - 1351 (北朝)崇光天皇 觀應
1352 - 1371 (北朝)後光嚴天皇 文和、延文、康安、貞治、應安
1371 - 1382 (北朝)後圓融天皇 永和、康曆、永德
1382 - 1392 (北朝)後小松天皇 至德、嘉慶、康應、明德
100 1392 - 1412 後小松天皇 應永
101 1412 - 1428 稱光天皇 正長
102 1428 - 1464 後花園天皇 永享、嘉吉、文安、寶德、享德、康正、長祿、寬正
103 1464 - 1500 後土禦門天皇 文正、應仁、文明、長享、延德、明應
104 1500 - 1526 後柏原天皇 文龜、永正、大永
105 1526 - 1557 後奈良天皇 享祿、天文、弘治
106 1557 - 1586 正親町天皇 永祿、元龜、天正
107 1586 - 1611 後陽成天皇 文祿、慶長
108 1611 - 1629 後水尾天皇 元和、寬永
109 1629 - 1643 明正天皇(女)
110 1643 - 1654 後光明天皇 正保、慶安、承應
111 1654 - 1663 後西天皇 明曆、萬治、寬文
112 1663 - 1687 靈元天皇 延寶、天和、貞享
113 1687 - 1709 東山天皇 元祿、寶永
114 1709 - 1735 中禦門天皇 正德、享保
115 1735 - 1747 櫻町天皇 元文、寬保、延享
116 1747 - 1762 桃園天皇 寬延、寶曆
117 1762 - 1770 後櫻町天皇 明和
118 1770 - 1779 後桃園天皇(女) 安永
119 1779 - 1817 光格天皇 天明、寬政、享和、文化
120 1817 - 1846 仁孝天皇 文政、天保、弘化
121 1846 - 1866 孝明天皇 嘉永、安政、萬延、文久、元治、慶應
122 1867 - 1912 明治天皇 明治
123 1912 - 1926 大正天皇 大正
124 1926 - 1989 昭和天皇 昭和
125 1989 - (明仁) 平成

異說天皇、准天皇與自稱天皇者一覽

• 日本武尊 – 十四代仲哀天皇之父。‘風土記’裏記爲“倭武天皇”。
• 神功皇後 – 十五代應神天皇之母。古時也將其列爲曆代天皇之一。
• 菟道稚郎子 – 應神天皇皇太子。播磨國風土記記爲“宇治天皇”。
• 市邊押磐皇子 – 十七代履中天皇皇子。二十三代顯宗天皇之父。播磨國風土記記爲“市邊天皇”。
• 飯豐青皇女 - 履中天皇之女(也有其他說法)。二十二代清寧天皇死後,在二十三代顯宗天皇與二十四代仁賢天皇互相讓位之時,她曾代理天皇處理政務。扶桑略記等書記爲“飯豐天皇”。
• 蘇我馬子、蘇我蝦夷、蘇我入鹿 - 大臣。邸宅被稱爲“宮門”,兒子得到近似親王的地位。
• 聖德太子 - 日本書紀記爲“豐聰耳法大王”、“法主王”。
• 間人皇女 – 三十六代孝德天皇的皇後、三十四代舒明天皇的皇女。三十七代齊明天皇死後,三十八代天智天皇即位之間的空檔,她似乎曾經即位過。有說法萬葉集裏“中皇命”就是指間人皇女。
• 道鏡法王 - 769年,以受到八幡神托宣之由而就皇位,而托宣是假的。
• 鹽燒王 - 天平寶字八年(764年)發生‘惠美押勝之亂’,惠美押勝擁立他當“今帝”。後來惠美押勝軍與朝廷軍交戰時戰敗,他在逃跑途中被捕,之後被斬殺。
• 草壁皇子 –四十代天武天皇的皇太子,四十二代文武天皇之父。即位前就病逝,被追尊爲“岡宮禦宇天皇”,又稱爲“長岡天皇”。
• 舍人親王 –四十七代淳仁天皇之父。兒子即位後,追尊他爲“崇道盡敬皇帝”,又簡稱爲“盡敬天皇”。
• 施基親王 – 四十九代光仁天皇之父。兒子即位後,追尊他爲“春日宮天皇”,又稱“田原天皇”。
• 早良親王 – 五十代桓武天皇之弟,後被廢太子(785年沒)。800年,追尊他爲“崇道天皇”。
• 平將門 - 桓武天皇五世孫。940年,以受到八幡神托宣爲由而即位爲“新皇”,同年戰敗身死。
• 敦明親王(小一條院) - 六十七代三條天皇皇子。1016年封爲東宮,翌年即辭去東宮之位,後來受到院號宣下,得到准太上天皇的地位。
• 守貞親王 – 八十六代後堀河天皇之父。受封爲太上法皇,稱爲“後高倉院”,執行院政。
• 恒良親王 – 九十六代後醍醐天皇的皇子。後醍醐逃往吉野時曾一度將皇位讓給他,但隨著南朝成立,這件事就不成立了。
• 懷良親王 - 後醍醐天皇的皇子。做爲南朝的征西將軍,擴張勢力至九州,受到明要求取締倭寇而被冊封爲“日本國王”。
• 足利義滿 - 室町幕府三代將軍。受封爲准三宮(待遇等同上皇)。之後不但是將軍,又被明冊封爲“日本國王”。死後被封爲太上天皇,不過幕府辭去了這個封賜。院號“鹿苑院”。
• 伏見宮貞成親王 – 一百零二代後花園天皇之父。生前得到太上天皇的尊號,院號“後崇光院”。
• 中興天皇 - 後南朝的初代天皇。九十九代後龜山天皇之孫,小倉宮實仁親王的皇子,名叫尊義。嘉吉三年十月即位,在吉野北山逝世。
• 自天王 - 後南朝的二代天皇。後龜山天皇的曾孫,中興天皇的一宮,名叫尊秀。在奧吉野川上即位。長祿元年十二月,遭到赤松家遺臣暗殺。
• 南天皇 - 後南朝的三代(也是最後的)天皇。後龜山天皇之孫,小倉宮實仁親王的皇子,名叫尊雅。長祿二年八月,遭赤松家遺臣斬傷,負傷後在熊野的光福寺過世。
• 西陣南帝 - 應仁之亂時,山名宗全支持的後南朝天皇,名熊野宮雅信王。
• 誠仁親王 – 一百零六代正親町天皇的東宮。即位前就過世了,追尊爲太上天皇,院號“陽光院”。
• 閑院宮典仁親王 – 一百一十九代光格天皇之父。1884年,追尊爲太上天皇,諡號“慶光天皇”。詳見尊號一件。
•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 – 據說在日光輪王寺門迹時代(1868年),被奧羽越列藩同盟推戴爲“東武皇帝”。
• 熊澤天皇 - 後龜山天皇第十九代子孫,自稱爲南朝第一百一十七代天皇,名諱“尊熟”也是自稱。
• 長濱天皇 – 自稱是八十一代安德天皇的後代。
• 璽光尊 – 戰後自稱新天皇的人。改年號爲靈壽,命令天皇與皇族、甚至是道格拉斯•麥克阿瑟都要到他的皇居參見,之後遷都金澤,私自發行紙幣,也是某新興宗教的教祖。
• 三浦天皇 - 南朝長慶天皇的後代,後醍醐天皇皇子尊良親王的另一種稱呼。
• 橘天敬 – 自稱是一百二十二代明治天皇的私生子,自名爲耀禪宮義仁與小松中宮長仁等名字。
http://baike.baidu.com/view/83454.html

台長: 阿楨
人氣(3,971) | 回應(2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社會政治 |
此分類下一篇:《昭和天皇回憶錄》
此分類上一篇:《中國人與日本人》

塵俠
日本天皇給我的感覺
只是一尊神格化的實體肉身
二次大戰期間的日本野心軍頭
(據史料透露 部分師團長甚至認"天高皇帝遠"
拒絕接受天皇召回的命令)
卻利用庶民畏天的心理
藉此洗腦百姓與日軍
助其發動一次又一次的侵略戰爭...

天皇不但幾近被架空利用
還不能感嘆"匹夫無罪 懷璧其罪"
2008-08-04 13:52:36
版主回應
為兒鋪路? 日本二皇子:日皇應有退休制【聯合報2011.12.01

日本皇室的二皇子秋篠宮(左)30日慶祝46歲生日,圖為他轉著地球儀,小王子悠仁在一旁觀看。(法新社)
日皇最近生病住院,出院後立即開始執行公務,他的二兒子秋篠宮文仁今天說,希望建立一套「日皇退休制」,被質疑他是為了兒子悠仁而提出此說。
文仁是在46歲生日時接受日本媒體專訪,被問及日皇最近身體狀況不佳、還要戮力從公時,文仁提議應該建立「日皇定年退休制度」。他的發言,日本的輿論界有贊成、也有反對。
今年剛過喜壽(77歲)的日皇明仁,剛因嚴重的支氣管炎而入住醫院10餘天,一些國事委由皇太子和秋篠宮代理。秋篠宮文仁在接見記者時說,天皇定年制看來還是有所需要。
他說,人到了一定年紀,在執行事物上會有困難,他認為,日皇的年歲已大,應可考慮提早引退休。
日本媒體本來就有讓日皇及早退休的言論,可是二皇子的日皇退休制一出,立即引來許多反對意見,認為作為皇室成員、尤其是作為日皇家的重要成員做出如此發言,出人意料之外。根據目前的皇室典範(規定日皇的律令),天皇是終身制。
文仁二皇子的兒子、五歲大的悠仁現在是皇位排名順位的第三位,僅次於皇太子德仁、二皇子文仁,日皇如果退位,皇太子將繼承皇位,悠仁是否出任新的皇太子,成為重要議題。因此,秋篠宮文仁的發言,被認為是為了自己兒子著想。
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藤村修今天說,皇家制度的改革屬國會討論議題,在此前提下的個人發言可以理解,但政府對個人發言不會做任何評價。

日本欲改皇室典範抗禦陰盛陽衰2011-11-26童倩 BBC中文網駐日記者

日本媒體稱,日皇明仁擔憂固守成規將使日本皇室走向「凋零」。
日本政府內閣官房周五(11月25日)宣稱,主管皇室的宮內廳最近向首相野田佳彥提出修改現行女性皇室成員出嫁民間人士,即喪失皇室身份的典範,建議創設「女性宮家」條款,來確保日本皇室未來安定繼承和現在第三代的未來仍擁有皇室親戚。
「宮家」日語裏是皇室的意思。日本皇室現有22名成員,其中女性成員15人,七名男性成員中,第三代只有悠仁親王一人。
相關内容明仁天皇住院兩個星期後出院日本天皇患輕微支氣管炎住院治療日皇夫婦深入福島警戒區探視災民
相關新聞話題日本 隨著天皇的長孫女真子內親王10月滿20歲成人、開始獨立履行皇室公務,更突顯了日本皇室第三代八名女性中,六名已成人的成員可能因出嫁令皇室趨於凋零的前景,可能是促發宮內廳行動的原因。
內閣官房長官藤村修說,公開宮內廳長官羽毛田信吾上個月到訪首相官邸、向野田提出的建議,是希望激發社會各界充分討論。
男子繼承危機日本皇室起源目前較有明確考證的是公元六世紀後期,當時的「推古天皇」是日本目前可追溯到的史上首位女皇。1889年明治時代日本首次制定《皇室典範》前,共有過八位女皇、十個朝代的記錄。自從《皇室典範》明確規定「皇位由皇統男系男子繼承」、1947年修訂的《皇室典範》依然維持這條典範以來,日本至今不再有女皇。
但伴隨大正天皇(1879-1926)廢止納妃制度起,日本皇室實際上已不能確保繼承皇位的男子。
雖然繼承大正天皇的昭和天皇裕仁有明仁(現平成天皇明仁)和正仁兩名男子親王;平成天皇明仁也有東宮皇太子德仁和秋筱宮文仁兩親王,但皇太子德仁與太子妃雅子卻只有內親王愛子,而且整個日本皇室從1965年秋筱宮出生到06年秋筱宮的兒子悠仁親王誕生前41年間,沒誕生過一名男子,使得日本皇位後繼無人的危機在前首相小泉純一郎政權時高漲,令小泉成立研究修改《皇室典範》的機構,準備承認女皇。悠仁親王的誕生,才令官民熱議的女皇制告一段落。
國民意識主導皇室凋零的根結涉及皇室制度存廢爭議。日本皇室史上大部分時期是被政治利用、沒統治實權的享樂貴族,皇室存廢也爭論已久,尤其在二戰結束、建立民主制度時。
但不僅日本國民至今廣泛崇尚凝聚皇室傳統的京都貴族文化超越東京武士文化,而且根據官方電視台NHK在09年做的民意調查,七成被訪者贊成即使恢復女皇也應維持天皇制。這可能與平民化的明仁天皇和美智子皇后的親民與勤懇,激發了現代厭倦政客的日本國民擁戴有關。
但修改《皇室典範》,也必然涉及繼承皇位是否男子優先的問題,這使得聲稱因病缺席皇室公務的太子妃雅子最近開始遭到小報公開批評所顯示國民對未來皇室感情可能有變,同時傳媒、輿論可能不得不揭開悠仁親王與愛子內親王誰更適合優先繼承皇位的極敏感意向。
2011-12-01 10:52:24
阿楨
日本的孤島心態 2013-05-04 中國時報 俞力工/世新大學副教授

 日本首相安倍最近在國會談及前首相村山富市對朝鮮的殖民統治正式道歉時說:「關於侵略的定義,不管是學術界還是國際上都尚無定論。其定義會因各國所處的立場而有所不同。」
 日本自十九世紀參與列強的「國際空間爭奪戰」以來,與其他強權之間的孰是孰非的確可有不同定義與立場。然而對那場悲劇中的受侵略國,即韓國與中國而言,就只可能存在一種定義與立場,反之,便是十足的荒誕不經。
 安倍頻頻表示要修正過去若干領導人對戰爭罪責所表示的歉意,如此態度,不啻說明日本戰敗後儘管個別領導人曾對受害國表示歉意,但由於其歷屆政府並沒有採取像德國一樣的反法西斯教育,因此其賠禮行動至多可理解為毫無誠意的外交辭令,也因此隨時可讓右派政客修飾或推翻。

 日本始終把自己扮演為戰爭的受害者,從不對加害於人的行徑做深刻檢討,因此便一貫把外國加諸的司法追究當作「戰勝者的審判」。
 日本自明治時代起,為表示對陣亡將士的尊敬與關懷特設招魂社,後改名靖國神社。一九七八年把甲級戰犯納入招魂對象。積極參拜者認為日本具有對亡靈一視同仁、一概緬懷的文化特點,因此才不避諱將所有陣亡將士納入靖國神社。問題在該場遲至一九七八年才把甲級戰犯納入其中,無異自承:這種「文化」並非沒有顧慮與爭議。
 日本並非世上唯一的孤島,而是處於一系列受害國的環抱中,因此便不得無視他國的文化與感情。
 一言以蔽之,日本儘管早已成為國際貿易大國,但政治上還沒擺脫「孤島的自閉心態」,他像個背道而馳、「駕鬼車」的騎士,始終堅信自己無辜,而所有迎面來者都是「開錯道」的罪人。
2013-05-04 10:29:40
版主回應
憲法紀念日 逾半日本民眾反對修憲 潑安倍冷水 鉅亨網 2013-05-03

5月3日是日本憲法紀念日,然而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卻趕在這一天到來之際不斷「秀強硬」,為修憲擴軍「鋪路」。不過,最新的日本民調顯示,半數多日本民眾反對修憲,給安倍政權潑了冷水。有分析稱,安倍的修憲計劃已變得本末倒置。
  香港文匯網援引《據環球時報》報導,在中東訪問的安倍1日表示,將爭取在夏季的參議院選舉中贏得修改憲法所需的「2/3議席,自民黨也將在競選綱領中提出修改憲法第96條以放寬修憲提案條件,展示了要把修憲問題作為參院選舉焦點的姿態。安倍強調,不必就修憲問題向中韓兩國做出解釋。日本媒體分析說,日本憲法第9條規定日本放棄戰爭權。安倍欲分兩步實現修改憲法第9條:先修改容易獲得日本維新會等部分在野黨贊成的憲法第96條,以放寬修憲提案條件,進而按照自民黨提出的修憲草案修改憲法第9條等。
  共同社公佈的最新民調結果顯示,46.3%的受訪者反對將修憲提案條件從眾參兩院2/3以上贊成放寬至過半數,高於抱支持態度的42.7%。而《朝日新聞》同一天公佈的民意調查顯示,對於自民黨「修改憲法第96條」的主張,「反對」意見達54%,超過了「贊成」意見的38%。而關於規定「放棄戰爭」的憲法第9條,有52%的受訪者認為「不應改變」,超過認為「應該改變」的39%。與自民黨聯合執政的公明黨3日將公佈憲法紀念日宣傳草案,明確對先行修改第96條表示反對。5月1日,東京約4.2萬人參加了在代代木公園舉行的日本全國工會總聯合會的集會,反對修憲。
  日本中央大學名譽教授伊籐成彥表示,一旦改變第9條規定,日本極有可能再度走上侵略亞洲國家的老路。
  安倍否認歷史的言行不僅遭到中朝韓等鄰國的強烈批判,歐美主流媒體也紛紛批判安倍的歷史認識。

外媒:安倍喊天皇萬歲引公憤 2013-5-2 香港《南華早報》

中央電視臺說,天皇萬歲是二戰時期日軍官兵經常喊的口號,而戰後政府高官這樣做極不尋常。央視援引日本國內對安倍這一行為的批評,指責安倍為自己的民族主義意圖劫持天皇。
【韓國《朝鮮日報》網站5月2日報道】 題:安倍高喊日皇萬歲惹怒衝繩民眾
《東京新聞》1日報道說,安倍高喊“天皇萬歲”激起了衝繩居民對戰爭的噩夢般回憶。衝繩居民憤怒的原因在于,天皇陛下萬歲”的嘁聲讓人想起了衝繩人在二戰時期集體自殺的噩夢。據悉,當年美軍登陸衝繩時,1000多名當地居民高喊著天皇陛下萬歲集體自殺。經歷過集體自殺事件的衝繩居民表示:“實際上是日軍強逼衝繩人集體自殺。日本極右派則主張:自殺是自發行為,是展示了日本人崇高精神的值得自豪的壯舉。衝繩是二戰中日本領土上唯一發生地面戰爭的地區,民間死傷者超過10萬人。

安倍走險路 在美破功 【聯合報/李明/政大外交系教授2013.05.04

日本防衛大臣小野寺五典四月廿九日於華府,與美國國防部長海格會晤。海格表示「美國承認釣魚台正由日本管轄,釣魚台屬於美日安保條約的適用範圍」,希望「爭議必須透過和平方式,由當事者透過協商解決」,但他也表示「美國對於釣魚台列嶼主權的最終歸屬不持特定立場。」
小野寺當然知曉海格言談的含意,等於正告日本,美國並不承認日本對釣魚台現狀的改變,也不支持日本擁有釣魚台主權的說法。或許美國認知到中共領導人已多次論及「釣魚島是中國的核心利益」,為避免挑動中共的敏感神經,且不願捲入中日為釣魚台的爭鬥,再者是壓制日本繼續挑釁或採取冒進政策。

網友議 安倍講話蒲亭當眾玩筆2013-05-03 中央社

香港媒體今天披露,中國大陸網路論壇熱烈討論,俄羅斯總統蒲亭(Vladimir Putin)日前在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共同會見記者時,當眾玩筆的情境。

救經濟學安倍? 江揆反對、馬也保留【聯合晚報2013.05.01

有無可能仿效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安倍經濟學」去操作匯率,以提振經濟,行政院江宜樺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不同意操縱匯率幫助出口,大多數閣員也都不贊成,他請教過一些經濟學者,也都表示安倍經濟學應再觀察一段時間。他說:「我們有自己的問題,自己的解方,不能照抄人家」。 他也認為,不宜輕易動不動就發消費券。「把通膨搞到3%以上 一定被罵死」
馬英九說,台灣經濟復甦很慢,但相對之下,日本比較需要那樣的措施,因為日本經濟長期零利率、零成長,有時通貨還緊縮,有時看到通貨膨脹還會高興。可是日本最近為了關閉核能電廠,進口大量天然氣,貿易已出現過去少見的逆差,各國也正在觀察日本要怎麼處理因應。他說,每個國家的情況不一樣,台灣也不能學韓國,馬英九強調:「這點問我們的央行總裁彭准南最清楚!」

詳參【圖博館】:保釣再起? 日本拘謹魅力 別再韓國行台灣不行了
2013-05-04 10:33:25
阿楨
軍國主義支柱早塌了 2013-05-06 中國時報 謝劍(佛光大學名譽教授)

 最近日本安倍政府發動一系列行動,似在朝軍國主義路線前進。大批官員參拜靖國神社,成立「防衛省」,要把自衛隊改編成國防軍,要成立所謂「正常國家」,否認二戰時的侵略行為,安倍毫不諱言要發動全民公投,改變戰後的和平憲法。
 問題是往日軍國主義形成有其精神面和現實面。支持軍國主義的精神面三根支柱:一是「人間神祇」和萬世一系的天皇制度,二是效忠一家一姓至死不渝的武士道精神,三是對效忠致死的英靈崇奉,靖國神社是其典型。
 擬定波茨坦公告時,有盟國主張廢止軍國主義的禍源天皇制度,幾經折衝,為順利受降,並維持日本社會穩定,決定予以保留,但天皇必須自神壇走向人間,成為象徵性國君。今天徹底西化的平成與當年統帥千軍的裕仁已成天壤之別,這根支撐軍國主義的巨柱已經倒塌。
 武士道的所謂精神,始於鐮倉幕府時代,講求絕對效忠、勇武、堅忍,武士因此死心塌地效忠主子。
 幕府歸權和明治維新後,武士制度在法律上雖被取消,武士道精神卻在學校和軍隊中復活。二戰期間日本兵作戰時勇猛直前,看來似非求生,而在求死。戰到最後只剩一顆子彈就三呼萬歲,向主子自殺盡忠。武士道精神表現於社會,即是受雇者對雇主盡忠職守,不輕易跳槽。
 近三十年全球化浪潮的衝擊下,待遇和工作環境是日本年輕人第一考慮。大機構也擇地經營,不死守日本本土。日本某著名電器公司,將製造與研究部門都遷往中國。當地有人為青年鳴不平,業主竟答以國內不僅工資要求高,人事流動性大,中國青年工作認真、穩定,此舉有何不可?在這種大環境下,少數極右翼即使能鼓動風潮,但要恢復武士道精神,談何容易。
 最後,作為軍國主義者精神支柱的神道教,以其代表機構靖國神社為例,固然為極右翼追隨者維護,但社會卻流行另一派意見,為免糾纏,何不遷出被處死的十四名甲級戰犯之靈位,另立安置場所,將該社成為純粹紀念戰死者之場館。再如每年所謂「終戰」紀念日,日本官方由天皇主持的正式紀念會,只書「戰歿者之靈位」,避免神道教色彩。
 支持軍國主義的傳統天皇制、武士道和神道教的鐵三角已經崩塌。沒有廣大的國土和豐富的資源,何「強國」之有?
2013-05-06 10:19:13
版主回應
 安倍一再虛張聲勢,揚言要做「強國」。恰好美國勢力東向,日本在外交史上有為虎作倀傳統,正可利用美國「重返」亞洲作第一線「打手」。但美國說到底還是為了本身利益。日本拒簽核武擴散條約令美國心生警惕,日本製造核武那還了得,因此可預期美國將長期駐軍日本,「協防」其一,兼而監視,一石二鳥,何樂不為。
 日本以其社會的高度工業化,已取得極為可觀的經濟利益,實事求是,徹底反省二戰罪行,誠心向受害國道歉,放棄不切實際的「強國」野心,則日本幸甚,亞洲幸甚,世界幸甚。
  回應
這位教授只看到現狀, 沒有歷史的觀照
日本現在的起點, 是比幕府那時的日本好多了, 那時的日本能走向軍國主義, 現在的日本, 也能再走向軍國主義
所以, 問題不在於日本軍國主義的支柱還在不在, 問題在於日本的內外在環境的變化
日本現在面臨的外在環境, 主要挑戰在於中國掘起的壓力, 這跟日本幕府那時所面對的危機環境類似; 且日本內部由於人口減少, 經濟走下坡, 這跟軍國主義內閣主政前的經濟環境類似
另外, 日本社會構成也沒有大的變化, 仍是單一民族的國家, 仍然有嚴謹的社會組成, 官僚及菁英仍掌控著輿論的形成, 這些, 都可由一堆記者聯誼會的組織看得出來
最重要的, 日本國民的精神面貌, 「從眾」仍占主導地位, 多數國民不喜公開爭執, 也怯於公開表達少數派的看法, 這才是軍國主義的真正溫床
台日雖友好, 但我們仍然應該對日本的軍國主義走向保持警惕

麻生訪印度:日中關係 1500年來沒順過【聯合報2013.05.06

曾任日本首相,現在回鍋任副首相的麻生說:「印度與中國在陸地接壤,日本與中國在海上相連,但過去一千五百多年來,我們和中國的關係從來沒有很平順過。」
麻生說,為了對抗中國威脅,日本決定增加國防預算。他建議,鑑於海上緊張情勢升高,日本、澳洲、印度和美國的海軍應結盟,加強防禦合作,以確保區域穩定。
華爾街日報報導,日本有興趣與印度結為夥伴關係,在海防上建立緊密關係,並維持國際海域航道的自由通行。
  回應
  A片男趕緊回家抱女人吧
  因為有這些垃圾日本政客在,中日關係才會不好.這個麻生向來以失言出名,不過是個敗軍之將.當年自民黨的政權就是敗在他手上,現在還有臉講話?
  1500年来,中国一直受倭寇骚扰。
  日本軍國主義侵略印度還不到百年,這下又成救世主了?哈哈哈
  等把日本徹底打趴了 中日關係就會好多了!
  一想到南京大屠殺!媽的!日本這個民族一定要給牠們顏色瞧瞧!
  一個半世紀前派兵侵略中國、屠殺百萬中國軍民的日本竟敢輕描淡寫地說"與中國關係沒好過?"而為了想將消滅漢人中國、曾侵日失敗的元朝蒙古人拉入,就強詞奪理地故意將年代拉長至1500年?兩顆原子彈只有逼日本投降的效果,絲毫沒有逼日本為自己暴行真誠道歉的效果!
  歷史歸歷史,不能因為現在關係不好 而胡扯過去阿 ,如果說日本過去千年與中國關係沒好過 ,那日本過去根本沒有跟任何一個國家友好過 。
2013-05-06 10:37:04
阿楨
日本天皇選擇火化 皇后謝絕合葬要求 北京新浪網 2013-11-17

  新華社電 日本宮內廳14日宣布,明仁天皇和皇后美智子將打破皇室的土葬傳統,改為選擇火化方式,天皇夫婦骨灰將不合葬。
  打破350年土葬傳統
  宮內廳14日公布天皇夫婦身後事的討論結果,即天皇夫婦放棄從江戶時代初期延續大約350年的土葬傳統,改為選擇火化。
  按照宮內廳的解釋,自去年4月起,時任宮內廳長官羽毛田信吾根據天皇夫婦的意願開始討論此事,明仁和美智子希望火化,以期減少對國民生活的影響。
  宮內廳在聲明中說:「火化已經成為日本一種普遍方式,皇室歷史上既有土葬也有火化。」
  宮內廳說,明仁認為,實施火化,可以縮小佔地規模,喪事費用也將大大減少。
  日本歷史上,確實偶然有天皇死後火化,但大多數天皇和皇后實行土葬,比如明仁的父親昭和天皇裕仁、祖父大正天皇嘉仁及太祖父明治天皇睦仁等。
  樹「平民天皇皇后」榜樣
  明仁天皇現年80歲,2003年曾接受前列腺癌手術,去年接受過心臟搭橋手術。美智子現年79歲,也有腿腳問題。媒體推測,天皇夫婦希望趁自己健康而清醒的時候,提前安排好後事,為後輩樹立「平民天皇皇后」榜樣。
  日本皇位繼承尚存懸念。如果明仁去世,太子德仁將繼承皇位,但他與太子妃雅子只育有一個女兒愛子。而德仁的弟弟文仁親王秋筱宮育有一子,即2006年出生的悠仁親王,是日本當今皇室第三代中唯一男性。
  按照日本現行皇室典範,禁止女性繼承皇位。悠仁出生前,日本關於是否接受女天皇的討論甚囂塵上。由於日本政界也有推動修改皇室典範、呼籲允許女性繼承皇位的勢力,所以德仁將來是否會放棄立自己的女兒愛子、選擇侄子悠仁作皇儲尚不清楚。
  皇后:沒有資格同天皇合葬
  自己出生民間,沒資格與被尊為「神」的天皇合葬。宮內廳提出折中方案,建議仍建兩個陵墓,但在同一區域並排靠近建造。這樣可以總體縮小規模。美智子出身商業家庭,1959年與當時身為皇太子的明仁結婚,成為日本首位加入皇室的平民女子。
2013-11-17 09:57:57
圖博館
我們可以看到差距逐漸開始拉大。因為部分日本女性婚後會辭掉工作專心持家,等到生完孩子以後再進入社會工作時,往往再也找不到像樣的工作。即使女性再次就職後從事的工作與男性沒有多大差別,但往往是非正式僱傭的形式,又或者是勞務派遣的方式,薪水與男性更是沒得比。
  我們再來看不同行業間男女年收入的差距。
在日本,金融保險業是工資最高的行業,三十歲以上的從業人士可以輕鬆拿到800萬日元(觀察者網注:約合人民幣45.68萬元)一年的年薪,然後數據卻告訴我們一個殘酷的真相:豐厚的薪水僅僅是男性的專利,女性所得竟只有男性的一半。
  即使在一些傳統意義上適合女性的行業,例如服務業、養老業、飲食業等行業當中,女性的年收入也比男性要少得多。拿零售業舉例子,男性的平均年收入是473.3萬日元(觀察者網注:約合人民幣27萬元),女性的平均年收入僅有220.9萬日元,竟然連一半都不到。而220.9萬日元的年收入是什麼概念呢?如果是在東京的話,幾乎滿足不了溫飽。
  與美國相比,美國在切切實實地一步一步實現男女平等的社會理念。根據資料顯示,1979年,美國女性平均年收入僅是男性的62%左右,經過近40年的穩步增長,目前已經追到80%以上。再看日本,40年前是51%,40年後的今天,僅僅追到了54%,這樣的現實實在難以稱得上是一個發達國家該有的擔當和為世界平權運動作出的努力。日本停滯的不僅僅是經濟,還有深深固化在人們心中的不平等的思想。
  1553年,英國第一位女王瑪麗一世登基,此後英國一共誕生了七位女王,由此可見即使是君主立憲制國家的皇位繼承人並非不可以是女性。天皇的皇位繼承人卻只能是男性,這毫無疑問是在歧視女性,雖然日本政府可以用國家傳統來堂而皇之地包裝皇位繼承歧視女性這一行為,卻抹滅不掉整個社會處處可見的男女不平等的事實。
  然而想要根除這種根植在日本社會底部的糟粕,還需要日本國內外女權人士的奮鬥和努力,從來就沒有送到手中的權利,只有爭取來的權利。
  伴隨著日本勞動力的缺口越來越嚴重,夫妻雙職比例首次達到50%。越來越多的女性選擇在工作崗位上實現自己的價值,而不是在家中默默犧牲。男性越來越難以在家庭中佔據絕對經濟優勢地位,日本男性們擁有著一位“大和撫子”妻子的大男子主義夢,實現起來將會越來越難。
2016-03-15 10:40:18
圖博館
Chivn:還有比天皇繼承人必須是男性更糟的 慶應義塾大學政策學博士前期

據日本《產經新聞》2016.3.9報導,日內瓦當地時間8日,聯合國消除對婦女歧視委員會在對日本相關的最終提案中指出,日本的皇位只能由皇族男子繼承的規定是對女性的歧視,罕見地提出建議要求日方修改《皇室典範》。
  這已經不是日本第一次被聯合國給盯上。去年10月26日,聯合國特別報告者莫德・德布爾曾經偷偷到訪日本,與當地的NPO進行過聯合調查。走之前,他在新聞發布會上就日本社會中嚴重的援交現象強烈譴責日本政府,日本記者在心虛之下居然將13%聽成了30%,一時間各大報紙爭相轉載,鬧出了大笑話。當時,日本政府也針對該專家的發言向聯合國進行抗議。
  不僅如此,聯合國在慰安婦問題上也曾多次譴責日本政府,而日本政府一直不肯正視問題。日方雖然承認戰爭期間日本軍中有多國籍的慰安婦,但是一直不肯承認在二戰期間“強迫徵集慰安婦”這一事實。
  另一方面,早在多年前,日本民法中規定的“夫婦必須同姓”與“女性在離婚後六個月之內不得再婚”等明顯歧視女性、違反男女平等的法條就一直受到世界輿論的譴責。1985年,日本簽署聯合國“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聯合國也多次向日本政府提出改正建議但最終多是不了了之。就在2015年12月,日本最高法院對以上兩個法條中的“夫婦必須同姓”下達了合憲判決,雖然針對“女性在離婚後六個月之內不得再婚”判決違憲,但是僅僅針對超過100天的部分而已,也就是說實際上女性還是不能夠在離婚以後立刻再婚。
  對於聯合國的提案,日本政府無疑是非常反感的,而且以乾涉內政為由作出了抗議。那麼普通的日本網民們的意見是怎麼樣呢?筆者摘抄了幾則日本網站該新聞下面的評論者的意見。
……
以上僅僅是一部分日本網民的言論而已,然而就筆者在網上所見大多的意見都是諸如此類。不過也有可能因為日本的網民和世界上其他國家的網民一樣,大多以男性為主,同時意見比較偏激,所以才會表露出一種對於日本社會的女性歧視熟視無睹的態度。
  然而,日本的男女不平等是否反映在其他方面?
  日本國稅廳的調查顯示,日本男女年均收入差距巨大,在男女50-54歲達到頂峰,日本男性的收入是女性的兩倍以上。
  30歲之前,男女收入差距並沒有很誇張,然而到了普遍結婚的三十歲以後
2016-03-15 10:44:35
圖博館
日本首都是東京?哪條規定了!2016-09-27 日本天天“蔣”

  日本的首都是哪裡?相信很多小伙伴的回答是:“那還用說,當然是東京!這是常識好不好。咱們地理成績再不濟,也不要用這種送分題來證明偶是腦殘!”
  不過,“常識”有時候也會被人質疑。最近,日本一名網友的無心之言就引起了軒然大波。他在推特上指出,弟弟用OkGoogle問日本首都在哪,起初遭到眾人嘲笑無知,但是隨後抖出的“日本根本無正式規定首都”的驚人真相,嚇壞眾人。
  這可不是信口胡謅。日本的法律法規中,還真沒有一部專門的法律來確定首都是東京。如果有人拿這個說事,是可以理直氣壯的。如果非要找出點依據,只有一部《首都圈整備法》。這部1956年頒布的法律第一條規定東京、第二條規定埼玉、千葉、神奈川、茨城、栃木、群馬、山梨為“首都圈”可是,法律中只確定了“首都圈”,卻沒有任何關於東京是首都的規定。
  那麼,日本的首都究竟是哪?一般來看,人們認為是東京,可是從法律上卻找不到任何依據。1950年6月28日,日本曾經頒布過一部《首都建設法》,其中第一條就明確規定“東京都是我們和平國家的首都”。可是,1956年6月9日這部法律被廢止,此後就一直沒有新的替換法律。
  也有日本人認為,日本的首都應該是京都。其實,這種觀點也有問題。“京都派”認為,當時的國家元首明治天皇從京都御所搬遷至東京皇居時,沒有頒布過任何遷都令,因此京都依然是日本的首都。不過,明治維新時日本政府廢除了此前的一切法令,因此確定京都為首都的《平安京遷都令》也在此列。因此,從法律意義上看,“京都是首都”的說法也站不住腳。
  所以不得不說,如今的日本根本沒有首都!何止是沒有首都,其實1999年前日本連規定國旗、國歌的法律也沒有,而且直到現在日本確定“國家元首”的法律都是空白。日本憲法中規定天皇是“國家象徵”,可是翻遍日本所有法律,也看不到關於“國家元首”的半條規定。
  沒有法律意義上的首都、沒有法律意義上的“國家元首”,日本人就靠約定俗成糊里糊塗過了幾十年,這與封建時代的大山村有啥區別。唉,向來號稱“先進法治國家”的日本,叫人情何以堪!
2016-10-07 12:11:52
圖博館
天皇“退位特例法”終獲通過按計劃明仁將於明年12月退位

  日本共同社報導說,日本參議院2017.6.9一致通過天皇“生前退位”特例法。這意味著現任天皇明仁“生前退位”的法律依據已經具備。《每日新聞》稱,以允許天皇“生前退位”為起點,日本皇室制度可能將迎來改革時期,但也有分析認為,圍繞設立天皇退位、“女性宮家”等問題,日本朝野各種勢力仍有分歧,改革前景並不明朗。
  共同社稱,9日上午日本參院全體會議投票表決了此前已在眾院通過的天皇退位特例法案,除因反對該法案而提前退席的自由黨(即前“生活黨”)外,全體議員均投票贊成,該法案由此成為法律。特例法通過3年內必須施行,按照日本政府目前計劃,明仁天皇將於2018年12月退位,由皇太子德仁繼位,並於2019年“改元”即實行新年號(現年號平成)。
  《每日新聞》9日稱,特例法規定退位對象為現任天皇明仁。但政府也表示,此次特例法“可以成為先例”。為防止未來出現強制退位等“不可測情況”,特例法第一條強調,此次天皇退位是因天皇年事已高,承擔公務感到困難而自願退位,並得到了國民充分理解。天皇退位後改稱“上皇”,皇后改稱“上皇后”。日本共同社稱,日本政府還將就天皇退位及新天皇即位儀式,新年號制定等做準備,以避免“改朝換代”對國民生活造成影響。
2017-06-10 11:56:20
圖博館
日本的帝王之道與中國有何不同?2017-10-22愚樂新君

腰挎戰刀,全副武裝,目光堅毅,冷酷驕橫——這是明治時期,分發到日本各所學校、年輕的日本明治天皇照片概貌,亦可謂歷代日本天皇的標準像。
  應該說,這種形象令人不乏感到殘酷和暴力,但他們的殘暴卻基本定格為「外向型」,日本天皇號稱萬代一系,從未出現過一個「內向型暴君」,沒有一個天皇對本國人發動過大規模的清洗與屠殺。
  這當然與日本天皇大部歷史時間裏是「虛君」有關。但是,即便是一些掌管實權的天皇、皇子皇兄們,也幾無「內屠」發生。而這種情況在中國歷史中不可想像,中國第一個封建王朝和最後一個王朝,都是暴君頻出,而且大多是對本國人下手。秦朝僅歷二世,但從秦始皇到秦二世,在對內施暴上,一個比一個狠。
.....
同為皇帝,為何兩樣做派?東海對面的日本天皇為何沒有中國皇帝「內殘外忍」傳統?
  這還是涉及「同類不同道」問題。
中國君主大都尊奉中原狼道,踐行「內殘外忍」四字要訣。古代日本雖曾以中國為師,但在「帝道」上卻與中國大不同。雖然從軍事技術上,日本天皇不像中世紀女真、蒙古那樣率鐵騎打打殺殺,但從「道」上觀察,從古至今日本顯然與古代遊牧民族大同小異:崇尚鐵血立世,對外狼性徵服。這種「海狼」秉性與草原狼不相上下,卻與「圈中狼」背道而馳、甚至是「內殘外忍」的「圈中狼」之剋星性格。
  中日兩國君主,踐行的狼道內外有別,最終成為兩種不可同日而語的物種。後來甲午戰爭結果就證明了這一點。中日甲午戰爭時,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娘倆其實是站在了一起,但結果說明:無論「帝黨」還是「後黨」,即便是加起來,也不是「蕞爾小國」明治天皇的對手。因為這是兩個物種的對決:一個是退化的草原狼、圈中狼,另一個是西化的無疆界海狼。孰強孰弱,一目了然。
  回應
作者太偏面了,不知道日本的战国时代吧?不知道日本皇家内讧吧?
2017-11-09 11:48:08
圖博館
陳洋:平成終了,日本也像天皇一樣垂垂老矣
日本東洋大學社會學研究科博士生

若干年後,平成時代或許也將成為日本人心中的鄉愁。
2017.12.1,皇室會議決定了明仁天皇在2019年(平成31年)4月30日退位,皇太子德仁在同年5月1日即位的方案。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在當天上午的記者會上表示將於明年公佈新的年號。至此,從1989年1月8日開始的平成時代正式進入倒計時。
  由安倍晉三擔任議長的皇室會議選擇將退位與即位日起定在4月30日和5月1日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日本將於2019年3月-4月舉行統一地方選舉,而選定4月的最後一天舉行天皇退位與即位儀式,則充分避開了選舉引發的喧鬧,為天皇退位營造一個莊重的氛圍。另一方面,每年的4月29日是昭和天皇的生日(日本法定休息日),這樣4月30日明仁天皇退位,5月1日德仁皇太子即位、改年號,連續3天的皇室相關活動將會在日本社會中形成一個良好熱烈的慶賀氛圍。
  回顧戰後日本的歷史可以發現,與充滿變革與進取的昭和時代相比,平成時代的日本顯得暮氣沉沉、安於一隅。誠然,在過去的二十多年裡,日本在諸多領域也有所斬獲,比如近年來日本科學家頻繁獲得諾貝爾獎,但在筆者看來這些成就大多是昭和時代的延伸,而非平成時代所創造出的業績。事實上,拋開以軍國主義、對外侵略戰爭為主的昭和前期(1926-1945)不難看出,日本在平成時代所享受到種种红利或榮耀恰恰源自於昭和中後期的變革與進取。
  比如,1947年《日本國憲法》的實施不僅令日本社會從軍國主義轉為民主主義,也為此後的經濟高速發展起到了保駕護航的作用;1951年日美兩國政府簽署《日美安全保障條約》,儘管此後幾經修改,但基於該條約,使得日本能夠更加專注地進行經濟建設,進而不被捲入到國際或地區的紛爭中;1955年自民黨成立,從此開啟了所謂的55年體制,一黨獨大在某種程度上提升了行政效率與政策的連貫性;1956年日本開始進入經濟高速增長期,並於1968年超過西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因此,正是因為在昭和中後期確定下來的內政外交基調,才使得日本迅速從戰敗的廢墟中走出,並率先步入發達國家的行列。
  然而,現在再回顧即將離去的平成時代,筆者認為儘管不乏成就,但日本政治經濟總體上則呈現出衰退的態勢。
2017-12-05 11:17:51
圖博館
在政治上,自民黨艱難地維持優勢地位。儘管在昭和時代,自民黨也需要與在野黨競爭,但基本上則保持絕對優勢,並沒有出現過失去政權的情況。然而,進入平成時代後,日本政壇卻出現了3次政權輪替,而且自民黨的執政根基也不再牢固。
  1993年細川護熙政權(1993-1994)成立是進入平成以來日本第一次出現政權輪替。儘管細川的執政時間很短只有幾個月,但其像徵意義巨大,不僅意味著自1955年以來日本首次出現非自民黨政權,而且也意味著自民黨組黨以來首次淪為在野黨。
  雖然自民黨不久之後就再次奪回了政權,但是2009年民主黨政權(2009-2012,其間分別有鳩山由紀夫政權、菅直人政權以及野田佳彥政權)的成立,則讓自民黨切實地嚐到了失信於民的滋味。這次是自民黨第2次淪為在野黨,但長達3年的時間則遠遠多於上一次。
  第3次政權輪替的標誌則是安倍晉三政權(2012至今)的再次成立。雖然自民黨在安倍晉三的帶領下打敗了民主黨再次成為了執政黨,但日本民眾並非是出於對自民黨的支持,反而更多的是對現實政治的無奈、對現有政黨的不滿,以致別無可選的結果。當然,日本民眾對自民黨的不滿並非是最近幾年才出現的社會現象,事實上,進入平成時代以來,日本政壇的“新黨風潮”屢見不鮮,如小澤一郎的新生黨、橋下徹的日本維新之會、小池百合子的都民優先會與希望之黨等。
  除了執政根基不再牢固外,與公明黨長期組成聯合政權成了平成時代自民黨執政的最大特色。自民黨與公明黨組成聯合政權始於1999年,並一直持續至今。相較於昭和時代,自民黨只需憑藉自身實力就可以確保立法、預算在國會通過,但是在平成時代則必須依托聯合執政才能確保目標的實現,這恐怕是自民黨執政根基被削弱的最大標誌。
2017-12-05 11:19:26
圖博館
當然,自民黨至今仍在各政黨中依然保持著絕對優勢,比如在10月的眾議院選舉中,由安倍首相率領的自民黨再次獲得絕對多數席位。但是,參考平成時代的社會心理變化,特別是不定期出現的“新黨風潮”,預計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自民黨將不再可能繼續維持一黨獨大的優勢,也許用不了多久日本就又會出現政權輪替了。
  在經濟方面,平成時代等同於“失去的二十年”。與探討昭和時代的日本經濟不同,學界與業界經常用“失去的二十年”來指代平成時代的日本經濟。雖然有觀點認為伴隨著經濟泡沫的破裂,日本經濟在過去的二十多年裡一蹶不振、缺乏創新,但也有研究發現日本人的平均壽命、健康水平以及社會安全等均獲得了較大的提升。因此,日本是否失去了二十年,至今依然也沒有明確的答案。然而,若是與中國經濟進行比較的話,那麼筆者認為日本確實失去了二十年。
  過去的二十多年,正是全球化、信息化快速普及的年代。基於1992年鄧小平的南巡講話、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中國經濟在過去的二十多年裡保持著高速增長、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也獲得了大幅提高。2010年,中國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且中日兩國間的GDP總量差距持續加大。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過去的二十多年裡,中國企業不斷壯大,在為世界貢獻新的經濟增長點(如網絡購物節)的同時,也為世界貢獻著新的經營模式(如共享單車、電子支付)。
2017-12-05 11:20:28
圖博館
然而,反觀日本經濟,在平成的這二十多年裡依然深陷泥淖,即使安倍政權採取了大量經濟刺激計劃,但日本依然未能擺脫通縮的限制。同時,從昭和時代開始活躍於世界舞台的日本企業頻繁被曝出造假、篡改數據的醜聞。從奧林巴斯、三菱、日產到東芝、佳能、神戶製鋼,幾乎能叫得出名字的日企都遭遇了類似的窘境。誠然,每家企業的具體情況不同,但諸多知名日企的淪陷,恰恰是日本經濟大環境不景氣的腳註。因此,與中國經濟相比較的話,筆者認為平成時代的這二十多年,日本經濟確實失去了很多。
  當然,平成時代儘管屬於日本,但平成天皇明仁也給中國人留下了不少記憶。明仁多次會見中國黨和國家領導人,可以說為中日關係作出了積極的貢獻。特別是199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20週年之際,明仁天皇與皇后訪問中國,成為了中日兩國交往史上日本天皇首次,也是迄今唯一一次的中國訪問。
  同時,明仁天皇自即位以來一直堅持不參拜靖國神社,主張和平,呼籲年輕一代不要忘記戰爭。在2015年8月15日的日本終戰70週年紀念日上,首次使用了“深刻反省戰爭”的措辭。這與在歷史、領土問題上經常大放厥詞的日本政客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伴隨著明仁天皇退位的臨近,也預示著一個時代終將落幕。不論平成時代的日本是好是壞,它都發生了許多事情,而這將會成為日本國民共同的記憶。
2017-12-05 11:21:30
阿楨
日本新年號“令和”仍無法抹去中國痕跡 2019-04-01 環球網

  2019-04-01,日本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在記者會上正式公佈日本新年號為“令和”,出自日本詩歌集《萬葉集》,成為日本歷史上首個源於日本古籍的年號。然而,《萬葉集》與中國古典文化之間卻有著不可分割的關聯。
  《萬葉集》是日本現存最古老的和歌集,收錄詩歌4500餘首,其地位相當於中國的《詩經》。儘管被看作是日本古籍,《萬葉集》仍然無法抹去源于中國古典文化的影響。公開資料顯示,《萬葉集》借鑒了中國詩歌的題材、形式以及表現方法,收編了部分漢詩。值得一提的是,《萬葉集》成書時,日本尚未擁有自己的文字,全部詩歌採用漢字為注音符號記錄而成。
  汕頭大學長江新聞與傳播學院日籍教授、原日本讀賣新聞編輯委員加藤隆則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萬葉集》第五卷《梅花之歌》的原文部分,還是按照古代中文的寫法記錄下來。而且,《萬葉集》收錄了118首關於梅花的詩歌,看得出是受到了中國審美的影響。不過“和”代表“和風”,因此加藤隆則認為“令和”帶有中日融合的含義。
  日本現任明仁天皇將在4月30日“生前退位”,皇太子德仁將於5月1日即位新天皇,當日零時開始正式啟用新年號“令和”。自此,始於1989年1月的“平成”時代,僅剩1個月便將退出歷史舞臺。
  相關新聞
日本新年號未出自中國典籍 中方:我們對此不做評論
安倍回應“首次未用中國典籍”,日本網友卻在搜“令和”是啥
  回應
寫了倆漢字,然後硬說是來自日本古籍。呵呵。萬葉集那句根本是抄襲中國人的。
萬葉集 于時初春令月,氣淑風和
歸田賦 於是仲春令月,時和氣清--作者,漢朝,張衡
諫蕃官仗內射生疏 時惟令月,景淑風和--作者,唐朝,薛元超
兩個人創作的時間都早于萬葉,而且當時日本仰慕唐朝文化非常嚴重,而且,以日本的緯度來講,初春是正月,驚蜇以前,日本還在下雪,哪來的氣淑風和,反倒是仲春,二月過了驚蜇,地氣動了,才會開始有氣淑風和的現象發生。

日本新年號“令和” 含著對中國老師怎樣的藐視2019-04-01 環球網

  從西元645年,大中兄皇子仿照唐朝制度,設立日本歷史上的第一個年號“大化”以來,1374年時間,247個年號,出處全部來自於中國典籍。
  即使是明治維新之後,日本最想跟中國劃清界限的那些年,這個傳統也沒有變。
2019-04-02 08:01:52
阿楨
“明治”取自《易經⋅說卦傳》“聖人南面聽天下,向明而治”。
  “大正”取自《易經》第十九卦中的“大亨以正,天之道也”。
  “昭和”取自《書經•堯典》“百姓昭明、萬邦協和”。
  “平成”取自《古文尚書⋅大禹謨》“內平則外成也,地平則天成也”。
  也就是說,這是1300多年來,日本年號首次成功“脫中”。
  早在這次新年號的產生過程中,日本媒體就不斷放出消息,首相安倍指示周圍的人,年號出處最好來自於日本古典書籍。
  根據日本1979年頒佈的《元號法》,如果天皇退位,年號也必須改變。按照日本政府規定的年號選定程式,日本首相需要欽點數名精通中國史、中國古典文學和日本古典文學等領域的學者,讓他們提出兩到五個新年號作為候選方案。
  此次選出來的字要遵循6個條件:使用常用漢字,每個字最多12-15個筆劃,第一個字的拼音不能使“MTSH”,儘量避開民間預想的年號名稱,不要用經常作為人名的漢字,不要使用與大企業相同的名字
  備選方案出來後,經過參眾兩院的商量,最後由內閣會議決定“勝出”方案。
  正朔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年號有著特殊意義。它既是天子執政的時間單位,也是天子權威的標誌。每一次更換年號都是國家大事。年號的取捨、含義,毫無疑問包含著複雜的政治寓意和政治考量。
  作為當今世界上唯一還保留著中國古代紀年法的國家,日本顯然全盤接受,深度領會了年號和年號背後的那些東西。
  比如日本第一個年號“大化”,出自中國的《易經》:“大化流衍,生生不息,陰陽相動,萬物資生。”
  取這個年號,顯然有從頭開始,萬象更新的意思。跟大中兄皇子發動政變搞改革、向唐朝學習的意願很切合。
 再比如,後醍醐天皇在1334年改年號為“建武”,它原是東漢光武帝的年號。當時日本朝政由鐮倉幕府把持,天皇被壓制得很慘,他從儒家的“忠君愛國”思想出發,希望恢復天皇權威,推翻幕府這個“奸臣王莽”,像漢光武帝一樣,實現“中興”。
………
  那麼,日本為什麼要選現在這個時候,再次表現出它的獨立性呢?
  脫中
  實際上,在年號上擺脫中國的影響的想法,早在討論“平成”的時候就已經萌生。
2019-04-02 08:08:39
阿楨
在“平成”年號決定前,世界上還有“日本第一”的討論,內閣大臣在國會演說的時候,還會用“日本領導世界的新理念”之類的說法。再依賴中國典籍,在他們看來已經不合時宜。
  儘管日本泡沫經濟應聲破裂,但這個想法延續了下來。冷戰結束後,日本進一步開始強調自己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將自己的國家定位為,既不是個東洋國家,也不是個西洋國家,既不處在美國的指揮下,也不是處在中國的威懾下,而是個有自主決定權的全球性國家。
  就安倍本人來說,他是成長於戰後一代日本人的首相,對這代人來說,戰爭的責任不想再背負,戰後體制是一種束縛,不管國民還剩多少心氣,安倍認為他的使命就是讓日本重回大國地位。“令和”這個新年號,也包含了讓日本也“走進新時代”的意思。
  我們都知道,中國文化是日本文化的一個源頭。我們也都清楚,鴉片戰爭之後,日本目睹清政府的軟弱,轉向學習西歐,早已不把中國文化當做憧憬和依託的對象。
  尤其是甲午戰爭之後,日本國內掀起華夷之辨,核心觀點就是認為,東亞文明的正統已轉向了日本,日本已經是中華。
  我們經常說,日本是個擅長學習的民族,卻忽視了它學習消化之後,反過來藐視老師的一面。
  在吸收了國外文化之後,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澱,轉化成自己的東西,產生所謂國風文化,再強調這個轉化過了的國體、國學、國粹。
  吸收一陣、沉澱一下、鄙視一段,時不時還要反過來搶個地主,這個過程在日本歷史上反復上演,幾乎成了日本文化心態中某種規律性的東西。
  經過這麼多年,在社會層面,對日本文化的一個源頭是中國文化這一點上,日本民眾有時候處在無意識的無知當中。
  很多人既不知道哪個年號是從中國古籍中來的,也不瞭解歷史上中日文化的淵源。對中國當下的發展,既不關心,也不瞭解,亦沒有親近感。中國文化已經變成了日本的文化,而中國是個與自己沒什麼關係的存在。
  這給我們提出兩個問題:
  第一,外部世界,尤其是發達國家精英和媒體層面的偏見,以及社會民眾層面的漠然無知,是中國走出去的一個障礙。
  第二,對日本文化和中國文化的淵源關係,有些人以往會陷入兩種極端:
  一種是認為日本文化都是從中國文化剽竊所得,日本文化就是盜版得不太好的中國文化。
  另一種是認為,中國文化的根已經在日本,要到日本去尋根。
  對我們來說,這兩個問題比日本年號重要。
  回應
有能耐別用漢字啊
2019-04-02 08:13:03
阿楨
新天皇德仁即位,皇后雅子卻不能參加這個典禮

日本新天皇德仁2019-05-01即位。在即位典禮之一的“劍璽等繼承之儀”上,他繼承象徵天皇權利的劍、玉、國印及天皇禦璽。他的妻子雅子卻被禁止出席該典禮,但首相安倍晉三和內閣成員將在場列席觀禮,這其中包括安倍內閣內唯一的女閣員——地方創生擔當大臣片山五月。
《紐約時報》認為,這將傷害日本的國際形象,是“女性在皇室地位低下的又一例證。”
根據慣例,皇室成員僅有成年男性能出席該典禮,女性成員及未成年男性不准出席。
根據規範皇室繼承順位元和禮儀的皇室典範,新天皇繼承象徵王權的神器時,皇室女性成員不得在殿內,女性也不得繼承皇位。這使得天皇繼位人選實際上只有兩位,第一順位是德仁的弟弟秋筱宮文仁,第二順位為文仁的兒子悠仁,德仁與雅子的獨生女愛子不得繼位。而且在皇室出生的女性出嫁後就正式離開皇室,成為平民,她們生的子女也無法繼承皇位。
日本國會2017年通過法律,允許明仁退位,法律的附帶條款鼓勵政府研究皇室改革,包括允許皇室女性成員出嫁後仍保有皇室身分,並賦予她們合法的繼位順位,但屈服于保守派的壓力,附帶條款未提到准許女性登基。
推動提高女性社會經濟地位的安倍內閣,已承諾在德仁繼位後將討論女性在皇室的地位。波特蘭州立大學的日本皇室專家奧魯夫(Kenneth J. Ruoff)表示:“他們別無選擇,他們面臨無人繼位的窘境。”
保守派強調遵守繼承順位只有男性的傳統。但史學家指出,日本直到十九世紀的明治時期才規定只有男性能繼承皇位。在有紀錄的125代皇室,出現過八位女天皇。
大手前大學副教授凱薩琳.田中表示:“僅限男性繼承皇位是現代產物,與傳統無關,而是反映特定的政治和父權世界觀。”
根據朝日新聞民調,超過四分之三的日本民眾支持女性繼任天皇。
  相關新聞
日本新皇后:畢業於哈佛牛津,卻一直被限制出訪
日本新天皇剛剛即位,首先面臨兩大困擾
  回應
都什麼時代了還有皇帝
有人整天噴中國的封建什麼什麼的,看看今天的日本,這才是貨真價實的封建帝制。
雅子是長胖了,畢竟五十多歲了。
她病了很久了,那些個抗抑鬱啥的藥其實副作用很大。日本皇室的生活太變態,正常人多難適應,以前美智子年輕時候還直接失語呢
2019-05-02 09:03:13
阿楨
未阻南京大屠殺…日皇昭和「我非常懊悔」 2019-08-19 聯合報

華爾街日報報導,近日曝光的日本首任宮內廳長官田島道治與日皇昭和二戰後談話紀錄顯示,昭和私下曾對一九三七年日軍在中國大陸南京犯下的暴行表示遺憾,稱不清楚日軍所為,但希望當時能阻止這一切發生。一些歷史學家認為,昭和當時基本上是個傀儡,無法阻止決意在東亞建立日本帝國的軍官。其他人則強調他實際參與日本的軍事計畫,包括授權在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偷襲珍珠港。
  歷史學家畢克斯在二○○一年出版的昭和傳記中寫到,雖然南京大屠殺未經籌畫,但昭和知情並允許這項在中國的掃蕩行動,包括燒毀被認為藏有游擊隊的村莊。根據當時宮內廳長官田島道治的筆記,昭和在一九五二年二月廿日對他的助理說:「如果要談懊悔,我有非常多的懊悔。」昭和接著談到日本於一九三七年在中國發動戰爭和同年十二月攻占南京一事。戰後盟軍法庭判處犯下南京大屠殺的日本戰犯死刑,他們發現日軍在南京街頭肆意殺害中國人,約有廿萬人在日軍占領南京的六周內被殺。
  根據田島的筆記,昭和表示,他當時曾通過非正式消息來源「隱約聽到」,「有人在南京做出可怕的事,但沒有人公開談論,我也沒特別注意。但如果看到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審判中公開的事實,這真的很可怕」。昭和也說,他「做得不夠」,以致讓軍方激進分子進行戰爭惡行。昭和表示,他在一九四一年十月任命東條英機為首相,希望他可以約束軍中主戰派,和平解決當時日本和英美兩國的分歧。
  據紀錄,昭和在一九五一年九月十日表示:「當然,如果你說我是錯的,那麼你就是對的。」昭和承認,「這或許看來像是我在找藉口」,但他認為戰爭「無可避免」,因為主戰派軍官當時控制整個國家。
  回應
他該在國際法庭接受審訊
2019-08-22 06:58:11
阿楨
雅子新後上位 爽朗拚外交 2019/10/23 中國時報

日皇德仁的愛妻雅子經10多年的療養,逐漸走出適應障礙症的陰霾。雅子2003年因感染帶狀皰疹停止執行公務,宮內廳之後宣佈雅子患「適應障礙症」,隨後進入長達10多年療養,在國內很少公開露面,受邀出國訪問時也都是德仁隻身前往。
德仁即位後,雅子有了很明顯的變化,她經常陪同德仁到地方參訪,出席各種活動。6月2日前往愛知縣出席全國植樹節活動、參訪當地的醫療福利設施。9月赴新潟縣參加國民文化節、赴茨城縣參加國民體育大會,到秋田縣參觀動物保護中心時還親自體驗馴狗過程。
曾是外交官的雅子這半年來也發揮了外交能力,她陪同德仁接待訪日的美國總統川普夫婦、法國總統馬克洪夫婦等,無需翻譯就能用英語、法語直接與外賓交談。
雅子1993年6月與德仁結婚後,便一直承擔著必須生男孩繼承皇位的重擔,後來因德仁的弟弟秋篠宮與妻子紀子妃於2006年9月6日生下悠仁親王,才解除了雅子生子的壓力。
  相關新聞
日皇德仁2019/10/22舉行即位慶祝晚宴 以秋季時令和食款待外賓

泰國宮鬥 王妃爭輸後位變廢妃 2019/10/23 中國時報

泰國王室21日宣佈,剝奪今年7月才冊封為王妃的詩妮娜所有王室、軍事頭銜和勳章,因為她「野心太大」,對「國王行為不當和不忠」。泰媒稱詩妮娜百般阻撓瓦吉拉隆功冊封蘇堤達為王后,想自己當皇后,即使在王后舉行加冕典禮後仍野心勃勃,千方百計想與王后平起平坐。

67歲的泰王瓦吉拉隆功今年5月與王后蘇堤達成婚後,7月冊封34歲的少將詩妮娜為王妃,為泰國王室1932年以來首度納妃。8月泰國王室宮務處官網突然放上一系列詩妮娜著軍裝持步槍、或是著小可愛開飛機的照片,網站還被擠爆,孰料她恃寵而驕,新婚不到3個月就被貶為平民。
詩妮娜來自泰國北部難府,從陸軍護理學校畢業,一度升至陸軍上校,並曾任泰王保鏢和受過機師訓練。泰國王宮8月曾發放逾60張詩妮娜的照片和長達46頁生平介紹,但這些照片已被刪除。
她的對手後蘇堤達也不是省油的燈。現年41歲的蘇堤達是泰王的第四任妻子,曾是泰航空姐。外傳她在當泰航空姐期間與瓦吉拉隆功邂逅。2010年5月以少尉軍階加入泰國軍隊,然後平步青雲。
2019-10-23 08:22:51
阿楨
日本千年史:用30分鐘跟著NHK大河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znsikcSxcWE

“大河劇”是什麼? 2021-11-11

有人以為日本人叫大和民族,所以這些歷史劇叫做大河劇,但大和與大河,只有中文裡讀音一樣,其間完全沒有關係。另有人以為歷史劇就是大河劇,這種觀點也不能說完全正確。
其實大河小說發源地是法國。最早出現的是大河小說,被認為是羅曼羅蘭寫的《約翰•克裡斯朵夫》。當時這些小說被稱為roman-fleuve,翻譯過來就是大河小說。這種小說通過寫一個人物或者一個家族的經歷,來反映出其所處時代的變遷,所謂時代的滾滾洪流,因此命名為大河小說。知名的大河小說還有馬丁•杜加爾的《蒂博一家》等。二十世紀初,大河小說的概念也曾流傳到中國。較早翻譯羅曼羅蘭作品的作家李劼人先生自己寫的《死水微瀾》、《暴風雨前》及《大波》這三部小說,就命名為大河三部曲。就算是現在,港臺等地還有作家把自己寫的這類小說稱為大河小說的。
從以上說明可以看出,歷史小說未必是大河小說。大河小說應該是以人的經歷來反映歷史環境。像《隋唐演義》這一類沒有特定主角的小說,就很難成為大河小說。而金庸的《射雕英雄傳》、《鹿鼎記》等小說,日本人卻是把它們看作大河小說的。
從大河小說引申出大河劇的概念,倒是日本人的創造。總而言之,把大河小說拍成電視劇,也就成了大河劇了。但是,NHK電視臺拍的大河劇篇幅都很長。一般一星期放一集,一共放映將近一年。於是,大河劇漸漸地也轉變成規模龐大的電視劇的意義了。但是,規模龐大的電視劇,一般總也反映了某個時期的時代背景,定義上到也是並無什麼矛盾。
◆NHK歷年大河劇一覽
…….
https://www.163.com/dy/article/GOFV2GHI05372VRI.html
2023-02-10 07:21:32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