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的教育政策真是一個頭二個大,擦教改屁股:比如「x綱x本」之爭,都焦頭爛耳了。連國小合併、教授聘用等地方或大學自治之事,也要鄭教長或馬總統來關心。那來心思去完成「人本化、民主化、多元化、科技化、國際化」的教育理念?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02699421/20080130074613
旣然如此吃力不討好,乾脆廢了教育部,讓各級學校自生自滅算了: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4203068/20070415063321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00441430/20071218063223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08635161/20080704060546/
可能嗎?一個連學生服裝儀容之爭都要教長插手的社會,斷的了奶嗎?
台灣何時才有成熟自主的民間社會?
四.四二% 文憑貶值 學士失業率飆新高>中時08-07-23謝錦芳
六月是畢業旺季,許多大學生畢業後即面臨失業。主計處廿二日公布今年上半年失業率最新統計,教育程度在大學及以上的失業率平均四.四二%,創歷年同期新高,也遠高於其他教育程度者。學者分析,由於大學家數太多,大學文憑貶值,大學畢業生失業率上揚的情況短期很難改善。
六月畢業季呈現上揚情形
行政院主計處昨日公布六月失業率為三.九五%,較上月增加○.一一個百分點,主要受應屆畢業生投入求職影響,初次求職失業者較上月增加一萬五千人。不過,經季節調整後,六月失業率為三.八八%,較上月下降○.○一個百分點,顯示六月失業率上揚主要是季節性因素影響。
主計處第四局副局長黃建中指出,今年一至六月平均失業率為三.八七%,較上年同期增加○.○一個百分點,為八年來次低;平均失業人數四十一萬八千人,較上年同期增加六千人。
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大學畢業生的增加,失業率也有上揚的情形。
依主計處統計,今年六月教育程度大學及以上者的失業率為四.五一%,高居各種教育程度者之冠,今年一至六月教育程度在大學及以上者平均失業率四.四二%,創歷史新高。
大學太多幾乎沒品管可言
黃建中指出,最近十年來,大學教育日益普及,大學及以上的畢業生人數由八十六年八萬九千人增加至九十六年的廿八萬二千人,且呈長期增加趨勢,因此大學畢業生失業情況也比其他教育程度者來得高。
「目前的大學實在太多了,幾乎沒有品管可言。」世新大學經濟系教授薛琦指出,大學的文憑變得不值錢,大學畢業生可能比高中畢業生更難找工作。教育政策開放是對的,但政府不應該限制價格,不該管制大學的學費,因為念大學不是義務教育。
台灣經濟研究院副院長龔明鑫指出,大學家數過多又未能符合市場需求,大學畢業生的能力與企業界的需求有落差,這也是大學畢業生失業率上揚的原因之一。其次,景氣下滑時,企業界寧願雇用有經驗的老手或臨時派遣工,捨棄新鮮人。
「千萬不要為文憑念大學。」薛琦奉勸有志念大學者,一定要選擇自己的興趣,因大學文憑不值錢了,如不是非常喜歡念書,選擇其他出路,最重要是選擇自己有興趣的科目。
大學高中化 勞委會批教育政策>中時08-07-23林倖妃
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原在文化大學勞工所任職,借調轉任勞委會副主委的潘世偉,有感而發直指,「大學高中化」以致現在連零分都可以上大學,造成大學學歷人力過剩,「這是教育政策的問題,不是勞動政策的問題。」
潘世偉說,大學畢業生找不到工作,一方面是因為現在是畢業季節,畢業生待業時間長,在數字上自然會有驟升趨勢,但其實更重要的是和現今教育政策有關。
因為大學供過於求,連零分都可以上大學,潘世偉說,產出的大學生一波又一波,勞動市場不可能吸收這麼多,而且雇主在用人時,也會考量要找的是「真正的大學畢業生」,否則以現今大學所培養出來的人,品質實在差很多,有的人明明不適合念大學,偏偏以現今教育制度,卻是人人都可以「說上就上」。
尤其是技職教育大學化,更令人擔憂,潘世偉認為,有些人本來應該在技職、專科等學校,接受專業性訓練,未來工作一定沒問題,卻全部成為大學生,反而形成「畢業就失業」的現象。
至於勞委會該如何改善大學生畢業找不到工作的困境?潘世偉說,一方面要思考企業到底需要何種人才,並加強職業訓練,同時找不到工作的大學生也要學會「屈就」接受職業訓練,但關鍵卻是這些人既然已經大學畢業,「他們願意嗎?」
潘世偉強調,這幾年從高職分數不斷飆漲看起來,過去「唯有讀書高」的士大夫觀念已有改變,如大家擠破頭要讀開平餐飲學校即可見一般。但重要的是一定要先了解自己是否適合念大學,勞委會將會加強技職訓練和檢定,讓證照更有價值。
馬教育政策
壹、基本理念
教育的發展攸關國家競爭力的提升,因此,提升教育品質是我們對台灣的責任,也是對新世代的承諾。我們堅信,教育的終極目標在於「培育具有健全人格、公民素養及終身學習能力的下一代」。
我們之所以主張「健全人格」,是因為良善社會必須以道德倫理為基礎,而過去多年來民進黨政府的執政風格,已經造成台灣社會基本價值的崩解。
我們之所以重視「公民素養」,是因為民主政治必須遵守憲政法治的精神,而民進黨的教育政策卻不斷鼓吹狹隘的族群意識,導致國內教育品質的快速沈淪。
我們之所以強調「終身學習能力」,是因為在一個快速變遷的時代中,有限的知識累積,並不足以應付未來社會的挑戰,只有具備學習方法與學習能力的人,才能真正適應全球化潮流所帶來的巨變。
我們的教育政策綱領與各種具體的政策主張,都建立於以上信念。我們也鄭重承諾,執政之後,將根據國家財政狀況,訂定優先緩急順序,逐步推動下列政策主張,以實踐我們對台灣新世代的教育承諾,為國家培育人才的目標。
貳、政策綱領
檢討教改成效,擘劃教育藍圖
肇始於民國八十三年的教育改革運動,方向正確,但教改運動的實施策略卻頗多瑕疵,以致快樂學習、快樂成長不僅難以實現,學生壓力反而更加沈重,社會各界指責不斷。教改策略中較為正確者,應繼續維持,如小班教學、回流教育、特殊教育等。然而問題叢生者,則必須徹底檢討,如九年一貫、綜合高中、多元入學、大學校院大量擴增等。我們主張組成「教改檢討委員會」,以就事論事的態度,檢討教改成效,儘速修訂不當之政策,讓「人本化、民主化、多元化、科技化、國際化」的教育理念,逐步穩健落實。
回歸教育本質,尊重學術專業
我們堅決主張所有政黨不得以一黨之私,控制教育機構,也不得強迫教育工作人員在政治競爭中表態。
國家教育政策的制定,應由客觀中立的學者專家主導。舉凡課程大綱修訂、教科書審查、教育人員聘用、教育經費分配等等,皆應本於「學術自主」、「學生主體」及「教育優先」的原則辦理。教育行政官員不應成為政治人物的助選員,也不可成為特定政黨貫徹其意識形態的工具,並應廣納教師和家長的參與,聆聽社會各界對教改之聲音,促使教育政策的訂定謹慎而周延。
擴大教育投資,八年達GDP6%
為了營造優質的教育環境,也為了創造公平的成長機會,我們主張擴大教育投資,將政府編列的教育經費,每年提高GDP(國內生產毛額)的0.2%,年增加經費約240億元,使八年後的政府教育經費提高到GDP的6 %。換言之,我們執政後政府教育經費從現行每年約近5,000億元,逐年擴增,八年後將升至每年超過7,000億元。
提高後的教育經費,除用於充實各級學校軟硬體設施,也將用於開辦五歲兒童免費入學、免費供應弱勢族群學童營養午餐、推行高職免費入學制度、發展具有特色的大學校院、推動國際交流、逐步齊一公私立學校教師福利待遇等。為確保教育經費之專款專用,我們將修訂相關法規,由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共同合作,改善教育品質。
參、具體主張
一、五歲免費入學,促進幼托整合
人才培育,幼教為先。但現今幼托未能整合,幼稚教育與幼兒托育分屬不同單位管轄,造成同年齡層兒童接受不同教保服務的現象,因此我們主張將幼稚園及托兒所逐步整合成「幼兒園」,接受兩歲到五歲的兒童,並以教育部門為職權單位,營造適合幼兒身心健全發展的成長環境。同時,幼兒園師資應適用「教師法」之規範與保障,吸收優秀人才,降低其流動性,以確保幼教品質。
由於現代社會幼兒養育、教育費用昂貴,而年輕父母正值創業階段,經濟負擔相形沈重,亟待政府提供完善之學前教育,因此我們主張由政府提供五歲兒童免費的學前教育;並將實質補助私立幼教機構,讓就讀私立幼教機構的五歲學童也可享受免費教育,而二到四歲兒童幼托費用可列為所得稅列舉扣除額,以減輕家長負擔。
二、國小小班教學,照顧個別需求
現行小學班級學生人數過多,教師工作負荷沈重,無法進行小班教學,難以兼顧所有的學童,親師之間也無法進行良好的互動,造成教育現場和理想之間的落差。為促進學童「德、智、體、群、美」健全發展與激發學童學習興趣與潛能,我們主張加速落實小班教學的政策,由每班35人逐步調降為25人,減輕國小老師的工作壓力,並能針對個別學童的差異,善盡「因材施教」的責任,充分照顧每位學童需求。至於家長所普遍關切的不適任教師問題,我們主張以教育品質為優先考慮,建立及時有效的輔導與淘汰制度,以避免不適任教師的繼續存在,阻礙教育之發展。
三、加強親師互動,營造優質環境
教育工作欲求成功,不僅學校須營造良好學習環境,也須學生家長充分協助。唯有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三管齊下,才有可能引導學生邁向健康、積極的人生。然而,現今的校園,溫馨不再,家長與學校對立、教師與行政人員衝突,時有所聞,因此,我們主張透過學校的規劃協調,以及社教單位、社工團體的積極配合,落實親子共同閱讀、性向技能探索、班級關懷小組、特殊兒童輔導等措施,以協助父母更加瞭解子女並重視其成長過程。我們也主張落實國中、國小導師對每一個學生的家庭訪問制度,讓學校與家長之間的溝通瞭解更為順暢;同時也要健全家長會的組織與法令,讓家長的教育參與權得以保障,隨同子女共同成長。
四、檢討升學管道,學生適性發展
教改立意良善,但因缺乏教師和社會各界廣泛參與,政策躁進、錯亂,演變成今天學生苦不堪言,無所適從的窘境。教改運動力推多元入學制度,但學生及家長的壓力不減反增。我們執政之後,將責成教育部成立「升學制度審議委員會」,彙總社會意見,徹底檢討各種升學管道的優缺點,設法適度調整,以減輕學生與家長的負擔。我們認為升學管道應該維持多元,配合學生多元智慧的發展,但不能繁複,更不應主導教學與學習。同時,我們認為任何教育的變革,應循序漸進,配套周全,方案成熟時才能推出,學生不應成為教育改革的白老鼠。
五、推動高職免費,優化技職教育
技職教育對我國經濟發展,具有不可取代的重要性。但由於廣設高中大學而弱化高職,技職教育特色流失,體系岌岌可危。為恢復技職教育過去為台灣經濟打拼的光榮歷史,我們希望透過高職免費入學的政策,鼓勵技術性向分化明顯的國中畢業生,及早接受品質優良的高職教育。高職畢業後,有意願繼續進修者,輔導升學至技術學院或科技大學;而願意早日投入社會建設行列者,加強其通識基礎、就業能力及工作倫理,使之成為社會經濟建設的尖兵。同時,並將建置彈性的回流教育機制,個人可視需要隨時回到學校接受進修教育,藉以精進、更新就業能力。
我們執政後,每年將投入100億元經費,改善技職校院的師資、設備與課程,與補助公私立高職學生的學費。對於學業成績優異者,另將提供獎學金與生活費,以吸引具有技術天賦或實務興趣的學生進入技職院校就讀,優化技職教育體系。
六、補助績優大學,追求高教卓越
高等教育為一個國家競爭力提升的關鍵,也是全球化時代保持競爭優勢的憑藉。是以,大學教育必須在教學、研究和服務各面向,不斷的提升水準,達到全球化與國際化的目標。但現今之大學,不僅經費拮据,且大多「重研究輕教學,重學術輕專業」,因此,我們主張增加高等教育經費,提升高等教育品質,「邁向頂尖大學計畫」及「教學卓越計畫」將繼續推動,並將強化辦學績優學校之補助,以鼓勵認真辦學者持續精進品質,追求學校的卓越。我們加強補助的對象包括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頂尖大學,以及辦學績效良好、並具有發展特色的各類型學校。對於辦學成效不佳的大學校院,則輔導轉型或退場。
同時,我們將改變現行偏重研究績效的學術評鑑制度,要求各校教師評鑑制度應以兼顧教學、研究、服務的原則,營造具有追求真理風氣的校園文化;而且,在校務評鑑與系所評鑑方面,也應針對大學的各項功能,全面、深入的評鑑,以避免高等教育學府的自我窄化與邊緣化。
七、擴招境外學生,促進國際交流
當前已是一個「地球村」的社會,大學國際化與全球化是必然的趨勢,但我國的大學不僅境外學生稀少,國際化也僅限於少數國外學者的講學、研討會的舉辦、姐妹校的簽定與少數英文授課課程的開辦,與實質的高等教育國際化目標相去太遠。基於教育國際化及自由化的觀點,我們主張加強國際學術交流,並擴大招收境外學生來台就讀,以豐富台灣學術內涵及開拓我們學生的視野。我們將推動「萬馬奔騰計畫」,四年內提供三萬個名額,給國內外學生進行交流、學習與深造之用,促使外籍生人數倍增,加速高等教育的國際化與全球化。此外,也將藉由擴大兩岸學術及教育交流,展布新局,凝聚共識,為將來推動大陸學歷採認政策奠基。
八、建立品管機制,提升學科素養
大學數量迅速擴增後,大學錄取率已攀升至九成六,因入學門檻偏低,引起社會對教育品質低落的批評。為了對開放後的高等教育品質進行把關,我們希望在國民教育、高中職階段就能對學生學科的能力有所提升。因此,我們主張國民中學及高中職的學生的學科能力必須建置品管機制,對學科能力未達標準的學生,實施課後或寒暑假補救教學,使他們具備現代國民應具備的學科素養,也有利於未來的繼續升學與發展,同時,對大學品質的提升也有直接的助益。
九、平衡教育落差,實踐公平正義
由於經濟低迷、失業率居高不下,台灣「M型社會」已逐漸成型。城鄉和社經地位的落差,嚴重阻礙教育功能的發揮,也造成教育機會的不公。為弭平城鄉及社經地位的差距,改善弱勢族群、原住民教育處境,並協助新移民家庭適應台灣社會,以及保障身心障礙者就學權益,我們將特別針對此等弱勢族群聚居及偏遠地區(包括花蓮、台東、屏東、南投等原住民人口集中地帶,以及澎湖、金門、馬祖、蘭嶼等離島)加強教育經費的投資。其具體做法包括︰免費供應弱勢家庭學童營養午餐、補助偏遠地區學校交通工具、修繕偏遠及離島地區師生宿舍、興建學校社區化之活動場所、提供新移民語文教育及親職輔導、建立中輟生回流教育機制、政府興建或輔助興建平價學生宿舍、建設身心障礙者無障礙空間、提升身心障礙者就學機會等等。我們期待藉由國家對弱勢家庭的積極扶助,落實社會公平正義的理想。
十、教師福利待遇,公私逐步齊一
教育的理想是提供公平受教的機會,使每位學生都能享受高品質的教育。「學校有公私之分,學生無公私之別」,不論公立、私立學校,以及各階層的教育,教師對於人才的培育都是孜孜不倦、殫精竭慮,對社會的貢獻都是一致的。然而,由於法令的不齊備,私立學校教師至今仍無法享受與公立學校教師相同的福利與待遇,甚至於私立幼稚園的教師仍無法受到「教師法」的規範與保障。當前「師資培育法」、「教育人員任用條例」等相關法令已經通過實施,但為逐步齊一公私立學校教師的福利、待遇、退撫制度,激勵教師教學熱忱,我們主張訂定教師薪資、福利與退休、撫卹等相關法規,籌編相關費用,保障教師權益。
我們主張,在衡酌國家財政情況下,逐漸齊一公、私立學校教師福利與待遇,乃至大學校院到幼兒園教師都能享有相同的退休、撫卹福利,讓私立教師一樣享有月退,並將幼教教師納入相同的制度予以保障,以提振教師的教學熱忱,全面提升各級學校教育品質,讓學子均能享受高品質的教育。
十一、加強公民教育,推廣志工運動
由於教育理念的偏差,造成當前公民教育的式微,通識課程淪為營養學分,學生體適能不足,缺乏文化觀,亟待透過完整的教育施政和配套,扭轉教育的核心價值,培育出有健全人格、公民素養及終身學習能力的未來國民,為國家長遠發展奠基。
因此,我們主張各級學校必須重視品格教育,由校長及教師以身作則,帶動校園風氣的改變。我們尤其強調民主社會公民教育的重要性,鼓勵學校教師以學理、實踐並重的方式,規劃社區參與導向的公民課程,使學生從社會觀察與服務實踐之中體會憲政法治、多元寬容、社會正義等公民德性的真諦。同時要徹底檢討改進大學的通識教育,使畢業生除了具備謀生的專業智能之外,還要有尊重生命、終身學習、獨立思考、宏觀視野的特質。此外,學校體育是養成終身運動的基礎,各級學校應確實加強體適能活動,以培育體魄強健的國民。
我們也主張透過教育機構與非政府組織的合作,積極推廣公益性的志工運動,使台灣青年的熱情擴散於國內外所有需要幫助的角落。同時,為求落實此一政策的理想,教育行政單位對各級學校的評鑑項目,都將包含上述目標之追求與成效。
十二、重視文化傳承,建立主體意識
文化為立國之根本,有了文化的傳承,才能夠使固有之道統發揚光大。因此我們主張各級學校應重視對中華文化精髓的傳授,藉以建立一種包容、開放、深邃、豐富的台灣主體意識,而非自陷於褊狹、封閉、膚淺、悲怨的地域主義之中。
同時,我們也主張教導我們的下一代面向全世界,除了具備外文能力與國際知識之外,更能深入瞭解全球各主要文明的特質,以及全人類所共同面臨的挑戰。具體言之,我們必須透過加強外語教學、擴大國際交換學生制度、建立跨國網路學習資源、規劃全球視野學程等方式,使年輕人能超越一時一地的限制,真切掌握台灣在亞太及世界的角色,貢獻所學於人類文明的提升。
http://www.ma19.net/policy4you/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