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7-23 06:54:35| 人氣1,013| 回應6 | 上一篇 | 下一篇

《博觀與辨析》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陳融主篇的《博觀與辨析---西方學者論東方文化》(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比前評諸書單論中國更厲害、論及了整個東方文化。

不就是西方學者論東方文化的雜文集,連吾前評薩伊德的《東方主義》都未觸及,還叫厲害?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1755990/20051227074159

這個嘛!東方學有二種,一種是客觀的偽東方學,如下文;一種是主觀的真東方學,如後貼。

東方學

研究亞洲和非洲(主要是北非)地區的曆史、經濟、語言、文學、藝術及其他物質、精神文化的綜合性學科。
發展史 東方學産生于近代西方。16 世紀末~18世紀是東方學的醞釀階段。首先是一些歐洲商人、傳教士和其他最初到東方傳教、貿易和探險的人員編寫的關于東方各國的記載。如門多薩關于中國的記載(1858)、歐利裏阿斯關于波斯的記載(1647)等。16世紀末的巴黎大學、17世紀牛津大學都開設近東語言課程。牛津大學首任阿拉伯語教授愛德華?波考克(1604~1691)著《阿拉伯史綱》,開阿拉伯研究先河。17世紀末歐洲一些大學收集了大量東方典籍文稿,出版了一批根據東方資料編成的系統著作。如戴爾倍羅等人編訂的《東方文庫》等。18世紀東方語言學獲得發展,東方經典的准確譯本出版:加蘭譯《 一千零一夜 》 、雷孝思譯《易經》、喬治?賽爾譯《古蘭經》、杜?伯隆譯《阿維斯塔》、哈爾赫德譯《摩奴法典》。英國學者瓊斯開始東方語言的比較研究。西方創辦了一些研究東方語言的專門學校,如維也納東方語言學院、巴黎現代東方語言學校。
19世紀是東方學的確立時期。在前一階段東方語言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東方學研究的衆多方面都有突破和發展。系列考古發現和東方古代銘文的解讀,是東方學確立的基礎之一。格羅特芬德對波斯楔形文字的破譯(1802),羅林遜對亞述、巴比倫楔形文字的解讀,高波利翁對埃及象形文字的發現(1822)以及多次對埃及、美索不達米亞、波斯、小亞細亞、印度、中國考古都取得成果。東方語言學發展成熟,大型東方語言辭典、自成系統的語法著作陸續出版。如《英華字典》(6卷)、《梵文字典》(7卷)、《阿英詞典》(8 卷)、《 中俄大辭典 》、《梵文文法》、《漢文典》等。東方曆史研究也是19世紀東方學頗有成就的領域。在搜集東方史料的基礎上撰寫東方通史著作的學者有羅林遜、敦克爾、勒諾爾曼、馬伯樂等。東方學確立的主要標志是各國東方學研究組織的建立和國際東方學會議的召開。巴黎的亞洲學會、倫敦的皇家亞洲學會、美國的東方協會、萊比錫的德意志東方學會等在19世紀初期相繼成立。1873年世界東方學家代表齊集巴黎舉行第一屆國際東方學會議,以後每隔3~4年召開一次。
20 世紀, 東方國家的一批學者加入東方學的研究隊伍,以不同于西方東方學界的民族視野研究東方學,以其材料充實的研究成果而異軍突起。一些研究領域呈現出繁榮局面。如敦煌學研究成爲國際性的熱門。漢學、中東學、日本學由于 20 世紀世界政治經濟形勢的發展與變化,成爲顯赫之學。沙畹(1865~1918)的漢學著作、戴密微的敦煌學研究成果、漢密爾頓?吉布的《 阿拉伯文學史 》 、瓦特的《穆罕默德:先知和政治家》、陶德的《拉賈斯坦編年史與文物》、溫德尼茨的《印度文學史》、謝爾巴茨基的《印度邏輯》等都是東方學的重要論著。
東方學家的國際性合作研究是 20 世紀東方學的新發展。如《 伊斯蘭百科全書 》 就是西方各國伊斯蘭-阿拉伯學者通力合作的産物。1942年出版了 4 卷本,然後各自根據已取得的學術成果進行專題研究 , 提供基本書目 。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編寫的 3 卷中大部分詞條是專門學者撰寫的學術論文 。1954年又在英、法、德學者的主持下修訂,自1960年陸續出版各卷,彙集了20世紀世界阿拉伯研究的成果。
1993年在香港舉行第34屆東方學國際會議。世界各國的東方學家聚會香港,就中國踏進21世紀的門檻、珠江三角洲;潛力與機會、亞洲科技史、自由主義與民族主義;東亞公民社會與停滯不前因素、敦煌研究、絲綢之路研究、佛教與佛學研究等課題展開深入討論。
內容 東方學實際上是一個學科群體 。
從學科領域看,有東方曆史、東方語言、東方文學、東方藝術、東方宗教、東方哲學、東方經濟、東方社會等分支學科。從研究區域看,有中國學(漢學)、西夏學、敦煌學、藏學、埃及學、赫梯學、亞述學、伊朗學、阿拉伯學、中東學、日本學、印度學、朝鮮學等分支學科。

中國東方學

中國在同亞非人民長期交往中積累了豐富的史料。唐代玄奘出使印度,著有《大唐西域記》;杜環出使西亞北非,著有《經行記》。二書是研究古代印度和近東的重要資料。元代汪大淵兩次遊曆東南亞和印度洋各地,著《島夷志略》。明代鄭和率領龐大船隊七下“西洋”,訪問了東南亞和印度洋沿岸的20多個國家,其隨員馬歡、費信和鞏珍分別撰寫《瀛涯勝覽》、《星槎勝覽》、《西洋番國志》等書,是研究亞非政治、經濟、文化的珍貴資料。官修《二十四史》中不乏亞非地區或某一國家的專門記載。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中國東方學的研究內容由過去的語言、曆史、文化、哲學、宗教發展到當代亞非國家的社會、政治、經濟等問題的全面研究。敦煌學、西藏學的基地在中國,其研究水平處于當代世界的前列。對其他領域的研究,中國的東方學者也作出了自己的貢獻。1955年萬隆亞非會議以後,國內相繼成立了一些專門的東方研究機構。1956年成立的國際關系研究所設西亞、北非組,主要研究當代中東的政治、對外關系、社會狀況和經濟等問題。1959年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籌建亞非研究所。1962年在北京成立全國性的學術團體中國亞非學會。中國亞非學會和亞非研究所合辦《亞非譯叢》等刊物。1964年北京大學設亞非研究所。80年代以後,有關東方學的各種學會和研究機構紛紛成立。北京大學設有東方文化研究所、伊朗研究中心 、朝鮮研究中心、日本研究中心等。有關期刊有《南亞研究》、《東南亞研究》、《阿拉伯世界》、《西亞北非》、《日本研究》、《東方叢刊》等。

發展趨勢

東方學的發展趨勢有幾點比較明顯 :① 東、西方學者的真誠合作。②學術中心的逐漸東移。③由古代東方文化的研究轉向東方現實問題的研究。④研究視野的拓展,通過東、西方文明比較研究,豐富、深化東方學的內容。東方學雖然已有 400余年的曆史,但學科體系有待進一步完善。突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缺少統攝各分支學科的宏觀理論研究和把握;學科研究不平衡,明顯重亞洲,輕非洲。
http://baike.baidu.com/view/43850.htm

台長: 阿楨
人氣(1,013) | 回應(6)|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社會政治 |
此分類下一篇:《龍與象》
此分類上一篇:馬勞動政策

東方主義
Edward W. Said著《東方主義》 文/ronald

一、《東方主義》與殖民話語分析
 
一般認為,薩伊德的《東方主義》代表了後殖民批評的第一階段。此書籍 中關注的是殖民意義的話語生產與文本生產(the discursive and textual production of colonial meanings),揭示殖民霸權與知識生產的相互鞏固 關係,其方法則屬於「殖民話語分析」(colonial discursive analysis)。 
《東方主義》出版以後引起了巨大迴響。史碧娃克認為這是後殖民批評的 「奠基之作」,透過它,「邊緣性」本身在西方學術界獲得了一個學術地位。 同時也有人談論《東方主義》在第三世界國家學術界的價值與意義。這些讚美 都證實了《東方主義》對於西方與第三世界知識/思想界的巨大衝擊與影響。《東方主義》是致力於用話語分析方法系統揭示回教世界、中東以及「東方」與歐美帝國主義世界之間歷史形成的不平等關係的第一部專著。當然也有批評 者認為此書沒有什麼了不起,因為對於帝國主義暴力與帝國主義過程的批判分 析,是一個早就確立的傳統,它與殖民主義的歷史一樣古老。那麼,《東方主義》的特殊貢獻到底是什麼?他它何種特殊的方式診斷西方的知識─權力意志 ? 
事實上,《東方主義》批判與分析的是作為一種認識論態度與文化態度的 帝國主義(或殖民主義)。這種態度又是與實際的政治、經濟統治聯繫在一起 。因而《東方主義》的獨特意義在於它是第一本揭開帝國主義的意識型態外衣 的著作,就此而言,它對於反殖民事業的特殊貢獻就是:它對殖民知識與殖民 權力之間的相互關係進行了艱苦而卓越的探索。它假設東方主義─對於東方的 研究、教學與書寫的知識工程─一直是歐洲在東方進行的帝國主義活動的認識 論誘因與認知伴隨物。
薩伊德所說的「東方主義」主要是指一套西方人所建構的關於東方的認知 與話語系統。薩伊德把傅柯關於話語與權力的理論用於分析西方自殖民時代以 來關於東方的知識,指出在東方主義這套話語系統中,東方被置於西方文化的 權力話語之下,也就是說,東方在「東方主義」的話語-權力網絡中被「他者 」化了,成為被批判、被研究、被描寫的對象。這種話語的基本操作模式是一 整套的二元對立模式:東方主義視野中的東方總是那落後原始、荒誕無稽、神 秘奇詭,而西方則是理性、進步、科學、文明的象徵。
當然嚴格地來說,薩伊德的「東方主義」涵義比上面所概括的要複雜些。 在《東方主義》導言中區分了三種「東方主義」,並指出他們是相互依存的。 首先是作為一種學術統與一系列學術機構的東方主義。在這個意義上,包括了 任何教授、書寫與研究東方的人;其次是一般意義上的東方主義,它是「以『 東方』與『西方』之間所做的一種本體論與認識論的區別為基礎」的思維方式 。因而非常多的作家、詩人、小說家等等都是這個意義上的東方主義者。第三 個意義上的東方主義具有更明確地歷史與物質規定性。這種東方主義是指透過 建構東方的陳述,把關於東方的視點權威化,描述它、講授它、定位它並進而 統治它的一整套話語系統及其協作機構。以致於「任何一個書寫或作用於東方 的人,如果不接受東方主義所強加於思想與行為的限制,就不能書寫或作用於 東方。」也因如此,這個被建構的「東方」就不可能是真正的東方。
從知識的角度上來看,這樣的論點有可能是政治性的嗎?薩伊德認為,沒 有人能發明一種方法使學者能與生活環境分開,他作為一個社會成員的活動與 其學術活動必定是無法分離的。因此從根本上來說,人文知識依然是政治性的。 
但是揭示西方關於東方的知識建構性質顯然並不是薩伊德的主要目的。如 果得出的結論說「東方」本質上只是一種觀念或沒有相應現實支持的知識建構 ,這就大錯特錯了。觀念、文化、歷史若不聯繫背後的現實權力關係,就不能 的到認真的理解。東方與西方從根本上而言是一種權力關係、支配與被支配的 關係。薩伊德反覆申述的中心思想就是:話語的支配權力不是孤立的,而是與 其他權力處於千絲萬縷\\\的聯繫中。因此東方主義並不是一個自然地理方面的事 實,東方式西方的建構物。它不是什麼露骨的政治權力直接對應的話語,是透 過政治權力、文化權力、道德權力、知識權力等的複雜交換而形成的。於此, 薩伊德引用的葛蘭西的「文化霸權」(hegemony)。東方主義就是這樣的一種 文化霸權。它的影響並不透過暴力統治強加於人,而是透過葛蘭西所謂的積極 贊同(consent)而起作用。由於這樣的觀念強而有力,更有可能剝奪一個具 獨立思考能力的思想家獨立自由地看待事物的可能性。
 
二、心得 

《東方主義》出版了以後雖然獲得巨大迴響,也為薩伊德贏得了巨大的聲 譽,使之成為西方學術界的明星人物;但同時也遭致激烈的批評。其中最主要 的批評是其中薩伊德在援引後結構主義者傅柯理論時所出現的矛盾情節。也就 是說,當薩伊德說東方主義歪曲了回教世界或整個東方世界時,他所隱含的前 提是:存在著一個真正的客觀對象─東方或回教世界;但同時,他又經常引用 傅柯等激進的後結構主義者觀點,斷言世界上沒有任何客觀的知識與知識對象 ,任何知識與知識對象都是認知主體建構與創造的。任何知識,尤其涉及異類 的知識,都必然是一種歪曲與建構。所以批評者說「東方主義的非真實性問題 並沒有得到任何真實性的答案。」 
由於薩伊德的後結構主義立場,他不可能在批評東方主義的同時把真實地 再現東方的特權賦予自己。同時又有批評者批評其批判東方主義的立足點何在 ?他能夠用什麼樣的東方去取代東方主義的東方呢?如果薩伊德的命題─任何 知識都只能是一種政治知識,那麼,「某種形式的東方主義不僅是我們所有的 ,也是我們所能有的一切」。 
針對這些批評我則認為不盡如此,首先就批評者說「東方主義的非真實性 問題並沒有得到任何真實性的答案。」來看,我們可以這麼想:為什麼我們一 定要有一個答案?是的,薩伊德在《東方主義》就有明確的說,他並不是在尋 找東方主義的替代物。他只是從各個角度攻擊東方主義話語。也就是說,對「 東方主義」而言,我們增加了思考的方向,同時增加了自省的能力。我們將因 此較以前不容易受「東方主義」的宰制、支配,也許\\\我們無法拒絕使用東方主 義或東方的概念,相對地我們提高了警覺性,我認為這樣的貢獻並不比找到一 個新的東方主義替代物(答案)來的少。
再者,有批評者提到薩伊德的矛盾性。在這樣的矛盾性下,我仍然認為薩 伊德提出的觀點的價值並不在於能否再現東方的真面目,而在於他將這樣的矛 盾赤裸裸地展現在我們面前。因為過往的東方主義論述,正是將這種矛盾隱藏 起來、視而不見,循著一種霸權式的態度將之建構而成,而其隱晦不明的前提 則是「只有一個唯一的真相,(倘有其他異議)東方主義就是真相」。今天的 薩伊德則是拆穿了其中的弔詭處,展現了其中矛盾的特質。如果說真要找答案 ,這並不是薩伊德在《東方主義》中所要作的。
對於其他非得得到一個答案的人來說,可能會大失所望,不過我倒是建議 這樣的人可以想想為什麼非得得到一個答案不可。而不是這將答案暫時擱置在 時空中,靜靜地觀察,事實的真相可能會是什麼?──答案是會隨著時空而改變的。
http://life.fhl.net/Philosophy/bookclub/culture/01.htm

薩義德

愛德華‧沃第爾‧薩義德 (阿拉伯文: إدوارد سعيد , 英文 : Edward Wadie Said , 1935年 11月1日 ~ 2003年 9月24日 )著名 文學 理論家與批評家,也是 巴勒斯坦 立國運動的活躍分子。
薩義德出生在 耶路撒冷 的一個阿拉伯 基督教 家庭,家境富有。他童年大多數時間在埃及 開羅 度過,從小就接受西式教育。 1953年 進入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取得學士學位後又在 哈佛大學 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之後多年他在哥倫比亞大學擔任 英語 和 比較文學 教授,也曾執教于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哈佛大學和耶魯大學。薩義德能夠講一口流利的 英語 、 阿拉伯語 和 法語 。此外他還是一名出色的 鋼琴 演奏家, 音樂 的造詣非淺。
2003年9月,薩義德因白血病在 紐約 逝世。
東方主義
薩義德以他提出的東方主義最爲世人所知。他在 1978年 出版的《東方主義》一書中指出, 19世紀 西方國家眼中的東方世沒有真實根據,憑空相象出來的東方,西方世界對阿拉伯-伊斯蘭世界的人民和文化有一種強烈的偏見。薩義德認爲,西方文化中對 亞洲 和 中東 長期錯誤和浪漫化的印象爲歐美國家的殖民主義提供了借口。這本書已經成爲後殖民論述的經典與理論依據。
薩義德的另一本書《文化與帝國主義》則從西方文學的角度進一步闡述了西方文化與西方殖民主義、帝國主義之間的關系。他的《知識分子論》則提出,知識分子應該特立獨行,不應該與當權者妥協、誓從獨立的角度提出批判。
巴勒斯坦
薩義德雖然不是穆斯林,但始終堅持主張巴勒斯坦建國。薩義德長期以來一直是巴勒斯坦國民議會的成員,但後來因 1993年 的奧斯陸協定而與 阿拉法特 決裂。他認爲奧斯陸協定出賣了 1967年 之前屬于巴勒斯坦的領土。薩義德曾寫過多本關于中東問題、巴勒斯坦和 以色列 的書,還編了一本雜志《中東研究》。
“在過去的35年中,我不遺余力地爲巴勒斯坦人民爭取權利與自決,但是我始終不曾忘記 猶太 人民的現狀和他們曾遭受的苦難,包括迫害和大屠殺。現在最重要的事情是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人之間應該朝向一個共同的目標共同努力,即和平共處,而不是進一步的壓迫和否定。”
http://baike.baidu.com/view/540550.html

論東方學現象

從古至今,東方與西方的關系一直都是坎坷不平的。這種關系有時表現在經濟、政治和文化方面,有時則以敵對的形式,即戰爭表現出來。爲了促進東方與西方相互之間的了解和認識,在西方研究者中間産生了“東方學”,從而就此展開研究。伊朗前外長阿裏?阿克白爾?維拉亞提博士就“東方學”這樣闡述到:所謂東方學就是西方對東方的研究。
對東方學的研究已有相當長的曆史,總的來說可以分爲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始于基督教徒與穆斯林之間發生的十字軍戰爭時期,在這一階段,對東方學的研究並沒有步入正軌,而且研究受到了基督教會的諸多影響。與此同時,在中世紀東方學研究的首要目的是爲了維護基督教徒的信仰和誹謗伊斯蘭。鑒于此,如果對這一時期很多東方學家的作品進行研究就會發現:他們在沒有任何理由和證據的情況下對伊斯蘭教和穆斯林傑出人物進行惡意誹謗和誣蔑。
東方學研究的第二個階段是從歐洲文藝複興時期開始的,事實上,現代東方學和大學裏的東方學科就是在這一時期形成的,甚至在部分歐洲大學裏還開設了東方學系。在這一時期,東方學帶有早期歐洲殖民主義強權專橫的政治色彩。換句話說,隨著歐洲權力範圍的擴大和對東方國家的殖民,東方學成了歐洲殖民主義利用的工具。
有關東方學家研究的目的的數不勝數,他們聲稱對東方文化充滿了好奇心或興趣,並客觀地將自己的研究成果提供給讀者。但是,很多伊斯蘭思想家都認爲:通過對東方學家的行爲和他們所著書籍的內容的研究可以發現,他們企圖在東方宣揚自己的文化。維拉亞提博士闡述到:東方學家的三個主要目的是:1消除伊斯蘭對西方世界産生的影響和在穆斯林中間宣傳基督教;2爲殖民東方國家鋪平道路;3通過了解東方國家的市場和經濟需求占領這些市場。我們在東方學家的作品中大多看到的是貶低東方和突出西方的內容,他們一直認爲東方人是愚笨、不開化的人,同時稱他們具有野蠻、專制的本質。西方的東方學家爲了證實自己的這一觀點,對許\\\多曆史事實都采取了歪曲的手法,有時甚至無視他國文明的存在。與此同時,在東方文明,尤其是伊斯蘭文明高度發展的時期湧現出了一些傑出的思想家。東方文明對西方文明的發展産生了深遠影響,在一些公正的西方作家的書籍中都可以看到這一事實。
已故巴勒斯坦學者愛德華?薩義德在其著《東方學》一書中寫到:“西方人的東方學研究是一種融合權力、學術和主觀想象的綜合體,是西方這個主體試圖征服、壓迫、控制東方這個客體的産物,是文化上的帝國主義。”鑒于此,東方學家一直在竭盡所能鞏固西方的統治地位。在過去兩個世紀,西方以各種殖民統治的形式加大了對東方的侵略,而東方學家在這一問題上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東方學家運用自己關于“東方”的知識使殖民主義者的權力得以合法化,因此,部分東方學家在其本國的外交部任專家或領事一職,從而就西方政府如何扮演殖民主義者的角色與他們進行磋商。東方學家在英國對印度實行殖民統治或拿破倫攻打埃及的過程中所發揮的作用暴露無遺。因此,愛德華?薩義德認爲:在西方政府從物理、政治、軍事等方面嘲笑東方之前,東方學家已從文化方面對東方進行了嘲諷。
在東方文化和學說中,東方學家對伊斯蘭文化有著特殊的關注。但令人遺憾的是,他們就伊斯蘭文化發表的很多觀點都是有目的的,而且還極不公正地對伊斯蘭教進行了錯誤的批評。在中世紀,伊斯蘭教作爲一種充滿生機活力和頗具影響力的宗教,被基督教當作是一種威脅,因此,部分東方學家企圖破壞這一天啓宗教的光輝形象。在文藝複興之後,出現了一批鼓吹唯物主義和世俗思想的東方學家,因此,東方學家在這一時期用西方唯物主義和自由主義的觀點對伊斯蘭教進行解釋,而這些東方學家的險惡用心是歪曲伊斯蘭教教義和教法、毀壞伊斯蘭先知及其聖門弟子和後裔的形象、以及貶低穆斯林。
從另一方面而言,東方學家的作品有明顯的不足,穆斯特法?侯賽尼?塔巴塔巴伊在其著《評東方學家的作品》一書中寫到:“大多數東方學家都從外部對伊斯蘭文化進行審視,因此,他們想正確理解這一文化是十分困難的。”但東方學家更大的不足是他們在進行觀察和研究之前就已經明確了結果,然後才展開研究。英國著名東方學家奧爾圖爾?傑弗裏在其一本著作中承認:西方社會的東方學家的研究方式是這樣的,他們集中自己所有的觀點和想象,使自己通過研究取得的調查結果符合時代和環境的需要。東方學家經常在自己的書籍中引用一些不確鑿和虛假的資料,這些資料或者根本不存在,或者有翻譯上的錯誤。就這樣,伊斯蘭教學作爲東方學的一個分支,遭到了東方學家的嚴重歪曲和利用。
但是,在對東方學進行抨擊的同時,也不應忽視該學說的一些益處。東方學使西半球人民了解了東方文化和文明。與此同時,也有少數東方學家在闡述東方文化時體現了公正的態度,甚至爲其他一些東方學家不公正的作法做出道歉。英國作家約翰?迪揚帕特著有《向穆罕默德和古蘭經致歉》一書,這本書就東方學家對伊斯蘭教的誤解和歪曲表達了歉意。與此同時,法國著名作家維爾特起初也持反對伊斯蘭教的立場,但他在生命的最後階段理解了伊斯蘭的真諦並乞求寬恕。甚至部分東方學家和伊斯蘭學家在伊斯蘭教教義的影響下也皈依了這一偉大的宗教,如汗裏?卡爾賓、拉烏普爾德?納斯等。甚至還有一些文學評論家認爲德國聲名遠揚的詩人歌德也皈依了伊斯蘭教。
總的來說,東方學是西方一門研究東方文明與文化的學科,因此,西方人應當以公正的態度對待這門學科,這也是他們的責任。但遺憾的是,只有少數東方學家能夠公正、公平地履行這一責任。也許\\\如果東方學家正確地將東方文化介紹給西方人民,現在一些世界列強如美國就無法通過煽動反穆斯林情緒來達到自己的非法目的。
http://chinese.irib.ir/zhuanti/dongfangxue.htm
2008-07-23 07:15:42
f14tomcat
東方學,學東方??
2008-07-23 16:18:55
版主回應
2008-07-24 06:52:21
塵俠
如果以物質不滅的理論
來看兩種不同性質實體之間的過渡(漸變)區之屬性
便會發現彼此之間並非可以完全獨立 毫無相關
那麼東西方各自具有的地理 人文 歷史 ...
是否存在某種程度的共通性

難道你沒有讀過蒙古帝國的歷史嗎
成吉思汗當年的版圖達到東歐的奧地利
卻無法繼續西進
就是受阻於歐洲中心的那股力量呀~

喔~東西還是大不同的
原來人們總說&quot買東西&quot
是因為這樣才能把物品買全~

...(古辭今解)
2008-07-23 22:53:38
版主回應
都不是&quot東西&quot
2008-07-24 06:53:33
圖博館
100年前的阿拉伯人如何看中國?2016.9.21《中華讀書報》薛慶國

  本文中,筆者將根據近代阿拉伯重要思想家謝基卜·阿爾斯蘭(ShakibArslan)撰寫的關於中國的系列文章,作一案例分析,以期窺斑見豹,了解100多年前阿拉伯人眼中的中國形象。
  謝基卜·阿爾斯蘭(1869—1946),出身於黎巴嫩一個信仰伊斯蘭教德魯茲教派的家庭,早年曾師從穆罕默德·阿卜篤等阿拉伯近代啟蒙思想先驅,並參加過反抗法國殖民統治的鬥爭,遊歷過歐洲及阿拉伯多國;後專事寫作,作品涉及文學、思想、政治等諸多領域,代表作有《為什麼穆斯林落後而他人進步》等。他還常年為阿拉伯各國報章撰文,呼籲借鑒西方文明、復興阿拉伯伊斯蘭文化。1900—1901年間,謝基卜在發行於埃及、面向整個阿拉伯世界的近代最重要學術刊物之一《文摘》(Al⁃muqtataf)上發表總題為《中國之未來》的系列文章。促使謝基卜撰寫這一系列文章的直接原因,是1894至1895年爆發的中日甲午戰爭,作者在1900年8月發表於《文摘》的首篇文章中開宗明義:
  眾所周知,幾年前的中日戰爭,撕破了中國的籬牆,去除了中國的威嚴,將其弱點袒露於西方各國面前。從此,西方列強開始覬覦這個廣袤的王國。而之前,這還不過是歐人心中的竊念和妄想,現在卻成了他們的夙願和篤志。如此變故,皆因這一龐大國度極像一面大鼓,其體積看來碩大,其聲響傳之遙遠,但只要用手割破,便會發現其內裡空空如也。於是,其體積不復巨碩,其聲響也告中斷。自中日戰爭後,歐洲人腦中便生出念頭,欲將中國置於因文明落後而臣服於歐洲的東方帝國之列。畢竟,愚昧終究對科學稱奴,落後者必定淪為前行者之附庸。(1900年《彙編本》,第124頁,以下該刊引文只標註年份和頁碼)
  鑑於中國乃是各國之中面積最廣闊、人口最繁多、歷史最悠久的帝國,是歐洲列強最欲獲取的東方帝國,眾多觀事者不免想知道:歐洲能令中國俯首稱臣,並獲取其利益嗎?抑或這是難以實現的願望,是至今無法跨越的障礙?中國軍事之羸弱,足以導致其政垣坍塌、國體潰散嗎?抑或在其軍力之外,另有足以維繫其統一的其他要素和凝聚之力?另,北京當局一旦崩潰,整個中國都將隨之崩潰嗎?抑或中國憑藉其緊連之血脈、堅固而柔韌之肢體,將依然屹立於西方勢力面前,獨立於其控制之外?
2016-10-07 11:52:21
圖博館
總之,中國究竟是歐洲人嘴裡一塊易於咀嚼的美食,還是梗塞其喉嚨的一根魚刺?我於匆匆間撰就數文,依理憑據,研究何以中國將坐以待斃,為歐洲人所征服吞併,或中國何以能挽狂瀾於既倒,救潰堤而除險,脫黎民於水火。(1900年,第125頁)
  隨後,作者分別從中國的工業、農業、商業、政治、軍事、宗教、道德等方面,分析了中國社會與文化的優勢與弊端。謝基卜筆下呈現的中國形象,主要有以下特點:
  一、敘述話語總體上以正面為主。
  二、客觀指出中國社會文化之弊端。
  三、同情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鬥爭,識破帝國主義侵華戰爭的本質。
  最終,筆者提出如下問題:未來中國將依然屬於中國人,抑或落入歐洲人之手,被強行改變,乃至瓜分豆剖?提出這一問題,是筆者撰寫“中國之未來”之本意。(1901年,第922頁)
  謝基卜列舉了當時國際上對中國未來的幾種猜想:一是落入歐洲人之手,被歐洲列強瓜分;二是納入東鄰日本之囊中;三是被最強大的鄰國俄羅斯吞併;四是被中國內部的伊斯蘭勢力同化,成為一個伊斯蘭國度。
  在文章的結尾,謝基卜作出了自己對中國未來的預測:
  筆者看來,中國人口眾多,種族單一,疆土廣袤,是歐洲不易吞嚥的美食。然而,中國畢竟已是垂死之鴕鳥,衰朽之帝國,除非其如同日本一樣,師法歐洲。日本借西方文明之力,藉現代科技之功,得以躋身發達國家之列,其國力在東亞足以抗衡俄羅斯;其一兵一卒,足以匹敵中國之十人、十五人。中國仍以人口眾多、人種單一、幅員遼闊而自恃,然而,其神秘面紗終將被外人揭開,刀劍終將置於中國人之頸項,除非他們告別舊夢,幡然省悟。人雖多而愚,則不為多,人雖少而智,則不為少。中國之未來,取決於中國是否善於學習!(1901年,第924頁)
  至此,可以結合本文之初提出的問題,對謝基卜的上述文章略作總結和闡釋。
  首先,謝基卜這些文章總體上延續了古代阿拉伯人對中國積極、正面的話語傳統,他對中國人民的禀賦、道德與才能懷有好感,對近代中國深受外敵欺凌的遭遇也懷有同情。還可以看出,文中有關中國工匠手工之精湛、農民農藝之嫻熟、民眾性格之溫順、對學問之尊崇、對誠信之恪守等等細節的理想化表述,也延續《伊本·白圖泰遊記》等阿拉伯古代作品的敘述風格。
2016-10-07 11:53:06
圖博館
第二,從謝基卜的生平可知,他一生中其實並未到過中國。因此,他對當時中國的了解,只能通過閱讀、聽聞等間接途徑獲得。鑑於19世紀來到中國的阿拉伯人十分稀少,也未曾見到由阿拉伯人撰述的介紹中國的作品,所以謝基卜對中國的認知極有可能以西方信息源為基礎。正如漢學界周知,馬可·波羅時代以後西方對中國的美好印象,在18世紀末發生急劇而根本性的逆轉:1742年英國海軍上將安森的《環球旅行記》,1748年法國哲學家孟德斯鳩的《論法的精神》等影響深遠的著作,以及隨後相繼問世的旅行家、傳教士和文學家的相關作品,讓一個邪惡、專制的天朝帝國形象和一個墮落、愚昧的東方民族形象,在西方得以逐漸確立。中國在西方人眼裡野蠻、落後的形像一旦成型,無疑可以為鴉片戰爭和殖民統治的侵略、掠奪提供“正義的理由”。一個野蠻、落後的民族,其存在的意義只在於“被解放、被開化”。知識和權力這種不可分離的關係,已經被福柯和愛德華·薩義德等人揭示。值得注意的是,阿拉伯人謝基卜的近代中國觀並沒有被西方的主流話語左右,而是有他自己的取捨和判斷,體現了一個東方阿拉伯人獨特的視野和立場,這不僅與西方的近代中國觀形成對比,反襯出西方強權對話語方式的影響和操縱,而且也表明:東方知識、東方視野自有其獨特價值。
  第三,謝基卜在同情中國的同時,也對19、20世紀之交中國社會的嚴重弊端有清醒認識,他在文章中列舉的近代中國人因循守舊、不思進取等宿弊,與他在《為什麼穆斯林落後而他人進步》等著作中指出的阿拉伯穆斯林民族之痼疾頗為相似;“中國之未來取決於中國是否善於學習”這一論斷,也反映了他認為阿拉伯民族應該通過學習西方,以實現文明復興的一貫理念。正如美國漢學家史景遷所言:“中國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是作為一個'他者'出現的,中國有用之處正在於此。”苦難深重的近代中國這一“他者”對於謝基卜的意義,也正在於被引以為戒,以警示、啟發阿拉伯穆斯林民族“哀之而復鑑之”。
  第四,謝基卜的世紀之問“為什麼穆斯林落後而他人進步”,在今日更顯沉重;而由於鳳凰涅槃的中國與陷入怪圈的阿拉伯當下命運的戲劇性對比,這一問題又被許多阿拉伯人以中阿對比的方式提出。不過,歷史尚未終結,眼下還遠遠不是中華民族可以沾沾自喜的時候。攬鏡自照,以人為鑑,有太多的經驗和教訓值得吸取;杜牧在《阿房宮賦》中的警示稍作變動,同樣具有歷久彌新的意義:“我哀他人而不鑑之,亦使他人而復哀我也!”
2016-10-07 11:56:08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