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7-18 05:43:35| 人氣1,806| 回應6 | 上一篇 | 下一篇

《結構人類學》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原來上海譯文版的《結構人類學》(1995)是(列維-斯特勞斯文集1)中的結構人類學(1)(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管它(1)或(2),看下目錄(貼於後)便知是雜文集,想從中了解列維-斯特勞斯的結構主義人類學,實在很難。

想了解列維-斯特勞斯的結構主義人類學呀,那得研讀其『親屬的基本結構』、「神話的結構研究」、尤其四卷的『神話學』。

不只吧!得了解整個結構主義,和反思它的象徵人類學、詮釋人類學、以及解構主義。

哇靠!那得加讀幾十本專著。

懶人不用花錢費時,瞧下館長貼文也可:

克勞德·李維史陀(Claude Lévi-Strauss,1908年11月28日-)是著名的法國人類學家,他所建構的結構主義與神話學不但深深影響人類學,對社會學、哲學、語言學等學科也有深遠的作用。
理論與貢獻

【壹、文化的結構】

(一)結構的意義:
結構與功能間有密切的關係,結構是功能的基礎,功能使結構變成具體的存在。結構主義者企圖用結構來揭示社會本身的內在關係,並說明某些普遍性的社會現象。他們否認有客觀社會規律的存在,反對採用經驗主義的研究方法,反對從具體事物出發,反對以客觀事實做為基礎,去總結規律。他們認為結構是先天具有的,是主觀賦予客觀現象的結果。
(二)無意識的結構:
社會結構並不僅是一個特定社會中社會關係的總和,是超越經驗觀察而達到的實在,它是一個完整的整體,由許多的元素組成,其中任何一個元素的變化,都受到其它元素變化的限制。因此,一個結構的構成元素具有不變性與固定性。社會結構是人類固有精神的一種產物,它是由遺傳所決定,而不是由社會或文化所決定。因此,文化的結構是理性在無意識之中創造的。
(三)超級理性主義:
李維史陀深受馬克思主義、地質學和心理分析的影響,三者所面對的問題都是理性與感性間的關係。而三者的目標都在想要達到一種超級理性主義,把感覺與理性整合起來,同時又不使兩者失去各自原有的性質特徵。
(四)模擬與結構:
人類的認識和行為,深受大自然的影響。因此,人類的一切活動都是模擬自然界中種種關係的結果。在「人/人」或「人/自然」間所構成的關係網,就是結構。所有的動物都具有區分類別範疇能力,人類也具有這先天、無意識、本能的模擬能力。基於此能力,人們建構出以二元對立關係為基礎的許多模式,它們成為構成社會文化和社會關係的模型。人類的模擬能力,表現在原始部落的社會習俗與社會關係中。社會越發展,文明越進步,關係越複雜,可能產生失調現象。結構主義的任務,就是要從表面上看起來非常複雜的文化與社會關係,揭示出其基本結構,使人類與自然重新獲得協調。這基本結構是人類理性無意識活動的自然典範,是人類思考必然會遵循的一種代數式模型。

【貳、結構主義的方法】

(一)二元對立關係:
語言是社會結構的基礎,語言的結構是社會結構的原型。人類一切語言的基本結構,都可以簡化成文化與自然的對立。以此關係做為基礎,人類的語言衍生出一整套二元對立的概念,用來指稱不同事物間的關係。結構必須藉由關係來加以刻畫,所有的關係,最後都可還原為二元對立關係。可以說,社會事實中的每個成分或元素,不管是神話中的一個事件、一項行動,或是自然現象的命名和分類,都可以根據它在二元對立關係中的相對位置,賦予一定的社會價值和意義。
(二)三角形的「基本結構」:李維史陀借用語言學的理論來討論。
(三)結構分析的方法:『圖騰制』中所提及的程序
1、把我們所要研究的對象,界定為兩個或多個真實或假設項目之間的關係。
2、作一個表列出這些項目間可能的排列組合。
3、以此表來分析一般對象。只有這樣做才能得到項目間的種種關係。研究者在開始時所考慮的經驗現象,只不過是許多可能組合中的一種。先把這些可能組合的完整體系建構出來,才可能看出其結構。

【參、隱喻和換喻】

(一)心理代數方程式:
我們所觀察到的各種社會關係和文化的變異,都是人類思考能力按照心理代數方程式運作的結果。李維史陀把人腦無意識地處理各種象徵符號的方式,比擬作一種矩陣代數模型的演算過程,如字謎遊戲一般的簡單矩陣。並以交響樂的例子,說明和聲是以隱喻(metaphoric),旋律是以換喻(metonymic)的方式,來認知、處理語言或音樂的意義。
(二)「語言」與「說話」:
語言(language)是由語詞、慣例,及其用法所構成的體系,它是既定的,不是語言使用者所創造的。說話、使用言詞(parole),則必須從語言的整個體系中選出某些語詞、語法規則、聲調、和重音等等,依據特定的秩序加以排列,然後說出話語,傳遞訊息。
(三)「範例系統」與「意群鏈」:
符號的隱喻用法,構成一種符號變化的範例系統(paradigmatic system);而其換喻的用法,則構成所謂意群鏈(syntagmatic chain)它是指符號間抽象或形式上的聯繫,可以表達出完整的訊息。
(四)神話的深層結構:
可從李維史陀四卷神話學的著作中發現,他試著將各種不同文化中取得的一組圖騰、儀式或神話集中在一起,互相加以比較,整理出符號變化的範例系統和隱喻的模式,來確定所建構出的模型是否反映人類頭腦中的深層結構。
(五)深層結構與表層結構。

發表著作
『親屬的基本結構』(1949)
「神話的結構研究」
『憂鬱的熱帶』(1955,[法語]原名:’Tristes tropiques’)
『結構人類學』(1958)
『當代圖騰制』
『原始思維』(1962)
『神話學』四卷:第一卷『生的和熟的』(1964)、第二卷『從蜂蜜到煙灰』(1967)、第三卷『餐桌禮儀的起源』(1969)、第四卷『裸人』(1971)、
『結構人類學』第二卷(1973)等書。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5%8B%E5%8B%9E%E5%BE%B7%C2%B7%E6%9D%8E%E7%B6%AD-%E5%8F%B2%E9%99%80

台長: 阿楨
人氣(1,806) | 回應(6)|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社會政治 |
此分類下一篇:《心理人類學》
此分類上一篇:《社會人類學方法》

目錄
結構人類學

  本書是作者多年來所發表的文章的合輯,代表了作者在人類學研究中最重要的成就。這些文章的選取和安排都是爲了讓不熟悉人類學的讀者能夠對這門學科的問題獲得一個框架式的認識,而且,通過幾個有代表性的例子,介紹了人類學的發展方向和能夠解決的問題本書討論了民族學與曆史學的關系,美洲印地安人社會的習俗和制度,人類學與語言學及心理學的關系,考察了人類學在社會科學整體中的地位,人類學的教學問題。闡釋了這個學科的過去和將來,界定了人類學的工作領域,描繪了它所提出的問題的前景。
  
  結構人類學(1)目錄

   第一部分 語言與親屬關系
  第一章 緒論:曆史學與民族學
  第二章 語言學和人類學中的結構分析
  第三章 語言和社會
  第四章 語言學與人類學
  第五章 第三章和第四章的跋語
   第二部分 社會組織
  第六章 民族學中的遠古性概念
  第七章 巴西中部和東部的社會結構
  第八章 有二元組織這回事嗎?
   第三部分 巫術與宗教
  第九章 巫師與巫術
  第十章 象征的效力
  第十一章 神話的結構
  第十二章 結構與辯證法
   第四部分 藝術
  第十三章 亞洲和美洲藝術中的裂分表現方法
  第十四章 一條體內充滿魚的蛇
   第五部分 關于方法和教學的問題
  第十五章 民族學中的結構概念
  第十六章 第十五章的跋語
  第十七章 人類學在社會科學中的地位及其教學問題
    
  結構人類學(2)目錄
   第一部分 展望
  第一章 人類學的領域
  第二章 關于人的科學的奠基人讓雅克?盧梭
  第三章 迪爾凱姆對民族學的貢獻
  第四章 美國民族學研究署的工作和教訓
  第五章 無文字民族的宗教之比較
   第二部分 社會組織
  第六章 關于模型的概念:意義和運用
  第七章 關于親屬關系的原子的思考
   第三部分 神話和儀式
  第八章 結構和形式:關于弗?普羅普的一部著作的思考
  第九章 阿斯迪瓦爾的武功歌
  第十章 溫內巴戈神話四則
  第十一章 星球的性別
  第十二章 文化中的蘑菇
  第十三章 相鄰民族的儀式和神話之間的對稱關系
  第十四章 神話是怎樣消亡的
   第四部分 人文主義和人文學科
  第十五章 對幾份問卷調查的答複
   一 三種人文主義
   二 結構主義和文學批評
   三 從一場回顧展談起
   四 1985年的藝術
   五 都市文明與精神健康
   六 我們這個時代的見證
  第十六章 社會學科和人文學科中的科學標准
  第十七章 文化的非連續性與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一 民族志和曆史學面臨的文化非連續性問題
   二 抵制發展的三個原因
  第十八章 種族與曆史
   一 種族與文化
   二 文化的多樣性
   三 種族中心主義
   四 遠古文化和原始文化
   五 進步的概念
   六 靜止的曆史和累積的曆史
   七 西方文明的地位
   八 偶然性與文明
   九 文化之間的合作
   十 進步的雙重含義
2008-07-18 07:29:38
結構主義
結構主義是二十世紀下半最常使用來分析語言、文化與社會的研究方法之一。不過,「結構主義」並不是一個被清楚界定的「流派」,雖然通常大家會將索緒爾的作品當作一個起點。結構主義最好被看作是一種具有許多不同變化的概括研究方法。就如同任何一種文化運動一樣,結構主義的影響與發展是很複雜的。
廣泛來說,結構主義企圖探索一個文化意義是透過什麼樣的相互關係(也就是結構)被表達出來。根據結構理論,一個文化意義的產生與再現造是透過作為表意系統(systems of signification)的各種實踐、現象與活動。一個結構主義者研究對象的差異會大到如食物的準備與上餐禮儀、宗教儀式、遊戲、文學與非文學類的文本、以及其他形式的娛樂,來找出一個文化中意義是如何被製造與再製造的深層結構。比如說,人類學與民族誌學家李維史陀(Claude Levi-Strauss)這位早期著名的結構主義實踐者,就分析了包括神話學、宗族以及食物準備這些文化現象。
在分析文學的領域,結構主義者能將一個故事中各元素的潛在關係(也就是結構)揭露出來。這裡舉一個簡單的例子:《西城故事》和《羅密歐與茱麗葉》的關聯性。儘管這兩齣戲劇發生於不同的時間與地點,一個結構主義者會說它們是同一個故事,因為它們具有相似的結構。在這兩個故事中都有一個女孩與一個男孩墜入愛河(或者可以說是+LOVE),然而他們的家族彼此仇恨對方(-LOVE),這個衝突最後經由他們兩人的死而獲得了解決。現在如果有另外一個故事是兩個彼此友好的家庭(+LOVE)為他們的小孩安排了一場婚事,然而他們的子女彼此仇恨對方(-LOVE),而最後這場衝突的解決辦法是兩個子女用自殺來逃避這場婚事。一個結構主義者會說後面第二個故事是第一個故事的「倒置」,因為愛情價值以及兩對團體的關係剛好是顛倒過來的。總言,結構主義者能從一個故事中將其所代表的「意義」揭露出來,而非找出作者的意圖。
結構主義的出現,幫助人們從生活中混亂的表象中,揭露隱藏其中的完整結構,但亦因此一簡約化的結果,造成結構主義把「文本」作了過多的解讀,而讓學者創造出許多並不存在的意義與結構。另外還有各種立場是位於這兩個極端立場之間;而事實上,許多關於結構主義的爭論就是在試圖釐清上面所說的這個問題。
語言學中的結構主義
索緒爾是令結構主義於20世紀重現的始祖,因為他的講義經由學生整理在1916年出版命名為《普遍語言學課程》,其中並不關注言語或語言的使用反而關注語言系統,他稱之為「理論符號學」-「符號學是研究既存在社會結構下,各種符號的科學。」最終,他認為語言符號是由意符及意旨所組成。這跟以前關注字與事物的關係的手法很不同。
《普遍語言學課程》對第一次世界大戰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語言學家有很大影響。美國的L·布龍菲爾德(Leonard Bloomfield)發展了自己的結構語言學,正如丹麥的Louis Hjelmslev的那一個學說。在法國,安戴尼·梅勒(Antoine Meillet)和Émile Benveniste延續索緒爾的課程。最重要的是布拉格語言學學校的成員,例如Roman Jakobson 及Nikolai Trubetzkoy 開展了有關的研究。
二戰後的結構主義
在整個二十世紀四五十年代間,薩特所推行的存在主義佔據著主導地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尤其是在六十年代,結構主義開始衝擊法國並顯示出優勢。結構主義最初在法國流行,繼而在全球範圍內傳播開來。
結構主義反對人性自由和選擇的觀點,而是集中關注人類行為是由各種各樣的結構組織所決定的研究。以此觀點為據的早期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部就是李維史陀於1949年版的《親屬關係的基本結構》。二戰期間,李維史陀在紐約結識了傑科普生,受到了傑科普生的結構主義以及美國人類學傳統理論的影響。在《親屬關係的基本結構》一書中,他從結構觀點來考察親屬關係,並試圖證明不同的社會組織實際上就是少數基本親屬結構的相互置換。隨後於1958年出版的《結構人類學》一書,收錄了闡述其結構主義思想綱要的論文。
到六十年代初期,解構主義作為一種運動已經盛行。有人認為它為人類提供了一種統一標準的研究途徑,幾乎可以適用於所有的學科。羅蘭·巴特和雅克·德希達則集中研究如何將結構主義應用於文學。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B5%90%E6%A7%8B%E4%B8%BB%E7%BE%A9
2008-07-18 07:30:38
解構主義
  解構主義60年代緣起于法國,雅克?德裏達——解構主義領袖——不滿于西方幾千年來貫穿至今的哲學思想,對那種傳統的不容置疑的哲學信念發起挑戰,對自柏拉圖以來的西方形而上學傳統大加責難。
  在德裏達看來,西方的哲學曆史即是形而上學的曆史,它的原型是將“存在”定爲“在場”,借助于海德格爾的概念,德裏達將此稱作“在場的形而上學”。“在場的形而上學”意味著在萬物背後都有一個根本原則,一個中心語詞,一個支配性的力,一個潛在的神或上帝,這種終極的、真理的、第一性的東西構成了一系列的邏各斯(logos),所有的人和物都拜倒在邏各斯門下,遵循邏各斯的運轉邏輯,而邏各斯則是永恒不變,它近似于“神的法律”,背離邏各斯就意味著走向謬誤。
  而德裏達及其他解構主義者攻擊的主要目標正好是這種稱之爲邏各斯中心主義的思想傳統。簡言之,解構主義及解構主義者就是打破現有的單元化的秩序。當然這秩序並不僅僅指社會秩序,除了包括既有的社會道德秩序、婚姻秩序、倫理道德規範之外,而且還包括個人意識上的秩序,比如創作習慣、接受習慣、思維習慣和人的內心較抽象的文化底蘊積澱形成的無意識的民族性格。反正是打破秩序然後再創造更爲合理的秩序。
  也許耶魯批評學派中的激進分子希利斯?米勒在這一問題上闡述得更爲形象一點,他說:“解構一詞使人覺得這種批評是把某種整體的東西分解爲互不相幹的碎片或零件的活動,使人聯想到孩子拆卸他父親的手表,將它還原爲一堆無法重新組合的零件。一個解構主義者不是寄生蟲,而是叛逆者,他是破壞西方形而上學機制,使之不能再修複的孩子。”
  德裏達以《文字語言學》、《聲音與現象》、《書寫與差異》三部書出版宣告解構主義的確立,形成以德裏達、羅蘭?巴爾特、福科、保爾?德?曼等理論家爲核心並互相呼應的解構主義思潮。解構主義直接對人類文化傳播載體--語言提出了挑戰。德裏達以人的永恒參與爲理由,認爲寫作和閱讀中的偏差永遠存在。他把解除&quot在場&quot作爲理論的思維起點,以符號的同一性的破裂,能指與所指的永難彌合,結構中心勝顛覆爲&quot差異性&quot的意義鏈爲自己理論的推演展開

  在歐陸哲學與文學批評中,解構主義是一個由法國後結構主義哲學家德希達所創立的批評學派。德希達提出了一種他稱之爲解構閱讀西方哲學的方法。大體來說,解構閱讀是一種揭露文本結構與其西方形上本質(Western metaphysical essence)之間差異的文本分析方法。解構閱讀呈現出文本不能只是被閱讀成單一作者在傳達一個明顯的訊息,而應該被閱讀成在某個文化或世界觀中各種沖突的體現。一個被解構的文本會顯示出許多同時存在的各種觀點,而這些觀點通常會彼此沖突。將一個文本的解構閱讀與其傳統閱讀來相比較的話,也會顯示出這當中的許多觀點是被壓抑與忽視的。
  解構分析的主要方法是去看一個文本中的二元對立(比如說,男性與女性、同性戀與異性戀),並且呈現出這兩個對立的面向事實上是流動與不可能完全分離的,而非兩個嚴格劃分開來的類別。而這個的通常結論就是,這些分類實際上不是以任何固定或絕對的形式存在著的。
  解構主義在學術界與大衆刊物中都極具爭議性。在學術界中,它被指控爲虛無主義、寄生性太重以及根本就很瘋狂。而在大衆刊物中,它被當作是學術界已經完全與現實脫離的一個象征。盡管有這些爭議的存在,解構主義仍舊是一個當代哲學與文學批評理論裏的一股主要力量。
http://baike.baidu.com/view/2780.html
2008-07-18 07:31:17
象徵人類學
象徵人類學

1.1960年代起思想與社會劇烈變動的時代
2.象徵人類學有三位代表學者
(1)C..Geertz :
1)從行動者角色來看文化整體,但是缺乏深入的討論(80年代以後的實踐理論,Geertz的理論多有啟蒙)
2)著重在共享的符號意義,關注於符號(Symbols)如何形塑行動者對於這個世界的看法(或是說symbols如何操弄並負載文化
3)Geertz偏重於ethos(性格)而非世界觀,文化也並非單數
4)土著觀點的重視,人從建構自己的位置中知覺社會也是行動者中心的知覺
5)Geertz為發展出一套有關於行動者中心的系統理論,而是有關於行動者中心的觀點
6)Geertz受Max Weber的影響
(2)David Schneider(與Geertz同為Chicago大學的同事)
1)強調核心象徵(Core symbols)主要在了解Symbol的內在邏輯系統
2)有點類似L`evi-strauss的結構主義
3)比起Geertz來說,切割了文化與社會行動,做了較明確的區分
(3)Victor Turner
1)受Gluckman衝突理論,Durkheim與馬克思主義的影響
2)英國社會人類學經驗實證主義的影響
3)Turner並不認為Symbols是文化的載具或分析的窗口,symbols是社會過程中的操弄者,當symbols與社會過程置放在一起時便是脈絡
4)Turner尤其關注儀式的研究,認為可以生產必要的社會轉換(ex.儀式中某人角色的轉換),以解決社會中的矛盾並使行動者與社會規範能夠結合(有點類似Radcliffe-Brown的結構\能論)
2.Ortner評論:
(1)Turner和Geertz也並非全然的不同,Turner帶入了英國實務派的象徵,也比Geertz與Schneider更detail的處理symbols
(2)象徵人類學的問題在於:
1)過於神話抽象與不切實際
2)對於象徵如何產生,維持甚至變遷也未著墨
http://oz.nthu.edu.tw/~d929802/anthropology/methodology/0313/0313-1-Theory-20.htm


悼念詮釋人類學教祖--Clifford James Geertz

06年10月30日,一位人類學大師Clifford James Geertz去世 (1926-2006),享年八十歲。當代人類學的學者、學生,幾乎都深受Geertz影響。尤其他提出的詮釋(interpretation)人類學研究取向,具有相當的創新性與區別性,讓人類學的文化研究展現出新的特色,並且也影響了社會科學的研究方法。甚至,也改變了在他之前的社會科學學者過份著眼於結構、社會的觀點視角,從人的行為與文化意義出來,來回看整著社會結構。
Geertz的觀點,說明了研究不可能客觀的現實限制,他認為身處在某個文化的人人不可能準確、有意義地呈現另外一個文化因此,他也說,人類學家很難做一個被動、客觀的觀察者,而是以他們的聲音敘事的個別創造者(individual creators of narratives, with their own voice)。
許多人類學研究者要界定研究中的文化時,時常引用Geertz對於文化的解釋:Geertz在《文化的詮釋》(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一書中,引用韋伯的觀點說「人類是一種將自己置於自身所編織的意義之網上的動物。」這裡的「意義之網」就是文化。而人文科學所從事的是意義的詮釋,而非尋找法則的經驗科學。因此,受到他的啟發的研究取向,多半從人的經驗、行為出發,進行一種細緻的理解與觀察,以自己的文化來「轉譯」該文化,成為一種「文本」。所以,人類學家的工作,應該是不停的寫作。
此時運用的技巧,叫做深描(也有翻譯成厚描,thick description)。也就是說,從一些動作、行為開始,展開一系列的詮釋文本。最有名的例子是眨眼睛的例子。他說,人類眨眼睛的時候,有各種不同的意思,有時候可能是熟人打招呼,有時候可能是眼睛吹進沙,有時候可能是暗示。如果在一個同樣的脈絡中,例如,我們覺得老師的笑話不好笑,我朝你眨眼睛,那我的意思可能是傳遞你一個消息,而你也懂我的意思,這時候的眨眼睛就不是打招呼,也不是進沙子。所以,這種動作可以像記者報導一樣,」單純描述外在表現、時間地點,但是,如果是人類學家的深描,要抓的是意義結構、深沈的東西。
Geertz最有名的故事,就是他去巴厘島做鬥雞的研究。由於鬥雞不合法,所以,村人多半秘密進行。他一個外國人在那裡晃來晃去,老是找不到人和他交談,對他解釋,但他還是一直去參加鬥雞比賽。有一次,警察來了,大家慌忙逃跑,他也跟著跑,跟在一個當地人後頭跑,後來跑進他家。眾人好奇這個老外學者怎麼跟著跑,覺得很有趣,也就打破了和他之間的距離,願意和他分享。因為這個警察逮人事件,Geertz從一個outsider,變成了一個與他們一起逃跑的insider,也得以開始這個象徵、詮釋與文化的有名鬥雞研究。
http://annpo.blogspot.com/2006/11/clifford-james-geertz.html

解釋學

亦澤“闡釋學”、&quot釋義學”、“詮釋學”。
廣義指對于本文之意義的理解和解釋的理論或哲學。涉及哲學、語言學、文學、文獻學、曆史學、宗教、藝術、神話學、人類學、文化學、社會學、法學等問題,反映出當代人文科學研究領域的各門學科之間相互交流、滲透和融合的趨勢。既是—門邊緣學科和一種新的研究方法,又是一種哲學思潮。
狹義指局部解釋學、一般解釋學、哲學解釋學等分支、學派。局部解釋學泛指任何本文注釋(包括備往今來的法律、《聖經》、文學、夢和其他形式的本文解釋的規則和方法的理論體系。從古希臘人解釋荷馬的史詩和其他詩作開始.歐洲的古典學者就有注釋古代文獻的傳統。中世紀後期形成了有關聖經》經文和法律條文解釋的“古典注釋學”和考證古代典籍的文獻學。
一般解釋學是對本文的理解和解釋的—般方法論研究。它不同于各種局部形式的解釋學,其目的在于建立以連貫—致的理解哲學爲基礎的一般而普遍的方法論。代表人物爲施萊爾馬赫、狄爾泰和意人利哲學家埃米裏奧?貝蒂。埃米裏奧 貝蒂爲了響應伽達默爾的《真理與方法》,發表《作爲精神科學的普遍方法的釋義學》和《普遍解釋是人文科學的方法》(1967)兩書,試圖建立以考察多學科中解釋的模式爲基礎的普遍“理解”方法,規定一套解釋的標准。哲學解釋學泛指對理解和解釋的現象的各個層次和各種情況的研究,它不是一種方法論,而是對方法淪、對理解中意識形態的作用以及對不同形式的解釋的範圍和假定等的哲學“反思”。
哲學解釋學有兩種形式;(1)分析的解釋學。涉及理解和解釋、思維機器和日常語言等問題。它均一般解釋學不問,雖然也涉及方法論,但是主要屬于哲學性質。(2)人文主義的哲學解釋學。其代表人物包括海德格爾、伽達默爾、利科和德裏達等人。他們根據現象學的傳統及其對客觀知識的批判,對本文解釋的條件進行反思。伽達默爾和德裏達根據海德格爾對存在——神學傳統的批判研究,力圖在形而上學問題的具體情況中理解解釋。利科與前兩入不同,試圖調和德國的解釋學傳統和語言分析哲學、心理分析學、結構主義思潮,認爲本休論只存在于解釋的方法論中.並只有通過各種解釋之間的“沖突”,才能獲悉被解釋的存在。
http://baike.baidu.com/view/115871.html
2008-07-18 07:32:12
塵俠
結構-解構是起終點
人類文明的進步
應端賴過程中的重組 萃取
這樣說對嗎...

人類經過幾個世代的演化
當然不是像你這樣如此單純的分析
就可以綜括說明的

我瞭啦~
我說的什麼重組啦 萃取的
當然要以進化的觀點來論人類的進步ㄚ
卻不是激進地像變蠅人那樣
搞到最後甲狀腺亢進
變得一分像人 八分像蠅
那可就失去了人類群體意象了

嗯~~
你總算沒被大雨沖昏了頭
2008-07-18 23:55:30
版主回應
結構-解構是起終點
應端賴過程中的重組 萃取
………………
結/解構似法輪
重組萃取似揚棄(黑格爾辯証法用語)

馬這回變蠅人了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09025473/20080719064041/
2008-07-19 07:12:41
九0年代的知識份子
李維史陀的確是我心目中的大師,不過我覺得佛陀
講說的佛法也是非常高深的。實際上他們到達的高
度幾乎相同,只是影響世間的走向不同,都有各自
的信仰者和追隨者。
2008-08-01 20:35:20
版主回應
從法輪
聯想到佛法
不錯
2008-08-02 06:16:44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