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上海譯文版的《結構人類學》(1995)是(列維-斯特勞斯文集1)中的結構人類學(1)(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管它(1)或(2),看下目錄(貼於後)便知是雜文集,想從中了解列維-斯特勞斯的結構主義人類學,實在很難。
想了解列維-斯特勞斯的結構主義人類學呀,那得研讀其『親屬的基本結構』、「神話的結構研究」、尤其四卷的『神話學』。
不只吧!得了解整個結構主義,和反思它的象徵人類學、詮釋人類學、以及解構主義。
哇靠!那得加讀幾十本專著。
懶人不用花錢費時,瞧下館長貼文也可:
克勞德·李維史陀(Claude Lévi-Strauss,1908年11月28日-)是著名的法國人類學家,他所建構的結構主義與神話學不但深深影響人類學,對社會學、哲學、語言學等學科也有深遠的作用。
理論與貢獻
【壹、文化的結構】
(一)結構的意義:
結構與功能間有密切的關係,結構是功能的基礎,功能使結構變成具體的存在。結構主義者企圖用結構來揭示社會本身的內在關係,並說明某些普遍性的社會現象。他們否認有客觀社會規律的存在,反對採用經驗主義的研究方法,反對從具體事物出發,反對以客觀事實做為基礎,去總結規律。他們認為結構是先天具有的,是主觀賦予客觀現象的結果。
(二)無意識的結構:
社會結構並不僅是一個特定社會中社會關係的總和,是超越經驗觀察而達到的實在,它是一個完整的整體,由許多的元素組成,其中任何一個元素的變化,都受到其它元素變化的限制。因此,一個結構的構成元素具有不變性與固定性。社會結構是人類固有精神的一種產物,它是由遺傳所決定,而不是由社會或文化所決定。因此,文化的結構是理性在無意識之中創造的。
(三)超級理性主義:
李維史陀深受馬克思主義、地質學和心理分析的影響,三者所面對的問題都是理性與感性間的關係。而三者的目標都在想要達到一種超級理性主義,把感覺與理性整合起來,同時又不使兩者失去各自原有的性質特徵。
(四)模擬與結構:
人類的認識和行為,深受大自然的影響。因此,人類的一切活動都是模擬自然界中種種關係的結果。在「人/人」或「人/自然」間所構成的關係網,就是結構。所有的動物都具有區分類別範疇能力,人類也具有這先天、無意識、本能的模擬能力。基於此能力,人們建構出以二元對立關係為基礎的許多模式,它們成為構成社會文化和社會關係的模型。人類的模擬能力,表現在原始部落的社會習俗與社會關係中。社會越發展,文明越進步,關係越複雜,可能產生失調現象。結構主義的任務,就是要從表面上看起來非常複雜的文化與社會關係,揭示出其基本結構,使人類與自然重新獲得協調。這基本結構是人類理性無意識活動的自然典範,是人類思考必然會遵循的一種代數式模型。
【貳、結構主義的方法】
(一)二元對立關係:
語言是社會結構的基礎,語言的結構是社會結構的原型。人類一切語言的基本結構,都可以簡化成文化與自然的對立。以此關係做為基礎,人類的語言衍生出一整套二元對立的概念,用來指稱不同事物間的關係。結構必須藉由關係來加以刻畫,所有的關係,最後都可還原為二元對立關係。可以說,社會事實中的每個成分或元素,不管是神話中的一個事件、一項行動,或是自然現象的命名和分類,都可以根據它在二元對立關係中的相對位置,賦予一定的社會價值和意義。
(二)三角形的「基本結構」:李維史陀借用語言學的理論來討論。
(三)結構分析的方法:『圖騰制』中所提及的程序
1、把我們所要研究的對象,界定為兩個或多個真實或假設項目之間的關係。
2、作一個表列出這些項目間可能的排列組合。
3、以此表來分析一般對象。只有這樣做才能得到項目間的種種關係。研究者在開始時所考慮的經驗現象,只不過是許多可能組合中的一種。先把這些可能組合的完整體系建構出來,才可能看出其結構。
【參、隱喻和換喻】
(一)心理代數方程式:
我們所觀察到的各種社會關係和文化的變異,都是人類思考能力按照心理代數方程式運作的結果。李維史陀把人腦無意識地處理各種象徵符號的方式,比擬作一種矩陣代數模型的演算過程,如字謎遊戲一般的簡單矩陣。並以交響樂的例子,說明和聲是以隱喻(metaphoric),旋律是以換喻(metonymic)的方式,來認知、處理語言或音樂的意義。
(二)「語言」與「說話」:
語言(language)是由語詞、慣例,及其用法所構成的體系,它是既定的,不是語言使用者所創造的。說話、使用言詞(parole),則必須從語言的整個體系中選出某些語詞、語法規則、聲調、和重音等等,依據特定的秩序加以排列,然後說出話語,傳遞訊息。
(三)「範例系統」與「意群鏈」:
符號的隱喻用法,構成一種符號變化的範例系統(paradigmatic system);而其換喻的用法,則構成所謂意群鏈(syntagmatic chain)它是指符號間抽象或形式上的聯繫,可以表達出完整的訊息。
(四)神話的深層結構:
可從李維史陀四卷神話學的著作中發現,他試著將各種不同文化中取得的一組圖騰、儀式或神話集中在一起,互相加以比較,整理出符號變化的範例系統和隱喻的模式,來確定所建構出的模型是否反映人類頭腦中的深層結構。
(五)深層結構與表層結構。
發表著作
『親屬的基本結構』(1949)
「神話的結構研究」
『憂鬱的熱帶』(1955,[法語]原名:’Tristes tropiques’)
『結構人類學』(1958)
『當代圖騰制』
『原始思維』(1962)
『神話學』四卷:第一卷『生的和熟的』(1964)、第二卷『從蜂蜜到煙灰』(1967)、第三卷『餐桌禮儀的起源』(1969)、第四卷『裸人』(1971)、
『結構人類學』第二卷(1973)等書。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85%8B%E5%8B%9E%E5%BE%B7%C2%B7%E6%9D%8E%E7%B6%AD-%E5%8F%B2%E9%9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