乖乖!這年頭是非對錯怎全都顛倒了?
馬蕭選前認真地提出414項政見,沒人理,怪受到李陳的政見不必兌現謬論之影响,也就算了。
如今馬要兌現政見,竟有邪者反對,朱敬一若非也是李遠哲之徒?
同是親綠的啦!不過不只綠巨人反對,前評<馬政改政策><消遙馬>不也批過,連聯合、中時,也不了、反對,馬的雙首長制。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07652496/20080603064726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07679125/20080604060750
這麼看來,要是馬力不夠強的話,馬的改革將如唐吉訶德對抗、台灣期待馬當聖王之民意亂流。
馬蕭414項政見 全部要兌現>工商時報08-05-30 呂雪彗
行政院會昨天通過馬蕭政見管考方案,將分短中長期完成期程納入管考,研考會主委江宜樺表示,歸納出總計414項具體政見內容,全部要兌現,沒刪除任一項。其中有不少社福利多,未來子女2歲前父母的育嬰假,將維持6成薪替代水準,育嬰假夫妻則可合請2年,若父母未就業可領取每月5000元育兒津貼,至子女滿2歲為止。
此外落實年金制度,65歲以上高齡人口,發展適合健康檢查套裝,每年一次免付費,優先對全國中低收入戶老人提供免費裝置假牙,視財政再逐步擴大補助範圍。
江宜樺在院會後記者會表示,馬總統相關政見經彙整共有愛台12建設等21項重大政策,245項政策項目,分成414項具體內容,共涉及內政部等29個機關權責。
江宜樺指出,馬總統政見將由各機關訂定具體可行行動方案、擬訂應辦事項及預定完成期限,區分6個月、18個月、及18個月以上完成者等短、中、長期三類完成期程,由研考會執行專案追蹤。研考會要求各部會在二週內,提出各項政見兌現為政策的時程表,依短中長程列出政策規劃方向。
江宜樺說,相關部會覺得馬蕭政見有窒礙難行,必須提出說明,要簽報劉揆同意後才會解除管考,目前並無任一項政策宣告無法落實,換句話說,414項全部都要兌現。
劉揆指示管考應符合簡單精準原則,執行要有彈性,必要時可調整,也要給執行單位有充分執行時間。各部會研訂相關政策除要依照馬蕭原先提出政見外,還要加上首長專業和創意,針對民代和各界意見,也要納入考慮,因應調整。
部分馬蕭政見時程太嚴格,例如1年內要成立文化觀光部,但涉及文化觀光部組織法立法,又牽動到行政院組織法,1年內文化觀光部設立恐有困難。劉揆指示將積極推動行政院組織法再修政,希望今年底前或10月提到立法院審議,若一切順利文化觀光部就能早一點落實。
問世間,「政見」是何物?>中時08.06.16朱敬一
問世間「政見」是何物,直教官員生死相許?
根據新任研考會主委江宜樺先生的整理,馬蕭競選期間所提出的政見總計四百一十四項;他將會請各部會做評估。一旦評估後列為政策,則將成為研考會列管的對象。熟悉政府運作的人都了解,政策進入列管程序,就會盯住其執行進度,屆時要再翻轉,困難度就非常高。因此,馬蕭政見在這個階段的評估修正,其實非常重要。
然而政見評估真的能夠客觀縝密嗎?恐怕未必。五二○之後,馬蕭的政見通常依其性質而發文各主管部會,再由各部會內的承辦同仁去審度參酌。大家用膝蓋想想都知道,部會內的常任文官是不太敢挑戰總統、副總統政見的。不只如此,部會首長是政務官,他們的任期延續更是要以受層峰肯定為前提,故在大多數情況下,也都不便對正副元首的政見表示反對意見。於是,競選政見在五二○之後照單全收變成政策的機率極大。
馬蕭的政見有什麼不妥嗎?「大致而言」沒什麼不妥。政見落實為政策有什麼不對嗎?「大致而言」也沒什麼不對。但以上這兩句話的關鍵字,都是「大致」二字。馬蕭政見四百餘項,涵跨婦女、青年、觀光、廉政、經建、財稅、外交、國防、客家、原住民、醫療、環境等十幾個面向。我猜想,全台灣將這些政見逐條讀過的,可能屈指可數。筆者不是馬蕭政見的研擬者,但因為種種機緣,確曾仔細研讀過他們所有的政見,敢稱了解深入。我讀後的感想是:政見中大約九○%我都贊成,六%的內容自己不是很有把握,四%的內容則持反對意見。就一般選民而言,除非是藍綠基本教義派,否則他們對特定候選人數百項政見,一定也是有贊成、有反對。如果馬蕭政見中有九○%以上受到人民肯定,那已經是非常難能可貴了。總之,選民在選前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同意候選人的所有政見,而當選人也就沒有道理強迫自己要在選後百分之百實踐其政見。因此,選前政見與選後政策之間若因評估而有些許差異,只要言之成理,大家也是能夠接受的。
也許有人會說,候選人的政見不是也經過學者專家的討論嗎?為什麼我斬釘截鐵地說其中必然有缺點呢?我略做整理,大概可以歸納出以下幾點造成政見缺失的原因:
(一)候選人在競選期間行程滿檔,每一種政策就算經歷五次預備會、五次討論會的研議,也不過是十數小時,終究不可能綿密周全。
(二)參與候選人政見研議的,都是立場見解原本就接近的一群;他們難免偏聽、偏信。
(三)在競選期間提出政見,多少會受對手影響,有時難免在激將、承諾的壓力下,做出太多的妥協。
(四)競選時硬邦邦的政見往往沒有新聞性,媒體很可能報導都懶得報導,也使多數民眾根本不知道有此政見,其反對意見自然也無從發聲、回饋。
基於以上這些原因,候選人的競選政見幾乎注定是不完美的。一旦當選,政治人物其實有義務要求行政單位再做仔細評估,而不是匆匆列入施政、強要其落實。
就台灣的情況而言,大家看到那批散見各地、缺乏營運效率的蚊子館、機場等建築,其實都是以前選舉候選人的政見。我們可以問問台灣人民,是要落實各地機場蚊子館的政見呢?還是要候選人當選之後仔細再評估?我相信這答案其實是很清楚的。再以老農津貼、頭目津貼、敬老年金、種種免稅額扣抵額寬減額為例,這些政見即便有其理念正當性,往往也缺乏配套與制度設計,在競選期間被候選人提出來吶喊,其實更是不該。此外,候選人不只對一般選民施以利誘,即使對知識分子,也常比照施為。許多大學教授都曾經指出,他們可以接受在大學內設立特定主題的小規模研究所或研究中心,但很難接受成立一個廣度深度都規模浩大的「學院」。不幸的是,國內現在已然設置了若干這樣的學院,而且都是二○○○年總統大選的政見後果。一旦政策推展既成事實,不該成立的單位正式成立了,就很難做什麼改變。倉卒兌現政見之危害,可見一斑。
與國外相較,台灣的候選人尤其傾向提出細瑣的政見。歐巴馬、柯林頓、麥肯等人在美國已經巡迴競選多時,他們提出的都只是大方向與大路線,極少涉入政策細節(楨:白皮書仍細)。台灣的選舉經常充斥著民粹與激情,因此媒體希望候選人能夠多提出具體的政見「牛肉」。遺憾的是,媒體一方面批判候選人牛肉太少,但在候選人真正提出政見時,卻又嫌棄其沒有新聞賣點,而吝於給予報導。於是,競選時真正努力在構思政見的,往往極不討好。在電影「白宮夜未眠」中,主角麥克道格拉斯在競選總統連任時甚至直言:在美國要贏得選舉,恐怕要少談政見,而要「激起民眾的焦慮」,然後將過錯推給競爭對手。正因為人民厭惡此種「激起焦慮、歸咎對方」的負面選舉,因此大家對於勇於端出牛肉的一方,不論其內容是否太過瑣細甚或有些矛盾,都不願意在競選期間予以苛責,以免間接地讓那些專事負面選舉、完全不提政見主張的候選人坐收漁利。因此,學者專家競選時對政見的沉默,往往不代表肯定與支持,背後其實有許多無奈與掙扎。如果當選人與政府高官到了選後還不肯聽取異聲,硬要將政見一股腦地付諸實踐,那就真的錯估了民間靜默的意義了。
以上的剖析只是要傳遞一個簡單的訊息:從政見到政策一定要經過仔細評估。經過評估之後,有些政見的精神保留、但以其他方式推出,而有些政見則必須予以改弦更張。如果整體而言,政見有九成以上最後實踐了,那就是「甲上」的成績單了,並不是什麼丟面子的事。最怕的是:官員們將政見當聖旨,拚了命要將它百分之百的付諸施行。不但如此,還要左拗右掰,極盡力量打消反對的聲音,似乎政見是官員「生死相許」的金玉盟。如果是這樣極盡手段硬幹,機關算盡,其後果恐怕是「反誤了國家性命」,那就得不償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