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塔莉.澤蒙.戴維斯所著的著《檔案中的虛構:十六世纪法国司法档案中的赦罪故事及故事的叙述者》(麥田,2001)旣然是「虛構的檔案」那還當「歷史」來研究?
你的「屎」(死?史?)觀太腐朽了,還活在「歷史」有正版,後人得以「平反」!
不然「歷史」要當成本館多篇「歷史小說」來寫讀?
又何妨?只要能從「虛構」(小說的本質)中看出歷史的趣味意義即可:
《檔案中的虛構》談的是十六世紀法國司法檔案中的赦罪故事和故事的敘述者。在這些凶殺與赦罪的檔案中,我們不難發現,被判死刑的男性殺人犯的求赦狀得強調因突來的憤怒而誤殺,或因節日歡樂、心情鬆懈而過失殺人等;女性殺人犯則須在名節受辱,或在殺人現場情緒失控而至誤殺上多所著墨。戴維斯提醒大家,這些赦罪檔案所載的故事純屬虛構,史家不可據以重建歷史;讀者也不可視之為凶案發生的始末。本書的目的是要透過這些虛構的檔案,來探討存在赦免狀效益背後的文化邏輯;並且要表明:當時社會接受上述的敘述策略以滿足時人對某種凶殺故事的耽溺。
(楨:真有點《男女大不同》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1755891/20050917190327)
戴維斯於社會/經濟史在美法歷史學界掛帥的1950和60年代,便另闢蹊徑,嘗試結合歷史學和人類學的研究,並在歷史書寫上採取敘述史學的寫作策略,走出了當前喊得震天價響的「新文化史」。在本書中,她熟練地運用這種研究手法,再度寫作了這本「新文化史」中的經典之作。
娜塔莉.澤蒙.戴維斯美國密西根大學博士,是一位猶太裔的左翼女歷史家。曾任教於多倫多大學、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史丹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現於普林斯頓大學高級研究院從事研究。戴維斯的專長為十六世紀法國的婦女史、宗教史以及文化史;他成功地結合歷史學和人類學的研究,並在歷史書寫上採取敘述史學的寫作策略。她在歷史研究上的創新與堅持終於獲致美國歷史學界的認可,而於1987年榮膺美國歷史學會會長的學術桂冠。她的著作有《法國前近代的社會與文化》(Society and Culture in Early Modern France: Eight Essays)、《馬丹‧蓋赫返鄉記》(Return of Martin Guerre)、《檔案中的虛構》、《邊陲地帶的婦女:三個案例研究》(Women on the Margins: Three Seventeenth-Century Lives)、《十六世紀法國的禮物》(The Gift in Sixteenth-Century France)等書。其中,《馬丹‧蓋赫返鄉記》曾於1982和1992年時,分別在法國和美國被搬上銀幕,大獲觀眾激賞。
說一個故事,換一條命:《檔案中的虛構》
所謂「檔案」,是指十六世紀法國法院的文書紀錄。當時,國王擁有法外施恩的權力,可以定期地特赦死刑犯。犯人若想保全性命,就必須經過重重程序,對已然判決定讞的案情再度提出說明,敘述緣由與細節,證明他的殺人行為有某種不可抗拒的特殊原因。Davis發現,祈求赦免的犯人中,男性罪犯往往訴諸於一時的憤怒,強調對方侮辱自己並非紳士、侮辱自己說謊欺騙,或者在特定的儀式活動裡陷入混亂的挑釁和鬥毆,更常見的是因為妻子紅杏出牆,淪為眾人笑柄。凡此種種盛怒激憤似乎都是被允許的,由此可以看出當時社會所認可的男性價值。至於女性,獲得赦免的機率遠遠不如男性求赦者,她們所提出的也不是憤怒,而是委屈,尤以受到丈夫凌虐的比例最高。她們反覆陳述自己對丈夫的溫順忍讓,或者說明自己被陌生男子侵犯,而不得不採取自衛動作。
(楨:又真有點《男性氣質》《女性特質》之別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1755890/20050917190226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1755889/20050917190116)
然而最堪玩味之處不在於這些檔案如實呈現事件的始末,而在於這些為求赦免的故事,多半經過虛構。虛構故事的不只是代為執筆的文書或法律人員,還包括求赦者本人,他們一同虛構種種情節,千篇一律,卻又充滿各式各樣的突發狀況。參與虛構活動的更包括聆聽判決的聽眾們,以及擁有裁奪權力的國王。正是因為社會集體對於什麼樣的故事可以博得好評、贏取信任有其共識,求赦者才會試圖鋪陳符合要求的細節。求赦文書中很可能滿是謊言,然而因為故事討好,乃能顛倒黑白,在當時就引起宗教改革人士的不滿,進而反對國王擁有過度的赦罪權限,因為赦罪與否應當由上帝裁奪。至於求赦者的重新自白,一方面將過往的恐怖行動轉化為可閱讀、可傳述的故事(事實上,當時也確有作者以赦罪事件為藍本,寫出帶有道德意味的故事),隔開自己與事件;另一方面,不斷在法庭上重述一則編造出來的故事,不斷說服他人相信自己的無辜,久而久之,也在自己的語音裡洗腦成功,原諒了那日漸模糊的過去。
對歷史學界而言,此書的中譯本或可彌補、改善臺灣多年來對一位重要學者的忽視;然而對一般讀者而言,這本書的可看性就和書名所傳遞的訊息密不可分:這是一系列虛構的故事,犯罪者對犯罪過程進行說明解釋,那些微妙的心理變化,以及背後遮遮掩掩卻又昭然若揭的特定意圖,使單純的殺人事件以種種媚人的姿態向讀者搖擺招展。
http://blog.roodo.com/lyricarchaeology/archives/1364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