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祥銀著《口述史學》(揚智,2004)是本值得一讀的好書,雖然書中一再為「口述史學的口述資料往往帶有一定的片面性,采訪誰不采訪誰都是由口述史學家決定的。史學家的立場是否公正,材料來源是否可靠,這些都值得懷疑。口述資料有時可能脫離曆史實際,因爲口頭傳說往往都是一代人一代人傳下來的,難免有些誤差。」辯護(比如pp26-32,48-52),有點令人反感。
如只想淺識啥是「口述史學」,下貼之諸文足矣。如要深入「口述史學」實作的技巧,楊著《口述史學》第二章<方法篇>就值得參考。
《口述史學》內容簡介
作為現代口述史學興起的標誌是一九四八年哥倫比亞大學口述歷史研究室的建立。經過五十多年的發展,口述史學在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和新加坡等國家相繼得到發展,並且廣泛地應用於社會學、文學、人類學、民俗學、災難學、新聞學、醫學等社會和人文以及自然科學領域,它在推動跨學科研究中產生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簡單地說,口述史學已經成為一種非常普遍的研究方法。不管是歷史學家、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新聞記者、圖書館工作者,還是醫務人員,都用此方法進行研究和從事工作。本書將從理論、方法、應用與教學等方面對口述史學進行全面的系統論述。
作者簡介
楊祥銀:1979年4月出生,浙江瑞安人,美國口述曆史教育家協會(Consortium of Oral History Educators)會員。2001年畢業于吉林大學曆史系, 2004年獲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世界曆史系碩士學位,並于同年被香港中文大學曆史系錄取爲博士生,2007年8月于香港中文大學畢業,現任溫州大學人文學院講師,主要從事近代中國醫療、疾病與衛生史以及西方史學理論的研究。目前已在《當代中國史研究》、《史學理論研究》、《國外社會科學》、《口述曆史》、《世界經濟與政治》、《中國學術》、《中國社會曆史評論》和Oral History in New Zealand等雜志發表多篇學術論文。部分論文被《新華文摘》、《中國社會科學文摘》、《中國人民大學複印資料》(曆史學、婦女研究、國際政治)等雜志轉載。代表性作品有:《與曆史對話:口述史學的理論與實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口述史學》(臺北:揚智,2004年)、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Services Network in Colonial Hong Kong, 1841-1941(臺北:中央研究院,“從醫療看中國史”學術研討會,2005年)、《嬰兒死亡率與近代香港的嬰兒健康服務(1903-1941年)》(天津:南開大學,“社會文化視野下的中國疾病醫療史”國際學術研討會,2006)和《近代上海醫療衛生史的另類考察——以醫療衛生廣告爲中心的分析(1927-1937年》(廈門:廈門大學,“從近代到當代——第七屆兩岸三地曆史學研究生論文發表會”,2006)等等。
E-mail:yangxiangyin@yahoo.com.cnpersonal
blog:
http://blog.sina.com.cn/oralhistory
http://baike.baidu.com/view/1513313.html
口述史學
口述史學也稱口碑史學,主要指一種搜集和利用口頭史料研究曆史的方法和流派。口述史學淵源流長,可以追溯到荷馬史詩、希羅多德的《曆史》和修昔底德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史》。19世紀以前,口頭傳說一直是很重要的史料來源,直到德國蘭克學派興起,檔案庫的資料被看作最可信的記錄,口述資料才遭到冷落。但是20世紀初年,蘭克學派的治史主張開始受到各國史學家的批評,口述資料又重新受到史學界的重視。
1938年,美國曆史學家A.尼文斯出版了《通往曆史之路》一書,首次發出開展口述史學研究的呼籲。二戰以後,也就是1948年,尼文斯在哥倫比亞大學建立了口述史料學研究室,1960年出版了第一部《口述史料彙編》到1971年,已收集到2500種各界人士的談話記錄,達2425000頁之多。在尼文斯的帶動下,口述史學不僅在美國而且在整個西方發展起來。
總起來看,當代西方的口述史學和傳統的口述史學已有明顯不同:傳統史學只把口頭傳說當作一種輔助性的東西,而當代口述史學則把口述資料作爲研究寫作曆史的主要依據;傳統史學記載口述資料主要靠一支筆和一張紙,當代口述史學記錄資料則廣泛應用了打字機、謄寫機、錄音機、電影、電視等現代化手段;傳統史學對口頭資料的搜集,是一種比較粗糙和簡單的活動,當代口述史學則已經有了專門的理論探討,比較著名的成果有美國曆史學家W.鮑姆的《口述史料的抄錄與編寫》、S.柯蒂斯的《口述曆史指南》P.湯普森的《往昔的回聲:口述史學》等等。
另外,當代口述史學也逐漸有了自己的組織。1966年,美國口述史學的研究機構已超過90個,1967年,成立了美國口述史學協會,1971年出版了《口述曆史評論雜志》;傳統史學的口述資料主要來自社會的上層,當代口述史學則把注意力集中在社會的下層。例如在美國,以往不受重視的黑人和印第安人的口述史學得到較大發展,口述資料在社會史、地方史、企業史、勞工史、城市史等方面也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運用。從這一點上來看,口述史學的出現適應了當代西方史學發展的趨勢。
口述史學在西方史學研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首先,口述資料可以作爲文獻資料的補充。當代西方的口述史學家都強調指出,口述資料和文獻資料在曆史研究中各有利弊。文獻資料的優點是排除了心理因素,從時間上看,事件發生當時的文件和書信比後來記載下來的口述資料更可靠一些。但如果文獻資料遭到有意無意的曲解,任何人都毫無辦法,因爲一些文獻當事人已經死亡,而口述資料的當事人卻是活的,曆史學家可以根據當事人的立場對口述資料作必要的修正。因此,在一定條件下,口述資料反而比文獻資料更加真實。
其次,口述史學恢複了普通人民群衆在曆史上的地位。傳統史學所以忽視人民群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資料不足,而口述史學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這一缺陷。另外,口述資料的應用還使曆史學家對曆史的認識更加全面。過去的文獻資料大都來自統治階級,往往是一面之詞,而口述史學則揭示了被統治階級的看法。
第三,口述史學再現了落後國家的曆史,有助于打破歐洲中心論的傳統模式。比如非洲曆史上就幾乎沒有什麽文獻記載,在殖民者的曆史著作中,非洲史不是一片空白,就是遭到污蔑和歪曲。非洲獨立以後,一些研究非洲曆史的學者到各個部族收集口述資料,取得了豐碩成果。通過對這些資料的分析,最終恢複了非洲曆史的基本輪廓,肯定了非洲人民對世界曆史的巨大貢獻。
第四,口述史學還是一種動態的曆史教育方法,其通俗、生動、形象的特點容易引起教師和學生的興趣。美國許多大學和中學都把口述史學作爲正式的曆史課程,有的大學還設置了口述史學的學士和碩士學位。
但是口述史學存在的問題也是很明顯的,比如口述資料往往帶有一定的片面性,采訪誰不采訪誰都是由口述史學家決定的。史學家的立場是否公正,材料來源是否可靠,這些都值得懷疑。口述資料有時可能脫離曆史實際,因爲口頭傳說往往都是一代人一代人傳下來的,難免有些誤差。另外,口述史學只適用于缺少文獻資料的特定領域和細小的問題,對于研究比較龐雜的問題就不太適合。對于以統計爲主的經濟史和以原始文件爲主的政治制度史,口述史學也難有用武之地。
http://baike.baidu.com/view/1046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