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我館《台灣共犯體》有關法國大革命的舊文(補貼於文後),不但覺得相關網文(補貼於文後)粗淺,亦覺沒必要逐評以下諸書:Durnt,.W著《法國大革命》(幼獅,1979)。Cobban,A.著,蔡百銓譯《變調的馬賽曲》(東大,1989)。江金太著《剖析法國大革命》(森大,1989)。Hampson,N.著,王國璋譯《法國大革命》(麥田幼獅,1998)。
太自大了吧,君不見台大史研所1998年尚有人以《法國大革命的文化解釋:以一九七O年代以來法國史家的解釋為例》為題寫碩士論文:
[ 摘要 ]
這篇論文主要從史學史的角度, 看一九七○年代以來法國大革命的文化解釋, 以佛朗索瓦‧弗榭(Francois Furet)、侯傑‧夏赫迪耶(Roger Chartier)、莫娜‧渥祖夫(Mona Ozouf)三位法國史家對法國大革命的解釋為例, 探討這三位史家如何從政治意識、政治文化、節慶等廣義的文化角度研究法國大革命。
文分三部, 第一部分是史學史的考察: 談文化的歷史解釋與法國大革命的歷史解釋, 大略介紹文化在史學解釋中的概念與近一、二百年來法國大革命的解釋概貌, 以及法國年鑑學派的文化研究趨勢, 藉此了解一九七○年代以來, 法國大革命這一歷史事件在研究方法與史學解釋上的轉變。
第二部分談一九七○年代以來三種關於法國大革命的文化解釋: 以弗榭、夏赫迪耶、渥祖夫三位史家的解釋觀點為論述對象, 主要採自三位史家的三部著作-----弗榭《解釋法國大革命》(Furet, Interpreting the French Revolution) 、夏赫迪耶《法國大革命的文化起源》(Chartier, The Cultural Origins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渥祖夫《節慶與法國大革命》(Ozouf, Festivals and the French Revolution) -----藉此看三位史家如何從政治意識型態、政治文化、節慶等文化角度談論法國大革命。
第三部分闡述法國大革命解釋的新觀點: 這個部分是為了說明一九七○年代以來的法國大革命解釋與一九七○年代之前的解釋之間具有同質性。主要針對舊研究取向中「啟蒙思想與法國大革命的關係」以及「中產階級與法國大革命的關係」這兩點, 檢視弗榭、夏赫迪耶、渥祖夫三位史家如何就過去的解釋基礎, 進一步發展新的文化觀點。
[ 論文目次 ]
續論/1
第一章 史學史的考察:
文化的歷史解釋與法國大革命解釋/5
第一節 文化的歷史解釋/5
第二節 法國大革命的歷史解釋/16
第二章 一九七○年代以來三種法國大革命的文化解釋/31
第一節 佛朗索瓦.弗榭(Francois Furet)論政治意識型態/31
1.從馬克思主義的經濟解釋到政治意識型態的文化解釋/31
2.政治語言與政治權力塑造意識型態/36
第二節 侯傑.夏赫迪耶(Roger Chartier)論政治文化/40
1.法國大革命政治文化的形成/40
2.從思想起源到文化起源/46
第三節 莫娜.渥祖夫(Mona Ozouf)論革命節慶/50
1.節慶展現平民大眾的文化活動/50
2.節慶呈現中產階級的革命理想/54
第三章 法國大革命解釋的新觀點/61
第一節 啟蒙思想的語言與革命文化的象徵意義/61
第二節 中產階級與革命文化的塑造/71
結語/79
參考書目/85
http://etds.ncl.edu.tw/theabs/extQuery/detail_result.jsp?id=087NTU00493011
法國大革命的論文何其多,怕多是如下炒冷飯:
《世界博覽》2007年第6期<法國大革命史研究中的兩派>
正文摘錄:法國大革命仿佛一個漩渦把一代代曆史學家和思想者席卷進去,但對大革命的認識卻截然不同的分成兩派。
法國傳統革命史學:儒勒‧米什萊
儒勒‧米什萊(1798~1874)、法國19世紀著名曆史學家,熱烈贊揚大革命,他利用大革命見證人的活史料,有血有肉地複活了革命場面。他同情忿激派與埃貝爾派,對羅伯斯庇爾有貶詞。在《法國革命史》提到:法國大革命中的暴力並非人民本身天生殘忍,一切都是那些煽動者、資産者、衣冠楚楚的紳士和王宮裏發號施令者唆使的結果。米什萊的觀點成爲後來法國傳統革命史學的源泉之一。簡‧饒勒斯(1859~1914):法國學院派史學奠基人、馬克思主義史學家,他把眼光投向大革命的經濟、社會現象。1901至1908年間他主持編寫《法國大革命的社會主義史》,從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視角出發,認爲法國大革命是一場資産階級反對封建主義的革命,從此奠定了大革命史的馬克思主義基調。
阿爾貝‧馬迪厄(1874~1932):法國曆史學家,1907年創辦“羅伯斯庇爾學會”,主編出版《革命年鑒》,畢生從事法國革命史研究,曾受業于法國革命史權威奧拉爾,以激進觀點闡述法國大革命,褒羅伯斯庇爾而貶丹東,被稱爲“法國革命史的革新者”,創立了“馬迪厄學派”。著有《法國革命史》、《恐際時代之物價高漲與社會運動》等。喬治‧勒費弗爾(1874.~1959):法國著名曆史學家,接替簡‧饒勒斯擔任羅伯斯庇爾學會會長和《法國大革命曆史年鑒》主編職務,保持了馬迪厄學派注重社會、經濟問題和推崇雅各賓民主專政的史學傳統。1937年起他在巴黎大學主講革命史,並創建了法國大革命研究所。他研究革命前和革命期間的農民,著有《法國革命期間諾爾郡的農民》、《恐怖時期的農民問題》。阿爾貝‧索布爾(1914~1982):法國曆史學家,繼承了從饒勒斯、馬迪厄到勒費弗爾注重社會經濟問題與人民運動的衣缽,特別注意對城市平民和農民的研究。1958年,他以博士論文《共和二年巴黎無套褲漢》一舉成名,拓寬了馬迪厄以後的大革命社會史視野,發展了自下而上的革命社會史研究,確立了馬克思主義史學家在學院派中的權威地位。
修正學派:阿爾弗雷德‧科本
阿爾弗雷德‧科本、倫敦大學法國史講座教授,以《法國大革命的神話》的演講率先向馬克思主義正統解釋提出質疑。他提出,法國大革命史的馬克思主義解釋是一種自證體系,是基于馬克思社會學理論上的一系列邏輯推斷,與曆史的真相不符。他認爲:大革命前封建主義在法國已不複存在;資産階級並非是通常所認爲的處于上升階段的工商業資産階級,而是一個沒落的階級;大革命並不是法國從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的轉折點。他完全質疑法國大革命開創了一個新社會,認爲革命後形成的法國社會是大地産主和傳統貴族居主導地位的社會。
弗朗索瓦‧傅勒(1927~1997):法國曆史學家,“修正派”的旗幟,他的觀念可以追溯到托克維爾和古參,他與丹尼斯‧裏歇出版了《法國革命史》,認爲大革命首先是啓蒙思想的革命,也即“是精英集團的、貴族的與資産階級的革命”,其特點是渴望政治自由,厭惡民衆和民主。這種啓蒙思想革命本來是曆史發展潮流的,但在1793年,由于帶有一種過時意識形態的大衆的介入,導致革命發生了“側滑”。在《思考法國大革命》中他說:“法國的雅各賓主義已經具有前極權主義的特征”。他反對把外部環境的嚴峻,如外國勢力的幹涉、貴族勢力的反抗以及敵對陰謀活動看作導致恐怖的原因。他認爲暴力是革命意識形態的內在組成部分,構成了革命的動力機制。傅勒認爲:在歐洲,可以說19世紀致力于建構現代民主的代議制,而與此相對立的是20世紀的共産主義,它以人類解放的名義繼續重複革命的救世論。20世紀的革命理論仿照l793年的雅各賓“恐怖政策”,將它納入某種曆史“必要性”的解釋機制,結果演變成20世紀極權主義特有的肅反、公安專政、改造人的理論。兩派論爭上個世紀70年代的法國兩派發生了激烈的論戰,索布爾及其弟子馬佐裏克對陣傅勒和裏歇。1989年,在法國大革命兩百年祭的盛大慶典氣氛裏,論戰似乎有了結果。“我贏啦,”傅勒在一篇訪談中宣稱,當時大衆媒體稱他爲“法國大革命兩百年學術王”。
http://www.gotoread.com/vo/4875/page510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