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5-09 05:56:08| 人氣2,804| 回應3 | 上一篇 | 下一篇

《法國大革命》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重讀我館《台灣共犯體》有關法國大革命的舊文(補貼於文後),不但覺得相關網文(補貼於文後)粗淺,亦覺沒必要逐評以下諸書:Durnt,.W著《法國大革命》(幼獅,1979)。Cobban,A.著,蔡百銓譯《變調的馬賽曲》(東大,1989)。江金太著《剖析法國大革命》(森大,1989)。Hampson,N.著,王國璋譯《法國大革命》(麥田幼獅,1998)。

太自大了吧,君不見台大史研所1998年尚有人以《法國大革命的文化解釋:以一九七O年代以來法國史家的解釋為例》為題寫碩士論文:

[ 摘要 ]
這篇論文主要從史學史的角度, 看一九七○年代以來法國大革命的文化解釋, 以佛朗索瓦‧弗榭(Francois Furet)、侯傑‧夏赫迪耶(Roger Chartier)、莫娜‧渥祖夫(Mona Ozouf)三位法國史家對法國大革命的解釋為例, 探討這三位史家如何從政治意識、政治文化、節慶等廣義的文化角度研究法國大革命。
文分三部, 第一部分是史學史的考察: 談文化的歷史解釋與法國大革命的歷史解釋, 大略介紹文化在史學解釋中的概念與近一、二百年來法國大革命的解釋概貌, 以及法國年鑑學派的文化研究趨勢, 藉此了解一九七○年代以來, 法國大革命這一歷史事件在研究方法與史學解釋上的轉變。
第二部分談一九七○年代以來三種關於法國大革命的文化解釋: 以弗榭、夏赫迪耶、渥祖夫三位史家的解釋觀點為論述對象, 主要採自三位史家的三部著作-----弗榭《解釋法國大革命》(Furet, Interpreting the French Revolution) 、夏赫迪耶《法國大革命的文化起源》(Chartier, The Cultural Origins of the French Revolution) 、渥祖夫《節慶與法國大革命》(Ozouf, Festivals and the French Revolution) -----藉此看三位史家如何從政治意識型態、政治文化、節慶等文化角度談論法國大革命。
第三部分闡述法國大革命解釋的新觀點: 這個部分是為了說明一九七○年代以來的法國大革命解釋與一九七○年代之前的解釋之間具有同質性。主要針對舊研究取向中「啟蒙思想與法國大革命的關係」以及「中產階級與法國大革命的關係」這兩點, 檢視弗榭、夏赫迪耶、渥祖夫三位史家如何就過去的解釋基礎, 進一步發展新的文化觀點。
[ 論文目次 ]
續論/1
第一章 史學史的考察:
文化的歷史解釋與法國大革命解釋/5
第一節 文化的歷史解釋/5
第二節 法國大革命的歷史解釋/16
第二章 一九七○年代以來三種法國大革命的文化解釋/31
第一節 佛朗索瓦.弗榭(Francois Furet)論政治意識型態/31
1.從馬克思主義的經濟解釋到政治意識型態的文化解釋/31
2.政治語言與政治權力塑造意識型態/36
第二節 侯傑.夏赫迪耶(Roger Chartier)論政治文化/40
1.法國大革命政治文化的形成/40
2.從思想起源到文化起源/46
第三節 莫娜.渥祖夫(Mona Ozouf)論革命節慶/50
1.節慶展現平民大眾的文化活動/50
2.節慶呈現中產階級的革命理想/54
第三章 法國大革命解釋的新觀點/61
第一節 啟蒙思想的語言與革命文化的象徵意義/61
第二節 中產階級與革命文化的塑造/71
結語/79
參考書目/85
http://etds.ncl.edu.tw/theabs/extQuery/detail_result.jsp?id=087NTU00493011

法國大革命的論文何其多,怕多是如下炒冷飯:

《世界博覽》2007年第6期<法國大革命史研究中的兩派>

正文摘錄:法國大革命仿佛一個漩渦把一代代曆史學家和思想者席卷進去,但對大革命的認識卻截然不同的分成兩派。

法國傳統革命史學:儒勒‧米什萊

儒勒‧米什萊(1798~1874)、法國19世紀著名曆史學家,熱烈贊揚大革命,他利用大革命見證人的活史料,有血有肉地複活了革命場面。他同情忿激派與埃貝爾派,對羅伯斯庇爾有貶詞。在《法國革命史》提到:法國大革命中的暴力並非人民本身天生殘忍,一切都是那些煽動者、資産者、衣冠楚楚的紳士和王宮裏發號施令者唆使的結果。米什萊的觀點成爲後來法國傳統革命史學的源泉之一。簡‧饒勒斯(1859~1914):法國學院派史學奠基人、馬克思主義史學家,他把眼光投向大革命的經濟、社會現象。1901至1908年間他主持編寫《法國大革命的社會主義史》,從馬克思主義的階級分析視角出發,認爲法國大革命是一場資産階級反對封建主義的革命,從此奠定了大革命史的馬克思主義基調。
阿爾貝‧馬迪厄(1874~1932):法國曆史學家,1907年創辦“羅伯斯庇爾學會”,主編出版《革命年鑒》,畢生從事法國革命史研究,曾受業于法國革命史權威奧拉爾,以激進觀點闡述法國大革命,褒羅伯斯庇爾而貶丹東,被稱爲“法國革命史的革新者”,創立了“馬迪厄學派”。著有《法國革命史》、《恐際時代之物價高漲與社會運動》等。喬治‧勒費弗爾(1874.~1959):法國著名曆史學家,接替簡‧饒勒斯擔任羅伯斯庇爾學會會長和《法國大革命曆史年鑒》主編職務,保持了馬迪厄學派注重社會、經濟問題和推崇雅各賓民主專政的史學傳統。1937年起他在巴黎大學主講革命史,並創建了法國大革命研究所。他研究革命前和革命期間的農民,著有《法國革命期間諾爾郡的農民》、《恐怖時期的農民問題》。阿爾貝‧索布爾(1914~1982):法國曆史學家,繼承了從饒勒斯、馬迪厄到勒費弗爾注重社會經濟問題與人民運動的衣缽,特別注意對城市平民和農民的研究。1958年,他以博士論文《共和二年巴黎無套褲漢》一舉成名,拓寬了馬迪厄以後的大革命社會史視野,發展了自下而上的革命社會史研究,確立了馬克思主義史學家在學院派中的權威地位。

修正學派:阿爾弗雷德‧科本

阿爾弗雷德‧科本、倫敦大學法國史講座教授,以《法國大革命的神話》的演講率先向馬克思主義正統解釋提出質疑。他提出,法國大革命史的馬克思主義解釋是一種自證體系,是基于馬克思社會學理論上的一系列邏輯推斷,與曆史的真相不符。他認爲:大革命前封建主義在法國已不複存在;資産階級並非是通常所認爲的處于上升階段的工商業資産階級,而是一個沒落的階級;大革命並不是法國從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的轉折點。他完全質疑法國大革命開創了一個新社會,認爲革命後形成的法國社會是大地産主和傳統貴族居主導地位的社會。
弗朗索瓦‧傅勒(1927~1997):法國曆史學家,“修正派”的旗幟,他的觀念可以追溯到托克維爾和古參,他與丹尼斯‧裏歇出版了《法國革命史》,認爲大革命首先是啓蒙思想的革命,也即“是精英集團的、貴族的與資産階級的革命”,其特點是渴望政治自由,厭惡民衆和民主。這種啓蒙思想革命本來是曆史發展潮流的,但在1793年,由于帶有一種過時意識形態的大衆的介入,導致革命發生了“側滑”。在《思考法國大革命》中他說:“法國的雅各賓主義已經具有前極權主義的特征”。他反對把外部環境的嚴峻,如外國勢力的幹涉、貴族勢力的反抗以及敵對陰謀活動看作導致恐怖的原因。他認爲暴力是革命意識形態的內在組成部分,構成了革命的動力機制。傅勒認爲:在歐洲,可以說19世紀致力于建構現代民主的代議制,而與此相對立的是20世紀的共産主義,它以人類解放的名義繼續重複革命的救世論。20世紀的革命理論仿照l793年的雅各賓“恐怖政策”,將它納入某種曆史“必要性”的解釋機制,結果演變成20世紀極權主義特有的肅反、公安專政、改造人的理論。兩派論爭上個世紀70年代的法國兩派發生了激烈的論戰,索布爾及其弟子馬佐裏克對陣傅勒和裏歇。1989年,在法國大革命兩百年祭的盛大慶典氣氛裏,論戰似乎有了結果。“我贏啦,”傅勒在一篇訪談中宣稱,當時大衆媒體稱他爲“法國大革命兩百年學術王”。
http://www.gotoread.com/vo/4875/page510301.html

台長: 阿楨
人氣(2,804) | 回應(3)|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思想文化 |
此分類下一篇:《舊制度與大革命》
此分類上一篇:《天安門一九八九》

舊文
《台灣共犯體》第二章 西洋歷史之分析
http://www.jslm.twmail.net/Data/Paper/History/LSTaiWanGongFanTi.mht

(五)   大革命前的社政經文化結構
   1   經濟危機
   2   意識形態的革命
   3   社會結構
 (六)   法國大革命
   1   三級會議
   2   國民會議
   3   立法會議
   4   國民公會
   5   公安委員會
   6   革命的末路與反革命
   7   意識形態的鬥爭
   8   法國大革命的解釋

(五)大革命前的社政經文化結構

   1、經濟危機

  法國產業因:一、欠英國發展羊毛工業、鋼鐵、蒸汽機所需原料之地緣經濟之利。二、地處歐陸長期戰亂不斷,政治不穩。三、貴族財富來自特權,而非產業,雖有些小貴族經營地方產業如鐵工廠(六八p168-9)。四、國營事業欠競爭力(六五p42)。五、奢侈品工業無法吸收大量勞動力,相反的,英國的產業與圍場相互配合(六五p47-8,七十p25)。六、工廠和公司規模過小,大多是家庭手工業,又欠銀行和證券可取得融資(七十p32-5)。七、封建莊園和行會制度比英國頑強且衰退的晚(六五p43)。八、關稅壁壘,地方各種的過路費、關稅、規費、和入市稅,阻礙了貿易(六五p44)。
  故當1786年英法簽訂通商條約後,英國產品便以強大的競爭力傾銷法國,使法國產業雪上加霜(五二p230),也加速了革命到來。革命不但不利產業發展(四九p422),也造成人口大量留在鄉村,使農業生產力無法提高(七十p23)。
Wallerstein在反思英法互爭世界体系中心的過程中,為何英国能將貴族資產階級化而法国不能時?他認為法国君王與貴族的相互買賣官職導致法国貴族無心於產業,而英貴族為了生存不得不與資產階級相融(一一八六卷一p.390,401)至於英国為何比法国更熱衷於對外擴張,他認為法国的領土比英国大,故法國產品可更多地在国內銷售,而英国則需要歐洲及北美市場(一一八六卷二p.147)

   2、意識形態的革命

  源自英國強調理性、自然法的啟蒙運動,雖在法大興,但哲士們並無意鼓勵革命推翻舊社會,其著作目的在教育人理性、寬容和人道,許多作者即是特權貴族,且作品並未流傳於市井小民和工商資本家手中。至於革命初期小冊子所引用類似啟蒙運動者的看法,那不過是當時流行的常識。故啟蒙對革命並無直接影響力,但隨著革命激進化,啟蒙家如盧梭的思想就起了很大作用(六八p138-140,149,161,261-2)。
  雖然如此,啟蒙運動在宗教上對教會的攻擊;在政治社會上攻擊君主專政和社會不義並強調主權在民;在經濟上攻擊管制式工商制度而主張自由放任,這些在知識階層激發了導致舊政權崩潰的改革心態(p215)。

   3、社會結構

  革命前社會結構如下(p224-7):
  第一階級--教士,分入世和出世教士。約12萬人,占人口的0.5%。教會占土地的6~10%,主要收入是地租和規費,收入除繳庫和社會慈善外,均由教士和貴族占有。教會享免稅特權,只需繳如公平交稅的1/10約500萬磅。入世教士分三級:一、上層教士,含139名貴族出身的大主教、主教、和修道院長。革命立場傾特權階級。二、中層教士,含大都市教區的教士和神職大學教授,傾第三階級。三、下層教士,含地方教區教士,傾農民。
  第二階級--貴族。含傳統的帶劍貴族和新興的長袍貴族,約11~35萬人,占人口0.5~1.5%,占土地的25~33%。享有地租,規費,教會1/4收入,壟斷上層官職,和公私產業最大投資者,免稅役,享有地方司法權。貴族可分:一、上層,約250個家族,年收入皆過5萬磅,是宮廷貴族。二、中層,占貴族數1/10,年收入不及4千磅。三、下層,年收入與富農相當。
  第三階級,泛指其他三類之外者,約230萬人,占人口8%。分子龐雜,從(一)小官員,(二)律師、醫生、作家、出版家,(三)到富有的工商家、銀行家、包稅商皆是。第三階級是革命初期主力,他們以人民自居,實則對待人民的態度,就如同貴族對待他們一樣(六四p141-2)。他們起而革命之原因如同其他革命一樣,是高漲的期望遭挫折。(一)的挫折是購得的官職上升之途被貴族阻塞。(二)則要求自由、正義。(三)則要求能升任貴族,部分則主張對其有利的自由經濟。由此可知第三階級不於等資產或中產階級,也非人民代表,或資本主義催生者。
  人民--指農人和工人(六七p7)。農人約2200萬,占人口80%,其中3/4約占土地的1/2,但只少數能自足,尚需租佃或副業為生,除負擔政府各項稅役外,教會的什一稅占年收入的10%,規費則占10~15%。工人尤其占巴黎人口1/2的55~60萬工人,是都市革命群眾的來源。
  農人與工人並無同一階級意識,稱之人民,乃革命常見技倆,且二者立場常衝突,革命之初農人破壞了糧食生產和運輸加上屯糧,使工人更陷絕境。當工人掌權又不斷下鄉收括糧食。同樣號稱代表人民的第三階級,代表中,司法行政官占40%以上、律師占25%、其他專業者5%、工商金融者13%、農人只占7~9%(六五p150)。由此比例和制憲內容,可立判第三階級只代表自己,其實又有那個革命不如此?!

 (六)法國大革命

   1、三級會議

  本由特權分子發動的三級會議,第三階級要求其代表數應為第一、二階的兩倍、會議要聯合舉行、每一代表一票。但巴黎法院反對。路易十六於1778年12月27日在輿論壓力下批准第三階級代表數之要求(p229)。選民資格,巴黎以外地區,27歲以上男子一年內繳過政府任何一種稅則有資格參加地方議會之投票,再從地方議會中選出各階級代表。巴黎則要求交超過6 livers稅者才有投票權,目的在排除大多工人(六七p13-4)。選舉結果,第一、二、三階級分占291、270、578名代表(p229)。
1789年5月5日三級會議在凡爾賽舉行,但因會議要合開或分開,議案通過要三個階級或以代表人數通過等程序問題而紛亂不已。路易十六在6月27日被逐漸壯大的第三階級(此時已有170教士和50貴族代表加入第三階級,並自稱「國民會議」)所迫,下令三個階級一起開會,貴族教士6月30日屈服。第三階級初勝,當夜群眾在凡爾塞燈火通明遊行,高呼「國王萬歲」「內克爾先生萬歲」。但政府卻已密令布洛立元帥率二萬大軍入巴黎,並在7月1日將內克爾解職(六五p151-4)。這造成市民不安,群眾開始聚集,攻擊公家機關,搶奪武器。7月14日巴斯底監獄被攻下,巴黎重要官員和貴族不是被殺就逃,而新政府成立。在其他城市和鄉村一如巴黎,甚至盜匪四起。
  經多日暴動後,在二位貴族表態下,8月4曰晚上,國民會議有特權的代表紛紛聲明放棄其特權,並在8月26日通過人權宣言--主張國民主權、人生而自由平等、人身思想出版自由、私有財產的神聖性、依法審判納稅(p234-6)。
  因路易十六不批准要求放棄特權的法令,特權分子也蘊釀反撲,加上糧食不足,10月1日路易十六被暴民和國民衛隊從凡賽塞押解至巴黎(p236-7)。

   2、國民會議

  因對人民的不信任,國民會議以繳稅能力取決選舉和被選舉權,其他重大措施如下:一、設立法會議享有中央立法權,地方則由民選議員和官員自治。二、實施自由經濟,消除關稅壁壘、城市稅、過路費、行會陋規,推行米突制。三、沒收教會財產,以此擔保發行金元券。但因通貨膨脹,貨幣發行過度,政府被迫出售土地以收回金元券。四、依行政區域重劃教區,民選主教和教士且需宣誓擁護政府不得服從教廷。但只有七位主教和半數教士宣誓,造成法國教會分裂二(p238-9)。
  國民會議的宗教政策造成路易十六和人民的反感,在外國君王和出亡者的呼喚下,路易十六於1791年6月20日夜間出亡,但被抓。此舉使國民會議分裂成擁王和反王二派,鬥爭結果以重選立法會議來解決爭議。

   3、立法會議

  1791年10月1日開幕的立法會議,左右中派(依代表在會議廳位置而定)各占136、264、355席。左派雖少但激進,大多來自工商地區的吉隆地省,故又稱吉隆地黨,主張強硬對付國王、教士(六七p49)。
  吉隆地黨為對抗外力與路易十六、出亡者,鼓勵各國人民反其君,並將法國國內革命對象視為賣國賊。立法會議於是在1972年4月20日對奧宣戰,但大敗(六七p63)。吉隆地黨人將敗因推給賣國賊,並發動群眾和外來志願兵於8月9日攻入皇宮,囚禁國王和王族成員。8月10日在激進派(如羅伯斯比、馬拉、丹頓)指使下通過以行政委員會取代王權,並將黨中有資產階級成分者排除,丹頓任司法部長負責行政(六七p57-60)。
  行政委員會面對普奧聯軍壓境,攘外先安內,在馬拉和巴黎公社有計劃的逮捕屠殺下,從9月2日至6日,單在巴黎就處死1300人(p242-3)。

   4、國民公會

  9月20日立法會議解散,由全體公民重選國民公會,但初選只有1/10選民投票,複選的選舉人團又有1/4棄權,故公會只代表7.5%選民(六五p212)。
  吉隆地黨已淪為反恐怖統治的溫和派,雅克賓黨登上激進派,在羅伯斯比領導下,以反革命私通外力罪名,於1793年1月21日在革命廣場(今協和廣場)將路易十六送上斷頭台。結果激發英、西參戰,國內反革命勢力開始反叛,加上巴黎群眾要求管制物價、征糧、劫富。雅克賓黨趁勢,整肅政敵,6月2日,吉隆地黨瓦解。公會並派兵壓制屠殺外省各地的叛亂(p246-7)。

   5、公安委員會

  公會雖通過民主憲法但無意實行,反成立革命政府行恐怖統治,由革命法庭行使司法,公安委員會行政,其間未經審判而囚禁者過30萬,約3.5~4萬人處死(p247-8)。
  革命政府試圖以理性宗教取代耶教。經濟上,限制工資物價,搜查囤積,沒收嫌疑犯財產。教育上,規劃全國性免費的義務教育,但因經費和政治不穩而未實施。廢除皇家科學院,另立法蘭西斯學院(p248-9)。

   6、革命末路與反革命

  革命惡化導致革命政府內也展開激裂鬥爭,結果羅伯斯比在1794年春鬥跨左派的埃伯黨和右派的丹頓黨,並將其領袖一一送上斷頭台,但他在7月27日也命喪斷頭台(p249-250)。
  反革命勢力使政權由雅克賓轉至中間派,而解散革命政府,反獨裁,主張宗教自由。中間派以白色恐怖方式壓制國內左右派的暴亂,同時對外戰事也於1775年停止。在此背景下通過極具富人色彩的憲法,開始了第一共和(1792-1804)。
  憲法規定初選選民資格需年滿25歲並曾繳定額之稅,再選出有定額財富的選舉人,再由之選出國會議員和地方官員。國會分500人委員會和長老委員會。前者需年滿30歲,負責提出法案和五人執政團侯選人名單,再由年滿40歲的250名長老委員會批准法案和決定人選。
  由於1797年的選舉保皇黨占多數,執政團於9月3日發動政變,驅逐保皇黨(p250-4)。但第一共和並無力解決來自國內外的反對勢力,政權最後由拿破崙取得。

   7、意識形態的鬥爭

  法國大革命各派皆有其意識形態做為鬥爭和奪權的典範。
  保守派以傳統封建法規和君權神授為其特權和王權合理化。但從法蘭西斯一世以來,不斷加強的中央集權,不但使地方自主性瓦解,也使中央不斷腐化(這異於英國)。又不像後來的德日,貴族與中央合作,從農民剝削資金,而後全力投入國家社會的工業化與現代化。
  革命派則依其需求(私利)之不同而有不同的革命典範(公理)。本來歷史上成功的革命就在於私利公理的有效配合。可是法國大革命時的公理卻不足以支持其私利:一、工商者要求自由經濟,但法長期中央管制經濟,造成無效、特權腐化,開放又無法面對外來尤其英國競爭。二、知識分子要求自由,可是這種積極自由,在結構瓦解的法國,卻帶來紅白恐怖統治。三、激進派要求國民主權、平等、自由等,但隨著革命激進化,結果卻是要求的相反。
  法國中央集權除上弊病外,當中央權威衰落(如第一、二、三、四共和,第五共和特殊,它雖非帝政,但卻是戴高樂強人所造成),則陷於政爭不斷、國家社會紊亂、長期建設無法進行。而不得不讓強人如拿破崙、戴高樂等收拾殘局,但法國人好自由平等民主或說好鬥激進的傅統又不能容忍中央的獨斷,所以當對外征戰失利對內工學潮高漲,改朝換代又不可避免。這似乎要到戴高樂之後,尤其1984年左派密特朗總統領導的社會黨在國會選舉中失利,而不得不行使總統和總理分屬左右兩個不同政黨的「共治」的歷煉,法國的民主政治才步入較英美協調中庸式正統民主政治之途,亦即體驗到政治不再是左右對立鬥爭,而是在兩極中求同求共識(七三p201-3)。
  法國的左右共治導因於戴高樂為求個人獨裁,在解決上述問題的合理化下,透過民粹式公民投票造出的第五共和憲法(一0四七p1-32、247-308)--雙首長制--此種制度當總統和總理屬同一政黨且可相互合作時,運作尚可,如若不然,則易起政爭,上述第一次左右共治如此,1993-1995第二次的左右共治亦然,1997年6月國會大選,執政的右派席哈克總統和總理朱佩因法國國內失業率高達12%且福利支出又減少,結果只好又第三次與左派的新總理喬斯潘「左右共治」了。所幸,法國歷經一、二百年的民主洗禮,根基已穩。
不幸的是,學法國雙首長制的台灣李登輝政權及民進黨,尚未共治二者的內內外外就已政爭不斷,萬一統獨共治的話,台灣真不知如何自處?這些簡單的道理難道政客会不知?不!為了權力只好為達目的不擇手段了,於是吾人自然看到民八九年總統大選後,少教執政的民進黨陳水扁政府與多數在野的泛藍軍相對立,其結果便是政經社大亂,而李則趁机與陳勾結。(楨:又預判了扁政府朝小野大的八年惡鬥空轉)

   8、法國大革命的詮釋

  法國大革命並非馬克思主義者所解釋,認為革命是因中產階級試圖推動資本主義受阻而發生的(六六p9-10)。革命的殘酷手段也非人民爭主權自由之目的可美化(六六p69-74)。當然也不是如保守分子所認為的,發展應依傳統順勢利導、不應也沒必要革命,或認為革命只是驅使暴民非理性的恐怖統治(六六p9,63-9)。
  至於托克維爾(1800-1885)以其《美國的民主》為判準,認為民主政治的理想是具多元自主的中介團體,如此才能避免中央吞掉孤立、自私和過度平等的個人,而形成專制。托氏洞見只適用英美而不適用法國,因法國並非托氏所認為的也具備此團體。但他認為法國大革只是延續革命前中央集權的發展趨勢,有其洞見(六六p21-2)。丁ily在《法國人民抗爭史》中便以法国中央集權国家及資本主义的建立過程,做為法國人民反抗的核心,而貫穿整部書(一三O九)。
  另外柏克(1729-1797)以其綜合著神、自然法、和功利主義而來的英國傳統之資本主義、不平等的階級社會和政治為判準,批評法國大革命,認為英國應拒絕之(參見六九,六六p169)。柏克忽略英法社政經文化結構不同,故發展不會相同。也忽略了英國本身有其不合理和須改革之處。
2008-05-09 06:38:16
法國大革命
法國大革命是1789年-1799年在法國發生的一場革命。在這次革命中,資產階級及平民一起推翻了君主專制政體。

法國大革命的起因
在路易十五當政時期(1710年 - 1774年),由於人民極度不滿國王的統治,不斷遭到各種抨擊。這形成了啟蒙運動,湧現出了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狄德羅等一大批思想開明的人物,天賦人權、君主立憲、三權分立等思想應運而生,並且日益深入人心。
在革命前,法國的居民被分成3個等級:天主教高級教士,封建貴族,資產階級、農民、無產者及除第一第二等級外其他階層。

革命爆發
路易十六在1774年登上王座時,代表法國三個等級的三級會議(Estates General)已經有160年沒有召開。1789年5月5日,由於財政問題,路易十六在凡爾賽宮召開三級會議,國王希望在會議中討論增稅、限制新聞出版和民事刑法問題,並且下令不許討論其他議題。而第三等級代表不同意增稅,並且宣佈增稅非法。
6月17日第三等級代表宣佈成立國民議會(National Assembly),國王無權否決國民議會的決議。於是路易十六關閉了國民議會,宣佈它是非法的,其一切決議無效,命令三個等級的代表分別開會。
7月9日國民議會宣佈改稱制憲議會,要求制定憲法,限制王權。路易十六意識到這危及了自己的統治,調集軍隊企圖解散議會。7月12日,巴黎市民舉行聲勢浩大的示威遊行支持制憲議會。次日,巴黎教堂響起鐘聲,市民與來自德意志和瑞士的國王雇佣軍展開戰鬥,在當天夜裡就控制了巴黎的大部分地區。7月14日群眾攻克了象徵封建統治的巴士底獄(Bastille),釋放七名犯人,大多是政治犯,取得初步勝利。這一天後來成為了法國國慶日。

君主立憲派的統治
資產階級代表在起義中奪取巴黎市府政權 ,建立了國民自衛軍。國王不得不表示屈服,承認了制憲議會的合法地位。此時制憲議會實際上成為最高國家權力機關。
在議會中君主立憲派起主要作用。制憲議會通過法令,宣佈廢除封建制度,取消教會和貴族的特權,規定以贖買方式廢除封建貢賦。 8月26日通過《人權宣言》,宣佈「人們生來而且始終是自由平等的」。10月份國王再次籌劃利用雇佣軍推翻制憲議會失敗後,王室被迫從凡爾賽宮遷到巴黎,制憲議會也隨之遷來。巴黎出現一批革命團體,其中雅各賓俱樂部、科德利埃俱樂部在革命中發揮巨大作用。
1790年6月,制憲議會廢除了親王、世襲貴族、封爵頭銜,並且重新劃分政區。成立大理院、最高法院、建立陪審制度。制憲議會還沒收教會財產,宣佈法國教會脫離羅馬教皇統治而歸國家管理,實現政教分離。
1791年6月20日路易十六喬裝出逃失敗,部分激進領袖和民眾要求廢除王政,實行共和,但君主立憲派則主張維持現狀,保留王政。7月16日君主立憲派從雅各賓黨中分裂出去,另組斐揚俱樂部。
9月制憲議會制定了一部以「一切政權由全民產生」、三權分立的憲法,規定行政權屬於國王、立法權屬於立法會議,司法權屬各級法院。9月30日制憲議會解散,10月1日立法議會召開。法國成為君主立憲制國家。
法國大革命引起周邊國家不安,普魯士、奧地利成立聯軍攻打法國。由於路易十六的王后、奧地利皇帝的妹妹瑪麗·安東尼特洩露軍事機密給聯軍,使法國軍隊被打敗,聯軍攻入法國。1792年7月11日立法議會宣佈祖國處於危急中。以無套褲漢為主體的巴黎人民再次掀起共和運動的高潮。雅各賓派領袖羅伯斯比爾、馬拉、丹敦領導反君主制運動,於8月10日攻佔國王住宅杜伊勒里宮,拘禁了國王、王后,打倒波旁王朝,推翻立憲派的統治。

吉倫特派的統治
1792年8月10日,巴黎市民攻下王宮8月10日的起義使吉倫特派取得政權,迫使立法會議廢除1791年憲法、國王退位、實行普選制。同時,法國軍隊和各地組織的義勇軍在9月20日的瓦爾米戰役打敗外國聯軍。
9月21日,由普選產生的國民公會開幕,9月22日成立了法蘭西第一共和國。1793年1月21日,國民公會經過審判以叛國罪處死路易十六及皇后瑪麗·安托瓦內特。
吉倫特派當政以後,把主要力量用於反對雅各賓派和巴黎無套褲漢。從1792年秋季起,人們不滿他們的溫和政策,要求打擊投機商人和限制物價。以忿激派為代表的平民革命家要求嚴懲投機商,全面限定生活必需品價格。而吉倫特派卻頒佈法令鎮壓運動。
與此同時,法國軍隊在1792年10月後已經打到了國外。歐洲各國非常害怕,在1793年2月,普魯士、奧地利、西班牙、荷蘭、薩丁尼亞、漢諾威、英國成立了反法同盟,對法國進行武裝干涉。然而吉倫特派無力抵抗外國軍隊,巴黎人民於5月31日 - 6月2日發動第三次起義,推翻吉倫特派的統治,建立起雅各賓專政。

雅各賓專政
雅各賓專政後,平定了被推翻的吉倫特派在許多地區煽起的武裝叛亂。6月3日 - 7月17日頒佈3個土地法令,使大批農民得到土地。6月24日公佈1793年憲法,這是法國第一部共和制的民主憲法,但是由於戰爭未能實施。7月,改組並加強作為臨時政府機關的救國委員會,並把投機商人處決。10月底,他們把吉倫特派及其支持者斬首,包括布里索、羅蘭夫人、科黛,美國革命家托馬斯·潘恩也被捕入獄。1793年底 - 1794年初將外國干涉軍全部被趕出國土,國內的叛亂也基本平息。
1794年3-4月雅各賓內部開始了激烈的鬥爭。羅伯斯比爾以搞陰謀的罪名處死了雅各賓派中與他政見不和的丹東、埃貝爾等人,使雅各賓派趨於孤立,人民也開始反對恐怖政策。
7月,國民公會中反羅伯斯比爾獨裁的力量組成熱月黨,於7月27日(法國新曆共和二年熱月9日)君黨發動熱月政變推翻羅伯斯比爾並將他斬首。

斷頭台:斬首六萬
自1791年—1794年,巴黎設置斷頭台,三年內斬首反革命份子6萬—7萬人頭之譜。斷頭台遺址即今日巴黎市中心協和廣場。

熱月黨的統治
熱月黨人於10月解散國民公會,成立新的政府機構督政府。恐怖時期結束,但政局仍然不穩,波旁王朝無人敢出任國君。1796年 - 1797年 ,督政府派拿破崙·波拿巴遠征意大利取得重大勝利,軍人勢力開始抬頭。1797年立法機構選舉時,許多王黨分子當選。督政府為打擊王黨勢力,宣佈選舉無效。1798年立法機構選舉時雅各賓派的殘餘勢力大批當選,督政府再次宣佈選舉無效。這種政策歷史上稱為鞦韆政策。
1799年英國又組成第二次反法聯盟,以西哀士為首的右翼勢力要求借助軍人力量控制局面。11月9日(共和八年霧月18日)拿破崙·波拿巴發動霧月政變,結束了督政府的統治,建立起臨時執政府,自任執政。法國大革命匆匆收場。

結局
拿破崙在滑鐵盧戰役失利後,路易十八在外國軍隊保護下復辟了波旁王朝。恢復了國王的權利,並且大肆血洗革命者。1830年7月巴黎人民發動七月革命,經過3天戰鬥,攻下王宮,國王查理十世逃往英國,建立了以路易·菲利浦為首的七月王朝,至此法國大革命徹底結束。
揭櫫自由、平等、博愛精神永留於法國國旗藍.白、紅,為法國大革命文明遺產於世界總結。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3%95%E5%9B%BD%E5%A4%A7%E9%9D%A9%E5%91%BD

法國大革命(French Revolution)概述:

18世紀資本主義在法國部分地區已相當發達,出現許多資本主義性質的手工工場,個別企業雇傭數千名工人並擁有先進設備。金融資本雄厚。資産階級已成爲經濟上最富有的階級,但在政治上仍處于無權地位。農村絕大部分地區保留著封建土地所有制,並實行嚴格的封建等級制度。由天主教教士組成的第一等級和貴族組成的第二等級,是居于統治地位的特權階級。資産階級、農民和城市平民組成第三等級,處于被統治地位。特權階級的最高代表是國王路易斯十六。18世紀末第三等級同特權階級的矛盾日益加劇。特權階級頑固維護其特權地位。在第三等級中,農民和城市平民是基本群衆,是後來革命中的主力。資産階級則憑借其經濟實力、政治才能和文化知識處于領導地位。

1789年5月國王被迫召集三級會議,繼而改爲國民議會和制憲議會。7月14日巴黎人民起義,攻占巴士底獄,革命爆發。8月26日制憲會議通過《人權與公民權宣言》 ,確立人權、法制、公民自由和私有財産權等資本主義的基本原則。議會還頒布法令廢除貴族制度,取消行會制度,沒收並拍賣教會財産。革命初期,代表大資産階級和自由派貴族利益的君主立憲派取得政權。1791年6月20日路易十六喬裝出逃,企圖勾結外國力量撲滅革命,中途被識破押回巴黎。廣大群衆要求廢除王政,實行共和,但君主立憲派則主張維持現狀,保留王政。君主立憲派制定了《一七九一年憲法》,召開立法會議,維護君主立憲政體,反對革命繼續發展。

第一、二等級和大資産階級的取得了妥協,但和占法國人口大多數的農民和城市平民的矛盾依然沒有緩和,相反,人民在鬥爭中看到了自己的力量。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再次起義,推翻君主立憲派統治,逮捕路易斯十六國王。9月21日召開國民公會,次日宣布成立法蘭西共和國。
8月10日巴黎人民起義後,吉倫特派取得政權。9月20日法國軍隊在瓦爾密打敗外國幹涉軍。由普選産生的國民公會于9月21日開幕,9月22日成立了法蘭西第一共和國。吉倫特派執政期間頒布法令,強迫貴族退還非法占有的公有土地,將沒收的教會土地分小塊出租或出售給農民,嚴厲打擊拒絕對憲法宣誓的教士和逃亡貴族。1793年1月21日,國民公會經過審判以叛國罪處死路易斯十六。
吉倫特派把主要力量用于反對以M.F.M.I.de羅伯斯比爾爲首的雅各賓派、巴黎公社和巴黎無套褲漢。從1792年秋季起,要求打擊投機商人和限制物價的群衆運動高漲起來。以忿激派爲代表的平民革命家要求嚴懲投機商,全面限定生活必需品價格,以恐怖手段打擊敵人。吉倫特派卻頒布法令鎮壓運動。1793年2~3月,以英國爲首的歐洲各國組成反法聯盟,加強武裝幹涉;國內也發生大規模王黨叛亂。4月,前線的主要指揮、吉倫特派將領C.F.迪穆裏埃叛變投敵。在革命處于危急的時刻,巴黎人民于5月31日~6月2日發動第三次起義,推翻吉倫特派的統治,建立起雅各賓派專政。
雅各賓派頒布《雅各賓憲法》,廢除封建所有制,平定吉倫特派叛亂,粉碎歐洲君主國家的武裝幹涉;但仍保持反勞工的《列?霞飛法》和《農業工人強迫勞動法》,並鎮壓忿激派和埃貝爾派。
但不幸的是,雅各賓派過激和恐怖的政策,也使它走向分裂和內訌,陷于孤立的羅伯斯比爾也末能完全守護住法國革命的成果,而反法同盟一而再地被各歐洲封建君主拼湊起來,它們一輪輪地圍剿法國革命,企圖恢複法國波旁王朝的封建政治。1794年7月27 日,雅各賓中被羅鎮壓的右派勢力發動“熱月”政變,逮捕了羅伯斯比爾和聖鞠斯特,建立熱月黨人統治。這時革命最危急的關頭已過去,熱月黨人成立了新的革命政府--督政府,他們清除了羅伯斯比爾時期的革命恐怖政策和激進措施,建立了資産階級的正常統治,維護了共和政體,在法國國內維護了資産階級革命的成果。

但國外圍剿革命的勢力仍是濁浪滔天,此時,督政府中又一個新的政治明星應運而生,他就是拿破倫,曆史又淘汰了熱月黨人,在“霧月政變”中,年輕的拿破倫執政,擔負起了掃蕩歐洲封建勢力、最後鞏固大革命成果的重任。
法國的革命力量就是這樣一波一波地行進,一批人完成了特定階段的曆史使命,就被曆史無情地淘汰,如此行進直到革命的成功。這次革命摧毀了法國封建專制制度,促進了法國資本主義的發展;也震撼了歐洲封建體系,推動了歐洲各國革命。
http://baike.baidu.com/view/7189.html
2008-05-09 06:42:07
托克維爾
托克維爾關于法國大革命的解釋:

19世紀法國思想家托克維爾的《舊制度與大革命》被公認是研究法國大革命的一部經典之作。在這部著作中,托克維爾對法國大革命的起因與後果提出了一種開創性的解釋。這種解釋並沒有給出一種完美的結論,而是提出了引發後來者思考與探索的問題
托克維爾明確指出:&quot它(大革命)決不是一次偶然事件。的確,它使世界措手不及,然而它僅僅是一件長期工作的完成,是十代人勞作的突然和猛烈的終結。即使它沒有發生,古老的社會建築也同樣會坍塌……只是它將一塊一塊地塌落,不會在一瞬間崩潰。大革命通過一番痙攣式的痛苦努力,直截了當、大刀闊斧、毫無顧忌地突然間便完成了需要自身一點一滴地、長時間才能成就的事業。這就是大革命的業績。&quot這段話可以說是表達了托克維爾解釋的核心思想:大革命乃是舊制度下社會演進的結果。

在深入研究舊制度的權力結構之後,托克維爾指出:&quot如果認爲舊制度是個奴役與依附的時代,這是十分錯誤的。&quot[1](P156)他發現,舊制度乃是向今天人們所說的&quot現代性&quot過渡的轉型階段,是兩種體制的複合體,一方面是日益衰落的中世紀封建制度的殘余,另一方面是不斷強化的中央集權制。正是這種社會轉型不僅沒有緩解反而加劇了法國社會的基本矛盾,促成了大革命的爆發。這種因果聯系恰恰與人們想象的那種&quot壓迫愈重、反抗愈烈&quot的方式相反,而是以一種悖論的方式發生的。

托克維爾通過比較研究,獨具慧眼地發現了一個吊詭現象:&quot有件事看起來使人驚訝:大革命的特殊目的是要到處消滅中世紀殘余的制度,但是革命並不是在那些中世紀制度保留得最多、人民受其苛政折磨最深的地方爆發,恰恰相反,革命是在那些人民對此感受最輕的地方爆發的。&quot就歐洲而言,法國當時並不是封建權利最深重的地區,相反,它卻是封建權利壓迫最輕的地方。這是因爲法國早已發生了一場靜悄悄的革命:農民完全擺脫了領主的統治,而且已變爲土地所有者。但是,正因爲如此,農民對殘存的封建權利就更難忍受。作爲土地所有者,農民才會對封建制度強加在地産上的多種負擔感到痛苦和憤慨;貴族不再擁有統治領地的權力,貴族的特權乃至他們本身的存在也就愈加可疑。也就是說,不是貴族個人變得窮凶極惡,而是封建制度的瓦解引起社會心理的變化:&quot封建制度已不再是一種政治制度,但它仍舊是所有民事制度中最龐大的一種。範圍縮小了,它激起的仇恨反倒更大;人們說得有道理:摧毀一部分中世紀制度,就使剩下的那些令人厭惡百倍。

不過,相比之下,托克維爾認爲,各階級之間的緊張關系之所以加劇,主要是中央集權制的作用。
與許多人的看法相反,托克維爾認爲,中央集權制不是大革命的産物,而是舊制度的産物。法國在大革命前已形成歐洲其他國家無法比擬的中央集權政治體制:在王權中央形成了一個集行政、立法和司法權于一身的統一權力機構,有中央政府派出的各省總督總攬了地方政府的全部權力,中央集權制的政府幾乎達到了對全國的全面絕對控制;更有甚者,舊制度實行官員保護制,專橫地庇護大小官員。這樣,中世紀各地區、各人民團體和個人的政治自由權利也統統喪失了。這裏應該指出的是,托克維爾顯然是把政治專制與行政集權混爲一談了。

托克維爾承認,這種中央集權政府是舊制度的一項成就,是舊制度下&quot所有活著、動著、生産著的東西&quot的&quot新的根源&quot,也是舊制度中唯一在大革命後保存下來並且能夠適應新社會的政治體制。但是,他也發現,這種單一的中央集權制既是舊制度時期社會動力之源,也很容易成爲千夫所指之的。&quot由于中央政權摧毀了所有中間政權機構,因而在個中央政權和個人之間,只存在廣闊空曠的空間,因此在個人眼中,中央政府成爲社會機器的唯一動力,成爲公共生活所必須的唯一代理人。&quot結果,這就導致了人們對中央集權政府的絕對依賴,而這種絕對依賴又很容易轉變爲另一個極端:當中央政府不能滿足人民心願時,便産生人們對中央政府的極端仇恨。由此托克維爾得出結論:高度的中央集權制和巴黎的至高無上地位,是法國多次革命的主要條件之一。

托克維爾還發現,正是中央集權制的發展,造成法國階級分離的加劇,使法國社會變成一點即炸的火藥桶。首先,三級會議的停開,使得第三等級(主要指資産階級)與貴族在公共生活中再也沒有聯系。其次,與一般人們想象的相反,貴族的種種免稅特權不是中世紀的遺存,而是中央集權制發展的結果。王權逐漸剝奪了貴族的政治權力,但是,爲了安撫與王權對立的貴族階級,作爲一種交換,&quot自15世紀到法國革命,免稅特權一直不斷增長。&quot貴族享有的各種特權尤其是免稅特權徹底導致了資産者與貴族的不平等和互相孤立。第三,爲了獲取免稅特權,資産者設法住進城市並在城市中獲得職位,這就導致了資産者和農民的分離。第四,農民成了被遺棄的階級。不僅其他階級都離棄農民,而且政府對農民極其冷酷無情:把各種捐稅徭役負擔強加給他們,以嚴酷的司法對待他們。各階級之間彼此隔離的惡果,一方面是&quot再也組織不起什麽力量來約束政府,(但)也組織不起什麽力量來援助政府&quot,也就是說,政府實行分而治之,最後陷入孤家寡人;另一方面是,分裂的不同階級彼此形同路人甚至仇敵,&quot在被重重障礙長期隔絕之後彼此重新接觸時,他們首先觸到的是他們的傷痛處,他們重逢只不過是爲著互相廝殺。&quot

在分析促成大革命爆發的衆多直接因素時,托克維爾論及思想文化、宗教習俗、民族特性等,但是他主要強調啓蒙運動和王權改革所起的作用,由此進一步揭示了詭異的曆史現象背後的曆史因果鏈條。
啓蒙思想爲大革命做了准備,這是常識。民主派把大革命視爲啓蒙思想的正義原則的實現,保守派則把大革命歸咎于文人的蠱惑。與他們不同,托克維爾所要探討的是啓蒙思想的思維特征及其得以産生和傳播的社會條件。
托克維爾發現,啓蒙思想滲透著&quot抽象的文學政治&quot,主張&quot用簡單而基本的、從理性與自然法中汲取的法則來取代統治當代社會的複雜的傳統習慣&quot。這種文學化政治思維之所以形成和傳播,是因爲法國缺乏政治自由。與英國不同,法國研究治國之道的作家與統治國家的人形成兩個明確分割的區域,作家們沒有參加社會實踐,因此他們只會高談闊論。熱衷普遍性的理論,對于文人來說可能是美德,但對于政治家來說則很危險。至于爲什麽這種文學化政治思想會支配法國的政治生活,托克維爾則主要不是分析啓蒙思想家和其他文人的作用,而是強調舊制度下法國人的普遍精神特征。在缺乏自由政治制度的國度裏,普通人身受舊制度種種弊端之苦,但看不到醫治具體社會病的藥方,因此很容易形成非此即彼的思維:&quot要麽全盤忍受,要麽全盤摧毀國家政體。&quot貴族、資産階級因長期被排斥在公共生活之外,缺乏政治經驗,因此對于那種文學化政治理論的危險性毫無所知。貴族甚至把那些文人待爲座上賓。國家高級官員也只精通行政事務,而不懂得治國安邦的根本法則,不能理解和預見社會潮流的動向及後果,因此也盲目地接受時髦的政治言辭。結果,全體法國人都&quot抛棄了現實社會,沈湎于虛構社會。人們對現實狀況毫無興趣,他們想的是將來可能如何,他們終于在精神上生活在作家建造起來的那個理想國裏了。&quot

舊制度政府推行不徹底、半途而廢的改革反而刺激大革命的爆發,這是托克維爾的一個獨到而重要的發現。他指出,路易十六統治時期作爲末代王朝卻是迄當時爲止社會經濟發展最迅速的時期。他認爲,盡管整個社會機器破舊簡陋,但是這背後有兩臺發動機在推動公共繁榮,一是以上層階級爲標志的整個民族的覺醒,二是&quot依舊強大卻不再實行專制、到處維持秩序的政府&quot。與我們的&quot常識&quot相反,在托克維爾筆下,路易斯十六政府乃是一個開明君主政府:國王實際上尊重和服從公衆輿論;政府鼓勵經濟發展、實施公共工程;路易十六還嘗試改革,屢試屢敗、屢敗屢試。但是,恰恰是路易斯十六政府的局部的開明、改革措施加速了大革命的爆發。托克維爾描述了這其中的微妙之處:
政府發起各種公共建設事業,與政府有金錢關系的人數驚人地增長,許多人萌發了發財暴富的欲望,但是,專制政府的財政管理不善使得宮廷的劣迹變成了千家萬戶的私人災難,與政府關系最密切、最維護政府的那批工商業資産階級也就變成了最激進的改革要求者;
國王和政府官員公開討論社會政治弊端,國王屢屢試圖減輕下層民衆的負擔,如廢除農民的勞役制和手工業的行會,再如爲消除額外增派而實行軍役稅公開措施,甚至要廢除貴族的免稅特權,這些口惠而實不至、半途而廢的改革只是起了喚起民衆不滿情緒的作用;
波旁王朝任意侵犯民衆的私有財産,對所欠私人借款拖延抵賴,在饑荒時期強行實施征集制、食品強制出售和最高限價等措施,對窮人實行嚴酷而不公平的司法措施等等,這些都是政府現身說法對民衆進行革命方式教育;
大革命前夕(1787年),路易斯十六政府對司法部門、省級行政機構進行改革。這項改革&quot希圖一舉變革舊的方法、一下子匡正積年沈屙&quot,但是改革打亂了原有的權力秩序,使得每一個公民仿佛覺得&quot國家政府突然間更換了所有官員,更新了所有准則……所有法國人感受到了一種微小的特殊波動。&quot在這種人心普遍浮動不安的情況下,&quot最後一擊便使它(國家)整個動搖起來,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最大的動蕩和最可怕的混亂。&quot
托克維爾總結說:&quot被革命摧毀的政權幾乎總是比它前面的那個政權更好,而且經驗告訴我們,對于一個壞政府來說,最危險的時刻通常就是它開始改革的時刻。&quot
http://baike.baidu.com/view/7189.html
2008-05-09 06:45:48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