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3-29 07:08:05| 人氣2,528| 回應6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中國履帶反坦克突擊炮車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中國89式120mm自行反坦克炮
  
二戰期間的庫爾斯克戰役中,德軍將新裝備的斐迪南坦克殲擊車投入戰場,給蘇軍帶來極大的震撼。但其設計的局限性,令其縣花一現之後就黯然失色。戰後,以T—54/55等為代表的綜合性能良好的中型坦克引導坦克王國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而坦克殲擊車(也稱為自行反坦克炮)的發展與如火如荼發展中的主戰坦克相比,就像只醜小鴨一樣被晾到了一邊。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後,未來戰爭的發展越發趨向以空優為依託的諸兵種聯合作戰的模式,在此模式導引下,綜合性能將達到極限、造價高昂的主戰坦克發展逐步到了舉步維艱的境地;火力強大、機動靈活、造價低廉、便於快速部署的坦克殲擊車的發展又重新得到了人們的重視。
  尤其是作為快反部隊的拳頭裝備,以輕型、中型履帶式底盤和輪式底盤為基礎的自行反塔克炮迎來了一個新的發展紀元。
  於80年代末裝備部隊的89式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是我軍裝備的第一種自行反坦克炮,也是世界上第一種進入現役的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該炮的出現,彌補了我軍大口徑自行反坦克炮的空白,也為未來我軍新一代大口徑自行反坦克炮的發展探索出了一條成功之路。到目前為止,有關89式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的文章已經很多,筆者以前也曾經在《兵器》和《戰場》上的相關文章上粗淺的介紹過89式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的一些簡單情況。
  但總感覺,上述文章給讀者所展現的“東方斐迪南”的全貌似乎不夠完善,於是重新提筆,再次全面續寫這種世界上第一輛投入現役的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本文的觀點是依據公開的資料,評述對89式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的認識,如有不當之處,敬請朋友們海涵。
  眾所周知,在地面戰場上,裝甲力量的主宰地位在確立後就幾乎沒有動搖過。
  重裝悍炮成為陸地之王——主戰坦克遵循的準則。時至今日,武器裝備的發展促使傳統的作戰模式發生了重大的改變,主戰坦克的發展似乎離終點已經不再遙遠,在裝甲與反裝甲的此消彼長中,天平有向反裝甲力量傾斜的趨勢。在這種趨勢下,發展相對於重裝坦克廉價得多的自行反坦克炮(尤其是輪式自行反坦克炮——人們現在已經習慣稱其為輪式突擊炮),成為未來新型陸軍突擊力量的主要取向之一。
   1967年春,中國展開了新型第二代主戰坦克的戰技指標論證工作。不久,作為二代坦克的主要武器,120毫米(低膛壓)火炮也展開了論證和相關的研製工作。由於技術起點與技術儲備反差太大,中國衝擊前二代坦克的嘗試以失敗告終,而與之配套的120毫米火炮系統的開發也被無限期擱置起來。1969年“珍寶島”事件的爆發,讓中國意識到了自己的反坦克武器與強敵裝甲力量之間存在的巨大差距,並隨即在70年代初展開了規模宏大的反坦克武器研發工作,120毫米口徑的坦克炮和反坦克炮就是其中的重點之一。
  1977年春,五機部和十幾個單位組織展開了自行反坦克炮的系統論證工作。
  1978年12月,120毫米高膛壓滑膛炮作為新型主戰坦克和自行反坦克炮的研製任務由五機部和裝甲兵正式下達。年底,3門高膛壓彈道炮問世。1979年2月19日,伴隨樣炮的一聲轟鳴,打響了中國自行研製120毫米高膛壓火炮的第一炮。
  天有不測風雲,正當120毫米坦克炮及其配套彈種的研製工作順利進行之時,與之配套的新型坦克無疾而終。馬上就要進入設計定型的120毫米火炮專案隨即中斷。為了保住即將到手的勞動成果,某廠私自決定將120毫米坦克炮裝在83式152毫米自行加榴炮的321型底盤上,進行了120毫米坦克炮和穿甲彈的工廠定型試驗。
  試驗的結果之好,大大出乎人們的預料。
   後經過不懈的努力和協調,1986年兵器部根據實際情況出發,下文明確了某廠為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的總裝廠。
  從1987年5月開始,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相繼完成了多種定型試驗,經檢測全部達到了設計要求。1988年到1989年初,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開始小批量裝備部隊試用。1990年,中央軍委軍工產品定型委員會批復:“同意PTZ-89式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武器系統設計定型”。該炮的研製成功,填補了中國大口徑高膛壓自行反坦克炮的空白。其主要性能指標(如炮口動能、直射距離、穿甲威力)均達到或超過了國際同口徑火炮的先進水準。
  本來,作為8910工程中的重點型號之一,89式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原擬定在國慶40周年的閱兵中首次公開露面,國慶閱兵取消後,89式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的公開時間向後拖延了約2年的時間。1991年,電影《彈道無痕》中首次展現了89式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的身影。不久,中央電視臺的新聞聯播中,出現了89式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的身影。之後,其又多次在公開媒體中露面,東方“斐迪南”漸漸掀開了神秘的面紗。
  89式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的設計思想初探
  70年代初,前蘇聯的T—72式坦克開始大量裝備蘇軍。而當時我軍現裝備的所有坦克和反坦克炮均不能擊穿T—72及其後繼型坦克,且反坦克炮均為牽引式,機動性很差。因此,發展我國大口徑高膛壓自行反坦克炮成為刻不容緩的問題。根據當時的指導思想,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的任務,是在防禦作戰中殲滅敵裝甲目標和為我地面部隊提供火力支援。其戰術使用特點,主要是依託預設陣地或利用地形地物掩護,即可在停止間對敵運動裝甲目標射擊,也可及時地實施快速機動作戰。
  在總體設計思想中,技術人員將突出火力、提高穿甲威力放在第一位,並為發展威力更大的新彈種留有儲備,以確保本炮能對付所有90年代服役的坦克,甚至到2000年以後仍具有生命力。在這種指導思想下,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是按照火力、機動性和防護性能的順序進行總體設計的。為保證項引順利進行,強調盡可能採用國內成熟的先進技術,提高產品的可靠性和降低成本。

  89式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的技術特點分析

  一、火炮口徑和彈藥的選揮
  從前述可知,89式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是在80年代初新一代坦克下馬之後,由廠級單位拼命爭取下的勞動成果。那麼有人可能會問:為什麼于1978年立項的新型坦克和自行反坦克炮都將口徑都鎖定在120毫米日徑呢?為什麼在研製主戰坦克的同時還要開發研製與新型坦克同口徑的自行反坦克炮呢?就第一個問題,筆者以為,文革結束後,軍工部門已經意識到了世界第三代裝甲技術的發展之路——重裝悍炮。根據本國國情,當時陸軍最迫切需要的是能擁有對抗蘇軍先進坦克的有效武器。根據這種現實,設計人員在強化坦克防護能力的同時,盡可能的將坦克火炮的威力提高到一個新的水準;而提高火炮威力的途徑在於增大火炮口徑、提高彈種(尤其是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威力。然後在此基礎上,相應的增加和改善用以提高射擊精度的火控系統。在高膛壓火炮立項之初,設計人員首先分析了該火炮的主要作戰目標和80年代坦克發展的可能,探討了擊穿厚度為204毫米/68度複合裝甲(T-72的車體首上裝甲厚度)所採取的有效措施,並留有能夠對付80年代敵坦克防護發展的餘地。另外,還對不同口徑、膛壓、火藥力、內膛結構進行了全面的理論計算和分析。
  經過論證,大部分的科研人員認為應將120毫米口徑作為新一代坦克和反坦克火炮的制式口徑;部分科研人員索性將目光大膽的定位在了130毫米口徑上。但從國內外坦克炮發展的情況和計算結果看,提高初速就要走高膛壓的道路,而口徑不宜過大,所以在130毫米和120毫米兩種火炮口徑中最終選取了長倍徑的120毫米火炮作為新一代坦克和自行反坦克炮的通用口徑。將火炮口徑定在120毫米,沿用了我國研製120毫米高膛壓滑膛坦克炮前期工作的成果,同時為滿足反坦克炮的要求又進行了改進。為了充分利用火藥能量,火炮身管採用了長身管結構,這樣就在發射同彈種情況下,提高了火炮初速。當發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時,常溫初速接近了1,800米/秒。
  另外,還增加了雙層鋁質輕型熱護套,以提高火炮的精度。
  縱觀西方當時流行的120毫米坦克炮——德國的RH-120,其身管長為44倍口徑,直到80年代中後期才開始55倍口徑身管的研製工作。而我們從起步時,就將身管長度定為大於50倍口徑,從這一點上可以看出,從火炮身管長度的選擇上,我們的先見性要高於西方。
   由於自行反坦克炮總體設計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且火炮、穿甲彈、榴彈、火控系統、觀瞄儀器一起同步研製,
  同時隨炮定型,所出現的技術問題,還不可能在一輪樣炮的研製、試驗中就全部解決。在不斷地摸索和試驗中,設計人員對該炮經過多輪樣炮研製才達到設計定型。
  前三輪樣炮之差別列表
  至於第二個問題,即為什麼在研製120毫米坦克炮的同時還要進行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的研製?要講清楚這個問題得需要從自行反坦克炮的作用談起,由於自行反坦克炮是防禦性武器,戰術使用上主要是依託預設陣地,隱蔽待敵,與主戰坦克相比,自行反坦克炮比坦克炮具有更大的穿甲能力和更高的實際射速,在依託預設陣地對運動中敵坦克作戰時,可以先敵發現、識別目標,縮短反應時間,且結構低廉。但自行反坦克炮的機動性與防護件能均低於主戰坦克。研究結果表明,在反坦克作戰中,依託預設陣地,隱蔽的自行反坦克炮,可彌補自身裝甲防護性能差的弱點,與進攻的坦克相比仍具有較高的戰場生存能力。在赫怕特-施塔克所著《坦克品質還是數量》一書中,對基準坦克與進攻以對抗射擊時的期望命中率作了計算,由於89式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的外形及火控系統的性能接近基準坦克,且火炮的威力、初速均大於基準坦克,筆者認為可以直接引用基準坦克在靜止半隱蔽狀態的各種計算結果,作為自行反坦克炮與坦克對抗時戰場生存力分析的依據。
  處於隱蔽停止狀態的反坦克炮識別一個行駛中的敵坦克的或然率,遠大於行駛狀態敵坦克識別隱蔽靜止狀態的自行反坦克炮的或然率。經檢驗,要達到相同的識別效果,運動中的坦克需要4倍於處於靜止狀態的自行反坦克炮的時間。
  同時,依託預設陣地隱蔽的自行反坦克炮可以利用有線通訊聯絡,使多種觀察手段協同動作,既提高觀察識別目標的幾率,又可在電子對抗中減少自身的暴露。
   根據參考文獻所列資料,用自行反坦克炮代替基準坦克,攻、防雙方命中率,如表1所示。
  從表1、2中可看出,在反坦克作戰中,處於半隱蔽狀態的自行反坦克炮,較之進攻坦克具有高得多的戰場生存能力。
  筆者以為,由於使用原則和作戰任務以及系統配置的區別,導致主戰坦克的成本要遠高於自行反坦克炮。所以,生產一定數量的主戰坦克和相對較多數量的自行反坦克炮,會在短期內實現對敵裝甲目標給於足夠火力打擊的目的。在進攻作戰中,應以綜合性能較好的主戰坦克為主要突擊力量,而自行反坦克炮則作為輔助突擊的火力補充。在防禦作戰中,依託預設陣地,自行反坦克炮可充分發揮集群火力作戰的優勢。舉個例子來講,在防禦作戰中,如果1個自行反坦克炮連成功的阻擊了1個敵軍坦克連的進攻,這就意味著你花1元錢買到了2至3元錢的東西。大家一定要明確一點,自行反坦克炮所需要的是用等同于主戰坦克的火力來消滅坦克,在與主戰坦克的對抗中,其自身的防護是靠消滅敵人來實現的。因此,自行反坦克炮的乘員要比坦克乘員更值得尊敬。
  在配用彈種上,89式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配備了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與榴彈,均採用帶金屬短底的半可燃藥筒的整裝式彈藥。據有關資料分析,發射穿甲彈時對150毫米/68度均質甲板的有效穿透距離超過了3,000米,直射距離大於2,500米,千米立靶密集度公算偏差不大於0.26米X0.26米。記得當年採訪“軍中第一炮”——王治功大校時,當談到有關我軍大口徑穿甲彈的威力時,王治功大校充滿自信的說:從目前掌握的資料看,沒有哪個國家的動能穿甲彈能夠超過我們目前裝備和即將裝備的水準,在這一領域我們是領先的。
另外,在89式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上還配備有高爆榴彈。該彈彈丸重19.5千克,初速960米/秒,最大射程大於9,000米,具有不小於100毫米加農炮榴彈的殺傷威力。從人們的傳統觀念上,一般認為榴彈只能殺傷非裝甲類目標,對裝甲目標作用不大。但實踐證明,120毫米高爆榴彈對坦克目標仍具有較大的毀傷效能。在試驗中,89式120毫米曾對遠距離上的59式坦克進行射擊,當炮彈落在距坦克5米左右的距離內爆炸時,其破片對坦克炮塔上靠近爆點的設備具有極強的破壞效果。如果120毫米高爆榴彈直接命中坦克的話,即便是美軍M1A1/A2之類的坦克也會完全喪失作戰能力。

  89式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底盤的選擇與特點

  自行反坦克炮,顧名思義,就是將火炮安裝在能夠機動行駛的具有裝甲保護的履帶式或輪式底盤上。由於受當時的技術條件限制,120毫米火炮只能安裝在履帶式底盤上。根據軍方的要求,採用83式152毫米自行加農榴彈炮的321履帶式通用底盤作為自行反坦克炮的底盤。在底盤車體前部右側安裝有1臺與59式坦克相同的12150L型520馬力發動機,駕駛員位於車體前左側。該車最大公路時速為56.6千米/小時。
  作為炮兵用自行反坦克炮,為減少底盤型號,以利於維修和後勤保障,採用自行火炮中型通用底盤是理所當然的。
  但從總體設計考慮,採用該底盤似乎不盡合理。具體表現在,由於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是部隊的一線防禦性武器,而不是二線壓制兵器,因而要求具有一定的防護能力。從理論上分析,如果炮塔只要求能防非直接命中的大口徑榴彈破片和槍彈的話,其正面裝甲水準厚度應該不超過40毫米。而從外觀上看,現底盤的首上裝甲均很單薄,恐難以防禦小口徑炮彈的攻擊。對水箱等的防護就更差了。可以說底盤與炮塔的防護性能是不匹配的。
  由於底盤發動機前置,致使首部過長,炮塔回轉中心偏於底盤後部,為保證一8度射界的要求,火線與全炮均較高。再者,底盤發動機前置,炮塔重量將加在車體後部,導致全炮懸置部分重心較底盤彈性中心偏後,這將導致第6對負重輪及扭力軸負荷太大,影響車體的強度、壽命與舒適性。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設計人員採取了把炮塔回轉中心前移60毫米、加厚前裝甲等措施。

  89式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炮塔設計特點

  由於在設計時,89式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僅要求能夠防護近距榴彈破片和機槍穿甲彈的射擊,因此,其炮塔採用薄裝甲板焊接而成,從前裝甲板間的焊縫上推測,其正面裝甲板的厚度不會超過50毫米。因此,炮塔兩側、底部及後部的裝甲厚度會更薄。筆者以為,儘管作為自行反坦克炮在設計時可將防護性能降低一些,但從整個火炮系統的重量和單位功率的數值來看,完全可以將炮塔的防護水準提到一個新的高度,且並不影響機動性。但好像是受設計思想的限制,設計人員似乎並不看重89式120毫米火炮的防護性能。
  難道是因為321底盤的強度不夠、不足以承擔因加強防護而重量大增的炮塔嗎?還是從作戰思想出發,根本就沒有太多考慮乘員的生存力呢?如果是前者的話,只要對底盤進行強化就可以了,應該沒有什麼技術間題;假若是後者的話,筆者對設計人員的做法難以苟同。儘管我國人力資源豐富,但在設計武器力求廉價性的同時,如果將人員的生命也廉價掉了將是一件令人痛心的事情。
  從炮塔上的佈局來看,炮塔右側是裝填手位置、炮塔左側前面是炮長位置、後面是車長位置。彈艙設置在炮塔尾部,由於在炮塔上部沒有發現有瀉壓板,再加上該炮採用半自動裝填系統,因此判斷炮塔內沒有實現彈藥隔艙化。在炮塔尾部右下側,有一個補充彈藥的艙門,通過此艙門可以方便地向半自動裝填系統內補充彈藥。在炮塔兩側前部各有4具煙幕彈發射器,煙幕彈發射器的後面是儲放物品隔欄。

  120毫米火炮技術特點分析

  由於研製過程中將120毫米火炮的作戰目標定位延伸到了80年代以後可能出現的裝甲目標上,因此,科研人員認為,在我國現有的技術基礎上實現這樣的穿甲威力,主要的途徑應該是大幅度提高穿甲彈的炮口初速、大幅度降低其極限穿甲速度和大幅度降低其外彈道速度損失。而上述途徑主要是靠增大火炮的膛壓來實現的。
  因此,設計人員在設計火炮膛壓時,最初的膛壓設計約為430Mpa,經過修正後提高了25%,火藥力也較最初方案提高了14%。
  大家知道,在增加火藥力受到限制的情況下,適當加大藥室來提高裝藥量,是獲得高膛壓的一種辦法。考慮到火炮口徑的發展趨勢,選取大藥室結構較為有利,但藥室增大受到坦克總體佈置、裝填手裝填炮彈的回難等約束。在總體論證和留有儲備的思想指導下,科研人員確定了較大的藥室底徑並加長了藥室,保證了大裝藥量的使用要求。這種藥室對定裝式炮彈來說已近允許極限,再要繼續增大,就必須採用分裝式炮彈、自動裝彈機構和全可燃藥簡等新技術。從這方面來看,早在當時,我國科研人員對當今坦克上採用技術的定位就已經非常清晰了。
  120毫米滑膛坦克炮由於膛壓較高,必須要有高強度炮鋼和身管自緊技術,因此,解決炮鋼性能、自緊方法要求和強度計算是火炮設計的基礎。
  為了生產高強度炮鋼,設計人員考慮到工廠可能採用的炮鋼新品種、新的冶煉方法和熱處理工藝,初步提出第一階段彈道炮身管的強度等級為P-95,樣炮身管的強度等級為P-100,第二階段樣炮身管強度等級要超過P-110。
  身管自緊是通過一定的工藝手段在半精加工炮管內膛施以高壓,使火炮管壁發生一定成度的塑性變形。當此高壓解除後,在靠近內膛的管壁中形成壓縮殘餘應力,借此部分地抵消火炮發射時膛壓造成的工作應力,並延遲內膛表面疲勞裂紋的擴展,從而提高火炮身管彈性強度和疲勞壽命。該技術首先是法國火炮設計師馬拉維(Malavai)於1906年提出的,但因當時缺乏理論依據,直到1913年才在炮管上第一次獲得實際應用。
  自緊理論的研究是由特納(Turner)於1909年開始的,至1930年英國人馬克瑞(Macrea)發表了“金屬的超應變”論文後,該技術的基本理論便日趨成熟。到了第二次大戰時,各參戰國紛紛應用自緊技術提高火炮身管的彈性強度,同時激發了英美等國對自緊理論的研究熱情。數十年來,國際上對自緊原理、自緊身管殘餘應力分佈、自緊身管強度設計、自緊工藝及應力鬆弛等方面做了十分廣泛的研究工作,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雖然至今仍有許多問題未能徹底解決,但作為一項實用技術,自緊及其後的穩定化熱處理工藝已經成被世界各國廣泛地應用于高膛壓火炮身管的製造中。
  據《當代中國的兵器工業》一書報導,我國火炮身管自緊技術的研究工作是在70年代中期開始的,多年來在模擬試驗和全尺寸身管的研製過程中,開展了液壓自緊技術、液壓自緊火炮身管強度計算方法、高膛壓火炮身管機械自緊技術基礎研究、高效液壓自緊技術、自緊實際控制、液壓自緊身管設計規範、爆炸自緊、火炮身管疲勞壽命等課題研究以及較大規模的實際應用工作。這不僅為我國自緊技術的理論和應用研究奠定了良好的某礎,同時也為我國現代火炮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經過論證後,某所根據自緊方法、自緊壓力、自緊工藝、自緊對身管設計提出的要求,將液壓自緊技術應用於120毫米滑膛炮身管的設計上,並根據材料的屈服強度、膛壓曲線進行身管的強度設計、強度校核和安全係數的舍取等。最後確定的120毫米炮自緊壓力為近900Mpa,自緊段長度約3,000毫米,自緊時內膛直徑和外徑留有一定的加工餘量,同時對藥室部分的加工要求也予以確定。
  在研製過程中,生產了經過液壓自緊生產的火炮身管8根,彈道炮身管(6米長的)6根、分別裝在樣炮和彈道炮上進行了多次射擊試驗,樣炮共射彈700餘發,彈道炮累計射彈400發以上,未發現裂紋、脹膛、炸膛等現象,滿足了正常試驗的強度要求。實踐證明自緊的理論、身管的設計計算方法和自緊工藝是正確和可行的。
  火炮技術設計從總體佈置開始就要充分考慮坦克總體對火炮的約束、火炮的平衡、火炮的射擊精度,火炮部件結構的先進性和可靠性及工藝上的可行性等技術問題,集中解決的主要問題有:反後坐裝置的佈置方式和保證射擊精度問題。
  反後坐裝置可以是上置或下置式,後坐型式可以是杆後坐或簡後坐。在設計反後坐裝置時,設計人員考慮到當時我們在上置杆後坐上有成熟的經驗,對搖架、炮尾設計有利,部隊使用維護也比較方便。而下置雖然可以降低炮塔高度,但搖架、炮尾設計和加工在當時都有困難,液量檢查也不方便。經多方研究比較,最後確定在120毫米火炮上採用上置杆後坐的型式。
  保證射擊精度和首發命中率是火炮技術設計上的一大重要課題。在120毫米火炮的設計中,設計人員採用將後坐部分重心儘量靠近炮膛中心線的方法,並對身管的內膛精度、彎曲度、壁厚差、炮日角及火炮各部件間的裝配間隙都做了認真的考慮;另外在擊發系統設計中採用電擊發裝置(藥筒的底火也相應要求電擊發底火)以縮短擊發時間,還在火炮身管上採用身管熱護套以減少環境對身管彎曲度的影響。

  89式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的火控系統

  為了在作戰中獲得較好的射擊精度,設計人員在89式120毫米自行坦克炮上安裝了測瞄合一、雙向機械裝表擾動式簡易火控系統。該火控系統由測瞄鏡、耳軸傾斜感測器、方位角速度感測器及火控系統電腦等組成。可在5,000米內觀察、識別目標和測距、在3,000米內解算射擊諸元、自動裝表與擡炮,具有自動選彈功能,解算與裝表均有較高的精度。其優點是:能完成停止間對活動目標射擊,結構簡單,功能較全,測距機與瞄準鏡合為一體,防護性能較好,操作方便。由於採用高低角與方位角雙向穩定炮控系統,具有車長超越調炮功能,旨在縮短反應時間,可在行進間搜索、捕捉、瞄準目標。
  火控電腦容量為發展新炮種留有貯備,而選用雙向穩定炮控系統則為配置新型火控系統提供了技術儲備。晝、夜觀察鏡的數量、性能及火炮上的配置,保證能全方位覆蓋觀察,具有一定的夜視,夜瞄與夜間行駛能力。
  火控系統與火力系統較好的匹配,使89式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具有較短的反應時間(對固定日標為7秒鐘,對活動目標為10秒洱較高的首發命中率,戰技指標要求對2,000米距離活動裝甲目標首發命中率≥65%,而設計定型實測值,檢驗性自擊對2,000米距離上2.3×2.3米大小固定目標的命中率為90.7%,對2,000米距離上2.3×2.3米大小活動目標的命中率為75.1%。
  世界上100毫米口徑以上射速最高的自行反坦克炮
  在具備了強大的火力和較為精確的射擊精度之後,提高自行反坦克炮的實際發射速度,對消火敵裝甲目標與保存自己,無疑都是至關重要的。因此,在89式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的設計過程中,設計人員投入了大量精力發展、研製彈藥的裝填機構,以提高射速。
  經充分論證與多種方案的篩選後,89式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採用了尾艙自動選彈、半自動定點供彈、人工裝填的方案。其優點是:尾艙供彈線上可放置多種彈種,其數量足夠一次戰鬥使用。可以方便地實現自動、半自動、人工等方式選彈。對裝填手消耗體力最大、花費時間最長的取彈、供彈動作,實現了半自動化。考慮到由於任意角裝填、輸彈動作很複雜,可靠性也不易保證,而如果交給裝填手來完成的話,在允許的工作強度內,可大大提高實際射速。由於在射擊迴圈中,有相當一部分機構動作是重合的,從而可以保證射速達10發/分,實測供彈時間為2.9秒,供彈機全部迴圈時間為4.8秒,可以在半自動化選彈的條件下,在1分鐘內最多供彈14發。
  截止到目前為止,在100毫米口徑以上的用克炮或自行反坦克炮中,尚沒有一種射速能夠和89式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相媲美的。當然,在戰場環境下,受多種因素的制約,實際射速可能要較理論射速要低許多,但是假如對抗的雙方均處在相同的作戰環境下時,擁有較高射速的89式120毫米火炮所佔據的優勢可能會大一些。當處於多目標對抗的環境下時,高射速的優點將體現的更為明顯。
  此外,該半自動裝填系統結構簡單、動作可靠,操作使用與維修方便。在半自動供彈出現故障時,可以降級使用,方便地轉換為人工供彈方式。
  120毫米滑膛坦克炮的設計和研製從1978年提出到1984年結束,經歷了6年的時間,其火炮和穿甲彈系統經過了工廠聯合鑒定試驗,總體性能已經達到了一個嶄新的水準,或者說達到了80年代的國際先進水準,特別是穿甲威力不僅優於已掌握的蘇T—72坦克炮,而且還優於德國萊茵金屬公司生產的普遍裝備西方國家的Rh—120型120毫米坦克。由於,在設計之初採用了大藥室結構(世界120毫米坦克炮之最),而相對寬闊的炮塔空間為火炮發射時產生的巨大後坐力提供了相對較大的後座距離(坦克受炮塔空間的限制無法為火炮提供太長的後座距離)。
  所以,在經過改良後,發射最新型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時,89式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的炮口動能並不比德國加長身管(55倍口徑)的120毫米坦克炮小。從另一方面講,通過該炮的設計研製帶動了我國高強度炮鋼技術、液壓自緊技術、身管內膛鍍鉻技術、熱護套技術、高膛壓測試等技術的發展。這些實用技術不但為我國高膛壓火炮設計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而且也為我國兵器專業培養了一大批技術人才,為我國國防事業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另外,通過89式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的研製,使我們完全掌握了較為成熟的自行反坦克炮設計思想,這給以後開發輪式底盤的自行反坦克炮(或稱輪式突擊炮)提供了難得的寶貴經驗,為研製未來我軍快速反應部隊必須的新型裝備起到了良好的鋪墊作用。
 
89式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的運用

  我們知道, 89式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是作為師屬一線防禦裝備部署的。
  隨即,大家感興趣的問題出來了——該炮將配屬哪類部隊呢?從已知的公開資料看(自92年以後的新聞聯播和軍事頻道節目中),該炮的周圍不斷出現88式坦克以及83式152毫米自行加榴炮的身影。
  這就是說,89式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一定部署在重裝部隊中。確切地講,應該是配屬在機械化師的自行火炮團中,而不是裝甲師。這是因為,在裝甲部隊中,近300輛主戰坦克組成的突擊力量已經足夠強大,多一個營或團的89式120毫米自行火炮並沒有什麼實際意義。而機械化師中最多只有一個裝甲團,突擊和防禦力量並不是很充足,為了增強作戰能力且盡可能的降低裝備採購費用,配屬價格低廉而威力強大的89式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作為防禦和突擊力量的補充,應該是種較為合理的選擇。
  可能有人會問:89式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應該採用何種建制編入機械化師呢?由於目前還沒有見到相關的公開報導,因此只能進行可能地推測:筆者以為,在機械化師的建制內如果在已有自行火炮團的基礎上再增加1個89式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團的可能性應該不大,也不合理。而如果在師屬自行火炮團的建制內增加一個89式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營的話,倒是較為可行。我們假設89式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以一個營的編制編入自行火炮團,而在團屬自行火炮營中再編入一個89式120毫米自行火炮連,這就是說在1個機械化師中應該能夠配備2個89式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營。無論從進攻還是從防禦的角度看,這樣的配置是較為合理的。當然,這些只是筆者臆斷,具體情況還待核實。
  不過,合理的配置裏面出了一個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的問題:自從80年代未起,89式120毫米自行火炮幾乎和88式坦克一同開始列裝部隊,很快出現了一個令裝甲部隊尷尬的事實:作為主要突擊和防禦力量的88式坦克上採用的105毫米坦克炮的威力根本無法和89式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相比,也就是說,在機械化師中威力最強大的不是裝備數量最多的主戰坦克,而是數量不是太多、作為輔助防禦和突擊力量的89式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結果就是,憑藉超強的火力(不是厚重的裝甲),89式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成為了裝甲部隊中名符其實的“斐迪南”。從某種意義上講,89式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實際上可能會充當“滅火隊”的作用,即在師級的防禦或進攻作戰中,作為輔助突擊力量的89式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可能會被派到最危險的地段“滅火”。因此,可以毫不誇張地講,自89式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裝備部隊以來,在機械化師中擔任主角的實際上並不是88式坦克(有的機械化師中甚至只有59式坦克),作為配角的89式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比主角88式坦克更能勝任最危險的任務。這種尷尬局面一直延續到7年以後——才伴隨96式主戰坦克的入役而漸漸淡去。

  對89式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的改進建議

  從我軍目前裝備的情況看,89式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的總裝備數量至少也在數百輛以上,其服役時間平均在10年左右,與我軍的現役裝備相比,並不能算是老裝備。因此,針對其在使用中出現的問題和適應未來的需要出發,對其進行現代化技術提升是很有必要的。根據已知89式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的情況,筆者提出以下幾點改進建議僅供參考:
  1、利用成熟技術對580馬力發動機進行改進,在不改變外形尺寸的前提下用其替換原520馬力發動機,並配以相應的傳動系統,對原有的懸掛裝置進行改進,以進一步改進89式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的機動性。
  2、對底盤進行強化改裝,在受彈幾率較高的部位安裝附加裝甲和雙防反應裝甲。
  3、在炮塔前部、兩側以及後部有針對性地加裝附加裝甲並相應地安裝雙防反應裝甲,防護要求能夠抗擊穿深在500毫米以下的105毫米炮彈動能穿甲彈。增加附加裝甲和雙防反應裝甲的重量以5-6噸為限,全車戰鬥全重控制在36噸左右。
  4、為炮長換裝簡易式熱像瞄準鏡(與車長共用一個通道),為車長安裝周視瞄準鏡;安裝簡易穩像式火控系統,使89式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在一定的速度範圍內具備動對動射擊能力。
  5、在已有炮射導彈的技術基礎上開發120毫米炮射導彈系統,增大89式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對裝甲目標的摧毀距離(>5千米)。
  6、在連排級指揮車上,加裝車際資訊綜合指揮通訊系統。
  7、按上述改進情況,批量改裝費應控制在不超過300萬人民幣。
  8、針對國際市場,在89式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的基礎上,將其炮塔進行改裝後,安裝在經過改進的PLZ—45型155毫米自行加榴炮的裝甲增強型底盤上,開發一種外貿型自行反坦克炮。
  9、如果國外客戶表現出對89(大改)式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有興趣,可按照客戶要求進行進一步改裝。包括:提升高級火控系統和作戰指揮通信系統、改善乘員工作環境、如有特殊需要還可更換125毫米火炮(及其配套的裝填系統)等。
  經過上述改進後,國內裝備的89式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的改裝費用可控制在96式坦克的30%左右,即裝備1輛96式主戰坦克的費用可以改裝3輛89式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與96式坦克相比,改裝後的89式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在火控系統上與其基本相同、火力上處於一定優勢、防護性能相對較弱。在這種情況下,是選擇購置一輛96式坦克呢?還是選擇改裝3輛89式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呢?大家可以綜合考慮。
  在高技術戰爭以及遠端精密制導攻擊彈藥日趨完善的今天,大規模裝甲集團間的對抗作戰形式出現的可能性已經微乎其微,世界範圍內陸軍的發展正朝著快速化、輕裝化、資訊化發展。綜合我國的國情,筆者以為,在未來的可預見的地面戰爭中,陸軍裝甲部隊的作戰模式將是依託空中優勢下的突擊與反突擊作戰。在這種情況下,結合我國地域的特點和假想作戰目標的設定,陸軍機械化裝備中的輪式、履帶式自行反坦克炮(坦克殲擊車)的發展會迎來一個新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89式120毫米改進型自行反坦克炮在一定程度上,將在分佈於三北地區的機械化部隊中佔據相對的主導地位,而這一地位會一直延續到新一代履帶式自行反坦克炮的出現,或者伴隨陸軍裝甲機械化部隊的作戰模式發生轉變為止。
http://www.zgjunshi.com/power/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264
M10驅逐戰車>維基百科
 
M10 Tank Destroyer.JPG
M10驅逐戰車 M10 tank destroyer 
主要設定
乘員 5人(車長、駕駛、砲手×3)
長度 6.83公尺(裝配22.41英呎火炮)
5.97公尺(裝配19.60英呎火炮)
闊度 3.05公尺
高度 2.57公尺
重量 29.6噸
裝甲與武器
裝甲 9 - 57.2公厘
主要武器 3英吋M1918炮
次要武器 白朗寧M2機槍
機動性
發動機 6046雙柴油引擎
375匹(276千瓦)
懸掛系統 垂直渦輪
平地時速 51千公尺/小時
馬力/重量 12.5匹/噸
行動距離 300公里
M10驅逐戰車(M10 tank destroyer)是美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所使用的一款驅逐戰車。當時的美軍部隊一般都稱它作「TDs」(美軍當時以TDs一詞來稱呼所有驅逐戰車),而其官方名稱為3in GMC M10s。英國在租借法案下也裝備了大量的M10驅逐戰車,被稱為「狼獾」式(Wolverine)或「阿奇里斯」式(Achilles)。
[編輯] 概要
二戰初期,美軍為了彌補在步兵支援,以及突破敵陣兩方面上的不足,於是整編了一支專門對付敵軍戰車的驅逐戰車部隊。可是,最早期被編入這支部隊的,只是一些裝配了37公厘反戰車炮的卡車,或是一些使用75公厘野戰炮的M3半履帶車。而這支部隊後來投入北非作戰,以汲取實戰經驗。然而,在北非的實戰中,這支部隊的問題開始浮現——機動性及防禦力嚴重不足。為此,美軍開始研發新的武器以取代這支部隊。
[編輯] 發展
美軍早期研發的3in GMC T35驅逐戰車(3in Gun Motor Carriage T35)就是M10的試作型。這款試作型使用了M6重戰車的圓形開放式炮塔,並裝配一門3英吋火炮。此外,車身更以M4雪曼的外型作為藍本設計。同一時間,蘇軍新研發的T-34戰車在東線戰場取得極大成功,為3in GMC T35驅逐戰車的研發提供了靈感,所以3in GMC T35型驅逐戰車的裝甲厚度及主炮也和T34戰車十分相似。
後來,美國當局為它改進一部分的外觀及性能:車身的外殼加上了斜甲,而本來的圓形炮塔也被替換成五角形炮塔。這款經過改進的版本定名為3in GMC T35E1驅逐戰車。1942年6月,這款驅逐戰車最終被更名為3in GMC M10,並開始投入生產。
[編輯] 構造及武裝
美國當局打算以這款驅逐戰車打擊敵軍戰車,以掩護步兵進攻。為此,它特別使用了M4中戰車的底盤,再配上開放式炮塔及一支白朗寧M2機槍,以加強支援步兵攻擊的效果。
此外,M10驅逐戰車的主炮也由本來的T12反戰車炮替換成3吋的M1918炮,比起同期M4中戰車的75公厘主炮更具打擊威力。後來,當局更為它配上M93火炮,威力更勝德國四號戰車,亦發揮了如德國88公厘防空炮一樣的貫穿力。可是,由於它所使用的炮彈過重,導致車身前後出現不平衡的情況。因此,研發當局為其車身後部添加負重,以平衡車身。
不僅車身重量分佈出現問題,它的炮塔部份也出現一些問題。由於它的炮塔和M4中戰車並不配合,造成需要手動迴轉炮塔的不便。針對這一點,有關當局本打算引入油壓動力迴轉裝置至車身內。但自M36積遜驅逐戰車登場後,這個計畫便沒有被實行。
[編輯] 實戰 
「亞奇遼斯」驅逐戰車,可見其炮管構造和一般的M10驅逐戰車有異M10驅逐戰車為美軍在二戰中最著名的驅逐戰車,在北非戰役中,它贏得了莫大的成功-它的M7主炮能夠在遠距離中貫穿德國戰車的裝甲。但是,它沉重的底盤無法為它帶來高速的行動。因此在1944年初,美國研發了M18地獄貓式驅逐戰車,以彌補M10驅逐戰車的不足。在戰爭後期的諾曼底戰役中,由於M10驅逐戰車的主炮無法打穿德國豹式戰車的前甲,所以M10的位置逐漸由M36積善驅逐戰車所取代。雖然如此,M10驅逐戰車仍然有一定的重要性,因此它仍然在部隊中服務,直至戰爭結束。而在對日本的太平洋戰爭中,M10驅逐戰車仍然負責執行傳統的步兵支援任務。可是,日軍採取的包圍戰術,令裝甲薄弱的M10驅逐戰車比起全副裝甲的戰車更易受損。而M10驅逐戰車那個開放式的炮塔也成為敵步兵攻擊的弱點,敵步兵往往把手榴彈丟進炮塔內,令戰車炸毀;而且,它的炮塔採用手動式轉動設計,要把炮塔轉一圈(360°)時,需要兩分鐘之久,為作戰帶來不便。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美軍外,大約有54架M10驅逐戰車被運往蘇聯,以輔助蘇聯紅軍對德作戰。除此之外,更有一部份M10驅逐戰車被撥為自由法國的軍隊麾下,協助法國人復國。
衍生型號 
型號 說明
3in GMC T35驅逐戰車 以M4中戰車為底盤的試作型號
3in GMC T35E1驅逐戰車 以柴油發動機驅動的型號
3in GMC M10A1驅逐戰車 以汽油發動機驅動的型號
17pdr SP.「亞奇遼斯」驅逐戰車 裝備 17 磅戰防砲的英國型號
 
M35履帶車 把M10驅逐戰車的炮塔拆除後,用作牽引重型火炮的型號
http://zh.wikipedia.org/wiki/M10%E7%8B%BC%E7%8D%BE
 
另詳參本館:中國輪式反坦突擊炮車
台軍裝甲車 中國輪式裝甲車  俄軍輪式裝甲車 現代裝甲偵察車 輪式裝甲車百年史  美軍輪式裝甲車 中國履帶裝甲車  俄軍履帶裝甲車  美軍履帶裝甲車 

台長: 阿楨
人氣(2,528) | 回應(6)|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大陸陸軍 |
此分類下一篇:中國陸軍
此分類上一篇:中國輪式反坦突擊炮車

反坦克三角錐
首見我軍演習中反坦克三角錐和拒馬

·陸軍中的反坦克武器實在是很多,不勝枚舉。原始的如反坦克壕溝,蛇腹型鐵絲網,反坦克三角錐,反坦克拒馬等仍然在戰爭中會發揮應有的作用。
·    反坦克地雷,反坦克手雷、炸藥包、爆破筒、燃燒瓶(除反坦克地雷外其它的幾種武器現在已基本淘汰)。 
·    火箭筒、無後坐力炮、小口徑反坦克炮(現在已基本淘汰)。 
·    反坦克導彈,大口徑反坦克炮,坦克,陸航的武裝直升機。 
·    除了上面說的以外,隨著科技發展還增加了許多高科技的反坦克武器:如用遠程榴彈炮發射的激光制導炮彈,代表有俄羅斯的“紅土地”和美國的“銅斑蛇”;用迫擊炮和榴彈炮都可以發射的智能尋的反坦克彈藥等。 
·    可見在科技的推動下,可以攻擊坦克的武器將會越來越多。但是原始的如反坦克壕溝,蛇腹型鐵絲網,反坦克三角錐,反坦克拒馬等仍然在戰爭中會發揮應有的作用。
http://bbs.news.sina.com.cn/tableforum/App/view.php?bbsid=4&subid=0&fid=76990&tbid=3820

一個人扛得動的東西可以擋坦克?不行吧.

喂,上面幾樓的,學好物理吧,只要三角錐的物理強度足夠(就是它不被坦克壓碎),還有地面的硬度(確保它不被主戰坦克四五十噸的質量外加可怕的動力壓進土裏),它還是夠坦克大叔忙活一陣子的.

這個是模型!上了戰場就是實打實的真東西!
真東西你們像樣搬個試試!不能擋坦克????
戰場上是爭分奪秒的!時間就是生命!
2008-04-19 07:17:44
圖博館
老伙計再見:解放軍89式自行反坦克炮開始退役

  據《解放軍報》2015-11-11報導,第39集團軍某砲兵團於11月3日舉行隆重儀式,送別特殊“老兵”——18輛退出現役的老舊火砲裝備。照片上展示的18輛老舊火砲裝備為PTZ-89式120mm自行反坦克炮。裝備120mm滑膛砲的89式自行反坦克炮一度是我國最強大的反坦克武器。在蘇聯威脅當頭的年代,蘇軍強大裝甲攻勢隨時可能南下,89式是當年我軍少有可以依賴的自行反坦克武器。如今,這位特殊老兵終於開始退役。
  89式120mm自行反坦克炮的設計思想
  70年代初,前蘇聯的T—72式坦克開始大量裝備蘇軍。而當時我軍現裝備的所有坦克和反坦克炮均不能擊穿T—72及其後繼型坦克,且反坦克炮均為牽引式,機動性很差。因此,發展我國大口徑高膛壓自行反坦克炮成為刻不容緩的問題。根據當時的指導思想,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的任務,是在防禦作戰中殲滅敵裝甲目標和為我地面部隊提供火力支援。其戰術使用特點,主要是依托預設陣地或利用地形地物掩護,即可在停止間對敵運動裝甲目標射擊,也可及時地實施快速機動作戰。
  89式120mm自行反坦克炮的研發歷史
………
  從上世紀80年代末起,89式120毫米自行火砲幾乎和88式坦克一同開始列裝部隊,很快出現了一個令裝甲部隊尷尬的事實:作為主要突擊和防禦力量的88式坦克上採用的105毫米坦克炮的威力根本無法和89式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相比,因此,自89式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裝備部隊以來,在機械化師中擔任主角的實際上並不是88式坦克(有的機械化師中甚至只有59式系列坦克),作為配角的89式120毫米自行反坦克炮比主角88式坦克更能勝任最危險的任務。
  老兵終於退役
  最好的反坦克武器自然是坦克,在1996年之後,我軍更新更強大的125mm滑膛砲加入現役,地面直射反坦克火力依靠89式勉力支撐的局面終於有所改變。隨著越來越多的96系列與99系列主戰坦克加入現役,這位有著傳奇色彩的老兵終於可以放心的休息了。
http://slide.mil.news.sina.com.cn/l/slide_8_199_38942.html#p=1
2015-11-12 11:13:43
圖博館
簡氏稱中國研6對輪版坦克殺手可擊穿超半米厚鋼板

  英國《簡氏防務周刊》網站2017.1.9報導,中國北方工業公司在ST2履帶式105mm突擊砲的底盤基礎上發展出一系列新車型,簡氏認為此系列履帶式戰車將用於對外出口。而並非解放軍裝備使用。
  簡氏報導介紹該車車體類似於YW534底盤(89式履帶輸送車底盤)。新式底盤的研發和製造時間不會很早。簡氏著重強調了車體的改進——從五對輪加長成了六對輪。看樣子簡氏也被中國軍迷傳染了一項癖好——數負重輪。
  同時,在舊的車體上進行改造翻新改進為ST-2也是可行的。
  此前觀察者網在2016年珠海航展上向大家介紹過的ST-1突擊砲,雖然也是105mm。不過從圖樣上能看出不少的不同
  此前觀察者網在2016年珠海航展上遇到過ST-2同底盤的其他履帶戰斗車輛,和ST-1突擊砲。不過,此次簡氏介紹的105mm突擊砲並沒有在珠海上出現。不過這種隨意“混搭”的能力確實驗證了車族化的說法。
  簡氏報導ST-2突擊砲由全履帶底盤和中置全鋼焊接三人砲塔構成,105線膛砲,105毫米線膛砲有砲口制退器、抽油煙機、熱套,但目前未安裝炮口校準系統(MRS)。
  備彈32發,彈種組合的選取取決於ST-2突擊砲的戰鬥任務。
  105毫米炮的彈藥包括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高爆反坦克破甲彈。殺傷爆破彈和新開發的掩體破壞彈,1 05炮還能發射一種新研發的砲射導彈,最大射程5000米,串聯破甲彈頭能夠擊穿在爆炸反應裝甲保護下的650mm均質裝甲。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7-01-11/doc-ifxzkfuk3750154.shtml
2017-01-12 09:02:51
圖博館
中國兵器裝甲日展示實彈射擊砲彈導彈八發八中

  2017.8.16,內蒙古·包頭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裝甲與反裝甲日”,集體震撼亮相展示了中國陸軍軍貿武器裝備的最新成果。
  VT5輕型坦克、VT4主戰坦克、VN12履帶式步兵戰車、VN1型輪式裝甲車、VP22輪式戰術卡車、防地雷反伏擊車等爬縱坡、涉水池、衝過車轍橋,現場塵土飛揚,沙場馳騁壯觀不已,演繹出一場精彩絕倫的地面裝甲show。
  首次對外公開表演的紅箭10、11、12三款反坦克武器分別發射導彈,三發三中,準確擊中毀傷預定靶標,再現“坦克剋星”的強大威力。
  GL5型坦克裝甲車輛主動防護系統對來襲反坦克火箭進行成功攔截,上演“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裝甲與反裝甲”的精彩對決。(來源:中國兵器工業集團)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7-08-16/doc-ifyixtym5762122.shtml

中國兵器裝甲日透露哪些信息 VT5坦克獲全新進化

  第二屆中國兵器裝甲日2017.8.16開幕,此次活動都透露出哪些信息。
  VT-5坦克得到了全新的進化。VT-5坦克是一輛利用成熟貨架產品研製的全新外貿輕量化坦克,本屆裝甲日亮相的VT-5與去年珠海航展中亮相的原型車相比,砲塔經過了全新設計。防護得到了優化,而且重量指標也得到了控制。在裝甲日開始前的預演中,VT-5展示了相當出色的火力性能,充份展現了尾艙裝彈機在射速上的優勢。與20多噸的各種105突擊砲相比,VT-5在防護、機動、火控方面優勢明顯,兩者切不可相提並論。
  本屆裝甲日展現的是中國坦克裝甲車輛發展的整體突破。高端外貿坦克打開市場、各類裝甲車輛的成體係發展、主動防護系統等裝備的集體亮相。我們充分有理由相信在未來的國際坦克裝甲車輛軍售中,中國裝甲車輛將有一篇更廣闊的天地。至於之前某幾個國家坦克市場被俄羅斯、烏克蘭等國搶占的傳言,很快將被打破。

中國VN17戰車首次公開亮相採用一概念性能國內最強

  VN17是國內第一輛坦克姊妹車
  2017年北方工業公司裝甲開放日,國產VN-17步兵戰車首次公開亮相,它是目前國內技術最先進、性能最好的步兵戰車,該車研製成功,標誌著國產步兵戰車技術水平又達到了新高度。
2017-08-17 10:36:21
圖博館
根據廠家介紹,VN-17與其他國產步兵戰車相比,首次採用了姊妹車概念,也就是VN-17採用了國產坦克底盤,從而提高車輛機動和防護能力。
  我們知道步兵戰車主要任務是掩護主戰坦克,但是傳統步兵戰車防護比較薄弱,底盤、發動機及傳動系統與坦克不同,部件也不通用,步兵戰車實際上成了坦克部隊裡面的薄弱環節。
  在這個背景之下,坦克姊妹車概念就出現了,它直接在坦克底盤來研製新一代步兵戰車,利用坦克厚重的車體來加強戰車防護能力,我們最熟悉的坦克姊妹車就是俄羅斯T-15和以色列雌虎,前者採用了俄最新T-14底盤,後者底盤來自梅卡瓦,從廠家介紹來看,VN-17採用了國產VT-5輕型坦克底盤,主要部件通用,包括發動機、綜合傳動、操縱、信息系統等,這樣既可以降低步兵戰車研製費用和成本,也能夠降低後勤保障方面的難度和壓力。
  利用坦克底盤強大承載能力,VN-17在防護方面進行了加強,從相關圖片可以看到,VN-17除了車體配備較強裝甲之外,周圍也安裝有厚重的附加裝甲,以進一步提高戰車防護能力,例如德國美洲獅步兵戰車就可以根據需要加裝附加裝甲,以適應不同戰場環境,空運的時候,把裝甲取下來,重量降低30噸左右,以降低重量,激烈對抗環境這下,把附加裝甲鋪設上去,最高可以超過40噸,以提高車輛防護能力。
  VN-17火力和火控系統也進行了升級,它採用了國產新一代無人砲塔系統,傳統戰車砲塔防護比較薄弱,而車長和砲長都在砲塔之內,採用無人砲塔之後,在車體之內就可以操縱武器,提高了乘員的生存能力。
  最讓人欣喜的是,VN-17用國產紅箭-12反坦克導彈替代了紅箭-7D,紅箭-12與紅箭-7D相比,採用了紅外成像製導方式,可以發射後不用管,另外具備攻頂能力,可以打擊當今最先進主戰坦克。
  VN-17的車長和砲長都配備了光電搜索系統,車長作為全車戰術指揮員,最應該配備光電搜索系統的人,但是傳統戰車往往只有砲長才有這種系統,這個情況從上世紀90年代發生了改變,例如美國陸軍M2A3就為車長配備了更加先進熱成像系統,因此VN-17也為車長配備了光電搜索系統,以提高戰車作戰能力。
  從總體上來看,VN-17通過運用一系列新技術、設備,整體作戰能力有較大提搞,有效增強它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作者署名:小飛豬觀察)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7-08-16/doc-ifyixtym6061015.shtml
2017-08-17 10:43:07
圖博館
俄最強輪式坦克將面世中國20年前就造過為何不列裝2018.3.8新浪軍事

  近日,俄媒稱,俄軍將在“迴旋鏢”通用輪式裝甲平台基礎上研製一種輪式坦克殲擊車,又稱輪式坦克。這種新型輪式坦克採用8輪驅動,將安裝一座擁有125毫米滑膛砲。如果該車研製成功將成為世界上火力最強的輪式坦克。
  雖然中國現在主流輪式突擊砲採用的是100毫米滑膛砲或105毫米線膛砲,但其實早在上世紀90年代就研製過120毫米級。只是由於裝備體制改變而最終沒有投產。
  對於國產輪式坦克,大家印像中的主要是11式105毫米和02式100毫米。其實在上世紀90年代,中國就研製過一種叫做BK1990,這種戰車是車族化的,使用火砲涵蓋了100、105、120毫米三個級別。
  其中一型輪式坦克來自於89式120毫米履帶式自行反坦克炮。89式是砲兵裝備的威力最大的身管火砲系統,能夠輕易擊穿T-72的前裝甲。
  在89式基礎上,採用了低後坐力技術,最終將這門火砲安裝上了59式坦克和新型輪式底盤上。特別是輪式底盤上的120毫米突擊砲,高大威猛,火力強勁。
  但是,隨著裝備體制的變革,特別是裝甲兵統一使用分裝的125毫米砲彈作為統一彈藥,定裝的120毫米彈藥只保留給砲兵的89式,因此就停止發展。
  此後,我軍認為隨著我國彈藥技術的發展,現有的100毫米和105毫米火砲已經擁有了相當大的威力,沒有必要再發展120毫米和125毫米的火砲。
  美國斯崔克裝甲車族也選用105毫米火砲作為機動火砲系統的主要武器,也沒有進一步安裝更大口徑火砲的想法。
  俄羅斯曾經裝備過一種叫做2S25“章魚”-SD的自行坦克殲擊車,這種空降兵用車採用一門2А75型125毫米滑膛砲,這是在T72/80/90坦克2A46炮基礎上發展而來的,但為適應輕型底成為一種低後坐力砲。
  觀察家認為,新型的“迴旋鏢”很可能也採用這門2A75火砲。目前,“迴旋鏢”已經發展出了裝甲輸送型和步兵戰車型,隨著輪式坦克型的加入,該系列車族將更加完善。而採用125毫米口徑火砲也是俄羅斯火力至上的原則。
  除了俄羅斯外,其實西方多國都開始研製自己的120毫米輪式坦克,韓國由於自身嚴重的火力恐慌,也研製出了120毫米頂置砲塔的輪式坦克。
  為了更好地搶占外貿市場先機,還是為未來內裝需求做好準備,中國或許應該重新考慮研製120或125毫米級別的大口徑輪式突擊砲。!(作者署名:虹攝庫爾斯克)
http://mil.news.sina.com.cn/jssd/2018-03-08/doc-ifxpwyhv7629765.shtml
2018-03-09 07:52:53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