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1-16 06:33:50| 人氣5,185| 回應78 | 上一篇 | 下一篇

以細菌為芻狗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要是老子再世看到以下新聞,必在「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之後加「人類不仁以細菌為芻狗」!

你有「厭人症」嗎?豈不知「人類之毒或是細菌之補」的理!

管它是毒或補,人類自作就應自受。

可能嗎?我看還是<地球沒人較自然>。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92747934/20070812072259

別如此「厭人」,君不見有人以保護動物為職志?

少來了!還不是以族群或團體的利益或意識形態,選擇性的保護萬物。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1756030/20060210072457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00109462/20071212060109/

勁爆發現 細菌狂吃戴奧辛【聯合報╱王紀青 07.12.19

國立中山大學及高雄正修科技大學合作,從中石化台南安順廠遭戴奧辛汙染的土壤樣本中,發現一種細菌會「吃」有毒的戴奧辛,吃得快又多。
研究團隊還研發出「抓」出此種細菌的技術;這項發現將是最經濟且有效的遭戴奧辛汙染土壤的整治方法。
「這些細菌大量繁殖後,只要移入受戴奧辛汙染的土壤中,經過一段斷時間細菌增生到足夠數量,即可『吃』掉戴奧辛,不必移除土壤另行客土,將可省下高達一、二百億的整治經費」,正修科技大學超微量分析研究科技中心主任張簡國平昨天說,這種細菌是「戴奧辛的天然剋星」。
「從土壤中怎麼去抓這種細菌是高難度技術」。他表示,上周已與合作的中山大學生物化學研究所,向經濟部標準檢驗局申請專利。研究團隊也將在國際知名的科學期刊中發表研究成果,讓學術界分享這項新發現。
中石化台南安順廠設廠四十餘年,造成廠區和附近土地嚴重戴奧辛汙染,不僅居民健康受損,受汙染的國土必須耗費巨資整治、移除,目前先分五年編列十三億元的養殖補償及受害民眾健康照顧費用,汙染土地目前列為整治場址,等於廢棄。
張簡國平說,安順廠汙染的土壤,經檢測有數百種細菌,既然細菌可以在汙染的土壤中生存並繁殖,代表「有東西」讓它吃,這牽涉到微生物專業,因此找中山大學生物化學研究所合作研究。
正修科大與中山大學一年來不斷精密實驗,動員教授群與碩博士生,在土壤樣本中將數百種菌種篩選出會吃有毒的戴奧辛土壤的細菌,「而且吃得很快」。
「要從數百種菌中,找出到底是哪一種菌吃得快又多,是一項高難度的技術」,張簡國平表示,必須先利用顯微鏡找出各種菌,再以困難的純化步驟,找出以戴奧辛為食源的菌種,其他的菌經實驗發現吃的速度很慢,「無法擔當大任(整治土壤)」。
他不願透露細菌名稱,表示近日會公開發表研究成果;從經濟面看,如果能利用大自然中繁殖快速的細菌,對受戴奧辛汙染土地發揮自淨作用,會是最省錢的整治方法。
「過去環境檢測單位及學術單位,都以檢測汙染物為重點,未曾與微生物界連結」,張簡國平表示,正修與中山對此一重大發現都感到十分興奮,形容這是「很勁爆的發現」。

地方看法:別再拿我們當試驗品【聯合報╱記者鄭光隆 蔡宗明

「兩年後,我們怎麼辦?」台南中石化安順廠遭戴奧辛汙染,政府分五年總數十三億的人道照護再兩年多就結束了,汙染廠區除了圍籬、豎告示牌,並無整治動作。鹿耳社區發展協會理事蔡登進昨天說,只求不要再受戴奧辛的威脅,能有安全的生活環境就好。
蔡登進說,兩年來,環保局沒有汙染整治行動;在國外早將汙染土壤採高溫處理後封存。安順廠有汞和戴奧辛的混合汙染,學術單位找到「吃」戴奧辛的細菌,可行性讓人存疑,除非有成功的例子,否則「拜託別再拿我們當試驗品」。
社區大學自然與環境學程召集人黃煥彰八十九年作田野調查時,發現中石化安順廠區內有四點七公頃土地遭戴奧辛汙染,環保署九十一年公告中石化安順廠為汙染控制場址,隔年公告為汙染整治場址。
蔡登進說,廠區內戴奧辛高濃度區含量高達六千四百多萬皮克,至今未作整治;廠區開挖出的汙染土壤,只以太空包封存在廠區,任其日曬雨淋,再豎圍籬和禁止捕撈的告示牌。
他說,其實竹筏港上游有居民在附近種菜、養雞,只離汙染區不到五百公尺。
他說,人道照護五年計畫共十三億元,包括補償費、健保費等,再兩年多就結束了,地方卻看不見可以安心的未來。

基改超級細菌 美日研發中【聯合報╱記者修瑞瑩

成功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曾怡禎表示,美國、日本都有分解戴奧辛細菌的相關研究,國際上正努力發展出基因工程技術改良菌種,希望能找出分解戴奧辛的「超級細菌」。
專長環境微生物的曾怡禎指出,日本研究出以環境中普遍存在的Psdomona Sp.及Terrabacter Sp.兩種細菌,可拆解戴奧辛的環狀分子鏈,也就是摘除戴奧辛結構中的氯元素,再搭配其他的菌種,加速分解戴奧辛;美國也有類似研究,並在海洋及河川中找到不同可供研發的細菌。
但相關的研究到目前都還在實驗室階段,由於自然界的變數多,據他了解,國際上到目前為止,並沒有在自然環境中大規模地以細菌分解戴奧辛的實作,主要的原因是分解的速度還不夠快。
他表示,由於細菌分解的效果不好,國際上已朝向以基因改良方式改進菌種,希望研發出新的超級菌;但這種方式很受爭議,像日本就立法禁止基因改良產品施放到自然環境中,即使研究出來,也不可能用在自然環境中分解戴奧辛的汙染物。
 
抗藥性細菌有多流行? 【科學人 2009/08/04 張上淳】
 
抗生素的使用會衍生出抗藥性的細菌,已是眾所周知的常識。在人類與細菌對抗的歷史中,人類開發出各式各樣的抗生素,並廣泛用在各種感染疾病的治療、甚至預防。一開始確實是大幅提高了人類感染疾病的治癒率,然而基於天擇,細菌也會衍生出各種嘗試存活的方式,再逐步演化出具有抗藥性的細菌,並在有抗生素存在的環境下,持續大量繁殖。
細菌對抗生素產生抗藥性的機制基本上是由基因控制,這些基因統稱為抗藥性基因。這些抗藥性基因中,有些是某些細菌天生就具有的,也可能是經由質體(plasmid)或跳躍子(transposon)傳遞而從其他細菌得到的。在有抗生素的環境中,自然會將藥物可殺死的細菌個體淘汰掉,而只剩下帶有抗藥性基因的細菌,因此在有抗生素的環境下,就會衍生出越來越多的抗藥性細菌。這就是為何抗生素使用越多的地區,抗藥性細菌的比例越高的主要原因。
 
濫用抗生素造成抗藥性氾濫
 
台灣在最近二、三十年經濟發展快速,生活水準提升,抗生素隨著各種藥物快速引進台灣。然而當時台灣的醫藥體系並沒有很健全的管理系統,藥局、藥房可能沒有合格的藥師,到處都可輕易購得抗生素,藥局的老闆會主動推薦顧客購買抗生素服用,甚至早年的藥房會在沒有醫師處方的情況下,為顧客注射強效的抗生素;而一般醫院或診所的醫師,不論病人是否受到細菌感染,動輒開立紅黴素(erythromycin)、安比西林(ampicillin)等處方抗生素給病人服用。
在這段期間,畜牧與水產養殖業也蓬勃發展,在狹小的養殖空間中飼養大量動物,為了促進生長、避免瘟疫,因此在飼料中添加大量的抗生素,有些抗生素在動物身上有促進生長的作用,有些則是用來預防感染。
伴隨濫用而來的後果,就是台灣的細菌有極高比例的抗藥性。筆者在台大醫院的研究團隊從1980年代起,就針對抗生素使用與致病菌的抗藥性以及院內感染問題,進行了許多研究,因此很早就注意抗藥性的嚴重程度。從1990年代初期,陸續也有報告指出人體常見的致病菌中有抗藥性,例如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對主要的治療藥物二甲氧苯青黴素(methicillin)類抗生素的抗藥性比例持續快速成長,這種細菌就是著名的抗藥性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近年來,台灣醫院中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已高達60~80%為MRSA,在全世界名列前茅。而這些細菌可能造成人體任何部位、任何器官感染,簡單者如皮下膿瘍、蜂窩性組織炎,嚴重者如骨髓炎、心內膜炎、菌血症、敗血症等。
另一個例子是最常引起肺炎的肺炎鏈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原本主要以青黴素或紅黴素類的藥物治療,自從在1991年台灣首度發現肺炎鏈球菌對青黴素具有抗藥性以來,目前該菌抗青黴素的比例高達70%以上,對於紅黴素的抗藥性比例更高達90%以上。
諸如此類對於第一線藥物有極高比例抗藥性的細菌,在台灣比比皆是。為此,我們曾經調查台灣抗生素使用的情形,結果發現,在許多情況下,抗生素確實都有過度使用的狀況,包括一般門診病人中最常見的上呼吸道感染(也稱為感冒),通常是由病毒感染所造成的,無須使用對抗細菌的抗生素,即使用了也沒效,但早年感冒病人超過一半以上都使用了抗生素。 此外,外科手術預防性抗生素也遭到過度使用,幾乎所有開刀的病人從手術前就預防性的使用抗生素,直到出院,甚至出院的時候還要開一些抗生素帶回家吃。事實上,對於大多數的手術而言,預防性抗生素只需在手術前用一劑,最多使用一天即可,後續幾天的抗生素都是不必要的。
為此,台灣藉由改變健保局的規定,限制多種第一線抗生素的給付,加上許多醫療相關單位的努力改善,使得門診中上呼吸道感染及外科手術預防性抗生素的使用,在2001年起減少一半以上。經由這些努力,使得一些細菌對第一線抗生素產生抗藥性的情形略有改善,例如在1998年,61%的A型溶血性鏈球菌對紅黴素有抗藥性,到了2003年下降為17%;2000年流感嗜血桿菌(Haemophilus influenzae)對安比西林具有抗藥性的比例大於77%,到了2004年則降到70%。可見減少使用抗生素之後,抗藥性細菌的比例也隨之降低。
超級抗藥性細菌現身
管制第一線抗生素的使用,雖然使抗藥性的問題稍微減緩,然而病菌對於二、三線抗生素產生抗藥性的問題卻日益嚴重。近年來在醫院裡發生的感染中,有些細菌對於後線抗生素有抗藥性的比例越來越高,且能抵抗多種抗生素,甚至對最後一線的抗生素都有抗藥性,這種細菌稱為泛抗藥性細菌(pan-drug resistant bacteria),台灣已經有了能抗萬古黴素(vancomycin)的MRSA(即VRSA)。另外院內感染中很常見的鮑氏不動桿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俗稱AB菌)的情況更嚴重,它對最後一線抗生素「碳青黴烯類」(carbapenem)產生抗藥性的比例,在2002年不到3%,到了2006年提升至32%,短短五年內就增加了10倍。
大約10年前,我們在少數病人身上發現泛抗藥性鮑氏不動桿菌(PDRAB)。得到這種細菌的感染,如同回到沒有抗生素的年代,沒有任何有效的抗生素可治療;病人是否會康復,完全仰賴自身的抵抗力,若演變成菌血症,死亡率會高達60%。這種PDRAB現今在全台灣各醫院都廣泛流行,有些醫院的加護病房中甚至超過40~50%的鮑氏不動桿菌是PDRAB。
醫院是最常發生這些抗藥性細菌感染的地方,但是也有一部份抗藥性細菌的感染發生在社區裡。在台灣,有些社區感染的細菌有很高的比例對第一線抗生素有抗藥性,例如金黃色葡萄球菌造成的社區感染中,有將近40%是MRSA。有些病人一旦發生感染,情況就很嚴重而不易治療。但一般而言,更嚴重的情形是在醫院。醫院裡原本就匯集各種病人,有些病人身上帶著抗藥性細菌,若沒有適當的隔離,這些細菌會傳播給其他人,造成其他住院病人發生感染。住院的病人中,年長、抵抗力不佳者又非常多,是容易發生感染的高危險群,若再加上這些病人使用了一些抗生素,他們身上的環境就更適合抗藥性細菌進駐,甚至再發生感染,或是演化出新的抗藥性病菌。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ART_ID=205554
 
細菌>百度百科
 
  細菌(英文:germs;學名:bacteria)廣義的細菌即爲原核生物是指一大類細胞核無核膜包裹,只存在稱作擬核區(nuclear region)(或擬核)的裸露DNA的原始單細胞生物,包括真細菌(eubacteria)和古生菌(archaea)兩大類群。其中除少數屬古生菌外,多數的原核生物都是真細菌。可粗分爲6種類型,即細菌(狹義)、放線菌、螺旋體、支原體、立克次氏體和衣原體。人們通常所說的即爲狹義的細菌,狹義的細菌爲原核微生物的一類,是一類形狀細短,結構簡單,多以二分裂方式進行繁殖的原核生物,是在自然界分布最廣、個體數量最多的有機體,是大自然物質循環的主要參與者。細菌主要由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核質體等部分構成,有的細菌還有莢膜、鞭毛、菌毛等特殊結構。絕大多數細菌的直徑大小在0.5~5μm之間。可根據形狀分爲三類,即:球菌、杆菌和螺形菌(包括弧菌、螺菌、螺杆菌)。 按細菌的生活方式來分類,分爲兩大類:自養菌和異養菌,其中異養菌包括腐生菌和寄生菌。按細菌對氧氣的需求來分類,可分爲需氧(完全需氧和微需氧)和厭氧(不完全厭氧、有氧耐受和完全厭氧)細菌。按細菌生存溫度分類,可分爲喜冷、常溫和喜高溫三類。細菌的發現者:荷蘭商人安東?列文虎克。
  細菌是生物的主要類群之一,屬于細菌域。細菌是所有生物中數量最多的一類,據估計,其總數約有 5×10的三十次方個。細菌的個體非常小,目前已知最小的細菌只有0.2微米長,因此大多只能在顯微鏡下看到它們。細菌一般是單細胞,細胞結構簡單,缺乏細胞核、細胞骨架以及膜狀胞器,例如粒線體和葉綠體。基于這些特征,細菌屬于原核生物(Prokaryota)。原核生物中還有另一類生物稱做古細菌(Archaea),是科學家依據演化關系而另辟的類別。爲了區別,本類生物也被稱做真細菌(Eubacteria)。
  細菌廣泛分布于土壤和水中,或者與其他生物共生。人體身上也帶有相當多的細菌。據估計,人體內及表皮上的細菌細胞總數約是人體細胞總數的十倍。此外,也有部分種類分布在極端的環境中,例如溫泉,甚至是放射性廢棄物中,它們被歸類爲嗜極生物,其中最著名的種類之一是海棲熱袍菌(Thermotoga maritima),科學家是在意大利的一座海底火山中發現這種細菌的。然而,細菌的種類是如此之多,科學家研究過並命名的種類只占其中的小部份。細菌域下所有門中,只有約一半包含能在實驗室培養的種類。
  細菌的營養方式有自營及異營,其中異營的腐生細菌是生態系中重要的分解者,使碳循環能順利進行。部分細菌會進行固氮作用,使氮元素得以轉換爲生物能利用的形式。
 
分類地位

  域: 細菌域 Bacteria
  門:
  産水菌門 Aquificae
  熱袍菌門 Thermotogae
  熱脫硫杆菌門 Thermodesulfobacteria
  異常球菌-棲熱菌門 Deinococcus-Thermus
  産金菌門 Chrysiogenetes
  綠彎菌門 Chloroflexi
  熱微菌門 Thermomicrobia
  硝化螺旋菌門 Nitrospirae
  脫鐵杆菌門 Deferribacteres
  藍藻門 Cyanobacteria
  綠菌門 Chlorobi
  變形菌門 Proteobacteria
  厚壁菌門 Firmicutes
  放線菌門 Actinobacteria
  浮黴菌門 Planctomycetes
  衣原體門 Chlamydiae
  螺旋體門 Spirochaetes
  纖維杆菌門 Fibrobacteres
  酸杆菌門 Acidobacteria
  擬杆菌門 Bacteroidetes
  黃杆菌門 Flavobacteria
  鞘脂杆菌門 Sphingobacteria
  梭杆菌門 Fusobacteria
  疣微菌門 Verrucomicrobia
  網團菌門 Dictyoglomi
  芽單胞菌門 Gemmatimonadetes[編輯本段]研究曆史
  細菌這個名詞最初由德國科學家埃倫伯格(Christian Gottfried Ehrenberg, 1795-1876)在1828年提出,用來指代某種細菌。這個詞來源于希臘語βακτηριον,意爲“小棍子”。
  1866年,德國動物學家海克爾(Ernst Haeckel, 1834-1919)建議使用“原生生物”,包括所有單細胞生物(細菌、藻類、真菌和原生動物)。
  1878年,法國外科醫生塞迪悅(Charles Emmanuel Sedillot, 1804-1883)提出“微生物”來描述細菌細胞或者更普遍的用來指微小生物體。
  因爲細菌是單細胞微生物,用肉眼無法看見,需要用顯微鏡來觀察。1683年,安東?列文虎克(Antony van Leeuwenhoek, 1632–1723)最先使用自己設計的單透鏡顯微鏡觀察到了細菌,大概放大200倍。路易?巴斯德(Louis Pasteur, 1822-1895)和羅伯特?科赫(Robert Koch, 1843-1910)指出細菌可導致疾病。
 
形態結構

  杆菌,球菌,螺旋菌,弧菌的形態各不相同,但主要都是由以下結構組成。
  (一)細胞壁
  細胞壁厚度因細菌不同而異,一般爲15-30nm。主要成分是肽聚糖,由N-乙酰葡糖胺和N-乙酰胞壁酸構成雙糖單元,以β-1,4糖苷鍵連接成大分子。N-乙酰胞壁酸分子上有四肽側鏈,相鄰聚糖纖維之間的短肽通過肽橋(革蘭氏陽性菌)或肽鍵(革蘭氏陰性菌)橋接起來,形成了肽聚糖片層,像膠合板一樣,粘合成多層。
  肽聚糖中的多糖鏈在各物種中都一樣,而橫向短肽鏈卻有種間差異。革蘭氏陽性菌細胞壁厚約20~80nm,有15-50層肽聚糖片層,每層厚1nm,含20-40%的磷壁酸(teichoic acid),有的還具有少量蛋白質。革蘭氏陰性菌細胞壁厚約10nm,僅2-3層肽聚糖,其他成分較爲複雜,由外向內依次爲脂多糖、細菌外膜和脂蛋白。此外,外膜與細胞之間還有間隙。
  肽聚糖是革蘭陽性菌細胞壁的主要成分,凡能破壞肽聚糖結構或抑制其合成的物質,都有抑菌或殺菌作用。如溶菌酶是N-乙酰胞壁酸酶,青黴素抑制轉肽酶的活性,抑制肽橋形成。
  細菌細胞壁的功能包括:保持細胞外形;抑制機械和滲透損傷(革蘭氏陽性菌的細胞壁能耐受20kg/cm2的壓力);介導細胞間相互作用(侵入宿主);防止大分子入侵;協助細胞運動和分裂。
  脫壁的細胞稱爲細菌原生質體(bacterial protoplast)或球狀體(spheroplast,因脫壁不完全),脫壁後的細菌原生質體,生存和活動能力大大降低。
  (二)細胞膜
  是典型的單位膜結構,厚約8~10nm,外側緊貼細胞壁,某些革蘭氏陰性菌還具有細胞外膜。通常不形成內膜系統,除核糖體外,沒有其它類似真核細胞的細胞器,呼吸和光合作用的電子傳遞鏈位于細胞膜上。某些行光合作用的原核生物(藍細菌和紫細菌),質膜內褶形成結合有色素的內膜,與捕光反應有關。某些革蘭氏陽性細菌質膜內褶形成小管狀結構,稱爲中膜體(mesosome)或間體(圖3-11),中膜體擴大了細胞膜的表面積,提高了代謝效率,有擬線粒體(Chondroid)之稱,此外還可能與DNA的複制有關。
  (三)細胞質與核質體
  細菌和其它原核生物一樣,沒有核膜,DNA集中在細胞質中的低電子密度區,稱核區或核質體(nuclear body)。細菌一般具有1-4個核質體,多的可達20余個。核質體是環狀的雙鏈DNA分子,所含的遺傳信息量可編碼2000~3000種蛋白質,空間構建十分精簡,沒有內含子。由于沒有核膜,因此DNA的複制、RNA的轉錄與蛋白的質合成可同時進行,而不像真核細胞那樣這些生化反應在時間和空間上是嚴格分隔開來的。
  每個細菌細胞約含5000~50000個核糖體,部分附著在細胞膜內側,大部分遊離于細胞質中。細菌核糖體的沈降系數爲70S,由大亞單位(50S)與小亞單位(30S)組成,大亞單位含有23SrRNA,5SrRNA與30多種蛋白質,小亞單位含有16SrRNA與20多種蛋白質。30S的小亞單位對四環素與鏈黴素很敏感,50S的大亞單位對紅黴素與氯黴素很敏感。
  細菌核區DNA以外的,可進行自主複制的遺傳因子,稱爲質粒(plasmid)。質粒是裸露的環狀雙鏈DNA分子,所含遺傳信息量爲2~200個基因,能進行自我複制,有時能整合到核DNA中去。質粒DNA在遺傳工程研究中很重要,常用作基因重組與基因轉移的載體。
  胞質顆粒是細胞質中的顆粒,起暫時貯存營養物質的作用,包括多糖、脂類、多磷酸鹽等。
  (四)其他結構
   許多細菌的最外表還覆蓋著一層多糖類物質,邊界明顯的稱爲莢膜(capsule),如肺炎球菌,邊界不明顯的稱爲粘液層(slime layer),如葡萄球菌。莢膜對細菌的生存具有重要意義,細菌不僅可利用莢膜抵禦不良環境;保護自身不受白細胞吞噬;而且能有選擇地粘附到特定細胞的表面上,表現出對靶細胞的專一攻擊能力。例如,傷寒沙門杆菌能專一性地侵犯腸道淋巴組織。細菌莢膜的纖絲還能把細菌分泌的消化酶貯存起來,以備攻擊靶細胞之用。
  鞭毛是某些細菌的運動器官,由一種稱爲鞭毛蛋白(flagellin)的彈性蛋白構成,結構上不同于真核生物的鞭毛。細菌可以通過調整鞭毛旋轉的方向(順和逆時針)來改變運動狀態。
  菌毛是在某些細菌表面存在著一種比鞭毛更細、更短而直硬的絲狀物,須用電鏡觀察。特點是:細、短、直、硬、多,菌毛與細菌運動無關,根據形態、結構和功能,可分爲普通菌毛和性菌毛兩類。前者與細菌吸附和侵染宿主有關,後者爲中空管子,與傳遞遺傳物質有關。
 
種類

  細菌可以按照不同的方式分類。細菌具有不同的形狀。大部分細菌是如下三類:杆菌是棒狀;球菌是球形(例如鏈球菌或葡萄球菌);螺旋菌是螺旋形。另一類,弧菌,是逗號形。
  細菌的結構十分簡單,原核生物,沒有膜結構的細胞器例如線粒體和葉綠體,但是有細胞壁。根據細胞壁的組成成分,細菌分爲革蘭氏陽性菌和革蘭氏陰性菌。“革蘭氏”來源于丹麥細菌學家革蘭(Hans Christian Gram),他發明了革蘭氏染色。
  有些細菌細胞壁外有多糖形成的莢膜,形成了一層遮蓋物或包膜。莢膜可以幫助細菌在幹旱季節處于休眠狀態,並能儲存食物和處理廢物。
  細菌的分類的變化根本上反應了發展史思想的變化,許多種類甚至經常改變或改名。最近隨著基因測序,基因組學,生物信息學和計算生物學的發展,細菌學被放到了一個合適的位置。
  最初除了藍細菌外(它完全沒有被歸爲細菌,而是歸爲藍綠藻),其他細菌被認爲是一類真菌。隨著它們的特殊的原核細胞結構被發現,這明顯不同于其他生物(它們都是真核生物),導致細菌歸爲一個單獨的種類,在不同時期被稱爲原核生物,細菌,原核生物界。一般認爲真核生物來源于原核生物。
  通過研究rRNA序列,美國微生物學家伍茲(Carl Woese)于1976年提出,原核生物包含兩個大的類群。他將其稱爲真細菌(Eubacteria)和古細菌(Archaebacteria),後來被改名爲細菌(Bacteria)和古菌(Archaea)。伍茲指出,這兩類細菌與真核細胞是由一個原始的生物分別起源的不同的種類。研究者已經抛棄了這個模型,但是三域系統獲得了普遍的認同。這樣,細菌就可以被分爲幾個界,而在其他體系中被認爲是一個界。它們通常被認爲是一個單源的群體,但是這種方法仍有爭議。

   古細菌

   古細菌(archaeobacteria) (又可叫做古生菌或者古菌)是一類很特殊的細菌,多生活在極端的生態環境中。具有原核生物的某些特征,如無核膜及內膜系統;也有真核生物的特征,如以甲硫氨酸起始蛋白質的合成、核糖體對氯黴素不敏感、RNA聚合酶和真核細胞的相似、DNA具有內含子並結合組蛋白;此外還具有既不同于原核細胞也不同于真核細胞的特征,如:細胞膜中的脂類是不可皂化的;細胞壁不含肽聚糖,有的以蛋白質爲主,有的含雜多糖,有的類似于肽聚糖,但都不含胞壁酸、D型氨基酸和二氨基庚二酸。[編輯本段]繁殖
  細菌可以以無性或者遺傳重組兩種方式繁殖,最主要的方式是以二分裂法這種無性繁殖的方式:一個細菌細胞細胞壁橫向分裂,形成兩個子代細胞。並且單個細胞也會通過如下幾種方式發生遺傳變異:突變(細胞自身的遺傳密碼發生隨機改變),轉化(無修飾的DNA從一個細菌轉移到溶液中另一個細菌中),轉染(病毒的或細菌的DNA,或者兩者的DNA,通過噬菌體轉移到另一個細菌中),細菌接合(一個細菌的DNA通過兩細菌間形成的特殊的蛋白質結構,接合菌毛,轉移到另一個細菌)。細菌可以通過這些方式獲得DNA,然後進行分裂,將重組的基因組傳給後代。許多細菌都含有包含染色體外DNA的質粒。
  處于有利環境中時,細菌可以形成肉眼可見的集合體,例如菌簇。
  細菌以二分裂的方式繁殖,某些細菌處于不利的環境,或耗盡營養時,形成內生孢子,又稱芽孢,是對不良環境有強抵抗力的休眠體,由于芽胞在細菌細胞內形成,故常稱爲內生孢子。
  芽孢的生命力非常頑強,有些湖底沈積土中的芽抱杆菌經500-1000年後仍有活力,肉毒梭菌的芽孢在pH 7.0時能耐受100℃煮沸5-9.5小時。芽孢由內及外有以下幾部分組成:
  1.芽孢原生質(spore protoplast,核心core):含濃縮的原生質。
  2.內膜(inner membrane):由原來繁殖型細菌的細胞膜形成,包圍芽孢原生質。 還有細模制】
  3.芽孢壁(spore wall):由繁殖型細菌的肽聚糖組成,包圍內膜。發芽後成爲細菌的細胞壁。
  4.皮質(cortex):是芽孢包膜中最厚的一層,由肽聚糖組成,但結構不同于細胞壁的肽聚糖,交聯少,多糖支架中爲胞壁酐而不是胞壁酸,四肽側鏈由L-Ala組成。
  5.外膜(outer membrane):也是由細菌細胞膜形成的。
  6.外殼(coat):芽孢殼,質地堅韌致密,由類角蛋白組成(keratinlike protein),含有大量二硫鍵,具疏水性特征。
  7.外壁(exosporium):芽孢外衣,是芽孢的最外層,由脂蛋白及碳水化合物(糖類)組成,結構疏松。[編輯本段]代謝
  細菌具有許多不同的代謝方式。一些細菌只需要二氧化碳作爲它們的碳源,被稱作自養生物。那些通過光合作用從光中獲取能量的,稱爲光合自養生物。那些依靠氧化化合物中獲取能量的,稱爲化能自養生物。另外一些細菌依靠有機物形式的碳作爲碳源,稱爲異養生物。
  光合自養菌包括藍細菌,它是已知的最古老的生物,可能在制造地球大氣的氧氣中起了重要作用。其他的光合細菌進行一些不制造氧氣的過程。包括綠硫細菌,綠非硫細菌,紫硫細菌,紫非硫細菌和太陽杆菌。
  正常生長所需要的營養物質包括氮,硫,磷,維生素和金屬元素,例如鈉,鉀,鈣,鎂,鐵,鋅和鈷。
  根據它們對氧氣的反應,大部分細菌可以被分爲以下三類:一些只能在氧氣存在的情況下生長,稱爲需氧菌;另一些只能在沒有氧氣存在的情況下生長,稱爲厭氧菌;還有一些無論有氧無氧都能生長,稱爲兼性厭氧菌。細菌也能在人類認爲是極端的環境中旺盛得生長,這類生物被稱爲極端微生物。一些細菌存在于溫泉中,被稱爲嗜熱細菌;另一些居住在高鹽湖中,稱爲喜鹽微生物;還有一些存在于酸性或堿性環境中,被稱爲嗜酸細菌和嗜堿細菌;另有一些存在于阿爾卑斯山冰川中,被稱爲嗜冷細菌。[編輯本段]運動
  運動型細菌可以依靠鞭毛,細菌滑行或改變浮力來四處移動。另一類細菌,螺旋體,具有一些類似鞭毛的結構,稱爲軸絲,連接周質的兩細胞膜。當他們移動時,身體呈現扭曲的螺旋型。螺旋菌則不具軸絲,但其具有鞭毛。
  細菌鞭毛以不同方式排布。細菌一端可以有單獨的極鞭毛,或者一叢鞭毛。周毛菌表面具有分散的鞭毛。
  運動型細菌可以被特定刺激吸引或驅逐,這個行爲稱作趨性,例如,趨化性,趨光性,趨機械性。在一種特殊的細菌,粘細菌中,個體細菌互相吸引,聚集成團,形成子實體
 
用途與危害

  細菌對環境,人類和動物既有用處又有危害。一些細菌成爲病原體,導致了破傷風、傷寒、肺炎、梅毒、霍亂和肺結核。在植物中,細菌導致葉斑病、火疫病和萎蔫。感染方式包括接觸、空氣傳播、食物、水和帶菌微生物。病原體可以用抗菌素處理,抗菌素分爲殺菌型和抑菌型。
  細菌通常與酵母菌及其他種類的真菌一起用于醱酵食物,例如在醋的傳統制造過程中,就是利用空氣中的醋酸菌(Acetobacter)使酒轉變成醋。其他利用細菌制造的食品還有奶酪、泡菜、醬油、醋、酒、優格等。細菌也能夠分泌多種抗生素,例如鏈黴素即是由鏈黴菌(Steptomyces)所分泌的。
  細菌能降解多種有機化合物的能力也常被用來清除污染,稱做生物複育(bioremediation )。舉例來說,科學家利用嗜甲烷菌(methanotroph)來分解美國佐治亞州的三氯乙烯和四氯乙烯污染。
  細菌也對人類活動有很大的影響。一方面,細菌是許多疾病的病原體,包括肺結核、淋病、炭疽病、梅毒、鼠疫、砂眼等疾病都是由細菌所引發。然而,人類也時常利用細菌,例如奶酪及優格的制作、部分抗生素的制造、廢水的處理等,都與細菌有關。在生物科技領域中,細菌有也著廣泛的運用。
  [一]細菌發電
  生物學家預言,21世紀將是細菌發電造福人類的時代。說起細菌發電,可以追溯到1910年,英國植物學家利用鉑作爲電極放進大腸杆菌的培養液裏,成功地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個細菌電池。1984年,美國科學家設計出一種太空飛船使用的細菌電池,其電極的活性物質是宇航員的尿液和活細菌。不過,那時的細菌電池放電效率較低。到了20世紀80年代末,細菌發電才有了重大突破,英國化學家讓細菌在電池組裏分解分子,以釋放電子向陽極運動産生電能。其方法是,在糖液中添加某些諸如染料之類的芳香族化合物作爲稀釋液,來提高生物系統輸送電子的能力。在細菌發電期間,還要往電池裏不斷地充氣,用以攪拌細菌培養液和氧化物質的混和物。據計算,利用這種細菌電池,每100克糖可獲得1352930庫侖的電能,其效率可達40%,遠遠高于現在使用的電池的效率,而且還有10%的潛力可挖掘。只要不斷地往電池裏添入糖就可獲得2安培電流,且能持續數月之久。
  利用細菌發電原理,還可以建立細菌發電站。在10米見方的立方體盛器裏充滿細菌培養液,就可建立一個1000千瓦的細菌發電站,每小時的耗糖量爲200千克,發電成本是高了一些,但這是一種不會污染環境的"綠色"電站,更何況技術發展後,完全可以用諸如鋸末、稭稈、落葉等廢棄的有機物的水解物來代替糖液,因此,細菌發電的前景十分誘人。
  現在,各發達國家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美國設計出一種綜合細菌電池,是由電池裏的單細胞藻類首先利用太陽光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爲糖,然後再讓細菌利用這些糖來發電;日本將兩種細菌放入電池的特制糖漿中,讓一種細菌吞食糖漿産生醋酸和有機酸,而讓另一種細菌將這些酸類轉化成氫氣,由氫氣進入磷酸燃料電池發電;英國則發明出一種以甲醇爲電池液,以醇脫氫酶鉑金爲電極的細菌電池。
  而且現在,各種不同的細菌電池相繼問世。例如有一種綜合細菌電池,先由電池裏的單細胞藻類利用日光將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糖,然後再讓細菌利用這些糖來發電。還有一種細菌電池則是將兩種細菌放入電池的特制糖漿中,讓一種細菌吞食糖漿産生醋酸和有機酸,再讓另一種細菌將這些酸類轉化成氫氣,利用氫氣進入磷酸燃料電池發電。
  人們還驚奇地發現,細菌還具有捕捉太陽能並把它直接轉化成電能的"特異功能"。最近,美國科學家在死海和大鹽湖裏找到一種嗜鹽杆菌,它們含有一種紫色素,在把所接受的大約10%的陽光轉化成化學物質時,即可産生電荷。科學家們利用它們制造出一個小型實驗性太陽能細菌電池,結果證明是可以用嗜鹽性細菌來發電的,用鹽代替糖,其成本就大大降低了。由此可見,讓細菌爲人類供電已不是遙遠的設想,而是不久的現實。
  [二]細菌益腸胃
  身體大腸內的細菌靠分解小腸內部的廢棄物生活。這些東西由于不可消化,人體系統拒絕處理它們。這些細菌自己裝備有一系列的酶和新陳代謝的通道。這樣,它們能夠繼續把遺留的有機化合物進行分解。它們中的大多數的工作都是分解植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大腸內部大部分的細菌是厭氧性的細菌,意思就是它們在沒有氧氣的狀態下生活。它們不是呼出和呼入氧氣,而是通過把大分子的碳水化合物分解成爲小的脂肪酸分子和二氧化碳來獲得能量。這一過程稱爲“發酵”。
  一些脂肪酸通過大腸的腸壁被重新吸收,這會給我們提供額外的能源。剩余的脂肪酸幫助細菌迅速生長。其速度之快可以使它們在每20分鍾內繁殖一次。因爲它們合成的一些維生素B和維生素K比它們需要的多,所以它們非常慷慨地把多余的維生素供應給它們這個群體中其他的生物,也提供給你——它們的宿主。盡管你不能自己生産這些維生素,但你可以依靠這些對你非常友好的細菌來源源不斷供應給你。
  科學家們剛剛開始明白這一集體中不同的細菌之間的複雜關系,以及它們同人這個宿主之間的相互作用。這是一個動態的系統,隨著宿主在飲食結構和年齡上的變化,這一系統也做出相應的調整。你一出生就開始在體內彙集你所選擇的細菌的種類。當你的飲食結構從母乳變爲牛奶,又變成不同的固體食物時,你的體內又會有新的細菌來占據主導地位了。
  積聚在大腸壁上的細菌是經曆過艱難旅程後的幸存者。從口腔開始經過小腸,他們受到消化酶和強酸的襲擊。那些在完成旅行後而安然無恙的細菌在到達時會遇到更多的障礙。要想生長,它們必須同已經住在那裏的細菌爭奪空間和營養。幸運的是,這些“友好的”細菌能夠非常熟練地把自己粘貼到大腸壁上任何可利用的地方。這些友好的細菌中的一些可以産生酸和被稱爲“細菌素”的抗菌化合物。這些細菌素可以幫助抵禦那些令人討厭的細菌的侵襲。
  那些友好的細菌能夠控制更危險的細菌的數量,增加人們對“前生命期”食物的興趣。這種食物含有培養菌,酸奶就是其中的一種。在你喝下一瓶酸奶的時候,檢查一下標簽,看一看哪種細菌將會成爲你體內的下一批客人。這就是益生菌。
http://baike.baidu.com/view/19168.html?tp=0_11
 
抗生素>百度百科
 
  抗生素antibiotics 由微生物或高等動植物在生活過程中所産生的具有抗病原體或其它活性的一類代謝物,以及甚至用化學方法合成或半合成的化合物。目前已知天然抗生素不下萬種。
 
抗生素作用

  由微生物(包括細菌、真菌、放線菌屬)産生、能抑制或殺滅其他微生物的物質。抗生素分爲天然品和人工合成品,前者由微生物産生,後者是對天然抗生素進行結構改造獲得的部分合成産品。
  1981年我國第四次全國抗生素學術會議指出,近些年來在抗生素的作用對象方面,除了抗菌以外,在抗腫瘤,抗病毒,抗原蟲、寄生蟲和昆蟲等領域也有較快發展。有些抗生素具有抑制某些特異酶的功能,另外一些抗生素則具有其他的生物活性或生理活性的作用。鑒于“抗菌素”早已越出了抗菌範圍,繼續使用抗菌素這一名詞已不能適應專業的進一步發展,也不符合實際情況了。因此,會議決定將抗菌素正式更名爲抗生素。[編輯本段]抗生素的發現
  很早以前,人們就發現某些微生物對另外一些微生物的生長繁殖有抑制作用,把這種現象稱爲抗生。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終于揭示出抗生現象的本質,從某些微生物體內找到了具有抗生作用的物質,並把這種物質稱爲抗生素,如青黴菌産生的青黴素,灰色鏈絲菌産生的鏈黴素都有明顯的抗菌作用。所以人們把由某些微生物在生活過程中産生的,對某些其他病原微生物具有抑制或殺滅作用的一類化學物質稱爲抗生素。
  由于最初發現的一些抗生素主要對細菌有殺滅作用,所以一度將抗生素稱爲抗菌素。但是隨著抗生素的不斷發展,陸續出現了抗病毒、抗衣原體、抗支原體,甚至抗腫瘤的抗生素也紛紛發現並用于臨床,顯然稱爲抗菌素就不妥,還是稱爲抗生素更符合實際了。抗腫瘤抗生素的出現,說明微生物産生的化學物質除了原先所說的抑制或殺滅某些病原微生物的作用之外,還具有抑制癌細胞的增殖或代謝的作用,因此現代抗生素的定義應當爲:由某些微生物産生的化學物質,能抑制微生物和其他細胞增殖的物質叫做抗生素。
  細菌“導彈”有望代替抗生素

  據報道,細菌之間相互拼殺所用的微小蛋白質“導彈”有望在不久的將來代替治療疾病所用的抗生素。研究該項技術的一個美國研究所希望能夠首先在治療動物(如豬和雞)的常見病方面取得突破。同時這個研究所也發現用這種蛋白質“導彈”能夠在食品無菌包裝和保存方面做出突破。由于人體血原對抗生素的反應存在一定的危險,這種物質的使用能夠降低醫學的危險性,且使用後沒有後遺物。[編輯本段]濫用藥品危害
  可以這麽說,人類發現並應用抗生素,是人類的一大革命,從此人類有了可以同死神進行抗爭的一大武器,因爲人類死亡的第一大殺手就是細菌感染.抗生素的臨床應用有嚴格的界定.目前我們臨床醫生特別是基層醫療單位的醫生,在臨床工作中,亂用抗生素的狀況特別嚴重.
  過節了,我隨同家人到農村的老家去看看,順便也參觀了一些縣鄉的衛生醫療單位--衛生所和衛生院,結果對于抗生素應用的現狀,著實大爲吃驚.在一些鄉衛生所,凡是有了感冒的病人,往往都要"挂水"--靜點抗生素,人們往往在感冒之後,特別是過節期間,都不吝惜錢財,都希望早點好.在一個診所,一個年輕的小醫生告訴一個老人,說:"大爺,你感冒了,我先給您靜點點青黴素吧,點了就好了,先別用太好的藥品,如先鋒黴素,小病用了太好的藥,將來有了大病就得總用好藥品了......"結果那位老人感激的說:"好 好".
  我對目前臨床濫用抗生素的情況到是了解些.這種醫生不論病情,隨便亂用的情況在基層比比皆是.從那態度和藹熱情周到的服務中,我絕對能排除他們是爲了某些經濟利益坑害患者的設想.現在,不少人凡是感冒都要用抗生素,雖然抗生素能抗細菌和某些微生物,但卻不抗病毒。而感冒大多屬病毒感染,隨意亂用,只會增加其副作用,並使肌體産生賴藥性。
  凡超時、超量、不對症使用或未嚴格規範使用抗生素,都屬于抗生素濫用。
  人們治療疾病時候,應用的抗生素,同時也鍛煉了細菌的耐藥能力.這些細菌及微生物再次傳染給其他病人的時候,就對原來應用的抗生素産生了一定的耐藥性,如此反複傳播,最終的某個時候,他最終對這種抗生素不再敏感. 也就是說,人們無度的濫用抗生素,最終將導致人們對于那些耐藥的細菌及微生物會有束手無策的時候. 那時將是人類的悲哀. 雖然人們新發現的抗生素種類也是逐漸增加的,但是總有發現趕不上濫用的步伐的時候---當細菌和微生物被人類的抗生素鍛煉的金剛不壞身的時候,人們還用什麽呢?
  濫用抗生素,可以導致菌群失調.正常人類的肌體中,往往都含有一定量的正常菌群,他們是人們正常生命活動的有益菌,比如:在人們的口腔內,腸道內,皮膚....,都含有一定數量的人體正常生命活動的有益菌群,他們參與人身體的正常代謝.同時,在人體的軀體中,只要這些有益菌群的存在,其他對人體有害的菌群是不容易在這些地方生存的. 打個不恰當的比方,這如同某些土地中,已經有了一定數量的"人類",其他的"人類"是很難在此生存的. 而人們在濫用抗生素的同時,抗生素是不能識別對人類有益還是有害菌群的,他們如同在鏟除當地"土匪"的同時,連同老百姓也一起殺掉的情況,結果是人身體正常的菌群也被殺死了. 這樣,其他的有害菌就會在此繁殖,從而形成了"二次感染",這往往會要導致應用其他抗生素無效,死亡率很高.
  難以容忍的是,目前的一些藥品廣告,往往誤導不大懂得醫療的人們去濫用抗生素.比如:我們經常看到的廣告--"嚴迪治療感冒",這就是一個誤導人們的廣告. 嚴迪又叫羅紅黴素,屬于大環內酯類藥物.就是地地道道的抗生素,他根本就不治療感冒所引起的早期症狀. 感冒的病因主要是病毒。由細菌引起的只是極少數。而目前針對病毒,人類尚無任何藥品敢說能夠准確有效地殺死人體內的病毒,感冒最終要靠人體的自身免疫力,只有感冒合並有細菌感染了,才可以應用抗生素.這個例子子就是抗生素濫用也有社會原因.
  抗生素如同一把雙刃的劍,用之科學合理,可以爲人類造福,不恰當則要危害人類的健康.我們每天都生活在人類濫用抗生素的環境裏,甚至近些年來我們食用的大量的肉食産品和水産品中,據說也常常應用了抗生素,這是多麽的可怕呀.比如:我所知道有很多的養雞專業戶,到處用不法渠道從醫院和醫藥公司收購大量過期待銷毀的抗生素和激素類藥品,每天都定時拆開來倒在一個盆子裏,往成群的雞舍裏抛灑,結果有的雞雛能撿食好幾片.大量的抗生素和激素類藥品,使得小雞在短短的34天就出欄上了人們的餐桌, 所以自從我知道以後,從來再也不敢吃市場賣的白條雞了,因爲我覺得那些肉食品中含有大量的青黴素和地塞米松的味道,令人做嘔.
  據美國胸內科醫師學會的《Chest》雜志消息,一項由加拿大馬尼托巴大學和蒙特利爾的McGill大學共同進行的研究揭示,在一歲內的嬰兒應用抗生素可能明顯的增加其在7歲前罹患哮喘的風險。
  該研究的結論是,在1歲內曾接受抗生素治療非呼吸道感染的小孩在其7歲時罹患哮喘的風險是在1歲內未曾接受過抗生素治療的小孩的2倍。接受治療的次數越多,其罹患哮喘的風險越大。
 
抗生素的分類

  由細菌、黴菌或其它微生物在生活過程中所産生的具有抗病原體或其它活性的一類物質。自1943年以來,青黴素應用于臨床,現抗生素的種類已達幾千種。在臨床上常用的亦有幾百種。其主要是從微生物的培養液中提取的或者用合成、半合成方法制造。其分類有以下幾種:
  (一)β-內酰胺類青黴素類和頭孢菌素類的分子結構中含有β-內酰胺環。近年來又有較大發展,如硫酶素類(thienamycins)、單內酰環類(monobactams),β-內酰酶抑制劑(β-lactamadeinhibitors)、甲氧青黴素類(methoxypeniciuins)等。
  (二)氨基糖甙類:包括鏈黴素、慶大黴素、卡那黴素、妥布黴素、丁胺卡那黴素、新黴素、核糖黴素、小諾黴素、阿斯黴素等。
  (三)四環素類:包括四環素、土黴素、金黴素及強力黴素等。
  (四)氯黴素類:包括氯黴素、甲碸黴素等。
  (五)大環內脂類:臨床常用的有紅黴素、白黴素、無味紅黴素、乙酰螺旋黴素、麥迪黴素、交沙黴素等、阿奇黴素。
  (六)作用于G+細菌的其它抗生素,如林可黴素、氯林可黴素、萬古黴素、杆菌肽等。
  (七)作用于G菌的其它抗生素,如多粘菌素、磷黴素、卷黴素、環絲氨酸、利福平等。
  (八)抗真菌抗生素:如灰黃黴素。
  (九)抗腫瘤抗生素:如絲裂黴素、放線菌素D、博萊黴素、阿黴素等。
  (十)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抗生素如環孢黴素。
  鏈黴素
  是從鏈黴菌(灰色鏈絲菌)培養液中提取出來的一種抗生素。鏈黴素的硫酸鹽是白色或微黃色的粉末或結晶,易溶于水,比較穩定,對某些杆菌,特別是結核杆菌,具有顯著的抑菌乃至殺菌作用。鏈黴素主要用于治療結核病、鼠疫、百日咳、細菌性痢疾和泌尿道感染等。
  金黴素
  也叫做“氯四環素”,是從金黴菌(金色鏈絲菌)培養液中提取出的一種抗生素。金黴素的鹽酸鹽是金黃色的結晶,味苦,能溶于水中。金黴素主要用于治療對青黴素産生了抗藥性的細菌性感染,以及斑疹傷寒、異型肺炎、沙眼、阿米巴痢疾等疾病。
  滅瘟素
  又叫“稻瘟散”、“布拉葉斯”,是一種從放線菌培養液中提取出來的抗生素,用于防治稻瘟病、稻胡麻斑病、水稻菌核病等。但是,番茄、煙草、茄、桑、豆類等植物對滅瘟素較敏感,不能使用。
  已知抗生素的作用部位大致有幾種:
  (1)抑制細胞壁的形成,如青黴素,主要是抑制細胞壁中肽聚糖的合成。多氧黴素(一種效果很好的殺真菌劑)主要作用是抑制真攻細胞壁中幾丁質的合成。
  (2)影響細胞膜的功能,如多粘菌至少與細胞結合,作用于脂多糖、脂蛋白,因此對革蘭氏陰性菌有較強的殺菌作用,制黴菌素與真菌細胞膜中的類固醇結合,破壞細胞膜的結構。
  (3)幹擾蛋白質的合成,通過抑制蛋白質生物合成抑制微生物生長的抗生素較多,如卡那黴素、鏈黴素等。
  (4)阻礙核酸的合成,主要通過抑制DNA或RNA的合成,抑制微生物的生長,例如利福黴素、博萊黴素等。
 
抗生素的殺菌

  抗生素殺菌作用主要有4種機制
  抑制細菌細胞壁的合成:抑制細胞壁的合成會導致細菌細胞破裂死亡,以這種方式作用的抗菌藥物包括青黴素類和頭孢菌素類,哺乳動物的細胞沒有細胞壁,不受這些藥物的影響。
  與細胞膜相互作用:一些抗菌素與細胞的細胞膜相互作用而影響膜的滲透性,這對細胞具有致命的作用。以這種方式作用的抗生素有多粘菌素和短杆菌素。
  幹擾蛋白質的合成:幹擾蛋白質的合成意味著細胞存活所必需的酶不能被合成。幹擾蛋白質合成的抗生素包括福黴素類、氨基糖苷類、四環素類和氯黴素。
  抑制核酸的轉錄和複制:抑制核酸的功能阻止了細胞分裂和/或所需酶的合成。以這種方式作用的抗生素包括萘啶酸和二氯基吖啶。[編輯本段]抗藥性質
  細菌對抗生素(包括抗菌藥物)的抗藥性主要有5種機制
  使抗生素分解或失去活性:
  細菌産生一種或多種水解酶或鈍化酶來水解或修飾進入細菌內的抗生素使之失去生物活性。
  如:細菌産生的β-內酰胺酶能使含β-內酰胺環的抗生素分解;細菌産生的鈍化酶(磷酸轉移酶、核酸轉移酶、乙酰轉移酶)使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失去抗菌活性。
  使抗菌藥物作用的靶點發生改變:
  由于細菌自身發生突變或細菌産生某種酶的修飾使抗生素的作用靶點(如核酸或核蛋白)的結構發生變化,使抗菌藥物無法發揮作用。
  如:耐甲氧西林的金黃色葡萄球菌是通過對青黴素的蛋白結合部位進行修飾,使細菌對藥物不敏感所致。
  細胞特性的改變:
  細菌細胞膜滲透性的改變或其它特性的改變使抗菌藥物無法進入細胞內。
  細菌産生藥泵將進入細胞的抗生素泵出細胞:
  細菌産生的一種主動運輸方式,將進入細胞內的藥物泵出至胞外。
  影響葉酸代謝:
  葉酸是合成核酸的前提物質,葉酸缺乏可阻礙核酸的合成,從而是細菌生長繁殖受到抑制,磺胺類與甲氧苄啶可分別抑制二氫葉酸合成酶與二氫葉酸還原酶,妨礙葉酸代謝。
 
抗生素的使用

  臨床應用抗生素時必須考慮以下幾個基本原則:
  (一)嚴格掌握適應證凡屬可用可不用的盡量不用,而且除考慮抗生素的抗菌作用的針對性外,還必須掌握藥物的不良反應和體內過程與療效的關系。
  (二)發熱原因不明者不宜采用抗生素除病情危重且高度懷疑爲細菌感染者外,發熱原因不明者不宜用抗生素,因抗生素用後常使致病微生物不易檢出,且使臨床表現不典型,影響臨床確診,延誤治療。
  (三)病毒性或估計爲病毒性感染的疾病不用抗生素抗生素對各種病毒性感染並無療效,對麻疹、腮腺炎、傷風、流感等患者給予抗生素治療是無害無益的。咽峽炎、上呼吸道感染者90%以上由病毒所引起,因此除能肯定爲細菌感染者外,一般不采用抗生素。
  (四)皮膚、粘膜局部盡量避免反應應用抗生素因用後易發生過敏反應且易導致耐藥菌的産生。因此,除主要供局部用的抗生素如新黴素、杆菌肽外,其它抗生素特別是青黴素G的局部應用盡量避免。在眼粘膜及皮膚燒傷時應用抗生素要選擇告辭適合的時期和合適的劑量。
  (五)嚴格控制預防用抗生素的範圍在下列情況下可采用預防治療:
  1.風濕熱病人,定期采用青黴素G,以消滅咽部溶血鏈球菌,防止風濕熱複發。
  2.風濕性或先天性心髒病進行手術前後用青黴素G或其它適當的抗生素,以防止亞急性細菌性心內膜炎的發生。
  3.感染竈切除時,依治病菌的敏感性而選用適當的抗生素。
  4.戰傷或複合外傷後,采用青黴素G或四環素族以防止氣性壞疽。
  5.結腸手術前采用卡那黴素,新黴素等作腸道准備。
  6.嚴重燒傷後,在植皮前應用青黴素G消滅創面的溶血性鏈球菌感染。或按創面細菌和藥敏結果采用適當的抗生素防止敗血症的發生。
  7.慢性支氣管炎及支氣擴張症患者,可在冬季預防性應用抗生素(限于門診)。
  8.顱腦術前1天應用抗生素,可預防感染。
  (六)強調綜合治療的重要性在應用抗生素治療感染性疾病的過程中,應充分認識到人體防禦機制的重要性,不能過分依賴抗生素的功效而忽視了人體內在的因素,當人體免疫球蛋白的質量和數量不足、細胞免疫功能低下,或吞噬細胞性能與質量不足時,抗生素治療則難以秦效。因此,在應用抗生素的同進應盡最大努力使病人全身狀況得到改善;采取各種綜合措施,以提高機體低抗能力,如降低病人過高的體溫;注意飲食和休息;糾正水、電解質和堿平衡失調;改善微循環;補充血容量;以及處理原發性疾病和局部病竈等。[編輯本段]抗生素誤區
  目前,市面上大多數婦科藥品仍含有甲硝唑、克黴唑類抗生素,過多使用這類藥品的直接後果就是使病菌産生耐藥性,破壞陰道菌群間的制約關系,導致真菌生長旺盛,有炎症的女性會使治療周期不斷延長,不斷增加藥品劑量,疾病得不到有效治療。
  
常見抗生素

  名稱 別名
  青黴素G 芐青黴素;盤尼西林
  苯唑青黴素鈉 苯唑青黴素鈉;苯唑青;苯唑西林鈉;新青Ⅱ;新青黴素Ⅱ
  鄰氯青黴素鈉 鄰氯苯甲異惡唑青黴素鈉;鄰氯西林;氯唑青;氯唑青黴素;氯唑西林
  氨芐青黴素 安比西林;氨必仙;安西林;氨芐青;氨芐西林;潘別丁
  羥氨芐青黴素 阿莫西林;阿莫仙;強必林
  氧呱嗪青黴素鈉 呱氨芐青黴素鈉;呱拉西林鈉
  普魯卡因青黴素G 芐青黴素普魯卡因;普青;青黴素混懸劑
  複方芐星青黴素 三效青黴素
  乙氧萘青黴素鈉 新青Ⅲ;新青黴素Ⅲ
  雙氯青黴素鈉 二氯苯甲異惡唑青黴素鈉;雙氯苯唑青黴素鈉;雙氯青;雙氯西林
  氟氯苯唑青黴素鈉 氟氯苯甲異惡唑青黴素鈉;氟氯青;氟氯青黴素鈉;氟氯西林;氟沙星
  氮卓脒青黴素雙脂 匹美西林
  氨芐青黴素呔酯
  氨芐青黴素碳酯 氨芐青黴素甲戊酯;氨芐青黴素碳酸二酯
  甲烯氨芐青黴素鈉
  氨氯青黴素鈉 氨唑青黴素鈉;氨唑西林;白蘿仙;白夢仙;複方安比西林;淋必清
  比氨青黴素 比呋氨芐青黴素;比呋青黴素;比呋西林;匹呋西林
  阿莫西林-氟氯西林 新滅菌
  阿莫西林-雙氯青黴素 克菌
  縮酮氨芐青黴素鉀 海他西林
  羧印芐青黴素鈉 羧芐青黴素印滿酯
  苯咪唑青黴素 疊氮西林;阿洛西林鈉
  美洛西林 硫苯咪唑青黴素
  萘啶青黴素
  氯黴素硬脂酸酯 硬脂酸氯黴素
  匹氨青黴素 匹氨西林
  羧芐青黴素鈉 卡比西林;羧芐青;羧芐青黴素鈉;羧芐西林
  呋芐青黴素鉀 呋氨西林;呋料芐青黴素;呋喃山料芐青黴素
  磺芐青黴素鈉 磺西林
  羧噻吩青黴素鈉 的卡西林;噻卡青黴素;替卡西林
  氮卓脒青黴素 美西林;鹽酸美西林
  芐星青黴素G 本新青黴素;苯乙二胺青黴素G;苯乍生;比西林;長效青黴素;長效西林;芐星青
  青黴素V鉀 苯氧甲基青黴素鉀
http://baike.baidu.com/view/1325.html?tp=0_11
 
 
 
 

台長: 阿楨
人氣(5,185) | 回應(78)|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時評文藝 |
此分類下一篇:大學評鑑
此分類上一篇:氣候政治學

顯示全部78則回應

圖博館
事實上,蟑螂入藥古已有之。在現代研究中,通過提取美洲大蠊蟲體的有效成分,研發出了康復新液、心脈隆注射液等藥物,用於治療胃出血、潰瘍、心力衰竭等疾病。美洲大蠊還被用來開發化妝品與日化用品,有抗皺、祛斑等功效。有資料顯示,光山東一省就有400名蟑螂養殖戶。全球最大的蟑螂養殖基地,就是中國四川好醫生藥業美洲大蠊藥用動物的養殖基地,養了60億隻美洲大蠊。
  在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傳染病預防控制所媒介生物控制室主任劉起勇的觀察中,餐廚垃圾中含有惡性病毒的概率較小,但依然不能排除蟑螂體表攜帶諸如肝炎病毒等重磅炸彈的可能性。
  劉起勇認為,對於養殖間的工作人員,要做好勞動防護,包括佩戴手套、口罩、護目鏡等,避免人染上致病菌,導致疾病在人際傳播。浙江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昆蟲科學研究所教授莫建初則建議,可定期用紫外線對養殖間空氣消毒。
  在美洲大蠊生命走到盡頭時,會從豎著的波紋板上滑落,蟲體、卵鞘、糞便通過機器分離收集。蟲體經過300℃高溫滅菌、烘乾後,可做成蛋白飼料添加劑,卵鞘用來孵化新生力量,糞便用作有機肥料。
  一位不願具名的業內人士稱,對於美洲大蠊,還需進一步監測與研究的問題有:長期以餐廚垃圾為生,是否會造成金屬元素在蟑螂體內富集,進而使蛋白飼料重金屬超標,並進一步在食物鏈中傳遞;吃含鹽量較多的餐廚垃圾後,蟑螂的糞便會不會鹽分過高,用作有機肥又是否會造成土壤板結?
  此外,國內外飲食習慣的差異,也導致餐廚垃圾處理上有不小分別。在國外,餐廚垃圾處理廠多叫食品廢物處理廠,收集的是超市過期的麵包、優酪乳及各類半成品,而不是國內那麼多湯湯水水的剩飯剩菜。在蔣建國看來,處理餐廚垃圾,最根本的還是儘量減少其產生,“要從源頭改變國人的生活方式,改變人的觀念”,少浪費,點菜量力而行,力爭光碟行動。此外,更不要說在很多國家都已嚴格實施的垃圾分類制度,至今不能在中國真正落到實處。
  消滅餐廚垃圾,最終要靠的還是人們自己。
  回應
這東西還用來製藥,以前拔完牙,開了一瓶黃黃的漱口水,原材料就是美洲大蠊[吐]
康復新液。這是治療口腔潰瘍和食管潰瘍很有效的一種口服藥。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cyxw/2019-02-15/doc-ihqfskcp5323300.shtml
2019-02-16 10:46:05
圖博館
感冒多喝水不一定有用 補充這2樣才能加速身體修復 2019-02-16 中時電子報

感冒看診時,醫生的處方中總有一條:「多喝水,多休息」。但事實上,只有在身體真的缺水,例如發燒、出汗時,才需要多喝水,或是補充電解質液或稀釋的運動飲料,以平衡因高燒冒汗而流失的電解質。
如果只是喉嚨痛、鼻塞、疲勞等,多喝水是無法加速身體修復的,「這時得補充蛋白質與蔬果,」晨光健康營養專科諮詢中心院長趙函穎提到。
  補充蛋白質 加速身體修復
營養師推薦:蛤蜊湯、胡蘿蔔蘋果汁、雞湯蒸蛋
趙函穎推薦的抗感冒食譜是蛤蜊湯。海鮮是優質蛋白質來源,能補充元氣,增加身體修復能力,蛤蜊又富含鋅,可幫助提升免疫力;不妨再加些辛香料,如老薑、蒜、洋蔥,增加抗發炎、抗氧化效果。
前陣子趙函穎感冒、喉嚨痛,她趁症狀還輕微時,打了胡蘿蔔蘋果汁每天喝,胡蘿蔔的β胡蘿蔔素,以及蘋果內含的維生素C、檞皮素能幫助抗氧化,再加一片老薑禦寒暖身,感冒就不一定會發作,甚至痊癒。
很多人會問,感冒時適合喝雞湯或雞精嗎?趙函穎提到,雞湯或雞精裡的水溶性胺基酸的確較好吸收,但對感冒時缺乏食慾、味覺苦澀的人,不妨用來蒸蛋、做茶碗蒸,或當成海鮮湯底更好,增加蛋白質補給,提升營養攝取,還能增強免疫力。
  中醫治感冒怎麼補水?
中醫師推薦:風寒型感冒喝溫水、薑茶、蔥豉湯;風熱型感冒喝冷開水、薄荷茶
中醫看呼吸道症狀的感冒可分為風寒及風熱兩種類型,風寒型感冒的症狀通常是畏寒、清鼻涕、清痰等;風熱型的感冒,症狀上多是以喉嚨痛、黃痰、黃鼻涕呈現。不同屬性的感冒各有適用的補水良方。
1.薑湯:適用感冒初期,或是風寒型感冒,能快速有效制伏感冒
2.四神湯:感冒中期顧脾胃、補氣、安心神,也是很好的退燒食療
3.蔥豉湯:適用風寒型感冒,能緩解頭痛鼻塞,對於發燒症狀很有幫助
注意:本身發燒流汗多的人,不適用蔥豉湯。
4.薄荷茶:適用喉嚨痛、黃鼻涕等風熱型感冒
假使有合併發燒症狀,更要注意水溫不可太高。「這時就不適合喝雞湯及補品,反而會讓風熱型感冒症狀更加嚴重,」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林森中醫院區中醫外科主任陳建宏提醒。
2019-02-17 08:52:44
阿楨
戴口罩真的能遠離疾病嗎? 2019-03-19 元氣網

根據《紐約時報中文網》報導,醫用口罩能確實預防流感。2013年的一份研究發現,醫用口罩可將流感患者周圍空氣中的大病毒飛沫吸入量減少至1/25,不過只能將更具傳染性的微小病毒飛沫吸入量減少2.8倍。
另一項有關加拿大446名護士的研究中,研究人員發現醫用口罩在保護健康的人免於罹患流感的功效上,和N95口罩一樣有效。澳洲一項研究指出,在居家環境中,佩戴口罩可以讓健康的人將患病的風險降低60%至80%。
然而多數人佩戴口罩的方式其實並不確實,以至於無法達到上述的保護程度。對於在醫療場合以外的地方佩戴口罩的態度,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CDC P)表示「對於無症狀的族群,包括有可能產生併發症的高危險族群,在社區中佩戴口罩預防流感病毒上,我們並不能給出任何建議」。
專家建議,若是沒有口罩,或是不想佩戴口罩的人,站在距離患者至少6英呎(約1.8公尺)的地方,將會提升你保持健康的機率。即便患者沒有咳嗽或打噴嚏,他們的身邊仍充滿具傳染性的霧狀微小顆粒。
2019-03-21 09:00:38
阿楨
“青蛙殺手”,這種真菌滅絕了90種兩棲動物 2019-04-01 觀察者網

不知你是否曾為電影《生化危機》系列中那個控制生物、影響生物變異甚至進化的“T病毒”感到細思極恐,儘管由病毒控制人類的情節只是發生在虛擬故事中,但人類真的瞭解我們身邊那些無孔不入的細小微生物嗎?
3月29日最新一期《科學》(Science)雜誌上刊登的一篇名為《兩栖真菌引起災難性和大規模的生物多樣性喪失科學論文表明,通過對兩栖類壺菌病進行全球定量評估,證明了壺菌病在過去半個世紀至少501種兩棲動物物種的滅絕中所起的作用,其中包括90種可能的滅絕。
在20世紀80年代,物種數量的下降達到了頂峰,只有12%的物種數量出現了恢復的跡象,而39%的物種數量正在持續下降。目前它存在於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受影響最嚴重的是澳大利亞、中美洲和南美洲。壺菌病造成兩棲動物數量“史無前例”地下降,使其進入“世界上最具破壞性的入侵物種之列”。
蛙壺菌通過吃掉青蛙和其他兩棲動物的皮膚,引發致命的心臟病發作,從而殺死它們。人們常說真菌導致了200種兩棲動物的減少或滅絕,但這個數字已經過時近20年了。該研究最新估計,這種真菌導致501種兩棲動物的數量減少,約占已知總數的6.5%。其中90種已經完全被消滅。另有124種數量減少了90%以上,復蘇率極小。
在有記載的歷史上中,從來沒有一種疾病可以吞噬這麼多生命。它改寫了過去對疾病帶給野生動物影響的理解。
2019-04-02 08:17:44
阿楨
倫敦帝國理工學院的Matthew Fisher領導的一項基因研究表明,這種真菌起源于亞洲。20世紀初國際貿易蓬勃發展的時候,一種特別具有毒性和傳染性的毒株從那裡傳播到了世界各地。受感染的動物可能被藏在船上,或被故意當作食物、寵物或懷孕測試品運送。最終這種致命的病毒最終蔓延到了其他五大洲。
令人擔憂的一點是,蛙壺菌一旦進入新的活動區域就很難被移除,限制其活動當前最好的策略,但這也意味著要限制野生動物貿易,在全球範圍內轉移野生動物可能會產生毀滅性的後果。
正因為像病毒、真菌之類的微生物具備變異頻繁、傳播速度快的特點,一旦它對人體有害,也許就會帶來巨大的災難。相比于那些離我們尚遠的末日審判或是隕石撞地球,微生物的威脅就在我們身邊,它所帶來的恐怖也仍歷歷在目,如何有效預防它們仍是人類面臨的當務之急。
  回應
生化武器原來還是很有實用價值的,怪不得美軍這麼熱衷全球佈局實驗室。
全球200多所生化研究實驗室,這就是美國人一直在搞的東西。不然每年那麼多軍費去哪裡了?這麼多年來,經常有新的病毒爆發,尤其是近些年,非常恐怖,這背後基本上都是美國的身影!
2019-04-02 08:21:15
阿楨
植物也有免疫功能,抗病蛋白就像“老鼠夾子” 解學網

人有免疫力,植物有免疫力嗎?答案是肯定的,看似嬌弱的花花草草,可能遠比你想像中來得堅強。植物具有複雜、精細調控的免疫系統,可植物抗病蛋白被發現至今已經20多年了,人們卻仍然不清楚它們的工作原理。
據科學網2019-04-06消息,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與清華大學的研究團隊合作,在植物體內發現了由抗病蛋白組成的抗病小體並解析其電鏡結構,揭示了抗病蛋白管控和啟動的核心分子機制。相關成果在《科學(Science)》雜誌上線上發表。
然而,由於該理論與當時的主流觀點大相徑庭,大約有5年時間,這一觀點並沒有被學界廣泛接受。周儉民說,那時候,甚至連“學生髮論文都受到了影響”。
研究團隊發現,擬南芥的抗病蛋白感知到病菌後,會組裝成一個環狀的五聚體蛋白“機器”,形成抗病小體。抗病小體的中間有個“鑽頭”,它能夠“刺破”染病的細胞膜,以“自殺”的方式與病菌“同歸於盡”。也就是說,抗病小體很可能是植物細胞死亡和免疫的執行者。
“我們還發現,植物抗病小體的組裝方式、結構與功能,與動物免疫中的炎症小體驚人地相似,這展現了在不同生命形式中,進化對免疫形成的力量。”周儉民說。
中國學者的這一發現,填補了25年來人們對抗病蛋白認知的空白。英國皇家學會會士、歐洲科學院院士Sophien Kamoun認為,中國學者提出的“自殺開關”模型非常新,會給植物免疫領域帶來很多啟示。
在中科院院士、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研究員李家洋看來,在國際上率先提出、發現抗病小體,是中國學者對植物科學的重大貢獻。“未來通過分子設計育種等手段,相信這項成果也將為農業生產帶來廣闊的應用前景。”
  回應
難怪,我一個吃素的不愛得病!
走火入魔!植物的免疫蛋白跟你有球關係。你是病毒?
難怪被蟲子吃過的葉子比起未被侵害的葉子顯得蒼老,纖維變粗,鮮嫩感消失了。
2019-04-07 09:01:05
阿楨
神祕超級細菌感染波及全球 美國587例近半90天內死亡 2019-04-07 聯合報

紐約時報報導,去年5月一個老人進入紐約市布碌崙的西奈山醫院動腹部手術,驗血顯示他感染一種新發現的神祕致命細菌,他迅速被隔離在加護病房。90天後,這名病患死亡,但細菌卻沒有因此消失,院方發現,他的病房每個角落都受到污染。
這種專門禍害免疫機能衰弱的人的「耳念珠菌」(Candida auris),正在全球各地悄悄的擴散,委內瑞拉、西班牙、英國、印度、巴基斯坦和南非等地都曾遭殃,現在悄悄出現在美國。
耳念珠菌非常頑強,消滅真菌的主要藥物對它莫可奈何,使它成為抗藥性細菌感染這種全球最棘手的健康威脅的新範例。
有抗藥性的細菌通常稱為「超級細菌」,對新生兒、老年人、抽菸者、糖尿病患之類免疫機能不成熟或受損的人特別危險。
英國的研究顯示,如果不設法減緩抗藥菌出現,到2050年全球可能有1000萬人因此喪生,超過屆時預計將死於癌症的800萬人。
CDC估計,美國每年有200萬人感染抗藥菌,2萬3000人因此喪生;華盛頓大學醫學院認為,美國每年死亡人數達到16萬2000人,全球有70萬人。
公共衛生專家幾十年來一直警告,濫用抗生素使得那些治療細菌感染的藥物愈來愈沒效;近年來真菌也出現抗藥性,對現代醫學形成新威脅。簡單的說,真菌(fungi)就像細菌(bacteria)一樣,正演變出能對抗現代醫藥的防衛能力。
雖然世界衛生領袖呼籲加強節制處方抗生素,但許多醫院、診所和農業仍繼續大量濫用。科學家警告說,除非發展出更有效新藥,同時大力遏止濫用抗生素,否則這種風險會波及更健康的群體。
  回應
這可比非洲豬瘟恐怖多了,陰魂的衛生部長還在裝蒜嗎?還在繼續炒作豬瘟嗎?
耳念珠菌何來?
感覺是某個藥廠,或是軍方機構出包!?
人類自古以來就不是細菌對手, 差不多要到自然細菌反撲的時間了, 到時人們才會知道現代社會有多脆弱
2019-04-08 09:56:06
阿楨
“小病不斷大病不患”有道理嗎? 2019-07-10 科普中國

  大家是不是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言論:感冒可以增強人體免疫力,經常感冒才不會生大病,小病不斷才能大病不患等等。
  經常感冒真的不易生大病嗎?
  不是。
  人體生不生病,全靠免疫系統,經常感冒發燒的人往往表明他們自身的免疫功能較差,反而患大病的幾率更大。另外,感冒看似是小病,也會存在誘發肺炎、心肌炎等嚴重併發症的情況,不容小覷。
  確實,有些疾病我們得過一次,就獲得了長久的免疫力,例如水痘、腮腺炎等,但是引起這些疾病的病毒或細菌往往就是單一的一種,人體獲得針對它們的抗體後就可以長期維持免疫力。
  然而引起感冒或者流感的病原體,非常複雜多樣。
  但我們可以從不同個體面對感冒時的症狀來判斷其免疫力的強弱。例如有的人感冒了可以幾乎沒有症狀,僅僅歷時2~3天就痊癒,這通常是由於患者免疫力強大或者是曾經感染過這種病毒。
  而有的患者感冒後會出現明顯的反應,包括咳嗽、流膿鼻涕、發燒等,這通常是由於人體免疫系統不足以抵抗病毒的入侵,不能很快將它們消滅,從而引發身體更全面更強烈的免疫反應。
  所以感冒並不會增強人體免疫力,反而是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更容易受到感冒病毒的襲擊,更容易產生嚴重的反應和後果。
  經常感冒發燒就能預防癌症嗎?
  免疫力低下是非常明確的癌症高危因素,例如愛滋病患者,愛滋病病毒會破壞人體的免疫細胞,造成人體免疫力低下。並且,癌症是遺傳與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想要靠簡單的感冒與否來預測一個人是不是容易患癌,沒有任何科學依據。
  但“小病不斷大病不患”說法,也存在一定的道理,因為經常生小病的人,警惕性更高,更加關注自身健康問題,定期體檢,對自己身體的輕微變化,做到早發現、早治療。
  而不經常生病的人,往往自認為身體很好,容易對身體的各種不適置之不理。更不願意去定期體檢,有病及時就醫。
  別再信什麼“小病不斷大病不患”了,
  要關心身體健康,有病及時就醫。
2019-07-16 09:14:50
阿楨
感冒病毒治療癌症?不是新鮮事 和你想的可能不一樣 2019-07-12 科普中國

  近日,一則新聞讓普通群眾心情振奮。
  新聞中提到的抗癌研究裡使用的是柯薩奇病毒A21型,可以引起典型的感冒。但這並不意味著感冒病毒就能治療癌症,因為引起感冒的還有其它病毒,比如流感病毒。
  此外,也不是所有柯薩奇病毒都具有安全性或治療癌症的潛力。很多柯薩奇病毒可導致手足口病,無菌性腦膜炎,心肌炎,心包炎等。實際上,除了A21型,其它柯薩奇病毒引起普通感冒還真少見。
  柯薩奇病毒用在癌症治療上,或者說,病毒用在癌症治療上並不是最近的事情,也談不上什麼大新聞。柯薩奇病毒其實是溶瘤病毒中的一種,而溶瘤病毒用於腫瘤治療從20世紀初就開始了,也是近年來的研究熱點免疫治療的一個重要分支。
  目前在Clinical臨床試驗網站註冊的還有其它溶瘤病毒,主要有:腺病毒、柯薩奇病毒、HSV-1(單純皰疹病毒)、麻疹病毒、新城疫病毒、呼腸孤病毒、水泡型口炎病毒、痘病毒、脊髓灰質炎病毒等,用於治療黑色素瘤,乳腺癌,宮頸癌,頭頸癌,肝癌,肉瘤等。
  實際上腺病毒、單純皰疹病毒和痘苗病毒臨床應用最為廣泛,而不是柯薩奇病毒。
  即便是柯薩奇病毒,也已經在臨床期了。Viralytics公司還有其他4種溶瘤病毒在臨床前和發現階段,包括柯薩奇病毒 CVA13、CVA15、CVA18 和人腸道孤病毒 EVATAKTM。
  在溶瘤病毒研發方面,我國曾走在世界前列。2005年,重組人5型腺病毒注射液(安科瑞)在我國上市,早于安進T-vec上市近10年之久,但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在臨床上得到廣泛的應用,也並未受到國際認可。目前我國涉足溶瘤病毒的企業約40家,並有多家企業進行了IND申報。
  溶瘤病毒如何殺傷腫瘤細胞?
  腫瘤細胞之所以難以治療,就是因為能夠逃避免疫細胞的攻擊。溶瘤病毒可以把“冷腫瘤”變成“熱腫瘤”,啟動人體自身的免疫系統對腫瘤細胞的識別。
  目前為止,溶瘤病毒治療癌症也還面臨著一些困難,例如可能的治療失敗與副作用,大規模生產限制造成的高昂的價格等。這些都是可預期的問題。
  在溶瘤病毒和免疫治療發展的近百年間,我們既經歷了對病毒療法的高預期,也經歷過多次的預期破滅的失望,但在攻克癌症的道路上,人類一直不曾停步,因此我們既不需要因為一個新聞而歡呼雀躍,也不需因為一次失敗完全放棄希望。
https://tech.sina.com.cn/d/f/2019-07-12/doc-ihytcerm3103204.shtml
2019-07-16 09:15:59
阿楨
人體內的微生物與出生方式有關 2019-09-20 新浪科技

  據英國《自然》雜誌19日發表的一項醫學研究指出,人類體內的微生物,與出生方式有關:剖宮產嬰兒的腸道菌群容易發生改變,且較易受到潛在致病菌的定植。
  此次,英國惠康桑格研究所科學家特雷弗•勞雷及其同事,對醫院出生的596名足月嬰兒的腸道菌群,進行了詳細的全基因組測序,試圖明確剖宮產會如何影響新生兒期的腸道菌群組成。這些嬰兒中,314名是陰道分娩,282名為剖宮產。
  分析顯示,剖宮產的分娩方式與母體共生菌傳遞受到破壞以及耐藥致病菌的定植率較高有關,而後者可能來源於環境。研究還發現,約83%的剖宮產嬰兒,攜帶了潛在的致病菌,而這一比例在自然分娩的嬰兒中只有49%左右。此外,孕期使用抗生素是造成自然分娩嬰兒腸道菌群組成最大差異的原因。
  Nature迄今最大規模研究證實:剖腹產寶寶缺少關鍵菌群
近日,英國Wellcome Sanger研究所進行了迄今為止對新生兒微生物群規模最大的一項研究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據,通過順產出生的新生兒攜帶的微生物與通過剖腹產出生的新生兒不同。剖腹產新生兒往往缺乏健康兒童和成人體內存在的腸道細菌。相反,它們的腸道中含有醫院常見的有害微生物。相關結果發表在《Nature》雜誌上。
2019-09-24 10:07:06
阿楨
人類免疫系統進化有“副作用” 2019-12-05 新華社

  荷蘭奈梅亨大學研究人員在新一期《免疫學趨勢》,分析了非歐亞地區一些人群基因組中與感染病原體相關的DNA在進化過程中如何改變。雖然這些變化使人不易被某些病原體感染,但它們可能與克羅恩病、紅斑狼瘡等自身炎症性疾病相關。自身炎症性疾病是由固有免疫系統缺陷或失調導致的復發性或持續性炎症疾病。
  “這似乎是一種平衡。人類免疫系統不斷進化以抵禦疾病,但卻不能阻止疾病的發生。一方面我們得到了好處,另一方面也對一些新疾病更為敏感。”
  非洲人長期受瘧原蟲感染,於是許多人的DNA在進化後可通過讓身體發炎的方式抵抗瘧原蟲,但這也導致現代非洲人晚年更易患動脈粥樣硬化等心血管疾病。再如歐亞地區一些人群攜帶來自尼安德特人的DNA,他們抵抗1型愛滋病病毒和葡萄球菌的能力更強,但也更容易出現過敏、哮喘、花粉症等問題。
  回應
這題目就讓“科學”矛盾了。所謂“副作用”就是退化,人的生病就是免疫力倒退。
楨:進化退化?演化!

人體菌群也存在“男女”之分? 2019-12-09 新浪科技

  在人體中,共生著數以萬計的微生物,除腸道、口腔、皮膚、呼吸道和女性生殖道外,在淚液、精液和母乳乃至組織和血液中也發現了微生物菌群的存在。據粗略估計,這些共生菌的細胞數目是人體自身細胞數的10倍,僅腸道就定植了重達1.5公斤的微生物。
  人體的免疫代謝存在明顯的性別差異,人體菌群是否也存在著性別差異?這些差異從何而來?至今仍無確切統一的說法。
  近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博士生李文迪與其導師馬占山發表在《前沿科學》的研究論文對於“菌群性二型”做出了詳盡的定量分析。
  該研究探究了人體四大主要部位(口腔、腸道、呼吸道和皮膚)的菌群在男女間存在的性別差異及生態學理論機制。
  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患痛風,有資料顯示男女患病比例接近15:1。
  女性皮膚的正常菌群多樣性顯著低於男性,而高物種多樣性往往是皮膚防禦的堅實護盾。
  菌群也會影響人體“腦-腸通訊中樞”等複雜系統的運作。
  相關新聞
南京醫科大學找到幽門螺旋桿菌新剋星:非抗生素療法療法有望應用臨床!
2019-12-12 09:16:22
阿楨
科學家在恆河發現「極大量抗藥性超級細菌」 2019-12-24 聯合報

恆河被印度人尊為聖河,卻也是全世界汙染最嚴重的河流之一。根據印度科技研究所在恆河發源地根戈德里(Gangotri)的定期測量,該地下游河水中帶有抗藥性基因的超級細菌是上游的20倍,顯示恆河在發源地就已被嚴重汙染。
印度科技研究所指出,汙水設施僅能處理7萬8000人分的汙水,但每年5月至6月的旺季,根戈德里會湧進至少50萬朝聖者,人類廢棄物和印度民眾在河中沐浴的習慣,是恆河汙染的兩個主要原因。
世界衛生組織(WHO) 稱抗藥性細菌是人類健康的重大威脅,每年在全球奪走70萬條人命。
不過要改變印度民眾的習慣並非易事,在恆河旁擺攤的小販說:「恆河是我們的母親,喝她的水就是我們的宿命。」一名遊客說:「我們不是來拜細菌的,我們不會去想這種事。」
2019-12-25 09:19:08
阿楨
在高壓電場“過”一下 食品保鮮期大大提高 2019-12-30新浪科技

  近日,南京農業大學發佈了一項新型冷殺菌保鮮包裝技術,採用了先保鮮包裝後冷殺菌的方法,將食品放在低溫等離子電場中“過”一下,在保證生鮮高品質的前提下,大大提高殺菌率和貨架保鮮期,該技術目前已經獲得國內外發明專利授權4項。
  與目前廣泛採用的熱源等殺菌技術相比,殺菌過程中溫度不升高或升高很低,能量消耗少,既能高效殺菌又保證了產品的色、香、味等。
  低溫等離子體冷殺菌核心技術裝備與MAP氣調保鮮包裝緊密結合,產生殺菌作用的等離子體來源於包裝內部氣體,食品通過生產線被輸送到高壓電場“過”一下,利用食品周圍介質產生光電子、離子和自由基團,與微生物表面接觸導致其細胞被破壞,從而達到殺菌效果;整個過程一改傳統的先殺菌、再包裝,變為先包裝、後殺菌,大大降低了包裝過程中的二次污染和化學殘留。
  生菜的保質期能從2—3天延長至8天以上,殺菌率超過90%,降解農藥51%以上,整個殺菌過程能耗很低,30秒即可完成一次殺菌,非常適合大規模自動化生產。
2020-01-08 09:03:49
春藥
很不錯的分享~~!


http://www.yyj.tw/
2020-01-11 02:09:06
阿楨
科學家發現不吸氧氣的動物 2020/02/26 中時電子報

「動物需要氧氣」,這幾乎是個常識,然而常識似乎總是會有例外,科學家剛剛發現,一種常常寄生在鮭魚身上的黏孢子蟲,是不需要氧氣、不需要呼吸的。這對於我們研究生物演化,有了新的認識。
  科學警報(Science Alert)報導,科學家很早就知道,地球上最初期的生物是厭氧細菌,氧氣對它們來說是毒氣,只是隨著會光合作作用藍綠菌以及初期藻類,改變了地球大氣成份,使得厭氧細菌的生存空間愈來愈少。到了14.5億年前的某個時候,生命開始發展代謝氧氣(即呼吸)的能力。一種能利用氧氣的小型細菌出現了,隨後不知是它寄生到更大的古細菌,或是它自己入侵了大細菌身體裡,結果,小細菌能夠分解氧氣,並產生一個叫做三磷酸腺苷的分子,這種分子對大細菌,以及後來演化出的多細胞生物,有著很大的用處,使得這種共生關係對雙方都有用處。
  最終,這種小細菌成了細胞內的重要胞器,我們稱其為「粒線體」,以我們人類為例,除了紅血球之外,我們體內每個細胞都具有大量的粒線體,事實上,我們呼吸氧氣,所供應的真正對像是粒線體。
  換言之,如果生物體沒有粒線體,它就不需要呼吸,請問,是否存在沒有粒線體的動物呢?
還真有!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研究發現會引發鮭魚白點病的黏孢子寄生蟲(Henneguya salminicola),身上沒有線粒體基因組。
  黏孢子寄生蟲是一種刺胞動物,與珊瑚、水母和海葵屬於同一個門。儘管它在魚肉中形成的囊腫很難看,使魚肉看起來很不新鮮,但是這些寄生蟲事實上無害,並且可以在整個生命週期中,與鮭魚一起生活,不會太影響鮭魚的健康。
  它究竟如何生存仍然是一個謎,因為生物都需要三磷酸腺苷做為能量,那沒有粒線體它要如何取得?一種說法認為,它可能是從宿主中提取,但這尚未確定。
  但是損失與這些生物的總體趨勢非常吻合,這是遺傳簡化的一種。多年來,它們基本上已經從自由生活的水母祖先發展成為如今我們看到的更為簡單的寄生蟲。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00226005062-260408?chdtv
2020-02-27 07:31:15
阿楨
為了傳染更多人,你不知道這種細菌多主動! 2020-04-14 新浪科技

  除了新近感染人類的新冠病毒外,還有多種病原體也會借助咳嗽在人與人之間播散,比如我們熟悉的流感病毒,還有引起結核病的結核分枝桿菌。
  結核病可能是人類最古老的一種傳染病,過去被稱為白色瘟疫、癆病。如今,全球每年因結核病死亡的人數多達130萬。被結核菌感染的人數就更多了。全球70億人當中,差不多有1/4人的體內隱藏著活的結核菌,一生中有5%~10%的機會變成結核病人。
  最近,一項針對結核分枝桿菌的新研究,讓我們見識到了這種致病細菌促進自身傳播的“主動性”,也讓我們對結核病的咳嗽症狀有了全新的理解。主導這項研究的是美國德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UTSW)的傳染病學和微生物學專家,相關論文發表於頂尖學術期刊《細胞》。
  科學家們首次查明,結核桿菌竟然會產生一種分子sulfolipid-1(SL-1),直接刺激氣道的神經,從而引起咳嗽。SL-1是一種結構複雜的脂質分子,為致病性結核分枝桿菌所特有,存在於細菌細胞表面。SL-1就像疼痛反應的觸發器,可以刺激人體痛覺神經細胞。
  不過,細菌在促進自身傳播時採取主動,我們在預防疾病傳播時可以更主動!科學家們由此提出了針對性控制結核病的新思路。研究者指出,如果後續研究能夠證明抑制咳嗽不會對感染者有害,那麼開發一種抑制SL-1產生的藥物,將有可能阻止結核病的傳播。
2020-04-16 07:53:39
阿楨
《自然》:代糖騙不過腸道! 2020-04-20 新浪科技

  近日,哥倫比亞大學的Hwei-Ee Tan和Charles S。 Zuker等研究發現,除了在舌頭上產生甜味,葡萄糖還能直接作用在腸道,通過腦腸軸,不依賴味覺而產生對糖的偏好。這一途徑恰恰是安賽蜜等人工甜味劑所缺少的。
  甜味由舌頭和上顎上的甜味受體感受。不過研究發現,敲除了甜味受體,嘗不到甜味的小鼠,依然會產生對糖的偏好。本身就缺乏甜味感受器的貓,有時也會跟鏟屎官要糖吃。
  研究人員先是給小鼠提供了一瓶糖水和一瓶自來水,如預期的那樣,野生型的小鼠嗜甜,幾乎只會去喝糖水。
  而小鼠在面對糖水和甜度相當的人工甜味劑安賽蜜溶液時,有意思的事情發生了。最初,小鼠在兩者之間沒有什麼偏好,飲用糖水和安賽蜜溶液的次數差不多。但到了1天后,小鼠就幾乎只會去喝糖水了。甚至敲除了甜味受體,嘗不到甜味的小鼠,1天后也會明顯的偏好糖水。
  這種對糖的偏好並不是出於糖中所含的熱量。使用一種機體無法代謝,不能產生熱量的葡萄糖類似物——甲基-α-D-吡喃葡萄糖苷(MDG),也可以像葡萄糖一樣,讓小鼠對其產生偏好。
  研究發現,飲用糖水後,小鼠的孤束核尾側部(cNST)有明顯興奮,而飲用安賽蜜溶液和水之後,這部分腦區的活動很弱。
  為了明確是哪一段消化道感受到了糖,研究人員直接把導管插入了小鼠十二指腸球部,並在其下方大約12cm打開一個出口讓糖水流出,相當於截取了小鼠的十二指腸和一部分空腸。在向這一段腸道中灌入糖水或MDG溶液後,小鼠cNST都產生了明顯的興奮,而切斷迷走神經後,糖水引起的cNST興奮也消失了。
  進一步的研究顯示,腸道中感受糖的,正是用來吸收葡萄糖的SGLT-1。而不通過SGLT-1吸收的果糖和半乳糖,也不能引起cNST的興奮。
  也就是說,除了舌頭上感覺到的甜味外,葡萄糖還可以被腸道中的SGLT-1感受,通過迷走神經引起cNST興奮,產生對糖的偏好。
  研究人員計畫進一步研究腸道中這一感受糖的神經通路,與大腦中管理獎勵、進食、情感等等其它部分的聯繫,以更好地理解喜歡吃糖的根源。
https://tech.sina.com.cn/d/f/2020-04-20/doc-iirczymi7279645.shtml
2020-04-21 07:51:35
阿楨
Cell揭秘:為啥會挑食?原來腸道微生物才是真正的食客 2020-04-14 新浪科技

  美食色香味俱全方得歡心。究竟是什麼在影響人們對食物的選擇呢?
  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家Jeffrey Gordon及其同事在最新一項研究中對此給出了解答:或許“看不見的腸道微生物”才是影響我們對事物選擇的“真正食客”。該研究結果已於9月19日發表在國際重磅期刊《Cell》雜誌上。
  研究人員挑選出有著一組相似腸道微生物的小鼠進行培養,首先為他們投喂高脂肪、低纖維的飲食,培養出與人類腸道微生物群相似的20種不同種類。接著,改變它們的飲食,給其投喂由34種蔬果蔬菜製成的合成纖維製品,觀察愛飲食的改變如何影響腸道微生物,以及攝取更多的膳食纖維是否能夠促進微生物組中有益代謝酶的表達。
  試驗觀察發現,不同的腸道微生物有著不同的“口味”。有的愛吃蛋白質,脂肪或碳水,有的則更喜歡膳食纖維。並且當它們獲得最愛的食物時,它們的“隊伍”就會變得更加龐大。
  所以,當你開始“挑食”時,你原本均衡的腸道微生物開始 “失衡”,當你一直“偏愛”某種食物時,或許是這逐漸隊伍龐大的“食客”發出的需求信號。

糖分“妖魔化”:真的對健康有害嗎? 2020-04-20 新浪科技

  各類複雜和簡單碳水化合物其實也是由糖類分子構成的,消化後可以水解成葡萄糖,供細胞產生能量,維持我們聰明大腦的運轉。複雜碳水化合物比如全粒穀物和蔬菜,簡單碳水化合物則更容易消化,可以迅速向血液中釋放糖分,比如我們日常食物中含有的果糖、乳糖、蔗糖、葡萄糖、以及人造玉米糖漿等其它糖類。
  人類一度只有在水果成熟的那幾個月裡才能接觸到糖分。大約8萬年前,人類偶爾才能吃到水果嘗到糖的甜味,因為大多數水果都被鳥兒搶去了。
  在16世紀之前,只有富人才吃得起糖。但隨著殖民貿易,糖逐漸變得越來越普及。到了上世紀60年代,人們發明了將葡萄糖大規模轉化為乳糖的技術,在此基礎上發明了果糖和葡萄糖的濃縮物——高果糖玉米糖漿。
2020-04-21 07:52:07
阿楨
如今,我們一年到頭都可以隨時享用充足的糖分。現代人的糖分攝入遠遠不如遠古時期那麼健康。如今,糖已經變成了威脅公眾健康的頭號公敵:政府開始對糖收稅,學校和醫院不再通過自動販賣機出售糖果,專家甚至建議把糖從日常飲食中徹底剔除出去。
  最新研究發現,吃糖更多的人更易患二型糖尿病、心臟病和癌症……但這也許不是吃糖的錯。
  到目前為止,科學家還沒能證明糖除了熱量過高之外、對健康的影響究竟有多大。一項研究顯示,每天的果糖攝入量若超過150克,就會降低胰島素敏感度,從而增加患高血壓和高膽固醇等疾病的風險。但研究人員也總結道,通常在攝入大量糖分之外、攝入的熱量也過量時,才會發生這種情況,而且對健康的影響更可能是因為,攝入糖分會增加卡路里過量的幾率,而不單單是糖本身的作用。
  此外還有越來越多的人指出,把某種食物“妖魔化”是一種很危險的做法,會導致人們產生誤解,甚至拒絕食用維持生命所必需的食物。
  研究人員總結道,雖然軟飲料攝入量和糖分添加量與肥胖人數同步增長,但這種相關性太過寬泛。
  而且並非所有人都同意高果糖玉米糖漿是造成“肥胖危機”的主因。一些專家指出,在過去十年間,全世界數個國家的糖漿消費量都在不斷降低,但肥胖水準卻不減反增。比如在澳大利亞和歐洲等幾乎不使用高果糖玉米糖漿的地區,也廣泛存在肥胖和糖尿病等問題。
  可見高果糖葡萄糖漿並不是唯一有問題的糖類。其它添加糖,尤其是果糖,也與多種健康問題脫不了干係。
  首先,果糖可能容易引發心臟病。肝臟細胞在分解果糖時,最終產物之一就是甘油三酸脂。這種脂肪會逐漸在肝細胞中積聚,如果進入血液,就會在動脈壁上越積越多,形成脂肪構成的動脈硬塊。
  一項研究似乎也支持這一觀點:與日常攝入熱量只有不到10%來自添加糖的人相比,這一比例超過25%的人死於心臟病的風險是前者的兩倍。二型糖尿病的發生也與攝入添加糖有關。上世紀90年代的兩項大型研究發現,每天飲用一瓶以上軟飲料或果汁的女性患糖尿病的幾率是很少喝飲料的女性的兩倍。
  糖並不是引發疾病的直接原因
  但這同樣不能證明糖分是否真的會引發心臟病或糖尿病,造成糖尿病、肥胖和高血壓的主因應當是過度熱量攝入,糖僅僅是其中的一部分。
2020-04-21 07:55:33
阿楨
只要攝入的能量超過消耗的能量,長此以往就會造成脂肪囤積、胰島素抗性和脂肪肝,與飲食結構無關。如果某人的能量消耗量很大,且攝入的熱量符合應有水準,就算飲食中含有大量果糖或其它糖類,身體也不會受不了。
  比如運動員的糖類消耗量往往高於常人,但患心血管疾病的幾率卻很低,因為攝入的多餘果糖會在運動過程中被代謝掉,從而增加其運動表現。
  將糖類“妖魔化”並不可取
  雖然當前的指導原則建議,添加糖提供的熱量不應超過單日總攝入熱量的5%,但營養學家指出,真正健康、均衡的食譜對每個人而言都有所不同。
  我們不該給食物貼上“好”或“壞”的標籤,這種做法並不健康。把糖變成一種禁忌只會增加它的誘惑力。
  美國詹姆斯•麥迪森大學副教授艾倫一直在研究宗教與科學之間的關係。他認為,我們把糖視作惡魔的原因很簡單:歷史上的人類總會把自己最難抵擋的事物妖魔化。而如今,我們又將糖類妖魔化,希望借此培養自己在渴望面前的自控力。
  糖會帶來很強的愉悅感,所以我們不得不將其視作一種強烈的罪惡。當我們看待事物的方式非好即壞時,就無法想像這種罪惡能夠以介於好壞之間的形式存在。我們對糖的態度就是如此。
  用如此極端的態度看待事物會令我們對自己的飲食感到焦慮,每天都要冥思苦想自己該吃什麼。杜絕糖的攝入甚至可能產生反作用,因為你可能會用熱量更高的食物(比如脂肪)代替糖類。
  此外,在圍繞糖進行討論時,我們往往會把含有添加糖、但缺乏其它必備營養物的食品和飲料(比如軟飲料)和含有糖分的健康食物(比如水果)混為一談。這兩者之間的區別令28歲的瑞典人蒂娜(Tina Grundin)大傷腦筋。她一度認為所有的糖都不健康,因此採用了高蛋白、高脂肪的素食飲食習慣,結果因此患上了進食障礙症。
2020-04-21 07:55:58
阿楨
《細胞》靈魂拷問:不睡覺就會死,這是為啥?

2020-06-05,頂尖學術期刊《細胞》發表了哈佛大學醫學院的研究,回答了這個未解之謎。
  他們發現,嚴重睡眠不足,也會導致果蠅的猝死。正常環境下,果蠅能活約40天。而一旦剝奪睡眠,它們就只能活20天左右。
  有意思的是,這些果蠅在“困死”的前幾天,腸道內會積累大量ROS(活性氧類)分子。相比之下,大腦裡反倒沒有這種異常。後續研究發現,腸子正是產生這些ROS的主要場所。
  這不僅僅是果蠅裡才有的現象,在小鼠身體裡,一旦缺乏睡眠,腸道也同樣會積累ROS。這表明哺乳動物擁有同樣的機制。
  研究人員們找到了一系列能夠中和ROS活性的抗氧化劑。他們發現,將這些抗氧化劑放進食物裡,竟然可以讓睡眠不足的果蠅,活到接近正常的水準!
  哈佛醫學院指出褪黑素、硫辛酸、以及NAD在清除腸道ROS上,特別有效。
  為了驗證這個結果,研究人員們又通過基因改造的技術,讓果蠅的腸道裡大量表達抗氧化酶。同樣,即便缺少睡眠,這些果蠅也不會過早地“困死”。
2020-06-06 07:11:17
阿楨
生食蔬菜,當心這種不可能被洗掉的致命病菌 2020-07-30 新浪科技

  近日,特拉華大學在《微生物學前沿》發表的一篇論文指出,能引發腸胃炎的鼠傷寒沙門氏菌已經學會了如何攻破植物葉子的防禦,藏在蔬菜的葉片裡。
  沙門氏菌感染在世界範圍內每年大約有1 億個病例,並可以導致其中的300萬人死亡。而最近被發現能入侵葉片的鼠傷寒沙門氏菌是其中一種常見血清型,它所導致的傷寒每年大約有2100萬個病例,其中約20萬人死亡。
  健康人的免疫系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禦沙門氏菌等微生物的入侵,植物也有辦法防範這樣的異類。微生物在入侵植物時所要面對的第一道防線就是植物的表皮。對於試圖從氣孔入侵的細菌,植物也準備了“化學武器”。但鼠傷寒沙門氏菌設法繞開了這些防禦機制。
  鼠傷寒沙門氏菌不僅能入侵生菜,在番茄葉、芝麻菜、香菜、羅勒、卷心萵苣等綠葉蔬菜中也觀察到。那我們還能愉快地吃沙拉嗎?

為什麼要放生牛奶? 2020-07-30

在一些民間智慧中,放生向來被設定為一種獲取功德的便捷手段。放生不同的物種和數量代表不同的寓意,本身就十分尊重花錢找人辦事的市場規律。
如今放點魚蝦王八已經沒什麼可吹噓的了,受全球局勢啟發,穿著救生衣的阿姨們用實際行動向世界宣佈,這些牛奶裡的細菌含量很高,它們都是生命啊。
2020-07-31 08:48:47
阿楨
細菌垂死時發出“死亡尖叫”,保護同伴逃離抗生素追殺 2020-09-03 新浪科技

  之前研究指出,當群集細菌遭遇抗生素時,其中大約有25%的細菌會死亡。死去的細菌似乎在以某種方式保護著倖存細菌。在一部分群集同伴死去後,倖存的細胞似乎會主動遠離抗生素。但是,那時還不清楚,到底是什麼因素促使細菌有這樣的行為。
  在一項新研究中寫道,當面臨如抗生素等威脅時,細菌的化學“死亡信號傳遞”可以為倖存細菌提供充足的時間來獲得傳遞抗生素耐藥性的突變。

細胞也能成為走迷宮高手? 2020-09-03 新浪科技

最新一期《科學》研究:一支來自英國的團隊分別讓胰腺癌細胞與細菌 “走迷宮”。
長久以來,科學家們就想知道細胞如何進行長距離的遷徙。這對理解胚胎發育,或是癌症的轉移,都有重要的意義。
早期的研究發現,細胞具有一定的趨化性,也就是會依照某種化學分子的濃度梯度進行遷徙。比如某種細菌會從糖分子濃度較低的地方,移動到糖分子濃度較高的地方。
由於趨化分子本身會向四周擴散,這些細胞在道路的分支處,就可以提前對其進行降解,並由此判斷出哪一條是死路:趨化分子的擴散速度越快、細胞本身移動的速度越慢、或是死路越短,細胞做出正確判斷的幾率也越高。

向血液中注射這種致病菌,竟能治療癌症? 2020-09-02 新浪科技

減毒的鼠傷寒沙門氏菌在減毒後依舊能引起機體的免疫反應,這一點類似于疫苗的原理。而此時,由於致病菌吸附在癌細胞周圍生長,人體免疫系統在攻擊細菌時,也會攻擊到癌細胞,產生一部分ICB免疫治療效益。
2020-09-05 08:48:36
阿楨
師法自然:取經蟬翼、蜻蜓翅膀,成功開發對抗超級細菌新方法

  全球每年死於耐藥超級菌的患者超過70萬。
  蟬翼與蜻蜓翅膀,是天然的細菌殺手。受其啟發,澳英團隊,開發了一種新型抗菌表面。這種抗菌表面模擬昆蟲翅膀上對細菌具有致命作用的不同納米粒子,對於對抗致命超級細菌具有重大意義。
  近日發表於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雜誌,研究者詳細介紹了這些納米表面如何通過拉伸、切割、撕拉等物理方法來破壞病菌。
  相關新聞
全靠納米柱 蟬翼才能既防水又抑菌

地球上的蜻蜓為什麼越來越少?它們被人類無意間騙去送死 2020-09-03 新浪網  

  一方面,環境污染問題和棲息地減少的問題是導致蜻蜓數量減少的關鍵;另一方面,人類的建築也對蜻蜓的生存造成了巨大的威脅。
  蜻蜓需要在水面產卵,因此雨天過後就會看到它們的身影,不過蜻蜓找水並不是依靠直接的判斷,而是利用複雜的眼部結構尋找偏振光。
  在人類工業沒有取得巨大的進步之前,蜻蜓還是可以輕易分辨來自自然界的各種偏振光。而進入新時代後,玻璃、汽車甚至光滑的墓碑都可以產生水準偏振光,因此導致蜻蜓出現了錯誤的判斷。
  在美國洛杉磯有一個拉佈雷亞瀝青坑,它的表面也十分光滑,以至於產生了高強度水準偏振光,很多昆蟲前赴後繼,它們的屍體粘附在瀝青表面,隨後還吸引了很多鳥類前來,最終在這裡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相關新聞
蜻蜓幼蟲一年吃掉3千隻蚊子,8年才能長大,卻被人們當成美食大量捕捉!
2020-09-22 08:47:13
阿楨
我們可以從蚊子身上學到什麼? 2020-08-29 新浪網

  蚊子的「打針」工具不僅鋒利而且細小,會分泌特殊物質,不僅可以防止血液凝結,而且還能夠麻痹我們感受到它在作案。
  打針時每個人都很痛,這是因為針頭在進入皮膚後,皮膚會跟著產生擠壓,然後刺激到神經,出現疼痛感。
  而蚊子的口器很薄,本身就不容易觸碰到神經,與此同時,它還會在刺入皮膚時,先鑽一個小洞,再讓帶鋸齒的下顎先進入皮膚,減少擠壓,也就做到了「神不知鬼不覺」。
  就有學者根據蚊子的這種能力,搞出了一種「無痛注射器」。
  這種注射器的針頭很小,長2毫米,厚0.1毫米:
  而且和蚊子的裝備相同,它的外部也有鋸齒邊緣。
  操作也像是開了「寫輪眼」,和蚊子的動作一模一樣,鋸齒會精細的輪流刺入皮膚,減少皮膚對它的感知。
  除了蚊子,《科技蟲生》還介紹了人類如何向蜻蜓學習本領。
  紀錄片中的蜻蜓能在空中翻滾,也能瞬間急轉彎。可在風力極為微小的情況下,完成優雅的飛行動作,翅膀動都不用動一下。它的翅膀構造複雜,很輕薄,僅有0.003釐米厚。翅膀是崎嶇不平的,在風洞測試中,這種不規則的翅膀可以讓氣流在翅膀的上下兩側產生明顯的變化,和機翼很相似,機翼的流線型有利於切割氣流,讓上方氣流加速,也就導致上方氣壓變小,從而產生升力。
  人類利用這種結構,研究出了一種風力渦輪機,在風力微弱時,機器依然可以運作。
  人類還可以從昆蟲身上學到多少東西?
  像是蟬翼的防水功能:
  蠶絲的堅韌:
https://k.sina.com.cn/article_1642632622_61e895ae01900q2ly.html
2020-09-22 08:49:48
阿楨
自來水出現致命吃腦變形蟲 美8城市受警告

據CNN與BBC新聞網2020/09/26報導,德州環境品質委員會(TCEQ)已對布拉索斯港(Brazosport)水務局服務區的居民發出用水警告說,由於週五晚自來水中出現時吃腦變形蟲「福氏內格裡蟲」(Naegleria fowleri),除了沖馬桶外,暫時都不要用水。
這種變形蟲往往藉由污染的水,經由鼻腔進入腦部,致死率高達97%,通常出現在土壤、溫暖的湖泊,河水和溫泉中。此外,管理不良或未加氯消毒的泳池,還有工廠排放的溫水中,也會出現。
9月8日,當地6歲男孩因感染吃腦變形蟲入院,來源可能有兩,1是在傑克遜湖市民中心前的噴水池區戲水,2是接觸過家中水管。感染的人會出現發燒、噁心、嘔吐,頸部僵硬和頭疼等症狀,多數一星期內死亡。
  相關新聞
變形蟲吃腦 俄亥俄少女喪生

漢語“細胞”一詞是如何而來的? 2020-09-27 新浪科技

  據語言學家的研究,現代漢語中的意譯詞語,大多數不是中國人自己創譯的,而是採用日本人的原譯。原子分子等大量學術詞語姑且不論,就連科學社會民族宗教等都來自日本學者的的翻譯。
  李善蘭1858年在《植物學》把cell理解為小的胞體,但他是浙江海寧人,方言小稱細,所以譯成了細胞,這也是長期不被公眾認可的原因。但事實上,細在古代漢語中就有體積微小或瘦小的意思,與cel”的內涵契合,譯為細胞順理成章,未必是受到方言影響。至於細胞一詞長期不被認可的主應是《植物學》在晚清中國社會的傳播有限,影響不大。《植物學》問世數年後便傳到日本,對日本重要影響。細胞成為植物學、解剖學的術語,並由此衍生出了細”一詞。在20世紀初從日本轉引西學的浪潮中,細胞等詞彙又從日本傳來中國。
2020-09-28 08:43:46
阿楨
資料告訴你,腸道菌群平衡有多重要 2020-12-17

我們都知道,地球生態平衡對於整個地球環境是至關重要的。同樣,腸道微生態平衡對於我們的機體健康也至關重要。在人腸道內至少共生著1000種、數量高達100萬億的腸道菌群,其數量是我們人體細胞總數的10倍!從某種角度來說,我們不是人,而是一個微生物群體!腸道不同部位由不同的特異性腸道菌群構成,腸道菌群與腸道環境之間、不同菌之間相互作用,維持腸道微生態平衡,保證人體健康。
自2012年以來,在《Science》《Nature》等頂級學術刊物上發表的有關腸道菌群與疾病關係的研究論文已有上千篇。研究證實腸道疾病,代謝性疾病(糖尿病、肥胖等)、神經性疾病(抑鬱症、孤獨症等)、心腦血管疾病(高血壓、冠心病等)、免疫性疾病(濕疹、哮喘等)等上百種疾病都與腸道菌群失調有關係,部分疾病的發生已被證實與缺失了某些特定功能菌相關,這也是目前現有藥物不能有效治療上述疾病的原因。
或許這些病不是治不好,而是我們沒有找到合適的方法去治療,花大量的錢也是能稍微緩解甚至只是減緩病情惡化速度。通過服用益生菌等方式,來干預腸道微生態或許是治療這些疾病的有效方法(楨:?)。

全國超一半人感染幽門螺桿菌,分餐制有必要普及嗎?2020-12-15

幽門螺桿菌在全球自然人群的感染率超過50%,我國為59%其中兒童為40%。感染幽門螺桿菌後,大多數人沒有明顯症狀,部分人會患上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出現腹痛、腹脹、腹酸、反酸、噯氣等症狀。此外,幽門螺桿菌感染所致的癌症占45%。而幽門螺桿菌感染者患胃癌的風險將增加4~6倍。世界衛生組織已將幽門螺桿菌列為了一級致癌物質。
  回應
分餐有必要,但我估計不現實:中國在唐宋前後發生了很多變化:
唐宋前 | 唐宋後
經濟中心在北方|經濟中心在南方
跪坐 | 高坐
分餐 | 合餐
2020-12-21 08:37:29
阿楨
為什麼很少醫生/醫院研究利用大蒜殺除幽門螺桿菌? 2020-12-16

附所查到的一些論文連結:
大蒜油抑制幽門螺桿菌體外實驗研究_愛學術
大蒜素聯合雷尼替丁治療幽門螺桿菌陽性消化性潰瘍的療效觀察_愛學術
鮮大蒜對農村人群幽門螺桿菌感染率的影響_愛學術
口服生大蒜治療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臨床療效觀察
  回應
 體外實驗意義不大。
 我發的那幾個連結就第一條是體外實驗,剩下三條都是臨床的。你是馬虎還是視而不見呢?
 我治癒幽門螺旋桿菌的經歷:在某次年度體檢中,選了“幽門螺旋桿菌”篩查(吹氣法)。接下來就是標準常規治療:甲硝銼片 + 抗菌藥,三四種藥一起吃。兩個月一個流程。流程結束後一個月,再去複查。依舊! 無意中得知,我領導沒事,雖然在一個鍋裡吃飯...... 仔細審視後,發現了兩人的飲食區別:是否生吃蒜! 此後,每天晚飯生吃 一、兩瓣蒜。從那以後,複查過兩次,沒事了!告訴了其他家人,嘗試後,取得了同樣的正面結果!

繼天花、脊髓灰質炎、絲蟲病、白喉之後,存在至少3000年的瘧疾被我國消滅!
  回應
按照動物保護原則:這是在破壞生態多樣性啊
2020-12-21 08:39:23
阿楨
細胞核起源於病毒? 2021-01-28 新浪科技

  動物、植物、真菌和原生動物的細胞各不相同,不過它們都有一個顯著的共同特徵:細胞核。
  越來越多的證據使研究人員認為細胞核或許和線粒體一樣,起源于一種共生關係,帶來細胞核的可能不是一個單獨的細胞,而是病毒。
  酵母生物技術公司MicroBioGen的研究主管菲力浦•貝爾(Philip Bell)在2001年就提出了真核生物細胞核的病毒起源學說。
  科學家們普遍認為真核生物最早出現在25億年至15億年前。有證據表明,當時,一種細菌寄生到另一種原核生物——古細菌內,並成為了它的線粒體。
  相關新聞
以色列科學家:成年人細胞約370萬億個,每秒更換380萬!

掉髮恐和腸道細菌有關,超噁糞菌療法白髮變黑髮 2021/01/29 中時
  相關新聞
與腸道免疫及微菌叢失調相關的疾病
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疾病被認為可能與腸道微菌叢失調有關,從免疫性統疾病,如發炎性腸道疾病、類風溼性關節炎、第一型糖尿病、氣喘等;到非免疫性疾病,如失智、自閉、肥胖、心血管疾病等。雖然微菌叢造成這些疾病的機轉還未被釐清,但確實改變了西醫對於疾病治療的觀念。
近年來,「異體糞便移植」、「個人化飲食」、「營養品補充(如益生菌、益生元)」等觀念的進展,目的都是協助腸道建立良好的微菌叢及免疫狀態。這樣的觀念與傳統醫學上食材養生、調整體質似乎有異曲同工之妙呢!
2021-01-29 08:51:55
阿楨
甜食吃多不僅變胖,還可能導致阿茲海默症 2021-03-22 新浪科技

  人體的腸道中住著數萬億的細菌和微生物,它們是免疫系統的一部分,被統稱為:腸道微生物群系(gut microbiome)。而我們的口腔也同樣充滿了微生物,統稱為:口腔微生物群系(oral microbiome)。
  大約700種3億個細菌在我們的口腔駐紮,其中有12種被認為是“壞細菌”,會導致牙齦疾病,還可能引起其他疾病——比如,阿茲海默症。
  2020年7月,《神經病學》雜誌發表了一項關於牙齦疾病和認知障礙之間聯繫的研究:該研究評估了4,500多人18年的口腔健康狀況。
  作者,明尼蘇達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Ryan T.Demmer說:患有最嚴重牙齦疾病的人患輕度認知障礙或癡呆症的風險,大約是其他參與者的 2倍。
  01 病菌是怎麼從口腔“遊”到大腦的?
  牙齦卟啉單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是主要的牙周病原體,能夠侵入牙齦組織,從那裡進入血液迴圈,便可以進入人體的所有區域,包括大腦。
  健康口腔中的大多數細菌均為:革蘭氏陽性(gram-positive)。但是隨著炎症的發展,會逐漸轉變為革蘭氏陰性菌,牙齦卟啉單胞菌就革蘭氏陰性細菌。
  阿茲海默症患者的大腦“潛藏著自己的微生物群系”,研究者在已逝世的艾茲海默氏病患者的腦組織中發現了牙齦卟啉單胞菌,感染牙齦卟啉單胞菌的動物模型也顯示出海馬體損傷。海馬體是與記憶最相關的大腦區域。
  除此以外,慢性牙周炎還與其他炎症性疾病有關:包括心血管疾病,II型糖尿病和帕金森氏病。
  02 甜食吃多了不僅會蛀牙,還會變笨?
  超過80%的阿茲海默症患者患有II型糖尿病或血糖異常。高血糖與阿茲海默病的聯繫如此緊密,以至於研究者們給伴有阿茲海默症的糖尿病取了個新的名字,叫“3型糖尿病”。
  03 牙周炎患病率會隨年齡的增長而升高,美國55歲以上一半有牙周炎。
  FDI世界牙科聯合會給出了牙科疾病的資料,和預防方式:
  15-20%的中年人(35-44歲)患有嚴重的牙周疾病;
  世界上幾乎100%的成年人和60% - 90%的小學生患有齲齒;
  建議使用牙線、定期潔牙。
https://finance.sina.com.cn/tech/2021-03-22/doc-ikkntiam6081354.shtml
2021-03-23 09:31:18
阿楨
細菌也懂得利用量子力學 2021-03-31 新浪科技

  太陽是地球上萬千生命的生長源泉,通過光合作用,太陽光被轉化成化學能。
  除了我們常見的綠色植物之外,還有一些光合細菌,例如,綠硫菌(Chlorobium tepidum)!
  最近,美國科學家發現,綠硫細菌能利用量子力學效應來調節光合作用的進程。
  “我們第一次看到生物主動利用量子效應。”論文作者Greg Engel說。
  綠硫細菌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光合細菌之一,早在遙遠的三十多億年前,它就誕生了。
  早期的地球極端缺氧,綠硫細菌是一類厭氧型光合細菌。

國際空間站上發現未知微生物 刷新對宇宙中生命的理解 2021-03-31 新浪科技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研究,科學家在國際空間站發現了四種微生物,其中一個菌株為已知的羅氏甲基桿菌(Methylorubrum rhodesianum)。其他三個被測序,發現都屬於同一個,以前未確認的物種,菌株命名為IF7SW-B2T,IIF1SW-B5,和IIF4SW-B5。這四種菌株都屬於土壤和淡水中的一個細菌家族;它們參與固氮、植物生長,並有助於阻止植物病原體。研究小組通過基因分析將這四個菌株放在一起,尋找可以用來促進植物生長的基因。這將進一步有助於確定可能有助於在微重力條件下促進植物生長的遺傳決定因素,並有助於今後為長期空間任務發展可持續的植物作物。
  國際空間站上發現未知微生物,意味著宇宙中有生命的地方可能比我們認為的要多的多。
2021-04-02 08:52:38
阿楨
將宇宙當作神經網路能解決量子引力問題嗎? 2021-04-09 新浪科技

  近期,一篇名為《神經網路的世界》的論文指出,我們周圍觀察到的量子、經典效應和引力效應可能不是基本的,而是宇宙神經網路學習的突發行為,如果是正確的,那麼它可以告訴我們一些關於自然如何運行的非常深刻的原理。
  該觀點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種嘗試來協調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量子引力問題”,換句話講,神經網路可能是量子力學和廣義相對論統一過程中缺失的環節,在最小尺度上,宇宙神經網路處於平衡狀態,這在量子力學中可以很好地描述,但在最大的尺度上,神經網路仍然距離平衡狀態很遠,廣義相對論可以更好地描述平衡狀態。
  利用人工神經網路進行機器學習的想法最初源自生物學,但是,如果宇宙是一個神經網路,那麼我們可能使用機器學習展開研究探索,例如:生物進化分析,生物學家正在研究類似的理論,目前看來頗有希望。
  我們可以將宇宙視為一個神經網路學習系統,這僅僅是漫長而激動人心的探索旅程的開始。

人是微生物的寄生獸嗎? 2021-04-09 新浪科技

  你的身體裡有多少微生物?多到嚇人。
  即使不把病毒計算在內,這些微生物也有大約一百萬億,是人體自身細胞總數的1.3至3倍。人類只有兩萬個基因,人體中含有約兩百萬個微生物基因。
  人和體內微生物之間是長期共生關係。
……….
2021-04-10 07:32:12
阿楨
環保新發現 牛胃中的分解酶可分解塑膠 2021/07/04 中時

新阿特拉斯(newatlas)報導,近年來,許多有前景的研究證明,某些種類的細菌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塑膠污染問題,包括在2017年在日本回收工廠中發現的一種細菌,它可以分解PET塑膠(常用來做保特瓶),2015年,美國史丹佛大學的科學家發現麵包蟲可以吃掉保麗龍,它們腸胃裡的細菌也能夠分解聚乙烯類的塑膠。從此之後,更多的科學團隊開始尋找可以消化或分解塑膠的生物作用。
最新的成果來自奧地利自然資源與生命科學大學,他們從牛的瘤胃中提取出的消化酶拿來實驗。這是因為眾所周知,牛除了會消耗和分解草料以外,他們也能吃掉天然植物聚酯(比如樹脂),而天然樹脂與人造的合成樹脂在結構上有相似之處,因此科學家們推測,牛的消化系統可能也能夠分解塑膠。
牛這樣的偶蹄反芻動物有4個胃,分別是瘤胃、蜂窩胃、重瓣胃、皺胃。其中瘤胃的體積最大,也是草料滯留最久的地方,瘤胃如同一個發酵桶,有許多的微生物在此幫助分解草料。
科學家們發現,瘤胃液中的微生物群落,對3種塑膠都能夠分解,只是粉末分解的速度比薄膜快。科學家們之前太執著尋找能夠分解塑膠的單種微生物,如今發現瘤胃液更有效,這顯示多種微生物的協同作用,和它們合作產生的酶更有效率的多,而不是僅僅依賴於單一的酶。
2021-07-05 08:00:03
阿楨
已致4人死亡,所有抗生素均無效:超級真菌在美國首現人傳人

  美國疾控中心(CDC)2021-07-23稱,今年早些時候,在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德克薩斯州兩地的長期護理機構和醫院的患者中發現了具有耐藥性的耳念珠菌(Candida auris),而這些患者都沒有接受過抗真菌藥物治療。兩地的病例同時發生且相互獨立,但是處於同一地區的患者之間曾經使用相同醫療設施。
  耳念珠菌最初於 2009 年在一名患者的耳道分泌物中被發現,所以它的名字來自於拉丁語的“耳朵”一詞,但它也可能在人體的各個部位定植,包括鼻孔、腹股溝、腋窩和直腸。健康人可能攜帶這種細菌而不出現症狀,但如果人體免疫力低下,它就可能侵入血液和傷口,感染風險最高的人群是在養老院或醫療機構中接受護理、身上插著各種導管的人。耳念珠菌侵襲性感染的死亡率大約在 30%~60% 之間。這一資料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是因為病例數量較少,並且許多患者自身患有較嚴重的疾病。
  健康人感染耳念珠菌的病例目前還極其少見,但它對住院患者而言仍然是嚴重的威脅。由於耳念珠菌容易在醫療保健機構中暴發,在住院患者中快速識別耳念珠菌感染非常重要,以便醫療機構採取專門的預防和隔離措施,阻止其傳播。
  目前,美國 CDC 將包括耳念珠菌在內的 5 種耐藥菌列為緊急威脅(Urgent Threats),還有 11 種細菌被列為“嚴重威脅”(Serious Threats)。而新冠疫情還將為對抗耐藥菌增加更多的變數:因為新冠住院、需要依靠呼吸機呼吸的患者,感染耐藥菌的風險也大大增加。
  回應
美國真菌、美國病毒!傳出來美國要賠償其他國家哦
  相關新聞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美國是病毒擴散國 ,美國是病毒隱瞞國
趙指出,美國不僅自身抗疫不力,成為新冠疫情全球感染和死亡人數最多的國家,還到處煽風點火,不斷加大對病毒溯源的政治操弄。
2021-07-30 07:36:47
阿楨
吃下“年輕”的糞便後,它們的大腦也變年輕了? 2021-08-19 環球科學

  近日發表在《自然•衰老》的愛爾蘭科克大學APC微生物組研究所通過糞菌移植的方式將年輕小鼠的腸道菌群移植給老年小鼠,發現老年小鼠的部分大腦和免疫系統功能得到了恢復。
  腸腦軸(gut-brain axis)指的是腸道與大腦間的雙向生化信號通路,包括中樞神經系統、神經內分泌和神經免疫系統中的多種複雜相互作用。而腸道菌群的代謝物中包括一些神經活性分子,例如色氨酸前體和代謝物、血清素、γ-氨基丁酸和兒茶酚胺等,這些代謝產物可以與腸道自主神經突觸發生作用,從而最終影響到大腦狀態。

我們真的只利用了10%的大腦嗎? 2021-08-25 新浪科技

  這個傳言在流行文化中露臉實在太多,很難進行追根溯源。但最初也來自對科研結果的誤讀。
  19世紀9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在對“神童”的研究提出,“在我們的心智與身體資源中,我們其實只利用到了其中的一小部分”。
  還有一種說法是,源自神經外科醫生懷爾德•潘菲爾德在大腦中發現了一些“沉默”的腦區,對這些部位進行電刺激並不會對身體造成任何影響。有些人便認為有些部位“用不上”,這種理解是錯誤的,對刺激沒有反應並不意味著這塊腦區沒有功能。事實上我們幾乎會使用大腦的每個部分,而且大腦是一直保持活躍狀態的。

大腦的百分之十神話--維基百科

神經學家巴里•巴耶爾斯坦列舉了7條推翻這個謠言的證據:
1.如果百分之九十的大腦一般是沒被使用的,那麼對沒被使用的大腦區域造成的損傷應該不會影響大腦運作。然而大腦幾乎沒有可以被損傷同時又不會失去功能的區域。即使是對很小一部分大腦進行很微小的損傷,都會對大腦引起巨大的影響。
2.對大腦的科學掃描顯示無論一個人在幹什麼,大腦幾乎總是活躍的。
3.大腦只占了人體總重量的2%,卻要消耗高達20%的身體能量。如果90%的大腦是不需要的,那麼進化過程中,自然選擇會去除消耗大量能量而90%卻沒用的低效的大腦。
4.大腦成像證明了就算是在睡覺,大腦也展示了一些程度的活躍度。
5.大腦擁有不同的區域來進行不同的信息處理,沒有找到過一塊沒有任何功能的大腦區域。
6.微結構分析:如果有90%的腦細胞是沒用的,細胞電位記錄技術會發現的。
7.神經系統疾病: 90%的腦細胞沒有使用過的話,大腦會出現大面積衰退。
2021-08-26 09:32:32
阿楨
腸道微生物新發現:自閉症恐與腸道發炎有關 2021/12/14 中時

近期哈佛與麻省理工聯合研究,自閉症者多同時患有腸道發炎,這與母親在懷孕過程中感染發炎影響胎兒腦部發育、以及胎兒的免疫功能有關,相關成果發佈於《Immunity》。

熱量控制會改變腸道菌相 助減重關鍵菌種指向它 2021/12/13 中時

近期關於人體腸道廣大微生物群的研究皆指出,微生物在調節人類健康方面扮演要角,以至於有些人將腸道稱之為「第二個腦」。維持微生物健康平衡對代謝、心理健康、對疾病的免疫反應,與藥物反應都非常重要。
加州大學與柏林醫學院,結果發現低卡飲食組的腸道菌總量降低,因為低卡飲食造成分解肝醣的細菌增加,而利用植物多醣的細菌減少。
  相關新聞
研究顯示戒煙後體重增加或與腸道菌群有關
他們被HIV拖向深淵,可能只是因為腸道裡的細菌
2021-12-14 08:53:06
阿楨
一年致死127萬人!抗生素問題很嚴重

  2022-01-20,《柳葉刀》發佈最新研究,試圖量化這一問題的嚴重程度。
  該研究指出,2019年,全球有127萬例死亡和抗生素耐藥直接相關;約495萬人因耐藥菌感染病逝。這明顯高於此前估計的每年70萬AMR相關死亡數。
  研究稱,AMR是一場“無聲的大流行病”,比瘧疾、愛滋病(HIV)更致命。
  與耐藥性相關的6大死亡病原體,分別為大腸埃希菌、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伯菌、肺炎鏈球菌、鮑曼不動桿菌和銅綠假單胞菌。它們導致約92.9萬AMR死亡和約3.57億AMR相關死亡。
  回應
美國天天給飼養的家禽吃抗生素,醫院的抗生素使用收得再緊,解決不了耐藥問題!
我國對抗生素的管理,也才是近幾年的事,且在內地執行並不如北上深等大城市這麼嚴格,本人就經常讓西北來的同學帶些阿莫西林、頭孢等抗生素,內地普通藥店就能購買。
這個報告就是不完整,請仔細去研究因為沒有使用抗生素死掉的是多少。兩個做對比才叫科學。
2022-01-22 08:17:20
阿楨
人類在接下來1萬年間會發生哪些變化? 2022-03-31 新浪科技

  一些科學家認為,文明的崛起意味著自然選擇的終結。
  但進化(楨:演化!)並沒有停下腳步,只不過驅動力不再是“適者生存”,而是“適者生育”,因此“性選擇”比“自然選擇”更重要。城市為疾病提供了易於傳播的環境,我們的大腦體積也變小了。
  人類的壽命會越來越長,進化出抗衰老或抗癌基因就毫無意義了。
  過去200萬年來,隨著我們對蠻力的依賴減少、對工具和武器的依賴增加,骨骼的質地變得越來越輕。現代工作則更多是腦力勞動、而非體力勞動。
  早期以植物為食長有巨大的臼齒和下頜骨,用於磨碎富含纖維的植物。但食肉烹飪之後,下顎和牙齒都開始縮小,智齒未來也可能會消失。
  過去600萬年來,在工具使用、複雜社會體系和語言的驅動下,大腦體積三倍自然選擇的大腦。1萬至2萬年前達到了最大值,之後,大腦就一直在縮小。也許是因為,農耕文明,身體攝取的脂肪和蛋白質大大減少,大腦的耗能相當驚人,可占全身的20%。也許狩獵採集比農耕更費腦力一些。也可能是因為,大型社會中有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所以耗費的腦力更少。
  大腦體積其實並不能決定一切。大象和逆戟鯨的大腦都比人類大,愛因斯坦的大腦則小於人均,尼安德特人倒是與我們差不多,但主要用在了視覺和身體控制上,語言和工具並不多。被人類馴化之後,羊的大腦品質減少了24%,牛減少了26%,狗減少了30%。
  以狩獵採集社會,人類需要富有攻擊性,如今,我們要買肉就去菜市場,有糾紛就去警察局或法院。但越來越多的人正飽受孤獨、焦慮和抑鬱等心理問題的困擾。在這些精神問題從人類基因庫中剔除的同時,我們或許也會失去這些極富才華和創造力的領導者、作家、藝術家和音樂家。
  回應
在病毒面前越來越脆弱

為什麼我們會有不同的血型? 2022-03-30 新浪科技

  所以有不同血型,原因在於瘧疾,O型比其他血型低66%。不同血型可能存在著疾病聯繫,例如,O型更容易患霍亂、鼠疫、結核病和腮腺炎,AB型更容易感染天花、沙門氏菌和大腸桿菌。儘管Rh陰性會導致新生兒溶血症,在過去的進化中存在過某種優勢,使這種基因突變能夠保存下來,但現在優勢消失了。
2022-04-01 10:18:45
阿楨
表姐人在美國,孩子發高燒,去看醫生從不開藥,都是叫吃VC喝水 2022-11-19

本文來自《表妹全家在廣州海珠區,孩子發高燒41度,各部門推諉嚴重》評論區】
我母親是醫生,我從小只要生病,我媽就給我開藥,最後導致我成年後只要感冒必然轉向支氣管炎,嚴重的是肺炎,如何靜脈注射都無法控制這個病程,最後還是按同事介紹,去看中醫,此後一有事就去中醫,很快就好。吸取了這個教訓,我生孩子後,就儘量用“外國方法”(其實主要是我表姐教我的。她人在美國,孩子發高燒,去看醫生,從來不開藥,都是叫吃VC,喝水。她兩個孩子體質都不錯),孩子發燒就物理降溫,喝水,結合中醫的推拿手法。還真能找過去。所以您說,只有大陸醫生敢說這話,這不是的,往往是傳統的大陸醫生就是一看家長急,就給你掛水,給你開退燒藥,而不是讓你回家自己搞。他們怕醫患問題啊。
  回應
 我想起我兒子4歲的時候,半夜突然過來敲門,喉嚨嘶啞說不出來話,一個勁的哭,趕緊送醫。診斷說是急性喉炎,有生命危險。治療後第二天晚上就出院了,我琢磨這要在美國是不是孩子就沒了。
 國外有2個東西基本不給用,一個退燒藥,一個止咳藥。抗生素管理非常嚴格。小兒上呼吸道感冒 就是家庭護理和物理降溫,物理降溫包括吹電風扇,其實沒問題,國內理解不了,這就和以前坐月子不讓見陽光一樣愚昧,不見陽光,不活動,恢復慢,更容易抑鬱。現在國內兒童感冒一年輸液好幾次,國外不可想像,抗生素沒有適應症就給大劑量用。國外要坐牢。
2022-11-20 08:17:46
阿楨
納豆滋生的益生菌 可對抗超級細菌感染 2023/01/18 中時

在臨床上,會引起發炎的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已經愈來愈棘手,特別是抗生素對它愈來愈無效,終於形成萬藥不侵的「超級細菌」。然而,一項新的臨床試驗發現,一種常出現在發酵食品上的益生菌,可以阻止超級細菌的數量,從而降低感染風險。
新阿特拉斯(New Altas)報導,金黃色葡萄球菌相當常見,存在於鼻腔、皮膚,甚至腸道裡。在大多數情況下,我們免疫系統正常時,它們是無害的。但如果它進入傷口、血液、肺部,就可能會導致嚴重的感染。更糟糕的是,它對抗生素的耐藥性越來越強,一種特別危險的「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青黴素已對它無效,甚至在最近20年,有最後防線之稱的萬古黴素(穩可信),也出現抗藥性。一但這種超級細菌感染,會出現可怕的壞死性筋膜炎。
那麼,有沒有以「以菌對菌」的可能?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 (NIAID)就進行這樣的研究,團隊發現一種名為枯草桿菌(Bacillus subtilis)的細菌,竟然會幹擾金黃色葡萄球菌的傳播與增殖,使得它們被侷限在一種不致於擴大的程度。
枯草桿菌是普遍存在於土壤及植物體表,日本傳統食品的發酵大豆(納豆),就會滋生大量的枯草桿菌,已被認定為對人類有益之益生菌。
在臨床試驗中,115名確定身上生有金黃色葡萄球菌菌落的受試者,每天服用枯草桿菌,另一組人服用安慰劑,持續30天後,研究人員發現,實驗組身上的金黃色葡萄球菌明顯減少,腸道中的菌落數量減少了96.8%,鼻腔中的菌落減少65.4%,可以說是「成效斐然」。而對照組沒有檢測到改變。
首席研究員麥可奧圖(Michael Otto)博士說:「我們發現,益生菌不會獵殺金黃色葡萄球菌,但會發散一種幹擾素,強烈地削弱金黃菌的增殖能力。」
團隊表示,這是一種有效的預防性治療方法,適用於感染金黃色葡萄球菌的風險較高的人群。事先使用,防範可能的嚴重感染。
  回應
日本人早餐也是吃納豆益生菌,但是新冠疫情,日本人也得很多(帶風向嗎?)
2023-01-19 09:24:03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