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搞啥大學評鑑了!讓 大專自生自滅 吧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300441430/20071218063223乾脆廢除教育部!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4203068/20070415063321還是《搶救大學》吧!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souj/3/1281756312/20061108065827後段班大學評鑑 27系未通過【聯合報╱記者薛荷玉07.12.25
回應社會期待,教育部首度針對近年來錄取分數較低的「後段班」新設大學進行評鑑,受評的十所公私立大學校院共兩百四十二個系所,評鑑「未通過」者有廿七系所,超過一成;真理大學近三分之一、十系「未通過」;今年出現學生考十八分錄取的稻江管理學院,更有二分之一、八系評鑑「未通過」。
興國管理學院是此次評鑑受傷最深的學校,該校十五系所中,只有兩系通過,低於七分之一,是十校中最低的。
教育部高教司長何卓飛表示,評鑑「未通過」的六校廿七系所,從下學年、即九十七學年度就必須調降學雜費,降幅在百分之一以上,且九十八學年度必須減少一半的招生名額;這些系所還得在九十八年一月接受「再評鑑」,若再不通過,九十九年度就要關門停招。
至於評鑑「待觀察」的五十五個系所,不得增招,也不得增設研究所。
收到教部送來的「耶誕大禮」,多數學校表示接受,將設法改進,或將部分系所合併。興國管理學院三系評鑑「未通過」、十系「待觀察」,反應最激烈,表示十三系都要提出申訴;此外,國立高雄大學僅有民族藝術系一系未通過,也表示要申訴。
雖然早就預期評鑑結果「不會好看」,但看到有些學校被「二一」,教育部高層官員也不斷搖頭直說「慘!」除了未通過的系所眾多,列為「待觀察」的五十五系所也占二成二,真正「通過」的僅有六成五。
教育部司長何卓飛表示,「這麼高的不通過比率,對學生也很不公平,顯示學校在方向、投注資源等方面都要好好檢討。」
至於興國抱怨成立才第一年的行銷與物流管理系被評「不通過」,很不公平,就像「新生兒不給氧氣」。教育部表示,這部分可在一個月內提出申請,並重新開會討論,將有「敗部復活」的機會。
真理十系未過 六系在麻豆【聯合報╱記者薛荷玉/台北報導】
風景優美的真理大學有許多熱門科系,如航空服務管理系、餐旅管理系及觀光事業管理系,此次都被評為「待觀察」,且有十系評為「未通過」;教育部高教司長何卓飛說,真理開設台南麻豆校區、導致資源分散,應是評鑑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之一。
何卓飛昨天也奉勸許多一心只想開設分部、廣增學生來源的大專院校,必須考慮資源分配問題,如果兩校的學生人數都未達經濟規模,且因麻豆距北縣淡水的本部太遠,師資難以互相支援,「可能他們設分部之前沒有考慮到少子化的衝擊吧?設分部一定要謹慎。」
真理大學本部加麻豆分部共有卅四個系所,此次共有十系所被評「不通過」,其中有六系所位於麻豆分部,包括日本語文系、知識經濟系、科技管理系、創新管理系、資訊商務系、應用英語系。
以全國首創的「創新管理學系」為例,教育目標是要培養全面性、專業性、實務性、多元性、國際性的學生,但評委指出,從課程、師資及設備上都看不出如何達成此目標,尤其是缺乏國際性的配套。
教育部指出,大學評鑑的特色是質化評鑑,且是自己與自己比,而不是與他人比,因此,每系所都是先看設立的教育目的,再一一檢視師資、課程、設備是否符合此目的;如果有委員評一校系師生比太低,會請他列出實際比例,如一比卅五,再提供他校平均師生比給評委參考,最後採委員「合議制」決定通不通過
遲來的評鑑 教部難辭其咎【聯合報╱記者張錦弘】 07.12.25
教育部當年開放廣設大學,卻未嚴格把關品質,結果出現企管系聘土木系教授、管理學院沒半個管理專業教授等亂象,如今才透過評鑑整頓,已遲了一步,教育部難辭其咎。
國內大專已激增到一百六十六校,預估十年後少子化效應來襲,將有三分之一招不到學生、面臨倒閉,該如何收拾殘局?讓官員頭痛的事,才正要開始,大學退場相關配套措施,教育部若不提前因應,等到大學紛紛倒閉、老師失業、學生被迫轉學,教育部會更加手忙腳亂。
十幾年前,由前中研院長李遠哲主持的行政院教改會,主張透過廣設大學等措施,紓解升學壓力,教育部照單全收,開放專科升格技術學院、科大,新設公私立大學如雨後春筍林立;北部學校也拚命在南部設分校,同樣的系所招兩次生,管他教授夠不夠格,先招到生、賺到學費再說。
在一年還有卅萬個新生兒的時代,大學還不致招不到學生,如今新生兒已縮減為廿萬人,十幾年後,大學新生將減少十萬人,後段新設私校前景堪虞。
今年大考放榜,創下十八分就能錄取的破天荒紀錄,等於宣告私校招生不足、學生素質愈來愈差的時代來臨;昨天教育部公布新設私校評鑑結果,有學校半數系所沒通過,私校品質差的問題,只是證明了現存的事實。
當年主張、推動廣設大學的官員,沒人因把關不嚴而受到懲處,如今教育部透過評鑑,痛下殺手要逼辦學差的大學退場,卻已付出多少社會成本?一個失準、錯誤的教育政策,最終仍要全民買單,但千錯萬錯,就是教育部沒錯,官員可曾想過站出來,向全民道歉?
衝衝升格大學 不及格 不意外【聯合報╱葉智翔/工(彰化市)】
媒體報導,大學評鑑有六校二十七系所未通過,這個結果並不令人意外。
許多專校為了快速升格為技術學院或科技大學,聘請了許多高學歷教授或高等證照技師,並且購入先進設備,實際上,只為了快速通過教育部的審查,轉化成大學。而實際本質,依舊是專校水準,甚至學生多唸那四年,只會更加自負,但能力卻更退步。
本人曾就讀某技術學院,剛入學時很慶興自己將來有張大學文憑,而學校也是在我入學時升格為技術學院,很多設施都是最先進的,但教學品質真讓我不敢恭維。我可以整個學期不用上課,只要在期中期末考前兩天小讀同學的筆記,就能統統過關。而專題或是論文報告,只要網路上隨便抓來修改,或是模仿別人的創意,或是一個同學以收費方式幫全班作出,就可交了。
我升大三時,因家中經濟因素辦理休學,專心工作,但也利用時間自習,還幫同學作他們的專題。隔年入伍當兵,在軍中一年多考了四張證照,退伍後起了復學念頭,也由同學那裡知道學校又升格為科技大學,於是就回去唸看看。但兩周後,同樣因經濟因素而沒去上學,但這次就沒打算辦理休學。
令我訝異的是,雖然許多考試以及作業報告都沒有參與,寒假時收到成績通知單,其中一半的學分都是合格的。這時才深刻體認到,學校要的是我們的學費,以及升格為大學的榮耀。至於學生的程度,就不是學校關心的了。
我晚上從事補教工作,老闆請工讀生,幾乎都不敢使用大學生,因為大學生已和抗壓力低劃上等號;而同儕裡,還有些仍待在家裡讓父母養!
看看現在幾乎只要會寫名字就能上大學的情形,醒醒吧大學生!別以為拿到大學文憑就有工作,有工作就有滿意的薪資。用心思索自己的出路,比大學學歷要好得多。至於這許多大學,物競天擇,該淘汰的學校就應該步入歷史!
大學先作分類【聯合報╱賴世剛/成大都市計劃學系教授(台南市)】
教育部大學評鑑出爐,果不其然,一些私立大學的系所不是「不通過」,便是「待觀察」,造成私人興學者人心惶惶。
筆者認為,現行的評鑑方式,以統一的標準,針對所有大學系所進行評鑑,並不恰當。試想,財力及資源窘困的私校,如何能在同一標準下,與財力及資源雄厚的公立大學,同時,在教學與研究上一較高下?筆者認為,解決之道,在於大學分類。例如,將大學分為研究型、教學型以及社區型,並採用不同的評鑑標準評比之,方能達到評鑑的效果。
大學評鑑和農村視察 【知識通訊評論2009/07/17】
如果熟悉大陸的農村視察,想必能看到台灣的大學評鑑文化,與政治經濟條件迥異的大陸農村視察,正發展出某種共通的風格。
雖然大學評鑑常遭物議,但至今已行之有年,各系所相互觀摩,逐漸發展出因應之道,大家行禮如儀之外,從中牟取若干好處,也並非一無是處。如果熟悉大陸的農村視察,想必能看到台灣的大學評鑑文化,與政治經濟條件迥異的大陸農村視察,正發展出某種共通的風格。
視察大陸農村,上級要看的項目頗為固定,包含經濟效益、中小學生的入學率與鞏固率、治安、老人福利、殘疾人照顧等等。不同的中央領導常有不同政治哲學,像過去江澤民講三個代表,現在胡錦濤講社會和諧,但是到了基層鄉鎮黨部,都可以千篇一律理解成是要給村民幹實事,解決問題。如此的執政黨才能代表人民的利益,或維持社會的和諧。
簡單說,幹實事的範圍廣泛細膩,如翻修小學的校舍包括教室廚房或寢室,又如鋪設村中的水泥道路,這樣均可讓上級來視察的之前,農民便已經得到好處,如此鄉鎮黨委才能調動農民積極性。上級來看的時候,賞心悅目,農民接受視察的時候,歌功頌德,而基層黨委起碼覺得自己做了些好事。
今年五月間到各校串門子,每每碰到輪到正在迎接評鑑的的若干系所如臨大敵,他們學科領域固然不同,但是動員大量師生應付評鑑的緊張氣氛則一。不過,其中多所有一共通之處,那就是都在籌備評鑑的一年過程中,得到校方挹注資源,進行一些建設,把包括系所的門面、研究設備、休閒場所等等系所內的設施,予以汰舊換新,有的甚至可以說是煥然一新。
其實不只是心態與方法雷同,連台灣的大學在歡迎評鑑委員與大陸農村在歡迎上級視察的裝飾都雷同。即使是學術單位,有些弄得張燈結綵,好像個快樂的農村。最起碼,張貼海報或列隊歡迎總是免不了。平常系所中大家相聚的時間未必很多,尤其師生同樂一堂很為難得,假如全員都有免費飯盒可以吃,學生當然更為歡迎。就不論評鑑的學術效果,單就評鑑過程齊聚一堂的兩天,應該對系所未來的社會氣氛有所助益。
看來評鑑縱使達不到什麼提升研究教學的目的,甚或還浪費了師生們無謂的時間作足紙上工夫,卻已經不再像之前那樣是完全沒有實效的過程。看到師生們煞有其事的忙前忙後,問他們為什麼這麼忙,到底在忙什麼,許多老師與同學認真領略緊張之餘,嘻嘻哈哈大方表示不知所以然,反正就是要評鑑啦!要表現的很重視才行啊!快樂的瞎忙,快樂在新完成的硬體建設,瞎忙在走過場的系所評鑑。
台灣的大學評鑑與大陸的農村視察,從風格上趨近之處,就在於負成敗之責者,如大學校方或鄉鎮黨委,已經超越了紙上功夫,開始重視評鑑過程對教學研究士氣的打擊,而懂得亟思彌補之道。邇來各方對大學評鑑的偏差多所批判,校方在評鑑成為國家主流的大氣候中固然不能從善如流,但起碼懂得開始對基層師生攏絡一番,不失為將大學評鑑平民化的醒目的一步。
至於大學評鑑中心要如何評估這樣的趨勢,或是否在意,都可以事先預期。亦即評鑑者不會在意,也不會關心。畢竟他們的責任是對受評單位的書面與口頭介紹,根據他們在情感上早就有的傾向,與既有社會關係上應有的分寸,做出大褒小貶或大貶小褒的評論。評鑑者沒想到的是,他們的這種心態,早就被視察農村的中共省市上級黨部所多次展現過了。
大學評鑑如今尾大不掉,評鑑的機構、房舍、人事、預算與工作流程一應俱全。各校藉機從事鋪路建設,順便因應行政院鼓勵小型工程的挽救經濟政策,甚至可說是有福同享。所以儘管各校同仁怨聲載道,然而既不可免,則得魚忘筌,苦中作樂,似乎已經形成為某種小潮流,算是當代的一種儒林外史吧!
97年度下半年大學系所評鑑結果公布 2009.7 第20期 文/高等教育評鑑中心
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於今(98)年6月下旬公布97年度下半年大學系所評鑑結果,受評的8所公私立大學266個系所共455個班制中,有425個班制評鑑「通過」,比例達93.41%,其中包括兩校受評系所全數獲得通過;6校30個班制認可結果為「待觀察」,占6.59%;無「未通過」的系所班制。另有8個學位學程首次接受評鑑但不需給予認可結果。
97下認可通過率九成三
95下追蹤與再評鑑通過率九成六
無系所「未通過」
另依規定,系所評鑑結果為「待觀察」的系所應於一年後接受「追蹤評鑑」,「未通過」的系所應接受「再評鑑」。95年度下半年計有16所大學校院、71個系所接受追蹤評鑑與再評鑑,其中68個系所獲認可「通過」,比例達95.77%,包括13校受評系所全數獲得通過;3校3個系所認可結果為「待觀察」,占4.23%;無「未通過」的系所。另有3個原來「待觀察」的系所後來改為學位學程,僅需接受追蹤評鑑但不給予認可結果。臺北市立體育學院另有1個系所重新評鑑,結果為「通過」。
97年度下半年大學校院系所評鑑作業由高等教育評鑑中心辦理,受評學校包括東吳大學、長庚大學、高雄醫學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國立交通大學、國立成功大學、逢甲大學與銘傳大學等8校,共266個系所與8個學位學程。其中,系所評鑑依博士班、碩士班、學士班等不同班制分別認可,學位學程評鑑則考量其特殊性,現階段只公布實地訪評報告書並提供改善建議,不給予認可結果。
專業同儕整體評估學習環境給予認可結果
評鑑中心表示,大學系所評鑑的進行方式,主要係以受評系所自訂的設立宗旨與發展目標為基礎,再由具相同專業背景且均質的評鑑委員,分別就各評鑑項目進行同儕評鑑,整體判斷該系所之教學品質是否達成其自訂的教育目標,以及能否提供學生一個優質的學習環境。
評鑑標準依循四個步驟:「做什麼」、「如何做」、「結果如何」、「如何改善」來評鑑系所品質;評鑑項目共計五項,分別為「目標、特色與自我改善」、「課程設計與教師教學」、「學生學習與學生事務」、「研究與專業表現」及「畢業生表現」,著重檢視系所的「教學」品質,「研究」只占一小部分。
在評鑑流程上,整個評鑑作業分為「自我評鑑」、「實地訪評」及「結果決定與後續追蹤」等三個階段;自我評鑑從去(97)年3月進行至8月;接下來從10月到12月間進行評鑑委員實地訪評,每系所訪評兩天,總計動員評鑑委員845人,累計人次為1,155人次;最後則於今年1月到6月進行「結果決定與後續追蹤」作業。
系所申復比例大幅下降
在「結果決定與後續追蹤」階段,共有三道嚴謹的審查程序:第一關先由實地訪評小組提出實地訪評報告初稿,於今年3月初寄送各受評系所提出意見申復;此次共有84個系所提出申復,比例為31.34%,是96年度以來申復比例最低的一次,比起96年度上半年的58.68%更大幅下降27個百分點。95年度下半年追蹤評鑑與再評鑑則有26系所提出申復,比例為35.14%。
97年度下半年受評系所提出的712項申復意見中,共有48項經開會審查後接受申復,由實地訪評小組修正實地訪評報告書初稿內容,比例占6.74%;111項接受部分申復,維持部分訪評意見,比例為15.59%;553項維持原訪評意見,占77.67%。
95年度下半年受評系所則提出177項申復意見,共有18項經開會審查後接受申復,由實地訪評小組修正實地訪評報告書初稿內容,比例占10.17%;10項接受部分申復,維持部分訪評意見,比例為5.65%;149項維持原訪評意見,占84.18%。
學門認可初審小組與認可審議委員會雙重把關
第二關為實地訪評小組從今年4月起,針對系所申復意見進行審查,並將結果函覆學校,然後彙整「系所自我評鑑報告」、「實地訪評報告書」、「實地訪評報告書初稿申復意見」及「實地訪評報告書初稿申復意見回覆說明」等資料,於5月提交「學門認可初審小組」審議。
此一審議階段的設置,可避免同一學門並非由同一小組成員評定所有系所而造成的認知落差,有助於以相同的立足點審議評鑑結果,且從97年度上半年此次系所評鑑開始,學門認可初審小組委員若對實地訪評小組提出的結果建議有所疑義,必須邀請實地訪評小組召集人或其代表列席說明。
第三關為「學門認可初審小組」提出「結果建議書」,於今年6月送交「認可審議委員會」議決,進行最後的認可結果決定,並報請教育部備查後公布評鑑結果。
評鑑結果採取「認可制」,不做校際排名與相互比較,經過「實地訪評小組」、「學門認可初審小組」與「認可審議委員會」三階段嚴謹審議後,以共識決方式議定是否給予各受評系所認可。認可結果分為「通過」、「待觀察」、「未通過」三種。
97年度下半年各受評學校系所認可結果統計
95年度下半年追蹤評鑑與再評鑑認可結果統計
評鑑教學品質而非研究成果與聲名評鑑
此次系所評鑑首度有兩所大學的受評系所全數通過認可,代表學校的治理在教學方面已經合乎品質保證(QA)的發展方向,亦顯見系所評鑑機制已然發揮提升大學辦學品質的效益。且此次評鑑並無未通過之系所,代表8所受評大學整體教學品質均受肯定,無嚴重缺失,惟少數系所仍有部分程度較輕微之問題待解決,因而先評予「待觀察」,待下次追蹤評鑑時再重新給予認可。
彙整此次認可結果報告書對「待觀察」系所提出的共同意見如下:(一)博士班與碩士班開設同一套課程未予區分,或是博士班缺乏核心課程,僅書報討論或專題研究,恐影響學生受教品質;(二)部分系所採取合聘師資制度立意雖佳,實際運作卻出現系所缺乏具體支援、欠缺獨立的課程委員會或系務會議等行政機制、未有良好的意見回饋機制、教師無法對系所全心付出等瑕疵;(三)部分系所未能正確掌握此次系所評鑑的精神,偏離以「教學」為重點的評鑑方向,相關評鑑資料準備不足;(四)系所自我改善未落實。
從統計中也發現,被列為「待觀察」的30個班制中,15個班制為碩士班,10個班制為博士班,研究所就占了八成三,大學部僅占六分之一,可見研究所辦學品質可列為學校加強的重點。
評鑑中心再次強調,系所評鑑不是研究評鑑而是教學評鑑,未能通過評鑑認可的系所並不代表研究或產學績效不佳,學校與系所的學術聲望也不該與評鑑結果劃上等號。由95年度下半年追蹤評鑑與再評鑑結果發現,「待觀察」或「未通過」的系所只要根據原來評鑑委員的意見改善辦學,下次複評時絕大多數都能通過評鑑認可,建議此次列為「待觀察」的系所也能正視評鑑結果,改善辦學瑕疵。
97下「待觀察」系所
99年下半年應接受追蹤評鑑
為尊重受評學校並給予其表達意見的機會,評鑑中心指出,系所評鑑於結果公布前及公布後分別設有「申復」與「申訴」機制;評鑑委員於實地訪評結束後,會先將實地訪評報告書初稿送交各受評系所提出意見申復,然後再進行報告書的修正與確認作業;認可結果公布後受評系所如有異議,則可再向評鑑中心提出申訴,97年度下半年評鑑及95年度下半年追蹤評鑑與再評鑑受評系所申訴截止日期為今年7月20日。
另為協助大學建立品質保證持續改進機制,評鑑中心表示,97年度下半年評鑑「通過」的系所,仍應根據認可結果報告書的建議,提出自我改善計畫與執行成果;「待觀察」的系所將由評鑑中心針對問題與缺失進行「追蹤評鑑」。追蹤評鑑的實地訪評時間預計為明(99)年10月至12月。
97年度下半年大學系所評鑑及95年度下半年追蹤評鑑與再評鑑的結果,含各系所認可結果報告書、申復申請書、申復意見回覆說明及學位學程實地訪評報告書,已公布於評鑑中心網站(
www.heeact.edu.tw)。
97年度下半年大學校院系所評鑑結果
談大學評鑑 2009.7 第20期 文/周昌弘 中央研究院院士
大學評鑑的目的是要提升大學校院的品質,使不符教育品質的系所有改進的機會。有公信力的媒體或評鑑機構,甚至將世界上的大學排名,以示其辦學良窳。在追求學術卓越與國際排名的過程中,評鑑工作自不能免。教育部遂在三年前籌設「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以評鑑教育部高等教育司轄下的大專校院及師範體系下的校院。另請「台灣評鑑協會」評鑑技職體系的科技大學、技術學院及專科學校。
近三年來,評鑑的工作雖引起一些爭議,但教育部仍貫徹此政策,逐年修改評審之內容與程序,務使評鑑工作做到公平、公正、合理,及具可信度,進而提供教育部做為提升全國大學教育品質的依據。
學校虛心檢討 有助追蹤評鑑通過
個人雖未直接參與評鑑中心實地訪評工作,但也參與該中心的一些事務,對評鑑的過程也相當瞭解。有些大學能藉評鑑結果大力改革,但有些學校對評鑑的過程與結果卻大為不滿,甚至嚴加批評。有些批評有道理,有些批評則是相當主觀及情緒性的,有理者應虛心接受,力求改進。評鑑的結果分成三級:「通過」、「待觀察」及「未通過」。除「未通過」之級令人難過外,其他二級都被列舉缺失及其建議。若學校能虛心接受加以改進,被評為「待觀察」者,於次年的追蹤考核就很容易通過。被評為「未通過」者,還可以提出申訴,再由獨立運作的申訴評議委員會進行審議,我相信是相當客觀的。
個人對評鑑政策不予置評,但對評鑑的內容及作業過程則提出如下看法以就教學界。
為何要評鑑?
臺灣共有173所高等校院(含專科學校),這麼多的大學是全球大學密度最高的地方。然而,173所大學校院是否達到一定的水準,大家都心知肚明。個人認為至少有30%的系所是不理想的。過去,教育部對成立大學校院或改大之標準過於寬鬆。來自財團或某些政治及社會各界的壓力,國立大學、私立大學及技術學院遂普遍設立。大學普及化的目的達到了,但大學之品質卻隨之下降,浪費國家龐大的教育資源。
我曾任教過臺灣大學、臺灣師範大學、中山大學、屏東科技大學及中國醫藥大學,並曾擔任過行政主管多年,瞭解高教、中教及技職體系之學校結構及體質。國立與私立大學在教育資源的取得是不同的。臺大、清華、陽明、交大、中央、中山及成大等,接受五年五百億的特別補助,學校經費充沛。但其他大學則須靠各種評比才能獲得教育部或相關部會的補助。大學愈多,教育經費就愈被稀釋,當然教育品質就要低落。臺灣大學為進入百大之列,在十多年前就進行各系所之教師評審並做自我評鑑,在教師評審上很認真的實施,使表現不佳的教師能適時地退場或轉行。這對年輕人的生涯規劃是有幫助的。所以,大學評鑑的制度恐怕是時代潮流之趨勢。評鑑的重要性及意義早就有許多人撰文,我不再贅言。
大學評鑑做得公正、公平及合理嗎?
教育部為做好大學評鑑,請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及台灣評鑑協會分別執行高教及技職體系校院的評鑑工作。不管評鑑中心或台評會,教育部均要求他們要做到完全公正、公平及保密的程度。評鑑中心也要求所有訪評委員必須達到此要求。
舉例言之,本校(中國醫藥大學)在5月中旬完成三梯次的評鑑工作,弄得學校人仰馬翻,但看到全校各系所師生同仁團結一致為爭取榮譽而不辭辛勞、徹夜不眠,此精神難能可貴,也促進該系所之向上提升機會。評鑑過程之保密做得滴水不漏,訪評委員之名單也都當天才知道,保密之徹底,令人折服。訪評委員為達到完美,也以近乎苛求的方式來做深入評鑑。絕大多數的委員都非常仔細地讀完所提供的資料,並近乎以雞蛋裡挑骨頭的方式來找問題。有些學校主管要求系所全力以赴,詳細寫報告,並一次再一次的自評及預評,學校也盡量滿足系所提出的要求。
然而,某些學校卻相當不在乎評鑑事宜。評鑑資料太單薄、欠詳細。訪評委員所提之問題又無法釐清,加上訪評委員與教師或學生訪談時,教師大吐苦水與學生反彈聲四起,這些反應不乏國立大學。這些舉措,讓訪評委員很難過,要想讓他們過關也難。
有的訪評委員為「愛之深,責之切」,對受評學校做出相當嚴格的要求並提出改善系所的意見如師資結構、設備及環境。因此,該系所雖被評為「待觀察」是有道理的,逼使學校必須面對問題加以改進。爰此,個人認為評鑑是提升系所最好的機會。相反的,學校當局反而對通過的系所不特別重視,而忽略再進步的可能。有些評審結果雖然通過,但報告書內容卻有不少希望學校繼續改善該系所的建議。個人認為,訪評委員大多是做到公平、公正及合理的境界,若偶有出現極少數的訪評委員被人非議,評鑑中心宜特別注意,加以調整。
系所發展目標及特色
未能配合學校發展目標
評鑑中心訂出的五大評鑑項目之一是「系所發展特色與目標」,它是否與學校發展目標吻合。有些學校成立或改大以後,其目標並不明確,更罔論系所須具有目標與特色。
在延攬的教師方面,也沒依該系所之發展目標以建立特色,而是東拼西湊以達到教師人數,甚至還達不到,生師比也過高。這些系所被評時,當然很難過關。有些學校自主性較強,朝向一系多所的目標及特色發展,這是一個很好的制度。但在現階段,該系所之教師結構及分配卻難吻合一個獨立系所運作所需要的師資人數。在此方面,建議教育部修正,以使某些優質學校能自主性的發展該系所,使其特色彰顯出來。
系所專業師資之資質良莠不齊
某些學校系所之師資是不足,且專業未盡理想。以一流國立大學而言,有一些少數的系所其專業師資不足,因此做校內合聘或校內外合聘,或借調的方式。這固然可以解決一時之困難,但應在二、三年內尋合適的師資以補充之,否則成立三年後,再不能聘到專業的師資則難以教人信服。這種系所若發展有困難,學校也可以藉評鑑之結果加速該系所之整併或轉型,甚至停招、停辦。學校碰到這些系所則必須積極地輔導、改善,使該系所能站起來。
尤有進者,師資之不足也直接影響生師比,影響學生的權益。學生一年繳那麼多的錢,不能接受好的教育,學校是要負責的。
課程內容直接影響學習效果
大學校院各系所之課程內容是依據系所發展目標與特色而定,如果前項(師資)不足,怎能發展出好的課程內容。教師的專業與課程內容環環相扣,有好的師資都不一定能教出好的學生,沒有好的師資是絕對教不出好的學生。
最近國內有些大學的董事會,非常努力且相當支持學校,學校也力爭上游,因此這些私校已直追國立大學。這是好的現象,美國最好的大學大部分都是私立大學,如哈佛、史丹佛,及約翰霍普金斯等。我也希望教育部多多鼓勵那些努力辦學的私立大學得到國家經費的支持。
教師研究之表現非系所評鑑重點
本次大學評鑑並不太著重教師之研究表現,主要是著重教學及畢業後學生之發展能力。有些一流大學沉醉在他們SCI之數量及研究表現上而忽略到教學之品質,致使在與學生的訪談中,學生屢有抱怨,當然會影響評鑑結果。
學生的反應雖只做參考(大多數的評鑑委員不會以學生的反應做為重要依據),但如果學生意見不能在學校自評之建議上改善時,則委員們也會將意見考慮上去。
畢業生的就業與母校的聯繫
委員們對此評鑑項目不是非常重視的,因為畢業生的表現資料很難詳細取得。有些成立很久的學校,畢業生的去向很難掌握。有些剛成立的系所更無法評鑑。然而,此項評鑑之目的,無非是要求學校對畢業生的就業輔導及未來能有所瞭解。
近年來,大學生數目增加,大學畢業生在就業上困難,有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形。失業人口遽增,尤其是全球金融海嘯來襲後,許多大學生謀職更為困難。雖然大學教育不完全是職業訓練所,而是培育大學畢業生將來具備面對任何艱難環境時的適應能力,大學所訓練的技藝,並非未來謀職的工具,反而是未來謀職的基本能力。在大學普及化的教育政策下,個人認為學得一技之長的大學教育反而不是最重要的。適應時代潮流,培育適時轉行之能力,洞悉世界潮流,走向人群,與人相處,學習共生共榮及誠信為人的態度,才是大學教育最重要的培育工作。
自評機制完善的大學 建議可免受教育部評鑑
總之,大學評鑑的過程,評者與被評者都相當辛苦,也惹了許多教師的反彈,但評鑑目的是正確的。任何人做任何事,在現今的社會不經過評鑑或評審是很難提升的。當然有少數精英,他不必接受評鑑也可以自己進步再進步,但這畢竟是少數。這些少數的精英或少數的學校有自己完善的自評或自審機制,本來就不必勞駕他人來評。但教育部有一個好的獎懲制度比沒有的好。某些優質的學校自己辦好校內自評或自審,不必依賴教育部的評鑑,以節省國家的資源,希望這個建言教育部能參考。
http://epaper.heeact.edu.tw/archive/2009/06/26/1638.aspx
大學系所評鑑的迴響 2009.7 第20期 文/陳幹男 淡江大學化學系教授兼學術副校長
我國大部分大學系所均歷經評鑑,且均非常嚴肅地面對這項挑戰。系所評鑑前後,全校的學術和行政單位同仁,發揮合作無間的工作氣氛;評鑑結果回應,各系所悉心接受持續改進的作法,值得讚賞;評鑑委員和工作人員大公無私地為各系所做徹底的體檢,更令人欽佩。儘管強制非自願性的作法各方反映不一,但大家都同意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評鑑,是教學品質管理的一環,系所評鑑也是我國大學教育發展重要的里程碑。
為了安排大學系所評鑑,雖然大家都忙得人仰馬翻,可是激勵全系所師生凝聚力量,發揮團隊精神,這是前所未有的機會;相信大家難忘徹夜未眠的受評經驗,從此充分瞭解自己系所的教育目標和辦學理念。而評鑑委員全心全力地提供善意的建議,藉此提升各系所的教學品質,不僅符合教育的「全面品質管理」(TQM)精神,也是非常難能可貴的機會。如今大家都已知道系所的運作需要教師全員參與規劃和執行、各項資料系統化、長期執行經驗累積、持續檢討改善,才能永續發展,這就是落實TQM的P(plan)-D(do)-C(check)-A(action)流程。
評鑑委員建議可做為系所持續改善依據
系所評鑑的項目,影響系所的辦學方向,就像大考中心的指考和高中的教學息息相關;系所評鑑的質化和量化指標,均以學生的學習效率為著眼,任一系所均有改善空間,透過評鑑委員的建議,系所依照檢討持續改善,逐漸提升學生的學習環境,進而反映在學生的學習成效,這是系所評鑑的目的;因此,以下謹就個人參與評鑑的心得,提供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和各系所參考:
● 學習環境
1.大學學習:新生剛進入大學,往往有很大的學習落差,不僅教學方法不同,學習方式也不一樣,尤其是大學多元化的學習和廣泛課外活動的吸引力,會讓許多學生枉費時間摸索;各系應儘速讓新生瞭解學校提供給學生學習的資源:儀器設備、圖書資源、資訊中心、藝文中心、語言中心、心理諮商、獎助學金、課程必選修等;各系所具體投入新生輔導機制是當務之急,好讓新生儘快地進入有效率的大學學習。
2.學習地圖:各系所的專業課程和通識課程琳琅滿目,在普遍要求降低必修學分的同時,應建立讓學生認識各種畢業出路、應具備的核心競爭能力和需要選修的課程「學習地圖」。學生在校需要循循善誘的教師引導,各系所應依據系所的發展目標,規劃大學四年一貫長期性的專業課程,再經過課程委員會正式通過,必修專業課程內容不得因授課教師異動而任意改變。新增設或是更名的系所,首先需要嚴謹地因應規劃四年一貫的課程地圖和內容,讓學生的學習有所遵循,對於具體培養學生的核心競爭能力,才有方向感和著力點。
3.生涯規劃:絕大多數的高中生,甚至於部分研究生在剛進入大學階段,往往對於將來就業發展,無非常明確的方向;學生的特質和學習的方式均不盡相同,不宜以一視同仁的方式來教學,各系所教師有義務提供學生多角度的學習,至於將來在專業職場或在學術界發展,甚至於跨領域的發展,均分別需要經常性地尋求、邀請專家提供多種榜樣的學習,進而發掘學生個別的發展特質。提醒畢業生必須具備朝產業界發展的各種準備,將會有更多元的出路。
4.語言表達:無論是任何系所,於重視專業課程之外,更需要有效率地培養學生本國語文和外語的表達能力,並採用具體的檢核機制,督促學生學習,有助於將來國際化職場的競爭。學生在大學學習期間往往沒有學習語言的壓力和誘因,國內大部分大學也沒有良好的語言學習環境,加上大部分學生缺乏學習語言的毅力和堅持,造成語言能力在大學四年內每下愈況;因此,各大學需要有具體培養學生語言能力的方案和評鑑指標,這是畢業生職場競爭力的重要指標之一。
5.補救教學:關心學習效率低落學生,尤其是基礎專業課程和語言教學等,亟需有具體的補救作法;如實施大班上課需要落實小班討論,助教的培訓和輔助教學的效果等應有評量追蹤。有效地提升教學效果,教師的授課內容和態度是關鍵,教師的嚴教和關愛,學生點滴在心頭。
● 實驗環境
1.實驗室安全:符合環保衛生安全規範的實驗室是絕對必要,若是實驗室的建築規劃,沒有專業的考量(如用電量、廢水和廢氣的處理和排放、節能減碳、逃生路線等),這將可能是安全管理的盲點,學校需要有定期的稽核,以避免實驗室意外發生。同時培養學生重視環保衛生、節能減碳、注意安全的實驗室習慣,將來進入職場,以身作則影響社會。
2.研究實驗空間:在大學重視研究成果的產出是極普遍的現象,許多實驗學科的系所招收研究生和大學專題生,幾乎已遠超出實驗室允許的安全容量,再加上陸續增購的新儀器,往往壓縮可供轉圜的實驗空間,尤其是研究生日夜生活的實驗室,已嚴重地造成安全的隱憂,這是各主管和指導教授,應該積極關心的課題。
● 系友資源
1.系友回饋:各系所均有眾多表現傑出的系友,有待母系積極邀請和經常性聯繫,對於系所的發展和學生的學習絕對有益。系友更有機會提攜畢業生的就業,提供必要的支援,系友將是系所發展無形的資源。
2.畢業生出路:系所老師主動協助畢業生就業,更需要長期持續蒐集、建立完整的系友資料和職場分布,不僅有利於系友的聯繫,更有益於在校生瞭解將來的出路,穩定學習信心。
● 教師任務
1.社會參與:大學教師均是社會菁英,在執行大學賦予任務之餘,鼓勵教師帶領學生多參與校外相關性質的活動,加入國內、外學術團體的事務性服務、積極參加或主辦學術性會議,提升學術聲望,更增進專業領域在社會的能見度,善盡大學教師的社會責任,無形中培養學生的愛心和公德心。
2.專業教師:系所在充足的專任教師陣容外,應主動邀請具有實務經驗的教師兼任專業領域的教學,特別是直接與社會脈動接軌的課程,提供學生多元的學習管道。
3.研究成果:儘管系所評鑑以教學評鑑為主,並不特別強調研究,但期刊論文仍是研究能力的重要指標;同時,鼓勵與產業界互動的產學合作研究和技術移轉,並積極促成培養學生團隊精神的整合研究團隊,也是大學學術活力的展現,對於大學和社會的互動,必定是雙贏的策略。
捍衛高教品質
大學教師責無旁貸
評鑑中心辦理系所評鑑的五大評鑑項目,以學生的學習為主角,系所的教學、研究、服務、輔導等任務與教育品質管理,大學教師則是主導角色;為追求系所卓越的永續發展,大學教師應責無旁貸,積極扮演教育品質保證的捍衛者。
http://epaper.heeact.edu.tw/archive/2009/06/26/1639.aspx
大學評鑑辦法
本辦法依大學法第五條第二項規定訂定之。
第二條 為建立完善之大學評鑑制度,教育部(以下簡稱本部)應規劃下列大學評鑑事務:
一、規劃研究我國大學評鑑制度。
二、蒐集分析國外大學評鑑相關資訊。
三、協助大學申請各類學門國際認證。
四、發展建立國內外專業評鑑機構資格指標。
五、建立國內大學評鑑之人才庫及資料庫。
六、提供大學評鑑相關人員之培訓課程。
七、其他與評鑑制度相關之事項。
前項評鑑事務之規劃,必要時得由本部與大學共同成立之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以下簡稱評鑑中心)辦理;其所需經費,由評鑑中心擬訂工作計畫報本部核定補助之。
第三條 為辦理大學評鑑,本部應自行組成評鑑委員會或委託學術團體或專業評鑑機構定期為之。
前項所定學術團體或專業評鑑機構,應符合下列條件:
一、經核准立案之全國性學術團體或經核准立案且設立宗旨與大學教育相關之全國性民間團體或專業機構。
二、有專業客觀之評鑑實施計畫,包括足夠之評鑑領域專家學者、完善之評鑑委員遴選與培訓制度、足夠之專(兼)任行政人員及健全之組織及會計制度。
第一項評鑑事務,必要時得委託評鑑中心辦理。本部委託辦理評鑑程序及所需經費,由本部依相關規定辦理。
第四條 大學評鑑之類別如下:
一、校務評鑑:對各大學教務、學生事務、總務、圖書、資訊、人事及會計等事務進行整體性之評鑑。
二、院系所及學程評鑑:對各大學院、系、所及學程之課程設計、教師教學、學生學習、專業表現、圖儀設備、行政管理及辦理成效等項目進行之評鑑。
三、學門評鑑:對特定領域之院、系、所或學程,於研究及教學等成效進行之評鑑。
四、專案評鑑:基於特定目的或需求對大學進行之評鑑。
前項第一款及第二款之評鑑,每五年至七年應辦理一次;第三款及第四款之評鑑,得依需要辦理之。
第五條 各大學應接受本部或本部委託之學術團體或專業評鑑機構定期辦理之大學評鑑。但符合下列條件之一者,不在此限:
一、已建立完善自我評鑑制度,其自我評鑑結果經本部認可者。
二、經本部認可之國內外專業評鑑機構評鑑通過者。
前項認可相關規定,由本部定之。
第六條 本部或由本部委託之學術團體或專業評鑑機構,應依下列原則及程序辦理大學評鑑工作:
一、組成評鑑委員會,統籌整體評鑑事宜。
二、各項評鑑應於評鑑辦理一年前通知受評鑑大學。但學門評鑑及專案評鑑,不在此限。
三、編訂評鑑實施計畫,計畫內容應包括評鑑類別、程序、指標、評鑑結果處理及其他相關事項,經評鑑委員會通過及本部核定後,由本部或本部委託之學術團體或專業評鑑機構公告之。
四、辦理評鑑說明會,針對評鑑計畫之實施向受評鑑大學詳細說明。
五、籌組評鑑小組,接受評鑑委員會之督導,執行評鑑事務。
六、評鑑結束後應於三個月內完成評鑑報告初稿,並通知各受評鑑大學。
七、訂定申復制度及處理機制,並針對受評鑑大學對評鑑報告初稿所提申復意見處理。
八、評鑑報告書及評鑑結果,由本部或本部委託之學術團體或專業評鑑機構公布。
九、依評鑑性質及目的之不同,訂定評鑑結果之處理方式,並訂定追蹤評鑑機制,定期辦理追蹤評鑑。
十、評鑑委員之迴避,應依行政程序法相關規定辦理。
十一、評鑑委員及參與評鑑相關人員對自評鑑工作所獲取之各項資訊,應負保密義務,非經本部同意不得對外公開。
本部必要時,得對受託辦理大學評鑑之學術團體或專業評鑑
機構之規劃、設計、實施及結果報告等進行後設評鑑;其評鑑結果,得作為本部遴選委託辦理大學評鑑之依據。
第八條 受評鑑大學對評鑑結果所列缺失事項,應依規定期限積極改進,並納入校務規劃;對未能改進事項,應提出說明。改進結果列為下次評鑑之項目。
本部得以評鑑結果作為核定調整大學發展規模、學雜費及經費奬助、補助之參據。
前項所定調整大學發展規模,包括增設、調整院、系、所、學程、招生名額及停止招生等事項。
第九條 本辦法自發布日施行。
科研論文 7大學挺進世界500大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2009/07/31
2009世界大學科研論文排名昨天公布,台灣有7所大學擠進世界500大,台大蟬聯兩岸三地第一,大幅進步到102名,趨近百大;分領域評比,成大工學院排名首次超越台大。
這項由財團法人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基金會自創的排名,以科研論文質量評比,屬於「論文排名」,高達8成是品質指標,包括近11年來的論文數、當年論文數、近11年論文被引次數、近2年論文被引次數與近11年論文平均被引次數等。
2009年的結果,台灣有台大、成大、清大、交大、長庚、中央與陽明7校進入不分領域世界前500大,其中長庚和中央大學第一次進入500大,台大一口氣進步39名,成大進步21名,清大前進19名。
比較分領域成果,台灣表現最好的是工學院,4校挺進百大,而且成大領先台大;理學院只有台大進入世界百大,社會科學領域首次進榜。
各領域進入前300大者,工學領域有成大、台大、交大、清大、中山、中央、台科大、中興;理學有台大、清大、成大、交大及中央;農學有台大和中興;臨床醫學包括台大、長庚和陽明;生命科學和社會科學都只有台大進榜。
負責評比的評鑑中心兼任研究員黃慕萱表示,分領域排名可看出各大學特色,例如中興大學的農學院及長庚大學醫學院,有很好成績。
論文排名全球第一仍為美國哈佛大學,亞太地區則由日本東京大學領先,兩岸四地只有新加坡國立大學進百大。
進百大和500大的學校仍以美國最多,前500大學校分布,美國有163校,亞洲由日本29校居冠,中國大陸有15校、南韓9校、台灣7校及香港5校,評比結果公布於評鑑中心網站,網址為
http://ranking.heeact.edu.tw 論文評比/大陸飛快進步 台大憂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2009/07/31
2009年兩岸三地大學論文質量評比和去年比較,香港數所大學退步,台灣和大陸都大幅進步,但大陸進步更多,學者擔心過2年可能會被大陸超越。
台大副校長陳泰然表示,台大很努力,期待進步,也有進步,跑得很快,今年進步到102名,「期許明年能進百大。」
但陳泰然認為大陸學校進步快速,對台灣是一大警訊,雖然大學努力,政府對大學投入資源卻遠不如大陸。他指出,北大和北京清華這兩年預算已超越台大,後來居上。
且大陸研究型大學有15%教師薪資超過台灣,他表示,如果台灣政府不投入資源給大學,不但找不到好老師,可能也留不住好老師,研究水準下滑,也會喪失對學生吸引力,「恐有骨牌效應。」
陳泰然向政府喊話,希望相關單位都能重視高教人才培育,讓老師薪水有彈性、差異化,也希望鬆綁採購法等相關法規,讓大學更有效率。
兩岸三地大學進入世界500大的進步幅度,在台灣各大學中,以台大進步39名最多,陽明大學退步18名。
但大陸大學大幅攀升,四川大學進步82名,從去年475名進步到今年393名,其次為上海交大進步73名、復旦大學進步55名、浙江大學進步41名、上海科大進步22名、北京大學進步17名。
評比計畫主持人、台大圖書資訊系教授黃慕萱指出,台灣的大學教授人數比大陸少,如果考量教師數的排名,台大可排67名,成大排145名,北京清華會掉到334名。
她說,台灣的大學仍有如此好的排名,顯示台灣教授特別辛苦,在最少資源下做出最豐富的成果。但她表示,近幾年大陸大學論文數量大增,讓排名大躍進,如果台灣的大學努力不夠,後年就有可能被大陸追過去。
另參本館:
教改與體罰 體罰險熱賣 快樂學習 北一女爭褲權 師生戀 教改與補習 廢98課綱 教革會 流浪教師 教育亂像 基測社會學 多錢入學當然公平 能者多「導」 大專自生自滅 中國大學排名 大學評鑑 系所猝死 繁星黑洞 網拍報告 神童製造所 搶救大陸大學 《大陸名校領航手冊》 《中共高等教育體制之取向》 海龜與烏龜
《搶救大學》 《國家精英》 《教改錯在哪裡?》 《人:學術者》 《資本主義美國的學校教育》 《教育社會學理論》 《文憑社會》 《選舉社會及其終結》 《中國書院》 《九品官人法考論》 《夏山學校》 《非學校化社會》 《教師角色》 《親師新主張》
改正錯誤,還要“探索”? 2009-10-23 易中天
據成都媒體報道,近期,電子科技大學之“計算機學院?軟件學院”出臺新規,取消了碩士生獲得學位必須先發表論文的硬性規定。這真是一個好消息!實際上,這個規定,一直遭人詬病甚至痛斥。據說,每年“兩會”,都有代表、委員提出這個問題。惜乎教育當局充耳不聞,衆多高校執行不誤,遺患之重,令人切齒。現在,終于有高校毅然決然地把它給廢了。這就有如當年雷峰塔的倒掉,讓人拍手稱快、歡欣鼓舞爲何如!然而,讓人不爽的是,官員和媒體,都把該院的這一舉措,稱之爲“探索”。這就未免搞笑。廢除一項錯誤的規定,怎麽叫“探索”呢?只能叫“知錯就改”嘛!看來,文過飾非,乃是官員的職業本能;用詞不當,則是媒體常犯的錯誤。當然,他們也可能其實心知肚明,只不過投鼠忌器,不能不委婉其詞。那我就把話說透。碩士生、博士生,要獲得學位,必須先發表論文,這是一項什麽規定?混賬規定!
首先,它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請問,《條例》有此一說嗎?沒有。既然沒有,你們爲什麽要“加碼”?這豈不等于“稅外加稅”,屬于“亂收費”?
其次,碩士生也好,博士生也好,都是學生。學生的任務是什麽?學習。作爲學習的組成部分,要求他們撰寫論文,對不對?對。但,撰寫即可,沒必要規定必須發表。爲什麽?因爲學生撰寫論文,不過學術訓練。他寫了,導師看了、改了、評點了,就夠了,發表做甚?
第三,全國每年招收那麽多碩士生、博士生,都要求其所撰寫之論文,統統達到發表水平,還要發表若幹篇,可能嗎?不可能。既然不可能,又要硬性規定,豈非“強人所難”?強人所難的結果,勢必是抄襲剽竊之風頓起,學術腐敗也就屢禁不止。第四,就算個別學生能夠撰寫出高水平的論文,能不能發表,也由不得他自己。于是乎,托關系、走後門、花錢買版面,就會從“潛規則”成爲“常規手段”。其結果,仍然是腐敗。
顯然,研究生的培養質量,只能有一個“關口”,那就是學位論文的評審和答辯。因此,我們應該在這方面多動腦筋。比方說,規定學位論文必須附錄參考書目。參考書目不全,說明該讀的書沒讀,連畢業水平都沒達到,當然不合格。參考書目列全了的,答辯委員可以挑出其中一本提出問題。答不上來,說明這本書他沒讀過。沒讀過又列進去,屬于弄虛作假,也不合格。更何況,學位論文的選題、立論、結構、表述,都有問題可問。只要是自己下工夫撰寫的,就答得出。答不出,就有抄襲嫌疑。這個“關”,怎麽會“把不了”?現在,要求研究生發表論文之弊端,已很清楚。培養質量的保證,也有的是辦法。所以,依我看,就用不著探什麽索了。再不廢除這一硬性規定,怕是只能視爲“死不改悔”的。
同時,也是一項“逼良爲娼”的規定。
當然,還是一項“導致腐敗”的規定。
因此,它是不合情、不合理、不合法、不得人心的規定。這樣的規定,有什麽廢不得?廢了它,爲什麽還要“猶抱琵琶半遮面”?
回應
你連個論文都發表不了 還是碩士生嗎,難道十幾年的寒窗苦讀 什麽結果都弄不出來 就是好的嗎?笨~~~正是因爲您們的努力 中國學生的素質越來越低下
易老師,我現在就深受這個苦,現在研三了,還只有一篇論文集的文章,還沒有發表的文章,這年頭讀個研真的不容易,導師明明知道這些都是假的還是要這樣逼著做,哎。
作爲一個即將畢業的研究生對發表論文真的是頗有感慨!~不過我目前所在的XXXX大學在我們這一屆不僅要求發,還必須是北大核心期刊,但從今年招入的學生就取消了`當我所在的學院取消這一規定的時候聽說別的學院開始申請要求學生發表論文才行。悲哀,爲自己,爲學校,爲現在的研究生教育!~
堅決反對進職稱也硬性的與論文挂鈎,結果部分所謂的教授除了會寫幾篇根本沒有實用價值,甚至是僞造的數據拼湊的論文,但本行業務根本不精通,對待工作敷衍了事,這樣的人根本不配當教授,真正的實幹人員卻進不了職稱,建議有識之士也提出建議,反對將職稱與論文挂鈎,或者是根據行業特性挂鈎,不要一刀切,什麽行業都要搞研究,弄得大家文不文,武不武的,弄虛作假,誤國誤民
現在的研究生已不同于往日嘍!今非昔比。關鍵不在于論不論文,而在于怎麽教育,你看現在的本科生都抱著怎樣的心態去讀研的就知道了!還有,本科生也要畢業論文,不知道易老師怎麽看待呢?
我是雜志社的編輯。我們老板主要就是靠收取 投稿者“版面費”掙錢的。雜志是爲了“學術”?純屬扯淡!
支持易中天老師。我們在美國拿博士拿碩士,都是只看學位論文。發表在雜志上的文章,有很多不確定的因素,前後改要很長時間,往往學生是耗不起的。
那有那麽多文章,那有那麽多的觀點,不抄從那裏來,人人都做實驗經費又從那裏來。再說文憑和水平也不成正比呀,這早就該費掉了。
呵呵,典型的文人思維!讓他們說說還行,一旦做事,經常就是一塌糊塗。請問,學士、碩士、博士這幾個學位怎麽定義?分別讀10本、20本和30本書?或者更少或者更多?可笑!學士暫且不說,碩士和博士需要創新思維嗎?那怎麽驗證這一點呢?我個人的觀點,博士發一篇文章還是應該做到的,只要不過分絕對就行!不過,文科也許例外!不發表文章也行。換個角度就能把秦始皇說成是明君,張張嘴就出現明朝盛世!請不要把文科的那一套拿來狂批“整個”制度。拜托!雖然我個人還挺喜歡您的品三國。文人們請不要動不動就狂批!
既然《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沒有這規定,說明官方並沒有錯,那還廢除什麽?“風俗習慣”的形成是因爲下面的人把經念歪了,蔓延全國。這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吧!如果出現一個這樣的人,因不發表論文而沒畢業,告上法庭勝訴了,學校重新發畢業證了。這效果恐怕比你在這嘮叨這麽多有用吧!
其實地球人都知道,中國高校裏這個規矩,實際上是讓學生給老師寫文章,第一作者也好,通訊作者也好,都算老師的成果。這就是理由
日本和美國的大學教授都會要求學生發表一定的學術論文才能畢業的。發不發論文不能一概而論,本人認爲除了涉及軍工項目和産品技術專利外,一概要求學生發表論文才能獲得學位,不然的話,研究生教育質量就更成問題了,沒有論文發表要求的話,到時候阿貓阿狗都能混個學位了!難道易老師們希望國家沒有前途嗎?
易中天的博客講得有些道理,碩、博研究生的學習(非學術)水平主要看學位論文的水平。但學位論文單項指標畢竟太單薄,要碩、博士生們公開發表些專業論文亦並非苛求。至于一些碩、博士生們抄襲剽竊別人的成果、濫竽充數,那是他(她)們自己的學術腐敗問題,並不能歸罪于要求他們發表論文的規距。學位論文又何嘗沒有抄襲剽竊、張冠李戴的呢?碩導、博導的水平就那麽經得起考驗嗎?現在的研究生教育,只看重碩士、博士的數量“大躍進”,所謂“與國際接軌”,質量與服務社會的水平卻全然不顧。只要“毛入學率”,“毛xy率”直線竄升,“同比上升”了多少個“百分點”,就喜不自勝,實在是阿Q的孝子賢孫---老子比你們闊多了,你們算什麽東西?
一篇EI會議要400美金,還要車旅費。一篇CSSCI要2000RMB,好學校博士至少要三篇,有的學校要求4、5篇。讀博士就是讀論文,論文忽悠得好、錢多的就早畢業哦。
我們博士圈子幾個朋友談論的後都知道,論文都是中文改寫、整合的或者翻譯改編的,根本沒有創新思想。這樣其實就是數百萬研究生都在浪費人力、物力、財力,在做無用功,寫出來的東西沒有人看,就是爲了達到畢業要求。
我們這裏的中學也一樣,評職稱要發表論文,沒有論文,教的再好也枉然,沒資格評的,所以現在很多老師把精力放在寫論文上,這樣很劃算1:能評職稱,2有獎金,3容易有名氣,既使書教得一般,也沒關系,照樣能評高級、特級、或名師,尤其是所謂的名師,很多人教學一般,只要有論文就好辦。中國的教育以經很變態了,明明我們高中老師和學生厭倦了補課,可是教育局領導和家長逼著補課,媒體反過來再罵老師補課賺錢,我們老師就是一群“老鼠”在學校被學生罵,在社會上被公衆罵,裏外不是人
中國的大學和美國的大學差距實在太大了,論文這種東西,題目就那麽多,我想能寫的五年之內都寫過了,論文要求論述一個新的觀點和方法,但現在的論文哪有什麽創新啊。學位論文也不過如此,還不如平時加強學術論文的訓練。我本科就寫過一次論文,有什麽用啊!!!
不知道爲何這裏的人都支持易老師,太簡單了,大家想象一下,如果中國人都不寫論文或者寫不出論文,情況會怎樣?解決問題的關鍵很多,不能簡單化。關鍵一點是國家撥款的一些學術期刊得把好論文關,國家應該資助幾家國內頂級刊物向《Nature》和《Science》看齊努力。因爲國內刊物大多要很高的版面費,所以我們不得不將比較好的論文投給國外的刊物,國外的刊物大多是不需要付錢的。大家動動腦子吧!
還有那可惡的外語,我不知道孔子、祖沖之、華陀、易中天等人外語怎麽樣?中國人考自己的學位、職稱還要什麽外語?好像中國和世界已容爲一體了!但奇怪的是打個手機到隔壁的縣市就成了漫遊,好像打到國外似的,還說做個中國人很自豪,國人太畸形了。
覺得博士必須發文(高檔次的),碩士就免了,這樣很合理,要不博士就更他媽的什麽也不是了,你說都讀博士了,連個SCI都發不出來,那就狗屁不是。
Mr 易,很多人會支持您的說法,但我不支持,那是您是搞文的,如果是搞工科的,呵呵,許多教授們會抹著一大把眼淚感謝您的,爲什麽?因爲他們正好缺少廉價的高知識科技勞工,給他們幹活,給那些所謂的博士幹活。您的出發點是好的,但您的想法還是不全面的,一個即將畢業的碩士生
如今的研究生導師大多在拉關系、報課題、找錢,只有找到錢才能當老板招工(招研)。學生這個打工仔也不能只吃飯,不幹活;幹活就要幹點實在的。真有難度的活,學生是拿不起的。只有紙上談兵最適合學生,而這也正是老板最需要的。一是,大部分國家出錢的課題有幾篇論文就能對付著結題了;二是,學生的論文算老板的業績,而發表若幹篇論文是老板要完成的硬指標。因此,要取“取消了碩士生獲得學位必須先發表論文的硬性規定”最大的阻力就來自這些老板。當然,大學的校長、院長、系主任們也都是老板。
電子科技大學 博士 可是要求 5篇文章 2篇核心 1篇 sci 1篇國際會議 1篇 國內會議 搞笑吧
也不是這規定就不對,一直這麽多年了,只是因爲現在網太發達了,造假太容易,再這樣要求就沒意思了。還是更好的辦法有待發明。比如搞當場口試,5分制,就要他們的命了,只要老師不自己放水,合格不合格還是檢查得出來,要查什麽能力就能查什麽能力,要查寫的也可以,不是非要論文的。
高校既要教書育人,又要創新,這是對的。有的教師既能教好書,又能著書立說,這也應該鼓勵。但問題是:教師升級、評職稱,主要看出了多少專著、發表了多少文章,而對是否認真負責的教書,反而不在乎了。這才是真正的顛倒了主次!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的這些混賬規定真是害人不淺!許多心術不正的教師爲了職務職稱,挖空心思拉關系、走後門、弄虛作假、花錢買版面發表毫無價值的所謂論文,哪些原本正直、還有點良心的教師一心撲在教學上,不肯花錢找人替寫論文、不肯東拼西湊剽竊他人的成果,甚至不願給出版社交版面費,終因沒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評不上職稱。咋辦?不能一輩子當老實人吧?跟別人學吧!真的,中國的許多爛規定都是“逼良爲娼”。你不作假你就是傻瓜!發表論文?有幾個是自己潛心研究的結果?絕大多數都是抄!那些毫無價值的“論文”敗壞了社會風氣,這是中國的悲哀!
狂頂!要求研究生發文章的規定真是:(1)苦了研究生,專業書沒好好讀,天天想著“複制-黏貼-推銷”,還要經受發不了文章畢不了業的心理煎熬;(2)肥了雜志社,即使是質量較好的文章,辛辛苦苦寫出來,不但沒稿費,還要倒貼給人家(有時連想倒貼都沒門);(3)助漲了拉關系、論文代理等不正當風氣。
寫的真好,直接戳痛高校老師只爲發表論文和金錢而科研的醜惡面目,現在的高校都只靠論文來意淫,沒有教授在一心一意的搞科研了,教授有點名氣後,就拼命往行政上鑽,然後整天到處混日子,和國家省部的科研基金委員拉關系,好在課題上走後門,拿到了項目也不去做,反正到時會結題。
很支持老師的觀點,完全沒有必要做這個硬性規定,可以把發論文做爲獎勵的基分。現在論文很多質量都不高,原因大都由于這些硬性産生的。而且像我們這些做工程方面的研究生,根本就不好發文章,這樣既不利于中國工程人員的培養,還要讓我們被迫潛規則。這對學術來說是一個毒瘤啊。
論文是學生的學業精華文字論述,如若寫不出好的論文,也就可見其專業學識的分量了,請不要逃避寫論文,怕寫論文的人定不是塊好料,你若去抄別人的論文那就是騙子混帳一個,因爲在這些人的思想深處裏存在騙人蒙混過關的動機!沒有了論文也就看不出知識的深淺,肯定對這個社會沒有好處的,難道先進發達的國家就不寫論文了嗎?請大家深思深思吧,寫上面這個文章的人腦殼裏是不是有重大問題了?
以前我認爲你是老易,現在我稱你爲小易,看問題要辯證看,你是倒騰曆史的,從文理來看你屬于是文科,因此就與理科不同。理科注重的是科學,跟誰比?要跟西方列強相比,人家可以這麽發達,所以我們要迎頭趕上,只能發展科學技術,你們是抄,身爲理科的我們是做,真正的科學是沒有任何水分的,你或許應該向你們學校理科(最主要是工科)的博導讓他們帶帶你,不要當一只狂吠的那啥。
你自以爲身爲理科學生,就沒有抄襲,可能嗎?我也算是理科的(醫學),按你的說法,應該有點發言權,理科也好,文科也好,論文幾乎以抄爲主,幾乎沒有任何價值,如果硬要說有價值,那就是造就了世上史無前例的,學術造假大運動。你做的無非是要麽重複別人的試驗,要麽進行毫無用出的研究。你看看你及你身邊的碩士生、博士生寫的論文,有幾篇有用的?自以爲是的豬。
你連老易的文章都沒看懂,大發什麽議論?看來你是發過很多文章了。可是連博主的文章都看不懂,你的評論文不對題,可見你的理解裏是有問題的,寫再多的文章又有何用?
老易說不要寫論文了嗎?老易明明白白地說硬性要求研究生發文章這種形式化的規定是可笑的,何時說不要寫文章了,又何時說不要寫論文了?
當前的研究生培養中,寫文章真的那麽重要嗎?一個研究生入學,一般學一年的課程,然後進入所謂的論文階段,一年後就准備畢業。在不到三年的時間裏,刨去課程學習的一年,真正做論文的時間有多長?在這一年多的時間裏有多少學生能真正搞出什麽東西?何況有不少學生的研究方向和本科階段的專業還有很大差別,許多東西需要從基礎學起,而且目前發一篇文章的周期至少也得一年時間,你想想在這麽短的時間裏即使造出一篇文章,其質量又能如何?硬性規定必須發文章,這不是脫離實際的荒誕事兒嗎,無異于逼良爲娼。
當然,也不乏有能力有水平的學生,把研究成果總結發表,這應該鼓勵。但是不能做一種強制性的規定要求每個學生都能發文章。比較合理的應該是鼓勵大家發文章,但是不能做硬性規定。不硬性要求,能發的也會發,硬性規定了,不能發的也只有造假了。一刀切的模式帶來的後果就是目前的造假成風,腐敗滋生,這是客觀現實。與其逼著大家去造假發文章,還不如踏踏實實地把論文做好,嚴格要求下的論文,比倉促造幾篇文章更能鍛煉學生。
形式主義的危害我們還沒有受夠嗎?
要學生寫論文尤其是要本科生寫畢業論文純屬于瞎折騰, 學校根本就沒有條件讓他們研究, 網上下栽一些東西湊數, 好在沒要求他們發表. 而要研究生寫論文,還要求必須SCI, 簡直是逼良爲娼. 多少教授自己都沒有SCI, 非要學生SCI, 荒唐! 當然教授也是被教育行政部門逼的, 萬分同情教授!
別說是學生了,哪晉升不要論文呢?我是醫生,我們晉升,不比你看了多少病人,做了多少手術,出了多少門診,你一年不看病也沒有關系,只要你有論文有科研就行。我們的體系如此,要不怎麽養這麽多雜志社。
發論文這事的始作俑者是南京大學.後來大學的排名把sci論文數作爲一個重要指標,大家都追求論文了.
其實很多人發表的文章就是學位論文裏截取的一個部分,學位論文通過了,說明論文質量就保證了,我們現在很多同學都是花錢買版面發表的論文,不得不這麽做啊,全國那麽多研究生、博士生,能發表論文的期刊就那麽幾家,要想免費發表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買個版面就花去1000多塊錢,讓人感覺花錢買學位一樣,超級不是滋味
各執一詞,有利有弊!取消更加人性化吧,但不取消我個人覺得更好一點,人的惰性尤其是年輕人的惰性決定必須有這樣的硬性規定。
發表論文是爲了用第三方的力量來約束研究生的質量,這也是好多高校反反複複實踐以後達到的共識。當然有各種各樣的弊病,但對于提高研究生的培養質量,還是利大于弊。易老師一個文科人士,對理工科就不免是外行了。理工科人士認爲好多文科學科根本就沒必要設置,更不用說念研究生了,那些寫出好作品的並沒念什麽大學。而自然科學是很不相同的。你提倡不發表論文,只有那些想蒙混過關的師生高興,你還是閉上你那胡侃亂侃的臭嘴吧!
現在那可惡的醫院,每一個出診醫生都有一個牌子:上寫明XXX在XXX發表了學術論文XX篇,惡心呀!
據我所知,在美國研究生可以選擇修課程或者是做論文,依我看要靈活對待,不宜一刀切。無論是修課程還是做論文都是要求提高研究生的實際能力,只要從這一點出發就好了,具體什麽方式應該可以商榷。
像易中天這種只會嚼前人的饃的老師,自然是反對發表論文的了。要反對的,是剽竊論文,是以謀利爲目標的不良期刊,而不是發表論文本身。有成果才能發表論文,這才是正事兒,不能因噎廢食,這不是明擺的事兒嘛。
呵呵,典型的文人思維!讓他們說說還行,一旦做事,經常就是一塌糊塗。請問,學士、碩士、博士這幾個學位怎麽定義?分別讀10本、20本和30本書?或者更少或者更多?可笑!學士暫且不說,碩士和博士需要創新思維嗎?那怎麽驗證這一點呢?我個人的觀點,博士發一篇文章還是應該做到的,只要不過分絕對就行!不過,文科也許例外!不發表文章也行。換個角度就能把秦始皇說成是明君,張張嘴就出現明朝盛世!請不要把文科的那一套拿來狂批“整個”制度。拜托!雖然我個人還挺喜歡您的品三國。文人們請不要動不動就狂批! 你他媽知道個屁啊!
昨天吵著取消本科生畢業設計論文,今天取消研究生發表論文,明天是不是直接發文憑就得了,社會的浮躁到這種程度,論文都發不了,你還混個屁研究生啊,你他媽還有臉在這腆著臉叫啊,搞到最後沒有論文也可以評教授、院士,課題沒有也可以,不知道誰蠢,到時候恐怕每個當官的都是院士、教授了,起哄的人們,中國夠浮躁了,再浮躁下去,大使館還得被人炸,抗戰還得重新來過
我們這些博士生有多難?生活無著落,還要發論文,而且發論文的刊物級別還得夠高,評教授都夠用了。試想,全國一共幾個刊物,多少人要發?
易老師打錯了板子,問題出在有法不依,執法不嚴,出在大學不能執行寬進窄出的政策,而不是出的教育部門的規定上。好的大學應該有很多人畢不了業,好的碩士、博士培養,應該有很多人得不到學位,只有高的淘汰率才會有高的成才率,中國高等教育的問題出在淘汰率低上。
看了這篇說出了我的心聲,我們學校2.5年制的研究生,但到了老師那裏變成再拖延半年的潛規則,象我就是因爲發表文章一直被老師卡著,接收函晚來兩個月,搞得又拖延半年,剛剛申請答辯!苦啊!
以第二名的成績考入研究生,跟錯了老師,最終結果是倒數第二名畢業,不甘心哪,我做的那些成果黴爛的像狗屎一樣的臭,徹底看透了中國的高等教育了。打死我都不會再搞什麽研究了!
易老師說的對,並不偏激。有些網友說“沒有發表論文算什麽碩士生、博士生”。但是這是你自己的個人要求,你有高要求,你仍然可發表,易老的意思並不是“禁止發表”。反問“發表了論文就真的人就真的是具備了響應學位的水平”,也許該網友是,但還有更多人抄襲、造假、一稿多投不是。不想搞學術的,你逼他搞,他還是會想出對策混過過去;想搞學術的,想搞出點名堂的人,心裏有數2-3年,3-5年時間可能是不夠的!但恰恰是這一規定,爲了拿學位混飯吃,只好搞點簡單、原創性地的,結果還是搞好了學位沒搞好學術。
易先生,別武斷,且不知不少學生有惰性,不用揚鞭自奮蹄畢竟很少,上大學就進了保險箱,混個文憑沒問題。本人體會畢業論文階段是總結提高自己的很關鍵的階段!不能去掉!你是名人,你最好調研一下屬國大學的大學生、研究生家長後再發表意見。
說實話,看你的書是看得起你。至于買不買就要看你的書寫得好不好,和這本書編輯排版得是否有收藏價值?
別拿寫書的利潤跟房産商這些暴利吸血鬼行業去比,你若真要利潤率,倒是可以跟妓女看齊。
寫書人首先要把書寫好,想得應該是讓更多人從中得到什麽,而不是想著如何靠一本肥自己。要是這樣,你去做雞做鴨不是更好?!
諸如臺灣的蔡志恒都把每本要寫的書發在他自己的博客上。難道你說他們是SB嗎?寫好你的書,別把心思放在提高書價賺錢上。否則你遲早要吃自己的。
用“混帳”謾罵字眼很不文明,評學位硬性規定發表論文有局限性,但也有積極的一面,打個比喻高考考試就很完美嗎?很多沒有能上大學而有才華的人,取得一定成就的人也不少。而去掉現行考試行不行?現階段還不行,否則弊端更多。評定學位不看論文弊端更多,既然現在發表論文,能走門到出版部門,那末不要論文,空對空評論,更容易走門,目前所謂碩士博士生質量不是逐年提高,而是下降的趨勢。難道要提倡說你行就行的年代嗎?沒有論文真的有真才實學,有其它真的成果也應該能評定。別弄得什麽也沒有博士碩士帽子滿天飛。
研究生連論文都不用發表了,上學期間做正經事兒的學生會更少了。估計,讀研期間更是看網絡電影等等的黃金時間了。俺也從學生過來過,因爲要求發表論文還有些壓力,這回可好,連這個壓力都沒有了,學生們真的不知道會不會讀書了。唉,自覺的學生什麽時候都自覺,發文章依然不是壓力。
說的好極了!只不過,大學要求寫論文的風氣已經不是一天兩天,要求廢除論文的呼聲也不是易老師第一個發出,但是從來就不曾有過相關的回應,甚至連個出來解釋爲什麽還要維持著一不成文規定的人都沒有,可見明明就是不合理,卻根本不曾醒悟,這就是當代中國大學的教育實現不了精英教育的原因所在。不過我們笑平民說更沒用,能有易教授這樣的領軍人物抛磚引玉,多少還是有一絲欣慰的!
說的很有道理,而且提供了可具體執行的方法,真的一針見血的指出了發表論文的弊端。勇于說實話的好人啊!我是科技期刊的編輯,我多少了解一些其中的問題,我支持不發表文章,因爲現在抄襲之風已蔓延到國外,有些雜志就是收錢,質量在其後,可悲啊。
碩士 博士應屬精英, 鼓勵發表論文,把自己學習到的知識和成就貢獻給社會,發表論文是一種最直接的推出方式,但不要規定硬性指標.
當今的社會喜歡一環套一環,比如一個單位,一定要一個某某書記,一個某某長,這樣看起來公平平穩,社會主義不是不講專權嗎?不是防腐嗎?以前(78,79級)單靠學位論文是不是遭質疑,是不是在一個屋簷下更容易滋生腐敗,然後再套一環發表論文?這個問題要考證.
雙重標准下,教授那麽獸,單一標准,教授不獸到天上去才怪呢.
當時會規定發表論文,應是圈內腐敗盛行,要求發表論文公諸于衆,讓社會參與評判,一廂情願是----刊物遠離校園,能確保公平公正.
當然,不發表論文就不會出現腐敗,就會造就高水平的碩士 博士的想法更是天真得可憐.
易中天,你有種就叫你的兒子、孫子、重孫子,千萬不要上“混帳“學校,要上那種上學不用考試、研究不用發表論文的“好”學校。不過可能你得跟鄭淵潔學,自己上陣來教,而且有過之而無不及,別學鄭淵潔的兒子,上大學又返回校園,你要自始至終抵制“混帳”學校喔。就怕你的兒孫變成“易種田”了喲。有本事你就回個話吧,別在這誤導衆少年,教人孩子不好好研究發論文。沒本事回話我鄙視你,沒事兒胡叨叨。
我認爲這是個假命題,真正的原因是現在有太多的不該上大學和不該上研究生的人上了大學和研究生,所以,他們寫不出論文。
整體是好的,老易講的是極個別的,不要一棍子打死嘛.老易哪根筋又斷路了?
本科畢業生文不能說(演講),讀,寫.工不能設計,調試,編程.找工作難.如果碩士生,博士生不發表文章,不被社會同行認可,到時候文不能說(演講),讀,寫.工不能設計,調試,編程,理不能研究創新,找工作難.易中天這個左道旁門的妖道又要念什麽咒?他自己就是混獐.
那沒通過大學英語四級,就拿不到學士學位,又怎麽說。《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也沒這一規定呀。
以論文來決定學位文憑、職稱等等,根本原因並不在學校,而是在于我國高校橫向的評比以及教育部的排名。如果淡化各項排名,特別是高校間的發表論文數量的評比,學校也就不會半強迫的要求碩士、博士、教師等大量發表論文了。離開教育行業多年,現在不是太了解,但是感覺到根本不在學校,在體制!
易中天就不懂科學,是科學盲,看來連中國國情都不懂了呢!中國是一個關系化的社會,根本就控制不了人際關系在授予學位方面的詬病,因此,只能通過硬性規定——發表論文來要求達到一個研究生特別是博士生的水平,尤其是要求博士生必須要能夠在國際雜志上發表較高水平的論文,而目前國際雜志的論文發表基本上主要是通過西方科學家來評審的,因此是相當客觀的,根本就沒有社會關系在這裏邊,因此代表了真正的博士學位的水平,如果沒有這一關口,我國的博士生水平真的就是垃圾,我是一個博士生導師,我深有體會,我國的博士生水平,就目前而言與發達國家比,差距非常大,而易中天根本就不懂科學,同時,他作爲一個文化人更應該深諳中國的國病是什麽?因此,他不應該在這裏發表這種不切實際的言論。
現在,在網上對易中天叫好的可能部分是屬于哪些想混個文憑的學生,現在有一股風,哪個老師寬松,哪個老師能放學生過關,不管水平如何,只要能放過關,哪個就是好老師,這已經成爲目前大學的一種奇怪的現象,相當的普遍。真是浮躁的社會培養了一大批浮躁的學生啊!
如果按照易中天的辦法來管理,我們的所有研究生中,不敢說100%,但基本上80%都是變成了睡懶覺的學生了,但卻依然拿得到學位,中國目前的學生就是這麽一種狀態,中國目前的國情就是這樣一種狀態,大多數研究生是來混文憑找飯碗的,他們根本就不像西方的研究生那樣真的是因爲科學興趣才來讀研究生的。
看來,應該讓易中天來當教育部長,不過他這個教育部長又變回到文革時期的交白卷的教育部長——張鐵生了。
雜志腐敗答辯委員就不腐敗了?老易敢這樣肯定嗎? 老易所提的解決問題的辦法還是不能令人信服,既然不能令人信服,還得按老規矩辦。
還有一個問題,晉職稱,又是論文,又是先進等榮譽,淨給領導及有關系得人創造條件.要論文就造成各種雜志漫天飛,收費獅子大開口......改成統一考試一項多好
研究生發表論文是爲學校爭光,學生成爲學校沽名釣譽的工具,在中學,學生的分數和升學率是老師晉升和獲得獎金以及學校提高名聲的依據,學生成了犧牲品,學生爲老師和學校服務,這種教育是不是完全搞顛倒了?
易老師,很欽佩您的學識,你對當前的教育有深刻的分析,但對您就“發表論文”的看法有些異議:的確,當下這個社會,“版面費”論文充斥了不少垃圾文字的“學術文章”,研究生發表文章也不幸隨社會大流墜入其中。但是,您更應該清楚目前規模擴大到類似以前本科教育時,研究生的質量已出現很大的危機,我認爲,就算其發表文章是走過場(原因不在于發表論文本人,而在于社會深層次因素),也對其本人在資料搜集、整理、寫作等方面起到一個“逼迫”的鍛煉作用,也利于其本人在畢業或者說學位論文上有更深入的研究。這是一把雙刃劍,有利有弊,怎能一言概之?
這事當然荒謬。從中國現在生産出世界第4的巨量論文與幾乎無法獲得諾貝爾獎就可以看出了。
文革後中國的道德已經觸底。當時只怪四人幫。現在這一類的荒謬制度,卻依然大面積繼續深化中國文化的道德墮落。世界上其他國家當然知道中國經濟是巨人了。但是就是看不起這個人品侏儒。關鍵是:人大和政協會議時要有人敢于提案,要求教育部回答。或者,教育部應當組織討論,聽證會。不能根本不理睬。
我是學醫的,博士畢業,學位沒拿到,學校說只要發表SCI學校就給你,就是買賣!3年學習更多是爲了編一篇論文,手術基本不讓你做。正經事沒心思去研究。其實導師就沒有SCI,課題自己選從不管不問。博士經費就一萬,少了自己補,我曾經自己花了3萬多,結果出不來,編的不好文章還是給斃了(老外真他媽嚴謹,服!)。其實學校這麽做也是逼著學生給學校貼金,是逼良爲娼的行爲,學生不會感謝這樣的學校!畢業授學位那天挺悲哀,,學位沒拿到,其他的也沒學到什麽。國內文章發表幾篇,基本靠編,然後花錢。易老師是說了實話,可惜他沒有行政權利。
那是因爲學生的論文導師要挂第一作者,導師每年的評定,升遷,加薪都指望與此。我剛畢業一年,絕對前20名校,如果你的論文發的等次高,導師給出“稿費“(因爲等次高的,你的好就可以不要版面費,但相應的也沒有稿費),相當于獎勵;如果等次低,自己想辦法發,自己出版費,但至少導師可以挂名~~~~~
易中天前些日子因炮打李輝、余秋雨而在網民心目中有些下降,現在來個迂回戰術,從研究生最關心的論文發表問題發難,算是找到了自我“救市”、爲自己撈回面子的機會。不但投年輕人所好,而且留下了“反對腐敗”、“敢講真話”、“代民立言”的種種美名。
請問:對于一個全面腐敗的教育機抅甚至社會,你的單憑“學位論文答辯”的方法,又能逃避腐敗的圍追麽?教授、導師中的學術腐敗難道就比教育官員的腐敗少麽?你本人經曆的腐敗問題難道就不願自照鏡子麽?打幾個噴嚏,罵幾句官方,清談一通,這很容易做到,但是真能解決實際問題嗎?
又挑一個無厘頭開口大罵,不會有人對號入座,不罵白不罵,老易又賺了,美其名勇士 魯迅。
在當今的中國,每個細胞都有負面,國外也有,培養碩士 博士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也在不斷的改善和提高之中,老易對待一些社會問題,一刀切,這樣不好,從老易自身的發展來看,這社會是向上的 公平的。不是嗎,老易有才,上電視臺。
老易是反封建的,一些古籍,應該讓高學曆的人去研讀,評判借鑒,而許多精髓是不可言表的。象練武功的人一樣,學了皮毛的都成了流氓,老易把古典 古籍白話了 賤買了,這樣好不好?小混會不會愚忠,把請客送禮 賄賂當成是仁 義 禮 智 信,把坑蒙拐騙當成是“不戰而屈人之兵”。我看這社會要現實,當從老易做起。
愚吉:
這年頭,不但不需發表論文就可以畢業、就可以拿到學位最好,而且,連學位論文答辯都取消了最好,連考試、上課都取消了最好!誰不是爲了那張文憑而去的啊,老易當年不也是這樣過來的麽?
我不能不想起“文革”後期反對學校考試的“黃帥”,高考時故意交白卷的英雄“張鐵生”……易中天再舉“反潮流”大旗,又一次賺足了眼球!
當然他自己也深知:如此咄咄逼人地(老易一向的文風)質問某些機構,不過是顧左右而言他,再爲自己炒作罷了。
象老易這樣的導師,有時間 有那份平靜 理性的心教學嗎?他指導下的學生能搞出能在刊物發表的論文嗎?
我們醫院進高級職稱者臨床科室的大大少于職能科室的。這些長期脫離臨床者有的是功夫編纂假論文,然後花錢買版面發表,在申報表中把自己的工作崗位填寫成臨床科室。職稱評委會根本不了解各醫院的具體情況,閉著眼瞎評。托門子、走關系的也不再少數。職稱評定應徹底改革!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76e068a0100fe89.html?tj=1
易中天余秋雨郭敬明劉曉慶等入選10大最差作家 2009-10-15北京新浪網
本報訊 (記者 馮偉寧)日前,一份網友評選的『新中國60年10位最差作家』結果在網路上公布,易中天、余秋雨、郭敬明等人氣作家悉數入圍。儘管榜單發布後,引來網友熱議,但記者調查發現,這個榜單出自一人之手,制榜者更把自己也選了進去。
自己選自己
榜單上,易中天、余秋雨、郭敬明等人氣作者全部入圍。『超男作家』易中天、『詐捐作家』余秋雨、『演員作家』劉曉慶、『醜陋作家』張一一、『濫情y@家』木子美、『抄襲作家』郭敬明、『乞討作家』洪峰、『冒險作家』周藝文、『包養作家』黃輝、『裸奔作家』李索倫這10人成為網友票選出的最後人選。
記者昨日調查了解到,這個所謂的『10年最差作家』榜並非是網友們在網路上發起的,而是作家張一一自己『一手炮制』的。他還把自己列為『醜陋作家』入選。在前不久,張一一就曾發起評選了『新中國60年10本最差圖書』,也把自己的兩本書:勵志作品《一夜成名》和長篇小說《努力》一起選了進去。
除了把自己選進了『10位最差作家』,另外入選的『裸奔作家』李索倫也所謂的『裸奔』事件也是他一手策劃的。
都稱太無聊
這個『最差作家』榜出爐後,還是在網上掀起了一些風波。部分網友認為,把『最差作家』的名號頒發給張一一、木子美、李索倫等人名副其實,而易中天、余秋雨、郭敬明等人只不過外界的看法不一,還算不上是『最差作家』。
『這樣的新聞太過無聊,我們不會做任何回應』,記者就此事詢問郭敬明方面,得到了這樣的回答。工作人員這樣告訴記者,如果說郭敬明是最差作家,又怎麼會一本書就能取得上百萬的銷量?製作這樣的榜單只不過是在嘩眾取寵,吸引大眾的注意而已,是個笑話而已。與郭敬明一樣,余秋雨方面也對此事拒絕做出回應。
易中天雖然沒對『最差作家』的名號做出回應,不過他近日還是通過自己的博客否認了一則假新聞,那就是傳言他將代言某款三國題材網遊。10月16日,也就是本周五,易中天還將來渝,以《中國的智慧》為題開講。還有書評人表示,在這十個人裡面,只有余秋雨、郭敬明和洪峰算是嚴格意義上的作家,像易中天寫的很多作品也並非是純文學作品,其他人只是與寫作沾邊而已。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091015/2253362.html
另參本館: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