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1-02 06:27:05| 人氣4,590| 回應2 | 上一篇 | 下一篇

《世界攝影史》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詳參【圖博館】:《改變歷史的100幅照片》《國外後現代攝影》《世界攝影史》

 

改變世界歷史的13張黑白照片

http://big5.gmw.cn/g2b/history.gmw.cn/2011-12/01/content_3086980.htm

法國.諾曼底.奧哈馬海灘 ──羅伯特‧卡帕(Robert Capa)﹐1944

 “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夠好﹐”戰地攝影記者羅伯特.卡帕曾經說過﹐“那是因為離炮火不夠近。”這話聽起來像找死(卡帕于1954年在越南戰場拍攝時誤踩地雷而死﹐時年41歲)﹐是的﹐但他明白自己在說什麼。畢竟﹐他最難忘的鏡頭拍攝于諾曼底登陸日(1944年6月6日)的早晨﹐當時他與第一批步兵一起在奧馬哈海灘登陸。不過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同樣的錯誤使得這些幸存的照片有了極好的超現實主義視覺效果(“稍微失焦”──生活雜誌在出版時的錯誤解釋)。50多年後﹐導演史蒂芬.斯皮爾伯格(Steven Spielberg)在電影《拯救大兵瑞恩》中為了拍攝催人淚下的諾曼底登陸行動﹐竭盡全力地重現該“錯誤”﹐甚至去掉攝像機鏡頭的防水蓋以達到卡帕那種“糟糕”的鏡頭效果。

一張反映了大蕭條時期的臉的照片 

 “流浪的母親”──多羅西亞‧蘭格(Dorothea Lange)﹐1936

一張把戰場帶回家的照片  

“第一天戰鬥時戰場上的聯邦陣亡士兵﹐葛底斯堡﹐賓夕法尼亞州”──馬修‧佈雷迪(Mathew Brady)﹐1863

一張結束了一場戰爭卻毀掉了一個人生活的照片  

“西貢警察局長槍殺一名越共分子”艾迪‧亞當斯(Eddie Adams)﹐1968

一張並不是你想的那樣浪漫的照片

“太平洋戰爭勝利日﹐時代廣場﹐1945” 也可以叫做 “吻” ──阿爾弗萊德‧艾森斯塔特﹐1945  一張水手濕漉漉的手抓住一個老人的照片並不是所期望的失散多年的戀人的擁抱﹐而是在長期鬥爭結束時美國人熱情奔放的永久象徵。

一張毀了一個行業的照片 “興登堡飛艇” ── 默裡.貝克爾﹐1937

一張使格瓦拉永生的照片 “切.格瓦拉的屍體”──弗雷迪.阿爾博塔﹐1967

一張允許天才也有幽默感的照片 “吐舌頭的愛因斯坦”──阿瑟.薩瑟(Arthur Sasse)﹐1951

一張創造了“超現實的現實”的照片 “達利原子”──菲利普‧哈爾斯曼﹐1948

尼斯湖水怪  攝影師﹕Ian Wetherell  1934

這張照片已經著名到不能再著名了吧﹖很多影視作品裡都曾經用這張照片惡搞或者做過背景。雖然此前已經有了尼斯湖水怪的傳言﹐但是真正讓尼斯湖水怪風靡全球的正是這張照片。但是1994年加拿大環球郵報裡刊登了路透社從倫敦發來的消息﹐說明了這張照片是偽造的﹐當然不是咱們現在所說的PS偽造了﹐方式還是很純樸的﹕“用玩具潛艇加上按照海蛇的模樣用軟木作成頭和長脖子裝配起來﹐再放到湖中去拍照”﹐這是參與者之一(共有5人參與偽造)在臨終前懺悔的﹐其餘四人此前已經先後過世。

瑪格麗特‧伯克‧懷特 1946年《齋戒日的甘地》。

曼雷(MAN RAY)1924年《安格爾的小提琴》

曾以職業時裝攝影和人像攝影為生﹐同時開始抽象攝影的技術實驗﹐以攝影領域中不知疲倦的攝影技術試驗家著稱。這是一張廣為流傳的作品﹐採用了疊印的方法﹐將一對小提琴的符號放到了女性酷似提琴的背影上。作品不僅證明了曼雷在攝影技術實踐上的創新能力﹐也顯示了作為一個優秀攝影家所具備的視覺敏感和意識。


珍貴的中國歷史照片

http://tw.aboluowang.com/life/2007/0205/30302.html


老照片裏的臺灣

http://book.ifeng.com/dutu/detail_2011_05/16/6423152_0.shtml

老照片里的台湾历史[组图]

日據時代,山地裏的原住民小學。(來源:秦風/編著 《老照片裏的臺灣曆史》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出版)

老照片里的台湾历史[组图]

1955年,農民踩著傳統水車,將水引入稻田中,照片所見是臺灣農婦的典型裝扮,水車也是常見的灌溉工具,不過由于臺灣原本多雨,鮮有旱災,灌溉渠道四通八達,加上後來抽水馬達的廣泛使用,照片中的景象不久便消失,成爲往日情懷了。

老照片里的台湾历史[组图]

1956年,臺風來襲,臺北市北門前的樹木被風吹倒在地,一名騎腳踏車撐雨傘的人正在風雨中趕路。每年夏季7、8、9月份是臺風季節,源于南太平洋的高氣壓,形成巨形的旋風,由赤道附近向西太平洋島嶼和大陸撲來,分強度臺風、中度臺風和輕度臺風。

老照片里的台湾历史[组图]

1957年,宜蘭大同農場授田儀式,獲得安排來此工作的退伍軍人表演舞獅,彷佛當年在大陸家鄉過年的情景一般。對他們而言,離開部隊實際上是告別一段人生,告別奔波不定的內戰歲月,從此在寶島安身立命。

老照片里的台湾历史[组图]

1962年7月,炎炎夏日,臺灣社會稱之爲“烤”(考)季,其中包括初中升學考試,高中升學考試和大專升學考試等三大考試。圖爲初中考試鈴聲響起之前,一位老師正向旗下學生就如何應付試題面授機宜,學生們則凝神聆聽,其景其情,猶如戰士們攻堅之前聽取指揮官的最後指示,專注而緊張

老照片里的台湾历史[组图]

60年代,家庭代工的情景,晚間全家大小組裝禮品以增加收入。這段時期,臺灣外銷行業興起,出口的多半是勞力密集型的加工産品,利用廉價的勞力壓低産品的價格,在外銷市場上取得競爭的優勢。

老照片里的台湾历史[组图]

1960年代初,美臺空軍人員聯歡晚會,翩翩舞步中是大時代的悲愴。冷戰期間,美國中央情報局在臺灣訓練特殊飛行員,駕駛U-2高度偵察機飛進中國大陸領空進行情報偵察。這個特殊的航空隊代號爲“黑貓中隊”,飛行員皆爲一時之選,而且幾乎清一色爲大陸籍。

老照片里的台湾历史[组图]

1965年10月,臺北市第一家大型的百貨公司“第一百貨公司”在中華路上正式開幕,第一天即吸引了大批的人潮,不少人遠從外縣市搭車趕來,抱著劉姥姥逛大觀園的心情,只是爲了一睹現代商場的氣派。臺北第一百貨是上海來臺資本所設置,目的是在臺北街頭複制上海南京路的繁榮景象。

老照片里的台湾历史[组图]

1969年,爲了辦好祭孔大典,有關單位延請專家者考探古禮,設計禮官服飾。照片爲曆史博物館館長王宇清在詳細說明本年度祭孔大典新設計的祭服。這件祭服頗有齊魯古風。而過去有些地方主祭官穿著西裝現身,均被視爲離經叛道之舉。

老照片里的台湾历史[组图]

1970年代,媽媽在家中打字,懵懂的孩子在一旁玩耍。由于中文結構複雜,在中文計算機問世之前,中文打字機是一架極其笨重的機器,鍵盤上列著密密麻麻的常用字和字母,一般人無法使用這種既無法攜帶又難以操作的機器,以致中文作家或新聞記者長年來只能用手寫。

老照片里的台湾历史[组图]

1971年,本年度在美國威廉波特舉行的世界少棒隊冠亞軍決賽,由臺灣少棒隊對美國北區隊,賽前臺灣隊投手許金木與美北隊投手麥克林登合影。

老照片里的台湾历史[组图]

1970年的女星歸亞蕾。歸亞蕾擁有姣好的面貌,但仍不敵那些沈魚落雁、閉月羞花的美女明星,所以從未大紅大紫,不過她的演技高超,晚年在中國大陸創造了演藝事業的高峰。

老照片里的台湾历史[组图]

70年代初,女星林青霞(右)與留美才子趙寧(左)合影,兩人短暫交往後即各奔前程。林青霞,山東人,外形清秀,因主演改編自瓊瑤小說的電影《窗外》而受到注意。

老照片里的台湾历史[组图]

80年代,知名歌星鄧麗君在金門演出,當陪同軍人指著海的對面告訴她那就是大陸時,鄧麗君頓時欣悅不已。

老照片里的台湾历史[组图]

80年代初,笑傲江湖的李敖結束刑期,兩度出獄,走出監獄大門時向守候的衆人展露笑顔,一副毫不在乎的模樣。

老照片里的台湾历史[组图]

《悲情城市》的歡喜收成

老照片里的台湾历史[组图]

臺灣省籍名人連橫的孫子連戰,二十八歲那年與二十一歲的“中國小姐”方 結婚,喜宴設在臺北圓山飯店麒麟廳,賓客冠蓋雲集。

老照片里的台湾历史[组图]

1989年,後備軍人點召,臺灣軍事首長郝柏村(右)與後備軍人馬英九(左)相視一笑。馬英九,原籍湖南,1948年出生于香港,後隨父親來臺,自幼品學兼優,臺大法律系畢,赴美後獲哈佛大學法學博士學位,題文題目即是釣魚臺的曆史與國際法定位,堅持釣魚臺島爲中國固有領土。

 

後現代攝影



全球十大攝影師之一  超潮攝影家  大衛‧拉夏培爾

 

亞洲巡迴展首站2010/4/9~5/30在MOCA Taipei台北當代藝術館

大衛.拉夏培爾(David LaChapelle)是美國知名的時尚攝影師,於美國北卡羅來拿藝術學院畢業後搬至紐約加入學生藝術聯盟及視覺藝術學院,學校還沒唸完,便獲普普教父安迪‧沃荷邀請為美國流行雜誌《INTERVIEW》工作。職業生涯中拍過瑪丹娜、貝克漢、芭黎絲‧希爾頓Lady Gaga、Tupac Shakur、Kayne West、Amanda Lepore、Jeff Koons等人,名列美國攝影雜誌《American Photo》十大攝影師,陸續奪下多項攝影大獎,為Italian Vogue、French Vogue、浮華世界雜誌、GQ、滾石音樂雜誌、i-D等拍攝雜誌封面。  大衛.拉夏培爾風格鮮明,他的影響範圍不僅時尚圈,跨足MV拍攝、廣告導演、記錄片拍攝、展場設計、當代藝術攝影等,作品充滿奇想與超寫實黑色幽默,風格獨具,給予流行文化全新靈感,一手擦亮當代藝術。  大衛.拉夏培爾作品細緻,注重畫面小細節,下圖為經典作品之一《The Rape of Africa》,時尚名模納奧米‧坎貝爾半胸裸露,象徵維納斯,也就是非洲,坐擁華麗王國,男模則象徵歐洲,模仿名畫《Venus and Mars》做出相同姿勢,三名黑小孩奉承地圍繞在側,手中武器當作玩具把玩,透露出的訊息與其說詼諧不如說更具悲劇性,作品大量使用濃烈色彩,沒有任何道具、動作是隨機出現


古董相機

香港世紀古董相機展2009.4.28-5.10
陳烘展示直徑只有3厘米的全球最細特務相機。(楊可兒攝)
全球最細特務相機Petal,這款由日本出產的相機直徑只有三厘米,於1974年出版的健力士紀錄大全中被列為全球最細的相機,它必須使用圓形菲林,拍攝出來的影像只有直徑6毫米,每次只可拍攝6張照片。
全球第一部35mm菲林相機 Leica I
毛澤東夫人江青下令生產的東風相機。(楊可兒攝)
毛澤東主席夫人江青下令生產,當時只製造100部的東風相機,估計現值人民幣二、三十萬元。

2011台中中友古董相機展

古董相機(日/美)網頁
http://homepage1.nifty.com/fukucame/
http://www.mediakyoto.com/en/cla_came/

大陸的顧錚有何能耐,竟然能寫出台灣學者專家所不屑(無能?)寫的《國外後現代攝影》(江蘇美術出版社,2000)和《世界攝影史》(浙江攝影出版社,2005)?

  据<攝影理論家——顧錚>(藝術中國2007-10-30視覺中國)之介紹:

上海人顧錚,1959年生。1998年畢業于日本大阪府立大學人類文化研究科比較文化研究專業,獲學術博士學位。其學術興趣有:二十世紀現代藝術;當代中國紀實攝影;視覺文化與圖像傳播研究與攝影史等。1999年出版《人體攝影150年》。2000年出版《國外後現代攝影》同年策展“當代日本攝影家”。 2001年出版《世界人體攝影史》;同年在漢城第一屆亞洲攝影雙年展上策展“生活在城市”。2002年出版《世界攝影》與《攝影記事》;同年策展“亞洲攝影雙年展”中國部分。2003年出版《自我的迷宮——藝術家的“我”》、《城市表情/20世紀都市影像》、《新銳攝影實驗》、《經典攝影賞析》;同年被《攝影之友》評爲2002年中國最重要攝影人物之一。2004年在美國策展“記錄中國——當代攝影與社會變動”及“在現實與記憶之間——攝影中的中國社會生活與記憶”。 2005年著有《世界攝影史》;同年在廣東美術館策展“城市——重視”。曾擔任《視界》叢刊、《藝術家茶座》、《中國攝影》、《歐洲攝影》等刊物編委。現爲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副教授;復旦大學視覺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復旦大學資訊與傳播中心研究員。數次擔任國內攝影節、攝影賽、攝影展之評委。
  而《世界攝影史》則是一本內容相當有質量、相當全面的關于世界攝影史的書。作者顧錚從攝影術前史開始講述,曆經幾種攝影風格:畫意攝影、現代主義攝影、紀實攝影、新紀實攝影、觀念攝影和後現代攝影等,直到轉變中的當代攝影。其間,顧錚通過曆史上的傑出作品和傑出藝術家,成功地審視了世界攝影藝術的發展曆史。
  目錄
一、攝影的曙光:l.攝影術前史。2.攝影術的發明者。3.一系列的新進展。4.攝影與繪畫。5.彩色攝影的探索。
二、在美與真之間:l.都市真相。2.“他者”的人類學觀察。3.戰爭與災難的影像。4.來自“東方”的影像。5.地理空間的攝影確認。6.刻畫人性的肖像攝影。7.藝術美的表述。8.運動中的身體。
三、畫意的鄉愁與攝影的大衆化:l.畫意攝影的興起。2.鄉愁的藝術。3.向現代主義傾斜。4.畫意攝影在日本。5.柯達與攝影的大衆化。
四、現代主義攝影的實驗光譜:l.現代攝影在美國的確立。2.兩次大戰間的歐洲實驗攝影。3.莫霍利一納吉與包豪斯的攝影實驗。4.達達與超現實主義攝影。5.蘇聯的先鋒攝影與日本的新興攝影。
五、紀實的眼光:l.紀實的濫觴。2.FSA計劃。3.紀實攝影在歐洲。4.攝影聯盟。5.新聞報道攝影的興起。
六、從《人類一家》到“社會的風景”:l.“人類興趣”與主觀攝影。2.卡蒂埃一布勒松的“決定性瞬間”。3.攝影的新地平線。4.報道攝影與“馬格南圖片”。5.攝影探索的新成果。6.戰後日本攝影的崛起。7.新紀實攝影。8.報道攝影的新展開。
七、新彩色攝影、新地形攝影與觀念攝影:l.新彩色攝影。2.新地形攝影。3.構成攝影。4.觀念藝術與攝影。5.攝影文化的制度化。
八、後現代攝影生態:l.後現代攝影的性格。2.攝影與美術的越界與綜合。3.打破禁忌,重估價值與質疑傳統。4.挪用的快樂。5.曆史與記憶的視覺化重建。6.身體這個容器。7.紀實攝影的新動向。
九、轉變中的當代攝影:l.當代議題攝影討論。2.藝術攝影的新探索。3.大尺寸與市場邏輯。4.從場面到劇情。5.從“照相”、“造相”到“虛相”。6.展現“人性變化”的當代紀實攝影。
世界攝影史年表/p130
參考文獻/p134

  和電影等一樣啦,台灣學者專家擅長的是理論研究教學和當導演等創作者,而非編、著、譯教科書,不信看下劉瑞琪在藝術研究所所開<攝影與現代生活>課程的教學目標、教學大綱與參考教材等之博大精深(如果要自己全找來消化的話,不知那位學生敢選):

教學目標:本課程將隨歷史進程,以現代性的概念貫連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的攝影發展。上課方式主要透過講述與播放幻燈片、錄影帶,期使學生藉由對西洋與台灣攝影的認識,從中掌握視覺圖像、媒材特性和議題的特質,交相配合作品所處的社會文化脈絡,進一步認識現代社會的特質和精神,以及後現代社會對現代性的反省與批判。
  教學大綱與參考教材:
  1.攝影的誕生與現代性
Gisele Freund著,〈攝影肖像的先導〉&〈七月王朝期間的攝影1830-1848〉,《攝影與社會》〈台北市:攝影家出版社,1990〉,頁37-44,45-36。
Dave Yorath著,匡釗、廉萍譯,《攝影》(香港:三聯書店),頁12-25。
Walter Benjamin,許綺玲譯,〈攝影小史〉&〈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台北市:台灣攝影工作室,1998),頁9-25,57-73。
Roland Barthes,許綺玲譯,《明室:攝影札記》(台北市:台灣攝影工作室,1995)。
Steve Edwards, ”Photography and Modernity in Nineteenth-century France,” in The Challenge of the Avant-Garde, ed. Paul Wood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99), pp. 70-90.
David Llewellyn Phillips, ”Photography, Modernity, and Art,” in Stephen F. Eisenman, ed., Nineteenth Century Art: A Critical History, 2nd Ed. (London: Thames & Hudson, Ltd., 2002), pp. 241-68.
Jonathan Crary, Techniques of the Observer: On Vision and Modernity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Cambridge, MA and London: The MIT Press, 1990), pp. 116-36.
  2.a.肖像攝影(1839-1890)與意象的民主化:布爾喬亞階級vs.反布爾喬亞階級的藝術家
   b.肖像攝影(1839-1890)與社會控制:異族、工人、罪犯與精神病患
John Pultz著,李文吉譯,〈攝影中的人體〉&〈十九世紀:寫實主義與社會控制〉,《攝影與人體》(台北:遠流,1997),頁6-29。
Gisele Freund著,〈最早的肖像攝影家〉,《攝影與社會》〈台北市:攝影家出版社,1990〉,頁57-74。
張美陵著,〈攝影真實與社會身體的監控〉,《中外文學》,第31卷,第12期(2003 年,5月),頁68-93。
Michel Foucault著,劉北成、楊遠嬰譯,〈全景敞視主義〉,《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台北:桂冠,1998),頁195-227。
John Tagg, ”A Democracy of the Image: Photographic Portraiture and Commodity Production” & ”A Means of Surveillance: The Photograph As Evidence in Law,” in The Burden of Representation:
Essays on Photographies and Histories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99), pp. 34-59, 66-102.
  3.a.城市攝影(1839-1890)與巴黎的現代化
    b.旅遊攝影(1839-1890)、東方主義與現代性
Dave Yorath著,匡釗、廉萍譯,《攝影》(香港:三聯書店,2001),頁28-29,46-47。
Arthur Rothstein著,李文吉譯,〈紀實攝影的傳統〉,《紀實攝影》(台北:遠流,1993),頁19-26。
Shelley Rice, Parisian Views (MA and London: The MIT Press, 1990).
Edward W. Said著,王志弘、游美惠等譯,〈緒論〉,《東方主義》(台北:立緒,1999),頁1-39。
  4.a.維多利亞時代男、女業餘攝影家的女性與兒童攝影:性別、拜物主義與現代性
    b.法國The Countess de Castiglione自我再現的女性拜物主義
John Pultz著,李文吉譯,〈一八五○~一九一八年:畫意派攝影的性別與色情主義〉,《攝影與人體》(台北:遠流,1997),頁36-46。
Gisele Freund著,〈第二帝國時期的攝影1851-1870〉,《攝影與社會》〈台北市:攝影家  出版社,1990〉,頁57-74。
劉瑞琪著,〈緒論〉,《陰性顯影:女性攝影家的扮裝自拍像》(台北:遠流,2004),頁11-27。
Laura Mulvey著,林寶元譯,〈視覺快感與敘事電影〉,《電影欣賞》,第四十二期(1989),頁21-31。
Merz, ”Photography and Fetish,” in October, 34 (Fall 1985), pp. 81-90.
  5.1880年代的連續性運動攝影:人體的機械化與現代性
John Pultz著,李文吉譯,〈十九世紀:寫實主義與社會控制〉,《攝影與人體》(台北:遠流,1997),頁29-31。
Dave Yorath著,匡釗、廉萍譯,《攝影》(香港:三聯書店,2001),頁36-37。
Anson Rabinbach, ”Time and Motion: Etienne-Jules Marey and the Mechanics of the Body,”in The Human Motor: Energy, Fatigue, and the Origins of Modernity (New York: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2), pp. 84-119.
  6.a.畫意派攝影(1889-1910s)與紐約的現代化
b. 女性與同性戀畫意派攝影家的人體攝影:現代性與身體差異
Dave Yorath著,匡釗、廉萍譯,《攝影》(香港:三聯書店,2001),頁56-58。
John Pultz著,李文吉譯,〈一八五○~一九一八年:畫意派攝影的性別與色情主義〉,《攝影與人體》(台北:遠流,1997),頁46-63。
陳立民著,〈畫意派攝影與台灣的沙龍攝影表現形式之比較〉,《攝影與藝術:攝影學術論文集》〈台北:中華攝影教育學會,1997〉,頁235-253。
宋珮著,〈現代攝影與繪畫史的交匯〉,《攝影與藝術:攝影學術論文集》〈台北:中華攝影教育學會,1997〉,頁255-263。
Mary N. Woods, ”After-Images of the ’New’ New York and the Alfred Stieglitz Circle,” in After-Images of the City, ed. Joan Ramon Resina and Dieter Ingenschay (Ithaca and London: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2003), pp. 183-208.
  7.紀實攝影(1839-1945)與現代社會改革的意識形態
John Pultz著,李文吉譯,〈一九三○~一九六○年:社會中的人體〉,《攝影與人體》(台北:遠流,1997),頁88-97。
Arthur Rothstein著,李文吉譯,〈關心社會的人文主義者〉&〈美國農業安定局〉,《紀實攝影》(台北:遠流,1993),頁27-61。
Gisele Freund著,〈新聞攝影〉,《攝影與社會》〈台北市:攝影家出版社,1990〉,頁111-123。
阮義忠著,〈奧古斯特.桑德(August Sander)〉,《當代攝影大師》(台北:攝影家,2000),頁8-19。
  8. a.報導攝影(1839-2004)與現代城市生活:巴黎與紐約
b.報導攝影(1839-2004)與現代戰爭
Arthur Rothstein著,李文吉譯,〈好奇心與客觀性〉&〈政治與寫實主義〉&〈目擊現場的觀察者〉&〈反戰遺言〉,《紀實攝影》(台北:遠流,1993),頁63-112。
阮義忠著,〈布拉塞(Brassai)〉&〈維加(Weegee)〉&〈昂利.卡蒂-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羅伯.卡帕(Robert Capa)〉&〈尤金.史密斯
(W. Eugene Smith)〉,《當代攝影大師》(台北:攝影家,2000),頁80-103,142-85。
Susan Sontag著,黃翰荻譯,《旁觀他人之痛苦》(台北:麥田,2004),頁?-?。
顧錚著,〈照亮「裸城」紐約的阿拉丁神燈:維基〉,《城市表情:二十世紀都市影像》〈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頁99-110。
顧錚著,〈從馬德里到武漢:羅勃特‧卡帕〉,《城市表情:二十世紀都市影像》〈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頁112-124。
  9.現代主義直接攝影(1910s-1945):
a. 抽象化的視覺經驗與現代性;
b. 攝影作為建構社會烏托邦的武器
Dave Yorath著,匡釗、廉萍譯,《攝影》(香港:三聯書店,2001),頁62-67。
John Pultz著,李文吉譯,〈一九○○~一九四○年:異性戀與現代主義〉,《攝影與人體》(台北:遠流,1997),頁64-72。
The Guerrilla Girls著,謝鴻均譯,〈蒂娜.摩多堤:鐮刀與愛〉,《游擊女孩床頭版西洋 藝術史》(台北:遠流,2000),頁88-89。
阮義忠著,〈亞歷山大.羅欽可(Alexander M. Rodchenko)〉,《當代攝影大師》(台北:攝影家,2000),頁 32-43。
阮義忠著,〈安德烈.柯特茲(Andre Kertesz)〉&〈安瑟.亞當斯(Ansel Adams)〉,《當代攝影大師》(台北:攝影家,2000),頁 56-67,104-17。
Steve Edwards, ”’Profane Illumination’: Photography and Photomontage in the USSR and Germany,” in Art of the Avant-Gardes, ed. Steve Edwards and Paul Wood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4), pp. 394-413.
Alberto Manguel,〈蒂娜.摩多堤:影像作證〉,《意象地圖:閱讀圖像中的愛與憎》〈台北:台灣商務,2002〉,頁83-108。
游本寬著,〈攝影現代化中「純粹性」審視〉,《現代美術學報》,第4期〈2001年,12月〉,頁65-82。
李淑萍著,〈俄國建構主義與新視覺攝影〉,《典藏今藝術》,第140期〈2004年,5月〉,頁116-119。
阮義忠著,〈攝影藝術的革命家.構成主義之父—亞歷山大.羅可欽〉,《雄獅美術》,第167期〈1985年1月〉,頁104-111。
  10.超現實主義攝影(1924-1960s):性慾與現代性
John Pultz著,李文吉譯,〈一九○○~一九四○年:異性戀與現代主義〉,《攝影與人體》(台北:遠流,1997),頁72-87。
游本寬著,〈古典超現實影像 (Classical Surrealism) ─ 早期歐洲的超現實主義攝影〉,《論超現實攝影 ─歷史形構與影像應用》(台北:遠流,1995),頁17-56。
Rosalind E. Krauss,連德誠譯,〈超現實主義攝影的情狀〉,《前衛的原創性》(台北:遠流,1995),頁125-67.
劉瑞琪,〈變幻不居的鏡像:猶太同女攝影家克勞德.卡恩的自拍像〉,《台大文史哲學報》,第五十五期,(2001年,11月),頁 165-212。
  11.二十世紀時尚攝影(1914-2004):
a. 機械美學與現代性;
b. 性奇觀、商品拜物與現代性
Dave Yorath著,匡釗、廉萍譯,《攝影》(香港:三聯書店,2001),頁104-05。
Jennifer Craik著,舒允中譯,〈軟焦點:時裝攝影的技術〉,《時裝的面貌:時裝的文化研究》(北京:中央編譯,2000),頁129-60。
Christine M. Laennec, ”The ’Assembly-Line Love Goddess’: Women and the Machine Aesthetic in Fashion Photography, 1918-1940,” in Bodily Discursions: Genders, Representations, Technologies, ed.
Deborah S. Wilson and Christine M. Laennec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7), pp. 81-104.
  12.當代紀實攝影與社會生活
Arthur Rothstein著,李文吉譯,〈平凡的尊嚴〉,《紀實攝影》(台北:遠流,1993),頁113-23。
John Pultz著,李文吉譯,〈一九六○~一九七五年:越戰期間的人體、攝影與藝術〉,《攝影與人體》(台北:遠流,1997),頁112-27。
Susan Sontag著,黃翰荻譯,〈透過照片幽微見到的美國〉,《論攝影》(台北市:唐山出版社,1997),頁33-60。
阮義忠著,〈黛安.阿勃絲(Diane Arbus)〉&〈羅伯.法蘭克(Robert Frank)〉,《當代攝影大師》(台北:攝影家,2000),頁198-221。
阮義忠著,〈李.佛瑞蘭德(Lee Friedlander)〉,《當代攝影新銳》(台北:攝影家,2000),頁 64-77。
游本寬著,〈拍照紀錄的藝術〉,《現代美術》,第101期〈2002年4月〉,頁18-27。
Steve Edwards, ”Vernacular Modernism,” in Varieties of Modernism, ed. Paul Wood (New Haven and Lond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2004), pp. 240-68.
  13.後現代攝影與後現代性
顧錚著,〈後現代攝影概覽〉,《國外後現代攝影》((江蘇:江蘇美術,2000),頁 41-84。
劉瑞琪著,〈扮裝、變體與假面:辛蒂.雪曼的詭態諧擬〉,《中外文學》,第32卷,第7期(2003 年 12月),頁 65-99。
Rosalind E. Krauss,連德誠譯,〈前衛的原創性(1981)〉,《前衛的原創性》(台北市:遠流,1995),頁215-42。
Douglas Crimp, ”The Photographic Activity of Postmodernism (1980),” in On the Museum’s Ruins (Cambridge, MA and London: The MIT Press, 1993), pp. 108-25.
  14.後現代以攝影為本的藝術實踐:差異政治
John Pultz著,李文吉譯,〈一九六○~一九七五年:越戰期間的人體、攝影與藝術〉&〈一九七五年至今的攝影:性別、政治與後現代人體〉,《攝影與人體》(台北:遠流,1997),頁112-69。
Craig Owens著,呂健忠譯,〈異類論述:女性主義與後現代主義〉,《反美學》,(台北市:立緒,1998),頁53-99。
阮義忠著,〈瑪麗.愛蓮.瑪蔻(Mary Ellen Mark)〉,《當代攝影新銳》(台北:攝影家,2000),頁 134-47。
劉瑞琪著,〈莎莉.曼恩兒童攝影中的母性拜物主義〉,《美術史研究集刊》,第十七期(2004年9月),頁191-226。
  15.台灣現代攝影與現代性
張照堂著,〈光影與腳步:台灣寫實攝影發展報告〉,《台灣攝影年建綜覽:台灣百年攝影 ~ 1997》(台北:原亦藝術空間,1998),頁33-55。
郭力昕著,〈怎樣「大師」?如何「中國」?朗靜山:一世紀的攝影神話〉,《書寫攝影:相片的文本與文化》(台北:元尊文化,1998),頁19-28。
蔡篤堅、張美陵著,〈捕捉現代:台灣寫實攝影轉變初探〉,《現代美術學報》,第3期 (2000年11月),頁31-69。
張美陵著,〈文化認同的攝影策略〉,《攝影與藝術:攝影學術論文集》(台北:中華攝影教育學會,1997),頁195-210。
周郁齡著,〈探討70年代末期V-10視覺藝術群與紀實攝影消長關係下的主體知識〉,《藝術觀點》,第19期 (2003年7月),頁10-15。
黃瀚荻著,〈攝影做為一種抓取或吸吮的模式:吾輩人心之一角:痲瘋病人〉&〈影像是一只活物:侯聰慧和他的攝影作品〉,《台灣攝影隅照》〈台北:元尊文化,1998〉,頁135-176。
胡永芬著,〈無以迴避的主觀與偏見:看張乾琦的圖片故事〉,《現代美術》,第100期〈民91,2月〉,頁46-51。
  16.台灣當代攝影與後/現代性
郭力昕著,〈告別不了的濫情主義文化〉,《中國時報》(民88,12月6-7日),人間副刊。
周本冀著,〈逆旅中的困境-試論張照堂的攝影〉,《當代》,第2期(民75,6月),頁126-138。
陳香君著,〈侯淑姿:到哪裡都「搞破壞」〉,《藝術檔案:藝術與社會的深層對話》(台北市:典藏藝術家庭,民93),頁143-154。
郭力昕著,〈言說的迷離與意義的混亂-論何經泰的「工殤攝影」〉,《書寫攝影-相片的文本與文化》(台北:元尊文化,民87),頁139-152。
蔡佩君著,〈見證的藝術〉,《典藏今藝術》,第113期(民91,2月),頁99-101。
簡正怡著,〈認同與追尋:張詠捷攝影作品中兒童形象的建構〉,《當代》,第199期(民93,3月),頁106-121。
姚瑞中著,《台灣當代攝影新潮流》〈台北:遠流,2003〉。
遙亦著,〈台灣當代攝影中的田野調查方法學〉,《現代美術》,第101期〈民91,4月〉,頁60-69。
陸蓉之著,〈後現代主義的藝術現象(17) : 八0年代攝影藝術新貌〉,《藝術家》,第174期〈1989年11月〉,頁150-162。
http://www.gec.nthu.edu.tw/jcliu/photo/modern.html

世界攝影史大事年表

    1789年:尼普斯兄弟——約瑟夫尼塞爾尼普斯和克洛德尼普斯首次用暗箱嘗試化學固定圖像。
    1802年:托馬斯韋奇伍德在倫敦發表了關于玻璃上復印繪畫的方法和通過光在硝酸銀上制作剪影的報道。
    1816年:尼普斯用自制的相機裝在他工作室窗戶上拍攝了首批紙照片。
    1819年:英國科學家約翰F.W.漢克爾發現了硫酸鈉可以溶解銀鹽。
    1822年:尼普斯使用涂了柏油的玻璃板制作出第一張不褪色的平面凹版照相圖片。
    1826年:尼普斯通過眼鏡制造商文森特查瓦裏(Vincent Chevalier)結識了制作了輝煌的巴黎實景模型的路易雅克達蓋爾。
    1827年:尼普斯制作了第一張幸存下來的不褪色照片(直接的正片),使用一塊涂了感光瀝青的薄板,在他的工作室窗戶上曝光了8小時。 1829年:尼普斯和達蓋爾為攝影技術發明的商業應用簽訂了和合同。
    1834年:英國學者威廉亨利福克斯塔爾博特開始在感光紙上實驗攝影。
    1835年:塔爾博特從裏面拍攝了實驗室窗戶,由此生產了第一張負片。他用自己的小相機拍攝了許多自家場景的負片。除早期的成功外,塔爾博特沒有把自己的實驗公之于眾,到1839年,達蓋爾的攝影法變得眾所周知。
    1837年:達蓋爾在對塔爾博特的研究不知情的情況下,經過了漫長的實驗後,發現了食鹽可以做定影劑。
    1839年:物理學家和國會議員弗朗西斯阿拉哥向巴黎法國國家科學院報告了達蓋爾的發明。伊伯裏貝亞德在紙上的直接正片攝影機械實驗成功,他隨即在拍賣大廳舉辦了面向公眾的30張照片的展覽會。卡爾奧古斯特 凡史蒂希爾和弗蘭茲凡卡博爾開始在慕尼黑實驗。法國ZF決定購買達蓋爾的發明。阿拉哥在巴黎參加藝術和科學院會議時詳細介紹了尼普斯和達蓋爾的發明。
    1840年:達爾博特發明了碘化銀紙照相法(使用紙負片的正片印相法),這種方法對照片的印制不在有限制。亞歷山大S.瓦爾科特(Alexander S.Walcott)在美國開辦了第一家肖像攝影工作室。
    1841年:理查德比亞德在倫敦開辦了歐洲的第一家肖像攝影工作室。諾爾-馬內佩默爾蘭博斯在法國的第一家商業工作室制作了1500張肖像作品。 1842年:亨內曼比歐烏和弗迪納德史特爾次納用相機拍攝記錄了德國漢堡的大火災,因此成為首次攝影報道。
    1843年:戴維奧克塔維厄斯希爾和羅伯特亞當姆遜用4年半的時間完成了大約1800張碘化銀紙照片。
    1844年:塔爾博特出版《自然之筆》,第一本使用攝影作品作為插圖的書。
    1847年:戴維布魯斯特發明了雙鏡頭立體相機。阿博爾尼普斯德聖維克多在表面涂有蛋清的玻璃平板上制作負片。
    1850年:路易斯迪塞爾布蘭考特-伊文德把蛋清涂在紙上。
    1854年:安德阿道夫-迪塞爾為他的肖像名片申請了專利。
    1855年:羅傑芬頓首次通過攝影報道了戰爭,他拍攝了350張有關德國戰爭的照片。法國化學家J.M.塔蓬特在9月發布了他的染色法。
    1858年:以納達名字著名的加斯帕菲利克斯圖內肯首次完成了他的空中攝影。 1860年:納達使用手提式光源拍攝了巴黎的地下墓穴。
1861年:美國攝影師馬太B.不拉第使用一係列流動式攝影器材記錄了美國內戰。 
1862年:法國鋼琴家路易斯杜斯德歐倫出版了他對彩色攝影的研究。
    1868年:歐倫提供了首批彩色照片。1871年:巴黎公社社員被允許在他們設置的障礙前拍照,這些照片後來被當局用于辨別和懲罰社員的依據。理查德裏奇麥道克斯介紹了他們發明的膠印法。
    1873年:攝影化學教授赫爾曼威廉蒙佛格爾公布了呈現天然濃淡色的感光負片材料。
    1877年:愛德沃德買布裏奇完成了他的首批連續運動攝影作品。
    1879年:柏林的約翰薩切斯、德國人弗雷德瑞奇王爾德和卡爾哈克在維也納制作了幾乎可以瞬間報告的溴化銀膠盤。卡爾克裏在維也納開發了凹版攝影技術。
    1851年:費雷德裏克斯科特阿查出版了介紹濕版法的著作,本書介紹了直到1889年最重要的攝影方法。古斯塔夫雷哥瑞採用水洗的方法改善了紙負片的透明度。
    1852年:英國人羅傑芬頓首次用攝影的方法拍攝了他旅遊基輔聖彼得堡和莫斯科的見聞。
    1880 年:斯蒂芬H.哈根(Stephen H.Horgan)在紐約每日畫報上發表了網版攝影圖片,隨後被喬治梅森博(Georg Meisenbach)在1883年的《Leipzig Illustrierte Zeitung》上轉載。
    1888年:柯達首批使用膠卷的I型相機面市,相機的設計輕便,價格便宜,還裝有一個可拍100張的膠卷。
    1889年:彼得亨利愛默生在他的教學課本《寫實的攝影》一書中提出了反對浪漫主義攝影的觀點。
    1891年:加博爾裏普蒙(Gabriel Lippmann)出版了他的著作《通過有效的手段拍攝彩色攝影的方法》。
    1892年:Linked Ring攝影組織成立,這是從英國皇家攝影協會分裂出來的團體。
    1894年:科拉德貝尼特(Conrad Bernitt)為鐵版照相法發明了博斯科自動相機,這是自動相機的前身。
    1896年:愛德華S.柯蒂斯開始了他20卷北美印第安部落的拍攝工作。到 1930年,他拍了4萬張負片。
    1898年:喬治吉斯蒙本南(George Grantham Bain)成立了蒙特克(Montauk)攝影事務所,這可能是第一家攝影社。
    1902年:阿道夫麥斯和阿斯特洛伯改善了攝影中橙色和紅色的感光效果,這是彩色攝影中最重要的技術要求。阿爾弗雷德施蒂格利茨和愛德華施泰肯在紐約組織了攝影分離派,並創辦了他們的機關刊物《攝影作品》。 1904 年:在卡洛安納(Craig Annan)主持下成立畫報攝影師國際協會,首次嘗試把世界上的藝術攝影師聯合起來。
    1907年:魯米亞兄弟開始在裏昂制作彩色攝影器材,德累斯頓的英裏蒙公司展示了一個機械的全景相機,可以拍攝360度。
    1908年:德國愛克發公司生產了硝酸紙的閃光燈,經過改善後,這種燈泡在以後的幾十年裏一直使用。開始生產醋酸鹽纖維的防火安全膠卷。
    1912年:弗蘭克約根(Frank Eugene)在歐洲首次承擔了德國萊比錫圖形藝術皇家學院藝術攝影的教學課程。
1913年:奧斯卡巴納德設計了第一臺徠卡相機,採用了新規格的 2436厘米膠卷。
1916年:攝影鏡頭上連接的測焦表使測焦表變得更快更準確。
    1922年:曼雷出版了他名為《Champs Delicieux》的“雷式照片”的折疊冊子。
    1924年:Ermanox相機問世,德累斯頓制造,裝有功能良好的Renovator鏡頭,帶來了新聞攝影的革命。亞歷山大羅德欽科為馬雅科夫斯基的詩集《Proeto》拍攝了富有的攝影插圖。
    1925年:在一係列的手工制作模型于1923年經過市場檢測並被專業人員拒絕後,萊卡相機開始進入市場。保羅沃克特設計了鎂閃光燈改善了閃光燈的質量。蒙赫利-納吉的《繪畫、攝影、電影》作為包豪斯係列書之一出版。
    1928年:阿爾伯特蘭格-巴奇出版攝影集《世界是美麗的》。美國攝影師並魯尼斯阿保特從尤金阿特熱的財產中購買了許多負片,因此而使這位攝影師在死後為人所知。德夫特(Dephot)攝影社成立。卡爾勃勞斯菲爾德在插圖本的係列著作《自然的藝術形式》中發表自己對植物的研究。艾德斯威德和安德爾諾特發明了銀鹵擴散的方法,成為辦公復印和瞬間攝影的基礎。
    1929年:弗蘭克和赫德克展示了Rolleiflex相機,這是第一臺66的雙鏡頭反光相機。世界最現代攝影作品展覽“膠卷和攝影”(FIFO)在德國斯圖加特的德國工業聯盟中展出。 1931年:愛瑞克薩洛姆的插圖卷本《著名的當代瞬間》出版:哈羅德艾格頓改善了瞬間電子閃光燈的設計,因此可以拍攝連續的圖片。
    1932年:以愛德華韋斯頓威為中心的“F/64”攝影小組成立,最初在舊金山。 1933年:首批愛克發小規格彩色幻燈片膠卷問世,基于光柵線原理。
    1935年:弗蘭克林羅斯福總統成立了“農莊安全管理處”(FSA),管理處雇傭了許多美國著名的文獻記錄攝影師。
    1936年:首批彩色幻燈片膠卷在美國(柯達)和德國(愛克發)開發出來。德累斯頓的Ihagee公司設計了首批小型反光相機。格斯勒芙露德用關于攝影社會學的論文結束了她在巴黎 Sorbonne的學習,這後來成立攝影領域裏水平參考。第一份《生活》雜志出版。懷特本傑明在巴黎出版《技術復制時代的藝術工作》。
    1942年:柯達公司在美國為業余愛好者生產負片膠卷和彩色相紙。愛克發在德國宣布了彩色相紙的開發,但戰爭阻止了產品面市。
    1946年:復制工業領域引入攝影方式。
    1947年:經過一係列的改善。蘭德的立拍得相機被介紹給世界。愛德華史蒂芬成為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的攝影收藏主管。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大衛西默爾、喬治羅傑和羅伯特卡帕創辦馬格南攝影社。
    1948年:丹尼斯蓋博發明了全息攝影術,60年代與激光技術一起應用。
    1949年:安德弗勒克斯T(Autoreflex T)通過接物鏡介紹測量光的原理。
    1950年:首次攝影展銷會在德國克隆舉行。
    1955年:愛德華史蒂芬組織了具有影響的“人類的家庭”攝影展。
    1956年:羅伯特弗蘭克出版了他的攝影集《美國人》,此書受到了猛烈的批評。
    1959年:Voigtlander公司為相機開發了一種變焦鏡頭。 1960年:愛德文蘭德(Edwin Land)介紹了首批拍立得彩色照片。
    1962年:銀染漂白方法在瑞士公布。

台長: 阿楨
人氣(4,590) | 回應(2)|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術設計(手創、設計、室內空間、裝潢) | 個人分類: 藝術文物 |
此分類下一篇:《探密哀牢山間》
此分類上一篇:《國外後現代攝影》

阿楨
現代攝影 (藝風堂 1985)

  內容簡介
  攝影是融合「技術」與「藝術」的行為。今日由於科技的發達,小型自動化相機的不斷推陳出新,初學者幾乎只要輕輕一按,便可獲得照片,相反的,由於自動化的結果,反而容易失去自我、淪為技術的末道,不但毫無創意可言,更談不上藝術的追求。
  初學者,固然應由技術入門,但其最終目標,應以藝術為依歸才是。因此,雖然本書限於篇幅,著重技術性的講解,但仍不忘提醒讀者,如何走入藝術殿堂,達到藝術創作的境界。
  目錄
基礎攝影
第一章 相機
第二章 鏡頭
第三章 相機的操作
第四章 軟片
第五章 閃光燈
第六章 濾鏡
第七章 附件
第八章 採光
第九章 構圖
專題攝影
第十章 人像攝影
第十一章 風景攝影
第十二章 商品攝影
第十三章 翻照
第十四章 沖片與放大

這就是當代攝影 (大家出版社 2011)

  內容簡介
  ◎ 談論當代攝影的重量著作,2004年出版至今熱度不減(中文版譯自2009年最新修訂版)
  ◎ 238幅代表性影像、214位最重要的當代攝影家
  在這本令全球注目的攝影書中,策展人夏洛蒂.柯頓從攝影的動機與理念出發,將攝影分為八大類,精闢的見解讓當代攝影的發展脈絡變得無比清晰。在「親密生活」中,看起來像是以傻瓜相機拍出的真誠照片,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與家人、密友的關係。「編導式攝影」展現攝影家驚人的場面調度,將一則則都市寓言濃縮在一幅影像上。「冷面美學」力求超越人類肉眼的侷限,展現恢宏的史詩格局。「紀實攝影」已走出媒體,在藝術界找到新的表現舞台。攝影集與傳統底片沖印的文藝復興、網路的力量,更一再為攝影注入新生命……  
  作者簡介
  夏洛蒂.柯頓(Charlotte Cotton) 專業策展人。現為Bradford 國家媒體博物館創意總監,曾任洛杉磯國家藝術博物館攝影部主任、倫敦攝影藝廊策畫部主任、維多利亞暨亞伯特博物館策展人、耶魯大學客座教授及多所藝術學院客座藝評。著有《不完美之美》(Imperfect Beauty)、《之後,一切歸於平靜》(Then Things Went Quiet)、《蓋.伯丁》(Guy Bourdin)及本書。
2012-05-25 13:06:02
版主回應
攝影學批判導讀 (韋伯 20050

  內容簡介
  《攝影批判導讀》將帶領讀者鳥瞰攝影學理論,並和讀者探討如何「解讀」相片影像。本書共分七章,各章主題殊異(包含紀實攝影、廣告攝影、身體攝影、數位攝影、攝影與藝術的關係……等)。本書的內容和設計能夠幫助讀者更快釐清攝影類型與視覺之間的關係,更重要的是,讀者在闔上書後能成為一位有批判觀點的「影像解讀者」。

紀實攝影 (遠流 2012)

  內容簡介
  紀實攝影表現攝影工作者對環境的關懷,對生命的尊重,以及追求人性的社會。他們以冰冷的機器,証錄邊緣景象,或不被面對的事實,卻往往能借影像力量使攝影成為參與改造社會的工具。本書作者以平易手法,介紹當代著名紀實攝影家的貢獻,同時呈現不同的紀實角度和社會參與方式,提供環繞紀實攝影的實務資訊,希望藉此喚起更多攝影人的投入。
  作者簡介
  亞瑟.羅特施坦生於一九一五年,一九三五年哥倫比亞大學畢業,加入美國農業安定局(FSA)攝影小組,五年之間攝製許多傳世名作。

攝影的精神:攝影如何改變我們的世界 (大家出版社 2011)

  內容簡介
  ◎台灣第一本攝影史
  ◎BBC記錄片計畫「攝影大師鉅作殿堂」延伸著作
    1976年,MOMA極富名望的攝影部主任約翰.札考斯基策劃了一場展覽,將攝影畫分為「鏡」及「窗」。在「窗」的攝影中,題材超越一切,攝影者的觀點則為次要。「鏡」則恰好相反,攝影的存在是為了反映攝影家的觀點,例如帶有自我意識的「藝術」攝影。這樣的分界很有效,卻也有其侷限,因為大多數攝影本身就同時是「鏡」與「窗」,而且是失真的鏡像與模糊的窗景。然而,不論攝影有多麼失真且模糊,我們還是應該透過此一媒材的歷史來檢視攝影的意義:不僅是影像在被製造時的意義,而是它們今時今日對我們的意義,這兩者常是截然不同的。
    作者簡介
  傑瑞.貝傑 Gerry Badger 1948年生於英國北安普頓,除了是攝影家、攝影史教授,也身兼作家、攝影美術館館長等多重身分。2004與名攝影家Martin Parr合著《The Photobook: A History》,獲得2006年美國克勞斯瑙-克勞斯活動影像圖書獎(Kraszna-Krausz Foundation),並在2006年後續出版續集《The Photobook: A History Vol.2》。身為攝影家,他持續關注「歷史的景觀與累積」。本書被Martin Parr 評為2007年攝影書首選。

時尚攝影的故事 (鄭意萱 藝術家 2011)

  目錄
序:一部潮流、品牌、創意與反動所盤結的攝影故事
  第一部. 美好年代:夢幻的作畫式攝影
名人的人像攝影
第一代時尚攝影
(第一位時尚攝影家:德馬耶)
  第二部. 第二代時尚攝影
直接式攝影、新古典主義、古希臘形式
超現實主義的時尚
戶外風的時尚
(時尚攝影家:愛德華.史泰欽、休納、侯斯特、畢頓、貝斯曼、布魯曼費德、諾曼.帕金森)
  第三部.「新風貌」與反美感時尚
迪奧的「新風貌」
反時尚的時尚攝影
1960年代時尚攝影
(時尚攝影家:理查.亞維登、艾爾文.潘、威廉.克萊、席夫、馬文.索科斯基、大衛.巴利、伯特.史丹、康宏若林)
  第四部. 1970年代:性與暴力的時尚劇場
漢姆特.紐頓的大女人時尚
紀.伯登的懸疑劇
敘事型時尚攝影
  第五部. 1980年代:時尚介入純藝術
模特兒、藝術家、攝影家、設計師與時尚品牌的大跨界
詩情畫意的時尚攝影
女性時尚攝影家
男性時尚的攝影
名人人像攝影
  第六部. 1990年代:跨風格、跨文化、跨材質的時尚攝影
超模時代
仿紀實的時尚攝影
更複雜的敘事型時尚攝影
數位的時尚攝影
  第七部. 近期:沒有界線,也沒有震撼
名人與時尚品牌的結合
家居化的仿紀實時尚攝影
「新」的時尚影像
馬格蘭的時尚影像
  第八部. 時尚攝影大展與收藏市場
大型時尚攝影展的開始
世界的時尚攝影展熱潮
時尚攝影的收藏
時尚熱潮持續增溫
時尚攝影排行
作品價值的高低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27270

另參本館:《改變歷史的100幅照片》 《國外後現代攝影》 《世界攝影史》
2012-05-25 13:10:40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