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104C 是戰鬥轟炸型,裝備加力推力爲 7,165 千克的J79-GE-7 發動機(軍用推力 4,540 千克),具有有限全天候性能力。1958 的 9月開始交付,1959年6月交付完畢,共生産 77 架。裝備了第 479 戰術戰鬥機聯隊的 4 個中隊。這型飛機裝備1門固定式的 20 毫米 M61“火神”6 管炮,有 5 個外挂架。裝備有 AN/ASG-14T2 火力控制系統。No.56-938 以前的F-104飛機裝備擾協光環計算瞄准具。部分F-104C(No.57-910 以後)飛機的光學瞄准具去掉了光學測距裝置,因而光環大小不再改變,其直徑爲 50 mil。在火控計算中使用雷達測量的目標距離。1965~1967年期間,一部分F-104C 被派往越南參戰。1967年第 497 聯隊換裝成F-4 戰鬥機,F-104C 退出現役後配署給國民警衛隊的第198 戰術戰鬥機中隊,1975年從國民警衛隊退役。
F- 104C戰鬥機共有5個外部武器挂架:兩個翼尖挂架(No.1和No.5)、兩個翼下挂架(No.2和No.4)、1個機身下挂架(No.3)。翼尖挂架 是專用挂架,每個最大挂載能力爲454 kg(1000lb),可挂1枚“響尾蛇”AIM-9空對空導彈或1個664L副油箱;每個翼下挂架的最大挂載能力爲454 kg(1000lb),可挂1枚實際重量小于454 kg的炸彈、或1個火箭彈發射器、或1個739L的副油箱;機身下挂架的最大挂載能力爲907 kg(2000lb)。在5個挂架中只有No.2~No.4三個挂架可挂載各種空對地武器。幾種典型火力配置方案如下:
1、F-104A空對空截擊
(1) 每個翼尖挂架挂1枚“響尾蛇”AIM-9導彈,每個翼下挂架挂1個MA-2火箭彈發射器;
(2) 每個翼尖挂架挂1枚“響尾蛇”AIM-9導彈,每個翼下挂架挂1個739L的副油箱;
(3) 翼尖挂架挂兩個664L的副油箱,翼下挂架挂兩個MA-2火箭彈發射器。
2、F-104C空對地攻擊
(1)每個翼尖挂架挂1枚“響尾蛇”AIM-9導彈,每個翼下挂架挂1個MA-2火箭彈發射器,機身下挂架挂實際重量小于907kg的炸彈;
(2)每個翼尖挂架挂1枚“響尾蛇”AIM-9導彈,每個翼下挂架挂1顆454kg炸彈,機身下挂1顆454kg炸彈;
(3)每個翼尖挂架挂1個664L副油箱,每個翼下挂架挂1個MA-2火箭彈發射器;
(4)每個翼尖挂架挂1個664L副油箱,每個翼下挂架挂1顆454kg炸彈,機身下挂1顆454kg炸彈;
(5)每個翼尖挂架挂1個664L副油箱,每個翼下挂架挂1個739L副油箱,機身下挂1顆B28EX型核炸彈或B43、B47、B61核炸彈。
1 核炸彈
2 上排空對地導彈,下排“響尾蛇”空對空導彈
3 664L(170加侖)、739L(195加侖)、860L(225加侖)副油箱
4 第一排大型通用炸彈第二排454kg/227kg/113kg通用炸彈第三排340kg爆破彈第四排340kg/227kg燃燒彈
5 上排70mm火箭彈的發射器(每個裝19枚)下排127mm火箭彈的發射器(每個裝5枚) 6 20mm“火神”炮炮艙
ASG-14系統的雷達有搜索、跟蹤(距離)和抗幹擾3種狀態。
1、搜索狀態在截擊空中目標時,通常由地面雷達引導飛機起飛和接敵,到達目標空域,機載雷達用螺旋掃描的方式搜索目標,其掃描圖形如圖3.8(左)所示。在這種狀態裏,最大的顯示距離是32km,目標以圓弧的形式顯示在雷達顯示器上。當圓弧半徑減少到16km以內時即變成1個圓環。這時目標被截獲,隨後開始距離跟蹤階段。
2、跟蹤狀態 雷達轉到跟蹤狀態後,天線變成圓錐掃描,反向旋轉(由順時針轉向逆時針方向),並且借助反向的慣性力把抛物面反射器撐開1個縫隙,掃描波束由鉛筆頭形變爲扇形波束。反之,由跟蹤轉換到搜索時也借助方向突變的慣力使天線抛物面反射器合攏,形成鉛筆頭形波束。在跟蹤狀態下,雷達天線在機頭正前方20°空域內進行圓錐掃描,顯示器上距離刻度爲16km。距離波門在雷達顯示器上呈圓環形。該圓環不斷向外擴大,擴大到2742m時,如在此距離內沒有遇上目標,則距離選通圓(距離波門圓)縮小到極限距離圓(228.5m),而後又重新擴大、縮小,反複進行搜索,直到截獲目標爲止。目標截獲後,顯示器上的目標圓和距離選通圓重合。如果需要截獲別外的目標,駕駛員應當再次按下駕駛杆上的跟蹤開關,丟掉不需要的目標。截獲新目標後,“鎖住”指示燈亮,此時,雷達連續地向陀螺光學瞄准具輸送目標距離信息,瞄准具自動地計算出發射機炮或火箭彈所需的修正角。
3、抗幹擾狀態當雷達轉到抗幹擾狀態(即雷達自動尋的狀態)後,雷達發射機不工作,雷達變成1種定向器。從跟蹤狀態轉到抗幹擾狀態時天線仍然是圓錐掃描;從搜索狀態轉到抗幹擾狀態時天線變成螺旋掃描。顯示器上顯示距離刻度爲32km。由于發射機不工作,所以不會有雷達回波信號,不能提供目標距離信息。在顯示器上只能顯示幹擾源,並確定它的方向。
F-104D 是 C 型的雙座教練型,發動機與 C 型飛機相同,去掉了機炮,保留了 5 個外挂架(有的資料說機翼下沒有外挂架,只在翼尖挂“響尾蛇”導彈)。1958年11月開始交付,1959年9月交付完畢,共生産了 21 架。
1958 年洛克希希德公司對F-104C 進行了重新設計後,出口給意大利等一些歐洲國家和加拿大、日本等國使用。
F-104G 是在F-104C 型飛機基礎上重新設計的單座全天候戰鬥轟炸機。裝備J79-GE-11A 發動機(軍用推力 4,540 千克,加力推力 7,080 千克),加強了結構強度,增大了機翼面積,增加了機動襟翼,增加了 3 個挂架(每個機翼下增加1個,機身下增加1個)。必要時可以卸去機炮而在炮艙內裝 462升的油箱。洛克希德制造的第1架飛機于1960年6月7日首飛。1960年10月5日首飛,洛克希德公司爲美國“軍援計劃”生産了 139 架。
在歐州,前西德、荷蘭、比利時和意大利 4 國進行了聯合生産:南部集團制造了 210 架,最後在前西德的施米塞米特公司組裝成整機;西部集團制造了 188 架,最後在比利時的 SABCA 公司組裝成整機,第1架飛機于1961年8月3日首飛;北部集團制造了 231 架,最後在荷蘭的福克公司組裝成整機,第1架飛機于1961年11月11日首飛;意大利集團制造了 169 架,最後由費亞特公司組裝成整機,第1架飛機于1962年6月9日首飛;後來,前西德的 MBB 公司于1971年~1973年又生産了 50 架,歐州總計生産了 848 架。
加拿大制造了 140 架,第1架飛機于1963年7月30日首飛。G 型飛機是F-104中生産最多的型別,總數達到了1,127 架。目前仍有相當數量的飛機在意大利、希臘、土耳其等和我國臺灣省服役。根據不同的作戰任務,它可以攜帶不同數量的武器和副油箱,采用各種作戰剖面時的作 戰半徑爲 370~1200 公裏。
TF-104G 是 G 型的教練機,裝備有 NASARRF-15A 火力控制雷達,有實戰力。洛克希德公司總共生産了 220 架,其中 48 架是在歐州制造的部件由洛克希德公司組裝的。
在多國參加的F-104G 制造計劃中,意大利要求專門發展一種具有對空能力的先進F-104,稱爲F-104S(S 爲麻雀導彈之意)。F-104S 基本上與F-104G 後期型相同,針對空戰作了增強,主要武器是安裝在翼梢的“響尾蛇”和翼下的“麻雀”導彈,並拆除了“火神”機炮。F-104S 于1968年12月30日首飛成功。
1980 年代初,意大利空軍雖已加入了歐洲戰鬥機計劃,但是新機服役遙遙無期。意大利空軍決定對F-104S 進行中期壽命改進,這項計劃稱爲F-104S ASA(武器系統更新)。ASA 計劃僅對機載設備進行升級,不涉及機體結構,旨在提升F-104S 的截擊/打擊能力。F-104S ASA 采用了具有下視下射能力的 R21G/M1 火控雷達,並可以挂載意大利自制的“阿斯派德”IA 中程空空導彈,比“麻雀”更先進,“響尾蛇”導彈也升級爲 AIM-9L,另外還可以選裝F-104S 上拆除的“火神”炮。F-104S ASA 還裝有新型電子對抗裝置、敵我識別天線、飛控計算機、武器系統,作戰能力大大增強。這次意方贈送的即爲F-104S ASA 型。下圖爲攜帶“阿斯派德”的F-104S。
F-104J 是日本在第 2 次防衛計劃中爲其航空自衛隊選定的防空截擊機,是在 G 型基礎上研制的F-104的防空截擊型,由日本三菱公司仿制生産。最初同美國提供 3 架整機,前 29 架美國提供零部件,由三菱公司組裝,總共生産了 210 架,于1967年全部交付完畢。其武器系統按截擊要求配置,去掉了轟炸設備,雷達改裝成 NASARR 的截擊型F-15J。整個火控系統總重大約只有 160 千克。原型機于1961年6月30日在洛克希德公司首飛後分解運到日本,重新組裝後于1962年3月8日在小牧基地開始試飛。3月22日駐在千歲基地的第 2 航空團臨時成立了F-104J 培訓隊,從1963年起,先後組建了 7 個飛行中隊。1963年3月5日正式組建成最初的訓練部隊第 201 中隊,該部隊在第 5 航空團的第 204 中隊組建前一直擔負訓練任務。1964年6月25日組建的第1支作戰部隊是第 203 中隊。同年還組建成第 5 航空團(駐新田原基地)的第 202 和 204 中隊,1965年組建成第 6 航空團(駐小松基地)的第 205 中隊和第 7 航空團(駐百裏基地)的第 206 中隊,1966年3月31日組建成第 7 航空團的第 207 中隊。1974年、1978年和1981年第 201 中隊、第 206 中隊和 205 中隊的F-104J 戰鬥機退出現役,部隊解散。
1982年以後第 202 中隊、第 203 和第 204 中隊先後換裝成F-15J 戰鬥機,1985年以後第 207 中隊散,到此日本的F-104J 戰鬥機全部退役。
F-104DJ 是 J 型戰鬥機的雙座教練型,總共生産了 20 架,全部由洛克希德公司制造,沒有裝備火力控制設備。于1961年8月26日首飛,1962年1月運到日本。隨同F-104J 一起退役。
F-104J 是防空截擊機,主要裝備的是空對空武器。保留了機頭固定安裝的 20 毫米 M61“火神”6 管炮(備彈量最多爲 750 發),每個翼尖挂架可挂1枚“響尾蛇”或日本研制的 AAM-1 空對空導彈,每個翼下挂架可挂1~2 枚上述空對空導彈或1個火箭彈發射器。炮艙內不裝機炮時可裝1個462升的油箱。
1960年5月26日,臺灣接收了第一批F-104A/B ,從而開始了臺灣飛行員的噩夢。F-104各型軍機在臺灣的 35年時間,總架數在 200 架以上。
被稱爲“飛行棺材”的F-104有致命性缺點,例如,它的機身長、機翼短小,升力自然受限制,遇到發動機熄火故障,不能像大飛機飄滑降落,有人形容,這時的F-104機會像一塊廢鐵一樣從空中掉下來。
“飛行棺材”的稱號即是德國人喊出來的,原因是西德山區氣流不穩,曾遇過F-104在一天內四架撞毀,西德國會群起反對軍方再使用F-104戰機﹔然而臺灣卻 從西德買來一批F-104G 型機,結果這批飛機卻是德國人封存的倉儲機,修護人員還從封箱內抓出一堆死青蛙、死老鼠。
在臺灣,F-104失事頻傳,早年軍方封鎖消息,外界還不得而知,根據統計,F-104戰機已造成八十四位飛行員殉職,1978年底至1979年底,即六次失事,損失八架飛機,六位飛行員喪生。
而美國洛克希德公司早已于1972年停産該機,F-104成爲各國航空博物館的古董陳列品﹔但在臺灣卻仍是空軍第一線的主力戰機。空軍透過各種管道向巴基斯 坦等國購買退役的F-104,來更換零件,空軍內部將這種做法比喻爲“死刑犯的捐贈器官”﹔一位基地隊長形容說,“臺灣的F-104除了編號沒換,其他部份都換過了”。
F-104在臺灣服役 35年,可謂垂垂老矣,經過各種的延長壽命做法,國外訂爲飛行安全時數 4,000 小時的F-104,臺灣卻訂在 6,000 小時,甚至還更高。
http://www.airforceworld.com/fighter/f1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