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浪-1潛射中程彈道導彈
巨浪潛地中程導彈研製過程
中國潛地導彈研製工作從六十年代中期開始,經歷了方案論證、技術攻關和合、筒、艇試驗3個階段。
一、方案論證與設計
根據中央專委的決定,一九六五年八月,七機部四院組建了第四設計部(簡稱四部,,開始了固體戰略導彈總體設計的準備工作。固體導彈的研製工作是從設計近程、單級固體導彈開始的。但起步不久,科技人員便對研製這種固體導彈的必要性提出了不同的意見。一九六七年一月,在國防科委聽取近程、單級團體導彈方案彙報時,有人認為近程單級固體導彈的戰術 技術指標難以滿足使用部隊的要求,主張立即開始研製中程潛地固體導彈。這個意見引起了領導機關的重視。隨後,在四院組織深入調查,國防科委提出報告後,經周恩來主持的中央專委會議研究確定,為了與導彈核潛艇研製取得同步,應提前完成中程固體導彈的研製。
一九六七年三月,國防科委正式下達了中程潛地固體導彈的研製任務。跨越近程單級的階段;直接研製兩級中程固體導彈,面臨起點高,技術難度大,既無資料、圖紙,又無仿製樣品,缺乏預先研究等許多困難。這樣艱巨的任務,對於四院剛組建起來的年輕的固體導彈研製隊伍是一個嚴峻的考驗。潛地導彈方案論證中遇到了諸如潛艇空間有限。導彈外型尺寸有嚴格限制,彈頭核裝置、裝彈儀器設備必須輕型化、小型化;水下發射方案及水下運動規律;在潛艇運動和海水浪、湧、流的作用下,導彈點火時的大姿態穩定;導彈水下嚴重受力引起的載荷、強度設計計算;導彈氣密、水密性保證;油霧、鹽霧、黴菌等惡劣環境下的防護等一系列複雜的技術問題。在總體萬案論證與設計中,遇到的第一個問題是如何選擇導彈水下機動發射技術的試驗途徑。四部的設計人員分析研究了國內外研製固體潛地導彈的經驗和教訓,從中國國情出發,選擇了一條新的途徑,即先用縮比導彈模型在水池內進行發射試驗和水筒試驗,然後再研製一種能回收的全尺寸模型彈,直接在水下運動的潛艇上進行發射試驗。
第二個問題是選擇何種發射方式。要將一個10幾噸重的導彈從水下幾十米深處彈射出水,使導彈具有一定的出水速度和較小的出水姿態角,並保持彈體初始姿態的穩定,除在導彈外型設計上採取廣定的技術措施外,還要選定一種動力源,使導彈在發射簡內就能獲得足夠大的出水速度。承擔發射裝二研製的七院十三所的設計人員經過反復分析論證,選定了燃氣動力、導彈水下冷發射方式。
第三個問題是選定導彈的試驗程式。鑒於國外潛地導彈試驗程式複雜,週期很長,使用的導彈數量過多,耗資巨大,中國不能這樣辦。四部科技人員經反復論證,決定採用經陸上發射台、陸上發射筒發射試驗考核後,直接進行潛艇水下發射。
第四個問題是選擇恰當的導彈彈體、兩級動力裝置和制導系統等問題的解決方案。導彈外形除頭部與尾罩兩級均為圓柱體。彈頭因受長度尺寸和安裝核裝置的限制,選擇了組合錐形。為了承受導彈發射時高溫高壓燃氣的作用力,導彈尾端設計了外形為橢球形的尾罩。考慮到導彈長度受限制和氣密、水密要求,兩級之間採用封閉式熱分離方案等。兩級動力裝置為固體發動機,採用新研製的複合推進劑和低合金高強度鋼殼體。在固體發動機研製中,首次採用了較先進的擺動噴管(一級,和液體二次噴射(二級)的推力向量控制方式。為了提高導彈的命中精度,準確控制二級發動機按指令關機,在二級發動機前封頭上設置了3個反向噴管,以實現推力終止,並提供頭體分離的反向惟力。制導系統研製經廣泛調查,從系統性能、精度、體積重量等方面比較分析,並考慮到滿足潛地導彈特殊需要和將來的發展,決定採用陳德仁主持研究的平臺一-電腦方案;導彈瞄準系統,既要適應潛艇方位的不斷變化,又要滿足發射多發導彈的作戰需要,經論證,採用了長春光機所唐九華提出,王家理等研製的補償艇體變形的全光路瞄準儀方案。
此外,還對控制、遙測、安全、彈體結構和地面設備等分系統方案作了大量論證工作,於一九六八年確定了備份系統的方案,並作了相應的設計和試驗。一九六七年三月,國防科委明確了導彈核潛艇武器系統研製任務的分工,並要求研製單位按期完成總體及各分系統的方案設計工作。同年十月,海軍審定了潛艇和導彈的總體方案,確定了主要戰術技術指標。一九六八年,總體單位向各分系統提出了技術設計要求,導彈研製工作進入了技術攻關和分系統研製試驗階段。
二、技術攻關
一九七0年一月一日,周恩來批准將四院四部遷到北京,劃歸七機部一院建制。一院抽調了幾十名技術幹部到四部,並任命控制系統專家黃緯祿為潛地導彈總設計師,加強了潛地導彈的研製力量。擔負潛地導彈研製任務的科技人員從分析導彈的水下運動特點人手,進行了大量的理論分析和計算、試驗工作。他們從水下流體動力、水下彈道和水下載荷等不同的試驗目的出發,充分利用現有的水筒、風洞等試驗設施,確定縮比模型試驗方案;利用六機部七院二所的試驗水池,進行了縮比模型彈射等試驗,為洛地導彈的研製提供了設計依據,為分析水下發射技術問題積累了寶貴的資料;對首批導彈縮比模型進行了數百次研究性試驗和發射試驗,模擬了一定水深、航速和出筒速度等幹擾因素,測得了大量資料,從而形成了水下彈道研究的一套比較完整的方法。為研究潛地導彈水下運動狀態,需要測量水下彈道。然而,要對從活動潛艇發射出來,在海水中高速運動的導彈進行拍攝和測量,技術難度很大。一九八四年,遼南潛地導彈試驗場翟序春等提出應用微光電視技術進行水下彈道測量的方案。在公安部的支持下,經研製小組的努力,於一九八五年組合成一套試驗用的水下微光電視系統,解決了水下發射導彈的測量問題,並為外彈道水下測量打下了基礎。與此同時,四部開展了水下載荷環境的試驗研究,經過3種不同的縮比模型的試驗,進行了水下發射試驗時各種載荷的測量,找到了導彈的最大受力情況,獲得了水下發射導彈載荷環境的參數,為全彈結構設計提供了強度計算依據。此外,華北導彈試驗基地劉懷忠等對測速器進行多次改進,使測量導彈出筒口速度等參數的成功率由10%提高到100%,並保證了測量精度,為考核發射動力系統設計方案的正確性提供了依據。為了研究真實條件下的水下發射技術,四部和五院五0八所、一院二一0廠、一0一站、上海鍋爐廠協同完成了能回收的全尺寸模型彈的設計和生產任務。
為了摸清模型彈殼體從幾十米高空落到海面的結構強度和是否可能影響艇的安全問題,黃緯祿在現場組織七機部的試驗人員利用剛剛建成的南京長江大橋,把模型彈從橋面上扔下去,進行落水衝擊試驗。彈壁在陽光暴曬下,溫度升到60攝氏度左右,在彈艙中安裝儀器,調試設備,清洗汙物,幹不多時便渾身汗水。但他們不怕苦,不怕累,於一九七0年八月,圓滿完成了導彈的落水衝擊試驗,測到了不同投放姿態下的彈體載荷、入水深度等參數,獲得了寶貴的資料。一九七二年十月,海軍試驗基地在遼南海域組織進行了模型彈首次真實海情下的潛艇水下彈射試驗。試驗前夕,有人鑒於曾有潛艇在用火藥燃氣作水櫃排水試驗中,因二次燃燒發生過爆炸事故,對這次擔任水下發射任務的潛艇的安全表示擔心。為了做到萬無一失,確定由七機部四院楊南主負責,組織有關人員參加的專題小組進行研究。經遼南潛地導彈試驗場方世武等研究分析,認為發射動力系統點燃工作時,發射筒內會產生二次燃燒現象(原設計末考慮到),但產生的能量不會對發射裝置產生威脅性的破壞力,消除了參試人員的疑慮。試驗潛艇按預定時間駛向試驗海區,在水下測試完畢後,發射裝置的動力系統點燃,經過冷卻後的燃氣、蒸氣混合氣體充入發射筒底部。在強大氣壓作用下,彈被推出發射筒,穿過海水,飛上天空。模型彈首次水下發射試驗成功,對研製潛地導彈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這項試驗結構簡單可靠,試驗中無需地面支援,且不受時間、地點和海情的限制,在技術上有所創新,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二院四部戴進泉等在這次試驗中作出了貢獻。彈頭是導彈運載的有效載荷。潛地導彈的彈頭裝有能毀傷敵人戰略目標的核裝置,是導彈組成的一個重要的獨立系統。導彈彈頭的研製工作是在李緒鍔副總師的主恃下進行的,根據潛地面體導彈的特殊要求,在七機部核武器研究設計院的積極配合下,七機部一院十四所突破了外形選擇、結構與防熱設計以及參數測量等方面的技術關,研製成功中國第一個輕小型彈頭,在導彈彈頭設計技術方面達到了新的水準。實現制導系統平臺一電腦方案的關鍵是三軸液浮陀螺穩定平臺(簡稱液浮平臺)與彈上電腦。七一七廠於一九七一年組裝出第一個模型平臺。通過試驗,證明原理正確,但主要技術指標都未達到預定的技術要求,難於在大的超載、衝擊、振動和大姿態條件下可靠地工作。丁衡高、鐘萬登等又組織進行不大量的改進試驗和理論分析,找出了提高產品性能的主要關鍵和途徑,於一九七六年底研製出品質較好、外形小巧的4套初樣平臺系統。彈上電腦,由七七一所從一九六八年十月開始研製。沈緒榜等提出並採用當時在國內還處於研製初期的小規模PMOS積體電路,於一九七0年底研製出中國第一台彈上用MOS型電腦,顯示出有高集成度、低功耗等優點。後來又採用更先進的中小規模CMOS積體電路,擴大了電腦的功能。固體發動機的研製也是一個技術難度較大的課題。擺動噴管是潛地導彈一級發動機的關鍵部件。一九六七年,七機部四院開始研製時,連續多次試車失敗。經科技人員反復試驗研究,確定了搖擺噴管球面的密封間隙量,改進了設計和加工工藝,終於在一九七九年九月突破了這一技術難關。發動機所用材料涉及化工、冶金、輕工、機械、兵器、石油等工業部門的55個單位。每種材料幾乎都有特殊的性能要求。其中發動機殼體材料由冶金部組織有關廠、所經過多年的奮鬥才研製成功。其他如裝藥與殼體介面脫粘等計術問題,由楊南生.崔國良、邢球 等組織科技人員努力攻關,也獲得了突破性進展。導彈彈體結構先後由二一一廠、三0七廠負責研製。設計人員和工人對整體化銑加筋網格型式的彈體結構進行了反復研究和試製,經過兩年多的實踐,在張德全等的精心操作下,達到了品質要求;導彈彈體上的對介面、大小口蓋和連接件之間的密封,雖通過試驗,選定了”O”型密封圈的方案,但如何保證密封面加工精度,一直沒有解決。三0七廠發動研製人員人人出謀獻策,不分晝夜地苦幹了一年零四個月,終於研製出了以球模為主的一套結構簡單、調整方便、能保證密封性能的加工設備,解決了在儀器艙圓錐表面上加工空間曲率多變的大型密封口蓋的技術難題。潛地導彈的地面設備是由導彈運輸、起吊、停放、裝填、退彈、地面電源、氟里昂加注及供氣等共40餘種,160多台件設備組成的系統。一院十五所於一九七二年初步完成了l套以公路運輸車、裝填筒為主的供全尺寸模型彈試驗用的地面設備。一九七六年,一院四部承擔了潛地導彈地面設備的研製任務。三0七廠、五一九廠、上海建築機械廠、上海起重運輸機械廠、天津電氣傳動設計研究所、武昌車輛廠及無錫電力電容器廠等10個單位承擔了30多項急需設備的試製生產任務,並於一九八0年二季度及時提供了飛行試驗用的全套地面設備。一九八三年初,又根據使用部門的意見,進行了修改、補充設計,使全套地面設備系統更加合理和完善。一九七七年九月,經國務院、中央軍委批准,把潛地導彈研製列為國家3項重點任務之一。國防科委和七機部採取一系列措施,加強固體導彈研製工作。一九七九年四月,一院四部、十七所劃歸二院建制,由二院負責潛地導彈的技術抓總和協調工作,並進一步健全了以黃緯祿總設計師為首的技術指揮系統和以程連昌.柴志為首的行政指揮調度系統。形成了統一指揮、型號抓總、專業協作的科技管理體制,加快了整個工程的研製步伐,二級固體發動機連續試車均獲成功,導彈控制系統進行廠產品修改設計。到一九八0年三月,控制系統及彈上設備的試樣生產全部完成。導彈各分系統試樣產品出廠後,有關部門分別進行了驗收性綜合驗。首次控制系統驗收性綜合試驗,在王世業指揮下及時發現並排除了產生一級發動機噴管抖動的幹擾源,為飛行試驗消除了一大隱患。在控制、遙測與安全等系統綜合試驗合格後,一九八0年五月,四部按不同的技術狀態,又組織導彈各系統正式試樣產品全部參加的陸上發射台和陸上發射筒狀態的匹配試驗。在此基礎上,於一九八一年底至翌年一月,又成功地進行了導彈彈上系統和潛艇裝艇設備之間的匹配聯試。經過上述不同發射狀態的較大規模的匹配試驗,對彈上設備及發射控制系統各種儀器.各個系統之間的技術協調性和適應性進行不綜合檢驗,從而基本完成了導彈彈上設備和發射控制設備試樣研製階段的工作任務,確定了備份系統彈上設備的狀態和性能,並為即將進行的潛地導彈飛行試驗做了全面的準備。
三、台、筒、度試驗
遙測彈飛行試驗是導彈武器系統最重要的綜合性檢驗。飛行試驗分兩個階段實施。一九八0年三月,在全國近百個科研單位和工廠的協作下,首發潛地導彈的各類設備陸續在總裝廠齊套,經過各個系統的驗收試驗合格後,開始總裝。對導彈的總裝測試,採用了全彈水準狀態操作方案。由於導彈具有重量大,各部段儀器安裝空間小,火工品種類多、彈體水、氣密封要求高等特點,給導彈的總裝帶來了很多困難。為了提高總裝測試的品質,排除因疏漏給導彈造成的隱患,三0七廠的研製人員採用先進工藝和科學管理方法,加強生產過程的質最控制,從而圓滿地完成了第一發遙測彈的總裝測試任務。一九八一年六月十七日,陸台狀態遙測彈在華北導彈試驗基地發射成功。這次飛行試驗的成功,是中國固體戰略導彈發展進程中的一個重要階段。在陸台飛行試驗成功的基礎上,一九八二年一月七日,在華北導彈試驗基地進行了第一次陸筒發射遙測彈的飛行試驗。發射試驗的口令下達後,燃氣發生器點火,高溫高壓燃氣經過水冷卻器進人發射筒底部,以強大的推力將導彈高速彈射出筒,隨之尾罩自動脫落,一級發動機點火,導彈飛向空中,飛行試驗獲得成功。一九八二年四月二十二日,華北導彈試驗基地實施的第二次陸筒飛行試驗又獲成功。這次試驗與前次的不同點是在導彈尾罩底部安裝了-含小發動機。導彈從發射筒彈出後,小發動機即點火,給導彈一個側向推力,使得導彈產生一個偏斜的姿態,藉以考核導彈穩定系統的糾偏能力。這次飛行試驗成功,證明穩定系統功能良好。潛地導彈武器系統在完成了陸上發射台.陸上發射筒的飛行試驗後,進入了在潛艇上進行水下發射固體導彈的飛行試驗階段,對潛地導彈武器系統進行最嚴格的考核。為確保試驗的成功,導彈研製、生產單位採取了多種措施,加強了品質復查,並按航太工業部制定的全優標準的要求,嚴格把好品質關。
長度:10.7米
直徑:1.34米
射程:1700千米
發射重量:14700千克
有效載荷:600千克
制導:貫性
推進:二級固體發動機
彈頭:1枚20萬至100百當量核彈頭
偏差半徑:300~400米
巨浪-1(JL-1/CSS-N-2)潛射彈道導彈是中國第一種使用固體燃料的彈道導彈,裝備于夏級(092)戰略核潛艇。1969年開始研製,1982年10月由高爾夫級傳統動力彈道導彈潛艇水下發射成功,1988年9月核潛艇水下發射成功。
http://www.zgjunshi.com/power/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912
中遠程地地常規導彈DF-21C(也稱東風-25)方隊在長安街上行進
2009年10月1日,首都各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大會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
綜合現有數據信息,外界猜測DF-21C(也稱東風-25)是近年在原東風21基礎上改進,才裝備軍隊不久的最先進中程地對地戰略導彈,其有效射程爲三千二百公裏,在中國本土發射可及亞洲大部分地區,包括美軍太平洋關島基地。其采用高能固體火箭推動,彈頭艙能夠攜帶三枚分導式核彈頭,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能夠攜帶多枚彈頭的中程導彈。
東風21系列中程常規彈道導彈發射車采用了五軸自行式底盤。東風21號和東風21號甲導彈采用的半挂拖車具有載重量大、容易操作、繼承性好等優點,但由于受到牽引車附著重量的限制,驅動力不能完全發揮。而多軸自行式底盤車輛整體性強,可以將發動機功率發揮到最大,這就相應提高了車輛的通行能力。可在較低等級的公路上機動,可高速通過1~2級公路及橋梁,也可安全通過3~4級公路及橋梁,還可低速通過部分5~6級公路及橋梁。這使其既可隱蔽在森林裏、橋下或涵洞內,又可經常轉移位置,迷惑敵人,這樣就不易被敵發現和遭到突然襲擊。次外,該系列導彈的地面設備也大大簡化,實現了“多車合一”,使整個系統的維護性和機動性更強,系統目標更小,有利于機動隱蔽。
我國還正以東風21系列中程常規彈道導彈爲平臺,研制彈道導彈反航母武器系統。反航母武器是未來局部戰爭中克敵制勝的重要手段。目前世界上大多數軍事強國都擁有航母編隊,並將其作爲未來戰爭的主要作戰平臺。一旦發生局部戰爭,強敵勢必會使用航母作爲其介入局部戰爭的作戰平臺。如果擁有多作戰平臺、技術先進、作戰性能優良的反航母武器系統,將會使得強敵需要從多方面考慮是否介入戰事,從而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即使強敵真正介入,反航母武器的有效使用也會對其航母編隊造成重大損傷,從而減弱強敵的介入程度。
與打擊地面固定目標的彈道導彈不同,打擊航母這樣的海上移動目標對導彈的目標探測和識別能力、機動能力、打擊精度和突防能力都有新的更高的要求,無疑是一個世界性難題。
與潘興II一樣,東風21號C具備接近于巡航導彈的打擊精度,這是一個革命性的突破。精度的提高,意味著常規彈道導彈不再是一種只能用于襲擊城市的恐怖武器,而是可以作爲撕開敵人空防的第一批精確制導武器。從這個意義來講,東風21號C不僅彌補了中國空軍常規遠程打擊能力的不足,也足以在世界武器發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http://slide.news.sina.com.cn/c/slide_1_493_9790.html
中國東風21地地導彈
推進劑:兩級固體聚硫橡膠
射程:1,700公里;1,800公里(Mod1);2,700公里(Mod2);3,000公里(Mod3)
彈長:10.7米
彈徑:1.4米
彈重:14.7噸
彈頭:一枚600公斤的30萬噸級當量熱核彈頭或電磁脈衝彈頭
制導:慣性陀螺 + 彈載電腦
精度(CEP):300-500米
服役情況: 東風-21主要有三種型號服役;早先服役的Mod1射程為1,800公里,酬載600公斤,估計它的核威力在250到300kT之間,中國在製造了大約100枚以後已經停產,為因應台海局勢已經有相當部份的部隊改裝了常規彈頭;改良後的Mod2(DF-21A)射程增至2,700公里,量產持續中;最新型的Mod3為穿破TMD和NMD的保護傘再作精進,擁有精密導引與主被動突防輔助裝置,再入大氣層部有氣動翼面控制彈道,雖機動力和戰機相比拉不到幾個G,好在馬赫10的速度大大縮小了攔截導彈的誤差容忍度,使其升空迎擊時錯之絲毫,差之數裏。其CEP可降到50米左右。整體表現Mod3已經接近於美國已拆毀的潘興II式導彈,在閱兵式上公開展視Mod2後,可能已經服役。
http://www.zgjunshi.com/power/Article_Show.asp?ArticleID=2923深刻解讀首次曝光的中國二炮神秘DF-25導彈
中國神秘的第二代戰略導彈東風-25(DF-25)近日曝光,中國各大門戶網站在其「軍事」頻道紛紛上登出了兩張圖片,並標明是首次曝光的東風二十五戰略導彈。
中國近期有多種革命性的新軍事裝備曝光,海外有評論認為,中國當局是故意讓一些重量級新裝備曝光,其目的一方面起阻嚇作用,另外也為將曝光的航母讓外界有心理準備,相當於打個“預防針”。
網上出現的東風-25導彈圖片共有兩張,照片極為清晰,顯然不是偷拍,有官泄之嫌,而且其中一張顯示兩枚導彈已垂直豎立在機動發射車後,已作好發射的準備。
東風-25導彈是中國最先進的第二代戰略導彈之一,中國的第二代戰略導彈包括DF-21、DF-25、DF-31、DF-41及JL-2潛射導彈,這些導彈全部以機動發射,可帶核彈頭/常規彈頭/分導彈頭,導彈命中準確而且戰場存活系數高。
東風-25是近年在原東風-21基礎上改進,才裝備軍隊不久的最先進中程地對地戰略導彈,其有效射程為3200公里,在中國本土發射可覆蓋亞洲大部分地區,包括美軍太平洋關島基地。其採用高能固體火箭推動,彈頭艙能夠攜帶3~~6枚分導式核彈頭,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能夠攜帶多枚彈頭的中程導彈。
在九十年代,美國情報機構猜測中國在發展一種DF-25 陸地機動發射兩級固體燃料導彈,美國稱其射程約1,700 公里的範圍,認為DF-25 和DF-21 的射程相似, 帶核彈頭的 DF-21 有投擲600kg重量彈頭的能力, Df-25可以配備2,000kg 常規彈頭。美國研判DF-25 是由去除第三級DF-31 和經過改良的二級戰略戰術導彈。DF-25 的潛在的使命包括為遙遠的南沙群島提供迅速火力支援。 1996 年據美國軍方報導稱, 中國摒棄了DF-25 的發展, 即使它被期望入役服務在1996 年期限。這個美國報告明顯地是曾經一度認為是正確的, 因為隨後就再也沒有這個系統發展或部署的沒有徵兆和資料。1993 美國軍方報告聲稱, DF-25 也許是一種與伊朗聯合規劃發展而未經確認新型號。然而事隔十年之後,網路驚現傳說中的東風-25大殺器真身,也極大的諷剌了美國對中國彈道導彈情報收集能力。有人戲稱,美國國有關中國的全部軍事情報,基本上大部來自中國各大軍事網站,美國情報機構通常在中國官方公開機密情報前得到的東西並不比中國的軍事發燒友多多少。
來自台灣方面的情報聲稱,DF-25是鄧小平提出以「戰略導彈打遊擊戰」的產物。台灣情報稱,DF-21是大陸第一種可在公路機動載運及發射的彈道導彈,發射前準備為10至15分鐘,1985年試射成功,1990年代初期完成部署,未來將取代所有東風-3型導彈,制導系統和巨浪-1型相同,是巨浪-1型從海中上岸的產物。台灣稱自從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提出以「戰略導彈打遊擊戰」的構想後,大陸就開始研究導彈在戰術打擊上的運用,東風-21及東風-25型導彈就是在這種思維下所研發出來的.東風-21/A型就攜有一種高爆性的傳統彈頭可作戰術性使用。台灣方面情報分析的大陸DF-25型 中程彈道導彈 性能如下:
射程: 1700~~~3200 公里
彈頭:2000千 公斤 單一傳統彈頭/ 分導多彈頭
火箭:二級固體燃料
猜想:
1,DF-25為戰略及戰術二用導彈,是中國彈道導彈從戰略轉向戰術思想的過渡產物.
2,DF-25改良型至少可以配載6枚多彈頭,具有MRV的能力.
3,DF-25可在地面機動作戰.
4,DF-25此研發計畫後來因故擱淺,十年後重出江湖。
要知道DF-25性能,就要先說說DF-21,二者應該有相當大的淵源。
東風-21同巨浪-1類似,採二級固體(聚硫橡膠複合推進劑)火箭發動機,導彈全長10.7米,直徑1.4米,重量14,700公斤,彈頭600公斤,可載一枚熱核或常規彈頭,
射程2,700公里,DF-21的制導方式為三軸靜壓氣浮陀螺積分儀加彈上電腦,比起它設計淘汰的東風-3而言,精度提高了一倍不止,其制導精度圓周偏差率(CEP)達到500米左右。
東風-21主要有三種型號服役;早先服役的Mod1射程為1,800公里,酬載600公斤,估計它的核威力在250到300kT之間,中國在製造了大約100枚以後已經停產,為因應臺海局勢已經有相當部份的部隊改裝了常規彈頭;改良後的Mod2(DF-21A)射程增至2,700公里,量產持續中;最新型的Mod3為穿破TMD和NMD的保護傘再作精進,擁有精密導引與主被動突防輔助裝置,再入大氣層部有氣動翼面控制彈道,雖機動力和戰機相比拉不到幾個G,好在馬赫10的速度大大縮小了攔截導彈的誤差容忍度,使其升空迎擊時錯之絲毫,差之數裏。其CEP可降到50米左右。整體表現Mod3已經接近於美國已拆毀的潘興II式導彈,在閱兵式上公開展視Mod2後,可能已經服役。
為適應未來局部高科技戰爭的需要,中國為其中短程機動彈道導彈還在進行各類常規彈頭的研究,其中雙向集束彈藥、撒布式地雷、電磁脈衝器和高鑽透彈頭是其發展的幾個方向。 1985年,東風-21在試射成功後,僅兩年後就加入到了人民解放軍戰略導彈部隊的序列當中,成為了二炮第一支地面機動導彈單位。DF-21是地面車載彈道導彈,導彈車儲存,豎起,發射三位一體(TEL)。每組TEL另配5輛後勤車輛保障。平時,東風-21的TEL儲藏在深山和地下的洞庫中,戰時拉到預定發射陣地進行發射。其展開程式依次為,各型車輛進入陣地,啟動地面設備,豎起導彈,完成平臺調平,瞄準及射擊諸元準備後,導彈即可發射,準備時間大致在10到15分鐘以內。發射採冷射(Cold-Launched),先以燃氣動力將導彈推離發射筒,當導彈離地20米時,火箭再點火加速升空。根據公開的資料,到目前為止,二炮總共有至少有4處東風-21基地,分別是駐守吉林通化的第一軍第406旅,配16組發射車,安徽安慶的第二軍410旅,雲南楚雄和建水(8組)的第三軍第402,408旅。負責對臺任務的南京戰區自96年以來在福建和雲南又開闢了多處導彈發射陣地。
現在,以東風-21導彈為基礎,加長一節火箭的東風-25已經研製並試射成功,與東風-21相比,DF-25的射程和精度都有相當的提升,由於其可能最新試射成功,個人估計其射程約1700~~3200公里,應該為戰略兼戰術地地導彈,從照片來看,應該比DF-21更輕,更適合核常兼備的戰術作戰任務,估計圓概率誤差在50米以內,如果與北斗二代配套,還可能有打擊航母的能力。也許DF-25或者DF-27就是傳說中打擊航母的“撒手锏”!
官方在8月SCO聲勢浩大的軍演前公開此機密“撒手锏”清晰圖片,個人覺得,其中滋味很值得大家玩味。
今後,米軍東來,也得掂量掂量一下夠不夠DF-21/25/27/31/41充滿激情的飽和發泄!?
http://big5.china.com.cn/gate/big5/forum.china.com.cn/viewthread.php?tid=161051&extra=page-ifbase4-base92-JTNkMSZhZ01vZGU9MSZjb20udHJzLmlkbS5nU2Vzc2lvbklkPURBMjdFODAxMjQ1N0I5QjQ3QUVCNjJGRTZBREYwRUY0
簡氏:中國遙感9號衛星爲反航母導彈定位(圖)
導彈攻擊航母想象圖
打擊海上目標示意圖
環球網實習記者關翔報道,據英國《簡氏防務周刊》2010年3月22日報道,雖然中國聲稱3月5日發射的“遙感衛星九號”將主要用于科學實驗等民用領域,但有迹象表明,該衛星的主要任務可能是海上監視。
長征四號丙運載火箭3月5日從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送了“遙感九號監視衛星”。
報道稱,雖然中國國家媒體報道,“遙感衛星九號”將“主要用于科學試驗、國土資源普查、農作物估産和防災減災等領域”,這顆衛星或許確實發揮這樣的功能,但有迹象顯示它的主要任務恐怕是軍用海上監視。
報道還稱,遙感衛星九號由3顆衛星組成,很可能包括一顆主衛星和兩顆小衛星。主衛星高度爲 1085×1099km,兩顆小衛星在其附近,三顆衛星的軌道傾角均爲63.4度。這種多衛星布局和軌道與報道中美國海軍海洋監視衛星系統(NOSS)所采取的方式類似。這些都是中國衛星具備監視功能的標志。
中國將多個衛星緊密布局進行海洋監視,有助于通過電子或者信號傳輸的三角測量來對海上目標進行定位。主衛星很可能還載有光學/多光譜和雷達裝置。
有消息人士還推測,遙感衛星九號可能構成了一個情報、監視與偵察網絡的一部分,該網絡將包括岸基超視距雷達、被動監視系統、空中預警與控制飛機 和未來遠程無人飛機,以便爲預期的反艦艇彈道導彈提供瞄准數據。
(另參本館: 中國衛星 中國特色的GPS系統 天安艦事件)
北斗衛星No.5定位 2012網住亞太 【聯合報2010.08.02
中國大陸昨天發射第五顆「北斗」導航衛星,這是今年大陸發射的第三顆北斗衛星,也開始了北斗衛星的密集發射期,預計二○二○年左右,中國將建構一套覆蓋全球的衛星定位系統。這將是繼美、俄和歐盟之後,第四套全球衛星定位系統。
大陸官員表示,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是中國重要的太空基礎設施,可廣泛用於包括測繪、漁業、運輸、電信、水利、救災等事務,經濟價值也很高。在軍事上,衛星定位系統有機艦導航、定位、導引飛彈或火砲等功能。
中美黃海對恃:美軍最忌憚中國軍方的七招! 2010-07-03
整個六月份,美韓一直揚言航母開進中國黃海進行大規模軍演,同時在中國,彈道導彈打航母,並不是新鮮話題,早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甚至更早,前蘇聯就進行了長期而系統的研究與實驗,並曾經實戰部署過此類武器。同時,美國自己也進行過這方面的研究和論證。面對中國用彈道導彈打航母的言論,美國軍方也是議論紛紛,儘管其其近乎無限的突防能力具有極大的威脅與誘惑力,但受偵察、定位、引導等一系列問題的難以解決,很難保證它的可靠性。
當開始傳出中國正在進行彈道導彈打航母的相關研究與部署時,美國人更是覺得近乎荒唐,因為蘇聯人都沒有搞成的技術,以中國人的技術能力和水平,更是難以實現。所以在幾年前,這種武器系統幾乎從來沒有進入美國海軍的視線。
當今,當美國真的要將航母開進中國的家門口時,僅僅時隔十年,為什麼美國人的視角就來了個180度的大轉彎呢?這主要有三個原因改變了他們的看法。
第一,是中國的航天技術水平突飛猛進,完全有可能解決偵察、定位問題。根據美國統計,目前中國在軌的偵察衛星有20多顆,其中光學偵察衛星就有12--18顆。雖說這些衛星大多數是第二代偵察衛星,也就是說大多數是光學與電子偵察衛星,而這類偵察衛星對發現與監視航母,並無可靠性和連續性。
但近幾年來,中國開始大量部署第三代偵察衛星,即合成孔徑雷達成像偵察衛星,據美國一些媒體透露,中國的此類衛星的成像水平非常之高,甚至可以跟蹤比航母更小的驅逐艦和潛艇。同時,為了解決連續跟蹤與定位問題,中國在太平洋上空開始進行偵察衛星的組網部署。按照美國的估算,只要中國發射3--5顆此類衛星,就完全可以覆蓋西太平洋的全部海域。
另外,由於中國的同步軌道衛星技術已經非常成熟,特別是中國在衛星研製與發射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進行海洋定點偵察衛星的快速發射與組網工作,只須幾天即可完成。況且如果只是為了阻止美國干涉我軍解放台灣,並不需要在整個西太平洋進行全空域預警偵察。只要能達到以台灣為圓心,半徑達到2000以上就足夠了。
第二,遠程地基大型預警偵察雷達系統的建設與完成,讓中國有了可靠的雙基偵察與定位系統。據一些接近美國國防情報系統的媒體透露,中國已經在最近幾年,完成了新型的大型相控陣地基遠程對海預警與偵察雷達系統的建設,這就實現了天、地兩基偵察預警網絡系統的雙保險體系,大大提高了對美國航母的偵察與定位的可靠性。這種天、地兩基的偵察與定位系統,完全能夠保證彈道導彈發射與攻擊航母的攻擊需要。
第三,北斗導航衛星系統的發射與應用實現,可以確保反艦彈道導彈的制導與定位需求。中國已經在三年前就完成了北斗第一代導航衛星的組網建設,雖然這種系統只能還需要進行地面基站的解算,但完全可以給導彈提供一個可靠的海洋目標引導信號。而隨著第二代北斗全時空、全方位三維全球定位導航衛星的初步組網形成,讓中國軍隊徹底擺脫了對美國GPS的依賴,也就是說,如果在戰時美國關閉對中國所有用戶的導航定位服務,中國仍然可以依賴自己的北斗系統來實現對航母攻擊的精確定位與引導。
第四,中國彈道導彈技術的不斷發展與成熟,使反航母彈道導彈的變軌與打擊精度大大提高。根據美國一些媒體的報道,由於美國與俄羅斯兩個前彈道導彈大國,在簽署了戰略武器條約後,把技術方向轉向巡航導彈,因此這兩個國家的彈道導彈技術相對停滯或減緩了發展速度。
而中國是多年來一直投入大量資源用於發展彈道技術的主要大國。相對於早期的彈道技術大國美國與俄羅斯,中國的彈道導彈技術突飛猛進,特別是進入大氣層外和重返大氣層的變軌技術,以及彈道導彈的精確再制導技術,都具有很高的技術水平。根據俄羅斯一些專家的估計,中國新型中遠程彈道導彈的命中誤差已經達到10米以內,這種誤差水平甚至可以攻擊驅逐艦。
當然,這種估計並不是空穴來風,而是這些專家根據近年來中國發射載人航天、探月,以及高密度進行的各種各類衛星發射與組網工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技術能力而得出的結論。當然,也許還有他們自己通過技術偵察渠道,所得到的有關中國進行反艦彈道導彈秘密試驗的相關情報。實際上在彈道導彈的頂部加裝末制導技術系統和組件,並不是什麼高端技術。
第五,對移動目標攻擊能力的不斷研究與提高,使反艦彈道導彈完全可以進入實戰部署。在所有彈道導彈反航母技術中,被認為難度最高的就是動對動打擊技術。也就是說,用重力加速度達到30馬赫的彈道導彈來打擊海上運動速度可達到30節以上的核動力航母,這種相對運動的目標性質,要求導彈必須具有極高的變軌修正和引導能力,就是世界彈道技術水平最高的美國也幾乎沒有解決,這也是美國與西方社會懷疑中國反艦彈道導彈可靠性的最主要理由。
但據美國一些專家研究發現,航母的運動並非是非線性的,也就是說航母受體積、航速和作戰需要限制,其運動速度和方向往往是有章可循的。特別是在航母進行艦載機起降的時候,必須面向或者背向風向,保持一定的速度和航向穩定,而這個時機往往是航母的最常見狀態。也就是說航母一但進入作戰警戒狀態,就需要不斷的收放艦載機,而這個時候,它就不能進行高難度的變速與變向機動。在這樣的狀態下,儘管美國核動力航母有極高的航速,但其速度和方向值的相對恆定,對於速度變化能力已經有了很高水平的彈道導彈而言,基本屬於相對靜止的目標。
第六,美國的反導技術並未真正解決反彈道導彈的全部問題。雖然美國在西太平洋地區,已經實戰部署了所謂的戰區彈道導彈防禦系統,但用美國自己的話說,其嚇人的作用遠遠大於實戰作用。在美國已經進行過的反彈道導彈試驗中,其成功率不到百分之五十,而且是在攻擊目標的位置、速度、方向和軌跡相對知曉的情況下進行的,但仍然達不到基本的可靠性。
實際上,美國的反導就是「撞大運」的賭博式系統,能打到就打,打不到就算,究竟有多少實戰價值,美國人知道都不清楚。相對而言,美國海軍的標準3系統要比戰區導彈防禦系統的可靠性更高一點,但其反導水平而言,打一打朝鮮的飛毛腿改進型--大浦洞,可能還湊合,對付中俄兩國的高速度、高機動、大變軌彈道導彈,其命中概率也不會超過百分之五十。最重要的一點,是其不具備抗飽和攻擊能力。近年來,由於美國的經濟危機和預算危機,使美國的反導技術研製基本停止了,也就是說現朋的技術水平就是反艦彈道導彈的參照繫了,這就大大的減少了技術難度。
第七,中國反航母作戰將是系統對抗、體系對抗,並非只有彈道導彈一種手段。而對彈道導彈打擊的高度緊張,將大大影響美航母編隊的正常承受力。一旦美海軍航母進入我打擊海域,整個編隊必須時刻高度關注彈道導彈隨時可能打擊,而航母本身並不具備防禦能力,主要依靠整個艦隊甚至戰區的預警和防禦系統。為了規避導彈的可能打擊,航母要不斷的變換位置和航速,這就會讓整個艦隊高度緊張,疲於奔命。而百密難免一疏,一旦把自己放在一個等人宰割的境地,其神經的脆弱性就可想而知了。在這種情況下,航母編隊還有多少注意力用於支援台灣軍隊啊?
況且中國如果確定打擊一個航母,必然是會運用全部有效的打擊與技術手段,而反艦彈道導彈可能只是一個序曲、一個角色而已。在被彈道導彈搞的高度緊張的情況下,勢必影響對其它打擊手段的警戒和對抗能力,這也就大了航母編隊的整體對抗能力。而這種能力的減弱,對航母來說,可能更是致命的。
http://blog.wenweipo.com/index.php/6477/viewspace-13110
學者稱美軍有能力快速鎖定東風-21D並對其幹擾
東方網2010年8月1日消息:塞班島論壇報30日援引美國海軍前軍官史賓塞的文章稱,鑒于美軍無可匹敵的電子幹擾反制能力,解放軍DF-21D反艦導彈在打擊移動的美軍航母時,能否突破美軍幹擾並通過外部或自身制導精確擊中目標變數巨大。
文章援引美國軍方報紙《星條旗》5月12日網站刊文稱:“如果瞄准系統的精確性得到證實,那麽根據負載和其他因素來看,中國東風導彈可能位列世界第一種能夠攻擊近2000英裏外移動航母的機動、陸基導彈。此外,也有其他消息稱東風導彈的射程約爲1240英裏至1860英裏。
文章稱,作爲馬裏亞那群島上的一個重要軍事組成部分,關島距中國大陸海岸約1800英裏。所以,無怪乎媒體在提及DF-21D時經常提起關島,因爲關島是東風導彈射程潛在上限的基准。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關島和塞班島早就處于解放軍至少三種戰略武器的打擊範圍之內。因此,DF-21D並未改變任何情況。
文章指出,目前,有關DF-21D在末段制導階段如何尋的打擊移動航母仍有很多疑問。當然,最初發射不成問題,導彈會正確攜帶彈頭。不過,東風導彈的射程並非足夠遠,當它攻擊目標時需要進行微調。而這便是成敗的關鍵。
目前,多數媒體都在討論東風導彈所攜帶的彈頭,能否利用自身所配備系統,將自己引導至目標所在位置,以及該導彈是否需要接收外部數據?對此,史賓塞認爲,導彈設計者在設計末段制導時會很謹慎,會同時使用外部和獨立操作系統。
一方面,導航衛星會造成可怕的後果,相比之下超視距雷達要好得多。不過,只有在數據安全到達它們的客戶終端(該情況下指的是彈頭)後,這些外部數據源才會有用。史賓塞表示,他不清楚美國海軍能否對航母周圍的DF-21D導彈進行必要的信號幹擾,不過,美國海軍的電子對抗能力是無可匹敵的。因此,史賓塞認爲東風導彈設計者不會讓它的小型保護裝置僅憑借外部信號來進行末段制導。他指出,如果中國發射DF-21D導彈,美國海軍立刻就會得到消息,而且必定會在導彈的目標區域開展各種形式的電子對抗。所以,中國DF-21D導彈能否突破美軍幹擾的變數較大。
另一方面,設計人員可將所有末段導航任務都交由彈頭自身來進行,這對彈道導彈來說是項艱巨的任務。迄今爲止,多數彈道導彈的設計都與讓核彈頭適度接近靜態地面目標有關;對于東風導彈發動的普通對地攻擊來說,擊中130英尺內的目標已是相當不錯的成績。不過,這對空對地彈道導彈來說卻不夠好。
史賓塞指出,彈道導彈彈頭的規格非常廣泛,標准彈頭的最快飛行速度爲每小時15000英裏左右,當彈頭重新進入大氣層後,其能夠抵擋19,000華氏度的摩擦熱。而這並非適于精密傳感器及制導裝置工作的環境。因此,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並且或許是不可能完成的工作。
不過,之所以說不可能或許是因爲沒有人盡最大的努力。而事實上,東風-21D似乎已經做出了相當大的努力。
http://mil.news.sina.com.cn/2010-08-01/0953603673.html
俄稱中國東風-21C反航母導彈打擊精度約爲10米
東方網2010年6月18日消息:據俄羅斯《軍工信使》周刊6月16日報道,近期五角大樓越來越頻繁地提及必須采取適當措施應對中國軍事實力迅速增長帶來的挑戰,令華盛頓再次憂慮的原因是爲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制造的東風-21C(北約代號CSS-5 Mod 3)彈道導彈,它並非用于消滅遠距離岸防設施,而是打擊敵方大型水面艦只、戰艦編隊和運輸船只護航編隊,從而被視爲美國航母和航母攻擊群的直接威脅。
令美國將軍們極度惶恐不安的是中國反艦彈道導彈東風-21C(個別消息來源稱其爲“東風-21D”)。據各種不同版本的消息,這種導彈要麽已經制造出來並在准備進行試射和其他試驗,要麽還在最後的研制階段。對于中國可能出現這種導彈的問題,美國海軍分析家們早在2004年就在《海軍領域挑戰》的報告中向自己的司令部和美國軍政領導層提出過預警,該文件特別指出:“中國准備通過使用戰役戰術性質的非核彈道導彈保障自己在臺灣附近水域殺傷水面艦艇,包括航母攻擊群的能力。”
根據美國專家們的估計,中國反艦彈道導彈將納入海岸機動導彈系統的戰鬥編成,爲保障常規彈道導彈具有反艦性能,可以使用配備雷達和(或)紅外制導系統的機動彈頭替換基礎型彈道導彈的戰鬥部,現在還不完全清楚的是當前的中國科技水平和軍工系統能否研制出類似産品。但是必須指出的是,即使東風-21C導彈裝配常規彈頭,而不是核戰鬥部,也會使用雷達和(或)紅外制導系統,從而保障其在打擊水面移動目標時較高的戰鬥使用效率,否則根本不必爲此而嚇得魂不附體。
目前關于東風-21C反艦導彈的消息相當有限,只知道其研制基礎選定爲陸基東風-21彈道導彈,首個型號于上世紀60年代開始研制,僅在80年代中期才結束。據不同數據顯示,目前中國人民解放軍武器庫中約有60-80枚導彈,大約60套移動發射裝置。戰鬥使用時可以裝配常規彈藥,也可以攜帶核彈頭。中國反艦彈道導彈是兩級固體燃料導彈,發射質量據推測約爲15噸,射程約1200-2000公裏,據個別消息稱,最遠甚至可達到2500公裏。東風-21C裝配500千克重的穿透戰鬥部,能夠使用外部渠道傳輸的目標指示數據,中國軍事指揮層爲此優先發展能夠確保發現和識別距離海岸線3000公裏以內的大型水面艦艇和船只的海岸超視距雷達站。東風-21C圓概率偏差約爲10米,能確保命中像美國核動力航母類的目標。五角大樓確認,中國早在2005年就首次進行了反艦彈道導彈的試驗。美國分析家們無論是在軍事專業,還是在普通政治方向上,在向媒體透露東風-21C研制情況時都會表示,首次研制出反艦彈道導彈是中國在科學和工業領域再次取得重大成就的明證,表明中國科學家、設計師和工程師們有能力找到對抗西方軍事威脅的非傳統方法和手段。
其實,世界上最早研制反艦彈道導彈的國家是蘇聯。早在上世紀60-70年代,蘇聯就率先研制出了能夠有效殺傷大型水面目標和戰艦編隊的彈道導彈,主要是納入潛艇武器裝備D-5導彈發射系統的R-27K彈道導彈。1962年4月24日蘇聯部長會議通過第386-279號決議做出了研制這種導彈系統的決定,計劃把D-5系統裝配到當時現役的667A型核潛艇和研制中的705B型(後來改稱爲687型,最後未能成功)核潛艇上,導彈和整個發射系統總體設計負責人是馬科耶夫,項目代號SKB-385。新導彈系統的主要特點是通用性,作爲戰鬥兵器,不僅能打擊地面目標,如R-27基礎型彈道導彈,還有裝配被動雷達制導系統的R-27K改型彈道導彈,用于有選擇性地殺傷航母編隊、護航編隊或戰艦編隊一類的敵方大型水面目標。另外,新導彈應當在工廠時就加注可長期貯存的自燃推進劑四氧化二氮和偏二甲肼,從而大幅增加導彈在運載工具和導彈發射井中的保存期限,同時有助于改善其戰鬥使用性能。
R-27爲單級液體燃料導彈,攜帶單模塊可分離彈頭,全焊接密封彈體由鋁鎂合金材料制成,重約6500千克。最初使用慣性制導系統,敏感元件設在陀螺穩定平臺上,指揮和引導系統設在密封艙內,發動機由主副兩個模塊組成,前者推力23噸,後者推力3噸。1968年3月13日攜載R-27彈道導彈的D-5導彈系統開始在蘇聯海軍服役,僅裝備到667A型核潛艇上,綽號“瓦尼亞-華盛頓”,與美國海軍此前出現的新型戰略導彈核潛艇的名稱“喬治-華盛頓”號非常類似。
以R-27爲基礎研制而成的R-27K兩級國體燃料反艦彈道導彈發射質量約13.25噸,長9米,直徑1.5米,整體尺寸與基礎型R-27相當,最大射程900公裏,蘇聯海軍司令部認爲,這種導彈足以殺傷敵方大型水面機動目標。單模塊彈頭使用被動雷達制導系統,配有彈載計算機,在飛行末端會根據移動目標的雷達輻射特征調整對戰鬥模塊的引導。1974年R-27K開始在蘇聯海軍試用,僅裝配1艘核潛艇,之後未能繼續發展,因爲蘇聯海軍開始重點發展更有效的反艦巡航導彈,不僅射程相當遠,而且命中精確度更高,對殺傷目標的選擇性更強。
無論過去,還是現在,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現在都還沒有能夠攔截反艦彈道導彈彈頭的艦載兵器,美國將軍們正是因此而擔憂,他們明白,一旦中國擁有數十套這樣的導彈系統,那麽美國航母攻擊群在中國沿岸新導彈射程之內海域的任何行動都簡直無異于自殺。另外一個事實讓美國海軍司令部感到特別憂慮,中國爲了保證新型反艦彈道導彈系統的高效戰鬥使用,積極研制特種類型的無人飛行器,並向軌道發射能向導彈提供目標指示數據、引導攻擊目標的偵察衛星,使用合成孔徑雷達,裝配光電偵察系統。另外還可使用超視距偵察雷達提供目標指示數據。據美國專家推測,中國早在2001年就開始研制能夠以較高精確度發現和識別800-3000公裏距離內目標的超視距雷達,其傳輸和接收系統分散部署,相互間隔大約100公裏,對中國沿海地區的衛星偵察圖像能夠證明他們的觀點。據悉,這種超視距雷達站的原型已經建成並進行了試驗,目前已經拆卸,因爲真正名符其實的超視距雷達的建造工作暫時尚未完成,不過一旦列裝,考慮到其分布情況,可以確認,中國將會把其與日本、菲律賓之間的海域完全監控起來。(編譯:書山)
更多關于反航母導彈的新聞
平可夫:東風21C導彈部署在安徽能攻擊關島基地 2009-12-24 09:06
歐洲稱中國計劃今明兩年啓用新型東風-41導彈 2010-04-27 08:17
漢和稱中國在山東部署東風21導彈射程覆蓋日本 2010-03-22 16:33
中國展出新地波雷達 外界疑反航母導彈實戰部署 2010-05-21 09:59
美軍太平洋司令披露中國在測試反航母彈道導彈 2010-03-27 11:55
http://mil.news.sina.com.cn/2010-06-18/0920597201.html
美国称解放军超地平线雷达可助东风21锁定航母
国产东风-21型中程弹道导弹
解放军一旦将该雷达系统安装在东风-21弹道导弹上,将对美军的航空母舰造成巨大威胁
国产YLC-2V型远程警戒雷达
●解放軍超地平線雷達具備探測3000公裏以外艦船目標的能力
●解放軍一旦將超地平線雷達系統安裝在東風-21彈道導彈上,將對美軍航母造成巨大威脅
●作爲反制,美軍將會全面升級宙斯盾反導系統,或增強電子戰幹擾能力,來確保航母安全
據美國環球戰略網28日報道,解放軍長期以來秘密研制的超地平線雷達技術(OTH)可能已經取得重大突破,具備了探測3000公裏以外大型艦船目標的能力。文章稱,解放軍一旦將該雷達系統安裝在東風-21彈道導彈上,將對美軍的航空母艦造成巨大威脅,而美軍也會采取相應措施進行反制。
文章稱,超地平線雷達(OTH)又稱超視距雷達,其最重要的優點是不受地球曲率的限制,從電離層(高度80~360km)到地(海)表面全高度地探測飛機、導彈和各種艦船目標,具有天然抗低空突防、抗隱身飛行器、抗反輻射導彈等優點。
目前,世界上擁有先進雷達技術的國家,如美國、俄羅斯、澳大利亞、英國、法國、日本等,都先後研制和部署了OTH雷達系統。其主要用于戰略預警及遠程戰術警戒情報雷達系統,能以最經濟的手段,最高的效費比實現對境外遠程目標的早期預警,使國土防空(海)的預警時間提高到小時量級。
文章稱,西方最擔心解放軍將該系統安裝到東風-21戰略導彈上面,這會大大提高東風-21的精確打擊能力,嚴重威脅在大洋遊弋的航空母艦。東風-21最大射程達1800公裏,是解放軍進行遠程精確打擊的殺手鐧武器。該型導彈分爲上下兩級,用固體燃料火箭推動,可以攜帶30萬噸TNT當量的高爆核彈頭,在自身雷達或圖像系統的導引下,對遠程目標進行精確打擊。
外界對中國研制超地平線雷達技術關注已久,各種傳言不斷,但一直沒有相關的確切消息事實。美國環球戰略網的文章稱,如果解放軍確實已擁有該雷達系統,作爲反制,美國海軍將會全面升級宙斯盾反導系統來確保航母安全。此外,美軍也會考慮增強電子戰幹擾能力,在東風-21導彈襲擊目標前將其致盲。
不過也有觀點認爲,解放軍即使裝備超地平線雷達系統,要想精確打擊航母,還必須提前掌握航母的所在位置。盡管這並非不可能實現,但對解放軍目前來說,還是難度不小的課題。http://mil.news.sina.com.cn/p/2008-11-29/1102532393.html
美國稱中國反艦彈道導彈借鑒潘興II導彈技術
東方網2009年6月27日消息:美國詹姆斯頓基金會《中國簡報》24日刊載美國海軍作戰學院戰略研究部助理教授安德魯?S?埃裏克森文章,埃裏克森在文章稱,中國一直希望獲得反艦彈道導彈(ASBM)能力,以防止未來臺灣海峽爆發危機時美國航母戰鬥群(CSG)強行介入。現在的中國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有可能獲得陸基反艦彈道導彈。衆多西方媒體也報道稱,中國正在發展反艦彈道導彈。而且,中國國內越來越多的刊物(包括一些權威刊物)開始把注意力集中到有關該彈道導彈技術及操作性的討論上。
埃裏克森稱,這些情況表明中國或許會在不久之後,部署、測試或使用反艦彈道導彈——一種其他國家不曾擁有的武器。對此,美國官方消息表示,北京政府正以CSS-5/DF-21D固體推進中程彈道爲基礎,來研發反艦彈道導彈。CSS-5導彈長達1500公裏射程,使位于臺灣地區至西太平洋廣闊海域內的艦船,都處于該導彈的威脅之下。盡管目前中國反艦彈道的能力尚未人知,但該導彈可能會對美國在西太平洋的威懾、軍事行動及力量平衡産生深遠的影響。
目前,美國尚不具備反艦彈道導彈。不過,事實上,美國卻曾具備與之類似的能力——“潘興II”型(Pershing II)地對地彈道導彈。不過,1988年,當美國同蘇聯簽署《中程核力量條約》時,華盛頓政府便放棄了這種能力。有趣的是,中國一些媒體聲稱,“潘興II”彈道導彈(現已停止使用)從前所具備的優勢,激勵了中國反艦彈道導彈的相關研發工作。
“潘興II”彈道導彈擁能夠提供末端機動性的可調整二級操縱舵面(second stage control fins)。美國官方消息及中國衆多報道都表示,中國的反艦彈道導彈將以CSS-5導彈爲基礎。雖然不清楚是否存在關于發射筒之外的CSS-5導彈的照片,但可以確定的是,至少有一種與中國CSS-6/DF-15導彈有密切關系的導彈,擁有外表上同“潘興II”導彈所配備運載工具相類似的再入運載工具。
從這種視覺上的相似之處來看,CSS-6導彈可能使用同“潘興II”相似的末端機動技術,而且,有關CSS-5導彈也使用了類似技術的猜測是合理的。這是因爲,中國所使用的再入運載工具或許能夠很容易地同CSS-5的推進器進行緊密的配合,從而制造出一種有效的反艦彈道導彈。
文章稱,中國領導人只是想阻止而非攻擊美國。他們想要維護中國的核心利益與領土完整,爲國內經濟發展維持一個穩定的環境。如果中國研發出了反艦彈道導彈,那麽他們就會希望通過阻止美國通過有損中國安全利益——很明顯,中國的安全利益已經超出了第一島鏈——的途徑投射軍力。然而,中國本身的實力,再加上美國在東亞的利益,使爲這一目的而開發反艦彈道導彈成爲一種複雜而危險的舉動。無論是對各國官員及元首而言,還是對臺灣地區、日本以及美國公衆——他們不但爲軍事發展提供資金,還要承受因此産生的最後結果——而言,北京討論其反艦彈道導彈項目的細節以及其在該領域意圖的意願,才是追尋以上種種問題最終答案的根本所在。世界各國對地區和平與穩定、相互間戰略互信的需求並未減少。(編譯:春風)
http://mil.news.sina.com.cn/2009-06-27/1224556760.html
日媒:"標准3"仍不能對付中國DF25多彈頭導彈
東方網05年12月26日消息:日本政府24日召開內閣會議,決定從2006年度開始,與美國共同開發新一代導彈防禦系統,同時在新年度預算案中將30億日元劃作該防禦系統的設計費之用。
美國《僑報》援引綜合美聯社及共同社消息稱,日本與美國共同進行的開發項目,系新一代導彈防禦系統下的海上艦載型攔截導彈“標准─3”型(SM3),供宙斯盾艦配備,比目前美國常規戰略導彈更加先進。日本此前
已與美國就此投入共同技術研究,而日本政府這一新決定,意味著此項合作進入實質開發階段。
兩國科研人員爲此已經共同進行了長達6年的研究工作。新的導彈防禦系統聯合開發工作估計需要9年的時間,預計日本方面將承擔10至12億美元左右的費用,而美國方面承擔11至15億美元。
日本內閣官房長官安倍晉三表示,在當前的國際形勢下,日本有必要保護國土不受導彈的襲擊。
一些專家聲稱,朝鮮導彈僅需10分鍾即可飛抵日本。自平壤首度宣布擁有核武器後,民衆對威脅的憂慮與日俱增。
但據日本《産經新聞》日前報道,開發新一代導彈防禦系統旨在對付中國。該報稱,日本目前配備的“標准─3”能夠攔截朝鮮的導彈,但對于像中國正在研發中的中程彈道導彈DF25那樣可以攜帶多枚彈頭的高速導彈,就無能爲力了。
日本外相麻生太郎近日聲稱,擁有核武器和軍費開支不斷增加的中國正對日本構成“相當的威脅”。
http://mil.eastday.com/eastday/mil/node62186/node62667/node62669/node108584/userobject1ai1746343.html
美媒稱中國東風21C導彈可避開標准3攔截
中評社北京2008-9月20日電/環球時報消息:中國“反艦彈道導彈”再次成為美國媒體談論的話題。不過同以往對“中國即將服役的反艦彈道導彈”的擔憂相比,這次美國媒體卻對中國研制“反艦彈道導彈”的能力表示了懷疑。美國《防務新聞》周刊9月15日報道稱,研制反艦彈道導彈超出了中國目前的能力。但有分析認為,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權威的消息證明“中國反艦彈道導彈”是否真正存在,在這個前提下無論是擔憂還是質疑,恐怕並無太大實際意義。
稱“東風-21C”可避開“標准-3”攔截
《防務新聞》稱,中國正致力於在2015年之前發展一種反艦彈道導彈,這種反艦彈道導彈的型號可能是“東風-21C”,該型導彈是在射程2500千米、可實施公路機動的“東風-21”中程彈道導彈的基礎上研制的。據稱,發展這種導彈是阻止美國海軍,尤其是其航母戰鬥群介入臺海衝突的戰略的一部分。《防務新聞》認為,中國的設想是使用這種反艦彈道導彈實施多波次飽和攻擊,其彈頭可以避免“標准-3”導彈的攔截。
但是文章認為,作為躲避“標准-3”導彈攔截的最核心設備,該反艦彈道導彈的末制導系統以及再入段的研制進程似乎很緩慢。文章引用《海上長城》一書的作者科爾的話說,“目前沒有公開來源的信息證明他們接近解決再入段重返大氣層後的制導控制問題。”
文章還認為,在反航母作戰能力方面,中國還有太多的障礙,這將讓中國難以達到既定目標。文章援引美國前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布萊爾的話稱,為遠程反艦導彈定位目標將是非常困難的,尤其是在衆多的艦艇中找到並跟蹤“正確的目標”,對其實施精確定位和不間斷的監視、跟蹤更加困難。
美軍對反艦彈道導彈很在意
盡管《防務新聞》對中國的反艦彈道導彈表示懷疑,但是美國軍方卻寧可信其有。在今年早些時候公布的2008年《中國軍力報告》中,美國國防部就稱中國正在發展反航母彈道導彈,還將它與中國的反衛星試驗相提並論,表示出極大的擔憂。目前,美國海軍已經著手研究將“愛國者-3”防空導彈融合到宙斯盾作戰系統中去,以提升美國海軍航母戰鬥群對彈道導彈的攔截能力。
一些專家認為,這是針對反航母彈道導彈的。為了進一步提高海軍的反導作戰能力,美國海軍最近還宣布放棄了DDG-1000“朱姆沃爾特”級下一代驅逐艦的後續建造計劃,轉而生產更多的“阿利•伯克”級驅逐艦。
分析人士普遍認為,美國做出這一舉動的一個重要因素是“中國的反艦彈道導彈”。因為“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無力應對中國的新式反艦彈道導彈”,而改進的“阿利•伯克”級裝備了可以用於反導作戰的“彈道導彈防禦型宙斯盾”系統,配合使用“標准-3”及其改進型導彈,可以攔截大多數中近程彈道導彈。
外媒並無權威消息
盡管美國和其他西方媒體都以不同角度,關注中國的反艦彈道導彈,但是分析人士認為,並沒有權威的消息證明中國正在研制這種武器。實際上,目前西方傳出的所謂中國反艦彈道導彈也有多個不同的版本。
《防務新聞》引用美國專家的觀點認為這種導彈是在“東風-21”的基礎上研制的專用反艦導彈,而《漢和防務評論》則認為,“東風-21在中段目前采用慣性制導方式,飛行軌道是相當呆板的,即使采用末端光學、雷達成像制導技術,對於運動目標的攻擊,幾乎不具備現實的精確攻擊作戰意義。”
因此漢和認為,彈道導彈打航母是二炮利用現有導彈的一種戰法。可以說,對中國的反艦彈道導彈衆說紛紜,但卻沒有權威的說法。在這種背景下,無論是討論其威脅,還是對其質疑,恐怕都無太大實際意義。
美國懷疑中國“反航母”彈道導彈根本不存在>環球時報
中國“反艦彈道導彈”再次成爲美國媒體談論的話題。不過同以往對“中國即將服役的反艦彈道導彈”的擔憂相比,這次美國媒體卻對中國研制“反艦彈道導彈”的能力表示了懷疑。美國《防務新聞》周刊9月15日報道稱,研制反艦彈道導彈超出了中國目前的能力。但有分析認爲,到目前爲止,還沒有權威的消息證明“中國反艦彈道導彈”是否真正存在,在這個前提下無論是擔憂還是質疑,恐怕並無太大實際意義。
《防務新聞》稱,中國正致力于在2015年之前發展一種反艦彈道導彈,這種反艦彈道導彈的型號可能是“東風-21C”,該型導彈是在射程2500千米、可實施公路機動的“東風-21”中程彈道導彈的基礎上研制的。據稱,發展這種導彈是阻止美國海軍,尤其是其航母戰鬥群介入臺海沖突的戰略的一部分。《防務新聞》認爲,中國的設想是使用這種反艦彈道導彈實施多波次飽和攻擊,其彈頭可以避免“標准-3”導彈的攔截。
但是文章認爲,作爲躲避“標准-3”導彈攔截的最核心設備,該反艦彈道導彈的末制導系統以及再入段的研制進程似乎很緩慢。文章引用《海上長城》一書的作者科爾的話說,“目前沒有公開來源的信息證明他們接近解決再入段重返大氣層後的制導控制問題。” 文章還認爲,在反航母作戰能力方面,中國還有太多的障礙,這將讓中國難以達到既定目標。文章援引美國前太平洋司令部司令布萊爾的話稱,爲遠程反艦導彈定位目標將是非常困難的,尤其是在衆多的艦艇中找到並跟蹤“正確的目標”,對其實施精確定位和不間斷的監視、跟蹤更加困難。
美軍對反艦彈道導彈很在意
盡管《防務新聞》對中國的反艦彈道導彈表示懷疑,但是美國軍方卻寧可信其有。在今年早些時候公布的2008年《中國軍力報告》中,美國國防部就稱中國正在發展反航母彈道導彈,還將它與中國的反衛星試驗相提並論,表示出極大的擔憂。目前,美國海軍已經著手研究將“愛國者-3”防空導彈融合到宙斯盾作戰系統中去,以提升美國海軍航母戰鬥群對彈道導彈的攔截能力。一些專家認爲,這是針對反航母彈道導彈的。爲了進一步提高海軍的反導作戰能力,美國海軍最近還宣布放棄了DDG-1000“朱姆沃爾特”級下一代驅逐艦的後續建造計劃,轉而生産更多的“阿利?伯克”級驅逐艦。分析人士普遍認爲,美國做出這一舉動的一個重要因素是“中國的反艦彈道導彈”。因爲“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無力應對中國的新式反艦彈道導彈”,而改進的 “阿利?伯克”級裝備了可以用于反導作戰的“彈道導彈防禦型宙斯盾”系統,配合使用“標准-3”及其改進型導彈,可以攔截大多數中近程彈道導彈。
外媒並無權威消息
盡管美國和其他西方媒體都以不同角度,關注中國的反艦彈道導彈,但是分析人士認爲,並沒有權威的消息證明中國正在研制這種武器。實際上,目前西方傳出的所謂中國反艦彈道導彈也有多個不同的版本。《防務新聞》引用美國專家的觀點認爲這種導彈是在“東風-21”的基礎上研制的專用反艦導彈,而《漢和防務評論》則認爲,“東風-21在中段目前采用慣性制導方式,飛行軌道是相當呆板的,即使采用末端光學、雷達成像制導技術,對于運動目標的攻擊,幾乎不具備現實的精確攻擊作戰意義。”因此漢和認爲,彈道導彈打航母是二炮利用現有導彈的一種戰法。可以說,對中國的反艦彈道導彈衆說紛紜,但卻沒有權威的說法。在這種背景下,無論是討論其威脅,還是對其質疑,恐怕都無太大實際意義。
外國軍事媒體稱中國海軍朝思暮想打航母(圖) 06年12月23日中青在線
所謂的中國航母
中國造不造航母,成了近來海外媒體熱炒的話題。在炒完“瓦-良格”號“換海軍裝”,大陸“航母在建之中”,以及中國潛艇“尾隨”美國航母之後,加拿大一家軍事媒體近日居然搬出中國民間公司3年前建好的美軍航母模型說事。
妄稱航母模型“具軍事用途”
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近日報道稱,中國從2002年起仿制美國的“尼米茲”級航空母艦模型,2003年完工後置于上海。
對此,漢和總編輯平可夫在報道中分析,中國的仿制“可能”有兩個目的,一是研究“軍事攻擊美國航母之道”,二是爲中國未來興建的航母作“相應技術論證”。
平可夫還說,中國仿制的航母模型,連跑道的劃線比例、方式都與“尼米茲”級航母一樣,甲板上還有幾架類似殲-6外形的戰鬥機模型;艦橋的尺寸、外形也完全相同。
平可夫的文章說,這一模型由長峰北仿遊藝器材有限公司仿制,但該公司不是一般的遊戲公司,它隸屬于中國航天北京仿真中心,中心擁有多個用于防空導彈、衛星運載工具的半實物仿真重點實驗室和全數字仿真計算機系統,承擔中國航空、航天及各種軍事系統的仿真工程,而中國航天北京仿真中心是國家級的重點實驗室。
平可夫的報道隨即展開分析說,自從1996年美國海軍兩艘航母介入臺海危機以來,中國海軍就進入“朝思暮想打航母”的時代,許多軍方機構擬定了數千個問題供研究如何綜合運用各種手段攻擊航母。
另外,建造全尺寸“尼米茲”級航母還可能是爲設計未來中國海軍的航母作相應技術論證。就工程設計而言,制作全尺寸航母模型非常必要,僅僅是測試如何繞線、如何進行子系統布置規劃就需要全尺寸的航母進行仔細研究。
所有“報料”均來源于公司宣傳網站
那麽,這篇報道究竟是怎麽回事呢?
本報記者登錄北京長峰北仿遊藝器材有限責任公司的官方網站,很容易就找到了公司和項目介紹。
在關于公司介紹的這個欄目中,能看到該公司的簡介:“北京長峰北仿遊藝器材有限責任公司是中國航天北京仿真中心所屬企業。公司依托雄厚的物質、技術、人才優勢,先後研制出仿真太空船、時空穿梭機、機器人表演系統等仿真模擬娛樂設備。經過數年的高速發展,北京長峰北仿有限責任公司已躋身于世界仿真娛樂設備生産強廠之一,成爲我國高科技娛樂設備的一顆明珠。”
關于該公司承建的上海東方綠洲仿真航母武備模型的說明如下:“東方綠舟模擬航母”坐落于上海青浦附近。由長峰北仿遊藝器材公司模仿美國核動力航母“尼米茲”號制作了武備模型和甲板上特裝設備,航母上的仿真武備從外形到大小都與原物幾乎一致。
這艘模擬航母是專爲中國青少年而建造的“國防教育館”,地下一層是“陸海空模擬訓練廳”,一層是“裝備陳列廳”,除了坦克和各種火炮外,還展示有古今中外的各種武器裝備的實物及模型。二層是“國防教育廳”和“國家安全教育廳”,主要通過大型屏幕向青少年進行軍事教育。
《青年參考》記者采訪了上海東方綠舟,一位負責人對記者的詢問“很驚詫”:“這個項目已經有三年了,每年接待的青少年有很多,對社會是完全開放的,還沒有人說過它有什麽軍事實用性質。我們很歡迎加拿大的媒體來實地體驗一下!”
記者又采訪了軍隊的一名專家。他對說“東方綠舟模擬航母”有“軍事意圖”感到“好笑”:“一是中國軍事用途的仿真無需借民間公司完成;二是如真是那樣的話,也太不符合軍事意圖保密的性質了。”
“中國航母”消息太多太濫
從今年下半年起,海外有關中國發展航母的報道接連不斷。有“最新消息”說,今年11月北京與莫斯科“已經達成”購買蘇-33型艦載機的協議。有分析指出,中國向俄羅斯采購蘇-33戰鬥機“標志著”中國正在“加緊”爲建造自己的航空母艦進行准備,如果中俄雙方達成協議,則說明中國發展航母策略已成定局,建造航母“大概只是時間問題”。
事實上,這場關于“中國發展航母的討論”源于俄羅斯《生意人報》幾個月前一篇報道。
報道說,中國計劃在2010年前建造第一艘航空母艦,2016年至少建造三艘航母。因此,中國要用從俄羅斯獲得的技術來制造自己的艦載機。
此後,臺灣“國防部”官員11月25日表示,除了整修中的“瓦-良格”號外,解放軍“正計劃建造”第二艘航母,研制中的航母初步判斷是以“瓦-良格”號爲藍本,使用沈陽飛機公司制造的“殲-11”型戰機。
然而,這些傳言遭到不少外國專家的質疑。
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阿特凱森,在他的《中國與不對稱戰爭》中發表了不同看法,“中國在考慮成本和航母本身易受攻擊等因素後,確信航母作戰能力不可能短時間內實現,已經更集中精力于不對稱戰法。”中國還必須考慮建航母編隊可能會被國際上一些別有用心的人用來炒作“中國威脅論”。
而日本《産經新聞》也據日本軍事專家的話說,“從中國目前的現狀,很難看出中國有任何正在制造航母的苗頭。”
http://jczs.news.sina.com.cn/p/2006-12-23/1022421672.html
俄媒稱中國自産制導武器可精確打擊航母編隊06年12月05日東方網
俄媒称中国自产制导武器可精确打击航母编队 |
---|
|
http://jczs.sina.com.cn 2006年12月05日 07:25 东方网 |
|
|
解放軍C602陸攻型巡航導彈試射
中国空军地勤人员为编号40176的轰6H轰炸机加挂鹰击-63空射型反舰导弹。
中国海军170号防空驱逐舰已经服役
中国海军地勤人员正在检测鹰击83反舰导弹
装在国产新型战舰上的圆形反舰导弹发射装置
中国海军最新型元级常规潜艇
国产潜射反舰导弹发射出水
俄羅斯《生意人報》報道 根據五角大樓《四年防務評估報告》細節透露,美國人將把空軍和潛艇部隊主力派往太平洋。原因不言自明:來自中國的戰略威脅與日俱增。華盛頓認爲,北京不久後就將具備發動突襲、摧毀該地區美軍指揮體系、牽制美軍行動的能力。
五角大樓每4年會對美國的防務計劃進行修正,此次的評估報告頗具“革命性”,尤其是有關海軍及空軍的內容。美軍將把60%的潛艇部隊調往太平洋,其中包括18艘戰略核潛艇。此外,盡管華盛頓對空軍軍力變化向來諱莫如深,但東京方面爆料說,2005年下半年,太平洋海域活動著3艘航空母艦及若幹潛艇、護衛艦:駐紮在東京以南的“小鷹”號(瞄准遠東)、“羅納德?裏根”號(護衛美國西海岸)、關島的“亞伯拉罕?林肯”號(護衛美國重要的戰略軍事基地)。監視波斯灣和中東(包括伊朗)的,是以“尼米茲”號航空母艦爲首的海軍編隊,另有3艘航母尚在檢修及改造中。但核心力量即5個航母編隊,仍然活躍在大西洋。這一戰略布局自冷戰以來就從未改變。如今,美國似已下定決心,重新布局。
今後4年,美國航母編隊將從目前的12個減至11個,常規動力航母“小鷹”號將退役。日本報紙披露,6艘以上的美國航母將在太平洋海域活動,以保證美國的絕對戰略霸權。無論是目前還是不久後的將來,中國的軍事實力都比美國遜色得多,這是不爭的事實。但中國軍隊的現代化進程、潛艇及高精度武器數量的增加,已令華盛頓深感不安。
在對海軍部署大動幹戈之前,美國國內有關中國軍事威脅的討論已經持續了數月。去年7月,美國國會組織了有關中國軍力增長的聽證會,議員們指出,政府對中國國防實力的迅速發展重視不夠。他們認爲,中國的國防成就主要體現爲新遠程巡航導彈的研制、配有“中華神盾”的新軍艦制造成功、新型元級柴電潛艇問世等。此外,美國媒體報道,中國已經研制出能夠打擊美國航母編隊的精確制導武器。
自去年夏天起,華盛頓就開始主動出擊,應對中國軍事威脅。印度總理辛格訪美期間,雙方簽署了總額近50億美元的武器購買合同,其中的反潛巡邏飛機意在窺探中國潛艇在印度洋的活動,而爲印度殲擊機配備的最新雷達,同樣是針對中國。但值得一提的是,中國與前蘇聯不同,它沒有將與美國進行全球抗衡作爲目標,也沒有走全方位軍備競賽的路子。它的目標是在必要情況下,快速打擊部署在太平洋西部的美日軍隊,摧毀其指揮系統、切斷其通訊聯絡。
http://jczs.news.sina.com.cn/p/2006-12-05/0725417145.html
空射彈道導彈技術的發展
戰略彈道導彈的機動發射一般可以分爲地面機動、水面機動、水下機動和空中機動四種。空中機動發射方式與其它幾種相比,具有發射費用低,准備時間知,機動性、隱蔽性好等一系列優點,因此美蘇在戰略導彈發展過程中都曾試圖開發這一技術。但由于技術過于複雜,使發展過程一波三折。
空地戰略彈道導彈階段
運輸機發射的美國“和平衛士” 上世紀70年代初期,蘇聯戰略彈道導彈數相對于美國開始逐步占據優勢,可以對美國戰略核力量實施全面覆蓋性打擊,于是提高在研導彈的機動生存性,成爲美國迫在眉睫的首要問題。
這時,美國國防部提出了對正在改進的“民兵”導彈進行空射部署的設想,波音公司首先提出了一種“巡航彈道導彈”的設想。這一方案是將密閉在容器裏的“民兵”3導彈放在現有的“民兵”地下井裏,容器內的導彈固定在一個飛行平臺上,平臺的翼面折疊在導彈周圍。接到報警後,用冷發射方法將容器彈出地下並,借助固體助推器把容器送上大約6000米高空,然後抛掉容器,容器內飛行平臺的主翼和尾翼展開,隨之渦輪風扇發動機起動,平臺帶著“民兵”3導彈作亞音速巡航飛行,飛行時間可持續12小時。在這期間,導彈可隨時從空中發射出去。解除警報後,導彈可以回收,可再次使用。在波音公司提出的巡航彈道導彈方案中,飛行平臺的總質量約爲50噸,其中固體助推器約18噸,巡航用燃料約13噸,飛行平臺的翼展爲24~27米,總長21米。可以看出這種方案成本不菲,而且巡航時間有限,因此軍方並不看好,于是又提出了利用運輸機空中發射的方案。
美國空軍1974年首次在C-5“銀河”運輸機上發射了不帶彈頭的“民兵”導彈,驗證了飛機發射彈道導彈的可能性。這一技術雖然最終沒有采納,但是爲以後的MX“和平衛士”導彈和空射航天運載火箭技術奠定了基礎。
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部署MX導彈時,軍方再次提出了空中巡航方案。攜載MX導彈的飛機,平時停在跑道上,常備不懈;危機時作空中巡航,待命實施導彈的空中發射。按照美國國防部的計劃,首先使用C-5運輸機,先裝備10架,每架飛機攜載1枚MX導彈。最終以續航能力強的“大鳥”取代C-5 。“大鳥”飛機每架攜載1枚MX導彈,巡航速度爲185.2 千米/小時,巡航高度爲1500米,續航時間爲2~5天。 MX導彈從飛機上投放出來後,在空中成垂直狀態,然後點火發射。
空中巡航方案的主要優點是反應靈活,生存能力較強。但由于飛機巡航成本高,空中精確定位困難,對蘇聯潛地導彈的反應時間太短,且與美國當時的預警能力不太適應,因此美國國會最終還是否決了這一方案。
轟炸機裝的蘇聯“矛隼” 上世紀80年代初,隨著“民兵”3的改進和MX導彈的部署,美國彈道導彈打擊精度大幅度提高。蘇聯爲了提高其戰略核力量的生存能力,開始大力發展各種機動部署方案,空中機動部署就是其中一種。爲此,蘇聯南方設計局提出了空基“矛隼”型導彈系統方案。
空基“矛集”方案計劃用蘇聯當時正在研制的圖-160超音速戰略轟炸機,采用內置式裝載,一次最大可以載2枚導彈,在超音速下完成導彈與載機的分離,這樣可以提高導彈的初始速度,節約燃料。蘇聯爲此還專門開發了“矛隼”彈道導彈。該彈長10.7米,直徑1.6米,射程7500千米,有效載荷1.4噸,攜帶6枚分導式子彈頭,精度(CEP )600米。導彈投放3秒後,一級火箭發動機點火。然後,制導系統開始工作。該導彈采用天文坐標方位儀確定初始位置,然後利用衛星導航系統讀取導彈速度和精確坐標。可見,該導彈對航天系統依賴較大。
蘇聯南方設計局從1983年7月開始,到1984年12月對“矛隼”方案進行了論證,並完成了草案設計。但該方案由于技術難度過大和經濟拮據,而被擱置。
空天反衛星導彈階段
在戰略導彈空射計劃屢受挫折的同時,美國開始將類似技術用于反衛星導彈的研制上。1975年,美國波音和麥道等公司開始研制一種由飛機挂載的空天反衛星導彈。它由兩級固體火箭和動能殺傷攔截器組成,彈長5.43米,彈徑0.5米,翼展0.75米,采用慣導+紅外自動尋的制導方式。動力裝置的第一級采用波音公司近程攻擊導彈(SRAM)固體發動機的改型,第二級采用沃特公司的“牽牛星”III型固體發動機。按照設計,裝載反衛星導彈的 F-15接到攻擊命令後,由地面支援裝備裝定目標數據,在程序導引下,按預定時間進入發射區域後加速,然後轉入陡直爬升飛行。當爬升到10~15千米時,導彈飛離母機,靠第一級火箭推升至大氣層外緣,然後再用第二級助推火箭推近至目標。根據衛星的不同軌道,飛機可在水平直線、亞音速飛行狀態下發射導彈,也可在爬升、加速到超音速狀態下發射。上世紀80年代末,美空軍用推力更大的“潘興”2彈道導彈的發動機和助推器代替了反衛導彈的第一級,將作戰高度提高一倍。
1984年,美國對該系統進行了兩次試驗,但都沒有成功。1985年10月13日進行的試驗摧毀了軌道高度555千米的報廢衛星,以後計劃在1986年再進行幾次試驗。但不久美國國會重申禁止試驗反衛星系統,這迫使美國空軍不得不取消了以後的發展試驗,使該計劃無疾而終。
這一時期,蘇聯也利用米格-31戰鬥機進行了類似的反衛星武器發射試驗。傳聞蘇聯1987年進行了一次此類空間發射,但飛行器未能進入軌道,落到了太平洋中。
空射運載火箭階段
上世紀80年代末,美蘇都意識到相互摧毀數遍的戰略態勢沒有任何意義,于是都主動部分放棄了原有的一些大型軍事計劃,取而代之的是具有一定經濟意義的民用項目。特別是進入90年代後,蘇聯的解體使空中發射技術的軍事意義大爲降低,于是,美蘇(俄)都開始研究將這一技術用于民用目的。
美國用B-52托起“飛馬座” 軌道科學公司的“飛馬座”爲三級固體運載火箭,全長16.9米,直徑1.27米,翼6.7米,采用飛機下挂式空射方式。早期“飛馬座”載機爲B-52轟炸機,運載火箭吊挂在機翼下,後來又用L-1011運輸機改裝成載機,火箭也改爲吊挂在機腹下。發射時,L-1011 將火箭載到約12千米的海洋上空後進行投放,火箭水平自由下落5秒後啓動第一級發動機。1990年4月5日,“飛馬座”固體運載火箭發射成功。
在發展民用技術的同時,美國並沒有忘記其軍事用途。軌道科學公司受美國國國防部委托,利用“飛馬座”對彈道彈發射進行過多次測試,以發展遠程高速打擊武器系統。目前,“飛馬座”系統過10多年的發展,已經證明是經濟上可負擔得起而又可靠的小型運載器。它以將大約454千克的有效載荷送入地軌道,發射費用爲2200萬-2600萬美元。目前,該系統已經執行了30多任務,發射了70多顆衛星。“飛馬座”迄今爲止世界上唯一投入商業運營的空射運載火箭。
蘇聯爲安-124扯起“三角帆” 蘇聯解體前,委托曾設計了“矛隼”空射彈的南方設計局設計一種空射運載火系統,該設計局利用“矛隼”開發中積累的經驗提出了“斯別斯號三角帆船”方案。該系統采用安-124CK作爲載機,運載火箭由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兩種改進的控制裝置和一個整流罩配套而成。該項目在1989~1991年進行了草圖設計,但由于蘇聯解體而沒有最終完成。後來,烏克蘭對南方設計局擁有的這一技術非常看好,于1994年投資研究從伊爾-76TD 發射起飛質量18.5 噸、運載能力200千克的空射固體運載火箭。在1996~1997年又研究用安-124爲載機.以SS-24導彈二、三級爲基礎的“鷹”空射固體運載火箭。目前這些計劃仍在進行,並尋求國際合作。
總體來看,這一階段的空射技術以民用爲主,而且在巨大經濟利益的驅動下,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專家普遍認爲,這種空中發射衛星的技術實際與彈道導彈空中發射的原理和過程基本一致,只不過前者搭載的是衛星,後者搭載的是彈頭而已。
彈道導彈空中發射技術
裝載方式 按照火箭與運載飛機結合的方式來看,載機裝載空射彈道導彈的方式一般可以分爲挂載式、內置式、背負式。
挂載式是將導彈挂在載機的機翼下成腹部,發射時先自由投放導彈,再啓動火箭發動機。雖然這種方式的投放相對簡單,但火箭的外部尺寸和形狀受很大限制,會對飛機的氣動外形造成一定影響,導彈體積一般不會太大。
內置式是將導彈置于載機的機艙內.發射時機艙打開,通過外力作用使導彈沿著機艙導軌滑出或自由投放。這種裝載方式不會影響載機的氣動外型,但火箭與載機分離後火箭的姿態穩定比較困難,分離過程對飛機的影響較大。這種方式適合體積較大但比載機小的中型彈道導彈。例如,蘇聯的“矛隼”采用轟炸機內置方式,美國的MX和蘇聯的“斯別斯三角帆船”方案均采用的是運輸機內置方案。
背負式裝載方式是將導彈固定于載機的背部,發射時通過導彈運載器的機翼産生足夠大的升力,使運載器同載機分離。背負式同下挂式一樣,也存在對載機氣動外形的影響,但對導彈尺寸限制不多,可以充分利用載機的運載能力。由于這種裝載方式較爲笨重,不易經常性巡邏使用,缺乏軍事用途的靈活性,因此常用于民用航天發射,在美蘇的航天飛機發射方案中均出現過這種裝載方式。目前美國研制的 Aitlaunch 三級固體運載火箭,日本研制的M-V改進型三級固體運載火箭,均分別采用波音747-400E和波音747進行背負式空中發射方案。
發射過程與技術難點 機載空對地彈道導彈一般采用水平投放形式發射,也就是當飛機飛到離目標一定距離時,在一定的高度上釋放導彈,當導彈下降一定距離後,經過延時,彈上的火箭發動機點火啓動,隨後,飛行控制系統控制導彈,使導彈升高,並沿著預定的彈道飛向目標。
空中發射彈道導彈涉及到載機和導彈兩個方面,而且發射過程在運動中進行,因此技術難度遠比其它發射方式大。這也是這種發射方式具有巨大優勢而又難以推廣的主要原因。
首先是運載難。彈道導彈體積和重量都較大。美國的“飛馬座”全長16.9米,載機B- 52長49米。蘇聯的“矛隼”導彈長10.7米,采用內置的載機圖-160全長54米。目前俄羅斯和烏克蘭在研的空射運載火箭更大,火箭有效載荷達1噸以上。裝載導彈後,飛機的飛行靈活性受到很大限制,特別是采用外挂方式更是這樣,這就要求載機必須具有較高承載能力。因此,一般由轟炸機攜帶的都是近、中程彈道導彈,像“矛隼”這樣射程遠的較少。
二是投放難。載機速度越快,投放高度越高,導彈和火箭的初始速度才越高,所需燃料也就越少。但是載機速度高、導彈重量大會對載機的承載能力提出較高要求,而且在高空高速飛行中,投放大型導彈後,載機會突然變輕,使飛機面臨失控的危險。此外,火箭發動機啓動時的尾流和火箭飛行軌迹可能對飛機造成擾動,這些都將影響載機的安全性。
三是制導難。陸基彈道導彈在發射前都對發射點和目標點的大地坐標進行過精確測量,並將測量參數裝定在導彈上,以控制飛行程序。采用空射方式,因無法確定飛機發射點的精確坐標,也就無法使導彈在進入彈道前獲取准確的定位信息,這也是彈道導彈空射比陸射困難的重要因素。美國和蘇聯的空射彈道導彈幾乎都采用了天文和衛星輔助的制導方式,以確定導彈起飛點的精確坐標,並在飛行中不斷修正,以保證制導精度。這使空射彈道導彈對天基保障系統的要求高于一般彈道導彈。
空基彈道導彈的優點
雖然空射彈道導彈存在種種技術障礙,但是世界軍事大國仍然不遺余力地投入巨資進行開發,甚至爲了避人耳目,采用民用項目作爲掩護,這主要是因爲這種發射方式具有許多優點。
免遭首輪突襲,提高生存性 爲了避免潛在敵人的戰略核打擊,核國家都將各種方式的機動方案作爲提高自身生存能力的重要手段。爲此,科學家發展了裝載在地面車輛上的公路、鐵路機動彈道導彈,裝載在水面艦艇或潛艇上的艦射或潛射彈道導彈。但這些運載工具的運動速度不高,而且一般爲平面運動。對于大當量的核武器打擊,這些載具只能靠捉摸不定的運動來回避。載具一但被敵核武器的爆炸區域覆蓋,除非躲避在預設掩體內或利用鐵路隧道等既有地形,否則也一樣難逃厄運。雖然潛艇隱藏在水下,但海水可以將水面或水下的核爆炸以壓力波的形式傳遞到潛艇艇體上,在一定範圍內同樣可以摧毀潛艇。另外,這些機動方式基本依靠導彈的遠距離飛行打擊敵國腹地的戰略目標,而導彈射程的增加,無疑要增大導彈的體積,降低打擊精度,提高導彈制造成本,延長飛行時間,降低打擊突然性,使其被攔截的概率大大增加。
采用空中發射技術後,導彈載機可以在自己國家的防空區內任意巡航機動。即使巡航區遭到核打擊,只要距離爆炸點不是太近,基本可以逃過被摧毀的命運(類似于飛機空中投擲核武器)。可以說這是目前較少的兼備了機動和抗打擊雙重能力的核武器部署方案。
多方向攻擊,突破彈道導彈防禦 理論上講,采用空中發射技術的載機幾乎可以在世界任何地方起飛並可飛到敵國外圍的任何方向,在高空任意發射導彈,而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這無疑將成爲目前彈道導彈防禦系統的夢魔。因爲美國、俄羅斯等國的彈道導彈防禦系統,無論是早期預警雷達還是主要攔截武器,都有主要工作方向。例如美國的地基中段防禦系統(GMD)的雷達主要部署在格陵蘭,攔截彈主要部署在阿拉斯加。
擴大導彈射程,規避條約限制 射程是衡量戰略彈道導彈的重要指標,但也是軍備控制談判中重點關注的因素,因此大國的遠程戰略導彈部署往往受到國際條約的限制。采用空中發射方式可以使載機盡量靠前部署,以飛機的航程替代導彈的射程,這無疑可以彌補中短程導彈射程的不足,使其具備遠程戰略打擊的能力。
減少發射燃料,降低維護成本 洲際彈道導彈一般采用三級火箭的設計方案,其中第一級的體積和推力一般最大,因爲它要將彈頭和另外兩級火箭送到空中預定高度。而空中發射方式可以省去這一級火箭。如果載機在高速飛行的情況下發射,還可以使導彈火箭發動機在點火前就具備較高的速度,從而節省了發射燃料。例如,俄羅斯圖-160的最大飛行速度超過兩倍音速,如果在該速度下投放“矛隼”導彈,就可以使導彈很快加速到原三級洲際彈道導彈一級火箭分離的速度。
此外,空中發射還省去了龐大的地面發射場,導彈的測控儀器等設備也可以安裝在載機上,這對俄羅斯和烏克蘭等國家尤爲重要。拜科努爾發射場位于哈薩克斯坦境內,因此俄羅斯爲使用該發射場,每年需要向哈支付大量的租借費用。如果采用空中發射,部分替代民用。運載火箭發射或軍用導彈的試驗發射,就可以節省地面發射場的一般維護費用。據俄羅斯專家測算,從地面發射1千克有效載荷需2.5萬~3萬美元,在海上發射需7000~9000美元,而空中發射僅需5000~6000美元。可見,無論是運載火箭還是戰略導彈,采用空中發射方式都是減少費用的有效途徑。
發展前景
雖然空射技術面臨種種困難,使其發展一再遭遇挫折,但由于其與生俱來的巨大優勢,使各軍事大國對其仍念念不忘。
俄羅斯啓動“空中火箭計劃” 爲了7發展空射火箭技術,俄羅斯從1997年開始啓動“空中火箭計劃”。研制之初是爲了占領輕型衛星發射的國際市場,主要出于商業考慮。根據俄羅斯當時的構想,“空中發射”系統可完成多重任務,比如:爲低軌道通信衛星提供組網和補網發射;發射用于監測地球表面和近地空間環境狀況的衛星;發射各類太空艙及完成其它太空任務。實施“空中發射”計劃需投入1.3億美元,該系統建成後每年進行10次發射,三年便可收回投資。若每月發射四五次,就可占據低軌道衛星發射市場近一半的份額。 該方案以改進的安-124運輸機爲載機,擬采用“飛行號”運載火箭作爲空中發射火箭。“飛行號”爲兩級液體火箭。在發射過程中,安-124先將100噸重的空中火箭攜帶到10-11千米高空,到達預定點後載機尾部艙門打開,載機機身逐漸豎起。當達到一定角度後,依靠大功率活塞將運輸發射箱以相對載機48千米/小時的速度推出。發射箱利用降落傘離開載機,隨後運載發射箱與火箭分離,6秒後火箭的一級點火。2001年,俄空中發射公司改裝4架安-124用于航天發射的申請得到俄政府的批准。俄“空中發射”項目負責人希羅博科夫不久前表示,研究工作已基本結束,預計將于2006年初進行首次空中衛星發射。
此外,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還利用冷戰時期空基反衛星計劃的研究成果,聯合實施了一項“伊希姆”計劃,目的是用米格-31發射運載火箭將小型航天器送到預定軌道。據悉,通過這種方法可將160千克重的有效載荷送入地球軌道。這一市場極具發展潛力,預計到2020年,國際小型航天器市場的總價值將達到15億美元。
美國推進“快速反應空間運輸” 計劃除了前面提到的“飛馬座”外,波音和錫奧科爾推進公司還在研制一種新型空射系統,近地軌道運載能力大約爲3噸。該系統正作爲一個近期的低成本軍用系統來研制,可用于支援部署和補充低軌道通信衛星,增強美軍戰術反應能力。該系統是軍民多用途的運載器,可以用于高超音速飛行研究、遙感和技術研發。美空軍可能用它發射空間機動飛行器,這屬于空軍目前實施的“快速反應空間運輸” (ORS)計劃,因爲目前美國一顆衛星的成本爲500萬美元,發射成本則要達到2500萬美元,並且還得用幾周到幾個月的時間進行准備,因此空軍急需推進“快速反應空間運輸”計劃,將運載火箭的准備時間,從幾個星期或幾個月縮短爲幾個小時或幾天,同時大幅度降低其成本。該計劃預計2014年投入運行。
其它國家躍躍欲試 除了美俄外,烏克蘭、法國和以色列等國家也在開展機載空射火箭技術研究,這與這些國家缺少國家發射場有一定關系。烏克蘭曾開展了多個彈道導彈和運載火箭型號的機載發射技術研究,作過火箭1:l模型的挂飛投放試驗,其技術目前仍處于世界一流水平。2001年4月11日,烏克蘭國家航天局宣布它耗資3億美元,由南方科研生産聯合體在兩年內完成兩種空射衛星運載系統。以色列的方案是以F-15重型戰鬥機爲載機,在20千米以上的高空,以超音速狀態發射運載微小衛星的固體運載火箭。
http://bbs.tiexue.net/post_3117766_1.html
空射彈道導彈,21世紀真正的航母殺手
空射型運載火箭的首次發射應該是在1974年,由美國首次空射了一枚民兵彈道導彈,這次發射最初的目的是向蘇聯人示威,以展示美國的核威懾力量,由此拉開了空射火箭的序幕。
所謂的空射火箭也就是由大型運輸機將火箭運到一定的高度再發射,這樣的好處是
1) 飛機的速度可使運載火箭的性能提高
2) 在有效載荷一定時,高空發射運載火箭所需的總速度可降低10%~15%
3) 發射費用比地面發射低
4) 准備時間短
現在空射的主要采用的方法有:
1) 艙內發射
2) 背背式發射
3) 機腹外挂式發射
1974年美國采用的是艙內發射,所謂的艙內發射,也就是將導彈放入機艙內,然後由載機將導彈運到一定的高度,然後打開機艙門,通過滑軌和傘具將導彈拽出機艙,然後導彈利用自身重量豎起到一定角度後點火發射,這樣的好處是能充分利用飛機的速度,而且導彈是垂直發射的可以節省燃料,而且導彈不用加裝任何飛行翼,外形簡單,重量相對輕。但是這樣的缺點也是相當明顯的,首先因爲是艙內發射,所以導彈的外形及大小嚴重受限,其次對載機要求也是相當的高,最困難的就是讓導彈離藏和豎起所用的傘具,及滑車或滑軌,其中特殊傘具是最複雜的到目前爲止只有美國實際操作過這種發射方法。而美國最新的方法是用火箭自身重力離艙而不是利用傘具,其過程如下:
由C-17A攜帶QuickReach火箭模型飛到1828米(6000英尺)的高度,QuickReach被放置在C-17A運輸機貨艙中一個橡膠輪倒放的平板車上。當飛機頭部上仰6度時,重力拉動試驗火箭穿過倒放的輪胎,並穿出飛機尾部艙門。此次試驗演示了QuickReach火箭的釋放技術,證明火箭在離開飛機時,其鼻端不會碰撞到運輸機的頂部。(因爲當火箭脫離飛機時是向下傾斜的,因此其留在飛機內的部分是向上傾斜的,而此次飛行試驗顯示,火箭鼻端的傾斜程度不足以觸碰到飛機貨艙頂棚。)
最近俄羅斯也提出了一種新的艙內發射方法,這種方法是利用空氣壓力使火箭離艙,其具體方法如下:
火箭將被安置在一個與飛機相連的特殊艙中。發射時,艙中壓力增大以便將火箭完全推出飛機。在准備釋放的過程中,飛機將迅速向上作弧線機動,當飛機通過弧線的頂點時,機載引力最小,火箭被推出飛機。火箭發動機將在與飛機分離後的10秒內點火,那時大約處在10~11公裏的高度。
另外一種就是背背式發射方法,這種方法顧名思義,就是將火箭背在載機的背上,然後飛到一定的高度,將火箭發射,我們知道火箭沖壓發動機要在2-3倍音速的條件下才能點火,現在地面發射是用助推火箭來解決這個問題的,而空射可先由飛機將火箭加速到2-3倍音速,然後再點火發射,這樣相當于給火箭加了一個可重複利用的助推器,而且背背式的最大好處是火箭大小外形基本不受限制,火箭可在飛機向上機動時發射,充分利用垂直發射的優勢和飛機的速度。未來空天飛機就將使用這種方法發射。這種發射最大的缺點就是,火箭的尾氣可能將飛機尾翼燒掉,就算不燒掉尾翼也會燒壞機身,所以對飛機要求很高(具體的就像是超人歸來裏,一上來用波音飛機發射航天飛機一樣)。
現在最流行的方式就是機腹外挂式發射,具體操作如下:
經過改裝的B52轟炸機或L1011三星遠程運輸機將飛馬座火箭運至1.3萬米高空,然後將其釋放,5秒鍾後,火箭下降100米後開始點火。這種發射方法應該是目前爲止最成熟的方法,因爲它已經過數次商業發射的檢驗,而且事實證明證明這種方法對于發射小型火箭是非常有效的。而且這種方法也最被各國接收,因爲這種方法對飛機要求底,發射成本低,機動靈活,不受天氣,環境等因素的影響。當然這種方法對火箭的氣動外形要求較高。下面我們看一下各國采用這種方法的圖示
A. 美國
滑跑起飛
空中飛行
火箭發射
B. 俄國
Barge hauler”,由彩虹設計局研制,用圖160SK發射,有數種型號,重量在20噸到32噸之間,可以把600-800公斤的重量送到極軌道,840-1100公斤送到赤道軌道,每公斤發射成本在8000美元以下。發射初始條件爲9-11千米,M0.8或12-13千米,M1.7。火箭采用液體燃料,爲四氧化二氮和偏二甲肼。
Barge hauler”,由彩虹設計局研制,用圖160SK發射,有數種型號,重量在20噸到32噸之間,可以把600-800公斤的重量送到極軌道,840-1100公斤送到赤道軌道,每公斤發射成本在8000美元以下。發射初始條件爲9-11千米,M0.8或12-13千米,M1.7。火箭采用液體燃料,爲四氧化二氮和偏二甲肼。
Barge hauler”,由彩虹設計局研制,用圖160SK發射,有數種型號,重量在20噸到32噸之間,可以把600-800公斤的重量送到極軌道,840-1100公斤送到赤道軌道,每公斤發射成本在8000美元以下。發射初始條件爲9-11千米,M0.8或12-13千米,M1.7。火箭采用液體燃料,爲四氧化二氮和偏二甲肼。
C. 未來中國的發射方式與俄國近似,載機因該是轟六的改型或自産大飛機(因爲我沒找到官方的發射示意圖所以就引了鐵血一位網友的帖子)
另外機腹外挂還有一種發射方式,就是將導彈用鋼筋之類挂在機腹,發射時先將尾部挂具斷開,待導彈利用自身重力傾斜到一定角度後,再將頭部挂具斷開,最終使火箭利用自身重力豎起,最終實現垂直發射。
空射火箭的重大意義:
衆所周知我國現在已有西昌,酒泉衛星發射基地,而且據說海南還要建一個,那麽到戰時我們將有三個可用的衛星發射基地,但是這三個基地都是固定的,極容易受到打擊,而且受天氣和環境因素制約比較大,不是天天都能發射衛星。那麽在我們的衛星受到攻擊之後怎麽辦呢,別急我們還可以采用空射方式。因爲這種方式不但可以實現機動發射,還可以實現不受外部條件制約的發射,例如,如果當時是陰天,那麽我們可以飛到雲層以外晴朗的位置發射,再如在高緯度地區發射需要燃料多,那我們可以飛到低緯度地區發射。總之發射的主動權掌握在我們手裏。
當然如果將火箭改成導彈,那意義就更大了,我們不總是說用彈道導彈打航母嗎,那空射火箭就是一種極好的方法,下面引用一位美國專家的分析,雖然我對其真實性表示懷疑,但他提出的空射火箭使用方法還是不錯的:
“最新的分析表明,中國在珠海航空展出的那枚“開拓者”空射運載火箭,他的運載機體是依照DF21M演化而來。僅僅是消減了1級尾部推進增加了2級前端推進。射高400公裏地球中高軌道時,可以搭載50公斤負重。而轉化爲射程則相當于射程1300海裏即2600公裏。按照推算它在1800公裏射程可以搭載2枚1-10萬噸級小型核彈頭。或者1噸常規彈頭。或者500公斤彈頭2枚。
這種空射火箭的載機是TU16。而中國早在去年就企圖購買更大的俄羅斯遠程戰略轟炸機TU160。目的現在看來,就是爲了挂載這種空射火箭,在遠離南海的馬六甲海域,對我們可能前往增援的第7艦隊其他艦只,或者其他艦隊的航母編隊群,實施打擊攔截。1萬-2萬噸級小型化核彈可以摧毀半徑10公裏的海域目標。而美國航母戰抖群全艦陣容編隊這是8公裏大小海區。這等于覆蓋了我們的1支航母編隊。”
美國航母編隊日常戰機與警戒巡邏戰機機組範圍爲320海裏即640公裏範圍。預警機覆蓋範圍爲800公裏。而中國恰恰可以在800邊緣實施對美國航母的盲動射擊 。如果真如網上所說中國即將在2010年實現機動彈頭,那麽我們的空射火箭不用挂核彈頭,也能打掉航母。 http://bbs.tiexue.net/post_1935942_1.html
美國研究戰機上構建空射反彈道導彈防禦系統
中新網2009年6月29日電 據臺灣“中國時報”29日援引美國《國防新聞》周刊報道,美國正研究在先進戰機上加裝設備,首次構建“空射反彈道導彈防禦系統”。
各國研發的飛彈防禦系統有陸基、有海基,但還沒有從空中發射的。不過,根據美國《國防新聞》周刊報道,美國空軍最高指揮官史瓦茲上將在這個月二日致函美國國防部的導彈防禦署,提出這個構想,正式名稱是“空射擊殺Air-Lunched Hit-to-Kill”,英文簡稱是“ALHK”。
報道說,美國空軍指出,未來戰爭型態必然改變,所以必須強化導彈防禦。美國現役的F-16、F-15、F-22、F-35等各型戰機,都具有一定的空中優勢,應該加入導彈防禦系統。
報道說,美國空軍去年已經悄悄的進行了一次ALHK測試,是以戰機結合空中預警機,搭配不同的防禦性導彈,構建高、低兩層防禦網。不過報道沒有說明具體的測試結果。
http://junshi.cctv.com/20090630/101756.shtml
<F-15E已具有發現識別和攔截戰機巡航導彈的能力>
資料鏈的作用
三架F-15E飛機按預定計劃發起攻擊。此時它們的海拔位置剛好在脊線上,距目標20秒作機動。機載雷達告警裝置發現SA一20的雷達的信號,但他們所在的位置正在雷達探測能力範圍外的高脊外側,同時,F一15E的獨立雷達警告接收器找出威脅發出的方位,二架F一15E開始通過資料鏈進行鏈結,在數秒內使各自獨立的被動處理系統得到目標的資料。在短時間讓4架飛機均得到新的雷達方位座標,而這些資料還尚不足以讓飛機發射反輻射導彈,但是這些資料基本上可以確定目標的基本位置使得飛行員做到心中有數。資料鏈無需延伸越過戰場,四架執行任務的飛機可在飛行中以較低的能量消耗與其他參與攻擊的飛機交換目標資料,從而整個編隊可以持續對目標進行探測。
告警設備的作用
先將事實放在一旁;即美國現有的安裝在作戰飛機上的雷達警告接收系統在設計時並沒有考慮針對這樣現代化的防空導彈的威脅,如果在面臨像S-400這樣的目標時F一15E目前還不具備在對方的防區外實施攻擊的能力。而且在上述的情況中要求F一15E所攜帶的雷達告警接收系統具有精確點位元現代地空導彈系統的能力,這對於戰機的生存能力顯得至關重要。如果攻擊飛機能夠鎖定在60千米半徑內的發射源,它將提示其他的感測器。F-45E能夠根據來自機載電子設備的提示使用它高解析度的AN/APG一70脈衝多普勒雷達對目標進行最後的定位,從而填補機載傳感的誤差,而這種定位會在非常短的時間內完成,並立即顯示在戰機座艙的顯示器上,從而使F一15E可以快速地對目標發起攻擊。
APG一70脈衝多普勒雷達
APG一70雷達是一種採用“高PRF距離選通”技術的脈衝多普勒機載雷達。APG一70的工作頻率為8~20吉赫,雷達的天線基陣由20000個多普勒濾波器組成。該型雷達具備頭部半球個尾部半球環境內的探測能力。雷達在研製中特別強調了對地面目標的探測能力,雷達增加了合成孔徑高解析度地圖測繪功能。在這種狀態裏可以顯示出飛行方向兩側正負45度範圍內的地圖。合成孔徑技術提高了地形測繪的解析度,在合成孔徑狀態下不但能探測到橋樑、樓房和跑道等較大的目標,也能探測到卡車、坦克之類的小型戰術目標。其典型的解析度是在16千米的距離上為2.6米;在32千米為5米;在80千米上為13米。也就是說能探測到16千米處的車輛大小的目標和80千米處的兵營、跑道及油庫等目標。APG-70脈衝多普勒雷達生成圖像的時間為3~7秒,而且能在飛機作4g的機動過程中獲得高品質的圖像信號。
無人監管感測器
戰鬥中出現無人感測器具備有較強的情報收集能力。在越南,類似的裝置被飛機沿著胡志明小道散佈,發現並提供目標資料給負責監視戰場的飛機。當時的小型感測器在偵測和通信能力上存在嚴重的技術上的缺陷,即使如此,這些能力有限的感測器仍提供了大量的重要情報資料,而攻擊飛機通常扮演攻擊者的角色。此外,巡航導彈和遠端火箭火炮也能用來散佈感測器到一個區域。 無人感測器可以散佈到預先計畫好的區域內去接受特定類型的資料。但他們也可以被攻擊飛機以特別方式散佈。舉例來說,一架F-15E已經發現來自對方防空陣地的雷達威脅,但又無法精確定位它,此時可以在預計的區域散佈感測器,等待目標移動。啤酒罐大小的寄生器類似BLU-97/B,可以很容易地被放入CBU一87AGM一154 JSOW中,可預定分佈。
結論
上面講述的假定情節是完全概念化的。目前現有的F-15E雷達警告接收器並不具有將上述功能變成現實的能力。事實上,沒有美國戰鬥機裝有像上面描述的那些功能的感測器陣列,機載誘餌彈也尚未投入戰場,小型的、無人監管的感測器也在研製過程當中。但是上述的這些設備並沒有超過美國目前技術上和財政上的能力。而今天的F一15E已經具有獨立快速發現,識別和攔截敵方作戰飛機和巡航導彈目標的能力。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美國空軍配備的F-15E將會擁有上述假想的作戰能力。
F一15E裝備美國空軍後歷經了多次戰爭的洗禮,取得了驕人的戰績。此外,除了美國空軍以外,在我國的周邊鄰國也將在今後的10年大量部署F一15E,目前己知的韓國空軍訂購了42架,新加坡空軍訂購了20架。這些戰機對於我國國家安全構成了很大的威脅。
http://jczs.news.sina.com.cn/p/2007-03-13/0727434668.html
另參本館
《航空母艦及其克星》<中國航母派和潛艇派之爭> <中國造航母的正反意見> <看清中國的航母雄心> <中國迫切需要航母嗎> <中共建構航艦之研析><日本金剛與愛宕神盾艦><美國伯克級神盾艦><中華俄式神盾艦051C> <從美DD(X)驅逐艦看170的差距> <052C垂直發射系統之爭議> <美海軍專家對中華神盾的性能分析> <台軍眼中的052C蘭州號神盾艦 <中國最新型052C神盾艦解密?>東風-41 東風31與巨浪二 巨浪1與東風21空射彈道導彈/航母克星 東風-5洲際彈道導彈 SS-25洲際彈道導彈 SS-24洲際彈道導彈 美國彈道導彈 中國導彈防禦 《美國飛彈防禦的過去與現在》 核能與核武 《和解與裁減軍備》 《戰略武器》 核子武器與外交政策》
電磁脈衝武器與其防禦 石墨炸彈 打破共軍飛彈襲台的迷思 台灣飛彈防禦解決方案愛3/S3 台灣防禦中共導彈攻擊的上、中、下戰略 建構台灣太空監視系統之探討華衛
啥是「戰術性岸置火力制壓飛彈」臺灣導彈密度 海外推測中國巡航導彈發展 中國紅鳥巡弋飛彈發展秘史 中國巡弋飛彈研發史 “天箭”大幅提升共軍反巡航導彈戰力?
預警機 VS 匿蹤巡弋飛彈 F-15E已具有發現識別和攔截戰機巡航導彈的能力 巡弋飛彈之防禦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