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實在不了,人總要死,而且醫學愈進步、人愈會死於癌的殺自。癌有啥可怕的?要是沒不死的癌來殺死自己,那人不是成為不死的「癌人」了。
有誰看得懂楨某的上述「癌の哲學」?
誰理?人家郭首富是在做善事!
是啊!昔日王首富紀念王父的長庚醫院,不早已成為台灣最會賺錢的醫院集團。還有證嚴發心的慈濟醫院,為何在這波健保換藥中、大換卅種便宜藥呢?
你也要有點同情心,要是沒健保,慈濟一年募來的幾十億,連花蓮的總院都不夠花,更何況全台慈濟醫院。
這麼說來健保不只圖利了醫院,還敗壞了慈心醫德?
時機巧? 慈濟2個月換藥30種【2007-09-04/ 民視新聞】
健保局九月一號起調降藥價,節省健保支出,但卻傳出慈濟醫院,趕在新藥價實施前悄悄大規模換藥,兩個月更換了卅多種。包括一些慢性病的明星藥,例如使蒂諾斯、降血壓的普心寧等。
有病友團體擔心會引發病患不適應新藥的問題,反而加重病情。花蓮慈濟總院的領藥處,領藥的民眾絡繹不絕。不過,很多人都注意到,過去常吃的藥被換掉了。包括治療失眠的使蒂諾斯、悠樂丁;治癲癇的帝拔癲;高血壓藥普心寧、悅歐樂、或者是氣喘藥 滅喘淨,通通被換掉。總共卅種新換的藥物,慢性病就佔了一半左右。
慈濟否認是因為健保砍藥價特地換藥;但是,開發性製藥研究協會(IRPMA)卻聲稱,接到慈濟醫師反彈指換藥太輕率。IRPMA更透露,原廠藥和學名藥,也就是俗稱的台製藥,給付價差不多,但是實際價格動輒落差十倍、某高血壓藥甚至便宜廿倍。
儘管號稱 成分、藥效都相同,但美國FDA也特別公告,某些慢性病藥品不適合輕率更換。臺大醫院就堅持做好嚴格把關。所以罹患慢性病的民眾領藥時,千萬要把藥袋對照仔細。實在不適應新藥,除了換醫院看診之外,也可以請求醫院釋出原藥的處方箋,再去社區藥局調劑,但恐怕得多花錢!
佛教慈濟綜合醫院
慈濟基金會
戳破慈濟神話>獨立紀錄片
別再說慈濟的壞話了.了解後再批評也不遲!
郭台銘捐台大醫學院150億【聯合報07.09.05陳智華/台北報導】
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昨天捐出新台幣一百五十億元給台灣大學,成立五百床規模的癌症中心、質子中心及從事生醫工程合作。
台大校長李嗣涔表示,這是近四十年來,全世界捐給醫學院金額最大的單筆捐款、捐給大學的第五名。他以「這是歷史」形容台大獲得這筆捐款的重大意義。
這筆鉅額捐款中的一百億元,供台大醫院公館院區設置癌症中心、癌症治療質子中心;另五十億元為產學合作方案,包括非營利的高端設備醫療中心十五億、幹細胞移植中心十億、預防醫學中心十五億及醫學工程合作研究十億。
郭台銘是以永齡基金會創辦人名義捐出鉅款。他致詞時以「Making a Difference in Fighting Cancer」(為抗癌創造新局)為主題,為這項捐款下註解,強調這是一項「非營利、公益性質的醫療合作案」。
他表示,是「把錢捐給最有能力創造價值的合作夥伴,而不是捐出去花掉」,台大醫院是國內醫療龍頭,因此選擇台大為捐贈對象。
郭台銘並說,他過去五年都在和癌症對抗,經歷兩次最慘痛經驗,痛失兩位最寶貴至親(指妻子林淑如、么弟郭台成),因此得到寶貴經驗,希望台大兩年內把
專家說》質子治療 不能取代手術、化療
台大放射科副教授雷德昨天說,過去在衛生署的討論認為台灣設一處質子治療中心應已足夠,若設兩處,最好南北各一。新光醫院腫瘤治療科主任季匡華指出,質子治療不符經濟效益,不應相繼設置。
台大醫院副院長蔡克嵩表示,有研究顯示,一千萬人口可設置一處質子治療中心,因此,台灣可設置兩處,都集中在北部地區,雖對南部病人較不便,但對維修與停機時互相支援有幫助。
雷德指出,質子治療用在兒童癌症的治療特別有意義,因為現有最精密的三度空間放射治療,仍會在正常組織留下低劑量放射線,影響小孩的發育,質子治療不會在正常組織釋放能量。不過,現有三度空間的放射線治療,可用多角度照射癌症組織,質子能治療的角度較為有限。
馬偕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謝瑞坤認為,質子治療是放射線治療的一種,雖然具有目前放射線治療沒有的優點,但無法取代現有的手術、化學治療等。
他解釋,癌症治療最棘手的便是癌細胞可能轉移,手術清除病病灶後,有時還要接受化學治療,不讓癌細胞有在體內有生根發芽的機會,質子治療不可能取代現有的癌症治療方法。
全球的質子治療中心包括美國四家,位於羅瑪林達大學、麻省總醫院、安德森癌症中心、佛羅里達大學;日本有六家、韓國、大陸及德國、瑞士各一家,義大利、法國、澳洲、南非則在評估中。
鴻海醫療產業版圖 再延伸【經濟日報╱記者何佩儒、謝柏宏/台北報導】
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在宣布將投入1,000億元,進軍生技醫療產業後,曾傳出計劃在北京、越南蓋醫院,昨(4)日與台灣大學簽定備忘錄是跨入生醫產業的第一步,同時透過與台大合作研發,進軍高端醫療設備市場,將與鴻海的製造事業發揮綜效,也為進軍大陸醫療市場做準備。
郭台銘曾在股東會上宣示,除了看好3C產業成長潛力,也將跨足醫療設備產業,主因在於鴻海是專業的電子代工廠(EM),具有完整的電子零件整合及上、下游供應鏈整合體系,近年積極投入研發,代工層次逐步拉高,因此有意進入高端醫療設備製造市場。
目前主要企業透過捐贈或直接經營醫院,主要是在藥材或醫療設備通路上的布局,以鴻海計劃在北京、越南興建醫院,將是未來醫療器材的重要通路。前提還是先累積研發及技術能量,也是這次永齡基金會與台灣大學合作的主要項目。
台大醫院副院長蔡克嵩表示,已有兩位台大醫師唐季祿及孫維仁,將加入永齡基金會,未來由基金會支付薪水,再由兩位醫師繼續在質子治療中心服務。而郭台銘也在去年自台北醫學院附設醫院挖角前副院長吳啟誠,由吳啟誠帶領永齡基金會拓展醫療產業。
依照郭台銘和台大的合作,將提供50億元給台灣大學做高階醫材研究,未來雙方除了可分享五成的專利權外,也由郭台銘負責採購醫療設備,交由台大醫院使用,醫療界人士評估,郭台銘的算盤打得很精。
根據外電報導,郭台銘有意捐出在北京亦莊經濟開發區內的土地,興建一座全方位的白血病治療中心;在越南的開發計畫中,也涵蓋了興建醫院。另外工研院也與永齡基金會就合作進軍血液、骨髓移植、兩岸醫療究助等領域的合作,達成初步共識。
反彈聲浪中 幹細胞研究依然大步邁進 >生技醫材09/01/06 江晃榮
幹細胞的潛在市場商機龐大,根據統計,2001年,全球幹細胞應用市場約有3.3億美元,到2004年已有1億美元;2007年時,已逼進20億美元,平均每年以34%的成長率增長。
目前,幹細胞治療的相關產品中以造血幹細胞最多,這些具有潛力的產品可應用範圍包括:巴金森氏症、老年痴呆症、糖尿病以及肝相關疾病等。
造血幹細胞治療市場漸趨成熟,根據統計,2001年,造血幹細胞治療市場占整體幹細胞市場的87%,約有2.9億美元,2007年則增至13億美元,年成長平均為29.1%。
治療領域包括:血液幹細胞、骨髓移植、臍帶血,對象是血液遺傳疾病以及癌症治療等。
幹細胞產業潛力無限
過去,幹細胞研究進展緩慢的原因之一,是胚胎幹細胞的倫理爭議,但這種現象已有大幅改進,近年在研發方面有極大的進展,幹細胞研發成果在產業應用上的項目有:
1. 表皮幹細胞與抗老化
幹細胞很重要用途之一是抗老化,人類表皮幹細胞具有再生的能力,但實際上表基底層中蘊含的大量幹細胞,但會隨著年齡增長或外在環境因素,如紫外線等影響,而使幹細胞減少、變薄或是過度耗損或流失,導致老化或產生細紋。
若能鞏固幹細胞繁殖的環境以保護幹細胞的完整功能,使其不受外力影響而受損,達到保護幹細胞、讓其能不斷增殖,就能使肌膚再生更新,防止老化現象。
2007年,科學家研發出「表皮幹細胞防護科技」,實驗結果證實表皮幹細胞的保護能力可以提升104%,有效抵抗老化刺激性微壓力的傷害。
2.利用幹細胞重建乳房
日本研究人員在2007年第30屆「聖安東尼奧乳癌研討會」提出報告,用抽脂取得的幹細胞,使切除乳癌腫塊而造成乳房缺陷的女性乳房再重新生長,不但臨床成果豐碩,而且沒有目前乳房整型的缺點,未來,女性甚至可能用自體幹細胞進行隆乳,不再採用各種高風險的人工植入法。
3.殺死「癌幹細胞」研發治癌新藥
雖然,許多科學家一直假定癌細胞不會死,而會不斷分裂、並無限地生長,但大部分癌細胞只會分裂一定次數,然後便凋亡。幹細胞假說則認為,癌細胞本身可能不會死,因為它們是靠癌幹細胞提供足夠的營養。
癌幹細胞是一種很小而危險的細胞,會產生更多的細胞形成腫瘤,同時,藉由分裂進行再生。目前生物醫學大部分已知的標準癌症療法對幹細胞根本束手無策。
4.利用子宮羊水幹細胞培養肝及神經細胞
美國科學家在2006年,發表一項號稱是幹細胞醫學的重大突破的論文,成功地利用人類子宮羊水幹細胞培養出肝及神經細胞。
研究人員也以同樣的方法,運用老鼠子宮羊水幹細胞培育出的神經細胞,植入腦部受損的老鼠患部,重建其部分受損的腦功能,證實這類細胞能在特定移植中,代替胚胎幹細胞,成為取得容易、且沒有道德爭議的幹細胞來源。
5.幹細胞療法讓中風病患恢復說話功能
英國醫療科技公司研發出一種革命性的幹細胞法,成功讓一名中風病患恢復語言能力,如進一步試驗證實有效,這種療法最快可能在5年內開始使用,為眾多出血性中風患者帶來新希望。
6. 自體幹細胞培育氣管移植
一位氣管受損的婦女,2008年11月,完成全球首例的自體幹細胞培育器官移植手術,成功解決免疫系統的排斥問題。科學家聲稱,未來20年內,病患移植以自體細胞培育出的心臟、肺臟等器官,可望變成普遍的療法。
7.胚胎幹細胞成功培養人造血液
科學家在2008年,首次成功誘使胚胎幹細胞轉化成大量紅血球細胞,這種「人造」血液不但可針對患者血型量身訂作,還可達到「零病原」的目標,降低因輸血而感染愛滋、C型肝炎或庫賈症(CJD)的風險。
一個試盤的幹細胞在初步分化後,以蛋白質加以刺激,可產生1000億個紅血球細胞,大概是2~3個試管的血量;不過,以目前的技術只有65%可以成為具紅血球外型的細胞。
幹細胞研究即使爭議不斷 依然奮力向前
幹細胞的發展受限於許多道德爭議、各國法規的規範及技術層面仍未成熟,因此,相較於其他生技產業,幹細胞公司的發展較為困難。
投入幹細胞研究的公司在研究的領域上,不斷有驚人的研究成果發表,隨著生物資訊的發展,有利於科學家對幹細胞分化的預測及了解,但在產品化的過程中,無論是道德爭議的問題,或各國法規的限制,仍面臨著重重的考驗。
幹細胞研究一直受到宗教團體和人權團體的質疑與抗議,特別是胚胎幹細胞的取得與複製,這使得成體幹細胞的發展較為容易,而且,沒有道德爭議及免疫排斥問題,這將是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
人類幹細胞研究是新興的科學領域,加上所涉及的爭議橫跨宗教、社會、大眾心理等多方層面,因此,大部分先進國家的態度大多傾向保守,禁止以任何方式創造人類胚胎、進行研究,當然也包括創造雜交胚胎在內。
而某些亞洲國家,如:中國大陸、南韓對於人類幹細胞的研究,相較之下比較開放,無明令禁止創造人與動物的雜交胚胎作為研究之用。目前,除了英國之外,只有澳洲在某些情況下,准許創造人與動物的雜交胚胎作為研究之用。
人與動物雜交胚胎 為幹細胞研究帶來新希望?
人與動物雜交胚胎的出現,為幹細胞研究帶來新的希望,但同時,伴隨而至的倫理爭議卻也產生新的束縛,限制了幹細胞研究的未來發展。但這場科學研究與道德倫理的拉鋸戰,應由整個社會在權衡利弊得失後做決定。
幹細胞治療在醫學臨床上是否可行?如果美國和其他國家撤銷對幹細胞的法律與經費限制,醫師是否就可以開始利用幹細胞來治療病患?目前可能不行,因為還有許多技術障礙有待克服。
幹細胞臨床試驗未來方向-以腦為目標
英國再生神經元公司(ReNeuron)2006年,向美國FDA申請第一個針對慢性中風的幹細胞臨床試驗,若順利的話將可即刻展開。
這項最新治療法顯示,幹細胞療法不僅越來越多,其治療範圍也日益擴大,而以腦部為目標則是未來的趨勢。科學將幹細胞注射入腦或血液後,發現幹細胞會移動到受損部位,應該是受到損傷細胞釋出信號的吸引。
而幹細胞之所以能夠移動,可能是因為受損細胞所啟動的路徑和胚胎發育時的路徑相似,胚胎發育時,幹細胞是關鍵要角,這些研發方向是黃禹錫幹細胞事件發生後,最新的研發目標。
因應龐大醫療支出 日本擴大學名藥使用>生技醫材08/10/15李森堙
日本內閣政府在其2006年發表的「經濟財政營運與構造改革相關基本方針2006」(経済財政運営と構造改革に関する基本方針2006)中指出,應將政府用於社會保障(包括醫療保險)的支出預算成長幅度加以抑制。
在未來的5年內,將該預算類別可能預見的大幅成長,具體削減1.1兆日圓(平均一年應削減2,200億日圓)。
2012年達到學名藥使用量 超過30%
在2007年的「經濟財政改革基本方針2007」(経済財政改革の基本方針2007)中,日本政府指出,未來日本醫療照護服務應朝向品質持續向上、但增加供給效率,以降低成本的方向發展。
其中,一項具體措施便是要在2012年,達到學名藥(後発医薬品,ジェネリック医薬品)使用數量比率超過30%以上(約為當時比率的兩倍)的目標,藉以達到2006年所設定的預算削減目標。
這樣的政策立場,至今仍未改變,雖然,有不同聲音要求日本政府,應因應醫師不足的問題,或後期高齡者醫療制度的改革需求,縮小社會保障支出預算成長的抑制幅度。
但日本財務省(類似我國財政部)仍堅持在2009年度的歲出概算中,明定社會保障支出預算成長,應縮減2,200億日圓的目標。且透過大幅削減雇用保險(又名失業保險,為提供失業給付的保險制度)國庫負擔比例,與增加學名藥的使用等具體作法達成。
由於,學名藥相較於原廠專利藥價格較為低廉,日本厚生勞動省(職掌近似我國衛生署與勞委會)希望能透過積極推廣學名藥的使用,降低醫療成本、減輕病患負擔,並改善醫療保險的財政問題。
變更醫療保險處方箋格式
2007年10月,日本公布「促進學名藥安心使用行動計畫」(後発医薬品の安心使用促進アクションプログラム,以下簡稱行動計畫),確保學名藥的穩定供給與品質。
促使學名藥廠提供適當的資訊、建置增加學名使用的環境,以及調整國家醫療保險制度,希望能藉以增進學名藥使用量。
2008年7月,厚生勞動省進一步檢視、並公布行動計畫的實施狀況,說明日本政府在促進學名藥使用上的具體作為與成效。
計畫中有一項促進學名藥使用的作法,是調整日本醫療保險制度的運作。例如,從2006年4月開始,日本醫療保險的處方箋增列一欄位,讓醫師可署名勾選「可變更為學名藥」(後発品への変更可)的選擇,以表明其對該病患的用藥,改變成學名藥無反對意見。
不過,根據日本中央社會保險醫療協議會的調查,在上述處方箋格式變更後,保險藥局所收到的處方箋中,醫師有署名勾選學名藥變更欄位者不超過17.1%,其中,保險藥局最後選擇將處方用藥變更為學名藥的比例僅有5.7%。
這個調查結果顯示,透過變更醫療保險處方箋格式,促進學名藥使用的作法成效並不彰顯。
使用學名藥調劑30% 可提高調劑的基本給付
日本厚生勞動省在2008年,又再度變更醫療保險處方箋格式,將欄位改成若醫師認為將處方用藥變更為學名藥有所疑慮時,可署名表示不宜變更為學名藥的意思。
也就是說,讓保險藥局除了在醫師有明確表明反對意見之外,均可選擇將處方用藥變更為學名藥。厚生勞動省也要求醫療保險的藥劑師,應向病患適切說明學名藥相關資訊,並盡量選擇使用學名藥,而醫療保險的醫師亦應盡力考慮使用學名藥。
此外,若藥劑師使用學名藥調劑的比率超過30%以上,則該項調劑的基本費用給付將可增加。
同時,為緩和病患對於學名藥的不安感,在獲得病患同意時,藥劑師可以在短期間內,以分割調劑的方式,讓病患嘗試服用學名藥。
以上措施能否促進日本國內學名藥的使用尚待驗證觀察,不過,卻可看出日本政府在推廣學名藥使用上的積極態度。當然,日本政府積極推動學名藥使用的政策,背後有著降低醫療費用支出與醫療保險負擔的財政考量。
政府採取強制措施 引發民意的反彈
在國民健康保險方面,已有地方政府基於減輕財政負擔的考量,向加入國民健康保險的被保險人寄發通知、說明選擇學名藥可節省醫療費用支出,希望增加學名藥的使用。
例如,廣島縣的吳市便從2008年7月開始啟動這項措施,該市預估若能將學名藥使用率增加20%~30%,則該市將可減少約3,000萬日圓的醫療費用負擔。
在受雇者保險方面,亦有企業所組織的健保組合以寄發通知的方式,勸導被保險的病患使用價格較低廉的學名藥。
以東京電力公司的健保組合為例,該組合平均一個月寄出200封通知,而收到通知的病患約有30%選擇使用學名藥,如此將可以減少醫療費用與病患自行負擔費用,兩者相加一個月便可減少約200萬日圓的支出。
不過,若政府採取過於強制的推動措施,還是會引發民意的反彈。日本厚生勞動省在2008年4月1日向都道府縣級的地方政府發出通知,要求地方政府就其轄境內接受社會福利免費醫療照護的人(以下稱為生活保護受給者)進行檢討。
該通知指出,若生活保護受給者沒有正當理由、且不遵照勸告使用較低價的學名藥、而持續使用高價的原廠專利藥時,將考慮停止其所受領的社會福利。
醫師、藥師對學名藥品質與供給穩定性有疑慮?
當然,日本政府這樣強硬的作法引發不小的批判聲浪,而厚生勞動省亦在同月30日緊急廢止前述通知,而改發新通知,要求地方政府向生活保護受給者說明可以選擇較低價的學名藥,而在獲得生活保護受給者的同意後,可改使用學名藥。
雖然,促進學名藥的使用普及化,是希望抑制醫療費用支出,然而,深究學名藥使用未能普及的原因,習慣使用原廠專利藥的醫師與藥劑師,對於學名藥的品質與供給穩定性,具有的強烈不信任感,是學名藥使用無法普及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過,無論其成效是否彰顯,日本政府積極推動學名藥使用普及化,希望藉此削減醫療費用支出與醫療保險負擔的思維與作法,對於財政負擔問題日趨嚴重的我國健保制度,是否有正面啟發或可借鏡之處,值得進一步思考。
日本的醫療保險概略分為兩種:
1.國民健康保險(被保險人為自營業者、農民與企業退休人士等,其營運機關為市町村級的地方政府)。
2.受雇者保險(又分成以大企業受雇者為被保險對象、由單一大企業或同種同業之複數企業所組成的健保組合所營運的組合健保,以及以中小企業受雇者為被保險對象、由中央政府所營運的政管健保)。
2009年 全球醫藥市場將逾8,200億美元 >生技醫材08/12/01劉惠娟
醫藥行業不屬於週期性產業,其應對經濟變化的能力較強。和美國次貸危機所引發的全球金融危機相比,醫藥市場所受的影響相對較小。展望2009年,在全世界經濟劇烈動蕩的大背景下,醫藥市場仍將可以維持前一年成長幅度。
2009年全球醫藥市場 預估將超過8,200億美元
據美國權威醫藥諮詢機構IMS 10月最新發布的全球醫藥市場預測顯示,2009年,全球醫藥市場的成長速度將與2008年相當,維持在4.5%~5.5%的水準,市場銷售額將超過8,200億美元。
全球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及可能對醫藥需求所造成的影響,將使得醫藥市場面臨新的壓力。
2009年,醫藥市場的新格局也將反映在諸多方面,例如醫藥先進國家的市場成長將被新興醫藥市場的風頭所掩蓋,專科藥物將擔當更加重要的角色,「重磅炸彈」藥物陸續失去專利保護,醫藥管理機構和醫療費用的支付者,對醫療保健的影響力不斷增加。
今年,全球最大的醫藥市場-美國的市場成長率約1%~2%,約為2,870億~2,970億美元,低於今年初所預估的2%~3%成長率。
不但成長幅度趨緩、並低於預期目標,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消費者對新產品的需求降低,另一方面,現今惡劣的經濟環境對消費者看病和藥品銷售也造成一定程度的衝擊。
藥品專利到期、新產品減少和經濟緊縮 衝擊全球醫藥產業
2009年,由於陸續有藥品的專利到期、新產品上市減少和經濟緊縮所帶來的影響,預計美國藥品市場成長率只有1%~2%,銷售額約為2,920億~3,020億美元。
歐盟前5大市場,包括:法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和英國,預計明年的成長率約為3%~4%,達到1,620億~1,720億美元的規模。
在歐洲,由於對保健的評估更趨嚴格,使得原本因人口高齡化趨勢而增加的預防保健需求也大打折扣。醫療保健消費的支付者為了控制開支而減少使用,政府醫療保健預算也呈現分散狀態。
日本為全球第二大市場,預期增長率為4%~5%,為840億~880億美元。新抗癌藥物的獲批、疾病預防項目的推廣,以及處於日本每2年一次的降價空白期,都將對其市場的成長有幫助。而日本政府推廣學名藥使用,將僅對日本市場形成比較溫和的影響。
作為新興藥品市場的代表,中國、巴西、印度、韓國、墨西哥、土耳其和俄羅斯市場合計將成長14%~15%,市值將達到1,050億~1,150億美元。
新興市場擴展迅速 專科藥物支撐市場
不僅製藥公司對這些快速成長市場的關注增加,這些國家的成長還受益於其政府對醫療保健的投入增加,國家和私有醫療保健基金覆蓋面更為廣泛。如此一來,不但病人更容易獲得創新藥物,同時,也推動市場對創新藥物的需求。
我國醫藥市場的快速發展已是不爭的事實,近年來成長幅度超過20%,成為新興藥品市場中的代表。和全球大多數國家陷入經濟活動嚴重衰退的趨勢相較,我國的經濟發展趨勢仍相當被期待,個人消費能力所受的影響不大。
未來的醫療制度改革將在原有的基礎上,使更多的人享受基本的醫療保健,社區醫院市場的發展也將更迅速,預計醫藥市場的容量將有重大的突破,而且,未來幾年還將持續成長。
2009年,由專科醫生所開具的藥物,其市場增長率為8%~9%,預計將貢獻市場成長總數的67%。其中,生物藥成長幅度將達到11%~12%,抗腫瘤藥將達到15%~16%,抗愛滋病藥物將達13%~14%。
由於「重磅炸彈」藥物失去專利獨占權,以及新藥上市數目減少,預計基礎醫療保健藥物市場成長率約僅有2%~3%。
獲FDA批准的新藥數目 大幅減少
2
009年,獲得批准的新產品數處於歷史低點,預計將只有25~30個新分子實體上市,其中,一部分屬於專科藥物或市場潛力有限的藥物。
2009年,預期上市的藥物包括:4個或5個有潛力成為「重磅炸彈」藥物,主要用於治療急性冠脈綜合徵、糖尿病、風濕性關節炎和腦膜炎。
其實,自默克公司的止痛藥VIOXX(萬絡)和葛蘭素史克公司的糖尿病藥AVANDIA(文迪雅)引起廣泛關注之後,美國聯邦監管機構就已加強對藥物的監管。
在2008年9月,美國FDA對三大製藥公司提出的新藥申請暫緩批准,包括:亞培藥廠的兩種新藥(分別為止痛藥和降血脂藥), 輝瑞藥廠的一種抗骨質疏鬆症藥和禮來藥廠的一種抗凝藥,印證IMS在這方面的預測。
2009年,經濟情況將成為衝擊全球醫藥市場的複雜因素。在美國,考慮病人的藥物相關開銷持續波動,與以往的經濟衰退期相比,目前,經濟衰退使得經濟因素和醫藥市場成長之間的交互作用更加強烈。
據IMS估計,2009年,這種經濟衰退將導致美國市場的成長下降2%~3%。其他幾個需要患者自己支付藥費比例較大的國家,如:巴西、印度和俄羅斯,也可能受經濟變動的影響。
歐洲主要市場成長 受到醫療保健支付者影響
2009年,包括:抗癲癇藥物、質子泵抑製劑和抗病毒藥物在內,共計240億美元的品牌藥物將在全球8個主要市場失去市場獨占權。這將意味著明年學名藥的銷售額可以增加680億美元,成長率和2008年相當,約為5%~7%,但是,低於2006和2007年的水準。
這種衰退主要受美國和英國的影響。在主要治療領域內,眾多的藥品競爭者展開劇烈的價格戰,並且造成學名藥的邊際利潤率下降。其他國家則通過政府採取各樣的努力來增加市場對學名藥的使用。
2009年,歐洲主要市場的成長,將受到醫療保健支付者行動的影響,如德國提高購藥退款比例、並緊縮藥品;義大利的區域性藥物不斷擴展市場;英國品牌藥物的價格下調5%;法國許多品牌藥物降價10%;西班牙的參考定價制度也有擴展。
同時,由於保健技術評估者的介入也帶來一些衝擊,如在德國,若新藥被認定不具備良好的效價,將會面臨醫療保險的限制;在英國,如果國家在允許患者購買健康服務範圍以外的治療政策發生任何變化,都將影響到該國藥品市場的發展。
調整公司商業模式 以適應當今市場的瞬息萬變
此外,今年發生的許多事件,可能也會對2009年全球醫藥市場帶來長期的影響,如:人類生長激素生物類似物在歐洲市場崛起,學名藥在日本被廣泛接受,收縮策略在歐盟各國的廣泛採用,歐洲對零售市場的干預降低,以及美國11月總統選舉之後,醫療保健政策可能發生的變化等。
製藥公司作為全球醫藥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仍然能夠通過一系列策略維持一定的成長比例。
如對新興市場、專科藥物和生物藥物的關注、解決病人未能滿足的要求、消除對基本醫療保健市場開發不足的問題,充分展示公司產品的優秀價值,或想方法使原有的品牌重現生機。
雖然,市場的成長已不像前些年迅速,因此,市場的預期數字面臨挑戰,但市場畢竟仍維持成長的狀態。在如今的新環境下,製藥公司取得成功的關鍵,就是調整公司的商業模式,以適應當今市場瞬息萬變的新變化。
2010年 全球醫電市場規模將達900億美元>生技醫材08/12/08 陳堂麒
戰後嬰兒潮世代(1946~1964年出生者)是人數最多的一個世代,控制全球40%可支配所得與77%的私人投資,並引領全球政治、經濟與消費的趨勢。
隨著全球高齡化趨勢的發展,掌握全球最豐沛資金、雄厚財力的戰後嬰兒潮世代開始陸續屆齡退休,高齡化社會及慢性病患人數快速增加等因素,將使得電子醫療市場前景看好。
2010年 全球醫電市場規模將達900億美元
根據聯合國的調查數據指出,2020年,全球超過60歲以上的銀髮族,將占全球人口數的15%~20%,再加上少子化現象加溫,逐漸衍生出許多醫療照護方面的問題。
經濟部工業局民生化工組組長王雅各表示,未來,若能透過醫療電子進行居家醫療照護,不但能減少高齡化、少子化趨勢對社會、家庭的衝擊,更能衍生出龐大的需求市場和商機。
根據Espicom調查顯示,2005年,全球醫療產品市場規模約1,562億美元,其中,醫療電子產品市場規模為700億美元。2006年,全球醫療器材市場產值達1,831.7億美元,其中,以醫療電子為成長最快速的領域。預估2010年,全球醫療電子市場規模將達900億美元。
隨著高齡化社會的來臨,各國無不積極推動以居家式、社區式為主的照護服務模式,利用遠距監控的方式,建構 e 化的醫療照護服務。近年來,由於資訊科技的進步,使得遠距監控在醫療照護上,逐漸扮演重要的角色。
為因應高齡化社會的來臨,行政院在96年3月通過「長期照顧十年計畫」,預計未來10年內,將投入817億元推動產業的發展,並建構國內長期照顧制度,可說是僅次於國民年金的大型社會福利計畫。
資策會MIC調查指出,預估2015年,全球健康照護產業的產值,將達5970億美元,而台灣的健康照護產業的產值,亦高達180億美元,
促進醫電產業發展 提昇產品品質與技術層次
王雅各表示,經濟部工業局為促進國內醫電產業發展,提昇產品品質與技術層次、增加國際競爭力,特別委託工研院醫材中心舉辦「智慧型醫療電子產業」研討會,希望透過一連串輔導計畫,協助國內ICT廠商、醫電廠商、電信或系統廠商,共同發展新興的智慧型醫電產業。
在2008年11月6日所舉辦的「智慧型醫療電子研發成果發表會」邀請多位產業界代表與會發表演說,並有來自工研院醫材中心、量測中心、電光所、自行車中心、欣技資訊、精密機械中心等機構,發表最新的醫療電子研發技術及多項前瞻技術成果。
同時,邀請產業分析師,提供最新一手的市場情報資訊,並分析醫電產業進入門檻與發展的契機,希望能促進產業交流與異業結盟,加速智慧型新興醫電技術的應用與發展。
自行車暨健康科技研發中心主任陳中杰表示,巴金森氏症和阿茲海默症(老人失智症)是兩種高齡人口最常見的神經退化性疾病,容易造成患者平衡失調及行動不便,造成照護的家人非常龐大的精神負擔。
透過e化資訊 提升照護品質 節省30%醫療成本
因此,研究團隊便利用多種智慧感應的技術,搭配人體生理反應等訊號回饋,透過高齡者的肢體律動、再經由互動軟體、進行患者能力評估及訓練處方,希望能提高患者進行醫療訓練的意願與動機、縮短復健的時間。
該套設備開發成本低、可直接應用於諸多機械式的物理治療器材的互動介面,如:平衡訓練器、上肢訓練器、下肢訓練器椅訓練器等。
根據的臨床研究顯示,虛擬實境訓練有助於改善巴金森氏症患者的動、靜態平衡,也使雙項任務的執行不至於退化,可以說是非常良好的復健訓練儀器。
由工研院所研發的家用心電圖監視器,是一低價的智慧型家庭用EKG監測器,為照顧年長者和預防老年心臟病血管疾病突發風險,讓亞健康病患隨時方便操作、使用心電圖機,透過定期量測及早發現、預防疾病惡化、縮短救治時間50%。此外,透過此系統提供的e化資訊,可提升照護品質,節省醫療成本30%以上。
同樣也是由工研院醫材中心開發設計的『生命監測指環』,外型類似「手指環」,該項產品方便配戴於年長者手指上,內裝感應器、可偵測其基本生命徴象,包括:血氧濃度、脈搏及按鈕等。
追蹤生理狀況 建構年長者安全管理
年長者身上配戴的裝置,如測得不正常數值時,使用者可以透過手機、電話發出緊急求救訊號,傳到醫院端的緊急監控系統平台處理。
工研院醫材中心經理王建勝表示,該項產品最大的特色是可作為隨身飾品,簡單操作、長期量測、低耗電量;可追蹤生理狀況,做為年長者的安全管理;亦可即時追蹤異常的生理訊號、心跳,當生命徵象超出設定數值,會持續發出警報。
自行車中心主任陳淳和介紹其研發的紅外線步態偵測系統,該項步態顯示畫面,能即時顯示步態資訊,此外,還具有顯示跑步機資訊的功能。跑步機資訊方面,一般提供有時間、速度、距離、卡路里、傾角等功能。
該項研究是提升商用或物理治療等級的電動跑步機之附加價值與多功能性,使在醫療器材領域中,技術門檻較低的電動跑步機有機會進一步升級,且成本增加不多,除了可與醫療器材廠商合作之外,也可與欲跨入醫療電子產業的異業廠商合作,增加物理治療相關器材廠商的競爭力。
在醫療照護產業面的應用方面,該項研究成果可以推廣至各個物理治療院所、老人照護產業、社區照護產業等,使醫療資源更充分運用與普遍,使有行動障礙的民眾復健更方便,不需要從大老遠的地方至大型醫院就診。
結合體質優異的電子業開創另一頁台灣奇蹟
精密機械中心副主任謝尚斌介紹自行研發的回饋式自動餵食系統,他指出該項研究計畫使用監測帶貼縛於患者身上,藉由患者呼吸過程或心跳脈搏的跳動,促使監測帶內的感測器啟動,以偵測患者的呼吸頻率或脈搏的跳動。
當呼吸頻率或心跳過快,即代表可能餵食過程中産生不適,此時,控制系統將立即傳送訊息至蜂鳴器或警示裝置,以通知醫護人員進行處理。
另外,精密機械中心亦著手研發穿戴式活動暨跌倒辨識遠端通報系統,其利用RF無線傳輸技術(933 MHz之RFIC)提供包括:無線傳輸、無線互連軟體協定的完整功能,由於其超低功耗特性,特別適合應用於攜帶式的醫療產品上。
據悉,目前包括:廣達、鴻海、奇美、台達電等大廠都相繼投入醫療電子產業,希望為低毛利的電子業開創另一片新藍海。
王雅各表示,台灣製造業不但品質優、速度快、運作靈活,還可以快速大量製造、降低成本,有助於打開市場、加速產品的普及化。而資訊電子大廠可以挾最擅長的晶片設計、系統整合、微小化等優勢,投入醫療電子產業。
共同打造醫電產業成為台灣下一個明星產業
台灣醫療暨生技器材公會理事長陳濱強調,台灣現在在全球醫療器材市場的市占率仍不到1%、約19億美元,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
尤其,醫療電子產品約占醫療器材產值的60%,相較國外的40%,更凸顯我國在醫療電子產業的優勢。若能結合我國體質優異的電子產業,相信有機會開創另一頁台灣奇蹟。
工研院醫材中心副主任李國賓指出,醫材中心以研發小型醫療器材為切入點,開發符合未來市場需求的新型居家醫療器材;同時,建立測試驗證平台,結合遠距醫療照護服務,加速商品化。希望促進國內醫電產業發展、共同打造醫電產業成為台灣下一個明星產業。
未來5年 歐盟將挹注20億歐元 投入五大疾病研發>生技醫材08/11/20 孫世昌
為加速歐洲製藥產業的發展與促進新藥品開發,自2008(今)年4月30日起,歐盟製藥工業研發聯合委員會(European Federation of Pharmaceutical Industries and Associations)依據「創新醫藥計畫」(Innovative Medicines Initiative , IMI)擬訂「策略性研究議程」(Strategic Research Agenda)建議。
IMI計畫支援歐洲醫藥研發
針對大腦、代謝性及發炎性反應等疾病,首次向各界展開相關研究計畫提案的徵求;經估算,今年(2008年)下半年,便有將近1億2,300萬歐元的資金,將挹注前述各領域中最具潛力的研發上。
未來,歐盟徵求的醫藥研究提案,亦會進一步增擴至癌症與感染性疾病等其他領域。
IMI計畫是一項運用聯合事業體(即另一種公/私部門間研發合作型態)支援歐洲境內醫藥研究開發的專案計畫;回顧歐洲過往整合型共同研發合作概念的推動,其實已歷經幾個重要的階段。
首先,自2000年開始,歐盟公布里斯本策略(Lisbon Strategy)為歐洲2010年的經濟發展,奠定明確目標。
其次,於2004年時,歐盟更致力於推動「歐洲技術平台計畫」(即European Technology Platforms),透過業界共同協助、並搭配階段性技術合作方式,除了成功在境內建立許多技術平台外,還逐步完成歐洲生技醫藥研究相關資源的整合。
為推行更開放的公/私部門間聯合研究合作模式,於2007年起,正式啟動聯合技術平台計畫(Joint Technology Initiative;簡稱JTI計畫),欲藉積蓄歐盟醫藥各界的研發能量突破產業瓶頸,並達成促進境內重要新興科技研究發展的目標。
未來5年將挹注20億歐元於五大疾病研發
為進一步落實前項計畫,歐盟理事會再度於2008年4月2日,正式公布第73/2008號規則(Council Regulation (EC) No 73/2008 of 20 December 2007, setting up the Joint Undertaking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Joint Technology Initiative on Innovation Medicines)。
除了要在醫藥產業中,建立更開放、長期的公/私部門間合作關係外(包括:學術性機構、研究中心、中小型企業、病患團體、政府與法規等單位),更打算結合歐洲境內公、私資金,共計20億歐元(一半由EFPIA提供,而另一半則來自歐盟),預計未來5年內,將投注於前述五大疾病的治療藥品研究與開發。
由於IMI的成敗,將直接衝擊歐盟醫藥產業願景的實現,因此,想找出歐盟如何藉其所公布的第73/2008號規則,為聯合事業體運作構建完善的法制環境答案,必須對此規則的實質內容做更進一步的探究。
首先,此規則內容約計有18項條文;其中,針對設置IMI聯合事業體所欲達成的目標、事業體法律狀態、資金來源、相關文件處理及因執行研究計畫所衍生IPR(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管理等實務運作上,較易產生爭議的部分,皆做出規範,其簡要如下:
(1)設置IMI聯合事業體目的:
根據規則,於比利時布魯塞爾所設置的IMI聯合事業體,是落實醫藥領域中歐盟JTI計劃與目標而設;同時,該聯合事業體應落實FP7計畫中,有關「健康」等特定研發合作主題作出貢獻。
且對於克服藥物開發流程中的瓶頸、提供補助金與具競爭性提案、集合所有相關資源,促進公部門與私機構間的共同研究,並建立公部門/私機構間長期性合作關係、改進藥物研發流程效率、效果及製藥業長期發展等,也應提出具體可行的機制。
(2)IMI聯合事業體的法律狀態:
據規則條文內容,IMI聯合事業體應為一法律上實體(Legal Entity)(其下設董事會、執行室、科學委員會);同時,在歐盟各成員國家中,該聯合事業體亦應具有等同於法人的法律能力(尤其是動產與不動產取得、處分或成為法律訴訟上當事人等方面)。
(3)歐盟IMI聯合事業體資金來源:
依據條文容,在歐盟方面應提供聯合事業體10億歐元資金,以做為其運作與進行研發活動時的資金,而各項研究活動所需的資金,亦應在經開放提案,並通過兩次「同儕審查」(Peer Review)後提供。
(4)「契約責任」與「文件處理」:
依據該規則,對因進行研發活動而產生的債務,事業體應擔負完全法律責任;同時,對於具敏感性的資訊及文件,事業體亦應盡保護之責。
(5)執行研究計畫衍生的智財管理:
依據規則與IMI智財權政策書等規範內容,對研究成果近用與智財權利授予與散布等方面,聯合事業體應運用不同模式進行保護與管理(亦即在特定條件下可透過授與同意書或計畫同意書,對有關智財權利採行非專屬授權)。
除前述規則外,亦規範要求事業體所在地國,應提供必要的支援,以協助其順利、獨立運作。
強化各界醫藥領域的合作研發
大體而言,可以擇要歸整出幾項特色:首先,就「提案階段」而言,於IMI聯合事業體下所進行的任何研究計畫,未來將完全交由業界決定;而將其與過往歐盟視個案來評估,是否挹注資金的模式相比較,此舉顯然更能貼近產業與市場的需求。
其次,就「研發活動階段」而言,為讓所有研發活動能夠順利完成,達成研究計畫所需的「合作前參加者既有資源」、「於共同研發合作後所產生成果」與「因研發活動所產生非屬計畫目標的成果」等資源。
透過此規則與IMI智財權政策書,未來應如何運用等原則,事先詳加敘明。而基本上,事業體下各所有權人,似應可透過無償授權方式(或於合理條件下),將其提供給其他有需求的成員近用。
往後,一旦該近用原則被確切落實,勢必可大幅降低所有研發活動的成本(指研究所需專利與工具的談判及授權金),甚至還可以縮短研發時程。
就「成果商業化及擴散運用階段」而言,此項規則中,亦要求事業體下成員應遵照IP政策書所規範的原則,對研究計畫所衍生的成果,必須於一定期限內完成成果的散布,同時,也授與執行辦公室對超過指定期限後,擁有主動散布的權限。
在國際合作與資源整合 創造嶄新藍海
此項規範背後的目的,不外乎是解決計畫完成後,研發成果運用或擴散性不足等難題,甚至,也對某些參與成員將來可能隱藏或閉鎖其研究成果的疑慮,而進行的事前防杜策略。
除了前述的各項特色外,對歐盟集中龐大資金,卻聚焦於少數重要醫藥研發領域的作法,勢必較以往分散研發的模式,更能獲得優異的成果。
檢視國內近年來生技醫藥產業發展的現況,據行政院經建會的分析報告指出,我國醫藥產業仍面臨多重困境如:研究經費分散、商品化能力薄弱、公司資金與規模不足、研究人才欠缺等難題。
因此,就歐盟透過第73/2008號規則,為聯合事業體運作建立完整法制規範,展拓、強化各界在醫藥領域研發合作的措施,除了極具參考價值外,對IMI計畫廣納各界提案與事前研擬特定的智財政策,以規範資源及研究成果近用原則等方式,或許可以為我國醫藥研發在國際合作與資源整合方面,創造另一片嶄新的藍海。
發展醫療電子產業 台灣廠商應尋求異業聯盟 >生技醫材08/11/13 陳堂麒
繼汽車電子成為全球投資人重點投資的目標後,醫療電子也以迅雷不及眼耳的速度快速竄升到最佳投資效益排行榜之中,2007年,CeBIT大展亦將醫療電子產業列為明日之星。
台灣首富、鴻海科技董事長郭台銘也表示,未來將投資百億資金,進軍醫療電子市場,說明醫療電子將是生技醫療領域中,最受青睞的新興產業。
隨著全球高齡化趨勢的發展,掌握全球最豐沛資金、雄厚財力的戰後嬰兒潮世代開始退休,高齡化社會及慢性病患人數快速增加等因素,將使得電子醫療市場扶搖直上、前景看好。
2010年 全球醫電市場 規模將達900億美元
根據聯合國的調查數據指出,2020年,全球超過60歲以上的銀髮族,將占全球人口數的15%~20%,再加上少子化現象加溫,逐漸衍生出許多醫療照護方面的問題。
未來,若能透過醫療電子進行遠距居家照護,不但能減少高齡化、少子化趨勢對社會、家庭的衝擊,更能衍生出龐大的需求市場和商機。
根據Espicom調查顯示,2005年,全球醫療產品市場規模約1,562億美元,其中,醫療電子產品市場規模為700億美元。2006年,全球醫療器材市場產值達1,831.7億美元,其中,更以醫療電子為成長最快速的領域。預估2010年,全球醫療電子市場規模將達900億美元,
隨著高齡化社會的來臨,各國無不積極推動以居家式、社區式為主的照護服務模式,利用遠距監控的方式,建構 e 化的遠距醫療照護服務。近年來,由於資訊科技的進步,使得遠距監控在醫療照護上,逐漸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逐漸帶動無線技術在健康照護產業的市場應用。
資策會MIC調查指出,預估2015年,全球健康照護產業的產值,將達5970億美元,而台灣的健康照護產業的產值,亦高達180億美元,
ITIS計畫預估,無線通訊的語音與資料服務市場,預期將從2006年的23.5億元,成長至2010年的33億元。成為全球不景氣的寒冬中,最受矚目、炙手可熱的新星。
連帶影響全球產業的研發佈局與發展
經濟部工業局民生化工組組長王雅各表示,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電子科技被廣泛運用到日常生活中,包含:食、衣、住、行等各個層面,與日常生活密不可分,汽車電子與醫療電子更備受關注,不僅相關市場快速成長,也連帶影響到全球產業的研發佈局與發展。
經濟部工業局為促進國內醫電產業發展,提昇產品品質與技術層次、增加國際競爭力,特別委託工研院醫材中心舉辦「智慧型醫療電子產業」研討會,希望透過一連串輔導計畫,協助國內ICT廠商、醫電廠商、電信或系統廠商,共同發展新興的智慧型醫電產業。
該場研討會邀請多位產業分析師提供最新一手的市場情報資訊、多項前瞻技術研發成果、嵌入式系統暨無線網通技術在醫療電子的應用,同時,發表最新的醫療電子技術,並分析醫電產業進入門檻與發展的契機,希望能促進產業交流與異業聯盟,加速智慧型新興醫電技術的應用與發展。
工研院產經中心分析師張慈映指出,無線通訊技術的發展,造福了人類許多生活上的應用,例如:交通、通訊、營運管理等,讓日常生活的應用更方便,也減少許多不必要的時間耗費,提升運作的效率。
未來五年內 無線技術市場將快速成長
現在,由於人口高齡化、護理人員短缺、減少醫療錯誤的壓力,以及改善病人照護等因素,促使無線通訊技術在醫療環境的應用範圍更加廣泛,預計將帶動無線技術在醫療照護市場的應用。
工研院產經中心分析師王榛驛推估,無線技術市場未來五年內,將快速成長,預計從2006年的6億5600萬元,成長至2010年的22億元,而應用無線通訊技術的健康醫療照護市場,將於2010年成長至107億元,市場成長的主要動力,正是無線通訊技術及醫療技術的整合及需求驟增的加持。
據悉,目前包括:廣達、鴻海、奇美、台達電等大廠都相繼投入醫療電子產業,希望為低毛利的電子業開創另一片新藍海。醫電產業比起電子業,毛利相對高許多、價格也相對穩定,確實能吸引資訊大廠投入。
台灣製造業不但品質優、速度快、運作靈活,還可以快速大量製造、降低成本,有助於打開市場、加速產品的普及化。而資訊電子大廠可以挾最擅長的晶片設計、系統整合、微小化等優勢,投入醫療電子產業,相信對於爭取國際大廠的訂單、迅速累積國際市場知名度,將有莫大的幫助。
結合體質優異的電子業 開創另一頁台灣奇蹟
台灣醫療暨生技器材公會理事長陳濱強調,甫投入醫療電子產業時,雖然,短期之內不易立刻看到效益,但是,若以5年為基準觀察,相信這些投資都是非常有機會的項目。
台灣現在在全球醫療器材市場的市占率仍不到1%、約19億美元,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尤其,醫療電子產品約占醫療器材產值的60%,相較國外的40%,更凸顯我國在醫療電子產業的優勢。若能結合我國體質優異的電子產業,相信有機會開創另一頁台灣奇蹟。
工研院醫材中心副主任李國賓指出,醫材中心希望以小型醫療器材為切入點,開發符合未來市場需求的新型遠距及居家醫療器材;同時,建立測試驗證平台,結合遠距醫療照護服務,加速商品化。
目前,醫材中心結合機電、資通、生醫、材化等科技,充分發揮工研院在工程及材料的特色和長處,與產、學、研各界密切的合作,努力為醫療器材產業開創新市場。
共同打造醫電產業 成為下一個明星產業
隨著科技產業與醫療產業結合的趨勢越來越明確,經濟部推動「智慧型醫療電子產業技術推廣與輔導計畫」,輔導有意進入醫電市場的廠商開發相關技術,並透過研討會的形式,進行成果發表與成品展示,亦邀請醫電產業各界代表,分享實務經驗與產業發展現況,希望促進國內醫電產業發展、共同打造醫電產業成為台灣下一個明星產業。
透視全球製藥業10億美元以上大型併購案趨勢 >生技醫材08/10/21劉惠娟
製藥業併購及轉讓行為,在渡過2007年相對平靜的一年之後,大手筆交易又重現江湖。
整體來看,2008年上半年共簽署6宗超過10億美元的巨額協議,這些協議均圍繞在全盤併購和產品許可上。
在涉及交易的製藥企業中,諾華公司毫無疑問是最大的買家,其中,以390億美元收購專業眼科保健公司-ALCON(愛爾康),擴展全球事業版圖。
而今年上半年最忙碌的公司,則是日本武田製藥,該公司耗費巨資收購千年製藥公司(MILLENNIUM PHARMACEUTICALS),並分別與安進和ALNYLAM公司簽訂兩項產品許可協議,顯示武田製藥試圖進軍美國市場的企圖心。
展望下半年,隨著羅氏公司提出以440億美元的價格,收購基因泰克公司;葛蘭素史克投資32.5億美元與ACTELION公司共同開發抗失眠新產品等大型併購案的發酵。
產業分析師預估,今年下半年,製藥企業之間的收購規模和交易額將可能更大。一旦成功,羅氏和基因泰克之間的交易金額,將成為2008年最大的收購案。
諾華收購愛爾康 跨足眼科用藥市場
此外,諾華公司以390億美元收購眼科保健公司ALCON的舉動也引起各方的關注,此舉亦顯示諾華藥廠走向多元化發展的方向。據悉,諾華將先收購ALCON公司25%的股份,到2010年,再收購ALCON公司52%的股份。
諾華藥廠 CEO魏思樂博士認為,這宗收購很划算,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眼科用藥市場將是炙手可熱的利潤來源。且眼科用藥產品較不會受到價格與經濟景氣強弱因素的牽制。
雖然,醫療保險機構和政府正在努力讓製藥企業出讓部分折扣,但一般情況下,消費者還是得花錢購買眼科保健用品,使得眼科用藥的前景備受關注。
而日本武田藥廠目前正面臨嚴峻的考驗,就是該公司旗下的產品-吡格列酮(ACTOS)和蘭索拉唑(PREVACID)的專利即將到期。於是,在迫切擴張美國市場的動機催促下,武田利用目前美元疲弱的「天時」,今年4月,以88億美元的價格收購千年製藥公司。
千年製藥在2007年的收入超過5億美元,同時,還有多項抗發炎藥和抗腫瘤藥正研發中,這一點優勢恰好滿足武田藥廠對抗腫瘤藥領域的興趣。
值得注意的是,透過該項收購計畫,武田獲得千年製藥的抗腫瘤藥物-硼替佐米(VELCADE),武田希望VELCADE能成為一個全球性的「重磅炸彈」藥物,使公司繼續維持銷售的佳績。
第一製藥三共併購印度蘭伯西 強化亞洲市場布局
武田製藥並不是唯一一家簽署數十億美元大單的日本企業,日本的另一家藥企-第一製藥三共株式會社日前也以46億美元收購印度製藥巨頭-蘭伯西公司(RANBAXY)。
兩者的合併案可以說是雙贏的策略。收購案完成後,第一製藥三共將成為日本高齡化族群廉價仿製藥的主要供應商,藉此契機,第一製藥三共還可以加速進入規模日漸壯大的亞洲用藥市場。
而蘭伯西成為第一製藥三共的一部分之後,將進一步轉變為一家以研發為主的製藥企業。
如果說健贊(GENZYME)公司透過併購獲得一支反譯RNA(ANTI-SENSE RNA)類降血脂新藥-MIPOMERSEN,倒不如說健贊用一筆相對合適的資金,贏得了一個開發新藥的技術平台。
曾有許多公司想與Isis合作開發Mipomersen,但最後還是由健贊勝出,以19億美元獲得Isis的旗艦藥物Mipomersen的所有權。
Mipomersen可阻斷一種能向「膽固醇打開大門」的基因,其在臨床試驗中得到降低壞膽固醇方面,令人印象深刻的數據。目前,Mipomersen即將進入Ⅲ期臨床試驗。
根據協議,Isis將保留Mipomersen30%的銷售收入,這一比例可逐漸上升至50%,直到年銷售額達到20億美元。最重要的是,健贊不僅擁有Mipomersen的上市銷售權,還有以同一靶點開發其他新藥的上市權。
日本武田以10億美元代價 進入RNA干擾領域
2007年,對安進(Amgen Inc)公司來說,可以說是困難重重的一年。藥品安全性問題一直困擾著該公司銷售最好的藥物抗貧血藥物ARANESP和EPOGEN,導致這兩個藥物的銷售額急劇下降。
為了彌補損失的利潤,安進公司進行重組和裁員。所幸,安進公司的研發線中還有多項可以開發的藥物。
對於武田公司來說,從安進公司接手這些藥物是一件不錯的投資。通過這項價值超過10億美元的協議,武田藥廠將獲得13種正在研發中藥物,宣示武田製藥正式投入生技藥物領域。
2008年5月,武田公司以10億美元的代價進入RNA干擾( RNAI )領域,繼續在美國市場開疆闢土。
在與RNAI領域的巨頭ALNYLAM公司簽訂許可協議之後,武田公司獲得用於治療腫瘤和代謝性疾病的RNA干擾技術,同時,在未來還可以選擇擴展至其他的治療領域。而這一出發點,與前述的健贊公司有異曲同工之妙。
根據協議,ALNYLAM可獲得1億美元的前期金和5,000萬美元的近期技術轉讓費,還可以從每個產品獲得1.71億美元的里程金和專利提成費用。武田公司則可以將這種合作關係擴展到其他藥物領域,憑藉的正是ALNYLAM的RNA干擾技術。
工研院投入磁性微粒熱療與功能性奈米微胞開發>生技醫材 08/10/10 張明智
腫瘤的熱治療始於19世紀末,藉由射頻(radiofrequency)、微波(microwave)等高頻電磁波、超音波(ultrasound)、紅外線等方式,將物理能量在腫瘤組織中,轉換為熱能。
使局部溫度升高,並維持一段時間,以達到殺死腫瘤細胞而不致損傷正常組織的治療方法,目前已成為繼手術、放療、化療及免疫療法之後的治療方案。
由於,奈米金屬高效率的光熱轉換性質,以及尺寸效應造成的被動標靶(passive targeting)特性,使其在癌症熱治療的應用上,逐漸受到矚目。
工研院投入 磁性奈米微粒熱療法試劑開發
工研院團隊則利用Seed Mediated Growth方法合成奈米金棒,其平均長度為42nm,長寬比約為4.0,吸光波長約為810nm之間(圖1)。
此奈米金棒在可見光照射下呈現淡紫色,可藉由調整反應試劑濃度,調整奈米金棒的長寬外型,進而微調奈米金棒的近紅外光吸收波長(如圖2)。
以波長810nm(CW, 200~500mW)雷射光源激發奈米金棒,測試其光熱轉換效果(如圖3所示),結果顯示,溫度變化與奈米金濃度、雷射激發功率、與激發時間等三項參數成正比。
舉例來說,在調整雷射功率以300mW,激發4min後,奈米金棒所產生的溫差可達17℃(在人體溫度升高至45℃以上,即足以殺死腫瘤細胞)。
除了光熱轉換治療腫瘤之外,工研院在利用磁性微粒吸收高頻電磁波後所釋放的熱量,使其應用於體內的腫瘤治療領域亦有著墨。
由於,具升溫速度快與高溫特性的新穎性磁性微粒,可選擇性地聚集於腫瘤細胞附近,除可治療局部性腫瘤外,更可應用於瀰漫性癌症治療(作用機制如圖4所示)。
具生物相容性、低細胞毒性 及高磁性、高比熱吸收率
具血清安定性的新穎性磁性奈米微粒,可於注射後聚集於腫瘤細胞附近,在外加磁場下,讓磁性奈米微粒升溫至45~50℃,使磁性微粒吸收高頻電磁波後,釋放熱量進行溫熱療法的腫瘤治療。
奈米微粒升溫測試結果顯示:在相同濃度下,工研院發展的磁性奈米微粒升溫效果,較商業化產品Resovist更佳;而在高比熱吸收率(SAR值)的比較上,於磁場強度246 Oe,52K Hz條件下量測可達36,比Resovist檢測值高出將近1倍之多(見圖5右)。
同時,以小鼠直腸癌細胞株CT-26加入磁性奈米粒子,進行體外細胞毒性測試,在未施以外加磁場的環境下,磁性奈米微粒的存在,並不會對細胞產生有意義的細胞毒性。
根據上述成果顯示,工研院所開發的新穎性磁性奈米微粒熱療法試劑,具有生物相容性、低細胞毒性及高磁性、高比熱吸收率(SAR),於體外細胞及動物體內的熱療實驗都有優異的表現。此新磁性奈米微粒亦可結合磁振造影診斷及熱療法
對正常細胞的光毒性可大幅降低
奈米微胞是以兩性的結構,同時存在於高分子鏈。因其具有親水與疏水兩個鏈段,因此,在水溶液環境中,親水端會裸露在外,而疏水端則會排列、並聚集在形成的球體內部,以自我組合(Self-assembly)的方式聚成顆粒。
由於,腫瘤治療仍是生醫領域發展的重點之一,因此,工研院致力於功能性奈米微胞技術的發展,構思以高分子材料包覆抗腫瘤藥物;研究人員首先對高分子與藥物標的進行篩選,並進行包覆與配方調整。
除了光感抗腫瘤藥物的包覆處理,另一系列的高分子奈米微胞的設計,可應用於包覆各類疏水性化合物或藥物。在臨界微胞濃度(CMC)以下時,高分子會以單體形式存在;然當濃度高於臨界微胞濃度後,抗癌藥物則被包覆在疏水鏈段,並聚集在微胞內部。
工研院以抗癌藥物喜樹鹼類(Camptothecin)或其衍生物所開發的奈米微胞新劑型,具有免疫系統隱蔽性、腫瘤辨識性與均一尺寸(100-150 nm),藥物包覆效率高達80%以上,穩定儲存期超過3個月。
基於安全考量 須經充分評估與臨床測試
動物實驗顯示,高分子奈米微胞新配方具有腫瘤標的,延長血液滯留時間與增加生體吸收率的功能。此外,動物抗癌藥效實驗及小鼠急毒性試驗顯示,新配方能明顯增加大腸癌抑制效果達2倍,並降低毒性約8倍以上。
雖然,奈米生醫領域所要投入的經費與人力已是奈米科技應用市場的主流,然而,基於對人體安全考量,必須經過充分的評估與臨床的測試,期間所耗費的跨領域溝通、安全驗證的時程,確實非其他領域所及。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