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下文,又想比較兩岸的金改。
<蔡明忠西進中國銀行 全台第一全球最後>今周刊 2007/07/30劉俞青
後有入侵者,前門又打不開,局勢會有多危急?是做困獸之鬥?還是集合所有心力,一舉衝破大門?
目前的台灣金融業就陷入這樣岌岌可危的戰況之中,而支撐業者仍堅持不放棄的,恐怕是門縫之外,看見一線綠意盎然的春天。
不容片刻的遲疑耽擱,因為入侵者持續長驅直入,獲取獵物。最新消息傳出,原本與遠東銀談了數年之久的匯豐銀行,不耐久談未果,轉頭目標鎖定南台灣的京城銀行,意外發現負責人蔡天贊比起前者「好談很多」,如無意外,近期之內,又要有一家本國銀行要被外銀「叼走」。這就是台灣金融業如今面臨的困境。
前段班的業者躍不上國際舞台,價值一直在持續流失,後段班的眼看局勢不對,最後只好被迫在賣相尚佳之際,無奈脫手賣給外資;金融業的競爭力就在這種惡性循環下不斷被「淘空」,元凶恐怕就是綁住業者往前邁進的現行法令。
「也許談不上『物美價廉』,但絕對『物超所值』」,過去幾年來,美林研究部主管程淑芬不止一次在公開場合,如此傳遞他對台灣金融業的見解;但這個疾呼,沒有引起台灣投資大眾對金融股的青睞,卻反而一語提醒了外商的注意。
去年以來,從渣打銀行石破天驚買走竹商銀,緊接著花旗銀行在壓力之下,也宣布買下華僑銀行,然後是荷蘭銀行以標售方式標走台東企銀;沒多久,連同私募基金 都進來掠奪,一家名不見經傳的隆力集團買下五一%的安泰銀行,為小銀行出售揭開序幕。事隔不到一個月,高雄陳田錨家族經營的大眾銀行,也把經營權拱手賣給了凱雷私募基金。
只不到一年時間,五家銀行資本額共計七○六億元,幾十萬戶的客戶資料、業績,拱手讓給外商銀行與外資。「誰是下一個?」當一家家銀行拆下本土招牌,掛上閃亮亮的外商招牌之際,這個疑問,恐怕是台灣金融圈一時之間很難平息的熱門話題。
不過,就在同一時間,同樣的熱錢,也以十倍速速度湧進中國金融業,比起台灣,有過之無不及。二○○四年八月,匯豐銀行以十七.四七億美元的資金,敲下中國交通銀行一九.九九%的股權,也一舉敲開了外國資金進入中國銀行業的大門。
門一打開,從此來自美國、德國、西班牙、荷蘭、澳洲等全球各地的銀行,就像朝聖一般,不遠千里而來,大舉參股中國的銀行;截至目前為止,有超過將近三十家銀行逼近三百億美元的資金,投入中國。不過,在這場全球金融業競逐的「超級盃」賽事裡,獨缺台灣。
如果不缺席,局勢恐怕完全反轉。以中國交通銀行為例,二年多前,匯豐入股成本大約每股一.八八港元,一年後至H股掛牌,掛牌價每股二.五港元,每股現賺三成。而截至七月二十三日止,交銀的收盤價為八.八五港元,大股東匯豐銀行每股帳面價值大賺三.七倍。
台資銀行受限未能參戰中國
如果回到市場面,坐享中國市場快速成長的甜美果實,交通銀行去年稅後淨利超過三成,「三成」這個成長率,打敗去年台灣所有銀行業;這還不包括如果參股的是台灣金融業者,將瞬間湧進的台商業績加持。
因為同文同種,加上技術領先、與國際接軌,原本最有機會馳騁中國戰場的台灣銀行,被綁在原地動彈不得,只能從一線門縫往外看,看見門外肥美的草原,遼闊的市場,卻無能為力。
於是乎,開始有人努力掙脫枷鎖,要擠身門縫之中溜出去。富邦金繞道香港,參股廈門市商銀,就想衝出第一名,但這個「全台第一名」,卻是「全世界最後一名」,所有的卡位競爭早就鳴槍起跑,富邦金看似一步之遙,卻慢了整整快三年。
三年的時間,讓中國四大國有銀行除了刻意留下的農業銀行之外,都已經赴港掛牌,順利引進外部資金;三年的時間,也讓外銀紛紛相中次一級的股份制銀行、城市商業銀行,俯衝而下,叼走肥肉。
如今,第一回合結束,最甜美的果實已收成完畢,第二回合就要啟動,台灣的銀行若還搭不上這班列車,管他第一名還是最後一名,恐怕就此坐困愁城,永遠被拋在世界潮流之外。
大陸金改與台灣金改 誰才是玩真的?兩篇文章放在一起比對,答案一目了然。
<外資銀行入股與大陸金融改革>
政大經濟系教授 林祖嘉 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科經(析)094-022號 05/10/21
服務業是大陸產業發展中最落後的一環,其產值佔大陸GDP的三三.四%,遠低於台灣的六七.三%,更低於美日七成以上的水準。在服務業中佔重要一環的金融體系,更是大陸經濟發展中,最主要的一塊絆腳石,因為大陸的金融體系缺乏效率。
中國大陸在二○○一年底加入WTO以後,承諾逐步開放其國內的金融市場,允許外資銀行及其他金融機構進入投資,許多外資銀行看中大陸經濟快速發展的吸引力, 紛紛進入中國大陸從事相關業務。據統計,目前已有一一○家以上的外資銀行分布在大陸的十八個城市,從事人民幣的相關業務,而且其經營業務種類超過一百種以 上,遠超過大陸傳統銀行所經營的業務範圍。
然而,雖然外資銀行大舉進入,但其總資產僅佔全大陸金融體系的二%,因此想利用外資銀行的競爭來達到促進大陸銀行體系改革的目的,似乎並不容易達成。因為以 大陸銀行體系最需要改革的四項主要內容來看,包括提高資本適足率、降低呆帳比率、擴大業務範圍,及改善公司治理等,都不是以競爭的方式就可解決。
因此,為加速大陸銀行體系民營化,並改善體質,大陸官方積極設法引進外資銀行併購大陸銀行的部分股權,並協助這些國內銀行達到上市的目的。大陸官方的盤算是 利用外資銀行的持股,可以增加大陸傳統銀行的透明度,而且可以借用外資銀行的技術,來引進更多種類的金融商品,及提高大陸銀行的公司治理。
外資銀行自然也有他們的打算。第一,大陸經濟成長快速,全國總存款達三兆多美元,規模相當可觀,應該趕快卡位。第二,目前以獨資方式進入大陸的外資銀行發展 受到許多限制,尤其是銀行分行的網絡不易展開。如果能併購某一家大陸銀行的部分股權,就能夠立即的利用策略聯盟的方式,快速擴展業務。第三,外資銀行併購 大陸銀行的部分股權不但是一種策略性投資,更是一種關係投資,這在重視人際關係的中國大陸非常重要。
在雙方利益一致的情況下,今年以來,外資銀行參與購併大陸銀行股權的腳步從未停歇。不過,由於大陸限制單一外資銀行參股不能超過大陸單一銀行股本的二○%,多家參股銀行的持股不能超過二五%,使得外資銀行的參股比率仍然不高。
目前,美國銀行以三十億美元取得建設銀行九%的股權,高盛與德國安保集團以三十五億美元取得工商銀行九.九%的股權,而蘇格蘭皇家銀行與港商李嘉誠等人合股 以三十一億美元取得中國銀行一○%的股權。大陸的四大銀行中,只剩下中國農業銀行還在尋找合併夥伴。另外,匯豐銀行也在今年中取得中國第五大的交通銀行一九.九%的股權,雙方並約定在二○○八年時此股權比率可提高一倍。其他知名的併購還包括花旗與上海浦東銀行,香港渣打銀行與渤海銀行,荷蘭國際與北京銀 行,及韓亞銀行與青島國際銀行等等。
外資流入對於大陸銀行體系改革的成效到底如何呢?由於目前時間還短,無法立即看到成效。不過,以介入較深的匯豐與交通銀行的合作來看,似乎可以看到一些契機。前者派了二十多人幫助管理後者,並在董事會中佔有二席的位置。其結果使交銀的新呆帳率由去年下半年的二.四五%,降到今年上半年的一.八八%,同時資 本適足率由九.五%提高到一一.三%,這可能是大陸主要銀行中表現最好的。也使交銀在香港上市的股價由上市時每股一.八六港元,上升到目前的三.一五港元。
在大陸金融體系急須改造的今天,借助於外資銀行絕對會是一個快速又有效的方式。另一方面,大陸本身的高經濟成長率與高儲蓄率,其未來重視產業的發展也是機會無窮。因此,在雙方利益的互相吸引下,短期內外資銀行併購中國大陸銀行股權的腳步應該不會停止下來。
反對將金融資產拱手奉送給財團的二次金改【聯合報社論2005/10/30】
二次金改的目標期限已迫在眉睫,民間質疑金改只為「財團化」的聲浪越大,陳水扁總統的話也說得越重,甚至不惜以官員的烏紗帽相逼。
日前一場官員與在野黨立委的金改辯論,更凸顯出這種「限時、限家、限制競爭與限制市場」的二次金改,結果只是將國內重要的金融資產奉送給既得利益的財團,卻不能真正建立有國際競爭力的本土金融產業,賠上的是公平、正義、金融便利與財富分配的正當性。
二次金改的目標究竟如何產生,已經是一場羅生門。該負責的官員不清楚目標數字的來由,更不願為這些目標數字背書;非執行政策的部門,從總統、國安會到經建會則不斷強調,這些數字來自「共識」。
決策者不明,改革後的結果又絕對性地有利於既得利益者,難怪外界會懷疑:所謂共識者,是指財團間的共識,其目標只為壟斷台灣的金融資產。
且不論決策過程的粗糙、紊亂,人們真正要知道的是:二次金改究竟是改革、強化了金融機構的競爭力,或者其實只是以政策來協助財團掠奪的美麗幌子?
行政官員們在辯論中,至少有一件事情是異口同聲的,即皆稱是為了建立台灣成為區域金融中心,所以金融機構必須擴大規模,才能走出去與國際競爭。言下之意,欲建設台灣為區域金融中心及讓台灣金融機構國際化,應是支撐二次金改的願景。
但如何才能達到這兩大願景?
給台灣金融業夠廣大及肥沃的市場,即可讓台灣金融業自然茁壯;引進國際與國內競爭,即可以不斷強化台灣金融業的戰鬥力。這是達成台灣金融改革兩大願景的不二法門,偏偏此次金改的做法卻是背道而馳。
台灣金融業最具競爭力的市場自然是大陸市場。理由是:一、台灣金融業最熟悉的台商已在大陸市場形成足夠的勢力,客戶在那裡;二、大陸承諾WTO的金融業開放 時程就在明年底,台灣可以提前搶佔市場;三、大陸開放金融業務的順序與台灣過去的歷史經驗相仿,台灣金融業熟知開放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與因應之道。
所以,台灣金融業雖仍落後歐美金融先進國家許多,卻仍在大陸市場頗具競爭力,可以藉由參與大陸市場而自然成長並擴大規模。
更重要的是,台灣要成為區域金融中心,卻不許台灣金融業登陸,不啻是要逼使與台灣金融業往來的外國企業捨棄經濟規模四倍於台灣、且年成長率遠超過台灣的大陸市場,試問,這樣的台灣還有成為區域金融中心的條件嗎?
在鎖國政策下,台灣金融業不能藉最有機會的大陸市場操練戰鬥力,又不可能赴歐美與早已領先台灣上百年的金融業競爭,如今竟在不能藉由市場規模擴大而自然成長的情形下,關起門來想以合併的方式來達到官員口中一再強調的「規模」,這當然只是「揠苗助長」,毫無生機可言。
尤其,今日的遊戲規則是:只准民併官,不准官併民;只准金控併銀行,不准銀行併金控;金控公司執照可再增加,現有的金控公司卻要減半。任何有點常識的人,看到這樣的遊戲規則,只要把現有十四家金控公司名單列出,扣除其中官方掌握的金控公司與規模太小以至於沒有足夠資源購併他人的小金控公司,就清楚為何市場傳 言,二次金改只是為了成就特定幾家財團而已。總之,無論如何都要用政治力把錢送給這幾家財團,卻說不出什麼道理,這正是社會大眾對二次金改的印象!
捨棄達成區域金融中心與提升金融競爭力的正途不走,卻急於在年底之前限時達成減半的目標,既無法引進國外策略投資者,又排除國內競爭者,更禁止銀行登陸,這 種關起門來揠苗助長的做法,或許耗盡了國家與人民資源確實能在島內扶植起幾個耀武揚威的山大王,但這些山大王只能在國內作威作福,只怕根本走不出去!
反對二次金融改革,正是要反對這種假改革之名,卻徹底破壞公平、正義,並將為台灣金融產業帶來災難的錯誤政策!
http://www.wearn.com/bbs/topic.asp?topic_id=78918&forum_id=5122&cat_id=7&golast=lastpo
格瑞貝斯中國銀行業競爭力報告(前言)
按照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 簡稱WTO)時所簽署的具體協議,中國於2006年12月11日起全面開放其銀行業,自此中國銀行業進入跨時代的全面競爭的時期。花旗集團、滙豐控股、渣打銀行和美國銀行等全球最大的數家銀行已開啟其中國發展戰略計畫,中國本土銀行如何應對新時期的競爭,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
2006年12月11日生效的新規定將允許外資銀行從事人民幣零售銀行業務,理論上取消了所有經營上的地域和客戶限制。此前外資銀行只被允許在20個主要城市開展有限的此類服務。向外資銀行逐步開放人民幣業務是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一項重要承諾,中國在2001年12月11日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時,對外資銀行正式開放上海、深圳、天津、大連四個城市的人民幣業務;去年12月1日,中國對外資銀行進一步開放廣州、珠海、青島、南京、武漢五個城市的人民幣業務。
截至2005年十月底,外資銀行在華營業性機構達到181家,其中外國銀行分行147家,下 設支行八家,在中國註冊的法人機構19家、下設分行7家。在華外資銀行資產總額為379.65億美元,負債總額為337397億美元。其中人民幣資產總額 為495.97億元,負債總額為423.46億元。目前已有外資銀行提出在上海設立交易中心和研發中心的計畫以更貼近中國本土的金融市場,最新資料顯示, 截至2006年6月底,外資銀行在華營業性機構達到183家。
如何快速發展中國金融服務市場、贏得市場已經成為外資銀行中國發展戰略計畫的重中之重,對於外資銀行而言,如何短時間內擴大市場佔有率成為能否最終贏得中國市場的關鍵。為此外資銀行通過收購本地銀行的股權,擴大分支網路,並以高端客戶為目標提供金融服務。
本次格瑞貝斯環球財經推出的《中國銀行業競爭力報告》力圖向讀者詮釋未來中國銀行業競爭的脈絡,為各方人士提供更有價值的資訊分析,本專題由瑞恩安德投資贊助支援,中國地區指定網易商業報導為獨家發佈平臺。
中國金融業全面向外資銀行開放,而隨著市場逐漸擴大,外資銀行將成為中國金融體系中的重要力 量,而對外資銀行的監管工作也進入新的階段。中國銀行業監管機構要求外資銀行建立專門的業務部門管理人民幣交易風險,站在保障中國金融市場安全的角度考慮 該舉措是正確的。同時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即使外資銀行迫於中國政府監管條例的壓力健全銀行業務框架,但身在中國的外資銀行其每項業務的實施依舊會圍繞其 海外總部的全球化戰略的核心而展開。對於中國政府而言,確保金融體系的安全在於必須使投資者看到中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http://finance.163.com/06/1230/14/33JK4OU400251RJ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