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8-18 05:28:39| 人氣4,272| 回應24 | 上一篇 | 下一篇

錢四腳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真搞不懂綠官,難道連「錢四腳」那麼簡單的道理都不知嗎?

不然要怎樣?任由無祖國的商人掏空台灣嗎?

問題是能回到小蔣在上海或台北打奸商的時代嗎?再說那些商人如本台前評<節稅 上有政策下有對政策>所言:「原以為實施最低稅負制後,富人就無法逃稅了,不料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稅擔還是得落在十年沒調升薪水的上班族肩上。」

只怕愈管制愈會如本台前評<綠頂商人之悲>和<兩岸金改>所提之權錢交易。

兩岸打結 轉個彎解套【經濟日報07.08.15 李淑慧】

金管會主委胡勝正昨天很難得的批評台商到香港掛牌有如嫁入豪門的深宮怨婦,強調台商在台股掛牌比到港股掛牌更有利。一些缺乏國際知名度的台灣企業到香港掛牌,成交量、股價不佳,是眾所皆知的事情,然而,為何企業仍前仆後繼?

企業掛牌的目的主要是籌資,以利企業繼續擴大業務版圖。在兩岸問題之下,台灣政府限制企業投資大陸不得超過淨值的40%。若台商在大陸著墨很深,在台灣掛牌等於自綁手腳。

單是這點,在香港掛牌就遠遠贏過在台灣,因為香港證交所並未限制掛牌公司資金運用,香港掛牌也成為大陸台商的首選,這點恐是台商排隊到香港掛牌的主因。

除了投資大陸的議題,很多台商到香港掛牌是為了提升國際知名度。不可否認,香港國際化比台灣深得多,以全球角度來看,若在港股掛牌,外資會幫忙寫報告。如此一來,可幫助拓展國際業務。

還有企業是為了解決大陸員工認股問題。在台灣掛牌,沒辦法配股給大陸員工。到香港掛牌問題就簡單得多。

香港證交所執行總監霍廣文多次來台,爭取台商到香港上市,也頻頻造訪對岸設廠的台商。相較之下,金管會、證交所、櫃買中心是否走到東南亞或其他地區,爭取外國企業、台商到台灣掛牌呢?

台商企業到香港掛牌不是沒有原因,香港條件比台灣好,主管機關更是積極。台灣在兩岸政策上總是打死結,雖然金管會想盡辦法在兩岸投資限制下另找出路,然而還沒比賽前就先自廢半邊武功,這樣競爭下來,怎麼能贏?

台長: 阿楨

您可能對以下文章有興趣

人氣(4,272) | 回應(24)|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財經企管(投資、理財、保險、經濟、企管、人資) | 個人分類: 時評兩岸 |
此分類下一篇:欺中怕美
此分類上一篇:兩岸金改

塵俠
錢四腳 而且各走各的調
但如果嗅到同伴的味道 且目標明顯
就變得有志一同 而齊步並進了
2007-08-22 17:02:06
台商想撤?
台商輕忽稅事 當心成大陸階下囚

【經濟日報╱特派記者林安妮/上海二十六日電】07.08.27

台商投資大陸,需特別留意大陸稅法及勞動法令等相關規定,避免誤觸重罪、失去人身自由才後悔。此外,兩岸政治高度敏感,少談政治、多拚經濟,也是保平安之道。
千興不銹鋼董事長葉碩堂上周驚傳,因旗下主要客戶涉嫌逃漏增值稅發票,海關誤把大股東開出的信用狀,當成低報產品價格,懷疑千興大股東涉嫌協助犯罪,因而留滯葉碩堂協助進一步調查。
事實上,這幾年,屢屢發生台商因為「稅事」或是觸犯大陸勞動法令,造成人身失去自由的情況。其中台商最輕忽的狀況就是,逃漏關稅、漏開增值稅發票,以及未能及時處理勞工問題,進而演變為社會秩序事件,遭到處罰。
早前有一家廣東紡織業台商,因財務人員一時失察,把客戶開出的假發票拿去抵稅,結果被稅局人員指為逃漏稅。在大陸,逃漏增值稅屬於刑法上的重罪,這家公司的所有台籍主管為了避禍,連夜跑回台灣躲了好幾個月的風頭。
這家公司總經理無奈地表示,整起事件的罪魁禍首應該是旗下的那名客戶,但大陸稅局認定該公司有協助逃漏稅嫌疑,「瓜田李下,說也說不清,只好委託一群『有 力人士』、會計師及律師出馬調停,才讓整起事件轉危為安。」從此,這位總經理要求公司所有高級主管一同加強「學習」大陸財稅等相關法令,避免再因「無知」 而犯罪。
此外,和大陸海關相關的各種規定,也經常讓台商不敢怠慢。
一位在東莞經營筆記型電腦週邊配備的台商表示,很多台商保稅措施沒做好,經常把進口的保稅料件或是生產機器,拿來轉作內銷產品(俗稱串料),很容易就被當成逃漏稅。「和進出口相關的規定沒搞清楚,很容易被當成走私」。
他表示,最近大陸出口貿易政策經常有變化,加上海關查稅從來沒停過,台商得特別留意。
從前,這位台商為了摸清楚大陸的海關規定,同時也適應各地不同的「執法風格」,在開始創業的前半年,幾乎天天早上8時到海關問問題。他苦笑,當時感覺很像在海關上班,只差沒有打卡。
漢邦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史芳銘說,企業逃漏關稅或是漏開發票情節重大者,很可能危及「直接責任人員」的人身自由。直接責任人員不以法人代表為限,董事長、總經理都有可能遭到牽連。
史芳銘表示,這兩種情況在大陸都是重罪,如果牽涉的金額龐大,的確有可能發生遭到留置或是被要求配合調查等情況。一般說來,被拘留的對象多是「直接責任人員」,不以法人代表為限,提醒台商必須更重視事前預防。
他說,很多台商經常是等到東窗事發了,才急著找會計師、律師求助。但通常人贓俱獲後,就很難再有轉圜。因此,台商平時要特別督導相關人員,不要因為故意或過失,漏繳了兩種稅。
近年來,也有台商因為惡性倒閉,或是因為勞資糾紛導造成社會秩序事件,讓地方官員不得不留滯相關人員配合調查。甚至還遭到法院執行假扣押、限制出境。案件如果「提升」到這種情況,必須等到整起事件落幕後,才可能順利出境。

東莞漸失色 台商想撤退

【聯合報╱特派記者藍孝威/東莞報導】 07.08.27

早期許多台灣鞋廠西進大陸發展,都選在東莞厚街落腳。但是近年來,不堪成本上漲的壓力,已開始自東莞出走。離開東莞後,台商的下一站在哪裡?

台灣區電機電子公會上周公布2007年大陸投資環境與風險調查,東莞和惠州連續兩年「蟬聯」暫不推薦投資城巿。日前台商協會和東莞市政府開會時,一名重量級會長發言:「如果再不改善東莞的投資環境,以後大家只好在越南見了!」或許可代表台商心聲。
東莞市台商協會秘書長趙維南坦承,近年來台商至東莞投資的腳步已經放緩,不過他也強調,東莞歷經過去一段時間的經濟高速成長,現在正謀求產業轉型升級,企業外移是免不了的。
趙維南表示,受限於生產成本不斷增加,土地資源愈來愈稀有,有部分台商自東莞出走。趙維南認為,政府推出產業升級計畫,導致產業外移是很自然的現象。況且有些台商雖然北上長三角拓展版圖,但是在珠三角的工廠並沒有輕言放棄。
一名在厚街從事製鞋業的台商陳先生表示,據他觀察,由於大環境不友善,近年來確實有很多台商從東莞撤退。他說,很多台商採取「打帶跑」的策略,能做就繼續撐,直到做不下去就「落跑」,留下一堆爛攤子給當地政府和供應商幫忙擦屁股。
他說,好幾個台商由於工廠實在做不下去,一夕之間人間蒸發,害得他們收不到貨款,鎮政府也必須出面,負責安置這些無辜的員工。張先生說,8月23日開始實施44號文件,他悲觀的認為,會有更多體質不好的台商因為繳不出保證金,而導致營運出現問題。
在東莞從事機械製造業的台商王先生,則抱怨東莞的治安不佳。他說,東莞「治摩」之後,大街治安有改善,小巷裡的搶案卻變多。王先生的工廠不在市區主幹道旁,需要轉好幾個彎才能進到廠區,因此給了搶匪「地利之便」,有文員竟然一天之內在工廠附近被搶三次。
2007-08-27 11:01:08
斷根
台商根留台灣 更勝爭取外資‧Taiwan News 07/08/27高騰蛟

近來各國對吸引外資無不使出渾身解數,招攬廠商合作投資案,也越演越激烈,形成國際間的外資爭奪戰。台灣當然也不例外,例如在去年爭取到日本半導體大廠爾必達(Elpida Memory)與台灣的力晶半導體合資,在台灣中部科學園區合資設廠。

給外資驚人優惠 卻留不住台商
近來各國對吸引外資無不使出渾身解數,招攬廠商合作投資案,也越演越激烈,形成國際間的外資爭奪戰。台灣當然也不例外,例如在去年爭取到日本半導體大廠爾 必達(Elpida Memory)與台灣的力晶半導體合資,在台灣中部科學園區合資設廠。固然力晶公司本身的條件是主因,但政府在此一合作案所提供的驚人補助才是抓住爾必達 的關鍵。
此一合資案,合計投資約新台幣五千億元,雙方將在未來四│五年內,在台灣中部科學園區共同投資四座晶圓廠,月總產能達廿四萬片,成為全球最大DRAM製造基地,堪稱是台灣近年來規模最大的國內外合資案。爾必達社長?本幸雄指出:「短期內爾必達不會有下一個建廠計畫」。
根據今年三月二日的日本經濟新聞報導,記憶體廠商爾必達去年決定與力晶合資,最終決定關鍵即是台灣所開出優厚的投資條件。根據爾必達的?本社長指出,「當 初決定在海外設新據點時,原本屬意在日本國內設廠,但是最後因為優惠條件不佳,因而作罷」。而台灣相對所提出的優惠條件有法人稅減免、研究開發補助費等總 額高達約一千億日幣(約二八五億台幣)。與日本本國青森縣八戶市所提的優惠政策根本不能相提並論。因為半導體設備更新淘汰很快,倘若五年可回收投資,一千 億日幣的優惠政策,每年就可增加二百億日幣的淨利。這就是為何捨棄日本、韓國,而選擇台灣設廠的主要原因。
對台灣而言,這麼大手筆的投資案還是相當少見,對此我們對政府積極爭取外資的魄力表示正面肯定。這樁台日合作案與其說是日商看中台灣的製造能力,不如說是台灣政府給予的龐大優惠誘人,促使爾必達擺脫韓國的力爭並捨棄本土落腳台灣。
固然爭取外資是大家所樂觀其成的,但令人百思不解的是,政府使出渾身解數以超乎尋常的優惠來吸引外資,但相對的吸引台商加碼投資台灣,希望根留台灣,卻是窒礙重重,法令束縛限制,投資環境也不能積極改善,相較之下實在太矛盾。
其實讓台商根留台灣所創造的利益遠勝於爭取外資,爭取台商加碼投資台灣,能達到雙倍利益:一來創造就業機會與繁榮經濟,二來不讓台商遠走海外,可避免台灣 產業空洞化。所以說,政府要思考的是,能給外資驚人優惠,為何不能留住台商?若能轉換個角度,爭取台商投資台灣,也能比照爭取外資的心態,台商必然樂意根 留台灣,以台灣本身的人力與地理優勢,再創台灣經濟新局並不難。(作者為義美食品公司董事長)
2007-08-29 08:03:18
新光少東被禁出境
新光少東被北京禁出境【聯合報07.09.01彭慧明

新光三越與大陸北京華聯集團合資的當地最大精品百貨「北京新光天地」傳出糾紛。據透露,台灣新光三越兼北京新光天地總經理吳昕達上周日登機準備返台,竟在起飛前被中共公安「請」下飛機,目前已被限制出境,無法離開北京。
新光三越和北京華聯集團正積極談判解決方案,大陸方面今天將針對雙方糾紛提出說明。
百貨業界認為,新光三越進軍大陸太過大意,單純地認為雙方都需要合作夥伴,結果被華聯集團「坑殺」。北京新光天地員工在網路上成立的部落格,也痛罵華聯集團有意撿現成便宜,接收新光三越建立的基礎。
新光集團內部人士透露,當初派去大陸經營「新光天地」的主管已有部分回到台灣,集團高層相當擔心留在當地同仁的人身安危。
據了解,上周新光天地召開董事會,北京華聯集團的董事質疑有關工程款認定的問題,認為新光三越管理有問題,當時就對新光天地的管理權所屬提出質疑。參與會議的新光三越董事長吳東興當場表示,雙方只是觀念不同,希望繼續談,他先返回台灣;其長子總經理吳昕達則留下繼續協商。
上周日吳昕達準備回台灣報告進度時,竟被公安人員「請」下飛機,和部分台籍主管一起留在新光天地。周一,北京華聯集團更大動作派兩百位保全人員「進駐」新 光天地,表明「接管」態度。據了解,華聯集團除無預警口頭開除所有新光天地台籍主管,也希望新光三越「只要當投資者就好」,未來管理全由華聯集團負責;新 光三越則認為一切應由法律認定,因此向國台辦等單位提出申訴。
截至昨日,吳昕達與主管仍未獲准離開北京,但可以與台灣保持連絡;新光三越方面目前仍無法直接聯繫到華聯集團董事長吉小安。
新光天地爆發兩岸合資雙方的爭議,對新光三越第三代吳昕達、吳昕陽兄弟是重大打擊。業界表示,兄弟倆管理員工非常嚴格,吳昕達要求不得收受廠商的禮物;吳昕陽有幾次發現員工挾通路權勢,向供應商借錢不還,還當場開除犯事者,並發電子郵件告知全體員工。
新光天地事件後,吳家和新光三越主管都保持低調,希望以繼續協商為優先。

新光三越 走險棋吃悶虧【經濟日報╱記者 陳怡君

台灣新光三越看好大陸龐大消費商機,趕在迎接北京奧運到來的一年多前盛大開幕,還吸引古馳(GUCCI)、PRADA等國際名品進駐,卻在今年開業四個多月後,與合作方北京華聯集團爆發嚴重糾紛,甚至可能落得被「掃地出門」,讓新光三越想都沒想到。
大陸台商吃悶虧事件屢見不鮮,人生地不熟讓許多台商選擇以合資模式與大陸當地企業合作,加速在大陸的發展。
在商場上,合資雙方簽訂合約時,不能留有太多灰色地帶,彼此權利義務都得訂得清清楚楚,避免意見不合時有不同解讀空間,反而讓自己「啞巴吃黃蓮,有苦說不出」。
尤其是股份各半的合作模式更得仔細簽訂合約,大陸民營企業講究合作雙方的溝通、協調,但國有企業骨子裡總有著「我們說了算」的企業性格,碰到理念不合,難保不會有態度強硬的戲碼出現。
相較於台資百貨業在大陸多為獨資,或釋出少數股權給大陸合資方,新光三越與北京華聯各持股50%,看在與大陸人打交道的生意人眼中是一步「險棋」。
當經營成效佳時,大陸的合作方難保不會興起經營成效不如獨享的念頭;但當經營成績與目標有落差時,大陸的合資方恐怕又會有白花錢的感覺,最後找一堆理由把台資企業「一腳踢開」。

大陸對於台資限制重重,如今又傳出新光天地事件,但是由於不少台商仍看好大陸市場,仍然爭先恐後尋找合作對象,積極占點。
台灣最早進入大陸市場的百貨業是太平洋崇光百貨。一九九三年底,太設在香港成立控股公司,成立中國太平洋百貨,目前在大陸已經有十家店。
遠東集團入主太崇後,二○○四年又在重慶設立遠東百貨,接著在天津設點,十二家據點去年營收達人民幣五十億元。
太平洋百貨在消費力最強的上海地區,有三個據點。但太百在中國一開始的發展並不順利,在成立十年後才漸上軌道。
太平洋百貨曾在二○○一年因為要求部分廠商不得到其他百貨設櫃,遭到上海其他百貨的抵制,目前太平洋的上海徐匯店預計年底進行大規模封館改裝。
北京則以太平洋北京盈科店與新光天地為主,新光天地定位為國際精品以上的百貨公司,因此拉開與太平洋盈科店的中產階級定位。離北京不遠的遠百天津店,則是第一間台資獨資的百貨公司。太設章家退出太崇後,熱愛百貨零售事業的章啟正也在北京低調開君太百貨。
台資百貨真正的戰場是在西南方的成都,太平洋百貨即有兩間店位於成都,預計未來三年內還將多開兩間店。台資百貨還有永利成公司引進的日本伊勢丹百貨、以藍天電腦與群光電子為主的藍光集團,也將在後年於成都興建群光百貨。
不過也有台商百貨在成都鎩羽而歸,像是三商集團轉投資的亞新生活廣場,去年九月才在成都開幕,才短短八個月,今年五月閃電宣布停業。
北京新光天地開幕後,由威京集團總裁沈慶京複製台灣「京華城」概念的揚州京華城,在今年上半年開幕。
台資百貨在大陸內有國營百貨的壓力,加上港、日、美與法資相繼入侵,要脫穎而出,還有得努力。

國台辦介入 華聯「不吃掉新光」【聯合報07.09.02王玉燕、

新光與北京華聯集團爆發經營權爭奪戰,在中共國台辦全力協調下出現轉機,雙方同意在合作前提下,繼續協商解決糾紛,新光團隊不會撤出北京新光天地,華聯允諾不會「吃掉」新光。
昨天大陸方面原擬提出說明,在雙方達成共識後,為去除外界疑慮,新光天地總經理吳昕達偕幹部返台,改由新光發出聲明稿,強調會繼續大陸的投資案。
中共國台辦官員證實,吳昕達上周日在北京首都機場準備搭機返台,起飛前被大陸公安「請」下機;據悉,中共國台辦事前完全不知情,等到吳昕達被限制出境,新光緊急向國台辦投訴,國台辦全力介入協調。
昨天上午,國台辦官員即表示,事情已調查清楚,吳昕達可以自由出境,下午吳昕達即回台。不過,大陸相關官員也認為,吳昕達被「請」下機,大陸有關方面操作「粗糙」了些。
據悉,新光與華聯經營糾紛,新光原先希望低調,未向國台辦反映。雙方多次協商沒有定論,華聯突出奇招,想以撤換新光台籍幹部方式,架空新光的經營權。同 時,以「檢舉」方式,向北京有關方面檢舉吳昕達涉經濟犯罪。北京公安部門受理後,得知吳昕達將回台灣,派員把吳昕達留在北京,「請」他協助辦案。
吳昕達被限制出境,新光慌了手腳,緊急向國台辦投訴;消息傳回台灣,震驚商界。國台辦恐怕事情越鬧越大,有損大陸保護台商的承諾,這兩天全力在新光及華聯間協調,終於兩方達成共識,經營糾紛將以協商解決,雙方的合作繼續;吳昕達答應返台後,會回北京把事情有個圓滿了結。
新光與華聯究竟發生什麼經營糾紛?國台辦官員表示,雙方均提出相關資料,大陸一定會秉公處理,不會偏坦。
京客照血拚 台商想撤櫃

【聯合報╱記者袁青、顏甫珉、陳若齡/台北報導】 2007.09.02 04:17 am


北京新光天地內部氣氛緊繃,前往設櫃的台灣廠商紛紛表示,「太震驚了」。夏姿因此取消下周的樓面服裝秀,有部分台商醞釀撤櫃的準備。
一主管北京業務的少女服裝品牌杜姓經理指出,台商在新光天地設的櫃有五、六十個櫃,團結起來形成一股力量,華聯集團也不能小看。
女裝業者葉先生說,約都簽下去了,約滿是否續約,就得看華聯與新光協商的態度。他低調表示,部分品牌在新光天地業績亮眼,例如鼎泰豐、鹿港小鎮、法藍瓷等,不見得會撤走。
葉先生強調,這次台幹撤出時,不少大陸工作人員與專櫃小姐抱著台籍幹部哭。他在某些台幹上飛機前,還偷偷見面過,該台幹直言雙方協商破裂,走的時候場面相當難看。
【特派記者汪莉絹/北京報導】北京新光天地昨天仍照常營業,公司台籍與大陸籍幹部相當低調,不願談內部情況。
昨天逢周末,新光天地湧進逛街人潮,大陸人興高采烈血拚,沒人知道這家精品百貨公司內部暗潮洶湧。
北京新光天地公關商小姐表示,關於合資兩方糾紛問題,都是「外面的人亂寫」,目前新光天地營運一切如常。

超商密度高 2,700人就有一家【經濟日報07.09.01王慧馨

公平會昨(31)日調查指出,95年底全台的連鎖超商總家數超過9,000家,開店密度高,平均不到2,700人就有一家店。公平會指出,超商展店數成長率轉趨緩,已有業者退出市場,也有業者進行結合,市場有日趨集中化的傾向。
公平會調查指出,至95年底,國內八家超商營業據點合計達9,029店,展店數成長率近五年逐漸下降,成長率由88年25.38%一路下滑至95年4.21%。公平會表示,正密切注意市場結構變化,以防止限制競爭或不公平競爭行為發生。
而同期間各超商店數中,以統一超商4,385家店居首位,占連鎖便利商店總店數48.57%;全家便利2,012家店次之,占總店數22.28%;萊爾富1,260家店位居第三位,占總店數13.96%;來來超商839家店居第四位,占總店數9.29%。
2006年各超商淨展店數共324家,其中也以統一超商居首位,淨展店數348家,其次為全家便的105家,再其次為萊爾富的101家,淨展店數不增反減的則有來來、福客多和中日超商。
2007-09-02 08:41:55
應立即仲裁
台商陷麻煩 應立即仲裁

【聯合報╱張耿銘/北京仲裁委員會仲裁員(台北市)】2007.09.03


如何解決新光三越與華聯集團在北京的投資紛爭?我認為,「立即交付仲裁」是台商避免投資風險與紛爭擴大最好的途徑。
長期以來,台商在中國大陸發生投資或貿易糾紛,經常盼先藉由雙方私下談判方式解決。然而,一般中方常常握有地域、人脈與熟諳法令之優勢,而台商又常囿於依 台灣的人情與法理對應,加上大陸法律規定,撤資、增資、減資,皆必須獲得雙方同意,結果常是談判情勢緊張昇高,而陷於僵局或破裂,進而口角對罵,互相舉 報,甚至深陷囹圄,而一發不可收拾。
因而,台商一旦發生投資紛爭,為避免紛爭大,也為求自保,在危機發生之初,應立即交付仲裁,是為最佳上策。
一、仲裁可依雙方約定,進行調解或裁決,舉凡工程款項、董事席次、出資比例及營利的分配爭議,乃至於撤資,都可以作為仲裁之標的。經驗顯示,一旦進入仲裁程序,爭議雙方常由「激情的武嚇」,而進入「理性的文攻」。
二、依仲裁法規定,台商可自行選任台籍或有聲譽威望之仲裁員,可避免台商所憂心的地方保護主義。
三、仲裁過程中,雙方可進行調解,藉由仲裁代理人(台籍律師亦可)、仲裁員之居中斡旋,可降低敵意與對峙的情緒。
二○○三年,廣東某中、台合資塗料公司,因經營虧損,台方要求解散,然而在台方疏於辦理,未將中方土地移轉到合資公司名下及突然要求解散公司的情況下,中方要求已上漲十倍,價值人民幣億元的土地利益,應歸中方所有,甚至驚動當地公安,最後台商交付仲裁調解,和平解決。
今年六月,蘇州台資某化工廠,在興建過程中與大陸包商發生工程款爭議,連帶引發與下包工程大隊的工資紛爭危機,在台商立即交付仲裁後,危機已經化解。
事實上,台商在大陸投資貿易的紛爭,經由仲裁方式獲得解決或勝訴而順利求償的,不勝枚舉。
例如:二○○五年某曾挺綠電子公司之子公司,因液晶面板貿易紛爭,經由仲裁勝訴,順利向四川某電子公司,求償人民幣八百萬。二○○六年昆山某台資建商,因仲裁勝訴,獲賠三百萬人民幣房款。
因而,我建議新光三越,以及其他大陸台商,在面對中國大陸合資爭議爆發時,應儘量避免雙方的情緒性衝突對峙,而應立即展開下列步驟,小心對應。
首先,台商應查閱合資合同及一切相關文件,是否有簽署有效的仲裁條款,若未有簽署,亦可委請大陸涉台單位協調,使爭議的雙方重新簽署,期能交付仲裁,公平解決爭議。
再者,應全面著手收集、準備一切相關法律文件,並召開會計師、律師會議,擬定一旦進入仲裁程序後,如何主張仲裁標的範圍,以進行攻防,乃至於必要時可能主張撤資、轉資的各種方案等。
最後必須鄭重提醒台商的是,守法是最上策,切勿迷信中方或本身的官商兩脈,而便宜行事。
尤其以中外合資或合作,中方對公司的一切情況,均介入甚深、知之甚詳,一旦雙方有重大紛爭發生時,台商的違法事實卻反成為中方籌碼,而台方的最高負責人或集團關鍵人士,此時若又站上火線,則其後果更是難以評估,台商應引以為戒。
 
台商西進 自保備忘錄> 中國時報07.09.03洪健樺

日昨報載,新光三越少東在北京合資新光天地失利,其間還傳聞人身安全受到限制,所幸獲悉,在九月一日下午回到台灣,回台後噤若寒蟬,未曾發表任何意見,顯見,其間經歷,實不足為外人道也。依現況來看,合資鍛羽失利而歸,遺留尚待解決與合資相關法律問題,路還很長。在此同時,台灣社會對與此相關議題的關注,往後仍會昇高。西進大陸雖然是台灣企業不得不考慮的選項,但不論市場多麼的迷人,投資架構的選擇以及如何確保人身安全。筆者提出以下論點供參考。
首先是投資架構選擇的問題。這也是個老問題,台商選擇「合資」當作在中國的投資架構,可說是個錯誤的第一步,這個錯誤往往就是對於中方所擁有的人脈和實力的誤解,從一九七九年中國改革開放以來,中外合資糾紛就已頻傳,如果再加上台商的身分的敏感性,尤其造成這類糾紛的難以解決。應當說明,台商在中國的法律身分不是「涉外」,只是「參照涉外」,散見於中國法律、法規的實務之中,從來都沒有對「台灣同胞」的法律地位作出明確的定位,復以,兩岸除了商業競爭,在政治關係方 面一直都處於內弛外張的情況,也因此,台灣同胞或者台商的法律身分,暖昧不明,連帶影響了台商的投資保障。台商身分的認定其實與資本的來源(人、國、地) 認定有關,來自台商的資本,身分上就現成「台商」身分定位,台商的身分既然被認為是參照「涉外」,就代表不等同於「涉外」,只是中國法律體系下的特殊族 群,這是很重要的一個觀念,向下延伸,就是兩岸思惟及文化的問題了,對於思惟及文化的誤解,造成台商二十年來在中國合資及合作的血淚史,某高姓人士在中國 投資失利遭坑殺,甚至還出書宣傳,不論內容是否為人所認定,但仍可供借鑒參考。
二十年來,台商得到經驗的結論是,台商在投資之初就應當將「獨資」當作在中國投資構的首選,其重要的因素是,少了中方的掣肘,可以讓事業開展的更順利。而目前我們看到的是,新光三越急於在一年內快速在北京達標開店營業,這樣的急迫性才可能沒有選擇「獨資」的投資架構,種下失利的禍因。中國雖然早在二○○一年修改了三資企業法,但修法的目的並非在要解決台商選擇合資(營)、合作架構所產生的弊端,而是為了入世所順應的要求所致,台商的投資保障,一直仍待解決。
其次,是人身安全的考量。這跟資本的去處等同重要,人與資本停留才能讓事業生根發展,這種獨特考量不是單純在中國才會發生,在俄羅斯、南非也是一樣,只是在中國發生的案例讓我們理解到它似乎相當的頻繁,而且受注目的是來自於中方投資夥伴的威脅。兩岸對於人身安全尊重的程度有極大的差距,中國的經濟糾紛,時常與刑事手段結合在一起,早期台灣社會慣用「以刑逼民」的手段解決法律爭議,目前在中國卻仍舊盛行以此當作解決問題的方法,運用在經濟糾紛的解決上,尤其有效,因為商人都瞭解,「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的道理。就事論事,不論新光三越少東是否確有遭受身分安全的威脅,未來在解決這個事件上,仍然有可能有民刑糾結在一起。如果再論及台商在中國的活動,要深加注意的更不止如此。中國大陸的治安管理處罰法所使的手段更為直接快速,對於人身安全的影響,立即而直接,這些與人身有關法律散見於中國的法律體系之中,極容易遭有心的中方投資夥伴所利用,不可不慎。回到原點,在選擇架構時,應當併同參考兩地法律人士對於投資架構的法律意見,更要熟稔當地的各種立即救濟管道,有助於進出得宜。
兩岸的經貿互動,只有在上述兩點獲得一定程度的解決後,類似糾紛事件才會趨於減少與緩和。不過我們看到的是,兩岸關係目前互動不良,在此之前,台商的「自求多福」是將投資架構以「獨資」當作首選,這樣雖然少了當地的奧援,但完全掌控的情勢則是減少中方投資夥伴在事業上軌道後進行惡意坑殺的起碼方法,隨之,因這類因素所產生的人身安全威脅,預期也會減少。(作者為執業律師)

台商外資都在看【聯合報07.09.03黑白集】

新光三越與北京華聯集團發生經營糾紛,結果竟是台方幹部被全面撤換,台資總經理還在返台時被公安臨時「請」下機,限制行動近一周。這種作法何止粗暴,簡直把公權力當成協助奪產的工具,令人心寒。(不然要跟台一樣放走陳王等經濟犯後再茫著捉人嗎?)
在任何法治國家,企業間的經營糾紛,應該透過協調、仲裁乃至司法訴訟等手段解決,絕不可能發生警察私自幫其中一方抓人、撐腰的怪事。國台辦說得囁嚅:此事 涉及合資企業爭議,所以台辦無法介入;若這個認知沒錯,為何華聯可以片面宣布接管合資企業?甚至可以動員公安上機抓人?台辦、公安兩邊態度一對照,不就看 出北京處理此事的矛盾!
中共要整治貪官汙吏,手段再怎麼雷厲也無所謂;但對付兩岸合資企業的爭執,可以不分青紅皂白只聽一方之詞嗎?且別說新光三越在台經營素有口碑,它在北京的 投資更帶進資金和技術;這樣的企業受不到合理保障,還要遭人身羞辱及奪產之災,看在其他台商乃至所有外資企業眼中,將作何感想?
更何況,中共人大三月間才通過「物權法」,宣示私人財產應受到合法保障,難道是喊假的?若光憑華聯的幾句指控,就可以侵吞一家台資企業的合法權益,那不僅是拿法制來陪葬貪婪國企,也無異承認中國這家「世界工廠」的內部管理心態仍不足與世界接軌。
別的不談,如果換作是一家中資企業在其他國家遭到這種待遇,北京會作何感想?中國人民不會感到憤怒嗎?到底是誰協助華聯發動這場「企業政變」,中共當局應查個明白。
2007-09-03 09:38:02
人也四腳
高薪誘惑腦力外移 白領族出走潮

【聯合報╱記者許玉君、彭慧明/台北報導】07.09.11

台灣人力需求連續四季在亞太地區敬陪末座,不少高階人才已經看不上台灣的工作,寧願往外找尋機會、肯定自己。
記者林俊良/攝影






七 月失業率再創近十一個月以來新高,超過十萬名剛畢業的博碩士和大學生失業。近年台灣從一個「錢淹腳目」的寶島天堂,逐漸變成「就業沙漠」,白領族紛紛尋求 海外就業、「腦力外移」的趨勢愈來愈明顯。雪上加霜的是,不但腦力外移,甚至很多國際白領人才也愈來愈不想來台灣工作。
這幾年台灣人才流失,跟其他東南亞國家輸出外籍勞工不同。台灣擁有教育與訓練的優勢,優質人才往往是海外各國競逐的目標,外流人才集中在高階的菁英。過去 美國、大陸是台灣菁英爭逐工作職場的熱門地點;隨著近幾年東南亞、中東等市場興起,台灣菁英紛紛流向越南、新加坡、杜拜、卡達等國家。
人才往外走,除了台灣就業機會縮減外,台灣環境不配合、薪水不如其他國家高也是原因。一位移居到大陸的外商高科技高階主管Ben(化名)指出,以前他調來 台灣工作,家人必須留在新加坡,因為「台灣沒有國際學校可以讓孩子念書」,台北美國學校必須排隊等待入學;考量將來學制銜接的問題,他只好單身赴任。後來 總部調動,他爭取赴大陸就任,全家搬到大陸居住
另外,近年來國內景氣發展遠遜於國外景氣成長,近五年來,國人的平均薪資成長不到百分之一,且多集中於特殊產業,如高科技產業等;不少工作如餐飲服務業等,平均薪資逐年衰退。
國內學術研究的最高殿堂之一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數從幾年前的五十人,逐年縮減到今年的卅三人,今年更發生「招不到優秀新進研究人員」的罕見情況。
曾經協助延攬生力軍的中研院人員低調指出,因為中研院預算隸屬於總統府,延攬新進人員的規定相形嚴格。薪資水準受限,無法因人設事;這跟國外研究單位動輒以比中研院高出三倍以上的薪水吸引國際優秀人才相較,中研院的徵才工作難度一年比一年增加。
到海外就業雖不如想像簡單,卻是菁英測試自己「價值」所在。一位台大剛畢業、已經在學校兼課的博士班畢業生指出,大家都想到大陸或海外去教學,對方也是挑 三揀四,要有著作、還要夠多具分量的論文,才能擠進大陸高等學府的「候選名單」。但也因此,每一批學者或優秀人才離開,都帶走了台灣最尖端的腦力菁英。
2007-09-11 08:10:20
拒陸資
拒陸資 全民輸【經濟日報07.09.10李淑慧】

大陸游資過剩,決定實施「資金自由行」,允許大陸資金投資港股,加上開放民眾透過合格境內投資者(QDII)對外投資證券,全球處處可見「陸資」蹤影。
然而,考量政治因素,台灣至今並未開放陸資直接或間接來台投資,也不准國人購買大陸的有價證券,即使是在香港掛牌的紅籌股也不行,等於阻斷兩岸人民投資對方的管道。
台灣拒絕大陸資金,自絕於國際發展潮流之外,帶來的問題將一一浮現。例如,先前中國大陸以外匯存底入股全球最大的私募基金—黑石集團,以後黑石是否因為具有「陸資」資金,無法投資台灣的上市櫃公司?
另外,外資若要投資台股,必須先出具聲明書說沒有陸資在內。現在大陸資金不斷流向國外的資產管理公司,假如台灣主管機關要嚴格規範、拿放大鏡檢視,這些外資是不是全部都要縮手退出?這又與金管會積極吸引外資的政策背道而馳。
還有,隨著大陸經濟體崛起,愈來愈多境外基金提高投資港股、陸股的比重,一旦超過證期局規定的上限,是否要一一下架?依據證期局最新規定,只要陸資持股超過30%的企業,證券商就不能受託買賣,這樣有誰得到好處呢?台灣的券商、民眾都是輸家。
大陸資金往全球發展,全球都歡迎大陸資金,唯有台灣視陸資為洪水猛獸,只要跟陸資沾上邊的,想都別想,連碰都不能碰。台灣在兩岸議題上自縛手腳,同時也綁住台灣經濟成長、股市上揚、民眾獲利的機會。
2007-09-15 08:40:26
大陸初體驗
大陸初體驗 台生震撼【經濟日報╱文/林則宏07.09.22

今年暑假首次有來自台灣各大專院校48名就讀大學部、研究所甚至是博士班的學生,到深圳的台商企業進行47天的暑期實習。這次活動的幕後推手是台北經營管理研究院基金會董事長陳明璋及圳台商協會會長黃明智。
陳明璋黃明智扮推手
促成台灣學生到台商企業實習的構想,陳明璋說,主要是他這幾年走訪大陸各地台商,大家對於台灣經濟每況愈下感到憂心。
陳明璋看到台灣經濟一直往下走,台商這幾年又加快本土化,愈來愈多原本由台幹擔任的經理人職務逐漸被陸幹所取代。才會想說要安排台灣學生,在就學階段就實地到中國大陸,實地感受大陸經濟的脈動,觀察企業實際運作與學校的教科書內容有何落差。
十餘家台商一路相挺
陳明璋直到去年7月找到深圳台商協會會長黃明智,黃明智第一個反應就是「這很好啊」,隨即獲得黃明智(系統電子),莊世良(光晟玩具)、蕭金聰(亞力山卓傢俬)、蔡正富(艾美特電器)等十餘家台商支持。
47天的實習過程中,觀察台灣學生的實習表現,對比剛從學校畢業的大陸新進員工,連展科技總經理陳鴻儀覺得,兩岸年輕人對工作態度有著「天壤之別」。大陸 新進員工學習的企圖心非常強烈,有問題會不斷發問,工作的積極性明顯高於台灣年輕人。即便是台幹與陸幹比較也有類似現象,「台幹常是出一張嘴,最後做事的 還是大陸幹部」。
陳明璋深知學校教育與職場的現實情況存在一定的落差,這幾年或許因台灣經濟情況不佳,企業提供學生實習機會的意願受到影響。連他在國外就讀大眾傳播的女兒,今年暑假回到台灣要找實習機會就遍尋不著,最後還是他動用私人關係才幫女兒在某電子媒體找到一個不支薪的實習機會。
香火明年傳到東南亞
陳明璋希望這項活動明年能繼續舉辦下去,甚至還能拓展到東南亞的越南、馬來西亞等台商較為聚集的國家,讓學生能利用暑假實習對照課堂上所學的內容,讓台灣的年輕人能在就學階段就有機會開拓自己的國際視野。

林貞吟:兩岸財管人才 水準拉近

在實踐大學讀企管研究所的林貞吟,暑期被派到深圳台企艾美特進出口部門,擔任一個多月歐美線業務工作。
從商的家庭與就學背景,讓她最近四、五年每年都去一次大陸,這次在艾美特實習,吃的是台幹的餐廳、住的是台幹的宿舍,壓力與在大陸打拚的台灣人相比減輕不少,這個機會是她第一次與大陸人共事,能夠深思自己的未來。
看到大陸同事願意周六、周日免費前來加班,問問題不論大小、積極學習的強烈企圖心,讓她感觸良多。
兼營出口的大陸第二大本土電風扇品牌艾美特,每年數萬個貨櫃的業務量,讓她眼界大開。大陸新聞頻道一天到晚都是新投資案與開發案報導,以及國際局勢的分析,這樣的視野與世界觀,讓她感覺到大陸同事為何願意連周末都進公司工作,因為對自己的未來有前途。
林貞吟說現在還有選擇去不去大陸發展權利的,多數是理工背景的學生,先在台灣實習、外派到派駐大陸,她與大陸人共事了一個多月,林貞吟感受到,很多學習企管或財務的學生,很難一畢業就去大陸工作,因為與大陸當地人才的差異性已經不大。
她表示,由於大陸充滿機會,未來累積一定工作資歷後,也會考慮去大陸發展,另外一個心得是,未來跟她一起競爭的並不是大陸人或是台灣人,可能是日本人、韓國人等國際人才,未來她所面臨的將是一個多語言的工作環境,具備第二、甚至第三外國語文的能力,就變得更加重要了。

林明賢:彼岸優勢 不應負面看待

台大機械研究所碩士班一年級生林明賢,8月底參加台北經營管理研究院基金會與深圳台商協會合辦的暑期台灣學生赴深圳研習活動,他在深圳艾美特電器研發部門協 助專案管理。艾美特公司課長以上的中階幹部有100多人,艾美特是大陸第二大電風扇品牌廠,研發人員幾乎全部是大陸當地人;因應日本、韓國、歐洲境外市場 的需求,少數外籍研發人士穿插其間,因此他的主管是日籍人士,他是研發部門惟一的台灣人。
由於工作所需,林明賢跟著主管走訪了珠海、東莞、澳門等城市,也去華強、賽格兩大電子商城參觀一番,讓他見識了大陸電子零組件製造業的成本與複製能力,他認為台灣的年輕人不應該妄自菲薄。
他在大陸工作時間並不短,常常一天下來研發部門只剩他一個人挑燈夜戰。他的心得是,台灣的工業設計能力,還領先大陸至少十年,而且台灣人思考較系統化與結 構化,專案管理能力也比大陸年輕人還強,與其用「台灣人」對「大陸人」的角度來看待兩岸年輕人的競爭力,還不如以個人的態度與自我期許來解釋。
林明賢說,台灣的年輕人必須擺脫製造業與工廠的傳統思維,必須以歐美等先進國家的年輕人為主要競爭對手,如果2,000萬台灣人中,有2,000人到3,000人願意這麼想,台灣的未來才有希望。
他以去年參加在澳洲舉行的太陽能車展為例,台大機械系教授帶領他在內的30多個同學,用碳纖維材料設計的太陽能車縱貫了澳洲南北,最後打敗美國麻省理工學 院(MIT)拿到第五名,他說,雖然MIT團隊是十位學生是無指導教師獨力設計而成,這個結果證明了,台灣學生的設計與創意能力並不輸給MIT學生。
林明賢認為,此行最大的收穫,是不該動輒以負面角度看待大陸,大陸能夠提供便宜的零組件,與印度、越南、非洲都是台灣未來能夠借重的地點,下次開始,當他再被問到以後要不要去大陸工作,他的答案是「我願意去全世界工作。」

薛天成:世界工廠 建設不輸台北

台北大學企管所今年應屆畢業生薛天成,三年前曾參加深港四天三夜的旅行團,今年暑假到深圳台商副會長莊世良的光晟玩具公司實習,算是第一次近距離觀察中國大陸。
深圳47天實習經驗讓薛天成感受最深刻的是,「真是個大國、是世界的中心」。每天早上翻開當地報紙,就可以看到又有那家跨國企業要在北京設立總部、要到上海開旗艦店。
早已高樓林立、硬體建設比起台北毫不遜色的深圳,迄今每天仍不斷有新的建設在進行。讓他體會到,這幾年媒體上一直在討論的台灣被緣化問題,指的究竟是什麼意思。
薛天成到光晟玩具的營業部實習,除部門主管是台灣人外,其他同事清一色都是大陸幹部與員工。薛天成說,他們部門中有一位大學畢業沒幾年的年輕員工,英文程度相當好,但月薪只有人民幣1,000元,讓他有些訝異。
身為被外界形容為「草莓族」的七年級生,在實際與大陸年輕人一起工作後,薛天成認為,台灣年輕人整合能力仍優於大陸年輕人,做事情時也會想得比較多、想得比較遠。大陸員工的工作習慣只是做好眼前的事,甚至不要犯錯就好了。
他常聽到台商抱怨,大陸員工的職業道德感比較低,經常連辭呈都沒有提,不高興就走人不來上班了。或是在台商公司研發部門工作幾年,學到相關技術後,就自己到外面創業,反過來跟台商打對台。
在大陸生活過後,薛天成認為,真實世界的中國大陸跟他原先想像中的中國大陸,落差最大的文化素質的遠落。深圳外表雖然是相當現代化的城市,但走在街頭上,民眾經常無視於紅綠燈、隨意穿越馬路。而且治安相當差,有人一出工廠大門就被搶。
他覺得最有趣的是,大陸的男士們不管做什麼事,上班也好、買菜也好,甚至是打球,標準的打扮就是襯衫跟西裝褲。在大陸走到哪裡,甚至只是吃個飯,只要對方知道他來自台灣,對兩岸統一的看法幾乎是每次都會被問到的問題。
實習結束後,薛天成希望退伍後能爭取到在大陸台資企業工作的機會。這次的實習經驗讓他體認,若要實現這個理想,必須加強英文能力以及對大陸政策環境的認識。
2007-09-22 11:59:52
台資外流
台資外流 非一日之寒

中國時報 2007.09.26 張茲/高雄市(文字工作者)
 拜讀中時「2008台灣希望系列:空洞島嶼的贏家」,提到台灣上市櫃公司近三分之二已赴中國投資,投資金額高達六千多億元,然匯回金額僅占匯出金額百分之四。顯示一味限制台商投資大陸的政策根本無效,更是適得其反,加速資金的外流,為什麼會這樣?政府是否應該認真檢討呢?
 政府憂心資金過度流入中國的考量是可以理解的,但做法上必須與時因應,否則反而限制了具全球競爭優勢的大企業在全球佈局的發展。二○○七上半年南韓投資中國的金額是台灣將近三倍的金額,難道南韓不怕被掏空嗎?限制的前提是不能扼殺經濟的動能,否則將成為死水一灘。
 世界銀行日前公佈「全球經商難易度指數」,台灣從去年第三十名,滑落到第五十名,不僅落後日韓港星,連泰國都不如。在台灣要取得營業執照需要一九八天,相較香港需二十二天,新加坡更只需十一天,競爭力高下立判。再看中國的行政效率,過去核准設廠需時六十天,如今只需一週的時間,台灣做得到嗎?為什麼別國都在進步,我們反而是步步落後呢?
2007-09-27 09:14:52
逼退台商?
政策掉頭設路障 中國逼退中小台商內幕

‧今周刊 2007/10/03 近日,廈門、長三角、廣東等地,接連傳出台商關廠的消息。競爭力衰退、中國政府落阱下石,據估計,年底前,僅是深圳、東莞兩地就會有千家台商關廠,受影響的台幹及家屬上萬人,十五年來在中國的黃金歲月,似乎已到了夢醒時分。【撰文/宋秉忠】

「如果我不是會長,我也想關廠。」早在十六年前就到東莞建鞋廠的中國台商總會長張漢文,面對這波台商關廠潮,兩手一攤無奈地說。
受中國加工貿易政策變動的影響,多年來在中國大陸篳路藍縷開拓市場的港台商人,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衝擊。香港大珠三角商務委員會今年七月就公布調查指出,受中國加工貿易政策變動影響,五萬多家廣東港商中,將有超過一萬家可能停產或收縮,七萬名香港員工面臨失業。
關廠風暴 山雨欲來
至於廣東兩萬家台商,有多少家會因此關廠?目前還沒有完整的調查。不過,深圳台商會長黃明智保守估計,年底前,四千家深圳台商中,會有至少一成,也就是四百家關廠。他表示,許多台商現在是咬牙把今年的訂單做完,因此關廠風潮會在年底爆發。
新任的東莞台商會長葉春榮則認為,東莞六千七百家台商中,關廠數將遠高於一成。也就是說,年底前,僅深圳、東莞兩地,就至少有一千家台商會關廠。葉春榮還估計,在兩年內,廣東台商會有二成(四千家)關廠。
據估計,廣東目前約有三十萬名台幹及台幹家屬,其中十五萬人依賴東莞的六千七百家台商為生。一旦發生大規模關廠,這批失業台流極有可能回過頭衝擊已經風雨飄搖的台灣就業市場。
事實上,廣東台商的關廠行動早已展開。日前,經濟部長陳瑞隆到大溪參加台商中秋聯誼活動時即向《今周刊》透露,去年在投資處成立接待台商回台投資專門小組以來,已經處理近四十家台商的回台申請,其中絕大部分都是結束在中國的投資。
然而,特別值得關注的是,對於長期飽受六荒(民工、水電、融資、中高級人才、原料、土地)所苦的廣東台商來說,七月的調降出口退稅和八月的保證金政策,不過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地方官員 別有所圖
對於中國地方官員,在此次政策調整過程中罕見的袖手旁觀,甚至落阱下石,張漢文直率地指出:「目的就是要我們離開,好接收工廠地,轉作商用房地產。」
東莞市政府在大嶺山鎮發展的「松山湖科技園區」,最能說明地方政府對台商「用完即丟」的態度。
在發展高科技的口號下,區內已有五十家台商被迫遷廠,就連剛卸任的前東莞台商會長郭山輝的台昇家具廠也不能倖免,六百多畝的廠區被徵收;當時由於有台灣媒 體大量的報導,當地政府才給了人民幣一億多元的補償金,但郭山輝還是倒貼了一億多元的搬遷費。最後郭山輝被迫在浙江嘉善建廠,彌補東莞廠所損失的產能。
東莞市市委書記劉志庚去年更公開表示,要通過政策限制土地利用效率低、勞動力密集的加工企業進入東莞。而且從○五年開始,在東莞的投資,單項金額不得低於一百萬美元;東莞最低工資也從原來的人民幣四五○元,提高到人民幣五七四元。
在中國設廠,原本就有永遠應付不完的各種勞動、衛生、環保、稅務檢查,特別是在目前這種「生死交關」的時刻,任何日常檢查只要稍有閃失,可能就立刻步上被迫關廠的末路。
執法反覆 不堪其擾
深圳松崗 鎮台商會會長蔡明郎最近就常常告誡廠長,要特別注意對來廠檢查的政府科員的禮貌。日前,衛生檢查單位認為蔡明郎的工廠「粉塵太大」,要求員工必須到指定醫院檢查。
這時,如果得罪檢查員,他可能要求你全廠員工受檢,四百多名員工,一人一六○元人民幣的檢查費,就花費人民幣六萬四千元。
早期,中共為吸引外商投資,幾乎對台商的要求來者不拒。過去,台商老闆在松崗當地建廠,就是自己拿著羅盤,看方位,愛怎麼蓋,就怎麼蓋,以至於今天,當地工廠都是頭對頭,尾對尾,如果按照消防法規取締,幾乎沒有一家廠合乎規定。
而多年來對此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松崗鎮政府,最近竟以消防為名,要求廠商重新規畫廠區,但是各廠家的生產線已經行之有年,如果打掉重建,如何應付訂單需求?
此外,勞動法規更是所有台商心中的痛。按照規定,工廠一個月加班總時數不得超過三十六小時,如果嚴格執行,幾乎所有加工貿易型台商都不合格。
勞動新法 雪上加霜
台商都知道,深圳、東莞兩地勞動局現在對於超時工作的態度是,無人舉報,不查,有人舉報,就查,一般而言,一個月加班在六十到七十小時之間,可被容忍。但 只要查到,一名工人超時工作一小時,就罰老闆人民幣十元,一間工廠如果有一萬名員工被查到超時工作一小時,工廠就要被罰十萬元。
年初,一九九二年就到松崗設廠的「東方玻璃燈具廠」董事長蔡明郎,就嘗到勞動法規的苦頭,工廠爆發百餘員工罷工事件。
勞動法規的苦頭還不只這一件,八月份,蔡明郎又接連接到兩起離職員工集體控告他「未發加班費」的官司。蔡明郎說,加班費早就納入工資裡,每月按時撥到員工銀行帳戶,只是過去沒有要員工在工資條上簽字,因此無法證明員工確實有拿到加班費。
這兩件勞資糾紛原本已經仲裁蔡明郎勝訴,但當地法院還是以「各打五十大板」的方式,判定蔡明郎必須補給每位員工人民幣五千元加班費。
年初的罷工,加上最近的勞動訴訟,讓蔡明郎決定等明年舊的勞動合同結束,就關掉松崗廠,只留下三年前設立、距此三百公里的連南廠。
蔡明郎感慨地說,據中國明年起實施的勞動法,只要連續和一名員工簽兩次勞動合同,這名員工就成為公司的終身雇員,以後,不管他任何原因離職,公司都要發給他補償金,「這樣一來,工廠還有什麼紀律可言?」
稅上加稅 成本攀高
台商圈早就盛傳,東莞有個「台商監獄」關著數百台商,其中大多數人是因為逃漏關稅而被扣押。其實台商監獄不只一個,因為中國公安本來就具有準司法權,隨時可以扣押人,而中國海關現在也被賦予扣押人犯的權力。
關稅只是台商成本增加的一個原因,土地稅成為另一個成本負擔。過去,台商最津津樂道的就是,他跟某某村書記很熟,象徵性給點拆遷費,就取得成片土地。現在情況完全改觀,不但便宜占不到,甚至連過去吃進去的利潤,現在都要因為土地而吐出來。
像蔡明郎當年向當地村委會租的土地,現在要向國土局和村委會補交地價差額。以每平米二百元人民幣計,一萬六千平米的廠房要補交三百二十萬元的土地稅金。
許多台商至今還忘不了十五年來在中國的黃金歲月,但如今他們不得不清醒了。像台灣兩大製鞋廠寶成、豐泰早已把擴廠的重心放在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其中,豐泰越南廠的產量更已經超過中國廠;寶成則是選擇在中國打品牌,專攻內銷市場。
出走中國 結束遊牧?
曾經因為逃稅問題而被廣東海關扣押的台灣某電纜廠女少東,現在已轉進到越南。向福懋興業購料的一百多家廣東製傘台商,因為海關帳目不清而被罰款數百萬元,現也都已轉進越南。
只是,以追逐低工資、低地價而全球遷徙的台商,這次從中國遷出,是他們遷徙宿命的結束,還是不斷流浪的開始?而以趕盡殺絕手法驅離台商的中國地方經濟,會是舊成長的結束?還是另一輪官僚分贓開始?
2007-10-04 08:43:34
勞動合同法
台商勞動成本將激增【經濟日報07.10.08陳慧敏

大陸勞動合同法明年開始施行,台商仍在觀望,但外商早已採取行動,大陸麥當勞9月起全面調整薪資,因應勞動合同法要求,圖為麥當勞員工正為顧客點餐。
新華社
大陸勞動合同法明年實施,將增加企業人事成本,只要員工沒有違法犯錯,離職時都必須給予一年年資、一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金,企業也要如實申報員工的社會保險,將大幅提高勞動人事成本。
根據東莞台商協會會長郭山輝的「加工貿易政策對東莞台商影響」報告指出,大陸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頒布後,對勞工的權益保障已進入完備階段,將增加勞動成本。
大陸勞動合同法實施後,企業增加的成本支出就是「經濟補償金」,不管是企業經濟性裁員、合法解職員工等,都必須給員工一年年資、一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金,上限是12個月。
專家建議,台資企業近期在編列明年度的預算時,就必須多提撥一個月工資作為經濟補償金,原本一年編列12個月的工資,必須列為13個月,才能提早真實反映人事成本。
大陸勞動合同法規定,勞動行政部門要檢查企業是否為員工投保社會保險,未來也將完善員工轉移保險的機制。
一旦落實勞動合同法的申報,過去珠三角台商少報員工人頭,跟社保部門「喊價」的優惠將不復見,珠三角台資企業必須落實申報員工數,為每位員工投保社保,這將大幅增加企業負擔。
大陸勞動力成本不斷攀高已是趨勢,勞動合同法帶來成本增加外,大陸地方政府近幾年來,年年調漲基本工資。郭山輝估算,以東莞調高基本工資,2006年和2007年的年調漲幅度都高達20%以上,以人工成本占銷貨收入的10%計算,企業的收入每年各減少2%到3%。
台資企業近兩年為解決人力荒,已著手進行人力精簡的生產方案,如今大陸勞動合同法即將施行,不少台資企業加速組織流程再造,加緊研究引入機器設備,或進行業務外包。
採用更多外包廠商已成為趨勢之一,珠三角越來越多代工廠商尋覓大陸員工出去開設的零件廠,轉包業務,外包給大陸員工出去開設的小零件廠商,不僅可以控制品質,也可以減輕工廠人力負擔。台資企業總部相對要增加採購和生產流程管控人才,才能控制零件品質。
2007-10-08 10:50:33
陸資迂迴登台
外資挾陸資 兩道關卡篩選【經濟日報07.10.18陳芝艷

擁有2,000億美元投資額度的大陸中投公司將台股列入投資標的,引起政府相關單位注意。金管會主委胡勝正昨(17)日說,金管會對外資投資台灣市場有兩道關卡,第一關會審查資金中是否有陸資,若外資有意介入公司經營權,金管會也會對董監事適格性作審查。
依據兩岸人民關係條例,陸資來台,必須經政府許可。但政府現階段並未開放中國資金投入證券投資市場及陸資來台投資製造業,因此,含有陸資色彩的私募基金,依規定,將不准來台投資。但如果透過間接方式進入台灣市場,資金恐怕較難管控。
例如,陸資藉由投資美國存託憑證(ADR)、全球存託憑證(GDR )方式,持有台灣上市櫃公司股權後,再把ADR、GDR轉換成公司股權,胡勝正說,如果有擔任董監事、介入公司經營,金管會仍可藉對董監事適格性的要求來做管理,不過現在還沒有發生這樣的狀況。
胡勝正也坦承,如果外資並沒有擔任公司董監事,僅是以股東的身份投資,也很難阻止資金進來。
金管會官員私下表示,如果真的有大陸資金買了國內企業在海外發行的ADR、GDR,恐怕也不太會轉換成國內的股票。一方面是現在海內外溢價幅度已不大;另一方面這些大陸資金可能也怕萬一轉換後,無法出脫資金匯不出去,對他們也有政治方面的風險。
至於國外有沒有主權基金投資台灣,胡勝正說,像新加坡政府旗下的淡馬錫公司投資玉山金,就是屬於主權基金投資台灣公司的例子。但其是以獲利為主,如果未來還有主權基金投資台灣,金管會將會去了解其投資國內公司的目的,目前並沒有對這類主權基金訂定規範。
此外,財政部長何志欽昨天在立法院財委會答覆立委質詢時,對於主權基金投資台灣一事也表示,若單純就資本市場觀點來看,只要在現有規定且合法的情況下,財政部希望更多資本參與台灣市場。
但是否還有其他觀點的考量,這可能不是財政部的權責,就他的了解,台灣並沒有設置主權基金的規劃。

業者:陸資可藉ADR 迂迴登台

金管會宣稱尚未開放陸資來台投資,不過證券業者說,資金無國界,陸資透過買進台灣上市櫃公司在海外發行的ADR(美國存託憑證)、DR(全球存託憑證)與ECB(海外可轉債)等方式,也可以間接持有台灣上市櫃公司股權,影響台股行情。
大型券商主管說,法令雖然禁止陸資「登台」,但股市、房市陸資影子卻揮之不去,以目前情勢看來,陸資迂迴投資台股的管道可分成兩大類,一是購買台灣上市櫃公司在海外發行的有價證券,二是假借外資名義,經由第三地進入台灣市場。
資料顯示,台灣上市櫃公司海外發行有價證券包括美國存託憑證(ADR),目前共有台積電、中華電信、聯電與友達等四檔,都在美國紐約證交所掛牌交易,不受台灣政策限制,陸資可自由進出買賣這四檔ADR。
2007-10-18 11:30:35
和艦案 曹無罪
和艦案宣判 曹興誠無罪【聯合報07.10.27黃瑞典、

喧騰兩年多的聯電和艦案,新竹地院合議庭昨天判決聯電榮譽董事長曹興誠等三人無罪,理由是檢方無法充分舉證曹興誠與榮譽副董事長宣明智、宏誠創投總經理鄭敦謙涉嫌背信罪及違反商業會計法,甚至以事後結果反推犯罪事實。檢方表示「一定會上訴」。
聯電和艦案八月十三日辯論終結;檢方對曹興誠求刑兩年、宣明智一年十月、鄭敦謙一年二月徒刑。合議庭昨天下午五時宣判,曹興誠等三人都未出庭,連律師也未到場;倒是國內外媒體都派員採訪,法院臨時改在較大的法庭宣判。
合議庭指出,檢方雖提列七項事證,但並未查明詳細情況,也未送交專業單位鑑定機密的性質及價值,法院無法採為證據;聯電對和艦的支援是否「產生利得」,更無從認定;檢方認為聯電應在財務報表註記,也缺乏法令依據。因此曹興誠與宣明智獲判無罪。
合議庭所指檢方無法證明的事項包括:
曹、宣兩人與Frank Yu策略聯盟至大陸投資設立和艦,倪敏鷗代表聯電與大陸官方簽署和艦用地、曹指示時任聯電廠長的徐建華率領聯電員工赴和艦工作、聯電離職轉往和艦任職員工 領取聯電薪資及股票、聯電與和艦共用資訊平台「網咖」分享資訊、聯電未對和艦收取專利權利金及聯電的訂單轉給和艦等。
合議庭並認為,聯電協助和艦,和艦資方代表Frank Yu曾函覆同意贈送百分之十五的股權,而且聯電股東會也通過贊成曹興誠的大陸策略,肯定協助和艦是追求聯電的遠大利益,股東會並未認定協助和艦已損害聯電 或股東;因此,認為曹、宣兩人也不構成背信罪。檢方以聯電協助和艦的「事後結果」,反推有出資、購地等事實,欠缺積極證據。
至於鄭敦謙,合議庭認為,他雖曾提供徐建華有關和艦上市相關諮詢,但即使聯電持有宏誠創投近百分之百股權,鄭仍非聯電員工,與背信罪構成要件不符,更非商業會計法處罰的對象。

曹興誠:投審會濫權 檢巴結權貴

聯電榮譽董事長曹興誠昨晚獲知被判無罪後,重砲批評經濟部投審會和新竹地檢署違法、濫權,和艦案這兩年來的發展是「荒唐、胡鬧」。
他說,部分檢察官為巴結權貴,才將他們三人起訴;如今司法雖還他清白,但無法補償他的損失。若新竹地檢署上訴,他也會主動出擊,對竹檢提出告訴。
曹興誠目前人在大陸。他表示,目前企業西進投資全看投審會的認定,投審會權力太大了。
他說,投審會當年指稱和艦是聯電透過英屬維京群島赴大陸轉投資成立的,這分報告不實,「濫權、濫職、濫罰、害聯電」。本月底他回國後,考慮以個人名義告投審會「偽造文書、濫用職權。」
曹興誠表示,聯電與和艦科技的合作案,股東會都已通過,股東、董監事與員工都沒有意見,根本沒有背信的問題,新竹地檢署只是「局外人」,憑什麼用公訴罪介入。
至於股東與法人所關心的和艦股權,市場曾傳出,聯電計畫以日本分公司「聯日」合併中國大陸的和艦,再尋求上市機會。曹興誠指出,目前他已退出聯電經營團隊,和艦案的後續發展已由現任董事長胡國強負責,他不便再對和艦與聯電未來關係的發展作任何評論。
和艦案在新竹地院審理期間,曹興誠曾經以企業經營判斷法則(business judgment rule)自我辯護,指「經營判斷法則」可以鼓勵有才能者勇於任事,且能避免法官陷入複雜的商業判斷;至於不適任的董事,應交由公司股東會決定去留,法院不必介入。
他表示,當初決定協助和艦是基於他的經營判斷,認為這樣做對聯電最有利。也許這項判斷是錯誤的,結果也許對聯電不利,但即使如此,僅能說他無能,卻不可以說他有罪,這就是經營判斷法則。

宣明智:全案搞烏龍 像政治勒索

「這件事本來就是『烏龍』!」在美國洽公的聯電榮譽副董事長宣明智說,判無罪他不覺得特別喜悅,因為本來都是莫須有,「希望這種事,以後不要再有了!」
宣明智說,儘管遭受冤屈,百口莫辯,但他沒有灰心,只是懷疑整個案子是有人胡亂揣摩上意,挾政治行破壞之實,就像「白色恐怖」一樣,也像「政治勒索」。
他對檢察官不會有恨,但希望檢察官不要「好面子再硬拗」,發揮「司法正義」,追查和艦案的源頭:到底何人誘導錯誤辦案?有何目的?還原事實真相,也給社會一個交代。
宣明智說,他和曹興誠都是在起訴後,才看到檢方所謂「事證」,根本就是錯誤訊息。檢察官根據錯誤的訊息,「誤判我們有潛在的問題」,「根本是烏龍一場」。
宣明智說,檢方最原始的兩個錯誤,一是引用中華徵信所在大陸北京的子公司「中征公司」提供的兩頁剪報資料。
另外,剪報錯誤百出,像前和艦廠長徐建華原本應該四十幾歲,但資料上卻寫成六十幾歲,其他的謬誤可見一斑。
宣明智說,檢方依據的第二個錯誤訊息,是誤信一名挾怨離職的和艦員工,以「祕密證人」身分,提出的不實陳述,後來開庭傳訊時,這名證人講了六十三次的「記不清楚」。

台商西進投資 經部全面補漏【經濟日報╱記者陳秀蘭、

和艦案初審,聯電榮譽董事長曹興誠等三人獲判無罪,恐衝擊政府大陸政策禁令。經濟部長陳瑞隆昨(26)日下令檢討台商西進相關投資法令,全面補強漏洞,如果該修法,將立即進行修法。他強調,「司法部門,不能干預政府政策」。
投審會官員坦言,舉證聯電違規登陸,日前高等行政法院再度判決經濟部敗訴,如果案件移送最高行政法院後,經濟部仍然敗訴,等於宣告聯電並未違規登陸投資,屆時,只要聯電提出受理和艦案允諾贈股聯電15%案申請,經濟部「沒有理由拒絕」。
陳瑞隆強調,經濟部懲處聯電和艦案,遭高等行政法院判決敗訴,是針對聯電違規赴大陸投資的行為,與檢方起訴曹興誠等涉及背信罪等,「完全是兩碼事」,經濟部尊重「司法部門的判決」。但「積極管理、有效開放」是政府的大陸政策,「司法部門,不能干預政府政策」。
經濟部針對聯電、中芯等違規登陸的行政裁罰,均遭法院判決敗訴,政府懲處台商違規登陸,面臨潰堤。陳瑞隆已指示投審會,針對行政法院判決敗訴內容,邀集法官及律師學者專家,研究補強之道,如果該修法,也將進行修法。
投審會執行秘書范良棟也透露,避免投審會開罰再吃敗訴,將針對赴大陸投資的定義、認定及執法方式修法。至於曹興誠表示將反控投審會,范良棟說,經濟部將等收到曹興誠的控告後再說。
投審會官員坦言,兩岸敏感政治關係,台灣主權不及於大陸,要深入大陸查處聯電違規登陸事宜,提出確切證據,確實有困難,但是投審會仍將再上訴。

話題》和艦模式【經濟日報╱黃昭勇】

和艦案一審宣判,終於讓台灣的企業家有了自由揮灑的空間,凸顯出商業掛帥時代,企業的生存考量優於政府的政治考量,讓和艦模式有機會成為企業掙脫大陸投資緊箍咒的法寶。
法官在和艦的判決書中提到兩個重點,一個是聯電轉投資的宏誠創投雖然幫助和艦與國際資金接軌,但畢竟是聯電的子公司,是獨立公司,相關作為只要不影響聯電權益,不必然要在聯電的財報中揭露。
第二點,聯電的股東會已經通過有關經理人協助設立和艦的決策,決策者自然沒有背信的問題。
的確,民營企業最高決策單位是股東大會,股東大會的決策,就是企業最終的意志。股東大會代表的是所有股東都同意的議案,檢察官卻是基於其他與公司權益無關的理由,要強加企業的罪責,自不免讓企業喪氣,讓人不服。
不論是全球第二大代工廠的聯電,還是以出口為主的台灣科技產業,都是在跟全球的企業競爭,台灣企業先天上就沒有美國、大陸等龐大的內需市場支援,如果在經營策略上還要受制於政府的政治考量,這場商業競爭的成敗,不用看也知道結果。
商戰的歸商戰,企業就是要跟企業競爭,如果企業要跟政府競爭,那就不是一個公平的遊戲規則。
和艦案後,政府該放下箝制的手,讓企業去全球打仗,做企業的後盾,別再當拐馬索了。
2007-10-27 08:17:44
大陸挖台機師
大陸挖台機師…送房子【聯合晚報07.10.29黃玉芳

外籍航空公司頻頻來台挖角,招募台灣機師,立委李鴻鈞今天在立法院質詢時表示,今年1到8月國內已經有40名機師出走,可能影響飛航安全。不過民航局則認為,華航、長榮每年都培訓新血,同時也有招募外籍機師,不致有飛安顧慮。
日前阿酋航空以高薪吸引國內機師跳槽,再度引起外界對機師人力不足的擔憂。今天在立法院交通委員會,不少立委也持續關注這個議題。
立委李鴻鈞說,國內機師的月薪約8000美元,阿酋航空開出10000美元的條件,自然十分吸引人。而且根據他掌握的資料,今年1到8月台灣已經出走40 名機師,如果機師人力不足,可能招致機師超時飛行的疑慮,而且國內1800多名機師中,外籍機師佔600多位,達到三分之一,他認為民航局應該防範未然, 加強培訓新手。
立委陳根德也說,大陸航空公司也開出優渥條件,不僅一個月薪資有5到6萬人民幣,滿三年還送一棟300平方公尺的房子作為獎勵。立委王昱婷也擔心,日前華航在全球50家航空公司的飛安評比中,已是「吊車尾」名列第47名,擔心機師出走會讓飛安雪上加霜。
不過民航局長張國政面對立委的頻頻質疑則表示,全世界航空公司都同樣面臨飛行員出走的問題,為了吸引機師就職,航空公司除了高薪,常會開出免稅、免子女教 育費、房租津貼等優惠,機師若與原服務的公司合約已滿,就可能出走,「這是正常反應」,他認為40人離開的數字,不算嚴重。
他也強調,華航與長榮航空每年會新訓練100名人員,又同步招募外籍機師,不會有人力不足的困境,而且如果有超時工作情形,民航局絕對會重罰。

大陸吸力強 優秀人才高薪挖【聯合報╱記者許韶芹

為延攬優秀人才,台灣政府的海外攬才團在美、加、日等國走透透,近幾年「勢力」範圍更擴展到印度、俄羅斯。但獵人頭業者說,台灣已經不在大中華樞紐位置上,對海外菁英的吸引力大為降低。
獵人頭業者分析,過去跨國企業都把台灣當成前進大中華的前哨站,不過最近幾年,跨國公司紛紛把總部移往中國大陸,外商留在台灣只剩下業務開發等「非核心」 部門,招聘主管開出來的薪資福利,也比照台灣水準,和國外主管級的薪酬條件差了一截,自然也就無法吸引歐、美等地的優秀人才。
人力業者表示,政府雖然對外籍人才有租稅、居留權優惠,但歐、美菁英不會因稅務或居留上的便利性,就選擇來台工作。他們找尋工作只看市場、產業未來發展性,在中國大陸龐大的經濟成長壓力下,台灣扮演的角色逐漸式微,「他們還會來台灣嗎?」
《Career就業情報》總編輯臧聲遠則表示,台灣一向著重高科技產業發展,高階科技人才供不應求,政府就將攬才重心轉移到印度和俄羅斯,找尋軟體和通訊人才,但是成效有限。
臧聲遠分析,印度高階人才英語能力強,容易被美國、加拿大的大型企業以高薪挖角,對台灣企業的向心力低;俄羅斯人才在台灣則因文化隔閡嚴重,屢屢發生水土不服情況,導致高階人才多半寧願選擇前往東歐、歐洲等地發展。
同樣發展科技產業成效卓越的日本、韓國,「國寶級」工程師也是台灣廠商積極拉攏的對象,不過有科技廠商坦承:「挖角情況都不理想!」某科技廠的人力業者就分析,日本、韓國的薪資水準比台灣好,加上兩國的生活條件不比台灣差,子女來台就學也是一大問題。
2007-10-30 12:47:47
擋不了
鮭魚返鄉潮 加拿大擋不了

‧徐麗玲 2007/10/31儘管加拿大經濟現正欣欣向榮,失業率降至33年來的低點,加西就業市場更是火熱,華人移民回流的腳步並未因此稍歇。主要原因是亞洲─尤其是中國─所展現的充沛活力,還是具有無比的吸引力。

加拿大每年吸納大量移民,但是有統計數據顯示,每年從加國回流的移民數量也很驚人,其中又以回到中、港、台等亞洲地區的移民最多。加國經濟走強不但未阻止移民回流的腳步,反倒成為移民回流的重要誘因。
90年代中期,在政局動盪的催化下,台灣出現移民潮,溫哥華成為眾多台灣移民聚居的地方。台灣移民很多是屬於「太空人家庭」,亦即父母中有一人是留在台灣 或中國大陸打拼,在子女陸續完成學業之後,階段性任務已告完成,父母便打包回流。而前幾年加國景氣不振,許多移民小孩大學畢業之後,遍尋不著理想的工作, 也就隨著父母回流,或是到中國大陸或亞洲其他地區另尋發展機會。
大部分台灣移民並無在加國落地生根的決心,這兩年溫哥華房地產市場飆漲,加元幣值走強,更促使一些原本猶豫不決的台灣移民回流。與90年 代中期相較,大溫哥華地區的房地產漲幅普遍超過50%,加元兌新台幣匯價也從當年的1:20揚升至1:33,早期台灣移民的身家財產突然暴增,獲利了結成 為許多人考慮回流的誘因。在此同時,靠著台灣收入維持加國開支的太空人家庭,則因加幣升值而壓力倍增,更加深了不如歸去的念頭。
不過,回流並不僅是台灣移民才有的現象,香港移民早在97大限之後就出現回流潮。當時加拿大的經濟仍在谷底徘徊,就業市場不振。待香港回 歸後,擔憂的重大變化並未出現,加上中國大陸經濟快速發展,眾多香港移民毅然決定回去趕搭中國經濟起飛的列車。至於從90年代末期開始湧入的中國技術移 民,很多在發現加拿大的就業機會與發展中的中國無法相比之後,頓時移民夢醒,匆匆離去。
儘管加拿大經濟現正欣欣向榮,失業率降至33年來的低點,加西就業市場更是火熱,華人移民回流的腳步並未因此稍歇。主要原因是亞洲─尤其 是中國─所展現的充沛活力,還是具有無比的吸引力。加拿大經濟再強勁,仍比不上中國大陸每年兩位數的成長幅度,市場規模與未來潛力更是無法相提並論。
再者,加拿大的就業機會雖然大增,職場競爭依然激烈,若未及早累積工作經驗,大學畢業生仍必須從最基層做起。至於專業性的工作,還要通過 重重的證照考試,且業界規範嚴格,欲晉升至高階職位並不容易。相較之下,擁有語言優勢又學有專精的移民第二代,在中國大陸或其他亞洲地區較易受到重用。
這個現象已經引起加國政府的關注。加拿大每年接納約21萬名移民,但據西門菲沙大學(Simon Fraser University)經濟學教授Don Devoretz所做的研究,每年離開加拿大的移民人口就有8萬人之多。另據加國統計局的資料顯示,回流的移民中以25歲至34歲的青年為最多,而且普遍 受過高等教育。他們大多是長期享用加拿大資源,在加國福利制度之下成長,亦即都是由加國培育的人才,但最後卻為他國所用,對加拿大來說不啻是嚴重損失。
更令加國政府關切的是,目前在海外居留的加拿大人多達270萬,主要是在亞洲和美國。這些回流移民的海外收入多未在加國報稅,但卻有意在 退休之後再返回加拿大養老,屆時他們將要開始領取老人年金等福利,對醫療保險的使用也將較為頻繁,將對政府財政構成負擔。換言之,他們在成長時期和未來老 年時期都是享受他人納稅所提供的福利,可是自己應該納稅回饋的階段卻是缺席的,這就引發社會公平性的質疑。
加拿大國會已經出現檢討雙重國籍與非稅務居民的聲音。Devoretz教授則建議仿傚義大利,在國會中設立代表海外僑民的席次,以維持海 外公民與加拿大之間的連繫。不過,這些都仍處於討論階段。此刻的加拿大求才若渴,但卻看著一批批正值青壯年的移民回流離去,只能扼腕興嘆。
2007-11-01 09:46:13
台奸商
台商 也要員工離職再回聘【聯合報07.11.03林琮盛

大陸明年元月施行的「勞動合同法」規定,「勞動者在滿足已在用人單位連續工作滿十年」,或「連續訂立二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後,成為永久員工,離職必須給予資遣費。珠三角的台商將如何應對?廣東台商表示,多數台資企業會以「違規」但「不違法」的方式來因應。
珠三角的產業型態,是以加工出口的勞力密集型產業為主,勞動合同法實施後,首當其衝的是接外銷訂單的台商。
該名從事承包外商生意的台商表示,以廣東中山市來說,大陸勞工簽訂三次合約後,會自動變成該公司的「永久員工」。因此,勞工簽完第二次合約後,公司會要求 員工以簽辭職單方式,自動離職,之後再回聘,這樣就沒有違法問題。他表示,「多數台商都是用這種技術違規、但不違法的方式來處理」。
他表示,儘管許多勞工每月都拿一千三、四百元人民幣的薪水,但若要領資遣費,還是以「帳面上」的最低工資來辦理,「所以,帳目要作得很有技巧」。
勞動合同法規定,勞工每個月加班不得超過卅六小時。台商說:「我們員工的加班量,少說都是規定的兩倍以上啊!」他表示,許多大陸勞工為多賺點錢,很樂意加 班,「甚至有些工人一個月都沒放過假,拚命做。否則,每個月可能連九百元都不到」。他補充,公司大多要工人自動寫「加班申請單」,以規避違法問題。
該名台商承認,目前大陸沿海的經營環境日益嚴峻,中共官方這次推行新勞動合同法的目的,就是要「逼」外商往內陸移動,但可能會產生反效果。他強調,外商自己會算計,十年後沿海工資上漲的問題還是會在內地重現,不如現在趁早轉移到越南、印度等地去發展。
2007-11-03 08:46:23
台灣人才西進
台灣人才西進新貌

‧理財周刊 2007/11/14 金融尖兵登陸 替中國人管帳 過去,傳統產業到中國設立工廠,派台灣工廠主管管理生產線; 後來,科技製造業為了布局中國,派駐台灣工程師帶領研發團隊; 現在,中國企業更重金禮聘台灣金融經理人,擔任最高階的管理職務。【撰文/許立佳】

中國變了,它從世界的工廠,搖身一變成為全球的資本市場。而它磁吸的人才樣貌,也在改變中。 十幾年前,甚至20年前,有一群台商紛紛到中國設廠,尋找最便宜的勞工和最低的製造成本,他們所製造的工業塑膠製品、傘類、鞋類、成衣、聖誕燈等產品銷售全球;離鄉背井的身分不外乎是老闆、廠長,還有生產線上的主管,就是為了「管理工廠和工人」。
然而,就在10年前左右,又有另一批電子製造業的台商,進到中國設廠管理;他們進軍中國,不僅尋求更低的製造成本,也在網羅當地的組裝人才,甚至是研發人 才;這些西進的台籍專業經理人,放棄在台的工作,接受公司的外派,領著豐厚的薪資條件和食宿福利,去「管理製造和研發團隊」。
中國金融市場熾熱 人才搶手 就在這幾年,中國快速成長,中國人的新富階級也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早期第一批「管理工廠」的台商老闆,已經開始轉往越南等更便宜的人力市場開拓新的天 地,因為中國勞工的薪資不斷上調,加上稅金提高,已經不再是製造天堂;第二批「管理研發」的專業經理人需求仍高,但是外派的薪資福利已經不如以往,因為中 國科技人才質量俱佳,台幹已經不是競爭舞台上最出色的演員;而現在,第三批「管理中國人的財富」的金融人才,他們正在一波波的流入中國,直搗一線城市,他 們不接觸縫娃娃的女工、做測試的工程師,而是直接與富人對話。
根據104人力銀行的統計,以2006年10月和2007年10月同期比較,中國在「財會/金融」專業類的人才,所需的人才增幅為23.5%。然而,台灣 的金融人才需求卻是萎縮的,根據萬寶華企管在今年第4季所做的調查,台灣各產業除了製造業相關的人力需求增加外,其他產業的人力需求都持悲觀的態度,其 中,金融服務業是該機構調查以來,出現人力需求最低的情形。
兩岸彼長我消的情況,還有金融生態的巨幅改變,也改寫人才的樣貌。104獵才派遣事業群副總經理晉麗明表示,由於台灣的金融業還處於整併階段,所以人力需 求並不高,加上中國的各家銀行開始發展企金、消金、信用卡業務等,需要大量的專業人才;此外, 台灣各家銀行為了要布局中國,也開始派駐人才到中國了解發展的可能性,因此刺激了許多相關人才西進。
「目前,中國的銀行所需人才,以『企業金融』所需的數量最高。」萬寶華企管顧問公司中高階人才仲介負責人吳璧昇表示,因為中國開放WTO所致,外商銀行獲 准承做人民幣相關業務後,包括外商銀行和大陸本國銀行為了爭取台商在當地投資的資金需求市場,紛紛向台灣的企金人才招手。
以高階人力需求為主
根據了解,這些被挖角人才的薪資至少增加30%~100%不等。晉麗明表示,中國以3~4倍的高薪挖角金融人才也時有所聞,不過,這些多是指標性的人才, 而他們之所以被中國企業相中,是因為曾經在台灣打下某片江山,創下某個消金、企金的紀錄。他們之所以能有這種價碼,是因為這些頂尖高手若放到中國這樣規模 的市場和舞台,會產生非常驚人的表現,因此,以他們的能力去對價,這樣的薪酬應該是合理的。
除了銀行業外,目前金融人才最受矚目的莫過於近兩年中國金融機構大手筆挖角台灣的證券、投信業的人才。 近年被挖角到中國的投資界的人才,包括劉慶平、謝偉鴻、方世聖等人。吳璧昇觀察,由於大陸股市漲勢不斷,讓投資人投資股票賺了不少錢外,許多新富階級對於 財富管理的需求逐漸提升,然而,中國這部分的人才仍不足,所以,需要台灣的基金管理及投資研究人才,來補足市場需求的缺口。
對中國金融企業而言,挖角這批投資尖兵,等於是人財兩得。這些頂尖的金融人才除了能力外,背後還有一大群跟著他們的高資產VIP客戶,以及法人客戶群。中國企業的另一個算盤是:挖角不僅把人才帶進來,更是把頂級客戶和他們的錢財也帶進來。
頂尖人才永遠熱門
事實上,在這一波西進人才中,壽險業是最早跨入中國市場的一群。早在2002年前,中國平安保險的「龍騰計畫」就展開第一波大舉徵求壽險尖兵的行動;其中,有許多台灣優秀的壽險業務員也西進搶錢;最近幾年,龍騰計畫也陸續展開其他階段的招募計畫。 經緯智庫金融資深顧問王廣志指出,此舉讓很多台灣的業務尖兵「意外地教會了」當地業者的行銷技巧,使得中國的壽險業者對台灣行銷人才的需求降低;所以,目前隨著中國壽險公司的發展,對台灣壽險人才的需求,反而是對壽險資金的投資管理人才,以及精算師等具有較高的興趣。
根據這點,目前遊走於兩岸、擔任中國泰康人壽顧問的陳揚煒則有不同的觀察。「其實,台灣的壽險人才到中國仍有很多機會,只是中國人已經學會台灣基本的銷售 技巧,但對於高額保單等業務還力有未逮。」陳揚煒說,以他在中國的顧問工作來說,許多中國的業務員很期待學到新的專業知識和經驗,對遠來的和尚(如台灣的 顧問)存有嚮往;但是,如果他只會念同樣的經文(舊有的知識和經驗),了無新意,就會立刻被轟出去。同樣地,中國並不是不需要壽險業務人才,而是需要更高 階的人力需求,因此西進的時候,應先掂掂自己的能力是否與時俱進,再行考慮。
文化適應是最大挑戰
在台灣的金融界能夠創下優異的紀錄,是被挖角到對岸的重點;但是,真正能夠在當地表現如魚得水的關鍵,卻是「適應文化能力強」。
晉麗明分析,在中國組織中,台幹主管由於文化隔閡的緣故,不容易取得屬下的信任,而專業經理人不但要調整自己的領導方式,還要轉換當地風土民情和經營思維,跟經營者溝通,才是更大的挑戰。
因此,若是專業經理人過去已有中國工作經驗,無異是讓挖角對象吃了顆定心丸,認為這位人才應該在中國的適應力較強,所以被挖角的機會和價碼就會更高。
西進中國的人才面貌,不再是穿著工作服和夾克、一副工程師裝扮;而是打著領帶、西裝筆挺的金融專業經理人,帶著客戶和錢財,到中國去操作更大的金融市場,賺更多的人民幣和花花綠綠的外幣。
進入中國,卻不表示保住了位子。全世界的金融人才,都巴望著賺這個新資本市場的錢,虎視眈眈,隨時準備搶走你的寶座。
2007-11-17 07:59:30
前進大陸
中產階級 前進大陸拿碩博士【聯合晚報07.12.02謝蕙蓮

【前言】
20年前,蔣經國宣布開放大陸探親,拆除阻隔兩岸人情交流的高牆。
20年後,台灣政府「去中國化」,中國大陸堅持「一國兩制」,又一磚一瓦地築起政治高牆。
20年來,台灣商人赴大陸發展,台商子女登陸求學絡繹於途;大陸新娘嫁到台灣,她們的台灣兒女學ㄅㄆㄇ,說「你呷飽未?」;兩岸資優高中生肩併肩漫步在北京校園,透過msn搏感情,周杰倫是他們共同的語言,管他什麼陳水扁和胡錦濤!
20年的今天,教育部依然不承認大陸學歷,但赴大陸求學的台灣學子只增不減,我們的教育高官在閉目養神之際是否參透其中緣由?
大陸學歷採認吵了十幾年,雖然政府堅持不開放,仍然擋不住台灣學生西進中國大陸念書的熱潮。根據夏潮聯合會估計,目前在大陸各地念大學和研究所的台灣學生,約有一萬人,甚至還有高薪精算師辭職到大陸念書。
每年超過700人報考
夏潮聯合會副會長陳福裕說,台灣學生到大陸念大學,目前主要在香港、澳門、北京、廣州四個地點考試,其中在香港報考人數,占四個報名地點總人數的一半。
夏潮聯合會是2000年開始,接受香港報名點京港學術交流中心委託,代轉考生報名資料。根據統計,在1996年以前,台生在香港報考碩博士班人數每年只有 數十人,2001年大幅成長到296人,2002年到今年,除了2004、2005年因為SARS降到五、六百人,其他各年報考都超過700人。
年齡大多在40歲上下
根據大陸教育部統計,到去年為止,不含交換學生、預科班修、在職進修班、推廣教育,在大陸念大學、研究所且有正式學籍的人數就有6400人,夏潮聯合會估計有一萬人。而各省台商協會則估計,大陸的台生人數,中小學約1萬5000到2 萬人,大學以上近7000人。
陳福裕說,台灣學生到大陸念書,攻讀領域也隨著兩岸政經開放腳步,出現很大轉變。最早台生到大陸念大學,主要念中醫藥、傳統文史哲和少數體育強項。 2000到2003年,兩岸經貿逐漸熱絡,法律爭議也陸續出現,到大陸念法律、建築、會計的人數明顯增加,包括知名的理律律師事務所,就有不少律師到大陸 進修法律。
他形容,這幾年前進大陸念碩博士的,很多是「典型都會中產階級代表」,他們年紀大都在40歲上下,有10年以上工作經驗,且擁有律師、會計師、建築師專業證照,前進大陸念書、順便建立人脈的不在少數。
念金融、管理、高科技
隨著兩岸金融、證券往來辦法研議修正開放,陳福裕說,近三、四年到大陸念大學、研究所的台生,很多人選念金融、管理、財經、高科技 (半導體、IC設計、資訊軟硬體、航太等)。
雖然台灣政府不採認大陸學歷,陳福裕表示,只要不是到政府部門工作、或是有心在台灣的學校教書,一點都沒有影響」。他說,「大陸的學歷在全世界都承認,只 有台灣有阻礙」。學生拿到大陸重點高校的學歷,不管在外資企業,或是在大陸設有據點的台商企業,擁有大陸重點高校學歷,可能比台灣一般的大學文憑還吃香。
高薪精算師也辭職念書
陳福裕指出,有不少學生為了參加台灣的專業證照考試,方便以後在兩岸都能就業,會先在台灣念大學,再到大陸念研究所碩博士班。因為台灣的律師、建築師、會計師、醫師等專業證照,有大學文憑就可以報考。
他印象很深刻的例子是,曾有取得精算師執照、在美年薪有20萬美金高薪的精算師,放下高薪工作,到大陸念書。陳福裕說,北大、上海復旦等大學,很多教授就是當前大陸檯面上政經部門重要領導人士的智囊,進這些大陸名校,除了看好大陸廣大市場,更可建立大陸人脈。
2007-12-03 07:17:09
西進冒進
躍進大陸的四大迷思

‧Cheers 2008/01/10 因為看過太多志得意滿上路,最後鍛羽而歸的例子,長期橫跨兩岸提供企業人力資源諮詢的顧問林娟,最近與自由作家藍麗娟合著《大陸工作一卡通:搶佔世界職場的教戰手冊》一書。關於台灣人前進大陸容易陷落的盲點,林娟有不少深刻的觀察。【文/盧智芳;攝影/劉國泰】
你也想到大陸一試身手嗎?但抬腳跨步前請注意:「西進」絕不等於「冒進」!
因為看過太多志得意滿上路,最後鍛羽而歸的例子,長期橫跨兩岸提供企業人力資源諮詢的顧問林娟,最近與自由作家藍麗娟合著《大陸工作一卡通:搶佔世界職場的教戰手冊》一書,由《天下》雜誌出版。關於台灣人前進大陸容易陷落的盲點,林娟有不少深刻的觀察。
1.「西進」到底是誰的選擇?
林娟認為,目前最有籌碼的族群,莫過於「年約33?39歲的中階主管」。他們登陸後可以跳升高階主管,在壓縮式的成長下,升遷速度將比毫無中國經驗的同儕更快。
為什麼40歲以下、具備5?10年管理經驗的五、六年級生最有利?這要回到目前大陸對人才的需求。總字輩主管當然最具優勢,但這類職缺相對少。至於30歲以下的幹部,大陸本地人才已足以勝任。事實上,在這個層級,很多企業甚至寧願用更高的薪水聘請當地菁英而捨台幹,因為他們較能掌握本土市場。
對七年級生或新鮮人,林娟並不建議直接跨海尋找工作。一方面要適應文化、一方面要與大陸應屆畢業生競爭,絕對是場硬仗。大陸的主流就業人口以高校畢業生為主,20歲出頭即進入職場,比起來,很多台灣年輕人念完研究所、當完兵都已26、27歲了,不管年齡、歷練,當下就出現落差。
最近104人力銀行針對684家兩岸布局企業進行的最新調查,也相當程度呼應了這個現象:高達45%的受調企業在基層人力中完全不用台灣人,而目前以財會、業務跟生管類工作雇用台灣基層人力的比重較高,但在未來5年內也將明顯縮減。除非是培訓後直升主管的儲備幹部,可以考慮作為生涯跳板。
2.「本地雇用」還是「外派」好?
「外派」與「本地雇用」(local hire)是目前最常見的西進模式。甚至有愈來愈多台灣人主動以「本地雇用」身分爭取工作機會。
本地雇用的台灣人與大陸員工比較,兩者薪資報酬差距有多大?林娟指出,大陸對勞動者的保障主要在所謂「六金」(或稱五險一金)上。包括生育保險、公傷保險、養老保險、失業保險、醫療保險與住房公積金,此外還享有交通津貼與年節返鄉假,但這些都不適用於台灣人。此外,由於外國人必須領有就業工作證才能在大陸工作,以「本地雇用」受雇的台灣人不僅一樣要申請就業工作證,也要以外籍身份繳稅。
大陸的個人所得稅採每月申報,外籍人士包括台灣人,只要居住或工作滿連續1年(1次離境不超過30天,或多次離境但累積日數不超過90天),都「視為」大陸公民,要申報境內、境外所得。此外,在大陸擁有不動產或設籍的也一樣。比起大陸員工,台灣人「本地雇用」的福利、稅賦條件並不理想。
若跟外派比較,距離更大。因此現階段來說,以企業內外派西進,仍然是對台灣人最有保障的管道。
3.機會新大陸還是職場叢林?
具體的資歷、能力固然重要,但很多人「陣亡」的理由,不盡然是「不夠努力」,反而是只顧著在「機會新大陸」衝鋒陷陣,小看了它「職場叢林」的另一面。
要是不了解大陸社會文化中的各種「眉角」,很容易誤踩地雷。林娟自己就有過幾次「助人反揹黑鍋」的經驗。例如有一次她出於善意,轉介客戶給大陸同事,卻遭同事誣告串聯廠商拿走獎金。從此林娟遇事必簽合約,而且一定小心保留雙方往來的電子郵件。
為了在13億人口中出人頭地,大陸年輕人普遍學習力強,自我利益至上。幾個大陸籍主管聯合「圍剿」台灣幹部的血淋淋例子屢見不鮮,台灣人則經常在「不跟你一般見識」的心態下,請調台灣或辭職走人,放棄耕耘的成果,殊為可惜。
所以想真正施展抱負,務必要先懂得大陸各種人情世故的「潛規則」。林娟歸納出3個“Do”、6個“Don`t”:
(○)相交在於誠。
(○)尊重包容文化差異。
(○)凡事多觀察,謹言慎行。
(×)避談貪污與檯面下議題。
(×)避談歷史與政治議題。
(×)切勿心軟,勿輕信他人。
(×)凡事低調、不張揚。
(×)不特別強調台灣人身分。
(×)不在當地人面前講台語。
許多工作外的因素都足以帶來精神負擔,毋寧也是種看不見的生活品質耗損。這種「隱形成本」應該計算在內。
其實不論去不去,沒有一條路是「不歸路」,很多人再三踟躕,無非是害怕不若預期成功,或是擔心有一天再回到台灣,已經沒有屬於自己的舞台。
4.出發點是鍍金還是加壓?
對此,每年有一半時間在大陸各地奔波的精英人力資源總經理劉匡華,倒是有個很好的提醒。他說,台灣人最普遍的迷思,就是分不清楚「差異」的意義。以為兩岸同文同種,「沒有差異」,到了當地卻又自認高人一等,把期望值擺得太高。大陸現在各行各業都呈現過度競爭,開始就預設「只許成功、不許失敗」,太天真,也不實際。
「把去大陸當成到非洲,」劉匡華用了一個誇張但貼切的譬喻說。該做的功課、該放的身段、該擔的風險,到大陸一點都不能打折扣。自認沒有條件到異鄉奮鬥的人,就不該認為自己可以在大陸立足。
劉匡華認為,不管在哪裡,只要做出成績,一定有人向你招手。只是與其想著利用「中國經驗」為自己鍍金,倒不如視為一種「加壓」的過程,先拿出超越目前100%的能量再啟程。
畢竟,在台灣職場上遇到的挑戰,到了對岸只會放大,不會縮小。當然要先知己知彼,再三思而後行!
2008-01-15 09:19:59
鴕鳥
台灣人愛抱人民幣 約4百億>中時08.01.28唐玉麟

 過去,大陸人愛抱新台幣,但這些年隨著大陸經濟強勁成長、人民幣升值強強滾,現在台灣人愛抱人民幣。根據國內銀行業主管估計,由於兩岸商務觀光、文化交流頻繁,再加上人民幣匯率看升下,人民幣在台灣地下交易猖獗,粗估「台灣擁有三、四百億以上的人民幣」。
 央行不認同 稱說法誇張
 央行官員則說,央行並無此類評估研究或數字,因此難以評論,但私下認為,台灣不可能有如此多人民幣,這個數字,太誇張了吧!不過,地下金融業者則認為「銀行業者還是比較保守,實際數字應該在此數倍之上」。
 而且,在人民幣看漲下,台灣民眾大概都會抱著人民幣過年!
 業者指出,民眾可合法攜帶入境的人民幣額度為二萬人民幣,近年出入大陸的人數非常多,如果以一千萬人因為進出大陸而保有人民幣計,只要每個人仍保有四千元人民幣,那麼,台灣就擁有四百億元的人民幣。
 地下金融業 指實際更多
 業者分析,旅行回國後,還保有去過國家錢幣是相當正常;如果有機會要再去,更有保留其錢幣的動機。而目前來往大陸經商、工作者至少有數十萬人,加上人民幣這兩年一路看漲,這些人都會保有更多的人民幣。如果再加上因為看漲而透過管道購買投資的中實戶,台灣民眾保有的人民幣數量必然遠高於銀行業者的「保守估計」。
 而在看漲人民幣的心態下,民眾想多保有人民幣的情況,從可以合法兌換人民幣的金馬地區最可以明顯看出。
 金馬兌換額 穩定成長中
 目前金馬地區有台銀、土銀、元大銀等分行可兌換人民幣。根據最新統計,去年全年金馬地區各銀行兌換人民幣總額有二億多元人民幣,較九十五年不及二億人民幣略增,呈穩定成長。
 銀行主管說,由於市場普遍預期人民幣仍會升值,去年全年金馬地區各銀行受理「新台幣兌換人民幣、人民幣兌換新台幣」情況,卻是六比一,也就是說,市場對人民幣現鈔需求特別大。
 預期再升值 民眾愛保有
 至於為何金馬地區兌換人民幣的數量未暴增,銀行主管分析,由於金馬地區人民兌換人民幣有條件限制,再加上兌換人民幣現鈔後,不能存在國銀,且無法享有利息,甚至存在家裡有安全風險,所以人民幣兌換總額才無暴增現象。
 這位銀行主管說,「民國九十四年底一千元台幣,可兌換約二百三十四元人民幣,但目前一千元台幣換不到二百二十元人民幣。」目前當地銀行掛牌四.五五三元新台幣兌一元人民幣。這個數字,就可以看出為何台灣民眾會保有如此大量的人民幣了。

別再鴕鳥 國銀促本島開放兌換

 據國銀主管表示,由於台灣本島不開放人民幣兌換,已造成民眾權益受損與很大困擾。政府不該有鴕鳥心態,應盡速開放台灣本島的人民幣兌換。「其實就是把人民幣當成一種外國貨幣不就一切解決了嗎?」業者說。
 「最近榮民之家來函,台灣本島有老榮民過世後,留下不少人民幣現鈔,希望協助兌換為台幣,但礙於法令,愛莫能助。」一名金馬地區銀行主管認為,台灣本島人民幣兌換作業不開放,嚴重影響民眾權益。
 國銀主管說,兩岸交流頻繁,不少台商、陸客攜帶人民幣登台消費,許多商店公開收取人民幣,但台灣本島銀行業卻不開放人民幣兌換,以致銀樓、旅行社等兌換人民幣相當猖獗,人民幣偽鈔氾濫,成為無政府狀態。
 國銀主管指出,目前市場流通人民幣鈔票有西元一九九九年至二○○五年人民幣,真偽人民幣在國內地下金融充斥,國人如何辨別,令人擔心。
 國人赴大陸探親觀光,往往是拿台幣先兌換美鈔後,再赴大陸兌換人民幣,被剝兩層皮,浪費兌換手續費,這都是「政策害人」。
2008-01-28 08:33:13
兩岸人才
台商第二代:兩岸人才差距大【聯合報╱林琮盛08.02.01
 
兩岸人才的競爭態勢愈來愈明顯,身為大陸台商企業的第二代,他們在大陸打拚更能感受兩岸人才的差距。
有台商企業第二代認為,台灣的年輕人的抗壓性低、過於安逸、危機感不夠,是最大的隱憂。
最近為了出貨,常拚命到凌晨2、3點的慶樺皮具第二代王裕鈞說:「我每次回台灣開國小或國中同學會時,都會發現我和其他同學似乎是兩個世界的人。」
百和集團第二代,25歲的總經理特助鄭程嘉表示,在大陸工作一年所學的東西,可以抵得上在台灣3、5年的工作經驗,「我來這裡上班第二天,就被丟到跟一堆官員談事情」。
鄭程嘉說,來大陸工作後,被逼著學習很多事,如要迅速解決事情、想到下一步怎麼走,及如何領導統御。「不像在台灣,不願意作的事情,還能把球踢給別人接。」
每天工作14個小時的鄭程嘉也認為,年輕台幹到大陸工作,抗壓性都不足。格局視野,也是台灣年輕人所匱乏的。去年7月就在國外跑業務的鄭程嘉也認為,透過跟國際市場接軌,更能清楚掌握世界的脈動。
同樣是身為台商第二代的張原瑞指出,台灣年輕人安逸現狀、對大陸的認識受到扭曲,對自身的競爭力也缺乏危機感,「有些年輕人侷限自己,開小吃店、咖啡店就滿足了」。
甚至,有朋友反問他:「何必來中國大陸,日子過得去,錢夠用就好。」張原瑞認為,台灣年輕人在這樣下去,會很可憐。
2008-02-01 09:39:17
鈔票毀損
鈔票毀損失血41億 可買2架F16>中時08.03.08  陳怡慈

     鈔票人人愛,問題是,有多愛?據央行公布最新統計,去年一整年,央行共銷毀作廢九億零一百三十九萬張鈔券,等於全體國人平均每人損毀三十九張,因每張印製成本約四塊半,合計國庫因鈔票損毀,得付出四十一億的發鈔成本。
     金融界人士說:「四十一億,已經可以買兩架F十六戰機,二十幾間台北市帝寶豪宅了。」
     去年作廢鈔券 增至九億多張
     央行總裁彭淮南下周一將赴立院財委會作業務報告。報告中披露,我國去年鈔票銷毀情況,若以去年數字跟歷年數字相比,去年銷毀張數,為二○○四年以來最高數字。
     央行發行局長蔡炎樹昨表示,各國央行發行鈔票,主要基於服務性質,不曉得這樣的數字跟其他國家比起來,到底算高還是算低。
     不過,若是跟自己比,據央行統計,二○○五年,央行共銷毀鈔票五億零一百七十五萬張,等於全體國人平均每人弄壞二十二張,之後數字急線上升,到了去年,平均每人弄壞近四十張。
     鈔票損毀速度驚人,怎麼會這樣?蔡炎樹說,可能跟菜市場攤販為了做生意,習慣性鈔票這麼一抓、一揉的習慣有關。他說,台灣的傳統市場跟國外超商不同,攤販做生意忙,匆忙下,忙著算錢、找錢,鈔票生命容易折損,平均壽命不到三年。
     每人損壞卅九張 多是百元
     央行為了宣導,曾多次在菜市場張貼海報,也曾發過文宣。不過,蔡炎樹坦言,效果並不好,畢竟,央行不可能逐一勸導攤販,拜託不要揉鈔票,而小販們忙著做生意,也沒時間管你要不要愛惜鈔票。
     蔡炎樹說,去年九億多張被銷毀的鈔票,以一百元占最多數,其次為一千元,各占四成多比重,至於五百元、兩百元或兩千元鈔券,比重都不高。
     蔡炎樹說,我國各類鈔票,平均每張製作成本介於四元到五元之間,若以四.五元概算,國庫去年因為鈔票損毀,得付出四十一億元成本,金額驚人。
     據央行統計,我國去年共印製鈔券九億五千萬張、硬幣四億兩千萬枚,以「新印九億五千萬張、銷毀九億零一百三十九萬張」概算,等於去年新印的鈔券,高達九成五比例,都被損壞銷毀。
2008-03-08 09:28:48
阿楨
金銀會利多 陸銀QDII准買台股【聯合報2011.11.24

我方金管會、大陸銀監會二次會談昨天落幕,雙方達成三項具體共識:兩岸審批中的銀行申設營業據點案件,年底前放行;六家率先登陸的台資銀行,明年可提出人民幣業務申請;兩岸經濟協議(ECFA)早收清單(提早降稅或擴大開放市場項目)的「綠色通道」(在大陸可加速及擴大設立據點的地方)達大陸廿一個省市。
陸銀來台參股部分,雙方敲定開放陸銀來台參股本國銀行及金控公司的日出條款,預期最快在年底放行,參股上限為百分之十;同時,將開放大陸銀行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QDII,即法人)來台投資台股,有助擴大台股資金動能。

雙英膠著 台股創2年新低 2011-11-24 中時(另參本館:2012大選 歐豬四國 全球股災 美該為股災道歉? 臺股 股市的貪瞋癡 啥米係ㄟ擱發 )

 歐美利空不歇、國內總統選情膠著,兩大不確定因子,讓台股中實戶全面退場觀望,台股更因而直直落!昨天台股重跌一九三點,不但失守七千大關,且摜破六八七七點前波低點,更創下二年多以來新低,為亞股中單日跌幅最大股市。
 台股十一月以來跌幅已達一成,今年以來跌幅更高達二十四%,在國際主要股市中「跌幅」坐二望一,股民損失不是一個「慘」字了得。
 昨天南下視察的馬英九總統在行程間獲知消息,未及趕回台北,便以電話聯絡行政院長吳敦義與副院長陳冲,了解情況,並指示妥善因應。陳冲昨一早透過電話與財經首長保持連繫,但政院並未召開跨部會議研商對策。
 市場人士指出,除了國內外經濟因素利空外,由於選舉呈現混沌局面,政治干擾加劇,市場擔心蔡英文當選後不利兩岸關係,進而可能影響台灣經濟與金融市場,因此不但外資頻頻出走,國內中實戶也逐漸退場觀望,讓台股跌跌不休。
相關新聞
政治因素干擾 選舉行情落空行庫:不該再跌了
護盤? 財部:國安基金「早就準備好了」
唯恐兩岸利多泡湯 外資先落跑

陸資登台 本月很冷清! 2011-11-24 工商時報

 本月陸資來台投資冷清,投審會昨日召開11月投資審議委員會,通過3件陸資投資案,總計金額僅約249.3萬美元,至於赴大陸投資部份,台玻總計匯出6,026萬美元,瑞智精密則是申請以2,684萬美元,瀚宇博德則是向境外銀行借款港幣4.11億元。
2011-11-24 11:20:50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