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6-20 06:37:17| 人氣6,053| 回應22 | 上一篇 | 下一篇

《台灣現代劇場研討會論文集》

推薦 3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你也太落伍了吧!「台灣現代劇場研討會」都已辦了三屆,你還拿古董級的首屆《1986-1995台灣小劇場》來評,瞧瞧人家文建會「2006台灣現代劇場研討會」文宣寫的多漂亮:

戲劇創作的步伐最能夠直接呼應社會脈動,劇場的影象映照的是每一天真實的生活。台灣現代戲劇曾經在風起雲湧的一九八○年代成為社會運動的一部分,而每隔一 段時間,創作者便又凝聚對社會的不同觀察,透過敘事文本、美學概念、肢體表現和技術層面等,提出他們對「台灣」各個面向的批判。 一九九五年曾由文建會主導,以「台灣小劇場」為主軸,召開第一次現代劇場研討會。一九九九年文建會選擇南台灣的成功大學,以「專業劇場」、「社區劇場」和「兒童劇場」三個主題,召開第二次全國性的現代劇場研討。時隔多年,又到了全面回顧、檢討、調整步伐的時刻。

「2006台灣現代劇場研討會」鎖定兩個大方向──「理論與實務全面研討」:除了人文思維和美學概念的論述,本次會議將在「劇場」的主題下,涵括技術面的研究成果,將劇場裝置、劇場燈光和劇場服裝納入劇場專業的學理領域中。「台灣本位,國際視野」:會中將邀請兩岸三地及國際學者共同注視「台灣」。面臨全球共有的困境,例如大自然反噬、集體偷窺橫行、政策影響...等議題,台灣現代劇場如何對應?「2006台灣現代劇場研討會」以回顧、省思台灣現代劇場的發展、擴大劇場學術研討面向為宗旨,並以一個和國際劇場相互觀照的視野,探索尋找前導方位的可能性。」

「文不對題」啦!跟大多學術論文研究會一樣,單看所收集發表的論文標題就可知、大多論文與主題「台灣本位,國際視野」不相干,大概除了第二天17:20~17:30 <閉幕式>之前的15:40~17:20<座談會>:內外情勢下的衝擊──台灣劇場如何與世界對話?

「離題」的好,反正那主題只是幌子、招牌,是和文建會的互欺。還是首屆的《1986-1995台灣小劇場》離台灣小劇場運動較近,討論起來比較熱情。

是啊!馬森的<八0年代以來的台灣小劇場運動>似乎就寫完了台灣的小劇場運動史,之後的台灣劇場大概只剩:遠離反體制、被收編、或行銷化。

是嗎?那不是被王墨林的<小劇場的成長與消失──小劇場史是一場「表演」或是一場「運動」?>的以下批評言中了:

「文建會這幾年在各地推廣的『文藝季』,也是通過這樣(指二蔣時代)的政策性主導而被產生出來的。本來藝術與政治的關係就拉扯不清的,尤其當前國家要用『社區』這個空間觀念來收編不同以備建構『生命共同體』的身體,文建會這一套文化政策就變成了超級主流,並且因為掌握著國家機器提供的龐大資源,這個超級主流又變成了反映當前政治氣候的文化政策。(p.105)」
 

明華園歌子戲《白蛇傳》

 

河洛歌子戲《東寧王國》

河洛歌子戲《風起雲湧鄭成功》

 

國光劇團 新編京劇《王熙鳳大鬧寧國府》

國光劇團 新編京劇《金鎖記》

國光劇團 新編京劇歌唱劇《孟小冬》

國光劇團《艷后和她的小丑們》

 

吳興國 魏海敏《慾望城國》

 

青春版昆曲《牡丹亭》

 

漢劇神算記

 

新豫劇《原野》

 

蘭陵劇坊《新荷珠新配》

 

賴聲川 表演工作坊

赖声川舞台剧《暗恋桃花源》剧照

 

賴聲川 表演工作坊

 

賴聲川 《夢想家》

 

李國修 屏風表演班《京戲啓示錄》

 

優人神鼓

 

雲門 水月

劉紹爐 光環舞集
 

林麗珍 無垢舞團《觀》

林麗珍 無垢舞團《醮》

 

陳美娥 漢唐樂府《洛神賦》

 

陳美娥 漢唐樂府 艷歌行
叶锦添设计 台湾汉唐乐府来京表演《艳歌行》
 
台灣小劇場運動
 
早在台灣戰後初期的四0年代,呂訴上就曾在〈台灣演劇改革論〉中說「…小劇場建立運動,係對商業主義的演劇與貴族主義劇場組織的一種革命,爭取人民演劇的一種運動。」不過,他的論述並未引起迴響。直至李曼瑰在六0年代初期對小劇場的提倡,台灣當局才開始重視劇場活動。緊接著在1980年的「第一屆實驗劇展」中「蘭陵劇坊」所演出的《荷珠新配》一劇宣告成功後,台灣的小劇場運動便風起雲湧、蓄勢待發。
  台灣的小劇場運動可分為三代,劃分的依據以小劇場所反應的臺灣現況及其表現手法的差異性為主。台灣的劇場發展與當時的社會狀況有很大的關係,人們的需求隨著經濟的發展,對文藝的需求日趨愈增;同時,八七年的「解嚴」讓劇場工作者不再被許多法令桎梏層層束縛,而在創作上取得更多自由的空間,造成劇場運動與各種社會運動匯流的現象。 
  第一代小劇場(1980~1985):此時台灣大量移植外來的劇場概念,如史詩劇場、環境劇場、政治劇場、殘酷劇場 …等。台灣劇場界深受西方觀念的影響,許多劇場工作者開始對寫實主義劇場產生反動,甚至排斥台灣長期深受軍方控制的宣傳話劇。代表劇團「蘭陵劇坊」基本上是走反寫實、反教化的現代主義路線,專注於劇場形式與美學的探索,因當時的政治環境並不允許創作觸及敏感的政治議題。緊接著「蘭陵劇坊」興起的第一代小劇場有「方圓劇團」(1982—)、「表演工作坊」(1984—)、「筆記劇場」(1985-1988) 等。這些劇團所走的路線與「蘭陵劇坊」相似,專注劇場形式的開發,而鮮少碰及政治問題。 
  第二代小劇場(1985~1990):八五年以前的劇場活動已經給予後來的劇場運動奠立良好的基礎,再加上當時台灣社會瀰漫一股自由開放的氛圍,不再被動地接受既定的規範及教條,積極主動地爭取屬於自己的空間,嘗試改變現況。劇場反動的理念不僅落實於主題上的訴求,如政治議題、社會議題、道德議題等,更在劇場的形式有了不同以往的表現方法,實驗性格十分強烈。他們引用西方「後現代主義」的概念,展現反敘述、拼貼、剪接、多元焦點等新穎的劇場方法。一時之間,小劇場不斷興起,目不暇給的演出打破了既有的劇場框架,由於議題的禁忌性及表現手法的多元性,許多觀眾大喊「看不懂」或「受不了」。此時劇場並非著重在美學的形式,而是訴求政治性及社會性的目地。不再把觀眾視為觀賞者,而是整個運動的參與者,甚至發生觀眾與表演者互毆的情況,或是劇團把觀眾鎖在劇場,直至觀眾報警處理等。 
  最受矚目的劇團有「環墟劇團」(1986—1992)、「河左岸劇團」(1985-),前者由台大詩社所組成的,後者則由淡江話劇社所組成的地下社團,他們受到矚目的原因除了議題的敏感性外,更因為利用到許多的後現代劇場形式及行動劇場的手法。另外爭議性濃厚的「臨界點劇象錄劇團」(1988—),因為在創團一年後停止活動二年,而未受當時的劇場界重視,不過,在重新運作後,卻引起極大的震撼。此時的劇團尚有「屏風表演班」(1986—)及「果陀劇場」(1988-),走專業的表演方式,雖有政治議題,不過仍以商業作為主要考量。 
  第三代小劇場(1990~):進入九0年代後,台灣的政治狀況非常開放而且自由,因此,原有的第二代小劇場及新興的第三代小劇場在失去了政治劇場的誘發力後,轉而向為反叛而反叛的驚世駭俗及擁抱社會的弱勢團體發展,不再單純地以「巔覆」作為唯一的意圖,而在劇場美學上有更多層次地開發,也開始注重觀眾的反應與票房的收入。九0年代的劇場表演場所林立,在台北就有許多的地下劇場,如「甜蜜蜜」、「地下社會」、「人性空間」等未立案的表演場地。不同於第一、第二代小劇場的面貌,那就是不僅在台北的劇場活動,在台灣其它縣市也發展出劇團,如「玉米田實驗劇場」(新竹)、「華燈劇團」(台南),及「台東劇團」(台東)等。當然台北也有不少新興劇團,如一昧講求巔覆、迎合青少年反叛精神的「台灣渥克劇團」,或是學院派出身的專業小劇場「皇冠密獵者劇團」等。 
  回顧台灣的小劇場運動的簡史,雖然不到二十年,可是所呈現的面貌早已是百家爭鳴,與過去不可同日而語,但是,小劇場雖然更加多元,卻也紛紛擾擾,尤其是1990年王墨林宣稱「台灣小劇場已死」更引起劇場界不小的震盪,迄今尚未平息。因此,台灣未來的小劇場運動的最重要課題恐是在於如何生存,且能保有自己的理念及維護自己的特色下,繼續開發劇場的可能性。可以預期的是台灣的小劇場將更加蓬勃發展,各派人馬紛紛出籠,誰只要有辦法生存下去,誰就是台灣劇場的明日之星。 
http://vm.nthu.edu.tw/arts/shows/theater/littletheatertaiwan.htm
 
我對台灣小劇場的悲哀 2005-10-31 
 
 星期天去誠品看了一場2005誠品藝術節:作家記事之《kenji (賢治)》,是黎煥雄導的,當演員開始開口時,我徹底失望.
我再也受不了台灣的小劇場,難道是我看的戲太多,胃口大了嗎?我想不是吧!不努力才是真的,而大有為政府沒有提供協助,更是真的!我只能說,難看到不行,我再次證明,現在台灣多數的劇場,做出來的只能提供我吹冷氣,找一群人陪我想事情,不時還有免費的音樂傳來,以及台上狀似哲理的對白,用零零落落的態度,和我的神遊辯論.我看著頭頂上的燈,變化來去,恐怕都比台上的演出精采!我甚至發覺,演員的發音根本有問題,不如找個配音員來配音還好!我感到無力,其實我本來有能力為小劇場做些事的,但我無法讓小劇場不虧損的營運,這不是我的專才;我有自己的完整導演與表演系統,卻無法巡迴演出以維生計.有些人是有能力的,但卻必須說再見,而許多已經垂垂老矣者,卻正好擁有了機會與資源.這就是社會,社會不是分工,社會就是搶工(功).
http://diary.blog.yam.com/nosho/article/414985
 
小劇場運動下的島嶼胎動 2003-11-05
 
近讀鍾明德著,揚智出版《台灣小劇場運動史》,本為蒐羅史料,竟也掀啟塵封的記憶。看過的實驗劇,和劇碼對映的社會變遷,以及相隨而來的種種感覺、印象,層遞浮現,交錯翻湧。
多數四、五年級生應該和我一樣吧,認識小劇場,始於《荷珠新配》。一九八○年某一個夏夜,有這麼一票人,穿過靜謐的植物園,在國立藝術館,笑得東倒西歪。《荷珠配》是什麼樣的京戲,沒幾人知道,時空搬到現代台北,就成了「蘭陵劇坊」精彩絕倫的《荷珠新配》。(當時還稱為「實驗劇」)
「蘭陵」另有一齣《公雞與公寓》,情節簡單得不得了:鄉下老太太帶公雞到台北給兒子,透早雞鳴,鄰居抗議,只好殺掉公雞。公雞是演員演的,我自小愛學雞啄食,但不曾模仿雞脖子一伸一縮的韻律,看了這齣戲後,有事沒事就學劇中的雞走路,卻不可得,始知演戲的奧秘,只能遠觀,不可自玩。
後來又出現「表演工作坊」、「屏風表演班」、「果陀劇場」,他們的戲好看逗趣,票房長紅,尤其「表演工作坊」《那一夜,我們說相聲》、《這一夜,誰來說相聲?》、《又一夜,他們說相聲》,以迄近年【千禧年,我們說相聲】,你相聲,我相聲,大家都相聲,紅得一塌糊塗。
當然不是每部戲都這麼逗趣。最是難忘「果陀劇場」的《淡水小鎮》,當觀眾正自開懷,我已悄俏落淚,待啜泣之聲四起,我已傷悲到暈厥而止淚。我好像預知死亡紀事,預感劇情要傳達的傷懷失落。到此為止,我驚覺小劇場幾年看下來,好像真懂了,至少比泛泛觀眾多開了一分心眼,小劇場就像電影、書本,成為我情感所繫,精神所託。
這些實驗劇,不管成績好壞,不問手法高低,能夠在台灣存活、發展,就已經夠讓人興奮了,何況有的還相當賣座,沛之莫然能禦。所以讓人興奮,不一定是戲劇本身。我們這一代,先前不太看戲劇,所知道的劇場,幾乎等同話劇,不是宣揚反共抗俄、耶穌愛你,就是配合「教孝月」活動。《荷珠新配》開始,不一樣了,沈悶的空氣裡注入新鮮活氧。那種快感,一如侯孝賢崛起,羅大佑冒出,感覺台灣活了起來。
然而,社會不是安定就好,戲劇不是好看就行。台灣政治在開放,社會在轉型,八○年代後期,台灣更加焦躁不安,有股能量要釋放出來,小劇場運動開始和社運、學運、農運結合,共同衝鋒前進,顛覆,反體制,啥咪攏不驚。一九八九,一整年,台灣邁入後蔣經國時代,反對運動處於亢奮激進狀態,小劇場從戶內步向戶外,從台上走入台下。小劇場遇見政治,和民主運動同步;政治和社運也遇見小劇場,選戰時候選人(如葉菊蘭)推出「選戰小劇場」,許多社運團體也在抗議現場就地演出,萬人夜宿忠孝東路、無殼蝸牛娶親...好不熱鬧。
那一年真熱鬧啊!抗爭。妥協。串連。單打。衝撞。談判。合縱。連橫。百花齊放,眾聲喧嘩。稍有戰鬥力量的人或團體,都動員起來,各就各位。我眼裡的小劇場,探討表現手法等等藝術層面已嫌古板,傳達的意念比什麼都重要。台大學生組成「反UO劇場」,五四當天不去紀念五四運動,卻演出《圖騰與禁忌》,對象徵偉大、神聖的國旗、蔣中正銅像等圖騰開刀,台大校方只好拿參與演出的學生會會長羅文嘉開刀。月底,偉人銅像周圍被布置成喪宅,學生披麻帶孝,哀爹叫母,點燭撚香讀祭文,祭品是銅像前方的羅文嘉。這是《血祭羅文嘉》的劇場演出,最後蔣故總統被戴上白色圓錐高帽,寫著「可敬的R.O.C.第一、二、三、四、五屆總統」、「觀魚哲學家」、「民族救星」、「世界最偉大的軍事家」等字樣。
反了!反了!成話嗎?之前無法想像,之後不可思議,但台灣九○年代就這樣序幕。就在那一年風起雲湧、掀濤翻浪之後,小劇場運動沈寂了。
還是懷念,過了這麼多年,即使改朝換代,即使政治環境丕變,小劇場的批判力道、實驗劇的戰鬥性格,還是令人懷念。雖然不可否認,許多小劇場和以前在野的政治勢力一樣,只為了推倒圍牆,打破玻璃,然後呢?不知道。但這股革命黨的張牙舞爪已夠駭人。有一回看「臨界點劇象錄劇團」的《夜浪拍岸》,媒體報導好幾次,因為據聞會有裸體演出,政府三令五申,不准,否則現場取締。結果裸戲沒有,卻聞三句不離粗話,女主角「操你媽的雞巴」,流利嘹亮。演完後劇團和觀眾意見交流,是不是必要這樣粗言粗語原音呈現,是不是一定要念那兩個字,成為討論重點。
有沒有必要?就像電影裡的床戲、裸戲,藝術色情一線之間,有沒有必要,見仁見智,但這些一定是媒體獵取的新聞。同樣是「臨界點劇象錄劇團」,田啟元的作品,《瑪麗瑪蓮》,胖胖的女演員名叫韓家瑜,裸著豐滿的胸脯演戲,據說是要「透過凝視女體的勁爆顛覆,嘲諷觀眾對看的認知與意識。」也因此倘若顛覆的功能不再,便失去了既有的意義,比如劇團把演出的錄影帶拿到「彩虹頻道」播放,便引發女演員的不快,未再合作。
除了一些兒童劇和學校公演,近幾年我只看過「金枝演社」的《群蝶》,在牯嶺街「台北中正二分局小劇場」演出,由駱明慧虐殺親子事件和草菅彌生小說<隔離布幕的囚犯>改編,性愛,暴力,牆上放的A片,真槍實彈,演員被扯衣裸身,十足狂亂的戲劇,十足寫實的台灣社會。小劇場運動就這樣反映出台灣每一個發展階段的社會集體情緒,小劇場運動史就是一部台灣政治運動史,也是台灣社會的縮影。
小劇場的下一個春天不知什麼時候到來?鍾明德在《台灣小劇場運動史》前言中說:「小劇場做為一個運動可以退燒,但是,小劇場運動史不可滅。」我要說的是,即使運動退燒,史料滅絕,那股求新求變的銳氣,那股勇於批判的精神,不可消逝,尤其在這個愈來愈媚俗的社會。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myword/3/4329306/20031105173723/
 
 
小劇場運動與民間戲劇的科學精神06-07-09 崔岩 
 
  2003年底2004年初,爲期一個多月的“2003北京臺港戲劇展”在北兵馬司劇場舉行。這次戲劇展共有五部臺灣戲和一部香港戲上演,使大陸觀衆得以近距離接觸臺港戲劇,收到了管中窺豹之效。
  這次劇展,首先是給大陸的戲劇界帶來了一點新鮮的東西。臺港,尤其是臺灣與大陸長期隔絕,它的戲劇發展在有些方面呈現出與大陸截然不同的特點,體現了一些“異質”的成分,有些戲劇的形式頗讓人耳目一新。
  但是更重要的,臺灣劇場界帶有小劇場運動的特色與民間經營的性質,這是更爲值得關注的。這對大陸的戲劇發展,尤其是民間戲劇的成長,很有借鑒意義。
 
   臺灣劇場藝術:奇花異草還是落葉浮萍

  按照跨越千年之時臺灣劇場界所作的回顧與總結,1980年蘭陵劇坊演出《荷珠新配》標志著臺灣正式進入小劇場時代。短短的20年時間,隨著臺灣政治空氣從禁錮壓抑過渡到開放自由,臺灣小劇場運動逐步引進西方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戲劇理念與表現手法,經曆了反叛、急速發展到多元化的一個過程。
  臺灣小劇場運動可以說是歐美的小劇場運動被引入臺灣之後生長起來的一株奇花異草。我們知道,小劇場一詞指的並非演出場地狹小或者觀衆人數少,它代表的是一種對傳統戲劇表演形式的反叛與革新。它肇端于十九世紀末期的歐美,二十世紀初葉以來迅速在世界各國風靡。它代表的是一種探索精神,其意義在于打破固有的表演束縛,探索戲劇表現的可能性。這些正適合了1980年代以來的臺灣現實,因而在臺灣獲得了相當的發展。
  從這次來北京演出的五部臺灣戲劇來看,臺灣戲劇的呈現確實是多種多樣的。《早安夜車》朦朦朧朧、紛紛擾擾;《給下一輪太平盛世的備忘錄-動作》探討肢體的可能性;《可愛冤仇人》輕松滑稽,不失民間本色;《黑洞之外》凝重沈緩,自外于商業戲劇;《收信快樂》溫馨細膩,以情動人。
  但是從這樣多元化的舞臺訴求中,其實也隱藏著極大的問題。這些戲,有的題材過于纖弱,缺乏大氣的內涵;有些又太過強調內涵,在節奏和形式上顯得單調沈悶;有的又太過注重形式感和自我的表達,把不向觀衆妥協作爲自己的追求,讓許多觀衆産生莫名其妙之感。多元化的訴求換一種說法,成了群體的迷茫,好像擺脫了政治上的束縛之後,反叛失去了目標,一下子失語了,茫茫然不知道該說些什麽。他們在尋找著自己,努力爲臺灣小劇場重新定位。難怪臺灣小劇場界的資深人士王墨林1990年就宣稱“臺灣小劇場已死”。
  也許,這與臺灣的尷尬地位有關。它處在中國大陸的邊緣,長期與大陸隔離,跟中國文化的聯系剪不斷,理還亂;它以孤島面對世界汪洋,文化上的自卑隨處可見,于是吸收了一大堆西方的戲劇思維,慌亂中失去了自己;島內生活又是呈現畸形的態勢,文化被壓榨到了小處。所以,臺灣小劇場是缺少點根氣的,像是落葉浮萍,缺少深沈的文化底蘊。
  但小劇場運動畢竟成長起來了,這體現了劇場人士的抗爭和創造精神。只此一點,臺灣的小劇場運動就是有意義的,就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因爲大陸戲劇的根本問題,就是創新意識的匱乏與實驗精神的缺失。
 
   戲劇革命:戲劇的創新意識與實驗精神

  戲劇的靈魂何在?在順應時代,在引領潮流;在娛樂大衆,在發人深省。任何時代,戲劇都必與其時代精神相契合,乃可得大發展。非如此,則戲劇必是陳舊的、落伍的、幼稚可笑的、瀕臨死亡的。
  當下的時代精神何在?在創新。人們從沒有像今天這樣重視創新:生産要技術創新,經營要觀念更新,生活要常過常新,娛樂要花樣翻新。戲劇是娛樂、是藝術、是文化,不管從哪個角度來說,它都是人們生活的一部分。人的生活時刻在變,新的娛樂、藝術形式也不斷出現,古老的戲劇藝術要想獲得人們的青睞,缺乏創新意識是很難有什麽作爲的。可以說,創新是戲劇唯一的生路。
  創新靠什麽?靠的是在實踐中不斷摸索,而實踐中必要有實驗精神。在筆者看來,實驗精神除了開拓思路、破除束縛的進取精神和堅忍不拔、鍥而不舍的堅持以外,還包括注重觀察、注重總結,不慕虛名,不把謬誤當真理的審慎態度。
  戲劇必須不斷超越:超越別人,超越自己。在這一過程中,創新意識是戰略層面的,代表戲劇發展的方向;實驗精神是戰術層面的,直接指出實際操作的原則。
  不幸得很,無論是戰略層面的創新意識,還是戰術層面的實驗精神,在今天中國戲劇界都是普遍缺乏的,至少是不全面的。中國戲劇正陷入危機,這是大多數清醒的戲劇從業人員和愛好者所達成的共識。
  但是在危機中,我們仍然可以看見其中湧動的激流,院團戲劇、民間戲劇、校園戲劇,都表現出上升的渴求和熱望。看到這些,我們不能說中國戲劇就沒有希望;相反,這些似乎昭示了中國的一場大規模的戲劇運動即將來臨。
  但這些還不夠。關注戲劇的人仍然是少數,好戲仍然屈指可數。這就是中國戲劇的現狀:危機四伏,但希望猶存;希望雖在,但危機依舊。
  出路何在?戲劇要想發展,就是要提煉出這點希望,重新審視中國戲劇的局面,悉心尋找出這種缺失已久的創新意識和實驗精神,把它們發揚光大。這是一場戲劇革命。
  
  這裏只談民間戲劇。

  有些人不同意使用民間戲劇、校園戲劇這樣的名詞,認爲這些力量之中,除了跟在經典、院團後面亦步亦趨的追捧者之外,就是自以爲是的狂妄者,關鍵的關鍵,是認爲這些力量搞出來的戲質量不高,乏善可陳。
  但我要說,正是這些草臺班子裏,正蘊藏著巨大的力量,只要走得對路,還可以走得更高更遠。
 
   告別經典:經典是用來被超越的

  先說說經典的問題。
  一提起中國戲劇,我們就會想到《雷雨》《茶館》,正像一提起外國戲劇,我們總會想到莎士比亞一樣。這些戲劇,中國的、外國的,還有許許多多,在中國戲劇的語彙中,它們被稱作經典。從京城到地方,從院團到民間、到校園,它們被一遍一遍地搬上舞臺,每一個動作每一句臺詞的處理都隱然成了金科玉律,後學晚輩只能在這其中細細體味大師的用意。所有的語言都繞不開這些“經典”,它們儼然成了一切戲劇活動的參照,被放到了一個不可企及的高度,一大批人拜倒在一個個大師的腳下,頂禮膜拜,五體投地。現在,“經典”是這樣一個東西:院團沒有新戲可演的時候,就把這些“老祖宗”們請來救急;民間戲劇和校園戲劇起步時,也總是把這些劇目作爲起點。經典,成了中國戲劇思維中一個揮之不去的陰影。
  其實,這是一場造神運動,人類總是改不了這個毛病。把經典神化,和任何一種迷信一樣,其實是一種深度的不自信。就像中國人言必稱中華五千年文明一樣,只知道回望過去的民族是不會有什麽出息的。
  不可否認,經典有著很高的藝術水准,在它們誕生之初,是鮮活的,是符合時代精神的。比如《雷雨》,在二三十年代的中國,曹禺先生的這出話劇恰正揭示了當時複雜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在那個中國話劇剛剛發端的時候,是具有革命性的。但是,要知道,現在已經是21世紀初了。時代已經變得很不一樣,總是守著經典,那些過世的大師們會笑話我們這些小輩是不思進取的守財奴吧!
  經典是用來被超越的。任何一部經典都是符合當時的時代精神,在某些方面超越了以往經典的優秀之作。經典是界碑,劃分出人類文明史的一段段分野;經典是路碑,指引出文明發展的方向;經典是墓碑,它們死了,永垂不朽了,永遠供人們憑吊。每一次輝煌都是一個永恒,也都馬上變成過去時。但是曆史仍在繼續。
  也許院團戲劇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必須捧著這些經典不放,它們的創造也必須以這些經典爲標准,所謂創新,也只能是打著創新的旗號,仍然烹炒著老舊的東西。但是民間戲劇完全沒有這個必要。
  民間戲劇照樣受到傳統的影響。建國之後不久,中國話劇就迎來了一次高峰,這造成了大陸很深的話劇傳統,斯坦尼體系以及北京人藝表演風格深入人心,這是文化的一大盛舉,但在今天卻也明顯束縛了戲劇的再發展。民間戲劇存在的理由就是革新,就是挑戰,否則只能是給現有的戲劇錦上添花,沒有什麽重大的意義。民間戲劇,必須告別經典,接過小劇場運動反叛與革新的傳統,把創新意識放在靈魂深處,投入到深刻變革的社會現實之中,創造自己的一片天地。
  臺灣小劇場是反叛的,但它本來的傳統就不深厚,于是反叛也不如何深遠;大陸的傳統深厚,從相反的意義來說,民間戲劇的發展也可以更加深遠。
 
   實驗精神:不只是反叛

  現在,民間投資、民間運作的戲劇正在升溫。大學生戲劇節已經舉辦了三屆,各地的學生劇社都在成長之中,最近的2003大學生戲劇節更是把“原創性”放在了極其重要的位置上。種種迹象都在表明民間戲劇力量正在成長之中。從單純戲劇的角度來說,這些力量既然是非院團的戲劇從事者,在創作上呈現出更大的自由度,這是他們的優勢所在。但是,從反面來講,由于戲劇知識、技巧的缺乏,這些戲劇的水准又確實很成問題。他們反叛,它們要求創新,一個很嚴峻的現實擺在大家面前。
  近幾十年,中國經曆過搖滾運動、新詩運動、校園民謠運動……這些運動無一例外都是肇端于校園,成長在民間。這裏面體現了年輕人追求的純粹精神,一時間,人們趨之若鶩,蔚爲一時之盛。
  但是詩歌運動死了,跟著海子一起死了;校園民謠算沒死,但聽起來味道已經變了;搖滾精神沒了,只剩下一群懷舊的老哥和不懂事的小孩了……統統都是曇花一現,現在雖然還有人在做,但是都已經風光不再。
  從本質上來說,民間戲劇,尤其是那些主要不爲商業目的的戲劇,追尋的也正是這種純粹精神,可以說在這一點上,戲劇是延續了搖滾、詩歌、民謠一脈。與這些運動比照,它也許正處在上升階段。而且,戲劇是一門綜合藝術,音樂、美術、詩歌、文學、造型、多媒體等等幾乎所有藝術門類都可以在戲劇中得以展現,這樣它就可以直接借鑒搖滾、詩歌、校園民謠等等一系列的發展成果,充實自己,從而有新的發展,這正戲劇革命的優勢所在。
  同時,以往的經驗教訓也都必須吸取和借鑒。
  反叛是要有底氣的,創新是要有東西的。爲了反叛而反叛不免失之淺薄,高喊創新卻無新意只能讓人失望。戲劇的力量在于厚積而薄發,反叛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不是一件可以偷懶的事,不是投機取巧的溫床,這是要比傳承傳統更加艱難的一件事情。搖滾運動起來,到處都在建樂隊,但只有有技術、有想法的樂隊能夠爲大家認可。戲劇也是一樣。
  之所以現在有人對民間戲劇,包括校園戲劇之內存在失望的情緒,就在于現有的戲劇力量並沒有表現出太多的生命力,而一些不好的東西卻已經冒了頭。
  中國的現代話劇肇始于校園,是從新文化運動的春柳社開始的,那時校園戲劇是中國話劇的主流。但是20世紀初期的校園,是中國吸收西方新思想的橋頭堡,新舊文化思想在這裏激蕩,所以校園可以很容易地代表一種革新力量,從而可以站在當時中國話劇發展的風口浪尖。而現在中國對外開放已經相當全面,學校已經不是來自外部世界的資訊的唯一集散地,它的作用就要大打折扣。年輕人的優勢就剩下了想法,他們必須學習戲劇技術,把這些想法表達出來。
  他們要追求藝術,但是越來越明顯,藝術與科學“高度同源”同樣需要實驗精神。實驗就不只是反叛、創新之類的名詞能夠概括,清醒的頭腦和准確的判斷尤爲重要。民間戲劇尤其是校園戲劇在創新意識方面是值得鼓勵的,但往往在實驗精神上有所缺失,所缺正在于此。
  當年輕人專執地做一件事的時候,他們的堅持,他們的執著是無與倫比的,這是他們的優勢;但同時,他們的固執與自傲也會顯現出來。藝術給了他們保護傘,因爲藝術的標准總是非常混亂。他們強調自己的表達,有的時候完全不顧受衆的心理,這跟搖滾只剩下歇斯底裏與無病呻吟一樣讓人難以忍受。這樣的做法只是自娛自樂的,是會越來越小圈子化的,終究不會成什麽大氣候。
 
   反對經典化:不斷超越自己

  受經典意識的影響,即使不崇拜別人的經典的人,也往往甩不掉這個經典情結。他們努力的方向,是要自己創造經典。這原本沒有什麽錯,但創造出來之前姑且不論,一旦有了能夠立得住的作品,自己就會把它經典化。上文說過,經典一旦確定了它經典的地位,馬上就會成爲典範和絆腳石。崇拜別人的經典固然不會進步,死在自己的經典身上,也是不會再有進步的。而現在的時代,不進步就會退步。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起搞實驗戲劇的前輩們,現在已經開始不那麽先鋒了,開始有了經典化的苗頭。他們的成績值得肯定,但是如果總是翻自己的舊賬,也就像我們總是唱懷舊的老歌一樣,總沈浸在這樣的情調中,慢慢總會讓人失望。
  名利的誘惑會讓人變得浮躁,失去寶貴的純粹。剛才所說的搖滾運動、新詩運動、校園民謠運動,其靈魂就是一條:純粹。這是它們無限吸引力的所在。戲劇精神要想不死,這點純粹是必須要守住的底線。民間戲劇存在著巨大的生長空間,在未來必定還會有更大的發展。校園戲劇也許不是一個成型的勢力,但是只要這裏面能夠産生真誠、純粹的人,那就是爲即將到來的戲劇運動貢獻了力量。
  超越別人,也超越自己,民間戲劇,乃至中國戲劇,才有前途。
 
   創新意識+實驗精神=科學精神

  說到這裏,我所強調的創新意識與實驗精神,實際上是一種科學的精神。用科學思維來考慮藝術問題似乎會讓人難以接受,但是,這是必須的。不確定性是藝術的一大魅力,但是這些都只是靈感,是構思,要想形成成熟的作品,必須靠科學的精神。
  其實,依現在戲劇界的形勢,不管是院團的還是民間的還是校園的,專業的還是業余的,誰能夠最好得貫徹創新意識和實驗精神,或者是院團吸取了民間的創造精神,或者是民間補足了技術上的功課,誰能夠出好的作品,誰就是成功的。
  上文中提到的方面,有的是已經存在的問題,有的是可能出現的情況。擁有那麽多曆史沈澱的我們應該學得聰明一些,既要看到未來的方向,也要看到可能碰到的麻煩。曆史上已經證明的事情,我們再重新走一遍,未免太愚蠢了。看到過去就要走好將來的路。
  我衷心希望中國的戲劇——院團的、民間的、校園的、臺港的——都能夠獲得長足的進步,在未來的若許年內,創造中國戲劇新的繁榮與輝煌。
http://www.yangju.cn/xmwj/2006/0709/article_34.html
 
劇場>維基百科
 
Serge Sudeikin的蝙蝠劇場上演海報(1922).中文裏本無劇場一詞,系近代學者爲翻譯西方著作,借用日文的日制漢語來對應英文的theatre(或作theater)一字;theatre一字原爲theatron,乃是古希臘劇場的階梯觀衆席區域,意爲“看的地方”,後來成爲整個表演場所的意思。然而,經過多年的演變,theatre一字的意義已不僅是表演場所的稱呼。由於戲劇表演必定在表演場所中進行,而發生戲劇表演的地方便成爲表演場所,所以兩者之間關系使其字面意義也變得密不可分;在許多歐美的語文中,“劇場”與“戲劇”也往往對應至同一字彙。
今日所稱的劇場藝術,主要指戲劇。中文的戲劇主要對應英文的Drama以及Theatre二字,前者著重于文本與文學,與理論研究較有關聯;後者則著重在實際演出。隨著科技進步,廣播、電影、電視的發明與普及,戲劇已經不只是在表演場所中發生的演出活動,戲劇形式的廣播、電視節目及電影充斥在一般大衆的生活之中;戲劇一詞因爲涵蓋了Drama與Theatre兩種涵義,因此在用字上無法輕易將透過媒體轉介的節目排除于戲劇之外;爲求語句通順以及避免誤解,有時會以劇場、劇場藝術表示劇場形式的戲劇,以代替戲劇一詞。
此外,自從現代舞被發明之後,舞蹈演出脫離了舞劇的範疇,展開了一個新紀元,開始有戲劇形式以外的舞蹈在劇場出現;加上現代劇場設計與現代舞的發展期相當接近,因此在表演藝術中,兩者之間密切的程度往往超越戲劇或其他舞蹈。劇場設計師對戲劇或舞蹈的設計工作雖常有各自的喜好或專長,但並非明確的分野;對于劇場技師而言,兩者之間更是幾無差別。因爲種種因素,在討論劇場藝術時,舞蹈表演無法被排除在外;而在學術分科中,舞蹈與戲劇之間的密切關系,更是同爲表演藝術的音樂所無法相比。
 
劇團與藝術流派

劇團以劇場爲名,推測最初來自于劇院所屬的劇團,例如宮廷劇院所附設的表演學校;後來才産生了與劇院無從屬關聯的劇團以劇場爲名稱。另外,由于一些劇團對於戲劇表演有其特殊見解,因此劇團的名稱被視爲一種特殊的流派,如史坦尼斯拉夫斯基與但欽科所建立的莫斯科藝術劇場。後來,有一些藝術家,直接以劇場爲名提出的理論或理念,如葛羅托夫斯基的貧窮劇場,或是由外在力量將某種特定風格的藝術家或作品與以歸類,如荒謬劇場。時至今日,劇場一詞已經與劇院或劇團沒有絕對必然的關連。

西方現代劇場運動

自由劇場
史詩劇場
殘酷劇場
貧窮劇場
環境劇場
荒謬劇場
 
東方的現代劇場運動與劇場現代化

非西方地區如亞太地區、非洲地區,在文化傳統中有其固有的戲劇活動及形式。自從近代西方國家航海技術的拓展,東西交流頻繁化也成爲不可避免的趨勢;利用現代化的技術所挾帶入境的西方文化,使“西化”成爲許多國家現代化的一部份。東方國家的戲劇現代化,大體上圍繞著橫向移植與直向傳承的文化撞擊發展,借著截然不同的養分供給,形成了現今多采多姿的劇場風貌。
 
中國:中國話劇運動(文明戲、白話戲)、樣板戲
香港
臺灣:臺灣新劇運動、青年劇運動、臺灣國臺語話劇運動、臺灣小劇場運動
日本:演劇改良運動、日本小劇場運動
韓國:韓國新劇運動
 
 台蘭陵劇坊成員再聚首 重現舞台風華 2009-02-19 中央社記者陳淑芬
 
孕育台灣表演戲劇人材的蘭陵劇坊屆滿30年,領導蘭陵的吳靜吉、知名編導金士傑再號召匯集當年成員,4月起推出「蘭陵三十.傳奇再現」系列演出,重新詮釋當年轟動戲碼。
蘭陵劇坊於1980年成立,訓練培育台灣戲劇人才,包括知名編導金士傑、卓明,屏風表演班藝術總監李國修、優人神鼓藝術總監劉若瑀等人,推出的「貓的天堂」、「荷珠新配」等戲碼,刺激劇場創新與迴響,劇坊於1991年解散,成員在劇場界表現優異。
吳靜吉、金士傑等人號召「蘭陵三十.傳奇再現」演出,今天下午在台北市華山創意園區舉辦記者會,並邀集當年的導演卓明,演員李國修、劉若瑀、李天柱等人參加,共聚話當年,回憶演出往事。
吳靜吉表示,再召集蘭陵成員切磋演出,希望提供年輕人對戲劇發展的參考,號召蘭陵人分享各自在戲劇藝術走過的經驗,為未來台灣戲劇定位提供助力。
劉若瑀表示,蘭陵讓她找到人生的位置,再度參與演出,對她而言,不只是感情,而是如何再將30年前所表演的力量,作全新的詮釋及呈現。
李國修則表示,蘭陵是一粒種子,丟到稻田裡,精神不死,並且開枝展葉,希望蘭陵的戲劇精神永遠存在。
「蘭陵三十.傳奇再現」系列演出成員囊括目前台灣戲劇界重量級的蘭陵人,引起矚目,金士傑及卓明表示,將因應時代變遷,融入新世代理念調整劇本。
這次演出的戲碼有新版「貓的天堂」、「新新荷珠新配」,搭配屏風表演班的「莎姆雷特」及與蘭陵淵源深厚的螢火蟲劇團演出「數到三…蟑螂堆成三」等,將分別在台北的國家戲劇院及高雄衛武營等地演出。
 
蘭陵劇坊
 
中國戲劇團體。臺灣一群熱愛戲劇的青年組成的業余劇團。成立于1980年,團長金士傑。劇團定名“蘭陵”,是取“蘭陵王入陣曲”爲其戲劇傳統之源頭的意思。劇團自成立以來,已創作、演出了《包袱》、《貓的天堂》、《家庭作業》、《公雞與公寓》、《荷珠新配》、《社會版》、《懸絲人》、《那大師的傳奇》、《冷板凳》等劇目,引起臺灣戲劇界的廣泛關注,被認爲是臺灣80年代最受矚目的一個戲劇團體。
  劇團進行了各種形式的舞臺實驗。在《貓的天堂》、《公雞與公寓》中,演員扮演的群貓與公雞,有大量模仿動物的動作。他們還將舞蹈與戲劇相融合,《貓的天堂》中,衆野貓的群戲,猶如一群年輕人歡快的舞蹈。在《公雞與公寓》舞蹈化的公雞動作中,更揉進了戲曲武功中的騰空動作。在戲劇語言方面,《公雞與公寓》采用戲曲的白口與蓮花落的吟唱方法;《荷珠新配》采用生活化的臺詞卻配上戲曲的鑼鼓點;《那大師的傳奇》則以盤坐在臺上的民歌手的吟哦敘述貫穿始終。在《社會版》中,編導者采用一種不強調因果關聯與情緒連貫的隨機組合方式,表現一個男人在現代社會的境遇與情感,5個晚上的演出,有5種不同的結局。在《那大師的傳奇》中,編導者試用“現實的我”與“理想的我”分離,人站在木偶後面進行表演並由另一個演員發音等多種表現方法。
  劇團一方面以傳統戲曲爲本,予以改編,使之現代化,尋找一種接近現代生活的舞臺風貌;另一方面則大量地吸收包括啞劇和現代舞在內的各種形體語言,發展一種注重形體表現、而不注重臺詞的舞臺型態,以形體語言,去訴說現代人的情感,傳達現代人的意念。
http://www.hudong.com/wiki/%E5%85%B0%E9%99%B5%E5%89%A7%E5%9D%8A
 
新暗戀桃花源 黃磊孫莉接棒  2010/07/21 中央社記者鄭景雯
 
賴聲川的「暗戀桃花源」曾入選為中國話劇百年10大經典劇碼,今年他再融合中國戲曲「越劇」及青春綺麗的唯美服裝造型推出「新暗戀桃花源」,並邀請黃磊與孫莉演出。
表演工作坊表示,24年前的「暗戀桃花源」在台灣開出奇異的花朵後,被「牛津當代中國戲劇選」評為「令人目不暇給的大師作品」。
24年來,「暗戀桃花源」似乎有著奇特的魔法,在華人各區不斷巡迴演出,不論是結構的新穎、內容的及時及動人、古今悲喜的對照,製造雅俗共賞的精緻藝術,也創造多種「暗戀桃花源」版本。
1986年「暗戀桃花源」在賴聲川的帶領下,和演員金士傑、丁乃竺、李立群、劉靜敏、顧寶明、管管等,進行集體即興創作而完成,當年演出立刻造成轟動。1991年林青霞加入「暗戀桃花源」演出雲之凡一角,隔年由賴聲川親自執導改編為電影,獲得多項國際影展獎項。
2006年「暗戀桃花源」不僅與明華園歌仔戲團合作,也邀請大陸知名演員黃磊主演北京版的「暗戀桃花源」,隨即風靡大陸,使得台灣創意對大陸新興舞台劇市場產生巨大的影響。
2010年賴聲川再次顛覆「暗戀桃花源」,推出「新暗戀桃花源」,加入「越劇」形式。表演工作坊表示,劇中的「暗戀」部分,延續舞台劇傳統,而熱鬧的「桃花源」則改以「綺旎悅耳」的傳統曲調「越劇」呈現。
 
「新暗戀桃花源」明晚將由演員黃磊、孫莉等人,在台北國家戲劇院演出。
 
2010年7月22日  國家戲劇院  臺灣限量演出1場  
“中國語文世界裡最精彩的劇場”—— 《遠東經濟評論》
“應是當代中國最受歡迎的舞臺劇”— 《紐約時報》
1986年,【表演工作坊】導演賴聲川質疑傳統所謂悲、喜分離的模式,認為悲劇、喜劇本是一體兩面,互動而消長,因而編成《暗戀桃花源》。該劇在國立臺灣藝術教育館首演,引起轟動,編導賴聲川因此獲得“國家文藝獎”。
1991年,林青霞加入《暗戀桃花源》演出雲之凡一角,次年由賴聲川親自執導改編為電影,影片獲1992年第五屆東京國際電影節青年導演銀獎,臺灣金馬獎最佳男配角和最佳改編劇本獎,最佳劇情片和最佳錄音入圍,及臺灣影評人協會評選的1992年度十大華語片第3名。
2006年,與臺灣最著名戲曲團體明華園戲劇團合作,《桃花源》部分改由歌仔戲演出,同年度,賴聲川編導大陸版本,黃磊、何炅、謝娜等明星連袂主演,《暗戀桃花源》紅遍大陸大江南北。曾經飾演《人間四月天》徐志摩一角的大陸演員黃磊,演出《暗戀桃花源》男主角江濱柳一角,隨著該劇在大陸地區巡迴大江南北,演出近200場。
2007年8月,為了紀念香港回歸十周年、香港話劇團建團30周年、中國話劇百年,香港話劇團特別邀請賴聲川導演為該劇團排演了一版以全粵語演出的香港版《暗戀桃花源》,並在香港版和大陸版的基礎上創出新意,推出“兩岸三地聯演版”,別出心裁地以大陸版“暗戀”部分和香港版“桃花源”部分拼貼碰撞,在舞臺上分別用普通話和粵語“雙語”碰撞。2007年中國紀念話劇百年期間,《暗戀桃花源》入選話劇百年十大經典劇碼,賴聲川也入選中國話劇百年當代名人堂。
2010年,賴聲川又再次顛覆《暗戀桃花源》,推出《新暗戀桃花源》,加入越劇元素,4月23日於杭州首演,大獲好評。這是賴聲川的又一大膽舉動,全劇作了大幅度改動。因為化身越劇,所以《桃花源》部分全面翻新,詞、曲、服裝皆重新創作。然而,此劇卻跟大陸現今流行的新編越劇風格大不相同,導演希望曲作者劉建寬盡可能保留「泥土氣息濃厚」的最傳統曲調,也就是說,觀眾將有幸聽到趙志剛唱很「老底子」的草根調。而服裝卻是時尚且美麗的,甚至顛覆了以往《桃花源》中固定下來的「白衣飄飄」的符號,而讓白衣隱隱約約透出一點濃麗鮮豔色彩。又因為越劇需要唱,所以節奏比原先的要慢很多,賴聲川乾脆大刀闊斧,讓專業越劇編劇顏全毅重寫劇本,將原先《桃花源》的臺詞減少了近一半。 賴聲川突發奇想,集舞臺劇、越劇於一體的“混搭”版《暗戀桃花源》即將出爐,《暗戀》繼續延續現代舞臺劇風格,熱鬧的《桃花源》則改頭換面為越劇,無論是服裝、道具、佈景都有很大的改變、成為驚豔2010年的《新暗戀桃花源》。
《暗戀桃花源》主要敘述兩個劇團不小心訂到同一個劇場做彩排,一團演的是一齣時裝悲劇叫《暗戀》,另一團演的則是一齣古裝喜劇叫《桃花源》。訂場地的問題出在哪裡,沒人知道,劇場管理員也找不到。
兩個劇團都急著排戲,互相搶舞台,觀眾一下看《暗戀》片段,一下看《桃花源》片段,兩齣戲永遠兜不齊。直到後來,他們終於決定共用舞台,一團一邊,各自把自己的戲排完。一悲一喜兩戲同台排練,摩擦和尷尬自是難免,卻也意外成就了舞臺奇觀……兩齣戲因而開始微妙交集在一起。最後,似乎完成《暗戀》的是《桃花源》,完成《桃花源》的是《暗戀》……這戲裡出錯或可有可無的布幕、道具,一場戲排練完畢留在臺上的殘跡,竟成那戲天然的一部分。  
主辦⊙【表演工作坊】
編劇、導演⊙賴聲川
演出人員⊙黃磊、孫莉、趙志剛、謝群英、徐銘等
《桃花源》越劇劇本改編:嚴全毅
《桃花源》越劇導演:展敏
原劇音樂設計:板橋文夫、梅津和時
《桃花源》音樂設計:劉建寬
《桃花源》越劇唱腔設計:陳軍
服裝設計:藍玲
演出場次
臺北╱國家戲劇院⊙2010年7月22日   晚上7:30
【主辦單位】表演工作坊
【協力製作】杭州越劇院、上海越劇院、杭州話劇團
【指導單位】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長期贊助】國泰航空公司
【贊助】港龍航空
【協辦單位】群聲出版
票價:500、900、1300、1800、2300、2800
http://www.pwshop.com/performance_blossom.php
 
表演工作坊>維基百科
 
表演工作坊(英語譯名:Performance Workshop),簡稱「表坊」,為台灣一個舞台劇劇團,成立於1984年11月,主持人為著名戲劇藝術工作者賴聲川先生,曾參與該劇團演出的演員包括李立群、金士傑、蕭艾、丁乃箏、馮翊綱、趙自強、卜學亮等知名演員。
表演工作坊以舞台劇創作為主軸,但同時創作相聲、電影以及電視單元劇等表演藝術項目,更在2000年成立子團『外表坊時驗團』,專注在實驗戲劇以及小劇場的創作上。同時表演工作坊不僅致力於創作原創戲劇,也是在台灣第一個將達里奧·福的劇本搬上舞台的劇團。
表演工作坊的代表作品有《暗戀桃花源》、以及《那一夜,我們說相聲》相聲系列。
 獲頒獎項
兩度獲頒台灣『國家文藝獎』(1986年、2001年)
暗戀桃花源電影版
東京國際影展銀櫻獎
柏林影展『導演論壇』最佳影片
新加坡影展最佳影片、導演及飛比西國際評審團獎
舞台劇作品
1986年:暗戀桃花源
1987年:圓環物語
1987年:今之昔
1987年:西遊記
1988年:開放配偶(非常開放!)
1989年:回頭是彼岸
1990年:非要住院
1990年:如果在冬夜一個旅人
1990年:來,大家一起來跳舞
1991年:暗戀桃花源
1992年:推銷員之死
1993年:廚房鬧劇
1994年:戀馬狂
1994年:紅色的天空
1994年:時間與房間
1995年:一夫二主
1995年:意外死亡(非常意外!)
1996年:情聖正傳
1996年:新世紀,天使隱藏人間
1997年:運將,黑道,狗和他的老婆們
1998年:我和我和他和他
1998年:絕不付帳!
1998年:紅色的天空-北京版
1999年:十三角關係
1999年:暗戀桃花源
2000年:這兒是香格里拉
2000年:如夢之夢
2001年:一婦五夫?!
2001年:等待狗頭
2002年:他和他的兩個老婆(大陸演出版改名為:他沒有兩個老婆)
2002年:張愛玲,請留言
2003年:永遠的微笑
2003年:快樂王子
2003年:在那遙遠的星球,一粒沙
2003年:Mumble Jungle亂民全講
2004年:出氣筒
2004年:威尼斯雙胞案
2005年:如夢之夢
2006年:暗戀桃花源(與明華園戲劇團合演)
2007年:如影隨行
2008年:寶島一村
相聲作品
1985年3月1日19:30首演[1]:那一夜,我們說相聲
1989年9月30日首演[2]:這一夜,誰來說相聲?
1991年:臺灣怪譚
1993年:那一夜,我們說相聲
1997年:又一夜,他們說相聲
2000年:千禧夜,我們說相聲
2005年:這一夜,Women 說相聲
電影作品
1991年:《暗戀桃花源》
1994年:《飛俠阿達》
電視單元劇作品
1995年:超級電視台《我們一家都是人——清流工廠》
1996年:超級電視台《我們一家都是人——台灣精神》
1997年:超級電視台《我們一家都是人——一間客棧》
1997年:超級電視台《我們一家都是人——寶島大國民》
2004年:中國電視公司《我們兩家都是人》
注釋
1.^ 【表演工作坊】表坊回憶錄 - 那一夜,我們說相聲
2.^ 【表演工作坊】表坊回憶錄 - 這一夜,誰來說相聲?
http://zh.wikipedia.org/zh-tw/%E8%A1%A8%E6%BC%94%E5%B7%A5%E4%BD%9C%E5%9D%8A
 
屏風表演班《莎姆雷特》 台式幽默笑翻北京城 2009/12/26東森新聞
 
結束在上海的演出後,台灣的屏風表演班前進北京,演出招牌喜劇《莎姆雷特》,在編劇兼導演李國修的帶領下,王月、樊光耀、朱德剛、杜詩梅等演員展現台式幽默。
在劇團裡明爭暗鬥,在生活中劈腿、婚變,屏風表演班的《莎姆雷特》,演出劇團演員在混亂中一路咬牙苦撐,最後還是失控的戲中戲,屏風表演班總監李國修表示,「我們希望把原汁原味、台灣一個好的情境喜劇,放在北京電視台大劇院裡面,給他們一個轟炸,一個笑的洗禮。」
這是屏風表演班第三次到北京演出,李國修帶來顛覆、拆解與重構的喜劇場面調度,一面呈現戲如人生的愛恨悲喜,一面又精準掌握笑點,李國修說,「演出《莎姆雷特》在上海,笑聲359次,掌聲51次,謝幕長達9分45秒,破了北京的紀錄。」
在戲劇和現實,悲劇和喜劇之間來回跳接,這齣《莎姆雷特》顛覆傳統的戲中戲結構,也顛覆莎士比亞作品,獨特舞台魅力要再次笑翻北京城。(新聞來源:東森新聞記者李怡靜、陳俊穎)
 
關於屏風表演班

1986年 屏風表演班 成立於台灣台北...........
2006年 屏風表演班 邁向第19個年頭.........
回首過往 一步一腳印的累積
屏風 創造了許多動人的故事與精彩的紀錄
屏風 陪伴了許多觀眾的成長 記錄了時代的脈動
戲臺上 戲臺下
新世紀的開始 邀您一同 細數屏風.....................
人,一輩子能做好一件事情就功德圓滿了(語自:《京戲啟示錄》)
以《1812&某種演出》為創團作品,開始展現充沛豐富的創作力,20年來發表36個作品,演出涵蓋喜劇、悲劇、肢體對話、魔術科幻、並融合傳統京劇、西方詩歌吟唱、歌舞等戲劇形式,呈現多元風貌;關懷層面更遍及人際關係、歷史探索、老兵議題、兩岸國際情勢、政壇、民生等生活息息相關的社會議題。
20年的劇場路,完成了1202場次的演出;歷次作品分別巡迴國內外20個城市;觀眾人數約計970,087人次;「屏風之友」共計143,023位。
屏風人想要做好的事情只有一件:
運用戲劇的形式,以心用情的紀錄台灣這片土地上人事景物情的演變與歷程!
結構與解構、一人多角、系列作品與定目劇
在藝術總監李國修的帶領下,屏風表演班的作品,一直是劇團賴以生存發展的命脈,也是最受觀眾肯定支持的主要原因之一。屏風作品嚴謹的結構與解構手法,加以演員多重扮演的豐富性,均為屏風作品不同於其他劇場演出的特色之一。
而「系列作品」的創建,包括《三人行不行》系列作品(Ⅰ-Ⅴ);風屏劇團三部曲《半里長城》、《莎姆雷特》、《京戲啟示錄》;以及社會議題關懷系列《民國76備忘錄》、《民國78備忘錄》、《西出陽關》、《救國株式會社》;家變系列《黑夜白賊》、《也無風也無雨》;兩性關懷系列:《徵婚啟事》、《未曾相識》、《我妹妹》、《婚外信行為》等,更協助劇團在行銷及觀眾累積的互動上,邁進了一大步。
此外,為長期營運的考量之下,除持續不斷的發表新作品之外,更以五年為一期,推出屏風「定目劇」的定期巡演,將屏風典藏的經典好戲每隔五年,重新賦予新意,讓看過的觀眾再次感動,讓未曾看過的觀眾,一同欣見屏風的成長!!
你要去做,才能改善環境
面對整體環境的不確定,屏風表演班更以積極的態度,為表演藝術環境,注入新的視野。
在「小劇場是大劇場上游」的體驗下,從1996年起,以「為台灣劇場紮根」為信念,每年定期舉辦《屏風演劇祭》,提供演出經費給予有潛力的國內外劇場團體與工作者。一方面活絡台灣表演藝術環境,另一方面亦促成國際文化交流的使命。
永遠的劇場人
進入21世紀,屏風表演班持續向前邁進,廣納人才擴充設備,投注資金與精力,積極籌備「屏風文教基金會」與「屏風2軍團」的成立。希冀以拓展戲劇教育,散佈戲劇種子為主要成立目標,使表演藝術成為生活的一部份,並結合表演藝術相關資源,為台灣表演藝術界投注更多新的契機與方向。
正當喜慶「屏風文教基金會」成立、「屏風2軍團」亦已進入揚旗成軍之際,2001年9月竟遭逢舉世震驚的美國「911攻擊事件」,國際經濟局勢瞬間驟變,引發世界性的連瑣反應,對台灣的經濟榮景造成嚴重的打擊!而「納莉颱風」襲台,造成的財務損失,對台灣的經濟發展無疑是雪上加霜。致使屏風表演班賴以生存的「票房收入」,在接踵而至的人禍天災下,面臨創團16年來最嚴重的衝擊!為使劇團能夠渡過此次風暴,保留繼續營運的餘力,除「屏風2軍團」暫停運作之外,屏風表演班更毅然絕然的做出創團16年來唯一一次全省停演的決定,三人行不行第六集--《不思議的國》成為一齣無法上演的戲!距離演出只剩2個星期的《不思議的國》,在無數的不捨與感嘆中,成為大家共同記憶裡最鮮明的印記----
走過停演風波,所幸《徵婚啟事》幸福版,在觀眾熱情的支持下,加演、加演再加演的票房佳績,讓屏風站穩了腳步。在所有喜愛屏風的朋友給予的溫暖與真情下,每一位走進劇場,力挺屏風的親愛觀眾,給予屏風人無比的勇氣與信心!屏風人越發堅定:屏風不會成為歷史名詞,今後唯一要做的事情:開門、上臺、演戲!2002年,屏風表演班邁向演出第1000場次的里程碑,有您一路扶持,屏風表演班將要朝向更廣闊的劇場路邁進!
新世紀,屏風人的願景:
一願 屏風早日成立全職專業劇團
二願 屏風早日擁有專屬劇場
這個世紀 請您 繼續的看著屏風表演班
讓屏風帶領您 品嚐醇厚溫暖的藝術饗宴
http://p0067.cyberstage.com.tw/
 
李國修>維基百科
 
李國修(1955年-),為台灣劇作家,集編、導、演及劇團負責人於一身,曾參與蘭陵劇團、表演工作坊的演出,後來開創屏風表演班,現任屏風表演班藝術總監,也是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劇本創作研究所兼任副教授,2010年4月—6月於清雲科技大學擔任駐校藝術家,其妻為台灣知名藝人王月。
生平
李國修祖籍山東萊陽,出生於台灣,A型魔羯座,成長在西門町的中華商場,父親是製作國劇手工戲靴的藝師。
李國修十八歲時加入世新大學話劇社,畢業於世新大學廣電科,因為興趣而投入劇場演出及創作。1980年接觸吳靜吉博士創立的耕莘實驗劇團(蘭陵劇團的前身)。因演出「荷珠新配」的趙旺,受到大家的注意。後來參加華視綜藝100的演出,成為家喻戶曉的喜劇演員,在1982年因「唐三五戒」連續劇獲得電視金鐘獎的「最具潛力戲劇演員獎」。
1985年參與表演工作坊的創團演出《那一夜我們說相聲》[1],1986年,三十一歲的他創辦了「屏風表演班」,舞台編導作品有三十餘齣,包括《三人行不行》系列、《半里長城》、《莎姆雷特》、《西出陽關》、《京戲啟示錄》等。李國修不但身兼編劇、導演,也經常參與舞台劇的演出。其中在《西出陽關》一劇中飾演「老齊」一角,被台灣媒體評為「李國修最具卓別林高度的演出」[2]。
其座右銘為:「人,一輩子能做好一件事情就功德圓滿了。」[3][4]
李國修曾在一次訪問提到,他這輩子只想做好一件事,就是「開門、上台、演戲」[5]。
發表作品
李國修的作品主要是舞台作品,另外有出一本書《人生鳥鳥》。
《六義幫》(2008)
《女兒紅》(2003)
《京戲啟示錄》(1996)
《太平天國》(1994)
《徵婚啟事》(1993)
《西出陽關》(1993)
《OH!三岔口》(1993)
《莎姆雷特》(1992)
《半里長城》(1989)
《三人行不行》系列
《婚前信行為》(1987)
《1812與某種演出》(1987)
電視劇作品
台灣中國電視公司《食人家族》(2001年12月7日-2002年1月25日)[6]
台灣中華電視公司《熊貓人》(2010年2月5日-2010年6月18日)
獲獎紀錄
1982年 因《唐三五戒》連續劇獲得電視金鐘獎的「最具潛力戲劇演員獎」。
1997年3月 《三人行不行》系列劇本創作榮獲第三屆巫永福文學獎[7]。
1997年9月 榮獲第一屆國家文藝獎戲劇類得主[8]。
1999年6月 榮獲由紐約市文化局、林肯中心、美華藝術協會頒發的第十九屆亞洲最傑出藝人金獎(Most Outstanding Asian Artist)[9]。
2006年6月 榮獲由台北市文化局頒發的第十屆台北文化獎[10]。
 外部連結
屏風表演班官方網站
文建會網路劇院-屏風表演班人物介紹
參考文獻
1.^ 表坊回憶錄 - 那一夜我們說相聲. 表演工作坊 [2009-09-11].
2.^ 戲劇大師出身諧星 「臺灣趙本山」的戲劇之路. 大眾時代 [2009-09-11].
3.^ 名家名匾:李國修最珍貴的一句話. 講義雜誌第二十四卷第四期. 1999年1月.
4.^ 屏風表演班藝術總監李國修 能哭是幸福的. 大家健康雜誌. 2007年7月.
5.^ 讀者10問——李國修. 講義雜誌第四十卷第五期. 2007年.
6.^ 看星聞 - 沒有言承旭的偶像劇. udnstars. 聯合報系 [2009-09-11].
7.^ 一九九七年度巫永福文學獎、文學評論獎、文化評論獎 得獎名單公布. 台灣文學活動消息存檔-文學獎. 台灣文學研究工作室 [2009-09-14].
8.^ 國家文藝獎歷屆得主.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2009-09-14].
9.^ 文建會網路劇院-人物介紹. 文建會網路劇院屏風表演班. 行政院文建會 [2009-09-14].
10.^ 李國修. 第十屆台北文化獎. 亞藝藝術 [2009-09-14].
http://zh.wikipedia.org/zh-tw/%E6%9D%8E%E5%9C%8B%E4%BF%AE
 
 

(楨:呆歹彎一群見不得人好的霉體銘手酩嘴政剋冥眾/邪者磚家叫獸!本館文化邏輯如下:
  1.國家最好不要有任何意識形態政策,故宗教/教育/文化…部皆應廢!
  2. 要的話也不應均養一群文化廢物/流氓,而應依藝術/市場機制優勝劣敗!
另參本館:馬文化政策 誰的國慶? 誰的跨年 2012大選 《數位內容》《身體與行為藝術》《閒置空間‧新造化》《臺灣現代劇場研討會論文集》《臺灣劇場筆記》真有哈臺族?別再比較兩岸了 臺灣人要騎那種馬? )

抹黑「夢想家」花博的翻版 四問蔡英文【聯合報2011.11.10

對國慶晚會夢想家的質疑,過去的說明在選舉操作下無法讓事實浮現。去年,看過同樣的人對花博的指控。本周,自己體會什麼叫作抄家滅族式的鬥爭。例如「賴聲川三千九百萬創意標,拿來做四首歌」,就是近期民進黨記者會的基調。此創意設計標實報實銷,實際花費約兩千八百萬,內含音樂及影像設計和製作費共約六百萬,其餘兩千兩百萬是所有導演及設計團隊約八十人的費用(如舞蹈、燈光、舞台、道具、攝影等),以及行政、交通、住宿的支出。其中賴聲川的總導演費用,為一百二十萬。
 藝文界及觀眾對該劇的評價,藝術家和文建會要虛心聆聽檢討。但一個演出好不好看,跟有沒有必要辦、過程有沒有浪費或貪瀆,是完全不同層次的問題。藝文界長期資源不足,文建會也一直積極爭取。今年支援補助表演藝術經費是五點八億,比四年前二點一億成長兩倍多,還是遠不敷實際需求。因此我們完全尊重也接受藝文界對個案花費過多的不滿。建百數百個活動中,去年底跨年慶典和今年國慶晚會是最大型的兩場戶外演出,跟室內藝文表演的規模經費無法相比。
 但國家在政策上是否應該辦理大型活動?以及這些活動的效益如何?則是另外一個嚴肅課題。近年來的高雄世運(約一百卅億、十一天)、台北聽奧(約五十六億、十一天)、花博(約一百四十億、六個月),以及建國百年(約十八億、一年)等大型活動,其內容及行銷轉播等經費,都可加以比較。國家辦理大型活動呈現整體軟實力,也讓參與者累積寶貴經驗。但對個別體育或藝文人來說,這些天價經費確實能夠幫助許多計劃。
 在司法的部分,民進黨迄今對夢想家所有圖利、貪瀆等指控,都已被事實駁斥,但基於選舉考量,其發言人群還是繼續抹黑。簡單地說,花博和台灣燈會都與我無關;將標案拆成十三個是為了不讓一個統包商指定合作廠商,而要透過公開程序分別招標產生,這是為更嚴格的監督,而不是規避;招標底價和決標價格相同是因為廠商議價時願以底價承作,並非巧合或弊案;十一個國慶晚會的設備得標廠商中,有八個不是聽奧的得標廠商。這些廠商我都不認識,也皆非表坊前員工,標案金額最高的舞台廠商也已發表公開信痛斥烏龍爆料。這些清楚且易查證的事實,在一連串的抹黑中被掩蓋。這也是為何文建會在第一時間就自行移送檢調,相信終能讓事實浮現。
 蔡英文主席日前表示,她嘗試改變台灣選舉文化,不一定要恩怨情仇、也不用每天指著對方罵。這些話真是說到大家的心坎,但是對照其發言人群在國慶晚會一案中的扭曲抹黑手法,有幾個問題想就教於蔡主席。
第一、您能否請貴黨發言人至少清查整理上述的不實指控加以說明澄清,以行動真正建立新的選舉文化?
第二、賴聲川的一百二十萬費用,您認為是否過高?如果司法證實有弊,貴黨揭弊有功。如果調查結果證實是抹黑,您建議要如何回復由貴黨發言人所詆毀的相關人士名譽?
第三、您在政策上支不支持藝文採購規範鬆綁,還是要比照工程採購?
第四、您是否要宣示未來只要普遍性補助無法滿足需求,就不爭取或辦理大型活動?

盛治仁:花博與建國百年晚會是兩回事2010-10-22 中國時報 林采韻

 《壹週刊》、立委邱議瑩等指稱花博開幕晚會與文建會「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開幕晚會」將合併舉辦,還指花博晚會因文建會補助經費暴增到三億元。文建會主委盛治仁反擊指出,十一月六日的花博開幕晚會與十二月卅一日跨年的建國百年開幕晚會,是兩個獨立活動,「花博開幕晚會文建會一毛錢也沒出」。
 盛治仁認為這是有心人士刻意混淆誤導視聽。他說,十一月六日舉行花博開幕晚會,經費六千萬元,文建會並沒補助任何款項。因此他實在不了解,立委明知花博開幕晚會和建國一百年開幕晚會是兩回事,卻硬是指鹿為馬,故意扭曲事實。
 此外,邱議瑩所指「三億元的晚會費用,難道要放煙火放到天亮?」盛治仁認為這是抹黑,「建國百年開幕活動,不是只有放煙火,還有其他各項節目,其中煙火所需經費,還是相對不高。」
 至於建國百年開幕活動,是否有幫臺北市長郝龍斌選舉造勢的嫌疑,盛治仁說,開幕晚會十二月卅一日舉行,到時五都選舉早已結束 ,「到時我們樂於與新當選的市府團隊合作。」

林懷民:花博是國家大事 藍綠應團結2010-10-22 中國時報 汪宜儒

 擔任建國百年開幕晚會總顧問的編舞家林懷民昨天表示,「有些事,是應該超乎政黨與個人的。」他認為近來因為選舉的關係,很多事情都被影響。
 他說,像花博是國家大事,應該是可以讓大家振奮的事,而參與的團隊都是為了國家體面而努力做事。他說:「大家應該盡全力去完成這件事,藍綠該團結合作,要讓參與的藝術家有空間做出值得驕傲的事!」
 盛治仁說,當他得知林懷民的創意後,覺得非常好,既然無法成為花博晚會,他便與北市府展開討論,決定將這個創意構想移至跨年,正式成為建國百年跨年開幕活動,同時與花博相關活動完全脫勾。因此這項標案只是實行日期的更動,而非外界所說重覆開標。
 而建國百年開幕晚會,除了由林懷民出任總顧問、舞臺設計林克華擔任藝術總監,還包括中國大陸爆破藝術家蔡國強、劇場導演王嘉明、香港燈光設計師張國永等人。
立委也質疑蔡國強的出線,是文建會有意拉攏蔡國強,因為「他是總統千金的老闆」。盛治仁澄清,開幕晚會團隊成員主要由林懷民出面邀請,文建會從未幹預,也不認為林懷民會接受幹預。

不要抹黑林懷民【聯合報黑白集 2010.10.25

邱議瑩說,那場晚會(她咬定是花博晚會)請來爆破藝術家蔡國強主持煙火表演,是因「蔡國強是總統千金的老闆」。然而,邱議瑩若知蔡國強主持煙火表演,即必然會在同一名單上得知林懷民是總顧問;她質疑蔡國強,其實就是抹黑林懷民。林懷民豈因蔡國強是「總統千金的老闆」才邀他共襄盛舉?
高雄世運的朱宗慶,臺北聽奧的賴聲川,及百年跨年晚會的林懷民,由這些本土大師主持國家盛典,一方面是他們為社會效力,一方面是國家提供他們歷練的舞臺,另一方面亦因他們的人格形象均佳,可獲社會信任。但是,即使是林懷民,現在一樣也被民進黨拖進政治糞坑裡,這是何等驚悚恐怖的場面?
賴聲川義務主持聽奧晚會,卻被抹黑成獲得暴利,花博以五百元標出保活六個月的五盆空心菜被抹黑成貪汙,蔡國強如此國際名家只因是「總統女兒的老闆」就被抹黑,綠建築大師張清華的花博新生三館也慘遭汙名化,現在民進黨難道連林懷民也不肯放過?

只有補助一招?【聯合報 吳仁麟 2011.11.09

以「缺席」為名,艾未未的作品在台北展出,他自己也「缺席」未能來台。這次個展就像他的另一件創作,以當今時空為畫布,描繪出藝術家的憤怒與無奈。
與此同時,被視為「中國當代最貴的畫家」的張曉剛的作品也在台北展出。張曉剛作品在國際市場屢創新高,今年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一張圖拍出了七千九百零六萬港幣的天價。在國際藝術市場,他已被視為大師級的藝術家。
這次在台展出的張曉剛作品,並非在藝術市場流通的知名畫作,而是他廿多歲的早年畫作。這些作品從未在市場上流通,也沒人能估量到底有多少身價。原來,這批畫作的持有人,是在大陸西南地區經營廿多年的台商。
艾未未及張曉剛等中國藝術家作品來台展出,其實也映照了台灣文創產業的困局。我們的文創產業長期靠政府的補助才得以苟延殘喘,長年以往反而只培養出一批討好官方體制的文創人。這些人民血汗錢養出來的「藝術創作」,恐怕連本地的消費者都不買帳,更遑論國際競爭力。
過去我們總是很阿Q地自我安慰說,台灣的「軟實力」遠優於中國。但透過國際市場的加持,中國的文化創意已慢慢成為台灣市場的強勢商品,不管在高端的藝術市場,或是大眾影視市場,台灣的文創產業顯然已經越來越失去了優勢。
而我們的文建會卻仍然只有一招:「補助」。

艾未未狠批奧運會和張藝謀 2008-9-21 加拿大新聞商業網

藝術家艾未未拒絕出席開幕式,拒絕出現在他參與設計的“鳥巢”之中,並以與奧運會有關聯而感到恥辱。
對北京奧運會,他說:“這次的奧運會是最政治化的奧運會。一個極權國家可以做到所有的事情,但是唯獨不能激起全民的真正的歡樂。”
對于張藝謀,他說:“他就是一個投機者,一個完全沒有靈魂的人。完全不懂得什麽叫是非,什麽叫最基本的藝術職業工作者對藝術的尊重,和對人的基本品質、倫理道德的尊重。他崇尚權力,做著一些令人作嘔的事情。”
對于開幕式,他說:“這是一個經典的僞傳統文化廢品回收站;一個褻瀆自由精神、虛情假意的視覺垃圾場;趣味低級的資訊污染;帝王意識借屍還魂的雜耍;終極版的集權文化的樣板;精神淪陷的百科全書。”
http://newnews.ca/?action-viewnews-itemid-9314

南方朔觀點-亂燒錢沒藝術 文化大承包商可休矣 2011-11-08 中時

 近年來,台灣出現了一個夭壽(妖獸)的文化概念,那就是「文化創業產業」。這個不清不楚的概念,對喜歡搞做秀、進行壯觀或表演宣傳的政治人物乃是一大啟發,於是各種壯觀、奢華有如現代版大型雜技表演的文宣活動遂告不斷,一些新型態的文化表演承包商遂靠著政治關係而崛起。一個表演燒掉兩個億,開次會就每人發兩萬元。現在已不是「台灣錢淹腳目」,而是台灣錢已多得淹到某些承包商的腦袋了。
 如此不把納稅人錢當錢花的大手筆,真的讓台灣更有文化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文化藝術活動必須是人文啟蒙價值的體現,而台灣只談一個表演的鋼絲掛多高,空中噴水及煙火如何,舞台搭得如何壯觀等,這種表演已和早年的雜技團並無兩樣。如果我厚起臉皮也去承包,我一定出動直昇機拉起一千公尺鋼絲,在空中搞出個立體大舞台,加上聲光化電和千人自天而降跳蹌滾,這是百年所僅見,就這一招就足可要價十個億,台灣更可透過宣傳而揚名國際。問題是搞文化藝術為名的表演,錢可以這樣胡天胡地的亂燒嗎?這樣的燒錢對得起台灣的老百姓嗎?
 世界上可沒有一個國家是這樣搞文化宣傳表演的,唯一的例外乃是中國大陸。大陸過去蹉跎了幾十年,它的國家缺乏了新的國家神話,也缺乏新的節慶傳統,在這個百廢待舉的時刻,它現在大國崛起,人民幣多到用不完,於是燒錢搞文化表演活動遂應運而生。別國辦奧運就是個運動會,但中國的奧運卻負有國家表演,宣揚大國崛起和盛世到來的責任。由於它的表演活動具有這些責任,於是像張藝謀這種具有「表演活動總管」身分的文化承包商遂告出現。一場奧運開幕式的表演,被搞成超級雜技團及燒錢不計其數的舞台科技秀。打著「表演活動總管」的身分,張藝謀又到大陸每個名勝地區搞甚麼「西湖印象」、「武夷山印象」這種千篇一律的表演秀,它是一種燒錢堆出來的科技和人海雜技表演,壯觀有餘,就是少了藝術。如果這代表盛世,所謂的盛世也不過爾爾。這種燒錢的表演活動可以燒出超豪華歌劇,可以燒出佈景道具皆金光閃閃的電影,但除了金錢味之外,它卻沒有了藝術味!
 大陸的那種文化承包商亂燒大陸錢,燒出一些爛表演和爛電影。有次習近平被記者訪問,他就說「我看不懂《滿城盡帶黃金甲》,反而是像《溫馨接送情》這種低成本電影讓我感動。」但搞文化表演活動的人,搞了一輩子苦哈哈,他們衷心都羨慕張藝謀們那種成為文化承包商的燒錢特權。於是在兩岸互動,相互學習的過程,台灣遂出現了「台灣的張藝謀們」那個正版的張藝謀,動輒可燒幾億或幾十億人民幣,小號的台灣分身也如法炮製,但才燒到台幣兩億多,那種官藝勾結,浪費人民納稅錢的非法本質即已遮蓋不住。由大小張藝謀們不同的命運,顯示出台灣在抵擋腐敗上,畢竟還是比大陸好了太多。
 藝文人也是人,也愛錢,這不是罪,但愛錢就請規規矩矩去賺,絕對不能以黑箱方式從政府那裡去刮取納稅人的錢。今天的台灣,表演界有所謂的「四大金剛」,他們是台灣的張藝謀們,官方的宣傳表演錢都是他們在包辦,藝文人變成了官藝勾結的文化承包商,這是藝術的墮落。而政府也要自我反省,政府必須以政績去爭取民心,用金錢去籠絡一些文化承包商,燒愈多錢搞宣傳性的表演,必然愈會燒掉人民的信心。政府的錢都是納稅人的辛苦錢,誰都沒有資格去浪費,藝文人不是一天到晚都在談人文價值嗎?官商勾結、私相授受、浪費公帑,可不在人文價值內,一個節目燒掉兩億多,他們那種雜技秀式的表演,其實根本沒這個價值。為了宣傳表演這樣亂花錢,還不如在老農津貼、學童的牛奶補助及弱勢的原住民身上多做一點照顧。台灣的那些大尾的文化承包商可以休矣!
 留言:
政府文建經費是立法院同意專款專用,不能拿去當教育社福經費。盛治仁已將承辦廠商請款支出憑證送交檢調查核有無違造文書及單價不合理!還須為文亂批?文建會不懂見人見智+文人相輕之藝術。
藝術是很抽象、艱深的,不是你這個老南人所能瞭解的!

另參本館:《夜宴》

接下來會陷於兩岸三地甚至全球、對華語大片《夜宴》等之影評混戰,我之所以先挑《夜宴》,是因我從前評《語言與影像的魅力》《小說改編與影視編劇》《俠失諸朝》《旣無歷史也非小說》等一貫的標準,鑑(賞)定《夜宴》是最具語言魅力、文字藝術之影視小說,不只優於金庸、梁羽生、古龍,也優於李碧華之《潘金蓮之前世今生》《霸王別姬》《誘僧》《胭脂扣》《秦俑》《青蛇》。
 優之標準不在文句的長(金庸、梁羽生)、短(古龍),而在有無語言魅力、文字藝術,就此而論,《夜宴》之短句也勝於前評《勝利者一無所獲》《沙門空海之群魔亂舞》,只有《閃靈殺手》的前半部之語言魅力、文字藝術可堪匹。
 張藝謀的《十面埋伏》淡化了原著(文字擅長)的古龍式新武俠小說(短句/動作/詭計/綺愛)之(詭計/綺愛)而強調眞愛,成功地渲染了鏡頭擅長的視覺奇觀!
 《滿城盡戴黃金甲》的張式影音美學,外行人看熱鬧(視覺奇觀),內行人則看門道(畫面的意象和象徵所蘊含之眾多意義),至於半調子的毒舌影評人如藍祖蔚則陷於「重情要義」之迷思。
……………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1957985

參觀人數的迷思2010-08-28 中時短評

 重量級藝術家陳界仁炮轟台北市立美術館「徹底票房化、商業化」、「失去美術館應有的功能」,話說得很重,也說出了很多美術界人士的心聲。擁有豐沛資源的北美館,應該在提升台灣文化自信上做出更多努力,不能再沈溺於媚俗的國際展覽與參觀人數了。
 北美館近年汲汲於舉辦皮克斯、蔡國強等國際性展覽,的確帶來了非常可觀的參觀人潮。表面上看起來,能夠有這麼多民眾走進美術館、培養藝術氣息,應該是件好事,北美館應該獲得很多掌聲才對。但是,北美館的策展方向卻招致兩極評價。去年獲得國家文藝獎桂冠的陳界仁,這次利用在北美館展出的機會宣布「告別北美館」,就是來自圈內人批評聲浪的最強烈表現。
 陳界仁痛心提問:「廿多年來,北美館培養出哪幾位可以端上國際檯面的策展人?建立多少台灣藝術家的資料庫和深度研究?」他更不客氣指出:「『皮克斯』即使在鐵皮屋展出,也會有四十萬的參觀人潮。美術館不能一味媚俗,需要耐心與長時間溝通」。
 北美館對於「國際文化加盟店」的抨擊一定感到委屈,但陳界仁念茲在茲的「從在地經驗生產出在地的知識與論述」,確實是北美館近年被認為不足之處。
 這種質疑或許刺耳,但何妨再深思檢討一下,別再被參觀人數沖昏頭了 。
 留言
陳界仁應深思在地藝術何以不受在地人歡迎?自己作品差,還怪別人不捧場!。(楨:凡夫看不懂也不愛看的後現代錄影裝置藝術啦!另參本館:《當藝術遇上經濟》)
台灣的悲哀-台灣人自己沒本錢,卻要強出頭.原來是一群惡霸,打著台灣名號,欺騙壓榨台灣百姓.
陳界仁算得上是重量級藝術家?太抬舉他了吧!有本事就跳上國際舞台參展啊?如果陳某的東西上的了抬面,能吸引觀眾,早就被搶著參展了,真是酸葡萄心裡。而沒水準的更是寫短評的記者。(楨:終時短評一貫的霉體毒手啦!另參本館:自作孽的中時)

回應陳界仁北美館:吸引人潮 是培養藝文第一步2010-08-28 中時

 台灣藝術家陳界仁日前批評台北市立美術館近年展覽過度商業化,且殆忽在地藝術知識生產之責,昨日台北市文化局局長謝小韞、北美館代館長陳文玲召開記者會,回應陳界仁的質疑。謝小韞表示,北美館是綜合性美術館,以培養藝文愛好者為主;不過,台灣視覺藝術資源不足,她已向市府提出設立第二美術館的可能性。
 謝小韞並表示,北美館培養國內藝術家與策展人不遺餘力,包括每年以新台幣四千萬的典藏預算購買國內藝術家作品,去年還撥款給包括陳界仁在內的多名策展人和藝術家,前去參觀威尼斯雙年展,「北美館對於現在檯面上策展人和包括陳界仁在內藝術家成就是有貢獻的,現卻被一筆抹殺。」
 代館長陳文玲指出,北美館的義務是培養藝文愛好人口,「吸引人潮是第一步,再來就是教育推廣。」她說去年參觀人數有一一五萬,是二○○八年的三倍。「美術人口的培養需要階段性的作法,吸引他們到美術館看原作是第一步。」
 陳文玲以《藝術家雜誌》策畫「二○○九十大公辦好展覽」票選活動中,北美館推出的「皮克斯動畫廿年」、「世外桃源:龐畢度中心收藏展」、「蔡國強泡美術館」和「生命之渺:方力鈞創作廿五年」與「叛離異象:後台北畫派」一舉囊括前五名,證明美術界人士也持肯定的態度。
 陳界仁提出告別北美館的聲明,館方表示尊重。對於館方的反駁,陳界仁不表回應。

建國百年迷思 2011-12-31 中時短評

 建國百年活動今天落幕,除了開年時的蔡國強煙火,以及讓盛治仁下台的《夢想家》風波,你還記得那一場官方舉辦的活動?十年後,今年政府舉辦的大小活動,你認為有多少還會留在人民腦海中而繼續傳頌?
 如果你對以上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沒有。那麼,今年只是白忙一場,耗費龐大公帑卻沒有感動人心,徒然深陷建國百年只重活動、未見論述的迷思。
 一年前的跨年夜,蔡國強的爆破煙火秀,為建國百年拉開令人期待的序幕。不論你認為煙火秀是否太過浪費、違反環保潮流,你都會記住這場炫麗表演。然而,一年過後,我們竟然只多記得一項慘遭罵聲的活動,政府看待建國百年的盲點已畢露無遺。
 今晚年輕人又將湧向各地跨年活動,如果沒有《夢想家》風波,過去這一年的官方活動可能更加船過水無痕,這實在是建國百年的最大遺憾。
 留言
 高雄市花費上百億元建世運館只使用了 8 天,然後開始養蚊子 ! 你還記得那一場官方舉辦的活動嗎?你認為有多少還會留在人民腦海中而繼續傳頌?如果你對以上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沒有。那麼,百億世運只是白忙一場,耗費龐大公帑卻沒有感動人心 ......
 看來只有高雄搶兩千億建高捷,每年虧 22 億,一直到現在還在虧 ... 才會留在人民腦海中而繼續傳頌? 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周年即將過去了,今晚是跨年夜,大家將會守夜看煙火,在歡慶中迎接中華民國一百零一年,也就是中國人最喜歡的「龍年」!
 遇到歡樂慶典,舉世各國都會施放煙火來慶祝,從紐約到巴黎、從東京到雪梨,全球都有美麗壯觀的煙火秀,帶給人民驚喜和歡樂!
 臺灣的中華民國百年慶祝煙火秀有什麼不對?老弱婦孺或青年男女,大家攜手共同觀賞絢麗的火花紛飛,飽足眼福,舒暢身心,有什麼不好?
 臺灣人什麼時候變得這麼小鼻子小眼睛,連放個煙火也是「浪費公帑」?那麼全世界都在「浪費公帑」了?
 「夢想家」活動,大家見仁見智,雖然花費高了一些,但是也讓許多人民看一看有些水準的節目。
 建國百年的真正意義是:我們終於實現了開國先烈們的理想,將中華民國建設成「民有、民治、民享」的自由民主國家!建國百年只是一個偉大的「里程碑」,它紀念也記憶著全國人民一路走來的坎坷歷程,花些錢慶祝是值得的!除非是那些仇視中華民國的人。

跨年晚會燒錢 有意義嗎? 2012-01-01 中時 接輿/北市

 日昨,參加大姐的尾牙餐會,坐在我旁邊的一個小女孩胃口特好,一口接一口;同桌也有其他小孩,卻總是要父母左哄又騙才肯勉強吃下一口,兩者形成對比。她每一道菜都說好吃,我也幫她夾菜,即使自己沒有吃,但看她吃的這樣高興,讓我也愉快起來了。她跟我說,平常都只能吃三餐而已,而且常常都是吃不飽。
 事後,我知道小女孩家的經濟狀況很糟,連房租都繳不起。我們常說,再苦也不能苦孩子,而這樣連三餐都無法求飽的孩子,在台灣是不少的。眼看著新的年度又即將到來,各縣市也早已精心安排好盛大的跨年晚會,國慶日《夢想家》花了兩億多元,大受輿論撻伐,而今元旦在即,殷鑑不遠,在爭相花大把鈔票請大明星、放煙火的同時,是不是要停下來想想:這些錢花得有意義嗎?只為了短暫的耳目之娛,就要燒掉這麼多錢值得嗎?如果把一部份錢省下來,就可以看到小孩純真的笑靨,是不是更有意義呢?
 留言:
我們的社會是多元化的社會
雖然有窮困的人 , 但更多的是生活富足的人
窮困的人要靠社會福利照顧 .....
但也要滿足生活富足的人的心靈歡樂
與其燒錢在千百億的金錢外交和巨額軍購
燒一些錢在全民同歡有何不可 ?
能夠燒錢與民同樂的社會
總比燒炭的社會好吧

「夢想家」標案 文建會移送檢調【聯合報2011.11.03

國慶晚會搖滾音樂劇「夢想家」遭批圖利特定人士,文建會主委盛治仁表示,他昨天已要求政風室將全案移送檢調,民進黨質疑許多標案都以底價得標,是因廠商願意以底價承作,並非圖利。
盛治仁指出,民進黨一直質疑限制性招標,好像必有隱情;但限制性招標分指定和公開評選兩種,決標金額達六千萬的台灣技術劇場協會,就屬公開評選,招標前開說明會來了六家廠商,最後僅劇場協會願意投標。
盛治仁表示,該標案屬人力標,也就是要付出數百名演出及工作人員薪水等,吃力不討好,「我很感謝台灣技術劇場協會願意接案」;至於民進黨質疑許多標案都以底價得標,也是因廠商最後願意以底價承作,並非圖利。
「以大型晚會標準衡量,『夢想家』並不特別貴。」盛治仁說,高雄世運開閉幕式共花一點四億,台北聽奧花三點四億,去年底跨年晚會花兩億四至兩億六千萬間;以觀賞人數來說,「夢想家」除了現場兩萬多人,還有電視機前兩、三百萬人看。
盛治仁表示,藝文界向來覺得政府採購法綁手綁腳,如今夢想家卻又因採購法遭質疑,「採購法不鬆綁,將大大傷害藝文體制的發展」。

劇場專家:五千萬舞台演兩天 值得嗎【聯合報2011.11.03

「夢想家」啟用的六軌自動控制舞台,為國內劇場首見,是百老匯常見系統,為強調舞台變化效果、節省人力操作換景。表演工作坊表示,由於台中圓滿劇場腹地有限、無法藏人,設計團隊才會決定採用此控制系統。

賴聲川談「夢想家」 讓觀眾公評【聯合報2011.11.03

文建會昨天舉行記者會,會後公開賴聲川傳來的信件。賴聲川在信中表示,他兩年前接到國慶晚會創作邀約時,原本不願也不敢接受,因為他擔心「如此充滿可能爭議的日子,沒有夢想的空間。」
賴聲川說,後來他因為相信台灣價值,相信不論創作形式或內容都不會被干涉,才「決定去夢想」。「我曾經相信台灣是全世界做創作最好的地方,因為台灣的核心價值—自由、關懷、善良。我夢想台灣劇場能夠影響世界。」
賴聲川說,他「夢想不要做老套的『四海歡騰』類型的晚會,摧毀傳統;夢想做一個戲,超越政黨,用搖滾樂作為公約數」,最後誕生了「夢想家」。
至於民進黨質疑台灣技術劇場協會是「賴聲川人馬」,劇協秘書長林佳慧指出,協會所有常務理事皆經由會員選舉產生,成員幾乎包辦國內所有資深劇場技術工作者,絕無「人馬」之分。

誰的夢想家? 藝文界批判國慶歌舞劇2011-10-17 台灣醒報

建國百年搖滾劇《夢想家》,最近被表演藝術評論家鴻鴻、林采韻批評的體無完膚。《夢想家》原是為建國百年慶生,重新詮釋辛亥革命歷史,但台大戲劇系教授紀蔚然,今天投書報端感慨的表示,不管從秀場、政治宣傳或藝術角度來看,耗資2億的《夢想家》都慘不忍睹。
導演鴻鴻在表演藝術評論台撰文表示:以兩個時代對夢想的追求為主軸,對「建國百年」的歷史難脫避重就輕之嫌。最簡單的問題:為什麼建國革命在中國、而百年國慶卻在台灣?不去面對這個問題,也就無法避免「台灣」在劇中完全失焦的結果。《夢想家》當中對革命、藝術、乃至夢想的詮釋,都不只是簡化、而是膚淺與偏差,他嘆說:「我以為這已不僅是藝術的問題了。」

《夢想家》的三點可取之處

第一,它的創新性。以往的國慶晚會是什麼模樣,相信我們都看夠了;歌星輪番上陣唱幾首應景的歌,然後「普天同慶、四海聯歡」一番,形式上很像中國大陸的央視春晚但又遠不及人家精彩。
第二,它的劇場性。我們都知道劇場是小眾的,而劇場工作者的努力與成果亦不易被外界看見,但這回,政府等於搭了一個使表演藝術家得以施展身手的舞台,同時透過電視轉播,讓一般民眾得以看見來自於戲劇、音樂、舞蹈等各界的合作與成績。成績的好或壞,是仁智互見的,但至少它是一次面對群眾的好機會。我和賴聲川既沒有交情更沒有恩情,也不是表坊的粉絲,只想為他近來的飽受譏評說幾句公道話。大家不妨想一想,以賴聲川和表坊的名氣,他需要藉國慶晚會來拉抬自我、替表坊造勢嗎?以賴聲川的財力,他需要為了一百二十萬的人事費便下海接這個吃力不討好的case嗎?
第三,它的年輕化。回想一下,《夢想家》裡有多少演員你能叫得出名字?它沒有明星演員、大牌歌星、舞蹈大師,相反地,它的每一張臉都很年輕。對賴聲川而言,如果真的要去請那些明星演員、大牌歌星、舞蹈大師,會很困難嗎?不,一點也不困難。
http://blog.roodo.com/warmup/archives/17786111.html

盛情相挺丟官 賴聲川卻神隱旁觀 2011-11-19 中時

 賴聲川目前人在大陸帶領劇團巡迴演出《寶島一村》,昨天下午文建會主委盛治仁宣布下台的同時,賴聲川剛貼了文談到劇團瀋陽演出大受歡迎,歡喜之情溢於言表。相對於他在台灣拿納稅人的錢,辦了一場令人瞠目結舌的盛會,讓當初尊重創作自由的政務官倉皇下台,卻滑溜溜地晾在一旁,宛如路人甲,著實讓人看傻了眼。
 盛治仁如此情義相挺,賴聲川徹頭徹尾像忍者龜一般,僅委託劇團經理說自己「不碰預算、只管創作」,或發布一封形同打空拳的公開信,不針對外界疑慮加以說明,而是牽扯已逝作曲人陳志遠,末了還來上一句「台灣要加油!」
 即使盛治仁最後落得被高層示意辭官,難堪至此,賴聲川還是不願出面說明,照例透過妻子發言,將爭議導向大選政治,試圖脫身。
留言:
「夢想家」2夜2億燒掉的豈止是盛治仁的官帽?藝文界被操弄成這樣的反應,損失的只有盛治仁?藝文活動本來就是要燒錢的,過去政府單位對這方面是比較小氣,老農津貼有選票而且區塊非常清楚,所以每逢選舉就成了要脅的籌碼,連排富都不必了!藝文界就不同啦,有明顯的區塊而且各懷鬼胎,人人都想多分一點,人人都妒嫉別人多分了一點,現在好啦!以後的文建會可好幹啦!管你是聖賢才智貧庸愚劣,通通一樣多,沒人再爭啦!藝文界?活該啊!

丁乃竺:選後說明 檢調資料解夢 2011-11-19 中國時報    

 丁乃竺表示,整個團隊承受很多壓力與誤解,賴聲川會選擇沈默,並非心虛,「因為現在台灣一碰到選舉期間講什麼都會被過度解讀或引發更多誤會。」加上過去這段時間以來,外界提出的輿論批評,「讓我們感覺沒有人願意溝通、傾聽我們,感覺說什麼都是枉然,所以我們也是背負很大的委屈與勇氣選擇沈默。相信在選後,等我們說明白,大家也能明白的。」
 此外,對於賴聲川聲稱「不管預算」遭到議論一事,丁乃竺說:「請同情一位一直專心創作的藝術家吧,他不是不管,是真的不懂,所以劇團內部才需要分工啊。」

台灣藝文界(的廢物/流氓):李仁芳接文建會主委 是瞧不起這個專業2011-11-19台灣英文新聞(楨:自由報系!另參本館:自由造假)

對於代理主委李仁芳,不少藝文工作者都抱質疑態度,指李從企管學界出身,有著學者的「傲慢」,他是因應馬的競選政見文化創意產業而來文建會,但他對文化更不理解。張鐵志表示,主委繼任人選將是他們監督重點。
策展人胡永芬表示,李仁芳是非文化出身,這種任命思維根本就是瞧不起這個專業,且「盛治仁下台未對其他訴求作說明,看不到馬團隊真正的反省。」

曾志朗救得了火?藝文界疑慮多 2011-11-20 中國時報

 行政院緊急指派政務委員曾志朗接任文建會主委,藝文界褒貶不一,普遍而言疑慮多於支持,除了曾志朗所學並非藝文專業,懷疑他對台灣藝文環境現況了解不多。
 在眾多疑慮聲浪中,明華園團長陳勝福對曾志朗的出任予以肯定,「曾志朗很好,他當過教育部長,歷練夠、能明白文化薪傳和教育養成的關係。

重振形象 藍3部曲轉守為攻 2011-11-19 中時

 大選進入最後兩個月之際,馬英九高舉著亮眼的不分區立委名單,從挨打一個月的泥淖中掙扎站起。這是國民黨重擺陣式的第一步。以公布不分區名單做為起手式,國民黨先擦亮訴求清新改革的旗幟;緊接著的老農津貼大逆轉,以「打不贏就加入」的戰術,為國民黨止血。
 接下來的第三階段,也是這波戰略的關鍵,則是以盛治仁請辭獲准為開場的「部隊重整」,搭配不分區名單進行內閣人事調整,並強化政府改革的決心與形象,藉此重塑行政團隊,進入作戰狀態。

藝文界:開始檢討文化政策 2011-11-19 中國時報

 「終結百年煙火,開啟文化元年」連署活動由「文化元年基金會籌備處」推動,發起人包括鴻鴻、作家張鐵志、策展人徐文瑞、賴和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周馥儀等人。
 在活動網頁上,有人雖然加入連署,但也表示並不全然贊同連署內容,因此也不斷出現新的意見訴求及進行辯論。    
回應
現在是要限縮文化產業的補助是嗎? 奇怪,文化事業受補助,非文化圈的人認為文化補助浪費就算了,文化圈內人居然也在鬥爭被補助多的,沒想過藉此來整體提高文化補助的水平? 像極了共產黨的無產階級革命鬥爭—我沒錢也要讓你沒錢,卻不是你有錢我也要跟著有錢?...
相關新聞
盛治仁下台 藝文界搶文化預算

大團體嫌錢少 小團體哭末路?2010-10-08顧展蓉

最近華山起藝活動中,舉辦2010年文化論壇,邀請了官方代表及學者來參加,探討文化現象。第一場主題為「新劇場‧新希望」探討劇場資源重整與創新通路方向。長久以來,台灣表演藝術團隊面臨演出場地缺乏的窘境,目前規劃興建中的新場館,依舊不足以解決表演藝術團隊各類演出所需;而文建會資金補助藝術團體的問題,也持續備受爭議。
  官員、團體各執己見
當天文建會第三處處長許耿修說明了新建劇院的概況。許耿修指出,其實台灣已經有夠多的劇場、展演空間了,他的建議其實是希望刪減預算。太多的展演空間、閒置的文化中心都最後都養成蚊子館,這些空間都搞不定了,還要再興建?他也舉例,有個花了數十億建造的劇場,在不遠的幾公里處,又要再花大錢建一個類似的空間,他評估當地的概況,覺得根本沒有必要,但是政府還是決定撥款興建,他質疑,真的需要這麼多展演空間嗎?
此次論壇的主講人王孟超(台灣技術劇場協會常務監事也是雲門舞集的技術顧問),根據這個觀點大肆批評,他認為,台灣的展演中心永遠都是不夠的!台灣多少的小劇團,始終排不到演出機會,所有的文化中心等都是要排檔期的,通常以篩選知名度高的劇團優先,小團體沒有曝光機會,該如何生存?
  藝文團體的訴求?
像這樣的問題,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展演中心該建還是不建?如台北市文化局有個方案叫「藝饗空間網」計畫,集結台北市政府各局處的現有閒置空間,提供藝文團體表演與進駐。當初的立意就是因為藝文團體在台北付不起高額租金,造成台北藝文人才流失,才有這樣的想法。如此的方案,不但不會讓現有的展演空間流落到養蚊子,也提供了藝文團體很好的展演機會,那除了台北之外呢?其他各縣市的文化局是否能也有類似方案?才不至於讓蚊子館一建再建。
  其實當天出席論壇的成員,除了台上的演講者,多為劇團、從事表演藝術者,參加文化論壇,最主要還是希望近距離接觸文建會官員,向官方表達自己的訴求。小團體最大的訴求是什麼?當然除了有地方表演之外,就是希望得到資金的補助。當天就有劇團質疑到,文建會補助的分配是否有問題?只看票房嗎?要是只補助有票房的大團體,小團體如何能得到機會曝光?又怎麼會有壯大的一天?
  問題何時能解決?
相關的問題永遠都爭論不休,說穿了政府怎麼做,都不會有人滿意。以文建會補助的重點團體雲門舞集來說,記者訪問到在雲門多年的企劃,他表示雲門的資金永遠都處於不夠的狀態,並不如大家以為的錢很多。不過他同時也承認,雲門舞集能得到政府的補助,一來因為知名度大,二是得獎多。這不就是小的表演藝術團體罵的最兇的點嗎?
  但這能怪誰?如今政府補助團體要求效益,當然以大團體為首選,即使是願意推廣藝術的企業,以商人角度來看,必定支持對自己有利的,至少一定是有聽過的藝文團體,一來是可以引人注目,二來當有表演的時候,票房賣的好,對自己也有很大的幫助,誰不想挑對自己有利的事情來做?除非自己是真心喜愛藝術的大老闆,才有可能去發現優質小團體,但難免也有遺珠之憾。
  小團體得不到資助,只能希望能多建展演空間,但是建了一堆又如何?公家機關在運用這些空間資源的時候,仍有許多法律侷限,例如要不要OT營運轉移出去?這樣的空間交由誰來管理,誰來負責?公家建再多的劇場都不可能專屬某個團體,小團體到最後還是要申請。
  申請不到,一樣,又繼續吵著自己沒有經費、沒有補助,抗議政府不重視弱勢小團體,然後希望政府再多建表演空間……根本沒完沒了,永遠都在爭論一樣的問題!而接受到補助的大團體,永遠都覺得資金不夠,得了便宜還賣乖!這樣的問題難道政府從來都不知道?還是知道了始終無法解決?實在令人匪夷所思。
http://artnews.artlib.net.tw/228/290/cover.html?page=47

終結百年煙火,開啟文化元年:藝文界對台灣文化政策的九大要求
【連署宣言】
這些年來,政府的文化政策一貫偏重硬體建設,更越來越走向煙火式、節慶式的空洞活動,「瘋園區、飆節慶」以人潮表象替代文化紮根,缺乏國家長遠文化發展的認真思考。這表現在越來昂貴的煙火秀、美術館以參展人數作為主要標準。「建國百年活動」將這個邏輯發揮到淋漓盡致,《夢想家》更淪為只是一場超級昂貴的政治秀,缺乏深層的藝術價值。
再者,過去十年,政府大力推動「文化創意產業」,讓市場產值成為衡量藝術價值與公共資源分配的主要標準;文化政策逐漸從創造力培植轉變為以人數和產值取向為主要目的。
我們對台灣文化政策提出九大要求:
1. 要求現任主委下台
2. 要求文化預算提升至4%
3. 要求三黨候選人針對文化政策進行辯論
4. 要求補助正常化
5. 要求正視藝文多元性,均衡藝文預算分配
6. 要求文化政策重視「培養文化生產者」
7. 要求文化政策制定與執行均受全民監督
8. 要求暫停並全面檢討所有文化園區發包案/文創院的組織與功能
9. 要求終結文化建設的閒置浪費與畸形發展
http://renewtwculture.blogspot.com/

楊照:避菁英、品味唯恐不及的選戰2011.11.19聯合報 楊照(新新聞副社長兼總主筆)

台灣的選舉,持續朝著更加「民粹」的方向發展,這是個清楚的事實。最能夠顯現這項事實的,弔詭地,正就在於今年選舉中很少見到「民粹」兩個字,很少聽到對於「民粹」的批評。
別迷信菁英,用一種平等的眼光來看待這個社會,不是壞事。不過選舉選到這樣迴避菁英唯恐不及,顯然也不是什麼健康的好事。
第二樁可惜的,是如此全面擁抱「民粹」,必然敗壞社會的基本文化品味,並且壓縮文化藝術精緻發展的空間。「夢想家」事件最根本的肇因,其實就在品味,主事者以為有大型活動,讓很多人可以參與熱鬧,就可以合理化兩億多的預算,背後是再「民粹」不過的邏輯,並且先入為主覺得只要在「民粹」邏輯上站得住腳,藝文界的菁英意見、品味批判就不足為恤。

(楨:熟令馬民粹?呆歹彎的霉體銘手酩嘴政剋冥眾/邪者磚家叫獸致之!賴劇叫好叫座雅俗共賞,反之者自己叫爽而已!另參本館:臺灣人要騎那種馬? 民粹亡臺 庶民經濟)

故宮只能當文創吸金機? 2011-11-25 中國時報 【廖凰玎】

 故宮國寶圖檔被內部人員盜賣事件,已有著作權學者撰文說明《龍藏經》是古人著作,屬於「公共所有」,數位影像圖檔僅是古物的複製品,不是創作,無法再受到著作權法保護(楨:那全球博物館館藏皆然了?另參本館:《著作權保護了誰》 《數位海盜的正義》 故宮真的變新宮)。
 一直以來,故宮利用這些國寶數位影像圖檔進行授權,建立「商業授權模式」進入市場,被媒體稱為「文創吸金機」,被政府列為「六大新興產業」政策中,定位「打造故宮成為台灣文化創意旗艦產業應用重鎮」。甚至《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立法理由中更明白指出,要以故宮豐富文化價值,供文化創意事業利用,進而創造產業經濟價值。這樣立法,強調「故宮複製」,是最佳說明的例證。
 但是,故宮國寶圖檔既屬於「公共所有」的範疇,那故宮究竟是對外在授什麼權利?這些國寶圖檔有什麼權利可授給別人?進而收取高額的授權金?而且還要創造產業經濟價值?所謂「公共所有」的國寶圖檔,為何會成為專屬故宮所有?
 國寶圖檔是在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執行下,進行藏品數位化,依據數位典藏計畫早已揭示,是以「保存和紀錄為出發,全民共享數位典藏成果」為目的。換句話說,將數位圖檔進行授權賺錢或是產業經濟價值等等,並不在數位典藏計畫目的之內,這就有挪移他用的情形。另外,究竟故宮把國寶圖檔進行授權賺錢和開放給全民共享的比例是如何?
 依據《國立故宮博物院組織法》規定,除保存文物外,「擴大社教功能」是故宮重要的行政任務。再從一個國立博物院所應具有的公共性和文化性價值而論,實令人無法理解故宮把「公共所有」的國寶圖檔,當作專屬所有,還建立商業授權模式,追求市場產業經濟價值。故宮國寶圖檔於學術上使用或是著作權合理使用的部分,完全被漠視,則「擴大社教功能」何在?
 最近藝文界對台灣文化政策的九大要求,其中所質疑以市場產值、人數等取向為主要目的文化政策。從以下事例可說明這樣的質疑,非空穴來風:一、將原應具有的公共性和文化性價值的國立故宮博物院,列為產業政策一環,要打造成為台灣文化創意旗艦產業應用重鎮。二、漠視《國立故宮博物院組織法》關於「擴大社教功能」規定。三、以立法方式,鼓勵、強調、施行「故宮複製」,《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第二十一條公有文化創意資產出租、授權的規定,可說是把「公共所有」的國寶數位圖檔,拿來追求市場產業經濟價值。侵蝕「全民共享數位典藏成果」目的與「公共所有」範疇。
 維持國立博物館的公共性與文化性價值,以及尊重公共領域的自由使用,皆涉及人民文化權利的議題。在標榜文化立國或是強調文化軟實力者,對於深化人民文化能力的事務,應更加鼓勵與扶植,不應以產業經濟價值的追求,反侵蝕原涵養文化能力的範疇。(作者為執業律師,臺灣文化法學會籌備處代表)

夢想家危機 文化發展轉機 2011-11-25 中國時報 【漢寶德】

 由於《夢想家》事件,藝文界終於發聲了。他們提出了九點要求,是多少年來少見的動作。盛主委在他們的壓力下辭職了。可見在大選的前夕,文化界雖為弱勢,似乎也發生了一些作用。
 我認真的讀了他們的九點要求,整體的感覺是正面的(楨:正面?那怎會困惑?漢太鄉愿了!)。有很多意見是文化界積壓多年的心聲,與現政府的政策無關。比如文建會對藝文的補助政策,各文化園區的經營方式,過分重視一時的票房價值等等,都是自文建會成立以來,延續至今,繼續執行的政策。文化行政機關與其他政府單位一樣,常常因預算與人事的連續性,不加思索的承繼一些常態性作業。由於主事者沒有明確的施政理念,這些早就應該徹底檢討的工作,卻一直持續下去。文化界人士只是搖頭嘆息,即使政黨輪替也無濟於事。
 在慷慨激昂的文字中,我也看到一些藝文界的困惑。他們提到文化政策的制定與執行應受全民監督。這表示他們感覺政府施政,藝文界無法插手的煩惱。可是用什麼制度來監督政府呢?在民主國家,除了議會質詢與預算控制之外,並沒有別的辦法。這就是為什麼英美都不主張政府干預文化的原因,美國至今不設立文化部。藝文界的困惑是,他們既希望得到政府的經濟支持,又不希望以政策主導分配。這種立場其實是正確的,只是應該如何實施,卻涉及很難解決的政治問題。
 同時他們也主張重視藝文的多元性,希望能均衡藝文預算的分配。這就是希望利用公權力來公平的分配預算,以免再次出現這次事件的現象。可是這種困難是政府可以解決的嗎?政府官員只會編列與消化預算,對於文化的價值判斷是不擅長的,藝文界未免期望太高了。
 他們的宣言中,顯然不贊成文化創意產業的政策,可是又主張政府健全文化產業結構,改善文化產業發展環境。他們似乎把藝文產品當成文化產業,把藝文工作者當成文化生產者。從文化經濟的角度看,藝文產品當然可以視為產業,但大家不要忘了,談產業就要談產值,就要談獲利,就與文化的本意脫勾了。這也正是文化創意產業被視為政府重大推動項目之一的原因。政府辦理產業發展是理所當然的,但對藝文發展除了補助之外,卻不知如何下手了!藝文界真的主張把藝術家視為「文化生產者」嗎?英國設立文化部,目的不在文化治理,是在發展文化與創意產業,我建議藝文界不要把發展前途寄望於文化部。
 使我略感不安的,是這份聲明顯然就是以藝文界的利益與觀點發言。藝文界當然有這種權利表達自己的立場,但是他們也知道文化是全體人民的公器,政府的文化政策應該以服務全民為目的,不只是為了培養「文化生產者」。藝文界以自己為本位,常常以為文化就是藝文,文化發展就是培植藝文人士。這當然是文化政策的重要任務,但如果認為政府的文化工作就是為藝文界整備環境,那就未免本末倒置了。
 為此,我非常同意在大選中三黨把文化政策說明白。即使沒有《夢想家》事件,即使文化界的意見對選情極少影響,三黨也應該藉此機會,重整一下文化政策綱要。
 沒有多久,文化界所期盼的文化部就要成立了。回頭看文建會幾十年來的工作,我們能對文化部期盼些什麼?如果政府的領導人覺得只要為文化人安排了理想的位置,提高了預算,就真盡了文化發展的任務,到時候恐怕文化界就更加感到失落了。
 這確實是徹底檢討政府對文化所負任務的適當時機。這樣看,目前執政黨所面臨的《夢想家》危機,反而是值得歡迎的轉機。希望朝野共同掌握這個機會,把未來的文化發展定出明確的方向。
 (作者為建築學者,曾任世界宗教博物館館長)

各界名人誠摯推薦《我是油彩的化身》 2011-10-13

以臺灣美術巨擘陳澄波的傳奇人生為主題的原創音樂劇《我是油彩的化身》,十月起展開全臺巡演,各界名人皆熱情支持。
本劇由嘉義市政府策劃,委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執行,由果陀劇場演出,長榮交響樂團現場演奏,梁志民導演,與知名劇作家王友輝編劇作詞,音樂人陳國華作曲;由首次參與舞臺劇演出的金曲歌王洪榮宏擔綱男主角陳澄波,金鐘影后高慧君飾演女主角張捷。為了帶給觀眾最具震撼力的演出,國內知名指揮家郭聯昌,帶領具國際演出水準的長榮交響樂團現場演奏,聽覺與視覺相融合,更增添本劇的張力。梁志民導演在舞臺的製作上,使用了最新科技的投影技術,高達兩萬流明的強力投影設備將有層次並生動的呈現出陳澄波的生活場景及油彩畫作,以音樂、歌舞、影像,重現陳澄波真實且精采的生命歷程。

(楨:以下政批《夢想家》!另參本館:誰的國慶? )

我是油彩的化身音樂劇-避重就輕,侮辱藝術與陳澄波

此為師大拿到計畫,委託果陀劇場演出,音樂劇中演出的部份:
1. 陳澄波很浪漫的追求藝術,把妻子留在台灣,到日本學習美術,強調浪漫與家庭觀
2. 在日本學畫時很努力,畫圖很有名
3. 228時,做為和平使者代表
4. 結束
從演出內容不深入觀之,編劇的導演,沒有瞭解陳澄波?以為演員穿得美美的來唱歌、跳舞、歡樂氣象,就可以呈現油彩的化身-陳澄波,其實是對陳澄波和藝術的侮辱
一位台灣人到日本拿到帝展,台灣人的感受如何?這是一個很好的課題,到底這位藝術家在追求什麼?
去中國教書約3-4年,就回台灣,他的想法又是什麼?
畫作多是嘉義(故鄉)的景,他在想什麼?
國民黨時代,他競選嘉義市參議員,一位藝術家參選政治,他的心情又是如何?
國民黨的軍隊來了,發生228,去嘉義水上機場當和平使者談判,被國民黨政府抓起來,槍殺,為何會如此?
被槍殺後,家人的生活又如何?家庭怎麼熬過那段艱苦的日子?
陳澄波是228唯一一位消逝的藝術家,但編劇為了迎合國民黨,不敢演出真相,避免衝擊國民黨嗎?
國民黨利用完莫那魯道,又要利用陳澄波了嗎?
http://twnathan.blogspot.com/2011/10/blog-post_24.html

我是油彩的化身(楨:以下多為吹毛挑骨之評!)

劇本已經差到沒有任何東西能挽救的地步了。音樂雖然不錯(我是說作曲,不是演奏者),舞台設計也還可以(陳澄波的畫非常具有穿透力,但如果拿掉畫家的畫還真不知剩下甚麼......),但這齣戲的呈現跟龐大的宣傳完全不成正比。
首先是主角們演技都非常非常的差,連節目單上號稱金鐘影后的高慧君也是,木訥、無感情、背稿式的唸白、含混模糊的口白,一個完全沒有演過戲的人演戲之前難道都不用上一點表演課程嗎?洪榮宏唱歌的確很好聽,當初會買票也是衝著他去的,但這畢竟是齣音樂劇,不是單純的演唱會,完全沒有演技的可言的表演讓人難以接受。高慧君最大的問題就是音不準音不準音不準!不只是跟洪榮宏驚險重逢的一幕,很多首歌她的key根本就不對!(洪榮宏也有一兩首歌key跟樂團合不起來)或許演唱者跟樂團中間的差距頂多是小二度或是大二度音程,但不管怎樣就是不諧和(嘿但也別以為差到大小三度音程就可以逃過= =+),高音很多處都非常乾,聲嘶力竭到粗獷的地步,戲本身給人的情緒蘊積又很極淺,硬裝出來的聲嘶力竭只讓人忍不住冷眼。看戲的時候幾度覺得怎麼反而一些配角表現都還比較出色,翻開節目單介紹,不少都是師大表演所的學生......嗯,只能說除非天才,不然表演也是需要花時間、苦工學習,不是靠名聲就可以演得出來。
不過阿嬤可不可以找老一點的人演?找這麼年輕的小姐來,雖然肢體上扮得不錯,但一開口就是假,一開口唱更明顯,這是天生的侷限不能全歸咎演員,既然如此,那可不可以找別人演阿嬤,讓她演別的角色!五年前我在國父紀念館看劉曉慶演金大班的最後一夜,就覺得某些天生條件還是很殘忍的,劉曉慶演十七八歲的玉觀音真是一點說服力都沒有,雖然表現得很輕快,但一開口就是阿桑的嗓子啊!
音樂大致編得不錯,但陳澄波去東京習畫那首日文歌的調性,擺明是台灣那卡西,一堆台語對話中突然竄出原住民唱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整個情境根本不合理。最有情境的地方是陳澄波要被槍決時真的非常感人(整齣戲最讓我感動的也就洪榮宏最後唱的這首歌)、不捨。不過樂團常常讓人捏一把冷汗,序曲一開始就非常不整齊,每個聲部各拉/吹各的(喔當下突然覺得TSO好強),銅管「依序」出聲(譜上真的是寫依序嗎......),死氣沉沉、沒有流動性、呆板至極,直到人海戰術出場唱鬧熱滾滾的嘉義市才拯救了樂團的不濟,不過樂團一下,常常蓋過舞台上演員講話的聲音,根本聽不到講甚麼,舞台兩側的字幕亮度又很暗、排得也很密,總之就是聽也聽不到、看也看不清,這種技術性的事事先可以多一點考量嗎?講到字幕暗,最後陳澄波絕筆信(?),投影出來的亮度也太太太暗了,根本看不清楚陳澄波寫了甚麼,要彰顯的又因為一個技術性問題而弱掉。
之所以樂團一下,演員講話就糊成一團聽不清楚,除了樂團聲音大、演員聲音小,麥克風調得不夠適宜以外,演員發音差也是問題!到底有沒有請台語老師來正音啊?!沒有念到對的音(共鳴),字就很難清晰的傳到遠方,演員們真的有花時間用心讀劇嗎?六年前我看綠光劇團人間條件二,最大的驚詫就是語言(其他姑且不論),原來這個我從小熟悉的語言是一場未完成的藝術,需要人們去發掘,而台上的黃韻玲、李永豐作到了。回過頭來,《我是有油彩的化身》在語言詮釋上實在很淺薄。再來台語音樂劇的前輩們,如:《四月望雨》、《渭水春風》等,難道都沒有給他們一些啟發、一些感想嗎?
而劇本真是糟透了,以人物為中心的演出難道就一定要用編年體方式嗎?國、高中國文課本學過一堆倒敘、插敘,老師上課在講都沒在聽就是了?在硬要用順敘法的方式下編劇,只好又設計出一個穿梭古今的人物──阿慶,不斷在各個場景之間作「場景解說、人物情緒提示」,這不是一場「戲劇」嗎?請用演的不要用說的!如果要聽說的我去聽廣播劇或是評彈就好了。另外,在這個年代繼續維持戒嚴時期的作法,將一個人神格化是非常不明智的作法,一點小契機就「我以後一定要做大事」,真充滿了蔣公看到魚兒往上流就奮發向上的精神頗有異曲同工之妙,偉人傳看來充滿隔閡與扭曲,一個人最美的是在人情間糾纏迤邐產生的虹彩,而不是扭曲後充滿聖人神格的心思。虛偽的情感讓我完全無法感動,幸好我本來就對陳澄波很有好感。此外,許多橋段都非常的功能性、匠氣,如原住民突然跑出來跳兩圈就又回後台,學生除了送完雨傘從此就掰?
另外,這個節目居然是嘉義市政府先設定要以陳澄波為主提,再透過「招標」方式製作,這樣的製作方式還真特別。不過我覺得不管他的製作目的為何,只要可以作出好戲就算為政治服務也還能接受,最不好的就是替政府(花納稅人的錢)作出不好的戲,這樣才讓人懊惱。同樣情節簡單的好戲也可以作得溫馨、深刻,而不是靠濫情、狗血來搏掌聲。
http://lyande1109.pixnet.net/blog/post/29220850

大陸劇場面面觀 2011-11-27 旺報 劉小令(兩岸劇場工作者)

 要作夢,還是先來看看在中國做夢的成本結構好了,這幾年由於物價與地價飆漲,在北京跟上海等一線城市做戲的成本翻了不止三番,如場租,北京一般座位200至400人的黑匣子小劇場(如國話先鋒劇場、九劇場、蜂巢劇場之類的),現在演出一個晚上的時段場租約為人民幣6000至8000,如果按照台灣劇場的工作模式,進場搭台3天、演出3至4天的習慣,一個小劇場一周用下來,光是場租就約人民幣4萬至5萬,是台灣的3到4倍。有些大劇場的對外場租更是年年高昇,如可容納兩千七百人的北展劇場,現在場租對外報價是一個演出時段要人民幣十萬,在台北國家戲劇院都沒有這麼嚇煞人的價錢。
 作夢的成本與代價
 後台行政宣傳方面的成本也高得嚇人,如果是涉外演出單位,要弄到一個「可以公開宣傳售票演出」的報批許可,少說也要4、5000塊,而宣傳方面,光開一個記者會也是所費不貲,可不像在台灣,演出前找個下午,印一下新聞稿、排一兩個片段,頂多整理出一些贊助的物料當伴手,讓十個手指頭也可以數得出來的大報大電視台記者來採訪就完了;在中國,每個記者都是要拿實打實的車馬費的,基本數是人民幣3百,有些電子媒體還得文字與攝影記者分開給,算算開一次記者會的成本,少說也都要人民幣1萬塊錢起跳。
 林林總總加起來,光是場租與宣傳成本就佔去2分之1強,所以中國本地的小劇場演出,通常都得兩週起跳(約10至12場左右),而且一開始就得規劃2輪以上的演出場次,加上壓低演員費用(如果是一般的話劇演員,一場演出費約為人民幣400至600百,是台灣普通劇場的2分之1左右,不過另計排練費用),加上贊助與包場,才能勉強考慮回收,更別說如果是台灣團隊,光是機票、住宿、加上比中國貴的演出費用,成本比本地成本演出高上兩倍,演出場次還多半只能3、4場,場子好不容易才捂熱,人就要走了,相關主角在當地市場知名度又不高、沒有台緣,算起來是非常賠本而且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因為北京自己的演出都已經多到爆炸,每年藝術院校的畢業生都苦於龐大的成本而辛苦找出頭天,我們還笨笨地引進外來品種搶市場,某程度實在是很顧人怨的事。
 京滬劇場 熱鬧發聲
 ……………
 孟京輝的青戲節 可觀
 孟京輝,這個允稱中國最會操弄市場、製造話題的導演,在每年幾乎都有兩個大型製作、4至6個小型製作、創下自己的戲同時在全球八地巡迴的紀錄,同時還經營一個4百人左右的蜂巢劇場時,仍然持續作著北京青年戲劇節(以下簡稱青戲節),一路至今已經第4屆,規模也從首屆的19檔戲,演變成今年10多個國家參展、超過50檔戲、總場次將近兩百場的大爆炸。
 相較於亞維儂、愛丁堡的昂貴參演條件,青戲節提供的條件已經算是相當友善,青戲節提供的劇場多半已算是北京比較主流的小劇場,如國話先鋒劇場、九個劇場等,今年甚至為導演黃盈的《黃梁一夢》喬到了國家大劇院小劇場的場地,演出團隊不僅不需支付這些劇場的場租與相關報批行銷成本,本地原創劇目約可有人民幣11萬5至2萬的補助,而涉外團隊就統一提供食宿與接送,外國團隊的演出與差旅費用則由青戲節出具正式邀請函,讓團隊自行運用與報批。
 台灣劇場優勢 何處?
 青戲節從去年開始,孟京輝就帶著一些30歲上下的年輕導演,跟亞維儂開始建立雙向交流模式,今年的模式是7月時先帶著6組作品去亞維儂,以China Kisses作為整體形象主軸,然後在當地演出時挑選成本規模合適的作品,9月時邀請回來青戲節演出,而在團隊去亞維儂時,還動員分批志願者一起在亞維儂露營遊行,在宣傳與記錄上做得相當完整,相較於台灣團隊規模近似、行銷操作卻淪於各自為政的狀況,不得不佩服孟京輝的動員能力相當驚人。
 雖然每年其中運作難免混亂,孟京輝看得遠算得長,欲當武林盟主的野心也十分明顯,但無可諱言,在同等地位的華人導演中,他這幾年實打實地經營青戲節、給年輕人舞台的作為,的確有其扶植後進的實際價值,北京現今活躍的青年導演如邵澤輝、趙淼、黃盈、胡曉慶等人都是每屆青戲節的常客,而他們在青戲節上發表的作品,幾乎都會在後續落地進行更多場次的商演,邵澤輝在首屆青戲節發表的《在變老之前遠去》連演4年、場次破百,可見青戲不光只是大家湊熱鬧,更有降低青年導演研發成本的實際功效。
 這樣的模式也漸推展至內陸與二線城市,如成都新成立的唯一一家民營小劇場八點空間,近來也舉辦了與成都雙年展合作的首屆國際戲劇節,邀請的皆是北京青戲節中展演的劇目,青戲節某程度作為北京小劇場較具品質保證的研發中心,江湖地位幾可確立。
 而反觀台灣,與孟京輝具有相仿江湖地位的創作者,不是苦於生計,就是忙著包辦大型工程,鮮見主動扶持新一代拓展市場者,如最近引起極大爭議的表坊,其子團外表坊時驗團此前4次進北京與青島演出,都不是表坊主動進行,也不是前陣子來台的蓬蒿劇場創辦人王翔所宣稱的「數度操作」,都是民間相關人士協調操作,付出極大引進成本,而這些引進工作,也都非1、2年所能見效,至今相關操作單位還因此負債累累。
 在光譜上,我們還有位置嗎?
 而這些成本,不見得能回收,為甚麼?
 因為老實說,我們的優勢已經越來越少了。
 再拿外表坊舉例,筆者曾引進其劇目《暗殺Q1!Go》與《雲淡風輕》,前者在頗受好評後,的確有在北京工作的台灣人試圖以北京當地演員本地化,但票房不佳,後者則是被觀眾評為通俗情感劇,更難拓展後續商演可能;台灣的創作者的確在創意上目前還有一點領先優勢,但演員的基本功相較中國演員就差一大截,而面對中國市場,很多笑點與關切點難以接地氣,若要耗費比較大的成本引進好作品,就得跟投資或是贊助者談市場,但如果一直停留在研發展演的階段,創作者又難以放下文化高度的身段,這種賠本生意誰要作?講得現實點,如果戲有極高的商業價值與大腕人脈如《瘋狂電視台》,中國演出商早就捧著錢上門了。
 最近北京最火的文化娛樂事件,當是小成本(約人民幣千萬左右)的電影《失戀三十三天》,在好萊塢大片的夾擊中異軍突起,票房已經過億,大勝同期由台灣導演林書宇、陳正道等執導的其他合拍片,在眾人的評論中,我看到這麼一段:「過去十年,對中國電視劇來說,就是去港台化的十年。今年,一頭一尾,《將愛情進行到底》與《失戀三十三天》,正式拉開國片與台港片隔斷臍帶的序幕。本土。本土在最基本的概念中,其實就是去港台化,放棄一堆港台演員演繹大陸本土故事的扭曲『市場衝動』。讓大陸的主創人員更為順利去直接呈現在這個時空中的情感沈澱。這個情感沈澱一方面是說這個時空的人有著怎麼樣的欲求,另一方面是主創對於自己的本土有著怎麼樣的想像性。」
http://news.chinatimes.com/mainland/11050504/112011112700208.html

看完商周評論夢想家有感 2011/11/30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webarticle.php?id=45117
這個連結是商周王文靜執行長的文章,朋友轉來給我看後,有一些感想。作者跟我不認識,也未實際參與過程,卻指出了一個重要的關鍵、創新。我願意接任公職,也是從此角度出發,不管是在北市府任內推動一九九九、申請上海世博、辦理聽障奧運、還是在文建會任內的文化政策、文創推動、以及建國一百年一整年的系列活動等,都希望能有新的政策或元素。
十一月十二日國父誕辰那天,我們在高雄國家體育館辦理了[聽見未來、夢想一百]的演唱會,邀請了江蕙、費玉清、羅志祥、蕭亞軒、蘇打綠、張惠妹、瘐澄慶等藝人演出,台下近四萬名觀眾如癡如醉,大家都稱讚活動辦得好,但我心中有許多感概。
演唱會的預算五千多萬,扣掉票房賣回兩千多萬,實際花費三千多萬,還招待了五千位弱勢團體民眾觀賞。舞台在演出前兩天才搭好,各組藝人各自挑了三十分鐘單獨排練,就能夠有這麼好的迴響。如果和十月十日的國慶晚會夢想家相比,構思於近兩年前開始,要克服戶外演出舞台劇的限制,連佈景的材質都是自行研發⋯⋯出來,希望有一定的透光度,但又能夠投影上去。數百人六月開始在台北、台中兩地排練,八月搭好台後全員進駐台中排練到十月,結果卻引起這麼大爭議。
如果以後見之明來看,我們不是不知道國慶晚會如果邀請知名藝文和表演團體串連演出,天王天后演唱作開場和結尾、中間以舞蹈、打鼓、扯鈴、國軍戰技、創意排字等精彩表演做拼盤,前後再輔以煙火,應該能以幾千萬經費做出大家喜歡的節目。這個思考一方面牽涉到如何定位建國一百年的國慶晚會,是不是應該要努力做出跟往常形式不同的高規格節目,另一方面也是賴聲川導演在看完去年廣州亞運後跟我開會,發現他們以約四億人民幣的經費,加上軍方資源無限制投入的演出,著實精彩,我們的國慶晚會在此框架下很難能夠突破,所以希望以搖滾音樂劇形式為做為華人社會慶典歷史上的新嘗試。
創新當然有風險,我選擇創新、承擔風險而辭職負責,完全沒有委屈。至於圖利等離譜指控的抹黑,我相信司法程序能夠釐清真相,只希望他們動作快一點。但是我遺憾擔心的是,未來不要說創新的空間,光是藝文採購的程序,是不是都要比照蓋工程的最低價者得標來辦理?
回應
盛先生大可不必氣餒,民進黨為選票而罵,與花錢多少無直接關係.你就是一毛不花,他也照罵,不過換個題目而己.
在這樣惡劣的政治環境中 勇於任事的官員難為..... 給你按個大大的"讚"!!!
盛兄青年才俊, 沉潛一陣, 必有所展
今天UDN社論的評論好參考。盛先生加油!
" 二○○九年的高雄世運、台北聽奧,及二○一○年的台北花博,皆有「台灣露臉/全民認同」的綜效;但是,二○一一年的建國百年「夢想家」,同樣是巨型活動,卻儼然受到挫折。主因在「夢想家」是試圖進行「建國百年」的「內部對話」,由於政治意識的對立,所以加深了對藝文表現與資源配置的歧見;若冷靜下來看,「夢想家」的失敗未必在預算失控,也未必在藝文表現的見仁見智(確實是「穿著創意外衣的政治八股」?),卻在反而授人政治撕裂的把柄,而助長了台灣的政治分裂。然而,台灣的政治情勢既是如此,則如果「夢想家」的主持人以盛治仁及賴聲川換作別人,恐怕同樣亦難逃此一宿命。"
http://blog.udn.com/esheng/5887374

以藝論價 夢想幻滅 2012-01-20 中時 鍾喬(差事劇團團長)

 賴聲川身為兩岸知名大導演的表態。他說,自己不懂政治,倒不如說太懂經濟了。這和這些年來的文化政策走向,恰是很對頭的。亦即,利潤成了可以相加相乘,成就一個文化人位置的基盤。若只從時下看之,當然,立即會以這便是「文化創意產業」的遊戲規則來定義之。然而,很明顯的,這些年來,文化政策就是太以產業、產值,如何進軍大陸文化市場為思考,才會終而因熱鬧昏過了頭,而引出《夢想家》的爭議,不是嗎?
 我們需要能帶動產值、消費力的劇場、電影。好的。這是拜文創產之賜的現實趨勢。然而,回想一九八○年代的台灣,不也在一片經濟成長中展開了反思,社會才在重視發展所付出的土地、環保、勞動力及文化商品化的代價下,走到今天的文化相對均衡的道途上來的嗎?
 難道面對《夢想家》爭議的現身說法,是要我們重走回頭路一次,還看不清文化的本質及價值嗎?這樣又如何去迎接即將到來的「文化部」的成立呢?
 留言
這位所謂"藝文界"人士,文字說理功力真差,寫一大篇繞來繞去夾纏不清,如果他的"藝文"作品,和他的文字是同等級的,那只能祝他的劇團倒閉大吉.又或者,其實他有極大的市場?腦殘戲自然有腦殘人看?

賴聲川 現象。兩岸矚目不同調 2012-01-01 旺報

 劇場導演賴聲川過去一年在兩岸皆為話題人物,在對岸他以《寶島一村》、《暗戀桃花源》等作品被視為標竿,在台灣因國慶晚會、音樂劇《夢想家》引發社會爭議。
 新的一年,兩岸對他的關注,勢必繼續不同調,大陸盼著他的作品巡迴更多城市,台灣等著他回來詳解《夢想家》。大陸劇界或許沒有所謂「哈台風」,但「賴聲川現象」肯定存在。
 大陸獲獎 不斷
 以中國東尼獎自許的上海「壹戲劇大賞」,2011「年度最佳導演」頒給賴聲川;由《北京青年》雜誌和土豆網聯合主辦的BQ紅人榜上月公布,賴聲川榜上有名;去年底上海戲劇學院舉辦「全球創意教育論壇」,賴聲川為重量級貴賓。
 去年一整年,表坊共有《寶島一村》、《那一夜,在旅途中說相聲》、《彈琴說愛》、《他和他的兩婆》等劇在大陸巡迴,後兩者雖非賴聲川編導的作品,但只要是表坊出品、由賴聲川擔任藝術總監就有號召力。
 賴聲川初以《暗戀桃花源》走紅對岸,之後推出的每齣劇幾乎叫座。形式創新的《暗戀桃花源》,正好符合對岸追求新時代的實驗性養分,相較之下,《寶島一村》如此「台灣味」的作品,講述一個大陸不存在的眷村文化,居然在大陸也能夠從一級城市巡迴至二級城市,包括北京、上海、深圳、南京、成都、長沙、瀋陽、合肥等地,更加印證賴聲川的魅力。
 《寶島一村》 大陸今年再行
 《寶島一村》目前在各地演出的總場次已突破百場,今年下半年大陸巡迴又將啟動,《寶島一村》有何魅力,讓大陸民眾趨之若騖。北京青年戲劇工作者協會秘書長、曾任賴聲川助手的大陸導演邵澤輝,訪台時提出他的自我觀察,他認為《寶島一村》喚起的不是大陸觀眾的「共鳴」,而是對戲中人物、大時代的「同情」。
 然而賴聲川在對岸被尊為大師的此時,他在台灣仍有未解之結,他是否能夠如實履行承諾,在總統選舉過後,回台正視面對《夢想家》的疑議,台灣民眾正等著他。

夢想家事件賴聲川沉默80天 決提訴訟【聯合報2012.01.19

去年爆發爭議的建國百年音樂劇「夢想家」事件,「夢想家」總導演賴聲川昨日打破沉默,出面說明。他強調,自己未靠關係取得標案、沒有獨得兩億元、夢想家只是十三個國慶晚會標案之一,「從頭到尾都不是一個弊案。」針對不實指控,他將提出訴訟,往後也不再參與台灣政府大型活動。
「這八十天的日子是我人生最漫長的等待。」賴聲川昨日開門見山說自己沒在第一時間站出來解釋,是因為當「夢想家」議題在選舉期間被政治惡鬥操作到與海綿寶寶和貧童牛奶扯上關係,已經沒有理性討論空間。得知前文建會主委盛治仁因此下台,他非常難過,並在第一時間致電表示願立刻回台說明,但被盛治仁勸阻。
如今選舉激情已過,賴聲川希望獲得理性聆聽。他聲明,自己絕非靠關係取得標案,從聽奧到國慶晚會的邀請,他都曾屢次推辭。「做聽奧的十八個月中,我鬍子白了、人生第一次驗出高血壓,但我分文未取。再接國慶晚會,則是因為國家願在原則上不干涉的前提下,將重要慶典交給一個藝術家,我為之驕傲。」
至於所謂「馬友友」和與廠商掛勾分贓的指控,賴聲川說,他與馬總統僅止於會面握手的交情,三十年來與各種藝術家合作過,也都是藝術上的結合,「這些說法不止荒謬,而且從頭到尾都毫無事實根據。」
針對兩點一億元之說,他表示,這是一場不出錯的戶外大型演出所必須的開銷,表坊負責的創意標案,只是十三個標案之一,三千九百萬的委託,初步結算後只用了兩千七百萬,分給表坊邀請的創意者,整個團隊工作將近一年,「其中一百二十萬的總導演費我也從未過問。」
賴聲川說,晚會必須是大型戶外演出、全程需全國轉播、場地選在無側後台的圓滿劇場,都非他所決定,諸多限制讓實際支出費用不斷提高。而耗費五千六百萬的自動化控制系統,也是因為布景在操作上與舞台觀瞻上都難以人力推動所致。賴聲川還說,國際上像奧運這一類的大型活動,光藝術總監費用就是百萬美金起跳;新加坡的國慶,燈光就花了兩千五百萬;中國廣州亞運,光民間資金超過十五億。
「回頭檢討,如果我有足夠政治敏感度,當初就不該天真地接下任務。」賴聲川說,「我決定提出訴訟,並不再參與未來任何政府大型活動。」
 相關新聞
藝文圈質疑:話沒說清楚
 留言
民進黨為了打擊執政黨,煽動親綠文化界人士,對夢想家不實指控,又讓台灣痛失英才,好不容易台灣有大型表現的人才,現在就為了民進黨選情,台灣又向下沉淪一次,悲哀啊!

北檢最快2月傳喚賴 2012-01-19 中國時報

 偵辦《夢想家》案的台北地檢署,在大選前密集開庭,傳喚多位文建會承辦人員查證。俟釐清標案決策層級、金額核定、切割發包等疑點後,將會傳喚賴聲川、前文建會主委盛治仁說明。
 據了解,北檢自去年十一月展開偵辦夢想家案,目前仍是「他字案」。檢方偵查步驟依序是承辦公務員、得標廠商、賴聲川、盛治仁。目前檢方已大致完成公務員的查證部分,如果查證順利,最快二、三月就會傳喚賴聲川。

文建會金援…雲門獎助王 表坊靠自己【聯合報2012.01.19

文建會昨天公布一○一年度「演藝團隊分級獎助計畫」獎助團隊。最受矚目的是,因國慶晚會「夢想家」惹爭議的表演工作坊過去雖年年獲獎助,今年表明要「自給自足」、中途放棄獎助申請。
雲門舞集獲一千六百萬元獎助,蟬聯「獎助王」寶座。明華園戲劇團獲卓越級三年計畫、七百五十萬元獎助;明華園天字戲劇團也獲得育成級一年計畫、一百四十萬獎助。
音樂類,一向獲最多補助的擊樂文教基金會獲卓越級三年計畫、五百卅萬獎助,罕見「敗」給獲八百萬獎助的台北愛樂文教基金會。文建會解釋是,今年逢台北愛樂創辦四十周年,評審為鼓勵其歷史悠久因而加碼,但只有一年獎助。現代戲劇類獲最多獎助的是屏風表演班、六百萬獎助。

藝文界籲賴聲川 開誠布公【聯合報2012.01.20

國慶晚會音劇夢想家總導演賴聲川前天現身「自清」,但藝文界的王墨林.馮光遠,鴻鴻,紀蔚然,李小平等,質疑該劇的預算過高且遲未公開經費細目。

(楨:十三個標案的得標金額和廠商必須提供的軟硬體內容及服務之資料、盛治仁下文可知,至於細目要經過政府的會計和審計單位審核後才算數!)

對夢想家事件的最終整理 2012/01/19盛治仁

  對夢想家事件引發的討論,外界主要的責難有三部分。第一是圖利勾結、第二是浪費、又排擠其他藝文團體補助。第三是文建會任內只做建國一百年工作,不做文化建設。當時我們對這些指控都一一具體回答,現在只需整理出過去新聞稿說明的連結。
  第一、對於圖利勾結的部分,主要由民進黨的發言人群和黨團發動,從十一月一日開始每天召開一至兩場記者會,不管我們當時每天如何面對問題說明,依然繼續不實的指控。主要的質疑有下:盛治仁跟賴聲川關係匪淺,還有一群廠商的集團一起圖利,把一個案子分成十三個標綁標,許多標案採限制性招標,且招標底價和決標底價相同,盛治仁跟這些「賴聲川們」在許多政府標案中合作等等。這些羅織的罪名,沒有一項跟事實相符。從這些整理的過程就可以知道,當時的狀況是,我們拼命說明,對方拼命抹黑。
  關於標案的分割、指定、底價及內容等的說明如下
十一月一日說明:
http://www.cca.gov.tw/artnews.do?method=findById&id=1222852533425
十一月二日說明:
http://www.cca.gov.tw/artnews.do?method=findById&id=1222852533429
十一月四日說明:
http://www.cca.gov.tw/artnews.do?method=findById&id=1222852533439
  關於盛治仁發包很多案子給賴聲川的指控:
十一月五日說明:
http://www.cca.gov.tw/artnews.do?method=findById&id=1222852533440
  關於有一群廠商長期合作,亦即「賴聲川們」的指控:
十一月七日說明:
http://www.cca.gov.tw/artnews.do?method=findById&id=1222852533445
  關於音樂、台中體院學生抱怨、以及跟廠商勾結部分的指控:
十一月八日說明:
http://www.cca.gov.tw/artnews.do?method=findById&id=1222852533448
十一月九日說明:
http://www.cca.gov.tw/artnews.do?method=findById&id=1222852533451
十一月十日說明:
http://www.cca.gov.tw/artnews.do?method=findById&id=1222852533456
  這些對於事實的描述和解釋,在第一時間就都已經具體說明,兩億多的經費,除了創意設計規劃一案採取指定之外,其他十二個標案各自以公開評選或公開招標的方式產生廠商。十三個標案的得標廠商和金額如下,大家可以去檢驗這些廠商和我之前有無相識,或是否表坊相關人員。(十三個標案的連結:得標廠商和金額 http://blog.udn.com/esheng/6044301 )。每一個標案所包含的項目,也就是廠商必須提供的軟硬體內容及服務,都可以在公共工程委員會網站的招標公告中清楚查詢,來檢驗價格和廠商需提供的內容是否合理。而且所有經費的支出,先要經過會計單位的審核,還要經過審計單位的事後監督。
  對 95 %,甚至是 99 %的人來說,採購法是天書。「限制性招標」幾個字聽起來就是內幕重重,「指定」就很像是在勾結,反過來說,「公開招標」或是「公開評選」,聽起來就是合法合理。事實上,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真正有興趣瞭解的人,可以去瞭解清楚。最重要的是,我們主動移送檢調,而檢調已經在偵辦中,是非曲直當可水落石出。
  廠商當中得到最高金額自動舞台控制系統五千多萬的負責人,在去年也曾經寫下過他的澄清和感受:
http://www.facebook.com/notes/%E7%8E%8B%E9%A8%8F%E4%B8%89/%E5%A4%A2%E6%83%B3%E5%AE%B6%E8%AE%8A%E6%88%90%E4%BA%86%E4%B8%80%E5%A0%B4%E6%83%A1%E5%A4%A2%E4%BD%95%E6%99%82%E5%8F%AF%E4%BB%A5%E9%86%92/10150447164286983
  第二、兩天花兩億多是不是浪費,又排擠藝文預算,讓其他團體過的苦哈哈。
  這絕對是一個社會應該共同討論的公共議題。兩天花兩億是個在選舉期間很難回應的口號,但事實上,絕大多數開閉幕典禮或是大型慶典活動,都是以一次性辦理為原則。舉例來說,杜哈亞運開幕式三十多億, 2006 年墨爾本大英國協運動會開閉幕十四億多,北京奧運開幕式九十多億,高雄世運開閉幕近兩億,廣州亞運開閉幕 18 億,聽障奧運開閉幕四億多等等。所以演兩晚或一晚其實不是問題,但究竟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的國慶晚會應該要編列多少預算來辦理?各人可以有各人的意見,建國一百年的經費從一開始編列,民進黨就認為不應該慶祝,這也是一種民主社會中可以接受的立場和選項。但問題是,預算在一年前經過了合法編列的程序,也經立法院審議通過,行政單位依法依規定執行,然後事後有人提出說兩天燒兩億太浪費。國慶晚會是大型晚會,規模和預算無法和室內演出的舞台劇和音樂劇相比。
  參見十一月一日說明:
http://www.cca.gov.tw/artnews.do?method=findById&id=1222852533425
  行政單位編列預算是根據所提出來的計畫,並不是預先被核定總預算的多少百分比或是多少的總金額給文建會自由運用,如果用在 A ,就會排擠 B 。建國一百年的所有預算是一次性的預算,過去沒有編列, 101 年及以後也沒有編列,跟文建會其他的藝文補助預算完全沒有關係。 事實上,目前支援補助表演藝術的年度經費是5.8億(不含建百),比起三、四年前的2.3億,成長了一倍有餘,預算不但沒有排擠,還逐年成長。
  第三、文建會主委任內只做建國一百年相關活動,未做文化建設工作。
十一月三日說明:
http://www.cca.gov.tw/artnews.do?method=findById&id=1222852533431
  文化建設工作經緯萬端,也需要時間的積累,絕對不敢說能夠面面俱到或是短期內做出成績。但是這樣概括式的全盤否定,絕非公平說法。建國一百年相關工作不管在投入人員或預算額度上,都只佔文建會的小部分。我上任以後,除了例行性及原有業務持續推動之外,積極推動的新工作,有以下的重點項目。
  在長遠藝文紮根部分,新推動了 「 活化縣市文化中心 」 的四年期計畫,全面體檢各文化中心營運現狀,補助引進劇場管理專才,編列管理手冊,讓藝文表演的 「通路」能夠活化。另新推動「地方縣市藝文特色計畫」,讓歌仔戲、布袋戲、北管、 踏涼傘 等藝術能夠與縣市教育體系結合,讓學生從小接觸,藝師也能有教學收入,紮下長遠根基。首次辦理「華山藝術生活節」,提供國內外展演平台。另爭取國科會預算支持推動「表演藝術與科技之跨界結合」。推動「定目劇」讓藝文表演常態化並增加觀光資源,推動「文化行旅」、提升觀光旅遊內涵。辦理「國際大師人文講座」,增加台灣國際聯結。 在強化藝企合作部分,邀請施振榮董事長主持國藝會,結合企業力量和資源支持藝文。
  在文創部分,通過「文創法 」,全面啟動文創發展。包括首次辦理「台灣國際文創博覽會 」、運用「國發基金」和民間創投百億資金聚焦投資、推動 「圓夢計畫」協助新秀、「媒合計畫」整合不同專業、成立「文創專案辦公室」協助業者、推動設立「文創院」、整建管理包括華山、花蓮等五大文創園區、帶領業者國際參等。
  在文化行政的部分,立院三讀通過了文化部組織法、定於五月正式成立。另外將景美、綠島兩園區整併,正式成立國家人權博物館籌備處,加強對白色恐怖時期史料的還原整理。任內也大量提升文化預算,從民進黨執政時的五、六十億,到黃碧端前主委七、八十億、到去年和今年的一百多億,努力提升文化資源。
  在重大硬體建設部分,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台北北部流行音樂中心、高雄海洋文化及流行音樂中心、苗北演藝廳、屏東演藝廳及台中大都會歌劇院等展演設施的興建或補助,都按照既定計畫推動。國立台灣歷史博物館也已在去年底於台南完工營運。
  在對外交流的部分,台灣長期只在紐約、巴黎和東京三處有文化中心。現已核定大幅增設,今年先新增三處,接下來幾年共增加至十一處,讓全球各區域都均衡存在,使國際能從文化認識台灣。去年十月也在美成立三處台灣書院、作為整體呈現台灣軟實力的平台。另公開徵選民間基金會於大陸設立辦公室運作,協助服務並推廣台灣藝文團隊。
  以上這些文化建設工作不敢說做得很好,也須接受大家批評。但如一言否定所有努力的存在,對個人及文建會辛苦的同仁殊為不公。
  文建會的工作在我的人生階段已經告一段落,在選後做出整理,在進入新的人生階段之前,為自己留下記錄。
http://blog.udn.com/esheng/6044285#ixzz1jxUtDyvD

盛治仁換跑道 改拚觀光【聯合報2012.01.19

國慶晚會「夢想家」在總統大選前惹出軒然大波,因而下台的文建會前主委盛治仁將在月底轉換跑道、接任「雲朗觀光集團」總經理。

難以拒絕馬英九 盛治仁接文建會2009-11-04 中國時報 江慧真

 文建會主委黃碧端因倦勤請辭案,高層考量其意願已准辭,所留職缺內定由前台北市研考會主委盛治仁接任。據悉,盛治仁雖非出身藝文界專業人士,但其溝通協調能力甚佳,將能積極推動馬英九總統大選的藝文政見,靈活整合藝文圈的多元價值,並展現落實文化建設的執行力。
 現任主委黃碧端於吳揆上任後多次請辭,都獲留任,日前卻因一封感慨政務官難為的簡訊遭到立委公開,而深感不如歸去。儘管立法院仍在審查預算,黃碧端身心俱疲堅決請辭,並自十月廿八日起請事假至十一月十五日止,主委一職暫由政務副主委張譽騰暫代。
 據悉,這一波吳敦義接掌行政院長進行的內閣改組,盛治仁就是被徵詢的人選,但是,盛本人始終婉拒,一方面想回學界,二方面他自認與文化圈並無太深的淵源。一位友人直言,盛從事其他工作或擔任其他政府職務,可能評價都不錯,但是,「接下文建會主委一職,有點像請前立委陳文茜接任國防部長或體委會主委般,不搭軋。」
 據了解,盛治仁這兩、三個月來,對高層已經說了不下數十次「No」,到最後實在不知如何是好,只好對自己說,行事一向不會對人說「不」,這次連番拒絕還是拒絕不了,「萬一接錯了,也算是給自己一個成長的機會吧。」
 黃碧端請假期間,高層再次找上盛治仁,考量其「協調能力、發展空間、多元價值、具抗壓性」等四大原則,由馬英九總統拍板定案。
 原來說好相關人事待十五日再發布,因為台北市長郝龍斌仍在議會備詢期間,盛不希望他的新職,讓郝有任何為難之處,沒想到消息還是提前曝光。

掌文建會/盛治仁從政 有如驚異奇航 【聯合報╱記者錢震宇2009.11.04

從學者到名嘴,再從名嘴到官員,九月才卸任台北聽障奧運籌委會總執行長的盛治仁,旋即要接任文建會主委,盛治仁的從政之路,總給外界帶來不少驚奇。
兩年多前,盛治仁被台北市長郝龍斌延攬入郝市府,擔任研考會主委,當時他才卅八歲,外界認為他行政資歷不夠,且太年輕,有可能承受不了壓力中途下車。結果盛治仁不但作出成績,還被台北市政記者評為市府最適任首長第二名。市府引以為傲的一九九九市民熱線,就是由盛治仁主導建置。
包括上海世博、台北聽奧兩項市府重大政策,郝龍斌都交由盛治仁負責,盛也都能順利完成任務。然而,也因為盛治仁的學者性格,理想性高,對於自我要求也高,凡事親力親為的結果,讓他承受的壓力不小。
「條理清楚、思緒縝密」是盛治仁給人印象,但也有人質疑他頗為自負,態度強硬。綠營市議員在聽奧前後頻頻出招,天天叫他到議會備詢;盛治仁也不甘示弱,閃電辭去研考會主委,最後連總執行長也辭了,連市政總質詢都不用去。
盛治仁就任研考會主委時曾表示,「市府就像是籃球隊,團隊中沒有個人,得分重要,但助攻更重要」。他自詡當一位成功的助攻球員,卻因為他的強勢表現,讓人不得不注意這位「明星球員」,甚至從地方挺進中央,進一步主管全國文化政策的重責大任。

文化提問 馬打政績 蔡提政策 宋談理想 2011-12-16 中國時報

 史上頭一遭,三黨總統候選人昨天各自陳述文化政策並接受文化界代表提問。蔡英文事前充分準備,提出七大政策方向;宋楚瑜發言充滿理想,比較像異類的「文化」;原本預期處於挨打局面的馬英九,反應則出奇的快,面對尖銳提問及嗆聲均未閃躲。
 文化界提出的「考題」雖已事先公布,但提問人不時脫稿演出。由於活動設計上的限制,題目多卻聚焦分散,讓候選人真正回應的時間有限,無法充分闡述理念,不過這次總算讓文化議題獲得前所未有的關注。
 這項活動起因於國慶晚會《夢想家》引起的爭議,部分藝文界人士發起「文化元年基金會籌備處」,邀請三黨總統候選人參與文化政策辯論。 昨天活動出場序為蔡英文、宋楚瑜與馬英九,時間各為一小時,每人以廿分鐘闡述文化政策,四十分鐘由文化界代表提問。
 蔡英文一開場即以《夢想家》意外促成各界對文化議題的重視,接著直指建國百年活動逃避監督,文建會已淪為文宣部,令人憂心。
 蔡英文表示,文化藝術必須是多元的,並且應該超越政治和經濟,必要時更需扮演社會批判角色。國家對文化事務和文化工作者,應該要扮演「擁護者、贊助者和庇護者」的三合一角色,政府不能踰越藝術與政治的界線,主動「生產」文化,或試圖指導干預。蔡英文並主動提出她反對興建太魯閣旋轉劇場、台中台灣塔等爭議性問題。
 宋楚瑜從「文化是什麼」談起,不斷引經據典,提到蔣經國在南投民間鄉遇到手持鐮刀的農夫,兩造快接近時,農夫放下手邊工具,再趨前向蔣經國致意,宋楚瑜認為這種禮儀就是一種文化。不過稍後馬上被鴻鴻嗆聲,認為這是不當的引喻。
 宋楚瑜強調,「教育是充電,文化是放電」,「文化部不應該只是發包中心,而是發電樞紐」,期許未來文化必須跟教育結合。
 馬英九在會中以數字強調過去的文化政績,如文建會預算從他未上任前的不到新台幣六十億元,逐年提升為到今年的九十三億元,明年文化部的預算則是一○一億元,跟執政前相比是倍增。
 馬英九希望讓文化創意產業在台灣生根發展,因此由行政部門編列文化創業基金,預算達一百億元,成立以來已支助十多個跟民間投資案,其中包括以九千萬投入電影《賽德克˙巴萊》等。
 馬英九也表示,為了將台灣文化推向國際,政府在美國紐約、洛杉磯、休士頓等地設立台灣書院,「不是要跟大陸的孔子學院打對台,而是希望宣揚具有台灣特色的中華文化。」
 馬英九希望有更多機會與文化界對話,明年將召開全國性的文化論壇,提出重要主張,並廣納民間的意見。

文化藝術產業化 蔡:本末倒置 馬:兩者不衝突 2011-12-16 中國時報

 近年政府大力推動文化創意產業,卻引起文化界人士憂心,一味將文化經費的運用投在可產值化的文化創意產業,造成整個政府的文化政策與經費的傾斜,忽視了文化版圖最核心的創作力。
 蔡英文表示,當年民進黨提出推動文創產業,要經濟部推動文化性的產業發展,用意是文化以外的其他部會投入文化發展,而不是要以文化事務為核心業務的文建會轉為推動文化藝術產業化,這是本末倒置,她當選後會扭正這樣的情形。(楨:始作俑者之賴皮黨,如二兆雙星!另參本館:賴皮黨 五兆無星)
 宋楚瑜表示,政府應全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解決融資、通路及市場問題,特別是智慧財產的保護,只要不違法,政府就要代文化人想辦法。
 馬英九表示,外界批評文化經費完全投注在文創產業傾斜,忽略對創作者的照顧,「這不是事實」。他說,文化創意是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兩者並不衝突,文建會的預算從他上任以來逐年遞增,顯見並未偏廢。

喜見政治與藝文對話溝通 2011-12-16 中國時報社論

 三位二○一二年的總統候選人首次面對了文化界。蔡英文表示,若當選會用「聯合國保護世界文化遺產」的標準來保護台灣古蹟;宋楚瑜則明確承諾若當選,文化預算會提高一倍;馬英九則強調,身為國家領導人,他會努力在不同的立場與價值之間尋求平衡。
 在文化、文創與文創產業間夾纏不清的文化政策,是台灣文化主管機關的困擾與困惑,文創或者文創產業並不如昨天提問會上部分提問人所以為的那麼「十惡不赦」,畢竟在今天的環境下,沒有市場的實際支持,很多文化藝術難以靠孤芳自賞活下去;部分提問對文創的指責與鄙視,或許也有未見公允之處。即使是最核心、純粹的藝術創作者,也需要收藏家的支持。
 但台灣主政者以「經濟效益」作為指標的心態和習慣,的確可能不完全適合於文化領域、甚至文創領域,需要提醒和調整;文化無法「市場化」的部分往往是最核心與最根本的,也是文化主事者要致力保護與促成的。如何在質化與量化間取得平衡,期許總統候選人能尋求到合理、妥適的方法。
回應
藝文人士天生背骨,看任何當政者都不對眼,而且不爽就嗆!政客對藝文人士和大老粗一視同仁,都很"重視"- 重視你手上那張選票。而且藝文人士向來好騙,丟兩顆桃就可殺三士,你以為政客真的會重視藝文人士? 別白痴了!還有藝文人士天生一盤散沙,相互輕視,除了自己,看誰都不順,意見總是矛盾對立,吵起來跟菜市場歐巴桑沒兩樣。所以嗆的再辣再大聲,總是被當成響屁,放過也就算了,有誰當成一回事,又有哪個政客鳥過你們了?
文化藝術創作者示範了一場相當缺乏創意和活力的提問會,這點,倒相當令人意外。=====如果會有什麼創意的提問, 才真的會相當令人意外.台灣這些文化人群體, 如果真有創意, 就不會幾十年來, 只有林懷民這些少數幾人搬得上國際舞台.還不是只會拉幫結派, 各立山頭? 這些文化人的心, 搞錢搞權比較重要, 創意算什麼東西?

台長: 阿楨
人氣(6,053) | 回應(22)| 推薦 (3)|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術設計(手創、設計、室內空間、裝潢) | 個人分類: 影視媒體 |
此分類下一篇:《在後現代主義的雜音中》
此分類上一篇:《台灣劇場筆記》

全民大悶鍋
謝念祖 為悶鍋加料 為劇場加分

‧PAR表演藝術雜誌 2008/04/23 「我一直覺得自己很幸運,對政治不滿,可以寫進《全民大悶鍋》;想對中產階級說話,可以透過《住左邊住右邊》;比較實驗性的東西,可以在黑門山上的劇團做...」跨足電視綜藝短劇、實驗劇場、兒童劇類型,謝念祖寫作觸角多元。【文/廖俊逞】

緊扣時事議題,透過嘲諷、幽默的調性模仿政治人物,讓嚴肅沈悶的政治轉化為娛樂笑點,《全民大悶鍋》自推出以來,不僅收視長紅,成為台灣民眾每晚解悶紓壓的最佳調劑,更贏得電視金鐘獎最佳綜藝節目的肯定。節目的成功,除了金牌製作人王偉忠的創意腦袋之外,不得不提的,就是隱身幕後,每天絞盡腦汁,把新聞時事寫成一則則令人捧腹大笑的腳本,出身劇場的編劇鬼才謝念祖。
「我一直覺得自己很幸運,對政治不滿,可以寫進《全民大悶鍋》;想對中產階級說話,可以透過《住左邊住右邊》;比較實驗性的東西,可以在黑門山上的劇團做;親子相關的題材,就在一元布偶劇團發表。」跨足電視綜藝短劇、實驗劇場、兒童劇類型,寫作觸角多元的謝念祖,不同於一般編劇的抒情感性,他以理性清晰的分析口吻,具體扼要地勾勒出自己的創作關注的概貌。如果說藝術創作最令人稱羨的,就是能夠做自己想做的事,又能兼顧生活經濟,謝念祖無疑就是這麼一位。
在電視壓力鍋中成長
大學專攻導演,研究所主修表演,謝念祖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會踏入編劇這一行,「我真的沒有很喜歡編劇,因為腦筋動得快,寫的速度跟不上,很痛苦;後來打字速度突飛猛進,才開始嘗試寫劇本。」最初,謝念祖都是「被迫」下海當編劇,「劇場製作條件不好,包括預算、資源、人才都有限制,導演拿到本子之後,往往得依照現實狀況自己動手調整,而且調整的幅度還蠻大的,長久處在惡劣環境之下,慢慢地就跟編劇沾上一點邊。」
三年前,《2100全民亂講》轉型成《全民大悶鍋》,王偉忠想找一個懂喜劇、懂政治,而且有導戲經驗的劇場人加入,因緣際會下找到了謝念祖。「當時王偉忠跟我說,你不懂就不要裝懂,只要你Ready好的話,就有辦法做,你現在去做任何努力都沒有幫助,一點機會都沒有,也不必浪費時間,也許下次還有合作機會。」憑藉著對喜劇的sense,對政治的高度興趣,謝念祖硬著頭皮上了,從劇場跳到全然陌生的電視圈,他直言那時候,「根本沒辦法做任何準備!」
王偉忠給他兩個禮拜的試用期,謝念祖說,剛開始真的是「痛不欲生」,完全不能適應,巴不得製作人趕快宣判他「死刑」,「電視和劇場節奏完全不一樣,在劇場一齣戲籌備三、五個月是正常的;但在電視圈分秒必爭,每天至少要寫兩則,至多六則短劇劇本。一則三到五分鐘的短劇,通常要先寫四張A4稿紙,然後濃縮成一張,交到王偉忠手上,看過之後再刪成一半,最後留下的東西才是最精鍊的。」
肯定紮實的學院訓練的必要性
曾經被批評寫的東西太劇場,被退稿,還當場被摔過劇本,過程中,謝念祖不斷尋找工作的樂趣,告訴自己正在做一件很好玩的事情,兩個禮拜過去,謝念祖被留了下來,一個月後,壓力開始轉為激盪創意的動力。謝念祖說,他等於是在那樣的時間壓力下,強迫自己去很快地吸收消化資訊,轉換成屬於電視的表現手法。從過去一天得工作十二個小時,到現在只需半天時間,他認為這過程是一個很好的訓練和挑戰,「社會是很殘酷的,你必須很快地調整心態,然後適應它。電視台的收視率是按照每分鐘算的,哪個單元、哪個演員不好,馬上就會被換掉,這是劇場裡面沒辦法檢查的,那個數據會清楚反映你跟觀眾之間的互動。」
如何在劇場與電視不同的媒介中轉換?謝念祖肯定紮實的學院訓練的必要性,「常有人說學院訓練出來的東西,出了社會根本沒有用,但我認為,有些理論、原則必然是相通的,只要你找到轉換的開關,就可以很快地透過學院的訓練基礎,找到電視這個媒介需要的元素,再將這些元素加以排練組合濃縮。」其次是心態問題,他強調:「電視的本質就是娛樂,你得抱著要來娛樂大家的心情,不能接受最好離開;如果不願意娛樂,只想賺錢,感覺像出賣靈魂,我覺得那會很痛苦。」
對於即將踏入編劇這一行的人,謝念祖說:「基本的編劇知識、基本功一定要有,再來就是人生的經歷和知識的吸收,這是一體兩面的事情。當人生經歷不夠,就要靠知識的吸收,最好的狀況就是人生閱歷夠,懂得人情世故又多,知識又豐富,寫的東西就會深入。最怕就是寫的東西點到為止,卻又感嘆自己懷才不遇。其實從事創作的人都一樣,不要陷入一個自怨自艾的情緒中,抱怨別人不了解你,如果有本事就讓人家了解你,作品讓看熱鬧的看得到熱鬧,看門道也能看得到門道,那你就是最屌的!」
回到劇場更勇於嘗試
這一兩年,謝念祖邀請《全民大悶鍋》的郭子乾等藝人,和劇團合作演出伍迪.艾倫的舞台劇本《死亡》,讓電視和劇場人才相互交流。去年發表《天下第一包─鼎泰豐傳奇》,則開創劇場和餐飲事業結合的先例。從電視圈回到劇場工作,謝念祖認為自己無論在創作題材或劇團運作上,更勇於嘗試,「相較於電視圈的活絡,劇場非常小、非常封閉,這沒什麼不好,但前提是它要更健全,有更多資源的投入。熱情可以做事,但我也看到很多人因為光靠熱情而走不下去。如何讓劇團不靠政府的補助,找到商業運作模式的know how,持續經營下去,反而是我更關注的問題。」
2008-04-24 11:34:01
版主回應
《新荷珠新配》 三十年後原班人馬再度飆戲

令人矚目的2009年度大戲《新荷珠新配》開始排練了!三十年前,蘭陵劇坊誕生,創團的金士傑以《荷珠新配》,一舉打響了蘭陵名號。三十年後,金士傑召集歷代蘭陵人,包括李國修,劉若瑀、李天柱,楊麗音、鄧安寧、顧寶明、馬汀尼,趙自強、郎祖筠、許效舜、卓明等人,將重新演繹《新荷珠新配》。
原班人馬 再度同台
當年轟動社會的超強卡司,將挾帶三十年劇場功夫於一身再度同台。看著演員們都使出渾身的「戲胞」努力在對戲,導演金士傑有點捨不得地說:「有三批不同年代的人一起來合演,讓我心裡有點安慰也有點感動。大家都是中年人,身上有各自不同的故事,我看到大家很費力、很吃力在扮演的時候,又疼惜又覺得很棒。」
《荷珠新配》的故事是從一個風塵女子開始的。這個風塵女子叫做荷珠,在一個偶然的機會下得知當時台北社會最有名的大富豪,走失了一個女兒。於是荷珠就冒名頂替女兒的身份來到富豪家,結果卻被家裡的傭人發現,傭人用此要脅荷珠,於是,一個爾虞我詐的故事就這樣開始了……
舊瓶新酒 重新包裝
金士傑表示這是老戲重現,最有意思的就是老故事,但是經過重新包裝。「從導演的手法、舞台的走法、服裝等,都有新的展現。舊瓶新酒的滋味很有意思,兼容並蓄啊。」
金士傑導演並表示《荷珠新配》這個故事他已經看了很多次,也看過許多不同人導過,甚至是自己的學生,但他卻有不同的感受,他說:「我發現這年代的表現越來越花枝招展,但我覺得不需要那麼明顯的露出你的慌張,應該再從容一點,除了聽笑話之外,可以從中聽點更多的東西,這樣會有更多不同的滋味。」

舞臺劇-新荷珠新配

昨天(2009.05.10)下午到國家戲劇院欣賞《新荷珠新配》 。由於先前看戲的關係,看戲前我總跟朋友說,要去看屏風表演班的演出,但事實上這是蘭陵劇坊的表演。雖然蘭陵劇坊不在了(1991年解散),但是老蘭陵人,為了「蘭陵30」及吳靜吉(維基百科資料)先生七十大壽,這次重新聚首再演蘭陵創團名劇:《荷珠新配》。當然時過境遷,30年後,叫《新荷珠新配》。
看戲前,我以為自己沒看過《荷珠新配》(雖然聽過),但打開節目單,看到一張照片:印著賓士車三角星標誌的布旗,記憶就回來了:「少年失意,我擦別人的車子;老來出頭,我坐自己的車子。車子車子,我齊子孝的車子,名叫……賓士!」當年三弟很愛唸這段,但我應該不是因為這樣記住的,因為腦海裡,有著演員抖布旗,顯露賓士標誌的印象,也還記得當年這一抖,引來不少笑聲。怎麼,原來我是看過《荷珠新配》?1980年7月首演時,我升高三,我是那時去看的嗎?應該不是!當時的我可不是什麼文藝青年!是之後去看的嗎?不記得了!跟誰去看的?也不記得了!為什麼整場戲,我就對這賓士印象深刻,其它都不記得了?不過我相信,這次再看過,我不會再忘記。2009年5月10號母親節這一天,我一個人到國家戲劇院欣賞《新荷珠新配》。
昨天的戲,共有三個「 荷珠」,三個「趙旺」。優劇場藝術總監,同時也是第一代「荷珠」的劉若瑀,與屏風表演班藝術總監李國修(第一代「趙旺」)將揭開此劇首幕。第二代「荷珠」與「趙旺」由馬汀尼與顧寶明接力,而第三輪角色傳承則將由郎祖筠與趙自強接棒。也因為不同的人飾演,也衍生一些趣味。 「趙旺」一下有頭髮,一下秃頭。最後一場戲,飾演老鴇的李天柱,醉眼迷離,看到了三個「荷珠」、三個「趙旺」,在此本劇打住,這應該和30年前的結局不同。
聽說當年《荷珠新配》是金士傑先生改編京劇「荷珠配」的幽默鬧劇,結合時事、尋求自我認同的風格,掀起80年代劇場新風潮,當年因為結合時下流行的話術廣受喜愛。昨天的戲也是相同的。在一場戲裡,飾演齊妻的楊麗音因場景,模仿現在流行語,大喊「亂………很大」。開幕那場戲,老鴇的李天柱告訴酒客許效舜:您住寶徠,這方向是往土城的。還有模仿某人動作,大喊「窮得衹剩下錢」,在趙旺由秃頭又變成有頭 髮時,開玩笑說是向邱毅借的假髮,還有好多好多,都是不錯的笑點和包袱(相聲用語),所以整場戲趣味橫生,很有意思, 很好看。
當年《荷珠新配》在臺北國立藝術教育館首演,是以京劇形式為基礎,昨晚也是,雖然演員已不是穿古裝(但服飾大多很艷麗),但京戲裡那「 「一桌二椅」的象徵,昨晚保留,而京戲裡許多象徵手法,如「車旗」、「開門」等等,也一如往昔。而文武場也放在臺上(我們看過去是右側),而文武場指揮,還負責高喊《荷珠新配》開場及結束。而戲裡,文武場的鑼鼓點,也和演員的肢體動作 搭配得非常好,也因此產生很好的戲劇效果。
昨天謝幕的掌聲非常持久,非常大,甚至演變成有節奏的擊掌,表達觀眾強烈的喜愛。即使到最後,演員已全部離開,文武場最後彈奏完結束,觀眾又再一次響起熱烈掌聲。所以我說,這一次我不會再忘記看過這場戲。
2011-09-04 11:45:38
台灣大眾劇場
飄浪舞台:台灣大眾劇場年代

作者:邱坤良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08

 二十世紀二○年代到六○年代的台灣,從和平走向戰亂,從戰亂又走向戒嚴。日本殖民者去了,國民政府來了。政治形勢始終嚴峻,民間生命力卻總找得到出路。這是一個「大眾劇場」的時代,也是一個庶民集體參與創造的年代,更是台灣戲劇與大眾文化彌足珍貴的年代。
  彼時島嶼,電視尚未普及,電影仍是民眾的「影戲」。活生生的舞台仍是表演聚光之所在,民間娛樂的焦點。從「外台」到「內台」,從職業到業餘,各種表演團體、戲院、廟會無不蓬勃興盛,充滿生機活力。本書重現並解讀這一段台灣全民劇場經驗,談團體也談個人,有敘述也有議論,流暢且周延地探討戲院內台演出生態,男、女演員及劇本創作與編導型態,歌舞劇、電影、劇團之間的淵源與互動,以及外台與電影舞台表演之間的消長……。瞭解此段文化有助於瞭解表演藝術與影像藝術的群眾基礎,及其底層文化結構,更重要的是,提供台灣戲劇界一個開放的視野,及省思的空間。
  戲劇台灣,台灣如戲。舞台不停飄浪著,有新有舊,有歌有舞。逝者如斯,初心不忘,邱坤良用他的學識與毅力,又為台灣戲劇史論述填補一塊重要拼圖!
2009-05-05 09:42:45
版主回應
王墨林以"荒原"敘述上一世紀學運世代激情 2010-12-15 鳳凰網 

自認60幾歲還在經營小劇場的王墨林,這次拿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詩作《荒原》(The Waste Land)的名字搞《致台灣八○》,秀給記者看的舞台全是陳界仁的舊報紙,看來就是一種城市裡某一角落的荒原。

王墨林這次用"荒原"審視他曾狂傲不群的上一世紀學運世代。(歸鴻亭攝影) 曾經憤世嫉俗,搞社會運動,對許多事都不滿、到處公開批評看不順眼的人事物,這次找來李天柱與陳文彬對話,要將他曾經意氣風發搞革命運動的八○年代烏托邦夢想作一個自我的詮釋,利用劇中兩人從婚姻、事業乃至肉體的失敗,無論諷刺還是剖析,用他的觀點向觀眾表達心靈中的那片荒原。

王墨林讓主角演員李天柱演的柱子與電影《不能沒有你》男主角陳文彬飾的阿彬來呈現兩位在1990年學運世代的老戰友在多年以後的重逢、對談,乃至於最後爭執互毆,狠狠揭開那些陰暗與辛酸的內心感受。

戲劇裡這兩人,王墨林讓阿彬2000年政黨倫替後到總統府工作,柱子繼續在左派立場推動工運;再讓這兩個表面上是虛擬,事實上多多少少是王墨林自身或他周遭真實人物或多或少聚集的人物開始質變,阿彬很快發現政治黑暗,決定離開政界,但身上已經背負貪汙官司,又得了攝護腺癌、柱子面對社運力量的消退,自己又出現帕金森氏症症狀,開始過著離群索居的生活。

王墨林接受"鳳凰網"獨家專訪。(歸鴻亭攝影) 不過,在真正的現實中問王墨林,這位充滿爭議的戲劇評論工作者,或說劇團身體訓練人,卻表示他是絕不會去參加如同昨天在彰化為生態環保抗議的場合,但他強調不參與並不表示漠視,但這些運動不是治本的方法而只是治標,社會改革根本的問題在社會體制,並不需要一定成立一個社會國家,但要建立一個社會主義社會。

王墨林承認,《荒原》是跟他自己的生命有關係,涉及的主題就是他半生裡面所經歷過,包括在八○年代從事社會運動,發展出自我的左翼立場,再這樣結合在現實生活中面臨的撞擊與矛盾的心境呈顯,背後是重新審視台灣在那個年代興起所謂身份認同的運動,包括統獨議題、省籍情結,戲裡的呈現並不界定何市何非,而是重新反省,對照目前商業掛帥的思考模式是非常衝突的,使過去信仰的人生觀都虛無化而失落。

王墨林這齣戲將於本月17至19日在台北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演出,要讓這部他編導的《荒原》攤在大眾面前,不再老是他批評別人,換讓別人來對他的作品品頭論足;比較值得思考的是,現在演出場地的藝術總監黃碧端在擔任上任文建會主委時,卻是曾被他嚴厲批評的對象,不知道現在王墨林的評語是否有任何異同的見解。
2010-12-18 11:04:25
阿楨
國慶音樂劇創新 舞台前搭水池2011-10-11 旺報(另參本館:誰的國慶?

 揚棄四海歡騰的歌舞表演,中華民國一百年的國慶晚會,充滿新「聲」,以賴聲川執導的音樂劇《夢想家》作為獻禮。昨日在台中圓滿戶外劇場的售票演出滿座,吸引6千名觀眾參與,總統馬英九偕同4國友邦元首親臨現場。晚會由海軍陸戰隊儀隊揭幕,全體同唱國歌向百年致意。
 昨天音樂劇開演不久,天空便開始飄雨,後來雨勢越來越大,所幸主辦單位已為賓客準備簡便型雨衣,讓整場演出得以順利進行。
 昨天與總統馬英九一起欣賞的有布吉納法索、瓜地馬拉、帛琉、索羅門群島等國總統。在音樂劇上演之前,總統馬英九先行致詞,指出昨天是中華民國百歲生日,上午在總統府前的國慶大會,展現了國軍的壯盛陣容,而昨晚的演出將提供全然不同的文化感受。
 圓滿劇場因非專業的表演場地,為迎接這場演出過去幾日動員百位工作人員,才完成複雜的搭台工作。製作團隊甚至在劇場舞台前方搭建了一個水池。在主題曲《夢想家》的旋律中,節目登場,由星光幫歌手周定緯、林芯儀、李杰宇等領銜演出。一百年前,革命先烈開創中國時代新局,推翻滿清創建民國。音樂劇《夢想家》透過古今交錯進行跨世代的對話,以革命先烈的理想呼應現代年輕人的夢想。
 在賴聲川的筆下,這齣音樂劇以戲中戲的手法進行。幕啟之時,演員划著一艘船在水池中現身。一群愛好跳舞的年輕舞者,為爭取參加建國百年的演出正努力排練,舞團團長王飛在偶然的機會中,發現曾祖父母居然曾參與革命,但因曾祖父只是一位在福州賣魚丸的小販,其作為自然被時代的洪流所淹沒,但其追求夢想的精神繼續傳承至今。
2011-10-11 07:20:44
版主回應
南方朔觀點-亂燒錢沒藝術 文化大承包商可休矣 2011-11-08 中時

 近年來,台灣出現了一個夭壽(妖獸)的文化概念,那就是「文化創業產業」。這個不清不楚的概念,對喜歡搞做秀、進行壯觀或表演宣傳的政治人物乃是一大啟發,於是各種壯觀、奢華有如現代版大型雜技表演的文宣活動遂告不斷,一些新型態的文化表演承包商遂靠著政治關係而崛起。一個表演燒掉兩個億,開次會就每人發兩萬元。現在已不是「台灣錢淹腳目」,而是台灣錢已多得淹到某些承包商的腦袋了。
 如此不把納稅人錢當錢花的大手筆,真的讓台灣更有文化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文化藝術活動必須是人文啟蒙價值的體現,而台灣只談一個表演的鋼絲掛多高,空中噴水及煙火如何,舞台搭得如何壯觀等,這種表演已和早年的雜技團並無兩樣。如果我厚起臉皮也去承包,我一定出動直昇機拉起一千公尺鋼絲,在空中搞出個立體大舞台,加上聲光化電和千人自天而降跳蹌滾,這是百年所僅見,就這一招就足可要價十個億,台灣更可透過宣傳而揚名國際。問題是搞文化藝術為名的表演,錢可以這樣胡天胡地的亂燒嗎?這樣的燒錢對得起台灣的老百姓嗎?
 世界上可沒有一個國家是這樣搞文化宣傳表演的,唯一的例外乃是中國大陸。大陸過去蹉跎了幾十年,它的國家缺乏了新的國家神話,也缺乏新的節慶傳統,在這個百廢待舉的時刻,它現在大國崛起,人民幣多到用不完,於是燒錢搞文化表演活動遂應運而生。別國辦奧運就是個運動會,但中國的奧運卻負有國家表演,宣揚大國崛起和盛世到來的責任。由於它的表演活動具有這些責任,於是像張藝謀這種具有「表演活動總管」身分的文化承包商遂告出現。一場奧運開幕式的表演,被搞成超級雜技團及燒錢不計其數的舞台科技秀。打著「表演活動總管」的身分,張藝謀又到大陸每個名勝地區搞甚麼「西湖印象」、「武夷山印象」這種千篇一律的表演秀,它是一種燒錢堆出來的科技和人海雜技表演,壯觀有餘,就是少了藝術。如果這代表盛世,所謂的盛世也不過爾爾。這種燒錢的表演活動可以燒出超豪華歌劇,可以燒出佈景道具皆金光閃閃的電影,但除了金錢味之外,它卻沒有了藝術味!
 大陸的那種文化承包商亂燒大陸錢,燒出一些爛表演和爛電影。有次習近平被記者訪問,他就說「我看不懂《滿城盡帶黃金甲》,反而是像《溫馨接送情》這種低成本電影讓我感動。」但搞文化表演活動的人,搞了一輩子苦哈哈,他們衷心都羨慕張藝謀們那種成為文化承包商的燒錢特權。於是在兩岸互動,相互學習的過程,台灣遂出現了「台灣的張藝謀們」那個正版的張藝謀,動輒可燒幾億或幾十億人民幣,小號的台灣分身也如法炮製,但才燒到台幣兩億多,那種官藝勾結,浪費人民納稅錢的非法本質即已遮蓋不住。由大小張藝謀們不同的命運,顯示出台灣在抵擋腐敗上,畢竟還是比大陸好了太多。
 藝文人也是人,也愛錢,這不是罪,但愛錢就請規規矩矩去賺,絕對不能以黑箱方式從政府那裡去刮取納稅人的錢。今天的台灣,表演界有所謂的「四大金剛」,他們是台灣的張藝謀們,官方的宣傳表演錢都是他們在包辦,藝文人變成了官藝勾結的文化承包商,這是藝術的墮落。而政府也要自我反省,政府必須以政績去爭取民心,用金錢去籠絡一些文化承包商,燒愈多錢搞宣傳性的表演,必然愈會燒掉人民的信心。政府的錢都是納稅人的辛苦錢,誰都沒有資格去浪費,藝文人不是一天到晚都在談人文價值嗎?官商勾結、私相授受、浪費公帑,可不在人文價值內,一個節目燒掉兩億多,他們那種雜技秀式的表演,其實根本沒這個價值。為了宣傳表演這樣亂花錢,還不如在老農津貼、學童的牛奶補助及弱勢的原住民身上多做一點照顧。台灣的那些大尾的文化承包商可以休矣!
 留言:
政府文建經費是立法院同意專款專用,不能拿去當教育社福經費。盛治仁已將承辦廠商請款支出憑證送交檢調查核有無違造文書及單價不合理!還須為文亂批?文建會不懂見人見智+文人相輕之藝術。
藝術是很抽象、艱深的,不是你這個老南人所能瞭解的!

另參本館:《張藝謀神話的終結》 誰的國慶?北京奧運 反北京奧運 臺灣奧運症瘊群 高雄世運症瘊群 中共為何反維權 《數位內容》 《閒置空間‧新造化》 《身體與行為藝術》 真有哈臺族?別再比較兩岸了 臺灣人要騎那種馬?
2011-11-10 11:46:46
阿楨
賴聲川談「夢想家」 讓觀眾公評【聯合報2011.11.03

國慶晚會搖滾音樂劇「夢想家」引起質疑,該劇創意總監賴聲川昨天打破多日沉默,首次發表公開信。他在信中強調自己「相信台灣自由創作的空氣」,才決定接下晚會重任;該劇結果如何,「留給兩百萬位電視機前面及現場觀看的朋友評論」。

誰的夢想家? 藝文界批判國慶歌舞劇2011-10-17 台灣醒報

建國百年搖滾劇《夢想家》,最近被表演藝術評論家鴻鴻、林采韻批評的體無完膚。《夢想家》原是為建國百年慶生,重新詮釋辛亥革命歷史,但台大戲劇系教授紀蔚然,今天投書報端感慨的表示,不管從秀場、政治宣傳或藝術角度來看,耗資2億的《夢想家》都慘不忍睹。
導演鴻鴻在表演藝術評論台撰文表示:以兩個時代對夢想的追求為主軸,對「建國百年」的歷史難脫避重就輕之嫌。最簡單的問題:為什麼建國革命在中國、而百年國慶卻在台灣?不去面對這個問題,也就無法避免「台灣」在劇中完全失焦的結果。《夢想家》當中對革命、藝術、乃至夢想的詮釋,都不只是簡化、而是膚淺與偏差,他嘆說:「我以為這已不僅是藝術的問題了。」

《夢想家》的三點可取之處

第一,它的創新性。以往的國慶晚會是什麼模樣,相信我們都看夠了;歌星輪番上陣唱幾首應景的歌,然後「普天同慶、四海聯歡」一番,形式上很像中國大陸的央視春晚但又遠不及人家精彩。
第二,它的劇場性。我們都知道劇場是小眾的,而劇場工作者的努力與成果亦不易被外界看見,但這回,政府等於搭了一個使表演藝術家得以施展身手的舞台,同時透過電視轉播,讓一般民眾得以看見來自於戲劇、音樂、舞蹈等各界的合作與成績。成績的好或壞,是仁智互見的,但至少它是一次面對群眾的好機會。我和賴聲川既沒有交情更沒有恩情,也不是表坊的粉絲,只想為他近來的飽受譏評說幾句公道話。大家不妨想一想,以賴聲川和表坊的名氣,他需要藉國慶晚會來拉抬自我、替表坊造勢嗎?以賴聲川的財力,他需要為了一百二十萬的人事費便下海接這個吃力不討好的case嗎?
第三,它的年輕化。回想一下,《夢想家》裡有多少演員你能叫得出名字?它沒有明星演員、大牌歌星、舞蹈大師,相反地,它的每一張臉都很年輕。對賴聲川而言,如果真的要去請那些明星演員、大牌歌星、舞蹈大師,會很困難嗎?不,一點也不困難。
http://blog.roodo.com/warmup/archives/17786111.html
2011-11-10 11:39:15
版主回應
抹黑「夢想家」花博的翻版 四問蔡英文【聯合報2011.11.10

對國慶晚會夢想家的質疑,過去的說明在選舉操作下無法讓事實浮現。去年,看過同樣的人對花博的指控。本周,自己體會什麼叫作抄家滅族式的鬥爭。例如「賴聲川三千九百萬創意標,拿來做四首歌」,就是近期民進黨記者會的基調。此創意設計標實報實銷,實際花費約兩千八百萬,內含音樂及影像設計和製作費共約六百萬,其餘兩千兩百萬是所有導演及設計團隊約八十人的費用(如舞蹈、燈光、舞台、道具、攝影等),以及行政、交通、住宿的支出。其中賴聲川的總導演費用,為一百二十萬。
 藝文界及觀眾對該劇的評價,藝術家和文建會要虛心聆聽檢討。但一個演出好不好看,跟有沒有必要辦、過程有沒有浪費或貪瀆,是完全不同層次的問題。藝文界長期資源不足,文建會也一直積極爭取。今年支援補助表演藝術經費是五點八億,比四年前二點一億成長兩倍多,還是遠不敷實際需求。因此我們完全尊重也接受藝文界對個案花費過多的不滿。建百數百個活動中,去年底跨年慶典和今年國慶晚會是最大型的兩場戶外演出,跟室內藝文表演的規模經費無法相比。
 但國家在政策上是否應該辦理大型活動?以及這些活動的效益如何?則是另外一個嚴肅課題。近年來的高雄世運(約一百卅億、十一天)、台北聽奧(約五十六億、十一天)、花博(約一百四十億、六個月),以及建國百年(約十八億、一年)等大型活動,其內容及行銷轉播等經費,都可加以比較。國家辦理大型活動呈現整體軟實力,也讓參與者累積寶貴經驗。但對個別體育或藝文人來說,這些天價經費確實能夠幫助許多計劃。
 在司法的部分,民進黨迄今對夢想家所有圖利、貪瀆等指控,都已被事實駁斥,但基於選舉考量,其發言人群還是繼續抹黑。簡單地說,花博和台灣燈會都與我無關;將標案拆成十三個是為了不讓一個統包商指定合作廠商,而要透過公開程序分別招標產生,這是為更嚴格的監督,而不是規避;招標底價和決標價格相同是因為廠商議價時願以底價承作,並非巧合或弊案;十一個國慶晚會的設備得標廠商中,有八個不是聽奧的得標廠商。這些廠商我都不認識,也皆非表坊前員工,標案金額最高的舞台廠商也已發表公開信痛斥烏龍爆料。這些清楚且易查證的事實,在一連串的抹黑中被掩蓋。這也是為何文建會在第一時間就自行移送檢調,相信終能讓事實浮現。
 蔡英文主席日前表示,她嘗試改變台灣選舉文化,不一定要恩怨情仇、也不用每天指著對方罵。這些話真是說到大家的心坎,但是對照其發言人群在國慶晚會一案中的扭曲抹黑手法,有幾個問題想就教於蔡主席。

第一、您能否請貴黨發言人至少清查整理上述的不實指控加以說明澄清,以行動真正建立新的選舉文化?
第二、賴聲川的一百二十萬費用,您認為是否過高?如果司法證實有弊,貴黨揭弊有功。如果調查結果證實是抹黑,您建議要如何回復由貴黨發言人所詆毀的相關人士名譽?
第三、您在政策上支不支持藝文採購規範鬆綁,還是要比照工程採購?
第四、您是否要宣示未來只要普遍性補助無法滿足需求,就不爭取或辦理大型活動?
2011-11-10 11:42:17
阿楨
只有補助一招?【聯合報 吳仁麟 2011.11.09

以「缺席」為名,艾未未的作品在台北展出,他自己也「缺席」未能來台。這次個展就像他的另一件創作,以當今時空為畫布,描繪出藝術家的憤怒與無奈。
與此同時,被視為「中國當代最貴的畫家」的張曉剛的作品也在台北展出。張曉剛作品在國際市場屢創新高,今年香港蘇富比拍賣會,一張圖拍出了七千九百零六萬港幣的天價。在國際藝術市場,他已被視為大師級的藝術家。
這次在台展出的張曉剛作品,並非在藝術市場流通的知名畫作,而是他廿多歲的早年畫作。這些作品從未在市場上流通,也沒人能估量到底有多少身價。原來,這批畫作的持有人,是在大陸西南地區經營廿多年的台商。
艾未未及張曉剛等中國藝術家作品來台展出,其實也映照了台灣文創產業的困局。我們的文創產業長期靠政府的補助才得以苟延殘喘,長年以往反而只培養出一批討好官方體制的文創人。這些人民血汗錢養出來的「藝術創作」,恐怕連本地的消費者都不買帳,更遑論國際競爭力。
過去我們總是很阿Q地自我安慰說,台灣的「軟實力」遠優於中國。但透過國際市場的加持,中國的文化創意已慢慢成為台灣市場的強勢商品,不管在高端的藝術市場,或是大眾影視市場,台灣的文創產業顯然已經越來越失去了優勢。
而我們的文建會卻仍然只有一招:「補助」。

艾未未狠批奧運會和張藝謀 2008-9-21 加拿大新聞商業網

藝術家艾未未拒絕出席開幕式,拒絕出現在他參與設計的“鳥巢”之中,並以與奧運會有關聯而感到恥辱。
對北京奧運會,他說:“這次的奧運會是最政治化的奧運會。一個極權國家可以做到所有的事情,但是唯獨不能激起全民的真正的歡樂。”
對于張藝謀,他說:“他就是一個投機者,一個完全沒有靈魂的人。完全不懂得什麽叫是非,什麽叫最基本的藝術職業工作者對藝術的尊重,和對人的基本品質、倫理道德的尊重。他崇尚權力,做著一些令人作嘔的事情。”
對于開幕式,他說:“這是一個經典的僞傳統文化廢品回收站;一個褻瀆自由精神、虛情假意的視覺垃圾場;趣味低級的資訊污染;帝王意識借屍還魂的雜耍;終極版的集權文化的樣板;精神淪陷的百科全書。”
http://newnews.ca/?action-viewnews-itemid-9314
2011-11-10 11:47:29
版主回應
不要抹黑林懷民【聯合報黑白集 2010.10.25

邱議瑩說,那場晚會(她咬定是花博晚會)請來爆破藝術家蔡國強主持煙火表演,是因「蔡國強是總統千金的老闆」。然而,邱議瑩若知蔡國強主持煙火表演,即必然會在同一名單上得知林懷民是總顧問;她質疑蔡國強,其實就是抹黑林懷民。林懷民豈因蔡國強是「總統千金的老闆」才邀他共襄盛舉?
 高雄世運的朱宗慶,臺北聽奧的賴聲川,及百年跨年晚會的林懷民,由這些本土大師主持國家盛典,一方面是他們為社會效力,一方面是國家提供他們歷練的舞臺,另一方面亦因他們的人格形象均佳,可獲社會信任。但是,即使是林懷民,現在一樣也被民進黨拖進政治糞坑裡,這是何等驚悚恐怖的場面?
 賴聲川義務主持聽奧晚會,卻被抹黑成獲得暴利,花博以五百元標出保活六個月的五盆空心菜被抹黑成貪汙,蔡國強如此國際名家只因是「總統女兒的老闆」就被抹黑,綠建築大師張清華的花博新生三館也慘遭汙名化,現在民進黨難道連林懷民也不肯放過?

另參本館:《夜宴》

接下來會陷於兩岸三地甚至全球、對華語大片《夜宴》等之影評混戰,我之所以先挑《夜宴》,是因我從前評《語言與影像的魅力》《小說改編與影視編劇》《俠失諸朝》《旣無歷史也非小說》等一貫的標準,鑑(賞)定《夜宴》是最具語言魅力、文字藝術之影視小說,不只優於金庸、梁羽生、古龍,也優於李碧華之《潘金蓮之前世今生》《霸王別姬》《誘僧》《胭脂扣》《秦俑》《青蛇》。
 優之標準不在文句的長(金庸、梁羽生)、短(古龍),而在有無語言魅力、文字藝術,就此而論,《夜宴》之短句也勝於前評《勝利者一無所獲》《沙門空海之群魔亂舞》,只有《閃靈殺手》的前半部之語言魅力、文字藝術可堪匹。
 張藝謀的《十面埋伏》淡化了原著(文字擅長)的古龍式新武俠小說(短句/動作/詭計/綺愛)之(詭計/綺愛)而強調眞愛,成功地渲染了鏡頭擅長的視覺奇觀!
 《滿城盡戴黃金甲》的張式影音美學,外行人看熱鬧(視覺奇觀),內行人則看門道(畫面的意象和象徵所蘊含之眾多意義),至於半調子的毒舌影評人如藍祖蔚則陷於「重情要義」之迷思。
……………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1957985

參觀人數的迷思2010-08-28 中時短評

 重量級藝術家陳界仁炮轟台北市立美術館「徹底票房化、商業化」、「失去美術館應有的功能」,話說得很重,也說出了很多美術界人士的心聲。擁有豐沛資源的北美館,應該在提升台灣文化自信上做出更多努力,不能再沈溺於媚俗的國際展覽與參觀人數了。
 北美館近年汲汲於舉辦皮克斯、蔡國強等國際性展覽,的確帶來了非常可觀的參觀人潮。表面上看起來,能夠有這麼多民眾走進美術館、培養藝術氣息,應該是件好事,北美館應該獲得很多掌聲才對。但是,北美館的策展方向卻招致兩極評價。去年獲得國家文藝獎桂冠的陳界仁,這次利用在北美館展出的機會宣布「告別北美館」,就是來自圈內人批評聲浪的最強烈表現。
 陳界仁痛心提問:「廿多年來,北美館培養出哪幾位可以端上國際檯面的策展人?建立多少台灣藝術家的資料庫和深度研究?」他更不客氣指出:「『皮克斯』即使在鐵皮屋展出,也會有四十萬的參觀人潮。美術館不能一味媚俗,需要耐心與長時間溝通」。
 北美館對於「國際文化加盟店」的抨擊一定感到委屈,但陳界仁念茲在茲的「從在地經驗生產出在地的知識與論述」,確實是北美館近年被認為不足之處。
 這種質疑或許刺耳,但何妨再深思檢討一下,別再被參觀人數沖昏頭了 。

留言和迴響
陳界仁應深思在地藝術何以不受在地人歡迎?自己作品差,還怪別人不捧場!。(楨:凡夫看不懂也不愛看的後現代錄影裝置藝術啦!另參本館:《 《當藝術遇上經濟》)
台灣的悲哀-台灣人自己沒本錢,卻要強出頭.原來是一群惡霸,打著台灣名號,欺騙壓榨台灣百姓.
陳界仁算得上是重量級藝術家?太抬舉他了吧!有本事就跳上國際舞台參展啊?如果陳某的東西上的了抬面,能吸引觀眾,早就被搶著參展了,真是酸葡萄心裡。而沒水準的更是寫短評的記者。(楨:終時短評一貫的霉體毒手啦!另參本館:自作孽的中時)

回應陳界仁北美館:吸引人潮 是培養藝文第一步2010-08-28 中時

陳界仁提出告別北美館的聲明,館方表示尊重。對於館方的反駁,陳界仁不表回應。
2011-11-10 11:50:49
阿楨
(楨:呆歹彎一群見不得人好的霉體銘手酩嘴政剋冥眾/邪者磚家叫獸!另參本館: 馬文化政策 《數位內容》 《閒置空間‧新造化》 《臺灣現代劇場研討會論文集》 《臺灣劇場筆記》 誰的國慶? 誰的跨年 2012大選
本館文化邏輯如下:
1.國家最好不要有任何意識形態政策,故宗教/教育/文化…部皆應廢!
2. 要的話也不應均養一群文化廢物/流氓,而應依藝術/市場機制優勝劣敗!)

盛情相挺丟官 賴聲川卻神隱旁觀 2011-11-19 中時

 賴聲川目前人在大陸帶領劇團巡迴演出《寶島一村》,昨天下午文建會主委盛治仁宣布下台的同時,賴聲川剛貼了文談到劇團瀋陽演出大受歡迎,歡喜之情溢於言表。相對於他在台灣拿納稅人的錢,辦了一場令人瞠目結舌的盛會,讓當初尊重創作自由的政務官倉皇下台,卻滑溜溜地晾在一旁,宛如路人甲,著實讓人看傻了眼。
 盛治仁如此情義相挺,賴聲川徹頭徹尾像忍者龜一般,僅委託劇團經理說自己「不碰預算、只管創作」,或發布一封形同打空拳的公開信,不針對外界疑慮加以說明,而是牽扯已逝作曲人陳志遠,末了還來上一句「台灣要加油!」
 即使盛治仁最後落得被高層示意辭官,難堪至此,賴聲川還是不願出面說明,照例透過妻子發言,將爭議導向大選政治,試圖脫身。
留言:
「夢想家」2夜2億燒掉的豈止是盛治仁的官帽?藝文界被操弄成這樣的反應,損失的只有盛治仁?藝文活動本來就是要燒錢的,過去政府單位對這方面是比較小氣,老農津貼有選票而且區塊非常清楚,所以每逢選舉就成了要脅的籌碼,連排富都不必了!藝文界就不同啦,有明顯的區塊而且各懷鬼胎,人人都想多分一點,人人都妒嫉別人多分了一點,現在好啦!以後的文建會可好幹啦!管你是聖賢才智貧庸愚劣,通通一樣多,沒人再爭啦!藝文界?活該啊!

丁乃竺:選後說明 檢調資料解夢 2011-11-19 中國時報    

 丁乃竺表示,整個團隊承受很多壓力與誤解,賴聲川會選擇沈默,並非心虛,「因為現在台灣一碰到選舉期間講什麼都會被過度解讀或引發更多誤會。」加上過去這段時間以來,外界提出的輿論批評,「讓我們感覺沒有人願意溝通、傾聽我們,感覺說什麼都是枉然,所以我們也是背負很大的委屈與勇氣選擇沈默。相信在選後,等我們說明白,大家也能明白的。」
 此外,對於賴聲川聲稱「不管預算」遭到議論一事,丁乃竺說:「請同情一位一直專心創作的藝術家吧,他不是不管,是真的不懂,所以劇團內部才需要分工啊。」
2011-11-20 11:18:47
版主回應
台灣藝文界(的廢物/流氓):李仁芳接文建會主委 是瞧不起這個專業2011-11-19台灣英文新聞(楨:自由報系!另參本館:自由造假)

對於代理主委李仁芳,不少藝文工作者都抱質疑態度,指李從企管學界出身,有著學者的「傲慢」,他是因應馬的競選政見文化創意產業而來文建會,但他對文化更不理解。張鐵志表示,主委繼任人選將是他們監督重點。
策展人胡永芬表示,李仁芳是非文化出身,這種任命思維根本就是瞧不起這個專業,且「盛治仁下台未對其他訴求作說明,看不到馬團隊真正的反省。」

曾志朗救得了火?藝文界疑慮多 2011-11-20 中國時報

 行政院緊急指派政務委員曾志朗接任文建會主委,藝文界褒貶不一,普遍而言疑慮多於支持,除了曾志朗所學並非藝文專業,懷疑他對台灣藝文環境現況了解不多。
 在眾多疑慮聲浪中,明華園團長陳勝福對曾志朗的出任予以肯定,「曾志朗很好,他當過教育部長,歷練夠、能明白文化薪傳和教育養成的關係。

重振形象 藍3部曲轉守為攻 2011-11-19 中時

 大選進入最後兩個月之際,馬英九高舉著亮眼的不分區立委名單,從挨打一個月的泥淖中掙扎站起。這是國民黨重擺陣式的第一步。以公布不分區名單做為起手式,國民黨先擦亮訴求清新改革的旗幟;緊接著的老農津貼大逆轉,以「打不贏就加入」的戰術,為國民黨止血。
 接下來的第三階段,也是這波戰略的關鍵,則是以盛治仁請辭獲准為開場的「部隊重整」,搭配不分區名單進行內閣人事調整,並強化政府改革的決心與形象,藉此重塑行政團隊,進入作戰狀態。

藝文界:開始檢討文化政策 2011-11-19 中國時報

 「終結百年煙火,開啟文化元年」連署活動由「文化元年基金會籌備處」推動,發起人包括鴻鴻、作家張鐵志、策展人徐文瑞、賴和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周馥儀等人。
 在活動網頁上,有人雖然加入連署,但也表示並不全然贊同連署內容,因此也不斷出現新的意見訴求及進行辯論。    
回應
現在是要限縮文化產業的補助是嗎? 奇怪,文化事業受補助,非文化圈的人認為文化補助浪費就算了,文化圈內人居然也在鬥爭被補助多的,沒想過藉此來整體提高文化補助的水平? 像極了共產黨的無產階級革命鬥爭—我沒錢也要讓你沒錢,卻不是你有錢我也要跟著有錢?...
相關新聞
盛治仁下台 藝文界搶文化預算

終結百年煙火,開啟文化元年:藝文界對台灣文化政策的九大要求
【連署宣言】
這些年來,政府的文化政策一貫偏重硬體建設,更越來越走向煙火式、節慶式的空洞活動,「瘋園區、飆節慶」以人潮表象替代文化紮根,缺乏國家長遠文化發展的認真思考。這表現在越來昂貴的煙火秀、美術館以參展人數作為主要標準。「建國百年活動」將這個邏輯發揮到淋漓盡致,《夢想家》更淪為只是一場超級昂貴的政治秀,缺乏深層的藝術價值。
再者,過去十年,政府大力推動「文化創意產業」,讓市場產值成為衡量藝術價值與公共資源分配的主要標準;文化政策逐漸從創造力培植轉變為以人數和產值取向為主要目的。
我們對台灣文化政策提出九大要求:
1. 要求現任主委下台
2. 要求文化預算提升至4%
3. 要求三黨候選人針對文化政策進行辯論
4. 要求補助正常化
5. 要求正視藝文多元性,均衡藝文預算分配
6. 要求文化政策重視「培養文化生產者」
7. 要求文化政策制定與執行均受全民監督
8. 要求暫停並全面檢討所有文化園區發包案/文創院的組織與功能
9. 要求終結文化建設的閒置浪費與畸形發展
http://renewtwculture.blogspot.com/

楊照:避菁英、品味唯恐不及的選戰2011.11.19聯合報 楊照(新新聞副社長兼總主筆)

台灣的選舉,持續朝著更加「民粹」的方向發展,這是個清楚的事實。最能夠顯現這項事實的,弔詭地,正就在於今年選舉中很少見到「民粹」兩個字,很少聽到對於「民粹」的批評。
別迷信菁英,用一種平等的眼光來看待這個社會,不是壞事。不過選舉選到這樣迴避菁英唯恐不及,顯然也不是什麼健康的好事。
第二樁可惜的,是如此全面擁抱「民粹」,必然敗壞社會的基本文化品味,並且壓縮文化藝術精緻發展的空間。「夢想家」事件最根本的肇因,其實就在品味,主事者以為有大型活動,讓很多人可以參與熱鬧,就可以合理化兩億多的預算,背後是再「民粹」不過的邏輯,並且先入為主覺得只要在「民粹」邏輯上站得住腳,藝文界的菁英意見、品味批判就不足為恤。

(楨:熟令馬民粹?呆歹彎的霉體銘手酩嘴政剋冥眾/邪者磚家叫獸致之!賴劇叫好叫座雅俗共賞,反之者自己叫爽而已!另參本館:臺灣人要騎那種馬? 民粹亡臺 庶民經濟)
2011-11-20 11:34:06
阿楨
故宮只能當文創吸金機? 2011-11-25 中國時報 【廖凰玎】

 故宮國寶圖檔被內部人員盜賣事件,已有著作權學者撰文說明《龍藏經》是古人著作,屬於「公共所有」,數位影像圖檔僅是古物的複製品,不是創作,無法再受到著作權法保護(楨:那全球博物館館藏皆然了?另參本館:《著作權保護了誰》 《數位海盜的正義》 故宮真的變新宮)。
 一直以來,故宮利用這些國寶數位影像圖檔進行授權,建立「商業授權模式」進入市場,被媒體稱為「文創吸金機」,被政府列為「六大新興產業」政策中,定位「打造故宮成為台灣文化創意旗艦產業應用重鎮」。甚至《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立法理由中更明白指出,要以故宮豐富文化價值,供文化創意事業利用,進而創造產業經濟價值。這樣立法,強調「故宮複製」,是最佳說明的例證。
 但是,故宮國寶圖檔既屬於「公共所有」的範疇,那故宮究竟是對外在授什麼權利?這些國寶圖檔有什麼權利可授給別人?進而收取高額的授權金?而且還要創造產業經濟價值?所謂「公共所有」的國寶圖檔,為何會成為專屬故宮所有?
 國寶圖檔是在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執行下,進行藏品數位化,依據數位典藏計畫早已揭示,是以「保存和紀錄為出發,全民共享數位典藏成果」為目的。換句話說,將數位圖檔進行授權賺錢或是產業經濟價值等等,並不在數位典藏計畫目的之內,這就有挪移他用的情形。另外,究竟故宮把國寶圖檔進行授權賺錢和開放給全民共享的比例是如何?
 依據《國立故宮博物院組織法》規定,除保存文物外,「擴大社教功能」是故宮重要的行政任務。再從一個國立博物院所應具有的公共性和文化性價值而論,實令人無法理解故宮把「公共所有」的國寶圖檔,當作專屬所有,還建立商業授權模式,追求市場產業經濟價值。故宮國寶圖檔於學術上使用或是著作權合理使用的部分,完全被漠視,則「擴大社教功能」何在?
2011-11-25 10:27:32
版主回應
 最近藝文界對台灣文化政策的九大要求,其中所質疑以市場產值、人數等取向為主要目的文化政策。從以下事例可說明這樣的質疑,非空穴來風:一、將原應具有的公共性和文化性價值的國立故宮博物院,列為產業政策一環,要打造成為台灣文化創意旗艦產業應用重鎮。二、漠視《國立故宮博物院組織法》關於「擴大社教功能」規定。三、以立法方式,鼓勵、強調、施行「故宮複製」,《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第二十一條公有文化創意資產出租、授權的規定,可說是把「公共所有」的國寶數位圖檔,拿來追求市場產業經濟價值。侵蝕「全民共享數位典藏成果」目的與「公共所有」範疇。
 維持國立博物館的公共性與文化性價值,以及尊重公共領域的自由使用,皆涉及人民文化權利的議題。在標榜文化立國或是強調文化軟實力者,對於深化人民文化能力的事務,應更加鼓勵與扶植,不應以產業經濟價值的追求,反侵蝕原涵養文化能力的範疇。(作者為執業律師,臺灣文化法學會籌備處代表)

夢想家危機 文化發展轉機 2011-11-25 中國時報 【漢寶德】

 由於《夢想家》事件,藝文界終於發聲了。他們提出了九點要求,是多少年來少見的動作。盛主委在他們的壓力下辭職了。可見在大選的前夕,文化界雖為弱勢,似乎也發生了一些作用。
 我認真的讀了他們的九點要求,整體的感覺是正面的(楨:正面?那怎會困惑?漢太鄉愿了!)。有很多意見是文化界積壓多年的心聲,與現政府的政策無關。比如文建會對藝文的補助政策,各文化園區的經營方式,過分重視一時的票房價值等等,都是自文建會成立以來,延續至今,繼續執行的政策。文化行政機關與其他政府單位一樣,常常因預算與人事的連續性,不加思索的承繼一些常態性作業。由於主事者沒有明確的施政理念,這些早就應該徹底檢討的工作,卻一直持續下去。文化界人士只是搖頭嘆息,即使政黨輪替也無濟於事。
 在慷慨激昂的文字中,我也看到一些藝文界的困惑。他們提到文化政策的制定與執行應受全民監督。這表示他們感覺政府施政,藝文界無法插手的煩惱。可是用什麼制度來監督政府呢?在民主國家,除了議會質詢與預算控制之外,並沒有別的辦法。這就是為什麼英美都不主張政府干預文化的原因,美國至今不設立文化部。藝文界的困惑是,他們既希望得到政府的經濟支持,又不希望以政策主導分配。這種立場其實是正確的,只是應該如何實施,卻涉及很難解決的政治問題。
 同時他們也主張重視藝文的多元性,希望能均衡藝文預算的分配。這就是希望利用公權力來公平的分配預算,以免再次出現這次事件的現象。可是這種困難是政府可以解決的嗎?政府官員只會編列與消化預算,對於文化的價值判斷是不擅長的,藝文界未免期望太高了。
 他們的宣言中,顯然不贊成文化創意產業的政策,可是又主張政府健全文化產業結構,改善文化產業發展環境。他們似乎把藝文產品當成文化產業,把藝文工作者當成文化生產者。從文化經濟的角度看,藝文產品當然可以視為產業,但大家不要忘了,談產業就要談產值,就要談獲利,就與文化的本意脫勾了。這也正是文化創意產業被視為政府重大推動項目之一的原因。政府辦理產業發展是理所當然的,但對藝文發展除了補助之外,卻不知如何下手了!藝文界真的主張把藝術家視為「文化生產者」嗎?英國設立文化部,目的不在文化治理,是在發展文化與創意產業,我建議藝文界不要把發展前途寄望於文化部。
 使我略感不安的,是這份聲明顯然就是以藝文界的利益與觀點發言。藝文界當然有這種權利表達自己的立場,但是他們也知道文化是全體人民的公器,政府的文化政策應該以服務全民為目的,不只是為了培養「文化生產者」。藝文界以自己為本位,常常以為文化就是藝文,文化發展就是培植藝文人士。這當然是文化政策的重要任務,但如果認為政府的文化工作就是為藝文界整備環境,那就未免本末倒置了。
 為此,我非常同意在大選中三黨把文化政策說明白。即使沒有《夢想家》事件,即使文化界的意見對選情極少影響,三黨也應該藉此機會,重整一下文化政策綱要。
 沒有多久,文化界所期盼的文化部就要成立了。回頭看文建會幾十年來的工作,我們能對文化部期盼些什麼?如果政府的領導人覺得只要為文化人安排了理想的位置,提高了預算,就真盡了文化發展的任務,到時候恐怕文化界就更加感到失落了。
 這確實是徹底檢討政府對文化所負任務的適當時機。這樣看,目前執政黨所面臨的《夢想家》危機,反而是值得歡迎的轉機。希望朝野共同掌握這個機會,把未來的文化發展定出明確的方向。
 (作者為建築學者,曾任世界宗教博物館館長)
2011-11-25 10:30:24
阿楨
大陸劇場面面觀 2011-11-27 旺報 劉小令(兩岸劇場工作者)

 要作夢,還是先來看看在中國做夢的成本結構好了,這幾年由於物價與地價飆漲,在北京跟上海等一線城市做戲的成本翻了不止三番,如場租,北京一般座位200至400人的黑匣子小劇場(如國話先鋒劇場、九劇場、蜂巢劇場之類的),現在演出一個晚上的時段場租約為人民幣6000至8000,如果按照台灣劇場的工作模式,進場搭台3天、演出3至4天的習慣,一個小劇場一周用下來,光是場租就約人民幣4萬至5萬,是台灣的3到4倍。有些大劇場的對外場租更是年年高昇,如可容納兩千七百人的北展劇場,現在場租對外報價是一個演出時段要人民幣十萬,在台北國家戲劇院都沒有這麼嚇煞人的價錢。
 作夢的成本與代價
 後台行政宣傳方面的成本也高得嚇人,如果是涉外演出單位,要弄到一個「可以公開宣傳售票演出」的報批許可,少說也要4、5000塊,而宣傳方面,光開一個記者會也是所費不貲,可不像在台灣,演出前找個下午,印一下新聞稿、排一兩個片段,頂多整理出一些贊助的物料當伴手,讓十個手指頭也可以數得出來的大報大電視台記者來採訪就完了;在中國,每個記者都是要拿實打實的車馬費的,基本數是人民幣3百,有些電子媒體還得文字與攝影記者分開給,算算開一次記者會的成本,少說也都要人民幣1萬塊錢起跳。
 林林總總加起來,光是場租與宣傳成本就佔去2分之1強,所以中國本地的小劇場演出,通常都得兩週起跳(約10至12場左右),而且一開始就得規劃2輪以上的演出場次,加上壓低演員費用(如果是一般的話劇演員,一場演出費約為人民幣400至600百,是台灣普通劇場的2分之1左右,不過另計排練費用),加上贊助與包場,才能勉強考慮回收,更別說如果是台灣團隊,光是機票、住宿、加上比中國貴的演出費用,成本比本地成本演出高上兩倍,演出場次還多半只能3、4場,場子好不容易才捂熱,人就要走了,相關主角在當地市場知名度又不高、沒有台緣,算起來是非常賠本而且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因為北京自己的演出都已經多到爆炸,每年藝術院校的畢業生都苦於龐大的成本而辛苦找出頭天,我們還笨笨地引進外來品種搶市場,某程度實在是很顧人怨的事。
 京滬劇場 熱鬧發聲
 ……………
2011-11-27 11:18:29
版主回應
 孟京輝的青戲節 可觀
 孟京輝,這個允稱中國最會操弄市場、製造話題的導演,在每年幾乎都有兩個大型製作、4至6個小型製作、創下自己的戲同時在全球八地巡迴的紀錄,同時還經營一個4百人左右的蜂巢劇場時,仍然持續作著北京青年戲劇節(以下簡稱青戲節),一路至今已經第4屆,規模也從首屆的19檔戲,演變成今年10多個國家參展、超過50檔戲、總場次將近兩百場的大爆炸。
 相較於亞維儂、愛丁堡的昂貴參演條件,青戲節提供的條件已經算是相當友善,青戲節提供的劇場多半已算是北京比較主流的小劇場,如國話先鋒劇場、九個劇場等,今年甚至為導演黃盈的《黃梁一夢》喬到了國家大劇院小劇場的場地,演出團隊不僅不需支付這些劇場的場租與相關報批行銷成本,本地原創劇目約可有人民幣11萬5至2萬的補助,而涉外團隊就統一提供食宿與接送,外國團隊的演出與差旅費用則由青戲節出具正式邀請函,讓團隊自行運用與報批。
 台灣劇場優勢 何處?
 青戲節從去年開始,孟京輝就帶著一些30歲上下的年輕導演,跟亞維儂開始建立雙向交流模式,今年的模式是7月時先帶著6組作品去亞維儂,以China Kisses作為整體形象主軸,然後在當地演出時挑選成本規模合適的作品,9月時邀請回來青戲節演出,而在團隊去亞維儂時,還動員分批志願者一起在亞維儂露營遊行,在宣傳與記錄上做得相當完整,相較於台灣團隊規模近似、行銷操作卻淪於各自為政的狀況,不得不佩服孟京輝的動員能力相當驚人。
 雖然每年其中運作難免混亂,孟京輝看得遠算得長,欲當武林盟主的野心也十分明顯,但無可諱言,在同等地位的華人導演中,他這幾年實打實地經營青戲節、給年輕人舞台的作為,的確有其扶植後進的實際價值,北京現今活躍的青年導演如邵澤輝、趙淼、黃盈、胡曉慶等人都是每屆青戲節的常客,而他們在青戲節上發表的作品,幾乎都會在後續落地進行更多場次的商演,邵澤輝在首屆青戲節發表的《在變老之前遠去》連演4年、場次破百,可見青戲不光只是大家湊熱鬧,更有降低青年導演研發成本的實際功效。
 這樣的模式也漸推展至內陸與二線城市,如成都新成立的唯一一家民營小劇場八點空間,近來也舉辦了與成都雙年展合作的首屆國際戲劇節,邀請的皆是北京青戲節中展演的劇目,青戲節某程度作為北京小劇場較具品質保證的研發中心,江湖地位幾可確立。
 而反觀台灣,與孟京輝具有相仿江湖地位的創作者,不是苦於生計,就是忙著包辦大型工程,鮮見主動扶持新一代拓展市場者,如最近引起極大爭議的表坊,其子團外表坊時驗團此前4次進北京與青島演出,都不是表坊主動進行,也不是前陣子來台的蓬蒿劇場創辦人王翔所宣稱的「數度操作」,都是民間相關人士協調操作,付出極大引進成本,而這些引進工作,也都非1、2年所能見效,至今相關操作單位還因此負債累累。
 在光譜上,我們還有位置嗎?
 而這些成本,不見得能回收,為甚麼?
 因為老實說,我們的優勢已經越來越少了。
 再拿外表坊舉例,筆者曾引進其劇目《暗殺Q1!Go》與《雲淡風輕》,前者在頗受好評後,的確有在北京工作的台灣人試圖以北京當地演員本地化,但票房不佳,後者則是被觀眾評為通俗情感劇,更難拓展後續商演可能;台灣的創作者的確在創意上目前還有一點領先優勢,但演員的基本功相較中國演員就差一大截,而面對中國市場,很多笑點與關切點難以接地氣,若要耗費比較大的成本引進好作品,就得跟投資或是贊助者談市場,但如果一直停留在研發展演的階段,創作者又難以放下文化高度的身段,這種賠本生意誰要作?講得現實點,如果戲有極高的商業價值與大腕人脈如《瘋狂電視台》,中國演出商早就捧著錢上門了。
 最近北京最火的文化娛樂事件,當是小成本(約人民幣千萬左右)的電影《失戀三十三天》,在好萊塢大片的夾擊中異軍突起,票房已經過億,大勝同期由台灣導演林書宇、陳正道等執導的其他合拍片,在眾人的評論中,我看到這麼一段:「過去十年,對中國電視劇來說,就是去港台化的十年。今年,一頭一尾,《將愛情進行到底》與《失戀三十三天》,正式拉開國片與台港片隔斷臍帶的序幕。本土。本土在最基本的概念中,其實就是去港台化,放棄一堆港台演員演繹大陸本土故事的扭曲『市場衝動』。讓大陸的主創人員更為順利去直接呈現在這個時空中的情感沈澱。這個情感沈澱一方面是說這個時空的人有著怎麼樣的欲求,另一方面是主創對於自己的本土有著怎麼樣的想像性。」
http://news.chinatimes.com/mainland/11050504/112011112700208.html
2011-11-27 11:26:14
阿楨
大團體嫌錢少 小團體哭末路?2010-10-08顧展蓉 (另參本館:《臺灣現代劇場研討會論文集》 表演場費也漲 《閒置空間‧新造化》 蚊子館再啟 馬文化政策

最近華山起藝活動中,舉辦2010年文化論壇,邀請了官方代表及學者來參加,探討文化現象。第一場主題為「新劇場‧新希望」探討劇場資源重整與創新通路方向。長久以來,台灣表演藝術團隊面臨演出場地缺乏的窘境,目前規劃興建中的新場館,依舊不足以解決表演藝術團隊各類演出所需;而文建會資金補助藝術團體的問題,也持續備受爭議。
  官員、團體各執己見
當天文建會第三處處長許耿修說明了新建劇院的概況。許耿修指出,其實台灣已經有夠多的劇場、展演空間了,他的建議其實是希望刪減預算。太多的展演空間、閒置的文化中心都最後都養成蚊子館,這些空間都搞不定了,還要再興建?他也舉例,有個花了數十億建造的劇場,在不遠的幾公里處,又要再花大錢建一個類似的空間,他評估當地的概況,覺得根本沒有必要,但是政府還是決定撥款興建,他質疑,真的需要這麼多展演空間嗎?
此次論壇的主講人王孟超(台灣技術劇場協會常務監事也是雲門舞集的技術顧問),根據這個觀點大肆批評,他認為,台灣的展演中心永遠都是不夠的!台灣多少的小劇團,始終排不到演出機會,所有的文化中心等都是要排檔期的,通常以篩選知名度高的劇團優先,小團體沒有曝光機會,該如何生存?
  藝文團體的訴求?
像這樣的問題,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展演中心該建還是不建?如台北市文化局有個方案叫「藝饗空間網」計畫,集結台北市政府各局處的現有閒置空間,提供藝文團體表演與進駐。當初的立意就是因為藝文團體在台北付不起高額租金,造成台北藝文人才流失,才有這樣的想法。如此的方案,不但不會讓現有的展演空間流落到養蚊子,也提供了藝文團體很好的展演機會,那除了台北之外呢?其他各縣市的文化局是否能也有類似方案?才不至於讓蚊子館一建再建。
  其實當天出席論壇的成員,除了台上的演講者,多為劇團、從事表演藝術者,參加文化論壇,最主要還是希望近距離接觸文建會官員,向官方表達自己的訴求。小團體最大的訴求是什麼?當然除了有地方表演之外,就是希望得到資金的補助。當天就有劇團質疑到,文建會補助的分配是否有問題?只看票房嗎?要是只補助有票房的大團體,小團體如何能得到機會曝光?又怎麼會有壯大的一天?
2011-12-02 10:11:55
版主回應
  問題何時能解決?
相關的問題永遠都爭論不休,說穿了政府怎麼做,都不會有人滿意。以文建會補助的重點團體雲門舞集來說,記者訪問到在雲門多年的企劃,他表示雲門的資金永遠都處於不夠的狀態,並不如大家以為的錢很多。不過他同時也承認,雲門舞集能得到政府的補助,一來因為知名度大,二是得獎多。這不就是小的表演藝術團體罵的最兇的點嗎?
  但這能怪誰?如今政府補助團體要求效益,當然以大團體為首選,即使是願意推廣藝術的企業,以商人角度來看,必定支持對自己有利的,至少一定是有聽過的藝文團體,一來是可以引人注目,二來當有表演的時候,票房賣的好,對自己也有很大的幫助,誰不想挑對自己有利的事情來做?除非自己是真心喜愛藝術的大老闆,才有可能去發現優質小團體,但難免也有遺珠之憾。
  小團體得不到資助,只能希望能多建展演空間,但是建了一堆又如何?公家機關在運用這些空間資源的時候,仍有許多法律侷限,例如要不要OT營運轉移出去?這樣的空間交由誰來管理,誰來負責?公家建再多的劇場都不可能專屬某個團體,小團體到最後還是要申請。
  申請不到,一樣,又繼續吵著自己沒有經費、沒有補助,抗議政府不重視弱勢小團體,然後希望政府再多建表演空間……根本沒完沒了,永遠都在爭論一樣的問題!而接受到補助的大團體,永遠都覺得資金不夠,得了便宜還賣乖!這樣的問題難道政府從來都不知道?還是知道了始終無法解決?實在令人匪夷所思。
http://artnews.artlib.net.tw/228/290/cover.html?page=47
2011-12-02 10:12:18
阿楨
這兒是香格里拉 Finding Shangri-la 2009/02/27

導演: 丁乃箏
演員: 丁乃箏 朱芷瑩 吳中天
劇情簡介
本片是表演工作坊繼《暗戀桃花源》、《飛俠阿達》後第三部電影作品,由丁乃箏編劇、導演,並由曾演出《色戒》的朱芷瑩和潛力男星吳中天主演。
痛失愛子的季玲﹝朱芷瑩飾﹞,被懷念與怨恨給糾纏。某日,她在兒子的房裡找到了一張「尋寶遊戲」的紙條,指引她去雲南香格里拉的聖山,她認為這是已逝的孩子給她的召喚,於是動身前往有人間仙境之稱的「香格里拉」尋找答案。
旅途中,季玲遇見了神秘男子Alex﹝吳中天飾﹞,兩人攜手尋訪聖山,婚姻生活陷入膠著的季玲,為這名男子深深吸引,男女間的激情油然而生,在探訪聖山的過程裡,季玲卻為Alex的身分漸感質疑。
某日,季玲不慎跌入山谷,並為一個藏人家庭所救,其中有個藏族小孩和她十分投緣,在那片開闊寬廣的天地裡,小男孩別有玄機的話語,讓她不斷受到啟發,緊閉的心房像打開了門。
這一趟如夢般的旅程,讓季玲重新認識自己的生命,而她也將揭發那名神秘小男孩的真實身分...。
當你以為生命一無所有,別忘了,至少你還有自己...。
本片為導演丁乃箏首度執導的電影,原本是表演工作坊同名歌舞劇,但將原本描述父子情感的戲轉換成母親對已逝兒子的思念,並前往聯合國世界遺產─雲南的香格里拉拍攝。片中美麗的山間大湖是「蜀都湖」,也是電影《無極》的拍攝地點之一,但當時曾因善後問題引起糾紛,在導演向當地居民保證絕不會使用到一根釘子之後,才取得拍攝許可。
而片中那位重要的藏族小孩則是在當地國小作大規模選角,在50位小朋友中找到了名為「格桑定主」的成熟小男孩,會騎馬的他和母親一同參與本片演出,表演十分順暢生動。
2012-03-17 12:41:42
版主回應
(楨:上片嫌假禪密之名
上片又嫌假後現代之名!)

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李小龍的阿砸一聲》
2011/05/13~2011/05/15
主辦單位: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超時空科幻摩登神話
常民三部曲之二《李小龍的阿砸一聲》
穿越時空,重返台灣七O年代現場,見證無畏的青春--
繼《膚色的時光》、《麥可傑克森》之後,
台新藝術獎首獎導演王嘉明又一震撼劇場核爆彈!
  一九七O
我們在世界地圖上失去座標
離整個宇宙中心越來越遠
彷彿漂浮在外太空的無重力狀態
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重回地球表面......
當李小龍出現在螢光幕上
手拿雙截棍上挑下砸,左攔右格
凌空飛踢,怒吼阿砸一聲
我們都曾經純真地相信,世界可以被改變
一個人人都需要英雄的年代,誰才是真正的龍的傳人?
  節目導介
繼《麥可傑克森》以流行天王的勁歌熱舞,引領觀眾集體追憶台灣80年代的流行與通俗文化之後,台新藝術獎百萬首獎導演王嘉明的「常民三部曲」之二,將以一代武打巨星「李小龍」為象徵核心,重返台灣70年代,呈現一段對「龍」的追尋、迷惘與失落的故事,藉此隱喻70年代台灣與世界政壇的局勢變化及身分認同的處境。
  全劇以超時空的科幻敘事手法,描述一段橫跨六代的神話寓言。一對戀人,被天神指派到人間負責測量時間與空間,但因耽溺於愛的小宇宙而惹惱天神,被放逐人間。他們在這片土地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為自己取了一個姓:龍,並生下了23位調皮的小孩。
  天神原想饒恕他們的罪過,卻被這群愛玩遊戲的小孩惡整,於是憤怒地指派瘟神,殺盡全家。但瘟神卻在屠殺過程愛上了其中一位女人,停止了殺戮,23位小孩僅殘存5位,女人也因踩到瘟神的影子而懷了三位個性迥異的小孩,天神憤而丟下一句咒語,讓這個「龍」的家族世代都陷入無止盡的鬥爭輪迴中……
  這是一個關於「龍」的傳說,一則隱喻台灣70年代認同問題的愛情政治神話詩篇,一次融合影像、恰恰、合氣道、武術以及民歌、電影配樂、華麗搖滾的當代劇場新美學。
  導演-王嘉明
─最受年輕世代共鳴,出手必掀話題,引領創作趨勢的劇場潮流教主
─作品連續三年入圍台新藝術獎年度十大表演藝術,第六屆評審團特別獎、第八屆百萬首獎得主
─2008年獲國際劇場大師Robert Wilson欽點,為募款晚會擔任開幕籌畫,紐約時報評選年度十大晚會演出
─2009年誠品春季舞台《膚色的時光》,以陳綺貞的情歌為推理音樂劇線索,十九場演出場場爆滿
─2010年臺北藝術節《麥可傑克森》,拼貼通俗流行文化帶全場觀眾重回熱血沸騰的80年代
http://www.ntch.edu.tw/program/show/40408e952e089bab012e28c83a04065b?lang=zh

李小龍的阿砸一聲---重新解構的七O年代

中場休息的時候,我感受到來自先生的挫折。
因為他覺得我看得很投入,可是他幾乎無法進入狀況,他感覺很受傷!
我要他放輕鬆,就當作在讀一個很年輕的孩子的想法。
而這個小孩,從未經歷過七O年代,他用他的眼睛在解構當時發生的事!
七O年代是我國中及高中的時候。所以,我很清楚記得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中美斷交、蔣公過世,處變不驚、莊敬自強的那段日子。
許多的英文歌曲,是那個時學會的,也看了一堆志文出版社的書。
我不會忘掉自己的青春期!
可是,這次「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演出的「李小龍的阿砸一聲」,就像人的臉經過畢卡索的眼睛後,所有的器官都移位。
七O年代的符號、故事,幾乎都被重組、改裝。
演出的內容,已經不是自己熟悉的年代,只是一個純粹的舞台!
當一切都回歸到舞台時,就挑戰觀眾的接受程度了。
尤其劇本本身就挑戰權威,批判那個用同仇敵愾來包裝專制的年代。
我有個小小的感覺,如果劇本給表堂的同學來演,大家一定玩瘋了。
會這樣寫的原因,是….除了姚坤君老師外,我無法感受到其他演員的舞台專業。所以,業餘演員應該也可以演的很有趣!
(說書人的演唱除外!)
忘詞、落拍、咬字不清、舞蹈跳的2266….
幸好華麗、夢幻的舞台設計,掩飾了演員的不足。
舞台設計充分利用到國家戲劇院的優點。
然後,既然是運用七O年代的元素,好像少利用到一個東西:外星人!
因為最近又被炒作的外星人專家:丹尼肯,就是在那個時候出書的!
http://blog.udn.com/finngirl/5209355
2012-03-18 12:51:47
阿楨
現代戲劇講座:從寫實主義到後現代主義 (書林 1995)

  內容簡介
  本書極為精練地介紹了西方寫實主義、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三大戲劇思潮的發展脈絡,及其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和理論主張。條分縷析,言簡意賅,其厚積薄發之功底躍然紙面。
  作者簡介
  鍾明德,紐約大學表演研究所戲劇博士,現任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副教授,425環境劇場藝術總監,亞洲文化協會台北分會執行長。曾任台灣省電影製片場編導,紐約世界日報專職影劇評人,台北劇場聯誼會創會會長。
  
現代戲劇論集-發展論、作家作品論、演出論 (心理 2007)

  內容簡介
  本書包含現代戲劇發展論、現代戲劇作家作品論以及現代戲劇演出論三篇。
  「現代戲劇發展論」介紹了寫實主義派、自然主義派、象徵主義派、表現主義派、怪誕劇、超現實主義派、存在主義派、史詩劇場、荒謬劇場等戲劇的發展,並分別舉一些作品予以印證。
  「現代戲劇作家作品論」論述了七位現代中西戲劇家及其作品,包含:尤金.歐尼爾、梅特林克、皮藍德羅、斯特林堡)、契訶夫、黃美序、徐訏等戲劇家,這些中西戲劇家的作品各呈現了不同的思想與觀念,創作表現方面更各有擅長,尤其他們寫作技巧都有其特殊的一面,影響了現代戲劇之發展。
  「現代戲劇演出論」討論了當代劇場演出之風格,也探討了布萊希特戲劇的演出,並論及我國舞臺劇演出之史略。

消費時代的戲劇 (書林 2007)

  內容簡介
你不得不承認,中港台三地的戲劇正逐漸成為消費社會的一部分。
我們當然要清醒地認識到流行文化、消費文化媚俗、庸俗甚至低俗的一面,
但迫切需要面對的是,戲劇如何在成為消費性商品的同時,仍然保有自身的藝術性與探索性。
  本書是中國戲劇學家林克歡對兩岸三地劇場環境的長期觀察,本書集結他在中港台各報刊雜誌上發表的評論文字。
  作者簡介
  林克歡 1941年生於香港,廣州暨南大學中文系畢業,現任中國青年藝術劇場院長,中國話劇藝術研究會副會長,並為國家一級評論員。
2012-05-25 14:01:39
版主回應
動作的文藝復興-現代默劇小史 (耿一偉 黑眼睛文化 2007)

  內容簡介  
  本書從介紹默劇(mime)與啞劇(pantomime)的區別開始,解析科波(Copeau)之後現代默劇的系譜傳承,包括德庫(Decrous)、巴洛(Barrault)、馬歇.馬叟(Marceau)、樂寇(Lacoq)等二十世紀大師,簡述默劇在歐美各地及台灣的發展,最後說明默劇影響現代演員訓練,帶來一股動作的文藝復興。  

戲劇原理 (書林 2004)

  內容簡介
  《戲劇原理》是著名藝術理論家姚一葦先生近半世紀以來研究與教授戲劇的成果。
  全書分〈戲劇本質論〉與〈戲劇形式論〉兩編,對戲劇的定義、戲劇意志、戲劇動作、戲劇幻覺、戲劇時空的處理皆有深入的探討與剖析;立論根據則上溯柏拉圖,下迄近代名家戲劇理論,並佐以著者自己獨到的見解, 因此理論系統粲然大備,堪稱近代戲劇理論扛鼎之作。 

台灣戲劇:從現代到後現代 (秀威資訊 2010)

  內容簡介
  此書為馬森教授近年來探討台灣戲劇發展的系列論著集結。從日據時期新劇以降,台灣的戲劇發展歷經「文化戲」時代、「皇民化」時期、光復初期、「反共抗俄」時期、「新戲劇」時代、小劇場時代等階段,直至今日的多元風貌,皆有一貫脈絡可循。
  從「二度西潮」理論出發,說明第一度西潮所帶來的「擬寫實戲劇」已為第二度西潮的「現代主義」與「後現代主義」取代,使台灣從一路追隨大陸戲劇的腳步,變為大陸戲劇發展的引路者。作者明白指陳出台灣戲劇所面臨的困境,及其掙扎、超越的精神轉折。  

凝視臺灣當代劇場:女性劇場、跨文化劇場與表演工作坊 (段馨君 華藝 2010)

  內容簡介
  劇場反映人生。臺灣不只有雲門舞集,還有多重文化的戲劇演出,多樣化的創新風格,以及另類的舞台戲劇再現。本書運用新穎且實用的跨文化主義(Interculturalism)和女性主義(Feminism)的方法研究臺灣劇場歷史的發展脈絡,並解析17個(16個在臺灣,1個在洛杉磯)分別由賴聲川、周慧玲、魏瑛娟、戴君芳、吳幸秋、王墨林、謝喜納與陳士爭所執導的表演。藉由比較這些劇場表演與其他在美國和法國上演的代表性劇場,作為表現臺灣劇場文化的多層面及其互動的例子;也說明了表演和文化的全球化反映了全體人類的情感、思想、存在和美學。 

飄浪舞台:台灣大眾劇場年代 ( 邱坤良 遠流 2008)

  內容簡介
  二十世紀二○年代到六○年代的台灣,從和平走向戰亂,從戰亂又走向戒嚴。日本殖民者去了,國民政府來了。政治形勢始終嚴峻,民間生命力卻總找得到出路。這是一個「大眾劇場」的時代,也是一個庶民集體參與創造的年代,更是台灣戲劇與大眾文化彌足珍貴的年代。  

曲韻悠揚:台灣傳統戲曲歌仔戲 (陳玟惠 麗文文化 2010)

  內容簡介
  本書從歌仔戲的發展變遷、劇場藝術、劇本創作、欣賞舉隅、面臨的問題等五個方向論述,並附錄十篇傳統戲曲教學教案、學習單,有助於教師教學使用。

中西戲劇發生學 (國家 2010)

   內容簡介
  古希臘戲劇發生於酒神祭祀儀式,中國戲劇發生於儺儀。酒神祭祀儀式與儺儀的同一性為中西戲劇藝術的發生提供了同一的儀式前提。儀式是以概括性、整體性符號表達集體性情感,藝術是以具體性、個別性符號表達個體性情感。藝術發生於儀式,作為藝術的戲劇發生於作為儀式的戲劇。中西戲劇從儀式向藝術轉換的起點是宋元戲劇與古希臘戲劇。
  戲劇從儀式向藝術轉換體現為儀式「魔力」轉變為藝術「魅力」、儀式「淨化」轉變為藝術「教化」。促使儀式向藝術轉換的根本原因是社會巨變導致集體性不安全感使知識階層與民眾階層具有同樣的「補償需要」,當社會恢復穩定,集體性「補償需要」不再存在,戲劇就成為表達個體「移情需要」的形式,從而完成了從儀式向藝術的轉換。中國戲劇在完成從儀式向藝術的轉換後並沒有確立起獨立的藝術形制,而是延續了「禮樂」傳統,從而使得中國戲劇成為「戲曲」;西方戲劇徹底完成了從儀式向藝術的轉換。作為藝術的中西戲劇分道揚鑣。

當代戲曲新觀點 (國家 2008)
  
  第一章闡述高行健所編《八月雪》,討論此劇如何創新劇場藝術,將禪理呈現在戲曲上。
  第二章分析京劇《駱駝祥子》,探討其在編、導、演、舞美方面的全新創作理念。
  第三章討論《徽州女人》之舞臺設計以及主題意蘊,說明此劇何以廣受好評,搬演百餘場之多。
  第四章則以唐明皇與楊貴妃為主角,剖析《大唐貴妃》的文學藝術及劇場演出之得失。
  第五章探討京劇《牛郎織女天狼星》,說明其在角色、唱腔與舞蹈等方面上的諸多創新。
  第六章以「美人蛇」為核心,將歷代白蛇戲加以串連,進行全面的整理與研究。
2012-05-25 14:11:33
阿楨
查無實證 夢想家案簽結 2012-09-04 中央社

 台北地檢署偵辦「夢想家」音樂劇被告發疑涉圖利案,因查無實證,今天將全案簽結。
 建國百年國慶晚會音樂劇「夢想家」因花費超過新台幣2億元,引發爭議。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去年11月初主動將案件移請檢調偵辦,民進黨也向台北地檢署控告時任文建會主委的盛治仁涉嫌圖利。
 4月17日北檢傳盛治仁到案說明,庭訊結束後,針對媒體提問是否圖利賴聲川等問題,他說,他與賴聲川沒有特別私交,而這個標案共有13個廠商,「我跟廠商根本不認識,都可查證。」
 「夢想家」總導演、表演工作坊藝術總監賴聲川在4月26日到北檢接受偵訊,他面對記者提問,答稱自己是清白的。
  回應
終於還前文建會主委盛治仁清白了!接下來看看那些污蔑他的政客,媒體和文化界人士要怎麼找下台階了!?

北檢簽結夢想家案 馬、吳、盛皆無不法 2012/9/4 11:42

  建國百年國慶晚會音樂劇「夢想家」貪汙圖利案,台北地檢署4日偵查終結,3名被告馬英九總統、副總統吳敦義、文建會前主委盛治仁均查無違法事證,未涉刑事罪嫌,予以簽結。
  北檢襄閱主任檢察官黃謀信說:『(原音)有關賴聲川人選之選定,馬英九、吳敦義並未具體指示。另關於標案預算金額2,200萬元部分,乃盛治仁參考國內外大型演出經驗而自行決定,後續規劃及標案之選定,亦為盛治仁、文建會、建百基金會相關承辦人與表演工作坊接洽,均與馬英九、吳敦義無涉,自難認馬英九、吳敦義有何不法之犯行。』
  雖然沒有刑事責任,但北檢認為,盛治仁編列晚會預算缺乏具體規劃,只因信賴表演工作坊就編列大筆預算,涉有行政疏失。黃謀信說:『(原音)又僅因信賴表演工作坊所提之預算金額,即編列2億5千多萬預算籌備該晚會,檢察官調查後,認為其間不無行政疏失或行政瑕疵,故承辦檢察官將另函請權責機關,就本件行政缺失部分予以究責。』
  建國百年國慶晚會搖滾音樂劇「夢想家」因為支出超過新台幣2億元,經費過高引發爭議,藝文團體還曾連署要求當時的文建會主委盛治仁下台。文建會在去年11月主動移請檢調偵辦,盛治仁也請辭主委獲准。

詳參【圖博館】:馬文化政策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台灣現代劇場研討會論文集》
2012-09-04 13:03:09
版主回應
從宇昌、夢想家到豪華農舍案的省思 2012-09-05中國時報社論

 日昨蘇嘉全豪華農舍案與夢想家案,兩大選舉案件相繼告一段落,但這只是形式上的終結,相關爭議卻似乎並未就此止紛息爭。這是台灣的悲哀,如果我們不能從這些案例中得到教訓,最後不但政治對立更加惡化,只怕連做為最後一道防線的司法公信力也會跟著挫傷。
 蘇嘉全豪華農舍案、夢想家案、再加上之前簽結的蔡英文宇昌案,這三大選舉相關案件,情節雖各有不同,或有涉及圖利自己及他人之別,或涉及違法及失職,但三案最大的相同之處在於,相關案情也許行之有年,卻直到選舉時才被踢爆。
 就以宇昌案為例,因為查無蔡英文有中飽私囊或是非法濫用等情事,並未涉及不法,特偵組日前簽結;只是,特偵組的偵結,卻引發另一波爭議。蔡英文及民進黨反控國民黨,大選時惡意操作宇昌案,意在影響選情,民進黨甚至指證歷歷,認為國民黨在宇昌案的抹黑,確實是蔡英文由勝轉敗的重大關鍵。
 但是,法律只是最低的標準,即使法律上全身而退,卻並不代表當事人全無瑕疵。身為高官,蔡英文在卸任後擔任宇昌董事長,表面上因為不是生技相關業務主管,所以沒有旋轉門問題;蔡英文也宣稱自己以家族資金投入,是為了國家的生技發展。但真相是,蔡英文副閣揆任內就知悉國發基金投資宇昌二千萬美金,因此在接手前已知道這是一個穩賺不賠的生意,當政務官因為職務關係,比別人多掌握了珍貴的「內線消息」時,難道不該自我節制、有所利益迴避?
 相關的利益衝突的灰色地帶,本來就是政治該處理的,但案情於選舉期間爆發,在藍綠對立的政治氛圍下,確實是理未易明。畢竟,宇昌案發生時間,是二○○六年五月蔡英文卸下行政院副院長職務前後,但是國民黨政府卻直到二○一二年才開始徹查,難免遭人有「養案」之譏。只是,民進黨捫心自問,今天如果是國民黨候選人有同樣的資料落在他們手裡,難道會捨得不出手?事實上,民進黨也常常藉著司法來為選舉助勢。
 同為選舉時爆發的夢想家案,就是由綠營出手的案例。該案由民進黨告發,檢舉前文建會主委盛治仁、總統馬英九等人涉貪汙及圖利罪嫌。台北地檢署於昨日偵查終結,查無犯罪實據;但對於晚會經費暴增,檢察官明白表示,盛治仁應負政治責任,函請行政機關究責。
 確實,正如檢察官指出,「夢想家」耗費二億的表演,民眾觀感不佳,事涉政治判斷,未必是法律問題。更重要的是,夢想家案牽動的是文化、藝術政策,政府如何看待及補助表演藝術,都是可以討論的政策,但是在藍綠兩大黨的炒作下,文化議題被政治綁架,淪為選舉口水,淹沒了真正嚴肅的文化政策議題,這才是最可惜之處。
 夢想家案及宇昌案都是選舉牽動司法,司法雖然未能全然止紛,但至少某種程度釐清政治與法律責任的界限;相反的,蘇嘉全因豪華農舍案遭監察院彈劾,卻是治絲愈棼。畢竟,台灣鄉間處處矗立名不副實的豪華農舍,但這是中央的政策、立法院修法開後門、及地方政府的縱容而成。蘇嘉全曾經擔任農地政策機關主管,不知以身作則,竟帶頭鑽法律漏洞,也任由妻子蓋起豪華農舍,確實可議;但是監察院不從政策及執法機關下手,單挑蘇嘉全的豪華農舍出手,可說是見樹不見林,不免引發黨爭質疑。
 台灣選舉案件「源遠流長」,興票案是始祖,這個明顯有政治鑿痕的案例,讓宋楚瑜痛失總統寶座。可以想見,有了宇昌案等前例,今後負面選舉仍將源源不絕;畢竟,弊案夾雜的負面選舉,總能發揮極大的殺傷力。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如果能讓從政者戒慎恐懼,因此帶動清明政治,那麼,負面選舉或許也未必全然那麼負面。台灣的悲哀是,在極端的政治對立氣氛下、尤其是緊繃的總統大選,負面選舉很難帶來政客的反躬自省,反而強化了黨派間的各說各話。我們如果要從這一連串的司法動作中記取教訓,就該切記:法律責任終結之際,正是政治及道德責任開啟之時。如果政客都能記取這一點,才可能從根本解決負面選舉問題。
  留言:
  民進黨的嘴臉就是沒被起訴或被判無罪就說司法還他們清白,被起訴或被判有罪就說司法迫害。陳腔爛調!能不能說些新鮮的?
  宇昌案簽結,民進黨說還我清白;夢想家簽結,民進黨說辦綠不辦藍!在台灣,只許台獨皇民放火,不准別人點燈
  相關新聞
監察院:蘇嘉全執法知法而違法
豪華農舍案遭彈劾 蘇嘉全:名下無農舍遭彈劾 政治審判
彈劾蘇嘉全一人 監院自陷風暴 2012-09-04中國時報 楊毅特稿(楨:打不老虎都罵的呆歹彎理盲濫情的霉體銘手酩嘴政剋冥眾/邪者磚家叫獸! 詳參【圖博館】:監院新生 美濃青春痘 小龍女神話 馬政治迫害 馬文化政策)
2012-09-05 09:56:54
阿楨
專訪編劇紀蔚然 談改編《艷后和她的小丑們》2012-03-20 PAR表演藝術

  作者已死,那我呢?
紀蔚然自問,莎劇可以被當代劇作家自由挪用、僭越、撒野,但是當演員背著劇本念台詞,他們難道不是受到劇作家的支配和控制?「作者已死,那我呢?當劇本上演的時刻,作者死了嗎?」劇作家就算死了也陰魂不散。於是他的改編不只疏離地調侃莎翁,讓說書人發出「莎士比亞能寫擅掰,劇本總是又臭又長,但是他卻漏掉了安東尼和女王久別重逢的感情戲」這些議論,也後設地批判他自己這位劇作家,讓提詞者幹譙。
  政治與愛情都是一種遊戲——愛情可以被拿來當作政治豪賭的籌碼,當然也可以反過來把政治鬥爭、軍事戰爭全部化為強效的催情劑——豔后本人便是這場遊戲的超級玩家,玩到所有人都成了圍著她打轉的小丑。
  紀蔚然看出這一點,於是這段政治和愛情的戲碼到了他的手上,又有了一個新的名字:《艷后和她的小丑們》。
  謎樣的女人 難演的角色
……………
http://mag.chinatimes.com/mag-cnt.aspx?artid=13085

《艷后和她的小丑們》小觀眾的碎碎唸分享:

今天看了國光劇團的《艷后和她的小丑們》,老實說看得不大盡興....
也不是說戲難看或討厭......第一次看戲看得一肚子悶鳥....= =
那感覺像是看搖滾莫札特當小莫和薩薩正抱在一起的時候,忽然Dove跳上台說:
"嘿~大家知道為什麼沒有男女對唱嗎????我來告訴你們!!!^_<"
X的!!就算我想知道也不要在這個時候這樣講出來好嘛!!!???=______=

我喜歡當代傳奇和國光的新編京劇,喜歡魏海敏,對這個題材也感到好奇~
對這齣劇沒有什麼概念就去看了,光看這個劇名是悲劇還是鬧劇也不知道~
一開幕,豔后的獨唱就婊了以她為題材的戲劇(大意是她什麼都不怕,就怕她的故事被後人亂演...)
這種新鮮又直白的”不妙”感一直持續到最後........

編劇大膽用了戲中戲的手法,安排編導角色上台自己破梗吐槽,似乎刻意製造疏離感~
一個原先要飾演"占卜師"的角色因為遲到被喀戲,但該演員又一直回劇場嚷嚷不走~
還有一個搞不清狀況的提詞人的角色,一開始拿的是莎士比亞的劇本不知劇本早被改編了
最表面的解讀----提詞人代表原著,占卜師代表被改編劇本去除的"命運"的觀點
台詞中還自婊別亂加進女性意識啦,文藝腔啦,政治部份刪掉啦~
2012-09-29 08:35:39
版主回應
是增加了趣味性和思考性,可是這樣跳進跳出看戲曲很不痛快
要不是角兒們撐得起就敗了,不大喜歡編導把自己放這麼大,自己跳出來導讀解構,這樣玩有點浪費演員
就算我不算”傳統”戲曲迷,也不排斥這種編劇手法
但整齣戲缺乏統一的調性讓人很難融入(也許這就是編導要的效果)
連帶使得澎湃的音樂路人化,帶來的不是感動而是哭笑不得~
當年爭議頗大的八月雪也是看過,就算看不懂,至少我還能接受玄虛模糊留下的空白
而直接在舞台上破梗,掉書袋,剛開始還覺得有趣,但比例太多太超過了,覺得只是在耍小聰明,並不特別高明~
剛開始以為不惜用戲中戲的結構破壞本編的質感是要講什麼大道理?變什麼大戲法?看到後來只覺得空洞
難道把改編劇本可能遭到的質疑呈現在台上當有趣就可以避掉批評?省得解釋?

不禁要質疑是不是編導沒有能力將所有想法統合在一個完整的敘事面來詮釋才採取這種方式?
(能玩到像電影蘭花賊那樣就服你....)
進一步的問題是----京劇的形式適合詮釋這種劇本嗎?或說這種劇本需要以京劇來表現嗎?
如果最大重點是要表現編劇對這個題材的新解,用話劇音樂劇其他方式也可以呀,何必動用華麗精細的製作呢?

雖然我是一個只看過幾齣新編京劇的外行小觀眾,新編京劇融入的元素也很多元
對於會在劇中獲得什麼樣的滿足還是會有些固定的期待:
傳統京劇形式和舞台表演本身的美感和藝術性,結合現代與傳統的娛樂性,劇本與台詞帶來的思考性
這一齣戲在第三項作得很直白了,只差沒要求觀眾站起來動動腦,而且深度不足
劇中有丑角,不乏詼諧的對白與橋段,視覺上的享受和娛樂性也是有~
但第一項被切割得很破碎,想要好好欣賞融入唱段場景的時候馬上被解構掉,情緒被打斷
看戲習慣是看到聽到精彩的段子馬上鼓掌叫好
而這齣戲的敘事方式跳進跳出,劇情節奏不留空檔,相當強勢的推演下去,似乎也不期待觀眾的反應,令人無從"著手",唱功佳武功佳的演員得到的掌聲恐怕沒有一句過場俏皮話得來的多,嘆!!

舞台的部份....音效是怎麼回事啊???!!!mic的問題嗎????(3/31 PM2:30)
魏海敏的聲音有嗡嗡的雜音,盛鑑的聲音更是蒙糊一團!!!!怒!!!!!!!!!
服裝不錯,舞台算中規中矩,大概因為是戲中戲的關係,有點"台上台"的設計
角色的話....老實說,我一直在想像吳興國來演安東尼會怎樣.....orz
畢竟這種生離死別的戲碼像是慾望城國,霸王別姬,樓蘭女....一向都是看他和魏海敏主演的....
盛鑑的聲音給我的感覺偏小生,較沒有將軍的霸氣蒼勁....
朱勝麗的唱作一向甜美俏皮,夏蜜安這角色游刃有餘,對她很期待!
溫宇航這是第一次看他演戲,喜歡他演的屋大維,唱得很好,而且大部份是傳統唱段,比較沒被解構到(總算能讓我專心聽段戲了...T_T)
丑角太監的角色我也一直想著若是林朝緒來演會怎樣.....orz
演富爾維雅的戴心怡那段武場也不錯....沒給觀眾鼓掌的機會真遺憾吶~
還有戲份不少的使者許孝存,戲曲裡的使者報馬總是很精彩啊~XD
飾演說書老翁的鄒慈愛是專攻老生的女士喔,覺得戲曲中的角色能"跨性別"演出也是很有趣的部分
只要有適合詮釋的嗓音,男生女生都可以扮演花旦或老生,多開闊的國度呀~!
魏海敏不用說啦,一如往常的完美!!!
終幕前最後一句 "我此生已足~~"漂亮花腔的再沒有煩人的插科打諢來干擾,觀眾終於"順利"爆出掌聲,昭然宣示她才是"主角"
對!!我就是來看角兒!!!聽戲!看明星!!看噱頭的啊!!! =w=
請把舞台還給"演員"好嗎??

當代傳奇和國光各有一王一后,覺得傳奇的戲大都是"男人戲",國光大都是”女人戲"
國光多以女性角色為出發,但有時候覺得心理層面的描繪太細碎,詞白太"文藝腔了",有點雞皮疙瘩...
還是喜歡當代傳奇的戲碼多一點,更豪氣些,觀照面更廣,呈現元素更靈活之前看過的當代傳奇和國光的戲我敢推荐給沒完全沒接觸過這類型劇種的朋友
但這齣《艷后和她的小丑們》......我不敢.……

至於劇本為什麼是這樣,如果覺得舞台上的解說還不夠詳盡,節目手冊和訪談中有更多解答喔,戲劇學者一定很有興趣研究吧~我只是個胃口被它搞壞的膚淺觀眾,懶得再看也懶得多想了,附上連結:
《艷后和她的小丑們》國光劇團最顛覆的作品
我就是不要提到這個名字→專訪編劇紀蔚然 談改編《艷后和她的小丑們》
→→→心有戚戚焉的評論
http://sadyume.pixnet.net/blog/post/30559458

詳參【圖博館】:《埃及艶后》 《安東尼與克莉奧佩特拉》《東方戲劇場美學》《台灣現代劇場研討會論文集》
2012-09-29 08:39:36
阿楨
王偉忠文創投資自肥? 文化部:審議嚴謹【聯合報 2012.12.12

立委李應元、林世嘉昨天開記者會指出,文化部砸上億元國發基金挹注文創產業,節目製作人王偉忠陸續拿國發基金投資旗下公司華星娛樂、魔法胡同娛樂公司,取得總金額高達八千三百萬元,有撈錢自肥之嫌,文化部也怠於監督。文化部回應說,投資過程作業審議嚴謹。
文化部表示,該契約規範文化部得向專業管理公司「推薦」董、監事人選,而非直接推派董、監事人選。
李應元說,文建會先前編列百億元國發基金,委託十二家創投公司執行「加強投資文創方案」,至今完成十四個投資標的,總金額約三億元,王偉忠接受的挹注就將近三分之一。
李應元說,台灣文創一號公司投資同樣由王偉忠擔任董事的華星娛樂兩千兩百萬元、南方島公司三千五百萬元,及魔法胡同公司一千八百萬元,若加上另家吉富文創投資華星娛樂的八百萬元,他一人獨拿八千三百萬元,「由娛樂酷斯拉獨享文創奶水」。
出席記者會的馮光遠表示,很多文化人苦盼資源,不知道錢要從何而來,但有些文化人、娛樂人永遠有辦法拿到很多經費,文化部資源分配不該如此不公。(楨:這些文化廢物流氓又來了!)
王偉忠澄清說:「我在華星娛樂與魔法胡同娛樂公司擔任法人代表,被指派為總經理,負責執行計畫,該職是經過董監事委任通過,也解除競業禁止條款,無自肥之虞,況且我個人從未領取薪水。」
王質疑說:「這些都是投資案,而非補助案,難道文創不用賺錢嗎?找會的人來執行不就是要賺錢嗎?」
  回應
貪腐集團又想藉著栽贓抹黑,毀掉台灣文創了
王偉忠 賴聲川 不用政府補助 他們也能找得到錢 尤其會賺錢
  相關新聞
王偉忠:我就是什麼都做
文化部:被投資公司須相對出資
獨厚王偉忠? 龍應台澄清
2012-12-13 11:57:58
版主回應
語言策略推進奏效?失效?《拉提琴》 文 謝東寧

「劇作家」在台灣真是一個超冷門的行業,可以當職業的沒有,能持續寫作的寥寥無幾,其中人稱「冷伯」的紀蔚然,大概就是現代戲劇類,最受矚目的劇作家了。紀蔚然的劇本最具特色的,就是對於語言的處理,尤其是那種對於人性、對於社會,毫不保留的犀利嗆辣批判,或者單純對於語言本身的戲耍與嘲弄,受到了許多劇場觀眾的歡迎。
  一度跑去寫小說(也大獲成功)的劇作家,在暌違五年之後,又發表了自稱是「截至目前為止,寫過最好的劇本」。這個由以搬演「原創劇本」為目標的「創作社」所推出的新戲《拉提琴》,在冷伯意志所徹底貫穿的舞台上,果然見到功力更上一層樓的劇作家,為台灣現代戲劇界又留下了一次,深具個人風格的劇本高峰。
  劇名《拉提琴》是劇作家自創的一個名詞,來自他無聊看電影台,一部好萊塢喜劇的畫面,一個默劇演員打扮的鬼魂,拉著提琴打斷(疏離)了男女之間的一段真情表白,這個《拉提琴》也被延伸為「吹牛」、「唬爛」的意思。紀蔚然的劇本,基本上還是文字邏輯所支撐的故事,但是他敘述故事的方法,又加上了諸如後設、疏離、劇中劇…等(後)現代的戲劇技法,並且這個來自通俗文化脈絡之下所借來的故事,也並不是劇作家真的想要表達的主題,而是藉由通俗故事中,這些如面具木偶般定型化的舞台角色,連結劇場外真實的社會情境,分頭齊進來抒發劇作家一人的心志。
  所以本劇是一個每天窩在研究室(劇作家的職場)寫論文的劉三,捲入立委老友自殺事件,而在開完道歉記者會,回憶與立委老友的關係,及跟老婆在天橋談判(離婚)後,如夢境般回到父親缺席,長子(取代父親)需帶頭燒香的家庭裡。原本荒謬辛辣到處批判的語言,到了這個觀眾並不知情,後頭才大反轉的夢境裡,變得更變本加厲:老媽每天看電視學靠北、老婆在妹妹家上人家的老公、妹妹崇拜種豬立委老公…,這三個穿黑衣的女人在男主角眼前,像《馬克白》中的三個女巫,施加的魔法讓語言穿透真實,將其所指涉的現代台灣社會,變得更加瘋狂荒誕、近似末日。
  但這種以夢境的虛擬,來反應的社會現實,卻博得觀眾如潮的笑聲,筆者不禁要問,觀眾在笑聲中,究竟只是發洩?還是真的可以如劇作家所願「向布萊希特致敬」,在疏離中思考呢?
  導演所採取的認真詮釋方式,讓即使舞台上出現電視影集中的豪斯醫生、何瑞修警探、甚至比爾蓋茲,觀眾還是熱情投入這個「荒謬笑鬧」的場景,無法疏離(思考)眼前瘋狂景象的意在言外;即使到了無聊科學家在平版電腦所查出的「腦部深層心靈圖像」,舞台上投射出的大幅聲音影像,顯現臺灣諸多歷史重要象徵片段,那種末日前的荒蕪景象,讓大腦暫時脫離語言的控制,開始可以思考些什麼?但很快地,吳鳳、史豔文、立委老史緊接上場,那技巧性極高的緊密語言對話,又再度領導觀眾前進。
  如此的語言策略,所缺乏的還有讓角色更立體的情感面建立,我們看得到角色們(其實也是劇作家)的伶牙俐齒,卻很難看見角色們大腦以外的身體情感,語言之外的關係情感,一家人只會彼此語言攻擊,就算真的說中了社會亂象,那戲劇與脫口秀之間,又究竟有何不同呢?
  又或者劇作家根本不相信人類情感?但最後,當劇情驚天動地大反轉,劉三回到現實的家中,剛剛的一切都是夢境,而他希望事情開始虛假部份,能回到事情還沒變壞之前,他嘶聲吶喊守在門口等老史回來,恐怕這才開始真正透露出,掩埋在劇作家聰明才智大腦之下的柔軟心靈感受,而這部分,才是戲劇真正最動人的地方;所以,此時導演安排三個女人,鬼魅般的一一回頭面對觀眾,就又顯得畫蛇添足了。
  回應(另參本館:脫口亂秀)
脫口秀沒什麼不好,脫口秀在歐洲,常是反映社會問題最直接快速的表演形式,只是劇作家在本劇佈的局,應該不只是脫口秀.
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4531

紀蔚然

紀蔚然在1954年出生於基隆市,高中畢業後,考入輔仁大學英語系就讀,後來又前往美國留學,獲得堪薩斯大學戲劇碩士與愛荷華大學英美文學博士,學成後回國工作,曾經在政治大學、臺灣師範大學等大學擔任教職、目前任教於臺灣大學戲劇學系。
http://www.rti.org.tw/ajax/recommend/Literator_content.aspx?id=171
2013-06-09 11:46:30
阿楨
烏鎮藝術節賴聲川任藝術總監 2013-5-8 旺報

表演工作坊藝術總監賴聲川打造烏鎮藝術節。(本報系資料照片)
烏鎮是江南知名水鄉,本月9日至19日將化身為「中國亞維儂(藝術節)」。由台灣導演賴聲川擔任藝術總監、丁乃竺擔任總顧問的「烏鎮藝術節」將揭開首屆序幕,開幕大戲為賴聲川執導的經典作品《如夢之夢》,演出場地烏鎮大劇院斥資5億人民幣,出自台灣建築師姚仁喜之手。
烏鎮藝術節的構想,表演工作坊行政總監丁乃竺說可回溯至2006年,參與表坊《暗戀桃花園》的大陸演員黃磊邀請賴聲川到烏鎮走一趟。黃磊與烏鎮結緣於2000年他拍攝電視劇《似水年華》時來到此地取景,從此愛上這個古鎮。
舊倉庫變身實驗劇場
丁乃竺說,他和賴聲川被烏鎮鎮黨委書記陳向宏打造故鄉的心深深感動,「他一心將古鎮恢復到他童年記憶的樣貌,除了將在文革時期被破壞的一磚一瓦建築起來,此外,為了重現古鎮原生態,著手進行電線桿地下化工程。」
丁乃竺指出,在重新造鎮發展觀光的前提下,原本住在鎮裡的居民大都已遷出,賴聲川走在巷弄古厝間,總覺得少了一點人們生活的味道,這時他猛然出現一個想法,何不在此地舉辦藝術節,帶進更多的人文味。
藝術節從2006年開始發想,首先要解決的是演出場地的問題,賴聲川以敏銳的嗅覺,建議將古戲台打造成小劇場「國樂劇院」,把兩個舊倉庫打通成了實驗劇場「秀水廊劇園」。經過翻修與興蓋,目前烏鎮有6個場地,其中烏鎮大劇院內設中、大劇院可相通或獨立使用。
李安、林青霞任委員
首屆戲劇節以「映」為主題,參與劇目包括《如夢之夢》、田沁鑫《四世同堂》、孟京輝《空中花園謀殺案》、華裔導演黃哲倫《鐵軌之舞》、丹麥歐丁劇場《鯨魚骨骸內》和美國著名導演布魯斯汀的《最後的遺囑》。另設青年競演單元,還有120組來自各地的團隊把街頭當作藝術嘉年華的舞台。
丁乃竺說藝術節將每年舉辦1次,組委會成員除了她和賴聲川還包括黃磊、孟京輝和陳向宏等。藝術委員會的名單內則可見台灣知名導演李安和影星林青霞、演員金士傑等人。

專訪賴聲川:在烏鎮做一個8小時的美夢 2013-5-16 搜狐文化

《如夢之夢》劇照
該劇首創環繞形式的劇場,演出長達八個小時,觀眾坐在舞臺的中央區,三十多個演員、三百多套的衣服,舞臺包含八個方位,三個樓層,穿越時間(民國初年、現代)與空間(臺北、巴黎、上海、北京、諾曼第),戲劇本身就如同一場華麗的夢境。
2013-05-27 10:58:24
版主回應
  搜狐文化記者在烏鎮戲劇節採訪到了《如夢之夢》的創作者戲劇大師賴聲川,聽他來講述烏鎮戲劇節與自己的緣分,同時領略《如夢之夢》背後的故事。
  搜狐文化:《如夢之夢》到現在已經是第四個版本,開始在臺灣首演,後來又在香港集結了當地的班子重新排演,再到現在的大陸版本,以及這次在烏鎮的重演,那每一次地域的變化會給這部戲本身帶來什麼樣的變化呢?
  賴聲川:《如夢》真的是一部非常特別的戲劇,每個人在看完之後都會有不同的感受,關於人生或者關於愛情和生活,有的人說他已經看到了差不多幾百篇在談論《如夢》的文章,而且每一個作者的切入點和角度都不同,我覺得這就是這部戲就有意思的地方。其實這部戲從當時臺灣首演到現在,劇本上沒有太大的變化,但是就像你走進烏鎮這樣一個地方,在那樣一個水邊的華麗劇場裡欣賞這部戲的時候,這部戲本身所帶有的意義也就發生了變化。當《如夢》在北京首演的時候,得到了那麼多人的關注,這場戲的演出本身就成為了一種新聞事件,但當它來到烏鎮之後,融入了這裡的夢幻的環境裡,反而展現了一種更加純粹的美感。烏鎮大劇院中改建的蓮花池比北京200多人場更小,只能承載90多人,但是我那天走進劇場裡,發現在更小更集中的蓮花池裡,看《如夢》有一種更美更貼近的感覺。所以我也非常期待在這裡的演出。
  搜狐文化:有一個問題可能很多人都問過,讓李宇春和胡歌這樣在大陸非常有名氣的明星來參演《如夢》,您有沒有一絲對於票房上的考慮呢?
  賴聲川:這個可能真的沒有,比如春春的角色在戲中非常重要,雖然她之前是超女,而且一般都在流行音樂領域活動比較多,但是其實在排練的時候大家都是一樣的,練習的非常刻苦,所以在公演之後有很多人都驚異地說“哦,原來他們也可以演的這麼好”,而且我並不會很刻意地去區分專業演員和非專業演員,因為在我開始在臺灣從事戲劇行業的時候根本就沒有科班出身的人,也沒有人會在乎誰是專業的誰是非專業的,可能在大陸會有一種思維定式就是只有科班出身的人才可以演話劇。但是有一個問題就是:難道如果是歌手的話演話劇就一定不好嗎?演電視劇的人就一定演不了話劇嗎?其實完全不是這樣。
  搜狐文化:像愛丁堡等歐洲小鎮都是因為戲劇而揚名,那這次戲劇節在烏鎮舉行,您認為讓戲劇走進這樣的江南小鎮會給中國戲劇發展帶來什麼新的契機?同樣烏鎮又會獲得什麼樣的收穫?
  賴聲川:其實從某一方面來說,烏鎮需要戲劇,當然它之前已經是全國著名的旅遊勝地,但是在此基礎之上我們還是會有一些很宏大的願景,我們非常希望烏鎮戲劇節今後逐漸發展成為全國文明、全亞洲文明甚至全世界文明的最重要的戲劇盛會之一。我們這些戲劇人帶著我們的資源進入這個小鎮,同時它自身又有一些美麗的自然風光,這樣古與今、美景與藝術的碰撞其實是非常有意思的。如果多辦幾年之後每一屆都獲得成功,那肯定在今後烏鎮會從一個單純的旅遊景點變成中國文化藝術的重鎮,大家看待烏鎮的方式也會有所不同,它會變成一個更有文化底蘊和內涵的地方,每一年都會有戲劇界的大師泰斗來到這裡,帶來世界上最精美的戲劇作品,也會與普通的觀眾展開交流對話,這些對話會讓我們的藝術觀和人文觀都產生微妙的變化,同時這裡也會變的更加國際化。
  搜狐文化:這次戲劇節有一個“青年競演”單元,主要是希望激勵一些有才華的青年劇作家,但是縱觀國內的戲劇舞臺,甚至是臺灣的戲劇界,在創新上都有一種停滯的狀態,對此您有什麼看法?
  賴聲川:其實現在已經不只是中國的戲劇有一些創新的瓶頸問題,同樣世界戲劇都面臨著這樣一種狀態。這些年在歐美地區反而並沒有特別創新的劇碼出現,而在亞洲地區還是出現了一些精彩的東西。可能這些問題還需要社會學家來研究,就是現在為什麼世界逐步走進一個特別功利的狀態。一切以現實利益為中心,所以做出來的劇碼也更加現實,沒有太多值得人們玩味的元素。但其實真正的藝術作品它的價值並不是金錢可以買來的,沒有人可以說我可以用錢買來一個最偉大的劇本。所以當世界走進這樣一個狀態的時候,創作出來的東西理所當然就沒有了藝術本來的面貌,失去了很多樂趣。
  搜狐文化:那最後請您談一下對於烏鎮戲劇節的期望吧。
  賴聲川:可能目前還是會更專注地做好這第一屆的戲劇節,以後的事情現在也不敢多想,但是至少是已經有了一個規劃,就是明年可能還會再著重開發一個新的劇場,就是走進這裡更深的地方有一個“水劇場”,是一個大型的戶外環水的場地,本來是打算今年就開始啟用這個劇場,但是後來還是決定先圍繞著烏鎮大劇院把第一屆做扎實,所以就打算把“水劇場”的功能留到明年,如果這個劇場開放,觀眾將會看到一個更加夢幻、更加震撼的戶外戲劇的演出場館,那可能會是非常美妙的體驗。

(楨:這才是國際文化藝術節,呆丸逼人才到彼岸築夢!詳參【圖博館】:國際文化藝術節《中國當代話劇藝術演變史》《台灣現代劇場研討會論文集》《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
2013-05-27 11:02:58
阿楨
陳妍希的補助款【聯合報黑白集2013.06.11

演員陳妍希出歌唱專輯,獲得文化部三百五十萬元的補助。此事引發藝文界的強烈批評,認為政府亂撒錢,資源分配不公。小劇場界更慨嘆,要求政府雪中送炭,不要一味錦上添花。
我國文化補助的問題,一向患寡,更患不均。整體文化經費已經少得可憐,要利用有限的預算推動政策,還要贊助各類藝文活動,取捨之間,往往動輒得咎。兩年前的「夢想家事件」即是一大殷鑑。陳妍希所獲補助款不過三百多萬,比起夢想家的兩億元經費僅是「小巫」,卻引起連日盪漾,足見文化界嗷嗷待哺現象之嚴重。
陳妍希何以能獲高額補助,外界尚難窺知全豹。新專輯的十首歌,全是她自己作詞,多數旋律則由她和朋友共同譜寫;陳妍希跨界演出,這一步邁得不小。但外界有意見的部分,則是她的歌唱表現,認為難稱得上專業水準。對此,文化部流行音樂科長說,當時沒聽過專輯,只看了企劃書,覺得「有創意」。
由此看,問題顯然出在「紙上審核」與「實際表現」的落差。企劃書寫得有模有樣,創意躍然紙上,成品的內容與品質卻非如此。假使不是陳妍希名號響亮,假使不是出版專輯的老牌唱片公司申請補助一向十拿九穩,文化部的補助款能否送得如此大方,即成疑問。
對照眾多小劇團的處境,得獎的也不過拿到五萬元補助,文化部對陳妍希的慷慨,確難免讓人有「錦上添花」之感。官員手握審核大權,天平稍一傾斜,即影響一個表演團體的發展;在取捨難決時,「扶弱」原則應先於「助強」吧!
  回應
  這幫搞劇場的,從來不敢翻閃靈的帳...還別提閃靈當年拿錢,連審核都不必審核!
  誰說一定要扶弱 如果那個弱勢是扶不起的阿斗劇場或是啥的 要選的是有競爭力、有潛力的,而不是單向度以強弱來取捨
  聯合報的黑白集還是不改黑白說的習慣 難怪閱報率屢創新低
http://flipermag.com/2013/06/10/its-not-her-fault/
這裡已經解釋的很清楚了,請問這篇"社論"的作者,在發表高見前是否已經做足相關的功課?

另參本館:雲門自生自滅 《東方戲劇場美學》馬文化政策 《台灣現代劇場研討會論文集》中國金馬獎 藝人與政治
2013-06-11 09:28:11
版主回應
劇場 文化界:讓陸資來經營 太可笑2013-06-19 中國時報

 兩岸服務貿易協議即將簽署,是否開放陸資來台投資經營劇場與劇院,成為廣受討論的議題。文化界人士看法不一,有人樂見其成,認為兩岸合資是無可抵擋的趨勢,還可刺激市場。也有人直言在合作條件細節都尚未清楚評估之前,貿然開放太危險。
 不過,多數文化界人士點出同一個結論:台灣劇場數太少,本是政府責任(楨:啥都要政府負責的文化廢物!),就算政府不主動興建也該鼓勵民間,要真讓大陸來台來蓋劇院、經營劇院,真的太可笑。
 紙風車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李永豐表示,投資本來就有助市場競爭,而劇院所提供服務也是民眾生活所需,商業或藝術是另一回事,條件談好就好。「台灣的劇場數量太少,北部尤其是。這本來是政府、文化部的責任,若真讓別人來做,會有點好笑。」不過他也說,台灣市場規模仍小,獲利空間有限,真有人會願意投資?最終形式與目的為何?就值得觀察。
 牯嶺街小劇場館長姚立群認為,在政府主管機關、民間都沒有好好對話與思考之前,貿然簽下這樣的協議很危險。「我們從來沒有環境、沒有好好經營民間劇場,公部門劇院也沒有發展經營劇院的體制。放眼現有的文化中心系統,都是半調子的經營。」
 他說:「我們從沒有對劇場經營的價值認定與意識,這狀況下,若有人蓋了新的、願意經營,也未必不好,畢竟是我們自己不做。但真有人來,文化部真該檢討了。」
 屏風表演班發言人江智慧則表示,若單就文化劇場這行業而言,台灣缺的的確就是劇場,「但若有人真來台灣單投資劇場,腦袋一定有問題,因為這行業從來沒賺過錢。」
 她認為,若是以娛樂文化園區形式的投資,就可能是掙錢生意,其中或許一個小環節提供給台灣的表演藝術發展,會有些就業機會。
 有人認為,大陸的民間劇院經營,雖名為民間,實則背後都有政府資金與管控機制,真來台灣,情況難以預測。若讓陸資經營台灣劇院,那軟體是否就給了人?且大陸擅於控制文化,是否台灣的腦子也會被控制?」
  回應
台灣的【胡鬧疫術】水準,來對抗大陸的【板眼】藝術的話;台灣的【可能會,笑不出來啦】!到時候【看】唄!你會講閩南語,他們的閩南語比你更流利的哪!

不搞藝術會死嗎 2013-06-19中國時報 【邱祖胤】

 為了藝文補助費用的事,流行圈和藝文界槓了起來。陳妍希拿三百萬,雲門舞集拿五千萬,有人半毛都拿不到,標準何在?是否公平?畢竟花的是納稅人的錢,是該攤在陽光下討論,同時也檢視政府對文化政策的思維。
 不過當各界對這些「大錢」斤斤計較,藝術家們賴以活命的「小錢」卻少人計較。找不到案子怎麼辦?可否申請失業補助?小額貸款真的只能找銀行嗎?政府想到這些事了嗎?有編列預算嗎?
 來看看法國怎麼做。
 一九八五年,法國通過《私人複製法》,民眾購買影印紙、空白錄音帶、CD乃至行動硬碟的費用,有二五%被提撥作為創作基金,這樣的好處是讓創作人的智慧財產被複製的同時,有一筆錢進到一個政府專戶,最後回饋到創作人身上。
 別小看這筆錢,法國光是二○○六年就靠著這套《私人複製法》,累積了十六億台幣的金額,補助了四千個文化活動。
 此外,法國又在二○○三年通過《贊助法》,鼓勵個人及企業贊助公益及藝文團體,光是二○○八年就累積一千億台幣的金額,其中贊助藝文活動的金額高達三九○億。
 法國人的做法,是讓藝術家維持尊嚴,即使餓到必須勒緊褲帶,伸手要的也不會是納稅人的錢,而是藝術家自己所創造的邊際效益,以及間接的贊助者。(楨:結果是法國養出自我感覺很優但沒市場的文化產業!)
 藝術家有骨氣,有骨氣的人不食嗟來之食,政府在制定補助政策時,最讓藝術家受不了的就是一副「這裡有錢可拿,快來喔」的嘴臉;若有對補助政策不平者,兩造互相攻詰,也不免互控「你還不是為了錢」,斯文完全掃地。
 社會大眾其實也看在眼裡。文化政策固然重要,扶植及補助藝術團隊看似理所當然,但當偏鄉有學童繳不起學費,沒營養午餐可吃,身為一個有文化的人,不要說拿三百萬,連拿十塊都問心有愧,因為這些錢可以救急、救窮,還能救命,文化再怎麼神聖,也還得問問良心。
 詩人里爾克(Rainer Maria Rilke)說:「不寫詩,會死嗎?」同樣的問題問藝術家們:「不搞藝術會死嗎?」如果會死,就算不給補助,藝術家也會拚死去做。在政府還想不出不拿納稅人錢的補助辦法之前,在補助政策還無法周全之前,在給多給少的公平正義還沒釐清之前,藝術家們,莫忘當初投入藝術工作的熱情與衷心,別一談到錢就失去理智,畢竟納稅人沒有一定要供養文化人、藝術家。
2013-06-19 13:34:08
阿楨
李國修58歲癌逝(1955~2013) 2013-07-03 中國時報

 一輩子只想做好一件事,「開門、上台、演戲」,堅持這樣的信念,屏風表演班藝術總監李國修二日凌晨走完人生,病逝於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他在病榻預錄了遺言:「在我的人生舞台上,這是我最後一次的謝幕,我留下了27個劇本,請你們細細品味我的戲劇人生。」
 留下27個劇本 平靜離世
 李國修的妻子王月戴墨鏡、一身素衣帶著兒女以及屏風表演班人員,在醫院舉行記者會,公布李國修6月16日預錄的遺言錄音。王月強忍悲傷強調,「他這一生過得很滿足,帶著滿滿的愛平靜的離開。」並哽咽地請大家要放下,他才能安心離開。
 李國修民國99年確診罹患大腸癌,手術切除腫瘤後,從台北南下台中修養,在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接受化療與後續追蹤。去年1月進行2次腫瘤切除手術,同時接受化療與放療,雖然醫療團隊全力搶救,但仍不敵病魔,於7月2日凌晨3點34分病逝,得年58歲。
 王月和兒子李思源、女兒李慧凭在記者會上三鞠躬,向支持與關心李國修的親友與社會大眾致謝。王月表示,在最後住院1個月期間,李國修很清楚這次住院就「不能出院」,並做好了所有的交代,臨終前一家人曾好好相聚,帶著滿滿的愛平靜的離開。
 帶屏風戲票 參加告別式
 李國修在病榻預錄了遺言,感謝所有的朋友與戲迷,對他與家人以及屏風表演班的支持。李國修說,他將走向另一個舞台,在那裡他會認真虔心修行他的編導演,繼續堅持他的最愛:「開門、上台、演戲。」
 李思源說,面對死亡父親毫無恐懼,交代親人「當菩薩要帶我走的時機到了,我不要急救」;也曾幽默自嘲,「住在這病房從窗戶往外看,我感覺自己是在豪華的郵輪上正待啟航。」
 他強調,走到生命盡頭,父親步伐從容、十分豁達,並交代不要辦場面悲悽的追思會!他希望大家開開心心的來和一位老朋友告別;特別指定與屏風有30年情誼的曾國城做主持人,要求他逗大家笑,告別式當天沒有任何忌諱,參加的人就當做是來看一場演出。
 李國修的遺體將暫厝台北市立第二殯儀館;李思源說,告別式將另行公告,父親交代,除了摯親好友,務必讓一路支持、愛護屏風的戲迷也能參與這次的「演出」,進場時,可帶著一張曾經觀賞過屏風的戲票。

李國修 維基百科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D%8E%E5%9C%8B%E4%BF%AE
2013-07-03 12:31:43
阿楨
話劇:表演藝術16

話劇指以對話為主的戲劇形式。話劇雖然可以使用少量音樂、歌唱等,但主要敘述手段為演員在台上無伴奏的對白或獨白。中國傳統戲劇均不屬於話劇,一些西方傳統戲劇如古希臘戲劇因為大量使用歌隊,也不被認為是嚴格的話劇。現代西方舞台劇如不為音樂劇、歌劇等的一般都是話劇。
………………
中國十部經典話

《雷雨》
《茶館》
《屈原》
《壓迫》
《上海屋簷下》
《白毛女》
《於無聲處》
《絕對信號》
《暗戀桃花源》
《傾城之戀》

………………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9984514
2014-09-04 10:06:14
圖博館
比台灣電影更陌生:台灣實驗電影研究
Stranger than Cinema :A Study of Taiwanese Experimental Film
作者: 吳俊輝/編著
出版社:恆河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8/11
  內容簡介
  本書以超過二十萬字的內容,堂堂遍歷「台灣實驗電影」這片台灣電影歷史論述中一直是世人極為陌生的地帶,為中文書寫「實驗電影史」發出寬厚的先聲。
  全書歷經三年的規畫、資料蒐集匯整與撰稿,從歷史脈絡、論述與訪談三個面向,來討論台灣實驗電影的特殊且不容取代的美學。編著者吳俊輝冀望在台灣電影的版圖上,拉出實驗電影的各個線條,然後由這些線條所組成的各個陌生地帶,去重新審視與檢驗「台灣實驗電影」的過去與未來。
  編著者吳俊輝,自1990年參與電影資料館台語片的電影資料整理與研究工作以來,對台灣電影史研究不輟,而在美國修習電影創作,接受實驗電影製作專業訓練與跨領域當代藝術創作概念與美學的薰陶──同時,也浸淫於實驗電影史、藝術史與藝術理論的研究,從而展開對台灣實驗電影的研究與實踐,返台後,長期致力於實驗電影的推廣、學院教學與研究。近期於國際間的展覽暨策展交流,促發他編輯與出版本書的構想與計畫,也催生出一家以「實驗電影」為主軸的新出版社「恆河」。

台灣以左,亞洲之右:實驗電影的亞洲實踐與研究
West of Taiwan, East of Asia: A Study of Asian Experimental Film
作者: 吳俊輝/編著
出版社:恆河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5/04
  內容簡介
  本書出版構想從2009年發端,長達六年的醞釀與準備已呈現一個完整的面貌。繼《比台灣電影更陌生——台灣實驗電影研究》於2013年出版後,編著者吳俊輝以《台灣以左,亞洲之右——實驗電影的亞洲實踐與研究》,把長達十五年實驗電影的創作、研究、教學、推廣、國際與亞洲交流的實踐過程,作一豐碩的成果展現──跨越個人與集體、電影與當代藝術及前衛劇場、台灣與亞洲之間,最後才能將實驗電影的創作、策展、影展與展覽、跨領域藝術創作展演、亞洲交流、亞洲匯演、美學研究、書寫、論述、出版匯聚在一起。
2017-05-21 11:52:54
圖博館
亞洲的電影、藝術、文化的歷史與發展何其特殊而複雜,更何況是電影研究中極為陌生的亞洲實驗電影研究,要如何書寫亞洲實驗電影呢?
  到底有沒有亞洲實驗電影美學嗎?如果有,亞洲實驗電影美學為何?如何進行亞洲實驗電影美學的研究?如何建構與發展亞洲實驗電影美學?
  亞洲實驗電影的優勢為何?要如何找到亞洲實驗電影的位置與定位?
  所有的提問,無不是本書於二十位的作者以實踐所做的回應。他們透過持續地自身歷史考掘與交互連結的對話才能進行書寫與建構亞洲實驗影像的脈絡與史料。本書就是透過一連串亞洲之間的相互提問、對話與書寫去進行亞洲實驗電影的探索,最終試圖提出一個非西方觀點的亞洲實驗電影的書寫與歷史脈絡,同時標示出台灣實驗電影在亞洲的位置關係,以及台灣作為實驗電影亞洲實踐的方法。

小電影學:電影複像、轉場換景與隙縫偷渡
作者: 劉永(日告)/著,林曉郁/設計,陳志宇/協力
出版社:左耳文化
出版日期:2010/10/23
  內容簡介
  全書分成四大部分,共29篇專文:當代電影研究、電影導讀、從實驗電影到當代藝術、導演專訪。內容包括台灣導演蔡明亮訪談及電影分析、香港導演王家衛作品之研究、西方實驗電影、當代藝術、攝影等的歷史分析。
  目錄
  第一部份:當代電影研究
01. 我玩故我在
02. 沒有佛洛伊德的街道與島嶼
03. 跨界追尋、南洋迷離、懷舊香港—王家衛電影中的跨界敘述
04. 王家衛電影研究在法國
05. 家的謊言—分析陳芯宜的《我叫阿銘啦》
06. 愛奴─性別、肉奴與愛情
  第二部份:電影導讀
  第三部份:從實驗電影到當代藝術
15. 在黑暗中的潛行與漫舞—速寫實驗電影的風貌
16. 在數位時代中的實驗電影—1995之後的實驗電影發展
17. 當代藝術中的電影經驗—解碼後電影
18. 錄影藝術—錄影影像的狀態:從雕塑到投影
19. 房間裡的一只眼睛:webcam的美學初探
20. 交叉地帶:數位、陰影、心靈
21. 無地、幻境與空間—空間的想像、辯證與藝術創作
22. 沒有眼皮的注視—有關淫穢、猥褻與色情的美學探討
23. 葉清芳的攝影探索—有關自拍與針孔攝影
24. 日記文學與網誌文學:一個初步的美學思考與比較分析
25. 時間、經驗與藝術—記第八屆里昂雙年展
26. 風平浪靜的威尼斯
2017-05-21 11:54:54
jsoujsou
上海話劇商演活躍 劇院劇場數量遽增130座2018-06-19經濟日報

受限於資訊不對稱與環境差異,兩岸文化產業70年來已經形成有競爭、也有融合的環境。但兩岸文化軟實力的差距不斷快速拉近,透過投入大量資源和資金、引進外國戲劇和團隊,大陸已經培養出以上海為主的商業話劇演出市場。
根據民間不完全的統計,上海大大小小的劇院劇場合計已超過130餘座,一些社區排演的小場子更是不勝枚舉。包含人民大舞臺、藝海劇院、上海文化廣場、上海大劇院等大型或老牌的表演場地都相當受到歡迎。
上海目前活躍的大小劇場,加起來約有十多個,幾乎每天都有演出,所以上海每晚演出的戲劇數量,平均在10至15部左右。
根據上海市演出行業協會的統計,2016年度上海專業劇場商業演出場次達8,862場,觀眾人數達到592萬人次。話劇場次達到2,583場,占到近總數的30%,觀眾人次逾96萬人,僅次於演唱會市場的人氣娛樂。這些數字的背後,折射出上海市民日益成長的文化需求,與城市文化蓬勃向上的發展動力。
不少上海藝文界人士認為,上海戲劇業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劇場荒」。但從最近的情形來看,這一結論下得過於武斷。上海的劇場數量並不少,很多劇場過去利用率不高,甚至處在閒置狀態。因此,上海較需要的,其實是「可供有效使用」劇場。但自2015年起,上海新建或改建劇場達到30家以上,也讓上海未來的劇場藍圖更加完美。
目前上海市靜安區文化局與上海數據交易中心展開合作,利用大數據對倫敦西區、紐約內百老匯兩個全球標竿性的演藝聚集區進行採樣分析,比對不足,找出中外環境的差距。希望讓文藝演出,成為上海下一個旅遊重點。
2018-06-19 10:56:00
阿楨
不敵疫情衝擊 百老匯音樂劇「歌劇魅影」明年下檔 2022/09/18

受COVID-19疫情衝擊,紐約百老匯史上最長壽音樂劇歌劇魅影(35年演出1萬3925場)將於2023年2月永久停演。
  相關新聞
2021年全台表演藝術產業票房收入較疫情前的2019年減少33%。
受疫情影響,好萊塢電影2020年北美票房下降80%,全球下降71%。
2020年全台票房已跌剩4成 好萊塢強片大撤退,戲院恐直接關門大吉。
2022-09-19 05:42:32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