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5-06 06:52:19| 人氣5,100| 回應3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建構台灣太空監視系統之探討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上圖為台灣中華衛星)

小引:前文多篇曾提及台軍攻陸巡弋飛彈地形匹配所需衛星系統,今貼篇「偷」自《全防》的<建構台灣太空監視系統之探討>。
匪站較少台軍的反導及相關之專文,故只好「偷」自家人的了。


<建構台灣太空監視系統之探討>

作者:啟元。本文刊載全球防衛雜誌第272期

2006年11月立法院在審查國科會2007年度預算時,因國家太空中心(NSPO)Argo衛星任務支援合約採限制性招標,被立委抨擊圖利特定廠商, 20億6千多萬元預算差點被全數刪除。經朝野立委協商,決定刪除4億元、另外凍結2億元,刪除近不過不為外人所知的是,國家太空中心與國防部、國安局以機 密計畫推動的「獨眼龍專案」間諜衛星計畫的3.4億元先期規畫經費,也包含在被刪除的4億元中,使得獨眼龍專案前途未卜。隨著華衛2 號衛星任務壽命逐漸縮短,台灣尋求下一代衛星影像來源,以持續監控中國大陸軍事動態的壓力會越來越大;但與其病急亂投醫,還不如趁此機會好好規畫如何建構 一個完整的太空監視系統。

獨眼龍專案:美國版的浩全專案

由於華衛2號衛星任務壽命將在2009年結束,國科會、國安局和國防部秘密推動獨眼龍專案就是為接替華衛2號,計畫以100億元向美國Digital Globe公司購買解析度達0.5公尺的高解析度衛星影像。台灣原與美方協議,在美國國務院核發技術輸出許可後,於2006年6月簽約開工。由於獨眼龍專 案機密等級很高,外界所能獲得的訊息僅有少數的媒體報導。由於美國從未曾有出售軍用或商用影像衛星給外國的紀錄,美國盟邦日本和以色列的影像衛星都是自行 發射,而韓國則是購買商用衛星影像。影像衛星雖然不是攻擊性武器,但屬於太空科技,敏感性遠高於潛艇,因此要從美國獲得影像衛星的機率並不高。媒體也曾報 導,國科會官員曾低調坦承,獨眼龍專案僅有衛星飛越台灣和大陸領空的照相權和控制權,並未擁有百分之百的照相權和控制權。

這意謂著獨眼龍專案根本不是像華衛2號一樣購入自有衛星;而是類似1999年10月5日,軍方與國安局合作,與以色列國際衛星影像公司(ImageSat International)簽約參與「衛星運作夥伴」(SOP)計畫,取得以色列EROS-A商用影像衛星(解析度1.9公尺)部分區域控制權的「浩全 專案」一樣。當時以色列國際衛星影像公司的衛星運作夥伴服務,提供給客戶的最大操控衛星範圍半徑遠達2,000至2,400公里;不過台灣考慮到實際需求、經費限制及接收站的影像接收範圍,並沒有購買最大範圍,最後是以大陸南昌為中心點半徑1,000公里內的地區為台灣操控範圍。選擇以南昌為中心點,可使台灣操控範圍及於大陸西北地區,也未超過太空遙測中心衛星影像接收站3,000公里的接收範圍,是使偵照區域最大化的最佳選擇。而台、以雙方合約中也規定,台灣掌握衛星控制權後,就由台灣全權決定偵照目標,所以以方也不知道台灣設定的偵照區域和目標。但後來因以方沒有如約發射EROS-A2衛星,台灣於是在2004年解約,以方還賠償台灣損失。

如果媒體報導屬實,獨眼龍專案就是美國版的浩全專案,即購買衛星部分區域控制權,使用的應是美國全球數位(Digital Globe)公司的WorldView系列影像衛星(解析度50公分)。以色列國際衛星影像公司的衛星運作夥伴服務是公開的,但Digital Globe公司網站上並未顯示有提供此項服務,可見是軍方與美方的秘密交易。

風波不斷的獨眼龍專案

正因為2009年華衛2號任務壽命結束前,軍方必須尋求其他的商用衛星影像,以維持對大陸軍事動態的監控,因此軍方衛星影像的這塊大餅也成為各方勢力覬覦 的對象。像獨眼龍專案就頻頻遭立委爆料,採購方式嚴重錯誤,還以「極機密」計畫為由,未經公開評選及招標程序就進行採購,且費用竟比購買衛星還高。媒體也 抨擊獨眼龍專案預算還列在科技預算中企圖暗渡陳倉。為執行獨眼龍專案,國科會在國家實驗研究院2006年度預算內,編列「後續遙測衛星及太空科技研發計 畫」5.26億元;也在政策核定經費項下,編列「先進遙測設備」經費8億元。立法院科技及資訊委員會於2005年底在審查國科會年度預算時,沒人知道這兩筆錢是用來買間諜衛星的款項,因此輕鬆通過審查。而國家太空中心事後再以機密為由,拒絕公開說明獨眼龍專案計畫內容,連過去必須經學者專家審議委員會審查 的程序都省略了,即使督導國家太空中心的國研院董事會也不知道獨眼龍專案,難怪被外界質疑有不可告人的內幕。

立法院科技暨資訊委員會2006年底審查國科 會2007年度預算時,立委除了質疑招標過程疑點重重外,也認為政府如果堅持推動獨眼龍專案,應由國安局或國防部編列預算執行,而不該由國科會動用科技預 算購買,並假藉機密之名,避開公開招標程序,圖利特定廠商。就在立委質疑獨眼龍專案採購程序涉及弊案時,2006年11月底又傳出國家太空中心副主任蕭秋 德涉嫌洩密案。衛照採購的風波,已使一些國外廠商卻步,像最早與軍方合作的以色列國際衛星影像公司就暫時退出台灣市場。看來獨眼龍專案引發的風風雨雨,可 能要持續到軍方決定採用何家公司的衛星影像為止。

擁有像華衛2號一樣的影像衛星,最大的好處就是完全自主,也可保密。不過華衛2號如果沒有兼具科學研究任務,光用來監控大陸軍事動態,成本實在太高。因為 衛星成本加上發射費用,非常昂貴,而且現在的國際環境台灣已不太可能外購影像衛星了。從「獨眼龍專案」仿「浩全專案」購入衛星區域控制權的方式看來,軍方 和國安局應已放棄外購影像衛星的企圖。

既然放棄外購影像衛星,要監控大陸軍事動態就只有靠商用衛星影像。由於很多商用影像衛星的壽期將於2010年前陸續屆滿,各家衛星公司已陸續發射和規畫新 一代解析度更高的影像衛星,如EROS-B(解析度70公分)、擁有捷鳥衛星的美國全球數位公司,將分別在2007年中和2008年發射解析度50公分的 WorldView系列衛星;解析度最高的則是GeoEye公司的GeoEye-1衛星(原名OrbView-5),解析度高達41公分(已可從衛星影像 中數人頭),解析度已與間諜衛星相距不遠(解析度10-15公分)。

即將上市的多種50公分上下解析度的商用影像衛星影像,除了可提供軍方更多選擇的高解析商用衛星影像外,這些商用影像衛星重返同一地區攝影時間也都大幅減少,像OrbView-5小於3天、WorldView平均只有1.7天,可大幅提升對同一地區的監視頻率。所以即使獨眼龍專案胎死腹中,台灣仍有其他的 選擇機會。

外購商用衛星影像方式有很多種,最普遍的就是「單點」模式,軍方最早購入法國SPOT商用衛星影像即是採此方式,這種方式影像數量通常不會太多。不過因影 像要從國外衛星所屬母公司獲得,獲得時效最久。至於太遙中心常年接收的法國SPOT商用衛星影像則是採「吃到飽」方式,即「all you can eat」。每年付一定的費用,太遙中心可以無限制訂購影像,並在衛星經太遙中心衛星影像接收站接收範圍內直接接收影像。軍方外購的美國IKONOS商用衛 星影像也是採類似模式。最特殊的,則是以色列國際衛星影像公司採用類似商業活動的「分時使用權」概念,推出出售衛星區域控制權的衛星運作夥伴計畫。

另外, 外購商用衛星影像最大的利基就是便宜,以外購或自製一枚影像衛星同樣的經費,可同時購買多家不同的商用衛星影像,增加對目標的造訪次數和涵蓋率。由於軍方 已有自建的林口衛星影像接收站,因此只要外購衛星影像在衛星進入接收範圍內都可直接接收,所以時效上,單點、吃到飽或衛星運作夥伴是相同的。不過就保密性 而言,單點或吃到飽模式因必須告訴外國衛星影像公司欲拍攝的目標區,所以保密不易。而衛星運作夥伴因台灣具有衛星控制權,所以保密性最佳,但也最昂貴。雖 然美國捷鳥衛星解析度高達61公分,但100億的費用只買到區域控制權,僅管不知期限多久,但總而言之並不便宜。而且國家預算畢竟有限,不能把所有的資源 都投注在一枚衛星上,畢竟單枚衛星要重返同一地點重覆拍攝,仍要數天時間,因此還必須搭配其他商用影像衛星才能建構不間斷的監視系統。最重要的是,要完全 掌控大陸軍事動態,只靠光學影像衛星是不夠的,還必須配合合成孔徑雷達衛星(Synthetic Aperture Radar, SAR)影像,才能看穿共軍動靜。

不可或缺的天眼-合成孔徑雷達衛星

合成孔徑雷達衛星的優點包括可貫穿雲層不受天氣影響,主動式系統無關日夜太陽照射影響,所以可以在夜間執行任務,且比光學影像衛星穿透更深層的地表植物、可反應與其它不同波段(如可見光、熱紅外、紅外線)資料的不同特性、能偵測地表的粗糙度和獲取高程資訊。

另外,合成孔徑雷達衛星的軌道選擇,不必考慮一般光學影像衛星的高傾角太陽同步軌道,可大幅縮短重覆偵照時間。更重要的是,合成孔徑雷達衛星影像不僅可辨 識目標表面的外觀,雷達反射波資料在經過進一步處理後,還可以獲得很多資訊,包括:地表物含水狀況、目標物是否在移動、目標物外部材質(植物、金屬或是土 木材料)。用於軍事監控上,則能看穿偽裝網和工事下的裝備,也能偵測到淺水區的潛艇,因此能獲得比光學衛星影像更多的資訊。

合成孔徑雷達影像系統是利用合成孔徑的原理,以小尺度天線獲取高解析度的影像,因此需要後續聚焦處理後才可以看到影像,也必須以數位方式來儲存及處理雷達 反射脈波的強度與相位資料。因此合成孔徑雷達影像必須使用昂貴的專業軟體進行處理,所以後續作業處理較光學影像複雜,判讀人員也需更多訓練。

一般的光學影像衛星看不透雲霧煙塵和各式偽裝作為,也沒辦法在夜間拍攝,因此單靠光學影像衛星監控敵人軍事動態勢必有極大的盲區,這時就需要合成孔徑雷達 衛星補其不足。1998年北韓發射大浦洞飛彈飛越日本上空後,日本政府決定發射間諜衛星對北韓進行監控,這個由4枚衛星組成的太空監視系統除了2枚解析度 達到1公尺的光學影像衛星外,還有2枚解析度約5公尺的合成孔徑雷達衛星。從日本間諜衛星的部署來看,日本的太空監視系統就是以光學影像衛星和合成孔徑雷 達衛星互補不足。

相對的,台灣若要建構能日夜監控的太空監視系統,合成孔徑雷達衛星影像是不可缺的要角。其實台灣外購合成孔徑雷達衛星影像時間很早,中央大學太空及遙測中 心早在1994年,就開始接收歐洲太空總署(ESA)ERS-1合成孔徑雷達衛星影像,軍方也很重視合成孔徑雷達衛星影像的效能,軍情局還曾於1997年 7月2日至8月20日,委託太遙中心辦理「合成孔徑雷達教育訓練課程」,這個訓練課程也隨即在監控大陸軍事動態上發揮一定的功效。

1998年4月14日,法國 SPOT 衛星攝得甘肅省嘉峪關東北方,約120公里鼎新軍用機場附近的影像中,出現一個新機場,經仔細比對,這個機場規模、跑道、滑行道等機場設施的配置與台中清 泉崗機場一模一樣,軍方立刻調出前3天,即4月11日加拿大資源衛星 Radarsat使用合成孔徑雷達攝得的影像交叉比對,發現這座與清泉崗相仿的機場竟沒有顯示在雷達影像上。因為機場跑道和停機坪等設施為一平坦地面,能 鏡面反射雷達波,因此在雷達影像上會呈現黑色,如果是不平坦的地面則會反射雷達波,使雷達天線收到較強的回波,因此在影像上呈現較明亮的顏色,由此判斷地 面上並沒有真正的機場設施,整座機場可說是用「畫」的。軍方研判,建造這座複製機場應是做為中共飛行員訓練之用。

2006年4月27日6點48分,大陸在 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4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遙感衛星1號」送入預定軌道。表面上「遙感衛星1號」主要用於科學試驗、國土資源普查、農作物估產和 防災減災等科研和國民經濟發展領域。其實遙感衛星1號是大陸第一代合成孔徑雷達衛星,中共軍方代號為尖兵5號,其上的雷達使用L波段,最大解析為5公尺, 影像寬幅達40公里。

大陸的合成孔徑雷達衛星已發射了,那台灣呢?其實早在1999年12月15日國科會在立法院科技與資訊委員會提出「太空科技發展計畫 報告」時,曾將合成孔徑雷達衛星列為未來適合台灣發展的3種衛星之一,其餘2種為光學遙測衛星和多用途微衛星星系。如今華衛2號遙測衛星和華衛3號微衛星 系統都已在運作,唯獨不見合成孔徑雷達衛星。就算現在急起直追,也要數年後才有可能研發出合成孔徑雷達衛星,在華衛3號的合成孔徑雷達衛星發射前,要如何 填補監控的空窗期?
所幸現在商用合成孔徑雷達衛星越來越多、解析度越來越高,已不下於光學影像衛星,因此軍方也可仿外購商用衛星光學影像模式,購買高解析 度的合成孔徑雷達衛星影像。近年來歐洲各國陸續發射能提供高解析度影像的合成孔徑雷達衛星,如德國TerraSAR商業合成孔徑雷達衛星,影像解析度可達 1公尺;義大利軍民兩用Cosmo-Skymed合成孔徑雷達衛星,影像解析度可達70公分,而加拿大Radarsat-2合成孔徑雷達衛星,解析度最差 也有3公尺。這些商用合成孔徑雷達衛星影像都是軍方可以考慮購買的。

建構台灣的太空監視系統

上述說明可發現,外購商用衛星影像已是監控大陸軍事動態的必要手段,至於有無自我的影像衛星,影響的只是外購影像的數量。目前國際市場上的商用影像衛星越 來越多,已是買方市場,因此只要有錢要買世界任何一地的衛星影像根本不是問題。不過台灣近幾年來財政困窘,軍方和國安局能用在外購影像的經費也非常有限。 因此錢必須花在刀口上,如果要外購衛星區域控制權,也應爭取最有利條件,畢竟軍方和國安局在商用衛星影像市場上還是大戶。另外,因外購影像的目的是監控大 陸軍事動態,所以軍方和國安局在外購衛星影像時,必須考慮到衛星影像獲得的時效性和連續性,也就是說必須妥善分配各個影像衛星飛越大陸上空時間,以求最大 監控範圍。不過要建立太空監視系統,完全依賴外購商用衛星影像絕非長久之計。台灣仍必須自力研發光學影像衛星和合成孔徑雷達衛星。
光學遙測酬載研發

目前國家太空中心正大力推動的「第二期太空科技發展長程計畫」中的第一個衛星計畫「Argo衛星計畫」,是參與德國的RapidEye任務,以達成自主設 計發展小型衛星本體的目的。Argo的本體設計是專門依照台灣的需求而設計,而且不同於以往的衛星計畫,其衛星的飛行軟體、衛星本體系統及次系統的設計、 發展、模擬、分析、整合、測試、除錯等工作將全部由國內自行承包製作,顯示台灣已在衛星設計上跨出第一步。不過為了確保影像資料相容,光學遙測儀器採外購 與RapidEye 星系相同的光學遙測酬載(即高解析度相機)。雖然Argo衛星的光學遙測酬載仍外購,但台灣也已開始自行研發衛星用的高解析相機。因為商用影像衛星配置的 高解析度相機因具軍事用途,各國對此均加以管制。

不過國家實驗研究院儀器科技研究中心(原國科會精密儀器發展中心)已從 1997 年起執行「衛星光學遙測酬載發展計畫」,推動建立光學元件設計分析、製造、檢測及系統整合測試等相關技術。並在2000年2月參加「中華2號衛星遙測酬載 研製」計畫,工作人員分別赴法國及美國參與遙測系統研製工作;在衡量國內現有技術能量後,同步進行以600公里軌道高度為參數,開發解析度分別為8公尺及 16公尺的光電遙測系統。在經過3年的研發投入,儀科中心在 2003 年12月宣布,已成功研磨出口徑達30公分的陶瓷玻璃非球面鏡,及口徑達16公分的碳化矽非球面鏡,皆可作為高解析度衛星遙測照相儀的主要鏡片。儀科中心 利用研磨出的30公分非球面鏡,循華衛2號遙測酬載架構設計,於2006年2月22日宣佈完成「30公分口徑遙測儀」開發工作。遙測儀主鏡口徑為30公 分,拋光及鍍膜皆由儀科中心自行完成,使用儀科中心自行開發的紅藍綠三色CCD電子電路,其影像解析度為3.6 μrad.,視角為±1.47度,即891公里高空的地面解析度為3.2公尺,影像寬幅為46公里。遙測儀模組已通過太空規格的振動測試,證實其結構符合 規範,目前正積極進行取像中。

合成孔徑雷達衛星研發,國家太空中心的前身「太空計畫室」曾對符合台灣需求的合成孔徑雷達衛星進行研究。假設的任務需求是監控台灣天 然災害發生狀況,以及監控台灣附近海域漁船走私。而計畫限制為計畫預算要低,技術層次不能太高。考量任務需求,合成孔徑雷達衛星的解析度需求在3至5公尺 之間,另因需要大範圍監控,所以只要「掃描(scan)」操作模式,可使合成孔徑雷達的「主動相位陣列天線」設計也較為簡單。另外,在考量計畫預算限制, 系統設計應該注意下列事項:1、衛星軌道不需要太高,以減少電力需求。2、採用X-Band雷達,以小面積天線達到解析度需求。3、刈幅不能太大,以減小 「相位陣列天線」的面積。當時「太空計畫室」還以華衛2號衛星做為合成孔徑雷達衛星的設計基礎,推算出合成孔徑雷達衛星軌道若為500公里高,40度傾 角,則可以得到「較佳視野」、「適度軌道高度」和「較高再訪頻率」。

根據上述的需求和設計理念,「太空計畫室」研究報告提出適合台灣的合成孔徑雷達衛星的規畫:軌道約500公里高,40度傾角(對台灣最佳的攝影頻率),每日可通過台灣附近7次,南北涵蓋由日本至澳洲。影像解析度3公尺,任務壽命8年。

另外,考慮到在500公里高的軌道,會在1.5年左右下降59公里,必須進行一次軌道提升修正,對於750公斤重的衛星,軌道提升修正60公里需要11公斤燃料,考量衛星8年的任務壽命,衛星需要攜帶33公斤燃料。

結語

也許研發光學影像衛星和合成孔徑雷達衛星,目前仍非台灣科研能力所能及。但現在不做,將來就太遲。國家太空中心和相關單位必須及早未雨綢繆,展開衛星關鍵科技研發,除了可扶植台灣的航太產業外,台灣自我的太空監視系統才能指日可待。

http://www.diic.com.tw/comment/9605/960430.htm


臺軍針對大陸軍用衛星秘密研發反制武器(組圖)

中國“鑫諾2A”民用通訊衛星,曾于2002年6月23日至30日,連續遭到境外“法輪功”分子幹擾,致使電視轉播信號多次中斷。後經權威部門偵測,發現幹擾源位于臺北地區。有分析認爲,臺軍方及情報部門可能在此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鑫諾衛星事件,表明通過技術手段破壞衛星通訊具有可行性。在可能發生的臺海沖突中,大陸的通訊衛星將扮演何種角色?臺軍擁有怎樣的“反制手段”?今年7月出版的臺灣《全球防衛雜志》以《臺海太空電子戰》爲題,對此進行了評述。
  大陸衛星水平先進
  衛星通訊不受地理和氣象條件限制,具有通訊距離遠、信息流量大、可靠性好和品質高等優點。中國大陸因幅員遼闊,從上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就開始進行相關研究。2000年1月25日,國産首枚專用軍事通訊衛星“烽火1號”(FH-1),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升空。此衛星屬試驗性質,使用壽命、傳輸能力等關鍵指標較國外産品有一定差距。
  基于“烽火1號”的種種不足,中國大陸的下一代軍用通訊衛星將以最新研發的“東方紅四號”平臺爲基礎。文章稱,該衛星本體重約5噸,抗幹擾能力、數據加密傳輸功能已達到世界先進水平。由于其具備不依賴地面站支持而直接將信息傳輸至作戰部隊的能力,第二代“烽火”衛星有望成爲解放軍自動化戰場管理系統的核心。
  此外,大陸對通訊衛星的地面配套設備也給予很大重視,“動中通”移動衛星通訊系統就是一例。它不僅能將前線情況快速回傳至指揮中心,也可在行軍過程使用從而提高生存能力。在今年5月的四川地震中,救災部隊就裝備了搭載該系統的越野車輛,可隨時向後方提供災區的即時影像。
  臺秘研“反制武器”
  文章指出,大陸在臺海地區構建的衛星通訊網,堪稱未來局部戰爭的“戰力倍增器”。與此相應,臺灣方面近年來也加緊探索幹擾衛星通訊的“反制手段”,希望抵消解放軍在這一領域的優勢。2007年9月臺“國防部”公布的《五年兵力整建計劃》中,就曾提及將籌建“先導型太空衛星偵搜與通訊幹擾系統”,以建立電子戰和主被動幹擾能力。
  幹擾衛星通訊的原理同一般電子幹擾類似,主要是通過強烈的雜訊讓對方的衛星接收機無法正確解調數據,造成通訊中斷。具體來講,幹擾衛星通訊路徑又可分爲上鏈(Up Link)幹擾和下鏈(Down Link)幹擾。前者主要針對衛星本體,後者則針對地面指揮中心等配套設施。在本文開篇所提及的鑫諾衛星事件中,不法分子使用的就是上鏈幹擾方式。
  盡管負責衛星幹擾技術研發的臺灣“中科院”對該項目秘而不宣,但根據常識判斷,這種幹擾系統應有功率不同的多種型號,以便飛機、船艦乃至特種部隊使用。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利用電磁波功率和距離平方成反比的性質,臺軍還可能采取以無人機攜帶設備進入大陸縱深,實施所謂“前置式”幹擾,以極小代價即可取得明顯效果。
  技術難與大陸匹敵
  與中國大陸相比,臺灣的軍事衛星通訊能力不可同日而語。目前,臺灣只擁有一枚具備自主控制權的“中新一號”(ST-1)衛星,可以爲旅級以上部隊、“參謀次長室”、“電訊發展室”等部門提供有限的服務。
  “中新一號”屬民用衛星,抗幹擾能力差是其致命缺陷。文章透露,早在該星發射前,大陸方面就搶先在其軌道附近部署一枚“東方紅”衛星,可通過信號覆蓋方式,隨時切斷臺軍的衛星通訊。2000年4月25日和2007年3月9日,“中新一號”兩度因外部原因陷入短時間失去聯系和操控不靈的險境,進一步凸顯了臺軍衛星通訊體系的脆弱性。
  有鑒于此,臺灣當局已在2004年啓動的“第二期太空計劃”中,斥資120億元新臺幣(約合30億人民幣),致力于開發“中新一號”的升級替代品。不過由于預算未獲通過,眼下仍是“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文章強調,爲增強戰時存活能力,新型衛星必須采用“星載處理”技術。所謂“星載處理”,就是直接在衛星上進行信號解調,經重新編碼後再傳送給用戶;這樣不僅可以濾除對方的幹擾,也有利于降低功率損耗。
  國民黨重新執政後,海峽兩岸發生沖突的可能性有所降低。盡管如此,臺灣在衛星幹擾技術和新一代通訊衛星的研發上並未放松。據稱,旨在建構臺軍聯合作戰指揮系統的“博勝專案”中就包含有衛星通訊系統的專項,再度彰顯臺軍對太空電子戰的重視程度。
http://mil.news.sina.com.cn/p/2008-09-06/0900519992.html

台長: 阿楨

您可能對以下文章有興趣

人氣(5,100) | 回應(3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 個人分類: 台灣空軍 |
此分類下一篇:台F-16 Block 20
此分類上一篇:適形油箱之議

tomcat
好文
2007-05-07 09:12:43
台以衛星交易
臺灣租以色列間諜衛星可每天4次偵察大陸

http://www.sina.com.cn 07年07月04日 中青線上-青年參考 本報特約記者 張竹力

  據臺灣和美國媒體6月30日報導,儘管以色列國際衛星圖像公司運行的Eros- A和Eros-B兩顆在軌衛星被稱為是“民用衛星”,但國際航太和情報界都心知肚明,它們是地地道道的間諜衛星。
  根據以色列方面透露,Eros-A是2000年12月發射升空的,總造價3億美元,使用壽命10年,所攜高清晰度攝像機能識別長度為1.8米的地面物體。ErosB是2006年6月投入使用,分辯率更是高達70釐米。雖然打著民用的旗號,但外界所知的是,這兩顆衛星每天4次飛過以色列鄰國上空,主要是監視伊朗的核計畫進展情況。
  臺灣最早是對Eros-A感興趣,但隨著Eros-B的升空,臺灣“國防部”立馬“喜新厭舊”,讓軍情局派員赴以色列磋商租用Eros-B的可能。
  台軍靠租衛星盯大陸
  據以色列媒體透露,迄今為止臺灣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軍用衛星,最初它的軍用衛星多半求租於美國,後來又租用法國的“埃德斯”衛星,以適時獲得相關的衛星圖片。
  2001年,臺灣與以色列“國際衛星圖像公司”簽署合同,購買臺灣感興趣的“適時圖片與影像”。以色列軍方透露,台軍就是想通過以色列間諜衛星獲取更多有關大陸軍事建設的情報。根據“國際衛星圖像公司”與商業夥伴的合作協定,所有的夥伴可以“分享控制”衛星,這意味著臺灣有關方面有權單獨控制以 色列衛星,也能讓衛星一天4次掠過大陸上空,對大陸敏感目標實施重點偵察。
  據透露,臺灣是以色列Eros-A的大客戶,這也意味著只要臺灣提出要求,以色列的衛星就能按它的要求鎖定相關目標,而臺灣方面就能適時獲得目標的圖片。
  以色列想把衛星生意做大
  以色列的這一做法遭到了大陸的強烈反對,但“國際衛星圖像公司”似乎想將生意越做越大。去年9月,它甚至建議以色列政府將“奧菲克-5”間諜衛星以及未來以色列間諜衛星的圖片全部出售。這家公司表示,將以色列“多餘”的衛星能力出售,換回的報酬用於支援衛星事業發展,是一個兩全其美的交易。
http://mil.news.sina.com.cn/2007-07-04/0906452721.html
2007-07-04 12:52:02
獨立?
台灣將進行太空實驗 組建衛星網絡提升戰力

  中評社香港9月13日電/台灣媒體日前指出,台灣當局的“太空中心”將在9月13日獨立進行太空實驗。有分析指出,此舉意味著台當局期望獲得獨立發射衛星的能力,一方面提升針對大陸的航天偵察力量,另一方面弱化對其他國家在航天領域的依賴,以形成自己控制的"太空衛星網絡",對台軍的戰鬥力發揮倍增器的效果。

  台灣要獨立發射火箭

  《世界新聞報》報道,台灣島內負責航天技術研發的“太空中心”將于9月13日在屏東縣恒春九鵬發射“六號火箭”,幷首次獨立執行“單基燃燒推進”和“回收艙”兩項實驗任務。報道稱,發射回收艙被視爲准衛星發射,一旦成功,將是台灣的“太空科技”研發邁入自行發射衛星的全新里程碑。
  台灣“太空中心”副主任吳岸明表示,台灣前五次探空火箭發射執行實驗任務都是和海外研究團隊合作,這次是台灣首度獨立進行太空實驗,且采用難度極高的雙載荷設計,進行包括與衛星推進關鍵技術有關的“單基燃燒推進”實驗,以及攸關衛星彈射分離技術的“回收艙”實驗,兩項實驗分別由成功大學“航空太空工程所”和“中央大學”機械系與光機電工程研究所負責設計。
  “中央大學”團隊所開發的回收艙是台灣第一個由火箭帶到太空後再推離的人造系統,包括載荷彈出、返回大氣、防熱减速、降落傘開啓、落海回收操作等設備。回收艙內還裝有計算機軟件,地面的“太空中心”人員可以通過Google Earth看到回收艙經過的路徑。
  吳岸明說,回收艙的實驗被視爲准衛星發射,若實驗成功,除可用在發射衛星的設計上,還可在艙內建立一個在太空無重力環境下的實驗平台,以進行相關科學的研究。

  衛星軍事用途明顯

  台灣當局對太空技術的發展十分重視,早在1989年,就批准“發展衛星計劃”,包括研制運載火箭和人造衛星兩個部分,預算撥款100億元新台幣(約合25億人民幣),但運載火箭部分因遭美國反對而告吹。
  新的“太空衛星計劃”于1991年8月確立,選定新竹和台南爲衛星研發基地。1995年改爲“太空科技發展長程計劃”,采用自主或合資方式研制“中華衛星”系列,隨後改名爲“福爾摩沙衛星”系列。
  台灣與美國公司合作發射的“福衛1號”衛星于1999年1月首先解决“有沒有”的問題,其圖像分辨率才達到800米。2003年5月,台灣與法國公司等合作發射的“福衛2號”,圖像解析度已達到2米。2006年4月,台當局又在美國發射了“福衛3號”衛星,對外聲稱是氣象觀測衛星,但實際上對軍事有著極爲重要的作用。
  “福衛1號”衛星因電力耗盡而變成太空垃圾,因此台當局目前能够操控和使用的主要是“福衛2號”和“福衛3號”。“福衛2號”衛星的分辨率雖然只有2米,與世界上先進的衛星相比還有差距,但其拍攝的畫面也能看清是什麽型號飛機和導彈在地面待命、座艙里有無駕駛員等。
  在朝鮮進行核試驗期間,美國、日本和韓國的情報機構都要求台當局提供“福衛2號”拍到的有關朝鮮核試驗場的照片,足以說明“福衛2號”的間諜使命。
  而“福衛3號”則是由6顆小衛星組成的星座,能够通過測量美國GPS信號經過電離層和大氣層的偏折角度,實現無障礙地與美國GPS系統進行數據連接,可以爲台灣導彈預警和防禦體系提供導航信息。

  太空技術受制于人

  不過分析認爲,台灣太空發展計劃還處在初級階段,面臨著諸多制約因素,主要有兩點:一是科研技術水平低下,自主研發能力不足。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台灣“太空工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但自主進行科學研發的能力嚴重不足。以“福衛2號”爲例,其主要部件中盡管有相當一部分由台灣島內企業生産,但技術却全部來自法國公司。
  二是沒有太空發射載具,衛星的發射完全受制于人。由于美國政府的强烈反對,台灣太空發展計劃中沒有列入運載工具的專案,使得台灣衛星系統的發射完全受制于人。
  “福衛2號”和“福衛3號”衛星的發射計劃就遭到美國公司的數次拖延,台灣當局對此毫無辦法。台灣“清華大學”教授鐘堅表示,因爲美國的阻止,台灣根本沒有發展“太空科技”的空間,台灣的“衛星科技工業”是“花錢請別人買鞭炮,再花錢請別人放鞭炮”。 
http://www.zhgpl.com/doc/1004/4/8/3/100448359.html?coluid=4&kindid=16&docid=100448359
2008-05-26 08:31:29
太空中心
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太空中心,原名為國家太空計劃室,隸屬於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負責執行中華民國(台灣)的太空計劃,建造衛星及太空相關科技與硬體建設。
目前中心設立於新竹科學工業園區內,位於交通大學旁。

歷史沿革
台灣人因為生活水準逐漸提升,政府稅收增加,國內培養與海外學成歸來之工程與科學人才也輩出,於是逐漸孕育出對太空的夢想。
1991年10月,行政院核定「國家太空科技發展長程計畫」,成立國家太空計劃室籌備處,作為台灣太空計畫的執行單位;當時的行政院長是郝柏村,國科會主委則是夏漢民。
2002年12月,「第二期國家太空科技發展長程計畫」經國科會委員會議審議通過,計畫之執行期間為2004年至2018年;當時的行政院長是游錫堃,國科會主委則是魏哲和。
2003年,國科會為促使科技研究發展工作的運作更具彈性,成立財團法人國家實驗研究院(簡稱國研院),並將國家太空計劃室(National Space Program Office,簡稱NSPO)列為國家實驗研究院所管轄單位。
2005年4月1日起,國家太空計劃室更名為國家太空中心(National SPace Organization,同樣簡稱NSPO)。

衛星
福爾摩沙衛星一號,台灣第一顆自主擁有之衛星,是一枚低軌道的科學實驗衛星,主要的任務包括進行電離層電漿電動效應測量、海洋水色照相、及 Ka 頻段通訊實驗等三項科學實驗。福衛一號於1999年初成功發射,經過數年的運作,目前已經不再進行任務操作。
福爾摩沙衛星二號,台灣第一顆遙測應用衛星,於2004年5月21日發射升空。位於距地球表面891公里的太陽同步軌道飛行,任務為對台灣及全球陸地及海域進行遙測作業,它在白晝地區拍攝的影像資料有多方運用;當衛星運行到黑夜地區(eclipse)時,則對高層大氣象上閃電之自然現象進行科學觀測。
福爾摩沙衛星三號,於2006年4月15日成功發射。此為一大型台美雙邊國際合作計畫,由雙方政府授權執行,以建立全球大氣即時觀測網之先進技術發展計畫。此星系共有六顆微衛星,藉由接收美國24顆全球定位衛星 (GPS) 所發出的訊號,進行全球氣象資料蒐集及計算分析,約每90分鐘更新一次。

台灣探空火箭
第一期國家太空科技發展長程計畫
國科會編列國家太空科技法展長程計劃,總經費達197億新台幣,此計劃執行時間共計15年。
第二期國家太空科技發展長程計畫
自2004年至2018年,共計15年。
未來發展
目前國科會有意提升台灣太空科技研究的層級,欲成立國家太空研究院,不過目前設置草案仍未在立法院通過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8%8F%AF%E6%B0%91%E5%9C%8B%E5%9C%8B%E5%AE%B6%E5%A4%AA%E7%A9%BA%E4%B8%AD%E5%BF%83
2008-05-26 08:34:24
太空軍事
臺灣要爲太空軍事布局
  
    目前,臺灣還不能自行發射衛星,因爲臺灣沒有載衛星上天的火箭。然而,據臺灣《中國時報》10月20日報道,受大陸成功發射“神舟五號”載人宇宙飛船刺激,臺灣當局決定通過研發探空火箭來發射軌道衛星。軍事專家指出,臺灣投入衛星發射載具的研發,目的是要自主發射衛星和發展彈道導彈。
15年射15枚探空火箭
    報道指出,臺灣“太空計劃室”主導的太空科技發展計劃,最近決定將探空火箭發射計劃列入發展重點,預定從明年起到2018年,共發射10至15枚探空火箭,將“中山科學院”研發的探空火箭升級到衛星發射載具。
  據了解,隸屬于臺“行政院國科會”的太空計劃室曾于1998年以機密計劃編列5000萬元新臺幣,委托“中山科學院”利用“天弓”二型導彈改造四枚基本型探空火箭。第一枚已在1999年8月試射成功;第二枚首次裝載科學實驗酬載探空火箭,于2001年10月發射,但失敗;第三枚和第四枚分別預定今年底和明年發射。
  根據太空計劃室的執行策略,除了原已設計制造完成的第三和第四枚探空火箭,臺“中山科學院”將依據任務需求和科學實驗酬載研制進度,從2005年起的四年內,每年設計制造一枚基本型探空火箭,並進行發射任務。
  臺灣于上世紀70年代開始研制運載火箭,並曾于1980年研制成功射程達100公裏以上的運載工具。80年代初,臺灣又開始了“天馬計劃”,即發展能投射1000公裏以上的載體。80年代末,臺灣轉而研發運送人造衛星上天的運載火箭。經過10年的研發、改進,臺“中山科學院”在“天弓”二型地對空導彈的基礎上,研制出探空火箭,並于1999年8月進行首次試射。臺灣于2001年10月試射但遭失敗的探空火箭,長約4至5米,直徑30至40厘米,有四片尾翼,使用固態燃料,承載TMA化學物質,火箭將試驗物推進至80至140公裏的太空。
階段目標發射微型衛星
  據臺灣媒體報道,臺灣未來15年在制造基本型太空火箭的同時,展開擁有控制系統的多功能型探空火箭的研發工作,逐年提升火箭性能,預定在2018年第二期“十五年太空科技發展計劃”結束前,發射10至15枚射程更遠的探空火箭,並利用既有研究團隊自行設計研發的發射載具,把臺灣自制的微衛星送上太空。
  臺灣負責科技的高層官員指出,臺當局在研擬第一期“十五年太空科技發展計劃”的時候,曾計劃將衛星發射載具列入發展重點,但受限國際導彈管制條約,加上美國反對,被迫將衛星發射載具排除在第一期計劃之外。不過,受大陸發射載人宇宙飛船影響,臺太空計劃室最近做出決定,將探空火箭列入第二期計劃發展重點。據悉,第二期計劃書除進行臺灣上空50到300公裏空域的太空科學現象,也把探空火箭升級到衛星發射載具,將100公斤級微型衛星發射到500公裏軌道高度列爲“終級”目標之一。
    臺灣已于1999年擁有了第一顆衛星,即“中華衛星一號”。“中華衛星二號”亦即將于明年初發射升空。但這些衛星並非臺灣自行發射,而是委托美國發射,原因之一是臺灣沒有射程到500公裏軌道高度的運載火箭。臺灣當局最近決定將探空火箭發射計劃列入發展重點,並將探空火箭升級到衛星發射載具,用意在于建立自己的衛星發射系統,擺脫依賴美國等西方國家發射衛星的局面。
終級目標發展彈道導彈
    《中國時報》報道指出,太空計劃室新提出的第二期“十五年太空科技發展計劃”,雖然對軍事用途只字未提,但實質意義除提升臺灣太空科技研發能量外,隱然有爲臺灣未來太空軍事布局的態勢。第二計劃的三大發展主軸,與第一期計劃同樣鎖定爲學術研究、衛星應用和商機拓展,但在執行策略上卻處處聞得到“火藥味”。以被歸類爲科學研究用途的“次軌道科學實驗計劃”爲例,主要目標是探測臺灣上空50至300公裏空域的太空科學現象,最終目標卻是自行發射100公斤級的微型衛星,行家一看便知,太空計劃室有藉科學研究之名,行發展衛星發射載具與彈道之實。
    陳水扁在2000年競選臺灣領導人時發表“科技白皮書”,提出臺灣太空科技應發展小型發射載具,用來發射100公斤級微型衛星,建立自主發射衛星能力,並提升臺灣導彈備戰能力。不難看出,臺灣太空計劃室利用第二期太空科技計劃爲臺灣太空軍事布局之用心所在。
  臺灣在70年代曾研制出射程達100公裏的“青峰”地對地導彈,但最終沒有批量生産和部署,原因之一是導彈射程不遠和火箭推動技術跟不上。當時,臺灣曾試圖通過引進西技術發展探空火箭,但因美國等西方拒絕與臺灣合作而作罷。不過,臺灣當局無時不在夢想擁有彈道導彈和中遠程打擊力量。從80年代開始,臺灣在“天弓”地對空導彈、“雄風”反艦導彈的基礎上,偷偷研制火箭推進增程技術,借以突破發展彈道導彈的瓶頸。太空計劃室此次將探空火箭發射列入發展重點,並規劃研發射程到500公裏的軌道衛星運載工具,最終目標是要發展中遠程戰略彈道導彈。如果計劃成功,臺灣將擁有遠程攻擊的彈道導彈。
臺發射探空火箭沒那麽簡單
    無論第一期太空科技計劃,還是第二期太空科技計劃,乃至陳水扁競選諾言,臺灣雄心勃勃,冀望通過發展探空火箭來自主發射衛星,進而發展提升臺灣軍事能力的戰略彈道導彈。不過,能否發射衛星和擁有彈道導彈,僅憑主觀願望不夠,還得看技術、經濟實力與國際環境允不允許。
  從技術條件來說,臺灣盡管從70年代開始研制運載火箭,而且研制運載“青峰”地對地導彈、“天弓”系列地空導彈、“雄風”系列反艦導彈、“天劍”系列空對空的載具,然而這些導彈載具的射程都不超過100公裏,離探空火箭的要求甚遠。90年代中期以後,臺灣大量投入人力與物力,在“天弓”二型導彈基礎上研制探空火箭,並搞了兩次試射,但至今性能不穩定,不能定型,而且射程不超過300公裏,還不能用于軌道衛星的發射。
  從經濟實力來說,臺灣盡管人均收入位于世界前列,但因總體規模不大,其經濟實力比起大國來說相對弱小。而發展太空科技,包括探空火箭、衛星、彈道導彈等,屬于尖端技術,人力、物力與財力投入都十分龐大,臺灣不可能用小規模的財政開支來填航太工業的無底洞。何況,亞洲金融危機之後,尤其民進黨上臺後,臺灣經濟一蹶不振,財政收入減少,軍火采購與社會福利開支卻大幅增加,臺灣當局在太空科技上很難有更多的投入。
  從國際環境來說,國際社會對大國之外的小國家和地區發展運載火箭有不超過500公裏距離與高度的限制,超出此範圍,國際導彈管制條約組織與美國等大國就會出面幹預。如臺灣當局曾計劃將衛星發射載具列入第一期太空科技發展計劃,但因美國的反對而作罷。現在,臺灣又衛星發射載具列入第二期太空科技發展計劃,學界與媒體一致認爲,受大國操控的國際導彈管制條約組織和美國肯定會予以過問,甚至阻攔。《中國時報》分析指出,臺太空計劃室最近發展探空火箭的計劃,是臺灣首度正式宣示投入衛星發射載具研發,但因設定的衛星軌道高度500公裏已超過國際相關條約限制,是否引起美國關切,有待後續觀察。更重要的是,臺灣有意借研發探空火箭來發展軍事用途的衛星和彈道導彈,對中國的統一與安全,乃至地區與全球穩定,都構成了威脅,大陸和國際社會不可能對此坐視不理。因此,受限于種因素,臺灣當局發展探空火箭的企圖不會心想事成。(朱顯龍)
http://www.huaxia.com/zt/jszt/2004-02/00173705.html
2008-05-26 08:37:41
福衛
全球第 1 個氣象星系 福衛 3 號升空

  〔記者 郭怡 君、許敏溶、王貝林/美國范登堡發射場、台北連線報導〕備受國際矚目的福爾摩沙衛星三號,終於克服萬難,在台灣時間十五日上午九點四十分順利升空,為人類預測氣象寫下歷史新頁,預期可讓全球天氣預測準確率至少提升百分之十五,協助掌握全球氣候變遷趨勢。
  斥資四十三億新台幣發展的福衛三號是全球第一個氣象衛星星系,堪稱氣象預測的利器,發射卻飽受天氣捉弄,前日氣象預測指出發射日可能下雷雨,直到預定發射時刻前七小時才排除雷電威脅,並在台灣時間昨日清晨三點十分進入發射倒數程序,倒數至發射前一分三十一秒火箭訊號又出現問題,使福衛三號比預定發射時刻延遲一個半小時才升空。
  昨日上午十一點六分,國家太空中心得知美國的阿拉斯加費爾班克接收站收到的六顆微衛星訊號均正常,宣告第一階段發射成功,福衛三號並於昨天下午五點三十六分飛越台灣上空,五點四十八分離開台灣。太空中心取得衛星的控制權,系統檢查也正常,代表福衛三號發射任務圓滿成功。
6 顆微衛星 每天提供 2500 筆資訊
  福衛三號昨天已抵達距離地面約 五百一十三公里 的上空,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吳作樂表示,距預期目標 五百一十五公里 ,只有 兩公里 ,加上通聯無礙,顯示任務相當成功,未來十三個月,福衛三號將利用重力飄移的方式,攀升至距離地面 八百公里 的任務軌道。
  福衛三號由六顆微衛星組成,透過接收全球定位系統( GPS )的二十四顆衛星訊號,每天可提供兩千五百個觀測點的大氣和電離層參數變化,有效彌補過去缺乏廣闊海洋和兩極地區氣象觀測資料,預估能讓全球天氣預測準確率提升百分之十五以上、累積瞭解全球氣候變遷的重要資料、研究解開太空天氣之謎。
6 月中旬 可下載首筆氣象資料
  吳作樂表示,未來一週將持續進行衛星本體與籌載機器的檢查,以確認其電力、溫度、壓力是否正常,包括太陽能板是否張開、姿態是否正確、電力是否足夠等,若衛星功能正常,六月中旬可以下載第一筆氣象資料。福衛三號衛星星系納入全球大氣觀測系統,將可提升我國科技研究水準與國際地位。
  對於福衛三號發射成功,總統陳水扁昨天也以視訊向發射團隊致意,希望能藉此與世界各國交流氣象觀測資料。行政院長蘇貞昌也肯定工作團隊的成就與辛勞,並盼未來能與日本加強太空科技及太空科學的合作交流。

福衛三號 成功升空 我邁向全球氣象中心

  〔2006-04-16 自由時報】 記者許敏溶/綜合報導〕福衛三號昨天順利升空,國科會副主任委員謝清志指出,福衛一號主要是從事科學用途,福衛二號則是肩負高解析遙測任務,而順利升空的福衛三號,將使台灣成為全球的氣象資訊中心。
福衛三號 執行大氣資源共享
  謝清志說,福衛三號負有「全球大氣資源共享計畫」的任務,台灣將經由「福衛三號」所蒐集到的資訊,提供其他國家的氣象單位運用,藉此促進國際合作,提升台灣國際形象。
  謝清志強調,福衛三號的另一項重大成就是鼓勵國內廠商對太空工業的參與,落實台灣太空產業的發展。他說,這項計畫至少開發了五家廠商,生產十大項國產元件,順利開拓太空科技儀器零件發展空間。
  國家太空中心首席科學家陳秋榮則認為,福衛三號是世界第一個能同步觀測全球氣象資料的衛星,除了提高氣象預報準確度,還可進行電離層動態監控及地球重力場研究。
  對於未來台灣人造衛星發展,太空中心主任吳作樂指出,這牽涉到衛星製造、衛星操控、衛星發射等三方面技術,台灣已擁有六到七成的衛星製造能力,衛星操控則學到七到八成能力,但衛星發射牽涉龐大費用,不是台灣能負擔的。
衛星操控 台灣發展潛力十足
  吳作樂說,台灣最有機會的是衛星操控,像是宏碁的微衛星軟體,由於未來微衛星比例將大幅增加,若能掌握微衛星軟體,發展潛力十足。
http://www.csrsr.ncu.edu.tw/chin.ver/c6communicate/e_news/29/14.php

震前VS震後 福衛空照曝光 公路柔腸寸斷 房屋夷為平地

震央東北邊的北川,地震災情慘重,已經知道有七千人死亡,透過衛星空照影像,可以清楚地看到北川縣,房屋嚴重的倒榻,沿著河川興建的公路,全都被土石截成好幾段。
天搖地動之後山河變色,災情有多嚴重,從福衛二號衛星空拍的畫面可以清晰看見,地震前井然有序的街道,河川,地震後全變了樣,群山崩塌,道路不見了,河川消失,從空中都能感受到破壞力之大,地面災情嚴重可想而知地震後河水潰堤衝進民宅,橋樑瞬間化為烏有,沿岸住宅被掩埋,災民恐怕連逃的機會都沒有,更恐怖的是,就算逃過了地震,地震之後形成的堰塞湖,隨時可能引發另一波災難危機一波波的來,救援行動再不趕快,恐怕天府之國會變成更無助的人間煉獄
http://www.ttv.com.tw/097/05/0970515/09705154538101I.htm

福衛影像顯示 堰塞湖有潰決危險>中廣08-05-20 陳雅君

四川強震大量土石崩落,造成北川地區形成多個堰塞湖,中央大學太空及遙測中心透過福衛二號影像,清楚紀錄當地狀況。
從地震前河寬102公尺、水位標高677公尺,到地震後第六天,因為大量降雨,河水堵住無法宣洩,河面已經迅速擴充到520公尺,多了5倍之多,而水位也急速拉高了25公尺,專家擔心,一旦天然壩潰決,恐怕後果不堪設想。
中央大學太空及遙測研究中心劉說安指出,山崩所形成的堰塞湖是一種危害性相當大的地質現象,其致災原因包括天然壩上游的水位上昇淹沒房舍或農田,更可怕的是萬一天然壩潰決,下游將因為夾雜土石的洪水侵襲而產生災害。
根據歷史資料推估,有接近百分之七十的堰塞湖在形成後一個月內會潰決,因此,監控堰塞湖的水位高度以及快速評估它的穩定性,是相當重要的一件工作。
劉說安說,根據福衛二號兩年前的影像,北川上游支流的橋粱、河階地和道路清晰可見,當時河寬102公尺、水位高度為約677公尺,但是五月十二日地震發生兩天後,因為下游5.6公里處,山崩形成的天然壩堵塞河流,河流水位兩天內就上升了10公尺,地震過後的六天,情況更是嚴重,水位急速拉高至702公尺,整整升高了25公尺,而河面也迅速擴充到520公尺。
專家指出,天然壩的潰決,通常與堰塞湖水位超過天然壩壩頂造成溢流沖刷而引發,北川縣城位於天然壩下游約6.6公里處,一旦天然壩潰決,後果不堪設想,因此,擬定應變措施或者迅速撤離天然壩下游人員,實在刻不容緩。
2008-05-26 08:49:33
博勝案喊停
戰力不如預期 「博勝案」喊停>中時08-10-14吳明杰

 據指出,不僅美國在馬政府上台後首批對台軍售有戰機和潛艦項目已暫時Say No,我方國軍也開始從作戰需求上檢討未來對美軍購的必要性。其中在扁政府時期耗資五百多億的三軍指管通情系統整合案(博勝案),由於第一階段的成果經戰力測評不如軍方預期,已經評估沒有必要再繼續未來對美的第二階段採購。

 內部人士透露,儘管國防部對外表示已經在對目前「博勝案」成果進行測評,但由於沒有所謂的規格和標準,實際上軍方根本毫無測試和評估這項裝備的能力可言,美方給什麼就是什麼,其中有些電腦裝備,也不過是向國內廠商採購再由美方人員裝設,但價格之高令人吒舌,而且整個系統建構完成後,連技術手冊都沒有,裝備的後勤維修還要看美方臉色,我方完全無可奈何。

 不過對此國防部高層官員強調,未來對美「博勝案」採購是否繼續,全案還在評估中,另也可能由國內中科院自行研發,主因美方還未具體提出第二階段「博勝案」的內容,加上下階段所需花費的預算可能更高達上千億,因此我方暫時還未決定未來方向。

 據了解,當初美國柯林頓政府卸任前突然釋出善意,同意售台用來提升國軍指揮系統能力的「博勝案」,但因我方對此美軍現役裝備不甚了解,加上這項軍購案的未來成效無法具體了解,我方當時根本毫無能力評估該項裝備的作戰效益,但政治上基於表達謝意,仍舊花了大錢全盤接收。

 據指出,依軍方計畫,「博勝案」從民國九十四年開始進入系統建置階段後,「博勝案」的戰力已在今年「漢光二十四號」電腦兵棋推演中進行驗證,但演習過程中最後還是只能使用一般視訊系統,主因目前僅完成部分戰機和船艦的裝設,並非所有機艦都具備,結果與軍方期望的美軍C4ISR指管通情效果完全不符。

 「博勝案」也發生過弊端,像是軍方發包採購的偵蒐影像系統,原本每分鐘偵照一萬張以上的超高速高解析度照相機,居然會出現記憶體無故損壞,導致戰機偵照回基地後卻無法顯示畫面,檢調單位就曾質疑國防部花大錢卻採購劣質品。
2008-10-14 08:01:37
版主回應
半套博勝案 國軍戰力如中風2009-11-23 中國時報 吳明杰

 耗資逾五百億打造的國軍「博勝案」(戰場即時圖像系統)年底將完成。不過這項號稱可讓國軍「看得到就打得到」的戰場管理系統,由於我方預算有限,只好選擇性地在部分美系武器上裝配,法系和國造裝備多被迫排除。軍方內部不諱言,半套「博勝案」完成後,國軍行動將「一手快、一手慢」有點像中風。
 「博勝案」是在民國八十八年由前美國柯林頓政府在下台前同意售台,當時美方開價高達七百多億,是近十年來美國正式對台軍售金額最高的一項,我方因預算有限,最後只陸續通過五百三十億預算「先做半套」。
 選擇性裝配 幻象、經國號未納入
 據指出,在與美方妥協後,「博勝案」最後只選擇在空軍六十架F─16、六架E2─T預警機,還有空軍作戰指揮部、三個地區戰管中心的「強網自動化管制系統」;海軍的作戰中心及兩艘成功級艦、三艘拉法葉艦和四艘紀德級艦;以及陸軍的愛國者防空飛彈等,加裝美系的Link─16終端機,將原本分屬三軍不同的指管系統先進行整合。
 這項大規模武器系統整合計畫,不僅現有一百四十餘架F─16A/B型戰機未全數加裝,原先規畫裝備的二十架法製幻象戰機,也在花費三十六億元預算後,卻因美方無法協助鏈路整合,最後在民國九十六年放棄加入而被排除在外,而國造的經國號戰機更是一開始就未納入整合計畫中。
 指揮不協調 效果有限還被削一票
 換句話說,年底「博勝案」建置完成後,不僅在台海上空巡弋的空軍F─16戰機和幻象戰機之間還是無法直接通聯、分享情資,連同型的兩架F─16戰機之間,只要沒有加裝「博勝案」平台,也無法透過戰場圖像進行聯合作戰,還是必須透過傳統語音系統指揮協調,而整個國軍的指揮,也因此一分為二,形同「一手快、一手慢,兩手無法協調」的中風機器人。
 國軍將領坦承,「博勝案」的成效確實不如預期,而整個軍購案過程中也發現,很多系統的零附件國軍其實都有能力自製和採購,但卻被美方剝了好幾層皮,有些電腦設備美方還是跟國內廠商採購再轉手賣給國軍,雖然這套系統對國軍指管通情能力有提升,但也花了很多冤枉錢。

與俄合作 出資各半 微衛星爆密約 「台灣」竟沒名分09-11-23 中國時報 李宗祐

 台灣走出去,卻要隱姓埋名!被國科會和國家實驗研究院視為我國和俄羅斯科技合作重大突破的「台俄微衛星」計畫,爆發密約協議!熟悉內情的科技官員坦承,俄羅斯對外公布的合作對象隻字未提台灣,這是雙方密約協議內容,事先經過我方同意。
 密約內容曝光,也使民進黨執政期間標榜的「台灣走出去」成為一大諷刺。相關官員無奈說,「台俄微衛星」(命名為TATYANA-Ⅱ,塔堤揚娜二號)是國科會前副主委謝清志在二○○五年六月率團到俄羅斯洽談台俄雙邊科技研究計畫時,與莫斯科大學敲定的合作計畫,「我們承諾不會有任何台灣的名字出現在計畫裡,由莫斯科大學擔任白手套。」
 官員表示,跟俄羅斯簽署「隱姓埋名」密約有其時空背景。台灣當時跟中國的關係緊繃,俄羅斯顧慮中共的想法,不希望有任何台灣的名字出現。「為了學習自主衛星研製及發射技術,這是我們必須付出的代價。」
 但「塔堤揚娜二號」今年九月十七日從哈薩克「貝康諾太空中心」發射升空後,至今仍無法跟台灣地面任務控制中心通聯。
 更離譜的是,莫斯科大學「塔堤揚娜二號」專屬網頁提到的合作對象是韓國和墨西哥、而非台灣,隻字未提國科會與國研院,連參與科學酬載研製的中央大學和建置科學任務地面控制中心成大也全不見蹤影。
 「塔堤揚娜二號」衛星本體研製和火箭發射費用由台、俄各負擔一半(超過一五○萬美元),但依合約協議對外的說法是,這顆衛星是莫斯科大學的,與台灣無關。
 官員憂心,國科會和國研院把任何與「塔堤揚娜二號」有關的文件都被列為密件、不能曝光,如今「台俄微衛星」密約協議曝光,台、俄太空科技合作管道將被迫中斷。 也因台灣在此項國際合作計畫「見不得光」,官員透露,「塔堤揚娜二號」發射時程一再延誤,我方每次詢問對方原因,幾乎都得不到任何回應。

留言和迴響

檢舉民進黨執政時代,為了誇大台灣在國際上露臉的績效,花錢當凱子的事多的呢,這只是其中一小樁,以國家機密為由不公開的才是大窟窿。
2009-11-23 11:50:20
福衛六號
福衛六號 計畫自行研發製造>中時08-10-14李宗祐

 中國大陸成功發射「神州七號」太空船,國家太空中心上周廣發英雄帖,公開徵求科學合作團隊,決定在二○一二年自行研發的火箭,發射第一枚由國人自製的衛星「福爾摩沙衛星六號」,以災害防救與環境觀測研究為策略性任務。

 國家太空中心並決定與國防部中山科學院合作研發衛星發射火箭,但為避免因研發時程延誤,無法如期在二○一二年升空,也規畫委託由國外火箭發射的備用方案,並已篩選兩型可能的替代火箭。

 我國自一九九一年開始推動太空科技發展計畫,已陸續成功發射福爾摩沙衛星一號、二號及三號,但無論是衛星本體、酬載(執行衛星任務的設備)或發射火箭,全部是委託國外太空公司設計製造,我國團隊僅參與部分組裝及整合測試工程。

 依國家太空中心最新公布的福衛六號策略性任務及酬載計畫書,這顆預定在二○一二年發射升空的微衛星,從衛星本體、酬載到火箭都由國人自行研發、設計及製造。該中心主任苗君易指出,福衛六號計畫經費約八億,衛星本體總重量五十公斤,由中科院負責研發小型火箭執行發射任務,預定軌道高度五百到七百公里。

 國家太空中心上周向學術界徵求有興趣的科學團隊,針對遙測與導航定位兩個領域提出研發計畫,國內多所大學躍躍欲試。

 既然標榜由國人研發火箭執行發射任務,為何又規畫國外火箭備用方案?苗君易強調,為了順利達成任務,中科院進度若趕不上福衛六號發射時程,才會考慮由國外火箭取代。
2008-10-14 08:03:34
版主回應
台俄衛星夭折 恐怕「救不回來」【聯合報╱記者楊德宜2010.04.17

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太空中心昨天證實,台俄合作微衛星上方的「姿態感測儀」,疑似遭太空碎片或帶電重粒子撞擊,目前已經無法執行通聯與操作。根據周二俄方最新一次的來信,很可能「救不回來」。
這顆微衛星由台灣、俄羅斯、韓國和墨西哥共同出資建造,台灣稱作ESEMSS,實驗型科學教育微衛星),俄方稱作Tatyana 二號。台灣參與的有中央大學和成功大學團隊,總經費約新台幣七千多萬,其中支付一百五十萬美元給俄方。去年九月十七日搭乘俄方Soyuz-2火箭發射,並於十一月初開始傳送衛星資料;十二月十五日中大、成大確認其電腦系統及科學酬載皆正常運作。目前地面接收站已分送出遙測資料七十三筆、軌道資料五十四筆及科學資料一百九十二筆,其中包含今年年初海地大地震前後觀測數據。
計畫主持人、太空中心陳彥升根據莫斯科大學的來信表示,從上周四開始,就有收不到訊號的狀況出現,推測是太空粒子把這顆微衛星「打歪」,或是可能直接K中感應器,讓衛星翻轉。衛星的太陽能板角度歪掉,無法取得足夠太陽能;感應器也偏離地球,無法上傳、下載資料,在電力、通訊都受影響的情況下,這顆衛星幾乎「肯定失效」,七千萬在六個多月後就付諸流水。
陳彥升對於這顆衛星「夭折」感到相當可惜。
他認為,只要能持續一年,會獲得更豐富的成果。但他也說這是國內第一次自製衛星酬載,並成功發射和驗證,以後國內團隊應該可以靠自己開發了。
中大研發長朱延祥說,莫斯科大學還在嘗試通聯,因為衛星量測太空環境參數已經兩、三個月,希望能繼續傳回資料,但不至於造成研究計畫中斷。
朱延祥說,莫斯科大學懷疑可能原因有二,遭太空垃圾碎片撞擊,或是因為繞的軌道偏高緯度,行進至地球極圈時被太空帶電粒子撞擊,讓電子元件壞掉了,「電流撞進電腦,短路了,」目前,確切原因不明。
《小檔案》台二號衛星
悆台二號衛星由中央大學太空科學團隊、國科會、國家太空中心經費資助,去年九月十七日與俄羅斯合作發射,所蒐集的資料用來研究地球電離層的太空氣象,以及因地震所引發的干擾及同震現象。(楊德宜)

福爾摩沙衛星- 台灣大百科全書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3437&Keyword=%E7%A6%8F%E7%88%BE%E6%91%A9%E6%B2%99%E8%A1%9B%E6%98%9F%E4%B8%80%E8%99%9F

福爾摩沙衛星
http://www.toodoc.com/%E7%A6%8F%E7%88%BE%E6%91%A9%E6%B2%99%E8%A1%9B%E6%98%9F-ebook.html
2010-04-17 11:48:50
阿楨
最精準太空溫度計 福衛三號功成一到兩年身退
2011-04-13 中廣新聞

福衛三號發射滿五年,運轉以來,接收提供的大氣、電離層資訊,全球五十五個國家用於相關氣象預報與研究,被譽為「最精準太空溫度計」,隨著福衛三號壽命年限即將屆滿,國家太空中心預估,一到兩年後,將著手規劃接替的下一代氣象衛星星系計畫。
福衛三號在民國95年4月15號美國加州范登堡場發射,以一箭六星方式發射世界首創的微衛星氣象星系,觀測範圍涵蓋全球大氣層與電離層,運轉五年來,總共接收到大氣資料256萬筆、電離層264萬筆,目前全球總共55個國家,1508個註冊使用者從事相關氣象預報與學術研究,全球有十多個國家氣象中心納入作業系統,福衛三號的全球掩星資料提昇全球模式預測的精準度約5%到10%。
隨著福衛三號屆滿設計年限,擁有的六枚衛星,其中一枚長時間斷續失聯,其餘五枚陸續出現電池衰退或天線不穩等老化現象,目前還能維持每天一千兩百筆資料,預估仍能操作一到兩年。
國家實驗研究院國家太空中心主任張桂祥說:「因為他有六枚衛星,我們會繼續操作,我們預估他還有一到兩年的操作壽命,所以我們可以持續,因為我們只要有資料可以提供給使用者,還是有用的,我們還是會繼續操作下去,我想福衛三號之後,我們正在規劃福衛七號,福衛七號我們還是透過國際合作的方式。」
福衛三號計畫成效受國際肯定,成未來氣象衛星主流之一,國家太空中心開始規劃下一代氣象衛星星系計畫,接續福衛三號計畫的成果。
2011-05-08 13:46:12
版主回應
解放軍新反導武器曝光 編制屬空軍地空導彈部隊

  據俄羅斯之聲電臺2013-3-19報導,最近美國新任國防部長哈格爾宣佈了發展全球反導系統的新構想。根據五角大樓的新計畫,不再實施歐洲反導系統計畫第四階段建設。取而代之的是在阿拉斯加和加利福尼亞將陸基攔截彈的數量增加到44枚,此外美國打算在日本再建一個導彈預警雷達站。
  此外,美國加快反導部署無疑會引發中美之間的反導能力競賽。在末端反導和要地防空方面,中國引進了俄羅斯的S-300反導系統,另外中國國產的紅旗-9防空導彈也可以擔負攔截來襲的彈道導彈的任務。中國還在致力於紅旗-19屬於空軍地空導彈部隊編制(類似於美國THAAD),紅旗-26則是解放軍海基彈道導彈防禦的中堅(類似於美國的SM-3)。
……………
http://mil.sohu.com/20130328/n370684298_1.shtml

政府網站曝光中國正研“快舟” 可快速發射衛星

2002年,美國為了稱霸世界和控制太空的目的,開始研究太空快速回應作戰系統,他要把上述作戰想像變為現實,而2013年在中國的官方媒體也開始陸續披露相似的作戰系統,中美太空大戰一觸即發,而其他國家卻沒有這樣的技術和經濟實力,難怪一些媒體認為,中美兩國壟斷太空優勢的競賽將徹底開遍世界軍事格局,因為在二十一世紀誰掌握了太空誰就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
……………
http://bbs.tiexue.net/post_6563128_1.html

曾復生:解放軍核衛星對抗美軍閃擊全球 2013-01-23

  美軍閃擊全球作戰計劃的核心是一小時內精確打擊全球任何目標,並以美軍特種部隊基地、戰略轟炸機、常規洲際導彈部隊,太空無人飛機,以及天基制導衛星為主軸。閃擊全球作戰系統奏效,必須依賴位在中、高軌道的軍事通訊與情報衛星,一旦這些制導衛星被解放軍幹擾或破壞,閃擊全球戰力必將大打折扣,因為美軍的導彈、巡弋飛彈、特種部隊,以及太空無人戰機等,都將失去指引攻擊目標的衛星制導訊號。   
  文章說,整體而言,大陸軍方已經把組建太空作戰能力的天軍,視為牽制美國在軍事科技上大幅領先優勢的奇兵,因此,其勢必會以更積極的作為,繼續推動天軍的發展。現階段,解放軍運用太空科技發展的軍事能力項目包括:(一)太空資訊戰;(二)太空反衛星戰,以雷射攻擊衛星或運用電磁波幹擾衛星通訊;(三)太空反飛彈武器;(四)運用太空武器攻擊地面、空中或海面的重要軍事目標。現階段,解放軍正積極規畫在2015年完成天軍的組建部署,把太空科技與軍事力量結合起來,打造陸、海、空、天、電磁頻譜,以及網路的六維兵力結構。
……………
http://www.npf.org.tw/post/3/11919

高分一號升空 陸反隱添戰力 2013-04-27 旺報

大陸26日於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高解析度(高解析度)對地觀測衛星「高分一號」,儘管大陸官方強調該衛星主要用於非軍事用途,由於這顆衛星具備高度影像解析能力,外界認為,「高分一號」服役將削弱美軍匿蹤武器的優勢,大大提升解放軍「反隱」作戰能力。
 報導指出,大陸先發射「天鏈」系列衛星,再發射高解析度對地觀測衛星,表明其太空發展頗具策略性。「天鏈」衛星的主要功能是整合衛星資料。大陸的高分衛星服役後,其所搜集到的資料可以傳遞給「天鏈」衛星,從而全面提高其衛星系統的資料品質。
 航太專家則表示,大陸計畫在「十二五」期間陸續發射5至6顆觀測衛星,以便在2020年形成具有時空協調、全天時、全天候、全球範圍觀測能力的穩定運行系統。

美軍非洲通訊 靠的竟是中國衛星【聯合晚報2013.05.01

國防部在25日眾院軍事委員會的聽證會中,透露去年5月開始租賃中國「亞太七號」(Apstar-7)商用通信衛星。國防部發言人莫妮卡‧馬托什表示,租賃該衛星是因為可提供「獨特的頻寬和地理需求」,能夠達到非洲司令部所要求「覆蓋更廣泛的範圍」。

美軍研製原子慣性導航技術 或完全替代GPS衛星

據法新社2013-4-25報導,美軍正研發新一代導航系統,用於替代易受干擾的GPS衛星定位系統。這一系統將不再依賴衛星,它將被集成在以立方毫米為單位的超小晶片上,晶片中集成有3個微米級的陀螺儀、加速器和原子鐘,它們共同構成了一個不依賴外界資訊的自主導航系統。……………
  回應
鬼扯,慣性導航,無論精度如何高,都無法達到GPS的精度!還有原子鐘也不可能做到立方毫米的體積。人無知不可怕,可怕的是自以為是。
http://mil.news.sina.com.cn/2013-04-26/0908722993.html
2013-05-03 12:17:44
空空
請問如何杜絕國家監聽個人對話 例如調查局
2011-09-18 22:27:48
阿楨
超猛!長劍10巡航導彈上軍艦了 2012-07-21

上艦型號貌似叫東海10
不錯不錯!期待通用垂發!
是在892試驗艦上裝配的,未來肯定要和反艦導彈一起混裝在護衛艦上的導彈發射筒。也許可能在891艦上的新的垂直發射筒裏發射,我們盼望新艦趕緊出來。
護衛艦肯定是不裝巡航導彈的啦,估計是裝在115、116這樣的驅逐艦上。
你說的和反艦導彈一起混裝在護衛艦上的導彈發射筒,應該不會在護衛艦上吧,像052c就只裝了48枚垂發,如果再擴大一倍,那與阿利伯克級還有什麽區別呢
這玩意要是能垂直發射就好了,一次帶上6*8,那叫個火力強大啊!
萬噸大驅052D的標准配置
對陸攻擊導彈上艦是必然的,巡洋艦等于防空艦加反潛艦加對陸打擊艦。
南海東海的戰艦上面全配備,方圓1500-2500公裏內全部威懾,甚至可以直接威脅關島
什麽時候上潛艇啊……
做成各種模塊化,包括漁船模塊。
說明共軍從近海防禦到攻防兼備的轉變。
http://club.mil.news.sina.com.cn/viewthread.php?tid=512037

中國長劍10巡航導彈真身首次曝光 媒體稱可打航母

東方網2011年7月29日消息:美國中國防務新聞網27日公開了中國“長劍-10”巡航導彈的首張發射圖片。“長劍-10”是一款對地攻擊巡航導彈(LACM),目前正在中國第二炮兵部隊服役。
它是中國“長劍”系列巡航導彈的第一款,于2009年10月1日的國慶閱兵式上首次公開亮相。此外,有傳言稱,除對地攻擊型外,中國軍隊還列裝了“長劍-10”巡航導彈的岸基反艦型,其目的是發展從陸上攻擊航母的能力。
目前,在“長劍-10”的變型彈中,“長劍-20”是一款空基導彈。H-6H或H-6M轟炸機至少能夠挂載4枚“長劍-20”導彈,而最新最先進的H-6K轟炸機則能挂載6枚該型導彈,這使中國從其內陸針對美國關島基地發動戰略攻擊的可能性變為了現實。
  相關新聞
港媒:解放軍長劍10巡航導彈結合北鬥後精度提升 2011-06-13
漢和:中國長劍10巡航導彈瞄准日臺和南海 2010-1-27
韓媒建議殲10挂載長劍10導彈將成南海神針 2012-7-7
白宮震驚:中國在遼寧部署長劍巡航導彈直逼漢城 2012-07-21
2012-07-22 10:03:03
圖博館
福衛五號「失焦」 三方式補救2017-09-20 經濟日報

國人首顆自製衛星福衛五號於8月25日發射後,太空中心於9月8日取得遙測影像,出現光斑及模糊情況,判斷是遙測取像儀的焦距產生偏移,現採取三種方式調校,估計約需二至三個月改善影像品質。
科技部表示,福衛五號是對焦系統不如預期,不會失能,在調校後,最壞結果就是無法維持每兩日固定再訪台灣之規律。
太空中心規劃下列三種解決方式:一、根據熱漲冷縮原理,改變衛星內部溫度,以改變遙測取像儀之焦距,然此方法能改變的程度有限。第二是改變衛星之高度,以符合目前遙測取像儀之焦距。福衛五號設計有推進系統,可以改變高度,然而此一作法可能會縮短任務壽命,也會改變軌道周期,無法維持每兩日固定再訪之規律。三、以福衛五號影像和過去福衛二號拍攝的影像對比,用軟體進行「回溯修正」,改善解析度。
  相關新聞
年握逾十億預算 太空中心主任懸缺
爆料傳陰謀論 科技部長應負責
台灣衛星傳回照片全部模糊不清拍照功能恐已報廢
  造價高達56億新台幣的福爾摩沙衛星五號在美國西岸范登堡空軍基地由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的獵鷹九號(Falcon-9)火箭發射成功升空。不過,首批傳回的照片全都模糊不清,因此拍照功能恐已報廢。太空中心以遙控校準仍無改善,而因衛星升空後即無法回收地面進行維修,此衛星拍照功能恐已失能。有知情者表示質量應該是沒救了。
  據了解,對於功能失效有兩種傳言。一是,在衛星發射之前,就曾採取地面拍攝遠距離建築物測試,當時即發現照片有問題;另說,太空中心在發射衛星前,疏於對CMOS進行校準,才導致此項意外。
  太空中心強調,發射前即掌握相關補償修正方式,並無疏於對CMOS進行校準的情況。
  對於福衛五號出現重大問題,消息人士建議,應盡快指定一位有太空衛星工業經驗、熟悉太空中心生態的人接任主任,否則目前只有代理主任,可謂群龍無首。新主任須組成真相調查委員會。
  福衛五號號稱台灣首個自主研製的衛星,被吹捧為太空里程碑。但台灣學者鍾堅表示,台灣根本沒有發展太空科技的空間,所謂台灣衛星科技工業是花錢請別人買鞭炮,再花錢請別人放鞭炮。
  回應
 之前還吹福衛五號,100%台灣製造,是台灣之光。
 大陸的航天器名字是長征,神舟,天宮,中華民族刻苦奮鬥的意味濃厚,台獨搞出這個福爾摩沙五號星是想替美帝偵查大陸嘛?
 那個鏡頭中了“台毒”程序亂了。
2017-09-21 07:39:43
圖博館
中國連射12顆遙感衛星有啥秘密?全球組網追踪美航母

2018.1.25,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2號丙火箭第4次同時將3顆遙感衛星同時送上太空,在此之前,已將另外9顆衛星送入距離地面表面595公里的高空軌道。一些分析人士認為,遙感30號01組、02組和03組共9顆衛星,可能正在測試新型電子監聽設備或幫助中國軍方追踪美國及其他外國海軍的部署情況。04組3顆衛星的加入,可能預示著遙感30號全球組網已經完成。
  從國外的報導來看,凡是冠以“遙感衛星”的發射,一般都是中國軍方的任務。按照官方的統一說法,“衛星採用多星組網模式,主要用於開展電磁環境探測及相關技術試驗”。這些說法是模糊的,明顯是在為軍用打掩護,而所謂的電磁環境試驗更是明顯的軍事目的。
  據猜測,這些衛星3顆一小組,共4組組成一個環繞全球的24小時網絡。在一小組3顆衛星中,可能各有分工,其中一枚負責電磁監視,一枚負責光學追踪,一枚負責紅外跟踪,從而讓任何海上目標難以隱身。
  分析認為,所有遙感30號衛星星座很可能是中國反介入/區域拒止(A2/AD)戰略中極為重要的一環,其主要目標就是跟踪和監視美軍主要艦艇在港、出航、航行軌跡和部署去向的全部信息,特別是在太平洋-印度洋範圍內的美海軍行動都會準確的顯示在中國指揮部的信息網中。而中國這種包括電磁、光學和紅外綜合跟踪的模式,恐怕就連美軍的隱身戰機也難逃被追踪的命運。就此來看,在中國家門口生戰,解放軍已經做好了萬全準備,任何敵手要想挑釁,都必須三思而後行。
  回應
這是東風21D和東風26的眼睛。
農業部表示,你們都想多了,都是我部用來監測小蟲子吃玉米的
  相關新聞
中國新衛星傳回首批高清圖台北地標清析度驚人(圖)近日,由航天科技集團抓總研製的高景一號03、04星傳回首批高清新圖,圖像指標再進一步。這標誌著我國首個0.5米高分辨率商業遙感衛星星座四星組網完成。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8-02-01/doc-ifyrcsrw5458902.shtml
2018-02-03 06:14:41
圖博館
美稱中國已部署兩套公路機動反衛星系統瞄準美GPS

  美國“華盛頓自由燈塔”網站2018.1.30文章,先是提到五角大樓情報部門的一份報告警告中俄將具備摧毀美國低軌道衛星的能力,緊接著就挨個盤點“中俄強大的反衛星武器”。  報導稱,中國已經部署了兩套公路機動反衛星導彈系統,並正在研製兩種更先進的地面反衛星導彈系統。
  不過,中國專家表示,即便按照美國國防部的說法,中俄反衛星能力也只能在2020年形成,但文章卻認為中俄已形成了多種反衛星能力。該文很多內容顯示作者的想像力太豐富,關於中國用反衛星導彈攻擊中高軌衛星、以及用核彈頭攻擊近地軌道衛星的說法更是信口開河。而S-300、S-400這種只能在大氣層內使用的防空系統,也“被具有了反衛星能力”,實在令人感到哭笑不得。實際上,美國目前的標準-3攔截彈和陸基反導攔截彈具有實實在在的反衛星能力,而且已經實戰部署,標準-3還曾進行過實彈攔截衛星。文章對這種已構成的威脅卻隻字不提。
  相關新聞
標準三測試7個月2次失全敗
專家:標準-3型Block IIA導彈難取代薩德
美上將坦言高超音速武器落後中俄 因4年前一事故阻礙(回應:中國製度優勢,後發先至,一定會後來居上重放光芒。)
解析中國購俄S400防空系統為何大氣層內尚無對手(楨:?)
  相關新聞
 紅旗9為何能獲4國訂單在土測試9發全中打開局面
 俄S300發射後墜落:炸毀2台發射車4枚導彈2016.12.05(回應:俄的航天發射、導彈發射接連受創,不是偶然,是經濟、科研、管理……的綜合反映。)
 2017.1.13以色列F35打敘利亞 俄軍S300/400反隱雷達卻沒反應
 2015.12.21以突襲敘斬首真主黨領導,S400又成了擺設!
 2017.4.7美59枚巡航導彈襲擊敘利亞,S400又成了擺設!
 美環球戰略網2016.1.27解放軍反導尖兵紅旗-19(動能1似美THAAD) 紅旗--26(似美SM-3); 反衛星尖兵動能2(基於東風-26/21) 動能3(基於東風-31/41)先後曝光
 港媒稱中國高超音速武器可突破世界任何防禦體系
 美軍斥資30億美元研新反導系統為攔中國高超音速武器
 中國高超音速武器為何能趕美超俄:天河1/2號超級計算機+JF12/18高超聲速風洞
 專家:中國或可用高速滑翔彈頭全球打擊航母
 美國《航空與空間技術週刊》2014-1-27稱DF-31配高超音速彈頭射程將增50%,從8000增到12000千米
 中國M20遠超俄伊斯坎德爾導彈 可6馬赫末端變軌打擊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8-02-01/doc-ifyrcsrw3955649.shtml
2018-02-03 06:15:37
圖博館
長征五號與美軍航母有啥關係中國航天專家這樣說2018.2.2環球網

  不久前,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原黨委書記兼副院長梁小虹在“造就”發表精彩演講,談及中國航天事業,並提及去年7月長征五號發射失利給後續航天工作“影響十分巨大”;另外,2018年計劃進行35次火箭發射,壓力特別大。他還提及,中國要發展組合動力技術,集成火箭發動機和航空發動機的優勢,實現亞軌道飛行,並認為2018是商業航天元年,這將是下一個風口,是一個超萬億的市場。
  梁小虹在演講中提及,我們耗時十年(2006~2016)研製的中國最大推力的火箭長征五號,它可以把我們現有火箭的運載能力從低軌的10噸提至25噸,從高軌的5噸提至15噸。這枚火箭它本應承擔我們未來極其重要的任務,被寄予了特別多的期待,但由於出現問題,給後續諸多工作帶來了巨大被動和不利影響。
  比如,執行嫦娥三期探月工程(繞、落、回)主任務的嫦娥5號,原計劃去月球背面採樣,而且是人類在月球採樣最多的一次,但目前看,該任務能否執行還未可知。再比如,我們要在2020年完成天宮站的發射,把100噸的實驗艙、空間艙搭載到太空上去做科學實驗,該任務也同樣受到影響。
  還比如,茫茫大海上,一個航母打擊群就好比一顆小米粒,如果沒有預警衛星(幫助偵測),我們都不知道它在什麼地方!等你能看到的時候,它已經把你消滅了!
  預警衛星還可以對地震、山洪等災後重建做出評判。2008年汶川地震時,當時我們沒有應急衛星群,沒法評估災區情況,北川到底震成什麼樣我們不知道,不不了解地震的情況,我們就很難採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而這一切都需要我們的衛星及衛星群去了解。
  梁小虹指出,近五年我們總共發射了90顆衛星,其中2016年22顆,和美國並列第一。那麼,再多打幾顆行不行?行,但生產能力不夠。我們火箭通常是3年以前就開始進行零部組建研製和分系統齊套的試驗,接著進行總裝測試,再拉到發射場發射。發射週期最短15天,最長100多天,按照這個頻率,我們每個月基本能打一發。但這還遠遠不夠!2018年我們的任務是完成35次發射,這要創造中國航天火箭發射史上的新高!一年35發,一個月要打將近3發,哪怕1次失敗,全部計劃都得推後!還存在火箭衛星成本高、發射週期長、人員力量不足、特別是質量控制不穩定等問題的情況下,今年的35發任務是個特別大的壓力,希望通過努力能夠完成。
2018-02-03 10:27:38
圖博館
高分辨率對地觀測系統重大專項(高分專項)推動我國對地觀測技術突飛猛進,可從200到30000公里對地觀測,精度從10米到5米、3米、1米、0.5米,如今到了0.1米,連車牌號看的很清楚。在此基礎上,還要把觀測到的這些數據應用到社會治理及國防建設當中,還要運用到無線WiFi的使用中,現在全球三分之一的航班有WiFi,美國達三分之二,中國才剛開始,未來無論搭乘何種高鐵或飛機,人人皆可享受到便捷的移動通訊。而當車輛、信號、道路及管控體係都變得智能後,交通擁堵問題將根除。另外,從互聯網到移動互聯網,未來再到萬物智聯,一切皆有可能……
  火箭回收重複使用主要是政策問題
  梁小虹還提及,中國正在開展重複使用運載火箭的技術研究,有人說SpaceX搞成了火箭回收,其實,我們有垂直回收、傘降回收等等,根本上講,不是技術問題, 而是政策問題。中國還開展海上發射技術研究,可以將一些小火箭和商業火箭的發射轉移到海上,在公海上怎樣打都砸不到人。而在此之前,常能聽到火箭殘骸砸到貴州、四川、青海、寧夏等地的房子的情況,而現在的中國,想找一個沒有人的地方,太難了!但如果是砸在海上就沒問題了。他還提及,我們要發展組合動力技術,集成火箭發動機和航空發動機的優勢,實現亞軌道飛行。
  回應
專家都說了“美國SpaceX很值得敬佩,那麼一點人,做了那麼多事情。” 吹子們卻各種貶低,[吐]
邪者磚家叫獸/公知大V噴子還說過印度很NB呢!SpaceX背後是NASA!
http://mil.news.sina.com.cn/china/2018-02-02/doc-ifyrcsrx0322275.shtml
2018-02-03 10:28:39
圖博館
大陸新衛星傳回的這張高清圖,又把台媒給嚇著了2018.2.2

這張高清圖由航天科技集團抓總研製的高景一號03、04星傳回,按照台媒的描述:“台北市區赫然在列,包含101大樓、國父紀念館、台北市政府都映入眼簾,分辨率之高,連路上車輛都可辨識。”
高景一號03、04星的成功運轉,標誌著我國首個0.5米高分辨率商業遙感衛星星座四星組網完成。高景一號的主要用途在於商業,將為全球用戶提供全天候對地遙感數據服務和應用系統解決方案,廣泛服務於政府管理、農林水利、資源環境、應急減災、互聯網、金融保險等眾多傳統及新興行業。
  回應
我看不清車牌,有人能看清嗎?
看不清,我也想問呢
據說美國的鎖眼衛星就能看到,差距還很大的。
看不清這個跟像素水平和顯示器有關。電子成像技術分兩種情況,一種是點掃描,一種是線掃描。高景03/04號衛星所用的電子成像應該是點掃描。優點是像素大,分辨率高。(缺點是,你用電腦那種17—25吋屏幕根本看不清,因為顯示器緣故圖像像素都被擠壓了)如果是衛星拍攝的原始數據圖像,最好用65吋以上屏幕進行顯示。而貼到網上的照片,你也知道,高像素照片必然數據量巨大,在上傳時,肯定會減像素減數據量,從而引發失真。舉個例子,為啥報考正規國家考試要求一寸免冠相片的內容不得超過100K?而你用單反相機拍攝的高清晰免冠照片必須要經過圖像處理軟件減像素減內容才能上傳?而這種經過處理的照片再用電腦打開就非常不清楚?這就是原因。所以,你在網上看照片看不清是非常正常的。
http://user.guancha.cn/main/content?id=3922

張衡一號衛星順利升空以後可從天上“看到”地震

2018.2.2號下午15點51分,我國首顆觀測與地震活動相關電磁信息的衛星——“張衡一號”乘坐著“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直插雲霄、奔赴太空,順利進入預定軌道。此次任務還搭載發射了“少年星一號”、等六顆國內外的微小衛星。
2018-02-03 10:29:50
圖博館
張衡一號設計壽命五年,由平台服務艙和有效載荷艙組成,總重量約730公斤,外形為一個長、寬、高都大約是1.4米的立方體,單太陽翼,裝載有6根伸展長度4米多的捲筒式伸桿機構,收攏時只有手掌大小,展開後長度均達到約5米,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張衡一號上搭載的有效載荷共3大類8種,其中,探測電磁場的高精度磁強計、感應式磁力儀載荷填補了我國在近地磁場精確探測領域的空白,與國際上先進的執行地球磁場探測任務的德國衛星和歐空局衛星相比,載荷技術指標相當,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其中意大利載荷與我們中國研製的高能粒子探測器互為補充,聯合完成整個空間高能粒子的探測工作;奧地利載荷主要為中方研製載荷的矢量磁場探測數據提供標量的校準。”
  張衡一號主要是用於監測全球空間電磁場、電離層等離子體、高能粒子沉降等物理現象,為構建我國的天空地一體化地震立體監測體系樹立一個重要的研究基礎。
  張衡一號可分析全球7級、中國6級以上地震
  地球電磁場部分源於地球內部,也與太陽和電離層的變化等有關。不過,電磁場的變化只是地球物理場的一個基本的物理參數,並不代表全部的電磁場在地震之前一定會發生變化。我們現在是選取了地震效應釋放過程中,比較顯著的在電離層上可以觀測到的電離層的變化,所以我們這顆衛星本身不是直接來觀看地震發生的過程。
  每一個物體都有自己的磁性、磁場和引力,衛星也不例外。運行在500公里高度的太陽同步軌道上,還要兼顧近地軌道強大的地球磁場,此時要想精確探測地球磁場的細微變化,對衛星的電磁潔淨度就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也就是說,要讓衛星自己的磁性對磁場測量影響減小到最小。目前,張衡一號的磁潔淨度達到0.33納特,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這就像在一個強背景下,測一個非常弱的變化:有點類似於一個大像上面爬上一隻螞蟻,那麼我們把螞蟻分辨出來,就是要達到這個程度,最關鍵的並不是光把螞蟻分出來,分辨螞蟻的同時我還要把大象稱出來,描述的誤差呢也不能超過這個螞蟻的大小,對載荷來說的話,我總結一下就是要求有三點,第一個靈敏,第二個穩定,第三個準確。
  張衡一號在軌期間將每5天實現對地球上同一地點的重訪,觀測區域可覆蓋地球南北緯65°內的區域,重點觀測區域覆蓋我國陸地全境和陸地周邊約1000公里區域以及全球兩個主要地震帶,這就從時間和空間上保證了信息、數據的獲取.
2018-02-03 10:30:51
圖博館
首顆教育共享衛星“少年星一號”一同升空
  “少年星一號”是“中國少年微星計劃”的重要成果,這項由中國宋慶齡基金會、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和中國教育學會聯合發起的計劃自2016年4月啟動以來,吸引了10多萬名中國中小學生參與衛星功能的創意設計。
  在軌運行之後,建有衛星測控分站的中小學校和教育機構都可以使用少年星一號的數據和功能,將為中小學生提供測控真實衛星的體驗,創造出全新的航天科普教育場景。目前,測控站分為主站和分站,少年星主站位於中國宋慶齡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通過主站,大家可以看到在衛星飛控大廳看到的畫面,包含衛星的基本姿態信息,軌道信息,預測圖等。除測控主站外,我們還建設了包括海南文昌中學、鄭州四中、北京永泰小學和北京五十七中在內的十餘個校園測控分站。
  目前,基於少年星研製與測控的中小學航天科普課程體系初步建立,立方星套件已更新至第四代,並通過測控站實現技術轉化和共享。
  回應
 看地球上地震呀,起什麼作用呢?來點實際的:預測地震。否則毫無疑義。
 雖然在衛星上觀測地震跟預測地震相去甚遠。但是如果真的能在衛星上觀測到地震前後地球的電磁參數的變化,那將是非常重要成果,對於研究地球物理研究意義重大。
2018-02-03 10:31:36
阿楨
飛船現身美濟礁!衛星影像證實中國加強南海軍事部署 2019-11-30 聯合報

南華早報報導,衛星影像顯示,中國大陸在南海具爭議性島嶼美濟礁部署被稱為浮空器的軍事飛船,以強化其偵察南海的能力。
以色列衛星公司ImageSat International(ISI)24日在推特公布一張南沙群島美濟礁的衛星照,其中首次出現一個飛船型的物體。美濟礁是中國在具爭議性南海中的最大軍事基地。
根據報導,中國2017年開始建立預警系統。據軍事雜誌Kanwa Asian Defence稱,中國將相位式陣列雷達放置在氣球上,以幫助檢測低空飛入的飛機。
浮空器(Aerostat)又稱浮升器,是一種靠較輕氣體產生的浮力而浮起的航空器,能在高空停留較長時間,提供一種相對低成本、高效且全天候的解決方案,能在無法部署偵察機時,監控大面積區域。當與地面雷達、衛星等配合使用時,能形成一個全面的監控網絡。
中國在一些戰略性地區(像是與北韓邊界和台灣海峽)部署浮空器。軍事雜誌指出,高功率的浮空器可以監控半徑300公里內的空中目標和地面移動物體。
中國軍方已大幅擴張在南海的影響範圍,除了建立雷達,還部署飛彈、飛彈發射器和戰機等。
2019-12-05 07:35:44
阿楨
美國規劃數百顆衛星監控網 緊盯中俄高超音速導彈 2020-05-18 環球時報

  美國總統特朗普公佈太空軍軍旗的同時,還炫耀美軍正在研製速度超過17倍音速的“超級無敵導彈”。而美國《防務新聞》則披露,針對中俄高超音速導彈,五角大樓正計畫部署由上百顆衛星組成的新一代監控網。2022財年第一批20顆,第二批150顆2024財年發射。這些衛星中包括8顆具備紅外感測器的寬視場衛星,後者能展示出初步的高超音速武器跟蹤能力,它們收集的資料可在衛星之間傳送,並分發到適當的系統。
  回應
跟蹤也沒用,問題是在高能(鐳射、粒子束)武器未能實用前,無法應付高超音速導彈,至少在十到二十年之內,還無法實現擊落高超音導。
美國佬真有錢呀,中國最大規模的製造業,跟中國比軍備競賽?
第一次軍備競賽拖垮蘇聯,第二次軍備競賽拖垮美國!
首先要廢除美元,不能再讓他擼羊毛了
2020-05-20 09:06:12
阿楨
央視官宣:055大驅具備反衛星能力 反衛星導彈已日趨成熟 2020-10-14 兵工科技

  近日,央視首次正式承認055大驅裝備的雙波段雷達,具備對低軌道衛星的探測能力。
  055的紅旗-9B,雖然最大攔截距離超過400千米,但最大射高只有30千米,理論上也可攔截末端彈道導彈(但末端反導的攔截難度大),所以大多數人認為,現階段紅旗-9B還不具備擊毀大氣層外的衛星,或是攔截中段飛行的彈道導彈的能力。
  低軌道衛星普遍在120千米以上運行,美國薩德的THAAD ER防空彈(180千米)標準3(250千米)、俄羅斯S400的40N6(185千米)S500的77N6-N1(200千米)都能反衛星及中程反導。
  而此次官方宣佈055具備反衛星的能力,則表明,中國海軍很可能還擁有一型類似於標準-3的紅旗-9B升級版反導導彈。
  2007-01-11,中國發射SC-19反衛星導彈,擊毀了高度865公里報廢氣象衛星風雲一號C。2010年1月,又試驗了第二代DN-2,除了攔截範圍更大、機動性更靈活、速度更快、反應時間更短外,DN-2不再是第一代的近距離爆炸攻擊,而是動能撞擊攻擊。2015年,第三代DN-3採用了更先進的目標捕獲系統,速度更快,射程拓展到了36000公里的地球同步軌道。
https://mil.news.sina.com.cn/zhengming/2020-10-14/doc-iiznctkc5428311.shtml
  相關新聞
港媒:中國高分衛星持續追蹤拍攝到正在飛行的F22 2020-10-14 參考消息
陸5年內提高衛星解析度 可看清航母 2016/02/23 中時
2020-10-15 08:30:25
阿楨
長劍100靠什麼實現4馬赫突防比美軍戰斧多了一級 2020-10-27 兵工科技

  與現役的亞聲速巡航導彈多採用兩級結構(第一級為助推火箭發,第二級渦扇發動機)不同,長劍100採用獨創的3級結構,所以能實現射程和速度兼顧。
  第一級助推進入數萬米高空後脫離,第二級固體衝壓發動機巡航階段結束後脫離,第三級高超聲速乘波體彈頭滑翔飛行彈道呈不規則狀,以規避反導系統的探測和打擊,同時彈體在末段降低高度,將勢能轉換成動能,速度從巡航的3.5馬赫,加速到4至5馬赫。
https://mil.news.sina.com.cn/zhengming/2020-10-27/doc-iiznezxr8308989.shtml

美報告稱中國反艦彈道導彈超350枚 美軍能攔截嗎 2020-10-27 觀察者網

  用彈道導彈來反航母,這個想法最早源于蘇聯。
  正當R-27K發展順風順水的時候,蘇聯發現兩個悖論。第一是用彈道導彈反航母,純屬雞肋,沒實戰意義。第二R-27K是一種戰術武器,卻使用了核彈頭,一旦使用必然會遭到美軍的核報復,最終一起毀滅,所以蘇聯很快就放棄了發展。
  二、中國的解決方案
  1996年台海危機,美軍兩艘航母駛進臺灣海峽,中國如何克制?
  真正的技術難點跟R-27K一樣: 搜索和定位的超地平線雷達(OTH)/海洋偵察衛星/岸基電子偵聽測系統,三種手段都有巨大的局限性。
  至到2019年中國建國70周年大閱兵上,中國公佈無偵-8:無偵-8的火箭發動機開機35分鐘建立高空高速狀態,之後處於高超音速的無動力滑翔狀態,發動機只在需要時才間隙性開機,飛行半徑8000公里以上,速度6至8馬赫;每小時的偵察面積208萬平方公里,1.5小時可將南海偵察一遍,日本只需要15分鐘。無偵-8隱身/速度/高度遠高於世界上任何一種防空系統。
  攻擊流程大約這樣。首先無偵-8由轟-6或其它母機攜帶在中國沿海約10公里高空巡航待命,由其它情報手段,如衛星、超地平線雷達等粗略獲知航母動向後,然後無偵-8被發射升空對目標海域進行目標搜索定位,然後可根據目標遠近選擇不同彈種進行打擊。
  三、美軍的困局:東風26/21/17理論上不可攔截
  2020年9月1日,美國《2020中國軍力報告》,中國有5000公里射程的東風-26在200枚以上,射程3000公里的東風-21在150枚以上。
2020-10-28 08:59:14
阿楨
臺灣“飛鼠”、“玉山”兩顆衛星三度延期發射,升空後繞台多次仍失聯

臺灣研發生產的兩顆名為“飛鼠”和“玉山”的衛星,發射時間三度延期,最終於2021-01-24深夜升空,但在1月25日早上10點和晚上8點各通過臺灣上空一次時,臺灣基地台均未收到衛星傳回信號。可能是信號接收盤架設的角度不對,或衛星電力不足。
“飛鼠”用於觀測電離層電子濃度,偵測地面無線電受干擾情況,以説明改善GPS誤差,提升行動導航功能;“玉山”則用於追蹤全球船隻航行軌跡,加強交通安全。
  回應
這不是是失聯,這叫匿蹤。目的是不被中共發現
開始還以為是灣灣自己發射的,再看其實是SPACE X發的,再看是143分之2,只能笑了
2021-01-27 08:23:24
阿楨
風雲四號02星2021-06-03成功發射 3萬公里外可感知0.05度變化

  風雲四號用戶為中國氣象局,將幫助預報員更靈活地觀察颱風、暴雨等中尺度災害性天氣的結構及其演變的精細化動態,也讓短時強降水、颮線、雷暴等小尺度、短生命史、破壞性大的強對流天氣更容易被識別和捕捉。
  回應
這種技術應用於彈道導彈預警絕無問題
你不知道有個詞語叫“軍民兩用”麼?
2021-06-04 07:45:40
阿楨
新疆驚現特大號機庫 足以容納核動力航艦

新聞網站「The Drive」2021-07-14報導,根據衛星影像,中國新疆存在一座超大型機庫,尺寸足以容納整艘美國核子動力航空母艦。該網站認為,這座機庫可能是供平流層飛艇使用,任務則可能包括彈道飛彈防禦、反衛星等(楨:預警機? )。
這座機庫位元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斯騰湖以南約5英里(約8.05公里)處,與中國無人載具秘密測試場馬蘭基地隔湖相望。該機庫長1150英尺(約350.52公尺)、寬450英尺(約137.16公尺),高度也「非常高」,足以容納長332.8公尺、寬76.8公尺的美軍尼米鶿級航艦。
機庫前方跑道則出現了巨大的長方形托架,可能被用於在地面移動超大型飛艇;而機庫西北方的高塔,則有可能是飛艇起飛後的系泊設備。
中國首艘平流層飛艇「圓夢號」2015年已於內蒙古試飛。由於這類航空器能在氣象條件相對平穩的平流層高空長時間作業,其很可能被用於彈道飛彈防禦或共軍本身的飛彈測試,無視地形提供持續性的雷達探測;另外,在高空部署雷射武器能減輕大氣折射的影響,降低系統的電力需求;其他實體攔截系統也可降低射程需求。而這些武器只要稍做改動,同樣也能適用於反衛星任務。
2021-07-17 08:12:57
阿楨
針對台灣試射新導彈 陸專家:可能為東風16及電磁脈衝彈頭 2021/08/22 中時

《央視》稱,新導彈,精準命中幾百公里外的藍軍多重防護陣地目標,有效癱毀藍軍防禦體系關鍵資訊節點。此次發射成功拓展了火箭軍新質彈頭種類,提升了常規導彈多模精打、毀癱節點、融合抗擾、先遣破敵能力。
東風-16系列導彈的射程約為800-1500公里,填補了東風-15和東風-21之間的空白,可攜帶包括鑽地彈的多種彈頭。
宋忠平指出,這次可以排除是集束彈頭或鑽地彈,但是用於「癱毀」,而非「摧毀」,並針對關鍵資訊節點,那就很可能是針對電子設備的電磁脈衝彈頭。
美國《國家利益》稱,東風-16系主要用於接替早先瞄準台灣的東風-11和15。解放軍東部戰區近日派遣軍艦、反潛機和戰鬥機在台灣島西南和東南方向附近海空域進行聯合實彈攻擊等軍事演習。
  回應
打衡山指揮所?

整建12基地 強化西岸防空火力 2021-08-23 聯合報

國軍重新檢討各作戰區防空火力部署,將新建或整建十二座飛彈基地,供新造的天弓三型防空飛彈進駐,與愛國者二、三型防空飛彈。
傳蔡政府將以兩千億元特別預算舉債買飛彈,國民黨立委陳以信昨表示,六月中通過紓困4.0預算,剛舉債兩千六百億元,人均26-27萬,根本「債留子孫」。
  回應
這樣就能耐打?

研製飛彈 擬編2千億特別預算 2021/08/23 中時

近年來美國對台軍售既多、金額又大,已排擠國軍研製飛彈及武器的預算,其中包括具「源頭打擊」能力的飛彈經費,國防部決定編列特別預算解決。據了解,特別預算主要是支應中科院研製量產的各型飛彈,包括雄二E型,反制飛彈,以及各型防空與制海飛彈。
據了解,中科院研製能打到北京、上海的中程飛彈已近20年,從李登輝至馬英九,都在祕密做。蔡執政之初,因考量軍事戰略調整,且台灣不發展核武,就算幾枚飛彈能打到上海、北京,也改變不了戰局,再者量產的雄二E飛彈性能很好,能有效對付大陸沿岸軍事目標等,曾一度暫緩中程飛彈研發,後因兩岸關係急速變化,現又加速研製。
  回應
台灣發展射程兩千公里的飛彈,已屬於攻擊性武器,任何大國不會容忍,過去的古巴飛彈危機,台灣在每天以攻擊三峽大壩以及核能電廠的高亢情緒中,難道北京會坐以待斃?
2021-08-23 07:53:14
阿楨
2021珠海航展:中電科14所多型世界領先反隱身雷達公佈 2021-09-28

14所在本次航展主要亮點:一是更加體現體系化的整體解決方案的能力。二是更加注重體現攻防兼備的能力。觀察-確認-決策-打擊(OODA)作戰全流程,多維度展示攻防兼備的能力。三是更加體現應對新型作戰和新型威脅樣式的能力。
  14所在本次航展包括YLC-8E型UHF反隱身戒雷達、SLC-7型L波段、SLC-12型S波段、YLC-12型C波段 (可以舉高到18米,可解決無人機、巡航導彈等超低空目標的探測難題),它們覆蓋UHF、L、S、C等波段,具備全數位化、先進技術體制等四代雷達基本特徵,骨幹型號已經陸續採用氮化鎵技術,具備多方面的技戰術優勢:第一,通過多頻組合、優勢互補。雷達頻段越低(如YLC-8E),反隱身能力越強;頻段越高(如YLC-12),機動能力、跟蹤性能等越好。多頻組合可實現探測威力、探測精度、抗有源干擾、機動能力的最優組合。第二,多頻協同,高效探測。第三,動靜結合、高低搭配。依託YLC-8E和SLC-7的強探測能力,駐守重要區域或敏感方向,發揮SLC-12和YLC-12高機動性的優勢,靈活組合,實現補網、強網、拓網。若與海基、空基、天基雷達協同,融合戰區內多源資訊,可實現立體化的制空及攔截作戰。
  相關新聞
中國砸10 兆人民幣發展氮化鎵與碳化矽第三代半導體,台灣落後中國!
愛國者飛彈屹立不搖的關鍵:第一代半導體材料為矽、第二代為砷化鎵,第三代則碳化矽(SiC)及氮化鎵(GaN)尺寸小、高功率,散熱快,低雜訊、低耗電,其實神盾系統的SPY-6相位陣列雷達,在2010年即已先採。早期主動電子相位陣列雷達體積相當龐大,成本極高,但現已普遍用在戰機上,如F-22的AN/APG-77雷達、F-35的APG-81雷達,仍採用砷化鎵元件,美國目前如雷神等電子系統大廠,都開始將氮化鎵應用在相位陣列雷達上。
美國伯克3型驅逐艦氮化鎵雷達vs中國萬噸驅逐艦055砷化鎵 周子定(法輪功新唐人電視台)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GhumDPXkgM
氮化鎵讓055驅逐艦擁有當今威力最大的雷達 2016-06-10 騰訊

陸022艦在雷達中「隱形」? 外媒曝:反因此一目了然

美國海軍學會新聞網 2021-09-27指出,在使用合成孔徑雷達(SAR)偵察衛星之下,中國的22型匿蹤飛彈快艇不僅無所遁形,更由於其獨特的外型設計,反而更容易被分析人員辨認。
  回應
匿蹤本來就是對雷達,火控雷達看不見,就沒法鎖定和引導飛彈射擊!
2021-09-29 09:17:43
阿楨
陸測試軌道高超音速武器 環繞全球突防後高速打擊 2021/10/17 中時

英國《金融時報》報導稱,中國在8月份試射了一枚高超音速武器,但和以往不同的是,這枚導彈先進入軌道進行「環繞地球」飛行,隨後再重返大氣層進行高超音速滑翔。
報導說,美國官員表示,中國在高超音速武器方面取得了驚人進展,遠比美國認識到的先進。「我不知道中國人是怎麼做到的」。
目前包括中美俄在內,至少5國在研究高超音速技術。高超音速武器指的是在大氣層內飛行速度超過5倍音速的武器,不依傳統彈道導彈的固定拋物線軌跡,機動性高,使得敵方難以追蹤及攔截。美等國雖已開發了巡航和彈道導彈的防禦體系,但尚不具備攔截高超音速導彈的能力。
陸媒《觀察者網》稱,這種武器理論上可對現有反導和預警體系有極強突防效果,但投擲重量有限,即便有這樣的實驗,也是用於航太領域其他方面。
這種武器理論上可以走南極路線攻擊,美軍現有的預警雷達多半部署在北美,而其在南半球和南極方向缺乏預警,因此可壓縮美軍的預警時間。
  相關新聞
民調:愈來愈多美國人認為中國經濟軍事實力已超越美國
  回應
中國名言:富不過三代!歐洲名言:沒有永遠的羅馬帝國!
美在高超音速領域研發了60年,至今還在技術驗證的初期階段,而中國迭代創新之快令人咋舌。
美高超音速武器為何測試失敗 因關鍵設備高超聲速風洞(JF-12音速10倍/JF-22音速30倍+超級電腦)不如中國

飛鼠、玉山只活8個月!今年發射的國產衛星全數退役

政府2021-01-24委託美國SpaceX,發射斥資千萬元研製的國產立方衛星「飛鼠」和「玉山」到太空。未料,國研院10月13日公告,地表無法收取兩枚衛星的訊號並成功解碼,任務結束。
太空科技是蔡英文總統上任後宣示要發展的重要項目,行政院長蘇貞昌也多次強調,他上任後簽的第一份公文,就是從2019年起為期10年、共編列251億元預算的第三期太空計畫,預計每年發射一顆國產人造衛星升空。
太空中心表示,繼氣象衛星福衛七號後,下一顆氣象衛星「獵風者號」原定今年第四季發射升空,能提升颱風路徑和強度預測精準度。但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太陽能電池交貨進度,發射延緩半年。
  相關新聞
這麼多年, 台灣白花了千億老百姓血汗錢,一事無成,去對照中國強大的太空科技,怎可能好?
2021-10-18 07:01:08
阿楨
航天測量船改造反導預警艦首曝光 陸瞭望1號力壓美導彈觀測艦 2024/08/06 中時

據《騰訊網》報導,瞭望1號海上綜合警戒艦是以原來的航天測量船改造,原稱「火箭衛星跟蹤監測船」,其主要功能是追蹤監測國內外火箭衛星發射。
瞭望1號長255米,寬27.2米,滿載排水量3萬噸。美軍同類船艦霍華德• 洛倫岑號滿載排水量約9500噸,搭載的CJR雷達系統主要有2部大型S、X波段相控陣雷達,具有5000公里的X波段偵測距離,一向被視為雷達探測能力最強的艦艇。
報導說,瞭望1號海上綜合警戒艦裝備數位化有源相控陣雷達、X波雷達、S波雷達等,其雷達的數量和功率都超越815A型電子偵察艦,能夠執行廣域的偵察任務,包括對地面、海面和空中目標的探測與跟蹤。艦上搭載的電子設備幾乎覆蓋所有頻段的無線電頻譜,能以高速計算機系統過濾加密信息並迅速破譯,並將探測到的電磁頻譜信息儲存在數據庫。
中國先前已裝備陸基遠程預警雷達、天基衛星組網和陸基中段反導攔截系統,一旦海基流動的火箭(導彈)衛星觀測艦部署到位,在探測和鎖定數千公里外中遠程彈道導彈乃至洲際導彈發射,並及時發出預警的能力,能讓共防空反導作戰單位有相對充裕的攔截準備時間,提高防空反導的攔截概率。
  相關新聞
美頂尖專家:中俄高超音速武器聯手可擊穿美防禦體系

中國空天飛機在軌部署6具神秘物體 已開始傳輸訊號
美太空公司:中國可重復使用航天器具衛星殺手能力

陸新式遠程預警雷達曝光 可探測數千公里外彈道導彈與太空衛星2022/04/19 中時

據《觀察者網》引述美媒《防務新聞》報導,由商業衛星圖像公司Maxar Technologies發佈在谷歌地球上的圖像顯示,大陸山東省的一座山上已建成一座新的大型相控陣雷達(LPAR),可給解放軍提供北韓、韓國、日本大部分地區甚至俄羅斯遠東部分地區發射彈道導彈的預警。
中國也在浙江省和黑龍江省建造了數個大型預警雷達,可以從多個角度對日本、朝鮮半島和臺灣地區進行遠程預警。此外,中國還在新疆庫爾勒建設另一個雷達基地,提供針對印度的早期預警。
這種雷達除了對彈道導彈發射提供警告外,還可以用於衛星跟蹤和一般空中監視。
美軍的鋪路爪雷達能夠探測3000海里(約5600公里)範圍內雷達截面積為10平方米的目標。
2024-08-07 08:33:34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