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4-19 07:22:41| 人氣1,156| 回應3 | 上一篇 | 下一篇

《改變中國歷史的戰役》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相對於中國軍事史專著大多文多圖少、艱澀難懂,彩圖精裝本的《改變中國歷史的戰役》(通鑑,2006)很适合一般人閱讀。

會不會太膚淺了?

讀過,我覺得編者的以下<序言>大體確實:

一、精選中國古代到近現代對中國社會和歷史產生深遠的軍事戰爭和事件…深入淺出,通俗易懂。

二、編寫體例創新…設定多個輔助欄日(尢其每個戰役一開始的「交戰雙方、交戰時間、將帥檔案、投入兵力、使用兵器、交戰結果」表,和交戰雙方的攻防圖),對軍事戰爭的發生、行程以及結果等進行分析…另外五個專題還分別從軍事傳遞(信鴿始於馬王堆漢墓帛書《相馬經》p.24,軍用風箏始於南朝梁武帝p.23)、兵書、軍陣(以軍事科學角度詳解了諸葛亮充滿神話的八卦陣法p.102-5)、投射器(多處介紹車兵、騎兵、水兵、和銅鐵兵器及火器的發展過程)和防禦方面做了深度的剖析。

三、精選了三百餘幅與文字內容相契合的精美插圖,包括帝王將帥的畫像、器械裝備的原圖或復原圖、重現重大戰爭場景的繪畫、戰爭示意圖和古戰場遺址照片等。

是嗎?那就續評同書系的《改變世界歷史的戰爭》吧!

不用了!還是讀者自己去評。

我倒想推薦另本《改變歷史的戰役》(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這是一不令人陶醉發人深省的好書,英國著名的軍戰史專家傑佛瑞‧雷根講述了世界歷史中最具決定意義的50場戰役。這些戰役的重要意義不僅在於戰勝或戰敗的徹底性,更在於對世界歷史發展的長遠出影響。

本書縱貫2500年的世界戰爭史,從薩拉米斯戰役希臘粉碎波斯攻佔希臘的企圖,到赫斯廷斯戰役和君士坦丁堡的淪陷 再到兩次世界大戰的關自戰役;中途島戰役,阿拉曼戰役和斯大林格勒戰役。

借助準確清晰的作戰地圖和插圖,傑佛瑞‧雷根不僅闡明了每場戰役的背景和影響,而且生動地再現了真實的戰爭場面,分析了戰略戰術的運用,扼要介紹了主要的指揮官和武器。」

台長: 阿楨
人氣(1,156) | 回應(3)|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術設計(手創、設計、室內空間、裝潢) | 個人分類: 軍書影評 |
此分類下一篇:共軍能阻美救台
此分類上一篇:來了雄鷹走了神鷹

gh
cg
2015-05-04 17:03:24
阿楨
如果宋朝傾盡全力發展了火槍火炮,蒙古還有機會崛起嗎?2022-06-19

【本文來自《宋朝是中國歷史上最恥辱的朝代。別的朝代都亡於內憂,而宋朝則亡於外患》評論區】
宋朝的精英,不善於利用火槍火炮這個新生事物,反而是宋朝的敵人——蒙古人重視火炮,蒙古西征軍一路打到維也納,把火炮帶到了歐洲。
907年,軍閥鄭幡用火藥“發機飛火”燒了南昌的城門。宋太祖開寶三年(970年),馮繼升向宋朝政府獻上了做火箭的方法,宋朝政府還賜了他一些東西,作為獎勵,沒有下文。959年,後周的柴榮攻遼國,奪瀛州、莫州,漢族與北方的契丹已經有衝突了,火藥可以打仗,為什麼不重視?蒙古第一次威脅宋朝,是1230年,攻南宋的鳳翔寶雞潼關,從960年到1230年,宋朝有270年的時間視窗可以開發火槍火炮,遺憾啊。
如果宋朝傾盡全力發展了火槍火炮,蒙古還有機會崛起嗎?火藥是中國人發明的,火炮也是中國人發明的,最後清朝反而在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下割地賠款。左宗棠說:“使當時有人留心及此,何至島族縱橫海上,數十年挾此傲我?”
元軍最早的火炮,是漢族人郭侃發明的,研製的火炮能夠平射,也能曲射,平射能打半裡左右(即今250米),曲射能打二三十丈高(即100米左右),獻給了蒙哥和旭烈兀。1253年,郭侃隨旭烈兀西征,第一個攻擊目標是裡海以南的木刺夷(即現在的伊朗西部)。郭侃大半生跟隨蒙古軍隊西征,一生攻下了約七百座城。當然,元軍滅南宋也用了火炮。
火炮鼻祖魏勝(1120年—1164年),是南宋的一名弓箭手,他發明的炮車,以火藥填鐵筒內,塞以碎石,置炮車上。遇敵引火發藥,碎石殺傷敵人。作戰時,戰車在外,炮車居中,陣門兩邊弩車,上置弓弩,可射數百步遠。炮車發火炮,擊出二百步外。兩軍相對,遠則使用弓弩箭炮,近則刀斧槍戟,戰鬥時,則出騎兵兩向掩擊,得勢則乘勝追擊,不利則避入陣中。
  回應
如果新生火炮的作用不如現役裝備的冷兵器,那就不太可能批量裝備,所以無法在大規模實戰中驗證並改進;只有在有對抗的情況下,某類裝備才會有不斷完善的需要。就猶如東線的坦克戰,如果沒有T34和KV系列,四號和老虎還不知道啥時能出世呢。更不用說鐵拳和坦克殺手,巴祖卡和RPG這些是因何而生的了。
2022-06-21 07:22:31
阿楨
沒有馬鐙就不能有大規模騎兵作戰? 202-07-20


馬鐙最早是匈奴發明的,但不是金屬,而是一種植物編織的的繩套,這種東西不可能有文物流傳下來。中國最遲是在西漢就有類似的布馬鐙,有壁畫為證。北魏墓中是金屬馬鐙,是貴族專用。不能把貴族的用品當成軍隊的常態。
衛青指揮了河西之戰,漢朝的騎砍裝備是環首刀,這個有文物為證,雙方都是幾萬匹馬對沖的硬核打法,你說雙方腳下有沒有借力的東西?
別以為沒有馬鐙就不能有大規模騎兵作戰,合適的馬鞍就能夠讓騎兵更穩定地騎乘,尤其是漢末發展出的高橋馬鞍。早期單鐙對穩定騎乘的貢獻並不算大,主要是方便上馬,後來的雙鐙最重要的作用實際上是讓騎手有可能在馬上“站”起來,能夠從腳底發力經腰部一直傳到手臂,類似在平地的發力方式,由此大規模的騎兵對沖才具備充分的可能性。西晉墓葬出土的馬俑有單蹬,鐙帶較短,鐙的位置高於騎士之腳,騎士的腳並不踏在鐙上。而到了東晉墓葬就出土了雙蹬。所謂雙蹬早已有之只是材料不易保存的說法不符合邏輯,因為既然早就有了雙蹬,沒必要在西晉還繼續用單蹬。
2022-07-23 08:47:03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