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州技術學院校長、前農委會主委彭作奎2007.04.08在聯合報民意版投書,講啥咪:
這一兩年來,如何嚴防台灣農技與品種外流中國,成為當前最熱門與嚴肅的話題。的確,中國引進栽培台灣「黑珍珠蓮霧」,規模高達二百多公畝,其他「台灣水果」,如金煌芒果等在中國也隨處可見。另外,更有台商將「茶葉品種」帶到中國,利用當地廉價勞工及土地大量種植,外銷國際或回銷台灣,使台灣茶業飽受衝擊。
這些水果、甘蔗、茶葉等品種的外流,都是可以用「無性」的方法,如嫁接,扦插來繁殖,就像這位水泥工一樣,下點功夫,以偷天換日方式,將好品種嫁接或移植在任何地方。或是像水稻等自交作物,待其遺傳性狀固定後,帶一粒種子即可成畝的繁殖,故防不勝防。
其實,過去台灣也曾以類似方法,「偷」人家的好品種進來台灣,再加以馴化改良。老實說,類似此種作物之品種,要單靠「植物品種及種苗法」來保護品種,效果非常有限。
彭氏所言是實話啊!怎會成了「賣台農業專家」?
當然「賣台」了!因為他洩露了「台灣也曾以類似方法,「偷」人家的好品種進來台灣,再加以馴化改良。」和台灣的鎖國政策也鎖不住農產品種外流等的國家機密。
更看衰台灣、美化中國:
假如台灣的政府不能推出類似中國的「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及「台灣農民創業園」等專案計畫,提供整片「土地」,讓農民(人)有將新品種與新技術發揮的優惠措施;如果政府為了選票,一再放寬農地可以無限分割;如果政府繼續讓非農民購買農地蓋農宅,汙染農地,再好的技術與品種,碩士農夫(人)也種不出安全衛生的農產品(如台東有機米的教訓)。
這些只更會使原本我們競爭優勢—農業技術與品種,因為台灣沒有優良的「農地」,(農民只好)以五鬼搬運的方式,外移到有優良而便宜農地的地方。
(楨:另參本館:兩岸水果大戰 台灣茶VS大陸茶 栽培漁業 漁工也不想來台 馬農業政策 漂鳥 小地主大佃農 聯經的農改內戰 美濃青春痘 如此的三次農改 產官學之恥日)
楊秋興:台灣水果外銷大陸 技術易被剽竊
【(楨:反中共的法輪功之)大紀元2008 -7月15日報導】雲林縣長蘇治芬到中國大陸促銷水果,高雄縣長楊秋興今天表示,台灣水果外銷大陸,技術會被剽竊,再回銷台灣,打擊國內市場;如外銷南韓、日本,氣候環境與台灣不一樣,沒有顧慮,台灣水果有競爭力。
縣府農業處長黃聲威偕同高雄農業開發公司、高縣農會本月十日到十三日到日本本州仙台招展水果市場。他今天在縣府主管會報中表示,仙台經銷商對台灣水果評價不錯,但嫌價格稍貴;以往台灣水果以香蕉為主,現在則有鳳梨、芒果及木瓜。
他表示,在日本大賣場,台灣水果較日本產水果便宜,一粒日本芒果一萬零五百日圓,台灣芒果不到一千日圓,只是果實較小。
楊秋興表示,日本芒果是溫室栽培,價格高,產量有限,不會比台灣自然環境生產的芒果好。高縣水果種類多,芒果產量不大,玉荷包荔枝、龍眼花蜜今年也減產;台灣水果行銷日本,日本水果無法與台灣水果競爭。
他說,日本氣候與台灣有差別,台灣水果栽培技術不會被拷貝。大陸氣候與台灣相差不多,技術容易拷貝,台灣水果登陸,價格較低廉的大陸水果也可入境台灣。大陸不應該是台灣水果主要市場。
楊秋興歡迎中國觀光客 投資休憩設施 (楨:綠官們之狗咬狗!另參本館:絕食政治學 偽君子之死 )
【大紀元2008 -4月16日報導】 國民黨贏得總統大選,預定七月開放兩岸直航。高雄縣長楊秋興今天表示,他歡迎中國觀光客暢遊高雄、投資觀光休憩設施,但反對炒作房地產;對台灣水果外銷中國則採保留態度,應以日本、南韓及香港市場為主。
楊秋興表示,他歡迎中國投資開發觀光飯店、觀光休憩設施,不歡迎興建房屋炒作房地產,否則房價升高,台灣民眾將無法買到安身之地。縣府與宏圖開發公司合作開發的永安鄉填海造陸海上渡假島計畫,宏圖公司可能財力發生問題,縣府朝解除合約方向,重新招商,繼續開發工程,歡迎中國資金投入。渡假島也是開設賭場的很好場所。
永安海上渡假島填築兩百四十公頃新生地,興建五星級觀光飯店、遊艇別墅區及遊憩設施,環境影響評估已獲審議通過,並取得開發許可證,但二月間停工。宏圖公司表示,與當地漁民海上漁業權爭議未解決,因此暫時停工。
楊秋興表示,台灣水果外銷中國的數量不大,台灣水果市場應在與台灣緯度不一樣的日本、南韓、香港。台灣水果銷往中國,生產技術容易被剽竊,因此他對水果外銷中國沒有興趣;三年前他參訪日本,在當地超市發現貼有標籤的台灣香蕉,細看發現標籤下方很小的英文註明是中國生產。
2006年 陸委會:台灣水果輸銷大陸問題相關說明 (楨:綠言獨語!)
壹、前言
台灣農產品尤其是水果輸銷大陸的問題,近來在國內受到廣泛的關注。事實上,台灣水果生產主要是供應內銷,外銷比例不高,約僅1.7%,外銷主要市場是日本、美國等高價水果市場及非農業生產地區的香港、新加坡。中國大陸是次要市場,出口金額很低,去(93)年僅34萬美元,排名第8位,並非以發展精緻農業、出口高價水果為主的台灣農民可以期待的重要市場。
惟中共當局在制定「反分裂國家法」後,為了緩和強行通過該法所引起台灣的負面反應,因而積極操作對台農業統戰,宣稱要解決台灣農產品輸銷大陸問題,並提出對台灣農產品輸銷大陸的各種優惠包括實施零關稅、便捷通關及檢驗檢疫便利措施等。中共更透過政黨交流與我在野黨相互呼應,加上國內部分媒體在未充分了解事實狀況下持續報導及炒作,讓此一議題在社會上沸沸揚揚,也引發許多不必要的爭議與對立。有鑑於此,陸委會特別針對台灣農產品銷售中國大陸相關問題,撰擬本說明書,以提供各方更完整的事實及資訊,並作出客觀的判斷。
貳、大陸市場篇
中國大陸不是水果外銷的重要市場。
政府對農產品輸銷大陸市場並無任何限制,但因為大陸市場的特性及貿易障礙等因素,台灣水果輸銷大陸之數量及金額都非常有限。根據海關的統計資料,台灣水果外銷大陸的數量629公噸,金額僅34萬美元,佔我農產品外銷總金額0.01%;佔國內水果總產值0.02%。今年上半年水果外銷大陸雖略有增加,但與外銷到日本及其他地區的成長情況作比較,仍是很低的金額,這也說明當前大陸市場不是台灣水果外銷的重要市場。
對大陸市場不能有過度期待。
有部分人士及農民認為,大陸與台灣消費習慣相當接近,一旦中共開放台灣水果零關稅輸銷大陸,未來市場潛力龐大,政府應該鼓勵將水果輸銷大陸市場。這樣的想法可以理解,但是,若注意到大陸市場的各種不確定因素,就不會有過多的期待。
第一,台灣果農都屬小農,且生產成本相對偏高,因此,水果生產及外銷必須朝精緻化、高價品方面發展。但是,大陸國民所得相對仍然偏低,對高價水果胃納有限,至於中低價位水果又有大陸本地水果及來自東南亞國家供應的廉價熱帶水果的競爭,因此,儘管大陸市場提供多一個機會,但目前很難寄予厚望。
第二,中共當局利用各種方式鼓勵台商及農民前往大陸從事生產,以吸收台灣的技術及優良品種,因此,目前已經有很多台商及農民在廣東、廣西、福建及海南島等地區大規模種植台灣品種水果。未來台灣高品質的水果若在大陸暢銷,很可能會吸引更多台商及農民將技術及新品種移到大陸生產,並依恃大陸的廉價生產成本,大量取代自台灣進口的水果,並搶奪台灣水果的全球外銷市場,甚至還可能回銷到台灣。事實上,類似的例子在中國大陸履見不鮮。例如菲律賓、厄瓜多爾、越南及泰國大量輸銷香蕉及芒果到大陸市場,前幾年因為受到大陸本地生產產品的競爭,在大陸市場大幅衰退。前車之鑑,我們不能不小心。
政府將大陸市場視為外銷全球市場的一部分,但並非可以長期依賴的主要市場。
政府考量到自由經濟的法則,以及農民的可能期待,所以,將大陸市場視為水果外銷全球市場的一部分,而且願意協助農民去拓銷市場,建立台灣水果的品牌。不過,考慮到大陸市場的各種不確定性及風險,政府必須提醒農民不要把希望寄託在大陸市場,而要務實地積極開拓全球的市場。另外,政府也願意採取彈性的方式,與中共當局就農產品輸銷大陸的相關問題,進行協商,爭取中共當局給予制度化的保障,來降低可能的風險,為農民爭取長期的利益。
參、中共統戰篇
對台農業統戰是當前中共最重要的統戰工作項目,也是製造台灣內部矛盾的工具。
中共當局對台農業統戰部署已久,而且是配合制定「反分裂國家法」,由中共領導階層持續向台灣喊話。例如去(2004)年5月17日中共當局透過「國台辦」發布「五一七聲明」、今(2005)年3月4日中共領導人胡錦濤提出「新形勢下發展兩岸關係的四點意見」,3月14日中共通過「反分裂國家法」後中共總理溫家寶談話等,皆強調要解決台灣農產品輸銷大陸的問題,顯見對台農業統戰已成為當前中共最重要的統戰工作項目。
中共也利用台灣內部政治矛盾,在制定「反分裂國家法」後,積極操作與我在野黨間的政黨交流,並在台灣農產品輸銷大陸及兩岸農業合作議題上,彼此相互呼應。今年3月30日中共與國民黨達成國共「會談成果」,並配合4月下旬至5月中旬國親兩黨主席訪問大陸,持續釋出多項利多政策,包括:今年4月中共「國務院」成立「台灣農產品輸入工作小組」,由副總理吳儀出任組長,統籌處理相關事務;5月23日公告將允許台灣地區進入大陸銷售之水果種類由原來的12種擴大到18種;6月1日「國台辦」記者會宣布對15種台灣水果(菠蘿、番荔枝、木瓜、楊桃、芒果、番石榴、蓮霧、檳榔、柚子、棗子、椰子、枇杷、梅、桃和柿子)實行進口零關稅,並要求就涉及到的農產品檢驗檢疫、原產地認證等問題,由兩岸民間行業組織進行協商。同時,提供多項通關便利措施及快速邊界的檢驗檢疫措施等等。
此外,中共近來大力協助台灣農會、民間團體或出口商舉辦促銷台灣水果的各項活動。同時更深入台灣農業基層,從中央到各省市皆積極邀訪台灣各地基層農會人員及相關團體,並給予各種禮遇及協助,全方位展開農業統戰工作。另中共相關部門亦積極推動兩岸農業合作,中共相關主管部門最近宣布自今年7月起設立「海峽兩岸(福建)農業合作試驗區」,擴大吸引台灣農業投資及引進技術、新品種的意圖至為明顯。
「天上掉下的禮物」,咁有呷好康?
中共當局對台灣農業統戰,政府並不畏懼,但是,就如行政院謝院長所說:「天上掉下來的禮物,大家要驚一下」,我們也一定要看清楚中共對台灣的政治意圖,包括:
第一,分化台灣內部。大陸本身農業問題相當嚴重,但中共現在卻選擇性的給予台灣水果進口優惠,刻意拉攏台灣中南部農業縣及廣大的農民,而且透過與在野黨交流釋出利多,很明顯是在分化台灣內部、分化台灣朝野、分化台灣農民與政府間的情感。
第二,架空我政府公權力。貿易障礙的撤除及改善,原本就是中共當局可以主動實施的措施,但是,現在對岸並非「無條件」的去做,而是要求就技術性問題進行協商,而且刻意指定我方商談的對象,蓄意迴避與我政府指定窗口進行商談。中共當局堅持這樣的做法,如果我們接受,政府公權力就完全被架空,全民將被迫接受「去政府化」的嚴重後果。
第三,以市場開放換取長期利益。中共當局對台農業統戰是長期、持續性作為,尤其在吸引我農業投資、農業技術及品種方面,不遺餘力,並已對台灣農業發展及農產品海外市場造成可觀的衝擊。最近中共提出開放台灣15種水果免關稅、便捷通關等優惠措施,以市場開放吸引農民擴大兩岸交流,其背後是否隱藏著加速吸收台灣核心農業技術及優良品種的動機,令人關注。另中共官員最近亦曾表示,兩岸農業貿易應該互利互惠,未來台灣方面應相對開放大陸農產品進口。由此可知,農產品出口中國大陸可以獲得的短期利益既不可靠,而且還隱含了很多可以預見的風險。
不怕中共統戰,就怕政治人物對農業的無知,傷害弱勢的農民。
有人說,水果沒有藍綠,農民只是想多賣一點水果到大陸;如果說水果賣到大陸就會被中共統戰,未免低估農民的智慧。也有人說,如果水果賣到大陸是被中共統戰,那麼,現在好幾百億美元的工業產品賣到大陸,好幾萬台商在大陸投資,就不怕被統戰?
對於各種情緒性的批評及挑撥政府與農民間情感的言辭,政府為避免升高對立,始終未以激烈言辭加以駁斥,但是,政府仍要提醒有關人士,必須了解農產品的特性與工業產品截然不同。農業生產往往因為自由市場資訊的不完全,經常出現生產「過剩」與「不足」輪替的現象,尤其水果從種植到收成,依「草本」或「木本」的不同,期間從幾個月到三、五年,假若農民因為政治人物或媒體炒作而有錯誤的期待,進而大量增產,未來大陸市場若無法順利打開或情況出現改變,屆時不僅農民可能血本無歸,而且因為產量過剩可能造成水果國內價格的大幅滑落。在經濟上屬於弱勢的農民,豈有能力承擔這樣的後果。
再者,台灣工業產品輸銷大陸,中共當局都是依據世界貿易組織(WTO)規範,透過自由市場機制進行,但是,中共對進口台灣農產品特別給予優惠,以扭曲市場機制,來達成特定政治目的。這樣的做法,結果很可能適得其反,對台灣農業及廣大農民造成長期的傷害。
政府絕不會低估農民的能力與智慧,但是,政府制定農業相關政策,必須依據農業特性及經濟的法則,為農民作出最好、最可靠、風險也最小的安排。這才是真正的關心及照顧農民,不是讓問題政治化、複雜化。
肆、政府政策篇
對農產品輸銷大陸的基本立場:「一個原則,三項安排」。
現行政策對於農產品輸銷到中國大陸並無任何限制;近年來政府還編列預算來輔導及協助民間拓展包括中國大陸在內的海外市場。另一方面,對於國內相關團體或人士赴大陸進行農業交流,只要不涉及公權力事項,政府並未干涉。部分人士刻意扭曲政府不准許台灣農產品賣到大陸,或阻撓相關人士或團體前往大陸促銷農產品,這是一種刻意抹黑政府政策的不實謊言。
面對中共對台農業統戰的作為,政府顧及對農民短、中、長期利益的保障,提出了「一個原則,三項安排」的基本立場,並由陳總統及行政院謝院長相繼作出政策宣示。
「一個原則」:政府將全力推動台灣農產品的外銷,對中國大陸的出口只是全球行銷策略其中的一環而已。
「三項安排」:第一,指定外貿協會作為台灣農產品外銷整合的窗口,由各地農會協調產品供應,再由外貿協會負責銷售到包括中國大陸在內的全球市場。第二,台灣農產品銷往中國大陸涉及公權力事項,包括關稅、檢疫、檢驗及通關等,由陸委會及農委會等相關機關組成專業談判團隊,並可委請外貿協會協助安排相關協商的事宜。第三,為確保高價生鮮水果的品質並有效地掌握運輸的時效,有必要加速推動包括農產品在內的「貨運便捷化方案」,就「雙向、對飛、不中停」貨運包機的具體安排,儘速展開協商。
台灣水果行銷中國大陸及海外市場,由外貿協會與產地農會合作,是最佳組合。
農民要將台灣水果賣到海外市場,較欠缺的是國際行銷的經驗及通路,而外貿協會早期就有協助農民促銷水果的經驗,最近幾年受政府指示在協助台灣水果行銷全球包括日本、美國、香港及大陸市場等,作出相當的績效,也建立了穩定的通路,因此,由產地農會與外貿協會合作,農會負責水果生產及供應,外貿協會協助行銷及提供通路,可以說是水果行銷的最佳組合。政府也已經指定外貿協會作為外銷整合的窗口,並提供必要的支援,以擴大水果外銷市場,即使遇到國內水果盛產及滯銷的情況,外貿協會也可以協助將水果以最好的價格,賣到最有利的市場,不侷限在中國大陸。這是對農民最有保障的安排。
堅持以「政府主導、民間參與」原則推動兩岸協商事宜,防止「去政府化」、「去主權化」。
有人問:為什麼要指定「外貿協會」作為兩岸協商窗口,而不是指定「省農會」或其他農業團體?是不是有政治考量?是不是要刻意搞不成,讓水果不能賣到大陸?
對於這樣的質疑,我們難以理解,因為中共方面係指定「商務部」所轄的「海峽兩岸經貿交流協會」作為協商的對口,是以,我方委請經濟部所轄、具有豐富外銷農產品經驗的外貿協會作為聯繫的窗口,協助安排雙方協商事宜,完全是基於對等及專業的考量。中共本身由管轄貿易的單位出面,卻片面指定我方省農會、台灣區農業合作社聯合會及青果合作社等為協商對象,不僅是對我方的不尊重,而且是有意迴避與我政府負責部門的互動,這種做法不是在解決問題,而是在製造問題。
中共當局要給予台灣水果零關稅等優惠,原本就可以主動實施,但現在對岸卻要求就通關、檢疫檢驗、產地證明等技術性問題先進行商談,這顯然是沒有誠意的做法。事實上,中共所說的技術性問題,涉及的都是政府公權力事項,依照兩岸條例及相關法令,必須由政府委託的單位去談,而不是中共可以片面為我方設定協商對象,架空政府公權力。政府必須依法行政,絕不可能接受中共「去政府化」的做法。否則,一旦兩岸公權力事項協商都由中共方面指定對象,跨越我政府的管轄,那麼,兩岸事務豈非陷入「無政府」狀態?透過人民選舉而組成的政府,豈非完全發揮不了作用,而須聽命於中共當局,這不是「去主權化」嗎?
伍、期待及呼籲
政府與農民團結在一起,就不怕中共統戰,就不怕水果賣不出去。
面對中共強力的農業統戰,政府最關心的是農民的利益及長期福祉,因此,作出對農民最有利、最有保障的安排,也會盡最大的力量來協助農民將更多的水果賣到包括中國大陸在內的全球各地市場。政府也期待農民要信賴政府,與政府團結在一起,並結合所有關心農民利益的人士及團體的力量,朝向「行銷全世界,建立台灣水果品牌」的方向,大步邁進。只要大家有這樣的決心,就不怕中共的統戰,也不怕高品質、高價位的台灣水果賣不出去。
呼籲中共當局改變統戰思惟,及早與我方進行協商,共同作出對農民有利的安排。
我們也要向中共當局呼籲,要以雙方互利合作及良性互動替代統戰的思惟,以相對的善意與誠意替代「鴨霸」的心態,盡快就雙方協商台灣水果輸銷大陸事宜,
作出正面回應,共同作成對農民有利的安排,以為兩岸良性的農業交流合作,開啟契機,營造有利的條件。
資料來源:陸委會網站,94年7月28日
台灣水果產業國際上相互廝殺與轉機
【大紀元 2007/06/07 記者楊逸帆╱台北報導】農業專家指出,台灣水果產業目前面臨兩大挑戰,一是台灣果農外移後,在國際市場和台灣果農在國際市場競爭,二是台灣目前被排除在東亞自由貿易區之外,未來水果出口會因被課徵關稅而降低競爭力。
而台灣水果在日本、中國大陸及泰國等地「自相殘殺」,追根究柢原因只有一個,就是東協十國目前正規劃整合中國大陸、日本、南韓,形成「東協十加三」或「東亞自由貿易區」。
由於台灣目前仍無法參與這個組織,往後水果出口到自由貿易區的成員國,將被課徵關稅,而台商在海南島、越南、泰國等地栽種的水果則免關稅,成為台灣水果外銷的最大障礙。
面對這樣的經貿形勢,台灣水果產業近年也開始外移,大批台商前往越南、泰國或是中國海南島種植經過改良後的優良台灣水果,以便將來也可享有關稅優惠。
由於台灣果農外移,在越南、泰國或是中國大陸,已有部分水果打著台灣水果的名號銷售,而且大部分是台商所種植的台灣品種水果,以致現在的情況是台灣水果相互競爭,形成自己打自己(台商在中國內地種植台灣水果)的局面。
更難堪的情況是,在日本市場則出現「在台灣種植的台灣水果」和「台商在泰國、越南種植的台灣水果」對打的現象。
雖然「東協十加三」或「東亞自由貿易區」形成對台灣果農形成很大的威脅,但研究中國政治、經濟的專家卻認為,台灣果農也不全然處於劣勢,再苦撐一段時間,形勢可能會轉變。
這些專家持樂觀態度,主要是他們發現中國大陸的政經形勢也有很大的轉變,中國共產黨現在已無法完掌控人民,人民對中共官員的貪腐、霸道,也越來越無法忍受,再過一段時間,中國可能會發展出真正以人民為主體的政治體制。屆時,台灣就並非沒有機會成為東亞自由貿易區的成員。
至於中共開放台灣水果進口,就實務層面觀察,專家說,應該是口惠而不實的浮誇政策。
中共是於2005年8月1日起開放15種台灣水果進口,包括鳳梨、番荔枝(釋迦)、木瓜、楊桃、芒果、番石榴、蓮霧、檳榔、柚、棗、椰子、枇杷、梅、桃及柿子等,進口大陸都可享有零關稅的優惠。
從表面看,中共對臺灣水果進口並沒有特別的限制,但是從一些分析來看,實情並非如此。
台灣生鮮水果出口前三名分別為香蕉、芒果及荔枝,而居首位的香蕉與荔枝並未納入零關稅優惠品項中。又楊桃、番石榴、鳳梨、芒果、蓮霧5種具台灣外銷競爭優勢,但是中共開放的優惠範圍不及「中泰蔬果零關稅協議」。
另外台灣水果外銷至中國大陸,於運輸及通關過程中,須支付層層的相關費用,包括許可證費、外貿代理費、報關費及增值稅等,運銷成本較高。因此,台灣水果出口最大的獲利實績反而不是在中國大陸,而是在東亞市場。
由於水果保鮮期短,果皮外表的保護及包裝標準要求高,加上國際檢疫的條件限制,使得台灣出口水果的成本高,貿易風險大。因此,站在農民獲利的立場上,經過層層的運銷成本及關稅後台灣的水果,大多輸往日本與韓國等地消費價格高的國家。
http://tw.epochtimes.com/7/6/7/57425.htm
台灣水果出口大陸的市場效果分析 中國台灣網 (2006年04月07日)
內容提要
本文從實證的角度,利用市場調研的結果和資料,分別從貿易規模、貿易通路及貿易中存在的問題三個方面分析了台灣水果出口大陸的現狀。並且,從台灣水果與大陸本地水果以及其他產地進口水果的競爭方面,分析了台灣水果出口大陸的市場效果,並據此提出了促進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的政策建議。
台灣特殊的地理位置導緻其具有熱帶、溫帶兩種氣候特徵,能適應熱帶水果和亞熱帶水果及溫帶水果的栽培和生長,加上台灣註重品種改良,因此,生產的水果不僅品種多,而且品質好。近年來,台灣出於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已經把水果業作為主要發展的產業,其規模很大,目前的年產量達265萬噸,已成為台灣第二大類農作物,佔台灣農業的65%-70%。長期以來,台灣水果除了供應本島居民消費外,還遠銷歐美等市場。加入WTO以後,受“洋”水果衝擊,台灣水果價格不斷下跌,島內市場中有許多品種逐漸被外國水果替代,外銷市場也開始走下坡路。綜合來看,台灣水果業現在至少面臨兩大難題:一是島內市場銷售能力較弱,價格疲軟,果農收益無法保證;二是加入WTO後市場壁壘降低,有限的市場受到島外產品衝擊。因此,開拓大陸內地市場己成為解決台灣水果業睏境的一條捷徑。
2005年初中央政府提出切實幫助台灣果農解決豐收滯銷問題以來,台灣水果拓展大陸市場的聲勢日漸增長。特別是在福州、廈門、上海等地陸續舉辦的台灣水果展銷會,以及2005年8月1日起大陸對台灣15種水果實施零關稅措施的宣傳和帶動下,大陸消費者對台灣水果的認知程度大大提高,一度形成熱銷局面。然而,由於兩岸顯著的生產條件差異和特殊的政治經貿關係,加上市場起步階段缺乏規範有序的運營環境,台灣水果在大陸市場的銷售也出現了一些令人擔憂的現象。如何客觀地分析和評價台灣水果在大陸銷售的市場效果成了兩岸農業界共同關心的重要議題。
一、台灣水果出口大陸的現狀
20世紀80年代末,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正式展開以後,首先是果樹種植業先行進入大陸,特別是在福建和海南等地逐漸有大批的臺商和果農進入當地開發種植。近幾年,在兩岸加入WTO後,大陸廣闊的市場對台灣農產品外銷有著強烈的吸引力。在經濟規律的驅使下,台灣鮮果業已經在逐步策劃全面登陸大陸市場。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海峽經濟科技合作中心提供的數據表明,2004年台灣生產的12種熱帶水果:袖子、檳榔、芒果、楊桃、蓮、芭樂(番石榴)、棗子、橘子、木瓜、釋迦(番荔枝)、香蕉、鳳梨(鳳梨)出口至內地金額霧為163.7萬美元,佔內地水果進口總額的1.47%。
(一)貿易規模
台灣水果的出口外銷以熱帶水果為主,銷售地區包括日本、美國、加拿大、祖國大陸、香港、澳門和新加坡等市場。但從貿易總量來看,台灣出口到大陸的水果一直以來都僅佔台灣水果外銷份額的很小比例。2004年大陸自全球進口水果總額6.18億美元。其中,自台灣地區進口水果價值237萬美元,佔同期大陸進口水果總額的0.4%。台灣主要外銷水果中,對大陸出口規模較大的產品有檳榔、番石榴、芒果、葡萄柚和楊桃,近兩年柑橘的出口規模也有較明顯的增長。
根據中國海關統計年鑒的統計數據顯示,台灣大部分種類水果對大陸的出口金額和所佔大陸進口總額的比例均比較小,隻有番荔枝和楊桃等少數品種,大陸在2004年以前的進口都是來自於台灣。
2005年8月1日海關總署公佈的統計數據顯示,2005年1—6月,大陸自台灣地區進口水果133.9萬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長42.1%。從貿易數據可以反映出,自2005年上半年大陸不斷出臺一係列對臺水果進口的優惠政策措施以來,明顯地拉動了台灣對大陸水果的出口規模,並且也表現出台灣對大陸水果出口潛力在一定程度上的釋放。
(二)貿易通路
台灣水果自20世紀80年代末期開始進入大陸以來,一直都是經香港轉口運抵廣東裏水,然後再從這個全國最大的進口水果集散地發往全國各地。這條路徑有兩種運輸方式:一是使用卡車拖運集裝箱或散裝貨車經由港深邊界皇崗、文錦渡或沙頭角口岸進入深圳,再經陸運至廣東裏水水果批發市場;二是從香港港口卸貨,改用內河平底駁船沿珠江支流運至廣州市花都區碳步鎮,然後轉陸路運至廣東南海市裏水水果批發市場。2005年以後,為配合台灣水果順利出口大陸市場的優惠政策,允許台灣水果經由所有對台灣水果有檢驗檢疫能力的口岸進入大陸市場。但由於兩岸目前沒有實現直航,台灣水果出口大陸的運輸路線仍要繞經第三地轉口進入大陸,空運要繞經香港,海運要繞經香港或日本石垣島。
從台灣水果出口大陸各主要城市的運輸通路來看,空運的時間雖然較短,但運輸成本太高,大部分水果不宜採用;海運的運輸路程由於要繞經香港或日本石垣島,運輸時間都比較長,從台灣到距離最近的福建也需要2-3天的時間,導緻運輸成本居高不下,而且對水果的保鮮非常不利。因此,兩岸運輸通路不暢成為目前製約兩岸農產品貿易增長的突出障礙。
(三)存在的問題
自2005年5月以來,在一係列政策措施的帶動下,大陸許多城市普遍開始擴大台灣水果進口規模。通過福建省海關獲得的數據表明,僅2005年5 —7月間,從福州海關進口的台灣水果共計8批,158噸;從廈門海關進口的台灣水果為18批,90噸。在此期間,分別在福州和上海舉辦的“中國(福州)海峽經貿交易會”和“海峽兩岸農業合作展覽暨台灣農產品展銷會”也表現出台灣水果在大陸有巨大的需求空間。然而,通過細緻的市場調研,反映出台灣水果出口大陸的規模增長仍然存在一些市場因素的製約,而且在大陸各地的銷售狀況也不盡相同。
1.價格下降與高運輸成本之間的矛盾。比較台灣水果的出口離岸價格和在內地主要城市的市場銷售價格(見圖2(略))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台灣水果出口到大陸市場以後的售價一般都是島內價格的2倍以上,有的甚至高達5-6倍。
如此懸殊的價格差異,自然會對台灣水果在內地的銷售產生不利影響。造成台灣水果在大陸銷售價格驟升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於兩岸間運輸成本過高。據台灣“外貿協會”顧問黎堅的計算,台灣金煌芒果經香港出口至廣東東莞果菜副食交易市場,在零關稅的情況下.成本增加近1倍。在北京水果批發市場的調查得知,目前從台灣空運水果至北京的價格為25人民幣元/公斤。可見,當前形勢下運輸成本在台灣水果出口大陸的總成本中佔的比重相當高。
2.建立穩定市場銷售渠道與貨源供應的矛盾。大陸給予台灣水果零關稅和通關便利等優惠措施,旨在解決台灣果農豐收季節產品滯銷的問題。而台灣受限於土地面積狹小的影響,水果年產量僅為大陸年產量的3.8%-4.4%的水準(黎堅,2004),因此,既容易出現滯銷也容易出現供應短缺的現象。以 2005年為例,由於受颱風等自然災害影響,台灣水果大幅度減產,在北京和上海等地的市場調研中發現,一些台灣水果品種常常出現缺貨現象,由此顯現出市場供應問題。
目前,台灣水果在大陸銷售市場還處於培育和發展階段,形成穩定的銷售渠道和消費群體,需要有穩定的貨源支援。而台灣水果價格波動幅度大、貨物供應量有限的特點對市場的發育和持續發展都會產生不利影響。
3.通關便利與嚴格檢疫的矛盾。為了配合大陸給予台灣水果的進口優惠政策有效落實,自2005年3月起,大陸許多口岸的海關、檢疫部門相繼出臺便捷通關措施以保證台灣農產品快速、及時通關。以上海口岸為例,對台灣水果人境實行五大措施,開設了方便快捷的“綠色通道”,做到快速審批、快速報檢、快速檢疫、快速檢驗、快速放行,台灣水果入滬可以做到隨到隨檢,全天候實施查驗,通關檢疫時間大大縮短。
筆者在福建等地檢疫部門的調研中了解到,這些快速檢驗檢疫措施的確大大加快了台灣水果的通關速度,但對於檢疫部門來說,快速驗檢疫和嚴格控製疫病蟲害的進入是一個兩難選擇。2005年台灣水果受災嚴重,產量低,台灣水果出口大陸的規模比較小,通關便利與嚴格檢疫的矛盾不很突出。當台灣水果產量增加,出口大陸的貿易規模也會隨之擴大,這一矛盾將會十分突出。
二、台灣水果出口大陸的市場效果
因應大陸給予台灣水果檢疫準入範圍擴大、免徵關稅及通關便利等一係列政策措施的實施,台灣水果對大陸的出口規模有逐漸擴大的趨勢。然而,台灣水果在大陸市場的銷售情況以及對大陸市場的影響程度成為兩岸共同關註的一個焦點問題。
(一)對大陸消費者的市場調查
2005年8月初,筆者分別在北京和上海兩地做了台灣水果消費者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兩地消費者對台灣水果的消費水準和消費傾向非常接近,同時也表現出一些消費特徵上的差異(見表1(略))。
通過北京和上海兩地消費者對台灣水果的消費調查反映出,大陸消費者普遍認為台灣水果在大陸的銷售價格比較高,而且銷售前景不樂觀,消費者也都主要集中在高收入群體。
(二)台灣水果對大陸本地水果市場的影響
台灣出口大陸以熱帶水果為主,在大陸市場上與之形成競爭的水果主要有兩類:一類是產自福建、海南、廣西等地的本地水果,另一類是來自東南亞國家的進口水果。這兩類水果與台灣水果在品種和品質方面都非常接近,但存在明顯的成本和價格差異,競爭的形式和佔領的市場也各有特點。
1.台灣水果與本地水果的競爭。20世紀80年代以來,台灣許多熱帶水果的優良品種開始被廣泛引入大陸東南沿海地區,目前台灣出口大陸的水果種類在福建和海南等地均有種植。有統計數字顯示,海南每年銷往內地的水果有160多萬噸,遍佈全國60多個城市,經過多年發展已形成了固定銷售渠道、固定的客戶群,而台灣水果目前僅在少數大中城市銷售,並且受運輸時間、數量等因素製約很大。因此,二者在大陸絕大部分市場上還沒有形成競爭態勢。
台灣水果與東南沿海地區的水果雖然品種接近,但品質存在一定的差異,加上生產成本及在大陸的銷售價格差距較大,二者銷售的目標群體也有顯著不同。台灣水果在大陸目前主要集中在大型商場、超市內銷售,針對的是高端消費群體,海南水果則大部分在水果批發市場銷售。筆者從對福建等地水果種植和銷售企業的調研了解到,在台灣水果進入大陸的宣傳帶動下,大陸消費者對台灣品種的熱帶水果認知度大大提高,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東南沿海生產的同類水果在內地市場的銷售。因此,台灣地區水果零關稅進入,不僅不會對本地同類水果造成大的衝擊,且在銷地形成了互補效應。
2.台灣水果與東南亞進口水果的競爭。從2003年10月 1日起,中泰兩國在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框架協議中的“早期收穫”方案下,提前對兩國間蔬菜和水果類產品的貿易開始實現了零關稅。零關稅實施後,中國大陸從泰國進口水果的價格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水果進口增長明顯,其中有一部分是替代了從其他國家和地區的進口。
台灣水果目前佔領的僅是大陸高端水果市場的一部分,與之形成競爭的主要是泰國、越南、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生產的熱帶水果。對比2003年大陸自台灣地區及這些東南亞國家進口熱帶水果的價格可以看出,台灣水果的價格相對較高(見表2(略))。
台灣水果不僅遠比大陸本地產的同類水果價格高,而且也普遍高於東南亞國家的同類水果。以蓮霧為例,筆者在北京新發地水果批發市場了解到,台灣黑珍珠蓮霧比泰國蓮霧價格高出1倍多。可見,台灣水果在大陸高端水果市場仍然存在較明顯的價格劣勢。三、分析結果與政策建議從2005年5月,大陸逐步落實對台灣水果進口的便利優惠措施以來,兩岸民眾普遍反映出對擴大兩岸農產品貿易的熱切和支援,許多大陸消費者也是首次開始認識和嘗試台灣水果的美味。同時,在台灣水果出口大陸過程中也使台灣社會特別是台灣農民開始切身體會到加強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帶給兩岸人民的直接利益和好處。然而,促進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需要從兩岸實際出發,遵循市場經濟的客觀規律。依據市場經濟規律認真審視台灣水果出口大陸的現狀與前景,對促進兩岸農產品貿易增長、推動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的不斷深入有著重要的經濟和社會價值。
從本文對台灣水果出口大陸的市場分析得出,台灣水果在大陸高端消費市場有其自身的優勢和發展空間,這對台灣其他農產品出口大陸提供了有益的經驗和參考。但由於台灣農產品生產成本高且又受到產量和運輸時間等因素的限製,從成本角度考慮,多數產品出口大陸都是非常不經濟的。
因此,促進台灣水果及其他農產品出口大陸,隻適合針對部分在台灣有獨特生長優勢且價值較高的產品,如蓮霧等。在促進措施方面,具體而言,可以通過兩岸推動直航等措施進一步降低台灣農產品的成本和價格,使台灣優勢農產品在大陸建立穩定的銷售渠道。此外,發揮台灣在農產品商品化推廣方面的優勢,一方面在大陸農產品高端消費市場建立台灣品牌概念,另一方面借此帶動大陸農產品品牌化發展。
由台灣水果出口大陸的市場分析還得出,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的優勢在於生產要素的互補。產品貿易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調節和彌補兩岸農業生產領域的不足,但兩岸農產品的生產成本差距較大,台灣農產品與大陸農產品相比,普遍缺乏競爭優勢,在大陸的市場空間非常有限;台灣的市場空間總量很小,大陸農產品出口台灣的潛力也比較有限。若使兩岸農業真正發揮互補優勢,在國際市場的激烈競爭中獲得“雙贏”,兩岸農業交流與合作應當遵循“生產要素流動為主、產品貿易為輔”的原則。以水果為例,要促進兩岸水果業的共同發展,充分發揮兩岸各自的優勢,可以採取兩種方式:一是將台灣的技術和品種引入大陸進行種植,結合優勢佔領國際市場;二是發揮部分特色品種在台灣種植的優勢和特點,開放大陸遊客到台灣觀光品嘗,帶動台灣休閒農業的發展。這種互利“雙贏”的發展思路,在兩岸近20年的農業交流與合作中已經逐步得到驗證。(作者單位:北京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 )(來源:《中國農村經濟》)
http://www.yuasi.com/modules/newbb/t-2-2.html 台灣水果在大陸市場競爭力分析
一、前言
中國大陸分別於本(2005)年5月3日、5月23日及6月1日公告,將檢驗檢疫准許輸入的台灣水果由12種擴大到18種;其中,對鳳梨、番荔枝、木瓜、楊桃、芒果、番石榴、蓮霧、檳榔、柚、棗、椰子、枇杷、梅、桃和柿子等15項品目,實施零關稅的片面優惠,以及通關便捷化等措施 。邇來已有部分團體及產業界認為大陸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經濟成長十分迅速,已成國際重要的市場,如能妥為利用中國大陸向我示惠的零關稅優惠措施,可能係台灣水果行銷開拓中國大陸市場的契機。然而,中國大陸貿易行銷環境,除了不乏隱藏性的貿易障礙,不透明的交易制度,以及無法預測的管理規範外,上揭台灣18種水果在大陸市場面臨泰國、菲律賓,以及大陸本士生產的水果的競爭下,是否有足夠的競爭力,值得進一步評估。本文所指競爭力係以價格高低作為分析依據,經相對比較其他進口國後,認定我國產品之相對競爭力;至於競爭力絕對不足,係指國內生產環境稟賦差異,不易提高競爭優勢。
二、排除競爭力絕對不足品目
國產鳳梨、番荔枝、木瓜等18種台灣果品,在大陸市場並不一定全部具有外銷中國大陸的競爭力,例如溫帶水果,或是部份生產成本明顯過高,或是國內生產量少,國內市場供不求,市場價格相對偏高,或是基於環境保護的需要,並不適合鼓勵外銷,茲分析如下。
(一)柿子、桃,以及李缺乏外銷競爭力
台灣農業資源稟賦有限,雖然部份中高海拔地區生產高品質鮮食的柿子、鮮桃及李等溫帶水果,惟生產數量有限,價格高。據調查,93年甜柿產地價格平均每公斤81.5元,零售價格每公斤129.1元;甜桃及李子產地價格依次為81.5元及38.8元,零售價格129.1元及106.8元,國內市場交易熱絡;又,依據大陸海關統計,2004年甜柿及鮮李無進口紀錄,甜桃進口則以泰國102公噸居首位(96.4%),平均進口CIF價格68.5元,鮮李則以紐西蘭5,400公噸居首位(96.1%),平均進口CIF價格30.4元,遠低於國產品之產地價格。依我海關統計,2002-04年甜柿沒有外銷大陸的紀錄;2004年甜柿外銷香港10,681公斤,以港邊價格(FOB,以下同)28.6元之水準推測,由於外銷價格遠低於國內產地價格,外銷果品品質恐無法與國內市場相提並論,降低高品質水果外銷之誘因。
(二)香蕉及椰子之成本偏高
國際香蕉市場競爭十分劇烈。2004年大陸市場進口香蕉以菲律賓產品(74%)為主;越南(17%)、厄瓜多爾(6%)次之。國內香蕉及椰子以南部為主,國產香蕉曾於2002年外銷大陸13.6公噸,惟2003年減少至1,200公斤,進口到岸價格(CIF,以下同)每公斤181.7元,為菲律賓8.6元之21倍。
2004年大陸已無進口國產香蕉的業績,另外,國產香蕉亦未享有零關稅之片面優惠,推測未來不會有進一步的外銷業績。目前國產香蕉以外銷日本為主,外銷日本港邊價格為菲律賓的兩倍以上,採取高價格市場區隔的策略。
椰子則屬熱帶果樹,惟台灣地處北迴歸線,為北半球經濟栽培之最北極限,由於氣候條件不佳,椰子產量及生產成本約為東南亞地區的2至3倍,缺乏外銷大陸競爭的實力。2004年大陸椰子市場幾乎由越南產品(99.1%)壟斷。越南椰子CIF每公斤1.7元,遠低於菲律賓之28.4元。台灣椰子無法與越南、菲律賓產品競爭。
(三)枇杷、梅子,以及檳榔外銷機會有限
國產枇杷及梅子產區,以中部為主,前者係國產高價位水果之一,以產地直銷都市消費為主,因生產期短,產量不多,成本高,2004年零售價格每公斤154.4元,預期外銷的機會可能性不大。國產青梅,無鮮食市場,目前係以加工為主,並以國內銷售為主。據分析,大陸進口以乾品為主,2002年台灣外銷乾梅52公噸,惟以後皆無外銷業績。至於檳榔生產成本每公斤59.3元,與大陸進口越南CIF價格 8.7元,以及印尼12.7元相較,國產品生產成本太高。另自水土保持考量,政府並不適合鼓勵大量種植外銷。
三、未實施片面優惠,相對競爭力優勢之比較
以上討論,18種水果經篩選後,再針對鳳梨、番荔枝、木瓜、楊桃、芒果、番石榴、蓮霧、桔橘、柚、棗等10項品目,比較未實施片面優惠之前,輸往大陸市場之競爭力,茲分析如下。
(一)鳳梨
大陸進口鳳梨由2002年之670公噸、2003年248公噸,再降低至2004年之142公噸。2004年鳳梨供應國,以泰國72.7公噸(51.2%)為主,菲律賓65公噸(46%)次之,台灣僅供應僅4公噸(2.9%)。比較大陸進口CIF價格,同期間,泰國由每公斤11.7元,20.6元,增加至40.1元;國產鳳梨CIF價格由2002年之15.8元,2003年提高至25.4元,均高於同期之泰國產品;2004年國產鳳梨CIF價格26.7元略有提升,惟卻相對低於泰國水準,由於國產鳳梨外銷占大陸進口數量太低,加以國內生產成本高於泰國1/3以上,如持續以相對較低之CIF價格水準外銷,恐不易保持國產高品質之水準。
(二)番荔枝
大陸進口台灣番荔枝數量非常少,由2002年之350公斤,2003年增加至701公斤,2004年僅540公斤,且未見其他國家進口。2004年台灣外銷大陸FOB價格每公斤29.6元低於國內生產成本35.2元及產地價格46.2元,外銷品質不及於國內市場;另,以經濟運輸規模而言,台灣番荔枝外銷大陸數量仍屬不足,有待進一步開拓市場。
(三)木瓜
大陸進口國外木瓜,由2002年之3,486公噸,2003年之3,978公噸,增加至2004年之4,737公噸,其中,3年來馬來西亞占有率均在95%以上。同期間,台灣僅41公噸、30公噸,以及20公噸。比較2004年大陸進口CIF 報價,馬來西亞25.41元,台灣23.4元,台灣木瓜占有率不及1%,在價格上,亦未具有明顯之優勢。
(四)楊桃
2002年大陸進口楊桃幾近全部來自台灣。馬來西亞僅於2003年供應0.972公噸;2004年,無紀錄。台灣楊桃由2002年之780公噸,增加至2003年之1,145公噸,2004年則維持在1,017公噸。依據我海關出口統計,FOB每公斤22.3元,大陸海關進口CIF價格26.8元,與台灣產地價格19.9元比較,推測國產楊桃較其他國家有相對的商業機會。
(五)芒果
大陸進口芒果由2002年之11,917公噸,2003年之9,244公噸,增加至2004年之12,649公噸;進口來源,以越南及菲律賓為主。2004年自越南進口6,086公噸(48.1%);菲律賓5,717公噸(45.2%);台灣676公噸(5.3%)。比較進口CIF價格,台灣為28.7元,係越南12.03元之1.4倍,惟與菲律賓27.4元相當。整體而言,台灣芒果品質高,成本高,在運費及保險費差異不大的假設下,國產芒果CIF應高於菲律賓。另依我國通關統計,2004年台灣芒果外銷大陸及香港計2,614公噸,FOB價格20.8元,均不敷國內生產成本(約41元)之水準。
(六)蓮霧
中國大陸進口蓮霧,以泰國及台灣為主。2004年中國大陸進口蓮霧240.89公噸,包括,泰國234.49公噸(97.3%),台灣6.4公噸(2.7%);其中,泰國平均每公斤進口CIF價格46.8元;台灣,41.5元。泰國蓮霧生產成本遠低於台灣,惟進口報價卻高於台灣,台灣高品質蓮霧可能並未外銷至大陸。另據分析,由於台灣蓮霧分級未澈底,大陸市場批發價平均每公斤僅約84元,惟泰國蓮霧可達126元;泰國產品在大陸市場,無論是進口報價,或是批發價,均優於台灣,與泰國相較,台灣蓮霧在大陸市場已不具競爭力 。
(七)番石榴
近年來,大陸進口番石榴不斷減少,由2002年之98.4公噸,2003年46.4公噸,2004年再減少至28.6公噸,台灣產品占有率,由21.6%,88.36%,增加至99.8%。
大陸進口泰國產品CIF 報價由2002年之19元,降為2003年之11元;同期間,台灣番石榴則由21.4元,提高為25.8元,顯示台灣在價格品質相對優勢下,外銷大陸數量提高;2004年則由於國產番石榴輸往加拿大增加99.2%,致外銷大陸數量銳減30%,進口CIF降為19.4元。
(八)柑橘、柚及棗子
柑橘並未享有片面零關稅之優惠。依據大陸海關資料,柑橘(08-05-9000)進口量由2002年之8.3公噸,2003年14.7公噸,增加至2004年之27.7公噸;由於進口來源國並未有連續外銷紀錄,加以數量太少,缺乏經濟運銷規模,恐係與大陸優勢生產環境(大陸2000年產量達8,783,129公噸)有關。
2002年及2003年,台灣柑橘外銷大陸0.65公噸及1.7公噸;2004年,大陸進口柑橘無紀錄。依據我國海關資料,2004年外銷大陸12.8公噸,FOB報價12.6元,低於國內生產成本15.5元。
在柚子及棗方面,依據大陸海關統計,無進口資料。如依據我國海關資料,2004年國產柚外銷大陸10.6公噸,FOB報價33.7元,高於國內生產成本13.6元及產地價格25元(文旦柚);2004年棗子外銷大陸11.8 公噸;FOB報價18.7元,與國內生產成本18.6元接近。
綜合上述,經比較台灣10項水果在大陸市場相對競爭力,在未實施片面優惠前,大陸進口楊桃、番石榴以台灣為主,與其他進口國相較,有競爭優勢;惟國產蓮霧、木瓜,與泰國、馬來西亞相較,競爭力相對的優勢不大;芒果,與菲律賓相較,亦未具優勢。鳳梨不及泰國水準。至於番荔枝,外銷數量非常少,缺乏經濟運銷規模;柑橘則競爭力不足。在柚子及棗方面,大陸海關無進口資料。
四、片面零關稅優惠下,相對競爭優勢之推算
大陸地區幅員遼闊,區域間經濟發展程度差異大,由於上海都會區向為大陸經濟發展之領先指標,遂以該地區為國產品之目標市場,推估國產鳳梨、番荔枝等10項水果,在片面零關稅下,國產水果應相對的可用較低的進口成本,享有比較優勢的競爭力,預期除楊桃,番石榴兩項外,是否仍有提高其他品目競爭之機會。茲將國產水果銷往上海之成本結構分析如下,以比較國產品之競爭能力。
為推算海外行銷成本結構,本文以國內產地價格(機會成本)視為國內貿易商(或公司、社場、團體等)採購之單位成本,20呎貨櫃數量則因不同水果之包裝不同而有不等之數量,經報關手續、拖櫃,以及貿易商毛利(5%)後,成為FOB成本。CIF則再加上貨櫃吊櫃費用,以及海運費與保險費用等。
10項水果除柑橘進口仍需課徵12%關稅外,其餘則免徵。經繳納增值稅(13%),以及貨櫃吊櫃及搬運費用,再加上進口商毛利(5%)後,成為上海代理進口商之成本。至於零售階段之成本,經參考零售商進貨成本加成40-55%後再出貨之經驗,取平均數45%估算之。估算結果如下(附表 ):
1.10項國產水果每公斤零售成本:蓮霧,152.6元;棗子,134.5元;番荔枝,129.8元;芒果120.5元;柚84.6元;柑橘81.2元;楊桃75.5元;木瓜70.6元;鳳梨66.6元。
2.在片面零關稅後,以上述估算之零售成本,比較本年四月間上海地區進口國產水果之零售價格,除片面零關稅前即有相對競爭優勢之楊桃,番石榴兩項外,鳳梨、芒果、蓮霧三項品目之零售成本低於零售價格,惟番荔枝、木瓜、桔橘、柚、棗等五項均高於零售價格。
3.前揭10項水果零售成本與國內產地價格比較,約在2.8至3.8倍之間;與一般進出口業者以3倍推算之經驗 略同。
4.片面零關稅優惠成本降低幅度:蓮霧,16.3%;棗子,19.7%;番荔枝,16.3%;芒果,12.7%;柚,10.3%;楊桃,16%;木瓜,19.2%;鳳梨,10.3%,略低相對課徵關稅水準2-4個百分點。
五、結論
目前兩岸貿易仍屬於間接運輸之階段,部分國產水果貿易經香港報關後,轉運至大陸內地,由於未經大陸海關完成報關手續,故大陸海關部分資料可能無法確切的反映實際貿易行為;加以大陸不乏隱藏性的貿易障礙,例如不透明關稅查價制度,申報的單位價值並一定反映實際貿易資料,增加通關統計之誤差,影響本文估算絕對值的確切性,因此,本文強調在相對的比較下,較絕對值具有參考的價值。
上海零售市場仿冒台灣原產水果情勢甚為氾濫,查報零售價格之差異非常大,本文採用外貿協會特定時點,查訪台灣水果價格的資料,並非具有統計上的代表性,本文強調以國內產地價格推估的零售成本,比較查訪的零售價格,並不代表絕對的競爭力。爰綜合本文分析結果如下。
(一)柿子、桃、李、香蕉、椰子、枇杷、梅子、檳榔之競爭力不足
中國大陸近日公告檢驗檢疫准許輸入的台灣水果18種,經排除部份生產成本明顯過高,或是國內生產量少,國內市場供不求,市場價格相對偏高,或是基於環境保護的需要等,包括,柿子、桃、李、香蕉、椰子、枇杷、梅子、檳榔等競爭力絕對不足之品目。
(二)楊桃、番石榴競爭力相對優於其他進口國
比較2002至2004年大陸進口通關,以及我國海資統計,未實施片面優惠之前,在國產10項水果品目中,以楊桃、番石榴占大陸進口數量比率,以及在價格上相對優於其他進口國。
(三)片面零關稅實施後,除楊桃,番石榴外,鳳梨、芒果、蓮霧競爭優勢提高
中國大陸公告片面零關稅後,國產水果相對的可用較低的進口成本,享有比較優勢的競爭力,本文經估算國產水果運銷至上海之零售成本,比較上海地區進口國產水果之零售價格,零關稅實施後,除楊桃,番石榴外,鳳梨、芒果、蓮霧之零售成本,相對低於零售價格之水準,增加競爭力之機會;其餘番荔枝、木瓜、柑橘、柚、棗等均高於零售價格,競爭力仍屬不足。
附註
1.詳如中國大陸國務院台灣事務辦公室2005年6月1日記者會資料,以及中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2005年6月1日通知。
2.蕭清仁等,「台灣重要農產品銷往大陸地區重要城市通關程序與運銷策略之研究-蔬果部分」93年12月31日,農委會補助研究計畫。〈摘錄自農政與農情第157期〉
http://www.2to1agri.com/apagri/21.nsf/6044201c5661d05c4825697b001292fe/32d858ffc7f7d3f84825708200320561?OpenDocument
台灣水果外銷大陸的檢討 September 15, 2008科技經濟組顧問 陸雲
水果銷大陸為何名號響賣得少?水果銷大陸為何過度樂觀期待?其實最大的原因是我們沒有真正下功夫去瞭解這個市場,去認真開拓這個市場。過去少數業者只想走捷徑,有一筆賺一筆,而在鎖國意識型態下,政府也沒有相應的政策,只會說那個市場不如日本市場重要,因此何必花功夫去開拓。
大陸市場與日本、香港、或新加坡市場最大的不同,是其國民所得普遍不高,因此要將台灣水果成功的賣到大陸,最重要的是要讓大陸所得金字塔最上層的消費者,能認識到台灣水果的優良品質與美味,同時在大陸廣大的地理空間中,消費者也能容易找到販賣台灣水果的賣場。前者靠廣告與促銷活動,後者靠行銷通路。
在大陸市場做進口水果的市場調查,你會發現台灣水果的廣告與促銷活動其實很少,偶而在媒體出現的,是兩岸政府或民間團體為協助促銷台灣水果所辦少數展銷會的報導。其他時候你經常發現的進口水果廣告或促銷活動,則屬其他各國的進口水果,這是由大陸各大超市或量販系統與各國水果進口商所聯合舉辦的,地點就在各大都市高所得消費者雲集的各超市或量販店系統所屬的各個賣場。
為何台灣水果不能也聯合大陸各大連鎖超市或量販系統,定時經常地做些廣告或促銷活動?原因是台灣水果量太少,且有季節性,因此無法在各超市或量販系統的眾多賣場上常年供應,普遍鋪貨。在零星供貨與時有時無下,大陸各賣場系統其實也對賣台灣水果無多大興趣,這也是台灣水果不得不在大陸傳統的批發市場「偶而的」鋪貨,或在大城市以禮品方式販賣的原因。
反觀大陸其他的進口水果,其品牌不是跨國的大農企業,在世界各地都有生產據點,能一年四季充足供貨,就是在其本國已經整合的水果外銷聯營組織。它們的特徵就是財力雄厚,具經濟規模,成本低,且在品種與栽培技術研發、市場開發與行銷廣告、品質穩定要求、以及消費者售後服務上,都能達到效率與專業的要求。美國的桑吉士柑橘,紐西蘭的奇異果,都是著名的例子。
這些國際品牌在大陸進口水果的心態,不只是賺它一筆就好,而是要長期打進大陸高階水果市場,在遠超過大陸本地品質以及不斷的促銷活動之下,它們不怕大陸本地同種水果的低價競爭。因此我們可在上海外商量販店中看到進口的櫻桃,五百公克要價兩百七十元台幣,而陳列在旁的大陸國產櫻桃,雖然五百公克只要九十元台幣,是進口櫻桃的三分之一,但它還是搶不走進口櫻桃的市場,因為無論在外觀與品質上,進口櫻桃與大陸國產櫻桃的確大不相同。
過去台灣在水果外銷上的重點擺在高所得的日本、香港等地的市場,因此政策著重其所要求的品質與檢疫條件的滿足,但對其他市場則欠缺重視,也不講究市場行銷與市場開發,例如如何作品牌行銷、如何與賣場建立緊密關係、如何建立能整合生產者利益與貿易商利益的水果外銷組織等。此外針對全球化市場競爭所需的規模經濟與專業效率要如何達成,甚至水果外銷市場拓展與台灣農業生產結構調整的互動關連等,過去也都缺乏具體的研究與政策作為。
其實兩三年前大陸學者即曾對台灣水果的外銷大陸做過一些研究,他們共同的結論是在台灣水果現行的「高價」下,相關業者必須強化許多配套措施,才能打開大陸市場。換言之,在現行農民�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