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3-15 07:34:47| 人氣15,467| 回應23 | 上一篇 | 下一篇

《歌劇魅影》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看多了音樂劇和電影版的《歌劇魅影》(遠流,2004),可能只知其愛情和鬼魅性、而不知原著有以下的推理小說性質:

「勒胡的創作動機,起始於一八九六年巴黎一家歌劇院的大吊燈無端墬下砸死人的真實新聞事件。閱讀這本小說的最大樂趣,便是追蹤真與幻的交纏糾葛。勒胡不斷「用愛倫坡來打結」,然後再「以柯南道爾來解套」。套句現今專家學者愛用的「類型」說法,《歌劇魅影》就是愛倫坡加上柯南道爾的一本小說。勒胡自己也提過,生平最服膺的便是這兩位作家前輩。簡單說來,它是描述歌劇院鬧鬼,鬼魅囚禁女伶強行求歡,愛人前往搭救的冒險故事。」(p.15)

那是莊裕安的解讀,莊還說:「雖然我也極喜愛韋伯的歌舞劇…但在人物心理的挖掘上,與原著比較是瞠乎其後。(p.16)」

是嗎?勒胡的《歌劇魅影》不就是法國十九世紀流行通俗的大眾浪漫小說(p.7),此類型的小說怎可能以挖掘人性為職志?

旣然如此,廿世紀就該讓位給音樂劇或電影版的《歌劇魅影》。

1943年的《歌劇魅影》是黑白的,不如1989年的新歌劇魅影有看頭。

可是它將魅影的出身改編成「1877年,巴黎,修牆工人整修歌劇院時,發生被老鼠咬死事件,為了消除鼠患,歌劇院老闆請來滅鼠專家,驅除這群噬血鼠輩。 此時,色藝兼俱的克莉斯汀,卻因無法施展歌藝而苦惱。某日,當她私下練唱時,與一名男子結識進而相戀,並在偶然機會下發現,自己深愛的男人竟是從小被父母拋棄,由這群在歌劇院為非作惡的老鼠所撫養。」

不然去看2004年韋伯親自改編其音樂劇,並由喬伊舒馬克導演的《歌劇魅影》如何?

算了!還不如直接去看韋伯原作,据說:

「《歌劇魅影》可說是史上最長青的音樂劇,也是最會賺錢的,自從一九八六年的首演以來,現場演出版本已有十六種,錄音發行版本也有九種,在全球十七個國家、一百多個城市有超過七千萬人次的觀眾,已在全球達成五十億美元的營收。
在將近三小時的演出中,華麗繁複的歌劇院場景,可以在三十秒內迅速切換成陰森詭異的地底湖面,無線遙控的小船流利來去,讓氤氳著乾冰霧氣的湖面情景更為逼真。創造了「奇觀音樂劇」風潮。

韋伯是藝術家,卻也是頭腦清楚的生意人,因此於一九七七年,他在英國創立「真正好」(Really Useful)經紀公司,負責韋伯所有作品的演出到行銷的細節操作。歌劇魅影劇組本身也有一本厚達百多頁,內容鉅細靡遺的引導手冊(Guide Book),可說是劇組的聖經,所有舞台上的技術規格,從音樂、服裝、化妝、舞蹈,都有圖文說明。」

原來《哈利波特》能創造巨大的文化創意產業(以及文化批評理論)是有大英帝國資本主義傳統的! 
 
著名音樂劇詳參【圖博館】:音樂劇:表演藝術11)
 
安德魯洛伊韋伯音樂劇《歌劇魅影》
音樂劇《鐘樓怪人》
音樂劇《悲慘世紀》

 

 百老匯音樂劇《貓》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ij1ZAuuujE&list=PL565A9E4C2067C344

本土音乐剧《钢的琴》欲PK经典中文版《猫》

倫敦西區音樂劇《西貢小姐》 

英國最早的喜歌劇及輕歌劇是1728年在倫敦上演《乞丐歌劇》 

 

法國輕歌劇《浪漫的巴黎人》 

image 

image


個人覺得對電影《媽媽咪呀!》有點失望

 

我對電影、舞台劇、音樂這三大元素都非常喜愛,而這類舞台劇搬上大螢幕的片子正好將這三大元素融為一體,但其中比例如何拿捏,這真的是個很大的學問

電影總歸是電影,還是要給觀眾一個上電影院看它的理由,否則有機會去看舞台劇就好,我何必專程上電影院去看大螢幕上演的舞臺劇呢?

  這也正是媽媽咪一片最大的問題,它將舞台劇的元素原封不動的搬上大螢幕,片中充滿毫無意義的唱歌跳舞,配角們一堆不知所謂的情緒反應。沒錯,我愛看舞台劇,我知道那些在舞台劇中都是必要的元素,但這終歸是電影,不該只是一個場景變大的舞台劇,否則意義何在?

  對這部電影失望的主要理由還在於這部電影的大牌演員不少,演員陣容堅強,相較之下電影腳本的程度讓人太過失望。

  講難聽點,媽媽咪呀一片完全是將音樂劇的元素原封不動的搬上大螢幕,它只是在大螢幕上上演的音樂劇罷了。但音樂劇本身因舞台有限,它所呈現的空間思維是相當抽象的。電影則不同,當你將場景放到現實空間中,你就該有適當的改變,否則難免就會出現格格不入或是不知所以的感覺。這點rent和瘋狂理髮師都處理的很好,這兩部片確確實實能被稱做電影,也都是成功的電影。

http://bbs.atmovies.com.tw/bbs/bbs.cfm?action=view&c=102&s=60067


(楨:似前評《香水》是部空前地以文字影音呈現嗅覺本能而與道德等無關之作,提姆波頓的《瘋狂理髮師》也是部空前地以影音呈現復仇殺人本能而與道德等無關之作。全世界所有音樂劇的通病,大多為了以歌舞說故事,難免會損及歌/舞/故事三者之原創性和藝術性,但藍祖蔚一貫重情要意+樂之評則不然。詳參【圖博館】:小說改編與影視編劇《語言與力》《鐘樓怪人》 )


《媽媽咪呀!》:梅莉的魅力  by藍祖蔚(楨:藍一貫重情要意+樂之評)

 

《媽媽咪呀!》是一部不用大腦觀看的電影,快樂地聽歌,是主要且唯一的訴求,事實上,希臘小島的美麗風情,以及眾家影星既歌且舞的場景,都實踐了這個美麗的夢幻。ABBA合唱團的歌曲在1970年代風靡全球,如今在21世紀重新復活,重新傳承舊日美好,有何不可?事實上,演員在詮釋每首歌曲時,的確都灑下了歡樂愉悅的種籽,在不景氣年代裡看《媽媽咪呀!》確實是逃避苦悶的暫時解脫。 

《媽媽咪呀!》就聽歌吧,想那麼多做啥?電影技法只是讓《媽媽咪呀!》的歌舞場面轉換得更華麗而順燦,演什麼像什麼的梅莉史翠普早已証明她是當代最偉大的演員,看著她在床上彈跳的歌舞場景,你很難想像她明年就要六十歲了,超乎想像就是電影最神奇的魔法,《媽媽咪呀!》正因為找到了梅莉擔綱,才讓電影有了畫龍點睛的活力,梅莉的肉身神話真的只能讓人高呼一聲:「媽媽咪呀!!」 

http://app.atmovies.com.tw/eweekly/eweekly.cfm?action=edata&vol=199&eid=v199107


法國歌劇 比才的《卡門》 

義大利歌劇威爾第《阿伊達》 

台灣音樂劇

 

台灣首部音樂劇可追溯至1987年的《棋王》(張系國原著)

 作曲家鄧雨賢 音樂劇《四月望雨》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gUZv0F0AQ0&list=PL9A43BF6746D4B171  

作曲家李泰祥 經典歌曲音樂劇《美麗的錯誤》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8in6gK00cJk 

畫家陳澄波 音樂劇《我是油彩的化身》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ebJxZTPGK8 

廖風德原著 音樂劇《隔壁親家》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RGnfiamae0&list=PL8BC8D5F20F5BF7BC

賴聲川 音樂劇《夢想家》(詳參【圖博館】:夢想家翻版?)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50RmLcef7o 

各國歌舞團


羅特列克與紅磨坊康康舞(詳參【圖博館】:羅特列克:世界百大畫家40)

約1886年在紅磨坊的羅特列克與康康舞女郎

羅特列克的「紅磨坊之舞」

紅磨坊接待廳111.5×132.5公分1894年典藏於Albi羅特列克美術館

妮可基嫚紅磨坊(詳參【圖博館】:《紅磨坊》)

妮可基嫚主演電影《紅磨坊》的故事背景。

巴黎紅磨坊歌舞團(詳參【圖博館】:《法國康舞》)


東京寶塚歌舞團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HHE3jvFK3k

File:Takarazuka grand theater01s3200.jpg

寶塚的根據地為兵庫縣寶塚市,在東京都千代田區也有一座東京寶塚劇場

日本寶塚歌舞團來穗演繹日本版梁祝

2013年寶塚歌劇團台灣公演 - 新聞 & 演出片段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2W1T3LfX-5c


台北/高雄藝霞歌舞團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joSMfIfY8k&list=PL4B276C91EAF317B7

上海東方歌舞團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NAa9_yS5Slk

东方演艺集团东方歌舞团精彩演出照[高清大图]

东方演艺集团东方歌舞团精彩演出照[高清大图]


 
《歌劇魅影》百度百科

  歌劇魅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是一部安德魯?洛伊?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作曲的百老彙音樂劇。又譯做歌聲魅影、劇院魅影或歌劇院的幽靈。原著:《歌劇幽靈》作者:加斯通?勒魯
  1986年首演,于1988年獲得七項托尼獎,是史上最成功的音樂劇之一。1986年倫敦的首演由麥克爾•克勞福德和莎拉•布萊特曼擔任男女主角,至今全球已有16個制作版本
  劇院魅影可以說是一部折射著後現代魅力的劇作,首先它成功的改編了蓋斯東?勒魯(Gaston Leroux,1868-1927)的原作小說,既保留了原作的風格又使之更適合舞臺演出,提升了作品的可看性,其次,巧妙的戲中戲令觀衆徘徊于現實與虛幻之間。尤其是追逐幽靈的那一場戲,整個劇院,臺上臺下、四面八方響起了幽靈的聲音,使觀衆置身其中,因爲那句“我在這裏”似乎就在他們的身邊,就在隔壁的包廂,而那幕吊燈突然墜落的戲也著實令氣氛緊張刺激到極點,前排觀衆的驚叫與臺上演員的呼聲連成一片,在這方面,舞臺設計瑪莉亞?布瓊森自然功不可沒。
  在全劇中,一首“All I Ask of You”的旋律反複出現,羅爾與幽靈對這首歌的不同演繹表現了他們各自對于女主角克莉絲汀不同的愛情,最後這一主題在管弦樂中浮現,顯示了愛情最終戰勝了悲劇。
  劇情簡介
  序幕
  故事開始在1905年,年邁的貴族Raoul Vicomte De Chagny正在巴黎歌劇院參加一場拍賣會。拍賣師拍到一個八音盒。在競拍過程中,參與競價的Giry夫人見Raoul想要這個八音盒,就放棄了。Raoul如願得到了八音盒。隨後,拍賣師又提到了下一個拍品:在著名的Phantom事件中摔得支離破碎的大吊燈(Chandelier)。爲了讓大家都能看清楚修複後的吊燈,拍賣師開啓了吊燈上新安裝的電燈,一時燈火通明,Phantom的主題音樂響起,舞臺上的大吊燈也隨之升起。
  第一幕
  舞臺燈光恢複正常,而時間已經回到了30年前。那是巴黎歌劇院的舞臺上,藝術總監Reyer先生正在幫助首席女高音Carlotta和首席男高音Piangi(Carlotta的情夫)排演歌劇Hannibal。而Giry夫人也正在指導伴唱伴舞的女孩子們進行練習。這時,即將退休的老經理帶來了兩位客人Firmin和Andre,他們兩位即將接任歌劇院經理的位置。正當Carlotta在爲兩位新領導獻上一首當晚准備演出的Think of Me時,突然從舞臺天幕上掉下來的一塊布景引起了騷亂,大家紛紛猜測這是歌劇院的幽靈(Phantom of the Opera)幹的。Carlotta耍起小脾氣不肯繼續排練,並且離場聲稱不再參加歌劇院的演出。正在焦急的時候,年輕的伴舞演員Meg Giry(Giry太太的女兒)提出讓她的同伴,也是伴舞的Christine試試看,並得到了Giry夫人的支持。結果,在排練場和當晚的演出中,Christine的歌喉征服了所有的人,包括當晚到場觀看演出的年輕的貴族Raoul,他也是歌劇院的資助人。
  回到後臺,Meg問Christine是誰教會她這麽美妙的歌喉,Christine卻說不知道,並提起她去世了的父親曾經提到過一個“音樂天使”(Angel of Music)會來保護並指導她。而她就是在自己的化妝間裏經常聽到一個神秘的聲音來指引她練習,她覺得這就是那個天使。正在這時,Raoul專門來拜訪了,原來Raoul認出了臺上的Christine就是他兒時的同伴。Raoul准備邀請Christine共進晚餐,于是就出門去取放在外面的帽子。這時,房間裏又出現了Phantom的聲音。Phantom憤恨地責備Raoul企圖引誘Christine離開音樂的王國。Christine被Phantom的聲音震懾並迷惑,通過Phantom設置在穿衣鏡上的機關,跟隨Phantom走入暗道。等Raoul回到屋內,已經空無一人。
  Phantom用歌聲引誘Christine來到他居住的地下湖心的屋內。在這裏,他繼續用Music of the Night引誘Christine的心智以及表達自己的愛意。最後,Christine在看到Phantom做的穿戴婚紗的自己的蠟像後,在Phantom的美妙的歌聲中暈厥過去。Phantom讓Christine躺在床上休息,自己則埋頭進行新的歌劇的創作。
  第二天,Christine慢慢醒來,先發現了身邊的一個小八音盒(就是Raoul後來拍得的那個),漸漸又回憶起昨晚是如何跟隨Phantom下到這裏的。好奇心驅使她壯膽趁Phantom不備而摘下了Phantom的面具。Phantom驚恐萬狀,惡毒地詛咒Christine的好奇心,說再也不會讓Christine自由,轉念又勸Christine不要害怕,相信隨著對他的了解,恐懼終究會轉成愛意。並告訴Christine他准備送她回去。
  當Phantom通過他自己設計的暗門突然出現在後臺時,正好碰到舞臺工人Buquet在演示給劇院的女孩子們如何通過高舉雙手保護自己不被旁遮普套索套住。Buquet所言所行一切都被Phantom看在眼裏。路過並目睹一切的Giry夫人警告Joseph不要把這件事情告訴任何人,否則將會遭致Phantom的可怕報複。
  Phantom把Christine帶走後,劇院裏著實忙亂了起來。Firmin和Andre看著演出門票飛快地售出,心裏又高興又著急,高興的是自己的業務不錯,著急的是Carlotta使性子不肯來,Christine雖然出人意料地成功,但是又突然失蹤。正在忙亂時,他們各自收到了寫在信紙上署名O.G.的命令,要求趕快補發積欠他的工資,並且將Christine取代Carlotta成爲劇院的首席女高音。他們正在猜測這會是哪個瘋子的行爲時,Raoul拿著他收到的一張字條也來質問他們Christine到底在哪兒,原來字條上威脅說如果誰想把Christine占爲己有,就再也不要想看到她了。三人正琢磨著呢,Carlotta突然出現在劇院,出示了又一張寫著威脅她不許阻攔Christine的錦繡前程的字條,並且不聽解釋指責Raoul在背後操縱一切,就是爲了捧紅Christine。正在亂的不可開交的時候,Giry夫人帶著Meg前來告訴大家Christine已經回來,只是因爲很疲憊所以誰也不能見,並且帶來了一張字條,上面大意是:今晚演出的歌劇Il Muto必須由Christine來演主角伯爵夫人,Carlotta只能演一個不出聲的傳令仆從,而且劇院的5號包廂必須給Phantom空出,好讓他象以往那樣前來觀賞。如果這些命令沒有被遵守,一場無法預料的災難將會降臨到歌劇院的頭上。
  Carlotta自然無法接受這種安排,她歇斯底裏地咒罵著,嚇壞了兩位經理,于是Firmin和Andre連忙用一曲Prima Donna來安慰Carlotta,總算讓Carlotta安靜了下來。而且Firmin不顧Giry夫人的勸阻,公開宣布Christine出演傳令仆從,Carlotta出演主角伯爵夫人。神通廣大的Phantom果然聽到了,並且發誓要讓他們知道自己的厲害。
  當晚,演出開始了,爲了幫助Firmin他們阻撓Phantom的計劃,Raoul坐入5號包廂。Phantom被他們的輕蔑激怒了,先是將舞臺上傲慢的Carlotta的嗓音變成了蛤蟆叫,導致演出的中斷,後來又在芭蕾表演的時候把已經被旁遮普套索絞死的Buquet的屍體從舞臺天幕上吊下來,引起了觀衆們的慌亂。Christine和Raoul趁著大家的驚慌,逃到了屋頂上。在那裏,Christine向Raoul訴說了自己的遭遇,Raoul一面安慰她說這一切都是夢境,一面向Christine表示了埋藏已久的愛意,兩人合唱了一曲All I Ask of You互表心意。然而這一切還是沒有逃出躲藏在暗處的Phantom的監視。在Raoul和Christine相擁離開屋頂後,Phantom痛苦于Raoul對Christine的迷惑以及Christine的背叛,決定詛咒他們。在Il Muto演出結束演員謝幕時,劇院的大吊燈墜下砸在Christine跟前,毫無疑問,這就是Phantom的憤怒所示!
  第二幕
  幕間曲過後,舞臺上出現的是戴著面具的Firmin和Andre,時間已經是繼吊燈墜下後大概6個月了。已經是新的一年。期間,Phantom沒有再來打擾任何人,新的吊燈也安裝好了,于是人們在劇院裏舉辦了一次化妝舞會(Masquerade)來慶祝這新的生活。已經秘密訂婚的Christine和Raoul也在人群中攜手共舞。雖然Raoul很希望公開這個秘密,但是Christine依然害怕Phantom會知道後威脅他們的生活,要求Raoul繼續保密,並把Raoul給的訂婚戒指串在項鏈上,而不是戴在手上。Raoul雖然不是心甘情願,但也無可奈何。
  正在歡樂進行到高潮的時候,突然出現一個戴著紅色死神面具的客人,大家都被這奇異嚇人的裝束震住了。來者正是銷聲匿迹許久的Phantom。他帶來了剛剛寫就的一出歌劇《唐璜的勝利》(Don Juan Triumphant)要求劇院上演。並且,在再度消失前,他從Christine脖子上奪走那枚戒指,告訴她他還沒有放棄她。
  舞會不歡而散,Raoul見Giry夫人心事重重,就上前詢問她是否知道Phantom的底細。Giry夫人在Raoul的苦苦勸說下,這才道出Phantom的來曆。原來幾年前,巴黎來過一個江湖馬戲團,除了表演雜耍,他們還展出一些畸形人供大家娛樂,其中有一個被關在籠子裏的怪臉人,卻是一個知識淵博的建築師,音樂家。後來,這個怪臉人逃出了籠子,大家遍尋不著,都以爲他已經死在某個角落。而Giry夫人則清楚意識到,之後出現在歌劇院的Phantom,就是這個怪人。Raoul聽到這一切,心中飄過一絲寒意,還想繼續追問,但是Giry夫人已經不敢再說下去,他也只得作罷。
  兩位經理對著新的總譜一籌莫展,說實話,他們不想聽從Phantom的命令,但是實在害怕再來一次以外。這時,他們又收到了Phantom發來的字條,上面對歌劇院的人事安排等做出了一系列的指示。接著,Carlotta和Piangi又闖了進來,大呼小叫,原來Phantom給Carlotta在戲中安排的是一個只有合唱的小配角角色。Carlotta無法接受,說這是對她的侮辱。Raoul帶著Christine前來詢問兩位經理到底有無決斷,是否讓Christine出演主角。而Giry夫人又帶著另一張字條匆匆趕來。Phantom在這張最後指示中聲明他的要求必須都得到滿足,否則,更大的災難將會等著他們。大家一時沒了主意
  Raoul突然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便跟兩位經理商議一切按照Phantom的意思辦,但是另外他們將布置崗哨,誘捕Phantom。Giry夫人聽了十分驚慌,極力勸說他們,但是三人不聽,Christine雖然百般懇求他們不要讓她陷于其中,但是經不起Raoul的規勸,遂答應了他。當然,Phantom也沒有錯過他們的談話。
  于是乎,一切都開始行動,Reyer先生開始給大家排練新的歌劇,在嘈雜的排練房裏,正當人們忙碌而且緊張到了極點的時候,突然放置一旁的鋼琴在沒有人彈奏得情況下自己彈出了排練曲目。驚惶失措的Christine奪路逃出,來到了父親的墓地前,向墓碑上的父親塑像訴說著自己的憂慮和恐慌,希望能得到他的幫助。突然,Phantom又出現在了她面前。Phantom告訴她自己就是他父親說的Angel of Music,就是來引導和保護她的。被過度驚嚇的Christine再次被Phantom迷惑住。這時Raoul也聞訊趕到了墓地,並力勸Christine不要相信Phantom的話。Phantom企圖挑逗Raoul上前跟他決鬥,但是Raoul被Christine制止並一起逃離了墓地。Phantom憤怒之余,發誓要報複他們兩個人。
  地點回到劇院,Raoul和兩位經理正在緊急安排警察布哨布崗,准備在《唐璜的勝利》的首演式上,在5號包廂抓住Phantom。不過這一切都沒有逃過Phantom的耳目,Phantom的聲音在劇院各個角落響起,嘲笑他們的狂妄,並且挑戰他們說如果真想抓他,就盡快開演《唐璜的勝利》。Raoul也決定破釜沈舟,和Phantom做最後一次較量。
  演出在合唱中開始了,按照劇情。Piangi扮演的Don Juan和其仆從爲了設計引誘由Christine扮演的女主人公,進入舞臺上的隔間換上仆從的服裝。但是Phantom早已設計好了在隔間內用旁遮普套索吊死了Piangi,然後換上了劇情中的鬥篷,遮住自己的臉,出來和Christine一起演唱了劇中一段優美的詠歎調The Point of No Return。演出中,Christine偶然觸碰到了Phantom的面部,發現對方並不是Piangi,就掀開了鬥篷,一時間大家被舞臺上的突變嚇住,而Raoul爲了不傷害Christine,也阻止了士兵開槍。Phantom按捺不住內心的渴望,用柔和的嗓音,向Christine表明愛意,而Christine也勇敢地揭下了Phantom的面具,讓觀衆們都看到了Phantom的扭曲的相貌。在一片驚呼聲中,Phantom帶上Christine,再次消失在衆目睽睽之前,讓Raoul精心布置的陷阱落了空。同時,舞臺上的人們也發現了早已死在布景後面的Piangi。
  Raoul一時沒了主意,但是Giry夫人提醒他趕快跟著她去地下室,並囑咐他一定要記住將胳臂舉過頭頂,以防Phantom再次使用旁遮普套索襲擊他們。同時,幾乎所有的人都出動,一邊高喊抓住凶手,一邊到處查找Phantom的蹤影。
  Phantom果然又帶著Christine來到地下室,他正沈浸在小小獲勝的喜悅中,突然又被遠遠傳來的人們的叫喊聲攪亂心情。他質問Christine,爲什麽這個世界會對他這麽不公平,僅僅因爲他長了一副令人可怕,連他的母親都不忍正眼以對的面容。Christine告訴他,之所以覺得世界對他不公,不是世人的錯誤,而是因爲他自己囚禁了自己的靈魂,並且與世人爲敵,爲了達到目的而不惜殺人或者奪取他人所愛。所以,她對他的感情,已經從同情轉爲憎恨,而沒有絲毫的愛。
  正在這時,Raoul已經趕到地下室,但是被阻隔在鐵欄之外。他哀求Phantom可以對他做任何事,但是一定放過Christine。Phantom被他的打攪激怒,趁他不防,用旁遮普套索套住了Raoul,並且逼迫Christine做出選擇:
  1)要麽用Raoul的生命換取她的自由;
  2)或者披上Phantom准備的婚紗,換取Raoul的生命。盡管Raoul表示自己可以爲愛犧牲生命而在所不惜,但是Christine不忍愛人的犧牲。她最終鼓起勇氣,告訴Phantom,她將告訴他,愛的力量,會有多麽強大,上帝終究會拯救Phantom的靈魂。然後,給了Phantom一個吻……
  尾聲
  一個意味深長的吻,如同天上的造物主的光輝,照亮了Phantom的封閉的心靈。Phantom被Christine的堅定的愛的力量徹底折服。他松開了Raoul脖子上的旁遮普吊索,對Christine和Raoul揮了揮手,讓他們趕快離開,並且不要再回來也不要跟旁人提起這裏的一切。
  Christine和Raoul相依走到門口,突然Christine回頭跑到Phantom身邊,將Phantom之前給她戴上的戒指摘下,還給Phantom。Phantom強捺悲哀,目送Christine離去。然後悲哀地唱出“It's over now, the music of the night--”,然後慢慢地走向舞臺一角的王座。
  正在此時,Meg帶著衆人也找到了地下室這裏,在她們進到地下室之前,Phantom揚起黑鬥蓬遮住自己,等Meg來到王座前揭開鬥蓬,Phantom早已不知去向。王座上,只留下Phantom的一只面具。
  
  電影《歌劇魅影》
 
2004年由喬?舒馬赫導演,傑拉德?巴特勒、埃米?羅森、帕特裏克?威爾森、米蘭達?理查森等主演的一部影片。
  劇情同舞臺劇版基本一致,只在個別背景和細節上有所改動。電影的最後一幕,年邁的Raoul買下八音盒,獻在已逝的Christine的墓前,而在墓前,他又發現了應該是由Phantom獻上的系有黑緞帶的玫瑰花,玫瑰花在30年後,人們已忘卻了那段往事的時候,絢爛又孤單的開放著,留給觀衆無限的感歎與遐想…… 
PS~這只是其中一個版本,市面上還有另外幾個版本。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來看下~也很不錯呢!   
  《劇院魅影》,講述了一個發生在1881年的巴黎的故事。一個卡西莫多似的苦命人遊蕩在巴黎歌劇院迷宮般的地下室中。年少的不幸讓人們同情他的身世,但醜陋的面容更使人們對他恐懼與排斥,不知道他來了歌劇院多少年,但他安于成爲人們心中的魔鬼,成爲歌劇院的幽靈。 這幕歌劇,便是講述這個劇院魅影的傳奇故事。
  一出悲喜劇
  在這場歌劇中,有人只出現短短的一瞬,便消逝了。有的人卻經曆物是人非的變遷,依然健在。有的人咆哮命運的不公、向社會報複,有的人享受貴族的榮耀與幸福,安享生活。沈陷于愛情的泥沼,或者爲愛瘋狂。所有的一切,都發生在巴黎歌劇院的劇場內。這是一幕愛恨交織的悲喜劇。結局出人意料,卻也是皆大歡喜。
  一個關于愛的故事
  什麽是愛?誰能說得清道得白呢?兩情相悅的幸福,背後總有自我犧牲的悲壯。包容是愛,寵溺是愛,暗戀是愛、依戀是愛、虐戀也是愛……我們每個人都深深的陷入愛的漩渦。期待著、享受著、回味著、追憶著愛。
  劇院魅影,一個出生于貴族家庭的“象人”,面具是他來到這個世界以後穿的第一件衣裳。僅僅是因爲他的容貌。他被光鮮的世界排斥了,沒有尊寵、沒有關愛。漂泊四方,在任何地方都成爲別人獵奇的目標,甚至成爲馬戲團鐵籠中的小醜。……
  喜愛“魅影”這個角色,因爲他雖然容貌醜陋,但這掩蓋不住他那與生俱來的貴族氣質,遮蔽不了他出衆的才華,也無法抑止他對愛的追求。他愛克裏斯汀,一個巴黎歌劇院裏看上去默默無聞的舞者。“魅影”爲她創作優美的音樂、華麗的歌劇、教導她歌唱、訓練她的舞姿。幫助她成爲一個令整個巴黎傾倒的女神。
  “魅影”以爲克裏斯汀就是他的,或者說是因爲他向她傾注了所有的熱情。她代表了他所有的理性(對音樂的熱愛)與非理性(對愛的癡狂)的追求。當克裏斯汀與拉烏爾在巴黎歌劇院的樓頂海誓山盟的時候,魅影的心碎了。再次感到無依無靠、被抛棄。淒厲的呼喊響徹巴黎的夜空,卻仍然無法改變命運的安排。
  他並不想複仇,或者說,他也知道自己無力改變現實世界中的一切,所以他才會使用偷梁換柱的手法,殺死皮昂吉,把自己扮演成唐璜,成爲他爲克裏斯汀創作的歌劇中的角色,在厚厚的披風下掩飾自己的面容,在警察遍布的巴黎歌劇院中,在舞臺上與他心中的愛人上演這幕絕唱。希望在他自己創造的世界中,成爲愛的主宰。
  也許,他知道,在現實上演的悲喜劇中,他必須死。他帶走了克裏斯汀,然而,他真的是爲了占有她、霸占她嗎?未必。因爲當克裏斯汀不在乎他的容貌,給他深情的一吻時,他顫抖了。我甚至能感覺到那副“怪獸”似的臉上在流淚。這是一種幸福的感覺,一種常人難以體味的幸福。他並不殘忍,也不缺同情心,他需要的是他人的尊重,所愛的人對他的尊重。
  他可以放棄克裏斯汀,讓她與拉烏爾遠走高飛。但希望看到克裏斯汀的坦誠,看到拉烏爾的執著。當拉烏爾寧肯被吊死,也不願放棄克裏斯汀的時候,魅影明白了,這個看似柔弱的男人,擁有更大的勇氣。對愛的追求,能給人和脆弱的人帶來巨大的勇氣。愛的力量能促使我們忘記一切恐懼、去爭取。
  也許我們可以說,魅影的殘忍來自于他童年的不幸經曆、來自于他自卑的人格。但我們又怎能評價一個人人格的優劣呢?每個人都是在一次次的傷害中成長。受到別人傷害的時候,往往也會傷害別人。
  但我覺得,拉烏爾對克裏斯汀的愛,更多的是一種對年少夥伴的夢幻般想象。或者說,歌劇在對他們兩人愛情的刻畫上多少顯得有些單薄。讓人感到只是一個灰姑娘遇見王子的夢幻。甚至讓人以爲,克裏斯汀因爲拉烏爾貴族的身份和財富才跟他在一起的。
  而拉烏爾和克裏斯汀後來怎樣呢?無從得知。歌劇開始的拍賣會上,爲什麽只有拉烏爾一個人呢?克裏斯汀呢?30年的時間已是滄海變桑田,但這個傾城的美麗女孩,是否已長眠地下了呢?更不知道她是否還記得那個擁有醜陋卻極富才華的 魅影 。
  一種令人心醉的美麗
  華麗的服飾、精致的布景、變幻莫測的舞臺,再加上專業的演員。使得這幕百老彙的歌劇顯得如此美麗。從演出開始,巴黎歌劇院的拍賣會上展示第663件拍品的時候,就感覺自己仿佛來到了1911年的巴黎。昏暗的拍賣會現場、垂垂老矣的拉烏爾,落滿灰塵的海報,有些機械失靈的鐃鈸,傾覆的吊燈,讓人情不自禁的投入其中。
  倏的一下時空倒轉,30年前的巴黎歌劇院一片金碧輝煌。《漢尼拔》的排演,有些耍大牌的皮昂吉腆著肚子在演唱。燈光照得他將軍的盔甲閃閃發亮。只有驚歎的份。……
  當場景轉移到歌劇院的地下湖時,幹冰營造出夢幻般的效果。小舟在湖面穿行。魅影此時仿佛變成駕駛貢多拉的船工,引領著克裏斯汀來到他的宮殿。
  當拉烏爾與克裏斯汀爲了避開魅影,來到歌劇院樓頂的時候,背景牆上顯現的是19世紀巴黎的迷人夜景。街巷裏閃爍的燭光與滿天繁星呼應。仿佛在星河中徘徊。
  克裏斯汀來到她父親的墓前傾訴心聲與困擾。魅影出現在十字架旁。深情的演唱,矛盾的心理,灰暗的服飾、蒼白的面具,加上幽暗的十字架。讓人也爲他感到無限悲哀。
  而當歌劇的最後,一個女孩來到曲折的地下室,發現魅影那件披風下的面具,拿起端詳、定格的時候,忽然間感到時光流轉。這感覺不亞于電影中的蒙太奇鏡頭。看到這個場面,我是第一次徹底折服于劇場演出的魅力。令人無法言表的感動,那是一種令人心醉的美麗。
  第一次進上海大劇院看演出,深深的折服于歌劇的魅力。只能說,《劇院魅影》帶給我的感覺,就是一段傳奇,一出悲喜劇,一個關于愛的故事,一種令人心醉的美麗。
http://baike.baidu.com/view/7684.html?tp=0_11
 
安德魯洛伊韋伯之歌劇魅影Andrew Lloyd Webber's 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2004)
導演:喬伊舒馬克
編劇:安德魯洛埃韋伯
演員:傑瑞德巴特勒/艾美羅森/米蘭達李察遜/蜜妮卓芙/希朗漢德
劇情簡介
本片由安德魯洛伊韋伯親自監製,使這部已被改編多次的歌劇魅影受到更多矚目。
描述十九世紀發生在法國巴黎歌劇院的愛情故事。時值1882年,在歌劇院的地窖深處,傳說住著一名相貌醜陋、戴著面具、卻學識淵博的音樂天才,多年來他神出鬼沒,躲避世人驚懼鄙夷的目光,被眾人稱之為「魅影」(傑瑞德巴特勒 飾)。他動輒以鬼魅之姿製造各種紛亂,趕走他討厭的歌手,甚至還干涉歌劇院的主角人選和劇碼安排。
在無意間,魅影發現小牌女歌手克莉絲汀(艾美蘿森 飾)擁有不凡的天賦美聲,讓他傾慕不已。激賞之餘,魅影決定不計一切代價,將年輕貌美的克莉絲汀調教成首席女高音。然而,最初發自於精神層面的音樂之愛,卻逐漸轉化成為強烈的佔有慾。走火入魔的魅影更以實際行動,把所有妨礙克莉絲汀歌唱事業的人一一除掉。
後來,戲院的投資人勞爾(派屈克威爾森 飾)認出克莉絲汀是他的兒時玩伴,兩人墜入愛河。魅影發現後,自覺遭到背叛,怒而砍斷舞台大吊燈的鐵鍊,讓整座華麗的水晶燈砰然粉碎在觀眾席上。隨著魅影的破壞愈來愈血腥瘋狂,克莉絲汀對他的感情也逐漸從迷戀轉為恐懼、害怕和憐憫。
半年後,勞爾跟克莉絲汀秘密訂婚,魅影突然現身於歌劇院的化裝舞會,強迫歌劇院演出他親手譜作的歌劇《唐璜》,並指名由克莉絲汀擔任女主角。心煩意亂的克莉絲汀,半夜奔至父親墳前哭訴,勞爾則誓言要和魅影周旋到底。
在《唐璜》首演當日,歌劇院四周佈滿警察,孰料魅影竟然殺死男主角,親身改扮上場,與克莉絲汀演對手戲。在戲演到最高潮時,克莉絲汀當眾扯下他的面具,魅影羞愧心碎之際,動手將克莉絲汀擄至他的地下密室。勞爾追蹤至地下,和魅影展開對決,卻被他用繩索勒住,魅影藉此要脅克莉絲汀答應求婚。
為了保護愛人勞爾,克莉絲汀毅然傾身,狠狠吻著魅影那張彷彿被地獄詛咒的臉。至此,這場愛情的勝負已定。絕望的魅影送走緊緊相擁的這對戀人,在警察和群眾闖入地下密室前,悄然隱去,只留下一張似笑非笑的悽涼面具…
http://app.atmovies.com.tw/movie/movie.cfm?action=filmdata&film_id=fpen40293508&channelid=CH62
 
主題:影評超差的......

1FWebber是親自監製沒錯,但電影他還是外行,他說他是等時機成熟才同意拍成電影版,但他似乎找錯導演!
2F沒看過別亂說,光看影評是不準的!!!
3F通常影評的觀點和大家的觀點有點出入,到底好不好看呢?親自去看就知道了。每個人的感受不同,就這樣。
5F為什麼會超差的?影評的眼光都怪怪的,他們說好看的電影但票房卻不好...總之,看完再說...
6F我覺得影評不准拉 像之前那個臥虎藏龍 拿了那麼多獎 我到覺得還沒有以前的方世玉好看
7F不會阿.....我昨天去看了.(我在美國)我覺得超級棒的ㄟ.超級超級棒.要我再看第2次的話.我也要.我也看過歌劇魅影的舞台劇.各有優缺點.
現場的ㄋ.花了50塊(美金!!!美金!!!不是台幣.)只能坐在三樓.拿著望遠鏡看=.=||人的表情都不是很清楚. (沒辦法咩,又不是有錢人. 座第一牌的話,表情一定很清楚.!)再加上只有一個舞台. 所有的場景都要在一個舞台上做出來,有的時候會搞不清楚怎ㄇ回事!Q.Q 不過ㄋ.現場的音效很棒.還有那展燈. 真的就會從觀眾的頭上飛過去!那歌手也是一流的.我覺得現場演唱的感覺比較讚.
電影版!
花7塊半 愛座哪就座哪! 人不是很多. 自己選位子 *^O^* 電影的製作效果跟場景真的就讓每個劇情, 人的特徵表情 看的清清楚楚.我是看了電影才真的哦~~~原來是這樣喔!!電影版的咬字非常的清晰. 歌詞也聽比較懂*^^*就是少了現場的感覺啦. 我覺得真的真的很很很很很好看.不過....可能喜歡聽這種音樂的會比較習慣吧.我就聽到旁邊有人說....他講話就講話....一定要唱個歌這麼累嗎?=.=|||||
10F儘管影評人不看好這部片,但以個人興趣加上看了網站預告片和電視的幕後花絮介紹
我還是決定去看,而且這種大場面的電影,一定得去設備好的電影院看,而不是看 DVD,其實韋伯和導演在幕後花絮早就告訴觀眾,[歌劇魅影] 的故事情節是一樣,但不要拿音樂劇和電影版來相比,因為這完全是兩種不同的感覺,為此,我為韋伯鼓勵
12F拜託!影評差的一定會賣座,影評好的才是不賣座的,這是我20幾年看電影的發現.所以我一定會去看.
http://bbs.atmovies.com.tw/bbs/bbs.cfm?action=view&c=102&s=3447
 
音樂劇迷不愛《歌劇魅影》電影版? 作者:firewalker

《歌劇魅影》的原創其實是本小說,一九一一年卡斯頓勒胡所著,但讓世人認識《歌劇魅影》的大功臣卻是安德烈韋伯所改編的音樂劇。過去許許多多版本的《歌劇魅影》電影都是直接由小說改編而來,直到二○○四年,韋伯決定把他已經揚名天下的音樂劇直接搬上大螢幕,由小說改編的音樂劇再來改編成電影,也因此受到比過去所有《安德魯洛伊韋伯之歌劇魅影》電影更多的矚目。
事實上,早在一九九○年韋伯本人就有過這樣的念頭,看過《粗野少年族》後,他就決定讓喬舒馬克來掌此大舵,當時排出的卡司是音樂劇迷最愛的麥可克勞佛和莎拉布萊曼,只是後來因為韋伯和布萊曼的離婚事件而沒拍成。
十多年後,韋伯和舒馬克終於實現了這個夢想,韋伯自己還投資了六百多萬美金,並為此多做了十五分鐘的音樂。
一部音樂劇改成電影,觀眾會期待什麼?電影特效、攝影機視角、畫面剪接等電影獨有的特色一定會帶來不同的感覺。電影的前五分鐘,把這些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如果從頭到尾都能有這樣的水準,肯定是部曠世巨作。片頭,大吊燈緩緩升起,開始回溯過去的故事,畫面從黑白變為彩色,舒馬克刻意玩了這個手法,讓黑白像徵歌劇院後來的沒落,回到彩色彷彿重回往日的繁華,再加上耳熟能詳的音樂,震撼力十足。
舒馬克「介紹」一個新場景的方式也彰顯出了電影和音樂劇的不同,比如說要介紹巴黎歌劇院或是魅影的藏身處,攝影機就不只是拍攝出這個地方,而是上下穿縮,用有點類似《星際大戰》中X戰機在死星壕溝穿梭的方式前進(當然沒星片那麼激烈),這是音樂劇無法辦到的。很可惜這些手法用得太片段,有好幾回還在享受這種身歷其境的滋味時,忽然攝影機固定下來,演員就這麼開始演起戲來,實在來得堂突且不順暢。
《安德魯洛伊韋伯之歌劇魅影》電影版受到最多的批評是在演員們的唱起來和原音樂劇的卡司有太大的落差,畢竟演員是演員,對音樂敏感度高或要求高的劇迷免不了要失望。撇開歌喉不談,演員的演技倒不差,最搶眼的是裝出一口義大利腔飾演卡洛塔的女配角蜜妮卓佛,為戲增添不少樂趣。演出魅影的傑瑞巴特勒就算半邊臉爛掉也還是太帥了點,少了魅影該有的恐怖威脅感,但魅影的愛恨情仇都被他演得刻骨銘心,最後獨自孤單地面對音樂盒的橋段,想必能賺走不少觀眾的淚水。派屈克威爾森演出勞爾,缺少了點架勢,但化裝演出老年時期的勞爾就看得出他的演技。
劇情沒交代得很清楚,對故事不熟的人可能會有些環節看不懂;舒馬克把他剩下的精力全花在場景及服裝上,是真的很華麗,不過和同是華麗級的《紅磨坊》或《芝加哥》這些成功的音樂劇電影相比,他的手法還是太「電影」了一點,和一般電影的差別只是角色把部份的對白唱出來罷了。
整體而言《安德魯洛伊韋伯之歌劇魅影》並不差,不過適合的對象並非死忠音樂劇迷,而是不常碰音樂劇但對《歌劇魅影》感興趣的族群、喜歡《歌劇魅影》的音樂且對於由誰來唱並不在意(或是聽不出好壞的差異)的人、以及不特別排斥音樂劇的電影迷,總而言之電影是比較偏大眾化的。《歌劇魅影》最大的貢獻或許是讓一些非音樂劇迷也能一賭經典音樂劇的風采,雖然看到的不是純種的音樂劇,但受到感召的人自然會投入更多的心力到真的的音樂劇上,這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如果將Music改成Sex … 作者:楚門
 
勞爾準備馬車後回來,發現房門被鎖上,接著魅影牽領著克莉斯汀進入歌劇院的地底甬道,騎著白馬搭上小船,一連串的性別意象(鑰匙與孔洞、潮濕的洞穴、騎著馬匹)結合下,當魅影高唱「sing for me」、「Sing!My Angle」,克莉斯汀不斷飆昇的高音,從水底竄出的繁麗燈火,多像是性高潮的過程,原來這個故事是場性權力的爭奪戰。
勞爾準備馬車後回來,發現房門被鎖上,接著魅影牽領著克莉斯汀進入歌劇院的地底甬道,騎著白馬搭上小船,一連串的性別意象(鑰匙與孔洞、潮濕的洞穴、騎著馬匹)結合下,當魅影高唱「sing for me」、「Sing!My Angle」,克莉斯汀不斷飆昇的高音,從水底竄出的繁麗燈火,多像是性高潮的過程,原來這個故事是場性權力的爭奪戰。
 身為台灣當代許多人聽音樂劇的啟蒙作品,洛伊韋伯版的《歌劇魅影》融合了《美女與野獸》+《鐘樓怪人》式的原型,一首首動聽的插曲,在莎拉布萊曼和麥可克勞福的美妙詮釋下,感動過許多人,即使未曾親臨紐約或倫敦看過這齣歌舞劇,多年來也在眾人的傳頌中,瞭解舞台布景與機關是如何的精巧,現場聆聽是如何地震撼…安德魯洛伊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的『歌劇魅影』被搬上銀幕的過程,從該劇1986年問世以來,一直被當成大事處理,可是隨著洛伊韋伯和女主角莎拉布萊曼的離異,公演的欲罷不能,屬意的導演喬舒馬克一直在忙別的作品,這一拖也讓電影版遲到2003年才開拍,在原作者之一洛伊韋伯的堅持下,還特別將影片版權從美商華納公司手中轉購回自家的「真有用集團」,想要擺脫好萊塢改編的不合原意。
改編自法國小說家佳斯頓‧李赫小說的『歌劇魅影』,曾在1925年被恐怖片大師朗錢尼Lon Chaney拍成默片,紅綠雙色效果搭配精緻的攝影、特級的表演,至今仍被視為魅影片的經典;中國電影也1930年代,改拍成【夜半歌聲】,在1994年也重新搬上銀幕,由張國榮飾演魅影一角。如今眾所矚目的洛伊韋伯版《歌劇魅影》問世,在這些年多齣歌舞電影的精彩問世下,照本宣科的《歌劇魅影》,相形比較之下反讓人覺得力有未逮之感,主要是多年來,聽眾或觀眾已經知道了太多,期待過高的結果,讓電影版的問世,和洛伊韋伯前作【阿根廷別為我哭泣】般,成了舞台劇版的附庸,佐證了過去的傳說、聽說。
雖然電影版一解許多未看過舞台劇版人的渴望,但說電影版的照本宣科是個錯誤,那倒也未必,至少選角的年輕化,還原了這個故事本來的面貌,還是精彩的音樂,仍舊讓人心生感動…此外,就是我覺得《歌劇魅影》電影版裡,有意無意間流露出的性別解讀。
如果「The Music of the night」改成「The Sex of The night」呢?這是我在看《歌劇魅影》的過程中,最常出現的一個問題!故事一開始,當克莉斯汀一鳴驚人的唱出「Think Of Me」,勞爾想起舞台上的克莉斯汀就是小時候的玩伴,隨即約她共進晚餐,這裡有個細節是他不顧克莉斯汀晚上還要學唱歌的計劃,執意邀請她(男人不懂得尊重女人),惹得魅影唱著「The mirror」咒罵這個傲慢小子來分享他栽培克莉斯汀的功勞(男人將女人當成私有物),於是帶領克莉斯汀進入他的地底世界,高唱「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電影中,勞爾準備馬車後回來,發現房門被鎖上,接著魅影牽領著克莉斯汀進入歌劇院的地底甬道,騎著白馬搭上小船,一連串的性別意象(鑰匙與孔洞、潮濕的洞穴、騎著馬匹)結合下,當魅影高唱「sing for me」、「Sing!My Angle」,克莉斯汀不斷飆昇的高音,從水底竄出的繁麗燈火,多像是性高潮的過程,原來這個故事是場性權力的爭奪戰。當魅影對著昏厥的克莉絲汀唱著「The Music Of The night」,如果改成「The Sex of The night」,那跟一個男人面對著一個毫無招架之力的女子盡意淫之能事有何不同。
就像變調的童話故事般,在一夜激情後,女人總想要知道男人的真面目,卻沒想到這個讓她在「音樂/性愛」中享受到高潮的男人,竟然是一個醜八怪!回到地面上的世界,勞爾的帥氣多金,外加苦候一夜,讓克莉斯汀決定投向勞爾的懷抱。沒有外表的男人,縱有才氣,也被棄為鄙夷。克莉絲汀對魅影動心過嗎?我覺得「有」!從戀父情節轉到對魅影的崇拜,甚至在音樂中得到成就,克莉斯汀對這段感情的迷惘,可見「Wishing You Were Somehow Here Again」這首曲子,以「Angel of Music」的旋律為架構,帶出「你曾是我的伴侶…是我生命中的唯一…」、「希望你能回到我身邊…即使我知道要分離…」、「是天使?還是父親?…是朋友?還是幽靈?誰會在那邊看著我?」但是和世俗認定的標準男人勞爾相比,即使曾經有過高潮有如何,性的滿足還是比不上終身的平安幸福。
在沉寂了三個月後,「Masquerade」一場交待了每個人躲藏在面具下的各種醜陋面,魅影的出現丟出了一套『唐璜的勝利Juan Triumphant』,並指定克莉絲汀擔任女主角。過去唐璜一直以風流聞名,欺騙、誘惑過許多純情女子,這齣劇原本是唐璜為誘惑艾米塔(克莉絲汀 飾),決定和僕人換衣服,但魅影殺了男主角皮亞齊,以唐璜身份再回舞台,唱著「The Point of No Return」--「決定踏上不歸路/不再回頭,因為我們之間的遊戲至此已告一個段落…」魅影在此,唱著「是慾火燃燒著靈魂,開啟了心扉?在我們眼前是多麼甜蜜的誘惑…」藉著扮演唐璜和艾米塔,魅影和克莉絲汀終於再享有兩人的高潮…
可惜克莉絲汀(或說喬舒馬克)無意利用此舉,打破原有性別(或洛伊韋伯)框架,當音樂漸漸出現「All I ask of You」的旋律,魅影取代之前勞爾所唱的位置,希望克莉斯汀施捨她的愛「告訴我,妳會一輩子愛著我…解救我於孤獨之中…」並將戒指放在克莉絲汀的手中---「說妳需要我/想要和我在一起…無論妳在哪裡都讓我陪著妳…」克莉絲汀卻在此刻拉下魅影的面具,將他醜陋的面貌公諸於世,此舉讓自卑的魅影轉為憤怒。我覺得電影最大的敗筆,就是將魅影成長過程中,因為長相猙獰,被惡漢當成魔鬼之子在馬戲團裡娛樂眾生的過去告訴觀眾,正因為如此,哪有不同情魅影的道理,這位從未學習如何愛人的怪獸,慢慢地希望能夠求得一絲來自愛的憐憫,克莉絲汀此舉無異將最後一點希望賤踏掉,最悲哀的是還說出:「扭曲的不是你的行為,而是你的靈魂。」女人退回到保守的選擇,還得斷然的毀掉這個曾經給過他美好經驗的男人的奢求。
在這場搶奪克莉絲汀的戰爭中,兩位男人誰都沒有佔到上風,一個得到人卻沒得到了心,否則勞爾沒必要再回頭來拍賣會場買下那尊敲鑼的小猴子;另一個得到了心卻沒有得到人,不然那朵綁著黑緞帶的玫瑰不會出現。其實《歌劇魅影》是部蠻男人主觀的電影,所有看待克莉斯汀的鏡頭,都是來自男人的陳述,她滿足了許多大男人對小女人的典型—清純、乖巧、不涉世事、楚楚動人,加上飾演克莉絲汀的艾美蘿森天真無辜的表情,反而讓蜜妮卓佛飾演的誇張女高音卡羅塔一角搶盡風頭。
對於《歌劇魅影》,我覺得既然已經有喬舒馬克這麼乖的導演,一五一十的搬演,在解讀電影,大可不必要再乖巧地隨之起舞,愛怎麼看就怎麼看。對台灣觀眾而言,《歌劇魅影》的電影版上映,終於滿足了長久以來對於無緣親眼看到原版的好奇渴望,至於是否滿足了其它層次的需要,倒是因人而異,對我而言,至少它提供了我想要看2006年台灣公演時的興趣。
http://app.atmovies.com.tw/eweekly/eweekly.cfm?action=edata&vol=001&eid=1001007
 
安德魯洛伊韋伯>百度百科  
 
1948年,安德魯?洛伊?韋伯出生于倫敦的一個音樂世家,其父是倫敦音樂學院的院長,母親是位鋼琴老師,生長在這樣一個環境裏,加之從父母那裏繼承來的基因以及獨有的過人天賦,很難說韋伯除了音樂之路外還能有什麽其它選擇。因此,從幼年時代起,韋伯就開始了音樂創作,九歲時便寫成第一部音樂劇,韋伯的這一表現令父母大喜過望,于是便著力加以培養,先後入皇家音樂學院,倫敦市政廳音樂與戲劇學院以及牛津大學學習深造,並結了後來事業上的摯友,合作夥伴,劇作家迪姆?瑞斯(Tim Rice 1944),逐漸對流行音樂産生了濃厚興趣,1968年,這兩位二十出頭的年輕人便共同創作了音樂劇《約瑟夫與驚人五彩夢幻衣》。雖然初演不甚成功,但這畢竟是韋伯走向輝煌成功的開端,隨後,一部接一部精美絕倫的音樂歌舞劇作品不斷地在韋伯的筆下誕生:1971年推出的搖滾音樂神劇《萬世巨星耶穌基督》, 1973年推出《奧德薩檔案》,19 74年的《吉夫斯》,1976年根據阿根廷第一夫人庇隆夫人故事改編的《依維塔》,1978 年爲他的兄弟,大提琴演奏家,朱利安?勞埃德?韋伯(Julian Lloyd Webber 1951)所作曲大提琴與爵士樂重奏的《變奏曲》,1982年的《歌與舞》,1981年的《貓》,1984年的《星光快車》, 1985年的《安魂曲》,1986年的《歌劇幽靈》,1989年的《 愛的觀點》以及1993年推出的《日落大道》等。
  這位才華橫溢、思智過人的世界級藝術大師,不足五十歲便已寫就了十余部出成功的音樂歌舞劇作品,七十年代起就開始在百老彙和倫敦上演並且熱潮不減。1982年,他有三部作品同時在美國紐約百老彙上演,1988年1月,有三部作品同時在倫敦上演,1991 年,威伯又一次創造了戲劇曆史的奇迹,成爲第一位同時有6 部作品在倫敦上演的戲劇作曲家。
  1992年,在巴塞羅那奧運會閉幕式上,韋伯專門爲此獻上了一首《永恒的朋友》,由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卡雷拉斯和女歌唱演員薩拉?布萊曼演唱,又一次讓全世界十億觀衆領略了這位天才作曲家的魅力所在。
  1993年7月12日,韋伯在倫敦艾德菲劇院(The Adelphi Theatre)推出了他的新作《日 落大道》(Sunset Boulevard),這部由電影劇本改編,引人注目的作品又一次占領了倫敦戲劇舞臺,征服了倫敦的觀衆,並創下了四百萬英鎊的票房收入,同年12月,該戲在美國洛杉磯公演,再一次産生了巨大的轟動,久演不衰。
  安德魯?洛伊?韋伯不僅是世界級著名的戲劇作曲家,以他不同凡響的具有獨特創造性的戲劇舞臺作品,電影音樂和音樂唱片贏得了公衆的一致贊譽和獎勵,同時,他也是一位成功與出色的制片人,他的(The Teally Useful Group Co.Ltd.)“真正有用集團公司”不僅及時地推出韋伯的新作,同時也不失時機地推出其他作曲家的音樂劇作品,如在百老彙上演的《雪莉?瓦倫灑》和《貝蒂》等。
  除此之外,韋伯還曾多次獲得各種嘉獎,這些獎項包括了四次東尼獎,四次劇作獎,三次格萊美音樂獎,以及五次勞倫斯?奧利佛戲劇獎等,1988年,他獲准成爲皇家音樂學院會員,1992年,獲得女王授勳的爵位。

  代表作:

  《貓》

  《貓》是音樂劇曆史上最成功的劇目,曾一度成爲音樂劇的代名詞。該劇創作于1981年,是在倫敦上演時間最長、美國戲劇史上持續巡回演出時間最長的音樂劇,1981年5月11日首演于倫敦西區新倫敦劇院,每周8場,星期一休息,連續演出至2002年5月11日在它21歲生日時,在同一個劇場落幕。《貓》在美國演出時間相加總長爲16年零2個月,僅這一出戲在全球演出的總收入就超過了20億美元,到2000年6月該劇正式宣布停演時,已在全球演出了 6000多場。該劇創作精良,表演水平精湛,36位出場演員各有各的絕活,片中的老貓格裏澤貝拉由大家熟悉的依蓮娜?佩吉扮演,她被一些媒體稱爲英國音樂劇“第一夫人”。
  《貓》中的角色:“領袖貓”。貓族中的首領,充滿智慧和經驗,他必須出席一年一度的貓會,並最後決定哪一只貓能夠升天獲得重生;“迷人貓”,劇中成熟女性的代表,全劇舞會高潮時她是領舞者,在青藍色調的光線下,惟有她的紅色皮毛洋溢著溫暖;“魅力貓”。年輕時是貓族中最美麗的一個,厭倦了貓族的生活到外面闖蕩,但嘗盡了世態炎涼,再回到貓族時已醜陋無比——她的樣子最像人類,長發披肩,身穿黑色晚禮服,腳蹬一雙高跟鞋。一曲《回憶》平息了所有貓兒對她的敵意,喚起了對她的深深同情和憐憫。還有“富貴貓”、“保姆貓”、“劇院貓”、“搖滾貓”、“犯罪貓”、“迷人貓”、“英雄貓”、“超人貓”、“魔術貓” 等。這群五花八門、各不相同並被擬人化了的貓兒組成了貓的大千世界。在舞會上,它們各顯身手;或歌或舞或嬉戲,上演了一出蕩氣回腸的“人間悲喜劇”,訴說著愛與寬容的主題。
  《貓》中的舞蹈和音樂相當突出。爲了傳情達意,編導們不惜用了大量的舞蹈場面來表現貓的不同特征和性格。這裏既有輕松活潑的踢踏舞,又有凝重華麗的芭蕾舞,還有充滿動感的爵士舞和現代舞。怎麽好看怎麽編,沒有框框,別具匠心,不拘一格。尤其是那段長達十幾分鍾的“傑裏克舞會”的舞蹈,場面宏大,激情澎湃,讓人看得如癡如醉。
  《貓》的舞臺也極精彩。它的設計概念是“從貓兒眼裏看到的世界”。觀衆可以從自己坐的座位角度看到一個垃圾場,上面堆放著1500多個牙膏皮、碎碟子、壞信用卡、可樂罐、廢棄的汽車等等各式垃圾,全部都按照貓眼中的尺寸放大。臺上還有一座重達5噸的天橋,供貓兒上下戲耍,演出時橋下有三個工作人員躲在裏面控制煙霧、燈光、變出“魔術貓”。《貓》的服裝全按各個貓兒的形象特征來設計,共有250多套,上面逼真地繪出了不同年齡、性別的貓的膚色和皮毛花紋,每個演員都被畫成了一個與其身份相符的貓臉,再配上30多個不同色澤和質感的假發,活靈活現地裝扮出了一只只性格各異的貓兒。
  第一幕
  午夜,人行道上沒有聲響。
  直到第一只傑裏克貓的到來。
  接著,一只一只的貓兒出現在廢物堆積場的各個角落。今夜是一年一度的傑裏克舞會,所有的貓兒們都在這裏彙集,快節奏的音樂很快地沖斥整個舞臺,整個劇場。所有的貓兒隨著音樂舞蹈歌唱。在歌聲中他們演繹出傑裏克貓引以爲傲的特色:“我們能在空中舞蹈,像高空秋千,我們能翻雙筋鬥,在輪胎上彈跳”。
  因爲人們(觀衆)出現在貓兒們的天地,貓兒們起先對入到它們領地者心存厭惡和懷疑,但是很快地他們接受了陌生人的觀察,並且向他們講述了貓兒的三個名字:一種是家裏的日常稱呼,一種是有尊嚴的獨特名字,另一個則是只有貓兒自己才能知曉的秘稱。
  純潔的白貓 Victoria 表演了一首獨舞,象征著一場舞會的正式開始。強健的灰貓 Munkustrap 是貓族首領 Old Deuteronomy 不在時的管事人,也是小貓的守護者。在故事裏他充當旁白的作用,給幼貓(及觀衆)講述傑裏克的規矩,並介紹其他的貓上場。Munkustrap 給小貓解釋了傑裏克舞會的意義。這個一年一度的月圓之夜,是只有貓類才能體會它的魔力的,而且,他們一族的首領 Old Deuteronomy 也將會在黎明到來之前,從族裏選出一只貓來,送上雲外之路(Heavy Side Layer), 從而獲得重生。因此,在這個舞會上,各種各樣的貓兒們都要登場介紹自己,希望能去美妙幸福雲外之路。
  接下來 Munkustrap 介紹了 JennyAnyDots,她對待所有的小貓都親切慈愛好像老媽媽一樣。然後搖滾貓 Rum Tum Tugger 自己上場介紹自己。Tugger是一只被他的類家庭寵壞了的好奇的貓,他也最喜歡所有母貓們對他的迷戀。很久沒有出現在廢物堆放場的魅美的貓,Grizabella 出現了,可是她現在又老又醜又髒。因爲她年輕時背叛了傑裏克貓,離開貓族到外面的世界裏闖蕩,嘗盡了冷酷和辛酸。現在 Grizabella 疲憊不堪,獨自一個人回來。可是所有的貓兒不原諒她,並把她趕走。 Grizabella 于是悄悄躲在舞臺的角落裏。
  Bustopher Jones 在 JennyAnyDots 的歌聲中出場,這個愛吃的肥貓是讓所有同類驕傲的貴族貓。然後是兩只小偷貓,Mongojerry 和 Rumpleteazer 表演了歌曲和雜技般花哨的舞蹈。在他們的歌曲結束之後,Old Deuteronomy 出現了!大家向老首領表示了敬意之後,Munkustrap 爲他組織了一個很滑稽的舞蹈,逗得大家哈哈大笑。之後,隨著舞會高潮的到達,所有的貓兒加入了歌舞,《貓》的主旋律再次響起。
  Grizabella 再次回到舞臺中心,貓兒依然不肯原諒她,這時 Grizabella 唱出了動人心漩的歌“Memory”,Old Deuteronomy 同情地注視著心碎的 Grizabella 再次下場。
  第二幕
 
 貓兒們再次回到舞臺上的時候,Old Deuteronomy 用歌聲提醒他們記憶快樂時光的重要。老貓 Gus 被 Jellylorum 帶上舞臺。Gus 是一只曾風靡所有劇院的演員,現在他回憶著自己當年的日子,尤其是他最得意的創作,大海盜 Growltiger 的故事。接下來場景轉換,大家都仿佛回到了 Gus 紅極一時的時候,在舞臺上表演了 Growltiger 和他的情人 Griddlebone 的故事。因爲聲音很大,本來在睡覺的 Skimbleshank 被吵醒了,鐵路之貓 Skimbleshank 是個滑稽可愛的叔叔,大家都很喜歡他。大家幫他用堆積場的廢物堆出一輛火車頭,讓他神奇地站在上面。
  可是,在鐵路之貓的故事剛剛結束的時候,快樂的舞會被罪犯貓 Macavity 打斷了。在黑暗之中 Macavity 帶領他的爪牙抓走了 Old Deuteronomy。
  兩只曾經認識 Macavity 的母貓,Bombalurina 和 Demeter 給不了解 Macavity 的小貓講述這只罪大惡極的通緝犯的所作所爲。這時 Old Deuteronomy 忽然又回到場上,所有的貓兒還在驚喜之中,可是他甩下灰皮,原來是 Macavity 假扮成 Old Deuteronomy 前來搗亂。Munkustrap 帶領著其他幾只公貓展開了同Macavity的鬥爭,最後罪犯貓在黑暗中逃掉了。
  “不用擔心,我們有神奇的 Mistoffelees 先生!”Rum Tum Tugger對大家說。他介紹了下一個上場的 Mistoffelees。魔術貓 Mistoffelees 在衆貓的要求下成功地變回了Old Deuteronomy。貓兒們一起感謝了他的貢獻,再次准備聆聽老首領的選擇。
  Grizabella 又一次上場了。可是這一次,在她歌唱“Memory”的時候,貓族裏最年幼的小貓,Jemima 用清亮的歌聲回應。這時貓兒們明白了 Old Deuteronomy 對他們講過的話。一只接著一只,他們原諒了 Grizabella,使她重新回到傑裏克溫暖快樂的家族裏來。Old Deuteronomy 在黎明到來之前,選擇了 Grizabella 登上雲外之路,獲得重生!在群貓的歌聲中,Old Deuteronomy 帶領了 Grizabella 走上了雲外之路,Grizabella 消失在空中五光十色的雲彩裏。
  最後一首歌是 Old Deuteronomy 唱給觀衆聽的。“你要對貓兒脫帽敬禮,說聲‘你好嗎,我尊敬的貓’。這一定會討貓兒的歡喜。”因爲畢竟,貓兒跟人類沒有什麽不同。
  《貓》是英國作曲家安德魯?洛伊德?韋伯(Andrew Lloyd Webber)根據T?S?艾略特(T. S. Eliot)的詩集《老負鼠講講世上的貓》譜曲的音樂歌舞劇。自從在1981年倫敦首場演出之後,已經成爲迄今以來最著名的歌舞劇之一。其中一曲“記憶”,更在全世界廣爲流傳。目前,《貓》是世界上票房最高的舞臺劇,也是在美國紐約百老彙和英國倫敦西頭連續公演最長的舞臺劇。
  雖然《貓》的世界旅行從歐洲、美洲、澳洲甚至日本,可惜的是它一直沒有機會登上中國的舞臺。幸好的是在1997年末,韋伯集齊了全世界最精華的演員和劇組人員,制作了《貓》的錄像帶。從此五彩花貓們再不受舞臺的限制,即使與百老彙冬日花園劇場遠隔千裏萬裏,你也一樣可以看到席卷世界的、“現在及永遠”的、《貓》的風采。
  《貓》因爲在許多不同的舞臺上由數以千計的人制作,她的歌舞並沒有很嚴的規定。有時候一首歌會由不同的貓來唱,也有時候,一些劇情完全被刪截。比如在《貓》的錄像帶裏,兩只小偷貓的歌是由小偷們自己唱的,但是在舞臺上,這首歌通常是由Mistoffelees 唱的。在《貓》的錄象帶裏,一個很重要的歌,海盜 Growltiger 的故事也被刪掉了。大多數時候這樣的修改都是小幅度的,而且多半是由于演員的合適或是不合適。
  每一個歌曲裏面,包括了英國的,美國百老彙的,和《貓》錄象帶所用的全部歌詞。其中有幾首比較著名的歌副有 WAV 版音樂。筆者有幸聽過這三部《貓》的音樂(其中英國和百老彙的是在1981年和1982年出版的CD),但覺得《貓》錄象帶版的音樂最好,因爲她有機會彙集了最優秀的演員。所以MP3 版的歌,都是從《貓》錄象帶裏摘出來的。還有一點就是本人未曾看過舞臺上的《貓》,所以對劇情的介紹都來源于錄象帶。當然,錄象帶版也的確是故事講解得最好的一個。
http://baike.baidu.com/view/1708888.html?tp=0_11
 
 媽媽咪呀!Mamma Mia! 2008
 
出  品  國:USA
出  品:Littlestar Productions
發  行  商:UIP
導演:菲麗達羅伊
編劇:凱薩琳強森
演員:柯林佛斯/梅莉史翠普/皮爾斯布洛斯南/亞曼達塞佛瑞/多明尼克庫柏
劇情簡介
本片在英國締造逼近6,700萬英鎊(約台幣36億餘元)的賣座數字,高居史上英國參與投資影片的票房冠軍,成為僅次《鐵達尼號》的票房亞軍。
1999年,希臘的卡洛凱利小島上,有一間經營民宿,由單親媽媽唐娜(梅莉史翠普飾)、女兒蘇菲(Amanda Seyfried飾)以及蘇菲的未婚夫史凱(多明尼克庫柏飾)共同經營。
一直對自己生父感到好奇的蘇菲,意外發現母親日記裡,記載了20年前與三位男性有過戀情的往事,深信生父是三人其中之一,蘇菲瞞著未婚夫與唐娜,悄悄的寄出喜帖。
生意人山姆卡邁可(皮爾斯布洛斯南飾)、冒險家比爾安德森(Stellan Skarsgard飾)以及銀行家哈利布萊特(柯林佛斯飾),收到喜帖之後,也在第一時間趕去這座20年前他們曾經和一名美女有過戀情的小島。
同時,唐娜也忙著迎接當年和她一起組成“唐娜發電機”三重唱的兩名姊妹淘:搞笑的蘿西(茱莉華特斯飾)以及離過多次婚的富婆譚雅(克莉絲汀巴倫絲基飾)。
三個男人抵達小島後,蘇菲小心翼翼地把他們藏起來,並且向他們解釋其實是她而不是唐娜邀請他們來參加婚禮,但沒多久,唐娜就發現了他們。不確定蘇菲生父是誰的唐娜,既尷尬又生氣。
婚禮不到24小時就要舉行,蘇菲的生父究竟是出錢幫助唐娜開設民宿的比爾?還是體貼溫柔的山姆?被蒙在鼓裡的未婚夫史凱一肚子悶氣,新娘又在眾人面前宣告不結婚了!這場婚禮會有什麼樣的快樂結局?
電影由著名百老匯音樂劇改編,原劇是一部全由ABBA歌曲構成的音樂劇,推出後一直深受歡迎,共用了22首阿巴合唱團名曲,包括被當成片名的那首熱門歌曲「Mamma Mia」。並由創造《媽媽咪呀!》舞台劇的三名女性:全球製作人茱蒂克雷梅爾、編劇凱薩琳強森以及導演菲莉妲洛伊德將這齣充滿歡樂的歌舞劇搬上大銀幕。詞曲創作者則是班尼安德森及畢昂厄維葉斯。
http://app.atmovies.com.tw/movie/movie.cfm?action=filmdata&film_id=fmen00795421&channelid=CH56
 
(楨:全世界所有音樂劇的通病,為了以歌舞說故事,難免會損及歌/舞/故事三者之原創性和藝術性。另參本館:瘋狂理髮師 《鐘樓怪人》(二))
 
個人覺得對媽媽咪有點失望
 
我對電影、舞台劇、音樂這三大元素都非常喜愛,而這類舞台劇搬上大螢幕的片子正好將這三大元素融為一體,但其中比例如何拿捏,這真的是個很大的學問
電影總歸是電影,還是要給觀眾一個上電影院看它的理由,否則有機會去看舞台劇就好,我何必專程上電影院去看大螢幕上演的舞臺劇呢?
這也正是媽媽咪一片最大的問題,它將舞台劇的元素原封不動的搬上大螢幕,片中充滿毫無意義的唱歌跳舞,配角們一堆不知所謂的情緒反應。沒錯,我愛看舞台劇,我知道那些在舞台劇中都是必要的元素,但這終歸是電影,不該只是一個場景變大的舞台劇,否則意義何在?
對這部電影失望的主要理由還在於這部電影的大牌演員不少,演員陣容堅強,相較之下電影腳本的程度讓人太過失望。
同樣是舞台劇改編電影,我推薦各位觀賞2005年的rent,吉屋出租,這部電影在各層次的表現上絕對遠勝媽媽咪一片。
有興趣可以去查一下IMDB,由眾家大牌撐場的媽媽咪拿了6.7分,而無大牌可言(主要皆由舞台劇演員上陣)的rent卻拿了7.0。孰優孰劣可見一斑,看過就知道。
看完媽媽咪,真的讓我覺得,如果要看毫無意義的唱歌跳舞來娛樂自己,我寧可選擇印度寶萊屋的片子來看。媽媽咪空有一堆大牌演員,但實際上真的不過如此。嚴格來說,國片如果愛都比它強得多。
再補一個音樂劇改編電影的佳片:瘋狂理髮師,這部大導演大明星的片子好在哪裡我想不必我再多說了
講難聽點,媽媽咪呀一片完全是將音樂劇的元素原封不動的搬上大螢幕,它只是在大螢幕上上演的音樂劇罷了。但音樂劇本身因舞台有限,它所呈現的空間思維是相當抽象的。電影則不同,當你將場景放到現實空間中,你就該有適當的改變,否則難免就會出現格格不入或是不知所以的感覺。這點rent和瘋狂理髮師都處理的很好,這兩部片確確實實能被稱做電影,也都是成功的電影。
確實媽媽咪一片在台灣口碑不算太差,若不將之與其它佳片做比,這部片並不算上不了檯面。但是好是壞看得懂得就是會懂。動用了這麼多大牌演員和成本所拍出的片子,若只能在IMDB上拿到如此分數,在同類型電影中敬陪末座,給這部片子一句失敗的評價並不為過。
 
回應
 
這位仁兄,我投你一票,衝著音樂以及大卡司買了DVD,在三位父親在船上唱歌之前根本就讓我覺得很傻眼
後來有些歌曲表達得不錯(雖然皮爾斯布洛斯南的唱功實在...)有些就勉強了,像是The Winner Takes It All只看到梅姑很努力的想要撐住整首歌,個人覺得其實這首拿掉都沒有關係。
但我可以給這部電影65分,畢竟這麼多大卡司不是件簡單的事情,我一直到字幕跑出來才想起來茱蒂華特茲有演;前輩們展現的活力實在太酷了!
http://bbs.atmovies.com.tw/bbs/bbs.cfm?action=view&c=102&s=60067
 
看完電影,我真想大叫一聲《媽媽咪呀!》  文:Isabela
 
一個單親媽媽、一個即將結婚的女兒、三個可能的爸爸候選人。一個希臘小島、令人驚奇的相聚、一段舊情的復合、一段自我追尋的旅程。很多、很多ABBA的音樂,悲喜、歌聲、舞蹈交織的音樂劇,流行歌舞劇的「心」(新)體驗。
流行文化的特點在於平易近人而不曲高和寡;不艱澀、容易懂,才能蔚為風潮,像是七零、八零年代的ABBA音樂。一個瑞典搖滾流行樂團,傳唱的歌曲竟能讓地球最遠兩端的人都能琅琅上口,這就是流行文化的影響力。我和ABBA的緣份,始於六歲(1979年)。當年因為父親工作的緣故,我們居住在南美洲。六歲的我,智力未開,所能記住的事情還真是不多:足球(南美洲許多國家的國球)、ABBA(當時最夯的流行音樂)和瓊瑤的連續劇(大人辛苦從台灣平行輸入的錄影帶)。這三樣東西是回憶裡少數僅存的兒時記憶,或許也因為如此,ABBA的黑膠唱片我每張都有。確切地說,不是我的人生找上了ABBA,而是ABBA找上了我;不是我愛ABBA,而是我無法脫離ABBA音樂無遠弗屆的影響力。
我確信我和ABBA的關係是這樣的,不然,從來沒有仔細研究過ABBA音樂歌詞的我,怎麼會在聽到梅莉史翠普對皮爾斯布洛斯南唱「The Winner Takes It All」的時候,差點感動地哭了出來?又怎麼會聽到熟悉地旋律時,不自覺地跟著主角哼唱呢?這都是ABBA找上我的例證。
我相信本片的導演Phyllida Lloyd(1957年生,英國知名的歌劇劇作家)喜愛ABBA的程度絕對超過我,不然,她怎會拍出一部「向ABBA致敬」的音樂劇電影呢?
嚴格說來,《媽媽咪呀!》像是音樂劇、而非電影。但它確實是以電影的形式呈現的。所以,我比較願意承認 《媽媽咪呀!》是一部以海天景色、開闊場景(open space)為舞台的音樂劇(Musical),也是一齣愛情喜劇。如果是抱著看電影的心情進入戲院,情緒上恐怕會出現尷尬的時刻,因為習慣跟著劇情線走著的觀眾,期待的對白一直不出現,反而總是被引導至唱唱跳跳的場景-也就是歌舞劇的實質內容。如果觀眾看清了這點,或許對於期待的落差就不會那麼介意了。
部份演員演技的小生疏、皮爾斯布洛斯南唱歌時的怪樣…似乎都成了瑕不掩瑜的小缺點;整齣音樂劇還是跟著電影的敘事線和諧地進行著,並且笑點不斷,讓人開心。尤其梅莉史翠普、飾演好姊妹Rosie、Tanya的Julie Walters、Christine Baranski的演技和美聲貫穿整部戲,證明寶刀未老;女兒蘇菲(Amanda Seyfriend飾)的歌聲如黃鶯出谷(雖演技平),搭配蘇菲尋父和找尋人生意義的佈局,使熱鬧歡樂的氛圍增添了感性、動容的成份,巧妙地讓<<媽媽咪呀>>沒有淪為僅是唱唱跳跳的大雜燴。導演成功地以劇情線串連ABBA最受世人歡迎、流行普及的、、、、、、、….等17首招牌曲。燙金的ABBA招牌、酷炫的喇叭褲和滿身的亮片,閃爍旋轉的燈光球,我們彷彿又回到了Disco流行的七零年代,隨著ABBA的歌曲在舞池歡唱著,扭腰擺臀。只不過,這回我們是在電影院裡有著這樣的心情,而不是在pub裡。
《媽媽咪呀!》是一部看了會讓人開心的電影。心情不好的,一定要去看,鐵定一掃陰霾;在愛情中跌撞而傷痕累累的,看了之後,會重新燃起對愛情渴求的火苗;找尋人生意義的,看完後,或許對人生的解讀會有一番新的體悟。總之,它就像是「斯斯」,富含多種藥效,每個人吃了,或許能治好不同的病症。看完電影後,我真想大叫一聲「媽媽咪呀!」Oh~my God!好久沒有這樣開心、輕輕鬆鬆地看電影了!
http://app.atmovies.com.tw/eweekly/eweekly.cfm?action=edata&vol=182&eid=v182110
 
《媽媽咪呀!》:梅莉的魅力  文:藍祖蔚(楨:藍一貫重情要意+樂之評)
 
梅莉史翠普是不老的妖精,當代演技最寬廣的女星。
英國劇場導演菲麗達羅伊執導的《媽媽咪呀!》在今年的金球獎提名名單上,只有女主角梅莉史翠普一人獲得提名,其實是很適切的結果,因為其他的四生三旦全都是綠葉,而且總不能讓ABBA合唱團的音樂入選最佳電影音樂吧?
《媽媽咪呀!》是一部不用大腦觀看的電影,快樂地聽歌,是主要且唯一的訴求,事實上,希臘小島的美麗風情,以及眾家影星既歌且舞的場景,都實踐了這個美麗的夢幻。ABBA合唱團的歌曲在1970年代風靡全球,如今在21世紀重新復活,重新傳承舊日美好,有何不可?事實上,演員在詮釋每首歌曲時,的確都灑下了歡樂愉悅的種籽,在不景氣年代裡看《媽媽咪呀!》確實是逃避苦悶的暫時解脫。
《媽媽咪呀!》的劇情其實簡單,即將嫁人的蘇菲(Amanda Seyfried飾演)偷看了母親多娜(梅莉飾演)的日記,才知道母親曾經和三位男士有過「……」的一夜情,因此珠胎暗結,但是連母親都不知道孩子的爸爸是誰,蘇菲當然也不會知道,於是他找出了這三位「涉嫌人」的地址,發出喜帖,邀請他們一起參加婚禮,「順便」確認自己的身份。蘇菲的想法其實是一廂情願,禁不起檢驗的,因為沒有科學的佐証,就算三人都出現她眼前,光靠目測,又如何確定血緣?目測如果有效,多娜早就知道真相了,何需多等二十年?當代男女都知道,唯一的方法就是檢測DNA,問題是真要用這種一翻兩瞪眼的科學方法,《媽媽咪呀!》的劇情就掰不下去了。
告別科學,告別理性,擁抱感性,訴諸音樂其實才是《媽媽咪呀!》的主力論述,在那個有著明豔陽光,蔚藍海水和繽紛花色的希臘小島上,什麼讓人暈頭轉向的事都會發生(多娜才會在一個月之中和三個男人發生肌膚之親),那才符合多數人追求度假的心情,更是電影追尋夢幻逃避的主力美學訴求。
梅莉史翠普在《媽媽咪呀!》的貢獻無非就是夢幻能源發電機,當年未婚懷孕,母親 不准她回家的陰影,早就在她獨力撫養女孩,甚至在小島經營民宿的獨力人生中給輕易拋開了,生活壓力在那一首「Money,money,money」的歌聲中早已飛灰湮滅,不老的梅莉,活力四射的梅莉確實驅動了電影的旋律與節奏,讓「梅開二度」有了合理的期待與激情出口。更重要的關鍵是梅莉真的很會唱歌,即使只是對嘴演出,熟悉她嗓音的人都知道她不夠專業圓潤的歌喉,卻讓多娜的性格魅力更加真實可信。
 重逢老情人是《媽媽咪呀!》刻意安排的戲劇高潮,但是因此激生的戲劇火花並不多,尷尬、怨恨或者舊情難忘的心路歷程都被簡化成不可置信的驚訝表情給帶過了,這也坐實了《媽媽咪呀!》的戲劇情節絕非重點,只要劇情還轉得動,婚禮能夠順利舉行,最後的新娘再從蘇菲轉成多娜就完成懺情救贖的工程了,可能是兩位「生父嫌犯」比爾(Stellan Skarsgard飾演)和哈利(Colin Firth飾演)的型與戲都太過樣板,戲份勉強多一點的山姆(由皮爾斯.布洛斯南(Pierce Brosnan)》飾演,也只顧著耍帥擺姿態,完全看不出縱橫商場的練達與精幹,連最後的下跪求婚都像極了二十年前被小島熱情給昏了頭的莽撞,輕易就摧毀了多娜二十年來胼手胝足養成的獨立人格與尊嚴。
就聽歌吧,想那麼多做啥?我的朋友這樣勸我,電影技法只是讓《媽媽咪呀!》的歌舞場面轉換得更華麗而順燦,演什麼像什麼的梅莉史翠普早已証明她是當代最偉大的演員,看著她在床上彈跳的歌舞場景,你很難想像她明年就要六十歲了,超乎想像就是電影最神奇的魔法,《媽媽咪呀!》正因為找到了梅莉擔綱,才讓電影有了畫龍點睛的活力,梅莉的肉身神話真的只能讓人高呼一聲:「媽媽咪呀!!」
http://app.atmovies.com.tw/eweekly/eweekly.cfm?action=edata&vol=199&eid=v199107
 
 
 

台長: 阿楨
人氣(15,467) | 回應(23)|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書評影評 |
此分類下一篇:《哈利波特》
此分類上一篇:《瑪歌皇后》

中國百老匯
瘋音樂劇 北京打造中國百老匯友善>中時09.01.04林采韻

 音樂劇狂潮近來席捲大陸市場,除了多部百老匯音樂劇接續登陸外,大陸自製音樂劇也開始現身。看好未來市場,日前東方百老匯公司與北京世博控股公司對外宣布,攜手在北京海淀區興建專為音樂劇演出、容納卅二座劇院的中國國家排演中心,預計今年破土,二○一三年完工,將成為「中國百老匯」基地。

 參與計畫的東方百老匯公司別有來頭。美國重要的劇場經營和製作公司尼德倫,在百老匯擁有九家戲院,二○○六年看準大陸市場,與北京時代新紀元文化傳播公司結為夥伴成立「東方百老匯」,投入音樂劇的製作與開發,資本額一投就是美金二二○○萬(約七億多台幣)。

 看好大陸市場 美業者進軍擴版圖
 尼德倫對於市場的信心,來自多年的觀察。大陸音樂劇興起,從上海開始。二○○三年《貓》在上海大劇院只演出五十幾場,到了二○○五年《歌劇魅影》、二○○六年《獅子王》,推出百場也供不應求。

 東方百老匯二○○六年在北京成立後,推動音樂劇的速度非常快。二○○七年以尼德倫握有版權的《四十二街》先行試溫,今年接力推出《阿伊達》。東方百老匯擴大市場的方式為大小城市通吃,在各地建立「院線」劇院。公司副總經理楊玉龍指出,他們從北京、上海、長沙到西安等地都有夥伴劇院,而且這些劇院只能上演東方百老匯的製作,具排他性。

 國家排演中心 卅二劇院五年完工

 東方百老匯一方面擴張在全中國的勢力,另一方面也展現野心,以首善之都北京為據點,建立可與紐約百老匯、倫敦西區媲美的「中國百老匯」。

 紐約和倫敦在音樂劇領域能夠成功,在於當地內需大、觀光客多、當地音樂劇製作能力強,足以形成產業規模。因此中國國家排演中心自許成為一個匯集音樂、演員、劇作人才的育成基地。這個中心規畫內含卅二座劇院,包括一座有兩千座位的旗艦劇場、卅個三百至五百人的小劇場及一個中型劇場,周邊還將蓋酒店、辦公大樓以產生商業的聚集效應。
2009-01-04 08:49:39
阿楨
《歌劇魅影》明年推續集《真愛不死》(2009/10/10)

說到音樂劇《歌劇魅影》可說是經典中的經典,在距離它問世接近四分之一個世紀之後,大師韋伯8日宣佈將推出續集《真愛不死》(LOVE NEVER DIES),以原先的主要人物架構,發展出另一段故事,明年3月將在倫敦首演,許多粉絲已經迫不及待。
充滿張力的旋律,讓人永難忘懷,歌劇魅影中詭異的「魅影」,和他一手調教出的天籟女伶,淒美的愛情故事和音樂,打動全球無數的人。歌劇魅影自從1986年在倫敦首演以來,口碑不斷累積,至今觀眾超過一億人,票房超過新台幣1100億,作曲家韋伯宣佈明年要推出續集《真愛不死》。
《真愛不死》故事設定在,魅影在巴黎歌劇院消失十年之後的科尼島樂園,女主角克莉絲汀應邀前往紐約科尼島的遊樂園表演,她和先生與小兒子一起前往,沒想到很快發現邀請者的身份竟然是魅影。倫敦開始為明年3月的首演售票,許多粉絲都已迫不及待,《真愛不死》能不能延續《歌劇魅影》的氣勢,再創另一個音樂劇傳奇,各界都拭目以待。
http://www.nownews.com/2009/10/10/340-2517572.htm
2010-03-25 10:06:12
版主回應
韋伯音樂劇《真愛不死》首演 闊別十年震撼回歸

  新浪娛樂訊 安德魯·勞伊德·韋伯還有沒有能力重演《歌劇魅影》的神奇?這是全世界音樂劇迷們在2010年3月9日《真愛不死》正式揭開神秘面紗前的疑問和期待。不僅僅因為這部劇是《歌劇魅影》的續篇,更重要的是,所有西方主流媒體以及愛好音樂劇的人都在關注它——它是韋伯先生闊別音樂劇壇將近10年之後的回歸之作。
  《真愛不死》於當地時間周二晚8點在倫敦愛德菲歌劇(Adelphi Theatre)舉行了全球首演,當晚的觀衆可謂名流雲集,星光熠熠,其中包括了著名演員傑拉德·巴特勒(Gerard Butler),邁克爾·凱恩(Michael Caine),憨豆先生羅溫·艾金森(Rowan Atkinson),以及音樂劇女王伊蓮·佩姬(Elaine Paige)。另外還有3位來自亞洲的女高音歌唱家格外惹人注意:中國的張立萍、韓國的曹秀美和日本的平原綾香——她們非常榮幸得受到了韋伯先生的邀請,參加了首演活動。這三位女歌唱家分別錄製了音樂劇同名主題歌《真愛不死》的中文、韓文和日文版本。
  《真愛不死》的故事設定在魅影在巴黎歌劇院消失十年之後的美國科尼島樂園,女主角克莉斯汀應邀前往紐約科尼島的游樂園表演,她和先生與小兒子一起前往,沒想到很快發現邀請者的身份竟然是魅影。於是,克莉斯汀和魅影之間全新的故事就此展開。
  在人物設置上,主角克莉斯汀依舊是甜美可人、嗓音動聽的法國女高音名伶,而魅影卻一改在《歌劇魅影》中為愛痴狂,但卻偏執甚至帶有些神經質的人物性格和陰森恐怖的氣場。在《真愛不死》中,經過了紐約將近10年的生活洗禮的魅影已經放下了他的憤怒和偏執,成為了一位體貼入微的紳士、情感豐富的男高音,甚至在音樂劇的後半段,一位無私的父親。而劇情的主要衝突會來自於前劇中克莉斯汀的好友Meg,她也剛來到科尼島,並且希望能在魅影的地下舞台王國中成為最耀眼的明星。整部劇最後還是以百老匯式的大團圓結局,考慮到不久將來的百老匯首演,韋伯先生這樣的安排可謂別有用心。
  萊明•卡萊姆羅(Ramin Karimloo)扮演了“魅影”一角,他此前曾憑藉在“歌劇魅影”中的出色得演出了魅影而贏得了肯定。萊明此前扮演過的角色包括:《悲慘世界》中的恩佐拉,《西貢小姐》中的克里斯和《日落大道》中的亞蒂•格林。有意思的是,他也曾經在另一個版本的《歌劇魅影》中飾演過勞爾,在電影版中飾演過克莉斯汀的父親,這使他成為了唯一一名曾經飾演過克莉斯汀最愛的三個男人的演員。
  席亞拉•波姬絲(Sierra Boggess)飾演克莉斯汀。她憑藉迪斯尼音樂劇《小婦人》中的Ariel一角在百老匯確立自己的地位。2007年席亞拉被韋伯欽點為《歌劇魅影——拉斯維加斯特別版》的首演女主角。《真愛不死》標志著席亞拉第一次在歐洲大陸的音樂劇舞台亮相。
  《真愛不死》的舞台設計並沒有延用上一部華麗的歌劇風格,以及大量的實物道具。而是使用了先進的多媒體技術,在舞台上投射出了各種來自游樂園的影像,包括令人毛骨悚然的旋轉木馬,摩天輪等,營造出了另一種詭異的氣氛。
  整場音樂劇在觀衆們經久不息的歡呼聲中落幕,韋伯先生隨後上台向在場的嘉賓們鞠躬致謝,所有人也都起立鼓掌向他致意。
  首演的成功也打破了之前預演時評論對韋伯先生的質疑。之前曾有評論認為:無論從故事情節上還是音樂上,《真愛不死》都無法和《歌劇魅影》相比,但是對此韋伯先生卻毫不擔心,他認為一部好的音樂劇不是一朝一夕能夠完成的,他籌備這部續集已經超過了10年的時間,“上周我第一次有機會靜靜思考這部新作,我認為它是一部非常非常棒的作品。”
  韋伯先生從1997年起就開始着手於這部音樂劇的創作,最初他與恐怖小說作家Fredrick Forsyth一起定下了故事的框架,隨後與著名編劇和小說家Ben Elton完成了劇本,最後與詞作家Glenn Slater一起完成音樂部分。該劇的導演Jack O’Brien在談到與韋伯先生的合作時,表達了無比的崇敬:“在准備這場倫敦首演中,韋伯先生正與癌症作着頑強的鬥爭。但是他卻沒有以此為藉口,認真地回顧了自己年輕時的創作經歷,總結自己的經驗和當初的不足之處。要知道以他今天在音樂劇界的地位和名譽,他沒有必要這麼做。但是他就是這樣一位對自己要求嚴格的大師。”
  《真愛不死》將於今年11月在紐約百老匯歌劇演出,並於明年登陸澳大利亞。而音樂劇的同名專輯將於首演之後3月10日全球同步發行。
http://dailynews.sina.com/bg/ent/music/sinacn/20100310/00141254243.html
2010-03-25 10:07:35
阿楨
台灣音樂劇二部曲《 隔壁親家 》2009/08/14~2009/08/16國立中正文化中心

石龍伯本來是宜蘭水底寮最快樂的人,土地重劃後擁有著好水田種稻,又生了三個兒子;而鄰居粗皮雄卻只分到了三分旱田種蕃薯,又連續生了三個女兒....而這一切卻在粗皮雄把旱田賣給建商,又起了樓仔厝後變了樣,兩家人在時間嬗遞中也產生了無盡的恩怨情仇。但又有誰記得起來,他倆自小曾有過的約定與夢想呢?
音樂時代劇場2009年度誠意鉅獻。繼台灣音樂劇首部曲《四月望雨》後再度邀集菁英製作團隊,改編廖風德先生原著賦予全新生命,接續《四月望雨》製作經驗,各方面技術水準更上層樓,全力打造第二部屬於台灣的百老匯規格台語音樂劇《隔壁親家》。用前所未見的黃金搭檔加超強卡司訴說著屬於這片土地與你我的故事,保證讓你笑中帶淚,獲得滿滿的感動!

藝術總監/編劇:楊忠衡
音樂總監/作曲編曲:冉天豪
導 演:曾慧誠
小說原著:廖風德

行政總監:房樹孝
舞蹈設計:伍錦濤
舞台設計:黃廉棨
燈光設計:高一華
服裝設計:林恆正
歌唱指導:魏世芬
作  詞:王友輝、澎恰恰、楊忠衡、邱婷
劇本改編:韓豈杰
執行製作:陳午明
舞蹈指導:陳薇如
導演助理:呂寰宇
排練助理:康郡菁
音樂排助:董士賢
舞蹈排助:楊雅涵
台語指導:何為霖
助理服裝設計:林俞伶、謝宜彣
妝髮造型製作執行:Boris-HC髮型文化顧問中心
舞台監督:程子瑋
舞台技術指導:李忠俊
製作助理:謝竺晉、康郡菁

演 員:
澎恰恰、許效舜、洪瑞襄、江翊睿、程伯仁、張世珮、陳何家、鍾筱丹、謝怡安、葉文豪、曾志遠、林姿吟、張仰瑄、徐詣帆、陳祈伶、蔡景馨、林芸丞、葉百恂、李羿萱、陳品伶、沈志安、廖翊呈、曾無盡、流浪舞蹈劇場(楊雅涵、吳佳倩、張正穆、陳曉昀、劉志國、鄭羽書)、Ron Stuart(特別邀演)
2010-09-06 11:45:19
版主回應
台灣音樂劇發展史2010-01-10 林采韻 (台灣藝評人)

 台灣音樂劇的發展始於1980年代末,1990年代處於摸索成長階段,二十一世紀進入百家爭鳴的全盛時期,加上來自百老匯的「名牌」製作接連搶灘,音樂劇在台灣蔚為風潮。隨音樂劇觀眾的興起,專門製作音樂劇的團體應運而生,近年更出現以方言(台語、客語)演唱的音樂劇,突顯本土創作的獨特性,不過,各大劇團雖有源源不絕的創意,但礙於資金、人才、市場的限制,演出場地不足以及缺乏百老匯聚落式的產業規模等因素,要成就全球水準仍待考驗,但在同文同種的優勢下,具有立足兩岸三地的潛力。
台灣首部音樂劇,可追溯至1987年的《棋王》,這齣由作家張系國、三毛等人編劇,李泰祥作曲,張艾嘉、齊豫主演的作品,呈現手法與百老匯風格實有落差,卻開啟台灣通往音樂劇的一扇門。90年代,大批「海歸」派劇場導演返鄉,將國外見聞移植回台,1994年在羅北安的導演下,綠光劇團推出小品製作《領帶與高跟鞋》,跳脫單純「演」戲的傳統模式,加入唱段與舞蹈,為劇場帶入新聲。1995年由梁志民執導,果陀劇場的《大鼻子情聖-西哈諾》為台灣首齣大規模的音樂劇製作,成就台灣與國外音樂劇接軌的前鋒,1997年果陀再接再厲推出歌手張雨生作曲的《吻我吧娜娜》。
 無論是《領帶與高跟鞋》還是《大鼻子情聖》,音樂創作揚棄古典作曲家,選擇流行音樂、電影配樂界的好手陳揚、張弘毅,一方面台灣流行音樂在華人世界引領風潮易於成為特色,另一方面音樂劇本身為大眾娛樂的一環重於通俗傳唱。走過90年代中期的探索過程,果陀成為台灣音樂劇舞台的中堅分子,以「流行」音樂劇為特色,歌手蔡琴為當家花旦,一路推出《天使不夜城》、《情盡夜上海》、《跑路天使》等劇,挾蔡琴的明星光環票房長紅,音樂劇也多次赴內地演出,音樂上卻因多數使用現成流行歌曲串連而原創性大打折扣。
 千禧年後,台灣音樂劇發展進入另一階段,「專業」音樂劇演員、作曲家的概念逐漸成型,1999年以製作音樂劇為主的大風劇團成立,初期以《睡美人》、《威尼斯商人》等兒童音樂劇作為試金石。2003年由劇團藝術總監楊忠衡擔任編劇、作曲家鍾耀光執筆的《梁祝》,開啟台灣音樂劇場新頁。音樂融合戲曲、現代樂、流行樂造就中西匯集的獨特風格,《梁祝》體裁的選擇,以親民之舉嘗試為東方音樂劇開創雛形。在楊忠衡的主導下劇團2006年推出《宋美齡》,2007年再推《四月望雨》。
 《四月望雨》扮演台灣音樂劇轉捩點的角色,講述台灣歌曲《望春風》作曲家鄧雨賢的生平,音樂劇不僅故事出於本土,更以方言(台語和客語)演唱,音樂劇首演之後,曾兩度搬演,明年上半年將再加演,可見受歡迎程度。與大風合作數年後,2007年楊忠衡自行成立音樂時代劇場,今年以《隔壁親家》為台語音樂劇再下一城,在澎恰恰、許效舜兩位當紅諧星的站台下,連同《四月望雨》之前的高知名度,正式打開「本土」(台語)音樂劇市場。
 在音樂劇的風潮下,台北愛樂合唱團2003年也成立愛樂劇工廠,陸續推出《宅男的異想世界》、《吉娃斯迷走森林》等原創音樂劇,也曾取得授權以中文演唱安德魯˙洛伊--韋伯的作品《約瑟夫的神奇彩衣》。劇工廠雖具創作能量,但對音樂劇劇種的掌握能力仍待提升。就在劇工廠成軍之時,小劇場導演黎煥雄與知名繪本作家幾米攜手打造幾米音樂劇三部曲,包括2003年《地下鐵》、2005年《幸運兒》、2008年《向左走向右走》,由黎煥雄編導、陳建騏作曲的三部曲,在形式上跳脫百老匯,較屬戲劇為主歌唱為輔的演出模式。新生代導演的躥起,也成就台灣音樂劇市場的活力,提供投入音樂劇的新生代更多表現舞台。2005年由台北藝術大學學生林家億創辦的「嵐創作體」,雖然運行兩年後因資金不足收山,卻曾大手筆以英文在台灣搬演百老匯音樂劇《拜訪森林》和《 I Love You, You're Perfect, Now Change》。2007年成立的「耀演劇團」,以留美回台的六年級生團長曾慧誠為首,去年推出原創音樂劇《喜樂社區》小試身手。
 過去十年音樂劇在台灣活絡的狀況到達頂峰,本土原創音樂劇崛起,伴隨百老匯、法國音樂劇的輪番登台。音樂劇《貓》2003年起至今曾三度來台。2006年的《歌聲魅影》六十三場演出賣到一票不剩,2009年捲土再來。過去十年訪台的音樂劇還包括《獅子王》、《Mamma Mia!》、《西城故事》、《芝加哥》、《真善美》、《鐘樓怪人》、《羅密歐與茱麗葉》、《小王子》、《吉屋出租》等。這些來台的音樂劇「舶來品」,在觀眾崇洋的心態下,票房大多表現不俗,開創一批忠實劇迷之餘,也帶動本土音樂劇的票房。
http://paper.wenweipo.com/2010/01/10/YC1001100006.htm
2010-09-06 11:55:55
阿楨
《隔壁親家》好評不斷再加演‧一起鬥陣哭笑‧做伙來感動

講重點,為什麼我會想要介紹這一部《隔壁親家》呢?
1.兩位喜劇泰斗的絕妙組合,多年後在舞台劇場上重逢繼續「鬥嘴鼓」,想必會繼鐵獅玉玲瓏之後激起不一樣的火花,著實令人期待!
2.五、六○年代早期台灣農業社會情節令人懷念,雖然雞仔是七○年代的少年郎,但是這想像中的美好年代,有著如今已漸漸式微的純樸、敦厚與單純,來感受台灣味的往昔風情吧!
4.《隔壁親家》這本有得獎的小說曾被改編成一演就演了七年的《親戚不計較》電視劇,如今則是將精華濃縮再濃縮以台語音樂劇做精彩呈現!
話又說回來,《隔壁親家》是描寫宜蘭鄉下兩家人:石龍伯(澎恰恰飾演)、粗皮雄(許效舜飾演),以及各自三個兒子、三個女兒之間的一段錯綜恩怨愛恨故事。石龍伯與粗皮雄小時候是最要好的朋友,卻因為命運軌跡不同,為了人為價值觀與私利,讓二家走上對立與仇視的視態。同時二家兒女又各自萌生愛戀情愫,使二家關係更顯糾纏難解。
起初一方好像占盡優勢,得到較好的田產、家有三子,另一方似乎占盡下風,分得貧田、連生三女,其中大女兒還因病成殘。二家的態勢從出發點的不公,因緣造化,移轉向另一種不公。
小小兩家人的故事,也就是人世間的社會縮影:人們相互依存、產生友情、愛戀與親情,另一方面,似乎又存在一種隱形的魔手,讓人們因為私利、不平、彼此產生怨恨。這個結是怎麼結的?該如何解?能不能解?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往往只是一念之間,能讓人坐困愁城,也能一時海闊天空。端看當事人的心念、態度,以及世事因緣。
其實,人生不就是如此嗎?這個故事透析了人性底層,沒有所謂誰是壞人,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一些私慾與執著,因為這些所謂的「人性」,也才造就了所謂的悲‧歡‧離‧合。
看過這部戲的朋友都說,這是一部笑中有淚、淚中帶笑的表演,以音樂劇來呈現這個故事絲毫不令人感覺突兀,反倒在國語與台語、歌唱與詼諧的對白之中,讓觀眾不知不覺的隨著演員的情緒起起伏伏,直到不能自己……
如果,你看多了像歌劇魅影或獅子王之類的國際級表演,是不是該回頭看看咱們本土最真誠、最寫實的感動;如果,你看過同樣是描述早期台灣社會縮影的人間條件系列,我想這齣以不同方式呈現的音樂劇或許也能帶給你不一樣的歡樂、淚水和省思。
http://blog.citytalk.tw/?p=24757
2010-09-06 11:57:27
版主回應
賴聲川談「夢想家」 讓觀眾公評【聯合報2011.11.03

國慶晚會搖滾音樂劇「夢想家」引起質疑,該劇創意總監賴聲川昨天打破多日沉默,首次發表公開信。他在信中強調自己「相信台灣自由創作的空氣」,才決定接下晚會重任;該劇結果如何,「留給兩百萬位電視機前面及現場觀看的朋友評論」。

誰的夢想家? 藝文界批判國慶歌舞劇2011-10-17 台灣醒報

建國百年搖滾劇《夢想家》,最近被表演藝術評論家鴻鴻、林采韻批評的體無完膚。《夢想家》原是為建國百年慶生,重新詮釋辛亥革命歷史,但台大戲劇系教授紀蔚然,今天投書報端感慨的表示,不管從秀場、政治宣傳或藝術角度來看,耗資2億的《夢想家》都慘不忍睹。
導演鴻鴻在表演藝術評論台撰文表示:以兩個時代對夢想的追求為主軸,對「建國百年」的歷史難脫避重就輕之嫌。最簡單的問題:為什麼建國革命在中國、而百年國慶卻在台灣?不去面對這個問題,也就無法避免「台灣」在劇中完全失焦的結果。《夢想家》當中對革命、藝術、乃至夢想的詮釋,都不只是簡化、而是膚淺與偏差,他嘆說:「我以為這已不僅是藝術的問題了。」

《夢想家》的三點可取之處

第一,它的創新性。以往的國慶晚會是什麼模樣,相信我們都看夠了;歌星輪番上陣唱幾首應景的歌,然後「普天同慶、四海聯歡」一番,形式上很像中國大陸的央視春晚但又遠不及人家精彩。
第二,它的劇場性。我們都知道劇場是小眾的,而劇場工作者的努力與成果亦不易被外界看見,但這回,政府等於搭了一個使表演藝術家得以施展身手的舞台,同時透過電視轉播,讓一般民眾得以看見來自於戲劇、音樂、舞蹈等各界的合作與成績。成績的好或壞,是仁智互見的,但至少它是一次面對群眾的好機會。我和賴聲川既沒有交情更沒有恩情,也不是表坊的粉絲,只想為他近來的飽受譏評說幾句公道話。大家不妨想一想,以賴聲川和表坊的名氣,他需要藉國慶晚會來拉抬自我、替表坊造勢嗎?以賴聲川的財力,他需要為了一百二十萬的人事費便下海接這個吃力不討好的case嗎?
第三,它的年輕化。回想一下,《夢想家》裡有多少演員你能叫得出名字?它沒有明星演員、大牌歌星、舞蹈大師,相反地,它的每一張臉都很年輕。對賴聲川而言,如果真的要去請那些明星演員、大牌歌星、舞蹈大師,會很困難嗎?不,一點也不困難。 http://blog.roodo.com/warmup/archives/17786111.html

不要抹黑林懷民【聯合報黑白集 2010.10.25

邱議瑩說,那場晚會(她咬定是花博晚會)請來爆破藝術家蔡國強主持煙火表演,是因「蔡國強是總統千金的老闆」。然而,邱議瑩若知蔡國強主持煙火表演,即必然會在同一名單上得知林懷民是總顧問;她質疑蔡國強,其實就是抹黑林懷民。林懷民豈因蔡國強是「總統千金的老闆」才邀他共襄盛舉?
 高雄世運的朱宗慶,臺北聽奧的賴聲川,及百年跨年晚會的林懷民,由這些本土大師主持國家盛典,一方面是他們為社會效力,一方面是國家提供他們歷練的舞臺,另一方面亦因他們的人格形象均佳,可獲社會信任。但是,即使是林懷民,現在一樣也被民進黨拖進政治糞坑裡,這是何等驚悚恐怖的場面?
 賴聲川義務主持聽奧晚會,卻被抹黑成獲得暴利,花博以五百元標出保活六個月的五盆空心菜被抹黑成貪汙,蔡國強如此國際名家只因是「總統女兒的老闆」就被抹黑,綠建築大師張清華的花博新生三館也慘遭汙名化,現在民進黨難道連林懷民也不肯放過?

參觀人數的迷思2010-08-28 中時短評

 重量級藝術家陳界仁炮轟台北市立美術館「徹底票房化、商業化」、「失去美術館應有的功能」,話說得很重,也說出了很多美術界人士的心聲。擁有豐沛資源的北美館,應該在提升台灣文化自信上做出更多努力,不能再沈溺於媚俗的國際展覽與參觀人數了。
 北美館近年汲汲於舉辦皮克斯、蔡國強等國際性展覽,的確帶來了非常可觀的參觀人潮。表面上看起來,能夠有這麼多民眾走進美術館、培養藝術氣息,應該是件好事,北美館應該獲得很多掌聲才對。但是,北美館的策展方向卻招致兩極評價。去年獲得國家文藝獎桂冠的陳界仁,這次利用在北美館展出的機會宣布「告別北美館」,就是來自圈內人批評聲浪的最強烈表現。
留言和迴響
陳界仁應深思在地藝術何以不受在地人歡迎?自己作品差,還怪別人不捧場!。(楨:凡夫看不懂也不愛看的後現代錄影裝置藝術啦!另參本館:《 《當藝術遇上經濟》)
如果陳某的東西上的了抬面,能吸引觀眾,早就被搶著參展了,真是酸葡萄心裡。而沒水準的更是寫短評的記者。(楨:終時短評一貫的霉體毒手啦!另參本館:自作孽的中時)

回應陳界仁北美館:吸引人潮 是培養藝文第一步2010-08-28 中時

陳界仁提出告別北美館的聲明,館方表示尊重。對於館方的反駁,陳界仁不表回應。
2011-11-20 11:12:33
阿楨
鈴木清順>維基百科

鈴木清順,日本當代電影導演、演員,日本新浪潮的代表人物之一。生於東京日本橋,幼時曾遭遇地震。40年代曾應招入伍,赴台灣作戰。1946年複員後就讀於東京大學,從1954年起成為日活公司支援,1956年始執導筒。早期影片均為類型片,幾乎沒有吸引別人對他的注意力,直到60年代初,他才開始執導一些「風格」影片,如《肉體之門》(1964),其中在性和非道德方面表現出來的大膽在當時就掀起了軒然大波。
他沿著這條道路繼續前行,而且在黑白片或彩色片中對星涅馬斯科普寬銀幕技術的利用很具創造性,如在《春婦傳》(1965)、《刺青一代》(1965)、《暴力輓歌》(1966)、《東京流浪者》(1966)中,尤其是在《殺手烙印》(1967)中,該片是對「野寇崽」電影的過分戲擬,鈴木在裡面塑造了一個奇怪天使的形象,而且根本不再遵循這一類型的基本法則。日活公司的老總保利久作不適應這種反叛精神,宣稱鈴木的電影對於大眾來說完全是不可理解的。鈴木被公司解僱了,但由於有知識分子和電影愛好者為他辯護,他開始了和公司之間長期訴訟,最後贏得了官司。
由於此次事件,他被電影界列入黑名單,長期沉寂。執導1980年才復出,執導了《流浪者之歌》(1980)、《陽炎座》(1981)、《夢二》(1991)等片。
http://zh.wikipedia.org/zh-tw/%E9%93%83%E6%9C%A8%E6%B8%85%E9%A1%BA
2010-09-30 10:04:27
版主回應
狸御殿 Princess Raccoon (2005)(另參本館:《章子怡》

導演:鈴木清順
演員:小田切讓 /章子怡/藥師丸博子/美空雲雀

如果你關心的是這部電影的劇情,恐怕要大失所望。
改編自日本民間故事的【狸御殿】描述愛美的城主得知兒子(小田切讓)美貌即將超越他,竟不顧父子親情而將之放逐(不是很像「白雪公主」男性版嗎?慘的是陷害「白雪公主」的是後母兼巫婆,「狸御殿」卻成了骨肉相殘,讓「愛美」變成了一種全然的病態)。年輕王子在途中,巧遇狸貓變成的公主(章子怡),於是展開一段人狸生死戀。
怪異的是一般導演在處理這類題材時,多會為老掉牙的故事加油添醋,或讓角色變得豐富些,然而高齡82的日本導演鈴木清順卻以一種頑童的心態,非但不改俚俗的情節,最後甚至還讓男女主角大玩我為你死、你為我死而沒完沒了的俗濫八股。
耐人尋味的也就在這裡。
「狸御殿」真正可觀的,不是那些花枝招展的和服(儘管它們確實美到令人眼花撩亂),而是鈴木清順呈現這個爛故事的獨特手法。
很多時候它都像被擺在舞台上搬演的戲劇,以人造簡易的布景配合誇張的念白,甚至光讓男主角繞著圈圈,一會穿衣、一會脫衣,就代表了他為愛人涉險尋找解藥時所遭遇的冷熱夾攻。然而他又並非全然如此炮製,充滿電影感的實景拍攝,還有以假亂真的棚內搭景,也會不時插入劇情,來擾亂視覺結構的統一性。
鈴木清順也盡情運用2D、3D效果,製造人物與空間的各種可能性。一般電影對特效的運用,通常是要觀眾掉入誤以為真的幻覺裡;鈴木清順卻反其道而行,藉由手法的更替打破幻覺,刻意讓觀眾看到特效的「痕跡」,製造出來的反而是疏離的效果。
因此當日本的古典戲劇表演方法與綜藝節目搞笑短劇演法同時出現在本片,或是各種音樂、舞蹈形式並存不悖,也就沒什麼好大驚小怪了。既然對立元素可以同時出現,章子怡與其他日本演員的同片競演,看似格格不入,其實也被間接合理化了,因為這也成了相異或對立元素並置的手法之一。
不過當她以中文連聲呼喚「羽千代公子」或是大聲宣告「這就是魔性的愛」時,還是有點讓人啼笑皆非的。因為本片顯然罔顧文字用語的差異,日文對白硬翻成中文朗誦,自然讓章子怡像個不會應用中文的人(狸貓)。
總之,觀賞「狸御殿」是一種怪異的經驗,多元、混用的形式與媒介,不斷敲打著僵硬、老掉牙的故事。老導演的叛逆活力令人驚訝,不過影片情感內容的貧血,很難有所感動。唯一例外的是當銀幕下早已往生的日本傳奇巨星美空雲雀,經由特效重生,在銀幕上以女神、母親的雙重角色吟唱經文,讓男女主角宛若重生,此時此刻,才讓人感受到鈴木老導演對生死交關與性靈不朽的弦外之音啊!
http://movie.kingnet.com.tw/movie_critic/index.html?r=5763&c=BA0001

日本音樂劇《玩偶家族》2008年上海 大劇院中劇場

主要演員
山崎理惠子(日本) 蔡文軒(中國/香港)  秀妹(中國/臺北)
洪佩菁(中國/臺北) 王美芳(日本/東京) 陳彩璿(中國/廣東)
男演員(黑衣人/執偶者)
沖田亂 銀太 小林嶽郎 甲津拓平 裏美和彥 武田智弘
濃濃日本風情 人偶同臺魅力非凡
此次由日本大師級戲劇導演流山兒祥親自導演的“升級版”《玩偶家族》最大的看點仍然是劇中被廣泛運用的日本人偶戲、傳統樂器的元素運用,極富韻律感的鼓點和打擊樂與柔美夢幻的現代音樂交織在一起,形成一種“新舊交融”的奇妙風格。觀衆既可以在劇中看到日本傳統戲劇的儀式感,又能看到現代舞一般的形體表演,許多隨著劇情急轉的風格變幻讓觀衆每三分鍾就會換一種心情,充滿著新鮮感和期待。
而由六位日本男演員扮演的“黑衣執偶人”和由六位來自亞洲各地的女演員扮演的“偶”則構成另一組變化多端的“弦律”,特別是當女演員們在“黑衣執偶人”的操控下在“人”與“偶”的形象中閃電般地穿插變化時,雖然她們身上並沒有任何線和繩索,但觀衆卻完全能夠感受到這種“人”與“偶”之間的關聯和互動。
與國內觀衆所熟悉的話劇表演形式相比,《玩偶家族》的表演風格和手法可以說是全新的開創性的,它大大拓展了觀衆對于戲劇舞臺可能性的理解,也充滿了濃郁的異國風情和趣味。
http://www.douban.com/event/10265889/
2010-09-30 10:10:04
阿楨
「四月望雨」之後

  不曉得是不是大風終於聽到我內心誠摰的吶喊,或是因為這次經費較為寬裕,「四月望雨」的舞台布景不再用陽春式的象徵手法帶過,一開場幕啟後就讓我對舞台驚艷連連。
  終於有大塊大塊的實景出現,兩旁是有著立體透視效果的早期台灣街道的景片,一直延伸到舞台後方的天空布景,天空裡有時是一抹白雲,有時又透過投影化成一彎明月,和街道景片中的街燈互相呼應著,更棒的是,這些景片也不是死板板的就放在那裡,還會隨著場景不同而變換,舞台中央也終於不再留了一大片空空盪盪的白,也會隨著後面景片的變化,有時候是咖啡廳,有時候又是音樂會會場。
  這次終於對味了,就是要這樣的布景才有「劇」的說服力,演員的演出也才不會顯得單薄,實在該給這次設計與製作布景的團隊鼓勵鼓勵,這麼讚的布景一點都不輸法國來的「羅密歐與茱麗葉」,相較之下,上次演出的「世紀回眸‧宋美齡」還真是可惜了!
  雖然這次把過去陽春布景的缺點改掉了,可是仍然存在一個我不得不說的大缺點–「劇本」,對了,就是劇本,跟上次的「宋美齡」一樣,劇本的焦點都放錯了位置,原本應當是主角的「宋美齡」或是「鄧雨賢」,最後卻都淪為「歷史」的配角,過於強調歷史的軌跡,反而犧牲了主角個性的塑造,以歷史為線的結構,造成主角配角個性不明,整齣戲看下來,結構鬆散,高潮處沒有戲劇的張力,像是流水帳般把故事交待過去就了事了。
  上次的「宋美齡」有太多的歷史包袱要交待,原本劇本寫作的難度就很高,而且要在三個小時以內把那些國共內戰等拉拉雜雜的事全演完,就容易讓劇情變得零碎。而這次「四月望雨」是演音樂家鄧雨賢的故事,劇本卻沒有仔細描寫鄧雨賢這個人和他的創作,反而花了很多篇幅在描寫日本統治台灣,台灣皇民化的過程,因此劇中不管主角配角,全被歷史牽著鼻子走,雖然人確實是活在歷史中,但既然以「四月望雨」為題,就該把焦點放在鄧雨賢身上,而不是那些戰爭,要不然把主角改為「蔣渭水」,演出來可能也是一樣吧!
  不曉得是不是就是劇本的關係,鄧雨賢是此劇中最沒個性的角色,喜怒哀樂都很難讓人分辨清楚,或是江翊睿的詮釋問題,每次看他走出場的樣子,還有那種憂鬱的氣質,都會令人有「蔣經國」上身的錯覺,彷彿他下一句歌詞就要唱出「我有國家,卻不見我追求的光明」[2]一樣  
2011-02-12 10:15:14
版主回應
不過話說回來,就算他真得唱出「我有國家…」等上齣戲的歌,我還是會深深的被他的歌聲所感動、懾服,他的聲音好的得沒話說,每次他一開口,我就馬上會豎直我的耳朵好好聆賞,那是種享受!
  說到唱出上齣戲的舊歌,還真的有哦!劇中由程伯仁飾演的「陳君玉」,他演唱的「漂流的龍子」,就是出自於「宋美齡」劇中由黃士偉飾演的「蔣介石」唱的「流浪的武士」,曲同詞不同,所以「四月望雨」不只是蔣經國上身,還有蔣介石上身,其實這不能怪作曲者偷懶,就算是安德魯洛依韋伯也常常使用這種「把原本給另一齣戲的曲,重新填詞後給另一齣戲」的手法。
  「四月望雨」所代表的四首鄧雨賢名作,我都相當的喜歡,尤其是「望春風」,聽著聽著眼淚都快掉下來了,而「大稻埕進行曲」又讓我神往悠遊那個單純又美好的年代。音樂本身一向都是大風音樂劇的強項,音樂的質感往往可以掩蓋掉其他細節的問題,可是這次在音樂上也出了一點問題,問題倒不是上述的舊瓶裝新酒,而是台語歌的曲調問題。
  我忘記是哪個台語歌作曲家曾說過,寫作台語歌時要特別注意曲調和台語聲調的配合,有些歌詞的聲調就只能配上那幾種音符,這樣的台語歌才會對味,也就是有「饋口」(台語)。本劇中有些新編的歌曲,就是少了一些「饋口」,所以聽起來都像是國語歌配上台語歌詞,不是不好聽,只是少了一個味,少了像是四大名曲[4]的味,有時候甚至會有些不搭嘎的感覺。
  以前都是在「布景」上的留白,這次都轉移到了「演法」上的留白,很多的感情戲都沒有對白,也沒有音樂襯底,有時候會被一時的靜默嚇住,不曉得是演員正在表現情緒,還是台上出了什麼狀況,另外在換幕時,也有時間過久的問題,雖然有時候用唱歌或是唸白的方式填補換幕時間,但過久的等待也會讓人有出狀況的錯覺,就拿我看的這場來說,第二首歌曲「細雪」唱了老半天,燈光才打開看到波麗露咖啡廳的場景,不曉得這是故意拖這麼長,讓觀眾好好欣賞洪瑞襄的好歌喉,還是燈光出了問題,總之,等待的時間似乎過長了些。
  以上說了這麼多關於音樂、布景和演法的問題,一時間我好像變成了毒舌評審,只會挑人家的毛病,所以再來要說說我喜歡的部份。
  先撇開劇本結構有些鬆散的問題,如果可以把這齣劇解構成一幕一幕,那麼每一幕的表現其實都很棒,對白除了有濃濃的台味,還有很多幽默的趣點,用台語來演出更是對味,這點讓我非常的喜愛。
  主要演員如先前提過的江翊睿等,可能因為劇本因素,而顯得角色個性很單薄,但是配角們卻都很搶戲,舉幾個令我印象深刻的配角演員:
  1. 飾演「珍珍」的林芸丞,不愧是歌仔戲演員出身的,舉手投足都是歌仔戲身段,唸起台語對白也是最自然,最有土味的「饋口」,嗲聲嗲氣的演出,好像林美照上身一樣,但是對於「珍珍」這個有些迷糊的角色,這種演法就讓角色活了起來,每次她一出場,我就忍不住只盯著她看,實在太讚了!所以其實歌仔戲和音樂劇也是有相通之處,傳統和現代也可以融合的很好。
  2. 飾演「鄧父」的溫吉興,他的戲份很少,可是我很喜歡他演的鄧父,因為他的唸白情緒很到味,就真得很像父親在罵兒子一樣,一邊罵一邊又在話語裡透露出對兒子的愛,東方父親的形象躍然舞台上。
  3. 飾演「吉村」的陳彥廷,他的音質相當不錯,剛開始唱「街燈伊知影」時聲音有些緊,不過後面就好多了,只是穩定性還不夠,聲音的滑潤度比起江翊睿還是稍差了些。
  4. 飾演「愛愛」的張雅涵,這個角色真的很適合她的外型,野野的,講話又有點口無遮欄的,她和林芸丞的「珍珍」還真是絕配,光看這兩個就夠好笑了,還有,她的歌聲也是很棒的。
  5. 飾演「陳君玉」的程伯仁,長得有點像成熟版的張善為,我對他的演出一 直都有很大的好感,不管是「梁祝」、「宋美齡」,還是「四月望雨」,他都是非常稱職的綠葉,男中音的音質也越來越見成熟,他在劇中一場極度悲傷,猛搥桌子的戲,那種爆發力看得我目瞪口呆,比起溫溫吞吞的「鄧雨賢」演法,即使那段戲也是沒有任何襯底音樂,我卻可以明顯感受到戲劇的張力。
  6. 飾演「柏野正次郎」的陳何家,他的獨特不僅僅因為他是欣欣瓦斯的董事長,而且因為他在劇中有百分之九十的時間都在說日語,可是日語中又夾雜台語,聽起來真的很爆笑,他每講一次,觀眾就笑一次,不曉得這是不是故意這麼安排的?他也獨唱了一段日文歌曲,歌聲不錯,但演技情緒可以再放開一些,他是節目散場後,唯一一個走到大門口與觀眾互動的演員,連嘜都還沒拆呢!
  7. 舞群的表現讓那個跳舞時代似乎又活了過來,但有些舞蹈動作能再用力一點會更好看,不過這是編舞的問題了。
……………
  後記:
……………
http://www.wmfield.idv.tw/445

四月望雨官網
http://aprilrain.allmusic-mag.net/index.html
2011-02-12 10:16:31
阿楨
【公共電視 PTS】 〔紀錄觀點〕 藝霞年代

節目介紹
《藝霞年代》是導演薛常慧於2008年完成的紀錄片,這部片子是接受高雄市政府「城市紀事」拍片補助所完成的,以當年在台灣歌舞劇團史上引領風騷廿四年、有「台灣寶塚」之稱的「藝霞歌舞劇團」的歷史為主題。「藝霞歌舞劇團」當年以充滿創意與華麗的表演風格,吸引了許多死忠粉絲追隨,遠征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成為遠東知名歌舞劇團,也是史上規模最大、經營最久的台灣歌舞劇團。最後因戲院改為小廳,以及負責人與舞台編導相繼過世,終於在1984年劃下句點。曲終人散二十五年後,這部片子讓當年紅極一時的霞女明星與一群年輕學子共同重建過往舞作,記錄新舊世代共同練習表演的過程,探究當年的藝霞風華,而年輕人眼裡又是如何看待這段復活的歷史。

藝霞年代:華麗的背後

本屆女性影展中,薛常慧導演透過《藝霞年代》,以今昔對比的手法,完成了台灣五十年前的另類女性雕像。
分析一個舊時代,原本就是大工程,不管是以文字、聲音或影象;要重建一個已然遠逝的舊時代,更是有如去挑戰一場不可能的夢想,紀錄片導演薛常慧執導的《藝霞年代》,做到了重建,可惜卻未能在歌舞團反應的社會現象學和心理學上做更上層樓的分析。
……………
http://4bluestones.biz/mtblog/2009/10/post-1743.html
2011-02-23 11:52:09
版主回應
藝霞歌舞團- 台灣大百科全書
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4102

邱坤良:藝霞與寶塚 2009/10/15 聯合報

台灣很多人知道日本的寶塚,也有人知道台灣曾有個藝霞。這兩個歌舞劇團皆以女性為主力,舞台上的男性角色亦由女演員反串。
日本寶塚 引領風騷近百年
寶塚是小林一三於一九一三年在兵庫縣寶塚成立,近百年來盛行不衰,有專屬的劇場(寶塚劇場)與完整的訓練機制,形成強大的表演藝術企業體。現代的寶塚分成花、月、雪、星、宙五組,相互競爭,各組歌舞演員連同管絃樂團人數皆有八、九十人,每季公演節目推陳出新,為社會所矚目,入場券票價不低,卻常一票難求。寶塚的團員待遇不高,但要入團並不容易,年齡、學歷、容貌、身材與表演能力皆有要求。一旦結婚或「上」年紀必須離團,沒有退撫金,然而,寶塚憑著響亮的招牌,仍能吸引每個世代的年輕女性,當今日本首相鳩山由紀夫的夫人即出身寶塚。

藝霞創辦人王振玉在五年代後期受來台公演的日本歌舞團啟發,於一九五九年協助舞蹈家妹妹王月霞,與留學日本的林香芸老師合組芸霞歌舞團。而後林香芸退出,王振玉兄妹獨立經營,改名藝霞。這個台灣最豪華的歌舞團表演內容兼具台灣與中日色彩,注重布景、服裝與燈光,在各地戲院演出,深受中產階級與都市女性觀眾好評,而有台灣寶塚的美譽。許多對歌舞表演有興趣的少女,也以加入藝霞為榮。可惜當年社會風氣未開,多數家長仍視藝霞為「戲班」,舞團所能挑選的團員有限。

藝霞年代的台灣藝文環境不如日本,政府對民間表演團體並無獎助,「娛樂稅」卻抽得很重,王振玉兄妹又沒有小林一三的企業頭腦。當時台灣電視事業與流行文化發展方興未艾,企業尚無贊助表演藝術的風氣,「內台」表演空間逐漸消失,藝霞經營十分辛苦。一九八年王振玉過世,藝霞命運雪上加霜,不得不在一九八五年宣告解散。它的團址、演出過的場地,也在短短幾年之間,拆除殆盡。

台灣藝霞 25年滄桑一陣風

藝霞留下來的口碑不少,但團員演出、生活、排練的影像紀錄不多,廿多年歷史就像一陣風,須臾之間蹤跡難覓。攝影家張照堂與影像工作者曹文傑曾以殘缺的資料與田野影像訪談,為藝霞保存一頁滄桑史。最近紀錄片導演薛常慧傾其所有,拍攝藝霞紀錄片,企圖重現藝霞當年盛況,勇氣可嘉,應予鼓勵。藝霞的紀錄片並不好製作,因為表演藝術需要臨場感,現存影像紀錄無法看出藝霞的舞台氣勢與魅力,團員、觀眾的口述只能懷念藝霞,不易重現藝霞。即使以年輕演員模擬情境,除非有足夠的人力物力,亦難表現昔日豪華歌舞,以及觀眾投入的風雅場面。
對照寶塚的世紀風雲與藝霞廿五年滄桑,讓人感慨台日文化環境的南轅北轍。藝霞如此,其他歌舞團,包括張邱東松的歌舞綜藝團、白鳥生的G.G.S.、楊三郎的黑貓歌舞團與陳澄三的三蘭歌舞團莫不如此。前輩表演藝術家生不逢辰,令人惋惜,也讓人對重塑藝霞歷史與「霞女」人生的影像工作者更加欽佩。 (作者為台北藝術大學教授)
http://mag.udn.com/mag/reading/storypage.jsp?f_ART_ID=217130

上海東方歌舞團

中國東方歌舞團是在最早1962年1月13日成立、2005年7月28日原東方歌舞團與原中國歌舞團合併而成的中國國家級歌舞團,其主要任務是「把中國傳統民族民間歌舞藝術和表現現代中國人民生活的音樂和舞蹈作品介紹給國內外觀眾,同時把外國健康優秀的歌舞藝術介紹給中國人民」。
30多年來,東方歌舞團是足迹遍及祖國各地,並代表國家出訪過五大洲70多個國家及地區,爲豐富我國人民的文化生活和促進國際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貢獻。
……………
http://baike.baidu.com/view/6471.htm
2011-02-23 12:00:40
阿楨
(楨:呆歹彎一群見不得人好的霉體銘手酩嘴政剋冥眾/邪者磚家叫獸!另參本館: 馬文化政策 《數位內容》 《閒置空間‧新造化》 《臺灣現代劇場研討會論文集》 《臺灣劇場筆記》 誰的國慶? 誰的跨年 2012大選
本館文化邏輯如下:
1.國家最好不要有任何意識形態政策,故宗教/教育/文化…部皆應廢!
2. 要的話也不應均養一群文化廢物/流氓,而應依藝術/市場機制優勝劣敗!)

盛情相挺丟官 賴聲川卻神隱旁觀 2011-11-19 中時

 賴聲川目前人在大陸帶領劇團巡迴演出《寶島一村》,昨天下午文建會主委盛治仁宣布下台的同時,賴聲川剛貼了文談到劇團瀋陽演出大受歡迎,歡喜之情溢於言表。相對於他在台灣拿納稅人的錢,辦了一場令人瞠目結舌的盛會,讓當初尊重創作自由的政務官倉皇下台,卻滑溜溜地晾在一旁,宛如路人甲,著實讓人看傻了眼。
 盛治仁如此情義相挺,賴聲川徹頭徹尾像忍者龜一般,僅委託劇團經理說自己「不碰預算、只管創作」,或發布一封形同打空拳的公開信,不針對外界疑慮加以說明,而是牽扯已逝作曲人陳志遠,末了還來上一句「台灣要加油!」
 即使盛治仁最後落得被高層示意辭官,難堪至此,賴聲川還是不願出面說明,照例透過妻子發言,將爭議導向大選政治,試圖脫身。
留言:
「夢想家」2夜2億燒掉的豈止是盛治仁的官帽?藝文界被操弄成這樣的反應,損失的只有盛治仁?藝文活動本來就是要燒錢的,過去政府單位對這方面是比較小氣,老農津貼有選票而且區塊非常清楚,所以每逢選舉就成了要脅的籌碼,連排富都不必了!藝文界就不同啦,有明顯的區塊而且各懷鬼胎,人人都想多分一點,人人都妒嫉別人多分了一點,現在好啦!以後的文建會可好幹啦!管你是聖賢才智貧庸愚劣,通通一樣多,沒人再爭啦!藝文界?活該啊!

丁乃竺:選後說明 檢調資料解夢 2011-11-19 中國時報    

 丁乃竺表示,整個團隊承受很多壓力與誤解,賴聲川會選擇沈默,並非心虛,「因為現在台灣一碰到選舉期間講什麼都會被過度解讀或引發更多誤會。」加上過去這段時間以來,外界提出的輿論批評,「讓我們感覺沒有人願意溝通、傾聽我們,感覺說什麼都是枉然,所以我們也是背負很大的委屈與勇氣選擇沈默。相信在選後,等我們說明白,大家也能明白的。」
 此外,對於賴聲川聲稱「不管預算」遭到議論一事,丁乃竺說:「請同情一位一直專心創作的藝術家吧,他不是不管,是真的不懂,所以劇團內部才需要分工啊。」
2011-11-20 11:17:40
版主回應
台灣藝文界(的廢物/流氓):李仁芳接文建會主委 是瞧不起這個專業2011-11-19台灣英文新聞(楨:自由報系!另參本館:自由造假)

對於代理主委李仁芳,不少藝文工作者都抱質疑態度,指李從企管學界出身,有著學者的「傲慢」,他是因應馬的競選政見文化創意產業而來文建會,但他對文化更不理解。張鐵志表示,主委繼任人選將是他們監督重點。
策展人胡永芬表示,李仁芳是非文化出身,這種任命思維根本就是瞧不起這個專業,且「盛治仁下台未對其他訴求作說明,看不到馬團隊真正的反省。」

曾志朗救得了火?藝文界疑慮多 2011-11-20 中國時報

 行政院緊急指派政務委員曾志朗接任文建會主委,藝文界褒貶不一,普遍而言疑慮多於支持,除了曾志朗所學並非藝文專業,懷疑他對台灣藝文環境現況了解不多。
 在眾多疑慮聲浪中,明華園團長陳勝福對曾志朗的出任予以肯定,「曾志朗很好,他當過教育部長,歷練夠、能明白文化薪傳和教育養成的關係。

重振形象 藍3部曲轉守為攻 2011-11-19 中時

 大選進入最後兩個月之際,馬英九高舉著亮眼的不分區立委名單,從挨打一個月的泥淖中掙扎站起。這是國民黨重擺陣式的第一步。以公布不分區名單做為起手式,國民黨先擦亮訴求清新改革的旗幟;緊接著的老農津貼大逆轉,以「打不贏就加入」的戰術,為國民黨止血。
 接下來的第三階段,也是這波戰略的關鍵,則是以盛治仁請辭獲准為開場的「部隊重整」,搭配不分區名單進行內閣人事調整,並強化政府改革的決心與形象,藉此重塑行政團隊,進入作戰狀態。

藝文界:開始檢討文化政策 2011-11-19 中國時報

 「終結百年煙火,開啟文化元年」連署活動由「文化元年基金會籌備處」推動,發起人包括鴻鴻、作家張鐵志、策展人徐文瑞、賴和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周馥儀等人。
 在活動網頁上,有人雖然加入連署,但也表示並不全然贊同連署內容,因此也不斷出現新的意見訴求及進行辯論。    
回應
現在是要限縮文化產業的補助是嗎? 奇怪,文化事業受補助,非文化圈的人認為文化補助浪費就算了,文化圈內人居然也在鬥爭被補助多的,沒想過藉此來整體提高文化補助的水平? 像極了共產黨的無產階級革命鬥爭—我沒錢也要讓你沒錢,卻不是你有錢我也要跟著有錢?...
相關新聞
盛治仁下台 藝文界搶文化預算

終結百年煙火,開啟文化元年:藝文界對台灣文化政策的九大要求
【連署宣言】
這些年來,政府的文化政策一貫偏重硬體建設,更越來越走向煙火式、節慶式的空洞活動,「瘋園區、飆節慶」以人潮表象替代文化紮根,缺乏國家長遠文化發展的認真思考。這表現在越來昂貴的煙火秀、美術館以參展人數作為主要標準。「建國百年活動」將這個邏輯發揮到淋漓盡致,《夢想家》更淪為只是一場超級昂貴的政治秀,缺乏深層的藝術價值。
再者,過去十年,政府大力推動「文化創意產業」,讓市場產值成為衡量藝術價值與公共資源分配的主要標準;文化政策逐漸從創造力培植轉變為以人數和產值取向為主要目的。
我們對台灣文化政策提出九大要求:
1. 要求現任主委下台
2. 要求文化預算提升至4%
3. 要求三黨候選人針對文化政策進行辯論
4. 要求補助正常化
5. 要求正視藝文多元性,均衡藝文預算分配
6. 要求文化政策重視「培養文化生產者」
7. 要求文化政策制定與執行均受全民監督
8. 要求暫停並全面檢討所有文化園區發包案/文創院的組織與功能
9. 要求終結文化建設的閒置浪費與畸形發展
http://renewtwculture.blogspot.com/

楊照:避菁英、品味唯恐不及的選戰2011.11.19聯合報 楊照(新新聞副社長兼總主筆)

台灣的選舉,持續朝著更加「民粹」的方向發展,這是個清楚的事實。最能夠顯現這項事實的,弔詭地,正就在於今年選舉中很少見到「民粹」兩個字,很少聽到對於「民粹」的批評。
別迷信菁英,用一種平等的眼光來看待這個社會,不是壞事。不過選舉選到這樣迴避菁英唯恐不及,顯然也不是什麼健康的好事。
第二樁可惜的,是如此全面擁抱「民粹」,必然敗壞社會的基本文化品味,並且壓縮文化藝術精緻發展的空間。「夢想家」事件最根本的肇因,其實就在品味,主事者以為有大型活動,讓很多人可以參與熱鬧,就可以合理化兩億多的預算,背後是再「民粹」不過的邏輯,並且先入為主覺得只要在「民粹」邏輯上站得住腳,藝文界的菁英意見、品味批判就不足為恤。

(楨:熟令馬民粹?呆歹彎的霉體銘手酩嘴政剋冥眾/邪者磚家叫獸致之!賴劇叫好叫座雅俗共賞,反之者自己叫爽而已!另參本館:臺灣人要騎那種馬? 民粹亡臺 庶民經濟)
2011-11-20 11:32:56
阿楨
故宮只能當文創吸金機? 2011-11-25 中國時報 【廖凰玎】

 故宮國寶圖檔被內部人員盜賣事件,已有著作權學者撰文說明《龍藏經》是古人著作,屬於「公共所有」,數位影像圖檔僅是古物的複製品,不是創作,無法再受到著作權法保護(楨:那全球博物館館藏皆然了?另參本館:《著作權保護了誰》 《數位海盜的正義》 故宮真的變新宮)。
 一直以來,故宮利用這些國寶數位影像圖檔進行授權,建立「商業授權模式」進入市場,被媒體稱為「文創吸金機」,被政府列為「六大新興產業」政策中,定位「打造故宮成為台灣文化創意旗艦產業應用重鎮」。甚至《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立法理由中更明白指出,要以故宮豐富文化價值,供文化創意事業利用,進而創造產業經濟價值。這樣立法,強調「故宮複製」,是最佳說明的例證。
 但是,故宮國寶圖檔既屬於「公共所有」的範疇,那故宮究竟是對外在授什麼權利?這些國寶圖檔有什麼權利可授給別人?進而收取高額的授權金?而且還要創造產業經濟價值?所謂「公共所有」的國寶圖檔,為何會成為專屬故宮所有?
 國寶圖檔是在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執行下,進行藏品數位化,依據數位典藏計畫早已揭示,是以「保存和紀錄為出發,全民共享數位典藏成果」為目的。換句話說,將數位圖檔進行授權賺錢或是產業經濟價值等等,並不在數位典藏計畫目的之內,這就有挪移他用的情形。另外,究竟故宮把國寶圖檔進行授權賺錢和開放給全民共享的比例是如何?
 依據《國立故宮博物院組織法》規定,除保存文物外,「擴大社教功能」是故宮重要的行政任務。再從一個國立博物院所應具有的公共性和文化性價值而論,實令人無法理解故宮把「公共所有」的國寶圖檔,當作專屬所有,還建立商業授權模式,追求市場產業經濟價值。故宮國寶圖檔於學術上使用或是著作權合理使用的部分,完全被漠視,則「擴大社教功能」何在?
2011-11-25 10:28:34
版主回應
 最近藝文界對台灣文化政策的九大要求,其中所質疑以市場產值、人數等取向為主要目的文化政策。從以下事例可說明這樣的質疑,非空穴來風:一、將原應具有的公共性和文化性價值的國立故宮博物院,列為產業政策一環,要打造成為台灣文化創意旗艦產業應用重鎮。二、漠視《國立故宮博物院組織法》關於「擴大社教功能」規定。三、以立法方式,鼓勵、強調、施行「故宮複製」,《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法》第二十一條公有文化創意資產出租、授權的規定,可說是把「公共所有」的國寶數位圖檔,拿來追求市場產業經濟價值。侵蝕「全民共享數位典藏成果」目的與「公共所有」範疇。
 維持國立博物館的公共性與文化性價值,以及尊重公共領域的自由使用,皆涉及人民文化權利的議題。在標榜文化立國或是強調文化軟實力者,對於深化人民文化能力的事務,應更加鼓勵與扶植,不應以產業經濟價值的追求,反侵蝕原涵養文化能力的範疇。(作者為執業律師,臺灣文化法學會籌備處代表)

夢想家危機 文化發展轉機 2011-11-25 中國時報 【漢寶德】

 由於《夢想家》事件,藝文界終於發聲了。他們提出了九點要求,是多少年來少見的動作。盛主委在他們的壓力下辭職了。可見在大選的前夕,文化界雖為弱勢,似乎也發生了一些作用。
 我認真的讀了他們的九點要求,整體的感覺是正面的(楨:正面?那怎會困惑?漢太鄉愿了!)。有很多意見是文化界積壓多年的心聲,與現政府的政策無關。比如文建會對藝文的補助政策,各文化園區的經營方式,過分重視一時的票房價值等等,都是自文建會成立以來,延續至今,繼續執行的政策。文化行政機關與其他政府單位一樣,常常因預算與人事的連續性,不加思索的承繼一些常態性作業。由於主事者沒有明確的施政理念,這些早就應該徹底檢討的工作,卻一直持續下去。文化界人士只是搖頭嘆息,即使政黨輪替也無濟於事。
 在慷慨激昂的文字中,我也看到一些藝文界的困惑。他們提到文化政策的制定與執行應受全民監督。這表示他們感覺政府施政,藝文界無法插手的煩惱。可是用什麼制度來監督政府呢?在民主國家,除了議會質詢與預算控制之外,並沒有別的辦法。這就是為什麼英美都不主張政府干預文化的原因,美國至今不設立文化部。藝文界的困惑是,他們既希望得到政府的經濟支持,又不希望以政策主導分配。這種立場其實是正確的,只是應該如何實施,卻涉及很難解決的政治問題。
 同時他們也主張重視藝文的多元性,希望能均衡藝文預算的分配。這就是希望利用公權力來公平的分配預算,以免再次出現這次事件的現象。可是這種困難是政府可以解決的嗎?政府官員只會編列與消化預算,對於文化的價值判斷是不擅長的,藝文界未免期望太高了。
 他們的宣言中,顯然不贊成文化創意產業的政策,可是又主張政府健全文化產業結構,改善文化產業發展環境。他們似乎把藝文產品當成文化產業,把藝文工作者當成文化生產者。從文化經濟的角度看,藝文產品當然可以視為產業,但大家不要忘了,談產業就要談產值,就要談獲利,就與文化的本意脫勾了。這也正是文化創意產業被視為政府重大推動項目之一的原因。政府辦理產業發展是理所當然的,但對藝文發展除了補助之外,卻不知如何下手了!藝文界真的主張把藝術家視為「文化生產者」嗎?英國設立文化部,目的不在文化治理,是在發展文化與創意產業,我建議藝文界不要把發展前途寄望於文化部。
 使我略感不安的,是這份聲明顯然就是以藝文界的利益與觀點發言。藝文界當然有這種權利表達自己的立場,但是他們也知道文化是全體人民的公器,政府的文化政策應該以服務全民為目的,不只是為了培養「文化生產者」。藝文界以自己為本位,常常以為文化就是藝文,文化發展就是培植藝文人士。這當然是文化政策的重要任務,但如果認為政府的文化工作就是為藝文界整備環境,那就未免本末倒置了。
 為此,我非常同意在大選中三黨把文化政策說明白。即使沒有《夢想家》事件,即使文化界的意見對選情極少影響,三黨也應該藉此機會,重整一下文化政策綱要。
 沒有多久,文化界所期盼的文化部就要成立了。回頭看文建會幾十年來的工作,我們能對文化部期盼些什麼?如果政府的領導人覺得只要為文化人安排了理想的位置,提高了預算,就真盡了文化發展的任務,到時候恐怕文化界就更加感到失落了。
 這確實是徹底檢討政府對文化所負任務的適當時機。這樣看,目前執政黨所面臨的《夢想家》危機,反而是值得歡迎的轉機。希望朝野共同掌握這個機會,把未來的文化發展定出明確的方向。
 (作者為建築學者,曾任世界宗教博物館館長)
2011-11-25 10:31:07
阿楨
各界名人誠摯推薦《我是油彩的化身》 2011-10-13

以臺灣美術巨擘陳澄波的傳奇人生為主題的原創音樂劇《我是油彩的化身》,十月起展開全臺巡演,各界名人皆熱情支持。
本劇由嘉義市政府策劃,委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執行,由果陀劇場演出,長榮交響樂團現場演奏,梁志民導演,與知名劇作家王友輝編劇作詞,音樂人陳國華作曲;由首次參與舞臺劇演出的金曲歌王洪榮宏擔綱男主角陳澄波,金鐘影后高慧君飾演女主角張捷。為了帶給觀眾最具震撼力的演出,國內知名指揮家郭聯昌,帶領具國際演出水準的長榮交響樂團現場演奏,聽覺與視覺相融合,更增添本劇的張力。梁志民導演在舞臺的製作上,使用了最新科技的投影技術,高達兩萬流明的強力投影設備將有層次並生動的呈現出陳澄波的生活場景及油彩畫作,以音樂、歌舞、影像,重現陳澄波真實且精采的生命歷程。

(楨:以下政批《夢想家》!另參本館:誰的國慶? )

我是油彩的化身音樂劇-避重就輕,侮辱藝術與陳澄波

此為師大拿到計畫,委託果陀劇場演出,音樂劇中演出的部份:
1. 陳澄波很浪漫的追求藝術,把妻子留在台灣,到日本學習美術,強調浪漫與家庭觀
2. 在日本學畫時很努力,畫圖很有名
3. 228時,做為和平使者代表
4. 結束
從演出內容不深入觀之,編劇的導演,沒有瞭解陳澄波?以為演員穿得美美的來唱歌、跳舞、歡樂氣象,就可以呈現油彩的化身-陳澄波,其實是對陳澄波和藝術的侮辱
一位台灣人到日本拿到帝展,台灣人的感受如何?這是一個很好的課題,到底這位藝術家在追求什麼?
去中國教書約3-4年,就回台灣,他的想法又是什麼?
畫作多是嘉義(故鄉)的景,他在想什麼?
國民黨時代,他競選嘉義市參議員,一位藝術家參選政治,他的心情又是如何?
國民黨的軍隊來了,發生228,去嘉義水上機場當和平使者談判,被國民黨政府抓起來,槍殺,為何會如此?
被槍殺後,家人的生活又如何?家庭怎麼熬過那段艱苦的日子?
陳澄波是228唯一一位消逝的藝術家,但編劇為了迎合國民黨,不敢演出真相,避免衝擊國民黨嗎?
國民黨利用完莫那魯道,又要利用陳澄波了嗎? http://twnathan.blogspot.com/2011/10/blog-post_24.html
2011-11-27 09:25:08
版主回應
我是油彩的化身(楨:以下多為吹毛挑骨之評!)

劇本已經差到沒有任何東西能挽救的地步了。音樂雖然不錯(我是說作曲,不是演奏者),舞台設計也還可以(陳澄波的畫非常具有穿透力,但如果拿掉畫家的畫還真不知剩下甚麼......),但這齣戲的呈現跟龐大的宣傳完全不成正比。
首先是主角們演技都非常非常的差,連節目單上號稱金鐘影后的高慧君也是,木訥、無感情、背稿式的唸白、含混模糊的口白,一個完全沒有演過戲的人演戲之前難道都不用上一點表演課程嗎?洪榮宏唱歌的確很好聽,當初會買票也是衝著他去的,但這畢竟是齣音樂劇,不是單純的演唱會,完全沒有演技的可言的表演讓人難以接受。高慧君最大的問題就是音不準音不準音不準!不只是跟洪榮宏驚險重逢的一幕,很多首歌她的key根本就不對!(洪榮宏也有一兩首歌key跟樂團合不起來)或許演唱者跟樂團中間的差距頂多是小二度或是大二度音程,但不管怎樣就是不諧和(嘿但也別以為差到大小三度音程就可以逃過= =+),高音很多處都非常乾,聲嘶力竭到粗獷的地步,戲本身給人的情緒蘊積又很極淺,硬裝出來的聲嘶力竭只讓人忍不住冷眼。看戲的時候幾度覺得怎麼反而一些配角表現都還比較出色,翻開節目單介紹,不少都是師大表演所的學生......嗯,只能說除非天才,不然表演也是需要花時間、苦工學習,不是靠名聲就可以演得出來。
不過阿嬤可不可以找老一點的人演?找這麼年輕的小姐來,雖然肢體上扮得不錯,但一開口就是假,一開口唱更明顯,這是天生的侷限不能全歸咎演員,既然如此,那可不可以找別人演阿嬤,讓她演別的角色!五年前我在國父紀念館看劉曉慶演金大班的最後一夜,就覺得某些天生條件還是很殘忍的,劉曉慶演十七八歲的玉觀音真是一點說服力都沒有,雖然表現得很輕快,但一開口就是阿桑的嗓子啊!
音樂大致編得不錯,但陳澄波去東京習畫那首日文歌的調性,擺明是台灣那卡西,一堆台語對話中突然竄出原住民唱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呀,整個情境根本不合理。最有情境的地方是陳澄波要被槍決時真的非常感人(整齣戲最讓我感動的也就洪榮宏最後唱的這首歌)、不捨。不過樂團常常讓人捏一把冷汗,序曲一開始就非常不整齊,每個聲部各拉/吹各的(喔當下突然覺得TSO好強),銅管「依序」出聲(譜上真的是寫依序嗎......),死氣沉沉、沒有流動性、呆板至極,直到人海戰術出場唱鬧熱滾滾的嘉義市才拯救了樂團的不濟,不過樂團一下,常常蓋過舞台上演員講話的聲音,根本聽不到講甚麼,舞台兩側的字幕亮度又很暗、排得也很密,總之就是聽也聽不到、看也看不清,這種技術性的事事先可以多一點考量嗎?講到字幕暗,最後陳澄波絕筆信(?),投影出來的亮度也太太太暗了,根本看不清楚陳澄波寫了甚麼,要彰顯的又因為一個技術性問題而弱掉。
之所以樂團一下,演員講話就糊成一團聽不清楚,除了樂團聲音大、演員聲音小,麥克風調得不夠適宜以外,演員發音差也是問題!到底有沒有請台語老師來正音啊?!沒有念到對的音(共鳴),字就很難清晰的傳到遠方,演員們真的有花時間用心讀劇嗎?六年前我看綠光劇團人間條件二,最大的驚詫就是語言(其他姑且不論),原來這個我從小熟悉的語言是一場未完成的藝術,需要人們去發掘,而台上的黃韻玲、李永豐作到了。回過頭來,《我是有油彩的化身》在語言詮釋上實在很淺薄。再來台語音樂劇的前輩們,如:《四月望雨》、《渭水春風》等,難道都沒有給他們一些啟發、一些感想嗎?
而劇本真是糟透了,以人物為中心的演出難道就一定要用編年體方式嗎?國、高中國文課本學過一堆倒敘、插敘,老師上課在講都沒在聽就是了?在硬要用順敘法的方式下編劇,只好又設計出一個穿梭古今的人物──阿慶,不斷在各個場景之間作「場景解說、人物情緒提示」,這不是一場「戲劇」嗎?請用演的不要用說的!如果要聽說的我去聽廣播劇或是評彈就好了。另外,在這個年代繼續維持戒嚴時期的作法,將一個人神格化是非常不明智的作法,一點小契機就「我以後一定要做大事」,真充滿了蔣公看到魚兒往上流就奮發向上的精神頗有異曲同工之妙,偉人傳看來充滿隔閡與扭曲,一個人最美的是在人情間糾纏迤邐產生的虹彩,而不是扭曲後充滿聖人神格的心思。虛偽的情感讓我完全無法感動,幸好我本來就對陳澄波很有好感。此外,許多橋段都非常的功能性、匠氣,如原住民突然跑出來跳兩圈就又回後台,學生除了送完雨傘從此就掰?
另外,這個節目居然是嘉義市政府先設定要以陳澄波為主提,再透過「招標」方式製作,這樣的製作方式還真特別。不過我覺得不管他的製作目的為何,只要可以作出好戲就算為政治服務也還能接受,最不好的就是替政府(花納稅人的錢)作出不好的戲,這樣才讓人懊惱。同樣情節簡單的好戲也可以作得溫馨、深刻,而不是靠濫情、狗血來搏掌聲。
http://lyande1109.pixnet.net/blog/post/29220850
2011-11-27 09:28:40
阿楨
2011台北藝術節 廣藝劇場:李泰祥經典歌曲音樂劇 美麗的錯誤

 《美麗的錯誤》不同以往的音樂時代作品,非為文本導向的音樂劇,而是用音樂、圖像與肢體來提李泰祥的故事。所以,即便劇中情節有參考李泰祥真實的人生經歷,但劇裡的人物並沒有特定的名字,只知道是作曲家與其身邊來來往往的人。少了直接的台詞說明當下的情境,改用大量的舞蹈動作,呈現出愛戀的喜悅、分離的憂傷,舞者也扮演環境的阻撓者、作曲家的音樂守護精靈等。
 劇用說書人 (程伯仁飾) 的方式帶觀眾進入作曲家 (葉文豪飾,喔耶,他終於變男一了) 的音樂人生,並在故事架構上,放了一個作曲家終極的追求目標:繆思女神 (許景淳飾) (OS: 這讓我想到日劇PRIDE裡的冰上女神,哈)。也許就是因為這樣,作曲家無法停下腳步,不停地尋找他生命的意義與答案,即便遇見了他所認為的,能將「生命、愛情、藝術」都合而為一的完美女子,最終仍因作曲家那無法抑制的創作渴望,讓他還是改變了最後的依歸。
 李泰祥老師的歌曲我並不熟,但一點都不影響觀看的興致。優美的旋律、飄渺寫意的詞句,音樂詩人總是這樣不顧一切的的浪漫,更有著浪跡天涯的豪氣颯爽。原來,追尋夢中橄欖樹的人,不只有撒哈拉的三毛,還有在音樂世界忘情流連的李泰祥呀!
 《美麗的錯誤》於我來說,比較像是個幻境的敘事詩。曾經,我感傷於自己無法出身在那個台灣音樂豐美的時代,那個詞曲皆內斂卻充滿沸騰情感的時代。現在,有個機會用另一種方式,重新詮釋與認識這個創作出絕代風華的才情詩人,讓自己在演出的3小時,純然活在詩人的世界裡,何嘗不是另一種圓不可能的夢的方式呢?
 最後,想來閒聊一下關於幾個班底重複性很高的劇團:音樂時代、太平盛世、天作之合、廣藝劇場。拿過往的演出來說,音樂時代的作品有著明顯的時代意義性,講到的題材也較嚴肅與衝突,如《四月望雨》的抗日、《渭水春風》的民主運動。即便是較輕鬆的《隔壁親家》,也有描述「番薯芋頭配 (本省姑娘與外省軍人的婚姻)」與「年輕人都想要北上打拼」的社會狀態。太平盛世的一號作品《左拉的獨奏會》,則試圖區分市場,以台灣的弱勢族群做為切入點,做了個單親媽媽的故事。(天作之合之前只是個音樂團體組合,目前也有劇團成立,但成團後由於尚未有正式的戲劇作品,在此先不談。)
2012-01-08 09:09:03
版主回應
李泰祥_台灣本土音樂家之影音典藏
http://lth.e-lib.nctu.edu.tw/bio-1.htm

美麗的錯誤 - 向李泰祥大師致敬

 因為上星期參加了美麗的錯誤音樂劇的整排,主辦單位很貼心給出席者昨天晚上正式演出的票券二張,上回看整排只看了前半場了二幕,所以前半場對整個劇組的走位、音樂及舞蹈都不陌生,只是這時真的不得不對舞台、燈光、多媒體設計給予最大的掌聲,以前看音樂或舞台劇總是先被音樂編曲、編劇和演員表現給吸引,對燈光和舞台設計沒有那麼多特別的注意與感動,但這次不同了,之前看的只是整裝排練,雖然導演已經先給我們一些想像指導,但是再怎麼發揮誇張的想像力,都沒辦法有今晚這樣舞台設計和燈光給我的震撼,多了有3.6公尺高的樹,和幾個有層次的階台,整個畫面變成了三度空間,而不是整排看的平面舞台而已,那好看程度就加了好幾分
 其中我最愛的一個佈景(大概也是唯一的佈景吧)是做成像雨絲的簾幕,透過燈光的折射,男女配角穿梭在二三層的仿雨簾幕之間找尋對方,再搭配"走在雨中"這首歌,那FU 還真的像極了在雨中的場景,感動也加了好幾分
 再來是燈光,燈光匯集在主角上、在花上以及過場的運用,直接引導觀眾目光的停佇點,這種場景氣氛的營造,才知道燈光設計真的是功不可没
 再來提到女歌者部份,許景淳演的繆斯女神主要是聲音的表現,是啟發作曲家的角色,並沒有太多與其他演員的戲劇互動,但單就聲音表現 真的沒話說,不虧為是專業歌手
 但就四位女主角的聲音來說,或許可以一山又比一山高來形容吧,第一幕的初戀少女是學聲樂的,如果唱古典聲樂我想她應該很有發揮,但我覺得她的聲音較不適合在音樂劇上的表現,聲音過於濛厚 比較難聽出她唱的歌詞或想表現情感,是比較可惜的一點
 之所以一山又比一山高,是我覺得接著的才女、女歌手和守護天使的聲音真的有愈來愈好的感覺,聲音的純淨度與亮度,我最喜歡的就是最後出場的守護天使的聲音,第三幕女歌手的聲音雖然和守護天使不相上下,但在情感的表現以守護天使較優
 不過就情感表現於音樂中的功力,還是第二幕的才女比較厲害,畢竟演才女的洪瑞襄唱過了四月望雨、隔壁親家、渭水春風三部音樂劇的女主角,聽她唱歌就可以知道她想要表現的情感,這就是功力了
 而男歌手部份,演學弟的江翊睿和男主角葉文豪聲音走的都是中高音路線 聲音、咬字也都很清亮,但以聲音的純淨度來說,我還是偏好學弟的聲音,這回他只唱了二首,剛好是我很愛的"歡顏"和"走在雨中",都表現的很不錯
 或許因為我走低音路線,所以今晚我最欣賞的還是程伯仁的中低音,他主唱的"歲月與酒"和"黃山"二首歌都很有味道,而且看他把戲帶到音樂中,再加上他是整部劇裏 台詞最多的一位,就要給他拍拍手了,光是聽他說故事的渾厚聲音就覺得很享受,好吧~ 我承認我對這種低音有一種無法自拔的迷戀...
 整部劇的台詞真的很少,80%是以29首李泰祥的歌曲和音樂來帶的,劇情的發展,就跟著每首歌裏的歌詞一樣走著,所以也不用太多的台詞,這還真是我看過台詞最少的一部"戲劇"呢!
 而29首歌之中,以最耳熟能詳的"橄欖樹"做開場,並以一樣很紅的"你是我所有的回憶"做為結束,我才發現我對李泰祥的歌是那麼的不熟,真正熟的歌大概只有三分之一,熟的歌就不說了,我特別喜歡是作曲家要和才女分手的"請你"這首歌
 可能在劇情上這個橋段是高潮,而且男女主角的情感糾結,更讓這首歌在這個時候發揮了畫龍點睛之效,只是這部音樂劇和以往音樂劇不同,比較沒有男女主配角多分部重唱、輪唱的曲目(通常都會安排在上半場結束的高潮時點)
 可能是受限於要保留李泰祥原創曲目的精神,所以無法做比較大的突破,可能也因為如此,在劇情發展上也就略嫌平淡一些,但如果是站在欣賞音樂比較多的角度來看,一連串29首歌的曲目,那真的是值回票價了
 唯一每中不足的是發生在背景投影的部份,前三分之二的背景投影的確讓舞台有更多元的變化,豐富了視學效果,但沒想到下半場那投影畫面不知怎的跳掉了,結果舞台上投影出來的竟然是電腦的桌面畫面長達7、8秒,而且這情況還出現了二次,第二次之後就沒有再投影,不知道是真的沒有背景了?還是不敢再投?這我就無法得知...那種本來氣氛都好到不行的氛圍,忽然背景跑出個電腦桌面,還真是大大殺了風景啊...
 另外導演在整排時有說以春、夏、秋、冬四季及服裝顏色來區分出四幕,大概我的解讀力太差,我實在看不太出來四個幕次與季節及服裝顏色有什麼明顯的關連性,但編舞部份真的就很創意和看頭,不管是六位專業舞者 還是跳獨舞的繆斯女神,他們的表現還真的是可圈可點
http://www.wretch.cc/blog/askwind/25365247
2012-01-08 09:11:16
阿楨
李泰祥

李泰祥李泰祥先生,一九四一年生于臺灣臺東縣,阿美族原住民的清寒家庭。一九五六年考入國立臺灣藝專美術印刷科,而後轉入音樂科,主修小提琴,在校期間,他在小提琴演奏上表現突出,畢業後曾擔任中國青年管弦樂團、臺北市立交響樂團、臺灣電視公司交響樂團等的首席小提琴,及省立交響樂團指揮等要職。李泰祥的音樂創作是自學的,在校期間已在「制樂小集」發表其早年作品,然後自強不息達到今日的成就。
  個人履曆
  一九七三年,李泰祥獲美國洛克斐勒全額獎學金,及國務院交換計畫學者獎學金赴美,至各大學音樂學院及交響樂團觀摩研究。一年後李泰祥回臺,即投入音樂創作的工作。這二十多年來他不斷的創作,在國內外發表作品如﹕「大神祭」、「大地之歌」、「太虛吟」、「幻境三章」、「生民篇」、「運行三篇」、「張騫傳」、「三式—氣、斷、流」、「棋王」、「山弦巢」等爲代表作品。他的作曲家地位早已被肯定爲臺灣中生代的代表人之一。
  李泰祥的創作涉及各種不同規模、技法及風格﹔以規模而言,從室內樂至管弦樂、舞劇、歌劇等﹔以技法而言,從浪漫派調性至印象派調式、表現派複調與無調性,電子媒體音樂,具象錄音帶音樂等﹔以風格而言,從嚴肅的藝術音樂至通俗的應用音樂、流行音樂等,他的音樂作品多采多樣,可說在臺灣獨創一格。
  李泰祥最可貴的是一方面不斷的吸收國際現代音樂風潮心乍爲創作自己作品的內涵,另一方面保存自己民族音樂的深厚情感,散發臺灣原住民在音樂才藝上的芳芬。評審委員會評定爲第二十屆吳三連獎藝術獎音樂類得獎人。
http://baike.baidu.com/view/1107817.htm
2012-01-09 10:03:10
版主回應
李泰祥與他的女弟子1999 華特國際音樂

表演者: 齊豫 許景淳 黃瓊瓊 潘越雲 葉倩文 唐曉詩 錢懷琪
  簡介
  李泰祥從[橄欖樹]開始,直接帶動新校園歌曲的蓬勃,間接促成現代流行歌曲的發達。他的努力也改變了西洋歌曲在臺灣知識份子中占絕對強勢的狀況。它在通俗歌曲精致化的努力,如鄭愁予詩改編成歌曲集,促成現代臺灣歌曲藝術歌曲新風格。
  他,告別了豪華的都會舞臺,回到臺東,要爲原著民音樂的發揚傳承盡一份心力;後來,登上世界音樂殿堂,爲了使世人了解中國文化的精髓本質。
  一首簡單的詩,透過他緩緩語調讀出,詩的生命力似乎就豐沛鮮活了,阿美族的熱情血統,是他對人、事、物有著豐富的情感,許多無法用言語表達的,音樂便是他最直接、最真摯、最坦白的宣洩!
  李泰祥的音樂泉源來自五種不同的領域:歌仔戲、貝多芬、山地音樂、西洋歌曲、許常惠。
  即使李泰祥在最通俗的歌曲中,他都能巧妙的融入本土音樂,使他的電影配樂、歌曲皆具有民族風味與現代感。
  近幾年來,李泰祥逐漸的[看開了],並大膽的宣稱[錯誤]、[橄欖樹]都是他的經典之作。他說:“人生,不一定栽什麽就得什麽果,有時可能會得到意外的收獲。以前負擔太大,掙紮于流行與古典、現實與理想間,現在要以更自由的心創作自己想要的東西。”這也是近年來李泰祥能接二連三發表一些大制作、概念完整作品的原因吧。 
  曲目
你是我所有的回憶
酒與歲月
有一個人
想你、念你、溫柔的唇
相遇
爲你唱一首我們的歌
輪回
他的眸子
花(銅鈴花)
浮雲歌
你的小手是暖暖的愛意
告別
祝福
一根火柴
今年的湖畔會很冷
請你
愛的迷蒙
完整的一個人
分離的夜晚
三月的風
錯過
過時舞步
2012-01-09 10:03:35
阿楨
龍主委第一堂課:定目劇困境【聯合晚報2012.02.22

 許多民眾都有出國經驗,欣賞藝文表演也都在行程內,例如到韓國可以看亂打秀,到日本可以欣賞藝妓表演,大陸則有雜技表演和導演張藝謀的印象系列。但國際觀光客到台灣,晚上似乎只能逛夜市,或是留在飯店看政論節目,令人不禁要問:台灣沒有精彩的表演節目嗎?
 事實上,台灣有多個揚名海內外的藝文團體,且有讓人讚嘆的表演節目,藝文團體也多希望可以推出定期、定點演出的定目劇;不過就算有莫大的企圖與規畫,最後還是舉白旗投降,除了場地難覓,票房更是一大壓力,加上缺乏行銷、宣傳,很難成功。
 馬政府高喊文化立國,更說要發展文創,但政府的政策一直缺乏長遠的規畫,只求得到速成的結果,沒有配套的文化政策,就像「狼來了」一樣,無法得到藝文團體的認同。如今新主委上任,要推動文化觀光的第一把火,就應提出完整的方案,否則只會流於口號,而且讓藝文團體一再失望。

推廣定目劇 舞蝶館場租3折【聯合報2012.02.24

為了鼓勵藝文團隊朝「定目劇」發展,台北市長郝龍斌昨天下午宣布,未來2年,只要是在花博舞蝶館申請演出定目劇,就可以享有場租3折的優惠,本來一天要價4萬5000元的場租,頓時降價為只要1萬5000元。
 但須提出公益回饋計畫,像公益演出,提供弱勢團體免費看表演等,該項優惠還可回溯至今年1月1日,舞鈴劇場成為該項優惠的第一個受益團體。
 北市府文化局長劉維公表示,定目劇的演出時間較長,表演團隊不僅自籌高額的製作經費,還要有穩定的客源來保證票房,一不小心就容易血本無歸。
 劉維公指出,北市目前有2個定目劇場地,分別是公館水源劇場及舞蝶館,其中水源劇場只要是舉辦定目劇就可免收場租,改採票房比例分配為回饋金。
 此外,為了協助舞鈴的票房行銷,民眾只要持花博夢想館、未來館、風味館、北美館、士林官邸、當代藝術館、兒育中心等地的門票或發票,購買舞鈴劇場演出即可享有7折優惠,原本最低要價500元的門票,只要350元就可以看得到舞鈴的演出。
 劉維公強調,為減輕藝文團體的負擔,市府決定放寬定目劇的認定標準及申請資格,包括售票演出場次從每周至少演出4天5場調降為3天4場外,售票演出檔期也從原本的6周改為4周,希望可增加藝文團體的演出意願。

另參本館:《歌劇魅影》高雄世運症瘊群
2012-02-28 11:28:06
版主回應
別為定目劇而定目劇【聯合報╱何定照2012.02.26

太陽劇團撤掉澳門常駐劇Zaia,舞鈴劇場在後花博舞蝶館的長期演出,也傳營收不佳,引發各界討論。
 文建會主委龍應台日前宣示,推動定目劇的方向正確,未來將與觀光局等更密切配合。
 定目劇,原文repertoire,原指能不斷輪迴演出的劇目曲目,在台則指在定點長期演出的節目。就此定義,成功的國際定目劇,如美國百老匯、南韓亂打秀/Jump秀、大陸張藝謀印象系列等。然而三者訴求其實不同:百老匯是民間商業劇場,目標是兼顧藝術及票房成功;Jump秀等靠官方贊助,內容常經政府調整,旨在宣揚韓國文化;印象系列則結合自然景觀,在官方支持下,和觀光產業緊扣。
 文建會去年度首次辦理「補助民間推動文化觀光定目劇」計畫,原通過五案,後來僅三案執行。三案雖都依規定和旅遊業合作,但王偉忠的全民大劇團「寶島綜藝秀」,規畫八百個座位,每天平均觀眾僅百人;國民大戲班的傳統藝術匯演,也慘賠收場。僅十鼓擊樂團,因與自家文化村和周邊奇美博物館等配套,成為贏家。
 十鼓的勝出,顯現定目劇成功三要件:劇要好,要打中觀眾訴求,還要有優良的觀光配套。否則,像太陽看上澳門人潮,戲也有一定品質,卻因「太亞洲」無法打動旅遊主力華人的心。
 舞鈴劇場因舞蝶館缺乏觀光配套,甚至入夜後周邊黑漆漆一片,難召喚大批民眾。
 台灣想以官方力量推定目劇,得想清楚目的為何。是推廣台灣文化?創造觀光/文創產業雙贏?提升台灣表演藝術品質及市場?或只基於「別人有,我們也要有」心態?不同目的,導致不同劇種及結果,預算大餅有限,文建會不可不慎。

單打獨鬥 定目劇絕對不行 2012-02-13 中國時報 汪宜儒/特稿

 在台灣,很多人喊著要做定目劇,但只是說喊,沒能落實。儘管二○一○年時,應花博之邀請,屏風表演班《百合戀》、舞鈴劇場《秘密花開了》曾有過在花博內場地、連續演出百餘場的紀錄經驗,但那只是因應節慶活動的委託製作,並不代表台灣的環境已經達到可以承載定目劇所需的觀眾量與周邊市場需求。
 所謂定目劇,是在一定點、單一作品一次連演三個月、半年或更長的檔期,通常定目劇是經典又暢銷的作品,最知名的例子就是百老匯的歌舞劇《貓》、《歌劇魅影》。
 就實際面上來看,要造就上述定目劇的條件,第一必須有個好場地,最好交通與吃食便利,周邊還有豐富的觀光吸引力,而且檔期能配合。第二,得有經典好作品,這點,台灣可能不算缺乏。第三,定目劇必須有廣大觀眾群,且客源要源源不絕,最好能與觀光產業結合。
 可惜,台灣的觀眾群固定,市場又相對小。定目劇在台灣,不是不可行,是目前還不能行,因為定目劇絕對不是劇團單方面的文化思維,還包括其他相關產業的配套,得齊頭並進才能行。

尋找台灣的「定目劇」 2012-02-28 中國時報 【劉新圓】

 就個人所見,成功的定目劇,大致可分為三種類型。第一,是世界級的超水準戲劇,像「歌劇魅影」,劇情精采,音樂動聽,佈景機關奇巧,在各國都是有口皆碑。儘管目前台灣相當熱中製作音樂劇,但尚未出現這種火紅的大劇,至少還不到吸引觀光客的程度。第二種是展現地方特色的表演,可以滿足觀眾的好奇心。印象系列,就是配合地方色彩而創作的大型聲光秀。
 其實,台灣早已有為數不少的特色型定目劇,例如九族文化村每天都有固定的原住民歌舞與祭儀,參觀者不在少數;早期國軍藝文中心,幾乎每晚都有京戲演出,經典戲如「四郎探母」、「紅鬃烈馬」等,總是一演再演,當時若有歐美友人來訪,往往少不了觀賞傳統戲曲的行程。第三種是娛樂性夠高、足以吸引遊客耳目的內容。目前台灣有不少休閒農場,在固定時段安排馬戲團的特技表演或人妖秀,演出者多半來自國外,儘管水準不一定高,觀眾席卻常達到五成以上。
 最省力的辦法,就是鼓勵現有的本土表演團體,如原住民歌舞、各類傳統戲曲、南北管、八音、陣頭等等,走向更精緻化,在重要景點定時演出;另一種則是在新的表演型態融入本土特色,或者將各種台灣本土表演藝術,在一晚濃縮式呈現,讓觀光客在短時間內,很快認識台灣文化,這些都需要更多創意的投入。
2012-02-28 11:29:10
阿楨
〔公視表演廳〕 純粹人聲.阿卡貝拉

這場音樂會由國立中正文化中心主辦,邀請台灣優秀的人聲團體,演出貫穿古今東西的阿卡貝拉音樂會。一開始由「拉縴人男聲合唱團」揭開序幕,演唱無伴奏宗教作品,接著由原住民組成的「歐開合唱團」唱出西方經典爵士曲及原住民古調改編的爵士曲目;接著由擅長展現自然音色的「Voco Novo 爵諾人聲樂團」演唱改編中國古調及詩詞的曲目,最後是「公共澡堂人聲樂團」演唱現代的中文流行歌曲。

無伴奏合唱 維基百科

無伴奏合唱(義大利語:a cappella;中文音譯:阿卡貝拉)是一種無伴奏的音樂形式,僅由人聲來哼唱出旋律與節奏,有別於文藝復興時期的交響樂以及巴洛克時期的協奏風格,層次感極強,常見的音樂風格為15和16世紀的教堂音樂,亦有無伴奏樂團利用這種形式來重新編排流行音樂。在外國比較著名的無伴奏團體有國王合唱團、史溫格歌手、Take 6、真實之聲以及日本的The Gospellers。這種音樂風格的小組近年也流行於香港,台灣和日本。[1]
  名稱
希伯來文為A cappella,一般指無伴奏的合唱或者重唱,以及為此創作的樂曲。在音樂史、古樂中,原為歐洲教堂音樂的一種樣式,與伴奏的有無並無關係。然而十九世紀時,文藝復興時期的複音音樂再興,加之人們經常誤以為樂曲中的聲樂部分不需要樂器同時演奏,該詞的意涵遂逐漸演變為專指無伴奏的人聲音樂。 
  概要
義大利文a cappella直譯為英語是in chapel,意思是「在聖堂」。之後把它形容詞化、名詞化,用來特指教堂音樂的一種樣式。其特徵為
 全曲,或一部分為復調。
 比較樸實,歌詞容易聽懂。
 有多重分組,無伴奏,或者加以哼唱歌曲旋律的簡單伴奏。
廣義上滿足上述條件1和3,或者單純的條件3就可以指教堂音樂,所以作為曲式,a cappella並不一定是「無伴奏」。
  文藝復興音樂中,音樂家以教堂為舞台,爭相創作複雜豪華的樂曲,導致最後喧賓奪主,搞不清到底是宗教儀式還是音樂會,而且重要的歌詞反而很難聽懂。教廷針對這種情況,在各種教會改革中,倡導教堂音樂的簡樸化,於是無伴奏合唱形式孕育而生。代表的作曲家有帕勒斯特里那(Giovanni Pierluigi da Palestrina, 1525-1594),他的作品一般比較易懂。
2013-01-26 09:34:00
版主回應
  文藝復興合唱曲中,帶伴奏的作品,樂譜也是以無伴奏的形式記錄的。世俗曲一般是加即興伴奏,宗教曲由於上述3理由,更沒有必要用樂譜記錄伴奏的譜子。於是這種形式逐漸令人產生了誤解,被認為本來就是無伴奏的。之後教會音樂以外的無伴奏合唱、無伴奏聲樂組合也逐漸增多,這種誤解同時滲透到了古典音樂界和通俗音樂界。
  古典音樂中的無伴奏合唱
教堂音樂中自古就有無伴奏合唱,格列高利聖詠就是一個典型例子。浸信會、基督教會等各個教派在宗教儀式時都不使用樂器。
  作曲家們在中世紀、文藝復興時代和對位法的聲部疊加使無伴奏合唱逐漸成形(復調音樂)。巴洛克時代、古典主義時代,隨著和聲法逐漸確立,形成女高音、女低音、男高音和男低音四聲部合唱的作曲方法,無伴奏合唱於是擁有了「橫向的流動」和「縱向的和諧」。
  流行音樂中的無伴奏合唱
如上無伴奏合唱中有古典的合唱曲作品,一部分流行音樂人逐漸關注這種形式,1980~90年代期間音樂劇中的使用開始引起關注,之後出現的TAKE 6等無伴奏合唱組合開始熱賣。流行音樂中的無伴奏合唱並沒有古典樂中和聲、對位的構成,而大多數具有爵士和聲。和古典合唱不用的是,由於使用麥克風為前提,用聲音模擬打擊樂效果等等各種新手法被廣泛運用。
  正教會聖歌
正教會聖歌中除了極少數以外都是禁止伴奏的,因此在形態上是無伴奏聲樂。因此柴可夫斯基、謝爾蓋·拉赫瑪尼諾夫等在器樂曲方面才華橫溢的作曲加也為正教會創作聖歌。雖然形式上是無伴奏合唱,但是正教會內部不使用a capella這個詞。定音通常使用音叉,或者按照神父的音高為準。因此經常從樂譜指定的調進行轉調。
  無伴奏合唱在台灣的發展
台灣的無伴奏人聲音樂在台灣合唱音樂中心(Taiwan Choral Music Center)朱元雷先生的推廣下,從2001年至今已有長足發展。中華暢聲亞洲音樂協會在2010年底成立,是一個推廣阿卡貝拉純人聲音樂跨國性整合平台,以台灣為基地,整合日本、韓國、港澳、新加坡及東南亞,以及中國大陸等地區的阿卡貝拉團體、歌手、創作者以及音樂、表演資訊與知識。目前活躍的團體有:神秘失控 (Semiscon)、歐開合唱團 (O-KAI SINGERS)、公共澡堂 人聲樂團 (The Public Bath House)、斑馬線 (PopPhone Singers)、Focal Plus 人聲樂團、MSG、Sirens人聲樂團、Moment Singers、Voco Novo 爵諾人聲樂團等。
  無伴奏合唱在香港的發展
2000年後有不少無伴奏合唱組合在香港形成,並於不同地方表演這種音樂藝術。現時香港活躍的組合有如:Metro Vocal Group、 青協香港旋律[4][5]、姬聲雅士(Gay Singers)、Orange、Zense、Mosaic、Senza 以及Hot Potters[6]等。
  以無伴奏合唱呈現的流行歌曲
  粵語流行曲
張學友 - 偷閒加油站(1992年,收錄於《真情流露》專輯,改編自Boyz II Men的《It's So Hard To Say Goodbye To Yesterday》)
李克勤 - I LOVE YOU(1994年,收錄於《希望》專輯)
李克勤、譚詠麟 - 紅日(1999年,收錄於《一年半載》專輯)
彭羚 - Cassapella(1993年,無歌詞,收錄於《See for Cass》專輯)
彭羚 - 窗外(1995年,收錄於《窗外》專輯)
彭羚 - 春風(Acappella)(1996年,收錄於《清水》專輯)
蘇慧倫 - 給四季預算(1996年,收錄於《自然喜歡你》專輯)
羅文 - 愛與夢同行(有人無器版)(1996年,收錄於《羅文25》專輯)
古巨基 - 年年有今日(Featuring 側田, 小肥, 6號, 方力申, Ink)(2008年,收錄於《勁歌金曲2情歌王》專輯)
C AllStar - iSing (Acappella)(2010年,收錄於《Make it Happen》專輯)
C AllStar - 世界還未末日(2011年,收錄於《新預言書》專輯,改編自鄭秀文同名歌曲)
  國語流行曲
  台語流行曲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84%A1%E4%BC%B4%E5%A5%8F%E5%90%88%E5%94%B1
2013-01-26 09:35:48
阿楨
公視 〔紀錄觀點〕 夢幻女孩

本片紀錄日本「寶塚歌劇團」的世界,女子學校招生以及培養女學生成為日本人心目中「完美的女性」的訓練過程。訪談與精彩紀錄片段互相辯證,暴露傳統教育裡養成「女性特質」的荒謬與刻板印象。

反串完美情人 《夢幻女孩》解謎 2013-4-6 中國時報

由兩位英國導演在一九九○年代拍攝的紀錄片《夢幻女孩》,探討日本寶塚歌劇團以「女扮男裝」風靡日本女性的盛況與原因。片中,受訪的日本女孩在鏡頭前連連驚嘆「女扮男裝」的寶塚演員,「希望長大可以遇到這般好男人」、「寶塚舞台上的男人,生活中都只有妻子或情人,令人嚮往」。這樣瘋狂的女戲迷,在日本還有成千上萬。為了解開這耐人尋味的「寶塚現象」,導演隆吉諾托(Kim Longinotto)、威廉斯(Jano Williams)在一九九三年進入培養寶塚演員的劇校,記錄這群演員如何被訓練成為「完美情人」的過程。這部影片獲得一九九三法國Creteil國際女性影展最佳紀錄片。
《夢幻女孩》揭示由小林一三創立的寶塚,每年吸引成千上萬少女報考,錄取率卻不到百分之五。她們懷抱著「萬幸」的心情,迎接連串「軍事化訓練」,包括清晨四點半起床、七點到校整理環境,由自衛隊教授彎腰十度、四十五度的敬禮及踏步。
學校中的戲劇老師清一色是男性,這是為了讓女演員私下有與男性相處、近距離觀察的機會。要扮演男生,除了嚴格發聲訓練,也需揣摩男性神情。當年的當家生角森家秋說,「日本以前有大男人主義,男女之間關係極不平等,女人如同男人的僕役,因此生角說話必須很權威。」
導演隆吉諾托一九五二年出生,父親因破產,將她送到管教嚴格的住宿女校,青少年時光因此相當迷失。她的紀錄片在國際受矚目,曾以《殘酷的割禮》、《伊朗式離婚》凸顯受到壓迫女性的困境。
另一位導演威廉斯在日本生活,熟悉日本文化,兩人合作拍攝《女摔角選手的血與淚》、《新宿女孩》,檢視日本文化下女性的角色與包袱。兩人合作的《夢幻女孩》,以訪談與歷史影片交叉辯證,探討「女性特質」的刻板印象。
《夢幻女孩》中也呈現出寶塚創造的「夢幻女孩」,必須面對的現實困境,她們一到廿五歲,必須面臨結婚退團或留團的抉擇。
選擇離校結婚的Ako表示,她在校恪守「真善美」,凡事要行禮如儀,不能忤逆,所以婚後雖偶爾和丈夫起衝突,最後都會順從對方。她笑稱:「我認為娶到寶塚的女性很幸福。」
2013-04-10 11:36:36
版主回應
國家劇院的寶塚歌舞【聯合報╱邱坤良2013.05.08

四月的台北颳起一陣濃濃的東洋風,寶塚歌劇團讓兩廳院呈現前所未有的氛圍,少了往常的基本觀眾—藝文人士、大學生,但來了許多劇場稀客,有等著為「男形」頭牌柚希禮音獻花的年輕粉絲,也有本地的中年男女攜扶長輩一起登上國家藝術殿堂。票口、大廳,日國台語聲此起彼落,觀眾席有人一邊觀賞,一邊品頭論足:「好像藝霞呢!」有人附和:「也很像三蘭!」藉著眼前的寶塚,似乎能夠讓他們抓住一點回憶。
  創立於一九一四年的寶塚,能成為強大的歌舞王國,多虧創辦人小林一三的遠見,以及日本社會文化環境。為了因應近年觀眾流失的趨勢,寶塚藉著出國巡演開拓新觀眾。台灣其實也不乏對歌舞劇團有眼光的先驅,曾經營拱樂社與三蘭歌舞團的陳澄三就是一例,可惜本土的文化土壤貧瘠,大環境限制又多,終究功敗垂成。
  寶塚在東京、兵庫縣有專屬劇場,其舞台形制與歌舞風格緊密結合,最明顯的,劇場多出弧形銀橋,它與舞台前沿之間是管弦樂團的位置。演出時,主角常走上彩虹般的銀橋,貼近觀眾,不但襯托演出效果,更能表現寶塚式的演員魅力。在台北的演出,舞台布景豪華依舊,卻少了弧形的銀橋,「寶塚」就不那麼「寶塚」了。尤其表演區置放一只由日本運來的樓梯,讓舞台縱深顯得不足,影響歌舞的施展。
  同樣具強烈演出風格的巴黎陽光劇團,前幾年應兩廳院之邀,二度來台演出《浮生若夢》、《未竟之業》等劇,皆在廣場搭帳篷,舞台布景、道具皆來自巴黎。兩廳院大費周章,花費鉅額經費,得當與否,是另外話題;若從演出效果而言,兩廳院廣場搭建臨時劇場,是確保陽光表演特色的最佳措施。
  寶塚這番首度來台公演,兩廳院只是場地出租的「房東」,主辦單位是一家經紀公司,如何把票券推出去是其唯一考量。預定四月六至十四日九天十二場公演的票券,幾個月前就被搶購一空,其中大半被日本粉絲、日僑商社和贊助廠商包辦。有位正在研究寶塚的日本友人專程來台觀看,卻訂不到票,只好請台北朋友天天上網等著別人釋出,才「搶」到三樓二千五百元的票券。
  寶塚在台北的演出陣容壯觀,展現雄厚經營實力與繁華的表演風格,台上台下喜樂融融,堪稱功德圓滿。然而,若依台日歷史淵源,以及台灣各年齡層普遍「哈日」的傳統,寶塚這一趟台北行,鬧熱滾滾,卻少了激盪,許多常來國家劇院的觀眾買不到票,也未引起台灣藝文界或文創業的討論,是美中不足之處。
  寶塚的經營姿態向來很高,第一手的資料、數據皆是內部機密,外人無從得知,要瞭解寶塚營運情形,只能透過周邊產品或其公布的資訊,更重要的,必須親臨寶塚劇場。對台灣人而言,從未使用「文化創意產業」口號的寶塚,應該是喜歡談文創的政府部門、表演團體,最需參考的範例。(作者為台北藝術大學教授)
  回應
“舞台布景豪華依舊”的寶塚歌舞團的表演,和好萊塢或百老匯的歌舞相比,
頂多二流,應是三流.
沒看過她們表演的網友,可以在 Youtube 上找來看,例如﹕.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GPgpt7IOk0
生硬的舞步,呆滯的表演,無趣的音樂,更別談甚麼藝術創意了
紐約時報的 S. Holden 對寶塚在美國的演出做出惡評,摘幾個評語
silly but also jarring (不但愚蠢,而且不協調)
odd, sometimes monotonous cross-cultural hybrid (古怪,有時只是單調的跨文化混合)
hodgepodge (大雜燴)
imitation (傲模)
absence of sharp sexual differentiation (缺乏尖銳的男女性別對比)
children's pageant (像兒童盛會).
等等 .
東亞在這方面的藝術水準(包括春晚),還差老美一大截(楨:崇美之評!)
2013-05-08 10:07:46
阿楨
歌劇:表演藝術8

世界十大歌劇

世界十大歌劇包括《浮士德》《鄉村騎士》《卡門》《圖蘭朵》《阿依達》《茶花女》《弄臣》《托斯卡》《奧賽羅》《蝴蝶夫人》和《藝術家的生涯》。但另外有些排名也將羅西尼的《塞維利亞的理髮師》和莫扎特的《魔笛》《費加羅的婚禮》排在十大歌劇當中。

世界十大歌劇院
美聲唱法

美聲唱法產生於17世紀義大利的一種演唱風格。以音色優美,富於變化;聲部區分嚴格,重視音區的和諧統一;發聲方法科學,音量的可塑性大;氣聲一致,音與音的連接平滑勻淨為其特點。這種演唱風格對全世界有很大影響。現在所說的美聲唱法是以傳統歐洲聲樂技術、尤其是以義大利聲樂技術為主體的演唱風格。在文藝復興思潮的影響下,逐漸產生了歌劇,美聲唱法也逐漸完善。

民族唱法

民族唱法是由中國各族人民按照自己的習慣和愛好,創造和發展起來的歌唱藝術的一種唱法。民族唱法包括中國的戲曲唱法、說唱唱法、民間歌曲唱法和民族新唱法等四種唱法。在風格處理上北方民歌要豪放悍獷一些的特點,南方民歌則要委婉靈巧的特點,高原山區民歌要高亢嘹亮一些,平原地區民歌要舒展自如一些。
………
http://mypaper.pchome.com.tw/souj/post/1329206526
2014-08-04 08:28:23
圖博館
上海歌舞團舞劇《朱鹮》舉行全球百場演出紀念專場

2015-12-14晚,上海歌舞團原創舞劇《朱鹮》再度亮相上海大劇院,舉行了第100場演出。此前,該劇在中國國內和日本巡演近百場,而“朱鹮”的生命歷程才剛剛開始。
誕生 四年一劍
世博會的靈感火花,點燃了《朱鹮》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環保主題。舞劇緣起於上海世博,在日本館前,上海歌舞團團長、國家一級導演陳飛華被朱鹮優雅的姿態所感動,“涉”“棲”“翔”的動作,幻化成舞蹈演員曼妙的舞姿。
把朱鹮搬上舞台的想法,在他的心中萌芽了,揮之不去。但是僅僅呈現朱鹮美,那隻是表象的藝術,還需賦予更多內涵。帶著這樣的目標,陳飛華與志同道合的羅懷臻、佟睿睿等核心主創成員一起,深入了解朱鹮的一切:“人類在拯救朱鹮過程中跨越國界、跨越民族的攜手合作很感人,這個話題和當下的環保理念息息相關。所以《朱鹮》這個舞劇的創作初衷,就是傳遞真善美,傳遞積極向上的價值觀,以及人與自然和平共處的理念。”
3年時間裡,主創成員召開了20多次研討會,數易構思,最終在2013年10月通過了舞劇的整體架構、動作設計、音樂作曲、舞美設計方案,啟動創排。半年後,《朱鹮》在上海東方藝術中心彩排演出3場,正式登上舞台。
演出 多達百場
2014年10月,舞劇《朱鹮》由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組派,應邀赴日本開啟全球首演。此後十幾個月裡,東京、名古屋、大阪等日本全國30餘個縣、市,以及中國北京、海口、上海、西安、成都、南通、煙台、杭州、中山、廣州、長沙、張家港等數十座城市,均留下了《朱鹮》美麗的舞姿,演出近百場,觀眾達25萬人次。
日本著名戲劇評論家瀨川昌久對於《朱鹮》的選材以及表演技巧都大加讚賞,並在《舞台報》上發表了專題藝評。幸福、祥和的農耕田園生活畫卷,靈動婀娜、神態優雅的朱鹮之舞,婉約、美好的人鹮戀,壓抑、悲戚的“朱鹮之死”,人類反思後的朱鹮復甦……一幅幅唯美恬靜的畫面,伴隨著悠揚的音樂,贏得觀眾好評。
中國舞協主席馮雙白對其主題選材尤其讚賞,“《朱鹮》關注環保,探尋人與自然、人與動物的關係,有著征服觀眾的力量,超越了國界,這就是藝術的偉大之處。”
2017-08-11 10:37:25
圖博館
未來 路還很長
歐美地區的主流演出商已來商洽引進《朱鹮》。該劇的演出日程已排到了2017年,為賀百場慶典,韓國、日本以及香港地區的演出商親臨上海,帶來了該劇2016年赴韓國和香港地區巡演,以及2017年再赴日本全國巡演之協議。與此同時,國內各省市、片區的演出商也是紛至沓來,簽訂《朱鹮》國內巡演協議。“一部藝術作品,除了對藝術的堅守和擔當之外,應該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良好地統一起來。”上海歌舞團團長陳飛華說。
該舞劇分為古代和現代兩幕。第一幕描述由朱潔靜飾演的朱鹮以仙女姿態降臨人間,與王佳俊飾演的鄉村青年相遇,青年被朱鹮之美所吸引,兩人共墜愛河。第二幕來到高樓大廈林立的現代,朱鹮再次遇見變成了攝影師的青年。兩人置身自然環境受到破壞、朱鹮一族幾近絕種的殘酷現實,再次展開戀情。
值得一提的是,該舞劇的舞蹈動作在中國的傳統舞蹈中,糅合了芭蕾舞與當代舞等元素,可謂別具一格。演員舞蹈婀娜多姿、優雅絕倫,加上服裝與舞蹈的配合,將朱鹮的形態展現得栩栩如生、活靈活現。精湛的演技,大受觀眾好評。
2017-08-11 10:37:52
圖博館
中國歌舞團

中國歌舞團(原名中央歌舞團),她是在共和國領袖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偉人的倡導和親切關懷下於1952年12月建立的。中國歌舞團人才濟濟,既有周巍峙、戴愛蓮、霍希楊、金明、谷建芬、劉秉義等老一輩藝術家,也有像陳維亞、王佑貴、付笛聲、任靜、崔京浩、湯燦、祖海等層出不窮的中青年新秀。業務機構有:聲樂管理中心、舞蹈團、民樂團、輕音樂團、舞美工程部、創編室和第一分團和東莞分團。

中國歌劇舞劇院

中國歌劇舞劇院是隸屬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的國家級劇院。劇院集多種藝術門類於一身,擁有歌劇團、舞劇團、民族樂團、管弦樂團、創作室及一個完整的舞台美術製作部。
中國歌劇舞劇院秉承繼承與創新的理念,近年來創排了歌劇《紅河谷》、舞劇《孔子》、情景歌舞《四季情韻》、《天邊的祝福》、《一路風情嘉年華》等一批舞台藝術精品力作。劇院多次應邀赴歐、美、亞、非、大洋洲的許多國家出訪演出,促進了國際文化交流,增進了中國與世界各國人民之間的了解和友誼。

北京舞蹈學院

1954年9月6日成立。被譽為「舞蹈家搖籃」的北京舞蹈學院是中國規模最大的舞蹈教育的最高學府,世界知名的舞蹈院校。中央芭蕾舞團和東方歌舞團的前身都誕生在此。該校和北京電影學院、中央戲劇學院、上海戲劇學院、中國人民解放軍藝術學院是中國五大培養演藝人材的學校。

北京現代舞團

1995年12月7日在北京市文化局領導下成立的北京現代舞團,以推動本土藝術發展,在尊重和延續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創造當代藝術作品為己任,十餘年間已經成為在國內外聲名卓著的重要藝術團體。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BccdF8xLFyLm7cXp52CfpA

中國舞-維基百科

中國舞是指中國傳統的舞蹈。在五千年以前,就已經在中國出現了原始舞蹈。現在主要分為古典舞、民間舞兩大類。分為古典舞和民俗舞。古典舞又可分為雅舞和雜舞,雅舞用於國家大祭,是禮儀用舞。雜舞則是用作娛樂。
2017-08-11 11:33:42
圖博館
中國舞的歷史
中國有著悠久和燦爛的舞蹈歷史和文化,對於中國舞蹈的歷史而言,不論在歷史文物,文字史料到戲曲的具體表演形式中,都有大量的記載和遺存,在中國舞蹈史書中就係統地論述了從原始舞蹈 “舞”的起源,到歷代舞蹈的表演形式、舞目、功能、思想內容等。
  中國古典舞有著極為悠久的歷史。它的淵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宮廷舞蹈或更為遙遠時代的民間舞蹈。至周代開始,到漢、兩晉乃至唐代五代宮廷設立專門的樂舞機構,集中和培養專業樂舞人員,並對流行於民間自娛性舞蹈和宗教舞蹈乃至外邦舞蹈進行了整理、研究、加工和發展,形成了宮廷舞蹈。其中如周代的《六代舞》(包括《雲門》、《咸池》、《大韶》、《大夏》、《大菠》、《大武》六個樂舞),唐代的《九部樂》、《十部樂》、《坐部伎》、《樂部伎》、《大曲》等,異彩紛呈,各領風騷。中國宮廷舞蹈,是歷代統治者愉悅享樂、歌功頌德的一種重要工具,以女樂為主。由於宮廷舞蹈以統治者的審美情趣而創作,其一部分作品不可避免地存在著風格上的綺糜、內容上的消極;但大部分還是多由藝人們在中國民間舞蹈基礎上創作出來的,所以不乏中國傳統藝術的精美之處。宋元之後,由於戰亂頻繁,文化受到破壞,舞蹈的發展也受到影響,漢唐時代的許多著名舞蹈競相失傳了。在傳統舞蹈
  基礎上形成的宋代舞蹈,以戲曲的形成和發展逐步代替了歌舞藝術。元代,宮廷樂舞與民間歌舞,乃至“白戲”、“滑稽戲”、“角抵戲”等相結合,逐漸形成了戲曲藝術形式。戲曲藝術要求唱、念、做、打相結合,具有舞蹈、音樂、美術、雜技、文學、說白等多種因素,是一種綜合性的藝術形式。戲曲中的舞蹈,含有中國傳統舞蹈的精華,它根據人物情節需要,吸收了某些生活動作,並加以改造,加強和豐富了舞蹈的表現力。元、明、清三代以後,社會矛盾相對複雜,複雜的社會生活提供了許多素材,使舞蹈進一步得到發展。
2017-08-11 11:34:12
圖博館
新中國成立以後,五十年代初期,舞蹈工作者為發展、創新民族舞蹈藝術,從蘊藏豐富的中國戲曲表演中提取舞蹈素材,借鑒中華武術進行了研究、整理、提煉,並參考芭蕾訓練方法等,建立起一套中國古典舞教材。同時,編排演出了《寶蓮燈》、《小刀會》、《春江花月夜》等一系列具有中國古典舞風格的舞劇和舞蹈。伴隨八十年代的開放政策,中國古典舞也不斷地發生了變化,開始從外形到內蘊地向新空間拓展。一方面,舞蹈家們突破了僅僅局限於研究戲曲舞蹈的範疇,涉足到古代的石窟壁畫以及各種出土文物中的舞蹈形象的資料之中,從而整理和創作出許多別具一格的
  特點
中國舞能說是以中華幾千年來的文化精髓而誕生的。表現的手法主要是「手、眼、身、法」「形、神、勁、律」,「圓、擰、傾、曲」。圓則以東方的『圓為美』哲學為主流,即為不管是立的圓、平的、八字的圓,都圍繞在舞蹈當中;擰則包含身體上的擰動;傾就是身體上的傾斜;曲從中國考古出土的文物中來看,歷朝歷代的舞蹈相當喜用身體曲線的格式,例如三道彎、翹袖折腰等。
  中國舞蹈有「欲右先左、欲左先右、欲上先下、欲下先上」的法則,都締造中國舞蹈不同的韻律與美感。舞蹈者必須掌握剛柔並濟、虛實相生才能展現中國舞蹈精髓,形成了中國舞的獨特之處。它與中國其它的藝術有著內在相同之處:對比或相生相剋的表現手法;取自民間對神佛的敬仰。舞蹈中,始終貫穿著「靜中有動、動中有靜」,或「逢沖必靠、欲左先右、逢開必合、欲前先後」等對比的手法,好似中國的園林藝術,始終有著「小中見大、大中見微」、「曲徑通幽」、「別有洞天」的做法。
  中國舞共有「身韻」、「身法」、「技巧」三大元素。中國舞的「技巧」,以跳、翻、轉等諸多高難度動作,起初是將武術、戰場搏擊等方法延伸運用至宮廷舞蹈,「武為主、文為輔」,而歷經各種表演形式與歷朝歷代的演變而逐漸「文」化,即形成中國舞的「技巧」。「身韻」是指文化承傳所形成的特有民族韻味,強調內涵的氣韻、呼吸、意念、神韻以及內心情感。比如以「三圓」運動為基礎的運動路線、以腰為軸的「提、沈、沖、靠、含、腆、移、旁提」等等,這些基本元素賦予中國古典舞豐富的表現力及可塑性,能深度刻畫動作以及內心情感。並以形、勁、神、律諸要素來表現,達到「形神兼備、內外統一、身心並用」「以神領形、以形傳神」。
2017-08-11 11:36:16
圖博館
「形未動,神先領,形已止,神不止」恰恰表述了「身法」(形、勁、律)與「神韻」,所以訓練「身法」與陶冶「神韻」的方法統稱為「身韻」,是中國古典舞的藝術靈魂所在。「神韻」是依託「身法」,即身體外部的技法,表達了整個舞蹈的含義。而在佛教傳入中國後,佛法開講,天女散花等妙境也一次次的通過故事及雕塑、繪畫得以在世間廣泛流傳。敦煌石窟中飛天凌空飛舞的壁畫,靈動傳神;吳道子「天衣飛動」畫境,如有神助。天人之姿,天人之舞,也成了中國舞蹈的至境。
  這樣的表現手法,與中國畫的表現非常相似。強調內涵、寓意,無論那種畫風,都以內在的表現內容為根本。所以,畫家本人內在的氣質、道德修養、心底境界等等,人性特點本身,制約著畫本身的表現力。舞蹈者本身的素養、心態的純潔、心底的善良、境界的位置,直接影響著舞蹈本身的感染力。
  中國古典舞和芭蕾舞的比較 - 神韻藝術團
中國古典舞講究「身韻」、「身法」、「技巧」,俱有豐富的表現力,經過五千年的錘鍊,發展成為世界上最完整的舞蹈體系之一。
近些年來,人們所看到的中國大陸的演出團體所表演的舞蹈,大多不是純正的中國古典舞,其中混雜了芭蕾舞、現代舞和爵士舞,並加上過分渲染或浮誇的音響燈效,使觀眾得不到高雅平和的藝術享受(?)。
2006年,神韻藝術團在紐約成立,其宗旨是復興真正的傳統文化,這其中也包括復興純正的中國古典舞。在不到十年間,神韻藝術團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人們對於中國傳統藝術有了嶄新的認知。
2017-08-11 11:37:07
阿楨
不敵疫情衝擊 百老匯音樂劇「歌劇魅影」明年下檔 2022/09/18

受COVID-19疫情衝擊,紐約百老匯史上最長壽音樂劇歌劇魅影(35年演出1萬3925場)將於2023年2月永久停演。
  相關新聞
2021年全台表演藝術產業票房收入較疫情前的2019年減少33%。
受疫情影響,好萊塢電影2020年北美票房下降80%,全球下降71%。
2020年全台票房已跌剩4成 好萊塢強片大撤退,戲院恐直接關門大吉。
2022-09-18 08:56:09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