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7-01-30 08:14:22| 人氣2,829|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坎特伯雷故事》

推薦 3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讀過大陸黃杲炘譯的《坎特伯雷故事》(貓頭鷹,2001)才知喬叟的原著是以詩而非散文來寫。

原來如此,那王驥在志文版《坎特伯雷故事集》(1978)<代譯序>的以下所言就太為自己的散文體翻譯找拖詞了:

「喬叟是一個小說家的成分,大於詩人的成分。在中古時代,小說都是用韻文寫的。當時以韻文寫作的人都稱為詩人,但如果以今日的觀點而言,喬叟是應該屬於的小說家。」(p.4)

還是用散文來譯比較能達意也省篇幅(王譯才三百五十多頁,黃譯則九百多頁)。

那可不!黃杲炘在<譯者前言>:「証明譯詩不僅應當(也可行)在內容上(形式格律上亦然)忠實於原作(《坎特伯雷故事》)。」(p.15)並因此譯獲得大陸第四屆優秀外國文學圖書一等獎。

我沒比對過譯詩和原詩,不敢質疑專家學者的認可,但我比較了王譯與黃譯,詩體的確可譯出原詩的小說敘述。

這沒啥!喬叟不只喜讀薄伽丘的《十日談》,還曾多次銜命前往歐洲大陸進行外交活動,到過的國家包括法國和義大利,特別是在義大利的熱那亞與佛羅倫 薩逗留的時間較長,這使他深受義大利文學的影響。

難怪《坎特伯雷故事》以下的敘事結構會類似《十日談》:

「在此書的“總引”中介紹了這次“故事會”的緣起。那是在四月的一個傍晚,喬叟見到一隊騎馬的朝聖者來泰巴旅店投宿,這些將要前往坎特伯雷的人共有二十九名,他們有男有女,各人的身份、地位、職業不同,除了沒有最顯赫的皇親國戚和最貧困卑賤的人以外,其他三教九流的人物幾乎應有盡有,包括騎士、扈從、跟 班、修女院院長、修女、修女院教士、修道士、托缽修士、商人、牛津學士、律師、平民地主、縫紉用品商、木匠、織工、染坊主、織毯匠、廚師、海員、醫生、有手藝的巴思婦人、堂區長、莊稼漢、磨坊主、伙房採購、管家、教會差役和賣贖罪券的人。」

也難怪義大利導演帕索裏尼會拍《十日談》與《坎特伯雷故事》,二者在題材、結構上有相似之處。

「電影也同時強調了性愛作為反抗宗教束縛、爭取人性自由的武器。」有人評道:「影片與原著一樣以眾多獨立的小故事構成,雖然保留了原來故事的粗俗,但卻丟失了原著的風趣和樂天精神,剩下的多半是導演的變態大展覽,被認為是“生命三部曲”中最大膽露骨的一部。帕索裏尼還親自扮演喬叟。」
此評相互矛盾,旣然帕索裏尼的電影風格在於「強調了性愛作為反抗宗教束縛、爭取人性自由的武器。」又怎能表現「原著的風趣和樂天精神」呢?

章回小說似的《十日談》與《坎特伯雷故事》就能兼容並蓄!

大雜燴吧?還是眾聲喧譁?
 
 
坎特伯雷故事集
 
  喬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不是第一本短篇小說集,甚至讓一群人中每人講一個故事這種形式也不是什麽新主意。在蔔伽丘的《十日談》中就有十個人,爲了躲避1348年在佛羅倫薩肆虐的溫疫逃到城郊的莊園。他們就是通過講故事來消磨時間的。 《坎特伯雷故事集》中也有一群人,每個人講述一個故事。我們不僅對故事本身感興趣,而且對講述故事的人也感興趣。他們中的每個人都是真實的。喬叟在引言中把他們一一作了介紹。然後,我們又在故事中與他們相識。很快,我們就覺得對他們每個人都有所了解。
  《坎特伯雷故事集》是英國作家喬叟的小說。作品描寫一群香客聚集在倫敦一家小旅店裏,准備去坎特伯雷城朝聖。店主人建議香客們在往返途中各講兩個故事,看誰講的最好。故事集包括了23個故事,其中最精彩的故事有:騎士講的愛情悲劇故事、巴斯婦講的騎士的故事、賣贖罪券者講的勸世寓言故事、教士講的動物寓言故事、商人講的家庭糾紛的故事、農民講的感人的愛情和慷慨義氣行爲的故事。作品廣泛地反映了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英國社會生活,揭露了教會的腐敗、教士的貪婪和僞善,譴責了扼殺人性的禁欲主義,肯定了世俗的愛情生活。
  《坎特伯雷故事集》的藝術成就很高,遠遠超過了以前同時代的英國文學作品,是英國文學史上現實主義的第一部典範。作品將幽默和諷刺結合,喜劇色彩濃厚,其中大多數故事用雙韻詩體寫成,對後來的英國文學産生了影響。人物形象鮮明,語言生動活潑。喬叟用富有生命力的倫敦方言進行創作,也爲英國文學語言奠定了基礎。他首創的英雄雙韻體爲以後的英國詩人所廣泛采用,因而喬叟被譽爲“英國詩歌之父”。

  喬叟(約1343—1400) 英國詩人。倫敦酒商的兒子。十幾歲起進入宮廷當差。1359年隨愛德華三世的部隊遠征法國,被法軍俘虜,不久贖回。喬叟與宮廷往來密切,當過廷臣、關稅督察、肯特郡的治安法官、郡下議院議員。他曾因外交事務出使許多國家和地區,到過比利時、法國、意大利等國,有機會遇見薄伽丘與彼特拉克,這對他的文學創作産生了很大的影響。喬叟在庇護者失寵期間,被剝奪了官位和年金,經濟拮據。他曾寫過打油詩《致空囊》給剛登基的亨利四世,申訴自己的貧窮。1400年喬叟逝世,安葬在倫敦威斯敏特斯教堂的“詩人之角”。

  喬叟的詩歌創作分爲三個時期:

  ①法國影響時期(1359—1372):主要翻譯並仿效法國詩人的作品,創作了《悼公爵夫人》,用倫敦方言翻譯了法國中世紀長篇敘事詩《玫瑰傳奇》等。
  ②意大利影響時期(1372—1386):詩人接觸了資産階級人文主義的進步思想。這一時期的創作如《百鳥會議》、《特羅伊勒斯和克萊西德》、《好女人的故事》,反映了作者面向生活現實的創作態度和人文主義觀點。
  ③成熟時期(1386—1400):喬叟在這最後15年裏從事《坎特伯雷故事集》的創作。無論在內容和技巧上都達到他創作的頂峰。他首創的英雄雙韻體爲以後的英國詩人所廣泛采用,被譽爲“英國詩歌之父”。

  《坎特伯雷故事集》內容提要

  4月的一天,一群香客去坎特伯雷朝聖,投宿在泰巴旅店。次日,店主、香客與在此住宿的作者一起出發。店主提議在去坎特伯雷的路上每人講兩個故事,回來時再講兩個,被大家公認爲最佳的講故事者可以在回來時白吃一頓豐盛的晚餐。喬叟只完成計劃中120個故事中的24個(包括兩個未完成的),其中22個爲詩體,兩個散文體。每個故事前均有開場語,全書有一個總序。作者用這種方式把各個零散故事連成一體。

  《坎特伯雷故事集》有幾點值得注意:

  一、它展現了廣闊的社會畫面。香客來自社會各個階層:騎士、僧侶、學者、律師、商人、手工業者、自耕農、磨坊主等。
  二、它綜合采用了中世紀的各種文學體裁,有騎士傳奇、聖徒傳、布道文、寓言等。
  三、總序和開場白中對人物的描寫和故事本身饒有趣味,充滿幽默感。
  四、語言帶上了講述人自身的特征,每人所講的故事都體現出講述人的身份、趣味、愛好、職業和生活經驗。

  《坎特伯雷故事集》之女尼的教士的故事(梗概)

  公雞腔得克利與7只母雞住在一位克勤克儉的寡婦院子裏。一天淩晨,公雞從噩夢中驚醒。他夢見一只野獸潛伏在草叢裏伺機要咬死他。他最寵愛的母雞帕特立特譏笑他膽小如鼠,認爲男子漢大丈夫應該敢于蔑視一切,有膽有識,勸他不必把夢放在心上。可公雞舉了很多例子說明,人在遭惡運之前都曾在夢中得到預兆。比如:有兩人因找不到旅店,一人不得不投宿牛棚。夜裏,另一人兩次夢見宿牛棚的朋友向他求救。他未加理會。第三次做夢時,朋友告訴他自己已被貪圖金錢的馬夫謀害,懇請他第二天清早攔住一輛糞車,他的屍體就藏在糞車底層。事實果然證實了夢中的景象。後來謀殺者被揭露並受絞刑。又如:有兩人要乘船遠航,因爲風向不對,被迫耽誤一天。就在這天夜裏,其中一人夢中得到警告:第二天不要出海,否則會淹死。他的同伴聽後不以爲然,堅持動身。後來果然遇難。公雞說完這些可怕的事情,又自我寬慰了一番。等天一亮,他如平日一樣與母雞們覓食尋歡,早把昨夜的擔驚受怕抛在腦後。突然間,他發現躲在草叢裏的狐狸,不禁大驚失色。正要拔腿逃跑,狐狸叫住他,說自己是專門來欣賞公雞的歌聲的。一番奉承話說得公雞心花怒放。他剛擺好姿勢准備引吭高歌,狐狸沖上前咬住他的頸項,急步向窩奔去。母雞們慌亂的哭叫聲引來了寡婦和她的兩個女兒。衆人帶著棍棒協力追趕。公雞見狀,對狐狸耍了個花招,從他嘴裏掙紮出來,僥幸地逃脫了厄運。

  故事賞析

  這是一篇動物寓言。它以獨特的體裁和風趣幽默的語言吸引讀者,體現了《坎特伯雷故事集》的藝術特色。
  這篇寓言故事出自一位供奉神職的教士之口。故事講敘人旁征博引,在不長的篇幅中引用各類古籍、《聖經》和傳說中的典故達20余處之多,熨帖自然,引人入勝。故事除了按傳統的結構法在結尾點明寓意之外,還在講敘過程中見縫插針,不失時機地加入警句。例如,在轉述公雞所講的謀財害命的故事時,教士情不自禁說道:“啊,上帝,您是多麽聖明公正/謀殺盡管無人知曉,您會將它揭露/……盡管它藏上一年、兩年或三年/謀殺終會暴露……”這種布道式的語氣在文中隨處可見,成了鋪敘故事時一個不可或缺的構成因素,産生了獨特的藝術效果。讀者在欣賞故事的同時,可以從布道式的語氣中清楚地意識到講敘人的教士身份。這種個性化的語言恰恰是《坎特伯雷故事集》藝術魅力長存的關鍵之一。
  除去講述者個性分明外,故事也展示了作者駕馭語言的才能。公雞腔得克利驕傲自大、目空一切,儼然以一方之主的姿態昂首闊步,但又生性膽怯、疑神疑鬼。他喜歡別人對他阿諛奉承,容易受騙上當。他時而高談闊論,似乎能洞察一切;時而又嘮嘮叨叨,唯恐惡運臨頭;時而敏感,時而愚鈍。母雞帕特立特也頗具個性。她的言談風度仿佛是位備受寵愛的太太。話語尖刻鋒利,十分任性,但對自己的丈夫又是一往情深。通過富有個性的語言,作者活靈活現地展示了這一對性格迥異卻又趣味相投的公雞母雞的身影。
  《坎特伯雷故事集》的幽默譏諷的特色在此也得到了生動的體現。教士用學者的口吻講話,或者搬弄華麗的詞藻,或者一本正經地引經據典,講敘的卻僅僅是一個關于公雞、母雞、狐狸的動物故事,傳達的只是街頭巷尾的瑣聞。這種氣勢和內容的脫節,産生了一種幽默、滑稽的藝術效果。例如公雞趾高氣揚的神態在狐狸面前一掃而光;狐狸狡猾地誘使公雞上當,而自己又不免同樣被騙;公雞、母雞在言談中顯露出一副貴公子、貴夫人的氣派,而在行動中又難免現出家禽的本色。喬叟正是通過這種事物本質與表象、內容與形式之間的問離,巧妙地制造了籠罩全篇的幽默滑稽的喜劇氣氛。
  假如我們將這篇故事放在文藝複興曙光初露的大背景上觀照的話,不難發現無論是個性化的語言還是喜劇式的效果都被點染上了人文主義的思想光彩。“妙相莊嚴”的教士自然改不了他的職業習慣,而救人脫離苦海的布道卻蛻變爲插科打諢式的動物寓言;上帝、教義之類當然仍是教士念念不忘的法寶,而故事卻全然不顧宗教的莊嚴肅穆,透出一片人間的盎然情趣,歸結爲塵俗世界的生活格言:該睜眼時莫閉眼,該緘默時勿開口。
  這種重世俗、重現世的人文主義思想的流露也爲這篇風格瑰麗、意趣盎然的動物寓言添上了意味雋永的一筆。
  
【目錄】

  前言
  引言
  在泰巴德客棧
  騎士的故事
  派拉蒙和阿賽特
  學者的故事
  逆來順受的格麗西達
  巴斯太太的故事
  女人最大的欲望是什麽?
  赦罪僧的故事
  三個尋找‘死亡’的人
  自由農的故事
  三個承諾
  遊乞僧的故事
  教會差役和魔鬼
  女尼的教士的故事
  公雞羌得克立和狐狸
http://baike.baidu.com/view/418498.html?tp=1_11
 
坎特伯雷故事 The Canterbury Tales (1972 )
 
  ◎導演 皮埃爾?保羅?帕索裏尼 Pier Paolo Pasolini
  ◎主演 休.格裏菲斯(I) Hugh Griffith (I)
  勞拉.貝提 Laura Betti
  奈圖.戴沃裏 Ninetto Davoli
  佛朗哥.西提 Franco Citti
  約瑟芬.查普林 Josephine Chaplin
  艾倫.韋布 Alan Webb
  皮埃爾?保羅?帕索裏尼 Pier Paolo Pasolini
  ◎簡 介
  本片是帕索裏尼"生命三部曲"的第二部,取材于十四世紀英國詩人喬叟的同名詩體小說集。文學原著由23篇相對獨立的故事組成,在題材、結構上都與《十日談》有相似之處,同時又充滿英國人特有的嚴謹不失幽默的味道。帕索裏尼在選材時強調了性愛作爲反抗宗教束縛、爭取人性自由的武器,延續了電影《十日談》中的創作風格,從而也是本片成爲"色情三部曲"中最爲膽大露骨的一部。
  影片評價 :
  猥瑣,非常的猥瑣。在這部影片中,帕索裏尼描述的幾乎都是難以被道德家認可的傷風敗俗的故事。更有甚者是他的表現手法,大量關于“屁”的故事充斥了銀幕,甚至直接讓地獄中撒旦“放”出無數的教士,其鄙俗讓人爲之側目掩鼻。
  在去往宗教聖地坎特伯雷途中的旅店裏,一個老人招呼同行的人們分別講個故事,以打發寂寞的旅途,喬叟在旁邊用心記錄著這些來自各地的故事。
  一個老城主,忽然一天想要找個年輕女子正式結婚。很快他就發現城堡門口的阿玫(MAY),于是老頭迫不及待地舉行婚禮、迫不及待地開始洞房。老頭每天把阿玫關在花園裏,只有他自己掌握著鑰匙,但還是擋不住阿玫和另一個年輕的小夥子互通情書。一天,老頭突然瞎了,他更加小心地看管著阿玫。在花園裏,阿玫慌稱要吃桑椹,爬到樹上和情人偷情。忽然,老頭恢複了視力,小夥子趕忙跑掉,阿玫也巧言善辯地哄過了老頭的追問。
  一個相貌陰暗的男子偷看到兩對同性戀交歡,他向長官告發了他們。有錢的一個拿出賄賂被放過,沒錢的一個被判處火刑。在刑場上,這個男子一邊叫賣“烤餅”,一邊看著那個可憐人被火燒死。
  曠野上,一個收租人和這個男人結爲兄弟,這個男人告訴收租人,自己是魔鬼,收租人倒不以爲意——只要有好處他願意和任何人結盟。兩個人結伴而行,收租人敲詐了一個老婦人12便士,魔鬼露出欣賞的微笑。
  一個街邊小混混,每天不務正業,騙吃騙喝。他在一個婚禮上騙吃,和新娘眉來眼去,一起跳舞,被人扔出門去。第二天,他答應父母找個工作,卻拿著老板櫃臺裏的錢和人賭博,被老板趕走。晚上,他夢到和一大群裸女共同跳舞……
http://baike.baidu.com/view/354325.html?tp=0_11
 
帕索裏尼  
 
皮埃爾?保羅?帕索裏尼(Pier Paolo Pasolini,1922年3月5日-1975年11月2日),意大利作家、詩人、後新現實主義時代導演。他的父親是一名狂熱的法西斯軍官,母親是一位墨索裏尼的反對者,而他自己則一直堅稱是馬克思主義者。
  帕索裏尼曾參加意大利共産黨,1949年被意共以同性戀爲由將其開除。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應征入伍,後擔任中學教師。1950年代初任教于羅馬一所貧民窟學校,接觸到社會最陰暗的一面,這對他的人生觀以及以後的創作産生了巨大影響。在這期間他創作了反映羅馬貧民生活的小說《生活的年輕人》、《激動的生活》,也曾創作劇本,貝爾托魯奇的處女作《死神》就是特意請他寫的。1950年代末他寫了詩集《葛蘭西之燼》以及小說《暴力人生》使其位居當代最偉大的作家之列。之後他把主要精力投放在電影事業上,先後拍攝了如《俄狄浦斯王》、《美狄亞》、《愛與憤怒》、《十日談》及《薩羅》(又名《索多瑪120天》)等電影。
  他在《薩羅》公開上映前不久,在羅馬被人痛毆之後再以其轎車殘忍地輾斃。
  帕索裏尼,父親是一名法西斯軍官,母親是一位反墨索裏尼的敏感的農村婦女.
  他是戰後藝術界員著名的馬克思主義者,但意大利共産黨在1949年以同性戀爲由將他開除;他景仰神聖和主,但他14歲就放棄了天主教信仰並一生與教會公開對抗;以無産階級左攝自居的他在60年代末的學生運動中站到了警方一邊反對學生革命;他批評電視開創了一個享樂主義的時代,但是他在影片《定理》和《天方夜譚》中公開蓄意地表現色情;他的影片《軟奶酪》因瀆神而給他帶來了四個月的監禁;而兩年之後,他又以《馬太福音》一片獲天主教電影大獎;這位被稱爲“文質彬彬、具有深厚美學修養”、反對野蠻暴力的詩人、小說家卻拍攝了據色情作家、臭名昭著的薩德侯爵的小說改編的影片《薩羅》(索多瑪120天),在銀幕上展現了肮髒、血腥、不堪入目的場面(這部帕索裏尼絕筆之作在所有國家均被禁映);直到生命完結的前一天,他還在爲同性戀者的平等地位而疾呼,而他卻固執地視墮胎爲法西斯主義行爲…
  1975年11月2日,皮埃爾?保羅?帕索裏尼(PierPaoloPasolini)傷痕累累的屍體在羅馬郊外的海濱被人發現。他的生命結束于一次夜晚的尋歡,結束在一名17歲男妓的亂棒下。他的死留下諸多疑點,迄今仍是神秘的謎團,有人猜測這是有計劃的政治暗殺,有人哀歎這是一場藝術的殉難,文化的儀式。帕索裏尼曾希望自己的屍體上混合著白色的精液與殷紅的鮮血,竟然一語成讖。而此時,距離他完成電影《薩羅:索多瑪120天》(以下稱《薩羅》)僅僅數周,那部滲透著徹骨絕望的冰冷影片,似乎是他給世界留下的黑色遺囑,這巧合中傳遞的死亡訊息令人毛骨悚然。
  1975年11月1日,萬聖節和萬靈節之間的那個夜晚,意大利作家、“後新現實主義時代”的電影導演帕索裏尼在羅馬郊區被一個17歲的男妓用棍棒擊殺,時年53歲。這位毀譽參半的大師的猝然暴斃震動了歐洲文藝界:教士們在他屍骨末寒時便開始驅除他的“邪惡魂靈”,而他的朋友、學生和崇拜者們(其中包括薩特、貝爾托魯奇和羅蘭?巴特)則爲他舉行隆重的葬禮,尊奉他爲“聖—皮埃爾?保羅”。

  皮埃爾?保羅?帕索裏尼(PierPaoloPasolini)(1922-1975)意大利人。作家,詩人,“後新現實主義時代”導演。
  帕索裏尼的父親是一名狂熱的法西斯軍官,母親是一位墨索裏尼的反對者,而他自己則一直堅稱是馬克思主義者。曾參加意共,49年被意共以同性戀理由將其開除。
  二戰時應征入伍,後擔任中學教師。50年代初任教于羅馬一所貧民窟學校,接觸到社會最陰暗的一面,這對他的人生觀以及以後的創作産生了巨大影響。在這期間他創作了反映羅馬貧民生活的小說《生活的年輕人》《激動的生活》,也曾創作劇本,貝爾托魯奇的處女作《死神》就是特意請他寫的。
  50年代末他寫了詩集《葛蘭西之燼》以及小說《暴力人生》使其位居當代最偉大的作家之列。之後他把主要精力投放在電影事業上,先後拍攝了如《俄狄浦斯王》《美狄亞》《愛與憤怒》《十日談》《薩羅》(又名《索多瑪120天》等偉大的電影。
  帕索裏尼的第一部獨立作品是《乞丐》,第二部爲《羅馬媽媽》;他拍攝的影片《軟奶酪》只放映了一次即被永遠禁映,因電影文學作品內容不良被起訴三十余次。帕索裏尼一生是一個矛盾的集中點,他景仰神聖信奉上帝,但是14歲就放棄了天主教信仰一生與教會對抗;曾在《軟奶酪》一片中對耶穌進行嘲諷而因“瀆神罪”被監禁,又因《馬太福音》一片獲天主教大獎;以無産階級左派自居卻于60年代末學生運動中支持警察反對學生革命;批評享樂主義卻在影片裏表現色情••••在當時的意大利有很多極度敵視他的人,也有很多的崇拜者,其中包括像薩特,貝爾托魯奇,羅蘭•巴特等人。
  帕索裏尼的目光始終是放在那些社會最陰暗的一面的,他電影裏表達的是對那些社會最底層的人們的關注和同情以及他對人性醜惡的無情鞭撻,在他的電影世界裏只有無窮的黑暗及無盡的絕望。他後期的作品,比如”生命三部曲“(〈十日談〉〈坎特伯雷故事集〉〈天方夜談〉),雖然采用了荒謬詼諧的手法,但是在黑色幽默的背後透露的是一種深入骨髓的冰冷和絕望,“更近似于一種大衆神話般的狂歡”。
  坦誠的說,帕索裏尼終其一生始終是一個合格而且堅定的無産階級革命者,雖然他的出身是典型的小資産階級。他對自己的出身一直耿耿于懷:“我同莫拉唯亞和貝爾特魯奇一樣,是小資産階級。也就是說,狗屎而已。”
  帕索裏尼的電影對性愛是直言不諱並且是完全赤裸的,我們甚至能在他的電影裏看到男性生殖器的全鏡頭特寫。在帕索裏尼看來,性愛是一種對不滿現實的抗爭,是對現代資本主義強加在人民身上的物化和異化統治的反抗手段,正如王小波在其作品裏以荒謬的性愛對抗整個社會的滑稽一般。"身體始終具有革命性,因爲它代表了不能被編碼的本質”。
  1975年,帕索裏尼完成了他電影作品中最爲偉大和警世駭俗的一部《薩羅》(《索多瑪120天》),同時也是他生命最後的絕唱。故事改編自法國色情作家薩德的小說,采用但丁神曲式的敘事結構,直面人性中最陰暗絕望也是最爲人所諱言的一面。影片充滿暴力色情,強奸,虐待比比皆是,甚至出現極度扭曲的吃屎雞奸亂倫等爲世人噤若寒蟬的場面。影片一出來就震驚了整個影壇,在所有的國家被禁,但這並不妨礙它成爲彪炳影史的偉大作品。有人稱其爲:“一部不可不看,卻不可再看的電影。”在這部影片出來不久的萬靈節前夕,帕索裏尼傷痕累累的屍體在羅馬郊區被人發現,死因不明,據說是被一個17歲的男妓拿棒子活活打死,但是有一點毫無疑問:他成爲電影史上第一個爲電影藝術所獻身的偉大人物。
  終帕索裏尼一生,他始終是在對人性的懷疑中搖擺著和在信仰中無比堅定著的。他渴望激情,同時充滿絕望;他鼓吹革命,同時擯棄一切真理;他推崇弗洛伊德,同時信仰馬克思。他就這樣在自己的世界裏不停豎立信念,然後又親自否定它,在人性的邊緣不停呐喊和超越。相信當後來的人們想起這個世界上曾經存在過這麽一個異端份子的同時,他們也會想起這個異端份子曾經在人性方面所努力過和呐喊過的一切。而當我們回頭去重新注視帕索裏尼在文學和電影領域所取得的成就時,可以毫不誇張的這麽講:天才是什麽?天才就是帕索裏尼。

  作爲導演的電影作品(數量:24)

  索多瑪120天/所多瑪的120天/所多姆120天/薩羅,索多瑪120天 Salò o le 120 giornate di Sodoma ------- (1975)
  一千零一夜/天方夜譚/阿拉伯神女 Fiore delle mille e una notte, Il ------- (1974)
  Pasolini e... la forma della città ------- (1974)
  坎特伯利故事集/坎特培雷故事集/中古風月情 Racconti di Canterbury, I ------- (1972)
  十日談/中古浮世繪 Decameron, Il ------- (1971)
  Appunti per un'Orestiade africana ------- (1970)
  Appunti per un romanzo dell'immondezza ------- (1970)
  豬圈/豬欄 Porcile ------- (1969)
  美狄亞/米迪亞 Medea ------- (1969)
  福音書/愛與怒 Amore e rabbia ------- (1969)
  Capriccio all'italiana ------- (1968)
  Appunti per un film sull'india ------- (1968)
  定理 Teorema ------- (1968)
  伊底帕斯王 Edipo re ------- (1967)
  瘧 Streghe, Le ------- (1967)
  大鳥和小鳥/鷹與麻雀 Uccellacci e uccellini ------- (1966)
  Sopralluoghi in Palestina per il vangelo secondo Matteo ------- (1965)
  愛的集會/幽會百科/愛情百科 Comizi d'amore ------- (1965)
  Mura di Sana, Le ------- (1964)
  馬太福音 Vangelo secondo Matteo, Il ------- (1964)
  軟奶酪/羅高柏葛 Ro.Go.Pa.G. ------- (1963)
  Rabbia, La ------- (1963)
  羅馬媽媽 Mamma Roma ------- (1962)
  寄生蟲/乞丐 Accattone ------- (1961)
  作爲演員的電影作品(數量:18)Pasolini prossimo nostro ------- (2006)
  Bernardo Bertolucci: A cosa serve il cinema? ------- (2002)
  Pier Paolo Pasolini e la ragione di un sogno ------- (2001)
  Salò Documentary ------- (2001)
  A futura memoria: Pier Paolo Pasolini ------- (1986)
  Wie de Waarheid Zegt Moet Dood ------- (1981)
  Io sono Anna Magnani ------- (1979)
  坎特伯利故事集/坎特培雷故事集/中古風月情 Racconti di Canterbury, I ------- (1972)
  十日談/中古浮世繪 Decameron, Il ------- (1971)
  Pier Paolo Pasolini: A Film Maker's Life ------- (1971)
  Appunti per un'Orestiade africana ------- (1970)
  Appunti per un film sull'india ------- (1968)
  Requiescant ------- (1967)
  伊底帕斯王 Edipo re ------- (1967)
  Sopralluoghi in Palestina per il vangelo secondo Matteo ------- (1965)
  愛的集會/幽會百科/愛情百科 Comizi d'amore ------- (1965)
  Mura di Sana, Le ------- (1964)
  Gobbo, Il ------- (1960)
  作爲編劇的電影作品(數量:40) Yesu ------- (1998)
  Bassin de J.W., Le ------- (1997)
  Intesa, L' ------- (1995)
  索多瑪120天/所多瑪的120天/所多姆120天/薩羅,索多瑪120天 Salò o le 120 giornate di Sodoma ------- (1975)
  一千零一夜/天方夜譚/阿拉伯神女 Fiore delle mille e una notte, Il ------- (1974)
  Pasolini e... la forma della città ------- (1974)
  Storie scellerate ------- (1973)
  坎特伯利故事集/坎特培雷故事集/中古風月情 Racconti di Canterbury, I ------- (1972)
  十日談/中古浮世繪 Decameron, Il ------- (1971)
  Ostia ------- (1970)
  Appunti per un'Orestiade africana ------- (1970)
  福音書/愛與怒 Amore e rabbia ------- (1969)
  豬圈/豬欄 Porcile ------- (1969)
  美狄亞/米迪亞 Medea ------- (1969)
  定理 Teorema ------- (1968)
  Capriccio all'italiana ------- (1968)
  瘧 Streghe, Le ------- (1967)
  大鳥和小鳥/鷹與麻雀 Uccellacci e uccellini ------- (1966)
  愛的集會/幽會百科/愛情百科 Comizi d'amore ------- (1965)
  Sopralluoghi in Palestina per il vangelo secondo Matteo ------- (1965)
  馬太福音 Vangelo secondo Matteo, Il ------- (1964)
  Rabbia, La ------- (1963)
  軟奶酪/羅高柏葛 Ro.Go.Pa.G. ------- (1963)
  死神 Commare secca, La ------- (1962)
  羅馬媽媽 Mamma Roma ------- (1962)
  Vita violenta, Una ------- (1962)
  Ragazza in vetrina, La ------- (1961)
  寄生蟲/乞丐 Accattone ------- (1961)
  Milano nera ------- (1961)
  Giornata balorda, La ------- (1961)
  Lunga notte del '43, La ------- (1960)
  甜蜜的生活/露滴牡丹開 Dolce vita, La ------- (1960)
  伊爾貝爾的安托尼奧 Bell'Antonio, Il ------- (1960)
  Notte brava, La ------- (1959)
  Morte di un amico ------- (1959)
  Giovani mariti ------- (1958)
  Marisa la civetta ------- (1957)
  卡比利亞之夜/花街春夢 Notti di Cabiria, Le ------- (1957)
  河娘淚 Donna del fiume, La ------- (1955)
  Prigioniero della montagna ------- (1955)
  作爲攝像師的電影作品(數量:1)伊底帕斯王 Edipo re ------- (1967)
  作爲電影剪輯的電影作品(數量:1)Rabbia, La ------- (1963)
  作爲其他職員的電影作品(數量:3)坎特伯利故事集/坎特培雷故事集/中古風月情 Racconti di Canterbury, I ------- (1972)
  Ostia ------- (1970)
  美狄亞/米迪亞 Medea ------- (1969)   
個人小傳

  生于意大利博羅尼亞的貧民窟,父親是來自拉文納的沒落貴族,母親則是農家女,由于家族血緣的複雜關系,皮爾?保羅?帕索裏尼一家幾乎包有亞平寧半島所有的族群,而他也認爲自己的家庭是典型的意大利家庭。因爲父親的工作關系,他小時候輾轉各地。
  大學時讀文學系,在19歲的時候,他就已經出版了自己的詩集。如《格倫姆西的遺骸》和《我們這時代的宗教》等,很快就在文壇上以詩人成名。
  其後寫了《生活的青年人》和《激動的生活》等描寫羅馬貧民生活的小說,是當時相當受人注目的新進作家,他的小說和詩集中較常使用方言,而這卻是當時執政的法西斯政權所不容的。他的小說比較重視視覺和映像,因此受到電影制片人的賞識,一般電影導演紛紛請他寫劇本。
  他第一部電影劇本是馬裏奧蘇狄特導演,索菲亞.羅蘭主演的《河娘淚》(LaDonnadelfiume,1954),以後相繼寫了許多名導演導演的一級劇本,也因此與電影界産生了深厚的關系。
  1961年他導演了第一部片子《寄生蟲》(Accattone,1961),承繼了意大利新寫實主義電影的風格,真實地呈現了羅馬的邊緣陰暗面,映像構成極爲出色,在威尼斯影展上獲得了熱烈的贊賞。接著又導演了一部描寫私娼的電影《Laviamociilcervello,1962》,較之前作更是成功,在1962年的威尼斯影展中獲得意大利電影俱樂部聯盟獎,但是因爲題材尖銳,風格獨立,被保守勢力認爲是褻瀆神明,以至于當局將他逮捕並缺席審判。1964年的《馬太福音》(TheGospelAccordingtoSt.Matthew,1964)以現實主義風格講述了這個廣爲流傳的聖經故事,雖然手法一如繼往的狂放,但這部影片卻被認爲是最忠于基督精神的宗教影片而獲是廣泛認可,它也獲得威尼斯影展審查員特別獎並獲得1967年三項奧斯卡提名。
  基于自身文學的素養,他的作品也習慣于向古典名著,特別是一些民間故事的寓言取經,比如《十日談》(TheDecameron,1970),《坎特伯雷故事》(CanterburyTales,1971)等,在這些影片中,他通常采用自然光線,以及非職業演員來演繹作品,雖然片中性愛暴力場面露骨,但由于寓意深遠,影像出色,又合乎七十年代的反叛精神,《坎特伯雷故事》(CanterburyTales,1971)獲得了1972年的第二十二屆柏林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熊獎。
  而他最爲震驚世人的作品是1974年的《索多瑪120天》 (Salo),這部寓意反法西斯的影片改編自18世紀備受爭議的法國作家薩德的小說,講述了二戰末在納粹占領的意大利北部某城,四位高官以極其野蠻的方式性虐待和殘殺16位男女少年,而這一切還在專門請來的鋼琴師的伴奏下進行。影片一經播放可說是令人目瞪口呆,此片在包括意大利的許多國家都被禁映。
  影片完成不久,皮爾?保羅?帕索裏尼就離奇死亡,據報道是被曾和他有染的同性戀少年殺害,但很多人都認爲是由于皮爾?保羅?帕索裏尼深受馬克思主義及基督教義影響,他的影片也往往帶有極強的政治傾向而受到指責,因此包括意大利名導貝托魯齊在內都認爲他是因政治原因而被害的。
  皮埃?保羅?帕索裏尼(Pier Paolo Pasolini),1922年3月5日生于意大利波倫亞,1975年11月2日被一個青年殺害于羅馬附近的小城,意大利著名導演、編劇、同時也是劇作家、詩人、小說家和批評家。因他在作品中公開侮辱和褻瀆羅馬教廷而備受爭議,他的《馬太福音》(Il Vangelo secondo Matteo)曾獲1964年3項奧斯卡獎提名,《坎伯雷特故事集》(I racconti di Canterbury)于1972年獲得柏林電影節金熊獎,與羅西裏尼、費裏尼、安東尼奧尼並稱爲是意大利最有天才的四位導演。
  薩羅或索多瑪120天

  在1975年,帕索裏尼完成了自己最驚世駭俗的最後一部電影《索多瑪120天》(Salo o le 120 giornate di Sodoma , 1975),將法國最“臭名昭著”的性作家薩德侯爵的作品搬上銀幕。薩德侯爵在法國以致世界文學史上一向難登大雅之堂,他的作品以性風俗尤其是虐待狂的大肆描繪而著稱。現代學術界在研究虐待狂這一現象和病例時,就采用薩德的姓氏命名。該作者最著名、最遭非議的就是這部《索多瑪120天》(Salo o le 120 giornate di Sodoma , 1975)。帕索裏尼卻將之更進一步,將時代背景定在法西斯統治時期。導演的意圖是暴露虐殺者們的凶殘,但同時卻把注意力集中在對充滿病態的色欲和施虐淫者的殘忍這類畫面的描述方面,實在是驚人之作。有人稱這部影片是“一部不可不看,卻不可再看”的影片。
   1975年11月2日,帕索裏尼在羅馬郊區被一個17歲的同性戀少年殺害,原因不明,許多意大利電影人認爲這是政府指使的謀殺,但最後沒有定論。帕索裏尼始終在他的生命激情、性意識形態和政治兩極之間搖擺撕裂,一邊是美學、異教、隱逸,一邊是現實、大衆和革命;一邊是弗洛伊德,一邊是馬克思。他不斷地否定自身,超越自身,抛棄自身,直至死亡。
 
帕索裏尼之死

  1975年11月1日,萬聖節和萬靈節之間的那個夜晚,意大利作家、“後新現實主義時代”的電影導演帕索裏尼被發現倒斃在羅馬郊區一個沙灘上,他在羅馬郊區被一個17歲的男妓用棍棒擊殺,時年53歲。他身上有多處傷痕,頭部更被汽車碾過,死狀恐怖。他的死震驚了當時的電影界。事後警方拘捕了一名17歲的意大利少年皮諾?皮羅斯,他稱當時因爲被帕索裏尼性侵犯而自衛殺人。他被判入獄九年,服刑七年後出獄。在紀念活動中,皮羅斯聲稱:“我是被恐嚇的,他們還恐嚇了我的父母。但是那些人現在要麽死了,要麽已經老了,至少都80歲了,我什麽也不怕了。”皮羅斯曾在出獄後的一次電視訪問中聲稱自己無辜,還提到另外有三名男子涉案。
  由于帕索裏尼是公開的同性戀者,同時又是戰後藝術界最著名的馬克思主義者,遇害前一星期,他曾經提出,意大利的政府要員全都應該被送上法庭受審,因爲他們集體貪污腐敗。他的生前好友都相信他的死亡並不是一宗“桃色案件”,而是一次政治謀殺,很多人相信警方或特工參與了謀殺。
  這位毀譽參半的大師的猝然暴斃震動了歐洲文藝界:教士們在他屍骨末寒時便開始驅除他的“邪惡魂靈”,而他的朋友、學生和崇拜者們(其中包括薩特、貝爾托魯奇和羅蘭?巴特)則爲他舉行隆重的葬禮,尊奉他爲“聖—皮埃爾?保羅”。

  評價
  
  帕索裏尼不僅僅是一個電影導演,他還是著名的作家、詩人、政論家、語言學家,他是一個有多方面興趣愛好的藝術家,電影只是他涉及的一個方面。他不斷的從一種文藝形式轉向另一種形式。這種在創作活動上的無常性和多方的涉獵,也可解釋爲他在自己的世界觀和藝術觀的矛盾中試圖尋找解決的出路。帕索裏尼創作思想的矛盾特別明顯地表現于他最後的一部影片中,《薩羅,或索多瑪120天》(Salo o le 120 giornate di Sodoma , 1975)表面看來他是按照薩德的小說原來的結構拍攝的,但他把故事情節改爲發生在墨索裏尼統治的後期。
  縱觀帕索裏尼的一生,絕對稱得上是一個混亂躁動的巨大的矛盾綜合體:他的父親是一名法西斯軍官,母親是一位反墨索裏尼的敏感的農村婦女;他是戰後藝術界最著名的馬克思主義者,但意大利共産黨在1949年以同性戀爲由將他開除;他景仰神聖和主,但他14歲就放棄了天主教信仰並一生與教會公開對抗;以無産階級左派自居的他在60年代末的學生運動中站到了警方一邊反對學生革命;他批評電視開創了一個享樂主義的時代,但是他在影片《定理》(Teorema , 1968)和《一千零一夜》(Il Fiore delle Mille e una Notte , 1974)中公開蓄意地表現色情;他的影片《軟奶酪》(Ro.Go.Pa.G., 1962)因瀆神而給他帶來了四個月的監禁,而兩年之後,他又以《馬太福音》(Il Vangelo Secondo Matteo , 1964)一片獲天主教電影大獎;這位被稱爲“文質彬彬、具有深厚美學修養”、反對野蠻暴力的詩人、小說家卻拍攝了根據色情作家、臭名昭著的薩德侯爵的小說改編的影片《薩羅,或索多瑪120天》(Salo o le 120 giornate di Sodoma , 1975),在銀幕上展現了肮髒、血腥、不堪入目的場面(這部帕索裏尼絕筆之作在所有國家均被禁映);直到生命完結的前一天,他還在爲同性戀者的平等地位而疾呼,而他卻固執地視墮胎爲法西斯主義行爲……

  主要獲獎記錄

  1974年 因《一千零一夜》獲戛納電影節評審團大獎
  1972年 因《坎特伯雷故事》獲柏林電影節金熊獎
  1971年 因《十日談》獲柏林電影節銀柏林熊評審團特別獎
  1964年 因《馬太福音》獲威尼斯電影節評審團特別獎
  1964年 因《馬太福音》獲威尼斯電影節OCIC獎
  1958年 因Giovani mariti獲戛納電影節最佳劇本獎
 
 
 

台長: 阿楨
人氣(2,829) | 回應(1)| 推薦 (3)|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文學評論 |
此分類下一篇:《錫鼓》
此分類上一篇:《巨人傳》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