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百科網也敢自比為維基百科,你瞧瞧「人間孤兒」條對《人間孤兒》(遠流,1989)的八股介紹:
「編導汪其楣試圖在劇中拼湊台灣經驗…汪其楣希望改寫以漢族為中心的中原文化論述,而以本土多元聲音取代…導演希望藉著講述台灣歷史的儀式性演出,集合大眾對台灣歷史的認識與共識,從而建構新的台灣意識與台灣認同。」
台灣民主了,民府的論述怎還像活在戒嚴時期國府的復興中華文化的八股文時代?
活該!誰叫你在抓文前不看看網主是誰,台灣大百科網可是行政院(台獨)文建會架設的,它不如此「介紹」就是對不起台獨理想。
那也不能扭曲編導的原意啊!編導汪其楣在書的<前言>明明就說:
「十年多前我很自得地留學回國,好友中有一些雖心繫家園,卻對政治情勢與環境改變的可能性存有疑懼,我總氣壯地勸道:第一流人才回台灣。
到如今歲月增移,我不會再像當年那樣大聲說話。自己已在台灣安身立命,對於他人在世界不同的角落做各自能力所及的事,當然有著更多的尊重與同情。更重要的是,建設台灣,開創局面的各種人才,他們視野的深遠,負荷的艱辛,及身受的苦難,遠超過我當年天真的想像,給了我更多新的認知,也是沈著自勵的啟示…
戲劇不是工具,戲劇就是戲劇。如果做得好,這個戲自然會有生命,就會劇烈地為它自己說話。我希望「人間孤兒」能夠說出我們共同的關切和憂思,我們的悲傷與熱情的渴望。」
書的<他序>也說:「從小,我們被教導著去相信,台灣之外的大陸神州與歐美兩洲是比台灣更好的地方。我們生長的土地與歷史在教科書上從未得到應有的強調。於是,菁菁學子記憶美國大革命的年代,而對馬關條約印象模糊。「龍的傳人」歌頌長江黃河,不知淡水河、濁水溪。流風所及,我們的舞台劇或嘩眾取寵,或捨近求遠,或棄今懷古,罕有觸及大眾心靈最深處的作品。在閩南語連續劇與歌仔戲依然在電視作「限制級」演出的時代,「人間孤兒」的作者基於至大的關切與焦慮所迸發的虔誠與勇氣,令人動容。」
那是投機文化人林懷民之序,林有何資格講這種話?他總隨政治氛圍時而編中國風、時而編台灣風、時而編世界風之舞!
但面對戲劇本身,林還是不得不要真實地說:「邱坤良先生介紹「人間孤兒」的文章中提及全劇可能略顯「肚腫」。做為一個觀眾,我的確感到目不暇接,情緒起伏的壓力。做為劃時代的時代劇,「人間孤兒」有其歷史的包袱;在一個不識切身歷史的社會,第一個誠實面對生存時空的戲,「人間孤兒」有太多的資料必須話說從頭,仔細交代--或叮嚀,太多積壓太久的情感必需表達。觀眾的感受是沈重的…(這些也是大多網友的觀後感,可見《人》劇欠可看性)」
這麼說來:「《人間孤兒》演出後,引起社會大眾熱烈的迴響,藉此提供了建立台灣意識與重新認識歷史的機會。」純屬台灣大百科一廂情願的宣傳了。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