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12-25 07:12:40| 人氣10,613| 回應6 | 上一篇 | 下一篇

《李後主與趙匡胤》

推薦 3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電視劇《李後主與趙匡胤》根本是在演李後主與趙匡胤爭奪江山和美人的八卦野史。

不然要怎樣?單靠李後主的《花間詞》也填不滿四十集的電視劇(劇中還將做詞的前後期錯置了),觀眾喜歡看的盛大的戰爭場面(本劇缺乏),只好在八卦野史尤其華麗服飾和離奇的情節上下功夫。

不然怎會取名《李後主與趙匡胤》或《江山美人情》?

劇一開始安排李後主不堪長兄李弘冀與叔李景爭奪太子位、離金陵(現南京)過江北上滁州(當時還是南唐領土),和避難南逃的趙匡胤相遇,展開一場「因誤解而在一起又因了解而分手」的對手戲。趙匡胤過江南下在一家酒店英雄救美被男客騷擾的窅娘和娥皇,與娥皇私訂終身並相約金陵,不料趙匡胤被李景所派殺手箭傷,被樊姓漁家所救(其子若水後因高中科舉、但被奸臣取消、加上武將被殺、憤而投宋献計破南唐水師),療傷半年誤了約期,娥皇嫁給李後主,趙匡胤只好北歸,投後漢樞密使郭威幕下,從此展開了二人的爭奪江山和美人。

可惜以上及以下劇情均不合史實:「公元947年起,契丹進軍開封,開封也不免遭受一連串的兵燹蹂躪與改朝換代…。時局再度陷入混沌,社會不安,盜賊四起,人心惶惶,趙匡胤決定離開開封尋找出路,開始長達為期五年的流浪…」

趙匡胤投郭威幕下是948年,而且趙匡胤也從未流浪江南,前相之女周娥皇更不可到酒家與舞女飆舞……

戲劇那能依史,讓劇中人一開始就糾纏在一起才有看頭,像窅娘的青梅竹馬江正,長大後不務正業,苦追窅娘不得,北投大宋,趙匡胤罰他出家並派他到南唐當間諜,一方面擾亂南唐經濟,一方面又以佛教麻痺李後主,更多是拉趙匡胤和娥皇的皮條,但最終卻從假信佛成真慈悲,對宋軍攻金陵城與若水有番爭辯,若水批他以前是真小人現是偽君子。

劇中所演擾亂南唐經濟也不合史實,韓熙載的錢幣改革史實是:「交泰元年(958年)貨幣貶值,提議鑄鐵錢,提高幣值。一枚新大錢,當十枚舊錢;一枚新小錢,當二枚舊錢。仿「開元通寶」規格,徐鉉為書篆文。新錢鑄成,廣為流通。」

李後主登基是961年,怎可能如劇中所演:李後主因沒魄力執行韓熙載的錢幣改革、加上趙匡胤的從中破壞而失敗。
要說史實,更離譜的是編劇美化趙匡胤為有情(對娥皇花蕊夫人)有義(對舊主和一起出生入死的將士弟兄)、仁民愛物(不忍對蜀唐等用兵)的開國聖君,使壞的都是其弟光義和宰相趙普。光義不但毒殺蜀國降主和奸殺其妻花蕊夫人(與娥皇酷似,故同一人演),連李後主小周后也被他所奪。

啥是史實?大宋開國史從趙匡胤奪權的「陳橋兵變」「黃袍加身」「杯酒釋兵權」,到趙太后指定弟接兄位的「金匱之盟」、和宋太宗趙光義殺宋太祖趙匡胤的「燭影斧聲」,全都是尚待解之謎。
 
40集《李後主與趙匡胤》(2005)
導演:劉江
演員:
  吳奇隆飾李 煜
  劉 濤飾周娥皇
  黃文豪飾趙匡胤
  潘 虹飾南唐鍾太後
  熊乃瑾飾周家敏
  吳 越飾趙光義
  沈孟生飾趙弘殷
劇情簡介
  李煜與趙匡胤是五代亂世中,文學、武藝不同領域各擅勝場的兩位帝王。兩人出身環境及人生態度皆異,造就兩人日後迥別的命運。
  後漢隱帝乾祐元年,趙匡胤一把火燒掉昏皇的觀花樓,而後懷著雄心萬丈,四處謀求出路。他于滁州巧遇尋找「霓裳羽衣曲」的周娥皇,兩人一見互生情意。娥皇慧眼識英雄,要其往南唐一展長才,並留繡帕作定情信物。
  當李煜以皇子之身,備辦108樣聘禮往宰相府訂親之時,正是趙匡胤千裏迢迢,手執繡帕至相府會佳人之日。李煜的才情讓趙匡胤佩服,他自慚形穢,夢碎南唐,轉向北方,投後漢郭威麾下。
  趙匡胤一路大展身手,屢立戰功,助柴榮稱帝,逼南唐中主去帝號。公元959年柴榮薨,幼帝即位。翌年初,趙匡胤率軍陳橋,被兄弟趙匡義及部屬黃袍加身,擁立爲帝,建宋。
  中主遷都,國政交予李煜,趙匡胤下詔李煜夫婦汴京面聖,泄露娥皇與他的因緣。李煜如夢初醒,爲南唐國祚,以生病爲由,拒絕北上。此舉惹惱趙匡胤,卻讓他思及國家長治久安的迫切,繼而實行『杯酒釋兵權』、『攏絡人心』等措施。
  李煜無力沈重國事,躲以詩詞及後宮歌舞尋慰藉。娥皇之妹嘉敏進宮探親,嘉敏率真獲李煜共鳴,一首『手提金縷鞋』的偷情詞傳開。詞傳北宋,趙匡胤震驚,帶兩親信化成商人南下,欲帶娥皇走,娥皇淚阻,以南唐國後之名要求大宋皇帝勿掀戰火。
  公元974年,趙匡胤爲統一中國出兵江南,行前交待「不得枉殺百姓,尤須保李煜全家。」聖旨爲尊,宋軍只圍不攻,直至金陵糧盡,李煜開城降。
  李煜被俘至汴京,風采不複,「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亡國之痛化成一首首曠古絕今的詞作。趙匡胤擡眼看向天際,爲自己創造出一偉大詞人得意。
http://baike.baidu.com/view/700154.html?tp=0_11 
 
李煜>百度百科

  李煜(937-978),五代十國時南唐國君,漢族,在位時間(961-975),字重光,初名從嘉,號鍾隱。蓮蓬居士。江蘇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宋建隆二年(961年)繼位,史稱後主。開寶八年,國破降宋,俘至汴京,被封爲右千牛衛上將軍、違命侯。後爲宋太宗毒死。李煜在政治上雖庸駑無能,但其藝術才華卻非凡。李煜工書法,善繪畫,精音律,詩和文均有一定造詣,尤以詞的成就最高。內容主要可分作兩類:第一類爲降宋之前所寫的,主要爲反映宮廷生活和男女情愛,題材較窄;第二類爲降宋後,李煜因亡國的深痛,對往事的追憶,富以自身感情而作,此時期的作品成就遠遠超過前期。當中的傑作包括《虞美人》、《浪淘沙》、《烏夜啼》皆成于此時。此時期的詞作大都哀婉淒絕,主要抒寫了自己憑欄遠望、夢裏重歸的情景,表達了對“故國”、“往事”的無限留戀。李煜在中國詞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稱爲“千古詞帝”。對後世影響亦大。他繼承了晚唐以來花間派詞人的傳統,但又通過具體可感的個性形象,反映現實生活中具有一般意義的某種意境,由是將詞的創作向前推進了一大步,擴大了詞的表現領域。李煜文、詞及書、畫創作均豐。其詞主要收集在《南唐二主詞》中。
  1.概述
  李煜才華橫溢,工書善畫,能詩擅詞,通音曉律,是被後人千古傳誦的一代詞人;本無心爭權奪利,一心向往歸隱生活的李煜能登上王位完全是個意外,無奈命運弄人,也是刻于曆史卷宗上的亡國之君。功過事非,已成曆史之軌迹……
  他嗣位的時候,南唐已奉宋正朔,多次入宋朝進貢,苟安于江南一隅。宋開寶七年(974年),宋太祖屢次遣人詔其北上,均辭不去。同年十月,宋兵南下攻金陵。明年十一月城破,後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違命侯。太宗即位,進封隴西郡公。太平興國三年(978年)七夕是他四十二歲生日,據宋人王至《默記》,蓋爲宋太宗賜牽機藥所毒斃。追封吳王,葬洛陽邙山。
  他精于書畫,諳于音律,工于詩文,詞尤爲五代之冠。前期詞多寫宮廷享樂荒廢的生活,風格柔靡,但是這並不是他向往的生活,多爲空虛無奈;後期詞反映亡國之痛,題材擴大,意境深遠,感情真摯,語言清新,極富藝術感染力。後人將他與李璟的作品合輯爲《南唐二主詞》。後主前期詞作風格綺麗柔靡,還不脫“花間”習氣。國亡後在“日夕只以眼淚洗面”的軟禁生涯中,以一首首泣盡以血的絕唱,使亡國之君成爲千古詞壇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詞話》語),正是“國家不幸詩家幸,話到滄桑句始工”。這些後期詞作,淒涼悲壯,意境深遠,已爲蘇辛所謂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筆,爲詞史上承前啓後的大宗師,如王國維《人間詞話》所言:“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至于其語句的清麗,音韻的和諧,更是空前絕後的了。後主本有集,已失傳。現存詞四十六首,其中幾首前期作品或爲他人所作,可以確定者僅三十八首。
2.生平
  李煜“爲人仁孝,善屬文,工書畫,而豐額駢齒,一目重瞳子。”,是南唐元宗(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子。由于李璟的第二子到第五子均早死,故李煜長兄李弘冀爲皇太子時,其爲事實上的第二子。李弘冀爲人“爲人猜忌嚴刻”,時爲安定公的李煜害怕李弘冀猜忌他,不敢參與政事,每天只是讀書爲樂。
  959年李弘冀在毒死李景遂後不久也死了。李璟打算立李煜爲太子,鍾謨說“從嘉德輕志懦,又酷信釋氏,非人主才。從善果敢凝重,宜爲嗣。”李璟怒,找了個借口把鍾謨貶爲國子司業,流放到饒州。封李煜爲吳王、尚書令、知政事,令其住在東宮。
  宋建隆二年961年,李璟遷都南昌並立李煜爲太子監國,令其留在金陵。六月李璟死後,李煜在金陵登基即位。
  李煜“性驕侈,好聲色,又喜浮圖,爲高談,不恤政事。”
  971年宋軍滅南漢後,李煜爲了表示他不對抗宋,對宋稱臣,將自己的稱呼改爲江南國主。
  973年,宋太祖命令李煜去開封時他托病不去。宋太祖就派曹彬領軍隊去攻打南唐。
  974年十二月,曹彬攻克金陵。
  在位十五年,世稱李後主、南唐後主。
  975年,城破,後主肉袒出降,被俘到汴京,封違命侯。太宗即位,進封隴西郡公。
  978年(太平興國三年),徐鉉奉宋太宗之命探視李煜,李煜對徐鉉歎息:“當初我錯殺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徐鉉退而告之,宋太宗聞之大怒。據宋代王銍的《默記》記載,李煜最後因寫“故國不堪回首”“一江春水向東流”之詞而被被宋太宗用牽機毒殺。牽機藥有人說是中藥馬錢子,服後破壞中樞神經系統,全身抽搐,頭腳縮在一起[7],狀極痛苦。李煜死後,葬洛陽北邙山,小周後悲痛欲絕,不久也隨之而死。
  李煜“生于深宮之中,長于婦人之手”,“性寬恕,威令不素著”,好生戒殺,死後,江南人聞之,“皆巷哭爲齋”。
  寫作背景
  被俘後,在開封被封爲違命侯,拜左千牛衛將軍。史書上說趙光義多次強留小周後于宮中。每次小周後回去,都是又哭又罵,李煜在痛苦郁悶中,寫下《望江南》、《子夜歌》、《虞美人》等名曲。古代畫家還繪有《熙陵幸小周後圖》,明人沈德符《野獲編》中:“宋人畫《熙陵幸小周後圖》,太宗戴襆頭,面黔色而體肥,周後肢體纖弱,數宮人抱持之,周後作蹙額不勝之狀”。元人馮海粟就在圖上題詩:“江南剩得李花開,也被君王強折來;怪底金風沖地起,禦園紅紫滿龍堆。”(小周後乃娥皇的妹妹,後被封爲鄭國夫人,並被規定定期進宮參拜。而小周後是個絕色美女,趙光義即宋太宗垂涎其美色)。
  3.家庭
  子女
  子
  長子太子清源郡公仲寓
  次子岐懷獻王仲宣
  後妃
  後
  尊聖後昭惠國後周娥皇
  繼國後周嘉敏(昭惠妹)
  妃
  保儀黃氏
  嬪禦流珠
  宮人喬氏
4.藝術成就
  李煜在藝術方面,具有很高的成就。最有名的詞是虞美人和浪淘沙令. 書畫他能書善畫,對其書法:陶谷《清異錄》曾雲:“後主善書,作顫筆樛曲之狀,遒勁如寒松霜竹,謂之‘金錯刀’。作大字不事筆,卷帛書之,皆能如意,世謂‘撮襟書’”。對其的畫,宋代郭若虛的《圖書見聞志》曰:“江南後主李煜,才識清贍,書畫兼精。嘗觀所畫林石、飛鳥,遠過常流,高出意外”。惜無書畫傳世于後。詞李煜的詞的風格可以以975年被俘分爲兩個時期。他前期的詞風格綺麗柔靡,不脫“花間”習氣。根據內容可大致分爲兩類:一類是描寫富麗堂皇的宮廷生活和風花雪月的男女情事,如《菩薩蠻》,《相見歡》 他後期的詞由于生活的巨變,以一首首泣盡以血的絕唱,使亡國之君成爲千古詞壇的“南面王”(清沈雄《古今詞話》語),正是“國家不幸詩家幸,話到滄桑語始工”。這些後期詞作,淒涼悲壯,意境深遠,已爲蘇辛所謂的“豪放”派打下了伏筆,爲詞史上承前啓後的大宗師。至于其語句的清麗,音韻的和諧,更是空前絕後的了。如《虞美人》,《浪淘沙令》 王國維認爲:“溫飛卿之詞,句秀也;韋端己之詞,骨秀也;李重光之詞,神秀也”。而且還說:“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爲士大夫之詞。周介存置諸溫、韋之下,可謂顛倒黑白矣”。此最後一句乃是針對周濟在《介存齋論詞雜著》中所道:“毛嬙、西施,天下美婦人也,嚴妝佳,淡妝亦佳,粗服亂頭不掩國色。飛卿,嚴妝也;端己,淡妝也;後主,則粗服亂頭矣。”。王氏認爲此評乃揚溫、韋,抑後主。而學術界亦有觀點認爲,周濟的本意是指李煜在詞句的工整對仗等修飾方面不如溫庭筠、韋莊,然而在詞作的生動和流暢度方面,則前者顯然更爲生機勃發,渾然天成,“粗服亂頭不掩國色”。 李煜詞擺脫了《花間集》的浮靡,他的詞不假雕飾,語言明快,形象生動,性格鮮明,用情真摯,亡國後作更是題材廣闊,含意深沈,超過晚唐五代的詞,成爲宋初婉約派詞的開山,後世尊稱他爲“詞聖”。李煜的詞,繼承了晚唐以來溫庭筠、韋莊等花間詞人的傳統,又受了李璟、馮延巳等的影響,將詞的創作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其主要成就表現在: ①擴大了詞的表現領域。在李煜之前,詞以豔情爲主,內容淺薄,即使寄寓一點懷抱,也大都用比興手法,隱而不露。而李煜詞中多數作品則直抒胸臆,傾吐身世家國之感,情真語摯。所以王國維說:“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爲士大夫之詞。”(《人間詞話》) ②具有較高的概括性。李煜的詞,往往通過具體可感的個性形象來反映現實生活中具有一般意義的某種境界。“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浪淘沙〕)、“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相見歡〕)、“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清平樂〕)等名句,深刻而生動地寫出了人生悲歡離合之情,引起後世許多讀者的共鳴。 ③語言自然、精煉而又富有表現力。他的詞不鏤金錯彩,而文采動人;不隱約其詞,卻又情味雋永;形成既清新流麗又婉曲深致的藝術特色。 ④在風格上有獨創性。《花間集》和南唐詞,一般以委婉密麗見長,而李煜則出之以疏宕。如《玉樓春》的“豪宕”,《烏夜啼》的“濡染大筆”,《浪淘沙》的“雄奇幽怨,乃兼二雄”(俱見譚獻《複堂詞話》)《虞美人》的“自然奔放”、“如生馬駒不受控捉”(周濟《介存齋論詞雜著》),兼有剛柔之美,確是不同于一般婉約之作,在晚唐五代詞中別樹一幟。正如納蘭性德所說:“花間之詞,如古玉器,貴重而不適用,宋詞適用而少質重,李後主兼有其美,饒煙水迷離之致。”(《淥水亭雜說》) 李煜本有集,已失傳。現存詞四十四首。其中幾首前期作品或爲他人所作,可以確定者僅三十八首。他的舊臣說他有《文集》30卷及“雜說”百篇。《郡齋讀書志》載《李煜集》10卷,《宋史?藝文志》也載《南唐李後主集》10卷,均佚。《直齋書錄解題》中載《南唐二主詞》1卷,現能見到的有明萬曆四十八年(1620)墨華齋本,錄李煜詞34首,其中《望江南》一首可分爲二首。後清代邵長光又錄得 1首,近代王國維爲《南唐二主詞》補遺,增加了9首,不過其中有問題的似不少。據近代多數學者的意見,能確定爲李煜詞的不過32首。其詞集注本有清劉繼增的《南唐二主詞箋》、近人唐圭璋的《南唐二主詞彙箋》、王仲聞的《南唐二主詞校訂》等。詹安泰的《 李璟李煜詞》,注釋頗詳。事迹見《新五代史》、《宋史》及馬令、陸遊二家《南唐書》,今人夏承燾《南唐二主年譜》。

  5.李煜的文學成就

  【九月十日偶書】
  李煜
  晚雨秋陰酒乍醒,感時心緒杳難平。
  黃花冷落不成豔,紅葉颼飀競鼓聲。
  背世返能厭俗態,偶緣猶未忘多情。
  自從雙鬢斑斑白,不學安仁卻自驚。
  【玉樓春】
  李煜
  晚妝初了明肌雪,春殿嬪娥魚貫列。
  鳳簫吹斷水雲閑,重按霓裳歌遍徹。
  臨風誰更飄香屑,醉拍闌幹情味切。
  歸時休放燭花紅,待踏馬蹄清夜月。
  【秋鶯】
  李煜
  殘鶯何事不知秋,橫過幽林尚獨遊。
  老舌百般傾耳聽,深黃一點入煙流。
  棲遲背世同悲魯,瀏亮如笙碎在緱。
  莫更留連好歸去,露華淒冷蓼花愁。
  【病起題山舍壁】
  李煜
  山舍初成病乍輕,杖藜巾褐稱閑情。
  爐開小火深回暖,溝引新流幾曲聲。
  暫約彭涓安朽質,終期宗遠問無生。
  誰能役役塵中累,貪合魚龍構強名。
  【更漏子】
  金雀釵,紅粉面,花裏暫時相見。知我意,感君憐,此情須問天。
  香作穗,蠟成淚,還似兩人心意。珊枕膩,錦衾寒,覺來更漏殘。
  【更漏子】
  柳絲長,春雨細,花外漏聲迢遞。驚塞雁,起城烏,畫屏金鷓鴣。
  香霧薄,透重幕,惆悵謝家池閣。紅燭背,繡幃垂,夢長君不知。
  【長相思】
  李煜
  一重山,兩重山,山遠天高煙水寒,相思楓葉丹。
  菊花開,菊花殘,塞雁高飛人未還,一簾風月閑。
  【送鄧王二十弟從益牧宣城】
  李煜
  且維輕舸更遲遲,別酒重傾惜解攜。
  浩浪侵愁光蕩漾,亂山凝恨色高低。
  君馳檜楫情何極,我憑闌幹日向西。
  咫尺煙江幾多地,不須懷抱重淒淒。
  【渡中江望石城泣下】
  李煜
  江南江北舊家鄉,三十年來夢一場。
  吳苑宮闈今冷落,廣陵臺殿已荒涼。
  雲籠遠岫愁千片,雨打歸舟淚萬行。
  兄弟四人三百口,不堪閑坐細思量。
  【挽辭】
  李煜
  珠碎眼前珍,花凋世外春。未銷心裏恨,又失掌中身。
  玉笥猶殘藥,香奩已染塵。前哀將後感,無淚可沾巾。
  豔質同芳樹,浮危道略同。正悲春落實,又苦雨傷叢。
  穠麗今何在,飄零事已空。沈沈無問處,千載謝東風。
  【悼詩】
  李煜
  永念難消釋,孤懷痛自嗟。雨深秋寂寞,愁引病增加。
  咽絕風前思,昏蒙眼上花。空王應念我,窮子正迷家。
  【感懷】
  李煜
  又見桐花發舊枝,一樓煙雨暮淒淒。
  憑闌惆悵人誰會,不覺潸然淚眼低。
  層城無複見嬌姿,佳節纏哀不自持。
  空有當年舊煙月,芙蓉城上哭蛾眉。
  【梅花】
  李煜
  殷勤移植地,曲檻小欄邊。共約重芳日,還憂不盛妍。
  阻風開步障,乘月溉寒泉。誰料花前後,蛾眉卻不全。
  失卻煙花主,東君自不知。清香更何用,猶發去年枝。
  【書靈筵手巾】
  李煜
  浮生共憔悴,壯歲失嬋娟。汗手遺香漬,痕眉染黛煙。
  【書琵琶背】
  李煜
  侁自肩如削,難勝數縷縧。天香留鳳尾,余暖在檀槽。
  【病中感懷】
  李煜
  憔悴年來甚,蕭條益自傷。風威侵病骨,雨氣咽愁腸。
  夜鼎唯煎藥,朝髭半染霜。前緣竟何似,誰與問空王。
  【病中書事】
  李煜
  病身堅固道情深,宴坐清香思自任。
  月照靜居唯搗藥,門扃幽院只來禽。
  庸醫懶聽詞何取,小婢將行力未禁。
  賴問空門知氣味,不然煩惱萬塗侵。
  【賜宮人慶奴】
  李煜
  風情漸老見春羞,到處消魂感舊遊。
  多謝長條似相識,強垂煙態拂人頭。
  【題金樓子後】
  李煜
  牙簽萬軸裏紅綃,王粲書同付火燒。
  不于祖龍留面目,遺篇那得到今朝。
  【句】
  李煜
  迢迢牽牛星,杳在河之陽。粲粲黃姑女,耿耿遙相望。
  鶯狂應有恨,蝶舞已無多。(《落花》)
  揖讓月在手,動搖風滿懷。(《詠扇》)
  病態如衰弱,厭厭向五年。(以下《律髓注》)
  衰顔一病難牽複,曉殿君臨頗自羞。
  冷笑秦皇經遠略,靜憐姬滿苦時巡。
  鬢從今日添新白,菊是去年依舊黃。(以下《翰府名談》)
  萬古到頭歸一死,醉鄉葬地有高原。
  人生不滿百,剛作千年畫。(《野客叢談》)
  日映仙雲薄,秋高天碧深。(《海錄碎事》)
  烏照始潛輝,龍燭便爭秉。(以下《孔帖》)
  凝珠滿露枝。
  遊颺日已西,肅穆寒初至。
  九重開扇鵠,四牖炳燈魚。
  忌觴無算酌。
  傾碗更爲壽,深卮遞酬賓。
  【虞美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顔改。
  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虞美人】
  風回小院庭蕪綠,柳眼春相續。
  憑闌半日獨無言,
  依舊竹聲新月似當年。
  笙歌未散尊前在,池面冰初解。
  燭明香暗畫樓深,
  滿鬢清霜殘雪思難任。
  【浪淘沙】
  李煜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
  羅衾不耐五更寒。
  夢裏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
  別時容易見時難。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浪淘沙】
  往事只堪哀,對景難排。
  秋風庭院蘚侵階。
  一任珠簾閑不卷,終日誰來?
  金劍已沈埋,壯氣蒿萊。
  晚涼天淨月華開。
  想得玉樓瑤殿影,空照秦淮!
  【烏夜啼】
  昨夜風兼雨,簾幃颯颯秋聲。
  燭殘漏斷頻倚枕。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隨流水,算來一夢浮生。
  醉鄉路穩宜頻到,此外不堪行。
  【相見歡】
  李煜
  林花謝了春紅,
  太匆匆,
  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
  胭脂淚,
  相留醉(留人醉),
  幾時重,
  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相見歡】
  李煜
  無言獨上西樓,
  月如鈎,
  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
  理還亂,
  是離愁,
  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
  【一斛珠】
  李煜
  晚妝初過,
  沈檀輕注些兒個。
  向人微露丁香顆,
  一曲清歌,
  暫引櫻桃破。
  羅袖裛殘殷色可,
  杯深旋被香醪蚟涴。
  繡床斜憑嬌無那,
  爛嚼紅茸,
  笑向檀郎唾。
  【浣溪沙】
  李煜
  紅日已高三丈透,
  金爐次第添香獸,
  紅錦地衣隨步皺。
  佳人舞點金釵溜,
  酒惡時拈花蕊嗅,
  別殿遙聞簫鼓奏。
  【浣溪沙】
  轉燭飄蓬一夢歸,
  欲尋陳迹悵人非,
  天教心願與身違。
  待月池臺空逝水,
  蔭花樓閣謾斜暉,
  登臨不惜更沾衣。
  【菩薩蠻】
  李煜
  花明月黯籠輕霧,
  今霄好向郎邊去!
  衩襪步香階,
  手提金縷鞋。
  畫堂南畔見,
  一向偎人顫。
  奴爲出來難,
  教君恣意憐。
  【臨江仙】
  李煜 
  櫻桃落盡春歸去,蝶翻輕粉雙飛。
  子規啼月小樓西,
  玉鈎羅幕,惆悵暮煙垂。
  別巷寂寥人散後,望殘煙草低迷。
  爐香閑嫋鳳凰兒。
  空持羅帶,回首恨依依。
  【破陣子】
  李煜
  四十年來家國,
  三千裏地山河。
  鳳閣龍樓連霄漢,
  玉樹瓊枝作煙蘿。
  幾曾識幹戈?
  一旦歸爲臣虜,
  沈腰潘鬢消磨。
  最是倉皇辭廟日,
  教坊猶奏別離歌。
  垂淚對宮娥。
  【子夜歌】
  李煜
  人生愁恨何能免?銷魂獨我情何限!
  故國夢重歸,覺來雙淚垂。
  高樓誰與上?長記秋晴望。
  往事已成空,還如一夢中。
  【望江南】
  李煜
  閑夢遠,南國正芳春。
  船上管弦江面淥,滿城飛絮滾輕塵,
  忙殺看花人!
  【望江南】
  閑夢遠,南國正清秋。
  千裏江山寒色遠,蘆花深處泊孤舟。
  笛在月明樓。
  【望江南】
  李煜
  多少恨,昨夜夢魂中。
  還似舊時遊上苑,車如流水馬如龍;
  花月正春風!
  【望江南】
  多少淚,斷臉複橫頤。
  心事莫將和淚說,鳳笙休向淚時吹;
  腸斷更無疑!
  【三臺令】
  李煜
  不寐倦長更,披衣出戶行。
  月寒秋竹冷,風切夜窗聲。
  【采桑子】
  李煜 
  轆轤金井梧桐晚,
  幾樹驚秋。晝雨新愁。
  百尺蝦須在玉鈎。
  瓊窗春斷雙蛾皴,
  回首邊頭,欲寄鱗遊,
  九曲寒波不溯流。
  【柳枝】
  李煜 
  風情漸老見春羞,
  到處芳魂感舊遊;
  多謝長條似相識,
  強垂煙穗拂人頭。
  【謝新恩】
  秦樓不見吹簫女,空余上苑風光。粉英金蕊自低昂。東風惱我,才發一襟香。
  瓊窗□(原缺)夢留殘日,當年得恨何長!碧闌幹外映垂楊。暫時相見,如夢懶思量。
  【清平樂】
  李煜 
  別來春半,
  觸目柔腸斷。
  砌下落梅如雪亂,
  拂了一身還滿。
  雁來音信無憑,
  路遙歸夢難成。
  離恨恰如春草,
  更行更遠還生。
  【阮郎歸】
  呈鄭王十二弟
  李煜 
  東風吹水日銜山,春來長是閑。
  落花狼籍酒闌珊,笙歌醉夢間。
  佩聲悄,晚妝殘,憑誰整翠鬟?
  留連光景惜朱顔,黃昏獨倚闌。
  【采桑子】
  李煜 
  亭前春逐紅英盡,舞態徘徊。
  細雨霏微,不放雙眉時暫開。
  綠窗冷靜芳音斷,香印成灰。
  可奈情懷,欲睡朦朧入夢來。
  【搗練子令】
  李煜 
  深院靜,小庭空,
  斷續寒砧斷續風。
  無奈夜長人不寐,
  數聲和月到簾櫳。
  【搗練子】
  李煜 
  雲鬢亂,晚妝殘,
  帶恨眉兒遠岫攢。
  斜托香腮春筍嫩,
  爲誰和淚倚闌幹?
  【漁父】 
  李煜 
  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無言一隊春。
  一壺酒,一竿綸,世上如儂有幾人?
  【漁父】
  一棹春風一葉舟,一綸繭縷一輕鈎。
  花滿渚,酒滿甌,萬頃波中得自由。
  【蝶戀花】
  李煜 
  遙夜亭臯閑信步,乍過清明,早覺傷春暮。
  數點雨聲風約住,朦朧澹月雲來去。
  桃李依依春暗度,誰在秋千,笑裏輕輕語。
  一片芳心千萬緒,人間沒個安排處.。
  【子夜歌】
  李煜 
  尋春須是先春早,看花莫待花枝老。
  縹色玉柔擎,醅浮盞面清。
  何妨頻笑粲,禁苑春歸晚。
  同醉與閑平,詩隨羯鼓成。
  【菩薩蠻】
  李煜 
  花明月黯籠輕霧,今霄好向郎邊去!
  剗襪步香階,手提金縷鞋。
  畫堂南畔見,一向偎人顫。
  奴爲出來難,教君恣意憐。 
  【菩薩蠻】
  蓬萊院閉天臺女,畫堂晝寢人無語。
  抛枕翠雲光,繡衣聞異香。
  潛來珠鎖動,驚覺銀屏夢。
  臉慢笑盈盈,相看無限情。
  【菩薩蠻】
  銅簧韻脆鏘寒竹,新聲慢奏移纖玉。
  眼色暗相鈎,秋波橫欲流。
  雨雲深繡戶,來便諧衷素。
  宴罷又成空,魂迷春夢中。
  【喜遷鶯】
  李煜 
  曉月墜,宿雲微,
  無語枕邊倚。
  夢回芳草思依依,
  天遠雁聲稀。
  啼鶯散,余花亂,
  寂寞畫堂深院。
  片紅休掃盡從伊,
  留待舞人歸。
  【昭惠周後誄】
  天長地久,嗟嗟蒸民。嗜欲既勝,悲歡糾紛。緣情攸宅,觸事來津。貲盈世逸,樂尠愁殷。沈烏逞兔,茂夏凋春。年彌念曠,得故忘新。闕景頹岸,世閱川奔。外物交感,猶傷昔人。詭夢高唐,誕誇洛浦,構屈平虛,亦憫終古。況我心摧,興哀有地。蒼蒼何辜,殲予伉儷?
  窈窕難追,不祿于世。玉泣珠融,殞然破碎。柔儀俊德,孤映鮮雙,纖穠挺秀,婉孌開揚。豔不至冶,慧或無傷。盤紳奚戒,慎肅惟常。環佩爰節,造次有章。會顰發笑,擢秀騰芳。鬢雲留鑒,眼彩飛光。情漾春媚,愛語風香。瑰姿稟異,金冶昭祥。婉容無犯,均教多方。茫茫獨逝。舍我何鄉?
  昔我新婚,燕爾情好。媒無勞辭,筮無違報。歸妹邀終,鹹爻協兆。俯仰同心,綢繆是道。執子之手,與子偕老。今也如何,不終往告?嗚呼哀哉,志心既違,孝愛克全。殷勤柔握,力折危言。遺情盼盼,哀淚漣漣。何爲忍心,覽此哀編。
  絕豔易凋,連城易脆。實曰能容,壯心是醉。信美堪餐,朝饑是慰。如何一旦,同心曠世?嗚呼哀載!豐才富藝,女也克肖。采戲傳能,奕棋逞妙。媚動占相,歌縈柔調。茲鼗爰質,奇器傳華。翠虯一舉,紅袖飛花。情馳天際,思棲雲涯。發揚掩抑,纖緊洪奢。窮幽極致,莫得微瑕。審音者仰止,達樂者興嗟。曲演來遲,破傳邀舞,利撥迅手,吟商呈羽。制革常調,法移往度。翦遏繁態,藹成新矩。霓裳舊曲,韜音淪世,失味齊音,猶傷孔氏。故國遺聲,忍乎湮墜。我稽其美,爾揚其秘。程度餘律,重新雅制。非子而誰,誠吾有類。今也則亡,永從遐逝。嗚呼哀哉!該茲碩美,郁此芳風,事傳遐禩,人難與同。
  式瞻虛館,空尋所蹤。追悼良時,心存目憶。景旭雕薨,風和繡額。燕燕交音,洋洋接色。蝶亂落花,雨晴寒食。接輦窮歡,是宴是息。含桃薦實,畏日流空。林雕晚籜,蓮舞疏紅。煙輕麗服,雪瑩修容。纖眉範月,高髻淩風。輯柔爾顔,何樂靡從?蟬響吟愁,槐凋落怨。四氣窮哀,萃此秋宴。我心無憂,物莫能亂。弦樂清商,豔爾醉盼。情如何其,式歌且宴。寒生蕙幄,雪舞蘭堂。珠籠暮卷,金爐夕香。麗爾渥丹,婉爾清揚。厭厭夜飲,予何爾忘?年去年來,殊歡逸賞。不足光陰,先懷悵怏。如何倏然,已爲疇曩?嗚呼哀哉!孰謂逝者,荏苒彌疏。我思姝子,永念猶初。愛而不見,我心毀如。
  寒暑斯疚,吾寧禦諸?嗚呼哀哉!萬物無心,風煙若故。惟日惟月,以陰以雨。事則依然,人乎何所?悄悄房櫳,孰堪其處?嗚呼哀哉!佳名鎮在,望月傷娥。雙眸永隔,見鏡無波。皇皇望絕,心如之何?暮樹蒼蒼,哀摧無際。曆曆前歡,多多遺致。絲竹聲悄,綺羅香杳。想淡乎忉怛,恍越乎悴憔。嗚呼哀哉!歲雲暮兮,無相見期。情瞀亂兮,誰將因依!維昔之時兮亦如此,維今之心兮不如斯。嗚呼哀哉!神之不仁兮,斂怨爲德;既取我子兮,又毀我室。鏡重輪兮何年,蘭襲香兮何日?嗚呼哀哉!天漫漫兮愁雲曀,空曖曖兮愁煙起。峨眉寂寞兮閉佳城,哀寢悲氣兮竟徒爾。嗚呼哀哉!日月有時兮,龜蓍既許,蕭笳淒咽兮旂常是舉。龍輀一駕兮無來轅,金屋千秋兮永無主。嗚呼哀哉!木交枸兮風索索,鳥相鳴兮飛翼翼。吊孤影兮孰我哀,私自憐兮痛無極。嗚呼哀哉!夜寤皆感兮,何響不哀?窮求弗獲兮,此心隳摧。號無聲兮何續,神永逝兮長乖。嗚呼哀哉!杳杳香魂,茫茫天步,抆血撫櫬,邀子何所?苟雲路之可窮,冀傳情于方士!嗚呼哀哉!
  【即位上宋太祖表】
  臣本于諸子,實愧非才。自出膠庠,心疏利祿。被父兄之蔭育,樂日月以優遊。思追巢許之餘塵,遠慕夷齊之高義。既傾懇悃,上告先君,因非虛詞,人多知者。徒以伯仲繼沒,次第推遷。先世謂臣克習義方,既長且嫡,俾司國事,遽易年華。及乎暫赴豫章,留居建業,正儲副之位,分監撫之權。懼弗克堪,常深自勵。不謂奄丁艱罰,遂玷纘承。因顧肯堂,不敢滅性。
  然念先世君臨江表,垂二十年,中間務在倦勤,將思釋負。臣亡兄文獻太子從冀,將從內禪,已決宿心。而世宗敦勸既深,議言因息。及陛下顯膺帝籙,彌篤睿情,方誓子孫,仰酬臨照,則臣向于脫屣,亦匪邀名。既員宗祊,敢忘負荷。惟堅臣節,上奉天朝。若曰稍易初心,輒萌異志,豈獨不遵于祖禰,實當受譴于神明。方主一國之生靈,遐賴九天之覆燾。況陛下懷柔義廣,煦嫗仁深,必假清光,更逾曩日。遠憑帝力,下撫舊邦,克獲宴安,得從康泰。
  然所慮者,吳越國鄰于敝土,近似深讎,猶恐輒向封疆,或生紛擾。臣即自嚴部曲,終不先有侵漁,免結釁嫌,撓幹旒扆。仍慮巧肆如簧之舌,仰成投杼之疑。曲構異端,潛行詭道。願回鑒燭,顯論是非。庶使遠臣,得安危懇。
6.其他
  李煜(南唐後主)與他的紅顔知己周後在後人腦海裏留著一個鮮明印象,就是他留給了我們不少香豔、柔情、悲哀的詞。他的詞,確實給他造成了不可磨滅的偉大,所以後人對他的評價,除了作爲曾經的國君,還被譽爲“詞中之帝”。 但是我們要知道他的成功——文學的成功,是不能忘記一個被他迷戀著的女人——周後。
  周後,名娥皇,生于公元九三六年,比後主大一歲。她在文史記載中,確是個多情而賢慧的女人,因爲古代帝王們,多是後宮佳麗三千人,很少能將全部靈魂寄托在一個後妃身上的,更很少不變遷其愛情,而表現于文學的,周後之能得到一個多情帝王的專寵,且使將愛情流露于文學,當然她是一個資質佳惠,美豔多才的女子了。 據陸遊《南唐書》載:她精通書史,善音律,尤工琵琶。元宗(後主父親)賞其藝,賜以焦桐琵琶。後主作念家山,後亦作邀醉舞。二人曾重訂霓裳羽衣曲,此曲在唐之盛傳,最爲大曲,後主獨得其譜,乃與後變易訛謬,頗去窪,繁手新昔,清越可聽。 她常彈奏後主的詞調,極得後主贊美,這就是後主作詞的原動力了。
  李煜的初作《浣溪紗》: 紅日已高三丈透,金爐次第添香獸,紅錦地衣隨步皺。佳人舞點金釵溜,酒惡時拈花蕊嗅,別殿遙聞簫鼓奏。 把迷戀周後的情感,深宮香豔的情形,全部寫托出來。請讀他的《一斛珠》: 曉妝初過,沈檀輕注些兒個,向人微露丁香顆,一曲清歌,暫引櫻桃破。羅袖裛殘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涴,繡床斜憑嬌無那,爛嚼紅茸笑向檀郎唾。 這種香閨韻事,兒女柔情,真赤裸裸地寫了出來。“爛嚼紅茸,笑向檀郎唾”,多爛漫,多麽嬌柔的兒女姿態,以現代眼光看,固然不足爲奇,但是,在千年以前的封建社會裏,那就夠奇特的了。 周後的多情,感動了後主的詞筆,後主的詞筆,介紹了多情的周後給千古瞻仰,文學是環境的産物,是情感的交流,在這裏完全得到印證了。
  人生總沒有不散之筵席,不幸的事總要有一天降臨到最歡樂的人們身邊的。當後主二十八歲那年,周後生病了。後主朝夕視食,藥非親嘗不進,衣不解帶者累夕,如侍父母之癡。然而,周後終被秋風吹去了,其時,後主哀苦骨立,杖而後起,亦如其喪考妣,且將投井以殉,賴救之獲免。又自制誄詞數千言,皆極酸楚。 對後主來說,真是天大的不幸,後來將她葬于懿陵,諡號昭惠,從下面詞中,可以看到後主那時的心情。
  請看下面這首: 珠碎眼前珍,花雕世外春,未銷心裏恨,又失掌中身。玉笥猶殘藥,香奩已染塵。前哀將後感,無淚可沾巾。 豔質同芳樹,浮危道略同。正悲春落實,又苦雨傷叢。穠麗今何在?飄零事已空。沈沈無問處,千載謝東風。 這首詞表達了後主對周後深摯情意以及深哀巨痛的心情。 後主自失了他的愛妻,這種痛苦,這種刺激,已深種在他底心靈深處,把他從溫柔沈醉的大國,拖到悲哀淒慘的境域裏來,于是他的詞也從“爛嚼紅茸”而轉變爲“爲誰和淚倚欄杆”、“秋風多……夜長人奈何”的淒慘調子,以後家破國亡,更給他許多詞的材料。
  周後生前能使後主做香豔的詞,死後又影響後主做感傷悲切的詞,這種功績,是後人應該感謝她的。 自古文人與美人,是結著不解緣的;幾多偉大文藝作品,都是以香草美人爲題材,爲背景的。《紅樓夢》中“金陵十二釵”和“金陵十二副釵”都是絕代佳人。 周後去世,李煜又娶了周後之妹小周後爲皇後。的確,美人的魔力,足以感應文人的心靈,而使之寫出血和淚的文學來。後主不會做皇帝,而無意中做了詞中之帝,被後世推崇在一切帝王們之上,誰說這不是周後的力量呢? 窅娘 李煜的宮嬪。據傳爲女子纏足的第一個人。 陶宗儀 《輟耕錄?纏足》引《道山新聞》:“ 李後主 宮嬪 窅娘 ,纖麗善舞。 後主 作金蓮,高六尺……令 窅娘 以帛繞腳,令纖小,屈上作新月狀,素襪舞雲中,回旋有淩雲之態。”
http://baike.baidu.com/view/27506.html?tp=0_11 
 
周娥皇>百度百科

  五代末年南唐國主李煜的皇後,姓周,字:娥皇。娥皇嫻靜聰慧,氣質高雅;她長得花容月貌,膚白似雪;眉彎似月,唇小似櫻,腰細如柳,以天仙般的容貌壓倒群芳;她詩畫雙絕,能歌善舞。她的歌喉,她的舞姿,她的一手好琵琶,都使六宮粉黛望塵莫及。不僅如此,她還通曉史書,精諳音律,采戲弈棋,靡不妙絕,真可謂蕙質蘭心。史稱“曉書史,善歌舞,精音律,尤以彈琵琶見長。”南唐宮中珍藏有『燒槽琵琶』,視爲國寶,中主特賞賜給娥皇。
【人物資料】
  姓:周
  名:娥皇(憲)
  入宮年齡:18歲(公元九四六年)
  封後年齡:26歲(公元九六一年)
  死亡年齡:29歲(公元九六四年)
  父親:南唐宰相周宗
  丈夫:南唐後主李煜
  妹妹:周女英(周家敏)(小周後)
  相貌:娥皇嫻靜聰慧,氣質高雅;她長得花容月貌,膚白似雪;眉彎似月,唇小似櫻,腰細如柳,以天仙般的容貌壓倒群芳。國色天香,生的花容月貌,清麗秀美而又典雅高貴,舉止談吐無不集天地之靈氣于一身,令人見之忘俗,我見猶憐。鳳眼星眸,朱唇皓齒,冰肌玉膚,骨清神秀。明珠美玉一般俊極無儔的人品。有如江南水月的秀美,溫潤如玉,清澈如水。如姣花軟玉一般惹人憐惜。容色照人,明豔不可方物,天女下凡莫過于此。
  氣質:高貴典雅,潔若百合,秀若粉荷,雅若幽蘭,清麗脫俗,淡雅超群,氣度清華,嬌美卻又不失典雅,清秀卻又不失柔美。高貴不可方物,秀雅絕倫,姣美無雙,俊極無儔,典雅似玉。
  肌膚:膚如凝脂,白裏透紅,溫婉如玉,晶瑩剔透。比最潔白的羊脂玉還要純白無瑕;比最溫和的軟玉還要溫軟晶瑩;比最嬌美的玫瑰花瓣還要嬌嫩鮮豔;比最清澈的水晶還要秀美水靈。
  藝術創作:『高髻纖裳及首翹鬢朵』的宮裝,《邀醉舞破調》,《恨來遲破調》,
  收藏:『燒槽琵琶』
【娥皇生平1】
  說到五代十國,必說南唐;提及南唐,自然而然就想到在詩詞上頗有造詣的後主李煜。至于李煜,作爲亡國之君,曆史不會忘記他;作爲詩人,文學界不會遺棄他。不論他的一生是功是過,總而言之,他在中國曆史上畫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而對于他那容貌驚爲天人、才學無人能及、英年早逝的皇後周娥皇,人們了解的又有多少呢?
  才貌雙全技壓群芳
  周娥皇生于公元936年,比李煜大一歲。她的本名已經不可考,“娥皇”其實只是她的字。她出身南唐世家,父親周宗早在“徐知誥”任刺史的年月,就已經跟隨在未來南唐烈祖的左右,是不折不扣的元勳功臣。
  出身名門的周娥皇嫻靜聰慧,氣質高雅;她長得花容月貌,膚白似雪;眉彎似月,唇小似櫻,腰細如柳,以天仙般的容貌壓倒群芳;她詩畫雙絕,能歌善舞。她的歌喉,她的舞姿,她的一手好琵琶,都使六宮粉黛望塵莫及。不僅如此,她還通曉史書,精諳音律,采戲弈棋,靡不妙絕,真可謂蕙質蘭心。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她具有很高的音樂天賦。盛唐時有一部著名的大曲《霓裳羽衣曲》,自從唐世亂離之後世間就再沒有人能夠恢複它的悠揚之音。李煜費盡力氣終于弄到了這部大曲的樂譜。但是這部大曲在流傳過程中才出現了許多變異,樂譜本身又不夠完整,專業的樂工也沒法弄出個頭緒來。周娥皇知道後加以鑽研,她根據自己的理解,重新創作,進行一系列增刪調整。通過努力,最終竟然能用琵琶彈出全曲,使得這支幾乎失傳的曲子得以重現,開元、天寶之音得以重回人間,贏得一片稱羨之聲。由此可見其才氣之一斑。
  周娥皇本是李煜父親李璟的寵姬,因爲她不僅容貌美麗,能書善文,而且深諳音律,彈得一手好琵琶。中主李璟覺得她與第六子李煜很般配,就把她賜給了兒子。
  周娥皇由于琵琶演奏技藝很高,一時在後宮名氣很大。一次,李璟聽了周娥皇彈奏的琵琶後,大爲贊賞,歎其靈巧,當即就將他收藏的一把上好琵琶賞給了她。“元宗歎其工,以燒槽琵琶賜之”。“燒槽琵琶”是中主最鍾愛的寶物。由此可見,對于這個親自選定的兒媳婦,李璟是非常滿意的。
  當一身文人氣質的李璟爲這對小兒女系上紅線的時候,所能想到的恐怕只是二人情投意合這一點,也許絕對沒有想到命運竟會將這對只適合做“富貴閑人”的小夫妻推上帝後的位置。
【娥皇生平2】
  周娥皇,南唐宰相周宗的長女。南唐後主李煜的皇後,有『國色』,通音樂。
  娥皇十八入宮,曉書史,善歌舞,精音律,尤以彈琵琶見長。有一次,應召入宮表演,她抱起琵琶,纖指撥動,以嫻熟演技,使深諳音樂的李中主,也歎爲觀止。南唐宮中珍藏有『燒槽琵琶』,視爲國寶,中主李環特賞賜給娥皇。
  公元九六一年,李煜繼位,史稱李後主,立周娥皇爲『國後』。李後主工書、善畫、擅音律、精詩詞。周後創造一件『高髻纖裳及首翹鬢朵』的宮裝,纖麗嫋娜,很能表現出女性的體態美,宮中爭相仿效。
  南唐後主李煜十八歲那年就結了婚,妻子是南唐開國老臣周宗的長女、十九歲的娥皇。李煜不是一個好皇帝,但他善詩詞、精書畫、知音律,十分富有藝術天賦。娥皇鳳眼星眸,朱唇皓齒,冰肌玉膚,骨清神秀,她通書史、能歌舞、工琵琶,與李煜有著相同的志趣和執著的追求。兩人曾經一起合作完成了殘缺不全的<<霓裳羽衣曲>>.兩人婚後恩愛無比,如膠似膝的情感有增無減,生了兩個活潑可愛的兒子。可惜好景不長,樂極生悲,結婚十年後的一天,娥皇突然病倒,久治不愈。病魔將娥皇折磨得形體枯槁,神態木然.尤其是知道了李煜和小周後的事受了刺激,又因愛子仲宣卒死大受打擊,不久病故.
  李後主填詞,周後常譜新聲。如《邀醉舞破調》、《恨來遲破調》,皆爲周後創作的音樂。唐樂《霓裳羽衣曲》,在五代時已失傳,只留下殘譜。周後加以整理,以琵琶奏之,使唐音複傳於世。據說,唐音原譜,曲終是比較舒慢,周後改爲急促的旋律,戛然而止,朝中樂師曹生說:『如此改譜,恐非吉兆。』其實,這正是周後的創新嘗試,當時南唐國勢日危,內外交逼,周後的心情是擔憂的,藉整理曲譜,以抒發內心的憂郁。
  李煜流傳下來的不少詩詞,多爲周後所作。李後主即位時,南唐早已成爲後周屬國,公元九六0年,宋代後周而有天下,南唐早已成爲大宋囊中之物。即使李煜是一位有政治才幹的君主,也無力扭轉乾坤,何況李煜依然縱情聲色,廢於政事。南唐亡國的命運,自然蹺足可待了。作爲末代國後的周娥皇,也成爲一個悲劇人物。
  公元九六四年,周娥皇因病逝去,年僅二十九歲。李後主爲她寫了一篇祭文,對周後的容貌、體態、才幹,以及夫妻的恩愛生活,都有生動的描述。從文學的角度來說,這篇祭文是頗爲感人的。但是,實際上李煜對周娥皇的愛情不專一,在娥皇抱病時,他就與娥皇的胞妹私通。他流傳下來的『花明月暗籠輕霧』和『蓬萊院閉天臺女』兩首《菩薩蠻》,就是與周後妹偷情的寫照,後來立後妹爲『小周後』。而稱周娥皇爲『大周後』,諡『昭惠國後』。
【影視中的娥皇】
  在中國的曆史上,周娥皇根本不認識趙匡胤,也就無從談他倆人的感情,人們也不相信趙匡胤真的有電視劇裏描寫的那麽好,更不相信李煜會像裏面描寫的那樣爲了得到自己心愛的女人而如此不擇手段,這是對李煜的一種玷污,也許這對于那些喜歡吳奇隆的人來說也應該是對吳奇隆的一種玷污。而李煜對娥皇的愛之深可以從下面一段記載中看出來“從另一些記載來看,在周娥皇最後的一段日子裏,李煜朝夕相伴左右,所有的飲食他都要親自照顧,湯藥也一定要親口嘗過才喂給妻子,寒冷的冬夜裏他夜複一夜地守護在周娥皇身邊,倦極也只是和衣而臥,衣不解帶。周娥皇自知人生將盡,反而看開了,好言安慰丈夫說:‘婢子多幸,托質君門,冒寵乘華,凡十載矣。女子之榮,莫過于此。所不足者,子殤身歿,無以報德。’她親手將李璟賜給自己的燒槽琵琶和一直戴在手臂上的玉環交給李煜爲念,又親筆寫下遺書要求薄葬。 周娥皇是在乾德二年的十二月去世的,僅僅過了一個月,出現在葬禮上的李煜就已經由一個“明俊蘊藉”的二十八歲青年,變成了一幅形銷骨立、不扶杖就無法站立的形骸!!!”
【娥皇其名】
  之前很多網友管南唐的大小周後叫周薔、周薇,這是根本不正確的,周薔、周薇的說法來源于民國時期鴛鴦蝴蝶派作家的小說。
  史書上有明確記載,大周後字娥皇,而小周後的字並沒有記載,不過清康熙、乾隆年間盛行考據學,清代的考據學家戴震考證得出小周後確實字女英。80年代,臺灣一著名史學家根據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一些曆史資料,然後又走訪了江南諸地進行考察,他考證出大周後大名叫周憲、小周後大名叫周嘉敏.
【大小周後】
  小周後比之周娥皇,雖然更加年輕,但才藝卻相差一大截。李煜和她談書畫,她心不在焉;李煜邀她共歌舞,她又跟不上節拍。好在她擅長下棋,李煜便丟開自己的愛好,同她終日消磨在棋局上。大臣們再三苦苦勸諫,他表面上接受,也裝模作樣地召集大臣們進宮議事,但不出三天,又照舊躲進小周後的寢宮。經常通宵達旦地歌舞宴樂,而不以治國守邊爲意。平時還常動用國庫,大量招募僧人,大興佛事,他自己也穿上僧衣,誦經拜佛,祈求佛靈的保護。他還替自己取了一個「蓮峰居士」的佛號,並在皇城裏修建佛堂,請了不少的僧人尼姑居住,每天都要和小周後去佛堂裏朝拜。
http://baike.baidu.com/view/606182.html?tp=1_11
 
窅娘>百度百科

  窅娘是南唐後主李煜嬪妃.她善舞,用裹足取悅後主,後主對其甚是欣賞,南唐唐鎬曾寫一對聯寫窅娘舞“蓮中花更好,雲裏月長新”只是很快南唐滅亡了。
  窅娘出身貧寒。她本爲采蓮女,十六歲被選入宮。據說是混血兒,所以眼睛和中原人不太一樣,故名“窅娘”。用白帛裹足,身輕如燕,創金蓮舞。進南唐宮,李煜便單獨召見,看她跳采蓮舞,見其雙目深凹而顧盼有情,便爲取名“窅娘”。窅娘善跳金蓮舞,據說她跳舞時好像蓮花淩波,俯仰搖曳之態優美動人,最有意思的是她用白帛裹足,把兩只腳都纏的很小,跳舞時就在一朵蓮花形狀的舞臺上,因此很受李煜的寵愛。所以後來宋朝以及後面幾朝的婦人均以裹足爲美。
  電視劇《李後主與趙匡胤》中的窅娘
  在李煜一生的女人中,首先就要講到窅娘。一個充滿情感的詞人,對于周圍的事事物物,都有一種異于常人的執著與愛戀,對于異性更有著一種獨到的欣賞能力。一般男人欣賞女人,依次有四個重要部位,即:眼睛、頭發,身段和足部。眼睛的美態自然也包括了面部五官的搭配,頭發的美態想必連帶著發型及飾物,身段的美態範圍更爲廣泛,包括豐乳、皓腕、纖腰、曲臀、膚色,特別是足部的欣賞,除了有形的美腿和纖腳之外,還必須充分發揮聯想,它所象徵的一些隱而不顯的特殊意義,只有充滿靈性與感性的人,才可能想像得到。
  窅娘就是以一雙小腳,細嫩挑巧,擅長《霓裳舞衣曲》而得到李後主的寵幸的。對窅娘善舞,後人有宮城一首詠歎:
  紅羅疊間白羅層,簷角河光一曲澄;
  碧落今宵難得巧,淩波妙舞月新升。
  窅娘當時爲了使足部更美,常常用錦帛纏裹雙腳,屈作新月形狀。女子纏足蔚然成風是從五代開始的,窅娘不是女子纏足的第一人,但不可否認的是,由于南唐的宮廷生活爲當時一般人所豔羨,而窅娘又是一個絕色的美人兒,對婦女的纏足是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于是大宋之後,名媛閨秀爭相仿效,逐漸遍及全國各地,愈纏愈小,都以「三寸金蓮」爲婦女的美態標准.以至于一直流傳到民國初年才徹底廢除。對于中華民族的健康與習性影響至深且巨。有詩說:
  一彎新月上蓮花,妙舞輕盈散綺霞;
  亡國君王新設計,足纏天下女兒家。
  婦女纏足到後來日益變本加厲,不斷地在「小巧」上下功夫,小到根本無法站立,反而成爲美的極致。《笠翁筆記》中曾提到明代有一位姓周的宰相,以幹金購一麗人,名爲「抱小姐」,她的腳小到寸步難移,每次行走都必須別人抱著走。李笠翁于是大發議論:「選足一事,如但求窄小,則可一目了然,倘若由粗以及精,盡美而思善,使腳小而不受小腳之累,兼收腳小之用,則又比手更難,皆不可求而可遇也。因腳小而難行,動必扶牆靠壁,此累之在己者也。因腳小而致穢,此累之在人者也,其用維何?瘦欲無形,越看越生憐惜,此用之在日者也;柔若無骨,愈親愈耐撫摸,此用之在夜者也。
  李笠翁的觀點仍不脫欣賞的範圍,事實上纏足之風,自宋代風行以後,頓使我國婦女變成嬌弱伶仃的模樣,一個動輒扶牆靠壁的母親,如何能夠教養出英武剽悍,鬥志昂揚的兒女。後來蒙古人入主中原,明朝把蒙古人趕走,緊接著滿州人又入關,漢民族連連失勢,未嘗不與纏足有關。蒙古人和滿洲人對纏足莫不推波助湖,運用各種手段鼓勵漢人保持纏足的風習,但他們自己的婦女卻大腳蹁蹁,來去如風。
  纏足自窅娘算起,整整流行了千年,如今雖然已經徹底草除,然而今日的芭蕾舞,仍是仿效窅娘當日的婀娜淩去姿態,而婦女高跟鞋無論從哪個方面講都與纏足相同,真是但求玉立婷婷,挺胸凸臀,款擺柳腰,婀娜多姿,管它傷筋動骨,摧殘肢體。
  由于李煌的異想天開,窅娘的實地執行,使他們與當年的肖卷寶和潘巧兒更進了一步。這種摧殘肢體的作法,罪在李後主,因此有些因果論者,都說李後主歸宋之後,被宋太宗以「牽機藥」毒死,死時四肢曲縮像在牽機,就是他設計女子屈纏雙足的報應。
  有年元宵,在皇宮正殿中李後主用黃金鑿成一座蓮花,繞以珍寶纓絡,光輝奪目。那蓮花的中心,又生出一朵品色瑞蓮來,細樂聲中窅娘在上面翩然起舞,李後主與周後並肩欣賞。事實上在李後主的心中窅娘也不過比較特殊的歌伎而已,真正令李後主傾心相愛的還是周後。
http://baike.baidu.com/view/1020431.html?tp=1_11 
 
宋太祖趙匡胤>百度百科

  小名:香孩兒
  生辰:陰曆九二七年二月十六日
  忌日:陰曆九七六年十月二十日
  廟號:太祖
  諡號:啓運立極英武睿文神德聖功至明大孝皇帝
  屬相:豬
  籍貫:祖籍涿州(今河北省涿州市),生于河南洛陽。
  陵寢:永昌陵(今河南省鞏義西南堤東保)
  父親:趙弘殷,追贈宣祖
  母親:杜太後
  初婚:19歲
  配偶:賀皇後、王皇後、宋皇後
  子女:4子6女
  民族:漢族
  曆朝曆代的政變事件屢見不鮮。“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便是由後周禁軍最高統帥趙匡胤發起的一次成功的政變。趙匡胤兵不血刃登上帝位,不僅統一了大半個中國,而且治國有方。宋朝的經濟和文化之所以能夠達到我國曆史上的又一個高峰,與趙匡胤的治國之道有密切的關系。
   曆史證明,趙匡胤是一位推動曆史發展的傑出人物。他對待權臣剛柔並濟,懷柔安撫,很好的解決了天下統一後的軍權問題,永不消逝的英雄——趙匡胤。
【一、生平】
   趙匡胤爲宋朝第一代皇帝,在位期間紀元九六○~九七六年。
  公元927年3月21日,趙匡胤生于洛陽夾馬營的一個軍人家庭。相傳,伴隨著嬰兒的出生,“赤光繞室,異香經宿不散,體有金色,三月不變。”
  《宋史》太祖本紀中曾雲:“宋太祖起介胄之中。”匡胤的父親趙弘殷,曾是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四代王朝的禁軍將領。少年時的匡胤,《宋史》評之爲“既長,容貌雄偉,器度豁如,識者知其非常人。”
  趙匡胤出生時,威赫數百年的大唐帝國已經在世界上消失整整20年了。—個平衡被打破,接踵而來的就是長久不息的動亂。他受家庭的熏陶,自幼愛好騎射和練武,並摔打出—身的好武藝。趙匡胤可謂武功第一的皇帝,自創太祖長拳,整套拳路演練起來,充分表現出北方的豪邁特性,爲中國武術界六大名拳之一,他還發明了“大小盤龍棍”,就是後來的雙節棍。同時他還是一個勤學的皇帝。在他幼年時,其父曾一度要他棄武學文,替他請了一位很有學問的先生,給他打下紮實的文化基礎,懂得治國平天下的道理,而且養成了愛讀書的習慣,據說好學已達到了“手不釋卷”的程度。
  21歲時,頗有冒險精神的他告別父母妻子,開始浪迹天涯,尋找那份屬于自己的事業,他漫遊了華北、中原,西北的不少地方,都未能如願,到公元949年,他終于遇到了機會。在北上的途中,他遇到了當時正擔任後漢樞密使的郭威。郭威此時正在領兵在河中(今山西永濟)平叛,于是身強力壯精通武藝的趙匡胤就投到了郭威的旗下。
  郭威即位(後周太祖)時,趙匡胤任禁衛軍長,甚得當時已是開封府尹柴榮(即周世宗)的賞識,成了柴榮的部屬。周世宗即位後,趙匡胤在跟隨世宗南征北討中戰功卓著,深得世宗的信任和重用,成爲屈指可數的禁軍高級將領之一。後周顯德六年(959年),周世宗北征燕雲,勢如破竹。正當這個時候,世宗不幸染上重病,被迫退軍後不久便去世了,由其幼子柴宗訓繼位。臨死前,世宗對最高軍政人員進行了變更調動,趙匡胤升任殿前都點檢(禁衛軍首領)。
  顯德七年(960年)正月初四,掌握禁軍的歸德(治宋州,今河南商丘南)節度使、殿前都點檢趙匡胤,乘“主少國疑”之機,發動“陳橋兵變”,奪取了後周政權,建立宋王朝(史稱北宋),改元建隆。
  太祖的日常生活很樸素,衣服、飲食都很簡單,雖然對自己的家人較約束,但絕非吝嗇之人,他曾在一些工程上花下大筆費用,對于投降的各國國君也給予優厚的待遇。自己的私生活嚴謹簡樸,對于該花費的地方,卻是十分慷慨,這是曆代皇帝中較少見的。
  曾經流浪的痛苦經曆,使趙匡胤對老百姓的苦難有切身的體會,因此對民生問題十分關注。當天下初定的時候,他馬上就實行了寬減徭役的政策,以便農民休養生息,發展生産。961年,他明令免除各道州府征用平民充當急遞鋪遞夫的勞役,改用軍卒擔任。第二年,又免除征民搬運戍軍衣物的勞役。若州縣不遵令行,百姓可以檢舉。在五代之亂後,連年的戰亂使田地荒蕪嚴重,土地是立國之本,因此趙匡胤下令,凡是新墾土地一律不征稅,凡是墾荒成績突出的州縣官吏給予獎勵,管轄區內田疇荒蕪面積超過一定畝數的,要給予處罰。趙匡胤剛當家僅僅兩年,就下令在黃河沿岸修堤築壩,並大量種樹,以做防洪時用。其後多次就黃河的修治下達最高指示,例如在建隆三年(962),趙匡胤下詔說:“沿黃、汴河州縣長吏,每歲首令地分兵種榆柳,以壯堤防。”每年的正月、二月、三月,是黃河堤壩的例修期,年年都會加固維修,加固了堤壩還綠化了環境,兩全其美。
  範仲淹曾由衷地說:“祖宗以來,未嘗輕殺一臣下,此盛德之事。”(《範仲淹年譜?慶曆三年》)之所以如此,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有“勒石三戒”(太祖碑誓)。王夫之說:太祖勒石,鎖置殿中,使嗣君即位,入而跪讀。其戒有三:一、保全柴氏子孫;二、不殺士大夫;三、不加農田之賦。嗚呼!若此三者,不謂之盛德也不能。(《宋論》卷一《太祖三》)
  九七六年,趙匡胤崩,關于太祖的死因,有多種說法,有的說是因飲酒過度而暴死,有的說是因腹下腫瘡發作而病亡,更普遍的一種看法則認爲太祖之死與宋太宗有很大的關系。
  究竟真象如何,由于史料闕如,至今還不很清楚,但有一點肯定,就是太宗在掩飾太祖死因上做了大量工作,太宗朝所修撰的《太祖實錄》曆經三次而無成,雖然已篡改和掩蓋了大量的真象,太宗還是不滿意。太宗對《太祖實錄》異乎尋常的關注,足以說明太宗非正常繼位的奧妙,而“燭影斧聲”也就成了千古之謎.
  宋太祖趙匡胤猝死之謎的傳說:
  宋太祖永昌陵 公元976年,宋代開國之君趙匡胤一夜之間猝然離世,正史中沒有他患病的記載,野史中的記載又說法不一。他的死因,成了曆史上一宗離奇的懸案。
  一、《湘山野錄》中說,開寶九年十月二十日,一個雪夜,趙匡胤急召他的弟弟趙光義入宮,兄弟二人在寢宮對飲,喝完酒已經是深夜了,趙匡胤用玉斧在雪地上刺,同時說:“好做好做”,當夜趙光義(原趙匡義)留宿寢宮,第二天天剛剛亮,趙匡胤不明不白地死了。趙光義受遺詔,于靈前繼位。
  二、《燼余錄》說,趙光義對趙匡胤的妃子花蕊夫人垂涎之久,趁趙匡胤病中昏睡不醒時半夜調戲花蕊夫人,驚醒了趙匡胤,並用玉斧砍他,但力不從心,砍了地。于是趙光義一不做二不休,殺了趙匡胤,逃回府中。
  三、《涑水紀聞》裏說:太祖去世時已是四鼓。宋皇後叫內侍王繼恩把皇子趙德芳叫來。王繼恩考慮到太祖早就打算傳位于晉王光義,卻找來了趙光義,進宮後,宋皇後問:“德芳來了嗎?”王繼恩回答:“晉王來了。”宋皇後驚詫莫名,後來突然醒悟,哭著對趙光義說:“吾母子之性命,皆托官家。”
  四、另外,據說趙光義以弟弟的身份繼承兄長的帝位,是他母親杜太後的意見。說是杜太後臨終時,曾對趙匡胤說:“如果後周是一個年長的皇帝繼位,你怎麽可能有今天呢?你和光義都是我兒子,你將來把帝位傳與他,國有長君,才是社稷之福啊!”趙匡胤表示同意,于是叫宰相趙普當面寫成誓詞,封存于金匱裏,這就是所謂的“金匱預盟”,也就是趙光義“兄終弟及”的合法根據。但是“金匱預盟”在初版的《太祖實錄》卻未見記載,在第二次編修的新錄中才被提及,因而是否確有其事,仍疑點重重。
  這一切,都使人們産生了許多疑問。
  一是趙匡胤死時的“燭影斧聲”。
   按說宮廷禮儀,趙光義是不可以在宮裏睡覺的,他卻居然在宮裏睡覺。太監、宮女不該離開皇帝,卻居然都離開了。忙亂的人影、奇怪的斧聲,以及趙匡胤“好做好做”的呼喊,一一都告訴人們,這是一場事先策劃的血腥謀殺。
  二是王繼恩假傳聖旨。
   王繼恩有何膽量,敢違背宋皇後的旨意,本該通傳趙德芳,卻傳來趙光義?倘若事敗,不是殺身之禍麽?
  這種說法,只不過把篡位的罪過加在一個太監身上而已,同時掩蓋了殺兄的罪行。
  三是“金匱預盟”的真僞。
   杜太後去世時,趙匡胤只有35歲,正值壯年,他的弟弟光義23歲,太祖次子德昭11歲,四子德芳3歲。即使趙匡胤幾年後去世,也不會出現後周柴世宗遺下7歲孤兒群龍無首的局面。杜太後一生賢明,怎能出此下策?況且,“金匱預盟”是趙光義登基5年後,趙普才密奏此事,公布出來的。爲什麽不在趙匡胤死時,堂堂正正公布出來呢?
  還有一些疑點,也使人們對趙光義有非議。
   趙光義不等到第二年,就改換年號——新君即位,常例是次年改用新年號紀年。可是趙光義把只剩下兩個月的開寶九年,改爲太平興國元年。這就打破常規的迫不及待,只有一個解釋:搶先爲自己“正名”。是不是他心裏有鬼?
  逼殺趙匡胤的長子趙德昭(當時已30歲),趙匡胤幼子趙德芳(當時僅23歲)後也神秘地暴病身亡。趙匡胤的遺孀死後,趙光義不按皇後禮儀發喪。這些都是偶然的?
  最讓人感到莫名其妙的是,趙光義的子孫後代卻相信他的老祖宗“殺兄篡位”的說法,把皇位又傳給了趙匡胤的後代。這裏說的是宋高宗趙構傳位的事。
  據說趙構沒有兒子,誰來繼承皇位呢?大臣們議論紛紛。有一種強有力的意見是:趙匡胤是開國之君,應該在他的後代中選擇接班人。起初,趙構對這種議論嚴加貶責。忽然有一天,他又改變主意,說他做了一個夢,夢見宋太祖趙匡胤帶他到了“萬歲殿”,看到了當日的“燭光劍影”的全部驚景,並說:“你只有把王位傳給我的兒孫,國勢才有可能有一線轉機。”于是趙構終于找到了趙匡胤的七世孫趙慎,並且把皇位傳給了他。這時離那個血腥的恐怖之夜已經有187年了。
  這恰恰說明了:趙構承認了祖先的罪孽,也給了趙匡胤之死一個基本的答案。  
【二、內政】
  (一)杯酒釋兵權:
  趙匡胤雖然登上了皇帝寶座,但他卻不敢高枕無憂。通過這次兵變,他深刻地認識到,武將們在廢立皇帝、改朝換代方面有著非常大的能量。是啊,他自己既然可以以武將的身份和實力去推翻國君,其它將領不也可以用同樣的方式來推翻他嗎?想到這裏,他不寒而栗。尤其使他感到威脅的,是一些聲望較高又握有重兵的大將,爲了防患于未然,趙匡胤決計拿他們開刀。
  首先,太祖廢除了殿前都點檢一職,接著就導演了一出“杯酒釋兵權”的喜劇。一日,禁軍太將石守信等奉召來到後花園,太祖設宴相待。酒過三巡,太祖故作愁眉不展狀,開口說道:“我不是靠你們出力,到不了這個地步,但做皇帝太艱難了,實在不如做節度使快樂,我整個晚上都不敢安枕而臥啊!”石守信等忙問其故,太祖就說:“這不難知道,誰不想做皇帝呢?”石守信等一聽,驚恐萬狀,紛紛表白道:“陛下何出此言,今天命已定,誰還敢有異心。”“不然!”太祖斷然說道,“你們雖無異心,然而倘若你們部下希求富貴,一旦以黃袍加你之身,你雖然不想做皇帝,能辦到嗎?”衆將一聽,都嚇得離席叩頭,請求太祖指示一條“可生之途”。太祖才表明了自己的真正意思:“人生如白駒過隙,求富貴者,不過想多積金錢,多多娛樂,使子孫免遭貧乏而已。你們不如釋去兵權,出守地方,方多買良田美宅,爲子孫立永不可動的産業,同時多買些歌兒舞女,日夜飲酒相歡,以終天年。朕再同你們結爲婚姻之家,君臣之間,兩無猜疑,上下相安,這不很好嗎?”衆將明白了太祖的意思,一齊下拜說道:“陛下關心臣等,真可謂生死而肉骨啊!”第二天都稱病職。太祖大喜,安排他們到地方做節度使。趙匡胤幾杯美酒,輕而易舉地解決了大將專軍權的問題,被譽爲“最高政治藝術的運用”,成爲千古佳話。
  (二)強幹弱枝:
  從唐朝中葉以來,形成了地方藩鎮權勢過大的局面,他們常常割據一方,乃至進行武裝叛亂,給朝廷造成嚴重的威脅。在宋王朝建立之後,趙匡胤依據宰相趙普提出的“削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的十二字方針,分別從政權、財權、軍隊這三個方面來削弱藩鎮,以達到強幹弱枝、居重馭輕的目的。
  在“削奪其權”方面,趙匡胤陸續派遣文官到地方州郡擔任長官,以取代跋扈難制的軍人;並在知州之外設立通判,兩者共掌政權,互相牽制,分散和削弱了地方長官的權力。在“制其錢谷”方面,趙匡胤設置轉運使來管理地方財政,並規定,各州的賦稅收入除留開其正常的經費開支外,其餘的一律送交京師,不得擅留。這樣,既增加了中央的財政收入,又使地方無法擁有對抗中央的物質基礎。在“收其精兵”方面,趙匡胤將廂軍、鄉兵等地軍中的精銳將士,統統抽調到中央禁軍,使禁軍人數擴充到幾十萬,而地方部隊只剩下一些老弱兵員,只能充當雜役,缺乏作戰能力,根本無法和中央禁軍抗衡,這就摧毀了地方反抗中央的軍事基礎。
  太祖通過對藩鎮權力的剝奪,對武臣的壓抑,改變了五代時期藩鎮割據、朝廷寡弱、武人跋扈、文臣無權的狀況,提高了中央的威權。在中央內部,太祖又著手分割宰臣的權力,爲宰相設置了副相參知政事,來分散和牽掣宰相權力,宰相和參知政事統稱爲執政,而軍政歸于樞密院,其長官叫樞密使,樞密院與執政合稱“二府”,財政大權另歸于三司,其長官叫三司使,號稱“計相”,這三者地位都差不多,都直屬于皇帝。通過對相權的分割,防止了大臣專權的局面,太祖就曾直言不諱地當面對宰相趙普說:“國家大事可不是你們書生說了算的。”說明宋代君主獨裁體制得到了空前的鞏固和加強。這些措施結束了唐朝中葉以來的藩鎮割據局面,維護了國家的統一,促進了社會經濟發展,但這些措施也使得官員增多,開支增大,權力互相鉗制、地方實力削弱,埋下日後積貧積弱的種子。
【三、外交】
  (一)先南後北
  雪夜訪普圖(明 劉俊)繪 宋朝建國,所統治的地方只有黃河、淮河流域一帶,宋朝北面有北漢和契丹,西面有後蜀,南面有南唐、吳越、荊南、湖南、南漢各國,每一個國家都有獨立的勢力,而且他們也都在窺視宋朝的態度。在此虎視眈眈的情況下,使宋朝不能高枕無憂,必須把這些小國或外族,消滅或制服,才能完成天下的統一,奠立宋朝國基。
  在一個大雪紛飛的夜晚,趙匡胤與宰相趙普進行了一場意義重大的對話。
  趙普問道:“夜深天冷的,陛下爲什麽還出來?”
  趙匡胤:“我睡不著呵!一榻之外,都是別人家的天下,所以特地來見見你。”
  趙普:“陛下是否覺得自己的天下過于狹小?南征北伐,一統天下,現在是極好的時機,不知陛下在進軍方向問題上是怎樣考慮的。”
  趙匡胤故意說:“我想先攻打北漢國都太原。”
  趙普默良久之後,說:“這我就不明白了。”
  趙匡胤問:“爲什麽?”
  趙普分析道:北漢有契丹爲後援,攻之有害無利,即使滅亡了北漢,又要獨自承擔契丹的強大壓力,倒不如先保存北漢,以爲阻隔契丹的屏蔽,集中力量翦滅南方各國,然後再專力北方。
  趙普的話,使趙匡胤最後確定了“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戰略方針,這件事,就是曆史上著名的“雪夜定策”。
  (二)最初的征服
   宋太祖登基不久,湖南的周行逢病死,其子周保權是個十一歲的小娃娃,繼位之後,其屬下“衡州刺史”張文表反叛,也想割據一方。由此,宋朝打著“救援”的旗號,要借道荊南(南平)。師行一半,張文表已經被殺,宋軍仍強行前驅,派出一股奇軍直驅江陵,南平嗣主高繼沖知道大勢已去,只得舉族“入朝”,獻出高家割據數十年的三州十七縣。不久,宋軍一路橫進,攻克潭州(今湖南長沙),進圍朗州(今湖南常德),最終把先前向宋朝求救的周保權也生俘,盡取湖南十四州土地。至此,荊湖之地全入宋土,成爲宋朝一個大糧倉,從物質上保障了宋軍下一步軍事目標。
  (三)平定後蜀
  乾德二年(964年)十一月初二,趙匡胤發兵5萬(一說6萬),分兩路攻蜀:令王全斌、崔彥進爲西川行管鳳州路正、副都部署,王仁贍爲都監,率北路步騎3萬出風州(今陝西鳳縣東北),沿嘉陵江南下;令劉光義爲歸州路副都部署,曹彬爲都監,率東路步騎2萬出歸州(今湖北秭歸),溯江而上。兩路分進合擊,直指成都。趙匡胤利用蜀降將趙彥韜提供的情報,針對巴蜀有嘉陵江、長江直貫南北、東西的地形特點和蜀軍防務上兵力不足的弱點,采取東、北兩路沿長江、嘉陵江分進合擊的部署。劉光義在夔州,針對蜀軍鎖江設防,水強陸弱的情況,適時舍舟登岸,先奪取兩岸,然後水陸配合,一舉突破蜀軍利用浮梁所組織的防禦要點,接著沿長江長驅直入。北路主將王全斌善于迂回、夾擊,避堅擊瑕,迅速地攻占利州。又用奇兵出至敵後,因而能較快地突破劍閣險隘,在東路軍的配合下直逼成都。乾德三年正月初七,孟昶見大勢已去,舉城降,後蜀亡。
  (四)北征失敗
  開寶二年九月,宋太祖派李繼勳率兵攻北漢,因契丹軍來援,無功而返。十月太祖親征北漢。宋軍築長連城圍攻太原,北漢大將劉繼業(即楊業,楊老令公)出城犯宋東西砦,敗還,遼軍分兩路援救北漢,一路自石嶺關入,爲宋軍敗于陽曲。後來,太原城水災,城中驚恐,大臣郭無欲謀降宋,被殺,契丹再派兵馳援北漢,太原得以保住。宋軍則因屯兵太原城下,久攻不克,損兵折將,又因暑雨,士卒多病,遂班師。北漢盡得未所棄軍儲,共計粟三萬石,茶、絹各數萬,總計太祖共在開寶元年、二年,及九年三次攻打北漢,均因遼軍來援,頓兵太原城,久攻不克而還。
  (四)攻取南漢
  在當年,南漢以廣州爲中心,割據嶺南兩廣地區達60年之久。北宋平定後蜀後,潘美等宋將就曾攻取了南漢的郴州,形成了良好的進攻態勢。
  這一年,潘美等接到宋太祖滅亡南漢的指示後,很快就攻陷了賀州,隨之連克昭、杜、連、韶4州,大敗南漢軍10余萬于蓮花峰下。至次年2月,即攻克廣州,南漢滅亡。
  南漢滅亡之後,南方剩下的最後3個割據政權個個自危,震恐異常。勢力最強大的南唐皇帝李煜這時也不得不主動要求取消國號,放棄皇帝的稱號,改稱“江南國主”。另外兩個割據政權吳越和漳泉早就上表稱臣,接受宋朝的官職。
  (五)征服江南
  開寶四年(971)二月,宋滅南漢之後,從北、西、南三面對南唐形成戰略包圍。宋太祖志在統一江南,認爲“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絕不允許南唐存在下去。經過3年的准備,開寶七年(974年)十月,宋太祖令曹彬爲統帥、潘美爲都監,率水、步、騎兵在采石一線強行渡江,進圍金陵;同時令吳越國主錢俶統率吳越軍5萬,由宋將丁德裕監軍,從東面攻取長州,然後會師金陵;令王明爲西路軍,向武昌方向進擊,牽制屯駐在江西的南唐軍隊,使其無法東下援救金陵。
  十一月中旬,宋軍依照樊若水的圖示在采石用預先造好的戰艦架設浮橋獲得成功,其主力部隊通過浮橋,順利跨過了長江天險,大敗南唐水陸兵10余萬于秦淮,直逼金陵城下。與此同時,錢俶率兵攻克了長州、江陰、潤州,形成了對金陵的外線包圍,金陵成了一座孤城。
  十一月二十七日,在李煜仍不投降的情況下,宋軍發起總攻,金陵城破,李煜做了俘虜。
  滅南唐是宋太祖統一南方的最後一仗,也是當時最大的一次江河作戰。這次戰爭中的“浮橋渡江”、“圍城打援”,是宋太祖戰略部署中的得意之舉,也是古代戰爭史上的創舉。 
  宋太祖改革制度
   宋太祖是個十分有志氣的皇帝,公元的一天早晨,文武大臣都一個個彙報自己的工作,接著退到殿外。走到最後的是後周老宰相範質,他現在仍是宰相。當範質快要走出殿門時,送太祖突然傳話,
  範老愛卿,請稍稍留步,朕有一事與你相商。
  聽到傳話,範質轉過身走回到殿上,重新坐到自己的宰相之座。
  原來,在中國古代宰相的地位是很高的,可以和皇帝坐著說話。人們常說宰相是一人之下,萬民之上的官兒,就是皇帝對宰相也是很尊重,也得讓禮三分。因此在上朝君臣議事的時候,宰相是可以坐著跟皇帝說話,而其他官員只能夠站著。
  範質坐下來以後,宋太祖遞給他一份大臣彙報的奏折,範愛卿,你看這事如何解決才好?範質接過奏折仔細地看了起來。這時宋太祖從龍椅上站了起來,向後宮走去。宰相範質看完奏折後,心裏已經想好解決的方法,可是,左等不見皇帝出來,右等也不見皇帝出來,範質實在等不住了,就起身去找皇帝。這時,宋太祖走了出來,範質連忙坐下,可是回頭一看,椅子沒有了。原來,趁範質起身不注意時,身邊的侍衛悄悄把椅子拿走了。
  範質不知道如何是好,只得站著和宋太祖說話。以後在上朝,宰相也和其他大臣一樣只能站著和皇帝說話,這一制度後來被各朝所沿用。這說明了宋太祖胸懷大志,要獨攬大權。
  太祖故事三則
  趙匡胤器量寬宏,不以殺戮服人。
  有一次,他設宴招待群臣。其中有一個翰林學士,名叫王著,原是後周的臣子,這時喝醉了酒,思念故主,當衆喧嘩起來。群臣大驚,都爲他捏一把汗。太祖卻毫不怪罪,命人將他扶出去休息。王著不肯出去,掩在屏風後面大聲痛哭,好容易才被左右攙扶出去。第二天,有人上奏說王著當衆大哭,思念周世宗,應當嚴懲。太祖說:“他喝醉了。在世宗時,我和他同朝爲臣,熟悉他的脾氣。他一個書生,哭哭故主,也不會出什麽大問題,讓他去吧。”
  還有一次,趙匡胤乘駕出宮。經過大溪橋時,突然飛來一支冷箭,射中黃龍旗。禁衛軍都大驚失色,太祖卻拍著胸膛說:“謝謝他教我箭法。”不准禁衛去搜捕射箭者。以後果然也就沒事了。
  又有一次,宋太祖半夜起來,非常想吃羊肝,可是猶豫了半天不肯下令。左右問他:“皇上有什麽事就盡管吩咐吧,我們一定照辦!”太祖回答說:“我若說了,每日必有一只羊被殺!”
【後妃子女】
  皇後
  孝惠賀皇後
  孝明王皇後
  孝章宋皇後
  子
  長子趙德秀 滕王
  次子趙德昭 燕懿王
  三子趙德林 舒王
  四子趙德芳 秦康惠王
  女
  申國公主,早亡
  成國公主,早亡
  永國公主,早亡
  魏國大長公主,封昭慶公主,進封鄭國公主,改秦國公主。進長公主。後改封魏國大長公主。政和改賢肅大長帝姬。
  魯國大長公主,封延慶公主,進封許國公主。改晉國公主。進長公主。進大長公主。改封魯國大長公主。改賢肅大長帝姬。
  陳國大長公主,封永慶公主,進封虢國公主。改齊國公主。進許國長公主。追封大長公主。改封陳國大長公主。改賢惠大長帝姬。
【神秘死亡的種種推測】
  宋太祖趙匡胤是一位非常有人情味的開國皇帝,可惜,英年早逝,只當了17年天子,就稀裏糊塗地死了。976年,他剛剛50歲。雖說,官修《宋史》對宋太祖的猝死原因做了各種各樣的遮掩和粉飾,但仍通過形形色色的破綻證明:趙匡胤是被親弟弟趙光義謀殺的。
  宮廷疑案,玄機重重,未能躬逢其盛的後人,只能在故紙堆裏摸“狐狸尾巴”。老謀深算的趙光義怎麽能躲開這些窮追猛打的詰問呢?說他是“竊國大盜”,自然有幾分道理。
  其一,趙匡胤之死,趙光義的嫌疑最大。   
  趙匡胤比趙光義大12歲,他們一塊兒參與了“陳橋兵變”,都算是趙宋朝廷最重要的奠基人。《宋史?本紀》熱情洋溢地贊頌這哥兒倆如何情深意長、肝膽相照。趙光義病了,趙匡胤親自到床頭去服侍,燒艾草熱灸的時候,哥哥惟恐燙壞了弟弟,就先在自己身上燒幾下——手足深情,令人感喟。
  趙匡胤常對身邊的近臣誇贊趙光義說:我這位兄弟,降生的時候就和普通人不一樣,仔細瞧瞧,他龍行虎步,威風凜凜,將來必定是太平天子。甚至還謙虛地表示:“福德吾所不及。”宋朝皇帝怎麽了?“一把手”居然給“二把手”拍馬屁!令世人狐疑的是,春秋鼎盛、耳聰目明的趙匡胤,竟然在一夜之間暴亡?好端端一個男子漢,爲什麽說沒就沒了呢?
  官方的記錄非常潦草:“癸醜夕,帝崩于萬歲殿,年五十。殯于殿西階……”至于死因,壓根兒沒提。坊間的猜測五花八門:有的說,死于飲酒過度,還有的說,因腹下腫瘡發作而病亡……其實,最大的嫌疑犯就是最大的受益人——趙匡胤的政治接班人趙光義。《湘山野錄》中記載,趙匡胤死前一晚,天氣極寒,他跟趙光義飲酒,倆兄弟一直喝到深夜。本不該留宿內廷的趙光義卻廝守在皇帝身邊。
  當夜,趙匡胤發出莫名其妙的呼喊聲,且傳出“燭影斧聲”。《燼余錄》甚至想出了花蕊夫人與趙光義的奸情。諸多不正常疑點暴露在那個太祖駕崩之夜。趙光義即位後,親自主持編修《太祖實錄》,並三次修改了其中一些內容。即便這樣,他本人還是不太滿意。爲了一位死去皇帝的“起居注”,至于費這麽大勁嗎?真是欲蓋彌彰,越描越黑。
  其二,《太祖實錄》忽然冒出了所謂“金匱預盟”,趙光義篡位的政治基礎遊移、曖昧,難以服人。 
  《宋史》把這份神秘的“金匱預盟”描繪得有鼻子有眼——杜太後是個通情達理的女人,病危前,她把趙匡胤和丞相趙普叫到床前,留下了匪夷所思的“遺囑”。太後認爲,趙宋之所以能獲取後周的江山,就是因爲周世宗任用了一個小孩子當皇帝,如果是一位壯年英武的君主,絕不會出現“陳橋兵變”。
  爲了不讓這種慘痛的曆史重演,爲了維護趙宋億萬年社稷,太後責令趙匡胤必須選擇一位“長君”做接班人。趙匡胤痛痛快快地答應了。太後自然非常滿意,遂命趙普白紙黑字記錄下來,並把這份政治遺囑當作“基本國策”珍藏在黃金寶櫃裏。倘若果真如此,也算趙光義正大光明。偏偏所謂“金匱預盟”的來曆非常曖昧。這可是出師有名的鐵證啊!趙光義登基,不可能無視“金匱預盟”。
  想想吧,誰肯把“你辦事,我放心”的“尚方寶劍”藏進胳肢窩裏?有趣的是,《太祖實錄》第一次編修的時候,居然未對這件重大事件做絲毫記載。《宋史》販賣的“金匱預盟”,是後來才加進去的。
  仔細分析,趙光義的政治騙術漏洞百出。杜太後去世時,趙匡胤只有35歲,身體倍兒棒。趙光義剛剛23歲,比哥哥家的兒子成熟不了多少。那時,趙匡胤的次子德昭已經11歲,四子德芳也3歲了。問題是,趙匡胤並不是立刻就死,誰知道將來會怎麽樣呢?也許還能享國十年、二十年……何必火急火燎地安排接班人呢?
  即使趙匡胤幾年後去世,也不會出現後周柴世宗七歲孤兒斷送江山的局面。杜太後是個明白人,絕不可能出此下策。況且,“金匱預盟”是趙光義登基5年後,趙普才密奏。這種驢唇不對馬嘴的解釋,也只能糊弄外星人。
  其三,迫不及待地更改年號,大有造成既成事實的嫌疑。
  按理說,老皇帝去世,新君一般繼續沿用舊有年號,直到第二年,才啓用新紀元。可是,趙光義根本顧不得這些“媽媽令”,還沒等到這一年結束,就換上了自己的年號。他冒天下之大不韙,把僅剩兩個月的“開寶九年”,改爲“太平興國元年”。
  這種打破常規的險招兒,已將自己推上了輿論的審判臺。他的動機只有一個:搶先爲自己“正名”。惟恐皇帝大位被誰搶了去。提前改元的做法,遭到了史官的公開批評,《宋史?太宗本紀》拽住了趙光義的幾條“小尾巴”,提前更改年號這件事名列第一。
  其四,趙光義剪除後患,將“金匱預盟”所覆蓋的接班人一網打盡。   
  即便確實存在所謂“金匱預盟”,這份文件的核心無非是提供了“兄終弟及”的合法根據。說白了,哥哥死了,兄弟幹,就是不能讓給小崽子。那麽,有朝一日趙光義撒手人寰,身後怎麽安排,皇帝大位會不會落到自己兄弟身上?或者轉而回到趙匡胤的子嗣手裏?
  爲剪除後患,趙光義不惜對至親骨肉,大開殺戒。先說趙匡胤那一枝,“太祖四子:長滕王德秀,次燕懿王德昭,次舒王德林,次秦康惠王德芳。德秀、德林皆早亡”也就是說,最大的潛在對手是年長的德昭、年幼的德芳。再說自己的兄弟,唯一的競爭對手就是弟弟——秦王趙廷美。“欲加之罪,何患無辭?”趙光義親自導演,將親弟弟趙廷美、親侄子趙德昭、趙德芳一一逼上絕路。
  結果,趙廷美被貶房州,38歲抑郁而終;趙德昭被逼自殺,年滿30歲;趙德芳像老爹一樣,不明不白得暴病而死,年僅23歲……
  一切都結束了。趙光義端坐在血腥彌漫的皇位上,嘴角掠過一絲意味深長的笑容……
http://baike.baidu.com/view/23700.html?tp=0_11
 

大宋碑歌  維基百科


File:Da song bei ge.jpg


 《大宋碑歌》又名江山美人,中國電視劇,於2003年拍攝,2004年在內地各大電視台播出。以宋徽宗宣和年間為背景,講述了宋徽宗趙佶與江南女子方玉兒因為一幅《江山美人圖》相識相戀的故事,有道是「江山美人誰輕誰重,姻緣好定知音難逢,成也英難敗也英雄!」

  概述

宋徽宗趙佶統治時期,朝政腐敗,他本人生活驕奢淫逸,揮霍無度,酷愛花石。蔡京、童貫等人為討好皇帝,不惜破屋壞牆,踐田毀墓在全國遍尋奇石異木。「花石之憂」致使大批百姓傾家蕩產,苛捐雜稅和連年災荒更令天下天下蕭然,民不聊生…… 

方心曲領 

 至遲從漢代開始,官員爲了使朝服更加熨貼,在外衣領內襯上一個圓形護領,名爲“曲領”,也稱“拘領”。漢劉熙《釋名釋衣服》中寫“曲領在內,所以禁中衣領上橫壅頸,其狀曲也。”意爲免得內衣衣領擁起。《隋書禮儀志七》中“曲領”說:“七品以上有內單者則服之,從省服及八品以下皆無。”省服系指便服。《唐六典》卷二十六、《新唐書輿服志》出現“方心曲領”詞,並已戴在衣外。《宋史輿服志三》在寫天子時,明確寫出“白羅方心曲領”。明王圻《三才圖會》上更有圖樣標明後面爲兩條垂帶。從出土繪畫、陶俑、石雕、木刻等文物來看,官員佩方心曲領的作法至明末才消失。

http://baike.baidu.com/view/1561877.htm


方心曲領略考 :《中國歷代服飾研究》(沈從文)


《隋書.禮儀志》“曲領”條,引劉熙《釋名》稱“在單衣內襟領上,橫以擁頸”。七品以上有內單者則服之(從七品以上省服,及八品以下皆無)。對於曲領,歷來難得其解。近人談唐代服制,上引唐俑為例,實不相關。因《隋書》即說明七品以上官服才用,一般人不可能用。曲領正確形象,惟據《列帝圖》上帝王和伺臣及南北朝時寧萬壽孝子石室一石刻著籠冠珥貂大臣像和敦煌北朝繪壁畫、鞏縣石刻唐人作《七賢圖》等畫塑,尚有較明確形象可證。後來宋人以意附會,把方心曲領作成個項圈式下垂方鎖狀,附於外衣胸前。實致誤於聶崇義《三禮圖》自我作古。元《事林廣記》、明《三才繪圖》仍沿襲而無所改正,以訛傳訛,因此難得本來面目。從具體形象出發,才能明白《釋名》對於曲領描寫的正確。事實上是在內衣胸前項下,襯出一個半圓硬領,畫刻形象交代的十分清楚。 

  回應

  盡管宋人的“方心曲領”是對前朝的誤讀曲解,但是在歷史上也長期存在,影視劇中也經常出現感覺也很美觀。作為更後來的我們,不能說宋制曲領制式就是錯的。漢族服飾一直在不斷的演變,這樣的“曲解誤讀”“以訛傳訛”可能也是演變發展的形式之一吧。

http://www.hxwm.net/viewthread.php?tid=11656&extra=page%3D9&sid=2Du9iM 
 

宋徽宗  維基百科


Songhuizong 10.jpg 

  生平

趙佶在位期間,「妄耗百出,不可勝數」[2],過分追求奢侈生活,在南方採辦「花石綱」,搜集奇花異石運到汴京開封府,修建園林宮殿,崇信道教,自稱「道君皇帝」,任用貪官宦官橫徵暴斂[3],激起各地民變。其中以新黨蔡京任丞相與宦官童貫為將軍所引致的問題最嚴重。

  趙佶好大喜功[4],不顧宋遼已百年和平相處,於宣和二年(1120年),與金國結成「海上之盟」,聯合滅遼。1122年,金軍攻克遼南京(今北京市)。宣和七年(1125年)十月,金太宗遣諳班勃極烈完顏斜也、完顏宗望、乙室勃極烈完顏宗翰分兩路南下入侵北宋。宣和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1126年1月18日),趙佶無法應付時,急忙禪讓天子的寶座給他兒子宋欽宗去對付,自己則當「太上皇」,但終究無法挽回局勢。

  靖康元年(1126年)八月,金太宗再次命東、西兩路軍大舉南下,宋兵部尚書孫傅把希望放在道士郭京身上,妄以「六甲法」破敵,但神兵大敗,金兵分四路乘機攻入城內,金軍攻佔了帝都汴京。宋欽宗遣使臣何栗到金營請和,宗翰、宗望二帥不允。北宋靖康二年(金朝天會五年)二月初六(1127年3月20日),金太宗下詔廢徽、欽二帝,貶為庶人,北宋滅亡(960年—1127年),二帝被俘北上。七月二十日,二帝遷到中京(今北京市),父子抱頭痛哭。

  天會六年(1128年)八月二十一日抵達金上京會寧府。二十四日,二帝及男女宋俘均坦胸赤背,身披羊皮,跪拜金太祖廟,行「牽羊禮」,在乾元殿拜謁金太宗完顏吳乞買。金太宗封宋徽宗為昏德公,欽宗為重昏侯,十月二十六日,二帝遷往韓州(遼寧省昌圖八面城)[5]。在韓州,金人將城內女真住戶全部遷出,只供二帝等二千餘宋俘居住。據《宋俘記》載:「給田四十五頃,種蒔自給。」據《南征錄彙》說這還是金國二太子完顏宗望格外開恩,要求性格兇狠的完顏宗翰等不可像虐待遼天祚帝那樣對待宋朝的徽、欽兩帝。

  天會八年(1130年)七月,又將二帝遷到五國城(今黑龍江省依蘭縣城北舊古城)軟禁。到達五國城時,隨行男女僅140餘人。流放期間徽宗仍雅好寫詩,讀唐代李泌傳,感觸頗深。五年後,天會十三年(紹興五年,1135年)四月,病死於五國城[6]。照當地習俗火葬[7]。

  天眷三年(1140年),金主戰派完顏宗弼(金兀朮)率領金國軍隊南侵,先在開封正南(偏東)的順昌敗於劉錡所部的「八字軍」,再於開封西南的郾城和穎昌,在金國女真精銳部隊所拿手的騎兵對陣中兩次敗於岳飛的岳家軍,只在開封東南面的淮西亳州、宿州一帶戰勝了宋軍中最弱的張俊一軍,在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敕召回岳家軍前,金軍已被壓縮到開封東部和北部。完顏宗弼開始轉向接受議和。

  皇統元年(1141年) 二月,金熙宗為改善與宋的關係,將死去的徽宗追封為天水郡王,將欽宗封為天水郡公。第一提高了級別,原來封徽宗為二品昏德公,追封為王升為一品,原封欽宗為三品重昏侯,現封為公升為二品。第二是去掉了原封號中的侮辱含義。第三是以趙姓天水郡望之為封號,以示尊重[8]。同時南宋朝廷解除了岳飛、韓世忠、劉錡、楊沂中等將領的兵權,為《紹興和議》做好了準備。十一月間,宋、金為《紹興和議》達成書面協議。十二月末除夕夜(1142年1月27日),宋朝斬首岳飛,據《宋史》載是為了滿足完顏宗弼議和所設前提。紹興十二年(1142年)三月,宋金《紹興和議》徹底完成所有手續。夏四月丁卯(1142年5月1日),高宗生母韋賢妃同徽宗棺槨歸宋[9]。同年八月十餘輛牛車到達臨安,十月,宋高宗將徽宗暫葬於會稽(今浙江省紹興市),名曰永固陵(後改名永佑陵)[10]。

  黃河清,聖人生

三國時期曹魏李康《運命論》:「夫黃河清而聖人生。」事實是,出現「河清」,顯然與什麼「聖人出」無關。大概誰也不會認為宋徽宗是個聖人,但他在位時,竟出現過三次「河清」,皇帝和百官彈冠相慶,用各種形式來歌功頌德。

在黃河中下游,河水也有短時間變清的時候,即史書中作為祥瑞記下的「河清」,並不是五百年乃至一千年才一遇。據地質學史專家李鄂榮先生考證,中國歷史上的「河清」,有記載可查的便有43次,首見於漢桓帝延熹八年(165年),如從此時起算,平均不到40年就有一次。(李鄂榮:《黃河下游地上懸河的形成》;《說說黃河的「黃」》)

根據《宋史》,宋徽宗在位年間的三次「河清」,分別為:第一次,大觀元年(1107年),「乾寧軍、同州黃河清。」第二次,大觀二年(1108年),「同州黃河清。」,第三次,大觀三年(1109年),「陝州、同州黃河清。」

大觀元年(1107年)「乾寧軍言黃河清,逾八百里,凡七晝夜,詔以乾寧軍為清州」(《續資治通鑒》)。「黃河清」被譜寫成新曲流傳(蔡絛:《鐵圍山叢談》),還在韓城建立記載這些祥瑞的「河瀆碑」。此碑至今尚在。

可是立碑後僅僅15年,到了1127年,這個導致北宋亡國的宋徽宗,便和他的兒子宋欽宗一起被金兵俘虜,押到了金朝統治下的東北地區。(和吉:《司馬祠———黃河札記》)

  藝術成就

宋徽宗酷愛藝術,在位時將畫家的地位提到在中國歷史上最高的位置,成立翰林書畫院,即當時的宮廷畫院。以畫作為科舉陞官的一種考試方法,每年以詩詞做題目曾刺激出許多新的創意佳話。如題目為「山中藏古寺」,許多人畫深山寺院飛檐,但得第一名的沒有畫任何房屋,只畫了一個和尚在山溪挑水;另題為「踏花歸去馬蹄香」,得第一名的沒有畫任何花卉,只畫了一人騎馬,有蝴蝶飛繞馬蹄間,凡此等等。這些都極大地刺激了中國畫意境的發展。

他對自然觀察入微,曾寫到:「孔雀登高,必先舉左腿」等有關繪畫的理論文章。廣泛搜集歷代文物,令下屬編輯《宣和書譜》、《宣和畫譜》、《宣和博古錄》等著名美術史書籍。對研究美術史有相當大的貢獻。

趙佶還喜愛在自己喜歡的書畫上題詩作跋,後人把這種畫叫「御題畫」。由於許多畫上並沒有留下作者的名字,他本人又擅長繪畫。對鑒別這些畫是否是趙佶的作品有不小的難度。有一觀點確定他的真跡有《詩帖》 《柳鴨圖》《池塘晚秋圖》《竹禽圖》《四禽圖》等,而《芙蓉錦雞圖》《臘梅山禽圖》是御題畫。

宋徽宗在其創作的書畫上使用一個類似拉長了的「天」字的花押,據說象徵「天下一人」。這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出名的花押。

  相關電視劇

1998年 水滸傳:曾宏生飾演宋徽宗

2004年 大宋碑歌:孫耀威飾演宋徽宗

2005年 驚艷一槍:甄志強飾演宋徽宗

2008年 少年四大名捕:于洋飾演宋徽宗

2011年 水滸傳:楊子飾演宋徽宗 
 

台長: 阿楨
人氣(10,613) | 回應(6)| 推薦 (3)|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視賞析(綜藝、戲劇、影集、節目) | 個人分類: 影視媒體 |
此分類下一篇:《乾隆王朝》
此分類上一篇:《鄭板橋》

小恩
我很討厭家敏
說不想嫁 最後還不是搶走解解的丈夫

他有種就在他姐姐面前
說他喜歡李煜呀!

而且.他知道李煜是國主就應該離他一點了XDD



反正最後她還是死麻
搶姐姐丈夫 就要有代價


還害姐姐就這樣生病死掉


真的是一個討厭鬼

可憐的娥皇
2010-07-13 18:51:27
版主回應
28集《吳越錢王》(2006)>百度百科

導演: 胡明凱
編劇: 張波
主演: 王亞楠,錢鏐馬蘇,徐錦江
簡介
唐末,戰亂遍地,臨安青年錢婆留入天目山中挑販私鹽,一日救下險遭緝鹽兵殺害夥伴甄老貴,將其背負至家誰知老貴女兒便是他夢尋已久的絕美山姑甄珠鳳,兩人情愛如火山迸發   
官吏之女吳巧娘暗戀婆留,從父親處偷窺得知官府將去山中緝捕錢婆留,便冒死入天目山報訊不料呈現她眼前婆留卻正與甄珠鳳纏綿相依。   
婆留逃脫緝捕,在甄珠鳳和吳巧娘的支持下投軍董昌部,改名錢鏐。錢鏐驍勇,善奇襲,不循兵法,竟出其不意地連平數處叛軍,聲震杭州八都時,越州劉漢宏擁兵自雄,不服朝廷管轄,又命大軍壓境欲犯杭州,此時董昌先與錢鏐結爲兄弟,然後再激其抵敵錢鏐率顧劇照圖集一(17張)全武等敢死隊渡錢塘江背水一戰,大破劉軍凱旋而還董昌犒勞錢鏐,而把盞之新夫人便錢鏐愛得刻骨銘心,兩人曾信誓旦旦甄珠鳳!錢鏐憤極,珠鳳卻道出萬不得已之原因後錢鏐奉命娶巧娘,受其激勵決以國事爲重。他率軍攻下越州,手刃叛首劉漢宏,董昌再次冒功邀賞,進繁華重鎮越州當起節度使來了,而將當時江濱小城杭州留給錢鏐,錢鏐早有造福鄉裏之宏願,上任伊始便開始築造杭州城垣,以保境安民。然而董昌卻嫌朝廷給他官小,一步步走向深淵,最後索性自立爲大越羅平國皇帝。錢鏐單騎去越州苦勸董昌去掉帝號,向朝廷認罪,但董昌不聽勸告決心蠻幹到底,在部將的唆使下設計將錢鏐囚禁于百花臺中,准備縱火燒死他。甄珠鳳無意中聞訊,于夜半勇闖百花臺,放走錢鏐。董昌大怒,卻又舍不得殺甄珠鳳,只得把她囚如冷宮 。未幾,朝廷下旨平叛,錢鏐率大軍攻破越州董昌被俘。在押解他赴京時,甄珠鳳前來送行,錢鏐亦稱他爲大哥,董昌自覺五顔,投江自盡巧。娘知丈夫心頭之所系,又感激珠鳳救夫之恩,便真心實意地勸珠鳳嫁于錢鏐,自己願意讓出正室之位但珠鳳卻拒絕了錢鏐吳巧娘之迎娶,入庵修行。吳巧娘又物色了一位與甄珠鳳長相酷似歌女含月侍侯錢鏐,錢鏐始拒後納,種下了禍根 。   
唐廷爲表彰錢鏐保持大唐一統、鎮壓分裂、叛逆之巨功,封其爲兩軍節度使,賜金書鐵券錢鏐禁不住飄飄然,大搞衣錦還鄉然而正當他故鄉臨安得意之時,卻遭到了父親錢寬“避禍不見”打擊,這使錢鏐猛醒,以民爲本、保境安民、善事中原思想初步確立了   
不久,錢母去世,至孝錢鏐失去理智,強迫清高名士吳仁璧撰寫墓志銘吳仁璧不滿錢鏐當時不尊重文土之言行,因而堅拒並痛斥錢鏐,錢鏐狂怒之下竟然殺了吳仁璧,鑄成大錯,一時吳越民心動搖。吳仁璧之摯友——大詩人羅隱當面痛斥錢鏐已經知錯深悔錢鏐不但不怒,反而伏地受訓,並任命羅隱爲錢塘知縣。   時,含月之父鄭北山仗勢斂財罪行累累,後殺了錢鏐之師錢鶴鳴,犯下死罪。錢鏐驚覺,劇照圖集二(20張)他不顧含月死纏活磨,堅決命羅隱秉公執法斬了鄭北山,並休了含月又當衆處罰自己“用人不當”之罪,將自己關入錢塘縣獄,這使屢屢欲刺殺錢鏐以報父仇吳仁璧之女吳子夜不忍下手。錢鏐痛改不重用人才之失誤,十分虔誠地懇請子夜出山輔政,子夜是個聰明絕頂血性俠女,此時殺父之仇已被錢鏐爲吳越百姓之赤誠及聞過即改豪氣所化解,並生出愛慕情愫,痛苦鬥爭後答應做錢鏐之助手。   
錢鏐被朝廷封爲越王,治一軍十三州。降將徐綰言行都迎合主帥,深受錢鏐重用,偶因修錢母墳墓誤時,受錢鏐厲斥。徐綰知從此上升無望,趁錢鏐外出,杭州空虛之際,突然舉兵反叛,攻陷杭州內外城。甄珠鳳冒死化妝爲道姑出城報訊,錢鏐潛回杭州,憑牙城彈丸之地死守。但各地援軍均被阻隔外,吳越危旦夕。錢鏐聽子夜之計以七子傳瓘爲人質,求援于宿敵吳王楊行密。   
揚州吳王帳前,錢傳瓘臨危不懼,陳說厲害,不僅楊行密爲之傾倒,更獲得了楊之嬌女羽屏公主的愛意,羽屏以死相脅,求嫁傳瓘,楊行密無奈從之,同意撤回幫助徐綰之兵。錢鏐與各州援軍裏應外合,迅速平定了徐綰之亂。   
此時,唐亡、梁立。梁皇派使者來杭州敕封,衆將力主拒封討梁,子夜主張爲百姓計應尊奉梁朝中央,但勢單力薄。羅隱已入彌留,但以鮮血寫成表章力勸錢鏐拒梁封,北伐中原,自立爲王。一向對羅隱言聽計從錢鏐痛苦地拒絕了羅隱臨終之言,他向衆將及子孫陳述了尊奉中原之大義,當堂與衆將折箭爲誓,保證世代尊奉中原,保持中華一統,不搞分裂。   錢鏐臨終,將祖傳中原墳塋之土傳給了繼承者傳瓘及幼孫錢俶,錢俶爲吳越王時,納土歸宋,最終完成一統于中國神聖大業。
……………
http://baike.baidu.com/view/1164831.htm
2011-01-11 09:52:00
吳岱晃
這齣戲台灣中視改為:他愛江山我愛美人,趙弘音是後唐指揮使電視劇亂編的.他歷經四代 後唐.後晉.後漢
最後才和兒子倒戈伐後漢,電視劇亂編的,後面沒有演錯這個正確
2015-09-04 17:24:14
撲克
後漢隱帝非常生氣,一封信以入京為名將諸郭威改為殺將士為名結果劉太后以北漢和契丹入寇最後變成引狼入室原本繼位的宗室結果被軟禁,九年之後趙匡胤也以這個為藉口在部將的慫恿下導演了陳橋兵變
而倒楣的李昱變成魁儡皇帝 最後做了一首虞美人
結果這首詩變成了電視劇後題曲
2015-09-05 19:14:12
撲克
趙宏殷是後唐開國將領沒錯電視劇亂編怎麼可能被阿兵哥打一直說皇上回朝!歷史的隱帝還真是個昏君
五代十國算下來都是昏君!只有柴榮是明君
他在幫趙匡胤鋪後路
五代書:都點檢當天子 我看是趙匡胤
舊書只寫到都點檢當 就沒有了
2015-09-05 19:44:01
阿楨
“岳飛後人”質疑《滿江紅》的喜劇演員褻瀆英雄 律師:其無法直接起訴

  截至2023年1月29日13時,《滿江紅》總票房已破30億,成為中國影史第16部破30億電影。爆火背後,圍繞電影《滿江紅》諸如“幽靈場”“偷票房”“買票房”“資本操控”“抄襲”等的傳言不斷。《滿江紅》官方將起訴4名大V造謠:不再起訴其他造謠者。
  相關新聞
教材刪除岳飛《滿江紅》?專家:統編語文教材從未選過
沈逸斯文掃地,張藝謀《滿江紅》成炮灰,國之悲矣
《滿江紅》票房超《流浪地球2》全靠資本下場?(回應:凡是老謀子的片子都要戒。國家廣電總局要介入調查重大的公共輿論事件。)
為什麼流浪地球2的民氣那麼在意《滿江紅》票房排名(回應:「習左北」民氣「仇官仇富仇名」。)
《滿江紅》強調中國文化“捨生取義”與好萊塢“美國夢”強調個人幸福區別(回應:我最討厭一種電影,“捨生取義”就是綁架觀眾的電影)

看完7集《天下長河》,我連發感嘆,國產劇都這麼拍何愁沒觀眾 2022-11-13 晴晴

雖說是歷史劇,但《天下長河》,卻只是借用了這些歷史風雲人物作為背景,藉兩位治河大才的視野,講述了一段從康熙十五年大雨過後,清朝長達40餘年的治河大事,新穎,獨到。

回到那時,你身為皇帝,也會做出殺嶽飛的選擇嗎?

邏輯出發,殺嶽飛可能是合理的,因為宋朝是對軍人的限制,當然現代,對秦檜翻案就是錯的,嶽飛這個形象的邏輯在我們數千年傳統裡都是正道。
  回應
這是替秦檜洗白啊。趙構就是個昏君!

從流浪地球和滿江紅之爭,反思下一些工業党的執拗思維了?

蘿蔔白菜各有所愛,百花齊放不好嗎?一定得是大工業才是最終唯一出路嗎?
  回應
侮辱英烈,讓帶路黨“唱紅”,讓笑星解構歷史,讓流量明星圈粉絲錢,色情暴力滿滿卻自稱“闔家歡”,打壓國產大製作里程碑作品為自己牟利,小品質感卻大把燒錢…大過年的搞這種添堵玩意兒,讓人怒髮衝冠了!
這不是蘿蔔白菜各有所愛,百花齊放首先它得是花而不是毒草
我覺得文化人的家國情懷,應該比我這樣的工科生要更加濃烈一些。
在清末民初盛行文化人的家國情懷,但不是你們以為的家國——已被證明是垃圾玩意!
2023-01-31 07:11:11
阿楨
民國為什麼那麼吸引人? 2023-01-27

民國時期百家爭鳴,還有濃濃的浪漫主義色彩;閒暇之餘喝杯咖啡,靜靜欣賞話劇和芭蕾,還可以找到各種評彈和地方戲,滬劇和申劇,海納百川彙聚到此,真是百花齊放、爭奇鬥豔、燦爛奪目。曾在夢境中的上海老弄堂裡靜靜的走,或晚上幽靜寂靜之時;或黃昏晚霞之刻,邂逅那讓我魂牽夢繞的民國美女,趙四小姐的燒醉蝦、張愛玲的下午茶、胡適的一品鍋、錢鐘書牌月子餐、宋美齡的瘦身沙拉! 都是膾炙人口的生活名人故事!哪怕晚上睡在床上時,開著收音機,都能聽到那獨具魅力,沙啞又有磁性的女播音員~ 夢回民國!
  回應
你好像不想醒來,想永遠停留在這美妙的做夢時刻。
舉不完的,我只發表下自己的感受就行了。光民國大師和民國教育就能寫一大篇文章出來。

為什麼沒有人把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改編成一部現代芭蕾舞劇
  回應
為啥沒人用越劇演羅密歐和茱麗葉?
您這是相聲包袱啊-------羅密歐與茱麗葉故事線條太硬與越劇氣質嚴重不符,違和感太強。
有芭蕾版《梁祝》,反響不大。編舞水準一般。
芭蕾太硬與《梁祝》氣質嚴重不符,違和感太強。

為什麼黃酒不能成為主流? 2023-01-27

之前《三聯週刊》一篇文章,說在蒸餾技術成熟後,白酒在民間流行,但在上層文人墨客、士紳名流,仍然推崇黃酒。直到建國後,因為政策如何如何,白酒才成為了主流。白酒在民間的流行,主要原因在於白酒的“性價比”更高。看看世界。無論是白酒,還是威士卡、龍舌蘭、伏特加等等烈酒。2021年全球葡萄酒的消費量是260億升,而烈酒銷量是352億升。
2023-01-31 07:16:20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