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9-30 07:17:06| 人氣8,349| 回應15 | 上一篇 | 下一篇

《台灣敬字亭》

推薦 5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在沒讀張志遠的《台灣敬字亭》(遠足,2006)之前,真不知台灣有那麼豐富的「敬字文化」。

怎會?三、四十年前在鄉下老人家不是還要求將有字的廢紙收集在竹簍、初一、十五再燒掉?

但已不像滿清科舉時代拿去「敬字亭」燒了。

難怪一般人不知有燒字紙的「敬字亭」、只知燒金紙的「金爐」,直到本土文化受重視,學校(尤其客家)的鄉土教材才教學生重新認識「敬字亭」。

即便如此,也和作者一樣:「以前總認為惜字活動,在台灣早已成為歷史陳跡,敬字亭也僅剩龍潭聖蹟亭、美濃敬字亭和石頭營聖蹟亭等,屈指可數,所以也就不曾想過要進一步瞭解台灣敬字文化。」(p.4)

經作者深入研究後,才知從北到南尤其在客家莊,到處都有各式各樣的「敬字亭」。

那又如何?還不是只剩古蹟硬殼,「萬巒庄敬聖亭是台灣最後一座仍有專人收撿字紙的敬字亭…自從阿祥伯九十幾歲去逝後,台灣撿拾字紙也成為了絕响。」(p.131)

還是有「送聖蹟的儀式」,雖然「時過境遷,台灣目前僅剩六堆客家的美濃、六龜、彰化竹塘與桃園龍潭等四個地方,仍循古禮舉行『送字紙』儀式。」(p.53)

奇怪!我從小住在美濃怎就沒碰過「送聖蹟的儀式」。連作者特別舉例圖文詳述的廣善堂正月初九天公生的「送字紙灰祭典」(p.53-57)也不知。

這也難怪!又不科考了,家長那會讓小孩去參加。反倒是現在成了學校的鄉土教學活動。

看來台灣的宗教很功利實用,科考沒了,連「廣善堂送字紙灰祭典的目的」也成了「將收集一年的金紙灰和字紙灰,送入河水中,讓河水把這些紙灰帶入各農田,好讓未來一年農作物豐收,並祈求庇佑來年風調雨順…保佑地方地靈人傑,福泰安康。」(p.53)

其中還加入「放生」呢,「所以整個送聖蹟儀式其實已經是一項融合儒、釋、道三教的宗教活動。」(p.57)

什麼「子不語怪力亂神」?古代學子還不是將孔廟、文昌祠、敬字亭當科考神明來拜!什麼「重義輕利」?古代學子讀書還不是為求功名!

這就難怪「敬字亭最早的功能是為敬惜字紙,尊師重道而建,是一個單純焚燒字紙的場所。但隨著民間信仰與功利思想的加入,再與道教和風水之說結合後,敬字亭被賦予的功能也就增加了。」(p.22)


美濃敬字亭
 
█ 建造年代:建造年代: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
█ 供奉神祇:魁斗星君、大成至聖孔子、制字倉頡聖人、梓童文昌帝君、朱衣星君
█ 建築型式:六角形三層
█ 所在位置:高雄縣美濃鎮中山路與永安路交叉路口

  瀰濃庄敬字亭位於高雄縣美濃鎮下庄中山路與永安路口,建於乾隆四十四年(1779),農曆十月初三興工,共用了九十四個工作天才完成。 瀰濃庄敬字亭的興建,相傳是庄民梁啟旺見瀰濃庄字紙果皮滿地,遂提議興建敬字亭以推廣惜字風俗及維持環境清潔,而由當時的右堆總理林長熾先生自己出資並四處募款籌建。所用的福州磚(約一千餘塊)乃自安平港購回、石灰七十餘包來自岡山阿公店,其他砂石則在附近河壩邊取用。人工方面則派推役每天十人輪流做工,水泥由住在原鄉蕉嶺的鄧大豬所提供,同時也帶來他的兩個愛徒共同參與。
   完工後,林長熾總理組成一個字紙會,上庄、中庄及下庄分別有兩人負責奉祀敬字亭的聖人香火,煎神茶等工作則派右堆司兵馬之全擔任,馬路上的豬牛糞及其他穢物則由右堆的司糧隊長率堆兵每天清掃至田園圃角作為堆肥,從此庄容大為改善。
   完工後的敬字亭於嘉慶末年第一次修葺,光緒十五年(1889)第二次重修。光緒二十一年(1895)台灣割讓日本,日軍與六堆義軍交戰,敬字亭毀於戰火,翌年重修至今。
  瀰濃庄敬字亭現有規模為六角形,依磚疊澀收分而分成三層,由下而上為亭座、亭身、亭頂三部分。亭座內部中空,每面作裝飾性之壁堵,以雕刻或彩繪表現,中間以尺磚封砌,僅背面保留一進風口。亭身又分上下二層,下層正面有一拱形爐口,爐口上方及兩側有門額及對聯,但已經有風化現象。其餘各面亦做裝飾性壁堵,以尺磚封砌,轉角則以石條收邊。各層亭身上方疊澀收分處另有彩繪作法。
  上層亭身正面設有矩形爐口,爐口上方及左右有書卷形門額及對聯亦已風化得無法辨識,其他各面作法與下層亭身類似,唯因磚砌收分之效,亭身愈往上層愈內縮。此層亭身原設有倉頡、至聖先師及文昌帝君神位,但已佚失;現在亭的下方另設有魁斗星君、大成至聖孔子、制字倉頡聖人、梓童文昌帝君、朱衣星君的神位供人膜拜。
   亭頂為盔(轎)形,六條垂脊延伸,脊端反曲於卷雲收頭,亭頂有一泥塑的葫蘆,構造為翹脊磚疊澀成拱殼頂,表面以灰漿覆蓋。此外,瀰濃庄敬字亭尚有外牆墩,以新制的紅磚疊砌而成,外表再加以砂漿粉刷,圍繞著亭身成六邊形。

(上下單元內容出自於遠足文化之【台灣的敬字亭】一書http://www.mdnkids.com/taiwan_writing/index6.asp

█ 建造年代:約清光緒末年,民國七十年重建
█ 供奉神祇:倉頡聖人
█ 建築型式:四角形三層
█ 所在位置:苗栗縣西湖鄉三湖村1鄰4號

  西湖五龍宮建於清同治十一年(1872),因其後方山勢有如五條龍飛舞騰躍,當地人因此稱之為五龍山,也把山下的廟宇稱為五龍宮,宮內奉祀天上聖母。殿後西湖媽祖石雕像,總高度26.66公尺,慈顏端莊,已成為西湖鄉的地標。
  五龍宮所在的西湖鄉三湖村,是一個典型的客家庄,村民們仍秉持著客家人自古以來「晴耕雨讀」「耕讀傳家」的重視教育傳統。所以,庄內的讀書人也成立了「崇文社」等文會,以振興村民的文風之氣,敬重文字觀念的影響下,也養成「敬惜字紙」的習俗,因而成立撿拾字紙和祭祀的「聖蹟會」。
  在五龍宮的右方,因此也設有一座敬聖亭,依此亭牆上瓷磚上記載,敬聖亭應為光緒辛丑年創立的崇文社所建立,至民國七十年時由倉頡聖文衡會所重建。
   五龍宮敬聖亭現有格局,為四角形三層方攢尖屋頂之形式,亭體以磚頭砌成,牆面為洗石子,並以不同顏色的洗石子幾何圖形及瓷磚裝飾,亭身左右兩邊各有一道樓梯可上第三層的神龕。
   五龍宮敬聖亭最大之特色,為頂層神龕相較於其他敬字亭而言,規模非常宏大,宛如一間小土地公廟一般,並有獨立的供桌;神龕內供奉著「倉頡聖人神位」,兩旁有「包羅天地秘,薀蓄聖賢心」的對聯。
   中層為焚燒字紙的爐口,門額題「敬聖亭」,兩旁有「斯文光日月,遺蹟化雲煙」的對聯。而第一層無排灰口,正面有一石雕麒麟。整體而言,五龍宮敬聖亭為一座較具現代感的敬字亭。

█ 建造年代:日昭和十年(1935),民國八十九年重建
█ 供奉神祇:無
█ 建築型式:變化形三層
█ 所在位置:桃園縣龜山鄉大崗村大湖88號

  位在桃園縣龜山鄉大崗村的大湖福德宮,佔地廣達七百餘坪,為台灣第二大的土地公廟,面積僅次於屏東縣車城鄉福安宮,信徒遍及全台各地,甚至連離島的金門、澎湖都有信眾遠來參拜。 聖蹟亭位於廟的左側,原是日治時代昭和十年(1935)由地方的陳姓、李姓及林姓等家族所建,後因年久失修,地方人士有感於古人敬惜字紙的美德,因此福德宮管理委員會特別出資於民國八十九年重建。

  建後的聖蹟亭為傳統三層形制,最上層是象徵六合的六角形,中層為代表四象的四角形,最底下一層則是蘊涵八卦意義的八角形。整體建築結構除蘊含深意的建築風格外,亭面並雕有精緻的琴棋書畫石雕和醒世文章,亭的外圍還有一道以石條砌成的八卦形列柱護欄,柱上有方形柱頭,欄杆門前置有一對守亭石獅,神態威武。 第一層的亭底,後方設有出灰口,牆面上則雕有麒麟、獅子、書畫和銅鏡等象徵吉祥的圖案;代表四象的第二層,為焚燒字紙的爐口,門額題有「聖蹟」兩字,左右有「大德似文長功績,崗巒如字永尊嚴」的對聯,右邊亭壁為「聖蹟序概述誌」碑,碑旁有「敬惜書文如惜福,字可通神亦可傳」;左邊則為重建碑記,及「敬德尊賢惟惜墨,字跡功業在文叢」對聯;亭後雕有孔子教學圖,以及「大澤綿延書傳世,湖海蒼茫字為流」對聯。

   頂層的前後面,各有一面後天八卦,四隅共有四隻蝙蝠作為裝飾,代表「賜福」的意思。其餘四面牆,分別刻有文房四寶的圖案;亭頂的部分為六角攢尖仿漢瓦型式,中央部分為象徵「福、祿」的葫蘆。
整個聖蹟亭雖然有著繁複的雕琢,但因刻工樸實,加上有對聯的點綴,不會流於俗氣之感。

█ 建造年代:民國八十八年重建
█ 供奉神祇:倉頡至聖
█ 建築型式:四角三層
█ 所在位置:台北市士林區至誠路一段326巷26號
  士林在清代時稱為「八芝蘭」,由於文風鼎盛,因此早在清嘉慶年間,就已建有一座「敬字亭」來提振文風。 清道光二十年(1840)八芝蘭士紳潘永清(號定民)於惠濟宮後方建文昌祠供奉文昌帝君。並於祠內設義塾,免費教育地方子弟,成立芝山岩講舍,是為「文昌祠義學」,教授漢文,文人雅士常會於此,使八芝蘭讀書風氣盛行,考中的秀才、舉人很多,造就地方上「三步一秀、五步一舉」士子如林的盛況,是後來「八芝蘭」改為「士林」的原因之一。
  
到日治時代,早在明治二十八年(1895)7月,日軍進入台北城舉行始政式後不久,總督府的學務部長伊澤修二先生便在芝山岩惠濟宮成立「芝山岩學堂」。隔年,芝山岩學堂改為「國語學校附屬芝山岩學堂」。不久,學校又易名為「國語學校第一附屬學校」。至此,日本人在台灣展開一系列的國民教育,因此芝山岩可說是台灣現代教育的發源地。 如今,惠濟宮雖已不再肩負著教育的功能,但是為彰顯惠濟宮在台灣教育史上的地位,惠濟宮於民國八十八年特地在懷古園裡,重建昔日象徵「珍惜知識」的敬字亭,希望喚起人們對於文字和紙張的尊重,並對倉頡造字表示敬意,在台灣現代教育的發源地重建敬字亭,可說是意義非凡。

  重建後的敬字亭為四角形三層造型,第一層為字紙灰的收集處;第二層為焚燒字紙的拱型爐口,門額題「敬字亭」,爐口兩旁有「敬天謝地萬物簇,字上句下成銘文」的對聯。最上一層為一座小神龕,裡面供奉「倉頡至聖神位」,神位上並有「蟲文垂世則,鳥跡洩天機」的對聯;此外,亭外門額題有「倉頡聖蹟」,及「倉公造字載史跡,頡使學子目視丁」的對聯。

  芝山岩敬字亭並圍有大理石護欄,護欄石獅下的門柱有對聯「自古能知化丙者,於今便是識丁人」,以示對文字與倉頡的尊重。

   芝山岩敬字亭雖然為民國八十八年所重建,且規模不大,但整個亭身以大理石砌成,加上沒有過多的雕飾,給人一種素雅文靜的感覺。

█ 建造年代:約清光緒十九年(1893)
█ 供奉神祇:無
█ 建築型式:六角形三層
█ 所在位置:台北縣板橋市西門街九號

  板橋林家是清朝台灣的首富,所以花園的規模宏大,內部水榭樓閣眾多,真是三步一閣,五步一樓,設計構思精巧,園景變化多端,處處引人入勝,是清代台灣園林之代表作。佔地3,815坪,由三落大厝、五落新大厝兩建築群及林園花圃共同構成。 清朝來台灣的移民在經商致富,取得較高的社會地位後,為了防止在地官府的迫害,一般都會令子弟讀書,由科舉取得功名以獲得一官半職。林家花園中的方鑑齋和汲古書院,正是平日為收藏圖書,以及林家子弟讀書研究,或是文人墨客吟風弄月相聚的地方,可能因此才會在榕蔭大池畔設一個專燒字紙的敬字亭,以鼓勵子弟勤學以進仕途。不過,到宣統三年(1911)清帝退位為止,林家都沒有子弟考取任何功名。
  敬字亭建在水池畔,其外形遠看有如一座小塔,由台座、爐體和爐頂構成,和周圍的屋舍、戲亭、迴廊、曲橋與假山等景致,融合在一起,為花園景致增色不少。同時,敬字亭燒完的灰燼落下底層台座,由排灰口清出去,再送至水池隨流而去。此外,敬字亭設在榕蔭大池畔,也可避免燒字紙的灰飄到屋內。

  林家花園敬字亭為六角三層的磚造建築,底層為清灰口,各牆面以書法題詠嘆花園勝景的詩詞,或是彩繪鹿、仙鶴等吉祥圖案,比較特殊的是排灰口上方,還有扇形的門額,並題有詩詞;第二層為拱形爐口,上方有門額題「敬字亭」;亭頂為典型攢尖頂,中央煙囪為葫蘆狀,亭身牆面以詩詞或是彩繪山水、鳥獸圖案為裝飾,別具風格。

  為了抵禦焚燒紙字時所產生的高溫,所以林家花園敬字亭的壁體十分厚實,爐頂設排煙孔使熱氣可以逸出,才不會導致亭體龜裂。敬字亭造型奇巧,且不管是牆面的詩詞、彩繪畫作或是敬字亭的型式,均有其特別之處,非常講究。

█ 建造年代:清同治十年(1871)
█ 供奉神祇:無
█ 建築型式:四方形三層
█ 所在位置:南投縣鹿谷鄉中正路二段273號前

  以凍頂烏龍茶聞名的鹿谷鄉,在清朝時稱為大坪頂,為先民開發林圯埔(竹山)後再繼續開發的地方,也因此承襲了林圮埔崇文惜字的風氣。當時新寮街為鹿谷的商業與文教中心,因此文風鼎盛,讀書人還成立「彬彬社」。
  清同治十年(1871),新寮街彬彬社的成員,包括陳宗器、林濟川、許清源、葉承澤、黃時中、陳慶祥、林新科等人,提倡興建聖蹟亭,後來由童生黃時中負責興建。到日治時代,科舉制度廢除,敬惜字紙的風氣大不如前,日昭和六年(1931)聖蹟亭一度傾圯,當時彬彬社雖然已改為詩社,但仍然十分重視聖蹟亭,於是再度發起勸募重修,聖蹟亭才得以恢復舊觀。

  民國六十年,聖蹟亭所在的新寮道旁日漸繁榮,舊有道路不敷使用,需開闢外環道路,聖蹟亭不幸正在計劃的道路上,當聖蹟亭要拆除遷移之際,想不到又遭到車輛撞毀,被移置鹿谷鄉圖書館內保存多年。民國八十八年,中部發生九二一大地震,社寮敬聖亭也遭震倒,一直到民國九十年,兩座敬字亭一齊修復,新寮聖蹟亭才得以重見天日。

   新寮聖蹟亭就地取材,以砂岩組成四方形三層結構,頂層四面牆堵,各雕有瓶子、花草、鳥獸的吉祥圖案,亭頂為硬山式,以石雕仿屋瓦、滴水裝飾;中層為爐口,上鐫有「聖蹟亭」三字,並有對聯云:「浩氣通霄漢,文光射斗躔」,右嵌麒麟浮雕,左嵌捐題名銜石碑,然而因曾遭車輛撞毀,部分的石碑和石刻,已殘破不全了;底層則無任何裝飾。可能因位在山區的關係,此亭相較於平地的敬字亭,無華麗的裝飾,非常簡樸,整體顯得厚重質樸。

█ 建造年代:清光緒元年(1875)
█ 供奉神祇:無
█ 建築型式:變化形三層
█ 所在位置:屏東縣枋寮鄉玉泉村大餉營段第九十四地號
      (玉泉路與青山路交叉路口)

  枋寮石頭營之名,是因為清同治十三年(1874)總兵張其光所部屬福靖左營在此駐紮,並以壘石為牆環繞軍營,所以就稱此地為石頭營。 總兵張其光屯兵在這裡的隔年,在台灣道台夏獻綸的指示下,於營區附近設番學社,教導番童學漢文、習禮儀,隨著番學社的設立,也在這裡建一座敬字亭,一則焚燒字紙公文,二則祭祀倉頡先師,三則濡涵教化番童,使其崇文尚字,知書達禮。
  石頭營聖蹟亭以清水磚疊砌而成,共分為三層,其中基座及第二層平面皆為六邊形,亭頂則為四邊形;台基、亭身與亭頂各層間之收分方式為磚疊澀外加彩繪或剪黏,又各層磚砌型式亦不同。亭頂為硬山式屋面,外有六角形牆墩,亭底台基亦為六邊形。 焚化字紙的爐口在第二層,上方及左右兩側均有灰漿處理痕跡,為「聖蹟」門額與對聯之殘跡;各面牆堵上以水墨繪梅、竹、蘭、菊和松樹,相當具人文氣息;亭頂為一方形屋面,牆身正面有一長方形神龕,唯神像已經不存在,神龕上方和兩旁的對聯及門額,也皆已破壞剝落;亭頂之正面兩端有墀頭處理,側面水車堵原有彩繪、灰底墨線,其卷草紋樣部分仍保持完好,莊重的造型中,自然流露出簡樸素雅的風格。
  石頭營聖蹟亭是台灣唯一位在營區的敬字亭,也是清朝末年,沈葆楨、丁日昌等人開山撫番下的產物,見證了當年清朝企圖漢化原住民的歷史。

鑼鼓陣開道 敬字亭字紙灰放流 自由時報 2008-02-16 
 
美濃鎮極具文化特色的廣善堂「迎聖蹟、敬河神」活動,昨天鑼鼓喧天熱鬧登場,五位穿著客家傳統藍衫的婦女,以竹擔挑起敬字亭的字紙灰,畢恭畢敬地送到美濃河畔放流,祈求來年庇護河川水流不絕。
敬字亭又名「惜字亭」、「聖蹟亭」、「敬聖亭」,古時紙張取得不易,紙張多用於書寫文字或繪畫,為凸顯萬物皆有靈性,敬重文字精神,明清以來各地廣設敬字亭,供人焚化字紙,文風興盛地區每年並定期舉行焚化紙張典禮。
臺灣早期六堆地區莊頭巷尾廣設敬字亭,每年盛大舉辦送字紙灰祭典,成為當地文化特色,但隨著社會型態轉變,目前僅剩下美濃地區和梓官鄉善化堂、大社鄉明毅堂仍保有送字紙灰儀典。
美濃地區現存至少二十座以上敬字亭,多分布在廟宇、村莊周邊,其中,廣善堂每年農曆正月初九天公生當天,依例舉辦送字紙灰祭典最具代表性。
今年廣善堂「迎聖蹟、敬河神」活動,昨天上午八時鑼鼓喧天登場,兩名手執涼傘、涼扇的長者在神壇前交換單跪請神,隨後由客委會主委李永得等人代表上香,由鑼鼓陣開道,長達數百公尺的恭送聖蹟隊伍,以步行方式浩浩蕩蕩護送字紙灰至三公裏遠的美濃河畔放流。
恭送聖蹟隊伍中,五位穿著客家傳統藍衫的婦女,以竹擔挑著敬字亭一年來焚燒的字紙灰,福安國小也動員一百多名學童觀禮傳承。
這項把字紙灰倒入河中的文化祭典,曾引起環保單位以「污染水源」開單告發的爭議,李永得表示,送字紙灰祭典對客家文化極具意義,絕對有舉辦的必要,客委會將居中協助化解傳統文化與環保議題的衝突。
 
六堆地區客家敬字亭研究-以美濃、杉林、六龜、旗山為例

摘要:
  早期中國人因身受儒家傳統思想的影響,或是基於科舉功名的渴望,因此敬重文字的觀念深厚。明清以來各地均廣設敬字亭〈亦名惜字亭、聖蹟亭、敬聖亭、文筆亭、字紙亭〉,以供焚化字紙;對於書有文字的紙張,不敢隨意丟棄,一定加以檢拾整理,匯集於敬字亭焚化,焚化後的灰燼,則會選定日期,送自海邊或溪邊,任其物化。這種風俗體現民眾對知識的敬重、對於民風教化的養成、善良風俗的建立、鼓勵學子努力向學,都發揮很大的功用。臺灣是個移民社會,六堆先民來自大陸,因此敬字風俗也就隨之傳入臺灣。早期六堆地區莊頭巷尾,廣設敬字亭,焚化字紙。某些地方甚至在固定日期,有盛大的焚化字紙儀式,充分體線先民透過敬惜字紙所表現出來的敬重知識、敬重文化的精神及內心追求。
  隨著時代轉換,人民的教育程度不斷的提高,但是敬字的風俗卻快速的被人遺忘,目前六堆地區保存的敬字亭不在少數,但仍發揮焚燒字紙,敬字精神的已不多見。一些定期蒐集字紙的老人一旦過世,則敬字亭已隨之停用,一項良好的風俗也隨之消失,敬字亭已逐漸毀敗,甚至遺忘,被人當成金爐、銀爐,焚燒金銀紙之用。為何文化教育程度愈高,但是敬重字紙之精神愈淡,中間的落差,所代表的文化意涵,實值得深思。
  本文主要目的即在透過田野調查、訪談、文獻蒐集等方式研究六堆地區「敬字亭」的歷史沿革,運作方式,保存現況、民間教化涵養等課題,透過有系統的研究,分析、說明「敬字文化」的精神及內在意涵,隨然時勢變遷,許多敬字亭已埋沒在荒煙漫草間,任其傾頹;傳統若幹敬字的風俗亦未必適合於現代社會,但是這個習俗所蘊含的人文思維、教化作用、文化精神卻值得現代人深思。 
http://www.hakka.gov.tw/ct.asp?xItem=8534&ctNode=581&mp=298 

 惜字塔  維基百科

 

 

全中國最美的字庫塔:成都市崇州市街子古鎮  建于清道光年間,用石條、石墩和青磚建成。塔高15米。塔呈六方體形,分五層,最上面的四層外牆刻有“白蛇傳”等壁畫。

惜字塔,亦稱為惜字樓、焚字型檔、字型檔、焚紙樓、文風塔、文峰塔、敬聖亭,在台灣多稱為聖蹟亭,客家地區稱敬字亭。與用於燒金銀紙的金爐不同,惜字塔是用於燒毀書有文字的紙張的地方,是古人「敬惜字紙」理念的體現之一。

 受科舉制度影響,古人認為文字是神聖和崇高的,寫在紙上的文字,不能隨意褻瀆。即使是廢字紙,也必須誠心敬意地燒掉。《二刻拍案》卷一開篇詩曰「世間字紙藏經同,見者須當付火中。或置長流清淨處,自然福祿永無窮」[1]。

 惜字塔依史料所載始建於宋代,到元明清時已經相當普及。惜字塔通常建造於場鎮街口、書院寺廟之內、道路橋樑旁邊。有些大戶人家亦在自家院內建有惜字塔。武平城北李氏宗親理事會2004年3月編修的《李氏族譜》中記載,清朝中期李氏先祖已有敬字惜紙的風尚,「居恆敬惜字紙,拾即焚爐,其崇文愛士,已見一斑」,而且經常性地到縣試考場撿拾字紙,「每值縣試,必親送子弟入校場,後提筐至各號拾字紙焚於庫內,其敬惜字紙如此。」[2]。有些塔龕中供奉倉頡、文昌、孔聖等神位,並配以相應的楹聯與吉祥圖案。

 臺灣聖蹟亭

 桃園縣龍潭聖蹟亭

 桃園縣中壢聖蹟亭

 高雄縣美濃鎮瀰濃庄敬字亭、金瓜寮聖蹟亭、上庄仔敬字亭、龍肚庄敬字亭

 屏東縣枋寮鄉石頭營聖蹟亭

 屏東縣高樹鄉慈雲寺敬字亭

 屏東縣竹田鄉二崙庄敬字亭、糶糴庄敬字亭

 屏東縣滿州鄉敬聖亭

 南投縣竹山社寮敬聖亭

  相關條目

 敬惜字紙

 惜字會

 惜字律

 施順生

  參考資料

 1.^ 古人是如何敬惜字紙的

 2.^ 海峽兩岸一脈相承的敬字信仰

 
字庫塔 >百度百科   
 
字庫塔,四川叫“字庫”或“惜字宮”,其他地區亦有叫“敬字亭”、“惜字塔”、“焚字爐”等的,它是古人專門用來焚燒字紙的建築。據史料記載,字庫塔始建于宋代,到元明清時已經相當普及了。
  古人爲什麽要將廢棄的字紙放到專門修建的塔中焚燒呢?這是受我國傳統文化中“惜字如金”、“敬天惜字”觀念的影響所形成的一種習俗。舊時,讀書人廢棄的字紙是不能隨意丟棄,更不能有將之擦屁股之類的穢用舉動,民間有種說法,糟蹋字紙會生瘡害病、瞎眼睛,受到懲罰並禍及子孫等,所有用過的字紙或廢書,都要統一收集起來,放到一個地方集中焚化。焚燒字紙時非常鄭重,不但有專人,還有專門的禮儀,並且建有專門的場所和設施。過去有些地方的老百姓還組織有“惜字會”,除了自願外,人們義務上街收集字紙,也有的由地方政府、大富人家或祠廟宮觀出資雇專人收集。書籍在其老祖宗的心目中是非常神聖的。所有用過的經史子集,磨損殘破之後,是不得隨意丟棄的,要先將其供奉在字庫塔內十年八載,然後擇良辰吉日行禮祭奠之後,再點火焚化。
  流沙河先生在其《故鄉異人錄》中講:家有良田百畝的何老太爺患有眼疾,視物模糊,每日背著寫有“敬惜字紙”的竹簍,提著鐵柄火鉗,沿街拾字紙于簍中,再背到南街字庫焚化,以此期盼能早日重見光明。據上了年紀的老人們講,流沙河先生所描述的景象在過去自貢各處的大小場鎮經常都可以見到的。
  字庫塔的興起除了先人的文字崇拜外,還與科舉考試的盛行分不開。古代百姓要想升遷致仕,只能通過科舉考試,才能進入“公務員”行列,“學而優則仕”的觀念深入人心,崇拜文化,尊重讀書人,進而演變爲對文字的崇拜就順理成章了,字庫塔自然就逐漸成爲了文字和文化的載體,人們因而頂禮膜拜,祈求金榜題名。
  字庫塔通常被建造在場鎮街口、書院寺廟之內、道路橋梁旁邊,還有些大戶人家則建在自家院裏。塔龕中多供奉倉頡、文昌、孔聖等神位,並配以相應的楹聯、吉祥圖案等,別致精巧。
  在四川,經常對“字庫塔”稱爲“字庫”或“惜字宮”。還有的稱爲“敬字亭”、“聖迹亭”、“惜字塔”、“文風塔”、“焚字爐”等。從外觀看,具有不同風格與造型,大多采用六角柱體或八柱體,也有的建成簡樸的四柱體。塔身通常有一小孔,或方、或圓或倒U形,字紙便從這裏投入。塔頂及塔身裝飾風格各異,大都雕梁畫棟,特色突出;有的則非常古樸,青磚碧瓦,未加更多修飾。而這個字庫塔高9.2米,六角雙層,通體呈青灰色。據介紹,該字庫塔修建于光緒6年,在上個世紀60年代,由于各種原因,字庫塔被拆除。而今天所看到的字庫塔則是近幾年修建的,但是當地政府在修建時考慮到了修舊如舊的原則,就采用了清代的磚。這些清代的磚,都不是仿制品,而是大慈寺拆遷時,從那裏買過來的。
  “字庫”——一個年代久遠的名字,也是一個年代久遠的文人圖騰崇拜載體,在今天看來已經再難煙火嫋嫋,難有昔日的鼎盛了。但是作爲一種即將消失的曆史見證物,我們已經很難再看到。而今天在這裏看到,雖然字庫塔裏沒有了灰燼,也沒有了燃燒後的余溫,但是透過那塔身的小孔,我仿佛看到了曾經文人們焚燒字紙時的虔誠,那似乎是對文字的一種崇拜,對文字這一傳承文明載體的一種尊崇。這也許就是“字庫塔”存在的最初原因吧?而這在客家人中體現是十分明顯的。每個客家居住地都建有字庫塔。傳說客家人從不亂丟亂處理有字的紙,而是將有字的紙集中起來在字庫塔進行燒毀。否則就是對文字、對文化的不尊重。
  其實對字庫塔的存在單純的理解爲是對文字和文化的尊重的話,我想那是片面的,也是不完整的。字庫塔自宋代開始以來,普及于明清,在這千年之中能永遠的存在,並被推廣和流行開來的話,其一定有更深的原因的。只要我們縱觀文字的曆史也許就能找到一些原因和存在的左證。
  在古時候,我國曆來有自然神崇拜的淵源,先人對文字的敬畏,最早源于倉頡造字的傳說。相傳黃帝史官倉頡造字時出現了“天雨栗,鬼夜哭”、“龍乃潛藏”等驚天動地的奇觀,這樣的故事寓意著文字在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的深遠意義。而在我國傳統文化中有一種獨特習俗———“敬天惜字”。于是,焚燒字紙就變得非常的鄭重,不但有專門的禮儀,還建有專門的場所和設施,于是“字庫塔”就應運而生,也就成了古人專門修建來焚燒字紙的小型建築。由此可見,古人愛惜字紙,其實是對字紙所負載的文化頂禮膜拜。人們認爲,文字是“古聖賢心迹”,因此字紙不可穢用,而應該“羽化成蝶”,而糟蹋字紙會得罪神靈,受到懲罰並禍及子孫;更有甚者,輕賤字紙會瞎眼睛,穢用字紙還會生瘡害病等。其實這樣的尊崇應該說是一種積極向上的,對整個中國文字和文化的發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這不得不說是中國一種特有的文化現象,也正因爲這樣的一種尊崇,繼而上升到了一種獨特的禮儀文化,對文字和文化的一種禮儀,而字庫塔就是這禮儀文化中的一個凝固的符號。
  但是對字庫塔的尊崇也有思想觀念固化的一面,還摻雜著古人求取功名的功利主義思想。隨著科舉考試的盛行,“學而優則仕”的觀念深入人心,字庫塔也就逐漸演變爲一種祈福的載體。人們將它設在衙門、書院,有的設在寺廟、街口、鄉間地頭,還有些大戶人家設在自家花園中,供上倉頡、文昌帝君、孔聖人等文神之位,希望得到庇佑而金榜題名。但是在中國以儒家文化爲先導的主流意識中,這樣固化的思想也是很正常的。也可以這樣的理解,是從另一種道德的角度來約束和引導了人們的思維,發展爲應該對字紙的尊重,其實也就是對文化的一種尊崇。從而也推動了字庫文化的發展,捍衛了字庫的千年存在。
  記得,在小的時候,老一輩的人還有一種說法。認爲文字極具靈性,是很神聖的,即使是廢棄的字紙,也不能輕慢,必須在字庫塔中焚燒“過化存神”。
  當然,現在的字庫也僅僅是曆史的一個見證了,也沒有人去使用字庫了,即使有人把字紙在字庫裏“羽化成蝶”,我想那也是一個儀式,一種祭奠。
http://baike.baidu.com/view/1510860.html?tp=2_00 
 
美濃 >百度百科   

  美濃鎮位于高雄縣東北角的一個丘陵地上,居民絕大部份是客家人,是目前保留客家文化最完整的地 方。公元1736年,客家墾民在此建立「彌濃莊」,自此展開了這個小鎮的曆史。美濃最早的移墾地點 在靈山、雙峰山、月光山腳下,當地有美濃莊開基伯公所立紀念碑文的「彌濃」二字,這是美濃初墾 時的名稱,日據時代將彌濃、中壇、龍肚三地開發合並,因此改名爲「美濃」。 在開墾的初期,爲了防止盜匪的攻擊,因此建城防禦,目前僅存東門城樓。舊東門城樓興建于清乾隆 20年,迄今已二百多年,原爲中國古城門形式,只可惜在甲午戰爭日軍攻城時慘遭擊毀,在日據末期 (公元1937)年重建爲報警鍾樓,臺灣光複後才以龍閣鳳椽屋頂的形式重建。
  在中山路、永安路口的彌濃莊敬字亭已有三百多年的曆史,目前已被列爲國家三級古迹。過去在美濃 開莊之初,當地有一位梁姓仕紳因不忍見到有文字的廢紙被到處抛棄,于是興建敬字亭,將這些廢紙 集中焚化處理,由此可見當時美濃人對知識的敬重。 中正湖位于市街東北效,面積約27公頃,湖面雖小,但景觀非常優美,但可惜近年來因養鴨(楨:?魚吧!)而使水質遭到破壞。
  美濃最大的特色,就是精巧又古樸的油紙傘藝術。美濃的紙傘傳統源起于60多年前,有一位廣東師傅 來此傳授制作紙傘的技藝,自此逐漸成爲當地最有特色的産業。美濃紙傘以竹材爲主,要完成一把美 觀耐用的紙傘,必須經過鋸竹、泡水、穿線、串輪線、貼傘紙等十余個步驟才能完成。在鎮內主要道 路的兩旁有許多紙傘的專賣店,其中最有名的是廣進勝、廣華興、以及廣榮興等三家。 除了紙傘之外,美濃的另一個特色産業是煙葉,也因此有「煙葉王國」之稱,每年12月中旬至翌年3月 的熏煙期,在街上可見到一間間有小閣樓式天窗的煙樓,但因技術並未再改良精進,因此煙樓升起縷縷輕煙的景觀已不複見,但一千多座煙樓仍是非常獨特的景觀(楨:正因改用電烤而不復見煙樓輕煙!如今又因政府不再收購而近廢耕)。
  除此之外,鍾里和紀念館、尖山朝元寺、石頭母、黃蝶翠谷、中正湖也都是相當值得一遊的景點。
http://baike.baidu.com/view/365917.html?tp=3_00 
 
美濃文物館 內之煙樓
 
美濃中正湖
 
美濃油紙傘
美濃藍衫
 

台長: 阿楨
人氣(8,349) | 回應(15)| 推薦 (5)|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術設計(手創、設計、室內空間、裝潢) | 個人分類: 藝術文物 |
此分類下一篇:《上海老房子的故事》
此分類上一篇:《清宮洋畫家》

阿楨
美濃字紙祭 學童體驗客家文化2010/02/22

(中央社記者陳守國高雄縣22日電)「客庄十二大節慶」的高雄縣美濃鎮「迎聖蹟.字紙祭」今天在美濃溪畔進行,剛開學的美濃國小與東門國小學童全程參與,體驗客家傳統文化。
美濃鎮「迎聖蹟.字紙祭」活動每年大年初九「天公生」時舉行,是美濃客家人士的傳統習俗之一。美濃客家人士「耕讀傳家」,有「敬字惜賢」的美德,將收集的金香灰與字紙灰倒入河中,以「過化存神」形式上告天庭,檢視知識累積與慎終追遠的精神。
美濃鎮「迎聖蹟.字紙祭」活動上午由廣善堂出發,客家八音團前導,穿著客家傳統服飾的婦女挑著字紙、飛灰,浩浩蕩蕩走到美濃溪畔。美濃國小與東門國小學童也同時抵達。
在法師引導下,誦經祭拜河伯。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副主委劉東隆稱許這項活動,傳承客家傳統文化。
每年參加這項活動的劉瑞梅表示,美濃客家很重視文字,她小時候父母告誡不能坐在字上,養成尊重文字的習慣。每年參加活動後,更體認文化的重要性。
隨後,工作人員將飛灰放進河中,小朋友也協助放生本土魚類。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00222/5/20tki.html
2010-03-18 12:51:59
版主回應
文教、信仰與文化建構:台灣六堆敬字風俗研究 (麗文文化 2011)

  「敬字」風俗源遠流長。明清時期,科舉制度專一並窄化社會向上流動管道,士紳階級借「文字」象徵結合果報觀念,祈求向上提升,具體表現為:撿焚字紙、建敬字亭、組敬字社團、舉辦送聖蹟儀式等。清初,「敬字」風俗傳入台灣,以書院文人為推動核心。今,客家「六堆」仍保有最豐富的「敬字」風俗,美濃「迎聖蹟、字紙祭」並成為行政院客委會年度客庄十二大節慶之一。筆者研究,六堆「敬字」風俗推動力,係來自六堆客家人依循的生活邏輯─風水、文教、信仰等,並以鸞堂為載體;上述因素消長,終決定六堆「敬字」風俗存續。
  作者簡介
  吳煬和
  學歷:東華大學文學博士
  現職:美和科技大學副教授
  經歷:董事會秘書、主任秘書、客家研究中心主任
  研究主題:近年積極從事六堆客家文化議題研究
  目錄
第壹章、緒論
第一節、敬字源流與傳承
第二節、台灣「敬字」風俗傳播
第三節、六堆「敬字」風俗沿革
第四節、「敬字」風俗研究成果

第貳章、敬字風俗的教育基礎
第一節、文教邊陲與依附中心
第二節、家族教育與階級流動
第三節、地區教育與權力追求
第四節、族群教育與族群生存

第參章、敬字風俗的宗教推動
第一節、鸞堂的宗教動力
第二節、敬字團體的組織建構
第三節、敬字儀式的動員深化
第四節、善書的「敬字」理念

第肆章、敬字風俗與聚落區域
第一節、敬字理念的空間具象
第二節、敬字亭結合聚落水文
第三節、敬字風俗與空間厭勝
第四節、敬字風俗與振興文運

第伍章、國家權力與風俗復振
第一節、敬字風俗的向上心理情結
第二節、敬字風俗與六堆意識強化
第三節、文化產業與敬字風俗復振
第四節、客家認同與敬字傳統宣揚

第陸章、六堆敬字文化圈的田野觀察
第一節、美濃及周邊地區風俗演變
第二節、內埔及周邊地區風俗演變
第三節、佳冬及周邊地區風俗演變
第四節、六堆敬字風俗區域特色

第柒章、結論
附錄一:台灣地區敬字亭存廢沿革、圖片
附錄二:六堆現存敬字亭門聯、祭祀總表
2012-05-17 11:35:11
阿楨
說「土廣東話」四川洛帶 西部客家第一鎮【聯合報2013.08.05

成都附近的洛帶古鎮,是清代客家移民在四川建立的聚落。記者程嘉文/攝影
在大陸,客家人除了分布在華南的粵東、閩西、贛南等地外,西南部也有客家聚落。其中四川成都市東方的洛帶鎮,號稱是「客家西部第一鎮」。
設於洛帶鎮上的「四川客家博物館」,前館長姚雲書指出:四川客家人來自清代的「湖廣填四川」大規模移民。由於明末清初四川因戰亂與瘟疫,人口大減,因此從康熙時代開始,大規模由東部省分遷徙民眾進入四川開墾。估計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共移民六百多萬人,其中最大的移民來源是湖廣;閩粵贛三省交會區的客家人,則是第二大的移民來源,約占總數近四成。
湖廣移民成為四川居民的主流,現在通稱的「四川話」基本上是湖廣腔,客家裔移民漸被同化。現在四川一億人口中,自認是客家人民眾,估計約三百萬,其中約一百萬人會講客家話。成都市區以東數十公里範圍,是最大的東山客家區;洛帶是東山的客家文化中心,兩萬人口中,九成是客家人。
客家博物館講解員謝小燕說,過去很長一段時期,客家話在四川被稱為「土廣東話」,代表不是廣州一帶所講的「正牌廣東話」,經常被視為「鄉下人」,因此除了少數老人只講客家話之外,多數人都講四川話,客家話只在家裡講。直到近年掀起客家文化熱潮,成都開始將洛帶古鎮,當成四川保存客家文化的中心。
姚雲書說,許多四川名人是客家後裔,例如鄧小平、朱德等。但成都外來移民增加,東山地區的方言島正在逐漸縮小;年輕一輩如果不住在故鄉,就存在母語流失的問題。
2013-08-05 09:46:49
阿楨
美濃「鄉試」 近半子弟比寫家鄉事【聯合報2013.11.10

高雄美濃「鄉試」是地方大事,有半數學生參加,寫心目中美濃家鄉。記者王昭月/攝影
高雄美濃文風鼎盛,地方人士為延續這項優良「傳統」,八年前發動鄉親捐書,打造「書鄉」,三年前,比照古代鄉試辦作文大賽,磨子弟的藝文軟實力,今年參賽人數創下新高,約有一半美濃子弟參加比試,讓風光明媚的美濃,更增添文化情。
美濃不僅情濃、意濃,文化更濃,這裡產出的博士全台居冠,文風歷年不墜,區內各級學校推動藝文更是不遺餘力,三年前美濃博士學人協會開辦鄉土情懷作文大賽,各校視為一等一大事。
美濃博士學人協會為延續故鄉文風,共祭出「三部曲」,首部曲發起鄉親捐書,第一年共募集到八千冊,成果傲人。二部曲是鼓勵子弟閱讀,並獎勵到外地遊歷,增廣見聞;三部曲是舉辦作文大賽,磨練筆力、同時認識家鄉,「鄉試」連辦三年,應試人數與年俱增,今年多達四百廿五人,比首屆多了一倍。
捐款促成「鄉試」的黃永南,經歷日治時期,當年要讀書都難,他希望美濃的孩子從小就能接觸書香,只要他能力所及,「鄉試」就會一直辦下去。南隆國中校長邱元甫說,美濃文風鼎盛,希望子弟能代代傳承。
「去年的試題取材自南隆開庄百年慶,今年鎖定美濃生態」,博士學人協會祕書長古錦松說,國小低年級組今年題目是「最喜歡遊玩的地方」;國、高中組為「愛戀美濃好風光」、「來,歡迎光臨美濃」,主要在驗收不同年齡層子弟筆下的美濃風情。
曾出版童詩集的邱昱棟,今年也主動報名,邱媽媽說,兒子為比賽,報完名後就泡圖書館全力「備戰」。家長陳金惠則帶三個兒女參加,輸人不輸陣。雄女楊岑萱也返鄉應試,她認為這樣的比賽別具意義。
2013-11-10 09:49:55
阿楨
客委會補助節目 開「粢粑」玩笑【聯合報2013.11.14

立法院內政委員會昨天審查客委會預算,發現客委會花錢補助「一袋女王」、「麻辣天后宮」等跟客家文化不相干的談話性節目,用「娶到客家女人上天堂,嫁給客家男人淚兩行」貶低客家人。立委段宜康說:「花錢開客家人玩笑,太離譜。」
客委會解釋,補助「一袋女王」等電視節目兩百萬元,是為了拉近客家文化跟年輕人的距離。
立委陳其邁現場播放一段獲補助的「一袋女王」節目,主持人是藝人曾國城,參與談話的有客家藝人「小鐘」鍾昀呈與侯昌明、曾雅蘭夫婦,標題竟是「娶到客家女人上天堂,嫁給客家男人淚兩行」。陳其邁說:「標題這樣下,那以後誰敢嫁給客家男人啊?」
曾國城節目開場說:「客家人就是粢粑。」粢粑是客語的麻糬,音同台語罵人的「機八」。立委也批評,這有詆毀客家語言的感覺。
立委吳宜臻說,客委會補助的節目用嬉笑怒罵的方式來強化對客家人的刻板印象,只會使越來越多客家人不敢承認自己是客家人。
立委段宜康批評,節目把客家刻板印象當「笑果」,對提振客家文化完全沒幫助,他要求客委會應要求電視台道歉。
客委會主委黃玉振解釋,原本是希望拉近與年輕人的距離;現效果不彰,會再檢討。
不過也有立委認為,該節目是否詆毀客家人,見仁見智。立委陳超明說,「娶到客家女人上天堂,嫁給客家男人淚兩行」是形容客家女人勤勉,男人在山區工作辛苦,「代表的是當初客家開闢的精神,不要吹毛求疵到這樣的程度嘛!」
  回應
  笨蛋,這不是綜藝節目嗎?立委大人當做是莒光日教學嗎?會對諧音那麼敏感,原因是因為陳其邁當年取笑朱高正的名字,用閩南語是『豬哥症』,而朱高正反譏回去,說是『陳機賣(女性生殖器官)』,可笑,陳其邁這種貨色,真不知道六樓的要感謝他甚麼?
  這是非常惡劣的歧視性語言暴力,對客家族群帶來嚴重傷害。客委會應該嚴重譴責並要求節目組公開道歉,否則透過管道(客籍立委、客籍有力人士)施壓電視台對其做出行政罰,或者提告。 對於立委陳超明振振有詞所謂這是一種「讚美」的辯解,只想問一句,假如有人以此「讚美」你的家族,你還會這樣認為嗎?
2013-11-14 10:38:30
圖博館
《大南遷》32集電視劇
https://www.youtube.com/playlist?list=PL2bcjm7J5Mn9aNidvU3N8UVwe1TLwTLCl

大南遷 維基百科

《大南遷》,前名為《葛藤凹》,2012年拍攝的唐朝背景電視劇,總導演閻清秀,主演鄒兆龍、俞飛鴻、賀剛、符濤、李若嘉、湯鎮業、姚居德。該劇名字「葛藤凹」原意「葛藤」是一種驅邪保平安的吉祥物,「凹」是山凹,是客家文化。該片是世界客屬第25屆懇親大會獻禮之作。該劇改編自劉善群小說《葛藤凹》。2014年8月8日東南衛視及陝西衛視首播。
劇情
唐朝末年,民間黃巢起義,朝中監察御史利中漢因為剛正不阿懲辦貪官而被貪官們暗地裡整死,落得個滿門抄斬的淒涼下場,部分家眷逃過一劫,開始南遷到閩粵地區的「葛藤凹」,宦官田令孜得知消息後,打算斬草除根,設計假手他人,一個叫「過猛」的貪官子弟去追殺利中漢的家眷,結果反而被利中漢的妻子救了一命,利中漢的家眷搬遷至葛藤凹後,土著山人畲族對他們的到來並不歡迎,幾經磨合,才慢慢接受這些陌生的漢人,後成為不分彼此的和諧族群,唐軍攻打葛藤凹時,被他們合力擊退。

劇評_百度百科

《大南遷》這部電視劇深層刻畫了一位女性博大的內心世界和倫理價值取向,凸顯一位偉大母親捨己為人的道德情操、頑強求生的堅毅意志、識大體顧全局的廣闊胸懷。劇中人物,不管是難民群體還是當地原住民,個個性格鮮明、生動,他們生死相依,冒險拼搏,充分凸顯客家人的仁義道德和“硬頸”精神,再現了華夏子孫勤勞、善良、智慧、勇敢的人性本色。這也正是客家人的品性。
《大南遷》是一部人類的文明史,是各民族為製止戰爭與社會動亂,苦苦追尋適宜於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安寧家園的歷史。北方漢人的南遷,在表這種願望的同時,充滿了悲情色彩。她不僅是一道追尋理想的壯歌,也是一曲尋找精神家園並為之奮鬥、犧牲的凱歌。漢人族群和少數民族族間的交融,構建和諧社會,譜寫了民族團結的讚歌。它的文化內涵極具當代意義和普世價值,傳遞出極強的正能量。(新浪網)
《大南遷》是第一部反映北方漢人大南遷和客家民系孕育、誕生的大型歷史巨篇。它反映的不僅是客家歷史,同時也是中華民族史中重要的部分。這部電視劇的演職團隊陣容龐大,水平一流,演技精湛,製作精良,是一部上乘之作,堪稱影視百花叢中的一朵奇葩。 (新華網)
http://baike.baidu.com/view/10320267.htm
2017-01-10 08:16:24
圖博館
日本客家研究的視角與方法
作者: 河合洋尚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副標題:百年的軌跡
出版年: 2013-10
  內容簡介
《日本客家研究的視角與方法(百年的軌跡)/海外客家研究譯叢》是一部介紹日本客家研究100多年軌蹟的編著,是《客家研究譯叢》之一。具體來說本書以歷史學、民族學、人類學為中心,也包括語言學、民俗學、地理學、建築學等鄰接學科,將日本的客家研究大致分為五個階段加以介紹,論述了19世紀末到21世紀初日本客家研究的理論和方法論的發展過程。此外,本書還用附錄專欄的形式,分別介紹了日本的客家與客家團體的概況、黃遵憲、孫文、張資平等與日本相關的客家名人的研究概況。
  作者簡介
河合洋尚,1977年生,日本愛知縣人。2009年獲日本東京都立大學社會人類學博士學位。曾經在嘉應學院客家研究院、中山大學社會學人類學學院從事研究工作,現為嘉應學院客家研究院客座副教授、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研究員。近年來,獨著1部、發表論文30餘篇,主要從事中國南部、海外華僑社會的社會人類學研究。
  目錄
  第一部萌芽階段的日本客家研究
第一章“二戰”前的客家民族理解研究
第一節日本客家研究的開端
第二節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20年代對客家的“誤解”
第三節從20世紀30年代到40年代客家與中原的結合
第四節客家?還是“客”?
  第二部“二戰”後到20世紀80年的客家研究
第二章“二戰”後客家方言研究的興起與發展
第一節“二戰”後日本客家方言研究的萌芽階段
第二節橋本萬太郎的客家方言研究
第三節橋本萬太郎之後的客家方言研究
第三章中川學的客家源流研究
第一節中川學與客家歷史學
第二節對羅香林範式的批判性繼承
第三節中川學留下的課題
  第三部20世紀80—90年代的客家社會文化研霸
第四章客家文化的人類學 民俗學研究
第一節“二戰”後日本的田野考察情況與客家研究
第二節周達生的客家文化論
第三節植松明石的台灣北部客家文化研究
第四節渡邊欣雄的台灣南部客家文化研究
第五節客家文藝文化研究
第六節大陸與台灣客家文化之間
2017-04-05 12:03:21
圖博館
第五章“社區”與親屬結構的人類學研究
第一節關於台灣客家的社會人類學研究
第二節末成道男關於村落邊界和祭祀圈的研究
第三節關於堀江俊一對客家“社區”和親族的研究
第四節圍繞客家族群的“有意識模式”和現實
第五節台灣客家和“社區”研究的新意義
  第四部20世紀末客家及客家文化意象的塑造
第六章客家意象的塑造以及沖繩關係論
第一節客家在日本的知名度
第二節高木桂藏的“客家論”
第三節塑造“東洋的 猶太人”意象
第四節客家一沖繩關係論
第五節日本的“客家特殊論”的貢獻和課題
  第五部跨世紀的後現代主義轉換和族群建構論
第七章族群邊界論的展開
第一節族群邊界與客家
第二節瀨川昌久對既往一般客家論的評判
第三節香港新界各宗族的邊界
第四節客家與少數民族的邊界
第五節族群邊界論的現狀及展望
第八章明清代以後客家族群建構的歷史學研究
第一節族群/國族研究巾的建構主義和客家研究
第二節太平天國與客家
第三節客家族群形成之場所——汀江流域
第四節客、客家、 Hakka:從名稱看客家族群的形成
第五節台灣客家族群的研究
第六節客家族群的歷史建構
第九章客家建築研究與後現代人類學視角
第一節建築學的客家建築 究
第二節從建築學到媒體表徵:客家民居及其符號化
第三節歷史學、社會人類學的後現代主義轉換
第四節走向客家文化研究的新理論視角
  第六部總括與展望
第十章客家研究的三個視角及今後的課題
第一節日本客家研究的基本動向
第二節日本客家研究的三個理論視角
第三節日本客家研究目前的課題與展望
專欄1日本的客家與客家團體
專欄2日本的客家名人研究
2017-04-05 12:04:22
圖博館
戰爭、空間、六堆客家:另一臺灣歷史地理學的展演(第2版)
作者: 施雅軒
出版社:麗文文化
出版日期:2017/02/20
  內容簡介
  本書第一版中,作者從地理學的角度,尤其是人文主義地理學,來看現代的「六堆」的空間意象相當清楚,那就是人體投射在防衛空間上的實踐,但是這樣的「區域」實踐過程,並非一開始就是如此,因為「六堆」原本是一個武裝的防衛「組織」,其會隨著不同的戰役而有所不同,那從「組織」到「區域」,地理學的空間操作,能帶出怎樣不同於歷史學的六堆客家火花?本書將使用「長時期」的時間距,來推導空間的移轉過程,藉此來展演六堆客家的演變。
  第二版的內容新增三篇論文,來自於這些年作者對於六堆客家新的討論,雖然裡面的問題,大體在第一版有稍微觸及,但是在第二版中有更細緻的討論,如第一篇〈神聖空間的政治二元性-以清代客家忠義亭為例〉,是專文討論忠義亭(祠)裡面所供奉的歷代忠勇公與清代官員的長生牌位。第二篇〈前六堆時期屏東平原的客家邊區劃界〉,主要討論屏東平原「豎石」與「土牛溝」的相關性,探討黃叔璥「康熙六十一年,官斯土者,議凡逼近生番處所相去數十里或十餘里,豎石以限之;越入者有禁」說法。第三篇〈林爽文事件府城戰場的政治戰爭--一個六堆粵民出征的適宜性論戰〉,主要討論六堆義民前往臺南遠征所發生政治效應,有別於傳統六堆義民受到政治高層歡迎的說法。
  目錄
壹、專論
第一章 渡海
第二章 濫觴
第三章 初戰
第四章 銘刻
第五章 分類
第六章 成形
第七章 逆轉
第八章 絕役
第九章 重構
第十章 再現
第十一章 辨明
貳、論文集
一、神聖空間的政治二元性-以清代客家忠義亭為例
二、前六堆時期屏東平原的客家邊區劃界
三、林爽文事件府城戰場的政治戰爭--一個六堆粵民出征的適宜性論戰
附錄一 題義民效力議效疏
附錄二 請追粵砲議
附錄三 《六堆客家鄉土誌》的六堆聚落堆屬
附錄四 《臺南縣誌》的六堆聚落堆屬
附錄五 《嗚呼忠義亭》的六堆聚落堆屬
附錄六 《臺南東粵義民誌》的六堆聚落堆屬
2017-05-30 12:17:17
圖博館
孔邁隆美濃與客家研究論集(上):家的合與分:臺灣的漢人家庭制度
出版社:巨流圖書公司
出版日期:2016/12/31
  內容簡介
  本書是作者孔邁隆(Myron L. Cohen)教授於1960年代到美濃的大崎下進行兩年田野調查後出版的著作。
  本書呈現了豐富的田野資料與各種文獻檔案,孔教授以此資料解開了他的問題:為什麼美濃沒有像傳統中國那樣的仕紳階層,卻有那麼多大家庭。不論是美濃的研究,還是漢人家庭制度的研究,在這本書出版四十年後的今天,它仍是一本歷久彌新、值得參考的著作。書中有許多細膩的觀察、分析與推論,有賴讀者一一去發掘。
  作者簡介
孔邁隆(Myron L. Cohen)現任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東亞研究所教授。研究領域為華人社會與文化,如經濟文化、民間信仰、家庭與親屬關係、社會變遷等議題。長期研究臺灣客家族群,尤其致力於高雄美濃客家族群探究。其研究以人類學研究觀點,透過婦女在傳統漢人家庭經濟中所扮演的角色、婚姻對家庭經濟生活的影響,及漢人社會中親屬、婚約、社區與國家的關係等研究面向,關照美濃地方客家宗族與家族經濟運作方式。曾獲臺灣客委會頒發「一等客家事務專業獎章」、美濃鎮公所頒發榮譽鎮民證書。主要著作有:《闔家與分家:臺灣的漢人家庭》(House United, House Divided: The Chinese Family in Taiwan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76).)、《親屬,婚約,社區和國家:從人類學的觀點透視中國》(Kinship, Contract, Community, and State: Anthropological Perspectives on Chin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5).)、《亞洲問題的社會科學研究:教學指南》(Asia Case Studies in the Social Sciences: A Guide for Teaching (Routledge, 1993).)等。
2017-06-05 11:35:51
圖博館
目錄
高雄研究叢刊序 I
導言 美濃、家庭與客家:簡介《家的合與分》一書 III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研究員 黃宣衛
序言   1
前言   5
第一章 導論 9
歷史背景 11
社區組織 13
臺灣的傳統與現代化 16
第二章 村落 21
住家 21
人口 28
收養 31
招贅婚 34
親屬組織35
經濟 43
第三章 漢人家庭組織綜觀51
第四章 婚姻家庭 73
第五章 複合家庭組織 81
第六章 婚禮與婦女 113
第七章 分家 145
第八章 菸寮與中國的家庭 169

孔邁隆美濃與客家研究論集(下):客家的法人經濟、宗教、語言與認同
  目錄
導論 我所理解的孔邁隆與其學術 鍾秀梅 III
清治臺灣瀰濃客家家庭的社經差異研究:從歷史人類學論南臺灣客家社會 宋廷棟譯 1
瀰濃的法人:18 和 19 世紀臺灣的宗教、經濟與地方文化 賴伊凡譯 25
共享的信仰:清代南臺灣客家人的法人(嘗會)、社群與宗教 徐雨村譯 59
客家人或「客人」:試論在中國東南將方言做為社會文化變項 徐雨村譯 83
建構客家認同與客家族群身分,以 1963-2008 在臺灣美濃所見為例 郭揚義譯 125

思索臺灣客家研究
作者: 張維安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16/01/29
  內容簡介
  本書包括三部分,一、客家觀點與多元社會:分析客家運動對於臺灣多元文化社會發展的貢獻,以及從客家史觀的角度來理解客家族群對臺灣社會構成的貢獻;二、族群記憶與客家認同:討論客家從「族類」到「族群」的過程,特別是在客家文化認同的架構下,族群記憶的轉變及臺灣當地客家族群意識的形成;三、認知旨趣、研究取徑與研究議題:主要是討論客家學的特徵及其可能性,特別是關於發展置身事內的方法論之重要性,分析臺灣民間客家研究者的研究取徑,強調客家作為多元文化的構成、族群凝聚和比較研究的重要性。本書強調通過客家來認識臺灣,通過臺灣來認識客家,主張研究其他族群,也是一種認識臺灣社會的途徑。
2017-06-05 11:36:42
圖博館
客家文化、認同與信仰:東南亞與臺港澳
作者: 張維安/主編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16/01/29
內容簡介
  客家的定義,從開始就不是問「客家是什麼」,而是問「客家是如何形成的」。不同地區的客家,因其特殊的時、地、事而有不同的特色,進而形成客家內部或不同地區客家之間的差異性。由於客家族群的特質,我們不太容易提出一個本真性的客家,來做為客家性純粹與否的分辨。在全球遷移的過程中,在不同政權統治的環境下,在與不同周邊人群文化的互動中,形成了面貌多元的客家身影。我們將客家視為一個變動的人群,一個不斷發展和不斷建構的人群,客家研究的空間需要擴充得很大,時間要拉得很長,客家研究議題要兼顧各種層面。本書所收錄的論文,涵蓋的地理範圍廣泛,其中以馬來西亞客家相關的議題最多,除了西馬外還有東馬的沙巴,婆羅洲的西加里曼丹,臺灣、香港和澳門等各地的論文。論文議題範圍也很多元,有認同、會館、語言、經濟等,看得出許多客家與周邊族群互動的色彩,放在全球客家研究的複雜性中,本書可視為認識客家的一塊拼圖。

硬頸精神
作者: 江彥震
出版社:江彥震
出版日期:2016/12/01
內容簡介 
  「客家人」,千百年來不斷的遷徒墾拓,自然而然形成處處為客處處是家的族群,無論所遷移的環境如何險惡,始終堅持要把祖先的語言和文化傳承下去。客家先民為尋求生活環境的改善與安定,不斷的自中國大陸中原地區向南遷徒,長期下來鍛鍊出堅忍的毅力與硬頸的精神,才能挑戰惡劣之大自然環境繼續生存繁衍,乃至如今枝繁葉茂遍布海內外。

客勤遠拓:中南美洲二十位客家人足跡
作者: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出版日期:2011/11/30
內容簡介
  依客委會2011年的「海外客家人物故事編纂出版計劃」,本書內容記述中南美洲二十位傑出客籍人物的奮鬥故事,特寫他們的堅毅身影,輯成又ㄧ冊鼓舞人心的生命圖像,拓不在遠近,唯勤是賴,這是客家人得以遨遊四海縱橫八方的精神傳承。
2017-06-05 11:37:46
圖博館
古樹發奇香:消失中的香港客家文化
作者: 葉德平, 邱逸
出版社:中華
出版日期:2017/03/03
內容簡介
  客家族群是香港原居民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千年來多次遷徙中,客家先民把中原文化、人情風俗帶到了贛閩粵台一帶,並與當地風情文化交融,形成了獨有的客家文化藝術形式。本書兩位作者帶領學生,以2014年公佈的〈香港首份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中的客家非遺項目:圍名歌、客家舞麒麟、製茶粿、紥花燈、西貢鹽田梓的曬鹽和主保瞻禮等串連,探討客家族群在香港數百年的傳承故事。通過田野考察,發掘新界鄉土的歷史滄桑,搶救歷史文化與集體回憶。

高高的木棉樹
作者: 侯桂方
出版社:博客思
出版日期:2017/03/01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客家文學作品,也是一部客家人遷移史,更具客家文化探討的內涵.客家人的祖先由北方遷徙到南方,南方地少人多,為了謀生又飄洋過海到南洋,南方的家鄉成為僑鄉。解放後,華僑子弟不能像以前一樣出南洋了,和其它地區百姓一樣過生活。
  由於生長的家鄉與海外客家親人的關係密切,往來頻繁,客家人在僑鄉、僑眷、華僑、華人之間,以及家鄉各種農村生活和社會變革,因時代的變化而產生世代的衝突與認知,值得讀者細細品讀與了解。

他鄉的故事
作者: 古方智
出版社:博客思
出版日期:2017/03/01
內容簡介
  這是一本客家文學作品:大陸解放後,陸續有客家青年學生從東南亞、海外回國求學,並在六零年前後達到高峰。
  這些歸僑的客家學生在家鄉的境遇,與原鄉四零後的大學生基本相同,但一系列的政治運動及教育,海外與原鄉的客家青年在求學和工作中受到許多挫折,客家人的堅毅性格表現得淋漓盡致,薰陶成一批特殊的人群,最後,歸僑的客家學生們多數申請移居海外。
  由本書中可以讀到客家文化的深度內涵,包括習俗,生活習慣,宗教信仰,祭祀,客家人的遷移,及種種客家文化,是當代客家文學中上乘作品,想研究客家文化的人為必讀本,而就其文學價值而言,本書值得一讀.
2017-06-05 11:38:21
阿楨
台灣的鐵窗花
作者: 老屋顏(辛永勝、楊朝景)
出版社:馬可孛羅 2020/09/30
楊朝景、辛永勝組成的「老屋顏工作室」成立於2013年,其中「老屋顏」所指的是「老房子的容顏」。兩人多年來實際走訪各地,記錄鐵窗花、磨石子、磁磚等逐漸消失且被忽略的老屋元素。
  目錄
第一部 看見鐵窗花
第二部 鐵窗花綻放
第三部 情寄鐵窗花

台灣老花磚的建築記憶
作者: 康鍩錫
出版社:貓頭鷹 2015/09/05
  被稱為「馬約利卡瓷磚」的彩瓷面磚,曾流行於東南亞各國,也曾於1920~1935年間流行於臺灣與金門等地。當時,以瓷磚妝點自家屋宇,不僅是為了賞心悅目的外觀,也曾是自家財力的象徵。臺灣僅出現在日本殖民末期短短15~20年,便因戰爭與政治更迭而消失。而今日只能從尚存的建物與古宅中找尋,且數量隨時間日趨稀少。因而作者康鍩錫先生懷著對台灣古建築裝飾的深厚情感,花了二十年親自走訪,蒐集各地的瓷磚圖樣。
  目錄
一、瓷磚文化
二、各國彩瓷面磚文化
三、台灣彩瓷面磚文化
四、彩瓷面磚的規格與製作
五、彩瓷面磚的拼貼與設計
2021-01-28 09:32:26
阿楨
挨轟修毀鹿港龍山寺 文化部喊停 2022/10/18 中國時報

國定古蹟彰化鹿港龍山寺的彩繪修復踏出第一步,文化部文化資產局斥資5600萬元(整體修復計畫編列2億預算,目前規劃分3區,)啟動「夔龍窗」示範修復卻引發譁然,原本靈動的魚眼上色後竟變成呆滯遭轟「死魚眼」、螭虎頭也畫成「青煙」,且「螭虎爐堵」宛如加上廉價畫框,被質疑「修毀」國寶,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員會17日考察,文化部長李永得當場要求停工。
有200多年歷史的鹿港龍山寺是台灣龍山寺中規模最大的一座,包括木雕、石雕、彩繪,處處是國寶,五門殿兩側木雕窗櫺「夔龍窗」更是眾多欣賞焦點的一絕,圖騰取自《易經》,以兩魚象徵兩儀,四隻夔龍代表四方之象。
地方原本就對鹿港龍山寺修復工程意見紛雜,今年中央編預算啟動,彩繪工程由雲林科大團隊以5600萬元得標,首先展開的「示範區」修復工程為「夔龍窗」,豈料一塗裝,就讓文史工作者全傻眼,質疑魚眼從靈動有神變得死板呆滯,國學博士兼書法名家林俊臣指出,新作用色、畫法與原作不同;更有地方文史工作者怒轟變成「死魚眼」。
公民團體「構社」成員整理缺失後指出,除夔龍窗用色與原作不同,朱顏百首變青面紅顏,也未參考等比模擬復原圖稿,圖像左右不對稱。此外,屋簷下古意「螭虎頭」被塗成豔彩青煙;夔龍窗下方「螭虎爐堵」,原本紅漆底色以纖細白、藍色退暈、黃線條構成簡潔外框,卻被畫成俗麗濃綠畫框。
鹿港公民會堂質疑,修護團隊在官方粉絲頁公佈「示範標準」,是否有科學考證,另質疑9月夔龍窗上彩前,未依規定先開說明會;且修復團隊私將木雕納入單彩範圍,將夔龍窗重新上彩等,不符核定的計畫。
  回應
文化部專長浪費公帑,多少荒唐,假文化之名以行
文化塚會/文賤會...
桃園的工程品質夠爛了 在這裡重演
凡事都有個過程的,先設法爭取修復立項,然後修得生不如死,只好追加預算,再修,再追加三修,三追,大家覺得 12億這個數字如何?
2022-10-19 06:18:51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